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低碳生活的认识范例(12篇)

来源:其他

谈谈对低碳生活的认识范文篇1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开拓出一条新路,即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那么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途径有哪些呢?

一是戒除以高耗能源为代价的“便利消费”嗜好。比如,据制冷技术专家估算,超市电耗70%用于冷柜,而敞开式冷柜电耗比玻璃门冰柜高出20%。由此推算,一家中型超市敞开式冷柜一年多耗约4.8万度电,相当于多耗约19吨标煤,多排放约48吨二氧化碳,多耗约19万升净水。如果大中型超市普遍采用玻璃门冰柜,顾客购物时只需举手之劳,一年可节电约4521万度,相当于节省约1.8万吨标煤,减排约4.5万吨二氧化碳。

二是以“关联型节能环保意识”戒除使用“一次性”用品的消费嗜好。2008年6月全国开始实施“限塑令”的意义不仅在于遏制白色污染(这只是“单维型”环保科普意识),还在于节约塑料的来源??石油资源、减排二氧化碳。这是一种“关联型”节能环保意识。关联型环保意识不仅能引导公众明白“限塑就是节油节能”,也引导公众觉悟到“节水也是节能”(即节约城市制水、供水的电能耗),觉悟到改变使用“一次性”用品的消费嗜好与节能、减少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的关系。

三是戒除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面子消费”、“奢侈消费”的嗜好。2009年第一季度全国车市销量增长最快的是豪华车,其中高档大排量的宝马进口车同比增长82%以上,大排量的多功能运动车SUV同比增长48.8%。与此相对照,不少发达国家都愿意使用小型汽车、小排量汽车。提倡低碳生活方式,并不一概反对小汽车进入家庭,而是提倡有节制地使用私家车。日本私家车普及率达80%,但出行并不完全依赖私家车。在东京地区私家车一般年行使3000~5000公里,而上海私家车一般年行驶1.8万公里。国内人们无节制地使用私家车成了炫耀型消费生活方式的嗜好。有些城市的重点学校门口,接送孩子的一二百辆私家车将周围道路堵得水泄不通。由于人们将“现代化生活方式”含义片面理解为“更多地享受电气化、自动化提供的便利”,导致了日常生活越来越依赖于高能耗的动力技术系统,往往几百米的短程或几层楼的阶梯,都要靠机动车和电梯代步。

四是全面加强以低碳饮食为主导的科学膳食平衡。低碳饮食,就是低碳水化合物,主要注重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消耗量,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量。目前我国国民的日常饮食是“南米北面”的饮食结构。而低碳饮食可以控制人体血糖的剧烈变化,从而提高人体的抗氧化能力,抑制自由基的产生,长期还会有保持体型、强健体魄、预防疾病、减缓衰老等益处。

谈谈对低碳生活的认识范文篇2

关键词:低碳生活意识;培养策略;低碳行为

一、幼儿低碳生活意识的内容

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要尽力减少所消耗的能量,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低碳,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

所谓“低碳生活意识”就是人们在认知状况和了解低碳经济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基本价值观念而发生的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它最终体现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上。幼儿低碳生活意识教育指的是教育者包括教师、家长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爱护环境、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教育。环境保护作为一个全球性的课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们的重视。低碳生活意识与人们的文化素养密切相关,是一种生活习惯。幼儿正处在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教育者应该不失时机地培养孩子从点滴做起,逐步树立起低碳生活意识。

二、培养幼儿低碳生活意识的重要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在幼儿生活的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从身边小事入手,培养幼儿初步的环境意识和行为。”目前,越来越多的教育学家们开始关注对幼儿低碳生活意识的培养,我国多数幼儿园也逐渐认识到培养幼儿低碳生活意识的重要性,但家长对这一方面的认识还比较欠缺。许多家长认为,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孩子大手大脚一点没有关系,不能让孩子受委屈,所以要让孩子拥有很多玩具,只要孩子在家就开着空调,出门怕孩子累,很少让孩子步行,不爱吃的食物扔进垃圾桶……都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慢慢地孩子就会认为浪费是理所应当的,使浪费渐渐成为了一种习惯。作为幼儿园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正确指导家长如何去培养幼儿的低碳生活意识,从孩子小时候抓起,从自己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逐渐让低碳生活意识取代浪费成为一种习惯。

三、培养幼儿低碳生活意识的策略

(一)把低碳生活意识教育融入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培养幼儿的低碳行为

一日生活的每一个环节,都可用来对幼儿进行低碳教育。如每天的三餐两点中,在培养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同时,结合教育活动,进一步对幼儿进行低碳教育。不挑食,不浪费,不倒掉饭菜,让幼儿知道我们所吃的颗颗米粒,都是农民伯伯用辛勤的汗水种出来的,我们所节俭下的食物,可以供养很多人。在盥洗活动中,有的幼儿总喜欢玩水,弄得衣服、地上都是水,有的幼儿洗手后甚至忘记关闭水龙头就离开了,不懂得节约用水的道理。我们就要适时对幼儿进行教育,“你们看,水龙头哭了,它的眼泪一滴一滴往下流,怎么办呢?”“水是我们的好朋友,没有它我们的生活会怎样呢?我们应该爱护它。”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节约用水这种行为逐渐会成为幼儿自觉的行动,使幼儿逐渐养成珍惜资源,爱护资源的良好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让幼儿明辨是非,知道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什么样的人和事应该受到表扬,什么样的人和事应该受到批评。教师随时关注幼儿的一举一动,及时引导他们正确的低碳生活行为,随时抓住一日生活中的每个教育机会,从点滴生活及习惯中逐步渗透环保意识的重要性。教师坚持贯彻,持之以恒,幼儿低碳生活行为就由不自觉逐渐转化为自觉行为,从而纠正不良习惯,规范低碳行为,培养幼儿低碳生活意识。

(二)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在家庭教育中对幼儿进行低碳生活意识培养

家庭是儿童生活的第一个环境,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对儿童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园教育要和家庭教育相结合,幼儿园要对幼儿进行低碳生活意识培养就必须得到家长的支持,同时也要让家长了解对幼儿进行低碳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首先家长必须充分了解低碳生活的真正涵义,在不断丰富自己低碳生活常识的同时,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去影响孩子,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低碳生活习惯。

