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利与弊范例(3篇)

来源:收集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利与弊范文

关键词:中学生;手机依赖症;移动学习平台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2-0241-02

一、引言

现如今许多网络新媒体(如微博、微信朋友圈等)所代表的现代传媒手段正以不可遏制的趋势渗透进日常的社会生活。由于青少年自身媒介素养的缺乏等因素,他们中有很大一部分将现实中的学习、生活完全“挪移”到新媒体环境中,乐此不疲。而在治学过程中几乎是最为重要的专注力却在他们身上随着浮躁的心气日渐蒸发。青少年对于新鲜事物的兴趣与接受力要高于其他年龄段的人群,因此他们其实具备比成年人更好地利用新媒体的能力。

二、研究过程

1.研究对象。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调查对象为山东省实验中学、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的学生,主要以高一、高二学生为主,也包括了少量的高三学生。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437份,有效率为87.4%。

2.问卷内容,如下图所示。

三、结果分析

1.调查数据,如下图所示。

2.结果分析。在中学校园内仅有3%的学生有过上课玩手机的情况,但回家后平均每个人用来玩手机的时间竟高达58分钟。如果按正常睡眠时间休息的话,一位背负升学压力的高中生每晚回家的有效学习时间大概是4个小时,花在手机上的时间就用去了1/4,也难怪有如此多的家长一定要将孩子的手机锁在抽屉里。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明确地分辨出手机使用的利弊,但也是几乎所有已有“手机依赖症”症状的学生都无法做到自我控制使用手机的时间,因此我们不难看出,自制力不足是导致手机依赖症的一大原因。由于每个家庭的情况不同,大部分家长并没有使用“强制力”来帮助孩子戒掉“手机瘾”,即使有的家庭将孩子的手机锁起来,也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所以这个问题才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它存在于每一个焦虑的家长身上,甚至是每一个面临着升学压力却下不了决心的学子身上,存在于越发浮躁的治学风气中,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

四、思考

我们要解决一个问题,首先要遵循的原则就是不违背时代的潮流。新媒体已成不可遏制之势,所谓扬长避短,我们裹挟在这股巨浪中,就要明确方向,还要控制浪的方向,让浪的力量成为载我们前行的动力源。

在同学们描述自己使用手机的感受时,最普遍的一种感受就是“觉得时间在手滑动屏幕的过程中莫名地流逝了,即使并没有什么很感兴趣的内容,也出奇地专注与投入”。这一点,笔者也感同身受。专注力是青少年的一笔财富,但如果我们将其都投放在“自己也不知道到底做了什么”的事情上,实在是青少年一代人的共同缺失。因此,如何将这份专注力用于我们的学习生活,用于对知识的积累,是笔者的第一大解决思路,另一大解决思路也是笔者认为更为重要的,那就是关于思想道德的建设。就微博的使用而言,每天都有无数新的热点被大家广泛关注,在舆论的力量日渐强大的今天,新媒体的“开放性”与“渗透性”既有利又有弊。如果吸收了好的观点,那么不仅对于青少年“三观”培养有一个正确的引导,并且也会使这一代年轻人比以往更深入地了解这个社会,更好地建设社会;如果不辨是非,一味跟随错误的舆论导向,那么现在也许仅仅是孩子与家长、教师之间的分歧,但是今后有可能会成为社会上正确观念与错误观念的冲突,并且错误观念会越发离谱,深入骨髓。所以在青少年成长阶段,有意识地在新媒体领域呵护好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环境,不仅仅是一个创新的想法,更是一件必要的事情。

五、关于移动平台设想

1.引入学习并建立排行机制。单词类(例如百词斩)、古诗类、真题类(例如猿题库)引入的同时最重要的是建立一个排行机制,根据单词数量、题目数量、学习时间等,将一个班、一个学校的用户进行排名。不需要硬性安排任务,相信同学们会在原本闲下来刷着手机不知道该干些什么的时候,登陆上去背几个单词,超越别人的。

2.师生家长共同关注热点话题。每天可以就微博上的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同学们各抒己见,教师、家长引导,相信激烈程度一定不亚于一节语文课甚至是辩论赛。这样正好填补了校园中社会经验方面教育的不足,也做到了对于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三观”建立的监督。将同学们原本在QQ群里讨论八卦的时间用在这上面,酣畅淋漓又使心灵得到了成长。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利与弊范文篇2

