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大学语文的重要性范例(12篇)

来源:整理

简述大学语文的重要性范文

一、同描述,异目标

广告词与说明书具有相同点,那就是都在描述一种商品或服务。然而二者却有不同的目标――广告词侧重吸引力,是为了让人产生购买欲,达到推销目的;而说明书则侧重指导,是为了让人了解产品,懂得如何使用。懂得这其中的内在联系,写起来就会得心应手了。

下面以一款牙膏产品为例,详细对比广告词与说明书。广告词形式多种多样,但最好的效果就是达到言简意赅,让人印象深刻,如果能达到幽默的效果就更好了。有这样一则牙膏的广告:“每天两次,外加约会前一次。”而对于说明书来说,同样也有“一天两次”的内容,却没了后面那句调侃。相同的牙膏产品,说明书就要有“建议每天刷两次,一次5分钟左右”这样温馨的提示字样,语气要有服务的态度,关注顾客的感受。此外,说明书的格式也比较正式,需要有“××产品说明书”这样的标题和“××企业/单位”这样的署名。说明书与广告同样都有宣传的功能,但是要弱化一些,宣传语是作为前言放在开头的,说明书的重点在于主体,要根据产品特性,说清楚性能、规格、使用方法等。

同样的产品介绍,却有不同目标,自然也就有不同的格式与方法。描述产品是相对容易的,掌握这两种文体重点在于从本质上区分二者。广告词求“新”,引人注目;说明书要“全”,表达清楚。

二、同事件,异语气

通知与消息都有描述事件的属性,但是二者的语气,或者说是形式却有区别。消息时效性更强,犹如一把短刃,简短有力,紧张急促;通知官方性更强,犹如一把长枪,奠定大局,稳重正式。

如要说明校园足球赛的情况,消息和通知的语气就有很大区别。消息重点在于迅速传播信息,因此标题简单直接,如“校园足球赛正式开幕”。到了通知的标题语气可就大不相同了,“关于校园足球赛的若干通知”用语比较官方。落实到写作上,消息格式也比较单一,一般以导语开头,分点陈述事实即可。如果消息有明确来源,需要在开头写明“××电”或者“××讯”的字样。通知的格式则需要讲究一些,首先要有称呼,在正文前一行顶格书写。正文需要空两格开始书写,内容要言简意赅,陈述清楚,时间地点事件要备陈清楚。最重要的是有落款,在文档结束后的右下角,一行署名,下一行写日期。

消息和通知有着本质的区别,格式写法上也有非常显著的不同。我们固然可以通过死记硬背掌握格式,但是通过对比能有效地理解之所以不同的原理,即使不能快速提高写作水平,对加深记忆也是有帮助的。

三、同过程,异时态

1.计划前,讲未来

计划有很多种,用途也不尽相同,但是定目标、列步骤是不变的。同样是陈述一项工作,计划独有的特点就是预见性,将未来的事项条分缕析。计划在做事之前,因此写作要以预测的视角。

以学校运动会作为一个事项过程来举例。计划由标题、正文和落款组成,标题涵盖制发单位、时间限断语、事由和文种类别(计划)四部分,这里使用“××年学校运动会计划书”即可。需要注意的是标题要体现出时限来,原因在于事件没有发生,需要一个时间线来控制好时态。正文则需要按条理陈述好整个事件的流程,由于计划的实际目的是给别人看的,所以必须要求有系统性。先亮明总目标,如“在5月12日、13日完成运动会并保证颁奖工作实时完成”。有了总目标就要展开一个个小的目标和措施了,比如两天的比赛项目如何安排,裁判员如何安排,运动会物资如何存放等。在写作当中,要时时领会这种缜密的思维,将计划做得完整细致,考虑全面。

计划需要以一个将来时把整个事件落于纸上。学生在平时生活中也都亲身写过计划,诸如学习计划之类,对于计划这种文体也不陌生。通过对比明确计划的特点,进行写作时就不会很困难。

2.简报中,说情况

简报是各机关单位汇报工作、分享经验的一种内部文件。顾名思义简报就需要简洁地表达出工作概要,有很强的客观性。在时态上,简报偏重于现在时,具有良好的时效性。

至于简报对于运动会的描述,又是另一番光景。简报的题目相对来说比较活,可以简单地陈述客观事实,比如“××学校××年×季运动会简报”或者“恭祝××班级获得第一”,也可以励志,比如“我们是真英雄――××学校运动会简报”。简报时效性比较强,完整性没有计划和总结那样好。一份简报不能把整个运动会都装进去,但是一系列的简报就把运动会完整地呈现出来了。与计划、总结不同的是,简报写作时,可以碎片化的方式,将整个大事件分成几期,例如2016年(1)期、2016年(2)期等,期数放在标题之下。简报的另一特色在于作者前置,报送人要在开头表明“××单位报送”,并写明报、送、发到的单位。

简报其实就类似于消息或者新闻,但是却有自身的独立性和系列性。相比于计划,简报更具有自己的特色,虽然是在说同一件事,但是简报中加入了更多的时间因素和主观态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3.总结后,谈经验

总结是对整个项目或工作的归纳性回顾,是在做事之后,因此对事件的整个过程了解最多,内容也就相对更深刻一些。除了描述过程,还要总结经验,提炼技巧,以升华事件的意义。在写作中,运用回顾的视角很重要。

总结是一件事件的结束,同时也是下一次事件的开始,因此与计划是首尾呼应的,二者有许多相同之处。总结和计划的相似之处在于要用总分结构,既要对整个运动会进行总结概括,又要兼顾各个专项的总结。对于整个运动会,可以运动会的结果为切入点进行总的说明。对于计划来说则是从事件的目的进行切入,一个因一个果,恰恰前后呼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总结需要有启发性,也就是根据事件总结经验,从而为以后的计划做参考。经验即实际结果与计划的符合程度如何、资源利用情况怎样,也就是要依据事件过程总结规律,深化意义,而不是简单地呈现事实。总结的写作格式注意项并不多,只需有开头、正文、结尾、署名日期即可;而总结重要的不在格式,在于结构。合格的总结能介绍出事件即可,好的总结则需要一定的水平和深度的思想了。

总结的时间线在最后,得到的信息也就比计划和简报更多。量变产生质变,总结就是由大量信息而升华内涵的过程。总结的时态带有明显的回顾性,说起问题来就更加有说服力,语言也更加有经验性和说理性。

简述大学语文的重要性范文篇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这里的“简单描述”,其内在的意思就是“复述”。本文从复述教学的现状、必要性、基本程序与要素和个性化策略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一、从现状看课文“复述”的必要性

为了研究本课题,笔者对一线常态教学中的“复述”进行了翔实的跟踪观察,从外显的表象概括出日常复述教学中突出存在的问题

1.复述目标不分主次,指向模糊

目前的课堂复述教学,普遍没有具体明确的目标导向,只是笼统地要求学生复述。对复述的情景条件、复述的行为方式、复述的达成指向等都没能具体化,学生几乎在茫然的状态下跟着教师匆匆地走过。课堂上看似有了文本的复述,其实成了学生没有质的变化的一种人为“负担”。这是一种多么让人担忧的教学取向。

2.复述方式教师为主,缺失灵动

这里说的复述方式主要指课堂复述时所呈现出的教与学的方式及其之间的关系。在许多情况下,我们的教师固守传统的教学思维,总是“先入为主”,不能很好地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要求。这样,导致学生的课堂复述活动总是处在被动跟跑的状态,缺乏应有的生命灵动。他们对复述产生陌生感,甚至是从心理上排斥复述。

3.复述策略简单重复,缺乏序列

对日常课堂观察和案例分析,我们发现学生的复述普遍存在简单重复的现象。从各年级的纵向对比看,学生复述策略没有明显的质的变化,缺乏必要的顺承序列;从教师层面看,缺乏复述策略的针对性指导,多游离在自己习惯并固化了的复述方法上,没能根据文本特质、学生状态和教师素养等因素建构动态变化的复述策略群,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自主复述能力的过程化生成。

4.复述过程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往往将复述简单化,没有将复述作为课程的重要内涵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学生的复述过程成了应景的摆设,缺乏坚实的过程化训练积淀。多数情况下,教师都是在快要下课时或完成其他教学内容过程中挤出一点时间,象征性地让学生匆匆地复述一下。教师更是对学生的复述缺少足够的等待,时常先入为主地打断学生本来就断断续续的复述。这样,学生不能在具体完整的过程中真切地体验到复述的收获。不能收获持续的进步,学生便渐渐失去了复述的兴趣。

5.复述评价盲目滞后,无的放矢

从现实状况来看,复述评价的盲目与不规范,是最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课堂复述效果缺少必要的评价活动预设;课堂教学即时性复述评价多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形式掩盖内涵,评价没能引领学生的复述实践;阶段性和终结性复述评价更是没有突破纸质笔试的羁绊,没能构建实景化的复述评价操作体系,导致了评价上的盲目与空白。

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教师对复述意义的模糊,漠视了复述教学的必要性,以至于平日里复述教学的时隐时现,复述的作用也就不能有实质性的保障。《现代汉语词典》这样对“复述”进行解释:“⑴把别人说过的话或自己说过的话重说一遍。⑵语文教学上指学生把读物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是教学方法之一。”从义项意义来看,第一个义项主要是心理学层面的意义,重在强化记忆;第二个义项主要指向于本文要研究的课堂教学的文本复述,就是学生在充分感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突破文本的语言体系,用先前积累的语言材料,按照一定的要求将文本内容创新地表达出来。这就超越了单纯心理意义上的记忆,重在语感训练,增强语言张力。由此推论,复述不单单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更是学生学习母语的重要方式。另一个原因就是课程标准与原教学大纲表述上的差异。例如,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对五年制中的四年级和五年级分别提出“能简要地复述课文”和“能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这样的要求。这样的表述明了醒目,更容易引起教师的关注。相对而言,现在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表述呈现出一定的隐含性,在第三学段(5-6年级)中的要求是:“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教师面对这样的表述,对“复述”的理解与操作上的自觉认同便会出现一定的偏差,在一定意义上削弱了“复述”的语文含义。对此,我们要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充分认识“复述”对小学生母语素养建构的重要意义,努力将“复述”建设成学生有效学习母语的重要方式。

