电气自动化技术培养方案范例(12篇)

来源:网络

电气自动化技术培养方案范文篇1

关键词: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方案

Constitutionofapplied-typetalentcultivationplansforautomationmajors

LiHongsheng,ChenGui

Nanjinginstituteoftechnology,Nanjing,211167,China

Abstract:Cultivationplanisguidingprinciplefortalentcultivation.Trainingtargetofapplied-typetalentcultivationcomesfromIndustryneeds.Itisparticularlyimportantthathowtoestablishascientificcultivationplansaccordwithtrainingtargetofapplied-typetalentcultivation.Anewthought,calledBackwardInference,ispresentedandiscarriedoutonestablishingofcultivationplansforautomationmajors.

Keywords:automationspecialty;applied-typetalentcultivation;talentcultivationplans

应用型本科教育应本着立足地方、面向全国、依托行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则,以行业需求为人才培养目标。在应用型本科院校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我校自动化专业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结合江苏省特色专业、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首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教学改革项目的实施,采用“倒推法”制定思路,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1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思路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应以行业、企业知识和能力、素质需求为出发点,按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企业访谈毕业生、高年级学生座谈参考专业指导性规范教研室研讨形成培养方案初稿学院审查校企专家论证完善培养方案”的“倒推法”路线制定。所实施“倒推法”路线中的关键步骤如下:

(1)办学理念与培养规格。总体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强调工程能力的培养。各校由于办学历史、依托行业以及定位各有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并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

(2)就业状况分析。对近3~5年就业的主要行业(企业)及岗位的分析是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基础性工作。在进行学生就业状况分析时,要注意学生就业状况的变化趋势,剔除国家与相关行业经济发展中的偶然和突发因素,并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特别是国家产业政策对学生就业形势的影响。

(3)企业访谈。根据对学生就业状况分析,选择有代表性的企业,通过对企业人事、生产、技术等各部门的走访,了解企业对学生知识、能力与综合素质的要求,特别要了解学生在哪些方面亟待提高。在此工作中,要注意部分企业对高等教育的特点以及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并不精通,不同企业其技术、产品及在行业中的地位不同,对学生知识、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关注点也会有较大的差别,因此需要进行理性地分析,找出对学生所需具备能力的共性要求。

(4)应届毕业生与往届生座谈。应届毕业生与往届生座谈,特别是已工作的往届生,他们对大学阶段的学习有着深刻的感受,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甚至某些课程的知识点都有独到的看法。绝大多数往届生都能理性地分析在校期间学习的收获及不足,提出对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意见。

(5)参考专业指导性规范。教育部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调研,制定了专业指导性规范。专业指导性规范的基本原则是多样化与规范性相统一、规范内容最小化、核心知识内容最低标准,采取“基本要求+X”的思路,其中“基本要求”是指专业学生应该学习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及应用,“X”是指不同层次和背景的学校在基本要求的基础上体现本校的办学定位和特色。

专业规范是一种基本要求,其为各专业留有足够的自由空间,人才培养方案应以专业规范为指导,办出本专业的特色。

(6)凝练核心知识和专业能力,确定培养目标和方案。在上述基础上,结合学校长期办学的特点和所依托行业的特征,确定培养目标,凝练核心知识和专业能力,构建以公共平台与专业教育、校内教学与企业实践、课内培养与课外培养相互交叉融合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应明确每一项核心知识和专业能力是如何落实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外培养(含科技创新、科技竞赛、专业技能等)、企业培养等各环节中。

(7)校企专家论证。应用型本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应由校企专家共同组成,校企专家可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人才培养方案,使之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根据校企专家的意见,经过反复修改、完善,形成人才培养最终方案。

2自动化专业(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

自动化科学与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自觉改造自然的必然结果,其核心目标在于寻找以非人工方式实现对系统控制的技术手段。近20年来,自动化科学与技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研究领域不断扩展延伸,且与计算机和通讯技术密切相关,向智能化、网络化和集成化方向发展,体现了控制工程技术、信息工程技术和系统工程技术的综合集成。下面以我校自动化(数控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为例,简要介绍如下:

(1)办学理念和专业特点。我校秉承“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培养生产一线的现场工程师。自动化(数控技术)专业的发展与现代制造业密切相关。该专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学科交叉,既要求学生掌握电类相关知识,又要求了解机械结构、工艺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既要求学生掌握控制理论与应用、微处理器系统硬软件设计,又要求了解强电电气控制、伺服驱动及液压、气动等方面的知识。

(2)企业、毕业生调研。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先后对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南京康尼机电技术有限公司、南京数控机床有限公司、南京第二机床厂、南京华兴数控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十四研究所等近10个单位进行了访谈,参与访谈的人员包括用人单位人事部门的相关领导、毕业生工作部门的领导以及毕业生等。

对近3年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表明,自动化专业(数控技术方向)毕业生主要分布在机电行业数控系统(含电机、驱动)制造商、数控机床主机厂、数控机床使用企业、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类企业、机电类自动化设备制造商5类企业,少数毕业生在高职院校任教或就业于其他行业。目前自动化专业(数控技术方向)毕业生主要从事数控系统二次开发与运动控制系统安装、连接与调试,运动控制系统与可编程PLC控制系统的研发、应用,微处理器或者嵌入式系统软硬件开发,机电类自动化系统或设备的运行、维护、销售、技术支持等;少部分毕业生从事数控机床编程与加工等。

(3)凝练核心知识和专业能力。依据企业和毕业生走访,专业知识和能力要求可归纳为机床数控系统的应用与二次开发、运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工程应用、可编程控制系统设计与技术集成、单片机控制系统的软硬件设计与工程应用等4个专业技术领域。自动化(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架构的重点应表现为上述4个技术领域的系统研发、运行、调试、操作、维护及管理等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培养。

围绕各专业技术领域知识、能力的要求,从理论课程教学、综合实践教学、企业培养、课外培养以及工具软件应用能力培养等方面构建支撑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块。以“运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工程应用”为例,其知识、能力的培养支撑如图1所示。

(4)构建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专业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求,将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按公共基础、电工电子、检测与控制技术、数控技术、运动控制系统、单片机系统、可编程控制系统、专业与综合素质拓展、企业培养、综合素质能力课外培养10个模块进行划分,构建了结构科学、合理,对核心知识和专业能力有效支撑的培养方案。

3结束语

近年来,我校自动化专业以机电行业为背景,以机电行业核心能力需求为导向,不断探索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研究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合理地制定、论证流程,确保所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符合培养规格和目标。自2008年实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倒推法”思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自动化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自动化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分类及其定位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5,3

[2]崔桂梅,贾玉瑛.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11

电气自动化技术培养方案范文篇2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标准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2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2年)》,积极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教育部于2010年出台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用以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保障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有效实施,我校从以下五个方面规定了培养标准:

一、掌握一般性和专门的电气工程技术知识,了解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特别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1)具有从事电气工程工作所需的工程科学技术基础知识以及较丰富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涉及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工程科学基础、工程制图、人文和社会科学等方面。

(2)掌握扎实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相关科学与工程基础知识,了解新理论、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和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涉及电气科学与电力系统工程基础,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工程原理及技术,电力系统设备结构与性能分析方法及运行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和自动控制技术,电力生产过程中有关经济评价、质量检验和产品销售的知识、方法和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方面。

二、具有选用适当的理论和实践方法解决电气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经历过生产运作系统的设计、运行和维护或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系统化训练

(1)能参与电力工程项目方案的设计与开发,在考虑电力生产成本、质量、环保性、安全性、可靠性、外观、适应性等前提下,能提出完成电力工程任务所需的技术、工艺和方法,具有从事电力系统工程的规划与设计能力,能对多种方案做出评估,并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2)具有参与制定电力工程项目实施计划的能力;能实施与电力工程项目有关的方案,完成电力工程任务,并能参与相关评价,具有电力系统工程的实施、电气设备的安装与调试等方面工作的能力。

(3)具有针对正在实施的电力工程项目和运行中的电力系统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的能力,具有进行电力系统的运行与分析、电力系统设备和装置的运行与维修、电力系统可靠性分析和安全性评估的能力,并能主动从结果反馈中学习。

三、具有参与电力工程项目及工程管理的能力

(1)了解电气工程专业领域技术标准和电力行业的政策、法律和法规,在法律、法规所规定的范畴内,能按相关标准和程序要求开展工作。

(2)具有使用合适的管理方法、管理计划和资源预算来组织人力和物力资源实施电力工程项目的初步能力。

(3)具有采取恰当的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应对电力工程项目实施和营运过程中的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并能够应对质量标准、项目计划和预算的变化。

(4)具有参与国际电力工程项目的能力和对开展的国际电力工程项目提出改进建议的能力。

四、具有有效的沟通与交流能力

(1)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控制自我并了解和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意愿,体现人文关怀意识。

(2)能够使用工程技术语言,在跨文化环境下进行沟通与交流。

(3)能够跟踪本专业领域工程技术发展动态,具备收集、分析、判断、归纳和选择运用国内外相关技术信息的能力。

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能自觉承担对职业、社会和环境的责任

(1)掌握足够的关于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及标准知识,恪守职业道德规范和所属职业体系的职业行为准则。

(2)具有良好的质量、安全、服务和环保意识,能自觉承担有关健康、安全和福利等事务的责任。

六、结束语

本文主要介绍了我校所制订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标准,涉及掌握一般性和专门的电气工程技术知识,了解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特别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具有选用适当的理论和实践方法解决电气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经历过生产运作系统的设计、运行和维护或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系统化训练;具有参与电力工程项目及工程管理的能力;具有有效的沟通与交流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能自觉承担对职业、社会和环境的责任等等内容。

【参考文献】

[1]顾明远,石中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2年)》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电气自动化技术培养方案范文篇3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电气控制与PLC;教学改革;电工职业技能

当前,应用型人才被许多高校列为培养目标。这是因为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含量大幅度提升,社会对技术型、技能型(即应用型)人才提出了迫切的需求[1]。电气自动化控制类作为一个长线专业,在社会上需求量很大。该专业学生应该具备那些方面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而社会上对该专业学生真正需求的能力是什么,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通过调查,从课程体系中的具体课程入手,解析他们与学生能力培养的关系。在该专业中选择了针对工业现场生产设备的电气控制技术、与工厂实践密切结合的《电气控制与PLC》这门具有代表性的课程,作为该专业学生基本应用能力培养的平台,通过以提高学生应用型能力为主要目的的课程教学改革与设计,以适应社会对该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一、本课程对专业应用型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现在大力提倡应用型能力的人才培养,是为了满足社会需求的变化。应用型人才是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人才。是实现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一支十分重要的力量[1]。电气自动化控制类专业的学生应该掌握什么样的应用型能力?对这个问题的正确回答只能来源于实践。通过与我们校企联合的一些单位的深入调查,与单位负责人,技术人员进行深入交流,根据“电气自动化控制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及相关行业生产第一线的实际需要和职业资格认证要求,归纳出本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电路应用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技术和电气传动应用技术等四大模块的应用技能[1]。而在这四种技能中具有代表性的、实用性最强的应该是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技术。《电气控制与PLC》课程包括低压电器、电动机控制线路、机床设备的电器控制线路和PLC控制技术的应用。是将电气自动化控制类课程体系中电路分析、自动控制原理、电力电子技术、电机与拖动、自动调速系统和微机控制技术等集于一体的综合性、应用型课程。课程内容涵盖了电气识图、设备运行、设备安装、设备调试、设备维护、故障处理,电气设计等基本应用型技能,内容设计上与维修电工的国家职业技能要求相融通。也就是说电气自动化控制类专业毕业的本科生掌握电工职业技能,应该是基本应用能力。因此在电气自动化控制类专业的能力结构中,本课程占有重要位置。

