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的特点范例(12篇)

来源:收集

人类学的特点范文

近年来,随着大学扩招规模不断增大,很多传统的理工科院校、综合性院校也逐步开设了艺术类专业,在校生数量不断攀升。艺术类大学生群体不同于其他学科,有着自身学科的特点和群体特点,他们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增添了艺术气息,活跃了课外活动,尤其是服装设计、服装表演专业的大学生群体,他们活跃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但是艺术类大学生群体思想开放,性格活跃,行为随意自由,这给高校教育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把握新时期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群体特点,建立符合学生实际、满足学校管理要求的学生教育管理体系,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值得认真思考的命题。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对新时期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群体特点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教育管理对策,以期推动高校艺术类学生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

一、学生个性特点分析

艺术类高考生录取的文化成绩相对较低,以我校服装设计、服装表演专业招生的来源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渠道:在中学阶段,经过一定的艺术设计、表演等方面培训,有一定专业特长的积极分子;还有一部分是文化成绩不好,正常升学无望,转而进行突击艺术培训,加入了艺术类专业招生。这两类不同生源在进人大学学习后,一般呈现出不同的学习状态:喜欢艺术类的学生学习刻苦,但仅以升学为目的的学生出现散漫、厌学等情况。总的来说,新时期艺术类大学生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个性特点。

1.文化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高。这是由中学阶段长期以来形成的学习观念、学习习惯、学习态度造成的。由于艺术类高考录取的文化成绩相对较低,所以在中学阶段就放低了对自我的要求,和同龄参加正常高考录取的学生相比文化基础薄弱,也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不重视文化课学习。进入大学后一旦学校教学管理工作松懈,这些学生就会很快出现散漫、厌学、迟到、早退、学习上应付差事等各种现象。

2.个性自由随意,集体观念淡薄。学术类大学生是大学生群体里追求时尚的群体,他们对于流行元素和国外流行文化很推崇,因此个性比较鲜明,个人特质突出,不从众也不随大流,敢于在集体中表现自己。这是学习艺术类专业需要的品质,但是这种品质也带有一定的问题,就是集体观念淡薄。高校艺术类专业授课比较分散,教学模式和其他学科有所不同,集体课较少,艺术类专业注重对学生个体特征的挖掘较多,对于集体观念、集体协作教育较少。

3.情感丰富敏感,个性张扬偏激。由于艺术类专业的特殊性,艺术类学生的内心情感比其他专业学生更加丰富,在捐款、志愿活动等方面表现了很高的积极性,他们重视自身价值的实现和独立的生活方式,重视自身的情感需求和实现。在追求自身价值实现和情感需要的时候有时会比较偏激,脱离了自身的社会环境和社会角色。艺术类专业学生也承担了比普通学生更多的家庭压力,来自父母的成材期望,也使他们在追求个性发展的同时,变得急功近利和遇事偏激。

4.虚荣攀比心强,自我认识不清。艺术类大学生一般家庭条件比较优越,在吃、穿、用等方面喜欢攀比,没有形成理性的消费观,比一般大学生群体更加注重物质需求。艺术类专业培养成本较高,学费和专业实习花费较多,对于未来就业预期也较高,期望找到薪金高和环境优越的工作,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没有清晰的认识,缺乏职业规划和在校期间的学习规划,眼高手低的现象比较普遍。

5.注重专业学习,轻视全面发展。艺术类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一个很大的误区,即注重专业学习而轻视自己的全面发展。高校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性、体系性的工程,课程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全方位立体式的,如果学生只注重专业课程学习,忽视了基础课和通识课的学习,必然会造成认知上的短板,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未来其专业能力的发展。

二、教育管理对策分析

1.树立民主和谐的教育管理理念。传统的高校教育管理理念重点在“管”,而面对新时期的艺术类大学生,强“管”不如合理引导,因为他们自由的个性和传统僵硬的管理体制不相适应,高校教师要改变教育理念,努力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形成平等关系,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关系,充分发挥新时代艺术类专业学生思想开放、思维活跃的特点,挖掘他们的学习潜力,给予他们尊重和鼓励,让他们在更大的舞台上绽放自己的个性,提高他们的艺术创造力,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能力,使他们能够自立自强。

2.建立以学生自主管理为主体的管理体系。艺术类专业学生个性自由,喜欢在集体中表现自己而获得认同,这种群体个性特点决定了严格的奖惩制度不会获得太好的管理效果,反而会使艺术类大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学生的培养和管理。为了适应新时期艺术类学生群体的个性特点,我们应把学校管理转变为学生的自主管理。学校教师应起到监督和辅导作用,把灵活的学生组织和多种多样的学生社团打造成管理和培养学生的重要途径,当然也要让学生参与管理制度的制定,以确保管理制度更好地落实。

3.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是高校艺术类人才培养的核心,也是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目标。因材施教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艺术创造力,教师需要对学生投入更多的关注和关心。一生一策能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要认真全面地分析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体差异,进行一生一策的差别化教学和管理,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最优化的发展。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以优秀的综合素质促进艺术创造力的提升,由此促进学生专业艺术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双提高。

4.大力开展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可以为艺术类大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己的舞台,使他们能够张扬自己的个性,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得到自我实现。同时多接触社会有利于他们认清自身的价值,有利于他们培养集体主义观念,在集体协作中摈弃以自我为中心的缺点,有利于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现代艺术类大学生教育要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在社会实践中践行专业素养和教育,促进其正确认识社会,完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社会实践中不断磨练,不断成长,增强其对社会问题、社会热点的辨识度,激发其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热情。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艺术类人才也有了更大的需求,因而培养专业能力过硬、综合素质突出、人格完善、思想成熟的艺术类专业人才是高校面临的重大任务。在这种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部门要针对新时期艺术类大学生的个性特点,与时俱进地改进高校教育管理方式,促进艺术类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艺术类大学生教育管理是高校教育面临的重大命题,需要学生、高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参与和共同努力,以开创多元参与、共同关注的艺术类大学生教育新局面,牢固树立素质教育、全面培养的教育思想,扎扎实实地推进艺术类大学生培养管理体系改革,最终实现培育优秀艺术人才,实现艺术教育服务于社会的目的。

人类学的特点范文篇2

关键词:药学类高校;环境专业;特色教材

作者简介:史静(1984-),女,江苏南京人,中国药科大学理学院,讲师;陈建秋(1981-),男,江苏南京人,中国药科大学理学院,副教授。(江苏南京21119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中国药科大学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8-0124-02

药物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能影响机体生理、生化和病理过程,可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对身体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制药工业产污量大,是国家环保规划要重点治理的12个行业之一。据统计,制药工业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7%,而污水排放量占2%。制药工业的特点是生产流程长,工艺复杂,原料种类需求多,使用数量大,但利用率缺较低。一般一种原料药往往有几步甚至10余步反应,使用原材料数种,从而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三废)量大,废物成分复杂,污染危害严重。[1]另一方面,国家环保部针对制药企业制订了专门的强制性废水排放标准:《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21903-2008、GB21904-2008、GB21905-2008、GB21906-2008、GB21907-2008、GB21908-2008),并且按照制药生产工艺路线将制药工业及其产生的废水进行详细划分为发酵类、化学合成类、提取类、中药类、生物工程类、混装制剂类。此外,我国环保部还于2012年提出了《制药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以促进制药工业生产工艺和污染治理技术的进步,由此可见国家对制药企业污染防治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同时对于制药企业自身来说,减少污染实施清洁生产是其应对对外贸易绿色壁垒的重要措施。所以,无论是从环境角度或者制药企业本身角度来说,制药工业的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都非常重要。但是由于其排放污染物的特殊性,制药企业需要既懂药学知识又熟悉环境治理与保护的专门人才。针对上述问题,中国药科大学于2009年开设了环境科学专业,旨在培养环境和药学的双料人才,[2]以满足制药工业绿色科技发展的迫切需求,从而解决我国制药工业环境保护科技问题,促进环保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实现国家制药工业环境保护目标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服务。由于该专业具有药学与环境相结合的特色,因此在课程设置及教材编制上必须具有环境专业与药学专业融合的特色教材作为支撑。

一、特色教材在药学环境科学专业建设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材是教学内容和要求的具体体现,是授课老师传授知识的重要工具。具有特色的好教材不仅能够便于教师讲授知识,并且还能激发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材不论是在专业建设还是在学科设置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药科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环境专业的创办要解决当前我国制药产业发展进程中企业对特定环境类人才的迫切需求与我国现有环境学科培养人才与课程设置模式不适应的矛盾,该专业方向的建设需要特色教材作为强有力的保障。因此特色教材中必须将环境科学与药学相结合,必须将环境专业的相关知识和制药企业的实际需求联系起来。

目前教材的设置主要存在教材建设滞后于教学和专业改革、教材建设与实践教学改革相脱节、[3]没有形成特色的独立体系、教材缺乏针对性和先进性、[4]教材内容过于陈旧、知识点缺乏更新等问题。

因此,环境专业与药学专业融合的特色教材的建设为了避免出现上述问题,其建设总体思路包括:特色教材必须体现环境专业与药学专业的融合与交叉;特色教材建设需紧紧围绕人才培养定位;特色教材建设需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特色教材与特色教学相结合;实践类特色教材在药学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

二、药学环境科学专业特色教材建设的思路

1.特色教材必须体现环境专业与药学专业的融合与交叉

我校的环境专业以培养环境和药学双料人才为目标,注重把保护环境的理念融入制药环节,把药学的理论及相关知识应用于环境保护,在课程设置上体现监测为始、评价为重、治理为目的的原则,着重培养制药企业环保人才,研究药物的环境影响。因此,特色教材的建设必须注重环境专业与药学知识的交叉与融合。但是此种交叉融合并不是简单地将药学专业知识与环境专业知识生搬硬凑到一起,也不是两种知识简单进行汇编到一本教材上,而应该突出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和联系,真正做到药学知识在环境课程的学习中能够深层渗透与融合。

《药厂环境控制与管理》是具有上述特征的典型特色教材,其主要内容包括制药工业污染现状、排放标准与控制技术、制药企业的清洁生产、制药企业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制药企业GMP认证、生态药业等。其中污染现状、排放标准与控制技术、清洁生产、环境管理体系的审核、生态工业园等基本知识属于环境专业范畴,但所有的重点理论知识都紧紧依托制药企业的背景,与制药企业紧密相关。例如在污染现状与排放标准的章节介绍中,专门针对制药企业的废水排放特征进行介绍,并列举与只要企业密切相关的标准和政策,如《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制药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等;在制药企业的清洁生产章节中就涉及制药企业制药的具体工艺、设备、装置,对其进行清洁生产,提出相关改进措施必须具有扎实的药学知识。

