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范例(12篇)

来源:网络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范文篇1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产品品牌;具体措施

中图分类号:F7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7-0174-03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容及特征

企业要想在市场上长盛不衰,必须具备核心竞争力。企业是一系列资源的集合体,企业能力表现为整合一组资源从事经营活动的有效性和效率。当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形成企业的核心能力时,就形成了超越对手的竞争优势,形成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由美国密执安大学商业管理研究院管理学教授普拉哈拉德和英国伦敦商学院的战略管理学院教授哈梅尔于1990年首次提出的。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是在一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术,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术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它使公司在某一特定领域内成为领先者。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包括核心资源和核心能力,其本质是企业通过核心资源和核心能力进行整合而获得的能力。核心资源是指那些难以复制并能够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包括有型资产和无形资产。例如,基础设施、知识产权、销售网络、品牌和信誉、客户信息等。拥有畅达的销售网络,过硬的品牌和信誉,丰富的客户信息,无疑是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性资源。而核心能力是技术能力、商业能力和管理能力的总称。技术能力是在物质开采、加工转换、组合利用方面的能力,包括产品开发、工艺实现等,技术能力是企业核心能力的基础,尤其是对制造业更为重要。商业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内容,多样的促销手段,准确的市场定位是企业赢得市场的重要法宝。管理能力是对集体活动配置资源、建立秩序、营造氛围以实现预定目标的能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在顾客价值方面。对顾客所看重的价值――顾客的核心利益能作出关键性的贡献,能为企业创造超额利润;二是在差异化优势方面,能在竞争中表现出自己的独特之处,而这种独特性竞争对手难以模仿、替代或要付出巨大的成本;三是在延展性方面,能够不断地开发出新产品和新服务以满足顾客的需要,具有旺盛、持久发展的生命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创造竞争优势的源泉。世界著名的企业几乎都在产品开发、技术创新、管理方式、市场营销、品牌形象、顾客服务等方面具有独特专长,从而形成核心竞争力,取得了竞争的绝对优势。

二、产品品牌内涵及建设品牌的必要性

任何一个具有强大竞争优势的企业,都不可能只拥有单一的竞争能力,其竞争能力往往表现为复合型的聚合式的集群,但其中总有某一种竞争能力表现得特别显眼。那就是企业的产品品牌。名优品牌是企业多年培育积累的结果,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集中体现。

(一)产品品牌的内涵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表现为一种强势品牌及品牌组合,而这种强势品牌往往与强大的产品创新和研发创新紧密联系在一起,使这种产品成为一种历经多年而不衰的畅销产品。如德国奔驰汽车公司自1893年成立以来,奔驰汽车就以其无可匹敌的品牌和质量优势成为权利和地位的象征。以其座位用料为例,羊毛要从新西兰进口,纺织时还要掺入中国的真丝以及印度的羊绒;皮革要选用德国南部地区的公牛皮,确定皮革供应点后又要求在饲养过程中防止出现外伤和寄生虫;座椅制成后还要用红外线照射器把皮椅上的皱褶熨平。耐克公司能够在制鞋业成为“领头羊”,其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强大的品牌威力上。

什么是品牌呢?《现代汉语词典》虽然未见“品牌”一词,但是“品牌”已是被现代社会广泛认可和使用的商业术语。“品”即物品、品级和品质,指具有一定质量品级的商品;“牌”即牌子,也就是商品的牌子。“品牌”即企业为自己生产的具有一定质量品级的商品而专门设计的牌子。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认为,品牌是一种名称、名词、标记、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借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销售者的产品,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区别开来,从感性的角度看,品牌是一个产品或一个企业在视觉、情感、理念和文化等方面的综合形象,是企业价值观的体现,是企业对社会的一种承诺,表达了企业存在的理由,代表独特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目的。从品牌的定义可以得出品牌的特点:第一是具有排他性。品牌所表达的理念和价值取向对具有相同的理念和价值取向的消费者具有“锁定”效应,当消费者在同种产品或同类产品中进行挑选时,对一种品牌的认同意味着对其他品牌的不认同。第二是品牌具有价值。美国的可口可乐公司品牌价值高达838亿美元。第三是品牌具有丰富的内涵。不同于名称或标记外在所表现的那样,品牌不仅仅是一种产品区别于其他产品的标志,一个品牌之所以能吸引消费者,除了它本身的产品质量和产品的一些特点外,在这个品牌背后更有许多的附加价值,或者叫无形价值。这些无形的价值包括文化、生活方式,还有一些是历史遗产。这正是品牌吸引人的地方。第四是品牌的塑造需要一个过程。在美国创立一个品牌需要1亿美元左右,在中国最少需要5000万元,时间至少需要三年以上。

品牌是一种产品乃至一个企业区别于其他产品和企业的标志。品牌建设涉及到企业的形象、企业文化、哲学理念的传递与顾客价值创造过程。对企业而言,它代表了一种潜在的竞争力与获利能力。对消费者而言,它是质量与信誉的保证,减少了消费者的购买成本与风险。因此,品牌为企业带来的利益是内在而持久的,品牌经营与品牌战略应成为企业发展的根本任务。品牌战略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没有品牌战略,就难以形成持久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一般竞争力的企业未必要有品牌战略,但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必然是没有品牌战略的企业。品牌是企业竞争力的综合表现,品牌作为高品质,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是一个企业永恒的竞争力。争创品牌,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重要手段。

(二)建设企业产品品牌的必要性

企业产品品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是其载体,核心竞争力以产品品牌为基础,产品品牌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并决定着企业价值的高低。产品品牌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1.创造和提升企业产品品牌能力的大小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体现。作为建立在企业核心资源基础上的智力、技术、产品、管理、文化等综合优势在市场上的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特的一组技能和知识的集合。这种能力使企业能长期保持其竞争优势,因而是一种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盈利能力的扩大和价值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所拥有的产品品牌本身的价值。有资料表明,20世纪初,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只有5%依靠科技进步,而现在这一比例在发达国家已达70%~80%。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谁掌握的品牌越多,谁就会走在世界经济的前列。因此,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小的关键是企业所拥有和创造的产品品牌的强弱,企业为了保持其竞争优势和盈利能力,就必须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创造和形成品牌优势,以形成企业盈利的独特优势。

2.促使企业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粗放型增长方式实质是单纯以数量的增长速度为中心,即单纯数量扩张型的增长方式。集约型增长方式实质是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中心,即质量效益型的增长方式。过去单纯考核企业的产量,现在考核的是企业的产量与质量的积指标。企业产品的“品牌”是一个国家、地区企业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有了“品牌”,企业的商品才有了具体目标,企业的品牌战略才落到实处。而一般的品牌只是一种识别不同企业和产品的标志而已,企业所拥有的这类品牌再多也不能体现其品牌的真正价值。品牌只有成长为名牌,才具有非名牌所不具备的无形资产价值。企业为了保住品牌,或为了更好地实行名牌战略,就不得不放弃过去的一味数量上扩张,而必须走上注重产品的质量、性能,走上技术集约化的道路。必须通过不断地开发新技术,并使新技术能适时应用于新产品,才能使品牌在市场上有持久的生命力。

3.有助于形成产品差异,扩大本企业产品与其他企业产品价值的势差。企业的品牌代表了企业的价值取向,向消费者传递了自己的价值标准和文化底蕴,也是企业区别于其他企业的显著性标志。在细分化的市场中,企业通过产品和品牌的个性来迎合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习惯和特征;反过来,具有同质性的消费者群正是依据个性化的品牌来实现生理尤其是心理需求的。成功的品牌定位架起了企业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桥梁,双方各取所需,当然最大的受惠方莫过于企业了。拥有自己的品牌,不仅有效地实现企业的战略定位,而且传递给消费者不同的顾客价值,有助于拉近企业与消费者的距离;有利于强化顾客对产品的联想,增强其购买本企业产品的专注性。

4.企业产品品牌建设的发展,也是企业整体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企业为了推出新产品以拓展市场和扩大利润增长空间,往往会采取充分开发和利用原有品牌资源的品牌扩张策略。而品牌扩张的成功反过来提高品牌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进而提升了品牌价值,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品牌建设给企业带来了信誉,一方面吸引了顾客的注意,建立顾客与企业之间的联系,降低双方的交易费用,形成了顾客的心理产品差别;另一方面品牌还有聚集企业资产,起着盘活企业资产,整合企业经营的作用。因此当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经形成的时候,应该充分利用并保持其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创造出更多的最终产品和服务。当企业的竞争范围发生变化时,应该及时调整,进入新一轮的挖掘、培养阶段,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建设品牌,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具体措施

品牌是企业综合实力的象征,是企业的各种要素的浓缩载体。品牌经营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外在表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是品牌经营的目的与归宿。企业必须正确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笔者认为,建设品牌,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强化品牌意识,深化品牌的内涵。既然品牌与企业的命运息息相关,那么当企业面对不同的市场环境和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时,品牌也必须适应新的需要,品牌形象的创新和更新就成为品牌策划的至关重要的问题。品牌延伸是否成功与企业的实力及形象有很大关系,尤其是在国内市场,产品质量与广大消费者的期望还有一定的距离,企业经营不规范仍普遍存在,公司在消费者和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实力和形象,如对公司其他产品是否满意、质量是否可靠、是否信赖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消费者是否愿意接受延伸产品。“变革大师”佐治亚州大学教授罗伯特・戈连比耶夭斯基说过,“企业革新的关键在于价值观重塑”。因此,要打造企业的光环,就必须革新经营者的意识。

首先,要明确现在人们的消费观念已发生了根本转变――物质效用与形象效用并重,且形象效用起主导地位。企业提供的不仅仅是实实在在的产品,而且包括产品形象为核心的一个集束产品与服务。企业必须通过规范化管理,调动每个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使企业各职能部门的经营能有效地运作。通过社会公众对企业的认同和关注,建立理想的企业形象。如20世纪90年代初,经过深入调研,海尔将企业名称简化为”海尔集团“,以英文标识”Haier“为主识别文字标志,实现了商标标志与企业简称的统一。在设计上实现了简洁、稳重、大气、信赖感和国际化,建立起长期稳固的视觉形象,为海尔品牌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形象基础。

其次,企业要想得到长久的发展就必须以提升其核心竞争力为目的,进行品牌建设。

品牌建设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是一个受时间、营销环境、消费者群体等发生改进的过程。企业要持续获得竞争优势,必须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目的,加强企业的物质文化建设,赢得企业和产品的竞争优势。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学习力企业创新

在经济全球化和竞争白热化的现代市场中,所有企业都试图寻找到创新的制胜基础,而核心竞争力的挖掘、培育和其作用的充分发挥为企业这一愿望的实现提供了条件。在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核心竞争力的挖掘和培育有其新的特点和要求。

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再认识

核心竞争力最早是由美国的普拉哈拉德和加里·哈默于1990年在著名的《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提出来的。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指组织中积累的学习能力,特别是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集成多种技术流派的学习能力,它是组织内部知识的汇总,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技能和融合多种技术的汇总。核心竞争力具有三个典型特征:明显的竞争优势、扩展应用的潜力、竞争对手难以模仿。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力量,是形成企业竞争优势的综合能力。而美国的麦肯锡咨询公司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能力”。

在随后各种对核心竞争力的研究中,出现了多种观点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影响力的主要有:雷纳德·巴顿的基于知识的核心竞争力,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具有企业特性的、不易交易的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企业专有的知识和信息,是企业所拥有的提供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学习是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拉法和佐罗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不仅存在于企业的业务操作子系统中,也存在于企业的文化系统中,植根于复杂的人与人以及人与环境的关系中。企业核心竞争力蕴藏在企业的文化中,渗透到整个组织中,在组织内达成共识,为企业组织成员深刻理解并指导行动的企业文化,为形成不可模拟的核心竞争力奠定了基础。威廉·波格纳和霍瓦德·索马斯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专有技能与竞争对手相比能够更好地指导企业实现尽可能高的顾客满意度的认知,包括技能、隐形知识和企业价值观等等。