平时家长可以多抽出时间与孩子共同查阅关于低碳生活相关的书籍、图片,帮助孩子理解什么是低碳环保;多关心周围的低碳生活宣传,有意识地让孩子观察地铁站内的垃圾分类箱,告诉孩子分类箱上图标代表的含义;当孩子扔垃圾时,家长应指导孩子对废弃物进行分类,放置在回收或不可回收的垃圾箱内;让孩子知道回收的废弃物可以进行二次利用,通过制作各种玩具,与孩子们共同体验变废为宝的乐趣,久而久之,孩子在家长的引导下就能培养出良好的低碳生活意识。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实践活动,让幼儿积极参与到低碳环保活动当中

参与“管理环境”实践活动:让幼儿参与种植区的管理,在实践中体会保护与人类有着密切关系的植物;参与班级、幼儿园、社区环境保护等等,让孩子在实践中体验生活、环境和低碳的关系。

参与“物物交换”实践活动,家长将幼儿使用过不再感兴趣的物品、玩具带到幼儿园,让幼儿与幼儿之间相互交流,进行物物交换,不但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同时也让幼儿体会到资源共享的乐趣。

参与“美好家园”大型绘画活动:让幼儿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对低碳生活的认识,表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将幼儿的作品布置成宣传栏,让同伴间互相交流欣赏,同时向家长宣传,了解我们低碳主题活动的开展情况和低碳生活的重要性。

电视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宣传活动,更是对幼儿进行良好教育的契机,如一年一度的“植树节”、“爱鸟周”、“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也是传统的环境教育日。我们可以利用节假日,开展社区宣传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幼儿通过活动不断强化自己的意识和行为,并影响和带动周围的人们。

英国的普德曼说: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获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获一个命运。用行动改变每个孩子,让低碳生活融入到孩子的行为方式,让低碳生活伴随孩子们成长。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2001.09

谈谈对低碳生活的认识范文篇3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生活模式

一、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的概念

伴随着全球变暖,低碳理念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低碳生活”和“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了人们极为关注的热门问题。我们必须不断加强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逐渐实现节能减排。

(一)低碳生活的概念

低碳生活,即是在生活中尽量少的消耗能量,从而实现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降低。低碳生活应当从细节做起,家里可以多种植绿色植物,多用节能灯,少用空调和私家车,尽量步行,这些细节上的举手之劳,有待于大家的主动遵守和行动。现今人们大都认为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生活、生产中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造成的,因此,我们应当尽量约束和制约那些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大的生产活动。从生活方面,简单的说,“低碳生活”的理念也可以理解成为适当的勤俭生活、生产,多运动,不浪费。[1]

(二)低碳经济的理念

低碳经济即是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及新能源的开发等多种方式实现二氧化碳的低排放,尽量减少煤炭、石油等高能源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从而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双发展。发展低碳经济,首先,应当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达到国家在节能降耗方面的相关指标要求,其次,应当对经济结构做适当调整,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在发展新型工业的同时建设发展生态文明。摒弃以往的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等情况,尽量少产生或者不产生二氧化碳,实现低碳经济。

二、低碳生活的模式探讨

人们的日常生活与二氧化碳的排放乃至气候变暖的现象其实是密切相关的,低碳生活其实则是一种较为简单和简朴的生活。我们应当积极的倡导低碳生活,从点滴小事做起,在生活中融入低碳理念,主动自发的注意节约水电气,积少成多,让我们自身习惯于低碳生活,减轻环境压力,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

三、低碳生活的主要途径

(一)减少以高耗能为代价的“便利消费”

现代人们生活中最主要的价值观即是“便利”,然而,一些生活方式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往往也意味着带来了巨大的能源消耗和浪费。例如,在制冷技术方面,超市的电能消耗70%用于冷柜,然而专家估算现今敞开式的冷柜比玻璃门冷柜将高出20%的电能消耗,以此计算,以中型超市来说,一年将多消耗大量的电能,相当于多消耗更多的煤,从而造成更多的二氧化碳排放。如果将这些敞开式冷柜都换位玻璃门冰柜,对于顾客来说也不过是举手之劳,但对于环境来说,则将大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类似于这些以高能耗为代价的“便利消费”都是我们在生活当中应该注意的。

(二)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

虽然国家已经逐渐开始实施“限塑令”,然而要改变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更多的是需要人们的自觉行为,尤其是没有节制的大量使用塑料袋等是人们便利消费的典型表现。“限塑”的意义不仅仅是在于限制人们所理解的白色污染,同时更在于节约塑料的来源,即是石油资源,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这是一种“关联”的节能环保意识,根据中国科技部的《全民节能减排手册》,全国如果能够减少10%的塑料袋则可以节约因生产塑料袋所产生的1.2万吨标煤,同时减少31万吨的二氧化碳,[2]由此可见其对于低碳经济的重要性,也是实现低碳生活中应当特别注意的地方。应该让人们意识到“节水”、“节电”以及减少一次性用品的消耗等等细节上的东西同样是节能,间接的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

(三)减少以高耗能为代价的“面子消费”

尽量减少以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和能源消耗为代价的“面子消费”同样是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实现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车辆市场的豪华车销量增加极快,多为高档大排量豪华汽车,与之相比,不少发达国家反而愿意用小排量、小型汽车,提倡节制的使用私家车,实现低碳生活,而在我国,私家车的过度使用已经成为大家炫富的嗜好,这种“面子消费”同样给环境带来了压力,与低碳生活背道而驰。正是由于人们这种将现代化的生活理解成为了更多的享受电气化、自动化的便利,导致人们更加依赖于高能耗的相关技术。另外,在饮食方面,人工健身环境等方面都一定程度的给环境带来了压力。这些也都是需要我们注意的地方。

四、总结

低碳生活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人类所提出来的新生活方式,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供我们参考学习。低碳生活并不是一味的反对人们享受生活,而提倡有节制的,在尽量不给环境带来压力的情况下达到健康生活的一种方式。要让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过渡到低碳生活,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努力发展低碳经济,从生活中的细节出发,逐步实现低碳生活。