2.特色教材建设需紧紧围绕人才培养定位

我校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药学知识基础,能在科研机构、学校、企事业单位及行政部门等从事环境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以及到制药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环境保护应用研究、科技开发、生产技术、环境检测、污染分析与治理等工作的技术人才。特色教材的建设应紧紧围绕该目标,为该定位服务。从上述目标可以看出定位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特色专业的建立需要人才具有药学与环境学的双背景;人才的定位分为两类,一类是继续从事制药污染防治技术研究的“学术类”人才,另一类是能够实际到制药企业中工作的“应用类”人才。因此,针对“两类”人才的培养定位,特色教材中必须有所体现。针对“学术类”人才,教材中应注重原理、机理及相关知识点最新研究成果的呈现;而对于“应用类”人才,教材中应注重在制药企业普遍成熟应用的具体工艺、设备和装置的介绍。例如对于药厂三废教材,可在原有三废教材的基础上,增加或修订A类(学术类)与B类(应用类)特色教材,A类可针对制药废水的生物处理、物理处理、化学处理方法进行原理的细致讲解,并介绍相关的机理模型,增加目前国内外的热点研究方向与最新研究成果等;B类可介绍制药企业废水、废气、废渣的处理和资源化的具体工艺与设施,并列举实例。

3.特色教材建设突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如前所述,特色教材的建设需要注重环境专业和药学专业知识的融合,需要涉及多门学科,这有利于学生突破单一学科固有的思维模式,在具有一定的药学专业知识和环境专业知识的条件下,从药学的角度看环境或是从环境的角度看药学,易于触发灵感,产生新的思维活动,从而实现思维方式的创新和突破,使他们能够从新的视角和新的层面上去观察、分析以及探究事物的内在规律性,揭开认识对象本身所具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神秘面纱。[5]综合的创新思维是创新人才的重要素质特征,在特色教材中需要增加“无标准答案”、“多种解决方式”的问题,引发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发散思考,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对逻辑性强的机理的推导,教材中引导学生由因找果或由果寻因,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

4.特色教材与特色教学相结合

教学是大学教育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教材中的知识需要通过教学进行传播,因此要让特色教材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必须有特色教学与之相结合。特色教学并不是完全摒弃传统教学中传输知识的特性,而是在保持传统教学优点的基础上进行一些改进,使学生能够更容易理解基本理论知识,乐于在某一块或某一点知识中进行探究式的学习,能够进行主动的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将松散的知识点网络化模块化。第一,教学手段上需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授课形式不拘泥与演示文稿,可采用视频、音频、动画、软件等各种手段帮助学生对难于理解知识点的掌握,并建立教学配套素材库。第二,教学中应着重对相应课程知识理论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介绍,一方面该门课程的教师要在大量文献阅读的基础上对相应知识的热点研究方向进行介绍和综述,另一方面可以将校内外的专业研究人员邀请至课堂,对新进展、新工艺采用讲座的形式进行介绍。第三,教学中需要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的问题情形,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在讨论与分析的过程中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怀疑精神;并且鼓励学生对其感兴趣的某一点知识进行深究,发现表面现象之后的机理以及更深层次的理论,或对某一知识点扩散,形成由点串线、由线及面的网络化知识块;在对问题的思考过程中,让学生跳出传统的思考角度或仅局限于该门课程的知识内容,鼓励从多角度多学科对问题进行分析。第四,可以依据学生的理论背景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的研究兴趣、学生的学习风格,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分层次、分班、分组教学。例如药厂三废处理课程中,即可根据学生今后的发展方向偏研究型或偏应用型,根据A类(学术类)与B类(应用类)特色教材进行分班学习。

5.实践类特色教材在药学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

环境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学科,对于实践或实验类的课程尤其要注重特色教材的建设。对于实践类特色教材,一方面注重环境科学知识与制药企业实际问题的结合,如在《环境监测实验课程》特色教材中对实际的制药废水进行监测和评定,使学生在学会环境监测方法的同时对某些类型的制药废水的特点有直观的了解。《环境工程原理实验课程》中采用中药废渣进行吸附研究,加强学生制药企业废弃物亦可资源化的新理念。另一方面,选修类的实践特色教材亦可以采用项目引导的方式,进行课程交叉渗透教学,串联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点,使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形成知识网络或知识模块,同时在实践中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药学类高校环境专业特色教材的编写与建设需要体现环境专业与药学专业的交叉与融合,并紧紧围绕人才定位,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需有特色教学与之相结合,将特色教材的作用最大限度发挥,此外实践类特色教材需将环境专业知识与制药企业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1]《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发酵类》编制组.《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发酵类(征求意见稿)》[S].2007.

[2]陈建秋,沈卫阳,陈家全,等.药学类高校开设环境相关专业的意义和必要性[J].市场周刊,2009,(12):123-124.

[3]郭彤,陈金明.地方高校特色教材建设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08,(124):135-136.

[4]韩建华.让特色教材走进数学课堂[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

人类学的特点范文篇3

关键词:新型的,积极的受益权,具体性权利,文化权利,社会权

所谓基本的是指根本的、主要的;所谓特点是指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标志。基于以上的认识,笔者认为对公民受教育权的基本特点的界定应考虑几个方面:(1)所指出的特点必须是该项权利所必需具有的,而不是可有可无的;(2)所指出的特点必须是主要的,而不是细枝末节的;(3)所指出的特点应能使人们正确、全面的把握该项权利,是属于该项权利的特点,而不是其他权利均具有的;(4)该项权利的特点的独特性,不能绝对化;(5)所指出的特点应是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它们结合在一起从而共同展示公民受教育权。

早些年,人们对公民受教育权较少系统的、专门的研究,对于该项权利性质特点的探讨多是附带性的。

如龚祥瑞教授认为,从西方各国宪法文本来看,权利主要有三类:①消极的基本权利,即人身自由、言论自由、宗教信仰自由、集会自由等各项个人自由,该类权利可以说是国家对于个人的消极义务。②积极的基本权利即公民的受益权,该类权利,是国家所必须积极履行的义务,公民受教育权即属于积极的公民权利。③参政权。[1]

何华辉教授认为,在现代国家中,人有三种属性:即政治生活的人、社会生活的人和私人生活方面的人,和这三种属性相联系相适应的公民基本权利也应该有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个人生活三类基本权利。受教育权属于公民社会生活方面的权利。[2]

近年来,随着公民受教育权受到极大的关注,人们对于该项权利的认识也不断地深入,就特点而言,学者们也提出了很多有见地的观点。

有的学者认为,受教育权兼具社会权与自由权两种权利特性。[3]

该学者还指出,公民受教育权是一种复合性格的人权。[4]

有的学者提出:①受教育权概念具有很大的模糊性;②受教育权是人与生俱来的权利;③受教育权是实现其他人权的基础;④受教育权具有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⑤受教育权具有权利和义务相结合的特点。[5]

有的学者认为:①受教育权是公民的一项宪法权利;②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题中之意;③受教育权是一项普遍的基本人权。[6]

还有的学者指出,可以说教育权既是权利又是义务,但不能说受教育权既是权利又是义务,将受教育权视为权利义务的统一体,在很多情况下是把受教育权误以为是教育权而得出的结论。公民应该享有由国家、社会、学校和家长予以保障的基本权利,而绝不是同时应承担的义务,教育的工具理性和教育理念的国家本位已不合时宜。[7]

我国的宪法学教科书大多将公民权利分为八、九类,公民受教育权属于文化权利。

在受教育权的诸多已被提出来的特点中,有些是基本上被大家公认的,如既是权利又是义务以及积极的受益权等,还有一些属于学者们的个人认识,还未达成一致。

社会科学的知识,每个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理解。笔者在此也不揣浅薄,从上面提到的公民受教育权特点界定的五个方面的考虑出发,借鉴前人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与传统的权利相比,公民受教育权是一项新型的公民权利。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宪法做出不同的划分,如根据宪法产生的时间,可以分为近代宪法与现代宪法。为了对公民的各项权利予以深入的认识,也可以将权利分为传统权利和新型权利。自由权、平等权等公民权利,是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以后即被确认的权利,属于传统权利,而受教育权则是在宪法由近代向现代演变的历史大背景下产生的,它的历史较短,正式入宪是在1919年。同时,自由权等传统权利只规定公民享有此项权利而无义务,受教育权则在赋予公民权利的同时又设置了必要的义务,它的内容较新。不管是从时间上还是从内容上看,受教育权具有新型性的特点是较为明显的。

二、公民受教育权是一项积极的受益权。

我国台湾地区有许多学者认为,有一种权利可称之为受益权。受益权又可分为消极的受益权和积极的受益权。刘庆瑞认为:“受益权系人民站在积极的地位,为自己之利益,而向国家要求一定行为之权利。以前,各国宪法多注重于保护人民的自由权,关于受益权,甚少规定。其有规定者,亦仅以保护自由权之受益权为限,例如司法上的受益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国宪法渐趋向于经济上的平等主义,对经济上的弱者,采取种种保护办法。于是教育上的受益权和经济上的受益权,遂规定于宪法之中。他认为,受益权可分为司法上的受益权,行政上的受益权和教育上的受益权等。”[8]林纪东认为:“受益权,谓人民为其一己之利益,请求国家为某种行为之权利。”他将受益权分为消极性之受益权和积极性之受益权。救济权即为消极性之受益权。“积极性之受益权,亦有多种,如生存权、工作权、受教育权等。[9]笔者认为,台湾学者的分析颇有道理,公民要想享有受教育权,须依赖于国家创造必要的条件,提供基本的设施,实质上即要求国家履行必要的积极义务。

三、公民受教育权是一项具体性权利。

有学者提出人权和权利在本原、主体、客体和存在形式等多个方面有不同。[10]学界许多学者虽然对此未明确表态,但从文字处理上看,对两者未作区分。笔者认为两者有差别,人权的政治色彩较浓,权利的法律味道更足,人权更抽象,权利较具体,但大体上说,两者基本相同。人权是一个抽象的、庞杂的概念,我们对人权进行研究必须要将其细化、分类。

人类学的特点范文篇4

关键词:俄罗斯;欧洲;索洛维约夫;丹尼列夫斯基

中图分类号:B512.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0961(2011)01-0056-03

一、背景与起因

“俄罗斯思想”这一命题是俄国19世纪至20世纪初思想界关注的中心之一。纵观俄罗斯思想发展历程,俄国思想界发起的这场关于俄罗斯发展道路的历史性大讨论可谓源远流长。始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斯拉夫派与西欧派争论的焦点在于追寻俄罗斯命运独特性和选择俄罗斯的发展道路。随着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到来,争论的一方斯拉夫派已烟消云散。直到1869年,丹尼列夫斯基连续在《曙光》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俄国与欧洲关系的专题文章,并于1871年将其整理并发行了单行本《俄罗斯与欧洲》,这才打破了学术界多年的平静状态。

