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家校合作途径范例(12篇)

来源:整理

拓展家校合作途径范文篇1

关键词:师专学校体验式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048-01

近年来,强化学生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师专学校推动教改和创新的关键抓手和突破口。基于基础教育学校的访谈、毕业生跟踪调查和相关论证,结合自身大量的研究分析,笔者认为,要更好地促进师专生教师职业能力的生成与发展,引入体验式教学理念,构建相应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提高师专学校教育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1通过优化教学培养方案来增强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

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离不开科学高效的培养方案。师专学校要从教师岗位的任职要求出发,对传统的培养方案进行改进和完善,着力突出其有效促进学生的教师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和职业发展能力生成与发展的功效,全面提升实践教学在方案的地位,体现教师职业培养的特点,以体验式培养为抓手,切实强化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一方面,根据基础教育对教师的需要,调整和完善与教师岗位相适应的的课程设置,大力构建通识性、专业性和拓展性的课程,并建立与之配套的体验式教学的环节,形成一套包括专业认知、课程体验、模拟演练、现场观摩和顶岗见习在内的体验模式。另一方面,以实践体验为抓手,引导学生由课堂到实训室到现场再到岗位实践一步一步地走来,初步体验由学生角色到职业人角色的转变过程。

2通过优化教师素养培养方案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

要全面提高学生素养,需要师专学校在核心价值观导向、职业生涯规划和实践体验等方面积极谋划,扎实推动,并取得切实成效。一是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抓手,引导学生把当前的学习、未来的职业和就业紧密地结合起来,提高对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增强职业认同。具体途径则可以采用班主任班会指导、家长和有关教育专家参与、学生动手制定的模式来帮助学生确立职业目标、制定职业计划和生成与发展职业能力。二是提高学生进行职业与社会实践的保障能力。师专学校要根据学生职业能力生成与发展的需要,不仅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教师职业能力体验实践的机会,也要发挥团社组织等优势为学生假期的社会实践提供资源、平台和机会,最大限度地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三是搭建拓展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的平台。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未来教师,需要具备包括自主W习能力、综合操作能力,以及收集、获取信息等在内的教师职业发展的能力。为此,师专学校,一方面,以网络为媒介实现教学活动的有效拓展。师专学校应推动网络资源建设,着力丰富网络课堂资源,引导学生了解教师职业的相关信息,实现教学的有效延伸和拓展。另一方面,加大与基础教学学校的合作,根据教学中的具体环节,指导教师和学生组成活动体验小组,按照教学常规的要求,进行具体的教学体验,最后由合作学校进行验收。

3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打造体验式教学平台

一是对系部教学资源实行同类整合,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二是激活资源利用效率,建设综合性实训室。在整合学校现有实践教学的库存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引进相关设备,完善实验功能,将其由单一专业的实训室整合建设成综合实训室,以满足于全校不同专业方向的联合实训和综合实训的需求。三是建立健全管理机制,提高平台使用效率。为了提高体验式人才培养的效率,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师专学校要以体验式教学的实际需要为中心,对传统的实训室管理的方式方法进行改进和完善,强化服务意识,切实为体验式人才培养提供指导和服务。

4加强与基础教学学校合作,强化实训基地建设

和基础学校加强合作开展实习教学是师专学校学生教师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也是优化体验式教学体系的有效做法。师专学校要根据自身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师职业能力型类等因素,对实训基地进行统一筹划,使之成为校校联合的有效载体和平台,进而打造体验式教学资源的新架构,切实有效地拓展学生的实践空间。

5构建科学、多元的体验式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

科学、合理、多元、完善的体验式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是体验式人才培养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一是围绕体验式人才培养的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毕业实习、质量监控和评价、实践获奖等方面加强体验式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为体验式教学提供政策引导和制度保障。二是构建通畅高效的用人单位信息反馈渠道,及时收集和整理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并存入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系统,为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体验式教学内容、方式、途径等提供参考依据。三是优化体验式人才培养的评价主体、对象和标准。改革以往的教学效果评价的传统做法,建立起学校教管部门、教育专家、用人单位代表、优秀教师代表、教育主管部门和学生代表组成的评价小组,开展对学校、教师、学生和用人单位开放、多元的评价,形成一个公开透明互动的评价机制。同时,根据教师职业认证标准和基础教育岗位任职要求,以完成典型教学任务的职业能力鉴定为核心,充分体现体验式教学的导向性,考核内容要以教师职业技能、素养、岗位胜任度和责任心等为主要方面,使体验式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更具针对性、指导性和效用性。

参考文献:

拓展家校合作途径范文篇2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性发展

大学生是一群有知识有文化的社会新生力量,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其社会性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在中国知网上对社会性发展的相关文献检索,发现目前国内对幼儿、儿童、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研究较多,学者们对当代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关注还处于开始阶段,大多数公开发表的文章集中在2006年以后,且具体系统研究很少且大多是理论研究。以下从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涵义、研究内容、影响因素三个方面梳理了目前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进展。

一、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涵义

社会性是指个体与社会系统的相互作用以及在这个作用过程中对社会事物的认识和适应过程及其结果。包括: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主要指人际关系;社会性在过程层面体现为社会认知过程和人际互动过程;这些过程的结果包括与社会认知有关的知识、特质、情感、行为。社会性发展指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该社会与文化的意识、人格和行为方式,获得正确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行为能力的过程。社会性发展包括兴趣、动机、情感、价值观、自我意识、能力、性格等的发展。人的社会性发展是一个终生过程,不同的年龄阶段,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不尽相同。

大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建立在早期社会性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大学学习,将已有的知识进行补充、修正并融为一体,进而获得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接受为社会所推崇的政治信念、思想体系、社会规范、行为模式,并成功扮演社会所期望的角色。就是一个大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的过程。

大学生社会性发展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理解并遵守社会规范。(2)习用社会技能。(3)形成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念。(4)具备社会认知能力。(5)增强社会判断和有效参与社会的能力。

二、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研究内容

在研究文献中,进行总体理论研究的学者如马东升等阐述了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涵义、途径、影响要素和促进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具体措施;张二虎提出大学生社会性发展对社会和自身的重要意义,并认为发展性、预防性和补救性心理教育是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途径;王晓艳也就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意义进行了讨论,也认为大学生社会性发展需要心理教育。查阅近十年国内心理学的核心期刊,崔丽娟等研究互联网对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互联网的依赖显著影响了大学生的幸福感与社会疏离感。而彭静则提出网络交往对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两面,应积极引导,采取措施规避网络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让网络真正成为大学生交际过程中的得力工具。此外是研究者们还对大学生社会性发展所涉及的相关内容:情绪情感、社会关系、观念与行为方面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三、影响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途径

大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因大学生“半社会人”的特殊身份,受到来自学校、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影响,对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途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校教育,特别是心理教育方面、体育教育方面,同时也较关注新兴媒体对其的影响。

马冬卉等认为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教师和同辈群体。张二虎、王晓燕提出心理教育是高校引导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途径。王虹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对比高校体育人群与非体育人群,讨论了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并得出加强体育运动的文化效能是构建和谐人格和和谐社会的有效手段的结论;孙英杰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进行了拓展训练促进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教学研究,的处理学生在拓展训练学习后,其社会性发展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的结论;李新明也围绕拓展训练与大学生社会性发展开展了研究,提出拓展训练对大学上的社会性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大学体育课中普及拓展训练课程是很有必要的,建议要引入市场机制、合理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学校素质拓展课程。张晓红等以后奥运时代精神的大学延伸为题,提出了、志愿服务为大学生实现社会性发展提供了重要途径和理念支撑。在社会方面大学生社会性发展受到大众传媒如网络、电视、报刊杂志等的影响,其中网络影响凸显。

综上,有关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文献资料主要集中在心理教育、心理因素与大学生社会性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在能够促进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途径研究中,主要就体育课程、拓展训练和志愿服务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参考文献

[1]俞国良.社会性发展心理学[M].安徽:安徽出版社,2004.

