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阅读教学设计范例(12篇)

来源:收集

历史阅读教学设计范文

一、立足课标,明确定位

历史与社会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历史与社会是以能力目标为主导组织教学的,也就是说教学不应过多考虑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要突破学科体系之间的界限,注意学科之间的合理渗透融合。《历史与社会》不是一门孤立的课程,需要与其他学科相联系,需要用其它学科的知识来辅助教学。如历史上的一些故事有着很强的可读性和教育性,而这些历史故事常常以阅读卡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教学实践也证明,在课堂上采用讲述历史故事的教学方法,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历史与社会》不只是历史与社会课,还包括地理、哲学、文学、艺术、经济等,甚至一些理化学科的自然常识。但是,由于教材正文内容的限制,许多与其他科目相联系的拓展性知识纳入了阅读卡的范围,而很多时候,这些不起眼的知识恰恰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阅读卡对于教材正文应是一种辅助拓展的功能,在教学中需主次分明地进行施教。

二、突出特点,拓展功能

新教材中频繁出现的阅读卡已然成为了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时代背景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对拓展学生的视野更是大有裨益。总的来说,阅读卡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的特点。

一是内容的广泛性。通过观察不难发现,历史与社会教材中阅读卡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从巴尔扎克小说《高老头》对贵族没落窘态的描写,到“四书”“五经”与八股文中对其具体内容的讲述;从物种起源所反映的科学的世纪,到流水线生产为特点的工业革命的新阶段,再到新型通讯工具和交通工具的发展;从不抵抗政策到台儿庄保卫战、全民族抗战……这些来自阅读卡的内容无不体现了其覆盖面的广泛性。

二是历史内容的主导性。由于历史学科久远性的特点,教科书在讲述历史的过程中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使用了大量的根据历史文字资料描述和考古数据推测而形成的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还原。历史往往是从现实入手的,因为我们都是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个体,与现实社会的接触更直接更感官,在这方面,在教材中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讲述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也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

三是社会性。历史与社会教材中阅读卡更多地融入了社会发展的元素,这是与传统的历史教材相区别的一点。历史是社会发展的总和,是丰富多彩的。正因如此,教材也应多角度地去找寻历史,从历史的斑驳中看到社会的变化。只有融于社会发展中去学习历史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价值所在。因此,关注社会现象更有利于发挥历史学习的价值,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阅读卡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主要有三方面的功能,即传达历史信息激发学生兴趣的功能、帮助学生形成历史表象深化知识理解的功能和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创新精神的功能。重视阅读卡的功能,探究如何让学生学会自主解读历史信息,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和观点,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阅读卡的教学价值。

三、联系中考,有效教学

对于阅读卡的教学,老师们有很多不同的意见。很多人将阅读卡看作是教材正文内容的补充,因此在教学中只是一笔带过,甚至出现只字不提的情况,这无疑是一个误区。笔者认为,阅读卡作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位置、内容和详略的安排,大多是结合实际课堂教学过程而设计的,且相当一部分已成为了考试的难点。

以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教材为例,阅读卡中涉及的新航路的开辟、八国联军与《辛丑条约》、南陈北李、中共“一大”的会址、第一次国共合作及遵义会议等内容,在各地中考试卷及期末试卷中频繁出现,这些内容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已等同于教材正文。而另外一些阅读卡的内容,如鸦片的危害、北洋政府、巴黎公社等则作为对教材正文的时代背景出现,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教材中的有关内容,增强对历史知识的认知。

结合近几年中考试卷,阅读卡的内容在考试的材料题中常常以材料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如2012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社会思品(绍兴市卷)中,综合题22题中的材料一和材料二给出了中法两国国歌的歌词片段,其中一个问题是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历史知识,对部分歌词加以解释。翻阅教材,可以发现这两则材料都在课本中以阅读卡的形式出现,分别是“忘我献身的法国公民”和“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补充材料。

由此可见,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阅读卡中所包含知识背景有一定程度的认知理解,那么在考试中就可以大大减少紧张感,便于更加从容镇定地应对考试。

四、归纳总结,优化策略

笔者从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教学建议、阅读卡的特点和功能及其与中考的联系出发,总结归纳出阅读卡的有效使用策略,主要是以下三点。

第一,教师在教学准备中要重视对阅读卡的研究。学生阅读,教师先行。教师必须对教材中出现的阅读卡内容加以研究,对与知识点有密切联系的阅读卡进行一定的探究和教学活动设计,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和提高阅读卡的使用价值。

第二,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融合阅读卡的历史性和社会性。作为一门以历史学科为中心的综合性课程,历史性与社会性兼具的阅读材料更符合综合课程的要求,教材中大量通俗易懂的语言描写便是教材社会性的体现。

历史阅读教学设计范文篇2

一、学会阅读方法

1.圈画批注的方法

即对课文中一些重要知识、不理解的地方、感受深的地方圈点标记,做些批注。这样不但能调动起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而且能使阅读内容重点突出,一目了然,便于理解和记忆。在复习时,这些圈画批注还起着辅助阅读的作用,能迅速唤起对旧知识的回忆,增强复习效果。例如学了“文艺复兴”后,可在书上注出其起止时间、兴起前提、指导思想、实质、代表人物、意义等。

2.深究阅读法

有些学生看书容易一带而过,流于形式。因此要求学生阅读历史课本要咬文嚼字,深入分析,仔细斟酌,反复推敲,力求深刻理解。例如:当学生阅读到“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在世界许多地区展开,美国、德意志、意大利、俄国和日本等国家通过不同方式,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时,可以问学生:句子中“不同”表现在哪里?为何会有这种不同?由此突出了各国的特点。

