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教育学的方法范例(12篇)

来源:网络

护理教育学的方法范文篇1

护理实训教学具有较强的职业性和专业性,是针对护理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临床岗位能力开展的培养[1],课程要求护生在校期间完成临床工作的实践训练,毕业后能胜任专业岗位的要求[2]。从现代教育理念着手,更新护理实训教学模式、方法、技巧,设计出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护理实训教学方法,意在提高护理实训教学效果,为临床培养护理专业的优秀学生,提升学生实习期的职业岗位能力,并推动护理实训教学的改革及创新学术思想。

关键词:现代教育理念护理实训教学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抽取本校12级三年制普专护理1-4班为实验班,205人,年龄16~20岁,另选相同年级、学制、专业层次、数量的班级为对照班。

2.评价方法

以学生的护理实训课技能考核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结合学生的教学满意度,学习积极性,教师的教学评价等,测评得分80分及以上为达标。评价课程包括《基础护理学》、《外科护理学》、《急救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健康评估》、《妇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考核标准为我校护理专业实训教学大纲要求的技能考核标准,融入临床病例。师生教学评价所用问卷量表分别为我校教师教学评价调查表和班级学风评价表。在学期前、中、后开展技能考核,在期末进行教学评价。[1]

3.方法

3.1统一制定实训课计划,根据课程特点在计划的基础上列出融入现代教育理念的护理实训教学方法

3.2运用多媒体的现代教学手段,对基础护理实训课运用三段式教学、反思式教学、仿真式教学法,对临床护理实训课程运用病例导入式教学及图文式教学,对护理人文课程运用角色扮演和情景剧实训教学。

3.3课下开放实训室,增加学生练习时间;改进练习方式,运用多项操作融合病例综合练习,确定学生训练方式,运用现代教育理念的多种教学方法,开展情景模拟、小组实训,要求学生对实训项目进行多次演练、研讨、展示、观摩。

3.4优化技能考核方式,由传统的单科单项操作考核,综合为基础课和临床课相融合的综合病例考核,在单项操作分值的基础上,加大护生人文关怀、应变能力、综合素质的分值,以提高学生临床适应能力。[2]

二、结果

通过应用融入现代教育理念和方法的护理实训教学实践,得出如下结果:

1.实验班护理实训课程技能考核成绩优于对照班

以80分为标准,实验班在教学实施前期考核得分达标率为43%,不达标率为57%,与对照班差别不大;实施中后期测考核,实验班达标率升至100%,高于对照班。在实施前期分析能力要素,发现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差距较大,达标者仅为43%,印证了教学实施前期学生实训能力不足的观点。在中后期各要素能力达标率逐步上升至100%,这也与教学实施中后期学生实训达标情况各数据保持一致。

2.实验班护理实训教学效果评价及学生满意度优于对照班

3.实验班护理实训课学习积极性和班级学风评价调查优于对照班

三、讨论

将现代教育理念应用于护理实训教学中,以多媒体教学的现代教育方法为主,将三段式教学、仿真式教学、病例导入教学、反思式教学、人文实训教学等多种现代教育手段综合应用,形成了护理实训教学改革的新方法、新形式。学生对“现代教育理念”接受快,学习能力强,学习效果好,教学满意度高,教师通过新方法的应用,和学生沟通顺畅高效,实践效果好。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强调“现代教育理念”融合于护理实训课中,将先进的、多元的、个性化的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发挥出良好的护理实训教学效果,在师生中造成了良好的影响,并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改变了护理实训教师传统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改进教学手段的同时,又同步优化了实训考核标准,将传统的单项技能考核结合综合病例,加大人文关怀、应变能力、综合素质的分值,使技能考核评定更合理,更适合临床[3]。课下对学生开放实训室,牵涉到实训室的管理,在实训场地、设备、模型、耗材的使用方面,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管理能力。[3]

综上所述,这种护理实训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实施,需要教师在前期实训课计划的协调安排上,实训设备、场地、耗材的配备上倾注很多精力,来保障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这些新型、先进的实训教学方法才能灵活、综合的运用到教学中,故教师的倾心付出是必不可少的[4]。新的护理实训教学方法应用成功,可在护理实训课教学中加以推广,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训技能操作能力,为临床培养更优秀的护理专业学生,提升其岗位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并对加快护理实训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4]

参考文献:

[1]KleinCJ.Linkingcompetency-basedassementtosuccessfulclinicalpractice.JNursEduc,2006,45(9):379-383.

[2]赵文静,安琪,解思琦,等.护生工作能力与护理职业教育问题的研究.全科护理,2012,10(32):3066-3068.

护理教育学的方法范文篇2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8.252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正在形成人人需要健康,人人关心健康,人人为健康负责,人人参与健康促进的大趋势,健康长寿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只有通过健康教育,使人人懂得卫生科学知识,不断增强自我保健能力,才能更好地提高健康水平,采取积极主动措施和科学的方法与不良生活习惯和影响健康的因素作斗争,是医院以预防为主、进行健康教育宣传的目的,也是国家科技进步和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说,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和医学进步的产物。护理健康教育作为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随之推广起来,并纳入到临床护理工作的惯性运行之中。那么医院应如何开展好护理健康教育和现存哪些影响护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及应对措施,是现在各个医院最为关心的和急于解决的首要问题。本人通过13年的临床观察和实际工作经验及查阅多项资料总结出医院开展健康教育的具体方法和措施,并通过近2年时间的临床实践证明有其可行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现阐述如下。

医院开展健康教育的几点措施

健康教育的观念转变:①护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转变:护理健康教育模式应由过去的单纯侧重卫生知识传播的“卫生宣教”向传播与教育并重的护理健康教育转变。②健康教育的目标转变:健康教育的目标应从以疾病为中心的卫生知识传播向行为危险因素及不良的生活方式的干预转变。③健康教育的策略转变:健康教育的策略应从单纯信息传播向传播与教育并重转变。④健康教育的方法的转变:健康教育的方法应从单纯的传播材料制作向材料制作与指导、评价并重转变。⑤健康教育范围的转变:健康教育的范围应从面向医院向面向社区、社会相结合转变,从单纯的对有病者的服务转变为同时面向病人家属及全体人群,应体现出点面结合,以点带面,普及与提高并重的特点。

结合实际需求开展护理健康教育:健康教育不能生搬硬套别人的经验,只能从借鉴他人的经验出发,结合本院、本地区以及个体差异来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护理健康教育计划。我们医院的特点是病人住院时间长,教育人力资源不足,教育经费短缺,教育者缺乏专业教育技能和知识,并且病人健康教育需求较高。根据这些特点,护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围绕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来研究。第一方面是住院病人教育需求特点与医院健康教育的内容;第二方面是医院健康教育形式与护理健康教育方法;第三方面是护士在护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第四方面是护理健康教育效果评价与符合国情、院情的健康教育体制。

建立医院健康教育委员会:建立建全医院健康教育网络,加强领导意识,强化医护人员的教育意识和责任。根据健康教育的发展需求,在各科室成立健康教育小组,设立兼职健康教育宣传员,让她们结合本科的病种及健康教育材料,深入病房按时给患者及家属进行宣传讲解各种疾病的防治方法和注意事项,业余时间应不分院内院外,随时见到不良卫生习惯和影响健康的因素,应随时制止和做好健康教育宣传,将健康教育知识向整个社会传播。

影响健康教育效果的因素及应对措施

护士的教育者角色认知偏差:部分护士的教育者角色意识淡薄,对所承担的教育义务持不认真态度,同时病人对护士教育角色的认知也存在着偏差,大部分病人对医生的信任程度和依从性还远远高于护士。毫无疑问,上述角色认知的偏差就给护士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带来困难,同时也对护士在健康教育中的地位提出了挑战,因此护士应按照法律的要求产生双重角色行为,应该知道护士有为病人进行健康教育的责任和义务,这就确定了护士既是护理者又是教育者的双重角色地位,所以护士对自身教育者角色的认知和病人对护士教育者角色的认可直接影响到健康教育的效果。

护士缺乏健康教育相关知识和技能:护理健康教育是开展整体化护理以来所产生的的一项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需要护理人员根据具体的工作情况摸索前行。所以,可以说掌握健康教育相关知识和技能是护士履行教育职责的重要前提条件。现在护士感到开展护理健康教育最困难的是缺乏教育相关知识和技能,一是与疾病护理相关知识,二是与健康教育相关的知识,三是相关学科知识,包括行为科学、预防医学、传播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和伦理学等,因此护士应加强学习,一是院领导加强重视健康教育,送护士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二是护士自身应努力学习相关知识,拓宽知识面,三是定期组织护士进行健康教育知识培训,使护士尽可能地掌握各方面的健康教育相关知识和技能,以提高健康教育效果。

缺乏健康教育传播的时间: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编制不够,数量不足,护士工作负担过重,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传播,这是影响护士有效实施护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应适当增加护士配置,让护士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充分发挥护理人员的真正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开展好护理健康教育。

护士对健康教育这项工作的认知偏差:原因是护士对健康教育的理解不够深刻,把健康教育看作是护理之外的额外工作,实际上教育本身就是护理活动的组成部分,许多护理目标都是通过健康教育来实现的,一些教育内容也是依据护理工作的需要而设计的。故此,护士应正确对待健康教育工作,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去做好护理健康教育。

相对滞后的护理理念:护理人员对现代护理观缺乏全面的认识,由于部分护理人员的学历偏低,对现代护理观的理解不够深刻,再加上受传统医学模式的影响,而没能充分认识到健康教育在疾病防治以及康复中的重要作用,重治轻防的陈旧理念未得到根本性扭转,没有将护理健康教育放到应有的位置。因此护理人员应树立现代护理观念,真正做到以病人为中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做好整体化护理工作。

护理教育学的方法范文篇3

1原因分析

1.1护理人员主观层面的原因

1.1.1护理观念陈旧落后现代护理的进步,促使“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观向“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护理观的转向,也促使单一护理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的整体护理模式的扩展,因而,全体护理人员应逐步树立现代护理观念,高度重视和积极尝试临床护理健康教育。但在现实情形中,个别医疗单位或部分医护人员深受旧护理观和传统医学模式的影响,延续重治轻防的陈旧观念,对临床护理健康教育在疾病防治以及康复中的重要作用缺乏认识,导致服务意识缺乏、教育方式单调和教育内容泛化,更无法进行积极的经验总结和合理的创新。

1.1.2工作角色认知片面随着护理观的演变和护理模式的扩展,护理人员的工作角色和职能范畴由单一趋向多元,作为一名护理工作者,不仅仅要通过运用护理程序和护理操作的基本过程承担为患者康复所需要的护理工作,而且要扮演教师和顾问的角色,对患者及其家属等相关人群实施健康教育,护士有责任在日常工作中根据不同的患者选择适当的方法和技巧,对患者等进行健康教育[2]。指导患者及其家属积极地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但如果护理人员对自身角色和职能范畴的认识片面化、单一化,就必然对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及其应采取的合理对策认识不足,执行起来就会缺乏自觉性、主动性。

1.1.3经验不足,技能匮乏护理健康教育系交叉性应用学科,医学、护理学、教育学、行为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均在健康教育活动中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我国健康教育起步较晚,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教育系统,护理人员在实施过程中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当前护理队伍学历相对偏低,知识面狭窄,实践中采用的方式简单,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甚至有些护理人员对健康教育内涵产生误解,将其同卫生教育,出入院指导等工作等同起来,无法针对患者和健康人群开展具有护理特色的健康教育。

