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歌会教学设计(精选8篇)

来源:其他

第2篇1

《云南的歌会》说课稿

各位评委,我说课的课题是,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云南的歌会》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手段、学法指导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想进行说明。

第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一课。本单元介绍了我国的民俗风情,学习这个单元,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民俗,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无穷乐趣。

《云南的歌会》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了解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更能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文章已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但是对文章内容把握的准确度和对文章主题理解的深度上还有待提高。

而且我们北方的学生对云南的民风民俗可能存在陌生感,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分别是: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①朗读课文,把握文意,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了解云南歌会,感受当地浓郁的民情民风。

能力目标:

揣摩品味重要语句,感受浓郁的文化气息。

情感目标:

感受作者对自然、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之情,激励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重、难点:重点:

1、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

2、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

揣摩语言,品味人物描写和景物

描写的精妙。

四、教与学的方法:

本文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充满了情趣,我将充分发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作用,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借助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深入体会云南歌会的美,理解课文的深刻含义。

五、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整体感知、比较阅读、感情朗读、精读品味、情境训练、延伸拓展第一板块(3分钟)

1.欣赏视频,体会散发着浓郁民间文化信息的有关云南的图片。学生谈感受:

2.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这里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能歌善舞,他们用歌声来赞美自己的生活。

云南的歌会有哪些特色呢?那我们就随沈从文一起去云南的歌会走走。(出示学习目标、走近作者)

第二板块

快速阅读,整体感知(4分钟)

想想作者主要写了云南人民几种放歌形式?各有什么目的?

学生通过初步的阅读思考,归纳出山野对歌-----比试才情、山路漫歌-----自在随兴、村寨传歌-----传递文明

为了让学生深刻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更好的体会云南歌会的美,第三板块

比较阅读,把握旨趣(7分钟)

假设“我”因时间关系只能参与其中一种歌会,为此我犹豫不决,难以取舍。那么,你会支持我做出怎样的选择呢?讨论,并结合课文说明理由。

示范欣赏

第一步:以四人小组讨论的方式,采用比较阅读,分析比较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在内容上的侧重点和写作手法上的差异。

第四板块

感情朗读,体会韵味(4分钟)

看“山路漫歌”,找出自己特别喜爱的场景或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说说喜欢的原因。

“山路漫歌”部分则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天如此之蓝,花如此之美,悠悠鸟鸣如此婉转动听,而在这样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儿,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这是以优美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

第五板块

精读品味揣摩语言(12分钟)

自古以来,云南人民能歌善舞,大量的民歌流传至今,具有独特的风俗美,这种风俗美与特定的环境,当地的人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是需要学生深入体会的地方,因此我确定本课的难点是:体会“山路漫歌”这个片断的立体美。为了引导学生真正理解风俗美与特定环境、’当地人物之间的密切关系,我让学生精读“山路漫歌”这个片断并设置三个问题,突破难点。

第一个问题:“山路漫歌”这个片断几乎没有写所唱的歌,写了些什么内容?

学生通过仔细阅读能够分析出这个片断重在描写景物:蓝蓝的。天,成片的树林,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和蓝天相呼应的粉蓝色报春花,着重写了两种鸟:一种是喜欢独唱的戴胜鸟,另一种是喜欢群唱的云雀。这些景物构成了云南四季如春、自由奔放地域环境。

第二个问题:作者写这些景物运用了哪些手法?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讨论后明确作者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调动多种感觉器官,绘形、绘声、绘色,全方位多角度进行描写:蓝天白云、葱翠的树林、山花烂漫的小山坡是静态的,是色彩斑谰的;戴胜鸟和云雀边飞边唱,嬉戏呜叫是动态的,它们的歌唱是欢快悦耳的。

作者运用动静结合、声色相融的手法,使这幅立体自然画卷真得是美不胜收。赶马女孩子面对如此美景,心中充满喜悦,为之陶醉,情动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怎能不情不自禁的纵情歌唱呢?

第六板块(5分钟)放飞想象,进入情境

假如你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又是赶马女孩子中的一员,你会唱出什么样的歌?

设置这个问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为学生营造了想象和联想的空间,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云南的人美、歌美,主要是因为云南秀丽明媚的环境美,这种歌会的风俗也代代相传下来。

小结:

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

第七板块(5分钟)

(六)、布置作业:

七、板书设计

山野对歌:才智

外貌

神态

人物美

山路漫歌:

环境美

村寨传歌:场面

特点

目的风俗美

第8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云南的歌会,感受当地浓郁的民族风情。过程与方法:朗读,品味,拓展延伸,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所写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情境,体会内容和写法的上的差异。教学难点:揣摩语言,品味文中人物描写和场景描写的妙处。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总是聚在一起,即兴歌唱,问答,游戏传情等。那些古老的歌会,蕴含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今天,让我们走进《云南的歌会》,来感受一下那里的民风民俗。

二、朗读课文,感知文义。1播放朗读带,学生低声随读。

2练习表情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语速,语调,读出感情。(多媒体显示字词及释义)蹲踞(jù):蹲或坐。酬和(hè):用诗词应答。譬喻(pì):比如。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龙吟凤哕(huì):龙在吟啸,凤在鸣叫。3概括主要内容。

