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发展报告范例(12篇)

来源:网络

低碳发展报告范文1篇1

关键词:电力企业;碳资产;管理

随着雾霾现象的大范围出现,环境问题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减少的碳排放量,提倡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低碳时代的来临,企业应通过各种手段以最小的成本提升碳资产价值,获得最大的收益,最终达到碳资产管理的目标。

一、碳资产管理

碳资产管理简单的来说就是企业为了减少的碳排放量而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印6杂诘缌ζ笠刀言,碳在资产管理与企业的经营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企业一方面要从战略的角度来分析碳排放量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要从社会责任的角度来分析碳排放量给社会带来的影响。电力企业想要在提高发电量的同时降低排放量,应从降低燃料消耗提高机组运行效率着手。制度合理的碳资产管理策略,能够降低企业的排放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电力企业碳资产管理的必要性

(一)完善碳交易市场机制

二氧化碳的排放权不再是一个概念性的无形权力,而逐渐成为了有着供求关系的商品。碳交易市场的完善使企业树立了低碳环保的社会责任意识,使企业将将来的预期利益转变成为现时的义务,将碳资产管理纳入企业日常资产管理有助于完善碳交易市场机制。

(二)技术、资源与成本的结合

电力企业进行碳资产管理可以使企业低碳发电技术在资产负债表中得到体现,使低碳的电力企业获得竞争优势。

三、电力企业碳资产管理主要方式

(一)CDM项目

CDM项目,即清洁发展机制,是在《京都议定书》中确立的以减少全球排放和降低环境污染为目的,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机制。我国电力企业CDM项目主要包括如下几种类型:(1)多联产燃煤发电、超临界燃煤发电等热电联产方式;(2)低损耗高效率电力输配系统;(3)锅炉窑炉的技术和设备进行改造(4)对工艺流程进行节能改造(5)二氧化碳的回收和再利用。电力企业在进行CDM减排项目时,通常新能源企业来统筹,以充分发挥电力企业的规模效应。

(二)电力―燃料―碳排放

电力―燃料―碳排放方式是将电力提供量、燃料成本、碳排放三方面综合考虑,为了保障电力企业的利润,控制经营风险,并以降低排放成本为目标,而采取的一种方式。电力企业面临着燃料价格、电力价格、碳资产价格三方面的影响,需要根据发电的使用情况来确定燃料的投放量和碳的排放量。燃料价格、电力价格、碳资产价格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变化的,所以电力企业盈利的利差也在随之变化,这就影响了企业的经营决策,同时也影响了碳排放。

(三)市场碳交易

目前我国有7个试点碳市场,但是纳入控件的企业数不多,碳排放配额较为集中,碳市场的流动性较低。在这7个试点碳市场中,2015年的交易量约为1.9亿吨,其中70%为配额交易,30%为CCER交易。我国这7个试点碳市场的平均换手率为0.11,与欧洲碳排放交易体系(EU-ETS)5~6相比,差距较大。①截至2016年12月,我国有7个试点碳市场,CCER交易累计成交量为7087.17万吨,排在第一位的为上海,而排在最后一位的为重庆,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四、我国电力企业碳资产管理建议

(一)建立碳资产管理制度

我国电力企业在进行碳资产管理时应建立一套能够有效运行的管理制度,制度应包括碳资产的统计核算方法、开发交易事项、资产监控预测流程、职责划分、报告制度等方面的内容,确保碳排放的各个环节合理、合规。在制度内容中,对于资产监控预测要重点关注,应规定有关部门定期检验数据的合理性,对燃料使用、发电量出现异常的情况要及时对应。

(二)建立碳资产管理监测体系

在电力企业中,碳排放是贯穿于整个工作流程过程中,因此应建立碳资产管理监测体系进行监控。碳资产管理监测体系应包括如下内容:第一,将电力企业的经营效益与排放量进行边界的确定;第二,明确科学的计算方法对碳排放进行测量,明确测量工作中的误差,并设法降低误差;第三,对监测工作采取复核制,定期对记录数据进行复核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第四,对监测计划进行合理规划,并定期形成报表和报告,将报表和报告提供给管理部门作为决策的参考依据,从而提高碳资产管理的效用。

注释:

①数据来源:碳市场交易数据,中国碳交易网

②数据来源:全国CCER交易行情数据分析汇总,中国碳交易网

参考文献:

[1]左东辉.创新碳资产管理降低企业排放成本[J].广东经济,2016(5):38-41.

[2]王洪月.企业碳资产管理初步研究[J].工业,2016(7):00223-00223.

低碳发展报告范文篇2

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低碳经济是我国未来战略方向。为了应对全球变暖需要发展低碳经济,我国开始思考碳减排的顶层设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09年和2010年设计了二氧化碳国别排放账户体系操作框架;潘家华等2009年提出全球碳预算总量并设计了碳预算转移支付机制。这些研究成果体现了碳实物量的物质流核算而不是价值流核算,碳管理主体也定位于国家层面。尼古拉斯·斯特恩2006年认为40%碳排放来自企业。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碳交易机制所覆盖的范围多是针对特定行业企业,并且国外碳交易证券化模式显示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与资本市场证券交易机制呈现一体化趋势。企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发挥关键作用,因此应该设计相应的碳减排企业应对机制。

一,碳总量控制,碳市场交易与碳排放会计准则

德班会议确定了2022年后各国或地区可能的强制、量化及受法律约束的碳减排义务。欧盟推动的国际航空业碳减排体系尽管动摇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一《京都议定书》基石,但总量减排是大势所趋。国际航空运输协会2009年正式承诺从2022年开始实现碳排放零增长,2050年碳排放量比2005年净减少50%。实践表明,相比于行政法规与碳税方案,借助于碳市场交易机制的排污定价功能更有利于企业以更低成本实现减排目标。

我国正加紧建立国内碳排放交易体系。2011年国务院《“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要求十二五期间探索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2011年国家发改委《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正式批准北京市等7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我国2015年将建成全国性碳交易市场并最终与全球接轨。我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采用了碳排放总量控制下的配额交易机制,这意味着我国进入碳总量控制时代,企业要承担碳排放预算和碳指标。

欧美碳市场经验表明现货与期货衍生品市场共同构成碳市场体系。尽管当前对碳排放权的法律属性仍存较大分歧,但欧盟2011年明确规定将欧盟排放权交易体系(EUETS)的排放权现货交易纳入金融工具监管体系,即排放权现货交易与期货、期权等衍生品交易都被视为了金融工具,这表明欧盟将碳市场金融化的意图。近期欧盟一些学者提出“碳中央银行”概念也可看作是一种印证。

据报道欧盟与澳大利亚政府拟将两国碳排放交易体系于2015-2016年逐步实现对接而成为全球最大碳交易市场和全球低碳经济发展强劲动力。双方计划2015年7月前就相关事宜达成一致,最晚于2016年7月对接市场将正式投入运行。尚未形成全球性碳交易市场的事实意味着要对当前各国或地区碳交易机制建立碳排放国际趋同基准,碳排放会计准则是其中重要管理工具。

制定独立的碳排放会计准则有利于实现全球不同碳交易市场在技术、价值与认知上的通约,有利于全球总减排成本最优化与国际碳减排合作机制不明朗时期碳减排信用的建立,也是未来国际化趋同及全球统一碳交易市场形成的重要制度安排。2009年12月14日ACCA(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与GRI(全球报告倡议组织)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联合发表《重要行业:面对气候变化报告挑战》报告,提供了全球15个重要行业各大企业在披露温室气体(GHG)排放量和采取减排措施上的深入程度,希望业界能够采用全球碳排放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准备就排放权交易计划项目征求意见稿。

二,社会关联账簿制度、企业碳排放预算与碳指标

碳排放信息的社会关联性在于温室气体排放。包括:(1)直接排放,即企业所有或控制的排放源的直接温室气体排放;(2)间接排放,即企业消耗所购电力而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发生于企业设施内部用电情况,所购电力是企业买入或以其他形式接入;(3)其他间接排放,指的是企业从事各种活动的结果但其排放源不属于企业所有或控制。一家企业的其他间接排放有可能是另一家企业的直接排放。其他间接排放通常能占到总排放量的50%0避免重复计量就必须从整个社会角度考虑。

全球范围内碳交易实践基本上都采用了“Cap&Trade”(总量限制与交易体系)制度,即全球管理体系下以全球碳排放总预算目标为基础,所有国家或地区都得到其相应碳排放预算并以配额方式通过配额贸易制度实现高碳经济为低碳经济的买单。全球统一碳交易市场使得所有经济活动都将被低碳经济重新界定。国家或地区的碳排放预算构成了国家或地区的碳排放总量约束目标,也就形成了企业的约束性碳排放预算与碳指标。这是碳排放实物量从国家或地区的总账到具体碳排放组织的分账过程。

社会关联账簿反映了国家或地区碳排放预算的实现过程与结果。社会关联账簿是GHGProtocol(WRI&WBCSD)、PAS2050(BSI)与IS014064-1(ISO)等标准的账簿化,是财务会计学视角的温室气体核算语言并推动碳排放计量与披露的标准化,也是创新低碳商业模式的直观数据描述。社会关联账簿制度决定着碳交易的配额分配的科学合理,规避碳交易演化成新的配给经济并抑制经济增长,因为企业发展越快就越可能需要承担更多成本购买碳排放权配额。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正在开展“中国碳交易登记簿系统研究”工作。

设计完整地描述国家或地区碳排放总量从配给到实现全过程的社会关联账簿要充分考虑可通约性与国家权益保护,在具体内容与形式上要处理好与各类组织会计账户体系的关系,比如纳入各类组织账户与报表体系还是单独设置温室气体相关记账和报告制度,即单轨制还是双轨制。企业可考虑在实物量碳排放预算与碳指标约束下建立价值量账户体系与专门化报告,比如构建排放权(碳)资产负债表,设置碳资产、碳负债与碳权益等账户对企业碳活动进行系统的计量、核算与报告。

三,碳减排企业应对机制整体框架

碳交易市场建设的核心环节之一是确立企业报告核查制度。该制度不仅是法治要求更是一种主动性战略活动,企业应为之建立完整应对机制。

(一)树立生态增益(eco-premium)观念

生态增益是指因成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而提升股东价值。卓越成效的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能够带给企业超额经济回报,这类企业通常风险较小且资本成本较低,有助于企业降低股东价值与盈利的波动性。生态增益观念的核心是将碳减排纳入企业战略,当然不能忽视碳资产特殊的风险与收益。企业主要做法是合规经营及对环境相关成本和风险的管理,深化做法是优化整个价值链的自然资源使用效率和风险管理水平,构建面向产品全寿命周期供应链的低碳化协调机制。

(二)重新审视商业模式的低碳性

低碳经济要求社会实现由高碳排放工业文明向低碳消耗生态文明的根本性转型。从工业模式进入生态经济模式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企业应重视日常经营的气候变化结果,将碳排放纳入企业整体业务活动并设计出低碳商业模式。事实上,有关组织虽然制定了可靠的温室气体(GHG)排放测量和报告标准,但主要是关注了直接排放与间接排放而忽视了其他间接排放。其他间接排放可能源自员工商业旅行、外部分销和物流、企业产品和服务的使用及废弃或供应链环节等。其他间接排放的计量无疑会使企业重新考量其选择的商业模式的低碳性。