1.2护理人员客观层面的原因

1.2.1时间保障不力当前许多医院都对护理编制进行压缩精简,致使在临床护理实际工作中,人员编制不足,数量不够,护士工作负担过重,护理人员在完成基本治疗、护理工作量的同时,难以保障充足的时间实施健康教育。

1.2.2学习机制欠缺护理人员参加进修、外出学习的机会较少,女性护士家务繁忙等也导致护理人员知识更新缓慢,技能老化,知识储备不足等问题,影响实施健康教育能力的提高。

1.2.3资金支持不到位我国虽然在《护士注册法》中规定了护士的进行健康教育的职能,但在健康教育的经费来源上未予明确规定许多医疗单位都是自筹资金编写和发放教育资料组织健康教育活动等,明显缺乏资金支持。

1.3医院管理层面的原因

1.3.1质量控制办法模糊我国开展护理健康教育的历史较短,尚未建立明确有效的质量控制管理体系,管理滞后,在人员培训、规范实施、评价标准及方法体系上均不完善,亟需改进管理体系,发挥健康教育在整体护理中的重要作用。

1.3.2未建立社区长效机制目前,护理健康教育多局限于临床教育,门诊及出院后健康教育薄弱,缺乏长效机制,要真正实现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仅靠临床教育难以完成,必须建立医院社区一体化、连续性的健康教育服务体系。

2对策

2.1加强宣传,转变观念一方面,通过岗前培训、职业道德教育、礼仪培训等宣传教育活动,使护理人员树立现代护理观,明确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及健康教育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主动履行健康教育职责,使护士从被动地执行护理操作逐步过渡到以人的健康为目标的预防保健和促进健康工作上来[3]。

2.2鼓励学习,提高技能健康教育是一个全新知识和技能领域教育,临床护士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掌握护理健康教育必备的技能和技巧,才能适应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医院要重视、支持护理工作者的进修学习。创造条件参加短期培训、学术讲座,鼓励护士参加不同形式的继续教育及成高护理、自考函授班的学习,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开阔眼界,活跃思路,学以致用。护理人员必须掌握健康教育的程序,按程序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健康教育,保证目标实现;掌握与疾病护理相关的知识,包括专科护理知识、心理护理,康复护理,疾病预防、卫生保健、药理学、营养学,行业科学、伦理学、医学新进展等知识;护理工作者要加强自修、自学,掌握丰富的知识,才能具备健康教育的能力。

2.3讲求技巧,营造和谐健康教育要实现内容具有针对性,形式多样化,护理人员要掌握护患交流的技巧、知识灌输的技巧,以适当的教育方法,获得患者的信任。故护理人员需要了解患者的心理、社会、家庭状况,有的放矢,因人、因时、因地、因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方法、途径,保证有效的健康教育。根据患者的健康状况和对疾病各个阶段的反应,灵活机动,做好指导性工作,确实解决患者的需求,医院及护理部可以制定医、护、患沟通手册,人手一册,组织学习并考核,经常举办一些护士行为规范、沟通交流等示范讲座来支持和促进健康教育工作的进行。各科还可根据专科特点制作专科健康教育资料,悬挂于病房中让患者阅读,各科走廊显眼处设健康教育栏,每两个月更换一期,使患者及家属都受益,护士们在查阅资料的同时也在不断学习提高,努力营造出和谐融洽的护患关系。

2.4完善管理,提高质量医院应进一步运用管理科学对护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全面质量管理,首先是落实责任,实施健康教育目标责任制如制订健康教育长远发展规划和年度教育计划及岗位目标责任制和考核标准,周密组织计划实施,定期检查和效果评价,及时找出不足,纠正偏差,使健康教育制度化、程序化。其次,做到护士的职称、学历和继续教育要求相吻合,提高各级人员的教育能力,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管理考核方案要明确质量目标及相应的奖惩措施,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确保工作到位,质量提高。再次,制定并实施统一规范的健康教育模式及评价方法,对健康教育进行具体指导及质量控制。护理部门应重视对健康教育质量的控制,通过下科室定时和不定时的检查和抽查,不断发现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反馈到每个执行护士,不断改进健康教育的方法。

2.5重视科研,努力创新医院护理部门要加大动员,提供支持,努力开展护理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对日常临床护理的经验及总结归纳,大胆进行尝试和创新,尽快将研究成果推广应用,推动医疗机构护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包家明,雷杰.护理健康教育学概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

护理教育学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医护英语水平考试(METS);护理专业英语;改革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迅猛增长,医疗服务一跃成为全世界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并呈现国际化发展趋势。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高等护理教育蓬勃发展,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大规模的护理教育体系,为我国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护理人才,成为护士人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护理教育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国内护理院校的毕业生还不能与国际医护英语服务直接接轨,迫切需要推进护理专业英语教育方法的改革。

1国内护理院校护理专业英语教育的现状

根据《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高校英语教学应分为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教学两个阶段。高校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必需的信息"。然而,与轰轰烈烈的基础英语教学阶段相比,专业英语教学阶段却显得举步维艰。我国护理专业英语在20世纪90年代才逐渐开展,学科起步晚,师资较薄弱,至今还没有形成一套较成熟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百花齐放,教学方法有待提高,教学评价体系亦不成熟。国内部分护理院校甚至未开设护理专业英语课程,已经开设的学院大部分处于各学院自发、零散地组织专业英语教学的状态中,教学效果较差。

2医护英语水平考试简介

"医护英语水平考试(METS)"是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华护理学会、中华医学会、全国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等机构联合推出,以下简称METS考试[1]。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200723号文件精神,METS考试作为医护专业英语的考核标准,其考试宗旨在于通过以考促学、以考促教的方式,普遍提高中国医学英语教学的总体水平,从基础教育入手,整合教学资源,促进护理专业教学改革,满足国内外人才资源合理配置的需要,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高素质国际化护理人才。

3METS考试对护理专业英语教育的影响

3.1以METS考试为导向,更新护理专业英语教育理念从本质上讲,护理专业是一门应用学科,这就要求护理专业教育不应仅为单纯的知识传授和学术培养,还应是一种职业训练。但是,我国护理专业教育长期以来过分强调前者,忽略后者,进而在护理专业英语学习中忽视职业特色及专业英语应用能力,导致护理毕业生很难胜任国际医护英语服务,外资医院就业率低。

因此,我们必须更新护理专业英语教育理念,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提高为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有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能适应国内外护理工作的实用型高级护理人才。

3.2以METS考试为导向,丰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内容METS考试为标准参照性考试,其内容势必会对护理专业英语教育的内容产生导向作用,护理专业英语教育的内容应作相应的调整。METS考试充分体现护理专业的职业特色(针对性),突出应用能力(实践性),强调综合素质,且兼顾不同层次[2];其试题涉及知识面很广,主要包括护理基本知识与理论、各专科护理操作技能、常见疾病的症状和护理措施以及相关的日常用语,增加了实用性,提高其对临床护理实践的指导价值。因此,以METS考试为导向,进一步丰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内容,即重视护理基础知识的讲解,又突出临床护理实践操作的运用,使之具有可读性、实施性、趣味性。

3.3以METS考试为导向,整合护理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

护理专业英语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专业英语的实际应用,但是,大多数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仍然采取填鸭式、灌输式的单纯讲授,不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常从属于被动学习者,以METS考试为导向,让学生转变被动角色,使被动学习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知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采取师生互动的授课方式,如创设临床护理工作情境,采取情景式教学、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法,启发学生应用专业英语进行护理实践能力训练,学生在相互交流与自我反思中获取知识。同时,我们还可以开展案例讨论,在案例讨论中教师只起引导性作用,主要环节由学生自行组织完成,鼓励学生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应用护理专业英语展开讨论的能力。

3.4以METS考试为导向,创新护理专业英语考核方式考核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对教学效果的检验和反思。但是,目前国内护理院校对于护理专业英语考试题型较为单一,试题难度一般不大,学生只需突击硬背,大多数能顺利过关,无法检验学生学习的真实水平。

METS考试制度的建立,使护理专业英语考核更具有科学性、实践性、真实性,METS考试包括五大部分,分别为听力部分、英语应用、阅读理解、翻译、写作题,使学生做到会听、会说、会读、会写,使护理专业英语教学融入到日常教学中,真正做到与国际护理教育接轨。

因此,我国护理专业英语考核方式,应以METS考试为向导,增加试卷的分析性、灵活性和应用性难度,与METS考试难易程度相适应,严格掌握学生及格率,使考试真正成为检验学习效果的手段。

4结论

随着全球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医疗卫生服务要求的不断提高,为缩小与国际护理人才之间的差距,我国的护理专业建设正在稳步推进,其中护理专业英语教育的领军地位已逐渐凸显。随着METS考试制度的建立,护理专业英语教育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护理专业英语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和METS考试的影响给护理专业英语教育改革打开了新局面。在METS考试背景下进行护理专业英语教育改革,既要坚持自身固有的专业特色和学科发展要求,又要以METS考试为契机改革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评价方式,使护理专业英语教育实现稳步、健康发展。总而言之,护理专业英语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迎合METS考试而制定,而是为了护理专业英语教育自身的长足发展。所以,在处理好两者之间关系的同时,努力实现护理专业英语教育与METS考试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护理教育学的方法范文篇5

1对护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有待提高

1.1健康教育的定义健康教育是一门研究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左月燃教授认为,健康教育的实质是一种干预,它向人们提供改变行为和生活方式所必需的知识、技术与服务。通过护理健康教育,使人们有能力做出抉择,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1]。

1.2健康教育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卫生宣教有学者认为,健康教育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有交流、有评价的教育活动[1]。而卫生宣教是知识的单项传播,接受对象比较广泛,且不注重信息反馈和效果评价。王慧贤提出健康教育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交流教育过程,以人为服务对象,通过一定教育手段,使人们具有自我保健能力,对自己的健康从依赖医院逐步转向依靠家庭和自己[2]。

1.3健康教育应是一门专门知识与技术健康教育随着整体护理的深入虽已被广为重视,但极少有人把健康教育看作是一门研究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健康教育的实质是一种干预[1]。某些医疗单位健康教育效果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护理人员没有掌握足够的知识量。健康教育涉及医学、护理学、教育学、行为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3]。综上所述,可以认为:护理人员丰富的知识储备是做好健康教育并使其成为专门的科学和技术的前提。

2社区已日渐成为健康教育的主课堂

健康教育在我国较为广泛的传播和应用的历史并不长。目前护理专业开展健康教育主要是在医院,少量在社区[1]。但随着社区医疗保健工作的逐渐深入、随着社区卫生工作范畴的逐渐扩大,健康教育的重点必将放在社区。苗惠霞等对社区中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通过心理指导、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肢体训练、培养遵医行为、预防并发症等多方面进行健康教育,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并得到了广泛认可[4]。李娟等在对骨质疏松患者的健康教育中,强调社区应成为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医护人员在社区健康教育中发挥的作用明显不足;社区中老年人获取健康教育知识通过医护人员者远比电视和报刊低[5]。这种现状不应再继续下去,医护人员丰富的理论知识,良好的沟通能力应该为群众提供比报刊更全面、更广泛、更方便、更有效的知识和服务。

