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概述范例(12篇)

来源:网友

网络环境概述范文篇1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介绍了我系将启发式教学应用到计算机网络课程中的教学实践。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启发式教学;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对于计算机网络这门课程的教学,按照现行教材及教学大纲要求,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网络结构、协议、工作原理到应用等方面做深入的介绍。学生从开始感兴趣到逐渐失去耐心、不认真听课,使教学效果很不理想。这是因为网络结构、协议等内容理论性很强,非常抽象,它们看不着、摸不到,又想象不出来,学生自然而然就感到困惑。针对这种情况,我系将启发式教学模式应用到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2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启发式教学过程

在计算机网络课的启发式教学中,应以置问和设置实验场景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实验为手段,引导学生思考和逐步地掌握各个知识点。反馈环节应以问题为驱动,引导学生更好地思考和理解基本理论知识。最后,可补充一定数量的验证性实验,并让学生根据所学到相关知识点设计实验,以加深学生对相应知识的理解。

2.1置问

教师可根据教材的重点、疑点,选择探究点,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提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如通过生活实例提出思考性问题,有意制造教材内容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的“不协调”,使其成为一种悬念,引导学生多思、多问、多动手,促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高度凝聚,让他们在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活跃的状态下进行尝试和创造性学习,进而达到学习的最佳状态。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使学生通过努力又能达到目标的学习情境。问题过难,则“启而不发”;问题过易,则无所谓“启发”。

如讲授生成树协议一节时,可先让学生观察一组实验现象:用两根网线分别将两台交换机连接起来,让学生观察有何现象,这时两根网线接上的四个端口指示灯都不停地闪烁,证明此时这些端口都有数据传输。可置问学生交换机出现什么情况。接着学生肯定对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十分感兴趣,教师可将其中一根网线拔出,刚才交换机出现的广播风暴的现象消失。此时学生肯定又对解决此问题的实验原理产生兴趣。完成了置问后,接着可以选择合适的实验来引导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

2.2设置实验场景

在实验设计中需设计实验场景,因为场景描述能让学生产生亲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让学生能直观地了解到要做实验的内容,同时也会对采用何种方法来解决实验问题产生兴趣。如讲授虚拟局域网(VLAN)一节时,可设计如下的实验场景。假设某企业有2个主要部门:销售部和技术部。其中销售部门的个人计算机系统分散连接在2台交换机上,他们之间需要相互进行通信,但为了数据安全起见,销售部和技术部需要进行相互隔离,现要在交换机上做适当配置来实现这一目标。最好要给出实验拓扑图,让学生对实验要求更直观易懂。图1为销售部和技术部计算机网络拓扑图,其中PC1和PC3为销售部计算机,PC2为技术部计算机。实验结果要实现PC1与PC3能互相通信,PC1和PC3都不能与PC2通信。

图1销售部和技术部计算机网络拓扑图

2.3简单介绍基本概念和原理

学生做实验之前可适当讲述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用于辅助学生实验。但不宜深入,不能讲述完一个章节或几个章节之后再做实验,否则很容易引起学生对课程不感兴趣甚至厌学。因为在学生缺乏实践经验的前提下进行教学只会让学生更加困惑。如讲授生成树协议算法时,如果将生成树协议的所有概念和算法原理在实验前作详细介绍,必将导致学生最后产生厌学心理。可先介绍网络中的单点故障可导致网络的无法访问入手,接着引入冗余链路来解决单点故障问题,但冗余链路会造成网络环路,当交换网络中出现环路会产生广播风暴,严重影响网络正常运行。因此要解决广播风暴问题,就必须关闭环路,可关闭环路又可能出现网络单点故障,因此可采用临时关闭环路的方法来解决,即使用备份连接,当主要链路出故障时,自动启用备份链路。讲到此时,可告诉学生该解决方法就是生成树算法的主要思想。只要学生明白生成树算法的思路,就可以回答置问时提出地问题。有了理论基础,接着可以动手做实验。上述内容如果做成多媒体课件,用图例来讲解会更生动和直观。

2.4进行实验

在实验内容的选取、实验项目的设计方面,可以在要讲授的知识点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涉及到网络工程技术方面的内容,使其具有一定实用性,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实验拓扑结构不宜太过复杂或太过简单。太复杂的实验会占用大量的时间,影响到后面教学环节的正常开展,而太过简单的实验则不能起到启发学生的作用。因此设计的实验要难度适中。

实验过程可采取分组实验的形式进行。

2.5反馈和总结环节

学生可将实验过程碰到的问题放在课堂上大家讨论,教师加以引导,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让学生学习到相关理论知识。讲述完理论知识之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会由实验时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讲授理论知识时也可将网络工程案例引入到网络课堂教学中,运用课程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应用中所涉及到的关键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讲完相关理论知识后,可让学生自己讲述实验体会和对理论知识作总结,教师及时做出评价。

以生动的语言来解释网络概念,大量引用源于生活和系统理论研究中的生动有趣的例子,特别是直接源于生活的例子。比如在介绍网络通信时,使用日常生活中去邮局寄信的例子;讲IP地址时,用房屋的地址;讲端口时,用房屋的窗户等许多生活中的例子;讲分层概念时,用社会生活中的社会分工来形容。这样一来,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一些重要而抽象的概念以及难点问题时就变得容易多了,同时也增加学生学习的乐趣。

2.6补充拓展性实验

除了实验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外,还应包含拓展性的内容,这样既照顾到了多数学生,又满足了一部分基础好、兴趣浓、动手能力强的学生。这样可全面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实验教学真正成为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进行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以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掌握了理论知识后,可补充一定数量的验证性实验,以加深学生对相应知识的理解。同时让学生根据所学到相关知识点自行设计实验,多鼓励学生去设计、去创新,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3结束语

将启发式教学模式应用于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过程,不是先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而是先从实际实验入手,让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再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讲解。经过近两年的教学实践,不仅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也很显著。

参考文献

[1]黄高飞.关于计算机网络渐进式教学的探讨[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2006,(1).

[2]马慧麟.“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

网络环境概述范文

论文摘要:目前来看,信息脆性风险已经成为网络通信系统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要想更好解决网络通信系统信息脆性风险,就需要采取有效的管理方法对信息脆性风险进行分析,以保证网络通信系统正常运行,从而保证不同领域信息安全。本文主要从网络通信系统信息脆性风险概况、网络通信系统与脆性环境之间的联系、网络通信系统信息脆性风险评估等方面出发,对网络通信系统的信息脆性风险评估进行分析。

随着网通通信系统不断的发展,不仅其规模越来越大,其复杂程度也越来越高,系统之间的联系也逐渐密切起来。随之而来系统的不确定性也越来越大,而系统的复杂性使得网络通信系统易受环境的不确定性影响,从而使系统出现脆性风险,甚至给环境带来一定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基于网络系统脆性风险建立脆性风险评估体系,以减少不必要的网络脆性风险。如何更好的对网络通信系统信息脆性风险评估进行分析,已经成为相关部门值得思索的事情。

一、网络通信系统信息脆性风险概况

(一)脆性定义

脆性是系统受到外界打击时而产生的崩溃,这种崩溃在脆性产生之前并没有相应征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脆性是其系统自身特有属性,其是一种状态转化成另一种状态时才能显现出来的,一旦显现出来,就会给系统造成巨大的损失。

(二)脆性特点

脆性是伴随着复杂系统而存在的,基于脆性定义,系统脆性特点进行分析。现在网络通信系统中脆性不能明显的显现出来,只有当其受到强烈干扰之后,才能显现出来,并将脆性随时激发出来。随着网通通信系统不断的发展,其脆性可能随时被激发。因此,网络通信系统信息脆性问题是具有隐藏性的;因网络通信系统容易受复杂系统干扰,当其受一定条件限制时,其系统有脆性联系的系统就会受脆性的影响而产生崩溃;因网络通信系统进化方式较多,再加上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使其表现结果具有多样性,这也使得状态脆性变化形式更加多样化,系统脆性损失也变得多样化。在系统脆性的影响下,系统工作状态会呈现出混乱的状态,其脆性持续一段时间后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性,甚至影响社会秩序的有序进行;网络通信系统子系统之间常会因为熵相互争夺,而使其熵值降低,从而使网络通信系统信息出现非合作博弈。此外,网络通信系统脆性也具有连锁性、延时性和整合性。网络通信系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一旦受外界干扰,其系统脆性就会随之产生逐渐崩溃,但是系统崩溃是可以延时一段时间的,毕竟系统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组织性。再加上脆性是具有一定属性的,在对系统脆性进行研究时,需要全局分析。

二、网络通信系统与脆性环境之间的联系

在对网络通信系统信息脆性风险进行分析时,有必要对系统和脆性环境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系统脆性风向与系统漏洞相似的,是风险客观存在的条件,而威胁和攻击则是风险的主观条件。不管是主管条件还是客观条件,主客观条件在时间相同条件下,其风险对整个通信系统安全是有一定破坏性的,甚至使整个通信系统处于不稳定且不安全状态中。一般系统与外部环境是有一定联系的,不仅相互影响,同时也存在一定外部规定性。也就是系统必须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即便在环境因子不用情况下,其也会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将其组合在一起,从而进行不同的系统结构性质。但是系统实际运行过程中,会呈现一种特性甚至产生与环境相适应趋势。一旦环境发生变化,其系统涌和环境也有一定依存关系。而正是因为系统和脆性环境存在上述关系,可以将系统分为封闭式和开放式脆性系统两种。封闭式脆性系统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其与外部环境在信息和能量等方面没有相应沟通和交流的,而开放式脆性系统则与外部环境存有信息、能量及相关方面的沟通。从整体上来看,开放式脆性系统是易受脆性环境影响的,其脆性风险也相对较高。理论上封闭系统的风险性虽然低于开放性脆性系统,但是要想真正的降低系统风险并保证其安全,还需要最大限度的降低系统开放性,毕竟系统是变化的,而系统变化过程中是需要相应信息、能量及相关因素支持的。随着网络变化不断的发展,人们生产、生活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大,这就使得网络系统脆性安全变得越来越重要。这就需要对网络通信系统信息脆性风险进行相应分析并评估。

三、网络通信系统信息脆性风险评估

对网络通信系统脆性风险进行评估,除了了解系统信息脆性风险概况、与外部环境关系外,还应在上述内容基础上建立网络通信系统信息脆性风险结构模型,以便进一步对系统脆性风险进行评估。脆性系统受内外因的影响而易引发脆性事件。一般脆性事件是由不同因素构成的,一旦这些因素某一刻在系统上发挥作用,就可能引发一系列崩溃事件。而这一时刻内所有脆性事件构成的系统脆性事件而他将其制成脆性空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系统脆性环境。当这些脆性事件在系统上产生作用,就会使脆性发生变化,甚至使其概率处于崩溃地步。而通信系统脆性风险结构就是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脆性事件的可变性和不确定性的分析构建的。

脆性结构一般可分为脆性事件和脆性因子。脆性事件作为脆性环境的直接构成要素,其不仅具有重复性多边形,同时也具有难以预测性。而脆性因子则存在于脆性事件中,其具有隐藏性、稳定性和可预测性。因此,对脆性环境分析,可以基于脆性因子进行分析。脆性事件在某一时间内受外部环境干扰后会出现系统崩溃事件集。在实际分析中,可以通过假设空间系统n个脆性事件(i1,i2,……in),求出发生概率。正常情况下,当系统概率超过零0时,系统崩溃概率将会在0-1之间,在i1作用下,系统的脆性风险期望则为e[ri2]=pipi,(i=1,2……,n),脆性风险则为e[rii]=e[rii]+…+e[rin]。而构建这种线性叠加需要所有脆性事件来保证,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同脆性事件是有多种联系的,这就加大了对具体脆性事件分析和预测难度,更无法对耦合关系进行分析和处理。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对新对系统脆性事件进行分析,并辨别出脆性事件中存在的因子,再以不同脆性事件因子危害性为依据,对影响网络通信系统崩溃程度进行分析,以更好的得到脆性风险结果。为了使网络通信系统信息脆性风险评估更加准确,还需要对系统信息脆性熵进行进一步分析。熵作为度量脆性事件集,可以以脆性事件集空间概率形式来对平均函数进行分析。因脆性事件空间中的概率都有一定的风险,使得多有空间脆性事件都存有一定概率风险,再加上熵度量值是由脆性事件集空间概率决定的,使得熵成为整体结构的唯一决定。这样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就可以通过熵来减少脆性事件的不确定性,以降低脆性风险。

四、结束语

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不断的发展,网络通信技术向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方向发展,并被人们广泛应用在生活和社会不同领域中。而在网络通信系统运行过程中,其却常受内外环境的影响而出现网络系统信息脆性问题。因此,人们对计算机通信网络同风险越来越重视,相应网络通信系统研究人员为了更好解决上述问题,开始对网络系统信息脆性问题进行了上述研究。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通信系统信息脆性问题将会有新的体现,仍需要相应研究人员对网络通信系统脆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陈为化,江全元,曹一家.基于风险理论的复杂电力系统脆弱性评估[j].电网技术,2009,4

[2]薛萍,武俊峰,刘洋.网络通信系统的信息脆性结构的研究[j].计算机科学,2011,2

网络环境概述范文

通过对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的内涵、外延、属性等内容的研究,厘清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之间的关系,为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的研究提供借鉴。文章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运用信息生态学理论、逻辑学理论,采用一定的筛选标准,再利用相应的筛选方法对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上位概念、下位概念、相关概念进行研究,以建立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

关键词:

网络信息生态链;上位概念;下位概念;相关概念

1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及其构建的意义

1.1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的含义

概念是反应对象特有属性或本质的思维形式,是思维中的最小单位【1】。体系是指同一类事物通过相互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概念体系是指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概念而构成的有机整体。概念体系一般是以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属种关系为依据来构建,再辅助概念间的其他关系。概念间的其他关系可能是全同关系、交叉关系、矛盾关系等。因此,大部分的概念体系是一种混合关系的体系。核心概念是概念体系中确立概念间属种关系或其他关系的依据,是概念体系构建的基石。属种关系是指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了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的关系【1】。上位概念是指具有属种关系的两个概念中,外延较大的那个概念。下位概念是指具有属种关系的两个概念中,外延较小的那个概念。相关概念是与核心概念之间存在一定关系的概念。相关概念与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以非属种关系为主。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是指由网络信息生态链这个核心概念和与之有属种关系或其他关系的重要概念组成的有机整体。与网络信息生态链存在属种关系或其他关系的概念是非常多的,但是,并不是所有概念都适于纳入到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只有与核心概念关系紧密的重要概念才能被纳入到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中。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是由网络信息生态链及其上位概念、下位概念、相关概念构成。