3.质疑阅读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想鼓励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着力点就应是“问题”。没有问题的教学,就不会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多少痕迹,更不会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开始时学生可能不习惯思考,不会提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主要围绕以下方面进行质疑:首先,在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设计问题,课上师生共同解决,逐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认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其次,对老师在教学中出现的某些问题提出质疑。教师是“权威”,但教师的话并非句句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教师个人知识能力及认识的局限性,他们在教学中出现错误是在所难免的。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提出质疑,通过师生交流甚至争论解决问题。再次,对相关学习参考资料、练习题提出质疑。当前各种教学参考、学习辅导资料、习题让人目不暇接。第一,要求教师慎重选择;第二,也对学生提出了分析鉴别能力的要求。即使是“权威”的课外资料,在学习和使用中也会经常出现某些问题和矛盾,如辅导资料与教材有矛盾或不同的参考资料有冲突,而习题的答案更是存在种种错误。学生在使用这些资料时要学会发现问题并提出质疑,通过教学交流寻求解决,等等。

4.操作阅读法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总是与感情经验直接联系在一起的,而动手操作是建立和再现感性经验的主要手段。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时,边操作,边观察,边思考,有利于激发他们在历史学习中积极向上的意识,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活跃了思维,而且巩固深化了其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掌握。例如:根据教材专门设计一些需动手做一做的活动,以培养和锻炼学生在收集和整理素材、设计和绘制图表、撰写分析报告,以及运用电脑进行多媒体制作等方面的动手能力。在这样的课堂上,老师只是一名忠实的听众和简评员。三尺讲台不再是老师一人的天下,而是学生尽显才华的舞台。相信学生,让学生放手去做,你就会为他们在活动中迅速地成长起来而惊叹。但教室的空间也是有限的,教材仅仅是一个载体,教师的任务是要用“活”并超越教材。这尤其需要与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就需要让学生走出教室,让学生积极地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增长才干。

二、掌握阅读内容

1.读目录

目录是全书的缩影和提纲,纵览目录,思其所云,构成轮廓,可初获印象。如果把目录比作一根“链条”,章、节就是“链条”上的重要环节,环环相扣,安排紧密。抓住这根“链条”,就能掌握全书的总体结构和基本体系。

2.读课文

阅读课文是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途径。课上教师出示预先设计的阅读提纲,提出明确的要求,组织学生阅读。这种方法学生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过程。等学生慢慢接受后,再让学生自己制定出阅读提纲,这是读课文的关键一环。

3.读插图

历史插图如人物画像、人物活动、历史文物、名胜古迹等,能生动具体地补充和说明教科书的重点内容。学习时要注意辨别插图的特点,分析插图的结构,掌握插图的要点。学习中应做到有图必读,有图必识,有图必析,以加强形象感。

4.读练习

历史阅读教学设计范文篇3

【关键词】解析史料;分析能力;阅读能力;基本方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历史学科考试和测试的形式和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经越来越注重考试和测试的有效性。材料分析题则成为历史考试,特别是中考历史试题中的主要题型,而大多数的学生在作业和考试中出现问题最大的,恰恰就是材料分析题。,而脱离史料和史实的传统问答题已经看不到了,材料分析题则成为历史考试,特别是中考历史试题中的主要题型,而大多数的学生在作业和考试中出现问题最大的,恰恰就是材料分析题。结合我个人的教学经验,现就如何培养学生解析史料的能力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历史教师应在史料的掌握与运用上多下功夫

史料分析能力是学生上好历史课学好历史的一个重要能力,也是当前高考重点考察的能力之一。要想提高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应该说很多历史教师在史料的掌握与运用上都是有所欠缺。因此,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平时应当注重对重大历史事件史料或典型的史料进行收集和整理,多归纳,多总结,我们运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因此,若能在史料的掌握与运用上多下功夫,那么,对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都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把史料教学法作为基本方法

在教学中,历史教师要按历史教学大纲或历史课程标准介绍相关重要的史料,引导和启发学生“再现”历史情景。而中学生缺乏历史知识,首先就表现为占有的史料少,了解的史实少,离开老师的指导,要学生自己去积累史料,掌握史实,难度很大。因此,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史料和史实的运用,引导学生选择史料时应注重史料的可靠性、典型性、全面性。并让学生多看图片,多读一手资料,使枯燥的历史课变的鲜活起来,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

三、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传统教学方法以讲述为主,教师对教材进行详细的剖析,归纳出条理清楚的教材要点,使学生几乎变成记忆的工具,从而导致学生阅读能力低下,更谈不上其他能力。这违背了人的最基本能力就是阅读能力这一现代教学观点。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在历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因为历史教材本身就是很好的阅读材料。我们可以通过先由教师带领学生共同阅读分析教材,过渡到教师列出简明的导读提纲,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理解材料。最后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自主分析归纳出教材提纲。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对理解和解答材料解析题也是大有裨益的。

四、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解析史料的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注重培养学生对材料解析能力。问题教学法也是我们教学中常用的,教学中可以精心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和资料,经过阅读、思考并简要的回答问题,锻炼学生最大限度的从史料中获得有效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材料中获得的有效信息与所学习的知识点相结合,去解决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通过不断的练习与强化,来培养和提高学生解析史料的能力。

五、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历史材料解析题的基本方法及解答技巧

材料解析题是一种富有历史学科特色的主观性试题,目的是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从未学过的历史资料中发现、获取和整理有效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由此形成相应的认识、评价等解析问题的能力。因此,答题时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根据设计的问题去阅读材料内容

