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的核心竞争力范例(12篇)

来源:网络

职场的核心竞争力范文

关键词:中小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对策

面对新的经营环境和变幻莫测的市场,中小民营企业如何提高核心竞争力,提供个性化产品和服务成为中小民营企业管理者的当务之急。本文就中小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问题进行探讨。

一、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理论

1.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所特有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技术或能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中最基本的能使整个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竞争力,是将技能资产和运作机制有机融合的企业自身组织能力,是企业推行内部管理战略和外部交易战略的结果。

2.核心竞争力的来源

中小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主要有:第一,企业的人力资本,中小民营企业必须建立相应的机制将人力资本与企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特殊人才竭力为企业奉献才能;第二,核心技术,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是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中小民营企业必须拥有持久保持和获得核心技术的能力;第三,管理能力,管理能力是中小民营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内容,它的提高有利于企业更有效地利用其资产,扩大经营范围,提高在市场中的竞争力;第四,研究开发能力。原创性研究开发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获得持久制造技术从而获得长期利润的源泉。

二、中小民营企业在核心竞争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1.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中小民营企业普遍专业化程度不高,许多中小民营企业领导人对核心竞争力意识淡漠,存在短期行为,忽视了自身核心竞争能力的培育,对核心竞争力的理解也有很大的差异,其结果只能在市场竞争中逐渐消失。以梅州市为例,在计算机软件产品的开发上缺乏长期战略,高新技术品牌个性化、差异化不明显,对产业技术密集项目投资的积极性不高,缺乏总体组织协调,技术创新能力较低,只能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2.管理模式先天不足

中小民营企业大多是家族式企业,选择家长式管理模式,凡事一个人说了算,缺乏来自内外有效的监控反馈和制约,即便做出错误决策,而下属作为执行者只能执行,很容易酿成恶果。一些中小民营企业在赚到一点钱后,就开始飘飘然,把企业当成自己的私有物,刻意去树立绝对权威,导致整个企业管理水准下降,活力减弱,效率降低,组织僵化,上下沟通受阻,市场应变缓慢,员工凝聚力和归属感下降,也就无竞争力可言了。

3.人才管理观念落后

中小民营企业用人缺少战略思想,习惯于在管理层中任用自己人,这种家族色彩极浓的管理模式固然有一种较强的向心力,但对企业的发展却是极为有害的。在知识经济时代,资本、原材料和机器设备等传统竞争手段的重要性正在减弱,人才成为竞争的制高点。中小民营企业家尽管口头上说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实际上却更加相信经验,对知识和人才缺少强烈的需求,这必然影响中小民营企业的持续发展。

4.缺乏科学决策,创新能力有限

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与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结果。经营者们往往因此而淡化了风险意识,缺乏科学决策。上项目之前缺少起码的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投资之前不作必要的未来收益回报预测,创新意识和能力较差,绝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都采用引进创新,甚至于假冒他人商标生产,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5.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强化和升级过程

核心竞争力是需要不断发展提升的,只有这样,才能给企业发展提供持续长久的动力。受各种因素的干扰,很多中小民营企业在形成了自己特色的核心竞争力后,往往忽视或淡化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其结果是核心竞争力退化,最终被市场所淘汰。

三、中小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问题的成因分析

1.自身综合实力的不足

随着竞争市场国际化的进程,中小民营企业都需要直接或间接参与国际竞争,必须使自己的产品、技术和人力资源等具有国际竞争力,企业的资源配置、产品开发、管理范围、增长方式等也应适应全球一体化的要求。但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规模小、资金有限,专业技术人员紧缺,既无研究开发人员,也无科技开发费用,导致中小民营企业根本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

2.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意识不强

中小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涉及核心技术能力、战略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生产和营销能力的培育等多方面,它需要通过一系列连续强化过程来构建,这一过程可能会经历很长一段时间。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和实际经济效益的时间越来越短,尤其是计算机互联网络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中小民营企业内部管理业务流程和企业间的交易、合作、竞争等方面的关系。因此,许多中小民营企业存在短期行为,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意识不强,忽视了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3.生产经营的环保意识不够

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中小民营企业经营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为代价,企业经营必须节约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生活环境,在充分满足消费需求、争取适度利润和发展水平的同时,要注重自然生态平衡,减少环境污染,维护人类社会长远利益及其长久发展,要大力开发绿色产品,并对企业的核心产品提出更高的标准。现实中,由于中小民营企业缺乏环保意识,导致中小民营企业的传统产品核心竞争力不强。

四、提升中小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1.借助管理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

(1)增强职工创新意识。中小民营企业要充分、客观地认清自身的竞争优势和劣势,准确预测产业的动态变化趋势,在把握未来环境变化和掌握企业优势的基础上,制定出适合本企业的独特的经营战略,才能把企业的核心技术转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这就要求中小民营企业必须努力提高全体职工的素质,增强创新意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参与市场信息的收集、分析和研究,通过信息民主化来提高广大职工参与企业重大决策的积极性,从而推动企业决策迈向民主化、科学化。

(2)优化团队组织结构。目前,中小民营企业从事知识和信息工作的职员人数大幅度增加,从而使人员结构呈菱形结构。这就要求中小民营企业组织系统扁平化和分工合作方式小组化,组织运作要以市场为中心,并且有持续的创新能力,要能根据市场的变化不断地创造和更新组织形式,增加各个部门的再造功能,使各机构在规划与实施自己的业务战略时更加注意全局观念。同时,要协调好创新与企业竞争力培养之间的关系,促进跨部门、多功能的团队协作,使企业能力确实在总体上大于其组成部分之和。

(3)充实文化内涵、提升服务水平。企业文化对管理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创造一种能有效保障企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环境,在企业内部培育和形成一种创新的文化氛围,建立一种有利于思想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等各种创新活动的机制。健康的企业文化一般建立在对社会需要、市场需求、顾客信息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在现代企业制度的背景下,中小民营企业应该用企业凝聚力、以人为本的经营意识以及竞争理念等先进的企业文化来装备企业及其员工,充实文化内涵,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4)开发人力资源、培养创新人才。中小民营企业要创造一种学习文化,确保人力资源满足企业创新的需要,在人力资源开发中要有协同精神,改革用人机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结合国外经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应该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提高个人技能,加强对工作的适应性;二是培养个人的学习能力,强化个人之间及个人与组织间的协调与合作;三是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性,为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人力资源。

2.借助信息化建设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建立高标准的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中小民营企业要舍得在技术创新上增加投入,以组建技术中心为重点,健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立高标准的技术中心,使其成为企业技术研究、技术应用、产品开发的中心,才能获得持续性竞争优势。中小民营企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不可能守着原有的核心能力一成不变,为此,应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加强“产、学、研”联合,形成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技术开发人员的积极性,形成一支强大的技术开发工作队伍,在核心专长的培育上迅速吸收外来资源,围绕核心业务进行技术引进和科技开发,有选择地引进国际先进适用技术,制定正确的科技发展战略,实现内外资源优势互补,获得规模效益和持续发展能力。

(2)强化信息系统的人本管理。中小民营企业信息化就是通过信息资源的开发和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来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与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中的竞争力。为此,中小民营企业应高度重视人在企业信息化中的核心地位,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重视人力资本投资,加大职工培训的投入力度,注重从战略高度来研究人才的开发、培养与使用,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源,让全体人员积极地参与信息系统的创新管理,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先进管理技术对现有产业进行改造,以信息化促进现有产业技术升级和产品换代,在研发上做到“研究一代、储备一代、应用一代”,从而改善管理与决策,促进管理创新,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开拓核心品牌塑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争创优质核心品牌。中小民营企业的核心能力,除了业务核心以外,更重要的是优质品牌核心。品牌的核心价值是特指品牌兼容多个产品的理念,是一个品牌有别于其他品牌的基本标志,也是最能打动消费者精神力量。在消费决定生产的时代,优质品牌能够带来更多的需求,有优质品牌就有市场。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优质品牌就会成为影响企业的知名度与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中小民营企业应适应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浪潮的要求,以企业价值最大化理念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导向,树立绿色价值观、使用绿色核心技术、开发优质核心品牌产品,维护人类社会长远利益及其长久发展。

(2)促进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是创新表达的基本方式,为此,中小民营企业要大力推动企业建立知识产权工作制度,增强自主知识产权尤其是原创性发明专利的创造、保护和运用能力。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企业可以建立专项基金,支持企业研发机构对科技创新成果申请专利,提高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和水平。

4.依靠政府职能转变提升核心竞争力

(1)转变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职能,构建符合国际惯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政企关系,实现政府管理体制的创新,为中小民营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提供保障。根据国外经验,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充分尊重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并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创造和维护一种有利于企业竞争、创新和发展的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市场环境。

(2)建立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资本市场体系。创新活动的回报常常是非线性的、不确定的和无形的,在产品获得商业成功以前,难以评估其货币价值。这些特点决定了中小民营企业难以获得银行的资金支持,单靠创业者个人和政府又无能为力,只能求助于资本市场。为此,政府必须建立和完善资本市场,为中小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创造条件。

(3)推动投融资体制创新。从表面上看,资金短缺问题制约着技术创新。实际上,落后的投融资体制才是问题的关键。例如,目前国内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近8万亿元,但由干多种原因,这些存款大多通过银行信贷或资本市场直接流向了国有企业,其他所有制企业包括中小民营企业,尽管比国有企业的增长速度要快三、四倍,却很难得到资金支持,为此就需要政府进行投融资体制的创新,只有如此,才能为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资金保证,为中小民营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保驾护航。所以,政府部门要完善金融市场,促进科技----产业----资本----市场的联动,发展风险投资机制,拓展产业融资渠道,为中小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和核心竞争能力的提升创造金融环境。

作者单位:梅州市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李明玉.中国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现实分析[J].经营与管理,2008,(1):47-49.

职场的核心竞争力范文篇2

关键词: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

中图分类号:F276.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7)11-0049-02

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独特性和不易模仿性、延展性和持久性等特征,是形成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对于企业发展具有不同寻常的战略意义。但是,我国广大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发展壮大。深入分析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中存在的问题,探索相应的对策措施,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存在的问题

1.对核心竞争力的内涵认识不准确。一是把企业竞争优势认作企业核心竞争力。竞争优势是企业在竞争中优于其他企业的表现,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优势之“本”。虽然企业竞争优势也可以来自于企业一般性的竞争力,然而只有核心竞争力才能产生持续的竞争优势。二是把企业一般意义的资源认作核心竞争力。事实上,只有企业独自拥有的、处于核心地位的、有长远战略价值的资源,才能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三是把企业某一方面的能力认作核心竞争力。实际上,只有同类企业所不具备、且难以模仿和复制的能力,才可能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企业战略意识淡薄,战略意图不明确。持续竞争优势的发挥需要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匹配。企业战略意图表明了企业未来的前进方向、自己的业务定位、计划发展的能力。从目前来看,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重战术、轻战略、依赖经验决策的情况。由于没有明确的战略意图,导致许多中小企业经营方向迷失,经营领域模糊,经营的盲目性、投机性、随意性特点突出,难以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研究发展投入不足,创新能力差。根据调查,我国中小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平均水平不到0.4%,而国际企业界普遍认为,研发经费占销售额的5%以上,企业才有竞争力;占2%仅够维持;不足1%的企业则难以生存。我国中小企业研发投入的严重不足,阻碍了企业进行技术改进和创新,也影响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持续竞争能力的形成。

