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点范例(12篇)

来源:整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点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校工科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0-0176-01

心理健康教育涉及学生的道德、思想、认知、态度、性格等多方面因素,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也是学校教育的关注之一。然而在中职学校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仍有待提高,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一工科类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1.工科类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工科类中职学校指的是以机械、电子等工业职业技能学习为主的职业学校,这类职业学校以培养“蓝领”为主要教学目标,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极为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虽然心理健康教育也有所涉及,但多以德育教育的形式开展,并不成体系,在师资力量配备和教育方法选用方面也不具备结构性。

2.工科类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点

工科类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着明显的特点,因此类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数为男生,而根据以往对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结果,中职男生在人格发展、性格特点和心理稳定性、抗挫折能力、自我满意度等方面都较女生优秀,除了学习成绩落后于女生外,男生的心理问题更少,但其中一个重要的缺失需要我们注意,就是无论是综合性中职学校还是工科类中职学校,针对职业心理健康的教育都是“短板”,因此,工科类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在于职业心理健康教育。

3.有效开展工科类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所在

工科类中职学校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成体系,更不能在职业获得方面给学生足够的心理指导,很多学生在毕业之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在职业道路上发展的不顺利,多数与职业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有关。有针对性地开展工科类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完善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还能够有效解决由于职业心理问题导致的学生入职困难和职业发展问题。

二有效开展工科类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建立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无论从哪个角度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都应该以学生的德育教育为基础,以学生基本心理素质的提高为目的。因此,在工科类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建立以“学生、班主任―心理教师、德育主任―专业机构、分管校长”为主线,快速高效联动的“三级预警系统”,这个预警系统的建立能够从基础上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成为职业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另外,工科类中职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进行系统化、结构化的分析,以学校教育的特点、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年级、专业特点为基础设计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如一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为“认知自己、认识职业处理人际关系”;二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为“确定职业目标、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等。

2.以职业教育为主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给学生提供多种职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通过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性格中的不足;通过心理情景剧的方式促进学生思考与职业选择有关的道德、心理活动的问题;通过其他心理健康和职业相关的大型活动,如模拟招聘会等,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锻炼,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抗挫折能力。因此,职业心理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线。

三开展工科类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1.采用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在工科类中职学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应以能力发展为主,建立团体和个人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整个工科类中职学校学生的职业素质的发展。

2.重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并行

性格特点会影响学生职业心理的发展,而学生的性格特点又与家庭教育方式有极大的相关性。教师可以“短信周报”的形式与家长交流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醒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时,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交流的方式介入家庭教育之中,使用教师的专业思维和专业方法,对家长的家庭教育模式给予适当的指导,使学生的心理发展始终处于平和、健康的环境之中。

3.重视对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评估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对学生心理素质进行教育,无论任何角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都应该体现在学生的成长和改变上,而这些成长和改变是不容易被辨识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应注意积极对心理辅导的效果进行评估,使评估的效果具体化、可视化,被学生了解并且被学校领导了解,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何冬怡、陈静.如何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6):220~223

[2]李海燕.浅析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资讯,2011(30):123~125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点范文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陕西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坛,主要任务是专题研究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相关问题,总结工作、经验交流、成立研究机构,并对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安排部署。今天的会议,既是论坛会,也是工作会,既要加强研究,更要推动工作。所以,参会的同志既有论文作者,也有学校主管领导及部门负责同志。

大家都知道,近几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受到社会各届的广泛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越来越得到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呼声不断高涨。今年4月23日,教育部在河南开封召开了全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这次会议,就是传达学习教育部这次会议精神,认真分析我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集中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一步落实责任、把握规律、明确任务,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抓紧抓实抓好。

刚才,陕西师大、石油大学、交通职院三所学校从不同侧面就自己学校的工作进行了经验交流,4位老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就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论文交流,他们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提出的很多问题和建议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另外,为了加强我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我们还成立了“陕西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在此,我代表陕西省委教育工委、陕西省教育厅对研究会的成立及各位会长、副会长的当选表示热烈的祝贺!

下面,借此机会,结合贯彻全国会议精神,我就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近年来我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显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中央16号文件颁布实施后,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及时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五年多来,各高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以及教育部和省上有关文件精神,广泛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工作机构的健全、人员的配备、队伍素质的提升、工作平台的搭建、工作内容的拓展、相关课程的开设、心理危机的化解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在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切实加强体制机制建设。体制机制的建立健全,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持续发展的关键。为了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咨询与指导,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高度重视,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部署,2007年依托陕西师大建立了“陕西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基地”,组织编写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教材,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课题列为陕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项目,给予经费投入,支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开展科学研究,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及决策依据。从2008年开始,我们组织对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开展普查测评试点,2008年测评了5所高校2万多学生,2009年测评了16所高校58000多名学生,今年将在所有本科高校全面铺开。另外,2008年我们还专门召开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在加强领导,统筹规划,推进工作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规定和要求,大力推动了我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前,我省绝大部分高校都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文件,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配备了心理健康教育专用场地和专项经费,构建起学校、院(系)、学生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基本形成了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有的高校还建立了专家指导委员会,大大提升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和效果。

二是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点、难点在师资。2007年以来,我们依托“陕西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基地”,举办培训班6期,4次工作研讨交流会,共培训教师300多人。通过培训,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得到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和工作技能得到了提高。各高校也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培训,特别是针对辅导员、班主任、研究生导师、学生骨干及相关人员开展的专题培训,使其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目前,全省大多数高校配备有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一些高校配备比例已经达到了教育部规定的1:3000的师生比,并充分发挥了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骨干作用。大多数高校都建立了大学生心理社团,鼓励和引导社团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学生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同时,一些高校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学习活动,开阔视野,学习好的做法和经验。一些高校还派教师赴境外高校进行研修培训,大力支持专兼职教师进行学历提升与专业深造。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很大提高。

三是切实加强普及性教育。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工作,心理健康教育课是高校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主渠道。当前,我省不少高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教学状况得到明显改善,还有部分高校探索开设必修课。一些高校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核心课为基础,有关课程为补充,逐步建立了适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同层面需求的课程体系。许多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融合,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课堂活动,通过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月、心理健康宣传周,开展“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大型活动等,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学生心理品质,提高适应社会和承受挫折的能力。一些高校利用博客、QQ、飞信等新媒体技术,积极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许多高校还积极构建大学生成才服务体系,帮助学生切实解决学习、生活、情感、就业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努力营造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四是切实加强咨询服务体系建设。经过近年来的长足发展,目前,我省大多数高校都开展了大学生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工作,通过各种形式,为大学生提供了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辅导与服务。一些高校积极做好重点学生群体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帮助他们化解心理压力,克服心理障碍。大多数高校都建立健全了心理咨询的值班、预约和重点反馈等制度。许多高校还经常开展自我认知、情绪管理、压力管理、人际交往、生涯规划、生命教育等为主题的团体辅导活动,满足了不同学生群体的心理成长需求。许多高校定期开展心理咨询个案的研讨与督导活动,不断提高心理咨询的专业水平。一些高校还为学生提供网上咨询预约和网络咨询服务,并利用E-mail、QQ、MSN等网络工具,切实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与实效性。

五是切实加强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建设。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往往容易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比率虽然很小,但是影响很大,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难点。近几年,我省高校积极探索,形成了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目前,大多数高校建立了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系统,在新生入校之后,及时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筛选危机预警的范围和对象;积极建立健全学校、院(系)、班级、宿舍等四级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形成了“早发现、早报告、早研判、早预防、早控制”的心理危机与预防工作机制;建设了以辅导员、学生干部为骨干力量的信息员队伍,对学生的心理危机信息能够及时、准确掌握并做出有效干预。一些高校成立了危机干预机构,制订了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方案,明确了工作流程,设立了心理危机干预热线,使不少大学生在身处危境时能及时得到帮助。心理危机事件发生后,大多数高校能够迅速启动快速反应程序,对受危机影响的师生进行针对性辅导,强化危机干预培训工作,防止危机事件的连续发生。一些高校还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案例分析,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案例会商制度,不断提高应对危机事件的科学化水平。同时,许多高校建立了院(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机构、精神卫生专业医疗机构等部门之间的心理危机转介机制,有效防范了重大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有效提高了高校师生危机预防和干预能力。