[2]阙贵频.简论人的社会化及大学生社会化的内涵界定[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9).

[3]马冬卉.大学生社会性发展指导[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7(1).

[4]张二虎.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意义和途径[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6).

[5]王晓艳.大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与心理教育[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5).

[6]崔丽娟.互联网对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3(1).

[7]彭静.网络交往对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J].西部大开发,2010(2).

[8]王虹.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的影响[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2).

[9]孙英杰.拓展训练促进大学生社会适性发展的教学研究[J].中国电子商务,2010(9).

[10]李新明.拓展训练对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0(23).

拓展家校合作途径范文篇3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3-0090-02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在号召“科教兴国”、“教育强国”的今天,教育已成为国家和社会高度重视的话题和治国方针。说到教育,很多人自然会想到学校教育,认为学校是对学生实施教育与管理的主要场所,教师则是教育学生的的唯一肩负者。然而,随着高分低能、高分低德和未成年人犯罪现象的日渐突出,社会逐渐把目光由传统的知识教育转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当今学校教育不再是单一的知识教育,同时也包含了对学生心理与思想健康的教育。处于成长的黄金时期也是重要转折期的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应该成为学校、家长和社会所共同关注的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本身应有的内涵之一,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包括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健康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身体健康,还包含良好的精神状态、健全人格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即身心健康。调查表明,我国中小学生约有1/5左右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如厌学、逃学、嫉妒、烦躁、耐挫力差、情绪异常、社会退缩、易焦虑、抑郁等,尤其在21世纪竞争激烈的的今天,中学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如自卑、人际交往障碍、孤僻、抑郁心理乃至自杀、犯罪等,这些心理健康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成长,也给学校的正常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和担忧,因此,在中学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十分必要和重要。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化途径探析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推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内容知识化、教师非专业化、教育形式化以及教育途径单一化,等等,笔者主要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多元化途径进行探索,以期能为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一些指导性意义。

1.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专题讲座。针对学生可能面临的共同问题,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心理辅导,由教师和专家将有关心理学知识和心理调适法传授给学生,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和科学地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可以采用集体讨论,交流的互动形式,内容可以根据学生在特定的阶段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确定,也可通过征求学生意见确定,如:“人际交往困惑”、“考试焦虑”、“青春期的迷茫与困惑”、“如何走出自卑的阴影”等都是很好的专题。这些专题讲座既可以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又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从而有效地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

2.引入心理拓展训练,拓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心理拓展训练以一种“先行后知”的体验式学习方式打破了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育模式,让学生愉快、积极地参与中学到知识、领悟道理,通过亲身体验来挖掘自己的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顽强、自信、团结等优良品格的形成。这种体验式培训有别于传统的教育,在设计的一些活动里,学生完全是学习与教学过程的主体,而“教”是致力于通过一些游戏、活动设计等方式为学生创造学习的外部环境和氛围,让学生“在做中学”,在活动中感悟团体的力量与凝结,感受人与人之间的信赖与支持。在遇到困难时,感受个体的创造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学之间的沟通协调能力以及积极、主动、向上的理念,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需给予启发与诱导。

3.完善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开设心理咨询室进行个别辅导,心理咨询师通过一对一的沟通方式,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给予直接指导,帮助其排解心理困扰,并对有关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相关诊断和矫治。给学生做心理辅导,首先咨询师要掌握倾听、共情、无条件积极关注、提问等多种基本心理咨询技术。其次,教师要做到理解和尊重相结合,设身处地平等对待学生,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心理辅导工作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4.课程学科渗透。通过课程学科渗透,也是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课堂管理等方面来实施。在教学目标上,应涵盖学生知、情、意三方面的内容,不仅要让学生知,还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体会课堂的精髓;教学过程上,教师要适当地渗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课堂管理上,应逐渐走向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取向,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创造积极、有效的课堂管理模式。

5.校园心理剧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定期、适时地举行校园心理剧比赛,是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教育辅导方式,它通过学生自编自演,角色扮演、情景体验、讨论分析、心理陈述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升学生的表达、与人合作能力,同时关注自我心理发展过程。应用校园心理剧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注意加强对辅导教师的要求,丰富题材中的积极、健康人格内容,并注意与其它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结合,以校园心理剧为载体,促进同伴心理互助。

6.通过特殊作业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思想。为了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与思想,班主任可以布置一些特殊的作业,如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给班主任老师的一封信或者给自己的一封信,通过这些学校信箱、心灵日记,在与家长的沟通过程中,可以及时把握学生的动态与思想变化,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情绪复杂多变,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适当时候可以采取一些网络、电话访谈形式,及时与家长沟通,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7.学校家庭合作,达到教育合力。大量研究表明,家庭结构、亲子关系和父母的教养方式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重要影响,学校通过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形式是多样化的。总体来说,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统一认识。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且行之有效的保证,学校可利用心理讲座、校报、学校心理知识手册、学校宣传栏等形式来提高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转变其不适当的教育观念。第二,定期举行亲子教育活动,增进家长与学生的互动与沟通,增进亲子关系,让学生更多地感受到家长与学校的关注与爱。第三,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培训。学校可以通过家长读书会、工作坊、心理知识讲座等方式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共同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

三、未来展望

现阶段,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已引起政府、学校、社会的重视,且初显成效,但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贯彻实施仍需要利用多方面的途径与形式,增加多元化的途径与渠道,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使全体教师、学生以及家长都参与进来,进行全员参与、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和力量,形成教育的合力,共同促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实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庆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1):125-126.

[2]高飞.心理拓展训练探讨[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08-111.

拓展家校合作途径范文篇4

关键词:职业教育会计专业“一体化”教师提升途径

一、背景

近年来,在国家“职业教育要服务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政策的引导下,“工学一体化”教学作为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改革方向,已经为大家所普遍认识和大力推广。会计专业的“一体化”课程改革亦逐步开展和深入,在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实施上,更注重了企业因素与专业教学的结合,如会计岗位工作要求、会计人员综合素质要求、会计岗位迁移能力养成等,都要逐渐注入会计“一体化”课程当中。基于这样的形势,职业教育对会计专业教师的要求势必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从整体上来讲,会计“一体化”课程改革与会计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之间存在着两层关系:一方面,“一体化”课程开发的深度既取决于校企合作的程度,又离不开专业教师的技能素质与实操经验;另一方面,会计“一体化”课程的有效实施,离不开专业教师的实践驾驭能力。就第一方面而言,会计“一体化”课程的开发首先是在通过企业调研和与企业实践专家的访谈中开始的,专业教师在与企业专家的访谈中共同确定切合企业要求的专业课程标准,把在访谈中罗列和整理的典型工作任务提炼成教学层面上的学习领域和任务。

这些既依托于成功的校企合作作为前提,更有赖于专业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水平;就第二方面而言,当“一体化”课程已完成了开发阶段,但是社会和行业是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的,相关政策和规则亦会不断地更新补充,要使会计“一体化”课程持续有效地实施和不断地完善,必定要求会计专业教师要有过硬的实践驾驭能力和可以紧跟形势的知识技能更新能力。

随着会计“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深入,会计专业教师如何才能适应“一体化”课程的要求,寻求有效的专业技能提升途径与形式,这是一项复杂且意义重大的任务。