3门诊的健康教育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患者到医院首先接触的是门诊,在医学知识不足的情况下,对首先碰到的医学知识和健康教育是印象最深刻、记忆最清楚的。林梅等认为,关心、真诚、努力营造良好的咨询氛围,热情,耐心倾听,语言通俗,是健康教育的基本基础[6]。而提供满意的咨询内容,包括疾病知识,手术相关知识,心理社会支持等是做好健康教育的必要条件。朱婧等提出,分诊护士在开展健康教育中应把握如下原则,即患者及其家属自愿的原则;教育者水平与身份相符的原则;内容可靠,程序严格的原则[7]。在时机选择上,就诊前应以介绍医师情况、提供医师出诊时间、通报诊室医护进展、了解病情填写健康教育卡、预约教育项目、介绍就医须知,防病科学方法等,以解除缓解患者焦虑;离诊前教育应针对生活起居、饮食调节、并发症预防、识别危险信号及自救常识以及服药时间、日常护理观察、与医院联络方法等。

4对不同年龄、不同病种人群的健康教育应有所侧重

健康教育的原则应是让每一个患者具体接受到所需的保健、康复知识。要求具有针对性、特异性。文献中对不同病种、不同年龄患者不同健康教育方法介绍较多。如张莉等通过饮食管理、运动管理、药物依从性管理、心理护理四个方面提高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8]。郑一宁认为应加强对30-45岁年龄段的健康教育。并提出对此年龄段者应注重对某些特殊疾病的监测;健康教育应与社区保健密切联系。

其原因是社会对此年龄段健康问题的忽视及患者自身的忽视[10]。唐艳超依据调查发现癌痛患者所了解的健康知识非常有限。并认为健康教育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护理人员没有掌握足够的知识量。从癌症渐渐成为人类主要杀手这一角度看,对癌症患者癌性疼痛的缓解、生命质量的提高,都还需护理人员给予更多的关注[10]。邵博针对SARS的突发和病情危重易使患者产生恐惧、焦虑、烦躁,甚至悲观厌世等情绪,提出SARS患者应在入院阶段熟悉环境教育,住院阶段进行护理教育及诊治常识教育,出院阶段行指导保健教育。王晶等在透析中心依据透析患者的护理问题和知识需求,提出评估患者学习需求、指定教育计划、确定教育方式、选定教育内容,并实施责任制,收到了健康教育的良好效果[12]。

5健康教育的时机与技巧

掌握好健康教育的时机可使健康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而技巧的掌握则会使健康教育真正发挥作用,两者缺一不可。杨秀丽认为,1健康教育的时机要适宜,应在患者病情较稳定、心情愉快、护患双方“供”、“求”达到平衡时进行最好;2健康教育方法应得当:以问答疑问为最佳,因此时患者有求知欲望,精力集中易于接受,针对性吸引力强,还可激发患者的参与意识,便于双向交流和沟通,教育时应多贴近患者病情;3健康教育语言要标准:恰当的称呼、亲切的态度,语言应富于感情,推理严密、通俗易懂[13]。也有人认为,健康教育应依客观条件、依据患者需求,做好医护健康教育的衔接,加强出院宣教的力度[14]。

6健康教育的方法与质量控制

随着整体护理工作的不断深入,健康教育已贯穿到从患者入院到出院的各个环节,成为检验整体护理效果、评价整体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并从管理制度、质控形式、质控内容及质控评分标准组织实施。这样做既调动了护士的积极性,提高了护理质量,又进一步融洽了护患关系[15]。龚春兰认为,护患关系从被动服从转变成共同参与的合作关系,患者的健康教育是通过患者的学与教的互动过程来实现的[16]。程心涛提出,健康教育应包括4个因素:护理人员、患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任何一个要素出现问题都将影响健康教育的顺利实施。医院健康教育的方法有20余种,最主要的有语言教育、文字教育、形象化教育和电化教育4种,前2种方法的应用是后2种方法的基础[17]。张绍荣等通过健康教育多媒体课件的研制,如研制出具有文字、图象、三维动画及视频技术的健康教育方法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取得满意效果[18]。相信随着护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推进,健康教育的方法将更丰富多彩,健康教育的质量控制将更科学、更有针对性。

7健康教育的问题、对策及展望

左月燃指出:健康教育从客观上评价其水平,大体还处于初始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1]。如发展不平衡、观念和知识更新不够;知识缺乏、教育内容泛化、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够;管理相对滞后,对健康教育的管理评价基本局限在知识传递层面等。护士在整体护理应承担双重角色作用,即照顾者、教育者,才能在护理活动中为患者解决健康问题。李桂萍等也认为,部分护士对健康教育的概念模糊,在目标认识上有偏差[19]。护理人员缺乏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等。这些问题阻碍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应引起重视。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应加强培训,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强化护理人员开展健康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只有让一线的护士真正掌握健康教育的基本概念和工作方法,懂得如何分析和评价,才能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同时应拓宽思路、突破思想观念上的局限性;科学评价,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深入研究,建立更适合我国国情的理论和实践体系等[1].

事实证明,有无卓有成效的健康教育系统将成为衡量未来医院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志[20]。健康教育是连接卫生知识和健康行为的桥梁,是一项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保健措施,是全球推进“人人健康”的核心策略。健康教育起到了医疗卫生服务从观念转变到工作模式转变的作用,体现在:1有利于患者,使患者从被动接受治疗和护理转变为可以主动采取预防疾病、有利于健康的行为;2有利于医院发展,既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又提高了医院的效益;3有利于护理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较好地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丰富了护理学科的理论体系,培养了护理骨干队伍[1]。由此看来,尽快提高认识、更新观念、不断提高护理健康教育的层次与水平,将是护理工作者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左月燃.对护理专业开展健康教育的认识和思考.中华护理杂志,2000,35(6):325

2王惠贤.健康教育是建立新型护患关系的重要环节.实用护理杂志,2001,17(3):55

3康艳超.癌痛止痛治疗中的健康教育.海军医学杂志,2003.2:155

4苗惠霞,刘萍.社区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健康教育.护理杂志,200320(5):88

5李娟,骨质疏松健康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护理杂志,2003.20(10):34

6林梅.门诊手术室开展健康教育咨询的技巧.护理杂志,2003.20(5):87

7牛婧,陈丽君,谢婷婷.分诊护士开展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效果护理杂志,2003.20(6):82

8张莉,李红,张海玲.健康教育对提高老年血压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研究.护理杂志,2003.20(10):38

9郑一宁.如何对30-45岁午龄段病人的健康教育.中华护理杂志,2003,38(7):569

10张艳超.癌痛止痛治疗中的健康教育.海军医学杂志,2002.24(2):155

11邵博.SAPS患者的健康教育实施体会.护理杂志,2003.20(7):5

12王晶,李金香.在透析中心开展健康教育责任制的尝试.护理杂志,2002.19(1):58

13杨秀丽.提高健康教育质量的做法与体会.护理杂志,2003.20(6>:83

14杨骏.浅谈创伤骨科的健康教育.部队杂志,2002.15(1):59

IS孙茜.健康教育质量控制的实施与体会.护理杂志200320(5):86

16龚春兰.护患共同参与健康教育的效果观察.南力护理学报,2003.2:155

17程心涛.让健康教育成为和谐的教与学.中华护理杂志,2000.35(6):361

18张绍荣.视网膜脱离眼病健康教育多媒体课件的研制与应用军护理杂志,2003,20(5):11

护理教育学的方法范文篇6

关键词:法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法律职业技能;教学设计;通识教育观;社会资源;教学方法;法律素养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573(2016)03-0119-05

一、法学本科人才教学培养目标与法律职业技能培育

(一)关于法学本科教学人才培养目标的争论

我国法学学术界对法学本科教育应该是通识教育还是纯粹职业教育的讨论由来已久,有泾渭分明的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主张法学教育是通识教育,他们认为法学教育即通过对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知识的教育、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等知识的传授,从而塑造优秀的法律人。第二种观点则主张法学教育是纯粹职业教育,他们认为法学教育即传授给学生作为法律职业者最基本的技能和素养,其中最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法律职业者特有的思维方式。[1]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通识教育观是与现代大学精神和功能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但法学教育仍然是一种专业教育,且具有较强的职业倾向性,这就使得理想的法学本科教育应是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技能,使之在掌握法律基础理论知识、原理和制度的同时,具备法律职业者的技能、素质和法律思维方式。因此,在法学本科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技能必须成为其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设计中法律职业技能培育的必要性

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峻、资源的日渐枯竭,国家、社会及民众对环境保护问题的关注和担忧越来越多。与此相呼应,无论是国家层面的环境立法、执法及司法,还是公民层面的环境守法;无论在公民的环境维权领域,还是在企业的环境社会责任领域,对相应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但高素养的相关应用型法律人才却是匮乏的。因此,培育具备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职业技能的人才,可以满足环境友好型社会对此类人才的需要,同时也能拓宽就业途径,有效缓解法科毕业生就业难的困境。[2]然而,传统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设计无法满足这样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创新其教学设计,使之适应培育法律职业技能的要求。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作为2007年教育部增列的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随着环境科学的产生和发展,逐渐与法学融合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正因其与环境科学联系密切,使其不同于其他法学学科的特征就是自然科学色彩浓厚。因此,从法学角度研究环境与资源问题及其导致的社会关系和具体应对法律对策,必须以传统法律理念为基础再结合自然科学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将多学科研究的成果和方法融会贯通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研究之中,这也是决定《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交叉、边缘学科地位的主要原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交叉、边缘学科的独有特点增加了该学科教学的难度。因与其他法学学科相比要求更高,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时,必须同时掌握环境科学学科的相关知识。同时,《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是应用法学,与理论法学不同,其最大的特点是实践性。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学科特征表现为独特的现实性、制度性、应用性,正是因为这些特征的存在,所以对于法学本科学生来说,仅仅掌握课本所描述的原理和法规是远远不够的,学生需要在掌握更广泛知识的基础上,结合法律思维进行思考,并能学以致用处理现实的环境法律问题。[3]河北经贸大学在2015年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设置为必修课程,较其他法学学科,其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师在教学中贯彻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与此目标相适应。

当然,法律职业技能的最终获得是全部法学课程教学合力的结果。每一门法学课程,特别是教育部确立的若干门法学教育核心课程的法学教师都应从各自的学科特点出发,为学生法律职业技能的习得而努力,并使这种努力在教学设计中得到具体的体现。如果不对传统教学模式设计进行有益的改革,法律职业技能的培育只能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当然,没有对法律职业技能的正确理解,教学设计也必然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

二、传统《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教学设计

(一)传统《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设计的基本状况

传统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与培育学生法学职业技能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在教学设计上,基本上仍局限于传统的灌输模式,忽视实践对法学教学的重要指导作用,教学中虽然涵盖了许多相关案例,但案例通常或者缺少代表性和典型性,或者应用较为简单、机械,只能有助于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理解,不利于激发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总结。总之,在传统《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教学设计中,没有完全体现法学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应用综合能力的要求,法律理论、法律伦理与法律实践相育目标的实现仍需努力;也没有全面把握该课程作为应用法学课程的教学特色,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进而突出应用法学的操作性;还没有充分挖掘课堂教学的引导功能,忽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也没有调适师生的课堂角色,教师没有做到自觉应变,还学生以主体地位。[4]因此,必须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教学设计进行改革,增强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培育合格法律职业人才的要求。

(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设计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1.师资来源结构单一。在我国,传统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师资大多来源于法学的本科、硕士、博士应届毕业生。他们的理论功底相对扎实,但实践操作能力不足,课堂上通常也只能利用一些二手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案例材料,这就使其所授理论大多缺乏生动性,教师教得呆板,学生学得枯燥。可以说,传统的高校师资来源迅速弥补了法学师资的不足,但教师缺乏职业背景,缺乏法律实践经验,成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中法律职业技能培育的一个最大障碍。