明确:这篇课文写了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展示出云南的民族风情。

三、合作探究,仔细研读,把握主旨。

1课文写了哪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在内容上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明确:

1这三种场合分别是:山野对歌,山路漫歌,山寨传歌。

“山野对歌”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主要写唱歌的人。对演唱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

“山路漫歌”是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于情,自然成趣。这一场面主要写唱歌人所在的优美环境。以环境衬托唱个女孩及其优美的歌声。

“山寨传歌”是一次民歌的大展览。这个场面中再写唱歌的盛况,有全景描绘,也有局部刻画,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2云南的歌会纯朴自然,气势壮观,融自然,社会,人生于一体。散发着泥土的气息。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四、揣摩语言,赏析品味。

学生指出自己喜欢的句段,加以赏析。教师点拨学生从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的角度去品味。

五、课堂小结:

沈从文先生以潇洒而随意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云南的民风,民俗,风景,风物。展示出云南特有的纯朴自然的风俗人情。如诗一般含蓄优美,令人回味无穷。

六、作业设计:

学唱一首民歌,唱给同学们。搜集沈从文的其他散文去阅读品味。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第4篇3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三种不同场合的歌会。

2、品读作品语言,通过多种形式的展示,培养学生对语言的赏析能力。

3、感受作者情怀,感受云南歌会的人之美、景之美、情之美,进而激励学生关注民俗文化。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个性研读文本的能力。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注重课文的朗读,语言的感悟积累。教学难点:

激励学生感悟生命之美,关注民俗文化。教学构思:

本文计划两课时完成。分为预习课与展示课。

第一课时是预习课,主要以自主阅读、小组合作等形式,疏通字词,完成导学案中的部分内容,让学生对云南歌会有初步了解,并以小组为单位对研读的重点做好展示准备。

第二课时是展示课,主要以小组展示、老师点拨等形式,对文本研读赏析,感受云南歌会的人之美、景之美、情之美,进而激励学生感悟生命之美,关注民俗文化。

全班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参与完成教学任务。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预习课)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

2、完成导学案

二、三。教学过程:

一、默读课文。

请认真默读课文两遍,完成以下任务:

1、标划课前提示、课下注释、课后练习。

2、中心句、关键词、自己喜欢的句子,对于特别喜欢的句子写一点点评。

3、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的注音、理解。(重点“读一读、写一写”)

二、美读课文。

把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一遍。(可比赛或合作)

三、研读课文

1、借助资料,了解作者。(把重要信息整理在课本上)

2、完成导学案

二、三。附:导学案

二、课文初探

1、落实字词A、注音:

迤()西譬()喻淳()朴蹲踞()忌讳()酬()和()铁箍()熹()微龙吟凤哕()即物起兴()B、释意:

悠游自在:熹微:

2、在认真研读课文的基础上,完成以下两个问题:

1你对云南歌会有了哪些了解?个人探究:(可从演唱场合、方式、内容等方面考虑)小组合作:(对筛选的信息分析、汇总)

你认为沈从文先生是带着怎样一种情感写这篇文章?你能否从课文中找到依据?个人探究:小组合作:

三、文本拓展

新疆的民风民俗有哪些?

四、合作探讨

1、各学习小组逐一讨论明确导学案

二、三中的问题,把讨论后还不能解决的问题汇总起来上交老师。

2、各小组认真研讨分组的预习任务,明确答案,小组代表做好展示准备。

一组:研读全文,思考云南歌会有几种不同场面?演唱地点、内容、形式各有什么不同?二组:研读第一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选择这部分中你们认为最精彩的地方做展示。可以先想想哪儿最精彩,适合什么形式的展示。(温馨提示:朗读、语言赏析、表演、绘画、仿写等,鼓励有个性的表现)

三组:研读第二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选择这部分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地方做展示。可以先想想哪儿最精彩,适合什么形式的展示。(温馨提示:朗读、语言赏析、表演、绘画、仿写等,鼓励有个性的表现)

四组:研读第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选择这部分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地方做展示。可以先想想哪儿最精彩,适合什么形式的展示。(温馨提示:朗读、语言赏析、表演、绘画、仿写等,鼓励有个性的表现)

五组:研读全文,你们能否从三种不同场合的云南歌会中发现共同点?如果有,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第二课时(展示课)

教学目标:

1、品读作品语言

2、感悟作者情怀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作者、题目。(课前播放音乐《彩云之南》)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听的是一首云南民歌。这些歌飞扬在南京的丽江,飞扬在神秘的大理,飞扬在美丽的香格里拉。今天,我们就要奔赴云南,去领略那别开生面的云南歌会。

板书:题目、作者

了解了目标,检查预习开火车注音

师:哪位同学可以为大家介绍一下沈从文?

示例: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师:你怎样获取了这些信息?