二、本课程改革的目的

1、现实状况

在就业现场,往往很多单位都对用人有一个工作经验的要求,甚至对刚毕业学生也是这样。什么是工作经验?实际就是应用能力问题。以前是学生在企业中获得工作经验,现在这一任务下移到学校。社会需求发生的变化,学校不能无动于衷。不然你培养的人与社会需要是脱节的。这样不仅造成学生就业困难,而且学校自己生存也会带来危机。在工业现场,只要打开电气控制柜,里面尽是电气元器件及其组成的控制线路。尽管内容在校都学了,但下厂实习时学生能一下子正确认识的并不多。这说明学生应用型能力培养是不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生自身的问题,教师教法的问题,也有课本内容跟不上技术发展步伐等问题。

(1)学生学习自主性不强,学习兴趣不高。现在的高等教育已经是大众化教育,学生的素质差别较大,尤其是我们新晋升的二本院校中的学生素质更是如此。如何让这样的一些人,在大学的教育过程中收获一些东西,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立足于社会,是我们要积极面对的实际情况。在电气自动化控制类专业中,学生四年要学习的课程很多,要做到都学好是不实际的。因此在教学课程体系中,要正视学生的这些特点,选择一些理论知识不太难,实用性强的能体现职业技能的课程,作为教学的重点引导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认识到学习这些课程对他以后职业生涯的重要性,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

(2)现在好多教师自身缺乏工厂实际经验和工程背景[2]。讲课不能理论联系实际,仍然继承传统教学模式,老师黑板上讲课,学生底下被动听讲。在小学中学是这样,到大学还是这样,偏重于强调知识的传授,而不是能力的培养,所培养的人才理论与实际脱节。我们通过问卷调查,老师上课的方法不科学是现在学生厌学的一个主要原因。并且对大学老师上课的技能有更高的期待。因此探索和应用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增强学习效果也是高校老师自身研究的问题。

(3)课本内容落后于技术发展的步伐是普遍的问题。当今技术发展非常快,工厂企业都在使用了,我们的课本内容还没有反映,尤其是电气技术的进步更是日新月异。因此根据当下实际情况,要加快教材内容建设,快速反应社会需求。

2.课程改革的目的

当前,许多学校都把应用型人才定位为培养目标。专业不同,应用型能力也是不同的。每种专业应具备什么样的应用型能力,以及构建怎样的课程体系,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来具体实现培养目标,都是我们高校老师要面临的新课题。我们在电气自动化控制类专业课程体系中,结合我们学校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了理论知识不太难,实用性强的能体现职业技能的课程《电气控制与PLC》作为改革平台,探索以具体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某些代表课程对应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思路,以专业应用能力提升为牵引目标,重新对课程开发与设计。通过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也提高教师自身教学水平。为本学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和目标的具体实施探索一定的方法,总结一定的教学经验。

三、课程整体开发方案设计

《电气控制与PLC》课程的内容体现出实用性、技能性、应用性的特点,该课程在专业教学体系中起着体现学生专业基本应用能力的重要作用。所述知识技能是学生适应岗位能力的基本要素,也是进一步掌握专业其它课程知识、技能的基础。我们在专业培养方面有的放矢地制定教学方案,围绕应用型能力提升开发课程教学体系。

以学生未来岗位技能为核心,结合维修电工国家职业技能考核标准和行业发展的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突出以维修电工职业技能为该专业基本应用型能力的培养,确定出该课程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素质目标),见图1所示。根据教学目标构建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任务,再按照教学规律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内容设计为该课程的教学环节,形成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引导、任务驱动为主要思想的案例教学、理论与实践并行教学、现场教学、课程设计、课程实训、生产实习、职业技能认证、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3],见图2所示。以突出维修电工职业技能为该专业基本应用型能力的课程设计方案,在教学设计上解构了传统的学科体系的教育模式,以实践性和职业性作为切入点,体现该专业学生基本应用型能力的要求。

四、课程教学环节的组织与实施

在理论教学上注意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强化动手能力培养,促进以学生就业的职业教育思想引领课程教学,按照“工学结合、职业导向、技能本位”的理念组织课程教学;以丰富的教学资源、真实的实践环境作为课程教学的基础和支撑;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突出应用、强化能力,实现课程教学目标。为此我们要求做到三个“一体化”[4]:(1)教材一体化。即理论教材与实验(实践)教材融合;(2)教室一体化。即大部分理论内容课程搬到实验室中去上,使教、学、动手相结合;(3)教师一体化。即理论课与实践课由一位老师讲解,做到了教学和实验两个环节的有机衔接。三个一体化的目的就是有利于学生对课程的认知和实践的结合。一改往日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分离,不能有机结合互相支持的局面。

1.理论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实施

理论教学内容按照课本进行整合,吸纳了变频器和触摸屏等新设备和新技术。形成了以低压电器原理应用、电动机控制线路、机床设备的电气控制线路、PLC控制技术、变频器技术和触摸屏技术等模块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形式,使本课程内容更加充实、完善和实用。课本只是知识的一个载体,不能课本上有什么讲什么,没有我不讲。一定要对课本内容进行自我消化,进行序化整合,补充或者删减。不能按部就班讲课。

在每一个模块理论教学内容中都设计一些简单但非常典型能帮助理论学习的实践内容,将教学任务中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例如低压电器原理应用模块,就设计了交流接触器、按钮、继电器的拆装练习。通过“低压电气器件的认识”这个工作项目,具体拟定成一个工作任务:“交流接触器、按钮、继电器的拆装练习”。通过学生在实验室工作台上亲自动手完成“工作任务”,借助多媒体课件,老师一边讲、学生一边做的过程,达到认识交流接触器、按钮、继电器的结构及组成部件,比以往看图抽象讲解要真实得多,更符合知识的认知规律,从而轻松掌握其工作原理、应用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再如“PLC控制技术”内容教学时,先找来一段由PLC控制的自动生产线视频播放给大家看,借助大家兴致很高,急切想了解为什么的时候,再引入到PLC的作用和结构等正题上来。在实验室PLC控制台上,老师边讲边做,亲自搭接一个简单的PLC控制的红绿灯轮流点亮的演示实验,这样本来一堂很枯燥的理论课,由于加入了视频背景和演示实验这样的案例,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得到提高,从而唤起学生动手实践的欲望。另外在PLC指令的学习中,应采用学、说、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每一个指令都要在电脑上练习一遍,观察其功能变化。对于像《电气控制与PLC》这种实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动手练习才会有学习效果。如果还是在课堂上按照课本宣讲的旧模式,不创新理论联系实际的新模式,学生是根本没有兴趣听下去的。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摸、去做,身临其境教学,增加动手的时间和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应用型能力。

2.实践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实施

应用型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环节,为了凸显该课程在学生应用型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采用连续的、强化性的、与实际工作过程任务对接的形式,制定实践教学计划。设计了电工实训,大型实验,电气控制与PLC课程设计,电气控制与PLC课程设计实训,电工职业资格证考取培训(课外)及毕业设计等6个实践教学环节。各个环节之间呈衔接与递进关系,由简单认知到综合性设计、组装、调试、排障过渡,从单纯的教学过渡到岗位需求能力培养,做到环节连续,强化训练。

由于在理论课时,已经安排了支持理论内容教学的基础性小实验,因此该课程的实验环节都设计成大型实验,采用基于生产过程,贴近实际的项目为引导,即实验内容综合,控制功能完整的实验项目为主不再做验证性实验。例如设计了“PLC控制变频器多段频率调速实验”[5],掌握PLC和变频器两个智能控制设备配合使用的方法。还有“继电控制、PLC控制及变频器控制的电动机正反转综合实验”[5]。从这个实验中可以分析不同控制方法的特点。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环节以任务驱动、行业规范引导,选择真题实作,按照实际工程设计步骤、方法去要求。例如设计结果的成形图纸,就要求使用CAD计算机制图,图框、标题栏、设备表等一应俱全,图形符号、文字符号、画法要求都要遵循国家规范和电气行业规范要求,比对国家甲级设计院出图标准,引导学生进行真实的职业能力训练。课程实训主要基于具体的课程设计为项目引导、任务驱动进行,即以实际工作过程还原课程设计结果,在真实的环境中检查自己的设计结果,从而完成设计、安装、接线、调试、修正等工艺环节。即训练技能也要求岗位职业素质。在强化对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国际上普遍推行双证制度---毕业证和职业资格鉴定证书。社会化的职业资格鉴定体系为技术和技能的资格认定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标准,是对拥有某种能力的通用证明。借助职业技能鉴定平台,在实践环节的设计上,以职业导向、技能本位的思想引导鼓励学生考取电工资格鉴定证书。我们利用课外时间,对参与的同学进行辅导和开放实训场地练习。帮助他们成功获取证书,证明自身能力。

五、结语

培养应用型人才,不能简单认为就是在课程体系中加大实践环节学时数。一定要将应用能力的获得追根溯源即学生应用型能力培养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抓住这个关键点,再将实践学时有的放矢地分配好,利用现代教学理念探索利于专业应用型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重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的一体化教学形式。我们基于这样的认识,通过分析电气自动化控制类专业学生应用型能力培养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以该专业典型应用性课程《电气控制与PLC》改革为切入点,将社会变化需求,转化成自身生产力。改善了教学与企业和工厂对人才使用要求脱节的问题;提高了电气自动化控制类专业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自主参与学习能力,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动手能力弱的问题,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参考文献]

[1]钱平,赵金荣.电气自动化控制类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教材(PLC应用技术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张艳明.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与CDIO教学模式的实施[J].首都教育学报,2012,06:84-86。

[3]刘燕,王峰.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发电厂电气部分》课程开发[J].高教论坛,2009,07。

[4]任晓芳.电气控制与PLC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05:38-39。

电气自动化技术培养方案范文

对于中职教育来说,在组织开展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模块化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环绕重点教学内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通常情况下,一个模块就代表一个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融入到相应的模块中,同时在模块中可以检测、拥有规定的教学内容,并且各个教学模块之间可以自有组合。在教学模块中,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单一课程、复合式课程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实验课程加大教学强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有效融合。利用模块的形式进行教学,可以有效解决教育教学活动中产生的实践性问题,这种教学模式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中职教育应当侧重学生实践课程的教育,在中职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增加实践教学的教育教学时间,通过实践教学,帮助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进一步帮助学生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在布置课程方面,按照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教学模块,彻底改变传统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等陈旧的课程。在模块化教学方案方面,需要因材施教,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对学生学习能力可以达到的目标进行综合分析,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模块中实践课与理论课之间的比例。

