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造的定义范例(12篇)

来源:收集

智能建造的定义范文篇1

[关键词]智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

一、引言

中国西部地区从1999年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实施以来,西部地区房地产业迅猛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加速,为建筑智能化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也带动了西部地区房产业和智能建筑的发展。所谓智能建筑就是以建筑为平台,综合计算机、通信、自动控制和网络等技术,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它们之间的最优化组合,实现楼宇自动化、通信自动化和办公自动化,向人们提供一个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是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和体现[1]。

西部地区建筑智能化的发展与我国东部及沿海地区相比起步较晚[2],发展历史短暂,使当前从事这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较少,能同时具备技术、施工管理和工程造价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更是缺乏。尤其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层出不穷,再加上智能建筑工程项目在设计管理流程、各阶段的设计深度和设计参与者等方面均与土建、安装等工程存在较大差异,使其在工程造价的管理上更为困难。

二、西部地区智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现状

智能建筑是由各智能化子系统构成的,其工程总造价亦就由各子系统的设备购置费、安装工程费和软件编程及调试费组成[3]。由于建筑智能化在中国西部地区是一个新兴的领域,智能系统的方案设计、施工图深化设计,以及工程的施工大多由设备供应商和系统集成商来完成,或由设备供应商和系统集成商协助设计院来完成,这使得智能建筑工程造价的管理存在诸多问题[4]。

(一)盲目设置系统功能。业主在项目论证阶段没有经过充分的调研,对自己建筑物的需求不清楚,在“智能建筑”热面前,贪多求全,盲目接受技术支配,投入使用后发现问题多多[5]。或受管理人员的水平限制,建成的智能化系统没有充分发挥功能,致使智能建筑建设趋于形式,造成极大的浪费。

(二)计价依据不完整,计价过程不规范。西部地区的省市大多能根据《全国统一安装工程预算定额》设置本地区的“建筑智能化系统设备安装工程”定额分册,能进行智能化各系统的安装工程费用计算,这对智能化工程造价管理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但其内容主要集中在线缆敷设和设备安装调试上,对系统调试、软件的开发、调试等项目的设置不够详细,许多工程报价习惯采用在设备材料价的基础上,按照行业惯例取一个比例作为人工费、机械费、附材费、管理费和利润,这使得不同投标人之间的报价相差非常大。

(三)招投标准备工作不够充分。除了一些大型的国家和地方政府投资项目外,相当多项目在需求分析阶段因业主不能提出具体需求,而导致智能建筑的智能化工程设计不能与主体设计同步进行。就算是同步进行,设计也仅仅考虑了公用线槽和部分管线预埋,无法提供较为准确的材料设备清单。于是投标人只能根据各自优化设计结果统计工程量清单,其中项目各不相同,评标人难以判断是否多算、少算。

准备工作的不足还表现在对系统选型和设备材料的前期市场调研不充分,智能化工程各系统的配置方案各异,不同品牌、型号之间的设备材料单价差别很大,这也导致了不同投标人之间的报价会有很大差异。

(四)评标办法和评标过程不尽合理。目前许多智能化工程是完全或部分参照机电安装工程或土建工程的招标程序和评标办法,简单地将各子系统或设备按“搭积木”的方式组合在一起,采用合理最低价的评标办法,忽略智能化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的特点。由于智能化专业人才的缺乏,评标委员并不都是智能化工程造价方面的专家,在评标过程中,要求评标人既要完成设计方案、设备材料选型的评审,又要进行技术服务和报价方案的评审,由于时间仓促,评标人难以对某一方案的性价比作出准确判断。

(五)承包商主导优化设计和深化设计。招标完成后,承包单位要根据设计院的图纸和招投标文件的要求进行施工图优化设计和深化设计[5],受自身利益的影响,承包单位往往借此机会对方案作出对自己利益有利的调整。如盲目提高设计标准、增加设备和线路的冗余,以供货周期过长等理由改变部分设备材料的品牌或型号,不合理地堆砌设备、不合理配置备品、备件等等,使工程实际造价大大超出中标价,造成投资失控。

三、智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特点

智能建筑工程造价的管理特点与其设计流程密切相关,其设计流程可分为五个阶段:需求分析、方案设计、系统设计、优化设计和深化设计。

(一)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工程设计的基础,智能化工程需求的提出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业主提供设计任务书,设计单位按业主提供的要求进行设计;二是设计单位根据建筑物的性质、功能和业主的情况,提供相应的需求分析方案供业主评审。

该阶段需要实事求是地进行投资与收益分析,按建筑的使用要求进驻相关的智能化子系统,避免项目决策的盲目性,减少和降低投资风险。

(二)方案设计。方案设计是以客户需求为依据,完成智能化系统的配置和功能要求分析。

在该阶段需广泛调查研究,比较同类项目。认真进行功能分析、多方案比较和选择,最终确定技术先进、功能可靠、经济合理的智能化系统项目建设方案,从而计算出较为准确、切合实际的投资估算额,使工程造价从一开始就定位在一个较为合理的水平上。

(三)系统设计。系统设计是方案设计的进一步深化过程,一般应与建筑主体的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同步进行。但在这一阶段,由于各系统的设备选型还没开始,设备安装方式、接线方式和电源供应方式还没明确,使投资额较难准确确定。

(四)优化设计。优化设计是投标人根据系统设计和招标文件的要求,结合选择系统设备的型号和具体技术特点,对系统设计进行优化和调整,在满足技术要求的前提下得出最经济的方案。

(五)深化设计。深化设计是在优化设计完成后,设计单位或承包商根据优化设计资料和招投标文件的要求完成传统意义的详细施工图。

智能建筑工程一般采用类似epc(即设计——采购——建造)的工程承包模式[6],此模式又称之为设计施工一体化模式,其造价管理还具有以下特点:

1.不同品牌、型号之间的设备材料价格相差悬殊;

2.系统调试、接口软件和系统集成软件的二次开发费用占工程费用的相当比例;

3.承包商是系统优化设计、深化设计的主要完成者,在一定范围内可调整设计方案和工程变更;

4.在符合系统设计图和招标文件技术要求的前提下,承包商主导设备材料选型。

四、智能建筑建设各阶段的造价管理要点

(一)投资决策阶段的造价管理。智能建筑项目投资决策阶段主要是提出项目建议书,进行可行性研究,确定投资估算,最终编制设计任务书。在这一阶段,项目的各项技术经济决策,对建设项目工程造价以及项目建成投产后的经济效益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在该阶段,影响智能建筑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是项目合理规模与建设标准水平的确定。由于目前无论是业主单位还是监理单位都缺少智能化工程方面的人才和工程经验,所以在项目决策阶段,业主或有关主管部门,尤其是国家或地方政府投资的、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必须广泛组织行业内的有关专家,会同业主方一起,根据市场调查资料,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切实、合理地确定项目的规模和建设标准水平,使项目建成后真正达到好用、够用,并留有适当的发展空间。

可以推行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将建设项目从筹建到实施全过程中的资金使用和偿还责任落实到人。要认真进行功能分析、多方案比较和选择,最终确定技术先进、功能可靠、经济合理的智能化系统项目建设方案。

在此基础上,进行投资估算。投资估算方法主要有两种:比例估算法和指标估算法。在进行估算时,要注意套用指标的换算或调整,同时也需要政府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不断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定期相关的数据和指标,以供参考。

(二)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对于任何一个工程项目,除了项目决策之外,设计阶段对项目的功能、造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它决定的工程设计方案、构造方式、所用材料以及设备种类、型号等都对工程造价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设计阶段的方案优化或细微的变化,会对工程造价有重大的影响。

由于目前从事智能建筑专业设计的技术人员非常欠缺,造成设计人员不能充分地理解并做出满足业主需求的设计,把大量的工作留给系统集成商在二次深化设计时解决,造成投资者心中无数。因此,在项目初期应引入工程咨询,或聘请有经验的建筑智能化工程顾问公司,担负在设计阶段的设计监理的责任,监督设计质量、进度,检查限额设计的执行情况,协助业主组织初步设计的技术评审。

只有在深化设计通过设计评审后,才能正式签定合同。在深化设计评审中,要严格控制承包商以各种理由变更设备选型和其他关键材料的品牌、型号,若原投标方案中确实存在没达到技术要求的地方,需要调整设备、材料的品牌和型号时,要经过专家论证和技术部门、投资控制部门的审批才能变更,尽可能不要超出原招标文件推荐的材料设备清单范围,防止承包商通过变更设备材料的方式达到增加收益的目的。

(三)计价过程的造价管理。随着建设工程造价与国际惯例的接轨、《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的实施,智能建筑系统的计价要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其基本思路就是“统一计算规则,有效控制消耗量,彻底放开价格,由企业自主报价,最终由市场有序竞争形成价格”,同时要注意报价的合理性、产品的技术优势以及系统调试方案、施工调试工艺的先进性。

智能建筑系统工程量清单计价在个性化方面比传统定额模式计价处理有了较大进步,但由于智能建筑系统工程计价的起步一般是源于地方定额或行业定额,经消化吸收变动过来的,因而从内容到形式上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地方定额或行业定额有关游戏规则的影响。对具体工程项目的个性特点的体现,尤其是满足如体育、医疗、别墅住宅小区智能化等特殊施工调试要求,仍然相对缺少。

(四)项目招投标阶段的造价管理。在招投标阶段的造价管理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招标方的造价控制;另一方面是投标方的报价策略。

对于招标方来说,目前很多项目通常都采用合理最低价中标法,但是,由于智能建筑自身的特点,如果实现低标价的技术方案没有经过充分的专家论证,离开了技术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其表面上的低价便毫无实际意义。所以,我们认为还是采用综合评分法较为公正、客观,其设计评分标准除了要考虑技术方案、投标报价以外,还要综合考虑运行维护费用、保修、售后服务和使用寿命等因数,这种方法会增加评标过程的工作量,但对整个项目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另外,智能化工程使用成本加酬金的合同价模式能较好地提高承包商的积极性,鼓励承包商积极地优化设计方案,减低工程造价,缩短项目工期,同时这也要求业主在投资估算、设计概算、设计预算和施工预算等环节精心筹划,准确确定项目的目标成本。

作为承包商来说,选择投标策略至关重要。常用的投标策略有以信誉取胜、以低价取胜、以缩短工期取胜、以改进设计取胜等,投标策略中最主要的还是报价技巧。承包商应根据招标项目的不同特点、类别、施工条件、市场情况、竞争对手情况以及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等综合考虑而采用不同的报价方式。

(五)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智能建筑工程项目与其他项目一样,在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工程变更的管理;二是工程索赔的管理。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往往会发生工程的变更修改。设计变更后要及时跟进发生变更的工程量计算、对比与原来的工程量,是否影响原来工程成本的计划、目标,如果超过时,要采取经济、技术、组织、合同等措施,确保工程成本目标、工程工期、其他费用等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并做好工程设计变更的有关经济、技术资料,为以后的工程结算提供有利的保障。另外,如果工程设计变更造成工程费用增加,工期延误等,应进行合理的费用和工期索赔。

索赔出现会导致项目的造价发生变化,索赔的管理也是对工程项目实施阶段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手段。索赔是市场经济活动中常见的社会现象,是一种以合同和法律为依据、合情合理的签证认可行为,是现代工程承包中不可避免的事情。因此,加强管理,加强合同执行意识,提高索赔的管理水平,对控制工程造价有着重要的作用。

(六)工程支付与结算的造价管理。智能建筑工程是优化设计、深化设计、设备材料供应与安装一体化的项目,较为合适的工程款支付方式分为四个阶段,合同签订后业主预付10~30%,设备、材料进场后支付30%左右,系统安装调试完毕并验收合格后支付至合同总额的90~95%,剩余的价款在保修期满后一次结清。这种支付方式既可解决承包商设备材料集中到货的资金压力,又可防止承包商在完成责任前获得超额利润。同时承包商本身也可根据工程量清单和工程进度情况,尽可能优化施工组织和进度计划,合理安排工序,降低成本和资金占用,保证利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联合.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0[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

[2]陆伟良.中外智能建筑发展动态及21世纪展望[j].智能建筑,2001,(2).

[3]全国造价工程师考试培训教材编写委员会.工程造价的计价与控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7.

[4]韩国华,荆成.智能建筑弱电项目管理的思考[j].山西建筑,2003,(3).

