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的核心特征范例(12篇)

来源:收集

微课的核心特征范文篇1

关键词:微信公众平台;初中政治教学;信息技术辅助

一、微信公众平台与初中政治教学的交互

当前,作为社交和及时通讯技术的微信公众平台,其在学校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微信公众平台能够成为初中政治教学的重要载体,其本身具备独特优势。第一,添加简单,使用方便。学生能够通过搜索公众号以及扫描二维码的形式,添加微信公众号,然后接收来自公众号的信息。学生能够随时查阅并收取相应的信息,显著地降低了学习的成本。第二,突破了空间以及时间的约束,方便操作。微信公众平台操作终端不仅可以是电脑,同时也可以是手机。所以,只要有网络覆盖的区域,教师都能够随时通过语音、图文以及视频的形式,推送社会热点以及新闻资讯,不会受到时空的限制。第三,推送内容形式多样。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能够把文字高效、及时地传送出去。同时,也能够使用视频、图片以及语音等方式实现信息的群发,信息可以通过更加多元化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微信公众平台的使用不仅能够凸显课堂的教学效果,同时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微信公众平台本身的交互性,实现了教与学一对多的互动形式,在此过程中,学生不再知识简单学习理论知识,还可以锻炼思维,提升发散思维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微信公众平台使教师能够有效拓展学习资源,实现资源的移动化,从而显著提升知识传递的实效性。与此同时,教师还能够借助平台将整合的知识、有益的信息系统地传授给学生,从而在选取信息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微信公众平台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将微信作为核心的网络传播形式有助于学生转发并阅读信息,兼具了趣味、个性以及精确的基本特征。当前,微信公众平台内容建设依然处在探索阶段,内容的多样性以及针对性的欠缺,和学生关注的焦点以及兴趣点之间缺少契合度,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下。这需要教师更加深入地掌握教学对象的基本特征以及微信公众平台信息传播的基本规律,将其有机融合在一起,有效提升教学平台内容的针对性。初一年级的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的内容和考查方法需要过渡和适应的过程,教师在微信公众平台如果推出初三中考复习题,其难度就超出了初一学生的能力要求,与学生现有阶段是不相适应的。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资源进行精选,完善微信公众平台内容,指导学生进行精练,建立学生的自信心。具体而言,微信公众平台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有以下实践:

(一)师生沟通平台,实现互动教学

微信公众平台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还能够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实际教学过程中,初中学生并不是被动、全盘地接受政治教育,而是有自己的心理需求以及内在的心理图式。不关心、不尊重学生需求的教学模式无法得到学生的接受以及认可。微信公众平台的互动性作用充分地发挥,能够有效地缓解初中政治教学的难题。学生通过仔细研读平台中的辅助材料以及教学资源,能够自主发表观点,并且主动地回顾复习。教师能够展示其中有意义的留言,充分肯定以及尊重学生的建议与观点,使学生能够在此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在信息互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匿名的身份与教师之间展开沟通与交流,使学生能够敞开心扉,与教师开诚布公地研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掌握学生的思想发展动态,分析学生在认知上存在的误区与困惑,从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互动分析,实现因材施教的作用,有效提升初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性以及针对性。[1]

(二)信息技术平台,实现互补教学

传统教学模式能够实现师生之间的面对面交流,初中政治教师能够向学生传授隐性知识以及核心理论,发挥促进思想形势发展的重要作用,保证了《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真实性、权威性以及有效性。微信公众平台能够提升初中政治教学的灵活性,可是并不代表着其能够完全取代传统课堂教学,同时也不意味着导向标准可以更加宽松,更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师的主导性。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教学,满足学生层次性、自主性以及个性化发展的诉求,真正实现传统课堂教学与微信公众平台教学之间的有效互补。教师可以通过微信上的一款工具:千聊,免费创建直播工具,在线授课为学生传授知识。八年级的宪法知识是学生的难点,教师在创建直播间后,可以新建一个有关宪法的话题或开展宪法系列课,编辑和选择适合学生与宪法知识教学的语音、文字、素材,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学习宪法知识中存在的重难点。学生可以借助这个平台与教师在线互动,通过线上交流解决宪法课堂上遗留的问题。

(三)教学资源平台,实现移动学习

微信公众平台能够在移动教学平台中发挥载体作用,收集教师教学进程中所需要的各种辅助性资料以及信息资源,将其有选择地传送给学生。学生按照课堂的需要以及个性化的需求,突破时间与空间的约束,能够随时随地的阅读、学习,为课堂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在微信公众平台上,教师可以依据课程授课的顺序来推送信息。作为补充材料以及案例说明,拓展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开展相应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内容选择上看,主要是弘扬主旋律,从国家、社会以及个人等层面上引导初中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宣传榜样以及英雄人物,使学生可以充分感知时代的脉搏,引导学生向榜样靠拢。与此同时,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可以有效衔接课程内容以及时事政治,不仅可以拓展教学资源,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即时地掌握时事信息,不断地提升学生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以及学习能力。[2]

微课的核心特征范文篇2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微视频课程内容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x.2017.02.051

Abstract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informationtechnology,learningresourcesgraduallyopen,sharing,diversification,underthebackgroundofinformationizationinordertomeettherequirementsoflearners,microvideocoursepushedtheeducationstage,followedbytheinformationeraofmicrovideocurriculumdesignhasincreasinglybecomethefocusofattention.Inthisdesignfromtheinformationagemicrovideocoursecontentandcorrespondingcountermeasures,theinformationageARCSmicrovideocontentbasedonthecontentdesignoftheinformationage,thecardiacmicrovideocurriculumdesignfouraspects.

Keywordsinformationage;microvideo;course;contentdesign

1信息化时代微视频课程内容设计的现状分析

1.1信息化时代微视频课程内容设计准备阶段不足

虽然信息化得到快速发展,但是微视频课程为适应学习者需要产生的时间尚短,发展混乱准备阶段不完善。信息化时代微视频课程内容设计准备阶段不充分是指信息化时代微视频课程的学习资源没有合理明_的计划教学目标,没有对微视频课程内容细分化,没有妥善安排内容顺序或者安排结构单一不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风格学习者的不同要求。

1.2信息化时代微视频课程内容设计后期制作不规范

由于信息化时代微视频课程起步较晚,在后期技术和展现方面质量不高,影响微视频课程内容设计的效果。比如:微视频课程画质模糊、视频画面拍摄不稳定或者打不开出现雪花、黑屏等问题,后期剪辑技术量低,字幕设计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学习者的艺术元素,削减了信息化时代微视频课程的预期效果。此外,很多教师不能熟练掌握微视频课程内容设计的艺术节奏和制作技巧,造成流传下来的微视频课程离开课堂教师的讲解等同废弃,不能完全符合课堂外学习者自主学习的需求。

1.3信息化时代微视频课程应用面窄

目前我国微视频课程主要应用在学校理科类、操作类,文科类微视频课程应用几乎没有,社会教育需要的终身学习微视频课程少到沙漠淘金无处寻找,因此微视频课程应用范围不广泛,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求。

2信息化时代微视频课程内容设计现状解决对策

2.1完善信息化时代微视频课程内容设计的准备阶段

针对信息化时代微视频内容设计准备阶段的弊端,完善微视频课程内容设计的准备阶段。一段微视频课程的优劣关键在于微视频课程内容的选取,在选取微视频内容时要根据微视频课程的基本要素和特点,精心选取微视频课程内容。

2.2规范信息化微视频课程内容设计的后期制作

教师在设计微视频课程时,应尽可能选择与微视频后期制作技术过硬的技术人员合作,根据技术人员的要求设计微视频课程内容,做到微视频课程画质清晰连贯、画面稳定、后期剪辑精细等基本要求,提高字幕编辑的艺术性,增加字幕的美感。

2.3信息化时代微视频课程内容设计多样化,拓展其应用范围

根据学习者的需求,增加文科类和适用于社会上终身学习者的微视频课程内容设计,拓展微视频课程的应用范围,使之越来越走进社会,走进学习者的家庭。如果在生活中遇到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只需打开电脑轻轻敲击我们寻找的知识点就能找到与之相对应的微视频课程将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3信息化时代基于ARCS微视频课程内容心动设计

ARCS是1984年由凯勒提出的动机激励模型,是在“期望――价值”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教学设计宏观理论和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提出的,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增加学习者学习微视频课程的兴趣。信息化时代基于ARCS微视频课程内容心动设计的目的是提高微视频课程质量和应用效果,因此可根据微视频课程应用效果要素进行信息化时代微视频课程内容心动设计。

3.1信息化时代心动微视频课程内容设计要素分析

信息化时代心动微视频课程内容设计的宗旨是提高学习者利用微视频课程的学习效果,微视频课程主要有信源、信息、通道和受传者四大基本要素,分别指教师、知识内容、视频和学习者。微视频课程内容设计是以提高学习者利用微视频课程学习的效果为宗旨的,因此信息化时代微视频课程内容设计心动的四大要素分别是教师教学艺术、知识内容教学设计、学习者自我内驱力和视频属性特征。教师的教学艺术是指教师在微视频课程中传授知识时所表现出的教学艺术,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教学风格和态度形象。知识内容设计是微视频课程知识点的微观教学设计,情景导入起重要作用。视频表征和视觉呈现是视频属性特征,它的效果对学习者的接受和理解能力有直接影响。学习者自我内驱力是指学习者学习微视频课程内容本身的动机,技能和解决学习问题的需要,是学习者最根本和稳定的学习动机,与学习者兴趣、知识需求密不可分。

3.2信息化时代心动微视频课程内容设计策略

3.2.1提高注意力策略

注意力一般指学习者加工的选择性,是影响学习者心动学习微视频课程的重要因素,分为主动注意和被动注意两大类。主动注意是指学习者的目标驱动而设计的自上而下的控制加工,被动注意是指学习者因外部刺激而设计自下而上的控制。根据研究表明,任何人如果想一直保持理想倾听状态和注意力稳定上升几乎是件不可能的事,学习者的注意力和声音一样呈现波动性,注意力开始先逐渐增加达到高峰后逐渐下降达到低谷时再逐渐上升。教师可根据学习者注意力波动性的特点设计微视频课程内容激发学习者的动机,促进学习者心动学习,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比如教师可以通过知识内容的教学设计、内容表征和视觉呈现使学习者产生认知冲突以吸引学习者注意力,通过微视频课程教师教学艺术和内容表征、视觉呈现吸引学习者的学习兴趣,通过知识内容的教学设计、教师艺术、内容表征和视觉呈现刺激学习者继续学习知识探究,通过学习者的内驱力和知识内容设计,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达到保持学习者学习注意力的目的。

3.2.2切需性策略

切需性策略指向学习者学习目标和满足学习者需求,通过对教师教学艺术、微视频课程知识内容、内容表征、视觉呈现和学习者自我内驱力的设计满足学习者的兴趣和需求。比如教师的幽默风格、微视频内容和学习者解决生活困扰相关等。

3.2.3提升学习者自信心和增加满足感策略

自信心是学习者在学习微视频课程时的一种积极学习态度,与学习者的学习内驱力相关。提升学习者的自信心可以提高学习者学习微视频课程的兴趣,促进学习者快速有效地掌握微视频课程所传递的知识技能,并通过学习的知识技能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从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进而提高微视频课程的效率。自我学习效果的满意度大多代表学习者的满足感,影响学习者学习微视频课程的满足感有学习者学习微视频课程内容的认同和自我学习知识成果的认同两种变量。教师可通过信息时代微视频课程内容设计提升学习者的自信心,增加学习者满足感达到提高微视频课程内容设计质量的目的。