4.筹资能力弱。由于金融资源分布与企业布局不匹配,担保规模小,风险分散与补偿制度缺乏,多层次资本市场尚未形成,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不协调,加之中小企业管理基础薄弱,普遍缺乏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财务制度不健全,透明度低,资信度不高,借款少、急、频的特点,银行常常因中小企业信用信息不对称、贷款的交易和监控成本高且风险大而不愿放款,直接融资渠道又不畅通,使中小企业资金筹措能力一般较低,影响其业务的开展、核心能力的培育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5.职工素质低。职工素质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因素,但是,我国中小企业普遍面临职工素质相对较低,优秀员工流动性大等问题,使得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缺乏相应的人力资源支持。

6.组织结构调整滞后,管理混乱。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信息在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企业组织结构应向扁平化、柔性化方向发展。而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实行的还是传统的直线型组织结构,由于组织结构调整滞后,中小企业很难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同时,与大型企业及国外企业相比,我国中小企业的战略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等各个方面的职能管理比较落后。这使我国中小企业普遍无法通过卓越的、有特色的管理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不能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提供相应的管理支持。

二、我国中小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熏受企业自身发展水平和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当前培育核心竞争力,主要应采取如下措施:

1.科学地制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战略规划。核心竞争力是支撑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战略性能力,它的培育必须依赖于企业的战略发展规划。因此,中小企业必须准确把握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准确预测和把握本行业产品、技术的变化方向及趋势,对可能发生和出现的重要事件、机遇和威胁,根据企业的优势和劣势及时做出灵敏和正确的反应,适时调整自身的战略发展方向,以应对行业机构、市场和竞争环境的不断变化,积累核心技术、市场策略及管理方法,从而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取得持久的竞争优势。

2.培育核心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技术创新往往是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的关键,研究开发具有自身特色的新产品、新技术,能使企业在市场中获得先机。一个企业要在竞争市场中有立足之地,要培育和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熏必须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核心技术应该是独特的,竞争对手无法对其加以复制。中小企业在打造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熏首先要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核心技术是什么,即哪些技术是自己专有的、关键的,然后再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对其专有技术和关键技术进行开发和提升。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一是要注意以市场为导向,形成自身的核心技术,创新核心产品,从而占领和开发市场。二是要注重合作,通过以市场手段获得企业需要的核心技术源或掌握核心技术源的人才,建立战略联盟,兼并收购拥有企业所需要的技术专长的企业,克服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实力不足的局限,将外来的不同知识有效地沉淀在企业内部,形成存在于企业内完整的知识体系,达到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3.建立合理的治理结构,创新企业内部管理。我国中小企业特别是国有中小企业活力不足,竞争力不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企业制度的束缚和制约,特别是产权不明晰、出资人不到位、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等,使得企业无力或无暇顾及和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中小企业必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改造和改革现有和现存的企业制度,使之更科学、更合理、更规范、更现代化,为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提供制度保证。同时,中小企业要转变管理观念,抛弃经验式、粗放式、家长专断式的随意管理方式,进行科学管理,完善企业中的激励和监督机制,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以有效保障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4.实行优势基础上的专业化发展战略。对我国中小企业而言,核心竞争能力的选择和确立应是一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过程,不应追求各方面的优势,而应寻求一个或几个企业拥有绝对竞争优势的、可持续的、并且能真正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平台。“专而精”是中小企业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战略选择。中小企业要发挥其“小”的特长,专注于一两个方面的优势形成核心竞争力?熏做强企业。中小企业要避免与大企业直接进行量的竞争,要从竞争对手和市场空隙中寻找机会,创造“先发制人”的优势,争取成为狭小市场的先入者。中小企业要彻底摒弃“小而全”的经营思想,形成“小而精”、“小而专”、“小而高”的专业化企业,真正做到与众不同,形成特色和专业优势。

5.创新企业文化。一种尊重职工、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是中小企业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中小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注意培育独特的企业精神,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经营理念、价值观、道德观和精神风貌,促使企业全体员工团结一致,充满凝聚力和活力。中小企业要注意提高企业的学习能力,建立学习型企业和创造型企业。现代企业是一个学习型组织,企业发展的深层原因和最后决定力量来源于学习能力的提高。中小企业只有具备比对手更快更好的学习能力,在企业内部形成自觉学习、团队学习的氛围,不断吸收新知识、新技能,才能对市场变化做出快速的反应,适应新的环境和市场,及时调整自己?熏从而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

6.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品牌以其难以替代的独占性、个性化以及良好的可继承性和延伸性,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有力武器。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品牌能够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利益,把品牌看成是一种宝贵的战略资本,把培育自己的品牌作为构筑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中小企业应当高度重视品牌的培育,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品牌战略,根据顾客的需要对品牌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运用整合营销沟通的手段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形成消费者对品牌的积极联想和认同,大力培养和维护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切实发挥品牌在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中的独特作用。

7.真正实行人本管理。要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以待遇留人,尽可能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要引入合理的薪酬结构,如奖励、股票期权、退休金计划等制度,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发挥人力资本在研究开发、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关键作用,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8.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要通过增加融资方式、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构建多层次信用担保体系、突出解决中小企业担保难问题,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提升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等途径,切实提高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为中小企业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提供坚实的财务保障。

参考文献:

职场的核心竞争力范文篇3

Abstract:Atpresent,China'sprivate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hasarapiddevelopmentandbigadjustment,andtheindustrycompetitionisintensifieddaybyday.Privatehighervocationalcollegesshouldfaceuptothestudentsmarketandthejobmarket,soithasdistinctmarketability.AmericanscholarsMichaelPotterproposedthatthecompetitiondependsonfivebasiccompetitiveforces:thecompetitorsintheindustry,supplierpower,customerpower,newentrantsandalternativepowerthreat.Thispapertriestoanalyzethecompetitionsituationthat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facethroughthemeetingpointbetweenPorter'sFiveForcesModelandprivatehighervocationalcolleges,tocultivateandpromotethecorecompetitivenessofprivate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andfindthepathofsustainabledevelopment.

关键词:民办高职;核心竞争力;培育;波特五力模型

Keywords:privatehighervocationalcollege;corecompetitiveness;cultivate;potter'sfiveforcesmodel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8-0207-03

0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不断改革,民办高职教育业出现了快速发展局面。据统计到2010年,我国民办高职学校已达到303所,在校生196万人,由此可以看出,民办高职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不可或缺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在发展中我国民办高职教育也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近几年全国的高考生源在持续减少,以广东省为例,2010年77所民办高职,计划招22.47万人,实际招生26.7万人,实际报到20.74万人,平均报到率77.7%,在高中和中职毕业生生源数量一定和就业岗位有限情况下,作为以高等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民办高职院校,当前和今后在招生、就业、教学等方面不仅面临同类高职院校之间竞争,而且还要面临来自培训机构、中职、独立学院、普通高校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竞争压力。因此,民办高职教育要想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就必须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

1五力模型分析民办高职教育核心竞争力的可行性

五力模型是由美国人迈克尔・波特提出的,它认为行业中存在着决定竞争规模和以及激烈程度的五种力量,它包括:新的竞争对手入侵、替代品威胁、买方议价能力、卖方谈判能力以及现存竞争者之间竞争(如图1)。

上面提到,民办高职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同样存在着激烈竞争。因此,运用波特五力模型来分析这五种基本竞争力量,民办高职院校就能明确自己优势与劣势,并且有针对性地进行定位和决策,才能确保在激烈竞争中又快又稳发展。

2影响民办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五力分析

相对应五种竞争力量分别为:

2.1现有竞争力目前,民办高职现有竞争力主要来自于:独立设置民办和公办高职高专院校,普通本科二级学院,各类大、夜大、函大以及中专所办高职班。为了生源和就业开展了激烈地“争夺战”,同一地区公办与民办以及民办职业院校之间竞争就更为激烈,。普通高校二级学院凭借自己公办学校牌子在招生方面要好于民办高职院校,中职高职班在招生方面优势相对较弱。在就业方面,各民办高职院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招聘会、宣讲会此起彼伏。可见,高职教育在招生与就业方面竞争激烈程度可见一斑。

2.2潜在竞争力我国经济处快速发展、社会加快转型期,但高等教育需求和资源供给矛盾日趋突出,国外高等教育十分看好我国的教育市场,而且进军势头迅猛。如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高等学校,频频在我国内地江浙粤沿海地区院校合作办学、招揽生源,这种合作办学的进入必将对民办职业教育产生巨大挑战和冲击。

2.3替代竞争力自学考试是人们接受高等教育机会和途径的一种独特教育方式,而且逐渐得到了社会肯定;现代网络远程教育这种灵活、方便且学习成本低的教育模式,也是很多人享受名校资源接受教育首选。这些都将对高职院校办学形成一定压力。另外,针对性很强的短期职业培训,如保险、IT、新华电脑、北方汽修、各种职业资格考试等近几年都得到了较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民办高职教育也形成威胁。

2.4生源情况从适龄数量上看,这些年生源减少将会使高职院校生源结构发生变化,从教学质量上看,可供高职院校选择的学生数量有限,即第一,成绩要达到省市、学校控制的分数线;第二,达到控制线的学生又有多条路可供选择,比如:复读、进入高职院校、参加短期培训快速就业及进入民办大学等。由于争夺生源竞争十分激烈,许多高职院校都不能完成招生计划。今后,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执行,再加上普通高校扩招、短期培训、社会办学发展,国外合作办学进入以及人们对民办教育观念上歧视等,使得民办高职院校可供选择有效生源将会更加紧张。

3民办高职教育核心竞争力内涵及构成要素

“核心竞争力”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1990年的《哈佛商业评论》上提出的。核心竞争力是在组织内部经过整合的知识和技能,是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能力。民办高职教育核心竞争力是学校长期形成的、涵于组织内质中的、学校独具的并且支撑学校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竞争优势,是使学校在长时间竞争环境中取得主动权的核心能力,它包括三个部分制度设计能力、资源支持能和贯彻实施能力三个要素。

3.1制度设计能力

3.1.1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民办院校产权分为三种,一种是个人投资,产权单一;一种是家族投资,产权属于家族中的部分成员;一种是产权合作,多个产权合作组建院校。不管哪种产权都要形成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办学体制。建立现代产权这种组织形式很适合民办高职院校,符合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和管理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的监督机制、激励机制和利益相关方合作办学长效机制,切实增强办学活力的改革方向。

3.1.2规范化的管理规范化管理的要领是工作模板化,什么叫做规范化?就是我们把工作实施按照IS09000族对学校的行政管理、后勤管理做成标准的工作模板;针对民办院校教师流动性大的特点,把课程教学管理做成体系标准,这样来一个新员工,看懂模板会按模板要求来做。模板化是所有员工快速管理进步的法宝,人管人累死人,制度管人才能管好人,必须靠强势的管理建立一套不断完善规范的管理制度。

3.2资源支持能力学校的有些资源是有形的,有些资源是无形的,但他们构成学校的资源支持能力。

3.2.1实训工作过程根据中国职教学会的统计数据,有近80%的学生对本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不满意,学生实训过程中设备过于老化,教学设计单一,实训操作缺乏系统性。因此,在校内实训时,实训基地布局应该与企业车间工艺路线和工作流程保持一致,实训过程与某一产品生产过程一致,实训的工作情境、文化氛围和管理模式与企业保持一致,基地即车间,车间即课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职业教育与企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3.2.2资源共享要实现资源的效用最大化,真正的资源共享,那么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那就是需要将学校不同平台、不同结构的学科与专业资源、教育资源、教学资源、声誉资源、市场资源、声誉资源、文化资源等进行汇总、整合并统一到一个开放式、全专业共享资源库平台中,然后将该资源全库镜像到每个学校的校园网内,并实施定期更新服务,这样资源库才能为校内教师和学生提供直接、快捷、方便的资源服务。

