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市值管理范例(12篇)

来源:收集

国有企业市值管理范文篇1

论文关键词:企业年金;基金;保值增值

企业年金是在国家政策指导下,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是一项关系到企业长远发展和职工切身利益的制度建设。企业年金基金是指根据依法制定的企业年金计划筹集的资金及其投资运营收益形成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基金。国有企业要充分认识到实施企业年金的多种作用,积极规范企业年金基金的管理运行,采用多种渠道力争做到企业年金基金的保值增值。

一、实施企业年金的作用

其一,发展企业年金是国家倡议与鼓励的一种行为,职工在职时存一部分,企业补贴大部分,通过对企业年金的资金运作,实现其保值、增值,到退休时一次领取。为缓解退休人员退休时收入下降产生心理与经济的压力,使退休人员收入不出现过大的落差,需要有企业年金来弥补这一落差。

其二,企业年金需要企业与职工共同缴费,有利于密切职工与企业的关系,稳定职工队伍,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促进企业发展。事实上,企业年金已经成为企业人才竞争、吸引优秀员工的重要手段,运用与补充水平得当,可以极大地促进企业发展。

其三,企业年金要求企业与职工均定期、持续缴费,延期享受,并且采用完全积累的基金积累模式。这将员工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使职工的利益与企业的发展达到协调统一、共同发展。

其四,企业年金缴费水平同职工岗位绩效和工龄挂钩,这将调动职工积极性,提高劳动效率。

其五,企业年金通过年金计划中企业部分“权益归属”的设定,规定服务满一定的年限后方可获得相应的年金权益,如工作不满3年企业部分归属比例为0;工作满3年不满5年企业部分归属比例为30%;工作满5年不满10年企业部分归属比例为50%;工作满10年以上企业部分归属比例为100%等,利用福利沉淀实现有效激励,留住人才,它是留住职工的一副“金手铐”。

二、企业年金的资金筹集和管理办法

1.企业年金由企业和职工个人共同缴纳

企业缴纳部分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列入企业成本,职工缴纳部分由企业从职工工资中代扣。企业和职工个人缴费标准根据经企业职工代表大会通过的“企业年金计划方案”确定,采取每月缴费的方式。在设计企业年金计划时,要充分考虑企业的经济效益和职工个人的承受能力及人员结构、收入构成等因素。新建企业年金的企业,缴费比例不宜过高,以后可逐步提高,当然缴费比例太低,作用也就不是很大,总之,企业要根据总体经济效益及企业发展规划等因素来决定是否调整企业年金计划方案。

2.企业年金实行个人账户管理

企业年金设立企业账户和个人账户。企业账户用于归集未归属个人的企业缴费部分,个人账户用于归集个人缴费部分及企业缴费计入个人账户部分,由受托人委托具有企业年金基金账户管理资格的账户管理人管理。个人缴费及其投资收益全部归属于职工个人,企业缴费及其投资收益依据职工在企业年金计划实施后开始计算的本企业工作年限,逐年按比例归属个人。职工个人账户未归属部分在达到以上规定工作年限后转为已归属部分。参保职工在达到国家规定的年龄退休(退职)、在职死亡和终止劳动合同的,如有未归属部分的应全部记入个人帐户的归属部分。

3.企业年金领取的办法

参加企业年金人员,只有在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并办理了退休手续、因病(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出国(境)定居及在职期间身故的,方可领取企业年金。

三、企业年金基金管理的难点——保值增值

我国以前的政策,出于保护收益人利益的考虑,基金只能投资于存款、货币市场、债券、股票等传统投资领域,不能从事信用交易、向他人贷款和提供担保等,投资运作的空间很窄,难以掌控获利程度。基金的保值增值难以实现,从而使得企业年金缺乏对企业和职工的吸引力。2011年5月1日施行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似乎开拓了新的企业年金保值增值之路,然而在目前的资本市场大环境下,笔者以为仍难以奏效,主要原因如下:

1.管理费负担过重

《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规定:受托人年度提取的管理费不高于受托管理企业年金基金财产净值的0.2%;账户管理人的管理费按每户每月不超过5元人民币的限额,由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另行缴纳;托管人年度提取的管理费不高于托管企业年金基金财产净值的0.2%;投资管理人年度提取的管理费不高于投资管理企业年金基金财产净值的1.2%,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及运营的管理费负担过重。

年金受益人最终收益率=委托投资收益率-管理费率。企业年金的管理费除账户管理人的管理费外,其余三项管理费率按最高费率计算达基金财产净值的1.6%,按目前市场上普遍的协议管理费率三项约为0.8%,而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为3.25%,也就是说委托投资收益率必须达到4.05%才能与存银行定期一年的收益相当,而从近几年多家投资管理人的收益情况来看,收益率大多达不到这个水平。另外企业还须另行支付账管费,按目前最低每户每月1元支付管账费计算,企业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这是收益人不希望见到并且从主观上难以接受的结果,但现实却极大可能是这样:很多人在努力参与,煞费苦心为年金作出种种安排,最终结果却达不到预期收益率,从而可能导致不选择市场化运营企业年金。

2.责任不明确,亏损大家担,不能充分调动各个环节的积极性,也就必然扼杀管理者积极性

按照《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的要求,我国企业年金按照规范的信托模式进行管理。我国《信托法》规定:“不得承诺信托资金不受损失,也不得承诺信托资金的最低收益”。《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办法》中也规定,基金公司不得为投资人设定最低收益保证。因此责任不明确,亏损大家担,不能充分调动各个环节的积极性。

另外,企业年金是基本养老金的一种补充,是职工的“养命钱”,作为国有企业的领导者来说,压力会更大,求稳的心态也更强烈,也就是说企业年金每年的收益至少要求做到保证本金不受损失,否则,因为涉及到职工的切身利益,一旦企业年金本金受损,分管领导和经办人员都将会受到来自企业职工各方面的压力,因此管理者参与企业年金运营的积极性不高,宁愿由企业自行管理,企业年金基金直接银行定期存款或购买国债取得固定收益。

3.当前中国资本市场不规范,加上信息不对称,企业管理者不敢轻易按《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模式进入

资本市场不规范,其中最重要是市场主体的不规范,即上市公司的规范化问题。大部分上市公司不仅盈利能力不强,而且分红派现少,市盈率偏高,行为不规范,缺乏可持续成长性。社保基金之所以成为西方发达国家资本市场最主要的机构投资者之一,关键在于这些国家的上市公司具有很高的投资价值。

四、企业年金基金增值保值的措施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在当前的政策环境、资本市场环境下,企业年金若要脱离企业,按《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模式运行,并想达到保值增值并非易事。需要做好以下方面的措施:

1.建立符合市场化投资要求的监管体制

企业年金的管理监督体制涉及到经办、投资、运营和监督等诸多方面。应当根据企业年金的性质与业务流程,对基金建立、投资方向、风险控制、收益分配等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企业年金受托机构、账户管理人、基金托管人和投资管理人必须建立相互制衡的完善的内控机制,这是有效管理和控制企业年金基金投资风险的重要环节。

2.加快专业人才培养、专业机构建设和法制建设

企业年金需要大量的专业机构和专业人才进行管理和运营。我国在这方面刚刚起步,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一方面,要加快年金管理人才队伍培养和专业投资机构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快资本市场的开放步伐,大力引进人才和国外专业投资机构,加快企业年金的市场化和国际化;同时,要制定企业年金法等有关的法律法规,为企业年金的发展创造稳定的、公平的外部环境。

3.为提高企业参与企业年金市场化运营的积极性,确保企业年金的保值增值,降低投资风险,应借鉴国际经验,确定一个最低收益保证

因此应提高风险准备金的计提比例,当企业年金实际回报率低于最低投资回报率时,用风险准备金来弥补。

4.减轻各项管理费率

《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规定收取的各项管理费率限额太高,建议降低管理的各种费率,特别是应将每户每月不超过5元的账户管理人的管理费按托管企业年金基金财产净值的一定比例收取,并在总收益中扣除各种管理费后,再分配收益,收益不足抵扣各项管理费时,免收管理费,即最低程度是保证企业年金本金不受损失。

5.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杜绝内幕交易、违规违法事件的发生

国有企业市值管理范文篇2

关键词:集团控股;公司治理;价值EVA

现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产生了,公司治理通过降低成本提升企业价值。现代公司治理中不同的治理主体(公司股东、董事会、管理层和员工等)都在致力于企业价值创造,以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现代企业的大股东大部分是企业集团,由于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和资源配置的功能,使得是否集团控股成为影响公司价值的重要方面。2009年1月21日,国务院国资委公布的《关于认真做好2009年中央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工作的通知》文件明确规定,从2010年起中央企业开展经济增加值(EVA)绩效考核,这标志EVA作为企业核心考核指标的开始。鉴于此,本文使用EVA来代表公司价值,通过实证分析公司治理与EVA的相关性,为降低公司成本,完善治理结构,推动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公司价值提供的实证依据。

一、制度背景与理论分析

委托理论是关于公司治理最早的理论。Jensen和Meckling(1976)将委托关系定义为委托人委托人进行服务于委托人利益的活动。通过理论,公司治理问题被总结为公司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问题和与分散的股东和不作为的债权人怠于监督管理层的活动,人可能会为了个人的利益损害股东等投资者的利益,与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发生冲突,降低了公司价值(BerleandMeans,1932)。

公司治理的目的是在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前提下通过加强对管理层的监管、限制管理层投机消费、提高现金使用效率来降低风险,确保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通过促进经营目标的一致性(ConyonandSchwalbach,2000)有效的公司治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所有者和管理者的冲突,降低资本成本(DonkerandZahir,2008),提高公司价值(ShleiferandVishny,1997;GursoyandAydogan,2002;Ciceroetal2010)。

对现代公司治理的研究已有很多具有重大意义的成果,但是从股东创造价值的角度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大部分对公司价值的评价指标集中于以托宾Q为代表的公司市值和以净资产收益率为代表的会计利润,很少有学者使用经济增加值(EVA)代表公司价值。本文通过实证检验公司治理与EVA的相关性,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二、研究假设

假设1:集团控股和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价值低。

Carney等(2009)认为附属于企业集团能够带来正的绩效,Claessens等(2006)则认为是负的,Khanna和Yafeh(2007)发现没有关系。肖星等(2006)发现集团成员企业经营效率和公司价值均显著较高,但当集团对公司保持绝对或相对控股,以及集团由政府控制时,问题的增加导致集团成员企业价值下降。武常岐和钱婷(2011)发现集团控制能有效减轻国有企业的股东间问题。陈小悦(2001)、徐晓东(2003)发现第一大股东为非国家股股东的公司有着更高的企业价值和更强的盈利能力,其高级管理层也面临着更多的来自企业内部和市场的监督和激励。田利辉(2005)也发现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国家持股企业的表现不及非国家持股企业。本文假设集团控股和国有控股的公司价值较低。

假设2: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价值相关但方向不定,股权制衡度高的公司价值高。

吴淑琨(2002)、徐莉萍等(2006)研究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正相关,白重恩等(2005)的结论相反。谢军(2007)通过实证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水平较低时损害公司价值;第一大股东持股水平较高时出现“激励效应”,提升公司价值;第一大股东持股水平过高时会寻求保守的投资和融资政策,导致公司价值的下降。徐莉萍等(2006)认为过高的股权制衡程度对公司的经营绩效有负面影响,而陈德萍和陈永圣(2011)发现股权制衡程度高的公司价值更高。本文假设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价值相关但方向不定,股权制衡度高的公司价值高。

假设3: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程度与公司价值负相关。

王鹏、周黎安(2006)从最终控制人的角度,研究了控股股东的控制权和所有权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两者分离程度的增加,公司绩效将下降。李善民等(2006)、王力军(2008)的研究支持了此结论。谷祺等(2006)通过对我国家族上市公司的研究发现我国家族上市公司价值与所有权比例显著负相关,与控制权比例显著负相关。本文假设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度越高,公司价值越高。

假设4:高管持股比例与公司价值正相关。

Leland和Pyle(1990)认为高管持股比例是对于公司预期盈利的风向标,高管持股比例高表明企业未来的预期收益高。McConnell和Servaes(1990)发现公司价值随着管理层持股比例增加而增加,在超过某一临界值后减少。于富生等(2008)认为管理层持股能够有效降低企业财务风险,从而提高企业价值。在非国有企业中,管理层持股比例在提高企业经营业绩和企业价值方面的作用更为显著(王君彩和马施,2010;周仁俊等,2010)。李增泉(2000)、刘善敏等(2003)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管理者持股比例与公司经营绩效基本不相关。本文假设高管持股比例高有助于提升公司价值。

假设5:总经理与董事长两职兼任的企业价值高。

董事长与总经理的两职兼任情况对公司的绩效的影响是两方面的:总经理和董事长由一人兼任时,可以有效提高决策效率,抓住机会提高公司绩效,但是会降低董事会的独立性,削弱了董事会对于总经理的制约关系,增加了侵害公司和股东权益行为的可能性(Hayward和Hambrick,1997)。本文假设总经理与董事长两职兼任的企业价值高。