4信息化时代微视频课程的内容设计构建

4.1信息化时代微视频课程内容的分解设计

信息化时代微视频课程内容分解设计从内容实质来分解即是对微视频课程需求的分析,课程内容外在表象分解就是微视频课程内容文字脚本的设计。信息化时代微视频课程内容的分解设计是内容设计构建的准备阶段。准备阶段主要有四个要点:一是通过微视频课程内容选题要相对独立、完整,内容要精确具有典型的针对性、示范性,有利于学习者深入学习、拓展思考探究。比如微视频内容可以设计经典问题的剖解、重要概念的解释、重点难点的反复讲解、实际案例的总结和知识技能技巧的展示、生活中有关经验的交流分享等。二是根据教学方法分类,可将微视频课程内容分为教师口述讲授和亲手操作示范法两类,这样设计的好处是更好完成微视频课程教学目标。三是微视频课程内容要设计实验操作、学习软件工具和程序操作的详细示范,有利于降低学习者内在认知负荷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四是微视频课程目标的确定,微频课程教学行为是引导学习者朝设计目标前进的变化过程,教学目标确定不准确会影响微视频课程教学效果。

4.2信息化时代微视频课程内容文字脚本设计

文字脚本是编制微视频课程的文字依据,同时也是课程最终效果的展望构思,包括微视频课程导语设计、正文设计和结语设计。文字脚本设计融合了微视频课程内容需求设计分析,也为后期制作技术人员提供了事实基础。因为微视频课程具有学习时间短的特点,因此微视频课程内容的导语要简短精练,做到尽快引入学习主题,简洁扼要的设计悬疑。微视频课程导语的作用是提示学习知识问题的核心,导出学主题。微视频课程结语设计同样要简短精辟,它的作用是概括微视频课程学习要点,帮助学习者尽快梳理学习知识的思路,强调学习知识的重点难点,加强核心知识的记忆。根据国内外关于注意力研究表明,人类在观看视频时的注意力集中时间非常短,因此信息化时代微视频课程内容一定要精短扼要,简单明了,这样方便学习者理解消化,可以提高微视频课程学习效率。

5结束语

信息化时代微视频内容设计包括微视频内容包括信源和信息、通道,即教师和知识点内容、视频三部分,而教师、知识点内容和视频的设计制作又是围绕学习者的需求而进行。因此,教师在设计微视频课程内容时应根据不同内容进行时间划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把枯燥复杂的微视频课程内容简单化、通俗趣味化。本文从从信息化时代微视频课程内容设计的现状与相应对策、信息化时代基于ARCS微视频课程内容心动设计、信息化时代微视频课程的内容设计构建四方面进行了探讨。

[项目支持]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操作技能教学微视频的设计研究”(项目编号:XJK015CXX007)

参考文献

[1]单从凯,王丽.微课程的开发与应用[J].中国远程教育,2013(12):74-77.

[2]任丛,董闽红.面向碎片化学习时代的微视频课程的内容设计[J].新闻教育,2016(4):29-31.

[3]孟祥增,刘瑞梅,王广新.微课设计与制作的理论[J].远程教育杂志,2014(6):24-32.

[4]王觅,祝智庭,吕婉丽.基于ARCS的教学微视频“心动”设计模型建构[J].中华教育信息化杂志,2015(19):19-25.

微课的核心特征范文篇3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学价值;内隐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微粒,即分子、原子、离子等,由于微粒之小、之多而致使很难直接研究,需要借助宏观的物理量――物质的量这一桥梁帮助实现物质间转化的定量研究。高中化学教学中切实把握好物质的量的教学,体现化学核心素养,因此,挖掘其教学价值显得尤为重要。

一、选择逻辑起点收获思维训练之品质

化学核心素养反映化学的本质和化学的思想,是学生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综合性、阶段性和持久性的本质特征。核心素养的养成与教师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使用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学活动离不开课题的引入,教学起点选择的不同,材料组织的先后不同,不仅影响课堂教学的展开,更会制约化学素养的形成。

【案例1】教师:日常生活中,经常要买大米,假若每一粒大米是一样大小的话,能否请同学购买到5万粒大米?如果请你去购买,需要花多少时间?

学生:两天/半天……

教师:时间能否再短一些?是否有可能在一两分钟内完成?

(学生热烈讨论)

学生:可以先数100粒大米,称一下,然后换算成每一粒大米的质量,经过计算后可以称出5万粒大米的质量。

教师:完全正确!如果已知大米的“千粒重”(即1000粒大米的质量)为20克,能否在半分钟内完成买大米的任务?

学生:能。通过计算知道,5万粒大米就是50000×20/1000=1000(克)。

教师:很好。如果已知每一个碳原子(12C)的质量为1.993×10-23克,能否请大家马上取出6.02×1023个碳原子?

学生:能。

教师:为什么?

学生:根据刚才买大米的思路,经过换算,只要称取1.993×10-23克×6.02×1023=12.0克,即12.0克碳原子就行了。

教师:太好了。在化学上,我们把6.02×1023个碳原子(12C)作为一个集合体,称为1摩尔。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

【解析】本案例,从学生最熟悉的例子出发,学生容易接受并且容易引发思考,从具体抽象建构,顺利完成了全新的、抽象的概念“物质的量”的学习。从已有的逻辑思维引入新思想、新方法的构建,完成了知识的重构和知识的内化。

【案例2】教师:(出示一杯水)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那这一杯水中含有多少个水分子呢?

学生:几千个?几万个?分子很小,至少要有几百万个吧……

教师:水分子是微观粒子,肉眼看不到。有数据表明:一滴水中含有约17万亿亿个水分子。

(学生一脸茫然)

教师:我举个例子吧。假若有一滴水,大约是0.05克,其中的水分子由我们全国13亿人口日夜不停地数,大约数多少年呢?一滴水中含有的水分子量够我们全国13亿人口日夜不停地数上2万年。

学生:啊?!既然有那么多分子,人用一生的生命数也数不清,那如何去研究呢?怎么知道一杯水有多少个水分子呢?

教师:我们借鉴生活中香烟的“打包”来理解。一包香烟20支,20支是一个集合体,它就是一包。我们设想把分子也打包。如果把6.02×1023个12C所含的碳原子也打成“一包”,化学上把这“一包”称为“1摩尔”。

学生:这样的“一包”即“1摩尔”有多大呢?有什么意义吗?

教师:“摩尔”是一个相当于“包”一样的微粒集合体的单位。

教师:“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是微粒的集合体。

教师:看一个练习题。3.01×1023个氧原子为摩尔,含有O2摩尔。

从一滴水中分子数不清,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发学生要搞个明白,弄个究竟的念头越发深刻,于是课堂教学顺利展开。这样由实例引入―逐步抽象―揭示实质―清晰脉络关系―再结合练习强化知识的科学思路训练,有利于化学素养的养成。

【案例3】教师:化学方程式H2+Cl2=2HCl的含义有哪些?

学生:物质的转化:氢气和氯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氯化氢。

学生:微观粒子的数目: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氯分子结合生成两个氯化氢分子。

学生:质量关系:每2g氢气和71g氯气反应生成73g氯化氢。

教师:根据同学们的分析,我们从化学方程式可以推导出微观粒子数目关系和质量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2g氢气和71g氯气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大家同意这个看法吗?

学生:同意。

教师:那么,2g氢气或71g氯气含有的分子数目是多少呢?

学生:……

教师:由于这些微观粒子的质量都很小,这个数字很庞大,经测定约为6.02×1023个,科学家将其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NA,表示约为6.02×1023mol-1。

如此庞大的数字使用和计算都不是非常方便,怎么办?因此,科学家想出了一个办法,将6.02×1023个微粒作为一个集合体,称为“1mol”。这样就将分子、原子、离子等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粒子,与客观存在、具有一定质量的物质联系了起来。

我们来看几个练习。

1molH2约含个氢分子;1molH约含个氢原子;1molSO42-约含个硫酸根离子。

摩尔是物理量“物质的量”的单位。

【解析】由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以及教师设计的练习可知,学生理解了摩尔是一个单位,可以用来衡量物质所含粒子数的多少。就如同克是质量的单位,米是长度的单位一样,那么摩尔是什么物理量的单位呢?这个物理量叫做“物质的量”,就像长度可用来表示物体的长短,温度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一样,物质的量是用来表示物质所含一定数目粒子集合体的多少的物理量。由具体到抽象,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

二、达成核心素养体现教学示范与引领

适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引入,必定能激发学生深入的思考。物质的量概念的引出生成内化运用,是化学课堂教学的价值体现和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这种价值体现可以表现为显性知识的达成隐形思维方式的养成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收获认知方向

教师提出的一系列问题:5万粒大米如何在半分钟内数出来?一滴水中有多少分子?一包香烟20支中“包”与“20”有什么联系?……无论是哪一种问题,最后都把粒子和宏观物质联系了起来。

这样一系列的设问,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学习研究的示范,明确了认知的方向和规律。即新概念的获得或理解都要经过以下认知方向:对象属性(特征)运用。

1.收获思维方式

【案例4】教师:6.02×1023与0.012克12C有什么联系?6.02×1023粒大米可以供全国13亿人口吃多少年(已知大米的“千粒重”为20克)?

学生:计算得出:大约1万亿年。

教师:阿伏加德罗常数用来描述宏观物质有意义吗?

学生:这个数字太庞大了,没有意义。

【案例5】教师:为什么选用6.02×1023作为阿伏加德罗常数?6.02×1023换成3.01×1023或者1.204×1024好不好?

学生:6.02×1023与物质的相对分子(原子)质量联系起来了。如果用克作为质量单位,那么,物质的相对分子(原子)质量就等于摩尔质量,所以,用6.02×1023这个数最好。

从数字的甄别和筛查,学生领悟了科学研究的价值所在。科学研究不是随意地取几个新概念或新名称,而是为了更方便、更科学地研究微观物质和宏观世界。让学生明白,今后学习的思维方式应该是怎样的,科学研究的思路是有规律可循的。

同样,上述研究问题的方法也体现了核心素养的特征之一――综合性。

在上述知识获取过程中,需要用到微观知识、宏观知识,需要使用数学知识,需要生活常识。同时,把微粒的数量与宏观物质的质量建立了联系。这样的联系是综合能力的体现。所以,核心素养总是基于基础科学知识和基本能力实现的,并且外化于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生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核心素养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这种作用是隐性的,很难被人们直接看到,或者测量到,于是往往会被教师所忽略,所以,课题的引入或者教学环节的设计就不那么认真考虑和细致选择了。这样简单化处理问题的方法,势必会把内隐于解决问题过程中体现出的核心素养给削弱了。

2.收获学习方法

知识的内化、学习方法的内化以及核心素养的内化,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这样的收获虽然很难被人们直接看到,但是会对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对学生的人生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内化核心素养表征

物质的量的使用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难度:概念的理解、符号的表达、使用的范围。这是由于,高一学生刚接触到物质的量的概念时,对其抽象性以及“物质的量”四个文字的表述方式很难接受。

表征层次1:识别物理量和单位

学生第一次接触“摩尔”,感到陌生。那么,不妨给学生了解一些物理量的基础知识。

【案例6】从表格知道,物质的量与长度、质量等一样,是一个物理量,它是有单位的――摩尔。“物质的量”四个字一个不能少,尤其是其中“的”字不能少,这一个字给学生理解物理量造成了很大困扰。