参考文献

谈谈对低碳生活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碳汇;形成过程;成本核算;成本降低途径

中图分类号:F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3-0135-03

1研究的现状与背景

世界银行报告预计,从2008-2012年,除澳大利亚和美国,平均每年全球减排需求大约为600-1150百万吨二氧化碳量。作为经济充满活力的发展中大国,中国被认为有很多有利条件来实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如国家风险低、技术能力强、比较容易获取项目投资等。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网站信息,我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获得联合国核证减排量跃居世界第一位。这标志着我国在国际碳市场开始占据最大份额。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需求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将不可避免的增长,作为温室气体排放大国的形象将更加突出,无疑我国所面临的温室气体减排压力也会更大。

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碳汇的重要作用被《京都议定书》接受,为了给政策制定者提供森林碳汇对减缓温室效应的贡献及其减排成本,许多研究人员对碳汇的减排成本和碳汇的发展潜力等进行了分析,按照经济学的成本概念指的是机会成本,必须考虑“生产过程中涉及的所有稀缺资源的价值”。因此,企业投入生产过程的自有资源的成本,即隐性成本也必须计算在内。由于碳汇项目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它不仅包括项目的投资者、开发者、管理者、碳汇的生产者,还包括基线的确定者、碳汇的监测者、碳汇信用的发放者以及律师等等,因此碳汇的交易成本除了进行正常的林业投资外还包括很多额外的费用。为了对碳汇项目的交易成本进行分类,许多研究者己经提出了很多的分类方法。Stavins(1995)将碳汇交易成本分为搜寻和信息成本、讨价还价与决策成本、监测成本和执行成本。DudekandWiener(1996)对排放项目的交易成本进行更全面的划分把交易成本分为六类,即搜寻成本、谈判成本、批准成本、监测成本、执行成本和保险费等。MullinsandBaron(1997)把交易成本分为直接成本(例如,开始到完成一个项目所花费的金钱)和机会成本(例如,由于耽搁和管理所消耗的时间和资源)。FurubotnandRiehter认为交易成本应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而可变成本受交易的数量和交易量的大小所决定。OscarJ.Cacho(2005)等将交易成本分为搜寻成本、谈判成本、核实和认证成本、执行成本、监测成本、强制实施成本以及保险成本;AxelMichaelowa等根据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实施程序将项目交易成本详细地划分为以下要素:搜寻成本、谈判成本、项目文件成本、批准成本、证实生效成本、注册成本、监测成本、核实成本、认证成本、强制实施成本、转让成本、登记成本和最小固定成本等(Michaelowa,2005)。我国学者林德荣在他的博士论文中把森林碳汇的交易成本分为信息与搜寻成本、谈判和签约成本、文件设计和审批成本、注册成本、监测成本、核查和认证成本以及可能出现的强制实施成本等。后来人们发现不同研究区域、不同假设、不同方法是造成碳汇成本计算结果千差万别的主要原因。

通过碳汇交易,企业的减排虽然受所得到的碳信用量的一定约束,但又有购买、出售“排放许可”的弹性空间,较之之前以行政强制减排,此举赋予企业更多自,从而更有利于调动企业减排的积极性。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经营状况选择最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减排策略。碳汇交易制度在其运转健康的状态下,能够促使企业改进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或者改进排污的相关设施。这种健康的状态应该是指改进技术的成本要低于其购买相应碳信用的成本或者其通过改进技术以减少碳排放、出售多余的碳信用能使其获得更多收益。

但在会计学思维中,企业经营的目标是股东价值最大化。由此可见,会计核算的角度是所有者,故“会计师只关心显性的生产成本,通常即生产某种产品或提供某种服务发生的费用。”而对隐性生产成本,如与所有者投入资本、自创专利、自有固定资产(已计提完折旧并仍具有使用价值)等相关的机会成本,一般不予考虑。再从技术层面看,会计的一个重要假设是“货币计量”,而这些隐性成本均不以货币形式表现为支出,所以反映不到会计帐面上。

2碳汇的属性

造林在UNFCCC《马拉喀什协定》有关附录中造林的定义为:“通过人工植树、播种或人工促进天然下种方式,使至少在过去50年不曾有森林的土地转化为有林地的直接人为活动”。

再造林,UNFCCC对造林的定义较为明确:“通过植树、播种或人工促进天然下种等方式,将过去曾经是森林但被转化为无林地的土地,转化为有林地的直接人为活动;对第一承诺期(2008一2012年)。

森林的直接固碳是指森林在生长过程中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将其固定在植物体各个部分,同时向空气中释放大量的氧气。森林的直接固碳包括树干、树枝、树叶、根部、枯落物、土壤等。地上部分固碳主要是树木在生长过程中形成的碳沉降。一般认为树木的碳沉降与树木的生长息息相关,当树木的生长最旺盛时,单位时间内树木的碳沉降最大;当森林达到成熟,立木蓄积量最大时,森林的碳沉降作用已经降到最低,而其碳贮量却达到最大。当森林进入过熟期,森林的碳沉降将变为零,而此时森林的碳汇作用在一段时间内保持最大,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森林的健康状况恶化,森林的碳汇作用将会消失,森林的碳源功能将会表现出来(李顺龙,2005)。因此,在一个轮伐期内,合理的经营森林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加森林的碳贮量。由此可见,碳汇也会像其他有形产品一样,经历一个生长、成熟、消失的生命周期。

通过造林、再造林活动固定一定量的CO2,通过碳汇交易能够带来一定经济效益的产品。

会计学的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才能予以确认:(1)与该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2)该无形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而且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所发生的支出应区分研究阶段支出和开发阶段支出,研究阶段支出费用化,开发阶段支出资本化。

而碳汇林不仅给经营者带来碳汇收益,当森林的健康状况恶化,森林的碳汇作用将会消失,但会带来木材收入。

3碳汇项目的实施周期

目前,我国实施的林业碳汇项目共有两类,一类是基于《京都议定书》条款下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属于京都规则的碳汇交易;另一类是国家林业局造林司(气候办)依托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捐资实施的碳汇造林项目,属于自愿市场的碳汇交易。

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周期可以通过图来说明(FeliCiaMoller-Pelzer,2004):