智能建造的定义范文篇2

【关键词】英语口语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

引言

刘润清教授说:“能否运用流利的外语与外界交流往往成为考察工作的必要指标;在外语学习的各项指标中,说的技能怎样强调都不过分。”(刘润清,1999)《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根据美国学者保尔兰金教授统计,“说”占人们日常言语活动的30%。掌握一门语言最重要的标志就是能够用声音表达,有声表达是语言的最基本属性。因此,具有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是语言学习成功的重要标志。

要达到流利的口语表达水平,学习者必须在相关学习理论指导下,按照语言学习规律进行行之有效的训练。本文从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两方面探讨如何提高学习者的英语口语能力。

建构主义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又称作结构主义,是认知理论的一个分支。该理论最早由认知发展领域最具影响的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1960)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其主要理论源泉是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布鲁诺的发现教育理论和维果茨基的最新发展区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由人主动建构,而不是被动接受或吸收;认识的功能在于用来组织经验的世界,而不是用来发现本体的现实;知识是个人与别人由磋商与和解的社会建构。也就是说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不同的人看到事物不同的方面,不存在唯一标准的理解。学习者并不是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自己尽力确定新信息的意义,或将其与以往信息联系起来。因此,学习者对知识的结构是知识增加,是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

2.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教育原则

(1)知识观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需要学习主体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知识不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只能由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建构起来;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习活动包括四个因素:学生的背景知识、学生的情感、新知识自身蕴含的潜在意义、新知识的组织与呈现方式。学习活动的发生必须满足下边几个条件:学生的背景知识与新知识有一定的相关度;新知识的潜在意义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变化;学生并非空着头脑进入课堂,在日常生活和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广泛而丰富的经验和背景知识。

(2)课程观

建构主义的课程观是以其知识观为指导思想的。建构主义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合作意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弱化学科界限,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观。

(3)师生观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能动知识建构活动。学生并非直接地、被动地接受教师所在组织者传递的知识,学生在进入课堂之前,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各种现象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看法。教师在传授知识之前应该考虑到学生原有的经验,以此为起点引导学生建构新知识。因而,教师不是知识的提供者,而是指导者和协助者,是引导学生去组合和澄清新旧知识之间的差异,帮助学习者建立起自己的认知体系。教师还要在教学过程中调整现有的教学资料,适当布置问题情境,制造学生在认知上的冲突,从而引起学生的反省和思考,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周围环境之间要进行互动、协调,以不断丰富和更正各自的认识。

多元智能

1.多元智能理论(MultipleIntelligenceTheory)

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博士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的多元理论认为,人的智能至少包括:

(1)言语――语言智能(Verbal/linguisticintelligence)

(2)逻辑――数理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intelligence)

(3)视觉――空间智能(Visual/Spatialintelligence)

(4)身体――运动智能(Bodily/Kinestheticintelligence)

(5)音乐――节奏智能(Music/Rhythmicintelligence)

(6)交往――交流智能(Inter-personalintelligence)

(7)自知――自省智能(Intra-personalintelligence)

(8)自然观察智能(Naturalistintelligence)

(9)存在智能(Existentialintelligence)

2.多元智能理论下的教育原则

(1)学生观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至少拥有七种智能,只是这七种智能以不同的方式及不同的组合形式表现出来,具有自己的特点和独特的表现方式。学生不存在聪明与否的问题,只是哪些方面聪明和怎样聪明的问题,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适当的教育和训练可以使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发挥到更高水平。

(2)教学观

多元智能理论倡导的教学观是一种“对症下药”的因材施教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智力结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式的特点,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

(3)评价观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倡导应当摒弃以标准的智力测验和学生学科成绩考核为重点的评价观,树立多种多样的多元评价观。

多元智能与口语能力

多元智能(MultipleIntelligence)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多元智能、多元施教和多元评价。在这三方面中,多元智能是客观现实存在,多元施教是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多元评价就是尊重客观现实存在,根据学生的多元智能,采用各种不同形式的评价观念和方式。

在语言学习的四种活动中,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是语言输出(output)活动。学习者可以回避自己不熟悉的语言形式和内容,即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智能优势选择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语言内容。

提高英语口语能力的策略

1.提高英语教师自身专业素质

实践证明,一名英语教师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方式对学生的感染力直接影响到学生是否愿意参加口语活动的兴趣。口语教师的语音、语调、语速等对学生的口语水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有意无意中都在模仿或接受着教师的语音方式。与此同时,英语教师应当培养自身的情感教学能力,用热情、耐心、幽默感和创造力来引导和组织口语活动,不失时机地对学生给予鼓励、肯定、表扬和帮助,让学生在口语学习过程中感到愉悦和放松。

2.用多元智能理论(MultipleIntelligenceTheory)指导英语口语学习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施教者应该关注每一位学习者的智能方式和表现特点,最大限度地利用学习者自身的优势智力资源,帮助学习者找到适合个体的学习类型和方法。这一过程和做法对学习者的影响要远远超过所传授的知识内容本身,对学习者的知识结构、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视角和能力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推动作用。

多元智能理论下开展英语口语训练的方法

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习者必须从培养英语口语基本能力入手,通过大量实际操练掌握技巧,逐步由易到难,由慢到快,一步一步地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1.注重正确的语音输入

选择难易适度的听力材料,从最初阶段建立正确的语音信息。只有足够的语言输入,才能产生自然而然的语言输出。这一阶段的语言输入要大于语言输出,即听到的信息量要大于口语表达所需的信息量。

2.注重口语学习的语境创设

良好的口语水平是通过一定的语言实践活动,即语境创设获得,而不是靠灌输。语境创设一旦符合学习者的优势智力领域及学习类型和方法,学习者的口语表现力就能发挥到较高水平。口语学习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言语――语言智能,可以根据学习者的特点将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交往――交流智能等运用于口语学习过程,使学生喜闻乐见,流连忘返于精心创设的语言情境中,乐此不疲。这种基于学习者智能特点的语境会促使学习者口语表达水平的飞跃。

3.注重文化氛围对口语能力的熏陶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源泉。英语文化所涵盖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及民族习惯等,仅靠学习语言本身是无法完全掌握和领悟的。只有理解和接受英语国家的文化,全方位了解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地理、历史、民俗等,学习者才能在真正意义上理解语言,在语言表达中做到得体规范。

4.采用多种口语训练模式

无论采用何种口语训练模式,都应该把学习者的优势智能领域和兴趣作为出发点,并自始至终地激励学习者的参与热情。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和掌握学习者的兴趣点,并以此为根据设计适合学习者优势智能领域的口语交流活动。可以小组为单位定题目或不定题目口语交流;可以是短剧节目和角色扮演;可以是游戏活动和模仿秀;也可以是英语文化知识抢答竞赛等,这些行之有效的口语训练模式可以交替使用。在这些活动中,教师或组织者应注意学习者口语交流的内容、流利程度、参与程度等;适当降低对语法的正确性和语言的准确性要求;把握纠正错误的时机,不要干扰学习者正常的语言思维和表达,使学习者能用自己熟悉的词汇和擅长的方式表达,逐渐增强口语表达的准确性,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效果。

多元智能理论下促进英语口语能力的因素

1.听力因素

在学习语言中,“听”和“说”的能力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听”是语言的“输入”过程,“说”是语言的“输出”过程。这两个过程就如同“呼吸”,密不可分,彼此照应。只有充分的语言输入,才会产生足够的语言输出。“听”是对语言信息的接纳和吸收,“说”是对语言信息的反馈和交流。“听”和“说”的能力是相互提携,共同提高的。因此,良好的听力能力无疑会为口语能力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口语能力的有效提高。

2.视觉因素

根据科学研究,图像、图形、实物或运动物体不仅仅对儿童产生视觉刺激,对成年人也会产生同样的效果,从而影响到对事物的兴趣和注意力。这种兴趣和注意力对语言学习中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效果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使学习者乐于开流,而且言之有物。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也认为,人的智能以不同的组合形式表现出来,就会具有独特的方面。人的视觉――空间智能和言语――语言智能结合起来,是将“视觉”帮助用于口语表达的过程,会使语言学习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不仅能减轻学习者的心理压力,而且还会增加口语表达的乐趣。学习者在视觉情形中乐于表达,轻松表达,最终帮助学习者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结束语

每位学习者的智能表现领域不同,但是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智能优势采取适合个体的英语口语学习方式和方法。同时,施教者也要根据学习者的智能结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等特点,为每位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的选择,使其英语学习扬长避短,游刃有余,从而激发每个学习者的潜在语言学习智能和学习自信心。只有在充分发挥学习者个性和特点的前提下,才能实现提高每位学习者英语口语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桂诗春.谈当前的外语教学[J].中国外语,2005,(1).

[3]邱国旺,丁晓蔚.如何进行有效的英语听说教学实践[J].大学外语教学研究,2006,(3).

[4]王晓燕,韩清华.论大学英语口语学习问题及对策[J].职业时空(综合版),2007,(3).

智能建造的定义范文篇3

在当今的社会,我国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更加趋近于智能化,在电网的建设中也存在着一部分技术问题,需要通过设备的自动处理手段来防止电网故障,这对于电网的稳定运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相关开发部门和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智能化电网的可靠性将会有着长足的发展,我国的电网建设安全性将会得到更加切实的保障。在电力产业高速发展的这几年,我国的智能化电网将凭借更加高效的自动化管理,成为世界上体量最大、安全性最高的智能电网。

关键词:

智能控制;自动化;电气工程

1智能化技术概述

智能化技术是指现代通信和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工业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集中应用的一个特定方面。随着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场总线控制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网络和信息越来越融入人们的生活。在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条件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智能电网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其对智能化不断增长的需求也在不断地有新的概念融入。智能技术在其应用主要体现在计算机技术,精密传感技术,GPS定位技术的集成应用上。随着产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智能产品优势在实际操作和应用上有很好的利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了大大提高操作人员的操作环境质量,降低工作强度;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一些危险情况或关键施工问题得到解决;环保,节能;提高自动化程度;提高设备可靠性,降低维修成本;故障诊断实现智能化等。

2电网自动化控制行业现状

智能电网凭借着现代的自动控制理论与管理手段,在电网故障处理、设备使用寿命延长、电网建设成本降低等方面都有着较为客观的发展,这其中综合运用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智能电网的传输可靠性置是其顺利建设和正常运作的一项极为关键的组成部分,在确保且提升总体智能电网的运作效果与工作效能方面,具备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智能电网通过配电网的架设与优化,在全面总结与评估中,展开大规模电网建设,使得电网具有自我维护与高度兼容的特性。但由于该性质,在其显示进步阶段引进了对应的智能化关键措施,以实行智能电网的可靠性传输的保护技术。对计算机网络智能可靠性来说,从名称就能想到其意义,即是利用装置安全性和先进性及集成环保能力的智能化装置,添加先进的信息化的生产工具思维和保护能力。通过开展配电网的自动化建设,同步加强储能技术、分布式电源技术,分析用户的需求与先进技术的应用成果,将智能配电网水平提升,最后满足总体平台的智能化与自动控制等效果。集成型的大电网已经发展了许多年,最初的传统电网到现在的智能电网变化较大,当前主要进行传统电网的智能化改造工作,而数字化电网并没有过实际的工程建设和技术改造。很难把数字电网和智能电网界限分明地分开,因为本身两者都没有特别清晰的定义,本质上都是使用网络、信息技术对电网的技术改造,而自动化技术在电网中的应用是一个渐进的、逐步完善的过程。之前对数字化电网有个描述,由智能化一次设备和网络化二次设备分层构建,并遵循IEC61850标准实现了电网内各种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共享,全称数字化的现代化电网。智能化一次设备包括电子式互感器和智能开关,网络化二次设备包括三层体系和其中的GOOSE、SMV报文。对于智能电网,现在IEC61850出了2.0版,架构也基本定型,并有相当多的基建和技改工程。然而在智能电网的工程实践中,发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动作时间问题、合并单元与智能终端的可靠性问题等,所以有了一些改动,比如考虑在330kV以上智能电网中逐步取消合并单元等。所以其实智能电网的核心在于设备建模以方便接入和信息共享,这是从数字化电网走到智能电网的关键一步。

3智能化技术与自动化控制实践

3.1输电线路故障处理

智能电网可以集中调试故障线路,作为一次设备集中保护了大量电网节点,继电保护装置应该加强其容错性。对于主干线路的开关控制以及线路自身的使用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独立性的开关可以将主线与支线在较短时间内进行分割,便于解除故障。在母线的保护电路中可以采用多个电路来防止偶然性错误造成的系统自动判断失误。一个电路如果有问题,另一个可以正常工作,保证整个电网的正常运行,同时也要保证其同步性。

3.2变压器智能保护

变压器操纵着线路电压的高效运行,将线路电压的暂稳态运行与变压器的保护结合起来,这个贯穿于智能电网的维护处理过程中。对于中高低压线路的调整需要特别留意,电压限额与具体线路相关。在突然发生故障的情况下,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调整好电压,紧急状态下可以通过自动控制系统调节,保障其稳定运行。

3.3数据处理能力提升

通过光缆,智能电网自动化系统对于电网进行了操控,在完整的运行流程中,数据的产生与同步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加强电网继电保护设备的数据分析预处理是极为重要的,新技术在信息方面的应用已经大大改变了信号产生与传输的方法,通过网络共享,电站内部系统的建造越来越适宜于智能电网,继电保护这一技术的可靠性对于数据的操作还是必要的。

4总结

智能技术的高速发展为电力系统的管理工作的经济效益有着极为积极的现实意义,该技术在国家电网的运行中越来越普及。自动控制装置是整个网络的平稳运作的保证,为电网的高效生产、安全生产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自动控制技术与智能电网自动化同步发展也是供电网络长久安定的基础,同时也对智能电网的灵敏度与可靠性提出了更加严苛的条件。因此,对智能化技术的探究在智能电网的经济性、技术性、资源利用率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林宇峰,钟金,吴复立.智能电网技术体系探讨[J].电网技术,2009.

[2]瑚磊.浅析智能电网对自动控制的依赖度与敏感度[J].技术应用,2015.

[3]李峰,谢俊,兰金波.智能电网自动化的展望和探讨[J].电力自动化配置,2012.