由此可见,核心素养的阶段性体现得非常明确。高中学生对长度、质量、时间、电流、热力学温度以及发光强度的概念已经不陌生,但是,要接受一个微粒数的集合概念显得尤为困难,尤其是6.02×1023这个数字究竟有多大,学生很难有所感受,必须通过算一算,比一比,做一做等实践活动才能使学生有较深切的体会和体验。

表征层次2:符号识别

物质的量的表述有其特定的表达方式。这不仅是为了方便,也同时是化学学科在全世界的通用语言。学生务必掌握,不能随意变更和臆造。这需要通过一定量的训练和经常的接触,学生才会有较高、较清楚的认识。

【案例7】教师:下列表达方式分别表示的是什么?

n(H2)=1mol;n(H+)=0.2mol;n(Na2SO4・10H2O)=5mol。

学生:氢气的物质的量为1摩尔;氢离子的物质的量为0.2摩尔;硫酸钠晶体的物质的量为5摩尔。

表征层次3:使用范围

【案例8】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1mol氧;(2)0.25molCO2;(3)摩尔是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4)1mol是6.02×1023个微粒的粒子集合体;(5)0.5molH2含有3.01×1023个氢原子;(6)3molNH3中含有3molN原子,9molH原子。

答案:

(1)错误。物质的量概念适用于微粒。1mol氧中的“氧”没有指明微粒的种类。应该改成1molO,1molO2。因此使用摩尔作单位时,所指粒子必须十分明确,且粒子的种类用化学式表示。

(2)正确。

(3)错误。物质的量是基本物理量之一。摩尔只是它的单位,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

(4)错误。6.02×1023mol-1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近似值。二者不能简单等同。

(5)错误。0.5molH2含有0.5×2=1molH原子,6.02×1023×1=6.02×1023个。

(6)正确。3molNH3中含有3×1=3molN原子,3×3=9molH原子。

当学生学完了物质的量的概念后,还应该给予适当的练习加以体验,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体现核心素养的持久性,体现所学知识对后续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的作用。

【案例9】教师:100克10%的NaOH溶液与100克10%的HCl溶液能否完全反应?

学生:通过计算发现,不能完全反应,盐酸有多。

微课的核心特征范文篇4

【关键词】“微课”服装工艺空间课程

近几年来,随着网络越来越普及,人们的信息量越来越大,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微博、微信这种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的传播媒介渐渐流行起来,并且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在这种信息“微时代”的背景下,“微课”因其主题突出、短小精悍、互动性强、方便记忆的特点逐渐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从2010年开始,教育界掀起了“微课”的浪潮,全国性的微课大赛也举办多次,这种新型教学模式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学生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式的课堂学习方式,更喜欢在课后用手机等移动终端浏览“微课”,使学习变得更自由。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或者教学主题的教与学的活动。其有别于传统的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学视频为核心内容,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将教学设计、教案课件、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内容组合起来而营造出的主题单元式的新型教学模式。它以网络空间为载体,以实现学生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宗旨。其是在继承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虽然我国近几年对“微课”的研究较多,但是真正应用于实践教学的不多,下面以笔者通过服装工艺课程的“微课”教学实践方面做的一些尝试和探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微课”视频教学可以弥补传统实践教学的不足

以服装工艺实践教学为例,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在中间做示范,学生在四周围观。这种教学方式有三个弊端:一是工艺操作时间较长,学生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二是受空间和角度的限制,学生观看效果不理想,又不能重复观看;三是教师专业能力的局限性影响教学效果。这些问题可以在“微课”课程中分别得到有效的解决。

1.在“微课”课程中,教师将工艺制作过程按照流程分解成5至10分钟的视频片段,每个片段有自己独立的主题内容,又互相贯通,这样减轻了学习压力,能够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微课视频制作过程中,要根据操作手法在不同的角度进行拍摄,对工艺细节要运用特写镜头,在后期剪辑中,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能力,将拍摄内容由浅入深有序排列,并对重点内容配以文字说明,对工艺细节和难点部分可以使用慢放功能。这样才可以有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也能够实现反复观看。

3.考虑到教师专业能力的局限性以及学校服装设备的不完善,有些服装品类可以由企业人员在生产车间进行拍摄,这样既保证了工艺制作技术的准确性,又丰富了服装制作的教学资源,在扩大了传播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专业技能的自我提高。

二、服装工艺“微课”课程的构建思路及实施方案

1.服装工艺制作“微课”视频教学资源的开发。服装品类很多,学校服装设备和教师专业技能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扩大服装工艺教学资源,学校应该主动与服装企业合作,共同开发服装工艺课程资源。首先要做的是寻找合作企业并对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不同服装品类的设备使用情况及工艺技术要求,然后确定合作企业制定合作方案,由校企联合共同研讨拍摄脚本。拍摄脚本按照服装工艺流程分为不同的教学单元模块。每个教学模块内容包括教学任务书,微课的教案、课件、机位设置以及拍摄时间等,教学内容要将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内容精炼,重点突出、由浅入深、简单易懂,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服装工艺制作“微课”视频教学资源的建设,是对传统服装工艺教学资源的很好补充。

2.服装工艺制作“微课”课程内容的整合。微课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其是一种时空异步的教学方式,课程内容必须短小精悍、富于趣味,这样才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服装工艺制作“微课”课程内容的整合,要先打散课程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将它分解为一个个小的课程单元,再依据学生认知特征和心理特点,将内容安排深入浅出、循序渐进,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自信心,逐渐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服装工艺“微课”课程架构。

3.服装工艺制作“微课”空间课程的构建。“微课”是以网络为媒介,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提供的一个交流平台。“微课”空间课程可以依托大学城空间进行建设,在空间中要建设微视频、微教案、微课件等栏目,以方便学生自主学习,还要建设微作业、微测验、微考核等栏目,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检验及评价。另外,还要设置互动交流答疑区,为学生答疑解惑,设置“微视频”作业提交区,对学生“微视频”作业进行指导,加强过程管控,设置微反馈和微反思区,促进教师的自我剖析和反思。

三、服装工艺制作“微课”建设的实践意义

首先,《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要“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用信息技术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一直是我国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梦想。服装工艺制作“微课”的建设及应用,是新时期信息化教学模式的一种探索。其次,“微课”解决了职业院校专业实践课程受场地环境、学习时间、学习条件等方面限制的问题,通过校企合作开发工艺制作“微视频”,拓宽实践教学资源库,是对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再次,“微课”将传统意义的课堂转移到电脑或手机的终端,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挖掘了学习潜能,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满足了个性化的学习需要,使实践课程的教学更直观、更精确、更有趣。其适合移动学习时代,符合信息碎片化的时代文化特征。总之,“微课”用视频的方式对实践教学知识点进行了深入剖析,为教师的自我剖析与反思提供了必要手段,增强了教学评价的科学性,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也促进了校本教材的开发。

参考文献:

[1]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2013(4).

[2]周家伟.浅谈以“学”为本的“微课”教学资源开发[J].职业时空,2010(9).

微课的核心特征范文篇5

摘要:《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强调信息技术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微课”等新教学模式改革如火如荼。它和认知语言学相融合,具有可行性。基于此,以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为指导,以“微课”为媒介,探求信息语境下以“构式习得”为目标的英语词汇“微课”新教学模式,旨在探索信息时代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习规律,不断推进认知语言学理论、现代信息技术和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独立学院;英语专业;词汇微课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内外微课研究现状述评。

1.理论研究。戴维•彭罗斯2008年正式提出“微课”这一概念,他认为微课是一种以建构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以某个简要明确的主题或关键概念为教学内容,通过音频或视频影像录制的课程[1]。汪滢(2014)[2]从微课的内涵、特征、适用受众以及应用领域四个维度进行了深度阐释。

2.实践研究。较成功的课程案例是美国KhanAcademy,它提供了3400多个10分钟左右的微视频课程资源。国内微课还处于国外相关资源介绍和征集评选阶段,关于微视频课程设计尤其是大学英语课程的实践应用研究甚少涉及,为数不多的将微课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应用研究还停留在可行性分析层面[3]。国内外研究存在不足,国内主要是不够深入且缺乏本土化研究。而国外虽然“微课程”“微视频”的研究较成熟,但其核心组成资源不统一,有的是教案式,有的是视频式;课程结构较为松散,主要用于学习及培训等方面,应用领域有待扩充;课程资源的自我生长、扩充性不够。

(二)国内外认知语言学视域下词汇教学研究述评。国外研究集中在以下方面:第一,语义延伸方式,涉及商务英语教学方面,如Boers(2000)[4]做了有关商务英语表达词汇soar,plunge,peak等教学实验,立即后测结果显示,实验组比控制组使用的词汇更广,但一年后的测试结果却没有差异,这说明修辞性的多义词教学有利于当时词汇提取。第二,语音延伸方式,主要关于语音重复是否对词汇形式的提取有影响。Lindstromberg&Boers(2005)[5]的研究表明词汇或短语的语音形式有利于词汇形式的提取。国内认知语言学研究起步较晚,21世纪才真正开始系统性研究。国内认知语言学界的学者有王寅(2011)[6]、刘正光(2010)[7]、徐盛桓(2014)[8]等,主要集中在认知语义学和认知语法等,近年来对词汇教学也有所涉及,如王改燕(2012)[9]认为二语习得的核心是掌握基于多词单位的深层词汇知识,理据解析是二语课堂词汇教学的佳径等。但研究存在诸多不足,从研究情况看,国外关于语义延伸方式的研究较充分,但需对实验材料和教学方法等加以完善;语音延伸方式的研究目前局限于语块,研究范围较窄,需进一步拓宽研究对象。国内大多数相关研究都是模仿国外进行的,此外,将认知语言学和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进行词汇教学的研究涉及不多,而国内将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的相关研究更是鲜见,因此本研究具有创新性和时效性。

二、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独立学院英语专业词汇微课教学模式及实践

(一)可行性。首先,从辅助语言教学的角度而言,认知语言学、英语词汇、微课三者之间的融合具有可行性。刘正光教授研究表明,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对外语教学具有启示作用,认为它能适应外语情景教学法,且促进外语教学,并指出了三大教学原则,包括三位一体、知其所以然和整体性等三大教学原则,其中整体性原则也是微课教学设计的主要理念之一,而英语词汇微课研究的理论和实践趋向于成熟,在此基础上,探索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独立学院英语专业词汇微课教学模式完全可行,且可以预计其将具有创新性和高效性的优势。

(二)模式构建。目前比较成熟的,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是由Holme(2012)[10]提出的,以体验性原则、词汇-语法连续体原则、概念化原则以及基于使用的原则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其表现为:体验活动、重复训练、意象图式与概念建构、构式习得、输出篇章。词汇学习是英语专业精读课程中重要的教学内容,根据英语专业词汇学习的特征和步骤,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独立学院英语专业词汇微课教学可以划分为课前预习、课中实践和课后复习三个阶段。而每个阶段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从整体上看,微课是载体,构式习得是目标。教师和学生分别充当不同的角色,教师是微课的设计者,词汇学习的引导者,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词汇学习策略的构建者。在整个过程中,学习者的活动包括课前预习、发现问题、体验学习、概念构建、习得构式、知识内化、成果输出;而教师的活动有微课设计、解答问题、构式显性教学、情景创设、反馈评估、反思总结等。[11]

1.课前阶段。课前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各异,在备课之前,教师首先要对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的词汇学习需求进行调查,并仔细分析教学内容,对重点词汇进行归类和梳理,从中挑选出一部分内容并利用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来制作微课视频,并将精心制作好的词汇微课视频发给学生。学生主要任务是预习新课内容,而词汇是其中最主要的部分。和传统预习方式不同的是,除了结合纸质教材外,教师所上传的词汇微课视频是学生课前预习的重点资料,他们是学习的主体和主动构建者,在预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及时进行记录,先进行独立思考,而对于重点和难点问题则在课中阶段由教师来解答。

