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的定义范例(12篇)

来源:收集

环境设计的定义范文篇1

关键词:景观学;艺术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7-058-01

客观地讲就目前的中国景观艺术设计学科正处于探索阶段,从学科概念、学科性质到学科实践范围均缺少系统性、明确性和指向性。那么什么是景观艺术设计,景观艺术设计与景观学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与传统意义上的环境艺术设计是一种什么关系,在景观学体系中它的实践主体是什么?本文将就以上问题从景观学的引导、多元系统设计以及景观艺术设计的实践主体进行系统的论述。

一、景观学引导下的艺术设计

景观艺术设计依托景观生态学,通过对自然的尊重、表达、展现生态环境的和谐优美,依托景观建筑学创建城乡宜人的环境,依托景观人文学,表达人类行为心理的精神寄托及愿望,景观艺术设计成为景观形象高品质化生成的驱动力。

就景观学而言,景观艺术设计是景观学体系中的一个分支,是一个狭义的景观定义,是微观层次意义上的景观设计,在体现景观形象的创作上常常成为景观形象品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景观艺术设计也涉及到景观学内容本身,但它更多的是遵循景观学的引导,关注景观形象要素对各景观环境系统空间进行艺术化处理,其核心任务是协调人与环境空间视觉形象的关系。景观艺术设计在景观学的引导下,构成了一个交叉融合的设计系统,它是运用艺术融于景观科学的手段来协调景观形象在环境空间的发展关系问题,并使之达到最佳状态。它融合了园林学、生态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心理学、艺术学等学科的成熟经验,以其艺术的视野,从系统、和谐优美的角度,解决城乡发展中的景观创新问题。

二、多元系统设计含义的艺术设计

景观艺术设计与传统意义上的环境艺术设计是从不同角度研究人类聚居环境空间艺术的二个方面。环境艺术设计从改善建筑室内环境质量的室内设计起步,以室内室外环境一体化设计为核心,注重环境空间的自身形态,以及环境艺术的具体样式。而景观艺术设计更强调环境空间的综合形态、环境艺术的复合样式、环境表述的多层空间,具体表现在多元系统设计下的互融与综合。

1、综合性系统景观艺术设计是将城市、广场、街道、园林、建筑、壁画、广告、公共设施等环境空间看成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有机综合体,虽然它们有时是以几组形式出现,有时是以相对单一的个体出现,然而解决上述问题却要求兼顾到整体的环境,是在一个被“创造”出来的人造环境空间基础上实现的二次创造,景观艺术设计涉及到园林设计、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造型设计、平面设计以及生态学、材料学、心理学、民俗学等学科,并将这些知识纳入到景观艺术生成的总体设计系统之中。

2、复合性系统景观艺术设计是在景观学的引导下所构成的复合设计系统,由于景观艺术设计的综合性特点,因此常常表现出设计内容界定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其中包括基于景观空间形态的视觉系统设计,融于区域景观精神的形象系统设计,反映区域文化特征的风格样式系统设计,以及关注人的行为、心理的人文关怀系统设计等等。

3、多层性系统景观艺术设计的设计空间呈现为多层性的表述特点,表现在从微观意义层面上的景观设计为主体到中观意义上的景观规划、宏观意义上景观策划的多层与协调。

4、广泛性系统景观艺术设计的设计观念呈现出广泛性,《亚太景观》一书在导言中谈到现代景观设计带来的变化:“首先是观念上的,宏观的观念、生态的观念、构成的观念、文脉的观念、民众参与的观念等等。其次是创作方法上,所有这些凝结成现代的、后现代的、结构的、解构的、极简的、高技的,为景观设计师提供了广泛的创造可能性”。

三、微观景观为实践主体的艺术设计

正如前文所述,景观艺术设计学科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其实践范围广泛,内容综合而庞杂,既涉及到景观空间各个层面又融合了环境要素的全部内容。但是如果只是从广义概念出发而缺乏具体目标的限定,景观艺术设计学科建构将一直处在模糊不清的状态。这是目前很多高校增设景观艺术设计专业方向后所共同面对的问题,在庞大的景观学科中,景观艺术设计的实践范围或者说它实践主体是什么的问题。

1、宏观层面——景观策划

宏观层面上的景观实践是建立在经济、旅游、生态等专业的基础上,包括进行大规模的景观生态保护、治理改造、景观资源开发、旅游策划规划等。这类景观实践主要侧重于景观前期的策划。核心是协调土地的利用与管理。是在大规模、大尺度上进行景观体系的把握,具体项目有区域控制性规划、城市规划和环境规划等。策划是这一层面的实践主体。

2、中观层面——景观规划

中观层面上的景观实践是指有一定的规模,涉及到某一地域历史、文化、生态及地方特色整体风貌内容的较大型景观规划,包括与人类社会、文化相关内容,以及生态、历史等多学科的应用。规划是这一层面的实践主体。

环境设计的定义范文1篇2

关键词:创意思维;环境艺术设计;创新精神

中图分类号:TU-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7)01-0063-03

收稿日期:2006-09-05

作者简介:孙斌(1981-),男(汉族),辽宁沈阳人,硕士研究生。

一般说来,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内在、外在有机联系、具有新颖的广义模式的一种可以物化的心理活动就叫创意思维。它是一种综合思维。形象思维、非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是创意思维的主要形式。它集意识、潜意识、下意识于一体,往往又融艺术哲学、艺术美学、艺术心理学、艺术学、灵感学等于一炉。创意思维充分渗透在各类环境艺术设计之中,使作品本身具有超凡脱俗的艺术魅力。这种渗透把作品的形式与功能在更合理的方面给予了肯定,给人亲身体验的舒适感和精神上的完美享受。只有这样的设计才真正称得上是为大众服务。把握这一点就要求对创新的本质(创意思维)有深刻的感悟,即深切体会“创意思维是环境艺术设计的灵魂”。

1环境艺术设计中创意思维的具体实例和它所体现的划时代意义

创意思维古已有之。庄子曾在梦中变成蝴蝶翩翩起舞,梦醒后分不清是庄周变彩蝶,还是彩蝶幻化成庄周。这个古典浪漫主义的创造范例揭示了久远不衰的艺术运用规律特征。显然梦幻之美不在梦,在于其格调高品位高,奇异思维之内涵。环境艺术设计在历史的长河中孕育发展,吸收各类艺术的精华,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地自我更新,自我突破,不断地以创意思维为核心发展设计的内涵,丰富功能的实用性。在这个过程中“国际主义”风格建筑的出现不能不说是一次历史性的飞跃。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发展起来的“现代主义”设计,经过在美国的发展,成为战后的“国际主义”风格。欧洲现代主义的一批大师,如密斯・凡德罗,马谢・布鲁尔,沃尔特・格罗庇乌斯已成为美国建筑界的魁手。他们设计的一些重要建筑,如密斯设计的西格拉姆大厦成为国际主义的典范。“国际主义”风格的出现是对“古典主义”风格的完善和修正,也就是运用创意思维作出的尝试和突破。建筑以强调功能性为设计原则,形式上讲究“少就是多”,色彩简单明了,多以钢筋混凝土构成建筑。这便摆脱了原有古典如洛可可和巴罗克式建筑繁琐的装饰,多样的色彩。它的出现不仅解决了当时城市居住紧张的问题,更为“国际主义”建筑风格的推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些建筑带给人们的“亲近感”充分表现在其空间分配的合理性及外在形式的简单明了。它们的出现对于原有古典建筑至高无上的压迫感是一种革命,对于战后人们的心灵也是一种抚慰。创意思维的艺术表现是多方面的,具有历史承接性和延续性。虽然“国际主义”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风靡各处,但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认识。凡是在原有形式基础上作出的大胆尝试都应该被提出被肯定。国际主义盛行后产生的各种建筑形式是对国际主义的挑战,是对已有建筑所暴露问题的修正。审视现代艺术史,便一定要指出一个别出心裁的艺术创意――巴黎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它已成为现代艺术、现代艺术设计、现代环境艺术与艺术环境有机结合的典范。它是现代艺术设计、现代科技、材料、材质工艺等综合发展的结果。这个标新立异的现代派艺术,创建了时代艺术的新格局。它的设计方法充分考虑到当时的时代特征和社会环境,在国际主义的大潮流中勇于创新,以国际主义为基础,大胆地运用了管道和金属结构部件,是“高技派”的创始之作,是创意思维的充分体现和合理运用的典范之作。观念作用于意识之中,使之脱颖而出,这才创造了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心灵是思维的开端,独创“有机建筑”理论的赖特,善于运用和发挥自然风景的特色。他让自然美、艺术美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梦境和现实结合在他的艺术设计之中。如他设计的融自然和建筑为一体的流水别墅令人心醉,同那个标新立异的现代工业时代型的庞然大物截然不同,它的成功建立在对当地基地的充分认识和合理运用中,它的美美在自然,在同为国际主义风格背景的时代,赖特的创造才能得以发挥,这与他的创造性精神实质分不开的。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始终是环境艺术所追求的目标。奇特构思的独异建筑告诉我们创意思维关键在于把握超前意识、创新思维与持恒三者之间的关系。回头望去,我们不难看出创意思维是与文化背景和文化精神串联在一起的,适应文化的需求创造出具有生命力的作品才是创意思维的核心。众多环境艺术设计风格不同,但都是杰出艺术家天赋和心灵感应相融合的现代艺术典型。它们都是时代创新精神的产物和象征,对于时代进步,社会发展都具有积极推进意义,是历史前进中不可缺少的动力要素。

2当今社会环境艺术设计中缺少创意思维的原因

创意思维从建筑出现的伊始阶段就表现出它强大的生命力,从原始简陋的茅草屋到气势恢宏的古代神庙,从压倒一切的“国际主义”到追求有机形态的后现代建筑,无不透射出它的光芒。环境艺术设计要发展就离不开创意思维,在对创意思维探索的初期阶段对于创新本质认识不够,导致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城市建设走过一段弯路。短短十几年时间之内许多城市传统结构肌理、空间形态不可逆转的建设性破坏,盲目地崇洋导致建筑形式单一、畸形,不合时宜。究其原因有如下几点。首先,新鲜事物的出现往往会导致盲目的追风或虔诚的信奉。在环境艺术领域则更多地表现在照搬照抄国外已有的建筑形式,对“洋建筑”盲目地崇拜,认为“国际主义”就是现代建筑应有的标准形式,是不容动摇的真理。这种观念直接导致大量欧式风格的建筑原封不动的流入国内,一时间“欧陆风情”泛滥成灾,“火柴盒子”随处可见。原则地讲,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是一种正常现象,也是社会转型时代的必然过程,不足为奇。我们应该以平静的心态,坚定的信心,艰苦的努力,通过我们科学研究、努力创作,深入改革来实现伟大而有意义的创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建筑也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点,面对自己的历史优势,我们应该借鉴国外建筑已有的成熟工艺,在充分运用中国传统元素的基础上对国际主义加以创新加以修正,这样才能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这些建筑是属于中国的,是有意义的创新。其次,便是现有高校的教学体制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大锅饭”式的教学模式往往使得很多艺术设计系的学生个性划一,缺乏创意。再有就是部分老师由于在外“招揽生意”忽视对于学生基础阶段的引

导,即使安排一些学生进行设计工作也为了效率而忽视对学生创意思维的开发,快速地临摹些方案就草草了事,这种不负责任的所谓教学应该及时叫停。另外就是大量的学生只学到了些专业的皮毛就急着外出打工,在公司里做设计,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是很难能有什么创新的,也就是拿人家的东西改改抄抄罢了,根本谈不上什么创意。面对这种恶性循环,我们应该加以足够的重视,首先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更好地完成学业,更充分地掌握环境艺术设计的精髓即运用创意思维来创新。另一方面,学校应该适时作出教学体制的改革,做到因材施教,更好地把每一个学生的创作灵感激发出来。时代在更新,社会在发展,这便要求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以适应人们日益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创新精神不容怠慢,要不断地发挥优势,创造财富,改变现状,当今社会呼唤环境艺术设计中创意思维。