青少年作为国家的未来,承载了太多寄托与希望,然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一些现状让我们忧心。调查显示,我国目前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每年至少有25万人因心理问题丧命,自杀成为青少年人群的头号死因。同时,近年青少年暴力事件屡见不鲜。另据统计,我国吸毒人数超1000万,青少年占登记在册吸毒人员的75%。同时,自杀、暴力事件、吸毒的青少年日趋呈现低龄化。与此同时,目前开设专门生命教育课程的学校寥寥无几;专业从事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媒体平台也屈指可数。因此,营造一个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环境,让青少年可以通过多渠道接受爱生活、爱生命的教育,是我们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的当务之急。

二、新媒体时代造成青少年生命观淡薄的原因

1.新媒体时代下青少年成长环境改变。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青少年成长环境发生了巨变。近日一张图引起热议,图中北大学生参加消防演习前一片低头玩手机的画面。调查显示青少年近年来在QQ、网游、网络电视等新媒体娱乐方式中消耗的时间呈逐年增长趋势,当然这种趋势在成人中也呈同样态势。导致媒体调侃“世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在你面前,你却在低头玩手机”。如此生活方式导致青少年与父母、老师、朋友的正常沟通时间,参与体育锻炼时间,亲近自然的时间减少。同时,新媒体中信息量大,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使青少年在其中很难甄别信息。随着新媒体普及,青少年交友更多借助社交网络、贴吧等,而近年,利用网络交流自杀,相互鼓动集体自杀的事件屡有发生。2015年4名互不相识的“90后”赴济南一出租屋自杀;无独有偶,渭城一宾馆,一21岁男子和一20岁女子,自杀死亡。同时,青少年热衷网游,但其中的暴力因子却在他们心理种下了用极端方式解决问题的种子,2013年复旦大学研究生林某向室友投毒致其死亡,原因仅是琐事导致二人关系不和;2014年山西“四名女生殴打一女生”的视频在网上流传。再者,青少年热衷追星,近年多位明星因吸毒被捕事件令人震惊。诸如此类,都为青少年形成正确的生命观树立了及其负面的榜样。

2.新媒体时代下家庭教育无法满足青少年成长需要。青少年成长中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但随着生活压力增加,父辈为给孩子更好的物质条件选择他乡谋生,导致青少年成长中陪伴身边的不再是父母,而是爷爷、奶奶。调查显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超过6100万。一些留守儿童由于成长中缺少父母陪伴、教育,过早进入社会,成为社会流动人口。同时,随着新媒体发展,人与人的沟通方式也悄然改变。近年颇受争议的低头族正是时代催生的产物。调查显示,青少年每天玩手机的时间,少则2-3小时,多则8-10小时,长期缺少沟通与管束使这个群体里的孩子极易出现心理问题,相较于有父母陪伴成长的孩子更易孤僻、厌学、早恋、沉迷网络。2015年毕节市4名留守儿童集体自杀死亡。不得不让我们对青少年的成长环境进行反思。家庭教育的长期缺位,使得在快速发展时代中成长的青少年极易迷失。

3.新媒体时代下网络舆情对青少年教育的冲击。随着新媒体技术发展青少年获取信息的途径多元化,这对青少年来说是有利有弊。首先,青少年有更多可供选择的平台去接触外界。其次,在新媒体时代,学校,家长可与之互动交流的形式越发多样。学校、各大媒体作为教育,引导青少年的主角,应利用好新媒体给开展青少年教育工作所带来的便利。建立全方位的新媒体宣传体系,积极为开展教育活动搭建平台。过去青少年获取信息主要通过一些传统媒体。如今,大多数青少年早就开始接触电脑、手机等新媒体媒介。青少年借助它们去接触外界,但在青少年尚未健全的“三观”面前,过多的信息让他们很难甄别。成长的烦恼、困境,通过网络接触的外界极易让懵懂的青少年陷入迷茫。如果能及时为他们提供出口,补充正能量或许一个危机就此化解。