2.课中阶段。认知语言学将语言学习的过程分为体验性原则、概念化原则、连续体原则和使用性原则。相应地,独立学院英语专业词汇学习分为四部分:体验学习、概念构建、习得构式、知识内化。教师先对课前阶段学生所积累的问题进行解答,并针对重点词汇设计具有体验性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贴近真实性的语言活动来掌握词汇的意义。这也是一种深度认知的过程。通过图片和视频制作的微课能够使学习者尽量融入英语语言环境,在加深他们印象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完成概念构建和习得构式的过程。习得构式本身是认知语言学教学观要实现的目标,教师可以利用微课,通过调整构式的输入频率、分布和顺序来提高学生习得构式的效率,学生则通过分析思考等各项活动来建构语义网络系统,在生成意象图式基础上建构概念。在此过程中,微课视频具有促进和创新的作用。学生在应用词汇过程中,通过师生合作、协同学习等方式来实现知识的内化。

3.课后阶段。在该阶段,教师通过网络信息交流工具和学生互动,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在跟踪和反馈教学效果,集思广益的同时不断进行总结和归纳。对课前和课中阶段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性的建议,包括微视频制作的不足和教学模式及方法所存在的缺陷等。学习者同时要学会反思和分享自己的词汇学习成果。当然差异性是不可避免的,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额外给他们提供一些拓展性的微课内容,而基础薄弱的同学则需要反复观看课前和课中的微课视频,进行巩固性的学习,必要时教师再进行个别辅导。

(三)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独立学院英语专业词汇微课教学实践。

1.课前备课阶段。教师在钻研英语专业精读教材基础上,除了制作传统的PPT课件外,还要精心设计微课视频。宏观上而言,包括任务驱动、问题引导和拓展等步骤。以新世纪英语专业综合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第9课的ChineseFoodinAmerica为例,教师可以针对烹饪和食谱方面的英语词汇制作一些中西餐图片和视频,并设置一些体验性问题,要学生事先完成,如从Buffet释义入手,要学生准备一些和课文相关的特色中餐英语词汇。

2.课中学习与应用阶段。词汇学习的步骤依次为体验学习-概念构建-习得构式-知识内化。这些步骤是以微课为载体,通过师生的互动来实现和完成的。例如,学生在列出蛋炒饭(Friedricewithegg)、蛋卷(Chickenrolls)、刀削面(Slicednoodles)、肉丸(Rice-meatdumplings)等传统中国菜后,又通过观看中英双语视频来体验和学习烹饪词汇,如culinary(烹饪的)、cookery(烹调法)、cuisine(菜色)、boiled(煮的)、roasted(烤的)、broiled(烧烤)等。习得构式包括构式的解析和应用,例如可以应用概念隐喻的认知机制来加强对词汇的理解,并在语境中通过练习的形式对积极词汇加以应用,以实现对知识的内化。

3.课后反思和巩固阶段。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QQ群等网络工具收集教学反馈得到的信息,并用在线测试的方式即时获取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词汇微课教学效果,并进行评估。针对不同层次的学习者,教师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对程度较好的学生可以推荐一些拓展性的微课视频内容,如通过观看带英文字幕的《舌尖上的中国》来获取更多的和课文相关的中餐食物英语表达。由此可见,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独立学院英语专业词汇微课教学模式构建的核心是词汇层面的构式习得,而微课是手段和媒介,无论是课前、课中还是课后,它都贯穿始终。课前以学习者的预习及发现问题为重点,课中是核心词汇等重点知识的构建和应用,课后侧重查缺补漏,并进行归纳、总结及反思。该模式给学生的词汇学习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他们普遍反映对英语词汇及精读课的兴趣大大增强,无形中提高了学习效果。

结语

词汇是英语专业学生专业课学习的基础,而这方面也是独立学院学生和普通本科学生差距最大的地方。“微课”为独立学院英语专业词汇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它和认知语言学相融合,不但具有可行性,更是提高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习者词汇水平的新着力点,使其最终达到《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

[2]汪滢.微课的内涵、特征与适用领域—基于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作品及其征文的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4(7).

[3]卢海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14(7).

[6]王寅.认知构式语法[J].外语学刊,2011(2).

[7]刘正光.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与外语教学的基本原则[J].外语研究,2010(1).

[8]徐盛桓.隐喻的起因、发生和建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3).

[9]王改燕,认知语言学框架下的词汇理据解析与二语词汇教学[J].外语教学,2012(6).

微课的核心特征范文篇6

关键词:天然药物学;教学模式;职业教育;微课

1.微课的概念

微课(Microlecture)这一概念,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生还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Penrose)于2008年首次提出。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技术手段,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同时在短时间内展示出课程的核心部分,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更为广大学生所接受。

目前越来越多的职业学校将微课模式应用到各种专业化教学实践中,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天然药物学教学也开始采用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2.天然药物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天然药物学是五年高职药物制剂专业重要的专业课之一,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目前在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笔者结合从事天然药物学一线教师的教学经历,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教学方法单一。天然药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内容鲜明,生动,真实。传统理论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课程中有大部分药用植物、中药饮片知识,学生只能通过图片的形式观察,不能很好地展示部分药材的重点特征,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整个课堂教学显得不够生动,形象。

(2)实验教学环节薄弱。天然药物学涉及的实训内容较多,传统的实训教学方法只是结合理论知识让学生被动地完成实验任务,对实验过程所涉及的诸多问题没有进行深入思考。在实训环节天然药物学包括让学生认识植物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器官的结构的内容,由于季节、温度、气候等的影响,有些实验并不能在课上完成。除此之外,在学习药材鉴定知识时,由于药材、设备等问题的限制,很难做到一人一组,学生不能独立操作。

(3)课后缺乏沟通平台。天然药物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要求学生能够识别传统中药材并能做进一步的真伪鉴定。传统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学习,造成学生缺少思考的时间及与外界接触的机会,这样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3.微课在天然药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1)微课演示讲解专业术语。这门课程前半部分包含很多植物解剖学基础知识,专业术语较多,在学习植物特征时,要抓住要点。微课的设计需要倾向于对专业术语的理解。可以对野外植物解剖进行录像,理论讲解的同时播放视频,边看边讲,就能使学生更容易地掌握各科植物形态特征的一般规律。

(2)微课讲解实验要点。中药的显微鉴定实验教学是天然药物学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饮片的微观结构因种类的不同而有显著差异,而正是因为这些差异,才可以准确区分各种药材。课前教师先利用数码显微摄影技术制作显微切片的视频图,在讲授药材显微鉴定时,直接播放微视频,能够真实地再现显微镜下所观察的细胞组织结构。通过这样的微视频播放,学生对药材特性的认识更深刻,更加逼真,学习效果明显。

(3)完善网络化课程。天然药物学的核心内容是中药饮片的识别及真伪优劣的判断。对于特别贵重的药材,由于价格的限制,教学标本有限,在课堂的讲解时不可能人手一份进行实物的识别与鉴定。利用高清摄像机拍摄贵重药材的各种特征,并且将一些容易混淆的伪品进行对比。将各个微课程制集中在一个网络平台,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效果,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做一些科普,利于广大百姓接受。

4.结语

微课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其主题鲜明,内容精简,一方面可以将理论知识的学习变得直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便于学生课后的自主学习,是传统教学方法的有效补充。但是,在高职药物制剂专业天然药物学课程的建设中,微课教学还处于探索阶段,不能忽视传统的教学方式,应该将传统教学方法和微课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基本药学素质。

参考文献:

微课的核心特征范文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中级财务会计”;微课程设计

微课教学是现代社会发展形势下产生的新型教学形式,它主要依托互联网系统的建设与信息技术的进步,可以实现对知识内容的广泛传播,老师们可以利用微课设计出可以体验个人教学经验、各班学生学习短板的教学内容,同学们可以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自主选择将要学习的微课内容。而鉴于多媒体硬件设施的快速完善,微课的设计有了更广阔的空间,老师们可以利用视频、音频、图像等多种资源,自主搭配、科学利用、合理取舍,制作出具有视觉美感、能准确传达老师的教学目标的微课课程内容。精彩的微课内容、便捷的学习渠道,使同学们有了更为良好的学习环境。在高职“中级财务会计”专业的教学领域,也要注意引入微课这种教学形式,发现微课的优势所在,加以充分运用。引导同学们加强微课学习,长期与同学们保持紧密沟通交流的状态。在师生共同努力的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财务会计教学的质量。

一、财务会计课程的现状

(一)理论性较强,教学难度大

《财务会计》作为专业核心课程,理论知识点多,教学难度较大。一方面,教材中的理论介绍以及业务描述基本上都是文字描述,且含有大量的专业术语,既抽象同时也枯燥,学生学习中很难理清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教师在授课时主要还是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另外,由于要讲解的理论知识较多,教师忙于灌输式的授课,课堂互动较少,学生参与度极低,教学效果自然就差。由于知识点理论性太强,且没有更直观的方式与途径帮助了解,学生在学习会计课程过程中越发感到知识晦涩难懂,甚至是枯燥乏味,认为学习难度很大,渐渐地也就失去继续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二)课时安排不足,课程讲解受限

高职院校的《财务会计》课程开设在大一第二学期,通常设置72至126课时不等,每周4至7课时,周数是14至18周不等,甚至更少。《财务会计》课程作为财会类专业的核心课,本身内容较多,涉及的岗位典型任务也多,一般就有出纳岗位的货币资金业务、往来会计岗位的供销往来业务、投资业务岗位的投资业务、综合业务岗位的综合业务、负责财务成果核算的岗位业务以及负责财务报表编制的岗位业务等,要把这些典型工作任务以及相关知识点都介绍清楚,课时量明显不够。另外,按照高职学生人才培养特点,课时中必须要有一定比例的实训课时,这样就挤压了理论知识讲解的空间。理论理解不到位,学生实训时也是一知半解,实训效果差,最终也无法真正达到人才培养目标。

(三)学生差异明显,学习两极分化

由于生源差异、招生方式差异、个体差异等原因,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学习的专注能力、学习态度等都呈现出极大的差异,教师忙于知识讲授,且班级人数多,根本无法兼顾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长此下去,使得已有的差异形势越发严峻。(四)班级人数多,技能操作演示顾此失彼《财务会计》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且高职院校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中有很多技能操作要点要讲解,例如原始凭证的审核、记账凭证的编制、账簿的登记、试算平衡表的编制、报表的编制等等,这些实际工作中必须懂的业务技能,在本课程中一定要重点讲解并演示。但由于目前高职院校班级人数较多,教师在讲解演示过程中,很多学生要么听完就忘记了,要么就根本听不到看不到,由于课时的关系,教师也无法反复演示,且反复演示给教师带来极大的身心疲惫感。教学效果自然是不理想的。总的来说,高职院校的中级财会专业教学依然沿用着传统的方法和形式,而现在大部分院校内的硬件设施都得到了更新,对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知识传播具有很大的帮助,促进了理论和实践的高度融合,现在大部分的会计电算化专业课都会具备辅的实践训练。因此,在“规范、整顿、充实、提高”方针的引导下,需要牢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的战略目的,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更多地设置会计电算化专业对应的主干课程《财务会计》等的微课程,促进理论指导和实践联系间的联系,改善传统的理论和实践二者分离的困局,提高同学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微课程”的特征

