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分析报告范例(12篇)

来源:整理

农田水利分析报告范文

一是继续开展土壤墒情定位监测,为指导大田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全区13个定位监测点全年共运作16次,耕层监测结果表明,20**年11月15日至2007年3月5日表现为波动增墒变化,水分含量由10.19%上升至14.42%,旱情从重旱上升至轻旱-适宜情况,基本满足了小麦苗期、返青期水分需求。3月5日至4月25日墒情基本表现为跑墒变化,水分含量由14.42%降至全年最低点6.04%,旱情处于重旱-极旱情况。满足不了小麦生长后期和春播作物的需水要求。从4月25日至10月15日,基本表现为增墒阶段,旱情指标表现为从极旱逐步过渡到过多六个不同等级。4月下旬至5月下旬墒情较差,满足不了小麦生养后期和春播作物需要;6月中旬至7月中旬各点均匀降雨110.2mm,墒情适宜,基本满足玉米和棉花的生长发育;8月下旬至9月中下旬各点累计降雨最少79.4mm,最多142mm,旱作区休闲麦田,充分利用了此次降雨,及时进行了耙耱保墒,适时进行了小麦播种,同时也充分满足了玉米生养期需要,但对密植棉田来说,通过增加棉行间的透风透光,减少烂铃损失;10月上中旬各点降雨40~70mm不等,墒情适宜或过多,影响了秋作物的正常收获,推迟了水浇地冬小麦的播种期。对每次监测结果我们都及时通报有关部分,相关情报,指导全区大田生产;二是认真完成部级土壤肥力监测点样品采集工作,并按要求填写了有关报表;三是按要求完成省级土壤肥力动态监测点位的土样采集、野外调查、数据录进等任务,并将数据分析结果编写了专题总结,结果表明,与20**年相比,除速效磷、缓效钾下降外,有机质、全氮、速效钾稳中有升;四是在不同作物上实施完成了校正试验30个(小麦7个、夏玉米10个、棉花7个、日光温室黄瓜3个,苹果3个)、效果跟踪观察点200个,目前有关田间观察记载、数据统计分析等工作已完成,并填写了实验记载表,为今后修正平衡施肥参数提供了科学依据。五是结合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实施,在小麦、玉米、棉花等作物上布置完成“3414”试验26个点位,目前试验的田间观察记载、数据统计分析、试验记载表填写等工作已完成,并编写了正规试验报告,为下步科学施肥提供了依据;六是根据省站安排我们在小麦、棉花上完成了墒情与旱情指标体系应用分析及水分利用率调研工作,数据分析及报告编写工作已按要求完成;七是安排完玉成国农田土壤墒情监测主点1个、附点4个,对各点进行了剖面分析,按4个不同层次测定了质地、田间持水量、容重等,目前各点运转正常。

二、建好规范化规模示范推动项目顺利实施

1.今年我们主要抓了龙居、金井、解州等乡镇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区和北相、王范、冯村等乡镇小麦优质高效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区建设,都取得了圆满的结果。为了建设高标准的示范区,进步示范效果,我们把示范区的任务目标、实施内容、主要措施具体化,由专人负责项目实施中的任务下达、观察点设置,资料整理分析汇总等。为了保证示范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顺利实施,我们土肥站全体职员经常深进示范区、深进田间、深进农户,围绕测土、配方、配肥、供肥和施肥等基本内容,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同时为农民开出施肥配方或追肥配方单,解决农民在生产实践中出现的施肥用肥题目。并联合技术、植保等农业专家成立技术巡回指导组,在天气干旱时,及时土壤墒情与旱情情报,为下一步田间治理措施进行部署;在病虫害发生时,利用广播和现场指导,及时病虫情预告和防治方法,使示范区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水平,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起到了示范辐射作用。

2.为了加大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的力度,我们在万亩示范区龙居镇四十里岗旱垣区雷家坡村建设了300亩测土配方施肥连片示范方。在示范方建设中,一是麦播前在示范方采集15个土样进行分析化验,其结果为:耕层土壤主要养分均匀为:有机质16.6g/kg,全氮0.61g/kg,有效磷9.9mg/kg,速效钾172.9mg/kg,缓效钾835mg/kg,ph值8.60~8.71。根据化验结果和历年产量水平,拟定了目标产量,确定了施肥配方,制定了施肥方案,发放施肥建议卡40份;在小麦播前、生长中、后期利用直通车,组织技术、土肥、植保、种子等方面的技术职员对示范区农户进行测土配方施肥、栽培治理、新品种栽培、病虫害防治、田间治理要点等技术进行了3次培训,发放技术材料200余份,并利用差转台电视技术讲座3次;三是在示范方采取了“五同一”,即同一测土、同一配方、同一配肥、同一供肥、同一田间治理。在今年冬小麦生产中碰到了麦苗暧冬旺长、拔节期受冻、灌浆期干旱多风等诸多不利因素和旱地普遍减产5成的情况下,300亩测土配方施肥与习惯施肥相比,仍取得了较好收获,据观察点测算,测土配方施肥田均匀亩产102.4公斤,比习惯施肥均匀亩增产16.7公斤,增产率19.5%,新增小麦5010公斤,新增产值7515元。

3.根据省、市站部署,今年我们在龙居镇美玉村建设节水浇灌高产高效示范区2562亩;在冯村乡中阳村建设核心示范区521亩。在实施过程中,主要做了:一是采集了60个土壤样品进行化验分析。二是安排完成参数采集试验7个,效果跟踪观察点26个。三是在龙居镇美玉村节水浇灌高产高效示范区实施整修排灌渠道3950米;在冯村乡中阳村建设核心示范区实施整修排灌渠道4451米。四是有针对性的开展了不同层次的技术培训,共出动科技直通车6余次,参加科技集会3次,举办技术培训班6期,培训人数1650余人次,散发宣传材料3120余份,放映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棉花栽培技术、农资真假鉴别等农业技术光盘6场。根据效果跟踪观察点测算:龙居镇美玉村2562亩节水浇灌高产高效示范区工程田均匀亩产籽棉252.5公斤,比非工程田均匀亩增籽棉36.2公斤,增产率为16.7%,共计新增籽棉9.27万公斤,亩纯收益增加181元,总计新增产值46.37万元。冯村乡中阳村521亩节水浇灌高产高效核心示范区工程田均匀亩产籽棉268.7公斤,比非工程田均匀亩增籽棉40.3公斤,增产率为17.6%,共计新增籽棉2.10万公斤,亩纯收益增加201.50元,总计新增产值10.**万元。

三、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开创平衡施肥技术工作新局面

今年是我区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第二年,针对工作量大、任务艰巨的事实,我们在上级业务部分的正确指导下,按照《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充分发挥科技职员的作用,理顺关系,借助项目,创新工作模式,探索长效工作机制,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落实到千家万户,加快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应用步伐。一是今年在玉米上采集1500个土壤样品,完成野外调查、填写表格0.6万份。化验土样39**5项次,其中大量元素19500项次,其它项目179**项次;二是根据项目实施进度有针对性的开展不同层次的技术培训,累计共出动科技直通车40余次,制作活动宣传墙体广告(横幅)110条,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报刊、简报等新闻媒体正面宣传32次(期)次,参加科技集会10次,到各乡镇、村组举办技术培训班49期,培训人数32860余人次,散发宣传材料4万余份,放映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棉花栽培技术、农资真假鉴别等农业技术光盘43场。为下一步大面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打下了坚实基础;三是共计完成盐湖区大配方12个(其中小麦6个、玉米3个、棉花3个),区域配方30个,发放施肥建议卡9.5万份。按照《山西省测土配方施肥配方肥定点生产企业认定与治理办法》(试行)要求积极与定点企业运城复肥厂进行合作,向定点企业提供配方27个,企业提供配方肥1512.5吨,极大地促进测土配方施肥持续深进发展;四是完成“3414”试验26个点位,校正试验30个、效果跟踪观察点200个。为确保试验的正确性和精确性,减少试验误差,我们严格按照方案进行操纵,每个试验站上都有专人负责,从田间调查、施肥、播种到收获等各个环节,均由试验负责人牵头,全站职员参加,深进田间,亲身操纵,直接参与试验的关键环节,局领导还专门抽调4名专业技术职员参与了试验的考种工作,最大程度保证了试验结果的可靠性。五是根据数据库的特殊性确定了一名懂计算机、业务能力强的职员专门负责,从库的建立、数据的输进由他负责,目前测土配方施肥采样在块基本情况调查表、农户施肥情况调查表、土壤测试结果、表施肥正确度评价统计表等表格已以excel表格形式输进完成。6月、8月、10月我们又确定专人参加了农业部、省举办的数据库录进培训,现正在按照软件要求输进有关数据。

四、努力做好日光温室水肥一体化工程

日光温室水肥一体化项目按照上级业务部分要求,9月底与山西物华农业技术装备工程有限公司签定合同,全面实施。

实施情况:日光温室水肥一体化共65栋,现已完成50栋,其余正在实施;日光温室配套设施完善共15栋,正在进行之中。

五、加强治理促进土肥事业蓬勃发展

根据站上职员结构情况,要求每个人在工作闲暇都要学习业务知识,做好学习笔记,积极向中心网刊投稿,一年来共采用20余篇,4篇。另外我们根据每个同道的特点和工作需要,年初,在制定岗位责任制时,根据全年的工作任务,对全站职员进行了责任分工,明确了每一个人的工作职责,并且使尽可能的细化量化,发挥每一个人的特长,做到人人肩上有担子,件件事情有人管,进步了大家的工作积极性,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六、明年工作打算

1.认认真真继续搞好墒情监测、土壤肥力动态监测、有关试验、示范的观察记载等基础性工作。

2.继续组织实施好测土配方施肥试点补贴资金项目,采用检查、督促、指导等方式,确保圆满完成测土配方施肥补贴资金项目的任务。

农田水利分析报告范文篇2

农田水利工程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基础性设施,在保证粮食安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尤其是自年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启动以来,全市上下强化组织领导、层层发动实施、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建设标准,兴建了大量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为进一步加强全市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保障农田水利工程长效运行,现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要求。

一是充分认识加强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的重要性

农田水利工程是事关广大农村群众生产生活的民生工程。年中央、省委两个1号文件和高规格召开的中央、省委水利工作会议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强、覆盖面广、含金量高的新政策、新举措,明确提出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大幅度增加投入力度。市委市政府也出台了《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意见》,全市农田水利建设迎来了大发展的春天,社会各界对农田水利工程关注程度也日渐提高。当前我市广泛开展的单位扶贫包村、干部驻村蹲点、社情民意调查及各级党委政府的专题调研等方方面面都涉及到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等问题。各市区水利部门要充分认清形势,进一步提高加强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在搞好工程建设的同时,加强工程的运行管理,保障工程效益得到充分发挥。

二是全面分析农田水利工程在运行管理中的突出问题

随着当前农田水利工程大量兴建,工程运行管护暴露的突出问题也日益增多,突出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一是工程效益不明显。部分早期兴建的工程多数老化失修甚至损毁报废,无法正常运行;部分新建工程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没有有效运行,不能发挥工程效益。长此以往容易导致工程破坏损毁,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部分工程受前期勘测设计、水源论证及工程施工等环节的影响,运行困难,导致各级财政大量投资建设的工程,无法满足群众实际需求,容易引起项目区群众的质疑和公众社会舆论的关注,一旦出现问题,后果极其严重。

二是组织发动不到位。尽管近年来我市在工程建设、产权制度改革、用水合作组织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长期以来受重建轻管思想、基层水利职能弱化、农田种植结构差异和农民需求多样化等因素制约,在利用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切实发挥工程效益方面严重滞后,各市区普遍存在着宣传引导不力、组织发动不到位等问题。

三是多措并举、狠抓落实,切实加强工程的运行管护

各市区水利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开展工程巡查、强化技术指导、搞好组织发动,最大限度发挥水利基础设施的作用和效益,切实提高农田水利设施的寿命和使用效率。

一要组织排查摸底。各市区水利部门要集中力量对辖区内“十一五”以来由政府投资为主兴建的农田水利工程开展一次排查摸底,按照项目性质分别就工程建设情况、产权移交情况、工程运行情况、维修养护情况、破坏损毁及报废情况进行全面梳理,于12月底前将排查摸底报告行文上报市水利局农水科。