3.3贯彻实施能力

3.3.1要选择会执行的人执行力的首要条件就是用有执行力的人。选人,首先要注意诚信,没有诚信,执行就会偏离,强调执行力先要考查这个人够不够诚实,一个人如果不诚信,他做什么都东西会打一个折扣。其次是要信任。对于聘请专家治校应相信的时候不相信就患了猜疑症,不应相信的时候相信就是傻瓜。民办高职院校股东们要有这样开放的胸襟,能接纳专家不同的观点和建议。

3.3.2营造文化环境办学的目的要变成共识,才能执行。一个学校如果有危机,就是大家都有危机感,才能做成变革;一个学校如果有文化,要大家都有才会变成它的价值观,思想和行为;一个学校要有目标,要大家都愿意做,这个目标才会落实。有执行力文化不一定成功,也许是运气好,但没有执行力文化即使成功也是运气,最后还是失败。

3.3.3反馈机制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工作中对重要的环节脱钩,要追究原因,同时要求员工在工作中及时做好事前沟通、事中沟通、事后沟通等时段沟通;学校内部上、下、同级之间工作邮件必须在收到后限定时间内予以意见反馈,超过反馈时间,造成延误怠工的由责任人承担。

4民办高职院校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态势途径

4.1内部途径

4.1.1办学定位要“准”创业理想、项目质量和预期收入成为高职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三大驱动力,同时体现了高职教育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定位。民办高职学校的培养模式、专业和课程设置等必须围绕市场需求进行,强调工作职业性和社会适应性,强调由学生向职业人方向转换,在专业和课程设置方面要做到一专多能。

4.1.2教育思路要“新”开放式办学要求教育思路要“新”,要加强与国内外社会各界的广泛合作,走国际化的道路;同时民办高职学校在教学、科研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全面与国际接轨,通过在竞争中合作、合作中的竞争来促进自身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民办高职教育竞争力。

4.1.3培养目标要“明”民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明确。本科院校主要以培养研究为主,技校及培训机构以短、平、快培训,以培养操作为主,民办高职院校则应主要培养既要有良好理论素养,又要特别有动手实践能力,是复合型、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一定要有所体现,才能发挥自身比较优势。

4.1.4管理方式要“特”民办高职院校在管理上要转变观念,要引进化管理模式,强化战略决策、发展目标、招生、教学质量、就业等多方面管理,建立开放并且良好沟通环境和文化环境,使每位员工都可以向表达他的看法,包括建议也包括不满,同时由以实行购股计划,全体员工参与利润分享计划,该计划可以为员工提供丰厚退休金,解除了他们后顾之忧,使得员工利益与学校利益休戚相关,实现了真正意义上“合伙”。

4.2外部途径

4.2.1重组“知识”联盟民办高职核心竞争力可以通过“知识”联盟而获得。“知识”联盟有助于学校和学校、学校和企业的专业能力优势互补,创造新的交叉知识,共同进行课程开发,从而获得核心竞争力,也可通过兼并收购方式迅速扩大规模,学校通过重新整合自己内外资源,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并使校中厂,厂中校快速进入其他竞争领域,以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4.2.2开展产学研孵化基地建设民办高职院校要积极引导和督促教师和研发专员深入企业一线,了解政企需求、传递合作意向,积极建立培训和服务中心并开展面向社会的技能培训和社会服务,联手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并开展科技攻关和技术创新、协助政府开展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等工作,这种服务理念以经得起产业结构和市场调整的考验为检验标准,这样才能保持与社会、与企业建立融洽共赢的关系,并且最终形成民办高职的核心竞争力并立于不败之地。

5结论

从波特五力模型分析看出,核心竞争力培育和提升是一项长期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民办高职院校要打造核心竞争力,应该从制度设计能力、资源支持能力和贯彻实施能力三方面入手,任何一个面收缩成零,核心竞争力也就减弱到零。只要其它三面都不为零,任何一个面的增加,也都会起到提升核心竞争力作用。

参考文献:

[1][美]著迈克尔・波特陈小悦译.竞争优势[M].第1版,华夏出版社,2005.

[2]刘占文,温景文.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7,(35).

[3]王前新,卢红学.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质分析与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7,(21).

[4]娄金海.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培育问题探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2).

[5]周俊.职业学校核心竞争力培植路径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8,12,25.

[6]胡圣浩.从战略到执行――战略落地系统解决之道[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职场的核心竞争力范文篇4

论文摘要:就业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是与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相关的概念,必须弄清这两个概念的确切内涵,才能对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进行准确定义。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有两个问题需要澄清:一是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否等于一技之长;二是就业核心竞争力与核心就业价值观的关系。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指在大学生能力系统中起主导作用,能使大学生在就业市场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并可持续发展的、独特的并不易被人模仿的一种综合能力。

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形势愈加严峻。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同时也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影响社会的稳定与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在此背景下,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问题成为研究焦点。

一、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概念——逻辑分析

依逻辑学上的定义规则,要给概念下定义首先要确定被定义概念从属于哪一个邻近的属概念,然后找出被定义概念与共同的属概念下的其他种概念在反映对象上的差别,即种差,将种差加上属概念就构成定义概念。

分析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我们可以发现其邻近的属概念是能力,《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出版)对能力的解释为:“能力通常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包括完成一定活动的具体方式,以及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能力是在人的生理素质基础上,经过教育和培养,并在实践活动中吸取人民群众的智慧和经验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又遴析出与就业核心竞争力相关的共同属概念下的两个种概念:就业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我们必须弄清这两个概念的确切内涵才能比较出它们与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差别,即种差,从而对就业核心竞争力进行准确定义。

(一)就业能力

不同学者对就业能力的理解并不相同,国外学者Hillage&Pollard将就业能力与学生的工作能力相联系,与学生得到岗位(任何岗位)的能力相联系,认为就业能力是获得最初就业、维持就业和必要时获取新的就业所需要的能力。对于个人来说,就业能力依赖于以下几个方面:知识、技能和态度等资本的存量;运用和部署这些资本的方法;对潜在雇主展示资本的能力;个人的运作空间,如劳动力市场、个人环境等。Brown则从强调地方、国家和国际劳动力市场是毕业学生就业成功的重要决定因素出发,认为就业能力是寻找和维持不同就业的相对机会。而Little将就业能力看成是一个与个人特点相关的绝对维度,认为就业能力是“促使个人更可能获得就业和成功地选择职业的一系列的成就、理解力和个人特征”。

国内学者郑晓明认为,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问,通过知识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陶爱祥认为,就业能力指的是一个人能够寻找到满意的工作、适应环境变化以及调整自己胜任工作的能力,包括工作能力、适应能力和求职能力。张丽华将就业能力区分为思维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自主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应聘能力几个方面,并发现就业能力有显著的年级差异。

国外学者主要从综合的、个人展示的、个人必要特点这三个视角对就业能力进行各自定义,相比较而言,国内学者的定义比较零散与随意,多就就业能力谈就业能力,视野欠宽,研究不深。笔者比较认同Hillage&Pollard的定义,这是因为:首先,就业能力是一个动态概念,包括从获取就业岗位、维持就业岗位、重新选择和获取新的岗位这一动态过程中的能力,其概念的外延比核心技能和关键技能宽泛。其次,就业能力是多维度概念,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的个人属性。再次,毕业生需要具有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但这只是最基本的前提,还需要有恰当的方法和能力向雇主展示,即需要可转化技能(transferableskills)和能力。最后,个人需要运作空间也说明“英雄需要有用武之地”,这也与整个劳动力市场的发展趋势和状况、甚至与社会经济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就业核心竞争力与就业能力相比较,区别在于:

第一,就业核心竞争力具有相对性,即在一定范围内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人力资源优势。就业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基于已知变化的过去性和现在性而以未来性进行表达的能力。具体来讲,所考察对象竞争力现在达到的水平可以衡量它现在之前的竞争力。就业能力是能力的现在式,着眼于现在能力达到的水平。竞争力也是现在式,它不仅着眼于能力的现在,也着眼于能力的未来发展,着眼于发展趋势;就业能力一般着眼整体,就业核心竞争力可以着眼于整体,也可以不考虑规模因素。如果用直线来形容两者的话,竞争力是一条两端无限延展的直线,分别包括过去、现在与未来,而就业能力则是一条线段,其两个端点分别为过去和未来与现在的临界点。

第二,就业核心竞争力具有比较性。单独对象的竞争力评价体现不了竞争,因而没有意义。竞争能力要在一组竞争群体的竞争中,通过比较来体现。而就业能力是一种获得就业、维持就业所需要的能力,呈现的是能力的绝对维度,不必然进行比较。

第三,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异质性(或称独特性)。核心竞争力与就业能力相比,它关注的不是学生现有的外在于自身的静态的能力,而是基于市场竞争条件下学生独有的、别人不易模仿的持续竞争优势,强调独特性与持续性的结合才是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二)核心元争力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是1990年美国密西根大学商学院教授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伦敦商学院教授加里·哈默尔(GaryHame1)在其合著的《公司核心竞争力》(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一文中首先提出来的。他们对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是:“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梅雅(M.H.Meyer)和乌特巴克(M.Utterback)认为,核心竞争力特指企业价值活动各环节所蕴涵的、区别于竞争对手的独特能力,如研究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等。这些能力往往直接映射为企业在产品系列创新、新产品上市推广、对广泛资源的组织协调等方面的独特能力。

奎因(Quinn)、道赖(Doorley)和帕克特(Paqu—ette,1990)认为,核心竞争力的积累与企业的持续发展、特别是企业核心产品与核心技术的发展过程息息相关。由于产品与技术平台是需通过长期的学习和积累才能建立的,因此,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以往的投资和学习行为中所积累的、独特的企业专长(历史性的难以仿效的知识集合)。

核心竞争力理论尚处于不断发展完善之中,但至少我们可以知道,核心竞争力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竞争优势之源是什么,即什么带来了竞争优势;竞争优势之“源”是通过什么样方式表现出来的,即“源”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是什么;如何才能保持竞争优势,即要回答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问题”。

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属于个人核心竞争力范畴,而核心竞争力理论主要研究国家、区域、企业等宏观领域,两者有着一定的理论渊源关系却又有所区别。

(三)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根据定义公式被定义概念=种差+邻近属概念,本文把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定义为:在大学生能力系统中起主导作用、能使大学生在就业市场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并可持续发展的、独特的并不易被人模仿的一种综合性能力。它处于大学生能力系统中的核心层。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经过对比得出的结果,没有一般性的就业能力就没有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作为大学生能力系统中的核心部分,能为大学生带来核心价值和持续竞争的优势。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个人以其拥有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在不断学习中创新,在不断创新中整合各项可供利用的资源,充分凸现资源要素的效用而使自我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是其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这种综合素质不仅包括知识、技能,还应包括个人品质及其价值观等。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具有如下显著特征:核心价值性、独特性、发展性和综合性。

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与就业能力、核心竞争力的关系如图1所示。

二、需要辨明的两个问题

为了准确地把握看起来简单而实质内涵较深邃的就业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我们还应进一步搞清以下两个问题。

(一)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否等于一技之长

1.就业核心竞争力不等于一技之长

潘汉尔德和哈默指出:“培育核心能力并不意味着在研究和发展上超过竞争对手。”l9这说明核心能力与技术专长不能等价。有一技之长对于毕业生就业竞争而言无疑是重要的,但有了独特的技术专长并不能保证大学生必然能够成功并维持长期的竞争优势。举一个例子,A、B两位毕业生同时应聘到C企业,由于A同学持有某技术证书很快受到重用,而B同学只能从最底层做起。但由于A同学个性孤傲,人际关系处理不好,目中无人,常以应付的心态对待工作,且不时有跳槽情绪,导致上司、同事怨声载道,而B同学则自知不足,好学多问,踏实刻苦,待人亲切,主动承担任务且能很好完成,并很快考取了技术证书,因此广受赞誉,A、B两人的未来发展孰优孰劣不言而喻。这可能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但笔者想要说明的是,就业竞争不仅仅是技能的竞争,更是综合能力的竞争。

2.就业核心竞争力与核心技能的关系

就业核心竞争力不等于技术专长,并不意味着技术专长不重要,相反拥有核心技能是毕业生就业时一块分量十足的敲门砖。那么核心技能在就业核心竞争力中究竟处于何种地位,它与就业核心竞争力有着怎样的关系?