(一)微课的内容简单高效

微课作为一种多媒体展现形式,引用了视频、音频等多种资源,可以更生动直观地表达教学内容,这就达到了化繁为简的效果,同时微课的重点在于传播核心知识点,不学陪衬的内容,这就进一步避免了抽象枯燥繁复理论对同学们的干扰。微课每次都会介绍一些同学们最需要、最值得同学们记忆的知识点,每次接收少量内容,逐渐积累,就增强了学习的效果。和之前的课堂教学方式比较而言,微课可以更好地满足教师和同学们的要求。

(二)微课的学习能随时随地

微课的学习对时间、地点的限制更少,传统教学模式离不开课堂和教室,同学们以课桌为支撑,以45分钟为一个时间单位,因此和以前的模式相比,“微课”能够被称为一种“课程片段”或“微课程”。

(三)微课占用的内存容量较少且形式多样

微课所包含的信息资料在存储空间数量上通常只有数十兆,并且格式是多样化的,这就方便老师和同学们随时在线学习或者下载视频文件,随地查阅教案、课件;在传播的外在表现方式上也是多元的,比如利用电脑网页、手机客户端、微博微信交流等方式,不同的渠道可以实现和不同群体的互相讨论与学习。

(四)微课的展示趋于“情境化”

鉴于微课基本是把学视频片段作为主体的教学资源,它集中了多媒体的素材和课件、同时有利于引发老师的课后思考和同学们的知识巩固、意见反馈,可以集合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的宝贵意见,实现教学设计和过程展开的统一,从而打造仿真的微教学情境,老师们能够在微课教学阶段发现自己的缺陷,从而针对性的进行改正。

(五)微课是趣味无穷的创作

微课视频本身可以将图像、音频、故事等多样化的资源进行整合和展现,提高学习的视觉化程度以及生动性,避免枯燥的说教,同时融合影视作品内包含的悬疑、意外、问题等思维,提高微课的趣味性,增强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三、设计与运用财务会计“微课程”的必要性

目前的网络体系逐渐完善与先进,早已具有了承接线上教学模式基础前提。在高职院校的中级财务会计微课程中,可以科学地考虑财务会计知识点和资源。高职中级财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老师们需要用学生的学习思维去设计微课,抓住学生为本的核心教学点,更新观念,把打造高度创新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团队作为教学目标。在加强财务会计微课程的探讨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财务会计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技巧,能够提升教学的质量,加强同学们对财务会计工作的感性认知程度,有力地强化其专业实践能力。

四、财务会计“微课程”的设计模式

(一)目标模式

目标模式的完成需要从几个流程来达到,其一就是确定目标,也即是结合学生和社会的实际需要,选取并且组织知识点,开展教学活动,做好意见的反馈和探讨。该模式的目的性非常强烈,有助于达到有的放矢的良好效果。其优势就体现在可以在可执行的行为目标的指导下,形成正确的思路,以此进行科学操作。该模式的核心在于目标这个要素,它是课程设计的起步,也是最后的追求。

(二)过程模式

过程模式的诞生,有效地弥补了目标模式的缺陷。在过程模式中,最基本的类型就是Addie模型,这种经典类型将教学设计的整体拆分成了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五个由浅入深的部分和阶段。每一部分都对应着实际任务内容,层层递进,最终成为有机整体。另外一种类型就是所谓的Kolb体验式学习模型,它也被称为“经验学习圈理论”,其形式表现为由四个适应性学习阶段组成的环形结构形式,这四个阶段分别为具体实践、观察反思、形成抽象概念、再实践。

五、根据新课程标准设计财务会计微课程的方法

(一)调查问卷法

调查问卷法指的是利用书面形式间接地收集资料,帮助完成调查工作的一种方法。在面向调查者递发精炼简洁的征询单或者相关表格的同时,请其对罗列的问题进行作答,或者提供建议,以此得到研究资料。对财务会计微课程而言,财务会计微课程知识是社会调查的中心内容,对高职院校及有关的行业会计工作者展开差异化的问卷调查,由此发掘并且研究不同的问题,结合教学经验,帮助同学们获得或者巩固财务会计内容,这就为财务会计微课的设计提供了参考基础。

(二)讲授教学法

讲授教学法是一种“讲授—接受”的教学模式,其概念在于借助教师的系统讲解如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而使学生获得大量知识的教学模式,它偏重于教师的活动,学生比较被动,其功能是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知识。

(三)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指的是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交给学生研究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及执行业务能力的方法,案例分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从高职院校中抽取若干个案例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发现微课的普遍性和规律性。

六、加强财务会计课程设计与运用的主要措施

(一)明确设计方案

根据现代远程教育强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导学为辅的要求,结合财务教学课程的实际,可以在明确设计方案时,安排面授辅导课15次左右,内容以解答学生自学过程中的疑难问题为主,包括课程内容体系及特点介绍、学习方法及教学媒体使用指导、重难点问题讲解、作业讲评与实验指导等,形式可以多样,如教师讲解、课堂讨论、课堂答疑、课堂作业、课堂测验等等。由于本课程具有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因此学生如果仅仅完成形成性考核册规定的内容是不够的,辅导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多做一些练习。

(二)规划财务会计微课程的内容

首先确定好建设目标,设计好方案和进程,做好财务会计微课程内容的整体规划,进一步形成建设规范和体系,避免重复和无序开发。比如加大对目标模式的运用,但是在运用过程中要注意这种模式的不足之处,比如把目标一步步细化,会导致课程内容和同学们学习过程的脱节,不利于形成整体化的课程体验;而且,目标模式在课程设计上,往往是较为简明地陈述知识点,缺乏更严密的对知识形成和社会关系等要素的探究。

(三)依托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的平台

加强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把院校内本身存在的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场地和《中级财务会计》精品课程等加以结合,借助目前会计行业的可喜态势,利用信息技术和“微课”热的条件,制作精致的财务会计微课程内容,从而达到教、学、做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目的。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逐步建立会计电算化微课平台,形成微课建设、管理、应用和研究的“一站式”服务环境。

(四)财务会计微课程的应用和交流

微课程终归是要让学生来用,否则就成为了搁置的资源。目前,很多学校都开始开展微课程的应用,财务会计作为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核心课程,理应将微课程运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运用科学的办法,把同学们在长期学习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作为关注的重点,同学们在实践阶段操作体验,检验理论知识,再通过实践操作巩固知识,以此提升同学们的成就感,不断强化同学们的兴趣,使他们产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高职院校“中级财务会计”微课程设计与教学应用相关问题的探讨,有助于高职院校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为社会培养更多的财务方面的优秀人才。相关的教育工作者需要了解财务会计课程的现状,把握“微课程”的特征,比如微课的内容简单高效、微课的学习能随时随地、微课占用的内存容量较少且形式多样、微课的展示趋于“情境化”、微课是趣味无穷的创作等等;其次是明确加强财务会计“微课程”的设计与运用工作的必要性;再者是抓住基本的财务会计“微课程”的设计模式,包括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两种类型;然后掌握根据新课程标准设计财务会计微课程的方法,如调查问卷法、讲授教学法、案例分析法、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等;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学的加强财务会计课程设计与运用的主要措施,规划财务会计微课程的内容,依托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的平台,做好财务会计微课程的应用和交流。

参考文献:

[1]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

[2]张跃国,张渝江.透视“翻转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

[3]林香山,曾文华,黄潮华.高职院校《企业财务会计》课程行动导向教学策略与方法应用研究[J].经济师,2016(7).

[4]郑军,王以宁,王凯玲,白昱.微型学习视频的设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4).

[5]方倩.基于“微课”资源构建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探究———以广厦学院《财务软件应用》课程为例[J].经营管理者,2015(18).

微课的核心特征范文1篇8

【关键词】高职数学;机电专业;教学策略;学科渗透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机电专业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新时期社会的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课程整合成为高职教育的核心任务.机电专业作为一门极强的实用性专业,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育阶段的课程整合从本质上符合专业设置,也是保证该专业的学生具备实际应用技能的有效途径.其次,学科元素的交叉渗透为机电专业提供了丰富的知识素材,譬如高职数学作为基础知识在机电专业中的需求最为广泛,因此数学与其他学科的渗透式教学成为现阶段高职数学教育的主要趋势,也是新时期培养综合性人才的关键.

二、高职数学在机电专业中的渗透策略

1.创设图形设计模型,增强数学的专业应用性

图形设计是机电专业的基础内容,从设计理念上来说力求产品集科学性与实际应用性于一体,因此在设计领域需要很强的机电专业素养.从本质上讲,机电设计的灵魂元素离不开数学原理的支持,任何科学的设计离不开严谨的数学推导和演绎过程.然而,现实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大多立足于教材设定的理论范畴,很难将机电专业对数学知识的实际技能型需求体现在课堂上,该现象成为制约高职数学教育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将高职数学的应用性特征渗透到机电专业,是现阶段高职数学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譬如,机电设计中常用的曲面设计理论,其基本依据是数学理论中微分概念,从本质上分析任何曲面可以近似认为由无限小的单位平面组成,因此可以认为曲面设计的理论依据是将该曲面微分化.在该实例中为了通过数学理论寻求具体的方法论,该微分思想可以用导数表示,因为求导本来就是一种微分运算的过程.导数从本质上描述了事物在连续变化过程中的特征,从数学角度讲,某条曲线可导表明该曲线连续,然而该表述的逆命题并非成立,亦即连续的曲线函数并非一定可以求出其导数.导数不为零的特征说明了对自变量求微分以后所导致因变量的变化不为零,因此在机电专业所用到的机械设计基础中对曲面曲率大小的设计可以通过导数是否为零来变相思考.

图1凸轮设计实例1:实际高职数学课堂中可以通过创设“凸轮外形线的设计过程”的模型来深化学生对数学思想的理解,从而增强数学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性.通常情况下,凸轮外形可以视为由不同半径的圆弧组成,因此将每一小段圆弧视为微分单位变量,该微分变量可以由圆弧对应的圆心角θ表示,如图1所示.整个凸轮外形曲线的变化随着变量θ的变化而变化.然而该设计过程中最主要的是确定整个曲线的边界条件,亦即在凸轮轴的最大处和处于缓冲段与基圆弧衔接处的位置角度θ.根据数学中的导数思想,可以将整个凸轮的外形曲线设想为某函数的曲线,此时凸轮轴的最高点可以视为该函数曲线的拐点.显然,该设计理念的核心是对数学导数的深刻理解,此时数学课堂的教师话语已经实现了数学学科与设置专业的有效整合.根据数学导数的本质含义,在凸轮轴的最高点处应该满足对变量θ求二阶导数以后为零,亦即2Hθ2=0,其中H为凸轮外形线对应的半径.然而在缓冲段与基圆弧连接处,为了保证曲面的连续过渡性,必须连续可导,因此可以根据实际凸轮的应用需求可以确定Hθ=M,其中M根据实际设计要求相关.

可见,高职数学课堂创设模型能够有效地将数学元素渗透到机电专业,提升课堂的实际应用性,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奠定了充实的理论基础.

2.数学技巧的渗透为解决专业课提供了具体的方法论指导

高职机电专业的课程设置从本质上相辅相成,专业课的设置是以基本理论课为基础,其中数学课程是多门专业课必不可少的理论元素.譬如,电工技术课程中对电流波形图的研究本质上和数学中正余弦函数密切相通,因此对正弦波电压、电流特性的认识可以通过数学正余弦函数的特征开始.高职数学中正弦型函数是在原有三角函数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探究正弦波型曲线,对于高职机电专业来说是学习电工技术的基础,为解决实际电学问题提供了具体的方法论指导.

