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学校历史的意义范例(3篇)

来源:网友

了解学校历史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职;思想教育

一、高职思政课教学现状

目前,高等院校思想政治课全面施行05方案,本科院校的“两课”教学科目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形势与政策》五门必须科目。高职高专院校因学习年限及培养职业型应用人才的定位等原因,《中国近代史纲要》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不在教学计划之内。笔者在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过程中,从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两门课程的系统教学,授课对象均为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大一在校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认为两门理论课对当代高职学生的思想与身心的健康成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成为学院“大思政”教育的中心课程。

但是,与本科院校相比,我们在实际教学成绩,以及校园宣传建设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

客观的讲,高职院校学生对思政课普遍兴趣不高,教育教学的资源相对比较缺乏,教学效果也不是十分理想。高职院校在生源素质、经费投入、社会重视程度、教学资源与科研项目等方面与本科院校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从学生的角度看,高职教育主要是就业教育,他们一般认为思政课的学习仅仅满足修满学分;高职学生一般也不会将报考硕士研究生放在更重要的人生发展目标上。由于学历的限制,很多高职学生也缺乏进一步提高学历及参加社会考试的动力,这也是他们不重视思政课学习的重要的原因。

另一方面,我们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发现,尤其是在以理工科为专业背景的高职学生中间,他们的人文知识与历史常识存在很大的问题。历史是一部丰富的教科书,具有多方面社会教化和思想滋养的育人功能,也更多的体现在提高国民人文素质的任务。全面学习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有利于青少年继承和光大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同时了解世界形势、开阔视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以江苏省目前的高考模式为例,理工科学生仅需要在高二通过历史学科学业水平测试即可以完全放弃历史学习,因此在人文综合素质方面,尤其是党史、国史的认识上还存在很大的知识性缺陷,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乃至就业考核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同时,我们从社会发展的实际看,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与学生网络应用技术的提高,各种错误的历史观点充斥于微博、网站论坛、讲座视频、电子书籍当中,而当我们的学生在缺少必要的知识背景与辨别能力的情况下也会对思政的教学效果产生严重的冲击。

二、笔者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努力探究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改革,将现有的必修课程中融入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部分内容,并结合了专业特点与学生的接受能力,取得较为良好的教学效果

经过反复思考,笔者认为应在高职高专院校的思政课教学计划中增设或融入《中国近代史纲要》必修课程,这对适应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政教学,人文校园的建设乃至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树立正确的社会发展的观念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具体的讲,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内容融入思政课教学,是贯彻落实中央有关加强党史、国史教育与学习精神的客观需要。

2012年党的十召开以来,中央文件与领导的讲话中多次谈及了有关问题的重要性。

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选择。近代以来,中国被动地被打开国门,在近百年的时间里,中国社会内忧外患,军阀混战,社会动荡;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官僚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种种努力,无论是立宪救国、革命救国还是实业救国、教育救国,都由于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最终未能改变中国社会的落后面貌。因此,我们努力讲清楚近代中国发展与探索的道路,对于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意义十分重要。

第二,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内容融入思政课教学,有利于完善目前的思政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

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对《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学习比较吃力,一些教师教学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难。笔者分析认为《毛》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问题,因而缺少史实的支撑,学生接受程度普遍不高,考试成绩也不太理想,这也与高职不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有一定的关联。

有学者认为《纲要》课程在目前的思政理论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毛》阐述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理论成果,衔接两者的是中国近现代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实践。在缺乏历史知识特别是中国近代史知识和中共党史知识铺垫的情况下,学习从历史进程中总结提炼出来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会感到吃力。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历史人文知识充满兴趣,在思政课教学中引入近代史的有关内容,可以很大的调动他们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教学的实际效果。

从世界范围看,几乎每一个现代国家的教科书,都把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的培养放在最重要地位。如英国政府的“国家课程历史学科工作小组”提出:“历史教学要为学生的成年生活做准备,历史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公民素质,合理利用闲暇,正确对待工作”;1995年美国“全国学校历史科中心”编制的《历史科国家标准》中,非常强调历史教育在公民教育上的重要意义,认为“历史认识是政治理解的前提”,“没有历史知识和历史的探究,我们就不能成为有学识的、有辨别力的公民,而这对于民主管理进程的实际参与和使全体公民实现国家的民主思想是必不可少的。”而在德国,历史学科与德语、数学、英语一样属于主科。