三、新媒体时代下借助传统文化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

1.借助新媒体,融合传统文化,提升家庭教育质量。传统文化中,儒家代表孟子说:“人之于身也,兼所爱,兼所兼,则兼所养也,无尺寸之肤不爱也,则无尺寸之肤不养也。”道家观点提倡“贵生”、“养生”。传统宗教佛教教义也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可见,传统文化已教导我们要热爱生命、关爱生命、珍爱生命。同时,传统文化一直宣扬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是“子不教,父之过”。如今父母对孩子望子成龙,但父母常认为给孩子提供优越的物质条件就是对孩子的爱。评判孩子成功的标准在时代浪潮中也变得功利,分数、排名、收入成了给孩子贴标签的标准。最终导致许多问题出现,调查显示青少年抑郁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这些现象给我们敲响警钟。顺应时代潮流,我们可否尝试借助新媒体来帮助我们破冰。父母工作忙,没时间履行家庭教育,我们可挤出时间借助新媒体工具去关注孩子,与他们交流,让新媒体技术来打破物理距离上的障碍。首先,父母和孩子可以通过QQ、微信等新媒体相互关注,进而交流。其次,学校、家长间可借助新媒体,让家长可通过学校、老师去更多了解孩子。借助新媒体,让孩子有存在感,不再孤单。

2.借助新媒体,融合传统文化,加强青少年生命观念。教导青少年珍爱生命,首先要从观念上改造他们。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借助新媒体强大的宣传功能,帮助青少年树立健康的生命观。现在青少年都爱用社交工具,那么我们可以利用其搭建宣传平台。传统文化强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养生”、“修身养性”等观点,我们可以结合近年一些青少年吸毒、斗殴、轻生、违法的案例去警示青少年。同时,借助新媒体去传播正能量引导青少年热爱生命、珍爱生命。传统文化中的太极、琴棋书画都是不可多得的强生健体、修生养性的好东西。我们可以借助新媒体来建立专门的网站、贴吧、办网络画展等,社区、学校可以借助自己的网络平台去宣传,吸引青少年,让他们产生兴趣,并实地组织活动,让他们参与进来,比如让太极拳融入课间操,开展比赛;组织画展,音乐节等。借助新媒体强大的宣传功能,传播传统文化精髓。改变青少年的生活方式让他们树立爱生活、爱生命的观念。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利与弊范文

关键词:青少年手机文化内涵探究

据有关媒体调查显示,15岁~25岁的青少年是使用短信的主要群体。街头巷尾、校园内外经常可见熟练操作手机的青少年“短信一族”。借助短信虽然方便了青少年与父母、兄长、老师之间的沟通,缓解了紧张的学业压力,但科技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过度的使用短信也会使他们沉迷于游戏,不仅有损于健康,而且也荒废了学业,更有甚者还利用短信进行作弊和犯法……因此,短信文化有形成有其复杂的原因,教育者需要从中进行解析并作深刻探究。

一、短信文化在青少年中流行的原因分析

1.短信文化在青少年中流行的内在原因:青少年的自身需求。

由调查数据表明,很多在校的学生都为住宿生,他们和同学朋友家人的联系主要通过安装在宿舍和校园生活园区内的固定电话。但是固定电话的数量毕竟是少数,宿舍内的电话几个人一起用,难免时间不冲突,校园内的电话还受到天气状况和时间的限制等,相比之下手机方便快捷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优势对青少年有着一定的吸引力。

2.短信文化在中学流行的外部技术因素:手机短信的低资费和多样化功能。

网络的迅速兴起,昭示着我们已经进入了e时代,它正以惊人的速度占据着人们的生活空间,高中生亦不例外地选择了网络。通过短信下载网络信息,由于现在手机短信形式的多样化,图片、声音、动画、视频、铃声等等使短信内容极为丰富,使图片铃声等的下载成为一种流行。还有学生热衷的QQ聊天,在闲暇时间比如课间,饭后,晚睡前甚至上课听不下去的时候相互之间发短信逗逗乐,打发时间。

3.短信文化在中学广泛流行:手机短信自身的特点。

手机短信具有不在场性和非及时性特点。短信是一种不需要双方都在场的交流方式,可以避免交流双方的直接冲突或者因为事情的突发而造成手足无措。短信交流过程有一定的时间差,刚好为双方赢得了时间和空间,以便彼此思考和准备,提高交流的效率。