二要加强组织发动。大量的农田水利设施建成后,工程运行管理的任务十分繁重,各市区水利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搞好组织发动工作,充分发挥水利部门的职能作用和技术优势,开展工程巡查,搞好技术指导,及时解决工程运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针对一些灌溉习俗良好、群众需求较高、运行管护成本较低的小型自流灌区,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和组织发动,切实发挥工程效益,让项目区群众切实感受到水利改革发展的成果。同时针对提水灌区组织难运行难的问题,在确保机电设备和灌溉设施配套完善的基础上,加强与镇村的协调,协助项目村建立起运转有效的灌溉服务组织体系。

三要搞好示范带动。各市区要深入挖掘、积极培育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方面的好典型好做法,宣传一批农村塘坝、大口井及各类水库灌区用水管理的典型经验,总结适合本地实际的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的路子,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工作的整体推进。各市区典型示范材料要在排查摸底报告中一并反应,及时上报市水利局。下一步市里将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并积极争取对运行状况良好的工程或用水合作组织给予适当扶持。

四是统筹水资源调配。针对部分灌区存在的城乡供水与农业灌溉用水矛盾,各市区要进行科学论证,合理配置水资源。统筹考虑防洪安全、城乡供水、农业灌溉等多方面用水需求,尽可能满足农业灌溉用水需求,保障灌区长期稳定发挥效益。

农田水利分析报告范文篇3

一、搞好土壤肥料各项基础工作

一是继续开展土壤墒情定位监测,为指导大田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全区13个定位监测点全年共运作16次,耕层监测结果表明,20__年11月15日至20__年3月5日表现为波动增墒变化,水分含量由10.19%上升至14.42%,旱情从重旱上升至轻旱-适宜情况,基本满足了小麦苗期、返青期水分需求。3月5日至4月25日墒情基本表现为跑墒变化,水分含量由14.42%降至全年最低点6.04%,旱情处于重旱-极旱情况。满足不了小麦生长后期和春播作物的需水要求。从4月25日至10月15日,基本表现为增墒阶段,旱情指标表现为从极旱逐步过渡到过多六个不同等级。4月下旬至5月下旬墒情较差,满足不了小麦生育后期和春播作物需要;6月中旬至7月中旬各点平均降雨110.2mm,墒情适宜,基本满足玉米和棉花的生长发育;8月下旬至9月中下旬各点累计降雨最少79.4mm,最多142mm,旱作区休闲麦田,充分利用了此次降雨,及时进行了耙耱保墒,适时进行了小麦播种,同时也充分满足了玉米生育期需要,但对密植棉田来说,通过增加棉行间的通风透光,减少烂铃损失;10月上中旬各点降雨40~70mm不等,墒情适宜或过多,影响了秋作物的正常收获,推迟了水浇地冬小麦的播种期。对每次监测结果我们都及时通报有关部门,相关情报,指导全区大田生产;二是认真完成部级土壤肥力监测点样品采集工作,并按要求填写了有关报表;三是按要求完成省级土壤肥力动态监测点位的土样采集、野外调查、数据录入等任务,并将数据分析结果编写了专题总结,结果表明,与20__年相比,除速效磷、缓效钾下降外,有机质、全氮、速效钾稳中有升;四是在不同作物上实施完成了校正试验30个(小麦7个、夏玉米10个、棉花7个、日光温室黄瓜3个,苹果3个)、效果跟踪观察点200个,目前有关田间观察记载、数据统计分析等工作已完成,并填写了实验记载表,为今后修正平衡施肥参数提供了科学依据。五是结合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实施,在小麦、玉米、棉花等作物上布置完成“3414”试验26个点位,目前试验的田间观察记载、数据统计分析、试验记载表填写等工作已完成,并编写了正规试验报告,为下步科学施肥提供了依据;六是根据省站安排我们在小麦、棉花上完成了墒情与旱情指标体系应用分析及水分利用率调研工作,数据分析及报告编写工作已按要求完成;七是安排完成全国农田土壤墒情监测主点1个、附点4个,对各点进行了剖面分析,按4个不同层次测定了质地、田间持水量、容重等,目前各点运转正常。

二、建好规范化规模示范推动项目顺利实施

1.今年我们主要抓了龙居、金井、解州等乡镇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区和北相、王范、冯村等乡镇小麦优质高效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区建设,都取得了圆满的结果。为了建设高标准的示范区,提高示范效果,我们把示范区的任务目标、实施内容、主要措施具体化,由专人负责项目实施中的任务下达、观察点设置,资料整理分析汇总等。为了保证示范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顺利实施,我们土肥站全体人员经常深入示范区、深入田间、深入农户,围绕测土、配方、配肥、供肥和施肥等基本内容,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同时为农民开出施肥配方或追肥配方单,解决农民在生产实践中出现的施肥用肥问题。并联合技术、植保等农业专家成立技术巡回指导组,在天气干旱时,及时土壤墒情与旱情情报,为下一步田间管理措施进行部署;在病虫害发生时,利用广播和现场指导,及时病虫情预报和防治方法,使示范区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水平,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起到了示范辐射作用。

2.为了加大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的力度,我们在万亩示范区龙居镇四十里岗旱垣区雷家坡村建设了300亩测土配方施肥连片示范方。在示范方建设中,一是麦播前在示范方采集15个土样进行分析化验,其结果为:耕层土壤主要养分平均为:有机质16.6g/kg,全氮0.61g/kg,有效磷9.9mg/kg,速效钾172.9mg/kg,缓效钾835mg/kg,ph值8.60~8.71。根据化验结果和历年产量水平,拟定了目标产量,确定了施肥配方,制定了施肥方案,发放施肥建议卡40份;在小麦播前、生长中、后期利用直通车,组织技术、土肥、植保、种子等方面的技术人员对示范区农户进行测土配方施肥、栽培管理、新品种栽培、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要点等技术进行了3次培训,发放技术材料200余份,并利用差转台电视技术讲座3次;三是在示范方采取了“五统一”,即统一测土、统一配方、统一配肥、统一供肥、统一田间管理。在今年冬小麦生产中遇到了麦苗暧冬旺长、拔节期受冻、灌浆期干旱多风等诸多不利因素和旱地普遍减产5成的情况下,300亩测土配方施肥与习惯施肥相比,仍取得了较好收成,据观察点测算,测土配方施肥田平均亩产102.4公斤,比习惯施肥平均亩增产16.7公斤,增产率19.5%,新增小麦5010公斤,新增产值7515元。

3.根据省、市站部署,今年我们在龙居镇美玉村建设节水灌溉高产高效示范区2562亩;在冯村乡中阳村建设核心示范区521亩。在实施过程中,主要做了:一是采集了60个土壤样品进行化验分析。二是安排完成参数采集试验7个,效果跟踪观察点26个。三是在龙居镇美玉村节水灌溉高产高效示范区实施整修排灌渠道3950米;在冯村乡中阳村建设核心示范区实施整修排灌渠道4451米。四是有针对性的开展了不同层次的技术培训,共出动科技直通车6余次,参加科技集会3次,举办技术培训班6期,培训人数1650余人次,散发宣传材料31

20余份,放映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棉花栽培技术、农资真假鉴别等农业技术光盘6场。根据效果跟踪观察点测算:龙居镇美玉村2562亩节水灌溉高产高效示范区工程田平均亩产籽棉252.5公斤,比非工程田平均亩增籽棉36.2公斤,增产率为16.7%,共计新增籽棉9.27万公斤,亩纯收益增加181元,总计新增产值46.37万元。冯村乡中阳村521亩节水灌溉高产高效核心示范区工程田平均亩产籽棉268.7公斤,比非工程田平均亩增籽棉40.3公斤,增产率为17.6%,共计新增籽棉2.10万公斤,亩纯收益增加201.50元,总计新增产值10.08万元。三、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开创平衡施肥技术工作新局面

今年是我区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第二年,针对工作量大、任务艰巨的事实,我们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正确指导下,按照《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理顺关系,借助项目,创新工作模式,探索长效工作机制,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落实到千家万户,加快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应用步伐。一是今年在玉米上采集1500个土壤样品,完成野外调查、填写表格0.6万份。化验土样39055项次,其中大量元素19500项次,其它项目17905项次;二是根据项目实施进度有针对性的开展不同层次的技术培训,累计共出动科技直通车40余次,制作流动宣传墙体广告(横幅)110条,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报刊、简报等新闻媒体正面宣传32次(期)次,参加科技集会10次,到各乡镇、村组举办技术培训班49期,培训人数32860余人次,散发宣传材料4万余份,放映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棉花栽培技术、农资真假鉴别等农业技术光盘43场。为下一步大面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打下了坚实基础;三是共计完成盐湖区大配方12个(其中小麦6个、玉米3个、棉花3个),区域配方30个,发放施肥建议卡9.5万份。按照《山西省测土配方施肥配方肥定点生产企业认定与管理办法》(试行)要求积极与定点企业运城复肥厂进行合作,向定点企业提供配方27个,企业提供配方肥1512.5吨,极大地促进测土配方施肥持续深入发展;四是完成“3414”试验26个点位,校正试验30个、效果跟踪观察点200个。为确保试验的准确性和精确性,减少试验误差,我们严格按照方案进行操作,每个试验站上都有专人负责,从田间调查、施肥、播种到收获等各个环节,均由试验负责人牵头,全站人员参加,深入田间,亲自操作,直接参与试验的关键环节,局领导还专门抽调4名专业技术人员参与了试验的考种工作,最大程度保证了试验结果的可靠性。五是根据数据库的特殊性确定了一名懂计算机、业务能力强的人员专门负责,从库的建立、数据的输入由他负责,目前测土配方施肥采样在块基本情况调查表、农户施肥情况调查表、土壤测试结果、表施肥准确度评价统计表等表格已以excel表格形式输入完成。6月、8月、10月我们又确定专人参加了农业部、省举办的数据库录入培训,现正在按照软件要求输入有关数据。

四、努力做好日光温室水肥一体化工程

日光温室水肥一体化项目按照上级业务部门要求,9月底与山西物华农业技术装备工程有限公司签定合同,全面实施。

实施情况:日光温室水肥一体化共65栋,现已完成50栋,其余正在实施;日光温室配套设施完善共15栋,正在进行之中。

五、加强管理促进土肥事业蓬勃发展

根据站上人员结构情况,要求每个人在工作闲暇都要学习业务知识,做好学习笔记,积极向中心网刊投稿,一年来共采用20余篇,4篇。另外我们根据每个同志的特点和工作需要,年初,在制定岗位责任制时,根据全年的工作任务,对全站人员进行了责任分工,明确了每一个人的工作职责,并且使尽可能的细化量化,发挥每一个人的特长,做到人人肩上有担子,件件事情有人管,提高了大家的工作积极性,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六、明年工作打算

1.认认真真继续搞好墒情监测、土壤肥力动态监测、有关试验、示范的观察记载等基础性工作。

2.继续组织实施好测土配方施肥试点补贴资金项目,采用检查、督促、指导等方式,确保圆满完成测土配方施肥补贴资金项目的任务。

农田水利分析报告范文篇4

【关键词】:土地规划修编农田保护

中图分类号:S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6-0014-01

一、土地利用规划中基本农田保护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基础研究工作不扎实

一些规划编制采用的基础数据和图件时效性不强,未能做到与时俱进。编制过程中缺乏广泛深入的调查、评价、反馈,细致科学的评估论证,未能取得真实、详细、可靠的第一手基础资料。相关规划衔接工作不力,上下级规划部门对接、协调、指导、沟通不够,使规划确定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数量不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实际。

(二)耕地保护重点偏僻

侧重耕地的数量保护而对质量保护、结构和布局规划,特别是生态保护等方面重视不够、标准不统一。有的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上存在着“划远不划近”、“划劣不划优”的状况,保护指标也未准确地落实在规划图上。同时,因缺乏对基本农田保护区周边环境影响的调查、评估、分析,将一些土壤污染、地下水、地表水源污染、荒漠化、盐渍化以及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地质灾害频发区域内的土地也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域进行保护,未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因此规划修编工作中一定要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做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切实加强对基本农田的保护。

(三)编制方法的“刚性”和“灵活性”结合不紧密

“指标控制与土地用途分区规划相结合”是贯穿规划修编工作全过程的一项基本原则,但在实际修编工作中,偏重指标控制,忽视土地用途分区的空间管制作用。一些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指标的确定和分解缺乏科学有力的依据、工作方法简单,对基本农田保护区战略作用、管制作用认识不深,普遍缺乏有依据、可操作性强的管制细则。