(三)构造企业碳资产管理系统

企业应该认同未来投资者会像关注每股盈利一样去分析单位营业收入碳排放量,提高碳排放水平是企业完整环境战略经营工具的核心。企业只要有碳排放就会形成潜在的碳资产或碳负债,因此要对碳减排空间资源或者碳排放增长潜力做战略规划,将企业利益相关者低碳诉求整合为企业共享价值观并系统地执行于企业业务结构、运营系统与生产技能。企业可考虑接受外包服务或设立碳资产管理机构并依托管理会计工具进行碳资产管理,比如构建碳排放交易、企业战略成本管理(SCM)与战略管理会计(SMA)相结合的综合管理框架。

(四)设计企业碳排放信息财务会计制度

碳排放权交易要求将企业财务报表中碳排放单位的会计计量标准化以管理和报告气候变化对企业的影响,但不应局限于新能源的碳权替代价值的计量与披露。碳排放信息披露有助于实现商品(产品)内含碳税(imbeddedcarbon)显性化。低碳经济推动传统财务报告向财务资本、社会资本与生态资本一体化的整合报告演进,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对碳排放配额会计处理、碳排放风险核算与报告、碳排放不确定性核算与报告、碳排放信息披露及管理等进行规范。

(五)建立企业碳生产率战略绩效评价体系

单位产品或服务的碳排放平均值衡量着碳生产率,它既是国家排放账户分配基准也应成为企业战略绩效评价的核心指标。企业战略绩效评价体系应有助于企业建立完善的碳排放管理体系,能够实现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并处于行业领先水平,至少不低于所在地区“十二五”分项指标值,区域碳强度目标是企业战略要直接面对的。气候变化项目能带来价值增值,碳资产特定价值管理需要碳生产率战略绩效评价支持。当前建立碳生产率战略绩效评价体系的核心是构建“碳足迹”价值链视角的产品成本核算理论与实务,理论上可先考虑将碳排放纳入企业环境成本核算范畴;制度上可考虑在财政部《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中纳入低碳概念以实现我国高效低碳制造。

四,低碳经济与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顶层设计

我国宏观经济显示了由先前的高碳保发展向低碳促转型的发展趋势,资本市场上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概念股相继得到资金青睐,以创业板上市企业为例,蒙草抗旱(300355)、大禹节水(300021)、铁汉生态(300197)及天立环保(300156)等个股纷纷逆市走高,这也意味着资本市场上资金对新产业政策导向相当敏感。然而这些个股逆市走高是否计量了生态的市场价值却无从得知,现阶段的信息披露都是围绕产品或服务的物质性而非生态性开展的,并且呈现出碎片式信息机构,因此有必要考虑基于生态文明而构建相应的信息披露机制。

低碳经济体现着生态文明要求,碳已经成为一种战略资源,因此需要设计完整的碳信息披露机制,其核心内容是对企业产品或服务的碳足迹披露,涉及从原材料、中间品、制成品、销售商、消费者的一整套碳排放信息。然而,现阶段信息披露仍然建立于高碳经济情境,以2013年1月1日起施行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30号——创业板上市公司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2012年修订)来看,其核心特征是以投资者需求为导向构建创业板信披体系,这样的定位显然限定了企业核心竞争力、风险因素等非财务信息的外延而忽视了低碳治理。

低碳发展报告范文篇3

关键词:碳信息披露;政府;市场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2月30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推进,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碳排放问题所导致的全球气候变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企业、利益相关者以及非盈利组织开始关注这个问题,一些国家(如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开始制定强制性的碳信息披露的相关法案,意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碳排放。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之中,碳排放量较多,中国政府和企业也越来越重视碳信息披露对于自身的发展。根据2014年CDP中国报告显示,中国回复CDP问卷的数量(45家)再创历史新高,回复率45%处于中等水平,说明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顶层设计已经具备良好基础,但在具体政策层面仍有提升空间。但是我们目前尚未进行专门的立法。

一、国外立法现状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或“委员会”)在2010年2月8日了关于气候变化信息披露的指导,这个指导并不是创造新的法律规定,也没有修改现有的联邦证券法,这只是一个为上市公司和投资者提高信息披露的一致性和清晰性的解释版本。相关规则涵盖了公司的风险因素、业务描述、审判程序的合法性以及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并指出公司在其披露的风险因素中加入气候变化的重大风险,风险因素被要求列示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的内容包括五个方面,它们分别是碳排放权配额交易的利润和费用、为了达到排放标准而改进设备的成本、由于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化引起的市场需求量的变化、气候变化所导致的巨大的物理影响以及总量交易机制的财务影响。

1970年美国联邦政府颁布了《清洁空气法案》(CAA),这是一个从固定和移动源来调节空气污染的全面的联邦法律,在这个法案中授权美国环保署(EPA)建立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NAAQS)。2007年美国联邦法院指出温室气体是空气污染物之一。在2009年9月美国环保总局了最终的《温室气体强制报告规则》,这个规则要求大约10,000个大型排放设施自2010年1月1日起报告温室气体排放。在2010年5月13日又这些大型设施的具体范围包括发电厂、炼油厂、水泥生产设施等。截至2014年12月24日,EPA共出台了24个关于温室气体披露的最终规则和更正。最终形成了一个温室气体报告计划(GHGRP),这是一个温室气体数据的工具。通过这个工具可以方便快捷地找到设施层面的信息,包括设施、产业、区位、气体排放量等数据信息。2015年8月3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和美国环保局了清洁能源计划,这项计划有望使美国从电力部门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比2005年低32%,同时也减少威胁人们身体健康的烟尘和烟雾排放量20%。这也是一项用实际行动减少碳污染的历史性的一步。表明美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了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并认为报告温室气体排放与市场透明度正相关。

2008年11月,英国政府通过的《气候变化法案》使英国建立了具有长期约束性的法律来适应气候变化。之后,2013年实施的公司法要求伦敦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自2013年9月起在其战略报告及董事会报告披露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碳减排承诺也要求公司向英国环境局报告所有的与能源使用有关的排放情况并购买碳排放配额。作为欧盟排放交易机制(EU-EST)的补充,CRC也于2010年4月开始实施。强制性的碳信息披露可以使投资者看到公司节能减排的隐性成本,体现了英国向“低碳转型”战略转型的决心。

澳大利亚于2007年了《国家温室气体与能源报告法》(NGER),为企业和设施的碳排放、能源生产、能源消耗规定了临界点,要求超过的设施和企业向能源效率和气候变化部和温室气体和能源数据办公室提交碳排放报告。随后又颁布了一系列碳排放信息计量、报告以及鉴证条例等实施细则,要求从2008年起碳排放高的企业与企业集团必须通过政府提供的信息平台向相关部门报告碳排放信息。另外,澳大利亚还建立了专门的数据库和软件系统,为碳数据的保存、浏览、运算、检索做好基础工作。

加拿大环境部2004年了《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报告要求年碳排放量超10万吨(2009年调整至5万吨)的企业在温室气体报告体系中披露碳排放信息,此后又公布了报告的披露指南、碳计量方法以及鉴证制度,为有报告义务的企业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经济的、单一的报告平台。

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五个国际组织(气候风险披露倡议(CRDI)、气候披露准则理事会(CDSB)、普华永道会计公司(PWC)、全球报告倡议组织(CRI)制定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碳信息披露项目(CDP)分别对碳信息披露的内容做出了不同的界定,(陈华,2013)以目标导向为基础对上述的五个组织提出的碳信息披露内容进行总结分析,他们认为不同的制定者因其成立背景和碳信息披露目标导向不同,披露内容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气候披露准则理事会和气候风险披露倡议侧重于碳风险信息的披露,普华永道会计公司与全球报告倡议组织则侧重于披露企业的碳排放量及其产生的影响,CDP则是基于投资者保护的角度强调碳减排治理和碳风险管理。

西方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就开始的关于碳信息披露立法的探索和实施,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在相关法律制度制定和实施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我国在制定时借鉴和参考。

二、国内立法现状

目前我国还没有对企业必须进行碳信息披露专门立法,相关的法律法规中也没有强制性规定,我国企业在进行碳信息披露时依据的是环境信息披露的相关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包括国家层面的立法、部门规章和地方立法等(李挚萍,2013),国家层面的相关法律主要有两部:一部是《大气污染防治法》,由于部分温室气体已经纳入大气污染防治的内容,所以可以说它是我国第一部涉及到温室气体排放的法律;另一部是《清洁生产促进法》(2002),这是我国最早明确要求企业公开环境信息的法律,也是目前我国强制要求企业公开部分环境信息的唯一一部部级立法。部门规章主要是环境部、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等部门的。主要有:《关于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公告》(2003)、《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2004)、《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2005)、《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2012)。另外,我国财政部关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方面的规定还涉及到企业会计准则、招股说明书等。除了上述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外,各地方也结合自身情况探索性地制定了相应的地方性政策与法规,如《江苏省电力行业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2002)、《湖南省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管理暂行办法》(2010)等。特别是2010年8月国家发改委《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在“五省八市”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后,试点省市此后了各自的工作方案,对碳信息披露均提出了相关要求。

三、结论

通过近几年快速增长中的碳信息披露,我们提高了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并在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取得重大成就。综上所述,我国的碳信息披露建设应着重从如下方面进行完善:

(一)加快建立一个完善的法律法规。我国政府应尽快出台一部综合性的温室气体排放的报告法,对碳信息的概念、碳信息披露的适用主体、披露标准、披露范围以及法律责任等作出明确规定,建立健全碳信息披露的监管机制。制定出既与我国国情相适应,又与国际标准接轨的碳信息披露的标准和框架。

(二)加快碳交易市场建设和加强监管。目前,我国7个试点市(深圳市、上海市、北京市、广东省、天津市、重庆市、湖北省)的碳市场已经全部上线,强制纳入2,247家企业,总配额量超过12亿吨二氧化碳。在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的过程中,企业可通过三个途径完成履约:配额买卖、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买卖(CCRE)、碳减排项目或实施申报CCER项目,进行自身抵消。随着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不断完善,碳市场深入开展,预计管控企业数量和总配额量将有所增加,管控强度进一步加大。

(三)企业积极参与自愿碳信息披露。虽然一些研究表明参与自愿碳信息披露和市场反应是负相关关系,但是自愿碳信息披露在减少企业声誉风险和减少碳交易成本的作用却不能被忽视。自愿碳信息披露不仅可以降低管理成本,也是企业社会责任观的一种体现。

主要参考文献:

[1]missonGuidanceRegardingdisclosurerelatedtoclimatechange[EB/OL].http://sec.gov/rules/interp/2010/33-9106.pdf,2010.

[2]CDP.CDP2014ChinaReport[EB/OL].http:///CDPResults/CDP-china-climate-change-report-2014.pdf,2014.

[3]陈华,王海燕,荆新.中国企业碳信息披露:内容界定、计量方法和现状研究[J].会计研究,2013.12.