智能建造的定义范文篇4

关键字:文化;符号;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意义从来都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文化的产物;然而,在我们的社会里,这一文化现象不断的被自然化。言语令我们相信物体处在一个纯粹及物的境况中,并将意义现象再次转变为自然。我们相信自己处身于一个由用途、功能、对物体的完全驾驭所形成的实践世界中,而实际上,通过物体,我们也处身于一个由意义、理由、托辞所构成的世界中……”

——罗兰·巴尔特(ROLANDBARTHES)

对于建筑,情形正是如此。建筑的每一个部件及其组合无疑具有其特定的使用功能,然而各部件的任何一种具体形式实际上都蕴涵着我们的经验和历史,表达着丰富的意义。建筑符号学的文化功能,揭示这种遮蔽背后的意识形态。

70年代末期以来,中国建筑业如雨后春笋、生机勃发,加之世界文化沟通交流的便捷性大大的提高,为中国建筑师提供了大量的设计机会和广泛的视野平台。当今,国内建筑界虽没有形成系统的设计流派,但建筑设计思想的倾向还是显而易见的,有如下特征:传统复兴思想的延续

20世纪末的建筑界表现出浓重的怀旧情绪,被普遍认为影响美国设计领域的四大设计思潮,包括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过程设计及智能化设计,其中前三者都带有不同程度的怀旧倾向。中国建筑尽管处在方兴未艾向成熟阶段发展时期,但20世纪末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建筑设计同样较大程度表现出对历史传统情有独钟。

民族形式

作为历史上传统复兴思想的延续,民族形式的设计不是新生事物,作为中华民族独有的建筑风格,各个民族建筑的风格是体现地域风貌的不二之选,通过现代主义的一些处理手法,如空间、造型、光影、节奏、质感等等,同时结合中国传统的文字、绘画、雕刻和建筑细部,阐述中国古老文化的概念设计。再通过民族特有的建筑构件的设计形式,使其更加具有韵味。故而,在公共建筑中大量使用民族形式,民族形式的建筑更能够唤起民众的自信心,自豪感。同时对国际友人能更直接的展现中国特色,令他国体会到中国特有风姿,如火车站、世博会中国馆等。但同时我们发现,因为同原有建筑的建筑结构形式及体量的巨大差距,使得建筑比例失衡,同时施工的复杂性也提高很多,这种形式大多带有不经济之嫌。乡土风格

指在中国特定的地域文化圈中,运用自然生长的乡土建筑的形式、空间,建造满足现代生活功能的新建筑。体现了当代城市人们对山水田园生活的向往及对现代工作压力逃离的渴望。

王澍于今年荣获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令人们也开始关注他一直在意的乡土文化在建筑上的乐观发展。这是一种对自然原态的回归,并将原本粗犷的无设计人工加入更多的美学元素,如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宁波美术馆。这一倾向试图留住地域文化的根,试图更加贴近民众。这是一种普遍带有人们记忆的建筑,可以达到一种情感上的共鸣。但作为起步不久的建筑形式,在建筑外形及功能排布上的拿捏需要很高的建筑设计修养,否则极易因具象和功能的不合理受到全民的抨击。

欧美浪漫风潮的侵袭新西洋风格

信息全球化令人们选择更加多样,无论是哥特还是巴洛克、洛可可风格,都更加唤起人们儿时对童话故事里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较之于中国建筑风格的端庄大气,西洋风格更加浪漫活泼。其繁缛的装饰构件更能满足人们体现其富有奢华的虚荣心理。在我国的建筑上就运用西洋古典建筑片段形式作为建筑的造型手段,这些局部西洋古典形式就像商品包装,或是一种商业标志,主要用住宅,或是室内装饰及店面装饰上。另一方面,新西洋风格对于一些城市恰恰是其旅游的一个发展点,运用殖民时期的建筑加以配合,体现城市的整体风貌,如青岛、哈尔滨等。但我们不得不重视的是,这类建筑在无殖民历史的城市中的比例,否则中国西化,国就不国了。前卫设计

人们对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追求,同样体现在建筑上。受西方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以及建筑符号学、建筑类型学、建筑心理行为科学等交叉科学理论的影响,建筑设计表现一种“前卫设计”倾向。这一倾向的特点表现为形式构成模仿西方设计,追求奇特与动感,具有广告性及标志性,建筑类型集中于文化、娱乐、商业及服务业建筑,具有商业化表现。如广州歌剧院、望京SOHU等。这一现象导致企业对国际设计师的崇尚,并因资金问题将结构问题抛给国内结构师,结果往往差强人意,或者花费巨大,劳民伤财。其外形影响的室内功能亦往往不合理,造成华而不实的局面。形式服从功能的要求

实用主义

人居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和休息的地方面积要求的提高导致建筑的大量需求,加之专业人士的缺乏,在7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打开国门,我国跟随国际形式将“现代主义”设计引入,并且迅猛发展,遍地生根,许多建筑几乎都按“形式服从功能”的思想设计,这一实用经济的设计思想仍将作为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大量建筑设计的基础。并且这一设计手段在全球都在实践,其设计手法也成出不穷,越来越颇具新意,在中国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如吉林世纪之舟,云南大学体育馆。智能化

随着高科技成果的不断出现,人们将完全进入全信息社会,生活节奏随之加快,同时对生活的质量有了更多的要求。高科技智能化建筑在这种情况下被越来越需求,并且可以预料到将成为21世纪建筑的主流。我国智能化设计己有萌芽。智能化设计普遍被应用在建筑的外立面采光及室内外空气温度调节系统,少量带来了建筑外形变化。如同济大学建筑楼,清华大学节能楼等。

21世纪的建筑革命将以与高科技成果密切相关的建筑材料、建筑结构技术、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智能化管理以及建筑设计等技术手段为基础,彻底否定20世纪末开始并发展的怀旧倾向;建筑设计思想向宏观及微观延伸,建筑师不仅更多地重视建筑的社会影响,建筑对生态的保护以及建筑对人类生存的制约,而且更多地注重与人尺度相关的园林及室内环境的设计;建筑形式走向怪诞及平庸两个极端,形式的平庸是因为人们更多地重视建筑的软体和空间,形式可能像微机壳一样简单,形式的怪诞是因为建筑艺术为寻求存在的理由而故意创造神秘性,试图通过怪异的造型引起社会和公众的注目。因而这种以高科技为基础的智能化设计将成为21世纪的必然,但经过一段实践,像20世纪现代建筑一样,产生种种问题,比如人与人之间面对面实质性的接触减少,建筑师又将致力于向给人们提供会面场所的建筑努力,由此又将形成智能化设计之后的建筑设计思潮。

历史似乎在重复,但内容和本质发生了变化。20世纪是人们享受工业革命成果的时代,现代建筑是工业社会的必然产物;21世纪将是人们尽情享受信息革命成果的时代,智能化建筑将成为信息社会的必然产物。

参考文献

智能建造的定义范文篇5

关键词:智慧城市;技术异化;伦理;生态共同体

在智慧城市理念的带动下,社会各个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然而,也不可避免地在发展的不同阶段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智慧城市的发展预示着人类未来社会将朝着更加高效、更加便捷、更加节约的方向发展,生态型智慧城市将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更好选择。

1智慧城市及其创造力展现

如今,以宜居思想为引导方向,将技术与人文关怀相融合的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已经付诸实践。所有大中城市都渴望被贴上智慧城市的标签,这也是城市的发展格言。智慧城市的理念是由知识社会和数字城市的有机结合而建立起来的。它被定义为“多领域创新体系”[1]。由数字网络、人工智能和城市的社会资本共同构成了集体智慧经济竞争力。通过创新实现知识经济是一个城市的智慧标志,使它能够产生“空间竞争优势”[2]。智慧城市是人性化、智能化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理念。

1.1智慧城市使生活更便捷

智慧城市的发展与智能城市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现代科技渗入到我们的衣、食、住、行等诸多方面,都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包括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购物、智能社交等一系列智能选择为人们提供了人性化的服务。一个城市的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也通过无线网络的覆盖得以展现。各大城市竞相实行了公交及地铁等公共领域的免费Wi-Fi覆盖,方便了人们的上网需求。此外,手机地图APP还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便利,通过GPS、RS定位系统,为出行者提供多种出行方案,包括最佳出行路线设计,一键智能搜索,足不出户即可获得附近的餐饮、游玩住宿等综合信息。在医疗方面,网上挂号减少了窗口拥挤的排队时间,人们可以预约挂号和预约专家,从而省去了许多不必要的时间,使就医计划更加准确高效。

1.2智慧城市使生活环境更怡人

环境也是精神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良好的居住环境与生活空间不但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品质,同时也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花园城市、绿色城市的打造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为人们创造了良好的居住环境和休闲环境。满足了人们的自然审美需求,同时也促进了城市空间的结构优化。

1.3智慧城市更注重人本发展

智慧城市使城市安全有了保障。例如,三门峡移动与当地出租车公司合作,在展示广告及监控信息的同时,还安装了隐蔽报警装置,这样,使得司机及乘客在危急情况下的安全有更切实的保障。此外,智慧城市的发展还关注人的主体地位。每个公民都是城市的主人,重视提升民众的公众参与度,目的是让人们对智慧城市的建设拥有更多的知情权和提高民众的幸福指数。一些交流平台关注民生问题,通过市民对智慧城市的预期设想与存在问题的反馈,及时了解并整合反馈信息,从而使政府部门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有针对性地作出调整。

2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技术异化问题

随着建设热情的高涨,智慧城市的弊端也日益浮出水面。由于智慧城市涵盖的范围比较广泛,其建设体系和制度也并不完善,因此,从生态共同体视角审视智慧城市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在智慧城市的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技术异化的风险。

2.1环境风险的反思

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强求自然”。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技术的异化会导致环境危机,这将使生态问题进一步加重。城市的繁荣是依靠消耗能源材料发展的,智慧城市的发展也会受城市化的负面影响,这将危及智慧城市的未来发展前景。据联合国2014年的《世界城镇化展望》预测,到2050年世界城市人口将再增加25亿。目前世界54%的人口居住在城市,2050年该比例将上升到66%,而且,大部分增加的城市人口将集聚在亚非地区[3]。除此之外,到2050年全球人口将增至97亿人,至2100年将达到112亿人[4]。不断增长的人口及城市化进程将会耗费更多的能源及材料,这意味着不断增长的城市人口在居住、能源、交通等方面对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压力也与之俱来。城市建筑技术的异化在空间的延伸吞噬着人类生存之根。在时间上,混凝土、钢筋水泥作为技术物如破了自然转变的时间限制,难以回融于自然界的本真过程[5]。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由于更多的材料及能源被消耗,城市垃圾也随之增加。这些因素将对智慧城市的建设造成阻碍。随着电子产品的极速更迭,技术异化的表现也层出不穷。电子垃圾作为智慧城市的“残留”也可能会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以手机为例,手机智能化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对于手机外观与性能的更高追求使得手机产品迅速更新换代,淘汰的二手手机一部分回收再利用,另一部分就直接废弃,其中含有大量毒害残留,如果随意处置,将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另外,经济全球化使各国联系为一个整体的同时也使环境问题显露出世界性的趋势。在一些经济发达的欧美国家,每年产生的大量电子垃圾在本土消化不掉,就会想方设法踢出,经济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也就成为了“垃圾桶”。目前,我国电子垃圾进口增长速度提高很快,每年从发达国家进口约200多万吨电子垃圾。广东汕头贵屿镇因拆解废旧电子产品及其环境污染问题而“闻名于世”,被称为全世界最大的电子垃圾城[6]。这个巨型垃圾场的面积也在日益扩大,并不断向内陆蔓延。

2.2伦理风险的反思

智慧城市建设的多种运作环节存在着波动风险。智慧城市的智慧发展靠物联网、云存储等信息技术得以实现。由互联网、云技术、大数据的支撑的智慧城市,将世界各地连接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互相联系的关系网。城市技术体系是复杂的巨系统,各个环节都在这个关系网中共存,如果某些环节出现偏差,将会影响整个城市体系的健康运作。智慧城市下的信息技术风险会导致个人及政府相关部门信息的泄露。智慧城市使信息技术与城市建设融为一体,是智慧城市朝向信息化发展的技术表现。信息技术离不开网络的传播,然而,网络信息病毒种类繁多,并且具有传染性、寄生性等破坏特征,一旦信息技术发生异化,将造成社会的恐慌。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可能会受主体性认识的局限性束缚与道德意识欠缺的干扰,使城市发展也会受到干扰。由于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活动,其设计、操作过程需要高端人才的参与。在技术设计及创造时,技术主体无法对未来的风险进行完全的预知和把握,此外,技术人员的道德伦理缺失也可能会阻碍智慧城市的建设。由于智慧城市的建设融合了高技术等一系列复杂手段,技术主体的目的性干扰将会牵连着整个技术发展动向,一旦目的发生背离,将造成整个技术体系的混乱,影响智慧城市的良性发展。

2.3主体风险的反思

技术异化会造成心灵危机的隐患。智慧化生活与服务带给人生活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一定程度上人的幸福感缺失。现代社会下,广告成为人们获得商品信息的主要来源之一,商家通过广告宣传营销产品,造成人们盲目消费。然而,物质的丰腴与心灵的满足并不总是成正比的,这会导致在物质堆积过后内心深处的空虚感仍然存在。

3生态共同体理念下的智慧城市建设

智慧城市建设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智慧城市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如何将城市建设得现代化又不失人文关怀将是构建智慧城市的重要议题。在广泛的生态共同体时代背景下,对人的生存状态进行重新审视将更有现实意义。在当今社会,将生态文明创造性地融入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智慧城市发展的创造力。

3.1遵循生态法则

智慧城市的建设首先要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注重生态的整体性。在生态学中,各种生命层次以及各类生态系统的整体特性、系统功能都是生物与环境长期共生、协同进化的产物[7]。作为生态系统的子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其运作也要遵循生态发展规律。例如,从技术的规划设计到实施要优先考虑环境因素,因此,要遵循自然法则,合理地开发并实用技术,重新给予大自然“安全感”。

3.2遵循伦理道德原则

重视伦理道德的构建将会减轻技术异化的负面影响。智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参与,树立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是社会有序发展的坚定力量。在现代社会,个人主义不断膨胀,有些技术人员为了单纯的经济利益的追逐而将道德约束置于脑后。因此,净化技术目的,矫正扭曲的技术价值观,使技术发展目标与生态价值目标相呼应的主题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技术设计者和实施者要懂得“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技术主体不但要对现阶段负责,也要对未来负责,从而保证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3生态生存的必然指向

虽然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技术异化问题虽然无法完全消除,但是可以在生态生存的指引下得到弱化。人作为生命个体的存在,有义务去理性思考其在自然界中所处的位置。生态生存是环境伦理学的行动转向,崇尚以一种和谐、共生的理念去感染世间万物,以一种包容平和的心态去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对待自然方面,从控制自然转变为解放自然,缓和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指向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生态生存要求我们要怀着感恩之心,感恩自然,善待自然,适度消费。拥有健康的心灵和积极的生活态度才能使生活更加“智慧”,才能构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智慧社会。

4结束语

智能建造的定义范文

今年以来,大数据的定义越来越多,但内涵并没因此而越来越清楚。带着诸多疑问,我希望听听专家的最新见解,看看在探索大数据“是什么”方面,有什么新的进展。

对大数据的新想法:智慧,也许是正解?