(四)一些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严重脱节

主要是实施措施未纳入规划方案,具体内容不够全面深入,缺少有力、有效的保障机制。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发展经济,加快城市化、工业化进程,随意修改县、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频繁调整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布局,为各类园区和基础建设项目占用耕地大开绿灯,严重损害了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上述问题对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工作产生不利影响的原因,既有目前体制、机制等深层次矛盾的作用,也有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自身存在的问题。因此,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应对现有的规划基础研究、技术方法和实施保障大力改进与充实完善,全面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保障规划实施的严肃性、可行性,适应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政策的总体要求。

二、基于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基本农田保护对策

(一)改进规划编制方法和程序,合理确定耕地保护目标

一要推进规划编制程序的规范化、公开化、民主化。在规划的准备宣传、编制论证、协调衔接、审批公告全过程贯彻耕地保护的思想。基本农田保护、村庄大环境治理,撂荒土地复垦等等,均应由具体承担保护义务和涉及利益分配的相关权利关系人参与讨论,有关结果应及时公告。有专家提出,规划不仅是技术问题,也是政策问题,修编规划在考虑技术层面的同时也要考虑提出相应的政策。

二要继承坚持“自上而下,上下结合”、“指标控制和土地用途分区规划相结合”等规划原则,加强上级规划对下级规划的指导,建立上下级规划信息反馈的互动机制,合理测算、统筹确定符合实际的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把落实国家土地资源保护目标、实现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统筹兼顾。

(二)科学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强化土地用途分区管制的作用

根据耕地地力分等级标准以及农田分等定级成果,将粮、棉、油、蔬菜、经济作物生产基地以及有良好的水利灌溉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农用地划人基本农田保护区。将基本农田和生态建设服务的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农田防护林网和其他农业设施以及农田之间的零星土地也可一并划入统一管理保护。乡(镇)规划编制中,确定为基本农田的土地应当全部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其数量应符合上级规划的要求。

(三)重点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区位布局

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空间引导作用,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布局必须集中在自然条件好、农业基础设施较为完备的区域,部级商品粮基地,粮食生产主产区,重要农产品基地,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集中分布区,优质农产品物种保存地等必须纳入保护范围。新一轮规划修编必须要从实际出发,对不符合生态建设和环保要求的基本农田分布现状进行结构调整,重点是中西部生态退耕地区,环境污染严重的城市和独立厂矿周边的基本农田。充分尊重基本农田保护法律的严肃性,调整基本农田的数量和布局,必须由相关部门出具不宜划为基本农田的证明文件,经上级规划确认后方可核减。有耕地后备资源和土地整理复垦潜力的地区还应在规划修编中进行补划。

(四)完善规划实施措施,全面建立保障机制

在规划行政职责管理范围内,将规划目标与具体实施措施相挂钩。采取经济、技术、科技、法律等手段,建立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长效机制。其中,在经济手段上,应优先将资金、先进科技应用于基本农田保护区域,尤其是通过土地专项规划的实施,使土地整理复垦项目投资政策向基本农田保护区倾斜,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同时,在技术措施上,注重基本农田地力和生态保护,摧动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五)采用高新科技,扩展监测内容,公告相关结果

通过土地变更调查和卫星遥感监测工作,建立耕地和基本农田的调查统计序列和保护监测系统,准确掌握资源的变化情况,建立预警预报机制,及时发现和制止违法行为。加强基本农田规划、划定、保护、监测等信息化管理工作,建立全国性基本农田的信息处理与管理系统平台。

政府要定期向社会公告耕地和基本农田的监测与评估结果,并与相关的目标管理责任考核制度挂钩,接受社会和公众的监督。凡是违法占用耕地和基本农田受到依法查处的重点案例,还应在全国通报,不断提高全社会的耕地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毕小曼,田春华.土地规划“精打细算”修编[J].望,2007,(22).

[2]梁丰,曾刚.浅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的问题[J].科协论坛,2007,⑺.

[3]田春华.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渐行渐明(下)――关于规划的最新话题[J].中国土地,2007,⑸.

农田水利分析报告范文篇5

[论文摘要]干旱是制约泰来县经济发展尤其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介绍泰来县旱灾情况、抗旱灌溉引水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基本情况及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分析工程建设对本县抗旱及其他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基本情况

泰来县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地处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三省(区)交界处。全县辖8镇2乡,83个行政村,532个自然屯。总人口3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8万人。全县总幅员面积396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31.5万亩、草原109万亩。境内有“一江五河”(嫩江、托力河、二龙涛河、呼尔达河、小绰尔河、乌裕尔河)、374个泡沼。地表水资源总量为12.37亿立方米,可利用水量3.22亿立方米。全县水源充沛,地表和地下水贮量非常丰富,地表水多年平均径流深为20-30mm,年径流量0.78亿立方米,过境河流嫩江多年通过我县水量241.82亿立方米,大绰尔河年平均引水0.7亿立方米,年可开采地下水量为3.70亿立方米。

二、旱灾情况

泰来县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风大,夏季高温少雨,秋季干燥多风,冬季寒冷少雪,年平均降雨量392.6毫米,且雨量分布不均,80%集中在6、7、8月份。年均蒸发量1717.1毫米,是年均降雨量的4.4倍。每年8级以上大风天气在20天以上,最大风力达12级,是典型的风沙干旱区。自1949年-2006年58年中,我县发生旱灾48年,春旱连夏旱20年,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几乎年年春旱,特别是自2000-2006年,旱情越来越严重,春旱连伏旱,夏旱连秋吊。一是2000-2004年,五年降雨量分别为217.1毫米、189.2毫米、310毫米、385.8毫米和194.2毫米,分别比历年平均降水少175.5毫米、203.4毫米、82.6毫米、6.8毫米和188.4毫米。2000年以来,高温少雨导致我县连续特大旱灾,旱灾面积及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建国以来最为严重的。二是连续干旱使全县土壤墒情降到历史最低点,我县岗地、平地、洼地10-30厘米耕层土壤含水量只有6.9-12.7%。三是全县地表水蓄积量急剧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幅度较大。除嫩江、托力河和少数几个泡沼外,其它河流、水库和泡沼全部干涸,正常年份全县374个泡沼蓄水可达1.4亿立方米,但现在蓄水量不足0.2亿立方米。由于干旱,自建国以来,我县累计作物受旱面积3419万亩,受灾面积2760万亩,成灾面积2129万亩,绝收面积363万亩,旱灾共造成损失粮食136万吨,经济作物损失9.9亿元。2004年作物受旱面积达182.9万亩,成灾面积155.6万亩,绝收面积80.5万亩,损失粮食24.15万吨,经济作物损失2.7亿元,草场受旱面积109万亩,其中70万亩返青后干枯,林业受旱面积50万亩,导致新植林的成活率仅为45%。2005年作物受旱面积达100万亩,成灾面积75.8万亩,绝收面积30.2万亩,损失粮食12.5万吨,经济作物损失0.31亿元。2006年作物受旱面积达150万亩,2007年旱灾面积71万亩,绝产面积15万亩。

三、规划依据及工程概述

干旱是制约我县经济发展最主要因素,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我县的干旱问题,县委、县政府从我县水资源条件出发,依据通过水利部和省水利厅专家审查的《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抗旱总体规划报告》(2002年10月),委托齐齐哈尔市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了《泰来县抗旱灌溉引水工程项目建议书》(2003年11月)和《泰来县抗旱灌溉引水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泰来县抗旱灌溉引水工程位于泰来县中南部,行政区划包括江桥镇、平洋镇、克利镇、胜利乡、泰来镇、宁姜乡等6个乡(镇),23个行政村,幅员面积170万亩,其中耕地75.2万亩,总人口11.28万人。

泰来县抗旱灌溉引水工程从嫩江取水。工程有灌溉和引洪两项任务,提水灌溉水田8万亩,旱田22万亩,解决抗旱水源27万亩,提水流量20m3/s;引洪水到宏胜水库及周围湿地,年最大自流引水量1.084亿m3。

引水工程渠首位于江桥水文站上游约6km,嫩江与绰尔河交汇处的杏花山开山口。嫩江水资源比较丰富,根据江桥水文站45年径流系列(用水还原为天然径流)进行分析,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25.3×108m3,(多年平均流量为714m3/s),年径流cv=0.46,p=75%的年径流量为149×108m3。

本区地势由西北逐渐向东南倾斜,地形坡降1/3000-1/7000,北部较平坦,南部遍布泡沼、湿地及沙岗。

干旱是本区主要自然灾害,造成农业减产,地下水位降低,灌溉水严重不足,草原、苇地退化,土壤沙化、盐碱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农民生活水平很低,制约当地经济发展。

四、前期工作进展情况

在省、市有关部门的大力帮助和支持下,泰来县抗旱灌溉引水工程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2007年,我县先后完成了《泰来县抗旱灌溉引水工程项目建议书》和技术审查工作,完成了《泰来县抗旱灌溉引水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水土保持论证等六个相关论证。省水利厅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出具了审查意见,项目土地预审和水资源论证分别得到省国土资源厅、松辽水利委员会批复。2007年11月,省水利厅将项目建议书报水利部审查。2008年1月,水利部委托松辽委对该项目进行了立项审查并提出核批意见后,2008年6月水利部商同国家发改委同意该项目由我省发改委立项审批。2008年8月,省发改委先后批复了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省水利厅批复了泰来县抗旱灌溉引水项目渠首工程初步设计报告。2008年9月20日工程正式开工。

五、工程建设其他意义

泰来县抗旱灌溉引水工程建成后除可以解决本区农业用水解决干旱问题外,还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一)引水工程是泰来县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各种经济的需要

目前泰来县中南部地区耕地面积75.2万亩,主要以旱田为主,种植结构为玉米、高粱、绿豆等低附加值农作物。引水工程实施后,可调整种植结构,退耕还湿,退耕还草,以草原为中心发展畜牧业,以水面为中心发展畜禽养殖业,促进各种经营,提高农民收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二)引水工程可为泰来县中东部补充地下水

由于近年来连续干旱,降水偏少,地下水呈逐年下降趋势,据1995年至2001年对泰来县城周边6眼井(好新白庙子、宏升郑家屯、街基绿化、胜利五家子、平洋镇、泰来镇)实际观测资料分析,该区地下水位平均下降1.46m,极值最大降深达2.13m,致使该区20%的农田井抽不上水,60%的农田井抽水量不足,因此实施引水工程,将嫩江水引入该区的湖泡中,补充地下水。

(三)引水工程充分利用了现有工程

引水工程输水渠道利用已建江桥灌区灌溉渠道,进行整修扩建,引嫩江水入宏胜水库等库泡,进行调蓄,减少工程占地。

(四)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

农田水利分析报告范文篇6

一、开题报告作为学位论文撰写和学位申请的重要材料,应及时完成,不得随意更改。确需更改开题报告,应由学生提出申请,导师签字同意,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查盖章后交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审核同意。

二、本表一式二份,A4纸张双面打印,研究生院、学院各一份。

一、论文开题报告

拟定论文题目:重庆市万盛区农业面源污染整治问题研究

拟题分类(√)

1.基础研究2.应用研究3.综合研究4.其它:√

选题来源(√)

1.国家基金项目2.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

3.省部级项目4.其它√

一、选题背景

在党的和全会精神的深入贯彻中,为认真践行的生态文明思想,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钉钉子精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立足国家“三农”工作实际和新时期发展需求,以消减土壤和水环境农业面源污染负荷,促进土壤质量和水质环境的改善,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明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持续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再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美丽画卷,要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党到报告也再次强调要加强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以及2022年中央1号文件也指出: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持续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面源污染进入中国环保议程的时间较晚,其实与中国面源污染的严重情形很不相称。整体上讲,目前中国的面源污染控制仍处于研究和规划阶段。有限范围内的一些治理项目主要侧重于从工程技术的角度分析面源污染的成因并实验相应的治理方案,取得的实际效果还非常有限。

