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盈利模式的方法范例(12篇)

来源:整理

分析盈利模式的方法范文篇1

摘要: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以实现某些特定目标的手段,它是股票市场监管部门和投资机构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利用2007-2009年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借助修正的Jones模型就股权激励与公司治理结构特征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展开研究。结果发现,在实行股权激励制度的情形下,企业高管人员为了追求高额报酬有积极性实施盈余管理的行为,最大股东持股比例、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同盈余管理呈正相关关系,董事会规模与盈余管理呈倒U型关系。

关键词:盈余管理;公司治理;股权激励

TheImpactofIncentiveStockOptionandCorporateGovernanceonEarningsManagementinListedCompanies

GUANJianqianga,WANGHonglingb

(a.DepartmentofEconomics,GraduateSchool;b.InstituteofEconomics,Chinese

AcademyofSocialSciences,Beijing100836,China)

Abstract:Asameansofachievingcertainaimsbychoosingthedifferentpolicies,earningsmanagementisanimportantissueforstockmarketwatchdogsandinstitutionalinvestors.UsingdataoflistedChinesecompaniesfor2007―2009andrevisedJonesmodel,thispaperstudiestheimpactofincentivestockoptionandcorporategovernancestructurefeaturesonearningsmanagement.Itisfoundthatwithincentivestockoption,executivesactivelyexerciseearningsmanagementtopursuehighremuneration.Theholdingofthelargestshareholder,returnonnetassetsandassetliabilityratioarepositivelyrelatedtoearningmanagement,whilethescaleofboardofdirectorsshowsanupsidedownUrelationshipwithit.

Keywords:earningsmanagement;corporategovernance;incentivestockoption

一、引言

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以实现某些特定目标的手段,它是股票市场监管部门和投资机构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目前经济学和会计学广泛研究的课题。关于诱发盈余管理的动因,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分类研究。Scott将这些动因归纳为政治上的动机、税收方面的动机、变更CEO的动机以及公司IPO动机等。[1]Healy则将这些动因归纳为资本市场方面的动机、契约方面的动机以及应对监管方面的动机等。[2]蒋义宏等的研究发现,在中国的上市公司中,为了提高公司的IPO发行价、为了获得配股的资格以及避免ST被摘牌等目的,盈余管理的行为时常发生。[3]在现代企业实施的基于会计盈余的高管激励报酬计划中,追求高管报酬是盈余管理常见的基本动机之一。随着国内股权激励机制的实施,上市公司的高管们为了获取更多的私人利益,也相当积极地利用会计等手段进行盈余管理。此外,公司治理结构特征和资产及收益状况也有可能导致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因此,探究股权激励等因素对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十分有价值。本文第二部分将围绕盈余管理与股权激励、公司治理结构的关系进行文献综述,第三部分是理论假设与模型分析,第四部分是实证检验分析,最后一部分是简短的结论。

二、文献综述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国内外学者就开始对盈余管理展开研究,并于60年代以后广泛引入实证研究方法。通过对已有文献的考察发现,管理层为了提升公司在股票市场上的吸引力、提高经营者的报酬、降低贷款违约的可能性以及规避监管部门的干预,往往运用具体的应计项目进行盈余管理,他们发现,盈余管理与基于盈余的薪酬合约有关。[2]在现代公司中,信息不对称与监督成本的存在使得委托人不可能完全控制人的行为,因此,对人的绩效考核只能依据事后的年末会计利润水平来决定,这就导致人很有可能运用会计手段来获取更高的报酬。通过应用LISREL模型,王克敏、王志超对上市企业高管的报酬水平与盈余管理行为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两者存在正相关关系。[4]通过对2001―2004年上市企业连续4年的年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卢锐证实了高管利用盈余管理行为提高货币薪酬的假设。[5]

股权激励作为现代公司的一种重要激励手段自问世以来便受到大量的关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股权激励的影响因素和激励的有效性问题上。在股权激励的有效性方面,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无关,对管理者起不到激励作用。Konstantinos认为,授予高管的股权激励随着高管年龄的增加而减少,说明股权激励并不能有效解决高管短视化的问题。[6]通过对上市企业高管人员的股权激励效应进行比较分析发现,高管人员股权激励的长期效应目前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并不明显。[7]与此相反,另一种观点认为股权激励具有较好的激励作用,它使得企业高管与股东利益一致,激励高管提升公司业绩。Jensen和Meckling指出,委托人应当使用恰当的激励方式使人和委托人的利益相一致,从而降低成本。[8]吕长江、郑慧莲等认为,股权激励有利于筛选出有才能的高管,并且有助于缓解高管临近退休时的短视化问题。[9]

在实行了股权激励方案的公司里,高管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有可能实施盈余管理行为。Bergstresser和Philippon在对美国证券市场1994―2000年的数据进行研究时将“操控性应计利润”作为盈余管理的度量指标,研究结果发现,企业高管的总薪酬越是依赖于股票和期权的价值,那么操纵盈余的行为就越明显。[10]Thomas和Johnson研究发现,增加对高管的股权激励后,公司利润反而出现下降,研发支出也下降,但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却上升。出现这种情况有可能是因为高管在激励有效期和非有效期之间调节利润所致,股权激励有时并不能达到真正的激励效果,反倒有可能导致高管的短视化行为,用机会主义行为替自身谋福利。[11]陈千里从理论的角度分析了操纵盈余管理和国有股减持对股权激励所造成的影响,研究发现,股权激励的程度越高内部人侵占国有资产以及大股东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的问题就越严重,与此同时相关的抑制盈余操纵行为的监管措施也更有可能失效。[12]

股权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治理效率,并通过对企业融资、投资、分配等行为的影响,使经营业绩发生变化。这些行为有可能导致企业最后的盈余中包括一些非核心业务收益,使企业的盈余提前或推迟实现。孙永祥、黄祖辉认为,有一定集中度、存在控股股东或其他大股东的股权结构总体上有利于公司治理机制的发挥,公司绩效也趋于最大。[13]王克敏、王志超也指出,股权集中程度对于外部股东对经理人员监督的有效性具有决定性作用,对于会计行为的合理性也将产生重大的影响。[4]蔡宁、梁丽珍等人认为,股权集中度越高的上市公司越容易发生财务舞弊。[14]刘立国、杜莹、梁杰等人的研究则发现,股权集中度与财务报告舞弊显著负相关。[15][16]Shleifer、Vishny以及LaPorta等的研究发现,当股权集中度达到一定程度时,控股股东能够对企业实施有效的控制。[17][18]

相关研究发现,管理层持股不仅有利于克服企业高管的短视化行为、降低盈余管理,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公司的长期价值。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在管理层持股的情况下,企业高管会在自身利益最大化和公司价值最大化之间进行权衡,从而使得在以利润为基础的报酬契约中所存在的不足可以被股权激励所弥补,从而有利于企业高管更加关注企业的长期价值,减少盈余管理行为。然而,在Beneish、Vargus的研究中却发现,在CEO出售股份前往往会出现财务报表上的应计收支项目可信度下降的情况,这说明CEO为了提升股价实施了盈余管理行为。[19]Cheng、Warfield的研究发现,当公司的利润好于市场预期时,股权激励幅度越大,就越有可能导致企业高管采取盈余管理行为,例如,企业高管调整应计收支项目的大小来降低盈利水平,因为这样可以抵充未来有可能出现的盈余大幅下跌的情况。[20]Burns和Kedia在对美国的1500家上市公司是否存在更改财务报表行为的分析中发现,公司报错盈余的可能性与在公司高管的薪酬中期权激励的程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21]

三、理论假设与模型分析

(一)理论假设

作为一种异化了的会计策略行为,盈余管理事实上只是“委托―”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现有的文献主要研究盈余管理的动机与方法,而对其与股权激励方案之间的关系却较少关注。本文运用中国上市公司2007―2009年的股权激励及衡量盈余管理的相关数据,实证检验管理层是否存在基于股权激励的盈余管理行为,以及公司规模、董事会规模、高管控制权、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等变量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一般而言,在实行了股权激励方案的企业中,企业高管的报酬取决于经营业绩,两者呈正相关关系,即业绩越高报酬就越高,业绩越低报酬就越低。该激励方案使得企业高管具有较强的积极性实施盈余管理行为,因为通过操纵财务报表中的业绩评价指标信息,企业高管可以使企业盈余结果朝着有利于提高自身报酬的方向变化。因此,本出以下两个假设。

假设1:在实行了股权激励方案的企业中,企业高管有动机实施盈余管理行为以获取高额报酬。

假设2:企业高管实施盈余管理行为的程度与股权激励程度正相关。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我们选取2007―2009年连续三年在沪深两市的A股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并按以下标准对初始样本做了剔除:剔除金融类上市公司,剔除数据不连续及数据缺失的样本,剔除了所有数据畸形或带有极端值的样本,剔除ST和PT公司。所有数据均来自北京色诺芬公司开发的中国经济金融数据库(CCER),使用EXCEL以及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三)计量模型的选择

盈余管理的计量方法目前主要包括以下三种:“应计利润分离法”、“具体项目法”和“盈余分布”检验法。[22]尽管“应计利润分离法”只能估计影响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从而导致结果不够精确,但其用途仍然比较广泛,在计量盈余管理的程度时本文选取“应计利润分离法”。

通常情况下,企业盈利(Earning)可由两部分组成,即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金额(CashfromOperations,CFO)与总体应计利润(TotalAccruals,TA)。其中,CFO是已经实现的现金流入盈利,是实实在在已经发生了的收入,企业高管几乎无法采取会计手段进行操纵。但是,TA由于是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确认的,并且在事实上也是未实现的现金流入盈利,因此往往成为盈余管理的主要对象。并非所有TA的可操控程度都是一样的,其中有一些TA不可操控,对此我们称为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Non-DiscretionAccruals,NDA),另一些可操控的TA我们称之为可操控性应计利润(DiscretionAccruals,DA)。由于DA的大小事实上就代表了企业盈余管理的程度,因此我们可以用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的大小来衡量盈余管理程度的高低。所以,可以得出如下两个公式:

TA=Earning-CFO(1)

DA=TA-NDA(2)

公式(1)中的Earning可以用利润表中的净利润来表示,公式(2)中的CFO可以直接从现金流量表中获得,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计量NDA,即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通过参阅相关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修正的Jones模型所分离出来的操纵性应计利润在衡量盈余管理程度方面的效果比较理想。[23][22][4][24][25]故本文采用在基本Jones模型的基础上考虑了收入的操纵修正后得到的修正的Jones模型来度量操纵性应计利润,[26]相关的模型如下所示:

NDAi,t/Ai,t-1=α11/Ai,t-1+α2ΔREVi,t-ΔRECi,t/Ai,t-1+α3PPEi,t/Ai,t-1(3)

在公式(3)中,我们用NDAi,t/Ai,t-1来表示对上期期末总资产进行调整后的公司i所取得的正常应计利润;用ΔREVi来表示该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变化情况(“当期主营业务收入”减“上期主营业务收入”);用ΔRECi,t来表示该公司应收账款余额的变化情况(“当期期末应收账款余额”减“上期末应收账款余额”);用PPEi,t来表示当期固定资产价值;用Ai,t-1来表示上期末总资产。通过查阅样本公司的年报以及简单的数学运算,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获取以上指标的数值。另外,总体特征参数α1,α2,α3的估计值可以利用基本Jones模型,使用总体数据回归方法获得。

TAi,t/Ai,t-1=α11/Ai,t-1+α2ΔREVi,t/Ai,t-1+α3PPEi,t/Ai,t-1+ξ(4)

在公式(4)中,有TAi,t=EBXIi,t-CFOi,t,其中TAi,t为总应计利润、EBXIi,t为营业利润、CFOi,t为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通过处理,我们可以得到操控性应计项目:

DAi,t/Ai,t-1=TAi,t/Ai,t-1-NDAi,t/Ai,t-1(5)

利用修正的Jones模型可以得出操纵性应计利润,我们取其绝对值DA来衡量盈余管理的程度。

表1给出了在估计总体特征参数时的相关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而表2则给出了利用基本Jones模型估计总体特征参数时的回归结果。从回归结果看,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大体一致,系数有效性较强,符合现象的经济特征。

(四)研究变量及定义

1.盈余管理变量

在盈余管理变量的选择上,我们使用修正的Jones模型所计算出的操纵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DA来表示。

2.股权激励变量

由于股权激励方案在我国的普及度不高,股权激励的公开数据很少,所以本文选用上市公司高管人员持股比例,即公司全部高管人员年末所持有的股票总数来衡量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情况。

3.公司治理结构特征变量

变量1:股权结构特征变量

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被视为公司治理的产权基础,公司治理结构是股权结构的具体运行形式。Franke1、Chaney、Lewis、LaPorta等人的研究发现,股权集中度与财务报告质量负相关,[27]大股东在一定程度上会借助失真的会计信息来达到其控制和掠夺小股东财富的目的。基于股权结构的两层含义我们将从股权集中度和股权构成这两方面进行分析。参考王克敏、王志超的研究,我们选用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H指数以及Z指数来共同描述股权结构的相关特征。[4]其中,在衡量控股股东集团的持股情况时,选用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和前五大股东的H指数作为主要参考指标;在衡量公司股权制衡情况时,选用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排名紧随其后的四个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之和得出的比值Z指数作为主要参考指标。

变量2:董事会规模

规模较小的董事会其内部协调成本较低,能够更为迅速地沟通与决策,也更不易受到管理者的控制。董事会规模越小,控制力量就越集中,监控作用就能得到更好地发挥,而董事会规模越大、控制力量分散、意见难以集中,就越有可能出现财务舞弊的行为。因此,公司治理失效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董事会规模过大。[28]另外,杨清香等人的实证研究发现,董事会规模与财务舞弊呈U型关系。[29]于东智、池国华的经验分析证实了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指标之间存在着倒U型的曲线关系。[30]因此,保持适度的董事会规模将有助于提高董事会的监督能力和决策效率,减小高管通过盈余管理自利的可能。本文将借鉴雷光勇、刘慧龙的研究成果,将DIR即董事人数作为董事会规模变量。[23]

变量3:高管控制变量

高管实现报酬最大化的可选择方式并不局限于盈余管理,例如,由于高管控制权增加所引发的公司治理结构中权利制衡关系被打破,高管利用控制权谋取私人利益的渠道就会更加多元化。[4]本文选取总经理是否变更以及两职合一来刻画上市公司高管的控制权情况。

变量4:公司规模

规模较大的公司所涉及的业务比较多,可以调整报告盈余的空间也更为广泛。公司规模越大,持股的公司高管从上市公司和其他股东处获取的收益也就越大,其实施盈余管理的动机也更强。本文用总资产的自然对数(SIZE)来衡量公司规模。

变量5:资产负债率

企业的负债比率是其偿债能力的重要指标,对债务融资程度具有很强的约束作用。当企业面临债务危机或融资约束时,调高企业的盈余水平将是企业高管的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如实报告企业的财务状况将影响到外部人对企业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的判断,增加企业的融资成本。此时,应用盈余管理来粉饰公司的财务报表,使企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就成为众多高管的选择。盈余管理很有可能成为企业及其高管人员为求得生存资金所采取重要策略之一。

变量6:净资产收益率

按照对上市公司的规定,一个公司是否被戴上ST或者PT的帽子与净资产收益率密切相关,该指标也常常被当作评价高管股权激励业绩的一个重要参考。高管人员有可能通过盈余管理来调整净资产收益率。

变量7:管理费用

在我国,在职消费作为企业高管的隐性收入而普遍存在,它以业务招待费、交通费、办公费等各种形式被计入公司的管理费用当中,是企业高管获得的除了年薪、股权激励之外的另一个重要收入。在通常意义上,在职消费的数量往往与企业的利润密切相关,因此企业高管为了获取这部分隐性收入,很有可能实施盈余管理行为。本文选取管理费用的自然对数来衡量管理费用。

