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媒体范例(3篇)

来源:网友

广播媒体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新媒体节目拓展

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让“互联网+”成为今年的网络热词。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业态,都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寻找着自身的角色定位。对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互联网+”其实就是一个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促进产业提档升级的过程。作为一个广播媒体人,在此,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和体会,谈谈对广播媒体“互联网+”的三点看法。

一、加强全媒体内容建设,以内容优势形成品牌优势

无论传播手段如何发展进步,媒体环境如何发生变化,内容永远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广播媒体在“互联网+”时代,要赢得受众、生存发展,必须首先坚持“内容为王”,加强全媒体内容建设,以内容优势形成品牌优势。与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广播具有滚动播出、时效性强、收听条件简便等先天优势,但在内容深度、保存性、画面感等方面存在劣势。网络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上则不受传统媒体在时段、时长、字数、地域、表现手段等方面的诸多限制,可以即时、海量、深入地对新闻事件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报道,并为受众提供生活、娱乐、休闲、购物等丰富的服务资讯。“互联网+”为广播媒体“扬长补短”、推动内容品质提档升级,提供了有利契机和条件。广播媒体要主动顺应媒体融合对内容生产的新要求,统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内容建设,进一步拓展内容的广度、增加内容的厚度、提高内容的深度,为受众提供更丰富的信息资讯和感官体验。

在广播节目中,要加强对新媒体和网络热点内容的关注和报道,善于借力、主动引导网络热点,吸引听友关注;在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中,要综合运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flas等多种报道手段,使广播报道不仅可听,还要可读、可看,可反复接收,可下载保存,同时,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的集纳整合优势,推出更多深度报道。由此,广播节目和新媒体有机互动、优势互补,形成全媒体、立体化报道格局,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的需求。在这方面,沈阳广播电视台FM986已经有了很多成功的实践,如在《新闻早班车》等多档新闻栏目中,增加网络热点新闻的报道比例;在官方微信推出《中国三军仪仗队参加俄阅兵彩排高唱引民众欢呼》、《“中国第一男团”的风采》,综合运用文字、图片、音视频手段,全面展现俄罗斯大阅兵的盛况和其中的中国元素;推出专题《直击车展》,全景直播车展时况等。

二、紧紧抓住目标受众群体,突出媒体特色和个性

网络新媒体和自媒体的迅猛发展,让信息呈现出大爆炸的态势。信息也像生产过量的商品,会贬值,乃至无人问津。现实中,媒体付出巨大人力财力,但报道和节目应者寥寥的现象屡见不鲜。如何在“众声喧哗”中响亮发声,实现“有效传播”,成为“互联网+”背后的深意所在。从传播学角度说,媒体在进行“大众传播”的同时必须更加注重“分众传播”,加强对特定目标人群阅读习惯和兴趣的研究,投其所好、有的放矢地进行“精准传播”。

对于这种“精准”的把握必须注意两点:其一是话题的可议性。广播的特点能为话题的可议性提供广阔空间,并迅速聚集听众的注意力,通过直播电话,更通过微博和客户端,让热点议题形成大众议论的“话场”;其二是话题的感受性,如关于地铁乞讨者话题,广大乘客都有亲身经历,对于那些职业乞讨者,大家都有话要说。对于那些真正想要帮助的人,应该建立社会救助机制。这样的“话场”一旦形成,就能培养自己的忠实受众和“铁杆粉丝”。因此,广播媒体在“互联网+”时代必须紧紧围绕媒体定位,抓住目标人群,在突出媒体个性、特色和专业上下功夫,更好地为自身加分。就音乐广播的实践来看,其本身是一档为沈阳市民交通出行和司机群体服务的广播频率,在新媒体传播中,也更多考虑到了目标用户群体的需要。如在微信栏目设置上,开设生活服务、节目互动、最新活动三大板块,推出“看天气”、“查违章”、“走高速”、“坐飞机”、“986找到了”、“沈阳好司机”、“交警在线”、“汽车俱乐部”等与频率定位高度一致的品牌栏目;实时推送《开车技巧,超全!送给所有开车的人》、《带您了解汽车玻璃中的秘密》、《你会过减速带吗?》、《开车油耗高的原因竟然是这个》等服务性资讯,单条阅读量均在10000+,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三、充分利用新媒体加强互动,扩大受众群和影响力