二、会计专业对“一体化”教师的内涵要求

从内涵上看,“一体化”课程对专业教师的要求为,既具有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又具有相应专业行业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在这样的内涵要求上,会计专业“一体化”教师应围绕自身具备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特点,实现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先生”与“师傅”的角色转换。对于会计理论与实践的要求方面,会计“一体化”教师应对会计准则和税务法规要有透彻的理解和正确的把握,既要对金融及资本管理知识有所了解,又能掌握会计信息技术的运用,具备会计人员应有的职业判断力、会计处理能力和对会计信息的运用等能力。而对于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先生”与“师傅”的角色运用方面,会计“一体化”教师需要结合自身的会计理论与实践经验、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提炼出切合学生培养路径的学习领域,制定学习任务,编撰学习资料和设计教学方案,实现岗位、能力、知识和任务的四位一体,并把它们注入教学实施当中,完成工学结合、学做合一。

结合这两方面的内涵要求,会计专业“一体化”教师必须在作为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上和会计专业水平上不断寻求技能提升的途径。

三、会计专业“一体化”教师的培养与提升新途径

1.专业教学能力方面

会计“一体化”教师要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学习和吸收新的职教理念与方法。

要胜任“一体化”教学要求,会计专业教师可以通过参加系统的专项师资培训,了解和学习“一体化”课程的新概念、“一体化”课程的构建模式,如任务引领型、岗位群型等这些不同课程模式的特点、形态和具体设计;了解会计专业“一体化”课程的开发途径、学习课程开发的方法、课程方案的制订以及课程资源的组织和资料编撰的方法,学习会计“一体化”课程的教学实施和评价体系的构建,使自己在理论水平跨上新台阶。

在教学实践上,会计专业教师要积极参与“一体化”课程改革,通过对会计“一体化”课程的开发、实施和评价反馈等全过程的参与及运用修正,提高自身的专业岗位调研能力、典型任务的提炼开发能力、教学资源的组织编撰能力以及教学方案的设计能力,从而提升自身的综合教学素质。

2.在会计专业水平上

“一体化”教师要树立与时俱进、终生学习的观念。社会经济环境的高速发展使会计理论和实务方法越来越纷繁复杂,所涉及的领域在不断地变化和拓宽,信息化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甚至会计的职能也在随着信息化的要求而逐步发生着变化。教师必须敏锐地发觉这些变化,掌握最前沿的理论和方法,将之传授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通过不断自我学习,实现专业知识的更新和知识结构的完善。

在专业理论上,教师一方面可通过在职攻读高一级学位来提升自身理论水平、拓宽视野,强化专业理论研究与实践能力,完善自身知识体系;另一方面,通过在职进修和参加继续教育的方式自主学习,充分利用社会专业培训机构提供的课程、互联网的相关资讯、专业刊物、论文著作等,吸收专业新理念、新知识和新技能;其三,为了平衡日常教学任务与进修时间的矛盾,还可由院校定期或不定期地聘请专业培训师资到校进行授课和专业交流,从而吸纳前沿的专业理念,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

在专业实践上,深度校企合作是会计专业教师提升自身专业素质的最重要的途径,也是专业教师提升自身能力的新途径。

深度有效的校企合作不仅为企业培养应用能力和适应能力更强的人才资源,为企业在实务操作上遇到的问题提供研究探讨的技术支持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好处;从职业院校的发展方面来看,深度有效的校企合作也为专业课程的改革、“一体化”课程的开发和专业教师的培养与素质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持。因此,搭建一个稳定高效的校企合作平台是提升会计专业教师能力素养的必要前提。

首先,在深度校企合作的前提下,校企两方共同完成本专业一体化课程的开发。在这个过程中,院校专业教师通过对行业的调研、与企业专家的访谈、参与企业专家对本专业典型工作任务的提炼与描述、与企业专家一起制定本专业课程标准,以及在此基础上开展教学资源的组织、教学方案的设计、评价方法的制定等等,每一阶段的每一环节,都是一个绝好的专业教师学习与提升自身专业能力的机会。完成专业“一体化”课程开发的本身,促使了专业教师对本行业、本专业的了解,对专业具体工作岗位的新内容、新要求有了更直接全面的洞悉,从而促进专业教师的成长。

其次,在深度校企合作的前提下,院校要建立会计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的工作机制,还要建立相关的考核制度。会计专业教师要提高技能水平,积累会计各岗位的实践经验,就必须深入企业进行实习。会计专业与其他专业不同,既不能逾越相关准则与财税制度,而计算方法又随实际情况的纷繁变化而灵活多变。这些实操经验都是学校里的模拟实训所不能提供的。要获取最真实的实践经验,只有深入到企业的会计岗位一线。然而,会计专业的特点决定了这些岗位涉及企业诸多的战略与财务机密,企业要把这些岗位向院校专业教师开放,要承担很大的风险与成本。因此,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这一途径的开展和执行是否成功,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校企合作的深度。

其三,专业教师在企业挂职、参与企业的财务运营管理的方式有别于定期顶岗实习,专业教师在企业挂职的这一途径是多元化的。例如,院校可以把会计专业的教师作为合作企业某一项目的财务技术支持,委派到企业,参与企业该项目的建设;专业教师可以出任某一合作企业的独立董事或类似职位,参与企业的资本运营与财务管理。这样一方面运用自身较深厚扎实的专业理论和政策理解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出谋划策,另一方面也在参与企业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积累实战经验,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

其四,企业专家听课。院校方通过与企业专家协商,制订系统计划,把企业专家请到会计专业的“一体化”课堂上来。通过现场听课,课后评课,对专业教师在“一体化”课程上的教学资源、教学实施过程、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的结合紧密度以及教学效果作出评议,共同探讨不足,纠正偏差。这样,一方面检验了会计“一体化”课程的执行效果,另一方面通过现场探讨交流,使专业教师收获了更实用有效的指导意见,促进某些具体工作任务在转换成学习内容的困难的解决,从而也拓宽了专业教师的教学思路。

四、小结

随着会计“一体化”课程的开发、实施与推广,职业教育对会计专业教师的能力要求也势必发生新的变化,要打造一支具有高水平高质量的“一体化”教师队伍,必须要有创新的教学理念,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不断提高驾驭新型职教模式的能力。同时,院校方也要为“一体化”课程改革和专业教师能力的提升构建好一条校企紧密联系的纽带,通过深度的校企合作开拓会计专业教师到企业的专业考察调研、顶岗实习、参与企业项目的研讨以及聘请企业专家参与专业教研等实践活动之路,把会计专业最通用、最流行的核算方法和财务管理技能融入学校的职业教育课堂,为会计专业教师技能水平的提升、岗位实践经验的积累和专业知识结构的完善提供广阔坚实的平台。

时代在发展,会计行业的职业要求也在不断地更新变化。只有不断地锐意探索,会计专业“一体化”教师的培养提升之路才能越走越远,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艾兴.一体化教师教育的专业建设内涵及核心内容[J].教育研究,2015(8).

[2]郭玉峰.校企合作模式下“一体化”教师队伍的建设[J].职业技术,2013(5).

[3]张小华,崔明慧.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中职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7).