二、课文复述的基本程序与要素

鉴于对复述必要性的认识,基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们将小学生的“复述”分为概括性复述、详细性复述和创造性复述三大层次。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不断地对比研究和课堂实践,逐步形成了与课文文本阅读学习相匹配的“三段一贯”的课文复述基本程序——基于文本语言整体感知基础上,对文本内容、故事脉络、情节发展等框架要素予以描述的概括性复述;基于文本重点部分从语言到内容精读细研的基础上,对文本核心内容拓展加工予以描述的详细性复述;基于文本内容系统体验和文本语言全息整合的创造性复述。创建这样一个课文的复述程序,就是要凸显复述对学生母语学习的重要作用,实现复述的常态性、一贯性,避免复述的随意性,保证复述的连续性与实效性。

随着研究与实践的持续深入,要实现复述的实效性,仅靠具有一定连续性的复述程序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支撑程序有效运行的相关实质要素为保障。经反复探索实践,我们归纳出如下四个与小学生复述相匹配的操作要素。

1.通读

通读是复述的基础。通读就是采用多种形式读通读顺文本,提取能有效服务于复述的相关信息。通读的基本要求就是借助适宜的方式熟练读通文本,最好能够熟读成诵。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从宏观入手通览文本整体,针对文本的题材特点,通过阅读或听说等途径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初步理清文本所呈现的内容之间的关系与相互作用,让学生的复述具有较好的方向定位。对一些故事性较强的文本,可通过放录音、介绍文本梗概以及事先指导排练课本剧在课堂上表演等途径加强阅读。

2.体验

体验就是在通读的基础上对文本从语言到内容归类分析、综合概括的深加工的内化过程。它既是一个语言思维过程,也是一个生活情感过程,更是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交融的过程,这是复述的保障。就小学生的适应水平来说,这里的体验内容主要表现为对作者的语言方式体验、文本内容的情景体验和作者基本情感流露的体验三个层面。为更好地落实三方面体验,我们主要采用如下三种体验方式——有感情朗读体验、还原生活体验和评介辨析体验。“有感情朗读体验”就是从听觉上充分发挥有声语言的独特张力,唤醒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有效联想,这样便可以将情感融入复述中去。“还原生活体验”就是学生通过视觉,把语言变换成有序流动的画面,将作者所描绘的生活还原伸展开来,这样便可以让复述富有现实生活的生动感;“评介辨析体验”就是教师借助精讲巧点,引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对文本进行适度的互动对话,这样便可以为有效复述打下必要的思维基础。

3.记忆

记忆就是在不断体验的过程中对文本重要信息提取与识记的过程。记忆是复述准备的关键。弗拉维尔等人的研究表明:使用复述策略的能力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提高,主体对刺激信息的回忆量与其对信息复述的频率成正比。这说明没有记忆就没有复述,有效的复述又能很好地改进与提升记忆。有关专家对儿童记忆策略进行研究:让儿童尝试记住20个字,并把它们回忆出来;这20个字可以归为4类,按随机顺序呈现;记忆这种材料的有效办法是把同一类的5个字放在一起进行复述。结果发现:8岁儿童从不采用这种策略,10岁儿童也很少采用这种策略,但13岁儿童却始终如一地使用这种策略。要想复述好,就要从记忆开始,从改变学生的记忆策略开始。对此,我们在文本阅读教学时,引导学生口眼脑并用,边读边记,让记忆积累成为文本阅读的一种习惯。与此同时,教师要与学生一道对文本中的重点词语、重要内容信息和主要表达特点进行结构化整理加工,促进学生记忆策略的不断优化。

4.转述

从研究实践过程来看,课文复述体系下的“转述”,围绕着连贯流利地复述课文这一中心任务,主要包括两个心理与行为的层面:一是转化,就是通过与作者的语言进行悄然的心灵对话以及对生活环境的协同还原思考,实现对文本的高度个性化改造与重建,这是一个对文本信息内化的过程;二是表述,就是学生将内化后的文本用一定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是对文本信息的一个外化过程。对于转述这个过程,我们的训练力求做到:语言尽量用有地域特点的通俗口语,情感倾向符合文本情景,把关键细节交代清楚,人物语气符合场景特点。具体复述时还训练学生适度控制语速节奏,并恰当地使用相关的肢体语言,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复述表达能力。

三、课文复述的个性化操作策略

1.想象拓展复述

现行鲁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在内容和情节上都有“空白”之处。这些“空白”具有广阔的生活扩展与语言想象空间。教师在指导学生复述时,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空白展开对话,放飞想象的翅膀,从而完成文本“补白”复述。

如《普罗米修斯》一文第一自然段:“那时人类的生活非常困苦,没有火烧烤食物,只好吃生的东西,没有火来照明,只好在那无边的黑暗中,度过一个又一个漫长的夜晚……”复述这一自然段时,可以让学生抓住省略号自由想象:“没有火还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困苦?”在复述到本文第四自然段时,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人们得到火种后欣喜若狂的情景。

2.概括主旨复述

概括主旨就是引导学生学会抓住与课文的写作线索与主要内容等方面有密切关系的重点词语,结合文本内容反复练习,从而学会巧借重点词语重组课文语言材料进行复述。

如,《鱼游到了纸上》一文学完后,执教者出示精心选取的本文词语,让学生认读:

A.举止特别

呆呆地站

静静地看

忘我境界

B.工笔细描

一丝不苟

挥笔速写

融为一体

C.大家赞叹

纷纷议论

相互交谈

游到纸上

师:你能用上面的词语或者部分词语有序地连起来,概括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请你拿出笔写出来。

(学生同桌相互对读课文,相互检查对课文阅读的情况,交流概括的主要内容)

这里,教师有意识地将词语分为三类:A类是描写聋哑青年观鱼神态的词语,B类是描写聋哑青年画鱼时的词语,C类是观众和“我”的做法的短语。让学生分类读词语,目的是引导学生对词语进行逻辑归类和积累词语,同时用上述词语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样,既规范学生的语言,又灵活运用词语,使语言训练与文本内容融为一体,达到了积累内化语言的目的。

3.变序换体复述

这是基于训练学生多元语言功能与多元语文素养相融合的一种复述策略。主要表现为两种形态:一是调整结构,变序复述。如《梦想的力量》一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的。有位教师在指导学生复述时对原文进行了变序:要求学生先叙述2001年“瑞恩的井”基金会的影响和成就,再讲瑞恩的梦想和实现梦想的过程。这样复述让学生明白了文章的结构可以多样,而且每个部分可相互变换,感受到语文那多彩的魅力。二是变换文体,创新复述。小学阶段语文文体主要有记叙文、诗歌、童话、说明文等。日常复述训练时,不同文体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如诗歌体可改为记叙体,说明体可改为童话体等。有位教师在教学古诗《舟过安仁》后,围绕原诗的主题“童趣”,要求学生对两岸的风光,主人公杨万里的心理、语言,小舟上孩子的外貌、语言、神态、动作等方面进行合理的创造性描述。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复述,使之成为一个既完整又极富创新意识的故事。有个学生这样复述:

“有一天,杨万里乘着船往安仁的方向行驶。那时候,天空被白雾笼罩着,远看像堵白墙;近看,大地披上了一层薄纱。偶尔有一两只翠鸟飞到了芦苇上头,叽叽喳喳地叫着。它们在微风中翩翩起舞,姿态优美。岸上,草叶碧绿,带着一颗颗露珠。杨万里立于船头,忽然他发现:前面的船上悠闲自在地坐着两个六七岁的小男孩。那两个小孩穿着鲜艳的衣服,他们没有划船,竹篙收起来了,船桨也停在那里,无忧无虑地坐在那里,脸上总是笑嘻嘻的。只见他们拿出了一把雨伞,诗人看到他们异常的行为,更认真地观察、思考,觉得很奇怪:天没下雨,为什么要打伞?他看着看着,终于恍然大悟——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通过伞让风推动船前进。作者顿时哈哈大笑,诗人对这两个小孩充满了童真和稚气的行为感到羡慕。于是,他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并作了一首诗: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这样的复述很好地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潜能,同时让学生学会了细致观察与精细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4.现身体验复述

这种复述策略主要适用于人称还原。教材文本大多是以第三人称写的。指导学生复述时,可以适度要求学生把第三人称转换成第一人称,加深学生对主人公形象的感悟。

如《詹天佑》一文,指导学生复述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是詹天佑,听到外国报纸嘲笑中国工程师时会怎么想,怎么做呢?有一位学生复述时一脸愤怒,双手紧握,说:“你们不要狗眼看人低,我会用事实证明中华民族是个聪明的民族,你等着瞧吧!……”

这样的复述拉近了学生与课文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与文章的主人公形成强烈的思想共鸣,无形中受到思想的启迪。

5.情境复演复述

这种复述多用于故事性较强,篇幅较长的文章。学生复述时往往不易把握,听者兴趣不浓。笔者认为要弥补这一不足,可采用表演课本剧这种情景复演复述课文,让学生在小舞台上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如《半截蜡烛》一文学完后,执教者创设一种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角色,自编课本剧,然后登台表演。除了对话,课文中没有写出的动作、表情也要尽力表演出来,不加说明,“观众”一看就明白怎么回事。一组学生表演,其余的学生充当“评委”,以对课文的体验为标准,判断学生的语气、神情等是否得体到位。

