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微生物研究方向范例(12篇)

来源:收集

食品微生物研究方向范文篇1

关键词:食品样品快速检测联用方法饮食安全

中图分类号:TS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8(a)-0020-02

近年来由于市场环境等各方面的影响,“染色馒头”、“毒奶粉”等食品安全问题屡次出现,人们的饮食安全受到了严重的威胁,食品安全已成为了人们广泛关注的重点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更新,传统的食品安全检测方法已经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对食品样品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成为了当前食品安全检查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

1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方法

快速检测技术是基于分析事物某一特性而建立起来的快速筛选方式,它能够准确、迅速的判断食品中的特定物质的含量是否在允许的范围内,准确发出检测信号。同时,这种快速检测方式能够满足食品检测样品量大、时效性强等方面的要求,成为现代食品安全检测的重要技术手段。总的来说,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可视化技术

实验介质与检验目标物样品发生反应后可引起颜色变化,可视化检测技术就是据此判断食物安全性能的检测方式。可视化检测技术具有方便、易携带、检测效率高等优势,是进行食品安全检测的重要方法。目前,可视化检测技术主要包括显色速测技术、测试条技术和荧光检测技术三种,各有优势,具体为:(1)显色速测技术,主要根据显色反映出的颜色变化来对目标物质含量进行快速分析,一般而言,不同的显色代表目标中的不同物质,该方式能够对不同的目标进行检测。目前,常用于显色检测的物质是甲醛,因为甲醛与羟胺反应后会产生硫酸和甲基黄,通过显色反应可以很快的检测出食品中的甲醛含量。(2)测试条速测技术,这种检测方式利用的是酶联免疫反应,它能够准确检测出食品中的农药残留情况、非法添加剂含量及霉菌毒素含量,该方式应用广泛。(3)荧光检测技术,该技术利用的是荧光计,能够快速、灵敏的检测出食品样品中黄曲霉素含量。

1.2传感器技术

传感器技术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方面的应用主要是:将待检测物质的含量信息转化成光、电等传感信号,从而实现有效检测。目前,化学传感器、半导体传感器及生物传感器在食品安全检测方面的应用最为广泛。笔者根据近年来传感器技术使用情况,挑选了几项典型案例,如表1所示。(1)半导体传感器主要是对食品气味、农药残留进行检测,例如Alpha-MOSFOX4000列阵式传感器与气相色谱能够对食品的气味进行有效的检测,20min的时间就可以完成对橄榄油中28种挥发成分的检测;(2)电化学类传感器主要是对食品样品中添加剂的含量进行检测,例如以纳米管薄膜为基础的电化学传感器能够对辣椒制成品中的苏丹红成分进行快速检测,整个检测过程只需耗时10min,且检测效果明显,线性范围能够保持在0.01-1.0mg/l范围内;(3)生物传感器主要包括酶传感器和免疫传感器两种,其中酶传感器具有高效、专一的特点,使用较广,如流动酶传感器能够对谷物中的玉米烯酮含量进行快速检测,大约25min就可以完成整套全自动检测,而新发明的安培免疫性传感器则能够对牛奶中的氯霉素含量进行有效检测,回收率高达80%以上,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传感器技术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由于其具有选择性低、使用寿命短等弊端,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仍然受到一定的限制,难以实现准确、稳定的定量快速分析。

1.3便携光谱技术

便携式光谱检测技术是由传统的光谱仪检测方式发展而来的,经过多年的设计优化,目前使用的便携式的光谱仪的体积越来越小,携带越来越方便,更加适用于现场安全检测。就目前的使用状况来看,拉曼散射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应用最为广泛,是现代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的常用方法。

拉曼效应是由科学家Raman于1928年的试验中发现的,而拉曼散射技术的原理在于粗糙的贵金属表面可引起被测物质发生拉曼效应,依据效应强弱程度来实现食品安全检测,检测时间仅需几秒钟。目前拉曼散射技术主要应用于对食品中的三聚氰胺、农药残留量的检测,其中基于金纳米粒子的拉曼散射技术能够对食品中的抗生素物质含量进行有效的检测,检测限值可以达到5mg/l。但是由于拉曼散射自身存在的问题,真正适用的检测对象非常少,并且整个检测过程会对基体产生很大干扰,还需要进一步对该技术进行改善。

1.4便携气相色谱技术

在食品样品检测中,气相色谱技术中的小型气相色谱技术与快速气相色谱技术应用最为广泛,其具有便携性,能够快速的对食品中的常见安全因素进行有效的检测,便捷、高效、快速的优势使其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方面的优势非常突出。即使是复杂、多成分的食品样品的检测,也只需要十几分钟。

目前,便携式气相色谱检测技术主要应用于对食品风味的检定和对农药残留物的检测。但是,虽然其能够对样品进行准确、快速的检测,其仍旧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检测样品要求高,检测效果容易受到食品色素及样品处理手段等的影响,使其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

1.5酶联免疫检测技术

酶联免疫检测法主要利用具有专一性的酶抗体抗原的反应效果来进行检测,具有较高的选择性,能够对食品中的三聚氰胺、偶氮染料和邻苯二甲酸二丙酯等非法添加物质进行检测。但是,由于酶联免疫检测法的抗原抗体反应很容易受到基体的影响,因此检测的结果容易出现假阴性或假阳性,从而对检测的结果造成一定的误导。另外,该方式也存在研究周期过长、成本偏高等缺点。

2食品样品前处理检测联用方法

目前,食品样品安全检测的发展瓶颈主要是样品基体干扰严重,这使检测结果的准确率大大下降,对检测物的选择性也不高。为了有效减少对样品基体的干扰,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效率性,我们必须继续发展食品样品前处理技术,将其与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联用,这也是发展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关键所在。目前,食品样品的前处理检测联用用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2.1微萃取技术

微萃取技术主要包括液相微萃取和固相微萃取两种,这两种方法都具有介质体积小、萃取时间短、操作便捷的优势,因此非常适用于现场食品样品安全检测,并且微萃取技术能够与后续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实现有效的衔接,进而实现对复杂物质的快速检测。液相微萃取主要与LPME技术联用,包括了悬滴微萃取和分散微萃取两种方法,悬滴微萃取技术的原理为:悬挂在进样器针端的小体积有机液对大体积的样品溶液中的目标物质进行富集和萃取,具有装置简单、容积使用量少等优势。分散微萃取技术的原理为:在样品中加入少量萃取剂得到乳浊液,再通过离心分层来进行萃取,分散微萃取技术简单易行,适用范围广,具有很高的可操作性。固相微萃取技术是微萃取中的另一种方式,它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样品处理技术,具有不用或少用有机溶剂的优势,不仅能够将富集、萃取和进样合而为一,且操作简单。一般而言,固相微萃取技术主要与自动化及其他技术例如气相色谱法联用。

2.2固相萃取技术

固相萃取技术主要以液相色谱分离法为基础,通过吸附样品中的目标物质和杂质成分来进行样品前处理,可有效降低复杂基质的干扰,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灵敏度。固相萃取技术主要分为基质分散固相萃取技术和分散固相萃取技术两种。基质分散固相萃取技术是一种新型的SPE技术,通过研磨含有聚合物的固相萃取材料与样品来提取样品中的混合物,然后再采用淋洗液洗脱依附物的方式完成检测前的处理工作,从而有效提高检测效果。分散固相萃取技术是2003年提出的适用于食品农药残留检测的前处理方式,具有处理速度快、操作简单方便、检测稳定有效等优势,也被称为QuECh-ERS方法,它能通过溶剂提取食品样品中的待检测物质,然后向提取液内直接加入除水剂或者固相吸附剂,达到除水净化的效果。在经过离心处理后,取得上层清液就可以对目标物质进行有效分析。总的来说,这种检测方式是一种省时、绿色、成本较低的新型前处理技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效果明显。

2.3磁分离技术

磁分离技术一般采用具有磁性的富集材料为处理介质,在前处理完成后采用磁铁吸引就可以将富集的材料与样品的基体进行有效分离,从而实现食品安全检测的目的。磁分离技术的使用不仅大大的减少了离心、过滤等样品前处理步骤,而且还有效的降低了样品的损失,大大的缩短了样品的分析时间,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联用效率、检测结果准确率均很高,是食品样品安全检测前处理的有效方式。

3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了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为了有效提高食品安全检测效率,我们必须要对相关检测技术进行不断地探索与研究,选择分析速度快、操作简单易行、成本低的优食品检测方式。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小型、便捷、稳定、灵敏度高的食品样品安全检测方式是发展的主要趋势,我们一定要正确的把握方向,不断的优化检测方式,完善检测程序,以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黄怡淳,丁炜炜,张卓F,等.食品安全分析样品前处理-快速检测联用方法研究进展[J].色谱,2013(7):613-619.

[2]梁祈.中成药和保健食品中添加盐酸西布曲明的快速检测和确证方法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9.

[3]周思,肖小华,李攻科.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J].色谱,2011(7):

580-586.

[4]赵静,孙海娟,冯叙桥.食品中重金属汞污染状况及其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食品工业科技,2014(7):357-363.

[5]韩晋辉,翟培.食品中重金属快速检测的前处理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4(18):5962-5965.

[6]TaherAhmadzadehKokya,KhalilFarhadi,AramAliMohammadKalhori.OptimizedDispersiveLiquidCLiquidMicroextractionandDeterminationofSorbicAcidandBenzoicAcidinBeverageSamplesbyGasChromatography[J].FoodAnalyti

calMethods,2012,15(3):22-25.

食品微生物研究方向范文篇2

关键词:现代卫生理化检验前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对生活环境、对医疗卫生保健、对生活和生存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现代卫生理化检验的运用也越来越多。把卫生理化检验锁定在预防医学里的组成部分和研究手段的旧传统科学体系,已经被现代卫生理化检验的定义和任务所突破,它的发展,已经进入到面向未来的新时期。

1卫生理化检验的基础和意义

卫生理化检验技术发展到怎样的水平,要看对卫生理化检验提出什么要求,并由分析化学为卫生理化检验提供什么样的理论和测试手段,分析化学发展越快,为卫生理化分析提供的理论基础就越广泛,卫生理化检验的基础是分析化学,分析化学的发展,带动了卫生理化检验的全面同步发展。

现代卫生理化检验被定义为:以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数理统计学、食品工艺学、环境检验学、食品营养学和卫生学等为基础的一门应用性强、多学科交叉的科学。其任务被规范为:检验与卫生质量有关的物理性状、化学组成、环境质量等,为评价食品的品质、食品新资源的开发、食品新产品的研制、食品卫生监测、营养学和食品毒理学的研究,生活饮用水、环境卫生提供科学依据;为绿色食品的确立提供客观有效的指标。

2卫生理化检验的工作流程

按照现代卫生理化检验的规律,对样品的检验程序,检验的工作流程如下:

应答信息信息分类样品处理分析样品检验方法归纳分析结果报告

检验目的样品采集检验项目

3卫生理化检验的发展前景

3.1提出命题

此命题是根据高鸿和汪尔康教授对分析化学史,从我国建国初期至今经历的三次分析化学领域里的变革而提出的。从本世纪40~50年代,在我国,分析化学有一门技术转变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在以湿法分析的基础上,卫生理化检验工作者将重量分析、滴定分析、比色分析应用于卫生检验和科研工作中,这是食品理化检验发展的第一阶段。自60年代末和70年代,为卫生理化检验发展的第二阶段。当时间进入80年代后,由于微波溶解技术在分析化学上的应用,使送检样品的前处理,简化到令人吃惊的程度,为卫生理化检验进入第三阶段奠定了可喜的基础。

3.2发展阶段

卫生理化检验经过前两个发展阶段,特别是第二阶段的飞跃发展后,使本门学科从基础研究到前沿应用,几乎达到了完美的程度。高科技、高智能,使检验仪器朝着“傻瓜”的方向发展。我国的卫生理化检验工作者以高鹤娟、翟永信等专家为代表,不但普及了食品理化检验的国家方法,而且为卫生理化检验提供部分有价值的工具书和参考资料,为我国在这一领域里及时步入世界先进行列,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在这一阶段中,更令人兴奋的是,微波溶样技术在卫生理化检验中的应用,不但为食品理化检验样品的前处理提供了更迅捷、快速的手段,而且为建立现代检验方法做出了重大贡献。食品样品的微波溶样,是利用微波的内加热理论,使用微波消解仪器,使极性分子50亿次/S的有效碰撞,并使分子高速重排,不断产生新的表面,获得理想的溶样效果。至于微波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发展应用和开发,国内外学者亦有很多论述。

4现代卫生理化检验前瞻

现如今,卫生理化检验的内容仍为两大类。一类是营养成分析,另一类是检品中有害物质的测定。在营养成分的测定中,蛋白质、脂肪、糖、维生素、水分和无机盐仍然是主要的检验内容,并延伸食品的生产和开发的领域中,近年来,被誉为“人体第七营养素”的膳食纤维的研制和开发,正呈现上升趋势,因为它对一些疾病,特别是胃肠道以下的疾病的预防作用,已被医学和营养学家认可,这种纤维保健食品的商品也于近年来面世,对食品中有害物质的监测范围,已超出了旧有项目,工业三废、及其他兴奋剂的检验,也在卫生理化检验中占有重要地位。

未来食品将进入到无毒、无害、无污染,安全可靠的“绿色食品”时代,在以上两类食品检验内容和分析目的基础上,食品理化检验的部分重点,将被转移到如何确立“绿色食品”及其开发、研制、卫生管理等目标上来,在“绿色食品”工作范畴内,食品理化检验工作这不但对食品本身进行分析,更重要的是对作为绿色食品的生产基地、原材料、动植物赖以成长的各种环境的监督检验,检验内容将扩大到水质、大气、土壤及其他生态环境条件下的检验,饲料、肥料、毒理学检验同样是工作研究的重要内容。

5讨论

在面向21世纪的今天,卫生理化检验的根本出路在于仪器分析,国产仪器的研制和开发,在满足学校教学和基层工作需要方面,已经做出了或正在做出贡献,有的国产仪器完全可以代替进口仪器,仅就对旧仪器与以新技术改造而言,不仅可以节约大量资金,焕发旧仪器新貌,而且在某些方面还可以有新的突破,只要理化检验工作者和研制生产分析仪器的企业研究工作者密切结合,抓住当前机遇,迎头赶上,我国的卫生理化检验事业,一定会走在本领域的前列。把卫生理化检验锁定在预防医学里的组成部分和研究手段的旧传统科学体系,已经被现代卫生理化检验的定义和任务所突破,它的发展,已经进入到面向未来的新时期。

参考文献

[1]赵凤仙;赵永胜;;理化检验人员的职业危害与防护[J];口岸卫生控制;2010年02期

[2]陈祝军;陆逊;;理化能力验证实验结果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2010年04期

[3]邓秀燕;罗建波;;公共卫生领域理化检验能力验证的现状与进展[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0年05期

食品微生物研究方向范文1篇3

毕业论文的选题是关系到论文是不是能顺利完成的关键,我们在选题时要慎重,不能轻率,选题时最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和自己擅长的,还有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来进行选题,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功能性食品论文选题,欢迎大家借鉴参考。

1.功能性配料与功能性食品

2.功能性食品与功能性乳制品的开发

3.食品原料在我国功能性食品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4.一种新型功能性食品-发芽糙米

5.功能性食品以及其中的功能性成分的最新发现

6.植物功能性食品的研究进展

7.蜜环菌的活性成分研究及其在功能性食品中的应用

8.功能性食品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9.益生菌和益生元在功能性食品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10.应该把细胞因子纳入功能性食品评价新标准

11.《功能性食品学》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12.功能性食品的发展概况及在食品营养标签中的新要求

13.功能食品和功能性食品配料发展新动向

14.功能性食品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5.功能性食品的最新进展与开发

16.功能性食品的发展概况及关键控制点

17.小麦源生理活性成分及其功能性食品的研究

18.功能性食品的发展趋势

19.观点冲突性信息对功能性食品购买倾向的影响研究

20.浅析功能性食品领域的专利申请状况及发展趋势

21.我国功能性食品发展状况分析

22.我国功能性食品的消费现状调查研究

23.中国功能性食品的现状和策略

24.代谢组学在个性化功能性食品研究中的应用

25.纳米技术在功能性食品中应用

26.沙棘功能性食品开发探讨

27.功能性食品玛咖研究进展

28.功能性食品对运动员体能增加的潜在可能性

29.功能性食品原料牛初乳

30.抗疲劳功能性食品复方添加剂作用机理研究

31.微生物源功能性食品的研究新进展

32.膳食纤维在功能性食品中的应用

33.关于建立功能性食品国家质量标准的探讨

34.中国功能性食品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35.功能性食品包装的几个关键问题及其对策

36.一种新型功能性食品——植物甾醇酯

37.功能性食品的发展及研究新动向

38.生物活性肽及其在军用功能性食品中应用展望

39.功能性食品的研究——奶与乳制品的研究与开发

40.功能性食品基料蛋白质及多肽类开发现状

41.功能性食品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初探

42.功能性食品国内使用现状及应用展望

43.功能性食品科技创新体系现状及对策

44.功能性食品基料──γ-亚麻酸

45.明串珠菌在乳制品和功能性食品中的应用

46.功能性食品的研制与开发

47.排铅功能性食品研究进展

48.我国功能性食品安全问题及其对策

食品微生物研究方向范文篇4

生物计量,关乎国计民生

生物计量技术在医疗、司法、食品安全、生物安全等各个公共安全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食品中多肽、蛋白质、脂肪酸的分析,疾病诊断中蛋白质标志物的分析,食源性致病菌的核酸检测,疫苗残留DNA的检测,转基因检测,临床生物指标的检验等。当然,突破生物技术产品的国际技术性贸易壁垒也离不开生物计量技术。

生物技术和微生物学领域对计量标准的需求也越来越高,DNA检测正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安全、环境、流行病检疫和生物污染监控中,如对可溯源、可比对的DNA和RNA测量的迫切需求,需要更准确的DNA测量以检测GMO符合标准和法规要求。我国乙肝患者和乙肝病毒携带者近亿人,数量巨大,使得传染性疾病监测任务日益繁重,常用的检测方法有两种,ELISA法检测血清中乙肝病毒血清蛋白标志物和荧光定量PCR检测乙肝病毒核酸标志物。而目前像这样的生物标志物检测和生物分析仪器的校准检定所用的标准物质严重滞后,明显不能满足获得准确结果的要求。

2002年,国家开始狠抓食品安全,生物计量工作被提到议事日程。2003年,王晶被派往法国代表中国参与到国际计量局生物计量的工作当中,成为国际计量局(BIPM)的国际物质量咨询委员会(CCQM)生物分析工作组(BAWG)成员,当时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国家参加。10年时间,创新团队从没有技术、没有设备,没有专门人才开始,起步非常艰难。然而,经过10年的工作,中国生物计量取得了发展和进步,2011年国际计量局把微生物计量发展提到议程,2012年成立了微生物工作组(MBSG);王晶承担了微生物定量组的联合主席,为我国生物计量工作的更好开展进一步拓展了发展空间。

实际上,BIPM/CCQM/BAWG自2002年正式成立以来,每年都组织生物计量方面的国际比对,以保证各国生物计量结果的可比和互认。这对于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生物技术测量结果的国际互认与国家生物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正是从参与生物测量国际比对这项工作开始,创新团队先从核酸和蛋白质方向着手开创了我国的生物计量工作。

2007年,在国家质检总局计量司行政主管下,全国生物计量技术委员会成立,以王晶秘书长牵头,开展生物计量的国家规范规程制订。创新团队制定的《生物计量术语及定义规范》(JJF1265-2010)于2010年实施,首次给出生物计量的定义:以生物测量理论、测量标准、计量标准与生物测量技术为主体,实现生物物质的测量特性量值在国家和国际范围内的准确一致,保证测量结果最终可溯源到国际SI单位、法定计量单位或国际公认单位。同年,进行了该规范全国范围的宣贯,为我国发展生物计量事业奠定了基础。

在规划生物计量的发展中,创新团队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通过大量调研,在领导支持下,积极推动生物计量纳入国家《生物产业发展规划》、《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2年)》(国务院2013年3月2日)。2008年立项执行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生物安全量值溯源传递关键技术研究》是我国在计量新领域建设方面第一个获批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创新推动,争取国际话语权

由于生物体本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带来分析检测检验方法的多样性和检验结果的变异性。因此,生物计量研究的路具有开拓性。为了解决学科发展和学科基础问题,创新团队开展了生物计量溯源途径、新技术方法、计量标准的研究。目前开展了生物技术可溯源测量系统、基准/权威方法研究和生物标准物质研制,以满足快速发展的生物技术和重要领域对生物测量结果溯源、有效、可靠和可比的需求。“我们的机会很好,正好赶上生物计量发展的起步阶段。尽管面临的困难很多,但是作为我国生物计量科学研究的带头人,应敢于承担、勇于挑战,勤于创新。”王晶表示。目前,他们已搭建起生物计量学科研究专门的实验室和基地,设置的生物研究室的主要任务就是开展生物计量基础性、前瞻性、应用性研究,包括生物计量标准研制和生物量值传递、溯源技术的研究,保证生物分析测量量值的准确和可溯源性。他们已经或正在开展的生物计量研究包含核酸、蛋白质、糖类、脂质、生物活性成分、微生物和细胞等多个方面。

与国际接轨,是王晶的重要工作。10年间,她每年赴法国巴黎国际计量局(BIPM)总部参加物质量咨询委员会(CCQM)生物工作组(BAWG)的会议,就生物领域核酸、蛋白质和细胞等的计量和标准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2012年又开始了微生物计量的研究探讨。同时,带领团队参加BIPM/CCQM/BAWG组织的16项生物核酸、蛋白质、细胞等相关测量比对,其中团队主导研究比对1项,关键比对1项,参与微生物工作组计量研究比对3项;参与亚太计量组织APMP活动和比对。另外,作为联合主席还代表中国参加2006年泰国和2008年北京举办的亚太法制计量会议;2008年,带队出席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组织的“加速21世纪生命科学的创新:确定急需的测量标准和技术挑战”会议;2009年成为国际ISO理事会生物技术工作组专家,跟踪国际标准对生物计量的需求和发展动态。