第三,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内容融入思政课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困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规定:“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校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在纪念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也指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

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和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在一部分青年学生中间对主流意识形态不屑一顾,而热衷道听途说的社会传闻。

我们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也时常会遇到学生提出的一些有关社会现实与历史问题的困惑,如果思政教师不能给他们以很好的解释,或者只是简单回避学生提出的敏感问题,我们认为这都是不能实现正确的思想教育效果。思政老师应该在结合理论的基础上,客观对学生关于历史问题的困惑予以很好的解答,如对于网络上流传甚广的一些近代史学术专著,其中的观点与传统说法有很大的出入,我们也应该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而实现这样的目的,必须要求教师既具有深厚的理论修养,也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对老师的学识钦佩有加,而且也可以从思想上打通他们的疑惑,从而自觉抵制各种错误的信息,以实现不信谣、不传谣的目标,切实维护校园稳定与社会稳定的大局。

三、教学实践中我们采取的具体举措

在目前高职思政教学中,我们可以暂时采取将近代史纲要有关内容融入有关教学篇章的形式来进行教学改革。

第一,联系到我们具体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学生对单纯的理论教学往往缺乏耐心与广泛地兴趣,笔者在《思修》与《毛》两门课的教学实践中,将近代史的有关个案融课堂教学,起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也激发了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

比如,我们在思政课程中采取新闻播报的形式,思修课采取“历史上的今天”板块,介绍一些历史常识;《毛》课程中采取演讲革命历史故事的方式,以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深刻理解。同时,我们在课程的有关章节中将近代历史文化的有关内容与专题与相关的篇目相融合,例如,我们尝试将詹天佑、黄炎培、陶行知的爱国主义精神融入到爱国主义一章中,这样,就是结合具体的案例教学,能够进一步加深爱国主义相关内容的深刻理解。

第二,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已经开设或准备开设有关的选修课程。

目前,我们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开设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明中国通史》两门选修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我们按照本科教学大纲的要求来执行,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指定教材,采用课堂教学、课内研讨、专题调查、校外实践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在我校的实践中,该课程的开始也是思政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满足了我校学生学习的需要;同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强化了应试的环节,增加学生参加本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自考的通过率,也为他们进一步的学习及参加学校有关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储备。

第三,学校铁路文化研究中心、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思政部、宣传部、团委紧密配合开设有关课题的研究并组织有关近代史有关的学术讲座。

例如,以笔者所在学校的专业特点而言,我们认为强化近代铁路史的研究与教学也是学校专业及加强思政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中国近代铁路史在诸多方面与中国近代史紧密的结合起来,加强铁路史的教学与研究,既是结合学校特色的思政创新模式之一,也是增强学校“铁路文化”的重要方面;思政部“星空讲堂”、“形势与政策”课开展有关南京大屠杀、、近代中国有关专题的学术讲座,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成为补充思政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四、结论

综上所述,高职高专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一线基础工作,成为现代“蓝领工人”,也是未来工人阶级的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因此带领他们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对社会的长久发展来说就显得十分重要。贯彻中央精神,我们认为高职高专学校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与“中国梦”理想的构建也是一脉相承的,也是全面推进“青马工程”的战略需要。

笔者认为高职高专院校思政课若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融入必修课程的教学,既体现思政教学的继承性,活跃校园文化,也将进一步促进学校的思政教学,促进中国近现代史等相关学科的研究,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对提高未来工人的思想素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R].2013年8月19日.

[2]明成满,张萍.利用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学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党史文苑,2012(4).