《俄罗斯与欧洲》开篇伊始,作者便对欧洲在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和1864年普鲁士与丹麦战争中截然相反的态度表示强烈抗议并作了深层次分析,进而提出欧洲敌对俄国的立论。他在书中提出俄罗斯文明既不属于东方也不属于西方及俄罗斯独特性的观点;进而对俄国与欧洲从政治、宗教、文化、历史发展进程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进一步佐证俄国与西欧的不同。同时,他又对俄国19世纪面临的国内外一系列重大问题,如彼得改革以来的欧化问题、东方问题,进行了论述,观点可谓独到,发人深省。此外,他又提出了泛斯拉夫联盟的政治构想。最终他得出俄罗斯既不属于西方也不属于东方,俄罗斯为独特的斯拉夫文化历史类型的结论。他将世界各民族划分为四个等级,即宗教、文化、政治和社会经济;共计十种类型,即“埃及、中国、巴比伦-腓尼基、印度、伊斯兰、犹太、希腊、罗马、新闪米特或阿拉伯、日耳曼-罗马或欧洲”。

该书一经出版,便受到俄国学界的广泛重视,但作者多被冠以保守主义和斯拉夫主义代言人的称号。伴随着《俄罗斯与欧洲》在1888年、1889年、1895年的连续再版,丹氏及其学说成为俄国学界争论的热点,并形成了两种观点截然相反的派别:以著名学者、丹氏拥护者斯特拉霍夫为代表的肯定派和以索洛维约夫为代表的否定派。正如巴若夫所言,该书在理论上有建树,但也有局限性,即经验性资料不足以充分支持其理论构建和方法论原则。其后果必然是,在历史性论据不足中表现出来系统性的错误,而“故障”已不可避免。为此,丹尼列夫斯基的观点多次遭到批判,其中最具代表性批判者当属著名学者索洛维约夫。

二、索洛维约夫对丹尼列夫斯基批判的核心内容

在斯特拉霍夫为代表的肯定派提出丹尼列夫斯基文化历史类型理论具有重要历史以及现实意义的同时,索洛维约夫对文化历史类型理论片面性给予分析。第一,丹氏否认了文化历史类型的继承性以及不同文化历史类型之间的联系,片面夸大了不同文化历史类型的独立性;第二,丹氏一味强调俄罗斯文化历史类型与欧洲文化历史类型的差异性,否定俄罗斯属于欧洲这一事实论断,并主观断定俄罗斯文化历史类型是最好的、最完善的。基于以上两点,索氏从全人类统一的观念出发,对丹氏进行了批判。索氏提出了自己观点:文化多样性取决于人类的统一性,文化的发展取决于世界历史的普遍性,俄罗斯属于欧洲。

1857年德国历史学家吕特尔特在莱比锡出版了《世界历史教科书》,关于书中的观点是否对丹氏文化历史类型理论产生重要影响问题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学界一般认为,斯特拉霍夫在《俄罗斯与欧洲》再版之后首先提出这个问题,他指出:“文化历史类型思想唤醒了历史与生俱来的因素,并且这种天赋是可以为后辈学人所能预见到的;吕特尔特思想是最深刻的社会历史思想,丹尼列夫斯基给吕特尔特思想以充分评价,但并未以它为自己学说的基础,而是使之进一步充实,并将其添加到自己的文集中。”

索氏以《欧洲通讯》为阵地,在没有进一步对德国原本进行校对的情况下,将对泛斯拉夫主义的批判转向了对丹氏的批判。“严格地说,这本书本质上讲不过是一部文学著作而已,却吸引了当时所有权威人士的目光。”通过对丹氏著述的分析,索氏指出:“丹尼列夫斯基是独具慧眼的人,并能够坚强和直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完成了学者惯用的礼节之后,索氏向丹氏发起了猛烈的批判,并发表了《德文原著与俄文赝品》一文。文中指出:丹尼列夫斯基文化历史类型只不过是德国历史学家吕特尔特赝品而已。《俄罗斯与欧洲》的读者发现,这个大家熟知的理论就像彬彬有礼的欧洲人的服饰被鞑靼人破烂的长袍所代替一样。

以上论断成为索氏批判丹氏思想的基础。但须指出的是,现今已经有充分的证据表明,索氏的上述论断是毫无根据的。著名学者马斯捷尔在对比了吕特尔特原著与索氏的译本之后指出:“索洛维约夫曲解了丹尼列夫斯基,并蓄意人为地安排了丹尼列夫斯基与吕特尔特的相似性。”著名学者别洛夫也提出了自己对该问题的看法:“斯特拉霍夫和索洛维约夫对吕特尔特著作的两种译本,其中之一是片面的;而索洛维约夫的译本是伪造的,它改变了吕特尔特著作所体现的原意。”

种种迹象表明,一切争论的焦点都集中在吕特尔特的著作当中。“文化历史类型”和“文化秩序”完全不可随意应用,这在当今俄罗斯学术界也是十分罕见的。在《世界历史教科书》中,吕特尔特对“文化历史”(Kulturgeschichte)和“文化一历史”(kulturgeschichtlich)术语加以区分,并指出“人类是有组织的统一体”。在吕特尔特看来,世界历史是一系列相互并行发展的文化现象。通过以上分析,吕特尔特认识到了人类历史的开端,这是人类线性发展规律的重要标准。本质上讲,可以将吕特尔特称为青年的黑格尔,他与黑格尔的观点是十分相似的,将欧洲文明视为人类历史发展的最高峰,这体现出吕特尔特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总而言之,吕特尔特与丹氏在本质上的相似性是十分有限的。巴鲁耶夫也证实:“斯特拉霍夫的结论是准确的,我相信丹尼列夫斯基完全没有读过或不知道吕特尔特这本书;无论是在术语上,还是观点的形成上,在任何地方都没有发现《俄罗斯与欧洲》有吕特尔特的印记。”而别洛夫指出:“索洛维约夫千方百计在吕特尔特著作中寻求丹尼列夫斯基的理论,究其原因在于,德国原著妨碍了他。而吕特尔特的著作为丹尼列夫斯基提供一些术语是有可能的。”

虽然丹氏的社会理论与索氏的神权思想不存在任何联系,但索氏还是将全部注意力转移到对文化历史类型的批判上来。他称自己的理论是自由奔放的,而丹氏的理论则是肤浅的。很明显,索

氏所指的丹氏所谓肤浅的理论是丹氏对俄罗斯和斯拉夫世界的保护态度。列昂基耶夫在评价丹氏和索氏的民族观时写道:“自由奔放的理论是与过去历史和存在相联系的,肤浅的理论则是与自身思想本质相联系的。”巴鲁耶夫也指出:“索洛维约夫指责丹尼列夫斯基的理论是肤浅的,究其原因在于丹尼列夫斯基妨碍了他的自由奔放的理论。”在列昂基耶夫看来,索洛维约夫与丹尼列夫斯基观点的区别在于,丹尼列夫斯基解决了斯拉夫文明划分这一历史问题,即以俄罗斯为首的斯拉夫世界,无论是在任何历史转折阶段或是一切已经过去的历史阶段都是合乎情理的;而索洛维约夫则是期待神权政治的复兴,但是这种神权政治必然是罗马天主教的。

三、丹尼列夫斯基与索洛维约夫争论的历史贡献

随着丹氏与索氏在学术领域内争论的展开,吕特尔特著作对文化历史类型理论的影响这一问题已经成为永久性的历史课题。透过丹氏与索氏关于俄罗斯命运大讨论的历史性大争论,整个俄国学术界的学术氛围焕然一新,各派学者各抒己见。可以说,这在整个黄金时代和白银时代的俄国思想界也是绝无仅有的,为俄罗斯学术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首先,促进了斯拉夫主义学派的复兴。在俄国哲学界中,斯拉夫主义是具有独特见解的学术流派。其早期代表包括霍米亚科夫、阿克萨科夫、萨马林,等等。进入19世纪中叶,随着诸位先贤的相继离世,其理论与社会现实严重脱节,斯拉夫主义学派呈现出日益衰落的征兆。丹氏的《俄罗斯与欧洲》一书经著名学者斯特拉霍夫于1888年再版之后,极大地刺激了索洛维约夫的创作热情,他投身于反丹氏的阵营之中。二人著书立说,对斯拉夫人所面临的民族问题进行透析,从而成为学界领军人物,并以19世纪后半期斯拉夫主义学派的标志性人物面目出现,从而促进了斯拉夫主义学派复兴。追根溯源,丹氏与索氏历史性大争论功不可没。

人类学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农林院校艺术类学生管理问题思考

自我国高等教育扩招以来,为满足自身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许多农林院校结合原有的优势特色学科和专业,拓展衍生了一批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艺术类专业。艺术类学生较之普通专业学生,思想活跃、个性张扬,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但艺术类学生也普遍存在个人本位主义较强,集体观念较弱的问题,另外受当前社会上一些浮躁氛围的影响,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学风比较松散。随着艺术类学生规模的不断增加,对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借鉴传统学生教育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如何充分结合当前农林院校艺术类学生自身的特点,积极探索适应目前艺术类专业学生发展特点的教育管理模式,是全面提升农林院校艺术类学生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

一、当前农林院校艺术学生的主要特点

从发展历史来看,艺术类专业兴起的时间并不长,但发展势头迅猛。如南京林业大学于1995年成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开创了我国林业类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先河。1999年设立艺术类本科专业,2003年,艺术设计专业被江苏省教育厅确定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2008年,南林整合校内学科资源,成立了艺术设计学院。艺术学院现设环境艺术设计系、室内设计系、传媒艺术系、公共艺术系四个系,拥有环境艺术设计、城市景观艺术设计、室内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艺术设计、装饰环境艺术设计、广告艺术设计、动画(数码影视)共7个本科专业方向。目前学院在校本科学生1000余人。

与普通专业的学生相比,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个性化、风格化表现得尤为突出,这是艺术类有别于其它专业的显著特点。近年来,艺术类专业学校的增加以及艺术类考生的增多,一方面,这种现象说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各类艺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另一方面也要承认由于艺术类专业高考录取时对文化课成绩要求相对较低,致使部分高中阶段文化课基础较差的考生把报考艺术类专业当成曲线入学的“捷径”。尤其对一些农林类高校的艺术类专业,这种情况较为普遍。

概括起来,当前艺术类学生的基本特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艺术类学生具有较强的个性思想

由于艺术类专业自身的特点以及其市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艺术类学生崇尚个性张扬[1],其行为方式多以个人的感悟、喜好为出发点,以自我为中心。比较追求与众不同的特点,包括行为举止、待人接物喜欢按自己的方式和爱好进行。同时,艺术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就更趋于弱化[2]。

2.艺术类学生思想活跃、爱好广泛

与其他普通类专业学生相比较,艺术类学生情感丰富、热情澎湃,一般热衷于参加各类学生社团活动,在各项文体活动中,他们善于展现自己不同的爱好和才艺能力,组织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强,但他们的文化理论课成绩明显不如其他专业的学生,尤其是外语基础较差[3]。