几年来,我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在预防和危机干预方面作了大量工作,为维护我省高校的稳定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的进展还只是阶段性的,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不到位。目前,我省大部分高校虽然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只是选修课,没有开设必修课,还有一部分高校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性和覆盖面。同时,大部分高校尚未做到在全校教职员工中普及心理健康和心理危机预防的知识,影响了对心理危机事件的有效防控。二是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与面临的需求和任务相比,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整体上还存在着数量不足、业务水平不高、队伍不稳定等问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和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专业水平有待提高,一些学校对兼职教师和学生骨干缺乏专业方面的培训。三是心理健康教育合力整合不够。学生家长对心理问题与心理危机预防的认识亟待提高。少数媒体为了“猎奇”,大量报道学生的负面信息,容易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心理导向。特别是极个别媒体对学生自杀死亡事件不负责任的渲染,对一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产生了不良暗示和感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参与。对此,我们要狠抓薄弱环节,破解工作难题,加强长效机制建设,以更加有力有序有效的举措,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准确把握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战略任务。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群体的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不断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我们要清醒认识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状况,准确把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掌握工作的主动权,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一)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状况。

根据近年来各方面的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是好的,大学生不是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也不是自杀的高危群体。虽然随着高校学生人数的增加,出现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绝对数有所增加,但其所占大学生总数的比例基本处于平稳状态。希望在座的专家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真实状况多宣传、多呼吁,帮助纠正社会上的一些不正确看法。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部分大学生确实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因为适应、学习、经济、人际关系、恋爱及性意识困扰、情绪、就业和发展等引发的心理问题,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特别是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时有发生,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还是不容乐观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二)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一是社会环境变迁的影响。现代化的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开始加速,社会变迁的速度加快时,不仅社会问题频繁发生,而且心理问题也大量凸显,导致出现社会性的“心理动荡”现象。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加速期,社会日趋开放,竞争日益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一些人由于难以适应,而引发心理问题。比如最近富士康员工连续跳楼事件就说明了这一问题。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群体,也难免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一方面他们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生活方式、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全新的变化,另一方面,人际关系更加丰富而复杂。一些人际交往能力相对差的学生在新的环境里不可避免地遭遇人际交往困惑,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二是严峻就业压力的影响。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30余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这些会对毕业生甚至低年级学生心理上造成一定的压力。有的学生对自己不能有正确的认识,在择业前盲目乐观,过高估计自己,在就业失败后,缺乏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导致紧张、烦躁、焦虑、情绪低落和自卑,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三是互联网的负面影响。互联网的诞生因其跨时空性、匿名性、互动性及便利性等特点,很快为大众所接受并迅速发展成为一种流行的沟通形式。不少大学生一方面通过网络浏览了大量的信息,扩大了视野,丰富了生活;但是,另一方面有的意志薄弱的学生也因此对网络日益迷恋和依赖,有的甚至染上网瘾,沉湎于虚拟世界。网络成瘾导致大学生学习成绩直线下降,自我封闭,不愿与人交往,进而可能导致心理错位、人格分裂,从而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性格和人生观的形成。同时,境内外敌对势力也充分利用互联网对我进行思想渗透,可能造成一些大学生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思想矛盾引发心理焦虑,进而产生心理问题。

四是大学生群体更加复杂。目前在校生已有相当比例为90后,独生子女所占比例大,不少学生受长辈溺爱或缺少家庭教育,父母等长辈未能很好地纠正和引导子女的一些成长过程中的问题,从而导致一些大学生缺乏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缺乏尊重与关爱别人的情感,自我中心意识与逆反心理较强,耐挫折能力与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弱,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激烈的社会竞争面前,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有专家在对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进行研究时发现,较之前些年研究得出的规律,近年来的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事件发生在时间上的高峰期与日常期已不十分明显,不少自杀者不在经过心理排查而确定的重点关注范围之内,自杀者在日常行为表现上多具有隐匿性,研究生自杀行为的数量及比率有所上升等等。这些都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三)进一步提高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

从现在起到2022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成为人力资源强国的关键时期。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是新时期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长期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国务委员刘延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就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批示,省委书记赵乐际、省长袁纯清、省委副书记教育工委书记王侠同志也多次作出了重要批示。这些,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省委省政府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关心和爱护,体现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为我们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步,特别是2004年中央16号文件颁布实施以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蓬勃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随着国际国内形势不断变化,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大学生群体特点呈现新变化,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各高校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自觉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关系到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重要工作,放到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战略高度去认识,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去思考,放到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全盘工作中去谋划,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加强领导,突出重点,强力推进我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经中央批准,5月29-30日,、教育部、团中央将在北京召开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回顾总结中央16号文件印发实施以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认真交流成功经验,深入分析面临的形势任务,研究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面临更加良好的发展机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样面临着大好的发展机遇。我们一定要抓住当前这个有利契机,总结经验,加强研究,进一步把握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和身心特点,不断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丰富教育内容,探索新途径、新方法,突出抓好一些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点难点问题,努力在新的起点上推动我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再上新台阶。

(一)切实加强领导,进一步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落实工作领导重视是关键。实践证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要领导认识到位了,在思想认识上重视了,在日常工作中加强了,这项工作就能真正落到实处。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大家已基本形成共识,现在的关键是如何建立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把这一认识真正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并产生实效。

各高校要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列入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从领导体制、组织机构、工作机制、队伍建设、经费投入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杜绝出现“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要按照教育部即将印发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成立专门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和相关制度,明确和细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关工作目标,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要建立健全学校、院(系)、学生班级等多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明确各级机构的职责分工,进一步完善协调机制。要成立校级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专门机构,并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各高校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整体规划,明确工作目标,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条件建设,不断加大经费、场地等方面的投入,以确保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突出重点,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建设。

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疾病、精神障碍等原因伤害自己和他人的案例时有发生,大学生自杀或致伤他人,给学生家庭带来极大的伤害,在高校和社会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心理危机事件虽然是发生在极个别学生的身上,但却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处理不好,还会有很严重的后果,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

根据我省高校2007-2009年全省高校上报的信息统计,随着高校学生人数的增加,我省高校大学生自杀人数占大学生总数的比例虽然基本处于平稳状态,但大学生自杀的绝对数量有不断增加的趋势,较去年同期有所增长。已引起了省上领导和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近年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提案包括一些媒体,都很关注这一问题。所以,我们要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预防和干预,在早筛查、早发现、早干预上下功夫,努力控制和减少危机事件的发生。

防患于未然,预防是关键。各高校要建立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制定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方案及规范的工作流程。要建立、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和心理危机排查制度、建立学校、院(系)、学生班级三级纵向预警体系,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危机情况。要更加关注重点人群,有针对性地做好新生、应届毕业生、经济困难学生及离异家庭子女等重点群体心理问题的疏导和防治工作。要建立心理危机的监控系统,对学生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师等等都应该提出一些基本要求。要在院(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机构、精神卫生专业医疗机构等部门之间建立科学有效的心理危机转介机制,确保心理危机发生时有条不紊地开展干预活动,真正做到危机事件早发现、早干预。对有障碍性心理问题的学生,当遇到的问题超出校内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处理范围的时候,要及时指导学生到精神卫生专业医疗机构就诊。对有严重心理危机的学生特别是有自杀意念的学生要做好专家评估与日常监控工作,及时通知其法定监护人,并及时将学生按有关规定转介给精神卫生专业医疗机构进行治疗。要按照有关规定妥善做好心理危机事件善后工作,加强对心理危机学生康复及康复后的关注跟踪,重视对危机事件当事人及其相关学生提供支持性心理辅导,最大程度地减少危机事件的负面影响。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提高高校对心理危机事件的认识以及应对心理危机事件的能力。