与此同时,创新团队还积极与各国开展合作与交流,先后派驻或走访了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韩国计量院(KRISS)、日本计量院(NMIJ)、澳大利亚计量院(NMIA)、巴西计量标准化与工业质量研究院(INMETRO)、泰国计量院(NIMT)、新加坡卫生科学局(HSA)实验室等计量院和实验室;还与英国LGC、香港政府化验室(GLHK)、欧盟联合研究中心标准物质与测试研究所(IRMM)等进行国际比对主导合作研究。

潜心研究,服务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

以技术谋发展,是创新团队始终不变的努力方向。10年间,先后主持完成食品安全、生物安全和生命科学领域国家项目10余项,其中包括“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重点专项课题“食品、中药与天然药物有效成分关键技术研究”、食品安全专项课题“食品标签成分及有效成分标准物质研究”、“十一五”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课题“生物化学计量标准资源整合与共享体系建设”,“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标准推进工程项目课题“核酸和蛋白质测量技术标准研究”,“十一五”国家重大项目课题任务“转基因产品标准物质研制技术研究”。2008年负责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生物安全量值溯源传递关键技术研究”,开展4项国际生物计量前沿水平的生物安全量值溯源传递关键技术研究,确定和实现转基因、病原微生物的核酸和蛋白质含量测量具备完整的溯源到国际基本单位的量值溯源传递框架途径,绝对定量的方法;建立转基因核酸、蛋白质和微生物核酸、蛋白质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量值测量权威技术,完成不确定度评价研究,形成33种生物安全检测有关标准物质,解决国内长期以来无法实现转基因植物核酸、蛋白质及微生物核酸、蛋白质准确测量和量值溯源的技术难题,填补空白。2012年团队承担的两个课题《转基因核酸量值溯源传递关键技术研究》和《病原微生物核酸量值溯源传递关键技术研究》通过科技部和质检总局的验收,已经形成转基因和病原微生物核酸溯源途径和实现方法,国际比对实现国际等效,形成了国家一级转基因标准物质,解决了转基因产品定量检测缺乏计量支撑,无法溯源,无法实现国际等效问题。以公益服务为目的,成果已服务于我国的转基因检测实验室、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和重点实验室等转基因检测部门,并在国家科研项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生物化学计量标准资源整合与共享体系建设”中,团队有针对性地研制了30种生物测量过程中大量使用的蛋白、核酸、脂质、活性成分等标准物质,14项获得国家标准物质证书。课题组同时在司法物证鉴定、医疗器械-体外诊断、临床检验、检定校准等7大领域建立了参考实验室网络,通过行业实验室之间的联合,共享标准物质资源,提高生物测量的分析能力和水平。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标准推进工程项目课题“核酸和蛋白质测量技术标准研究”实现为药品胰岛素检测质量控制的量值溯源的应用,胰岛素国家一级标准物质为中国药典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撑,在产品质量控制中发挥了的作用。

此外,微生物标准物质已用于国内外微生物检测试剂盒的性能验证评价。建立的食品中膳食纤维、糖醇、脂肪酸等国家标准方法和系列标准物质已被广大检测机构使用,用于食品标签中营养成分的检测。

历经辛勤,硕果累累。自2006年以来,王晶及团队先后获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科技兴检奖5次,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首届标准创新奖和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各1次;分获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奖12次,其中,2012年“转基因产品检测标准物质研制技术研究”获得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其研究成果相继被《中国日报》、《中国科学报》、《中国质量报》、《中国科技成果》等媒体刊登报道。

齐头并进,人才培养与科学普及并重

越在生物计量领域深入耕耘,王晶越感到:人才是生物计量未来发展的最重要动力。为此,她积极推动人才培养,努力为行业发展储备人才,服务国家。在2006-2012年间,就先后培养硕士研究生、博士后5名。同时,由她带领的创新团队不断茁壮成长,已经开始肩负起重担。如今,创新团队成员正主持承担“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水环境微生物测量溯源技术及计量标准研究”,科研业务项目课题“生物标志物检测用计量技术及标准研究”,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转Bt+CpTI基因抗虫棉对土壤氮素代谢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食品安全专项课题“奶粉和粮谷制品中常见菌标准物质制备与计量技术研究”和“谷物、油脂类食品中脂肪酸、功能糖、蛋白过敏原标准物质研究”,以及“流式细胞仪校准用标准物质研制”和“尿液分析仪校准用红细胞、白细胞标准物质研制”等多项课题。

除了与国际对接,他们还承担着生物量值的传递任务,积极开展生物分析仪器的校准和生物标准物质的量传服务。生物实验室每年为各省市的计量机构培训人才,全国生物计量技术委员会也会不断吸取各省市新计量人员参加。王晶希望,通过这些方式,不仅实现量传服务,还能培养和带动起我国计量行业的一批新人。

食品微生物研究方向范文篇5

一、国内最早的粮食类本科专业

1956年国家在北京成立中央粮食干部学校,设立全国唯一的粮食储藏、油脂工学、粮食检验专业,1959年中央粮食干部学校和北京粮食专科学校迁至郑州,合并成立郑州粮食学院,设立粮食加工、粮食储藏、油脂工程本科专业,组建粮食工程系、油脂工程系、粮食储藏系,是我国建立的第一所粮食本科院校,被称为“亚洲粮院”。后来,随着教育部对本科专业的调整,1999年将粮食加工、粮食储藏、油脂工程、食品工程系合并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原粮食工程系、油脂工程系、粮油储藏系、食品工程系合并成立粮油食品学院。2004年,郑州工程学院与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是河南工业大学的特色专业。

自郑州粮食学院组建以来,为全国粮食行业培养了大批从事粮食储藏、粮食加工、油脂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对我国粮食行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办好特色专业的探索与实践

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中食品科学与工程包括原来的食品工程、粮食储藏、粮食加工、油脂工程、农产品贮藏与加工、水产品贮藏与加工等几个本科专业。建国后的大学有些是教育部直接管理,有些由国务院各个部委管理,有些是地方办学,所以具有明显的行业特色,每个大学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都有不同的特色和优势,有的在乳制品方面有明显优势,有的在肉制品加工方面有明显优势,有的在果蔬加工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我们则在粮食产后加工与贮藏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对于调整后如何办好食品科学与工程这个新的专业,各个学校都进行了认真思考。当时主要有两种思考,一是不管原来自己的特色,重点把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办成通用食品专业,这样就会形成全国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一个面孔,即相近的必修课程,相近的专业课程;二是把调整前的专业名称改为食品科学与工程,对原来的教学内容不作改动。当时,根据我们的专业特色和对行业的影响以及粮食行业对专门人才的需要,借鉴了各个兄弟单位的经验,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作了比较符合我们专业实际和行业需要的修改,修改的指导思想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在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方面与国内外同学科接轨

专业合并完的几个专业课程设置主要是照顾到专业课的需要,基本素质的培养注意不够,主要原因是专业面过窄。比如,粮食储藏专业不开设有关食品科学原理、物理化学、力学、机械制图、工厂设计、食品机械等课程;油脂工程专业不开设生物化学、食品化学、食品营养学、食品微生物学等;粮食工程专业不开设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微生物等。调整后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采用以上任何一个老专业的教学模式都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我们采用了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与国内外同学科接轨,开设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食品化学、生物化学、食品分析等化学类课程,为从分子水平上研究食品奠定必要的基础。开设了食品营养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检测、食品微生物、食品工厂设计、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等,使学生具备必要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本知识,这样国内外同类专业就基本接轨了。

(二)在专业课设置方面保持并完善专业特色

我们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不仅考虑了我们现有的资源优势,更重要的考虑了国家发展的需要,粮食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把粮食专业的主要课程分为四个选修模块,一是粮食工程模块,主要课程包括谷物加工工艺学、通风与气力输送、谷物化学与品质等;二是油脂工程模块,主要课程包括油脂化学、油脂制取工艺与装备、油脂加工与装备、植物蛋白工艺学、植物油厂生产安全等;三是粮食储藏模块,主要专业课包括储量害虫防治、储粮工艺与装备学、粮食质量检验等;

四是食品工程方向模块,主要专业课课程包括食品机械与装备、食品工艺学、食品感官评价等。专业调整后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比以前的粮食工程、油脂工程、粮食储藏、食品工程四个老专业有很大不同,专业调整对人才培养是一种很大进步,既保证了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又发展和完善了为行业服务的专业特色。

新的培养方案大大提高了毕业生在学科领域内的综合素质。调整后的培养方案比以前四个老专业的方案都有很大改进,比如原来的粮食储藏专业,没有设置食品工程原理、食品营养学、食品安全学、食品机械与装备,毕业生即使在粮库工作也很难适应新形势下粮食储藏的需要,比如研究新的绿色储粮技术、自动化储粮工程、储藏粮食品质的鉴定等,都需要这些知识;原来的油脂工程没有开设生物化学、微生物学、营养学等,这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油脂工业的需要,因为油脂作为三大营养素之一,不研究其营养性质及油脂加工和流通过程中的安全问题显然是不够的,同时微生物油脂也是新的优质资源,不开设微生物方面的课程显然不科学;原来的粮食工程不开设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食品工程原理等,而现代粮食加工专用粉研究、粮食资源的转化、从分子水平上研究原来与最终品质的关系必须具备这些知识。因此,专业调整不是将原来四个专业简单合并,而是根据食品科学与工程的特点,与时俱进地完善了专业特色。

具体实施过程是:学生入校后到大学二年级之间上公共课、基础课和部分通用的技术基础课,大三第一学期根据学生的志愿、学校教师和实验条件等办学资源分方向上课,毕业设计(论文)和专业课模块是配套的,比如,选择了油脂工程专业课模块,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应选在油脂工程方向的课题。

食品微生物研究方向范文

>>微生物学开放性实验教学的探究与实践医药专业微生物学开放性实验教学的几点体会试论食品微生物检验学实验教学的改革食品微生物检验教学改革探索食品微生物学的实践探究食品微生物检验新技术浅析食品微生物检验特点浅析开放性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微生物学检验综合性实验的教学实践论《食品微生物》与《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融合之设计完善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工作的建议保健功能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方法的探讨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的质量控制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基本内容及检测技术探究微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检验中的探究探究食品微生物的检验内容与检测技术要点对食品微生物检验必要性的研究基于应用性教学的《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和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异同浅议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微生物学检验教学方法改革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6]王云国,李怀燕.食品微生物检验内容及其动向[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0,(12):14-17.

[7]王云国,李怀燕.食品微生物检验内容及检测技术[J].粮油食品科技,2010,18(3):40-43.

