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范例(3篇)

来源:网友

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范文

【关键词】农村养老市场商业保险

实现农村人口的老有所养是我国广大农民最梦寐以求的愿望,同时也是当前我国政府开展支农惠农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农村商业养老保险业务发展缓慢,没有形成应有的规模。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全面的、行之有效的农村商业养老保险体系,对我们的研究提出了理论和现实上的挑战。

一、目前我国农村商业养老保险现状

随着中国保险市场的进一步对外开放,保险公司间的竞争日益加剧,从市场构成和分布上分析,目前的竞争主要集中在城市,我国13亿人口中有9亿多人口在农村,农村是我国潜力巨大的保险市场,在城市业务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尽快开拓农村市场,是保持商业保险业务持续健康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另一方面我国农村对商业养老保险也有现实的需求。主要包括:

1.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有极强的需求

目前,我国乡村人口的老龄化程度比城镇更严重。农村人口老龄化会逐步改变人们消费及储蓄结构,提升人们养老的危机意识,为商业养老保险在农村的开展留下广阔空间。

2.农村家庭结构小型化增加了对养老保险的需求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农村家庭结构小型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农村家庭结构小型化改变了人们“养儿防老”的观念。农民养老观念的变化,为农村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提供了需求空间。

3.特殊农民群体的人身保险需求

如失地农民或农民工的保障需求。城市化使得大量农民离开相依为命的土地。失去土地后的农民对养老保险提出了高质量要求。

既然如此,那么当前农村商业养老保险业务发展缓慢的原因究竟何在呢。

二、农村商业养老保险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府利用财政金融政策支持农村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的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出来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探索始于20世纪80年代,但是研究思路主要集中在社会保障资金筹集、使用,养老基金投资运营方式和现收现付制与积累制选择等方面。事实上,我国财力有限,因此现阶段我国建立全国范围内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存在很大的难度,引入商业保险参与对于养老保险体系的完善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2.制约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市场发展的一大问题是供给不足,经营主体匮乏,无法形成竞争

保险产业的供给水平决定于保险产业的规模,决定于保险机构的数量、分布,以及人员数量和营销方式等因素。目前,在农村养老保险市场积极开展业务的保险公司太少,大量公司忙于在大城市设立机构,无暇顾及农村养老保险市场。由于缺乏竞争因素,服务质量不高,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农民投保的有效需求。

3.费率问题也对发展农村养老保险业务构成了制约因素

保险费率的计算必须考虑投保人的支付能力。目前,大部分保险公司将产品定位于城镇市场,产品设计趋同性较强,少有推出适合农民和农村特点的养老保险新品种。在农村市场上销售的养老保险单大都是直接从城市市场移植过来的。费率偏高,具体条款的设置也主要针对城市客户,难以为广大农民所接受。

4.业务发展不够平衡,市场监管存在盲区

目前,商业保险公司在农村养老业务发展中存在三个方面的不平衡:一是地区间机构设置存有偏差。经济发达的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差异过大,机构布局上的不合理,进一步加剧了发展状况的失衡。二是展业、理赔质量态度相差迥异。三是农村商业养老保险业务发展与市场监管不相对称。目前,保险监管机构设至省级或较大城市,地级以下只有保险业协会,市场监管力量明显不足。

三、完善农村商业养老保险市场的对策及建议

1.政府制定相应的财政金融政策及相关法律支持农村商业养老保险发展

当前目标是增加农村养老保险市场的供给主体,降低费率,但农村市场利润空间本来就小,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商业公司不愿前去。针对这一现状可采取政府扶持与商业运作相结合的农村养老保险模式,如可对保险公司适当补贴,或可采取税收减免措施,建立起合理的利益诱导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保险公司的经营压力,鼓励保险公司在农村地区开展保险业务。