与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相比,模块化教学的优势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的育人模式,另一方面形成完善的育人方案。通过对资料进行深入额分析,进一步建立实践基地,借助该基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培训,通过教育培训使之成为中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核心人才。

二、中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模块的结构

中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在实施模块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模块中涉及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内容,例如,对于中职院校来说,电子技术基础、电路原理等课程共同构成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最基本的理论课程。在组织开展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教学活动中,为了帮助学生积累校外实习的实践经验,需要对所有的实践课程进行综合分析,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就业职位,同时帮助学生完善基础理论课程,进一步帮助学生培养综合应用能力,将职业技能综合培训时间提前到就业前。

(1)分析就业职位,调整课程思路

对于中职院校来说,为了有效提高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需要对教育体系进行不断地完善,进一步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体系,以模块化教学为基础帮助学生树立就业目标,同时需要注意以下方面:首先对工作岗位的职位内容有个明确的了解,其次对课程发展的具体阶段有个明确的了解,第三对人才的规范化要求等进行明确。中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在设计实践教学模块的过程中,需要对就业职位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不断调整课程构建思路,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快速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2)研究分析就业工作过程,构建完善的课程程序

中职院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树立先进教学理念,在理论与实践的的指导下,根据岗位工作发展的需要,设置科学合理的模块化教学内容,同时对就业职位的工作内容和工作领域进行科学分析,结合学生学习领域的实际情况,开发设计相应的课程。另外,利用逆向思维的分析方法,设置模块化教学内容,进一步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三、中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实施模块化教学的具体措施

(1)设计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中职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利用工学结合的方式,培养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同时对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不断地创新。为了帮助中职学生提高就业能力,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需要以工作能力为重点,积极提升学生的个人素养,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培养人才的规范性和职业性,同时将校内外实习实训进行融合,在学习的过程中,将现场模拟与实习训练进行融合,进一步实现学习、实践的交替,进而最大限度地确保学生的实践性。

通过积极研究探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进一步建立完善的模块化教学体系。在中职院校、国家和社会的共同参与下,动态监管模块化教学的每个环节,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进而有效提高中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的实践成果。

(2)形成完善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中职院校在设计模块化教学模式的过程中,需要对实际岗位的工作过程有个全面的了解,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方面,模块化教学有着非常具体化的课程。通过深入了解分析实际岗位工作,可以对就职人员要求具备的能力标准有个明确的了解。

对于模块化教学,需要按照专项能力进行区分,同时需要对每个教学模块的课程目标、教学方式等内容进行评价,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培养吸收、消化专业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帮助学生培养运用所学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在设计安排模块化教学内容时,需要调整专业、态度、技术、知识之间的关系,确保彼此之间的和谐与统一。

四、结论

综上所述,中职院校通过开发模块化教学课程体系,可以帮助教师培养教育教学的独立性。无论是开发模块化教学模式,还是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通常情况下,都能强化教师的责任感,将学生的教学任务视为自己的任务。每个教学模块就是一项专业技能,通过综合每一个教学模块的内容,进一步帮助学生培养综合专业技能。对于学生来说,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某一方面的知识较为薄弱,在模块化教学时,就变得非常清楚。可以说,模块化教学可以有效提高教师教学的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模块化教学一方面可以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提升教学能力,进而提升自我价值。

电气自动化技术培养方案范文篇5

【关键词】电气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一、新疆电气行业现状分析

1、行业分析

我国目前已经成为全球电气自动化制造基地。电气自动化行业以巨大的市场为基础和依托,具有极大的成长空间,其发展前景良好。尤其是最近5年西部大开发,新疆引进了行业领军企业292家;投资领域涉及煤炭、煤化工、电力、矿产资源、食品加工、纺织以及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开发。根据新疆发展特色矿产业战略,加快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家电下乡的需要,对电气技术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必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大。

2、专业分析

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盲目模仿将造成不良后果。电气技术应用专业具有职业工作时间异常、工作对象无法拆分、理论知识系统性强、涉及行业宽,服务面广、知识更新速度快等特点,这些都影响着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早期我校的人才培养中,缺乏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教学模式单一,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师生交流互动较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差,学生的创新思维难以与社会现实需要相吻合。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从2008年开始电气组教师积极参加全国各地的师资培训共计46次,对什么是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究竟包括哪些具体内容?人才培养模式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所处的地位?有了更深的认识。解决了老师思想上的困惑,这为我校的电气技术应用专业的改革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这种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合乎一定的准则,并具有可推广性;它解决教育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人才培养模式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教学运行机制等构成要素。从整个教育过程来看,办学模式是指导学校各项工作的核心,是决定学校发展的基本要素;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工作的具体实施纲领和实施规范;教学模式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而课程模式是在教学模式的总体框架下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落实方法,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

三、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1、工作岗位分析

为实现电气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准确定位,我校电气组教师深入到新疆八一钢铁有限责任公司、石河子天业集团、昌吉特变电工、新疆众和股份公司、首钢伊钢公司、巴州金特钢铁、新疆圣雄集团、昌吉信发集团公司等多家企业进行人才需求、典型工作任务、毕业生情况等方面的调研,准确把握行业企业对电气自动化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技能需求;确定了就业岗位群的人才需求情况如图1所示。

2、确定针对岗位的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就业岗位调研,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确定了我校的电气技术应用专业必须发挥区域优势,突出“地方性”办学特色,以学生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为前提来制定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目标是面向新疆及周边地区冶金、化工、制造、能源等行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四有新人。培养从事通用电气设施安装、使用、维护,线路设计、施工、调试、服务、维修的第一线工作的实用性人才。并为参加对口高考,进大学深造打基础。

3、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

通过调研得出,我校必须将专业能力的培养与职业素质培养紧密结合,在专业能力培养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和措施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交流沟通技巧、创新意识、社会适应能力、吃苦耐劳作风、遵守纪律等职业素质,使职业素质培养系统化、具体化,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同时深化与企业合作办学,积极构建“工学交替、校企结合、知识、能力、素质三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2所示。

4、解读“工学交替、校企结合、知识、能力、素质三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4.1校企合作、订单培养

学校与新疆主要冶金企业宝钢集团八钢公司、有色集团、天业集团、特变电工、众和股份、首钢伊钢公司、巴州金特钢铁、新疆圣雄集团建立了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校企双方开展“订单”培养、技术交流服务、人员“双挂”、场地设备资源共享等合作,为了使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学校和企业相关人员共同协商制定教学计划、设计课程体系、组织教学,以达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实践环节环环相扣,完美结合的目的。

4.2工学交替、学岗直通

安排三轮工学交替过程,第1学年通过第一轮工学交替(识岗实习2周),提高学生专业基本技能;通过第二轮工学交替(第二学年,跟岗实习8周),提高学生专项技能;通过第三轮工学交替(第三学年、寒假,顶岗实习18周),提高学生综合技能。通过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其职业能力由初学者逐级递增到熟练操作者的水平,满足企业岗位(群)的工作要求。实现“学岗直通”的教学目标,完成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身份顺利转换。

4.3知识、能力、素质三合一

教学内容与职业要求合一:本专业围绕电气设备安装工、电气设备运行工、电气设备维护工、设备操作工和销售服务员等岗位要求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教学组织实施,依据职业要求安排课程,组织教学内容。

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合一:将同类工作任务整合构建课程,按照工作过程组织课程教学过程。

技能标准与技能考证合一:参照职业资格取证的要求制定本专业职业技能评价标准,要求在完成专业课程学习同时,能掌握相对应的职业技能,能够获取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四、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

1、构建“以岗定课、课证融通”课程体系框架

为了突出中职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学校和企业相关人员一起组建课程建设团队,共同协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职业岗位分析为逻辑起点,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和归纳。确定具体行动领域,系统设计学习领域,创设学习情境,实现从学习领域到学习情境的转换,完成基于生产工作过程的“以岗定课、课证融通”课程体系开发。

2、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2.1建立“理实一体、实景训教”的教学模式

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中,职业素质培养贯穿始终,订单企业参与教学,校内专业知识及技能培养与校外岗位素质能力训练成为有机整体。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训练学生养成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判别性、创造性的习惯。在教学中分阶段、分层次设置教学目标,采用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渐进式目标教学法,逐步建立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和提高技术应用能力。如图3所示“理实一体、实景训教”的教学模式及岗位能力培养推进方案。

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点

1、采用循序渐进的过程将德育教育灌穿每一学期和每一课程。

为了使综合学科充分发挥其人文教育的功能,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我校做了以下探索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转变教师的教学观,质量观,学生观,人才观和价值观。2)创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氛围,营造良好的素质教育环境3)突破旧式教育课程体系的束缚,创设全新的综合学科课程设置4)多方面多渠道探索素质教育的途径,增强综合素质教育的实效性。

2、保证70%以上的课程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

近两年,学校投入了500万购买实训设备,与多家企业签订协议,建立校外实试训基地14家。同时加大师资队伍的培训,双师队伍比例达到了97%以上。加大了课程体系的改革力度。为更好的推进“理实一体、实景训教”的教学模式做好了铺垫,目前70%以上的课程都能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

3、校企合作成效显著,得到新疆自治区的好评。

我校充分的发挥区域优势,和“地方性”办学特色,以宝钢集团八钢公司为依托,以学校职业技能鉴定所和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平台,充分发挥学校教学资源和专业技术优势,面向企业和社会,实施“技能鉴定、技术培训、技术服务、师资培训、校际合作交流。特别是针对八钢公司在职职工的岗位培训、再就业人员的岗前培训、特种作业人员上岗培训、转岗人员培训等,为企业输送了大批技术骨干。电气专业近4四年完成了的近7000人的培训任务。校企合作成效显著,得到新疆自治区的好评。

七、实践中的几点反思

要推行“工学交替、校企结合、知识、能力、素质三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有学校和企业双方的大力配合。企业不能单纯地将学生作为劳动力使用,而要负起一定的培养义务;学校也不能简单地把工学交替理解为学生简单的劳动锻炼,而是要作为一个教学环节纳入整个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

实施工学交替、校企结合,加强管理,保证安全,切实维护企业、学校和学生的利益,是工学交替顺利、健康开展的必备条件。由学校或企业单方面进行管理,都是不合适的。企业应该对学生进行生产管理、产品质量管理、劳动纪律和安全管理,学校要对学生进行各种常规管理、教育和生活管理。

工学交替的实施,应该是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种学生低费或免费接受职业教育的手段,企业在此过程中,应向学生支付合理的报酬,适当的报酬是促进工学交替健康发展的剂。因此,如何确定报酬水平,既适应学生的劳动付出,又符合企业的经济利益,需要慎重考虑。

八、结束语

“工学交替、校企结合、知识、能力、素质三合一”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训练进课堂、课堂搬到车间、学用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教、学、做、练、用的紧密结合。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使原来的教室是主要学习场所、书本学习是基础,向教室与实习地点合一、理论实践一体化转变。做到了理论实践合一,教室车间合一,教师师傅合一,学生学徒合一,大幅度提高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H].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郭沙.产学合作,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J].无锡,机械职业教育出版社,2004,(10).