以上各变量的定义如表3所示。

(五)回归模型选择

本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分析股权激励、公司治理结构特征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另外,考虑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FS)与H指数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为了避免回归分析时产生严重的多重共线性,我们设立两个回归模型将两个变量进行分离,回归模型如下所示:

模型(1):

EM=β0+β1・IC+β2・H+β3・Z+β4・DIR+β5・DIR2+β6・K1+β7・K2+

β8・SIZE+β9・DEBT+β10・ROE+β11・EXP+ξ

模型(2):

EM=β0+β1・IC+β2・FS+β3・Z+β4・DIR+β5・DIR2+β6・K1+β7・K2+

β8・SIZE+β9・DEBT+β10・ROE+β11・EXP+ξ

四、实证检验

(一)描述性统计

我们选取操纵性应计利润DA的绝对值来衡量盈余管理的程度EM,EM的描述性统计以及股权激励变量和公司治理结构特征有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可知,样本公司的操纵性应计利润(EM)的绝对值和零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表明的确存在操纵性应计利润,从而可以进一步判定样本公司存在盈余管理行为。

从表4可知,第一,高管的持股总数差别巨大,极小值为1而极大值高达909334080,说明各个公司股权激励的情况差异很大。另外,高管持股的均值为152991730435说明高管持股的数量普遍较多。第二,从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S1)看,极小值为448%,极大值为9235%,均值为3522%,这些数值说明样本公司中存在比较严重的一股独大现象。第三,从总经理是否变更来看,在一个会计年度中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均未变动的公司数量为1211家,明显多于至少有一人发生变动的公司数量,说明上市公司岗位轮换的频率较低,总经理进行自利行为的条件非常便利。第四,从董事长和总经理是否两职合一的结果来看,董事长与总经理完全分开的公司数量为1855家,达到80%以上,说明高管控制权制衡情况良好。

(二)相关性分析

从表5中可以看出,第一,盈余管理程度与高管持股数量、董事会规模、H指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公司规模、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均呈正相关关系,其中高管持股数量、董事会规模、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净资产收益率都在5%的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资产负债率在1%的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第二,盈余管理程度与Z指数以及管理费用呈负相关关系,但是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第三,衡量高管控制权的两个变量中,总经理是否变更与盈余管理程度呈负相关关系,但是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两职合一与盈余管理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并且在5%的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第四,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FS)与H指数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Pearson系数高达0.96,且在0.01的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表6报告了模型(1)和模型(2)的回归结果。

第一,我们发现模型汇总的判定系数R2的数值在总体上并不高。由于模型中的解释变量为高管持股总数,以及公司治理结构特征的有关变量,这些变量大部分并不是被解释变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可操作性应计利润的结果只是起到间接的影响作用,因而相关系数与拟合度不高并不影响实证结果的可分析性。

第二,高管持股总数与盈余管理。两者的系数在模型(1)和模型(2)中分别为0.035、0.005,并且通过了有效性检验,说明高管持股与盈余管理呈正相关关系,与本文的研究假设相一致,可以推断在股权激励机制下存在高管为获得更高收益而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

第三,董事会规模与盈余管理。董事会规模与盈余管理的回归系数为-0.003,两者呈倒U型关系。说明董事会规模过大或者过小,都有较大的可能性导致盈余管理行为出现。若董事会规模能够保持在一个合适的范围之内,则能有效抑制高管的盈余管理行为。

第四,Z指数,H指数与盈余管理。由表中可见两者与盈余管理的回归系数都没有通过有效性检验,说明这两个变量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回归结果并不理想,与企业盈余管理之间的回归相连性不明显。

第五,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从表中可见,两者的回归系数为0.049,并且通过了有效性检验,说明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越高,盈余管理的程度就越大。这就说明,股权越集中、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就越大。

第六,公司规模与盈余管理。公司规模与盈余管理的回归系数为正,说明两者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是没有通过有效性检验。这可能是因为公司规模大小并不是影响盈余管理的直接原因。

第七,净资产收益率与盈余管理。上表中的回归系数显示,净资产收益率与盈余管理程度呈正相关关系。说明上市公司高管很可能在业绩良好时留存实力,通过盈余管理调低净资产收益,在业绩较差时调高净资产收益率,从而给投资者以良好的发展态势。

第八,资产负债率与盈余管理。表中报告在模型(1)和模型(2)中两者的回归系数都为0.078,呈正相关关系,说明面临更高债务负担的企业高管更有盈余管理的积极性,以此来粉饰出一份能让投资者和银行放心的财务报告,从而增加投资者的信心,以减小企业的融资成本。

第九,管理费用与盈余管理。实证发现两者呈负相关关系,这与本文之前的分析预测不符,该回归系数没有通过有效性检验。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管理费用是审计部门认为存在审计风险较高的一个会计科目,企业高管利用此科目进行盈余管理较谨慎。另外,也有可能是因为管理费用越高,在职消费的程度就越高,从而降低了盈余管理的动机。

(四)稳健性检验

在盈余管理程度衡量指标的稳健性分析中,我们增加了两种计量盈余管理程度的方法。一种是相对于修正的Jones模型而言没有考虑盈余管理对主营业务影响的基本Jones模型,即按照以下公式计算操纵性应计利润的模型:

NDAi,t/Ai,t-1=α11/Ai,t-1+α2ΔREVi,t/Ai,t-1+α3PPEi,t/Ai,t-1+ξ

另一种是扩展的Jones模型。根据陆建桥的分析可知,基本Jones模型和修正的Jones模型都存在忽视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对非操纵性应计利润影响的缺陷,在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摊销额被忽视的情况下,基本的Jones模型和修正的Jones模型都有可能高估企业的盈余管理。[31]因此,我们选用的扩展的Jones模型在自变量中考虑进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变量的影响,以此来进行稳健性检验。采用以上两种模型来衡量盈余管理程度后得出的结果与前文的分析基本一致。

五、研究结论

本文利用修正的Jones模型,分析了股权激励、公司治理结构特征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作用。结果发现,在股权激励制度下,企业高管存在以自身利益为动机的盈余管理行为。董事会规模与盈余管理呈倒U型关系,若董事会规模能保持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则能有效抑制管理者的盈余管理行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呈正相关关系,说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盈余管理的程度就越大。此外,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两个指标均与盈余管理呈正相关关系。

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制定与完善相关的抑制盈余管理行为的机制与措施。首先,完善经营者业绩评价体系将有助于减轻盈余管理的程度,同时还应当加强独立审计的作用;其次,股权激励方案必须设计合理,严格使用多指标考核体系;再次,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加强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制衡关系,并且引入人才竞争机制,发挥经理人市场优胜劣汰的作用;最后,证券主管部门应加强监管、完善法制建设,为股权激励制度的有效实施营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

参考文献:

[1]吴肖峰,宛玲羽,探讨盈余管理的动机――文献综述[J].东方企业文化,2010(7):182.

[2]Healy,P.M.,andJ.M.Wahlen,1999,“AReviewoftheEarningsManagementLiteratureandItsImplicationsforStandardsSetting”,AccountingHorizons13(4):365-383.

[3]蒋义宏,李颖琦.上市公司会计变更对利润影响的实证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12):4-10.

[4]王克敏,王志超,2007:《高管控制权、报酬与盈余管理――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第7期,第111-119页。

[5]卢锐.管理层权力、薪酬差距与绩效[J].南方经济,2007(7):60-70.

[6]KonstantinosTzioumis,2008,“WhyDoFirmsAdoptCEOStockOptions?EvidencefromtheUnitedState”,JournalofStockOptions?EvidencefromtheUnitedState”,JournalofEconomicBehavior&Organization,Vol.68:100-111.

[7]顾斌,周立烨.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效果的研究[J].会计研究,2007(2):79-92.

[8]Jesen,MichaelC.andWilliamH.Meckling,W.1976.Theoryofthefirm:managerialbehavior,agencycosts,andcapitalstructure,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3,May,3.

[9]吕长江,郑慧莲,等.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制度设计:是激励还是福利[J].管理世界,2009(9):133-147.

[10]Bergstresser,DanielandThomas.Philippon.CEOIncentivesandEarningsManagement.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Vol.2006.

[11]DeFusco,RichardA.,ThomasS.Zorn,andRobertR.Johnson,1991,“TheAssociationBetweenExecutiveStockOptionPlanChangesandManagerialDecisionMaking”,FinancialManagement,Vol.20:36-43.

[12]陈千里.股权激励,盈余操纵与国有股减持[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49-155.

[13]孙永祥,黄祖辉.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绩效[J].经济研究,1999(12):23-30.

[14]蔡宁,梁丽珍.董事会构成、所有权结构与财务舞弊关系的经验分析[J].省略/grid2008/.

[15]刘立国,杜莹,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3(2):28-36.

[16]梁杰,于健.公司治理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基于深沪A股东北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中国会计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省略/grid2008/detail.aspx?QueryID=214&CurRec=1.

[17]Shleifer,A.,andR.W.Vishny.Largeshareholdersandcorporatecontrol[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86(94):461-488.

[18]RafaelLaPorta&FlorencioLopez-de-Silanes&AndreiShleifer&RobertW.Vishny.LawandFinance[M].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98,vol.106(6):1113-1155.

[19]Weir.,Laying.,andMcknight,AnEmpiricalAnalysisoftheImpactofCorporateG.2002,.

[20]Cheng,QiangandTerryD.Warfield.2005.EquityIncentivesandEarningsManagement.TheAccountingReview,80(2):441-476.

[21]KylePeterson,Accountingcomplexityandmisreporting:Manipulationormistake?UniversityofMichigan,2008:23-24.

[22]吴联生,王亚平.盈余管理程度的估计模型与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007(8):143-152.

[23]雷光勇,慧龙.股东控制、融资规模与盈余操纵程度[J].管理世界,2006(1):29-126.

[24]肖淑芳,张晨宇,张超,等.股权激励计划公告前的盈余管理――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4):113-119.

[25]于卫国.内部治理、外部环境与股权激励关系的实证检验[J].统计与决策,2011(2):151-153.

[26]Jones,J.EarningsManagementDuringImportReliefInvestigations.[J].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1991.

[27]王茂超,干胜道.我国上市公司增发新股前的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9(11):78-80.

[28]沈艺峰,张俊生.ST公司董事会治理失败若干成因分析[J].证券市场导报,2002(3):21-25.

[29]杨清香,俞麟,陈娜.董事会特征与财务舞弊――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09(7):64-70.

[30]于东智,池国华.董事会规模、稳定性与公司绩效:理论与经验分析[J].经济研究,2004(4):70-79.

[31]陆建桥.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1999(9):25-35.

分析盈利模式的方法范文篇2

关键词:会计变更新会计准则公允价值盈余管理

理论界对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式的变化问题一直存在争议,一部分研究结论认为新准则提高了对财务报表附注等方面的要求,企业管理者运用会计变更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减少,另有部分研究则认为新准则环境下,利用会计变更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依然存在,同时新的盈余管理方式——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越来越“受宠”,更有甚者认为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企业盈余管理方式依然没变。为解争议,本文进行了实证研究。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的提出

新准则的实施规范了企业会计行为,提高了会计信息真实性和可靠性,减少了管理者运用旧准则的漏洞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据此,本文提出第一个研究假设:

1、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公司盈余管理程度有所减小

新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认定方法的主观性,使其可能成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新手段。特别是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各界人士更是认为公允价值是公司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的罪魁祸首。因此,本文提出第二个研究假设:

2、新准则实施后公允价值计量与公司盈余管理正相关

虽说新准则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管理者运用会计变更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但是它并不能完全消除管理者以此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因此,笔者提出如下假设:

3、新准则实施后会计变更仍然与公司盈余管理显著正相关

新准则的实施一方面减少了管理者运用会计变更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另一方面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引入又为管理者带来了新的盈余管理方法。在这种新旧方法更替的背景下,企业管理者更愿意用新方法进行盈余管理。据此,本文提出了第四个研究假设:新准则实施后管理者更愿意利用公允价值手段进行盈余管理

(二)实证模型的设计

在本研究中,笔者选择了观察样本企业净利润指标在2007年前后的变化情况(即净利润标准差)来判断新准则在防控盈余管理方面的实施效果,具体计算模型如下:

NI=■(1)

为衡量企业盈余管理程度,笔者选择了学术界众多公认的修正JONES模型[5],具体模型表述如下:

TAt/At=al(1/At)+a2REVt/At+a3(PPEt/At)+εt(2)

NDAt=al(1/At—1)+a2(REVt-RECt)+a3(PPEt)(3)

DAt=TAt-NDAt(4)

其中:TAt为第t年总的应计利润,At为第t年平均总资产,REVt为第t年的主营业务收入相对于第t-1年的变化程度,PPEt为第t年的固定资产平均水平,NDAt为第t年的非操控应计利润项目,RECt为第t年的应收账款净额相对于第t-1年的变化水平,DAt为第t年企业的可操控应计利润,即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

为进一步研究会计变更、公允价值分别与企业盈余管理之间的相关关系,笔者构建如下回归模型:

DA=γ0+γ1FV+γ3Lev+γ5Size+γ4Ind+ε(5)

DA=γ0+γ1AC+γ2Lev+γ3Size+γ4Ind+ε(6)

DA=γ0+γ1FVD+γ2ACD+γ3Lev+γ4Size+γ5Ind+ε(7)

其中,FV为虚拟变量,表示企业是否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有则为“1”,无则为“0”;AC也为虚拟变量,表示企业是否存在会计变更行为,有则为“1”,无则为“0”;Lev为资产负债率,Size为期末总资产自然对数,Ind为研究对象所属的行业;FVD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自然对数;ACD为会计变更对利润产生的影响额的自然对数。

(三)变量的定义

第一,被解释变量。被解释变量是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量。本研究中,被解释变量为DA,即可操控应计利润项目,用来表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

第二,解释变量。解释变量又称为自变量,它的变化会带来因变量的变动。本文中的解释变量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会计变更产生的利润变动额,分别用FV、AC表示。

第三,控制变量。控制变量是指在研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时,那些需要控制的、对因变量有重大影响的其他因素。为了更清晰地分辨出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之间的“净”关系,笔者选取资产负债率和公司规模作为控制变量,分别用Lev、Size、Ind表示。

二、研究样本的选取与数据预处理

(一)研究样本的选取

本文选取了我国A股1354家非PT企业2004年至2011年的年报数据作为初始研究样本。在研究新准则实施前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变化时,笔者将研究期间分为了2004年至2006年和2007年至2011年两个观测阶段。在研究新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式变化时,本文选择了初始样本2011年的面板数据进行研究。本文所有研究数据将均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上交所和深交所官方网站披露的上市公司年报。

(二)数据预处理

数据预处理就是运用修正后的JONES模型计算研究样本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的过程。具体如下图所示:

根据上述计算过程,笔者将取得的原始数据导入到EXCEL2003和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后得到了相关系数a1、a2、a3的值:

表1系数取值表

接下来,根据线性回归求得的a1、a2、a3值、模型(3)以及相关原始数据,便可计算得出非操控性应计利润项目(NDAt)的值,然后运用模型(4)便可计算出每个样本企业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的值。

三、实证过程及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将新准则实施前后样本企业净利润指标分两组导入SPSS16.0,然后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得到如表2所示结果:

由上表可以看出,新准则实施后净利润的标准差是实施前的3倍之多,表明2007年新准则实施后A股上市公司净利润比2007年之前变动幅度要大,说明新准则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空间,盈余管理程度有所降低。证明本文的假设1成立。

表2DescriptiveStatistics(2004年-2006年)

(二)相关性分析

为研究新准则实施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会计变更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之间的相关关系,笔者将运用2011年面板数据求得的各变量值导入SPSS分析软件,得到如表3所示的结果:

表3偏相关分析结果

由此可见,公允价值的出现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之间的确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新准则实施后会计变更与盈余管理之间已经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证明本文假设2成立、假设3不成立。