2.规范商业保险公司对农村市场的营销服务机制

针对目前农村商业养老保险市场的现状,各保险公司应从三个方面转换经营理念,规范和完善保险营销服务。一是加快农村养老保险产品研发。开发推广新产品,满足农民低保费、低保障、广覆盖的保险需求。二是加强农村保险机构网络建设。合理调整农村保险机构的布局,增强对农村养老保险市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三是强化农村营销队伍培训和管理。营销人员是体现保险公司形象、开展对外宣传的窗口,通过把好营销关口,从而提高保险经营绩效。

3.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市场监管机制

首先,引入同业竞争监督机制。在目前的监管体制下,通过适度的同业竞争,达到相互监督、相互规范的目的。其次,健全保险协会网络体系,重视发挥保险业协会的监督作用,督促各保险机构严格遵守保险同业自律公约,切实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再次,加强行业监管力度,加强对县域保险市场的监督管理,促进保险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4.借鉴国外经验,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引入相互保险公司形式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

与股份公司相比,相互保险机构的优势在农村保险市场上体现得更为充分,其所具有的合作性质、自保性质、分红性质和非赢利性质,比其他保险组织形式更容易被农民接受和认可。在目前农村保险经营主体匮乏情况下适当增加供给主体是发展农村养老保险市场的重要手段。

5.加大商业养老保险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商业养老保险意识

针对农民保险意识比较薄弱,政府和保险公司应深入广泛地开展好宣传工作,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媒体进行商业养老保险宣传,组织业务员深入农村定期组织召开产品说明会,帮助农民树立风险保障意识,让农民认识并接受商业养老保险。

参考文献:

[1]李琴英.对我国农业保险及其风险分散机制的若干思考.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09).

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范文

[关键词]商业养老保险;社会养老保险;多层次;体系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6.24.126

[中图分类号]F8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4-0-02

0引言

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在近些年不断增长,并且依旧延续着上升的趋势,使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压力越来越大。同时,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不断变化,也能够侧面证实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日益提高。保险作为我国金融三大支柱之一,能够有效提高养老质量,解决老年人后顾之忧。如今的养老保险主要分为商业养老保险和社会养老保险,二者的功能有一定的重叠,但更多的是差异,二者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养老问题也是层出不穷,这些因素急切需求保险行业的发展,来弥补养老保险如今的不足,让养老保险能够朝向多层次方向发展。

1商业养老保险与社会养老保险

1.1商业养老保险的含义与特点

商业养老保险主要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要求,向保险人支付相应的保险费用,如果被保人在保险生效之后出现合同内规定的赔偿条款,则可根据合同要求向保险公司索要赔偿金额。随着我国商业保险不断发展,多元化的商业保险品种也不断推出,在一般情况下,商业养老保险中不仅仅包含着养老内容,同时也包括疾病、死亡、伤残,以及到达一定年龄的资金补给等。商业养老保险的经营主体是商业保险公司,例如: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太平洋保险、阳光保险等,商业养老保险关系主要是通过合同内容体现的,保险对象可以是人和物,即有形和无形。商业保险的最终目标是使盈利最大化,并且根据实力盈利情况,给予被保险人最大程度上的经济保障,其中非常典型的就是分红险。

1.2社会养老保险的含义及特点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由国家通过人民实际劳动情况与人民体质,规定一定的年龄界限,当劳动者达到国家所规定的界限,或者劳动者出现伤、病、残之后,解除劳动义务,有国家出资提供一些养老保障资金,减少下岗人员后顾之忧的养老体系。社会养老保险是国际中非常普遍的一种保险制度,一般情况下都是国家根据社会经济、人口实际情况制定的一种强制保险措施。客观来说是需要单位及个人都参加的一种保险制度。待到保险人符合养老条件即可向有关社会养老保险部门定期领取养老金。社会养老保险的缴费机制与商业养老保险大有不同,商业养老保险主要由个人缴纳养老保险金,而社会养老保险主要是由国家、单位、个人共同承担,是一种社会互济的保险缴纳形式。