假设6:董事会规模过大会降低企业价值,独立董事在董事会占比与企业价值正相关。

孙永祥等(2000)认为董事会规模与企业价值之间负相关,于东智和池国华(2004)认为董事会规模的扩大在一定范围内有助于提升企业价值,超过这个范围会降低企业价值。王跃堂等(2006)认为独立董事的比例和公司价值正相关,但于东智和池国华(2004)发现独立董事对提高企业价值没有明显促进作用,罗进辉、万迪(2010)更是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公司价值与独立董事比例显著负相关这一与传统理论相悖的结论。本文假设董事会规模过大会降低企业价值,独立董事在董事会占比与企业价值正相关。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本文以2007-2010年沪深两市所有A股上市公司为初始样本,并在此基础上剔除金融类上市公司和净资产为负的上市公司,最终样本为6165个观测值。本文中使用的单位EVA值由CSMAR数据库、上市公司年报披露数据计算得出,上市公司是否附属于企业集团以及是否为国有企业主要通过公司年报披露的实际控制人股权结构图手工收集整理而成。

(二)模型设计与变量定义

目前国内的研究,大多使用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托宾Q等来评价公司治理效果,本文采用上市公司公布的年度数据,以上市公司的经济增加值(EVA)来评价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关于公司治理我们主要采用四个维度:实际控制人性质、股权结构、两权分离度、董事会情况。

根据我国上市公司企业价值的影响因素,建立如下回归模型:

REVA=α+β1S1+β2S+β3Lqfl+β4Mshare+β5Dual+β6Board+β7Ind+β8Group+β9Gov+β10Size+β11Lev+β12Yeari+μ

各变量定义如表1所示。

四、实证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

表2报告了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可以发现:一是从全样本来看,A股上市公司中,74.3%附属于企业集团,58.2%的公司为国有企业。二是从变量REVA可以看出,附属于企业集团的公司创造的价值较少,私有企业创造价值较多。三是从变量S1和S可以看出,集团控股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高,私有企业股权较分散。四是从变量Lqfl可以看出,国有企业两权分离度较低。五是从变量Mshare可以看出,私有企业高管持股比例高。六是从变量Dual可以看出,在非集团控股的公司和民营企业,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兼任现象更普遍;从变量Board可以看出,附属企业集团和国有企业的公司董事会规模更大,变量Ind差异不明显。

(二)回归分析

表3报告了公司治理对上市公司价值创造的影响,前4个回归是全样本回归,第5个回归使用集团控股上市公司的数据。模型(1)未加入集团和所有权性质变量,模型(2)加入集团变量,模型(3)加入所有权性质变量,模型(4)加入集团和所有权性质变量的交乘项。由表3可得:

1.集团控股和国有控股与REVA显著负相关,国有控股对企业价值影响更大。企业集团以其整体利益最大化为前提,上市公司作为企业集团的投融资平台承担着提供利润和支持集团其他业务板块的作用,自身的价值没有得到最大化。国有企业受政府控制,管理和经营很大程度上受政府的行政命令干预,其经营目标与追求自身价值最大化出现背离,从而降低了企业价值。本文假设1成立。

2.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S1)和第二至第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S)都与REVA显著正相关。所有权越集中于大股东,控制人与所有人的利益越一致,其目标也将会统一为公司价值最大化,因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公司价值越高;第二至第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越高,其对第一大股东的股权制衡作用越大,可以有效制约第一大股东的利益攫取行为,从而保证公司的良好经营,提高公司价值。本文假设2成立。

3.两权分离度(Lqfl)与公司价值关系不明显。当控制权与所有权的分离程度较大时,成本增加会降低企业价值。然而,由于企业获利能力越强,控股股东所能获取的利益会越高,控股股东更有动机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两方面相互作用使得本文假设3不成立。

4.高管持股比例(Mshare)与公司价值关系不明显。高管持股比例越高,与股东的利益越一致,成本也会越低。然而在中国上市公司中,高管都是由大股东任命或直接由大股东自己担任,代表大股东的利益,而持股与否及多少对其经营管理行为并不具有内在的驱动作用,所以高管持股在中国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并不突出。本文假设4成立。

5.董事长与总经理兼任(Dual)与公司价值正相关。总经理和董事长由不同的人分别担任时,因为自身特点的不同,双方的经营管理特点和偏好可能存在差异,容易导致决策效率的低下,可能会错失企业发展的良机,而两者由一人兼任时,可以有效提高决策效率,抓住机会提高公司绩效。本文假设5成立。

6.董事会规模(Board)影响不显著,独立董事占比(Ind)显著为负。董事会规模过小,其监督作用不能有效发挥;规模过大,又容易造成人员冗余,降低决策和监督效率。二者相互作用导致董事会规模对公司价值的影响不显著。得出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价值负相关这一与理论相悖的结论可能是因为: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的提名与任命及其薪酬水平由公司高管决定,中国的上市公司引进独立董事更多的是为了满足证监会的制度性要求,独立董事的兼任使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了解所任职公司的经营状况和有效的监督公司高管。本文假设6不成立。

五、研究结论与未来的研究方向

本文以2007-2010年间沪、深两市所有A股上市公司为初始样本,并在此基础上剔除金融类上市公司和净资产为负的上市公司,最终样本为6165个观测值。用EVA代表公司价值,实证研究了公司治理的相关变量对EVA的影响,研究结论主要是:一是企业集团控股会降低上市公司价值,国有集团控股的上市公司价值更低。二是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制衡度和管理层持股比例的提高都会提升企业价值。三是我国企业集团中董事会制度尚不健全,独立董事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因此,在“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中国企业集团做大做强的背景下,不仅要考虑集团的整体利益,也要考虑集团控股上市公司中小股东的利益。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企业集团治理有一定的启示意义,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是集团对上市公司的控制层级以及集团业务对上市公司价值的影响。

参考文献:

1.Khanna,T.,Yafeh,Y.,2007.Businessgroupsinemergingmarkets:Paragonsorparasites?[J].JournalofEconomicLiterature.

2.武常岐,钱婷.集团控制与国有企业治理[J].经济研究,2011(6).

国有企业市值管理范文

关键词:公允价值;会计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0-0-01

引言

市场经济的平稳发展需要建立在交易双方公平交易的基础上,这是我国市场经济正在努力的方向。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上升,公允价值在市场中的运用也在逐渐增多。虽然公允价值对市场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我国会计行业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对企业的发展与市场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由此,国内外会计行业都对公允价值计量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公允价值会计运用中存在的问题探讨

随着公允价值在会计行业方面的逐渐应用,一些问题已经凸显出来,成为制约企业、市场发展的因素。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相对较晚,在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方面的运用还不够成熟。受到经济、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群体之间对事物的价值衡量都没有统一的标准,而公允价值的运用需要对事物进行可靠的计量。

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想要实现真正的公允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因为我国市场经济对公允价值的确定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企业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时,只能以市场价格为参考。会计部门整体工作效率不高是制约企业发展的因素之一。虽然拥有会计从业资格证的人员逐渐增多,但真正接受过专业学习的会计人员却相对较少。会计人员职业能力方面的不足,对公允价值的运用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为公允价值计量需要会计人员具备一定的知识体系,在价值判断方面拥有一定的经验与眼光。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在运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企业在进行风险管理时,都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对企业信贷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而且我国市场经济价格起伏较大,企业在进行公允价值应用时,无法确保财务报表的稳定性。我国会计师对公允价值的审计缺乏专业的技术手段,会计师的估算与决策存在一定的差距。多数企业在进行决策时,都会存在一些问题,造成企业资源的浪费,对企业的发展壮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另外,市场经济发展存在操纵现象,企业管理问题、信息管理体系不足、相关部门规避等,都会对公允价值会计计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1]。

二、公允价值会计优化措施研究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相对落后,因此市场在公允价值方面的运用还不够完善,会计行业在进行公允价值应用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根上述问题,对公允价值会计优化措施进行研究。主要从公允价值会计运用环境、会计人员专业能力、会计管理制度、会计信息等方面进行研究。

1.构建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

公允价值计量运用的前提便是事物的可靠,而当下市场价格的波动幅度相对较大,企业在进行会计财务报表时,都没有可靠的参照。市场规模在扩大的同时,应该为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提供更多的资源,为会计行业的公允价值计量提供稳定的环境。相关企业必须逐步建立完善的公允价值计量制度,使企业的公允价值计量透明化。只有企业的公允价值计量明确化,企业在进行价值计量时,才可以有公允标准。这对维持交易双方的利益,实现交易的公平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相关部门应对上市公司进行约束,通过法律等手段,对企业中存在的暗箱操作等不法行为进行严查、严办。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市场经济的调控,对市场经济的价格进行限制,维持价格的平稳。这对企业会计部门公允价值的运用有一定的帮助,对企业的发展能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通过一系列手段,为会计行业的公允价值计量运用提供稳定的市场环境。

2.加强会计人员专业能力培养

虽然我国的会计行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从事会计职业人员的职业能力却存在一定的问题。企业想要在公允价值运用方面有保障,就必须对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进行培养。会计人员职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企业可以从专业技术手段、公允价值判断、财务审计等方面对会计人员进行培养。企业可以对会计人员的专业技术进行培训,使会计人员的专业技术手段能够得到加强。在实际工作中,明确要求会计人员进行公允价值运用。对财务人员的财务报表进行监督管理,加强对会计部门的管理。同时,企业应该对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提出标准,激励会计人员对自身职业能力的培养。相关教育部门及人才培养区域,应加强公允价值在会计专业方面的教育,为企业提供更多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3.不断完善会计管理制度

企业虽然在经营管理方面逐渐运用公允价值计量进行财务管理、项目决策等活动,但会计部门的工作质量却无法达到企业的要求。这是因为企业的管理制度存在问题,对会计部门的管理监督工作做的还不到位。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的需求,制定相关的会计管理制度,明确会计人员的工作任务,将公允价值计量作为会计部门财务管理的标准。同时,企业应安排相应的激励机制,以提高会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会计部门的管理对企业运营管理都有一定的影响,而在实际企业财务管理方面,会计人员的审计工作都存在一些问题,对企业的决策管理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鉴于此,企业应对会计部门的财务报表进行监督管理,对财务人员的财务能力进行考核。对能够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和经济利益的人员进行提拔,对不符合工作要求的人员进行淘汰。因为公允价值的计量需要会计人员具备专业的职业能力,若是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存在缺陷,那企业的财务管理就会存在很大的风险问题。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应不断完善会计管理制度,加强对会计部门的监督管理,为企业公允价值的运用提供稳定的发展平台。

4.加强会计信息体系建立

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渐完善,信息体系建立日益完善,对公允价值的运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企业想要在公允价值方面得到发展,就必须建立会计信息体系,不断实现事物价值的公允。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市场中价格的信息、竞争企业之间的信息等内容进行资料收集,这对企业公允价值的应用有着很大的帮助。同时,企业应紧紧跟随市场发展的步伐,逐渐建立自身的公允价值衡量标准。只有明确了事物价值的标准,交易双方的公平交易才能得以实现。而会计部门在进行企业资产审计时,才会拥有公允价值计量标准,这对企业的经营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企业应加强会计信息体系的建立[2]。

三、结语

我国市场对公允价值的应用还不够完善,会计行业的公允价值运用依然存在技术、管理、公允标准等方面的问体。企业想要在财务管理方面有所保障,就必须对会计部门的公允价值应用进行探索,不断完善会计部门的公允价值体系。

参考文献:

国有企业市值管理范文篇4

按照以往的经验,国有企业被外界认为不善于在资本市场上造势。此前接受《英才》记者专访的几位央企负责人认为,这一方面与央企上市公司的“盘子”较大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其考核方式的原因。

君百略咨询CEO张政军向《英才》记者表示,过去对央企的考核和评价仍然以规模和利润为主,而现在逐渐转向资产收益率和EVA(经济增加值)等指标。但这对于市值的管理来说还是略显不足。

“这些指标都是当期指标,并没有体现出企业的成长性。另外,一些财务指标之外的方面也得不到体现,比如商业模式、竞争地位等,这些对于企业内部的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张政军说。

而相较于西方的上市公司,相关专家表示,中国企业还没有关注环境与社会治理方面(ESG),这些并不只是噱头,“如今西方的投资人和企业家都认识到,ESG将关乎企业的商业模式是否能够支持其长期、健康的发展。”

中国石化董事长傅成玉在接受《英才》记者专访时也坦承,市值管理对上市公司负责人是一个“巨大挑战”,“很多国有企业的领导人不重视市值,这与我们考核有关。”

但傅成玉对中石化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给予了极高的重视,他认为,一些企业的总资产、净资产尽管在增加,但并不能真正代表国有资产就保值、增值了。“真正能够保值增值的就是市值(的增加)。”

另一方面,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也使其再融资更加顺利。傅成玉刚刚上任中国石化董事长时,公司市值被“长期低估”,当时的管理层并不是所有人都关心中国石化的股价。但傅成玉却不这么认为,“我说这样可不行,我们又不是做‘砂锅捣蒜一锤子买卖’。难道以后只靠银行贷款?”