善于利用直播节目与听众进行充分互动,是广播媒体多年来形成的良好传统和品牌优势。广播媒体在“互联网+”时代,应充分利用新媒体社交性强、互动性强、受众量大的特点,继续巩固、放大固有的优势,形成“线上线下”与听众和网友实时互动的良性循环,进一步扩大受众群体和影响力,使受众不仅是新闻线索的爆料人,更是新闻内容的生产者和评论员。同时,充分利用新媒体强大的动员力、组织力,助推大型活动举办,有效扩大活动影响,形成对受众的“黏性”。从音乐广播的实践看,这些做法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五四青年节在微信平台推出《致敬一直奔波在路上的出租车youngman》预告性报道,吸引网友关注当晚播出的《司机奇遇记》五四青年节特别节目――“寻找沈阳好司机”活动和三位优秀青年的哥;母亲节前夕推出《FM98.6全城示爱》活动,发动网友晒出与妈妈的合影,大声说出“我爱你”;推出“FM98.6刮刮卡活动送好礼”等活动,都吸引了大量网友关注和参与。

总之,“互联网+”给广播媒体带来的机遇远远大于挑战。古语有云:“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又云:“智者,当借力而行。”广播媒体人须把握这难得的历史机遇,以更加解放的思想和进取的精神,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开创出一片传统媒体的新天地。

(作者单位:沈阳广播电视台)

广播媒体范文篇2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广播媒体;思考

中图分类号:G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7-042-01

广播媒体的发展是经历了很多变化的,每遇到时代的变化,广播媒体就在新环境下迅速找准自己的定位并开展新的改革路程。在现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广播媒体,是综合的、专业的、系列化的广播,广播媒体在竞争中不断的寻求发展的机遇,也越来越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对于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广播媒体的思考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阐述:

一、新媒体环境下广播媒体思考之人才思考

对于任何行业来说,人才都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在广播媒体的发展过程中也是同样的道理,有用高素质的人才,广播媒体才能够继续创造辉煌,所以,应该加强对传媒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一)大量引进复合型的创新性人才

广播媒体行业所涉及的范围是很广的,在引进人才的时候也要尽量引进一些复合型的人才,这里所说的复合型的人才,主要指的是专业知识方面的复合型,最好是能够具备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多种能力的,但是这种复合型人才又不是指那些表面上的符合,他们应该对这些专业知识能够熟练的运用,并且具有较广泛的专业知识,这样才工作起来才能更加得心应手。比如对于新闻专业的人来说,他们的主要责任是负责新闻的采集和编辑,但是只掌握这些远远不够的,他们在外采访的时候应该是对各方面的知识都有一定程度的涉猎的,这样与人交谈的时候才能够从容应对,对于一些具有较深含义的新闻题材才能够写出有深度的文章。引进复合型人才的同时还兼顾到人才的创新性,一味的只会生搬硬套的人不是广播媒体所需要的,我们需要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这是媒体领域所需要的必备技能之一,这样他们在做新闻工作的时候才能够做到独一无二,才能够吸引大众的眼球。

(二)大量引进全媒体技术应用型的人才

在新的媒体环境下,广播媒体的工作人员的工作领域也不再单一的只是一种媒体,他们是同时为媒体集团内多种媒体提供服务的,这里所说的全媒体技术应用型人才,是在技能、实用等方面都有突出技能的,他们的工作技能能够在广播媒体行业当中满足多方面的要求,他们要对节目内容进行一体化的全媒体内容设计和生产,也就是说要懂得不同媒体的传播效果,能将信息资源包装成不同媒体的信息产品,通过产品组合,整合传播,重新聚合已经分散的受众。

(三)大量引进国际传播型人才

当今的广播媒体的服务对象早已不单单只是中国人,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逐渐加深,所以我们的传媒人才也应该是具有高素质和高能力的国际传播型人才,只有大量引进这样的人才,才能够提高广播媒体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

二、新媒体环境下广播媒体思考之发展策略思考

(一)要保证做出精美的节目

现在在一些发达国家当中,我们所说的广播媒体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广播媒体,他们把包括AM、FM在内的手机、互联网、MP3、MP4以及新形态的卫星广播等等广播媒体总称为音频媒体,这样,听众就可以通过很多种途径来收听节目,所以说,广播媒体在设计节目的时候一定要精益求精,因为每一个节目都是有它的忠实观众的,进行市场分析之后做出一些“产销对路”的精品节目。同时也应该扩充一些销售的途径,可以采用一些创新的方法,比如可以和一些出版社或者电子产品行业联手,把广播媒体的产品和书或者其他电子产品同时销售,提高广播媒体的影响力。

