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概念范例(3篇)

来源:其他

城市设计概念范文

关键词:城市园林;植物设计;生态设计

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越来越高,因此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在符合城市现状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同时,还要时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保障人们生活环境的惬意和优美。城市园林规划中在城市建设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城市绿化面积不断增强,因此城市园林规划中的植物群落的设计也逐渐被人们重视。植物群落的种类、种植方式和形状设计在美化城市的同时,也改变城市的空气质量,减少污染气体,为人们的生命健康提供了进一步的保障。

城市园林规划中的植物群落设计,是现代化城市建设中,首要的关键问题,植物群落设计的好,覆盖面积多并且姓形状美观直接影响一个城市的市容,同时也是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植物所需要的生长环境不同,这就导致植物群落的设计选址要与城市整体相适应的同时,还要结合植物自身的发展喜爱,来进行城市园林规划中的植物群落设计。并且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和大众的喜好。但是,目前来看,我国城市园林规划中的植物群落的设计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植物群落的设计体制机制还不是很完善、设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较差、自身素质较低、国家的投入力度还不大等问题,因此,城市园林规划中的植物群落设计必须提上日程。

1城市园林植物群落的概念

城市园林植物群落最早的概念是从群落形成的角度出发,即城市园林植物群落,是人们根据植物喜阳或喜阴、喜酸或喜碱、喜湿或喜干的不同生态习性,结合人们的审美需求,搭配而成的。这个概念明确了城市园林植物群落在形成过程中的人工机制和多种目标相互协调的特点。

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城市园林植物群落概念的内涵需求和外延需求不断增多,因此需要对它的概念进行更深刻的讨论。目前,在应用城市园林植物群落的概念时,其合理性、准确性和科学性都依赖于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无法做到将植物群落生态学理论和园林学二者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可以将城市园林植物群落定义为:在一定的城市园林绿地范围内,拥有特定的植物群落生态学涵义,能够满足不同视角的植物生态学要求的多种植物的总和。在这个定义中,强调了在城市园林植物群落应用的过程之中,可以部分的M足或具备植物群落的自然特征,但是必须充分的考虑到城市园林植物群落的概念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着重强调了生态学意义和生态学视角的重要性。

2城市园林植物群落设计分析

对城市园林植物群落进行分析,是对其进行科学的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前提。在城市园林植物群落的生态学研究之中,可以根据群落的发育情况、地域的地带性规律、植物的外在特征和土壤、地貌、地形等环境形成的自然边界,让具备专业知识的研究人员对城市园林植物群落进行客观的科学的分析。但是城市园林植物群落,由于在人工的影响下,在受到强烈干扰的城市环境之中,会出现破碎化和片段化的状况,因此要对它们进行边界研究、外貌特征研究、边界研究等显得十分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在自然植物群落中使用的生态学的研究手段,不能完全适用于城市园林植物群落中。可以在城市园林植物群落进行鉴定的过程之中,首先将具有明显边界的斑块作为调查对象,再使用统计的方法,对面积规模进行分级,将城市园林植物群落鉴定过程中的风险降到最低。在对城市园林植物群落的鉴定进行探索的过程之中,可以从人工植物群落的评价着手,讨论城市园林植物群落与自然植物群落的差异性。