(三)回归分析

首先,将数据预处理的得到的各变量分析软件,对回归模型效度进行检验,得到如表4所示的结果:

表4模型效度检验结果

由此可见,模型(5)、(6)、(7)Sig.均为0.000,说明三个模型是显著的,具有统计学意义。调整后的R方分别为0.319、0.151、0.152,说明模型(5)、模型(6)、模型(7)的解释程度分别为31.9%、15.1和15.2%。

接下来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

由此可知,新准则实施之后公允价值(FV)与盈余管理(DAt)之间的关系是显著正相关的,而会计变更(AC)与盈余管理(DAt)之间的关系则是非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说明新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管理者们已经不再青睐于利用会计变更进行盈余管理,而是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作为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证明假设4是成立的。

表5回归分析结果

四、结束语

通过本文研究发现,新准则实施之后我国A股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程度整体有所降低但依然存在,盈余管理最主要手段由会计变更转变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因此,为更好地防控新准则坏境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笔者建议相关部门首先要进一步完善准则体系,减少盈余管理空间;其次需建立全面的管理者业绩考核体系,从根本上减少上市公司管理者盈余管理动机;再次,提高外部审计的独立性,加强对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特别需加强对公允价值计量项目的审计。

参考文献:

[1]张兆亮.会计变更对企业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5):第73-75页

[2]张先治,王语嫣.会计政策变更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1(4):第55-58页

[3]王虹.公允价值计量是否成了盈余管理工具——基于上市公司2007~2009年财务数据的分析.财会月刊,2011(29):第3-5页

分析盈利模式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利差细分

一商业银行及其盈利模式

商业银行是以经营工商业存、放款为主要业务,并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货币经营企业。商业银行经营大量货币性项目;从事的交易种类繁多、次数频繁、金额巨大,分支机构众多;存在大量不涉及资金流动的资产负债表表外业务;高负债经营,债权人众多,与社会公众利益密切相关。

我国商业银行在运营中呈现了一定的同质性和层次性,其盈利模式具有一定的类似性,因此所谓的盈利模式也只是众多获利渠道中最主要的业务盈利模式,为了更为有效的区分各种盈利模式,我们将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分为利差盈利模式、产品细分盈利模式和客户细分盈利模式。

二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分析

(一)利差盈利模式分析

利差盈利模式是以存贷款之间利率差为主要利润来源的盈利模式。银行以低息吸收存款,而以高于存款利率的利率进行贷款,在资金数额无限扩大的运营体系中,银行可以从中获取较高的利息差额作为利润。利差盈利模式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传统盈利模式之一,其操作模式简单,获得利润高,相对风险较小,利润来源稳定;但是由于近年来我国利率市场化呼声不断高涨,利差逐渐被市场压窄,传统的利差盈利模式受到多方面的挑战。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利差盈利模式为主的经营模式亟待转变。

(二)产品细分盈利模式分析

产品细分盈利模式是指商业银行将自己设计的产品按照相关标准进行进一步的细化,以满足现行的市场对各金融类产品的需求,以需求为导向进行产品设计和细分。现行的商业银行将其运营业务分为中间业务和非中间业务,就是将业务分为是否较多的占用银行自己的资金为标准将业务划分成上述两类业务,因此,商业银行那么可以参照相关标准,将商业银行产品或业务进行更加详细的划分。中间业务型产品和服务较少的涉及自有资产,一方面它提供了较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它有着服务客户稳定客户促进传统业务发展的作用。同时,中间业务型产品成本低收益稳定风险较小的独特优势。

(三)客户细分盈利模式分析

随着客户需求多样化的不断发展,以信用为基础的传统的商业银行和企业的关系将渐渐的退出市场,而商业银行金融服务体系打造的以客户为中心的的战略型伙伴银企关系将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主要方向。商业银行将不断向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产品,在客户终生价值的指引下,对客户实行细分盈利战略,甚至实行对客户一对一的盈利战略。商业银行客户细分盈利模式是指商业银行在明确的战略和特定的市场中,根据客户的属性行为需求偏好以及价值等因素构建的一种特殊的获利渠道和业务模式。因此,在客户细分盈利模式运作中,我国商业银行应根据客户相关变量,对客户群进行微利分割,即建立客户群微利分割模式。客户细分有助于我国商业银行在同业竞争中避免金融产品的同质化带来的剧烈竞争,使我国商业银行逐渐发展出自身特色,从战略上防止其他金融企业对盈利模式的模仿。从而不断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竞争上的软实力。

三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面临的问题

(一)缺乏突破性

我国商业银行一直以利差盈利模式为主,虽然不断加强体制改革和创新法展,但没有实质性突破,因此需要不断提升我国金融服务和产品的创新能力.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相对超前,在金融创新方面也不断进步,我国商业银行虽然不断吸收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但是仍然是一直跟随发达国家的前进方向,这客观上不断催生我国金融的创新体制。

(二)金融产品和服务供需矛盾失衡

我国商业银行采取分业经营,金融产品和服务难以实现综合性的供给。首先,金融产品和服务品种相对单一,相对经济水平发展滞后,一些特殊金融产品推出较少或者没有推出,没有办法满足特殊金融产品消费群体。其次,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商业银行服务水平略有不足,居民对银行服务水平和业务水平提出了更好要求,但商业银行由于我国银行业整体运行体制的弊端的存在,缺乏应有的竞争和服务意识,无法从服务上优化盈利模式。

(三)普通层次客户盈利潜力挖掘不充分

诚然,目前银行业的主要大客户是各银行间争夺的主要阵地,普通的客户群体中的利润没有得到银行的足够重视。忽视了普通客户群体的客户价值,并不是简单的视角问题,更多的体现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问题。客户群微利分割模式要求我们将客户进行细分,其深层次的要求是需求我们从客户的终身价值考虑,不断的挖掘普通客户的利润空间。因为客户的终身价值或许没有办法在一时间得以充分的体现,因此需要我国商业银行转变理念,不断的重视普通客户潜在的盈利价值,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完整性。

四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变与发展

在经济体制不断变革,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推进的今天,商业银行应不断调整自身的盈利模式,以适应利率市场化和银行业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趋势。中央政府和相关机构应不断加强我国金融体制的创新制度的建立步伐,使我国在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方面迈出实质性的步伐。商业银行自身也应该不断调整自身的产品供给,设计出符合金融消费者的各种金融产品,实现产品和服务的多样化和供给的便利性,并且不断的重视普通客户的价值,实现以无利化有利的经营模式。

我国商业银行应不断的吸收国内外的先进经验,不断克服我国经济体制中的弊端和不足,自强不息,不断创造出更加符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发展的新产品,不断增强我国商业银行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寇茜.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思考[j].西安金融,2005(10)

分析盈利模式的方法范文1篇4

关键词:公司债;盈余管理;市场判断;上市公司;融资渠道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上市公司发展模式在我国开始确立,这一过程中,第一支公司债在2007年发行。公司债的发行,为上市公司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借助于公司债,帮助上市公司更好的实现了筹资目标,缓解了上市公司融资难题。随着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以及上市公司的迅猛发展,债务融资成为上市公司融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这一过程中,如何结合公司债发行情况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进行分析,使上市公司做出合理的市场判断,关系到了上市公司的长远发展,必须对这一问题予以足够的重视。

一、公司债发行、盈余管理及市场判断研究综述

公司债发行问题是股票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注重结合市场发展现状,通过市场分析和判断,为上市公司发展提供有效的融资渠道,以满足上市公司的实际发展需求。一些学者在研究中指出,上市公司发展为了达到股东的某种利益需要,对会计利润进行调整,这一过程中,上市公司盈利情况会出现一定的上涨状态,但是由于与实际经济情况有着一定的差异性,这种上浮会逐渐下降。学者王书林(2014)在《公司债发行、盈余管理与市场判断》一文中指出,公司债发行是满足上市公司融资需求的一种重要手段,其在应用过程中有着明显的调增盈利行为,会对股票发行利率产生影响[1]。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上市公司很难就公司债发行主体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合理判断,从而影响到上市公司的发展。王鹏(2014)在探讨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时指出,企业价值受到盈余管理的影响较大,会对投资者的决策产生较大影响。但是在股票市场中,企业盈余管理的行为难以有效识别[2]。刘淑花(2016)在研究中指出,会计盈余质量与上市公司公司债定价有着密切的关联性,从债务市场角度对盈余管理问题进行分析,能够为上市公司进行有效的市场判断提供有效指导[3]。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

在对公司债发行、盈余管理及市场判断问题分析过程中,借助于样本数据信息,能够就相关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保证研究内容更好的突出实际问题。在样本选择过程中,本文选取了2011-2015年A股上市公司的非金融公司,这些非金融公司借助于债务融资方式,筹集发展资金。通过对选取的样本信息盈余管理变量进行计算,能够结合数据,更好的分析盈余管理和公司债发行的内在联系。样本数据选择过程中,主要来自于CSMAR、Wind数据库,统计软件采用SPSS13.0,对数据信息进行了处理,为本文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指导。

(二)研究变量选取

在对研究变量选取过程中,主要考虑到盈余管理的不同手段,将盈余管理分为应计项目和真是活动盈余管理两个方面内容。变量选取情况如下:1.应计项目。应计项目度量过程中,从基础性角度出发,就公认会计准则允许范围内的会计盈利信息进行调整。在这一过程中,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工作,采取了多种的计量方法。结合本文的研究情况来看,主要以Jones模型为主。在对Jones模型应用过程中,考虑到了盈余管理的年度、公司信息、应计利润。应计利润主要为公司营业利润减去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此外,Jones模型还考虑到了公司销售收入的变化量以及公司固定资产价值情况。通过对上市公司各方面信息的考虑,对样本公司非可操控的应计利润予以确定,通过有效的对比,对上市公司应计项目的信息进行把握。2.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则主要体现在了上市公司内部高管为了某种需要,对盈余管理活动进行操控,从而使盈余管理能够更好的满足高管权益,使上市公司的经营现金流量、公司的收益情况朝着有利于上市公司的方向发展。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主要涉及到了经营现金流、异常生产成本、异常可操控费用三个方面内容。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问题分析,要注重对实际数值进行计算,并且利用实际数值减去预期数值,对异常经营现金流数值予以把握,从而得出上市公司的异常生产成本和异常可控制的费用,以此来代表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在进行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过程中,主要考虑到了上市公司的发展情况,使盈余管理更好的满足上市公司发展需要。

(三)模型设计

在进行模型设计过程中,考虑到了选择的样本数据信息情况,往往从上市公司一年前的盈余管理水平对上市公司的公司债定价影响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对发行主体盈余管理行为进行发现。模型设计采用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如下所示:reditLigulidityPolicyCjIndustryjAdjRateLSizeDebtEM6543210

三、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在对选择变量进行描述性分析过程中,具体的变量信息如表1所示。从变量情况来看,上市公司实际的发行利率在3.01%左右,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受到通货膨胀率的影响,可能导致公司个体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当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的均值为58.68%时,整体负债水平较高。

(二)相关性分析

在对样本进行相关性分析过程中,主要借助于回归方程,对相关数值进行计算。从计算的结果来看,解释变量的相关系数绝对值在0.4以下。但是Size、Credit、Policy的数值较高。从这一分析来看,选择的样本信息存在着多重共线性问题较弱的情况。

(三)盈余管理显著性检验

在对盈余管理显著性检验过程中,检验的项目主要包括了DAP、RM1、RM2数值,采取了均值t检验和差异性检验的方式。从检验的情况来看,t检验结果和差异性检验结果均小于盈余管理变量均值。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水平显著性大于零,并且在公司债发行过程中,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水平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关于这一结论,可以在RM1和RM2的变量检测中看出。另外,从盈利水平的发展趋势来看,公司债发行过程中会考虑到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式,从这一角度对上市公司的盈利情况进行调整。

(四)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来看,借助于LDAP模型、LRM1模型和LRM2模型分析,发现公司债主体在前一年的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水平与发行利率在1%的水平上呈现出负相关的关系。公司债主体在LRM1模型检测过程中,与实际利率在10%的水平上呈现出显著负相关关系。从控制变量的结果来看,上市公司的规模对于公司债发行利率有着较大的影响。公司规模越大,公司债实际发行利率越低;反之,公司规模越小,其实际发行利率也就越高。

四、研究结论

通过选取A股上市公司的盈余信息发现,公司债在发行过程中,应计盈余管理水平和实际盈余管理呈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这一时期为发行前一年。随着公司债发行后,上市公司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水平开始下降,但真实盈余管理活动则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从这一情况来看,随着公司债的发行,上市公司更多的结合了自身的实际情况,对盈余管理模式进行了调整,使盈余管理能够更好的满足自身的发展需要。同时,在进行公司债发行过程中,上市公司会在公司债发行的前一年时间,采取调增盈利的行为,通过这一方式,降低公司债发行的利率。从实证分析来看,我国上市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债券市场无法对上市公司过去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这就导致公司债发行的价格受到上市公司控制,使价格更加有利于上市公司需要。结合研究来看,笔者认为债券融资模式在上市公司融资中的应用,要注重对公司债发行之前的上市公司盈利操控行为予以把握,能够做好信息的披露,为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提供有效参考,从而保证债券融资得到更加长远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薄澜,王书林,王轶英.公司债发行、盈余管理与市场判断[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1:99-106.

[2]王鹏.公司债发行过程中的盈余管理问题研究——以“11超日债”为例[J].债券,2014,08:59-63.

分析盈利模式的方法范文篇5

关键词:盈利能力;运营能力;偿债能力;多元统计分析;财务分析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无论是一个小企业,还是一个跨国大企业,甚至是一个国家,进行财务分析都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将多元统计分析应用于财务分析中是很重要的。

1常用的评价指标

目前,我们对财务进行分析时主要有三个常用的指标——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偿债能力。但是这三个指标各有自己的优、缺点。1.1盈利能力盈利能力,也叫收益能力,指的是企业资金、资本的增值能力。简单地说,就是指企业的获利能力。盈利能力一般表现为:企业获得利润数额的多少以及获利水平的高低。这一指标是企业股东最为关注的。因为企业运营的主要目的就是盈利。如果经营者即将上线的一个项目的利润率很低或者很难盈利,那就要调整企业的经营中心,转变企业的生产目标,以扭转当前面临的不利局面。因此,这一指标是进行财务分析时最直观的一个指标。但是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盈利能力是在企业正常营业的情况下计算的。因此,在实际分析中,我们要排除一些非正常的营业情况。例如:重大意外事故、国家法律变更、国家财务制度变化等。

1.2偿债能力

偿债能力,顾名思义,指的是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这种债务包括短期债务和长期债务另种。企业有无偿还债务的能力,是判断一个企业可否继续生存、发展的关键。也是反映企业财务情况的一个直观指标。偿债能力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静态指的是企业用固有资产清偿债务的能力。动态指的是企业用经营过程中的盈利来偿还债务的能力。所以在计算企业的偿债能力是必须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础。不然我们得到的只是企业清偿债务的能力。

1.3营运能力

营运能力,指的是企业运营的能力。简单地说,营运能力是指企业综合运用各种资产获取盈利的能力。它直观的反映了企业经营、管理资本的效率。企业资金运转周期越短,资金的流动性就越高,企业的偿债能力就越高,获利速度就越快。因此,营运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企业的获利和偿债能力,是一个财务分析的核心部分。上述三个标准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单独使用哪一个,都有一定的偏颇,都不能充分展示企业整体的财务情况。因此,要综合运用这些指标,在财务分析中进行多元统计分析。

2多元统计分析的运用

多元统计分析,是在传统统计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实际上是一种综合分析方法。它可以在多个对象、多个指标相联系、纠缠的情况下,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分析多个指标,揭示它们之间深藏的统计规律。上文我们已经提到,营运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企业的获利和偿债能力。由此可见,财务分析的各部分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多元统计分析很适合应用于财务分析之中。多元统计分析在财务分析中的运用主要有几下几方面:

2.1选取样本、变量

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离不开建模,而建模的关键就是样本和变量的选取。一般而言,我们主要采取随机抽样、对应样本法两种方法进行选取。一份财务分析往往包括很多变量,例如:销售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周转率等。这些变量越多,可供选择的余地就越大,建立的模型也就越好。

2.2判别分析

在建模过程中,要对样本和变量进行分析。这就需要运用多元统计分析的知识。我们一般采用Fisher线性判别函数进行判别分析。

2.3分析主要成分

分析主成分也是财务分析的一种常用方式。它的实现也主要依托于建模,但与上文提到的建模有明显的区别。在这种方式中,监测的指数、指标是有基本规定的。当变量过多时,对样本进行研究是很困难的。这时可以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使建模过程简单化。随着经济的发展,上到一个国家,下到一个小企业,财务分析都是很必要的。目前,我们常用的财务分析的指标主要有三个,分别是: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盈利能力主要体现企业的利润率;偿债能力主要体现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营运能力主要体现企业运用资本获取收益的能力。这三者各有优点,但又相互牵连。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多元统计分析的知识对财务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它可以帮助我们在建模的过程中更好的选择样本和变量,对这些样本和变量进行判别分析。如果变量过多,还可以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以简化建模过程。

作者:高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李杰,王蔚佳,刘兴智.多元统计分析在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中的应用[J].重庆建筑大学报,2004(5).