综上所述,人们对核心竞争力的理解不同,则认为核心竞争力的构筑基础和方式也各异。事实上,在企业竞争力新解中,将企业竞争力分为一般竞争力、比较优势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比较竞争力是指在市场竞争领域中一组较同行业有明显优势的能力,它包括:人才聚合力、新产品开发力、质量保证能力、营销能力、品牌信誉度、成本及价格优势。一般竞争力是基础,是所有企业应具备的能力,若企业不具有这些能力,就无法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在一般竞争力的基础上通过识别、培育和发展可产生出比较优势竞争力,大多数企业可完成这一过程。在一段时间内保持比较优势竞争力,立足于市场的需求和顾客的期望,企业就能发展。长期而言,只有少数培育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才能长盛不衰。

进入21世纪的知识经济社会,知识是社会经济赖以发展的基础,因此,知识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主要途径。这种知识不仅是明晰知识(或称显形知识),更多的是默会知识(或称隐形知识),它是企业进行日常运营和竞争的最主要知识和武器。然而,这些知识需要企业不断的通过学习和领会来掌握的,并在不断地运用和实践中予以巩固。因此,学习力的强弱是衡量一个企业能否进行学习、学习效果如何、是否具有创新能力、能否适应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同时,在知识经济社会中,企业应挖掘和培育自己基于学习力的核心竞争力,只有这种竞争力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才能成为企业不断创新、赢得竞争的核心竞争力。

基于学习力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内涵

纵观众多管理学家和学者的研究,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其框架结构至今虽没有统一的理论,但对其特征的认识却基本一致,即有价值性、独特性、延展性、动态性和长期培育性。核心竞争力的这些特征说明其不仅对企业且对于顾客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是企业最为核心的能力,不能为其他企业所模仿,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即呈现出动态性。同时,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需要企业花费较长的时间和较多的精力,不可能一蹴而就。

经过以上核心竞争力的特征分析可以发现,企业内有三个层面上的能力具备了这五个特征,即企业文化力、学习力和创新力。这三力对于企业竞争优势的产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核心竞争力正是这三力有机结合构成的企业竞争优势的能量源。在核心竞争力内部,企业文化力铸成了学习力和创新力的环境和基础;学习力位于文化力和创新力之间,是它们的桥梁和纽带,更是创新力的直接动力源,它使企业获得知识的积累,为创新力提供了知识基础;创新力在核心竞争力的最上层,它能使企业形成核心专长,使企业最终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因此,文化力、学习力和创新力三力叠合成塔式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真正本源,而学习力则是直接动力源和推进器。特别是在知识经济社会中,企业核心能力表现为知识、经验和技能等,学习力的推进器和动力源作用更为明显。这些知识、技能和经验要通过组织的不断学习来获得和更新。如果把组织中的个人通过学习获得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等转变成为能力“基因”,那么,企业组织中一个团队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知识体系就构成了单项核心能力,而整个组织的学习则整合单项核心能力,构成了一个能力体系,形成了企业整体核心能力。企业的学习力最终是通过创新力表现出来的,创新力的表现远不止技术创新,还包括组织的创新、管理的创新和价值的创新等,这些创新是企业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最终培育而成。

这种基于学习力为直接动力源和推进器的核心竞争力,能够为企业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增强应变力,为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提供知识基础(包括明晰知识和默会知识),为企业获取市场、赢得竞争和不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因此,企业要不断提升组织学习力。

基于学习力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途径

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学习力是企业制胜的利器,正如彼得·圣吉强调的“未来唯一竞争优势是比你的对手学得更快的能力”。因此,企业应提升学习力培育核心竞争力,主要途径如下:

锻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创建学习型组织。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的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它培养了员工积极性的动力,是员工积极性、创造性的根源,它能够将全体员工的事业心和成功欲望化为具体的奋斗目标、信条和行为准则。积极向上的、奋进的企业文化激励着企业所有成员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超越自己,这样良好的企业文化是形成学习力的核心竞争力所必须的环境。因此,企业应锻造奋发向上的组织文化,创建学习型组织,通过系统学习和在干中学打造旺盛学习力的学习团队。

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塑造一流人力资源。核心竞争力是一系列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等的组合优势,其最终是要通过员工来实现的。基于学习力的核心竞争力更是如此,特别是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型员工是企业最为重要的人力资源。由于知识型员工综合素质的大幅提高,其能够进行自我学习、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他们在感知自我社会角色和价值等方面也更加敏感。因此,企业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为员工塑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适当地放权,使员工间能够相互学习、共同学习,能够不断拓展自己知识、技能,与企业共同成长。

加强知识管理。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源。而对于学习力的核心竞争力来说,其主要是通过知识形成自己核心竞争力的。这种知识不仅是书本知识及其他可以名言的知识(即明晰知识),更多的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各种知识、技能等(即默会知识),企业应通过知识管理,促使组织内员工不断地自我学习和相互学习,特别是知识在组织内的相互交流和碰撞,运用知识来衍生知识,以形成本企业专有的不可为其他企业所模仿的诀窍性知识。知识管理所应关注的是企业内知识的生产、交流和应用,特别是明晰知识和默会知识的相互转化,使知识主体在相互学习、交流和运用中,为企业创造大量的效用。

不断创新。创新是企业学习力的进一步延展和升华。组织在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将已有知识进行综合发展,创造出新的更为先进的知识,才能使企业最终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创新是在企业学习了大量知识的基础上,特别是对默会知识的吸收、理解和运用,能够激发知识的创新、技术的创新、管理的创新和制度的创新等,形成本企业所特有的各种创新成果,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来说,在不断创新的同时,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这样可以形成壁垒,以阻碍别的企业进入,甚至是偷窃本企业的创新成果。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培育需要较长的时间,具体可以使用如下几种方式。当然,方式不同所需时间各异,效果也各不相同。

内部提升。企业可以在领导者的带领下,通过内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大力培植团队学习意识,树立先进的学习理念,从而重新塑造学习主体,创建学习型组织。通过组织学习,获得组织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知识、经验和技能等,并能积极创新形成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适应组织内外不断变化的环境。当然,这种方式需要企业付诸很大的努力,且时间也比较长,但它能够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利益,因为在学习力提升的过程中,组织通过不断学习、实践,获得了大量的经验,同时,保密性较好,不易为其他企业所模仿。

外部兼并。可以通过兼并其他一些具有旺盛学习力的企业,能较快地获取这种学习力的核心竞争力,但是,兼并后不同企业间由于文化、习惯、工作方式等差异的磨合可能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范文篇3

[关键词]: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7-0668(2008)100025-02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达到高潮,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来,竞争更为激烈,全球化使各国的企业直接面对全球的竞争对手,要与最强大的竞争对手竞争。有竞争才会有动力,才能推动我国企业快速发展。只有积极备战才能有生存的希望。严酷的竞争迫使每一家企业必须重新思考自身的竞争战略,任何企业都不可能在所有的领域中同时成为优胜者。它要想做强、做大,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只有扬长避短,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近而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

一、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及特征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然而它本身不会自动转化成竞争优势。如果没有相应的机制和条件加以支持,核心竞争力将一无是处,毫无价值。也正是基于这一点,如今人们又把核心竞争力的外延拓展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包括各个职能系统,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主要局限在研究技术和产品开发上。

明确核心竞争力的特征,有利于辨识企业内部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为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奠定基础。本人认为核心竞争力有以下特征:

一是具有潜在顾客价值特性,对顾客所看重的价值,即顾客核心利益,能做出关键性的贡献,能为企业提供进入不同市场的潜力;能为企业创造长期的竞争主动权,并能为企业创造超过同行业平均利润的超值利润。

二是具有难以复制性,核心竞争力具有差异优势,能让企业在竞争中表现出自己的独特之处,这种独特性可以表现为技术、成本、人力资源、组织管理等某一个方面,也可以使技术水平、研发能力、生产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的综合体现,是一组先进技术的和谐组合,而这种独特性使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复制或要付出巨大的成本(包括时间成本)。

三是具有集合性,一般情况下,它是企业内部不同能力的集成组合,很少有企业的单一能力,能够成为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它是企业跨部门人员不断学习、获得知识、共享知识和运用知识而形成的整合知识和技能;这也是为什么一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容易被其竞争对手模仿或复制的原因所在。单项能力比较容易模仿和复制,但是要仿制经过整合了的核心竞争力就困难得多,因为竞争力的整合机制和相关环境条件是难以模仿和复制的。

四是具有无形性,核心竞争力是在企业中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核心竞争力所涵盖的内容大多难以用语言和符号来形象地描述出来,必须经过它的载体如核心产品、相关管理等才能体现出来。这就决定了核心竞争力不可能离开载体而独立存在,从客观上决定了核心竞争力的不可复制性和不可交易性。

五是具有阶段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相对于其它企业的竞争能力而言的,是某一时期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的一种表现。但是这种优势地位并不是绝对稳定的,如果拥有竞争优势的企业不对现有的核心竞争力进行维护,并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那么这种竞争优势地位就有可能被竞争对手所取代。一般竞争力的生命周期分为:无竞争力阶段、一般竞争力阶段、核心竞争力形成阶段、核心竞争力成熟阶段、核心竞争力衰退阶段、核心竞争力再生阶段。

所谓企业竞争力实质上就是指企业配置和使用诸种生产要素的能力,而其中能使企业保持长期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明显优于且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能够不断提高顾客价值并能使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才是企业最关键的竞争力,亦即企业核心竞争力,也成为核心能力。概括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和理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基;核心竞争力是各种技术、技能和知识的有机综合体;核心竞争力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顾客所看重的价值;核心竞争力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并具有持久性和可延展性。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尽管我国许多企业离建立真正的核心竞争力还有距离,但未来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想法组织和提升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以特定的方式,沿着特定的轨道逐步积累和形成的,同时也是竞争对手难以观察到的,难以模仿的。因此,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关键在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只有通过不断创新,从各方面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为企业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1.制度创新是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保证。

制度的本质是指人与人之间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企业制度的作用是调节企业参与者之间的生产关系,最终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因此,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企业所反映的生产关系也相应地发生变化,企业制度也就应随之改变。如果企业制度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或者企业制度超越了企业发展的需要,都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制度的创新直接关系到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企业制度对企业的行为目标、企业内部各个机构权力与职责的划分和有效运转、企业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具有重要的影响。目前,我国的企业制度还存在许多不足,如政企不分、产权改革滞后、股权结构不合理、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等。因此,要培育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进行企业的制度创新,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使管理科学化、合理化、规范化,促进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

2.核心能力的培养

核心能力是多种能力、要素的组合,这些要素包括:1.独特的知识技能;2.物质系统;3.管理体制;4.价值文化。要获取这些要素,企业有两条途径:

(1)内部开发,挖掘企业现有和潜在的资源,包括核心人才培训与选拔、技能提高、管理体制完善等的方式。该方式费用低且对内其有激励作用,一旦形成很容易被企业控制极易变现可以为其带来很高效益。但速度慢机会成本可能很高。

(2)外部引进,包括引进人才技术和战略联盟两种,此方式速度快,但融合消化时间长、困难大,尤其是无形资产、文化价值等成份高的核心能力的迁移更具挑战性,在获取这些核心要素之后,企业必须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整合。一组分散的技术或专长是不成其为核心竞争力的,具有要素并不等于具备核心竞争力,要使专长在各部门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实现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结合实际情况将相对松散众多的专长转变成核心能力。

总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加入WTO,国家之间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企业之间的竞争上,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不再停留于规模、营销额和市场份额等指标体系上,而主要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展现。面对已经比我国企业强大和老练得多而又非常注重核心竞争力的国际对手,任何一个当代中国企业,只有抓紧时间苦练内功,提升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林叶.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现代管理科学,2004.1.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范文1篇4

论文摘要:并购已经成为了企业在竞争推动下保持稳定发展和实现扩张的一种重要方式。核心能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之源,基于核心能力的并购战略可以为企业赢得更强的竞争优势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核心能力的发展应该成为企业并购的主要动机和企业形成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