了解学校历史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民办高职;历史课程;思考

历史课程不论在任何国家都是一门基础的必修的课程,对于社会具有巨大的推动意义。但是这个作用不是短时期内所能显现出来的,是潜移默化的。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历史课程由于它自身的原因,越来越受到轻视,有的学校开始削减历史专业招生数量,有的学校甚至取消历史课程,尤其是在民办高职院校中,这种情况更加普遍。长期的重理轻文观念,民办院校的资金问题,加上高职院校培养方式的侧重点不同,导致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人文素质、历史常识比较欠缺。同志曾强调:“文学的学生要学些自然科学的知识,理科学生要学些人文科学的知识。”要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就要增加或者改革课程,开设与历史课程相关的如“中国历史文化”“中国近代史”作为选修课,甚至必修课,使学生通过学习丰富自身历史文化知识,并且能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历史的经验中吸取教训,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

1.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缺乏历史教育的原因分析

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缺乏历史文化教育,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原因:

(1)民办高职院校学生自身和学制原因导致缺乏相应的历史教育。民办高职院校在录取中属于第三批录取,并且很多学生是通过中专途径考试进来的,接受的历史教育和其他普通高中不一样。尽管高考把历史文化课作为文综之一列入高考内容,但是在文科生看来,历史的学习基本上靠的就是不厌其烦的背诵,很多同学因此对历史失去了兴趣,所以高中阶段的历史教育并没有发挥出来历史学科应有的魅力及作用。笔者在与学生日常交往中发现,很多学生“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大部分学生认为历史已经过时,没有任何现实的指导意义。甚至有的学生连朝代的更替都难以分清,更不要说“三皇五帝”“十三经”。因此,民办高职院校开设历史及历史文化课程具有极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家庭教育中历史教育缺失。目前在校大学生的父母,大多都出生在20世纪70年代,那个时代的教育是割断历史的教育,历史被贴上阶级斗争的标签。改革开放以后,才是他们接受中学、大学教育的时期,尽管国家对青年提出了“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教育要求,但是,中学阶段的“有文化”教育主要是应试教育,历史教育毫无疑问地被列入应试内容,但由于教材的编写、主导思想的影响,历史课程的学习并没有脱离阶级斗争的范围。那个时候,大学尚未普及,进入大学的青年比例较小。同时他们的青年时代正是改革开放开启的时代,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有大量的年轻人投入商品经济大潮中,这些人很少接触到文化教育,尤其是历史理论的学习。即使进入大学读书的人,大学阶段的“有文化”教育也只是“科学文化知识”学科教育和专业教育。因此,这些父母本身的历史教育缺失,根本没有能力对孩子进行历史文化教育,从而造成现在在校大学生在家庭教育中缺失此类教育。

(3)社会教育中历史教育缺失。现在在校的大学生,大多是“90后”,“变态”的素质教育和“变形”的应试教育成为他们的主流社会教育。各种美术、乐器培训班打着素质教育的幌子,瞄准了父母的钱包,各种“奥数”“英语”培训班对接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的心理需求。“90后”孩子(主要是城市孩子)中小学阶段的社会教育基本上是在父母胁迫下接受各类社会培训的教育。同时,这一阶段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图书本来就不多,而家长又把这类书当作“闲书”“杂书”,列为“禁读物”,中小学教辅类图书应运而生,成了家长积极为孩子购买的阅读品。广播、电视、网络、音像等媒体本来是进行历史文化教育的载体,但是,承载优秀历史教育的电视作品本来就不多,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多是七拼八凑,甚至完全对历史不负责任的戏说。网络文化的盛行也给历史文化的普及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网络文化具有开放性、即时性、创新性、自由性、平等性等特点,随着这些孩子自主意识不断增强,价值追求更加多元化,个性特点更加突出,他们开始迷恋网络,包括网络游戏、网络小说等,尤其是网络上的快餐文化。因此诸多因素造成了“90后”的孩子在社会教育层面严重缺乏优秀的历史教育。

(4)从民办高职院校本身来讲,职业院校注重的是以就业为中心,“工学结合”的教学方式,往往忽视了人文学科,尤其是历史学科的投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国历史文化”都是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出现的,大多数高职院校很少有此类课程的专任教师,这些与历史相关的课程都是由文科相关专业如语文、思想政治课的教师在担任。中国的历史不论古代史还是近现代史,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叶茂根深,要讲好这门课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所以民办院校在师资方面是有所欠缺的。从另一个方面来讲,民办高职院校的建设起步晚,开设的课程更加注重投入产出比,因为人文学科尤其是历史学科的投入无法在近期得到相应的回报,因而在经费压力下许多民办高职院校被迫放弃这些课程。

