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如何拥有核心竞争力范例(12篇)

来源:网络

企业如何拥有核心竞争力范文1篇1

关键词:竞争力;科技;人才;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3-0136-02

0引言

培养电力企业的核心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核心竞争力是电力企业所拥有的独特性的获取利润、谋求生存、持续发展的能力,是企业独特拥有的能为消费者带来特殊效用、使企业在某一市场上长期具有竞争优势的内在能力资源,是建立在企业核心资源的基础之上,企业的智力、技术、产品、管理、文化的综合优势在市场上的反映。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打败对手,就要不断创新,寻求自己的发展之路,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1电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

电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电力企业在所从事的行业中自身拥有的占优势地位的资源和能力,它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企业持续处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保持企业的竞争力是电力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问题。企业以更好的生存和取得成功为目的尽力培养建立核心能力分析了解市场环境和消费者的变化,并通过各种战略方式的选择和实施,使自己拥有核心竞争力并使其壮大起来,才能获得长足发展。

当前我国大部分电力企业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中电力企业综合实力不强,产品质量相对较差,技术创新能力不高,人员素质偏低等问题大量存在,政府保护和垄断主义使得某些电力企业看似强大,实则经不起市场的淘汰机制,难以与世界真正的强手较量,在中国加入WTO,在市场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必须培养并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电力企业竞争力不强的原因

随着现代经济的迅猛发展,电力企业的生存环境一步步恶化,竞争也变的越来越激烈,许多中小型电力企业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渐渐的销声匿迹,其失败的主要原因为电力企业的竞争力不强。电力企业竞争力不强的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企业管理混乱,执行力不强很多企业高层布置的任务只是形式上交待给下级去做,对工作的完成进度不重视,或检查工作时前紧后松,甚至交待之后不再过问。久而久之工作人员养成自由懒散的性格,对工作不够重视,认为可做可不做。管理者在工作中宽以待己,严于律人,没有起到很好的表率工作,给工作人员造成负面的反抗情绪,给工作的执行带来阻碍。另外管理者出台管理制度时不严谨。没有经过认真的论证就仓促出台,经常性的朝令夕改,让员工无所适从。最后导致有了好的制度、规定出台时也得不到有效的执行。

2.2缺乏人才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源,其自身最显著的特征是主动性、创造性、独立性。这些特质都是电力企业长远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有些企业为了眼前的利益,不愿高薪聘请人才或花成本培养人才导致工作中没有新理念、新思路、新制度、新模式、新方法,技术越来越落后,达不到市场需求,最终被淘汰。

2.3电力企业营销观念、市场调研意识落后从营销观念看,处于不同的市场环境中,电力企业应有不同的营销导向。在供求大体平衡的市场环境中,电力企业营销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环境中,企业营销则以市场竞争为导向。市场需求导向和市场竞争导向的区别在于:前者只看到市场新的需求,而后者不仅看到了需求,而且更多地看到了竞争对手,全面分析自己在竞争中所处优劣势电力企业。很多电力企业主要停留在市场需求导向阶段,当某一新的市场需求产生或新兴行业形成时,便会一哄而上,导致重复投资。另外很多电力企业只重视产品出来后的广告宣传和推销,对现代营销战略中的市场调研对电力企业竞争力的作用认识不足,不能客观的根据竞争对手的实力来调整投资方案。

2.4盲目资本扩张,进入多元化经营的误区多元化经营是电力企业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长期稳定经营,发挥其资本雄厚、市场开发力强的优势,通过纵向扩充经营品种,横向扩展经营领域,达到优势互补、技术关联、风险分散效果的一种经营模式。许多电力企业为了扩展势力,选择并不熟悉的其它行业一起经营,甚至喧宾夺主,放弃主业,对多元化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只停留在表层。这样非但不能使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和整合,还会使资源分散,战线拉长,管理失控,核心竞争力大减。

3培养电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对电力企业的现实生存和长远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是保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如何培养核心竞争力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核心竞争力的培育、维护和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电力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保持持续的优势,就要不断审视自己和竞争对手,不断学习和创新,不断培育、维护和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据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企业如何拥有核心竞争力范文篇2

关键词:核心能力,能力,竞争力,识别

自从C.K.Prahalad和GaryHamel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题为“公司的核心能力”一文后,“核心能力”随即成为当今国际工商管理界最热门的名词。企业培育和拥有的核心能力是企业获取永续竞争优势的源泉,这一观点已经成为战略管理理论研究者和工商管理实践者的共识。然而,关于核心能力的实施与应用,迄今为止,仍缺乏一种真正的实证基础和一种权威性的理论体系。许多专家学者对核心能力的定义难以统一,所以,造成了该理论概念上的模糊和应用上的困难。如国外有关核心能力的主要观点就可以归结为八大类——整合观、网络观、协调观、组合观、知识载体观、元件构架观、平台观和技术观等。尼古莱.J.福斯指出:尽管在近年来,有关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的研究涌现出相当多的著述,但客观公正地讲,这一理论还不成体系,处于一种支离破碎的状态,……企业核心能力更多的是内涵界定并不十分清楚的概念和判断。特别是在我国,核心能力理论正处于研究和应用的初始阶段,这一状况表现得更加明显。为此,要使核心能力理论在我国工商管理实践中得以有效的广泛应用,首先必须对企业核心能力进行系统性识别。

一、核心能力的概念识别

“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一词,在国内有两种常见的译法,一是企业核心能力;一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前者的译法迎合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企业能力理论体系,而后者的译法更加接近于工商管理实践。在我国,核心能力的概念引入后,也产生了诸多与核心能力相关的名词,如能力、竞争(能)力、实力、特殊能力、核心专长、核心能力、核心竞争力、行业一般能力、行业核心能力、板块核心能力等等,为了准确识别企业核心能力,有必要对与企业核心能力相关的名词进行区分、识别。

1.能力和竞争能力关于中文“能力”一词所对应的英文单词通常有两个:capability和competence。Capability是指一般适宜做事的能力、才能,其中包含现实的、潜在的以及待开发的能力、才能。对于企业来说,通常所说的R&D能力、制造能力、营销能力等指的都是“capability”意义上的能力。而Competence意为能力、胜任,指通过一定的努力具有获得利益、报酬或奖励的能力,有竞争、奋斗的内涵,是所有成功行为的核心,它对于企业经营之类的竞争性行为尤为重要。在我国,capability译为“能力”较好,而Competence译为“竞争能力”或“竞争力”更为贴切。

2.关于核心能力概念的两个具有影响力的解释对于什么是企业的核心能力,目前引用比较广泛的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原始概念的提出者C.K.Prahalad和GaryHamel的解释,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能的学识”;另一种是美国麦肯锡咨询公司的解释:“企业核心能力是指企业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能力。”

这两种概念的相同之处是:强调了核心能力是知识和技能的结合,核心能力具有整合性。不同之处是,前者由于是以电子和机械制造企业为基础上来提炼核心能力理论的,故结论上明显突出核心能力的技术成分,而后者将核心能力的概念在外延上大大拓展,核心能力不仅包括核心技术能力,企业的其他各种能力都可能成为核心能力。同时,后者把核心能力与“世界一流水平”联系起来,使核心能力的概念具有更深的内涵,体现了核心能力的最终价值取向。这种“世界一流水平”的观点虽然明显服务于发达国家,且只能服务于少数超大企业,但是凸现了核心能力的市场竞争性,即核心能力必须给企业带来超强的市场竞争力。

3.行业一般能力、企业核心能力(行业核心能力、板块核心能力)、市场机会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核心能力的理论研究中,提出了“行业一般能力,企业核心能力(行业核心能力、板块核心能力),市场机会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新概念。

行业一般能力(generalcapabilityofindustry)指企业从事某种行业的生产与经营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资源与能力,具备丁这些能力,企业才能取得在行业市场中求得生存的“入门证”。

企业核心能力(corecapability)是企业自身所拥有的在其所从事行业中占优势地位的资源和能力。企业核心能力又进一步分为(1)企业在行业中的核心能力(corecapabilityofindustry),指的是企业所拥有的在所处行业中数一数二的优势竞争能力;(2)企业在行业板块中的核心能力(corecapabilityofstrategicgroup),指的是企业在行业的细分市场(战略板块)上进行竞争时所具有的数一数二的优势能力。

市场机会能力(marketopportunitycapability)是指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有的市场机会消失,新的市场机会产生,从而要求企业应该或必须具备能适应市场新机会的相关能力。如果企业原有的行业核心能力或板块核心能力与市场环境变化带来的市场机会能力相一致,通过进一步的培育和提升,得以可持续发展,企业便可获得相应的企业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

4.笔者的观点核心能力概念的多元化现象说明了两点:第一,核心能力的理论还不成熟;第二,核心能力理论很有影响力,得到了众多学者与工商管理实践人士的密切关注。笔者对核心能力概念的认识是:

(1)麦肯锡咨询公司的核心能力概念与C.K.Prahalad和GaryHamel最早提出的核心能力概念表达方式不同,但实质一致。核心能力的本质是企业中一系列知识与技能的整合,而不是一种单项的能力。C.K.Prahalad和GaryHamel强调“协调”和“有机结合”,而麦肯锡咨询公司则突出“互补”和“结合”,显然,二者都不认为核心能力是企业的单项能力,核心能力应是整合后的能力。

(2)核心能力有层次之分。如果按照美国麦肯锡咨询公司对核心能力“世界一流水平”的解释,核心能力理论只能适用于跨国公司,中小企业则与之无缘,这显然是不妥的。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都必须树立核心能力的理念,并精心培育自己的核心能力。正如我国学者宁建新指出,核心能力有行业核心能力和板块核心能力之分,也就是说,企业的核心能力可以有多个层次。如多数中小企业的核心能力不可能成为“世界一流”,但可以成为板块一流或行业一流的能力。当然,随着核心能力层次的上升,核心能力的市场价值也在上升。树立核心能力的层次观,有利于每个企业在自己找准的“地盘”上建立核心能力,通过不断培育壮大,使之在多个SBU(战略业务单元)或多个目标市场上发挥作用。

(3)必须将资源与能力区别开来。毫无疑问,核心能力建立需要以企业的资源为基础,但资源不等于能力。企业的资源包括物质性资源、人力资源和组织资源,虽然这些资源有重要价值,但仍然不是能力。能力理论管理学家克里斯蒂森指出:“就本身而言,资源几乎没有生产能力……能力是生产活动要求资源进行组合和协调”而产生的。现实中,不少企业资金、人才充足,技术设备一流,但是经营业绩不佳,其原因不在于资源而在于企业缺乏运作资源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资源本身不是能力,但优势资源的拥有的确能够给企业带来较强的市场竞争优势,如企业独占制造产品的专利或拥有从事某项业务的特许权;运输企业拥有一条好的线路等等。然而,由资源带来的竞争优势往往难以持久,而由能力带来的竞争优势则具有持久性。

(4)从工商管理的实践角度看,没有必要且不能区分核心能力与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虽然能力与竞争能力有内涵上的区别,但核心能力与核心竞争力的提法,只是我国的译法问题,其英文表达一致,因而其内涵也一致。核心能力中的“能力”二字,不是指一般性的“Capability”意义上的能力,而是竞争能力(Competence)去除“竞争”二字后的简称;核心竞争力中的“竞争力”也是竞争能力省略“能”字后的简称。其实,对企业核心能力或企业核心竞争力一词的准确译法,应该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为习惯起见,笔者在文中使用核心能力的术语)。因此,在管理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上,没有必要且不能区分核心能力与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否则,只会使本来就甚感模糊的核心能力概念更加模糊。战略-[飞诺网FENO.CN]

二、核心能力的关系识别

企业的核心能力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同企业的最终产品联系起来形成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的识别与研究必须回答此问题。这个问题如果搞不清楚,核心能力理论永远只能停留在概念层次上,无法指导企业的工商管理实践。核心能力理论的问世已经有10余年的时间,然而,工商管理界的经理们仍然对核心能力理论的理解处在模糊状态,更谈不上对建立核心能力实践的驾驭。笔者认为,根本原因还在于没有弄清核心能力与企业资源、核心能力与竞争能力、核心能力与核心产品、最终产品之间的关系。因此,识别企业的核心能力必需识别这些关系。

1.核心能力的关系图笔者赞同加拿大教授MansourJavidan博士的核心能力关系观,他在“corecompetence:whatdoesitmeaninpractice?”一文中,给出了核心能力的关系层次图,该图能够用来较好地进行核心能力的关系识别。

图1的左边自底到顶依次是,企业的资源(Resource)、能力(Capability)、竞争能力(Competence)和核心能力(Corecompetence)。图1的右边表明:从企业的资源到企业的核心能力,其价值水平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其难度也在逐步加大。