二、选题意义

面源污染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地表水质量严重下降;水源水质污染增加了城市供水风险和处理成本;农村生活用水困难,相当比例的农村人口饮用不洁水,农村人口的基本生活质量难以得到保障;水生动植物消亡,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万盛区是重庆市的老工业矿区和重要的能源基地。辖区矿藏资源十分丰富,有煤炭、硫铁矿、白云石、石灰岩、石英砂、滑石、萤石、粘土类等,其中煤炭为主要矿产资源。2022年已探明的煤炭工业储量为4.87675亿t,硫铁矿储量130万t。传统的煤炭工业至今仍源源不断地为重庆工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能源,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矿区生态环境问题,并日益成为制约万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目前工业点源水污染已经基本得到有效控制的形势下,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已成为影响地表水质量的主要因素,万盛区由于多年来的采选矿,市区东、南部山地主矿区的地表遗留下许多采空区,采选后的尾矿堆积量和堆积点日益增多,矿区四周及市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大量泥沙从采空区涌入市区淤塞排水通道,带来洪灾隐患。采矿耕地减少和耕地质量下降,城郊农民粮食减产,收入降低,危害和制约着万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农业农村面源污染的治理已刻不容缓。

三、重庆市万盛区农业面源污染的基本情况

1、化肥、农药、生活垃圾等投入物

化肥农药中农作物等增产中会起重要作用,但其中起作用的有效成分少,截止2022年底,我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为40.2%左右,农药平均利用率为40.6%左右。它们剩余的成分就会通过各种途径,比如径流、淋溶、反硝化、吸附和侵蚀等进入环境中,使水体里面等藻类植物大量繁殖,消耗大量溶解氧,导致水体失去活力,丢掉原有的功能,水色变绿、变黑,严重的时候散发恶臭。那些剩余成分,还会改变土壤的特性和结构,使土壤板结,有机质减少和重金属物质残留。

2、禽畜养殖粪污

近年来,畜禽养殖业由农民个人的家庭饲养逐步演变成集约化、工厂化养殖,养殖的废弃物处理却跟不上发展,设备设施相对落后和陈旧,设施的建设相对滞后,大量养殖的畜禽类的排泄物无法及时处理,让传统的农家肥变成了污染物,最终随着雨水或者人工的冲洗,污水流入农田、河道、湖泊,造成土壤和水体污染,对环境造成危害。

3、农作物秸秆

农村地区每年收获季节由大量的秸秆堆放中田间地头,有的采用就地集中焚烧的办法处理,燃烧产生的浓烟污染空气,危害百姓的身心健康。

4、农用塑料薄膜

传统农膜废弃中耕地中自然降解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时间,会影响和破坏土壤原本的性质,妨碍农田机械化耕作,抑制农作物的生长,降低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农膜残片容易随农作物秸秆进入饲料,造成牲畜误食,导致它们生病甚至死亡。

5、矿区对农田重金属污染

煤矿区土壤重金属来源广,主要包括固体废弃物堆放,比如废矸石,会形成矸石山。特别是一些含硫较高的矸石山,直接暴露在空气中,不断进行氧化分解生成硫酸盐类物质,尤其当降雨侵入矸石堆后,在矸石堆形成的废水就会大量渗流出来,污染地表水。还有矿区煤烟型空气污染,煤粉尘等几个方面,重金属污染具有不可逆性,

矿区重金属引起矿区及周边土壤污染,主要是污水灌溉或污水排放所造成的,特别在岩溶发育地区还会发生污水在农田中冒漏现象,造成土壤和农作物中重金属浓度增高。土壤被污染后,土壤中微生物会大量死亡,土壤肥力下降,加速了土壤的贫瘠化、盐渍化过程,使矿区农业生态环境迅速下降。

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措施

1、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治理;将城市区域和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等区域划为禁养区,要求关闭或搬迁畜禽养殖场;饮用水源准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等区域也划为限养区,实行禽畜养殖存栏总量控制。

2、化肥减量;按照“增产施肥,经济施肥、环保施肥”等理念,坚持化肥减量和增效并重,加快推进施肥方式等转变。推进新型环保肥料代替传统化肥,开展水溶性肥料、高效肥、缓释肥料新型肥料试验示范,重点推广生物肥、缓释肥、中微量元素肥料等新型肥料。大力推广土壤测土配方施肥、土壤调配、深施技术,推广基肥机施、种肥同播,引导农户改化肥表施,撒施为深施和叶面喷洒,逐步提升农户科学施肥水平。

3、农药投入减量;积极开展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等田间调查和动态趋势分析,及时病虫害监测预警信息,防止盲目施药。充分发挥专业化服务组织在农作物重大病虫防控中的作用,加大统防统治服务力度,减少施药人工和用药成本。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购买、使用新型高效植保器械,切实提高农药在作物上的附着率。强化农药减量控害增效示范片建设,应用理化诱控技术、使用生物抑制剂等生物防控技术,稻田养鸭等生态调控技术,减少农药使用。通过举办培训会、宣传会等方式,加强对农药销售业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民对技术培训,逐步消除“乱配药、混配药和一包药”现象,提升科学安全用药水平。

4、秸秆综合利用科学处理以及焚烧监管力度;积极推广秸秆饲料化、肥料化、能源化、菌类基料化对综合利用科学处理。同时,进一步加强秸秆露天焚烧对监管力度。

5、农膜、农药包装、化肥包装对回收;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尽量选择规模化种植基地,建设农药包装、化肥包装废弃物收集存储和无害化处置设施。推广加厚地膜和环保可降解地膜对使用,推进废弃农膜对回收利用体系建设。

6、农产品耕作土地对环境监测与保护;扎实开展农用土壤污染详查,定期土壤采样检测,针对污染源土壤定期核查治理修复,进行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修复试验和示范。

7、矿区以及矿区周边生态修复;研究矿区面源污染的特征,然后采用植物改良土壤技术系统地研究其对面源污染的控制效果和机理,

五、国内外研究综述

1.农业面源污染的具体类型

早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水污染是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类型,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土壤、空气也受到很大影响。他们普遍认为,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农业面源污染主要由农田化肥、畜禽养殖、农田固体废弃物以及农村生活四种污染类型。另一部分学者认为我国目前农业面源污染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农业生产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包括过度使用农药、农膜,大量施用化肥以及畜禽养殖场排泄物随意排放形成的污染;另一类则是农村聚居点和小城镇的人居环境污染,包括农村生活污水及垃圾等。目前生态工程技术在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中应用较多,也比较成型,但在矿区面源污染的治理方面应用研究较少,尤其是从污染特征、控制技术、控制机理和控制原则等方面系统地对矿区面源污染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15]

众多学者逐渐认识到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不仅局限于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还包括土壤板结、空气等方面的影响。与此同时,他们认为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氮素和磷素等营养物质、农药及其他有机或无机污染物质,通过农田的地表径流和农田渗漏形成的环境污染,主要包括化肥污染、农药污染、畜禽粪便污染等。

由于农户对此没有建立起足够的认识,在生产中仍然按照自己的经验施肥,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偏施化肥现象严重。目前耕地资源稀少,没有足够的耕地实施休耕制度,普遍存在多耕复种现象,王进等认为多年频繁地施入化肥,对土壤结构产生了严重的破坏,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农业生产中的病虫害发生程度也逐年加重,降低了农作物的产量及品质[1]

美国环境学家M.O.Ribaudo等人依据养猪业资源管理调查数据,得出美国家畜和家禽业中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1)施用粪肥的农场为数不多,施用粪肥的土地不足,很难达到作物营养需求。(2)大型农场应该增加更大面积的土地,来更好利用动物粪便,以满足氮素、磷素养分管理需要。(3)富余养分的农场,若果以堆肥、能量生产或肥料生产的方式施入到邻近地区或用作其它目的,那么富营养化就可以得到化解。[3]学者NanaHaebo和杨宇等人表示粪肥施放的基本原则为仅将粪肥施放到需要肥料的种植农作物的土地中。而且,粪肥施放的量不能多于农作物生长所需的量,[4]对粪肥的排放进行有效的保护环境的控制应专注于如何避免养殖场排放的粪肥对生态系统的营养平衡的损害或改变。[4]

段玉杰认为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农田中的泥沙、营养盐、农药及其他污染物,在降水或灌溉过程中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壤中流、农田排水和地下渗漏进入水体而形成的地表和地下水环境污染。

20世纪70年代末地膜覆盖技术由日本引入,20世纪80年代在全国迅速推广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李金霞等人认为使用地膜的地块,随着覆膜年限的增长,残膜量越多,容易造成土壤水分、养分、空气运行障碍,导致作物减产[2]。严昌荣等人指出土壤中残膜不仅影响土壤、作物正常生长和发育,导致农作物产量降低,还有一系列其他副作用,如残膜碎片可能与农作物秸秆和饲料混在一起,牛羊等家畜误食后造成肠胃消化功能不良,严重时会引起牲畜死亡。由于残膜不回收,或者回收不彻底,加上回收残膜的处理方法欠妥,部分清理出的残膜弃于田边地头,影响环境景观,造成“视觉污染”。[3]

2.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因素

在我国,土地资源的开发已接近极限,化肥和农药的应用成为提高土地生产力水平的重要途径,再加上化肥、农药使用大量的蔬菜生产发展迅猛,使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使用化肥、农药的国家之一。

关于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因素,杜江等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进行了剖析,微观层面上,农业生产者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而忽视农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是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直接原因;宏观层面上,农业环境资源配置失衡以及政府失灵,是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的根本原因。作者认为,农业污染问题的解决还需从宏观入手,政府和相关部门除继续完善农民收入保障体系外,还需进一步完善市场制度并弥补政府环境管理的缺陷,使得市场价格能够更加完整地反映资源与环境价值。[4]并且他们依据环境经济学理论并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分析化肥、农药的使用及污染现状,从宏微观层面探讨农业污染的经济成因,这在已有的研究中并不多见。[4]冯孝杰等人认为,农业是国家整个社会经济的基础,农村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主要着力点,农民是巨大的内需消费市场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5]应该尽快遏制和改善环境污染势头,为农村居民提供清洁的饮用水、干净的空气、整洁而宁静的生活空间。[5]作者从农业生产者的角度出发,指出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背离是产生农业面源污染的首要原因。韦宁卫则从政府角度分析,城乡二元分割导致财政对农村环境治理投入严重不足[6],从源头上缺乏政策的设计和制度的规划。

谢小红认为我国的农村环境管理体系呈现以下特点:环境立法的缺位,农村环境管理机构的缺乏,对环境保护和污染的性质和权利的划分不相匹配,没有形成环境监测和统计工作制度。[7]例如许多小企业的污染监测,因为成本太高,难以实现。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会计核算体系尚未建立。方向京等认为矿区面源污染主要是由矿区降雨径流引起的重金属面源污染。马智等发现开采过程中,由于岩石内原有应力平衡的破坏而形成的采空沉陷区,不但经常引发滑坡和泥石流,也造成了大面积的植被破坏、水源枯竭、土地荒漠化等生态问题,影响着百姓的正常生活秩序。[16}

3.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措施

针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整治,学界从制度设计、经济激励、税收政策、技术方面等角度给出了建议。

制度设计方面,沈贵银等人认为土地产权制度决定了人们对土地资源利用的态度,并进一步影响农户的涉环境行为。市场是一种特殊的制度安排(ElinorOstrom,1992;Williamson,2000),市场机制直接地影响农户的决策行为,不当的市场激励则会加剧面源污染的产生。[8]他们认为应当以“正面激励为主,规制约束为辅”作为制度设计的原则。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仍然是解决面源污染问题的根本途径[8]。赵海霞等人认为调整产业结构向着环境友好型转变是现阶段控制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9],政府应该从优化城乡经济结构、调整农业产业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夯实法律保障、提高农民环保意识等方面入手,多维度地解决农业面源污染的问题。

经济激励方面,徐翔宇等人认为政府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经济措施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奖励性的措施,即把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纳入政府的“绿色支出”;另一种则是惩罚性的,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通过税收、排污费等经济杠杆控制农业区农业面源污染源的排放[10]。并且尹昌辉等人认为,应该建立有效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将生态补偿机制引入到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中,能够有效地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继续蔓延,达到生态环境改善和农民增收的“双赢”[11]。高阳等人则归纳分析了农田面源污染及生态补偿的区域性和个体性差异,提出农田面源污染差别化的补偿需要以面源污染形成、土地利用、生态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等区域性差异和公众意识觉悟及农户种植经营等个体差异为核心,实施差别化的生态补偿方案,并针对当前我国农田面源污染生态补偿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差别化补偿建议[12]。

财政政策方面,龚伟建议设立环境税,通过税收性质有损环境的生产方式,鼓励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方式。肖也佳等提出了征收污染产品税。他们认为在污染治理过程中,现有政策主要集中在污染源治理上,较少关注居民参与污染治理。[13]更有学者建议采用“共同负担为主、污染者负担为辅”的财政分担方式,将生态补偿和生态税费相结合,建立政府、市场、农户三位一体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模式。

防治技术方面,严昌荣等学者在农田地膜残留污染防治方面,分别采取了机械化回收、节约型地膜应用技术、新型生物降解地膜替代技术。应该开展全国地膜污染等级调查,摸清底数,确定重度污染、中度污染和轻度污染区域,因地制宜确定不同的发展和治理措施。[3]张小琴等人提出农业农村、住房建设部门会同生态环境部门,推动无利用价值的废旧农膜纳入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体系,落实末端处理设施,进行无害化处理。[14]积极构建回收体系,建立健全以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点为主的废旧农膜回收网点,在偏远地块或农膜集中使用区域设置废旧农膜回收站点和必要设施设备。王进等提出应该加大农民技术培训力度,重视化肥、农药过量施用危害性宣传[1]。他们建议大力推广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防治方式和推进农作物秸秆还田、绿肥还田等技术实施[1]。矿区面源污染应该尽量做到水土保持,防止地表沉陷等引起生态环境破坏,因地制宜、防治结合、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等。

参考文献

[1]王进,戴爱国,刘必友.推动化肥农药减量使用的途径与措施[J].农业科技通讯,2022,(12):20-22.