示例:看注释、查资料、上网搜索等等。

2师:请同学们注意学习这种自学的方法。老师也想补充一点,沈从文曾在云南生活长达8年之久,他像爱自己的故乡一样,爱上了云南的山水,云南的百姓,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能够体会到这种情感。

出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2、揣摩品味文章的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

3、探寻并领略民族风情,感受浓厚的乡土气息

二、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云南歌会的三种场面的不同。演唱地点、内容、形式的不同。(师:注意引导学生从原文寻找答案。)教师点拨

1、师:能否用简洁的语言对三种场合加以概括?示例:山野对歌、山路漫歌、山寨传歌。(学生也可能有其他答案,老师都应该给予肯定、点拨、引导。)

2、师:“对歌”“传歌”都出自课本,为什么第二个场合要概括为山路漫歌,而不用山路唱歌?你能否结合原文说一下你的理由?(引导学生注意研读文本)

示例:不可以。从“一面——一面-----”等句子中可以感受到赶马女孩是轻松愉悦的心情,是随意的自由的歌唱,山路唱歌不能体现这一特点。

3、师:提醒其他小组同学做好笔记。

三、小组汇报,请代表发言(中心发言人先说,其他可补充)

第一组发言示例:我们展示的是第一个场面的歌会。我们选择了两种不同的展示形式。A组赏析2节人物描写;B组仿写3节人物外貌描写。请A、B组的同学分别展示。A组示例:“一连”“三个”“逼”等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年轻女人对歌水平高;“轻轻”“理理”“拍拍”“笑笑”等动作、神态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年轻女人心情的愉快轻松。(学生也可能有其他答案,老师都应该给予肯定、点拨、引导。)B组示例:本班同学的一段肖像描写。教师点拨

1、师:你能否把这种高超的技艺、轻松的心情通过朗读体现出来?----

2、师:“一连”“三个”“逼”是轻读还是重读?为什么?“轻轻”“理理”“拍拍”“笑笑”读时要注意什么?示例:“一连”“三个”“逼”需重读,可以体现年轻女人水平高;“轻轻”“理理”“拍拍”“笑笑”语速要舒缓。

3、指导学生诵读“那次——去了”部分,老师倾听,相机点拨,指导,再让学生齐读。

4、师:你认为3节的人物外貌描写有什么特点?能否结合原文来说?你们小组在仿写时注意了什么?

示例:原文人物外貌描写抓住了人物外貌特点,写得比较细腻,如“黑中透红枣子脸”“白白的糯米牙”等词语真实细腻地刻画了人物形象。所以仿写时应注意这些。

5、师:你知道这种外貌描写的方法叫什么吗?它的特点是什么?示例:人物描写中的工笔描绘,特点是真实细腻。

6、师:范读3节,提醒同学进一步体会工笔描绘的特点。

7、师小结:山野对歌,虽然是剑拔弩张的比赛,沈先生却着重渲染了它的轻松与快乐。第二组代表发言(中心发言人先说,其他可补充)

示例:我们展示的内容是山路漫歌的场面,展示的形式是A组朗读加表演,B组语言赏析。A组示例:学生选择课文中的精彩片段一生朗读,其他模拟动作或唱歌(学生也可能有其他展示,老师都应该给予肯定、点拨、引导。)

3B组示例:“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而成的”写出了花的可爱。“矗起头顶花冠”的“矗”和“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的“瞪”动词写出了戴胜鸟的调皮,可爱。(学生也可能有其他语句的赏析,老师都应该给予肯定、点拨、引导。)师:请其他同学点评、补充。教师点拨

1、师:题目是歌会,为什么要花大笔墨写环境呢?是不是喧宾夺主?示例:用环境的美衬托歌声的美。(学生也可能有其他的理解,老师都应该给予肯定、点拨、引导。)

2、师:还有没有更深的理解?新疆本地有没有这种山歌呢?与山歌相比,新疆特色的文艺有什么?示例:

3、师小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根植于它的土壤中,正所谓地杰方能人灵。请大家记住,正是因为有了云南的山灵水秀,才有了淳朴自然的云南民歌。第三组代表发言(中心发言人先说,其他可补充)

示例:我们小组展示的是村寨传歌,A组同学用图画的形式展示对村寨传歌的解读,B组同学用朗读合作表演的形式展示参加歌会的人物。

A组同学黑板展示简笔画,并对简笔画的内容解说、介绍。(如代代相传的特点、热情无私的精神等)

B组同学一生朗读“我以——真不少”部分,其他穿插表演。

(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鼓励学生个性解读,老师对学生的不同理解都应该给予肯定、点拨、引导。)教师点拨:

1、师:参加村寨传歌的都是什么人?多不多?为什么作者不厌其烦地介绍他们的身份?(引导学生感受村寨传歌场面的宏伟,气势的壮观,领悟云南歌会是民间的歌会、百姓的歌会)

——

2、师:村寨传歌中大家仅仅在传歌吗?你能结合原文分析一下吗?(引导学生结合原文分析体会歌会不仅传歌,更传递了热情与智慧)

——

3、师:如果朗读这一部分,描写老吹鼓手的那一句如何去读?(引导学生体会“最当行出色”“早”“却”等词要舒缓、重音。)

——

4、自由朗读:“集会表面——原来如此”部分,注意读出赞美欣赏的语气。

5、师小结:有人说,心中拥有阳光的人,才能把阳光拨撒到别人的心理,老吹鼓手不仅在传歌,更传递了真诚与热情,这种情之美是最动人的!