在对城市园林植物群落进行设计时,要注意提高绿地的使用质量,合理设计人工植物群落。强调从功能对等的角度对植物进行选择,将植物生态群落划分为七种不同的类型即:保健型、知识型、生产型、抗逆型、防护型和文化型等。在确定出植物生态群落的类型之后,进行具体系统的设计配置。在城市的绿地规划过程中,要将基本的单位确立为植物群落,在建设大量绿地的同时,注意对植物群落的结构进行研究。在对城市园林植物群落进行设计时,要针对特定功能的目标要求、特定景观的美学需求和特定的植物群落特征等三个方面,对城市园林植物群落进行配置和选择,以得到最优化的城市园林设计效果。首先,制定合理的技术定位。在进行城市园林植物群落设计时,要准确定位其在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整体的绿化技术体系中的作用。在配置植物的过程之中将植物的结构功能放在首位。使艺术性和科学性在植物景观中得到充分的融合,满足生态和环境在适应生态上得一致性,通过严谨的构图体现出群落整体和植物个体的艺术性,让人们在观赏的过程中体会到其意境美。第二,将具体的植物群落单位及时落实。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之中,将植物群落作为基本单位,有利于对小面积的绿地进行建设并构建具有艺术美的植物景观。第三,设计细化植物群落。配置园林中的植物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考虑植物之间的相互配置。其次,园林植物和园林中其它要素,例如:水体、建筑、山石等,要进行合理的配置。在设计的过程中要着重考虑植物的种类。首先按照植物观赏性的特征将其进行分类,然后从颜色、立体、平面和植被的疏密程度等方面进行植物的配置,最终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构图。在设计城市园林植物群落时,要考虑环境效应和环境背景。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加快,城市园林规划也渐渐地被大家重视,城市园林规划中的植物群落也成为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面。随着城市园林建设的不断发展完善,植物群落的设计规划也越来越合理,渐渐满足现代化城市的需要和人们对生活环境的需求。在城市发展中,大量工业的发展和先进科技的使用给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巨大的破坏,植物群落的设计规划恰恰缓解了这一矛盾变化,并且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城市园林规划中的植物群落必须受到广大园林工作者的重视,并且,提高自身的设计能力和专业水平,为城市园林规划中的植物群落的设计和发展贡献自身的力量,并且,要将生态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城市园林规划中的植物群落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城市园林规划的完整和促进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城市设计概念范文篇2

关键词:新加坡;城市设计;中国;实践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目前,我国控制性规划中的城市设计工作以引导为主,按照美学和空间艺术原则,从建筑单体和群体环境两个层面提出指导性综合设计要求和建议,控制的主要指标有建筑色彩、形式、体量、空间组合形式、轮廓线控制等。实际上,这些引导的准则中并不包含任何现代城市设计的考虑,城市设计应当更为关注建筑之间的空间,尤其是公共空间的营造。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缺乏实质的城市设计,且综合设计要求和建议往往不能落实,造成我国缺乏实质设计控制的局面。

一、新加坡城市规划设计体系

新加坡城市规划采用战略性的概念规划、实施性的总体规划和开发指导规划二级体系。概念规划在规划层次上相当于中国的总体规划,制定长远的发展目标和原则,协调和指导公共建设的长期计划,确定宏观的长期土地用途需求,平衡各种土地需求,确保土地供应充足,同时增强投资和商业信心,是一种终极规划,侧重于解决宏观层次的问题,属非法定规划。

总体规划和开发指导规划在规划层次上相当于中国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属法定规划,是开发控制的法定依据,根据概念规划的宏观架构、策略编制总体规划和开发指导规划,为各个地段做更详细的规划,包括土地售卖发展协调和发展管制,然后再编制5个规划大区(中区、东区、北区、东北区和西区)以及下属55个规划小区的规划,指导具体的开发活动。

二、新加坡规划设计的主要特点

1.前瞻性。概念规划注重对城市长远发展重大问题的超前引导。例如,建设国际性的经济、金融、商业和旅游中心(CBD)的设想在1971年概念规划就提出了,同时也提出了在城市中央布局大型自然空间作为储水区,确立了新加坡城市的基本结构,还确定了新加坡地铁线路的总体结构,相关用地得到预留,直到1980年年底新加坡地铁才正式开工建设。

2.延续性。概念规划注重在城市发展结构、重大设施布局上的继承性,确保主要规划概念得到延续。如1971年概念规划提出的环状城市发展模式:城市的中央是水源生态保护区,禁止任何开发行为,以后的若干轮概念规划基本延续该规划结构,并且概念规划的意图在下层次的开发控制规划中也得到延续。