食品微生物研究方向范文

主食工业化具有多方面的优势:①实现批量化生产,促进主食品加工规模化;②按照科学配方加工主食品,实现营养化;③按照规格加工快餐主食品,适应人们生活节奏的快捷化;④提高主食品的储藏性,实现运输储存的保鲜化;⑤循环开发利用粮食资源,实现节约化。随着主食工业化生产的发展,必然带来消费者膳食方式的日趋现代化,即借助现代冷冻保鲜、烘烤加热器具,实现膳食消费成品化、安全化、方便化、快餐化、节约化以及家务劳动社会化。

据测算,中国人每年消费的馒头、面条总产值超过2000亿元,在发达国家,主食消费产业化比重为80%~90%,而在中国,这个比重只有15%,主食产业工业化的空间巨大,是竞争已经白热化的食品工业中难得的一片“蓝海”。

传统主食工业化生产并非简单的规模化、自动化改造。主食工业化的基本内涵包括:运用现代营养学、加工学、工程学知识和技术生产出受市场欢迎的主食产品;保持发酵工艺、“老化”控制、风味和营养增强等加工工艺方面的深入开发,实现机械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按照一定的规范和标准,由机械化生产代替手工制作,实现产品标准化、操作规范化、生产机械化、工艺科技化。主食产业化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主食品工艺,引入现代营销理念,创造新型生产方式,以形成一个全新的主食工业化产业。技术瓶颈是主食产业需要跨越的第一道坎。

一、主食工业化的基础研究

工业化的主食产品必须满足主食的基本特性和功能特性要求。基本特性主要指营养特性(化学成分、可食性等)和安全卫生特性(微生物指标、污染程度等),食品的功能特性通常是指嗜好特性、外观特性、加工特性、流通特性和简便特性等。

对于不同规格的工业化主食产品,针对以上特性要求,都要求建立起相应的质量标准。主食工业化是一个综合技术应用体系,有着巨大的科研开发空间,推动传统主食产业的发展,需要广泛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技术成果,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建立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

目前,主食品工业化技术研发重点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围绕米制品、面制品、薯类及其他杂粮等主食品的研发;重点攻克馒头、方便米饭、营养早餐等主食规模化、自动化、连续化、智能化生产技术及设备。

针对米面主食工业化的需要,基础理论的研究包含了谷物化学、微生物学、食品生物学、谷物加工工艺学、食品发酵工艺学、食品工程学等学科。

1.蒸煮体系中小麦品质评价研究

蒸煮体系中小麦品质评价研究是主食工业化首先要进行的谷物化学研究。蒸煮是东方主食的重要加热和熟化过程,然而针对蒸煮熟化体系的小麦品质和特性研究还比较欠缺。我国食品以蒸煮加工为主,其加工工艺和熟化方式与西方烘焙加工有很大的不同,套用烘焙类面制品的评价技术和体系有很大的局限性。通过对小麦及其蒸煮食品品质资源多样性的研究,建立符合蒸煮面制食品生产加工方式的面团流变学评价技术是支撑中国面制品主食加工的一个重要基础。研究影响小麦蒸煮食品加工品质的关键理化指标,为蒸煮面制食品的工业化生产提供品质控制依据。

2.米面主食品品质老化调控技术研究

主食品产业化发展中,其制约性重大关键技术问题是淀粉类成分在生产运输和保存期间的淀粉老化问题,严重影响了粮食主食品的食用品质。在世界范围内,日本对米饭的老化进行了较多的研究,美国对面包的老化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但国内对主食品老化问题的研究,非常薄弱,还局限于对局部限定条件下的老化现象认识,更没有适宜于主食品产业化发展的淀粉老化调控技术。该方面的研究可以概括为:利用生物技术手段,改造分子结构,提高国产原料品质,达到优质主食品生产要求;开展主食品组构渐变机理研究,攻克面制食品质构稳定性差、易霉变的共性关键技术难题,设计适应工业化、规模化需求的现代工艺;通过定向调控等技术,减少有效微量营养成份的破坏和流失,提高食品的营养、口感、风味;研究主食品老化调控技术,研究淀粉修饰和生物大分子组配对淀粉分子重结晶的位阻效应关系,建立主食品微结构与调控技术之间的基于流变学特性的食用品质保证基础数据库;研究主食品老化的客观评价方法,研究建立主食品中主要成分与品质影响因子的关系;研究复合生物大分子聚集体气固态胶体特性、凝胶特性,研究基于酶生物修饰技术和特殊条件下的功能基团转化技术,新型天然多糖分子修饰重构食品配料研究等食品组分的生物修饰与改性技术。

3.米、面蒸煮过程中品质变化规律研究

在主食工业化基础研究中,米、面蒸煮过程中品质变化规律研究是一个共性的问题。针对我国传统蒸煮工艺条件下,米、面蒸煮食品中营养物质的变化规律不清,营养品质不稳定等问题,从米、面原粮、蒸煮过程及米、面蒸煮制品等方面入手,研究常规蒸煮及不同蒸煮条件下主要营养素分解、转换等规律,提高我们传统食品加工的食用品质及生产水平,形成我国传统米、面蒸煮工艺新技术突破点。常规蒸煮条件下主要营养素的变化规律研究主要包括淀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分解、转换机制研究,并从微观结构变化入手,探讨米、面蒸煮食品营养素的变化规律,期待建立营养素与食用品质相关模型,指导米、面蒸煮食品的加工生产。对面、米的不同蒸煮方法,如高压、常压及微波条件下米、面食用品质的影响研究,以及对面制食品蒸煮过程中淀粉组成、蛋白质组成变化规律的研究,为建立科学评价米、面蒸煮营养品质的方法奠定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二、主食工业化的关键技术

食品微生物研究方向范文篇8

[关键词]市售食品;微生物污染;葫芦岛市;监测

[中图分类号]R15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9701(2017)09-0137-03

MonitoringinquiryonmicrobialcontaminationincommercialfoodofHuludaocity

CAOXiao

HuludaoCityDiseaseControlandPreventionCenterofLiaoningProvince,Huludao125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monitorthemicrobialcontaminationofsomecommerciallyavailablefoodinHuludaocity,andtoprovideareliablereferencefortheprotectionoffoodbornediseasesinHuludao.MethodsStrictlyaccordingtothenationalstandard,thesamplesofHuludaocommercialfoodwerecollectedanddetermined.FromJanuarytoDecember2016,640samplesfromHuludaoweredetermined,and160sampleswerecollectedanddeterminedquarterly.ResultsThequalifiedrateoffoodinthefirstquarter,thesecondquarter,thethirdquarterandthefourthquarterwere53.75%,49.38%,40.00%and46.88%respectively.Therewassignificantdifferenceamonggroups(P

食品安全非小事,事P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而观诸现实,各种食品安全欺诈行为正在对消费者造成严重损害[1]。食品在生产环节、加功环节和销售环节均可发生污染现象,产生食源性微生物,可导致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2]。葫芦岛市为更好地做好食品卫生工作,加大卫生质量的监管。2016年间,通过对葫芦岛市部分市售食品进行抽样检测,旨在为葫芦岛市食源性疾病的防护提供可靠的参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6年1~12月从葫芦岛市的集体食堂、餐饮单位、专卖店、商店、农贸市场、超市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每个季度采集160份样本,共采集640份食品样本进行测定。样品的种类为熟制速冻米面食品、婴幼儿辅食、婴幼儿奶粉、蛋类制品、饼干和糕点类食品、盒饭、米线、米粉、鲜榨果蔬汁、即食非发酵性豆制品、熟肉食品。

1.2方法

食品样品的检测及收集、保存等均严格依据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的《食品卫生检验方法微生物部分》(GB/T4789-2003)实行[3]。检测的微生物种类为真菌、蜡样芽孢杆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菌、阪崎肠杆菌、沙门菌、大肠杆菌0157、大肠菌群、菌落总数。每一季度分别抽取160个样本,2016年间共取样640份进行测定。

1.3检测试剂

改良EC肉汤、GN增菌液、亚硒酸盐胱氨酸增菌液、四硫磺酸钠煌绿增菌液、缓冲蛋白胨水、月桂基硫酸盐胰蛋白胨水、孟加拉红培养基、平板计数琼脂购自广州威佳科技有限公司。李氏增菌肉汤、甘露醇卵黄多黏菌素琼脂、胰酪胨大豆多黏菌素肉汤、10%氯化钠胰酪胨大豆肉汤均购自上海远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李斯特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显色培养基、改良CHROMagar显色琼脂购自北京华越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4评定标准

检测结果严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食品卫生标准》进行评定,若样品测定的结果不符合标准规定的一项及以上,即视为不合格食品[4]。

1.5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以SPSS17.0进行分析,定性指标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食品检验结果

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的食品合格率分别为53.75%、49.38%、40.00%、46.8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

2.2食品微生物超标状况

蜡样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大肠菌群、菌落总数的不合格率分别为6.88%、7.66%、3.13%、31.25%、19.38%。李斯特菌、志贺菌、阪崎肠杆菌、沙门菌等在食品样本中均未检出。见表2。

3讨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关于食品安全,大家最担心的是因食物所引起的疾病,它看似离我们很远,其实不然[5]。人体因摄入食物而导致体内病原体数目增多,进而引发的一系列疾病称为食源性疾病[6]。导致食源性疾病的微生物种类有病毒、真菌、细菌。已有相关文献报道,微生物污染食品的过程呈动态性,即在生产、保存、销售等多个环节微生物的种类及数量并非一成不变[7]。对于微生物来说,食品为良好的传播介质,引发疾病的微生物有很多均是通过食品传播。对食品生产厂家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是保障时品质量及卫生的最主要方式[8]。

本研究2016年通过对葫芦岛市部分市售食品进行抽样检测,旨在为葫芦岛市食源性疾病的防护提供可靠的参考。研究结果显示,分四个季度检测的640份样本中,检测合格率仅为47.50%,说明2016年间葫芦岛市食品受微生物污染的情况严峻。且在四个季度中食品的合格率也具有明显差异,第三季度食品合格率最低,可能原因为7、8、9月份气温较高,易于微生物的繁殖与传播。微生物检测结果发现即食非发酵性豆制品、熟肉食品、鲜榨果蔬汁、盒饭、米线、米粉存在大肠菌群严重超标的情况。即食非发酵性豆制品、蛋类制、饼干和糕点类食品、鲜榨果蔬汁、熟肉食品、熟制速冻米面食品中均检测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在盒饭、米线、米粉类食物的检测中,发现了蜡样芽胞杆菌。蜡样芽胞杆菌于适宜的温度下,能够生成肠毒素[9]。肠毒素为引起葡萄球菌食物中毒的致病物质,尤其免疫低下的人群具有易感性。由于蜡样芽胞杆菌所导致的食物中毒现象屡见不鲜,对此应给予足够的重视[10]。本研究中发现的不合格食品大多出自小规模个体经营摊点及无包装外露产品。在食品销售环节中不注重无菌操作等现象,均为引起食品污染的因素[11]。本研究抽检的速冻熟制米面制品合格率最高,其原因可能为此类食品保存于冷冻的环境中,在此环境微生物不利于繁殖及生长[12]。除此之外,婴幼儿辅食及奶粉合格率也较高,原因可能为此类产品均采用无菌包装,可有效减少微生物的污染[13]。

本研究表明,葫芦岛市市售食品卫生质量存在严重隐患,微生物污染的食品由于生产加工规模小,加工环节环境卫生较差,从业人员卫生意识淡薄,缺乏无菌操作,因而极易造成微生物污染。针对葫芦岛市市售食品受微生物污染较为严重的情况,给予以下几点建议[14,15]:制定更加完善且严格的食品标准,尤其是对于散装类食品。对食品生产流通的各个环境进行规范及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少微生物污染现象。对食品行业的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增强从业人员对减少食品微生物污染的意识。监管部门要充分发挥其职能,加强监督与管理。

综上所述,葫芦岛市市售食品调研中发现受微生物污染状况较为严重,监管部门应加大力度监管,同时采取相应的举措。

[参考文献]

[1]彭亚拉.论食品安全的社会共治[J].食品工业科技,2014,35(2):18-22.