一、引言

企业并购最早发生于在19世纪后期的美国,上世纪后半叶以来,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并购已经成为欧美发达国家以及许多新必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并购浪潮席卷了全球汽车、金融、电信、传媒、医药以及石油等诸多行业领域。从现代经济发展史来看,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企业通过兼并其竞争对手而迅速发展成为规模庞人的企业。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乔治·斯蒂格勒甚至认为,没有一个美国人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兼并而成长起来的,儿乎没有一家大公司主要是靠内部扩展成长起来的。由此可见,在市场经济中,并购已经成为了企业在竞争推动下保持稳定发展和实现扩张的一种重要方式。

二、核心能力及其特征

l990年,prahalad&hamel发表《企业的核心能力》一文,提出“企业的核心能力”概念。他们认为,企业核心能力是持续竞争优势之源。基于prahlad&hamel的研究,barton(1992)认为,核心能力是使本公司区别于其它公司,亓对公司提供竞争优势的一种知识群,足一种行动能力,是一个组织长期形成专有能力,从而为顾客提供价值关键所在。synder&ebeling(1992)认为,核心能力是价值增值活动,这些价值增值活动能以比竞争者更低成本进行,而正是这些独特持续性活动构成了公司真正核心能力。国内较早提出核心能力的吴敬琏(1999)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的基础,是将技能、资产和运作机制有机融合的企业组织能力,是企业推行内部管理性战略和外部交易性战略的结果。

在对核心能力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学者们对其特征也进行了分析。scott·a·snell总结有关观点后认为,核心能力具有6大特征:(1)价值性。包含核心能力的产品可以让客户以更低价格亨受产品带来的价值,或以同样价格能享受更高价值,芹l最终使企业获得超额利润;(2)独特性。核心能力必须是独一无二的,如果许多竞争暂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核心能力,所谓核心能力就不存在;(3)不可模仿性。企业核心能力应具有壁垒特性,不被其他企业模仿;(4)不可替代性。寻找替代品或替代路径是竞争者在模仿对手不成功时的另一种尝试,而核心能力的不可替代性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最强有力的武器;(5)延展性。核心能力应具有延伸和拓展的功能。延伸指产品和服务的升级换代,拓展则是指开拓新产品和服务。核心能力应可以使企业在原有领域中保持持续竞争优势,也可以为创新、拓展新的相关市场提供支持;(6)动态性。企业核心能力是在企业长期的竞争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其动态演变是一种客观必然。

三、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并购战略

核心能力是企业产生经济租金的源泉,它使得企业在相关业务领域或市场能够形成长期的竞争优势,因此,培育、构建和拓展企业的核心能力就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内容和企业快速成长以及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

企业发展核心能力的基本途径有3种:一是通过企业组织内部的长期积累,逐步形成核心能力;二是与其它企、建立战略联盟,获取核心能力;三是并购其他企业,扩展企业边界,掌握对目标公司的控制权并在并购后实施有效整合,从而获取核心能力。其中,依靠内部自我发展企业核心能力要经历一个较长期的积累、学习过程,需要巨大的投人,成本较高,还往往受到企业技术、资金、人才等内部资源的限制,并且可能由于耗时较长而丧失市场机会或技术机会。同时,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也可能使得企业在构建核心能力的整个过程中要面临很多不确定因素;而通过与其他企业结成战略联盟,将有助于企业获得互补资源,以较低的成本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核心能力,但由于战略联盟成员之间的关系一般比较松散,内外环境的变化可能使得联盟很难长期维持,而企业也缺乏对于联盟成员及其核心能力的有效控制,难以形成稳定的核心能力并获得由其而产生的长期经济收益,还会面临联盟破裂后企业资源外流的潜在威胁;相比之下,并购则是企业发展核心能力的一种更为有效的方式。通过并购,企业可以迅速获得目标公司的实际控制权,同时也就取得了对于目标公司战略性资源的支配和控制权,从而保证企业能够在较短的时间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必要的核心能力要素,实现核心能力的复制和转移,并可以通过对资源的重组和整合而使核心能力得到稳固和强化,获取核心能力所带来的长期经济租金。

魏江等(2002)认为,从资源基础理论分析,资源过剩和资源稀缺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并购行为的发生。资源过剩背景下的扩张行为表现为通过核心能力的延伸和拓展,实现核心能力转化为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资源稀缺背景下的并购行为则表现为通过获取战略性互补资产实现核心能力的构筑和培育。通过并购,实现企业核心能力这样一种非竞争性资源的双向转移和整合,即并购企业可以将自己拥有的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和利用的“过剩”的核心能力拓展到目标企业,使核心能力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作用,使企业获得更高的收益;或者,企业可以获取被并购企业所拥有的独特知识、资源和技能乃至核心能力,在吸收、整合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自己的核心能力,形成长期竞争优势。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范文篇5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财务管理因素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如果想在这种环境下获得长远发展就必须提高本身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财务核心竞争力是自身的特点和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能够促使企业保持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所以提高财务核心竞争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和特征

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是企业的资金、财务文化以及财务管理,其来源是企业的财务资源和财务管理水平。综合起来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共同作用的结果。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是以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为核心,以财务管理制度为为保障,以财务资源为基本条件。故此,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是企业在管理财务、战略以及资源等方面的能力,集中反映了企业财务管理知识、管理方式以及企业财务文化。有利于直接有效了解公司的运营状态,有利于为企业的投资规划提供参考依据,有利于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特征是:价值优越性、持久性、协同性、差异性、不可交易性以及动态性等。这几方面的特征是企业为了提高企业财务抗风险能力所必需的特征。

二、影响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的因素

(1)企业管理理念和文化。在提高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过程中,可靠的制度固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还需要企业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来提供保障。企业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是企业的软生命,而且其特点又是不可复制和移植的,因此提升这两方面的能力在提高核心竞争力方面更不容易被别的企业模仿。而且,企业财务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又是源于企业全体员工长期的工作过程中形成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认同。

(2)财务信息系统。进入二十一世纪,信息在社会各个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然在企业管理中也不会例外。但是很多企业并没有对此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只是部分实行信息化管理,或者根本没有实行信息化管理,这也就意味着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落后,这对企业来言是极其危险的。例如有的企业的财务人员还采用人工录入财务信息的方式,企业财务人员的工作量很大并且容易出现失误。还有的企业虽然实行信息化管理,但是还是主要依赖于电子表格进行统计数据。这两者现象或者企业中其他类似的现象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更不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企业财务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还与财务学习能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目前,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的学习能力主要包括认知学习和博弈学习,这两面能力的提升能够使企业的财务人员快速而准确的掌握企业的财务知识和财务信息,从而有效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于创新能力分方面,更不用强调这种能力的重要性了。更何况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最主要体现在企业创新能力方面。培养企业的创新能力有助于提高企业应变各种环境的能力。

(4)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据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很多企业都缺乏一个健全完善的财务管理体制,这无疑不利于企业的运营管理工作,企业的各项财务能力和信息也不够统一和协调,财务管理体制中财务信息分析处理体制、财务控制体制以及风险预警体制都没有足够完善。这必然会降低企业的竞争力,也不利于企业获得更高的利益。

三、提高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1)创新财务管理理念,树立财务竞争力意识。首先企业应该对企业领导和员工普及企业核心竞争力相关的知识。让其树立起竞争意识;让其明白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各项生产与管理活动过程中产生的;让其明确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在企业生存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同时企业管理者要积极探索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不断创新企业的财务活动。使企业的每个参与者能够在平时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有意识的、主动的想办法提高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

(2)建立与完善财务信息系统。对于还没有采用信息管理的企业,要学习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知识,从而建立起有助于提高企业效率的信息管理系统。对于那些已经建立起信息管理系统的企业,要努力采取各种手段,尽量聚集企业各种分散的财务资源,完善其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企业可以引进先进的财务信息处理软件,利用相互关联的网络,构建网络信息平台,把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联系起来,优化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方法,提高企业财务活动的效率,优化信息处理方案,增强企业的财务竞争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多方位提高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企业如果想保持可持续发展,必须从多方位或者站在不同的角度采取不同的方案来提高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首先可以从管理经营方面入手,培养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制定并实施合理科学的用人制度,从企业自身的具体实际情况出发,探索并制定一套具有应用功能的财务管理机制。其次,可以考虑组织学习与知识管理方面,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和具备专业知识与业务能力的管理人才,采用激励的办法,提高其团队协作能力,并督促其相互学习财务知识,进而提高财务管理工作能力。同时,企业也要锻炼财务人员的迅速决策和快速反应能力,使其能够应对各种突发的财务状况。

(4)制定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机制。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机制,可以使得财务管理工作有序的进行,在增强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方面有着重要的机制保障作用。企业要提高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建立起风险预警机制,对于企业财务活动中出现的不良情况,尽早发现,尽早处理。针对企业内存在的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利益分配不合理、财务管理基础工作不到位等情况,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进而使企业的财务系统有效发挥作用和财务活动有序的进行,进而保障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在市场中占有强有力的地位。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范文篇6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价值链整合;战略适应;资源共享

[中图分类号]F27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024(2008)03-0066-03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批准号:07JA630086)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梅,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为企业经营战略和创业管理。(广东佛山528000)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解构

核心竞争力理论由C.K.Praharalad和GarryHamel(1990)在他们发表的“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一文中最先提出,被定义为:“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如何协调多种的生产技能和整合多种技术的学识。”该理论被认为是战略管理思想从“规划论”――“结构论”――“环境论”――“能力论”的第四次转变,成为众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持续发展的指导性理论。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指生产科技产品或利用高新技术来生产产品的中小企业,大多集中在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医药卫生等新兴行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实践中可以演绎为企业整合配置并使用诸种生产要素的能力,它具体表现在企业获取某种资源的能力、掌握某种重要技术的能力、创新求异的能力、战略联盟的能力、构建营销网络的能力等方面。但对于具体企业来说,并非在所有方面、所有环节均具备这种能力。笔者认为,只要是在研发、设计、制造、营销、服务等其中的某一两个环节上能使企业保持长期竞争优势,获取稳定超额利润的,明显优于且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能够不断提高顾客价值并能使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就是核心竞争力。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行业特征和规模结构特征,其核心竞争力表现出五大共性:(1)战略价值性。即从长远观念看它能使科技企业获得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的超值利润。(2)隐蔽独特性。它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长期积淀而形成的,关联到企业的隐性知识,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复制。(3)范围延展性。它可以为企业进入相关技术或市场提供潜在通道,具有拓展产品和市场范围的保障作用。(4)动态演变性。它与一定时期的科技动态、企业资源以及企业的其他能力等变量高度相关,动态演变。(5)主动培育性。它是企业在经营管理实践中,有意识培养并呵护而成的,随着企业要素条件的改变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收敛结构和发散结构进行解析,这样有助于我们理解和对接价值链理论(如图1)。

二、价值链理论的内涵特征剖析

价值链理论由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在其著作《竞争优势》中首先提出,作为一种分析工具,价值链理论认为每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配送和辅助生产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后来Peter.Hines从价值实现的最终目标出发对价值链理论进行了深化,不仅把原材料采购和顾客服务纳入价值链系统中,而且将信息技术看作辅助活动的一个关键重要环节。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般会在价值链的不同环节产生、转移甚至消亡,其转移的典型特征呈现出以研发或营销为起点,向生产和配送环节延伸,或者向更高层次的商业模式延伸。

(1)创造价值是企业的核心和根本,价值链由各种价值活动构成,包括基本增值活动(生产营销等)和辅助增值活动(技术创新,组织学习等)。每项活动都能给企业带来有形或无形的价值。

(2)企业的价值链体现在更广泛意义的价值系统中,不仅包括企业内部各链条的活动,还包括企业的外部活动,如与供应商、客户之间的联系,并且高科技公司的这种外部联系更加重要。

(3)价值链上的价值活动可以进行再分解,并且可以找到价值增值环节。

(4)价值链各环节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如新技术的创新和采用与顾客偏好之间密切联系,所以也就会出现价值链的优化重组、分解整合,从而通过协同效应,实现价值增值。

(5)在同一产业中的不同企业具有不同的价值链,同一企业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也具有不同的价值链。科技型企业只有从战略视野来动态构建自己独特的价值链,才能区别于竞争对手而获得竞争优势。