6、师:以上我们分析了三种场合歌会的不同,那么透过这些不同,我们能否发掘出他们的相同点呢?请第5小组的同学深入分析一下。

第五组代表发言(中心发言人先说,其他可补充)

示例:我们探究的是云南歌会三种场面的相同点。我们通过分析认为三种场合的歌会人美,景美、歌美、情更美。(学生可能有不同答案,老师都应该给予肯定、点拨、引导。)教师点拨

1、师:你认为沈从文先生为什么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引导学生认知歌会人美,景美、歌美、情更美。)

——

2、师小结:在云南的歌会上,有轻松愉快、有淳朴自然,更有热情与真诚,就是这些深深吸引了沈先生,而他也早在课文的开头就以总领全文的两句话,表达了这种赞赏之情,请齐读课文第1节体会,注意读出赞美之情。

3、生齐读课文1节。

三、拟写副标题

1、师:通过以上的品读、分析,我们已经对课文有了相当的理解,能否从不同角度,为本文拟一个副标题,传达自己学完本文的独特感受?请独立思考,想好以后可以到前面板书出来,也可以和直接和大家交流。(自由发言,鼓励不同的答案,激励思维火花的碰撞)示例:“云南韵”“不同的歌会,同一种美”“情动云南”等等。

师:以上同学的答案非常精彩,也触动了老师,在云南的歌会上,人美、景美、歌美、情更美,怎一个美字了得!而透过这些美,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一个个鲜活质朴热情的生命,所以沈先生也是用这篇文章谱写了一曲“生命的颂歌”!(板书)

四、课堂释疑

1、师:预习环节同学提出的有价值而尚未解决的问题提出1-2个,大家共同释疑。(先请提出人谈看法,其他同学补充,老师引导、点拨。不一定要有完整答案,只是引导思考,探讨)

——

2、师:最后,老师提醒同学们注意,任何一篇课文不能孤立地学习,我们应该了解编者的意图,本单元是民俗单元,编者选编本文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同学们能关注民俗文化。

有消息证实,世界上篇幅最长的史诗--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目前也面临濒危抢救的问题;岭南文化的瑰宝——粤剧目前“铁杆”戏迷只有2000多人。同学们,相信你们现在的心情一定和老师的一样沉重。所以老师特别希望通过今天这篇课文的学习,提醒大家注意:

有些声音我们不能遗忘,虽然时间让它们沉下历史的河床,但当伴着田间嗒嗒的马蹄和奏响在山野村落的鸟鸣,民歌、腰鼓、戏曲、民间艺人悠扬的二胡,这些民俗文化的精粹在我们的耳畔隐约传来的时候,同学们,让我们驻足、欣赏,让这些天籁之音,把我们的智慧之灯点亮,让民俗文化源远流长!

五、布置作业

师:想不想做民俗文化的守卫者?

——

请课下小组合作完成课后练习四。仿写《阿肯弹唱会》,预习新课。

附:板书设计

云南的歌会

沈从文

生命的颂歌

第3篇4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作课人:马丽霞

一、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歌会习俗。

2、理解三种不同场合歌会的方式及在写作手法上的不同。

二、了解作者

沈从文(1902~1988)京派小说代表人物,出生于湘西凤凰县,有苗族土家族血统,他给这个世界留下了很多传奇,一个只读了几年私塾,自学成才的大学教授;一个写了《边城》、《湘行散记》等伟大作品的文学大师;一个生命前40年做作家,后40年成为考古学家的奇人。

三、教学过程正确认读以下字词

蹲踞

酬和

熹微

譬喻

淳朴

忌讳铁箍

迤西

龙吟凤哕

即物起兴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写了哪三个场合的歌唱?

2、歌唱的形式分别是什么?

3、三个场合的描写,分别侧重于什么?为什么要各有侧重?

阅读“山野对歌”思考:山野对歌部分重点写了什么?写出了什么特点?游人能体会到什么样的对歌情景?提示:山野对歌部分主要写唱歌人,对歌唱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课后练习二人物描写比较

1、写实为主

写人物的面目神态,工笔描绘,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含在字里行间,读来如同人物肖像画,笔笔细致,如在眼前。

2、侧重写虚

写人物的精神风貌,描写人物的神韵气度,流露出作者的感情倾向,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意在写出人物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文字飘逸灵秀。

阅读“山路漫歌、山路漫歌部分重点写了什么?想一想路上的景色、小鸟的歌唱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呢,你觉得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意图?提示:写进城一路的景色

写实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交相应和,互为呼应,这是以优美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

阅读“金满斗会”思考:

1、金满斗会部分重点写了什么

2、通过什么写出全场的气氛?

3、作者是怎样写热闹的场面的?

拓展延伸

1、这一趟旅游,你有收获吗?如果你到云南旅游,你参加了云南的歌会,请你为云南的歌会写一段宣传词。

2、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更为有意思了。

——沈从文

沈从文先生描摹了许多鲜活的人物,假如你是一位摄影记者,请你为文章中的一个人物拍一张照片,你会选谁,请根据课文内容为照片配一段展示他(她)风采的文字。

沈先生这一趟云南旅行有什么惊喜发现?