2.教育主体单一。我国目前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育师资以学校教师为主体,没有吸纳过多的社会资源参与其中。这种情况极易导致学生的思维方式单一,重判断推理和演绎推理,缺乏对于解决环境与资源社会纠纷中的细节处理及事实分析的技能。因此,应当让社会资源参与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育中来,丰富师资队伍的构成。

三、法律职业技能培育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设计中的具体实践

(一)坚决摒弃纯粹理论灌输式的教学设计

与国内其他法学学科的教学设计相同,灌输式教学法一直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设计中的主要方式。这种教学设计至今未退出主流地位是有原因的,如其授课的信息容量很大、授课内容有体系、教学进度比较容易控制、能够和其他教学方法灵活兼容等,且这些优势不是其他教学方法可以轻易取代的。[5]这也导致像案例教学法、辩论教学法、模拟法庭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教学设计中较少被广泛应用,同时这些教学方法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都比较高,需要教师提前作好充分的准备,比如合适案例的选择、问题的科学设计、思考和讨论的有效引导、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等。

法学教育的终极目的应当是使学生学会如何去认知和运用法律,而不是灌输纯粹的、既定的、凝固的“一堆”知识,西方国家法学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可以作为我们有益的参照对象,其要义就是要避免形式主义,走务实之路。在此种教育理念下重新审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它既有根基深厚的基础理论部分,同时也有枝繁叶茂的应用理论部分,因此《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更应注意摒弃纯粹理论灌输式的教学设计。

(二)灵活运用体现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设计

学生在有一定责任或任务的角色中学习,学习的动力将会更大,学习也将变得更为主动,这是现代教育心理学家的普遍认识。因此,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师在教学设计上首先要在思想上实现教学思维的转换,在教学过程中尽最大可能地赋予学生以责任,从而促使学生变被动吸取知识为主动学习和运用知识。适应此种变化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教学设计可以有多种,比如案例教学法、辩论教学法、模拟法庭教学法等。

案例教学法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就涉及某个具体知识点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讨论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让该知识点在学生的认知体系中形成一种容知识、实践、理性为一体的立体范畴。为实现该教学目的,教师在讲授每一个重要知识点时,有必要援引一个经典环境案例,或者近期发生的影响重大的环境事件,并对案例进行问题设定,挖掘案例中反映的多层面问题,实现选取案例的利用价值。另外,为揭示知识深刻的理论背景,教师的讲授应穿透知识点的表面语义,将其放在具有学科整体性的参照系统中进行讨论,加强学生学习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同样,为揭示一些深层次的社会背景,在理论知识的讲授时,还应结合对相关社会事件和国内外形势的介绍,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某些环境制度或者环境法律法规制定背后的精神和意旨,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立法内容,更有利于学生以历史和发展的角度分析环境法律制度的现实作用及其优势和缺陷。同样,在日常教学中就应培养学生自觉关注和跟踪环境立法最新进展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辩论教学法主要是就学科内重大学术或实践问题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按照辩论赛的规则,利用课堂时间进行辩论,这是培养学生逻辑思辩能力的有效方法。这种教学设计将学生置身于极具挑战和对抗的思辨氛围之中,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对辩论的议题作充分准备和讨论、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在无形中促进其对相关知识的积累和掌握。而且,学生通过对如何以最思辩的方式阐明本方论点、充分揣摩并有力反驳对方观点等问题的认真思考和准备,使得这种面临竞争时的讨论与一般课堂讨论相比更具深度、广度和全面性。当前,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务领域都还存在许多争议点,比如环境权、公益诉讼之公益内涵、环保法庭的设立是否具有必要性等,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是一个新兴法律部门,在它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存在众多需要验证或辨明的问题,这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辩论教学法提供了沃土。理不辨不明,在课堂辩论的过程中,相信每一个参与其中的学生都会逐渐养成对学习内容进行全面、深刻、具有反向性和多维性的思维习惯。

模拟法庭教学法是指教师在精心选择和设计相关案例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对案件开庭审理过程进行实际演练,并在此过程中自觉转换身份进行诉讼的教学方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采用模拟法庭教学法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运用环境法律知识解决实际法律案例的能力,提高学生环境司法职业能力;在着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培育其独立分析、解决问题以及语言表达、思辨等综合能力和素质,学生通过生动、直观的模拟司法行为,加深了对陈列于教科书上抽象的学术理念和法学精神的深刻理解,培养学生经验式学习的能力和凭借经验进行反思的能力;在模拟司法实践的过程中,现代法律意识或者学术理念内化为学生职业人格的构成部分,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实践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自身创造实践机会,从而将实践教学真正落实到实处。采用模拟法庭教学法应该注意几个问题:教师设计案例应该以真实典型案例为基础,但应对其进行必要的修改和加工,使所用案例既有实践性,又有学术理念和法学精神内涵;模拟法庭教学法虽然隶属于程序法范畴,但教师在设计案例时,必须突出本课程所涉及的实体规则,使该模拟实践过程既有程序法理念,又有实体法精神,这也是各实体部门法学教学的本质要求;模拟法庭教学过程结束后,教师应及时进行总结和评论,这种先学生实践后教师予以评论的模式,是培育学生独立职业思考、实践能力以及职业自信的有效途径,而且教师的评论和总结又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先前行为的反思及总结,从而全面提升法律素养。因此,这种教学设计在培养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理念、传授环境法律知识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掌握并运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其日后从事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实践或研究工作,做好方法论方面的准备,从而真正实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教学目的,培养真正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专业应用型法律人才。[6]

(三)借助外力强化课程的实践性

对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课程而言,强烈的实践性特色决定了实践型教学法是其重要的辅教学方法。这就需要在课堂外创造条件为学生学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知识增加实践机会和实践平台,比如请与环保有关的法律人才进校园,在校内设立环境保护公益组织与鼓励学生进行环保调研等。

1.邀请与环保有关的法律人才进校园。通过聘任法律事务部门业务精湛、经验丰富的资深法官、检察官、律师、公司法务人员等为学校的兼职教师,这对于充实法学师资、加强法律职业化教育、培养技能熟练的法律事务人才而言,是一种易于操作、见效快、比较稳妥的方法。就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来说,目前为数不多的案件来源更需要专业部门人员的讲授,从而让学生及时准确地了解相关案情和处理结果。

兼职教师的授课可依以下方式进行:第一,讲授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实务性课程,每学期根据学校的教学计划安排有合作关系的法律实务部门派员以固定学时来校为学生上课;第二,学校于每学期固定邀请法律实务部门的专业人员来校为教师和学生开办相关《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实务知识和专业技能专题讲座;第三,当地设有环保法庭的,可以聘请环保法庭的法官担任学校《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指导老师,同时让学校合作单位定期接受和安排学生旁听庭审,指导学生开展模拟法庭活动,让学生在假期见习和毕业实习期间担任见习和实习导师。这样可以解决目前《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师资来源单一和教育主体单一的困扰,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践指导,更好地实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职业技能的习得。[7]

为实现兼职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邀请与环境有关的人才进校园应做好如下工作。严格选聘兼职教师的条件,规范聘任程序,制定科学的付酬标准,并根据学校的教学要求不断调整兼职教师队伍的构成与数量,使兼职教师真正参与并有助于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水平,充分发挥他们对于培育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学生职业技能的作用。比如,河北马倍战律师事务所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仅受理环境诉讼的律师事务所,他们的律师团队经验丰富,专业性强,河北经贸大学可以与之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

2.在校内设立环境保护公益组织。于2015年1月1日生效的《环境保护法》第五十八条规定:“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符合下列条件的社会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讼:(一)依法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二)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五年以上且无违法记录。符合前款规定的社会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讼,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虽然此条规定对于社会组织还是有一定条件要求的,但相对来说较容易实现,学校可以组织成立一个环境公益组织,跟学生社团类似,以此作为各类环境保护有关课程(包括但是不限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课程)教学的一个实践平台。虽然社团成立的前五年不能作为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但此期间社团需积极关注各种环境公益诉讼的审理及动态,可为以后进行环境公益诉讼积累经验。因此,《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也要着重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和培训,为今后进行环境公益诉讼打好基础。

3.鼓励学生进行环保调研。根据教学计划,可以安排学生对目前最关注的环境问题进行调研。通过调研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并通过这个过程来巩固学习和活动开展的成果,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同时通过深入调研,梳理出不符合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等,从理论和实践上加深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理解。具体而言,在调研中应明确调研课题的具体内容、具体责任人和详细完成时间等,做到学习、调研、讨论以及创新同步进行。因此,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也应教授学生调研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等,有利于调研工作的顺利完成。调研工作结束后教师更重要的工作是要指导学生撰写出调研报告,调研报告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可行性,必须符合我国环境保护的工作实际、对今后的环境保护工作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最后汇编调研成果,由教师或者学院对调研成果进行汇编,并评选出1~2篇优秀调研文章。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紧急应变能力、团队协作、总结能力和写作能力等。

搞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教学,教师责无旁贷。“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最能震撼我们的心灵,一个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另一个就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康德的这句话对于我们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工作者最有启发,特别是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育工作者而言,更应该重视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和传播我们心中崇高的环境道德。即使面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课程地位的约束、课时的限制、学分的分配不均、学生重视程度不够的尴尬等情况,我们更应当修身正己,以独立的学术人格和严谨的学术态度敬业求真、刻苦钻研、不断开拓创新,培养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育的浓厚兴趣和热情,在高尚的环境伦理和职业伦理指引下潜心于自身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理论素养的沉淀,在课堂内外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培养方式,为学生法律职业技能的习得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学生课题组.全国高校法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研究[EB/OL].http://,2014-12-20.

[2]魏静.试论法学素质教育在环境法学教学方法改革中的实施[J].中国校外教育,2010,(24).

[3]伦小文,张聪璐.环境法教学的实践初探[N].科技咨询导报,2007,(18).

[4]董秀珍,民.环境法教育在环境专业中的课程地位,[J].唐山学院学报,2006,(3).

[5]俞金香.高等法学院环境法教学实务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2,(4).

[6]王婷.法学专业素质培养途径探讨――以“模拟法庭”为视角[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3).

[7]张敏.法律职业化教育背景下的法学师资困境及出路[J].学术探索,2014,(11).