2商业养老保险与社会养老保险的联系与区别

商业保险公司主要是以营利为目的,而社会养老保险却不具备此性质,但二者都是在被保险人出现一定损害的时候给予经济补偿,从而保障被保险人的日常基本生活,从而保障社会能够平稳、健康发展。同时,两种保险都需要建立起保险基金,需要在一定的技术与原则下进行运作,保障保险基金不被贬值。无论是商业养老保险还是社会养老保险,被保险者想要实现经济赔偿必须要受到纯粹的风险,包括不可预知风险、不期望风险等,即偶然风险。

随着近些年我国保险制度有单一保险逐渐转化为多层次保险,这要求社会保险体制中必须涉及商业保险功能,只有实现多选择性、多样化的保险体系才能够实现多层次保险制度,从而保障人们能够灵活地运用资金来选择保险。所以,必须将商业养老保险与社会养老保险相结合,社会养老保险要多多学习商业养老保险的管理模式,从而有效降低我国财政压力。由于商业养老保险更多倾向于资金充裕的用户,在商业保险发展这些年中,未来必将会逐步降低准入门槛,逐步开拓低收入的社会群体中,使商业保险更加贴合社会保险的基本特征。

3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的意义与作用

3.1有效缓解养老保险的“隐性债务”

隐性债务是由于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及现收现付筹资模式给国家财务带来的一种巨大的压力。现收现付的内在实质其实是一种劳动人口收入的代际转移。但是,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不断加剧,非劳务人口与劳动人口之间的比例逐渐失调,使劳动人口所需供养的退休人口越来越多,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加重,使现收现付体制无法保持平衡,即使采取了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的部分积累体制,但也无法弥补隐性债务所带来的资金缺口。我国财政隐性债务未来会严重制约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与革新。

相比之下,我国商业保险公司却发展得顺风顺水,有关调查显示,商业保险的保费收入与赔偿的保险金之间的比例为3.12∶1,每年净收保费高达千亿元。所以,社会养老保险所带来的隐形债务可以通过发展商业养老保险进行填充。在商业保险实际运作中,通过利润较高的险种来弥补利润亏损的险种的情况也非常罕见,同时也需要那些亏损的险种来带动盈利较多的险种,从而让商业保险在亏损的险种中通过另一个险种进行盈利,最终实现整体盈利。

3.2有效提高社会保险的统筹层次

现如今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的统筹程度相对国外要低很多,并且在治理的过程中过于分散。这一系列因素严重制约了劳动力的共济功能与流动功能。一方面由于我国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存在很大差异,导致不同地区之间的保险金额统筹负担与统筹能力之间失去平衡,一些贫困的地区养老金发放比较困难;然而经济发达地区的养老金在大批量发放之后还有较多的保险金结余。另一方面,针对省级以下的统筹层次会由于流动人口问题出现统筹层次转移,这也是养老保险金统筹的一大障碍,使很多流动人口在保险权益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损害。所以,必须充分发挥商业养老保险的作用,从而缓解这一系列问题。

第一,商业养老保险通过统一的保险合同来实现保险作用,该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加大省级保险金统筹力度。第二,由于商业保险的信息技术相对比较发达,并且该信息体制发展至今也比较完善,各省的保险资金、结余情况能够明确地掌握,从而快速地进行资金调配。第三,商业养老保险不与被保险人的户籍挂钩,同时保险合同跨省转移流程也比较简单,能够以最大程度保障被保险人的保险权益。