3.参与性。概念规划强调涉及城市发展的政府机构和部门的共同参与,将其意见纳入概念规划,同时还加强公众参与,并形成多样化和方便的参与渠道。

4.终极性。概念规划在规划模式上从以时间期限为主导转向以规模为主导。1971年概念规划还有20年的规划期限,在1981年、1991年重新修订概念规划时淡化了时间期限,逐步演变成不同的规模对应不同期限概念规划的模式。

三、新加坡城市规划设计的作用

1.关注空间使用,设计城市而非建筑

新加坡城市设计针对建筑元素本身的控制较少,而是对影响城市天际线的建筑附着物及建筑与公共空间的关系进行有效引导。新加坡城市设计关注步行,注重片区微循环,步行道建筑围层控制是城市设计关注步行从平面到立面的进步。总的来说,新加坡城市设计关注与城市相关的建筑因素控制,注重三维空间使用的舒适性。

2.公共界面良好

新加坡城市设计形式简短精炼,内容针对性强,图文并茂地表达了规划的技术管理意图,便于与公众和开发商交流。新加坡城市设计公共界面良好,网络公示及展览交流利于公众参与。新加坡城市设计不仅是便于民众监督的政府开发控制平台,也是政府针对开发商公开有效的管理依据,形成了良好的公共交流――政府决策――控制开发的行为链条。

3.严格的历史保护

在历史保护区,建筑围层、机电服务设施遮蔽和户外标识控制执行更加严格的标准,以求在历史保护和城市开发中取得平衡。

4.管制方式刚柔并济

新加坡城市设计在强制的法定基础上,通过奖励建筑面积和现金引导开发行为考虑公共利益,以刚柔并济的方式控制客体开发行为。

四、新加坡城市设计理念在中国的实践

以哈尔滨市博物馆为例,它位于市南岗区一曼街253号。是欧陆遗风的典型地区之一,建于1929年,同时汇集了不同时期的典型建筑。近年来,按照保护区域传统风貌特色、塑造高品位城市文化景观区的总体规划要求,当地政府不惜人力物力,先后拆除了博物馆地区的电力大厦、华侨饭店等与区域风格不相协调的建筑,以期让规划与发展达到预期的效果。

可是,就在当地政府花费气力拆除旧建筑,对博物馆地区进行规划保护的同时,一栋极具现代气息的“国际饭店星莎购物中心”却拔地而起,据透露,当时作为国有企业的华侨饭店的拆除项目未经评估和招投标,这座新起的购物中心也没有经过规划审批。

像这样违反常规的拆除风波多次见诸报端,城市规划弊病与日俱增,规划与发展的博弈越演越烈,被称为迷局背后的商业较量成为了城市规划背后的断臂之痛。

一位研究城市建设方面的专家直言,新加坡城市规划的经验告诉我们,城市规划重中之重是要“将权力关进笼子里”。城市规划随着领导岗位的调离朝令夕改,领导权力未平衡使用,城市建设越来越不伦不类,规划的不连续性成为了现在城市建设的现状。一个城市不仅要发展,还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对权力的约束是重中之重。这需要列出一张长远规划清单、一张领导责任分配表。城市规划需要“防微杜渐”,使得城市的规划能够长期持续可控制。

从现实看来,新加坡城市设计管理体制确实值得效仿。另一位城市建设方面的专家也透露出这样的看法。他坦言:“城市规划正是政府对城市空间资源优化配置的结果。”目前许多城市的政府对城市规划的管理职能还没有走出计划经济的模式,一方面,政府对规划管得过多过细,而实际结果是规划往往跟着主要领导人的好恶而不断变化,规划推倒重来的例子不在少数,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例如,很多城市都成立了规划委员会,由市长担任主任。这看起来是重视了规划,但实际上是造成了不要规划和规划的不连续性。主要领导人(如规划委员会主任)的变动就有可能引起对某一地域规划的重构和破坏。另一方面,一些地方规划的可塑性太大,缺乏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规划规划,墙上挂挂”,也使得政府对规划的控制和管理失灵。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规划院院长认为,城市规划更多的在于政策,而不在技术层面。这里既有制度方面的问题,也有决策者对于市场规律下的城市发展客观规律的把握问题,更有干部考核机制和规划师与决策者沟通机制的问题。