总结:歌的形式、内容;云南的特有风情;云南人的积极生命状态。

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

作者借写云南歌会,传达他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从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而出。

第7篇5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蹲踞、酬和、熹微、譬喻、淳朴、即物起兴、引经据典、悠游自在、龙吟风哕”等字词的读音、意思。

2、了解沈从文及其作品;

3、理解概括课文所写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场景,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整体上把握文章框架。

4、感悟、品味文章精彩优美的语言。

5、感受文中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之情,从而学会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概括课文所写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场景,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整体上把握文章框架。

2、感悟、品味文章精彩优美的语言。

教学方法:

引导、情景教学法。

教学思路:

本文以教师创设情景,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致力打开学生思路、激活其思维。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咱们大家可能都听过或看过一些歌星、歌唱家的音乐会或演唱会,但是你们听过或看过云南人民自己的歌会吗?

下面我就领着大家去看看云南那迷人的歌会场景。(多媒体观看图片)我们再听听云南那富有魅力的歌会声音。(多媒体播放声音)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文学大师沈从文妙笔下的《云南的歌会》,来领略《云南的歌会》的风采,来学习品味《云南的歌会》那优美生动的语言表达吧!

二、作者简介

首先我们一起了解一下作者:(我先说一下,谁在这节课积极回答问题,将得到由我亲笔签名的优美的云南民歌歌词一份。)(下面我找一个同学向大家介绍一下作者,谁来?)沈从文(1902—1988),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苗族。曾在北大任教。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是其代表作。过渡:为了顺利学习课文,咱们先扫除字词障碍。因为大家都没有预习,所以我已经把字词注了音,做好了解释,咱们一起来学习。

三、学习积累词语。(多媒体显示)(找出一个同学读词语,其余人齐读解释。这位同学读完一个词语,大家就跟着读一个解释,咱们共同学习这些字词。)

蹲踞(jù):蹲或坐。

酬(chóu)和(hè):用诗词应答。

熹(xī)微(wēi):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譬(pì)喻(yù):比喻。

淳(chún)朴(pǔ):诚实朴素。

即(jí)物起兴(xìnɡ):开头先咏他物,以触发联想,诱发文思。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悠游自在:从容悠闲自在的样子。

龙吟(yín)凤哕(huì):龙在吟啸,凤在鸣叫。形容非常美妙的声音。

四、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给同学们3分钟时间迅速浏览课文,初步熟悉课文内容。过渡:作者是以什么样的思路和结构安排文章的呢?下面咱们再看课文,首先看第一自然段。

五、概括场景,把握框架。

(一)、分析课文第一自然段。课文第一自然段,总写对云南的感受和认识,引起下文的叙述和描写。

(二)、课文其它部分主要写了在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请你找出来他们分别都是在什么地方唱歌的?以什么方式唱歌的?

1、引导概括出第一个场合中唱歌的场景:山野对歌。(先引导学生找出地点(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从这里可以看出他们唱歌不是在家里或者在村庄里,而是在漫山遍野。)“山野”。然后让学生说出怎么唱的(对调子)“对歌”,)

2、引导概括出第二个场合中唱歌的场景:山路漫歌。(先说出地点“山路”,然后根据(漫山遍野,山花烂漫,面对如此浪漫的景色,赶马女孩子禁不住触景生情,唱起了浪漫的歌,一路上想唱什么就唱什么,自由的唱)概括出“漫歌”)

3、引导概括出第三个场合中唱歌的场景:村寨传歌。(“金满斗会”地点在“乡村”即“村庄”少数民族叫做“村寨”,“金满斗会”主要作用是什么呢?(学生找出“传歌”,学生说出唱歌的方式(老一代把东西传给下一辈)从而得出“村寨(乡村)传歌”)

小结: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文章首先总写对云南的感受和认识,引起下文的叙述和描写。然后具体描写了“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三个层次。思路清晰,结构紧凑

过渡:云南有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歌会,咱们今天就来个与之相同的“读书会”。首先我们来个:课堂对读。大家说好不好?

六、课堂对读,才情比拼:

(一)、对读课文:(找出两个学生,对读片段1与片段2,全体女生与全体男生对读片段3与片段4。)

片段1: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片段2: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片段3: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一面就听各种山鸟呼朋唤侣,和身边前后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

片段4: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伏在草丛中的云雀群,却带点鼓励的意思相互应和。直到穷目力看不见后,忽然又像个小流星一样,用极快速度下坠到草丛中,和其他同伴会合,于是另外几只云雀又接着起飞。

(二)、评价对读情况。(先表扬,然后指出不正确的地方。)

过渡:我们依照山野对歌进行了“课堂对读”,下面我们根据“山路漫歌”来一个:课堂漫谈。

七、课堂漫谈,品味语言。

(一)、请你从刚才大屏幕上的片段或文中其它地方找出你最喜欢的片段或语句,并谈谈自己喜欢的理由(可以从描写、修辞、内容、等方面来说)。(把学生有可能说到的准备一下,没有说到的老师要加以引导和补充。)

漫谈示例:我喜欢“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荡动中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凤哕的意味”这一句。理由:声音看不见,摸不着,无色又无形,是最难描写的。本文作者写“金满斗会”的歌声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歌声的柔美,场面的壮美。

(二)、教师加以引导和总结。

小结:从大家刚才的发言中可以看出:作者运用了描写和各种修辞手法,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在山野对歌中写出了唱歌人的淳美,在山路漫歌中写出了环境的优美,在村寨传歌中写出了场面的壮美,字里行间洋溢着对人、对自然、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缓缓流出。

过渡:品味了人家语言的生动优美,大家想不想让自己的语言也生动优美呢?那我们就从学习仿写开始吧!