听了IBM、英特尔、VMware等专家的演讲,一个突出感觉,是大家都在把习以为常的大数据概念,说成不是大数据。例如,大家异口同声说大数据不是HADOOP,或主要不是HADOOP,或不光是HADOOP。说这话的行家,其实都是干HADOOP的。初听起来,感到非常意外;琢磨话里的话,似乎大数据背后,有一个“道可道,非常道”的东西。说出来,是的也变不是了。尽管专家们一致认为不必死抠大数据这个概念,但明显大家又都在探讨大数据到底是什么。

我在会上提出一个观点,认为之所以产生这种状态,或许是因为大家看大数据的角度有问题。从数据这个角度解大数据,是客体的角度。光从客体角度解大数据,缺点是难以聚焦,因为数据本身并没有告诉我们它们的存在是为了什么。好比光从石料的角度看罗丹的雕塑《思想者》,难以看出为什么有的石料有用,有的石料没用。

所以我建议人们换一个角度,从主体的角度来看什么是大数据,也就是从大数据到底解决人的什么问题这个角度,来看它是什么。这样看的结果,赫然发现大数据映射在主体这面屏幕墙上的影像是:智慧。这就好比心中有了“思想者”的形象,才知道石料取舍的所以然。这时大数据这个“石料”叫什么,是3V,还是4V;是HADOOP,还是流式计算等,就不那么重要了。

这个方向上的思考具有现实意义。许多专家都在提大数据的应用导向,就是在从客体供给导向,向主体需求导向转。不这样转,就成了为大数据而大数据,为石料而石料,最后把要解决的问题丢了。这样的大数据,雕出来一看,思想者没了,成了一地碎片,如房地产、偷税漏税或骗钱。

智慧又是什么?

现在我们把大数据起个主体角度的外号,叫智慧。接下来要想的是:智慧是什么?

最有启发性的思想火花,不是出现在会场上,而是在大连的广场上。我与IBM中国开发中心首席技术官毛新生,每年都要走同一条路,过同一个人行横道,进同一个门,上同一个电梯……,年复一年,用这几分钟时间迅速交流一下彼此这一年的思想。

我先跟毛先生说,上午我讲大数据在于智慧的计算,你不在。这不是给你们IBM做广告,而是我真的认为大数据的关键在智慧。毛先生的说法,给了我一个意外的启发。他大意是说,智慧的计算叫不叫大数据这个名字并不重要,IBM一直以来一直探索的是计算的本质。智慧的计算不光是数学计算,还包括感性的计算。

我马上反应过来:计算的本质问的是“智慧是什么”这样的问题。从计算角度讲,是要解图灵提出的人工智能问题。从图灵角度看,计算既是抽象的,又是感性的。现在的计算机网络,走到谷歌单纯数学算法的死胡同了,我开玩笑说,一见钟情也是一种算法,是感性直觉的算法。毛先生认为,在将来的企业整合(enterpriseintegration)和情境加速(contextaccumulation)中,人们的关系将从交易变为交互体验,转向了感性,其中蕴育着对算法突破的需求。

后面的话,我们都没有说,但那是不言而喻的:大数据只不过是对人工智能的阶段性探索,是一个过客,它在根子上是要回到图灵,对前一段数学算法所走的弯路,从人工智能高度进行拨乱反正。我们为什么需要HADOOP,不是因为它长得像一头大象。而是因为异质性,正是数学同质性算法的一个反方向。数据的非结构化只不过是形式,我们要进行的是对异厨性的探索。只要抓住了所以然,是不是HADOOP,真的变得不重要了,虽然HADOOP一如既往地重要。

我提出了我对“智慧是什么”的人文角度的解读。我认为智慧是针对意义来说的,而意义可以当作价值的反义词(特殊-一般,异质一同质层面上的反义词)来看。洞察就是突破语形达到语用,突破价值到达意义。因此才需要通过情境(语用)的方法来把握。这时达到的,是这个世界表层(功能层、价值层)以下的更深层(意义层)。

我讲了一个我听说的笑话:某企业老板挣了19亿之后,英年早逝。老板娘带着钱嫁给了老板的司机。司机感叹,以前一直以为是给老板打工,现在才知道是老板给我打工。这说明的就是价值(钱和GDP)与意义(快乐和幸福)的不同。大数据使人们进入到追求意义的时代,解决有钱但不快乐的问题。

我们不禁要问:大数据所为何来?就是要在人的价值实现中,用人的意义,统摄人的价值。去掉价值中无意义的部分(例如增加GDP但无意义的污染和浪费等),留下有意义的价值。去掉不智,留下智慧。我们搞大数据,不是为了骗银行的钱,不是为了到祁连山上去给机器降温……而是为了洞察深藏在价值表面背后的意义,把握理性背后的体验,使我们的存在和价值更加一致于我们的认同。

智慧:以大数据建立世界3

明白了智慧是针对什么说的,接下来再看我们所做的大数据工作是什么,就变得清澈起来。

我们今天所从事的大数据,只不过是人类第三次创世纪工程的一个片断。整个工程的“目的”,是在建设一个新的维度,使意义投胎到世界的数据体上。

人类曾投了三次胎。第一次投胎的胎体是世界1。这是实体的世界,它以实体为中介存在。这个世界以功能和使用价值,承载人们生存的存在;

第二次投胎的胎体是世界2。这是价值的世界,它以货币为中介存在。这个世界将一切转化为等长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我们平常所说的价值。人们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就是它“有没有价值”。这个世界以价值,承载的是人们发展的存在

第三次投胎的胎体是世界3,这是意义的世界,它以网络为中介存在。这个世界以意义,承载人们自我实现的存在。要在以前的实用、有价值的基础上,追求认同。

价值的世界是一个时空标准化的世界,它无法准确呈现意义的存在。今天人们发明人际网络、物联网,都是在给意义一个适合的呈现空间。使事物隐含的快乐和痛苦的潜在含义。在我们创造的每一分价值和使用价值中,对我们澄明地呈现。大数据就是意义发现。通过意义的发现,指导价值的取舍(让有意义的价值实现,让没有意义的价值湮灭)。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大数据的背景是语义网的出现。语义网最终将把社会网络和物联网都变为智慧网络,也就是专门让意义得以呈现的网络。这与人们在世界2中发明货币这个呈现中介,让价值从在实体中不可见变为直接可见,是一样的原理。大数据让意义从在钞票中不可见,变为直接可见。

世界3的诞生,并不意味着世界2和世界1的消失。世界3只是相当于世界2和世界1的照明系统。传统经济相当于一个摸黑干活的系统,所谓“摸黑”就是指人们不知生产的哪些东西最终有需求,哪些没有,为此付出巨大的交易费用(往往占GDP一半以上),实现供求平衡(即价值吻合于意义)。智慧化相当于提供一个照明系统,让传统货币经济与实体经济不再摸黑创造交换价值(世界2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世界1的价值),通过大数据照亮意义,即洞察最终需求,只创造那些有意义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所以人们经常比智慧比喻成明灯。这是智慧化对于传统经济的意义。

从这个意义上说,大数据与传统经济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一个递进发展的关系。大数据的应用,本质上就是在世界2、世界1中寻找并呈现意义这种应用。

智慧产业化与产业智慧化

如果大数据不是为了骗银行贷款,不是为了搞房地产,而沿着应用导向,健康向前发展,它最终形成什么样的产业机会呢?在大数据创新论坛的最后,我专门做了一个大数据时代的智慧产业的报告。对于新的产业机会,我概括为智慧产业化与产业智慧化。

在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并不是不存在智慧,而是智慧不能成为所在时代的时代特征。例如三国时代,智慧是以小生产方式,存在于诸葛亮等少数人的头脑中。庞统被一箭射死在落凤坡,团队智慧就失其大半。智慧只是附属于实体,难以专业化地独立发展。

在信息时代的华彩乐章出现的大数据,使智慧形成产业化的发展,产生一系列智慧产业。例如,ICT产业相当于专门生产意义的胎体,提供世界3的技术实在,营造意义的中介。内容产业、文化产业、咨询产业等,提供可供人们认同的意义本身,指导人们有意义地生产、生活。

产业的智慧化,则是指各行各业的智慧化。表现为通过大数据以及后继的人工智能,洞察和把握由最终用户赋予的意义,以此指导价值的创造。它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推动业务转型,通过分析即服务(AaaS),从企业的核心BI一直到一线的CRM,广泛配置智慧能力,实现情境定价和人单合一。

二是数据业务主营化,即各行各业的第二信息部门从成本中心,转成利润中心,数据业务从副业转变为主业,从而实现更有意义的价值创造。

三是智慧应用兴起。WebAPP、A2A(应用对应用)等智能感应的应用得到迅速的发展。大数据最终将使人们仅凭借心灵的碰撞,就会闪出智慧应用的火花。

智慧城市:照亮城市的不是路灯,而是智慧

今天的中国正在掀起一个建设城市的热潮。据说中国要完成城市化的建筑工作量,相当于新建七个欧洲。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价值创造工程。但创造的价值有多少意义,还不确定。因为城镇化过程,面对黑暗和光明两条路。只用路灯照明的城镇化,是黑暗之路,它照亮的只是砖头瓦块的实体,意义仍处在遮蔽状态;用智慧照明的城镇化,才是光明之路,它将意义从遮蔽状态变为澄明状态,使创造的价值真正造福民生,而不再为CDP而CDP。

智慧城市就是借助大数据等意义照明系统,使功能建设与价值创造更有意义针对性的城市。传统的城市化建设,修建了许多基础设施系统,如水电气系统、排污系统,但始终有一个缺失,就是没有建立现代化的意义输通管线。上情下达,下情上达,信息交互的渠道是不畅的。这样的城市化,在欧洲中世纪曾被称为黑暗时代,有违人性的现代化。

以大数据的思路建设新型城镇,就要下大力气建立城镇的意义照明系统。意义照明系统的作用,是在做事的宗旨(即意义)与做的事(功能建设)与功(GDP增加)之间建立专业化的联接通道。也就是在为人民服务的口号与为人民办的实事之间,建立相互印证的桥梁。目前我们不是没有这种的通道,而是这样的通道与电网系统等比较,十分业余简陋,落后于下水道的建设水平、路灯的建设水平等。企业有专业的CRM系统,社会的CRM系统却是业余的。

21世纪的意义照明系统与工业时代的意义照明系统不同。工业时代的意义照明系统本质上是简单系统,简单主要表现在结构的简单上、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的系统,都具有自上而下、层级分割,他组织、他协调的中央控制的典型简单系统特征;还表现在时空效能上,无论东方还是两方的系统。时间上都需要四年以上的迟滞、空间上都需要中心与之间的大量中间阻梗,呈现出意义响应上的低效能。

21世纪的意义照明系统本质上是复杂系统。复杂主要表现在结构上的自下而上,扁平化,自组织、自协调的末稍决策;在时空效能上显示出灵活快速响应的特征。适合把政府做不了、做不好和不该做的事,交给社会,以自组织、自协调的复杂系统的方式来分担,从而实现复杂社会系统的和谐。

中国处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阶段,所谓的中国特色,不仅应表现在补工业化的课,建立和完善适应传统国情的简单系统(它仅相当于修建城市主干道的意义照明系统);而且应表现在将信息化融入工业化,在复杂系统条件下,建立快速全面响应的意义适应系统(相当于建立起通向每个街道、胡同、家庭和个人的意义照明系统)。与欧洲中世纪仅仅依靠信仰来解决意义的简单做法不同(相当于只在市中心树盏大灯,但能照多远算多远),大数据建立在语义网络基础之上,可以在中央控制系统外部,以分布式的方式,建立广泛的意义输送的毛细血管,及时让网络中心7天×24小时地了解基层民意(相当):让城市的每个角落都可以照明。

举例来说,兴起已有七年的官员博客正在各地流行。官员博客在技术上就具有“7×24”官员互动的特征。正如时评所论:网上电子政务的开通,拉近了群众与政府机关的距离,不需要跨过重重门槛,不需要历经层层阻隔,不需要穿过道道关乍,只需你发我收,领导们就能听到群众的呼声,为更好地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

网上宿迁提出“智慧在民间、力量靠群众”,通过网络,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充分地汲取最广大的民间智慧,集中网络民智,了解网络民意。网络问政使网民与部门之间可以实现“一对一交流”,最大限度地提高办事效率、解决群众难题。这就是建立智慧城市的意义系统的一个成功实践。

目前的官员博客还仅限于技术突破,个别突破,如果能成为一种制度,它将成为中国特色政治体制改革的有效突破口。这个中国特色不是特在别的地方,而是创造一种远比4年选一次效能更高的7天×24小时的实时响应系统。它比空谈信仰的作用更大、更实在,因为它可以把一个政府做事的宗旨(意义)与它的服务对象建立实实在在的联接。建立起上下一致的意义的认同。

中国意义认同系统,面临恢复和追赶古代先进水平的艰巨任务。古代意义认同系统,如儒家系统,起码具有上下认同一致的优点,有效抑制了信仰上的犬儒主义(说一套做一套)。仔细分析,孔子建立的未来学系统(提前345年预先准备好社会意义认同系统,2000年一直运维正常)与大数据系统十分神似:第一,都是小世界系统(如修齐治平就是典型的六度分隔和SNS结构),具有复杂系统自组织功能。第二,都强调宏大叙事与日常生活行为的统一,孔子的风格具有博客的典型特征,就是见萝卜说萝卜,见白菜说白菜,但从来不离开“仁”。不象工业时代的东西方一些政治精英,满口宏大叙事,一到实事就不闻不问不灵;只会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才安全,一旦把鸡蛋放进多个篮子就不安全。

大数据在其中的作用,是实现意义赋值系统的专业化。从以人为本角度看,智慧城市到底智慧不智慧,关键看它的意义赋值系统专业不专业、有效还是无效。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就等于说,人民才是意义的赋值者。离开人民群众,就没有意义;数据离开了意义,就没有智慧;没有智慧,建设的智慧城市建成后一定是愚蠢城市,与民生实际相疏离。

实现意义赋值系统的专业化,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建立专业化的官民互动渠道,满足公众参与的基本要求。例如具有如下的功能:(1)渠道多样化,满足用户各种互动需求。(2)及时处理、反馈公众意见,形成真正的互动。(3)策划好的选题,保证参与内容和政府工作相结合。(4)定期将互动情况进行总结报送。

智能建造的定义范文篇7

关键词:智慧城市;城市信息化;城市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引言

“智慧城市”在广义上指城市信息化。即通过建设宽带多媒体信息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平台,整合城市信息资源、建立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劳动社会保险等信息化社区,逐步实现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使城市在信息化时代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智慧城市”的内涵与特征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建设“智慧城市”的热潮,智慧城市的营造正成为全球城市之间竞争的基础要件之一,是证明一个城市信息化水平的“名片”、是保持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中国,北京、天津、青岛等城市已经明确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战略规划。然而,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2.1缺乏有效规划,重复建设严重,浪费人力财力。2.2信息孤岛现象严重;不能发挥综合效应。(2.3)缺乏完整、科学的标准化体系。(2.4)缺乏合适的运行管理模式。上述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是对“智慧城市”缺乏一个清晰的界定和宏观的把握,而且对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基本特征缺乏认识。