(1)项目设计。包括项目的总体描述、采用的基线方法学、采用的监测方法学和监测计划、估计人为温室气体汇清除、项目的环境及社会经济影响,以及获利方法的评论等。

(2)审定注册。根据项目参与方提供的信息和收到的评审意见,决定是否对拟议的造林、再造林项目活动予以审定,并通知项目参与方。如果独立的第三方审定/核查机构确定拟议的项目是合格有效的,将以报告的形式提交登记申请。

(3)核查核证与发放核证减排量CER。将根据以前的监测计划独立的对项目产生的人为温室气体减排进行监测。并把监测的结果以报告的形式提交给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会根据提交的结果发放核证减排量CER。

碳汇对于企业来讲,形成企业的一项无形资产,但碳汇的生产具有周期长、地域广阔、难于管理等特点,因此它遭受风险的概率较大,包括地震、洪水、火灾、旱灾等各种自然灾害以及病虫害等风险将始终伴随森林的生长过程,它们将导致碳储存流失,威胁到CDM林业碳汇项目执行。而无形资产也有研究和开发阶段,研究阶段的支出计入当期费用,开发阶段的支出要满足一定条件才能资本化,形成无形资产。第一条件,碳汇能够出售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表明碳汇项目已在监测阶段,说明很大可能形成碳汇,很可能取得核证减排量。第二条件,企业具有完成碳汇项目使用或出售的意图。第三条件,碳汇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是用于对外出售的,则企业应能够证明市场上存在对该碳汇的需求,开发以后存在外在的市场可以出售并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如果内部使用,企业应能够证明碳汇在企业内部使用时对企业的有用性.第四条件,碳汇项目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支持。第五条,归属于碳汇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地计量。企业对于碳汇项目开发活动发生的支出应单独核算,如发生的开发人员的工资、材料费等。

综上,如果独立的第三方审定/核查机构确定拟议的项目是合格有效的,将以报告的形式提交登记申请,可作为企业无形资产碳汇开始资本化的时点,发放CER作为企业无形资产碳汇开发完成的标志。

4降低碳汇交易成本的途径

(1)依靠科技进步,降低生产成本。

由于各地自然资源、生产环境不同,依靠传统的自然资源高投入的潜力已经很少,只能更多地依靠技术进步提高单位面积碳汇量和其它经济效益性产量,从而降低单位林产品的生产成本,例如:选择适合本地条件的树种,加强良种繁育,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加大综合防治病虫害的力度,加强宣传木区防火意识。

可认证减排量成本价格随着造林面积的增大而逐渐减小,随着面积的增加,可认证减排量成本价格逐渐趋向于一个渐进线,在进行项目选择时,为了降低可认证减排量的成本价格,应尽量把造林面积选在适宜的面积。造林密度在林分的生长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它不仅影响林木的树冠结构,而且影响到林木的生长。根据研究表明,在同一立地条件下,造林密度对于树高的影响并不大,但是对于林分胸径、单株材积和林分蓄积及森林的固碳能力都有一定的影响。尤其在一些造林密度较大的地方,木材的出材率是很低的,甚至不能成材,从而直接影响到木材收益;但是造林密度较大的林地,其林分的固碳能力也相应的较高。

(2)碳汇造林是指在确定了基线的土地上,以增加森林碳汇为主要目的,对造林及其林分(木)生长过程实施碳汇计量和监测而开展的有特殊要求的造林活动。相比普通的造林,碳汇造林突出了森林的碳汇功能,增加了碳汇计量监测等内容,强调了森林的多重效益,并提出了相应的技术要求。只有按照碳汇造林技术要求的造林才称为碳汇林。

碳汇林经营与传统人工林经营不同之处在于更多的关注固定二氧化碳的净增量。传统的人工林经营中,强调的经营目标主要与各林种的培育目标有关,在目标指导下进行作业设计,实施作业措施,进行造林项目检查主要是造林的成活率与各种管护措施的落实情况,林分抚育项目检查主要是抚育强度和林分的出材量。碳汇林的经营管理也设立了项目经营目标,也是在目标指导下进行作业设计,实施作业措施,不过在进行碳汇项目检查时,人们更多的是关注二氧化碳的净固定量。在进行碳汇林的检查中,更多的是检查林分的碳贮量及人为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和各种施肥措施等引起的温室气体的排放,而对于各种措施的落实情况则很少关注。

(3)简化碳汇交易程序。碳汇项目必须满足《京都议定书》的相关规则,即必须满足额外性、持久性以及促进主办国的可持续发展。要满足这些要求,需要繁杂的计量和检验程序,这也是导致碳汇交易费用高昂的主要原因。而且许多费用如审批成本、注册成本、监测成本以及核查和认证成本与对碳汇的计量和检验程序有关,可见,简化碳汇交易程序将有效降低碳汇的总交易成本。

(4)扩大碳汇交易的项目规模。碳汇市场涉及供求双方的许多交易成本都是不变的,如搜寻成本、谈判成本和认证成本等,或随项目规模的扩大成本增加并不明显,如审批成本与核实成本等。可见,固定交易成本是构成碳汇市场总交易成本的重要部分,规模经济能够有效降低单位碳汇的交易成本。

(5)加深与政府的联系,注重协调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林业碳汇项目往往地处偏远,当地社区和居民的市场和法律意识相对淡泊,这会给项目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增加项目的交易成本。在这种情形下,从搜寻交易伙伴和谈判开始,就需要加深与地方政府、森林社区及其它利益相关者的联系,加强与他们的沟通,就相关问题咨询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并努力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这对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成功,降低项目的强制实施成本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建华.碳汇林的交易机制、监测及成本价格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8.