[2]薛薇.统计分析与SPSS的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分析盈利模式的方法范文篇6

【关键词】大卖场;盈利模式;产业链绩效

一、引言

1995年,家乐福进入中国大陆,把大卖场模式也带入了中国。大卖场模式在当时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在价格定位上,采取了严格按商品的品种分别定价的方法,大卖场一般的价格政策和价格形象是:最优的品质、最优的价格。以自己加工的商品为第二利润源;合理组织供应商和商品配送以获取第三利润源;出租场地给商品品质相关联和互补的供应商,以降低经营成本。大卖场凭借其庞大的体积、一站式的购物环境、精细的产品分类、超低的价格以及旺盛的人气,无论是从营业面积、商品数量、销售额抑或影响力而言,都成为零售业态中的重要力量。家乐福最早将大卖场概念引进中国,开创了全新的大卖场商业模式。后来的国美、苏宁等大卖场模式也都或多或少借鉴了这一模式。但是一些大卖场兼并联盟,垄断销售终端,逼生产商降价让利,操控市场价格,有可能使制造企业变成卖场的厂房。大卖场和生产商之间的矛盾在很多行业显现,比如格力电器退出大卖场,卡夫与世纪联华,以及康师傅与家乐福的矛盾等。这凸显了产业链上下游纵向关系、绩效情况、整合与优化的动力机制等因素对大型大卖场盈利模式的生成和演变有着重要的影响,大型大卖场贱买贵卖、通道费、租金、常规商业功能发挥等不同盈利模式与产业链的绩效之间也有较强的关联,但对于这种相互影响的关系的关联程度,学界一直缺乏有效的度量方法和尝试。这种缺乏容易造成对大型大卖场盈利模式和产业链运行中存在问题的危害认识不足,从而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因此,探讨大型大卖场盈利模式究竟如何或从多大程度上影响产业链绩效,成为我们认识二者之间的关联,从而促进大型大卖场盈利模式优化和产业链绩效提升所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

然而,传统分析理论一般仅重视从生产者视角探讨制造业产业链绩效,提出诸如资金投入因素、人力资本因素、创新研发因素、企业流动性因素(市场势力因素)、工资水平、金融环境、分工因素、所有制因素等分析制造业产业链绩效的框架。这种分析框架较为全面地分析了产业链绩效提升的影响因素,但是,随着流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跃升,流通产业的影响力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特别是大卖场所具有的生产服务业和消费服务业双重属性,既可以引导生产,又可以促进消费,成为促进产业链绩效提升,优化产业结构,从而提升经济绩效的重要战略因素。因此,分析制造业产业链绩效的影响因素可以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流通方面的因素,从本研究来看,主要是零售方面的因素;二是制造方面的因素。因此,本研究拟从这两个方面搭建研究框架。

在此框架下,通过研究发现,大卖场盈利模式与产业链绩效相互关联的作用机理并非是简单的直接关联,其相互作用的影响是由大卖场和零售产业多重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比如大卖场盈利模式、零售规模、零售绩效和大卖场分工水平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二、理论分析

理论研究表明,大型大卖场盈利模式优化是由分工深化、顾客价值和信息技术所推动的,其提升产业链绩效的表现主要体现在服务中间需求增长与分工深化提升专业化效率,顾客价值创新催生更好的服务满足和产业链报酬递增,零售服务创新与信息化交易平台网络建设导致交易费用降低等方面。而大型大卖场盈利模式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测量:

一是零售的盈利能力和水平。大型大卖场的盈利能力是反映其纵向约束能力的重要指标。大型大卖场盈利能力的增强有助于大型大卖场对制造业产业链实施更强的纵向约束和控制,从而有更大空间提供更多的零售服务以改善产业链绩效(LariviereandPadmanabhan,1997;Desai,2000;徐从才、丁宁,2008)。在现实中,大型大卖场盈利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即商业毛利率、成本利润率和销售利润率,分别从不同角度考察大卖场的盈利能力。

二是大卖场的产业组织与规模。零售产业集中度与规模情况也是影响零售市场势力的重要因素,是增强大卖场议价能力的重要指针。零售市场集中度与规模的上升可以有效促进大型大卖场集中资本,从而实现规模报酬递增,降低流通成本,从而有利于产业链整体成本降低,产业链绩效提升(Bloom,2000;Rao,A.andH.Mahi,2003)。但是,如果缺乏有效政府管制,大卖场一家独大,会形成市场优势地位,会导致部分大卖场滥用市场地位,从而导致制造商利润受到挤压,零供危机凸显,从而降低产业链条整体优化能力,限制了产业链绩效的提升。

三是大卖场专业化分工水平。大卖场专业化分工程度的不断深化,促进了零售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促进市场扩张,产生了规模报酬递增的收益,同时降低制度安排的交易成本,扩大了零售企业盈利的增长点;与此同时,对零售生产效率的提高和成本节约也促使整个产业链的绩效提升和成本节约,并通过迂回生产链条,促进采购、物流、销售、管理、财务、信息、售后等专业化功能细分,实现产业链绩效的优化。

四是零售的服务创新角度。大型大卖场专业化分工水平提升、顾客导向的价值链延伸、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和标准化平台的构建等服务和价值创新,对于促使大型零售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节约交易成本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具体的产业形态上,大卖场服务创新主要表现为经营业态的创新。在零售市场集中度较高的市场环境中,在分工深化、信息技术和消费需求的作用下,大型大卖场在业态选择上广泛采取连锁经营方式,实现效益提升和市场扩大,进一步提升大型大卖场市场势力和盈利能力,并促进产业链绩效的优化。因此,我们可以从连锁经营程度角度测量大型大卖场盈利模式对产业链绩效的影响。

三、大卖场盈利模式对产业链绩效的影响

(一)大卖场盈利能力的提高将提升制造商的劳动生产率

事实上,大型大卖场盈利能力的提升是包括零售环节在内的整个产业链绩效提升的一个表现;同时,大型大卖场盈利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显著提高大型零售商市场势力和纵向约束能力,促进大卖场之间的竞争和优胜劣汰,从而提升产业链的绩效;更进一步,大型零售盈利能力的提升有助于优化大卖场盈利模式,为制造业产业链提供生产者服务,通过提升生产者服务绩效促进制造业和零售业融合及整体绩效的提升与优化。

(二)大卖场规模和组织化程度提高将提升制造商的劳动生产率

大卖场规模和组织化程度提升是大卖场市场势力提高的集中体现,市场势力的提升有利于大卖场壮大资本规模,形成技术和人员等要素优势,并重新组合服务价值链形势,促进顾客价值链延伸,提升规模报酬递增效应。虽然也会存在零售商滥用市场势力造成产业链绩效损失的情况,但此处不妨假设在大卖场市场势力管制合理的情况下,大卖场规模扩大的积极效应。

(三)大型大卖场分工优势越明显,对产业链绩效提升的作用越大

大型大卖场分工深化沿着三条路径提升产业链绩效:一是促进分工深化,促进大卖场自身销售迂回链条效率提升,提升规模报酬递增效应,促进产业链绩效提升;二是通过提供生产者服务,包括物流、信息、研发等服务和引导,促进制造商通过服务外包,将自身资源集中于企业价值链核心环节,从而提升劳动生产率,优化产业链绩效;三是通过大卖场与制造商之间的分工融合,刺激市场中服务中间需求增长与制造商服务外移,进而提升制造商和大卖场各自的专业化效率,产生积极的产业链绩效提升效应,提高制造商的劳动生产率。但是,由于大型大卖场分工迂回特征,其分工深化程度与制造商分工深化程度及产业链上下游分工程度如果不匹配,有可能导致产业链绩效的下降。

(四)连锁经营程度的增强有利于提高制造商的劳动生产率

连锁经营的程度是衡量大型大卖场市场势力和盈利模式的重要指标,因为连锁经营等现代经营方式的创新有利于大卖场发挥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综合效应,优化盈利模式,提升市场势力,并进一步实施区域市场扩张,迂回提升产业链绩效。连锁经营也是大卖场服务创新的重要方式,主要由连锁经营门店数、连锁经营面积、统一配送和自有配送额等指标衡量,其规模和比重的扩大有助于实现产销间的紧密衔接,建立统一的销售运转平台,从而使大型大卖场通过连锁经营的服务创新与标准化交易平台建设降低交易费用,提升整个产业链绩效。

(五)大型大卖场盈利模式促进产业链绩效提升效应在不同区域和不同行业有一定的差异性

在市场化程度高的区域,大型大卖场盈利模式促进产业链绩效提升效应越明显。由于大卖场的社会分工程度、连锁经营水平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各地区之间资源禀赋、市场化程度和制度环境的差异,导致大型大卖场盈利模式发挥产业链绩效提升作用效果的差异。这其中,市场化进程的影响是比较显著的,它涉及到产品与要素市场的改革和各种市场法律法规的执行。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区域,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化改革较为深入,大型大卖场的分工专业化与连锁经营优势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市场化较高的区域,法制契约的执行程度和政府对于市场的管制较为规范,也有利于减少行业不规范和寻租行为的发生。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含义

从大卖场视角研究制造业结构调整、产业链绩效影响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对于大型大卖场盈利模式影响产业链绩效的具体研究则不多见。本文研究了一个综合零售与制造因素的产业链绩效影响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大型大卖场因素和制造业因素对产业链绩效的影响都较为显著。其中,大型大卖场盈利模式优化和能力提升对产业链绩效提升作用显著。同时可以借助提升为制造商提供生产者服务绩效促进制造业和零售业融合及整体绩效的提升与优化。但是,限于数据的缺乏,本文没有对细分行业及外资进入对产业链绩效影响进行深入比较研究和分析,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

从政策含义来看,正是由于大型大卖场盈利模式、分工深化、零售规模与组织化程度、零售效率和零售业态先进性等因素对产业链绩效提升的作用非常明显,因此,迫切需要利用零售盈利模式转型、分工深化,通过规模化与组织化提升效率和业态先进性等促进产业链绩效提升。

【参考文献】

[1]Lariviere,Martin,A.,andV.Padmanabhan,SlottingAllowancesandNewProductIntroduction[J].MarketingScience,1997,19(2):112-128.

[2]Desai,P.,MultipleMessagestoRetainRetailers:SignalingNewProductDemand[J].MarketingScience,2000,

19(4):81-89.

[3]徐从才,丁宁.服务制造业互动发展的价值链创新与绩效――基于大型大卖场纵向约束与供应链流程再造的分析[J].管理世界,2008(8):77-86.

[4]Bloom,PaulN.,andPerry,Vanessa.G.,Retailerpowerandsupplierwelfare:TheCaseofWal-Mart[J].JournalofRetailing,2001,77(2):379-396.

[5]Rao,A.andH.Mahi,ThePriceofLaunchingaNewProduct:EmpiricalEvidenceonFactorsAffectingtheRelativeMagnitudeofSlottingAllowances[J].MarketingScience,2003,

22(2):46-68.

分析盈利模式的方法范文篇7

关键词:互联网企业;盈利模式;财务风险控制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互联网企业在世界各地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神话,谁都无法否认,互联网企业必将在世界经济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在欣欣向荣的背后,我们也应该看到风险的存在,尤其是其中的财务风险,我们必须对其进行研究予以控制。

一、互联网企业现状

从全球来看,互联网企业发展最好的无疑是其起源地美国。而我国,虽然对互联网的研究与美国有差距,但是在互联网企业的发展速度和成果上,我们可以很骄傲的说不逊于美国。我国互联网企业发展势头较好,而且从行业分布来看,各行各业都有所涉及。有一点值得说明的是,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成熟与国内政策环境等因素,在国内上市的互联网企业相对而言较少,期待在未来国内互联网市场能更加完善。

二、互联网企业盈利模式

相对于传统行业,互联网企业各自运营思路的不同导致其所特有的盈利模式,但总归起来,不外乎三大类:广告盈利、渠道盈利、销售盈利。

(一)广告盈利

区别于传统的广告媒体,该类企业通过帮助有需求的单位和个人制作或广告来获取收入。广告支持的盈利模式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较大的用户量、较高的知名度、较精准的广告投放以及较完善的广告效果跟踪技术。

(二)渠道盈利

渠道盈利的重点在于人,人在渠道盈利的方式中扮演重要角色。渠道盈利的网络类型有竞价排名、网络游戏、沟通工具、网络支付等。

(三)销售盈利

此类互联网企业主要是在网络上自销或代销产品,靠租金或差价来获得收入,把重点放在产品和网络交易的风险控制上。电子商务可以说是销售盈利模式的代表,此外一些互联网数字内容产业也开始借助此模式发展起来。另外随着互联网企业竞争的加剧,各个企业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盈利模式,很多企业越来越倾向于复合盈利模式,如阿里巴巴不仅建立销售模式的淘宝网,而且为了建立支付渠道发展了支付宝,可以说极其成功。

三、互联网企业财务特点

互联网企业作为新兴发展的一类行业,由于行业性质、经营模式、政策因素等,其财务特征与传统其他工业企业等有较大不同。

(一)财务结构:资产负债率低

互联网企业在国内发展相对于国外而言时间较短,而且整体上互联网企业尚处于发展初期,其资产负债比率还是比较低的。主要是市场在互联网企业发展初期无法对企业收益预测,未来收益具有不确定性,而且互联网企业固定资产比重较低,企业偿还负债没有很好的抵押物,因此银行贷款比较困难,所以互联网企业的资金多是权益性资产,从而资产负债率较低。

(二)资产结构:轻资产

所谓轻资产结构,主要是说企业的人才、技术、流程管理、关系资源和治理制度、经验、品牌、资源获取能力等无形的资产占用资金较多,这些“虚”资产轻便灵活。互联网企业所依赖的多是人才和技术,产品最终多是无形的,资金更多的投向于技术等无形的东西。就整个互联网企业而言,资产结构偏“轻”。

(三)收入结构:额小量大,客户群体巨大

相较于传统企业,互联网企业则通过其特有的网络虚拟化,使消费者可以直接找到所需要的商品,而且由于网上支付和现代物流的发展,使得企业可以直接向最终消费者提供商品,免除了流通中的成本和中间渠道商的提价,由此使得互联网企业的商品销售得以迅速打开渠道,客户量迅速增加,可谓双赢。再加上网上销售的商品无所不有,充分满足各种需求,销售量也就很巨大。