我们将就业核心竞争力定位为大学生获取岗位、维持就业和必要时重新就业的核心能力,不仅是突出就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未来取向和发展性,还强调了它不是一种普遍共有的基础能力,而是一种个性化的、与众不同的竞争优势。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就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应用很广的术语,意义广泛,缺乏作为可操作方面的明确性和准确性。正如Hillage和Pollard所认为的那样:“对于个人来说,拥有雇主相关知识、技能和态度对于进入劳动力市场和释放潜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能够利用资本、营销资本和销售资本。

鉴于各学者对就业核心竞争力的解释都明确强调了个人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相关特点,因此,我们可以借鉴、运用在胜任能力研究中被广泛引用的KSAOs(Knowledge,Skills,Abilities。OtherChara—cteristics)框架来分析就业核心竞争力与核心技能。许多研究证明,就业技能是工作要求的可转化的技能组合,也表示了必要的功能和知识、技能、态度,是核心范畴。。因此,知识、技能和能力及态度、个性等是就业核心竞争力与核心技能的共同核心,也就是说,KSAOs是两个概念的核心基础,其中Os是比较复杂的,主要包括:动机、态度、积极性等特质。谢晋宇认为以,用Os来概括是一种不精确的概括,应以中介变量(InterveningVariables)来进行概括,因为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变化是我们平常很难观察到的,其变化常常需要以一系列的中介因素为媒介来发挥作用,只有在KSAs变化引起了动机、态度和积极性等发生变化时,通过这些中介变量的作用,KSAs变化才能导致行为(Behaviors)变化,而行为变化才是最终的目标。因此,应将KSAOs模型发展成为KSAIBs模型。笔者深以为然。

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他们的KSAs变化是看不到的,企业在招聘过程中看到的学生行为,往往是在极短时间里的第一印象,这些行为(包括外貌、言谈、礼仪等)是他们平时KSAIs积累的结果,也是他们表现自己KSAIs最重要的载体。企业根据大学生的行为决定是否录用他们。因此,我们以KSAIBs模型来连接就业核心竞争力与核心技能这两个概念(见表1)。

就业核心竞争力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表现为一种胜任能力,即KSAIs,其外显形式就是大学生的就业行为,即B。就业行为又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前期准备工作,包括简历的撰写、资料和信息的收集、与相关人物的联系与沟通、形象包装、面试演练等;二是应聘过程中的表现,包括衣着打扮、面试礼仪、语言表达等等,这是最重要的方面;三是应聘过后的表现,如对失败的总结或积极寻求另一个机会等。这些行为中有一部分是KSAs决定的,但有更大部分是由(态度、动机和积极性)决定的。许多大学生有着良好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但由于缺乏运用和部署这些储备的技能从而不能对潜在的雇主展示自己的KSAs,也就失去了展示自己的机会与空间。这些都是由中介因素影响的、决定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技能。

(二)就业核心竞争力与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在KSAIBs模型中,价值观属于中介因素,连接知识、能力与外显求职行为,是就业核心竞争力与核心技能的共同核心。

1.什么是核心就业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就是价值观体系。核心价值观是整个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和最稳定的部分,是一个人、一个集团乃至国家和民族长期秉承的一整套根本原则。

核心就业价值观是大学生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在社会需要与客观事物所能满足这种需要的关系之间产生的一种关于职业与就业行为的观念,是大学生对“真实”(rea1)就业过程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评价、决定取舍的思想观念。它是大学生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如何处理内外矛盾所依据的一系列准则,包括对职业类型、职业价值、薪酬、就业地点的看法或态度,是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指路明灯”。如果说职业理想或目标是解决方向的问题,那么核心就业价值观则是行为模式的具体指导原则。

2.核心就业价值观是大学生的第一竞争力

核心价值观虽不能被看到和触摸到,但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却能渗透进就业竞争力的各方各面,成为能力中枢神经系统,并成为核心能力的发出者和指挥者。核心价值观不具有强制力,但当其一经行为主体所接受,就会进入无意识,进而形成内在的、左右行为主体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指向。理念决定行为,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竞争优势正是其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只有保持正确的、不断创新的就业理念,大学生才可能拥有最强的竞争力。

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特别是核心专长的开发会导致对就业价值观的假设前提、行为模式以及关键技能组合等的重新思考和重新定义。开发核心专长和培育核心竞争力需要远见洞察力,这种远见洞察力植根于先进的核心就业价值观中。

职场的核心竞争力范文篇5

关键词:就业高职学生干部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5(a)-0231-01

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ies)是指一个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可以持续产生独特竞争优势的资源和能力。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是个人以其拥有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在不断学习中创新,在不断创新中整合各项可供利用的资源,充分凸现资源要素的效用而使自我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其综合索质的集中体现。

1高职学生干部核心竞争力

1.1高职学生干部核心竞争力

高职院校紧贴市场办学,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复合人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找到适合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工作岗位的能力。学生干部更具就业竞争力,是因为学生干部具有用人单位所要求的优秀品质,我认为有如下几个方面。

1.1.1优秀的精神品质

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作为一名学生干部的基本素质。学生干部本身的道德品质及其由此产生的道德效果对全体学生影响很大,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学生干部自身的榜样力量和吸引、感召、引导人的内聚力。大部分用人单位在挑选毕业生的时候,会把应聘者的个人品质放在首位,因为一个人的业务素质、实践经验和工作能力,可以在工作中得到提高。因此,诚信、正直、积极、乐观的品质是大学毕业生择业的敲门砖。

1.1.2完善的素质结构

担任高职学生干部能全面培养和锻炼自己能力,作为老师与同学的桥梁和枢纽,他们担负着配合学校各方面力量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因此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具有榜样的力量。学生干部是作为学生基层组织各种活动和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首先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其次要有较高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再次有较强的心理素质与优良的身体素质。

1.1.3丰富的实践经验

学生干部是高校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重要力量与对象,负责协助教师组织策划校园内各种活动。企业希望聘用有经验的毕业生,主要是看中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活动经历,学生干部参加学生活动、社会实践比较多,具有很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判断的能力等等,对社会接触程度都比较好,自然就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优势。

1.1.4职业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高职教育体现在基础文化课和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上,还体现在学校对于学生的职业素质的培养上。注重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实施专业实训,学校还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让学生走进企业,直接在岗位上进行操练,在企业的真实环境中得到锻炼。学生干部是校园学术科技、文化体育等方面表现突出,是大学生中最活跃、最具潜质、最具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先进分子。事实证明,学生干部的经历对于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有极大的帮助。

2高职学生干部核心竞争力培养的意义

核心竞争力是毕业生可持续就业的一种发展能力,是毕业生的知识积累或素质养成达到一定水平,具备可自主开发、能动挖掘的潜能。它是一种隐性素质或能力,主要包括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由其延伸的学习能力等,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决定因素。

大学生干部是教师眼中的好帮手,是学生眼中的管理干部,他们忙碌的身影是大学校园里的一道风景线。然而,大学生干部也同样面临着就业和未来的职业发展。因此,对高职学生干部来说,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培养诚实守信精神,强化组织管理能力,矜矜业业干实事,是他们能较快融入社会并被社会所接受的重要条件,这也是高职学生干部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标志。

3构建高职学生干部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通过工作实践及问卷调查等形式,本文探讨了以下三点方式方法来构建高职学生干部核心竞争力。

3.1加强对学生干部的教育培训

通过学生干部培训班、工作经验交流会、现场观摩会等多种形式,提高他们的理论修养和政治素质,帮助他们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工作和学习的关系;帮助他们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开展的“麦田计划”,融合了培训,交流,自我展现为一体的系列培训,学生干部在培训过程中不仅仅提高了自身的工作能力,并且提高了自我的责任心及集体意识,加强了自身思想政治素质。

3.2注重与学生干部的交流

通过个性化的交流,了解学生干部的兴趣和特长,给他们交任务、压担子,放手鼓励他们开展工作;在遇到困难和阻力时,为他们补台撑腰,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在工作有失误时,引导他们做好总结。注重情感培养,作为新手,他们在工作中会遇到很多挫折与困难,平时应该多关心他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给予他们及时的鼓励,提高学生干部的自我认知度,对于培养学生干部的自信心及抗压力培养也有一定的效果。

3.3注重在工作中培养能力

在学生干部培养上务必要严格要求,工作上有计划,学习上有目标,生活中树形象;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严格的考核机制,并及时将考核结果反馈给他们本人,要让学生干部时时处处有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在工作指导上,要放手让他们干,要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平台;在管理领导上,指导他们定计划,检查他们工作的进度和效果,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干部比一般同学有更多的经历,形成优良的品格,如“做事的责任感”,“对组织的忠诚度”等,都需要学生干部从中加以总结和提炼,真正形成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4结语

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干部的综合能力,在择业过程中,战胜竞争对手,找到适合施展才华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适当工作,通过培养大学生干部的就业竞争力,在择业过程中击败竞争对手,获得就业机会,达到职场目标,从而实现自身价值的实力。

参考文献

[1]楼锡锦,周树红,吴丽玉.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5(7).