图中所表明的核心能力的关系是:(1)第一个层次——资源。企业的基础是资源,资源是能力的载体,要强化企业的能力,首先必须获得优质资源。资源数量不足或质量不合要求,将直接影响高一层次的能力形成。(2)第二个层次——能力。企业的能力主要是指企业的职能性的能力,如R&D能力、制造能力、营销能力、后勤管理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等,它是由企业拥有的资源整合而成,这些职能性的能力又是竞争能力形成的基础。(3)第三个层次——竞争能力。企业的竞争能力是企业职能性能力的有机协调和结合(integration),是覆盖多个职能性能力的界面能力(interface),它是以产品或SBU为单位来衡量。例如,某特定的SBU在成功地开发新产品上有自己的竞争能力,这样的竞争能力可能是整合其MIS能力、市场营销能力、R&D能力以及制造能力的结果。如果一个企业只有一种产品或一个SBU,则这种竞争能力也是企业的核心能力。(4)第四个层次——核心能力。这是竞争能力的最高层次。核心能力是企业竞争能力的进一步整合,它是跨全部SBU边界的能力,是全部SBU共享的技能和知识,是组织中的集体学习,是不同SBU竞争能力的整合与协调。例如,微型化是索尼公司的核心能力之一,这是诸种能力和竞争能力的整合结果,它包括市场界面能力,即对特定客户微型化需要的认识和理解;基础设施能力,即通过培训等措施确保技术专家、工程师和市场营销等部门员工对这种需要有共同的认识理解;还包括微处理器、微型电源、供电管理、包装制造等多种技术能力。

2.核心能力、核心产品和最终产品的关系有人曾经打过形象化比喻,他们把企业比作一棵树,核心能力是树根,核心产品是树干,SBU是树枝,最终产品是树上的叶和果实。核心能力、核心产品和最终产品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核心能力、核心产品和最终产品的关系图,实际上说明了核心能力的传导机制,即企业的核心能力如何转化为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举一例说明,菲利浦公司的核心能力是高超的解码技术,核心产品是VCD主板,最终产品是VCD产品。菲利浦公司通过把核心产品出售给下游合作伙伴或竞争对手,既可以制约竞争对手的核心能力开发,又可以回避最终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从而始终控制市场的主动权,赢得市场的长期竞争优势。

三、核心能力的特性识别

识别企业核心能力需要对核心能力的属性进行识别。核心能力是企业持续竞争的动力源泉,核心能力与一般意义上的竞争能力区别开来,其特性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核心能力的价值性核心能力应当有利于企业效率的提高,能够给企业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比竞争对手更优秀;它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独特的价值,从经济学角度,就是提供最大的消费者剩余。识别一种竞争能力是不是核心能力,首要的判断标准就是看它是否具有价值性,特别是能否给消费者提供颇大的好处。如本田公司在发动机方面的技能就是核心能力,而在处理与经销商关系的能力就不是核心能力。因为,是本田的发动机和传动系统方面的能力给消费者带来了巨大的价值,而不是因为本田经销人员的客户关系能力才使得消费者在众多品牌中选择了本田汽车。

2.核心能力的异质性同竞争对手相比,本企业的核心能力应当是独一无二的能力。如果你的企业有某种能力,其他企业也有,大家做得一样好,那么,该能力实质上是行业的普及性能力,而不是企业的核心能力。“独一无二”并非高不可攀,只要你的企业在某方面的竞争能力比竞争对手领先一步,使竞争对手相形见绌,这种竞争能力就是核心能力。

3.核心能力的延展性核心能力的延展性是指核心能力的范围经济性,核心能力给企业带来进入多个潜在市场的方法,并在多个市场具有竞争优势。如果企业的竞争能力仅仅局限于一种产品的市场,既不具有与其他产品的共享性,更不能够使企业借助核心能力打开相关性的多元化市场,那么,该竞争能力就不是企业的核心能力。例如,夏普公司的液晶显示技术就是夏普的核心能力,该能力可以使其在笔记本电脑、袖珍计算器、大屏幕电视显像技术等领域都比较容易地获得一席之地,而不是将其竞争优势限制在很小的范围。

4.核心能力的难以模仿性核心能力是企业累积性学习和集体学习的结果,深深地烙上了企业组织的烙印,它具有路径依赖性和模糊性的特点,因而使竞争对手难以模仿。例如,海尔集团在售后服务上的核心能力,是基于海尔集团的社会资本——海尔文化、海尔集团的组织资本——海尔管理和海尔营销服务网络等两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它既不是单一的能力,也不是可以从组织中分割出来的能力。它是随着海尔的成长而发展起来的竞争能力。近几年,去海尔参观学习的人很多,在惊叹海尔成功的同时,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海尔的核心能力是难以模仿的。

5.核心能力的不可交易性企业的资源等资产可以在市场上通过交易获得,然而,核心能力则不同,它不能在市场上直接买卖。换句话说,凡是能够在市场上直接购买的资源以及其他资产都不是核心能力。因为,核心能力是企业能力的集成,是与企业的员工、组织文化及其特定的行为方式联系在一起的。它可以被企业的员工、企业的顾客和企业的竞争对手所感知,但是无法进行市场交易。有人认为,企业可以从市场上获得部分核心能力,其途径有两条:一是获取核心能力的携带者——特殊性的高级人才;二是兼并收购拥有核心能力的企业。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事实上,通过外部“采购”,企业只能获得核心能力的要素,而不是真正的核心能力。其原因是:第一种途径虽然可以获得核心能力的“基因”,但是这种“基因”换了一个环境后,是否还有超强的活力,值得怀疑;第二条途径——企业并购,其效果取决于并购后的整合,如果整合不好,原有被兼并企业的核心能力不仅不能发扬光大,相反,还有可能萎缩。企业不管从什么途径获取核心能力的要素,必须通过企业内部的有效整合后,才能“培育”出企业的核心能力。

四、核心能力的识别程序

以上对企业核心能力的概念、核心能力的相关关系、核心能力的特性进行了识别。实践中,企业在分析、识别核心能力时,还需要按照一定的模式,遵循一定的分析程序。其目的在于帮助企业将那些非核心的能力区别开来,快速、准确地分析和识别核心能力,从而建立起基于核心能力的竞争范式。识别企业的核心能力可以依照以下八个分析步骤进行:

第一步:在我们的企业里,要知道我们在哪些方面做得很好。可以从分析企业的价值链开始,将价值链上每一个环节进行细分,以找出企业做得好的技能诀窍(know-how)。

第二步:分析当前的技能诀窍是职能性的,还是一个SBU的或者是企业整体性的。如果企业做得很好的技能属于职能性的或者仅属于一个SBU,这样的技能诀窍则不能成为核心能力,只有横跨企业整体的技能诀窍才有可能成为企业的核心能力。

第三步:我们比竞争对手做得好吗?如果我们做得好的技能诀窍,竞争对手做得也很好,我们就没有竞争优势。该阶段可以通过调查企业高级管理者的意见、企业外部合作群体、对其他组织代表的非正式访问以及战略标杆(strategicbenchmarking)分析来获得准确的信息。

第四步:这些能力或竞争能力与竞争优势关联吗?企业的竞争优势可能来自资源、能力或竞争能力,但能力未必一定给企业赢得竞争优势。如某企业有很强的制造能力,但所制造的产品没有市场需求,这样的能力或竞争能力就谈不上竞争优势。企业的能力产生竞争优势需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1)能力或竞争能力比竞争对手做得好;(2)其能力或竞争能力带来的价值一定程度上是由市场决定的。与顾客购买标准属性相关的竞争优势更有意义。购买标准是顾客对产品有用性和可靠性的认识,如质量、价格、售后服务等。关键性的购买标准是顾客在他们购买决策时使用的变量与标准。在分析企业的能力或竞争能力是否与竞争优势相关上,企业需要将其能力、竞争能力与顾客的关键购买标准联系起来。如果企业的能力、竞争能力与顾客关键性的购买标准相关,企业就具备了能力上的竞争优势。这种做法避免了企业在识别核心能力时,自己感觉良好而忽视了市场的评价。

第五步:我们的优势持久吗?企业竞争优势的持久性取决于四个主要变量:(1)企业在相关能力和竞争能力上作出持续投资的力量和意愿的强弱;(2)竞争者模仿企业竞争优势的力量大小;(3)竞争对手开发替代优势的力量大小;(4)企业的产品属性持续成为顾客关键性购买标准的程度。核心能力应该具有持久性的竞争优势。

第六步:在该产业中正在发生的关键性变化是什么?前面的分析几乎是一种静态分析,识别的是企业现在与历史上的能力与竞争能力。这一步所提出的问题是一种动态的观点,它使得核心能力的分析者们避免眼睛向内,而忽视了外部的现实性。回答该问题需要分析一般环境、产业结构、竞争动态以及市场通道的变化。

第七步:确认产业中正在发生的关键性变化对企业能力或竞争能力的影响。这一步需要明晰四个问题:(1)哪些能力或竞争能力将会废弃或与顾客的购买标准不相关?(2)哪些能力或竞争能力应该继续维持且需进一步改善?(3)如何更好地调节我们现有的资源、能力与竞争能力?(4)面对未来产业中关键性的成功因素,企业还需要开发哪些新的能力或竞争能力?

企业如何拥有核心竞争力范文

关键词:企业独特性核心竞争力

波士顿咨询公司创始人布鲁斯·亨德森教授将高斯竞争性排它原理——两个生存方式相同的物种不可能持久共生,引入到商业竞争之中,指出战略的基点是一个组织或企业特有的属性,也就是独特性。这种持久的独特性,界定了一个企业的鲜明特征,从自我认知到外部形象,更凸显了一个企业在实质上的超群之处:它的竞争力,它的战略所依赖的、难以被对手模仿的资源禀赋与能力组合亦或其它组织机制和行为范式。正是由于这种独特性的存在和难以模仿,基于其上的企业战略才难以被对手模仿,长期取胜才有机会成为可能。

独特性概念界定

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时刻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竞争优势”的思想最早来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产业组织理论,60年代后得到迅速发展。霍弗和辛德尔把它引入战略管理领域,认为竞争优势就是“一个组织通过其资源的调配而获得的相对于其竞争对手的独特性市场优势。”巴思认为,“当一个企业能够实施某种价值创造性战略而其他任何现有和潜在的竞争者不能同时实施时,就可以说企业拥有竞争优势”。而企业竞争优势的取得,往往又取决于企业是否拥有核心竞争能力。“核心竞争力”这一术语首次出现是在1990年。在1990年5月至6月的《哈佛商业评论》hbr杂志上,prahalad和hamel发表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这一概念。“就短期而言,公司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决定了公司的竞争力,但长期而言,起决定作用的是造就和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的能力。”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相对于竞争对手,赖以生存和发展、具有独占或相对垄断性的竞争优势,尤其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整合多种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并据此获得超越其它竞争对手的独特能力,企业可以通过独特性的分析寻求提高其竞争能力的途径。由此可见,独特性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因为无论在哪一个市场中,没有永远的垄断者,任何新兴的公司都有成功的机会。成功的关键在于是否找到自己的位置。而所谓自己的位置就是企业的独特性。独特性对于所有的企业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无论是新兴的小公司还是业界的巨头,它是企业的立足之本,任何一个成功企业的成功之路几乎都是找到自己的独特性并把它保持下来的过程。“独特性”很容易让企业在广阔的市场中凸显出来。

基于差异化战略的企业独特性

波特教授在提出的五种竞争力模型中认为,在与五种竞争力量的抗争中,蕴涵着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专一化战略三类成功型战略思想。差异化战略是将产品或公司提供的服务差异化,树立起一些在全产业范围中具有独特性的东西。差异化的精髓在于:独特性必须与竞争对手有明显的实质性差异;独特性不一定局限于产品的质量和特性,还包括产品的外形、名称、包装的任何改进;产品的独特性可能共有,如果某企业第一个提出来,而没有被竞争对手宣传过,“独具”的自然属性归属这个企业;独特性可能早已在企业中存在,而并非创新,只是它过去没有被提到而已;独特性利益必须真实可靠,恰到好处,避免宣传过大让消费者感到不可信,过小又无法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独特性必须能够促进销售,其利益点必须能够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而不是空洞的独特。

实现差异化战略可以有许多方式:设计名牌形象、技术上的独特、性能特点、顾客服务、商业网络及其它方面的独特性。最理想的情况是公司在几个方面都有其差异化特点。如果差异化战略成功地实施了,它就成为在一个产业中赢得高水平收益的积极战略,因为它建立起防御阵地对付五种竞争力量,虽然其防御的形式与成本领先有所不同。

企业如何培育自身的独特性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所有竞争力中最具特色,别的企业所不具备或难以企及一种能力。我们称之为独特性能力。这种独特性是企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灵魂。有人形象地用“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来形容核心竞争力,充分说明其独特性的魅力。社会竞争的加剧,竞争对手的增多,以及商品世界的繁华,迫使每个企业必须做到其形象的鲜明性和独特性,以显示其与众不同之处,给公众与众不同的新鲜刺激,便于公众认知、识别,吸引其注意,从而在公众头脑里留下难以忘怀的美好印象,增强认知效果。具体到一个企业而言,可以根据自身情况,从不同的角度培育自己的独特性,而如下几方面应作为侧重点:

(一)企业形象的独特性

ci作为企业识别系统,首要的功能是便于广大公众的识别。而识别的前提和基础是企业本身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企业要在对手如林的商战中取胜,就应当在企业理念的指导下,使企业的行为(活动)识别体现出与其他企业不同的个性,而这种独特的个性,正是社会公众识别企业的基础,否则就容易陷入无差别的境界。所以,企业应当注意创立企业活动的独特性、差异性,因为广大消费正是通过这种独具个性的活动来认识企业的。