简述大学语文的重要性范文篇3

一、数学语言的重要性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学习数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就是学习数学语言,学习数学的过程也就是数学语言不断内化、不断形成、不断运用的过程。准确灵活地掌握了数学语言,就等于掌握了进行数学思维、数学表达和交流的工具。教学实践表明,数学语言发展水平低的学生的数学理解力也差,理解问题时常发生困难和错误。所以数学思维的发展是离不开数学语言的同步发展的。提高数学语言水平,对发展数学思维,培养数学能力和素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数学语言的特征

1.准确性

数学语言的准确性是数学描述方法的定量化以及思维的逻辑化的直接体现。表现在对概念、定理、法则表述要准确,不能产生歧义。

2.精简性

数学语言要做到高度精简,它要求对概念、定理、法则的表述,不能多一言,少一语;不能有重复,有遗漏。常常是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并用。如“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即am+an=am+n。”几何语言则更简练、严密。如“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3.严谨性

数学语言必须合乎逻辑,周密严谨。数学的概念、定理、法则的本身就是严密的。在数学命题的叙述和推导中,经常用到一些数学语言。如“平方和”、“和平方”、“或”、“且”、“至多”、“至少”、“有且只有”等等,都体现了数学语言的严谨性。

三、数学语言学习的措施

1.加强数学基础知识学习

只有确切地掌握概念、定理、公式等,才能正确运用数学语言表述有关逻辑关系。对学生比较生疏的术语和概念,要做出通俗的解释,再提出精确化的要求。纠正学生常犯的毛病和一些不良的语言习惯。同时教师必须结合教材对数学语言的精确性作典型的分析。如①对顶角相等,②相等的两角是对顶角。学生对两个命题不同涵义不理解,认为命题②也对,没有考虑对顶角不但有数量上的相等要求,还有位置上的要求。因此,必须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法则、公示的内容和使用范围。

2.掌握一些简练的数学语言

在数学命题的叙述和推导中,经常用到“或”“且”“至少(多)”“有且只有”等关联词语,以及“非负数”“不全为零”“在……上”等数学词语。在教学中应该准确地严格区分它们的含义。如“且”“或”这两个逻辑连接词,“且”表示“既有前者,又有后者”,就是两者都要成立。“或”表示“两者可以兼有”即两者至少有一个成立。如“若(x-a)(x-b)≠0,则x≠a且x≠b”,“若(x-a)(x-b)=0,则x=a或x=b”。这两个命题中用到的“且”和“或”各有其不同的含义,不能混淆,也不能省略不用。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正确的表达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加强数学语言之间“互译”训练

高度的抽象性是数学的另一基本特征。要把抽象的理论讲得具体形象,通俗易懂,就要善于把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表语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转换。能用恰当的语言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并注意表达时的条理性和层次性,名词术语准确规范,书写清楚,合乎逻辑。

符号语言是代数符号与式子的结合,要学会运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首先要学会运用符号语言。在初一学习有理数时,教师要结合列代数式,列方程等文字叙述较多的课题加强语言训练。教师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读出一道题,要求学生立即用代数式写出结果。这不仅有利于养成准确的语言习惯,还有利于锻炼思维的敏锐。如①“a、b两数差的平方可写成______”,②“a、b两数平方差可写成______”。从中教会学生掌握叙述与运算顺序统一。在此基础上,做一些把代数式转化为语言文字叙述的训练。如“a-b”有三种正确叙述:①a、b两数的差,②a、-b两数的和,③a减去b。纠正错误叙述“a减去-b”。教学中要善于进行正反两方面的训练,互相渗透逐步深化,达到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的互译。

文字语言、符号语言表示成图形语言,就使“数”与“形”结合起来了。有助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数轴是初中学生首先接触的“数形结合”的范例。学习了直角坐标系之后,函数的图形与性质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其特征,从而有利于深刻理解函数的数量关系。

4.培养数学语言学习的审美情趣

由于作为学习主体的个体,身心特性天然地具有一种趋美冲动。所以,学习中不断展示学科美,体验美的感受,对提高学习效率将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数学,可谓处处充满美的花朵。在数学学习中,数学带给学生的绝不只是冰冷的符号,而应当是一个有着各种新颖独特的美点缀的五彩缤纷的万花筒。数学语言学习应充分展现数学图标语言的对称美、动态美,数学符号语言的简洁美、优雅美,让学生感悟数学语言的内在美,以唤起学习主体的生命激情,获得审美情趣。

简述大学语文的重要性范文1篇4

1.语法正确。用于学术交流的科技论文不同于聊天,语法正确是科技语言最基本的要求和特征。比如,句子要有主、谓或者主、谓、宾。虽然这个十分简单的问题,但稍不注意,就出问题。一个学生投到某刊物的文章,开篇第一句是:“通过对湖南X的系统采样,运用Y分析技术,对X进行了Z等的分析”。我多次将该句改成“本研究对湖南X进行系统采样,利用Y技术,对Z等进行了分析”,学生没有改过来,就投出去了。2位审稿人也没指出来。校稿时,我2次修改,编辑也不采纳。最后定稿时,编辑要求我作为通讯作者对全文把关。我将此作为第一个问题列出来,编辑有点不耐烦,专门来邮件:“稿件最后定稿,只修改原则性的问题”。意思是这样的问题就不要改了。我立马回复:“文章可以不发,开篇第一句没有主语的句子不能不改”。到这时,编辑老师才将这句话改过来。不知我这样是否太较真、太迂腐?但我认为,没有主语或者谓语的句子是明显有语法错误的,不是科技语言。

另外,语法要求还包括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等其他很多方面。如“H省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且多样的省份,形成机制复杂,防治难度大……”的语言表达,就写得太随意,第一句的主语与后面带逗号的句子应该不是同一个主语,但形式上逗号后面的主语应该是“H省”。这样,逻辑上是不通的。所以,科技语言的语法问题不能不引起注意。

2.使用简单句和陈述句。学术论文不同于小说、散文等文艺作品。学术论文一般是对科学事实、材料信息等的描述和表达,是对科学分析的陈述、讨论和逻辑推理,是对科学结论、认识的总结和提升。这就要求科技论文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因为尽量使用简单句、陈述句,才方便读者阅读、理解。一般单个句子不宜太长,形容词、副词等修饰语不宜过多,疑问句、反问句尽量少用。

3.用事实说话,避免空洞表达。科技论文的最大特点就是摆事实、讲道理。一般自然科学的论文,由引言入题后,就是事实(现象)描述、分析和讨论,然后就是结论。整个过程的逻辑关系,就是以事实为基础,进行科学分析、论证,得到科学认识。文章的语言应符合科技论文的这个特征和要求。不宜泛泛而谈,空洞无物。如某学院在介绍自然地理专业总体概况、优势与特色时,有如下一段文字表述:

“自然地理学以地球表层,即自然地理环境为研究对象。自然地理学是把组成自然环境的各种要素相互联系起来进行研究,以阐明自然环境的整体,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间的结构、功能、物质迁移、能量转换、动态演变以及地域分异规律。现代自然地理学着重研究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过程机制及其响应体系。尤其重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作用,并应用地理系统的原理,探讨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和全球变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人口、资源、环境与区域开发之间的协调发展等问题。”

笔者认为这段文字不但脱离事实、空泛,而且漫无边际、不很靠谱。让人读后,很难获得该学院该专业的任何具体信息。介绍了等于没有介绍,甚至还不如不介绍。

4.逻辑性强、条理清楚。科技论文的最大特点就是有很强的逻辑性,经得起推敲。即陈述的事实、分析的问题、论证的理论原理、得到的科学结论等之间有严密的逻辑关系。所以,语言表达也应十分注重逻辑关系。比如前面一句是“(激光)根本穿不透(雾霾)”,后面接着一句“如果激光武器的作用距离是10公里,有雾霾的情况下一下降到1公里”。前后逻辑关系相矛盾。再比如“上世纪八十年代,很多学者对XX进行了XX研究(张X,1987;姚X,2005)”。这里引证参考文献,出现明显的逻辑错误。这样的细节问题,稍作思考,就可以避免。

另外,语言表达的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不但逻辑关系明显,还要条理清楚。比如在表述某风化剖面主元素含量特征时,文章中一会儿“自上而下,元素A含量增高”;一会儿又“自下而上,元素B含量降低”。这样缺乏条理,让读者读起来很费力,也不便于自己总结有关规律性的认识。值得注意。

5.语言表达力强。科技语言表达力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语言十分精炼,二是表达准确。诚如涂光炽先生(我国地球化学创始人)所言:“文字要言简意赅”(给地化所题词的最后一句)。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科技论文写作时,要十分珍惜使用文字,来达到准确表达的目的。

简述大学语文的重要性范文篇5

一、听与理解相结合

基于理解的听力训练,可以用两种方法进行。一是加强学生对文章主题大意的听力训练,重点对文章中的语音、语调、语感、语速的感知;二是反复细听,直到学生能完全听懂文章的整体及关键段落句意为止。这两种方式的听力训练是相辅相成的,其中第一种方式是第二种方式的基础,而反复细听则是第一种方式的深化。

在反复细听的训练中可以采用让学生复述听到的段落大意、语调的强弱、语音的变化等内容,也可以把听到的段落完整地记录下来,这样可以让学生深度把握英文的“个性”特点。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选取的听力材料既要难度适宜,又要具有一定文化背景。特别是在开始练习时,力求选取对话简练、语调变化多的内容,等学生基本熟练以后再把重点放在整篇文章的训练上。这样就可保证学生听力训练时的层次性,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听力能力的提高。

二、听与说相结合

一是针对听力材料给出几个选项,让学生熟悉听力内容后,说一遍几个选项中的正确答案。这种方法由于给了选项内容,学生可以有目标,注意听力内容,做到听、想、看、说的结合,在视听中启动思维,所以学生非常乐意接受。