3.3促进商业保险全面发展

如果商业保险公司能够全力支持社会养老保险,必然会一改群众以往对商业保险的负面形象,从而大大提高商业保险的市场竞争力,甚至能够避免商业保险之间的价格竞争现象。除此之外,将社会养老保险跨省转移由商业保险进行,那么会大大增加商业保险公司的潜在客户,这样不仅能够给商业保险在业务上提供极大的便利,同时也能够节约一部分经营成本,从而快速地提高商业保险公司的业务量与实际收入。最为重要的是商业保险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不佳,商业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办理社会保险的机会,大力宣传商业保险公司的实际理念,纠正人们对商业保险的错误认识与片面认识,并且逐渐提高人们保险意识,能够让我国商业保险成为人人都认可的养老手段。

4发展商业养老保险,构建多层次社会养老体系

现如今,为了能够适应社会老龄化的要求,必须通过大力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加快多层次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建设步伐。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从以下几点出发。

4.1规范市场经营,促进商业养老保险健康发展

竞争是市场经济下的一大特点,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体制能够保障我国保险市场健康、平稳发展。纵观现如今保险市场的运营情况,最为重要的问题依旧是行政干预。一方面领导干部通过给商业保险公司做大量的思想工作,拉近与商业保险公司的关系;另一方面,一些政府部门在履行社会保险义务的过程中,会涉及大量的商业保险,并且时而采用行政手段变相强制保险,这种做法严重违背《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中的自愿投保原则,而且又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个体养老需求,使我国保险市场逐步丧失了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原则。除此之外,行政部门过多涉及商业养老保险,这种制定策略同时又执行策略的情况,很大可能会脱离国家监管轨道。在这种情况下,一旦保险赔偿金大于偿付能力,政府会承担极大的资金压力。如果在商业保险中承办部门社会养老保险业务,虽然在社会保险经营会更加灵活、自主,但商业保险会逐渐纳入到国家监管体系。使商业保险在外部要严格依照国家的标准,维护被保险人的保险权益;对内要进一步加强资金管理,在保障基金准备充足的同时,每年也要进行准备资金的预算工作,从而保障保险基金的偿付能力。

因此,必须进一步规范市场经营,坚持政企分离的合作原则,行政部门不能够过多地干预商业保险实际运营,在商、社保险合作中,必须明确职能部门与商业保险之间的分工,并出台一定的鼓励政策与补助政策,充分发挥商业保险自身的优势与价值,并将其优势与价值应用于社会养老保险体制之中,提高商业保险在解决老龄化人口问题的积极性,促进我国商业养老保险能够平稳、健康发展。并根据商、社养老保险结合情况,适当转变保险政策,降低商业保险的收入标准。同时,社会养老保险在与商业保险合作中,应借鉴商业保险的管理模式、转变保险转移方式、引入新型险种,从而实现多层次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给予社会人群更多的选择空间。

4.2强化社会管理与服务

商业养老保险能够涉及社会各个阶层,其业务要求高、辐射面广,这要求商业保险必须强化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其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第一,必须要有适销对路的保险产品,确保能够满足不同社会人群的养老需求。并且要根据市场情况、人们生活情况,不断设计、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保险产品,这也是保障多层次社会保险的重要条件之一。第二,随着商业保险的不断发展,要充分考虑养老金的社会化兑付问题,保障社会人民能够及时、足额地领取到所得养老金。第三,要建立一支能够与市场发展相吻合的高素质营销队伍,尽最大的努力来开拓城乡养老给保险业务。由于商业养老保险主要是通过个人缴费,与社会养老保险不同。统筹养老保险可以通过同城委托收款和相应的行政手段,从而建立社会保险基金。而商业保险必须遵循自愿的原则,在面对每一位客户时都要进行推销,这样才能够将分散的资金聚合起来,建立保险基金。所以,想要实现商业养老保险基金,必须逐渐开拓城乡养老保险业务,建立一支业务强大的营销人员,诚心诚意为人民服务才能够受更多群众的爱戴与拥护。同时,想要实现多层次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必须加快商业养老保险的推进速度,这些因素离不开政府给予的支持,特别是在我国市场经济并未成熟的情况下,显得尤为重要。

5结语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愈加严重,如今的养老问题亟待解决。国家必须大力发展商业养老保险事业,从而建立多层次社会养老保险体系,让不同阶层的人民能够根据自身所需来选择适合自身的养老保险,从而减轻我国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压力,让老龄化人口能够获得应有的生活保障。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文军.大力发展商业养老保险事业建立多层次社会养老保险体系[J].浙江金融,1997(7).