3构建“智慧城市”对城市规划的意义

3.1“智慧城市”的构建将促进城市化发展模式的转变;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模式将在从目前单纯追求城市物质空间“粗放式”“蔓延式”的扩张转变为“集约式”“内涵式”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智慧城市”的构建将为城市提供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智慧城市”将城市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以系统整体的高效运行为目标,有效地调动各个子系统的关联与相互作用,并建立有效且灵活的回馈机制。

3.2“智慧城市”的构建将提高城市规划编制与管理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度,有助于城市治理模式的变革。3.2.1,“智慧城市”的构建将显著推动公共权力的透明化与城市决策过程的公开化。物联化和全面的互通互联,使城市公共管理的信息共享,提升了对于城市规划决策过程的监督能力与影响能力。最终实现了城市治理结构的扁平化,促进了政府各部门之间的绩效竞争与企业化管理改革。3.2.2,城市管理的“自治”特征将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智慧城市”将最大限度地调动公众参与到城市管理中来,公众将不仅仅是信息的接收者,更是信息的者。

3.3“智慧城市”的构建将使得城市的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变成一个可实施、可量化、可实时评价的目标。

城市规划是关于城市空间资源的配置,空间资源的分配和城市功能空间布局的选址等公共政策。需要对经济信息、地理、水文等多个方面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统计、集成、互联。“智慧城市”是实现系统化、结构化、智能化整合数据,并通过数据建模等手段得出规划布局优化方案。“智慧城市”将通过对数据的定量化、模型化、可视化的分析,对当下的规划目标作出合理解答。比如在对老城区更新方面,通过区位功能定位的变迁,人口数量及结构的变化,政府可以指定定量化的城市优化方案,对各种功能的用地布局进行定量化的统计与安排。

3.4“智慧城市”的构建将促进城市信息产业的发展,繁荣城市经济。

智慧城市和智慧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将带动芯片、光纤、传感器、嵌入式系统、超级电子计算机等大量计算机软硬件产品的消耗,从而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促进高科技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创造大量知识型就业岗位,促进城市信息化的进程,为城市经济创造了新的增长点。从而使得城市经济从高能耗、高污染、高碳排放的增长向低能耗、低污染、集约化、重内涵重质量的低碳可持续化增长转型。

4、“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4.1信息安全网络的构建

信息的公开化和共享化带来了便利,同时增加了信息的不安全因素。如何设定好对城市的核心数据的访问权限,界定好公共信息的产权归属问题,划定信息公开的程度和边界,进行对信息的查询权、处理权、保管权等多项信息相关的权益的立法与司法,这些问题涉及信息安全,城市安全,国家安全。因此,构建信息安全网络应该与构建“智慧城市”同步进行。其中网络基础架构优化、网络设备安全、局域网访问限制、入侵检测/入侵保护系统部署等信息安全网络构建的关键方面尤其应该先行部署。

4.2物联网的边界界定问题

即需要明确对象进行信息采集是否合法,那些可以被纳入物联网中来,这需要行业内的移动设备和服务运营商对客户的数据进行规范合法化的收集和分析处理。物联网的边界界定存在“主动物联”与“被动物联”两个问题,“主动物联”是关于哪些信息必须被强制加入城市物联网的界定,如是否在进行汽车销售时在车内装载传感器;“被动物联”则是指合理的物联信息采集过程是否会连带采集到私人信息造成对私人隐私权的侵犯,如手机作为传感器,当未经过机主同意,对其进行24小时定位追踪采集数据的话,对其私人信息,行程被“监视”是否合法。

5、结语与展望

“智慧城市”的构建让城市生活更加美好。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一方面需要信息技术、智能终端系统、物联网、云计算等数据处理、智慧化产业等技术方面的支撑;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进行制度上的配套安排,包括城市信息化评测指标体系的构建,“智能城市”的标准化框架,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数据安全与共享的监管制度等。同时,“智慧城市”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对建设时序进行精细的安排,且在推进过程中,需要关注建设成果是否实现了为全体市民所共享,因为,归根到底城市只有完成了惠及全体市民的任务才能算真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IBM商业价值研究院.智慧城市白皮书,2009,08.

[2]李德仁,龚健雅,邵振峰.从数字地球到智慧地球[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0,(35,2):127—132.

[3]姚万华.用智慧谋划“智慧城市”[J].中国信息界,2010,(1):32.

[4]史璐.智慧城市的原理及其在我国城市发展中的功能和意义[J].中国科技论坛,2011(5)

[5]IBM商业价值研究院.您的城市有多智慧?帮助城市衡量进步.http://www31.ibm.corn/cn/services/bcs/iibv/pdf/how—smart_your_city.pdf

[6]陈铭,王乾晨,张晓海,等.“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智慧南京建设为例,城乡规划与管理[J],2011,05.

[7]张云霞,来勐,成建波.智慧城市概念辨析[J].电信科学,2011,27(12)

智能建造的定义范文1篇8

导读:大自然生态系统在千万年演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以生物群落为基础的自组织微循环结构和以生态链为基础的自适应优化可持续发展机制,为现代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迪。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从技术特征来看,它与智能城市的主要区别就是:要将机器的理性智能与情感智能有机结合起来,为人们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智慧服务。

现代城市是一个以人为主体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科技交互融合的空间聚集复合生态系统,人与环境、产业、社会之间存在着广义生态关系和协同共生进化机制。大自然生态系统在千万年演化过程所形成的以生物群落为基础的自组织微循环结构和以生态链为基础的自适应优化可持续发展机制,为现代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迪。

在工业文明时代,城市更多地作为经济要素的聚集地和发挥产业集聚效应的载体,在过于追求城市经济效益的同时忽视了其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对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微循环结构与自适应可持续发展机制造成了一定的破坏,由此带来了交通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社会问题等一系列城市病。

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从技术特征来看它与智能城市的主要区别,就是要将机器的理性智能与情感智能有机结合起来,为人们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智慧服务。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更需要以智慧的方式来深入思考城市的包容性发展,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在城市现状的基础上以新的发展模式重构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学机制,更好地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终极发展目标。

一、现代城市发展模式

关于现代城市的发展模式已有众多的研究成果,对上述问题的研究首先源于对城市系统的认识。从世界城市的发展历史来看,工业化是推动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早在1890年,AlfredMarshall就从规模经济角度对专业化分工和生产要素的空间聚集效应作了阐述(AlfredMarshall,1890)。[1]因此,城市被看作是促进农业劳动分离和发挥生产要素与经济活动空间聚集优势的经济系统(WilburR.Thompson,1965),[2]众多的学者从城市经济学角度对城市的规模理论和发展模式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WemerZ.Hirsch,1973;KennethJ.Button,1976)。[3][4]1968年,芝加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美国社会学家RobertE.Park等人从城市对社会影响的各方面作了深入调研和系统性研究(RobertE.Park,etal,1968),[5]促使人们进一步从社会与经济交互影响的角度去关注城市的发展问题。随着工业化发展和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所带来的一系列资源、环境及社会问题日益显现,人们才真正从自然-经济-社会复杂大系统的角度去深入思考城市的发展模式问题(仇保兴,2011)。[6]

在城市发展模式的理论方面,主要的研究成果来自两个方面(李迅,2008;陈卓咏,2008)[7][8]:一是来自对城市发展的成功范例和最佳实践经验的总结,二是来自对城市系统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规律的理论分析。其中,涉及到城市的规模形态、空间结构、功能结构、筹资模式、发展途径等各个方面。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城市的发展不仅与其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和自然环境及资源特性有着密切的关系,还受到发展过程中各种难以预测的复杂因素及其动态作用机制的影响,是一个开放式复杂适应系统的自组织演化过程(吴晓军,2005;仇保兴,2011)。[9][6]LuísM.A.Bettencourt、MichaelBatty于2013年6月21日在著名刊物《Science》上发表了关于城市扩张与城市规模研究的最新论文(LuísM.A.Bettencourt,2013;MichaelBatty,2013),[10][11]通过对数千个不同发展水平和不同规模城市的分析,从广泛的社会经济因素角度阐述了城市在规模大小、人口密度、社会联通性和流动性网络之间的平衡关系及城市系统内在的异速生长关系(陈彦光,2002)。[12]城市系统的这种开放式复杂适应系统特征,使得我们在考虑城市的发展模式问题时,难以简单借鉴已有的经验模式或宏观规划理论来系统性解决城市实际发展过程中的诸多新问题。众多的实践已经表明,这些新问题是事先无法进行准确预测,而在目前现状下又难以获得根本性解决的新问题。因此,对于现代城市发展模式的思考,在进行宏观规划研究的同时,更应注重构建一套完善的能够针对环境变化具有动态调节功能的微循环自适应机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运用自组织理论、动态协同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学理论等来研究城市发展模式中的上述自适应机制(吴晓军,2005;陈彦光,2004;袁晓勐,2006;李杨帆等,2005)。[9][13]-[15]上述研究发现,城市系统的演化在结构与形态上与大自然生物组织的有机体结构和河流的自然分布特征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城市系统自组织演化的优化目标似乎就是重建大自然的对称律(陈彦光,2004)。[13]然而,LuísM.A.Bettencourt、MichaelBatty等人的研究指出,这种相似性应该更多地体现在其内在的功能机制上,而非外在的形态上(LuísM.A.Bettencourt,2013;MichaelBatty,2013)。[10][11]在城市发展模式的自适应机制中,必须考虑环境与需求的变化对资源的动态匹配能力及其供给成本的要求,必须构建一种有效的功能机制,来完成上述自适应优化调节。

大自然五彩缤纷的鲜花、青翠欲滴的树林、翱翔蓝天的飞禽、驰骋林野的走兽、戏水大海的鱼群等充满着勃勃生机的万物,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和特有的生存方式演义着与自然的无比和谐,留给了我们无限的思索与启迪。自然界的生态大系统是由无数个以生物群落为基础的微循环小系统所组成的,群落内部各种群之间及其与外部环境之间复杂的有机联系使得整个群落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总能面对生境的不断变化而坚定不移地朝向物质与能力交换最优的“顶级群落”方向迈进,也使得整个生态大系统呈现了最完美的复杂适应系统特征。基于上述观察与研究而形成的广义生态群落理论和方法(戴伟辉,2013),[16]为我们探索城市发展模式中的自适应机制提供了新的思维模式与理论指导。

在一定的时间与空间中,城市中的各类居民、组织及其与环境之间形成了紧密的物质与价值交换循环关系,这些关系就构成了广义生态链。为了降低生态链的运行成本,上述主体在空间聚集而形成各种综合体(Complex),这就是城市自然发展阶段最初的广义生态群落。为了进一步提高专业化交换效率,在现代城市中又将上述综合体划分为各类功能区,如生活区、商业区、工业区、行政区等等。功能区的规划应更加有利于降低广义生态链的运行总成本,否则将会对广义生态群落的微循环结构造成一定的破坏,给城市的发展带来种种问题。例如,城市功能区的规划过大、布局分割和基本功能单一必然会增加连通性与流动性成本,导致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加重和生活成本上涨。又如,在目前的软件园区规划中,将大量的软件企业集中在一起希望发挥人才、知识的空间聚集优势,却忽视了软件企业种群不适合“群居”而适宜于与其它产业“伴生”的基本特性,结果导致大量的软件企业难以向专业化细分的“生态位”方向发展而形成过度竞争。

在以往的城市发展模式中,我们在过于追求城市经济效益的同时忽视了其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在过于强调规模聚集和宏大规划的同时破坏了城市的生态链微循环结构,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困境。仇保兴从传统的城市发展思维观和大量的现实案例出发,对上述问题作了精辟分析,提出了在城市发展转型中重建城市微循环的迫切需求(仇保兴,2011)。[25]

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必然面临着各种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这些变化将导致城市需求甚至城市发展目标的改变。正如自然界生境的变化,将引发生物群落的系统性调整。在上述过程中,物质的流动性和资源的动态配置能力是适应性调整的关键,也决定了群落的发展规模。LuísM.A.Bettencourt、MichaelBatty等人和国内众多学者的研究也表明,在城市发展的动态变化过程中,上述流动性和资源的动态配置能力效率及其成本对于城市要素聚集的调整和提高城市的动态适应能力具有关键性的影响。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的日益普及,使得城市的运行基础和管理手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一方面,信息的流动性极大地提高了资源的动态配置能力,降低了不必要的物流成本;另一方面,通过信息网络可以便捷地在虚拟空间实现大量经济要素和社会要素的聚集,为城市的空间聚集提供了全新的模式。从总体上来看,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降低城市广义生态链的总运行成本和提高城市的自适应调节能力提供了巨大的潜力。因此,面对城市在工业文明时展过程中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如何在生态文明时代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重构城市的生态链微循环结构和提高城市的自适应调节能级,是智慧城市发展模式中必须首先深入思考与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智慧城市发展模式

关于智慧城市的基本概念,虽然各国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各自的理解与定义,政府相关部门也指出智慧城市应提升到“以人为本”、“智能发达”、“创新活跃”、“生态宜居”、“和谐包容”、“有效运行”相协调统一的“智慧”高度。但是,在智慧城市的智慧特征及其基本的技术内涵上尚未形成严格的科学界定。本文认为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发展在经历了信息城市、数字城市、智能城市之后的又一个高级发展阶段,从技术特征来看它与智能城市的主要区别就是要将机器的理性智能与情感智能有机结合起来,为人们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智慧服务(戴伟辉,2012)。[26]

智慧城市的发展模式是指由一定的城市主体,在一定的资源条件下,基于特定的驱动因素所形成的智慧城市发展理念、发展目标、发展路径、制度规范、评价体系等方面整体性的认识和规律性的把握(吴标兵等,2013)。[27]通过对我国正在规划和兴建中的100余个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分析,目前还存在着目标定位、发展思路、顶层设计、驱动机制、技术标准、资源整合和体制机制配套等多方面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认为应该首先对城市广义生态群落的基本结构和可持续发展生态链作深入分析,从有利于上述群落的发展和为之创造更好的生境出发,系统性地思考智慧城市的发展模式。具体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智慧城市的发展理念。在生态文明时代,智慧城市的发展应该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更好地为城市广义生态群落创造良好的生境,促进“以人为本”的城市包容性发展,实现亚里士多德两千多年前就倡导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终极发展目标,为人们不断创造美好的城市新生活。

二是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应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为城市提供全新的生态学运行机制和柔性技术体系架构,通过对以广义生态群落为基础的微观分析来重构宏观设计,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潜能创新社会经济要素的聚集模式、降低广义生态链的总运行成本、提高城市的连通性和资源的动态配置能力,为城市构建良好的动态自适应发展机制。

三是智慧城市的发展路径。在智慧城市的发展中,首先应该为城市构建发达的基础信息网络,使得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利用通畅便捷,首先考虑从广义生态群落的刚性需求和城市所面临的迫切问题出发,通过效益驱动机制和政府先行来逐步拓展各应用领域,通过信息网络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来不断创新业务模式,最终实现从机器的理性智能到人性化的情感智能服务。

四是智慧城市的技术体系。智慧城市的技术体系架构既要考虑到有利于资源的统一整合和开发利用,还要注意到城市广义生态群落的分布式微循环运行需求,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构建好统一的物联网、泛在移动通讯网和云平台三大基础平台,以开放式的柔性体系架构为广义生态群落的运行模式创新和新技术的快速应用提供有力的支撑。

五是智慧城市的体制机制。智慧城市的发展要求对城市现有的管理体制机制进行深刻变革,通过基于信息网络的流程再造和组织重构,建立以网络化流程、动态协同机制和敏捷服务链为基础的新型电子政府运行模式,并通过跨行政区域的政务资源整合和行政组织体系的虚拟化重构,形成以“云”政府为基本形态的智慧城市政府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AlfredMarshall.PrinciplesofEconomics[M].London:Macmillan,1890.