2.民办高职院校开设历史课程的重要性分析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民办高职院校对完善历史及其历史文化教育的认识深度,决定着教育的行动与效果。笔者认为,完善历史文化教育对民办高职院校重要性有三点:

(1)高校有四大功能,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开展历史文化教育课程,是高校四项功能的综合体现之一。开展历史文化教育的效果,不仅是一所民办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标志,也决定着它对国家和社会贡献的程度。

(2)宏观上讲,历史文化教育直接的作用就是弘扬爱国主义传统,培育民族精神。历史和爱国主义是互为表里。古人讲:“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才,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一个人、一个民族如果不了解自己国家、民族的历史,故步自封,闭目塞听,爱国主义就不可能得到弘扬。我们要利用中华民族优秀的爱国英雄主义思想,对学生进行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培养,增强“90后”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是功在千秋的大事。

(3)从学生个体来讲,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教育既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切入点。历史教育中亦有道德教育的范畴。道德是教育的生命。四书五经中《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立德树人,就是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褒扬真善美,辨别假恶丑,以人为镜,以史为鉴。使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基因永续,就是让学生永固文化根基,传承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及其道德素养。民办高职院校开展历史文化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既是职责所在,也是提升立德树人成效的最佳选择。

3.民办高职院校实现历史文化教育的途径

分析民办高职院校学生接受历史文化教育情况,是为了认清开设历史课程在当今教育改革中必要性和紧迫性,分析历史文化教育的作用,是为明确开展此项工作指明方向。因此要提高完善历史文化教育的自觉性、主动性和执行力,必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

(1)学校要制订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开设、完善历史文化教育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把此项工作列入学校一项重要工作进行安排和部署,明确此项工作是强力推进学生素质教育、时代教育、文化教育的大事。

(2)加强课程及教师队伍建设。学校要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统一开设“中国通史”“中国近现代史”等相关必修课、选修课,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开设“中国历史文化”选修课,理解中国古代历史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强化学生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校还应加强历史相关专业教师的引进,由于中国历史的悠久及内容的庞大复杂,一个教师往往难以完成整个的教学任务,需要引进多个放心的教师组成一个团队,才能取得预期的授课效果。

(3)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历史教育的紧密结合。学校要深入挖掘中国古代及近现代历史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资源,尤其是近代以来的民主革命斗争及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进一步丰富高职院校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

(4)坚持历史及历史文化教育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学校应围绕“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要求,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切入点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引导学生认识、认同中国梦,以祖国的繁荣昌盛为最大光荣,以国家的衰落为最大的耻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学校还应围绕“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让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学会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爱幼、扶残济困、关心社会、尊重自然,培育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生态文明意识,浇铸其乐于奉献、热爱公益慈善的道德魂;学校还要围绕“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让学生明辨是非,止于至善,坚韧豁达、奋发向上,形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心理品格,培养格物致知、敢为人先的创造力。

总之,民办教育发展初期由于受到多方面的条件的限制,人文学科的建设在一定时期内会受到忽视,但是当民办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必然需要更加注重内涵的建设。作为文化教育阵地的民办教育,为国家的建设培养技能人才的同时,应加强人文学科,尤其是历史学科的教育,努力提高民办院校学生文化水平、文化修养,提高学校竞争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5-05.

[2]陈鉴,王晓辉.高校历史教育的德育功能[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1).

[3]赵燕玲.大学历史课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J].青海师专学报,2002(02).