在阅读材料时,要注意读全,不能忽视材料的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这些说明性文字,它们往往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背景、作者及其身份等信息,能给考生提供某种暗示和引导,是考生琢磨材料的重要因素,应该给予足够重视。

(二)是阅读时要边读边想边找

要从材料中提取重要信息,并判断这个信息和我们学过的什么历史内容有关,为下一步做下面的解题做准备。只要我们平时的基础知识有足够的积累,做起题来就不难了。

(三)组织答案

历史阅读教学设计范文篇4

关键词:网络多媒体中学历史阅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6-0135-01

中学历史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不应局限于对历史、人物、事件的教学,还应渗透其阅读教学,使学生从中学历史的学习中获取对阅读有益的方法,以此推动历史教学中的阅读学习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向能力培养与创新能力培养过渡。而网络和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一方面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地向学生传授学习必须的知识和内容,另一方面还能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拓展、补充与延续,帮助学生实现历史阅读教学中的文章再现,为阅读教学特别是阅读中的范文学习提供强有力的知识保障。那么,如何发挥网络与多媒体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呢?我们的体会是:一要用,二要精,三要针对性强,以动态的感官实现对理性知识的理解。

1着眼未来,充分发挥网络和多媒体在中学历史课堂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现在的学校,基本上实现了网络教室化,即班班教室内有网络链接,多媒体教学设施齐全,音响及辅助教学设施也基本普及,为历史教学中的阅读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以往那种教师带领学生阅读课文、回忆与分析文章,然后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课文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落伍,伴随而来的是网络与多媒体教学,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电脑进教室、网络联天下、知识纵横联结,师生共同研究学习的目标。

多媒体在中学历史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一是将中学历史课文中的文章,通过网络资源和教师的动手转化为电子文档,赋予历史阅读教学以新的内涵。电子文档的建立与应用,不仅方便了师生共同对课文进行分析与阅读,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形式激发了中学生阅读的内在动力和学习兴趣,引导中学生通过有形的课文发现无形的内涵,实现历史阅读教学中的发现式教学,创新中学历史阅读模式。二是将电子文档与同背景影视资源进行链接,给中学历史的阅读教学赋予以新的载体,给学生的历史阅读以美的享受,间接或者直接地进行综合素质教育。三是选择与课文相对应的背景影像资料片,通过课前和课后的时间播放给学生,一方面对阅读的内容进行拓展,另一方面强化对学生的阅读训练与阅读理解,进行历史教学的阅读无缝链接,促进中学历史阅读教学向立体化、多层次、纵横联系的方向发展,改革中学历史阅读教学。

2精心设计阅读素材,推进中学历史阅读教学向深层次方向发展

中学历史教学中,向学生提供的学习素材只是课本,而课本的局限性很大,大量的历史知识、事件、人物乃至文献资料、影视作品,如果历史教师不去挖掘,学生是很难得到的。因此,在中学历史阅读教学中,我们首先要积极研究与钻研教材,在认真学习教材和教辅材料的基础上,通过网络选取与学习有关的内容,通过网络、多媒体传达给学生。

例如,事件是中学历史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中学生历史素养,强化内涵教学的一种集中体现,如果我们的教学就课本内容而教,不去开拓教材之外的内容,不仅学生学起来感到无味,而且课堂也十分沉闷,甚至有的课文学生学习之后,只有记忆的内容没有理解与综合应用的能力。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在教学时,一是做好对学习内容的交待,通过网络和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与作者意图、背景、社会环境有关的资料,让学生体会作者的真意;二是围绕课文选取理解的相关内容,特别是影视资料、教学资源和新闻等,让学生体验学习内容的环境与带来的效果,唤醒学生阅读的内在动力与激情;三是通过网络和多媒体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去领略风土人情,欣赏自然环境,感知人文风情,帮助学生加深阅读课文,实现教学的外延化体现。

“历史背景—课文阅读—网络资源影视—组织讨论—事件”,这种循环的教学模式,既是对阅读教学的理解与应用,更是阅读教学的拓展与分化。

3以网络和多媒体为主体,强化中学历史阅读教学的针对性教学

中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时期,尽管中学历史阅读教学十分重要,但不能将教学的重点进行偏移,中学历史教学的重点,仍然是事件、人物和历史背景,是让中学生初步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为后续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因此,阅读教学中的素材、资源、影像资料等,必须具有针对性,具有启发和教育意义,具有强烈的震撼力。

例如,在进行历史人物教学时,我们不仅仅是将人物的事迹、时代、背景等交待给学生,重要的是将人物的思想、影响力和时代的召唤统统传授给学生,这是历史教学的必然,也是历史教学的特色之一。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强化阅读教学的针对性教学,要把历史阅读教学的针对性作为教学的重点。为此,我们是以网络为重点,发挥网络、计算机的主体作用,将历史学科中的人物、事件、背景和影响力等内容一一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阅读学习,提高其历史教学的内在动力。

历史阅读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阅读;问题设计

高中历史课堂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体现。历史课堂阅读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师为了特定的教学目标,按照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阅读,更好地学习历史。

一、历史课堂阅读设计的必要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基础教育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而由于高一学生历史知识储备有限、认知水平较低、学习方式单一,这种能力立意上的局限性和课本现状形成了强烈反差。

鉴于此,课堂阅读关系到学生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的知识理解,为了优化学生理解,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教材图片、引文等资料,培养学生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与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意识,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概述历史规律的一般方法,培养分析历史的能力和学科人文素养。

2.有甄别地选用课外资料。通过课外素材的补充,可以有效弥补教材在史料呈现上的局限性,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最终达到丰富课本内容,让学生参与课堂、掌握知识、探求方法的目的。