八、延伸拓展,学以致用:

(一)、根据你们各自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语句或段落,请你仿一个句子或段落。(可仿写句式,可仿写场面,可仿写思路,可仿写手法。)仿写示例:

这样的教师在我们这里的农村多的是。性情温和尔雅,教书毫不含糊,生长得一张有点干瘪的苹果似的脸,两片时常干裂的嘴唇(农村教师实行包班制,所谓包班,就是一个班级所有的科目和课,由一个老师来承担,他们一天到晚上课,连口水也喝不上),穿着一身旧而干净,朴素而不失庄重的衣服,胸上缝着一个别钢笔的口袋,脚下穿着一双本地特制的千层底布鞋,头发稍有凌乱但不失仪态的梳在头上。

(二)、教师评价学生仿写内容。

过渡:前面我们概括了唱歌的场景,学习概括方法,现在学以致用:

(三)、请你运用前面概括唱歌场景的方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今天咱们的读书会。(首先地点是“课堂”,你们是怎么来读书的呢?一直在我的引导下来读的,所以今天这次读书会我们概括成“课堂导读”吧!过渡:现在我们回顾这节课,可知:

九、课堂小结

沈从文先生以潇洒优美的文字为我们勾勒了云南特有的淳朴自然的风俗人情,令人回味无穷。这一切都源于沈从文先生对生活、人生的挚爱。生活就像歌声一样美好,让我们学会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写出令人回味无穷的美妙华章,才能在将来的某一天也让别人来仿写我们自己的语言,才能使我们的生活更精彩。过渡:所以我们今天也有两个关注生活的作业,请看作业。

十、布置作业

1、收集我们邯郸民风民俗,学习本文的写法,仿写一个片段。

2、以“我们今天的读书会”为话题,学习本文的写法,仿写一个片段或短文。(1、2任选一个)板书设计

云南的歌会

环境

场面

沈从文

山野对歌

山路漫歌

村寨传歌(读书会)课堂对读课堂漫谈课堂导读

第6篇6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揣摩品味文章的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朗读,品味,赏析,感受文章浓厚的乡土气息。

3、情感目标:探寻并领略民族风情,热爱民俗文化。教学重点:同教学目标1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朗读品味赏析,揣摩品味文章的描写。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演唱云南民歌,简介云南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这里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大都能歌善舞,他们以此来赞美自己的生活,他们经常以歌唱的形式聚集在一起或者倾诉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慕,或者歌唱激发劳动热情,或者以歌唱表达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总之。云南的歌声可以说是他们生命的组成部分,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天我们随着文学大师沈从文美妙抒情的笔触,去领略云南民歌的风采吧!2.简介作者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3.检查预习

A给下列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迤()西

譬()喻

糯()米

蹲()踞

忌讳()

酬()和()铁箍()

熹()微

即()物起兴()

龙吟()凤哕()B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

譬喻:

忌讳:

扶摇而上:

生面别开:

酬和:

悠游自在:

淳朴:熹微:

若无其事:

即物起兴:龙吟凤哕:二.说歌会

1.学生朗读课文,用一句话说说你对云南歌会的印象。

联系你听过的演唱会或音乐会,说说云南的歌会有何特点,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可以从舞台、演员、表演内容及形式等方面谈„„

明确:舞台方面:一般的演唱会有固定的精心设置的舞台,云南的歌会没有特意搭设舞台,多以乡村山野为舞台。

演员方面:演唱会的演员是经过专业培训的,云南的歌会演员是未经专业培训的乡村人。

表演内容:演唱会的内容是有计划有准备有针对性的,云南的歌会内容是即兴而作,随意而发。

形式方面:演唱会有特定规模与形式,云南的歌会形式自由灵动。

总之,云南歌会自然淳朴、活泼欢快;唱歌似乎是云南人生命的组成部分。

2.文章描绘了歌会的哪三个场景?

明确:“山野对歌”——是才情智力大比拼,具有对抗性质。文章对演唱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细描(写人的某部位某方面某特点),烘托活泼欢快的场面。“山路漫歌”——是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主要写唱歌人所在的优美环境。天如此蓝,花如此美,鸟鸣如此婉转,在这环境中长大的女孩自然歌声动人,情韵动人,自然环境之美与歌声之美相得益彰,浑然天成。“村寨传歌”——是一次民歌大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主要是场面描写。有全景描绘也有局部刻画,场面宏伟,气势壮观,宛如电影画面中的全景与特写。三.品歌会(人物,环境.场面描写)1.同学们,假如洛阳电视台要拍一部记录片,展示云南民族风情。如果聘你为小记者,需要带领你的剧组到云南采风,你会选择哪一幅画面来展示云南的民歌风情呢?(讨论始终围绕:哪一幅最适合?这幅画面好在哪里,美在哪里呢?)