[2]李金霞,师海忠,刘君.玉门市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2,(10):57-59.DOI:10.15979/j.cnki.cn62-1057/s.2022.10.020.

[3]严昌荣,刘恩科,舒帆,刘勤,刘爽,何文清.我国地膜覆盖和残留污染特点与防控技术[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4,31(02):95-102.DOI:10.13254/j.jare.2013.0223.

[4]杜江,罗珺.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经济成因透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3,34(04):22-27+42.

[5]谢有奎,冯孝杰,杨琴,敖漉.对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对策的系统分析[J].后勤工程学院学报,2009,25(01):86-89.

[6]韦宁卫.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财税政策选择[J].地方财政研究,2013,(12):55-58.

[7]谢小红.关于农村土地污染的现状及对策[J].低碳世界,2016,(04):11-12.DOI:10.16844/j.cnki.cn10-1007/tk.2016.04.007.

[8]金书秦,沈贵银,魏珣,韩允垒.论农业面源污染的产生和应对[J].农业经济问题,2013,34(11):97-102.DOI:10.13246/j.cnki.iae.2013.11.016.

[9]赵海霞,曲福田,朱德明,陈雯,陈江龙.减少环境污染排放的机制与控制政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04):628-633.

[10]饶静,许翔宇,纪晓婷.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发生机制和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1,32(08):81-87.DOI:10.13246/j.cnki.iae.2011.08.002.

[11]裴永辉,尹昌斌,程磊磊.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0):14842-14844.DOI:10.13989/j.cnki.0517-6611.2009.30.051.

[12]崔艳智,高阳,赵桂慎.农田面源污染差别化生态补偿研究进展[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7,36(07):1232-1241.

[13]徐越,司言武,肖也佳,卢景瑾,陈文强.农村居民污染治理意愿研究——以温州市平阳县鳌江流域为例[J].特区经济,2014,(03):158-160.

[14]张小琴,陈龙国,胡美华,汪洁.浙江省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的实践与对策建议[J].浙江农业科学,2022,62(05):854-856.DOI:10.16178/j.issn.0528-9017.20220503.

[15]张正海,方向京,孟广涛,李贵祥,柳小强.矿区废弃地面源污染控制体系研究初探---------------------------------------------以个旧锡矿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6):8622-8623+8649.DOI:10.13989/j.cnki.0517-6611.2010.16.007

[16]马智,王永珠,胡秋萍.煤矿开采对井田内基本农田的影响[J].神华科技,2019,17(01):25-29.

[17]

六、研究内容和方法

1.主要研究内容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分为5章,主要安排如下:

第1章:导论。这一部分主要是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并对研究地的选择进行介绍,阐明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采用的研究方法,指出本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2章:文献综述及理论借鉴。这一部分主要阐述农业面源污染的形成机理与成因研究,以及相关概念;提出了治理理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理论、公众参与理论、制度变迁等相关理论,对其进行了理论分析,为本文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3章:重庆市万盛区面源污染来源与整治现状分析。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根据目前所获得的数据对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进行分析,从整体上掌握万盛区农业面源污染的现实情况以及整治情况。

第4章: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这一部分主要是根据查阅相关文献,分析出影响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因素,并对影响因素进行详细的分析。

第5章:农业面源污染整治的思路和对策措施。介绍农业面源污染的整治原则和思路以及基本途径和主要对策措施,本章内容提出几点对策建议。

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有:

(1)文献研究法

通过查阅国内外的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进度,整体掌握当前对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研究成果及新进展,借鉴前人研究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影响因素,在融资、农地流转以及人才引进方面加以突破创新。

(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本研究暂提出了几种相关理论,治理理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理论、公众参与理论、制度变迁等相关理论,将理论结合农业面源污染现状进行分析,并根据实际数据分析结果,结合当前的农业发展情况提出农业面源污染切实可行的合理建议。

3.预期目标

在推动农业农村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寻求面源污染治理的解决方案,任何抛开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这两个议题谈论面源污染治理问题没有现实意义。也就是说,未来应当走农业环境政策一体化的道路,相关政策既要有利于促进农业农村发展,也要考虑环境保护,实现发展与保护的“双赢”,让农村环保投入应当成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条件之一。

所以,作为万盛一个老工业矿区,一个在2018年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先导区。它的面源污染控制首先要进行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生态恢复后可以稳定土壤、控制污染、改善景观、减轻污染对人类的健康威胁,并在很多情况下同时进行农业经济生产,生态恢复任重而道远。

二、论文工作实施计划

论文工作的进度与安排

起止时间

进度安排

备注

2022.03.15-2022.04.30

确定论文方向

2022.05.01-2022.06.15

搜集资料,翻阅文献,写出开题报告

2022.06.15-2022.08.31

查阅文献、实地走访调研了解农业面源污染情况

2022.09.01-2022.12.31

完成论文一稿

2022.01

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不足及改进建议

2022.01-03

根据老师的讲评及意见,进行修改

2022.03-04

讲评第二次论文草稿,集中解决漏洞

2022.04-05

整理打印、装订论文,参加答辩

三、指导教师综合意见

对报告人论文的选题价值、文献综述、研究或开发设计、可行性等的综合意见

指导教师:

年月日

四、开题报告论证记录

包括时间、地点、参加人、建议、提问及回答要点等

记录(签名):

年月日

对报告人确定的论题的选题价值、可行性、是否同意撰写论文等做出结论

主持人(签名):

年月日

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意见

主席(签名):

年月日

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审核意见

盖章:

年月日

五、报告会结论

六、计划变动情况(无变动此页不填)

计划变动原因:

计划变动申请人(签字):

年月日

导师意见

导师(签字):

年月日

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意见

主席(签字):

年月日

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意见

农田水利分析报告范文篇7

一、目的和意义

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加强和改善土地管理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目的是全面查清各类土地的数量和利用状况,并对调查成果实行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土地统计和土地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土地分布和基本农田保护等基本情况,是依法保护和科学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前提,是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障粮食生产能力和粮食安全的重要内容,是发挥土地宏观调控功能、严把土地“闸门”的重要基础。通过土地调查所获取的准确可靠的数据和图件等成果,可作为核定各地实际耕地保有量、新增建设用地数量和建设用地审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等各项土地管理工作的基础依据,土地调查完成后,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土地登记、土地规划、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等土地管理工作,都将以此次调查成果为依据。

近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这使得城镇和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发生了很大变化,现有的土地调查资料难以适应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的需求,特别是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土地开发整理力度的加大和乡镇区划的调整,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权属变化很大,现有的农村土地调查资料已经不能全面为各级领导提供决策依据。为此,根据国务院、自治区人民政府的统一安排,我市于20**年7月至2008年6月期间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本次调查工作将采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更新全市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布面积、权属情况,获取翔实、准确、实用的土地利用基础图件和数据资料,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满足土地更新调查、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土地规划、农用地分等定级、基础地价调查、建设用地审批、基本农田保护、未利用土地开发等工作的需要,实现我市土地资源的科学化、信息化、规范化管理。

二、我市土地调查现状

自1985年起,我市历时10年完成了第一次土地调查工作,全面查清了市、区(县)、乡(镇)、村四级单位的各类土地资源面积、分布和基本利用状况,并形成了四级单位各类土地数据,跟踪了农用地、建设用地利用情况。1990年至1995年,我市完成了111.6平方公里的地籍调查和测量工作,并经原自治区土地管理局验收合格。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市的土地利用和权属状况随之发生了较大变化。原地籍调查成果已不能适应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2003年4月至今,我市在六个行政区、两个开发区范围内开展了“城市地籍更新调查与测量”工作,获得了基础地理、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权属数据,这些数据均可作为我市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基础资料。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先进的土地调查方法和技术手段的采用,“十五”期间我市先后承担的“金土工程”试点项目、“土地利用更新调查”试点项目、“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均通过了有关部门的验收。通过对试点项目的土地调查和数据库建设,探寻了多种土地调查方法,积累了丰富的土地调查工作经验,为我市顺利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年7月30日,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调整昌吉回族自治州与**市行政区划的通知》(新政发〔20**〕55号),将昌吉回族自治州米泉市并入**市,撤消米泉市和**市东山区,设立**市米东区。鉴于原米泉市的土地调查资料精度差、即时性不强,米东区要借此契机,进行翔实的土地调查。

三、调查原则

一是统一标准。为确保此次土地调查数据符合国家和自治区的有关要求,我市第二次土地调查将按照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以及相关规程规定的技术方法、精度要求、质量和数据标准,对现有土地进行调查。

二是利用现有成果。现有的土地权属调查、土地利用调查成果,经复查、审核无误的均应使用,避免重复调查,提高效率。

三是使用先进技术方法。充分运用“3S”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创新土地调查的方法和手段,提高调查成果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四是严格准入、强化监管。农村土地调查(含基本农田调查)以区(县)为单位,城镇土地调查以宗地为单位,实行项目管理制度。对项目进行招投标,对参加调查的单位要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查,选择作风过硬、技术先进、设备精良、质量保证体系健全的单位承担土地调查项目。市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项目质量进行监管。

五是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根据自治区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的统一安排,各区(县)要根据本地情况,确定本次调查的工作任务和工作重点,按计划组织实施,确保各项目标按期实现。

六是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土地调查要坚持客观、真实的原则,确保调查成果准确、可靠。建立土地调查工作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严惩弄虚作假行为,一经发现伪造数据,篡改调查结果,将依法查处。

四、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调查目标。

第二次土地调查的目标是全面查清全市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现状,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土地统计和土地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二)主要任务。

第二次土地调查主要任务是根据新的行政区划,按照1:1万的比例尺(高山、荒漠区为1:5万的比例尺)精度,以区(县)为单位进行调查。一是开展农村土地调查。查清全市以区(县)、乡(镇)、村为单位的各类土地利用现状,对现有的土地利用数据库及管理系统进行补充、更新、完善。二是开展城镇土地调查。查清每一宗土地的权属、界址和用途,在已建成城镇土地数据库及管理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更新、完善。三是开展基本农田状况调查。查清全市基本农田状况,以区(县)、乡(镇)为单位建立基本农田数据库。在各项调查的基础上,建立土地资源变化信息的调查统计、即时监测和快速更新机制,实现调查信息互联共享。具体任务安排如下:

1、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建设。

1.1制作调查工作底图。

1.1.1本市行政辖区内的1:1万比例尺(高山、荒漠区为1:5万的比例尺)绘有区(县)级行政界线的正射影像图。

1.1.2本市行政区域内已完成“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的10900.77平方公里范围的土地利用数据库数据与正射影像图叠加套合或通过解译、判绘等制作的1:1万比例尺(高山、荒漠区为1:5万的比例尺)的调查工作底图,原米泉市行政区域内3315.53平方公里范围以1:1万比例尺(高山、荒漠区为1:5万的比例尺)的正射影像图为调查工作底图。