3创新是环境艺术设计的灵魂,环境艺术的未来发展要通过其自身的不断创新来实现

环境艺术之多向、多元、多极性,构筑了人类环境艺术广域的现代特征。环境艺术创作时连贯于一气呵成,不容打断。然而在理论和实践两个高峰之间的创造间隙,环境艺术家了解和研究了环境艺术的多向度、多元性、多层次,及其艺术观念、个性、修养――顿开茅塞,扬长避短,克短拔优,顺应时代而充实丰富“自我”迈向艺术的新台阶,从而实现了设计的突破和创新。这种创新精神不仅是对设计方法的合理运用,更是对艺术的透彻理解和多学科的融会贯通,也就是环境艺术设计的灵魂所在。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顺应历史,适应时代,才能把握设计的命脉,感受设计的灵魂。设计理论日趋多元化,信息社会文化艺术诸多因素及各种艺术潮流之变异要求每一个设计者都要“与时俱进”,具有创新精神,适时地作出改变以求得更好的适应,更大的突破。创意思维的注入能够给予作品以真正的生命力和价值!环境艺术的创新主要反映在其作品的生命力特征中,即感受力、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使它不在属于环境艺术这一小小的范围之中,而是面向世界,深入到人们广泛接触的生活之中。环境艺术新作品之丰富,使多元多极的环境艺术在发展和比较中成熟,而只有当历史感悟与时代意识、精神物质融合之际,创造性思维才能把它的能量发挥到极至,环境艺术设计的灵魂才能得以升华。

在人类本体与自我的心理追溯和审美需求的寻觅中,艺术家追求,表现新颖和新型的多向多维文化心理意识,情绪心态欲求之个性艺术,追求和表现环境艺术递进层次的本源和主流,它们与未来交相辉映,超越了时代而产生另辟蹊径的新轨迹,创造出上乘佳作。艺术作品的创新,凝聚了人的心态欲求,热情活力、智慧潜能和天性素质。环境艺术的未来发展要通过把握这种精神特质来实现。

随着人类文化内涵的不断推进,全新的环境艺术时代即将到来。神奇而不朽的创新精神不断超越过去,受欢迎的艺术作品一直在和我们现代人对话,传递伟大的精神情感――有肉有灵魂的环境艺术!人类心灵深处的创造能力涵盖一切,伟大的生命力,艺术魂,使古代人和现代人在魅力永恒的不朽创新中进行对话、沟通、交流和共鸣。人类的创造能力是无穷无尽的,深入地表现在创造性思维之中。

饱览古今环境艺术设计的丰硕伟绩,纵观全球文化艺术的交融动势,已经为创造性思维开创了新的时代。“为了将来,创造现在”,这便是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科学轨迹、终目标!

环境设计的定义范文篇3

论文摘要:学习环境设计是教学理论领域的两大主题之一。随着知识媒体概念的提出及不断发展,它对学习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呈现教学信息、构造仿真情境、创建虚拟学习空间、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学生评估等几个方面。

学习环境设计是教学理论领域的两大主题之一。环境因素与人类学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的关系,良好的学习环境能促进人的学习,不良的学习环境会抵消教育、教学的作用和影响。将环境因素纳入人的学习过程来考虑,体现了整体的思想观念,是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观念上的转化。

21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网络、通信、超文本与超媒体,数字电视等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整个社会即形成一种数字化生存的环境,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方法,越来越不能满足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需求,它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这种数字化生存环境,对我们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等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和要求。

虽然“知识媒体”对教育系统的渗透还处在初级阶段,但它的介入,使现代教育在很多领域都显示出了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一、知识媒体

1.什么是知识媒体

“知识媒体”由MarkStefik在1986年首次提出来的,他的出发点是认为只有将人工智能技术和因特网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个术语本身强调的是在远程教育中,要优先考虑学习规律和认知科学,然后才是技术。

目前知识媒体是个倍受关注的焦点,很多国家都成立了知识媒体研究所。经过各种研究发现,各种技术与媒体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不存在一个万能的媒体或技术,最有效的媒体与技术是各种媒体与技术的有机融合。因此,我们把以多媒体、远程通信、虚拟现实及认知科学有机融合后的媒体集合称之为“知识媒体”。它的内涵是指由计算机、远程通信及科学相结合而成的作为辅助人类高级认知、扩展人类学习技能与知识领域的技术与媒体。

从定义可以看出,知识媒体可以认为是一种整合环境、平台。它并没有扩展传统媒体的范围,知识媒体扩展的只是人们对传统媒体应用的思想,即“为了更好地促进人类的学习,传统媒体应该如何恰当地组合应用?”对于回答这个问题的思想。

如果泛义地理解,我们可以将知识媒体理解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技术,只要能促进人类的学习,增强创造力,促进知识的建构,有助于知识的共享、获取和理解的方法,都可以认为是知识媒体。

2.知识媒体的特点

知识媒体有以下5个显著特点:

(1)知识媒体同时涉及数据和过程:可以通过自己的计算,计算出新的事实,根据媒体自身的规则和不同户的操作来配置和显示不同的信息。

(2)知识媒体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来传播,它尤其适合协作:时空己经不是障碍,通过新的知识媒体,信息都可以传播。尤其对公司而言,可以广采众家之长,让所有人畅所欲言,协同完成既定目标。

(3)知识媒体包含任务空间和人际空间:任务空间是指我们完成工作(写作、绘图和计算等)的环境,而人际空间是指我们和其他人交流的环境。新的知识媒体可以使在计算机上工作的合作者共享一个虚拟的工作空间(即任务空间),但是他们可以通过一种设备(人际空间)看到对方。这就是新型知识媒体的作用。

(4)知识媒体是可扩展的,而且它的行为是可以由用户来控制的:媒体本身能被修改和加强以适应用户的感觉、认知和任务的需要。我们可以设置一些现代的工具软件比如word,我们可以把最常用的功能放在最方便使用的地方。

(5)知识媒体具有一定的智能性,可以有效地减轻人们的认知负荷:知识媒体的构建基础是对人的认知与思维过程的建模,通过对认知与决策过程的某些需要大信息量的认知加工过程的模拟,可以有效地减轻人们的认知负荷,提高知识管理与决策效率。知识媒体不是让软件完全取代人的思考,而是增强人的思考。

总之,知识媒体的核心在于促进人类的学习,促进知识的共享。

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特别强调学习环境的设计。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界定,较有影响的观点是学习环境的场所观和资源与关系说。场所观认为学习环境是一种学习场所。资源与关系说则认为学习环境不是简单物理意义上的场所,而是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组合,其中既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又有人际互动的因素。这两种观点未能反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核心内容。我们将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概括为是一种支持学习者进行建构性学习的各种学习资源的组合。这里的学习资源包括信息资源、认知工具、人类教师等物理资源,以及任务情境等软资源,其中任务情境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核心,任务情境是在学习环境中起着集成其他各种学习资源的作用。一种学习环境是否是建构主义的,关键看任务情境的性质。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是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之一。而我们理解知识媒体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将各种媒体优化组合以促进学习者更好地学习的新技术。这一思想对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是很有益处的,我们可以认为知识媒体更适合进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

建构主义代表人物乔纳森在1997年提出了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模型(ConstructivistLearningEnvironment,简称CLE),见下图。

CLE模型由问题、相关的实例、信息资源、认知工具、会话与协作、社会背景支持六部分组成。

问题:它处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的中心,是学习者要尝试解决或决心要解决的各类问题。它包括疑问、项目、个案等。

相关的个案或事例:通过这些相关个案或事例为初学者提供相关经验,这对于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是非常关键的。

信息资源:为学习者提供有关问题的详细背景,学习必须的预备知识等。认知工具:常用的认知工具有六类:问题/任务表征工具、静态/动态知识建模工具、绩效支持工具、信息搜索工具。

会话与协作工具: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可以为合作学习提供技术上的支持,使学习者之间进行讨论,通过与他人的讨论,使学习者重新建构知识,进而扩大其认知结构。

社会背景支持:CLE模型所设计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可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三种教学策略:建模策略、教练策略和支架策略。

三、知识媒体支持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

从黑板、粉笔等传统媒体到形象直观、声形兼备的多媒体,再到计算机网络,虽然弥补了传统媒体中的一些不足,但在培养学生的素养和创新能力,以及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等方面仍然存在不足。知识媒体则可以将网络与其他各种媒体恰当结合,它比过去的多媒体教学又有了一定的改善。因此,以CLE模型为基础,我们利用知识媒体来进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可以达到比传统媒体或多媒体进行的学习环境设计更好的效果。

从知识媒体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出它对于设计学习环境具有很多优势,首先它考虑到了学习规律和认知科学,其次知识媒体以学习者为中心,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再次知识媒体具有一定的智能性,可减轻人们的认知负担,增强人们的思考。

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的模型出发,结合知识媒体的特点,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点知识媒体在学习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1知识媒体呈现教学信息

传统的各种媒体向学生呈现信息时,只是简单地显示事实以及对事实的解释说明,所有学生接受到的是相同的信息,缺乏学习的自主性,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知识媒体则可以同时设计数据和过程,学生可以根据这些数据或过程计算出新的事实,比较有利于学生的

发现式学习。知识媒体可以根据自身的规则和不同的操作为不同类型的学生配置和显示不同的信息,实现对学生的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2.利用知识媒体,构造仿真情境,创设真实的任务情境

学习活动的真实性被认为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重要特征。真实的任务情境有利于学生的知识迁移,任务情境与将来实际应用的情境相似,有助于学生获取高度概括的理解。

通过知识媒体,如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为学生创设与当前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模拟现实,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在这种仿真情境中完成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

3.通过知识媒体为学生创建虚拟的学习空间,实现学生的协作、交流

设计协作学习环境的目的是为了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协商,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

我们可以通过诸如视频会议、网络会议、LotusNotes软件等,以及各种论坛、聊天室等实现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间的实时或非实时的对话,以进行协作学习,最终学生们共同完成学习目标。知识媒体可以使计算机上工作的合作者共享一个虚拟的任务空间,在这个任务空间中实现与他人的交流,从而实现了人际空间。

4.通过知识媒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环境

学习者在进行学习时,不论是进行自主学习还是协作学习,都需要大量的与学习主题相关的信息,并且需要有一些学习工具的支持,知识媒体则可以满足这些需要。

互联网是信息的海洋,学生通过互联网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资源。知识媒体还为学习者提供了认知工具,如word等一些现代工具软件可以对获得的信息资源进行处理,并且知识媒体将这些软件中常用的功能都放在方便学习者使用的地方。由于知识媒体考虑到了学习中的认知科学,所以这些工具软件在使用时要比作为普通软件使用对学生的学习更有效。

5.知识媒体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评估学习环境的设计与使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评价、反馈与修订使学习环境趋向更合理。

通过知识媒体,学生可以很方便地实现小组对个人的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比如学生可以通过网络递交作业,把作业到网上或Blog里,这样便于教师和其他同学对个人进行评价,还可以利用电子档案袋进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学生自评,并且通过它既可以评价学习结果,还可以评价过程。另外,学生还可以利用各种展示软件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出来,以便于学生间的互评。

环境设计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景观设计;多元系统;目标;实践主体

客观地讲就目前的中国景观艺术设计学科正处于探索阶段,从学科概念、学科性质到学科实践范围均缺少系统性、明确性和指向性。那么什么是景观艺术设计,景观艺术设计与景观学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与传统意义上的环境艺术设计是一种什么关系,在景观学体系中它的实践主体是什么?本文将就以上问题从景观学的引导、多元系统设计以及景观艺术设计的实践主体进行系统的论述。