谈谈对低碳生活的认识范文篇5

关键词:国际碳减排合作;南北方国家;公平原则

中图分类号:D815.9;F11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8-0460(2012)01-0109-09

一、引言

在最近几次世界气候会议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立场存在很大的分歧。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经济体认为中国、印度等主要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碳排放大国,因此应该承担减排义务,否则全球减排无法取得成功。而发展中国家则认为发达国家对气候变化负有历史和现实责任且减排能力较强,因此发达国家应该率先减排,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减排资金和技术援助。由此可见,南北方国家立场冲突的关键在于如何看待减排的公平性问题。发展中国家强调减排合作的公平性原则,而发达国家则强调减排成本和效率,有意淡化、忽视发展中国家提出的公平性诉求。分歧背后实际上是两大阵营之间的利益冲突:发展中国家的公平性诉求与其当前经济发展需要相吻合,并且在道德上站得住脚,发达国家的抵制则是因为公平性意味着发达国家需要承担大部分的减排成本,有损其经济利益。南北方国家在减排合作中的这种立场冲突导致国际气候谈判步履艰难、屡陷僵局。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变化大会的目标是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并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但由于各国家阵营之间的立场分歧,会议最终只是达成没有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2010年坎昆气候大会上,各方意见分歧仍然很大,会议最终也未取得突破性进展。

与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区域性环境问题不同,碳排放对气候的影响是全球性的。不管碳排放产生于哪个国家,都会产生相同的环境效应。因此,如果只有部分国家参与减排,势必会存在较严重的“搭便车”(freetiding)现象,将很难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因为非减排国家增加的碳排放量可能超过减排国家的减排量,从而使全球碳排放总量仍然继续上升。而且这种不对称的减排政策还会通过碳密集型产品的国际贸易、能源密集型产业的国际转移和化石能源价格波动导致“碳泄漏”(carbonleakage)问题,进一步削弱减排的有效性(IPCC,2007)。因此,解决气候变化问题需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密切合作,共同行动。但是,南北方国家积极合作并不意味着它们相同地分配减排责任,而应该充分考虑碳减排合作的公平性问题。因为南北方国家在气候变化的历史和现实责任、经济发展阶段、减排能力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若不充分考虑南方国家的公平性诉求,很难让其积极参与国际减排合作。但反过来,过于严苛和缺乏灵活性的减排公平性原则也容易遭到发达国家反对,导致合作的失败。因此,全球碳减排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南北方国家公平性立场的进一步协调和相应减排合作框架的合理设计。

二、国际碳减排合作的公平维度

(一)历史排放与代际公平

当前的气候变化源于历史上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在大气中不断地累积,而工业革命以来发达国家的生产消费活动是温室气体历史排放的主要来源。Grabler和Fujii(1991)研究表明,自1800年以来大气累积的二氧化碳中,有85.9%来自发达国家的生产消费活动。

基于以上事实,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和众多学者都认为,发达国家必须为其历史排放负责,承担主要的减排责任。例如,学者Shue(1999)指出,发达国家的工业生产活动以及相伴随的生活方式对地球气候造成了破坏,让所有国家都承担了这种环境成本,但是发达国家却是其收益的主要获得者。根据公平原则,发达国家应该充分地承担气候变化的责任以纠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在收益分配上的失衡。Neumayer(2000)则认为,“污染者付费”原则要求发达国家承担历史排放责任,以确保让污染者而不是污染的受害者付费。该学者还认为,每个人不管生于何时何地,都应该平等地享有全球气候资源,忽视历史排放责任等于优待发达国家过往排放者而歧视发展中国家当前和未来的排放者。此外,还有学者从“跨代搭便车行为”(transgenerationalfree-riding)的角度指出了当前发达国家承担历史排放责任的合理性(Gosseriers,2004)。发达国家的当代人从他们祖辈的历史排放中获得收益,而没有付出相应的成本,发展中国家却为此遭受损害,因此发达国家的当代人是“跨代搭便车者”,发展中国家有权向发达国家要求相应的补偿,并无须考虑后者对其祖辈的历史排放有无道德上的责任。

但是,一些学者对历史排放责任的观点提出质疑(例如Traxler,2002;Caney,2005;Posner,2008)。归纳起来,这些质疑的观点包括:第一,历史排放者对温室气体排放的环境效应并不知情。第二,历史排放者已经死亡,追究历史排放只会让没有过错的当代人承担责任,而不是让实际排放者负责。第三,发展中国家也享受了部分工业革命的成果,如更好的医疗和技术等。最后,质疑者认为历史排放原则不具有政治可行性,因为发达国家不太可能接受包含历史排放责任的气候协议。其实,仔细分析一下可知,以上几点质疑并不能成为忽略历史排放责任的充分理由,而只是说明现实中发达国家历史排放责任可能需要作出适当的调整和修正。首先,正如当前普遍的法律原则,对排放后果的“无知”只是说明排放者没有道德上的过错,但不意味着他们不需要为排放造成的损失承担经济责任。第二,即使发达国家的当代人不是实际排放者,但从历史排放中获得诸多收益,这体现在当前他们比发展中国家高得多的生活水平上。第三,虽然发达国家的一些科技、经济成果确实也使发展中国家获益,但发达国家无疑是主要受益者。最后,发达国家对历史排放责任的排斥其实只是反映当前发达国家还不愿意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提出的减排公平性诉求而已。

(二)人均排放与代内公平

与公平原则密切相关的第二个核心问题是,不同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人均排放上存在巨大差异,造成代内不公平。以2007年为例,美国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为19.1吨,日本人均为9.9吨,而中国和印度人均排放分别仅为4.95吨和1.43吨。

学者Singer(2002)指出,地球大气对温室气体的吸收与净化能力为全人类共同拥有,不管在哪个国家,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相同的排放权。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必须控制排放总量的情况下,人均排放权平等不但要考虑当代人之间的平等,而且要考虑各代人之间的平等,即必须与历史排放责任相

结合(Neumayer,2000)。因此,如果发达国家的历史排放超出其应得的排放量,则发达国家当代人的人均排放权应该相应减少,或为其超额历史排放付费。由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人均排放低,人均排放权原则可能获得发展中国家的广泛支持。Baer(2002)认为,这有助于在全球建立一个大规模、高效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从而有效降低全球减排成本。