低碳发展报告范文篇4

国家环境保护部日前在京举办“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相关政策”专题报告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所做的报告也提出,国家应尽早启动发展低碳经济,将发展低碳经济纳入“十二五”规划。

低碳经济,不仅被视为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更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个标志性拐点。低碳节能型经济将取代传统的高碳经济,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流。

从历史的经验来看,经济危机,往往由经济发展与以能源为代表的资源之间的矛盾触发。70年代,发达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石油价格暴涨,第一次能源危机出现,进而演变为全球经济危机。近年,新兴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石油、矿石等资源产品价格暴涨,全球经济危机接踵而至。

经济复苏,同样与这对矛盾的解决有着直接关联。低能耗的新兴主导性行业的崛起,往往成为经济复苏的重要力量。第一次能源危机以电子工业的崛起解决,90年代的第二次能源危机由互联网经济的崛起化解。

本轮经济危机再度爆发之后,世界经济领袖们的共同目标,已经不单寄希望于一两个节能型行业的崛起,而是试图对经济发展模式,以低碳经济重新进行整体定义,以换取世界经济的更快复苏与更持久发展。

低碳经济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构筑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体系,包括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体系。

低碳能源系统,只要是指发展清洁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核能、低热能和生物质能等替代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低碳技术包括清洁煤技术(IGCC)和二氧化碳捕捉及储存技术(CCS)等等。低碳产业体系包括火电减排、新能源汽车、节能建筑、工业节能与减排、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节能材料等。

联合国所倡导的绿色发展计划,也以低碳经济为核心。报告提出,2009年-2010年建议拿出全球GDP的1%(相当于7500亿美元,占到当前全球拯救经济危机3万亿美元的1/4)投资于低碳领域,让经济复苏增加足够的绿色比重,为危机后的经济转型打下基础,进而实质性地降低经济增长对碳基能源的依赖,促进全球经济的绿色增长。

美国提出的《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集中体现了这一趋势,其核心是通过一整套低碳经济的标准,如配额、排放权交易、排放抵扣、清洁能源、建筑节能标准等,对高碳经济征收6000亿美元以补贴新能源,发展低碳经济,创造新经济需求。哥本哈根会议之后,碳关税将无以回避,进而将对整个国际经济产生实质性影响,以制造业为代表的高碳经济,将受到严重的打击,值得引起高度的重视。

低碳发展报告范文篇5

【关键词】低碳经济碳会计传统会计

自英国政府在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一词至今,它迅速为世界许多国家认可,成为一种新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长期以来,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一直伴随着传统含碳能源的消耗,面对来自国际社会的竞争压力和国内大气污染日益严重的局面,我国同样在积极致力于发展低碳经济,寻求一条新兴工业化道路。然而,这一经济发展方式的提出对传统会计提出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碳会计的发展历史

碳会计的存在并不是偶然,上世纪末起,环境及生态领域的相关学者就开始对国家、地域及全球范围的碳存量和流量进行核算。但采用的物质流分析手段核算碳实物量只是追溯资源成本的流动过程,与企业财务会计系统内的价值核算和信息反映并无实质上的关联。2002年之后,随着京都议定书的签署,碳排放及交易的会计处理被纳入到排污权交易的会计框架之中,成分环境会计体系的一部分。不过,由于碳排放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理论学界很难对碳财务报告和鉴证问题提供明确的学术支持。随着对碳排放、交易及披露的关注日益增加,有学者开始指出,这些行为引起的会计事项不应仅仅局限在传统的排污权框架内,而应同时设置一个类似于会计中的碳账户对其不确定性和风险进行处理;同时也有学者认为企业的碳账户在排放市场中进行交易前,须有第三方可以胜任的进行独立鉴证。

2008年,由StewartJones教授等提出碳会计这一专有名词。并以两种主要思路为基础规范企业会计和报告的准则,以及对温室气体排放进行估算的工具,即:一是在京都协定框架下,所有机构或组织对由碳汇而产生的碳信用的会计规范与IPCC的原则相协调;二是在温室气体协定书内分别计量和报告碳排放的相关会计问题。

二、碳会计对企业传统会计的影响

作为现代会计的一个典型代表,碳会计的产生是以适应和满足新的经济环境为目的的。从国外的最新研究进程看,碳会计主要涉及:碳排放配额的财务会计处理,与碳排放的相关风险核算与报告、与碳排放相关的不确定性核算与报告、碳排放信息披露及管理等,这与传统会计以货币可靠计量为前提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采取定量指标的核算和监管相差很多。在传统财务会计框架内,碳会计主要涉及的是碳汇的资产确认问题和碳源的负债确认问题。但是企业对碳排放如何进行会计处理,碳管理该如何披露仍是碳会计规范中值得探讨的方面。

(一)关于碳资产的确认

将一项资源确认为资产,应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自《京都议定书》的签订开始,二氧化碳排放权已经作为一种商品存在于碳交易市场,从而为企业所获利。但是碳作为一种企业拥有并控制的、可以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流入的资源,确认为何种资产,一直值得学术界商榷。因为碳会计中,虽然碳资产入账价值可以以合同价格为基准,可碳汇的载体形式无法统一,在碳会计系统中设账户予以反映时很难将其归类。例如树木,因具有固碳职能可以在单设的碳账户反映,但其也是一种特殊的生物资产,不仅与碳会计相关,更与生物资产会计准则相挂钩。IAS41对此种类型的生物资产作了详细规定,我国会计准则5号也有雷同,企业虽可依此处理,但碳会计规范的缺失却使得企业对该事项难以准确和合理。

(二)关于成本核算

低碳经济对企业会计核算提出了新要求,要求企业应对涉及的低碳经济活动加以科学反映,并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工具对企业低碳经济活动加以计量,同时对会计六大要素的增减变化加以定量和定性的分析。传统会计核算方式下并未对企业日常生产所排放的废弃物的价值进行核算,因此,会计理论和实务界需要创新成本核算的方法,以便于核算中明确废弃物的价值。

(三)关于会计信息披露

温室气体排放有其风险和不确定性的特征。因此,碳会计有必要针对潜在风险和不确定性所可能导致的收益和损失作出反应。这种或有或不确定事项,需要会计人员在概率估算的基础上进行风险评估,以负债或其他方式在报告内客观及时反映。可是,对于企业来说,即使是公正客观的及时反映,他们为碳减排所投入的支出,也并非全部在会计信息中得到反映。因为传统会计信息披露以反映企业的财务信息为主,更多的非财务信息并未得到有效的反映。社会责任作为一种非财务信息,并不能通过现有的会计信息披露机制得到恰当的反映。从这个角度上说,企业为承担社会责任从对碳减排的投入如果并不能为社会公众所知晓,也就得不到回报或回报率很低,这与企业的财务目标相违背,也就很难得到认可与接受,也就很少有企业会主动积极的去从事碳减排。

三、构建碳会计体系我国还需要什么

由于与低碳经济相关的产业与学科刚刚在我国开始兴起,碳会计的体系建设在我国只是初具雏形,在实践中仍存在着许多实施问题,不仅缺乏有力的法律支持,会计理论界也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证经验做支撑,更缺少实施推广的动力。我国的能源结构一直都以化石燃料为主,尤其是我国重工业方面,煤炭消耗比重很大但利用率却很低,这使得某些西方发达国家抓住这个要害大做文章。从我国的现状来看,如果能将碳会计体系尽快完善并引入企业当中,来反映环境对企业财务成果的影响,不仅是顺应一种国际“潮流”趋势,更是对西方国家的压力的回击。

(一)完善我国相关准则制度,用理论规范实务操作

我国当前的法律制度在会计领域有《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在环境领域有《环境保护法》等法律,尽管里面涉及了要对企业运营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说明,但是并没有明确对碳会计的核算与披露提供有效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支持。在碳会计的实务操作中如果缺少统一的规范、准则及指南,必然导致大部分企业在核算和披露中与监管方的要求及信息相关者的关注不一致,导致信息失真,损害信息的公信力及可信性,对企业也会造成负面影响。

回顾国际上对于碳会计准则的制定路程,虽然包括IASB和FASB在内的机构很难对与碳相关的财务会计问题做出一个准确的规范,但由于国外环境财务会计体系发展较为完备,既有较详细的通用准则体系出台,也有更具针对性的特殊环境事项会计规范如排污权会计指南等。因此,在研究和推广碳会计时,有较为完善的准则及规范予以支撑。而反观我国,与FASB、IASB等的一系列渐成体系的环境财务会计规范相比,我国则处于规范零散性的起步阶段,理论与实务差距较大。

因此,在探究碳会计时,着眼于3个方面的问题:加快实现环境财务会计体系与FASB、IASB的逐步趋同,为我国碳会计的体系构建奠定相关基础;培育碳会计所需的公允价值准则规范及其市场环境;着眼于准则体系的前瞻性,积极研究与碳会计规范相关的配套准则,提高各个准则体系的系统性和协调性。

(二)增加企业对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与监管

我国企业目前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远远不能满足利害关系者的要求。以某省上市公司为例,虽然国家和企业对环境信息披露的重视逐年递增,但环境信息披露内容明显不足,披露形式也不统一。尤其是碳排放方面,没有一家企业在报告中提出,作为一项社会责任。其实,碳会计与财务会计有很多相同之处。通过实施碳会计核算披露,企业和其他组织可以正确地确认、计量与环境资源活动相关的投资和成本支出,更好地洞察这些支出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使企业得到一个公平的低碳商誉。

对于企业发生的能够明确计量的项目,碳会计的会计科目设计,可以采用对现行会计科目进行修订和补充的方式,在设计时使其既满足财务会计工作的要求,又满足碳会计工作的要求。可以在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中增设相关总账科目和明细科目,如资产类的“碳排放权”“节能投资”“低碳固定资产”,损益类“低碳节能奖励”“环保支出”等,必要时可另设附表进行详细列示。对于企业现实存在或可能发生的、无法以货币计量的、但又确实影响企业客观环境的低碳收益和义务,则应采用在报表附注中进行说明和报告的形式予以披露。

碳会计信息披露是一个复杂的财务问题、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由于企业的经营目标往往是企业价值的最大化或者企业利润最大化,所以很可能存在着虚假披露环境保护和粉饰有关环境报表,以此来逃避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而各信息相关者要求企业碳会计信息披露具有一贯性、公允性和合法性,这也就需要政府部门和其他社会中介机构发挥其监督作用,做好第三方的监管。因此,税务财政部门应亲自或者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进行专项环境审计,以强化对碳会计的审计监督,推动碳会计推广和碳会计信息披露机制的不断完善。