一、景观学引导下的艺术设计

景观艺术设计依托景观生态学,通过对自然的尊重、表达、展现生态环境的和谐与优美,依托景观建筑学创建城乡宜人的环境空间,依托景观人文学,表达人类行为心理的精神寄托及愿望,景观艺术设计成为景观形象高品质化生成的驱动力。

就景观学而言,景观艺术设计是景观学体系中的一个分支,是一个狭义的景观定义,是微观层次意义上的景观设计,在体现景观形象的创作上常常成为景观形象品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景观艺术设计也涉及到景观学内容本身,但它更多的是遵循景观学的引导,关注景观形象要素对各景观环境系统空间进行艺术化处理,其核心任务是协调人与环境空间视觉形象的关系。景观艺术设计在景观学的引导下,构成了一个交叉融合的设计系统,它是运用艺术融于景观科学的手段来协调景观形象在环境空间的发展关系问题,并使之达到最佳状态。它融合了园林学、生态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心理学、艺术学等学科的成熟经验,以其艺术的视野,从系统、和谐、优美的角度,解决城乡发展过程中的景观形象的创新问题。

景观艺术设计在景观学的引导下,依据艺术和谐原则干预协调各景观系统的规划与设计,在人与环境之间建立均衡关系时,更强调景观生成时对人精神上、视觉上、生理健康上的基本需求,通过景观环境空间艺术的创作,用以提升、陶冶公众的视觉审美经验,可以说景观艺术设计也是一种改善人们使用与体验户外空间的艺术创造活动。

二、多元系统设计含义的艺术设计

景观艺术设计与传统意义上的环境艺术设计是从不同角度研究人类聚居环境空间艺术的二个方面。环境艺术设计从改善建筑室内环境质量的室内设计起步,以室内室外环境一体化设计为核心,注重环境空间的自身形态,以及环境艺术的具体样式。而景观艺术设计更强调环境空间的综合形态、环境艺术的复合样式、环境表述的多层空间,具体表现在多元系统设计下的互融与综合。

(一)综合性系统。

景观艺术设计是将城市、广场、街道、园林、建筑、壁画、广告、公共设施等环境空间看成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有机综合体,虽然它们有时是以几组形式出现,有时是以相对单一的个体出现,然而解决上述问题却要求兼顾到整体的环境,是在一个被“创造”出来的人造环境空间基础上实现的二次创造,景观艺术设计涉及到园林设计、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造型设计、平面设计以及生态学、材料学、心理学、民俗学等学科,并将这些知识纳入到景观艺术生成的总体设计系统之中。

(二)复合性系统。

景观艺术设计是在景观学的引导下所构成的复合设计系统,由于景观艺术设计的综合性特点,因此常常表现出设计内容界定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其中包括基于景观空间形态的视觉系统设计,融于区域景观精神的形象系统设计,反映区域文化特征的风格样式系统设计,以及关注人的行为、心理的人文关怀系统设计等等。各系统之间相互融合与交叉,共同构建起景观艺术设计的复合设计系统。

(三)多层性系统。

景观艺术设计的设计空间呈现为多层性的表述特点,表现在从微观意义层面上的景观设计为主体到中观意义上的景观规划、宏观意义上的景观策划的多层与协调。

(四)广泛性系统。

景观艺术设计的设计观念呈现出广泛性,《亚太景观》一书在导言中谈到现代景观设计带来的变化:“首先是观念上的,宏观的观念、生态的观念、构成的观念、文脉的观念、民众参与的观念等等。其次是创作方法上…….所有这些凝结成现代的、后现代的、结构的、解构的、极简的、高技的……为景观设计师提供了广泛的创造可能性”。广泛的设计观念构成了景观艺术设计多元系统设计的哲学基础。

三、微观景观为实践主体的艺术设计

正如前文所述,景观艺术设计学科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其实践范围广泛,内容综合而庞杂,既涉及到景观空间的各个层面又融合了环境要素的全部内容。但是如果只是从广义的概念出发而缺乏具体目标的限定,景观艺术设计学科建构将会一直处在模糊不清的状态。这也是目前很多高校增设景观艺术设计专业方向后所共同面对的问题,即在庞大的景观学科中,景观艺术设计的实践范围或者说它的实践主体是什么的问题。

(一)宏观层面――景观策划。

宏观层面上的景观实践是建立在经济、旅游、生态等专业的基础上,包括进行大规模的景观生态保护、治理改造、景观资源开发、旅游策划规划等。这类景观实践主要侧重于景观前期的策划。核心是协调土地的利用与管理。是在大规模、大尺度上进行景观体系的把握,具体项目有区域控制性规划、城市规划和环境规划等。策划是这一层面的实践主体。

(二)中观层面――景观规划。

中观层面上的景观实践是指有一定的规模,涉及到某一地域历史、文化、生态及地方特色整体风貌内容的较大型景观规划,包括与人类社会、文化相关内容,以及生态、历史等多学科的应用。规划是这一层面的实践主体。

(三)微观层面――景观设计。

微观层面上的景观实践主要指规模尺度较小,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联的景观环境设计。包括城市地形、水体、植被、建筑、构筑物以及公众艺术品等等。设计对象是城市开放空间,包括广场、公园、商业街区、居住区环境、城市街头绿地以及城市滨水地带等,其目的在满足景观环境功能的基础上,不断改善提高景观的艺术品质,已此丰富人的心理体验和精神要求。设计是这一层面的实践主体。

近年来,景观艺术设计伴随着中国城市景观建设的快速推进,以及人们对城市景观艺术形象期望值的不断提高,短短几年已发展成为一门十分重要的设计门类,然而与“遍地开花”的景观艺术实践工程项目相比,其学科发展与理论建构显得相对滞后,正因为这一缘故,景观艺术设计面临着许多课题,从学科观念、支撑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主体,都有待做深入细致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景观教育的发展与创新――2005国际景观教育大会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06)

[2](美)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00

[3]郑曙D《景观设计》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杭州2002

环境设计的定义范文篇5

关键词:景观设计;多元系统;目标;实践主体

Abstract:thelandscapeartdesignscienceisinexploringphase,fromtheconceptofsubject,thedisciplinenature,subjecttodisciplinetargetpracticesubjectscopelackofsystematic,clarityanddirectionality,thisarticlefromthelandscapelearnedguide,multiplesystemdesignandlandscapeartdesignpracticesubjectthesystemisdiscussed.

Keywords:landscapedesign;Multiplesystem;Target;Practicesubject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客观地讲就目前的中国景观艺术设计学科正处于探索阶段,从学科概念、学科性质到学科实践范围均缺少系统性、明确性和指向性。那么什么是景观艺术设计,景观艺术设计与景观学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与传统意义上的环境艺术设计是一种什么关系,在景观学体系中它的实践主体是什么?本文将就以上问题从景观学的引导、多元系统设计以及景观艺术设计的实践主体进行系统的论述。

一、景观学引导下的艺术设计

景观艺术设计依托景观生态学,通过对自然的尊重、表达、展现生态环境的和谐与优美,依托景观建筑学创建城乡宜人的环境空间,依托景观人文学,表达人类行为心理的精神寄托及愿望,景观艺术设计成为景观形象高品质化生成的驱动力。

就景观学而言,景观艺术设计是景观学体系中的一个分支,是一个狭义的景观定义,是微观层次意义上的景观设计,在体现景观形象的创作上常常成为景观形象品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景观艺术设计也涉及到景观学内容本身,但它更多的是遵循景观学的引导,关注景观形象要素对各景观环境系统空间进行艺术化处理,其核心任务是协调人与环境空间视觉形象的关系。景观艺术设计在景观学的引导下,构成了一个交叉融合的设计系统,它是运用艺术融于景观科学的手段来协调景观形象在环境空间的发展关系问题,并使之达到最佳状态。它融合了园林学、生态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心理学、艺术学等学科的成熟经验,以其艺术的视野,从系统、和谐、优美的角度,解决城乡发展过程中的景观形象的创新问题。

景观艺术设计在景观学的引导下,依据艺术和谐原则干预协调各景观系统的规划与设计,在人与环境之间建立均衡关系时,更强调景观生成时对人精神上、视觉上、生理健康上的基本需求,通过景观环境空间艺术的创作,用以提升、陶冶公众的视觉审美经验,可以说景观艺术设计也是一种改善人们使用与体验户外空间的艺术创造活动。

二、多元系统设计含义的艺术设计

景观艺术设计与传统意义上的环境艺术设计是从不同角度研究人类聚居环境空间艺术的二个方面。环境艺术设计从改善建筑室内环境质量的室内设计起步,以室内室外环境一体化设计为核心,注重环境空间的自身形态,以及环境艺术的具体样式。而景观艺术设计更强调环境空间的综合形态、环境艺术的复合样式、环境表述的多层空间,具体表现在多元系统设计下的互融与综合。

(一)综合性系统。

景观艺术设计是将城市、广场、街道、园林、建筑、壁画、广告、公共设施等环境空间看成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有机综合体,虽然它们有时是以几组形式出现,有时是以相对单一的个体出现,然而解决上述问题却要求兼顾到整体的环境,是在一个被“创造”出来的人造环境空间基础上实现的二次创造,景观艺术设计涉及到园林设计、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造型设计、平面设计以及生态学、材料学、心理学、民俗学等学科,并将这些知识纳入到景观艺术生成的总体设计系统之中。

(二)复合性系统。

景观艺术设计是在景观学的引导下所构成的复合设计系统,由于景观艺术设计的综合性特点,因此常常表现出设计内容界定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其中包括基于景观空间形态的视觉系统设计,融于区域景观精神的形象系统设计,反映区域文化特征的风格样式系统设计,以及关注人的行为、心理的人文关怀系统设计等等。各系统之间相互融合与交叉,共同构建起景观艺术设计的复合设计系统。

(三)多层性系统。

景观艺术设计的设计空间呈现为多层性的表述特点,表现在从微观意义层面上的景观设计为主体到中观意义上的景观规划、宏观意义上的景观策划的多层与协调。

(四)广泛性系统。

景观艺术设计的设计观念呈现出广泛性,《亚太景观》一书在导言中谈到现代景观设计带来的变化:“首先是观念上的,宏观的观念、生态的观念、构成的观念、文脉的观念、民众参与的观念等等。其次是创作方法上……所有这些凝结成现代的、后现代的、结构的、解构的、极简的、高技的……为景观设计师提供了广泛的创造可能性”.广泛的设计观念构成了景观艺术设计多元系统设计的哲学基础。

三、微观景观为实践主体的艺术设计

正如前文所述,景观艺术设计学科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其实践范围广泛,内容综合而庞杂,既涉及到景观空间的各个层面又融合了环境要素的全部内容。但是如果只是从广义的概念出发而缺乏具体目标的限定,景观艺术设计学科建构将会一直处在模糊不清的状态。这也是目前很多高校增设景观艺术设计专业方向后所共同面对的问题,即在庞大的景观学科中,景观艺术设计的实践范围或者说它的实践主体是什么的问题。

(一)宏观层面--景观策划。

宏观层面上的景观实践是建立在经济、旅游、生态等专业的基础上,包括进行大规模的景观生态保护、治理改造、景观资源开发、旅游策划规划等。这类景观实践主要侧重于景观前期的策划。核心是协调土地的利用与管理。是在大规模、大尺度上进行景观体系的把握,具体项目有区域控制性规划、城市规划和环境规划等。策划是这一层面的实践主体。

(二)中观层面--景观规划。

中观层面上的景观实践是指有一定的规模,涉及到某一地域历史、文化、生态及地方特色整体风貌内容的较大型景观规划,包括与人类社会、文化相关内容,以及生态、历史等多学科的应用。规划是这一层面的实践主体。