当然,人均排放权公平性的实现也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一些学者认为,基于相同人均排放权的气候协议一般会把排放额度分配给各国政府,而考虑到很多国家的政治现实,这很难保证相同人均排放权的最终真正实现(BeckermanandPasek,1995)。同时,由于资源、技术的原因,一些穷国人均排放也很高,相同人均排放权原则可能加剧其经济困难。此外,根据人均排放权原则进行排放额度分配,一国人口越多往往获得的排放额越大,这可能会激励人口的扩张。不过,通过合理设计排放权分配机制,上述问题是能够避免或减轻的。此外,Posner和Sunstein(2009)指出实行相同人均排放权的政治困难,因为该原则要求高人均排放的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购买排放额度,造成大量的资金转移,这种国际收入分配效应很可能使该原则遭到发达国家的反对。

(三)减排能力与收入差异

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能力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发达国家无论是在资金还是技术上都领先于发展中国家,其率先减排不但较为容易,也比较公平。因此,根据减排能力确定各国减排责任的原则,也即“支付能力”原则(abilitytopayprinciple)也受到很多学者的推崇。不过,大部分学者在讨论减排能力时往往不是考虑各国之间整体减排能力的差异,而是落实到个人减排能力差异。个人收入水映了其减排的支付能力,收入水平越高的个人需要承担的减排责任越大,而低于某一收入水平的个人则无需支付减排成本,这一原则适用于所有国家,因为每个国家都存在穷人和富人(Baereta1.,2008)。

学者Shue(1993)认为,支付能力原则体现了基本的公平要求,因为贫穷国家碳排放的上升往往是为了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这种排放属于“生存性排放”,而富裕国家的碳排放往往是过度消费带来的“奢侈性排放”。因此,为了维持某些人的奢侈性排放而限制其他人满足其基本需求所需排放的任何做法都是难以容忍的不公平。此外,有意思的是,一些学者如Risse(2008)、Caney(2005)虽然反对历史排放责任,但支持根据“支付能力”原则分配减排责任。他们认为,最可行的减排方案是让那些最有能力这样做的国家对生产进行调整,而“能力”体现在各国的人均财富拥有量上。但他们也指出,让富人承担减排责任的合理性不是因为他们有义务,而是因为他们更容易做到。不过,仅仅注重减排“能力”而忽视“责任”实际上是软化了发达国家的减排约束。因为强调“能力”就把发达国家的减排责任变成一种国际道义行为,就像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一样,其结果比强调“责任”更具有灵活性和不确定性,并且可能是有条件的,这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现状可见一斑。

(四)贸易的碳排放转移与消费者责任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出口成为中国等众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但出口产品的生产也成为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例如,中国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二氧化碳排放产生于出口产品的生产(Webereta1.,2008)。中国对美国、日本、德国等大部分发达国家同时存在大额的商品贸易顺差和“碳贸易顺差”,即中国出口在国内造成的碳排放高于进口在国外造成的碳排放,因此对外贸易增加了国内碳排放(Paneta1.,2008)。事实上,这种现象在很多发展中国家都存在。据估算,仅2004年全球贸易中隐含的二氧化碳排放占当年全球总排放的23%,这些碳排放主要源于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对发达国家消费者的出口,而大部分发达国家都是碳净进口国,造成发达国家消费而发展中国家污染的问题(DavisandCaldeira,2010)。

因此,国际贸易具有国际碳排放转移效应,这对各国碳排放具有重要的影响。对于大部分发达国家,贸易不但满足其国内日益膨胀的消费需求,而且还把消费所需的资源消耗、碳排放转移至发展中国家。因此,贸易的碳排放转移效应对南北方国家碳减排具有重要的公平含义。学者Rise(2007)认为这种现象体现了南北方国家之间生态上的不平等交换。因此不少学者提出,公平起见,在考虑各国的碳排放时,有必要考虑贸易产生的碳排放转移,让进口国消费者承担部分减排责任(Ferng,2003:Paneta1.,2008)。在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我国政府也指出,工业化国家将大量碳排放“外包”给了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后者实际上替西方消费者进行着大量碳密集型的生产制造,因此发达国家消费者应该对产品制造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负责。但在当前多边减排框架下,一个国家的碳排放是根据该国的生产活动所产生的碳排放来核算的,因此出口生产导致的碳排放由出口国(生产国)负责,而不是消费国负责,即这种以“生产原则”来测算一国碳排放的做法完全忽视了贸易碳排放转移带来的不公平性。很多学者已经指出,后京都全球减排合作框架有必要改变这种情况,采用“消费原则”或“生产原则”和“消费原则”的某种加权方式来评估一国碳排放和相应的减排责任,从而避免或减轻碳排放转移效应产生的不公平问题(Peters,2008;MunksgaardandPedersen,2001)。

(五)气候谈判中的程序公平

国际碳减排合作另外一个重要的公平维度是气候谈判的程序公平(proceduraljustice)问题。程序公平的核心就是要保证气候变化问题的利益相关者能够公平参与碳减排决策制定与规划过程,谈判中各方的利益都能够得以体现(PaavolaandAdger,2006)。程序公平对于其他公平维度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影响。不公平的气候谈判过程很可能使一些国家或团体的利益被忽视,从而产生不公平的气候协议。

虽然程序公平很重要,但现实中很多因素往往导致程序公平难以充分实现。对于气候变化问题,实现程序公平的一个重要障碍就是各个国家和团体之间往往存在很大的“背景性不平等”(back―groundinequality)。例如,贫困国家往往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受害者;发达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上处于优势地位,发展中国家则缺乏资源和能力;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能源依赖度降低,而发展中国家还需要增加排放来解决贫困问题。这些不平等对各国气候谈判能力、政策空间和执行能力等都具有重要的影响,最终影响程序公平。Albin(2003)形象地指出,由权力非常不平等的各方参与全球公共物品盼谈判,谈判的过程和结果很可能只是各方不平等权力的“镜像”。因此,在气候谈判前,有必要纠正各国源于经济发展水平、谈判能力、人才以及其他资源可获得性等方面的不平等性,同时有必要让更多的非政府组织参与谈判过程。