[2]WilburR.Thompson.APrefacetoUrbanEconomics[M].Baltimore:JohnsHopkinsPress,1965.

[3]WemerZ.Hirsch.UrbanEconomicAnalysis[M].NewYork:McGraw-Hill,1973.

[4]KennethJ.Button.UrbanEconomics:TheoryandPolicy[M].London:TheMacmillanPressLtd,1976.

[5]RobertE.Park,ErnestW.Burgess,RoderickeD.Mckenzie.TheCity[M].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67.

[6]仇保兴.复杂科学与城市转型[J].城市发展研究,2012,19(1):1~18.

[7]李迅.关于中国城市发展模式的若干思考[J].城市,2008,(11):23~33.

[8]陈卓咏.最优城市规模理论与实证研究评述[J].国际城市规划,2008,23(6):76~80.

[9]吴晓军.复杂性理论及其在城市系统研究中的应用[D].西北工业大学,2005.

[10]LuísM.A.Bettencourt.Theoriginsofscalingincities[J].Science,2013(340):1438~1441.

[11]MichaelBatty.Atheoryofcitysize[J].Science,2013(340):1418~1419.

[12]陈彦光.Beckmann城市体系异速生长模型的理论基础与实证分析[J].科技通报,2002,18(5):360~367.

[13]陈彦光.分形城市系统的空间复杂性研究[D].北京大学,2004.

[14]袁晓勐.城市系统的自组织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15][24]李杨帆,朱晓东,黄贤金.生态城市系统的概念模型与等级结构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5,12(4):37~40.

[16]戴伟辉.广义生态群落理论与应用[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

[17]戴伟辉.上海市若干产业的科技自主创新生态群落模式及对策研究[R].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软科学研究重点课题研究报告,2006.

[18]TurnerJ.H.TheStructureofSociologicalTheory[M].Chicago:TheDorseyPress,1986.

[19]邬亮.数码创意产业的生态群落形成机理与演替模式研究[D].复旦大学,2007.

[20]胡乐.数字社区商业生态群落的结构与布局规划研究[D].复旦大学,2009.

[21]崔新.基于生态链的道教文化旅游项目开发与管理研究[D].复旦大学,2010.

[22]邹艳玲.基于生态群落的现代服务业引进项目评估研究[D].复旦大学,2012.

[23]HarwellC.C.DerenC.W.,SnyderG.H.UseofaconceptualmodelofsocietaldriversofecologicalchangeinSouthFlorida:Implicationsofanecosystemmanagementscenario[J].UrbanEcosystem,1999(3):345~368.

[25]仇保兴.重建城市微循环:一个即将发生的大趋势[J].城市发展研究,2011,18(5):1~13.

智能建造的定义范文篇9

中国经济报刊如何面对新形势、新媒体、新挑战,洁身自好,赢得和巩固话语权,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发挥巨大作用,从而影响中国?

日前,中国经济报刊协会智库研究中心成立,印发了《经济报刊智库建设推进计划》。下一步,该中心如何打造高质量智库?为此,本刊记者专访了中国经济报刊协会副会长兼智库研究中心主任卫思宇。

《西部大开发》:近年来,智库逐渐成为中央关心、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您能简单介绍一下中国经济报刊协会智库研究中心成立的背景、意义吗?

卫思宇:在全球化背景下,智库在应对全球化挑战、为政府决策咨询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智库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应对国内外环境挑战、破解发展难题、回应人民期待都迫切需要强而有力的智库支持。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就明确提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又提出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发挥思想库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他就加强智库建设多次作出重要批示,为新形势下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大动力。中国经济报刊协会就建设经济报刊智库研究中心进行了深入调研。近年来,报刊协会历任会长紧密围绕国家治理,经济转型,积极建言献策,一批优秀课题及时转化为政府决策和政策。这些都为发挥智库作用、推进智库建设奠定了基础。

《西部大开发》:目前,中国经济报刊智库建设的水平是否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

卫思宇:总体来看,目前中国经济报刊智库建设还明显滞后,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还存在很大不足,主要表现在有分量、有影响的智库不多,结构不尽合理,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匮乏,高质量的、具有真知灼见的研究成果不多,提交的课题报告对重大决策产生影响还不理想。

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多种,根本原因是问题意识不强、联系实际不足、评价机制不健全、改革和支持力度不够。当前,要着眼解决经济报刊智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大力推进中国特色新型经济报刊智库建设,提高报刊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在前期调研基础上,我们经过将近半年时间的研究起草和修改完善,并征求多方意见,出台了《中国经济报刊智库建设推进计划》。该计划突出了改革、创新,突出了对经济报刊智库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的导向作用。

《西部大开发》:您如何理解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象征?

卫思宇: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面临着经济、能源、环境、生态、战争等大量全球性问题,综合国力竞争中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各类智库成为各国决策者在处理社会、经济、科技、军事、外交、文化等问题时所依靠的一支重要力量,为各国政府、经济组织提出研究报告、咨询建议以及预测分析,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功能和作用。

高水平、国际化的智库建设成为一个国家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的重要象征。据美国最新推出的《2013年全球智库报告》,美国拥有1828个智库机构,且世界排名前10位的智库中美国占了6个,遥遥领先于世界上其他各个国家。可以说,今天美国的强大与它拥有世界上最顶尖的智库是分不开的,特别是与经济报刊智库分不开。

《西部大开发》:经济报刊在建设中国特色智库方面有什么优势?

卫思宇:从世界范围看,经济报刊智库通常在政策研究领域占很大比例。考察国外著名的智库,可以发现经济报刊与智库关系具备以下一些特点:

一是经济报刊内部可以形成多个智库。经济报刊智库多是在充分发挥基层研究优势的基础上不断进行转化和推广的基础上形成的,我国有影响力的报刊均有多个优势研究领域,这些研究中心或研究所都可以生成智库。

二是经济报刊智库的强势研究领域与优势领域互为倚重,长期积累。报刊优势是报刊智库的深厚根基和依托。

三是从我国来看,中国经济报刊具有建设高水平智库的良好条件:一是人力资源集中,可以为智库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二是人才门类齐全,有利于解决综合问题。三是基础研究力量雄厚,可以为智库开展政策研究、战略研究提供丰厚的学术底蕴。四是对外交流和合作广泛深入,为开展战略研究和政策研究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和网络。

《西部大开发》:我国经济报刊已有少量的研究机构,是不是都可以称之为“智库”呢?

卫思宇:目前中国经济报刊研究机构虽然有,但高水平的智库还不多,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与一流报刊智库有较大差距。中国经济报刊智库应具有战略研究、政策建言、人才培养、舆论引导和公共外交五大功能。

中国经济报刊智库不仅仅要建言献策,还要为国家发展提供前瞻性的战略研究成果,及时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良好的决策基础、研究资料和宏观政策解决方案。更重要的是能引导舆论,特别是能够发出中国声音,这也是经济报刊的根本。

战略研究、建言献策、引导舆论和国际话语需要高水平的人才团队和科学研究支撑。从这个意义上讲,经济报刊智库不是一个单纯的学术组织,但是,几乎所有的经济报刊智库往往都是以学术组织的形式出现的。经济报刊智库研究方向和成果的实用性,决定了经济报刊新智库与传统研究机构的差异。

经济报刊智库产出的研究成果不是主要通过论文等形式显现的,而是通过一种类似于政府采购的方式卖给政府或者企业,为政府、企业提供有价值的知识服务。在经济报刊智库建设中,如何评价智库水平,如何评价智库成果的优劣,不仅是经济报刊智库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国家传媒体制改革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西部大开发》:中国特色新型经济报刊智库应该具备哪些特点?

卫思宇:一是体现鲜明的中国特色,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立场观点方法,牢牢把握正确导向,既要有国际视野,学习借鉴各国智库建设的成功经验,又能立足基本国情,服务于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的实践。二是体现经济报刊自身优势和特色,紧扣国家治理需求,明确主攻方向,充分发挥战略研究、政策建言、人才培养、舆论引导、公共外交的重要功能。三是要有发展理念和组织管理方式的创新。通过深化改革,促进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区的优化组合,不断提高智库的创新活力。四是能拿出既有前瞻性、战略性,又有针对性、操作性的研究成果,成为治国理政决策的思想高地,形成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智库品牌。

人才是经济报刊智库的第一资源和建设核心,应立足中国经济报刊特点,以记者为核心,创新体制机制,打造经济报刊智库品牌。

《西部大开发》:推进中国特色新型经济报刊智库建设的总体思路和主要举措有哪些?

卫思宇:中国特色新型经济报刊智库建设的总体思路是: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布局和“四化同步”新要求,聚焦国家急需,明确建设目标,立足经济报刊特点,以记者为核心,以机构建设为重点,以项目为抓手,以成果转化平台为基础,创新体制机制,整合优质资源,打造经济报刊智库品牌。

主要举措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考虑:

一是建设新型智库机构。这是智库建设的重点,我们将协同北京泛亚智库国际咨询中心,重点以革命老区、特困县基地建设研究为抓手,重点打造一批有影响的经济报刊新智库,带动经济报刊智库总体建设;推动社会治理专题数据库和经济转型实验室建设,推动报刊智库研究手段和方法创新;结合经济报刊“走出去,走下去”计划的实施,通过建设一批区域问题研究机构,支持经济报刊智库积极参与和设立区域组织、参加与举办国际培训等,扩大中国经济报刊智库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二是通过凝聚高端智库人才、加强青年后备力量、推动经济报刊智库人才交流,培养和打造智库队伍。人才是智库的第一资源和建设核心,首先要凝聚一批立场坚定,造诣高,善于理论联系实际,熟悉政策制定的高端人才,创造条件支持和引导他们围绕全局性、战略性问题,以及难点热点问题开展研究,及时向中央各部门建言献策,并以各种方式引导舆论;同时要注重加强青年学术后备力量,培育并长期支持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还要通过聘请有较高理论素养的实际工作部门领导干部参加智库研究,推荐智库核心人才到基地挂职锻炼等重点举措,推动智库人才交流。

三是拓展成果应用渠道。成果应用转化渠道是制约经济报刊智库发挥作用的瓶颈问题,推动智库建设,必须着力解决好渠道和平台的问题。要通过鼓励对外开展合作研究、支持举办高层智库论坛等,加强中外经济报刊智库交流平台的建设;通过完善集中报送专家建议的工作机制,建立咨询报告数据库,跟踪汇总分析相关信息等,加大智库成果报送力度;同时要规范流程,严把成果政治关和质量关。

四是创新智库组织管理。建设新型报刊智库,关键是深化综合改革,推动管理和组织形式创新。主要推动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革:(一)大力推动协同,强化报刊与政府、报刊与报刊、报刊与企业合作,建立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深度融合的协作机制,改变封闭分散、各自为战的局面;(二)改进科研评价,建立以政府、企业、社会等用户为主的评价机制,把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实际贡献作为核心标准,加强绩效评估;(三)改革项目管理,建立完善后期资助方式等;(四)从健全管理体制、完善政策配套支持、加强经费支持等三个方面为智库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西部大开发》:当前经济报刊智库建设的重点领域有哪些?

卫思宇:中国经济报刊智库建设的总目标是:服务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围绕这一目标,结合经济报刊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按照国家重大需求与报刊能力相匹配的原则,力求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外交与国际问题、“一国两制”实践与推进祖国统一这领域里,找准关键环节,瞄准国家急需,凝练出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开展针对性研究。

《西部大开发》:经济报刊智库如何瞄准国家需求,明确主攻方向?

卫思宇:发现和找出真正需要研究和咨询的问题,是智库研究过程中一个关键的环节。这要求智库与实际部门建立起密切联系。一是要密切跟踪重大决策。全程紧密跟踪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大决策,及时提供动态监测、实时预警、效果评估和信息反馈。同时要加强战略研究,就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前瞻性研究,提供决策储备。二是要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如选拔推荐智库优秀学者到国际组织任职、到基地挂职,参与政策制定,推动智库人才在实践中锻炼能力。三是要建立与需求对接的新模式。邀请实际工作部门直接参与选题征集,共同确定智库的重点任务,联合组建研究团队,从源头上解决科学研究与决策需求脱节的问题。拓展成果应用渠道,完善专家建议报送机制,打造经济报刊智库成果平台,增强对政府决策和社会舆论的渗透力、影响力。

《西部大开发》:如何使经济报刊智库推出更多具有真知灼见的研究成果,提高建言献策的质量?