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方面,总结近年来各地各高校的做法和经验,我们认为有几条成功经验是可以借鉴和推广的。一是要在广大学生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增强大学生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努力将心理问题引发的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大多数学生是通过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和传授而获得心理健康知识和调适方法的。今年教育部将把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决定在全国高校大学生中普遍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初步确定为2学分。同时颁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对课程的设置和师资的配备提出明确的要求。我省各高校要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全部开设,并要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科学规划和建立相应的课堂教学体系,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课程的教育。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使课堂成为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掌握心理自我调适方法、树立科学心理健康观念的主阵地。二是要积极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的工作格局,形成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合力。要充分发挥学生党团组织,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骨干的作用。有关案例表明,在一些高校成功预防和干预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工作中,辅导员、学生骨干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是要及时总结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经验和教训,研究特点,把握规律,提高危机预防与干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坚持高校大学生自杀案例一事一报制度的同时,要组织有关专家开展预防和处理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专题研究,设计开发大学生自杀情况统计数据库,深入分析大学生心理危机案例,特别是大学生自杀死亡案例,要做到一案例一分析、一案例一报告,进一步总结经验教训、研究发现规律。我们教育工委将投入专项经费,加大研究力度,进一步提高预防和干预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能力与水平。

(三)加强培训,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要按师生比1:3000-5000的比例配备专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每校配备专职教师的人数不能少于2名,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将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需要的教师可能会更多。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纳入学校整体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中,加强选拔、配备和管理。要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工作,将其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和年度工作经费预算,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每年接受一定学时的专业培训。

今年,我们将进一步组织开展培训工作,提高各方面人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同时,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库,为各高校开展培训提供支持。各高校要结合工作实际,全员开展辅导员和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实用技能培训。各高校要加强对学生骨干的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开展与大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各方面人员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性培训,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参与意识。

(四)加强研究,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化建设。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点范文1篇3

新课程标准中心理健康被定义为关于心理健康,新课程标准对其有着相对明确的表述。从其内涵来看,可以从两方面予以判定:一是指心理健康状态。即学生在自我感觉极为融洽,心理不存在长期性的恐惧、忧虑及仇视等情绪时,我们可以认为该学生心理处于健康状态。二是指对心理健康的诊视、保持性规则及策略。

二、现阶段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当前我国大多数高中,学业负担上显得较为突出。学生既要适应学校的课程安排,还要满足家长对于学生的课外要求,更要迎接大大小小的考试与处理好人际关系。2014年5月,苏瑞思高中教育网络曾经做过一个关于心理健康自我认知度”的问卷调查。参与此次调查的高中生达到3.4万人。结果显示:存在心理障碍的高中生比例,竟然高达31.4%。且这一问题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而在高中,由于心理障碍所导致的学业荒废,甚至退学问题也日益严重。有相关调查显示:认为自身人际关系存在很大缺陷的高中生占34.1%;认为自己目前正在遭遇着心理障碍,且影响到学业的学生高达39.2%。而在高压的学习安排下,存在性困惑的学生比例竟然也达到15.7%。这些都在反映着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相对薄弱的现状,更体现着高中生极为紧迫的需求。

三、体育教学过程中心理健康教学缺失调查

我们选择石家庄市普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调查内容,对石家庄市辖区内5所高中进行问卷调查或走访调查,从而了解了当前体育教学心理健康教学缺失的情况,为相关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现实依据。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教师及学生各200份,收回教师有效答卷198份,有效率为99%;收回学生有效答卷为192份,有效率为96%。

(一)教师问卷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从调查情况来看,体育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100%的认同;而在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及内容的认识上,显得参差不齐,不过完全不了解的教师占12.1%。同时,选择身体健康重要的体育教师要比选择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教师多出6.5个百分点。这样相对分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认知,必然导致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不够,且课堂效率受到限制。鉴于心理健康教育认知存在不足,且在一些学校领导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也存在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执行规范受到影响。所示,其中将近一半的体育教师对课程设计并没有放在与主科相同的重视地位。同时,心理健康教学仅仅局限于理论讲授,实操性讲解严重缺失,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效率值大大降低。

(二)学生问卷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可以看出,高中生对于心理教育的了解程度较高,99%的学生认为自己对心理健康教育了解,且对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需求也较为强烈。明确表示需求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比率达到80.7%。整体来说,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中间的受欢迎程度较高。可以看出,在高中阶段,大多数学生没有听过专题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而在校本教材的开发中,学生也没有享受到心理健康课程的针对性教育服务。相对来说,高中体育教育课程更为偏向于体育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对于心理教育的重视度及执行度严重短缺。这种现状值得重视,更急需改善。

四、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心理健康教学优化思路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体育课程同为重要部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心理的及时探知与纠正,对其学业发展具有积极的价值。高中体育教师应该积极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中去。

(一)树立体育教育理念,优化心理素质

在传统体育教学中,体质教育是重点。大多数教师只关注学生运动技能是否提高,运动技巧是否掌握。这种高关注度的投入,淡化了差异化、个性化的高中生心理问题。在体育教育越加关注学生主体”的现在,教师应该及时更新体育教育理念。首先,要树立身体教育与心理教育和谐发展的理念。教师在执行体育教育时,要将心理教育与生理教育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教师要以学生积极心态培养作为常态化教学目标,要鼓励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做到敢打敢拼、乐观向上。其次,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在高中,除了体育特长生的重点照顾外,教师更要关注全体学生。教师要以全体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大局,积极利用体育心理课程的特点,帮助其达到心理素质提升。

(二)积极开展趣味活动,缓释思想负担

在高中阶段,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即为三年后的高考而努力拼搏。学生的学习压力是很大的。教师应该以体育课堂为着力点,尝试性地开展富有趣味的体育活动,以转移或缓释学生学习压力。竞技活动方面,如举办拔河比赛,培养学生团结意识;开展篮球技巧比拼,让学生在运动中体验体育乐趣。趣味游戏方面,如开展袋鼠跳活动,能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教师通过多方位、立体式的活动设计,让学生从体育课堂体会到不同层次、不同触感的趣味与魅力。这样,学生之间的交流机会增多,一些不善于交际的学生也因此得到相互理解与支持,为其阳光积极心态的培养创设条件。

(三)构建分类教学模式,促进心理素质提升

在体育课堂,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及不同素质的学生,其心理层次是存在差异的。教师应该在心理健康教学过程中,做到对其个体差异的及时掌控,所设计的教育方案策略要有针对性,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在身体上达到健康,在心理上做到积极向上。1.摸清学生情况。教师可从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心理素质等方面,分别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差异性分类。根据素质优劣依次分为A、B、C三个类别。2.实施分类教学。对于C类学生,教师进行体育教育时,主要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积极培养其学习信心;可实施一对一”帮扶体制,积极开展针对性辅导,以疏通心理障碍,夯实体育基础。对于B类学生,要将心理教育放在与体质教育并行的位置,要时刻提醒其保持进取心态,要积极赶超自我,争取晋升A行列之中。A类学生,一般在各方面素质都体现地较为优秀,不过也极易因自身成绩的优越感,造成其傲慢与其他异化心理,进而与同学间关系趋于紧张。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暂时的优势,要将A类学生的运动技术优势及心理优势等利用起来,使其成为B、C类学生的好帮手。如此分类式指导,协调式发展,学生将处于相对良好的成长环境中。

五、结语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点范文篇4

关键词:高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策

随着积极心理健康理念的广泛传播,全国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高校越来越多。针对大学生开展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实践都开展得有声有色。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改革已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研究热点,他们在教育形式、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但还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如何提升高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

心理健康是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会面临的问题,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同时存在心理健康的和不健康的侧面,只是哪种情况占主流和程度不同而已。心理健康这种相对性说明心理健康具有全员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积极心理健康状态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困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状态。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在积极心理学对人性持积极评价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研究和教育的重心是人和社会的积极因素方面,以培养学生的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为目标,以重点培养学生内在积极心理品质和开发心理潜能等为任务的一门学科。