二是采用听后复述的方法,可以是个人的复述,也可以是小组复述。个人复述主要是在播放几遍听力材料后,鼓励每个人根据听到的内容大胆地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材料中的主要内容,教师或其他同学在某个学生复述后进行及时性的评价,一方面让学生感受自己的成功,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复述存在的问题进行帮助和纠正,让学生不断取得进步;小组复述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差异均衡分成几个小组,听完材料后小组进行简单的合作准备,并推选一名学生进行材料主要内容的复述,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小组间的评价与评比,评出最佳小组。这样的教学气氛活跃,学生兴趣盎然,快乐地完成学习任务。

三、听与写相结合

听与写结合是听力训练的重要一环,对于学生来说,由于信息输入量比较大,需要调动他们所有语言知识,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而且依靠学生的直接理和记忆才能把听到的信息记录下来,这无疑是一种劳动强度比较大的活动。因此在听与写结合起来的训练中应把握梯度,首先让学生记录简单的词语或句型,然后再过渡到简单段落的记录,直至完整的材料记录。为了避免强度大造成的疲倦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辅助学生练习。

其中的一种方式是填空题式的听写训练,这种方式有点类似于听说结合的第一种方式。教师可以采用正常和慢语速交替的播音方式让学生完成听写填空题。

另一种是简要的听写记录方式,即在听的过程中进行简单记录,为避免记录跟不上听的速度,特别是对于篇幅较长的内容,可让学生采用符号记录法,对听力中的关键词语和容易忘记的信息如日期、地点、数字等采用简单的记录符号,力求简短。教师要经常检查学生的记录内容,学生一开始可能跟不上速度,记录的内容可能也不太准确,但经反复的练习,学生基本上就能适应这种方法了。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学生的记录不尽相同是正常的现象,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只要能达到听写的目的,那么教学的价值便得到体现。当然,教师还需要对学生的记录结果进行必要的评价,特别是通过学生记录后的语言复述来评价他们对听力的理解与记忆非常重要,如果仅仅要学生记录几条内容为最终的结果,那听力训练的目的必然大打折扣。

简述大学语文的重要性范文篇6

论文摘要:简笔画简易速成,直观有超。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可广泛运用于英语单词、语法、句型、对话及课文等方面的教学。

简笔画最早是英语教学法专家理查兹博士(dr.1.aftichards)和吉伯逊(c.gibsun)女士创造的。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它方便、易行,适用性强,利于创造语言环境与营造教学情景效果。

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能运用英语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交际。初中英语教材充满着各种描述学生日常生活情景的材料。学生只有将自已融人各种各样的情景中,才能更有效地学好英语,这就决定了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形象性,直观性和情景性。运用简笔画就是为教材内容提供生动具体的情景.并围绕这一情景展开一系列的语言教学活动。运用简笔画不仅使教师能得心应手地组织教学,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而且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对唤起他们的学习动机、橄发他们的情绪、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下面谈谈作为直观手段之一的简笔画的特点及在英语课堂上的运用。

一、简笔画的特点

1.简易速成,为教师提供了操作的可行性简笔画(stickfiguresormalehpictures)是从jl何图形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只须用儿根线条和几种不同的几何图形.就可以组成许许多多不同的画面。简笔画的作画原则是“宁少勿多,宁直不弯,宁简不萦”。即能用一笔的不用两笔,能用直线的不用曲线,能用简单图形的不用复杂图形。如画一人在游泳,只需用三笔:即一条两折线,一个半圆和一条波浪线;画一个人打篮球、只用四笔。(见图1)

正因为简笔画简单易学,故被人称为“一日简笔画”。即用一夭的时间就可以学会。只要掌握简笔画的绘画原则,人人都能学会它。简笔画用于教学而不用于欣赏。因此只求写意,不求写实,多萝数笔,顷刻功夫就可以清晰地使一个事物,一种行为,乃至一个情景,都跃然纸上。例如画人物就不必画出衣服,画动物更不必费劲去画出羽毛或鳞片。母鸡和小鸡的形象只是在半圆和回的荃础上衍生即可。(见图2)简笔画结合若教学内容,随教随画,与讲解或操练同步,可加大课堂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创设情景,增加了课堂操练的趣味性

课堂教学以培养和强化学生运用英语能力为目的。无论是教句型,教对话,还是教课文,都离不开大且的操练。现行初中教材的课堂操练一般采用“三级模式”进行,即“机械操练”,“有意义操练”和“交际性操练’。离开了语言情景的操练活动便显得十分枯操无味,更无效果可言。但如果使用了简笔画,就会使操练变得生动有趣。如给"whataretheydoingeyarehavingsports.""whatisshe/晚doing?”"she/f1eisskating/ridingabike."滑冰,骑车的动作是教师不便在课堂上演示的,配上简笔画(见图3).既为操练提供了方便,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愈力,提高学生兴趣.从而提高操练效果。

3.运用广泛,体现了教学效果上的实用性

简笔函不仅简易速成,而且在教学中运用广泛。它不仅几乎可用于各种场合,各种课型以及复习、介绍、操练、练习和巩固各个教学环节,而且能把学生的思维能力从形象思维引人逻辑思维进而升华到创造思维。作为辅助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简笔画适合青少年的学习心理,深受学生欢迎。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接受和受益。这就体现了这一手教学手段的实用性。正因为如此,对于中小学英语教师来说。运用简笔画教学是一项必备的教学技能,也是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一种必要的职业技能训练。

二、简馆画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l.用简笔画教单词

单词教学虽然可以用实物和图片作为辅助手段,但许多实物是无法显现在课堂的.图片也并非应有尽有。率握了简笔画就可以把教材中有关的事物或情景轻而易举地翔上黑板。大到蛛鱼大象,小到老鼠蚊虫,远到法国的凯旋门,近到窗外的鲜花,都可几秒钟内,展现在学生眼前。既避免了语言描述的麻烦,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加深了学生的印象.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用简笔画辅助英语单词教学体现在下列几方面。

(1)对教师可以把要教的单词画在黑板上或纸上,然后用“what’slhis’1”或“what。theydo-等句型设问。在复习单词时,可利用简笔画组织学生做游戏。例如,教师在小黑板或纸上画出学生学过的2p个名词让学生先看一分钟,然后收起来,接着让学生写出看到的东西,看谁写得多。这样就使枯燥无味的单词教学趣味化了,从而收到了窝教于乐的效果。

(2)在教授某些形容词的反义词时,用简笔画便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功能,使学生从直观上产生对比联想,这样既学得活,又记得牢。(见图4)

(3)教介词,特别是表示方位的介词时,用简笔画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具体,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强化学生的记忆。(见图5)

(4)用简笔画也可用来区别愈思相似和相近的词。

教材中的许多语言知识,如一些相似意思或相近的动词,鉴于学生的英语程度。不易区别,更难理解。如用简笔画,一看就明白。例如教"inthetree”和”onlhrtree’s的区别,通过下面三幅画就一目了然了。(见图6)

又例如在教ltting,take的区别时,通过下面两幅画的演示,这两个动词的不同方向,就不言自明了。(见图7)

2用简笔画教语法

用简笔画讲解某些语法知识。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变得易于理解。

(的例如教现在完成时态和过去完成时态的对比,可用下面这幅简笔画来演示。(见图8)

(2)运用简笔画教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时,在黑板.l画出如下三幅画,或说或提问:(见图9)

3用简笔画教句型和对话

《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材》中的句型和对话的操练常常采用mmc三级操练形式,即机械操练(me-tbenltel),有意义操练(meanin}ul)和交际性操练(com-municative).要能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际,首先要做到熟练掌握这一语言,也就是说,首先要组织好机械操练,而这级操练往往比较枯燥。如配上简笔画,再把对话上的关键词写出来,由于有画面的情景作提示.操练起来就容易得多.效果也好得多。如义务教育初中英语第一册第85,$6课句型"wlwlareyou/ishe/isshedoing?”及其回答时,可以采用下面兰幅简笔画。(见图10)

4.用简笔画教课文

课文教学,有时也同样可以利用简笔画来辅助。如把课文分成若干小段,将每段所含的信息配上一幅简笔画,让学生根据简笔画提供的情景进行说话,从而达到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的目的。这种方法将视听说结合起来,运用整体教学原则,通过课文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它的具体做法可以概括成四句话即“一情一景,萝萝数语,利用提示,看图复述”。

“一情一景”,就是将一小段课文的情景用一幅简笔画来表达。简笔画的设计应尽量概括课文提供的信.息,每幅画包含的信息不可太多,因此每篇课文要多分几段,多设计几幅画。“寥寥数语”指的是每幅画用屯五句话来叙述,低年级的课文一幅画用两三句话甚至一句话来叙述为宜。高年级的课文一幅画最好不要超过五句话。“利用提示是将每一句中的一个或几个关键词提供在画的下面.便于复述时联想。

简述大学语文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高效课堂初中语文教学构建途径

语文是一门系统性、综合性、实践性均较强的科目。初中语文教育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之一,教师应该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目标要求,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手段,提高语文课堂的生命力,调动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自主性。构建“以生为本”、“积极、自主、高效、简约”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有效途径。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

创设初中语文教学情境,让学生用心感受文章所表述的情感,置身其中,仿佛身临其境,能够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共鸣,强化语文课堂教与学的效果。教师创设语文学习情境时,应该更新教学理念,将语文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仅起到主导作用,学生才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创设语文教学情境,要重点围绕创设主动参与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和创设自主学习情境等展开。以创设问题式教学情境为例,教师需要根据所要讲授的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巧妙导入,提出具有代表性的小问题,比如,《春》,在讲授朱自清的这篇优美的散文时,我并没有盲目地向学生讲述这篇文章的背景、寓意,而是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思考感受,想一想我们自己看到的春天是什么样子,让学生用眼睛、心灵感受实实在在的“春”,然后与课文中的《春》再进行思想的“碰撞”、感情的“交流”。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被动走进课本向主动学习语文知识转变。