拓展家校合作途径范文1篇5

关键词:文化育人视野;小学德育;现状问题;途径研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的各项事业也随之不断发展,特别是对于教育行业来说,其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培养人才的关键部门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德育教育作为其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品德的养成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文化育人视野下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问题

本文通过对现阶段我国若干所小学文化育人视野下德育教育发展的现状进行综合分析和探讨,将其存在的问题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途径单一,无法实现拓展教学

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和相关政府教育部门不断从国际上引进大量先进的教育教育理念来进一步促进我国教育行业的发展和进步,特别是在最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的发展,相关部门开始在教育行业的发展中进行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的投入,取得了非常显著的进步。小学德育教育作为小学教育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成就,但是在其总体的发展上仍然存在很严重的问题,教育途径过于单一、无法实现拓展教学是其中较为严重的问题。根据笔者的一系列调查研究发现,现阶段我国小学的德育教育基本上都是以思想品德课程作为唯一的载体,教师通过对书本课程的单一讲解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德育教育的内涵和真谛,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将德育教育融入到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境中去,学生对于德育学习的理解往往只是单纯的停留在书本阶段,教学效果也不是很好。除此之外,通过一系列的调查研究我们还发现,很多学校在其教学过程中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对学生书本知识的考察上面,因此将其教学的侧重点放在对于理论知识的考察上面,并没有真正在丰富学生学习途径的基础上去让学生们加强对于德育学习的认识,最终导致学生的品德知识和行为能力断裂现象出现。因此,该种情况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改变,将会对学生的德育品质的培养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二)忽略了教育环境的重要影响

内因决定事物发展的性质和属性,外因决定事物发展的过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由内外因所共同影响的,在教育行业中内外因的共同影响力更为巨大。小学阶段的学生处在生理和心理都非常不成熟的,因此其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环对其产生的干扰,这也就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教学环境的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现阶段我国小学阶段的德育教学的现状进行综合分析调查研究发现,在很多情况下学校对于教学环境的营造方面存在很大的弊端,特别是随着我国“计划生育”国策在我国的全面推进,大多数家庭现在都处于独生子女状态,甚至有很多家庭是“六个大人、一个小孩”的状态,长期在这种环境下生长难免会导致孩子产生自私、自利性格,如果不能及时对其进行调整,那么对其今后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除此之外,随着现代社会发展脚步的日渐加快,在很多情况下学生们会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对其成长将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危害。以上种种都导致现阶段小学德育教育缺乏良好的环境,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德育品质也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二、文化育人视野下的小学德育途径研究

本文结合上文所属现阶段在我国文化育人视野下小学德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同时参考国内外先进的德育教学案例,将其改进途径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文化育人为主,尊重小学生个性发展

本文通过对现阶段我国德育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一系列的分析和调查研究发现,传统的应试教育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仍然根深蒂固,学生很难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往往处在一种相对被动的地位之上,因此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好。除此之外,本文通过对现阶段我国小学德育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研究还发现,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过分地照搬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对全新教学模式的创新,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为了对这些情况进行改进和完善,教师应该真正意义上的做到“因材施教”,从学生的个性特征出发,让学生们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切实的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除此之外,还需要将现代化的“以儿童生命为目标”的教小学理念深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关注学生的切实感受,不段引导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拓展学科教育

所谓拓展学科教育主要指的是在教学活动中不仅仅将某一课程的教学拘泥到某个内容之中,而是将其逐渐渗透到教学的方方面面。对于小学的德育教学来说更是如此,其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将其渗透到各个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去,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教学模式。

(三)提升德育文化的软实力

为了有效提升小学德育教学效果,相关部门应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精神去进行入手,帮助学生建立充分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时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渗透全新的,让学生们能够充分了解到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促进其良好德育品质的形成。除此之外,为了进一步提升小学德育教学水平,学校还应该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们能够迅速的对现阶段国家和社会所弘扬的全新的精神理念有所了解,以便于其更好的渗透到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去,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四)完善德育教育硬件设施

硬件设施作为小学德育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相关部门应该对其给予更多的关注,不断从教学环境改良方面入手,添置相应的教学设备,安排专业的人员负责学校宣传栏的制作和定期更新,不断对其教育功能进行加强。

(五)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丰富校园文化内涵

良好的教学氛围对于学生的德育学习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学校和教师应该在教学氛围的营造上付出更多的精力,例如:为了有效的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可以开设一些文化活动节等活动。同时教师也可以更多带领学生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们能够充分的感受到社会实践的快乐,在潜移默化之中让学生们感受到生命和文化的力量,促进其更好的成长和进步。

拓展家校合作途径范文篇6

依托学校文化积淀,合理挖掘和利用学校独有的文化资源,从学校文化建设的角度拓展德育途径,丰富德育内容,创新德育载体,改进德育方式,增强了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性。

一、奈幕的视角丰富德育内容

传统意义上的德育内容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是德育目标的体现和具体化。在具体德育工作实践中,必须将德育内容有针对性地细化、丰满和可操作,要努力把枯燥内容生动化,单一的内容具体化。

1.在学校层面,科学管理行为,发挥制度引领作用

坚持以人为本,着眼全面发展,制订规范化、人文化、科学化的德育管理一系列制度条例,既做到精细化管理,又彰显人文性,注重自主发展,个性发展,发挥制度文化引领作用。

2.在教师层面,重视教师行为,发挥垂范作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学生心中的榜样,是学生发展的引路人。重视教师师德锤炼,重视培养和发展教师人文精神,引领教师行为文化是学校德育工作有效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在学生层面,培育学生行为,发挥导向激励作用

1.明要求,重规范

以新颁发的《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和《小学守则》为标准,制定《徐舍小学日常行为规范训练计划》,开展“一月一要求、一月一重点、一日一查评”的规范系列训练活动。

2.勤检查,重反馈

认真培养值日岗干部,切实选好班级联络员,倡导学生自我管理,人性化管理,及时落实“检查反馈,自我矫正”。

3.抓典型,重引领

重视发现、挖掘身边的“优秀典型”,号召学生向身边的榜样学习,让大家从小事做起,行走在规范之路上。

三、从文化的视角创新德育载体

学校文化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能使学生充分施展才华、发展个性、明理启智,通过各种蕴含丰满德育因素的文化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充分体验,丰富情感,激发潜能,充分认识自我,克服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从而达到以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1.丰富社团活动,彰显活动魅力

我们以富有地域特色的“临津少年宫”为阵地,丰富社团活动,相继开展了“经典伴我行”“实践长智慧”“特长展风采”等活动。

2.深化课题研究,提升德育效度

以德育课题研究为抓手,不断提升德育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实效性。通过规范务实的课题研究来提升德育工作的品位,提高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3.以文化人,打造特色名片

为切实发挥“以文化人”作用,以弘扬地特色文化,传承锡剧经典为切入口,将“锡剧文化进校园”作为文化特色,兴起锡剧旋风,唱响锡剧品牌,打造文化名片。在全校师生中传授和普及锡剧艺术,在引导学生从小接触锡剧,了解锡剧,熟悉锡剧,学唱锡剧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陶冶情操,提升素养。并走向社会,服务社会,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并在此过程中达到了“以文化人”的教育目标,使两者相得益彰。

四、从文化的视角拓展德育途径

德育是艺术,不能用单一的方法和途径去灌输和说教。必须要结合实际,以最切合学校实际的路径,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境界,本人通过工作实际体会到,从文化的视角来拓展德育途径,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1.从校史文化中凝练价值理念

让学生了解自己学校的历史,是一种对历史的缅怀,从而产生对学校历史的敬仰与爱。

在百年“勤、诚”校训基础上,紧扣时代特征,我们提出构建“以诚立德,以勤立业”的学校精神。我们从校史文化中凝练价值理念,构成我校“临津文化”的基本内容,并使之成为全校师生的共同认识、共同追求。

2.从环境文化中沐浴人文关怀

3.在主题评创和重点活动中提升成效

以各种重大纪念日和节日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德育主题文化活动。如充分利用“六一”“十一”等重大节日开展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兴趣爱好,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4.在校内外联动中形成合力

学校与学生都不是孤立的个体,必须建立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有机结合的德育网络,校内校外联动,才能形成合力。一是必须突出学校主体责任;二是建立健全校外德育网格,与关工委联合建立校外辅导站;三是办好“家长学校”;四是建设心理咨询室;构建全员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的生动、活泼局面。

总之,从学校文化的角度来审视学校德育工作,将德育文化与学校文化建设统一起来,从校园的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道德影响,为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铺平道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

参考文献:

拓展家校合作途径范文篇7

关键词独立院校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实施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房地产行业是对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应用能力尤为重视的行业,如何对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加强专业实践教学,是目前开设该专业高校所普遍关心和进行深入思考的问题。独立院校由于发展时间短,在实践教学方面欠缺,导致学生应用能力优势不够,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强。本文针对独立院校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实施进行相应的研究。

1独立院校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1社会对独立院校认可度尚待提高,实践教学未从校企双赢角度进行设计

目前社会对独立院校认可度尚待提高,在校企合作方面企业更愿意与一二本高校建立合作,因此独立院校对企业吸引力相对较弱,实习基地建设和维持困难。要增加对企业的吸引力,就必须从双赢的角度进行考虑。目前独立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大多数还是迫于应对学生实习等原因的单方面有求于企业的行为,而对企业的回馈仅仅是校企合作实习基地挂牌,对企业吸引力并不大。房地产行业是资金密集型企业,对人员的专业能力要求相对较高,真正放手让学生实习的岗位非常有限,而相对某些行业来说实习生实习工资低廉的优势,其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并没有吸引力;同时学校因为经费制约也不可能在实习费用方面作较大的投入,因此房地产企业管理者并不热衷于仅仅是建立实习基地这种类别的简单合作。

1.2课程设置与专业结合深度不够,教学与实践空间有待扩展

目前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尚存在专业特性结合不够的情况,比如某些院校基础课开设了会计学、财务管理、金融学、项目管理等学科,虽然有教学资源的共享的优点,但是这些课程的针对性并不强,对于房地产专业的结合深度考虑不够,学生通过学习并不能解决房地产开发中的具体问题,使得企业对毕业生使用中存在“貌似什么都懂,实质上并不能沉下去做事”的感觉。

1.3教师教学与行业实际脱节,行业实战能力有待提高

由于房地产行业对人才实践应用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对教师的要求也相应有所体现。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高校房地产专业教师具有实践经验或有房地产相关资格证书的仅占10%左右,更不要说有扎实的企业实战经验。独立院校由于发展时间不长,人才积淀不够,教师队伍年轻、职称结构偏低,师资力量相对其他类普通高校明显较弱,教师实践教学经验欠缺。而个别院校由于教学和科研任务重,考虑到为了不影响教学和科研工作,干脆明文不支持教师到企业兼职或者挂职,也不鼓励教师花费较多精力与企业横向合作。这使得教师缺乏行业实战的平台,与行业实际脱节严重,势必会造成学生能力难以达到行业实战要求,不利于毕业生就业后顺利地开展工作。

2独立院校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实施途径

2012年1月10日,《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的出台,高校实践教育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独立院校应积极探寻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实施途径。针对前述问题,应考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拓展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实施途径:

2.1在双赢的前提下整合资源,进行校企合作

(1)利用行业协会、构架校企合作平台。学院作为理事单位或者顾问单位加入相关行业协会,参与协会活动,通过为协会和企业提供一些无偿的咨询服务来深层次地联络感情;也可以协会和学院的名义共同开展一系列研讨会,邀请学界专家、业界专家和企业高管参与研讨;针对行业协会工作内容,设计开展针对地区行业及代表企业的专题研究。通过这种“先付出、再合作”的模式,逐渐增加对学院的认同度,为进一步合作打下基础。

(2)利用学院学科研究优势、激发企业管理人员效用。在企业认同度逐渐增加的情况下,学院要充分利用学科研究优势,在宏观层面和执行层面为企业提供咨询解惑。针对企业高管可开设讲座或研讨专题,为企业提供借鉴经验的同时可以展示学院的专业研究深度;邀请来自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作为学院的客座教师。

(3)利用企业生产经营周期、提升学生实习实训效果。学院要在尊重行业的运行周期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实习,让企业认同与学院建立的实习基地实质上是企业的人才后备基地。如项目市调定位阶段、开盘阶段、交房阶段等,是企业急需用人的时期,这时候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平时参与客户跟进与管理、项目市场反馈调查、项目推广、报建等基础性工作,让实习基地真正变成企业人才后备基地,真正达到学生增强实践能力、让企业受惠的目的。

2.2在提升专业应用能力的宗旨下,拓展教学与实践空间

(1)课程设置注重专业结合深度、实践教学注重应用能力培养。开设有专业特点的课程,如房地产会计、房地产财务管理、房地产投融资实务、房地产项目管理等课程,同时还应将课程与实践实训紧密结合。实践教学中采取房地产经营管理沙盘及根据房地产运行流程补充的一些内容进行模拟经营,让学生了解房地产项目完整的周期流程;重点应用领域采取实训方式,如销售、市场调研、可行性研究、策划等,学生分组按团队进行。

(2)实习实训注重行业特点、灵活确定实施时间。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寒暑假自行参与一些行业活动;根据行业特点组织实习实训,例如金九银十和春节期间的开盘、开盘前后的密集性客户服务及售后手续跟进、春秋两季的房交会、交房等都是学生了解行业的极佳时期,学院可以有针对主动地与企业接洽,组织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习。

(3)专业素质培养注重形式拓展,将专业大赛、资格认证纳入培养体系。可以根据培养内容和课程设置情况,组织一些房地产专业大赛,如:房地产策划师大赛、规划品鉴家大赛、经纪人风范大赛、房地产案场管家大赛、投资拓展金点子大赛等。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行业资格认证要求,使学生毕业时能够达到一些基本的执业资格,如:房地产策划师(员)、房地产经纪人、房地产助理估价师、物业管理师(员)等,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考证,教师在授课时应将相应知识纳入讲授内容。

2.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实践能力

(1)“引进来”——师资队伍广义化。广义化的师资就是教师来源不仅仅是学院自身培养的教师,而且还包括来自企业管理人员、行业专家、学者、房地产律师、合作院校教师、政府公务员等,这些人员作为学院的外聘客座教师,可以采取邀请开设讲座、或者成立团队共同承担一门或者几门课程的教学,也可以指导实训和实习。借助这些外聘客座教师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弥补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能力的不足,扩展学生的眼界,同时也可以给学院在职教师提供实践教学借鉴经验。

(2)“走出去”——在职教师实战化。一方面有计划分期外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另一方面成立行业研究工作室或者注册咨询公司,积极争取与企业的项目合作、或者争取研究课题。同时也可以吸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项目或者课题,让学与教、理论与实践通过实际操作来得到巩固完善;另外通过鼓励教师考取行业资格证书,使教师切身了解行业执行资格要求,有助于有针对性地教学以帮助学生在校考取相应资格证书,同时也有助于面向企业提供针对企业人员的考证培训工作。

3小结

提高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是社会和房地产行业越来越凸显的要求,也是教育部和高校越来越关注的问题。而独立院校通过与企业的双赢合作、拓展现有的教学和实践空间、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这三个方面的工作,能够提升办学核心优势、提高社会对其培养人才接受度的关键,实现学院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拓展家校合作途径范文

一、课题提出的指导思想:

1.整合学习资源,丰富德育教育内容,建构能充分体现学生活动主体作用的德育主题活动体系。丰富的德育教育学习内容是学生的健康成长的需要,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进行的德育主题教育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为学生的体验活动服务,为学生研制各种学习载体,建构能充分体现学生活动主体作用的德育主题活动体系,是时代赋予我们教育的职责。

2.整合各项资源,开发、建设学校课程体系,拓展学校德育教育新途径。彻底摆脱“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陈旧做法,“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习活动为载体、以综合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为手段”的现代德育方式,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德育实践活动,构建学校(伟人、国情)教育的课程体系(见副表一),拓展学校德育教育新途径。