3.艺术类学生家庭环境较好

由于艺术类专业的学费一般比普通专业较高,加之学生实习写生等实践课比较多,所以要求的经费开销也比较大,从现有艺术类生源情况来看,艺术类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好[4],但在吃苦精神以及耐挫性方面不如其他专业的学生。同时,在优越的经济条件下,部分艺术类学生往往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甚至为逃避学校和老师的严格管理和监督,有的学生干脆在学校外面租房子住,沉迷于网络游戏或者谈朋友等现象屡见不鲜。

二、目前农林院校艺术类学生教育管理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无论是艺术类高校还是综合类高校的艺术类专业,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仍然是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任务,培养具有良好扎实的艺术基础知识、健康向上的人格魅力,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伟大情操为目的,在艺术表演、艺术设计、艺术教育及艺术研究方面有所发展的专门人才。所以说它在培养目标上与普通专业既有区别又有共性。结合当前农林院校艺术类学生的共性特点,学校对他们的政治思想引导、专业基础教育、日常的管理服务方面进一步加强了对艺术类学生的培养和教育,总体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还应该清楚地看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农林院校艺术类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还没有完全跟上时展的要求。

1.虽然说艺术类专业在培养目标与其它专业有着一致性,但在教育模式、课程设置、教育环境、教学方法上却有着“个性化”的特征[5]。艺术类专业在教学过程和手段上的这种个性化特点,也给农林院校艺术类学生的管理上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果采用与其他专业完全相同的评价体系与考核办法,管理上搞“一刀切”,势必会因脱离实际而使被考核对象产生消极情绪。

2.由于艺术类学生在文化基础课较其他普通专业的学生要差一些,特别是艺术类学生的外语基础较差。在繁重的学习压力面前,当前学校对学生学业评价体系的刚性化要求,容易使许多艺术类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甚至丧失学习的自信心。

3.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环境下,由于艺术类学生在考研、就业方面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广大的农林院校艺术类专业学生感觉到巨大的心理压力,这些不利因素都对他们的教育引导工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三、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林院校艺术类学生教育管理的几点思考

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基本上还是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其主要特征是以行政命令式的方法实施管理,工作方式基本上是向下传达精神、向上汇报工作。这种工作模式的最大局限在于会使学生产生茫然、抵触甚至逆反心理。这种管理理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缺乏创新精神,依赖性强,心理素质差。针对目前艺术类学生的管理现状,以及存在的突出问题,笔者就如何进一步改进艺术类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1.利用新生入学可塑性比较强的有利时期,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的教育与引导

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是个人发展充实的黄金时期,也是青年学生一个兴趣、能力转型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大学刚入学的这个阶段,由于学生对新的求学环境充满好奇、兴奋,要充分利用好这个关键时期,积极发挥班主任、辅导员、学校集中性的入学教育等措施的作用,建立起全方位立体的渗透和思想教育格局,引导学生建立独立的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尽可能缩短迷茫期,比如,可以通过组织艺术类新生参加学校知名学者的学术讲座报告、带领大家参观校史展等活动,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辅导员和班主任要结合自身的人生阅历尽快让学生熟悉校园环境和大学的学习生活特点,引导和强化艺术类新生养成自立自强的独立精神,切实做好断乳期的引导教育工作。

2.引导学生积极做好大学生涯规划。我国著名的教育理论家瞿葆奎先生曾说:“时间就是发展的空间。”也就是说,谁抓住了时间,谁就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四年在人的一生中不算是一段很长的时间,但也不是一段很短的时间,而从其重要性来说,这四年可以说是人生的一个最重要的时期。从入学教育开始,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制定自己的大学生涯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学习和工作计划,从一开始就避免学生自然形成一种随遇而安、“脚踩西瓜皮”的消极思想,建立一种积极主动、向上求索的理想追求。

3.建立强有力的班干部队伍,带动班级学生整体管理工作。在着力抓好政治思想教育的基础上,我们要善于利用部分学生组织能力强、思想活跃、爱好广泛的特点,根据团结、协作、互补的原则,组建强有力的班委,逐步形成以班级干部为首的骨干力量,推动整个班级的教育管理工作。与此同时,在具体的教育管理过程中更要关注困难学生,帮助弱势群体克服自卑心理,建立自信心。特别是针对艺术类学生一般家庭情况比较优越,有思想和活力,但是遇到困难和挫折承受能力普遍偏弱的实际,有针对性地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如户外拓展运动,班级干部竞选演讲等公共活动,培养艺术类学生相互帮助,团结协作,逐步获得心理上的认同感。

4.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投入足够的精力关心和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谨记赏识是老师最美的教育语言。艺术类学生更需要赏识,需要学校和老师为学生每一次自信和成功的积累提供保障,不断给艺术类学生鼓励、掌声和信心,最大限度地减少学生陷入挫败感的经历。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赞扬或者肯定有可能会带给学生努力向上的强大动力。要善于发现艺术类学生的闪光点,不断激发艺术类专业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参考文献:

[1]郭岚.艺术类高职学生管理策略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224-225.

[2]孔凡东.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行政管理,2009,(14):230-231.

[3]李海燕.关于高校艺术专业学生教育管理的几点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87-88.

人类学的特点范文篇6

【关键词】综合性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

新时期,众多综合性高校纷纷增设艺术专业,这对促进艺术学科发展、培养高素质艺术类人才取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对综合性高校来说,艺术类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专业特点,也给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综合性高校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分析

综合性高校艺术生除具有一般艺术生都具有的个性特征鲜明,集体意识、纪律观念缺乏,理想信念淡薄,专业兴趣浓厚,文化基础薄弱等特点外,新时期的他们还体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特点。

1.思想状况复杂,价值取向多元化

传统的艺术生视艺术为个人理想、价值的追求,他们为了艺术而艺术,思想既偏执也较为单一,没有太多复杂的成分。新时期艺术生(尤其是综合性高校艺术生)由于社会的发展,家庭的期望值和学习目的的不同,学生的思想状况也变得日益复杂,很多家长只是把艺术当成孩子考上理想高校的敲门砖,并不希望他们今后从事艺术事业,很多学生通过学习发现艺术并非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专业,把艺术学习仅仅当成顺利完成高等教育的途径。因此,进入大学后,很多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他们既热衷自我设计,展示个性才能,也十分关注社会、学校和其他人的评价;他们既积极参加具有创造性、独特性、刺激性和引领时尚的活动,也积极争取各种荣誉、技能和发展平台。

2.困难学生增多,心理压力增大

一是经济困难学生增多。随着艺术类招生规模的扩大,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为了实现高校求学梦,也走上了艺术学习之路,从而使学校经济困难的艺术生数量不断增加。二是学业困难学生增多。当前很多艺术生并非因喜欢艺术而选择艺术,只是为了实现上大学的理想而走的“捷径”,这部分学生进校后把主要精力放在其他方面(如选修双学位、热衷社会兼职等),消极应对专业学习,造成学业困难学生增多。三是就业困难学生多。由于学习目的不明,文化功底薄弱,综合素质不高等原因,加上社会对艺术类人才需求不大,造成很多学生就业存在困难。由于这些困难的存在,使综合性高校艺术生在职业规划和人生定位上无所适从,感觉前途迷茫,从而产生了较大的心理压力。

3.学校归属感不强,矛盾冲突多发

综合性高校一般以传统的文理工科为优势和特色,艺术类专业在学校里处于较为边缘和弱势地位,学校在开展人才培养和进行学生综合评价时也很难充分理解和考虑艺术学生的专业学习和个性特点。因此,艺术类学生个人成长发展在综合性高校很难获得较好认同,他们在这种环境下也容易产生自卑感和与学校的距离感,对学校的归属感不强。学生间的交流也主要集中在艺术生内部,与其他专业学生沟通融合较少,他们对学校的一些管理制度也有一种抵制情绪,容易与其他专业学生产生矛盾和分歧,从而展现出学生群体间的矛盾冲突也较多的现象。

二、综合性高校艺术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效果不明显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政治课(简称两课)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实际调查发现,高校两课教学对艺术生的重要作用未取得应有的效果。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艺术生对两课认同感不强。很多艺术生认为艺术是没有国家、阶级壁垒的,他们崇尚自由、追求独特,因此,从内心深处对两课教学不认同甚至抵制,没有学习的动力和激情。二是两课教师对艺术生思想状况了解不深,不能结合艺术生特点创新教学形式,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学生学习没有积极性,教师没有更好的教学途径,导致了学生不愿学、教师不愿教的不良循环,最终使两课教学在双方都难受的氛围中举步维艰。

2.专业教师的作用没得到应有的发挥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除两课教师、辅导员外,专业教师也是最重要的力量之一。艺术生由于专业性质和学习特点,他们与专业教师感情更深,联系更密切,因此,发挥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更为重要。但现实中,专业教师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没有得到体现,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专业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认识不足,认为自己的任务是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两课教师和辅导员的职责,因此对这项工作没有主动性;二是受专业教师知识结构制约。艺术专业教师是艺术专业出身,其自身思想政治理论修养相对也是薄弱环节,更没有实践经验,部分专业教师即使有积极性,也会由于知识缺陷而收效甚微。

3.传统教育模式对艺术生完全不适用

综合性高校在较长的办学经历中,已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这种模式对普通专业学生来说确实行之有效且省事省力。但对艺术生来说,这种传统模式明显存在不适应。因为相对普通专业学生来说,艺术类学生理性认识偏低,感性认识较强,且艺术类学生专业情结更浓,对个性发展更突出,对传统伦理的束缚和对舆论环境的反映更加淡漠。因此,如沿用传统工作模式来开展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也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行为,让他们游离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之外。

三、提高综合性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思考

针对新时期综合性高校艺术生特点,可探索推行“尊重、管理、服务、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尊重即遵循艺术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和尊重艺术生个性特点;管理即通过强化管理,帮助学生克服不良生活、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服务即开展个性化服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发展即为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

1.遵循艺术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尊重学生个性特点

综合性高校艺术生除具有一般艺术生共有的特点外,还有独特的特点,同时艺术类学科专业也具有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点,其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等都与普通学科专业有较大差别,这是由艺术类学科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因此,综合性高校在开展艺术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是要跳出综合性高校传统的管理思维模式,尊重艺术类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尊重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个性发展特点,为他们提供更加有利的学校环境,给予更多的理解与支持,搭建更加有利的学生个性发展平台,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遵循艺术人才培养客观规律,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2.结合专业特点,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积极主动作用

由于艺术类专业特点更加鲜明,学生对专业认同度更高,因此,在开展艺术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尽量与专业紧密结合,更多依托专业教师。为此,一方面要加强引导,激发专业教师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专业教师深刻认识到,他们不仅是专业学习的指导者,也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担者;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专业教师的指导和培训,增强专业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论修养和指导学生的能力,让专业教师成为艺术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

3.扬长避短,提升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积极性

综合性高校在开展艺术生思想政治教育时,一方面要依托综合性高校多学科融合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优势,以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和积极进取的校园精神来陶冶艺术学生,以文化教育为重点,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开放的教育形式强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另一方面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新时期艺术生的特点,积极探讨和回答学生关心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如学业、就业、创业等问题,加强对各类困难学生的关心和帮助,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关系,以艺术生喜欢的方式、乐于接受的载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真正把理想信念教育植入他们的心灵,培育他们乐于奉献、勇于担当的精神。同时,要尽量避免强制性要求学生参与兴趣不高、专业相差太多的活动,避免学生产生的抵触情绪,削弱学生的积极性。

4.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探索搭建高层次的艺术类交流与对话平台

艺术类学生虽然生活独立性较强,但普遍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和对社会的认识,通过积极开展与专业知识或专业技能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能锻炼学生吃苦耐劳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提升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对多元文化的鉴别能力以及对优秀文化的传承能力和对先进文化的创新能力。另外,在艺术类学生中积极开展高层次的交流与对话活动,也是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与国内外同类院校的交流与对话,可以培养学生开放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国际意识和民族责任感;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国内外高起点、高品位的艺术类的交流和专业竞赛,不仅能培养他们广阔的视野和高尚的品德,更能培养他们拼搏的精神和与人沟通交流的综合能力。

(注:本文受2013年湖北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项基金资助)

参考文献:

[1]郑娟.文化育人视域下艺术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2.