3.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适当地拓展素材,可以改变教材过于精炼而带来的语言枯燥和表述僵化等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拓展学生的逻辑思维。

4.引导学生重视国学文化。由于网络、电视等媒介冲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不够,导致很多学生不了解甚至误解中国历史。面对这种情况,作为历史教师,应该担负起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俗话说:“文史不分家。”在历史课堂上,尤其是在学习中国古代史的时候,适当地增加国学文化,对于增加学生的文史知识、提升文化素养、传承优秀民族文化,都有很大的作用。

二、历史课堂阅读设计实例说明

历史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学习历史,离不开人、事、物这三个核心因素,学生必须知道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物,引发了什么事件,为什么会有此事件发生,事件的发生有什么样的影响,这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可以总结为“三核心六要素”。在这六要素的学习中,需要掌握历史史实、历史概念、历史线索、历史规律。

以人教版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为例,这一课涉及的内容时间跨度大,知识庞杂,概括性强,政治制度理论性较高,但由于史料匮乏,课本引用的材料由于受教材本身的限制只能是断章取义,导致学生难以理解。所以,在学生学习课本知识的前提下适当地拓展课外阅读是非常必要的。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讲解汉初郡国并行制度的时候,可以展示材料并提出问题:汉初为什么会出现郡国并存的现象?让学生根据所给四则材料来寻找答案,然后指出四则材料依次体现了历史“是什么”(史实)、历史“为什么”(原因)和历史“怎么样”(影响和对策)的规律。

材料一:著名学者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论及西汉的统治政策时写到:“新朝代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权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有些地区秦朝所设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

材料二:《汉书》中写到“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之败,于是剖裂疆土……尊王子弟,大启九国。”

材料三:柳宗元《封建论》中写到“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

材料四: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中写到“知封建(指分封制)之弊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以上材料设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学生在阅读材料、梳理设问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汉承秦制,实行郡县制;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的原因是秦亡的教训和巩固中央政权的目的;说明了汉统治者在吸取前朝(周朝)统治教训时,矫枉过正,出现了王国问题;郡县制度的实行也存在弊端。

然后结合课文导言和教材第一、二、三段的阅读,学生就能理解为什么汉景帝要平定“七国之乱”和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中央与地方这一矛盾的发展演变,是整个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以上四则材料的补充,让学生充分理解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内涵,这对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政治制度的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

如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精读教材,研读材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是一个发展演进的过程,人们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认识也是逐步深化的。所以,不同时期的人们对历史事件的认识也会因其所处的历史时期、阶级立场不同而产生差异。在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运用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发散(纵横联系,由此及彼)、聚合(去粗取精,由表及里)、辩证(注意两点,突出重点)等几个重要的思维方法指导他们自己得出历史结论。要让学生清楚历史知识是有联系的,通过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自己构建出历史课文的体系和结构,避免学生产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误解。

高中历史是一门研究和探求真理的学科,所以课堂阅读就显得非常重要。新课改要求,我们要从以前“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就必须强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关系,而课堂阅读设计是营造这一关系的有效途径。

通过课堂阅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改变之前只是被动地、机械地接受老师讲授知识的局面,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且,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要适时地点拨、因势利导,鼓励对教材或前人的观点提出质疑的学生,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索规律的热情。

历史阅读教学设计范文篇6

【关键词】历史阅读兴趣阅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41-02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生的主体性得到进一步的重视,使学生学会学习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就历史课而言,学会学习的基础是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因为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理解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都离不开阅读能力的培养。同时,随着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培养阅读能力有利于学生获得各种新知识和信息,从而为提高学生今后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本人有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只注重方法的指导,却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兴趣是形成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选择学生最容易产生阅读兴趣的方法。

(1)精心设计问题由学生解答。在课前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既有启发性又有实际性和迷惑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教材对照问题思考解答,当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解决问题时就获得了成功的喜悦。经常如此,阅读就会成为学生的一种积极的主动的行为,阅读兴趣就会大增,同时还可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课内外相结合培养兴趣。历史课本由于篇幅所限,很多问题不能深入叙述。在每节课中可以结合课文介绍一些学生熟悉的课外历史知识如影视、小说甚至野史等,指导学生在课文中或其它的历史读物中了解相关知识。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也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习贵在提出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自我意识强,喜欢独立思考的特点,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动脑思考,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阅读质疑,不仅极大的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还培养了能力,提高了历史的素养。

二、注意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

历史的阅读能力培养,要突出历史学科的特点,那就是要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如果不强调这一点,很可能学生就抓不住历史阅读的中心了。

(1)认识并掌握历史的基本结构。人类社会是一个渐变的发展过程,许多看起来孤立的事件之间却有必然的内在联系。因此必须把历史发展过程看作一个整体,而且是动态的整体。在教学中教会学生认识知识的结构体系,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纵向线索和横向联系,明确每一历史事件在历史发展全过程中的特定地位。可以指导学生自己制作知识结构表格,理顺知识纵横联系与层次关系。通过掌握整体知识结构,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不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整体的,动态的、有联系的,使知识的认识水平能够由表及里逐步提高。因此,掌握历史知识结构的阅读,能够有效地促进有意义学习,增强学习兴趣,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2)以掌握历史重大事件为中心。历史记载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它是由无数的历史现象、历史事实组成的,是历史的客观存在。记忆并掌握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是历史阅读的基本活动内容,占去学习历史的大量时间。如何掌握历史的重大事件呢?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历史事件都包含有原因、经过、结果、影响(意义)四个部分。历史事件的原因往往和同时代的其他事件相结合。历史的经过又分为时、地、人、事四个基本要素,也就是历史现象或事件的发生时间、空间、重要人物、基本过程。这四要素是历史事件的精髓,记忆与表达历史事件必须牢牢抓住四要素,做到对事件掌握的准确、精要、完整。摒弃逐字逐句、整段整章地死记硬背课文的陈旧阅读方法。结果和影响要在阅读的基础上理解并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