(四)成本费用结构:轻成本重费用

互联网企业产品多是附加值较高的无形产品,研发费用及相关的人力成本都较高,很多互联网企业往往以高薪招纳人才,而员工数又多,因而人工成本也就成为其成本费用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市场推广方面,和传统行业的销售推广不同,由于采用许多新型的网络营销模式,比如广告联盟,热点营销等等,营销费用更大。

四、互联网公司财务风险分析

现代企业管理中对财务风险的分析与控制是每个企业都无法躲避的现实问题。财务风险的的影响因素众多,风险种类按照其来源可以大致分为流动资产风险、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考虑到互联网企业盈利模式的特殊性,盈利模式风险作为其财务风险的一个影响因素加以探究。

(一)现金流风险

考虑互联网企业财务特点可以看出,互联网企业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都较高,但这并不代表企业不会发生现金流风险。对于现金及其等价物而言,企业持有量巨大会减少到期无法偿还的风险,但如果企业无法及时有效的收回现金则会使其面临持有量减少,进而增加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而应收账款流动性也要具体分析债务方的信用水平和偿债能力。

(二)筹资风险

在互联网企业发展初期,银行对其前景无法有效确定,很少对其进行贷款,互联网企业只能以风险投资为主要资金来源,风险投资也因而能以较少资金投入获得企业较大的股权比例。然而,随着后期企业的壮大,在企业的发展方向上,企业初始的经营者往往和投资者产生利益分歧,可能引发对企业控制权之争,而企业的初始创立者很有可能因为对外筹资比例过高失去对企业控制权。

(三)投资风险

传统企业经营比较稳健,主要依靠在现有市场竞争而非市场抢占。而互联网企业存在许多可以创新的领域,而这其中难免会有投资失误,或者预期收益和实际收益有较大偏离的可能性存在。总之,由于总体而言互联网企业投资的相关市场并未成熟,而且行业创新速度快,使得其投资失败的风险也进一步加大。

(四)盈利模式风险

不同于传统行业集中化、规模化或者差异化的盈利模式,互联网时代的盈利模式多是颠覆性的,盈利模式创新的快速与深度前所未有,旧的模式往往会在几个月之内迅速被新的模式所取代。除了颠覆性的创新盈利模式所带来的替代风险外,盈利模式同质化也会带来风险,当众多企业采取相同的盈利模式时,由于市场是一定的,这样往往会彼此分散客户量,影响收益,造成企业无法继续发展甚至倒闭的结果。

五、互联网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与防范

通过以上分析,互联网企业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加强对财务风险的控制,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控制和防范:

(一)目标导向

作为企业管理者,应该正视财务风险的存在,并且重视对财务问题的管理,明白财务风险控制的重要性,在心里树立财务导向的风险控制意识,还要明确财务风险管理的分工职责,使得各岗位按其岗位职责能做正确的事,合理安排企业资金结构,资本结构需与企业发展规划相匹配。

(二)风险防范

在现金流风险的控制上,互联网企业应该加强对现金及其等价物的日常管理,同时应该完善应收账款风险控制,加强应收账款管理流程的监督,重点在于应收账款的信用和日常管理。对于筹资风险,企业应该选择适合长期发展的融资方式。只有加强对筹资风险的的理解,才能更好的避免企业控制权旁落他人的危机。对于投资风险,可以向传统行业学习,在一定发展基础上,可以尝试着进行多角化经营,使不同的投资项目盈利和亏损相互弥补,减少风险。在盈利模式风险的控制上,互联网企业必须及时创新,积极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减轻或化解盈利模式风险。

(三)制度文化

在应对财务风险时,互联网企业可以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企业的规章制度,并且严格执行,形成良好的财务风险预警制度。互联网企业应该在财力和物力支持的前提下,积极和管理人员、员工共同探讨对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有作用的创新措施,形成一种全员参与,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只有建设良好的制度,形成企业创新文化,才能使互联网企业未来财务风险很好的得到控制,企业才能走得更远。六、结论本文通过对互联网企业的财务方面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下述结论:首先,互联网企业的盈利模式不同于传统行业。其次,互联网企业的财务特点主要有:资产负债率低;轻资产;收入额小量大,客户群体巨大;轻成本、重费用。最后,分析互联网财务风险的特点,相应地提出控制和防范措施:第一,要明确财务风险的控制应与企业目标为导向;第二,对于各个具体风险来源再采取一定措施予以控制;第三,将对财务风险的控制上升为企业制度乃至文化是互联网企业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的终极方法。

作者:王鹏飞单位:天津商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韩春玲.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3,(33):160-161.

分析盈利模式的方法范文篇8

关键词:理论利益冲突信息不对称真实活动盈余管理

一、引言

Jensen和Meckling(1976)将关系定义为“一种契约(Contract),在这种契约下,一个人或更多的人(委托人)聘用另一个人(即人)代表他们来履行某些服务”。在理论中,企业被看作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其中,股东与经理人之间的委托是最典型的一种契约。委托关系的两个基本问题是利益冲突(InterestConflict)和信息不对称(InformationAsymmetry)。作为委托方的投资者和作为方的经理人都是经济理性人,都是效用最大化者,至于双方所追求的效用,投资者关注企业价值增值而经理人则侧重于能够得到的补偿问题,因此导致投资者和管理当局的利益冲突问题。当双方发生利益冲突时,处于信息强势的管理当局为了自身利益有可能采取违背投资者的行为,典型的例子就是操控利润的行为。委托人和人的利益冲突提供人盈余管理的动机,信息不对称给人提供盈余管理的空间及可能性。盈余管理按照其调整利润是否影响现金流可以分为两种,利用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和利用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Schipper,1989)。这里所指的利用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是指通过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变更及资产减值准备等方法来调整利润,不改变公司的现金流和经济活动的行为;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方式则通过改变企业的经济活动来调整利润,如期末异常促销、提供宽松的信用政策、削减研发支出及降低单位生产成本等。对上述两种盈余管理模式学术界和实务之间稍有分歧,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用应计项目的利润调整,而实践当中发现企业管理层不仅用应计项目,而且还会利用真实活动操控利润。学术界之所以侧重于研究应计利润的调整,原因归于以下方面:首先会计准则本身要求从业人员做出职业判断,而对制约不当职业判断的内部控制体系不够完整,监管力度也不足,提供更多利用应计项目调整利润的空间。但是随着会计准则和内部控制体系的不断完善,调整应计项目的空间变得越来越少。Cohen等(2008)研究验证了这一事实,发现萨班斯(SOX)法案前后企业盈余管理方式发生明显的变化,由应计项目调整方式转为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方式。其次,实证会计研究上,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推出计量可操纵应计利润(discretionaryaccrual)的计量模型,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计量发展缓慢,等到Roychowdhury(2006)提出真实盈余管理的计量方法并得到验证之后,才开始研究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本文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角度出发,研究委托关系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如前所述,企业管理当局可以选择应计项目或真实活动调整利润。相对于应计项目,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方式可在全年度任何时间进行,风险较少,但是因其通过实际经营活动进行操控,会削弱企业的竞争能力,给企业带来长远利益的减少,比起应计项目调整,更损害股东的利益。因此所有者与管理者的目标不一致及信息不对称性大的时候,经理人通过真实活动操控利润的动机及空间也越大,会为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牺牲企业长期的价值。委托关系的两个基本问题,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无完美的计量方法,为此,本文利用高管持股比例衡量利益冲突,以证券分析师数量衡量信息不对称。对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借鉴Roychowdhury(2006)提出的真实盈余管理的评价模型,通过异常经营现金净流量,异常生产成本和异常可操控费用来计量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本文的研究结果发现投资者与经理人的利益冲突越大,信息不对称越大,即问题越严重的公司,其管理当局的生产操控以及费用操控行为更严重。本研究从理论出发,利用应计项目来计量盈余管理,引入了真实盈余管理的计量模式,应用实证研究方法,验证委托关系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二、文献综述

(一)理论文献根据会计理论,委托人和人的目标不一致与信息不对称导致企业管理当局的盈余管理行为。张翔建等(2004)运用契约理论和信息不对称探讨了盈余管理产生的本质原因,分析了“契约摩擦”与“沟通阻滞”共同造成盈余管理现象的内在机理。王新汉和王威(2005)用规范研究方法分析了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后所引发的委托关系,指出信息不对称和利益冲突是两个基本的委托问题,主张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为公司管理当局提供盈余管理的必然性和可能性。至于问题与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因企业的成本不容易测量,一般从减少成本的约束机制出发,认为好的治理结构或高的治理水平减少企业的信息不对称,实证结果均得出好的治理结构遏制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结论(Jensen,1993;Dechow等,1996;Beasley,1996等)。

(二)实证文献实证会计研究上,有关盈余管理研究侧重在基于应计项目的调整,但是企业也可以用真实活动进行利润操纵。Schipper(1989)是最早提出真实盈余管理的学者,把盈余管理定义为“为了谋取私人利益,有目的地干预对外财务报告的行为”,主张盈余管理不仅包括基于应计项目的调整(Accrualbasedearningsmanagement),还包括真实盈余管理(Realearningsmanagement)。Bruns和Merchant(1990)和Graham等(2005)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发现大部分企业管理人员通过真实活动操控利润。Dechow和Sloan(1991)、Bushee(1998)、Bens等(2002)研究表明,CEO任期、股权结构与股票期权均与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有关。Bartov(1993)的研究表明,利润下降幅度大或负债比率高时,企业会适当的处置固定资产达到平滑利润或调整负债比率的目标。Zang(2005)发现企业管理者优先使用真实活动进行盈余管理,尤其是企业面临诉讼时,盈余管理手段由应计项目的调整转换为真实活动盈余管理。Roychowdhury(2006)根据Dechow(1998)等的各项会计指标与销售收入和销售收入的变化相关的主张,推导出真实盈余管理的评价模型,得出公司更有可能利用真实活动来实现保盈目的的结论。Cohen等(2008)根据Roychowdhury(2006)的真实盈余管理评价模型,研究了萨班斯(SOX)法案对盈余管理手段的影响,发现法案前后美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式发生明显的变化,由应计项目调整方式转为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方式。张俊瑞等(2008)以我国上市公司为样本,作了类似Roychowdhury(2006)的研究,发现我国微盈上市公司利用销售操控、费用操控和生产操控等真实活动来实现保盈目标。李彬和张俊瑞(2008)的研究发现进行生产操控的公司的后三期经营业绩水平普遍低于非生产操控公司,得出生产操控盈余管理是牺牲公司未来经营能力为代价的结论。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根据Jensen和Meckling(1976)的理论,企业在所有权和管理权相分离时会引发成本。首先,作为委托方的所有者和作为方的经理人都是经济理性人,是效用最大化者,所有者追求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而经理人追求个人报酬的最大化。因双方目标不一致,经理人不会总以所有者的最大利益而行动。这种利益冲突越大,企业管理当局通过机会主义行为维护自身利益动机就越大。其次,由于分工和高昂的监督成本,作为委托方的股东(或债权人)无法观察到方的经理人员的具体行动,导致委托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正因为这种信息不对称给企业管理当局提供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其一,因企业管理当局拥有外部投资者所不拥有的内部信息,而且企业外部人一般通过企业管理当局向外部披露的信息来了解企业的经营业绩或运作情况,管理当局有条件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采取机会主义行为;其二,企业的委托方(所有者)一般以盈利指标来衡量受托方(经营者)的经营业绩,并给予相应补偿,因此管理当局必然会为了自身利益调整利润,不惜牺牲委托人的利益。因此,信息不对称提供盈余管理的机会。基于以上逻辑,当委托人和人的利益冲突大,信息不对称性大时,企业管理当局的盈余管理的动机及可能性越大,管理当局会为自身利益而不顾投资者的利益,甚至牺牲投资者的利益,通过真实经营活动调整利润。借鉴Roychowdhury(2006),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从销售、生产和费用等三个方面解释:销售操控,是指为了增加利润适时地推行异常促销活动来提高利润。当边际收益仍然大于零时,降低商品价格或加大价格折扣,放宽信用政策,会使企业的销售数量增加,总的利润也随之增加,而单位利润下降,发生坏账的概率也会增加,并且经营活动现金流将会减少;生产操控,通过大量生产降低单位生产成本,当期销售成本也随之减少,而盲目的生产操控会带来以后年度存货的大量积压,增加以后年度的资产减值损失;费用操控,主要表现在削减研究开发支出、广告费用支出或日常的支出来提高当期的盈余,而此举会削弱企业的长期竞争力。综合上述分析,真实盈余管理表现在现金流量的减少,生产成本的增加和可操控费用的减少等方面。根据上述逻辑,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1: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利益冲突越大,经营现金流量越小

假设1-2: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利益冲突越大,生产成本越大

假设1-3: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利益冲突越大,可操控费用越小

假设2-1:所有者与经营者的信息不对称越大,经营现金流量越小

假设2-2:所有者与经营者的信息不对称越大,生产成本越大

假设2-3:所有者与经营者的信息不对称越大,可操控费用越小

(二)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本文选择2003年至2007年沪深股市A股上市企业,并进行了如下剔除:剔除金融、保险和银行业;剔除适用Roychowdhury的真实盈余管理评价模型时,行业年度样本企业数不足30个的企业;剔除从国泰安的CSMAR数据库中收集不到有关财务数据的企业。根据以上标准,2003年至2007年度各选取1069个、1129个、1181个、1305个、1310个,最终共选取5994个研究样本。本研究所需的财务数据是从国泰安信息研究所开发的GTA-CSMAR数据库,证券分析师数据是从权威性机构I/B/E/S(InstitutionalBrokers’EstimateSystem)数据库中获取的。

(三)研究方法为了验证上述假设,本文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利益冲突与信息不对称的计量方法。现代的公司制(Corporation)企业,尽管所有者和管理者之间存在契约关系,但是有一部分所有者参与经营,企业管理层通过各种方式取得或拥有一部分股权。根据Watts和Zimmerman(1986),经营者持股比例越小,越容易怠慢和谋取私人利益,这将引发投资者和管理当局的目标不一致,即利益冲突。因此,本文通过高管持股比例(MANAGER)来衡量投资者和经理人的利益冲突程度。MANAGER=高管持股数/企业总股数。高管持股比例越小,利益冲突就越大。从美国和其他国家的经验来看,对企业进行预测和分析的证券分析师越多,企业内部与外部共享的资源越多,投资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越小。本文利用证券分析师数量(NUM)来计量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证券分析师数量越小,信息不对称性越大。NUM=对企业利润进行预测的证券分析师数量。(2)真实盈余管理的计量方法。根据Roychowdhury(2006)的真实盈余管理的评价模型,本文将通过异常经营现金净流量(ACFO),异常生产成本(APROD)和异常可操控费用(ADE)计量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这三种真实盈余管理的代表值(Proxy)的推算过程如下:首先,利用以下回归方程,对沪深A股上市公司分年度、行业作回归分析。

(四)变量选取与模型建立为了检验本研究的假设,即委托关系对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用以下回归模型:

DEP=β0+β1MANAGER+β2NUM+β3SIZE+β4LEV+β5ROA+β6GROWTH+ε

其中,DEP为因变量,异常经营现金净流量(ACFO),异常生产成本(APROD)和异常可操控费用(ADE);MANAGER为高管人员持股比例;NUM为对企业利润进行预测的证券分析师数量(NUM);SIZE为企业规模;总资产的自然对数;LEV为资产负债率,总负债/总资产;ROA为收益率,税后利润/总资产;GROWTH为成长率,税后利润变动额/总资产。上述模型选取企业规模(SIZE)、资产负债率(LEV)、收益率(ROA)和成长率(GROWTH)为控制变量,因为Becker等(1998)研究发现企业规模代表各种被省略的变量(Omittedvariables);DeFondandJiambalvo(1994),Ashbaugh等(2002)研究发现资产负债率与盈余管理也有显著负相关;Dechow等(1995)和McNichols(2000)发现企业的盈利水平及成长能力均影响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表1)提供样本的描述性统计量。因推算经营活动盈余管理的各项指标的过程利用OLS方法,异常经营现金净流量(ACFO),异常生产成本(APROD)和异常可操控费用(ADE)平均值都为0。样本企业的高管人员持股比例(MANAGER)最高值为13.439%,平均值和中位数为0.04%河0%,反映我国上市公司高管持股比例较少,半数以上企业的高管人员不持有公司股份。证券分析师数量(NUM)的平均值为1.148,反映每个上市公司平均存在1名证券分析师对其进行分析。另外,企业规模的平均值为21.282,样本企业的平均资产总额相当于17亿人民币;资产负债率的中间值与平均值都超过0.5,说明负债融资比股份融资多。