二、倡导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合作教学、探究式教学是当前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的教学策略。新的课程教学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是学习的主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采用师生共议学习目标的模式,让学生课下“多吃、多消化”,然后在课堂上多交流、多谈感受,碰撞思想火花,采取设问、解疑的方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探究水平。比如,讲述《社戏》时,教师可以事先让学生思考自己看不上一部期望已久的电影时,心情会是怎样的,然后引导学生将这种心情带到课文学习过程中,寓情于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践行自主式教学模式,能够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促进语文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注重创新,构建初中高效课堂

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质量,构建高效的语文教学课堂,是初中语文教师梦寐以求的,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高效语文课堂的构建,能够让绝大多数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掌握尽可能多的语文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构建适合初中语文学科的高效课堂呢?这是值得语文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高效课堂的构建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创新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提高参与率。比如,教学《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华夏文化的精髓,将当代中华的优秀文化与课文中“文化魅力”相结合,增强文化的时代感,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注重课堂生成的创新,提高学生思维创新能力。有效的课堂预设是确保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保障,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基础。但是,语文课堂生成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要能够即时引导学生、处理突发性问题,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比如,讲授《愚公移山》时,可以让学生联想有什么办法可以避开移山,从当代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最后,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对学生进行感官刺激,比如,《背影》中,就可以搜集各种背影,通过幻灯片的形式展示,通过增强情感体验,让学生感知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之情。

四、内容精选,推进初中语文简约化教学

实施简约化教学,能够“弃繁就真”,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明确学习重点,提高课堂学习成效。在初中语文简约化教学中就要构建高效低能、优质轻负,以学生实践为主体的高效的、先进的教学模式。本质上看,简约化教学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精选内容、真实自然、简约但是不简单,确保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丰富但形式简约。当然,简约化教学并不是删除的内容越多越好,而是需要紧抓语文教学主线,删繁就简、深入浅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一是教学目标简明化,初中语文教学目标本来很明确、很简单,但是,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人为地把它复杂化,明确初中语文“识字认字、阅读、写作(或者说表达)”的目标就足够了;二是教学内容要简化,教师、学生和语文课堂时间都是有限的,初中语文教材并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师要优中选精,选择最具有教育价值的内容重点讲述,深入学习,由点及面,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思维,丰富学生学习内容;三是教学过程要精简,这样能够将课堂教学时间控制在适当范围内,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讨论的时间。简约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有助于实现把语文“教真、教实、教好”的目标,对于提高初中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语言素养、语文水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构建“积极、自主、高效、简约”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自主性,引导他们热爱汉语言文化,将读书的思考与生活实践结合在一起,全面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傅美林.浅论初中语文自主探究式教学中教师的作用[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版,2010(02).

简述大学语文的重要性范文篇8

复述(rehearsal)以言语重复刚识记的材料,以巩固记忆的心理操作过程。小学阶段的英语课文复述是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内化其中的信息,产生记忆,并通过分析、归纳,有调理、有重点地叙述。它不是机械地重现,不是简单的背诵,而是通过再加工、个性化、创造性地表达。它需要通过精细的思考,使当前信息与大脑中已存在的信息相联系,经过积极主动的思维,使其成为稳固的记忆,所以复述也是学生思维的过程。语言是思维的表象,学生的复述是其思维的结果,语言和思维相辅相成,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了发展,那么思维能力也会随之提高。在语篇教学中,复述课文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填空复述

这是较常见的一种方法,一般在学完课文后即可进行。教师已经提供了主要的脉络和框架,只需要学生在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填入关键信息,运用简单的语言就能完成。它可以激励英语能力较弱的学生,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在半朗读、半叙述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复述的要领。如在学完译林牛津英语6AUnit7SummerHolidayplans这课后,笔者出示《Summerholidays》:

MikeandMike’sfriendswillbebusyinthesummerholiday.

Mike’sfamilywillvisithisgrandmaandgrandpain.Theywillstaytherefor.

YangLing’sliveinBeijing.Shewillvisitthemthissummer.Shewillgothereby.

LiuTaowillgotowithhisparents.Hewilltakesomeandshowthemaftertheholiday.

列表复述

列表复述是一种最直观的方法。教师通过将文本内容以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学生能通过表格内容复述课文。如,译林牛津英语6AUnit8ChineseNewYear这课时,就可以通过表格形式帮助学生理解。

关键词复述

这个方法是指教师从课文中找出关键词或词组,来提示学生复述课文梗概。关键词给多还是给少可以根据课文的难度和学生水平来确定。学生刚接触课文时,可以由教师直接给出关键词,随着学生复述技能提高后,也可以训练学生自己找出。此方法类似于列表复述,但又有所提高,它不提供事件和人物以及其他信息的联系,只简单呈现零碎的词汇,学生需要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叙述,需要理清人物关系,弄清前后顺序,准确搭配信息材料。关键词可以是教师提供,也可以让学生在文中自主选取;关键词的密度可以依据课文的难度或是学生的水平灵活设置。

如在复述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Unit1Thelionandthemouse时,可以给予以下关键词,Largeandstrong,Wokeup,angry,eat,smallandweak,caught,abighole,gotout,becamegoodfriends,让学生去组织、联想,大胆表达复述课文。

图片复述

插图,作为一种直观的视觉信息和教学媒体,是教材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传递着与教材内容相关的丰富信息,并提供了相关的背景。现行的译林版牛津小学英语教材图文并茂,几乎每个语篇都配有色彩鲜明、生动活泼的插图,比较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儿童学习语言的规律。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形式复述课文。如学完五年级上册Unit8AtChristmas这课,让学生通过四幅图复述课文,用first,next,then,finally结合图片快速复述出课文。

复述课文的方法多样。教无定法,只要能达到教学环节中的各个目的都是好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教材的难易程度和文章的题材及性质,灵活地选择有利于学生复述课文的方法。

结束语

简述大学语文的重要性范文篇9

1.理念方面

⑴确定了英语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课程性质。

⑵从外语学习规律的角度,强调了英语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

2.目标与标准方面

⑴课程总目标的陈述更加详细、更加全面。

⑵更加明确了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要求和级别标准。

3.实施方面

⑴强调并明确了各种教学途径和方法都应以语言学习的实践性为前提。

⑵增加了大量来自一线的教学案例和评价案例,提升了课程标准的可操作性。

二、《标准(2011年版)》主要变化的解读

1.为什么要将英语课程性质定位为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

⑴符合语言教学的基本特征。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言课程的主要属性。工具性体现了语言作为交际媒介的作用。它的作用包括认知,即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和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交流,即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思维,即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发展,即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

语言也是文化的载体,所以英语教学中离不开对文化的学习。因此,英语课程必然具有人文性。人文性就是通过本族语言和外国语言的学习,来开阔学生的视野、了解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从而丰富自己的文化、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因此,工具性与人文性在英语课程中的统一是对语言类课程本质的体现。两者有机结合把英语学科从教学层面上升到教育层面(2012,黄元振兰春寿)。

⑵符合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2)》指出人才的培养应以人为本,注重素质教育。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正是体现了这一点,即外语教育绝不只是一个学习外语的工具,而是要通过外语教育来培养学生的素质,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一个人如果具有较强的语言交际能力,较高的综合人文素养,他就会更快地适应社会变化,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2.如何理解课程理念中的渐进性与持续性

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遵循了语言学习的规律。

从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来看,学习和掌握语言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个词汇或语法内容不是一节课就能掌握好的,它需要多轮的循环,多次复现和实践才能内化和吸收。

从英语语言的特点来看,英语本身也在发展,英语运用的语境千变万化,无法预料,我们也不可能教完所有的单词。我们只需教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⑵改变英语教学中急功近利的思想。

教师在教学中应有宏观理念,应认识到小学、初中、高中是一个整体,是需要连贯而有序地学习的。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注意各段的分工,如义务教育阶段只完成本段的任务,不要去完成高中的任务;小学阶段要求理解的不要强求去运用,又要改变过去各段脱钩、互不衔接的问题,如提倡小学与初中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探讨合理的、操作性强的教学衔接模式等。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具有了这样的理念,教学中就不会急于求成,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的设计就会趋于合理,也就保证了英语课程的整体性、渐进性和持续性。

3.如何认识课程目标描述的变化

⑴课程总目标描述的变化点。

与《标准(实验稿)》相比,《标准(2011年版)》对课程目标的描述更为清晰,明确分为三个层次:课程总目标、课程分级目标和课程分级标准。这样有利于教师分解课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使教学更贴近课标。

《标准(实验稿)》总目标的描述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标准(2011年版)》的描述为“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后者最大的变化就是阐明了英语学习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和学生心智和人文素养发展的双重作用。这也是对英语课程性质——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呼应。

⑵课程总目标描述变化的意义。

外语教育和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一直以来,我们的认识还不够清楚,一般认为,学习外语是为了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使用外语。实际上,这只是学习外语的目的之一。从社会文化学、功能语言学和脑科学等角度来看,学习外语的意义远非局限于在交际中使用外语。语言是促进人的心智发展的重要工具。心智发展既是生物性也是社会文化性的发展过程。不同的语言在促进心智发展方面有不同的作用。学习母语以外的语言能够促进人的心智进一步发展。(2011,程晓堂岳颖)。由此可知,语言学习的目的不仅是掌握一门语言知识,更是对学习者思维发展的推动。因此,课程总目标描述的变化意义就在于,较全面地说明了外语教学的目的,改变了外语教学中的一些功利思想,对外语教育的持续和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4.小学阶段分级目标和标准的变化

⑴分级目标变化。

分级目标在总目标的框架下,共分为五级。对各级目标的描述均从原来的一段分解为四段,按照情感态度、语言技能与语言知识、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顺序进行描述,能使教师更清晰地理解各级目标。