(三)微观层面--景观设计。

微观层面上的景观实践主要指规模尺度较小,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联的景观环境设计。包括城市地形、水体、植被、建筑、构筑物以及公众艺术品等等。设计对象是城市开放空间,包括广场、公园、商业街区、居住区环境、城市街头绿地以及城市滨水地带等,其目的在满足景观环境功能的基础上,不断改善提高景观的艺术品质,已此丰富人的心理体验和精神要求。设计是这一层面的实践主体。

环境设计的定义范文篇6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人们已不满足于产品基本功能的实现,而向往更高的艺术追求及身份的象征。因此设计出可知、可识、可用、可爱的产品,已成为设计的新趋势。新的实践要立足于的新的设计思想,在此基于产品语义学进行家具拉手设计要素分析。

一、什么是产品语义学

“产品语义学”这一概念是在1983年由美国的克里彭多夫(K.Krippendorf)和德国的布特教授(R.Butter)明确提出,并将其定义为“产品语义学是研究人造物的形态在使用情境中的象征作用,并将此运用于设计中”;1984年克里彭多夫又对其下了进一步的定义,他认为产品语义学是对旧有事务的新觉醒,产品不仅要具备物理机能,还应该能够向使用者揭示或暗示出如何操作使用,同时产品应该具有象征意义,能够构成人们生活当中的象征环境。[1]

简而言之,产品语义其实是人与物之间的一种交流,即通过产品的材料、形态、结构、色彩、质感等视觉语言向使用者揭示或暗示产品的内部结构,使产品功能明确化,易于理解,从而解除使用者对于产品操作上的困惑,以更加明确的视觉形象和更具象征意义的形态设计,传达给使用者更多的文化内涵及人文关怀。

二、家具拉手的含义

拉手在辞海中的解释为“安装在门窗或抽屉上面便于用手开关的木条或金属物等”其中体现了拉手与人的关系。本文所研究的家具拉手含义,应定义为:安装在柜类家具上面,供手抓、握或者拉伸的,便于用手操作的各类物件。拉手虽是家具的配件,但其在细微处体现了家具的品质。

三、基于产品语义学的家具拉手设计要素分析

(一)产品的可行性

语义的设计和表达,离不开作为载体的产品,而产品的结构直接决定了产品实施的可行性。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人体器官的延伸,产品结构的设计实际上是对消费者使用行为的设计。不同形态的拉手,有不同的操作方法。如图1,使用时,手掌搭放在物体上,握住拉手的中间部位,进行推拉动作。此种方式的设计重点是考虑拉手的内部空隙的尺寸大小。图2,使用时,手指部分伸进去,倒扣式拉动。这种方式应重点考虑内部空间的大小及接触边缘的光滑处理。图3,使用时,手指伸入并穿过环内,找到一个固定面,而后往外拉。此类方式要考虑连接件的牢固性和环的粗细与直径。图4,使用时,手指先握住柄部,再往外拉。设计时应该注意主体的尺寸大小及手感。分析使用者操作时的握持形态的变化,握持的部位与手的关系,进行合理的产品形态设计,尽可能提高产品的宜人性进而增加产品的可行性。可行性的大小影响的是经济成本、时间周期、市场前景等核心问题。这些都是产品语义设计无法回避的要素。

(二)环境的协调性

产品设计离不开特定的环境和空间关系,产品的设计必须传达出一系列的信息(如形态、色彩、结构、材料等)来显示产品应放置的环境及可能引起的各种关系。家具拉手作为家具一部分,即有实际功能,也有装饰作用。不同的家具风格搭配不同的拉手。如图5所示,儿童家具,往往搭配活泼可爱的卡通造型拉手;图6所示,法式风格家具,则常提取玫瑰的形态元素运用于拉手设计中,与家具的整体轮廓、线条呼应;图7所示,部分奢侈家具则搭配高品质的水晶拉手等。适宜的产品及恰当的空间相得益彰,使人在人、产品、环境系统中的活动最优化,不仅实现操作行为,操作过程的最优化而且使人在使用中感到舒适、安全、方便,是人们在情感上愿意接受的,亲和的,无害的产品。

另外,产品语义在设计应用中还应该体现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和对社会环境的“净化”。家具拉手材质主要有单一金属、合金、陶瓷、玻璃等。全不锈钢拉手耐腐蚀性好,使用年限长,被广泛使用。塑料拉手容易损坏,易污染环境,已经逐渐被市场淘汰。

(三)产品的文化特性

人类进入信息社会后,设计界提出“功能服从虚构”的设计观,认为产品的物质技术形态逐步减少,而肉眼看不见的技术内涵增加。在产品语义的设计应用中,常采用隐喻、象征、符号等方式来传达产品的文化内涵及情感。其中,隐喻是通过暗示或比喻的手法来传达产品信息,如图8所示为暗拉手,家具表面上看上去没有拉手,这就暗示人们,可能是按压式脚链,打开时要按压一下,在厨柜上使用较多,厅柜也在使用。而象征则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示与之相近或相似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如图9所示,在中式家具中,为了家具风格整体统一,拉手也常运用中式纹样,中式纹样寓意着财富、权力、平安、喜庆等。符号是人类在实践中寻找绘画、文字、音乐等交流和表达方式时形成的特殊媒介物,如图10所示,太极图便是一种符号形式,运用于家具中,除传递拉手的功能语义外,还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的思想。设计不仅要考虑产品的技术性能,物质价值,更应注重文化、艺术、情感等精神价值的追求,追求有人情味的、丰富的、模糊的情感,设计开始从物质功能形态走向表现内在精神因素的阶段。

(四)信息的准确性

准确传达产品信息促使了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生成。设计师通常利用特有的造型语言进行产品形态设计,向外界传达出设计师的思想与理念,而消费者也是通过产品形态传达的信息作出购买的决定[2]。产品语义的合理表达,准确传递其操作方式、及适用环境等离不开对人生理和心理的研究,这就要求在设计中,采用符合人使用习惯及视觉思维的造型符号,整合加工工艺、材料、色彩等要素,依据人机工学原理,重点考究在使用过程中拉手好找、好握、好勾、好拉,拉手尺寸适宜,机理自然,色彩协调,材料耐腐蚀,并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资源消耗,消除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等。

(五)产品的关怀性

生活中,细节的点缀总会让人眼前一亮。细节通常是决定产品成败的关键,好的细节设计不但可以完善功能、方便使用、提升品质,还可以在细微之中让人感受到亲切、温暖,这便是人们常提到的人性化设计。例如有的儿童家具采用有软毛的拉手,孩子就算磕到了也不会疼,这种对孩子的关爱和体贴,让父母买得放心,孩子用得舒心,对产品的信任最终演绎为一种情感的寄托。关怀性语义设计离不开设计师对生活的观察和对人性的深刻研究,在遵循人体工程学的前提下,借助合理的造型符号,赋予人生理和心理上的多重关怀,最终使产品获得顾客的青睐。

结语

总的来说,基于产品语义学的家具拉手设计主要关注拉手形态所表达的功能,使操作简化,便于理解,并使拉手与家具融合适应于周围环境,通过隐喻、象征、符号等方式,来准确传达家具拉手蕴涵的人文情怀和文化特性,最终使产品与使用者产生深层次的精神共鸣。

注释

环境设计的定义范文篇7

关键词:空间体验;重要性;环境艺术设计

中图分类号:TU-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5-0051-01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开始越来越多的关注精神享受。无一例外,环境艺术设计也不可避免地要向情感化和人性化的方面改变,而这其中空间体验就显得格外重要。对于环境艺术设计者来说,将空间体验融入到设计的理念和创意中,可以帮助设计者以更加热爱环境和生活的态度去进行创作,从而展现出其人性化的一面。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空间体验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日趋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空间体验的含义及特征为切入点,强调了空间体验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密切关系,最后结合作者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出空间体验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重要性。本文希望能够呼吁更多的设计者们重视空间体验,努力创造出和谐平安的空间。

一、空间体验的含义及特征

空间是设计界一直都在讨论的经典话题,人们长久以来所追求的就是空间的和谐和个性化,即使是一间小小的房间,通过不同的设计也会产生出不同的体验。因此,空间体验指的就是设计者对于室内外环境的整体把握和认真感悟,这不仅仅是对材料、结构或是功能的体验,更重要的是了解建筑物与其场所、环境的相互关系,这就要求设计者们必要身心投入,用心完成。一般来说,空间体验主要有四个特征。第一是亲身性。顾名思义这就要求体验着必须亲自参与,调动自身所有的感官身临其境地去完成这项活动,从而获得最直接最真实的感受。第二是主观能动性。对同一空间不同人会有不同的体验,它强调的是个性和独特性,别人是无法替代的。因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学识阅历等的不同,空间体验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第三是综合性。空间体验要求人们全身心的去体验,因此它是集合了视觉、触觉、听觉等的综合体验。第四是延展性。空间体验是在有限的时空内完成,但是这个有限的体会带给人们是无限的想象。因此,空间体验因其重要的特性,使其成为环境艺术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

二、空间体验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

1.空间体验是环境艺术设计的基础。对于设计师而言,想要创造出好的作品一定是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阅历做基础的,没有一个作品是可以通过闭门造车而设计出来,离开了现实的作品无异于空中阁楼。所以,设计师们只有通过不断地空间体验,去学习优秀的作品和积累时间素材,这样才能做到厚积薄发,设计出满意的作品。同时,空间体验还可以摆脱单纯想象的桎梏,使得设计理念有理可依有据可循,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空间体验使设计更加情感化和人性化。现如今,“以人为本”的观点使得环境艺术设计一定要人性化,这就要求设计师们一定要尊重居住者的需求和感受。所以,通过空间体验,设计师们可以获得真是的感受,从而易地而处的探索和认识人们的内心世界与真实想法,了解人们对周围环境事物的感知和期许,积累素材,激发创作灵感。从而创造优秀的作品,更好的为人们服务。

三、空间体验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重要性

(一)空间体验是环境艺术设计中一种必要的学习方法

对于环境艺术设计来说,仅仅靠翻阅书籍和图片来学习是非常不够,这些都是间接体验,远不如直接体验来的淋漓尽致。因此,通过空间体验人们的感觉更加直观和生动,很容易将体验的内容变化成自己的东西,使之印象深刻且记忆长久。再者,只有通过切身的体验才能创造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而且体验和积累的素材越多,人们才能不断地进行自我更新和学习。此外,空间体验还能够锻炼人们独立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因为体验了许多不同的东西,肯定会有与自身想法矛盾的地方,这个时候能够促使人们积极主动的去思考问题,从而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不断地成长。

(二)空间体验是环境艺术设计中一种有效的设计途径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融入空间体验,可以帮助设计者们提高设计的效率和质量。首先,空间体验可以营造空间结构关系。这不仅局限于对建筑物本身结构的体验,而是要求设计者们将建筑物与人、环境看成一个整体,使整个环境艺术设计体现人性化的设计理念,使空间结构布局不再单一、重复,而是从生活体验中创作出更具特色及观赏价值的建筑设计。其次,空间体验可以建立场所感,这是空间体验的升华,设计师们根据自己对该地区历史文化的理解,来体会出不同的意义。

四、结语

综上所述,空间体验有其自己独有的特性,使得它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分量。尤其是在人们追求精神享受的现在,设计师们一定要重视和关注空间体验,认真地感知和理解周围的空间环境事物,努力将空间设计往情感化、人性化的道路上迈进,用可持续化发展的观点来创造出和谐的空间,提高人们生活和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孙迟,.空间体验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重要性刍议[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07).