傅成玉到任的第一年就提高了中国石化的分红比例,之后通过积极地与市场沟通中国石化未来的发展战略,取得小股东和其他投资人的信任,一个例子就是,尽管2012年业绩在下滑,但是公司却增加了近80亿元的关联交易。

“关联交易都是小股东批啊,他们为什么批?”傅成玉反问,“他们说,因为傅先生没害过我们。”

经过几年对市值的管理,中国石化尽管并不是石油公司中最赚钱的,但是一直能够跑赢市场。谈到具体的管理方法,傅成玉称之为“管理市场预期”。

2012年中国石化上半年的年报一出,尽管利润在三大油中下滑的幅度最大,但是股票却逆势上涨。很多人都想不明白。

傅成玉认为,这就是市场管理和市值管理的价值所在。

由于券商和投行的研究部门每一年都要针对上市公司出具研究报告,其中会有对公司利润、业绩等各种盈利指标的预测分析。傅成玉看到一些分析对中国石化的业绩预期非常之高,“我们实现不了”。于是他就派出了两个团队,专门去跟这些机构的研究人员、基金经理进行沟通,向他们解释今年你的宏观环境、市场以及公司经营中非自身能够解决的问题。

国有企业市值管理范文篇5

【关键词】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产品市场竞争优势;所有权性质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937(2016)23-0034-06

一、引言

会计盈余是反映管理层履行受托责任的书面文件,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直接影响股东对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判断以及对未来投资决策的制定。Jensen和Meckling早在1976年就发现,企业管理层和外部股东与债权人之间存在成本问题。理性的管理层为获取私利,采取盈余管理行为,操控会计盈余,误导股东和债权人的决策。Roychowdhury[1]采用操控性现金流、操控性生产成本和操控性费用指标度量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后,盈余管理问题再次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国外许多学者从产品市场竞争的视角研究盈余管理问题,但结论并非一致,Karuna和Markarian发现,产品市场竞争越激烈,管理层采取的盈余管理程度越高[2-3]。但也有学者认为,激烈的产品竞争能有效缓解股东和管理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4-5],抑制企业盈余管理行为[6]。

国内对产品市场竞争与盈余管理的研究比较少。陈骏和徐玉德采用2000―2009年全部A股上市公司10265个观测值为样本,研究产品市场竞争与应计盈余管理的关系发现,行业内竞争地位高的企业盈余管理程度更高,且主要倾向于负向的应计盈余管理[7]。而周夏飞和龙发现,公司产品竞争势力越弱,越倾向于选择更高程度的盈余管理行为[8]。张欢从金融危机冲击视角,研究产品市场竞争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发现,金融危机后,相比竞争劣势的企业,行业内处于竞争优势的企业盈余管理程度显著低,且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之间存在替代关系[9]。

显然,国内对产品市场竞争与盈余管理的研究未得到一致结论。导致不同结论的原因除度量方法和样本区间的差异外,可能因为我国特殊的企业所有权性质影响产品市场竞争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因此,本文以2000―2013年全部A股企业为样本,以修正的Jonse模型和Roychowdhury(2006)模型计算应计项目操控值、生产操控值、费用操控值和销售操控值作为盈余管理程度的替代变量,以市场占有率作为行业内企业产品市场竞争优势的替代变量,从不同所有权性质的视角实证检验产品市场竞争优势与盈余管理行为的关系。本文的贡献在于我国特殊制度背景下,从不同所有权性质的视角研究产品市场竞争对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为研究我国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盈余管理行为提供经验证据。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一)产品市场竞争优势与盈余管理

现有文献发现,产品市场竞争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信息机制和约束机制的作用。从信息机制的角度分析,产品市场竞争有助于降低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抑制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4,7]。但Markrianetal.发现,只有当资本市场完全有效、投资者能够完全观察到公司经营状况时,产品市场竞争才能发挥抑制盈余管理的信息机制[10]。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资本市场有效性较差,股价暴涨或暴跌现象和资产增涨异常现象普遍存在,说明我国资本市场尚未达到完全有效。本文推测,在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下,产品竞争的信息机制并不能有效抑制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相反,有些学者认为,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有可能是激烈竞争环境的回应[9]。激烈竞争环境下的企业,为避免竞争对手掠夺性威胁,会降低盈余信息含量[11],保护自身的竞争优势。因此,产品市场竞争越激烈,盈余管理程度越高[2,10]。周夏飞和龙发现,相比于产品竞争势力弱的企业,行业内产品竞争势力较强的企业,具备更高的定价能力和外生负面成本转嫁能力,从而盈余管理动机相对较弱[8]。

从约束机制的角度分析,激烈的产品市场竞争会压缩企业的利润空间,增加企业破产清算可能性,从而迫使管理层付出更大的努力提升企业价值,维护自身声誉,在这种情形下,股东和管理层的利益逐渐趋同化,管理层为股东利益最大化而努力[12]。因此,产品市场竞争越激烈,行业内竞争优势越弱,则盈余管理程度越低。正如上述分析,产品市场竞争的约束机制在我国特殊的资本市场上真的起到抑制盈余管理的作用吗?会计盈余表明公司处于竞争劣势时,会使其在股票市场上遭受更大的惩罚[3],从而使经理人的私有租金受损,比如受到更严格监督,显性与隐性收入降低,甚至被解雇[7]。因此,产品市场竞争优势越弱,管理层实施盈余管理行为的动机越强。

根据上述分析,本文推测产品市场竞争的信息机制和约束机制并不能抑制盈余管理行为,反而可能激发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因此,提出假说H1:

H1:相比产品竞争优势弱的企业,产品市场竞争优势强的企业盈余管理水平越低。

(二)产品竞争、所有权性质与盈余管理

我国资本市场与美国等发达国家资本市场不同,我国资本市场的绝大部分上市公司是国有资本改制形成的国有企业。这些国有企业存在投资者缺位、信息严重不对称现象。但相比民营企业,国有企业不论是市场惩治还是资源配置(融资压力)方面都面临国家的保护,不遵循市场经济的“达尔文”优胜劣汰规则。首先,由于国有企业承担更多就业、国防、基础建设和资源稳定等社会责任,即使盈余情况并不乐观也不会面临破产或管理层被解雇的风险。其次,从社会资源配置和银行信贷融资角度分析,由于国有企业的实际控制人是国家,而银行是国家的金融工具,因此,具有良好政府背景的大型国有企业更容易获得商业银行追逐[13],更容易获得银行贷款[14],社会资源更倾向于为国有企业开放。因此,不论从企业破产、管理层失业还是外部融资压力的角度分析,产品市场竞争优势较弱时,民营企业管理层的盈余管理动机显著高于国有企业。相反,行业内产品竞争优势越强,民营企业盈余管理水平显著低于国有企业。从而提出假说H2:

H2:行业产品市场竞争优势越强,民营企业的盈余管理水平越显著低于国有企业。

三、研究设计

(一)盈余管理度量指标

1.应计盈余管理度量指标

本文采用修正的Jonse模型度量企业应计盈余管理程度。该模型首先计算出企业的正常盈余管理部分,然后用实际盈余管理减去正常盈余管理部分,即得到操控性应计盈余项目值,修正的Jonse模型用该值代替应计盈余管理程度。

TAt/At-1=?琢0+?琢1(1/At-1)+?琢2(?驻SALESt-?驻ARt/At-1)+

?琢3(PPEt/At-1)+?着t(1)

其中TAt为企业第t年应计项目总额,用企业第t年营业利润NIt减去第t年经营现金净流量CFOt后的金额计算。At-1为企业第t-1年年末总资产价值;?驻SALESt为企业第t年营业收入的变化额;?驻ARt为企业第t年的应收账款变化额;PPEt为企业第t年固定资产原值;a0为截距项;ai为回归系数,i=1、2、3;?着i为残差项。首先,分行业、分年份对模型(1)回归,得到截距项和回归系数值,然后带入模型(2)得到正常的应计项目值。

NDAt=■0+■1(1/At-1)+■2(?驻SALESt-?驻ARt/At-1)+

■3(PPEt/At-1)(2)

可操控性应计盈余项目,即应计盈余管理水平表示为:

AMt=■-NDAt(3)

2.真实盈余管理水平度量指标

本文借鉴Roychowdhury(2006)的销售操控值、费用操控值、生产操控值替代真实盈余管理程度。其中,销售操控是采用激进的现金折扣或不合理放宽信用条件来增加企业报告期销售收入,提高利润。因此,Roychowdhury设计企业经营性净流量与销售收入和销售收入变化的线性回归模型(4),分年行业回归得到回归系数,并代入无残差项的模型(4)得到正常的经营现金流量值,然后用实际经营现金净流量减去正常的经营现金净流量得到销售操控值。该值越低,真实盈余管理水平越高。

CFOt/At-1=λ0+λ1(1/At-1)+λ2(SALESt/At-1)+

λ3(?驻SALESt/At-1)+?着t(4)

其中,λ0为截距项;λi为回归系数,i=1、2、3;?着t为残差项;企业生产成本PRODt等于销售成本和报告期存货的变动额之和,且销售成本和存货变动额可以表示为销售收入和销售收入变化额的线性函数。故生产成本的函数为:

PRODt/At-1=?茁0+?茁1(1/At-1)+

?茁2(SALESt/At-1)+

?茁3(?驻SALESt/At-1)+

?茁4(?驻SALESt-1/At-1)+?着t(5)

计算过程也同理,首先对模型(5)进行分行业年度回归得到截距项和回归系数,然后把截距项和系数带入无残差项的模型(5)得到正常的生产成本PRODt。然后用企业实际生产成本减掉正常的生产成本,得到成本操控值。其中?茁0为截距项;?茁i为回归系数,i=1、2、3、4;?着t为残差项。费用操控模型(6)由酌量性费用和销售收入的线性函数表示,其中酌量性费用等于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的合计。模型如下:

DEXPt■At-1=?滋0+?滋1(1/At-1)+?滋2(SALESt-1/At-1)+?着t

(6)

其中?滋0为截距项;?滋i为回归系数,i=1、2;?着t为残差项。上述销售操控值、生产操控值和费用操控值分别用RM_CFO、RM_PROD、RM_DEXP表示,并且借鉴Roychowdhury的做法,得到综合真实盈余管理模型RM=RM_PROD-RM_CFO-RM_DEXP。

总盈余管理程度TM=AM+RM。

(二)回归模型的设计

本文借鉴Cohen[15]、袁知柱等[16]的做法,设计盈余管理EM的多元回归模型,检验行业内产品市场竞争优势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EMt=x0+x1COMPE+x2MKT+x3BALANCE+x4NOA+

x5SIZE+x6AGE+x7LEV+x8TURNOVER+x9LTA+x10ID+

∑24i=11xiYEZR+∑35i=25xiINDUSTRY+?着(7)

其中,被解释变量EM分别由总盈余管理程度TM、真实盈余管理程度RM和应计盈余管理程度AM组成。COMPE为行业内产品市场竞争程度;x0为截距项;xi为回归系数,i=1、2、3……35;?着为残差项。自变量和控制变量的定义及计算方法见表1。

(三)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2000―2013年沪深两市全部A股企业作为样本,剔除金融保险类上市企业数据;被ST、*ST、SST、S*ST、G、S、G*ST、PT、GST的企业数据;上市时间少于3年的企业数据;总资产为负的企业数据;净资产为负的企业数据;极端或异常值数据;数据信息不全的企业数据和计算RM或AM时行业年份回归观测值小于30家企业的数据。最终选择6791个样本观测值。本文需要的数据来源于万德数据库。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对所有的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得到表2。从表2可知,AM、AM+、AM-、RM_CFO、RM_DEXP标准差小于0.100,但RM_PROD和RM的标准差高达0.46。Cohen等[15]对美国上市公司的研究发现,盈余管理变量标准差基本大于0.310,最高达到0.58,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低于美国上市公司。但我国上市公司的真实盈余管理水平显著高于应计盈余管理。行业内市场地位COMPE变量均值为0.0111,标准差为0.0237,与袁知柱等[16]研究的均值0.016基本保持一致,说明我国上市公司平均市场占有率都低于2%,竞争比较激烈。股权制衡变量BALANCE的均值为0.5408,说明我国上市公司存在一股独大的现象,与袁知柱的结论一致。

(二)相关性分析

表3是本文产品市场竞争优势变量和盈余管理变量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从表3可知,产品市场竞争COMPE与应计盈余管理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负相关,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与正向应计盈余管理负相关,与负向应计盈余管理未发现显著相关关系,说明行业内产品竞争优势越强,应计盈余管理程度越低,初步验证本文假说H1;但产品市场竞争优势COMPE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与RM和RM_PROD正相关,与RM_DEXP和RM_CFO显著负相关,说明行业内产品竞争优势越强,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越高,本文假说H1在真实盈余管理层面未得到验证。本文在回归分析中,引入控制变量,并且按所有权性质分组,进一步分析产品市场竞争优势与盈余管理关系。

(三)行业内产品市场竞争优势与盈余管理的回归分析

本文把被解释变量TM、AM和RM带入模型(7),进行线性回归得到表4。从表4可知,产品市场竞争COMPE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与TM显著负相关;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与AM显著负相关;但与RM未发现显著相关关系。说明行业内产品竞争优势越强,企业盈余管理水平越低,且主要表现在应计盈余管理层面。本文H1再次得到验证。这个结论与周夏飞等的结论一致。本文进一步分析产品市场竞争COMPE与正向应计操控、负向应计操控、生产操控、销售操控和费用操控之间的关系发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COMPE与AM+和AM-显著负相关,与RM_PROD、RM_CFO和RM_DEXP显著负相关。说明行业内产品竞争优势越强,正向、负向应计盈余管理和生产操控方式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越低;而费用操控和销售操控方式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越高。

(四)行业内产品市场竞争、所有权性质与盈余管理的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研究产权性质对产品竞争优势和盈余管理之间的影响,本文按实际控制人是否为国家控制为依据把样本分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两组,且采用模型(7)分别对国有企业样本和民营企业样本进行线性回归得到表5。从表5可知,在民营企业样本里,行业内产品竞争优势COMPE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与TM负相关,但在国有企业样本里,未发现上述显著相关关系。本文H2假说得到验证。进一步对AM和RM线性回归发现,在民营企业样本里,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行业内产品市场竞争优势COMPE与AM和RM显著负相关;但在国有企业样本里行业内产品市场竞争优势COMPE只与AM显著负相关,与RM未发现显著相关关系。

五、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本文从所有权性质的视角研究行业内产品市场竞争优势与盈余管理的关系。采用2000―2013年非金融类A股企业作为样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1)行业内产品市场竞争优势越强,企业盈余管理程度越低,且应计盈余管理层面更显著。(2)进一步考察所有权性质对产品市场竞争优势和盈余管理关系的影响后发现,民营企业产品市场竞争优势越强盈余管理水平越低,且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之间存在互动关系;但国有企业,除应计盈余管理层面外,未发现产品市场竞争优势与盈余管理之间的显著负相关关系。

(二)建议

根据上述结论,本文对国有企业提出如下建议:(1)股权结构调整,大量引入民间资本,降低国家资本份额,有效解决实际控制人缺位现象,使国有企业民营化。(2)降低电力、石油、医药等国有企业居多行业的进入壁垒,实现有效竞争,同时促进国有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提高产品质量,使国有企业产品在无国家庇护的情况下提升市场竞争能力。(3)大力引进创新型人才,确保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工作的有效推进。

【参考文献】

[1]ROYCHOWDHURYS.Earningsmanagementthroughrealactivitiesmanipulation[J].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2006,42(3):335-370.