电气自动化技术培养方案范文篇6

介绍了以工程教育认证为引导的电气工程专业综合改革措施,具体包括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学科建设等几个方面。通过专业综合改革,培养学生成为社会普遍认可的、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和良好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

电气工程;工程教育认证;专业改革

我国教育部于2006年3月成立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2013年6月19日,在韩国首尔召开的国际工程联盟大会上,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签约成员,标志着我国的工程教育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目前,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10余所著名高校的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通过了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的认证,更多的高校正在为申请认证做积极的准备或者以达到认证标准作为专业建设和改革的目标[1-7]。本文介绍了广州大学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系在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面对新形势所采取的一系列综合改革措施。

一、专业综合改革的必要性

我系电气工程专业的现状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开展专业综合改革。专业综合改革的目的,是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优秀科学技术人才。直接针对市场、面向就业,根据社会需要确定学生应掌握的专业知识和知识的应用能力,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申请认证、通过认证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引导,通过专业综合改革,培养学生成为社会普遍认可的、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和良好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二、专业综合改革措施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规定专业必须有明确、公开的毕业要求,且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能支持毕业要求的达成。因此,专业改革的第一步是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毕业要求是达成培养目标的支撑,培养目标是对毕业生在毕业后5年左右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的总体描述。它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总纲,是构建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形成课程体系和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毕业要求是对学生毕业时所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的具体描述。包括学生通过本专业学习所掌握的技能知识和能力,是学生完成学业时应该取得的学习成果。制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时,应深入开展社会调查,请毕业生、用人单位等多方人员参加,力求制定得合乎内外需求。制定时注意将毕业要求(即毕业生能力)细化为能力指标,以方便落实在具体教学环节中,并且能对其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价的条款。教学内容是达到毕业要求的支撑,毕业要求与教学内容的对应关系和毕业要求与课程体系的对应关系有所不同,前者是局部的,是某一条或某几条毕业要求与某一门或某几门课程的对应关系,而后者是整体的。也就是说,要把毕业要求逐条地落实到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中去,从而明确某门具体课程的教学内容对达到毕业要求的贡献。传统教育的课程教学大纲仅对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进行安排。它规定了每个章节的学时以及每堂课的授课内容,至于每个章节、每堂课的教学内容与毕业要求之间的关系,以及对达到毕业要求的贡献,则通常不会提及,因而常常造成师生的迷茫。成果导向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学大纲的编写必须首先明确本门课程对达到毕业要求的哪几条有贡献,然后对这几条毕业要求逐条确定与之相对应的教学内容,再后确定完成这些教学内容所需的教学时数。成果导向教学设计的教学大纲是按所涉及的毕业要求的条目,而不是按教材的章节编写。这样,对于每一堂课,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会十分清楚自己所教或所学对达到毕业要求的贡献。毕业要求与教学内容的对应关系,又为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提供了依据。

(二)课程建设由教学团队负责人和课程组组长负责对培养方案中各课程的关系进行梳理,制定本专业基础核心课程目录。围绕核心课程构成几个课程组,由专人负责组织各课程组的课程建设。如以“电力系统分析”为核心的电力系统课程组,负责“电力系统分析”、“发电厂电气部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系统调度”等课程的建设;以“电力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电力电子与运动控制课程组,负责“电力电子技术”“、电机学”、“电机拖动技术”、“运动控制系统”等课程的建设。

(三)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着力推行研究性学习方法。研究性学习以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为平台,以师生互动和同学合作为形式,将学习知识与研究问题相结合。有三种基本形式,即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学习和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学习。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如“导演”,起主导作用,主要是围绕实际问题,设置学习研究专题,介绍相关的知识,提供主要学习资料和参考文献,给出分析的切入点与研究路径的提示。学生则如“演员”,是学习的主体,他们主动学习相关知识,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通过分析、研究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与建议,并在与教师和同学讨论过程中改进和完善。在此过程中,学生即获得了学科知识,又学会了学习方法,这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必要条件。另外,在团队交流与合作过程中还形成和提高了个人素养。教师相应地就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要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启发、观察,并给出指导和评价。由于学生的参与,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教师必须让学生了解每一种答案的优缺点。经过探索,我系已经在“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微电网技术”等课程中成功应用上述方法改善了课堂教学效果[8-10]。

(四)改革实践教学环节电气工程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我系特别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和改革。除了优化实验项目,增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所占比例等一般措施之外,我系还遵循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所要求的“教室、实验室及设备在数量和功能上满足教学需要。”这一条件,拟开展开放性实验设备的开发。我系教学实验室大量采用集成实验设备作为实验平台。这种设备主要由独立的实验模块挂箱组合而成,优点是接线简单,能快速验证实验原理。缺点是由于集成度高,学生很容易变成简单的“接线员”,看不到挂箱内的元器件和电路,难以感受到做实验的氛围,兴趣受到影响。系统调试过程短,不利于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系计划由师生共同开发一些开放型实验设备,增加学生亲自动手去搭建、调试电路的机会,作为上述集成实验设备的补充,目前已经开发了“基于DSP的逆变器实验平台”。另外,实习基地是实践教学的硬件,是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必备物质条件。我系从以下三方面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一是在校内建立实习基地;二是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更多校外实习基地;三是通过校级合作使用其他学校的实习基地,与兄弟院校合作,做到资源共享、基地共建共用。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电子信息与电气类工程教育认证补充标准要求从事本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中,具有企业或相关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应占总数的20%以上。但是,目前电气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教师普遍缺少工程经验。我系教师均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但是大多数教师毕业后即到我系工作,没有企业工作经历,对生产设备缺乏了解,无法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指导,达不到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要求。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调整对应聘者的要求,除了考察教学科研能力之外,优先聘用有企业工作经历者。其次选派青年教师到校外实习基地等与我系有合作关系的企业锻炼,提高现有教师的工程能力。最后从企业聘请工程经验丰富的人才到我系承担授课、讲座、毕业设计等教学工作,不仅为学生和教师带来行业最新动态,更重要的是弥补了教师工程实践的不足。

(六)加强学科建设整合学术资源,形成了新能源发电与微电网技术、配电网可靠性分析等若干研究方向。近年来,获得省部级以上的研究课题多项,获得了一系列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科研成果。加强学位点建设和标志性成果建设,将本专业的学术水平和科研水平提高一个层次。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升团队的学历层次和职称结构,形成一支以学科带头人、研究方向带头人为核心的科研教学团队,建立一支适应学科工作与改革发展要求,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教学科研水平高、团结协作的学科队伍。

三、结束语

电气工程专业以培养电气工程专业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为目标,强调理论性的同时也特别强调工程实践。工程教育认证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实践能力,各高校应以认证引领专业综合改革,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熊怡.我国高等教育通过认证的电气工程专业概况[J].中国电力教育,2013,27:28-34.

[2]任红卫,刘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现状[J].科技创新导报,2013,19:84+86.

[3]曹鑫,王晓林,王世山.工程教育背景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探索[J].科教文汇,2015,9:60-62.

[4]任红卫,刘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电气专业教学改革[J].科技资讯,2013,31:147+149.

[5]肖义平.应用型本科电气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改革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6:82-83.

[6]李敏,肖瑛,张俊星,等.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团队建设[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5,15:14-16.

[7]胡俊,王志海,于双元,等.工程教育认证与高校间协同培养的相关性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5,19:27-31.

[8]王晓刚,王清,刘华.基于案例教学法的“电力电子技术”教学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3,3:77-78.

[9]王佳庆,王晓刚,王清,等.基于项目教学法的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15:273-275.

电气自动化技术培养方案范文篇7

关键词:校企合作;产学研协同培养;卓越工程师;产业需求;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周美兰(1962-),女,山东金乡人,哈尔滨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教学副院长,教授;

孟大伟(1956-),男,辽宁锦州人,哈尔滨理工大学教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专项项目(项目编号:JG2201201107)、哈尔滨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重点项目(项目编号:A20120000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4-0015-03

在制造业国际化的推动下,中国经济已经步入全球化时代。在此背景下,中国工程教育正面临本国制造业全球化和国际工程教育全球化的双重挑战。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工程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据统计我国有各类工科在校生数量约700万人,数量位居世界第一,标志着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程教育大国。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着诸如“发展战略和目标定位不清晰”、“工程教育与工业界脱节,实践教学、课程设计、毕业实践严重不足”、“工科专业课程体系相对陈旧,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不相适应”、“工科教师队伍普遍缺乏工程经历,严重影响工程教育质量”等问题。[1]为了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新挑战,加快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东北老工业基地曾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电气装备制造业基础雄厚,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给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带来了重大的机遇。通过调研发现,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进程中电气工程领域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紧缺,成为影响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哈尔滨理工大学作为一所地方性理工科大学,进行校企深度合作,构建新型的产学研协同培养工程人才体系,为地方和国家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的电气工程领域的高等工程人才,是一项紧迫而十分必要的任务。

一、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校企合作现状

1.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目标偏离工程的要求,人才培养过程未能突出高等工程教育的本质特征;必要的工程训练条件得不到保证,实践教学和工程训练日益弱化。具体如下:[2]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以前受前苏联、现在受欧美影响较大,始终未能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培养模式;在认识上有差异,教育部门侧重培养毛坯,提倡宽口径,而工业部门希望合格工程师,需要上手快;在实践中,绝大多数工程院校按照培养科学家或技术专家的模式培养工程师,对工程师基本素质的养成重视不够;教育观念落后,科学高于技术、理论重于实践的传统观念仍然有广泛的影响;长期以来,高等工程教育的课程体系没有多大变化,教学计划基本上沿袭以理论教学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知识更新速度慢,学科交叉不够,综合性训练不足;随着教学内容不断增加,教学要求不断提高,课程负担层层加码,知识与课程的整合、融合、更新不够;工科院校的许多中青年教师没有经历过生产或工程一线的实际锻炼,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同时,学校也缺少有效机制,吸引企业中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适合从事教学工作的工程师到学校来为学生授课;工科院校的实践教学被不同程度的削弱,许多学校工程训练达不到最基本的要求,实验课程的比重下降,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减少;生产实习的时间大幅度压缩,学生在实习中主要是参观而很少能参与;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远离工程实际,更多的是虚拟题目。

2.国内校企合作现状及措施

我国校企合作现状的主要表现在: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缺乏有效交流与合作,学校未能直接和及时地反映企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企业在要求学校提供合格人才的同时,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责任。[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2年)》针对高等教育存在的“人才培养质量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质量保障体系不完善”、“存在同质化倾向,缺乏办学特色”、“布局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学研结合不够”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严格教学管理”、“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优化高等教育结构”、“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设立支持地方高等教育专项资金”、“实行分类管理”等。这既是对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提出的新要求,也为深化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和校企合作提供了契机。