二、高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它作为一种先进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也逐渐深入人心,对我国教育改革事业也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我们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随着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以及这项工作的逐渐深入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突出问题。

1、缺乏针对性

由于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普遍缺乏针对性。一是在理论研究上受西方影响较大,我们所运用的方法、技术、手段多数借鉴于甚至完全照搬欧美国家,并不适合我国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可信度低,二是在针对对象上也有偏差,有的用成人心理健康标准去衡量学生;有的则以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去衡量小学生。三是在适用范围上,普遍脱离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实际水平和硬件设施的实际情况,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徒有其形,而无其实,有的学校甚至用心理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过泛过滥,学生了无兴趣。

2、形式化倾向

目前我国一些学校虽然开设了大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按照固定的教材、固定的内容、固定的形式上课,大量讲授系统的心理学知识,甚至像其他学科一样进行非常严格的考试,这样做的结果,不但没有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反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因此,这种流于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逐渐受到学生们的冷淡,效果并不好。

3、重调适性心理咨询,轻发展性心理辅导

有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任务放在了解决少数甚至个别学生心理问题的咨询和治疗上,却忽视了绝大多数的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而走入了重调适性心理咨询,轻发展性心理辅导误区。实际上,只有通过发展性心理辅导才能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在心理发展过程中要注意的心理问题,及时消除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心理异常情况,帮助学生充分开发潜能,提高适应能力,更好地发展自我。

三、提升高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对策

1、开展经常性的心理健康调查与研究工作

为对学生心理状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学生来源进行分类,有意识开展学生心理问题研究,进行归纳、整理,采取积极、主动的办法和措施,克服可能出现的情况,如:对新生要对他们进行生活、学习方面适应性的调查。对男女生则放在男生性格比较坚强、冲动,女生相对温和、性格内向等心理特点。加强高校与高校之间、学院与学院之间的信息交流,预防学生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同时,还应加强发现问题的途径和处理问题的方法的研究,形成以心理咨询中心为核心,学院管理干部队伍为枢纽,班级心理委员为信息源的信息网络体系。

2、注重多种形式的心理素质教育辅助活动

定期举办一些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讲座、开展有关知识竞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优班级评比活动等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通过校园广播、学院刊物、宣传橱窗等宣传媒介,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做好“5-25”心理健康月活动,利用墙报、报纸、小册子等多种形式的媒体和手段,广泛开展知识宣传,普及心理卫生常识。让学生初步了解自己的心理,学会各种生活技能,即分析和解决问题、应对挫折、表达思想和情绪能力及学会各种心理求助能力。开拓网络心理咨询渠道,为学生更好地排忧解难。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普及公众号,建立大学生实时传送新闻的媒体,开展集体心理健康教育交流游戏。让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过程中一点点向更积极健康的心理状况发展。

3、更新观念,立足教育发展模式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定位于教育发展型而不应是医学型。应该面向全体学生,重点关注特殊问题的学生,工作重点应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调整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挖掘潜能,提高人生质量,促进其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要充分发挥学校和教师的教育职能,利用学校教育组织形式的特点,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措施,对学生实施有计划的主动性教育,如课堂教学、学科渗透、行为训练、团体辅导等,以实现教育目的。参考文献:

[1]张将星.论华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与创新――基于孟万金教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视角[J].中国特殊教育,2010(1):78-82.

[2]郑祥专.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探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2):124-126.

[3]杨莉萍,刘甜.芳高职院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144-147.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点范文1篇5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教育;健康心理培养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基础,通过施教使学生在身体、精神两个方面得到健康发展。近年来,高等职业学校生源受到社会环境因素,职业教育前文化素质、不良行为习惯、智力水平的制约以及心因性的精神疾患或心理障碍的的影响,使得他们在智力、感情、意志、行为以及非智力等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

一、中专生的心理现状

在当班主任期间,我重点了解了高职生学习动机和心理健康状况的问题,基本证实了以上观点:高职生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方法不科学的现象普遍存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良的现象时有发生。所有这些学生的素质状况反映到教学中是学生不愿听课或者听不懂课,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困难重重,反映到学生管理工作中是难于教育与管理,学生懒散没有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等现状。

现在的高职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知识基础差,学习能力不高;行为习惯不良;特殊生活背景如离异家庭、困难家庭较多;所以导致心理健康状况不良的同学在全体高职生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总的来说,高职生不但在学习基础方面与重点大学的大学生相比有一定差距,而且更显著的差异是在学习动机、情感及意志个性等方面,而动机、情感、意志等心理素质反过来又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要想把学生培养成为技术合格、心理健康的职业人才我们必须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二、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对学生进行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教育和行为指导,培养学生不怕艰难、坚毅勇敢的品质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立自强、乐观豁达、奋发进取的优良品质。职业学校学生特殊群体形成的背景有其特殊的社会背景:近年来高校扩招引起大学热、人才市场选人标准学历过高等原因使得职业学校生源素质降低,一些考高中分数较低的学生进入学校等。再者,由于学生课业容量增加、新科技因素对学生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加之社会竞争、父母的期望值和多元化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使得学生产生出各种心理不适。

心理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健全的人格,使得他们在走向社会之后成为技术合格、心理健康的职业人才。随着教育科学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作为教师和班主任日益感到:教育观念必须更新,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是立体化、全方位的系统工程,需要所有的教职人员参与。根据现如今的社会情况,可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三、结合高职生实际进行心理教育

我针对我校学生当前的实际问题,总结出一套相应的对策,取得了一些经验,可表述为:探讨“一配合”理念;激活“两协调”的方法。通过这一研究和实践,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始终在学校“大德育”环境下正常运行,初步解决了一些问题。

“一配合”的探讨,主要指学校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配合。学校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学校大德育的组成部分,思想教育是确立政治方向、理想信念的教育,是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思想品德教育通过培养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锤炼道德意志、规范道德行为,使学生形成坚持真理、树立价值观,体现将社会主体意识内化的教育机制。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教育,定位于实现学校的教育功能和责任。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的方向、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培养品德高尚、遵纪守法、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现代人。但是在工作的内涵、方式方法上又有区别。二者互相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目前我校在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做了大量工作。如:学校党委建立了班主任工作责任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解决,成立了心理健康咨询办公室为有问题的学生提供了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通过共青团工作、第二课堂、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两协调”的发挥,主要指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协作与配合。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配合,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为此我们积极利用给学生家长寄成绩单的方式沟通学生在校学习情况和告家长书告之学生家长学校各项安排的情况,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使家庭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性。

四、高职生形成健康心理的方法

在高职生健康心理形成的过程中,班主任在健康心理成长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职业学校班主任在工作中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我就自己浅薄的经验谈几点:

首先,班主任在工作中态度要开明。要抓住学生的不同特点,适时点拨,使之在个人特点的基础上获得全面发展,这是学生重拾自信,健康成长的关键。从入学成绩来看,现阶段高职生学习成绩较差,我们如果单纯追求学习成绩的迅速提高,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抬不起头来,缺乏学生应有的自信,影响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我们根据心理学知识的提示进行工作就是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在做学生工作时要和蔼可亲。抱着开明的态度去肯定每个同学的每一点进步,才能让他们重拾自信,获得长足的进步。否则,对待学习起点较低的同学要求较高,一味的求全责备,不断的批评与惩罚,只可能是对学生的缺点与错误的强化。当然,对待学生态度开明不是对学生不管不问,而是要时刻关注学生,适时的表扬和鼓励会使学生不断体会到进步的愉悦、成功的快乐,是增强其提高自身素质的自信心的关键点。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点范文篇6

关键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3-143-002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1.涵义