[2]KARUNAC,SUBRAMANYAMKR,TIANF.Industryproductmarketcompetitionandearningsmanagement[Z].WorkingPaper,2012.

[3]MARKARIANG,SANTALOJ.Productmarketcompetition,informationandearningsmanagement[J].JournalofBusinessFinance&Accounting,2014,41(5/6):572-599.

[4]HOLMSTROMB.

Moralhazardinteams[J].TheBellJournalofEconomics,1982,13(2):324-340.

[5]SCHARFSTEIND.Product-marketcompetitionandmanagerialslack[J].TheRandJournalofEconomics,1988,19(1):147-155.

[6]HESLYP,SERSFEIMG,SRINIVASANS.Marketcompetition,earningsmanagement,andpersistenceinaccountingprofitabilityaroundtheworld[J].2014,19(4)1281-1308.

[7]陈骏,徐玉德.产品市场竞争、竞争态势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J].财政研究,2011(4):58-61.

[8]周夏飞,龙.产品市场势力、行业竞争与公司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14(8):60-69.

[9]张欢.金融危机冲击、产品市场竞争与盈余管理策略[J].宏观经济研究,2014(3):73-83.

[10]MARKARIANG,SANTALO.Productmarketcompetition,informationandearningsmanagement[J].JournalofBusinessFinance&Accounting,2014,41(5/6):572-599.

[11]BAGNOLIM,WATTSSG.Theeffectofrelativeperformanceevaluationonearningsmanagement:agametheoreticapproach[J].JournalofAccountingandPublicPolicy,2000,19(4/5):377-397.

[12]WUP,GAOL,GUTT.Businessstrategy,marketcompetitionandearningsmanagement[J],ChineseManagementStudies,2015,9(3):401-424.

[13]王彦超,林斌.金融中介、非正规金融与现金价值[J].金融研究,2008(3):177-199.

[14]李朝晖.商业信用、产权性质与企业现金持有量[J].经济与管理,2012,26(9):33-37.

国有企业市值管理范文

上市公司必须重视市值管理

《亚洲财富论坛》:市值管理自从被管理层强调以来,其理念已经开始在上市公司中传播。您认为上市公司为什么要重视市值管理?

金岩石:市值管理的重要性就体现在一个证券市场是否存在,没有市值管理就根本没有证券市场。过去国有上市公司不会考虑市值概念,激励都是以当年利润为基准做激励,国有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都一视同仁,现在有了差别对待,这是国资体制的一个变革,这种差别对待会进一步驱动国资当中非上市公司的上市步伐。

由于股改后,市场本身有了控制权交易的概念,这些因素使得上市公司本身变成商品。上市公司本身的商品化,实际上就是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与传统企业制度本质的差别就是公司是不是商品,对于商品化的企业而言就是市值。所以从经营商品的管理角度,其开始把市值作为唯一的衡量其价值的标准,于是企业从经营企业变成了经营商品,这是企业制度的变革,这种变革会进一步加剧市场的商品化,从而导致市场估值标准的改变,企业的管理者把企业当成商品去经营。

商品的价格不单纯由企业卖方决定,因此不单纯地由企业本身决定,而更主要是由买方决定,特别是股改后,控制权交易进入了市场、机构投资者进入市场,这就大大强化了买方的话语权,于是企业就被动地从原来服从于上级领导,变成了服从于市场,也就是服从于投资人、投资人的价值取向,由此引发了价值取向上本身的一个改变。

朱武祥:市值对企业而言是个长期的可持续概念,市值管理就是衡量一个企业到底能给投资者创造多少价值,是一个评价指标。上市公司的整个投资价值,是资本市场对企业的未来预期盈利能力的评价。企业上市仅完成了一个预期概念,企业的发展必然是长期概念,评价上市公司重点考察其可持续能力。

市值本身是个中性、基于一个相互信任的概念,有投机市值和投资市值,关键不是市值本身,关键在于企业能够选择一些适合自己企业风格的投资者。一些已在国外上市的企业为何不能在国内上市?主要原因不在于国内的发行审核问题,关键是国内投资者的评价水平不行,在中国是要提高投资者自己的评价能力。

《亚洲财富论坛》:上市公司如何建立与自身相符的市值管理模式?

朱武祥:企业家当然希望企业在行业内变得越来越强大,上市公司首先要明确自己的投资哲学和经营理念,要把自己的想法传递给投资者,让投资者知道企业的风格,要亮明自己的观点,让投资者选择你。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年度发展战略和年度发展计划展示。

另外,企业也可以自己去找一些投资者。美国有专门的机构帮助上市公司寻找投资者,会帮助上市公司分析投资者结构。按上市公司的经营情况,可以劝进或者劝退一些投资者,优化和调整投资者结构。财经顾问公司可以做,投行也可以做,这会形成一个新的行业。

金岩石:不是要建立市值管理模式,而是必须服从,必须按照商品市场的规范来规范上市公司自身行为。尽管投资人并不直接参与管理,但投资人的选择决定着企业的价值,这就要求企业有严格的公司治理架构,严格的、完整的信息披露。

市值管理开始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引入一个新的周期,就是市场的心理周期,心理周期往往是非理性的,当一个市场走牛时企业的价值会高估,市场走熊的时候市场会低估,于是市值与企业本身价值永远是背离的。由于其必须服从于投资人,而投资人又是非理性的,在非理性的状态下做的非理性的决策,所以市场上永远是在非理性的情况下来确定各种交易的,于是一个企业的价值和本身的价值就处于一个经常背离的状态。

《亚洲财富论坛》: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如何与市值管理相结合?

金岩石:不需要结合,企业本身就是一堆财务数据,企业的财务最关键的一点就是通过财务来反映企业的本身健康状况。财务人员的财务数据能否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是其本身的职责。其所提供的财务数据,到底能否决定一个企业的真实价值,市场会做出选择。

两个管理相结合的地方就是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会计制度,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要公开透明,而现代财务制度就不能够完全做到公开透明,于是上市公司的会计制度存在着很多灰色地带,这种灰色地带对财会人员提出更高要求。

《亚洲财富论坛》:对上市公司而言,是市值越大越好,还是需要控制一个相应的度?

朱武祥:如果投资者投资行为评价合理,当然是越大越好,市值越大表示公司的投资价值越大。而如果投资者是投机也会有市值,怎么把握住?关键看其是迎合投资者还是迎合投机者。对于投机性的高市值,美国、欧美市场就会利用市值,高了就增发、配股、分拆,或者换股收购(原来一比一换购,现在可能就是二比一)。

股票市场对公司的市值会有两种结果,一是会高估和低估的情况,当市值畸高时,上市公司应明确亮明自己的观点,或者直接告诉投资者自己的市值被高估了,提醒投资者。面对这一问题时,也恰恰考验上市公司是否明确自己的企业是持续经营还是短期的投机。

金岩石:市场永远没有一个好与坏的问题,什么样的投资者都会有。没有人来控制这个度,一个公司值多少钱是由市场来决定的。如果投资人能够控制商品价格,那么市场就不存在。生产商品的人如果能够永远控制商品的价格他也就永远不需要市场,市值的商品价格永远是在双方的博弈当中进行的。

如何利用市值创造价值

《亚洲财富论坛》:上市公司如俐空制其市值的适度规模?如何通过市值管理工作达到反并购、防止恶意并购的目的?

金岩石:上市公司不是一个被动的商品,市值的高低是博弈而形成的。所以,当上市公司不愿意把自己卖给一个特定的对象,特别是由于这种交易会带来不利于企业的发展,或者不利于企业管理能力实现的时候,上市公司可以有办法拒绝这种交易。常用的就是并购当中的毒丸计划,反收购计划。

上市企业要注意的问题就是始终保持对自身内在价值的理解,当市场非理性地出现某种不利于自己的价格时,企业要能够利用某种方式抗拒对自身价值的低估,当某种交易必须导致一个公司未来价值丧失的时候,上市公司要能够采取某种方式阻碍或者抵抗这样的破坏,证券市场交易的是预期,不要把所有的市场行为都界定为合理的行业。这种抗拒有很多方式,毒丸计划、黄金降落伞、白马骑士等。用得比较多的就是毒丸,但这却是最不管用的方式,任何毒丸方式都可能在交易完成后用新的方式来解除毒丸,都有可能在交易完成后通过其他的方式来规避。

具体没有固定的标准,有的公司可以使用,有的不可以使用,关键看这些上市公司的董事会章程中是否排除某些些方式的可能性,所以交易过程各异。

《亚洲财富论坛》:如何利用股价和市值来展开收购兼并、对抗恶意股东扰乱和敌意收购袭击?

朱武祥:市值高了别人不敢收购你,但你却可以收购别人。如果市值偏低你可以回购,以此防止被别人并购去。管理层认为被低估可以回购,以此证明这是家有价值的企业,其次还也可以完全退市,这些以后都是正常的市场操作策略,未来会变成企业正常的经营方式。

金岩石:一个上市公司就像任何商品一样,当企业把自己的商品放到市场上,就必须要管理,这种管理不是你在管理市值,而是根据市场的变动来管理。最重要的差别在于普通商品在一次交易完成就退出市场,上市公司是一个连续性的交易,不会因为一次交易而退出市场,反而是一次交易后就永久地在市场上呆着,直到其退出市场,所以这就使得上市公司出现了一个制度性的问题。当商品在市场上时,就要不断地维护商品的信誉,维护商品内在的价值,来管理市值的波动与内在价值之间的差别。

《亚洲财富论坛》:对于市值已经跌破净资产的公司而言,市值管理怎样操作才有可行性?如何进行市值管理?

朱武祥:这要看企业的情况,看企业是怎么跌破的。如果这家企业确实没有前景,在走下坡路,企业已经承担不了投资者的厚望了,这样的企业退市都有可能。但也有可能是企业的价值被市场低估了,企业可以选择回购的方式。

如果企业认为自己被低估了,既不想回购,又不想退市,想把自己的市值拉起来,可以在证监会允许的范围内,多披露正面信息,或者动用一些公关手段。企业也可以动用上下游供应商关系、投资者关系,找个“白马骑士”来自救。但也可能存在有的企业故意一些信息,故意炒作一把,要看企业是不是恶意低估,未来这种问题会越来越多。

金岩石:其实这就是净资产实与不实的问题。如果净资产不实,说明市场比企业聪明,如果净资产是实的,说明市场不理性。在两种情况下,只要在这个市场上卖,就必须服从于市场上理性的或者非理性的投资者,当企业不能接受市场上的非理性决策和非理性估值时,选择退出。如果不选择退出就管理不到市值,只能选择退出,或者限制性的交易。

限制易就是自己出钱回购股票,让真正流通的股票只占一小部分,或者通过和机构协商,让机构能够接受某个价格。这都是经营商品的特点,或者退出,或者找好的买家,让好的买家承认你的价值,或者自己当买家。坦率地讲,当时的股改就是一种限制易,不管投资人怎么买,国资依然不动。

市值管理和净值管理的两个核心概念,一个是商品化企业,一个是非商品化企业,是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非商品化的企业是传统化的特征。这是两个不同的制度上的变化。

与机构投资者的博弈

《亚洲财富论坛》:机构投资者的力量越来越不容漠视,上市公司有没有必要设立一个专门的市值管理部门,如何进行投资者关系管理?