护理教育学的方法范文篇7

关键词: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外科护理;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037-02

《外科护理》是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的职业核心课程,对护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培养更加符合临床护理工作实际需要的护理人才,我校的《外科护理》课程自2011年11月起被确立为院级“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建设项目。在学校与医院合作(以下简称“校院合作”)开发建设的一年多时间里,外科护理的教学改革始终以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为目标导向,以外科护理职业技能培养为根本,以典型工作任务为教学重点,以外科病人的围手术期护理内容为教学核心,突出课程的教学内容服从于职业岗位实际需要,加强学习能力、社会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并以“行动导向”教学理念引领教学改革,已经达成了预期建设目标,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一、“校院合作”组建教学团队,改造教学环境

与本市范围内的四家教学医院签订合作协议,组建“校院合作”教学团队。在现有校内3名专任教师的基础上,聘请各教学医院的外科病房及手术室的护士长担任外科护理兼职教师。所有兼职教师均在外科护理临床工作10年以上,具有中高级以上技术职称,并有多年的临床带教经验及外科病区护理管理经验。聘请从事外科护理工作多年的护理专家,建立教师流动工作站,定期来校指导护理教学。为了加强专兼职教师的融合,每学期组织召开专兼职教师集体教研活动2次,教研主题是如何在“校院合作”机制下开展护理职业“行动导向”教学,使兼职教师们领会现代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理解“行动导向”教学在护理教学中的意义及实施方法。专任教师每年安排1个月时间到教学合作医院外科病房或手术室参加临床实践,调研我校护生的外科护理临床实习情况,熟悉外科护理工作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及规范要求,了解外科护理临床最新进展,以指导护理教学改革。

专兼职教师共同研讨,改建原有的外科护理实训室。在实训室内布置适合于开展“行动导向”教学的教室,配设多媒体播录放系统,学生课桌可移动以便于小组讨论,配备病床、各类仿真模型及各种外科护理常用的物品。另外外科护理实训室内建有现代化标准手术室及手术室护理技术模拟训练室,配置实训所需的电动手术床、无影灯、手术腔镜系统及其他各种手术器械和物品。改变教学组织形式,尽量采用分班上课,将大部分理论课的上课地点从原先的普通多媒体教室改在外科护理实训室。医院兼职教师除要负责学生课间见习、临床实习带教外,还要承担约三分之一的校内《外科护理》课程的教学任务。校内实训课安排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带教。

二、改变学习方式,优化教学程序

我校护理专业学制三年,前二年共四个学期在校内学习,第三年到教学医院临床实习。《外科护理》课程安排在第四学期,共96学时,被分成六大教学模块(学习情境),包括外科护理基本技术及普外科、颅脑外科、胸心外科、泌尿外科、骨外科护理技术。这六大学习情境又细分为若干个子情境。其中普外科护理技术部分占38课时,又可分为损伤和感染疾病的护理、颈部疾病的护理、疾病护理、周围血管疾病的护理、腹部外科疾病的护理等学习子情境,而其中腹部外科疾病的护理占了大部分内容(包括腹部损伤、腹外疝、溃疡病、肠梗阻、阑尾炎、肝胆胰疾病等等病人的护理),教学任务相当繁重,如以传统的以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收”的方法教学,很难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教学效果欠佳。

为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内容的安排宜进一步优化。如腹部外科疾病的护理,由于疾病种类很多,教学时间却有限,教学过程就不宜按部就班,面面俱到。通过专兼职教师共同讨论,认为腹部外科各种疾病的护理要点均具有一些共同相似之处,即主要包括围手术护理等相关内容,具有明显的相通性,在教学中可选取典型疾病,如阑尾炎、胆道疾病等若干个最常见的疾病护理作为典型工作任务,通过典型工作任务的项目化教学,来带动其他具有相似护理要求的腹部外科疾病的护理教学。

具体做法是:教师提前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前查阅资料,预习某一典型疾病病人的护理知识,随后直接到各教学医院参加相应疾病的课间临床见习,课后自行制作该疾病护理的“PPT”课件,随后回到课堂,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已制作的“PPT”课件汇报见习情况,组织全班学习讨论,通过“教学做”一体、专兼职教师合作,共同完成该类疾病护理的项目教学。其他种类的腹部外科疾病的护理教学均以此为借鉴,通过对比学习,达到触类旁通效果。这种借用典型病例护理开展的项目化教学,能起到举一反三、以点带面的教学目的,减少了重复教学的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增强了学生面对具体病例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专兼职教师合作,合理运用各种“行动导向”教学方法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一种理念而不是一种方法[1]。随着现代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各种具体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层出不穷。托马斯.胡格等德国职业教育专家们从自己多年从事的职业行动导向教学过程中,总结出了多种独特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扩展小组法、小组拼图法、卡片复习法、粘贴板法、角色扮演法、旋转木马谈话法、魔术盒法等[2],这些职业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可有选择地运用于各种不同专业的职业教学中,同样也可应用到护理教学中。

近年来,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引导课文法、卡片复习法、粘贴板法,角色扮演法等都已在护理教学中得了充分运用[3],而扩展小组法、小组拼图法、旋转木马谈话法等经过我校的护理教学实践尝试,同样也可运用到《外科护理》教学中,并且对培养学生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倾听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说服别人的能力等有着独特的作用。当然,在《外科护理》教学中需根据具体学习内容,综合灵活地采用各种具体方法。例如,可将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引导课文法、扩展小组法、小组拼图法、卡片复习法、粘贴板法、角色扮演法、旋转木马谈话法等穿插运用于各种具体类型外科疾病护理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又如,在手术室护理技术等实训课教学中,可与手术室护士长配合,选用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魔术盒法(用于器械辨认)等训练学生的手术室各项护理技能。以此,使学生感受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的紧密衔接,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改善学习效果。

四、教改效果评价

经教改实践证明,《外科护理》课程领域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变被动接收为主动学习,可以使学生更有效地养成核心职业能力。而且学生的外科护理卷面考试成绩、操作考核成绩均有明显提高。

我校从10级护理专业学生开始通过“校院合作”改革外科护理课程教学。在这届护理生结束该课程学习并进入临床实习约六个月后,走访衢州市人民医院等四家主要的实习医院,了解我校护理专业学生在外科护理实习期间的综合表现。实习带教老师普遍反应,我校10级护理实习生在独立思考与动手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计划能力、沟通能力、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等方面,均较之前列届实习生有明显提高。

五、“校院合作”进行外科护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

德国的职业教育之所以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给世界各国带来示范作用,其原因是从上世纪70年代起,德国在“双元制”(一种由企业和非全日制职业学校合作进行职业教育的教育模式和制度)的职业教育中,除了专业能力培养外,强调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两项“关键能力”的培养,并通过行为导向教学法落实培养目标。众所周知,“关键能力”培训目标、“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以及“学习领域”课程模式,已成为德国职业教育成功发展的三个重要标记。这三项成果的取得均与“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下的“校企合作”密不可分。由此可见,由企业和职业学校合作进行职业教育的体制是德国职业教育改革取得成功的基础和保障。

在我国,各类职业院校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离不开“校企合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2年)》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是国家职业教育10年的发展规划,也是高职院校今后发展的方向。同样,护理职业教育离不开教学医院的合作。“校院合作”能使学校和医院双方参与、相互支持、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4],是实现护理职业教育现代化、促进医院发展的有效手段。由此可见,“校院合作”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是形势所迫,大势所趋。

我校护理专业自2009年12月被列为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以来,不断加大与各教学医院合作的力度,先后有《外科护理》等4门课程被确立为“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建设项目。2012年12月护理专业又获批成为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优势专业项目,这是我校护理专业的发展良机。今后优势专业建设将更加注重“校院合作”,进一步加强专兼职教师培训、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课程教材开发等,计划将“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增至8门,并积极创新校企合作方式,开设校企合作订单班,扩大护理专业自主招生规模。

“校院合作”课程建设对《外科护理》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是十分明显的。通过“校院合作”,学校和医院成为统一的教学主体环境,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医院资源,获得护理实践学习平台,更早地亲身体验医院临床护理工作,感受医院的文化氛围,增强职业认同感,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校内师生均能从工作在护理临床一线的兼职教师身上学习到外科临床护理的最新理念和知识,感受到医院护理老师的严谨工作态度、优秀职业风范。通过与职业岗位的紧密接触,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贴近临床实际需要,有效解决有限的教学时间与无限的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更重要的是,来自临床一线的护理教师更加重视对学生的责任意识、诚信品质、慎独精神、团队思想、沟通能力、文明礼仪、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养,这对塑造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郭书芹,尤雪剑,张洁冰,等.行动导向教学在外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18):2036-8.

[2][德]托马斯.胡格.职业学习需要乐趣[Z].

[3]杨晔琴,姜丽萍,余昌妹,等.行动导向教学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教育,2009,6(3):108-110.

[4]姜声扬.校企(院)合作型高职护生整体护理能力考评方案探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2):87-88.

护理教育学的方法范文1篇8

高职护理人才培养的传统教育模式根深蒂固地左右着学校的办学模式、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目前,高职院校开展的教育教学改革尚未引起广大护理教师的共鸣,临床用人单位仍未做到量才使用,以致护理教育改革阻力重重。高等教育活动过程中所采取的一切措施和行动都是为了缩小乃至最后消除“要求”与“现实”之间的矛盾。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活动也一样,由于这些特殊矛盾的存在,使得高职护理人才培养呈现出高层次性、职业性、综合性的本质特征。

1.1高层次性

高职护理教育仍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根据其岗位性质,具有一定的职业性,所以具备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的层次和结构。现代护理技术的发展(专业化、智能化、高科技化)已进入临床护理岗位,其特殊的职业岗位使从业者必须接受专门的教育和训练,掌握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这种专门的教育和训练建立在护理教育体系中较高的层次上,不仅与城市经济发展有关,也与卫生事业发展中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为社会提供优良服务有关。过去,专门训练由中职护理教育机构承担,如今,在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的情况下,必须建立在更高层次的教育基础上。

1.2职业性

护士是一种职业,是一种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是否属于专业性职业有6条判断标准:①一个正式的全日制职业;②拥有专业组织和伦理法规;③拥有一个包含着深奥知识和技能的科学知识体系,以及传授和获得这些知识和技能的完善的教育和训练机制;④具有极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鉴于高度关注和力求达成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⑤获得国家特许的市场保护(鉴于高度关注的社会认可);⑥具有高度自治(主要指护士工作时间内所表现出的慎独修养)的特点。护士职业完全具备6条标准,所以护士职业具有专业性的特征。目前,护士已作为国家经济建设中技能型紧缺人才而受到社会高度的关注。

1.3综合素质

护理实践活动是融合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人文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一体的创造性劳动,是综合性很强的领域。护士作为护理实践者,直接面对各种病人及健康人的保健照护,其护理活动体现了护理理念、护理技术的综合应用,集医疗、护理、预防保健、药学于一体。因此,护士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还要学习人文社会科学、护理管理、护理教育、护理科研相关知识,具备思想道德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心理素质和体能素质。

二、护理人才培养的主要规律

规律是指客观事物组成要素之间的必然联系。护士接受的是一种专业化的培养,属于特殊的专门职业教育。因此,高职护士的培养要遵循教育、高等教育、医学护理教育的基本规律。护理教育有其自身的基本规律,学校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适应卫生事业发展,适应护理学科发展,并促进受教育者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发展。

2.1医护密切结合

护理教育是医学教育的子系统,医学关注的不仅是人类生物意义上的生命,还关注人的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医学包括医学科学知识和医学实践活动,是医学理论与医学实践的统一体,医学活动的目的不仅是救死扶伤、治疗疾病,更重要的是帮助人类恢复、保持和增进健康,包括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健康。医学教育培养的医生,其职责是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即救死扶伤,治疗疾病,帮助恢复、保持和増进健康,也即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健康。护理是关注人的生命和健康的科学,服务对象是人。护理的神圣职责是: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维护健康和减轻痛苦。在实际工作中,医生和护士的职责相同。因此,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医生和护士是分工不分家,需要密切配合完成医疗、护理相关工作,从而促进病人痊愈,促进人类健康。在医学护理教育中,任何与生命相关的基础知识,不仅医学生必须掌握,护生同样也要掌握,只是相关内容的深浅度和侧重点有所不同,可根据各自不同的培养目标和岗位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以及对服务对象实施医疗、护理的方法而规定相关内容的学习。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法同样适用于护理教育,因为护理工作的最大特点就是实践性强,医疗方案、健康教育方案、家庭访视等工作都需要护士去实施。因此,医学实践教学也是培养护士的重要方法之一。