1.2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构建的含义及其意义

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构建是通过网络信息生态链这个核心概念来寻找与其具有属种关系的概念(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并辅助概念间的其他关系寻找与网络信息生态链有关联的概念(相关概念)。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的构建能更为深入地理解网络信息生态链这个概念,例如,从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中,了解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一般属和特殊属性;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的构建能为网络信息生态链理论研究提供新的方向,例如,从网络信息生态链相关概念的理论研究中,寻找适应的理论,借鉴到网络信息生态链的理论研究,进而扩充原有的网络信息生态链理论体系;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的构建能弄清网络信息生态链理论研究在信息生态学理论研究中的地位。例如,通过信息生态学中某一概念与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关系,来确定某些理论是否适用于网络信息生态链的理论研究。

2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构建的过程

2.1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的界定

张向先认为网络信息生态链是在网络环境下为了实现信息共享,不同信息人之间通过信息流转而形成的链式依存关系【2】。杨瑶认为网络信息生态链是网络信息生态系统中,网络信息主体之间通过信息流转所形成的链式依存关系【3】。李北伟从演化博弈角度,认为网络信息生态链是在一定的网络信息环境下,信息主体之间通过不断重复的博弈形成的信息流转的链式依存关系【4】。结合学者们对网络信息生态链的理解,笔者认为,网络信息生态链是指在网络环境下,信息生产者、信息传递者和信息消费者之间由于信息流转而形成的链式依存关系。对网络信息生态链的概念需要明确以下几点:(1)网络信息生态链的本质是网络信息流转,网络信息流动和网络信息转化都属于网络信息流转。(2)网络信息生态链的构成主体是不同类型的网络信息主体,即网络信息生产者、网络信息传递者和信息消费者。(3)网络信息生态链的链式依存关系是指不同类型的网络信息主体之间多元复合关系,即互利共生关系、协同竞争关系等。

2.2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中网络信息生态链上位概念的筛选

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中网络信息生态链上位概念的筛选过程是从与网络信息生态链有关联的概念中筛选出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上位概念,再从这些上位概念中筛选出合适的上位概念,纳入到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中网络信息生态链上位概念的范畴。(1)上位概念的筛选标准。①网络信息生态链上位概念应该隶属于信息生态学的范畴。网络信息生态链与其上位概念之间是属种关系,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上位概念所属学科应该与网络信息生态链所属学科相同,即在信息生态学的范畴。属于同一学科的概念之间,其理论基础、研究方法有相似之处,能相互借鉴。因此,弄清网络信息生态链上位概念的相关理论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对网络信息生态链这个概念地理解。②网络信息生态链上位概念与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层次关系不能超过两层。例如,概念A是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上位概念,概念B是概念A的上位概念,概念C是概念B的上位概念,概念A、B能纳入到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概念C不能纳入到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筛选标准①缩小了上位概念的寻找范围,即便如此,与网络信息生态链有关联的上位概念还是较多,只有通过筛选标准②来进一步缩小范围。网络信息生态链上位概念与网络信息生态链之间存在纵向层次关系。上位概念与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层次数越大,上位概念与网络信息生态链之间的紧密程度越低。将筛选标准中层次关系定为两层,使得上位概念与网络信息生态链之间的紧密程度适中。③网络信息生态链上位概念的本质属性应包含网络信息生态链的本质属性。筛选标准①、②仅缩小网络信息生态链上位概念的寻找范围,还需从概念的本质属性进行分析,概念的本质属性是将其与其它概念区分开来的依据。(2)上位概念的筛选方法。首先,利用概念的概括这种方法,来确定网络信息生态链这个概念的上位概念;其次,通过筛选标准对上位概念进行再次筛选,以确定是否将其纳入到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中网络信息生态链上位概念的范畴。概念的概括是通过减少概念的内涵来扩大概念的外延以确定某一概念的逻辑方法。在进行概念的概括时,可以从两个不同角度进行:一是将网络信息生态链看成一条链,因为网络信息生态链是链式结构;二是将网络信息生态链看成一个系统,因为网络信息生态链是具有链式结构的信息生态系统。①从链的角度对网络信息生态链进行概念的概括。将网络信息生态链”减少网络”这一属性,就扩大成为信息生态链”,信息生态链是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上位概念。信息生态链是指在信息生态系统中,不同种类信息人之间信息流转的链式依存关系【5】。信息生态链的本质属性是信息流转,信息生态链的构成要素是信息人和信息环境。对比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定义及其本质属性、构成要素,信息生态链的定义及其本质属性、构成要素与其相似。两者的差异在于:前者限定在网络环境下,后者则没有。因此,可以将信息生态链纳入到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中。网络信息生态链”减少网络”、信息”这两个属性,就扩大成为生态链”,生态链是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上位概念。生态链是指在一个生态群落中,众多的生物和非生物成份通过能量与物质循环,通过不同层次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协同,形成环环相扣的链条式依存关系【6】。在生态链中,能量与物质的传递是单向的。在网络信息生态链中,各种信息人之间是处于同一层次的,能量与物质的循环是为信息流转服务的,信息资源的流转既有双向的,也有单向的【7】。生态链的内涵与信息人、信息环境联系不大,更与网络信息生态链的本质属性无关,不适宜将生态链纳入到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中。网络信息生态链”减少网络”、生态”、信息”这三个属性,就扩大成为链”,链是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上位概念。链是指用金属环节连套而成的索子【8】。链与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层次关系为三层,超过了两层,不符合筛选标准。因此,不将链纳入到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中。②从系统的角度对网络信息生态链进行概念的概括。网络信息生态系统是现代计算机网络中,网络信息主体和网络信息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3】。网络信息生态链与网络信息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都是信息主体和信息环境这两者,并都是由于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而形成的一个整体。网络信息生态链与网络信息生态系统在概念的内涵上差异不大。只不过,网络信息生态链更强调其链式结构,有针对性,是一种拥有链式结构的网络信息生态系统。而网络信息生态系统则没有着重强调其结构上的特点,网络信息系统的结构形式更具多样性,除了链式结构,还存在网络结构等其他形式。网络信息生态系统这个概念外延要大于网络信息生态链这个概念的外延。网络信息生态系统是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上位概念。因此,将网络信息生态系统纳入到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中。信息生态系统是信息人之间、信息人与信息生态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有机整体【5】。信息生态系统与网络信息生态系统相比,在概念的内涵上,二者在其构成要素以及构成要素的相互关系上差异不大;在概念的外延上,信息生态系统的外延大于网络信息生态系统的外延,前者不仅包括了网络环境下的情况,还包括了非网络环境下的情况,而后者仅强调网络环境下的情况。信息生态系统是网络信息生态系统的上位概念。因此,将信息生态系统纳入到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中。信息系统是指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传递、存储和利用的系统【9】。信息系统的外延完全包含了信息生态系统的外延,信息系统是信息生态系统的上位概念。但是,信息系统与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层次关系为三层,层次关系超过了两层,不符合筛选标准,不将信息系统纳入到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上位概念的范畴。

2.3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中网络信息生态链下位概念的筛选

(1)下位概念的筛选标准。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下位概念除拥有网络信息生态链的所有属性外,网络信息生态链下位概念还具有各自的特点,因此,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中上位概念的筛选标准①、②就不再适用于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中下位概念的筛选,而筛选标准③稍作修改能够继续使用。①网络信息生态链下位概念与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层次关系不超过一层。网络信息生态链上位概念的寻找是一个将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内涵变得越来越抽象的过程,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上位概念的数量呈现出逐步减少的趋势;网络信息生态链下位概念的寻找是一个将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内涵变得越来越具体的过程,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下位概念的数量呈现出逐步增加的趋势。当网络信息生态链下位概念与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层次关系数增大时,网络信息生态链下位概念数会急剧增加。因此,在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中,网络信息生态链下位概念与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层次关系数确定为1即可。②网络信息生态链下位概念的认知度要高。从不同层面切入,会得到不同的网络信息生态链下位概念。当得到的网络信息生态链下位概念被大多数专家认同时,关于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就会多,对这些理论进行总结归纳,可能会对网络信息生态链有新的认识,进而扩充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原有理论。当针对同一个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提法时,认知度高的提法才能被采纳。因此,将网络信息生态链下位概念的认知度作为筛选标准。③某一层面中的网络信息生态链下位概念要全面而准确地反映网络信息生态链在该层面上的特点。在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不同层面中,网络信息生态链下位概念由哪些概念构成,决定着这些下位概念是否全面反映这个层面的特点,但是,网络信息生态链下位概念并不是越多越好,还重视其准确性。在上述三个筛选标准中,筛选标准①是在筛选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而筛选标准②、③,在筛选过程中,能两个标准都遵守更好,如果不能同时满足这两个标准,满足其一即可。在筛选标准②中,要想反映某一层面的特点,需要从整体角度进行把握,并且注重概念之间的联系。而筛选标准③则就单个概念而言,来进行概念的筛选。因此,会出现筛选标准②③不能同时满足的情况。(2)下位概念的筛选方法。研究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下位概念,能促进对网络信息生态链这个概念的理解。对于网络信息生态链这个概念而言,一般需要了解:网络信息生态链主体之间的关系、网络信息生态链形成的目的、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发展过程、网络信息生态链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而这些需要研究的内容,对应于网络信息生态链的结构、功效、发展、类型。因此,将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下位概念分为结构层面、功效层面、发展层面、类型层面。在研究网络信息生态链的结构时,有的学者从网络信息生态链的节点、节点关系和链接模式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那么,在结构层面,网络信息生态链下位概念可能为网络信息生态链的节点、节点关系和链接模式。网络信息生态链的节点是指网络信息生态链上不同类型的信息人。网络信息生态链的节点关系是指节点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例如在共同的利益追求时,节点间选择合作、互利的方式共生,在信息共享时,节点间存在竞争【10】。网络信息生态链的链接模式包括了节点间一对多、多对一、一对一的模式【10】。一对多模式是指一个上游节点对应多个下游节点的信息传递模式。多对一模式是指多个上游节点对应一个下游节点的信息传递模式。一对一模式是指上下游节点间一一对应的信息传递模式。笔者认为网络信息生态链下位概念可能为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主体、连接方式、节点组合形式和链式依存关系。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主体也就是网络信息生态链的节点。网络信息生态链的连接方式包括单一连接方式、多重连接方式【11】。网络信息生态链的节点组合形式是指节点的种类、数量和分布【11】。网络信息生态链的链式依存关系是指网络信息主体之间存在一种由多种关系相互交织、相互结合而成的多元复合关系,包括平等关系、互利关系、合作关系、竞争关系等,例如,网络信息主体之间可能会同时存在互利关系和合作关系【5】。对比网络信息生态链的节点关系与网络信息生态链的链式依存关系这两个概念,前者主要包括了竞争关系、互利关系、合作关系,后者除了包括这三种节点间的关系外,还包括其他的节点间的关系,后者能够更为全面地反映节点间的复杂关系。因此,网络信息生态链的链式依存关系这个概念更为适合地纳入到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中。网络信息生态链的链接模式这个概念,仅从局部反映了节点间的连接情况。而网络信息生态链的连接方式这个概念所包含的内容,从整体的角度反映节点间的连接情况,因此,网络信息生态链的连接方式这个概念更适宜纳入到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中。网络信息生态链的节点与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主体这两个概念含义相同,网络信息生态链的节点组合形式这个概念从另一种角度反映了网络信息生态链上节点的状况,这个概念有必要存在。综上所述,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主体、连接方式、节点组合形式和链式依存关系是网络信息生态链这个概念在结构层面上的下位概念。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实质是信息流转,信息流转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价值增值【12】。因此,在功效层面,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下位概念可能为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价值增值、信息流转。网络信息生态链中除了价值增值活动,还存在其他与价值有关的活动。因此,网络信息生态链在功效层面的下位概念为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信息流转、价值活动。要想了解网络线信息生态链的发展过程,应从生命周期理论的角度来对网络信息生态链进行分阶段研究。因此,在发展层面,网络信息生态链下位概念可能为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形成、进化、运行。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形成包括了网络信息生态链形成的动力与条件、网络信息生态链形成过程与形成路径。网络信息生态链的进化包括网络信息生态链进化的动力与条件、网络信息生态链进化过程与模式。网络信息生态链的运行包括了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信息流转、价值增值、互利共生、协同竞争、动态平衡。但是,网络信息生态链的运行所包含的内容与其在结构层面和功效层面的下位概念所包含的内容有重复。因此,网络信息生态链在发展层面的下位概念应更改为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形成、进化、平衡。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网络信息生态链下位概念的准确性。依据不同的划分方法,网络信息生态链下位概念也不同。如果按照信息人所处的地理范围划分,网络信息生态链下位概念为跨境网络信息生态链和境内网络信息生态链;如果按照信息人的主导地位划分,网络信息生态链下位概念为信息生产者为主导的网络信息生态链、信息传递者为主导的网络信息生态链、信息消费者为主导的网络信息生态链;如果按照功能划分,网络信息生态链下位概念为电子商务生态链、电子政务生态链、网络教育生态链、网络信息服务生态链(包括数字图书馆生态链、数字档案馆生态链、网络信息咨询服务生态链、网络信息分析服务生态链)、网络文化娱乐生态链(包括网络游戏生态链、网络音乐生态链、网络动漫生态链、网络影视生态链、网络文学生态链)、社交网络生态链。选取最后一种划分法所得出的六个概念作为网络信息生态链在类型层面的下位概念,是因为这六个概念的认知度要高于其他划分方法所得出的下位概念。关于电子商务生态链这个概念,有的学者有不同的提法,即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但是,大多数学者对于电子商务生态链的认知度要高于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因此,未将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纳入到网络信息生态链在类型层面的下位概念。