三、基于价值链优势环节整合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机理

整合价值链的优势环节,用关联性的竞争优势凝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和有效模式。在科技型中小企业中这种核心竞争力一般表现为核心技术,该种核心技术存在于价值链的优势环节当中,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核心技术呈现动态变化的特征,在价值链的不同优势环节之间产生、转移、消亡。这一种传导具有不稳定性,其所形成的能力称为企业能力,能够在短期内产生优势。只有当企业能力稳定巩固下来,上升为核心竞争力之后,企业才能持续获取长期优势,并且促使价值链的各优势环节产生关联。

在这一过程中,价值链优势环节之间的关系具有两种状态,一是游离状态,即相互独立,为最终价值提供服务;二是关联状态,即相互间产生共振现象,具有关联性优势。而只有经过价值链优势环节(关联)整合后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最终构成企业内部的核心资产,成为企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见图2)。

科技型中小企业必须在自身所处的价值链中打造独特的核心竞争力。科技型中小企业无论在资金、规模上都不具有优势,所以核心竞争力的理解应该尽可能狭窄一些,以能够创造独特客户价值的专门技能或技术为突破口。一方面,应该把尽可能多的注意力放在对个别亚专业技能和技术的研究、开发创新和提高上;另一方面,要把创新和创造的流程设计、提高企业的组织学习能力和创新吸收能力作为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四、基于价值链优势环节整合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模式

1.价值链横向延伸来支撑核心竞争力的实现

价值链的横向延伸是指科技型企业基于价值链的某一优势环节共享而衔接新的价值链。从企业战略上讲就是多元化战略,包括相关多元化和非相关多元化。上世纪60、70年代,许多西方科技型企业经过多元化扩张之后,经营陷入困境,于是通过加强主业和业务重构的方式,重新回归基于核心竞争力的相关业务经营。

由图3可知,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其根本,表现为企业相对稳定的核心优势,这种优势具体反映到价值链上,又体现为价值链的某些优势环节,如主要活动上的技术优势、市场优势,以及辅助活动上的管理优势、资金优势等,这一系列优势的聚集便形成价值链的横向扩展平台,在该平台上,各优势环节相互关联,在技术、资金、人才、市场等方面产生迅速延伸和渗透,成为新旧业务领域之间的枢纽,使业务之间产生关联能力。在关联能力和企业资源能力的双重作用下,企业得以实现战略性资源的有效结合,进行相关多元化经营,在新资源、新竞争者和新市场机会的外部作用下,企业通过原先的价值链优势环节与新的价值链实现衔接,经过业务能力的重新整合,继续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基于研发环节的价值链横向延伸。这种延伸是通过共享某些研发资源、知识或技能产生范围经济性来实现的。例如,美国3M公司利用其录音磁带技术,延伸到传真复印机与计算机软盘业务以保持其核心竞争力――研发能力。

(2)基于市场营销环节的价值链横向延伸。这种延伸是通过共享分销渠道和品牌资产来实现的。如娃哈哈由原来生产儿童营养液到生产儿童果奶、纯净水、非常可乐、瓜子和童装等,正是基于分销渠道共享和品牌共享实现的,这大大巩固和强化了娃哈哈的核心竞争力――对分销渠道的运营能力。

2.价值链纵向延伸来支撑核心竞争力的实现

价值链的纵向延伸是指科技型企业通过原有价值链的上下游延伸开辟新业务。从战略的角度解释,就是采取一体化战略,包括前向一体化、后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这种多元化模式其实就是纵向多元化。

3.以价值链优势环节的整合来支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实现

(1)通过优势环节整合来巩固和提升核心竞争力。企业通过整合价值链优势环节,不仅获得了稀缺要素,而且降低了交易成本,是核心竞争力强化的过程。日本佳能公司在开发复印机生产项目时,应用照相机业务单位的核心竞争力来提高复印机业务单位战略性资产的质量,形成显著的资产改善优势;而在创立新的设计、生产和制造更为复杂的激光打印机的过程中,佳能公司开发出了有助于改善其复印机业务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佳能公司在精密机械技术、光学技术、微电子技术三个技术领域掌握了绝对的优势,三者相互结合构成了图像化方面的核心竞争力。利用其核心竞争力,佳能进行价值链的横向扩张,不断进入了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和医用仪器等新行业,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另外,佳能通过进行价值链的纵向扩展,取得了照相机的技术领先地位和市场地位,促进了照相机产品的更新换代。佳能公司的成功经营是围绕核心竞争力展开的,这种核心竞争力通过价值链的延伸形成,又通过价值链的延伸继续扩展,巩固和提高了核心竞争力。

(2)通过优势环节整合来运用和更新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一旦形成,即呈现动态发展趋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原有的核心竞争力可能演化成一般能力并逐渐丧失竞争优势,因此,企业必须时时关注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演变,并不断推进、丰富直至更新它。

如IBM公司依靠自己强大的销售能力所提供的市场容量,在软件和电脑系统结构方面建立了明显的竞争优势,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这种优势在逐渐弱化。技术的爆炸性发展使得企业不可能仅凭有限领域内的服务和产品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必须开展其核心领域以外的业务,通过整合价值链的优势环节,最终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IBM在困境之中看准市场在电脑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对整体服务的需求,从一家“硬件+操作系统”供应商拓展为电子商务软硬件的集成服务提供商,就是通过整合价值链优势环节而达到运用和更新核心竞争力的成功案例。

五、结论

综上所述,科技型企业的价值链优势环节整合与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发展存在密切的关系。企业要获得超额利润,就必须保持核心竞争力的持续发展,而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可以促使企业实现价值链的纵向延伸和横向延伸。在价值链延伸过程中若干个关联优势环节的整合又为原先的核心竞争力更新补充了新的元素,形成良性的动态循环。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和源泉,而价值链优势环节的整合是巩固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模式,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2]安德鲁・坎贝尔,凯瑟琳・萨默斯・卢斯.核心能力战略[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范文篇7

关键词:知识核心能力层次结构培育

核心能力(CoreCapability)又称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最初是由Prahalad和Hamel在1990年提出的,是指企业长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并支撑企业在竞争环境中能取得持续发展潜力的核心竞争优势。核心能力具有独特性、独占性和不可仿效性,是企业独有的特殊资源。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引起了经济理论与实践的变化,对企业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并赋予了企业核心能力崭新的时代特色,知识经济理论为核心能力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不同企业具有不同的核心能力,而企业核心能力的关键是“知识和技能”,核心能力是一组先进技术的和谐组合。此处的技术不能单指一般意义上的科学技术,还包括管理、组织及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技能;它也不是一两项单个技术,而是以一定方式组合在一起的技能和知识群,具体体现为产品开发能力、制造能力、成本控制能力、营销能力、市场反应能力和组织学习能力等全面能力的特定组合。核心能力是企业拥有的一种积累性学识和能力,需要历经较长时间的孕育、培育和凝练才能得以形成。由于企业核心能力具有知识特性,因此从本质上讲,核心能力是一个能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以创新为动力源的动态知识系统,企业间业绩的差异是源于知识的不对称和由此导致的企业能力的差异。

知识核心能力的知识内涵

知识的核心能力具有系统的共性,拥有不同的属性和维度,其中最基本的关键维度是“硬性因素”和“软性因素”。企业核心能力的“硬性因素”是指企业自主技术的实力和水平,主要体现在:它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积累性学识,需要经过较长时期的内部累积和学习过程,一般不能通过短期突击或买卖交易迅速获得。它具有稳健性和“粘滞性”,一旦形成并达到较高水平,通常能够成为企业获取长期竞争优势的基础,而当形势发生重大改变时,也不容易快速地变化。它是企业向高层次发展非常基本和必要的条件,在企业运营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软性因素”主要是指企业对动态环境的有效反应和适应能力,这里的反应不仅包括被动的反应,而且包括主动的创新和影响环境。核心能力的软性特征主要体现在:它的目的是与动荡多变的竞争环境相适应,这就决定了它本身也具有不固定性和伸缩性。它的形成方式、所需时间和形成后的形态与水平在不同的企业间有较大差异。与“硬性因素”的最终体现多是有形的产品或直观可测的“硬”的成果相比,“软性因素”的最终体现多是无形的或难以直观测量的“软”的成果。

有效的核心能力是跨越各部分的、能够灵活适应长远发展的技能或知识集群,由各种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关系构成,各构成要素就是能力元,而能力元之间的关系属于能力构架。基于知识的核心能力具有明显的层次结构,存在于市场、技术、管理三个层次中,因此无论是“硬性”还是“软性”特征,都会在这三个基本层面上体现出来。

核心市场能力。核心市场能力是企业在市场大环境中对与之发生关系的各环境的认知与反应能力,属于企业最易被感知的外部特征。一个生产成本未必最低但市场营销能力很强的企业,它们拥有名牌、发达和完善的渠道网络、良好的市场形象和声誉等,可能只需花费很少的一点销售费用,就能把产品销售出去。而缺乏营销能力的企业,则需要很高的销售费用才能销售产品,完成产品从企业向顾客转移需要的全部费用,就可能是营销能力强的企业的数倍。在该层面上,企业核心能力的“硬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主导产品的技术品质和综合竞争实力上,而“软性”特征则主要体现在产品适应市场的反应速度和应变能力上。

核心技术能力。核心技术能力是企业整合各种技术元的知识与技能的集合,它包括企业的R&D能力、产品和工艺创新能力、新技术的吸收能力、学科整合能力、产品整合能力、产品子系统整合能力等,核心技术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企业将技术资源向技术优势进行转换的能力和水平,是市场层面的基础。核心技术能力在企业核心能力中居于核心地位,核心能力之所以难以模仿就是因为它包含着各种技术、技能、创新观念的和谐融合。企业核心技术能力的“硬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企业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与工艺水平上,而“软性”特征则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与调整的速度和柔性特征上。

核心管理能力。核心管理能力是指企业对管理元的开发、处理、组织、沟通和协调的能力,是整个企业良好运作最根本的保证。管理元包括企业资产、人力资源、职能部门、子公司、界面、企业战略和企业文化等。其中,企业资产、人力资源、职能部门、子公司、界面、企业战略等可称为硬管理元,互相之间形成核心管理能力的组织构架;企业文化可称为软管理元,融合于企业之中,形成核心管理能力的文化氛围。因此,核心管理能力的“硬性”特征主要体现在高层领导的素质和整个管理与控制体系的科学有效性上,而“软性”特征则主要体现在高层领导的战略思维、预见能力和团队学习能力上。

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

实施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不同来源、不同层次、不同结构、不同内容的知识进行归纳、积累、存贮、使用、综合和集成,使零散知识、单一知识、旧知识经过整合提升形成新的知识体系。知识整合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需要挖掘企业内部各种知识以及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动态关系。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一方面需要从庞大的外部知识环境中挑选出企业发展可能需要的各种知识,另一方面企业必须鼓励员工把隐性知识贡献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把员工各自拥有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设立知识主管、知识经理等专职管理人员,组建结构扁平化、柔性化、网络化的知识管理体系,加快知识的交流、转化、共享和创新等。对大多数难以编码的隐性知识,可以通过建立“知识地图”、“寻人数据库”等专家网络系统,让员工迅速找到拥有某种隐性知识的人员。在知识管理中,可以建立“按知识贡献分配”的激励制度和以人为本的知识主导型企业文化。比如可采用知识薪酬支付制、知识股票期权制和精神激励等,并按“能位匹配”原则对员工赋予更大权力和责任,满足员工的成就欲和尊重感,以推动员工隐性知识的交流与共享。通过营造一种能促进学习知识、交流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知识的良好氛围,可以形成一种自觉合作、自觉交流、自觉共享的知识价值观。

知识创新

知识创新过程是企业核心能力建立、提高和应用的核心,核心能力主要体现在企业高效率地推出高效益技术创新的能力。创新过程是复杂的和由多种条件促成的,存在戴布拉的“莲花式创新”模型和Nonaka&Takeuchi(1991)提出的“螺旋形创新”模型两种创新模式。“莲花式创新”模型的本质是整体性的协作创新,不是竞争性的,并且必须包括供应商、分销商和其它利益相关者,而“螺旋形创新”模型——SECI(潜移默化—Socialization,外部明示—Externalization,汇总组合—Combination,内部升华—Internalization)着重于个人未编码知识与组织编码知识之间的互动,即交感型知识—概念型知识—运作型知识—系统型知识—交感型知识的循环反复过程,是人们用得最多的创新模型。随着知识创新成果在企业内部的扩散及不断成熟和发展,它将转化为核心技术以支撑企业的核心业务,从而逐渐凝练企业的核心能力。企业通过将由知识创新成果构建的核心技术扩散和渗透到不同产品中,使企业的核心能力产生“乘数放大”效应。