朱武祥:企业家希望自己的企业可持续经营下去,然而市场投资者很多。如果找到志同者,双方就容易和谐,不容易产生争议,双方都基于长期就更容易沟通。如果是长期增值找到个短期的投资者,容易在在公司战略、投资策略上受到牵扯,企业希望长期增值的若找短期的投资者,则双方容易产生分歧,冲突。比如说,发展目标不一致,基于长期竞争所考虑的投资方向投资项目。可能会一些机构投资者反对,冲突大,会有怨言,但总体上会两败巨伤的。

如果企业是不分红的公司,投资者需要分红,则要告诉投资者我的公司不适合你。在国内,木土机构投资者影响力还不够,短期行为较多短视,投资者的范围应该更宽。要想达成和谐就必须增加选择面,让投资者类型多一点。类型太少了,如果机构一联手,那容易让上市公司陷入尴尬。解决这一问题要进一步拓展机构投资者的风格和类型,类型越多,有更多的选择空间。国内应该进一步增加机构投资者的类型,以后一定会出现更多风格的基金。

金岩石:必须要建立,就像董事会设立了董秘制度,要求上市公司必须出季报,及其他的信息批露制度都是制度设计,这都是制度设计,不管是成立单独的部门,还是多个部门共同实现这一功能,要求能够有一个部门或者好多部门同时实现这一功能。市场要求的是这一功能,区别在于是以部门的形式还是以流程的形式实现而已。

国有企业市值管理范文篇7

(一)企业对战略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不够深入

众所周知,理论指导实践,同样,战略管理会计的有效实践离不开其理论研究指导。目前我国会计学术界并没有对战略管理会计应用制定很完善的体系,只是介绍了简单的战略管理会计的一些方法,并没有从企业战略上考虑问题,更没有联系中国国情进行理论系统研究,缺乏创新,应用价值不高。我国企业也没有对战略管理会计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的实践时间并不长,

(二)战略管理会计实际应用不够广泛且效果不明显

迄今为止我国只有少数企业真正在应用战略管理会计,还有很多企业对战略管理会计的理论和实践缺乏足够的认识。从目前情况来看战略管理会计在企业中不能很灵活应用且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尽管战略管理会计在一小部分企业中得到了试用和推广,但对这些企业来说,他们也只是很表面地理解和应用战略管理会计的方法,这就使得战略管理会计在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使用效果也就不佳。我国企业在使用战略管理会计的一些方法的时候,没有真正理解这些方法之间的密切联系。可能是理论知识的不扎实,企业只是很简单的使用了一些基础学员都能应用的核算方法,并没有显示出战略管理会计的明显优势,这就必然导致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效果不明显。

(三)会计人员、管理层对战略管理会计的认识不足

会计人员对战略管理会计缺乏足够的认识,对战略管理会计缺乏系统学习。会计人员对会计处理还只是停留依靠大量的手工操作的阶段,再加上企业的管理人员并没有真正的体会到战略管理会计的精髓所在,还有就是企业的高管们对战略管理会计的实际应用表示很怀疑,这就使得企业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很多策略并没有很好地实施和应用。

二、战略管理会计的方法分析

(一)市场定位分析

市场定位是指某个企业在行业市场中所处的地位。在企业市场定位分析中,最着名的是波士顿矩阵即BCG矩阵,是由美国着名的管理学家、波士顿咨询公司创始人布鲁斯亨德森于1970年首创的一种用来分析和规划企业产品组合的方法。该方法与市场增长率、市场份额有着紧密的联系,是战略管理会计的重要方法之一。这种方法的关键作用在于给企业产品做出比较正确的市场分析,给产品进行定位以便企业分配各种产品的生产资金,同时企业还可以通过这种方法估算出产品的利润。BCG矩阵按产品的市场增长和市场份额情况,把企业的重要产品分成不同层次的业务,如明星业务(成熟业务)、幼童业务(问题业务)、现金牛业务(旺盛业务)、瘦狗业务(衰退业务)等。在坐标图上,企业可将产品按各自的销售增长率和市场占有率归入不同象限,使企业现有产品组合一目了然,同时便于对处于不同象限的产品作出不同的发展决策。公司对现金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市场的增长上,企业生成现金的能力的增强和盈利水平提高说明企业的市场份额在扩大。市场占有率的增加说明产品具有很大的竞争优势,从而也有了市场的优势,也促使了企业有必要加大现金的投入。虽然BCG矩阵从表面看都差不多,但我们应该针对不同层次的产品采取不同的策略。简单来说,我们应该加大对幼童产品的投资,并迅速提升其市场份额,使其成为明星产品。对于明星产品,我们则应努力保持其优势,降低被竞争对手超越的风险。对于现金牛产品,我们应及时套现以取得胜利的果实,但可以延长产品的生命,所以不应加大投资,应该保持现有的规模就好。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盈利,所以对于瘦狗产品,企业应该坚决地放弃或停产,不要让不盈利的产品成为企业的负担。企业在使用该方法时,不应该过于简单化,要把各种产品的优势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可以把现金牛的产品与幼童产品相结合,做到优势互补,可以将它们打造成明星产品,进而转化为现金牛产品,这样就保障企业源源不断的现金流,从而可以使得企业的新产品不断得以开发。企业在多种经营方式下,应该平衡各种产品之间的关系,如将利润相对很低增长速度较慢但收入相对稳定的传统产品和高增长但收益相对不稳定的新产品进行结合,这样就可以使得企业全面、健康、稳定发展。

(二)目标市场分析

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企业可以根据产品的特点,企业的实力和与竞争对手的情况,企业可以在很多比较细的市场上选?择一个或者几个比较有优势的市场,企业可以从这些细分的市场中取得高额的经济回报。顾客对产品都会有自己的理性判断,对产品会有不同的理解。就算产品不是特意为某个顾客设计和生产的,但是营销策略总的来说是为某些特定顾客量身定做的。因此企业在选择目标市场时要慎重的考虑,要对产品的盈利能力做出评估。在比较传统的管理会计方法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是盈亏平衡分析,但是在日常的实际应用中,如果涉及企业比较具体的计算时却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在企业的战略管理会计中我们可以预见性的操作,在很多的社会因素和企业因素中,我们可以关注一些主要的经济指标,这样就可以得出一些相对准确的结论,进而对市场就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企业知道产品的优势劣势所在,通过经济指标进行可行性分析,最后做出决策。通过敏感性分析,可以判断出不同因素对企业的影响,也可以选出个别因素,集中研究,重点调查和收集资料,尽可能的降低不确定因素对企业的影响,从而减少方案失败的风险。

(三)价值链分析

由美国哈佛商学院着名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价值链分析法",把企业内外价值增加的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基本活动涉及企业生产、销售、进料后勤、发货后勤、售后服务。支持性活动涉及人事、财务、计划、研究与开发、采购等,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构成了企业的价值链。并不是每个环节都创造价值,实际上只有某些特定的价值活动才真正创造价值,这些真正创造价值的经营活动,就是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企业要保持的竞争优势,实际上就是企业在价值链某些特定的战略环节上的优势。运用价值链的分析方法来确定核心竞争力,就是要求企业密切关注组织的资源状态,要求企业特别关注和培养在价值链的关键环节上获得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以形成和巩固企业在行业内的竞争优势。企业的优势既可以来源于价值活动所涉及的市场范围的调整,也可来源于企业间协调或合用价值链所带来的最优化效益。价值链分析主要是从一个产品的原材料到成品在顾客手里的消费品的全程分析,企业在乎的不过是产品的成本和利润,管理会计正好迎合了此要求。随着现代化的进程,现代企业的生存环境不确定性加剧,使企业的产品市场变得更加复杂,产品的更新换代加快,产业升级迅速,顾客也在不断地变化之中。在企业中,市场部门应该为产品的需求做更多的市场调查,从而可以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这样才能真正保证企业根据市场做出正确和有效的决策。

(四)平衡计分卡分析

BSC(TheBalancedScoreCard)意为平衡计分卡,是绩效管理中的一种新思路,适用于对部门的团队考核。平衡计分卡的核心思想就是通过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及学习与发展四个方面的指标之间的相互驱动的因果关系展现组织的战略轨迹,是实现绩效考核——绩效改进以及战略实施——战略修正的战略目标过程。它把绩效考核的地位上升到组织的战略层面,使之成为组织战略的实施工具。

1.市场占有率。市场占有率越高,企业的累积生产量越高,企业的单位制造成本越低,获取的利润也就越高。市场占有率可以直接反映出企业的竞争能力。企业可以通过市场占有率的调查,也可以根据产品的销售情况的分析来做出正确的生产决策。

2.客户满意程度。客户满意度的高低是企业成功和更富竞争力的最重要的因素。客户的满意度取决于产品的实际质量还有销售人员的服务水平,好的服务往往会给客户留下深刻印象。一个产品得到市场的追捧,必然会有很高的客户满意度,一个企业就有了更好的发展前景。当客户对自己所买的产品极大满意时,就会追加购买,这样才能让企业获得更大的市场。

3.从客户处获得的利润。企业有了客户有了市场份额就成功了一半,但是光有市场份额企业不一定会得到高额的利润,例如电子商务行业,很有市场前景但现在很多电子商务企业都是在亏钱的状态。虽然有些电子商务企业拥有很大的市场份额但是竞争激烈,但他们却没有从产品当中赚到钱。所以从客户身上获得利润才是最关键的。

三、提高我国战略管理会计应用水平的对策建议

(一)管理当局要提高认识

战略管理会计之所以在我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其中很大方面的原因是因为企业管理者不够重视。所以要加强企业管理当局提高战略管理会计对企业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使得企业的管理者逐渐重视战略管理会计在企业的应用,只有这样战略管理会计对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作用才能真正发挥。

(二)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培训指导

战略管理会计要在企业的有效实施离不开会计从业人员的配合和支持,所以加强会计从业人员培训指导,提高他们自身的知识水平和业务水平至关重要。通过对他们进行业务培训和理论指导,使得他们获得新的技能和新的分析技巧。

国有企业市值管理范文篇8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衡量公司经营状况、评价公司价值、利润分配、纳税等方面盈余是非常重要的指标。因此,企业的利益相关者都比较重视企业的盈余。而由于委托关系和对管理者激励约束机制的存在,会计权责发生制下会计职业判断,以及会计准则弹性的客观存在,都使管理者产生调节盈余的动机。

管理者调节盈余目标的不同,会导致对盈余管理的概念界定及调节方式方法等一系列不同。通常人们会把盈余管理与盈余操纵及盈余做假等概念混为一谈。其根本原因是对盈余管理没有明确的定义。美国会计学家WilliamTScott在《财务会计理论》一书中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管理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从而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目前大家普遍认同的盈余管理,是指管理者在有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选择自由时使自身利益或者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行为。正因为这些定义的涵盖面太广,才造成对盈余管理概念的一些误解或模糊。

上述定义中的共同点是把盈余管理的目标界定为使管理者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但是这二者是不能相提并论的。管理者作为理性经济人,必然会追求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是整个企业经营管理的长期目标和最终目标,就是通过各个部门职能的发挥,促进企业长期稳定发展,不断提高盈利能力,实现企业总价值最大。显然这两个目标是截然不同的,也必然导致管理采取不同的“努力方式”。管理者如果将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其经营目标,必将企业的长期利益与长远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为此,对盈余的调节就会致力于将符合公司发展的信息传递给信息使用者,以保持企业经营稳定、减少经营风险。但是如果管理者将其自身利益最大化,如升职、加薪等作为其经营目标,就必然会追求企业的短期利益,从而很有可能采取不利于投资人、债权人的手段,比如不合法手段捏造企业业绩,即盈余做假。虽然管理者在实现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同时也可能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后者不是盈余管理的根本目标。因此,盈余管理应该是企业在有选择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自由时,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选择使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行为。

二、盈余管理与盈余造假的区别

正确理解盈余管理的定义首先就要将其与盈余造假区分开来。

从本质上看,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在合法的范围内,通过选用不同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和会计方法等,对利润进行调整,以追求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盈余造假是企业管理当局采用各种方式隐瞒、粉饰和伪造经营业绩,超过法律法规允许范围进行利润调节。

从动机上看,盈余管理趋于预定的管理目标,实现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其中包括股东财富最大化,符合债务契约约束条件,减少经营风险,避免政治成本,合理避税等。盈余造假是管理者自谋利益,偷税漏税等行为。

从手段上看,盈余管理是在各种会计政策之间进行选择。主要是对会计核算上需要估计的项目进行调整,比如,固定资产的折旧,递延资产的摊销,存货计价方法的改变,安排交易发生时点及交易方式等。盈余造假以不合法手段进行会计造假,粉饰企业的财务报表。比如,提前或延后甚至虚假确认收入、费用,利用关联方交易转嫁费用等。

从结果上看,盈余管理如果运用得当,会使企业长期稳定发展。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分支,会有使会计报表使用者受益的地方。比如,企业将最符合公司发展的信息传递给信息使用者,有利于整个资本市场的信息交流,增大社会效益。盈余造假不是以实际生产经营业务为基础实施利润调节,而是凭空对企业业绩进行人为捏造,使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受到严重损害,导致报表使用者做出错误决定,损害投资人利益,甚至影响社会安定。

由此可见,盈余管理是一个中,是企业作为一个追求其市场价值最大化的经济主体,进行财务管理应予理性对待。

三、盈余管理存在的原因

无论是从盈余管理概念的涵盖面上分析,还是从与盈余造假区别方面的分析,都是为了更加明确什么是盈余管理,从而在我们看到企业对盈余的一些处理时能够辨别出它是否属于盈余管理范围。明确定义还是为使企业有固定统一的标准对盈余管理和盈余造假的界限进行判断,从而有效提高其管理和规范影响账面盈余的会计选择和实际经营活动的水平,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没有明确的盈余管理的定义会使违法的盈余造假披上合法的外衣,正当的盈余管理也可能被证监会等相关部门误解。

由于企业委托关系的存在,使得双方关于企业掌握的信息不对称。盈余是管理者掌握的内部信息,所以委托人很难了解管理人员的盈余管理行为,即使能够了解,也要花费很大的成本。美国会计学者詹姆士认为,会计收益影响企业市场价值的权益资本市场;影响债务契约价值的债务性资本市场;影响员工业绩评价的劳务市场;影响企业间交易的材料产品市场;影响政府税收、管制、补贴的政治市场。所以,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者基于其对以上五个市场的作用而使然。

四、盈余管理的正面效应

适度的盈余管理是一个企业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企业有关利益主体采取合法手段追求自身利益的举措。这种调节盈余的行为体现了企业财务管理技术的成熟。允许适度盈余管理的做法,也是对有关利益主体的尊重。如何把握这个“度”,要看措施运用得当与否。如果盈余管理的措施运用得当,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正面效应。