职场的核心竞争力范文

论文摘要摘要:从核心竞争力的涵义入手,经过对核心竞争力的反思,提出核心发展力的概念。通过对核心竞争力和核心发展力概念的对比,可以得出职业院校核心发展力的构成要素,并据此对构建职业院校核心发展力所面临的新问题做出现实的思索。

核心竞争力的涵义和反思

核心竞争力的涵义布罗哈德和哈默(PraharadandHamd)在1990年5/6期《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这一概念。他们将核心竞争力定义为“能使公司为客户带来非凡利益的一类独有的技能和技术”,并指出摘要:“组织中的积累性知识,非凡是有关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知识是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来源。”①对于核心竞争力的涵义,我国学术界有不同见解,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种说法摘要:一是能力说,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指企业创造利润的能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中那些最基本的能使整个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的能力;二是系统说,认为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理解为一个系统,持此论者将其界定为“是一个以知识、创新为基本内核的企业某种关键资源或关键能力的组合,是能够使企业、行业和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现实或潜在竞争优势的动态平衡系统”;三是综合优势说,认为随着对核心竞争力讨论的深入,核心竞争力不只是表现在企业中,凡是处于竞争态势中的组织和个体都存在着核心竞争力新问题。因此,由企业领域延伸到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也成为当下学校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要话题之一,这一概念从企业中借鉴而来,在教育领域颇有大行其道之势。在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对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提法是否合适仍需要谨慎分析。

对核心竞争力的反思企业发展的经历表明,竞争实力的提高最终并非体现为外延的扩大,而是体现为发展潜质和厚积薄发的内力,即内涵的诸多因素。企业发展可以从内涵和外延两方面分别推进,职业院校的发展同样如此。目前存在的新问题是,某些职业院校过于注重外延发展,一味追求扩大建筑面积、硬件建设和资金投入等等,建成之后的院校设施条件一流,但却往往忽略了内涵建设,师资队伍、专业建设、教改和科研等方面难有作为。由此可见,职业院校实际应该做的是培育“核心发展力”,满足受教育者求得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形成高尚的职业操守和职业态度,通过职业选择进入某职业领域的需要,促进学校发展和教育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学校间的竞争和合作都是手段,学校自身的内涵发展才是根本、是归宿。发展是参和竞争的资本,只有自身实力做大做强,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从而打造出知名的教育品牌、富有特色的教育模式、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价值底蕴;反过来说,假如只论竞争,拼得你死我活,完全依托市场的功利性竞争搞行业垄断,那么职业院校就会失去其教育主体的非凡独立性,继而冲淡教育发展的本质功能,最重要的一点是忽视学校育人质量这一命脉。因此,构建“核心发展力”对于职业院校的发展而言至关重要。

核心发展力的概念界定

核心发展力的涵义在我国首先提出学校“核心发展力”概念的是上海市建平中学校长程红兵。他在《弃“核心竞争力”取“核心发展力”》一文中指出摘要:“学校核心发展力就是学校发展的根本要素,学校发展的源动力,这是一种扎根于学校组织内部,能够促使学校成为自主、自为、自律,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主体的能力,是一种促使学校充分开发办学资源、积极利用办学资源,并使学校资源转化为学校文化,实现教育功能的能力,可以说就是学校这个生命体的DNA。”②此外我国学者张树青在《论打造企业核心发展力》一文中也有对“核心发展力”概念的界定摘要:“……(企业)在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为形成企业发展优势起到核心功能的各种能力及其能力组合。”③探究对核心发展力涵义的理解,首先,就不同的学校而言,核心发展力一般是指“同质更优而异质独占的能力”。④以天津工程师范学院为例,“异质独占”指和同类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相比,“本科﹢技师”培养模式为首创,也是学校在竞争中处于优势的重要指标。其次,具体到某一学校而言,核心发展力是在发展中必不可少,在本校总的发展趋向中起核心功能的发展能力。这种核心发展力要么表现为创新能力,要么表现为内部团结协作能力,要么表现为外部关系协调能力或其他能力。

核心发展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比较核心发展力和核心竞争力反映了在发展上的不同价值观。核心发展力受发展观引领,尤其是科学发展观对核心发展力的引领是职业院校健康发展的规律性要求。而核心竞争力则是受竞争发展观引领,但竞争发展观并非总发展观层次的价值观,而是比总发展观低一层次的价值观。按照上述分析,核心发展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相比处于上位,核心竞争力只是核心发展力的一部分,而非全部。核心发展力中除了竞争力以外还有合作能力,以及把竞争、合作和其他方式的能力综合在一起,为职业院校营造发展优势的整合力。笔者认为,核心竞争力只是在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大环境下政府决策和经济体制等因素对学校定位和培养目标的非凡要求。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核心竞争力的内容,而核心发展力的内容更深邃,功能更完善,构架更牢固,是核心竞争力发展的最终指向。核心发展力和核心竞争力是“源”和“流”的关系,二者本质上都将归到“发展”二字上来。⑤

职业院校核心发展力的要素什么是职业院校的核心发展力?职业院校核心发展力如何构成?这是一个比较前沿的新问题。在这里,我们给出职业院校核心发展力的含义摘要:核心发展力是在职业院校发展过程中长期培育和积淀而成的,孕育于职业院校文化,和职业院校自身牢固融合,难以被他人模拟和替代的一种基础性能力,是职业院校能够持续发展的关键能力,是最重要、最本质的能力。规模的竞争、数量的竞争只能使职业院校在某段时期内获得相对竞争优势,而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能够促进职业院校内涵发展和潜质提升的是核心发展力。笔者认为,职业院校的核心发展力是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力量,是由职业院校的办学实践、组织管理两部分核心要素构成的。

第一,办学实践能力。首先,要明确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标准,立足市场,面向社会,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设备、师资等),因地制宜地构建符合本校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培养符合社会需要和市场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提高职业院校办学质量。其次,要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实现教师的人本化管理。职业院校教师队伍一般由文化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组成,由于对教师的专业结构、专业教学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要求较高,职教师资队伍应具有敬业精神、扎实的知识功底和教育理论基础,并具有相应的实践经验,具有职业课程开发能力以及适应专业教学任务迁移的能力。

第二,组织管理能力。职业院校管理层需要有把握大局和协同合作的向心力。各级管理者要各司其职,高层管理者制定学校总体发展战略、发展思路,制定发展规划,提出发展目标,中层管理者将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目标加以落实,从而实现总体发展目标,只有上下管理层拧成一股绳,才能形成核心发展力的中坚力量。因此,正确把握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执行国家有关发展职业教育的各项政策,上下一心,是职业院校管理层应当具备的组织管理能力。办学实践能力体现职业院校在育人功能方面的发展能力,而组织管理能力则反映其在管理学校、培育学校向心力和凝聚力方面的发展实力。应充分熟悉办学实践和组织管理之间的关系,二者是唇齿相依、相互依靠的。办学实践只有在学校组织管理的宏观指引下,才能有正确的发展导向,并以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和鲜明的办学特色支撑职业院校的向心力,促进学校的核心内涵发展,在对教师的人本管理中发挥积极功能。

构建职业院校核心发展力的思索

职业院校的发展不同于企业的发展和普通教育一样,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首先要确定的是其公共属性和公益性。教育部长周济指出摘要:“中国政府从来没有把教育产业化作为政策,一定要坚持社会公益事业的属性。”他还指出摘要:“不能把教育同其他产业、把教育同企业等同起来。”根据产业经济学理论,企业参和市场竞争的原动力在于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职业院校不可能像企业那样办教育,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非凡地位、受教对象的非凡性以及和劳动就业的密切关系等这些非凡的内在规定性,决定了不能简单地把提升职业教育的核心发展力等同于企业式的发展。目前存在的一种错误倾向是把教育产业化等同于教育商业化,实行商业化运作方式,乱招生、乱收费,职业教育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的生存境遇是可想而知的。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个“发展”就是要求职业院校办学重在抓质量、准定位、求特色。职业教育一旦过分追求赢利,只管招生、不顾学生质量和毕业生前途,学校的路子就会越走越窄。没有质量谈何发展,没有发展如何竞争?教育产业化不应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职业教育要在中国乃至世界教育体系中占据有利地位,一要抓学生质量,二要求办学特色,这才是学校立足社会的生命之源,也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核心发展力。

正确看待发展和竞争的关系“发展才是硬道理”,职业教育发展最大的敌人不是同行,而是自己。竞争更轻易使职业院校产生迷失自我的倾向。对于职业院校而言,只注重竞争力的提升,争相“专升本”,无休止地扩招,一旦失败即会在同行发展中处于劣势。竞争并非学校的目的,发展才是最终“着陆点”。发展首先是服务和回馈社会能力的不断提高,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大量社会急需的服务于生产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和同行的竞争,职业院校需要采取的最根本的应对办法是增强自身实力,保持自身特色,而不是一味地和综合高等院校争高低。正如程红兵所言摘要:“学校之间的竞争更多地是柔性的,一般不会那么激烈,不会出现你死我活的直接后果。学校竞争的目标指向不是压垮对手,最终取而代之,实现行业垄断,或接近行业垄断。学校的目标指向是发展自我,沉淀自我的文化含量,提升自我的文化品位,成就自己的文化特色,培养造就更多的优秀人才。”他还指出摘要:“学校一定程度上是超越功利的,从根本上说学校要的不是竞争,学校要的是发展;假如说企业更多地是强调外延的扩张……学校更多地是强调内涵的发展。”

目前,学术界对职业教育过于偏向“功利性”和人才培养的“工具性”有所批判,但职业教育的发展并不是要和普通教育一争高低,甚至抢占教育市场,职业教育应有自己独立的目标指向。首先以自我求发展,把发展作为赢得竞争的根本保证,在职业教育领域首先超越自我,其次以竞争优势立足职业教育市场,这才是各类职业院校应当追求的目标。

注释摘要:

①PraharadC.K.andHamd,Gary.ecoreCompetence0ftheCorpora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w,1990,(5/6)摘要:79-91.

②程红兵.弃“核心竞争力”取“核心发展力”[N.中国教育报,2006-12-09摘要:(3).

③④⑤张树青.论打造企业核心发展力[J.当代经济探究,2006,(8).

参考文献摘要:

[1王川.正确熟悉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观[J.职教论坛,2005,(3).

[2张维迎.谈核心竞争力[N.组织人事报,2002-02-25.

[3MicealR.Czinkota,LlkkaA.RonkainenandMichealR.Moffett.“InternationalBusiness”4thed.TheDrydenPressHarcountBraceCollegePublisher,1996.

职场的核心竞争力范文篇7

激发政府“放”的活力

回顾改革历程,不论是在行政体制改革方面,还是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主题都是权力下放。都是权力从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转移和从政府向社会转移的过程,也就是纵向的政府间分权和横向的政府向社会分权。

权力下放是行政体制改革的政治内核,也是简政放权的题中应有之意。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快中央行政权力下放的进程。

早在2013年5月,总理在国务院部署机构职能转变时就强调指出,改革不仅要取消和下放权力,还要创新和改善政府管理,管住管好该管的事,放和管两者齐头并进。要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把政府工作重点放在“保基本”上,在非基本的公共服务领域,更多发挥市场和社会组织的作用。

实际上我们不难看出,政府下放权利,对于国企改革来讲,就是要处理好政府与企业的关系。

所谓政府企业关系,是指以企业作为行为主体,利用各种信息传播途径和手段与政府进行双向的信息交流,以取得政府的信任、支持和合作,从而为企业建立良好的外部政治环境,促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在政府企业关系中,企业是主体,政府公众则是客体,即企业是政府关系的作用对象。

首先,政府的根本目的是为企业服务,正是这一点构成了现代政企关系的基础。企业的运转和成长可以增进社会财富,提高人们的生活福利,使壮有所用、老有所依,企业构成了整个社会的经济基础。

其次,政府是依法管理,企业是依法经营,都是以法律为基础,是构建在法律基础上的两大活动主体,过去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太多,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第三,政府对企业的行政管理方式应当转变。改革开放以前,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不可避免地带有计划经济的一些特征。其主要表现就是政府对企业的行政管理主要采取审批的方式。而现在政府可以依法利用经济手段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也可以对微观上的企业微观行为进行处罚,但除此之外,政府不具备其它对企业的支配权力。对于企业的生产、投资等各项具体经营,政府应减少干涉。

第四,建立新型政企关系,转变政府职能。激发政府“放”的活力非常重要。政府不再是企业制度设计的主体,主要职责是搞好企业外部环境,是一个服务者和协调人的角色,应当集中精力维护市场秩序和搞好宏观调控,该企业做的事,由企业自己来做。

事实上,自2001年9月全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全面启动以来,10多年内国务院取消和调整的行政审批项目超过2000多项,其中包括减少和下放投资审批事项、减少和下放生产经营活动审批事项、减少资质资格许可和认定、减少专项转移支付和收费、减少部门职责交叉和分散等。自2002年以来,国务院向全国下发了26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文件,取消行政审批事项2700多项、合并调整30多项、下放管理层级400多项、工商登记前置改后置140多项,权力下放已经在更广泛的意义上真正落到了实处。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改革要紧紧扭住转变政府职能这个“牛鼻子”,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以更有力的举措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破除制约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形成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今年以来,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和中央指定地方实施的行政审批事项再取消50项以上,再取消一批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削减一批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

当前,推行混合所有制改革,要解决好政府的放权问题,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让政府按照市场经济要求,把该赋予给企业的权力赋予给企业,把该履行的监管责任履行到位。只有这样,国企混改才能达到目的。所以,混改必须解决政府的权力下放问题,并用权力下放来衡量混改的效果,评判政府的职能转变。

为此,我们以地方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例。2016年1月,邢台市人民政府颁布关于下放调整部分市级行政职权的决定。决定对808项市级行政职权进行下放调整,取消、暂停行政职权16项,下放行政职权119项,明确权属划分673项。

2016年2月,河北省政府简政放权再出新举措,20个部门下放49项行政权力事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时。

2016年4月5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布关于下放部分行政权力的决定。决定下放自治区教育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5部门196项行政权力。

激发企业“闯”的活力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基石,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企业长期培育和积淀而成的。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期不懈努力。

那么,什么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他有哪些特点?如何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激发和培育这种“闯”的活力?