1.2土地利用现状与权属调查。

各行政区内的土地利用状况更新调查。

1.3农村土地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建设。

1.3.1各行政区内的1:1万比例尺(高山、荒漠区为1:5万的比例尺)土地利用数据库更新及建设。

1.3.2各行政区内的区(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

1.3.3市级土地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建设。

1.4建立本市行政区内的正射影像数据库。

1.5区(县)级土地调查图件与数据库数据接边。

1.6数据汇总、分析。

1.7编制各级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土地权属界线图。

1.8撰写成果分析报告。

1.9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

2、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建设。

2.135平方公里独立工矿区(市中心城区以外八钢片区、天化片区、盐湖片区、艾维儿沟片区、跃钢后峡片区等)1:500比例尺地籍调查和测量。

2.263平方公里米东区(原米泉市建城区40平方公里;古牧地、铁厂沟、三道坝、羊毛工、长山子、柏杨河六个乡镇12平方公里;原东山区建城区3平方公里;石化片区8平方公里)1:500比例尺地籍调查和测量。

2.330平方公里工业园区(头屯河区工业园、水磨沟区工业园等)、中心镇(安宁渠、达坂城、水西沟、板房沟)1:500比例尺地籍调查和测量。

2.4城镇地籍数据库。

2.5城镇地籍信息系统。

2.5城镇土地数据汇总。

2.6编制城镇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土地权属界线图。

2.7撰写城镇土地利用状况分析报告。

3、基本农田调查与数据库建设。

3.1全市基本农田保护区(块)划定资料的审核。

3.2基本农田保护区地块界桩埋设及上图。

3.3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汇总。

3.4基本农田保护区登记、造册。

3.5各级基本农田保护数据库建设。

3.6编制各级基本农田分布图。

3.7撰写基本农田状况分析报告。

五、技术路线和方法

(一)技术路线。

依据国家有关土地调查技术规程,我市第二次土地调查的技术路线是:

1、农村土地调查。依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使用最新的航空、航天遥感影像资料和数据制作正射影像图,充分利用已有的土地更新调查成果,对农村土地利用状况和土地权属界线进行全面更新调查,按照科学的技术流程,采用成熟的目视解译与计算机自动识别相结合的信息提取技术进行内业数据采集和图形编辑,获取全市每一块土地的类型、面积、权属和分布信息,建立市、区(县)互联,自动交换,信息共享的“市、区(县)”网络、土地利用数据库和管理系统。

2、城镇土地调查。按照全国城镇土地调查的有关规程,各区(县)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城镇地籍调查和测量成果,实地变更每一宗土地的权属、位置、用途和四至范围,按照城市土地调查的方法,实施地籍调查与测量,土地权属调查到村民小组和国有土地使用权单位,准确测定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范围,促进城市规划区内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保障城市发展用地需求。

在市中心城区外的独立工矿区、米东区、工业园区和中心镇范围(约128平方公里)开展城镇土地调查,用全解析法实测宗地的界址点坐标,计算机自动量算土地面积,以调查信息为基础,建立或更新城镇地籍信息数据库及管理系统。

3、基本农田调查。运用农村土地调查和基本农田划定成果,采用内、外业相结合的方法,对已经核实的基本农田保护范围埋设界桩并标绘到土地利用现状图上,计算机自动量算面积,绘制基本农田分布图,并进行登记、造册。以农村土地数据库为基础,建立基本农田数据库。

(二)技术方法。

1.农村土地调查。

1.1全市统一使用国家或自治区提供的1:1万比例尺(高山、荒漠区为1:5万的比例尺)正射影像图作为工作底图,按照《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全面开展更新调查,原米泉市范围以1:1万比例尺(高山、荒漠区为1:5万的比例尺)的正射影像图为工作底图开展土地调查。原调查中已形成的成果,如土地权属界线、行政界线、线状地物宽度等,经实地核实无误的,可直接转绘上图。

1.2在“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的10900.77平方公里范围,以1:1万比例尺(高山、荒漠区为1:5万的比例尺)图幅为单位,将土地利用数据库数据与最新的正射影像图进行叠加、套合,制作调查工作底图,内业判读重点变化区域,按照《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进行实地核查,将变化信息调绘上图,再进行变化图斑的内业数据采集和编辑处理,更新数据库。

1.3坡耕地调查和数据汇总。使用1:1万比例尺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制作1:1万比例尺的标准分幅地面坡度图,再与1:1万土地利用现状图叠加套合,内业进行耕地坡度级标注,并逐级对不同坡度级的耕地面积进行量算、统计汇总。

1.4开展城镇土地调查的乡(镇)以外的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直至行政村级,对国有农场、牧场、林场、河流、湖泊、铁路、公路等国有土地使用权界线进行调查。

1.5土地调查按照区(县)为单位进行,由市国土资源局牵头,各区(县)人民政府配合,其中**县、米东区、兵团农十二师(**市行政区域范围内)要将此次土地调查实施方案、技术方案报市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经批准后可单独组织实施。各国有农场、牧场、林场、军事用地,按照行政管辖纳入相应的区(县)范围进行调查和汇总。

1.6各区(县)级行政界线,以自治区第二次土地调查办公室下发的行政界线数据为准;部级开发区分别调查经批准的界线和实际管辖界线(按照县界)、省级工业园区(按照乡镇界)和其他工业聚集区(村界)调查批准的界线。当土地权属界线与行政界线不一致时,土地权属按相应的“飞地”处理。

2.城镇土地调查。

2.1实地调查每一宗土地的位置、界址、权属、用途等信息;在中心城区以外的独立工矿区、米东区、工业园区和中心镇范围(约128平方公里)开展城镇土地调查,采用1:500比例尺。充分运用全球定位系统、全站仪等现代化测量手段,采用全解析法实测界址点坐标,准确确定每宗土地的位置、界址、权属和面积等。

2.2依据土地登记结果、用地批准文件等相关资料,实地核定界址点位置,设置界址点标记,并由相邻单位和个人在地籍调查表上签章认可。

2.3土地权属调查或变更调查应以宗地为单位进行调查,填写地籍调查表,现场勘丈界址边长,绘制宗地草图。

2.4以城镇的建成区确定城镇土地调查的范围,其范围内的农村土地权属调查到行政村,国有土地权属调查到使用权单位,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到最低一级分类。

3.基本农田调查。

3.1基本农田应以依法划定的范围或地块(区片)为准。

3.2调查确认的基本农田必须具体落实到地块,并明确其所有权。

3.3在划定的基本农田范围内,按土地的实际用途在土地利用现状图上进行标注。

4.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

4.1已完成的原**市土地利用数据库应进一步更新、完善,新的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统一标准和技术规定。

4.2系统整理外业调查记录,以区、县为单位,对土地利用图斑的图形和属性数据进行属性链接,形成集图形、影像、属性、文档为一体的土地利用数据库。

4.3以1:1万比例尺(高山、荒漠区为1:5万的比例尺)正射影像数据为主,建立市、区(县)、乡(镇)三级的正射影像(DOM)数据库。

4.4选择ARCGIS为图形平台,以ORACLE关系型数据库为后台存储各类土地调查成果数据,实现对土地利用的图形、属性、栅格影像空间数据及其它非空间数据的一体化管理。采用集中式与分布式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存储与管理调查数据。

4.5考虑到土地变更调查需求,采用多时序空间数据管理技术,实现对土地利用数据的历史回溯。

六、主要成果

通过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全面获取覆盖全市的土地利用现状信息和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信息,形成一系列不同尺度的土地调查成果。主要包括:数据成果、图件成果、相关文字成果和土地调查数据库成果等。

(一)数据成果。

1、市、区(县)、乡(镇)各类土地面积数据。

2、市、区(县)、乡(镇)基本农田面积数据。

3、不同坡度等级的耕地面积数据。

4、城镇土地利用分类面积数据。

5、城镇基础地理数据。

6、市、区(县)、乡(镇)、村各类土地的权属数据。

(二)图件成果。

1、市、区(县)、乡(镇)土地利用现状图件。

2、市、区(县)、乡(镇)基本农田分布图件。

3、城镇土地利用现状图件。

4、土地权属界线图件。

5、第二次土地调查图集。

(三)文字成果。

1.综合报告。

1.1市、区(县)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报告。

1.2市、区(县)第二次土地调查技术报告。

1.3市、区(县)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分析报告。

2.专题报告。

2.1市、区(县)基本农田状况分析报告。

2.2市、区(县)城镇土地利用状况分析报告。

(四)数据库成果。

形成集土地调查数据成果、图件成果和文字成果等内容为一体的市、区(县)土地调查数据库。主要包括:

1、市、区(县)土地利用数据库。

2、市、区(县)土地权属数据库。

3、城镇基础地理数据库。

4、市、区(县)遥感影像数据库。

5、市、区(县)基本农田数据库。

6、市、区(县)级土地调查信息系统。

七、进度安排

(一)20**年7月至20**年11月,完成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区域的农村土地外业调查,并同步进行农村土地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建设。

(二)20**年9月至2008年4月底,完成中心城区范围内的土地变更调查的土地调查与测量任务,完成全市基本农田核定、上图、登记造册工作。

(三)2008年5月底前,完成中心城区外的独立工矿区、米东区、各工业园区和中心镇范围(约128平方公里)城镇土地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建设工作,完成城市土地、基本农田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建设工作,汇总市级土地调查成果。

(四)在进行农村土地调查时,及时开展图件和数据库数据的接边工作,以保证调查成果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五)在土地调查过程中,及时调查处理各类土地权属争议,一时无法处理的划出争议区域,不得影响土地调查工作的推进。

八、经费概算

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38号)文件精神,土地调查经费应由各级财政按承担任务比例进行分担,结合我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市本级调查所需经费由市级财政承担,**县、米东区、兵团农十二师(**市行政区域范围内)调查所需经费原则上由各自财政承担。以上经费列入相应年度的财政预算,按照调查工作进度分年度到位。

九、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成立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鸿为组长的**市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负责全市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的组织和领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调查工作的具体业务和日常管理事务。各区(县)要成立相应的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负责本行政辖区土地调查工作的组织和实施。

(二)宣传培训保障。一是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本次调查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二是市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各区(县)土地调查人员及专业队伍的培训工作,制定培训方案,安排培训课程。按照资质合格、信誉良好、经验丰富的原则,开展土地调查队伍的资质审查工作。通过资质审查的队伍和经培训考试合格的人员,可以承担调查任务。

(三)经费保障。按照国务院有关要求,根据全市年度土地调查任务的安排,制定调查经费预算方案,各区(县)人民政府要积极筹措资金,必要时可从当年收取的土地收益中列支,并将此项经费列入相应年度的财政预算,确保土地调查经费按时足额到位,保障土地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质量保障。一是以合同方式对承担项目各方的工作职责、项目任务、成果质量、项目进展、经费支付方式等方面进行规范,明确职责。二是建立严格的检查验收制度,采用成果分阶段检查方法,每阶段成果需经检查合格后方转入下一阶段,避免将错误带入下阶段工作,确保各阶段成果质量。三是执行分级检查验收制度,各县(区)级土地调查成果由市级国土资源部门负责组织核查,市级国土资源部门组织预检。四是加强成果质量检查力度,对各区(县)的土地调查成果进行全面内业检查,并对重点地区、重点地类进行外业抽查,确保土地调查的数据、图件与实地三者一致。

农田水利分析报告范文篇8

关键词:农田建设创新思路

1、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资金筹措的困难和挑战

近年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日益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已经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和总体安排。“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在已有基础上再建成亿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这对于增强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以及深化和扩展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全面管护内涵等具有重要意义。在“十二五”时期要实现既定目标,面临着建设任务艰巨、资金缺口和监管难度大等困难和挑战。建议通过积极主动的统筹谋划,大胆务实的改革创新,加快推进这项工作,主要包括:从技术层面保证社会化运作的可行性,建立公司制土地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考虑市场效率,区分地区、地形、地类,实施差别化投资标准;与工程建设接轨,加强图纸审查和项目全程监理;总结权属管理经验,评价绩效;对关键岗位的技术人员进行长期培训;创新融资机制,克服融资障碍,走社会化投融资道路等。

2、从技术层面保证社会化运作的可行性。

2.1建立公司制土地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将目前项目立项与可研报告评审,从一开始就与项目规划设计评审分离开来,长年评审,至少一年数次进行项目立项与可研报告评审,对评审通过的报告原则上予以立项,向社会,并对海内外进行招商。