适度的盈余管理可以维护合同的有效性,减少订约成本。从有效契约论的角度说,企业是由一系列契约组成的,签订契约时要花费订约成本,由于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所订契约总是具有不完全性和刚性。有效契约论认为,企业管理人员通过盈余管理行为可以灵活面对契约的不完全性和刚性,降低契约成本,提高企业价值。如通过盈余管理使财务报告中的数字处于债务契约中限制性条款的范围之内,就可以避免企业与债权人之间的重新谈判成本。管理者有一定的盈余管理能力,对于维护有效合同也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盈余管理必须以管理者不进行过度的机会主义行为、不刻意损害相关利益集团的利益为条件。

适度的盈余管理有助于减少因资本市场波动对投资者投资决策行为的影响。相对于外部信息使用者而言,公司的管理人员总是有更多的关于公司未来盈利能力的内部认知,而这些内部信息往往相当复杂并具有专业性。盈余管理可以通过“利润平稳化”手段传递企业原来不易传递的内部信息,从而有助于减少因资本市场波动对投资者投资决策行为的影响。

适度盈余管理可以减少企业的经营风险。管理者可以通过实施盈余管理在必要时采用利润平滑手段向与企业有关的其他人士传递稳定的信息,增强外界对企业的认知,从而保证企业资金和原材料的供应以及销售方面少受干扰。

适度的盈余管理可以降低企业的政治成本。管理者通常设法降低报告盈利,以避免受到公众或政府的过多关注而影响正常生产经营,或被施加额外管制。

适度的盈余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合理、合法避税,进行税收筹划,既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又符合税法所蕴含的政策导向。

适度的盈余管理有利于推动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从国外的实际情况看,采取较严谨财务制度的美国公司一般采用能使利润增长的“夸张性原则”进行盈余管理,使公司利润保持稳定,保护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也极大地推动了美国证券市场的发展;采取较宽松财务制度的日本,会计准则允许公司建立各种备抵账户和准备金账户,有较大的盈余管理空间,但由于有完善的资本市场、法律法规体系、审计制度做后盾,公司的盈余管理也并不妨碍经济的发展。我国公司的盈余管理只要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对推动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快国有企业改革进程都是有益的。

五、我国盈余管理的特殊性

在我国,现代会计还十分年轻(1993年颁布新会计准则),缺乏一些具体交易的会计处理准则,证券市场的监管功能还不完善,这就决定了我国企业的盈余管理和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动机上有一些区别。我国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是为了取得银行的信贷资金和商业信用,包装上市以及后来的配股等等。主要方式是利用资产重组和关联交易调节利润,利用虚拟资产和利息资本化调节利润,利用股权投资和其他应收付账款调节利润。然而,由于我国证券市场不发达,监管能力不到位,有些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已经到了损害投资者利益的程度。因此,加快会计准则的完善,及时披露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对严重损害投资人利益的盈余管理予以处罚,已成为增加资本市场透明度与完善优化资本配置功能的当务之急。

六、正确把握盈余管理与盈余造假

盈余管理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的一面,同时也有消极的一面。盈余管理与盈余造假的区分就在一个“度”上。如果盈余管理运用不当,或者没有把握“度”,不仅不会促进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还会使企业的经营困境进一步恶化,对管理者本人和股东的利益造成损害。在一定的时间内,盈余管理并不增加或者减少企业实际的盈余数量,但会改变企业的实际盈余在不同会计期间的反映与分布。所以,管理者在实施盈余管理时,如果不追求长期目标,只顾短期利益,不采取切实措施改善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与提高经营业绩,最终将导致企业收益下滑,损害投资者利益,而且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及市场形象造成损害。因此,在坚决杜绝盈余造假的同时,应加强对盈余管理行为的规范,正确加以引导,使盈余管理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部分,对企业的发展真正起到正面作用。在我国目前审计、法律体系和资本市场不够完善,投资者和其他信息使用者素质还有待提高的情况下,牺牲一定的相关性,增强盈余信息的可靠性,会更加符合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需要。特别是应该对关联交易、资产重组、报表的信息披露程度等易产生不当盈余管理的行为进行管理。尽管盈余管理运用不当会造成负面影响,但只能将其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加以规范和引导,是可以防止盈余造假的。

[参考文献]

[1]贾剑锋,李淑花盈余管理与利润操纵的差异[J]财会月刊,2001,(14)

[2]朱文盈余管理利弊分析[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

[3]张新华试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J]山西财税,2004,(8)

[4]章美珍‘盈余操纵’与‘盈余管理’对修订法规的启示[J]中国审计,2004,(15)

[5]张贞对企业盈余管理的辨析[J]管理纵横,2004,(2)

[6]罗小艳,梁路英如何加强对不当盈余管理的治理[J]价值工程,2004,(6)

[7]胡俊南,徐晓阳盈余管理的两面性[J]经济师,2003,(7)

国有企业市值管理范文1篇9

一、深圳模式及其主要问题

(一)深圳模式的特色

深圳市国有资产管理和运营体制经过了几年的改革和探索,在实践中逐步完善,目前已形成了以产权管理为主线的“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企业”三个层次的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国有产权制度和运营体制模式。

第一层次: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

市国资委是市政府领导下专门行使国有资产管理职能的决策和领导机构。它是按照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分离的要求而建立的一个职能机构。对全市市属国有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和资源性资产进行全方位的宏观管理和监督,并直接对三家市级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行使管理权。

为了保证市国资委能够统一、权威、科学、有效地进行决策和行使管理职能,国资委的组成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权威性。市国资委成员由市体改办、财政局、国土局、经济发展局、贸易发展局、运输局、计划局等14个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组成;市长和副市长任主任和副主任。

市国资委的主要职能是:(1)制定国有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贯彻执行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并检查、监督执行情况,依法处罚违法行为;(2)决定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设立、变更和终止,审查批准市资产经营公司的长远发展规则、年度经营计划、收益运用计划和受理有关重大事项的报告;(3)编制国有资产收益预算等,经市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委会审查批准后组织实施;(4)按干部管理权限和规定程序考核、推荐、奖惩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党委书记、副书记、董事局主席、总裁、副总裁、监事会主席等主要领导人员;(5)协调处理市属经营性和非经营性、资源性国有资产管理中的重大事项,指导、监督各区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工作及监管境外国有资产等。

市国资委下设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国资办既是市国资委的日常办事机构,又是市政府主管市属国有资产的职能机构。

第二层次:市级国有资产经营公司

市级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是市国资委授权的国有资产运营机构,是代表国家对部分国有资产直接行使资产受益、重大决策、选择管理者等出资者权利的特殊企业法人和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资产经营公司是按照国有资产管理职能与经营职能分离的要求而设立的主要从事国有资产的资本经营和产权运作的企业,它不行使行业管理和行政管理职能。市级资产经营公司担负着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任务,并对市国资委负责,接受市国资委的监督。资产经营公司既不是行政管理部门,也不是一般普通企业,其特殊性质和职能决定了资产经营公司必须按照产权运作的要求转变运营机制和运营方式,必须根据资产经营公司整体发展的要求,以产权为纽带,以国家出资者的身份对所属企业进行产权管理和监督,而不是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资产经营公司要着重抓好产权代表的委派和管理、企业的公司制改造、国有资产产权经营、企业重大投资决策和财务管理,同时,要加强对企业贷款担保、利润分配及工资总额的控制,真正做到对下属企业既放得开、又管得住,保证下属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实现,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市级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主要职能是:“投资、管理、监督、服务”,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代表市国资委持有企业国有资产的产权;(2)通过对所持国有产权、股权的运作,盘活和重组国有资产,实现国有资产的优化组合;(3)任免企业主要领导人员并通过向企业委派产权代表,参与企业重大决策,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4)对市属国有资产的收益进行管理,运用国有资产的收益进行再投资;(5)监控所属企业重大投资、贷款担保及资产运作情况,并对所属企业的融资提供担保。

深圳市市级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共有三家,市投资管理公司、市建设集团公司、市物资集团公司。第一家和第三家是纯粹的控股公司,第二家是混合控股公司。

第三层次:国有全资企业和国有控股、参股企业

深圳市属国有全资企业和国有控股、参股企业按产权关系分别隶属于三家资产经营公司。市属国有企业是独立的企业法人。资产经营公司与下属企业的关系不是上级与下级、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是国家作为出资者与企业法人的关系。深圳市通过近几年对国有公司制企业的改革,大多数企业真正实现了产权主体多元化、产权流动市场化、产权管理法制化和产权运作人格化。资产经营公司以产权为纽带行使出资者权利,资产经营公司与下属企业签订《资产经营责任书》,市属企业对资产经营公司承担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责任,按照法律规定,国有企业拥有法人财产权,具有法人资格。为了落实企业法人财产权,在认真做好清产核资、界定产权工作的基础上,市国资委对71户产权关系清晰的国有控股企业和全资企业颁发了《国有资产授权占用证书》,作为国家出资的法律凭证。《证书》颁发后,企业以国家及其他投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享有独立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并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任务。政府以产权为纽带同企业发生关系,主要负责对企业进行宏观管理和指导,不再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

三个层次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在上层实现了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与资产所有者职能的分开;在中层实现了国有资产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经营职能的分开;在下层实现了国家终极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分开,明确了企业法人财产权,调整了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做到了政企职责分开,通过层层授权,建立责任制度,解决了国有资产主体缺位问题,体现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管好所有权、放开经营权、行使宏观调控权的改革要求,有效地保障了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增值。

(二)深圳模式中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深圳模式中国有公司的产权关系,从理论上讲,似乎在上、中、下三个层次上解决了“政企分开”的问题,明晰了企业的法人财产权。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三个层次的关系都没有理顺,不同程度上存在一些纠缠不清的问题和矛盾。

1.国资委同市政府的关系问题

《深圳经济特区国有资产管理条例》第6条规定:“深圳市人民政府设立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代表市政府行使国有资产管理职能”。第10条规定:“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的组成和议事规则,由市政府规定”。从国资委组成人员来看,基本上是政府各部门的主要官员。由于政府的目标是多重的,必然要求资产经营公司的目标也是多重的,绝不会容许资产经营公司单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从投资管理公司几年来的投资来看,只有30%左右由管理公司自主决定投资,其余70%要根据政府计划,用于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以及高新技术产业、“菜篮子”工程、扶持性和公益性市政投资。很多项目建成后没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甚至成为投资管理公司的沉重包袱。因此,管理公司所要实现的盈利目标同市政府要求管理公司所实现的社会目标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事实上,市国资委同市政府并无本质差别,不能认为设立了国资委和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就实现了政资分开和政企分开。

2.关于国有资产运营机构的法律地位问题

《深圳经济特区国有资产管理条例》第27条规定:国有资产“运营机构是代表市、区人民政府行使国有资产出资者权利的企业法人,是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这一规定确立了国有资产运营机构作为一般企业法人的地位。这与上面所说的深圳将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定为特殊法人企业是相矛盾的。但第37条和第34条确定的运营机构的权利和义务中既规定了作为出资者的各项权利和保值的目标,又规定了具有法律、法规效力的其他权利和义务。法规往往是政府部门制定的,如果法规赋予运营机构超出一般企业法人之外的其他权利和义务,该运营机构就不是一般企业法人,而成为特殊企业法人。作为特殊企业法人,在现行《公司法》中找不到依据,那就必须制定相应的法律,否则,公司在法律之外,就不是真正的法人机构。

3.关于国有资产的产权界定问题

《深圳经济特区国有资产管理条例》第14条规定:“国有资产的产权界定是指依法确定国有资产所有权以及与所有权有关的其他财产权的行为”。该《条例》第15条规定:“国有资产的产权界定,遵循谁投资,谁拥有产权”的原则。而第16条则规定:“市、区人民政府所投资的货币、实物和无形资产”依法界定为国有资产。这里就存在着明显的矛盾,按照“谁投资,谁拥有产权”的原则,深圳市就应拥有产权,而不存在界定为国有资产的问题,由于国家规定:国有资产实行“国家统一所有,分级管理”的原则,深圳市政府不能违背这一原则。因此,就出现了“统一所有,分级管理”与“谁投资,谁拥有产权”两个原则相互矛盾的情况。

4.关于国有公司是否真正拥有法人财产权问题

深圳市国有公司拥有的法人财产权是依据市国资委为其颁发的《国有资产授权占用证书》作为法律凭据的。这里明确规定公司所拥有的产权只是授权占用,授权占用并不等于企业真正拥有法人财产权。法人财产权是以公司法人制度形式成为前提的,公司法人对公司财产的占有、使用和依法处置的权利,其实质是对他人资产的支配权或控制权。如果仅凭国资委给公司颁发的一纸证书,公司就拥有了法人财产权,何况这一纸证书也只规定公司对财产的占用权,并不具备支配权或控制权。由此看来,深圳市的国有公司并不是实质上拥有企业的法人财产权。

二、上海模式及其主要问题

(一)上海模式的特色

上海市国有资产管理和运营体制的基本构架同深圳类似,也是分为“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企业”三层次的国有资产管理和运营体制。但上海同深圳不同的是,上海市实行“两级政府、两级管理”的基本原则,即:市属国有资产按“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市属企业”的构架管理。两级政府所实行的两级管理职能基本相同。下面仅以市级国有资产管理和运营体制作为考察的对象。

第一层次:市级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

上海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它是作为本市国有资产所有权的总代表。在国资委之下设立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作为常设办事机构,同时又是市政府专司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能部门,市国资委是市政府领导下专门行使国有资产管理和决策的领导机构。它遵循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分离的原则,对全市市属国有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和资源性资产进行全面管理和监督。市国资委的主要职能同深圳市国资委的主要职能大体相同。