对于心理健康的界定,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是:“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不仅指个体社会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亦指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到最佳状态。”心理健康教育,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是通过开展符合心理学原理、适应学生心理发展需要的活动,促使学生产生良好的主观感受和内心的体验,从而实现学生心理素质优化和发展的目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为主要依托,并结合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包括自我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2.标准

根据大学生这一特殊社会群体的生理和社会角色特征,综合近几年学生管理工作的实践进行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l)人际关系和谐。在今天的大学,很多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孤僻、刻薄,行为偏激,人际关系不和谐。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和谐的大学生应该有协作精神,集体意识。

(2)有健全的人格。大学生应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学习、工作、生活乐观积极,有自己的思想、见解,思考问题角度合理,行为方式适中。

(3)情绪稳定。情绪不稳定的学生往往表现出幻想、幻觉、焦虑、忧郁,不能合理的宣泄自己的情绪。情绪长期不健康就可能形成强迫症,严重的产生精神分裂。

(4)能适应各种竞争。当今社会,是竞争的社会,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和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对社会现状有清醒的认识,能及时修正自己的需要和愿望,使自己的思想,行为和社会协调一致。

(5)符合年龄特征和性别特征。在人的一生中,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同时,男女两性在社会生活中也有相应的性别角色特征。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其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必须符合其相应的年龄特点和性别特征。

(6)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符合时代特点,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意志坚强,明事理,懂知行。

3.重要性

2001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报告强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迫切需要,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认真研究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切实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使他们全面、充分、和谐、主动地发展,是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二、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社会环境影响

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各种思想交织并存,现在信息社会使得各种思想快速传播,如网络论坛上低级、庸俗的信息;一些媒体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对一些负面新闻报道过多,忽视了此类新闻带来的负面心理影响。

改革开放在极大的提高了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也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随之改变,大学生不再是生活在圣洁的象牙塔里面,社会上的腐败现象、不良风气无时不刻都在考验着他们。由于制度的缺失,使得一些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未能得到有效遏制,对大学生心理产生负面影响。

2.教育方式医学化

目前大多数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以解决学生已经出现的心理疾病为己任,因而出现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的倾向。心理教育工作者大多着眼于“问题心理与行为”的研究,如抑郁、焦虑、恐惧、适应不良、学习困难等等。把教育的对象局限在少数犯有心理障碍和心理疾患的学生身上,进行的是防范性教育,对人的发展性教育方面重视不够。工作方法以临床心理医生为主的人员配备、坐堂接诊式,药物治疗式的治病方法等等,这种医学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心理需求,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要求和内在规律,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发挥,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

3.教育途径课程化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门现代性、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很强的课程,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许多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课程纳入教学计划,采用专业学科教学模式,向学生传授心理学概念、原理,只注重系统性,而忽略了其实用性,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实际教育收效甚微,这种课程化的教学模式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4.师资队伍缺乏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专业性极强的工作。这项工作对从业人员在知识结构、专业技能以及职业道德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但是我国目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构成中以心理学、德育、医务工作者以及党团干部为主,而心理学、医疗工作者仅占少数,大多数是由德育工作者以及党团干部兼职。许多德育工作者以及党团干部仅仅参加了短期培训,专业理论水平不高,缺乏经验,往往把心理健康教育当做政治工作来抓,在实际工作中,力不从心,收效甚微。

三、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营造和谐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外部环境。努力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是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障。

弘扬先进文化,改良社会风气,主流媒体要坚持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心理气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改良社会风气。社会还应主动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当今的大学生在成长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是很正常的,社会要主动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社会也要与时俱进,用发展的眼光去帮助大学生解决问题,正视他们的不足,关爱他们的健康成长。

网络上低级、腐朽、庸俗的内容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净化网络信息,在鼓励大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依法加强各类网站的管理,净化文化市场和网络环境,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走出心理健康教育误区

教师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必须认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充分理解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的区别以及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区别,充分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将全体学生纳入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围,以课堂教育和课外教育为主要环节和渠道,结合课内和课外、咨询与自救、教育和指导,对大学生的成长过程给予心理指导,对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行为进行治疗和矫正。其次,大学生必须从观念上破除轻视心理素质发展的这种错误的认识,不能一味追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分数,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他们成长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3.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一方面,配备一定数量专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的,相对稳定的,业务能力较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保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的稳定,并不断培养壮大这支队伍。另一方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政治性、专业性都很强的工作,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的教师既要有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又要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入脑入心管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专兼职教师的培训,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常态化,提高教学水平。

4.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件复杂而系统的教育工作,需要学校各个层次的教育管理人员的参与,也需要教师的积极投入,因此需要构建学校、院系、班级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学校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宏观层次的教育与管理单位,院系作为中观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单位,而班级是微观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单位。在学校、院系、班级三位一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各自需要成立相应的机构和相应的联络人员,学校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领导与教师负责,院系有大学生心理辅导员负责、班级建立班级心理委员,让学校、院系、班级各自发挥自己的功能,同时又是一个整体,共同负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并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良好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此用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办好让人民满意教育的“民心工程”。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现代化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南京财经大学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立项编号DJ201223

参考文献:

[1]乌英嘎.班主任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赤峰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2]许岱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11年第3期

[3]王春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J]河南科技,2011.02下

[4]安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论丛,2010年6月

[5]韩晓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年第二期

[6]杨立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有效实施的几点思考[J]科技文化,2012年1月号上旬

[7]黄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究[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12月

[8]陈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以网络游戏成瘾为例[J]科技文化,2012年1月号下旬

[9]徐晓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和谐校园建设[J]健康教育,2012年第1期

[10]李国金.地方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和思考[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第12月

[11]赵亮.班主任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文教资料,2011年3月号上旬刊

[12]孙嵬,黄俊鹏.高校辅导员如何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新西部,2011年06期

[13]王敬国.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J]世纪桥,2011年第3期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点范文篇7

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把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看作智育的附属品,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耍嘴皮,空对空”的观点还有相当的市场,造成很多医学院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投入无明确规定,更缺乏长远的经费投入规划。相当一部分医学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只能维持低水平的工作,难以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建设研究、教材建设研究、制度建设研究、教育教学研究。有些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主要指心理咨询工作和心理辅导工作)不计入教学工作量,教师得不到相应的报酬,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师的工作热情。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法和手段单一

目前,各医学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是针对全体学生的课堂教学和针对少数学生的个别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团体辅导活动、心理行为训练、书信咨询、网络咨询等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开展得较少。还没有形成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课内与课外教育、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专题讲座、宣传栏、心理健康宣传月、宣传日等有助于营造增进心理健康良好氛围的活动开展得不多。尤其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得信息的重要渠道,如何通过网络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必须应对的课题。高校在这方面的探索研究还远远落后于形势的需要。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医学化倾向

这种倾向是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是以“调试”和“治疗”即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排除心理障碍或危机干预为出发点,甚至主张应用药物或医疗技术对学生进行心理治疗,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当成心理医生。个别医学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不具备行医资格的情况下,擅自给学生进行药物治疗或仪器治疗。这种倾向的存在不但混淆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与医疗单位专门心理医生的区别,而且背离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另一方面,把多数大学生中存在的发展性心理问题当作疾病对待,造成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恐惧。

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化的倾向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点范文篇8

关键词学校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

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话就明确地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同时,切实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和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共同的紧迫任务。而要做好这项工作,只有建立起科学的认识和正确的观念,才能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什么是心理健康?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分析和理解。总的来说,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在现代社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通常表现为认知功能正常,情绪反应适当,意志品质健全,自我意识正确,个性结构完整,人际关系协调,人生态度积极,社会适应良好,行为表现规范和行为与年龄相符等等。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