[2]于林樾.浅析社会养老保险与商业保险的融合[J].经营管理者,2010(18).

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范文篇3

中图分类号:F84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社会养老、医疗保险体系已成为大多数中国居民的基本保障。同时,商业人身保险也快速发展。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在居民基本保障中的关系值得关注和讨论。

在理论研究方面,宋厚振(0.2万)从性质、经办主体、筹资集道、经办目的等方面对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进行分析,认为商业保险代替不了社会保险。吴娟(2009)以重疾医疗保险为切入点,分析了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优势,认为两者都无法相互替代。曹乾、张晓(2006)分析认为,在微观层面上由于社会保险的强制性、居民对两种保险存在理解上的欠缺等原因可能产生社会保险对部分商业保险需求的替代;在宏观层面上,商业保险对社会保险具有补充作用,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具有互补关系。熊波、万里虹等(2010)认为,在农村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的关系正由相互竞争演进为局部协同发展的关系。刘玉娟(2011)认为社会医疗保险对商业医疗保险具有挤出效应。

在实证分析方面,曹乾、张晓(2006)以2003-2004年我国各省面板数据,对商业人身保险保费与人均社会保险基金、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做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得出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的互补性超过替代性。邵全权(2009)测算出各省的健康生产效率,并以此作为社会医疗保障的衡量指标,采用面板数据分析,得出商业保险对社会医疗保障具有正负两种影响。

本文在梳理相关文献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大学生实践调研项目对居民随机抽样调查,了解现阶段我国居民在养老与医疗保障两方面对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看法,据以判断二者之间是否存在互补或替代关系。

二、调查情况与分析方法

1.调查问卷总体情况

调查问卷在青岛、济南,太原等地发放共23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203份。被调查者中男性和女性分别占比为43%和57%,男性人数较少。年龄方面,仅将21岁以上作为调查对象,以十岁为一个年龄段,共五段,各年龄段的人数占比分别为28%、25%、28%、11%、8%。教育程度方面,将调查者分为小学、初中、中专、大专及高中、大学本科和

硕士以上共六个段,详细比例见表1。

表1:调查问卷基本信息表

2.分析方法

分析的数据基础为调查问卷数据,对问卷进行筛选整理后,使用描述统计方法、对应分析对调查数据分析,分析工具为SPSS统计软件。

对应分析也称R-Q型因子分析,是分析定性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多元依变量统计分析技术,其基本思想是将定性数据依其属性转化为由行和列组成的二维列联表,利用降维思想对表中元素结构化,通过二维图形表示列联表中行与列的关系,直观地揭示变量各类别间的差异。

其基本分析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依原始数据编制列联表,并计算概率矩阵。设原始数据矩阵为:,

将矩阵X转化为概率矩阵,

其中:为各单元频数的总百分比,。

第二步:确定数据点坐标。根据概率矩阵P,将变量的各个类别看作是多维空间上的点,并通过点与点间的距离分析类别间的联系。具体地,将概率矩阵P的行看成个样本,并将其看成维空间中的个数据点,各数据点的坐标定义为:;同样地,将概率矩阵P的列看成个样本,并将个样本看成维空间中的个数据点,各数据点的坐标定义为。以上述各个数据点之间的距离来判断类别间的关系,如果某两个点距离较近,表明相应两个类别的频数分布差异不明显;如果距离较远,则表明该类别的频数分布差异明显。