建立学习型组织

学习是企业“生命的源泉”和“成功的关键”,应采取各种措施逐步把企业建成学习型组织,在不断修炼中增加企业的专用性资产、不可模仿的隐性知识等,以构建企业的核心能力。学习型组织是扁平化网络组织结构,具有高度的信息与资源开放性,充满亲密合作的伙伴关系,并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学习型组织的核心本质是学习,具有以下职能。

激活企业员工的“自我超越”:企业员工是企业核心能力的携带者,对其进行激活,使其不断地学习与创新,成为具有“自我超越”精神的个体。

改善团队的心智模式:摈弃资源部门拥有、不容共享的传统思维模式,建立资源企业拥有、部门共享的新思维模式。

建立共同愿望:以企业核心能力的构建为使命,并通过核心能力的构建来提高企业的市场领导地位和竞争实力。

团队学习:构建富有合作精神的自组织项目团队,加强对显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学习和隐性知识的学习。

系统思索:用系统、整体的观点将企业的业务看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国企业还应当与客户、供应商、销售商、大学、研究机构甚至竞争者等建立广泛的知识联盟(KnowledgeLinks),通过合作、流动与转化等,尽可能多地从外部获取所需的隐性知识,并使之与企业内部知识相融合。

人才的培养与积累

虽然核心能力并非存在于任何单个人中,但是企业核心能力对企业的人力资源具有高度依赖性,因为企业员工部分地充当了核心能力的承担者。优秀的企业员工拥有企业经营必须的技能和知识,掌握着企业的客户资源,是企业核心能力的具体实践者。同时企业内部员工能够较好地知道企业拥有哪些核心能力,价值多大和运用的可能性多大,因此企业应该加强对员工的培养和积累,使具有特定知识的员工长期留在本企业。企业要特别加强对高水平人才的管理,积极采取各种激励措施,为高水平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以防止高水平人才离开本企业。这是因为一方面高水平人才是企业探索产生新的企业核心能力最重要的力量;另一方面若高水平人才离开了本企业到竞争对手中去,企业高水平人才由于掌握本企业核心能力中的较多部分,则对方企业效仿的时间会大大降低,难度大大下降,从而给本企业带来不利的影响。

企业核心能力的本质特征是一个知识系统,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在企业核心能力形成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动态发展的核心能力具有“硬性”和“软性”两种基本特征,并且在市场、技术和管理三个层面上表现出来,构成了核心能力的微观结构框架。企业要培养自身的核心能力,必须充分把握核心能力的动态知识特性,并通过实施知识管理、建立学习型组织、知识创新和人才的培养与积累等方式来构建符合自身特点的核心能力。在竞争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由特有知识和知识体系构成的核心能力将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对企业自身所拥有知识的激活和应用将是实现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杜纲,姚长佳,王义兴.企业能力的关键维度及其指标体系[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11)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范文篇8

内容摘要:在竞争白热化和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需要挖掘和培育属于自己特有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基于学习力的核心竞争力是新的经济环境中企业创新的重要基础,企业应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进行培育并发挥其重要作用。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学习力企业创新

在经济全球化和竞争白热化的现代市场中,所有企业都试图寻找到创新的制胜基础,而核心竞争力的挖掘、培育和其作用的充分发挥为企业这一愿望的实现提供了条件。在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核心竞争力的挖掘和培育有其新的特点和要求。

1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再认识

核心竞争力最早是由美国的普拉哈拉德和加里·哈默于1990年在著名的《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提出来的。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指组织中积累的学习能力,特别是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集成多种技术流派的学习能力,它是组织内部知识的汇总,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技能和融合多种技术的汇总。核心竞争力具有三个典型特征:明显的竞争优势、扩展应用的潜力、竞争对手难以模仿。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力量,是形成企业竞争优势的综合能力。而美国的麦肯锡咨询公司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能力”。

在随后各种对核心竞争力的研究中,出现了多种观点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影响力的主要有:雷纳德·巴顿的基于知识的核心竞争力,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具有企业特性的、不易交易的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企业专有的知识和信息,是企业所拥有的提供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学习是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拉法和佐罗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不仅存在于企业的业务操作子系统中,也存在于企业的文化系统中,植根于复杂的人与人以及人与环境的关系中。企业核心竞争力蕴藏在企业的文化中,渗透到整个组织中,在组织内达成共识,为企业组织成员深刻理解并指导行动的企业文化,为形成不可模拟的核心竞争力奠定了基础。威廉·波格纳和霍瓦德·索马斯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专有技能与竞争对手相比能够更好地指导企业实现尽可能高的顾客满意度的认知,包括技能、隐形知识和企业价值观等等。

综上所述,人们对核心竞争力的理解不同,则认为核心竞争力的构筑基础和方式也各异。事实上,在企业竞争力新解中,将企业竞争力分为一般竞争力、比较优势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比较竞争力是指在市场竞争领域中一组较同行业有明显优势的能力,它包括:人才聚合力、新产品开发力、质量保证能力、营销能力、品牌信誉度、成本及价格优势。一般竞争力是基础,是所有企业应具备的能力,若企业不具有这些能力,就无法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在一般竞争力的基础上通过识别、培育和发展可产生出比较优势竞争力,大多数企业可完成这一过程。在一段时间内保持比较优势竞争力,立足于市场的需求和顾客的期望,企业就能发展。长期而言,只有少数培育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才能长盛不衰。

进入21世纪的知识经济社会,知识是社会经济赖以发展的基础,因此,知识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主要途径。这种知识不仅是明晰知识(或称显形知识),更多的是默会知识(或称隐形知识),它是企业进行日常运营和竞争的最主要知识和武器。然而,这些知识需要企业不断的通过学习和领会来掌握的,并在不断地运用和实践中予以巩固。因此,学习力的强弱是衡量一个企业能否进行学习、学习效果如何、是否具有创新能力、能否适应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同时,在知识经济社会中,企业应挖掘和培育自己基于学习力的核心竞争力,只有这种竞争力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才能成为企业不断创新、赢得竞争的核心竞争力。

2基于学习力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内涵

纵观众多管理学家和学者的研究,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其框架结构至今虽没有统一的理论,但对其特征的认识却基本一致,即有价值性、独特性、延展性、动态性和长期培育性。核心竞争力的这些特征说明其不仅对企业且对于顾客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是企业最为核心的能力,不能为其他企业所模仿,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即呈现出动态性。同时,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需要企业花费较长的时间和较多的精力,不可能一蹴而就。

经过以上核心竞争力的特征分析可以发现,企业内有三个层面上的能力具备了这五个特征,即企业文化力、学习力和创新力。这三力对于企业竞争优势的产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核心竞争力正是这三力有机结合构成的企业竞争优势的能量源。在核心竞争力内部,企业文化力铸成了学习力和创新力的环境和基础;学习力位于文化力和创新力之间,是它们的桥梁和纽带,更是创新力的直接动力源,它使企业获得知识的积累,为创新力提供了知识基础;创新力在核心竞争力的最上层,它能使企业形成核心专长,使企业最终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因此,文化力、学习力和创新力三力叠合成塔式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真正本源,而学习力则是直接动力源和推进器。特别是在知识经济社会中,企业核心能力表现为知识、经验和技能等,学习力的推进器和动力源作用更为明显。这些知识、技能和经验要通过组织的不断学习来获得和更新。如果把组织中的个人通过学习获得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等转变成为能力“基因”,那么,企业组织中一个团队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知识体系就构成了单项核心能力,而整个组织的学习则整合单项核心能力,构成了一个能力体系,形成了企业整体核心能力。企业的学习力最终是通过创新力表现出来的,创新力的表现远不止技术创新,还包括组织的创新、管理的创新和价值的创新等,这些创新是企业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最终培育而成。

这种基于学习力为直接动力源和推进器的核心竞争力,能够为企业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增强应变力,为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提供知识基础(包括明晰知识和默会知识),为企业获取市场、赢得竞争和不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因此,企业要不断提升组织学习力。

3基于学习力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途径

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学习力是企业制胜的利器,正如彼得·圣吉强调的“未来唯一竞争优势是比你的对手学得更快的能力”。因此,企业应提升学习力培育核心竞争力,主要途径如下:

锻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创建学习型组织。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的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它培养了员工积极性的动力,是员工积极性、创造性的根源,它能够将全体员工的事业心和成功欲望化为具体的奋斗目标、信条和行为准则。积极向上的、奋进的企业文化激励着企业所有成员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超越自己,这样良好的企业文化是形成学习力的核心竞争力所必须的环境。因此,企业应锻造奋发向上的组织文化,创建学习型组织,通过系统学习和在干中学打造旺盛学习力的学习团队。

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塑造一流人力资源。核心竞争力是一系列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等的组合优势,其最终是要通过员工来实现的。基于学习力的核心竞争力更是如此,特别是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型员工是企业最为重要的人力资源。由于知识型员工综合素质的大幅提高,其能够进行自我学习、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他们在感知自我社会角色和价值等方面也更加敏感。因此,企业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为员工塑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适当地放权,使员工间能够相互学习、共同学习,能够不断拓展自己知识、技能,与企业共同成长。

加强知识管理。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源。而对于学习力的核心竞争力来说,其主要是通过知识形成自己核心竞争力的。这种知识不仅是书本知识及其他可以名言的知识(即明晰知识),更多的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各种知识、技能等(即默会知识),企业应通过知识管理,促使组织内员工不断地自我学习和相互学习,特别是知识在组织内的相互交流和碰撞,运用知识来衍生知识,以形成本企业专有的不可为其他企业所模仿的诀窍性知识。知识管理所应关注的是企业内知识的生产、交流和应用,特别是明晰知识和默会知识的相互转化,使知识主体在相互学习、交流和运用中,为企业创造大量的效用。

不断创新。创新是企业学习力的进一步延展和升华。组织在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将已有知识进行综合发展,创造出新的更为先进的知识,才能使企业最终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创新是在企业学习了大量知识的基础上,特别是对默会知识的吸收、理解和运用,能够激发知识的创新、技术的创新、管理的创新和制度的创新等,形成本企业所特有的各种创新成果,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来说,在不断创新的同时,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这样可以形成壁垒,以阻碍别的企业进入,甚至是偷窃本企业的创新成果。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培育需要较长的时间,具体可以使用如下几种方式。当然,方式不同所需时间各异,效果也各不相同。

内部提升。企业可以在领导者的带领下,通过内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大力培植团队学习意识,树立先进的学习理念,从而重新塑造学习主体,创建学习型组织。通过组织学习,获得组织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知识、经验和技能等,并能积极创新形成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适应组织内外不断变化的环境。当然,这种方式需要企业付诸很大的努力,且时间也比较长,但它能够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利益,因为在学习力提升的过程中,组织通过不断学习、实践,获得了大量的经验,同时,保密性较好,不易为其他企业所模仿。

外部兼并。可以通过兼并其他一些具有旺盛学习力的企业,能较快地获取这种学习力的核心竞争力,但是,兼并后不同企业间由于文化、习惯、工作方式等差异的磨合可能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

知识联盟。通过企业间签订契约进行知识联盟,相互学习,共同学习,能够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形成学习力的核心竞争力。但是,知识联盟可能使得核心能力容易为别的企业所窃取和模仿,且存在一定的信任危机等。

总之,在知识经济时代,具有比其他企业更强的学习力是企业制胜的重要条件,企业应逐步形成建立在学习力基础上的核心竞争力。对于提升该种核心能力的方式选择可以在节省人力、物力、财力的前提下,使企业能尽快地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周铁军.对核心竞争力的再认识[J].商场现代化,2006(1)

2.肖宝珍.警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陷阱[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4)

3.胡楚图.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措施[J].北方经济,2005(5)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德尔菲法;工程咨询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024(2007)04-0018-03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陕西省工程咨询与监理行业发展及对策研究”(批准号:05E004Z)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宋亮,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为房地产开发与经营;