事实上,为了保证程序公平,《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做了很多努力,例如规定缔约方会议只有在不低于三分之二的成员方出席时才能够进行决策,并采取“一个缔约方,一个投票权”原则。公约还为发展中国家参与气候谈判提供援助,帮助其进行能力建设(capacitybuilding)以减少其参与谈判的障碍,并允许一些非政府组织以观察员的身份参与气候会议。尽管如此,现实中南北方国家在参与气候谈判时仍然存在诸多不平等问题。Kandlikar和Sagar(1999)指出,虽然有关气候变化问题的研究进展非常迅速,但是大部分的研究来自于工业国家,研究重点往往集中于工业国家直接相关的问题;相反,发展中国家的研究人员和资金支持则非常缺乏,导致南北方国家在气候问题研究能力上的巨大差距,并反过来影响国际气候政策的制定。实际上,发展中国家在气候问题研究、气候制度谈判等方面能力的缺乏也是其各种公平诉求在气候谈判中经常被忽视的重要原因之一(SagarandBanuri,1999)。由此可见,程序公平也是发展中国家利益在国际碳减排合作中得以充分体现的重要保证。

三、为何要重视发展中国家的公平性诉求

上述五个公平维度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减排合作中提出的主要公平性诉求,但是现实中发达国家对这些诉求往往反应冷淡,认为它们不切实际。很多情况下,发达国家反对以上公平性诉求的理由只是其拖延、逃避应有减排责任的借口而已。因为发达国家非常清楚,满足发展中国家的公平性要求,意味着发达国家要承担大部分减排成本,有损其经济利益。最近发达国家还一直试图利用其他手段向发展中国家施压,设法让发展中国家接受不公平的减排义务。例如,在最近的哥本哈根气候会议和坎昆气候会议等国际谈判中,发达国家总是千方百计模糊“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并且以资金为筹码对发展中国家提出种种限制。另外,美国、欧盟等发达经济体还试图通过“碳关税”等贸易政策对中国、印度等主要发展中国家施压。

当前发达国家可能或已经采取的单边行动提醒我们去思考一个基本的问题:撇开减排公平性问题的考虑,而仅仅通过某些奖惩机制真的能使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积极合作吗?实际上,已有不少经济学者在不考虑前文阐述的各种公平维度下进行这方面的探索。他们假设各国像理性经济人一样行动,当合作的经济收益大于成本时,合作就会产生。但由于大气具有公共物品性质,减排收益具有非排他性,因此每个国家都存在“搭便车”激励。减排成本越高,搭便车激励越强。Carraro和Moriconi(1997)基于博弈模型的理论分析发现,搭便车激励的存在使得所有国家都参与的减排合作协议几乎不可能存在。

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学者认为可以通过某些激励措施来解决搭便车问题(Barrett,1994;Kemfert,2004;TianandWhalley,2010)。例如,利用配额、关税等惩罚性措施对搭便车者进行制裁,降低搭便车的收益,或者是通过资金、技术转移等“胡萝卜”政策来提高合作的收益,再或者是以上“大棒”和“胡萝卜”政策的组合。这或许也是美国、欧盟等发达经济体试图采用碳关税政策的理论依据。然而即使理论上可能成立,以上奖惩机制的现实可行性也非常值得怀疑。首先,发达国家为了让发展中国家合作而采取的贸易限制措施很可能受到后者的强烈抵制和报复,最终不但未能促进合作,还可能引起贸易战,并且WTO规则也可能对这类贸易措施进行限制。其次,若忽视历史排放等公平性问题,即使采用资金和技术转移等激励措施,其转移力度也会显著低于考虑公平因素的情形,很可能无法有效提高发展中国家的减排能力和补偿其减排成本,最终使发展中国家不能积极合作。所以,任何忽视公平问题的碳减排合作机制都会受到发展中国家的强烈反对,导致国际减排合作的失败。正如Brown(2003)指出的,除非我们对气候变化问题中涉及的伦理、正义、公平等问题进行明确的分析,否则解决该问题的任何方案都不大可能被众多国家所接受。实际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能被发展中国家广泛支持,就是其“共同而有区别责任”原则充分体现了发展中国家的公平性诉求。当然,当前该原则的具体内涵有必要拓展,除了考虑历史和现实责任、减排能力差异等因素,还要考虑贸易对碳排放的影响。可以预见,后京都国际碳减排合作机制中涉及的公平性问题将更加突出,也将更加复杂。而发达国家充分重视公平因素,对于国际气候谈判取得突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四、南北方国家的立场协调问题

为了实现全球减排目标,后京都国际碳减排合作必须找到相应机制来充分协调南北方国家公平性立场,最终使二者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碳减排。事实上,近年来国内外的一些学者已经开始提出不同的后京都国际碳减排合作方案,这些方案大都体现了某种公平性要求。Bodansky等(2004)对截至2004年的各种方案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之后,又有学者提出了各种新的方案,其中代表性的方案如“共同但有区别的趋同”方案(Hohneeta1.,2006)、“温室发展权”方案(BaeretaI.,2008),以及国内学者潘家华、陈迎(2009)提出基于人文发展理念的碳预算方案等。这些方案都考虑了历史排放责任、减排能力以及人均排放差异等因素,因此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发展中国家的公平性诉求。当然,很难说这些方案能否被各国普遍接受。因为各种不同的减排责任分配方案往往只是反映研究者对于公平性的不同看法,而并非代表被普遍接受的公平标准。

一国之内,相同或相似的法律和道德规范可以使个人和企业对“公平”达成基本的共识。但在国与国之间,各国对公平的看法往往存在差异,并且公平观念常常因国家利益的影响而产生扭曲。在不存在超世界政府和全球道德标准的情况下,对一个国家的道德或法律约束往往很弱甚至是缺失的。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发达国家在伦理道德上认同发展中国家提出的公平标准,但如果这种公平诉求将导致其国家利益较大的损失,也意味着这种道德认同在政治上却是不可行的,最终发达国家很可能拒绝接受这种公平性要求。美国不顾国际舆论压力而退出《京都议定书》的做法就是最好的例证。因此,更为现实的问题是:如何设计一个在伦理上被普遍认同且在政治上可行的公平减排方案?正如Muller(1999)所指出的,我们需要寻找的是一个既能够被普遍认为足够公平又可以接受的解决方案。很多学者指出,“正义”(justice),包括分配正义(distributivejustiee)和矫正正义(correctivejustice)将在未来气候谈判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们有助于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中的各种公平性问题(Grasso,2007)。但是学者们同样没有给出一个能够被普遍接受并且具有较强约束力“国际正义”标准。更为重要的是,在存在国家利益的情况下,正义尺度本身也很难解决问题,因为要考虑政治可行性。另外,正义和政治二者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但是对于国际正义与政治如何相互作用,目前还很少进行深入的讨论,而这或许是回答上述问题的关键。