(二)在经营方面要采取新的模式

在传统的广播媒体经营模式当中,他们的收益基本上主要是来自于一些广告,他们所赚取的也只是一些微薄的广告费,想要更加扩大发展,没有充足的资金是显然不行的,所以,广播媒体就应该开辟一些新兴的经营模式。比如广播当中的一些娱乐节目,我们就可以变换一种形式,只要投资方愿意出资金支持,那么我们就可以把他们的产品做成相应的节目,比如说可以在广播当中开设一些旅游类的节目,推广某些旅游团和旅游胜地,也可以增添一些美食节目,介绍一些餐饮饭店之类的,这些都是大众感兴趣的话题,同时也做了隐形的广告工作,是一种新的经营模式。

三、总结

总而言之,在新媒体环境下,广播媒体所面临的挑战是很多的,但是同时,从事广播媒体的工作人员应该提升自己的素质,开动脑筋,为广播媒体的发展和未来进行充分的准备和努力。

参考文献:

[1]石新质.新媒体环境下广播如何实现强势竞争[J].传媒观察,2010(4).

[2]谢媛.广播电视在新媒体时代的破冰之路[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10).

[3]王菡.略论广播媒体与微博的融合一一以福建交通广播为例[J].东南传播,2011(4).

广播媒体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对台广播;技术更新

当前,以手机电视、互联网络为代表性的新媒体的快速普及对广播媒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果传统广播样式不积极应对,不能在短期内实现技术与观念上的更新,则必将会被新媒体形式所淘汰。但与此同时,新媒体的发展也为传统广播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其提供新的、更加多样的信息传播途径,使听众获得良好的视听享受。

1新媒体在对台广播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对台广播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广播样式,在新闻内容、传播观念、传播目的、传播模式等方面都存在独特之处。新媒体在对台广播中的“双刃剑”作用体现的十分明显,比如新媒体应用以前的对台信号垄断优势、中短波信号发射特征、台湾民众的网络普及水平日益提升等诸多原因,使当前的对台广播面对新媒体时的劣势更加突出,但也正是这些因素使对台广播的技术水平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1]。

现在,我们可以针对海峡之声电台一档栏目的调查窥见广播媒体的未来发展方向。海峡之声广播电台的新闻频道于2010年2月正式启动了《夜航船》节目,它以情感谈话为主题,在大陆是调频播出,而在台湾地区则是以中短波的方式进行播出,开播后不久便引起了两岸民众的极度亲睐。除了节目内容的优势特征之外,很多人也通过网络媒体进行节目的收听和互动。据调查显示:大陆地区的听众主要是中青年群体,其年龄在16~35岁,站到总听众的90%,其中87%的听众是采用手机媒体进行节目收听的,只有7%的人选择传统的收音机媒体,而其余的人则是通过MP3、MP4、电脑网络等新媒体形式收听节目。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有93%的听众采用新媒体来收听这档栏目,很难想象年轻人会拿着传统广播收听节目,对于他们而言,收音机仅仅是手机、网络、MP3等设备增加一个应用功能而已。然而,针对台湾地区听众的调查结果却大相径庭,岛内热衷于该节目的听众主要是中老年群体,占到总听众的85%,年龄大致在40岁以上,而且也大都是采用传统收音机进行收听的,其次才是网络、车载等。为什么针对同一档广播节目,听众之间在新媒体应用方面会存在如此大的差别呢?

目前,大陆采用短波的方式进行对台广播活动,虽然也有一些大陆广播电台通过合作的方式实现了调频播出部分节目内容,但这些节目或者是大陆地区的对台频道仍然非常有限。因此,当前针对台湾地区的中短波广播对听众尤其是年轻听众的吸引力非常小。2008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针对台湾地区的广播听众进行了一次节目调查,结果显示:收听大陆广播的台湾听众群体中,年轻人非常少,一方面是由于中短波不受年轻人的欢迎,同时也与台湾地区年轻人越来越多地依靠新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了解新闻信息的习惯转变有关,因此,两岸地区的听众会针对同一档广播栏目存在如此之大的差别。这种差别给对台广播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对台广播必须快速实现与互联网络等新媒体形式之间的融合,更新技术水平和传播观念,从而突破传播渠道的局限,提升节目的视听效果以及台湾地区听众的参与度,从而实现其最终的传播效果。