2.4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中网络信息生态链相关概念的筛选

(1)相关概念的筛选标准。①网络信息生态链相关概念应是链的下位概念。网络信息生态链相关概念与网络信息生态链隶属不同学科的可能性大,相关概念的理论基础与网络信息生态链的理论基础不同,利用概念的概括的方法来寻找相关概念是行不通的。因此,从网络信息生态链的结构形态出发,寻找网络信息生态链相关概念。存在链式结构的概念较多,而且有些概念从字面上很难了解这些概念是否存在链式结构,必须进行深入地了解,增加了寻找网络信息生态链下位概念的难度。如果将网络信息生态链相关概念限定为链的下位概念,就能很快缩小范围。②网络信息生态链相关概念的本质属性,或形成机理,或构成要素要与网络信息生态链存在一定的联系。将网络信息生态链相关概念纳入到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是为了通过对相关概念的认识来促进对网络信息生态链的认识。如果网络信息生态链相关概念的本质属性,或形成机理,或构成要素与网络信息生态链没有一定的互通性,相关概念的借鉴作用就不存在。③与网络信息生态链相关概念相关的理论,应是较为成熟的理论。当基于网络信息生态链相关概念的理论基础不成熟时,相关概念对于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借鉴作用不仅不能促进对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了解,还有可能对网络信息生态链生成错误的理解。因此,成熟的基于网络信息生态链相关概念的理论非常重要。(2)相关概念的筛选方法。供应链是链的下位概念,符合筛选标准①。供应链是企业从原材料的购买、运输、加工、分销,到最终产品送到消费者的整个过程中各个环节联系起来的一个链条,实现了对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控制【13】。网络信息生态链的本质属性是信息流转,供应链中存在信息流,符合筛选标准②。供应链的相关理论研究较为成熟,符合筛选标准③。因此,供应链这个概念可以纳入到网络信息生态链的概念体系。价值链是链的下位概念,符合筛选标准①。价值链由企业的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构成(基本活动包括企业的生产、销售、售后等,支持性活动包括人事、财务、研发等。),是企业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14】。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形成动因之一是不同类型网络信息人的价值追求,价值链中的价值创造与网络信息生态链中的价值增值有关联,符合筛选标准②。价值链的理论研究较为成熟,符合筛选标准③。因此,价值链这个概念可以纳入到网络信息生态链的概念体系。产业链是链的下位概念,符合筛选标准①。产业链是指在经济活动中,产业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技术经济联系,各产业依据前向关联关系、后向关联关系形成了一条网络结构【15】。产业链既与信息流动有关,又与价值增值有关,符合筛选标准②。有关产业链的理论研究较为成熟,符合筛选标准③。因此,产业链这个概念可以纳入到网络信息生态链的概念体系。生态链是链的下位概念,符合筛选标准①。生态链的形成机理与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形成机理相似,符合筛选标准②。生态链的理论研究较为成熟,符合筛选标准③。因此,生态链这个概念可以纳入到网络信息生态链的概念体系。

3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的构架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的上位概念有两个层级共三个概念。信息生态系统是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一级上位概念,网络信息生态系统、信息生态链是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二级上位概念。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的下位概念分四个层面共15个,这15个概念都是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一级下位概念。在结构层面,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下位概念为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主体、连接方式、节点组合形式和链式依存关系;在功效层面,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下位概念为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信息流转、价值活动;在发展层面,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下位概念为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形成、进化、平衡;在类型层面,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下位概念为电子商务生态链、电子政务生态链、网络教育生态链、网络信息服务生态链、网络文化娱乐生态链、社交网络生态链。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的相关概念共四个,即生态链、供应链、价值链、产业链。如果用→表示属种关系,箭头始端是上位概念,箭头终端是下位概念;用↔表示相关关系,则可得到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构架。

作者:叶磊娄策群娄冬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韵冀.普通逻辑学简明教程(第三版)[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19,27-28.

2张向先,史卉,江俞蓉.网络信息生态链效能的分析与评价[J].图书情报工作,2013,(8):45-48.

3杨瑶.网络信息生态链演进机理与发展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20-22.

4李北伟,董微微,富金鑫.基于演化博弈理论的网络信息生态链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2,(22):102-106.

5娄策群,周承聪.信息生态链的概念、本质和类型[J].图书情报工作,2007,(9):29-32.

6伟辉,戴勇.网络游戏生态链研究[J].软科学,2005,(1):11-14.

7娄策群,等.信息生态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36,162-167.

8舒必才,苏联波.多功能现代汉语词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377.

9李朝明,谭观音,杜宝苍,等.信息管理学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180.

10许孝君,张海涛,瓮毓琦,刘阔.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结构模型构建[J].图书情报工作,2013,(15):50-55.

11娄策群,余杰,聂瑛.网络信息生态链结构优化方略[J].图书情报工作,2015,(22):6-11.

12娄策群,杨小溪,曾丽.网络信息生态链运行机制研究:价值增值机制[J].情报科学,2013,(9):3-9.

13陈国权.供应链管理[J].中国软科学,1999,(10):101-104.

网络环境概述范文篇4

1乡村旅游、旅游网络营销概念内涵

1.1乡村旅游的概念

国内对于乡村旅游的研究起始于1999年,近20年来,在乡村旅游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目前对于乡村旅游的概念学术界并没形成统一的意见。吴必虎(2001)认为:“所谓乡村旅游就是发生在乡村和自然环境中的旅游活动的总和”[1]。也有学者通过比较国内外学者对乡村旅游概念研究,认为界定乡村旅游最重要的标志应该是“乡村性(rurality)”,通过对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概念进行辨析,界定了乡村旅游的概念。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视角进行研究,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在不同时期也有所区别。

1.2旅游网络营销概念内涵

旅游网络营销是学者研究的热点,学者从多媒体、市场、互联网等角度对其概念进行了论述。赵西萍(2002)认为是通过多媒体与游客建立起联系,为游客提品和服务的营销活动[2]。网络营销是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通过营销手段,实现发展旅游的一种营销方式。旅游网络营销主要基于旅游需求,通过网络向游客传递旅游需求信息并根据游客反馈的信息不断改进,从而通过一种方式提供给更符合游客需求信息以不断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乡村旅游网络营销是以乡村为旅游目的地,根据乡村旅游的特点,借助互联网实现向乡村旅游者传播旅游资讯的一种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营销活动。

2乡村网络营销研究进展

与国外研究相比,我国对乡村旅游营销体系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我国在乡村旅游网络营销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研究也在不断地进步、深入、发展,近年来对乡村旅游网络营销的研究主要是从网络营销理论、网络营销手段、网络营销主体这三个角度展开的,其中网络营销主体的研究分为旅游农产品、乡村旅游目的地两个方面。

2.1网络营销理论

宏观的理论研究是学术界研究的基本,是研究进展的成果展现,深入的理论研究推动着行业的发展。刘旭,骆高远(2008)认为乡村旅游存在着投资与经营规模小、地区分布与组织形式分散、市场竞争秩序混乱、营销观念落后、促销手段单一等问题[3]。但是对乡村旅游网络营销现阶段研究涉及很少,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学者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对现状分析从而找出问题,进而提出相关策略。在开展网络营销过程中,乡村体验游应深度开发,充分利用信息化网络,增加游客之间、游客与乡村的沟通联系,农业协会、当地政府牵头,创建网站对乡村体验游进行宣传,变被动等待游客自发在网上宣传为主动宣传。苏燕萍(2016)认为乡村旅游关注的要点有三农为基础、融入公益旅游元素、重视用户生成内容、保障网络安全[4]。有学者也根据现状和问题分析,提出新的概念,比如“网络营销策划”的引入,指出了网络营销策划的重要作用。学者研究指出乡村旅游网络营销现阶段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加强运用互联网的应用,保障网络安全,重视网络营销策划,对于乡村旅游网络营销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2网络营销手段

网络营销手段包括搜索引擎、电子邮件、论坛、微博、微信等。有的学者从整个网络营销手段剖析,有的对单个营销手段进行研究。刘换菊(2015)认为乡村旅游新媒体营销有着营销速度更快、营销成本更低、营销范围更广、营销过程更灵活的特点,提出可通过BBS社区论坛营销、QQ营销、微信营销、微电影营销、网络游戏植入营销、无线营销、搜索引擎营销等进行营销[5]。微信营销手段是当下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在利用微信营销时要注意解决好旅游企业公众账号能被游客所关注、找到乡村旅游营销信息传播的意见领袖、引导意见领袖传递乡村旅游企业所希望的营销信息、编制有效的面向公众传播营销信息等问题,乡村旅游线下积极配合,同网络用户深度沟通。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于受到限制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来说既是一个契机,也是一个挑战,学者对于乡村旅游网络营销手段的研究有助于乡村旅游网络营销的发展。有的学者则从网络营销设计角度进行研究。具体分析乡村旅游营销主体、对象及手段,并提出适合的设计路径。杨建成,李丹(2015)基于工具网站建设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学者提出网络营销对基于文化体验的乡村旅游推广有重要的价值意义[6]。学者们研究区域的具体现状,提出针对性的策略,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2.3网络营销主体

2.3.1旅游农产品营销

(1)农产品营销。农产品是乡村旅游原生态的特色产品,学者多是通过选取乡村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产品为案例进行分析现状、问题,进而提出相关对策。目前,大部分的农产品除了地理区域的自然生产特色外,还应结合当地居民的风土人情特色,生产别具一格的农产品。徐颖(2015)分析了五丰蜂产品网络营销方式,认为通过这个新生的电子商务销售渠道,提高产品曝光率,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出从B2C为主体、微博广告、团购网站进行网络推广[7]。农产品的营销方式应根据产品特点提出不同的营销手段,中国农产品网络营销系统环境构架、商务模式以及物流配送模式等的开发刻不容缓。(2)农家乐营销。农家乐作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活动,是乡村旅游产品重要组成部分,学者的研究集中在农家乐网络营销中网站的建设等方面。米文丽,彭仁杰(2016)从政治环境、经济人口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技术自然环境等外部环境和产品对象以及相关业务的发展特征、农家乐、农家乐网站、物流公司、农家乐网站的信誉度建设内部性支持环境进行了可行性分析[8]。何军(2011)成都、北京、上海、合肥市农家乐发展和网络营销应用现状对比分析,提出应加快合肥农家乐综合信息网、经营企业网站建设,加大对论坛、博客推广和多媒体、网络热点等网络营销的推广。农家乐的网络营销具有政府组织、行业协会以及民间网络服务平台集成、专业、低成本的特点,也是促进绿色休闲农家乐规范、健康发展的重要推手。其健康发展离不开旅游网站的建设、旅游网站的监管以及网络支付的安全,同时需要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和网络营销人才的培养与吸纳、构建权威规范高效的标准数据库系统和网络营销系统。

2.3.2乡村旅游目的地营销

乡村旅游目的地是进行乡村旅游活动的主要场景,代表整个地区的旅游环境以及游客承载量,结合旅游目的地的特征进行研究,指导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具有现实的意义。学者指出从整个旅游目的地进行研究,分析乡村旅游网络营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适合旅游目的地发展的网络营销的策略。李丹(2015)以福建省长泰县山重村为研究对象,运用工具,指出网站咨询指标和客户服务指标进行重新构建,提出网络传播分享主题应紧扣文化,结合图、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给游客形成立体的文化体验认知[10]。通过对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具体性的分析,相对来说研究也可以更深入,对于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更加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3研究评述及展望

3.1评述

现阶段,乡村旅游网络营销主要关注的是网络营销理论、网络营销手段、网络营销主体这三个层面:从经验、体验营销等角度对营销理论进行了初探;充分利用新媒体营销手段推动乡村旅游网络营销的发展;针对旅游农产品、乡村旅游目的地等营销主体制定具体针对性的营销策略。这些研究推动了乡村旅游网络营销研究的发展,也对乡村旅游目的地网络营销的政策制定提供了参考价值,无论是对于理论的发展,还是乡村旅游网络营销的实践应用都具有重大的意义。缺乏理论及理论模型的研究,文献较少且研究相对比较浅显,仅仅是对理论进行了初探,相比之下,应用研究、案例研究的角度相对较多;研究方法较为单一,主要是描述性统计分析,通过计量方法进行的实证研究相当匮乏;研究视角较为浅显,主要是对乡村旅游网络营销的现状进行梳理进而提出相关营销策略。

3.2展望

乡村旅游网络营销对乡村旅游的整体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针对研究现况,今后的研究需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1)理论研究方面。今后可对乡村旅游网络营销进行更深入的理论研究,建立系统的理论体系,理论的研究与实践的应用共同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2)研究方法方面。借鉴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或与其他学科融合研究,同时,加强实证的研究,使得研究更具有科学性和指导性;(3)研究视角方面。创新研究视角,从不同的角度深入研究乡村旅游网络营销,如乡村旅游网络营销的评价体系、绩效评估、顾客忠诚度等。

作者:林轶田茂露段艳单位:广西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赵西萍.旅游市场营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刘旭,骆高远.浅谈乡村旅游的网络营销[J].科学与管理,2008(01).

[4]苏燕萍.乡村旅游网络营销应关注的要点[N].中国旅游报,2016-02-03.

[5]刘换菊.乡村旅游的新媒体营销模式探究[J].中国商论,2015(34).

[6]杨建成,李丹.基于的乡村旅游网站建设与网络营销实证研究[J].海峡科学,2015(09).

网络环境概述范文1篇5

关键词:客户知识管理公司创业组织学习网络嵌入性

中图分类号:G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938(2011)06-0076-04

ModelConstructionandDefinitionofNetworkEmbeddednessandCKMforEntrepreneurialEnterprises

LiZhiyuanSunMinggui(GloriousSunSchoolofBusinessandManagement,DonghuaUniversity,Shanghai,200051)

Abstract:Asanorganizationalprocessandmanagementactivitythatintegratesaseriesofparticularresourcestofullyexploitopportunities,entrepreneurshipisbecomingakeydrivingforceofcontinuousgrowthandinnovationpromotionforanation.Itisespeciallythecaseintheinteractionandstudiesofentrepreneurialenterpriseswiththeirinternalandexternalcustomers,whereentrepreneurialenterprisesofteneffectivelyachievecustomerknowledgetransfer,anddynamicallyrealizetheirorganizationalimprovementandevolutionbywayoforganizationallearningmechanism.Concerningthemarketingcapabilitiesofentrepreneurialenterprises,thispaperdefinesexplicitlythestudyissueofdynamicrelationbetweennetworkembedment,organizationallearningandCKM,whichprepareatheoreticalgroundforstudyingtheblackboxofthenetworkembedment,customerknowledgemanagementandperformanceimpactmechanisminentrepreneurialenterprises.