了解学校历史的意义范文篇3

一、当代大学生中国近现代史教育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高校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国近现代史教育是这一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时局变化,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历经新民主主义论、社会主义教育、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思想概论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变化和调整,课程内容也不断增减、修改、充实,对于历代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对党史的研究、学习、宣传和教育,高度重视运用党的历史经验和总结党的新鲜经验来服务于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大局。多次要求学习党的历史,指出:“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道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邓小平提出青年人要了解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强调:“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是一部蕴含和体现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活生生的教科书。”指出:“只有铭记历史,特别是铭记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中国革命史,才能深刻了解过去、全面把握现在、正确创造未来。”[2]中国近现代史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所发挥的作用可见一斑。他们的观点直接指明了近现代史教育的重要性。因此,中国近现代史要着眼于从历史角度来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核心价值体系,将党的历史与思想政治教育等先进文化有机结合,逐步培育和形成内涵丰富的党史文化,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据观察,我们大部分大学生都很热爱自己的国家,希望能够为国家繁荣发展做贡献。例如汶川大地震的救援活动中以及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中,大多数青年志愿者是来自不同院校的在校大学生。但是,随着国际格局的变化,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一些需要通过深入研究加以解决的新问题。首先,全球化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影响是多方位的,开放的信息、文化的输入和多元的价值观特征,直接影响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全球化在推进多元文化交汇的同时,也带来了文化冲撞,使得全球化下的文化传播更多地表现为文化渗透或文化扩张,其实质是价值观的推行和扩张,是发达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输出,这个现象对我国大学生的一些价值观存在一定的影响。其次,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心理承受能力、客观认识问题方面存在着一些偏差,由于社会经验的欠缺,思想方法的不成熟,他们在思想意识领域政治敏感性不强。特别是一些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类的大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很不了解。可见,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也存在着很多令人担忧的问题。

那么,中国近现代史作为一门以史学为基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问题应当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和潜心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中国近现代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体现

一位英国历史学家这样说:“没有政治科学的历史无果,没有历史科学的政治科学无根。”[3]可以说,这句话深刻地说明了历史科学与政治科学的密切关系,治史的目的是为现实政治服务。近现代史教育不仅是一般的历史知识教育或学术教育,而且也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它主要从历史教育的角度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近现代史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渗透功能,对培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民族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学习中国近现代史,了解国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弘扬民精神。

学习了中国近现代史,才能了解到正是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入侵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和灾难,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从林则徐的“虎门硝烟”、关天培的壮烈殉国、左宗棠的收复新疆、冯子才七旬上阵取得镇南关大捷到杨靖宇的东北抗日、方振武的毁家纾难、佟麟阁的以死报国和张自忠的壮烈捐躯,无不是动人心魄、感人肺腑的爱国主义壮丽诗篇的充分彰显;从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太平天国农民运动转战大半个中国,威震京津到义和团的“扶清灭洋”、台湾人民的反日斗争,无不是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最佳体现。在民族精神方面,我们有可贵的井冈山精神和长征精神,意在提高大学生不畏艰难险阻,克服重重困难,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和培养大学生的无私奉献,积极乐观的精神。还有受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者迫害所表现出的革命精神,意在帮助大学生树立分清是非、无所畏惧的正确的挫折观。再比如说亲属为革命牺牲及表现出的矢志不渝坚韧顽强的精神,意在提高大学生临危不惧的品质和忍受痛苦的心理承受能力等培养爱国主义观念。在中华民族延绵不断的历史文化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爱国主义观念,历来就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柱,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在这些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下,我们会牢记历史,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自觉地增强凝聚力和生命力。

2.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政治教育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曾讲过:“历史是一面应照现实的明镜,也是一本最富哲理的教科书。”他还说:“回顾历史、总结经验,是为了加深对客观事物规律性的认识,是为了更好地面对现实,立足现实,指导现实”。

[4]教学中把解析历史问题和分析社会现实联系起来,为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方法论指导和重要启迪。比如,我们可以运用英雄人物榜样的力量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针对西方帝国主义通过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对中华民族进行掠夺和压迫,中华民族奋起反抗,争取民族解放的正义斗争,对大学生进行忧患意识和民族责任感教育;对于洋务派创建民族军事工业,中国商人开办民族产业的一系列行为可以对大学生起到创新教育的作用,他告诉大学生群体中国的社会需要变革穿心才有出路,正如启超先生所说“变则通,通则久”。