[2]孙兴权,姚佳,韩慧,等.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5,(1):10-16.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总则[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

[4]李晓瑜.我国食品卫生标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食品科学,2006,27(9):29-31.

[5]郑秀清,王俊霞,陈向梅.食源性疾病控制与餐饮食品安全管理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3):106-107.

[6]胡菊妹,董旭,沈志昊,等.信息化管理在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中的应用[J].浙江预防医学,2014,(10):1074-1075.

[7]赵智花.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方法及质量控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34):71.

[8]张玉凤,王E.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问题探讨[J].药物与人,2014,(10):372-373.

[9]李毅,章乐怡,吴可可,等.温州地区食源性蜡样芽孢杆菌生化分型、毒素和耐药性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4,(20):3010-3012.

[10]王洋,周帼萍.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死亡案例分析[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1,23(2):191-192.

[11]于翠芳,赵晓丽,宫春波,等.超市散装食品卫生状况检测及其原因分析[J].食品与发酵科技,2011,47(5):84-86.

[12]李秀桂,吕素玲,唐振柱,等.市售速冻米面制品微生物污染羁龅鞑[J].应用预防医学,2007,13(3):146-148.

[13]李艳娟,李朝旭,房新平,等.婴幼儿乳粉中阪崎肠杆菌污染防控及检验技术的研究进展[J].中国乳品工业,2015,43(5):38-42.

[14]熊培芳.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6,36(7):175-176.

食品微生物研究方向范文篇9

关键词农产品;干燥技术;发展

中图分类号TS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6)14-0279-03

干燥作为农产品加工的一种重要方式,将农产品中水分降低到一定程度,延长保质期,获得农产品干制产品。根据干燥的原理不同,将干燥分为热风干燥、真空冷冻干燥、变温压差膨化干燥、微波干燥、微波与热风联合干燥等方式。不同的干燥方式各有所长,应根据物料特性采取适合的干燥方式,降低能量损耗,提升产品品质。本文主要对不同的干燥方式在农产品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1热风干燥

热风干燥技术的原理是将热量传递到物料,在蒸发、扩散作用下,减少物料中水分含量。同时利用物料表面和中心的温度梯度,将温度从表面向中心传递[1],最终达保持物料整体处于适宜含水量的目的。热风干燥技术需要有稳定的热源提供热量,再利用风机将热风吹入物料储藏空间(一般为干燥环境)。热风干燥是一种传统的常规干燥方法,因其适应性强,操作、控制简单,成本低,不受气候条件影响,卫生条件较好等原因成为现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工业干燥方法,国内约90%的物料干燥均用常压热风干燥技术[2]。对于热风干燥的研究甚多且深入,从国际研究情况来看,开始热风干燥研究的时间可追溯至20世纪20年代,热风干燥涉及的种类有木材、粮食、药品、种子等领域,在热风干燥理论、干燥工作和干燥技术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朱加繁等[3]研究了铁皮石斛的热风干燥试验,确定了铁皮石斛的最佳热风干燥工艺,为指导生产石斛干品提供理论依据。王军等[4]研究了曲拉的热风干燥工艺参数,结果表明热风温度41℃,物料厚度10mm,风速60m/min,可降低产品的脂肪氧化程度,延缓美拉德反应,得到的曲拉产品色泽最好。贾敏等[5]研究了鲍鱼在不同热风干燥温度下的干燥动力学,并构建了干燥过程的数学模型。段振华等[6]对罗非鱼片进行了热风薄层干燥试验,以试验数据为基础建立了罗非鱼热风干燥的水分比与干燥时间关系的数学模型,并对干燥过程中能源消耗特点进行了相应的分析。李菁等[7]对紫薯进行了热风干燥试验,得到紫薯的热风干燥特性并建立了数学模型。张黎骅等[8]对银杏果进行了热风干燥试验,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了银杏果的热风干燥条件,得出的最佳干燥条件为热风温度68℃、热风速度1.15m/s、装载量15.58kg/m2,在此条件下能耗低、干燥速率快、蛋白质保存率高。

虽然热风干燥具有操作简单易行、物料处理量大、成本低等特点,但是这种干燥已不能满足人们追求品质一流的要求[9]。由于物料加热时由外向内进行热传导,传热和传质方向相反,导致产品干燥速度慢、品质低,而且我国干燥机的设计还停留在原始阶段,自动化程度低、能耗高、效率低、干燥质量得不到保证、劳动强度大、设备稳定性不好、烘干不均匀等情况[10],需与其他干燥技术联合使用,优势互补,具有节省能源、高效、省力的优势,能够对干燥过程进行有效控制,最终获得质量较高的产品。

2微波干燥

微波是电磁波的一种,波长从1m到0.1mm不等,频率范围从300MHz到3000GHz,通常人们所说的微波是指波长1cm至1m的电磁波[11]。微波干燥是将微波辐射在待干燥的物料上,通过物料内的水等极性分子的高速旋转,使物料内部瞬间产生摩擦热,物料表面及内部的温度同时升高,使大量水分子从物料中蒸发逸出,从而达到干燥的目的[12]。微波干燥技术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国外才开始大量应用,同国外相比,我国微波干燥技术的的应用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才开始,起步较晚,目前与国外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也在一些领域中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与其他干燥方式相比,微波干燥具有物料干燥的速度快[12]、加热时间短、干后品质和利用率高的优点,因而在食品方面,微波干燥应用广泛[13],如泉等[14]研究了玉米的微波干燥特性及其最佳的加工工艺,试验结果得出微波干燥玉米籽粒的最佳工艺为:干燥功率、干燥温度、风速分别为0.2W/g、40℃、45m/min。在这一条件下对玉米进行干燥,不但消耗的能力少,而且干燥后的玉米便于储存、食用价值和种用价值高。陈燕等[15]采用间歇微波的方法研究了荔枝微波干燥特性及其干后品质,结果表明,间歇时间对荔枝的裂壳率影响非常显著,适当的间歇时间可以有效地避免荔枝裂壳的发生。李远志等[16]对马铃薯的微波干燥工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脆片的脆度和微波功率成正比例。在一定范围内,提高微波的功率,能够提高马铃薯脆片的脆度。张薇[17]进行了扇贝柱的微波干燥试验,建立了数学模型模拟试验结果,结果表明其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温度和含水率对柱状物料在微波干燥过程中的影响,干燥速率随着微波时间与质量比的增加而增加。

3微波真空干燥

微波干燥的缺点是容易过度加热,且会出现局部温度过高的问题,导致加热对象的品质下降或者加热食品风味不佳。微波真空干燥技术将微波技术和真空干燥技术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真空能够降低物料干燥的温度,物料中的营养成分能够最大程度得到保存,干制品的质量和品质得到了有效提升。真空还能够使干燥的时间缩短、提高生产效率。微波则为真空干燥提供了热源,提高了真空状态下常规热传导速率慢的缺点[18]。

国际上出现微波真空干燥机应用于商业的报道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我国对微波真空干燥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最早是南京三乐微波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才开始研究微波真空干燥技术[19]。从当前状况来看,微波干燥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水果、蔬菜、菌类、水产品等方面,其他食品生产中还较少应用微波干燥技术[20]。Drouzas等[21]对香蕉片进行微波真空干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产品的气味、富水性、口感、风味等方面看,与冷冻干燥差异不大。Bondaruk等[22]将土豆在微波真空条件下和对流条件下分别进行干燥。结果表明:微波真空干燥对保持土豆丁的淀粉和总糖含量具有较好的作用,且比强制对流干燥更能抑制干制期间物料的颜色变化。Giri等[23-24]研究了蘑菇的微波真空干燥动力学和复水特性,并通过响应面法优化了微波真空干燥工艺。张骏等[25]研究了预脱水鱼片水分含量、微波功率、真空度对真空微波加工香酥鳙鱼片品质的影响,并通过混合正交试验优化了真空微波方法制备香酥鳙鱼片的工艺条件。张国琛等[26-27]对扇贝柱的微波真空干燥试验进行了研究,发现微波真空干燥对提高扇贝柱的干燥速度和改善产品品质具有明显的优势。

4微波与热风联合干燥

热风-微波真空联合干燥是在干燥的过程中,根据物料的变化特点,选择合适的干燥方式,对物料进行干燥的组合干燥技术。组合技术的优点是利用了各项技术的长处,克服了各自的缺点,取长补短,达到高效、低耗、优质的干燥效果[28]。研究发现,热风与微波真空联合干燥需要的时间短、消耗的能源少、能够较好的保持物料的色泽和营养成分[27-29]。热风干燥在最后阶段,产品的温度达到最大值,而蒸发冷却是最小值,导致产品质量的下降[29]。而采用微波真空干燥来完成这一阶段,可以消除温度的不利影响。徐艳阳等[30]对甘蓝进行热风和微波真空联合干燥试验,结果表明:联合干燥所需时间为原来的1/2左右,产品的营养成分和叶绿素在最大限度得到了保存;微波真空干燥使产品结构疏松。Cui等[31]用微波真空干燥大蒜片至10%水分(湿基),然后用45℃的热风继续完成产品的干燥,联合干燥不仅大大缩短了干燥时间,而且能提高蒜的辣味、颜色、口感和复水率。陈健凯等[32]研究了热风与微波真空联合干燥杏鲍菇,并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工艺参数,试验结果表明联合干燥产品品质最好,与微波真空干燥比较,色差和复水性好,氨基酸破坏小,比热风干燥节约能耗。毕金峰等[33]研究了热风-微波真空联合干燥对蓝莓产品水分含量、膨化率和单位能耗的影响,并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得到蓝莓的最佳加工工艺。黄建立等[34]研究了银耳的热风-微波真空联合干燥工艺,结果表明热风-微波真空联合干燥所得银耳干品复水比高,干品不易破碎,体积相对传统热风干燥样品的小,感官品质明显优于传统热风和单纯微波真空干燥样品。

5真空冷冻干燥

真空冷冻干燥也称冷冻干燥,简称“冻干”。是将燥的物料预先快速冻结,在真空状态下,将物料中的水分从固态直接升华到气态,从而将物料中的水分除去,达到干燥的目的。与传统干燥技术相比,真空冷冻干燥具有许多优点,基本保持了新鲜原料固有的色泽、风味和香气,营养成分损失少,复水性高,脱水彻底,适合于长期保存和长途运输等。但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因其设备复杂、能耗大、干燥时间较长、生产成本较高等原因,限制了其在食品中的应用,仅适用于高价值和高附加值食品。Nastaj等[35]对冷冻干燥过程中的传热数学模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准确地预测干燥物料的含水率和温度分布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国内东北大学的徐成海教授[36]较早的对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干燥人参进行了研究,测量了人参的导热系数和共晶点温度进行了数学推导和计算,并通过试验加以验证。近年来,对于真空冷冻干燥技术的研究发展非常迅速,陈仪男[37]利用正交试验优化了龙眼真空冷冻干燥的工艺参数,谢振文等[38]通过对柠檬片冻干工艺研究,确定了柠檬片真空冷冻干燥的最佳操作条件,许晴晴等[39]比较了真空冷冻和热风干燥对蓝莓品质的影响,真空冷冻干燥在保持蓝莓复水性、感官品质和活性成分等方面比热风干燥具有明显优势。