结束语

新加坡结合自身环境特点形成了有特色、有针对性的导则控制体系。新加坡城市设计内容充满现代城市设计的思考,从建筑与城市融合的角度出发,针对建筑间联系以及公共空间的使用方式进行引导,从而提高了居民和游客的步行便利性、视觉舒适性及城市活力等。新加坡城市设计针对专项系统进行整体设计控制,促进了景观的整体协调和风格统一,同时在重点区域放宽限制,促进灵活性,张弛有度,保证设计整体水平的同时激发个性设计。

参考文献:

[1]张.空间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城市设计理论研究和实践初探[D].天津大学,2011.

[2]温军鹰.自然景观城市设计理念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

城市设计概念范文

关键词:历史街区活力保护激发

中图分类号:TU85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8537(2011)03-0171-05

21世纪,随着城市生活模式的变化,单一功能分区方式的现代城市规划和建设已不再能使城市可持续地保障人们优质的日常生活。如今的城市在迁移、增长、复兴和再创造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变化,它通过自身结构和不同要素之间大量复杂的相互作用来改变、重组和再生。在此背景下,国际建协第三届“城市庆典”概念设计竞赛的主题――“MaxMix”应运而生。

“MaxMix”,或者叫最大化混合,指的是在一个城市中不同背景下的元素通过动态交流来建立新秩序的过程。它可能会为城市规划提供一种方法,就像一个化学实验或是炼丹术一样,使一个城市的结构得以重组,并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我国目前正处在一个经济高速发展,人民大众物质及精神需求飞速增长的历史时期。大城市中不断变化的生活空间把现代人慢慢带离了传统的生活方式。但当人们对现代都市生活的喧嚣倍感厌倦之后,却发现当初深刻着自己民族传统印记的建筑、街区早已湮没在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中。于是,振兴传统文化、恢复历史街区活力的重要性渐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一系列相应的旧城改造项目也不断实施。

目前历史街区定义尚无确切结论,在此我们引用我国建筑历史遗产保护专家、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关于历史街区特点的总结如下:“①历史街区应该是有一定规模的片区,并且有较完整或可整治的景观风貌。②有一定比例的真实历史遗存,携带着真实的历史信息。③历史街区应在城市(镇)生活中仍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具有活力的地段。”

正是历史街区在城市中的这种特殊地位,使得文化、经济、社会,生活等各种不同层面的诸多元素在这里不断碰撞又相互依存,它在相同量度的城市空间中拥有着相对最多的城市元素。这种特征恰恰符合了“MaxMix”竞赛主题的基础条件,于是历史街区便成了我们思考的落脚点。

几经筛选,我们最终把目标锁定在了北京白塔寺地区。首先,从城市的角度来说,面貌日新月异的首都北京就是一个众多城市元素的矛盾统一体。它是一个古老又时尚的城市,京剧、胡同,紫禁城、“鸟蛋”、“鸟巢”、“大裤衩”等都可以是北京的代名词。它又是一个“多元化”的容器,诗意的山水画,随性的街头涂鸦,字正腔圆的京剧,自由动感的街舞,悠然的胡同三轮,所向披靡的大奔,宏伟的故宫,闪亮的国家大剧院,街边豆汁油条的小摊,金融街两边林立的企业大楼……一切的可能都会在这里发生。

其次,白塔寺地区位于北京旧城区西侧原西城墙根下,因区内元朝时所建的妙应寺白塔而得名。它在北京城作为元大都的初始时就是非常重要的城市地区,几乎见证了北京城市文明发展的全部阶段。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和演变,这片区域容纳了各个时期传统的建筑及城市空间形式,其周边也已被现代化的城市建设重重包围。原住居民,外来打工者,小商贩、游客等各类人群汇聚于此,为“MaxMix”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图1)。