(二)相关性分析(表2)反映各变量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样本企业的高管人员持股比例(MANAGER)和证券分析师数量(NUM)都与异常经营现金净流量(ACFO)呈正相关,与异常生产成本(APROD)呈显著的负相关,与异常可操控费用(ADE)呈不显著的正相关,反映高管人员持股比例越大,证券分析师数量越多,即投资者与企业管理当局的利益冲突及信息不对称性越小,其经营现金流量越多,生产成本越低,为企业长期发展投入的支出越大,与本文假设的方向一致。

(三)回归分析(表3)表示本研究的回归分析结果。根据PanelA,以异常经营现金流量(ACFO)为因变量时,企业的高管人员持股比例(MANAGER)和证券分析师数量(NUM)的回归系数各为正数和负数,但不显著。以异常生产成本(APROD)为因变量时,企业的高管人员持股比例(MANAGER)的回归系数为负数,并在10%有意水平显著,证券分析师数量(NUM)的回归系数也是负数,在1%有意水平显著,反映高管持股比例低,证券分析师少,即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大的企业,其异常生产投入越大,生产操控行为大(PanelB)。从PanelC的结果得知,高管人员持股比例(MANAGER)的回归系数和证券分析师数量(NUM)均为显著的正数,反映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越大的企业,为企业长期发展投入的支出越小。综上,本论文的假设1-2和假设2-2,假设1-3和假设2-3得到支持,企业投资者与管理当局的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性大的企业,其生产操控和费用操控行为越严重;而假设1-1和2-1没得到有效的支持。回归结果反映,委托人和人之间发生利益冲突或信息不对称时,管理当局通过调整经营方针及经营决策来操纵利润,以谋求私人利益。但是,管理当局还会选择不改变正常经营活动的应计项目来调整利润。为此,本文以修正后的横截面Jones(1995)模型计算可操纵应计利润(DA)为因变量,分析高管人员持股比例(MANAGER)和证券分析师数量(NUM)对应计利润操控的影响。从分析结果得出,高管人员持股比例(MANAGER)和证券分析师数量(NUM)对可操纵应计利润(DA)无显著影响见(表4)。问题严重的公司不选择用应计项目,而是通过改变真实经营活动来调整利润,这将不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

五、结论

众所周知,盈余管理(EarningsManagement)已不是会计术语,研究人员,会计实践者及投资者普遍关注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研究企业盈余管理行为,防范公司利润操纵,保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对投资者保护、公司治理结构的提高及资本市场的完善等方面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从理论出发,分析委托人和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与信息不对称对管理当局的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投资者与经理人的利益冲突越大,信息不对称越大,即问题越严重的公司,其管理当局生产操控以及费用操控行为更严重。通过生产操控和费用操控等真实经营活动操控利润,将会导致大量存货的积压和以后年度的资产减值损失,由于削减广告费用支出和研发支出来提高利润,会削减企业的竞争能力,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最终会减少企业价值,损害股东的利益。由此可见,投资者和管理层的问题,不利于企业长期稳健的发展,我国上市企业应加强对经理人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维护投资者的利益,完善资本市场。为此,企业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加强治理结构,适当实行经理人股份支付等奖励计划,缩小股东和管理层的利益冲突及信息不对称。

参考文献:

[1]李彬、张瑞俊:《生产操控与未来经营业绩关系研究: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证据》,《现代管理科学》2008年第9期。

[2]张瑞俊、李彬、刘东霖:《真实活动操控的盈余管理研究-基于保盈动机经验证据》,《数理统计与管理》2008年第27期。

[3]张翔建、徐晋、郭岚:《企业盈余管理存在原因的理论分析》,《软科学》2004年第18期。

[4]王新汉、王威:《公司治理应该关注盈余管理》,《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0期。

[5]Bartov,E.TheTimingofAssetSalesandEarningsManipulation.TheAccountingReview,1993.

[6]Bens,D..V.Nagar,andM.H.FrancoWong.Realinvestmentimplicationsofemployeestockoptionexercises.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2002.

[7]Bushee,B.TheinfluenceofinstitutionalinvestorsonmyopicR&Dinvestmentbehavior.TheAccountingReview,1998.

[8]D.A.Cohen,A.DeyandThomas.Z.L.RealandAccrual-BasedEarningsManagementinthePre-andPost-Sarbanes-OxleyPeriod.TheAccountingReview,2008.

[9]Dechow,P.M.andR.G.Sloan.Executiveincentivesandthehorizonproblem.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1991.

[10]Dechow,P.M.,S.P.Kothari,andR.L.Watts.Therelationbetweenearningsandcashflows.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1998.

[11]Graham,J.R.,C.R.Harvey,andS.Rajgopal.Theeconomicimplicationsofcorporatefinancialreporting.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2005.

[12]Jensen,M.C,andW.H.Meckling.TheoryoftheFirm:ManagerialBehavior,AgencyCostsandownershipStructure.JoumalofFinancialEconomics,1976

[13]Roychowdhury,S.Earningsmanagementthroughrealactivitiesmanipulation.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2006.

[14]SchipperK.Commentaryonearningsmanagement.AccountingHorizons,1989.

分析盈利模式的方法范文篇9

(一)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指标

1、以净利润为基础的盈利能力指标。

以净利润为指数的指标是评价盈利能力最基础的指标,对其他指标以及整个指标体系起着关键性作用。(1)总资产收益率(ROA)。其公式为:ROA=净利润/总资产,其中“总资产”指企业负债和股东权益之和,具体项目包括:现金、应收账款、存货、长期投资、房屋设备及办公用品、土地或矿产资产。一般来说,由于各行业对资金利用程度的大小不同,ROA水平的高低评判也相应不同。对银行、保险、证券、电信等重资金运作的企业来说,ROA的评判更为重要。总资产收益率是将净利润与资产总额相比较,反映了公司管理者运营资产获取利润的能力和效率。它是反映企业资产综合利用效果的核心指标,也是衡量企业总资产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该指标越高,表明资产利用的效率越高,投资盈利能力越强。一般情况下,财务分析主体可以根据该指标与同期净资产收益率进行比较,判断财务杠杆作用情况。(2)净资产收益率(ROE)。其公式为:ROE=净利润/普通股股东权益。净资产收益率(股东权益报酬率)是一定时期公司的净利润与股东权益的比率,突出反映了投资与报酬的关系,是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指标的核心,也是最具综合性和代表性的财务指标。在我国上市公司业绩综合排序中,该指标被列为首位所需披露指标。(3)每股收益(EPS),又称每股税后利润、每股盈余,指税后利润与股本总数的比率。从财务分析角度看,每股收益主要取决于每股账面价值,即每股净资产,是指股东权益总额减去优先股权益后的余额与发行在外的普通股平均股数的比值,它可以帮助投资者了解每股的权益,也有利于潜在投资者进行投资分析。

2、以市价为基础的盈利能力指标分析。

在评价体系中适当反映市盈率、市净率等与股票市价相关的财务指标对上市公司盈利分析是必需的。(1)市盈率(P/ERatio)。市盈率=普通股每股市价/普通股每股收益,亦称价格与收益比率,是用股票的市场价格与每股净收益比较而得的一个数值。反映了股价与股票发行者取得经营利润能力的关系,常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公司的盈利状况。(2)市净率(PBR)。市净率=每股市价/每股净资产,是把每股净资产与每股市价联系起来,可以说明市场对公司资产质量的评价以及股票的投资价值。

(二)各方面对盈利能力指标的影响

1、国家政策。

国家政策与企业息息相关,其中税收政策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国家的税收政策与企业的盈利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符合国家税收政策的企业能够享受税收优惠,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反之,则被要求缴纳高额的税收,从而不利于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评价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离不开对其面临的税收政策环境的评价。然而,由于国家政策属于影响企业发展的外部影响因素,很多财务人员往往容易忽视国家政策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2、利润构成。

企业的利润主要由主营业务利润、投资收益和非经常项目收入共同构成。一般来说,主营业务利润是形成企业利润的基础。非经常项目在企业总体利润中不应该占太大比例。在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分析时,很多财务分析人员忽视了利润结构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实际上,有时企业的利润总额很多,但是如果企业的利润主要来源于一些非经常性项目,或者不是由企业主营业务活动创造的,那么这样的利润结构往往存在较大的风险,从而也不能反映出企业的真实盈利能力。

3、经营模式。

企业的经营模式就是企业如何赚取利润的途径和方式,是指企业将内外部资源要素通过巧妙而有机地整合,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模式。独特的经营模式往往是企业获得超额利润的法宝,也会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个企业即使是拥有先进的技术和人才,但若没有一个较好的经营模式,企业也很难生存。

4、利润及利润质量。

对企业盈利能力高低的判断,取决于企业提供的利润信息,企业利润的多少,直接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然而,企业的利润额由于受会计政策的主观选择,资产的质量、利润的确认与计量等因素的影响,可能存在质量风险的问题。只看重利润的多少,不关心利润的质量,这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利润信息及盈利能力的真实性,从而有可能导致财务分析主体的决策缺乏准确性。

5、历史与未来。

在财务分析时,一些财务人员所计算、评价的数据反映的是过去会计期间的收入、费用情况,都是来源于企业过去的生产经营活动,属于历史资料。而对一个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分析评价,不仅要分析它过去的盈利能力,还要预测分析它未来的盈利能力。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不仅与前期的积累、前期盈利能力的强弱有关,还与企业未来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有关。因此,如果仅以历史资料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很难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做出一个完整、准确的判断。

二、股份制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分析

“一般来讲,一家公司的能力主要分为四种能力,即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成长能力。而盈利能力的评价指标主要是总资产收益率(ROA)和净资产收益率(ROE)。”宋献中教授的一句话,道明了上市银行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的重要性。“总资产收益率反映的是总资产的盈利能力,该指标越高,说明银行的举债能力越强,利用财务杠杆的效果就更好。”以上专家的话告诉我们,针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分析,一般要从总资产收益率(ROA)开始。下面就应用杜邦分析法,结合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进行盈利能力分析。

(一)杜邦分析法下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指标。

财务分析中,杜邦分析体系一般主要是对企业、上市公司等非金融机构进行分析,其最初所采用的财务分析比率也是针对非金融机构提出来的。因为商业银行与企业的运营机制不同、盈利路径也不相同,因此在用杜邦分析系统对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进行分析时,应该在传统的杜邦分析体系基础上,结合商业银行自身的特点建立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因素分析模型。权益净利率主要受资产收益率和权益乘数的影响,我们借鉴传统的杜邦分析法,将权益净利率作为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因素分析模型的核心。在分析过程中,将权益净利率作为分析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然后对这一比率进行层层分解,分析构成这一比率的要素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进而分析构成要素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

1、权益净利率分析。

借鉴杜邦分析体系,将权益净利率与资产收益率以及财务杠杆联系起来,分析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同时,权益乘数将资产收益率和权益净利率联系起来,即:权益报酬率=(净收益/资产总额)×(资产总额/权益总额)=资产收益率×权益乘数

2、权益乘数分析。

权益乘数是将资产与权益相比较,比值越大,权益乘数越大,商业银行运用财务杠杆进行负债经营的程度越高,商业银行资本风险越大。所谓财务杠杆效应,就是当资产收益率为正数时,权益乘数越大,权益净利率就越大,银行的收益就越高。但是,财务杠杆具有两面性,它在增加收益正面影响的同时,也能够扩大损失的负面影响。如果两家银行的资产净利率都是负数,权益乘数大的银行损失越严重。在实际工作中,银行业的权益乘数通常是由监管法规规定的。因此,资产收益就成为评价银行盈利能力的关键比率。

3、资产收益率分解分析。

通过资产收益率的进一步分解我们可以掌握商业银行主要收入来源、费用支出的具体情况。因为商业银行与一般企业不同,在对资产收益率进行分解时,我们要结合商业银行特殊的业务内容和业务结构进行分解,在分解过程中,我们采用如下指标:(1)净利息收益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传统的利差收入是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净利息收入是影响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重要因素。净利息收益率=净利息收入/资产总额。(2)中间业务收益率。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客户办理收款、付款和其他委托事项而收取手续费的业务,与传统业务相比,中间业务具有风险小、成本低、收益高、多样化等特点。(3)营业费用支出率。商业银行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其营业费用与一般的企业相同。在分析过程中,为了统一口径,文中的营业费用是指商业银行因为经营业务所支付的所有费用,包括商业银行在销售产品和提供劳务等日常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以及设立银行网点的各项费用。(4)所得税支出率。所得税是商业银行的一项重要税收支出,对银行利润有重要的影响。所得税支出率=所得税支出额/资产总额。

(二)招商银行盈利能力分析与评价。

招商银行是中国第一家完全由企业法人持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简称招行,成立于1987年4月8日,由香港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创办,是中国内地规模第六大的银行、香港中资金融股的八行五保之一。总行设在深圳市福田区。2002年4月9日,招商银行A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2006年9月8日,招商银行开始在香港公开招股,发行约22亿股H股,集资200亿港元,并在9月22日于港交所上市。资本净额超过2,900亿、资产总额超过4.4万亿。招商银行在所有股份制银行中,各方面的排名都靠前,它的零售业务开办得最早,信用卡发行量非常大,管理机制也很好,总资产收益率相对较高。下面通过招商银行近五年的年报进行盈利能力分析:(1)对招商银行资产收益率的分析。我们要分两个阶段进行。2010~2012年,ROA开始稳定上升,增长幅度较大,整体来说,还是保持一个良好的盈利状态。2013年开始,ROA又有小幅回落,这不仅是受股市小幅震荡、欧债危机和整体经济环境的间接影响,更主要原因在于市场对其后零售时代的二次转型效果不满意、银行的国企作风日益明显,失去了原先的锐意进取、创新能力和灵活机制,对市场的灵敏度和反映度也落后于其他上市银行。(2)净利息收益率。近5年变化不大,但利息收入的绝对金额在增长,主要是由于生息资产规模的扩张,贷款与垫款利息的收入仍然是招商银行利息收入的最大组成部分。中间业务收入稳步增长,说明招商银行在中间业务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2010~2014年,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增长较为明显,特别是2013年、2014年,中间业务的发展比较迅速,主要是托管及其他受托业务佣金、结算与清算手续费、银行卡手续费、财务顾问咨询手续费增加。(3)营业支出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整体费用支出较大。影响营业支出的因素较多,下面对营业支出进行进一步分析。业务及管理费用占比由2010年的74.14%下降至2011年的70.24%,下降速度明显,但2012年又回升至75.19%,而2013年、2014年则是稳步下降。受人员增加影响,员工费用的总额虽然是逐年上升的,但占营业支出的比重却在下降。招商银行通过改进费用预算方法、优化资源配置、加强日常费用管理等措施,深挖费用管理空间,切实提高成本效率和费用对业务发展的支持力度,费用管控成效显著,费用平稳增长,增幅小于营业收入增幅。说明业务及管理费用得到了有效控制,其中折旧与摊销费用下降比较明显。近5年,资产减值损失不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而且大幅上升,2010年招商银行资产减值损失占比为14.32%,到2011年上升至16.85%。2012年,政府采取宽松货币政策调控经济,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贷款减值损失下降至10.29%。但是,2013开始由于经济下行,资产质量下降计提拨备增加,同时对产能过剩行业进一步增提风险补充拨备,特别是2014年贷款减值损失达312.54亿元,较上年增长206.53%,贷款减值损失是资产减值损失最大组成部分。由于资产减值损失的大幅增加,使营业支出的整体构成发生了变化,资产减值损失成为营业支出中比重较大的一部分。