第二层次:国有资产经营公司

上海工业系统按照政资分开和政企分开的原则,撤销企业主管局,先后成立了机电、仪表、纺织、冶金等十几家行业性资产经营公司,原来行业主管局的行业管理职能,由上海市经委成立相应的行业管理办公室负责。

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具体形式主要是国有控股公司。国产资产经营公司建立后,使政府同企业的关系发生了实质性变化。第一,明确投资主体。上海组建国有控股公司分为两大类型:投资控股公司,主要职能是资本经营、资产运作;经营控股公司,主要职能是资本经营,资产运作与生产经营相结合。两大类型的控股公司都是投资主体,以产权为纽带,与下属企业形成母子公司关系。第二,实行政企分开。根据政企分开的原则,将行政管理局改制为投资控股公司或经营控股公司。行政管理局原有的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移至市政府有关委办,资产经营职能由控股公司承担。这样,既进行了行政管理机构的改革,转变了职能,又使国有控股公司有了明确的功能定位。第三,进行资本经营。这是国有控股公司的主要职能。国有控股公司通过资本经营以及战略规划、投资决策、资产收益、产权代表管理等职能,进行产品结构、行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盘活存量资产,优化资产配置,提高资产运营质量和效益。第四,承担资产责任。上海国有控股公司首要责任是负责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市国资办对各国有控股公司建立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制考核办法。各国有控股公司还通过管人与管资产相结合,明确资产责任代表,将对产权代表考核与资产保值增值的考核挂钩。

第三层次:国有全资、国有控股、参股企业

这一层次是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将其经营的国有资产,按不同份额投入到各种类型的企业后形成的国有独资公司、国有控股公司和参股公司,形成企业的法人财产权。资产经营公司与下属企业的关系不是上级与下级、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是国家作为出资者与企业的法人关系。上海市近几年通过这些措施的实行,不仅优化了资产结构,而且使大多数企业同深圳一样,实现了产权主体的多元化、产权流动的市场化、产权管理的法制化。资产经营公司以产权纽带行使出资者权利,企业拥有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和其他资本所有权主体投入的资本形成的法人财产,拥有法人财产权。

(二)上海模式中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上海模式同深圳模式存在着许多共同之处,因此,深圳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在上海模式中也同样存在。当然上海模式也有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上海模式中存在着需要探讨的特殊问题。

1.上海模式同深圳模式存在着共同缺陷

上海模式的国有产权关系三层次的构架以及第一层次同第二层次的关系和第二层次同第三层次的关系同深圳模式基本相同。因此,上海模式同深圳模式一样,也存在四个共同的问题,具体来说:一是国资委同市政府的目标函数不同引起的矛盾。即市政府目标是多重性的,而国资委的目标是实现国有资本的利润最大化。国资委在市政府领导之下,必须要扭曲自己的行为。二是由于国资委本身行为的扭曲,它也不可能要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按照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来运作国有资产,必须要实现利润最大化之外的其他社会目标。这样,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就不是普通的法人,而是一个特殊的法人,作为特殊的法人,在现行《公司法》中找不到法律依据,因此,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法律地位便不能确立。三是国有资产产权的界定,同样存在着“谁投资,谁拥有产权”的原则同现行的国家“统一所有,分级管理”的原则的矛盾。四是由于上面三个问题的存在,国有公司的法人财产权问题没有解决。

2.上海模式中政企不分的问题更为突出

在深圳模式中,市国资委同市政府并无本质区别,国资委和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设立并没有实现真正的政企分开和政资分开。而在上海模式中,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就直接是在原主管局基础上组建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是个“翻牌”公司,还是原班人马管理同一块国有资产,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属下的企业还是原来的那些企业。虽然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组建对于实现政企分开和政资分开,转换企业的经营机制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并未真正做到政企分开和政资分开。相反,“翻牌”公司不利于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而是习惯于用行政手段来管理企业,政企不分和政资不分的问题比深圳模式更加突出。

三、两种不同模式的比较分析

以上在分析两种不同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时,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已涉及二者的比较分析,这里仅就两种模式的异同和优劣作一个概括性的说明。

(一)两种不同模式的异同

两种模式的共同点在于:第一,两种模式的基本构架相同。不管是深圳模式还是上海模式。国有产权的管理和运作都是分为三个层次即市级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市级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企业。在国资委之下都设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作为负责国有资产管理和运营的日常机构。第二,两种模式在两个层次上所构建的国有资产的产权关系和所履行的职能基本相同,在第一个层次上,即市国资委同市国资经营公司的关系和角度定位上,两种模式完全一致,前者是市政府领导下专门行使国有资产管理职能的决策和领导机构,后者是市国资委授权的国有资产运营机构。在第二层次上,即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同国有公司制企业产权关系上,两种模式都是以国有产权为纽带所形成的产权关系,而不是行政上下级关系。企业都拥有法人财产权。第三,由上述两点决定,两种模式所存在的问题也是相似的,即都难以做到政企分开和政资分开,企业不能真正做到拥有法人财产权。

两种模式的不同点在于:第一,深圳实行的是“一级政府、一级管理”的原则,而上海市实行的是“两级政府、两级管理”的原则。具体说,深圳只设市级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和相应机构,在区级政府则不设立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和相应机构。上海则在市、区(县)两级政府都设立国资委及相应机构。这种管理机构设置上的差别,主要是考虑到上海市国有资产量大面广和国有企业众多的特点,实行分级管理比较有利,并不影响两个层次上产权关系的实质和国有产权的运作,第二,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组建的方式不同。深圳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一开始就是以实行政企分开和政资分开为目的,打破原主管行业的界限而组建的。从深圳国有资产投资公司的组建和调整来看,没有什么行政色彩。而上海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是在原企业主管局基础上成立的,即把原企业主管局改成行业性资产经营公司。因此,在资产经营公司的组建和运作方式上,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尽管从理论上讲,原主管局把国有资产交给资产经营公司经营,经营公司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的人,以出资者的身份同企业发生关系,成为企业的股东,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资产经营公司仍习惯以行政管理办法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政企不分和政资不分的现象比深圳更为突出。

国有企业市值管理范文1篇10

1.国外研究回顾与综述国外理论界对高管薪酬相关影响因素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也比较全面。如Masson(1971)对39家公司的高管薪酬样本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薪酬绩效和企业未来绩效正相关。Murphy(1985)对1964年至1981年73家大公司高管人员为样本,分析后发现管理者薪酬与公司营业收入正相关。Abowd(1990)对1981年至1986年600家企业的数据分析表明,基于股票价格的绩效奖励与公司市场价值存在显著关系。Kaplan(1994)研究发现企业高管薪酬与企业收入、股票回报率、销售绩效衡量指标相关。Hall和Liebman(1998)对美国上市公司的研究结果表明,高管所持股票和股票价值的变化导致高管人员的报酬与企业绩效强相关。Morris(2000)对42家企业数据研究发现公司业绩与CEO报酬两者之间不存在强相关关系。Clay(2000)和Feng等(2010)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高管薪酬水平存在正相关关系。Albuquerque(2011)首次发现高管相对业绩评价的使用程度与公司成长性显著负相关。Kevin(2011)通过对2006~2009年在纽交所上市的280家公司研究发现,高管薪酬与净资产收益率显著正相关,公司规模能够影响高管薪酬水平。

2.国内研究回顾与综述我国学术界关于高管薪酬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始于1998年,从企业规模、资本结构、公司业绩等方面进行了诸多的探索,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如魏刚(2000)以1999年816家A股上市公司年报数据为样本,研究发现高管团队薪酬与企业规模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关系不显著。许岚(2008)研究发现高管人员薪酬与当期会计收益业绩以及上一期的会计收益业绩显著正相关,而与市场业绩没有显著的相关性。方军雄(2009,2011)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业绩敏感性存在不对称的特征。梁杰等(2010)以2009年我国978家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得出高管薪酬与企业规模、所有制性质、企业绩效、上市年限正相关,与企业治理相关性不显著的结论。朱晓妹等(2011)以2008年中小板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研究认为高管薪酬与企业业绩、规模、地区因素、高管年龄和学历等个人因素显著相关,与企业治理结构不显著。夏锋(2012)等人以2006年至2010年深市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得出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薪酬与公司经营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体征,高层管理者的薪酬随公司经营绩效的增加而增加,但增加幅度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付子君(2012)等人研究发现,“限薪令”后,央企高管薪酬与企业业绩呈正相关,但是不同行业的高管薪酬与企业业绩的相关性不同。姚颐(2013)等人实证研究发现,最优契约适用于央企高管薪酬的制定,支持目前国资委对央企负责人的业绩考核。刘绍娓等(2013)通过对国有与非国有上市公司的实证比较发现,高管薪酬增加对公司绩效都有显著的激励作用。Li等(2013)研究发现,大部分国企以业绩作为薪酬衡量标准,但是业绩评价指标不唯一。宋少平等(2014)研究发现,我国农业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公司业绩显著正相关,正逐步建立起基于公司业绩的薪酬制度。

总之,从1998年我国上市公司开始披露高管持股及年薪起,其高管薪酬的研究就成为了学术界的热点,研究的理论视角和统计方法都不断深入。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和薪酬方面监管制度的规范,为科学的判断高管薪酬影响因素提供了可靠数据。2013年,国务院批转的《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明确提出加强国有企业高管薪酬管理,建立健全根据经营管理绩效、风险和责任确定薪酬的制度。本文以此为契机,将研究对象锁定于央企上市公司,引入企业规模、公司经营业绩(包括净资产收益率、营业收入增长率、营业利润增长率)、财务风险、行业业绩水平等变量,使研究更具有针对性。

二、研究假设

委托理论是由Jensen和Meckling于1976年最早提出的,是研究高管薪酬的重要理论基础。它认为现代企业中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构成委托关系。委托人往往按照绩效来决定报酬,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行为,最大程度的降低成本。央企上市公司所有者和经营管理者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委托”关系,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个人利益诉求等原因,高管人员可能出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使所有者付出较高的成本。因此,企业所有者必须通过最优契约来激励高管团队,降低成本。在此契约下,高管的薪酬既要与公司经营业绩相关,又要有一定的激励作用。国资委作为央企的实际控制人,通过一系列的考核办法明确了高管薪酬考核的范围和内容,经营业绩是其中重要的一项。本文采用考核体系中的3个指标,即效率导向指标营业收入增长率、质量导向指标营业利润增长率和福利导向指标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衡量上市公司业绩的指标。由此,提出以下假设:H1:央企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公司经营业绩存在正相关关系同一行业的央企规模差异较大,国资委鼓励央企在竞争中做大做强,通常只会保留行业的前三名,一定程度上导致央企不断加大规模进行扩张。企业规模的扩大意味着高管团队可控制的资源增多,行业影响力增强,同样经营管理中涉及的问题也就越复杂,面临的风险也越大,对高管的履职能力将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越高,胜任者越少,相应薪酬越高。规模效应理论认为生产规模越大的公司,生产效率越高,生产成本相对降低,产品的价格更合理,产品销售量就大,企业利润增加,员工待遇提高。相应,高管的薪酬会伴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而增加。由此,提出以下假设:H2:央企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企业规模存在正相关关系高管团队在缺少股权激励、利润分享等长期激励措施的情况下,会尽可能的通过提高经营业绩来完成考核指标以获得尽可能多的薪酬,往往会忽视发展中的风险。由于决策失误、采用冒险的营运资金持有政策等原因使公司过度负债,引起公司支付能力脆弱、现金净流量不足,导致即期债务偿付受阻,必然出现财务危机。金融危机后,部分央企已经暴露出了严重的财务风险。同时,主管部门近年来不断加大经济增加值等经营质量指标的考核,对高管的经营行为选择也将会产生较大影响。为了达到考核指标完成工作任务,增加销售量,扩大市场占有率,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屡见不鲜。这样的行为会导致公司一定时间内应收账款大量增加,再加上对应收账款管理不善,导致一部分长期无法收回,甚至坏账,导致公司短期偿债能力不足,引发财务危机。目前,我国股市各方面机制还不健全。当上市公司财务状况恶化时,其经营者会尽可能地采取多计受益或少计费用的会计处理来调节盈余,粉饰财务成果。因此,本文引用风险Z值作为反映公司财务风险的衡量值。进而也成为影响其经营战略和薪酬的重要因素。Z值风险预警模型是由美国学者EdwardAltman首先提出的,用于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一般而言,当Z<1.81时,表示财务状况堪忧,当2.675>Z>1.81时,表示财务状况不稳定,当Z>2.675时,表示财务状况良好。由此,提出以下假设:H3:央企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财务风险因素存在负相关关系相对业绩评价理论认为,公司的业绩除了和人的努力程度相关以外,还与其所处的外部经济环境密切相关。因而,央企上市公司的业绩除了全体员工的努力,也离不开大环境的影响,例如行业需求的变化、高科技的应用以及金融危机等。评价经营者努力程度时,要参照同行业其他经营者的业绩,这样才能够减少业绩报酬的风险,评价也相对会更客观。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区域发展和行业发展不平衡,导致不同行业的央企高管薪酬差异明显。另外,由于我国社保、人员流动等条件还不完善,人力资本未能实现较为顺畅的流动,薪酬水平受到行业差异的制约较大,导致不同经营领域的央企上市公司高管团队薪酬存在差异。因而,制定高管薪酬契约时要考虑行业业绩水平。“限薪令”要求央企上市公司在设置薪酬指标时要考虑到行业因素。国资委管辖的央企存在行业差异,不同行业呈现出不同的业绩水平,这就要求各公司高管薪酬应与行业业绩水平相联系。由此,提出以下假设:H4:央企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行业业绩水平存在正相关关系