Keywords:customerknowledgemanagement;corporationentrepreneurship;learningorganization;networkembeddedness

CLCnumber:G203Documentcode:AArticleID:1003-6938(2011)06-0076-04

1引言

1985年,德鲁克宣称,创业时代已经来临,一种全新的创业型经济正在取代管理型经济。但是,创业作为一种创业组织在创业环境中识别并利用机会,从而动员资源并新创企业或创建新事业的管理活动,[1]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却不尽如人意。对比发达国家的创业活动现状和绩效,我国创业投资在当年GDP的比例是偏低的(2008年江苏省创业投资比例为0.07%,美、日等国为1%);此外,2010年的《光明日报》报道,在全球大学生每年选择创业的比例为30%的情境下,我国这一比例仅为5%。究其原因,创业失败始终困扰和阻碍着我国创业经济的良性发展,但是这也恰恰催生着创业学研究的不断深入。

解析国内外研究文献,对创业管理的研究,呈现出两大转变趋势,表现为创业者特质研究转向创业过程研究、对新创企业研究深入的同时公司创业研究成为理论探索的焦点。这表现在,一方面,学者们纷纷指出,创业管理的研究必须更多关注于创业组织、创业过程和创业行为规律的挖掘,那种探究创业者特质的研究框架是没有出路的。[2]另一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后,已建公司(GE、Apple、IBM等)基于创新机会和资源整合基础上的创业活动所取得的巨大成效表明,市场绩效(尤其是营销绩效)更高的创业型公司恰恰是应对复杂创业网络环境的杰出学习代表。[3]他们在持续地与内外部客户进行良性互动中,实现了对由广义客户[4]构成的创业网络的有效嵌入,从而在创业精神的驱动下有效地促进了知识转移,进而推动组织学习,并最终促进了组织能力的成长。因此,通过解析创业型公司动态能力持续发展的机制及其商业实践从而摆脱创业失败困境,是解决我国公司创业和企业升级发展迟滞现状的内生路径。

有鉴于此,就营销管理而言,对于公司创业,存在着创业网络嵌入、组织学习和客户知识管理(CustomerKnowledgeManagement,CKM)能力之间的动态关系,而以创业型公司为研究主体,通过实证和案例的研究方法,努力打开“网络嵌入和CKM能力”之间作用机制的黑箱,有助于揭示公司创业中网络嵌入、组织学习、CKM能力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影响机制,可以为创业型公司的营销战略和客户关系管理的创新实践提供决策依据和治理策略。

2公司创业及客户知识管理研究综述

2.1公司创业的研究主题及其趋势

当下,国内外公司创业的研究方兴未艾,并在以下方面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1)公司创业的内涵与特征。1983年,Miller首次提出公司创业概念,目前公司创业被认可为“已建公司通过资源重组来开展产品、技术、组织创新和战略更新或创建新事业等价值创造活动的一种内部组织过程”。1996年,Lumpkin&Dess则以创业导向概念来描述创业型公司的特征,[5]Covin&Slevin等进一步开发了创业导向的测评量表。[6](2)公司创业与组织绩效的实证研究。公司创业对公司绩效、组织再生和动态能力演化的激励效应被不断证实,[7][8]而努力试图打开“公司创业与组织高绩效”影响机制黑箱的研究还在不断深入。在1985年,当Birley把社会网络概念引入创业研究领域后,以创业网络嵌入理论来揭示影响机制成为重要的研究工具。而对网络嵌入性的考察,学者们则利用考量网络成员相互联系、交易关系的关系嵌入性和考量网络密度、成员的网络位置等的结构嵌入性进行探究。学者普遍认为,网络嵌入性带给创业型公司知识获取、技术创新及市场绩效的提升。[9]但是,创业网络嵌入模式的最优选择以及关系嵌入性的影响机制等研究仍旧存在着较大分歧。(3)公司创业与企业能力演化的中介机制研究。一些学者提出,联合依存度(网络成员内聚力)和依存非对称性(网络成员能力差异)具有中介效应。[10]而更多学者则倾向于组织学习,特别是探索型学习不仅自身作用于能力成长,而且作为关键的中介变量影响着创业型公司的能力演化和公司绩效。[11](4)公司创业的网络治理研究。即针对创业型公司内、外部交互作用的网络关系及其结构进行治理机制设计,学者们提出诸如资本承诺、组织整合、内部人控制、信任、沟通、联合制裁等保障创业网络良性运行的治理策略。[12]

2.2客户知识管理的研究综述和研究局限

鉴于大多数CRM的实践只强调了客户关系的重要,却严重忽略了对客户知识的关注,从而难以实现CRM系统中客户与企业良性而又永续的互动,因此,企业CRM实践的55%未产生预想的效果。[13]于是,1997年Wayland和Cole在将客户关系管理(CRM)和知识管理(KM)加以整合而首次提出CKM的概念后,有关CKM的研究则聚焦于如下问题。(1)CKM的界定。学者在将客户知识分为关于客户的知识、客户需要的知识、客户拥有的知识和客户创造的知识后,[14]指出,客户知识是“客户与企业在交易及交流过程中需要、产生和拥有的一种经验、价值、情境信息和专家洞察力的动态组合”,[15]而CKM则是一个利用KM工具来支持在组织内部以及组织与客户之间产生、传播和利用客户知识以提高CRM绩效的过程。(2)CKM流程模型。诸多学者们出于为企业提供CKM建设和运营架构的想法,纷纷提出了CKM的流程模型(Wayland和Cole模型、Bose模型、Tiwana模型、Gebert模型等)。(3)CKM能力与绩效评价。Campbell等认为组织内部的部门协作、组织体制的支持、与客户进行合作和支持性的IT系统决定了客户知识管理能力,[16]而实证的研究则表明,CKM的运用和能力提升,为企业带来了战略上的灵活性、新产品性能和项目管理上的绩效提升。[17][18]但是,截至目前,由于缺乏典型性研究主体的支撑和关系机理的实证校验,使得CKM的研究更多停留在以定性分析为主的理论建构层面。

3创业型公司网络嵌入及CKM的关系模型与问题界定

3.1关系模型架构及其关键概念

对比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创业型经济发展迟缓,因此,通过创业企业动态能力的持续成长以摆脱创业失败困境是解决我国创业型经济窘境的内生路径。苹果(Apple)等公司的实践证明,营销绩效更高的创业型公司恰恰是应对复杂创业网络环境的杰出学习代表,他们对由广义客户构成的创业网络的有效嵌入,极大促进了知识流动、传播与扩散,并实现公司的变革创新,创造了公司的市场价值。因此,以CKM动态能力成长为研究目标,以创业型公司为研究主体,结合公司创业和CKM的研究趋势,创业型公司存在着创业网络嵌入、组织学习、CKM能力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见图1)。

根据图1所揭示的关系模型,可以看出,深入探究“网络嵌入如何影响CKM能力演化”的核心问题,重点在于揭示创业型公司如下问题的深层机理和治理机制。第一,创业网络嵌入与CKM能力演化有何关系?第二,创业网络嵌入与CKM能力演化的作用机制和中介路径是怎样的?第三,创业网络类型、网络嵌入特征、组织学习类型与组织学习过程对CKM能力演化的结构关系和作用机制有何异同?

而这些问题的深究对于实现基于公司创业的多种前沿理论的交叉融合,并进行策略设计以提升我国公司创业绩效的企业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根据上述关系模型,探究创业型公司“网络嵌入和CKM能力”之间作用机制的黑箱需要厘清和关注表1所说明的核心概念及其测量技术(见表1)。

3.2研究问题的界定

如果将表1的核心概念和测量工具置于图1所架构的关系模型,那么我们就可以清晰定义创业型公司创业网络嵌入和CKM能力之间的研究问题,并由此展开基于实证和案例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见图2)。

在图2中,有关创业型公司的网络嵌入和CKM能力的机理研究将涵盖4大关键问题,即影响机制研究、中介关系研究、机制比较研究和治理设计研究。

第一,公司创业的网络嵌入对CKM能力的影响机制和中介机制研究。该研究在于揭示创业网络嵌入如何和通过何种中介机制影响着公司CKM动态能力的提升。那么,首先通过样本企业有关“创业导向”的量表测度,可以剔除不具备“创业导向”的公司样本,以保证筛选后的样本企业具有公司创业特征。其后的实证研究则可以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构建并验证相关测度量表后,利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对所提出的概念模型进行检验和修正,从而开展公司创业的网络嵌入对CKM能力的作用机制和中介机制的实证研究和个案研究。

第二,公司创业的网络嵌入对CKM能力的作用机制差异化研究。事实上,不同类型创业网络(组织内网络、组织间网络、社会网络)的网络嵌入对CKM能力的作用机制、关系嵌入性和结构嵌入性对CKM能力的影响机制、适应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对CKM能力的中介机制或许都存在着差异和交互。因此,该项的比较研究将很好地揭示出公司创业的网络嵌入对CKM能力的作用机制和中介机制的多样性和差异化。

第三,创业型公司的创业网络治理策略和政策设计。这一研究蕴含了微观与宏观两个层面的治理问题。一方面,就创业型公司的研究视角而言,创业网络治理策略研究在于实现管理的闭环循环,就是要通过影响机制和中介机制的解读,从而探索创业型公司CKM活动对创业网络治理的路径、措施,以挖掘和总结创业型公司提升CKM能力成长的策略体系和管理方案。另一方面,就政府和区域经济层面的研究视角而言,区域政府不仅是创业网络的成员之一,更在机制和政策设计上影响着创业网络环境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创造优良的创业环境或商务环境,以激励性政策有效促进创业网络中资源与能力的流动,特别是知识的积累、转移和共享,不仅对于创业型公司的成长意义重大,也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大有裨益。为此,基于机制设计理论和商务成本理论,探究有效促进创业网络环境的政策设计有助于从公共管理层面加快企业的升级和转型。

4结语

在我国的改革实践中,根植于中国语境的创业活动,特别是公司创业必然面对着更为复杂的动态环境和文化系统。因此,积极探索和厘清我国创业型公司创业活动的知识管理机制和绩效,对于我国创业经济的发展和本土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将创业型公司的复杂环境这一重要的外生变量纳入到创业网络嵌入作用机制的研究框架,从而探究公司创业的网络嵌入与CKM能力与绩效的影响机制、中介机制和治理策略,需要借助于田野调查或案例研究等质性方法和实证检验等定量方法,才能得到更为客观和科学的研究结论,以在国外同类研究借鉴的基础上,推动本土情境下的中国创业学研究的不断深化。

参考文献:

[1]朱仁宏.创业研究前沿理论探讨――定义、概念框架与研究边界[J].管理科学,2004,17(4):71-77.

[2]张玉利,杨俊.试论创业研究的学术贡献及其应用[J].外国经济管理,2009,31(1):16-23.

[3]薛红志,张玉利.公司创业研究述评――国外创业研究新进展[J].外国经济管理,2003,25(11):7-11.

[4]WaylandR,ColeP..Customerconnection:newstrategiesforgrowth[M].Boston: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1997:98.

[5]Lumpkin,G.T.&Dess,G.G...Clarifyingtheentrepreneurialorientationconstructandlinkingittoperformance[J].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1996,21(1):135-172.

[6]Covin,J.G.&Slevin,D.P.Strategicmanagementofsmallfirmsinhostileandbenignenvironments[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989,10(1):75-87.

[7]Ahra,SA,&George,G.Thenet-enabledbusinessinnovationcycleandtheevolutionofdynamiccapabilities[J].InformationSystemsResearch,2002,13(2):147-151.

[8]Jantunen,A,etal.Entrepreneurialorientation,dynamiccapabilitiesandinternationalperformance[J].JournalofInternationalEntrepreneurship,2005,(3):223-243.

[9]吴晓波.制药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网络中的关系嵌入[J].科学学研究,2005,23(4):561-565.

[10]Powell,W.W.KoputK.W.SmithD.L.Inter-organizationalcollaborationandthelocusofinnovation[J].AdministrativeScienceQuarterly,1996,41(1):116-145.

[11]Zahra,ShakerA,Sapienza,HarryJ,andDavidsson,Per.Entrepreneurshipanddynamiccapabilities:Areview,modelandresearchagenda[J].JournalofManagement

Studies,2006,43(4):917-955.

[12]UZZI,B.Thesourcesandconsequencesofembeddednessfortheeconomicperformanceoforganizations:thenetworkeffect[J].AmericanSociologicalReview,1996,61(4):674-698.

[13]GroupG..StrategicPlanning[R].ResearchNote,2001:1-3.

[14]GebertH,Geibm,KolbeL,Brennerw.Knowledge-enabledcustomerrelationshipmanagement:integratingcustomerrelationshipmanagementandknowledgemanagementconcepts[J].JournalofKnowledgeManagement,2003,7(5):107-123.

[15]SterleH,MutherA.Electroniccustomercare-NeueWegezumKunden[J].Wirtschaftsinformatik,1998,40(2):105-113.

[16]AlexandraJ.Campbell..Creatingcustomerknowledge:managingcustomerrelationshipmanagementprogramsstrategically[J].IndustrialMarketingManagement,2003,

32(5):375-383.

[17]JoshiAW,SharmaS..Customerknowledgedevelopment:antecedentsandimpactonnewproductperformance[J].JournalofMarketing,2004,68(4):47-59.