低碳发展报告范文篇6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并提出到2022年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作为农业大国,建设农村生态文明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基础和保障,是三农”科学发展的方向和必然要求。目前,我国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比较薄弱,形势严峻,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综合性、长远性、科学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发展推进。要强化农民生态文明理念,培养农民的生态文明素质;加强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积极培育新农村文明乡风;积极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研发低碳技术”,推进低碳农业”的发展;更需要从生活小事做起,引导农民养成低碳生活方式”。1低碳生活方式对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低碳生活方式与低碳经济的提出联系在一起。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它最早见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2006年10月英国政府又《气候变化的经济学:斯特恩报告》,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1]。之后,世界许多国家尽管围绕碳排放问题就其各自的权利和责任竞相讨价还价,但却都在纷纷走上低碳经济之路。这不仅仅是为了要对保护世界环境作贡献,为应对全球性气候变化作出共同的努力,也是各国基于相互之间进行战略力量竞争的现实考虑。我国对于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方式”也愈来愈重视。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能源和节能低碳被列为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报告中提到资源21次,能源12次,节能低碳3次,环保3次。可见国家对这些问题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09年的《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途径研究》,把低碳经济”界定为一个新的经济、技术和社会体系,与传统经济体系相比在生产和消费中能够节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还能保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势头”。自此,低碳风潮逐渐在我国一些大中城市兴起,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并在逐渐地走向更多的城市和乡村。不少低碳网站开始流行一种有趣的计算个人排碳量的特殊计算器,如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的低碳计算器,以生动有趣的动画形式,不但可以计算出日常生活的碳排放量,还能显示出不同的生活方式、住房结构以及新型科技对碳排放量的影响。低碳生活方式与人类的未来息息相关,我国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也迫切地需要广大农民养成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经济不仅仅是指一种经济发展方式,也是指一种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如果说保护环境、保护动物、节约能源这些环保理念已成行为准则,低碳生活则更是我们急需建立的绿色生活方式。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进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因此,低碳生活可以理解为: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就是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对于普通人来说,低碳生活是一种生活态度,要求每一位从普通小事做起,尽其所能的节能减排。在农村推广低碳生活,有利于增强农民的节约意识,让人们认识到节能就是最大的减碳,减碳是每个人的责任。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2]。中国环境保护事业在过去几十年中有了长足发展,取得可喜成绩,但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相对来说仍是薄弱环节。生活在农村的人口占我国大多数,他们的生存环境的保护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中国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一个焦点,应当引起更多关注。因此,倡导低碳生活方式”还有利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节约农村资源,缓解我国能源紧张问题。2倡导低碳生活方式”以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举措低碳生活”节能环保,有利于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恶化的程度,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采取多种措施,倡导以低碳”为导向的消费结构低碳化、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共生型的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利于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2.1充分利用媒体宣传,激发农民环保节能意识低碳生活方式的养成最关键的是强化农民的环保节能意识。加强对农村广大群众的宣传和教育,既要将低碳生活方式的知识生活化、通俗化,让农民看得懂,易接受。同时以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机短信、电视、广播、横幅、标语和村务公开栏等各种载体,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宣传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低碳生活方式”观念,养成环保节能生活方式。2.1.1网络媒体的普及应用网络媒体比传统媒体具有快捷性、开放性、交互性、超容量、多媒体等优势,使得它成为低碳生活方式”在农村推广的重要媒体。2012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3]指出:电子商务类应用继续稳步发展,包括网络购物、网上支付、网上银行、旅行预订在内的电子商务类应用在2011年继续保持稳步发展态势,其中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1.94亿人,较上年底增长20.8%,网上支付用户和网上银行全年用户也增长了21.6%和19.2%,目前用户规模分别为1.67亿和1.66亿。通过互联网进行银行业务和账单操作,不仅能够挽救树木、避免在发薪日开车去银行,排放不必要的二氧化碳,还能减少纸质文件在运输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该报告还指出:微博快速崛起,目前有将近半数网民在使用,比例达到48.7%”;网络视频用户增幅明显,网络视频行业的发展势头相对良好,用户规模较上一年增加14.6%,达到3.25亿人,使用率提升至63.4%,是中国网民继即时通信、搜索、音乐、新闻之后的第五大应用”。这些数据都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低碳生活方式”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式。合理有效地利用微博”和农民喜闻乐见的低碳生活方式视频宣传也是必要的方式之一。#p#分页标题#e#2.1.2广播、电视媒体的大力宣传低碳生活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自然而然地节约身边各种资源的习惯。针对当前农民缺乏低碳生活理念及低碳生活水平低的现实,通过适当途径,强化农民对低碳生活方式的认识,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据调查,广播、电视是目前农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因此,利用广播、电视开展低碳三农”特色栏目,通过介绍低碳经济”、低碳农业”、低碳生活方式”、低碳”公益广告、生态村庄等方面题材,帮助农民解决低碳农业”技术难题的同时,还能拓宽农民的视角,使农民意识到低碳生活方式”就是从若干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进而养成低碳思维方式和低碳生活方式。2.1.3手机短信的适时提醒当今社会手机已经全方位地渗透到村民的生活之中。手机短信作为手机的一种服务功能,已成为人们进行沟通的重要方式。短信传播凭借其信息传递便捷、广泛的交互性、内容形式丰富及资费相对低廉等优越性,成为开展农村生态文明教育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例如,村委会可充分利用手机短信平台,抓住重大事件、重大节日、纪念日这些最佳时段和机会,对村民开展环保节能教育;通过开展低碳农业”、低碳技术”等交流活动,使村民积极发展低碳农业、利用低碳技术;通过移动飞信”对村民及时低碳农业的相关信息,进行节约、环保、低碳”理念的引导。2.1.4镇村干部的宣传关注和了解国家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相关政策已经成为广大农民茶余饭后最为关心的话题,但目前只有近60%的农民通过电视、报刊等途径了解党的政策,还有为数不少的农民了解党的政策还靠乡邻互相告知,说明我们镇村干部在政策宣传上还不到位。乡镇机构改革之后,提高各级干部为农民服务本领成为当务之急,而首当其冲的是要当好政策宣传员、讲解员。要通过采取发放资料、深入农户、建设宣传栏、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切实把党的一系列环保政策宣传到千家万户,让广大农民知道最近一两年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国家对于生态农业、低碳消费的一系列政策,切实焕发出广大农民开发低碳农业的热情。特别是要发挥好大学生村官的作用,他们精力充沛、接受新鲜事物快、方法多,可以起到低碳生活方式”宣传的领头羊作用。2.2加强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低碳经济,形成低碳生活方式,需要相应的低碳技术提供技术支持。低碳技术是指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4]。加强农村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利用,特别是生物质能利用的低碳技术研发,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技术支撑。生物质能源是以农林等有机废弃物以及利用边际土地种植的能源植物为主要原料进行能源生产的一种新兴能源,是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世界第四大能源。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作物秸秆产量大、分布广、种类多,长期以来一直是农民生活和农业发展的宝贵资源。因此,加快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对于稳定农业生态平衡、缓解资源约束、减轻环境压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2.1加强秸秆生物质能利用技术和设备的研发当前,中国生物质能利用的重点是沼气、生物质发电和生物质液体燃料等方面,沼气利用技术、生物质发电技术、生物质液体燃料技术等有较大突破。十二五”规划中,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的重点领域是秸秆肥料化利用、饲料化利用、基料化利用、原料化利用和燃料化利用等领域。秸秆能源化利用技术主要包括秸秆沼气(生物气化)、秸秆固化成型燃料、秸秆热解气化、直燃发电和秸秆干馏、碳化和活化等方式[5]。因此,根据农村发展的实际,因地制宜,围绕秸秆综合利用的关键技术,在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下,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通过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企业的强强联合,大力发展利用秸秆沼气、秸秆固化成型燃料等先进技术,提高秸秆清洁能源在农村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在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技术研发、技术集成和机械设备开发的同时,对于适合本地发展的国外相关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可以引进、改造、消化、吸收。2.2.2加快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利用和推广创新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推广利用模式。首先,通过秸秆综合利用的宣传、引导及典型样本、示范工程等活动,用技术指导农民,用示范带动农民,用效益吸引农民,帮助农民逐步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生产方式和能源消费模式新理念,提高农民对秸秆综合利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充分发挥基层服务组织的作用,加快秸秆生物质能的产业化和商品化,促进相关技术、机械设备在本地区的推广和应用。再次,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加速秸秆综合利用的产业化发展,扩大其综合利用规模。2.2.3建立完善的政策措施和法律法规,为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提供制度保障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当前,我国生物质能源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在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但在秸秆生物质能综合利用的投融资、税收、补贴、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制度措施还不完善[6]。因此,建立完善的秸秆开发利用的鼓励政策、激励机制、市场机制和相关法律法规,为其健康发展、良性运行提供一系列政策措施和法律保障。

低碳发展报告范文

摘要:一直以来,低碳理念都是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将低碳理念融入到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中,可培养中职学生的低碳意识。本文分析了现如今我国各大中职实验教学的现状,并探讨了低碳理念下中职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优化的方法。

关键词:低碳理念;计算机;实验教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低碳已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生活方式,在我国各大中职院校中,已经开始进行“低碳教育”,所谓的“低碳教育”是指在进行教育教学的各项活动当中,为了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得到明显降低,采用相关的措施进行解决,从而达到减少能源使用量和提高环境保护的目的。

一、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1)学生抄袭率高。由于计算机实验报告在完成后,需要将其文档进行存放,而存放是建立在源程序之上,所以在学生完成实验报告的时候,就极易出现抄袭的现象。

2)教学设备以及教学人员存在问题。虽然现在计算机实验教育已经得到了大力推广,很多中职学校也采用了计算机实验教学的方式,但是很多学校设备不足或是设备老化,加上多数中职在大力扩招,教学设备已经不能满足现在教学的需要。另外,计算机实验教学人员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很多中职学校对计算机实验教学人员并不重视,不为其开展相关的培训工作,和其他教学人员相比,在待遇方面也存在差距。

3)教师与学生的交互性不足且存在高碳消费。现如今,计算机试验教学已经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即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实验前,自己先编制试验大纲,然后布置相应的实验任务给学生自行完成,学生按照实验步骤,并结合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进行上机实验,实验完成过后进行实验报告的书写、上交,教师给予相应的分数。这样死板的教学模式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很多学生在遇到困难时,都不愿意和教师进行沟通解决。实验报告还是高碳消费,学校需将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管理存档,根据学生所上交的实验报告来看,很多学生在实验报告中,大部分内容是参考源代码,教师对其不可能进行一一查询,所以导致实验报告越积越厚,最终造成实验报告的高消费。

二、低碳理念下的中职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优化策略

1)发挥交互性教学模式的作用。有效提高交互性的方法要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始,提高交互性要求在实验前、实验过程中以及实验后,这三个环节进行角色分配,在进行实验前,教师是作为布置实验的角色,安排实验任务,学生进行实验资料的查找。在传统的教学中,都是由教师采用PPT向学生讲解实验相关知识,学生在下面听,但是为了提高交互性,现将角色进行调换,由学生采用PPT进行讲解,教师和其他学生在下面认真听讲,遇到问题时,学生会主动提出,教师可与学生共同进行探讨,从而解决问题,制定出科学的实验方案。最后,由学生进行总结。

交互性教学模式有效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师在此模式中起到的只是辅助的作用,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师素质。随着时代的改变,教育也在发生变化,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改革教学方法。计算机实验教学和其他科目的教学存在很大的差异,其他科目教学多是建立在理论的基础之上,但是计算机实验教学则不同,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更需要教师拥有较高的操作技能。为了使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各学校要加强对实验教学人员的素质和技能培养,应为实验教学人员制定一套培训标准,定期对其开展培训工作。

3)杜绝抄袭,低碳消费。

为了适应对教育发展的要求,实验教学的评定模式也应该做适当的更改。现以本校2012级计算机专业学生为例,在上机实验报告上进行优化,优化后的实验报告在格式上与优化前的实验报告稍有不同,不同之处在于将参考源代码改为实验前采用PPT进行讲解的评语,实验后又采用PPT作为总结的评语。此外,优化后的考核评定又与一般考核评定不相同,一般考核评定一般成绩中主要以实验报告质量为主进行评定,而优化考核评定表中则以实验态度为主,优化后的计算机专业实验取消了源代码,以学生对实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解决为主,这样的评定模式可直接产生后果,取消了纸质报告,起到了节省资源的目的,从而实现了低碳理念的教学。

总之,在低碳理念下进行计算机教学实验,能培养学生的低碳理念,与此同时还可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强化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参考文献:

低碳发展报告范文1篇8

xx县节能宣传周和低碳日活动由县节能降耗工作领导组组织,县经济和商务粮食局、县发改局、县委宣传部、县教育科技局、县环保局、县住建局、县交通局、县农业局、县广电局、县机关事务管理局、县总工会和团县委等12家单位及相关企业联合主办。县节能降耗工作领导组办公室负责活动具体实施,各主办单位按照各自职能,明确分工,在各自领域做好节能宣传周和低碳日的各项工作。节能宣传周活动由县经济和商务粮食局牵头,低碳日活动由发改局牵头,其他有关部门、单位协同配合。

二、时间安排

时间:2018年6月11日至17日节能宣传周

6月13日为低碳日主题宣传

三、主要活动

(一)电视媒体宣传

在xx电视台等媒体重要时段播放节能降耗公益广告,在节能宣传周和低碳日活动期间推出节能低碳宣传专栏节目,进行节能降耗系列专题报道。

(二)报纸媒体宣传

在《xx报》开辟节能降耗专版,重点宣传节能降耗政策法规、节能降耗先进事迹、日常节能降耗知识等。

(三)发送公益短信

中国移动晋中分公司、中国联通晋中分公司和中国电信xx分公司,向全县手机用户发送节能降耗宣传公益短信。在公共交通工具的LED显示屏上滚动播出节能宣传周主题口号。

(四)低碳日活动

6月13日“全国低碳日”当天,定点布设节能低碳宣传展板,发放低碳宣传科普读物。倡导社会各界开展“低碳体验日”活动,践行低碳办公、绿色出行等低碳工作和生活方式。

四、宣传重点

低碳发展报告范文篇9

【摘要】碳会计作为会计研究领域新的分支,目前正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本文对近年来关于碳会计研究的文献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碳会计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低碳经济碳会计碳排放

一、引言

随着人们节能减排和环保意识的增强,碳会计也日益成为会计理论界与实务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研究范围不断拓展,研究层面不断深入。但是由于我国对碳会计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成果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差距,理论研究还没有和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本文对国内碳会计文献进行了系统回顾,对碳会计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以期为我国碳会计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二、碳会计研究综述

我国对碳会计的研究起步较晚,从现有文献看,对碳会计的介绍与认识始于2008年。近年来我国会计理论界与实务界围绕碳会计问题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碳会计内容

在碳会计研究内容方面,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强殿英和文桂江(2010)认为,碳会计是对碳汇(碳固化)、碳排放、碳排放权交易进行的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包括碳汇会计、碳排放会计和碳排放权交易会计。敬彩云(2010)认为,在传统财务会计框架内,碳会计主要涉及碳汇的资产确认和碳源的负债确认。而周志方和肖序(2009)则认为,除了碳汇等资产确认、碳源等负债确认以外,碳会计还涉及信息披露。刘美华等(2011)将企业低碳经济业务分为四种:碳排放的物资流核算、碳减排业务、碳固业务和碳排放权及其交易业务。林银良(2011)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认为目前碳会计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碳排放会计核算、碳固会计核算、与碳排放相关的风险核算、与碳排放相关的不确定性核算、碳信息的披露五个方面。王春颖(2012)将碳会计研究内容界定为:碳排放权、碳排放配额、碳汇、碳排放风险、绿色能源以及其他企业为实现节能减排或在碳交易市场进行交易而购置的资产、开发的技术、承担的责任等。胡钦乐(2012)认为,碳会计研究并非仅仅局限于碳排放权及其交易的会计处理,即碳会计确认计量和信息披露等方面,也涉及含碳产品或服务的碳成本核算、碳管理会计、碳鉴证等领域。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尽管这些学者对碳会计的内容描述有差别,但是本质上都考虑到了碳循环过程中的碳排放、碳汇等业务的会计核算内容。特别是碳排放权,是目前碳会计领域的研究热点。对于碳排放权的确认,大部分学者赞同将其确认为一项资产,但具体确认为何种资产仍存在着较大的争议。目前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确认为“存货”(张鹏等,2011);二是确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王艳等,2008;秦军等,2011);三是确认为“无形资产”(刘萍,2006;姜洋,2009;彭敏,2010;王爱国等,2012)。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观点,如马晓军(2009)指出碳排放权可以作为环境会计组成部分核算,在环境会计中反映。而郝玲、涂毅(2008)认为碳排放权不属于资产,本着简单规范会计处理的原则,将清洁发展项目收入确认为“其他业务收入”,相应的成本确认为“其他业务支出”。申金荣、赵亦江(2011)亦认为碳排放权不属于CDM项目企业的资产,而应将其归属于收取手续费方式下的受托代销商品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处理。韩国薇(2011)则认为,碳排放权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涉及法律问题,应综合考虑其经济学和法学本质,其与特定用途的货币资金特征类似,应将其作为“其他货币资金——碳货币”账户进行确认。

(二)碳会计要素

关于碳会计要素,大多数学者认为可以沿用传统会计的定义,即将会计的六大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分别转换成碳资产、碳负债、碳所有者权益、碳收入、碳费用和碳利润(钱秀娜,2012;王洪林,2014;怀祥艺,2014;王军,2014;万彩云等,2014),构成了碳会计核算的基本内容。

(三)碳会计目标

关于碳会计目标,主要有“一元论”和“二元论”两种观点。大多数学者认同“二元论”,即将碳会计的目标分为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大部分学者认为基本目标是通过低碳会计的实施,有效地降低碳排放量,改善生态环境状况,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筹发展(刘文丽等,2011;王琰,2011;钱秀娜,2012;王春颖,2012;瞿凤云,2013;吕华璐等,2013)。有学者认为碳会计的具体目标是通过具体的会计核算,计量各个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过程中给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带来的损失,以及改善环境时获得的效益(刘文丽等,2011;吕华璐,2013等)。还有学者将具体目标界定为通过对相关碳会计信息的披露,满足企业决策的要求(王琰,2011;钱秀娜,2012;王春颖等,2012)。

“一元论”基本上是取“二元论”观点中的一个方面。持“一元论”观点的学者较少,如刘美华等(2011)认为,碳会计目标是向企业的财务群体和环境监管部门提供有关企业碳交易信息以及碳减排责任履行情况。闫明杰(2011)将碳会计目标定位为提供与碳会计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相关的会计信息,反映特定主体环境保护责任履行情况、国家节能降耗指标完成情况,以供信息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毕铭悦(2012)将碳会计目标界定为从经济利益角度和环境保护两者的角度出发,取得二者利益最大化。

(四)碳会计基本假设

关于碳会计的基本假设,大部分学者主张碳会计假设既要继承传统会计假设,同时又要赋予其新的内涵。闫明杰(2011)提出了会计主体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首先,碳会计会计主体不仅仅局限于企业,凡是纳入低碳经济模式的经济实体,都应该成为其主体。其次,由于碳排放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以及其风险和不确定性,对碳会计的计量需要采用一些管理学的方法。刘美华等(2011)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持续经营假设。张文静(2011)、瞿凤云(2013)将碳会计假设分为二元会计主体假设、二元会计分期假设、二元可持续发展假设和二元计量假设。而钱秀娜(2012)将货币计量假设改造为多重计量,又增加了可持续发展假设和环境价值假设。李林婧(2014)认为,碳会计基本假设与传统会计中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假设相同,但由于其特殊性使得其在计量假设上与传统会计货币假设有所不同,碳会计以当量计量为主,辅助以货币计量。

(五)碳会计计量

对于碳会计计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排污权计量和碳排放量计量两方面,争论的焦点则是以历史成本计量、公允价值计量还是以可变现净值计量。

(1)碳排放权计量。王艳、李亚培(2008)认为碳排放权是一种特殊的经济资源,具有自由交易市场,拥有具体产品的定价机制,并始终以公允价值计量,其价值变动直接增减资产价格。周志方、肖序(2010)则认为,由于我国目前排污权交易不存在活跃市场或无交易市场,所以在碳会计计量上,可将公允价值划分为三级次,依据市场活跃程度的不同,对排污权资产或负债进行分层处理。待我国排污权交易机制及相关准则完善后,再按照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吕华璐(2013)则认为,在当前条件还未成熟,各方面发展还未跟上的时候,如果盲目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可能会对我国经济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因此,考虑根据使用目的和发展阶段的不同,将碳排放权确认为无形资产或金融资产,采用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相结合的方式来计量。

(2)碳排放量计量。张鹏(2010)认为碳排放量应按照成本法进行初始计量,但由于现实中其成本难以准确估计,可以根据成本与可变现净值的同质性,通过可变现净值进行计量。翁倩(2011)则认为碳排放量作为一种国有资产,是为执行销售合同而持有的存货,对企业的意义并不在于其历史成本的价值增值,而是作为企业发展清洁能源的一种政府补助,其可变现净值与其历史成本从本质上来说应该相等。所以,碳排放量作为一种存货,依然应当按照实际成本进行初始计量。

(六)碳会计信息披露

目前国内学者对碳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信息披露的模式以及影响因素两方面。

(1)碳会计信息披露模式。关于碳会计信息披露模式,国内大多数学者赞同采用表内披露与表外披露相结合的方式(万红波等,2010;刘萍,2010;李景宁,2011;王春颖等,2012)。在这种模式下,不仅需要在传统会计报表中增设碳会计科目,列示企业经营生产中的低碳经济活动,而且对于其他有关低碳要素的非货币信息需要在表外予以披露。如企业的低碳运营状况、碳交易额和交易次数、碳排放权的市场价格变动情况等。

除此之外,王爱国、武锐、王一川(2011)提出叙述性描述模式、现行会计报告的改良模式、碳会计报告的专题模式及碳会计报告的理想模式四种碳报告模式以供企业选择使用。郭海芳(2011)提出了双轨模式,即上市公司以低碳会计信息独立报告的模式进行强制披露,非上市公司以补充报告模式进行自愿披露。吕华璐(2013)认为应根据企业性质和规模的不同进行区分,采用不同的报告方式。首先可根据企业性质,将与环境污染关系不大的一般性企业和污染较大的制造业、生态环保企业区分开。对于前者可由企业自主选择表内或表外报告方式,对于后者可按企业规模进行表内披露——部分中型和小型企业,可在传统会计信息报告基础上进行补充披露;部分中型和大型企业,应以单独编制的低碳会计报告进行披露。而万彩云(2014)对低碳会计信息披露的方式给出了创新性建议:将单独的低碳会计报表和低碳评估报告相结合进行披露。

(2)碳会计信息披露实证研究。除对碳信息披露进行规范研究外,近两年国内学者还对碳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如张萍(2011)以全球500强企业为样本,参考碳信息披露项目研究了企业碳信息披露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企业规模、经济因素和监管体制是影响碳信息披露水平的重要因素。简丽霞(2012)选取深沪市上市公司中符合条件的341家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具体分析上市公司碳会计信息披露水平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公司规模、管理层持股比例以及公司的负债程度与披露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公司管理层持股对碳会计信息披露有促进作用,而公司的发展能力则呈负相关关系。朱艳(2013)选取2012年沪市电力行业(33家),钢铁行业(29家)中披露碳信息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对碳信息披露动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所有制结构、公司规模及独立董事比例与碳信息披露质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七)碳会计应用