首先,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处于企业核心地位、影响企业全面发展的竞争力,在较长时期内相对稳定,是一般竞争力的统领。而一般竞争力包括营销竞争力、研究开发竞争力、理财竞争力、人员竞争力、产品竞争力、品牌竞争力等。

其次,核心竞争力作为获取企业优势的“引擎”,必然有它自身的特点:价值性。企业能为用户提供超过其他企业的更多的使用价值,更好地、更全面地满足用户需要;延展性。企业能够从核心竞争力延伸出一系列新产品和新的服务;难以模仿性或不可仿制性。一个企业拥有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企业独一无二的,即其它企业所不具有的,而且是不可模仿的和难以替代的,这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核心竞争力是不断演化的。经过一段时间,特别是最终产品、核心产品、核心技术会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科学技术发展而逐渐失去竞争优势。企业必须不停地根据产业发展方向以及企业自身资源的储存状况,适时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相互关联性。核心竞争力是许多不同单位或个人相互作用产生的,是企业整体优化的结果。

总之,核心竞争力是拓展新业务的源泉,并构成了企业的战略核心。

眼下的许多企业,多数是按照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在进行,缺乏应有的市场意识。使得不少企业在创新创业方面缺乏动力,缺乏热情。尤其是有的国企随然规模巨大,但是,真正有核心技术、核心产品、核心竞争力的并不多。

我们试想,为什么在结构性改革过程中,有那么多的僵尸企业需要处理,那么多的遗留问题需要解决,那么多的风险需要化解,原因就在于,国企长期以来都没有真正的在市场闯一闯、冲一冲,没有在创新方面有大的动作。还在依靠垄断、行政资源、政策倾斜等生存,造成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明显不足。因此,推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就是要解决企业“闯”劲不足的问题。

由此,我们认为通过以下几项措施,来激发和提高企业“闯”劲。

第一,企业要科学制定战略规划,培育企业核心技术,创造核心产品,从而占领和开发市场。

第二,建立企业战略联盟,注重相互合作,通过市场手段获得企业需要的核心技术和专业人才,将外来知识有效地沉淀在企业内部,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达到培育和提升企业的“闯”劲。

第三,企业要发挥其“精”的特长,专注于某一两个方面的优势形成核心竞争力,向“专”和“精”的方向发展,把自己业务做到足够专业,真正做到与众不同,形成特色和专业优势。

第四,加强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创新用人机制,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提高人才待遇,充分发挥各级人才的社会作用,建立核心能力研发的激励机制。及时对组织结构进行调整,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

第五,创新企业内部管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促使企业员工团结一致,充满凝聚力和“干”的活力。

第六,2016年8月已《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开展员工持股试点的意见》,企业可以用“员工持股试点+混改”作为主线。尤其是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服务型国有企业等员工持股可以先行先试。

简言之,企业是经济的基本细胞,是市场主体,企业兴则经济兴,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归根到底要靠企业,要让企业改革和创新激发市场的创造力和“闯”劲。

激发社会资本“投”的活力

目前,由于济形势下行、企业效益不佳,改革深入推动不够,导致社会资本没有较好投向,投资者的积极性也不高,造成经济转型步伐不快、企业竞争力不强。

很显然,国企改革对社会资本来说,仍是目前最好的投资平台。也就是说,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必须把激发社会资本的活力放在最为突出的位置,要有效吸引社会资本,积极引进社会资本。

而从方式上看,整体上市、资产证券化、员工持股等还是吸引社会资本的有效方式,但是,企业也可以采用引进战略投资者、股权转让、资产重组、增资扩股等方式引入社会资本。激发社会资本“投”的活力

众所周知,鼓励社会资本投资,需要政府和社会在政策、手段、思路等方面给企业更大的自,允许企业大胆地闯、大胆地试,只有真正改革了,社会资本才有出路,社会资本的投资活力才能激发。

比如,组合引入保险资金、社保基金等长期投资者参与国家重点工程投资,包括PPP等,还有启动养老金投资运作。国有资本与非国有资本共同设立股权投资基金,参与企业改制重组等。

而国有企业证券化形成的上市公司,可以通过投资控股、投资参股和股权改造等多种形式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

目前,放宽行业准入,让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到社会领域的投资中来,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最重要的手段,也是最关键的方面。实践证明,单纯依靠政府和国有投资,是很难让社会领域的投资活力显著增强的,也无法让社会领域的短板得到更好地修补和延长。

今年3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激发社会领域投资活力的意见》,意见指出,当前我国社会领域新兴业态不断涌现,投资总量不断扩大,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但仍然存在放宽准入不彻底、扶持政策不到位、监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必须进一步激发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社会领域投资活力,着力增加产品和服务供给,不断优化质量水平,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

职场的核心竞争力范文1篇8

关键词:企业核心能力;竞争优势;战略管理;市场定位;细分;消费者行为

一、引言

随着我国工业化向更为成熟化发展,标准化、规范化以及规模经济的大力推行,同类产品在品质、性能以及服务方面的思想度越来越高,市场竞争也日趋白热化。对于企业来讲,单一的通过提高商品的品质和功能特色已不能成为企业获取较大利益的渠道,一个占据市场份额较高的商品的功能极易被其他企业模仿,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之间的竞争力,并且不同供应商提供的同类产品也会给顾客带来难以区分的功能利益差别。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单一的品牌竞争并不能使自身脱颖而出,只有在通过合理地市场营销方式来赢得顾客的消费偏好,才能够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二、企业市场营销核心竞争力的作用及特点

美国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将市场营销定义为“个人和集体通过创造、提供并同他们交换产品价值,一伙的所需之物的一种社会和管理过程”。在现代企业中,我们可以将企业的市场营销竞争力是指“企业根据市场营销环境和自身资源条件,通过系统化的营销努力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比较优势,创造顾客价值,达成互利交换,实现企业及相关利益方目标的能力。”企业的市场营销竞争力在研究企业竞争力理论中占据中十分重要的地位,越来越多的研究资料也证明企业长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核心竞争力,且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的构成要素就是市场营销。市场营销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如下特点:(1)为顾客增加价值,例如可以通过降低产品或者服务的的价格并且提供更好地质量等等;(2)是市场营销难模仿、难复制和难复制三点;(3)是企业可以从市场营销中取得一定的利益,具有利益的可得性特点。依靠核心竞争力的这些特点,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就能够在交换的过程中为顾客提供更为优越的价值,从而实现企业的盈利和可持续发展。

三、如何在市场营销中保持和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首先,以市场为导向,努力推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对于一个企业来讲,盈利是其最终的目的,为了能够在盈利中求得生存,企业需要从资金的最终来源市场为企业生存创造永久的、稳定的条件。市场是多变的,市场的多变性决定了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所表示的指标以及权重也具有了不确定性,因此就要求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所表示的能力指标要能够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发生变动。例如对于电子行业来讲,由于技术的更新速度十分迅速,因此电子产品如何能够在市场营销中为自己营造出最大的优势就需要企业结合现阶段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欲望,针对消费者的心理特点来加强技术和设备资源的更新改造能力。总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求企业能够以市场为导向的来做到综合能力的组合,将企业发展的目光放长远而不是短期内经济利益为导向的综合能力的组合。

此外,市场营销观念主张经营者需要消费者从单一的营销目标转变为企业发展链条上的一个组成部分。换句话说,消费者同企业之间共同存在于一个大的合作范畴内,双方共同谋求自身的利益,从而达到共同发展和互惠互利的目的。所以说不断地强化市场合作关系对于企业在未来市场上的真正竞争力的不断强化并且对于企业来讲获得市场的充分肯定对于其更加持久和长远的发展是十分有力的,能够保障企业永久生存所需要的资金来源。总之,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是以市场的变动为向导的综合能力的一种组合,需要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改变而加以变动,并成为推动企业开发新的市场的能力。

其次,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依靠,做好市场的营销和开发。企业的营销构架包括三个层面:最顶层的是企业的营销文化,它反映着企业的营销在整个企业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属于一种战略理念层层,包括导向和态度两个小层面;第二层就是企业的营销战略,包括市场细分、、目标市场的选定、产品定位三个小层面,这一层是营销文化在企业具体营销活动中的具体运用与体现;第三层面的架构就是营销手段的具体运作,包括企业内外部活动及其整合,是作为营销战略的执行活动出现的。

四、企业市场营销的建议

对于企业来讲做好市场营销是其提升市场竞争力的核心,因此如果做好市场营销的工作就显得极为重要,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首先,对于企业来讲,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前提下,要能够以现实的或者潜在的顾客需求为中心,通过综合竞争对手的战略目标和协调各部门的活动把企业的资源有效整合起来。以此为基础就能够在满足顾客的需求、提升竞争力等方面做出快速而准确的反应能力,从而为进一步创造持续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企业要能够在市场营销者优先考虑如何为消费者提供便利来够的商品,从而使买卖双方的交易能够变得更为简单、便利和经济,从而满足消费者的普遍需求。

再次,企业要做好准确的市场定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以及可支配能力的提高,人们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观念都在发生的变化,因此,企业要能够制定出有效的营销战略,做到准确的市场定位,从而使市场营销由被动转变为主动。

参考文献:

[1]周桂香.构造三维市场营销,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

[2]屈振宇.浅谈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市场营销[J].科技信息,2008,(28).

[3]祝艳萍.人性化:营销中的核心竞争力[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7,(2).