2.2产学合作教学

产学结合又称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相关企业共同商讨培养方案,按照专业所对应的岗位或岗位群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规格,设置课程体系,实施适合专业教学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质量实行校企多元评价。通过校企合作,可实现人才数量、质量上的按需培养。这一方式,打破了学校固定不变的培养模式,增强了学校教学的针对性,使人才培养从学校走向了社会,使学生能在生产实践中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有效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了培养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教学过程中,根据人才培养要求,必须坚持理论教学为实践教学服务的原则,以护生应掌握的职业岗位技术操作要求为依据,以培养护生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安排相关理论课教学,体现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和应用性。高职护理教育的实践教学包括基础知识实验课、专业操作的模拟课练习和临床岗位的技能训练和实践,使护生在实践教学中领会知识、学会操作、掌握护理技能。在现行条件下采用产学结合的方式实施教学,有利于护生掌握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

2.3双重属性

高职护理教育具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双重属性。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对象,一般是针对职业岗位的,以技术应用和技艺型为主。普通高等教育是在相当于高中文化程度基础上进行的基础学科教育。护理职业教育是面向卫生服务的教育,是沟通教育与就业的桥梁。高职护理教育的提出和实施,体现了护理职业教育高移化和终身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适应了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满足了人民群众对健康服务不断增长的需要。我国卫生部颁布的《护士管理办法》规定了护士作为护理专业技术人员,在执业中“应当正确执行医嘱,观察病人的身心状况,对病人进行科学的护理。”同时,“护士有承担预防保健工作、宣传防病治病知识、进行康复指导、开展健康教育、提供卫生咨询的义务。”现代护理岗位需要高职护理人才既有专业技术,又有相关的护理专业知识和社会人文知识及一定的组织管理才能;既能胜任临床护理工作,又能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

三、结语

护理教育学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多元文化;护理教育;护理课程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多民族融合,多文化渗透,多元文化社会格局形成,跨文化就医的需求愈发明显,“以人为中心”的多元文化护理应运而生。美国护理学博士德勒恩•莱宁格率先提出跨文化护理理论,该理论要求护士具备多元文化护理知识及技能,具备向多元文化的人群提供多元文化护理的能力。但现阶段我国护士多元文化护理知识不能满足患者多元文化需求的矛盾越来越突出[1],临床对具备多元文化知识护士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开设多元文化护理课程势在必行。现对护理教育中开设多元文化护理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改革进行探讨,以提高我国多元文化护理教育质量。

1多元文化护理教育的涵义及现状

1.1多元文化护理的涵义

多元文化护理又称跨文化护理,是由美国护理学博士德勒恩•莱宁格在20世纪60年代首先提出的,指对世界上不同文化的民族进行探讨并分析,重点研究其照料方式、对健康与疾病的认识、人民的信念和价值观,并运用这些知识为不同民族的人民进行共性和各异的护理[2]。

1.2多元文化教育的涵义

沈六先生认为,多元文化教育应包含各种教育理念,提倡个体理想均等,教育机会均等,鼓励学生珍惜不同文化特质,强调跨文化间的合作[3]。班克斯认为多元文化教育应对教育体制进行彻底改革,包括教学策略、训导措施、教室氛围、教材内容、测验与评价方式等,消除种族与性别歧视,使所有学生受教育机会均等[4]。综上所述,多元文化教育的核心价值就是尊重人的尊严,提倡所有个体教育机会均等,接受和欣赏文化差异,强调民族自尊和尊重文化差异。帮助学生发展其跨文化能力,培养其理解不同文化的能力。

1.3国内多元文化护理教育现状

1.3.1我国开展多元文化护理教育的时间较短1995年,随着我国首届“多元文化护理透视”国际研讨会的召开,“多元文化护理”也被正式引入我国。在国际形势影响下,我国护理教育工作者也将多元文化融入护理课程中,进行了多元文化护理课程的开发研究[5-6],如开展护理专业英语与多元文化护理相结合的教学[7]。经过近20年的努力,我国多元文化护理教育研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该研究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8],仍有很多地方亟待改进。1.3.2多元文化护理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在国际多元文化护理研究影响下,我国护理教育工作者将多元文化及多元文化教育列入护理教育课程中,但目前尚无多元文化护理教育的具体措施及策略[9]。20世纪90年代,虽在部分高校的护理学院开设了多元文化护理课程,但大量的医学专科学校尚未开设,接受这方面教育的护士仍较少[10],开设了多元文化护理课程的大多数院校也只是在护理学导论课程里加入了一节多元文化护理内容,未能达到让护生系统学习多元文化护理的目的。据户丽艳[11]关于护理人员多元文化认知现状调查显示,584名护理人员中只有39.0%的护理人员在校期间学过多元文化护理知识,护理人员对多元文化认识不足与学校教育较少涉及这方面教育有关。1.3.3国内多元文化护理教育形式以短期培训或者课程改革为主国内多元文化护理教育多以短期培训或者课程改革为主[12]。以短期培训为主的多元文化护理教育多围绕英语培训、礼仪及沟通培训、技能培训。但是,有报道显示,大约有90%的特需护士未接受过多元文化护理系统理论知识培训[13]。以课程改革为主的多元文化护理教育多在原有的护理课程中加入一些多元文化护理课程,如护理学导论、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14]。但是这些课程较单一,没有融入本地区特有的文化,同时未设置实践内容。此外,有学者以护理英语及双语教学作为开展跨文化教育的依托[15]。如此单一的语言教育及课程教育都不能满足多元文化护理教育的需求,因此构建综合性的多元文化护理教育模式势在必行。1.3.4多元文化护理教育师资短缺,教学方法单一我国护理教育师资短缺,甚至有临床医生承担护理教学的现象[16],兼具多元文化知识背景的护理教育者更加匮乏。在美国,护理师资要求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兼具多年临床护理和教育经验[17-18]。我国护理师资队伍结构、学历远不及美国,此外我国护理教学方法单一,仍以“文化知识灌输”教学为主,忽视学生潜能的激发。护理师资短缺和教学方法陈旧限制了我国多元文化护理教育事业的发展。

2护理教育增设多元文化护理课程

2.1增设社会人文课程

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学在1966年就开设了多元文化护理课程,护理专业50%的课程用于讲授社会心理学、社会伦理学等方面的内容,非常重视文化在护理中的作用[19]。国内大多数院校只是在护理学导论或者人际沟通课程中涉及少量多元文化护理内容,未能达到让护生系统学习多元文化护理的目的。鉴于此,我国护理教育有必要增设与护理学相关的社会人文课程,如文化学、社会学、民俗学、宗教学、心理学、护理法律法规等课程,将人文知识与护理学内容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2.2增设语言学习课程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表达、传递、储存、延续及社会交往的重要工具[20]。语言是医务工作者和患者沟通的主要方式,也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因此,在护理教学中应加强语言学习,培养学生语言交流和沟通技巧,减少因为理解误差而产生的误会,同时在教学中注重双语教学。双语教学能使学生从其他文化角度去理解文化的差异,增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同感,丰富学生的生活内涵。除了课堂语言教学,学校还应该提供各种让学生练习语言的机会,如开办英语角和举办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歌曲比赛等。

2.3编写多元文化护理教材

经调查发现,国内有关多元文化护理的教科书仅有两本,它们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供涉外护理专业使用的《多元文化与护理》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多元文化护理(护理专业用书)》。这两本教材主要介绍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既没有中国各民族文化差异内容,也没有实际的护理案例分析。教材是知识传播的重要载体,没有教材,教学就无从谈起。因此,为使护理专业学生掌握多元文化护理的相关知识,编写多元文化护理教材是当务之急。多元文化护理教材中应包含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等,并在此基础上增加多元文化护理案例,使护理专业学生能够掌握多元文化护理知识和技能,培养多元文化护理服务意识。

2.4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课堂授课是传授知识的重要途径,除此以外,多元文化护理教育还可以通过专题讲座、选修课或者自学的形式,使学生得到更多接触多元文化的机会,让学生自动搜集有关多元文化护理的信息并相互交流,从而达到开阔学生视野,强化学生多元文化意识的目的。

2.5将全体护生作为多元文化护理教育对象

大多数院校只将护理本科生及以上学历的护生作为多元文化护理教育的对象,尚无法满足社会对具有多元文化知识人才的需求,中职教育也应该重视多元文化护理教育,让中职护生也能接受不同文化的陶冶,正确认识不同民族、不同社会群体的文化差异,正确判断其他文化与自己文化的关系及相互间的影响,形成良好的处理不同文化的护理行为模式。

2.6完善考核体系

护理院校可以通过理论考核(知识点考试、多元文化知识评估量表、学习报告)、实践考核(模拟操作考试、护理技能考核)、他方评价(患者、医院及专家评价)等方式来考核学生学习情况,使学生逐步形成多元文化价值观、态度和行为,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知识与技能。

2.7改革教学方法

良好的教学方法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有助于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多元文化护理教育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丰富护理教学内容,打破“以文化知识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倡多元文化护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法,促进我国护理事业良性发展。2.7.1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10]。案例教学一般包括3个阶段:第一,教师事先准备与所学内容相关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二,学生以个人或者小组形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三,学生讨论决策,整合决策,并把问题解决方案与现实进行比较。2.7.2PBL教学PBL(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法是一种基于问题学习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典型教学方法,是近年来教育工作者一直关注和研究的热点。PBL教学流程包括:(1)学生分组;(2)教师准备: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3)合作学习:学生针对问题搜寻相关知识信息;(4)得出结论:小组内合作、讨论得出初步结论;(5)教师评价;(6)成果共享:共享学习资料和讨论结果。2.7.3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法就是学生通过扮演不同角色,体验不同角色的行为活动或心理体验,以此达到掌握知识和能力的目的[21]。角色扮演教学流程包括[22]:(1)分配角色和任务;(2)制订旁观者任务,如负责观察、记录、评价等;(3)情境流程设计;(4)角色扮演;(5)讨论与评估;(6)强化练习(互换角色);(7)总结和概括。2.7.4影视赏析影视赏析是指对影视作品的欣赏、鉴赏和分析。Abrums与Leppa[22]建议在文化教育课程中采用阅读、电影欣赏等手段,提高学生对自身及其他文化、情感的认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反映文化差异的影视作品让学生赏析。通过对影片的音乐、画面、人物、剧情的赏析,可以让学生更直观了解各种不同文化的价值取向、内涵等的差别,引导学生养成处理不同文化问题的得当护理行为模式。2.7.5国际交流,实地考察多元文化护理教育是一项复杂的教育工程,需要多方面密切合作[23],只有将多元文化护理理论与护理实践结合,才能促进护理学科全面发展。所以学校可以尽量为多元文化护理教育提供实践场所,例如去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及宗教文化圣地进行实地调研,让学生亲身体验灿烂的多元文化带来的心灵震撼与思想冲击,从而更好地理解并尊重文化差异。同时鼓励学生多参加国际交流、专题讲座,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甚至走出国门体验多元文化的魅力所在。此外还采取远程教育等手段组织学生学习各国的社会文化,使学生了解自身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差异,正确判断其他文化与自己文化的关系及相互间的影响。综上所述,在全球国际化的今天,我国多元文化护理教育应与国际接轨,缩短与西方多元文化护理教育的差距,积极开发多元文化护理课程,拓宽教学思路,改革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我国多元文化护理教育水平,培养能够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多元文化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彭幼清,张莉萍,姚蔓玲,等.服务质量差距模型在多元文化护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7):603-606.

[2]张彩虹,曹和安.护理教育应对多元文化护理的思考[J].护理研究,2004(21):1884-1885.

[3]洪泉湖.从多元文化教育的观点论公民养成[J].公民训育学报,1999(8):167-179.

[4]喻丽华.多元文化教育课程实施之调查研究[J].南师学报,2003,37(1):66-67.