3.构建互动机制,增强育人效应,拓展德育教育的新天地。以学校教育为主线,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三方联动机制,形成学校、社区、家庭三级教育网络;通过学科德育、家庭教育、校外教育、网络教育、预防青少年犯罪教育,“五式并举”全面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构建了“一条主线、三方联动、五式并举”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新模式,形成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有效机制,拓展德育教育的新天地。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上海市德育工作会议精神。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上海市德育工作会议精神明确指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应该把德育放在教育的第一位,尤其要“树根立魂”。

2.二期课改为构建德育教育活动体系指明了方向。“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二期课改的核心理念,伟人、国情教育活动,为每一个学生搭设了自我发展的空间。

二期课改还要求构建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的课程体系。要与时俱进,改进德育方式,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又为德育教育活动指明了方向。

3.《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为拓展学校德育工作新途径奠定了基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创造改革开放条件下学校德育工作的新经验,把德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因此纲要为拓展学校德育工作新途径,为构建德育教育体系奠定了基础。

三、课题研究内容与实例说明:

1.整合学习资源,开发学习载体,丰富德育教育学习内容。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从未成年人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要适应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贴近青少年学生思想实际、贴近青少年学生生活现实、贴近青少年学生群体。运用特有的方式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了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自我发展,使学校德育活动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我首先发挥学校各部门职能,开发学习资源,丰富德育学习内容。

2.整合各项资源,注重德育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应用实践。加强和改进对未成年人的德育工作,必须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找到具有时代精神的有效载体。我们以科研为先导,将民族精神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则,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在德育制度建设、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德育环境等方面进行了有效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自己的德育特色。目的是力图通过一定的德育教育活动,让学生在继承中华美德,弘扬民族精神校本课程中,加以明确的人生引导,通过伟人教育,发展学生的品德个性,唤起学生对祖国热爱之情,对伟人崇敬之心。

四、课题研究获得的启示:

今天当教育面临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每一个教育者都不能再延用以往的教条方法,不切实际对学生进行说教,应该思考德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科学性,更贴近学生实际生活。21世纪是信息时代,随着教育的发展学生可以自己通过各种现代化手段和媒介获得信息,进行德育活动。我校通过开展伟人国情教育,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实践活动中有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变化。在这一课题的探究过程中,我有三个方面启迪:

1.德育课程建设,学生改变以往在教育中的从属地位,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在德育课程建设中彻底摆脱“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陈旧做法,“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习活动为载体、以综合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为手段”的现代德育方式,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德育实践课程活动,在德育课程建设中将信息技术和面对面教育的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改变以往在教育中的从属地位,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也成为课程的构建者,同时为学生创新思维提供广阔空间、开放的资源、开放的学习氛围,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引领每位学生走进信息化美好人生。

2.德育课程开发,促进教师真正走上专业化发展之路。德育课程开发引领着广大教师从关注个体已有经验的课堂行为关注新理念的课堂设计关注学生收获的行为调整。在编写德育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实现了“理论指导实践”和“实践产生实效”的两次飞跃,真正走上专业化发展之路。课程开发凸现“自主性、开放性、探究性、整合性”特点,使学生达成了“了解、感受、体验、增强、发展”的学习目标,引领着学生在参与中感悟,在实践中升华,走进他特有的美好人生。

拓展家校合作途径范文

习惯决定命运,培养良好习惯的教育就叫养成教育。高职院校的养成教育有着显著的特点,它不仅与学科教学相联系,贴近学生实际,还融入到管理、思政工作和校园文化活动中,与德美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合为一体,成为学生的自我行为。由于社会、家庭以及个人因素的影响,不少高职生在中小学阶段没能接受系统的文化和思想道德教育,缺乏良好的习惯及应变能力,致使高职生虽然享有大学生的称呼,却不完全具有大学生的理想境界、道德水平和认知能力。因此,对高职生来说,养成教育具有更加特殊的意义。

近年来,一部分高职院校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并积极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采取了很多教育措施。如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制定评价制度等。笔者认为实施养成教育的途径还有创新空间,比如音乐就可以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养成教育。

二、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指出:“高素质人才应当会做人、会求知、会做事、会共处”,教育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做事。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对象是全体学生,它可以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完善学生的身心结构,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新型职业技术人才所必需的综合素质,这是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在国内,各类大学纷纷设立音乐院系;在国外,德国的音乐课程已列为升学考试的科目。音乐的作用如下:

(一)塑造心灵。音乐是以审美为核心,对学生进行感受、鉴赏及创造美能力的培养。

(二)教化学生。音乐是用愉快的形式表达深刻的思想,它能够愉悦人的身心,陶冶人的情操,使人的行为变得高雅。

(三)激发创造性思维。人类已经将音乐开发人类智能作为教育的基本途径了。许多杰出的人物都是造诣深厚的艺术活动实践者,如达芬奇既是美术家又是音乐家,爱因斯坦既是物理学家又是小提琴演奏家。

(四)促进健康。高职院校学生以职业技能训练为主,学习生活枯燥,容易消极悲观、情绪不稳定。我们可以以绚丽多彩的音乐来吸引学生,帮助学生调节情绪,促其健康发展。

三、养成教育中音乐助力的发挥途径

音乐在高职生养成教育中作用不容忽视,那么,如何发挥它的助力作用呢?笔者认为:

(一)明确地位,加大力度

不同时期的音乐代表了不同时期的文化特征,汇聚着丰富的民族精神,是人类历史的沉淀和智慧的结晶。它总是与人们的工作生活、学校教育紧密相连,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要素。

虽然高职院校很早就开设了音乐课,但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如音乐课面向部分学生开设,授课形式单调,缺乏有效的考核方式等。高职院校应该明确音乐的地位,摆正位置,坚持养成教育寓于其中,学生综合素质寓于其中的理念,采取积极措施,利用音乐丰富课余生活,营造良好的环境,拓宽视野,提升品位,扩大范围,让更多的学生受到音乐的熏陶,多层次多渠道地满足学生心灵的需要,淋漓尽致地发挥音乐的作用。

(二)拓展内容,深化内涵

目前高职院校音乐内容的设定大多停留在音乐技能上,学生望而生畏,违背了音乐教育的普遍性规律。

在《全国学校高雅音乐发展规划2001-2010》中提到:“教学机构的优美音乐要充分以素养教学为宗旨,……让受教育者在接触音乐常规知识以及常规能力的时候,也重视养成热爱国家以及团体主义的意识,养成创造思想以及实际技能……”。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注重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将养成教育的内容渗透其中,改变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不仅要重视教会学生音乐能力,而且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合作精神、勤俭的生活态度及良好的行为习惯,拓宽音乐内容,提高音乐层次,深化教育内涵。

(三)增设课程,拓宽途径

高职院校可以将音乐课程体系分成理论与实践两部分。理论部分包括“中国音乐赏析”、“外国音乐赏析”、“影视音乐鉴赏”、“舞蹈音乐赏析”、“基本音乐常识”等课程;实践部分包括“合唱”、“舞蹈”、“器乐”,还可以再细分。学校应根据本校实际,努力挖掘潜力,创设特色课程,促进音乐教学水平的提高,促使音乐教育工作持久开展,可以采用专业必修与公共选修相结合的形式,实行学分制,真正提高学生的整体音乐水平。

(四)创新形式,丰富方式

拓展家校合作途径范文篇1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拓展层内容途径

当代大学生,因为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政治觉悟与才能的差异,以及在教育的大众化,人口基数的大规模化,从而导致个人层次出现差异,价值观念出现多元化现象,个人思想道德发展亦稂莠不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认同以及践行程度的存在差异。所以为了尽可能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到大学生个体中,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类分层培育的要求,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分为:普及层、基础层、实践层、拓展层和提高层。同层次的大学生,分层分类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文从充分认同,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缺乏持续性动力问题的拓展层大学生的角度,就如何培育他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途径展开相关研究。