让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中慢慢校正不良心理,逐步培养其健康完善的人格心理。一是建立一个团结互助、和谐友爱的班集体。通过在班上开展互帮互学、互相关爱的活动,让学生相互深入全面的了解,相互信任,建立平等友爱的同学关系。对有困难有缺点的学生,用平等真诚的态度给予帮助,使他们在学校里,心情愉快,精神放松,以增强其信心,激发其求知欲,鼓舞其勇气,对困难挫折都能勇敢面对,对他人理解、尊重、宽容,在集体中做一个受欢迎的角色。二是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主要通过启发式和快乐教学的方法,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运用质疑导读法,通过学生的“读―问―思―议”,引导和帮助学生逐步克服困难,达到突破难点、深入理解、全面掌握的目的。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相互协作、共同探讨的精神。三是创设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生活环境。开展多种文体活动,寓教于乐。利用主题队会活动,组织学生观看他们喜爱的影视片,讲故事,谈理想,说未来,选取一些社会角色作模拟表演等,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了解自己的角色心理,把远大的理想与脚踏实地的学习结合起来,达到了自己克服缺点,自我完善个性的目的。

心理健康问题多数与关爱、理解、信任等缺乏有关。要搞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老师必须用平等的态度、关爱的精神去教育学生、感化学生,而不能搞成思想品德般的说教或者心理卫生知识的讲解。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逐渐成为越来越多的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共识,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切实、深入、全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端正教育者的人性观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人性观是指教师教育教学行为背后深层次的教育理念,它深刻地影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教育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我们提倡“以人为本”,强调尊重与信任,因此,我们要做到人性化管理,要坚持人性化教育,要探索人性化的教育方法。首先,教师要善于使用富有人情味的教育方法,通过自己的知识、情感、人格、威信等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学生,避免采用强制、命令、体罚等简单粗暴的方法压服学生。实践证明,教师关注学生的情感会产生特殊的教育效果。其次,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作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切入点,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教师要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体验成功的条件和情境,并给予适当的鼓励,使学生在不断体验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信,不断发现自我和完善自我。

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与保障。随着社会的变革与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样日渐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问题,因为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教育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很难想象,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认识的教师,可以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点范文篇9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生宿舍导师制

大学新生,面对新的学习生活环境,都有一个适应过程,无论在思想上、学习上,还是在日常生活及人际交往过程中,都可能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实际问题和困难,会产生许多苦恼与困惑,出现一些心理问题,甚至是严重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就会影响大学后续阶段正常的学习生活,甚至导致自残、自杀、他杀等恶性事件的发生。因此,加强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对于促进大学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使其健康成长,维护学校的安全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基于新生宿舍导师制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基于新生宿舍导师制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将新生宿舍导师制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将新生宿舍导师纳入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利用新生宿舍导师的优势来开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使心理健康教育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所谓新生宿舍导师制,就是以新生宿舍为单位,为新生宿舍配备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人文素质,较丰富的学生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经验,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的导师,以教育、指导和帮助学生实现思想和学业进步,促进身心健康,提高综合能力,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制度。[1]新生宿舍导师制是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德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进”的具体措施,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在新生宿舍导师制的实践中,进一步扩大新生宿舍导师制的功能与作用,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用制度的形式来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这种模式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一种探索,对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加强师生之间的思想、感情、心理的交流与沟通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基于学生宿舍导师制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1、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证

良好的心态、健康的人格,是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标志,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变革加快,学习就业压力增大,一些大学生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而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甚至出现一些严重的自杀、他杀事件,影响校园的安全稳定。如何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掌握心理调节的有效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新生宿舍导师可充分利用深入学生宿舍的工作条件,开展心理健康辅导与咨询,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谈心,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对待社会、他人和自己,用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正确疏导自己的情绪,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消除心理隐患,防止严重心理问题的产生,从而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重要保证。

2、是优化育人环境的重要基础

宿舍是大学生的“家”,是学生学习、生活和交往的重要场所,也是学校育人的重要环境。学生宿舍既是学校整体育人环境的“细胞工程”,是学校育人环境的基础,也是大学生心理问题比较集中的地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宿舍内表现得更为具体和真实。因此,学生宿舍氛围对大学生的成长、对人格的形成、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等都会产生重大影响。新生宿舍导师可利用经常到宿舍的机会,向学生讲解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协调日常生活及交往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化解心理矛盾和困惑,逐步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卫生习惯,营造良好的宿舍育人环境,形成健康向上的宿舍氛围,从而为学校整体育人环境的优化奠定基础。

3、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益补充

近年来,随着形势的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或选修课,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建立并完善了学校、院系、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创建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站,建立了心理咨询制度等。但学生宿舍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受到重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薄弱环节。其实,宿舍是大学生心理问题比较集中的场所,学生的课余时间大多是在宿舍中度过的。在日常学习交往中,由于不同个体的差异,如生活习惯的差异,个性的差异等,又容易产生矛盾,导致一些心理问题的出现,影响宿舍人际关系的和谐。而要解决这些心理问题,就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宿舍导师深入宿舍,与学生亲切交谈,既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好感,又能全面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把握学生的心理动向,能针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引导和咨询,从而弥补了一般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凸显了新生宿舍导师的独特作用。

三、新生宿舍导师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位

新生宿舍导师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深刻理解其内涵实质。通过学习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认识,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位。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的一项系统工程,这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任务,也是整个学校的任务,是全体教职工的任务,它是全员育人的重要体现。

因此,新生宿舍导师不仅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认真对待,而且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重要途径,提高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要转变观念,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学生为本,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帮助学生化解心理矛盾和困扰,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逐步培养和完善大学生的人格,真正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2、了解情况,掌握特点,为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奠定基础

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和宿舍导师工作的基础。当今大学生正处于改革开放时期,其思想及心理特点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他们对传统文化比较淡漠与排斥,而对西方文化比较崇拜,盲目追随一些时髦与时尚;集体意识淡漠,更加关注个人利益;心理问题突出,有不少学生有自卑心理、嫉妒心理等心理问题;一些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症、幽闭症、孤僻症等;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不重视,经常出现逃课现象;有的学生不思进取,整天在宿舍里沉迷于网络游戏,等等。

作为新生宿舍导师,要经常深入学生宿舍,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掌握学生的思想及心理特点,针对学生的特点及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及时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及引导,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3、相互借鉴,相互应用,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

新生宿舍导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结合点,有其独特的优势。要充分发挥这种优势,就需要借鉴两个学科的教育方法,充分利用两个学科的研究成果,使二者在教育内容和目标上有机结合,形成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发挥二者的整体优势。

因此,新生宿舍导师在深入宿舍开展工作时,要遵循大学生思想认识发展的规律和心理健康发展规律,从心理学的角度入手,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原理与方法,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表扬与批评相结合的原则,利用灌输、榜样、评价等方法,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渗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大学生消除心理障碍,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和顺利成才提供条件,使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具有坚实的后劲,并为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以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善于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理念,如真诚、接纳、倾听、尊重等理念,及时调整工作方法和态度,依据学生的气质类型、性格特征等的不同来开展教育工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使育人理念转化为学生的思想和行动,使学生感同深受,体现真正的人文关怀,达到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春灿.实施新生宿舍导师制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9,6:26―27.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点范文篇10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就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从教育部1999年颁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2002年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到党中央的十七大报告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要“把缓解人的心理压力、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实现人的心理和谐,作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维护团结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课题”的表述,再到总理在2010年2月12日的春节团拜会上,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让每个孩子都能上学、上好学。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讲话和在最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2)》中提出的“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的具体要求,把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尊重人的需求和尊严、完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关注人的幸福感纳入党和政府的各项工作中,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更是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它顺应了统筹解决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现实需要。在思考如何顺应新形势和教育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时,笔者认为,应在观念上更加重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行动上更加积极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方法上更加科学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制度上更加保障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快速发展。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

我国当前处于深刻的社会变革和社会转型时期,在新时期、新情况下,从中央领导到教育部门,到专家学者,到家长,到社会的各方面都已经高度关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这种形势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了重大突破,在观念上全国大部分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大多已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方法上全国各地开展了多种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途径的探索,基层学校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得到快速发展。