企业形象独特性是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一方面要求企业的外在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另一方面更要求企业的内在精神,即内部深层形象具有鲜明独特性。任何割裂两者统一的做法,都不能使企业具有良好的形象。

企业形象必须在保持鲜明独特性的同时,不断调整、创新、提升自己形象,这才能适应市场需求、公众价值观、竞争状况、社会舆论、政府政策及各种环境因素的变化。

(二)企业文化的独特性

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员所追求的固有价值、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信念体系”。对于具体的企业之间来说,企业文化具有差异,甚至千差万别。差别在于他们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来凝聚企业;在于针对各自存在的不同薄弱环节;在于企业有别于不同行业、生产不同产品、不同服务对象等。因此,每一个企业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与众不同的企业文化,都具有各具特色的企业目标、价值观体系、行为准则、经营管理原则。

(三)企业技术的独特性

技术是来源于科学和实践经验的知识、工具和技能的载体,可以应用于开发、设计、制造,也可以应用于产品、工艺流程、系统和服务。对于企业而言,技术也有其独特之处,在一个相对成熟的行业里,技术创新所带来的产品独特优势越来越少,企业只有确保技术或经营的新颖独特,才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当然,技术的新颖独特必须以存在足够的市场需求为前提。独特性应能使得产品在相当长时间内保有市场,且不被仿冒。

(四)企业品牌的独特性

品牌的最初定义,是指一种能反映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信誉并与其他产品或服务相区别的名称、标记、符号、口号或设计的组合。品牌代表一种熟悉程度或知名度,应该加大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宣传力度。要提高知名度,必须让顾客能经常看到、听到、感受到、联想到本企业所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独特性和优越性,应该围绕产品或服务的名称、标志、承诺和口号设计广告宣传的内容,包括本企业产品或服务与其他产品或服务的明显区别,能够为顾客带来的特别利益,显示产品或服务卓越的水平和质量。

品牌的灵魂是“独特性”,“独特”、“与众不同”、“品质差异”、“特色”是品牌的核心含义,必须充分体现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的独特性。只有把本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明显与其它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区别开来,并充分体现其独特性和优越性,才能使其成为顾客的首选目标。

品牌的独特性不是由政府或专家设计出来的,而是通过需求调查和需求分析以及与同类产品或服务的比较得出的。它充分反映需求者关心的焦点、期望,是顾客最关心、最需要的,并能为其带来感情和功能方面的多种利益,同时也是其他竞争者无法提供的。

(五)企业产品的独特性

独特性要求企业生产出具有独特性的产品和提供与众不同的服务项目及服务质量;要求企业以简洁生动和富有感情的语言表达本企业产品的功能与质量,即努力使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在与类似产品或者服务的对比中具有独特性。技术对企业专业化的贡献,不在于技术的科学价值,无论多么先进的技术,都必须通过特定的产品和服务造福于人类才真正转化为生产力,通过对技术的应用和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占据独特的细分市场,拉开与竞争对手的差距,避开激烈的市场竞争。covne认为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条件是:必须在产品或服务的重要属性上与竞争者有所差异,此差异是与竞争者在能力上的差距直接造成的。hill·jones认为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于较好的效率、品质、创新及响应顾客的能力,而促使企业获得这四项基础优势则有赖于拥有独特的能力。企业的独特能力可以是产品差异化或产品成本低于竞争者,而此能力来自于两个互补的来源:组织的资源和运用资源的潜能。

(六)企业人力资本的独特性

企业人力资本的独特性是指其技能的不可复制和不可模仿性。判断独特性的指标之一是看雇员的技能是否特定于某一企业。当员工的技能只能在一种独特的环境中使用时,它就意味着企业不太可能在开放的劳动力市场上找到这些技能。同时,由于独特性更多的是一种隐性知识,它的开发往往有路径可依,一般需要通过体验式学习获得,所以独特的人力资本需要进行内部开发。根据人力资本的价值和独特性可以将企业内人力资本划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类型的人力资本具有高价值并且是独特的,即这些员工拥有特定于企业的技能,这些技能在劳动力市场上难以获得;第二类人力资本同样具有高价值,但员工拥有的技能在劳动力市场上可以广泛获得,其拥有的技能是低独特性的;第三类人力资本拥有普通的技能,具有有限的战略价值,企业可在劳动力市场上非常容易地获得这些资源;第四类人力资本在某种程度上是独一无二的,但他们在创造客户价值并不具有直接的作用。

参考文献:

企业如何拥有核心竞争力范文篇4

内容摘要:文章认为在系统环境观的视角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实质就是企业在面对迅速变化的市场环境时,对变革能及时迅速做出反应的能力,快速灵活的适应能力,有效协调内、外部变化的动态能力,即为了与变化的环境保持一致而更新能力的能力。

关键词:资源能力环境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研究概述

以波特(1997)为代表的“环境论”侧重于从企业外部市场环境进行分析,认为企业外部的产业市场结构对企业竞争力的建立起主要作用:产业吸引力是企业盈利的主要决定因素,市场进入障碍决定企业是否拥有持久的竞争优势,企业要根据市场结构而不是内部条件来选择进入市场的战略。以鲁梅尔特、沃纳菲尔特和巴尼为代表的“资源基础论”把企业看作是一组资源的集合体。侧重于从企业资源及其积累方面的差异性出发来分析企业的竞争优势,认为不同企业在资源及其积累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各自竞争力的差异性,企业内部资源及其积累是解释企业获得超额利润、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强调应主要从企业的资源出发来理解和建立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建立强有力的资源优势远胜于拥有突出的市场位势”。以普拉哈拉德、哈莫尔等(1990)为代表的企业能力理论则将企业看作是一个能力体系,侧重于从资源之间动态联系的角度来理解企业竞争力,强调资源之间的整合与结合之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意义。

在这三大经典企业竞争力理论中:环境论过分强调外部市场环境因素对于企业竞争力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企业内部因素对于企业竞争力的影响;资源基础论与企业能力理论虽然强调了企业内部因素对于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意义,但又矫枉过正,忽视了外部环境因素对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影响而滑向另一极端。可见,这三种理论都无法全面、系统的阐述企业竞争力的源泉问题。按照系统环境观的视角,企业环境既包括通常所说的企业外部环境,也包含企业内部环境(包括组织结构、资源、企业文化等)。如果把企业内部环境和企业外部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按照上述分析,可以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基于企业能力与企业环境的整合概念,也就是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实质就是对企业环境(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进行适应和控制的能力,它既指企业基于内部资源条件进行配置和优化的能力,也包括企业适应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而不断调适和更新的能力。

企业资源与能力共同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部源泉

资源是企业赖以形成和运作的一切有形和无形的要素,企业首先是一定资源的集合体,资源是构成企业的最基本元素。尽管不同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在种类、数量与禀赋方面各有差异,但一般不外乎人和物两大类,这些资源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其重要性各不相同。关于企业能力,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认为,企业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企业资源是一个相对静态的概念,主要是指企业所拥有或所能支配的各种要素本身,而能力则是一个相对动态的整合性概念,它更多的与活动及过程有关(贺小刚,2004)。诸如先进的设备、高水平的生产线、雄厚的资金,乃至关键技术以及高素质的员工等,都是企业赖以打造其竞争力的重要资源,但他们本身并不是企业能力。企业能力是“构建和确定资源组合的生产力”,是将企业资源“在行动上组合起来并引导他们为特定的生产目标服务”的整合或组合能力(尼古莱.J.福斯,1998),即企业把资源配置、整合在一起以实现理想状态的能力(王永贵,2002),是企业资源之间以及企业与环境之间交互联系的能动机制。

资源和企业能力只有相互联系、紧密结合才能构成企业竞争力的现实源泉。这集中体现为:一方面,资源是企业形成和运作的基础与前提,从而也成为企业能力及其作用的基础与前提。能力是企业合理配置资源的独特知识与经验,即便企业拥有合理配置资源的独特能力,若无相关资源,也不能使能力成为企业的现实竞争力。另一方面,企业若不具备合理配置资源的独特知识与经验,即使拥有优越的资源条件也难以形成现实且持久地竞争优势。因为“就本身而言,资源几乎没有生产能力,是生产活动要求资源进行组合和协调”,再优越的资源若缺乏合理配置就无法激活、放大和发挥其潜在生产力。此外,从发展的角度讲,资源与能力也可以相互促进,并在这一过程中推动企业竞争优势与竞争力的增强与提升而企业资源的积累又反过来会促进企业能力的发挥与提升,实现二者之间的良性循环,从而促进企业竞争优势和企业竞争力的不断强化。

企业能力与环境动态匹配是企业创造和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企业资源和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与竞争优势的重要基础与源泉,但企业的资源与能力状况也受相关环境的影响与制约。就企业资源的积累而言,资源的获取和选择与环境紧密相连。一方面,环境决定了资源的可得性,企业的资源积累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外部的一系列利益相关者。各利益相关者的战略及其变化以及企业与各相关者的关系等,对企业资源的数量与质量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另一方面,环境的需要又往往决定了企业资源的选择,以市场需要和政府相关政策为核心的环境会引导着企业的业务领域选择与成长方向,进而引导着企业对相关资源的选择。尽管如此,在稳定的外部环境下,企业资源和能力的异质性,以及这些资源和能力的不可模仿、替代都能使企业能够获得暂时的竞争优势。但在不确定的复杂多变的环境下,如果过分强调和推崇企业的内在性,过多的关注企业内部资源而忽略了决定资源与能力价值的市场状况,随着企业面临的环境变化速率的加快以及不确定性的增加,必然会带来内在能力的惰性、刚性,反而成为企业丧失竞争优势的因素。

从企业的决策机制和企业能力的形成过程来看,在任何一个时点上,企业的决策都会是基于现有的资源配置基础上做出的,一旦做出关键性的选择,企业关于未来的资源、能力的投资就将选定,资源、能力就将向既定的方向积淀、发展。也就是说,企业的资源和能力也存在路径依赖和自我加强的特征,过去的资源会对现在和未来的资源形成巨大的影响力,一旦过去的资源和能力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它的既定方向会在往后的发展中得到强化,所以企业过去的资源选择决定着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现有的资源和能力优势所带来的报酬决定了资源和能力积累的方向。在稳定的环境下,这种路径依赖和自我加强存在正反馈机制,在报酬递增的激励下,资源和能力的积累不仅得到巩固和支持,而且在此基础上一环扣一环,沿着良性循环轨迹发展;一旦外部环境变化加剧,报酬递增机制便会阻止它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或被其他方案替代,资源积累就朝着非绩效方向发展,而且愈陷愈深,最终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状态。从这个角度来讲,如果我们把企业与环境相隔绝,或者企业资源和能力不能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动态调整,那么企业现有的独特的资源和能力可能在短期内能抵御竞争者的模仿,但却难以回避市场迅速变化的冲击,环境不确定性会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侵蚀殆尽。因而,就企业资源与能力的作用和价值而言,企业资源与能力“在真空中是无价值的,仅当抓住机会和抵御威胁时,才显得有价值”(JayBarney,1995)。不仅单独的资源本身是无价值的,资源之间的组合或整合如果不与环境机会联系起来也是无价值的。

从本质上来讲,企业竞争力或者竞争优势是一个相对概念,离开了作为参照物的相关竞争对手,也就无所谓竞争力或者竞争优势。因此,市场、顾客以及竞争对手无疑是企业及其运作的重要环境因素,市场结构、顾客需要、竞争对手的战略以及三者的交互变化深刻影响甚至决定着企业的竞争力与优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技术和市场的深刻变化,企业面临的环境充满不确定性。在急剧动荡的环境中,全球化的竞争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需求水平的波动、顾客需求的多元化及不确定性、经济周期的影响、知识爆炸和技术创新与突变、政府政策的变化等,都可能使企业既有的竞争优势荡然无存。另一方面,企业竞争优势从确立的那一刻起,就处于模仿者和革新者的强烈破坏和冲击之下,决定了它不可能永远的维持其现状,最多只能维持到竞争对手成功模仿或者超越的时候。竞争过程实际上就是竞争对手对优势企业实施的战略进行模仿的过程,竞争优势的拥有者最多只能在竞争对手展开反击前的短暂时间内,利用这种竞争优势获得超额收益。随着竞争对手的反击,企业原有的竞争优势或将瓦解或崩溃。企业不在于能够在短期内或某个时点上获得竞争优势,而是能够在长期内抵御竞争者的侵蚀或者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拥有持续的竞争优势。因此,企业必须持续的评估其资源或者能力在变化的竞争环境中能否持续的保值和增值,而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把其内部资源和能力的分析,与环境机会和威胁的分析有机的、动态的结合起来。