环境设计的定义范文篇8

关键词:建筑环境;规划;景观设计;策略研究

景观设计与建筑学、环境艺术、生态学、园林规划,旅游规划、市政工程设计等多种学科交叉融合,又在不同的学科中具有不同的意义,"景观设计"(又叫做景观建筑学)是指在建筑设计或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对周围环境要素的整体考虑和设计,包括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使得建筑(群)与自然环境产生呼应关系,使其使用更方便,更舒适,提高其整体的艺术价值。景观设计以建筑环境规划为出发点可分为:艺术景观设计、空间道具设计、会展展览设计和节日氛围设计等。

一、建筑环境规划中景观设计的概念

建筑环境规划中景观设计是对建筑环境各相关要素进行研究的整体设计。因此我们要树立一种整合思想,就是要对局部各要素进行交叉综合设计,而不只是简单的功能的组合,更重要的是一种高屋建领的使物质要素及其环境达到尽善尽美的建筑环境设计。建筑环境规划中景观设计研究的是以建筑与环境为主体的物质空间设计,也就是说,它可以合理安排并组织空间诸要素关系。作为建筑环境范围内的建筑问题,建筑环境规划中景观设计的出发点是空间和形象,它合理的补充和完善了自上而下的建筑环境规划行为。通过建筑环境规划中景观设计理论,人们能够从生活的、运动的、综合的、整体的、直观的等等多个方面来对建筑环境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

景观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它一方面涵盖了视觉美学意义,另一方面,也涵盖了地质、地理和地貌属性等地学意义,并涵盖了承载了人类文化、精神的文化意义。与此同时,景观承载了生态系统能源和物质循环,具有非常显著的生态意义。在实践方面,景观规划设计是通过安排土地及其土地上的物质和空间,实现景观的各种功能的协调和完善,从而保证生态平衡以及人类的正常和舒适的生活。建筑环境规划中景观设计的研究对于进一步深入理解建筑环境生态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建筑环境规划中的景观设计

景观(landscape),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是一个美丽而难以说清的概念。地理学家把景观作为一个科学名词,定义为一种表景象,或综合自然地理区,或呈一种类型单位的通称,如城市景观、草原景观、森林景观等;艺术家把景观作为表现与再现的对象,等同于风景园林师则把景观作为建筑物的配景或背景;生态学家把景观定义为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的系统;旅游学家把景观当作资源;而更常见的是景观被城市美化运动者和开发商等同于城市的街景立面,霓虹灯,房地产中的园林绿化和小品、喷泉叠水。而一个更文学和广泛的定义则是“能用一个画面来展示,能在某一视点上可以全览的景象。尤其是自然景象。”但哪怕是同一景象,对不同的人也会有很不同的理解,正如meinig所说“同一景象的十个版本”。景观是人所向往的自然,景观是人类的栖居地,景观是人造的工艺品,景观是需要科学分析方能被理解的物质系统,景观是有待解决的问题,景观是可以带来财富的资源,景观是反映社会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意识形态,景观是历史,景观是美。

(一)自然特征对建筑环境规划中的景观设计形成的影响

景观设计的内容根据出发点的不同有很大不同,大面积的河域治理,城镇总体规划大多是从地理,生态角度出发;中等规模的主题公园设计,街道景观设计常常从规划和园林的角度出发;面积相对较小的城市广场,小区绿地,甚至住宅庭院等又是从详细规划与建筑角度出发;但无疑这些项目都涉及景观因素.通常接触到的,在规划及设计过程中对景观因素的考虑,通常分为硬景观和软景观。据我理解硬景观是指人工设施,通常包括铺装,雕塑,凉棚,座椅,灯光,果皮箱等等;软景观是指人工植被,河流等仿自然景观,如喷泉,水池,抗压草皮,修剪过的树木等等。建筑环境自然特征是建筑环境形体的结构层,不同的自然特征决定了不同的建筑环境艺术中的景观设计特点。

建筑环境形成发展的物质基础是自然特征,它直接关系到建筑环境的形态特征。在建筑环境景观和个性塑造方面,上帝最珍贵的赐予是自然环境,这是形成建筑环境景观的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在建筑环境艺术中的景观设计中,必须对各种因素的特征和潜在的美学价值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同时将它们充分展现在建筑环境中。

景观作为人在其中生活的地方,把具体的人与具体的场所联系在一起。景观是由"场所构成的,而场所的结构又是通过景观来表达(Norberg-shulz,1979,P8)。与时间和空间概念一样,场所(地方)是无所不在的,人离不开场所,场所是人于地球和宇宙中的立足之处,场所使无变为有,使抽象变为具体,使人在冥冥之中有了一个认识和把握外界空间和认识及定位自己的出发点和终点。哲学家们把场所上升到了一个哲学概念,用以探讨世界观及人生(Casey,1998;Heidegger,1971);而地理学家、建筑及景观理论学者又将其带到了理解景观现象的更深层次。对场所性的理解首先必须从场所的物理属性,主体人与场所的内-外关系,以及人在场所中的活动,无所不在的时间,四个方面来认识.这四个方面构成景观作为体验场所的密不可分的整体。

建筑环境的自然特征主要涵盖了气候、地形地貌、水系和其他自然资源等等。

第一,气候对于建筑环境的建筑格局、空间形态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等等都能够起到非常关键的影响。建筑环境环境的各个方面都能够受到气候的广泛影响,例如,气候能够直接影响到建筑门窗的大小、屋顶坡度的大小和建筑风格,并且,气候也是和建筑间距和群体组织息息相关的。

第二,地形地貌直接关系到建筑环境的空间特征。如果建筑环境空间和地形地貌是互相重合的,那么,地形地貌特征就能够作为建筑环境的空间特征。例如,草原建筑环境呼和浩特市、丘陵城市大连、山城重庆、高原建筑环境的拉萨市等等。相反,如果建筑环境空间和地形地貌是相对独立的,那么,地形地貌就可以作为建筑环境的关键景观。例如,兰州市被山脉所环抱、洛阳市是靠山而建的等。

第三,水系在地形地貌中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形态,它也对建筑环境空间起到巨大的影响。在建筑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水。通过水这一因素,建筑环境空间能够变化多端,建筑环境的生命力会更加旺盛,因此可以说,建筑环境的重要风景线是水。例如,临湖的杭州、遍布水网的苏州、夹江的武汉、海岛上的香港、滨海的青岛等等,都体现了水对于建筑环境艺术中的景观设计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对建筑环境景观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滨水区的环境,以及相应的建筑、街区等,同时,这些可以作为建筑环境的边缘,从而使建筑环境的整个风貌得到充分的展现。

第四,包括风力、植物、水力、矿物等在内的其他自然特征也都对建筑环境空间和景观起到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自然特征对建筑环境规划中的景观设计形成的影响如图1所示。

图1自然特征对建筑环境规划中的景观设计形成的影响

(二)文化特征对建筑环境规划中的景观设计形成的影响

建筑环境能够承载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形成于多种多样的文化背景中的建筑环境,能够使多种多样的文化内涵得到充分的体现。与此同时,分别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中成长的不同的建筑环境也能够体现出各自的价值指向。对于传统的建筑环境来说,不管它是在什么样子的文化背景下产生出来的,它的自身特色及其文化上的魅力都能够充分的展现出来。受到相同的文化背景的影响,在建筑环境形象存在一定的共性的同时,也会由于不同的地区的文化底蕴的区别而会存在一定的差异。由于文化差异而带来的与其相适应的生活习惯方面的差异,以及建筑环境的差异是建筑环境存在着个性和特色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所谓文化,就是人类生活和存在的一种方式,而建筑环境可以特殊和集中的表现出文化这种方式,建筑环境是文化积淀的产物。建筑环境赖以存在的背景就是建筑环境的文化,文化直接关系到建筑环境的内在的本质特征。建筑环境的文化主要涵盖了两种形态,它们分别是:显性形态和隐性形态。可以将显性形态描述为人、地、物三部分。所谓人,就是人的活动,也就是说,建筑环境中的社会活动,这些活动主要包括人的交谈、约会、交往、聚会、旅游、游戏等等,传统习俗已经将这些活动组织在一起,形成建筑环境的一个关键的显性形态。所谓地,就是人活动的领域,也就是人的活动的位置或者场所,这些位置或者场所就像是一个“粘合剂”,能够将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活动聚集在一起,地是建筑环境中最具特色和最富有感染力的一件事物。所谓物,就是构成空间的要素,例如,一幢建筑、一个铁塔、一个雕像、一个足球场等等都是物。所谓隐性形态,就是那些对建筑环境的形式与发展能够发挥出潜在的和深刻的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历史、文化、政治、经济、以及生活习惯、人们的心理特征等等,其含义是非常广泛的。场所对人的活动的作用的第二个方面是认同,它是与地方的特色和个性相对应的,认同即与特定的环境成为朋友,或者说是使自己归属于某一场所,和这一个地方上的社会群体。认同于一个场所,是一个适应于这个地方的所有自然过程与格局以及社会的过程和结构的结果,是个体人的秩序与其脚下的土地,头顶的苍天,以及周围的自然和人的秩序的谐同,当对方告诉你是来自哀劳山的麻栗寨时,他实际上带给你的是哀劳山半山腰上的那个村寨,寨子上头的那片密林,林子上的云雾,以及寨子下面的梯田,和梯田上的那丛树,那一堆巨石;他实际上还带给你那又长又粗的竹筒烟枪,男子头顶的红头巾,少女身上的黑底白纹绣花,还有竹筒米饭的清香,以及蘑菇房、长街宴、神树上的祭台。这里,人成为场所的一部分,场所也成了人的一部分。

文化特征对建筑环境规划中的景观设计形成的影响如图2所示。

图2文化特征对建筑环境规划中的景观设计形成的影响(青岛湛山寺)

三、结束语

本文研究了建筑环境规划中景观设计,探讨了自然特征和环境特征对建筑环境规划中的景观设计形成的影响。建筑环境规划中景观设计在保证功能需要的同时应遵循生态性的设计原则,建筑环境开发者和景观设计者必须把地域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建筑环境建设的重要任务和有力保障。另外,将建筑物融入到当前的景观设计范畴之内,充分融合建筑空间的美学特点和人们的视觉特性,可以使建筑环境艺术中的景观设计发挥出极好的效果,从而有利于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

参考文献:

[1]李宇宏.景观设计思维及演进研究[J].中国建设教育,2010,(Z2)

环境设计的定义范文篇9

关键词:产品设计情境用法意义

显而易见,由于时代情境和人们需求的变化,当代的设计无论是在功能还是形式上都出现了诸多变化,由此导致设计的涵义和意义问题也变得难以解答和确定。而用法即意义,产品或设计的意义并不抽象,在具体情境的具体运用中被呈现和定义。

一、情境的变化与对产品设计意义的思考

1.情境的变化与对产品设计意义的质疑与反思

在特定的情境下,当年的现代主义设计提出“形式追随功能”(formfollowfunction)、艺术与技术统一、为大众设计等设计理念,其目的正是通过顺应时代要求创造有用、好用、耐用的产品,来解决传统设计所没有解决的诸多问题,以符合当时人们的生活、工作需要等。就产品设计的内涵而言,主要表现为设计遵循理性主义和功能主义原则。而当代产品设计的内涵已变得不再那么统一和确定。

当代的设计情境发生了明显变化。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得以飞速发展,如非物质设计出现、多元文化并存并相互作用、人们的需求趋于多样化和复杂性、产品设计的考量标准发生变化等。情境变化引发的一系列改变,导致了一批富于批判和内省精神的设计师对于传统包括现代主义设计内涵产生质疑和反思:被强调的实用功能在当今具体指什么?除了实用外,产品还应该具备哪些功能?美观仅仅是形式上好看吗?为大众的设计是否真的满足了大众的需求?这些先验的标准是否考虑到使用者具体的生活经验?等等。诸如此类的质疑、否定和反思,在很大程度上使当代设计的内涵发生了显而易见的变化。也正是这些思考和探索,使得设计得以随着情境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以一种绵延的生机和革新精神刷新着人们的生活,满足、调整并改变着人们的需求。