卫思宇:真正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实用性的政策建议,必须有厚重的理论、多学科的视角和先进的方法作支撑。经济报刊智库不仅要出对策,更要出思想,谋战略,特别是在一些前沿应用问题和重要理论问题的研究范式上取得突破。

提高经济报刊智库建言献策的质量,一是发挥经济报刊基础研究实力雄厚的优势,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重点支持一批对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安全具有长远影响的基础研究项目,推出对理论创新具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成果,为提升应用对策研究水平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二是着力推动跨行业研究,为应用对策研究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撑。三是大力推动方法创新。吸收借鉴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实验室和数据库建设,推动资源共建共享,为经济报刊智库建设提供有力的方法支撑和条件保障。

《西部大开发》:人才培养是智库建设的一个重要功能,经济报刊智库如何处理好智库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关系,发挥人才培养优势,着力培养复合型人才?

卫思宇:人才培养是经济报刊智库建设的根本任务。一是要凝聚一批立场坚定、学术造诣高、善于理论联系实际、熟悉政策制定的高端人才,创造条件支持和引导他们围绕全局性、战略性问题,以及难点热点问题开展研究,及时向中央各部门建言献策,并以各种方式引导舆论;二是注重加强后备力量,培育并长期支持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三是通过聘请有较高理论素养的实际工作部门领导干部参加智库研究,推荐智库核心人才到实际部门挂职锻炼等重点举措,推动智库人才交流。

《西部大开发》:智库建设在推动经济报刊社发展中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卫思宇:智库建设是经济报刊社深化改革、推进制度建设的总揽性抓手。机构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平台建设以及经济报刊社“走出去,走下去”计划都可以通过智库建设来推动。我相信,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整合优质资源、打造中国经济报刊智库研究中心品牌,必将有力地推动中国经济报刊社的综合改革,提升创新能力,促进经济报刊社各项事业的创新发展和科学发展,使之成为中国梦的代言者。

(本刊记者张永军采访整理)

链接

中国经济报刊社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推进计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智库建设的重要批示,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推进中国经济报刊社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高水平智力支持,提出倡议,制定本计划。

一、服务国家决策,明确建设目标

1.明确经济报刊社智库的功能定位。经济报刊社智库应当发挥战略研究、建言献策、人才培养、舆论引导、公共外交的重要功能。一是发挥中国经济报刊的优势,着重开展事关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理论研究,为科学决策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二是围绕重大突出问题,开展全方位的综合研究,提出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政策建议。三是发挥人才培养的优势,努力培养复合型智库人才,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四是发挥自身优势,针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积极释疑解惑,引导社会舆论,传递中国梦正能量。五是发挥对外交流广泛的优势,积极开展人文交流,推动公共外交。

2.建立形式多样、结构合理的智库组织。按照总体设计、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分类实施的原则,创新机制,整合资源,打造中国经济报刊社智库品牌,带动经济报刊社社会服务能力的整体提升。一是以记者为核心,支持和培养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高端智库人才和咨政研究团队。二是以智库建设为重点,培育建设一批具有集成优势的新型智库。三是以项目为抓手,提高应用研究项目实践质量。四是以成果转化平台为基础,拓展转化渠道,搭建高端平台。

二、聚焦国家急需,确定课题主攻方向

围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结合报刊社优势和特色,统筹规划经济报刊社各类智库机构、人才团队和项目设置,凝炼智库建设的主攻方向,力求在以下关键领域、关键环节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上取得突破。

1.经济建设。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重大问题,重点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创新驱动发展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三农问题、财税体制改革、金融创新与安全、粮食与食品安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重点领域研究。

2.政治建设。围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依法治国等重大问题,重点推进发展人民民主、行政体制改革、公共治理创新、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完善、司法体制改革、民族与宗教问题等重点领域研究。

3.文化建设。围绕提升国家软实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等重大问题,重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文化产业发展、中国文化走出去等重点领域研究。

4.社会建设。围绕民生保障与改善、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等重大问题,重点推进教育现代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人口发展战略、收入分配改革、社会保障体系、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等重点领域研究。

5.生态文明建设。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重点推进国土开发、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研究。

6.党的建设。围绕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等重大问题,重点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等重点领域研究。

7.外交与国际问题。围绕维护国家与安全、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等重大问题,重点推进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周边环境与周边外交、新兴国家崛起、海洋战略与海洋强国政策、反恐维和、全球治理、公共外交等重点领域研究。

8.“一国两制”实践与推进祖国统一。围绕“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重点推进完善与基本法实施相关的制度和机制、深化内地与港澳经贸关系、推进两岸交流合作等重点领域研究。

三、整合优质资源,建设新型智库机构

1.以中国经济报刊协会智库研究中心为抓手,重点打造一批部级智库。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重大”的总体要求,深化经济报刊社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总体布局,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认定和建设一批智库中心。

智能建造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建筑智能化;综合服务环境;趋势;主流

1引言

建筑智能化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它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其功能要求的变化而不断更新、补充内容。建筑智能化系统,利用现代通信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监控技术等,通过对建筑和建筑设备的自动检测与优化控制、信息资源的优化管理,实现对建筑物的智能控制与管理,以满足用户对建筑物的监控、管理和信息共享的需求,从而使智能建筑具有安全、舒适、高效和环保的特点,达到投资合理、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目标。建筑智能化涉及广泛,涵盖电气、安装、装修、弱电、计算机、软件等诸多学科,又属于建筑行业的一个边缘分支,在很多时候不受各大设计院青睐,多数设计院都把建筑智能化划在了电气专业,而一级建造师又把建筑智能化划在了机电工程专业,而有些业主更是把建筑智能化划在了IT或信息化专业,对建筑智能化的定义可谓是五花八门。我国建筑业普遍认同的定义为:智能建筑以建筑为平台,兼备通信、办公设备自动化,集系统、结构、服务、管理及它们之间的最优化组合,提供一个高效、舒适、安全、便利的建筑环境。

2世界各国对建筑智能化内涵的定义

美国智能化建筑研究所通过对建筑的四个基本要素,即结构,系统,服务,管理以及她们之间内在的关联的最优化考虑,来提供一个投资合理的但又拥有高效率的舒适、温馨、便利的环境,并帮助建筑物业主、物业管理人员和租用人实现在费用、舒适、便利和安全等方面的目标,当然还要考虑长远的系统灵活性及市场能力。欧洲智能化建筑集团:使其用户发挥最高效率,同时又以低廉的保养,最有效的管理本身资源的建筑。能为建筑提供反映快,效率高和有力支持的环境,使用户达到其业务目标。

在日本智能化建筑就是高功能大厦,其功能是:1、方便有效的利用信息和通讯设备:2、采用楼宇自动控制技术,使其具有高度的综合管理能力。新加坡:智能化建筑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安全、舒适的环境,即具有消防功能,温度和湿度控制功能以及灯光及其它楼宇设备的控制功能,2、良好的通讯网络设施,使数据信息能够在大厦内传输。3、足够的对外通信设施与通信能力。

我国建筑业普遍认同的定义:智能建筑以建筑为平台,兼备通信、办公设备自动化,集系统、结构、服务、管理及它们之间的最优化组合,提供一个高效、舒适、安全、便利的建筑环境。智能建筑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它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其功能要求的变化而不断更新、补充内容。我国智能建筑专家、清华大学张瑞武教授在1997年6月厦门市建委主办的“首届智能建筑研讨会”上,提出了以下比较完整的定义:智能建筑是指利用系统集成方法,将智能型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现代建筑艺术有机结合,通过对设备的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及其建筑环境的优化组合,所获得的投资合理,适合信息技术需要并且具有安全、高效、舒适、便利和灵活特点的现代化建筑物。这是目前我国智能化研究的理论界所公认的最权威的定义。

3建筑智能化发展历程

1、智能建筑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美国,智能建筑是建筑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1984年1月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特市(Hartford)建立世界第一幢智能大厦之后,大厦配有语言通信、文字处理、电子邮件、市场行情信息、科学计算和情报资料检索等服务,实现自动化综合管理,大楼内的空调、电梯、供水、防盗、防火及供配电系统等都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有效的控制。

2、美国诞生智能建筑之后,日本派出专家到美国详尽考察,并且制定了智能设备、智能家庭到智能建筑、智能城市的发展计划,成立了“建设省国家智能建筑专家委员会”和“日本智能建筑研究会”。1985年8月在东京青山建成了日本第一座智能大厦“本田青山大厦”。

3、西欧发展智能建筑基本与日本同步。1986~1989年间,伦敦的中心商务区进行了二战之后最大规模的改造。英国是大西洋两岸的交汇点,因此大批金融企业特别是保险业纷纷在伦敦设立机构,带动了智能化办公楼的需求。

4、法、德等国相继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20世纪90年代初建成各有特色的智能建筑。

5、智能化办公楼工作效率的提高,使当时处于经济衰退中的西欧的失业状况更加严重,进而导致对智能楼宇需求的下降。到1992年,伦敦就有110万平方米的办公楼空置。

6、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亚太地区经济的活跃,使新加坡、中国台北、中国香港、汉城、雅加达、吉隆坡和曼谷等大城市里,陆续建起一批高标准的智能化大楼。

7、泰国的智能化大楼普及率领先世界,20世纪80年代泰国新建的大楼60%为智能化大楼。

4建筑智能化系统分类

在通常的设计当中,建筑智能化分为三个大系统:安全防范系统、通信及控制系统、多媒体系统,每个大系统内又包含了诸多的子系统。实现建筑智能化的目的:是为用户创造一个安全、便捷、舒适、高效、合理的投资和低能耗的生活或工作环境,在建筑物内设置的任何设施与系统都要服从于这个目标,否则建筑智能化就失去意义了。

常见系统

(1)消防报警系统、计算机网络、宽带接入及增值服务

(2)闭路监控系统,无线转发系统及无线对讲系统

(3)停车场管理系统,音视频系统

(4)楼宇自控系统,水电气三表抄送系统

(5)背景音乐及紧急广播系统,物业管理系统

(6)综合布线系统,大屏幕显示系统

(7)有线电视及卫星接收系统,机房装修工程

5建筑智能化的设计规范

设计规范在设计中起到法律的作用,国家制定的设计规范实际上就是建设单位与设计单位必须遵守的法规。安全性在智能化建筑中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安全性,舒适性和使用性都无法保证。安全性包括人身安全与设备安全。智能化建筑人员集中,设备昂贵,安全性就尤为重要,所以智能化建筑必须严格遵守设计规范。

6结束语

智能建筑的发展正向着高效节能、生态环保、健康、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好的为人们提供更加便利、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紧紧围绕“绿色、人文、科技”的主旋律,秉承“低碳、节能、环保”的理念。

参考文献:

智能建造的定义范文1篇11

2013年4月,德国政府在汉诺威工业技术博览会上正式推出“工业4.0”高科技战略计划。该项目由德国联邦教育及研究部和联邦经济技术部联合资助,投资预计达2亿欧元。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将机械制造设备定义为工业1.0,电气化定义为工业2.0,生产工艺自动化定义为工业3.0,将物联网和制造业服务化带来的智能制造定义为工业4.0。

德国“工业4.0”战略旨在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信息物理系统(CPS)相结合的手段,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包含了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转变,建立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工业4.0”主要分为三大主题,一是“智能工厂”,重点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二是“智能生产”,主要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3D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三是“智能物流”,主要通过互联网、物联网、务联网,整合物流资源,充分发挥现有物流资源供应方的效率,使需求方能够快速获得服务匹配,得到物流支持。

二、工业4.0在医疗行业智能化中推演

医疗行业正在通过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设备、互联网技术等相结合的手段,向信息化迈进。对照“工业4.0”,推演医疗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与创新,可以设计出两大医疗智能化主题,分别为:“智能医院”和“智能医疗”。

2.1智能医院

智能医院是在数字化医院的基础上,利用物联网技术和设备监控技术加强信息管理和服务;通过大数据与分析平台,将云计算中由大型医疗设备产生的数据转化为实时信息,并加上绿色智能的手段和智能系统等新兴技术于一体,构建一个高效安全、环境舒适的人性化医院。其基本特征主要包含有医疗设备使用过程管控可视化、系统监管全方位两个层面。

医疗设备使用过程管控可视化是指在医疗设备使用过程上,包括医用耗材管控及流程,均可直接实时展示于控制者眼前,此外,医疗设备的现况亦可实时掌握,减少因系统故障造成医疗偏差。医疗设备工作过程中的相关数据均可保留在数据库中,让管理者得以有完整信息进行后续规划,也可以依医疗设备的现况规划机器的维护;可根据信息的整合建立医疗设备的智能组合。

系统监管全方位是指通过物联网以传感器做连接,使医疗设备具有感知能力,系统可进行识别、分析、推理、决策、以及控制功能;这类医疗装备,可以说是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深度结合,主要是透过系统平台累积知识的能力,来建立设备信息及反馈的数据库。

2.2智能医疗

主要涉及整个医疗过程的物流管理、人机互动、3D打印等技术在医疗过程中的应用。

智能医疗是指由智能机器和人类专家共同组成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它在医疗过程中能进行智能活动,诸如分析、推理、判断、构思和决策等。通过人与智能机器的合作共事,去扩大、延伸和部分地取代人类专家在医疗过程中的脑力劳动。与传统的医疗相比,智能医疗具有学习能力和自维护能力、人机一体化、虚拟实现等特征。

近年来,由人工智能、医用机器人和数字化辅助医疗技术等相结合的智能医疗技术,正引领新一轮的医疗变革。智能医疗技术开始贯穿于检验、手术、护理和康复等医疗的各个环节。当今世界医疗行业智能化发展呈现两大趋势。

一是以3D打印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在医疗行业率先应用。尤其是康复医学领域个性定制化需求显着,而个性化、小批量和高精度恰是3D打印技术的优势所在。目前,3D打印在医疗生物行业的应用主要包括1、体外医疗器械如假肢、助听器、齿科手术模板,医疗模型等;2、永久植入物,如骨骼。对人体身体部位的复制是高度定制化的产品,通过3D打印,这些部件可以与身体完全契合,与身体融为一体。3、细胞3D打印,这是一种基于微滴沉积的技术。