接下来的思考就是为何要使MaxMix在该地区实现,换言之,就是MaxMix对于白塔寺这样的历史街区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从而达到其现实意义。我们首先对该地区的现状进行了调查。

由于高速的城市化发展,城市环境的污染,交通条件的恶化,商业利益驱使下的城市恶性扩张等等不利因素使得历史传统街区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白塔寺地区也难逃厄运,我们将该地区的现状调查总结如下:

(1)街区内居民主体多为老年及低收入人群

由于居住环境长期得不到改善,该地区留下的多是城市低收入人群。实际生活在其中的居民大多是老人、孩童及外来流动人口。多数老人由于邻里关系和对故地怀念的情感因素选择留住在这里,但其子女却对该地区的依恋感情减少,同时由于街区内低廉的租金与联系便捷的区位优势,吸引了大量外来流动人员。这样的人员结构组成不仅不利于历史街区传统文化及风貌的延续,反而加速了街区活力的衰败。

(2)街区内居民居住条件较差

街区内人口密度偏高,建筑大多数为砖木结构,损毁速度快,需要经常维修,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权属问题,房屋使用者的不断变迁及财力不足等原因,导致大量烂房、危房的出现,使得街区的物质形态整体呈现衰落消极的特征。

(3)街区内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由于历史街区的特殊地位,使得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困难重重,交通、给排水、能源、通信、环境系统设施配置的整体水平较差,消防系统亦存在安全隐患。

(4)街区内文化及商业资源开发不足

妙应寺的白塔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大的藏式佛塔,该寺最初由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勘察选址,并赐名“大圣寿万安寺”。这当年占地16万m2的大规模寺院,如今香火的旺盛程度却远不及京城内其它各大寺院。当年依托白塔寺所形成的白塔寺庙会,也是当年京城中闻名的热闹所在,而如今也找不到了半点踪影,鲜有人知。这对于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无疑是一种遗憾(图3、图4)。

基于以上几种街区现状的调查,我们认为,在该地区实现最大化混合的直接目的应该是激发当地的城市活力,并且使两者之间互为条件,相互促进。从而为街区的发展提供推动力,使街区自身成为一个有机的生命体运作起来,生生不息。

“活力”一词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当代汉语新词词典》中的释义为:“①指旺盛的生命力;②借指事物的生存发展的能力。其词来源于生物学,生态学概念,意指生命体维持生存、发展的能力。”对于历史街区而言,活力源自于在其内部各类人群的不同行为活动。如何将不同类型的活动有效地组织起来,为最大化的混合创造条件,将是激发街区活力的关键。

我们在白塔寺地区选择了宫门口东岔和宫门口西岔两条具有代表性的胡同,它们位于阜成门内大街白塔寺西侧,与寺院仅有一墙之隔,整个胡同空间都处在白塔的视觉控制范围之内。其胡同形态不同于以往的规整网格胡同模式,它们在各自中部相交结合在一起,呈现独特的“×”型。由于其特殊的形态,产生了相对较大的开敞空间。就胡同目前所处的交通环境分析,这两条胡同不必分担车行压力,且胡同界面高宽比在1:1至2:1之间,尺度宜人,有着吸引活动人群的优势潜力。目前主要用途是此片社区的商业中心,业态以菜市

场,小型副食品、餐饮、服饰、五金店为主。以上诸多基地条件使它有足够的优势作为该历史街区活力的有力依托,从而达成“MaxMix”的目标(图2、图5~8)。

在思考应对方案之前,我们先对国内一些已经实施的历史街区活力复兴案例加以梳理分析,得出了如下的问题及原因:

(1)改造后功能单一,忽视街区活力的复杂性特征

由于忽视了历史街区中多元素的混合状态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一些改造项目形而上的依据“功能划分明确、空间秩序井然”之类的规划标准,造成了在一些旧城改造的过程中出现功能分区单一化与用途纯粹化,破坏了活力形成的复杂性基础。