罗福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工程项目管理。(陕西西安710055)

一、工程咨询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核心竞争力又称核心能力或核心竞争优势,最早由两位美国战略管理学家帕拉哈德(C.K.Prahalad)和哈默(GaryHamel)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的《公司的核心能力》一文中提出来。根据该文的定义,核心竞争能力是指组织中的积累性知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能的知识。进一步,詹姆士等学者通过仔细研究成功和失败企业两方面的例子,认为有效的核心竞争能力是跨越各部门的、能够灵活适应企业长远发展的技能或知识群。企业应集中力量,将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定位于对将来成功最具决定性影响的、在价值链中充分发挥独特作用的2-3个活动或技能上。梅雅和乌特巴克(M.H.Meyer,J.M.Utterback)认为,核心竞争力特指企业价值活动各环节所蕴含的区别于竞争对手的独特能力,如研究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等。巴顿(DorothyLeonardBarton)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使企业独具特色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它取决于4个维度间强烈的相互作用:技巧和知识基、技术系统、管理系统、价值观系统,而且不易被其他企业所模仿。

对于生产组装产品的企业来说,以在个别领域的竞争能力来定义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也许有其合理性,就像Prahalad、Hamel以及詹姆士等学者所采用的方法那样。但对于一个知识密集型的工程咨询企业来说,由于最终所提供知识产品的质量受到各流程工作质量的直接影响,以价值链上个别环节的竞争能力来定义工程咨询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是不可行的。就工程咨询企业而言,笔者更赞同Meyer和巴顿等学者的看法,即工程咨询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应该是一个由多维度能力组成的综合体。

核心竞争能力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其价值性。核心能力应当是企业价值创造的主要来源,只有这样,核心能力的存在才有其经济现实性意义。二是延展性。核心能力具有强大的辐射作用。从横向上看,企业某一方面核心能力的形成可以在相关领域衍生出许多有竞争力的技术或产品,从而为企业带来规模优势和经济效益;从纵向上看,核心能力能够沿着企业活动价值链将其能量持续扩展到各个节点直至最终产品上。三是异质性。核心能力和竞争对手相比必须具有领先或差异化特征,这决定了企业之间的异质性和效率差异。四是缄默性。核心能力所蕴含的各项特征,其内容太多,难以用语言来形象地、清晰地描述,这决定了它的不可复制性和不可交易性。核心能力的缄默性特征是与核心能力本质的知识具有黏着性特征紧密相关的,核心能力不可能离开载体而独立存在,这客观上决定了核心能力的难以复制性。

工程咨询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价值性”特征主要表现在:其所提供的产品能够充分满足客户的最根本性需求――很强的针对性与个性化、时效上的及时性以及效果的明显性。

工程咨询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延展性”特征主要表现在:其在某工程咨询领域的专长和能力能够延伸到更广泛的市场空间,并且在扩展领域中有良好的发展潜力,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竞争优势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工程咨询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异质性”特征主要表现在:其主要从事的工程咨询领域的经验,逐步形成和发展成在某一工程咨询的专业化和个性化,并在某一个或几个技术领域或职能领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工程咨询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缄默性”,不仅包含企业独有的技术技能、操作技巧与诀窍等技术特性,还包括企业管理和文化特征,其内容大部分难以用语言、文字以及符号来表征,这决定了该特性难以在不同企业间传递和交流,因此,具有不可模仿性和难以替代性。

二、工程咨询企业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模型建立

首先,应较全面地认识国内外工程咨询业的历史和现状,研究国家和地方、行业有关工程咨询业方面的政策和法规,借鉴有关学者、专家的论述和研究心得,在此基础上初步拟定工程咨询企业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其次,对富有业务和管理工作经验的高中级业内专家进行实地访谈和评价指标的专家问卷调查;第三,对调查搜集的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处理,进一步调整修改指标体系,并对指标进行排序,最后确定工程咨询企业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

1.构建指标体系。笔者对评价指标的设计采取从工程咨询企业实际出发,借鉴一般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从7个维度构建出工程咨询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7个维度分别是:企业综合实力和业绩、咨询人员素质和数量、企业核心技术能力、企业管理水平、企业营销能力、企业社会信誉度、企业文化。如表1所示。

2.问卷调查和数据挖掘。根据初步拟出的评价指标体系表,编制成《咨询企业核心竞争力指标重要度评分表》,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发给各领域专家,请专家按规定的方式发表意见,并事先规定指标重要度的级数和每级的量值。本文将重要度分为5级,5级的量值分别取1、2、3、4、5,量值越大越重要。专家可根据对指标重要度的认识,在咨询表相应位置上画“√”。

设拟定出的指标体系中有P个指标,请K位领域专家评议。统计领域专家对每个指标意见的集中度、离散度和变异系数作计算。领域专家意见集中度定义为:

式中:λij为第i个专家对第j个指标给出的评价值;鉴于工程咨询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点,以λj≤3,C.V≥0.3为判据,满足条件的各指标进入工程咨询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详见表2)。

三、工程咨询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的调查研究

1.问卷调查概述。本次向5家大型工程咨询企业和1个工程咨询研究所发放了调查问卷。接受访谈调查的人员为30人。从职务分布上看,都是该企业的高级管理者或部门经理(项目经理);从技术职称上看,都具有中级或高级职称。

2.统计处理。依据以上建立的模型对所调查的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得到新的工程咨询企业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详见表2)。

3.结果分析。本次实际的调查问卷,令笔者十分吃惊。原本初步建立的7个维度、33个指标,减少到现有的5个维度、20个指标。下面笔者对所有去掉的指标进行分析说明。

(1)开展咨询业务年限,在原来还可以说明企业咨询能力的状况,但是,现在一些中小咨询公司也在迅速崛起,它们当中不乏一些能力较强的企业。(2)资质等级。为了能更好地反映工程咨询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指标,本次问卷调查笔者选择的都是一些实力比较强的工程咨询企业,他们当中的绝大部分都是甲级资质,所以,不把资质等级作他们的核心竞争力指标。(3)年营业收入,作为企业的年营业收入一般与当年所接工程的数量有关。而接工程的数量和企业关系网、企业人员素质和数量有很大关系。为了避免重复,所以将这一指标去掉。(4)利润率,同年营业收入情况相同。(5)企业受表彰和获奖情况。这一指标在笔者调研过程中有很大争议,因为不了解企业所受的表彰和获奖的等级是哪一级别的,如果是部级的就很重要,如果是一般行业中的就无所谓,反映出大多数接受调查的专家不完全认同现行的企业和咨询成果的评比奖励办法,这与评奖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弄虚作假现象及评奖结果多少缺乏社会公信力有关。所以,在此不把它作为核心竞争力指标。(6)专职技术人员数量。数量多并不能说明企业核心竞争力强,这是在调查中专家的一致反映。(7)专家库、先进技术或专利技术。在调研中许多企业都还未建立起专家库,并且都认为在工程咨询中的技术含量不是很高。所以,就目前工程咨询企业来说,专家库、先进技术或专利技术这些指标就显得无所谓了。但笔者认为随着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些指标会表现得更加重要。(8)质量管理体系完善程度或已通过认证。对于工程咨询企业而言,如果想要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只要找专门的人士进行策划,一般情况下都能通过。所以,这一指标就无足轻重。(9)咨询意见采纳率,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咨询意见采纳率和顾客满意度有很大的关系,所以,设置了顾客满意度就可以去掉咨询意见采纳率。(10)咨询取费率,这一指标一般是用大小来衡量的,然而,工程咨询有很强的个性化和独特性,所以说它并不像生产型企业那样可以价格优势来取胜,而是要给顾客最满意和最周到的服务。

以上笔者对去掉的13个指标做了分析,下面对保留下来的指标结合企业核心竞争力做一说明:

(1)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以从业人员素质和企业管理水平为主导。在均值排名前5位的指标中,从业人员素质和数量以及企业管理水平两大类指标合计占了80%,其中专职技术人员的从业操作能力排名第1,专家认同度最高;这两类指标变异系数较小,表明接受调查的专家普遍认同以从业人员素质和企业管理水平为主导因素来评价企业核心竞争力。也说明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以往的重技术、轻管理的现象在逐步消失。

(2)关于工程咨询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本次调查所涉及的财务指标,如年营业收入、利润率等排名都靠后。表明接受调查的专家认为工程咨询企业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与需要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的生产企业有显著区别。许多工程咨询企业虽然具有资产、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优势,但由于缺乏独有的技术能力和人力资源优势等企业的核心能力,其竞争力并不强。这说明,高智力服务行业在迈向知识经济的时代,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已不再是有形的物质资源,而是知识的创造和运用。因此,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工程咨询企业更多的是表现为“小巨人”。

(3)关于企业核心技术能力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本次调查表明,企业核心技术没有占据绝对的主要地位。这也反映出就目前的工程咨询中高科技技术含量还不是很高的状况,在整个咨询工程中还是人的素质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是对其中的专业工程经验,专家认同度非常高。

(4)企业市场能力和企业文化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在调查中,笔者可以充分感受到企业领导者和高级技术人员对所设置的企业市场能力和企业文化这两大类指标兴趣很大。尤其对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企业关系网和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这3个指标的认同度最高。对企业市场适应能力的重视反映出企业对市场的重视,以及随着市场的变化做出相应战略的变化能力越来越看重;对企业关系网的重视说明在目前的工程咨询企业中承接工程咨询项目数量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与该企业的关系网有很大关系,也反映了我国现阶段的工程建设市场,尤其是工程项目招标投标活动还很不规范,许多非市场的因素在其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就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的重视反映出现有企业对重要技术人才的渴求,并希望这些人才能长期为企业服务。

参考文献:

[1]PrahaladCK,HamelG.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w,1990,(May-June):79~91.

[2]MeyerMH,UtterbackJM.TheProductFamilyandtheDynamicsofCoreCapability[J].SloanManagementReview,1993,(Spring):29~47.

[3]ChristineOliver,SustainableCompetitiveAdvantage:CombiningInstitutionalandResource-BasedViews[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Vol.18:9,697-713(1997).

[4]N.Rosenberg,PerspectivesonTechnology,London,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2.

[5]詹姆士・布瑞安・奎因.战略性外购[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范文篇10

关键词:人力资本核心竞争力相互关系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4-233-02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人力资本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部分,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竞争能力的集中体现,成为企业参与激烈竞争的有力武器和竞争取胜的源泉。

人力资本是人们通过对人的劳动力进行投资而凝结在人体内的,能够带来更大收益的知识、技术和管理能力的总和。它是一种兼有资本和劳动特征的资源,它凭借着其在价值创造中的主体性、稀缺性和独特的功能成为了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资源。这种企业中的核心资源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换句话说,人力资本决定着企业能否成功地塑造核心竞争力,并确保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二、人力资本的价值性、稀缺性、差异性决定着核心竞争力的独特性和不可模仿性

学术界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有三个基本特征:企业核心竞争力应当对最终产品价值作出关键贡献;企业核心竞争力应当是企业独有的、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能力。这一特征表明核心竞争力的稀缺性和持久性。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来源于人力资本。首先,人力资本具有价值性。一方面人力资本是高级劳动力的产物,是人们通过大量的投资而形成的,它自然比普通劳动力具有更大的价值量。其次,人力资本具有稀缺性。人力资本的稀缺性是指这种资源相对于物质资本更加稀缺,由于人力资本在价值创造中贡献大,成为物质资本追逐的对象。而人力资本的供给又受到自己规律的制约,所以人力资本的稀缺性日益凸现。再次人力资本具有异质性。由于人力资本的形成环境及途径存在着差异,人力资本载体的劳动者又千差万别,使人力资源在类型上、发挥作用的效率上,对价值创造的贡献上都存在很大区别。

人力资本的价值性是核心竞争力价值性的源泉。人力资本的稀缺性、异质性,对应着核心竞争力难以模仿的独特性。证明了人力资本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资源。