6变温压差膨化干燥

变温压差膨化干燥又称气流膨化干燥、爆炸膨化干燥或压差膨化干燥等。变温是指物料在干燥过程中的温度不是一成不变,在物料膨化和真空干燥的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温度;压差指在物料膨化的瞬间经历了一个由高压到低压的过程;膨化的原理是相变和气体热压效应,采用该技术将被加工物料内部的液体迅速升温汽化、增压膨胀,并依靠气体的膨胀力,带动组分中高分子物质的结构变性,从而使之成为具有网状组织结构特征,定型的多孔状物质的过程[40]。

变温压差膨化干燥近几年逐渐应用于果蔬干燥。利用该技术生产的果蔬脆片是继油炸果蔬脆片、真空低温油炸果蔬脆片之后的第三代产品,绿色天然、营养丰富、口感酥脆、易于贮存、携带方便,已成为时下流行的果蔬休闲食品。Sullivan等[41]对苹果的气流膨化干燥过程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压力、预干燥水分含量是影响苹果气流膨化干燥的重要因素。Saca和Lozano[42]对香蕉的膨化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国内毕金峰等人苹果[43]、桃[44]、哈密瓜[45]、柑橘[46]、菠萝[47]、番木瓜[48]、马铃薯[49]等果蔬的气流膨化干燥进行了系统研究,优化干燥工艺,并制得了多种果蔬膨化产品。

7参考文献

[1]于蒙杰,张学军,牟国良,等.我国热风干燥技术的应用研究进展[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3(8):14-16.

[2]苏丹,李树君,赵凤敏,等.农产品联合干燥技术的研究进展[J].农机化研究,2014(11):236-240.

[3]朱加繁,喻自荣,彭继文,等.铁皮石斛热风干燥试验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5(34):74-77.

[4]王军,王琳琳,韩玲,等.曲拉热风干燥工艺参数筛选及色泽品质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14(16):296-304.

[5]贾敏,丛海花,薛长湖,等.鲍鱼热风干燥动力学及干燥过程数学模拟[J].食品工业科技,2012,33(3):72-76.

[6]段振华,冯爱国,向东,等.罗非鱼片的热风干燥模型及能耗研究[J].食品科学,2007,28(7):201-205.

[7]李菁,萧夏,蒲晓璐,等.紫薯热风干燥特性及数学模型[J].食品科学,2012(15):90-94.

[8]张黎骅,徐中明,夏磊,等.银杏果热风干燥工艺参数响应面法优化[J].农业机械学报,2012,43(3):140-145.

[9]黄艳,黄建立,郑宝东.农产品微波真空干燥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福建轻纺,2009(2):40-42.

[10]廖承恩.微波技术基础[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84.

[11]曹崇文.微波真空干燥技术现状[J].干燥技术与设备,2004(3):5-9.

[12]段振华.现代高新灭菌技术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6(9):28-30.

[13]段振华,汪菊兰.微波干燥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7,28(1):155-158.

[14]泉,周杰敏,王继先,等.玉米微波干燥特性及工艺参数的研究[J].包装与食品机械,2005,23(3):5-9.

[15]陈燕,陈羽白.荔枝的微波干燥特性及其对品质的影响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4,20(4):192-194.

[16]李远志,郑素霞,罗树灿,等.马铃薯脆片微波干燥工艺研究[J].食品科技,2003(8):31-33.

[17]张薇.微波干燥扇贝柱热质传递模型的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8(2):107-110.

[18]崔正伟,许时婴,孙大文.微波真空干燥技术的进展[J].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2002(7):28-30.

[19]李辉,袁芳,林河通,等.食品微波真空干燥技术研究进展[J].包装与食品机械,2011,29(1):46-50.

[20]张增帅,张宝善,罗喻红,等.食品微波真空干燥研究进展[J].食品工业科技,2012,23:393-397.

[21]DROUZASAE,SCHUBERTH.Microwaveapplicationinvacuumdryingoffruits[J].JournalofFoodEngineering,1996,28(2):203-209.

[22]BONDARUKJ,MARKOWSKIM,BTASZCZAKW.Effectofdryingconditionsonthequalityofvacuum-microwavedriedpotatocubes[J].JournalofFoodEngineering,2007,81(2):306-312.

[23]GIRISK,PRASADS.Dryingkineticsandrehydrationcharacteristicsofmicrowave-vacuumandconvectivehot-airdriedmushrooms[J].JournalofFoodEngineering,2007,78(2):512-521.

[24]GIRISK,SURESHPRASAD.OptimizationofMicrowave-VacuumDryingofButtonMushroomsUsingResponse-SurfaceMethodology[J].DryingTechnology,2007,25(5):901-911.

[25]张骏,张O,单良.真空微波工艺条件对香脆鳙鱼片品质的影响[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06,25(2):37-41.

[26]张国琛,毛志怀,牟晨晓,等.微波真空干燥扇贝柱的物理和感观特性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4,20(3):141-144.

[27]金丽梅,牛春梅,刘佳会.热风与微波干燥胡萝卜的工艺研究[J].农产品加工:学刊,2009(2):42-44.

[28]MASKANM.Drying,shrinkageandrehydrationcharacteristicsofkiwifr-uitsduringhotairandmicrowavedrying[J].JournalofFoodEngineer-ing,2001,48(2):177-182.

[29]MEJIA-MEZAEI,YANEZJA,DAVIESNM,etal.ImprovingNutr-itionalValueofDriedBlueberries(VacciniumcorymbosumL.)Co-mbiningMicrowave-Vacuum,Hot-AirDryingandFreezeDryingTec-hnologies[J].InternationalJournalofFoodEngineering,2008,4(5):99-107.

[30]徐艳阳,张O,陈亦辉,等.热风和微波真空联合干燥甘蓝试验[J].无锡轻工大学学报:食品与生物技术,2003,22(6):64-66.

[31]ZHENGWei-cui,SHIYing-xu,DAWen-sun.DehydrationofGarlicSlicesbyCombinedMicrowave-VacuumandAirDrying[J].DryingTechnology,2003,7(7):1173-1184.

[32]陈健凯,林河通,李辉,等.杏鲍菇热风-微波真空联合干燥工艺参数优化[J].中国食品学报,2014,14(9):131-140.

[33]毕金峰,邵春霖,陈芹芹,等.蓝莓热风-微波真空联合干燥工艺研究[J].中国食品学报,2014,14(10):92-100.

[34]黄建立,黄艳,郑宝东,等.银耳热风-微波真空联合干燥工艺优化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2):88-91.

[35]NASTAJJF,AMBRO■EKB.Modelingofvacuumdesorptionofmulti-componentmoistureinfreezedrying[J].TransportinPorousMedia,2006,66(1):201-218.

[36]徐成海,李春青.人参真空冷冻干燥工艺的研究[J].真空,1994(1):6-11.

[37]陈仪男.龙眼真空冷冻干燥工艺优化[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9):244-248.

[38]谢振文,张帮奎,涂雪令,等.真空冷冻干燥柠檬片工艺参数优化研究[J].食品与发酵科技,2010,46(3):51-54.

[39]许晴晴,陈杭君,郜海燕,等.真空冷冻和热风干燥对蓝莓品质的影响[J].食品科学,2014,35(5):64-68.

[40]高福成.微波食品[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41]SULLIWANJF,CRAIGJC,KONSTANCERP,etal.Continousexplo-sion-puffingofapples[J].JournalofFoodScience,1980,45(6):1550-1555.

[42]SACASA,LOZANOJE.Explosionpuffingofbananas[J].InternationalJournalofFoodScience&Technology,1992,27(4):419-426.

[43]马立霞.苹果片低温高压膨化干燥技术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

[44]吕健,毕金峰,卢勇,等.响应面法优化桃变温压差膨化干燥工艺[J].中国食品学报,2014,14(6):110-120.

[45]毕金峰,魏益民,王m,等.哈密瓜变温压差膨化干燥工艺优化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3):232-237.

[46]毕金峰.影响柑橘变温压差膨化干燥的因素研究[J].核农学报,2007,21(5):483-487.

[47]毕金峰,方蕾,丁媛嫒,等.菠萝变温压差膨化干燥工艺优化[J].农业工程学报,2009,25(10):334-339.

食品微生物研究方向范文1篇10

芳香酯是重要的精细化学品,广泛用于香料、防腐剂、抗氧剂、塑料及药物等方面。传统加热条件下合成芳香酯具有反应时间长、产率低、污染大及后处理困难等缺点。微波辅助合成芳香酯具有反应快速、高效及安全等优点。该文综述了微波辅助合成芳香酯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微波技术在芳香酯合成中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微波合成;肉桂酸酯;对羟基苯甲酸酯;没食子酸酯;苯甲酸酯

Abstract:Aromaticestersareimportantfinechemicalswhicharewidelyusedasperfume,antiseptic,antioxygen,plasticormedicineetc.Themicrowaveassistedsynthesis(MAS)ofaromaticestershasadvantagessuchaslesstime,efficiencyandsafetywhilethetraditionalprocesshasthedisadvantagessuchaslongrectiontime,lowyield,seriouspollutionanddifficultseparation.ThisarticlereviewedthecurrentsituationoftheMASofaromaticestersandprospecteditsfuturedevelopment.