(三)提高盈利能力的建议

1、优化公司资产结构,提高非贷款业务比重。

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家金融法规的完善,金融业务进一步朝国际化的方向发展,银行中间业务已成为现代银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和银行增强盈利能力的创新点。电子信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给商业银行进行金融产品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股份制商业银行应该利用发达的网络技术发展互联网上的“家庭银行”、“企业银行”等高科技化智能型的金融产品,拓展为客户服务的渠道,缩短与客户之间的距离,使客户能够随时随地享受到银行服务。同时“,余额宝”等第三方平台通过自身优势的加入使本就竞争激烈的银行业更加残酷。股份制商业银行通过发展网上银行业务也可以弥补网点不足的缺点,扩大银行服务的范围,以高效便捷的服务争取更多的客户。

2、增加负债融资渠道。

目前,我国有大多数银行负债融资渠道比较单一,主要还是依靠吸收存款获取资金,在存款业务种类和利率方面中国人民银行都有明确的规定,因此在存款业务方面创新的空间不大。股份制银行应该合理利用金融市场,开展主动型的负债业务。

3、加强管理水平,严格非盈利性资产支出和营业费用控制。

毋庸置疑,商业银行的非盈利性资产和营业费用支出的失控会降低其盈利水平。因此,商业银行要加强管理水平,尽量减少非盈利性资产的支出,加强对营业费用支出的控制,降低资产费用率,从而提高其盈利能力。

4、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

分析盈利模式的方法范文1篇10

关键词:网络公司;盈利模式;网络经济;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0-0200-03

引言

随着信息和网络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网络经济时代已经来临。网络经济的逐渐成型催生了网络公司形成与发展。但是,面对经济形势的千变万化,网络公司也是几经起落,经历了一个个波谷和波峰。网络公司的发展之所以如此跌宕起伏,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人们还没有完全理解网络经济的特点,没有找到适合于网络经济的盈利模式。文中主要针对中国各大网络公司进行网络营销的盈利模式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多种盈利模式的经营状况和发展趋势以及中国网络公司在各种盈利模式上应采取的市场战略,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促进互联网行业特别是中国网络公司的健康发展。

一、网络营销及网络营销盈利模式概述

1.网络营销定义。与许多新兴学科一样,“网络营销”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完善的定义。对于网络营销的认识,一些学者或网络营销从业人员对网络营销的研究和理解往往侧重某些不同的方面,有些人偏重网络本身的技术实现手段;有些人注重网站的推广技巧;也有些人将网络营销等同于网上直销,还有一些把新兴的电子商务企业的网上销售模式也归入网络营销的范畴。但不管他们作如何表述,至少有四点是共同的:(1)网络营销不是网上的销售;(2)网络营销不局限于网上;(3)网络营销不等于电子商务;(4)网络营销建立在传统营销理论基础之上。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网络营销是一门建立在传统的市场营销和电子商务基础之上的一门边缘学科,是推动电子商务发展的一块奠基石。

2.网络营销特点。首先,市场全球化。由于互联网络具有超越时间约束和空间限制进行信息、交换的功能,就使企业脱离时空限制达成交易成为可能,从而使企业面临一个更为广阔的、更具选择性的全球市场。其次,产品个性化。网络营销能对顾客个别需求作出一对一的反应,生产出富有个性的产品以满足顾客的个别需求,从而使消费者个性的回归成为可能。再次,服务大众化。企业通过网络连续不断地对位于世界任何角落的任意顾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从而避免了企业因无法与每一位顾客沟通而不能满足其需求的可能,减少了顾客的不满意程度。最后,沟通双向化。互联网络可以展示商品型号和目录,联结资料库提供有关信息的查询,可以和顾客作互动双向沟通,可以收集市场情报,进行产品测试与消费者满意调查等。

3.网络营销盈利模式。网络营销盈利模式的产生并不与互联网相伴而生,它是随网络营销的应用和发展而逐步演变、成长、成熟的。根据对网络营销活动盈利模式的解释以及国内开展网络营销的实际情况,可以将现阶段网络营销盈利模式分为以下三种:(1)整合的网络营销盈利模式。此模式是将传统营销活动与在线营销活动结合以实现价值的一种网络营销盈利模式。它经历了非中间化和再中间化的过程,与网络的兴起―泡沫破灭―重新发展的历程相一致,体现了人们对网络运用和影响的认识由非理性到理性以及认识的逐步成熟。整合的网络营销盈利模式主要表现为企业网站+在线销售或订购产品或服务。(2)综合门户网站的跨平台多元业务盈利模式。现阶段,网络的应用大致可以分成三种平台:交互平台,主要包括通信、交友和娱乐三个方面;媒体平台,主要是信息;以及商务平台,支持在线交易,既有B2B,也有B2C。(3)专业的或细分的基于不同应用平台的盈利模式。

二、网络营销的盈利模式现状――以中国网络公司为例

1.门户型网络公司。门户型网络公司在不断发展创新,在吸引大量网民驻足留步之余,网络广告业务发展非常迅速,现已成为各大门户型网络公司的主营业务。门户型网络公司的移动增值业务在随着信息产业部对短信业务的规范后有所萎缩,但随着业务的开通,估计仍会成为网络公司的一大盈利点。门户型网络公司在信息服务和网络游戏方面在不断创出新的利润,尤其是腾讯公司和网易公司,这两家公司的网络游戏已经成为他们的主营收入,游戏业务给其带来丰厚的利润,搜狐游戏也在不断发展,成为搜狐公司一大盈利点。门户型网站有的还开发了商城,通过网络购物赚钱利润。作为即时通讯起家的腾讯由于其QQ用户多,在即时通讯业务上也有不少的盈利方式。总之,中国大型门户型网络公司盈利方式主要以网络广告、移动增值、网络游戏和即时通讯等。从发展来看,各公司在开发自己的网络游戏业务,预计将来网络游戏会成为这些公司多元化业务发展的重点。

2.搜索引擎网络公司。竞价排名是一种按效果付费的网络推广方式,由百度在国内率先推出,目前是搜索引擎网络公司盈利的模式之一。企业在购买该项服务后,通过注册一定数量的关键词,其推广信息就会率先出现在网民相应的搜索结果中。关键词搜索广告是一种针对特定关键词的网络推广方式,按时间段固定付费,出现在搜索网页搜索结果第一页的右侧,不同位置价格不同。企业购买了火爆地带关键词后,就会被主动查找这些关键词的用户找到,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搜索引擎公司都成立了自己的广告联盟,依托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和成熟的竞价广告模式,经过多年精心运营,已发展成为国内最具实力的广告联盟体系之一。各联盟一直致力于帮助商挖掘专业流量的广告价值,帮助广告主推介最有价值的投放通路。自成立以来,各联盟已成功运营了搜索服务,主题推广及其他增值业务。加盟各联盟的合作伙伴累计超过数十万家,不少网民美誉度极高的网站及软件也在和各联盟的合作中获得快速成长,这些合作伙伴的影响力几乎覆盖所有中文网民。总之,搜索引擎公司盈利模式总要有搜索技术提供、竞价拍名、关键词搜索广告、广告联盟、主题推广等。在网络信息海洋化的今天,搜索引擎本身就蕴涵了巨大的商业价值。

3.博客网公司。目前我们在网络经济方面发现博客存在以下三种明显的盈利模式:Keso模式。所谓“Keso模式”就是博客高人气,引来广告收入,比如donews的Keso和新浪的徐静蕾。高人气引来高访问量,给广告主可以创造高的广告价值。起点模式。所谓“起点模式”就是效仿陈天桥收购的“起点中文网”,搞一个有偿阅读博客的平台,让博客和Bsp都赚钱。这个故事有个2.0的升级版,就是“出版”――在网上赚了一拨“连载”收费后,出版纸质书,赚书费。平心而论,这个“起点模式”对于普通博客来说,门槛比Keso模式低了一些,但依旧遥不可及。Google广告模式。Google建立广告联盟,可以放在博客和个人站点上,利用“长尾理论”,把博客的流量利用起来,从而获得广告收入。因此,这种模式要成功,其关键是“博客”的网站流量――浏览你这个博客的网民越多,流量越高,你就越成功。从实践来看也正是如此。总之,目前各博客网站的盈利方式仍然是吸引流量赚取网络广告费用。但利用目标客户的体验经济模式可能会成为将来博客网站发展的方向。

4.视频网络公司。根据iResearch艾瑞咨询最新出版的《2009中国网络视频研究报告》,B2B和B2C是网络视频产业的两种基本商业模式。B2B模式对版权资源拥有程度要求高,适用的网络视频运营商较少。主要是各类拥有版权内容的公司,其把内容出售给视频网站利用互联网渠道进行视频内容分销。而B2C模式目前使用的范围更广泛,是最期待创新的一类模式。它可以分为以版权内容为核心的基础模式和以UGC内容为核心的衍生模式。版权内容为核心的基础模式可根据用户付费程度划分为付费模式(如用户付费点播)和免费模式(用户免费,吸引广告盈利)。目前此模式运转情况并不十分顺利,运营商在用户端和企业端都没有获得很好的收入。总之,视频网络公司一直在寻找盈利方向,现在能看到的是带来大量的流量,有了流量带来广告商的广告,获取广告收入。并可能会在将来开发出视频中夹带广告的新广告形式,获得新的盈利平台。

三、中国网络公司的网络营销盈利模式的改进

1.博客营销模式。随着中国网民数量的增长,博客将进一步普及,到2009年,中国博客用户(Blogger)将接近1亿,同比增长65%,之后博客用户的增长速度将有所减缓,中国博客市场的高速发展阶段进入尾声,成熟阶段即将来临。虽然博客存在用户体验价值、知识传播价值、网络营销价值等商业价值,但目前BSP提供网络空间及技术支持和博客用户提供博客内容都是免费的,如何通过博客盈利仍处于摸索阶段。网络广告、服务托管、企业博客、移动博客等都是博客服务可以选择的盈利模式。博客将向服务细分、市场分化和功能结构垂直化发展。博客技术形态会更加具有人性化和高效的服务性,网络整体架构会发生更加多样的变化。博客将成为普及的网络交流平台,与手机互动结合日益紧密,商务化运营模式前途远大。最终博客将推动整个传媒与出版业的变革。

2.视频搜索。艾瑞研究发现,中国视频搜索市场起步相对较晚,大部分视频搜索网站借鉴了欧美企业成功的运营模式和经验。2005年该市场还进入起步阶段,进入2009年包括多家搜索门户在内的企业采取各种经营方式介入视频搜索领域,互联网用户开始逐步接触视频搜索的概念。而良好的用户使用体验是以领先的技术产品为基础的。由于视频搜索是一种基于非结构化数据的音视频处理分析产品,世界范围内以Autonomy公司为代表,近期推出的中文电视及视频搜索网站OpenV的核心技术便采用该公司的。从该市场的盈利模式分析,艾瑞认为,企业端付费在是一种最容易实现的盈利模式。随着广告主对视频广告认可程度的不断加强,视频搜索运营商通过视频搜索为广告主提供一个全新而且精准的广告展现平台,以视频插片、竞价视频、分类视频为主的盈利模式将可能很快出现。

3.创新盈利模式。网络经济专家吕本富在谈到网络经济发展战略时,提出了网络经济发展的三个战略:“第一个我们认为高匹配战略,什么样的网站能具备高匹配力,这个网站我们认为是成立的,比如说电子商务、交友网站,它们的战略应该是高匹配战略。匹配力越高这个网站越存在。第二个是原创战略。你网络公司要存在,必定有一部分内容是要原创,这个地方不仅内容是原创的,包括组织方法是原创的,我们这里面有两个概念,一个是内容原创。像Google、百度我们认为也是原创,它信息组织方法是原创的,第三个和专一化战略相对应,叫做关系沉淀战略。你能不能建立虚拟关系在网站上,比如像校友录,把原来的关系整到网上,比如现在的一个网络游戏,通过大家游戏,大家在网络游戏上面分层,变成一种关系。所以关系沉淀战略是什么?是和专一化战略相对应,我们有三个,要么你是搞匹配战略,和我们讲的低成本战略相类似,第二个是差异化战略变成我们的原创战略,你有原创的组织方法,第三你的网站上沉淀了很多关系,这个可以是现实世界的反映,也可以是在互联网上建立了新关系,只有关系建立了后,你网上才会有联系。这就是互联网应该是什么?这里面就是我们说的三个战略。”

这三个战略是吕本富参照著名经济学家迈克尔被特提出的竞争三战略“低成本战略、差异化战略、专一化战略”而提出在网络公司发展的战略,具有指导性。未来网络公司的发展可以参照这三个战略去进行创新性发展。高匹配战略就是要建立和大家兴趣吻合的网站,大家的兴趣、爱好和网站的模式相统一,比如目前在学生中比较流行的“校内网”就是一个高匹配网站,它完全和大学生的兴趣、爱好统一了起来,所以发展很快。原创战略,就是你的内容原创或者你的形式新颖是原创。内容原创目前比较发展稳定的是“起点”一类的小说阅读网站,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写作群和读者群,同时也满足高匹配战略。关系沉淀战略是要求把现实的关系虚拟化在网络上,这样就可以形成稳定的客户群,进而形成网络经济。这三个战略基本总结网络公司发展的要求和方向,是目前网络经济发展的指南。

网络公司要不断创新,从高匹配战略、原创战略、关系沉淀战略出发建适合自己的模式,才能最终实现盈利。

结论

本文通过对国内大型门户网络公司以及专业型网络公司财务数据和盈利模式的分析和研究,总结了各种盈利模式的发展状况及网络公司对各种盈利模式采取的市场策略。网络广告、无线增值、互联网增值已成为中国大型网络公司稳固的收入来源,但大型网络公司在稳定网络广告和无线增值收入的前提下需要进一步拓展互联网增值业务,同时从多方面尝试具有盈利潜力的业务。

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它几乎时时刻刻都充满了商机,这给创业者带来了巨大的机遇,虽然大型网络公司已占据了大部分互联网市场,但很多互联网专业领域中都充满了市场机会,如本文分析的博客web2.0、威客模式。创业者可以进入目前网络公司没有涉足的专业领域,有机会成为该领域的领先者。随着网络经济的不断发展,是否盈利已经成为网络公司成熟与否的标志。从战略的角度讲,网络公司与传统企业没有太大的不同,主要目标都是盈利,盈利也是网络公司赖以生存的基础。网络公司在将网络效应带来的价值转化为收入的同时,应不断发掘互联网的潜在价值,不断探索新的盈利模式。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网络公司应把握行业规律,根据自身情况采取适当的发展战略,实现公司的长期可持续性发展。同时也希望中国网络公司能抓住新的市场机遇,获得新一轮增长并领导全球互联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海鑫.浅析中国网络营销运行中的问题,中国经贸导刊,2010,(15):92.

[2]朱蓉容.面向未来电子商务发展的企业网络营销体系构建[J].商业时代,2010,(23):47-57.

[3]黎涛.基于问答类网站的网络营销策略[J].江苏商论,2010,(7):59-61.

[4]杨湘江.B2C企业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商贸,2010,(14):89-90.