一级目标的变化主要是两点:①将“能书写字母和单词”改为“能模仿范例书写词句”。这种改变首先要求教师要从过去孤立地让学生记忆单词转变为放在有意义的词句中去记忆和书写。这就改变了单纯地为写而写的教学要求。其次明确了教学中的操作方式,即要求学生模仿而不是造句。这实际上也降低了难度。②增加了“在学习中乐于模仿,敢于表达,对英语具有一定的感知能力”的关于学习策略的表述。这里的感知是指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初始对英语语言特性的感受和初步的认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同时也强调了在一级目标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实践语言的机会,要鼓励学生大胆用英语表达。

二级目标的变化主要是四点:①口语表达方面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能就日常生活话题作简短叙述”。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能用英语进行相互间的简单交流还能够独立地进行语言的表达,这也是注重个体表现的一个缩影。②对学生表演小故事或小短剧以及演唱英语歌曲和歌谣方面增加了“在教师的帮助下”的描述。首先是降低了难度,明确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及在教学中的具体操作方式。其次界定了表演的内容是有意义有情景的小故事或小短剧,说明这些活动不是为了表演而表演,而是为了综合语言运用能力。③对写的要求由“写简单的句子”变化为“写出简短的描述”。首先是写的方式的变化,即不是独立的写,是对图片的描述并在词语和例句的提示下完成。其次是写的内容和长度的变化,即不是简单地写写句子而是要在情景的提示下写一段较为有意义的小语篇。这就突出了英语工具性和交际性的特点。④在学习策略中,增加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说明小学段的学习策略更多的是习惯的养成,是为进一步学习做准备。同时也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尽可能站在长远的角度,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考虑。

⑵分级标准的变化。

分级标准是英语教学的具体目标,采用学生能用英语“做什么事情”的表述方式,体现了英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

①语言技能标准。

一级标准仍然从听做、说唱、玩演、读写和视听几个方面来描述。听做要求中去掉了“做手工”一项;说唱要求中由原来的分别能唱英语儿童歌曲和说歌谣15~20首减少为两项共15首左右;玩演中取消了“能表演英文歌曲及简单的童话剧”的要求;视听中将视听时间安排在课堂时间,而不是课后。从以上的变化不难看出本次课标修订遵循了为学生“减负”的原则,从教学实际出发,对语言技能的要求有一定的降低。但同时对写的要求有所提高,增加了“能模仿范例写例句”,这是将《标准(实验稿)》中二级标准写作要求提到了一级。例如:学生可以仿照“Thisismyfather”写句子如“Thisismymother”;“Thisismybrother”;“Thisismyfriend”等等。

二级标准从听、说、读、写和玩演视听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描述。其中听和读没有变化。说和写的方面提高了要求,说方面增加了“能就日常生活话题作简短叙述”和“能在教师的帮助和图片的提示下对简单的小故事的描述”。与原来的“讲述”相比“描述”不仅是将内容讲出来而且还要形象生动地讲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还要教会如何得体、生动地表达。写的方面首先是将原有的使用大小写字母和标点符号方面的“基本正确”提高为“正确”,并将此项要求提升为写的要求的第一位。在教学中教师对此就要严格要求学生,并要特别注意自身的示范作用。其次是由“能模仿范例写句子”提高为根据提示“写出简短的语句”。从单句的层面提高到了语篇的层面;从被动的模仿到主动的写。最后,对日常表达的书写范围也从“问候语”扩展到“问候语和祝福语”。对玩演视听降低了要求,如将表演童话剧改为表演小短剧;将歌谣诗歌和歌曲各30~40首降低为歌曲和歌谣共30首左右,并取消了对诗歌的要求。

②语言知识标准。

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等五个方面。《标准(2011年版)》中只列出了二级和五级(二级为小学毕业的出口级别,五级为初中毕业的出口级别)的要求。

语音方面解决了《标准(实验稿)》中表述较为模糊的几点。具体为:“知道错误的发音会影响交际”这当中什么程度的发音、怎么样的发音、会影响交际都不明确。《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为“了解句子有重读”。句子的重读不同,表达的意思就不同。如:Marylikesareddress.如果重读Mary,说明强调喜欢红裙子的是Mary不是Lucy.如果重读areddress,说明Mary喜欢的是红色的裙子而不是其他颜色的。“知道字母名称的读音”中对字母读音掌握的程度描述不清,是能认读还是了解?《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为“正确读出26个英文字母”。“语音清楚,语调自然”,那么如何才是语调自然?应当从哪些方面注意?《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说明为“了解英语语音包括连读、节奏、停顿、语调等现象”。具体解释了语音语调的培养方向,并且将程度界定为“了解”。

词汇方面首次对小学阶段的掌握词汇给出了具体的说明,即:学生在学习600~700个单词和50个左右的习惯用语的基础上,要能够运用400个左右的单词,在《标准(2011年版)》附录中具体列出了423个词汇,这些词汇就是“四会”词汇。其他200个左右的词汇仅要求学生看到能认识即可。这种明确的说明实际上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也为教材的编写提供了一定的灵活度。新增加了“知道要根据单词的音、义、形来学习词汇”,强调了学习词汇的方法,使词汇学习更加完整。

语法方面在过去十年中,教师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对语法的教授难度较困惑,对“知道”和“了解”的程度把握不准确;二是对语法该如何教?教学方向是什么没有认识,大多数教师采用对语法规则的讲解再配以练习的方式,使语法教学仍处于一种应试状态。《标准(2011年版)》对以上两个问题均给予了明晰的描述。首先,语法的教授难度上,对学生二级要掌握的语法项目都一一具体列出,其中增加了对名词所有格和形容词性物主代词的要求;降低了对介词的要求,仅要求学生掌握时间、地点和位置的“常用”介词;具体列出了要掌握的时态,即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一般过去时和一般将来时,改变了过去“知道动词在不同情况下会有形式上的变化”的模糊说法,使教师在教学中能准确地把握教学难度,而不是任意扩大教学范围,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其次,明确了学习语法的方式。《标准(2011年版)》倡导“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语法项目的意义和用法”,“在实际运用中体会语法项目的表意功能”,这就是说语法教学再不能是枯燥的语法规则的讲解和大量的缺乏情境的机械练习,而应当是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去体会语法的用途和意义,使学生明白语法的作用是为了在表达语言时更准确、更地道,而不仅仅是为了应付对语法规则的考核。同时,对语法的实践很重要,就是体会语法的表意功能,即语法表达的目的和作用,而不是语法形式本身(2012,林立)。如动词后加“ed”不仅是过去式的一种表达形式,更是表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和状态。

功能和话题标准的变化不大。功能中增加了邀请、情感、喜好、建议、祝愿等内容,但实际上在过去十年的教学中这些项目都涉及到了,只是在本次修订中更具体。话题中最突出的是由“理解和表达”变为“理解和运用”,这呼应了课程基本理念中阐述的“重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同时对话题的设置也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如将“食品”改为“饮食”,因为在实际生活中学生不仅接触食品也包括饮品。

③情感态度标准。

情感态度对语言学习有重要影响,它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是语言学习的重要前提(2012,林立)。《标准(2011年版)》的情感态度二级标准表述明显比《标准(实验稿)》更全面,其中最突出的是两点:一是合作学习,倡导“在小组活动中能与其他同学积极配合和合作”;二是通过语言学习增强祖国意识。这两点在过去十年的教学中都有体现,教师需要注意的就是如何更合理的实施。

④学习策略标准。

《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习策略指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使用英语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以及指导这些行动和步骤的信念”。因此,有效的学习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形成自主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学习策略二级标准中增加了一点,即“在课堂交流中,注意倾听,积极思考”,传递了小学生更应该专注课堂,提高听课效率,以减轻课后负担的学习策略。改变了两点:将“对所学习内容能主动练习和实践”改为“对所学习内容能主动复习和归纳”,更加注重了学生学习习惯和思维的培养。将“能初步使用简单的学生英汉词典”改为“能初步借助简单的工具书学习英语”,强调了各种工具书对英语学习的促进作用。

⑤文化意识标准。

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要学好英语离不开对文化的学习与理解,而学习英语又会加深学习者对英语国家文化的理解。因此,语言学习与文化意识的形成是相辅相成的。文化意识二级标准中主要增加了“在学习和日常交际中,能初步注意到中外文化异同”一条。表明无论是学生的学习还是教师的教学都应当注意中外语言文化的比较,特别是与本族文化不同的地方,在小学阶段更多是让学生认识到这些不同,为今后更得体、更地道地表达奠定基础。

5.以实践性为前提的语言教学途径和方法才是有效的

外语教学是实践与理论的统一,以实践为主。(2011,陈琳)。因此,《标准(2011年版)》在实施建议中教学建议的第二条是这样陈述的:“教师要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以及各种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如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等,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这个表述突出了两点:一是推进了中小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理论多于实践问题的改变。尽管在过去十年中,一直强调在创设的情境中来呈现和体会语言知识,并在情境中运用语言。但在教学实践中仍存在教师用汉语整天在课堂上讲理论,教学生什么叫时态,什么叫形容词,什么叫副词等,小学生没有开口的机会。(2011,陈琳)。所以,在新一轮的课标实施中仍然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二是教学途径更宽泛,不只是任务型教学,只要是坚持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的能力的教学途径都可以。这两个突破点会使我们的教学更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使学生更多地从语用性体会语言。教师的教学手段也更多样,更符合实际。这样,我们的英语教学才会更有效。

6.大量的教学实例和评价案例是教师实施新课标的重要参考

简述大学语文的重要性范文篇10

关键词: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5-0141-01

语文课到底怎么教?方法各异,但“大道至简”。语文课应返璞归真,体现一种“简约之美”。先贤老子曰:“少则得,多则惑。”宋代苏轼则认为“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这都是“简约”的智慧大道,就是简化到语文的本质,强调它内在的魅力,可以理解为简朴、简明、简要、简化、简洁、简练、简便,涉及到语文教学的目标制定、内容选择、流程设计、方法使用等等方面。“简”是一种形式,“约”是它的本质,是它的灵魂,但简约不是简单。简约语文,是让语文回归本色,复归本位,返璞归真,把语文课上的扎实、朴实、真实。正所谓“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