第三步:分别对行变量和列变量进行分类降维。将矩阵p的n行、p列分别看成n个和p个变量,计算变量的协方差矩阵,并据此计算协方差矩阵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根据累计方差贡献率确定最终提取特征根的个数,分别计算出行变量和列变量的因子载荷矩阵G、R。因子载荷分别是行变量或列变量的某个分类在某一因子上的载荷,反映出变量分类与各因子间的相关关系。将因子载荷矩阵G、R分别看成n个和p个二维点,就可以在一张二维图中画出属性变量各分类的不同状态。

经过以上步骤,列联表的每一行、每一列均以二维图上的一个点来表示,从而以直观、简洁的形式描述属性变量各种状态之间以及不同属性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下,以对应分析作为主要分析工具,对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关系的调查数据进行处理,来判断二者之间的替代或互补关系。

三、收入对商业养老与社会保险选择的影响

1.商业与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选择倾向受访者对商业养老保险与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选择倾向通过调查问卷中“是否购买商业养老保险”和“是否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两个问题来反映。使用SPSS输出社会养老保险与商业养老保险交叉表(见表1),选择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受访者为148人,占比72.9%,选择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受访者为22人,占比10.8%。社会养老保险的参加比例远远高于商业养老保险,是多数居民养老保障的首要选择。

2.收入对养老保险选择取向的影响

朱铭来(2008)、刘学宁(2012)等实证研究认为,商业保险需求的收入弹性较大,那么收入对商业保险需求的影响是否对养老保险的选择产生影响?为此,将“是否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与“是否购买商业养老保险”两题合并,作为养老保险选择变量,“两者均无”表示两种养老保险均未参加、“有社会养老无商业养老”表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未购买商业养老保险、“有商业养老无社会养老”表示购买商业养老保险未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两者均有”表示两种保险都参加。以受访者“家庭月收入”

作为收入衡量指标,与上述养老保险选择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家庭月收入”分6个档。使用SPSS做家庭月收入与养老保险选择交叉表,见表3。

以上述对应分析理论为基础,使用SPSS对“养老保险选择”与“家庭月收入”进行对应分析,并绘制关联图,如图1。根据关联图中各分类点相对距离的分析,可以直观地看出养老保险选择与家庭月收入之间的相关关系。

第一,从总体上看,养老保障需求表现出随收入增加而递增的特点。图1a中收入由低到高分别分布在第四象限下方、第四象限上方、第一象限、第二象限和第三象限,相应地养老选择也随收入增加呈现出由少到多的规律性。具体地,调查对象中家庭月收入0.2万元以下与“两者均无”相对较为接近,二者之间具有相关性,说明低收入者缺乏养老保障,显示出经济条件约束对养老保险需求的抑制;家庭月收入在0.2万-0.5万元的被调查者与“有商业养老无社会养老”和“有社会养老无商业养老”具有相关性;家庭月收入在0.5万-1万元、1万-1.5万的被调查者与“有社会养老无商业养老”具有相关性;家庭月收入在1.5万元-2万元和2万元以上的被调查者则与“两种保险都参加”具有相关性。以图1a为基础,画出原点向不同的收入水平的向量(图1b),通过向量间的夹角的大小可以反映出不同收入水平之间养老选择的差异程度,图1b显示出月收入0.2万元以下与0.2万-0.5万元被调查者的养老选择最为接近,他们的养老保障最少;月收入在0.5万-1万元和1万-1.5万被调查者的养老选择比较接近,倾向于社会养老保险;月收入1.5万-2万元和2万万元以上被调查者的养老选择比较接近,倾向于“两者均有”。故随收入水平提高,被调查者的养老选择倾向逐步由无养老保险向社会养老保险、商业养老保险和两种保险均参加过度,养老保险逐步增加。ab图1:收入与养老保险选择对应分析关联图