(2)忽视了市井文化的主导地位

对于像白塔寺地区一类的历史街区而言,所谓“下里巴人”的市井文化是该地区的文化主导,人们在这里生活、商业、社交、游憩,并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然而由于一些历史街区改造的主导部门更倾向于为社会的所谓精英阶层积极开辟空间,从而忽视了这些原本活跃于城市中街头巷尾的市井文化。

(3)缺乏对街区原住居民日常生活的关注

历史街区内的原著居民是真正与该街区活力休戚相关的主体,他们在这里生活,工作,无数的生活场景在同一时空叠加与融合,他们本身就是能够激发街区活力的重要资源。然而很多街区经过改造之后,大型商业设施引入、街区危旧房改造、道路拓宽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却导致大量原住居民外迁和街区大量低收入社区的拆除。虽然大幅度降低了街区的居住人口密度,但由于街区内原住居民回迁难度很大,他们的意见感受被忽视,新建街区虽然有了崭新的面貌,但已是物是人非,传统风貌与活力失去了原味。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设计了针对宫门口东西岔这两条胡同的“MaxMix”方案――漂浮在“X”胡同上的屋顶。

“X”胡同的名称来源于两条胡同的空间形态,“X”作为符号,有着未知性的象征意义。而在“X”胡同中,各种城市元素在其中的碰撞与融合也充满了未知性。它亦象征一种突变,我们希望它他代表着新生命源的创造和发掘趋势,就像将田园锲入城市肌体,摩天大楼扎入城市地脉一样,能够为城市的蜕变带来刺激,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

“屋顶”是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典型象征之一,作品“漂浮屋顶”的形象来源于四合院建筑屋顶骨架的形态,它抽象地表达出了原有四合院的建筑天际线,使人们依稀能够寻找到原有胡同空间的印记(图9、图10)。

通过“屋顶”对于“X”胡同的植入,我们期望达到的目标是:

(1)添加新界面,注入新活力

这里不再是青砖灰瓦围合的密闭院落,而是剔透骨架搭建的平台。在此,我们试图通过屋顶对原有的功能空间进行垂直分层。界面之下是对原有建筑功能体块的重新整合,之上则增加了一个全新的开阔界面。这使传统街区中的屋顶功能产生了突变:它在保留并改善原有建筑功能的基础之上,增加了能够为人们提供多种活动的开敞空间,使得周围居民更多的现代生活消遣方式可以在这里实现。

(2)模糊界面增强区域内各要素的混合

“屋顶”界面是模糊的,模糊的界面不仅积极促进了各种功能要素之间的混合,而且加强了新功能与周边环境的融合。比如为界面上下传统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碰撞与衔接提供积极条件,为“漂浮屋顶”所形成的新景观与白塔寺及其周边社区传统风貌的相互渗透提供可能性等等。从而为人们增添了全新的视角来观察和体验胡同生活(图11、12)。

(3)未完成状态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能

屋顶的“骨架”形式呈现出一种“未完成”的状态,这种“未完成”包含着无数的使用可能性,从而也为未来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空间,引导人们参与其中,创造出参与者自己的多彩生活。最终带动街区周边城市活力的全面激发(图13、14)。

最后,通过对此次概念设计的一系列思考,我们希望对此概念进行扩展,为历史街区活力的保护与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1)正确认识历史街区的角色地位,使其融入城市的整体发展

我们应该根据各历史街区自身的文化、经济或区位特色来制定相应的街区发展目标。使历史街区在其所处的城市中扮演角色并做出贡献,例如对于居民原生态生活的体现或在城市中分担特色购物、特色观光的职能。这是确保历史街区未来发展成为整个城市文化和经济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2)改善居住条件,增强居民的参与性

安居后方可乐业,住区居民拥有良好的居住条件是保持街区活力的基础条件。改善的方式应该尽量发动原住居民的主观能动性,不应单纯由政府或开发商包办。比如街区改造方案要以居民的利益诉求和建议为基础,经过专家的系统分析和整理,在技术,资金和实施机制等方面与居民共同制定计划,从而使政府,市场主体和居民都能够成为利益相关者并承担各自的职责,最后进入实施。同时,这种改造应该是循序渐进的,可持续的,从而使居民与街区中的物质环境之间保持和谐统一。