二、短信文化对青少年身心的影响

1.便于与家庭联系。

学生携带手机能方便与家庭的联系。有一些学生学习不自觉,行踪和行为难以掌握,有些家长便主动给孩子配了手机,定时或不定时地关注监控孩子的行踪,方便了家长对孩子的管理和教育,有效防止不良事件的发生。特别是住校学生,使用手机大大便利了家长的接送,在当今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发生意外事情也可以随时联系呼救。

2.有利于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现今的青少年学习任务和压力日益沉重,不少学生深陷于课业负担,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与同龄人通过手机进行跨空间的交流和对话,有助于压力的释放,排解一些不愿与家长沟通的苦恼,维护心理健康,同时也能与教师进行真心交流。

3.有助于缓解学生的身心压力,拉近学生和社会间的距离。

发送手机短信作为一种时尚且普遍的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升学压力。短信的内容形式多种多样,有抒情散文,也有幽默笑话,还有可爱的卡通宠物图片和搞笑铃声等,他们可以通过短信传递,尽情展示自己的个性魅力。

4.手机短信成为学生逃课、舞弊的工具。

随着手机功能的日趋全面,蓝牙耳机、短信阅读等功能使得信息的传递更为隐蔽和安全,为学生舞弊提供了便利。现在考试用手机作弊成为公开的秘密了,而且一条信息可以发给好几个同学,作弊的范围很广。这种现象屡禁不止,非常不利于孩子的诚信教育。

5.短信的流行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课堂秩序。

价格越来越低的智能手机在青少年中逐渐流行起来,一些学生在课堂上与老师玩起捉迷藏,用手机听MP3、看电影、玩戏、甚至QQ聊天,而学生在课堂上的隐蔽动作老师很难发现,难以有效制止,课堂的学习效果和教学秩序会受到影响。

6.泛滥的垃圾信息不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发育期,好奇心强,在频繁的“黄色”网页和信息的诱惑下,很容易产生一种不健康的阅读而沉溺其中,影响身心的健康成长;封建迷信类的信息也容易使他们产生错误的判断,将成败与命运联系起来而放弃对未来的憧憬和努力。

三、探索青少年德育的新思路

1.树立科学的理念,理性对待短信文化。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手机已经成为传递信息最方便、最快捷的现代电子工具。作为社会科技进步的成果,人人都有享受和使用的权利。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看到短信交流过程中产生的思想火花,不要因为不良短信等就对其采取压制做法。对于短信文化带来的积极方面应该予以肯定并合理利用。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健全管理制度。

“堵不如疏”,学校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从单一的短信交流方式中解放出来。比如举办班级运动会、年级棋艺大赛等活动,使学生在一个真实的、社会化的场景中进行交流,增进师生间的感情,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禁止不如管理”,学校相关部门应该出台管理办法,规范学生手机携带到校和使用手机的范围、时间、条件以及违规批评处分等。在教学区和图书馆张贴提示标语,宣传文明收发短信;加强硬件建设,在教室、图书馆、办公区、会议室和保密场所等地方安置电磁屏蔽、电子干扰设施等。

3.通过舆论监督和相关法规的制定净化传播环境。

对于危害学生身心健康的不良短信,应该从舆论监督和法规的制定两方面来进行抵制。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对手机短信热点问题的引导。要鼓励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防止反动、迷信、、庸俗等不良内容通过手机传播,以此净化传播环境。

总之,短信文化已经成为青少年身上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加强对青少年的正确引导,充分发挥短信的正确教育功能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的课题。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让手机短信给孩子们带来更多的智慧和快乐的同时,传递温暖与关爱。

参考文献:

[1]张桂英.德育教育新方法——爱在短信中飞扬[J].课外阅读,2012(16).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继电保护的任务范例(12篇)

    - 阅0

    继电保护的任务范文篇1关键词:35kV变电站;继电保护装置;基本要求;状态检修;监视电力系统中图分类号:TM41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前言电力系统的飞速发展对继电保护不断提出新的.....

    数学建模培训心得体会范例(12篇)

    - 阅0

    数学建模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篇1关键词:国培计划数学教师教育发展改革1引言“国培计划”提高了骨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教育教学能力和对青年教师的指导能力,是提高中小学教师整.....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