2.你最想为歌会中的谁鼓掌?为什么?“山野对歌”写了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三个对手,轻轻打个吆喝,理理发,拍拍绣花裙上的泥土,向大家笑笑,显得轻松快乐,拉着伙伴走过„„枣子脸,糯米牙,蓝布衣裤„„”——描写她是突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更是赞美朴素的劳动妇女的聪明机智。

“山路漫歌”写了赶马女孩子,“年纪不过十四五岁,嗓子通常并没经过训练,有的还发哑带沙,可是在这种环境气氛里,不论唱什么都充满淳朴本色美”——描写她以突出歌会的淳朴自然美以及孕育如此美妙歌声的这一方水土。

“村寨传歌”写了年过七十的吹鼓手,“牙齿早脱光,十分热情的整套反复唱下去,到大家熟悉为止,像一个‘歌库’”——描写他用以衬托村民们参加歌会的热情,主动将歌会文化传承。

3.作者在对这三个人物进行描写时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讨论后明确:相同点,都对人物进行了细致的外貌描写。不同点是,描写刻画人物时方法各不相同。

请学生结合语句作具体分析。例如:山野对歌作者采用由点到面的方法来描写人物。点是对一个年轻妇女的描写,但紧接着在第三段作者说“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继而由点及面泛泛描写众多云南年轻妇女的性情,脸庞,白白的糯米牙,穿着打扮,特别是抓住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的特色来描写了她们的衣裤、围裙、鞋等美丽的装饰。由此可见在这里作者的目的不是赞扬一个妇女的美丽和聪明机智,而是云南整个少数民族地区劳动妇女的勤劳、美丽和智慧。

再如,山路漫歌,作者在刻画赶马的女孩子时,并没有对她们的外貌进行更多的正面描写,而是通过对云南美丽风光的描写来侧面烘托赶马女孩的美丽,歌唱的优美动听。

村寨传歌中对吹鼓手的描写着重年龄和会唱的歌之多,以此表现云南歌会参加人员广泛,风俗久远,为群众盛会的特色。

这些描写方法可以运用到我们平时的写作当中去!四.唱歌会

同学们,咱们说了歌会,品了歌会,现在咱们也来唱一唱吧,(师生同唱山东民歌)五.拓展延伸

云南的山水孕育了云南的歌,56个民族各地都有各地的民俗民风,你所知道的世界各地包括咱们潍坊在内的民俗有哪些呢?请阅读主题学习丛书《小桥

流水

人家》一册中的“乡土情韵”、“域外风情”两个单元,跟随那些灵动的文字,去用心体味民风民俗、感受乡土气息、品赏本真的人情风貌吧!

学习《云南的歌会》,我们了解到了云南独具特色的民风民情正所谓“美不胜收云南景,百听不厌遍地歌”让我们记住云南,记住云南的歌会,记住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第1篇7

16、云南的歌会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体会文中流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味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子,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的方法。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喜欢唱歌吗?那请大家来听一首歌。

1、听彝族《过年》歌,好今天我们就随着作家沈从文先生一起走进云南,一起去参加云南的歌会。板书课题

2、出示作简介,背景资料

再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二、整体感知

1、请大家听录音读一遍课文,然后想一想,课文写了几种唱歌。(找出相关语句)这是种生面别开、、三三五五赶马、、、、大伙儿唱得、、、板书:对

2、山野对歌中对歌的地点在哪里?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处唱的是些什么内容?多是情歌酬和

多字可不可以去掉?

不可以,说明以情为主,也有其他方式由此可以看出对调子是一个什么作比拼?机智才能

课文主要写了“一个年轻妇妇、、”同学们齐读这一内容看着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刻画这个妇女的?动作、神态、外貌

这种年轻女人多的是,哪种女人什么的女人你觉得少数民族的妇女有什么性格特点?会唱歌、勤快、性格开朗、手脚麻利

在这一唱歌形式中,作者侧重写唱歌(板书)人,有什么作用都以妇女的打扮,可以看出云南妇女的活泼开朗与充满活力写打千表现出她们的的自由洒脱。作用是以人衬景,体现场面的热烈与欢乐。唱歌人到处都有歌声到处都有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云南人是怎么对歌的?《刘三姐》

3、我们再来看着那些赶马女孩子,听听她们都唱些什么歌?悦耳好听的山歌

作者这一段中有没有直接写赶马女孩唱歌?更多笔墨是写了什么?由呈贡进城一路的景色

都有哪些景色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找出相关的语句拟人

这所有的景色都写得很美,好那么我们再来听一下朗读如果你站在这样优美的环境里你做些什么?吟诗朗诵唱歌

那么这时你唱歌是专门写景色的还是即兴而发?即兴而发

那么我们可以知道赶马女孩现在唱的歌是不是周杰伦《

》?不是它可能就是随口而唱,没有特定的曲目和歌词

那么作者在这里写这样优美的环境(板书)而不去写唱什么歌,怎么唱的,用意意是什么?