创造和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和外部环境融合互动和匹配是一个动态过程。任何企业的异质性面对动态变化的环境时,都很难保持其价值。任何资源、能力的价值都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衰竭,或者其价值被瞬间的结构性创新所削减。竞争优势的历史演变告诉我们,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纵向一体化以及将来的可能因素都在竞争优势的演变中扮演一定的角色,但是不变的是竞争优势变迁的规律――企业能力和外界环境的匹配。企业环境所具有的复杂性、动态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竞争是一个内在的动态过程。参与竞争的所有企业总在寻找能够获取竞争优势的途径,而最终能否成功打造并保持核心竞争力,不仅取决于对跟进模仿行为设置的壁垒及市场的不确定性,还取决于对如何进行跟进投资以创造新的竞争优势的理解,在于能否具有不断地适应竞争环境的变化和追逐新的竞争优势的动态能力。由于现实经济中信息的不完全性、不确定性,特别是人的有限理性,人的知识和计算能力的限制使人不可能考虑所有的因素,无法事前掌握经济活动规律,从而做出最优决策。所以企业能力的培育不仅仅是内在的,还要通过摸索或者试错过程寻找更好的答案,强调经济决策过程中的学习。因此,企业培育在迅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下,对变革能及时迅速做出反应的能力,快速灵活的适应的能力,有效协调内、外部变化的动态能力,即为了与变化的环境保持一致而更新的能力的能力,才是企业创造并保持核心竞争力的源泉。

这种不断更新能力的能力的培育实质上是一个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相融合的过程。它需要企业主动嵌入与主要客户、供应商、合作者、竞争者、研究机构的相互作用之中,加强与所有其他外部实体之间的互动,通过网络机制形成跨组织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的交换,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融合进化,来克服企业内部能力的刚性和惰性。企业能力不仅需要通过内部积累,而且更重要的是内部学识和引进性学识的有机结合,也就是说,是通过学习和外部途径“买入”或“借入”的结果。企业如果忽视环境变化,强调或专注于难以复制的内部资源、能力,可能会丧失竞争优势。相反,企业过于苛求对未来资源和能力的投资,则可能面临既有能力丧失的风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重构只有在企业能力和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中,培育既有能力及构建动态能力,使企业走出由于当前的资源、能力与营造未来竞争优势所需资源、能力不同的两难境地,这样才能使企业在遇到不可预期的事件时避免走向能力陷阱,从而使企业不断赢得竞争优势。环境在不断变化,企业能力在不断发展,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也在不断变化发展,而企业寻求竞争优势的机制即能力和环境的匹配机制是相似的。企业作为一个系统,永远进行着内外的能量与信息的交换,如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营造起不断更新能力的能力,就能不断构建短暂的竞争优势从而保持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普拉哈拉德,哈默尔.公司的核心能力[J].北京社会科学,1999(4)

2.夏清华.从资源到能力:竞争优势战略的一个理论综述[J].管理世界,2002(4)

3.白津夫.核心竞争力:理论与战略问题[J].学习与探索,2003(1)

4.赵锡斌,温兴琦.基于动态环境的企业战略重构[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5(8)

企业如何拥有核心竞争力范文篇5

【关键词】企业自主创新竞争力

现如今,市场竞争激烈,怎样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显然成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企业的竞争力,若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创新成了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关键性因素。可是,现阶段,由于种种原因,企业在进行创新提高竞争力的道路上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对企业来讲,创新能力强弱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强弱的重要表现。因此,一定要借助技术以及其他方面创新来形成企业的核心技术,或者是核心产品,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内涵

结合自主创新以及创新能力的相关概念,将其逻辑关系理顺,我们不难看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所出现的一种能力,通过对企业内部以及社会所提供的各种创新资源的利用,再加上依据自身努力所建立起技术平台或是将原有核心技术进行革新,并通过相关部门的批准获得技术知识产权,促使企业拥有更强的竞争力,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自主创新能力又能够分为创新资源投入方面的能力以及资源的创新配置以及创新成果的产出等等方面的能力。

创新资源投入方面的能力所指的就是企业在进行创新活动时所投入资源的创新,这其中包括了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等等方面的资源。企业创新,需要运用到很多的资源,要有具备一定专业技能以及专业知识的产品研发人员,负责工程技术的人员以及其他一些必要的人员配置。企业创新自然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包括研发、技术以及设备方面的费用。

2.企业竞争力

2.1企业竞争力的概念

所谓的企业竞争力,指的是以市场的竞争性为基础,企业凭借本身的资源与技术能力,借助外界的其他技术或资源,予以综合性地利用,为顾客创造价值,进而使得企业本身的综合性价值能力得以实现。企业竞争力就是相当于竞争对手运用资源持续满足或超出客户预期服务水平的能力。

2.2企业竞争力的特点

第一,具有综合性。企业的竞争力,是一个全方面的能力,而不是某一个层面的具体的能力,是综合性的。

第二,以技术创新为保障。企业如果不进行技术创新,就没有新鲜的血液,企业就缺乏活力,没有竞争力。因此,技术创新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

第三,是具有持续性。能够支撑企业具有持续竞争的优势,通过整合资源,能够一直满足市场需求,具有使用价值,从而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3.技术创新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

3.1技术创新有利于制造低产品成本优势

其实,归根究底地讲,要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主要是要解决这两个问题:一是进行技术创新,二是如何制造低成本优势。因此,在市场竞争中,制造低成本优势已然成了重点,而技术的创新是形成成本优势的关键。

因此,企业应该借助技术的创新,对产品的质量、款型以及性能等予以改进,进而跟得上市场的变化,满足消费者的高需求,从而使得企业能够拥有成本优势。但是,对产品的成本进行比较,一定是在质量和性能等相同的情况下。

3.2技术创新是开拓市场的重要手段

技术创新是企业竞争力大小的关键因素,是拓展市场的重要手段。企业对技术进行创新,创造自主的核心技术,开发出先进的、高科技的产品,使得企业的产品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上都具有领先地位,进而提高了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因此,企业借助技术创新,拥有核心技术,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使得企业得以更好地拓宽市场,在市场竞争者中占有领头羊的位置。

不管是如何优质的产品,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之后,便会呈现供大于求的局面,进而就需要有新的产品进行替代。因此,企业一定要借助技术创新,不断地位市场提供新的商品,满足消费者新的需求,适应市场的变化,进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

3.3技术创新有利于形成核心产品,提高产品品牌的竞争性

对于企业掌握核心技术来讲,核心的产品是其基本的载体。因此,企业要借助技术创新,研发拥有自的核心技术,基于核心技术开发核心产品,提高消费者和市场对于核心产品的认可度,提高产品品牌的竞争性。

对于企业品牌的维系和拓展来讲,技术创新是最坚实的保障。因此,企业为了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认可度,提高品牌的竞争性,就要借助技术创新,研发核心技术,形成自己的核心产品,使得产品具有高质量和高性能,且彰显重点品牌特色,进而提高企业品牌的竞争性。因此,一定要借助技术创新,走自主的创新道路,开发核心产品,提高品牌竞争性,引领企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彦宁、孙树义等.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会课题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再造企业竞争优势[J].中华纸业,2009,04:6-12

[2]周柏翔、朱拥军.自主创新: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J].长白学刊,2010,No.13301:109-110

企业如何拥有核心竞争力范文篇6

关键词:跨国经营核心竞争力

随着入世的深入,跨国公司来华投资的热潮不断升温,我国企业如何开展跨国经营、利用国际市场发展壮大自己,已成为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跨国经营中企业如何培育核心竞争力是每个跨国企业不得不解决的课题。

企业跨国经营需要培育核心竞争力

跨国经营战略的全部内涵归结到一点,就是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特点是以提高企业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企业的制度创新、战略决策、组织管理以及市场营销、企业文化的整合才能使企业获得长期竞争优势。

(一)坚持制度创新,激发企业的竞争活力

制度创新是企业整个创新活动体系的基础,它不断调整和优化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三者之间的关系。需要主客体联动建立给企业造成动力和压力的体制和机制,使企业有一个培育竞争力的基础条件和成长环境。就市场竞争主体而言,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体制转换机制,激发企业在跨国经营中提高竞争力的内动力。

(二)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建立企业发展目标

在经济全球化竞争中,现代企业应制定一个发展规划或战略,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市场定位、产品定位、利润定位、资源定位、技术定位、战略定位的整合。企业只有具备一个完善而科学的发展战略,并对企业发展战略随时组织实施、校正和管理,确保企业的发展战略科学合理、切实可行,才能为企业培育核心竞争能力提供最基本的条件。把企业的战略管理能力作为一个构成要素来考核企业竞争能力的大小,在目前的考核指标构成中尚属一个创新。现代的企业不同于传统的企业,传统企业的发展依赖于机遇性和投机性,现代企业的发展必须具备发展的计划性、前瞻性和科学性。

(三)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是获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企业竞争能力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在核心竞争力的各种能力中,最根本、最关键的是具有领先技术且不断创新的核心产品,要具备强大的自主开发能力,要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实力雄厚的企业品牌形象。而这些技术又必须具备独特性、不可仿造性,即异质性。如果核心竞争力不具备这种最起码的特点,就不可能成为企业的核心。在企业内部资源中最能体现“核心”二字的应该是企业的核心技术,而企业今天的核心技术不等于是明天的核心技术,在异质的基础上求发展,从发展角度出发,通过不断地发展,企业的技术才能始终走在科学的前沿,成为企业的核心。

(四)健全完善营销网络,提高企业竞争实力

企业核心营销能力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根本。经济全球化的竞争,实际是全球化的市场竞争,在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体现在企业的“营销能力”方面,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价值必须通过市场配置才能体现。我国企业进军国际市场的常见方式是低价销售,但这种最为简单原始的营销策略很难构筑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反倾销日益严重的今天还容易遭受别国的反倾销起诉。只有将企业生产的合适产品以合适的价格及时的送到消费者手中,企业才可能在维持既有市场地位的同时,不断开拓出新的市场。因此独特的营销竞争力能够为企业巩固现有的市场份额,为企业开拓新的市场提供竞争优势,为新产品开拓市场提供客源保障,化解各种潜在的威胁。企业要在国际市场中谋求到竞争优势必须拥有自己的国际营销网络。

(五)扩大企业规模优势,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地位

企业通过联合兼并,组建行业集团,扩大企业规模优势,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地位。企业在目前的无序市场竞争中应具备一定的规模优势,只有具备这种规模优势,才能在企业跨国经营中具备竞争力。这种规模不是一种企业自己的生产规模,而是一种通过资本经营、品牌经营,所能控制的一种生产规模、市场规模、资本规模,即是现代意义上的规模。

(六)培育塑造文化精神,打造企业竞争优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正日益成为体现企业竞争实力,增强企业凝聚力的内在需求。可以说,文化竞争是市场竞争的载体,市场竞争是文化竞争的表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终集中表现在文化竞争力这个层面上。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理念、价值标准、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国际市场文化多元、宗教信仰各异、生活习惯不同,企业只有在不同的区域使用不同的国际化人才才可能满足消费者差异化的需求,因此如何使这些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国际性人才在认同企业既有经营思想同时,又能创造性地融合当地文化习俗是企业确立跨国核心竞争优势的关键。

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企业而言就是核心生命力,它是企业综合实力的反映,这种综合实力包括了企业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企业的信用、信誉、形象、文化,无一不囊括于核心竞争力之中。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的终极目标应是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也就是说价值的最大化是企业战略的最终目标。

我国跨国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遇到的问题

(一)宏观方面的问题

1.体制、机制滞后。跨国企业在培育核心竞争力时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需要政府的鼓励和各个方面的支持。目前,我国跨国企业在培育核心竞争力时受到了现有经济体制和管理机制的制约,有些机制甚至对于跨国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产生了阻碍。特别在税收制度问题上,我国的现行税制对跨国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有抑止作用。目前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税收政策主要是增值税和所得税,并不能有效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对高新技术企业来说,前期研究和开发的投入比较大,资本有机构成较高,但投资资本支付的增值税却得不到抵扣。同时,前期的研究开发成本不能计入当期成本,导致高新技术企业的增加值较大,这样需要交纳的税比较高。这样的税收政策实际上没有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来降低各种原材料和能源等消耗,没有鼓励少投入多产出。另外,目前我国合资企业的所得税是“两免三减半”的优惠政策。而国产自主品牌的企业,从盈利之日起,就必须缴纳33%的所得税。这种税赋不公的状况,显然不利于国内跨国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不利于他们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开发自主品牌产品。

2.行业集中度不高。企业要走向世界,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需要具备很强的资金、技术、人才力量。根据创新的企业规模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一个企业只有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具备创新能力。国内很多行业都没有达到一个成熟的市场应该具有的集中度。行业内企业规模大多很小,生产的产品竞争力很差,企业没有能力持续创新。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持续创新能力的企业很难在国际竞争中获胜。

3.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国内企业之所以不愿意投入资金进行创新活动,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国内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够。政府对于侵权、仿冒的企业处罚很轻,有的紧紧是赔款了事。这就使得侵害其他企业的知识产权成本很低,因此有为数众多的小企业基本上靠仿冒生存。政府如果不加大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处罚力度,那企业就没有动力去创新,没有动力去打造一个有世界影响力的品牌。

(二)微观方面的问题

1.企业对创新的投入不足。创新是现代企业动力的源泉,创新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表现。我国的企业在生产中应用的新技术较少,而且大多数是直接从国外引进的技术,自己研发的技术设备就更少了。国有企业的生产技术大都比较落后,即使是三资企业,引进的也大多是以机器设备为主的“硬”技术,以工艺流程、图纸、专利、专有技术为主的“软”技术比较少。由于自主创新的难度大、技术开发周期长、投入资金大,很多企业不愿意将资金投入到创新中去,而是选择引进现成的技术,所以创新的动力不足。