2.需求的复杂性与对设计及意义的新要求

人们需求的复杂性一方面来自人类自身,另一方面来自上文提到的社会情境的变化。人本身的特性像一个多面体,人性与个性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社会情境的变化也给人们需求的多样化和实现提供了更多契机和可能性。使用者需求的复杂性导致了对于设计需求的多层次性和复杂化,也导致设计考量上的多元标准,而需求本身还随着满足需求的具体内容和方式的改变而不断变化和发展。

对于产品设计,人们的需求和渴望主要表现在功能和形式两方面。就功能而言,人们希望功能未必是确定的,它甚至可以随着环境、心情的变化而调整。产品被要求有更多的不确定功能和意义,产品的多功能化、智能化被继续重视,除了主要的实用功能外,产品还被要求具备更多的辅助功能,如有效舒缓压力、有助身心健康等。就形式来说,在当今视觉文化时代,“眼球经济”要求设计的形式更具有视觉性和视觉,从而使其更具备消费的潜力。同时,产品的形式被赋予更多人性化的视觉感受性和个性化的视觉体验性、功能提示性、意义象征性。产品作为体现个人身份、地位、意义和价值的重要媒介,形式本身除了其能指外,更包含所指①的涵义。而事实上,当代大量商品的形象意义或象征价值远远大于其实用价值,设计的视觉形式要素成为表达、创造意义和价值的重要手段。

相应地,当代产品设计的内涵也随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功能的涵义扩大,其所指意义被强化,设计的情感体验功能被重视,设计的个性化功能被突出。对于传统设计来说,功能和形式通常是确定的,尽管任何产品都有辅助功能,但筷子主要是用来吃饭的,杯子主要是用来喝水的,椅子主要是用来坐的,它们的功能在设计之初就被注定了。但现在开始发生了变化,一些设计师赋予产品的用途以开放的思想,它们的用途可以由使用者来定义。比如,日本庭院设计师浅野泰弘(YasuhiroAsano)将伞架做成冒雨回家的伞滴落飞溅的水滴形状。伞架形如花朵,使用者既可以将它作为伞使用,也可以当做花器把玩,还可以用来陈设文具,甚至可以当做一件工艺品放置家中。现代的很多设计甚至无法从外形上分辨功能,两者之间的联系开始变得模糊,形式服从功能的信念在失效。椅子看起来像一片树叶,飞行器像一只大鸟,榨汁器像个天外来客。形式难以说明功能,功能未必局限于一种,设计的涵义变得难以捉摸,意义变得暧昧不清。

二、用法即意义:设计的意义与考量标准

今天盛行的人性化设计概念遵循着设计以人为本的原则,但它仍然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设计的意义绝不局限于某个方面,其意义按照法国思想家福柯的观点,是几种关系的合力,是在特定的时代、社会、人文环境和空间中的一种网络。实用、技术含量、艺术性、市场、经济价值等都在这种网络中被调配、衡量、呈现以及变化。所以,很难说有一种确定性的意义。

用法即意义。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LudwigWittgenstein)的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当代设计的意义。借用维氏的理论,设计的用法即设计的意义或者说设计的意义即设计的用法说明,不要问设计的意义,设计的意义即是设计的用法,这是对“设计的意义是什么”的问法的否定。正如维氏对传统本体论哲学的批判,追问设计的意义是什么就是追问设计意义背后的实体,这将意义简单化和绝对化了。设计就是用设计语言进行游戏,设计的意义就在于设计的游戏性,即通过在具体情境中的运用性来确定设计的意义。同一件产品,不同的人在不同的使用环境中会具有不同的意义,设计的美学价值、生态价值、人文价值等都将由此而被定义。从这个角度而言,设计的意义具有日常性、实践性、场景性、不确定性,即难以把握的变化性或动态性,而追求设计统一的本质和意义也变得非常虚幻。

按照维氏的理论,设计是用设计语言进行游戏,而游戏没有本质可言,但都遵守规则。大量产品之所以被判定为实用的、美的,不是因为它们具有共同的本质,而是它们具有相似点。这种相似点不是由本质所统率,而是基于规则的一种“家族相似”②。按照维氏的观点,规则尽管在先,但遵守标准和规则是一种实践,设计是在设计游戏当中掌握规则的一种活动。实际上,设计也是在设计游戏中掌握并调整、制定规则的活动。正是在参照和掌握规则的基础上,在规则或诸多考量标准的约束下,设计产品具备了家族相似点,即它们符合了某些生态考量标准。

设计被要求是创新的、以人为本的,而无论创新以何种表征出现或设计是否以人为本,其生态性考量都是保证其意义的根本标准。这种所谓的生态性也是几种关系合力的结果。概括而言,这些关系或考量标准主要包括:社会生态考量、自然生态考量、人性生态考量。这些标准与设计的语言运用一样,具有特定情境性和变化性。

1.社会生态考量

作为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当代设计借鉴了文化领域的很多研究成果和方法,其中包括人类学方法、社会学方法等。社会学主要研究人类社会的结构和活动,其中涉及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它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按照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的观点,人类整个行动系统包括有机体系统、人格系统、文化系统和社会系统。在社会系统中,社会系统的基本结构是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结构。社会的结构单位包括社会角色、作为角色系统的集体,以及由价值观和规范构成的社会制度。设计作为社会系统的一部分或一个社会性的小系统,同样要综合考虑和协调诸多相关结构单位的关系,这些结构单位的属性取决于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中与其他结构单位的关系,设计与它们的关系也体现在特定的语境中。

恰如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符号学理论:符号的价值就在于符号在系统中与其他符号的关系,符号受到系统、系统要素、系统规则等因素的制约。设计符号的实质在于它的具体运用性,只有在具体背景和场合中被接受,它才能获得现实性,并且其意义随着背景和场合的不同而不同,这是设计也是设计师存在的意义。因为意义的不确定性,设计符号也具有生成性,传统上既定的、经典的设计语言、符号、手法、模式等,在当代设计语境中被转换、组合,被创造性地重新应用,成为适应并符合现代生活情境的有意味的符号,同时也包含和体现出使用者自己的个性策略和设计品位。因此,设计需要在符号――实践、表达―――反馈、个性――环境的二元关系中思考与实践。设计的社会生态考量,指的正是合理的设计是建立在与其他系统的和谐关系、保证社会中诸多因素和结构关系的良性循环运作这一社会生态基础之上的。

2.自然生态考量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带给人福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灾难。从强调技术进步到重视尊重自然,这一转向意味着一种迟到的反思和觉醒。低碳、环保、绿色虽是当今设计界的流行词,但至今仍停留在较“新”的层次,很大程度上并没有被消化吸收、实践化和生活化。城市、设计中存在着诸多显而易见的生态问题,比如,城市污水、垃圾的泛滥和污染,城市自然景观的狭小、交通堵塞等。就整体而言,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并不合乎自然生态考量的标准。

根据设计意义取决于其用法,设计需要综合考虑产品与相关的人、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只有保证三者在和谐统一基础上的共同发展的设计,才是合理的设计。基于产品的环境属性,需要在设计时遵循自然生态的准则,即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设计活动。这需要在设计的全过程或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内(设计、制造、运输、销售、使用、处理),将重视产品的环境属性作为设计目标。同时,考虑并保证产品应有的实用功能、使用寿命、经济成本、美学价值等。具体表现为:避免使用在设计、生产、销售等过程中对环境产生危害的材料;在设计、生产、使用中节约、有效利用原材料与能源,尽量使用可再生资源;所设计的产品保证维修的简易和升级,从而延长产品的有效寿命。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有意识地提示消费者减少环境污染。

荷兰新锐设计团体DroogDesign的设计自始至终冠之以“资源回收”的理念,他们的设计不完全以制造为目的,而是在设计时就考虑原始物品的使用价值,尽力延续产品的使用寿命。比如,他们1999年为Oranienbaum设计的橘子饼干和包装盒,他们在盒内附赠橘子的种子,很多人在食用饼干后,就会很自然地将橘子种子种在包装盒里,从而延续了包装盒的生命,使包装盒更富有自然生态意义。日本设计师早川贵章(TakanoriHayakawa)设计的植物利用太阳能吸取能量来生长,并且在夜晚还可以发光用以照明。人们对这种感性设计的使用一方面有效地节省、利用了能源,一方面也可以不由自主地联想到自己与自然的关系。

3.人性生态考量

当代产品设计表现为物质性产品设计和非物质性产品设计的并存。设计所关注的问题也从以往主要解决物与物之间关系的工程技术设计,转向人与物质(现实的产品)、人与非物质(虚拟的服务)之间关系的设计。

穆尔在他的《赛博空间的奥德赛》一书中指出,数码信息时代的电子传媒对以赛博空间为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性,使设计的涵义扩展、难以把握。非物质主义设计正是基于现代的信息技术社会,非物质设计主要局限于信息技术领域,是与新技术包括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相匹配的一种设计方式,即关于提供服务和非物质产品的设计。鉴于此,产品设计的成果并不一定以物质性产品的形式呈现,它甚至可以是一种理念、一种方法、一种制度、一种服务或一个过程等。非物质设计的特点之一是生产者承担生产、维护、更新换代以及回收产品的全过程。用户可以自由选择产品和使用产品,并按服务量付费。整个过程是以服务为中心的消费模式。与物质性产品设计相比,它更强调设计的服务性和共享性。非物质主义的设计模式也可为受限于材料和技术的物质性的产品设计提供借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过去消费者先占有产品而后使用带来的弊端,以创造更合理的、可持续的发展,即更人性化的设计。

根据当下的设计现状,当代设计本质上就是通过发现问题,如不符合人体工程学的产品、不方便的操作界面、不合理的使用方式、不全面的服务措施、非人性化的道德价值观等,通过创意的方式加以调整、转变和解决,旨在保证人、产品(或某种服务)和环境三者的和谐统一,创造一种更加人性化的更合理、更美好的生活。按照用法即意义的理论,符合人性生态考量标准的设计或真正的人性化设计关注的是人的全面需求和需求的具体性:从身体到精神、从整体到个体、从整体的知觉感受到瞬间的直觉体验。无论是物质主义设计还是非物质主义设计,感觉、想象、体验、直觉、自由、自我都变得越来越重要和被重视,不可预测性、不可控性、瞬间性、随机性、虚拟性、非逻辑性等非理性特征成为设计中的突出现象和特点。比如,微软2010年的Xbox360的体感游戏套件Kinectz正体现了这一特点。玩家借着屏幕下方传感器侦测自己的身体手势动作,不必拿遥控器,通过身体四肢的动作就可以操控游戏主角,玩家仿佛是游戏屏幕里的一员。法国设计师菲利普・斯塔克(PhilippeStarck)设计的恍若外星人的榨汁器,因为陌生感而避免了审美疲劳,带来新奇的刺激和吸引力。这种间离效果重新定义了人与产品之间的关系,也更关注了人的视觉需求。

在当下的共时性大众文化中,高技术惠顾了分布在不同角落里的人,人们在感到满足和幸福的同时,也遭遇了另一种程度的失落和孤独。于是,人们渴望在虚拟和现实之间建立一种平衡。现代设计中由微电子产品导致的外观“黑匣化”而引发的“产品符号学”③“产品语义学”研究、网络界面设计中出现的由软性思维④主导的软性设计,正是试图在虚拟和现实之间建立平衡、保证设计人性化和意义的努力。时代情境的变化和设计专业本身的发展,使产品的情感价值和象征意义被愈加重视,即其在使用时的所指意义被强调和突出。正如设计师卡里姆所言,人们呆在电脑屏幕前的时间越长,他的咖啡杯的外观就显得越重要。物也需要被赋予情绪、情感和人文内涵,就像使用者处在变化中的情绪和体验一样。特定情境下由产品所传达的哪怕毫不实用的、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体贴和关怀也许犹如雪中送炭,适时地温暖了一些人的感觉和心情。而这微小的甚至微弱的细节化的触动,就可能令他们长久难忘。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产品是否实用和有意义,有赖于特定的语境和特殊的心境。意大利上世纪80年代的激进设计团体孟菲斯(Memphis)已经非常明确地指明了现代人对于设计不同以往的需求,基于此,他们提倡设计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他们的很多设计毫不实用,形式怪诞、夸张,充满戏谑手法、调侃意识、幽默趣味,将比喻、隐喻、象征、类似等手法综合于设计中。他们的创意赋予设计界一种新鲜另类的设计气息,也启发以后的设计师认真思考如何判定设计的意义以及如何加以呈现。