职场的核心竞争力范文1篇9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使得大学毕业生数每年得以迅速递增,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了749万人,比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4年再增加了22万人,然而2016年我国高校毕业生预计将继续增加,有望突破760万人,这将给各大高校的就业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高校必须跟上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调整办学思路,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升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才能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一、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目前,学术界从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分析,认为其是指大学生在接受教育培养以及自身努力后,获得的各项综合素质和基本能力,并通过提炼、提升和整合形成以个人专长为核心的具有突出性、独特性、能够被社会认同和需要的最具竞争优势的差异化素质和能力的统称。

构建和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不仅能帮助大学生顺利,更或是满意就业,也是各高校高效率、高质量完成就业工作,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的保证。

二、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途径

1.以市场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提升学生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对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学习后掌握的各种能力,是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中心,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要想通过提升大学生的专业能力,来走出就业难的困境,这就需要高校按照市场需求来设置专业,调整专业结构,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首,其它相关专业为辅助的专业链,并时刻关注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及时预测、调整和补充新的专业课程。此外,学校还应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模式,根据市场及学生的实际需求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并通过专业类的技能竞赛促进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和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运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

2.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优化育人环境,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出发,他们希望招聘到不仅专业能力强,而且素质全面(包括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以及富有创新精神等等)的大学毕业生。因此,高校须竭力优化育人环境,开展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在学习氛围浓厚、校园文化丰富多样的环境下,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发展个人兴趣和特长,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协作配合能力、领导管理能力等。高校的教学、学生管理部门以及团委应当相互配合,让第二课堂成为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并将学生的素质教育活动纳入学分管理,实现素质教育活动与学分互换,使学生兴趣、能力、特长与所学专业更好的匹配,从而增加学生参加素质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发展的个性化、全面化和多样化。此外,高校还可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例如:将目前现代企业常用“5S管理”模式(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与学校宿舍文化建设相结合,使得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很好的接触并感受到优秀的企业文化,从而增强大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

3.以实践教学为重点,开辟多种渠道,提升学生实践经验

企业为了在短期内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往往希望尽可能少的在新员工培训上进行投入,因此在招聘的过程中,就较为重视应聘者的实践经验,而这恰恰是目前很多应届大学毕业生最为缺失的。为此,高校应多途径、多方面、多层次的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和企业实践,扮演好组织者和实施者的角色,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实践工作经验。在此过程中,高校一方面可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建立稳定的实习、实践基地,开展产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这样不仅可以更好的完成教学计划的实习要求,也可丰富学生的实际工作经验,还能为学生假期实习提供岗位。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鼓励并帮助学生投入到志愿者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社会服务意识、奉献精神,锤炼优秀的意志品质,这些也正是企业在招聘过程中较为重视的。

4.以就业指导为抓手,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升学生求职能力

(1)加强就业形势教育和心理辅导

加强就业形势教育,有助于学生认清现实和自我,摆正就业心态,正确的进行就业定位。而适时的开展毕业生心理咨询和辅导,将引导学生挖掘自身潜能,增强自信心和心理承受能力,及时调整就业过程中的不良思想,正确对待得失,时刻保持乐观、积极的情绪。

(2)确保国家政策和就业信息的传达

高校应通过校园就业网站等就业工作宣传平台,及时对毕业生进行劳动法规、医疗保险和人事制度等相关国家政策法规的教育,从而避免学生因缺乏相关知识出现的各种法律纠纷和劳动保障问题。此外,学校要通过各种途径,如人才市场、各种传媒的招聘广告,以及校企合作单位等,收集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并加以汇总和分析,有针对性的推荐给学生。

(3)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对自己未来职业的期望和设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将激励学生围绕自身规划,科学合理的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业进程,并不断为自己的职业理想努力奋斗,这对提高学生就业成功率和就业质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4)重视求职技能指导

高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做好各种就业准备工作,了解求职的程序,以及面试中应注意的问题,如服装、谈吐、姿势等礼仪。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使其学会更好的介绍和推荐自己,以提高用人单位的注意。

(5)培养创业精神,开展创业教育

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以及国家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扶持下,高校应积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通过开设专门的创业教育课程,邀请优秀的创业代表及有关专家来校讲座,或通过建立创业实践基地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创业培训和操作的平台,努力使创业教育成为学校向国家和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新渠道。

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关键在于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这就需要高校以市场为导向,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丰富学生实践经验,并不断完善学校就业指导和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昭,杨凯,杨健全.培养和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问题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0,(5).

[2]姚德超,曹凯旋.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J].人才开发,2008,(2).

职场的核心竞争力范文篇10

Keywords:privatehighervocationalcollege;corecompetitiveness;cultivate;potter'sfiveforcesmodel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8-0207-03

0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不断改革,民办高职教育业出现了快速发展局面。据统计到2010年,我国民办高职学校已达到303所,在校生196万人,由此可以看出,民办高职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不可或缺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在发展中我国民办高职教育也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近几年全国的高考生源在持续减少,以广东省为例,2010年77所民办高职,计划招22.47万人,实际招生26.7万人,实际报到20.74万人,平均报到率77.7%,在高中和中职毕业生生源数量一定和就业岗位有限情况下,作为以高等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民办高职院校,当前和今后在招生、就业、教学等方面不仅面临同类高职院校之间竞争,而且还要面临来自培训机构、中职、独立学院、普通高校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竞争压力。因此,民办高职教育要想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就必须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

1五力模型分析民办高职教育核心竞争力的可行性

五力模型是由美国人迈克尔?波特提出的,它认为行业中存在着决定竞争规模和以及激烈程度的五种力量,它包括:新的竞争对手入侵、替代品威胁、买方议价能力、卖方谈判能力以及现存竞争者之间竞争(如图1)。

上面提到,民办高职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同样存在着激烈竞争。因此,运用波特五力模型来分析这五种基本竞争力量,民办高职院校就能明确自己优势与劣势,并且有针对性地进行定位和决策,才能确保在激烈竞争中又快又稳发展。

2影响民办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五力分析

相对应五种竞争力量分别为:

2.1现有竞争力目前,民办高职现有竞争力主要来自于:独立设置民办和公办高职高专院校,普通本科二级学院,各类成人电大、夜大、函大以及中专所办高职班。为了生源和就业开展了激烈地“争夺战”,同一地区公办与民办以及民办职业院校之间竞争就更为激烈,。普通高校二级学院凭借自己公办学校牌子在招生方面要好于民办高职院校,中职高职班在招生方面优势相对较弱。在就业方面,各民办高职院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招聘会、宣讲会此起彼伏。可见,高职教育在招生与就业方面竞争激烈程度可见一斑。

2.2潜在竞争力我国经济处快速发展、社会加快转型期,但高等教育需求和资源供给矛盾日趋突出,国外高等教育十分看好我国的教育市场,而且进军势头迅猛。如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高等学校,频频在我国内地江浙粤沿海地区院校合作办学、招揽生源,这种合作办学的进入必将对民办职业教育产生巨大挑战和冲击。

2.3替代竞争力自学考试是人们接受高等教育机会和途径的一种独特教育方式,而且逐渐得到了社会肯定;现代网络远程教育这种灵活、方便且学习成本低的教育模式,也是很多人享受名校资源接受教育首选。这些都将对高职院校办学形成一定压力。另外,针对性很强的短期职业培训,如保险、IT、新华电脑、北方汽修、各种职业资格考试等近几年都得到了较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民办高职教育也形成威胁。

2.4生源情况从适龄数量上看,这些年生源减少将会使高职院校生源结构发生变化,从教学质量上看,可供高职院校选择的学生数量有限,即第一,成绩要达到省市、学校控制的分数线;第二,达到控制线的学生又有多条路可供选择,比如:复读、进入高职院校、参加短期培训快速就业及进入民办大学等。由于争夺生源竞争十分激烈,许多高职院校都不能完成招生计划。今后,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执行,再加上普通高校扩招、短期培训、社会办学发展,国外合作办学进入以及人们对民办教育观念上歧视等,使得民办高职院校可供选择有效生源将会更加紧张。

3民办高职教育核心竞争力内涵及构成要素

“核心竞争力”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1990年的《哈佛商业评论》上提出的。核心竞争力是在组织内部经过整合的知识和技能,是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能力。民办高职教育核心竞争力是学校长期形成的、?涵于组织内质中的、学校独具的并且支撑学校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竞争优势,是使学校在长时间竞争环境中取得主动权的核心能力,它包括三个部分制度设计能力、资源支持能和贯彻实施能力三个要素。

3.1制度设计能力

3.1.1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民办院校产权分为三种,一种是个人投资,产权单一;一种是家族投资,产权属于家族中的部分成员;一种是产权合作,多个产权合作组建院校。不管哪种产权都要形成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办学体制。建立现代产权这种组织形式很适合民办高职院校,符合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和管理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的监督机制、激励机制和利益相关方合作办学长效机制,切实增强办学活力的改革方向。

3.1.2规范化的管理规范化管理的要领是工作模板化,什么叫做规范化?就是我们把工作实施按照IS09000族对学校的行政管理、后勤管理做成标准的工作模板;针对民办院校教师流动性大的特点,把课程教学管理做成体系标准,这样来一个新员工,看懂模板会按模板要求来做。模板化是所有员工快速管理进步的法宝,人管人累死人,制度管人才能管好人,必须靠强势的管理建立一套不断完善规范的管理制度。

3.2资源支持能力学校的有些资源是有形的,有些资源是无形的,但他们构成学校的资源支持能力。

3.2.1实训工作过程根据中国职教学会的统计数据,有近80%的学生对本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不满意,学生实训过程中设备过于老化,教学设计单一,实训操作缺乏系统性。因此,在校内实训时,实训基地布局应该与企业车间工艺路线和工作流程保持一致,实训过程与某一产品生产过程一致,实训的工作情境、文化氛围和管理模式与企业保持一致,基地即车间,车间即课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职业教育与企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3.2.2资源共享要实现资源的效用最大化,真正的资源共享,那么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那就是需要将学校不同平台、不同结构的学科与专业资源、教育资源、教学资源、声誉资源、市场资源、声誉资源、文化资源等进行汇总、整合并统一到一个开放式、全专业共享资源库平台中,然后将该资源全库镜像到每个学校的校园网内,并实施定期更新服务,这样资源库才能为校内教师和学生提供直接、快捷、方便的资源服务。

3.3贯彻实施能力

3.3.1要选择会执行的人执行力的首要条件就是用有执行力的人。选人,首先要注意诚信,没有诚信,执行就会偏离,强调执行力先要考查这个人够不够诚实,一个人如果不诚信,他做什么都东西会打一个折扣。其次是要信任。对于聘请专家治校应相信的时候不相信就患了猜疑症,不应相信的时候相信就是傻瓜。民办高职院校股东们要有这样开放的胸襟,能接纳专家不同的观点和建议。

3.3.2营造文化环境办学的目的要变成共识,才能执行。一个学校如果有危机,就是大家都有危机感,才能做成变革;一个学校如果有文化,要大家都有才会变成它的价值观,思想和行为;一个学校要有目标,要大家都愿意做,这个目标才会落实。有执行力文化不一定成功,也许是运气好,但没有执行力文化即使成功也是运气,最后还是失败。

3.3.3反馈机制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工作中对重要的环节脱钩,要追究原因,同时要求员工在工作中及时做好事前沟通、事中沟通、事后沟通等时段沟通;学校内部上、下、同级之间工作邮件必须在收到后限定时间内予以意见反馈,超过反馈时间,造成延误怠工的由责任人承担。

4民办高职院校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态势途径

4.1内部途径

4.1.1办学定位要“准”创业理想、项目质量和预期收入成为高职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三大驱动力,同时体现了高职教育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定位。民办高职学校的培养模式、专业和课程设置等必须围绕市场需求进行,强调工作职业性和社会适应性,强调由学生向职业人方向转换,在专业和课程设置方面要做到一专多能。

4.1.2教育思路要“新”开放式办学要求教育思路要“新”,要加强与国内外社会各界的广泛合作,走国际化的道路;同时民办高职学校在教学、科研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全面与国际接轨,通过在竞争中合作、合作中的竞争来促进自身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民办高职教育竞争力。

4.1.3培养目标要“明”民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明确。本科院校主要以培养研究为主,技校及培训机构以短、平、快培训,以培养操作为主,民办高职院校则应主要培养既要有良好理论素养,又要特别有动手实践能力,是复合型、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一定要有所体现,才能发挥自身比较优势。