高职数学课堂与专业课的有机整合是建立在恰当的课堂素材基础之上,只有科学合理的学科交叉渗透,才能使得职业技术教育向着综合化、科技化、多元化发展.数学课堂上引入专业课知识,不仅打破了传统的课堂观念,而且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在实际应用中的兴趣,同时调动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为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提供了可能.

【参考文献】

微课的核心特征范文

摘要:微课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是必然趋势,语文教学对学生的启蒙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在,不论城市学校还是农村学校,微课都被广泛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一线教师已经展开多方面的微课研究,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虽然微课的应用丰富了教学方法,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着多样的问题,教师当前过分的依赖于微课,受教师的态度、能力以及语文学科特点的影响,微课研究出现了忽视微课特点、忽视培养能力、忽视平台建设等问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微课;语文能力;研究现状

一、引言

传统课堂中,要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从而提供必要的选择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应运而生的“微课”精选学习内容、变革教学方式的特征符合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的需要。针对小学语文学科和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微课开展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从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但不可否认,教师的态度和能力、语文学科的特点给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带来一些困难。教师主观上认可微课,却忽视微课的特点,把微课当作传授知识的工具;知识点散、杂的语文学科与微课融合的同时,又带来过度建设资源,缺少有效整合资源的平台的支持。

二、小学语文微课研究现状

1.重视微课形式,忽视本质特征。微课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运用的产物,是互联网时代应运而生的新宠。当前,教师主要把微课当作全新的教学方式、充当教学的辅助手段,从微课的录制特点、展示方式等外在特征或短小精悍等形式特点来研究微课,并未深入分析微课的本质特征。因此,一些教师把电影片段、教学剪辑、讲座剪辑等视频资料一概纳入微课的范畴。这种微课虽然在形式上符合了“微”的要求时间短,却普遍忽视学习主体的存在,缺少思S互动;单节微课知识点多、散、杂。此类把传统课堂40分钟的内容浓缩、压缩到10分钟以内的“形式微课”,严重影响教师对微课的正确认知,影响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微课是新生事物,在运用过程中,要首先意识到它是“课”,其次才是“微”的特点,“微”的核心不在于时间短,而在于内容精。只有研究者充分认识了微课的本质特征,才能从正面促进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才能成就微课改变教育模式、革新教育观念的作用。

2.重视传授知识,忽视培养能力。语文知识点散、杂的特点给语文教学带来很多困难,微课的应用使得攻破这些困难有了抓手。因此,研究者普遍把研究重心放到杂,散的知识点上,忽略了学生语文学习语文能力的培养。小学语文学习应该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为目标,使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学习实践活动,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方面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因此,融合了信息技术的微课不应该仅作为传授知识的工具,更应该肩负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素养的责任。

3.重视微课数量,忽视平台建设。目前,各级各类微课比赛层出不穷,微课的数量节节攀高,这一发展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推进了微课的建设。但与“炙手可热”的微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鲜有人问津的平台建设。网络打开速度慢、服务滞后导致微课资源利用率低,这不禁让我们思考:缺少了平台支持的微课能走多远?

三、应对措施

1.提高思想认识,深入探究本质。面对微课这一新兴事物,研究者不仅要关注微课对革新教学方式、方法的价值,更要多思考微课对提升教育理念、教育思想的意义。研究过程中,要对微课的本质特点做深入、细致的分析。要认识到,对微课的本质特点理解得越深刻,越有助于微课与语文学科的融合。

微课是教师针对具体知识点设计、开发的微型教学视频,既有“课”的特征,也有“微”的特点。微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都要符合“课”的基本要求。微课的教学内容更集中、适用范围针对性更强、教学过程更紧凑,适合自主学习的需要。

微课应该是有独立教学设计的完整的课,不应是从一节完整的课中截取的片段。在成熟的微课视频技术的支持下,一线语文教师更应该把精力放在微课的教学设计上。例如,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桂林山水》,教师可以根据文章内容,找出学习重点,制作微课视频供学生观看,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但是对于教师来说,一定要合适设置教学情境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教师在制作动画时,要考虑到语文学习内容,避免学生被动画过度吸引。优秀的微课教学设计是深入探究微课本质的结果,也是设计、开发优秀微课的必经之路。

2.立足语文素养,培养能力。微课的设计和使用,应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核心目标,并具体而有效的提高构建语文素养的语文能力。研究者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后,围绕能力点,细化承载能力的知识点,精选适合运用微课的知识点,最后用微课的方式呈现。如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学生要提高运用细节描写的能力。可以围绕学习重点“提升细节描写的能力”设计微课:细描环境、细描人物。

3.完善微课平台。网络时代的资源有内容丰富、开放共享、更新迅速等特点,而这一切,均基于交互性良好的平台的建设。完善的微课平台,首先能够为形成微课资源群奠定基础,从而发挥资源共建、共享的优势,提高资源利用率。其次,完善的微课平台更有利于微视频、微练习、微点评等一体化微课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教学效果。当前阶段,可以首先利用校内微课平台,整合教师手头资源,促进教师交流学习,之后加强校际间平台的建设,形成资源优势。

小学语文微课是传统教学方法的有效助手,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支持学生自主学习,能够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小学语文微课研究需要一线教师的倾心投入,需要教师在教育理念上深刻认识微课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蔡丹迪.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问题研究[J].亚太教育,2016(16).

[2]孙艳蕾.微课:微时代下的小课堂大教学――小学语文教学中微课的运用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6(04).

微课的核心特征范文篇10

关键词:微课信息化教育个性化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8-0136-01

“微时代”的到来,催生了许多“微”产品,如微博、微信、微电影、微视频等等,而作为其衍生产品之一的“微课”,也对教育教学形成了新的冲击与挑战,引发了教育研究者和一线教师的关注,掀起了学习模式变革的新浪潮。信息技术因其特殊性――既可以作为一门学科,又可以作为一项技术手段,在“微课”教学模式的推行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何利用数字化时代的优势,将先进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起来,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俨然成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新挑战。

1微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具备时间简短化、知识碎片化、情境案例化、解析深入化、资源呈现非线性化等特征,能够促进学习者在信息技术学科学习中,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自主控制和调整学习的进度,有利于知识技能的有意义接受、记忆、迁移与应用。

下面,以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第五章第三节“图形图像的采集与加工”这一主题为例,浅析微课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这一章节的知识具备如下特征:知识点零散、实践性较强、课时分配有限。那么,教师该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将无限的知识传递给学生,或学生该如何通过短暂的学习,把握图形图像处理的技巧并能够巧妙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呢?

教师在该章节的授课中,主要选取了三个贴近生活的案例,以案例作为任务驱动学习者的渐进式学习,这三个任务分别为:①调整图片(如旋转、调整亮度与饱和度等属性);②修复图片(如修复金字塔涂鸦图片);③设计图片(如利用素材构建一幅夜景图片),三个任务的难度逐渐提升,但其符合奥苏贝尔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前两个任务教师进行了讲解与操作并行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并体验了图形图像简单处理的乐趣,而第三个任务是本节的难点所在,它不仅需要学习者以前期的学习经验作为基础,还需要学习者有创新与设计意识的参与。因此,教师对第三个任务采取了微视频的形式,讲解其操作步骤与技巧。

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调控视频的播放进度,且能够将习得的技能较好地应用到其作品的设计中;有的学生能够重复播放对某细节的讲解,深化其对该部分的理解;还有的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提出了自己认为可行的其他操作方法。

由此可见,微课在重难点知识的讲解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教学效果的优化,而且其形象生动的视频画面,有利于学习者多媒体通道信息的获取,潜在地延长着学习者有意注意的时间,促使其实现有意义学习、个别化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的目标。正如祝智庭等人所指出的,“微型学习基于新的媒介生态环境应运而生,适应了学习者呼唤更丰富的非正式学习体验的需求。”

2微课对教学的启示

微课作为教育教学领域的新宠儿,其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必然需要经过教育教学实践的验证。信息技术教师在设计与应用微课方面有着绝对的优势,因为他们具备专业的计算机软件应用知识与技能,但在实际应用中,教师还是应该根据实际需求来确定是否需要采用微课模式。严格地讲,微课是一把双刃剑,使用得当,则会优化教学效果,使用不当,则会产生负面影响。由此,我们需要在应用微课这一新型教学模式时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微视频的设计与制作。微课的资源构成可以用“非常6+1”来概括:“1”是指微课的核心资源――微型教学视频片段,“6”是指与所教学的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相配套的教学设计(微教案)、素材课件(微课件)、练习测试(微练习)、教学反思(微反思)、师生评论(微点评)、学习反馈(微反馈)等辅教与学内容。这表明微视频既是微课的呈现形式,又是微课的核心所在,因此,微视频的制作不能流于形式。微视频制作得“适当”与否会直接影响到微课教学的效果,其中“适当”是指适合实际教学内容的需要,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征定位、设计与制作相应的视频,避免将其模式化和技术化。

(2)注重微课的体系化建设。虽然微课的重心在于阐释某个知识点或某个教学环节,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碎片化知识的吸收,但教师还应该注意到知识的整体性,尽量处理好微课的“微”与“全”的关系,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整体化重构,形成颇具个性化的知识地图。

(3)注重微课中的多向互动。微课教学模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也实现了学生与终端(如计算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之间的交互。但到目前为止,能够实现学生与学生交互,学生与教师交互的还很少。教育虽倡导学习者个性化知识的获得,但更多的交互有利于拓宽学习者的视野,碰撞出新的智慧的火花。

(江苏省兴化中学,江苏兴化225700)

参考文献:

[1]汪吉德.从教育信息化到信息化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11(9):5-15.

[2]徐颖丽.将微课引入现实课堂教学的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3(7):252-253.

微课的核心特征范文

为了改变这种资源建设和应用的现状,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内涵发展,2010年11月佛山市教育局首创了一种全新的信息化竞赛形式——开展全市中小学教师优秀微课作品征集评审活动,各级学校和广大教师对微课这种全新的资源类型及其建设方式和应用模式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并积极参与了此项活动。首届活动共征集到1700多节规范优质的教师微课参赛作品,内容覆盖了小学、初中和高中各学科的教学重点、难点和特色内容,微课的教学形式丰富,类型多样,充分展示了广大教师课堂教学中先进的教育理念、娴熟的课程整合能力、扎实的教学功底和个性化的教学风采。“佛山微课”一经推出,便成为第三届“佛山教育博览会”上的一个亮点,获得了学生、教师和家长的一致好评,省内外众多媒体纷纷对此进行了宣传报道。2012年和2013年,佛山市又连续举办了第二届和第三届全市微课作品征集和应用大赛,目前基本建成具有一定规模(超过5000节,基本覆盖了中小学各学科的主要知识内容)和区域特色(符合本地教材和学生学习特点)的佛山市中小学微课学习资源库,并全面开放,供教师和学生点播下载和交流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和社会效应。

在佛山微课的引领和示范带动下,全国的中小学、中高职、电大系统、高等院校甚至一些教育企业、培训机构也陆续开展了微课建设,掀起了一股微课建设与应用研究的热潮。

区域性优质微课资源的开发

区域性微课资源的建设是一项投入较大、周期较长、影响因素较多的复杂系统工程。微课开发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资源技术开发过程,还涉及微课的管理、培训、应用、评价、机制等多个因素。只有将这些因素统筹考虑、协调运行,才有可能建成一个优质的微课学习资源库。区域性微课资源的建设一般要经过以下几个主要环节。