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力,文化力和管理力均来源于知识型的人力资本

1.在企业的能力体系中企业的文化力、企业的技术力和企业的管理力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是企业在一定时期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下,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培育起来的,为员工共同遵守的企业精神、价值理念、经营哲学、基本知识技能等。企业技术力主要是企业技术研究和技术的创新能力以及技术的转化和技术的运用能力。企业的管理力是对企业以系统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达到企业预期目标的能力。

企业文化力、企业技术力和企业管理力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运动推动着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提升,技术力是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但技术力的产生和发展需要一定的文化基础,同时,技术的运用和创新需要管理来配合。反过来,技术的力量可以更新和提高企业管理的手段和效率,最后技术和管理推动着企业文化的发展,企业文化为技术和管理提供原动力。企业核心竞争力体系三要素之间相互支撑和相互运动推动着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三者的协调运动过程也就是核心竞争力形成和发挥作用的过程。

2.人力资本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三要素的源泉。知识型人力资本是人力资本的基础性内容和重要的表现形式,它是凝结于人体内可以服务于生产经营活动的知识存量。这里的知识是企业基础性的知识,是一般性的知识,不包括具体的执行层面的技术力和管理力的专用性知识。核心竞争力要素中企业文化这种不直接服务于生产经营的知识正是源自于知识型人力资本。

技术型人力资本是指企业拥有的存在于员工身上的有关产品及其它业务的技术资源、技术开发创新和技术转化和运用的能力总和。它是核心竞争力的要素技术力的基础,企业的技术能力最终来自于企业技术能力型人力资本的存量整合。

管理型人力资本是指存在于员工身上的可以利用组织赋予的资源和权利来对企业的相关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系统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一系列工作的能力总和。管理型人力资本是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管理力的创造者、管理的发起者和执行者。也就是说核心竞争力的管理力要素是由管理能力型人力资本创造的。

企业核心竞争力三要素分别源自于知识型人力资本、技术型人力资本和管理型人力资本。知识型人力资本不仅是企业文化的源泉,也是技术力和管理力的基础。相反企业文化的提升在反作用于知识型人力资本的同时,也有助于技术型人力资本和管理能力型人力资本的发展。

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竞争能力的集中体现,它是企业参与竞争,并在竞争中取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这种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以人力资本为资源基础的,人力资本的特征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特征的基础,人力资本的特性是核心竞争力体系构成要素的源泉。所以企业成功塑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于人力资本,在于企业内部形成一定的人力资本积累,并不断进行培训和深造,使之不断融入技术力、文化力和管理力,有效提升企业核力竞争力。

四、人力资本开发管理创新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1.树立人力资本的理念。人才不仅是可持续资源,而且是资本性资源。在现代企业和经济发展中,人才是一种无法估量的资本,一种能给企业带来巨大效益的资本,要破除单纯的资源观,实现“人才就是资源”向“人才就是资本”的认识转变。

有的国有企业为什么搞不好?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可能是不承认人力资本的存在。国有企业中有的人在经营方面非常出色,确实作为人力资本而存在,但是却不承认他们是人力资本,仅仅给一点点工资,更谈不上使他们拥有企业的产权。

2.人力资本决定财力资本。道理很简单,财力资本靠人力资本来推动并实现保值增值,没有人力资本或人力资本素质不佳,财力资本不会发展甚至会丧失殆尽。现在国际上人力资本在企业中所拥有的产权数量,已经达到了企业总产权数量的38%左右,也就是说现代企业的产权数量中的38%左右已经成为并没有出资的人力资本所拥有。无数的事实已经证明:人力资本在企业发展中将越来越占据主要动力源的位置。

3.用好人才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现实严重的问题是,一些单位选人时求贤若渴,人才到手后却束之高阁。我们很多企业现在是到处招聘人才,广告满天飞,到头来却是招而不用,最后招聘人才成了收藏人才。所以,我们要采取一切手段,把好人才选进来,要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努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4.用企业文化的核心力量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一个企业的竞争力主要表现为商品力、销售力、扩张力、文化力、形象力、管理力等多种力量,企业文化力是唯一可以渗透到其他各种力中的核心力量,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企业文化不是指在企业中搞文化活动,不是我们所说的娱乐活动。企业文化是一种价值理念。好的企业文化可以把大家团结在一起,发挥出团队作战优势,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5.树立以人为本的开发与管理理念。以人为本的开发与管理理念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基石。充分重视人的价值,最大限度地调动与发挥人的积极性,通过培训、指导等各种活动全面提升员工能力,尊重每一位员工,重视个人的期望与需求,把所有的员工都视作企业资本,努力建立个人与企业双方受益的共同愿景,达到“双赢”境界。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范文篇11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智能化集成;经营理念;治理架构;技术创新

伴随着国家《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深化推进,智能工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安防、智能家居等智能化产业将会创造出巨大的应用空间和市场价值(安防协会,2011;工信部,2011)。预计每一个智能化应用领域都将是一个千亿级的行业,而智能化系统集成行业是这个产业链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行业之一。因此,关于智能化集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拟从分析智能化集成企业的本质内涵出发,结合核心竞争力的特征属性,探讨智能化集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特殊内涵及其构建途径,力争为智能化集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研究做出一定的贡献。

一、智能化集成企业的本质内涵

在市场经济中生产交易的对象是商品(包含服务),商品的零部件或工序的分解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是有限度的,需要保持中间商品的相对完整性,因此,最基本的无法再分解的商品的零部件或工序叫做最基本零部件或工序,生产交易一个最基本零部件或工序的有机耦合活动称为一个“企业元”(meta-firm)。如果一个依据市场契约形成的基本经济单位,能够并且只能重复完成一种进行获利经营的“企业元”有机耦合活动,就称该经济单位为最基本企业(张华等,2007a)。最基本企业的诞生体现出了一个具有生物特性的基本经济单位的“从无到有”的质的飞跃,其最根本的生物特性就是有机整体性。有机整体性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本的能动使用与创造性发挥的首脑作用、劳动力的服从劳动与物质资本的被动运行等方面。随着现代企业理论的研究以及现代企业实践的深化,现代企业逐步被理解为在既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下,由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劳动力等多方产权主体,经过签订一系列特殊的市场契约而形成的一个具有有机整体性的营利组织(张华,邹东涛,2011)。

智能化系统集成是指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根据用户的需求,优选各种技术和产品,将各个分离的子系统连接成为一个完整、可靠、经济和有效的整体,彼此协调工作,发挥整体效益,达到整体性能最优(安防协会,2011)。从具体实践的角度来说,智能化系统集成包括智能化系统的分层设计、软硬件设备选型,设备系统安装服务、软件系统控制平台、综合系统调试、系统功能维护等多个环节,其核心环节在于智能化系统设计、硬件设备的安装服务、以及软件系统控制平台的有效运行。

智能化集成企业一般是指具备工信部、住建部、公安部等部委颁发的相关系统集成资质,能对行业用户实施智能化系统集成的企业(安防协会,2011)。智能化系统解决方案的应用设计及系统化的软、硬件产品集成服务构成智能化集成企业的核心企业元,在核心企业元的周围存在着与大量之相关的企业元。在不同的应用领域有着不同的客户需求,虽然智能化集成系统项目的过程环节大致相同,但智能化集成系统的内在功和表现结构都会有所不同。

由于智能化集成企业的特殊性,智能化集成企业的生产要素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智能化集成企业的物质资本,主要包括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介质资本三大类。生产资本主要包括自有或租用办公场所、软件开发环境、系统集成工具、设备运输车辆以及自有软硬件产品等。货币资本在智能化集成企业中占有重要的比例,随着社会经营环境的变化,流动货币资本比例呈现增加的趋势。介质资本主要包括营业执照、集成资质、软件著作权、技术产品专利以及文档资料等。智能化系统集成企业的介质资本占有重要的地位,公司注册资本金的多少,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的等级,以及应用领域的软件著作权和技术产品专利等构成了智能化集成企业的技术服务支撑以及重要的品牌力量。智能化集成企业的人力资本包括营销、技术、项目管理等专业科技型人力资本,以及经营管理型人力资本和生态位人力资本(张华和刘小军,2007)。

综上所述,智能化集成企业被理解为在遵循有关法律法规、资质要求等社会资本的前提下,由物质资本产权主体、核心人力资本产权主体和普通员工,经过签订一系列特殊的市场契约而形成的一个具有有机整体性的营利组织。智能化集成企业的本质内涵包括:(1)智能化集成企业是智能化产业中的一个提供智能化集成服务的企业支点,需要按照一定的法规要求办理相关的资质手续。(2)智能化集成企业是经过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劳动力等多方产权主体经过签订一系列的市场契约而形成的开放的组织系统,各种生产要素可以依据市场契约自由的进入、退出或转让。(3)智能化集成企业的本质特性是一个有边界的契约组织,契约的特殊性在于有机整体性,智能化集成企业一旦诞生企业内部各生产要素都要受到经营人力资本的协调指挥。(4)智能化集成企业体现在一定的智能化应用领域,按照客户的具体功能需求,提供智能化集成系统服务。(5)智能化集成企业的根本目标是经营获利,这就要求智能化集成企业要尽可能提高利润率,提高技术创新含量,在提高集成项目营业收入、降低设备开发或采购成本的同时,压缩项目实施和管理费用。

二、智能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属性

1990年,《哈佛商业评论》杂志刊登了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所著的题目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论文,首次提出了核心竞争能力的概念(Prahalad和Hamel,1990)。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把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界定为:组织中关于怎样协调生产技能和整合技术的累积性知识技能。核心竞争力是公司内部各种知识、技能、资产以及运管机制的有机融合。

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流派,主要有技术创新流派、资源整合流派、知识流派、组织流派、文化流派和流程流派等。技术创新流派主要以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为代表,他们强调通过学习和核心竞争能力的积累,企业能尽早发现产品和市场机会,提出可以通过研发少数关键技术而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Hammer和Champy,1994)。资源整合流派主要以巴尼为代表,他们强调整合具有潜在价值的关键资源是企业成功的基础,也是保证企业持续获得超额利润的基础(Bamey,1991)。知识流派以巴顿(Barton)为代表,他们强调知识是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学习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Barton,1992)。组织流派以彼得.圣吉为代表,他们主要围绕企业内部的组织管理系统开展研究工作(彼得.圣吉,1998)。文化流派以拉法为代表,他们认为核心竞争能力既在于企业运行系统中,也存在于企业文化系统(Raffa,2000)。流程流派则以哈默尔和钱佩为代表,他们认为要在价值链的关键流程方面才能获得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Hammer和Champy,1994)。

智能化集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组织架构上来说,贯穿于企业产品或服务的设计、研发、营销、技术、实施等部门,但最为关键的则是集成项目核心软、硬件产品的创新、运行和维护等方面。一般来说,智能化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以下属性:(1)市场认可性。核心竞争力必须为市场所认可才能提供进入相关潜在市场的机会。(2)价值超常性。核心竞争力必须给市场客户带来超出常规的利益价值,才能真正达到参与各方的合作共赢,提高公司的运营效率和利润。(3)独特性。核心竞争力必须具有独特的创新型,竞争对手难以或不能模仿。(4)异质性。核心竞争力应当是异质的,在数量上很少,难以或不能替代。(5)超前性。只有核心竞争力具有超前性才能获得超额利润。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张维迎教授认为,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满足偷不走、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和溜不掉五个条件(张维迎,2005)。

三、智能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构成

在企业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方面,理论界学者一般认为核心技术能力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技术能力主要包括核心产品的技术研发能力和工艺创新能力。但在核心竞争力的其他组成要素方面,理论界还没有达成共识,主要有两要素、五要素以及全要素构成等几种观点。

王秉安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由硬核心竞争力和软核心竞争力组成(王秉安,2000)。硬核心竞争力指以核心技术能力为主要特征的核心竞争力。软核心竞争力则是指经营管理方面的特殊能力,这种特殊能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征。邹海林认为核心竞争力主要有产品研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应用技术转化能力、组织生产能力以及快速应变能力等五种要素能力构成(邹海林,1999)。管益忻则认为,凡是企业特有的、足以胜过竞争对手的所有要素都可以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些要素包括经营决策、市场营销、产品研发、资源管理、企业文化等方面(管益忻,2000)。左建军认为,企业制度是最基础的核心竞争力,是构成企业竞争力的平台基础,在此基础上延伸出来的人才开发、技术创新、商标品牌、企业文化等方面共同构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左建军,2002)。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智能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经营理念、治理架构、管理制度、市场营销、技术创新和项目管理等多方面企业能力的综合反应,特别是经营理念、治理架构和管理制度更是决定性因素,优秀的经营理念决定优秀的治理架构和管理制度,进而吸引优秀的人才来进行一流的项目市场营销、技术方案创新和工程实施管理等运营活动。因此,智能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从经营理念、治理架构、管理制度、市场营销、技术创新和项目管理等方面去构建,并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健全完善。