2.知识产权成果和制度落后。技术专利和标准是企业自主创新成果的标志,企业通过专利来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从现状上看,我国的专利状况在整体上处于一个“低端”水平,企业很少意识到制定自己专利战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虽然近年来国内对于知识产权越来越重视,但是和国外相比,无论从自有知识产权的保护还是专利的申请上都有很大差距。我国在加快全面融入世界经济步伐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感受到国际间日趋激烈的竞争压力。

3.企业内部缺少激励机制。人才是科技创新过程中最活跃、最关键的要素,而激发人的创造性要靠科学的机制。在我国因科技创新缺乏激励机制,以致目前创新不足。国内科技企业特别是国有科技企业的科技人员一般没有分取股权的权利,所以留不住优秀的人才。除了期权激励外,目前科技人员进行技术创新的风险过高,而这些风险没有其他相关方面来承担,导致创新信心和动力不足。

跨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的策略选择

(一)加大R&D投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要形成核心竞争力,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和在信息、知识和智力上的大胆投入和高新技术的推动,从而以雄厚的资金支出来支撑智力资源的占有。因此,必须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导的创新机制,采取产学研相结合的形式,加速技术进步,提高创新能力。从战略的高度出发,积极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工艺升级,用科技创新提高自身综合实力。而政府应从资金、环境、政策、服务等方面加强对其的孵化与培育:给予融资方面的担保支持,不是直接资助,而是在信贷方面为企业向银行或其它金融机构提供贷款担保;通过法律法规手段改善企业的经营环境,减少行业进入壁垒,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构筑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针对当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人才缺乏等矛盾,依靠政府力量,强化中介服务功能。

(二)加快组织管理变革,建设组织管理体系

企业要加快制度改革的步伐,以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建立有利于跨国经营的组织治理结构:企业的组织管理系统是指通过各种规章制度和组织系统体现的对生产经营和研究开发活动进行组织、激励、控制的系统。其中规章制度是企业管理体系运行的基本依据,而企业的组织系统是管理体系运作的载体。管理体系是否合适,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企业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参与市场竞争,也包括是否有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因此要适时进行组织创新,以配合技术创新的需要。只有拥有了基于全球市场的科学的组织管理体系,跨国企业在跨国经营中才能拥有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制度保障。

(三)探索全球化营销战略,推进企业品牌建设

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激化和消费者消费观念的转变,企业能否在市场上获得成功,不仅要靠它能提供优良品质的产品和服务,更重要的是要拥有众所公认的品牌。因此,创建品牌也是我国跨国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和战略重心。由于我国的大多数企业主要是以模仿创新为其主要生产特征的,自主创新的品牌产品较少。随着我国与国际规则的全面接轨,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更加注重,这无疑对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产品的跨国企业构成了最直接的生存危机,因此我国跨国企业必须加强品牌建设意识,开发出自己的核心产品,可以通过对目标市场的细分,采用品牌的扩散和多品牌战略即率先拥有较强的品牌优势的企业,在其已取得名牌称号的产品周围,构建“卫星式”的多品牌系列,从而阻止国外跨国公司的进入。

(四)注重企业适度规模,构建跨国经营联盟

跨国企业不一定都得把规模做大、范围铺得很广,这主要看来自于企业自有的比较优势和企业的滚动发展能力。因此我国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必须把增强自身竞争优势放在首要位置。当然,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相比,我国的跨国企业实力还过于单薄,单凭自身既有资源开拓国际市场往往力不从心。因此,我国的企业要进入国际市场与世界跨国公司展开竞争,还必须充分发挥好本土联合优势,构建各种企业跨国经营联盟,这对于提高规模效益、扩大技术优势,从而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和产品成本的降低无疑起到巨大作用。跨国企业集团可在集团内实行垂直分工的专业化生产,调整和改变原有企业“小而全”的不合理结构,实现集团核心层、紧密层甚至在半紧密层之间的人流、财流、物流和信息流的合理流动,优化组合生产要素。

(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营造独特的文化优势

企业如何拥有核心竞争力范文篇7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竞争战略选择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观念与竞争战略

核心能力是企业所拥有能力中最根本的部分,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以企业特有能力为出发点来制定和实施企业竞争战略的理论思想。在核心竞争力观念指导下的企业竞争战略着眼于核心竞争能力的培育、整合、扩散和更新,并据此指导企业的经营活动。

以核心竞争力为出发点和归宿来选择制定竞争战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在未来能够培育和构建什么样的核心能力,应当是企业制定战略的依据。企业只有准确定位了自身所拥有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以此为依据制定企业战略,才能更好的适应复杂多变的外部市场环境。

在众多竞争战略中,选择最适合本企业的战略对于企业维持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企业竞争战略决策应有利于维护、强化、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这个角度看,以维护和更新核心竞争能力就成为了竞争战略选择的归宿。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战略的核心。企业竞争战略又称经营战略,企业竞争战略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通过确定顾客需求、竞争者产品及本企业产品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来奠定本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特定地位并维持这一地位,而这个“如何”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企业所拥有的核心竞争力。如果将企业之间的竞争喻为一场战斗,那么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赢取这场战斗的武器。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后:五种主要的竞争战略选择分析

企业竞争战略是企业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竞争战略依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同分为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中化战略三种,但全球化竞争的不断加剧,竞争战略也越来越细化。根据企业自身竞争力与市场目标的不同将基本的竞争战略划分为低成本领导战略、差别化战略、基于低成本的聚焦战略、基于差别化的聚焦战略与最佳成本战略五种。

1.绝对的低成本——低成本领导战略。低成本领导者的核心竞争力是在行业中成为总成本最低的产品或服务的供应者,而不是和其他几个竞争对手相对较低,他的核心竞争力的来源于成本的绝对最低而不是行业中的相对较低。因此,绝对的低成本适应于选择低成本领导的竞争战略。这种企业已经取得了竞争中价格的绝对优势,因此要侧重考虑哪些对消费者而言至关重要的特色和服务,同时不能过多的增加成本,以免抵消掉他的绝对低成本优势。

2.产品差别化——差别化战略。差别化是核心竞争力的又一重要来源,这种差别化可以成为核心竞争力或是在产品/服务的属性上与竞争对手截然不同,或是能够以对手不具备的能力把价值传递给顾客。在产品众多的市场中,产品的差异化逐渐减少,如果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产品的差异化上那么执行差异化竞争战略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3.小范围低成本——低成本的聚焦战略。有些企业限于自身实力与资源获取能力,取得的低成本优势只是相对的,仅是在一个相对的市场区域内叫竞争对手而言,有低成本的竞争优势。这种基于低成本的聚焦战略通过低成本获取高利润率或者以低价格来吸引目标市场的客户,从而保持竞争优势。

4.小范围产品差异化——差别化的聚焦战略。仅取得小范围产品差别化的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如果以整个市场为目标市场显然在竞争中会处于不利地位,所以选择基于差别化的聚焦战略,将目标市场锁定为取得差别化优势的市场范围内,是最为有效的竞争战略。选取聚焦战略的企业必须保证一定时期之内自己所占领的市场不被行业差别化领先者发现并且保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否则自己的差别化优势很快就会被领先者同化甚至超越。

5.相对于竞争对手成本、价格最优——最佳成本战略。相对于竞争对手成本、价格最优,并不是要求一定要在成本和价格上同时取得最优,而是以相同的价格为顾客提供更多的价值。这种核心竞争力适用的竞争战略是最佳成本供应商战略,这一战略目标就是码字消费者对质量-服务-特色-性能属性方面的期望,并且使价格低于他们的预期,为他们提供最优的价值。但是,这种介于两种绝对竞争优势之间的核心竞争力的确定是比较困难的,所以这种竞争战略的选择往往被人所忽略。

三、核心竞争战略的对比分析

由于核心竞争力界线的模糊性,竞争战略的选择难度较大,所以以核心竞争力来明确区分这五中竞争战略是非常必要的。

战略执行中低成本战略要求企业的价格优势必须是稳定且覆盖各个业务领域;差异化战略要求维持创新以始终领先于那些模仿的竞争对手;聚焦低成本战略要始终坚持以最低的总成本满足利基市场的需求,同时不能进入其他细分市场;聚焦差异化战略要坚持比竞争对手更好的服务目标利基市场,同时不能进入其他细分市场;最佳成本战略要求拥有一定的管理技能,以便实现低成本的同时保持产品的优异性能。

这五种基本竞争战略的选择取决于核心竞争优势的不同,根据企业不同的核心竞争力选择相应的竞争战略,会为企业做出重要战略决策提供重要帮助,促进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波特竞争三部曲[M].华夏出版社.2005

[2]古纪宝.基于企业特定环境的竞争战略研究[J].科研管理.2006

企业如何拥有核心竞争力范文篇8

一、建立核心能力的动态管理

在动态的环境中,企业经营的宏观环境时刻在发生变化,顾客的需求在不断变化,竞争对手的竞争力在不断提高以及不断变化的技术同时在直接影响核心能力的领先性,那么企业就需要动态的核心能力及动态管理能力。所以对企业核心能力的有效管理应是对核心能力整个演变过程的循环和实时的动态管理,核心能力的动态管理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1、管理过程的连续性。一个完整的合理的核心能力管理过程应包括四个阶段:核心能力的确定、培育、应用、评价与发展等阶段。核心能力的确定是指根据企业的战略展望等确定出为支撑企业发展战略实施所应建立的核心能力;核心能力的培育是指积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能力,通过事先的统筹规划在遵循一定的原则下以一定的方法有效地培育出核心能力;核心能力的应用是指如何寻找核心能力的应用机会,尽可能发挥核心能力的作用,为企业带来优良的经营业绩和竞争优势,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核心能力的评价与发展是指企业定期或不定期地评价核心能力的适应性、领先性等,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企业核心能力保持与市场环境相适应的领先性,从而为企业带来可持续竞争优势。

2、管理的循环性。对核心能力的动态管理绝不是在评价完成之后便告结束,而是根据评价的结果再返回培育、确定或应用阶段,即或在原有核心能力基础上的单纯强化提高,或是确定应培育的新的核心能力,或是加强核心能力的应用,通过每一次循环,核心能力的内涵和价值都将得到提升,从而形成一个动态的循环的并不断提高核心能力的管理过程。

3、管理的实时性。对核心能力的四个阶段的管理可能同时存在,由于管理的循环性和实时性存在于各管理阶段中,对动态管理的管理手段就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并进行实时、动态管理进行操作。

二、对公司的核心能力进行保护

关于公司核心能力的可持续,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它进行充分有效的保护。所谓对公司的核心能力的有效保护,是指公司通过运用一定的管理方法或手段提高竞争对手的“模仿门槛”,使公司的核心能力保持对竞争对手的一定的领先距离,为公司的核心能力“制造”出一块隔离带或安全区。

1、核心技术的保密与垄断。拥有核心能力的公司对其核心技术都非常注重保密,因为他们深知核心技术一旦被竞争对手轻而易举地掌握则意味着竞争优势的丧失。因此,他们在核心技术的保密方面会坚持这样的原则,即输出产品不输出技术;输出非核心技术不输出核心技术。如可口可乐公司在全世界有许多合资厂,也尽管其配方99%的成分都已被研究分析出来,就是剩余的1%(可称为核心配方),可口可乐公司对外界从不公开。另外,许多拥有核心能力的公司,还通过注册专利以使核心技术获得垄断地位来实现对其的有效保护。同时,制定大量的保密规则,对公司内部员工特别是掌握公司核心技术的人员的保密行为实行有效的约束,已成为这些公司的惯例。

2、核心技术的谨慎推出。拥有核心能力的公司在制定市场战略时注重在客户需求和核心技术保护方面寻求平衡。对其核心技术的推出是谨慎的,并非一下子把核心技术都拿出来到市场上推广。如IBM公司、微软公司等都有一套完整的技术战略。他们以雄厚的人力、财力、研发能力等,贮备几个档次的新技术,但只推出比其他公司先进半步的技术,以保持技术领先和对核心技术的垄断地位。对于尚未利用的技术或一时很难转化为商品的技术,则让技术保持原有的状态加以储存,绝不拿出来推广或出售。

3、围绕核心技术的经济威慑。拥有核心能力的公司通常是抢在竞争对手之前对一项资产大规模投资。竞争对手尽管同样可以使用这种资产,因为市场规模较小,以现在的盈利水平无法支持两家厂商。显然,通过围绕核心技术的经济威慑可能使潜在的竞争对手驻足不前,从而达到核心技术的可持续性。所以,我们经常可以观察到核心能力与大公司,特别与跨国公司是紧密相联的。这是因为,大公司的发展需要核心能力的支持,而围绕核心能力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又通常具有安全的收益。中小公司在某个时段上也不是没有核心能力。但是,因其资源配置的规模较小,使其面临竞争对手的“模仿式冲击”所带来的风险较大,因而中小公司的核心能力容易呈现出不稳定性。转贴于三、对公司的核心能力进行投资