新情况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三大挑战时指出:第一,我国当前处于深刻的社会变革和社会转型时期,中小学生的成长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结构深刻变革给中小学生的成长带来强大的冲击。第二,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是什么,不同的专家看法不同,需要深入研究,达成共识。第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不适应性,客观上说缺乏科学指导。这是由我们处于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缺乏科学性的原因是缺乏合格的教师,缺乏合格的教师是因为我们规范的培训机制还未建立。因此,现阶段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有统一标准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培训,工作重心必须向下,放在基层,增加案例指导,增加针对性,逐步提高专业化水平。

21世纪的头20年,是我国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国教育发展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国内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国际人才竞争的加剧以及人的全面发展,都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已从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世纪之交的从“无”到“有”,从“点”到“面”,从无意识到逐渐重视,从个别学者呼吁到各级教育行政、科研部门系统介入,等等,都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也有了突破性进展。目前,中央、政府、社会、教育系统、有权之士、有识之士、有志之士,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比以往更加清晰,已不需要在改变观念上做文章,而是要在如何做好做实这项工作上下功夫,可以说整个社会大背景都是关注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这样的大环境非常有利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持续、深入、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抓住这些机遇稳步发展。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在今年二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认真研究在目前网络化、信息化、多元化、社会节奏快、学生流动性大的情况下,如何把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做实的问题。在谈到下一步工作方向时,陈小娅副部长强调指出,要进一步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和科学化水平,要遵循科学的教育规律,因地制宜加强工作,避免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泛化,避免用行政化、群众化的方式指导工作。

二、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策略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

2010年教育部工作重点之一是在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推动广大教师聚精会神教书育人上下功夫;要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上下功夫;在完善教育质量监控体系上下功夫。“教书育人”是指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魅力,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其自身规律决定了教育的价值必须体现在育人上,即培养个性全面发展的人。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在于完善人格,它是教育以人为本的本体价值的具体体现。我们可以借助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帮助学生健全人格,促进身心健康,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2.冲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措施

第一,深入研究,把握中小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心理发展规律。

首先,要深入研究当代中小学学生的成长环境。这些学生生活在对外环境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互联网等新型媒体快速普及,社会和家庭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生活在开放、多元的环境中,不同的意识形态,不同的文化思潮,不同的价值观念,对青少年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不是这些孩子不好,而是社会环境太复杂。当然,社会环境复杂不完全是坏事,这些新型媒体对学生的影响总体来讲是好的,但有副作用。那么,这样的环境到底对学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非常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其次,要准确把握当代中小学生成长规律。当代中小学学生处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学生承受着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压力,深入研究中小学生的成长规律,尊重他们心理发展特点已经成为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在教育工作中,要更加关注每一位中小学生的心理世界,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既要教育人、鼓舞人、引导人,又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要把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缓解他们的压力,解除他们的焦虑,培养他们积极、向上、乐观的心理品质。

最后,要着重分析当前中小学生成长中突出的心理问题。中小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难点、热点问题,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单亲家庭子女、贫困家庭子女、有严重不良行为学生等群体,要加强针对性的研究,对青少年自杀问题、网瘾问题、违反犯罪问题、校园暴力问题、性健康问题等也要进一步加强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点范文篇11

【关键词】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

一、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配备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教育咨询手段逐步现代化以及三级预警模式的建立,让独立学院的心理健康工作有了最基本的保障。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组织机构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前提之一,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真的要开展起来,还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作保障。尽管独立学院办学普遍面临各种困难,但不少独立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各院校董事会、党政领导的重视下,基本上做到了有场地、有经费、有人员、有制度,已基本具备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条件。这让独立学院心理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成为可能。

在充分发挥专职心理健康教育者“核心”作用的同时,不少独立学院还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等兼职心理辅导的作用,从而在心理健康教育上形成了专兼职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队伍。如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通过学工周例会制度、工作会诊制度等指导素质导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直接参与学院对素质导师的业务培训工作,以提高素质导师自身的工作水平。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建立,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人员的配备,以及其他必要条件的具备,让多数独立学院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成为可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生活心理》、《心理素质拓展》等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必修课或者选修课的课程,充分发挥了课程教育在心理教育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除了依靠专兼职心理健康咨询人员力量的同时,专业的心理测试仪器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如今独立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手段也开始逐步现代化。心理测试手段的专业化、现代化,这为科学合理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了一个相对专业、准确的分析数据。心理咨询网络的建立,提升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等院校还建立了心理聊天群,由获得心理健康教育从业资格证书的辅导员、班主任、素质导师等参与帮学生排忧解惑。

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起步相对早点公办高校,均已建立了成熟的心理健康教育三级预警机制,但独立学院在办学中也普遍借鉴并建立了这一模式。三级预警机制是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措施之一。“院校-系部-班级”这种三级预警机制的建立,形成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与学工处、团委等职能部门和各系、班之间就大学生心理信息的及时沟通、交流、密切配合的较为完善的工作体系,从而可以做到早发现、早评估、早预防、早干预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进而有效提高对心理危机干预的主动性和及时性。

二、对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

由于独立学院学生文化基础相对不够扎实,学习自觉性、主动性不够强,学生入学后面临着较大的学习压力;同时独立学院按办学成本收费,普通本科一般专业每年的学费都在万元左右,学生就读独立学院让整个家庭都面临着较重的经济压力;再者社会对独立学院的认可和接受还有一个过程,独立学院的学生又面临着比一般高校学生更大的就业压力。这些都导致独立学院的学生在学业、经济、就业等问题上可能面临更多的困惑。但是,不少独立学院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中,还是结合实际进行探索,并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一些亮点和特色。

学生社团是学生自治的组织,班级心理委员是大学生自己身边的同学,无论是学生社团还是班级心理委员均来源于学生,更具亲和力,也更能赢得同学的认可。一些独立学院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探索过程中,十分注重发挥学生心理方面的社团和班级心理委员在整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一些独立学院把学生心理社团和班级心理委员直接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工作的重要力量,通过培训、指导、讲座等方式提高学生骨干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进而通过他们去影响和教育身边的同学。

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形式也呈现出多样性的态势,心理健康教育已突破传统的面对面咨询或者是课堂讲授这一单一的途径和模式。大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独立学院的学生又具有性格多样性的个性特征。实践表明,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和形式,更有利于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和落实。如一些独立学院在探索中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有:现场咨询、心理剧宣传、知识竞赛、心理电影、团体辅导、图片展览、知识问答、心理讲座、心理论坛等多种形式的宣传和教育活动。

大学生在不同的阶段所面临的压力和困惑其实并不相同,根据学生所在年级不同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事求是和因地制宜。一些独立学院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探索过程中,根据学生所在年级的不同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一些独立学院对大学一年级的学生重点是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的环境;二、三年级学生重在进一步认识自我,明确今后的定位;学生大四时,重点帮助学正确对待就业以及就业中可能出现的挫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点范文篇12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家中的独生子女,甚至其中有很多学生是在四二一的家庭模式中成长起来的,集家中长辈的宠爱于一身。加之大学生又处于青春躁动期,未受过社会的历练,价值观尚未形成,故其在性格上存有一系列弱点,比如任性、敏感、以自我为中心、情绪波动大,受挫能力较弱,心理素质较差,等等。当大学生在学习、恋爱、社交、就业等任何方面出现困惑时,必然会引起大学生们心理上的波动,产生消极情绪。如果这种消极情绪得不到及时有效化解,该学生在上课以及大学生活的其他方面便会注意力不集中,精神郁闷等。这也直接影响到了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状况。这种消极情绪如果长期得不到化解,便会引起恐惧、悲观等极端性的反应,进而演变为神经衰弱或焦虑症等心理疾病。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使当代大学生始终保持一个正确思想方向,而正确思想要以积极健康的心理为基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为了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态,而良好心态的具体表现就是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振作精神,不自暴自弃;面对成功时坦然对之,保持平常心,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盲目冲动。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实施的基础和前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更能使其理智地面对和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积极健康的心理能使大学生更容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外化为自己行为。要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被动走向积极,应构建一个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系,并通过制度加以落实。