除了对碳会计理论研究之外,还有学者对碳会计进行了相关应用研究。王春颖(2012)以GD集团公司为例,对GD集团公司碳交易事项运用所构建的碳会计体系对其进行确认、计量,并形成新的财务报表,通过二者的对比验证了所构建的碳会计体系的可行性。陈颖(2012)根据我国铜冶炼企业的实际情况,构建了低碳经济的会计评价指标体系,为我国铜冶炼企业的低碳会计评价方法体系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法。李林婧(2014)运用Eviews软件对60家标准普尔500强企业的样本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通过分析碳会计确认、计量以及碳信息披露质量与企业价值的关系,以验证碳会计理论体系构建的有效性。万彩云(2014)以山西煤电集团为例,结合案例探讨了企业低碳会计的账务处理和信息披露等内容。

(八)碳审计

目前碳审计在我国属新兴课题,相关研究起步较晚(主要从2009年开始),但学者们一方面从理论研究入手提出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也涉足了一些实务领域,为今后开展碳审计的试点积累了实践经验。

(1)理论研究成果。金珺(2011)对碳审计的框架进行了探讨;李兆东(2010)、欧阳弘毅(2011)、陈燕燕(2010)等对碳审计的动因、目标、内容和现状及对策等进行了研究;钱纯(2011)等分析了我国碳审计的主体;刘惠萍等(2013)则对碳审计与传统审计作了比较,提出了选择重点省份、重污染上市公司进行碳审计试点的观点,并构建了碳审计支撑体系。

(2)实务研究成果。刘少瑜(2009)介绍了香港建筑物的碳审计指引;叶祖达(2009)对碳审计在今后城市总体规划过程中的角色进行了探索;王帆(2010)、卢相君(2011)、陆婧婧(2010)等分别讨论了英、美、丹麦、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低碳审计的经验和启示;李飞(2010)介绍了半导体企业碳审计的方法;钱英莲(2010)、杨渝蓉等(2011)分别讨论了煤炭行业、水泥行业的碳审计方法;袁珺(2011)讨论了会计师事务所开展碳审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唐建荣等(2013)从沪深两市7家电力公司的2012年社会责任报告中,选取17个碳审计定量指标作为研究对象,从中筛选出15个碳审计评价指标,并确定指标权重,得出评价结果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李欧洋(2013)结合安徽海螺水泥厂应用示例进行计算该厂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从而具体说明企业开展碳审计的方法,并据此提出企业在碳审计过程中出现的潜在问题以及相关的解决途径。

(九)特殊行业碳会计

除了对碳会计的理论和应用进行研究和介绍之外,有学者还对特殊行业的碳会计问题(如石油天然气业、林业)展开了研究。李智慧(2011)在明确林业企业碳会计的相关重要概念,并分析碳会计核算理论结构的基础上,构建了林业企业碳会计核算模式,对碳固资产和碳排放权分别进行了会计确认与计量、记录与报告,再将所研究内容运用到企业中进行实践。张小有(2013)则基于森林碳汇的视角探讨了林业企业碳会计核算与实践,对林业企业碳固产生的碳排放空间进行核算,并对碳排放权进行一系列的研究,以图构建林业企业碳会计核算框架。吴方健等(2011)以胜利油田为例,在分析胜利油田在发展低碳经济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油气田企业低碳会计策略。段亚扬(2013)通过分析碳会计的本质,对木制品所产生的碳排放进行核算,并对木制品企业在碳交易市场中的碳会计确认、计量、披露问题进行研究,构建了木制品企业碳会计核算框架,以帮助木制品企业更好地了解碳活动业务对企业造成的影响。

三、评价与启示

根据前述对碳会计相关文献的简要回顾与分析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碳会计的研究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研究内容涉及范围较为全面

从前面检索到的信息可以看出,在碳会计的研究内容中,既涉及碳会计的基本理论探讨,也涉及碳会计的应用研究,还涉及碳审计和其他特殊行业的碳会计问题,为碳会计的全面研究确立了基本框架。

(二)研究方法比较单一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可以看出,我国对碳会计的相关研究主要以理论研究为主,多数学者较为注重对碳会计基本理论进行研究,诸如碳会计的内容、目标、对象、基本假设、确认与计量、信息披露等,而关于碳会计的实证研究则较少。

(三)研究成果实践指导性不强

国内学者对于碳会计的相关研究大量借鉴了国外的相关研究结论,不一定适合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此外,我国还缺乏在碳会计方面的实践支撑体系。虽然国内有相关的理论研究,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碳会计理论体系并没有真正应用到企业中去,更谈不上指导企业有效开展低碳经济活动。

四、结语

总体来看,目前我国的碳会计研究仍处于初创阶段,很多问题还在探讨中,也存在着很多争议,理论方面还没有完全定型,实践方面还缺乏可操作性。应该充分借鉴国外的经验,更多地关注国外相关理论的进展,尽快制定碳会计准则和规范,完善环保法律法规,加快推进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结合我国碳会计发展的典型经验,在理论上加以总结提高,建立起适合企业的碳会计理论体系,并将其应用到实践中,从而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互利双赢。

参考文献

[1]许家林,蔡传里.中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J].会计研究,2004(4).

[2]王爱国,武锐,王一川.碳会计问题的新思考[J].山东社会科学,2011(10).

[3]强殿英,文桂江.构建企业低碳会计体系的思考[J].会计新视野,2010(8).

[4]李智慧.林业企业碳会计核算研究[D].中南大学,2011.

[5]段亚扬.木制品企业碳会计的若干问题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3.

[6]吴方健,张健青,刘鸣.油气田企业低碳会计应用探讨[J].财会通讯(综合),2011(2).

[7]刘惠萍,王爱国.我国碳审计的推进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3(6).

[8]钱英莲,樊鹏燕.煤炭企业低碳审计内容与方法研究[J].会计之友,2010(11).

[9]余欢欢.浙江省低碳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D].湖南大学,2013.

[10]王萌,陈少敏.我国碳排放会计研究述评[J].中国证券期货,2012(06).

[11]钱秀娜.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碳会计理论体系构建[D].西南财经大学,2012.

[12]王春颖.碳会计的会计体系构建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2.

[13]何帆.浅谈低碳经济下我国会计体系的构建[J].改革与开放,2011(9).

[14]胡钦乐.企业碳会计体系构建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2.

[15]王艳龙,孙启明.低碳经济下碳排放权会计问题探析[J].经济纵横,2010(12).

[16]肖序,郑玲.低碳经济下企业碳会计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8).

[17]王琰.低碳经济视域下的低碳会计相关问题探讨[J].企业导报,2011(21).

[18]唐建荣,傅双双.企业碳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财会月刊,2013(11).

[19]刘美华,李婷,施先旺.碳会计确认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1(6).

[20]瞿凤云.低碳经济视角下的低碳会计思考[J].管理观察,2013(6).

[21]刘文丽,赵浩.低碳会计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3(6).

[22]朱艳.企业碳排放财务会计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3.

[23]怀祥艺.低碳经济下齐齐哈尔市碳会计体系的构建[J].理论观察,2014(2).

[24]刘美华,施先旺.碳经济业务的会计确认研究[J].当代财经,2012(6).

[25]吕华璐.构建我国低碳会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

[26]吕全峰,徐成龙.碳会计计量的理论研究[J].会计师,2012(5).

[27]种振.企业碳排放会计核算体系构建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3.

[28]杨博.企业碳会计核算内容论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3(8).

[29]万彩云.企业低碳会计问题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4(3).

[30]郭海芳.企业低碳会计信息披露初探[J].会计之友,2011(12).

[31]陈琦,陈博文,苟建华.企业碳会计信息披露文献综述研究[J].生物技术世界,2013(7).

[32]简丽霞.我国上市公司碳会计信息披露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

[33]闫明杰.碳会计的会计体系构建探究[J].商业会计,2011(7).

[34]林银良,张白玲.碳会计核算体系构建探讨[J].财会通讯(综合),2011(9).

[35]张文静.低碳会计的思考[J].财会通讯(综合),2011(3).

低碳发展报告范文

关键词:低碳旅游;对策;湖南

目前,环境和资源越来越成为制约经济增长质量和速度的一个突出的社会因素,发展低碳经济是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必然选择和有效途径,也是湖南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建设旅游强省的今天,发展低碳旅游正是湖南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中获得跨越发展的重要途径和一大突破口。

一、低碳旅游的内涵

“低碳旅游”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行,倡导在旅行中尽量减少碳足迹与二氧化碳的排放,是环保旅游的深层次表现。“低碳旅游”概念的正式提出,最早见于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该报告根据世界旅游业以及航空、海运和陆路运输业的联合调查写成。报告显示,旅游业(包括与旅游业相关的运输业)碳排放占世界总量的5%,其中运输业占2%,纯旅游业占3%。报告预测,到2035年前,剔除航空业外的旅游业碳排放年增长2.5%。报告提出的减排目标是,在未来15~20年内,将旅游业(包括相关运输业)的碳排放总量年增长控制在2.7%以内,并最终向整个行业的碳中和方向迈进。报告认为,支持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保障是提高能效。为达到这一目标,报告建议相关行业采取以下几项措施:一是推广新的运输技术和清洁能源;二是加速运输工具的更新,特别是飞机;三是减少低效设施或让落后运作模式退出行业,如单程运输、专车或专机运输;四是让航空业加入后京都议定书的谈判,避免国家与地区间因减排引起的利益矛盾,减少航空业碳排放;五是加速旅馆建设技术改造和管理改革,倡导能源回收和资源循环利用,提高能源效率,颁发热效和绿色证书。报告测算,如果要在2035年全部落实上述措施并达到有关的节能减排目标,全球范围内包括各相关行业在内的旅游业需要投资几千亿美元。

自这一将“低碳”和“旅游”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报告以后,原本已经存在的“绿色旅游”和“可持续旅游业”的概念在实践中被改名为“低碳旅游”,其中有些内容也丰富起来。最引人注目的是许多旅游机构将“低碳旅游”作为一种旅游产品来招顾客,如将以前便已存在的绿色生态旅游、野外徒步健身旅游或“无公害旅游”都称作“低碳旅游”。显然,与最初提出的“低碳旅游”概念相比,低碳旅游的内涵外延仍在发展之中。可以预见,随着旅游产品的创新以及人们对低碳生活新风尚的追求,低碳旅游的概念将日益丰富起来。

二、湖南如何发展低碳旅游

2009年12月下旬,湖南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低碳经济的硬指标首次纳入2010年湖南省委经济工作的主要预期目标,要求发展低碳经济迈出坚实步伐,单位GDP能耗下降4%。旅游作为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必须努力倡导低碳消费模式,践行低碳消费,使湖南通过发展低碳旅游,实现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创新和两型社会建设的拓展。事实上,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这种移植“低碳”概念的做法,其实是与倡导低碳生活行动不谋而合的一件好事。至少,它在游客中普及了一种新的低碳生活理念。其实,低碳生活理念不应该仅仅落实在旅游相关行业的企业行动上,它更是千百万旅游产品消费者应该关注并积极实践的生活方式。近年来,在湖南的许多景区中,有些旅馆房间的面积变小、变得更合理了,一次性洗漱用品或拖鞋没有了,旅馆的灯具没有原来那么多了,不少星级酒店的免费早餐饮取消或减少了。最新的时尚是,许多旅游产品在网络上直接将相关的碳排放量向消费者明示,并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引导消费者选择或安排更少碳排放的行程以及旅游休闲方式。