网络环境概述范文篇6

随着经济全球化速度的加快,人类已经全面步入了信息化、科技化、智能化的知识经济时代,且信息时代下的国际竞争与以往相比无论是在激烈程度上还是技术含量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因此,为了应对来自国际上的压力和竞争力,我们国家的建设和经济发展需要大批量高素质、高水平的外语人才。外语教学模式则成为高校重视和改革的重点,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强调以教师的教学为主体,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占据主导地位,且主要教学方式是硬性的语法、单词、阅读等知识性的灌输,这不仅遏制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也使得外语成为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网络信息时代下的教学模式则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优势,将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资源为自己搭建丰富的外语听、说、读、写等学习平台,不仅能使学生自觉学习外语,更能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精神体验中学习、消化并吸收语言知识,从而综合提升自己的外语水平。因此在信息时代的潮流下,改革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让大学英语课程变得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整合化外语教学模式成为当今各大高校教学改革的趋势。2015年2月由汪莹编著、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的《网络环境与大学英语课程的整合化教学模式概论》一书,则立足于当下信息时代这一大背景,以英语课堂的整合化教学为切入点,从现代教育的观点阐述了网络信息技术对外语教学的作用,对于未来高校的课改和教育学方面的研究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该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结合现代教育理念,分析网络作用

英语课程实质上就是能够和信息技术发生学科性融合的课程,一方面源自英语的世界通用性,网络的建立和发展离不开这一世界通用语,且到目前为止,英文网站仍然是世界上浏览量最大、应用程度最广泛的网站;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网络极强的时效性和资源共享性,无论师生,均可以随时随地在网络平台上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英语学习资源,例如英文有声阅读、英语测试题、口语练习、写作练习等。因此,网络信息技术的问世从根本上颠覆了外语教学设计的传统理念,拓宽了教学设计的思路、广度和深度。在现如今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辅助下,大学英语课堂已经成为集趣味教学和情景体验于一体的活动园地。在“虚实相生”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计算机辅助教学法明显更受学生的青睐与支持。该书结合现代教育理念,在综合阐述了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现状基础上,从课堂作用、技术应用、教学模式构建、外语教学特征、改革实践成效等方面综述了网络信息技术对大学英语课堂所发挥的作用,大学英语教学也正在朝着信息化、智能化的教育方向不断发展着。

二、引入生态学情景,构建英语教学网络生态环境

生态教学系统的概念源于教育生态学,其理论依据是整体性、系统性和动态性的教学过程,强调教育系统中各项功能和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有机统一。外语教学本身是一个“生态化”的教学过程,何为“生态化”?就是教学过程中各基本要素的动态平衡运转。首先,外语教学需要稳定的教学结构来兼容教师、学生、知识等各个教学要素,此外要在此结构上维持稳定的教学运转,即在保证班级学习成效的基础上促进个体的学习发展,因此,英语的教学过程就是兼容、和谐、灵活的过程,这也是英语教学的本质所在。但这一生态化特质并不是教学系统一建立便具有的,而是在不断地摸索、调整过程中慢慢成型的。在这一过程中会有诸多阻碍,但计算机互联网的出现,让外语教学变得更加立体化,网络协作环境和交互式多媒体学习资源的出现和不断更新,使得知识的获取更加便利,渠道更加广阔,大学英语教学渐渐变得更加个性化,而随着远程教育的盛行,教学环境也变得更加虚拟化,英语教材也更加立体化、网络化,因而计算机逐渐成为教学生态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网络教学这一生态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手段变得灵活,环境也变得生动,虚拟空间中的“真实”语言场景为大学生创造了更多开口说英语的机会,这对于他们口语水平的提高有重要的影响。此外,生态化教育也更能帮助学生迅速、灵活地掌握国内外第一手信息资源,以便于随时更新所学的知识信息,了解最前沿的学习动态等。除此之外,以信息、通信、技术为核心的ICT(信息通信技术)素养也成为衡量英语人才的重要指标,提高ICT(信息通信技术)素养,提升自己获得知识、整合信息的能力,是提升英语水平的前提和基础。《网络环境与大学英语课程的整合化教学模式概论》一书将计算机网络和大学英语教学课堂相整合,从生态化的视角分析了外语教学立体化互动模式,并对网络语境下的英语教学进行生态化思考,还涉及高校教学生态系统中大学生的ICT(信息通信技术)素养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旨在表明构建完善、和谐英语教学网络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无论对大学生的英语学习还是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都具有极强的学习性。

三、结合自主学习和引导学习,突出教师角色定位

现如今的教育模式和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存在千差万别,在立体化的现代英语教学模式中,教师需要认清此时课堂的主体不再是自己,而是学生,教师本身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转变成了学习互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领导学生自发进行英语学习,也是为了监督他们学习中能够利用好互联网的优势,而不是将更多的时间用在“网上冲浪”中。此外,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陷入困境失去学习方向的时候,教师应该站出来解答他们的疑惑并为他们指引学习的方向,促进师生之间的学习和交流,从而完成立体化互动教学过程。因此,在网络环境下,教师需要具备教学技能和网络资源运用技能,更应高屋建瓴、洞悉学科发展的前沿,为学生开辟一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的互动式学习之路,加之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和兼容性,英语学习者更应该用一种批判的眼光和思维去看待网络上提供的信息资源,切不可“全盘接受”,而这一思维方式的培养同样离不开教师的引导。《网络环境与大学英语课程的整合化教学模式概论》一书站在实战的角度,准确对网络信息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进行了定位,对教师如何设计引导策略、培养自身的资源整合技能和信息素养等都有的放矢地提出了建议,主张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学习习惯,结合引导学习和自主学习阐述了教师及学生在教学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兼具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四、基于合作学习模型,实证研究网络技术的影响

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所谓自主学习,并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加强和同学之间的交流,从而互通有无,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学习方法,唯有加强合作才能达到共赢。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大学生创造了更多合作学习的机会,让合作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是随时随地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线上交流、资源共享。以线上的互动“社区”为例,学生可以借助网络平台上的通信工具等实现两人、多人之间的实时交流,在小组互动的情况下可共同完成一项或多项学习任务,这不仅有利于知识的交流,更有利于问题的讨论和解答,可以集思广益,让群体的智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该书基于网络和课堂相融合的大学英语学习环境,构建了大学英语合作学习模式,实证研究了网络信息技术对其产生的影响,并从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和英语学习的自主性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从而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能力。

五、启示

网络环境概述范文篇7

关键词:强化学习;神经网络;马尔科夫决策过程;算法;应用

中图分类号:TP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8-6782-05

在机器学习领域,大致可以将学习分为监督学习、非监督学习和强化学习三大类。强化学习以其在线学习能力和具有无导师制的自适应能力,因此被认为设计智能Agent的核心技术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随着数学基础日益发展的支持,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强化学习也就成为目前机器学习的研究热点之一。在研究过程中,随着各种方法、技术和算法大量应用于强化学习中,其缺陷和问题也就日渐显现出来,寻找一种更好的方式和算法来促进强化学习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是研究人员探讨和研究的重点。因此,神经网络及其算法以其独特的泛化能力和存储能力成为众多研究人员重视的研究对象。

在此之前,已有大量研究者通过神经网络的特性来加强强化学习的效果及应用。张涛[2]等人利用将Q学习算法和神经网络中的BP网络、S激活函数相结合,加上神经网络的泛化能力,不仅解决了倒立摆系统的一系列问题,而且还进一步提高了强化学习理论在实际控制系统的应用。林联明在神经网络的基础研究Sarsa强化算法,提出用BP网络队列保存SAPs,解决由于过大而带来的Q值表示问题[3]。强化学习理论在机器控制研究中也应用广泛。段勇在基于行为的移动机器人控制方法基础上,将模糊神经网络与强化学习理论相结合,构成模糊强化系统,解决了连续状态空间和动作空间的强化学习问题和复杂环境中的机器人导航问题[4]。由此可见,将神经网络与强化学习相结合,已经是现今强化学习研究的重点方向,也已经取得了颇丰的成果。但是,如何将神经网络和强化学习理论更好的融合,选择何种算法及模型,如何减少计算量和加快学习算法收敛速度,以此来推动强化学习理论研究更向前发展,解决更多的实际应用问题,这些依然还是待解决的研究课题之一。下面,根据本人对强化学习的研究,朋友给予的指导以及参照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基于神经网络的强化学习作个基本概述。

1强化学习

强化学习(reinforcement),又称再励学习或评价学习,它是重要的机器学习方法之一,在机器人控制、制造过程控制、任务调配及游戏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1定义

所谓强化学习就是智能Agent从环境状态到行为映射的学习,并通过不断试错的方法选择最优行为策略,以使动作从环境中获得的累积奖赏值最大。

强化学习状态值函数有三个基本表达式,如下:

这三个状态的值函数或状态—动作对函数的值函数是用来表达目标函数,该目标函数是从长期的观点确定什么是最优的动作。其中[γ]为折扣因子,[rt]是agent从环境状态[st]到[st+1]转移后所接受到的奖赏值,其值可以为正,负或零。其中式(1)为无限折扣模型,即agent需要考虑未来h([h∞])步的奖赏,且在值函数以某种形式进行累积;式(2)为有限模型,也就是说agent只考虑未来h步的奖赏和。式(3)为平均奖赏模型,agent考虑其长期平均的奖赏值。最优策略可以由(4)式确定

1.2基本原理与一般结构

强化学习就是能够和环境进行交互的智能Agent,通过怎样的学习选择能够达到其目标的最优动作。通俗的说,在Agent与环境进行交互的过程中,每个行为动作都会获得特定的奖赏值。如果Agent的某个行为策略导致环境正的奖赏值(强化信号),那么Agent以后产生这个行为策略的趋势就会加强。Agent的目标就是对每个离散的状态发现最优策略以期望的折扣奖赏和最大。

在上述定义中描述了强化学习的三个状态值或函数动作对函数来表达目标函数,可以求得最优策略(根据(4)式)。但是由于环境具有不确定性[5],因此在策略[π]的作用下,状态[st]的值也可以写为

强化学习把学习看作试探评价过程,可用图1描述。强化学习选择一个动作作用于环境,环境受到作用后其状态会发生变化,从一个状态转换到另一个状态,同时产生一个强化信号反馈给Agent,即奖惩值。Agent接受到奖惩值和环境状态变化,进行学习更新,并根据奖惩值和环境当前状态选择下一个动作,选择的原则是使受到正强化(奖)的概率增大。选择的动作不仅影响立即强化值,而且影响环境下一时刻的状态及最终的强化值。

2神经网络

2.1神经网络概述

神经网络是指模拟人类大脑的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运用大量的处理部件,采用人工方式构造的一种网络系统。神经网络是一种非线性动力学系统,并且具有以分布式存储和并行协同处理的特点,其理论突破了传统的、串行处理的数字计算机的局限。尽管单个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比较简单,但是千千万万个神经元构成的神经网络系统所能表现的行为却是丰富多彩的。

单个神经元的模型如图2所示。

人工神经元模型由一组连接,一个加法器,一个激活函数组成。连接强度可由各连接上的值表示,权值为正表示激活,权值为负表示抑制;加法器用于求输入信号对神经元的相应突触加权之和。激活函数用于限制神经元输出振幅。

神经元还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

激活函数主要有阈值函数、分段线性函数、非线性转移函数三种主要形式。

一般来说,神经网络在系统中的工作方式是:接受外界环境的完全或者不完全的状态输入,并通过神经网络进行计算,输出强化系统所需的Q值或V值。人工神经网络是对人脑若干基本特性通过教学方法进行的抽象和模拟,是一种模仿人脑结构及功能的非线性信息处理系统。

2.2强化学习与神经网络的融合

经过研究发现,神经网络的众多优点,可以满足强化学习研究的需要。首先,由于神经网络模仿人的大脑,采用自适应算法,使得Agent智能系统更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此外,神经网络具有较强的容错能力,这样可以根据对象的主要特征来进行较为精确的模式识别。最后,神经网络又有自学习,自组织能力和归纳能力的特点,不仅增强了Agent对不确定环境的处理能力,而且保证了强化学习算法的收敛性。神经网络也有无导师学习机制,正好适用于强化学习。

强化学习和神经网络的融合重点在于如何运用神经网络多重特性,能够快速高效地促进Agent智能系统经历强化学习后,选择一条最优行为策略来满足目标需求。强化学习的环境是不确定的,无法通过正例、反例告知采取何种行为。Agent必须通过不断试错才能找到最优行为策略。但是在此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比如输出连续的动作空间问题,但可利用神经网络的泛化特征,实现了输出在一定范围内的连续动作空间值[2]。所以,简单的讲,将神经网络和强化学习相融合,主要是利用神经网络强大的存储能力和函数估计能力。目前,在函数估计强化学习研究上,神经网络是研究热点之一。

3马尔科夫决策过程

本文主要论述马尔科夫型环境下的强化学习,可以通过马尔科夫决策过程进行建模。下面给出其形式定义:

基本的POMDP由四个元组成:。S是指一个环境状态集,可以是有限的,可列的或者任意非空集;A为Agent行为集合,用A(s)表示在状态s处可用的决策集;奖赏函数R(s,a):[A×S]->Real;T:[A×S]->PD(S);T(s,a,s')为Agent在状态s采用a动作使环境状态转移到s'的概率。

一个有限的马尔科夫决策过程有5元组成:;前四个元与上述是一致的,V为准则函数或者目标函数[3],常用准则函数有期望折扣总报酬、期望总报酬和平均报酬等并且可以是状态值函数或状态-动作对值函数。

马尔科夫决策过程的本质是:当前的状态转变为另一个状态的概率和奖赏值只取决于当前的状态和选择的动作,与过去的动作和状态无关。所以,在马尔科夫环境下,已知状态转移概率函数T和奖赏函数R,可以借助于动态规划技术求解最优行为策略。

4改进的强化学习算法

到目前为止,强化学习领域提出的强化学习算法层出不穷,如Sutton提出的TD算法[6],Watkins提出的Q-Learning算法[7],Rummery和Niranjan于1994提出的Sarsa算法[8],以及Dyna-Q学习算法[9]等。致力于这方面研究的研究人员,都在极力寻找一种既能保证收敛性,又能提高收敛速度的新型学习算法。本文主要在基于神经网络的特性,研究并提出改进的强化学习算法。

4.1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Q([λ])学习算法

Q学习算法是强化学习领域重要的学习算法之一[7,10],它利用函数Q(x,a)来表达与状态相对应的各个动作的评估。Q学习算法的基本内容为:

(1)任意初始化一个Q(x,a)

(2)初始化s

(3)从决策集中随即选择一个动作a

(4)采取动作策略a,观察[r,][s]'的值

(5)计算[Qs,aQs,a+αr+γmaxa'Qs',a'-Qs,a],(11)

(7)重复(2)-(6)步,直到s终结。

式(11)使用下一状态的估计来更新Q函数,称为一步Q学习。将TD([λ])的思想引入Q学习过程,形成一种增量式多步Q学习,简称Q([λ])学习[11]。步骤与Q算法类似,其计算公式如下:

如果[s=st,a=at],则[Qst,at=Qst,at+αtγt+γtetst+at];(12)

4.2基于BP神经网络的Sarsa算法

描述如下:(1)H是用于保存最近访问的Q值,当满的时候送至神经网络训练。

如果表H已满,则利用H中的样本对网络进行训练,版本号自动增加1

若网络队列q也已满,则队尾元素出队,把新训练的神经网络入队q;

清空训练集;

该算法的主要贡献是引入神经网络队列保存大量的Q值表,从来降低了保存大量Q值所要花费大量的内存空间,更重要的是解决了单个神经网络“增量式”学习所带来的“遗忘”问题。

5强化学习应用

由于强化学习在算法和理论方面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在大空间、复杂非线性控制,机器人控制、组合优化和调度等领域呈现出良好的学习性能,使得强化学习在人工智能,控制系统,游戏以及优化调度等领域取得了若干的成功应用,而本文主要介绍基于神经网络的强化学习算法在某些领域的应用。

在非线性控制系统方面,张涛等人[2]将BP网络运用于Q-Learning算法中,成功解决了连续状态空间的倒立摆平衡控制问题和连续状态空间输入、连续动作空间输出的问题,从而提高了强化学习算法的实际应用价值;在机器人控制方面,应用更为广泛,Nelson[13]等人考虑了基于模糊逻辑和强化学习的智能机器人导航问题,并且段勇等人[4]基于该理论,成功地将模糊神经网络和强化学习结合起来,采用残差算法保证函数逼近的快速性和收敛性,有效地解决了复杂环境下机器人导航的问题。在游戏方面,Tesauro采用三层BP神经网络把棋盘上的棋子位置和棋手的获胜概率联系起来,通过训练取得了40盘比赛中只输一盘的好战绩[14]。在优化调度方面,主要包括车间作业调度,电梯调度以及网络路由选择等,RobertCrites等[15]将强化学习和前馈神经网络融合利用,以最终实验结果表明为依据,证明了该算法是目前高层建筑电梯调度算法中最优算法之一。

6结束语

本文将强化学习和神经网络相融合,介绍利用神经网络强大的存储能力、泛化能力及函数估计能力,可以解决强化学习领域遇到的连续状态和动作输入、输出的问题,学习状态空间过大的问题以及不确定环境处理的问题等。基于此,主要论述了三种神经网络和强化学习的改进算法,它们都综合了神经网络的特性。最后,简单介绍了目前基于神经网络的强化学习应用的成功实例。目前,利用神经网络进行强化学习依然是研究热点课题之一。

参考文献:

[1]高阳,陈世福,陆鑫.强化学习研究综述[J].自动化学报,2004,30(1):86-100.