一、拓展层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容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全面小康,振兴中华,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指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所以,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民族崛起,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但因个人层次的差异性,价值观念的多元性,社会环境的变化性,使得高等院校不能一刀切、一锅烩,用同一套教育目的、内容、方法套用在不同层次,不同阶段,不同类别、不同环境要求下的所有大学生个体。

拓展层大学生,已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深入的了解,并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但由于精神懈怠,享乐主义滋生,使得意识形态发生混乱。所以更需要认清自己,找准方向,努力奋斗,引导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敢为人先的理念,将个人梦想和中国梦相结合,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成理想追求,又将其视为行为准则,并持续践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建设和贯彻落实,引领多元文化的社会思潮,提升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凝聚力量。对于拓展层的大学生,第一,是进行思想的引领,让大学生自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奋斗的永动机和全面发展的主心骨,做有理想、有信念、有追求的时代引领者;第二,适当专业导航,让学生厚积薄发,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循序渐进,发展自身,将个人发展与民族价值观相统一。

二、拓展层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途径

如何培育拓展层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者、引领者。应当根据当前环境的变化、社会的要求,来合理设定培育目标、设计培育内容,结合现实与理想,切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方向结合,有艺术性的适时、适度的开展培育工作。根据该层大学生自身特点,在深刻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应从以下三方面途径加以培育:一,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二,创新创业,职业规划与定位,专业发展;三,伴随教育,导师制。

(一)参与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丰富大学生生活,培育社会责任感

拓展层大学生通过参加党团活动,社团活动,志愿者服务等校园活动与校外服务,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团建设,引领校园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社会,社区,农村,通过行走于基层,服务于基层的社会实践,深入了解社会新变化和基层民众的新期待,认清国家当前局势,感受时代脉搏,认识自己肩负的使命,增强社会责任感;鼓励大学生深入敬老院及留守儿童学校等单位,利用爱心接龙活动,关心老人,帮助孩子;开展“中国梦”主题,围绕“三下乡”活动,利用专业知识,引导大学生践行落实文化下乡、卫生下乡和科技下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落实于基层,植根于基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者。

(二)明确自我定位,制定职业规划,培育创新创业先进理念型人才

萧伯纳曾说过:“征服世界的将是这样一些人:开始的时候,他们试图找到梦想中的乐园,最终,当他们无法找到时,就亲自创造了它。”职业对我们大多数来说,都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缓解我国就业压力的问题,增大大学生就业机会,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推进全面改革,党在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方针,大力鼓励大学生创业。于是各高校在响应党的号召的同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等一些为大学生创造实践机会的场所,适时进行教育教学改制,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及对自身的认识与了解,找出感兴趣的领域,明确切入社会起点及提供辅助支持。拓展层大学生更应明确“做好需要做的”,一方面巩固理论知识,完善职业规划,明确自我人身目标;一方面结合理论与实践,认真专研,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拓宽就业思路,适应社会环境,创造社会环境,成为社会所需人才,培养领军人才,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实行导师制,完善高等院校的伴随教育,强化大学生人格修养

导师制,与学分制、班建制统为三大教育模式,导师制由来已久,早在十九世纪,牛津大学就实行了导师制,其最大的特点是师生关系密切。导师不仅要指导他们的学习,还要指导他们的生活。生活方面,因为环境的不同,导致部分学生只知享乐,追求奢靡生活的,导师应极力纠正和劝诫;学习方面,就如同曾国藩所说:“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人才,皆以一傲字致败。”只有时刻监督,使失败应清醒冷静,成功应谦虚诚恳。近年来,国内各高校都在探索研究生教育以外的高等教育也能建立一种新型的教学制度――导师制,此套先进理念,即使实施难度大,但必须植根与普通高等院校,为了更好的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为了更好的适应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思想、学习与生活;为了民族崛起,国家软实力的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为了各人的“中国梦”,为了国家的富强梦。参考文献:

[1]隋璐璐,王洛忠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4(2).

拓展家校合作途径范文篇11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教育管理

高校贫困学生是指家庭经济困难,难以支付学生在高校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随着教育改革深入和贫困学生基数增大的实际情况,高校贫困学生的教育管理问题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突出问题。加强对高校贫困学生心理及精神层面的系统研究,从全局角度考虑高校贫困学生的教育管理,在原有资助体制基础上拓展创新途径,成为了高校贫困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出口。

1高校贫困学生心理问题现状

(1)孤僻不合群。

部分贫困学生因为自身经济方面的弱势而在与其他同学的交流沟通中表现出不适应、放不开甚至不合群。他们自觉不自觉地规避自身经济上的窘迫,面对贫困带来的挫败,内心复杂、多疑,不愿与身边的同学和老师交流,严重的甚至出现了人际交往的困难与障碍。

(2)自卑敏感不自信。

贫困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地区,在成长背景和阅历经验方面与一般学生的差距较大。进入到大学校园以后,开放自由的环境让他们对客观环境不同造成的自身与他人之间的差异表现得极为敏感、不自信,与旁人交往后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

(3)学习压力大。

贫困学生所在的地区教育水平相对比较落后,导致贫困学生的学习基础比较薄弱。再加之经济方面的压力和心理方面的问题,尤其是进入高校以后学习模式的转变,贫困学生大部分在学习成绩方面不理想。还有的贫困学生专注于兼职打工赚取生活费用,又形成了进一步的恶性循坏,影响学习。

(4)就业竞争力弱。

贫困学生由于社会交往能力差、综合素质偏低等各方面等实际原因造成自身就业竞争力差,同时作为弱势群体的高校贫困学生,在竞争激励的就业市场中没有其他学生的家庭支撑和社会关系帮助等有利因素,往往使得他们没有更多的机会和条件去获取信息和拓展资源。

2高校贫困学生教育管理的创新途径

针对以上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问题现状,我们认识到,要做好高校贫困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不能只注重思政的教育,避免在实际操作中流于形式,实效不足的问题,高校必须充分考虑时间、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和完善贫困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探索教育管理途径的创新拓展,使其更加具有现实性和针对性。

(1)深化“勤工俭学”内涵。

勤工俭学是引导贫困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报酬以此来改善经济状况的有效自助途径,是高校贫困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方式。但是,目前的勤工助学还停留在劳务性和服务性的基础层面,贫困学生大都集中于打零工、兼职等单纯的体力工作,勤工助学的路径和内容都较为狭窄,无法体现高校贫困学生教育管理的需要。新形势下,勤工俭学的内涵应该外延扩展到助学、育人的双重范围上,将贫困学生勤工俭学与创新项目、课题科研和实践技能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将贫困学生的勤工俭学工作纳入到日常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中去。在这样的模式下,高校贫困学生的勤工俭学监管人员也不再局限于辅导员等专职学生管理人员,作为任课教师也可以积极参与到学生勤工俭学中来,增强与学生沟通。深化“勤工俭学”内涵,在单纯勤工俭学的基础上,开辟专业型、技术型岗位,有利于扩大学生的选择空间,丰富了勤工活动的内容,拓宽学生实践的渠道,搭建贫困学生之间开放有效的交流平台。

(2)树立“典型榜样”引导。

对于贫困学生的教育管理不仅要注重有意识地集中疏导,也不能忽视环境氛围营造的无意识教育抓手。典型榜样就是选取贫困学生中先进代表的事迹来引导和带动广大贫困学生,传播了正能量,从中汲取精神动力,以榜样力量引导正面的舆论导向。贫困学生一方面害怕和抗拒与他人的交往,另一方面又十分渴望他人的关注与肯定。面对这种现实矛盾,强制地多与他们沟通,接近他们不如向贫困学生及其家庭宣扬自助意识,让他们看到同样贫困学生身上自立、自尊、自强的精神,以贴近他们现实生活的真事案例发挥示范鼓舞作用,而不再是单方面的思想教育灌输。