一、教学目标简明扼要

教学目标的设置是正确、合理完成语文教学的前提,没有了目标就如同没有了方向的航船最终会消失在茫茫大海。每节课,教师应确定简明、切实的课堂目标,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要分清重点、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争取教学的有效化。课堂上指定切实可行的目标,把问题简洁化、明确化,让学生可以清晰了解目标,在反复触摸文本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感受。这样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力,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优化地促进教学活动的展开并具有实效,就会促使学生言语智慧的生成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二、教学内容简约有度

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总结、反思自己的教学经验时感慨地说起:“快五十多岁了才明白,教语文其实很简单,就是让学生识字、写字、读书、作文。就是读读写写,写写读读。”他认为课文的内容要聚焦、理线,课内外资源应有机整合,防止课堂资源堆积、重叠、臃肿,以课文为主线整合课外教学资源:可用可不用的不用;可少用的不多用;在关键处大胆用。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因此,选择学习的内容,特别是关乎学生终身受用的“核心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语文教学,不是教师讲述本人的读书心得,而是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准确地把握教材,艺术地处理教材,科学地补充教材,善于使于教材中最具价值的地方,合理裁剪,大胆取舍,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感悟和探究。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学“文”。比如徜徉在古诗文天地中,鼓励学生声情并茂地诵读,感悟动人心弦的诗情画意,体悟字里行间的情感起伏,指导学生理解情境;对于故事性较强的文章,让学生用讲故事的方式复述课文;遇到有精彩的人物对话,组织学生分别扮演角色,表演对话,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见闻感触。帮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交流自己的见解,并在教师引导下生成具体的知识内容,实践情境。在民主的课堂上,在合理的教学情境中,为学生构建活动体验的平台,会促使学生乐于学习,并提高学习效率。

三、教学过程简洁流畅

课堂教学的本身是简洁化的一线贯穿。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在教学过程中,要达到简洁的境界,就必须在教学环节设计上进行提炼。教学过程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是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在教学中,应选择简单有序的教学过程,流程清晰,环节简洁,朴实无华,留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自主、合作、探究的时间,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放言高论,尽情地表露他们的喜、怒、哀、乐,毫无顾忌地表达他们独特的感悟、独特的理解和独特的体验,从而真正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的要求和愿望。

四、教学方法要简单有效

简述大学语文的重要性范文1篇11

(玉林师范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广西玉林537000)

摘要:提出在主流数据结构教材基础上进行课程改革,包括降低课程难度、充实核心章节、精简次要部分、引入面向对象思想描述抽象数据模型、增加4类习题和上机任务等。

关键词:数据结构;抽象数据类型;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2014年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一般项目A类)“移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2014JGA207)。

第一作者简介:程裕强,男,讲师,研究方向为中文信息处理、本体论、语义网,chegnyuqiang@qq.com。

0引言

人类解决问题有三种途径,一是理论分析,二是计算(也称算法),三是实验。数据结构课程属于第二种计算范畴。数据结构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模型抽象能力和算法设计能力以及创新性思维。现在越来越多的专业开始将数据结构课程设置为核心专业课程,数学类、经管类等专业也设置数据结构为选修课。数据结构是数据库、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等课程的先修课程,数据结构课程的学习效果对后继课程有着重要的影响。

1数据结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与其他专业课程不同,国内高校选择的数据结构课程教材相对单一,主要是1997年严蔚敏和吴伟民主编的《数据结构(C语言版)》[1]。该教材的最大优点是数据结构描述较为全面、言简意赅,适合学习能力较强的985和211等重点高校相关专业的学生使用。对于非重点本科高校以及高职高专的学生而言,该教材具有一定难度,存在如下问题:①该教材使用类C来描述数据结构,使用了部分C++特性,而大部分非重点高校的学生在学习数据结构之前没有学习过C++语言,让他们将类C描述的数据结构转换为具体的C语言代码时具有一定难度。②C语言在描述数据结构时表述不方便。由于C++语法较为复杂,如果引入C++相关语法,又会大大增加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难度。③该教材于1997年编写,至今已过去将近20年,有些章节没有更新过。④该教材每章结束处缺少习题,虽然编者提供了另一本配套的习题参考书[2],但在实际中需要重新购买,且该习题参考书所设计的习题难度较大,不适合非重点院校使用。

2数据结构教学改革措施

2.1使用纯C语言描述,降低难度

1)删除&参数传递。

在描述数据结构操作算法时,可能需要实现参数双向传递。教学实践中,我们将C++的&参数全部转换为C语言的指针操作,虽然增加了算法表达的复杂性,但是在算法具体实现时带来了极大方便。

2)减少复杂的动态内存分配操作。

在构建数据结构时,不宜面面俱到,应做到主次分明,重点分析问题的核心流程,次要问题的处理点到为止即可,不需作深入描述。比如对于数据存储结构中关于存储空间扩展问题,在数据结构设计中可以简单说明或者注释一下,不宜使用大量代码来处理这个问题,容易造成代码结构复杂,主次混乱,增加学生理解的难度。例如,严蔚敏主编的数据结构教材出现最多的顺序存储结构的代码如下:

这种结构对于数据结构的初始化操作和添加新元素的操作带来了复杂性,虽然考虑问题周全,但是算法语句的主次情况不清晰,可读性差,算法逻辑结构复杂。比如对于添加新元素的操作算法,需要考虑“当前存储空间已满,增加空间”的问题,在算法中需要增加如下代码:

可以使用数组来描述顺序存储结构,这样做的好处有两个:一是大部分二本院校的学生C语言基础不扎实,特别是对于指针操作,采用数组可以减少指针的使用,降低数据结构表述的难度;二是数组描述的顺序存储结构不会改变相关操作算法的本质。比如对于栈使用顺序存储结构描述时,简化后的代码如下:

其他代码省略。对于栈满情况,只是简单判定,没有进行存储空间扩展操作,这样对于进栈操作push()的核心流程更加清晰。

3)删除指针函数。

在数据结构设计中,较多涉及数据元素的比较问题,而对于不同类型元素的值比较,C语言没有通用的函数。严蔚敏主编教材中引用函数指针来解决这个问题,对指针函数,学生大多望而生畏。可以在教学中暂时删去指针函数,不会改变算法设计的本质。

4)统一数组下标。

与C语言保持一致,数据结构中涉及数组,其下标统一从0开始。

2.2引入面向对象思想描述数据结构

数据结构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模型的抽象能力,可是C语言在数据模型抽象时存在先天不足。在实际教学中,甚至出现学生编写的数据结构代码不能运行的情况,因为学生没有理解数据结构的本质,没有明白数据结构代码实现是对某一数据模型的实现,不知道对该数据模型的测试需要再提供一个主函数。

面向对象语言具有较强的数据模型抽象能力,但是数据结构课程开设时学生还没有学习面向对象语言,这也是国内数据结构教学主要使用C语言或类C的原因。我们提出使用面向对象思想来描述抽象数据类型ADT,在算法具体描述时使用纯C语言,最后在数据结构实现时提供纯C语言版和Java语言版[3]。两种不同语言实现的数据结构,通过纯C语言版代码可以方便阅读Java语言版代码,反过来通过阅读Java语言版代码又可以加深对纯C语言版代码的理解。

我们以顺序存储结构的栈为例来说明,首先从抽象数据类型角度来看待数据结构Stack。

抽象数据类型的描述以及面向过程语言和面向对象语言实现对比,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从抽象数据类型角度来思考数据结构。

2.3删除次要章节,充实核心章节

首先,增加“预备知识”一章,复习C语言的主要语法,补充Java语言的简单语法部分(不涉及Java语言高级特性)。对于非重点院校来说,部分学生的C语言基础不扎实,需要复习一下C语言的核心语法。由于采用面向对象思想来描述抽象数据类型,需要引入简单的面向对象语法。而C++语言本身语法较为复杂,没有C++语言基础的学生难以看懂C++描述的数据结构算法,Java语言在C++语言基础上进行了简化,在C语言的基础上,学生只需了解简单的Java语言即可掌握使用Java语言来描述数据结构[4]。Java语言最大的特点是有完善的描述抽象数据类型的类定义机制[5]。

其次,对于栈与队列一章,栈与队列是一类特殊的线性结构,重点不是链式结构而是顺序存储结构,补充共享栈和两类循环队列以及递归机制的描述。

第三,对于串一章,使用合并定长与堆两种描述的优点,统一使用数组存储结构描述。

第四,简化数组与广义表一章,删去m元多项式与广义表相关内容。

第五,简化哈夫曼树问题和最短路径问题等非线性结构的描述。哈夫曼树算法较为复杂,如果引入堆结构进行描述,可以降低其算法难度。对于多源点最短路径,可以增加矩阵计算过程来降低算法理解的难度。

第六,充实快速排序相关内容。快速排序以及改进方案是IT企业面试中最常问到的问题,这部分内容需要充实。

第七,删去动态存储管理和文件两章内容。

2.4增加习题与上机任务

单独提供与数据结构教材配套的习题集和上机指导参考书,虽然可以有足够的空间来展现丰富的习题和详细的上机指导,但是独立的参考书使用不方便。我们提出在数据结构教材中适当添加具有阶梯难度的习题和上机任务。

1)增加习题。

在每章内容结束时,增加相关习题,习题内容需要涵盖基础概念题、全国二级等级考试题、经典考研试题和企业面试题。每章习题平均为10道,对于不同章节可以适度调整,比如关于树与图两章,相关内容较多,可以增加题目数;关于排序一章,企业面试题较多。总体习题设置见表1。

2)上机任务。

由于教材版面限制,每一章提供两道精选的上机任务。比如对于栈,设计一道上机任务:编码实现抽象数据类型栈Stack,并利用Stack求解一个整数的2进制形式。该上机任务包含了栈Stack基本概念与编码实现,进而进行简单应用。上机指导教师可以根据所在院校上机报告具体形式和实际的教学效果进行指导。

3结语

多年的数据结构教学实践表明,我们提出的数据结构课程改革方案,对于非重点院校来说是急需的、可行的。新的教学方案一方面降低了课程教学难度,方便学生自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增强了前后课程的联系,特别是C语言、数据结构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下一步工作是总结教学经验,编写适合广大非重点二本院校以及高职高专院校的数据结构教材。

参考文献:

[1]严蔚敏,吴伟民.数据结构(C语言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2]严蔚敏,吴伟民,米宁.数据结构题集(C语言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梁燕来,程裕强.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4]程裕强.编程语言中浮点数精度丢失问题[J].计算机安全,2013(6):59-61.?