4.1.4管理方式要“特”民办高职院校在管理上要转变观念,要引进化管理模式,强化战略决策、发展目标、招生、教学质量、就业等多方面管理,建立开放并且良好沟通环境和文化环境,使每位员工都可以向表达他的看法,包括建议也包括不满,同时由以实行购股计划,全体员工参与利润分享计划,该计划可以为员工提供丰厚退休金,解除了他们后顾之忧,使得员工利益与学校利益休戚相关,实现了真正意义上“合伙”。

4.2外部途径

4.2.1重组“知识”联盟民办高职核心竞争力可以通过“知识”联盟而获得。“知识”联盟有助于学校和学校、学校和企业的专业能力优势互补,创造新的交叉知识,共同进行课程开发,从而获得核心竞争力,也可通过兼并收购方式迅速扩大规模,学校通过重新整合自己内外资源,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并使校中厂,厂中校快速进入其他竞争领域,以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4.2.2开展产学研孵化基地建设民办高职院校要积极引导和督促教师和研发专员深入企业一线,了解政企需求、传递合作意向,积极建立培训和服务中心并开展面向社会的技能培训和社会服务,联手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并开展科技攻关和技术创新、协助政府开展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等工作,这种服务理念以经得起产业结构和市场调整的考验为检验标准,这样才能保持与社会、与企业建立融洽共赢的关系,并且最终形成民办高职的核心竞争力并立于不败之地。

职场的核心竞争力范文篇11

【关键词】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办学思路

美国著名管理学者普拉哈德和哈默尔在1990年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他们认为,随着世界的发展变化,竞争加剧,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强,企业的成功不再归功于短暂的或偶然的产品开发或灵机一动的市场战略,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按照他们给出的定义,核心竞争力是能使公司为客户带来特殊利益的一种独有技能或技术。学校核心竞争力是学校长期形成的、涵于组织内质中的、学校独具的、支撑学校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竞争优势,是使学校在长时间的竞争环境中取得主动权的核心能力。本文借鉴管理学理论和模型构建和分析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为高职院校办学和发展开阔思路。

1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1)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职业教育概念的核心要素包括“职业”、“技术”和“教育”。职业是指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并以其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职业是职业教育产生与发展的客观基础,职业的发展变化决定了职业教育结构的变化以及职业教育内容、课程体系的调整和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变化。技术是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包括经验技术和理论技术。技术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原动力,职业教育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教育是启发智慧、教化国民、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职业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一部分,是教育的一个类型,具有教育的一切属性。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类型中的教育高级层次,是高等教育层次中的职业教育类型。

从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这个哲学命题出发,可得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类型划分的基本依据,再由高职教育培养人的类型,即可得出其本质特征。培养什么人与培养目标有较大关联度,但两者并不相等。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培养技术型人才。教育的性质是由其培养人才的性质决定的,不同的教育形式最根本差别就在于其培养人才的差异性。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教育通过人才培养促进社会发展,同时实现个体的社会化。

(2)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事业单位的核心竞争力的表述不是完全一样的,但它的内在实质是一样的。高职院校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竞争力。高职院校竞争力是指由自身资源和能力提升而成的,并能在持续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是高职院校独有的、长期形成并融入学院内质中支撑学院竞争优势,使学院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能力系统。核心竞争力就是一所学校的理念、文化、制度、学科等体系有机结合而成的系统,就是不断发展演进的学院办学特色。办学特色的灵魂是具有适应国家、社会发展的教育思想与办学理念,其表现为一所学校与众不同的校风、学风、师资水平、学科专业、制度规范、教学与研究方式,其目标是以服务社会发展为宗旨,创造领先的科研成果,培养出与众不同的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2核心竞争力的理论模型

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提出竞争五种力量模型,波特认为,决定企业盈利能力的首要和根本因素是产业的吸引力,企业所在行业领域是企业环境的最关键部分。行业结构强烈地影响着竞争规则的确立以及可供企业选择的竞争战略,而竞争战略一定是源于对决定行业吸引力的竞争规律的深刻理解。竞争战略的最终目标是运用这些规律或根据企业的利益来理想地加以改变。

波特竞争五力模型将大量不同的因素汇集在一个简便的模型中,以此分析一个行业的基本竞争态势。五种力量模型确定了竞争的五种主要来源,即供应商和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以及与同一行业中其他公司间的竞争。一种可行战略的提出首先应该包括确认并评价这五种力量,不同力量的特性和重要性因行业和公司的不同而变化(如图1所示),其中,新进入者的威胁是指新竞争者的加入必然会打破市场平衡,引发现有竞争者的竞争反应,也就不可避免地需要调入新的资源用于竞争,因此使收益降低。替代品的威胁是指市场上可替代自身产品和服务的存在,意味着自身的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将会受到限制。买方的讨价还价能力是指如果买方拥有讨价还价能力,他们一定会利用它。这会减少自身的利润,其结果是影响收益率。供给方的讨价还价能力是指与买方相反,供方会设法提高价格,其结果同样会影响自身的收益率。现有竞争者的竞争能力是指竞争会导致对市场营销,研究与开发的投入或降价,结果同样会减少你的利润。

运用管理学企业竞争力分析模型解决教育问题:第一,分析反映重要因素对学院竞争力的影响以及因素间的相互关系;第二,分析反映学院与竞争对手所处的状态以及状态的转化;第三,帮助分析者找出处理关键因素的办法和引导状态转移的途径。引用企业竞争结构分析模型,从而使学校管理者可以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分析学校竞争结构和竞争状况,以达到分析确定压力中哪个是影响学院成败的关键因素;并及时采取行动的目的。

新的竞争者进入,替代品的威胁,客户的议价能力,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以及现有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是企业五种竞争力,这五种基本竞争力量的状况及综合强度,决定着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从而决定着行业中最终的获利潜力以及资本向本行业的流向程度。学校有哪些竞争力,这些竞争力又如何影响着学校生存和发展。

3构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

由大系统论可知,“所谓核心是能量最密集的部分,它是持续的优势中心的能量形态,是整个态势运动的重心所在在核心部分集中了系统大部分的能量(以及质量)。”因此,这个部分的运动对于这个系统的运动具有决定性影响,它形成了一定时间内系统运动的枢纽。核心竞争力正是在生产力态势流、管理力态势流和文化力态势流的运动、集结过程中形成的,或者说是生产力、管理力、文化力所蕴积的能量的一个有机协调的凝结过程。态势流的核心可以随着运动的推移而推移,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不等于系统结构上相对稳定的中枢,后者具有结构上较为长期的稳定性,而态势流的核心则是由运动的态势所决定的。所以,高校核心竞争力也是动态变化的,必须对高校核心竞争力进行持续保护、提升、创新和运用。

管理学理论研究企业竞争力的分析,其竞争威胁主要是来自外部。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有来自学校外部的因素,更主要的是学校的内因。本文的重点是借助与企业竞争理论的模式,研究学校内部因素对学校竞争力的影响。以学校生产力为基础,学校文化力为核心,学校管理力为重点的“三力”,构成了学校核心竞争力。这三种力的构成是有机的组合,相互关联和影响,构建了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要体现出学校的核心价值,其主要特征:第一,会为学校带来长远的发展空间,体现出它的战略价值。如学校发展要素,数量、规模、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对外环境适应力、组织结构优化、质量和效益的提高。第二,它是本校独有的,不易被模仿的。价值观、办学理念不是能在短时期所能模仿的。不易模仿并不等于永远不能被竞争对手模仿和超越,学校必须对核心竞争力不断创新、发展和培育。第三,它是一种基础性的能力,是其他各种能力的统领,可使学校向更有生命力的方向发展。第四,优与竞争对手的核心竞争力是经过学校整合的能力,从外显是局部的,而内在是各种能力的集合。

提高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途径应从提高学校生产力、管理力、文化力入手。而学校决定“三力”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因素具体表现为:首先,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在生产(工作)第一线的应用性人才上,对教师专业应用能力要求高,加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可提高学校生产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是一所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与核心问题。以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枝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职业技术领域和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方案;突出实践教学环节,重新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教学体系。切入点从专业设置与建设做起。其次,学校管理团队的综合素质及其合力是形成管理竞争力的要素。高职院校领导人的综合素质及其人格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没有一个好领导人,没有一个起核心、骨干作用的好带头人,就不可能形成凝聚力,就不可能把学校管理好。管理团队的素质的重要体现是形成合力,各级管理者只有形成合力,才能形成真正的学校管理团队,才能形成竞争力。再次,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是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在追求质量,特色、品牌、创新、发展达到具核心竞争力特色目标的保障。而这些都来自于全新的教育理念,一所学校的教育理念反映了该校对学校教育、管理活动中价值关系的认识程度,引领着学校的办学方向,是学校核心竞争力哲学层面的凝练。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最终体现在学校的办学特色。高职院校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其生命力在于其办学特色和办学质量。有效地把握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具体内涵,就能针对现实的环境和学校自身的特点正确定位学校发展目标,形成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增强高职院校办学的活力和竞争力。外部环境的威胁对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同样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最终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还得靠自身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和金生.企业战略管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10.30-41

职场的核心竞争力范文篇12

一、诚信是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核心

企业是船,品牌是帆,诚信是风,没有诚信的风,品牌的帆就撑不起来;没有品牌的帆,企业的船就不能乘风破浪去远航,离开了以诚信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提高市场竞争力就是空话,当前,信誉渐渐上升为市场的竞争核心,企业外部和内部一个失信的信息,都可能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所以,必须把诚信作为高于一切的“最高原则”,放在市场竞争的核心位置,切实实现管理的精密化、精细化,努力打造建筑业的“精品航母”,用实力兑现我们的各项承诺,树立起良好的诚信形象,诚信,不仅构成对企业信誉和能力的评价,而且也成为企业一种潜力巨大的无形资产,这种无形资产将会给守信企业带来广阔的市场和丰厚的收益。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建筑企业要更加加强自我信用控制能力,减少各种信用风险的发生,同时,企业应着眼长远,冷静分析当前面临的各种情况,研究市场环境变化,完善内部各项制度,加强企业诚信建设和信用风险管理,真正形成“有信为荣、无信为忧、失信为耻”的企业文化,以诚信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质量是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本质

一是要强化全员的质量意识。质量意识淡薄,是影响质量管理的关键,因此,必须在提高全员的质量意识上下功夫,要通过坚持不懈的、系统的质量教育,使干部职工牢固树立质量信誉意识、质量效益意识和质量安全意识,坚持运用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和行政手段全力实施工程质量管理。二是要建立质量监控制度。质量监控制度是确保工程质量的有力手段,要提高建筑产品质量,就必须坚持严格的质量标准,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控制体制,各级主要领导要带头抓工程质量,采取有力措施,把质量工作渗透到施工生产的各个环节。三是要健全质量奖惩机制。质量奖惩机制是提升工程质量的硬性措施,要通过建立与实施严格的质量奖惩制度,积极推动质量管理上水平,推动建筑产品质量上层次,防止潜在质量事故发生以及在与质量管理有关过程中做出显著成绩的部门或个人应给予奖励,对有章不循,有法不依、明知故犯以及严重工作失职者实施质量责任追究并做出处罚。

三、创新是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源泉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春游范例(3篇)

    - 阅0

    春游范文富春江位于钱塘江的中上游,素以水色佳美著称。那水,远看是绿,近看也是绿。那绿其实是无法形容的,象春草,象青萝,象绿绸,象碧玉……要是散文大师朱自清看见富春江的.....

    春游安全预案范例(12篇)

    - 阅0

    春游安全预案范文篇1各直辖市旅游局:为贯彻落实国务院1月27日召开的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切实做好当前雨雪冰冻灾害天气情况下旅游服务和旅游安全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