第二,从关联图的向量分析来看,在不同收入间的养老选择差异较明显。向量分析是通过分析关联图中各因素与某指标的相对距离来判定其相关性,先做从中心点到某个指标的向量,再从各个因素分别做到该向量的垂线,该指标与各因素的垂足的距离越近相关性越强。图2a、b、c、d分别为以“两者均无”、“有社会养老无商业养老”、“有商业养老无社会养老”、“两者均有”四种养老选择作为因素的向量分析图。图2a显示,选择“两者均无”与月收入0.2万元以下、1.5万-2万元

及2万元以上相关性较强,而与月收入0.5万-1.5万元相关性较弱;图2b显示,选择“有社会养老无商业养老”与月收入0.2万-0.5万元、0.5万-1万元及1万-1.5万元相关性较强,而与月收入0.2万元以下、1.5万-2万元相关性较弱;图2c显示,选择“有商业养老无社会养老”与月收入0.2万-0.5万元、2万元以上相关性较强,而与月收入0.5万-1.5万元相关性较弱;图2d显示,选择“两者均有”与月收入1.5万-2万元、2万元以上相关性较强,而与其他各类中等、中低及低收入段相关性均较弱。综合分析图2,可以发现以下规律:

(1)月收入0.5万-1万元及1万-1.5万元的中等收入阶层养老选择倾向比较明确,集中于“有社会养老无商业养老”,与其他各类养老选择的相关性均较弱;(2)月收入0.2万-0.5万元的养老选择与“有社会养老无商业养老”、“有商业养老无社会养老”和“两者均无”均有相关性,反映出部分中低收入者在没有社会养老保险的情况下,或者选择商业养老保险或者没有任何养老保险安排的情况;(3)对于月收入在1.5万元以上的中高及高收入阶层来说,更倾向于选择“有商业养老无社会养老”和“两者均有”,养老保障最充足;(4)月收入低于0.2万元的低收入阶层,既没有能力购买商业养老保险,也没有被社会养老保险所覆盖,是养老保障最低的群体。

ab

cd

图2:四种养老选择与收入相关性的向量分析第三,不同收入水平下,社会养老保险与商业养老保险补充与替代关系存在差异。图1显示,家庭月收入在0.2万-0.5万元与“有社会养老无商业养老”、“有商业养老无社会养老”的距离都比较接近,说明商业养老与社会养老保险在该收入段存在一定程度的替代关系,结合表1数据来看,该收入段113名受访者中,64人选择“有社会养老无商业养老”,占比近57%,而选择“有商业养老无社会养老”的3人,仅占2%。故图1显示的替代关系应该是社会养老保险对商业养老保险的替代。随着收入提高,家庭月收入0.5万元-1万元和1万元-1.5万元阶段,“有社会养老无商业养老”已经成为主要选择,社会养老保险对商业养老保险的替代作用更为明显。家庭月收入1.5万-2万元和2万元以上与“两者均有”相关性较强,说明在中高及高收入阶层中存在商业养老保险对社会养老保险的补充作用。

四、年龄对社会与商业养老保险选择的影响一般来说,年龄较大者更倾向于做养老规划,而年轻人往往不会过早考虑养老问题。使用SPSS对调查数据中的“年龄”与“养老保险选择”进行相关性分析,以判断年龄是否会对商业养老或社会养老保险选择产生影响。将年龄分为“21-30岁”、“31-40岁”、“41-50岁”、“51-60岁”、“61岁以上”五个年龄段,养老保险选择仍然分为“两者均无”、“有社会养老无商业养老”、“有商业养老无社会养老”和“两者均有”四个选择。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配电房管理制度范例(3篇)

    - 阅0

    配电房管理制度范文关键词:机房;建设;维护;实践中图分类号:TP39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4)09-2161-03供电所机房作为供电所各类业务的核心机房,按照江苏省网信息、通.....

    配电网继电保护与自动化范例(12篇)

    - 阅0

    配电网继电保护与自动化范文篇1关键词继电保护;运行管理;管理模式;系统建设中图分类号TM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4)116-0045-0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电网建设也取.....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