2.2考虑市场效率,区分地区、地形、地类。实施差别化投资标准

(1)建立丘陵山区、平原地区、环鄱阳湖地区项目实施研究基地。

(2)对重大工程和示范项目进行调研,形成《典型案例分析》。

2.3与工程建设接轨。加强图纸审查和项目全程监理

(1)建立图纸审查中心,在立项建议书及可研报告评审前,由图纸审查中心按照国家规范和省级标准进行技术把关。

(2)建立土地整治监理有限公司,并在各地建立分公司,对测量、可研、规划、设计、概况预算进行全程监理。

3、规范基本技术要求

①适当考虑进行效果图制作;

②对典型项目可制作模型,便于分析、评价和经验介绍;

③建立一套适应南方,尤其是江西地区的土地整治项目单体图集;

④对施工组织设计进行审查;

⑤对测量成果进行形式审查,并去现场进行抽检。

4、总结权属管理经验及绩效评价

4.1对权属试点、试验的经验进行总结。对优秀的经验进行推广,发现失误的地方也要对教训进行总结。

4.2对实体新增耕地进行流转

同时对新增耕地指标进行流转,指标化交易,在农村土地交易所公开交易,或挂网交易,以便筹集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资金。

4.3在招商引资的前提下,尽量使建成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尽快产生较大效益

可在适当的项目区,建立特色食品基地,如供港蔬菜基地,或专供超市、部队、学校等大型团体。在城郊建立农业观光园和景观生态园,开展乡村购物一日游,显化项目区农产品价值。

4.4对建成的高标准基本农田,进行绩效评价的试点试验,奖优罚劣,奖勤罚懒

5、对关键岗位的技术人员进行长期培训

(1)出版江西版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标准》,并形成《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实用技术》一书,考虑适当涵盖增减挂、低丘缓坡、土地整治、复垦、开发等各领域,并与相关水利、农业开发办、农业部门相协调。

(2)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办技术培训班,对目前从业技术人员进行跨专业培训,也可进行岗位竞赛和技术比武,并予以奖励和政策倾斜。

①专业培训内容:水文学、水力学、土力学和工程地质、水利工程测量、水利工程制图、水工建筑物、农田水利学(灌溉排水工程学)、半年学习、半年实习,授予证书。

②相关培训内容:道路交通、桥梁、工程造价、土壤农作学、林学、地理信息、测量。

(3)长期对后备应用技术人员实施“3+2”培训:在初中毕业生中招收学生,成绩要求低于重点线100分以内,主要送往各地农业水利中专学校专业培训三年,同时跨专业参加大专或本科学习,拿大专或本科证书。可选专业为农业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土地资源管理、土壤学、测绘、地理信息、土木工程、交通工程、工程造价。

6、创新融资机制,克服融资障碍,走社会化投融资道路

(1)融资和长期投入建设资金:目前国家投入部分的资金,实际约为50%,对这部分资金,在实施首年即投入建设;省级部分约为25%,允许在2年内投人建设;市县约为25%,允许在3年内投入,这样基本适应资金需求形势,亦可促进项目早日开工、正常建设,前期不足部分由施工单位带资建设,并由相应层级的政府承诺及时归还施工方。

(2)对大型的项目要一次完成规划设计,便于道路、水利、桥梁等贯通,但可多年分段实施工程建设,项目可具体划分到乡镇,每个乡镇项目控制在1500―3000亩,从严控制项目规模,以便各个项目在一年内完成施工,杜绝妨碍农事的跨年工程。

(3)对超标准设计,经济、社会效益低下,与生态效益背离的工程类目进行一定限制,出让新增耕地指标,获取稳定资金来源。具体措施包括:

①田间路可只建挡土墙,1.5―2m生产路,可以不要挡土墙,农桥、U型渠槽,T型水渠要适量,沟渠可适当硬化,南方省份的水量供应基本没有大问题,设计要适应南方省份的水量供应的特点。

②平原地区,控制格田大小在1.5―3亩内,以便减少土地平整土方量,丘陵地区以梯田代替格田,土方量可大为减少,也便于耕作和包产分户管理。

③对招商引资,引入社会资金,定向建设的特色种植基地,土地整理新增耕地验收后,可全额奖励形成的耕地指标。

④出让新增耕地指标,获取稳定资金来源。

⑤结合我们参与的2015年上海市崇明县郊野公园一期建设项目,推荐将土地整理与郊野公园等项目建设结合。

上海一期规划建设中规模最大的郊野公园――长兴岛郊野公园确定将在2016年底建成开放。在崇明三岛中,长兴岛是距离上海市区最近的,今后从市区出发最快只要开车半个多小时,就能到这座郊野公园吃海鲜、摘橘子。

农田水利分析报告范文

调查报告是反映对某个问题、某个事件或某方面情况调查研究所获得的成果的文章,通过事实说明其观点,对调查对象作出评价,阐明其意义,或从总结点上的经验入手,讲明某个道理。调查报告要怎么写呢?小编精选了一些关于调查报告的优秀范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农村环境调查报告

环境的污染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继续发展。农村产业化经营与旅游业开发是当今农村发展ZUI快的路子,也是ZUI热门但又ZUI难以实施的路子。如今城市兴起吃绿色、吃健康,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有机农作物生产的必要条件。

生态环境质量下降,使农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随着个别物种的消失和一些异地植物的入侵,农田间病虫害爆发率上升,农作物产量和质量明显下降。

为响应十七大会议召开,充分的认识并认真解读科学发展观”,将理论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为实现自然与人类和谐发展,环境与经济共荣,共同携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1、调查对象:田间地头,路边和村头垃圾的多少与分布。

调查方法:将农田划分为几个区域,将路段等分为小路段,将村庄划分为小的区域(以道路为基础)并都以数字命名,如农田1区”、11号路段”、村庄1区”。

2、调查对象:农村水渠和池塘中水的质量问题。

调查方法:对以上区域的水分别取样,并观察其清澈程度,闻其气味,并用物理化学方法粗测分析其污染物的成分。

3、调查对象:污水与垃圾的来源。

调查方法:通过走访咨询居民,询问垃圾的来源与排放垃圾的时间。

4、调查对象、:树木覆盖率(村庄)。

调查方法:将全村以街道为界划分为块,随机抽取五块,算出覆盖率,求出平均值。

5、调查对象:近年来田间野生生物的数目变化与种类的变迁。

调查方法:用样方法统计各种野生植物的数量和分布,用表格对比三年来农田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比例的变化。

6、调查对象:调查村民对环保的认识与生态农业的态度。

调查方法:随即在居民名单中抽出十名,对其进行环境方面的采访。

7、调查对象:调查村民的近几年健康状况,并与相对的环境对比,找出二者的关系。

调查方法:与年龄相对较高的居民进行访谈,在大队中查阅有关村民健康的资料并列出表格与环境对比。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经调查,垃圾主要分布在路、农田、村庄和水沟相对集中的地方,约占45%。在城乡交会的道路旁边,垃圾也相对较多,约占32%。在村里的大路边,有15%的垃圾。在农田中,有2%的垃圾。在小巷和其他地方的垃圾约占6%。

分析:由垃圾的分布来看,在人活动越频繁的地方,垃圾的量也越多,垃圾堆积主要是人为产生的和任意丢弃造成的。从中反映了人们的环保意识并不高,责任心也不强。

2、农村水渠中水的清澈度不高并且有异味,不符合国家二等水的标准。经过滤,发现水中浮游生物甚多,并且有很多蚊子的幼虫。。有些水渠已经淤塞,水道中充满了垃圾,并发出阵阵恶臭。池塘的水为绿色,是以为水中有很多藻类而产生的水华现象。水中的鱼类尚多,水有腥味,且不清澈。经过过滤蒸馏等处理,未发现有毒物质。

分析:水质变坏,但未发现有害化学物质,说明目前水体主要是受固体垃圾污染所至。由此可推,由于垃圾堆积,无人清理导致垃圾入水;另外村民乱排污也使水体受到了污染,使水质变坏。

3、经过调查发现,村头垃圾主要是生活用品废弃物,来源于村民。村民图方便、省钱,便将生活垃圾倒在村头。在离城较近的路旁,臭气冲天,招来了很多苍蝇。这里的垃圾主要是县城里的人倒的。因为把垃圾倒在农村省去了向垃圾处理厂交钱,而且也省时间。时间久了,便都往这里倒垃圾。污水的主要来源是生活污水,未发现有工厂在此排污。

分析:既然没有工厂,村民都把环境污染成这样,成堆的垃圾无人管,乱仍乱排,只图自己方便而不顾集体形象,说明村民缺乏责任心与环保意识,村民素质有待提高。

4、居民几乎家家都有树,有的院子竟然全被大树遮着,而有的院子只是沾到一点树阴。总体来讲,全村树木覆盖率约在40%-50%。

分析:村里人都有在院子里栽树的习惯,树木为村民带来了很多好处,且美化了自己的家园。表明村民希望生活在一个好的环境里。这样有利于环保工作的进行。

5、年份青蛙蛇麻雀菜青虫螳螂刺苋刺蔓田鼠

06很多较多很多较少不多较多较多较少

07不多较少较多很多较少不多较多较多

08很多很少较少很多很少很少很多很多

(由少到多的程度:很少<较少<不多<较多<很多)

分析:经询问农民得知,对于蛇,因其生的丑陋,虽然无毒

,仍然遭到人类的杀害。还有的就把它当作野味,数量锐减。对于麻雀,因其偷吃粮食,一直得不到人类的喜欢,也遭屠杀。同时在农药的作用下螳螂的数量也在急剧下降,而害虫与田鼠却顽强的抵抗住了农药。在人为的作用下生态在悄悄的变化,推测将来虫害与鼠害仍会上升。人对刺苋的讨厌恨不得将其斩尽杀绝;而同时又有种刺蔓蔓延。可见人类的爱憎对环境是有作用的,更不用说在生活中的不良习惯对环境的伤害有多大了。

6、调查人数:40

方法:抽样法

结果如下:

认为环境问题很重要无所谓不清楚

人数71221

分析:目前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不够,重视不足。很多人都未曾考虑过环境恶化的后果,还有一些人说那是杞人忧天,只有少数人认识到了环境的重要性,说明关于环保知识尚未普及,宣传工作仍要进行。

7、年份05060708

出生人数16181914

非意外死亡人数12151418

癌症死亡人数3679

由表对比可知,得癌症死亡的人比例在逐年升高。经调查得知,环境与肿瘤的产生有很大的关系。即,随着环境的恶化,细胞癌变比率也在升高。由此说明,环境与居民的健康的关系十分密切。