[5]张立颖,李亚洁,谭剑,等.多元文化护理与沟通艺术选修课开设的探讨[J].护理研究,2007(31):2897-2899.

[6]颜晓星.高职护理专业多元文化校本课程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2007(32):19-21.

[7]陈凤凤.护理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154-155.

[8]刘月霞.跨文化护理初探[J].护理学杂志,1988,13(2):114-115.

[9]赵晓云,王斌全,刘美丽.多元文化护理渊源及发展[J].护理研究,2007(6):1691.

[10]朴玉粉,吴金燕,王志稳,等.护士多元文化护理认知度及培训需求调查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07(11):25-28.

[11]户丽艳.临床护理人员多元文化护理认知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

[12]李娜,杨淑芳.护理本科教育多元文化护理课程设置的必要性探讨[J].吉林医学,2012,33(2):444-446.

[13]彭幼清,钱培芬,江萍.上海特许护士多元文化护理认知现状的调查[J].护理杂志,2012,24(4):35.

[14]李新辉,贺伟,杨京楠,等.对新疆6所医学院校多元文化护理课程设置的调查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1):134-136.

[15]李鸿艳.以护理专业英语或双语教学为依托开展跨文化教育的思考[J].护理研究,2007(31):2903-2904.

[16]张晓莉,彭幼清,俞海平,等.我国多元文化护理教育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133-135.

[17]蒋小平.护理高等教育发展的比较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教育,2007(5):23l-233.

[18]孟凡丽.国外多元文化课程开发模式的演进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3(2):13-14.

[19]陈建平.护理教育中多元文化能力的培养[J].时代教育,2009(7):80-81.

[20]魏风云.多元文化护理[J].南方护理学报,2001(2):1-2.

[21]高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在高职护理基础护理学教学中的构建与效果评价[D].长沙:中南大学,2011.

[22]AbrumsME,LeppaC.Beyondculturalcompetence:Teachingaboutrace:gender,class,andsexualorientation[J].JournalofNursingEducation,2001,40(6):270-275.

护理教育学的方法范文篇10

关键词:民族地区护理本科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729-2190(2007)12-0161-03

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使医学教育模式及卫生服务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护理工作日益成为医学教育界越来越关注的重要课题。无论是护理学的内涵和外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从而对医学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民族地区护理本科人才的教育事业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如何正确认识民族地区高等护理人才的现状,明确高级护理人才培养的方法和内容,改革教学方法,进一步适应社会需求。努力探索民族地区护理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积极创造适合于民族地区的特色的本科护理模式已经成为医学类高等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1民族地区高等护理人才培养的现状

民族地区护理人才的培养,决定着该地区医学类高等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在新的形势下,民族地区护理人才的培养必须认真审视和思考护理本科教育的基本现状,结合国内外该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方法、新模式和新经验,提出适合于本地区护理本科人才培养的方法和模式,在正确认识现状,注重机制完善,明确培养方法与内容,加强模式构建等方面尽快适应多元化的护理本科专业人才模式轨道。

1.1学制设置过长

五年制护理本科,因学制过长,重复课程较多,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医学本科课程的设置模式,特别是医学基础课程的设置,没有体现护理专业的特色特别是民族地区护理工作的特点。根据护理专业的特点和要求,目前我国很多重点院校护理本科已由五年制改为四年制,而目前国内有些院校仍实行五年学制。

1.2教学方法有待调整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完成教与学任务而采取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在多数情况下教师总是以传统的讲授为主,且教学方法单一,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灌输大量信息,缺乏引导学生根据地区特点和民族习俗进行研究和讨论,这样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因此重视理论与临床相结合,强调临床教学与课堂教学交替进行,把握地域和民族特点,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以学生为中心”研讨式学习方法,突出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是民族地区护理本科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1.3课程体系有待改善

近年来,针对我国护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许多院校在借鉴发达国家高等护理教育的基础上,在教学模式、课程结构上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国内外护理专业体系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生物医学模式、生命周期模式、人体功能和基本需求模式、健康模式等。生物医学模式忽视了人的整体性,生命周期模式、人体功能和基本需求模式、健康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但是后三种模式在师资培养和教材的编写上要求高、难度大。另外,由于我国高等护理长期停办,改革开放以后虽然予以恢复,但是护理教育本科专业在教育形式上仍然沿用了传统的生物医学教育模式,医学基础课程设置多而全,可以说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压缩和翻版,没有突出护理专业特色,更谈不上结合地区和民族特点。

1.4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护理师资队伍中受过正规高等教育和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比例相对较少,多数教师没有接受系统的教育学训练。在这样的背景下,临床课程教学往往以临床医生为主,讲授的内容总是以疾病的治疗为重点,忽视了人的整体护理,特别是忽视了民俗民风和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而在护理的内容上往往是一带而过,以致教学内容与护理结合不紧密。

1.5传统的护理教育模式存在问题

民族的特点和风俗文化、生活习惯等没有得到真正体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护理本科教育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一是培养目标与社会卫生保健系统需求不相适应[1],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二是以传统医学为主体的课程体系与护理专业需求不相符合,课程设置基本没有摆脱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基础课程占总课时的比重较大,而人文、社会等学科内容明显不足,有关老年护理、社区预防保健等方面的知识缺乏;三是护理专业课的教学特色不明显,教学内容基本上是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的压缩,以医学诊断为主线,以疾病的诊断治疗为重点,护理内容少,教材建设滞后;四是教学组织针对性不强,教学方法主要为“灌入式”,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和素质培养,理论与实际相脱节。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我国的护理本科教育尚未形成体现地方特色、结合区域民族特点的教育体系。

2护理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内容和方法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知识、技能、情感的全面协调发展,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教育能否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素质,过硬的基本技能,能否开发其再学习、再发展的潜能就显得至关重要。近年来,各国在对高等教育的理念、目标、模式等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的,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培养社会需要人才的教学模式。所以突出以素质教育为重点的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的综合教育;重视人文精神和自然科学的结合,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拓宽专业渠道,在护理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内容和方法上进行探索和改进是十分必要的。

2.1确立明确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和方向,也是制定教学计划,确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组织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通过对社会需求和新形势下护理本科生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构成的解析,将护理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重新进行确立,培养具有扎实的护理学及相关学科知识,较强的实践技能和人际交往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的,能在护理领域从事临床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育、护理研究和预防保健的高级护理专门人才。同时要求学生力争做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做人、做事、做学问共同提高。

2.2突出民族特色和专业特点

根据护理专业知识结构的需要,结合整体护理观及现代医学模式所具有的生物、心理、社会特点,加强伦理学、心理学、人际沟通、社会学、美学等人文科学与护理学专业课程的交叉力度,开设有助于发展学生个性的选修课,如公共关系学、社会心理学、民俗学、回族文化专题等,体现护理的人文精神和以人为本的专业和民族特点,使学生能够从生理、心理、社会、民俗等各个方面整体地认识人的健康,理解人对健康问题的反应,帮助人满足健康需求。

2.3优化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

课程就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调整是护理教学改革的核心。为反映现代教育思想和改革趋势,充分体现民族地区的护理特点,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必须遵循医学教育的基本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医学模式转变,突出护理专业特点,强化目标培养,重视素质教育,对课程结构进行整体优化和合理的调整。

2.4改革学科结构,适应学科发展需要

根据学科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改革学科结构,删减原有课程中不适合的内容,加强教学内容的渗透和融通,发挥课程群体整体效益的同时,要适应学科发展的需求,加大专业课比例。根据学科发展和培养目标的要求,增设社区护理、康复护理、急救护理学、老年护理学、护理研究、护理教育学等必修课程,护理专业课程占总课程的比重要明显增加,形成以预防保健与临床护理相结合、并充分体现民族和地域特点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

3改革教学方法,全面注重能力培养

根据护理学发展趋势和新世纪护理人才培养的要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编写配套教材,打破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以诊断治疗为重点”的教学模式,建立“以人为本,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的新型教学模式,强调人的整体性;强调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强调病情观察和判断、紧急情况处理、危重症监护、健康指导和教育的重要性。护理的重点在于解决人的健康问题,将护理技术操作与满足人的需要结合起来,使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得以统一,从而充分体现现代护理观念,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3.1改进专业课教学方法,注重能力培养

实施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在提倡教师精讲教学内容、合理规定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教师应借助不同的临床病例,精心设计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指导学生查阅文献、小组讨论,为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提供有力依据。通过让学生参与积极的思维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比较、分析、综合、推理、论证的综合能力,为在实际工作中独立处理临床问题打下良好基础。此外,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采用小组讨论、学生演讲、角色扮演、患者访谈等形式,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锻炼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3.2建立模拟训练方法,强化技能训练

积极改善教学实验条件,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手段,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和实物教学,建立多媒体教室、基础护理技能训练室、专科护理技能训练室、重症监护室等护理技能实验室。配备多媒体教学实验系统,现代化护理训练模型、设备和器械,实现教学手段的形象化、智能化、多样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为学生创造个性化的学习空间,使学生能够在较为真实的环境和氛围中通过规范化的训练,熟练操作技能,增强动手能力。

3.3加强实践教学,完善评价体系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只有在临床实践中才能真正学到知识和技能。因此,加强临床实践教学,是护理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临床带教老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制定具体带教计划,指导学生按照护理的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五个步骤,对分管的病人进行全面的护理。指导学生系统地、有针对性地收集病人的主客观资料;正确区分护理诊断的依据和相关因素;采取合理的措施解决病人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掌握正规的护理操作,提高专科护理技能;总结护理过程中的收获和存在的问题。

3.4改革临床实习教学检查形式

为了保证临床实习质量,改革传统的“师生座谈会”的实习教学检查方式,采取教学查房、技能演示汇报与师生座谈相结合的形式,全面检查实习中教与学的质量。教学查房、技能汇报采取以病例为引导,以问题为中心的方法,选取学生在实习中护理的典型病例,使学生运用护理程序的方法,进行问诊、体检,提出护理诊断,制定护理计划,完成护理操作,实施健康教育。教学检查中,提倡师生互动,讨论交流,理论联系实际,有效促进各教学医院在实习带教过程中高度重视学生临床思维的训练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3.5优化教学内容

由于内、外、妇、儿等学科之间重复内容较多,为了避免学科之间不必要的重复和遗漏,节约时间,可在各学科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进行以护理专业为单位的集体备课。不同课程共同涉及的内容,应相对集中讲授。如:气胸病人的护理在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中均有讲授,无论是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病情观察重点一样,胸腔引流管的护理要求也一致,可以安排由内科护理学老师重点讲授。

3.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对护理教师的培训教育,一方面是采用短训班、学术交流等形式,在教学方法、教学技能上对护理教师进行规范化培训;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使护理教师有多种途径参加继续学历教育,教师本身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获取新知识、新技术、新观点,提高知识结构和学历结构。通过校际联合、国际联合,加快护理师资的培养[2]。在护理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可采用医护联合授课的办法,共同办好高等护理教育。同时,要鼓励教师在职攻读研究生或读博,提高护理教师的学历层次。

参考文献

护理教育学的方法范文1篇11

通讯作者:阿力腾格日来

【摘要】护理健康教育是护理人员利用护理学与健康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通过健康教育,可以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同时有利于建设和谐的医患关系。