鉴于所有资源都会贬值,核心能力作为公司最具竞争力的资源也是如此。如果不保持对核心能力的持续投资,核心能力的丧失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因此,有效的公司战略需要不断地对其核心能力保持高强度的投资。对公司的核心能力进行投资大体有三个方向:

1、对核心技术进行投资。公司核心能力在实体构成上,必须以作为无形资产的卓越品牌为主导,大力实施并推进第四代R&D战略管理。实际上,品牌是以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的战略性无形资产,它是企业核心技术的结晶,是消费者获得高消费者剩余的产品的“身份证”。顾客可以从名牌获得满意,并同时避免了一系列消费风险。毫无疑问,实施品牌战略、核心能力机制的打造及其整个新型战略管理体系的构造,关乎整个现代社会生产价值链条,从产品设计开发、做成样品、零部件生产、半成品组装,到成品组装、包装、运输、分销,再到售后服务等所有环节。然而,这一整条价值链上的不同环节,不同部分对产品的价值增值功能是不同的。而最能增大价值的两大环节之一就是上游的核心技术开发。

2、对人力资源特别是核心员工进行投资。公司核心能力的人格载体必须以知识资本化为主导。另一方面,以知识资本化为基本线索而具体实施的人力资本化战略管理,将使公司战略的有效推进获得更深厚的人力资源基础和保障。随着整个经济社会由传统经济向知识经济演进步伐的加快,人力资本的社会经济地位日益提高。知识正在成为主要的生产要素,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正在成为主导生产力,知识工作者正在成为资本。因此,对人力资源进行投资较之传统经济更为必要。核心能力理念最伟大的贡献在于它认识到在具有传统部门结构的公司,对公司的核心能力进行投资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核心能力确定了公司行政机构的关键角色应该是充当公司核心能力的保护人。有时,为做好保护工作,甚至可以指定一位管理人员,负责对核心能力的投资。公司对人力资源进行投资时,尤其要注重对核心员工的投资。因为,核心员工的丧失或其人力资本价值的下降,将意味着公司核心能力的丧失或下降。在这方面,必须关注的重点是:①从客户层面考察,核心员工能为客户、公司创造巨大价值。这种价值创造分别来源于核心员工的预见力与执行力。②相对竞争对手,专家可以出高薪聘请,但忠诚的核心员工无法用高薪招聘。拥有卓越预见力与执行力,又忠诚于企业的员工是公司最重要的资产,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但问题在于要时刻爱护员工的忠诚。③核心员工能力是公司自学习积累的结果,教育与培训导致人力资源的不断丰厚。公司必须建立基于“能本管理”的员工预见力、执行力开发机制。④为了使公司的命运不掌握在个别员工手里,必须倡导并实现人力资本向组织资本的转化。通过结构化的知识平台,构筑合理有效的知识分享机制与公司制度安排。

3、对核心营销能力进行投资。核心能力的调整轨迹一般是以生产环节为起点向价值链两端延伸,即向研发和营销延伸。公司拥有核心技术不是目的所在,目的在于优化公司的利润。而公司的营销能力正是把“技术变为财富”的最后一站,因此,对公司的核心营销能力进行投资也就成为必要。从为客户创造新生活这一核心能力本质内涵的视角出发,公司核心能力亦即公司核心价值追求的最高目标就是获得顾客的忠诚度,这是全部营销管理的聚集点,也是公司核心能力的最本质内涵。营销就是要使传统的公司销售经营化,在深刻认识和了解顾客的基础上,使产品或服务完全适应客户的需要,形成产品自我销售。

四、对公司的核心能力进行升级

如果一家公司的核心能力正在被竞争对手所效仿,那么该如何保持维系公司的核心能力?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对公司的核心能力进行升级。

1、将核心能力升级到结构上更有吸引力的行业。夏普公司的做法为如何针对技术和产品的连续升级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提供了很好的示范。20世纪50年代,夏普公司是电视机和收音机的组装公司,表面上属于日本二类消费电气公司。为打破这种局面,公司创始人早川笃治(ToKujiHayakaova)建立起研发机构。当日本通产省禁止夏普公司设计计算机时,公司在1964年利用其有限的技术生产出全球第一台数字计算器。为巩固其在该领域的地位,夏普公司向后集成,生产自己的专业化半导体,并大力投资开发新的液晶显示技术。夏普公司押在LCD技术上的赌注得到了回报,并使其开发出一系列新产品,如Wizard电子管理器。一段时间后,其卓越的显示技术令夏普公司在以前拼搏的领域(如便携式摄像机)拥有了竞争优势。

2、将核心能力移植到地域上更有吸引力的市场。如果说创新是发展核心能力的推动力,那么跨国经营则是催化核心能力的拉动力。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许多拥有核心能力的公司无不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力求在国际竞争中放大自身的核心能力,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如沃尔玛、通用电气公司、索尼公司等著名跨国公司,均是将核心能力移到地域上更有吸引力的海外市场,以使自己的核心能力得到升级与放大,从而摆脱竞争对手的模仿威胁,有效地保持维系了公司的核心能力。

3、以公司核心能力为主线实施资本运作。能力学派管理专家指出:业务流程再造的关键是把公司的内部组织和产品——市场战略有效联结起来,就是变业务流程为战略性资产。所谓战略性资产亦可认定为具有核心能力的资产,因而以核心能力为主线进行资本运作的主旨在于:透过各个层面将资本运作直接同市场结构联系起来。所以重组必须贯彻以下原则:产权重组以产业重组为导向,不能为重组而重组,产权重组只有按照产业结构进行重组才能体现核心能力的需求;产业结构重组以产品结构重组为导向;产品结构重组以市场开发结构重组为导向;市场开发结构重组以居民消费结构为导向。

4、将核心技术能力升级到核心管理能力。著名的通用电气公司之所以成为世界百年的旗帜公司,过去靠的是技术,现在其核心能力则在于管理,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通用电气式培训。从中国海尔公司的成长转变也可以明显地看到这一点。可以说,世界著名的公司之所以长盛不衰的奥秘,也在于其完成了核心技术能力升级到核心管理能力的公司改造。在将公司的核心技术能力升级到核心管理能力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注意的提升重点是公司的组织能力。因此,必须关注的方面是:①从客户层面考察,核心管理能力能为公司创造巨大价值,这种价值源于公司的经营理念。②公司良好的界面管理机制是公司效率的关键。③必须解决好管理责任制问题,构造能上能下、持续上下的变动机制。④基础管理水平是核心管理能力的基本功,也是竞争对手很难一时就能模仿的。

五、建立企业学习力的能力

企业核心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知识的创新、积累、转移和共享,这就要求企业应该成为一个学习型企业和知识型企业,在不断修炼中增加企业的专用性资产和隐性的不可模仿性知识等。在新的竞争时代,光靠雄厚的资源和强大的规模并不能保证企业能够在市场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学习的能力才是突破生存不利格局、实现永续发展的根本,只有重视学习、用心学习,企业才能适应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的市场,才能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那么什么是学习力呢?

学习力是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的总和,企业员工必须具有较强的学习力,才能比竞争对手学得更快,才能获得惟一持久的竞争力。因为企业惟一持久的竞争优势,就是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真正能够笑到最后的企业必将是那些能够想方设法使组织内所有人员全身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因为学习是提高核心能力的必要手段;是实现知识螺旋上升的惟一渠道;学习可以增强企业的活力;学习有助于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成长。

企业如何拥有核心竞争力范文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由美国密西根大学商学院教授普拉哈拉德和伦敦商学院教授加里・哈默尔于1990年在其合著的《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中首先提出。他们对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是:“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核心竞争力首先应该有助于企业进入不同的市场,它应该成为公司扩大经营能力的基础。其次核心竞争力对企业创造最终产品和服务的顾客价值的贡献巨大。它的贡献在于实现顾客最为关注的、核心的、根本的利益,而不仅仅是一些普通的、短期的好处。最后,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难以被竞争对手所复制和模仿的。

二、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企业所处的环境、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战略资源、企业战略能力、企业文化及持续创新能力。

产业环境。企业所处的环境对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有比较明显的影响。首先,因为环境中所产生的技术变革可能使企业所在行业本来的实力对比发生改变,企业之间的平衡被打破,从而影响到企业在该行业中的地位和竞争能力。其次,企业对环境的深层次认识会改变企业在环境中的竞争能力。

战略资源。尽管企业所处的产业环境对其盈利水平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力,但是相比较而言,企业自身所具有的素质更为重要。企业素质实际上就是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资源的外在表现。因为,企业在产业内的相对市场优势的根本基础或源头在于其素质,或者说企业的市场优势实际上是其相对资源优势的市场反映或表现。

企业能力。企业拥有一定的资源是必要的,但关键要看企业所能利用的资源数量和利用资源的方式和效率;企业拥有一定的核心能力是必要的,但关键是要寻找到差距,寻找到未来正确的发展方向。必须在正确的战略指导下,最大限度地使用资源和能力,资源、能力和战略三者的有机融合构成企业战略能力。企业战略能力主要从企业成长的过程中积累而产生的,但也可以通过市场交易而获得;战略能力的关键在于“选择”、“协调”和“整合”,它是企业创造持续竞争优势的充分条件,即企业有了战略能力,肯定能为企业创造价值,获得竞争优势,从而竞争优势才有可能持续性的发展。

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发展战略或企业家能力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力量或动力,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它对企业兴衰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是关键性的作用。一个企业在产品质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对产品的市场地位和由地位决定的价位,以及产品的市场销售量,发挥重要或决定作用的仍然是产品自身的文化内涵。经济活动往往是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运作,经济的发展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文化的支持。任何一家想成功的企业,都必须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的必要性和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在市场竞争中依靠文化来带动生产力,从而提高竞争力。

持续创新能力。企业现在所处的环境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和变化而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甚至可以说已经达到动态或剧变的程度。环境的动态化严重削弱了企业经营决策与行为可能性预见的基础。由此,就使得企业的每一种既定形式的核心竞争力都不可能长久地维持,最终都将消散,只是时间的长短不同而已。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具备持续创新的能力才能够在产业环境中生存和壮大。

三、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由于当今企业所处的环境不断变动,甚至是瞬息万变。如何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企业战略研究的重要课题。

以下通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要素,结合各行业企业所处的不同环境分析企业在不同产业中如何保持核心竞争力。

第一产业是提供生产资料的产业,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将逐步减小,从而战略上面临着争夺有限市场份额的挑战。但由于产业本身产品的特殊性又使得该产业的发展在整个经济中显得尤为重要。这一产业中是否具有资源上的优势是能否具备并保持长久核心竞争力的最关键因素,由于第一产业以自然资源为对象的生产部门,而自然资源本身是稀缺的,因此怎样通过技术,管理上的创新充分开发和利用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并积极开拓新的资源就成为第一产业企业家的核心任务。技术上的持续创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保证,企业必须加大研发上的投入,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生产条件,走节约高效的道路,保证核心竞争力的持续。

第二产业是加工产业,利用基本的生产资料进行加工并出售。是市场份额争夺较为激烈的产业,在我国,制造业具有资源和劳动力价格上的明显优势,而制造基地的聚集效应又使大多数企业可以相当方便的找到对应的供货商。在具备价格优势的同时缺乏独立创新精神。技术上的落后导致产品差异化很难实现,加上质量和知名度上的劣势以及中小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导致中小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较弱。面对这一问题,在充分发挥原有资源,价格优势的基础上,中小企业之间形成战略联盟,共同研发,培养研发部门的持续创新能力,打出品牌是当前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企业如何拥有核心竞争力范文篇10

一、企业所处的产业环境

企业总是身处于某种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中,企业所处环境对于竞争优势的获得及发展具有比较明显的影响。第一,企业发展的环境发生了重要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源自某种突发性的社会、经济、技术变革,这种变革打破了原先市场的平衡;第二,企业外部环境本身并无任何变化,但企业对环境特点的认识产生了变化或企业自身的经营条件与能力发生了变化;第三,上述两者的结合。产业环境对竞争优势的获得和维持的影响力取决于他本身的变动性,不同产业环境之间的变动性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不同的产业环境状态对竞争优势的影响及其作用方式也不相同。企业所处的产业环境能够明显地影响企业市场行为的效率,由此影响企业的盈利水平和竞争优势的创造与维持。一般来说,每一个企业都身处某种外在环境之中,宏观环境主要通过产业环境对企业产生影响力。产业环境相对于宏观环境而言,对个体企业具有更大和更直接的影响,这是由于宏观环境一般不直接影响个体企业的决策与经营绩效,而是通过产业环境产生间接影响或发展作用。由此,企业所处的产业环境是企业创造竞争优势可持续发展的外在条件。

二、企业战略资源

尽管企业所处的产业环境对其盈利水平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力,但是相比较而言,企业自身所具有的素质更为重要。企业素质实际上就是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资源的外在表现。因为,企业在产业内的相对市场优势的根本基础或源头在于其素质,或者说企业的市场优势实际上是其相对资源优势的市场反映或表现。尽管每个企业都拥有或控制某些资源,但是只是其中的战略资源才能够为竞争优势可持续性创造做出显著贡献。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战略资源在竞争优势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从理论上讲,某种既定环境对身处其中的所有企业应该具有相同或类似的影响。导致企业之间经营绩效差异或竞争优势的有无与强调的原因不仅在于其所处的产业环境,更在于其自身的素质。企业素质表现为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运作效率。产业环境只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条件,企业资源才是关键。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企业资源都能够对持续竞争优势产生作用,而只是其中的战略资源才能够胜任这种角色。所以企业战略资源是企业竞争优势可持续性的内在基础之一。