(3)了解历史学习的基本理论武器。历史的史料非常多,各种观点都有,因此如何分析判断历史问题成为阅读中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教师要教会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即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观点,并指导学生运用理论武器去观察、思考、解决历史问题。

三、指导学生历史阅读的方法

阅读也是一门科学,虽然语文课有教学生阅读方法,但历史阅读的方法与语文又有所区别。因此平时要花时间指导学生如何阅读。

(1)教师的阅读示范作用。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有一个过程,教师在授课中应该根据学生特点因势利导。讲授新课时,教师作阅读示范,通过反复强调和实践,逐步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如:应该如何从章节目录阅读到子目录,如何弄清章、节、目之间的关系,最后掌握整体知识结构;如何找出每个问题的关键语句、段落;如何认清哪些是史、哪些是论;如何掌握事件的原因、过程、结果、性质、影响等等。

(2)教会学生做好阅读笔记。笔记由三部分构成,即书上划符号、书旁写评注、本上写笔记。第一节历史课就应向学生提出阅读笔记的具体要求,如需备有红笔或彩色笔专门用来在课本上勾划各种符号。符号可统一规范化,如一般常用的重要语句下面划线。必须准确记忆的用双实线表示。写评注即阅读时在课本的字里行间、四周空白处做解释写评语。在书上作符号写评注可以使同学阅读时思想集中,提高效率,加深印象,方便记忆。

(3)抓住历史关键词和历史概念。关键词和历史概念本身就包含了许多要素,抓住这些要素就能准确、全面地理解该知识点。如:“新思潮萌发”,包含三个要素:一是思潮:思想潮流而不是其它潮流;二是思想的特点是“新”而不是“旧”;三程度是“萌发”而不是发展或广泛传播。再如:“早期维新思想”,“维新”点出了其性质,与原来思想有差别;“早期”点出了发展程度依然较低,尚不成熟。等等。这样分析就能准确把握本知识点的内容要点,从而有利学生了解所阅读的历史知识。

历史阅读教学设计范文篇7

关键词:建立与实践;语文学习自主性;主观能动性;成功和自信

一、关于新型评价方式

语文课外阅读成长记录袋是指收集和记录学生自己、教师或同伴做出的有关课外阅读评价的材料,学生的作品、反思,还有其他相关的证据与材料等,以此来评价学生课外阅读和进步的状况。课外阅读成长记录袋可以说是记录了学生在某一时期关于阅读的一系列成长“故事”;是评价学生阅读进步过程、努力程度、反省能力及其最终发展水平的理想方式;是记录学生阅读成长史的档案;是阅读过程中各种与学习者学习相关的资源反映和影响学生阅读成长过程的证据的累积。

二、课外阅读成长记录袋建立的亮点

1.封面的设计

我对学生制作的课外阅读成长记录袋要求有一个首页封面和四个主题封面。首页封面要求注明作者姓名、班级、指导教师、创建日期以及能够展现自己个性的图画,主题封面要求把自己阅读的文章按照历史经典、时代热点、社会焦点、做人要点去划分,并要求配以恰当和谐的图画。从学生呈上来的作品来看:封面设计五彩缤纷,画面丰富,主题鲜明。可以说,学生的选材丰富多彩涉及方方面面,他们对社会、对时代的关注远远超越了课本,超越了自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2.阅读内容的选择

学生在选择书目时,大胆猎取了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如《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儒林外史》《斯巴达克》等)、现代名著(《骆驼祥子》《繁星》《春水》《平凡的世界》等)、历史作品(《上下五千年》《史记故事》《清史演义》《隋唐演义》)、外国经典名著(如《汤姆・索亚历险记》《大卫・科波菲尔》《法老的诅咒》《海底两万里》《昆虫记》等)。在社会焦点主题中,关注的内容有(中国河流警钟长鸣,小学生上奥数学费比上三年大学学费还高,“两会”十大热点,看中国传统文化变化,北大院士向同行发出挑战,动车事故,新闻联播改造,“小悦悦”事件引发的思考,房价上涨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等)时代热点中关注的内容有(稳定物价严防通胀,中国贫富分化问题,微博时代我们怎样辟谣,中国职业女性生态状态调查,世园会对中国的影响,赢在路上)做人的要点中关注的内容有(爱的教育,商鞅立木,伊索寓言,意林,名人传,活出自己的99个智慧)。

3.主题活动的表现

(1)课本剧

在我们的课题展示活动历史经典单元中,我们班的学生选取了春秋战国的故事《晏子使楚》作为题材,以课本剧的形式表演在古典音乐的陪衬下成功完成。参与演出的学生有11人,经过精心的编排,刻苦的训练,运用特地租来的衣服和道具,在20分钟的时长中再现了春秋战国时的历史画面和晏婴无与伦比的机智,那种对经典的感悟与体验,对历史的崇敬与尊重让所有的观者看后赞不绝口。

(2)辩论赛

在社会焦点的单元展示中,我们班的学生抓住了目前正在上演的如火如荼的辅导班问题,在纠结和矛盾中思辨社会焦点,最后他们向中国教育体制发出了尖锐的质疑和呐喊:辅导班让我欢喜让我忧,考奥数奥语谁之过?教育资源何日公平?深刻的主题,精彩的辩论,唇枪舌剑的交锋,留下的却是让人不尽的思考。