设计的用法即设计的意义或者说设计的意义即设计的用法,说明了对于设计的评价与考量必须基于特定的环境以及环境中诸要素之间的关系。设计的本质在于它的存在特性,任何脱离具体存在情境的设计意义都是无效的、无意义的。

注释:

①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将符号分为“能指”(意义载体)和“所指”(概念或意义)。能指是表达其他事物的事物。所指是能指所表达的事物的概念、意义。“能指”和“所指”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法国符号学家罗兰・巴尔特(RolandBarthes)指出,符号包括能指与所指,能指是我们通过自己的感官所把握的符号的物质形式,所指是符号使用者对符号所涉及对象所形成的心理概念。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

②维特根斯坦在其《哲学研究》一书中提出的语言游戏说,认为语言的本质就是游戏。一个语词的意义不在于其对应的实体,而在于其在特定的语言游戏中的规则。但他没有完全否认各种语言游戏中的相似性(例如象棋与围棋虽然是不同的游戏,但都是棋类游戏)即“家族相似性”概念。

③产品语义学、产品符号学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其目的在于通过设计,使产品的使用功能更加明确。操作界面简易方便,产品以其情感象征功能和价值而与使用者发生互动和交流。

环境设计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环境艺术艺术设计空间分布时空综合性情感性

前言: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是人类周围的状况,是人周围存在的大大小小的物质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则是环境的艺术设计,指在一定的环境空间内,充分利用艺术手段,把环境空间包装成为具有强烈艺术气氛和艺术意境艺术作品。环境艺术的内容,大多是以空间的存在形式呈现出来的,这使得环境艺术设计设计了建筑学、城市设计、环境心理学、设计美学甚至于社会学、文化学等学科,本文将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空间分布阐述看法。

一、环境艺术设计的定义

美国环境艺术学家理查德・多伯指出:“环境设计作为一种艺术,它比建筑艺术范围更巨大,比规划的意义更综合广泛,比工程技术更富有感情。这是一种重实用的艺术,早已被传统所瞩目的艺术。环境艺术的实践与人影响其周围环境功能的能力,赋予环境视觉次序的能力,以及提高人类居住环境质量和装饰水平的能力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环境艺术又被称为环境设计,是为了让人民拥有更美好的生活而进行的行为。理查德・多伯的定义环境艺术发展至今最为权威的定义,定义准确的知名了环境艺术的特点,即具有广泛的范围和悠久的历史,同时,艺术设计还具有一般视觉艺术特征,具有科学特征、技术特征和工程特征。理查德・多伯指明,环境艺术是人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艺术。

环境艺术早已超越了任何一门传统艺术。环境艺术将多门类学科结合起来,将多门类造型艺术并存起来,是传统建筑、园林、雕塑等老学科与广告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新学科多层次地有机结合,一起达到创造具有艺术氛围和艺术意境的整体空间的目的。

环境艺术设计的目的在于对人民所处的生活空间环境进行合理规划,使其适应人的生存,有益于认得活动,使人在艺术氛围中满足自己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环境艺术设计可以帮助自然环境实现生态化、社会环境实现艺术化、人工环境实现和谐化,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我们更应该重视环境艺术设计,让它帮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二、环境艺术设计的表现特征

环境技术设计必须重视整体意识,应该整体意识是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原则。在注重整体意识的同时,环境艺术设计也必须发展个性风格,因为个性是艺术创作的生命之源。

环境艺术设计与其他的艺术设计不同,它不仅与艺术相关,还与工程技术有密切联系。环境艺术的设计制作要依靠建筑材料,装修构造技术等技术支撑,加以艺术的表现手法完成。

环境艺术设计与其他的艺术设计不同,它不仅与人工相关,还依赖于自然环境。环境艺术必须以以自然环境为前提,用艺术手段对自然环境进行加工和人工改造,从而达到自然与数以的完美结合。

环境艺术设计与其他的艺术设计不同,它不仅是物景体现,更是人文体现。环境艺术设计不仅要考虑自然条件,更应该考虑其所在区域的人文环境和历史条件,环境艺术设计应当将民俗民风、乡土文化、历史传说、居民精神与物质环境有机结合、相互融合,达到完美统一。

三、环境艺术设计的空间意识

空间与实体是环境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艺术设计的核心目的在于打造人们所需要的空间环境。空间是环境艺术设计的主体,所以,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我们必须重视空间意识。

1、时空综合性

在艺术中,专业的分类基于空间和时间,分为时间艺术类型、静态的空间艺术类型和动态的艺术类型。空间和时间在艺术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现代物理的科研发展,认为越来越重视时间与空间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环境艺术设计由庞大复杂的真实物体组成,需要长期观赏和审美,这决定了环境艺术设计的运动观赏性,也就为环境艺术设计的空间艺术结构加入了时间因素,时间成为了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新课题。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环境艺术设计与生俱来的时空综合性,它不像绘画、雕塑等艺术类型那么简单,而是需要以造型艺术来表现空间,同时,吸收表演艺术来驾驭时间,最后,呈现出一种复杂、多层的时空综合性,让观赏者可以沿着一定的路线来感悟和审美。

2、空间固定性

环境艺术设计的作品建立于地面上,存在于一个不能移动的空间中,受制于周边多种因素,这是环境艺术设计的固定性。绘画、雕塑等工艺美术作品,都可以随意搬运,在任何地方展出,人们可以在很多地方实现审美目标。唯有环境艺术设计是不能搬运的,它要求前来参观、观赏的人们必须来到作品所在地,才能达到审美目标。

固定性是环境艺术设计的独有特征,是区别它与其他造型艺术的关键。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建筑、街道、公园、一草一木都根植于热定空间,依赖于周围环境。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不能随意搬运、不能切断与周围环境的联系就是环境艺术设计的空间固定性。

3、空间情感型

环境艺术设计是人的创造性活动,同时,也是人的情感性活动。环境艺术设计是一种利用空间语言符号表达文化的形式,需要社会与自我之间的相互交流,是人的审美创造活动,目的在于满足人类的情感需求。所以,我们必须重视环境艺术设计的空间情感性。

空间依赖于人的感知而存在,人的感知总是会影响人民对周围事物的看法。所以,情感可以赋予空间生命力。环境艺术设计中要注重情感效应,利用移情效应和情思效应,让环境包含丰富的情感,具有改变人的情感、情绪的作用,创造独有情感的建筑空间。

情感是设计之本。最能打动人心的空间往往是情感空间,最能给人以启发的空间往往也是情感空间,只有情感空间才能创造富有生气的氛围。

结语:

环境艺术设计指在一定的环境空间内,充分利用艺术手段,把环境空间包装成为具有强烈艺术气氛和艺术意境艺术作品。与其他艺术不同,环境艺术设计必须在注重整体意识的基础上,发展个性风格。

环境艺术设计,以空间为基础,环境艺术的内容,大以空间形式存在。空间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我们应该注重空间意识,重视时空综合性、空间固定性和空间情感性,帮助环境艺术设计完成达到审美目标。

参考文献:

[1]李瑞君,共生的环境艺术[J],室内设计与装修,1997(01)

[2]顾孟潮,走向环境艺术[J],南方建筑,2002年(03)期

环境设计的定义范文1篇11

关键词:环境问题;城市环境;城市设计

中图分类号:N945.11文献标识码:A

1环境的含义

广义上的环境,就是指人类生存以及活动过程中密不可分的场地,出于人类对大自然的依存,因此环境向人类供应社会发展所必备的资源。在我国法律规定下的环境被定义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其实这就是对环境比较精确而科学的概括,这种界定主要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城市和乡村等等。它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是以人类为核心的人们存在于生活所需要的环境,它决定着人们日常的生活与人类自身的发展问题,但是,这里所说的环境却又不是指所有的自然物质与社会的客观存在的事物的全部,除了地球以外的整个宇宙就是一个特列。所以,环境保护所指的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环境,是作用于人类并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外界事物。

第二层含义,无非就是第一层含义以外的界定,虽然现阶段虽然没有把宇宙环境划定为人类概念意识里的环境,但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对科学的深入研究,人类已经登上了地球以外的其他星球,那么,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很可能将宇宙的环境也列为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2环境问题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由于自然环境、地貌特征、地理位置等因素产生的。比方说:地震、海啸、火山喷发、台风等等,这些常常都被我们称之为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甚至一些自然资源分布不够均匀,导致一些地方性的常见病的发生。

另一类是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对环境的污染。在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各种污染物必然进入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并且生活垃圾与污染只在挑战者大自然的承受极限。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特别是沿海地区的发展势头更是迅猛。城市建设,新农村改革都需要投入大量的生产资料,国家的一些能源面临匮乏甚至枯竭的危险,而发展的同时,有产生了大量的垃圾,对自然环境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空气污染,臭氧层空洞,冰川融化,白色垃圾泛滥,土地沙漠化严重,母亲河断流等等,都在考验着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一系列人类生存的问题再一次敲响了警钟。于是人们呼吁“只有一个地球”,“保护地球的肺--刻不容缓”“别让你的眼泪成为世界最后的一滴水”“文明人一旦毁坏了他们的生存环境,他们将被迫迁移或衰亡”。种种口号的提出,人们环保思想意识的觉醒都告诫着生活在地球村里的每一个人,我们的家需要我们自己来保护。环境问题之所以会出现,甚至会日益严重,主要是因为人类文明日益发展的产物,终结原因应该概括为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的衍生品,具体分析可以简要的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首先,由于人口增加对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其次,伴随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再次,人类在开发建设活动中造成的生态破坏的不良变化;还有,由于人类的社会活动,如军事活动,旅游活动等,造成的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破坏,珍稀物种的灭绝以及海洋等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破坏与污染。

3环境治理和保护

环境保护是利用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解决各种问题,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一切人类活动的总称。

它主要包括,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以求保持和发展生态平衡,扩大有用自然资源的再生产,保证人类社会的发展。

随着人们思想意识的提高,物质生活被满足的同时,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日趋提上日程,特别是一些城市环境的优化问题与环境问题自身成了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问题。

通过几代人不断的努力,全世界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也把他作为我国一项重要的基本国策。城市建设中的环境建设自然地被提上了日程,而作为城市环境建设一部分的城市生态设计又显得不可或缺了,也恰恰成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口号的一个切实的反馈。从观念的转变到理论的形成再到设计的落实,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已经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在此设计过程中,许许多多被命名“生态”的词出现在各个行业中,比如说:“生态经济”,“生态产业”,“生态美学”及“生态建筑”等等,自然地,我们的环境设计中同样引入了“生态设计”的字眼儿,但是做起来总比说的时候难,城市环境生态设计并不是一项简单易行的工作。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规划总是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那么城市总体规划就是他的基本法则,但是他又是比较独立的规划系统。从宏观到微观基本上可分为如下几点:

①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生态平衡质量,绿化水平,社会服务及特色风貌等指标,在定性的基础上逐步定量化,使目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

②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和预测。其中包括价值观念,心理需求,文化取向;人口规模,人口特征(年龄,职业,性别,消费层次等等);人群在城市空间系统中的流动,集散和停留时间等规律;休闲方式选择与休闲文化取向。