2新媒体在对台广播传播中的应用分析

2.1做好在线广播,吸引岛内的年轻听众群体

正如上文所说,当前我国的对台广播主要是通过中短波进行信号发送的,这种严重滞后的“硬件”技术,极大地影响到其在民众之间的公信力以及收听率的提升,然而,通过网络广播技术或者是广播渠道则可以带来技术上的提升。台湾网络信息中心于2010年3月发表的《2010台湾宽带网络使用调查报告》中详细指出,到2月为止,台湾已有1622万的上网人口,占到总人口的72%。由此,台湾地区传统的广播电台开始借助网络平台,建立自己的网站,比如飞碟电台、佳音电台、好家庭古典音乐电台、渔业广播电台、大汉之音、绿色和平电台等等,都能够实现广播节目的实时传播。广播电台的相关负责人表示:网络电台的出现不仅延展了广播节目传播的范围和类型,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其收视率[2]。

在大陆地区,很多对台广播机构也开通了网络电台功能,使广大听众也能够在线收听广播节目。比如目前传播范围比较广的海峡之声网,与台湾地区的二十多家网站连接。根据听众IP地址提供的信息显示:海峡之声的听众大部分来自台湾地区。目前对台广播在调频播出方面仍然受到诸多的技术限制,但是网络媒体的出现与广泛普及,则可以打破这种技术障碍,尤其是在线广播是是突破障碍的一种最主要的渠道。

2.2关注对台广播数字化的发展潮流,加强与台湾地方电台的合作

数字化广播起源于欧洲,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拥有DAB(数字音频广播)和DMB(数字多媒体广播)两种形式。台湾地区从2003年就已经开始数字广播的推广,但由于数字广播不仅需要电台部分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信号发射台的改变,而且还需要听众拥有数字广播的硬件设备,因此,其推广速度非常的慢。但是对于广播媒体未来的数字化发展趋势,台湾的相关部门早已作出明确肯定。现阶段,对台广播应当紧跟数字化广播的发展趋势,从硬件设备、技术条件、人才资源等方面做好充分的应变准备。当前,在台湾地区无法设立调频发射台,但是却可以制作专题节目,购买岛内的广播时段免费的进行内容传播。除此之外,还可以与台湾地区的电台进行合作,建构策略联盟或者是联播网实现对台广播节目的顺利落地。比如海峡之声已与岛内中南部诸多中小型电台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从早期的联合采访、节目置换到当前比较长期的两岸广播协作网等。未来,随着对台广播技术水平的提升、硬件设备的更新以及与大陆电台合作的日益紧密,对台广播将逐渐实现数字化的节目内容,为此,必须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3]。

2.3借助网络媒体,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广播服务

随着对台广播未来网络化、数字化的发展趋势,其网站除了能够实时传播广播节目以外,还应该根据广播媒体的信息传播特征,提供更加多样化的节目内容服务。目前,对台广播中的大部分广播网站不具有鲜明的发展特色,不仅页面设计粗糙,而且也缺乏有效的互动环节,尤其是无法了解听众的意见。这里面既有媒体从业人员传统意识的限制,同时也有技术水平匮乏的原因。针对这种情况,首先,对台广播必须找准定位,发挥对台新闻产品“专、快、深”的特征。“专”就是强调权威性,要求网站突出两岸关系,不应该求大而全;“快”就是对台广播新闻的时效性,通过网络媒体加快新闻资讯的传播速度;“深”就是请有关专家对两岸关系进行深入的剖析和解读。在此基础上,与台湾地方电台进行连接。其次要立足于电台节目内容,增加网站特色产品和服务,比如对台广播既可以为广大听众提供节目的下载服务,而且还可以根据听众需要,将相关内容发送至他的邮箱或者是手机中。最后就是要健全网络调查机制。对台广播的节目编辑可以根据热点新闻,设立相关的调查内容,从而更好地引导岛内的不良舆论。但是在此过程中,必须完善调查系统,对听众群体中的调查者有所回馈等。

总体来说,新媒体为对台广播的技术更新以及收视率的提升带来了重要影响,相关工作人员一方面应该抓住发展机遇,利用新媒体优势进行节目和硬件设备的更新;另一方面也应该意识到新媒体的挑战,未雨绸缪,积极应对,从而使对台广播更好地入岛,发挥两岸和平统一的“催化剂”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剑文.网络调研是对台广播入岛调查的新手段.中国广播,2007(9):37-40.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