1.前期需求调研

区域微课资源建设首先要做好前期需求调研工作,重点了解区域原有资源的利用现状、教师的资源需求及应用方式、学生的学习状况、资源需求及应用方式等,为区域微课建设内容的规划和平台功能的开发提供决策依据。

2.微课平台开发

微课平台是区域性微课资源建设、共享和应用的基础,须由区域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开发(而不主张学校或教师个人开发)。平台功能要在满足微课资源日常建设、管理的基础上增加便于用户应用、交流、评价和研究的功能模块。形成集微课建设、管理、应用、评价和研究的“一站式”服务环境。

3.微课内容规划

微课是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基于某一个“知识点”的资源组织和呈现方式,传统的基于教材章节或单元课时的资源组织方式和建设方式不再适用于微课了。因此,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必须首先做好微课建设内容的整体规划(相当于建设蓝图),确定建设方案和进程(确定建设的先后顺序、重点建设的学科微课),形成建设技术规范和微课建设体系。各学校或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建设,避免重复和无序开发。内容规划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要按照新课程标准并结合本地区使用的教材,组织教研员和一线学科专家共同确定各学科各年级的“知识点谱系”,在征求意见后统一,供学校和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开发。

4.开展技术培训

微课是由多种资源构成的一种交互式、情境化的网络学习环境。微课的开发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技术、视音频编辑技术、课件制作技术、交互网页技术等多个开发技术。其中,视频技术(包括拍摄、制作、编辑、合成、录制、等)相对于制作课件(主要以PPT为主)、教案和试题(均以Word编辑为主)来说,其技术难度更大一些。因此,有必要对教师开展微课设计(理论、观念、策略、方法、模式等)及微课技术(重点是视频的拍摄、录制、制作与编辑、上传等技术)的培训,排除教师的开发微课的技术障碍。

5.组织微课建设

微课的制作是微课开发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其建设模式一般有“征集评审式”(通过大赛活动面向一线教师征集优秀作品并进行评比,对获奖作品颁发证书或奖品)和“项目开发式”(面向学校、科组或研究机构,以项目或课题研发的方法,承担某个学科、专题、类型的微课建设,其优点是促进微课建设迈向课程化、系列化、完整化,有利于学生学到完整的微课知识体系)。微课制作阶段一般要经过确定主题、微课设计、视频拍摄或录制、后期加工、在线报送、审核、评价反馈等环节,才能进入应用阶段。其核心建设流程如右图所示。

区域性“微课”资源建设流程图

6.共享、交流、应用

交流与应用是微课建设的目的,教师上传的微课作品在共享应用过程中才能体现其价值。要通过集中展播、专家点评和共享交流等多种方式,向广大师生推荐、展示优秀获奖微课作品;通过组织各种应用活动(公开课、研讨会、教学大赛等)来促进师生广泛应用微课,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基于区域“微课库”的观摩、学习、评课、反思、研讨等活动,引导学生在课前和课后应用微课进行预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推进基于微课的校本研修、区域网上教研、“翻转课堂”、混合学习等新模式的探索研究。

值得说明的是,以上各环节并非单一的线性关系,而是互相关联、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都是优质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中重要的环节。

区域性微课资源开发的思考

由于微课是一种全新的资源类型,它的设计理念、建设策略、开发技术、应用方式等都不同于传统的资源建设,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佛山市是国内最早开展区域性微课建设与应用的地区,目前已举行了三届全市微课征集与教学大赛,其核心的建设理念就是“让学生花最短的时间学到最重要的内容”。而对教师的要求就是“用最短的时间把一个知识点讲清讲透”。佛山市微课的建设经验、措施和做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微课建设(含大赛)要有时间保障。因为微课的开发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包括选定主题、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制作加工、微课上传等“建设”环节,还要包括微课展播、推广交流、教学应用、学习应用、评价反馈等“应用”环节;每一个微课的制作过程,就相当于一个微型课题的研究过程。因此,必须留有充足的时间(一般要3~5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保证其质量。

2.重视对教师的微课设计指导与技术培训工作。微课的设计是微课开发的首要工作,是决定一个微课作品质量的重要指标。在大赛或建设活动大规模开始之前,就要聘请教育技术专家、学科专家开设现场微课设计与制作培训班;利用网络开展微课在线培训(提供技术帮助文档、录制培训视频、设立论坛交流、QQ群答疑、开通免费热线电话咨询等);同时,还要提供多种制作方式供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技术水平者、不同学科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最佳传递方式来合理选择,并提供开发建议,借助可汗学院的经验),提供微课范例和微课的开发软件工具。为教师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与帮助服务。

3.充分发挥微课评审指标体系的引导和评价作用。在开展区域微课建设(大赛)时,要同步大赛指南和微课作品评价标准。这样教师在设计开发时就能对选题依据、技术规范、活动流程和评审指标有个全面了解,做到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开发而不至于偏离方向,这样容易达到活动预期的效果。

4.合理规划与引导区域微课建设,避免重复建设和无序开发。一定要先公布各学科的知识点微课建设体系,供教师有选择地开发;同时,对上一年已建成的知识点微课,不主张或不组织学校再次开发,鼓励教师开发尚未开发的学科、单元或知识点内容,这样可以尽量扩大微课的覆盖范围,把有限的人力、物力引导到关键性知识点课程上,而不必重复开发,并在政策(文件通知)中规定,重复开发的(如开发与已有的课程章节或相同的知识点内容的)微课不能参与评奖。

5.采取征集评审式和专业拍摄式相结合的微课开发策略。征集评审式是指教育局每年开展微课竞赛、活动等多种形式,从基层征集作品到市微课平台。其优势是征集的数量较多,涉及教师和学科的面较广,但存在制作质量不高的问题。为制作一批精品优质的示范微课,佛山市教育局是以项目形式外包,聘请拍摄制作公司和教育教学专家,从全市范围内挑选1000位各级名教师、学科骨干教师到专业演播室拍摄,专业公司从教师微课的设计、资源准备、现场拍摄、后期加工、共享等环节,进行专业指导和操作。为鼓励名师积极拍摄,佛山市教育局为拍摄教师提供继续教育学时学分、免费赠送自己教学的精美DVD光盘,并对所拍摄的微课进行评比评奖。教师参与微课拍摄与应用的积极性非常高。

6.开发“一站式”微课平台。佛山市教育局与专业软件企业合作开发了国内先进的微课管理与应用平台。平台功能可满足教师的微课选题、在线设计、作品报送、作品管理、微课、交流展播、互动评价、教学应用、课题研究等多方面的需求。教师只需实名注册后,微课的建设、管理、应用、评比、研究等工作都可“一站式”完成。

7.创新评审奖励机制。奖励机制是微课建设与竞赛活动的有效激励机制之一。一是评审方式采用分布式专家在线评审和大众用户评审(根据浏览量、下载量、星级评价和留言反馈等指标),使评审结果更客观、公正、公开;二是在奖励机制上,在原来只对优秀微课作品的学科教师个人进行奖励基础上,为了鼓励教师团队合作开发高质量的微课,还对优秀微课作品获得市二等奖以上的教师团队(如微课设计者、课件制作者、视频拍摄者、教学实施者、撰写应用案例报告者等)进行集体表彰(把微课当成一个“微课题”研究成果来表彰);对于积极参与或组织微课开发的单位设立最佳组织奖;为鼓励优秀微课的创新与发展,佛山市微课建设在奖项设计上还借鉴奥斯卡电影的设置,从获得一等奖的微课作品中再评出一批最佳设计奖、最佳拍摄奖、最佳编辑奖、最佳效果奖、最佳人气奖等,广受教师的欢迎。

8.利用课题研究引领微课的建设和应用的可持续发展。组织教师开展微课的建设与应用研究,为学校或教师个人的微课研究提供优先立项和资金支持。2012年,佛山市教育局申报了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微课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并获立项。该课题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子课题申报活动,目前全国各地包括高校、中小学、特殊教育、幼儿园在内共申报立项了40多个子课题,涵盖了微课设计、开发、应用研究的各个方面,有力地推进了微课建设与应用的深入发展。

微课的核心特征范文1篇12

关键词:学科划分;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专业素质

本文通过比较分析美国、英国、日本和中国高等院校经济学学科划分及课程设置,提出我国经济学专业本科学生专业素质教育的一些改革思路。

一、经济学学科划分中的基础学科地位

学科分类的不断变化是学科发展的必然结果,从学科的分类及变化上不仅可以看到学科发展的趋势,更为重要的是它表明该学科领域中基础学科的重要地位。同时,学科的划分还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学科构成的基本内容,它为教育工作者根据学科的内容、特征制定适合于本学科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以及考核制度奠定了基础。

1980年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CES)研制的学科分类系统(CIP)由教育部颁布后,经过1985年、1990年和2000年的3次修订,CIP适用于研究生专业、本科专业、专科专业、职业技术专业等;从2002年开始,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处与大学招生委员会协作制定了一个具有普适性的学科专业分类体系JACS(theJointAcademicCodingSystem),它通用于研究生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日本文部科学省所属的日本科学基金制定了学科分类,并根据学科研究动向和申请件数大约每5年调整一次:我国除了国务院学位办对学科进行了划分外,国标学科代码表(GB/T13745―92)对详细的科目也进行了编目。从经济学学科的划分看,可以看出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美国和英国的学科分类具有较强的相似性,都强调主流经济学在经济学科中的地位。从美国的情况看,他们将经济学划分为经济学(综合)、应用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与定量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与国际发展、国

伏润民,云南财经大学财政与经济学院院长,教授。际经济学等六个领域。其中,“经济学(综合)”实际上是由主流学派的核心内容“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等主要内容所构成;应用经济学虽然没有明确的细分,但是从各大学及科研机构的实际运行看,它涵盖了经济学具体研究领域;发展经济学与国际发展、国际经济学的单独列出是为了强调这两门学科在经济学中的独立地位,计量经济学与定量经济学则是学习经济学与分析经济问题的工具。

英国将经济学划分为应用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经济计量学、政治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和经济系统。除了政治经济学与经济系统外,英国的经济学学科设置与美国的设置基本相同,强调主流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经济学的实证分析工具。

第二,日本和中国的经济学学科划分具有一定相似性,同时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一方面,两个国家都将“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作为经济学学科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只不过中国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所涵盖的领域较宽,日本的相对较窄。另一方面,日本将经济学说・经济思想、经济统计学、经济史、经济政策、财政学・金融论等领域与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并列,形成与我国类似的二级学科,然后再进行细分。从这些学科构成的详细内容、学科研究特点上看,日本将难以归类到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中的“经济统计学”、“经济史”和“经济政策”独立出来形成二级学科比较合理。此外,将经济学划分为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的国家,几乎都将“财政学”与“金融论”归入应用经济学,而日本则将其从应用经济学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二级学科。这种划分虽然难于寻找到科学的依据,但它突出了这两个领域在经济学中的重要性。

第三,学科的分类是一种学科指导而不是一种强制性的计划。在美、英、日等发达国家,高等学校具有自主设置学科专业的权力,国家对学科的分类只是学科发展方向的一般指导,并不对各高等学校进行强制性实施的要求。我国的《高等教育法》虽然也赋予了高等院校自主设立学科的权力,但是对学科的发展与申报上仍然实施强制性的要求,高等学校具有的自只是体现在各学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上。