③城市生态环境空间序列规划。对城市的生态绿色空间进行调整,空间规划从用地规模,空间规模,空间序列组织,空间视线及环境效益等方面综合研究,形成“点,带,场”相结合的空间系统。这些空间包括有:城市广场,主要步行街道,城市滨水地带,公共绿地,居住小区绿地,大型建筑庭院及市郊农产品绿地等。

④城市空间环境功能规划。包括生态效益功能,活动利用类型(游憩,娱乐,运动,集会,展示,分隔,交通……),人流及文化艺术表达等各项功能。规划同时要对城市各主要空间作出系统的主次功能的认定。

⑤城市特色风貌的规划。在总体特色风貌目标的控制下,充分考虑环境主要空间的艺术风格和文化主题等方面的规划。

从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和预测、城市生态环境空间序列规划、城市空间环境功能规划、城市特色风貌的规划、绿化规划对空间进行全面的指标控制、局部空间环境规划、城市生态环境系统与区域生态系统的关系等等这些入手,都是将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和环境很好的融合到了一起,能够很好的解决一个地区环境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在某些问题上的矛盾。如此能更好的造福子孙后代。

参考文献

环境设计的定义范文篇12

[关键词]环境会计;生态伦理;会计要素;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可持续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发展观。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来看,可持续发展具有三个维度:经济、社会、环境。这三个维度密切相关,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坚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做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人类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人们对各自现实利益的追求总是打垮了人类的伟大理性,各利益集团的争斗总是以牺牲人类的总体利益为代价。而由此所带来的严重后果。长期以来却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直到全球环境的恶化危及现实社会中每一个人的生存时,直到社会的动荡造成社会发展的停滞时,人类才在面临的巨大灾害面前惊醒:没有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是不可能持久的。如果人们在经济发展中不顾一切地毁灭了自然生态。人类最终也要被毁灭。

20世纪以来,由于全球环境的迅速恶化,人类深深陷入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困境之中。面对严峻的生存困境,各国目前的现实、紧迫选择更着重于对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也更着重于对危及全人类和某个国家、某些区域人们生存环境的治理。由此,人们对环境会计展开了深入研究。

二、两种生态伦理观――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

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教训使人们重新深刻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哲学和伦理学的视角出发。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以下两种不同观点:

(一)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自身才是整个世界发展的最高目的,因而忽视大自然的规律、权威与尊严,仅仅以人类自身的价值作为惟一尺度来衡量自然的价值,根本不考虑生态的平衡与和谐。这就是以人类经济发展为惟一目标的狭隘人类中心主义。

以人类经济发展为惟一目标的狭隘人类中心主义是造成灾难性生态状况的认识论根源。“人类中心主义”建设在三种人性观的基础上:1、人是理性动物;2、人是自然界的最高贵者;3、人千方百计满足自身欲望。有学者认为,人作为理性动物,导致了人类征服自然、驾驭自然的狂妄;人是自然界的最高贵者,误以为自己是大自然的主宰;人是满足欲望的动物,疯狂、猖獗地掠夺自然,使人类自觉或不自觉地演出了一场摧残大自然的惨烈悲剧(曹孟勤,2002)。生态危机的深刻根源是人性的危机,是人类中心主义伦理道德和价值观的危机。

(二)非人类中心主义

现代生态学研究证明,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地球的生态系统,人与自然是地球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员。这一科学生态观的出现为人与自然的平等性奠定了基础。非人类中心主义正是根据这一现代生态科学的成果,谴责了传统人性观中的理性主义、人类贵族主义、享乐主义,提出人应尊重自然的价值。既肯定自然不仅拥有工具价值,还肯定其拥有不可剥夺的内在价值,并且让自然按其自身的规律和存在方式成长与发展;应赋予自然以权利,尊重大自然的内在价值,维护大地的完整、稳定和美丽;强调应该把人际之间的伦理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把对人的道德关怀延伸到对非人类存在物上,从而提出了新的、革命性的“生态伦理观”。

显然,人们应当反省“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观和价值观,并且用新的伦理规范来制约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违反自然规律的行为。

三、环境会计开展的现实背景

在人类实践活动中,人类对生态的认识是基于“经济发展――环境破坏――不可持续增长――危及生存”的现实反思,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理论。环境会计作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管理活动,其基本理论发生了重大变化。环境会计是基于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对被破坏生态进行恢复而发展起来的会计新学科。它是人类对保护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急迫的体现,是人类对只核算经济发展的传统会计的修正和革命。同时。它也是具体进行环境资产核算、环境消耗补偿,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传统会计学只服务于经济发展,未能涵盖环境保护的相关业务。不能收集和提供有关环境数据,这不仅造成环境管理信息缺失,而且可能导致企业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决策失误。因此,传统会计学显然是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产物。而在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对被破坏生态进行恢复中逐步发展起来的环境会计(或称绿色会计),从会计学的意义上讲是一场革命;从伦理学的意义上讲是对狭隘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批判和忏悔;从现实的意义上讲是对人类中心主义所造成的灾难性后果进行的补救。

四、传统会计与环境会计的要素与基本结构比较

(一)传统会计要素与会计基本结构的缺陷分析

传统会计要素及会计等式是:

资产=权益(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等式1)

收入-费用=利润(等式2)

在等式1中。对资产只承认是某主体拥有的能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这是一种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只承认经济资源而不承认生态资源的缺陷。这既是对传统经济运行方式的现实反映,也加深了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千方百计把一切变为“经济资源”;而对权益只承认债权人和所有者拥有权益,不承认社会权益,导致各个主体漠视和践踏社会权益,尤其是社会的生态权益。

在等式2中,只承认收入是企业资产运作的结果,只将费用定义为自身资产价值的耗费,既漠视环境带给企业的效益,也把破坏环境的成本统统推给社会承担,世界环境和中国环境的现状正是传统经济运行的后果。而传统会计一方面反映了这种经济运行方式。另一方面也可以说对环境的加速恶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环境会计基本结构

环境会计的基本结构可以用以下两个等式表述:

生态资源=社会权益(等式3)

生态收益-生态成本=生态利润(等式4)

等式3的意义在于反映了人类对生态的认识在两个方面的飞跃:一是生态资源被承认;二是生态资源是为社会所共有的,社会应该维护生态资源的完整性。如社会只指人类社会,这仍是人类中心主义伦理学的反映,只是视觉的开拓和认识的扩大。

等式4的意义在于提出了人类维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资源的大方向:一是生态资源能够为人类社会带来效益,这个效益能够为人类所认识和确认;二是人类对生态资源的耗费构成生态成本,不仅生态成本要求被反映。还要求必须得到补偿;三是只有生态成本被生态收益全部补偿,社会才能保持可持续发展,如果补偿不全或不能得到补偿,将进一步减少生态资源并使环境进一步恶化;四是在一个会计

期间内,只有生态成本被生态收益全部补偿后的剩余才能形成生态利润,生态利润可以用作:改善生态需要增加的投入及人类由生态利润得来的福利,由此人类可以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五、环境会计的基本假设

除环境会计基本结构外,环境会计的基本假设也是环境会计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会计的基本假设包括:

(一)生态资源的有限存量假设

这是建立环境会计的首要基本假设。资源是有限的,越开采就会越少。生态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人类不能无限制地开采。对已被过度耗费的存量资源要进行不断的补偿。生态资源的有限性还决定了要用一定的方法对生态资源的存量、流量进行测算、计量、评估、对比等。

(二)生态资源的社会权益假设

生态环境资源应当被看成是整个社会的权益,包括所在地权益、影响地权益和国家权益。而不仅是所在地的权益。这是由生态资源的特点所决定的。任何生态资源都既对当地产生影响又对全局产生影响。由于生态资源的地理属性和发挥其作用的迁移性(如上游的森林状况影响下游的水流量、内蒙的草场退化造成北京的沙尘暴等)。使其对生态资源开采的影响、生态成本的补偿、生态收益的确认都大大超过了地理属性的范围,从而使环境会计的空间范围大大扩展,并呈现出宏观会计的显著特点。

(三)效益相关性假设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一切经济活动赖以存在的基础,也是任何经济效益获得的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使人类社会和人类的经济活动做到可持续发展并产生良好的效益。但由于其生态效益与赖以存在的经济活动效益的普遍联系性和不可剥离性,从而导致人们虽然认识到它的存在却很难单独准确地计量它,因而其生态收益不能靠单个市场交易确认,而要靠建立起多个生态资源变动与效益相关性的模型,通过大规模、多指标、多时点的测定、评估、比较、计量,并通过全国财政补偿机制的建立来实现,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生态建设和环境会计持续运作模式。

(四)复合计量单位假设

传统会计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一切会计要素都以货币进行计量。但环境会计却不能被限制只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来反映一个流域或领域的生态资源状况,如森林覆盖率、林地规模、等级、草场质量、水土涵养量以及空气质量的改善度、水资源的含沙量、充足度、沙尘暴强度、频率等。因为一个流域或领域的生态资源状况一是很难用货币计量;二是用货币计量反而不能说明问题。但在财政转移支付量和对生态建设的项目投资方面,却又不能不用货币计量。问题在于如何把这两种计量方式统一在环境会计的核算体系里,如何使两者在需要的时候进行转换。

上述环境会计的四大假设,相互关联,形成体系。第一个假设为其奠定了存在基础;第二个假设界定其空间范围;第三个假设保证其持续运作;第四个假设指出其计量特征。

六、环境会计的支持系统

实施环境会计必须首先建立环境会计支持系统。笔者主张建立以两大体系为支柱的环境会计体系:

(一)建立起以生态资源、生态效益、生态成本及生态资源变动与经济效益变动的相关性的评估指标体系和测定模型,并以此作为环境会计的计量及计量支持基础

例如:一公顷某一品种的林地,在一定高度、一定直径、一定密度、一定年限的条件下对水的涵养力、土的保持力、造氧度、对废气的吸纳力到底能值多少价值?上游的治理程度对下游平均利润的增长的相关性如何等,就需要由生态科学家与会计学家、生态资源评估师、工程师进行对话与合作,才能建立起相关性的评估指标体系和测定模型。

(二)建立起全国财政补偿体系和财政转移支付体系,作为环境会计的运行支持基础

环境资源是一个社会的公共品,理应由国家进行保护、维护。国家维护生态资源的财政转移支付资源的来源一是对生态资源的直接耗费者收取生态资源耗用税;二是对生态资源的受益者收取生态资源维护费等。而对于生态资源所在地的农户则要为其创造新的生存手段,变靠开采资源谋生为靠建设生态谋生。

除以上两大体系外,还应形成以全国生态补偿机制和财政转移支付体系为支持和诱导的机制,以企业资金运作为中心进行多重会计循环,并在此体系运作上形成资金市场和投资中心。财政的转移支付可分为两大用途:一是对治理公司(特别是指以生态林建设为主要业务的治理公司)的支付,包括对治理公司的治理成本补偿及对公司治理成果的投资回报(即让治理公司得到生态利润,这样才能既形成完整的环境会计循环,又诱导更多的公司投资于环境治理工程);二是作为对治理区社会发展的投资,如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及教育、文化、卫生发展等。

七、结论与启示:对于生态伦理学的认识与会计要素的理性选择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认识大自然手抄报内容范例(3篇)

    - 阅0

    认识大自然手抄报内容范文一、开展特色活动——办手抄报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条较好途径一是办好手抄报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启蒙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办手抄报的.....

    互联网农业行业报告范例(12篇)

    - 阅0

    互联网农业行业报告范文1篇1关键词:互联网+;农业经济;创新;支持基础;实践路径1“互联网+”及“互联网+农业”内涵“互联网+”主要是指以互联网为基础,实现信息挖掘、技术升级、信息与.....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