三、企业核心能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同一种产品的生产与销售通常是由多家企业完成的。企业面对的是竞争性的市场,所以首先需要分析企业已经形成的核心能力及其利用情况。在竞争市场上,企业为了及时实现自己的产品并不断扩大自己的市场占有份额,必须形成并充分利用某种或某些竞争优势。竞争优势是竞争性市场中企业绩效的核心,是企业相对于竞争对手而言难以、甚至无法模仿的某种特点。由于形成和利用竞争优势的目的是为了不断争取更多的市场用户,因此,企业在经营上的这种特点必须是对用户有意义的:“竞争优势归根结底产生于企业为客户所能创造的价值”。

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企业能够形成某种竞争优势呢?普拉哈拉德和哈梅尔认为是企业的核心能力。所谓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这种能力不局限于个别产品,而是对一系列产品或服务的竞争优势都有促进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核心能力不仅超越任何产品或服务,而且有可能超越公司内任何业务部门。核心能力的生命力要比任何产品或服务都长。由于核心能力可以促进一系列产品或服务的竞争优势,所以能否建立比竞争对手领先的核心能力会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只有建立并维护核心能力,才能保证公司的长期存续。因为核心能力是未来产品开发的源泉,是竞争能力的根。

所以说,利润重要,市场份额更重要;市场份额重要,竞争优势更重要;竞争优势重要,企业核心能力更重要。有了企业核心能力才能创造竞争优势的可持续发展,有了竞争优势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扩大市场份额,才能使企业基业常情。因此,企业核心能力是竞争优势、市场份额和企业利润的真正来源。

四、企业战略能力

彼得·德鲁克说:“竞争战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企业经营目标的唯一有效的定义就是顾客。”一个企业要获得竞争优势,可以有两中基本的战略选择:一是提供更低的认知价格,二是提供更高的认知价值。具体应该采取何种战略,还必须以企业拥有的资源和能力为依据,而且要把战略和能力有效地结合,即从企业战略能力的角度思考问题。那么什么是企业战略能力呢?笔者认为,企业战略能力是企业能够持续地增加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关键因素。它是企业的积累性学识(包括技术、设备、管理、营销等方面知识),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并能指导企业未来的发展,与主要竞争对手相比,它具有独到的短期内不可模仿的,它有助于实现客户的根本价值并引导客户价值的提升。

企业拥有一定的资源是必要的,但关键要看企业所能利用的资源数量和利用资源的方式和效率;企业拥有一定的核心能力是必要的,但关键是要寻找到差距,寻找到未来正确的发展方向。必须在正确的战略指导下,最大限度地使用资源和能力,资源、能力和战略三者的有机融合构成企业战略能力。企业战略能力主要从企业成长的过程中积累而产生的,但也可以通过市场交易而获得(可能需要很大的搜寻成本和转换交易成本);战略能力的关键在于“选择”、“协调”和“整合”,它是企业创造持续竞争优势的充分条件,即企业有了战略能力,肯定能为企业创造价值,获得竞争优势,从而竞争优势才有可能持续性的发展。

五、企业家能力

一个企业的发展总超不过企业家的视野,因为企业竞争优势、战略能力与企业家(企业经营者)能力息息相关,尤其是企业家对企业内外部环境的直觉与感知能力和对企业内外部资源的培育、提升与整合能力。那么,什么是企业家能力呢?熊彼特对企业家的定义:“企业家的职能就是识别企业的生产性因素,并整合它们。”笔者认为,企业家能力是一种识别、发展、完善企业现有资产或者新的资产构成的整合能力。第一,企业家能力不是指具体的个人,而是对一种功能的描述:无论是企业的决策层,还是战略管理者,当他们在识别和完成新的资产整合时,其行为就反映了一种企业家能力。第二,企业家能力强调了资源的下列特点:资源并不是无中生有的,所有资源都是来自于现有的经济或者技术领域中的资产和能力的整合。企业家能力所表现出来的直接结果就是一种从未存在的稀缺性资源,通常就是现有资产、技能和能力的整合。企业家能力本身并不产生资源,但它却传递了新的资产整合中最基本的两个因素:价值和稀缺性。一个企业拥有特定的技能、资产和能力,但这些因素本身并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润,企业家能力将这些因素整合在一起,才能形成原来从未存在的稀缺性资源。这些资源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如品牌、技术、研发水平或者某种能力。新的资源整合通过提供企业独有的能力或降低成本,以及有利于企业的其他一些资源、战略获得增值,关键是企业价值和附加利润。

综上所述,企业家能力来整合企业现有资源、能力形成新的稀缺性资源或独特的能力,这些稀缺性资源或企业独特能力就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竞争优势的形成过程又有助于企业家能力的提高,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持续的竞争优势的良性循环。企业也就获得了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所以说企业家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与源泉之一。

六、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发展战略或企业家能力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力量或动力,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它对企业兴衰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是关键性的作用。一个企业在产品质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对产品的市场地位和由地位决定的价位,以及产品的市场销售量,发挥重要或决定作用的仍然是产品自身的文化内涵。经济活动往往是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运作,经济的发展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文化的支持。任何一家想成功的企业,都必须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的必要性和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在市场竞争中依靠文化来带动生产力,从而提高竞争力。

哈佛商学院通过对世界各国企业的长期限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一个企业本身特定的管理文化,即企业文化,是当代社会影响企业本身业绩的深层重要原因。”美国历史学家戴维兰德斯在《国家的穷与富》一书中断言:“如果经济发展给了我们什么启示,那就是文化乃是举足轻重的因至少。”同样,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企业文化的哺育。谁拥有文化优势,谁就拥有竞争优势、效益优势和发展优势。今后的500强企业将是采用新企业文化和新文化营销策略的公司。企业家已经不能沉迷于过去或现有的成功,扬弃过去,超越自我、展望未来,建立新的企业价值观和企业文化是他们的首要任务。因此21世纪企业之间的竞争,根本的是文化的竞争。世界500强企业出类拔萃的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的背后,优秀而独到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壮大、立于不败之地的沃土。

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总和,这些观念和准则的特点可以透过企业及其员工的日常行为而得到表现。文化对企业经营业绩以及战略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它的三个基本功能上:导向功能、激励功能以及协调功能。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指共同接受的价值观念引导着企业员工、特别是企业的战略管理者自觉地选择符合企业长期利益的决策,并在决策的组织实施过程中自觉地表现出符合企业利益的日常行为;文化的协调功能主要指相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引导下,企业各层次和部门员工选择的行为不仅是符合企业的长期或短期利益的,而且必然是相互协调的;文化的激励功能主要指员工在日常经营活动中自觉地根据企业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要求调整自己的行为。

企业文化的上述功能影响着企业员工、特别是影响着企业高层管理者的战略选择,从而影响着企业战略性资源的选择、企业能力的培养与各种资产、技能、资源与能力的整合。正是由于这种影响,与企业战略制定或资源的整合、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需要采用的其他工具相比,文化的上述作用的实现不仅是高效率的,而且可能是成本最低、持续效果最长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是企业竞争优势可持续发展的最为经济的有效手段。

七、持续性创新

如果企业所处的环境基本保持不变或相对稳定,那么企业只要选择和进入富有市场吸引力的产业,并且具备战略资源、核心能力、企业战略能力、企业家能力和优秀的企业文化以及相对于竞争者来说更富效率的内在要素以占据有利的市场地位,就可以创造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它们只有在相对稳定的环境当中,才能够发挥其主导作用。然而,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和变化而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甚至可以说已经达到动态或剧变的程度。环境的动态化严重削弱了企业经营决策与行为可能性预见的基础。由此就使得企业的每一种既定形式的竞争优势都不可能长久地维持,最终都将消散,只是时间的长短不同而已。

真正的竞争优势必须能够经受住长期和动态环境的考验或检验。这是因为,企业的成功或竞争优势的获得不能够只是依靠某个时点的定位(市场定位或资源定位),而是应该从长期来看企业的总体经营绩效或表现。就像打仗一样,占领一城一地或打赢一次战役并不能够说明什么,战争的最终胜利取决于长期和全局的结果。

在动态的环境中,如果企业只有一种竞争优势且无力新创竞争优势,那么企业在动荡环境中将很难生存。在动态环境中,企业要想能够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就不能只是凭借其战略资源、核心能力等被动地适应环境,而是要求企业能够深刻预见或洞察环境的变化并迅速地做出相应反应。并应该立足于其所拥有或控制的战略资源、原有的核心能力、企业战略能力、企业家能力和优秀的企业文化利用各种市场机会进行持续性的创新,超越其所处环境和市场竞争。通过持续性创新,不断超越自己的,从其既有的竞争优势迅速地转换到新的竞争优势,超过竞争对手的企业,从而获得基于其整体发展的持续竞争优势。真正的竞争优势在于没有竞争的优势,避开竞争的最好办法就是新创并独占一个领域。也就是说,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源自于持续性创新。所以说持续性创新是企业创造和维持其竞争优势的惟一出路。

参考文献

[1]贺小刚.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J].经济管理,2002(14).

[2]张文松.《企业战略能力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胡大立.《企业竞争力决定因素及其形成机理分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4]李世成.《企业竞争优势》[M].北京:台海出版社,2005.

[5]马浩.《竞争优势:解剖与集合》[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企业如何拥有核心竞争力范文1篇11

Abstract:Basedonacomprehensiveliteraturestudyofthehumanresourcescompetitivenessandrelevanttheories,thisthesisdefinestheconceptofhumanresourcescompetitivenessandsummarizestheconnotationofcorecompetenciesanditsinterrelationshipwithhumanresourcescompetitiveness.Finally,itmakesacomparativeanalysisofthepresentevaluationmodelforhumanresourcescompetitiveness.

关键词:人力资源竞争力;核心竞争力;评价模型

Keywords:humanresourcescompetitiveness;corecompetencies;evaluationmodel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5-0134-02

0引言

许多企业家和专家学者都在研究在全球环境下,怎样通过企业战略、企业产品或服务等的调整来维持或者获得新的竞争优势。我国经济学家张维迎指出,“单个人才是不能算作核心竞争力的”。人力资源竞争力是企业人力资源整合作用的结果,即企业的人力资源要形成一种竞争力,尤其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绝非一两个员工就能办到,也不可能是短期内就能够形成的。所以关于核心竞争力及人力资源竞争力形成的原因、条件以及形成机制的研究就成了近年来的研究热潮。

1人力资源竞争力的概念与评价方法

1.1人力资源竞争力的概念一般来说,竞争力是指组织或者个人争夺某些相同资源的能力,是相对于竞争对手而言的。相应地,人力资源竞争力就是一个组织相对于其他对手来讲,其人力资源能够给带来比对手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龚承刚,李燕萍[1]从三个层次(组织方面、人力资本及员工个体)来定义人力资源竞争,他们认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竞争力来源于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实践活动;刘秀华[2]认为,单个的人才是不可能够形成竞争力的,企业的人力资源竞争力是基于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管理之上,通过运行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整合人力资源而形成的特有的能力;杨立峰、周艳春[3]认为人力资源竞争力,就是指基于对企业所有拥有的专门知识、技能和能力的人员的开发、利用与管理而形成特有的一种竞争能力;李中斌、吴雁[4]认为企业人力资源竞争力,是一种基于有效的人力资源运作系统之上,能够培育使企业持续稳定提升组织绩效的企业竞争优势、并具有较强的历史路径依赖性的能力,这个定义主要强调了企业人力资源竞争力可以培育企业竞争优势,而且人力资源竞争力如何能形成企业竞争力是具有较强的历史路径依赖性。

无论如何定义人力资源竞争力,都不能忽视一个事实,那就是人力资源竞争力已成为企业竞争力体系中的重要成员。本文认为企业人力资源竞争力是一种以企业人力资源为对象,以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为手段,以企业人力资源的行为为媒介,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配合,整合企业内外一切可用资源而形成的特殊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与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企业的发展历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1.2人力资源竞争力的评价方法国外人力资源管理评价方法大致可包括:人力资源会计、人力资源关键指标、人力资源效用指数、人力资源指数、投入产出分析、人力资源调查问卷、人力资源声誉、人力资源审计、人力资源案例研究、人力资源成本控制、人力资源竞争基准、人力资源目标管理和人力资源利润中心、组织健康报告法、人力资源管理总效应、智能资产回收率、人力资源记分卡、P—CMM法等这18种方法。国内人力资源管理评价方法的研究,从研究成果的实践作用方面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理论模型的构建,主要集中于对人力资源竞争力评价维度的设计,并且给出维度中每项指标的必要性解释,但是没有对相应的指标权重作出定义,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缺乏实践指导意义。二是实践模型的构建,不但建立了相应的人力资源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同时也给出了相应指标的权重及评分标准,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2企业人力资源竞争力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关系的研究