从国内外经济学科划分的情况可以看出,尽管各国在学科划分上具有一定的差异,但他们是遵循了两个最基本的原则:一是从学科自身所涵盖的内容特征、研究方法特点进行粗线条划分。例如,从内容特征划分的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从研究方法特点上划分的计量经济学、经济统计学等:二是从具体科目在经济学学科中的重要性进行划分。例如,美英国家强调的主流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日本强调的是经济政策、财政学和金融论等。此外,主要发达国家在学科划分上所采用的指导性而非强制性思想,为学科的延伸与发展、新兴学科的产生留下了空间。

总之,学科的划分,不仅有利于学科管理、预见学科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更为重要的是,它体现了具体学科的内容特征与性质,从而为形成适合于该学科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试制度等奠定了基础。

二、美、英、日、中经济学课程设置的比较与启示

课程设置是根据学科涵盖内容以及学科特点制定的培养内容,因此,科学性和合理性课程设置是直接关系到学生素质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一个重要环节。从总体上看,美国、英国、日本和中国的经济学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第一,美、英、日和我国在经济学入门课程及学习经济学必备的数量基础课程的设置上存在较大的差异。经济学入门是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美、英、日的入门课程是通过“经济原理”(日本称为“经济原论”)这门课程来完成。我国的大部分高校几乎没有开设“经济原理”课程,而是直接进入“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门专业基础课程,这种设置使学生在理解专业基础课程时存在较大的难度。另一方面,美、英、日在课程设置上非常强调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学习的必备知识,而且很多必备知识成为选择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前提条件。例如,美、英、日的很多大学,主修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在选择专业基础课“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1”之前必须修完“经济原理”,同时必须修完“Mathematicalmethods(Calculus/linearalgebra)”,并获得一定的学分后才能选择“微观经济学2”等专业基础课程;如果没有修完“FundamentalMethodsofMathematicalEconomics”、“概率论”等课程是不能选择更高级次的课程。而我国针对学生选课并未在必备知识课程、专业课程选择顺序上作出强制性的要

求,很多低年级或者未修完必备知识课程的学生经常选择高年级或者高级次的专业课,这对学生基本功的训练极其不利。

第二,美、英、日对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层次性教育与我国形成鲜明的对照。“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学科中最基本的理论课程,美、英等国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1、2”、“中级应用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以及“高级宏观经济学”三个层次;日本很多高校将“微观经济学”分为3个级次,“宏观经济学”分为5个级次,尽管后两个级次的“微(宏)观经济学”的对象是研究生,但是对于完成必备课程学习的高年级本科生也可以选修。从具体使用教材的内容上看,“微观经济学1、2”、“中级应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在内容上保持了相对完整的体系,但是层次难度却有明显的差异。前者主要通过图示、语言以及简单的模型来描述各种变量之间的经济关系,使学生理解、掌握经济学基础理论;后者是通过模型进行推导证明经济学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此外,后者在内容上还增加了经典政策分析案例、对某些问题的多种学术观点和分析方法的介绍。“高级微(宏)观经济学”则只是针对某个问题进行更深入地探讨,例如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等专题的研究。原则上,“高级微(宏)观经济学”课程基本只作为选修课。

我国只设立了“微(宏)观经济学”一个层次的课程,难度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有的学校使用的“微(宏)观经济学”教材的难度只相当于国外入门课程“经济原理”或“初级微(宏)观经济学”的水平。教育部推荐的高等学校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教材的“微(宏)观经济学”难度水平大体相当于国外的中级水平,但是,在应用理论进行实证分析的案例介绍、政策分析等分析领域显得比较薄弱。

美、英、日与我国的经济学基础理论课程设置,不仅反映在难度上的层次差异、学生对基础课程的逐步深入了解和接受程度,而且在学时的安排上也反映出较大的差异。美、英、日分层次“微(宏)观经济学”等基础理论课的学时安排(包括讨论课在内)周学时大约在4~6学时,我国的“微(宏)观经济学”周学时安排一般为4学时,如果考虑级次计算,美、英、日三国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学时大约相当于我国的3~4倍,由此可以看出国外对基础理论教学的重视程度。

第三,强化经济学的实证分析技术教育是美、英、日和我国经济学课程设置上的另一个重大差异。现代经济学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和趋势是数理分析在经济学分析中的应用。美、英、日三国在经济学的课程设置上十分强调实证分析技术方法的教育,他们的经济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几乎包含“统计分析”、“数理统计”、“数理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概率论”和“博弈论”等强调实证研究技术方法的课程,而且有的课程还分层次进行教学。例如“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就分为“计量经济学”和“应用计量经济学”两个层次,前者为理论部分的学习,主要强调基本原理及数学推导,后者主要强调实证应用分析。

我国很多高校的经济学专业在实证分析技术的教学上显得非常薄弱。一方面,很多大学经济学专业设置的数学、数理统计等课程较少,而且教科书中缺乏经济学的典型案例,使经济学必备的数理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严重脱节;另一方面,作为实证研究必须具备“计量经济学”课程只是从理论和基础的模型推导上进行学习,实证应用分析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第四,美、英、日三国经济学专业应用性课程的多样化和一些新兴课程设置的明显增多。应用性课程(也可以理解为专业课程)的划分美、英、日三国和我国也有一定的异同。我国和美、英、日三国对应用性课程界定的共性主要表现在根据行业特征划分,例如,产业经济学(美英强调产业组织、日本强调产业组织和产业政策、中国更加重视产业政策),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另一方面,美、英、日三国的应用性课程还从行为者主体进行划分,例如,政府经济学、家庭经济学等,这种划分上的差异,不仅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范围,而且很多课程更加贴近现实,内容丰富和便于理解。此外,美、英、日三国,尤其是美国的很多大学将医疗服务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心理经济学、非营利组织经济学等新的课程纳入经济学的课程设置,这种设置反映了经济学与其它学科交叉形成的边缘学科的不断扩大和延伸。

总之,从课程设置上看,美、英、日在经济学基础理论教育、技术分析手段的培养上明显强于我国,这不仅是经济学学科的内在特征和发展趋势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作为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具备很强的技术分析能力。

三、美、英、日、中教学方法、考试方式的比较与启示

课程设置体现了学科内容的构成体系,同时也从不同的层面强调了基础理论和分析方法的重要性;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重要手段;恰当考核形式的选择则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从美国、英国、日本和中国的经济学专业的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的选择上看主要存在以下差异。

第一,美、英与日、中国在经济学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存在明显差异。美国和英国的经济学理论教学方法可以分为两个步骤:一是教师的课堂面授。一般而言,美、英国对基础理论的教学基本上由教授(在英国相当于教授资格的讲授等)承担,面授时间一门课程总学时的一半左右。二是助教组织讨论和习题训练。在美国和英国的很多高校的经济学基础理论的教学中,除了教授的面授外还配备1~2名助教承担组织讨论和习题训练指导。讨论的内容主要对最新学习内容的理解,习题训练是包括教科书罗列的习题内容,这部分学时占总学时一半左右。美国和英国大学经济学基础理论的考试通常对面授内容进行闭卷方式,分数占总成绩的50%:讨论课和习题练习课作为平时成绩,占总分数的50%。

与此相比,日本和中国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学习则基本采用单一的面授和闭卷考试形式,对基础理论课教材所罗列的习题并不强制性的要求完成。这种教学方式的差异必然导致学生对基础理论掌握程度的差异。然而,由于日本基础理论课程的层次性很强,学生的基础理论功底又明显强于中国学生。

第二,在技术分析方法的教学上,美、英、日等国家明显强于中国。如前所述,美、英、日国家在课程设置中将“计量经济学”分为理论层面的“计量经济学”和强调应用的“应用计量经济学”两个层面。前者主要是对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推导方法进行教学,后者则是在汇编微宏观大量数据库的基础上,利用TSP、SPSS等软件对各种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以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尤其在应用软件进行实证经济分析过程中的技巧解答,包括理论模型的修正、替代变量的选择、异常数据的处理等都包括在教学内容中。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使学生巩固经济学理论基础,而且可以通过实证分析印证理

论、解释现实经济问题。然而,我国对“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只停留在理论部分的学习,对实证分析的教学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强调(尤其是实证分析中的一些技巧问题),这是我国在经济学学生素质培养方面的一个重大缺陷。

在理论部分的教学方法与考试方式上,中外国家大体相同,主要通过采用面授和闭卷方式。应用性技术分析方法的考核上,美、英、日主要由两个部分成绩构成,一是课堂出勤与课题练习成绩约占30%~40%,期中和期末成绩占60%~70%。

第三,教学中有无“讨论发表会”或“研究讨论会”(seminar)是美、英、日与我国的重大差异。美、英、日在教学中有学术发表会或研究讨论会,而我们则没有。研究讨论会大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学习讨论本学科具有重大影响学术论文;二是分析现实中重大的经济事件;三是对学生的研究成果(包括课题研究、毕业论文的前期研究内容等)进行分析和讨论。学术发表会或研究讨论会在美、英、日的教学作为一种规范的教学方式被直接纳入教学计划,并给予相应的学分。学术发表会的教学形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阅读和分析学术论文,而且可以同学间分享学术观点,对学生分析能力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四,美、英和日、中国的大学在学生综合能力的考评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美国和英国对学生综合考评大约采用四种形式:一是规定课程完成后学分加权必须达到一定分数和级次;二是独立研究必须达到规定的级次;三是经济学综合考试必须达到一定的级次(美国尤其重视该项内容);四是毕业论文的合格。而中国和日本主要采用规定课程必须达到一定的学分、毕业论文必须达到合格就准予毕业。由此可以看出,美、英国家的评价方式明显比日中国家更加复杂和严格。

四、提高我国经济学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思路

从以上比较分析可以将经济学专业学生素质的培养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奠定扎实的现代经济学理论基础:二是掌握从事经济学实证分析的基本技术手段;三是形成对经济政策和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四是具备对本国和世界经济的描绘性知识。而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都应该围绕这一目标展开。结合美、英、日和我国的经济学专业的培养方式,我国经济学专业学生素质教育改革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强化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有最基本的核心理论,而专业课程(或者应用性课程)则是经济学基本原理在具体领域的应用与发展。就经济学而言,最为基础的理论课程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门,我国经济学专业的教育应借鉴美、英、日的经验,强化基础理论的学习,包括区分课程设置的级次、增加课程的学时、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第二,强化经济学技术分析方法的学习。现代经济学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数理方法在经济学分析中的应用,只有掌握经济学的技术分析方法才能看懂经济学论文、才会用严密的逻辑去分析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才能用实证研究去印证理论和指导实践。因此,我国的高等院校必须强化经济学技术方法的学习与应用,一方面在课程的设置上应该增加诸如“应用计量经济学”等课程,另一方面应该加强经济类基础数据库的建设来满足教学的需要。

第三,强化对现实经济的理解与分析。国外的经济学教学经常穿插对现实经济问题和现象的分析,例如,美国的大学要求经济类学生每天必读《华尔街日报》,英国的学生必读《金融时报》,日本的学生必读《日本经济新闻》,在课堂上老师也经常对这些报纸中刊载的经济问题和现象进行分析。为此,在目前我国没有一份权威性经济类报纸的情况下,老师要收集和要求学生收集社会经济问题和现象在教学中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对经济问题和现象的敏感性。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检查发现问题整改报告范例(3篇)

    - 阅0

    检查发现问题整改报告范文篇1××县文化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分析检查阶段工作已经圆满结束,经请示县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意,今天召开我局学习实践科学发.....

    集体先进事迹材料范例(3篇)

    - 阅0

    集体先进事迹材料范文公安分局刑侦大队先进集体事迹材料市公安局分局刑侦大队,主要担负着地区226平方公里的各类重特大刑事案件的侦破工作,现有民警70人,其中党员67人,具有大专.....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