二、哈尔滨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校企合作现状

哈尔滨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以下简称“电气专业”)的前身电机系和电工材料系设置于1958年,到现在已经有54年的办学历史。本专业2005年入选省级重点专业,2007年入选国家特色专业。本专业目前含有“高电压技术”、“电气绝缘与电缆”、“电机电器及其控制”、“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5个专业方向,是一个集高、低压电气设备的制造、运行和维护等于一体的强电类综合专业。“电气绝缘技术”在变压器制造业,“电机电器及其控制”专业在电机制造业,无论人才培养还是工程技术与科学研究均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相应的行业中均享有较高的知名度。目前在电线电缆行业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中哈尔滨理工大学的毕业生占绝大多数。近年来,学校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服务进行“定制式”人才培养试点得到了企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如哈尔滨电站集团与哈尔滨理工大学签署了本科生的“定制式”培养、工程硕士培养、企业技术人员培训和科研合作等《校企产学研全面合作协议》;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在我院投资建立“大电机电气与传热技术工程研发中心”,并设立5万元/年的学生奖学金。黑龙江省教育厅也积极支持和推进哈尔滨理工大学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开展的“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并将哈尔滨理工大学作为服务东北老工业基地办学新模式的示范单位,在我校建立了5个黑龙江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人才培训中心”,其中“电站成套设备人才培训中心”和“电力人才培训中心”设置在我院并由电气专业负责,同时拨专项经费100万元用于培训中心的建设。

积极为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和再教育提供支持和服务。我院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一直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学科在全国有一定声誉,基础设备较好,所设的电机、电缆、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等专业领域为大型企业、机电行业培养了大批工程技术人才。学院为企业培训人才的工作始终没有间断过。目前学院的2个人才培训中心都承担着三种培训任务:为企业培养本科层次的紧缺人才,对企业中的非主导专业人员进行转专业人才培养,以上岗资格培训为主的专门人才培训。

2005年以来学校与哈尔滨电站集团、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集团有限公司、佳木斯电机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电缆厂等企业签订了《校企“定制式”培养协议》。2005年开始,每年组建“电机试点班”和“电缆试点班”和“特变电工班”。到目前为止,电气专业“定制式”人才培养试点班已有6届毕业生,共计482人。2007年,我校获批教育部质量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面向东北老工业基地‘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本专业作为我校“定制式”人才培养的首批试点专业,为该项目的获得与研究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

三、产学研协同培养电气工程急需人才

为了应对制造业全球化和工程教育全球化带给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巨大挑战,必须进一步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进行校企深度合作。充分考虑电气产业需求、电气工程学科专业和学生个性发展三方面的要求,在工程教育多元化人才培养平台的搭建、产学研互动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工科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工科学生的考核机制等方面探索新的改革措施,建立起以电气产业需求为导向的新型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1.以我校特有的“培养规格分类加专业方向分类”的多样化人才培养理念为指导,采取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

构建两类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框架,即“卓越工程师”培养平台和“应用型工程师”培养平台,并形成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当前,我校电气专业的生源包括一表和二表B两个批次的学生。根据本专业的办学层次和办学能力,一部分学生的发展方向是掌握某种实用技术的应用型工程师,另一部分学生的发展方向是具有某种特殊才能的精英拔尖人才。为此,学校确定“卓越工程师”和“应用型工程师”两大类人才培养目标,并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相应构建“卓越工程师”和“应用型工程师”两类工程人才培养平台。

针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类型搭建创新教育平台。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就是加强基础理论课的讲授,专业课涉及的范围比较广,给学生留有较大的自由选择空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科学研究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针对“应用型工程师”培养类型,搭建职业技能训练平台。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就是以产业需求目标为导向设置专业方向,强调基础与专业特色并重,加强技能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适应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2.以电气产业需求目标为导向,采用CDIO工程教育理念,构建与产业需求匹配的课程体系

在培养方案上针对两类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对于“卓越工程师”,注重基础理论教育和专业方向引导,体现在培养方案上即:一、二年级为基础理论课,三年级为专业前沿技术课,四年级学生进入企业或校企合作工程研发中心参加工程研究,并撰写毕业论文,着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4]对于“应用型工程师”,注重专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体现在培养方案上即:一、二年级基础理论课,三年级专业应用技术课,包括半年专业基础课加半年校企联合专业方向课,四年级学生进入校企联合实践教学基地参加项目实训和毕业设计,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

在专业课程设置上,针对企业对工程人才的实际需求设置多组专业方向课和任意选修课,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工程实践环节的锻炼;同时,对专业课进行合理的前移,以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入校外实践基地(企业)参加实习和项目实训。另外,针对不同企业对电气专业人才的具体需求开设相应的桥梁课程。

在教学设计上采用CDIO理念,以“构思、设计、实现、运作”为主线,实现专业知识的集成和课程的模块化。在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时,注意提高课程内部内容的知识集成度、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知识集成度,并注意选取恰当的知识载体,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通过课程模块化将每门课程划分为几个单元,既有理论、实践又有操作技能等,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一目了然,从而便于自主学习和弹性学习,也使教师可以更有效地组织课程,改变教师的自由授课方式,实现教学由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本位”转变。

3.加强产学研合作,构建“两段式”工程实践教学体系

高校由于自身的局限,在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方面存在结构性缺失。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两段式”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建立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在校内营造真实的企业环境,形成电气专业的真实项目案例库。同时加强校内实践教学环节,增加认识实习、电工电子实习、开放性创新实验、计算机实践、科研训练、技能训练、学年设计等实践项目,完善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开放性创新实验—学年综合设计—科研训练等多环节的校内实践教学体系。此外还可以设置创新学分,对于各类竞赛获奖、、科技成果、科研活动、课外实验活动、素质拓展教育、社会实践、英语考试及计算机考试等可以根据获奖级别和成果影响给出创新学分,替代相应的选修课学分。

建立校外(企业)工程实践基地,开展产学研合作,让学生进入企业车间或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实习,在企业通过项目实训参与完成一个完整的企业实际项目,并以企业真实项目为背景,进行为期半年或一年的毕业设计,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和工业化素质。

通过校内实践平台的锻炼可以提高学生的基础工程能力。对于“卓越工程师”,通过进入企业及校企合作工程研发中心的实践锻炼能够更好地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其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应用型工程师”,通过进入企业实践基地的真实项目实训和实践可以更好地培养其工程实践能力和工业化素质。

4.跟踪电气产业发展,建立“专业方向”和“课程内容”的动态调整机制

高等工程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能够满足社会需要和企业实际需求的工程师。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是静态的,所以工程教育的教学内容很容易和产业需求脱节,人才培养知识体系往往“滞后”于产业发展。因此,需要建立“专业方向”和“课程内容”的动态调整机制,电气专业要紧紧跟踪电气学科技术的发展主流和企业主流工作岗位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和课程内容,实现新旧知识点的更替。

5.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重视“知识的载体属性”,探索采用研究型教学方法。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忽视或者减弱了能力的培养。新型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任务,要改变过去那种“灌输式”、“填鸭式”的单纯传授理论的教学,尝试着将课程中所含的知识作为载体向学生传授学科中问题求解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尤其是对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

对于基础课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高等工程教育不仅要关注教师“教了什么”,更应该关注“学生学了什么”,进一步地知道“学生学会了什么”,最终使“学生会做什么”,这才是现代工程教育的目标。要想达到这个目标就一定要想办法让学生真正学会,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使学生真正高效率地学会。在教学实际中,就是要针对企业对工程人才的实际需求合理规划课程知识点,并通过大量实验使理论学习和课程实践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对于专业课程,采用“做中学”方法实施案例教学。对于课堂教学,不同的专业课程各具特点,对象各有不同,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积极研究,发现其规律,并依照规律实施教育。工科专业课程的工程实践性很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CDIO工程教育理念,采用“做中学”的教学方法,以电气行业的实际案例为背景,实施案例教学。

6.以能力考查为核心,改革考核方式

改变传统的以考试为中心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考核由注重知识的考查向注重能力的考查转变。对于基础课程采取考试为主、实验及作业为辅的考核方式;对于工程性强的专业课程,针对“卓越工程师”和“应用型工程师”两类人才培养平台分别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对于“卓越工程师”,采取以工程研发为主、通过研究论文和答辩相结合进行考核的方式,注重考查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应用型工程师”采取以工程设计为主、通过设计文档和答辩相结合进行考核的方式,注重考查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针对不同的考核方式制订相应的标准和规范。

7.“走出去、请进来”,建立开放式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

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大多数高校教师没有真正的工程实践经历,其本身的专业知识完全来源于教科书和课堂学习,工程实践能力十分薄弱。为了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建立开放式教师队伍建设机制,[5]其内涵包括:

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建立专业教师企业研修、交流和深造的常规机制,选派中青年教师到电气产业和领域一线学习交流,形成一支了解企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的高水平教师队伍。鼓励教师参加高水平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教学研讨会,增加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的交流。

建立电气产业和领域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及国外专家学者来校讲座机制,使师生更好地了解业界最新技术、管理方法及业界最新动态。在人才引进方面采取必要的特殊政策,积极吸引高档次工程人才,如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出站人员、国外著名高校工程专业博士、具有海外工程经历的留学人员、具有丰富工程经历的企业高层次人员等。[5]

四、结语

校企合作是工程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成功与否的关键。企业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将推动学校的教学改革;而学校的智力支持也将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校企合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实施过程必须强化管理,规范合作程序。首先要政府重视,在制订和实施法律法规的同时加强领导,发挥其主导作用;其次,企业应积极参与校企合作,要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是人才储备、开发和利用的平台。最后,学校应从产业要求、学科专业以及学生个性发展三方面出发突破过去那种比较僵化、刚性的教学管理形式,设计弹性化、柔性化的教学运作机制。与企业深度合作,进行产学研协同培养,逐渐形成与产业发展互动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使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与企业需求相匹配,培养出真正适合企业需求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钱颖一.论大学本科教育改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32(1).

[2]林健.注重卓越工程教育本质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1,(6).

[3]张苏俊.中外校企合作教育比较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9).

电气自动化技术培养方案范文1篇8

[关键词]地方师范院校电气类专业卓越计划实践

[作者简介]王立忠(1970-),男,吉林四平人,吉林师范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电子技术;王广德(1963-),男,吉林四平人,吉林师范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电子技术;齐海东(1978-),男,吉林四平人,吉林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电子技术。(吉林四平136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吉林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电气信息类学生职业技能训练体系的构建与实施”、2011年吉林师范大学重点教研项目“师范院校电气类专业‘卓越计划’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Jlsdjy201136)和2011年吉林师范大学教研项目“电气信息类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体系的构建与实践”(项目编号:Jlsdjy20112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6-0124-0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作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2年)》组织实施的一项重大项目,旨在提高我国工程人才培养质量,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工程教育的明确目标是培养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各类工程师,工程师类型的划分直接关系工科院校工程人才的培养。我国工程师的类型分为服务工程师(ServiceEngineer)、生产工程师(ProduceEngineer)、设计工程师(DesignEngineer)和研发工程师(Research&DevelopEngineer)四种类型。工程师的培养标准应由基本标准和优秀标准两部分组成。我国制定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每类工程师培养标准应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要求。对于地方高师院校,尤其是没有参加卓越计划的高校,要以培养从事工程技术应用的生产工程师和在现场从事运行、营销、管理工作的服务工程师为主要目标。对电气类专业来说,要与时俱进,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电子行业生产工程师和服务工程师,同时培养少量的设计工程师。本文将围绕地方高师院校电气类专业电子行业生产工程师和服务工程师的培养提出几点看法。