[2]黄琴.打我艺术院校大学生特点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当代教育论坛,2010.

[3]黄鑫.关于加强综合院校美术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0(3).

人类学的特点范文篇7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学科特点;学习方法;试题类型;答题要求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172(2012)01

中国传统音乐,一般是指历代传承、没有受西方音乐影响的,且具有我国农业文明时期典型文化特征的音乐类型。中国传统音乐主要形成于20世纪以前,诚然,还包括其后按自身规律而发展延续至今的那一部分。20世纪以来,受西方音乐影响而产生的各类新的音乐形式(亦称“新音乐”或“近现代音乐”)不包括在内。中国传统音乐有多种类别;但民间音乐,即原“民族音乐五大类”(除少数例外)则是其中之主体。

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国民族音乐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尽管长期的封建社会没有给我们留下太多音响资料和理论文献,但在改革开放30年来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代民族音乐学者辛勤耕耘和无私奉献,该领域已取得不少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其中既有大量资料性文献诸如收集、整理、记录的各种音响、乐谱与文字,也有大量研究性学术论文和学术专著。从音乐教育的角度来看,中国传统音乐也是各类音乐艺术院校中的一门重要理论课程,它是实施“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的重要基石。无论是对本科生还是研究生而言,或是其必修课程,或是其必考科目。为了给大家提供一本研习并备考的参考资料,特编撰这部《中国传统音乐习题集》。以下将从“学科特点与学习方法”、“试题类型与答题要求”两方面介绍本书的编撰主旨和研读要求。

一、学科特点与学习方法

从我国音乐学学科建构的角度看,中国传统音乐并非一个学科概念,它只是我国民族音乐学学科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其他还有诸如世界民族音乐、城市音乐等等)。其学科特点既有对原“民族音乐理论”学术传统的继承,也有对西方民族音乐学理论与方法的借鉴。一般而言,音乐理论有“一般理论”与“学科理论”之分。前者是指“研究音乐怎么样的理论”;后者是指“怎么样研究音乐的理论”[2]。显然,中国传统音乐属前者而非后者,属“知识”而非“方法”。

不同音乐学科(或领域),自有其不同于其他学科(或领域)的特点。这些特点,将也决定着该学科特定的学习方法。鉴于上文的表述,中国传统音乐的学习方法主要有三:

(一)明确音乐类别

如果说,音乐史的学习更侧重时间线索的话;那么,传统音乐的学习则侧重空间范畴。这里的空间范畴主要是指不同传统音乐的类别归属。目前,中国传统音乐可按社会阶层分为民间、文人、宫廷、宗教四大类别[3];也可按体裁特点(或表演特点)分为歌曲音乐(含民间和文人的)、歌舞音乐、曲艺音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含民间的、文人的)、仪式音乐、综合性乐种等七大类别[4]。此外,还可按“搬演场所”和“地理空间”分类等等。在以上的几大类别中,还可根据不同标准再作进一步细分。在学习过程中,我们无论是对某一具体的音乐作品也好,还是对某一抽象的学术概念也好,首先要明确类别归属,然后才谈得上对其作深入了解。类别归属没有弄清楚,自然也对其后的深入学习造成影响。

比如,原“民族音乐五大类”——民歌、歌舞、曲艺、戏曲、器乐等,即为一种体裁分类。这五大类(除少数例外)若从社会属性上看,又应归为民间音乐这一范畴。其中的信天游、山曲、乌日汀哆、海菜腔等概念,当属民歌;秧歌、花鼓、花灯、赛乃姆、囊玛等,当属歌舞;京韵大鼓、苏州弹词等,当属曲艺等等。

再如,民歌中的号子、山歌、小调为体裁概念,是着眼于民歌音乐形式特征的一种分类;而信天游、山曲、花儿、爬山调、客家山歌、桑植小调等则属歌种概念,其不同点在于因各自的流行区域所形成的不同地方特色。其中的要点,在于正确理解民歌的体裁与歌种的关系。

还有,昆山腔、高腔、梆子腔和皮黄腔等,是戏曲音乐中的一个特定概念——声腔——被具有渊源关系的不同剧种所吸收的,且具有共同风格特点的唱腔。而京剧、昆曲、秦腔、豫剧、黄梅戏、越剧等等,则是指流行于某一地域内的,在声腔、语言等方面独具特色的戏曲品种——剧种。其中声腔与剧种的关系,是理解这些概念归属的关键。

此外,不少音乐类别的归属还因划分标准不同而各有所别:唢呐音乐与古琴音乐,如作为器乐形式,它们可归为民族器乐一类;若考虑其社会属性或文化属性,二者又分别归为民间音乐与文人音乐。如此等等。

综上所述,明确音乐类别的归属,这是我们研习和备考这门课程的第一步。

(二)注意知识要点

人类学的特点范文篇8

地方理工类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核心课程也基本上与综合性重点高校一致。有少数高校比较重视该专业的培养特色,如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的电子政务安全与认定、网络操作系统、政府网站建设与维护等特色课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公共气象管理、气象法、气象经济学等气象特色课程。这类高校也基本开展了的案例教学,有的比较重视实习基地建设,如浙江海洋学院在舟山海洋渔业公司、定海区人民政府、舟山财产保险公司等单位建立实习基地。这四类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综合性重点高校总体上占有优势。前三类高校都日益重视实践教学,重视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基地建设,而且财经类、理工类重点高校越来越重视结合学校特色建设行政管理的专业特色。这些在地方理工类高校中虽然也有一定的体现,但由于学校知名度较低、专业历史短、师资力量弱等原因,与前三类高校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地方理工类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存在不足许多地方理工类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建设起步不久,有的更是在最近几年内才开始兴办,与本校优势理工类学科相比有着明显的差距。一是课程设置缺乏特色。课程设置基本借鉴的是综合性重点高校,偏重于政治学类、公共行政管理类、管理学类课程,忽略了地方理工类高校培养的学生应具有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将解决方案付诸实践的应用能力,缺乏结合自身特色培养学生定量分析能力的课程教学与实践。二是教学内容单调化。表现为培养方案中的教学内容过分偏重于学科知识、理论知识,较少考虑学生在知识需求上的差异性。教学内容存在知识内容更新不及时、结构调整不及时等问题。一些课程与社会要求存在差距,与社会实际相脱节,而且许多实践环节被课堂理论知识所掩盖。三是教学方法滞后。教学方法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以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为核心,师生间只是知识信息传输的两端,师生缺乏互动与交流合作。虽然案例教学也受到了重视,但因缺乏模拟实验室,案例教学与现实行政管理环境脱节,无法引导学生实践,学生难以从课堂得到实际的提高。

(二)社会实践与技能培训欠缺行政管理专业应用性、实践性特征比较鲜明,注重应用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锻炼。尤其是作为以培养具有较高工程素质人才见长的地方理工类高校,更应重视提高实践技能类课程的比重,培养具有较强应用能力的行政管理人才。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在发达国家非常受重视,如法国国家行政学院的学生有一半时间在校外学习。[1]而大多地方理工类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践技能课存在缺陷:除了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例较低,还有实践环节单一重复,学生普遍感到枯燥、单调和乏味,积极性不高;实验室建设投入不足,缺乏有效的教学实践平台,或对教学实践平台缺乏有效的规划,管理混乱,实际效果不明显。虽然不少高校与一些政府、企事业单位签订协议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但由于不完全了解和掌握合作单位的工作性质、工作流程及改革趋势,不能结合学校自身的人才、技术和资源优势,为合作单位提供科技、决策等服务,导致学生在实习岗位上很难接触行政事务的核心。对于地方理工类高校而言,行政管理专业人才主要就业的地区、部门、层级等情况决定了必须以培养适宜于地方政府改革建设、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主要方向。而重视基础理论类课程,相对忽视行政管理的社会实践与技能培训,导致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缺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

完善地方理工类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在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地方理工类高校应该立足自身实际情况对行政管理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予以科学、合理的定位,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培养模式。

(一)明确培养目标,注重综合能力从行政管理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看,到企业者居多,即企业行政管理;进入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的偏少,即公共行政管理。特别是地方理工类高校行政管理毕业生,依托理工类所属行业的优势,到与理工科特色相联系行业的企业就业机会增加了许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决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因此,地方理工类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是:能在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等从事公共行政管理,并能在企业(特别是与理工类高校特色相联系企业)从事企业行政管理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基于此,培养模式就要使学生掌握公共行政管理和企业行政管理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并熟悉理工类高校所属行业的基础知识,实现人才专业技能的交叉复合。这种综合能力应表现为:一是熟悉政策法规,特别是理工类高校所属行业的政策法规,并有较强的执行能力。二是具有一定工程素养和较强的实务操作能力。通过与自身特色相联系的一定的工科课程教育,通过在情景模拟实验室的实际操作,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实务知识与操作技能。三是具有较强的主体意识与创新能力。通过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与平台,培养学生进行自我设计与开发的意识、能力与习惯,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创业能力。