3.以历史的思维来审视并解决现实问题,为未来的建设吸取经验和教训

从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洋务运动倡导的“西学为用”,从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试图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到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向往在中国建立共和体制,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到中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康庄大道,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挫折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都说明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是在以开放的意识、改革的理念来探索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道路。百年历史它包含着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艰难历程,从器物方面的引进到制度方面的学习进而到文化方面的学习,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引进了马克思主义。今天我们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也是晚清时期闭关锁国而走向衰落的百年历史留给我们的一个深刻教训和经验。从1840年开始这一百多年里,中国人经历了许多的波折,鸦片战争的割地赔款、巴黎和会谈判的失败、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入侵、三年的国共内战、新中国的建立、十年、现代化建设的挫折,在这种种的历史背后,都有着血一样的教训。学习这段历史,就是让学生认识到我们有义务去珍惜无数的先辈用血泪换来的今天的新生活;要让学生们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肩上的复兴中华民族的重任,为了祖国的腾飞,更要奋发努力;要让他们吸取经验和教训而不再重蹈覆辙;同时也为了给学生增加忧患意识,让他们牢记这百年的荣辱与奋争。

三、多渠道多方法把中国近现代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1.高校成为弘扬党史文化的重要阵地。

高等院校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运而生并逐步确立起较完备的课程体系。此外,在大学校园建设中,近现代史教育元素往往缺失。在一个个大学城,更多的是充满现代性和时尚元素的大楼,千校一面,而鲜有蕴涵着历史教育元素的标志性建筑或场所。校园建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物态载体,它可以发挥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2.突出重点、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近现代史教学可以和多媒体教学结合应用,利用图片、视频、影片给学生以直观的认识,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开展文化月等各种活动,从校内走到校外,对广大群众进行爱国主义的宣传教育等等。

3.提升任课教师的政治敏锐性。

任课教师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文件为立足点,深刻了解和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题、主线,这是中国近现代史教学的基础;其次,教师要对历史知识和所涉及的理论有深入的研究,教师应该善于在通俗平实的史实中挖掘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利用图片、视频、影片给学生以直观的认识。深入开发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增强师生的互动性,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以便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最后,利用爱国主义示范教育基地和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积极探索,大力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的活动,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优势,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新方法和新途径,进一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动与红色资源地区的沟通联系,共同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4.史政结合

教材和教师都应该善于在通俗平实的史实中挖掘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是以中国这一百多年经历的史实为主线的,但是为什么将这门课程加在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中,怎样将近现代史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这就要看教师在授课时的教学方法了。这并不是一门单纯的历史,而是要将史政结合起来,讲史实的同时要将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寓于其中,通过讲授一些历史事件,用爱国主义历史人物的情操来熏陶学生,帮助学生树立理想、激发爱国热情;要以理论的高度从史实中的一些事件中提炼出一些经验教训,教授给学生;要用历史联系实际,用史实来告诉学生我们是怎样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我们将来应该怎样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这样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有些教师单纯为了迎合学生的喜好将正史野史都讲授进去,将这门课仅仅变成了历史课,这样做就违背了将这门课程设置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初衷。

在新世纪的今天,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同样对大学生起到爱国主义教育等的重要职能,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努力创新方式、方法,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觉悟的科学化水平而努力,这也是新世纪中国近现代史教育的职责。

[参考文献]

[1]姬丽萍.新中国成立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内中国近现代史教育的演进[J].中共党史研究,2010,11:28.

[2]李卫红.弘扬党史文化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共党史研究,2012,10:16.

[3]莱斯利・里普森.政治学中的重大问题〔M〕.刘晓,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16

[4].会见参加中国抗日战争的俄罗斯老战士代表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5-09(1).

[5]周普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研究与实践[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6:130-134.

[6]重庆红色资源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作用研究_徐美英.caj.

[7]林雨菲.中国近现代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浅探[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1:75-76.

[8]李妍.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浅谈高等院校中国近现代史教育的立足点[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02:30-31.

[9]彭平一.中国近现代史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7,01:63-66

[10]王红霞.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分析――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03:55-57.

[11]吴善波.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04:48-49.

[12]刘军.加强大学生中国近现代史教育推进思想政治教育[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S1:94-95.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可再生能源研究报告范例(12篇)

    - 阅0

    可再生能源研究报告范文〔关键词〕新兴信息技术;图书馆;应用趋势;地平线报告;启示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6.03.014〔中图分类号〕G25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

    新农村建设的好处范例(12篇)

    - 阅0

    新农村建设的好处范文一、指导思想以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