(3)读书交流会

经过这次读书活动,我改变了自己囫囵吞枣的读书习惯,而且在读书时会思考:作者为什么会这样写?他(她)当时在想什么,这样写对作品有什么好处?(王xx同学说)

我养成了每天读书的习惯,并学会了在书上做批注,写读书笔记,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刘xx同学说)

三、课外阅读成长记录袋建立对学生语文自主性学习的引导作用

1.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观能动性

这种评价方式十分重视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参与,而且这种参与并不是教师牵着鼻子走,学生成了作品设计、选择课外阅读主要内容的一个决策者甚至是主要决策者,教师只需给予意见或者建议。在利用课外阅读成长记录袋学习时,学生可以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同时也可以给予同伴作品一定的评价和欣赏。

2.大大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

学生在制作课外阅读成长记录袋的这一实践过程中,进行自主搜集阅读资料、整理阅读资料和相关的作品设计制作,进行自我管理,为自己确立目标。并且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对自己阅读的自我监控意识,对自己的语文学习建立负责意识。

3.使学生获得强烈的自信心和成功感

课外阅读成长记录袋的实践活动,满足了小学生喜欢参与的心理,为他们创造了一个宽松、愉悦、公平的评价环境,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填写设计阅读资料袋的材料,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积累阅读知识,建立只属于自己的课外阅读成长记录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地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获得成功的喜悦,自信心不断增强,从而越发喜欢语文学习。

历史阅读教学设计范文篇8

一、多阅读,提高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阅读是人类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多阅读、会阅读在学生的学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学生只有多阅读、会阅读,才能从教材上获取更多的有效信息,才能读清题意。读不仅仅是语文学科的事,而是所有学科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被剥夺了读的权利,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全部是经教师细细“咀嚼”过的。这样的教学使得学生脱离了教材,不利于学生提取信息、分析信息能力的提高,学生所学到的只是现成的结论型知识。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历史能力与教学效率,阅读是第一步。我们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来提取相关的信息,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培养阅读能力,提高分析信息、整理信息能力的最佳途径,会让学生受益终身。因此,在教学中我总是为学生的阅读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有机会与教材“零距离”接触。当然,我们不能让学生漫无目的地进行阅读,而应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或者让学生通过阅读来总结知识点。

二、勤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由此可见,思考在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学习的结果不是看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而是要看学生通过主动思考,真正理解与掌握了多少。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化为主动的知识构建者。”而要实现这一角色的转换,非常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这样才能实现由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式教学,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促进学生历史综合能力得到提升,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让学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我们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学生进行阅读时,既要让学生立足教材,以教材为本,同时又要突破教材,跳出教材的条框限制,对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的思考。因此,教师要学会“留白”,要抓住一个个教学契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思维,引导学生自己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而不是直接将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从而让学生在不断思考中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善交流,促进教学有效互动

教学是一个多向互动与交流的过程。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不是单一的教者,学生也不是单一的学者,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角色是互相转换的,教师应与学生组成共同的学习体,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将教师的一言堂变成了教师与学生的多言堂、群言堂。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展开积极的讨论与交流,从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开发了学生的智力,使学生的视野得到了扩展,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与学生成为平等的关系,并鼓励学生勇于挑战教材、挑战教参、挑战教师,大胆发表个人见解。教师还要以博大的胸怀允许学生的标新立异与独树一帜,要在知识的关键处、学生意见分歧处、新旧知识的联结处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交流,开展主动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在讨论与交流中达成一致见解。这样的教学环节使学生彻底摆脱了教材的限制,勇于挑战,善于质疑,摆脱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实现了学生积极的认知活动,实现了教学过程的多向交流与互动,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极大的推进作用。这正是新课改所提倡的,符合现代教育形势的要求,利于推进历史教学改革。

四、精练习,巩固学生课堂所学

我们要摆脱以往的“题海战术”,让学生从繁重的学习任务中解脱出来,为学生量身设计精而专的练习,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练习。具体来说,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了解学生的基础,分层练习。学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会表现出一定的层次性,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就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基础知识与接受规律,要体现出层次性,这样才能避免差生消化不了、优生吃不饱的问题。在教学中,我对学生进行了全面了解,将学生按好中差分为ABC三个层次,在设计练习时也分为ABC三个层次,让各层次的学生完成相应层次的练习,同时鼓励学生向更高层次挑战。这样的练习真正做到了量身定做,可以满足全体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其次,对历史各知识点全面了解,加强练习的针对性。练习不是越多越好,量多而没有质只会让学生感受到练习的繁重与枯燥,会让学生对历史学习失去兴趣。因此,我们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做到精而专,量少而质高。尤其对于一些理解性题目,我们要注重讲解其解题思路,而不是急于告知学生标准答案,要让学生学会解题的思路,知道从哪个方面入手。这样,学生再做这一类练习时,才能得心应手。

历史阅读教学设计范文1篇9

关键词:历史能力构建培养

历史学科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能力,它包含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等一般能力,也包含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的特殊能力。所有这些能力可归并为阅读理解、语言和文字表述、整理和归纳、分析与运用四大类。它们指向的目标各有侧重,其培养训练的方式也不一样。

(一)阅读是获得新知识的重要途径

历史学科的阅读不同于一般语文课,它要求学生领会教科书的篇章结构、大小子目和内在联系,哪些是基本史实,哪些是基本原理或观点。学生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通过感知,参与了观察、思维、想象分析、归纳、综合等多种思维活动。教师在指导、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时,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介绍阅读方法,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可把每个历史事件分成背景、经过和结果三个方面进行,从阅读中寻找答案。(2)指出阅读内容中的重点与难点,讲解阅读过程中学生不够明确的概念。(3)设计一些旨在提高能力的问题,帮助他们通过阅读去进行思维、分析、判断、提高阅读能力。(4)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单纯地按课本顺序看书,提高到从各个角度看;从基本史实上升到概念,最终进行理论概括。阅读能力是各种能力形成的基础。学生阅读能力的体现与提高是通过表达来进行的。