1.制定湖南低碳旅游发展的规划、政策法规和指标体系。一是规划引领。应结合湖南两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工作需求,尽快开始研究制定湖南的低碳旅游发展战略,将低碳旅游纳入湖南十二五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从而进行总体安排部署,开展旅游产业发展碳排放强度评价,指导和引领旅游企业、景区开发的行动方向和行为方式;二是制定全省旅游产业的低碳发展规划,向低碳转型。结合湖南省“十二五”规划的制订,尽快形成低碳发展的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明确低碳发展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发展路径、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等。三是政策驱动。加快制订和修改与低碳发展相匹配的政策法规,引导低碳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引导社会低碳消费与生活。四是指标支撑。加快制订并实施与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政策规划相对应、与湖南实际相吻合、与现有节能减排措施和低碳经济发展方略相衔接的指标体系,为低碳发展提供指标支撑。

2.树立低碳旅游意识,提倡低碳旅游方式。(1)树立低碳意识。全省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引导、带头作用,积极开展创建低碳型旅游景区活动,特别是要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及低碳旅游建设内容渗透到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中,培养旅游从业人员的节约、环保、绿色旅游和低碳意识。旅游企业单位、旅游景区等要经常性组织开展的低碳宣传,大力宣传发展低碳旅游的重要性、紧迫性。(2)加快推进低碳化旅游方式。通过电视、报刊等各类媒体和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发展低碳旅游、建设低碳景区的重要意义,普及低碳旅游知识,积极倡导人们在旅游生活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从传统的高碳生活和消费模式向低碳模式转变,减少“便利旅游”,淡化“面子旅游”,力戒“奢侈旅游”,使低碳旅游成为每一个公民的自觉习惯。深入开展低碳旅游企业、低碳旅游景区等创建工作,在全行业营造低碳发展的浓厚氛围,推动低碳景区建设。

3.企业积极参与低碳旅游发展。(1)积极研发低碳技术,形成低碳技术体系。湖南旅游能否利用后发优势实现低碳旅游的跳跃式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湖南旅游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湖南应该大力鼓励旅游企业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鼓励旅游企业开发低碳先进技术。通过推广和应用新型低碳旅游技术方式,形成低碳技术体系,引领湖南向新型低碳旅游发展。(2)优化产业结构,将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发展低碳旅游的重要途径,扶持鼓励低碳型旅游企业发展,大力推进旅游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创意旅游产业,大大降低高耗能旅游产品的比重。在未来的发展中,湖南旅游企业可以从产品的生态设计入手,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识和旅游产品;向后端延伸,开发形成自主品牌与销售网络,不断提高全省旅游产业和旅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4.完善低碳旅游发展的组织保障机制。成立发展低碳旅游和建设低碳景区的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低碳旅游发展战略方案,审批专项创建方案,协调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创建“低碳旅游论坛”,作为宣传推介、联系交流、决策咨询的平台,打造景区和旅游企业新名片。

5.构建“低碳旅游示范景区”,先行试点。国内一些省市已试点推出“低碳景区”发展示范项目,以期能总结出可行模式,陆续推广至全国。而湖南的低碳旅游示范景区应该成为湖南低碳旅游政策推进的经济转型试验地,在建筑、交通运输、景区建设等方面进行创新,为低碳旅游产业创造发展机遇和新的增长点。一是在低碳交通方面,要努力优化游客出行方式。在景区建设中,下决心保留和扩大自行车道和步行道,鼓励游客“绿色出行”,同时对私人交通工具出行实行适度禁限,减少交通碳排放。二是发展低碳建筑。积极推广绿色建筑技术,在增量建筑的设计和建设中引入低碳理念,注重低碳操作,同时对不符合低碳要求的存量建筑进行科学有序的改造。严格执行新建景区公共建筑节能50%、居住建筑节能65%的设计标准。三是在资源开发方面,进一步发展碳汇林业。切实加大生态公益林建设保护和造林绿化力度,加强生态湿地保护,因地制宜发展高碳汇植物。

6.强化人才支撑,着力实施有效的旅游人才发展战略。人才培育是旅游业低碳化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必须重视人才资源开发,加大旅游人才资源开发的力度,迅速提高人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建立健全人才的培养、开发、吸引、使用的科学机制,并从管理思路、资金投入、政策措施等方面保证旅游人才开发的适度超前,力求旅游人才总量、人才结构与旅游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相适应,旅游人才素质提高与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同步,以实现旅游人才资源持续开发与旅游业长期稳定发展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廖先旺."低碳旅游"内容日益丰富旅游新理念成生活风尚.人民日报,2010.02.26

[2]董学生.低碳:发展的必然选择――对长沙低碳发展的调研与思考.长沙晚报,2010-05-25

低碳发展报告范文篇11

关键词:低碳审计;问题;经验;建议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4月16日

一、低碳经济审计的含义

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这一概念最早见诸于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并很快在联合国召开的气候变化大会即巴厘路线图中得到进一步肯定。

而低碳经济审计主要是指由相关审计机关,依据国家政策、法律和有关规章、制度、标准,遵循审计准则,对被审计单位的低碳生产经营、财务信息、资源利用、职责履行等的公允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鉴证的特殊管理。意在提高被审计单位的低碳生产责任意识、管理水平和绩效,提出审计建议。

二、我国低碳经济审计存在的问题

低碳经济不仅有利于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是我国承担国际责任、提高国际影响力的重大战略举措。虽然目前各国际组织还没有给我国强制性减排任务,但是由于全球变暖所带来的压力,且中国是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我国无疑是最具潜力的减排市场。但是,我国在低碳会计、审计方面无论是理论还是实务都存在许多问题。

(一)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执法不严。完善低碳经济审计法律制度,是实施低碳审计的根本保证。尽管我国已基本形成了审计及环境法律法规体系,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排污费征收管理条例》等,但却没有颁布专门针对低碳经济审计的法律,甚至于低碳经济审计还仅限于专家学者的文章当中,更谈不上形成具有操作性低碳经济审计准则以满足相关审计实务工作的各项需求。

低碳经济审计不仅涉及资金还包括很多的低碳技术和产品数据,如果被审计单位对低碳审计的法律依据提出质疑,认为审计机关没有权限获取相关数据,就会导致被审计单位提供资料不完整,审计取证难以进行,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低碳审计的顺利进行,也就难以保证国家相关低碳政策的实施及低碳经济的发展。

(二)低碳经济审计专业人才匮乏,理论研究欠缺。低碳审计作为一个全新的审计概念和审计门类,需要跨学科跨领域的复合型人才,既要深谙会计、审计理论,又要熟悉政策、技术、管理等内容。有学者还提出应设置专门的碳账户对温室气体排放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进行处理,而现有的审计人员知识结构有限,采用的技术和方法局限于传统的财务审计技术和方法,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相关学科建设与教学研究也相对滞后,成为广泛实行低碳审计的障碍;相比较之下,美国环境审计部门主要由会计、项目评估师、科技专家、公共政策专家等人员组成。在缺少低碳审计培训的情况下,低碳审计是难以取得很大的成绩的,这也是制约我国低碳审计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碳交易市场尚不成熟,相应的会计准则尚未出台,公众缺乏认知。碳交易市场存在的基础是国家制定排放限制额,而后给各个商业领域一定的排放配额,排放许可权的持有者可以对许可权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目前有关国家排放权分配计划的原则、排放交易权分配程序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认知。

2008年8月5日,我国成立了北京环境交易市场和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这两家交易所的设立标志着我国环境交易市场的初步形成。但是我国的碳交易制度并不成熟,极易造成相关部门新的权力寻租问题。对碳排放权的会计确认也未达成一致意见,相关审计标准更难以确定。要实现碳交易的良好运作,必须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尽早统一会计、审计准则,才能促进低碳经济的良好发展。

三、国外在低碳经济审计方面的经验

(一)英国低碳经济审计发展及特点。英国低碳审计的发展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1991年英国地方政府管理委员会(LCMB)提出了环境审计原则和具体指南,这标志着环境审计在英国的诞生。2003年英国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第一次对“低碳经济”的概念及其发展模式做了详细的解释。2009年12月7日,英国环境审计委员会了2008~2009年工作情况的报告,这是英国环境审计委员会首次针对低碳相关问题进行的全面审计报告,代表着当今社会最先进的低碳审计发展方向,是我国低碳经济审计发展需要参考的重要文件之一。

英国的低碳审计主体主要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国家审计署;二是地方审计委员会。其中,国家审计署只限于对中央管辖的部门和单位进行审计,地方审计委员会一般不受国家审计署的领导,而是独立负责包括低碳审计工作在内的地方政府的审计工作。英国是地方分权的联邦制国家。

英国低碳审计的内容总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5个部分:调研政策提案、新政策或现行政策的不足、检验开支方案和结果、检验公共服务协议的目标及所采用的统计方法、检验法规及重要政策提案的制定与执行情况。

(二)美国低碳经济审计发展及特点。早在20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国家审计署(GAO)就开展了环境审计项目,如1969年就对水污染控制项目进行了审计。近年来,美国审计署了关于温室气体减排的多个审计报告,为国会和政府提供决策参考。这意味着美国正渐渐将低碳审计纳入正式审计轨道。

美国低碳审计的主体集中于美国审计总署和美国环境保护总局(EPA)。美国审计总署在美国低碳审计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美国环境保护总局是联邦一级的权力机构,它鼓励美国各州各企业使用低碳审计作为一项公司管理制度,进行自觉自愿的低碳审计。

美国低碳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评估美国能源与政策对保证能源来源、满足市场需求的影响;评估联邦土地开发经营项目的成本和效益;评估对垃圾和核废料管理及处理情况;评估面对全球化和国家化环境问题,美国采取国际协调策略。

四、加强低碳经济审计的建议

(一)国家审计的作用

1、对低碳经济审计法律制度的制定进行监督,严格执法。完善的审计制度、法律法规是实施低碳经济审计的根本保证,是保证审计机关及审计人员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低碳审计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重要依据。因此,国家审计署应适当修改《审计法》,以明确低碳审计的法律地位,确定低碳审计的具体实施办法和评估标准。中国证监会也应相应修改《证券法》,增加上市公司的低碳审计内容。

完善的法律制度还需要严格的执法来保证实施。审计机关在法律制度的执行中需要发挥的作用是审查执行法律政策的手段是否合理、可行,法律制度的执行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是否有助于低碳审计及低碳经济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低碳政策的贯彻实施,使低碳经济健康发展。

2、加强对低碳经济资金的审计。对低碳经济专项资金的审计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对预算草案编制的审计。对预算草案编制的审计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审核企业在申报中央财政低碳专项资金时,有无弄虚作假,联合地方当局骗取中央财政资金的情况;二是审查财政部门及相关单位有没有围绕低碳经济的要求,将材料和设备的采购、技术的引进和开发等多方面综合考虑来编制预算草案,低碳经济资金的安排是否合理、科学,是否有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

(2)对专项资金拨付的审计。完成了对预算草案的审计,就要对预算的执行进行审计,其中十分重要的是审查监督相关部门有没有将低碳经济专项资金及时足额拨付,有没有违规截留资金现象。

(3)对专项资金使用的审计。对低碳经济专项资金的审计主要是审查专项资金是否专款专用,有无非法挪用、挤占等情况,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财务漏洞以及铺张浪费等违背低碳经济的现象。另外,还要审查资金使用部门是否按照预算和发展低碳经济的原则使用资金,如是否选用了节能环保的技术设备,是否使用了新能源,有无违规购置大排量运输工具等等。