二、心理健康教育应确立以灵魂塑造为原点的教育理念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帮助大学生群体进行灵魂和人格塑造为原点的根据

以帮助大学生群体进行灵魂塑造为目标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重要作用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主要是其在这个阶段的性格成长、心理发育的特点为依据的,其目的就是要通过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大学生群体能够正确掌握如何进行自我心理保健和促进自身心理健康成长的方法和相关的系统理论知识,以此来更好地推动大学生群体向着健全人格心理以及综合素质提升的道路发展。从高校教育的开展目的来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当前高校教育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二,确立以大学生群体的灵魂塑造为原点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也是以该理念的内涵和实质为依据的。早在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就指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及情感上与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使个人心境达至最佳状态。简单地说,人处于心理健康状态时,对生活和工作状态会呈现出满意的表现,其内心会充盈着很强烈的幸福感。从心理学上来说,心理健康也被描述为一种理想化的可持续的情绪状态,会让人产生对工作、生活的积极动力,对生活充满着幸福感和希望感,并促使其能够较好地适应社会环境,进而达到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生存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每个个体会对生命产生一种全新的活力,能积极迎接内心挑战,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有效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从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角度来说,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促使其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符合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对培养综合素质型人才的需求。据此,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为了减少和避免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更重要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更好地调整自己心态,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集体、社会和国家的关系,开发潜能,完善人格,促进其全面发展[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学生灵魂塑造为原点也是被社会历史所证明的。历史告诉我们,人生目标清晰的个体和群体心理一定是健康强大的。以古田会议为例,古田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认真总结了南昌起义以来建军建党的经验,确立了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重申了党对红军的绝对领导,解决了红军的性质、宗旨和任务等事关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根本性问题,从根本上解决了如何把一支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军队建设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它所确定的着重从思想上建党和从政治上建军的原则,为后来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思想的形成、发展和成功实践奠定了基础,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建设指明方向。思想上建党和政治上建军就是要打造军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一套方法和技术,更重要的是体现一种先进的、实践性很强的科学教育理念。[2]一支军队是这样,一个人亦是这样。推而广之,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教育也应如此。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修课的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是大学生群体健全人格心理的养成以及帮助大学生进行灵魂塑造等向内发展的内容,因此,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是分不开的。这两门课程都属于大学生基础教育内容,它们之间存在一定关联性,同时也有一些差异性。目前,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的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世界观、人生观等价值理念以及道德品质教育等。其教育重点放在健全人格品质的养成上,即使大学生养成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人格品性。

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则主要是将教学重点放在如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以及心理保健等方面,即教授学生如何预防抑郁症等心理疾病,如何管理自身情绪,如何处理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和方法等。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建立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理想和价值理念的基础之上的,并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生命,生命的意义在哪,在此基础上教育学生懂得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健康快乐地生活。此外,心理健康教育也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绪管理的方法论,可以让其学会采用正确的方法来排解负面情绪和压力,同时又能够把握度的分寸。从这个方面来说,修课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是相互补充,互为因果的关系,二者谁也离不开谁,都是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状态和健全人格的。

三、课堂、网络、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为防止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仅流于形式主义,针对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多种渠道,完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实行课堂、网络、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一)课堂、网络、实践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课题组对武汉4所高校进行网络的问卷调查显示,有约74.12%的大学生都认为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这点已毋庸置疑而且在现有的大学教育体制下,课堂教学本来就是学生们获取心理健康知识的基本途径,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基本场所,或者说课堂教学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加系统、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有利于完成教育目标。正因为课堂教学有上述的优点,要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被动走向积极,就必须进行课堂教学,通过规范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能接受全面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可使学生能够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并帮助他们成长成才。为此,在教学中应努力体现教学内容的系统性、科学性、针对性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多样性[3]。

三位一体教学模式中的网络环节,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外的另一种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它主要是利用已经快速发展起来的互联网技术来让心理健康及教育更好地融入大学生的生活之中,利用校园中的新媒体平台可大力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如开展类似心灵之窗之类的微信公众号和线上线下的互动平台,线上及时推送相关知识和线下开展活动和面对面的疑难解惑。因为,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最活跃的互联网用户群体,他们掌握了如何快速上网的技能,也拥有这一代人所具备的先天条件和优势。将多媒体、互联网远程教学等手段加入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来,这是以大学生最熟悉和使用最广的方式来让他们继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并且可使知识信息传播贯穿于课堂内外,甚至整个大学生活。

在课堂教学和互联网辅助教学的基础上,笔者还尝试以实践教学手段来继续深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通过教学实践与暑期调研详尽了解部分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个案调查来具体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且采取合适的手段和方法帮助他们进行心理调节,使其能够形成正确、积极的心理健康状态。大部分学生都担心自己的想法和行为会遭致同学异样的眼光,不愿意让同学认为自己是一个有问题特别反常的人。如果确实情况严重或是对心理方面比较有一定认知的同学会选择寻求帮助,而且他们会更倾向于使用网络的方式去获得,这样既方便又能避免给自己造成困扰。可见,网络求助满足了大学生的实际需求。

课堂教学搭配网络有助于学生多渠道地获取相关知识,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通过亲身体会获得丰富而真实的感悟,有助于在潜移默化中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调节,在愉悦的气氛中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进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二)课堂、网络、实践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操作方式

第一,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内容。应该从完善其教材方面着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内容应该突出目前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针对其存在的焦虑或者抑郁症等不良心理状况提出具体的改善措施,并且要重点设计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积极心理品格的教材内容。还应该改变心理教育教学方式,尤其是传统的单一化的传授型教学模式,应该更多地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加强高校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站系统建设。一是该网站系统应该建设成为包括全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文献、数据的数据资源库。该系统能够为学生提供各种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献和概念知识,让学生在课外进行自我反思时能够有充分的资源可以运用。二是网站系统应该效仿一些医院的互联网问诊平台,由学校的心理教育教师开设公开的学生问诊平台,并且为学生提供可以匿名的互联网心理咨询服务。在系统页面,教师可以挂上自己的QQ、微博等社交账号,方便学生能够随时进行心理咨询。其次,网站系统上还可以建立公开的咨询答疑平台,这个咨询平台是供所有学生和教师进行交流的平台,其他的学生都能够看到学生的提问,也能够共享教师的心理咨询答疑。

四、相关制度及生活环境保障

(一)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建设

首先,应该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研办公室。即专门负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的部门机构。要设置常任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3~4名。其次,应该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与教研室的沟通联系,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创设健全的制度保障。第三,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系统内部的人员责任机制的建设,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以及各类相关活动的开展奠定人力资源基础。第四,学校要为校内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投入足够的资金、资源支持,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创设良好的制度、人才和设备条件。

(二)加强学生宿舍管理的组织建设

宿舍是大学生群体最重要的生活学习的场所,宿舍关系也是大学生社交关系中最重要的一项。大部分大学生绝大部分的大学时光是在宿舍里度过的。因此,宿舍成员之间的关系也是最密切的,大学生真实的心理健康状况也最能够在宿舍得到展现,因此,当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其舍友的安慰和心理疏导往往是最重要的。此外,良好宿舍环境也是帮助大学生安定情绪的重要条件,干净、整洁的宿舍更能让心理动荡的大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家一样的安定感和归属感。

综上所述,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应该构建一个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系,积极建设以课堂、网络、实践三维依托的教学模式,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建设和学生宿舍管理的组织建设,对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教学内容和帮助大学生群体进行灵魂和人格塑造为目标的教育理念,这些都应是势在必行。虽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如各高校发展不平衡、课程投入资金匮乏,等等,但我们相信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会越开越好,能够帮助到更多大学生,减轻他们对于心理疾病的恐惧感和自卑感,逐渐走向积极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周春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的创新[J].江苏高教,2011(5).

[2]江立成,魏婷.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

[3]靳诺,刘贵芹.关于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1(5).

范文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专业推荐6篇)

范文二: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