(3)尽可能保留原住居民,保留历史街区的人文特色

尽量使街区中的居民留下来,生活下去并繁衍生息,继承自己的传统又能够享受现代生活带来的便利,这是保持历史街区原有特色活力的前提。

历史街区与原住民两者之间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原住民久居于此,街区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与他们的生活都无法割舍,同时居民们也为街区传统风貌的传承,活力的发展贡献力量。历史街区的保护是与当地文化联系在一起的。应当试图激发起原住居民的自信心,要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所居住的街区对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和价值,认识到居住在历史地段还有一种责任:自己生活在一个充满民俗特色的环境中,同时又通过展示自己的生活让世人了解一种特有的文化传统。从而使居民都能够积极地投入到对街区的保护中去,体现各历史街区不同特色的人文价值。

(4)保护原有街区脉络结构

正如我们前文分析的,历史街区的场所空间保持着宜人的尺度。行人可以在街巷中自由地穿梭,在小广场的座椅上休息漫谈。当人们尽情地利用这些资源时,他们获得的不仅是便利,更有良好的安全感。在这种尺度的场所空间中,人们愿意停留,聚集,每个角落都可以成为街区活力的生发器。在对街区物质形态改造的同时,要把握住历史街区各类公共空间的传统特征,切忌街巷的盲目拓宽,建筑的大拆大建,不然会导致其失去自身的肌理,历史氛围等传统特色。

(5)保持街区元素的多元化

简・雅各布斯认为,多样性是城市的天性。她认为那些具有活力的街道和居住区,都拥有丰富的多样性。人的各种活动在同一空间的混合叠加有利于创造街区的多样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单纯依靠历史街区中原有的活力资源并不能满足区内居民持续增长的物质及精神文化需求。另外,历史街区是世人了解当地文化的载体,若仅仅作为生活空间也会使它的价值大打折扣。因此,要激发历史街区活力,实现历史街区的持续发展。应该注重在传统空间混合使用的基础上,适度引入新的活力元素,从而增强对外部人群的吸引力并引导社会资金的投入。比如,把已经消失的或者已经不能符合现代生活模式的非物质形态的内容物质化;对那些存在过,但现已遗失的,根据记录资料等将其重现,最终以书籍、博物馆,会所等形式展现出来,以丰富街区物质形态内容,提升文化氛围。或者在恢复、调整街区内既有商业活动功能的基础上,适度增加旅游业,商业等新业态的进驻。但对新业态应慎重选择,要选出最有特色的部分,使街区的传统技艺,特色餐饮同时得以展示。这样,在不影响居民正常生活的前提下,一方面能够为当地居民提供经济来源。另一方面也能使人们共享文化遗产。从而使历史街区活力源源不断地产生,随时代的变化不断成长发展。

创造条件使城市元素最大程度的混合是激发历史街区活力并使之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意义的尝试。本文不仅希望可以对一次“MaxMix”的尝试过程进行梳理,也希望对如何更好地激发街区活力在这里抛砖引玉,以期为达到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城市传统风貌的复兴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王建国城市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2阮仪三,王景慧,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4

3赵丽丽,王成武,朱旭,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利用的思考[J].山西建筑,2007,33(6):20

4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M],金衡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春季施工防火安全措施范例(3篇)

    - 阅0

    春季施工防火安全措施范文篇1一、工作目标和重点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精神,牢固树立“隐患就是事故”的风险意识,坚持在区委、区政府统一领导下,在.....

    线上教学的教法范例(3篇)

    - 阅0

    线上教学的教法范文篇1关键词:互联网+;智慧教育;O2O法则;扁平化思维;教学系统重构《2015中国智慧学习环境白皮书》指出,我国教育信息化融合实践开始向支持教学系统重构方向迁移[1.....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