3、加强低碳审计的理论研究,加快制定低碳经济审计标准。审计标准是用于衡量、判断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事项的评价标准。目前,我国缺乏完善的低碳经济审计标准,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工作时很难做出合理、科学的判断,从而导致低碳经济审计依据不足,审计证据缺乏客观性,容易产生审计风险。为了降低或避免这类审计风险,制定专门的、具有操作性的低碳经济审计标准是关键一环。

要制定统一的低碳审计标准有较大的难度,因为不同行业的排放标准不同,即使是同一行业同一产品中的碳排放量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笔者认为要针对不同行业制定不同的低碳审计标准。并且在制定低碳审计标准时要参考国外的相关指标,以避免影响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为此,可考虑由国家审计署、发改委、环保部、财政部、及企业界等联合成立专门低碳经济委员会,共同研究低碳经济审计一般准则和具体准则,共同商讨有利于低碳经济的审计模式。

(二)社会审计的作用

1、为企业提供发展低碳经济的咨询服务。首先,协助企业熟悉国家有关低碳经济政策法律以及国际上的低碳趋势,以提升企业的低碳意识,使企业更快地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做出反应;其次,若企业有清洁能源项目,则可为其提供方案咨询服务和法律、技术、财务等的调查服务,并协助企业完成清洁能源项目申报、审核、注册、核查、监控等流程;最后,若企业有减排责任,则可为其提供系统性的节能方案,帮助企业在完成任务指标的同时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

2、对企业低碳经济专项资金的使用及相关信息的披露发表审计意见。企业在自身利益的驱动下往往会隐瞒企业低碳资金的使用、能耗、碳排放等情况,从而导致企业与政府及公众之间信息的不对称,这种不对称会影响政府、投资者、债权人等对企业现状和低碳政策执行情况的判断。这时,社会审计就能通过合法的低碳审计,审查、鉴证、评价企业低碳资金的使用情况,看是否存在恶意套取政府在低碳经济方面的资金以及资金是否用于预定项目上。同时,对企业披露的相关碳排放信息的客观性、充分性及合规性发表审计意见。

通过对资金使用情况及信息披露的审计并出具有审计意见的审计报告,一方面可以使企业了解自身在碳排放方面与其他企业的差距和改进方法;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政府部门了解低碳政策的执行情况及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便于统计部门对企业节能、降耗、减排等指标的测算。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兆东,鄢璐.低碳审计的动因、目标和内容[J].审计月刊,2010.8.

低碳发展报告范文篇12

低碳经济视角下环境成本的确认与计量

(一)环境成本的确认

环境成本的确认,是指企业结合自身的环境目标,根据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对由于自身经营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的支出进行确认。企业发生的与环境有关的支出,根据支出是否实际发生,可分为实际支出和或有支出两大类。实际支出又根据支出受益期的长短分为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两类。如果考虑企业未来可能发生的损失,则可以将企业的环境支出分为以下三类:

1.资本性支出。资本性支出是指其受益期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会计年度的各项支出,应由各收益期间的营业收入分期负担。如企业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而购买的环保设施和污染控制设备等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各项支出。如果企业的环境支出符合资产的确认标准,应该将其资本化,这部分支出因而就转化成为企业的环境资产,并且在其受益期内按一定的方式进行摊销。

2.收益性支出。收益性支出,也称为营业支出,是指其受益期仅涉及一个会计年度的各项支出,应与当期收入相配比,计入当期的成本费用中,例如企业的绿化费、环保人员的工资费用支出等。

3.或有性支出。在企业,或有性环境支出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企业为防止更严格的污染治理规定而增加的支出、企业预计未来可能会因环境疏忽而造成的意外赔偿或罚金、企业预防因未符合环保技术标准而造成歇业或停工的损失等等。按照权责发生制的要求,或有性支付的确认有两种情况:一是或有性支出能确定为环境负债,同时将其确认为一项环境成本或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如企业计提的环境准备金等。二是如果或有性支出不符合环境负债的确认条件,仅是形成或有环境负债,此时在成本上就不予以确认。图1为环境支出的分类及环境成本确认。

(二)环境成本的计量

1.内部环境成本的计量。内部环境成本分为完全目的成本和非完全目的成本两种,所以内部环境成本的计量可以在这两种成本的基础上,然后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计量。

全额计量法,也称为完全目的计量法,是指把一定期间内发生的成本金额全部按照会计方法计入环境成本中。在全额计量法下,环境成本主要是有针对性的对某一环境问题而做出的专门资金投入,这种方法由于简单方便,在实践中应用较多。例如:环境管理体系构建费用的计量、环保专设机构各项费用的计量、治理环境污染投资成本的计量、环保技术研发费用的计量、环境报告编制成本的计量等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内部环境成本的计量,又可在内部环境成本进一步分为完全目的成本和非完全目的成本两种成本的基础上,再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计量。

差额计量法适用于非完全目的下可明确划分内部环境成本的计量。所谓非完全目的成本是指一项成本同时具有经营性成本与环境成本双重功能,此时的非完全目的成本会大于或等于环境成本,因为这部分成本可能包含有环境成本以外的成本。当非完全目的环境成本可明确地被划分为经营性成本和环境成本后,可采用差额计量法计量环境成本。差额计量法下,环境成本是用投资支出总额减去没有环境保护功能的投资支出的差额来计量环境成本的,其典型应用是对带有环境保护功能的耐用资产投资成本的计量等。

2.外部环境成本的计量。外部环境成本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并未实际支付的、却已经对环境造成了影响的各项成本。外部环境成本中碳成本计量不同于内部环境成本依赖于所消耗或转移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代价,而是取决于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估算。本文比照排污费从量定价的方法对碳排放成本进行计量。其计算公式为:碳排放成本=碳排放量*单位成本,其中,碳排放量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排放的碳量的总和。根据2007年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化石燃料燃烧是温室气体增加的主要来源,其中化石燃料燃烧所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占2004年总碳排放将近95.3%(不包括森林采伐及生物量减少所造成的CO2增加)。由于目前我国没有碳排放量的直接监测数据,因此大部分的测算研究都是基于对能源消费量的测算得来的。采用IPCC给出的基于能量值的排放系数,然后根据各国的燃料热值,计算出基于单位质量燃料的碳排放的质量系数,再套用相应的公式,就可求出企业的碳排放总量了。

低碳经济视角下环境成本信息的披露

(一)环境成本信息披露内容

各国企业因性质的差异,在环境成本信息披露方面的内容也各不相同,但对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目的,最终都是为确保信息使用者能够及时、准确的获取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环境信息,加大对环境保护的监督力度,促使企业进行低能耗、低排放的生产。低碳经济在会计报表的披露可通过两种形式进行体现,一是在传统的会计报表中增设低碳会计项目,并在附注中增加低碳会计方面的相关信息。二是采用单独报告的模式,即列示单独的低碳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及现金流量表的信息。环境成本方面则主要披露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企业防止或减少污染、恢复环境所发生的费用支出;二是因环境污染使企业发生的赔偿及损失;三是因环境污染所引发的社会成本。

(二)环境成本披露模式

1.补充报告模式。补充报告模式,是在现有的财务报告中通过增加环境项目来反映企业的环境信息。增加方式主要有表内披露和表外披露两种形式。表内披露主要通过对传统报表的改动来反映环境信息,比较直观。表外披露主要通过文字描述的方式,在重大事项或会计报表附注中对碳排放指标、废弃物利用情况等环境信息进行披露。与表内披露相比,表外披露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不受会计制度和披露期限的限制,更有助于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

2.独立报告模式。独立报告模式是指企业通常以年为单位编制独立的环境报告书,并单独披露企业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独立报告模式应包含的内容有:企业的基本情况介绍,环境保护政策,产品在采购、清洁生产及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方面的情况,碳排放指标的评价等信息。编制独立的环境报告书,可以更集中、全面地对环境信息进行披露。在独立环境报告中,企业环境成本信息的披露既可以使用数据资料,又可以文字的形式进行说明,内容广泛,格式也灵活多样,企业可结合自身的实际需要进行调整。但由于独立报告模式反映的内容可能未包含企业会计核算的全部信息。对信息使用者来说,容易缺乏对企业信息的整体把握。由于各企业受环境因素影响的差异,致使环境信息披露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企业可从自身的实际情况考虑,选择更有利于信息使用者的披露形式。

环境成本会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环境成本分类标准多样,计量困难。低碳经济背景下环境成本更关注碳成本的核算,但当前对碳成本研究较少。虽然随着低碳经济盛行,学者开始关注碳成本,但仍没有界定环境成本中的碳成本内容范围,没有系统分析碳成本与碳会计中的碳成本的区别,这就不易准确计量环境成本中的碳成本。对于环境成本的计量方法除了差额计量法等历史属性计量方法外,其他计量方法都有着不同适用范围,计量方法混乱,难以应用于实践。具体到碳成本的计量,其关键在于碳排放量的确定,而目前我们只能通过能源消耗量估计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这种估计的准确性较低。另外,碳单位排放成本也没有统一的标准。

2.环境成本信息披露混乱,缺乏实用性。虽然我国部分企业将部分环境成本纳入了会计核算,并在报表中披露,但环境成本并没单独处理,而是混合在其他成本费用类项目中。目前企业披露的环境成本信息一般难以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产生影响。虽然我们倡导发展低碳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但这与企业追求经济效益的目标相矛盾。企业对外披露环境成本信息选择方式多样且主动性低,造成了环境成本信息缺乏实用性。

3.环境成本核算方法应用困难。目前的环境成本核算方法需要企业重新设计一套会计系统,这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根据成本效益原则,企业不会轻易选择这些环境成本核算方法。最常用的生命周期理论核算中,涉及多家企业或个人,这要求企业都必须按照统一的标准核算环境成本,并将环境成本流转至下游企业直至消费者,但目前尚无统一的环境成本核算标准。总之,环境成本核算方法难以应用于实践也阻碍了其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二)改进建议

1.统一环境成本分类。应借鉴欧美和日本先进的理论研究及企业的实践经验,结合我国国情,确定我国环境成本的分类。以行业作为区分,针对不同行业特色,确定各行业的环境成本分类,使得环境成本确认后的计量、归集分配和披露更有针对性。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已从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三个方面对环境成本进行了计量研究,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因子也在不断增加,环境问题不断复杂化,不同的环境问题对经济造成的损害千差万别。因此,应该对环境成本计量对象进一步细化,提高计量的准确性。

2.信息披露中引入奖惩机制。许多西方国家设立了有关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奖惩机制,我国会计师协会或环保总局也应设立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奖励机制,对积极披露可能影响信息使用者决策的环境成本信息的企业、积极承担环境社会责任的企业予以奖励,如现金奖励、税收优惠和信贷倾斜等,引导企业提高披露环境成本信息的主动性。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植树造林的含义范例(12篇)

    - 阅0

    植树造林的含义范文篇1又是一年芳草绿,和着春天的脚步,树木发芽了,花儿也含苞欲放。爸爸在五莲山风景区管委会工作,春天是爸爸最忙的时候。他们单位每年春夏两季都组织植树种花.....

    植树造林的作用范例(12篇)

    - 阅0

    植树造林的作用范文关键词:山区植树造林;造林管护;封山育林;人员;基础设施山区植树造林应以林企山区特点、山区地理位置、山区植物物种作为前提,认识到植树造林对山区经济、社会.....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