一、我国工程教育面临的基本问题

我国高等院校的数量和每年培养的人才的数量足够满足社会需求,但工程教育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我国具有世界最大的工程教育规模,高校工科在校生每年700余万人,而美国只有几十万、英国只有十几万的生源,但我国企业对高校培养的人才并不满意,抱怨大学培养不出合格的工程技术人员。我国工程师培养落后于发达国家。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校内和校外两个教学环节。

校内环节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有:面向工程实践教学不足;缺乏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工科教师队伍缺乏工程实践经历,动手能力差,综合素质不强;人才培养模式单一,脱离市场等。校外环节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有:工程师社会认可度低,相对来说,金融、管理人才社会地位、待遇较高;校企合作缺乏制度保障;企业与学校脱节,工程教育缺乏行业引导;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积极性不高;多数行业没有建立工程师资格认定制度等。

二、地方院校电气类专业落实“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工程师培养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来看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国外已经进行相应的计划,目前我国建设目标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升国家的核心竞争力。这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各类高校理应承担起这个任务。

地方高校工科专业学生无论是教学质量还是就业情况与重点大学学生相比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尤其是地方高师院校开办的工科专业,学生就业竞争更加激烈。为了培养出国家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这类高校首先要对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确定人才培养的战略。目前,我国“卓越计划”为地方高师院校电气类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发展的契机,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要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制定配套的战略保障措施,加大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力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实践基地,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的工程师。制订适合本校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加强软件与硬件建设,为我国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作出贡献。

三、高等学校工程师培养方案的制订

“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地方高校要想培养出社会认可的工程师,首先要制定适合本校特色的人才培养定位。教学研究型院校以培养从事工程技术开发和应用的设计工程师和生产工程师为主要目标,本科教学型院校以培养从事工程技术应用的生产工程师和在现场从事运行、营销、管理工作的服务工程师为主要目标。地方师范类高校的工科专业应以培养生产工程师为主体,制订的培养方案包括校内方案和校外方案两部分。

学校专业培养方案制订时要注意以下问题:方案培养目标明确;设置主干课与特色课;确定毕业标准、学制及学位;合理分配学分;明确的实践性课程及进度;建立培养能力标准化矩阵;设置管理与法律类课程。企业培养方案制订时要注意以下问题:明确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任务;合理安排企业学习与实践的内容、实践和学习方式;明确企业学习阶段的考核标准;对学生能力培养提出要求;实践项目的设置与指导。教师工程训练方案制订时要注意以下问题:专业教师企业训练的时间、内容及方式;企业学习阶段考核标准等。要提高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专业教师比例,这对于地方高校十分重要,是学生培养工程能力的关键。

四、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明确培养目标前提下,要研究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的改革,适应工程人才培养的需要。工程实践对工程师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起到关键作用。为此,课程改革的重点要放在增强学生工程意识培养和工程能力培养上。创建“研究型”教学模式,注重工程意识培养,创新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改革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竞争力。

1.分层次设置训练内容。学生的浓厚兴趣是工程能力训练的基石,需要教学单位根据社会行业需求,制定适合的训练内容。训练体系要做到两个“4”和两个“5”。即训练要突出4个新:理念新、方法新、元件新、内容新;体系要做到5个化:训练内容常新化、管理规范化、作品创新化、训练主动化、实际应用化;形成4种模块:基础训练模块、应用技能训练模块、工程设计与分析能力训练模块、综合性应用技能训练模块;建立5种机制:学生训练团队机制、指导教师团队机制、鼓励机制、检查督导机制、梯级机制。总之,要建立相应的指导教师团队,学生形成梯队,构建教师和高年级有能力的学生共同指导的新模式来运行工程技能训练。

2.结合实习实训基地(工程训练中心)进行训练。教学单位要与实习基地和工程训练中心衔接,实习基地训练主要放在工程设计、应用技能、生产管理、现场技术问题处理等方面,相当于提前进入社会。在学校的训练有可能接触实际较少,利用实习基地机会,学生可以切身感受工程设计、产品生产线组成和控制原理、生产过程、产品性能测试、产品预算、销售等一系列的过程训练。学校工程训练中心训练可根据专业性质选择训练项目,对于电气类学生来讲,要注意生产机械的电控原理、工作过程的学习,为今后从事生产机械的控制系统设计打下基础。学生在实训基地(企业)训练时间累积一年左右,极大提高了学生的生产运行管理、项目开发的能力。

3.校内工程意识与能力的训练。根据工程技能训练模块要求,建立如下4个训练模块:基础训练模块、应用技能训练模块、工程设计与分析能力训练模块、综合性应用技能训练模块。首先要夯实基础即基本技能训练,包括常用仪器设备、电子元器件、基本功能电路和应用软件的训练;应用技能训练指的是把所学的检测元件、控制器、微处理器结合起来智能化设计训练;工程训练是指结合企业所要解决的难题、教师的科研项目等进行工程化训练;综合训练指的是高年级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系统化训练,设计制作有创新性的作品。

4.结合各种竞赛进行训练。学生的工程技能是在训练中成长的,要把学生平时积累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这需要教学单位组织各种电子作品竞赛,参加全国和省、市、校的竞赛活动,如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赛、机器人比赛、职业技能比赛等,用实践驱使学生思考、应用、创新,体现其价值。但要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对刚参加训练的学生要由浅入深,激发兴趣。定期举办硬件作品和软件作品竞赛,学生从设计、制作PCB图、模拟仿真到作品焊接调试,最后撰写报告,组织教师评议。学生定期举办训练交流会,谈各自的心得体会。组织职业技能大赛,激发学习兴趣,还可以颁发获奖证书,互相交流设计心得。

5.以市场需求为依托,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工程训练。高校要牢固树立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技术服务,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强化服务意识。服务对于高校来讲就是服务于学生,对学生来讲就是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要想服务好学生和社会,就要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学生工程技能训练要按照市场需求设置技能训练内容,即按照社会需求的导向,服务于区域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导向,训练体系的设置由传统教育资源导向型转变为市场需求导向型。高校应遵循当地产业结构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训练内容设置。首先,训练体系与市场需求挂钩。在设置技能训练的体系过程中,不仅要深入行业、企业调研,而且要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高新技术的应用状况、对人才规格要求的变化,以及人才市场的动态,及时调整训练内容与计划,做到与时俱进,紧跟时代需求。其次,训练内容的设置要面向区域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在训练体系构建时要坚持市场导向,注重地区、行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按照技术领域的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设置和调整,并准确把握对未来的预测,体现设置的应用性和前瞻性。

[参考文献]

[1]林健.工程师的分类与工程人才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1).

[2]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

[3]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1号)[Z].2011-01-08.

[4]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

电气自动化技术培养方案范文篇9

关键词: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智能建筑;课程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144-02

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与建筑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学科。该专业虽起步较晚,但发展非常迅速,它不仅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也是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由于该专业所涉及的知识面较宽,因此,各高职院校在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设置存在较大差别。为了进一步规范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根据我院在本专业建设的成果的基础上,总结本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一、智能建筑行业人才需求分析

随着时代进步,社会的发展也日新月异。相对于之前陈旧的生活工作理念、规划、建设。现代智能化的生活、工作环境将成为以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走向和必然趋势。随着市面上建筑市场的迅速发展,也必然拉动智能建筑行业人才的需求。智能建筑不仅是我国建筑市场发展的一个较大趋势,还是建筑业中新的“经济增长点”。据调查绝大部分参与工作的人员在上岗之前都没有进行过专业的培训,而是直接上岗就业,这样往往造成工作人员操作水平技术相对较低。在今后发展的10年中,根据市场需求建筑智能化将会继续迅速发展,从业人员将不断增至200万,在建筑智能化高速发展的今天,这个缺口有可能会进一步扩大。

二、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

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与建筑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学科,它所涵盖的知识层面广,想要对所需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三年的时间明显不够用。因此,对这门学科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是非常重要的。

1.培养目标。根据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我院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适应建筑电气行业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掌握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技能,具有建筑供配电系统、电气照明系统、建筑电气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和运行管理、及中小型工程设计等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2.专业岗位(群)。在通常对智能建筑行业调研的根本上,构成了我院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岗位(群),即建筑电气设备安装与运行;建筑电气系统维护与改造;建筑电气系统工程组织与实施;建筑电气中小型系统设计。

三、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1.课程体系构建原则。建筑电气工程是一个交叉综合学科,在实际应用教学中不是够全面,主要包含了通讯、电子、计算机等相关专业。想要在现实中更好地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成为技能型的人才,在构建课程时需结合以下几点要求。(1)以能力为主体。主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依据岗位能力分析、参照行业标准或职业资格来设置所学专业课程,并确定课程所学目标,以能力本位作为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2)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依托相关专业活动为背景,对所学的职业相关情况进行分析和归纳。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总结出相适应的教学方法。(3)构建“课证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是,通过引入职业资格标准或企业认证标准,根据不同的岗位、不同等级职业资格证书及企业认证标准的技能培养要求,对应设置相关的专业课程。(4)以开放性和服务性为原则。高职课程开发需要体现开放性和服务性的原则,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得到充分地发挥。

2.课程体系构建。为满足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一个基础+四种能力”的课程体系。(1)职业基础能力的课程开发。为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我们参照2007年6月1日全国的《关于颁布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测评标准(试行的通知)》中职业核心能力体系7个模块,我们根据这些设置了计算机应用基础、高等数学、英语、体育与健康、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等课程,这样既满足“职业人”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要求,还丰富了学生学习项目。(2)专业核心能力的课程开发。对于专业核心技术能力培养方面,可以在建筑智能化工程工作过程与内容广泛调研和深入分析的基础之上,主要根据智能建筑行业设有的岗位及其要求以及所具有的相关技术跟管理知识,来确定学习内容,要“以能力为本”设计相关课程教学体系。课程体系链路如图1所示。

既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还要让学生学会自己绘制出建筑电气工程图、分析电路、各仪表的使用方法以及计算机网络组建等能力。这些都是专业基础能力课程的重点;专业核心能力课程需要培养学生对工程的安装、调试以及专业维修等有所了解。专业综合能力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在工程项目中的综合能力;职业扩展能力课程使得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我们既要丰富学生的知识,还要帮助他们巩固知识。在能力模块的课程教学中,不仅要体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还要保证课程体系的科学性与实践性。要做到细化实验、实训、课时、场所等。由此各种实践教学环节能够更好地从校内到校外、单一到整体、有序地过渡,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所学的课程内容。

四、课程的有效实施保障

1.保障充分的教师人才队伍。现在就职于本专业的老师大部分出身建筑、电气自动化、机电一体化、计算机网络等专业。为了满足现在专业教学需求,应采取“外聘内培”的方式,并与企业共同构建“双师”型团队。首先我们可以聘用企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到学校教学,其次对于学校的专业教师要通过有效渠道进行专业培训学习和实践指导,进而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力。

2.保障良好的实践条件。通过加强校内与校外的实践合作条件来保证专业课程的充分有效开展。对于校内实训室的建设来说,要全面考虑到实际操作性,就要与企业一起创建一个基于工程实际、便于操作的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也应参照企业的规模,构建出具有“教学化”功能的紧密型基地,学校和企业签订合作协议,这样双方都能享受到利益,学校通过学习在企业中的实际项目及案例,更好地提高学生专业能力水平。

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因为新技术新设备层出不穷,所以在提高技术水平的同时要时刻与企业相结合,正确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合理地构建企业、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这就需要学校不断更新教学课程体系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培养出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吴全全.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

[2]蔡长韬,朱维兵,周利平,等.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结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6,(4).