Keywords:Microwaveassistedsynthesis;Cinnamicesters;P-hydroxybenoateesters;Gallic;Benzoate

微波是频率介于300MHz~300GHz的电磁波。微波加热的基本原理是材料在电磁场中由介质损耗而引起的体加热,微波加热具有快速、均匀、简便的特点而且还能催化多种有机反应因而被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1]。

芳香酯可作为溶剂、增塑剂、香料、食品添加剂、乳化剂、抗氧剂和治疗心血管、肝炎等疾病的药物[2~5]。传统加热条件下的酯化反应大多具有反应时间长、转化率低、副反应多、污染大及后处理困难等缺点。微波辅助合成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对环境友好的绿色生产技术,微波催化酯化反应具有产率高、速度快、纯度高、节能、高效及环保等优点。本文综述了微波合成芳香酯的研究进展。

1肉桂酸酯类

肉桂酸酯是一类重要的高级香料,具有水果或花的特殊香味,广泛应用于食用香精和日化中,同时也是重要的有机合成原料[6]。在医药工业中,肉桂酸酯用来制造心可安、局部麻醉剂、杀菌剂和止血药等;在农药工业中作为生长促进剂和长效杀菌剂,也可作为功能性添加剂用于包装纸中[7]。工业上合成肉桂酸酯主要采用肉桂酸与相应的醇缩合成酯这一反应途径,一般需用三乙胺、二乙胺、吡啶、DMF等挥发性强、毒性大的有机溶剂和强酸强碱等一次性催化剂催化,这种合成工艺存在反应时间长,耗能大,产率不高且环境污染较大等缺点[8]。近年来开发了一些新的催化剂如固体酸等用于肉桂酸酯的合成,虽然产率有一定提高但反应时间仍需要2~3h[9~11]。而用微波催化合成肉桂酸酯则可显著缩短反应时间,如在高压微波辐射下合成肉桂酸甲酯,反应速度比传统方法提高了24~60倍,产率为93.8%~98.8%[12~14]。常压下微波催化合成肉桂酸乙酯,辐射20min,产率达90%~95%[15~19],微波合成肉桂酸苄酯,反应时间3~14min,酯化率可达94%~98.8%[20~24]。

2对羟基苯甲酸酯类

对羟基苯甲酸酯又名尼泊金酯,是一种有较强、较广抗菌作用的防腐剂,并具有低毒,无刺激性及化学性质稳定等特点,是国际上公认的安全、高效、广谱性食品防腐剂,因而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妆品、日用化工、饲料和药物等行业中[25~27]。近年来开发了应用微波催化合成对羟基苯甲酸酯的新工艺,如微波催化合成对羟基苯甲酸丁酯,反应时间20min左右,产率90%以上[28,29];微波合成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和对硝基苯甲酸乙酯,反应时间7~9min,产率达83.0%~97.8%[30,31]。采用微波辅助合成对羟基苯甲酸苄酯,微波辐射4min,酯化率达97.5%~98.6%[32,33]。对羟基苯甲酸酯的微波合成可以解决传统生产中使用浓硫酸催化的污染大,反应时间长和产品分离难等缺点。

3没食子酸酯类

没食子酸酯由于可以清除人体内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羟自由基,具有抗氧化作用特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工及轻工等行业。但没食子酸酯类的常规合成用浓酸催化,反应时间长达6~8h,产率仅为88%[34]。而用微波合成没食子酸丙酯,微波辐射25min,产率可达93.7%[35]。采用固体超强酸SO42-/TiO2/La3+和对甲苯磺酸做催化剂,微波合成没食子酸正丁酯和正辛酯,加热时间25~60min,产率分别达89.8%和92.7%[36,37]。

4苯甲酸酯类

苯甲酸酯由于空间位阻较大,用常规加热的方法酯化反应很难进行。而采用微波加热对于合成的苯甲酸酯类有较佳的反应结果。如微波辅助合成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和邻苯二甲酸二苄酯,反应时间分别可以缩短到35min和2min,产率均达90%以上[38,39];微波辅助合成苯乙酸β-苯乙酯、苯甲酸苯乙酯、苯甲酸苄酯等一系列空间位阻较大的的芳香酯反应时间仅为5~10min[40~42]。当采用1GHz、50MWcm-2微波连续辐照常压合成苯甲酸酯类,与常规加热回流方式相比,反应速度可提高10倍以上[43]。

5其它芳香酯

香豆素是一类具有抗病毒、抗菌、抗凝血等生物活性的天然化合物,香豆素及其衍生物在微波辐射下可以快速合成。如张燕等[44]研究的以间苯二酚或间苯三酚和苹果酸氢钠为原料,在适量浓硫酸和冰乙酸存在下,利用微波合成香豆素使反应所需时间大为缩短,由原来传统加热方法的7~8h缩短为现在的1~2min。微波辐射相转移催化快速合成水杨酸正丁酯,采用280W微波辐射40min,产率可达96.8%[45],反应速度远快于常规加热。

6展望

微波有机合成具有清洁、高效、耗能低和环保等优点,是符合当今绿色化学潮流的一门新兴技术。酯化反应是最早应用微波技术的有机反应之一,微波合成芳香酯具有反应快,产率高及后处理简单等优点,也成功地合成许多常温常压下难以合成的芳香酯,这是由于微波在芳香酯合成中本身可以作为物理催化剂,可以使在传统加热条件不易进行的酯化反应得以进行的原故。

微波合成芳香酯中化学催化剂和反应介质的选择是合成的关键,可以直接影响反应速度,产率及后处理等,将来微波合成芳香酯的发展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①如何把微波和无污染,廉价易得,可再生性的绿色催化剂结合使用是应用微波技术生产芳香酯的关键,其中大孔树脂类催化剂是重要的研究方向;②采用对环境友好的反应介质是微波合成芳香酯另一研究热点,由于水作为反应介质其微波吸收效率较高,并且水是最便宜和无毒的溶剂,因此通过水相微波合成芳香酯是另一个发展方向;③无溶剂法微波合成芳香酯也是值得关注的研究课题。

转贴于【参考文献】

[1]MingosD.M.P.,BaghurstD.R..Applicationofmicrowavedielectricheatingeffectstosyntheticproblemsinchemistry[J].Chem.Soc.Rev.,1991,(21):1.

[2]徐良.防晒化妆品配方技术及其未来发展[J].香料香精化妆品,1999,14(4):21.

[3]张红,区国勇,防晒剂对甲氧基肉桂酸酯类的合成进展[J].香料香精化妆品,2001,15(3):18.

[4]姚新生.天然药物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5]金继曙,都述虎.莪术抗真菌主要有效成分对甲氧基桂皮酸乙酯的合成[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4,6(1):40.

[6]刘树文.合成香料技术手册[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401.

[7]黎彧,邝守敏,李双,等,食品包装用功能性添加剂灯心草黄酮含量测定的研究[J].包装工程,2006,27(5):82.

[8]章思规.实用精细化学品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6.

[9]俞善信,管仕斌.硫酸氢钠催化合成肉桂酸甲酯[J].香料香精化妆品,2003,20(4):20.

[10]管仕斌,文瑞明,俞善信,等.硫酸氢钠催化合成肉桂酸酯[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3,26(4):51.

[11]刘贵荣.对甲苯磺酸催化合成肉桂酸乙酯的研究[J].江西化工,2005,20(1):82.

[12]凌绍明,谭历生,隆金桥.高压微波催化合成肉桂酸甲酯[J].化工技术与开发,2003,32(1):10.

[13]陆丹梅,凌绍明.TiSiW12O40/TiO2催化合成肉桂酸甲酯[J].广西科学院学报,2004,20(1):10.

[14]陈才元,戴潮.微波辐射硫酸钛催化合成肉桂酸甲酯[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6(4):82.

[15]李静,王淑敏.微波辐射硅钨酸催化合成肉桂酸乙酯[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1(3):111.

[16]李静,王淑敏.微波辐射磷钨酸催化合成肉桂酸乙酯[J].化学试剂,2004,26(1):42.

[17]笠远峰,戚雪勇.β-取代丙烯酸的合成研究[J].化学世界,1998,39(4):174.

[18]张红,丁盈红,李若绮,等.对甲氧基肉桂酸乙酯的合成研究[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5,21(2):117.

[19]刘桂荣,肖承俊,王科军.微波辐射对甲苯基磺酸催化合成肉桂酸乙酯[J].宜春学院学报,2004,26(6):34.

[20]李德江,龙德清,付和清.微波辐射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催化合成肉桂酸苄酯[J].应用化工,2004,33(1):12.

[21]李德江,龙德清,付和清.微波辐射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催化合成肉桂酸苄酯[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4,24(3):48.

[22]李德江,王伟,付和清.微波辐射四丁基氯化铵催化合成肉桂酸苄酯[J].天津化工,2004,18(3):28.

[23]边延江,张学峰,张爽,等.微波辐射四氯化锡催化合成肉桂酸苄酯的研究[J].矿冶,2005,14(4):55.

[24]陈明凯,白林,胡克东.微波促进肉桂酸苄酯的环境友好合成[J].甘肃科学学报,2005,17(1):33.

[25]李晓莉,张乃茹,张永红,等.尼泊金酯类防腐剂的研究进展[J].河北轻工化学院学报,1995,16(1):58.

[26]林日高,林捷,周爱梅,等.对羟基苯甲酸酯类盐的抑菌作用及稳定性研究[J].中国食品添加剂,2002,(3):19.

[27]杨楠,陈洪仪.三种食品防腐剂的抑菌效果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7,28(1):189.

[28]吕亚娟,白林.微波促进H3PO4催化对羟基苯甲酸丁酯的合成[J].甘肃科学学报,2005,17(2):47.

[29]李敏谊,曾桂萍,汤悦荣.微波辐射法合成对羟基苯甲酸丁酯[J].化学试剂,2006,28(4):252.

[30]隆金桥,何燕英,冯露,等.高压微波催化合成对羟基甲苯酸乙酯[J].化工技术与开发,2005,34(3):14.

[31]隆金桥,凌绍明.高压微波催化合成对硝基苯甲酸乙酯[J].贵州化工,2003,28(6):7.

[32]边延江,段学涛,张爽,等.微波辐射固体酸催化合成对羟基苯甲酸苄酯[J].精细石油化工,2006,23(1):17.

[33]龚菁,王云翔,郭卫兰.微波辐射相转移催化合成对羟基苯甲酸苄酯[J].石油化工,2004,33(1):54.

[34]熊国华,张强,郝红,等.没食子酸丙酯合成工艺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24(4):353.

[35]张路,吕小霞,余新武,等.微波辐射下TiSiW12O40/TiO2催化合成没食子酸丙酯的研究[J].化工科技,2006,14(2):20.

[36]舒华,郭海福.微波辐射下固体超强酸SO42-/TiO2/La3+催化合成没食子酸正丁酯[J].化学研究与应用,2004,16(2):294.

[37]徐曼,姜萍.微波辐射下没食子酸正辛酯的合成[J].林产化学与工业,2006,26(3):97.

[38]王海南,袁庆林.微波辐射硫酸氢钠催化合成邻苯二甲酸二丁酯[J].化学与生物工程,2004,21(5):36.

[39]吴博,边延江,田中,等.微波辐射四氯化锡催化合成邻苯二甲酸二苄酯[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06,14(2):14.

[40]袁先友,张敏,微波辐射超稳Y沸石负载硅钨酸催化合成苯乙酸β-苯乙酯[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27(5):70.

[41]边延江,刘会明,吴博,等.微波辐射SnCl4·5H2O催化合成苯甲酸苯乙酯[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5(4):383,404.

[42]冯亚非,李先文.微波辐射相转移催化合成苯甲酸苄酯[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4,24(5):34.

[43]张志斌,詹鼎,鲁萍.千兆赫低功率微波催化安息香酸酯的合成[J].广东化工,2000,27(3):23.