[2]张涛,吴汉生.基于神经网络的强化学习算法实现倒立摆控制[J].计算机仿真,2006,23(4):298-300.

[3]林联明,王浩,王一雄.基于神经网络的Sarsa强化学习算法[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6,16(1):30-32.

[4]段勇,徐心如.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强化学习及其在机器人导航中的应用[J].控制与决策,2007,22(5):525-529.

[5]刘忠,李海红,刘全.强化学习算法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8,29(22):5805-5809.

[6]SuttonRS.Learningtopredictbythemethodsoftemporaldifferences.MachineLearning,1988,3:9-44.

[7]WatkinsP.Dayan.Q-Learning.MachineLearning,1992,8(3):279-292.

[8]RummeryG,NiranjanM.On-lineQ-Learningusingconnectionistsystems.TechnicalReportCUED/F-INFENG/TR166,CambridgeUniversityEngineeringDepartment,1994.

[9]SuttonRS,BartoAG,WilliamsR.ReinforcementLearningisdirectadaptiveoptionalcontrol.IEEEControlSystemsManazine,1991,12(2):19-22.

[10]SuttonRS,BartoAG.ReinforcementLearning:Anintroduction[M].Cambridge:MITPress,1998.

[11]PengJ,DayanP.Q-learning[J].MachineLearning,1992,8(3):279-292.

[12]KelleyHJ,CliffEM,LutzeFH.Pursuit/evasioninorbit[J].JoftheAstronauticalSciences,1981,29(3):277-288.

[13]NELSONHC,YUNG.Anintelligentmobilevehiclenavigatorbasedonfuzzylogicandreinforcementlearning[J].IEEETransonSystems,ManandCybernetics,PartB:Cybernetics,1999,29(2):314-321.

网络环境概述范文篇8

[关键词]学习型党组织网络环境范式范畴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18-0130-03

[收稿时间]2013-05-28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专项任务项目《网络环境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编号:11JD71009)》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曾令辉(1966-),广西资源县人,博士,教授,广西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张兴(1973-),湖北罗田县人,博士,广西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董晓绒(1984-),陕西咸阳市人,广西师范学院政法学院研究生。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随着中国共产党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日益深化,网络环境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范式与范畴研究是一个全新的课题,目前尚无现成模式可供借鉴。客观地讲,网络环境下究竟什么才是学习型政党?网络环境下学习型党组织怎样才能增强吸引力,扩大影响力,发挥党组织的先进性?网络环境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有没有自身的特征?与现实环境下学习型党组织和网络环境下一般网络组织本质区别是什么?这是我们在加强网络环境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增强其实效性所面临的重要的问题。要回应或破解这些重要命题,需要构建起网络环境下学习型党组织自身的范式和范畴,才能提高网络环境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科学化水平,因此,对网络环境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范式与范畴的研究,为网络环境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提供指导和保障。

一、网络环境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范式与范畴的内涵及其价值

网络环境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理论而提出和建设的命题,网络环境下学习型党组织内涵表征着网络环境特定场域和本质要求。将范式与范畴植入网络环境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网络环境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基础内容,它是指基于网络虚拟环境,遵循网络学习的特点和规律,以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理论为指导,以学习、传播、共享党组织的先进理念和思想为手段,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而构建起来的一种网络虚拟组织。政治性构成了网络环境下学习型党组织的本质特性;虚拟性构成了网络环境下学习型党组织的结构特性;学习性构成了网络环境下学习型党组织的价值特性。

“范式”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核心概念,以范式及其发展变化为基线阐述了科学发展的基本模式[1]。本文所指的范式,即在网络环境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理论研究和实践领域中由研究旨趣、核心概念范畴、主要方法、整体话语形态和习惯等所构成,且为广大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所认同、遵循、持用的基本范例、模式。在一定意义上,网络环境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范式,是对网络环境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基本矛盾、基本规律和基本特征的概括,是网络环境下学习型党组织特征的重要标识,也是衡量网络环境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所达到的程度的标准。网络环境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范式主要是指网络环境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条件、原则、方法、评价、模式等一整套的话语习惯和体系。

按照《辞海》的解释,“范畴”是指“反映事物本质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概括起来的科学成果,标志着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一定阶段,是帮助人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范畴”在哲学领域,指的是那些反映各门科学共同规律的最普遍、最基本的概念。“范畴”既不是一般的概念,也并非个性概念,而是具有强大的衍生、辐射、衔接和统合功能的原型概念,是学科内诸多常规概念存在和拓展的出发点。范畴的“基本性”不意味着它的概念中的最小单位,而是指范畴所具有的初始性、超越性、创造性和全称性。[2]近年来,关于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范畴问题已经成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引起学者的关注和热议。网络环境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范畴研究和建设不仅关系到网络环境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内容的丰富性、科学性和逻辑性,也是影响网络环境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理论的完善程度。网络环境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范畴主要是指网络环境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最基本的概念。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并非网络环境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任何概念都是网络环境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范畴,而是在网络环境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具有强大的衍生、辐射、衔接和统合功能的原型概念,是网络环境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诸多常规概念存在和拓展的出发点。

网络环境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范畴与范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都是网络环境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一种态度或信念,也都是一种具有导向性的理论框架。所不同的是,网络环境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范式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相对稳定性,一般只有一个。而网络环境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范畴可能有多个;从运用范围来看,范式是网络环境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所形成的共识,而网络环境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范畴外延要明显小于范式。就表现形式来说,范畴总是有它的对立面,往往以对立的形式呈现,如虚拟性与现实性等。

网络环境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范式和范畴不是先在的,而是在网络环境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进程中逐步孕育、形成、发展起来的。应该说,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目标,到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再到中共中央办公厅颁发的《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对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及主要原则、学习的主要内容、学习的主要方法途径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阐述,明确了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步骤和方法。在研究上,从不同的学科、不同的领域、不同的维度和视角对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进行了多学科、多视角的研究,也形成了一大批有关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的价值的研究成果。学习型党组织的研究和建设逐步由经验化走向科学化,由零散走向系统,在此进程中也逐步孕育了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范式和范畴。但是即便如此,在中国从学习型党组织提出,到探讨和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还不到10年的时间,而网络环境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更是近几年开始关注和研究的课题。所以,严格来说,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范式和范畴并没有完全形成和确定,只是处在研究的起步和初始阶段。因此,网络环境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范式和范畴的形成,对于网络环境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实践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网络环境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范式和范畴研究,是网络环境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科学化的重要成果和标志。库恩指出:“有了一种规范,有了规范所容许的那种更深奥的研究,这是任何一个科学部门达到的成熟标志。”[3]因此,只有加强网络环境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范式和范畴研究,才可能使网络环境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步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的轨道和阶段,这无疑是网络环境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所必由之路。如果没有自身一套研究和建设的范式和范畴,也就难有自身建设的特色模式,容易陷入与现实环境下学习型党组织或网络环境下一般网络组织建设无区别的泛化之境遇。

其次,网络环境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范式与范畴研究,是网络环境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科学化、规范化的基础。网络环境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范式与范畴是网络环境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基本构架和网结。如果没有一套规范的科学范式和范畴,不仅在思维、理论探索上难以有序规范地开展,而且在实践上也难以把经验性、操作性和应用性的零散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知识、理论。从属性上来看,范式与范畴研究是网络环境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基础性内容和奠基性工作,可以厘清网络环境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范式和范畴的内容、种类和关系,才能指导和推动网络环境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理论与实践发展。

再次,网络环境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范式和范畴的研究,是网络环境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独立性和发展性的关键。范式和范畴是网络环境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理论起点和实践思维的支点,也是区别于网络环境下其他网络组织建设的标志。没有网络环境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独立的范式和范畴,就不可能形成自身的特色,也就不可能有长足发展。从网络环境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现状来看,目前还没有形成网络环境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范式和范畴。从范式的视角来看,网络环境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内涵、条件、模式、原则、内容、方式等方面还均没有取得共识性的范式,对网络环境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也未取得统一性的范式。从范畴的视角来看,对网络环境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基本概念,如“虚拟性”、“网络学习”、“网络组织”等也均进行科学性的界定,正是基于上述原由,范式和范畴建设是网络环境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关键。

二、网络环境下学习型党组织的范式与范畴的构建途径

加强网络环境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范式与范畴建构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学习型党政建设、完善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范畴体系和理论体系的基础和关键,结合范式和范畴问题的研究及其网络虚拟社会的特点,遵循网络环境下党组织建设的规律,加强网络环境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范式和范畴构建应着力从以下途径入手。

一是立足网络虚拟社会发展的特点,以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理论为指导,借鉴学习型组织理论,有针对性地开展网络环境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范式和范畴的理论研究。互联网络所建构的网络虚拟社会正越来越深入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传播各种文化的新途径,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网络虚拟空间的开放性和匿名性,由此容易引发网络色情信息泛滥、垃圾信息横行、泛娱乐化严重、文化安全凸显、黑色信息、灰色文化盛行,导致现实宣传舆论控制乏力,同时也会引发个人信仰危机、降低道德素质、削弱文化品位等。作为网络先进文化的代表者的中国共产党基层党组织,必须主动出击,趋利避害,加强网络环境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不断增强网络环境下党组织的话语权和主导权,范式与范畴建设是网络环境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基础型内功,但是这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相关研究也没有完全展开。鉴于此,理论界和党建实际工作部门要高度重视网络环境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范式和范畴构建,对现状要有清晰的认识,组织相关学者专家对这些“元问题”进行集体攻关,加以科学的提炼、凝练,并在实践中广泛推广运用。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其一,把握网络虚拟社会的本质特征,明确网络环境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范式和范畴的研究任务和目标,尤其要重点研究网络环境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研究其核心概念。其二,运用协同、协作、合作等整合手段,将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理论队伍和实际工作部门的队伍整合起来,积极培育和扩大参与网络环境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范式和范畴研究的理论队伍。其三,借助报纸杂志以及新媒体,通过讨论、交流、争鸣等方式,积极有效地开展网络环境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范式和范畴的专题讨论,鼓励争鸣,达成共识。其四,设立不同层次的科研课题,提供资金和项目,支持有关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范式和范畴问题的深度研究。

二是把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发展趋势,借鉴多学科理论与知识,实现在多学科交叉中网络环境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范式和范畴综合创新。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组织行为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知识,在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范式和范畴构建的进程中,需要借鉴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智慧。从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发展态势来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虽已初步完成学科交叉融合,形成马克思主义学习政党理论雏形的话语体系、思维发展模式和理论拓展等。但是,无论是从发展目标还是建设的预期来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尤其是网络环境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理论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和提高,从内容到体系的构架需要更高层次的独立化和特色化。鉴于范式和范畴构建在网络环境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的特殊性,目前尤其要借鉴相关学科领域的范式和范畴,并加以移植和改造再生。其一,广泛地借鉴组织行为学、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会等相关学科领域的范式和范畴。其二,借鉴相关学科领域的范式和范畴,要注重加以改造和移植,而不是简单的复制和粘贴,要依据网络环境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特点,使之适应网络环境,并内化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需要的范式和范畴。其三,将移植改造的范式和范畴运用于网络环境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实践中,检验并加以验证其科学性和价值性,进一步推进网络环境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范式和范畴的创新和发展。

三是适应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发展需要,提升网络环境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范式和范畴的理论应用能力与转化水平。网络环境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范式和范畴是具有强大的思想体系创新和理论衍生能力的基本单位。[4]有学者指出:范畴是一套可以发展不同哲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概念与名言。一方面,它具有超越不同思想体系的中立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参与承受不同思想体系的潜入性。换言之,范畴可以成为建立不同思想体系的基本概念或基本用词;通过这一共同性,或许我们可以解释和预测不同的体系相互影响的可能。[5]正是这种范畴对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拓展性,以范式和范畴为基础和起点来建设网络环境下学习型党组织,才可能使网络环境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因此,网络环境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应适应党组织先进性的需要,积极主动提升网络环境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范式和范畴的理论应用能力与转化水平,用学习型党组织的范式和范畴主动引领网络虚拟社会各种文化和思潮。坚持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理论在网络政治文化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指导地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广大网络受众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唱响网络思想文化的主旋律,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网络文明新风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网络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掌握网络舆论主导权,提高网上党组织的先进性。

[参考文献]

[1]沈壮海.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新范式与新形态[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2):40.

[2][4]宇文利.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2011,(4上):21.