【关键词】护士;临床护理;健康教育

1当前医院护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角色认知偏差护士能否按照法律的要求产生双重角色行为,取决于护士对教育角色的认知和患者对护士教育角色的认可程度。事实上一些护士的健康教育角色意识比较淡薄,护士之间的整体护理意识也参差不齐,有的护士思想仍停留在功能制护理状态,认为健康教育是责任护士的工作,与已无关,缺乏自觉参与整体护理的意识,造成不同班次整体护理质量的较大对比和反差;有的护士对承担的教育义务持否认态度,认为医生是健康教育的主导者,对患者教育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影响性,容易使患者产生知识上的听、信和行为上的服从,对护士教育缺乏信心和勇气。毫无疑问,上述角色认知的偏差,会给护士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带来困难,同时也对护士在健康教育中的地位提出了挑战。

1.2知识技能缺乏护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和技能的缺乏是影响护士开展护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有关调查结果表明,有近半数的护士不知道护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程序,半数以上护士感到开展护理健康教育最困难的是缺乏教育相关知识和技能。由于不少护士未接受过健康教育知识的培训,对相关知识了解较少,只是依据疾病种类的标准护理计划机械性照搬照套、照本宣科,没有做到因人施教;有些护士对健康教育工作存在不同程度的畏难情绪,不能及时准确的获得患者的学习资料,都将直接影响对患者教育需求的评估和教育效果的评价,有时甚至会影响患者的学习兴趣;有些护士不了解患者教育的基本程序,缺乏教育知识和技能,不知道如何施教,无法与患者达到有效沟通;有些护士学历水平偏低、知识老化,缺乏系统的健康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仅仅停留在一般的卫生知识宣教,没有把“普及卫生知识”延伸到“建立健康的行为”上来。

1.3时间缺乏保障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编制不够,数量不足,护士工作负担过重,难以提供充足的时间保障,是影响护士有效实施护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原因之一。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51.6%的护士认为影响护士履行教育职责的因素是没有时间,同时护士是特殊的女性群体,在工作中总是超负荷地运转,生活上有着不少牵累。随着患者需求的日益提高,护士肩负的担子也在不断加重。往往出现护士有时间时才向患者简单地讲讲健康知识,一旦工作繁忙,就省略健康教育这一重要工作。

1.4条件环境不足我国虽然在《护士注册法》中规定了护士的教育义务,健康教育作为护士的职能已被确定下来,但在实施上尚未与护士职称、学历和继续教育要求相吻合。开展护士健康教育,不同职称、不同学历的护士站在同一起路线,一方面造成人力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也会挫伤部分护士开展健康教育的积极性。此外,在健康教育的经费来源上也没有明确的规定,许多医疗单位都是自筹资金编写和发放教育资料,组织健康教育活动等,明显缺乏护理健康教育发挥职能作用的环境和支持条件。

2提升医院护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2.1提高认识,切实转变思想观念科学研究证明,现代社会人们致残、早亡的主要原因的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肿瘤、冠心病、脑血管病等,这些疾病往往与恶劣的环境,不良的个人行为及生活方式有关,都可通过有效的手段加以预防,即从被动的治疗疾病转变为积极的预防疾病。实践证明,健康教育在这方面显示出了巨大的优势,它要求每个人不仅要珍惜和不断促进自身的健康,还要对他人、群体乃至全社会的健康承担义务。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资料证明,健康教育在增进群体健康水平上的重要性,是一本万利的事业,受到全世界的重视。

2.2准确定位,明确健康教育角色现代护理学赋予护士的根本任务是“帮助患者恢复健康,并帮助健康人提高健康水平”。根据这一任务,护理活动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临床护理活动,即帮助患者保持生命、减轻痛苦和促进健康的恢复;另一类则是健康教育活动,即帮助患者获得健康相关知识、预防疾病发生、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和建立健康相关行为。对患者而言,上述两种活动所起的增效作用和治疗方法是相辅相成的。对护士而言,两种活动所赋予护士的职责也是同等重要的,二者不可偏废。由此可见,护士不仅要担负促进患者康复的的照护义务,而且应承担起促进患者健康的教育义务。

2.3重视培训,提高护士教育水平为进一步提高护理人员开展健康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可有针对性地举办培训班、讲座,实行考核等方式,加强培训,系统学习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一是培训与疾病护理相关的知识;二是培训与健康教育相关的知识;三是培训相关学科知识,包括行为科学、预防医学、保健医学、传播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和伦理学等。通过培训,开拓思路,突破思想上的局限性,真正做到以“患者的健康”为中心去认识和思考问题,科学评价健康教育效果。积极支持护士参加护理继续教育,不断提高护士的学历层次,尽快适应护士角色多元化的挑战。

2.4履行职责,科学合理安排时间一是采用灵活运用各种激励手段调动各级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保证护士人员履行职责。二是要合理安排教育时间。例如上午10时以前一般是集中处理和执行医嘱的时间,护理健康教育设备重点保障办公班的护士使用,责任护士利用这段时间了解患者掌握健康知识的程度,可应用直接观察法和间接观察法来测评患者的健康行为;也可用直接提问的方法了解患者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及时修订原有的学习计划,有针对性指导学习。

护理教育学的方法范文篇12

护理程序是一种科学的、逻辑的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理论及工作方法,[1]它不仅适用于临床护理工作,同样也适用于健康教育,因而应将护理程序应用于健康教育的全过程。

1.1评估即收集资料

在评估病人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能力时,指导护士考虑生理、心理两方面的因素,既考虑病人是否有学习的体力,又要考虑是否有学习的愿望、知识水平、生活经历。由于护患角色的差异,对疾病和健康的感受、认识不尽相同,护士不能以主观臆断判定病人知识学习的取向,应树立病人是健康教育的中心,也是最终的决策者的观念。在评估过程中,了解病人已掌握或未掌握的有关疾病知识,找准病人真正关心的问题,让病人的需要成为教学的内容。帮助护士认识到,并不是每个病人都有学习的愿望,护士应激发其学习愿望,确定他的需要。同时指导护士注意资料收集的连续性,注重病人健康教育后的反应与变化,以便动态调整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

1.2计划即确定目标与选择教育内容、方法

1.2.1护理目标的确定

在确定目标时,护士要把每位病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看待,根据不同病人的接受能力、知识和技能、态度与兴趣等实际情况,明确病人是否处于学习状态和需要学习的内容。与病人及家属共同商讨制定目标,让病人参与制定自我护理目标,调动其实现目标的积极性,这样病人更愿意去达到这些目标。同时考虑教育者自身具备的知识水平、教学条件、设备,衡量目标实现的可能性。目标的设置应是可测量、短期可达到的,如果目标的设置脱离实际、难以实现,势必会挫伤病人学习的积极性。护士应当明确,一个参与式的教学应该考虑病人的意愿,而不应把自己当作权威。

1.2.2教育内容的选择

在规范教育内容的基础上,根据病人对健康教育的要求,综合分析病人存在的可能加重病情的危险因素,选择适宜的教育内容,如对病程长、病情反复、合并症较多、预后差的病人,抓住他们易产生焦虑,接受教育的态度不积极的特点,教育的内容应放在控制症状的治疗、护理方法、指导防止复发的措施、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及心理因素与疾病的关系上;针对文化层次高的病人求知欲望高、接受新知识快的特点,增加病因预防知识、性格、家庭、生活习惯等因素对疾病的影响的教育内容,并提供宣传材料,鼓励自学。

1.2.3教育方法的选择

1.2.3.1教与学的方式:采取群组教育、个体教育或二者相结合的教与学方式。指导护士特别注重不同个体的要求,充分考虑病人的病情轻重、身心状况、文化水平、理解判断能力、视、听、语言状况,选择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教育方式。尽管这种教育方式所需人力、时间较多,但它在护患之间可最直接具体的接受和反馈信息,护士可掌握病人对健康教育的动态反应,及时采取相应指导,是最受病人欢迎的教育方式。[2]

1.2.3.2教育的形式:可采用授课、讨论、角色扮演、自学等方式。很多作者强调自学的重要性,并特别指出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今后教学的发展方向。[3]护士应根据病人的理解能力,采用易被病人接受的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

1.2.3.3学习的媒介:采用文字、图片、小册子、录音、录像等视听教材,提高病人、家属的学习兴趣。

1.3实施即具体的实施教学过程

1.3.1教育对象

在实施健康教育过程中,对于在群组教育中,能够接受、理解教育内容的病人,要善于启发病人主动参与,引导病人提问。在面对文化层次较高的病人提出有深度的问题不能立即做答时,不要怕丢面子,不好意思面对,鼓励病人提出问题,待查阅资料或请教别人后给予准确回答,增加病人对护士的信任感。对文化程度低的病人,教育中应突出重点,语言简练、通俗易懂。

1.3.2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并不是越多越好,应根据病人和家庭的优先需要来选择,把“必须知道的信息”与“需要知道的信息”区分开,重点学习“必须知道的内容”。教学越简单,重要信息放在越靠前,病人对这部分信息记忆越深刻。

1.3.3教育时机

护士应根据病人所处的身心状况选择教育时机,在病人具有学习愿望和具备学习能力的身心条件时给予适时的教育。若病人处于否认状态,表现焦躁不安时给予宣教,身体的应激反应促使病人对任何刺激产生抵御,对其教育是徒劳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护士应学习并掌握病人的康复过程,选择病人愿意学习某方面信息的教育时机,在病情平稳,情绪稳定时进行教育。

1.3.4家属教育

不容忽视对家属的教育,在疾病恢复中,同时受过健康指导的病人家属在对病人的心理支持、饮食、功能锻炼中起重要作用,病人接受教育的态度往往受家属参与兴趣的影响,因此健康教育应争取家属的配合,护士要做好家属的学习教育工作,使其积极协助护士,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4评价即对教育过程和效果的评价

评价应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且应是动态的,通过教育—评价—反馈—再教育的过程,不断评估教育策略、教育内容是否适合教学对象,测定教育对象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以便随时准备变更、修正教学计划,改进教学工作,[3]达到教育目标。真正体现健康教育是一个具体、连续、系统、动态的过程。

1.4.1评价方法

通过采用问、听、视的方法,向病人提问有关问题,听取病人复述及自我评价,由病人/家属演示护理技能,观察病人是否出现因知识缺乏或锻炼不当引起并发症,从病人的交谈及行为表现中了解其接受健康教育知识和掌握自我护理技巧的程度。

1.4.2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应突出以病人为中心,重点从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评价转变为对病人得到实际效果的评价,围绕着病人对健康教育的知、信、行,衡量病人是否受益为原则,注重实效。健康教育的结局评价应着眼于提高病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2增强护士对健康教育的认识,提高其健康教育能力

护士作为病人获取健康知识的具体操作者,对健康教育认知水平和业务素质,直接影响到健康教育效果。

2.1强化角色意识,提高护士对教育角色的认知水平

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和生活习惯。因此,应指导护士把健康教育的出发点和着眼点放在使教育对象通过知识改变、态度转变逐步达到行为转变。将健康教育的操作体系从一般的知识“灌输”转变为教育计划的设计、实施和监测评价。[4]使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逐步过渡到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建立健康行为”上来。同时,增强护士健康教育的责任感,把健康教育作为对病人提供全方位服务的自觉行动。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对护理专业的认识范例(3篇)

    - 阅0

    对护理专业的认识范文篇12008年1月3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颁布了第517号令,公布了《护士条例》自2008年5月12日起施行,这填补了我国护士立法的空白。《护士条例》赋予了护士参.....

    对护理学科的认识范例(12篇)

    - 阅0

    对护理学科的认识范文1篇1[关键词]神经外科;危重症;营养支持;护理[中图分类号]R6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4)09(a)-0162-04Investigationanalysisofnutritionsuppor.....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