分析盈利模式的方法范文

一、现行企业价值评估方法评析

(一)现金流量折现法现金流量折现法(DCF)的中心思想是任何资产的价值等于该项资产未来特定期间内所产生的全部现金流量的现值总和。现金流量折现法是一种主观评价方法,分析结果取决于现金流和折现率两个指标,而这两个变量所需信息完全需要预测,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因此该模型的应用前提是对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做出合理的预测,在评估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影响企业未来现金净流量的各种因素,确保未来各时期现金流量的可靠计量。此外,要选择合适的折现率,也就是评估人员对企业未来经营风险的判断。由于企业未来经营过程的不确定性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对目标企业未来收益的把握和判断至关重要。

(二)市盈率法市盈率法(P/E)又称为收益倍数法,其实质是把目标企业的财务比率或指标与市场上相似企业的比率或指标进行比较,进而得出目标企业的市场价值。市盈率法是基于成熟有效市场的客观评价方法,适用于有可比对象的成熟市场企业,因此,市场法的核心在于确定合适的市盈率、市净率等指标。市盈率法将股票价格与企业效益联系起来,能直观反映企业的投入与产出关系,是企业价值分析中广泛应用的一种估值方法,市盈率法涵盖了风险补偿率、增长率、未来现金流和股利支付率的影响,具有较高的综合性。

(三)经济附加值法经济附加值(EVA)是一个企业扣除资本成本后的资本收益,即资本收益与资本成本之差。经济附加值法对企业进行价值分析的核心点是企业的内在价值由当前市场价值(COV)和未来增长价值(FGV)两部分构成。前者是对企业当前业务市场价值的度量,后者是企业未来期望增长值的贴现值。如果可以确定企业的当前营运价值,就能进一步估算出未来的增长价值,而一旦这两者的价值都能确定的话,就可以推算出企业未来的收入增长率,通过判断企业能否实现该增长率来确定企业目前的市场价值是否合理。

(四)实物期权法实物期权法的核心思想是将企业视为若干项实物期权的组合,企业的整体价值由现有价值和实物期权价值两部分组成,前者运用一般的价值评估方法进行估值,后者则采用期权思想对企业的未来获利机会和潜在价值进行评估,两者相加即为企业的整体价值。实物期权法主要借助于金融期权的思维模式和技术方法对企业未来经营过程中的选择权、投资机会等不确定性价值和经营灵活性价值进行量化,从而更好的评估决策的风险性和不确定的投资机会价值。

二、网络传媒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适用性与局限性

(一)现金流量折现法现金流量折现法(DCF)是企业内在价值评估体系中最成熟、最根本的评估方法,然而在对某些网络传媒企业进行评估时却遭到了质疑。运用现金流量折现法有两个指标至关重要,即自由现金流和折现率。由于网络传媒企业大多是高科技型企业,这两个指标的确定难度较大,同时,网络传媒企业现阶段多数处于成长阶段,净现金流量多为负数,从而导致评估者无法按一般做法,即根据企业的历史业绩来预测未来的现金流。此外,网络传媒企业的盈利模式和经营管理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造成不同评估者对同一网络传媒企业的未来预期收益率判断差别较大,从而导致折现率的显著差异。

(二)市盈率法市盈率法是企业价值评估理论中较为经典的模型之一,在网络传媒行业的评估中应用广泛,市盈率法可以直观地将企业的盈利情况和股票价格相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对企业价值的未来预期。但是,市盈率法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首先,对于亏损企业来说,市盈率根本毫无意义,即使通过将每股收益正常化也无法消除根本问题。其次,对周期性企业进行价值评估时,往往会呈现出较大偏差。最后,对于大多数非上市网络传媒企业来说,找到技术、规模等相似的可比企业,选择合理的市盈率、市净率等指标存在诸多困难。

(三)经济附加值法经济附加值法(EVA)与现金流量折现法相比,可以更为准确的衡量股东价值,因为前者是在扣除权益成本和债务成本的基础上来衡量企业收益的,而后者仅考虑了债务成本。经济附加值法与现金流量折现法的共同思想精髓都取决于企业的未来盈利能力,企业未来净现金流的折现值是企业内在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应用经济附加值法对网络传媒企业进行价值分析时,同样无法克服网络传媒企业的净现金流为负的障碍,无法根据历史业绩来预测未来现金流。

(四)实物期权法实物期权法对投资项目的不确定性、风险性以及连续性有较好的体现,能对网络传媒企业的内在价值提供另一种解释,适用于那些未来面临潜在机会、战略决策等选择权的企业进行价值评估。在网络传媒企业价值分析方面,实物期权法由于在理论界和实务界尚未形成合理、适用的通用模型,而且实物期权的种类繁多,导致在实际应用中受阻。

三、网络传媒企业价值分析方法的修正及应用

(一)理论盈利倍数模型——对市盈率法的修正鉴于对网络股未来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的良好预期,著名投行BTAlexBrown.INC的证券分析师ShaunG.Anderikopo-ulos通过对网络股的长期研究分析,在市盈率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理论盈利倍数模型(TheoreticalEarningMultipleAnalysis,TEMA)即P/E/G定价模型。

TEMA模型的前提假设是市盈率(P/E)的值由企业未来的预期盈利增长率(G)决定,通过乘数因子(G)把企业的市盈率和成长性直观联系起来,使得该模型的分析结果充分考虑了企业的内在增长性,从而更为准确的反映网络企业的内在价值。

其定价公式:P/E/G=K

即:P/E=G×K

其中:P—每股价格;E—每股收益;G—预期盈利增长率;K—市盈率对增长率的比率。

TEMA模型适用于那些相对成熟、可持续经营和高速成长的网络传媒企业。在确定企业的盈利增长率(G)时,必须认清该指标为复合增长率,需要综合考虑收入增长和净利润增长两方面因素。K值用于衡量相比于企业增长率的市盈率水平的相对数,一般情况下,K值越小说明相对于预期增长率而言,市盈率就越被低估,则股票价格就有较大的升值空间。

(二)网络传媒企业“电广传媒”实例分析根据上述网络传媒企业价值分析理论可知,现金流量折现法,经济附加值法以及实物期权法等绝对估值法的理论精髓都是将被评估企业的预计未来收益通过适当的折现率折现到当前,得出被评估企业的理论评估价值,虽然绝对估值法可以通过计算、推测出目标企业绝对性、精确性理论价值。但由于在网络企业价值评估模型中所采用的折现率、资本成本率、预测增长率等指标都带有评估者主观判断的成分,对不同的风险补偿率、利率、预测增长率所作出的估值差异往往造成分析结果的显著不同。此外,在网络传媒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多变的形势下,预测目标企业未来5-10年的盈利情况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所以对网络传媒企业“电广传媒”采用相对估值法中的市盈率法(P/E)以及理论盈利倍数模型(TEMA)进行价值分析。

(1)市盈率法的应用分析。一是“电广传媒”每股收益预测。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电广传媒”2011~2013年各年每股收益预测值,本文取各金融机构每股收益预测值的均值,计算得出“电广传媒”2011~2013年每股收益预测值分别为1.556、1.628、1.738。

二是网络传媒行业平均市盈率(P/E)预测,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上述7家网络传媒企业在2012年3月30日的平均市盈率在42倍左右,而此时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全部股票的平均市盈率是17.99,相比较而言,我国深圳证券交易所全部股票的平均市盈率是53.62。根据对“电广传媒”每股收益预测可知,2011~2013年的每股收益分别为1.556、1.628、1.738,这里取网络传媒行业的平均市盈率41.664,上交所平均市盈率17.99,深交所平均市盈率53.62三者的平均值37.758作为“电广传媒”的预测市盈率。可以得出“电广传媒”的合理价格区间为58.75元~65.62元之间。与当时“电广传媒”市价29.12相比,说明“电广传媒”的企业内在价值被严重低估,极具投资价值。

(2)理论盈利倍数模型(TEMA)的应用分析。运用市盈率法来分析网络传媒企业的股票价值时,有时会遇到一些极端情况,从而凸显了市盈率法的操作局限性。现实中,有许多企业的市盈率远高于股市的平均市盈率,甚至有个股的市盈率高达几百倍,例如国恒铁路(000594)的市盈率就高达1642.76,此时就无法运用市盈率法来预测这些股票的价值。但是,如果这些公司市盈率和企业的经营业绩相比较,就可以对这些超高市盈率的股票做出合理解释,投资者就不会再认为这类股票的风险太大了。TEMA模型正是基于市盈率与增长率之比(P/E/G),充分考虑了企业的成长性来对目标企业进行价值分析。

TEMA的定价公式:P/E/G=K,当股票估计合理时,K=1;当K1时,说明该股票的市盈率大于企业的实际增长率,则该股票可能被高估了。

根据前文对“电广传媒”2011-2013年的每股收益预测知,“电广传媒”的每股预测收益分别为1.556、1.628、1.738。根据“电广传媒”2010、2009、2008年度财务报表数据可知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长率为33.11%,综合考虑“电广传媒”发展情况,假设“电广传媒”未来3年的复合增长率为34%,当K=1时,则“电广传媒”对应的股票价格区间为52.9元到59.1元之间。

综合市盈率法(P/E)和理论盈利倍数模型(TEMA)的分析结果可知,“电广传媒”极具投资价值,其合理价格区间为52.9-65.62元之间。

参考文献:

[1]曹中:《企业价值评估》,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

[2](英)布里金肖著,周金泉等译:《网络公司价值评估——前沿观点》,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年版。

[3]孙继信、李明勇:《网络企业价值评估》,《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06年第2期。

[4]刘长昕:《网络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探讨》,《时代金融》2011年第6期。

[5]孟丽莎:《实物期权法对网络企业投资评估的适用性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年第1期。

分析盈利模式的方法范文篇12

内容摘要:本文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对股权制衡、董事会独立性与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研究。文章选取了2002-2006年度沪深两市的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指出我国的股权制衡和董事会独立性现状,并对股权制衡、董事会独立性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股权制衡可以抑制经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董事会独立性不能约束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关键词:股权制衡董事会独立性独立董事制度盈余管理

近年来,一些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盈余管理现象严重,管理者侵犯股东利益的事例时有发生,现存的绝大多数证据表明,盈余管理具有负面效应。本文从实证的角度出发,建立模型,运用回归的方法研究股权制衡情况下,多个大股东的制衡是否可以减少经理人盈余管理行为;同时研究董事会独立性是否可以对经理层发挥监督作用,有效规范他们的盈余管理行为;另外,本文进一步研究在不同股权集中度下,公司的股权制衡和董事会独立性如何作用于经理人的盈余管理行为。

实证研究

(一)样本来源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我国沪深两市的A股上市公司。研究期间为2002-2006年,由于计算盈余管理程度的需要,本文还选取了2001年披露的数据。研究的样本按照下列标准选取:剔除金融行业的上市公司;剔除研究期间内被ST、PT的公司,剔除2000年12月31日后上市并且过去亏损较为严重曾被ST、PT的公司;剔除缺失衡量董事会独立性变量的样本、剔除缺失衡量股权制衡变量的样本、剔除缺失衡量盈余管理的变量样本。根据上述标准,最终得到可用于研究的公司871家,有效观测值3484个。研究所需的财务数据来源于CSMAR数据库。本文研究运用SPSS13.0数据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二)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1.股权制衡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表1所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很大,说明样本公司的股权集中度很高,而股权制衡度在总体上比较弱。

2.董事会独立性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表2所示,样本中有约21.93%的观测值的董事会人数为偶数,我国董事会人数大于等于11人的占33.87%,公司董事会规模不合理且略显臃肿。

(三)回归分析

1.变量定义及说明。在盈余管理回归模型中,调整后的总体应计利润为因变量,用TAt/At-1表示,自变量有3个,分别是(REVt-RECt)/At-1,PPEt/At-1,IAt/At-1,用于计算盈余管理回归模型因变量和自变量的变量如表3所示。

在总体回归模型和分组回归模型中,盈余管理程度为因变量,用DAt来表示,可以通过盈余管理回归模型计算得到;自变量有2个,控制变量有3个,分别是独立董事比例,股权制衡度变量,资产总值,总资产负债率,盈利能力,如表4所示。

2.假设提出:

假设1:股权制衡与盈余管理水平负相关,可以对经理人发挥监督作用,制约盈余管理行为;

假设2:董事会独立性与盈余管理正相关,独立董事的监督作用没有得到发挥,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掩饰了盈余管理行为。

3.模型介绍及使用:

盈余管理回归模型设计。本研究参照了扩展的琼斯模型,并做了一些改动,得到盈余管理模型表达式为:

(1)

α1、α2、α3、α4为系数,由以下模型在整个样本进行回归得出:

(2)

本文用修改后的扩展琼斯模型计算研究样本的盈余管理程度。可由公式(1)、(2)计算得到:

(3)

总体回归模型设计。求出盈余管理程度(即操控应计利润DA)后,本文把该值作为被解释变量,研究股权制衡,董事会独立性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性。因此建立了1个总体回归模型来检验假设:

分组回归模型设计。本文利用总体回归模型整体地分析股权制衡、董事会独立性与盈余管理关系后,还分别分析了当观测值存在股权强制衡、股权弱制衡和股权缺乏制衡时(即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小于20%,大于20%小于40%和大于40%),股权制衡,董事会独立性和盈余管理的关系。

实证研究结果分析

(一)盈余管理回归模型分析

从统计学上看,如果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超过0.5,以这些自变量进行回归就有可能引起回归方程中的多重共性问题,会对回归结果造成影响。表5中列示的各自变量之间的Pearson系数来看,各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均远小于0.5,达到线性回归要求,说明样本数据符合线性回归对自变量之间相关性的要求。

从表6回归模型的结果看,回归等式的F值为46.306,P值为0.000,显示自变量的全部线性组合对预测因变量有用性较好,能对因变量作出很好的解释;另外,回归系数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该操控应计利润估计模型所设置的自变量都能显著解释总体应计利润,证实该操控应计利润估计模型的有效性。

从表7回归模型的结果看,回归等式的F值为3.603,P值为0.003,显示自变量的全部线性组合对预测因变量有用性较好,能对因变量作出很好的解释;自变量回归系数都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该模型所设置的自变量能显著地解释盈余管理变量,同时证实该回归模型的有效性。

(二)实证结论

结论1:从表7看,股权制衡度与经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在0.05水平显著负相关;董事会独立性与经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在0.1水平显著正相关。

结论2:从表8看,强制衡下,股权制衡和盈余管理间的关系并不显著;董事会独立性与经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在0.05水平显著正相关。

结论3:从表8看,弱制衡下,回归模型的P值是0.241,F值是1.349,表明模型不显著,证实该回归模型无效,说明由于公司内部各大股东间无法制衡,没有一个权力足够大的股东来监督经理人的盈余管理行为。

结论4:从表8看,缺乏制衡下,股权制衡度与经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在0.01水平显著负相关;在股权缺乏制衡时董事会独立性和盈余管理间的关系并不显著。

结论

目前,学术界用于衡量盈余管理程度的模型有三个,本文所使用的模型是在修正Jonse模型的基础上扩展得出,而这个模型是国外研究学者针对本国的具体情况提出来的,虽然该模型较权威且在我国被广泛应用,但在解释我国具体情况时并不理想。另外,度量股权制衡和董事会独立性的变量有很多,本文经过反复比较,只是分别选择了与盈余管理程度显著性较强的两个变量,排除了其它显著性不强的变量;而且样本数据选取不够全面,研究时没有对所选的样本进行更细致的分类,这些都是值得在以后的研究中深入分析考证。

参考文献:

1.佟岩.控股股东与盈余质量―关联交易利益流向的传导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工作稿,2006

2.王立彦,王婧,刘军霞.内部监控双轨制与公司财务信息质量保障―从案例解析看监事会制度和独立董事制度孰为有效[J].审计研究,2002(6)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内控合规与风险管理的关系范例(3篇

    - 阅0

    内控合规与风险管理的关系范文关键词:内部控制法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整合体系建设我国内部控制建设工作已经如火如荼的开展了几年,笔者结合在企业和咨询公司的工作经验,针对.....

    内控制度培训范例(3篇)

    - 阅0

    内控制度培训范文Abstract:Thispaperintroducesanadvancedtrainingmanagementphilosophyandproposestrainingqualitycontrolmodel,byanalyzingthecommonthreemajorerrorsinth.....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