网络环境概述范文篇9

关键词:认知学习理论;工程类;网络课程设计

《中国百科大辞典(第二版)》对“工程学”一词给出明确定义,即将自然科学原理应用于生产实践所形成的各学科,如机械工程、材料工程、建筑工程等。从此定义可以看出工程类专业的教学目标主要在于自然科学原理的应用,也就是掌握技术。所谓熟能生巧,巧就指技术,所以工程类学生需进行大量的实践训练来掌握技术。

网络课程是现代远程教育的重要载体,其质量直接影响着远程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和教育目标的实现,而由于远程教育师生在时间、地点上的分布式特点,使网络课程的设计模式不能等同于传统课程的设计模式。近年来网络教育的发展步伐日益稳定,并且涌现出一些不错的网络课程案例,比如目前评出的网络教育部级精品课程及部分省市级精品课程等。但是,由于工程类课程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计划性、技术性和复杂性它需要学生在意义建构与统筹运用知识、判断与分析处理问题以及沟通协作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能力,这对网络课程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般认为,技术与教学结合的过程至少涉及3个方面:学习理论、技术本身和教学实践而本文仅选择“学习理论”这一维度进行分析。任何的课程设计必须基于一定的学习理论,并以学习理论的思想作为设计原则贯穿始终。本文结合目前对网络教育影响较大的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些基本观点,探讨如何才能更好实现工程类网络课程的培养目标,并尝试性地提出一些适于工程类网络课程的设计策略。

1工程类网络课程概述及培养目标

1.1网络课程及网络课程设计的特点

何克抗教授曾经在2005年提出过网络课程的定义:“网络课程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基于Web的课程,其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

网络课程通过网络创设虚拟化的集成教学环境和丰富的教学资源使学生通过自主化、个性化和协作化的学习来实现课程的培养目标。网络课程不同于传统的课程,在进行网络课程设计时需考虑师生分离的教学形式、远程学习者的学习特点、技术支持等因素,所以网络课程不能完全依照传统的课程设计理论,它应该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原则。

1.2工程类网络课程的设计目标

根据前文所述的工程学及网络课程的定义,本文对“工程类网络课程”也进行了界定:工程类网络课程是在现今的教育理论与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基于互联网开展的以传递自然科学原理及如何将其应用于生产实践为目的的课程,课程的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自主性、开放性、协作性与实践性。

工程学是将自然科学原理应用于生产实践所形成的各学科。根据此定义可分析出工程类课程的培养目标,即:(1)掌握自然科学原理;(2)学会如何运用自然科学原理;(3)准确应用于生产实践。

简单来讲,工程类网络课程是在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教学设计思想的指导下,基于网络的工程类课程。因此,工程类网络课程的培养目标就是学习者通过学习网络课程,实现以下目标:(1)理解并掌握课程中的概念与原理;(2)已获得概念与原理的运用法则;(3)形成技能,可在生产实践中熟练运用。

2认知学习理论及其对工程类网络课程设计的指导

以心理学家安德森(Anderson)为代表的现代认知心理学家认为,根据个人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陈述性知识在整个知识系统中往往起到基础的作用,各种一般程序性知识的获得和运用都要受到策略性知识的指导和支配。

工程类网络课程的三项培养目标分别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策略性知识的学习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相互映射。本文将从工程类网络课程的培养目标入手,结合认知学习理论进行分析,试图寻找更宜于各培养目标实现的理论依据与设计策略。

陈述性知识是对定义、原理、规律等的描述性知识,而这恰好映射了工程类网络课程的第一个培养目标,加涅指出这些定义、规律等陈述性知识在整个知识系统中起着基础的作用,并且还是思维的工具,所以学生智力技能、认知策略或动作技能的培养和锻炼无不需要其掌握广泛和精确的陈述性知识。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环境知识提供潜在的刺激,至于这些刺激能否引起以及引起何种反应取决于学习者内部的心理结构。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由一系列过程组成,要重视研究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学应注意学习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而这些知识结构的小元素,就是我们所说的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对定义、原理、规律等的描述性知识,而这恰好又映射了工程类网络课程“理解并掌握概念与原理”的培养目标。

为了有效的将外界客观事物的关系内化为学习者的内在认知结构,认知学习理论认为课程设计应坚持一些基本原则,而这些原则对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学习,也就是对实现工程类网络课程的培养目标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1)逐步分化原则,要求课程内容的呈现要从最基本的概念开始,根据具体细节逐步分化。并且认为概念和原理越是基本,在解决问题和学习新内容时应用性越大。(2)分类处理原则,要求课程设计者根据所阐述事理的属性和关键特征将它们进行分类处理,便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系统的选择和抽象概括,并且这种分类处理既符合人类认知事物的基本规律,也容易使学习者形成概念。(3)积极参与原则,是指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刺激,然后给予反应,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主动获取并内化知识。

3工程类网络课程的设计原则探究

笔者从上文对工程类网络课程的培养目标及认知学习理论的深入分析的过程中,结合学习理论的课程设计原则,总结出了几条工程类网络课程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应遵循的原则,在此一一列出,供大家探讨。

3.1以学习者为中心,支持学习者自定步调、自主学习

工程类网络课程的设计应该更关注学习者的需求,及学习者与学习课程的关系,网络课程不是用来规范和约束人的工具,而是学习者自我实现的阶梯。因此,学习者应该在网络学习的过程中占绝对的主体地位,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有目标的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自主管理学习步调与学习方式。

所以在设计网络课程时应该思考四个问题:(1)课程内容能否满足学习者的需求(2)课程设计是否适合远程学习者的学习特征?(3)课程设计是否有成熟的评价与反馈机制,供学习者自主学习?(4)课程设计是否给学习者留下了自我思考与自主建构的空间?

3.2课程内容分层分类设计

工程类网络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技术的统筹掌握与应用,此处的技术一般是指程序性知识。而程序性知识学习的各个阶段对应着网络课稗中不同稗度与不同类犁的知识,为了便于学习者意义建构和程序性知识的形成,应该根据学习者特点和知识特点分层分类的进行设计。

建议在设计课程时,应根据知识的属性和内容关键特征,将其进行分类处理,并且知识呈现的序列应由最一般的基础性概念开始,再根据具体细节逐步进行知识分化。

3.3积极参与与主动建构

认知主义思想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让学习者积极参与,在网络课程设计中我们应注意课程的交互性和可操作性的设计,保证在进行每一个小单元的学习时,学习者都可以积极的参与到其中,比如:通过选择、填空、书写答案或游戏等方式,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动机。网络课程应该给学习者的信息加工活动提供条件和空间,使其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知识的意义建构中,最终真正的获取知识。

3.4即时强化与反馈

即时强化与反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减少负迁移,加快概念原理性知识向技能操作转化,使技能达到自动化并保持在较高水平等。比如,设计网络课程时,设置实时在线交互与答疑、评价机制、错误记录机制、鼓励与惩罚机制等。

3.5创设学习情境与实践环境

应该给学习者提供与其现实生活相似的或真实的情境,以利于激发学习者内部的动机,让学生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索精神。学习者能否有效学习并熟练运用操作技能是衡量工程类网络教育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

近年来,几何与物理建模方法、高性能计算、新型传感和感知机理、高速图形图像处理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已经相对成熟,网络试验系统和虚拟实验室的研究与应用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笔者在此不多阐述。但认为在网络课程中应用这些技术的时候需考虑2个问题:(1)应用此技术解决了什么问题?(2)应用此技术的初衷是什么?

3.6课程的开放性

网络环境概述范文篇10

【关键词】VPN技术;环保广域网;应用

近年来随着电子政务信息化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环境信息化的工作的不断深入,办公网络持续扩大,远程用户接入、远程办公、环境数据处理业务的持续增加,亟待呼唤一种通过公共网络(如Internet)来建立自己的专用网络的技术来保证数据传输通畅和数据安全,VPN技术也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势。

1VPN概述

1.1VPN概念

VPN的基本思想就是在公共网络上建立安全的专用网络,来传输内部信息而形成逻辑网络,从而为用户提供比专线价格更低廉,安全性更高的资源共享和互联服务。VPN可以看成是局域网的扩展。

IETF组织对基于IP的VPN解释为:通过专门的隧道加密技术在公共网络上仿真一条点到点的专线技术。所谓虚拟,是指用户不再需要拥有实际的长途数据线路,而是使用Internet公众数据网络的长途数据线路。所谓专用网络,是指用户可以为自己制定一个最符合自己需求的网络。

1.2VPN的类型

VPN既是一种组网技术,又是一种网络安全技术。VPN涉及的技术和概念比较多,应用的形式也很丰富,其分类方式也很多。

1.2.1按应用范围划分

这是最常用的分类方法,大致可以划分为远程接入VPN(AccesssVPN)、IntranetVPN和ExtranetVPN等3种应用模式。

1.2.2按VPN网络结构划分

VPN可分为以下2种类型。

1)基于VPN的远程访问

即单机连接到网络,又称点到站点(EndtoSite),桌面到网络。用于提供远程移动用户对环保部门内部网的安全访问。

2)基于VPN的网络互联

即网络连接到网络,又称站点到站点(SitetoSite),网关(路由器)到网关(路由器)或网络到网络。用于环保部门内部网络和分支机构网络的内部主机之间的安全通信时提供一定程度的安全保护,防止对内部信息的非法访问。

2VPN技术在环保广域网中的应用

在环保广域网内每天产生着政务信息上报、环境监测、环境统计、排污收费、污染源在线监控和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科研、环保产业及相关基础资料数据的大量信息,由于网络信息安全和网络连接方式的局限,这些信息只能运行在单机版软件上,造成信息流通不畅,而且软件相互之间不能兼容数据,重复录入影响工作效率,VPN技术应用于网络组建既解决了网络安全问题又解决了网络传输问题。

如果能有效的把VPN组网技术和建设各省的数据中心结合起来,以VPN的安全性和网络连接模式通过数据中心来整合环境政务信息数据库、环境统计信息数据库、环境质量监测信息数据库、重点污染源信息库、环境地理信息数据库等,可以极大的提高环境信息管理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准确性。VPN技术应用于组建网络,大致可以划分为远程接入、网络互联和内部安全等3种模式。分别来保障外出人员或有需要的用户外部接入环保广域网;局域网内部人员信息的安全使用;省级环保部门与各地市区县一级环保部门的网络互连。

2.1远程访问

过去,在外出差的或其它用户需要访问环保广域网内部信息,就得使用拨号线路,本地用户通过本地网线路接入,而外地用户则需要长途线路接入,不仅访问速度慢,还要有很大的开销。VPN的远程访问解决方案,充分利用了公共基础设施和ISP,远程用户通过ISP接入Internet,再穿过Internet连接与Internet相连(通常通过ISP来连接)的环保广域网VPN服务器,来访问位于VPN服务器后面的内部网络。一旦接入VPN服务器,就在远程用户与VPN服务器之间建立一条穿越Internet的专用隧道连接。这样,远程客户到当地ISP的连接和VPN服务器到当地ISP的连接都是本地网内通信,虽然Internet不够安全,但是由于采用加密技术,远程客户到VPN服务器之间的连接是安全的。

2.2远程网络互联

网络互联是最主要的VPN应用模式。省环保厅与各地市区县环保局之间、各地市环保局与各区县环保局之间的网络互联需求一直在增长,这是一种典型的WAN(广域网)应用,采用这种专线连接方式实现网络远程互联,连接可靠,速度有保障,而且有较高的性价比。

它利用专用隧道取代长途线路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两端的内部网络通过VPN服务器接入本地网内的ISP,通过Internet建立虚拟的专用连接,这种互联网络拥有与本地互联局域网相同的管理性和可靠性。

这种模式可以节省WAN带宽的费用;通过本地连接来代替长途连接,节省通信费用;便于扩展,同时接入的用户不受线路限制。

2.3VPN技术应用于网络内部安全

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网络信息应用业务的增长,环保广域网内部的安全越来越受重视,机构之间、部门之间需要在一些关键的应用系统之间进行隔离,实现访问控制。VPN可在广域网或局域网环境中实现安全保密通信,建立内部专用隧道从而组建更为专业的保密网络。

为了实现业务网络隔离,通常在环保局域网中使用VLAN技术,防止无关人员对特定信息的访问,然而VLAN并不是完善的安全解决方案,不能实现数据加密,如果再利用VPN加以改造,就可实现更安全的网络隔离。比如,省环保局两个承担关键业务的部门,如财务部门和办公室之间,可设置自己的逻辑专用网,通过VPN方式来连接,他们之间穿过局域网的通信是加密的,其他部门的人员无法获取。

随着各种业务的增多,环保广域网需要解决内部网本身的安全问题,在一些关键的应用系统之间实现隔离,进行访问控制。使用VPN技术即可达到此目的,在同一个物理广域网上实现不同业务的逻辑网络隔离,不必为每一个业务网建设独立的物理网络,从而简化了总体成本和维护工作。

参考文献:

[1]任秋安,李晖.SSL-VPN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电子科技,2005(06).

[2]马春晓,许昆.一个VPN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信息技术,2003(06).

[3]戴宗坤,唐三平.VPN与网络安全[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01(02).

网络环境概述范文篇11

【关键词】消费语境理论中心实践边界广告策划

网络消费不同于一般的消费,网络消费具有自身的特点。网络消费不仅消费产品种类繁多,而且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也是千差万别,消费者需求更加多样化与个性化,“网络消费建构了个人世界,个体的高度自由使网络空间充满了无数的‘声音’”,消费行为也更难以识别。基于以上网络消费的特点,加之网络环境本身的特殊性,网络消费具有这样的基本语境:一是消费者要求更为和谐的消费环境,崇尚绿色消费、品质消费,消费行为更为自觉,消费需求更加细化,消费知识更为全面;二是作为产品提供者的市场主体面临更多的机遇与挑战,生产企业要不断研究消费者,生产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切实做好营销推广工作;三是作为促进消费辅助生产企业进行网络产品营销的广告公司需要根据网络消费特点、消费环境变化结合产品特点科学合理的设计线上线下广告。而广告策划作为对广告整体战略与策略的运筹规划,只有用正确的广告理论指导对应的广告策划实践才能应对网络消费的挑战。也就是只有准确界定广告策划的核心概念,遵循广告策划的基本原则,运用适合的广告策划基本理论才能在当前网络消费语境下从事广告策划工作。因此要探讨广告策划的理论中心与实践边界,以求广告策划能按照既定的方向与目标进行。

一、关于广告策划的理论中心与实践边界

“一切科学理性认识都必须借助于概念才能进行。每门科学都表现为概念系统,即由概念、概念组成的基本定律以及基本定律构成的理论所构成。”科学理论首先表现为“理性认识”,因此本文对理论中心的解读是指组成广告策划领域内的核心概念、广告策划基本原则和广告策划基本理论三个方面。

理论需要实践的呼应,理论与实践又是统一的,而以理论为中心的实践是有一定边界的,超出边界范围的实践也就超出了理论的指导范围。那么实践边界是什么?“作为一种并非本土产生的理论,我们不能用一种模式来剪裁不同制度下的治理形态,应明确认识到在理论引介与现实观照的过程中,无疑是存在一个适用范围或理论边界的。”理论边界对应的是理论的适用范围,而理论适用的客体恰恰是实践本身,因此广告策划的实践边界是指与广告策划理论适用范围相对应的广告策划理论作用的客体。“鉴于此,本文以话语分析理论背景,从话语的角度研究广告传播中的本体问题……。”广告本体是指广告活动、广告作品。广告策划的实践边界又是与广告策划相关的广告本体中的一部分。广告策划中的理论中心与实践边界考察的是以广告策划过程中所依据的理论为中心与广告策划过程中的实践范围相对应的关系,一定的理论在一定的实践范围内进行应用才是合理的。