(二)日常的教学活动应贯穿表达能力的系统训练

历史学科的表达能力就是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将阅读与听讲后掌握的历史知识表述出来。表达的对象不同,其表达的构成也不尽相同。例如历史人物情况的表达要结合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活动作出概括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表达要概括其发展过程,尤其是发生的原因及带来的结果和影响。要通过表达达到再现或再认的目的,且向表达的全面、快捷、正确方向努力。训练其表达能力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首先要强化学生主体意识。教师要表现出耐心与热情,以营造课堂表达的良好环境和氛围。(2)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与练习。俄国民主主义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善于提出问题,并能逐渐增加答案的复杂性和难度,这是最主要和极其必要的教学技巧之一”。教师所提问题必须具有思考性且有一定的思维层次,即通过历史基础知识的再现上升到概念推理,分析并作出评述的思维过程。(3)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及时、准确地作出评议,这样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能正确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完整地理解和表述历史概念。表达能力是考试水平高低的直接反映,表达能力的提高又依赖于对知识整理归纳的训练程度。

(三)整理归纳是历史学习中能力形成的重要一环

归纳整理就是要求学生按类别将分散的历史知识整理成板块或线索。通过整理,从中概括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它所反映的实质内容。例如通过对中国封建社会历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措施的整理,可了解封建社会产生、发展、强盛到衰亡的历史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1)整理归类必须强调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完成,不使用现成答案,也不赞成抄袭资料,否则无益于学生能力的培养。(2)整理的类别由教师列出提纲。归类方法可按大专题进行,以便系统把握历史知识。如中国古代史可分政治改革、中央集权、赋税制度、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科技文化等专题作知识归类;中国近现代史可按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进行归类;世界近现代史按国别史、国际共运史等方面进行归类。归类方法也可按小专题进行,以便从微观上系统掌握历史知识。如同一地区、同一时期发生的大事,同一目的知识等进行归类。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分类整理,让学生举一反三,学会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整理归纳线索越多,对历史知识网络熟悉的程度就越深,其能力也会同步提高,在知识的运用中就能驾轻就熟。对学生自己的归纳,教师要进行批阅或指导,及时纠正可能出现的错误。(3)整理归纳的最好形式是列提纲,或制图表。

(四)分析与运用是能力体现的关键

历史阅读教学设计范文篇10

关键词:主动性;教学方法;学法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9-0123-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9.078

S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初中历史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从历史学科的特点入手进行教学创新,不断对教学进行改进,使课堂教学能在改革的浪潮中取得显著成绩,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设计,使他们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过程中掌握历史知识,促进他们历史知识体系的不断完善,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一、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负责历史知识点的讲述,在被动的学习状态中,学生的思维不活跃,他们不能通过思考构建已有知识和新知识的联系,掌握的知识点都是分散的,在分析历史问题时不能进行深入分析。在素质教育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对教材内容进行阅读和分析,使他们在思考过程中能把学到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找出和新知识的联系点,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内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发挥教学的组织和引导作用,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的同时,及时点拨他们的思路,让学生能在探究过程中解决各种问题,促进思维的深入,高效地完成历史知识的自主探究学习。

二、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多媒体直观、丰富的教学情境能给学生创设一个趣味性、直观化的学习环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深入分析历史知识,加快新旧知识建立联系。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多媒体对教学的促进作用,采用再现历史事件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观看掌握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经过,获得深刻的学习体验,能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知识,促进他们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运用多媒体进行历史事件的回放时,课堂教学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教材中的抽象知识形象化、立体化,学生在视觉、听觉、思维的共同作用下对历史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探究积极性,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高效地完成了学习目标,使课堂教学在多媒体直观情境下高效进行。例如,在教学《鸦片战争》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鸦片战争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在强烈的视觉冲击下体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西方侵略者的凶狠残暴,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多方面、立体化地掌握历史知识,有效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

三、设计趣味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时,可以提出趣味性的问题,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让他们把解决问题作为学习的目标和方向,积极地阅读教材中的内容,并运用已有的历史知识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有效解决问题,让他们获得学习成就感,树立深入学习的自信心。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抓住以下原则。

(一)问题要紧扣教材重难点内容

在设计历史问题时,教师要抓住教材中的重难点知识进行提问,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掌握重难点知识,系统化地掌握知识点。在重难点的大问题下,教师还要针对基础知识点提一些小问题,让学生在探究这些问题时获得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问题要具有启发性

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考虑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和他们的历史探究能力,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让他们在阅读题目之后,找到分析问题的方向和切入点,使他们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在问题提出时,教师要根据教学活动的情况合理选择时机,使问题既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又能对他们的解题思维进行启发和引导,提高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三)问题要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设计历史问题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规律进行设计,提出的问题要难易适中,使学生利用掌握的历史知识通过深入分析和思考能解决这些问题,不断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师生互动,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让学生进行独立学习时,要对他们的学习进行关注和指导,及时对学生进行启发,让他们能理清思路,在探究活动中不断深入分析历史知识,感受历史事件发生的进程,加深他们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在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时,教师要让学生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在进行方法指导时,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根据事件发生的时间进行列表归纳

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进行列表归纳,并在表中表明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结果、造成的影响等。通过列表梳理知识点,能让学生建立以时间轴为主线的知识体系,加快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分析历史问题时能快速地从历史知识系统中提取所需的信息,提高他们运用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结合地图进行教学