三、实证分析

1.样本数据的选择本文选取2013年在沪深上市的113家国资委控股的央企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计算所需数据来自于CSMAR数据库、CCER数据库和2013年央企上市公司年报数据。剔除其中信息不完全的样本,薪酬为0的样本,ST、PT公司样本,金融行业样本。最终得到368个央企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有效样本。

2.变量指标选择和说明(1)被解释变量(lnPAY)。为了全面反映央企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本文依据2009年末国资委颁布《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中,对于“央企负责人”范围的界定,包括董事长、总经理、副总及财务负责人,对上述人员的货币薪酬汇总后取其平均值,此方法相较以往单纯用前三名高管的货币薪酬均值更能体现薪酬水平[18]。用PAY表示,本模型中用其自然对数。(2)解释变量。公司经营业绩多指标的选择才能全面反映公司在一定时期内的业绩。本文选取了衡量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净资产收益率(ROE),评价企业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营业收入增长率(YS),反映企业营业利润增减变化的指标———营业利润增长率(YL)等三个指标来表示公司的经营业绩。企业规模(lnSZ)选取企业总市值自然对数来表示;财务风险(Z)选取财务风险Z值来表示;行业业绩水平(HY),选择行业虚拟变量,按照上交所规则分类,共计19类。

3.模型的建立本文根据相关理论、央企上市公司的特点、上文的理论假设和定义的指标变量,构建了一个多元回归模型来分析央企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影响因素,以检验研究假设。

4.样本数据描述性统计结果从整体上对2013年样本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统计指标主要包括样本最大值、最小值、均值、标准差,具体数值如表1。从标准差的数据看,央企上市公司的高管报酬个体之间差异悬殊,财务状况好坏差别大,行业之间也存在巨大差异。

5.样本数据相关性分析结果为考察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对各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建立了各变量间的相关系数矩阵见表2。影响因素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各影响因素的判定系数均处于较低的水平,不存在明显的多重共线性,可以用多元回归分析。

6.模型多元回归分析利用SPSS16.0软件对2013年度368个央企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有效样本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1)回归结果。在回归模型中,R2=0.8781,调整后的R2=0.8229,方程拟合度较好。F=9.8168,P值为0.0001,因此方程的显著性检验通过,回归模型整体上通过了统计检验。(2)实证结果分析。考核高管业绩的一个重要指标———净资产收益率(ROE)的系数为1.3360,t=3.6522>1.96,且P=0.0007>0.05,所以拒绝系数为零的假设,故净资产收益率(ROE)对高管薪酬有显著的正影响,与H1一致。说明高管团队国有资产的经营权,承担着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责任,只有完成主管部门的收益考核指标才能获得较高的薪酬。营业收入增长率(YS)的系数为0.2531,t=0.0008<1.96,且P=0.9994>0.05,所以接受系数为零的假设,说明营业收入增长率(YS)与高管薪酬不存在明显的统计关系,与H1不符合。营业收入增长率未能通过t检验,说明单纯靠做大收入来谋求企业发展的方式已经不适合目前的监管要求,监管部门开始重视资产增长的质量,而不是过分看重营业收入的增长速度。营业利润增长率(YL)的系数为-0.7483,t=-2.5275<1.96,且P=0.0154<0.05,所以拒绝系数为零的假设。故营业利润增长率(YL)对高管薪酬有显著的负影响,与H1不符。这跟业绩与高管薪酬正相关的常理不符。通过数据的检查,发现2013年由于经济不景气,过半数央企上市公司营业利润增长率出现负增长,因此实证结果与实际一致,即营业利润率的下滑对高管薪酬产生了显著的负影响。企业规模(lnSZ)的系数为0.1171,t=0.1780<1.96,且P=0.8596<0.05,所以接受系数为零的假设,说明公司总市值自然对数与高管薪酬不存在明显的统计关系,与H2不符合。原因是由于央企共同由实际控制人———国资委进行监管,业绩的考核是按照相同的办法和指标进行评价,并且市值不是考核的指标构成因素,因此高管薪酬与公司的市值无关,即与公司规模无关。财务风险Z值(Z)的系数为-0.7269,t=-2.7565<-1.96,且P=0.0165<0.05,所以拒绝系数为零的假设。故财务风险Z值(Z)对高管薪酬有显著的负影响,与H3一致。在经济上升周期中,公司的业绩增长往往能够掩盖财务方面存在的问题,然而在公司业绩增速放缓甚至下滑的时期,财务风险将集中体现。财务风险Z值对高管团队薪酬的影响较大,这与当前部分央企财务风险巨大导致公司利润大幅下滑及高管团队降薪的实际相吻合。行业业绩水平(HY)的系数为0.8219,t=3.4374>1.96,且P=0.0014<0.05,所以拒绝了系数为零的假设,故行业业绩水平(HY)对高管薪酬有显著的正影响,即行业差异对其有显著的正影响,与H4一致。

四、小结

1.研究结论本文通过对央企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发现:央企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指标中,净资产收益率对高管薪酬有显著的正影响,营业收入增长率对高管薪酬影响不显著,营业利润增长率对高管薪酬有显著的负影响,发现其负影响与2013年经济不景气有关。央企上市公司规模对高管薪酬影响不显著。财务风险Z值对高管薪酬有显著的负影响。行业差异对高管薪酬有显著的正影响。

2.研究建议2009年9月16日,国务院六部委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的指导意见》,以及国资委颁布的2010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已经将包括董事长、总经理、总会计师等在内的高管团队薪酬做了明确规定,也明确了央企负责人的薪酬由基薪、绩效薪金和中长期激励组成,其中,绩效薪金以基薪为基础,与经营业绩考核结果挂钩。但是,部分央企上市公司过高的高管薪酬仍受到公众的诟病,需要有关方面以适当的形式公开考核结果,消除公众对高管薪酬的质疑。高管薪酬普遍过高是不争的事实,需要采用长期的激励手段激励高管团队,薪酬的确定要更加侧重企业长期的发展战略,而不是仅仅依靠货币薪酬激励手段。考核指标需要更加注重利润和收益率的比重,引导央企从注重发展速度向发展质量上过渡,同时还要注意发展过程中所蕴含的财务风险。

国有企业市值管理范文篇11

机制,在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的情况下,实现了粮食企业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2006年5月,**市粮食局被国家粮食局授予《全国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工作先进单位》。

一、解决国有粮食企业“三老”问题,营造改革良好环境

(一)妥善解决国有粮食企业“老人”问题,抓好富余人员的下岗分流和减员增效工作。

(二)国有粮食企业“老粮”问题的妥善解决,为进一步搞好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国有粮食企业“老账”得到解决,确保了国有粮食企业轻装上阵。

二、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监管机构,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粮食市场化改革后,国有独资、国有控股粮食企业是政府调控粮食市场的主要载体,既要继续发挥粮食流通主渠道作用,又要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不仅仅是解决好“三老”问题就万事大吉的。解决好“三老”问题只是帮企业卸下了沉重的包袱。而企业要发展、发挥主渠道作用,关键是推进产权制度改革,确保国有资产出资人到位,建立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企业经营管理机制。只有顺应市场规律才能改变旧有的“等、靠,要”思想,增强国有粮食企业活力,不断加强粮食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一)组建市、县两级粮食企业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为加强粮食企业国有资产监管,我们组建了市级和县级独立的国有资产运营机构,负责粮食企业国有资产的管理和运营。粮食企业运营机构经同级地方政府批准,受同级地方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委托,由同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主管,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

(二)以县级为单位组建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各县(市)区由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组建粮食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公司经县(市)区政府批准,县(市)区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授权,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运营和管理粮食企业的国有资产。

三、推进体制改革,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近几年来,通过加强对粮食企业国有资产监管,国有粮食企业在经营机制、管理方式和经济效益等方面有了明显改观。

1、城区五个粮食分局内部资产和人员实行统一调配,各保留一户购销企业,每个购销企业均保留五个以上

粮店。**二仙桥国家粮食储备库、苏坡桥省食油储备库、**市粮油工业储运公司下属企业全部并入**市粮油工业储运公司。经**市政府批准,**市粮油工业储运公司、粮食分局保留的购销企业改制重建为六户国有独资公司,人员全部转换国有身份,新公司实行定岗定员,择优招聘原企业职工。

2、各区(市)县粮食部门根据粮食购销企业的合理流向,调整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布局。对粮食收储量小、经营艰难、长期亏损、地处边远的粮食购销企业采取出售、兼并等方式,彻底解决体制问题。区(市)县粮食部门在确保地方粮食安全的情况下,出售部分资产来筹集资金安置职工。各区(市)县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在转变完国有职工身份后,主要以县为

国有企业市值管理范文篇12

【关键词】商业银行价值评估管理体系

一、前言

银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管理体系的核心,关系着国家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随着我国银行业初步完成股份制改造,商业银行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股票市场上银行业之间收购兼并的实例逐渐增多,所以对价值的认识与评估将在银行的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但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体系还存在诸多问题,如目前的商业银行价值评估还是按照国家有关文件规定的市盈率和测算出的每股收益来换算股票的发行价格。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银行服务产品的内容变化,业务经营方式的变化,金融服务需求模式的变化,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目标也在发展改变,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运作机理,总结影响商业银行价值的关键因素,寻找一种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更为合理的方法来评估我国商业银行的价值。最终市场的需求引起了对新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研究,EVA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优势逐渐凸显。

二、价值评估的概念及分类

价值评估,是指注册资产评估师对评估基准日特定目的下企业整体价值、股东全部权益价值或部分权益价值进行分析、估算并发表专业意见并撰写报告书的行为和过程。企业价值评估是将一个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依据其拥有或占有的全部资产状况和整体获利能力,结合企业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及行业背景,对企业整体公允市场价值进行的综合性评估。

企业价值评估是为企业的交易(全部股权的交易、部分股权的交易等)提供价值参考,因此其价值类型在一般情况下应该是市场价值(交换价值)。当然企业价值评估还有其他目的,有可能需要评估其他价值,如清算价值、控股权溢价等。

企业价值评估中的价值类型也划分市场价值和非市场价值两类。

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市场价值是指企业在评估基准日公开市场上正常使用状态下最有可能实现的交换价值的估计数额。评估企业的市场价值所使用的信息数据都应来源于市场。

企业价值评估中的非市场价值是一系列不符合市场价值定义的价值类型的总称或集合,主要有投资价值、持续经营价值、保险价值、清算价值等。

投资价值是指企业对于具有明确投资目标的特定投资者或某一类投资者所具有的价值。如企业并购中的被评估企业τ谔囟ㄊ展悍降氖展杭壑担还亓交易中的企业交易价值;企业改制中的管理层收购价值等。企业的投资价值可能等于企业的市场价值,也可能高于或低于企业的市场价值。

保险价值是指根据企业的保险合同或协议中规定的价值定义确定的价值。

持续经营价值是指被评估企业按照评估基准日时的用途、经营方式、管理模式等继续经营下去所能实现的预期收益(现金流量)的折现值。企业的持续经营价值相对于被评估企业自身既定的经营方向、经营方式、管理模式等能产生的现金流量和获利能力的整体价值。

企业价值评估到底是评估一个企业在持续经营条件下的价值,还是非持续经营条件下(清算条件下)的价值,取决于资产交易的性质。评估对象在持续经营前提下的价值并不必然大于在清算前提下的价值(如果相关权益人有权启动被评估企业清算程序的话)。即企业在持续经营条件下的价值可能小于清算条件下的价值,这种情况下,如果相关权益人有权启动被评估企业清算程序的话,应该评估企业的清算价值。

三、商业银行价值评估概念及特点

银行价值可以被理解为银行的经济价值,也可以理解为银行的股东价值,可以从公允市场价值、账面价值、投资价值、商誉价值、重置价值等多个维度进行考察。商业银行价值首先是个主观概念,它仅仅依赖于我们的概念,其本质是一种价格,是我们愿意为某家商业银行的所有权支付的最高价格,是指银行所有权的价值而不是净资产价值。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价值是有其客观基础的,这些客观因素包括银行的竞争优势、管理人员的素质、产品开发能力等。它力求预测和驾驭变化,抓住战略机会,在法律和管制约束条件下使预期的现金流的价值期望最大化。

商业银行价值评估的特点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商业银行涉及的业务总类繁多,成本收益的核算复杂。根据有关会计核算的要求,暂且把金融企业的业务分为表内业务和表外业务。表内业务一般是银行的主营业务,是其利润的主要源泉和价值评估的重点所在,对于我国金融企业的评估来讲,其主要困难在于不良资产和经营亏损。商业银行的实际不良贷款率较高,并且反映不够真实,使得以资产价值为基础的价值评估带来极大困难。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精选5篇)

    - 阅0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篇1云,悠悠地浮在湛蓝的天空上,洁白洁白的。有的像深邃的峡谷,有的像白色的雪莲……散布在天空中,显得非常柔媚。看!这些多姿的云彩,被鲜红的阳光照得一片红润.....

    并购法律论文范例(3篇)

    - 阅0

    并购法律论文范文经过近20年的发展,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已经占据了世界市场的重要份额,但也暴露出中国企业在开展海外并购过程中面临的宏观和微观方面的问题。宏观上,国内外市场.....

    电源实训总结范例(3篇)

    - 阅0

    电源实训总结范文一、活动主题襄樊市乡(镇)、村级干部国土资源法律知识宣传教育培训活动(以下简称“全市宣传教育培训活动”)。二、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