四、构建智能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智能化企业的经营理念从根本上决定着智能化企业的发展水平和经营业绩。一个优秀的智能化企业,表面上看是其突出的经营业绩,但其深层次的内在基因却是合理的治理架构和管理制度,最为关键的则是智能化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理念是一个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灵魂,能为企业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行为准则和文化氛围,对内形成企业凝聚力,对外保持企业竞争力,使企业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不断发展做强做大。

优良的治理架构和管理制度是构成智能化集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平台基础,再结合市场营销、技术创新、人才开发、项目管理、企业文化等方面共同构成智能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系统。因此,智能化企业的公司架构和制度化管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筑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公司的制度化管理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能力,进而构成智能化企业软性的、更难识别、更难模仿的核心竞争力。

智能化企业核心资质所处的序列和专业等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智能化企业主营业务的市场范围和参与市场竞争的发展空间。智能化企业涉及的专业资质主要有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建筑智能化工程设计与施工资质、安防工程企业资质、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安全生产许可证、以及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认证等方面的资质。智能化企业资质的高低反映了一个企业的综合实力,智能化行业相关资质的获取一般主要涉及到企业资产信用、经营管理能力、核心技术专利、技术人员规模、项目管理水平等多方面的内容。

智能化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核心技术等核心人力资本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基础。从某种程度上说,经营理念和治理架构的选择都取决于企业核心人力资本的强弱。因此,智能化企业必须制定并完善核心人才的选拔、激励和约束机制,使关键的人才资源与智能化企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竭尽全力、合作共赢、协同发展。那些既拥有核心技能又忠于市场契约的核心骨干是智能化企业最重要的宝贵资产,所拥有核心人力资本是构成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石。智能化企业的人力资本政策要创造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亲情化企业氛围,既让核心骨干与企业同步成长,又使他们具有成就感和家园感。

市场营销水平是智能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是非常关键的竞争因素。高水平的市场营销能力是智能化企业赢得工程项目的必备条件,是核心竞争力的直接表现,能够使得智能化企业进一步保持核心竞争力,持续经营发展。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主要涉及智能化企业的综合实力、资质品牌,以及企业对营销过程、销售网络渠道的管理和控制,这也直接决定着智能化企业能否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智能化企业在进行市场营销活动中,必须牢固树立“以用户为中心、以技术为先导、重视公司信誉”营销的观念,维护公司的品牌形象,结合用户的利益需求,向用户提供高新技术及产品,在维护公司利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与客户一起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应用技术创新能力是构成智能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是决定智能化企业能否比竞争对手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更好的产品去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应用技术的创新能力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化企业的核心技术一般包括企业公开的专利技术和秘密的专有技能。智能化企业的公开的专利技术主要是智能化软件技术、软件著作权、产品工艺、实用新型专利等。这些公开专利技术既可以通过独自研发和联合开发获得,还可以通过市场购买的形式来取得。智能化企业拥有秘密的核心技术也是智能化企业获得竞争力的基础,同时,智能化企业要拥有持续保持这种核心技术不被模仿或替代的能力。在应用技术创新能力向企业核心竞争力转化的过程中,只有通过不断积累沉淀核心技术技能,才能提高智能化企业实现持续技术创新的技术实力;智能化企业只有拥有较强的应用技术创新能力,才能不断地开发出为市场所需要的、具有较高技术附加值的软硬件新产品或服务,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

项目管理能力是智能化企业保证工程实施质量的关键所在,也是核心竞争力的最终体现。只有拥有丰富的工程管理实施经验和优秀的项目管理人员,才能建成精品工程。丰富的工程实施和管理经验反过来又增强企业综合技术实力。智能化企业的系统集成项目的实施主要都是围绕设备成本和管理费用而展开的,成本费用是衡量智能化集成项目投入产出比例的根本尺度。提升智能化集成项目的管理能力是构建智能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项目管理制度是为了达到“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获取正确的结果”目的,针对项目范畴和项目特点,所制定的需要项目团队成员遵循的一些程序或规程。

五、结论

本文首先分析了智能化集成企业的本质内涵:智能化集成企业可以被理解为在遵循有关法律法规、资质要求等社会资本的前提下,由物质资本所有者、人力资本所有者和普通员工,经过签订一系列特殊的市场契约而形成的一个具有有机整体性的营利组织。进而探讨了智能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表现,认为智能化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经营理念、治理架构、管理制度、市场营销管理、技术方案创新和工程项目管理等方面企业能力的综合反应,特别是经营理念、治理架构和管理制度更是决定性因素,但最终却落实在智能化企业的核心软硬件产品以及集成项目工程项目市场开拓营销、技术方案优化和工程项目管理等方面。最后论证了智能化集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构成,并给出了构建智能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Bamey,J.B.Firmresourcesandsustainedcompetitiveadvantage[J].JoumalofManagement,1991(17).

[2]Barton,D.L.Corecompetencestrategy[J].JoumalofManagement,1992(03).

[3]Barton,D.L.Assessingcorporateperformance[J].BusinessStrategyReview,1992(0l).

[4]Hammer,Champy.Measuringcompetence:Exploringoriginal-effectsinorganizationalculturereseareh[J].StrategicManagementJoumal,1994(15).

[5]Prahalad,C.K.,Hamel,G..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w,1990(5-6).

[6]Raffa.Corecompetencesandcompanyperformanceintheworld-widecomputerindustry[J].JournalofHighTechnologyManagementResearch,2000(01).

[7]管益忻.论企业核心竞争力[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8]王秉安.企业核心竞争力之研究[J].现代财经,2000(05).

[9]张华,高俊山,刘小军.企业元、最基本企业及企业的原子模型[J].科技与管理,2007(02).

[10]张华,刘小军.资本概念的再界定及特征探讨[J].商业时代,2007(04).

[11]张华,邹东涛.权责利对称的现代企业公司治理模式探讨[J].商业时代,2012(04).

[12]邹海林.论企业核心能力及其形成[J].中国软科学,1999(03).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范文1篇12

摘要:本文从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出发,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作出了基本界定,从而强调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同时介绍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以及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方式。

关键词: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界定;识别;培育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界定

1990年C.K.Prahalad和CarryHamel在发表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书中提出,“核心竞争力使企业的积累性的学识(collectivelearning),特别是组合发散的生产技能和承继多种渠道的技术”①。但是两位学者只是提出了一个笼统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并没有形成关于核心竞争力的系统。以后的学者又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了更为细致的研究和分析。

(一)国外学者的部分观点

以Prahalad和Hamel,Coombas,Coyne、Hall和Clifford为代表,他们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技术和能力,是存在于企业核心产品中的以技术和能力为基础的一种资源和能力的组合。这种观点特别重视企业的核心技术和特别能力,或者是它们的组合,但是层次性较差。

以Henderson和Cockburn为代表,他们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其元件能力和构架能力。这种理论从能力的角度较为全面的概括了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内容,侧面性较强,忽视了其他因素的影响。

以Stalk、Evans和Shulman为代表,他们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侧重点在于企业的价值链,即企业的价值增值活动。这种理论强调了以低成本的竞争力增强企业竞争优势。

(二)国内学者的部分观点

以吴敬琏、林志扬、李悠成为代表,他们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企业的技术技能。除此之外,吴敬琏还强调了资本和机制的重要性,李悠成则强调技术、技能和知识的整合。

以陈杞国和王秉安为代表,他们都强调了产品、技术和管理在核心竞争力中的重要性,他们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由核心产品、核心技术和核心能力构成,它使企业能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核心性能力”。

周星和张文涛则侧重于产品、技术和营销,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开发独特产品、发展独特技术和发明独特营销手段的能力”②。

以史东明为代表,强调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企业文化在核心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核心竞争力是分布企业组织的能量,通过核心能力表现出来,而其赢得竞争的能力核心是企业文化和价值观。

除以上知名学者的研究观点外,“2012采购调查数据揭示了我国采购领域的特点与趋势:采购在组织中的影响力在扩大,逐步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③。

综合来看,不论是国外学者还是国内学者,他们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都侧重于某一个或多个方面,而没有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一个综合的系统的描述,他们的理论都是正确的,但又是不完善的。笔者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特拥有的能够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资源或能力。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

尽管各位学者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认识有所不同,但对其识别却是相对较为类似的。综合来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具备以下特征:

1、价值性。即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在市场上有竞争优势和价值,能够更好、更全面的满足顾客需要,为企业带来更低的生产成本、更高的竞争优势,增加企业的利润。

2、独特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在企业的长期发展中培育、发展形成的,为企业所独特拥有。

3、难以仿效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积累丰富经验,善于提炼总结,不断创新得到的,是其他企业难以模仿和超越的。

4、难以替代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一无二的能力,能够帮助企业依靠特色赢得顾客的充分信任而形成垄断市场,是其他能力难以替代的。

5、持久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必然是企业整体优化的结果,在企业的各个方面、各个阶段持续发挥优势和作用,是一种长期性的资源和能力。

6、延展性。企业可以通过核心竞争力在原有竞争领域保持现有的竞争优势,也可以利用核心竞争力进行相关产品和市场的拓展,通过创新等方式拓展市场,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

7、动态性。随着科技的发展、市场的变化及企业的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然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以适应市场、增强竞争优势的,否则必然会被其他企业所代替。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各位学者的观点不一而足,但可操作性不是很强,或者仅是对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强调。这里,笔者综合介绍为大部分人所接受的核心竞争力培育途径。

1、内部开发。企业内部开发要求企业具备一定的知识和资源,主要指企业内部独立开发构成核心竞争力的内容,包括企业的人力资本、核心技术、营销方法、管理能力、创新能力、企业文化等方面。

2、外部获取。即企业通过外部的并购或建立战略联盟的方式获取企业发展所需要的技术、管理、营销网络等资源。

3、核心竞争力的整合。企业要统筹规划,将自己的核心产品、技术、管理、市场等要素整合在一起,将分散在组织中的独立要素能力,协同为企业独有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1+1>2的协同效应。

四、结语

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理论来看,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涉及企业的技术、知识、组织、价值链、管理、创新、营销、文化等内容,综合来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特拥有的能够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资源或能力。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主要是通过其特征确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充分发挥其竞争优势以便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有效培育和应用核心竞争力,是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所在,主要是通过内部开发、外部获取和核心竞争力整合三种方式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有效培育和应用本企业所独特拥有的核心竞争力,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不断拓展市场,争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以便于不断发展壮大。(作者单位:山东大学)

参考文献

[1]C.K.PrahaladandCarryHamel.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w.1990.May-June:pp.79-91......

[2]徐阳华.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与前瞻[J].华东经济管理,2005.

[3]林志扬.正确认识和识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J].中国经济问题,2003,(2)

[4]张新华,范宪.识别、构建和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J].复旦学报(社科版),2002,(5)

[5]周星,张文涛.企业核心能力培育与创造持续竞争优势[J].经济与管理研究,1999,(1).

[6]徐向艺.企业战略管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7]胡恩华,单红梅,陈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机综合模糊评价[J].系统工程,2004,(1).

注解

①C.K.PrahaladandCarryHamel.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w.1990.May-June:pp.79-91.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计算机就业培训范例(12篇)

    - 阅0

    计算机就业培训范文篇1关键词:商务日语;培养方案;BPO;计算机应用技能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190-02一、问题的提出目前,面向对日BPO(BusinessProces.....

    企业内部控制主要风险点范例(12篇)

    - 阅0

    企业内部控制主要风险点范文篇1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在当前市场经济低迷的形势下,如何有效的应对市场风险,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与水平,已经成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首.....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