(3)凸显“求职就业”效应。

求职就业将是贫困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日益重要的关键环节。学校应该充分考虑到贫困学生迫切地想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家庭经济状况的心理,在一定条件下给予其适当地帮助和偏向性关注,帮助贫困学生进行合理规划,提高其就业竞争力。一方面,加强贫困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引导他们准确定位,细化目标并合理计划。帮助这部分特殊学生在有限的大学学习时间里积累尽可能多的资本。同时积极开展校园职业规划大赛、模拟招聘会和专业讲座等活动,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能力。同时,学校也要完善贫困学生就业的服务体系,针对贫困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信息渠道狭窄等问题,举办面向贫困学生的专场招聘,搭建更多的桥梁,让贫困学生能够更好地与用人单位对接,并鼓励洽谈一部分校企合作单位专门吸纳有就业需求的贫困毕业学生,创造更多的求职机会。而对于有创业意向的贫困学生更是要给予相应的政策资金支持,开辟专门的绿色通道。

(4)创新“精神激励”载体。

精神激励是加强高校贫困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手段。单一地依靠理想信念教育或人生价值观的引导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学校应针对上述提到的贫困学生孤僻不合群、自卑敏感不自信等特点,加强外部和内部激励环境塑造,发挥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的特点,将各年级各专业的贫困学生集中在一起,建立专门性的志愿服务社团,系统地、有组织地开展志愿服务感恩回报活动,对贫困学生进行精神教育激励,让他们通过这一平台更好地融入大学生活,提升主观的幸福感,更树立起自身自立自强的精神。

(5)打造“学习帮扶”驱动。

针对贫困学生学习基础薄弱的客观现实问题,学校要进而激发他们的进取心,鼓励他们通过学习改变完善自己,培养他们刻苦努力、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主动学习的意识。对于个别有需要的学生还可以提供一对一的辅导帮助,侧重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建树,为社会回报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另外,学校还可以面向贫困学生开展技能竞赛活动,扩宽他们的学习渠道,丰富业余学习生活。高校贫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工作中,学校要进一步拓展思路,实践探索,构建切实有效的多方位教育管理模式,关注贫困学生由经济压力而产生的系列的心理问题,将教育管理与服务育人有机结合,促进高校贫困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姜程.浅析高校贫困生的教育管理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2009(S1).

[2]王军.对高校贫困生教育及其管理问题的思考[J].高教高职研究,2009(39).

拓展家校合作途径范文1篇12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职能拓展拓展途径

中图分类号:G2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9-0349-01

一.引言

所谓社会职能扩展,就是指高校图书馆打破传统的制度桎梏,将自己的职能服务范围从学校拓展到社会上去,将自己的图书资源和网络资源公开的提供给除教室,学生之外的社会大众。对图书馆进行社会服务职能拓展,将全民化,社会化的思想融入到学校教育中来,不但能够全面的提升学校的教育水平,还能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文化体系的进一步改革创造条件,是我国在新时代,新世纪,新格局下提出的一个伟大举措。如今,高校图书馆服务的社会化拓展已经成为了教育工作者重点研究的工作,应当引起各高校师生的高度重视。

二.拓展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职能的重要意义

1.符合时展的要求

近几年,从我国颁布的教育文件上来看,我国领导人员早已把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职能拓展视作了我国教育事业上的重要突破口,并制定了大量的指导文件来逐步实现社会化职能拓展。武汉大学曾制定过《图书馆合作与资源共享》的相关文件,为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拓展迈出了有力的一步,也体现了高校进行图书馆社会化拓展的重要意义,为其他学校的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2009年,全国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会议在广州成功召开,会议上提出了更多的指导思想,表达了社会对图书馆信息共享的强烈要求。由此可见,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职能拓展是一项满足大众需要,符合时代要求,适应社会和学校发展的重要工作。

2.图书馆有条件向提供社会化服务

高校图书馆几乎涵盖了学生学习,教师教学以及科普知识等全部资源,是学校中的一个资料库,包含电子资源,书籍资源等等,同时大多数图书馆还拥有一群高素质,高质量的技术服务人员,能够有效的帮助广大师生合理,高效,快捷的应用图书馆的各类资源。可以看出,高校图书馆完全有能力,有条件将自己的校内服务打造拓展成面前全社会的公开服务,让社会大众更容易的走进图书馆,接触到更多的图书资源,满足社会大众对知识的渴望,并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渠道。将自己的优势全部发挥出来,毫无保留的,全心全意的为全部社会公民服务。

三.拓展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职能的主要途径

1.与其他类型图书馆的有效合作

与其他类型的图书馆如社区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以及市区图书馆等进行一定的战略合作,汲取这些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基本经验,是拓展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职能的一个有效的方式。首先,高校图书馆可以适当的参与公众图书馆的建设中去,在建筑方案,资源服务以及人才培训等方面进行一定的合作,实现图书馆的资源化共享。其次,高校图书馆可以与乡村图书馆进行合作,为他们提供一定的图书资源,将自己的社会化服务范围拓展到乡村中去,为比较贫困的乡村人民提供更多的资源,提高乡村人民文化素质,为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

2.进一步开拓与企业的服务

调查显示,高校与企业进行战略合作,不但有利于为企业引进大量人才,促进企业的发展,还能提高学校的就业率,提升学校教学效果,是一项一举两得的措施。同样,实行高校图书馆与企业的合作,可以促进图书馆和企业的双重发展,为图书馆的社会化拓展创造条件。在两者的战略合作中,图书馆要以企业的经营目标为中心,通过网络,会议交流等多种手段了解企业要求和企业状态,为企业提供全面,高效的信息服务。通过与企业签订相关服务合同,全年定期提供讲座,资源培训等服务,同样,图书馆也可以利用企业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化程度。

3.加强用户的信息素养教育

图书馆可以通过专题讲座,知识培训,技术支持等手段帮助社会大众进行信息意识的培训,向社会大众介绍有效利用图书馆资源,快速搜索文献,网络检索,工具下载等知识,提高民众的社会技能。图书馆可以定期的开展面向社会大众的技术培训课程,降低门槛,吸引更多的居民走进图书馆。

4.构建地方特色数据库

地方文献资源时地方文化特色的重要代表,包括,名胜古迹,文化遗产等多方面的地方特色,通过建立地方特色数据库,可以彰显地方特色,也可以吸引更多读者,既能够全面的介绍当地民俗文化,又能够实现图书馆的社会化普及。在建立地方数据库时,一定要重视“特色”二字,尽力避免庸俗,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高校社会化图书馆。

四.结语

目前,拓展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职能还处于探索阶段,必须统筹兼顾,逐步实行,在做好本校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前提下,将自身的发展融入到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之中,主动探索社会服务新模式,通过参与社会服务,增强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馆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实现图书馆资源共享的文化传播价值,从而促进学习型和节约型的和谐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3):2-4.

[2]中国大学图书馆馆长论坛.图书馆合作与信息资源共享武汉宣言[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6):2-4.

[3]杨恒平.全国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学术研讨会纪要[J].河北科技图苑,2010,(1):4-5.

[4]周世辟.高校图书馆为社区服务研究[J].图书馆论坛,2007,(3):4-54.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多层住宅建筑方案设计范例(3篇)

    - 阅0

    多层住宅建筑方案设计范文篇1关键词:多层建筑;电气设计;弱电系统Abstract:Thispapersystematicallyexpoundedthespecificationofthemulti-storeybuildingelectricaldesignandc.....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要求范例(12篇)

    - 阅0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要求范文关键词:铁路施工;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问题;对策我国社会发展进程在不断推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项目的应用频率和系统结构也越来越多元化,新时期.....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