2.1企业人力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之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对企业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的有效整合,从C.K.Prahalad和G.Hamel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建立在智力、技术、管理等核心资源基础之上。作为知识和技能载体的人力资源,也就代表了企业所有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的总和,成了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基础。因此,可以说企业的人力资源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的载体。人力资源具备的能动性、创造性和持续可开发性为企业保持和不断更新核心竞争优势提供了可能,而企业其他资源不会像人力资源这样能够根据变化的市场竞争状况进行自我调整,它们只能被动地被使用。一个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产品制造能力、市场反应和营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及服务能力的大小,都取决于企业人力资源的状况[5]。企业的人力资源是否能为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就取决于人力资源是不是具有以下四个条件[6]:①给企业带来价值;②在现有的市场上具有稀缺性;③竞争对手不可完全模仿人力资源形成的竞争优势;④竞争对手不可能通过其他途径完全替代人力资源形成的竞争优势。通过多位研究学者的证明可知,人力资源是完全符合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四个基本条件的,这说明人力资源具有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潜能。

2.2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重要手段。乔纳森·D·利维认为“企业的人力资源和知识管理能力是企业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7]。不对资源进行利用,资源是不会自动转化为产品或服务的。人力资源也是一样,即便你拥有最顶尖的人才,要是不发挥他的才能,也不会给企业带来好处,还有可能由于高昂的费用支出(如工资、福利等)或其他负面影响(如产生负能力磁场)成为企业的负累。本文前面已经证明了人力资源可以成为核心竞争力之源,但“可以”并不是说只要有好的人力资源就一定会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由于存在因果关系模糊、历史路径依赖性等特点,使得对企业人力资源尤其是核心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变得极为重要。陈明宪[8]曾经提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根本上讲,应该是来自于企业卓有成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以Javidan定义的核心竞争力角度来看,人力资源处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基层,而人力资源管理则是企业对这种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利用的必要能力。人力资源管理通过一些列的实践活动,如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招聘与甄选、培训、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和绩效考核及奖励,发挥每位员工最大的潜能,使企业的各项措施得以有效地实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还能起到发现与解决信息传送失真问题的作用,保障企业新的目标和计划、客户的需求和建议如实地传达给相应的员工,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我国学者可星和舒晓楠[9]对有效的人力资本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之间的传递机制进行了研究,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人力资本具有高度的依赖性,指出了在企业核心竞争力周期的每个阶段,通过对人力资本进行相应的开发与获取,调整人力资本结构和组合激励能够同时提升企业的员工个体资本和组织资本,实现人力资本向核心竞争力的转变。由此可见,人力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之源,而人力资源管理是保障人力资源可以形成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忽视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核心竞争力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3小结

企业之间的竞争其实是企业之间各自拥有资源的竞争,这些企业资源中最重要的就是人力资源。企业传统上所具备的任何竞争优势,例如规模经济、资金优势、政府垄断等都只能是一时的、短暂的,因为这些易于被其竞争对手模仿,使企业很快失去其竞争优势。企业要想获得长期的、持续的竞争优势,就只有构筑立足于企业自身的、难以被对手模仿的人力资源竞争力。要维持企业已拥有的人力资源竞争力,对其进行精确合理地评价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国内外已经有一些人力资源竞争力评价方法及模型,但都存在一定缺陷,有些是指标选取上的不全面,有些是执行中存在不确定性。总之,对于人力资源竞争力的评价方法的研究仍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龚承刚,李燕萍.企业人力资源竞争力测度指标体系的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3,(5):107-112.

[2]刘秀华.人力资源竞争力的指标评价[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3(12):38-39.

[3]杨立峰,周艳春.企业人力资源竞争力的形成机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6):120-121.

[4]李中斌,吴雁.企业人力资源竞争力理论及其应用探析[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6-11.

[5]符定辉,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勘察设计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6]赵曙明.人力资源与核心竞争力关系论[J].现代经济探讨,2002,(12):16-21.

[7]刘秀华.企业人力资源竞争力的构建模型[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4,4:134-137.

企业如何拥有核心竞争力范文篇12

关键词: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经营战略;核心竞争力

1引言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和国内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内企业必然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市场竞争白热化的严峻形势。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势态下,国内企业应该在强化自身管理上下功夫,发现自身管理理念上的部分不足,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并以此指导和贯穿于企业管理活动之中。

2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现状及相应措施

2.1经营战略残缺

谁拥有战略,谁就拥有未来的市场。在日本企业界的调查中,90%以上的日本企业家认为:“最占时间、最为重要、最为困难的事,就是制定战略规划。”

经营战略又称“经营单位战略”。经营战略是企业面对激烈变化、严峻挑战的环境,为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性谋划。它是企业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企业经营范围的科学规定,同时又是制定规划的基础。更具体地说,经营战略是在符合和保证实现企业使命的条件下,在充分利用环境中存在的各种机会和创造新机会的基础上,确定企业同环境的关系,规定企业从事的事业范围、成长方向和竞争对策,合理地调整企业结构和分配企业的全部资源。从其制定要求看,经营战略就是用机会和威胁评价现在与未来的环境,用优势和劣势评价企业现状,进而选择和确定企业的总体、长远目标,制定和抉择实现目标的行动方案。

企业经营战略的主要作用是:(1)通过制定经营战略,对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调查分析,明确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处的地位,对于企业增强自身经营实力有了明确的方向;(2)企业有了经营战略,就有了经营发展的总纲,发挥企业的整体效益,有利于调动职工群众的积极性;(3)便于国家和有关部门对企业进行指导,有利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有机结合和协调发展;(4)有利于全面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

事实上,任何一个企业战略目标的确立与实现,都不能离开企业所处的环境背景以及其所承担的使命。企业战略目标的确立和实现需要把握两个关键和一个明确:一个关键是对环境信息的充分掌握,另一个关键是用正确的方法和思路来整合有关信息并得出相应的论断、决策和行动方法,以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达成;一个明确则是企业战略目标一定要能很好地回答企业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等问题,并且明确地指出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特别是对于正处于转型阶段的中国企业,提出符合企业自身状况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是企业统一思想、提高企业凝聚力的有力手段,更是制定中长期战略规划的当务之急。

一个科学的战略规划必须能够反应“战略四步曲”,即我在哪里、我将往何方、我如何去、如何走好。而目前我国不少企业所制订的“战略思路”在这方面常常是内容不足过程残缺,由于实务的需要他们聚焦精力于“如何去”的问题,对其他方面都不甚清楚,这种偏重于行动的思考而不是偏重于过程的思考不仅使得战略毫无亮点,而且定向思维会导致其他可能存在的优秀战略得不到采纳。

基于此,我国的现代企业应对企业经营战略有一个深入的认识,并从以下几方面树立并做好企业经营战略:(1)建立专门机构,进行市场调研和行业分析,确立本企业在国内外市场、在国内外同行业领域内所处的经济地位,现有的主要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对企业现有经营项目和主要产品所面临的挑战及发展趋势做出分析与评价,对企业现实的经营环境及可能的选择做出分析和判断。(2)通过对多种不同方案的分析与评价,提出企业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主导产品和战略产品,提出经济发展的基本政策、战略方针,提出可供选择的主要投资项目、发展目标和重大经济指标。(3)提出实现企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应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包括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体制、人才战略、分配方式、科技政策等。(4)提出和制订基本的经济发展目标和重大经济指标,包括成长性目标、收益性目标、有效性目标和社会性目标。并将这些目标和指标分解到各所属企业和集团的各职能部门。

2.2对“核心竞争力”认识模糊

“核心竞争力”这一术语首次出现是在1990年,著名管理专家C.K.Prahalad和GaryHamel在他们所著的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一书中指出:“核心竞争力是在一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他们认为,随着世界的发展变化,竞争加剧,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强,企业的成功不再归功于短暂的或偶然的产品开发和灵机一动的市场战略,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按照他们给出的定义,核心竞争力是能使公司为客户带来特殊利益的一种独有技能或技术。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然而它本身不会自动转化成竞争优势。如果没有相应的机制和条件加以支持,核心竞争力将一无是处,毫无价值。也正是基于这一点,如今人们又把核心竞争力的外延拓展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包括各个职能系统,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主要局限在研究开发和产品生产上。

核心竞争力首先能很好地实现顾客所看重的价值,如能显著地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高服务效率,增加顾客的效用,从而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索尼公司的核心能力是“迷你化”,它给顾客的核心利益是好携带;联邦快递的核心能力是极高水准的后勤管理,它给顾客的核心利益是即时运送。

其次,核心竞争力还必须是企业所特有的,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也就是说它不像材料、机器设备那样能在市场上购买到,而是难以转移或复制。这种难以模仿的能力能为企业带来超过平均水平的利润。

最后,核心竞争力还具有延展性,能够同时应用于多个不同的任务,使企业能在较大范围内满足顾客的需要。如佳能公司利用其光学镜片成像技术和微处理技术方面的核心竞争力,成功地进入了复印机、激光打印机、照相机、扫描仪以及传真机等二十多个产品领域;本田公司的核心专长是引擎设计和制造,这支撑了小汽车、摩托车、割草机和方程式赛车的制造。

核心竞争力不仅可以表现在技术上,还可以表现在生产经营、营销和财务上。如苹果电脑的产品设计创新能力,它首开使用鼠标操作电脑的先河,它的麦金托电脑可看可感的设计,极大地促进了个人和家庭电脑市场的发展;宝洁、百事可乐优秀的品牌管理及促销能力;丰田的精益生产能力等。正是由于具有这种独特的能力,使公司取得了成功。

遗憾的是,我国部分企业在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方面表现得非常盲目并在核心竞争力的认识上仍有很多模糊的观念:(1)竞争力等于核心竞争力。任何企业,相对来讲都有竞争力,但绝不是所有企业都有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必须有独特性,是在企业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积累形成,深深地印上了企业特殊组成、特殊经历的烙印,其他竞争对手很难复制。核心竞争力的锻造对一个试图做大做强的企业来讲,好比它的生命。没有竞争力的锻造,没有核心竞争力的锻造,一个企业不可能有生命力,不可能有将来,不可能有客观的市场表现,不可能有丰厚的市场利润。(2)认为拥有核心业务就有核心竞争力。拥有核心业务并不等于自然有了核心竞争力。公司集中资源从事某一领域的专业化经营,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在管理、技术、产品、销售和服务等多方面与同行的差异。在发展这些差异时,企业能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可提高消费者特殊效用的技术、方式和方法。这些“异质性(差异性)”决定了企业之间的效率差异,只是有可能构成今后公司核心竞争力的要素之一。(3)没有核心技术,就认为没有核心竞争力。戴尔(Dell)公司没有个人电脑的核心技术,但并不妨碍它成为行业翘楚,因为戴尔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高效的供应链管理。

针对以上情况,我国的现代企业应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概念上要有一个准确的把握,要想真正营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唯一的办法就是综合分析、正确判断企业的各方条件,寻找自己的长处,从生产管理、质量、规模、销售模式、渠道、售后服务、品牌认知、价格、人才等各方面入手,以优势领域为突破点,对传统的优势产业进行改造升级,聘用优秀的管理者和员工,坚持技术创新,走信息化之路,加强营销知识积累,营造企业文化等等,只有做好其中一项或多项工作,并扬优成势,才能最终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3企业文化没有个性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它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其核心是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这里的价值观不是泛指企业管理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而是企业或企业中的员工在从事商品生产与经营中所持有的价值观念。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说。广义上讲,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讲,文化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与制度。而企业文化则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企业对外形象体现的总和。它与文教、科研、军事等组织的文化性质是不同的。我们现在主要是从狭义的层面强调文化。

目前在我国,企业文化漫天喊,但绝大部分企业没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中国的企业界,真正优良、有其个性色彩的企业文化非常少。往往表现在:(1)没有将文化建设提升到战略的高度,领导重视不够;(2)将企业文化工作混同于思想政治工作,认为企业文化工作就是协助所在单位党组织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3)将企业文化建设混同于精神文明建设,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搞活动、树典型、唱赞歌;(4)将企业文化混同于员工娱乐文化,认为企业文化就是组织员工开展业余文化生活;(5)企业文化建设中大多没有科学具体的短期目标和中期目标;(6)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往往只注重表层硬文化建设,一味在视觉识别上做文章,而对流程再造、制度建设、育人和领导力水平的提高等高层次文化重视较少;(7)企业文化建设往往是大同小异,缺少企业特色、缺乏自身个性,缺乏本单位、本地区的创意,陷入低水平重复怪圈。

所以,中国企业应当逐步树立企业文化建设理念,但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米不够水来凑”,而应该以非常严肃的态度来建设自家的企业文化。从共同价值观念的培育、企业精神的构塑、经营哲学的确立和企业形象设计等多方面入手,多角度全方位构建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晚会主持人稿子范例(3篇)

    - 阅0

    晚会主持人稿子范文劳动节我爱劳动演讲稿范例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劳动与美同在》。下面,我送给大家一个美丽的故事:波罗的海岸.....

    晚会主持人串词范例(3篇)

    - 阅0

    晚会主持人串词范文*女:各位尊贵的来宾*:各位亲爱的伙伴们*男2:在座的所有朋友们合:大家晚上好*女:我是来自**公司广西分公司业务部的***:我是来自*公司桂林分公司业务部的***男2.....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