(二)优化课程体系,突出理工类特色每一所地方理工类高校均以某一类理工学科作为发展的重点和基础,并与地方经济、行业发展保持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因此优化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应该在系统把握本校理工学科特色的基础上,结合行政管理学科复合性、交叉性特征,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具有鲜明辨识度和比较优势的课程体系。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应与本校的优势学科、特色专业对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发挥优势学科对本专业发展的促进带动作用。如前面提到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气象特色课程。地方理工类高校培养的学生主要是“具有应用数学、科学与工程等知识的能力、有进行实验分析和数据处理的能力、有应用各种技术和现代工程工具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因此,其中的行政管理专业理应学习和吸取理工科人才培养的长处,突出“学科交叉、文理融合”在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在课程设置上除了基础理论类课程,要合理地加强自然科学思维方式的锻炼,可开设诸如绩效评估技术、政策分析技术、部门预算编制技术、定量分析方法与技术等技术类课程,并通过对系统科学、信息科学等相关课程的了解和把握,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为其将来在与地方理工类高校特色相应的产业规划、科技政策研究、科技发展管理等实践领域打下基础。

人类学的特点范文篇9

随着我国文物工作的深入化、细致化,行业内的分工日益细化,同时越来越多其他学科被引入到文物保护工作来,如化学、生物学、物理学、法学、社会学等。文博行业从业者日益发展成为纷繁复杂的人才群体,并且有一定数量和品质指标,何种分类方法能全面反映文博人才的真实特征,何种分类方法能为文博行业人才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成为困扰文博人的一个问题。

1传统的文博人才分类方法

1.1以自然或物理等属性进行的分类。这种分类具普遍性,也适用其他行业和领域。这种的分类方法较多,简单罗列以下5种:

1.1.1年龄分类法:老年、中年和青年文物保护人才;

1.1.2学历分类法:博士、硕士、本科、大专和高中及高中以下学历人才;

1.1.3能级分类法:高级、中级和初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才;

1.1.4工作地点的分类法:田野文物保护人才和室内文物保护人才;

1.1.5专业分类法:考古学、博物馆学和文物保护学等方面人才。

1.2以文物的自身特点和性质进行的分类。这种分类具有特殊性,是结合文博行业自身特点,能反映文博行业情况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以下6种:

1.2.1以文物存在形态的分类法:可移动文物保护人才和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人才;

1.2.2以文物化学物构成(是否含碳元素)的分类法:有机物文物保护人才和无机物文物保护人才;

1.2.3以文物存在环境的分类法:地上文物保护人才和地下文物保护人才;

1.2.4以文物功用的分类法:古建筑保护人才和古器物保护人才;

1.2.5以文物价值的分类法:文物史记保护人才和文物藏品保护人才;

1.2.6以文物的质地分类法:玉石器、金属器、字画、陶瓷、竹木漆器等方面的文物保护人才。

以上分类方法或片面地强调人才的在某方面的属性,或以偏概全的划分人才的归属。以年龄、学历、职称、专业、工作地点的分类方法具有普遍性,不是以工作内容为导向的,不能体现文博行业的业务特点,可作为业务人才分类的补充。第二种划分依据的六种分类,主要是以文物的性质和特征来划分从业人员的类型,这也是行业内常被人提及的人才划分方法。但这分类方法也不够合理,因为人们从事的工作往往和其他类别有着大量的交叉,并互相覆盖对方的核心部分,存在人才的类型差异,如文博行业内的教学实践、新闻出版、勘测设计、保护规划、信息化、施工、监理、法律等方面的人才划入何种分类都不能全面概括其人才特点。以文博信息化人才为例,他们既可服务于可移动文物又能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效劳,同样也为有机物文物和无机物文物及其他分类的文物尽力,把其划分到何种类型都明显不合适。

2现在以工作内容为导向的文博人才分类方法

以人才的核心工作内容为导向,结合行业特点,归纳人才的各种工作内容的共同特征,是将一系列互相联系的分类结合起来加以运用,找出共性和个性,可把文博行业人才分为文物保护基础类研究人才、文物保护应用技术类研究人才和文物保护工程类研究人才。

2.1文物保护基础类研究人才主要以文化遗产的发掘、研究、保护、展示、教学和管理等为工作内容的人才,其工作是文博事业稳定和发展的保障,具有经常性、基础性的工作特点,主要包括田野考古、博物馆研究、文物研究与鉴定、党政管理、教学实践等方面的人才。

2.2文物保护应用技术类研究人才主要是利用先进的技术和技能服务于文物保护、利用、管理方面的人才,主要包括文物保护与修复、考古现场保护、保护科学研究、科技考古、文博信息化等方面人才。

2.3文物保护工程类研究人才主要是利用工程应用技术服务于文物保护工程的人才,主要包括保护规划规划设计、勘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监理等方面的人才。

人类学的特点范文篇10

【关键词】美国;焦点学校;类型;特征

美国的焦点学校(FocusSchool)是美国一种特殊学校类型,包括专门学校、磁性学校、选择性学校和天主教学校四种类型。在美国,虽然综合高中得到普遍认可,但是长期以来专门学校(SpecialtySchool)或主题学校(ThemeSchool),如波士顿的拉丁语学校就是受到广泛青睐的专门学校,再加上专门招收特殊学生的学校,构成了美国的特殊学校类型。这些专门化高中都渴望取代综合高中成为中等教育的学校模式。

一、焦点学校的产生

(一)美国综合高中存在很多问题是焦点学校产生的直接原因

分析焦点学校产生的原因需要追溯综合高中的历史。古老的综合高中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以前。当时,为了反对专门为经理、工人、特权阶层和穷人分别设立学校,人们经过了不断的努力才取得了成立综合中学的胜利。近一个世纪以来,综合中学几乎没有受到任何挑战,被人们尊称为普通学校。然而,后来综合高中受到了很多批评,认为它更像是购物中心,而不是能为学生提供综合教育的机构。也有事实表明综合中学中大量学生辍学,而且毕业生中文盲增多。这样的学生很多集中在城市地区,结果城市高中毕业率一直仅仅在50%左右。此外,相当多的高中暴露出自己的缺点。在很多学校的课堂上,师生之间形成一种默许,教师不会过多要求学生,学生也不会做很多。同时,暴力、吸毒、街头犯罪构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和社会安全稳定。因此公众非常希望有学校可以帮助缓解或者完全消除这些事情发生。

(二)焦点学校产生的间接原因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初期,废除种族隔离的努力产生了新一代的专门学校,称作有吸引力的学校(magnets),这些学校专门招收不同种族的学生。自从60年代以来,选择性(alternative)学校一直不断增加,其中很多学校专门接收被人们认为不可能完成学业的学生,即学习困难的学生。因此,在美国专门学校这一说法已很普遍。

美国兰德公司的一项研究表明,这样的学校优于综合高中。也是由于这项研究使得焦点学校思想获得了法律上的广泛认可,很多城区相继建立了越来越多的焦点学校。兰德公司创造了焦点学校这一新名词,用于指有专门目的的学校,把这些学校称为“有特色的中学”。[1]焦点学校包括高中、小学、和初级中学。焦点学校要么是天主教学校,要么是有特殊目的或特点的公立学校。这种由两种结构组成的新式学校明显不同于标准化的区域性综合高中。事实上大约44%的学区现在都有焦点学校。因此,焦点学校或许是最好的对高中进行重构的学校形式。

二、焦点学校的类型和特点

(一)焦点学校的类型

实际上,所谓的焦点学校明显地包括四种类型,专门学校(SpecialtySchool)、磁性学校(MagnetSchool)、选择性学校(AlternativeSchool)和天主教学校(CatholicSchool),但是并不是每一种学校都包含焦点学校的所有特征。这些学校都有各自的独立性,是非公立的学校,很多私立学校不属于焦点学校。这四种类型的焦点学校就其焦点而言都有其各自的独特性。

专门学校包括最古老的焦点学校,如1635年成立的波士顿拉丁语学校。这些学校的主题明确,焦点广泛。尽管这样的学校的数量相对较少,但是对综合中学产生了很大压力,影响范围遍及全国。他们的入学标准很高,是仅仅录取高成就学生的独特机构。很明显,去这样学校学习的学生都是杰出的年轻人和奖学金获得者。事实上,这些学校衡量自己成功的标准不是进入大学的学生数量,而是获得全额奖学金、国家荣誉、以及后来获得诺贝尔奖的学生数量。

磁性(或有吸引力的)学校就其主题而言看起来像专门学校。这些学校提供独特的课程或者独特的教学方法。例如“职业磁性学校向学生提供能够帮助学生在某一职业领域找到工作的课程,一些学校与社区的公司形成伙伴关系以方便学生实习,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接受专家的指导。”[2]

选择性学校是焦点学校的第三种类型,组织形式特别明确,典型特点就是课程具有广泛和计划性。为了满足在此就读的学生需求和兴趣,需要不断改进学校标准模式,这样其变化空间更大,创新的范围也更加广泛。

天主教学校与其它类型的学校相比有不同的焦点:强调为学生上不同的大学进行持续不断的准备,并且通过树立榜样和培养学生一系列的价值观念来发展学生个性。现在的天主教学校与过去相比其焦点早已远离了宗教教育,并且他们的教育价值取向于尊重人,并重视社区人口和社会公平。

(二)焦点学校的特点

“焦点”这一概念在某种程度上包括以前各种类型的学校。人们之所以可以这样说,是因为焦点学校的这些特色可以给出学生之所以成功的完美解释。

焦点学校包括两方面特征。一是计划性特征,“焦点学校具有明确而又不复杂的使命,这种使命集中在学校打算为学生提供的经历上,以及影响学生的表现、态度和行为的方式上。”[3]二是像分权、选择性以及可以提升教师自的校本管理的组织特征。“焦点学校是一种强有力的组织,这种组织在追求使命、保持自我的加倍努力、解决自己的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外部关系等方面,有能力做出创造性的行为。而且,它们的显著特色使它们的教师在头脑中将它们的学生和家长与其他学校区别开来,每所学校都有一种鼓舞忠诚感和共同承诺的特定的认同。它们在最宽泛的意义上――全体学生的发展――全力投入教育。它们诱导价值观,影响态度并整合多样化的知识资源。它们虽然也传授事实和技能,但它们主要是尽力把青少年塑造成负责任的、富有成效的成年人。”[4]

三、焦点学校的课程和公平原则

(一)焦点学校的课程

一种特殊类型的焦点就是课程问题。“焦点学校拥有各种‘向心的课程’,该课程把所有学生引向学习一套共同的学程技能和学程观。焦点学校将所有努力和精力都集中在学生应当成为怎样的人和应当懂得什么的观念上。它们在传达管理者、教师、学生的互相职责方面有很强的社会约定。它们让每个人都明白,什么是有益于忠实地履行这种约定的。它们在代行家长义务和努力塑造学生的态度及价值观方面具有强烈的责任感。”[3]焦点学校的学生也要学习常规课程,其中重点学科有,如英语基础、阅读、数学、社会研究与科学。学生们获得的技能和知识要达到州为这些学科制定的标准。此外,焦点学校的学生有专门的深入学习某些特定主题的机会。