三、问题与建议

1、农民对于环境问题缺乏了解,不能认识透彻,对于集体的生活环境,缺乏责任感和主人公意识。所以要加强宣传力度,开展教育会议,改变村民原本不负责的的观念。

2、作为新世纪的青年要走在时代的前列,要积极的配合环保工作,做好自己家人的思想工作,在自己努力的基础上,号召大家共建美好家园。

3、在村委会成立环卫小组,定期对村里的环境进行整治美化。在中小学成立志愿者,鼓励中小学生保护环境。

4、对于城市的个别企业提出警告,要求其停止对村里环境的破坏,并对已造成的不良后果要求赔偿。对于不听警告者进行劝导教育,若仍任意妄为则追究其法律责任。

农田水利分析报告范文1篇10

民族现象的符号学解析

黔北乡土民居装饰的山地民俗文化脉络

侗族拦路仪礼歌的当代变迁

雷山苗族鼓藏节田野调查报告

侗族传统山地林业研究四题

侗族地区传统“林粮间作”模式探微

香禾糯遗传资源传承保护的社会性别分析

山地土鸡品种的社区参与式保护与开发探索

贵州山地猪种多样性传承的文化驱动机

清代滇东北矿区周边的物种与生态变迁

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风俗志》的民族民俗学价值

清水江文书语言研究价值及俗字成因考析

兄弟的隐喻:中国西南山地民族同源共祖神话探讨

侗族俗文学:山地民族的文化呈现与生命叙事

晚清云贵高原矿业发展的近代化尝试——东川铜业个案研究

西南联大师生在环滇池地区的土地开发

清代贵州“苗疆”义学发展的历史特点

走上国际山地民族学研究基础建设的新台阶

东南亚高地两种苗文系统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迈向中国山地民族研究的新天地

侗族传统“拦路”对歌习俗形成的文化背景分析

节日狂欢与艺术表达——河北省武安市姚家峧村“大进驾”仪式的田野考察

传统民间信仰的现代复兴——以鲁中商山地区炉神姑信仰为个案

乡民艺术组织与村落生活的互构——以鲁西山村三德范的扮玩为田野个案

喀斯特山区民族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利用方式——以黔南罗甸县木引乡为田野个案

贵州文斗苗族人的山场林木经营技艺——一份来自当地林农的“自研究”报告

水族民族植物学的初步考察

贵州天柱侗族“稻鱼共生系统”调查报告

杨汉先在中国苗学史上的地位——附杨汉先先生年谱初编及著作目录

北部侗族民歌随论

汉字载体文献与非汉民族身份建构——以瑶族《过山榜》为例

木商与明清清水江流域苗侗民族地区教育史

明清时期贵州民族地区手工业及家庭副业发展演变考析

世界苗学研究中的苗族宗教民族志范本

法语苗学文献史料收集整理研究刍论

在中国高地上重构“形气神”三元一体的超级生态关联

费孝通关于山区发展的社会人类学思想

“饮酒歌唱”与“礼失求野”——西南山地民族饮食习俗的文化意义

中国山地民族的混农林复合文明及其生态价值

湘黔桂边区三省坡侗族文化走廊夹缝中的“花苗”语言与文化

蒙古草原上的山地文化——内蒙古图什业图奎屯罕山祭祀的民族志报告

麻山苗族三大支系植物观念及利用方式比较研究

贵州少数民族山区特种经济动物资源保护利用研究刍论

从山地民族符号到中国关键符号——中国关键符号体系建构的人类学辨析

透视贵州高原的“寨子文明”——土著观点与他者视角的双重观照

山地民族民事纠纷非正式解决机制研究——以湘黔桂边区侗族为例

清初开发与经营山地民族地区的典范——故临安府三长官司地的个案研究

农田水利分析报告范文1篇11

实施土地整理工程可以有效提高土地整理区的农田土壤碳含量。整理区农田土壤碳含量提高程度的不同与各整理区土质,土地整理工程施工方式等原因有关,开展适宜的土地整理规划设计,实施合适的土地整理工程,有利于农田土壤含量的固定。

此研究报告刊登于《农业工程学报》2011年第8期,题为“土地整理对农田土壤碳含量的影响”,第一作者为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研究生谭梦。通讯作者为黄贤金教授。对于正处于经济发展阶段的中国来讲,要在2005年基期的基础上到2022年单位GDP减少40%~45%碳减排的目标,需要寻找替代手段来减少或者抵消碳排放,全球的土壤中存留大量以有机质形式存在的碳,平均而言,约为植被碳储量(5.5×1017克)的3倍,大气碳储量(7.5×1017克)的2倍,因此,土壤是个不能忽视的巨大的碳库。而据估计,美国土壤有机碳的历史损失量为5×1015克,但是通过保护性措施后使农田土壤有机碳年增加量约1.4×1014克,由此可见,通过一定的保护性措施完全可以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地整理项目是我国改善农村民生和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对促进基本农田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国土开发具有重大意义。随着土地整理在中国大范围地开展,这种对土壤碳库的强扰动必然会打破原有生态系统碳平衡,加剧人类活动对土壤碳库的影响。为了了解土地整理对农田土壤碳含量的影响,南京大学结合国土资源部对不同类型区土地整理模式的有关研究成果,选择3个土地整理项目进行实证评价,分析不同土地整理方式对碳排放效应的影响,为提高土地整理项目实施的碳汇效应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者选择江苏省丹阳市、兴化市、泗阳县三个土地整理区进行研究,通过实地采样采集了三个土地整理区土地整理前后土样进行有机质测定,分析了不同土地整理区土地整理前后土壤碳含量变化及其变化差异原因。结果显示,三个土地整理区土壤碳含量都有得到提高。其中,苏南丹阳土地整理区碳质量分数提高了26.05%,碳密度提高23.87%,提高幅度最大,碳密度变化方向与碳含量变化具有一致性,但提高幅度低于碳含量;水田碳质量分数(17.20克每公斤)显著高于旱地碳质量分数(14.78克每公斤),但是经过土地整理旱地碳含量提高幅度大于水田,水田在整理前后碳含量变化幅度不大。

以上结果可能与各整理区土地整理工程施工方式有关。如丹阳和兴化整理区在土地平整中都是表土分离,即在整理过程中先移走表层熟土,完成挖填深度后,再把熟土层归还地面,这样会加快表土的熟化过程,减轻破坏;同时,也与各整理区原有土质所具有的固碳潜力有关。这些原因导致不同整理区在土地整理后农田碳含量尽管都有提高,但是提高程度有所不同。

随着我国土地整理大范围的展开,研究其对农田土壤碳含量的影响是非常必要的,由于我国土地整理多为农地整理,国际上关于此方面的研究偏少,国内也多是对土地利用方式改变的研究,但针对土地整理的研究尚不多见。这项研究成果提示,在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前应制定适宜的土地整理规划,从工程措施和结构调整措施两方面入手,注意表土分离、水利条件改善和旱地向水田的结构调整,实施有利于土壤固碳的土地整理工程。

农田水利分析报告范文篇12

关键词:遥感技术;农田水利;资源利用

中图分类号:TP31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05-0047-02

0引言

随着农田水利技术的发展,遥感技术在水利资源中的应用显得越来越广泛,尤其在农田水利建设中,遥感技术起着重要的监测和评估作用,能对农田洪涝干旱灾害进行科学有效的监测和评价,能对农田水土流失和水土腐蚀情况进行监控和分析,能对农田中灌溉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将有利于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1遥感技术概述

1.1遥感技术概念

遥感技术主要是指从外层空间或者远距离高空的平台(即波探测仪器或者遥感器)上通过电子光学或者光学接收地球表面的反射或者电磁波信号,并利用数据磁带或者图象胶片的形式进行记录再传输至地面,通过信息处理、野外验证、判读分析,从而为环境动态监测、资源勘测等部门规划决策提供服务。遥感技术是摄影、扫描、信息传输、响应的过程,主要研究的是地面某物状的位置、大小、形状及其跟环境的相关性的科学技术。遥感技术现广泛应用于地球资源勘探、环境监测、气象、水文、海洋、地理、地质、林业、农业等各个领域。

1.2遥感技术原理

世界上不管是什么物体,都存在着光谱性,也就是说每个物体都有着一定程度的吸收、辐射、反射光谱的性质。由于各物体在同一光谱区内所出现的光谱特性有所不同,相同物体在不同发光谱区域内所出现的光谱特性也有区别。也即由于时间和地点的不同,太阳对地面的光照射角度存在着差异,各物体或者同一物体吸收和反射光谱也各不相同。遥感技术就是依据此光学原理,对不同光谱特性下的物体进行判断和分析。其常使用的有红外光、红光、绿光三种光谱波段,其红外光波段主要将探测矿产、土地以及资源;红光主要用来探测水污染、植物的生长和变化情况;绿光主要用来探测土壤、岩石、地下水情况。同时,还存在微波段,主要是对海底鱼群的游弋及气象云层进行探测。

遥感技术主要涉及到的系统有:遥感平台(用来搭载遥感仪器的)、传感器(主要是用来收集、传输和记录遥感数据的装置,传感器是遥感技术中的核心部件)、遥感信息数据接受处理系统(其由数据接受、记录系统和数据处理系统所组成)、分析解译系统(对数据进行判断、研究和分析,提取有用的数据和信息,并翻译成易懂的图件或者文字资料)等。2遥感技术在农田水利资源中的应用

2.1遥感技术在防洪抗旱中的应用

遥感在农田防洪抗旱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紧急救援、快速反应、洪涝灾害情况反映、以及灾后重建等方面。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农田洪涝灾情遥感速报系统,此系统的运行一般存在两种模式。

(1)对灾区进行宏观的监测和评估。其主要是通过NOAA气象卫星所反映的数据,对我国易发洪涝灾害地区的情况进行每天两次的速报,即对其灾情分布、持续时间、影响程度等进行监测和评价,给出损失数据、灾情简报和图像。(2)对灾区的重点进行监测和评估。其主要是通过雷达卫星和机载合成SPOT数据、TM数据(来自主题测绘仪)、SAR图像数据(来自孔径雷达)以及其它高分辨率数据,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灾情比较严重的地区,进行多层次地监测和评估,给出详细报告和灾情图像,报告灾情损失数据,并且为灾后重建提出一定的决策建议。实践已经证明,遥感技术在减轻洪涝灾害损失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紧急救灾、灾情监测、灾情评估、降水遥感监测、旱情监测、旱情评估以及灾后重建等方面,遥感技术提供了快速、客观、全面的数据,为决策部门提供了强有力的决策依据。

2.2遥感技术在水土流失监测治理中的应用

近年来,为了保证水土不流失,全国展开了土壤侵蚀定量调查。在调查中,涉及的最为主要的技术就是遥感技术,遥感技术以其经济、动态、快速、宏观的优点成为我国土壤侵蚀定量调查的最主要信息源。通过遥感技术,为我国水土环境保护、水利和农林、江河治理、国土整治、西部大开发、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提供了科学的可靠的数据信息资料,从而为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由于土壤侵蚀过程非常复杂,其一般受到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综合影响。人为因素主要是指土地的人为利用,如放牧、耕地、修路、开矿等,自然因素主要是土壤、地质、地形、植被、气候等。不同的土壤侵蚀类型,其影响因素也是不一样的,对于水蚀来说,参考通用土壤侵蚀方程各因子指标,并考虑遥感技术与常规方法相结合方法能否获取以及是否方便在GIS中存取、表达和计算。一般选择降水、地形或坡度、沟谷密度、植被盖度、成土母质及侵蚀防治措施等作为土壤侵蚀量估算的因子指标。

2.3遥感技术在河道动态变化监测评价中的应用

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对河道变化进行检测,预测河道的未来发展趋势,以方便农田水利规划以及防灾减灾等工作的开展,从而为我国社会经济效益的增加做了重要贡献。农田水利建设中,河道特征一般有:河型、河道水流流态、河床地貌地形、河道平面形态以及水体物质如污染物和挟沙等。通过遥感技术对河道特征进行监测,获取以上特征数据信息,提供给相关部门进行分析,从而有利于其作出科学的农田水利建设决策。

3遥感技术在水利资源应用中的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遥感技术在我国农田水利现代化建设中也实现了推广,遥感技术将在农田水利建设中“无孔不入”,并且为管理层提供有效的科学的可靠的决策数据。在水利建设中,遥感技术将会呈现以下几个趋势:第一,逐渐实现集成化。农田水利建设中,遥感技术将不断推进其信息化进程,信息化过程中不但要求遥感所获取的数据进行紧密的严谨的集合,从而形成一个更大的数据系统。同时,遥感技术往往还会与如OA系统、MIS系统等外部系统进行密切结合,实现用户的多方面要求。所以,遥感技术将逐渐和外部系统进行无缝集成对接。第二,逐渐实现数学模型化。对水利工作人员来说,只是对图形数据进行查询、浏览根本没有多大意义。应该扩充遥感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的作用。因此,就必须通过遥感软件进行专业的分析。水利行业要求遥感系统平台提供专业的分析算法和专业模型,以便对各种水利数据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使系统具有辅助决策支持功能,为有关部门提供科学的计算结果和决策依据。第三,逐渐实现标准化。在遥感技术应用中,没有形成一定的标准,其标准化使用是农田水利规范建设的需要。标准化主要就是指要做到遥感技术的可收缩性、互操作性、可移植性、环境通用性。主要的内容有:数据收集、数据分析、数据交换、数据测算、解释等等。

综上所述,遥感技术在农田水利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遥感技术的应用将有利于农田防洪抗旱工作,有利于对农田利用情况进行科学分析,有利于对农业灌溉系统进行精算,有利于对农田水土流失进行监测、评价和治理,有利于对河道动态变化进行监测和评价。因此,应该大力推动遥感技术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的应用力度,加大实现遥感技术应用的网络化、集成化、模型化、标准化。

参考文献:

\[1\]张小晴.遥感-应用领域十分广泛的高新技术\[J\].安徽地质,2009(1).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餐厅垃圾处理措施范例(12篇)

    - 阅0

    餐厅垃圾处理措施范文篇1一、垃圾清扫及日常保洁管理(一)主干道:包括迎宾大道、城南街、环城路、八二三东路、八二三中路、八二三西路、源南路、留安山西路、湖滨路、城东街、.....

    护理教学的重要性范例(12篇)

    - 阅0

    护理教学的重要性范文篇1关键词:高校护理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结构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0-0081-02教学能力是教师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之中,基于一定的教.....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