(出示)沈老的话

那么我们知道作用了没?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这样如歌的环境成长起来的女孩,自然是歌声动人,这也是一种文章的烘托映衬——以优美的环境来映衬优美的歌。那么我们这一方水土有没有自己的歌呢?出示:离石弹唱

4、接着作者带我们参加了“金满会”那么这是一个以什么这主要内容的盛会?表面说是避疫免灾,主要作用还是传歌

在这里作者对这一盛会采用了什么描写?场景(板书)作者在文中写了小时候听老太婆口头语、、参加后才知道原来如此“这里的如此是指什么?人多、、、时间长、、、盛装、、、这些都说明人们对歌会的什么态度?

重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一场面的规模很宏大。那么老年人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传歌

作者在这里还用特写的方式,选了其中的一个老年人,请大家齐读相关的语句那么作者在这里写这老年人的作用是什么?

他是所有云南老人的代表也告诉我们民族的特色就是像这样一代代传承下去的如果说这一个场景是一个面,那么这个老人就是其中的一个点,这种写法我们称之为:点面结合法

那么大家见没见过像歌库一样的老人?我见过,出示三弦课堂总结

赏读完了这篇散文,我们除了领略到云南风情万种的自然美,也感受到云南各种人民多才多艺的淳朴美更学习到了作者以景衬人情景交融的文字美,希望同学们能在生活中发现美,体会美。

第5篇8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教学目的1.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的文化知识。

3.识记并理解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

4.体会沈从文的语言和文学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三种不同场合民歌的方式和内容及在写作手法上的不同。

教学方法:

以读讲、合作、探讨和学习方式围绕课文内容和结构展开。

教学时数:二课时

预习作业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迤(yí)西

譬(pì)喻

糯(nuî)米

蹲(dūn)踞

忌讳(huì)

酬(chïu)和

铁箍(gǖ)

熹(xī)微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譬

喻:打比方。

讳:忌怕而隐避。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生面别开:另外开展新的局面。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淳

朴:诚实朴素。

3、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四单元的内容,了解各地的一些民歌、民俗的民间文化。提问学生:什么是民歌?(就是民间口头流传的诗歌或歌曲,多不知作者姓名。)每个民族、每个地区,他们的民歌都不相同。下面,请同学们来听一段音乐,听听是哪个地方的民歌?(教师播放两个地方的民歌音乐,请同学们说说是哪个地方的民歌。

啊,你们都能听出来,说明你们对民歌还比较了解。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云南的民歌。(教师板书:云南的歌会)

二、云南民歌的简介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这里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大都能歌善舞,他们以此来赞美自己的生活,他们经常以歌唱的形式聚集在一起或者倾诉青年男女之间的爱幕,或者歌唱激发劳动热情,或者以歌唱表达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总之。云南的歌声可以说是他们生命的组成部分,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是谁?提问学生:(沈从文),他是云南人吗?(不是)是哪里人呢?(湖南凤凰人)。那他为什么对云南的歌会特别了解?(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去了云南,后来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所以对云南的歌会比较了解)。他最著名的中篇小说是《边城》。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四、学习、研讨课文

1、检查预习作业(课文早读课已读)

(1)抽读课后生字生词。

(2)解释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熹

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2、分组讨论课后练习一。(3分钟时间)

(主要讨论哪三种不同场合,演唱的方式和内容,三种场合的特点,还有三种场合在手法上主要写什么,以及作者为什么要感兴趣。)板书如下:

三个场合方式

在手法上主要写什么

感受

见景生情即物起兴(蓝花花)

山野对歌

提问(猜谜音乐)

才情智力比拼

唱歌人

对少数民

互嘲互赞

族风俗的其他故事

热爱之情

山路漫歌

自由歌唱

自然成趣

唱歌的环境

村寨传歌

“金满斗会”

盛况空前

民歌课堂

气势壮观

唱歌的场面

3、画出自己喜爱的语句,细细赏析品味。

五、问题研究

(一)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

(明确:两段人物描写不同点是个别与群体,一重精神,一重具体的衣服。第二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的修饰方法,把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

(二)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明确:用环境作背景,达到诗情画意的效果。)

(三)、“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多”字在文中是否可有可无?“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指的是什么?

“多是情歌酬和”说的是云南对歌以情歌为主,但仍有其它他内容,因此一“多”字用得准精当,无可更易。

唱歌的环境

村寨传歌

“金满斗会”

盛况空前

民歌课堂

气势壮观

唱歌的场面

3、画出自己喜爱的语句,细细赏析品味。

五、问题研究

(一)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

(明确:两段人物描写不同点是个别与群体,一重精神,一重具体的衣服。第二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的修饰方法,把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

(二)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明确:用环境作背景,达到诗情画意的效果。)

(三)、“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多”字在文中是否可有可无?“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指的是什么?

“多是情歌酬和”说的是云南对歌以情歌为主,但仍有其它他内容,因此一“多”字用得准精当,无可更易。

“种种不同方式”有总领作用,具体包含以下几种对歌方式

:见景生情,即物起兴;提问;互嘲到赞。

六、小结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别开生面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本文虽然是描写音乐的佳作,但首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地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品析词语、句子,感受语言文字创设的美妙情境。

七、拓展训练

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的。有兴趣的同学,不妨选择一两首唱一唱。

学生可以收集民歌,互相交流,比较。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