根据一项最近的研究,尽管许多中学有职业生涯课程,但38%的国家课程强调课程内容,有数学科学工程、计算机科学、人类学,最经常的选择是多文化研究。一个主题必须足够深入能够包括全部的学校计划:课程内容与选择,教学法,活动,教学计划,甚至是学校的组织。这一主题能够指导和覆盖的学校方面越多,它提供的一致性越大。在有吸引力的主题学校中主题的选用范围从仅仅提供有选择的课程到融入全部的教学计划,需要保持内容与主题的一致性。

焦点学校为了加强学校的学术效能和促进公平,吸纳在某一专门化的教育计划中有共同兴趣的学生和教师。焦点学校的拥护者认为学生的兴趣、价值观、家庭优势与能力水平相比可以对学生发展计划和把学生分组提供更多的实践指导。“没有理由让人相信一般的或者甚至是穷学生的教育需求与有才能学生的教育需求有什么不同。也没有理由让人相信仅仅因为一个年轻人与另一个年轻人有共同的兴趣而说他们一样聪明。”因此,是学生在戏剧、技术、或者民主生活方面的共同兴趣,而不是他们的不同能力是产生有效课程的基础。

(二)焦点学校的公平原则

国家给定了公平的承诺,学校的焦点是没有把学生按照民族、种族、、性别或者社会经济地位进行分离。也就是说,那些旨在吸收有才华和有天赋即表现好的学生的学校已经遇到了越来越多的批判。不过,有各种方法可以阻止地位低下或者表现不好的学生被排除在焦点学校之外。明尼苏达州的学校选择法律废止了以前以学生行为表现为基础的入学指南。在蒙特克莱和新泽西,尽管被贴有有天赋的和有才能的标签仍旧存在,但是希望把孩子送入这样学校的任何家庭都可以这样做,即假定所有的孩子都是有天赋的。另外一种方法是纽约市的做法,在具有半选择性的高中里1/4的学生名额是通过抽签决定的,即使这些学生不能达到要求也可以上学。

四、安德伍德丘陵焦点学校的特征

(一)安德伍德丘陵焦点学校的目标

安德伍德丘陵焦点学校(UnderwoodHillsFocusSchool)位于西部大街中部9030号,它是道格拉斯(Douglas)和萨皮(Sarpy)县学区内第一所联合学校,面向11个学区的学生。这所学校有令人激动的教学观念,从课程到学年计划的每一件事情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用来帮助学生获得高的成就,通过技术和交流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这所学校由三所学校组成,艾尔克豪恩公立学校(ElkhornPublicSchools)、奥马哈公立学校(OmahaPublicSchools)和西边社区学校(WestsideCommunitySchools)。学校的目的是为学生创造多样化的生活环境,学生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尖端技术课程。为了这一目的,学生们要学习正规的学术科目,同时还可以获得领导能力、技术和交流能力的专门指导。学校的使命就是运用技术和交流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使孩子获得全面发展并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这一使命就是这所焦点学校的主题。他们相信:价值的多样性;个人才能的发展;家庭、学校和社区的伙伴关系;各种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使用有效教学策略和创新。这种信念会确保该校的学生成为积极思考整个社会的领导者。

(二)安德伍德丘陵焦点学校的录取与教学

来自道格拉斯和萨皮(Sarpy)县学区内的任何学校的学生通过一定的申请程序都可以申请来这里上学。具体的申请过程和详细的申请信息学生可以从学区中心办事处或者学校的网站上获得。他们规定在2008-200年要上三、四或五年级的学生,经过家乡学区的批准将有资格上这所焦点学校。如果申请的学生数量超过了这所学校的容量,将通过抽签的方式进行选择。

这所学校有小的班级规模,其生师比例大约20:1。此外,这所学校的学生有机会延长学习时间并从中获益。官方规定的上课时间是上午8点上课,下午3点放学。所有的学生都被要求留到下午5点来参加有组织的活动,这些活动支持核心课程,加强基本技能,提供多种机会并且丰富焦点区域的知识(领导力、技术、和交际能力)。这一附加教学时间目的就是满足学生需求,确保学生达到基本的标准。

综上所述,美国的焦点学校是美国一种特殊类型的学校,包括不同的学校类型,不同的类型又有自己的独特性,这适应了美国的教育需求,也满足了不同学生群体的基本要求,在学生个性塑造和注重全体学生发展方面值得我们借鉴。

参考文献

[1][3][4][美]托马斯・J.萨乔万尼(ThomasJ.Sergiovanni)著,冯大鸣译:道德领导抵及学校改善的核心[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15-116.

[2]Schwartz,Wendy.WillaFocusSchoolMeettheNeedsofYourChild.eric.ed.gov/ERICDocs/data/ericdocs2sql/content_storage_01/0000019b/80/14/8d/09.pdf.

人类学的特点范文1篇11

关键词:人文主义精神;艺术类大学生;管理;启示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艺术类专业教育已普遍化、大众化。相较于普通类大学生而言,艺术类大学生往往有更独特的创造力和较强的个性,在日常管理中表现得更为散漫和不服管。艺术类大学生难管理成了许多高校辅导员的共识,而正确把握艺术类学生的特点是对他们进行管理和教育的前提。

一、艺术类大学生的特殊性

1.认知感性,集体观较弱艺术类大学生的成长带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方面,艺术类大学生认知较为感性,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他们非常喜欢展示自我个性、自尊、追求与众不同的关注度;另一方面,高考前他们一般都参加过社会上各种以营利为目的的艺术高考培训机构,这类培训机构的管理松散拖沓,只关注学生专业性的提升却忽视了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艺术类大学生长期理想化地生活在自我构建的世界中,对集体观念较为模糊,在集体中表现出自我的散漫、随意。到大学后,学生自我管理更为松散,更难以对他们的不良习惯进行有效纠正。

2.思维活跃,差异化明显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都呈现出理想化及浪漫主义色彩。长期浸润在艺术专业的熏陶中,具有较强的觉察力,表现为对外界事物的敏感,对自身变化的高度关注。一部分艺术类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出孤傲独行,情绪化处理日常事务,而部分学生则呈现出热情大方、性格开朗的特点。明显的个性差异让艺术类大学生成为高校中的特殊“族群”,他们思想跳跃性较强,个体的差异化较为明显,一定程度上也成为高校学生中的边缘群体,学生分化的现象较为明显,也成为某些校园事件的主角。

3.文化功底与学习能力较差从艺术类大学生的生源来看,的确有很多学生具有一定的创造能力和艺术天分。然而也有一大部分学生是功利化学习艺术类专业,因为艺术类高考对文化分要求较低,艺考已然成为他们进入大学的捷径。所以相当一大部分艺术类学生的文化功底较差,对学习缺乏坚持性,过多关注艺术类专业的发展,导致文化功底薄弱、缺乏文化底蕴、知识面狭窄。长期如此,也导致他们逐步陷入自我编制的“信息茧房”,对社会的变化所知甚少。

二、艺术类大学生管理现状

1.对艺术类大学生特殊性认识不足尽管当下对艺术类大学生的管理都比较重视,但是在对其特殊性的认识上却存在一定不足。对艺术类大学生的管理集中在开班会、上思想教育课上,将艺术类大学生的管理形式化,脱离实际生活空间,使管理陷入枯燥无趣的说教,艺术类大学生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活跃的思想使得学生对类似的管理较为排斥和抵触,管理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对此类学生的管理缺乏一定理论基础,没有将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和管理进行融合思考,简单化的“管学生”模式已然无法适应当下的学生管理,还需对症下药,认清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让管理更加人性化和科学化,以人文主义精神关怀引导情感的方式,让学生自身参与到管理之中。

2.标准化管理模式,缺乏弹性空间当下大部分高校都是文化类与艺术类混合型的,在管理和教学上也实行一刀切。以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对艺术类学生进行日常管理,就忽视了艺术类大学生的特殊性。高等教育的管理是规范学生行为举措的必要措施,但对于艺术类大学生而言,标准化一刀切的管理模式缺乏人文主义艺术关怀,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身份明确,容易使艺术类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与管理理念背道而驰。艺术类大学生内心细腻敏感,易受外界影响,更倾向于对外情感的交流,理性和客观的管理缺乏人文主义关怀。而标准化的管理模式缺乏弹性空间,对艺术类学生日常的外出实践以及比赛锻炼等突发情况难以灵活机动处理,固定的管理无法满足艺术类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三、人文主义精神对艺术类大学生管理的重要性

1.人文主义精神塑造学生的人格人文主义精神本质上是对“人”的关注,以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思想塑造学生人格。古今中外的人文主义精神都以高雅、通俗、现代、古朴的方式通过特有的文化载体向人们展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脉络。无论是王阳明心学强调的“知行合一”,还是孔子所尊崇的“仁”以及对完美品格的赞叹,都显示出中国历史上一以贯之对个人主体性的重视。人文主义精神是对艺术类大学生人格塑造的肥沃土壤,其中对社会、自然、生命、家国的高度关注,承载了人类几千年的生命探寻和高尚人格的追求。从人文主义精神中挖掘适合艺术类大学生的部分,塑造他们的人格,在“独特的人文主义精神”和“独特人格”中扩展学生文化心理,并以人文思想陶冶情操。在课外实践中体会人文思想的内涵,将生活和知识、思想相链接,相互沟通联系,以人文主义精神的指引,培养完善的人格。

2.探寻学生的“个体化”生命价值在现代主义教育影响下,学生逐渐变成容纳知识的容器,碎片化的知识堆积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化”生命价值探寻[1]。艺术类大学生对外界的感知较为敏感,躁动和功利主义学习缺少对知识的发现、理解、探究的过程,消解了生命价值作为学生内在成长的意义。对于学生个体“能用性”的过度开发逐渐导致自我精神的失衡,本该完善人多元主体的大学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过度注重职业化的教育。人文主义精神强调完整的“个体化”生命价值,显示出更为开阔的生命理念空间,以人文主义精神的滋养,教会艺术类大学生如何正确追寻自身生存和发展价值,也是充实其个体生命成长、培养其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举措。通过人文主义精神,从而对学生的管理回归到学生个体生命本身,不仅仅是对艺术类大学生管理理念变革的检验,更是教会学生在承担社会责任中对学生管理教育最终目的的达成。

3.对“人”的关注建构学生独立思想在后现代主义思潮中,新旧价值观交织碰撞,人们容易缺失独立思想和自由人格。人文主义精神对“人”进行关注,注重个体的“唤醒”,而艺术类大学生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尚未完全成熟,加之文化基础较差,所以建构学生的独立思想显得尤为重要。对艺术类大学生的管理教育如果仅局限于日常规矩之中,就无法培养出学生开阔的视野和独立的思想。对未来及自我职业的规划就无从谈起,很多学生也因此浑浑噩噩,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具体手段,在大学中浪费大好的青春。所以,在对艺术类大学生的管理中要注重人文主义精神对“人”的唤醒,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对权威、教条主义保持审慎的理性态度。让学生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挣脱管理上给他们带来的多余束缚,独立识别、选择、建构自身的价值体系和思想模式,明辨是非,把握社会交往的原则,以理性的独立思想指导未来的工作学习[2]。