[3]韩承江,刘峥.高职自动化专业职业活动导向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6,(32).

电气自动化技术培养方案范文

特色专业建设是进一步优化高校专业设置,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人才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当前,随着经济的转型升级,我国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数量和结构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地方本科院校承担着为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使命,地方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中,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高层次应用技术技能人才奇缺,而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由于不能学以致用又难以就业。因而,实时战略性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推动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促进人才培养结构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已成为当务之急。基于此背景,2013年初,教育部启动了应用技术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工作,6月成立了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从国家层面上开始探索应用技术大学改革试点工作。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被教育部列为中国应用技术大学首批改革试点院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以此为契机,不断加强专业建设,凝练专业特色,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掌握新技术、具备高技能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是新时期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实施“质量工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切入点和落脚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根据我国西部地区、特别是重庆实施产业优化升级和科教兴渝支撑等战略任务对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凸显电力系统自动化和汽车电子的专业特色、突出应用型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的能力培养和“完整的人”教育、强调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技术的融合,专业课程安排“精专实用”,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升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

2特色专业建设定位和目标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自创办以来,立足西部地区,面向电气工程及相关行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师资队伍和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明确应用技术大学及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定位,根据学校“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完满教育”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发挥信息学科优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在电气工程、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电机拖动控制、计算机控制技术应用等专业领域,从事电力系统、电机控制、电力—电子电气设施设备和控制系统设计、运行、维护、应用及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层次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和实践性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本专业以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为宗旨,以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工程素质为主线,积极开展“四位一体”(将课程、专业、学科和实验室建设融为一体)综合教学改革,始终坚持“传授知识与探索创新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教师与学生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校外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凝炼和建立体现个性化教育和工程应用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凸显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优势,形成全方位推进改革的专业建设体系,努力把“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成为应用技术大学试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示范专业。

3特色专业建设思路

特色专业建设首先应该符合学校学科专业的整体发展规划和布局,符合社会人才需求的现状和变化趋势,应与学校的办学方向、层次、规模、能力和特色相适应。

3.1以市场需求为抓手,凝练出专业特色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秉承“乐教、乐学、创造、创业”校训精神,以就业为导向,凝练出电力系统自动化和汽车电子的专业特色,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较强交流能力、专业创造、多学科融合、国际视野和多元化视野的高素质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人才需求起到人才输送和储备作用,服务于信息科技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3.2以“电气—自动化学科群”为平台,凸显

学科专业结构体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积极开展学科布局结构调整,统筹各学科发展规划,逐步形成“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科群”。该学科群可强化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突出跨专业的(或意义更广的)综合性课程设计、综合性实验,综合性课堂讨论等,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开放性实验与学生课外科研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年轻教师业务素质的综合培养,有利于资源共享。

3.3以行业背景为依托,加强专业建设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紧紧围绕电气工程技术,立足重庆,服务西部,辐射全国,面向国际,紧密结合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突出电气技术特点,强调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技术的结合,以培养电气自动化设备的设计和制造、汽车电控系统的开发和维护应用型技术人才作为专业定位,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建设输送优秀的工程应用型高级人才。

4特色专业建设内容

4.1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建设

传统的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国防教育三个环节,设计简单,主要以老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而应用技术大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能力提升为中心,以解决生产一线实际问题为中心。所以,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不适用于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也不适用于应用技术大学。对此,学校人才培养实行三位一体,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完满教育有机融合,围绕中心,努力培养“完整的人”。最大的特色是学生课外教育实践和课堂教学并重,同等地位。专业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通识教育重在开阔学生视野,提升文化品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完满教育的目标是努力培养学生具有优良品格、气质和综合能力,大力提升学生的情商。该专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按照学校面向应用、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培养理念,加强实践教学,强化知识应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职业能力、创新与创业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探索建设校企共同培养、专业教育与产业发展、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对接的培养机制,建立健全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和第三方机构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体系,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该专业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加大实践教学课时的比例,努力建设校企合作和校外实习基地,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作用,对技能训练比重大的专业课程,改革教学模式,探索多种“工学结合”形式。对《电气控制与PLC技术》《自动控制原理》《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技术》等课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对《电气控制与PLC技术》《电机与拖动控制》等课程,结合柔性自动化加工生产线的设计、安装和调试,推行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在实验实践环节中参与生产活动,培养实现学生专业技术水平,增强其对企业岗位的综合适应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对“工学结合”紧密的课程采用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4.2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建设依据“实基础、适口径、重应用、强素能”的原则,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专业为导向,根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实际岗位需求,设置课程并调整课程内容。基础课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基础课程应该把真正属于基础性的东西精选出来,专业课程要把专业有关的现代高新技术知识及时充实进去,充分考虑把最必需的知识教给学生;始终贯穿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既要保证传授最基础、最新的技术知识,又能让学生接受更多的动态性知识,掌握一些具有应用潜力和再生作用,能适应未来变化、服务知识经济的知识和能力,应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该专业构建电力系统自动化和汽车电子两大模块的课程体系。其中电力系统自动化模块主要包括《供配电技术》《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及其新技术》《供配电技术课程设计》等课程;汽车电子模块主要包括《现代汽车电控系统》《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汽车故障检测与诊断技术》《现代汽车电控系统课程设计》等课程。

4.3教材建设

教材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因素。选用合适的教材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该专业教材采取选用与编写出版并重的方式,结合独立学院学生实际,积极参与自编教材的编写工作,在编写时从工程实际应用出发,突出应用型本科教学特色。目前本专业教师已经编写出版了核心专业基础课程教材之一《现代控制理论》,此教材由人民邮电出版社于2013年11月出版,为工业和信息化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和21世纪高等院校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规划教材。此外,本专业多名教师已与重庆大学出版社签订合约,参与编写“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本科系列教材”。涉及的课程教材有《自动控制原理》《电力电子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技术》等。这些教材是突出应用型大学特点的核心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教材,对于培养具备工程技术基础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有重要影响和作用,是本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

4.4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特色专业建设中最根本的建设,师资队伍的素质直接决定专业建设的水平。传统的高职院校强调专业课教师要是“双师型”教师,对应用技术大学而言,仅仅“双师型”专业课教师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是“三能型”的专业课教师,既能讲理论,又能指导实训,还能与企业共同进行技术研发。建设“三能型”师资队伍是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关键点。本专业采取培养与引进并举,重视教师的实际经验导向,重视教师的企业生产管理实践能力和工程技术能力,努力加强“三能型”教师队伍建设。

4.5实习实训模式建设

本专业采用“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三维一体的实习模式。让新生了解行业全貌、企业生产工艺过程、企业管理工作流程和产品结构;让高年级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深入专业现场实际,了解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的设置、职能,了解设备的构成、性能和运转原理,掌握相应的操作技术,为毕业设计和解决实际问题做好准备。该专业实训一般包括:教室与实训室合一的基本技能训练,生产工厂与实训室合一的综合技能训练,毕业设计与研发服务合一的创新及研发能力培养训练三种实训模式。让学生参与校企合作开发项目,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及团队精神;成立科技创新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完善的实验实训条件,开展单片机、PLC等各种技能比赛,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因此,加强校企合作办学、校企合作育人、校企共同发展,是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方向,也是不断增强应用技术大学办学活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

5结语

电气自动化技术培养方案范文1篇11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办学模式高技能培养

一、发挥五年一贯学制优势,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自然衔接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是电气信息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业生产密切相关,发展迅速且相对比较成熟,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等领域,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是强弱电相结合、电工电子技术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相结合,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电力、电子、控制、计算机多学科综合,是“宽口径”专业。据调查,该专业的人才需求量将以每年15%左右的速度增长,而江苏省的加工生产企业更多,电气自动化高职高专人才需求数量更大,供需矛盾十分突出,这为电气自动化技术及专业领域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根据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特点,在对江苏地区各类相关企业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在全面分析职业岗位对高职学生专业能力需求的基础上,准确制定了五年制高职的培养目标,实现了中高职培养目标的自然衔接。

中职培养目标(我校):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从事电气技术必需的理论知识和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从事电气控制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生产以及供用电系统的运行维护工作的中等电气技能人才。

五年制高职培养目标(我校):

培养面向电气自动化行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具有与本专业领域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职业道德,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和相关技能,了解相关企业生产过程和组织管理,具备从事电气设备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维修、营销和初步开发等综合职业能力,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年制高职培养目标(××高职院):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自动化控制基本理论,掌握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分析和常用生产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具备电气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和维修能力的技能型和应用型高级职业技术人才。

从上述三个培养目标的对比分析可以清晰看出,中职的培养目标是中级技能型人才,突出了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注重的是一线的生产实施和组织。考虑到江苏电气企业生产的实际,尤其是一些中小型企业技术、生产管理人员的匮乏,可适当担负一些质量检验工作,符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五年制高职非常明确地提出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并适当提高了技能操作的技术含量,学生能担任一定的生产设计工作,通过较长时间的综合训练,更加强调综合素质的培养,从而实现高素质、高技能的目标;三年制高职相对目标定得更高,接近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由于学制的限制不可能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只能是具有中级以上技能等级证书,所以定位于应用型、复合型技术人才。综上所述,由于五年制独特的学制优势,使得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成为现实,我校五年制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毕业生高级工证书的获取率接近90%(前提是获得中级证书、间隔两年),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二、强化中高职课程的沟通与衔接,统筹安排,避免教学内容的断层与重复

我们在明确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深入细致地研究了电气自动化领域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树立能力本位的课程观,建立了以技术体系为主的综合化模块结构课程体系。即:专业基础理论类课程模块实行课程综合化;专业技术类课程模块实行理实一体化(课题化或项目化);技能训练类课程模块实行项目化。统筹规划五年一贯制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有效避免了中高职衔接过程中的教学内容断层和重复现象。

中职开设的主要课程(我校):

机械制图、机械基础、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专业英语、电机与电气控制、PLC、电子CAD、电力电子变流技术、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工厂供电、钳工实训、电子实训、电工实训、电机拆装实训、中级维修电工技能考级、生产实习、毕业实习、顶岗实习等。

五年制高职开设的主要课程(我校):

专业基础理论类课程模块:机械常识、电工与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基础;专业技术类课程模块: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PLC编程及应用技术、单片机接口及应用技术、气动与液压技术、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检测与控制技术、供配电技术、组态控制技术、电气制图及CAD技术;技能训练类课程模块:钳工技术训练、电工工艺与技术训练(含电工测量)、电子装接工艺与技术训练、电气传动及调速系统实训、维修电工中高级实训、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生产实习、毕业实习、顶岗实习等。

三年制高职开设的主要课程(××高职院):

高等数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机械制图、电工学、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C语言、电子设备结构工艺、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原理与应用、检测与转换技术、调速技术、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英语等专业课程。

分析以上课程设置情况,中职与三年制高职有接近70%的课程是重复的,而且有许多内容完全相同。而五年制高职采用五年一贯制统筹设置课程,按照工作任务和生产流程组织教学内容,有效避免了中职与高职衔接中的重复和断层现象,并且增加了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内容以及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得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达到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