二、广告策划的理论中心

结合广告策划实践的实际,广告策划涉及的理论主要包括市场调查与环境分析、营销策划、广告创意与设计、广告媒体、广告预算与效果评估五个方面,每一方面都有其相对应的理论中心,由此共同构成广告策划的理论中心。根据对理论中心的认识,下面将从广告策划核心概念、广告策划基本原则、广告策划基本理论三个方面对广告策划的理论中心举例并综合论述。

(一)广告策划核心概念

概念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概念有内涵与外延,内涵是概念的含义,外延定义了概念的适用范围或概念包含的主要内容,广告策划中的核心概念也遵循一般概念的特征。

首先以市场调查与环境分析为例。市场调查与环境分析目的是为营销推广、广告策略、创意设计等提供数据支持,帮助策划人员梳理市场切入点,以此提出与之相对应的策略。市场调查与环境分析方面的核心概念一方面是指组成市场主体的消费者、竞争者、产品等,另一方面是指有关市场调查与环境分析的理论与框架,例如PEST矩阵分析理论。关于核心概念的内涵已经清楚明了,但核心概念的外延――适用范围,则要结合广告策划中市场调查与环境分析的实质进行具体的界定。以核心概念消费者的外延为例,其适用范围主要是指消费者分析方面,主要包括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消费心理研究、消费者需求研究、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研究等方面;其次以广告创意与设计为例,广告创意与设计目的是将有关广告的策略、抽象概念等转化为具有创意性特点的艺术形象,包含创意过程与设计过程两个步骤,创意是广告创意与设计的核心内容。那么有关广告创意的核心概念是什么呢?广告主题、创意策略、广告表现就构成了广告创意的核心概念。广告主题是为了阐述商品、品牌等基本概念而体现出的广告的中心思想,是广告传递的主要内容,广告主题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广告目标、信息个性、消费心理三个方面。广告表现则是符号及其组合表达广告主题的过程,既是是创意的过程,也是广告创意的形式,其适用范围必定与符号及其组合的选择、排列、组合相关。创意策略是相对于广告创意过程而言的,是广告创意过程中的理论、方法、技巧、模式等,主要包括创意理论、诉求策略、思维策略、创意方法、广告创意技巧或模式等,这些共同构成了广告创意策略的适用范围;最后,在广告策划的其它三个方面,也有其各自的核心概念,同样满足概念包含内涵和外延的基本特征。不同领域在核心概念内涵方面基本一致,外延方面也就是其适用范围方面,针对广告策划案表现出不同的内容或特征。

(二)理论方面广告策划基本原则

理论方面广告策划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一是理论的运用要契合实际,紧密联系广告策划所面对的命题。例如在进行宏观市场环境分析时,基本的分析指标主要有政治、经济、科技、社会四个方面,概括为进行PEST分析。但针对的命题不同,不同品牌或产品可能不需要进行政治分析或科技方面的分析等;二是理论的运用要突出重点,注重内在的联系。广告策划是逻辑性很强的理论实践,理论的运用要以解决市场或广告问题为前提,这就要求理论运用要突出重点,注意各方面的联系。例如,在市场调查与环境分析的结论部分必定与产品、竞争者、消费者之间有关联,这就要求在进行微观市场环境分析时要有所侧重,如果要分析消费者,就要确定针对命题要求,消费者分析方面的主要指标是什么,是消费者购买行为理论方面、消费心理理论方面还是其它理论方面;三是理论的运用要区分边界,不能相互混淆。以广告创意策略为例,不能混淆创意思维策略、创意理论、创意方法、诉求策略等。理论的实际应用过程中,有广告创意者就将垂直思维、水平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创意思维策略与定位理论、USP理论、品牌理论等广告创意理论相混淆,统称为广告创意理论,这违背了理论中心视角下理论应用要严格区分不能混淆的原则。

(三)广告策划基本理论

广告策划基本理论主要分为五类,第一类是与市场调查与环境分析相关的理论,主要有市场调查理论或方法、竞争者分析理论、消费者分析理论、产品分析理论、宏观市场环境分析理论,其中每一分析理论又由不同的理论点组成。例如消费者分析方面,对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的分析就需要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理论或模式,分析者可以运用尼科西亚模式理论等分析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第二类是与营销策略相关的理论,例如4P理论、4C理论、STP理论等;第三类是与广告创意相关的理论,主要指导广告创意的开展,为广告创意提供理论支持。例如,USP理论、品牌形象理论、定位理论、品牌个性理论、ROI理论等;第四类是与广告媒体策略相关的理论,主要解决广告媒体的选择、广告媒体组合、广告媒体排期的问题。例如广告媒体排期中的持续式排期、高到达率式排期、波浪式排期、脉冲式排期理论等。第五类是与广告预算与效果评估相关的理论。例如关于广告效果评估的DAGMAR理论、ARF理论,关于广告预算的定率计算法、销售单位法、销售收益递减法、竞争对抗法、计量设定法等广告预算方法。

三、广告策划的实践边界

广告策划的实践边界着重探讨在以广告策划理论为中心的指导下广告策划实践范围与理论指导的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主要表现为广告策划实践过程中的框架结构。在广告策划理论的指导下,广告策划实践过程表现出一定的框架结构特点,广告策划过程中的不同阶段都有其基本框架结构组织广告策划实践。这些框架结构规定了广告策划的实践范围,像一条条边界线一样约束着广告策划实践的开展,保证广告策划在理论的指导下在自身的领域内开展工作。

在市场调查与环境分析方面,由消费者分析、竞争者分析、产品分析共同构成市场调查与环境分析的基本框架,广告策划实践的开展在这一步骤就是要约束在以上基本框架之下,从而限定了广告策划实践的边界;在营销策略提案方面,框架结构表现在营销策划的开展必须在一定的营销组合策略理论下进行,由此构成了广告策划这一过程的基本框架结构,那就是营销组合策略模型与营销推广;在广告创意与设计方面,一方面是对广告创意的解析产生的广告创意的框架结构,另一方面是广告策划过程中的广告创意与设计的步骤中的框架结构。广告创意应有广告主题、广告表现、广告创意策略基本框架构成,其中广告创意策略又包括创意理论、诉求策略、思维策略、创意方法、创意技巧或模式。广告创意与设计的过程就是要完成创意概述、广告设计与制作、创意说明三个方面的内容,也就是广告创意与设计过程的框架结构。其中进行创意概述是要阐述广告创意的目的、重点、主要的策略等,广告设计与制作主要包括广告语、广告作品两个方面,创意说明就是要根据不同的广告作品进一步指明其广告主题、广告表现、广告策略是什么;广告媒体方面的框架结构主要是广告媒体评估、广告媒体选择、广告媒体组合、广告媒体排期四个方面。首先要结合广告策划案的要求依据广告媒体目标及广告媒体的特点对广告媒体进行综合评估,其次依据评估结果进行广告媒体选择,然后依据不同的媒体组合策略进行广告媒体组合,最后按照脉冲排期、高到达率排期等排期方式对广告媒体进行排期。以上共同构成了广告媒体方面的基本框架结构。广告预算与效果评估方面应该将预算与评估分开探讨。首先是广告预算方面,主要有广告预算依据、广告预算方法、具体广告预算构成。其次是广告效果评估方面,广告效果评估包含广告经济效果评估、广告社会效果评估、广告传播效果评估三个方面,根据广告的具体目标不同,应选择广告效果的某一方面展开针对性的评估,例如选择广告经济效果作为主要的评估方向。广告效果评估最终由广告效果评估依据、广告效果评估方法、广告效果评估结论组成,也就是广告效果评估的框架结构。

四、结论

探讨广告策划的理论中心与实践边界,最终要解决的是理论与实践的对应关系。理论是严谨的,理论又是科学的,理论一定有自己的核心内容。而实践不是孤立的,实践需要在理论的指导下才能日臻完美,离开理论指导的实践无法开展,理论的核心性特点又决定了实践又是有边界的的。要保持广告策划的实质不变,就需要坚持理论中心与实践边界的统一。本文主要从核心概念、广告策划的基本原则、广告策划的基本理论三个角度梳理了广告策划的理论中心问题,从市场调查与环境分析、营销策略提案、广告创意与设计、广告媒体、广告预算与效果评估五个方面阐述了广告策划的实践边界。结合网络消费的广阔语境,同时受多方面限制,本研究也力求精准,但也或有得失,希望承担抛砖引玉的职责,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借鉴,深入关注广告中理论中心与实践边界方面的命题。

参考文献:

[1]蒋建国.论网络消费文化的特征[J].贵州社会科学,2012,(12).

[2]魏屹东.科学理论中心概念变化的语境分析[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4).

[3]聂平平.公共治理:背景、理念及其理论边界[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5,(10).

[4]杨先顺,谷虹.广告话语分析:一种广告本体研究理论[J].暨南大学学报,2007,(5).

[5]田晖.消费经济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

[6]尹世杰.消费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网络环境概述范文1篇12

1.1绿色建筑概述。目前关于绿色建筑在国内外没有统一的定义。在上世纪中叶,意大利建筑师索勒瑞首次将“生态”与“建筑”两个词合称为“生态建筑”他认为生态建筑是尽可能利用建筑物当地的环境特色与相关的自然因素,并且降低各种不利于人类身心的任何环境因素作用,同时,尽可能不破坏当地环境因素循环,确保生态体系健康运行。这便是绿色建筑理念的雏形。国内学者对绿色建筑的理解也各略有不同,定义各有独特之处,但万变不离绿色建筑是具有可持续性质的,都是基于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上提出建筑业的可持续性,是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密切相关。绿色建筑定义为: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架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

1.2绿色建筑的特点。在上文中已经给出了绿色建筑的概念,从概念可以看出其所包含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2.1全寿命周期的概念。它主要强调建筑对环境影响在时间上的意义。建筑的寿命通常涵盖从项目选址、规划、设计、施工到运营的过程,建筑对环境的影响要做一个全时间段的估算。考虑到建筑对环境的影响并不局限在建筑时间。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的概念还应在上述的基础上向前、向后,往前从建筑材料的开采到运输、生产过程,往后到建筑拆除后垃圾的自然处理或资源的回收再利用。这个周期的拉长意味着在原材料采购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尽量就进取材减少运输能耗,生产工艺的改进或淘汰,建造就要高瞻远瞩的选择可循环再利用的建材。因此全寿命周期的概念在建筑的前期建造过程中应得到充分的重视。

1.2.2建筑根本的功能需求。健康的要求是最基本的,节约不能以人的健康为代价。强调适用,强调适度消费的概念,决不能提倡奢侈与浪费。

1.2.3建筑要节约资源、与自然和谐共生。因为发展绿色建筑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人、建筑与自然的协调统一,所以必须实现资源节约型发展与环境友好型发展。

2绿色建筑的评价方法

绿色建筑评价应必须是客观的,是真实可靠的,同时,也必须要对那些建筑的拥有者有较大的吸引力,使他们看到关于环境方面的指标能得到较积极的效果。以下对此作出见解:

2.1建立好评价模型和体制。以往的方法只包括那些客观的、科学认可的和可以被验证的问题。如果要增加一些目前还较难准确定义的操作领域,则在评价上还需要更多地采用定性描述的方式。对于定性和定量评价的份量应该具有相等的程度,如果具体操作中难以达到的话,则最好排除量化评价,而依靠描述性的评价。一些定性打分指标非常模糊,它们不能作为量化评价的一部分,但可以作为描述评价的一部分。因而,绿色建筑体系迫切需要现代科学评价方法作为实施运作的技术支撑,建立好评价模型和体制。

2.2模糊综合评判与人工神经网络评价并用。模糊综合评判是应用模糊变换原理和最大隶属度原则,考虑与评价事物相关的各个因素,对其所作的综合评价。利用模糊数学原理对绿色建筑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利用模糊数学的有关理论进行绿色建筑评定可以克服现今评定方法和手段的一些缺陷。在数据处理方面,模糊数学让模糊事物不加截割地进入数学模型,充分利用中介过渡的信息,最后在一个适当的阈值上进行分割;在客观评价方面,可以减少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使评定的结果更为客观、可靠;在人自身的模糊特性方面,利用模糊数学进行绿色建筑评定原理与人自身的模糊特性相吻合;效率高,能减少人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人工神经网络是由于具有较强的非线性、大规模并行处理能力,从而使许多学者致力于将其引入自己的专业研究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误差反传前馈网络是典型的前馈网络,其算法的基本思想是:误差逆传播神经网络是一种具有三层或三层以上的阶层神经网络。上下层之间各神经元实现全连接,网络按有教师示教的方式进行学习,当一对学习模式提供给网络后,神经元的激活值,从输入层经各中间层向输出层传播,在输出层的各神经元获得网络的输入响应。在这之后,按减小希望输出与实际输出误差的方向,从输出层经各中间层逐层修正各连接权,最后回到输入层,故得名“误差逆传播算法”。随着这种误差逆传播修正的不断进行,网络对输入模式响应的正确率也不断上升。应用人工神经网络对绿色建筑综合评价的原理是:把用于描述绿色建筑的特征信息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向量,将代表相应综合评价结果的量值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出;用一些经传统综合评价取得的成功样本训练这个网络,使它所持有的权系数经自适应学习后得到正确的内部表示,训练好的网络即可作为绿色建筑综合评价的模型。在对绿色建筑的评价上综合运用上述二种方法,必然收到满意的结果。

2.3强制立法促进绿色建筑评价。目前,我国绿色建筑有关标准还处于推荐阶段,应考虑强制立法,从而进一步规范绿色建筑经济的市场运作和发展,形成良性竞争机制。立法与强制性条文的主要实施对象应首先着眼于示范区域与示范建筑,从经济水平较发达城市中的示范工程开始,逐渐扩大绿色建筑的影响力;其次,强制推行绿色建筑适用技术。如选择适合本地的各类技术(如外遮阳、自然通风与采光、太阳能光热利用、透水地面、雨水利用等),推荐节能材料使用。以上各条都可通过立法手段推广,以及提升为强制性条文予以确定,通过技术审查和行政许可的方式具体落实实施,全面提升我国建筑的技术内涵,从而大力推动我国绿色建筑业发展壮大,同时促进我国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可再生能源概念范例(12篇)

    - 阅0

    可再生能源概念范文篇1关键词:死喻复活工作机制激活方式映射理论概念合成理论一、引言死喻与死喻复活,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进入了认知语言学家的研究视野。国外学者(Mooij,1976;R.....

    重金属污染的措施范例(12篇)

    - 阅0

    重金属污染的措施范文篇1一、20*年开展的主要工作和成效(一)狠抓落实,强化措施,污染减排工作扎实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已经列入各级政府工作考核内容,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和“一票否.....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