食品微生物研究方向范文篇11

关键词:食品工程类专业;食品微生物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3)14-142-02

食品微生物学的根本任务在于发掘、利用和改善有益微生物,使其充分发挥微生物的生物效能,或者将微生物细胞本身作为食物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控制、消除或者改造有害微生物,造福于人类[1]。食品微生物学作为高校食品工程类专业的专业必修基础课,应重视其教学效果的提高。鉴于此,笔者对食品微生物学的教学过程进行初步探讨,与同仁共商讨。

1加强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是高等学校发展中的永恒主题,是高等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龙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而学科建设的基础在于人、财、物,其中人才是关键。完善的学科需要一支高素质及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师资的建设需要形成合理的学术梯队和知识更新体制,客观上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强学术交流。因此,首先要从长远考虑,组建一支具有战斗力、凝聚力的学术队伍;其次,要创造条件,选拔一批基础扎实、学风严谨和具有创新精神的青年教师进行培训,保证学科的后续力量;为此,食品微生物学学科组积极鼓励年轻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此外,学科组教师通过质量工程到对口支援高校进行交流学习,为提高食品微生物学的教学质量夯实基础。另外,必须加强实验仪器设施的投入。目前,塔里木大学生命科学院重新装修了实验室,更新了实验台面、桌椅等使实验室干净整齐,并新购置系列实验仪器设备,如发酵罐、超声波细胞粉碎机、超低温冷冻冰箱等设备,充分发挥其综合性、可协作性为教学、科研服务。

2教学内容改革

首先,对于传统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营养与生长,遗传及育种等,在安排课时时可根据食品类各专业的要求进行相应的调整。学习这些内容,使学生对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其次,可根据食品类各专业的不同特点精选相关内容,如对于食品科学专业,需要重点讲授微生物与食品加工、食品腐败、食品贮藏等内容;对于食品质量专业,则重点讲授食品微生物与食品安全性等内容。第三,应在教学过程中补充讲解食品微生物学的最新知识及应用的新技术,使学生了解熟悉食品微生物学的最新发展状况,如近年来,抑制食品中微生物生长的新型防腐剂和先进技术,已开始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运输和保藏中。

3教学方法改革

3.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缺乏兴趣,学生就容易产生厌学,上课时思想“开小差”,睡觉,玩手机等。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可采用情景式教学,将学生相对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食品微生物教学内容的问题提出来。例如,我们生活中存在着哪些与食品相关的微生物,它们哪些是对我们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怎样控制有害菌,保证食品安全,如何利用有益菌为人类提高营养丰富的食品等等。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2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过程包括教与学,二者缺一不可。传统的教学方法大多是老师在课堂上连续的讲,学生连续的记笔记,考试前学生死背书和课题笔记,考完试,学生掌握的知识几乎忘光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抑制。为改变这种情况,第一,可以把教师的教案印制成教学辅助资料发给学生,使学生减少上课记笔记的时间,对教师讲授的内容能够进行思考,若适当的采用启发式、研讨式、比较法等教学方法,将会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3];第二,列出所讲食品微生物学的相关参考书,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3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食品微生物学是一门发展迅速、日新月异的学科,而传统的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存在老师讲授较抽象、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为此,增加教学的直观性、融入最新的知识点而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势在必行。本学科组精心制作了内容丰富、生动形象、条理清晰的食品微生物学多媒体课件。3a来的多媒体教学实践证明: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使其的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生动,可以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果。利用多媒体进行食品微生物学教学,从根本上改变了黑板加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节省了课堂板书和挂图的时间,加快了教学进度,丰富了课堂内容,融入了更多的知识点,使食品微生物学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迈上一个新台阶[4-5]。

4实验教学的改革

搞好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对加深学生对食品微生物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6]。

4.1坚持让学生自己做实验在整个课程实习过程中,让学生直接参与实验准备,如实验器材的领取,试剂的配制、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等。整个课程实习过程的具体操作、实验结果的观察、记录与分析均有学生完成,指导老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操作及时给予纠正。同时,激励学生结合《食品微生物学》实验、实习指导用书,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方案,经指导老师同意后实施,如奶粉中细菌总数的测定,学生自己查阅国标,准备实验所需玻璃器皿,培养基等,实验操作过程均有该组同学自己完成。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对食品微生物学实习课程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动手的能力。

4.2开展系统性综合实验调整实验顺序,把食品微生物实验组成连续的、系统的综合性实验。如将有关的实验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既能节约课时,又加强实验的综合性[7]。对于食品中细菌总数的测定、大肠菌群测定及常见致病菌的检测,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检验样品,学生对自己得到的实验结果会感到满意。经过这一系列的实验,学生掌握了培养基的制备、灭菌锅的使用方法、灭菌方法、无菌操作技术等基本操作技术。另外,由于每组同学检测的样品各异,其检测结果也有所不同,可举行一次“学生研讨会”进行交流总结,这样有助于学生分析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江汉湖,董明盛.食品微生物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2]王京.地方高等学校特色学科建设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07.

[3]邵信儒,孙海涛,徐晶.食品微生物学教学方法改进与实践[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30(2):97-98,101.

[4]田洪涛,贾英民,孙纪录,等.构建面向21世纪食品微生物学教学新模式[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4,6(2):51-54.

[5]陈今朝,刘达玉.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24(6):72-73.

食品微生物研究方向范文篇12

每年全世界花费在饮食研究上的经费高达数万亿美元,什么样的饮食对我们是好的,每个人的理解不同,导致每个食品研究公司的研究方向也不一样,美国农业部副部长凯瑟琳・沃塔基曾称饮食进化的目标应该“更加健康、更加理智、产量更高、破坏性减少、更具可持续性。”

完全无菌还是有机农业?

日本大洲公司生产的完美蔬菜至少有一点并不太符合要求――它的产量颇低,一间工厂甚至不能满足一个小城市的人均日常所需,他们的蔬菜处于室内,完全掌控环境导致了规模发展的局限性。

在他们位于大阪的种植工厂里,工人们不像传统菜农那样穿着破衣服、留着脏指甲,他们都戴着手套和医用口罩,还穿着通常在化工厂才能见到的防尘防护服。一排排像化学商店里灯火通明的货架,取代了传统的菜架。这里的植物每个生长环节都处于完全控制中:从照明到温度、从湿度到水分。甚至二氧化碳的浓度每分钟也有改变。东京大洲公司工厂的发言人说:“工厂内种植的蔬菜与外界空气完全隔绝。没有使用农药,也就不存在被污染的蔬菜引起中毒的可能。因为这些植物种植在干净的房间里,不用水洗就可安全食用。”

与此类似的种植方法也出现在英国,在英格兰南部广阔的蔬菜温室,数百万的西红柿不是种在土里,而是水培种植。然而也有不少消费者质疑这一做法,认为它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食品。

在美国,人们更青睐有机农业,当然这与政府的大力提倡有关,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多次公开强调了新鲜、未加工和本土生产的食物的重要性,并身体力行在白宫开始种植有机蔬菜。

但一些传统农业的倡导者辩称有机农业无法提供足够的食物,因为其产量低于用化学原料养大的庄稼。“我们认为有机食物会有一席之地,但不足以喂饱我们和全世界。”美国玉米农会的首席执行官瑞克・托马斯说,“和现有方法比,有机食物产量较低,劳动量更大,而且更为昂贵。”

这也是个问题。并不是所有的公司或者研究机构都有能力干预基础农业,一些公司转向了成品饮食,期待能给人们带来更健康的选择。

“垃圾食品”吃到饱

营养学家卢安・威廉斯曾经在电视上做过一个令广大爱好零食的吃货们心碎的实验,他打开一袋散发着迷人香味的薯片,拿出打火机点燃一片,一团黑烟冒出,一片小小的薯片足足燃烧了一分多钟,一串又一串油脂流了出来。卢安称,当土豆变成薯片时,热量增加250倍!另外薯片中还包含了许多反式脂肪酸和丙烯酰胺、铝,吃薯片与吸汽车尾气等同。

大多数的休闲零食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健康隐患,因为它们使用人工合成原料和味精。为了将零食从垃圾食品的队伍提升至健康食品的行列,越来越多的食品公司投入其中,推出以营养丰富的食材制成的零食。

美国加州贝尔维迪尔市的金伯莉・海曼是一位32岁的妈妈。在她随身携带的包里有一种新型零食,这是一款由CJ食品公司生产的烤紫菜零食,它的大小适合用手拿着吃而且味咸,满足了部分消费者对薯片的渴望,但营养更丰富。海曼说紫菜现在成了她随身携带的新午间零食,有时还用它替代水果或酸奶。她在自己的妈咪出行包中储存了一些烤紫菜,并且还会与18个月大的儿子一同分享。

据芝加哥市场研究机构IRI的数据显示,自称一天当中在正餐外还要吃三到四次零食的消费者的比例在2014年升至41%,而2010年只有19%。新型零食的对象则是一个可能更为庞大的群体――希望吃得更有营养但又喜爱咸味薯片的消费者。荷兰创新营销公司的研究主管卢・安・威廉斯认为:“这部分消费者寻求的是‘可容许范围内的尽情享受’。”

百事旗下子公司菲多利公司在2010年底宣布,它将杜绝在其零食产品中使用人工合成原料及味精。该公司称自那以后它已做出“许多改变”。包括致力于去除产品中的反式脂肪酸及降低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这能有效改善消费者因担忧儿童肥胖问题而对吃零食产生的负面情绪。

德国零食生产商酷比也于去年4月份在美国推出了一款以豌豆为主料的薯条形零食。该公司的销售与市场营销副总裁史蒂夫・基普肯斯称,截止到今年上半年这款产品的销量增长了60%。

部分零食也存在价格过高的风险。宾夕法尼亚州派珀斯维尔羽衣甘蓝片的创始人布拉德・格鲁诺说,他的产品价格相对较高,一袋2.5盎司(约合70克)重的零食的价格接近8美元,这是因为配备蔬菜及将蔬菜脱水是一个劳动力密集的过程,要耗费15个小时。

饮品也要健康

除此以外,饮品的健康也不容忽视,这个在人们饮食结构中占据着很大比重的环节同样吸引了众多企业的目光。

2014年美国自然阳光公司最新研发了一种全新饮品――叶绿素,这种直接从植物茎叶中提取的浓稠状饮品据称可以帮助提高红细胞的质量和数量,提高氧气运输效率,因此,能够提供更多能量并改善健康。而且它还被认为是预防癌症的一种很强抗氧化剂,有抗菌和抗炎的好处。健康专家詹姆斯认为这种纯天然的植物提取饮品将会成为未来饮品市场的颠覆性成果。

同样取得重大突破的还有中国的洋河股份,据悉该公司专门成立了技术团队,用五年时间研发出一款颠覆性白酒――洋河・微分子酒。据该公司发言人称,经过长期深入研究,洋河股份掌握了健康微分子的形成机理,通过对传统白酒发酵工艺进行了革命性调整和创新,在自然发酵过程中实现了健康微分子物质的生成,从而赋予了微分子酒独特的健康品质。

这位人士补充说,洋河・微分子酒有三大特点,一是分子量小,所以代谢快、醒酒快;二是微量成分多,所以品质更绵柔,口感更独特;三是健康元素多,其中健康物质的含量远超其他白酒,具有抗衰老抗氧化等特征,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所以,即使与大家心目中健康的葡萄酒相比,洋河・微分子酒还要更健康一些。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岩土工程勘察方案范例(3篇)

    - 阅0

    岩土工程勘察方案范文1.1勘察纲要的编制岩土工程勘察纲要是每项岩土勘察前期所必须完成的首要任务,它相当于建筑施工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勘察纲要编写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勘察成.....

    农贸市场体系范例(3篇)

    - 阅0

    农贸市场体系范文关键词:中日农产品;农产品贸易;贸易摩擦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8-0084-021中日农产品贸易现状及摩擦表现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产品.....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