能够为再生医学、组织工程、干细胞和癌症等生命科学和基础医学研究领域提供新的研究工具;为构建和修复组织器官提供新的临床医学技术,推动外科修复整形、再生医学和移植医学的发展;应用于药物筛选技术和药物控释技术,在药物开发领域具有广泛前景。

二是智能医疗技术创新及应用贯穿医疗行业全过程,使得医疗行业的诊断、治疗、管理、服务各个环节日趋智能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建模与仿真:如用于跨部门复杂医疗流程诊断,医院医疗应急响应系统,生理系统的建模与仿真等,可以极大的提升医疗诊断的准确率。

(2)以医疗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医疗装备:如医疗机器人已经在脑神经外科、心脏修复、胆囊摘除手术、人工关节置换、整形外科、泌尿科手术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机器人在手术的准确性、可靠性和精准性上远远超过了外科医生。

(3)基于无线、嵌入式技术的智能资产管理解决方案:可整合医院资产信息,全面了解设备资产的成本消耗及使用情况,实现设备维护管理标准化和电子信息化升级,提供资产投资和使用分析的依据,帮助医院制定成本控管、设备采购计划,优化医院运营和资产管理。

(4)智能医疗服务业急速发展:通过各种可佩戴装置、嵌入式软件,互联网连接和在线服务的启用整合成新的“智能”医疗服务业模式,院内院外制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融合越来越深入。

三、改进之路

工业4.0在医疗领域的发展之路将会是一段革命性的进展。现有的医疗科技和经验必将进行改变和革新,而且对于医疗新领域和新市场的创新解决方案将层出不穷。为此,医疗行业需要在标准化与架构、复杂系统管理、医疗宽带设施、安全和安保、工作的组织和设计、培训和职业发展、监管框架和资源效率等方面进行持续和适应性改进。

四、价值

通过智能医院和智能医疗的建设。可以推动医疗行业设备及服务升级,帮助医院提高生产率和运营力,提升医师软实力。可提高医生工作效率、疾病检出率,扩大医疗可及性。帮助医院实现智能化临床管理、预算及资产优化、智能化运营和决策支持,从而提升生产率和工作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分析预测特定高发疾病的病因、防治路径以及成本进行科研研究,为进一步降低发病率、降低医药成本、提升诊断率提供科学的依据。

智能建造的定义范文篇12

1信息服务和智力资本的概念

1.1什么是信息服务

信息服务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信息服务概念泛指以产品或劳务形式向用户提供和传播信息的各种信息劳动,包括信息的搜集、整理、存贮、加工、传递以及信息技术服务和信息提供服务等;而狭义的信息服务(或称信息提供服务)则是指专职信息服务业针对用户的信息需要,将开发好的信息产品以用户方便的形式准确传递给特定用户的活动。

开展信息服务包括五个基本要素:信息用户、信息服务者、信息产品、信息服务设施、信息服务方法。(1)信息用户:是信息接收者,是信息服务的对象,是信息产品的利用者,是信息服务业发展的需求动力;(2)信息服务者:是从事信息服务的各机构及机构中的有关人员,是信息服务的主体,它通过选择、加工、提供信息产品来满足用户的信息需要;(3)信息产品:是指信息服务者收集、整理加工的各种已知的或潜在的社会信息、科学知识及科研成果,它构成了信息服务区别于其他服务的本质特征;(4)信息服务设施:是信息服务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手段,包括计算机、通讯设备、复印机、图书流动车等技术设备以及阅览室、情报咨询室、照排室等服务场所;(5)服务方法:是指开展信息服务中的各类操作技巧、方式、程序,如索引技术、软件技术、视频技术等,它是实现信息服务效能的必备“软件”。

将信息服务作为一个行业,从一般的经济活动中分离出来,而成为独立的行业部门,在我国是近20年来的事情。我国信息服务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据统计,2004年我国拥有信息服务机构4万余家,除中央各部委到地方各省、市建立了信息机构外,各种类型的信息经营企业也纷纷成立,一个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信息市场经营网络体系已初步形成。无论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还是社会生活各领域,都普遍采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大大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人们的工作效率、领导层的决策能力和人民生活质量。

1.2智力资本的概念

智力资本是在特定领域有一定的专长,或具有相当程度的文化知识水平并具有研究、实践潜力的人力资本。智力资本是人力资本的核心、精华部分,从智力水平与知识结构角度看,属于高层次的人力资本。

智力资本的概念最早是在1969年JohnKenneGalbraith写给经济学人的主编MichaelKaleeki的信件中出现。Galbraith认为智力资本是指运用脑力的行为,而不单是知识和纯粹的智力。

给智力资本最早下定义的是美国学者托马斯·斯图尔特,他在1991年对智力资本提出较具体的定义:所谓智力资本是每个人能为公司带来竞争优势的一切知识、能力的总和,因此智力资本是指个人与团队能为公司带来竞争优势的一切知识与能力的总和。他提出了智力资本的“H-S-C”结构,即企业智力资本由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三因素构成。在智力资本的三因素中,人力资本是核心,是企业价值创造和实现的重要基础;结构资本既为人力资本发挥作用提供桥梁与平台,又为人力资本设计创造结果;关系资本是人力资本运营的结果,同时,其形成之后又对人力资本的价值创造和实现产生影响和作用。

布鲁金提出智力资本由人力资本、市场资本、知识产权资本和基础结构资本构成,即智力资本的“四模块”。企业人力资本是由体现在员工身上的才能和特定的心理素质所构成;市场资本是指公司拥有的、与市场相关的无形资产潜力,主要包括客户和他们的信赖度、销售渠道等;知识产权资本包括公司商业机密、技术专利、产品商标等;基础结构资本是公司骨架和黏合剂,为员工及基本工作的联合提供力量和方便,它包括公司管理哲学、公司文化、管理程序、信息技术系统、网络系统等。

此外,其他学者也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如HughMacDonald认为智力资本指的是存在于组织内,并能产生差异优势的知识。Sveiby将智力资本分为雇员能力、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三部分。1999年,世界智力大会把智力资本定义为“可以转化为利润的知识”。

因此,我们认为,智力资本是一种以员工和组织的技能和知识为基础的资产,企业智力资本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各种无形资产,诸如专利、商标、许可证、企业形象、顾客忠诚度、管理技能,等等。不同种类的无形资产均能给企业带来价值。例如,商标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它带给企业的首先是防御性价值,即从法律上保护企业的名称或其产品的品牌不被别人使用。同时,商标也具有进攻性价值,它在市场上把一个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与其竞争对手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有助于实行差别化战略,建立品牌优势。

2智力资本在信息服务业中的作用

2.1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服务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科技信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桥梁的信息服务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面对全球电子商务大潮的冲击,当前以图书馆为代表的国内传统信息服务行业存在着重设备、轻信息资源开发,重社会效益、轻经济效益的传统观念,导致文献信息服务只停留在文献的流通上,难以跟上信息时代前进的步伐,从而受到了诸多挑战。

(1)信息资源网络化,使得部分科技信息资源公开化、共享化。科技信息服务部门对这部分信息无法垄断,难以保密。换句话说,用户与信息服务业在获取信息的全面性方面是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2)随着电子出版物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出版物信息资源的国际合作使得很多信息最后犹如江河归海般流入美国。这种趋势更强化了其霸主地位。电子信息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如何开发我国的电子信息资源,是信息服务业面临的一大挑战。

(3)信息交流网络化,使用户的信息成本大幅度下降,用户对于网络上的信息质量以及网上服务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如何为用户提供导航式的服务,如何制造出高质量的信息产品,缓解信息噪声、信息垃圾的压力,如何提高信息服务的实际效率是信息服务业不得不面对的实际问题。

虽然我国信息服务业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但知识经济仍然带给我们相当多的机遇。如我国十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发展信息产业的目标,在政策上提供了强有力支持;互联网络经过多年的孕育和发展,为用户营造越来越广阔的“电子空间”,我们现在面临的市场规模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公众对以图书馆为代表的传统信息服务业有较强的信任感和认同感,这是传统信息服务产业的一笔宝贵的无形资产。

2.2智力资本在信息服务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发展使顾客的需求趋于多样化和个性化,导致企业的竞争优势已不仅仅取决于产品的质量、价格、售后服务等因素,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本身是否具有快速的市场应变能力,即是否具有足够的生产柔性以满足顾客的特殊需求。

当前世界经济正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产业发展形态也随之由劳动密集型(人力为主体)、资本密集型(财力为主体)向知识密集型(智力为主体)转化。也就是说人力资源正从人力资本走向智力资本。在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的今天,智力资本不仅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最为稀缺的资源,也是企业价值增值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稀缺性资源。1996年联合国人力资源开发报告指出:依据100多个国家的调查表明,财富资源(指资金、有形资本)占这些国家总资源的12%,自然资源(指土地、矿山、水资源等)占24%,人力资源与社会资源占64%。可见,占多数的就是人才、技术、管理、无形资产与各种软件组成的智力资本。信息技术的应用使经济中的知识性日益明显,知识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企业中最关键的资产并不是资本而是智力。由于智力资本具有稀缺性、难以模仿性与功能的创造性等特点,智力资本在企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生力军的作用,拥有某项专利、拥有某些领域的专家或高水平的管理人员及高素质的企业员工都是增强企业长远竞争力的关键。由于创意、信息和技术越来越成为产品的构成成分,产品和服务中的知识含量增大。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将不依赖于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的数量与价格,而取决于所拥有的创造知识的能力和技术水平。因此,如何获得智力资本并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已成为企业获得持续核心竞争力的首要条件。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信息服务业,智力资本作为一种独特而无限的资源将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竞争将是围绕争夺高智商头脑、高知识人才的激烈角逐。企业资源排序无疑将把最稀缺的智力资本放在第一位。

3如何加强信息服务业的智力资本管理

在高速变化的国际大环境下,企业要获得并保持领导地位,需要采用一整套创新、开发和应用知识的周密战略。这主要缘于在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中,来自物质资源和体力劳动的有形资源的比例正加速减少,而越来越多地源于创造智力财富和知识的无形资源。因此,知识时代的组织需要一种能够保持竞争力的,可以产生、获得和应用智力资本的管理模式。知识密集型企业,无不把对智力资本进行有效的管理,作为获得并保持竞争能力的战略手段。依据智力资本的理论和实践,信息服务业应在下列几个方面加强对智力资本的管理:

3.1建立智力资本管理体系

成功的企业应该具备完善的知识管理体系,而知识管理的目标就是力图能够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以便于他们做出最好的决策。知识密集型企业通过智力资本管理,最终要形成智力资本管理机制,以更好地促进智力资本的发展。有效智力资本管理的根本措施是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规范的管理模式,以制度的形式奠定智力资本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战略地位。这对企业智力资本管理的贯彻落实是一个根本的保障。因此,必须依据信息服务企业的特点,遵照指标体系确立的准则,建立适合于信息服务业的智力资本评估指标体系。

3.2设立专职智力资本管理人员

近年来,国外许多着名大公司因重视企业智力资本的作用,纷纷设立了首席知识官(ChiefKnowledgeOfficer,CKO)。CKO作为一个独立的职能部门经理,负责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技术开发、智力资源开发、企业本身知识共享体系的建立等职能工作。目前,在世界500强企业中42%建立了智力资本管理平台,出现了“首席知识主管”、“首席学习执行官”、“全球知识经理”等新职位。

3.3以智力资本开发推动智力资本管理

智力资本开发是指在系统全面地分析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在正确确定企业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发展战略目标之后,通过有效发挥企业已有智力资本、不断创造并增值新的智力资本,从而为企业创造价值、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在驱动力,在企业所在网络范围内实施一系列系统的动态的战略管理活动。我国企业应构建以企业智力资本开发为核心的企业战略管理框架,“以人为本”开发企业人力资本。

3.4提高企业员工素质

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的实力来自于具有知识和技能的员工。目前,我国信息服务业的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一方面,服务机构还难以从市场上寻觅到满意的从业人才,另一方面,许多信息服务机构规模小,经营能力差,对高素质服务人才缺乏吸引力;其次,信息服务机构急缺具有企业家素质的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素质的咨询服务职业专家(如企业诊断师、企业管理顾问师、工业工程师、企业信息化工程师等),对咨询服务执业专家队伍建设,我国尚没有建立培训制度及相应的能力认定制度。因此,在强调人才年轻化的同时,在培养信息服务人才时主要要求具备以下五项能力:现代信息传播能力、图书馆网络延伸能力、信息加工分析综合能力、信息产品的营销能力以及灰色文献与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能力,努力实现从人力资本管理向智力资本管理的转变。

3.5加强管理创新活动

对智力资本管理的实质是管理创新,以此获得企业智力资本的增值。管理创新是对智力资本进行重新整合,使企业达到既定目标。一般来说,在企业的智力资本管理实践中,人力资本的管理是前提和出发点,以结构资本为保障和支持,促进个人智力的创造,鼓励将个人潜在的智力转化为企业的智力资本,并对其中重要的智力资本实行法律保护。

3.6促成企业人力资源向智力资本的转变

智力资源转化为智力资本,就会具有资本的一般属性,而资本最具有流动性,这种流动性可以使智力资源得到最合理和最优化的配置,同时也使智力资源的培育有了客观必然性,带动对智力资源生长本身的投资。信息服务业要实现人力资源向智力资本的转化,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明确智力资源的个人投资权。不管是技术入股还是智力入股,都意味着智力资源可以作为资本进行投资;二是应当为智力资源确定一个相对的价格评估体系。只有适当地进行量化,才能进行比较和竞争;三是应当建立智力资本投入运营的预期目标体系。智力资本投入的大小,不仅在进入生产流通过程之前要作适当的评估,而且要对其增值提出预期目标,最后根据实际利润进行分配。这促使企业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从而保证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智慧旅游的发展范例(12篇)

    - 阅0

    智慧旅游的发展范文篇1一、智慧景区的概念智慧景区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终端以及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使景区实现智能化管理,为游客提供智能化服务,从而有效利用景区资源.....

    低碳环保的理念范例(12篇)

    - 阅0

    低碳环保的理念范文篇1关键词:低碳理念高中化学教学渗透教学一、低碳教育理念概述2009年,我国著名的中小学教育家于新春首次提出低碳教育的新理念,他将其描述为:一种低时耗、高.....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