另外,五年一贯制高职若与三年制高职相比,则更具有效性。我校五年一贯制课时总计为5484学时,其中公共文化课学时为1330学时,专业核心教学与训练项目课时为2080学时,选修课时为614学时,企业实践课时为1310学时,毕业设计课时为150学时,入学教育与军训课时为60学时。从课时分配情况来看,五年一贯制高职的专业理论知识并不弱于普通专科,而在专业技能和实践技能方面则明显强于普通专科。

三、高水平的校内外实训实践,全面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和文化素养

根据五年制高职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构建的要求,我校坚持“高水平、高起点、高技能”的原则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以满足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实训实践基地的建设是提高人才竞争力的必要途径,通过实训实验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能很快适应电气自动化企业的需求,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

我校建立了由辅实践课程、专业基础实践课程、专业综合实践课程、毕业设计及实习制作实践课程等四个系列构成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第一系列的实践课程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编程能力和使用计算机作图能力,为后续课程提供一个良好的操作平台;第二系列的实践课程为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实践基础,学生通过实践,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初步掌握常用基本仪器的使用,在实践中了解、认识、理解各类电子、电气元件的相关知识和操作方法,具备基本的实践操作技能,达到中级维修电工职业资格标准;第三系列的专业综合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面对问题独立思考、制定解决方案、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较高水平的操作技能和专业技术能力,达到高级维修电工职业资格标准;第四系列的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制作等实习实践课程,是根据就业岗位及企业需求,制定相应的实习任务书,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这个过程锻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设计解决方案、实施方案的能力,并由此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写作科学报告的能力,通过毕业实习,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马成荣.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及项目课程设计[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6

电气自动化技术培养方案范文篇12

1ETO岗位的设置及特殊性

据相关国际机构预测,伴随全球贸易结构调整和经济全球化纵深发展,至2030年左右,全球海上运输量将比现有基础上翻一番,承担近于90%国际经贸量的我国海上运输优势不会改变。则伴随海上运输量的倍增,必将引起船队规模的打一大,海员市场的国内需求也将倍增。

结合历史的机遇,势在必行的高等海事教育改革,不同于以往的《STCW78/95公约》甚至《STCW10公约》涉及的轮机员船舶自控技术的教学及培训,ETO人才要求综合了报务员相关通信与导航技术、驾驶台资源与管理技术、电机员机舱电气及电站技术,还涉及到机舱自动化设备的应用与管理,包括新型信息与网络技术的应用、微机,微控制器及总线技术的合成等数字化设备的监控与管理。ETO人才在专业及岗位设置上具有不可或缺性,是不可替代的职位。

面对庞大的知识技能体系,合理规划培养模式,实施电子航海战略,迎接的新形势下的海事挑战,是ETO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重点。

在3大海上工程技术专业中,船舶电子电气专业在专业设置及应用领域不同于航海技术及轮机工程专业。后2个专业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更适合在船舶纵深领域发展;而船舶电子电气专业涉及强、弱电、机舱设备的自动控制,微机及网络的应用,通信与导航等信息领域,是更为宽泛的电子电气类工程领域。将所学强、弱电、控制理论、微机、网络及通导应用于船舶的特定对象即可。则船电专业在课程设置及培养模式上,应有和行业对接的独特的方式。

2体系构建

不同于航海技术与轮机工程专业的新人职驾驶员与轮机员,均可由高级别的船员指导开始作业,ETO作为STCW新增设岗位,不仅没有“导师”引领,且由于海上作业的特殊性,电子电气员对船电设备的应用与管理不能只限于会用,而是要统管全船的电子、电气及通信设备,一旦哪个环节出现故障,应能及时找到故障源,进而采取应急措施,排除故障,保证设备的安全作业「51。相比于分析和排查故障,实现会管、会用、甚至会修的要求,若只限于程式化的作业顺序、限于对说明书按部就班的解读,则只会培养出操作层面的技术人员,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新形势下,船电本科专业ETO人才的培养应兼顾宽泛与纵深发展,强、弱电、控制理论、通导技术的深人学习及研发都应有所涉猎,进而具有管理现代化船舶电子电气设备的能力。

2.1课堂教学课程设置

在船电专业本科课堂教学设置方面,应力求深人与宽泛结合,兼顾实操与创新培养。以ETO5门大证考试为立足点,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力争做到专业课程不缩水,选修涉猎更宽泛。在必修完专业基础课程之后,进行5门综合大证课程的学习,既是对专业基础课程的总结,又是综合业务能力的培养。

5门综合大证课程的学习并不意味着课堂授课的结束,学生可通过前期的学习总结自我认知特点及兴趣方向,进而适当进行选修课程的选择学习一即专业的纵深发展。如图1中,选修课的设置各有侧重,既能导引学生向不同的领域广泛涉猎,又能指导某一方向的定位发展。宽泛的课程设置能使学生在认同自身价值的同时又能博取众家之长,在今后的研究生阶段学习或实际工作岗位中,都能触类旁通,应用创新。

2.2行业标准专业实习

行业标准是国家针对不同行业的岗位知识技能和基本素质所提出的强制性和推荐性职业标准,其显著特点是与行业紧密相关,基本能反映企业对岗位人员能力的要求。只有深人企业联合培养,才能切实完成校企结合。

在实船实习中,通过实习教师的反馈以及启发式实训对学生的引导,行业标准与教学实现无缝对接,课堂教学与企业工程实践可持续互动良性发展。

多年来,学院与多家航运企业合作,如开设东疆海事局天津理工大学职工培训基地;天津港轮驳有限公司、天津港中海油服学生实习基地。在校本科生在学完两年基础课程之后,进行专业实习,即实船培训。在师傅的带领下,学生们系统地学习船舶主发电机构造及功能;应急发电机构造、启动方式和功能;船舶电源的配电环节构成;各种船舶通信导航设备及其作用;船舶照明系统的构成与布局;船舶内部通信系统、广播设备的构成与功能;船舶消防设备布局;船舶救生设备基本组成;安全用电常识;船舶防污染设备组成与应用;船舶甲板电器设备构成;船舶舵机设备构成等。

通过校企合作的专业实习环节,一方面,课堂教学与行业要求的距离被缩短,学生就业核心竟争力得到了增强;另一方面,企业也可预先发现具实船操作培养潜力的学生,进行“预订”;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实船实践,真实感触到个人的专业兴趣点,及时予以关注,对今后的专业发展及个人深造打下牢固的基础。

2.3大创拓展创新应用

ETO类人才的专业技能结合船舶电子电气设备的特点,渗透到强、弱电及微机、网络控制的方方面面,涉猎领域广泛,行业特点决定了学科特色不仅会用,更要懂。在培养学生的深层次应用能力方面,本着创新及动手的交叉,理论与应用的融合的理念,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作为选修环节,着重培养一批创新型人才,针对船电设备,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则船电专业人才创新设计模式可逐渐形成。

通过大创环节,调动一批青年教师积极参与进来,通过教师指定方向或者学生自创题目,形成了结合机舱设备系列创新的丰富多彩的设计。学院调用实验室供大创项目学生使用,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多个项目获得天津市级及校级优秀奖。大创环节不仅启发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更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引发了教师教改及学生对专业的深层次认知。如我院的“船舶货舱温度遥测系统的设计”。通过设计,教师找到了课堂教学中容易忽略的环节,即货舱的密封特性。采用无线传输,将温度信号采集出,传送于集控室PC机或APP,也体现了创新研发。这种寓教于创新实践,创新实践反过来又指导教学的方式,相互推进,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大创项目“PLC控制锅炉点火燃烧系统的设计”,应用PLC控制方式制作出锅炉点火模拟仿真系统,学生在设计中既锻炼了研发能力,又将评估考核项目中的锅炉点火程序熟记于心。

另外,对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可应用于毕业设计环节,提倡教师和学生真题真做。此环节既是对创新环节的有益补充,又是对学生专业能力的有力夯实。

2.4双师型人才培养

同时具有海上资历及硕士以上甚至博士学历的“双师型”教师较之于“单师型”教师的数目少之又少,单靠上述的既定人才作为海事专业教师的方式,脱离现实。以往大多数文献中,着眼点更多在于没有海上资历的教师进行海上作业训练,积累实际经验,进而融人“双师型”范畴,但具有海上资历的专业人才也应努力践行科研,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价值。

具有海上资历的专业教师,专业经验丰富,涉猎领域广泛,应变能力较高,若将经验与技能更好地体现在创新科研领域,不仅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而在生产力转化方面定能取得高效的转化价值。同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大创环节相似,院校可以采取学术梯队方式培养单纯海上资历教师向科研“双师型”人才发展,亦可采用科技特派员的方式将教师派遣到其他工业性研发企业实习,积极融人,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

海上资历固然重要,但具创新能力的教师也该被重视。如前所述,海事专业的发展要靠高端技术引领,尤其在船舶电子电气领域,创新与发展更是专业要素里的重中之重。积极派遣教师参与实船作业,毕竟受课业时间限制,使这一部分教师更高效地提升专业技能,其有效途径可包括如下几种。

1)报告、讲座、学术交流。通过聘请资深教师、业界专家和船舶电子电气领域工程师为教师进行学科发展学术讲座或技术交流的方式,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科领域的新技术及发展前景、发展动向,开拓眼界,并关注到实船工作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及隐患,结合自身特长寻求合理发展及定位,使教师在最少的时间内得到最有效的学习。

2)船舶与海洋工程的前沿科普。本科阶段的ETO教育,在培养船电领域新型人才的同时也兼顾向科研领域输送研究型人才的任务,教师的授课水平及眼界可促进亦或制约学生的发展,则教师适时掌握专业前沿动态也是不可或缺的自我完善性工作。专业前沿讲座可使教师和学生了解所在学科或相关领域的前沿发展,掌握最新研究动态,在学术交流和学术碰撞中拓展视野,产生灵感,进而培养学术敏感性。

3)利用网络资源,把握精品课程。精品课程及经典案例的MOOC,微课等网络课程的引人,作为网络教学平台的拓展和教学资源的补充,学生受益匪浅,而教师也会同样受益。教师要定期地进行航运业经典案例及精品课程的网上课程学习,此方式便捷实用,实效性强,促进了教师主动学习、勤于反思的模式。网络研修方式可作为院校的一项基本科研任务确定下来,长期坚持,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结论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精选5篇)

    - 阅0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篇1云,悠悠地浮在湛蓝的天空上,洁白洁白的。有的像深邃的峡谷,有的像白色的雪莲……散布在天空中,显得非常柔媚。看!这些多姿的云彩,被鲜红的阳光照得一片红润.....

    人体工程学的发展趋势范例(12篇)

    - 阅0

    人体工程学的发展趋势范文篇1一、计算机学科发展趋势1计算机学科逐步向独立门类发展计算机学科具有着显著的应用与交叉性。计算机学科由数学、自动化等学科发展而来。在201.....

    电力工程的前景范例(12篇)

    - 阅0

    电力工程的前景范文篇1关键词:大工程观《电路》课程教学改革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工业界和教育界的有识之士意识到单纯片面地强调科学、忽视技术产生的消极影响,呼吁要强调工.....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