简述大学语文的重要性范文篇12

关键词:论述类文本阅读技巧解题方法

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文中的“重要概念”指以下内容:1.代表文章重要信息的概念或术语;2.体现作者在这篇文章中的立场观点或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3.内涵丰富、表意含蓄的词语;4.在当前语境下有特定意义的词语;5.对文章结构起重要作用的词语。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实际上就是理解重要概念在当前语境下的意义,即作者直接或间接赋予概念的意义及受上下文制约而应具有的意义。

本考查点能力层级为B级,题型一般以单项选择题的形式呈现,偶有简答题的形式。

技巧点拨:对于概念的理解实际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对概念本质特征的把握,二是对与概念有联系的相关信息的把握。阅读文本时应注意区分开这两个方面的信息。解答选择题,立足于概念的本质特征方面的信息,关注关联信息的细微之处。解答简答题,重点在本质特征信息的把握上,注意答题的要点及各个要点的信息角度。语言表述要简洁、精炼、通顺、规范,有高度的概括性,体现要点要全面具体,没有冗余和遗漏,要点的序列要得当。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重要句子”通常指以下几种:1.体现作品主题思想或重要观点、感情倾向的语句,如主旨句、重点议论抒情句等;2.显示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如领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等;3.内涵丰富,表达含蓄,对增强文章表达效果有重要作用的语句,如句式特殊的语句、含有修辞格的语句等;4.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章有重要影响的语句,如一些结构复杂的单句、关键位置上的复句等。

本考查点能力层级为B级,题型一般为单项选择题或简答题。

误区警示:解答本考点题目常常出现的误区是:①观其一点,不及其余。有的学生常常是看见了句子,看不见语境,更看不见文章和文章的标题(或话题),结果对句子的理解往往是一叶障目,片面偏颇。②观其大略,不究细处。有的学生只注意对句子大概意思的把握,不注意细小的差别,特别是常常忽视一些修饰限制语的细小变化,结果答题时因小失大。③观其字面,不挖深意。有的学生思维方式太直观,不能领略句子的言外之意,因而无法准确到位地把握句意。④观其意尽,不能言传。有的学生能理解句意,但不能确切地表述句意,要么不准确、不到位,要么不严谨、不流畅,结果造成做简答题时遗憾失分。

技巧点拨:解答本考点的题目,主要有四点技巧:①以词语解句。对句中关键词语的理解往往是句意理解的命题点,弄清关键词语的内涵句意就好把握。②以手法解句。特殊表达手段使句子在理解时有一定难度,弄清表达特点,特别是一些修辞手段的具体特点,联系句子的话题及其他相关因素,顺应话题方向即可解读句子。③以结构解句。一定要注意分析句子内部的结构或逻辑关系,因为从句子本身来讲,结构和逻辑关系是命题的重要关注点。④以文段解句。本着“句不离篇”的原则,把解读语句的眼光扩展到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及上下文中的照应因素等方面。

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对于论述类文本来说,信息主要指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文中显示观点态度的语言材料,包括作者的观点态度、作者引述的别人的观点态度等;二是文中用做论据的叙述性或说明性材料。筛选信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或按照一定的标准,经过辨别、梳理把相关信息提取出来;整合信息,就是将从文中筛选出的相对分散的相关信息集中起来,并进行加工组合,形成一个条理化、系统化的信息链。

本考查点能力层级为C级,题型一般有三种: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一般为两项)、简答题。

方法探究:解答本考点选择题型的题目,要掌握四个要点:①审准题干定标准。筛选信息的标准源于题干,要把握题干的要求方向,推敲具体的细微要求,为准确筛选信息把好第一关。②把握选项定要点。选项的把握其实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选项表述的具体内涵,二是选项和题干之间往往存在因果或条件关系。题干是果,选项是因,依据文本,逻辑关系成立,选项就是正确的。③面向文本找对应。信息源于文本,把选项与文本的具体区域和具体语句对应起来,进行比照,信息的正误就好确定。④整体观照再整合。整合信息往往涉及文中多个信息点,需要整篇把握或整段把握。重叠交叉的信息要“提纯”,不同信息要并列或组合。针对选择题,要注意看选项中的信息是否“提纯”或“提纯”是否正确,并列或组合是否得当。

四、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分析文章的结构就是理清文章素材的组合框架,把握文章的思路就是把握文章的思想脉络或行文线索。具体来说就是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弄清文章段落层次的组接关系,掌握文脉的发展方向,破解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问题。

本考查点能力层级为C级,题型一般为简答题,偶有选择题型。

解答题目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从话题入手,探寻文章思路,把握结构特点。话题是文章的核心,文章是围绕话题展开的,抓住话题,提纲挈领,就能理出文章的脉络。(2)从关系入手,理清文章的层次。文章的段落层次有三种表现形式:第一种是相承关系,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第二种是相并关系,包括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第三种是相属关系,包括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层次之间的界限就分明。(3)从标志词语入手,勾画线索和结构框架。标志词语是行文的“路标”,沿“路标”前行,脉络自然呈现。

技巧点拨:解答本考点选择题类的题目,首先要注意文本的体裁特征,通过对一般议论文结构特点的掌握对照文本,以初步判定文本的基本结构特征,进而大致勾勒其行文的思路。其次,在对文本有一个通览性认识的基础上,以映照的方式拿选项与原文对照。吻合程度高且相对具体的选项就是正确的选项。如本题C、D两项的说法过于笼统。再次,注意题目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重要作用。

五、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内容要点”包括三层含义:(1)具体内容能加以概括;(2)抽象的内容能加以阐发;(3)含蓄的内容能加以解说。“概括中心意思”包含两层含义:(1)论述什么内容(指论述的中心或中心论点);(2)作者的基本观点,对文章的价值判断。

内容要点的具体呈现方式主要有:(1)论点及分论点;(2)论点的若干论据;(3)现象背后的本质;(4)产生现象的原因;(5)发展导致的结果;(6)分析得出的结论。中心意思一般概括后才能得出,少数以观点句的形式直接呈现。

本考查点能力层级为C级,题型一般为简答题,偶有选择题型。

方法探究:归纳内容要点,在吃透题干的基础上,要有“三看”:一看信息分布何处,二看层次共有几条,三看语言哪些重要。

概括中心意思,心中牢记“四抓”:一抓话题,明确作者是就什么立意;二抓目的,探究作者为什么而写;三抓结构,对行文思路有清醒的认识;四抓表述,看是否遵从基本样式。

技巧点拨:解答归纳概括类简答题,要“归”而有序,“纳”而有结,概括全面能“辐射”。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点技巧:①依据题干找到相类信息点。能回答问题的信息点可能有多个,有的接近但不完全,有的可能似是而非,但原则是先找到,后比较,再提炼。②尊重原文尽量采用文本语言。回答问题时,尽量尊重原文语言的意义、色彩和格调,特别是一些关键词一定要在答案中体现出来,切忌不做加工地盲目照搬。

六、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指作者针对文中涉及的话题或问题所持的或赞成、或反对、或提倡、或贬抑等认识或评价。它在文中的呈现方式有两种情况:一是作者在文章中明确提出来的意思,即明示信息;二是作者在文中没有明白说出来的意思,即隐含信息。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就是对文中明确提出来的观点进行分析、阐释或评价,转换成自己的语言表述;对作者在文章中隐含的观点进行归纳、提炼、概括,使之明朗化、具体化、简约化。

方法探究:对作者观点的表述一般是对于原文来说,选项是变换了的说法。变换方式常见的有:(1)表述角度的变化。依然是原文观点,只是变换一下表述角度。(2)表述句式的变化。同一意思,采用与原文不同的句式。(3)文中对同一观点有不同的说法。错误表述的呈现方式主要有以下五种情况:(1)遗漏背景、语境因素或相关限制;(2)张冠李戴故意混淆界限;(3)突然逆转与作者观点相悖;(4)超出范畴硬性嵌入信息;(5)模糊含混制造似是而非。

针对以上述情况,解题的具体方法策略是:(1)立足不变,对照变化的内容,判断其实质,看是其形式变化还是内容变化;(2)采用“如果我说,该怎么说”的方式,印证选项对作者观点的表述是否有出入;(3)以原文中的相关信息为条件或原因,以选项为结果,组成一个复句,看关系是否成立,成立则对,不成立则错。

技巧点拨:理解作者观点,实际上就是对作者观点进行阐释,而阐释的语言主体还是源于阅读文本,因此,文外题目还应文内答。具体可采用如下技巧:(1)以具体观点阐释概括性观点,或以分论点解说总论点。(2)以对事例的理解概括阐释作者观点。(3)从反例推断解读作者观点。

参考文献: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建筑材料与检测知识点总结范例(12

    - 阅0

    建筑材料与检测知识点总结范文关键词:建筑材料检测试验影响要素中图分类号:C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在建筑材料的检验过程中,检测结果会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存在无法.....

    好的形容词范例(3篇)

    - 阅0

    好的形容词范文篇1名列前茅:在考试或比赛中成绩优异,名次排列在最前面。丰功伟绩:对社会作出突出贡献,创造过巨大业绩。卓有成效:有突出的成绩和效果.多用于形容在某个项目或者.....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