在历史教材中,地图是进行历史知识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识图,通过分析地图获取历史信息,提高他们的用图能力,促进他们历史探究能力的提高。

(三)结合阅读进行记忆

历史阅读教学设计范文篇11

一、营造氛围,构建良好的学习、教研生态

历史科把建设学者型教研团队作为教研组建设的目标,鼓励老师博览群书,切磋交流,努力践行既当“经师”,更当“人师”的理想。为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教研生态,我们邀请省内外专家、学者给教研组老师作专题报告,发挥专家的引领作用,让老师们了解历史教学的发展趋势,理解和认识加强学习、提升素质的重要性。我们发挥教研组骨干教师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如特级教师、首批广东省正高级教教师全仁经藏书量大,学识丰富,著述勤勉,给教研组老师树立了榜样;被称为“活图书馆”的扬幼全老师,博览群书,见解深刻,给教研组老师以积极的影响。在内外环境的共同影响下,教研组老师不甘落后,虚心好学,努力进取,形成了趣以读书为乐,安以教书为业,竞以善教为先,争以立言为荣的学习和教研氛围,大大促进了学习型教研组的建设。

二、拓展阅读,扩大视野,提升境界

历史教学博大精深,唯有掌握较为渊博的知识,才能在备课中见微知著,讲课中深入浅出,而不株守教材,囿于教参。“阅读的高度就是教学的高度”,我们勇立学校“书香伴我行”潮头,持续地阅读学习,扩大知识视野、提升教学境界。我们编制和完善《历史教师基本阅读书目》,不定期举办交流学习会,指导老师阅读学习;我们要求老师订阅基本的历史教学杂志,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定期学习、交流其中的优秀文章。我们阅读《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教师人文读本》等书籍,理解教育的本质,争当优秀教师;我们阅读《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反思中国教育》等书籍,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标;我们阅读《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国外历史教育透视》等书籍,掌握历史教学的新理念、新趋势;我们阅读《国史概要》《全球通史》《世界文明史》等书籍,掌握史学新知识、新观点;我们阅读《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等历史教学杂志,紧跟历史教学前沿;我们交流《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报刊杂志上史学研究文章,了解最新的史学研究动态。

三、加强合作,深化教研,共同提高

历史阅读教学设计范文1篇12

关键词:历史课堂阅读教学

一、整体感知,系统阅读

1、指导学生认识和掌握历史课本知识结构。每学期上新课之前就要引导学生读目录,了解课本有多少个主题,每一主题有哪几课构成。从章节目录阅读到子目录,弄清主题,章,节,目之间的关系,整体把握知识结构,找出问题的关键词句、段落。每一节历史课教学引导学生认识主栏中的“大字”是学习主要内容,必须反复阅读,认真领会;“小字”是对大字内容的展开或补充,具体生动,也应该认真阅读。此外,教材中的图像,图表和地图,为“再现”历史提供了一些形象资料,应加以注意。辅栏中的读、看、写、记、想、说、议等方面要结合实际,指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以优化学习过程。如世界历史九年级(上)第四学习主题古代文明的交融,由两课组成。这两课标题正是点明了古代文明交融的两种方式,一是掠夺战争,二是和平友好交流。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达到一定深度,除了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外,还要指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和指出历史事实、历史现象或历史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

2、指导学生认识和掌握历史知识结构的基本特征。在讲授历史课中一定要教会学生认识历史事件是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结果五大要素构成,要在阅读课文时注意把握这五要素,注意事件的主要内容或经过,注意事件的意义、性质、作用、影响、经验教训、成败原因、评价等。要指导学生抓住历史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从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民族问题、对外关系等多方面去分析解决问题。如讲授《英国的新生》,指导学生抓住英国新生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在阅读课文时注意把握革命的原因、革命的经过和革命的结果三大版块。再具体阅读革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革命开始的标志是什么?从革命经过中又认识到革命的长期性和反复性。

二、方法多样,形式灵活

学生在阅读时容易胡子眉毛一把抓,阅读纷繁杂乱,毫无重点。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和帮助,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激发阅读的兴趣,循序渐进。使学生从愿读到会读,最后上升到乐读,真正享阅读于一生。我认为初中历史阅读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四种方法指导阅读:

1、略读与速读:通读课文,大体感知教学内容,理清思路,提取和筛选信息。

2、精读与细读:体会和推敲主要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学习从多角度引导深入解读课文,进行研究性阅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精读细读才能读通读透,否则就好比隔靴搔痒,徒劳无益。

3、默读与朗读:对简单的可以让学生默读。重要的段落可以让学生朗读。既可集体朗读,又可分角色朗读。对于难懂的词,不认识的字可以及时指出和纠正。这两种读法相结合,既有学生活动,又有教师抽查,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4、提问与讨论:在阅读之前,适当创设一些难度适中的问题情景,可以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假如问题设计不当,就显得呆板、直白,索然无味,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更要让学生读出问题。教师提问之后又可将学生前后四人组合分小组进行讨论。通过相互交流,质疑启发,深化理解。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要适时、适度地参与,要鼓励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习惯。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智慧校园体系范例(12篇)

    - 阅0

    智慧校园体系范文篇1关键词:高校;智慧校园;互联网+;技术;应用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2-0030-02近年来,随着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提速,在互联网发展.....

    网络安全技术研究报告范例(12篇)

    - 阅0

    网络安全技术研究报告范文篇1[关键词]网络信息资源管理资源数据库众所周知,由于因特网的信息流通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约束,使得全球的信息资源以前所未有的程度和方式在全世.....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