四、人文主义精神对艺术类大学生管理的启示

1.转变方式,与学生进行人文沟通艺术类大学生自由活泼、感性随意,传统的“灌输式”管理已经陷入说教困境,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从人文主义精神的视角来看,当下的学生管理必须进行方式上的转变,应该在管理上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精神的渗透,转变辅导员老师管理者的角色,从管理者走向引导者,与学生进行人文对话,彰显管理中的真诚关怀。无论是生活上的关心还是精神上的鼓励,教师真诚的沟通和主动的了解都是促进师生关系发展的金钥匙。例如,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交流情景,组织多种多样的专题活动,在心与心的交流中拉近与学生的关系,开拓他们的思维,鼓励他们践行人生理想,追寻个人生命价值。在人文交流中,关心他们的生活状况、心理状况,给予学生成长中所需的人文关怀。逐渐将学生作为管理中心,真正实现“教师引导和学生主体”的有机统一,构建充满人文气息的师生关系,在人文沟通中培养他们的道德修养,优化他们的行为方式。

2.平等对话,尊重学生“主体性”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是对艺术类大学生管理上的一个重要部分。艺术类大学生个性差异化明显,在学生管理中需要辅导员老师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关注每个学生身上的不同特点,对他们的人格给予同样程度的尊重[3]。这种对“主体性”的尊重也体现在对学生多样化发展方式的尊重上,不对学生进行外部压力的施加,而是引导他们去做自己所热爱、符合他们自身期待的事情,维护其主体选择上的权利。在处理学生突发状况时冷静有序,以和谐融洽的方式开展学生管理,注重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这样的对话实际上是对学生“主体性”的一种尊重,也是对个体原始朴素主义的赤子之心的尊重,这样的尊重既是对其内在个体的唤醒,也是教育伦理的体现,从另一方面来说,在管理中平等对话、相互尊重,也是个体在发展中教育基础性原则的体现。这种主体性的尊重会让学生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反思,以更加有效的方式进行自我发展。

3.明确职责,注重人文精神传递在管理中职责的明确实际上需要从两个方面来探讨。从一方面来说,当前艺术类大学生管理中许多问题的出现,实际上是因为各方管理主体职能上的不明确,在学生的管理中学校各部门与辅导员的管理易出现管理空档,权责不明。从人文主义精神角度出发,要求各方明确管理职能,划清各自管理的权限和职责边界,在学生实际的管理中更加精准施力[4]。从另一方面来说,辅导员老师也有义务在管理中进行人文主义思想的传递,这首先也要求辅导员老师自身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不断提升自我认知水平,将人文主义精神的传递当作工作中的重点,明确认识到人文思想对艺术类学生管理的价值所在,深入学习人文主义思想内涵,以人文思想引导对学生的管理,对学生管理工作进行启迪,实现学生管理效果的逐步提升。

人类学的特点范文1篇12

【关键词】艺术类高校学生特点管理

【中图分类号】G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205-02

对于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管理一直是困扰高校的一个难题。艺术类专业学生是高等院校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长期的高校学生工作管理中一直就有“艺术生难管!”的说法,艺术类学生到底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如何才能对艺术类学生实行有效的教育和管理?针对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准确把握艺术类学生的心态和行为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这是我们值得深思的一个重要课题。艺术类学生有其区别于普通大学生心理特点的独特个性。这种特殊提醒我们:如不加强对艺术类学生的有效教育和管理,势必对学风和校风带来严重影响,所以艺术类高校学生的管理具有特殊的意义。

1.艺术类高校学生的特点

1.1文化基础薄弱

艺术类学生考试方式以专业加试为基础,分别参加专业课和文化课两次考试,文化课的录取分数线比非艺术类学生要低得多。由于艺术类专业学生一般从很小的时候起就开始专业学习,他们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专业学习上,相对轻视文化课程的学习。这就使得艺术类学生存在对文化课重视不够的现象,势必导致多数艺术类学生文化修养不够,知识面较窄,缺乏人文素养。所以文化基础薄弱是艺术类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1.2思想活跃,理想信念弱化

理想信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也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他们虽然思想活跃,但缺乏深度;热爱专业,但很少关心时事;重视专业技能训练,但轻视文化理论学习。其理想信念淡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易偏离正确轨道。

1.3自我观念突出,集体意识淡薄

艺术类大学生与其他大学生相比独立意识和自我表现意识更强,更具有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不少大学生认为,搞艺术就是要追求个性,就是要放荡不羁,只有这样才能激发灵感,才能创造美。同时艺术类大学生学习方式、学习过程及学习效果呈现个性化和独立化,处理问题时缺乏对问题的深度思考,一切以个人的感悟、喜好为出发点,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淡薄。

1.4情感丰富,组织纪律不强

艺术类专业的特点要求艺术生具有发散的思维、丰富的思想和鲜明的个性,但有的学生却以为搞艺术就应该天性自由、散漫,认为限制多了,会抑制个性思维发展,影响创作灵感,创作不出好的作品,使得部分学生缺乏应有的组织纪律性。

1.5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虽不太注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但比较追求与众不同的特点,包括行为举止、待人接物喜欢按自己的方式和爱好进行。在取得成功时会喜形于色甚至“得意忘行”,但在遭遇挫折时容易一蹶不振自暴自弃。

2.艺术类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

2.1发挥专业课教师专业教学的独特优势,打造一支教学一线教育管理主力军

打破以往“教育管理是班导师和辅导员的事”的传统观念,把专业课教师推到教育管理的主阵地上来,形成专业课教师与班导师、辅导员三者管理合力机制。艺术类专业课教学大多采用小班教学方式,师生之间就像“师徒”一样,学生对老师也比较尊敬和信赖。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师德教风对学生优良学风的形成、正确人生观的确立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的精神面貌和思想动态等也能在课堂中充分表现出来。因此,专业课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有利条件,努力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人师表,严谨务实,把教育管理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以优秀的品质、高尚的人格、广博的知识影响和感染学生。

班导师、辅导员要主动与专业课教师联系,交流沟通学生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思想、心理等方面的难题与困惑,寓教育管理于艺术教育之中。

2.2非专业课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尝试艺术化教学方法

“艺术类学生难管”是管理者的共识,也一直是非专业课老师最头痛的事。由于艺术专业学生文化基础薄弱,课堂纪律较差,在教学上也给老师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师生之间都有些对抗情绪,甚至发生罢课等矛盾冲突。首先,教师要改变对艺术专业学生的偏见,不要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他们。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尊重学生,善于挖掘学生的潜能。

2.3创建以班导师为核心的亲情化与规范化相结合的班级管理模式

师爱是亲情化管理的基础,班导师要有一颗关心爱护学生的责任心。只有走入学生中间,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关心学生的思想动态,用心感化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和支持。一句亲切的问候、一番温暖的鼓励或是一次敞开心扉的谈话,都可能使学生态度发生改变。例如召开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茶话会,组织参观实践等,营造“家”的感觉和氛围,使学生在“家”中寻找到归属感及幸福感,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现自我,相互交流,彼此了解。还可以开展班级之间的集体性活动,如辩论赛、体育竞赛等,让学生主动为班级出力,为集体争得荣誉。

2.4依托学生干部队伍,加强辅导员工作的深度与广度

首先,要选派有丰富的大学生教育管理经验并具有艺术专业背景的老师担任艺术类大学生的辅导员。辅导员应采用艺术化的教育管理方式,既尊重个性,又严格管理,增强对学生的亲和力,提升服务意识,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其次,要将思想觉悟高、专业素养好和号召力强的学生吸纳到学生干部队伍中来。辅导员应注重发挥学生干部的示范导向作用,同时加强学生党支部和团支部建设。这样,辅导员就可以从琐碎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主动深入课堂、宿舍为学生服务,更多地参与班级活动和实践活动,密切师生关系,赢得学生的信任,从而更多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想动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把实践经验逐步提升到理论研究上,为艺术化、科学化管理打下基础。

2.5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根据艺术类大学生文化素质参差不齐的实际状况,学校应为他们开设“大学语文”等基础课程,增设“社会学”“艺术哲学”等专业拓展课程,同时还应有计划地组织中国传统文化等系列人文通识讲座,聘请著名专家、学者到校举办人文知识讲座。通过专业讲座、文艺汇演、影视评论和社会实践等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从中汲取艺术精华,提升人文素养。针对艺术班女生多的特点,可以开展“女性养成教育”、“成功女性访谈”等活动。在活动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习主动性。

2.6积极培育学生艺术团体,加大教师指导力度

鼓励艺术类学生利用自己的特长积极参与艺术节、校运会、晚会等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大胆创新,勇于表现。在培养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的同时,让学生在活动的氛围中享受奉献的乐趣,感受专业的魅力,体验工作的成就。如播音专业学生在学校“大学生礼仪大赛”等大型活动中充分展示了他们的风采。针对学校文学类社团较多而艺术类社团不足的现状,鼓励学生创办形式各异的艺术团体,如常工电视台、校园广播台、主持人工作室等,并且在硬件设施上给予一定的投入,为社团配备专业的指导老师。这些活动,既有助于学生拓展专业知识,又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风、校风建设。

2.7建立健全学生咨询工作体系,构建心理健康与危机预防体系

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情感特征,切实加强艺术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新生入学时,要为每个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入学时就表现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及时进行面谈和疏导,并与其家长进行沟通,共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特别要关注单亲家庭、贫困家庭、有既往病史、学习困难等几类学生,随时对心理压力较大、出现情绪波动和遭遇突发事件(丧失亲友、失恋)的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和危机干预,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学校还应重视心理健康的宣传与普及教育,加大心理咨询的力度和广度。团体心理辅导和个体心理辅导要同时兼顾,扩大心理咨询的范围,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咨询与辅导。

3.结束语

艺术类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社会、学校、学生和家庭多方面的积极配合和共同努力。只有积极地开展教育与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和总结艺术类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经验,拓宽工作思路,不断创新,才能使教育管理工作取得更大更新的成绩,为社会培养出大批高素质技能型的艺术人才,最终实现艺术教育服务于社会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丹.艺术类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大众文艺.2011(12)

[2]孙贵斌,付晨夕.艺术类大学生自主创业方法研究[J].成功(教育).2011(09)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对浪费粮食的看法范例(12篇)

    - 阅0

    对浪费粮食的看法范文篇1现在,因为全球变暖,环境恶化,气候反常,有些地方种的粮食颗粒无收,使到粮食短缺,粮价飞涨,许多穷人因为粮价飞涨而买不起粮食,忍饥挨饿地过着凄惨的生活。粮.....

    法医论文范例(3篇)

    - 阅0

    法医论文范文篇1藏医药临床科研水平得到提高研究报告显示,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在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肝胆疾病、风湿疾病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对慢性胃炎的研究,按严格的科.....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