在普遍具有约束力的国际正义缺失的情况下,学者们提出的各种合作方案的可行性最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际气候谈判中各国或国家集团之间的讨价还价过程。而这种讨价还价很可能只是裸的国家利益博弈,并无多少正义可言。当前国际减排合作面临的主要困难正源于此。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坚决维护其发展权利,从公平的角度要求发达国家率先减排,承担主要减排责任。而发达国家同样出于国家利益考虑,对发展中国家提出公平诉求反应冷淡,甚至抵制,转而强调发展中国家履行减排义务的必要性,对其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减排要求。

在缺乏超政府的情况下,南北方国家在减排问题上的利益冲突短时期内很难解决,但是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时间却非常紧迫。因此,成功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或许需要南北方都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并作出适当的让步,使减排公平性和政治可行性达到某种平衡。如果双方都不愿作出让步,当前的谈判僵局将很难取得突破,一个有效的、能被广泛参与的国际减排合作机制将难以形成。而多边减排合作失败的结果可能有两种:一是继续拖延时间,最终可能导致我们未能及时、有效地稳定大气温室气体水平而遭受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环境灾难,而发展中国家尤其是贫穷国家将首当其冲遭受损失;另一种可能是,一些国家或国家集团另起炉灶,进行区域性减排合作或单边减排。对于后者,由于只有部分国家进行自愿性质的减排,同样很难保证全球减排目标的实现;同时,区域性或单边减排安排有可能导致减排区域或国家对未履行减排义务的国家采取配额或关税等惩罚措施,从而引起国际政治与经济冲突。可见,这两种结果对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稳定都极为不利,应尽量予以避免。

五、结语

国际碳减排合作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公平地分配各国的减排责任。减排公平性涉及到历史排放、人均排放、减排能力、贸易的碳排放转移、气候谈判程序等诸多的方面,充分考虑这些公平性问题是使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国际减排合作的关键。因为忽视公平性意味着牺牲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空间,这是发展中国家难以接受的。反过来,严苛而缺乏灵活性的公平要求往往意味着发达国家必须让渡较大的国家利益,从而遭致发达国家的抵制。所以,后京都的国际碳减排合作成功的关键就是充分协调南北方国家在减排公平性上的立场。近年来,国内外很多学者一直致力于这种协调问题的研究,并提出各种后京都时代国际碳减排合作方案,这些研究对于促进南北立场协调具有重要的作用。

笔者认为,当前亟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公平性讨论中,各种不同的公平维度之间如何建立联系并融入具体的减排合作方案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索。目前已有研究主要强调发达国家的历史排放责任和不公平的人均排放,而近年来国际贸易产生的碳排放转移对减排公平性的影响也日益凸显。如何综合考虑这些公平维度,并形成合理、清晰、可操作的国际碳减排责任分配方案,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

谈谈对低碳生活的认识范文1篇6

关键词:低碳理念高中化学教学渗透教学

一、低碳教育理念概述

2009年,我国著名的中小学教育家于新春首次提出低碳教育的新理念,他将其描述为:一种低时耗、高效率的教育教学形式。在具体教学实施中,他指出:低碳教育实施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减少学生学业负担,提高教学效率,更应该学会将绿色、环保的理念,渗透进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学生创设一种全新的教学情境,使他们通过课堂学习,掌握实实在在的绿色、低碳知识。

将低碳理念引入高中化学教学中,从教学的各个环节入手,逐渐构建一种绿色化学教学体系,让低碳教育的理论逐渐渗透到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课后教学等各个层面,培养学生的化学绿色应用能力,不失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思路。下面我结合多年教学经验,谈谈低碳教育理念在高中化学课堂中的渗透策略。

二、引低碳理念入课堂,培养学生思考能力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而不应该让他们只学会死记硬背。”他的话阐述了一个教育哲理,即:思考能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能力,也是教师教学的侧重点。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课堂是重要的教学“阵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低碳理念,显得十分有必要。在具体教学实施中,教师可将低碳理念与思考能力结合起来,通过创设问题、引导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流程,让学生学会思考,获取低碳理念的精髓。

【教学案例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教学设计

首先,我提出引导性问题:“同学们,煤的燃烧可以获得大量能源,然而,煤在燃烧过程中,同样能够造成对环境的污染,你有什么好的办法,能够让煤的燃烧更高效、环保吗?”问题一经提出,全班同学陷入思考,而我则将班上同学分为4个小组,为每个小组安排一个任务,要求他们提出不同的清洁型煤燃烧方案。一番探究后,各小组给出了方案。小组1:将煤磨成煤粉,并给予足够多的空气,进行燃烧;小组2:将煤干馏,进行燃烧;小组3:将煤气化,进行燃烧;小组4:将煤液化,进行燃烧。

其次,我提出探究性问题,“上述4个方案中,哪2种方案最为可取?请同学们思考后回答”。一番探究后,大家选择了方案3和方案4,而我则立即在黑板上写出2个方案的化学反应式,煤气化:C(S)+H■O(g)=CO(g)+H■(g),煤液化:C(S)+H■O(g)=CO(g)+H■(g)、CO(g)+H■(g)=CH■■H(1)。无形中,让全班同学了解到清洁型煤燃烧的化学能量反应式。

最后,我提出延伸性问题:“目前,我们人类已经研究出新能源,逐渐替代煤这一传统能源,请大家思考一下,你都知道哪些清洁能源?”不一会,班上同学便给出了很多答案,例如,太阳能、生物能、风能等,而我则对大家的回答进行了总结,提出了“节约能源,注重环保”的倡议。

【教学效果分析】

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并没有构建环节错综复杂、知识盘根错节的教学流程,而是以“煤燃烧的污染情况”作为切入点,通过创设引导性、探究性、延伸性三个层次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到课堂思考的情境中,在层层设问,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清洁型煤燃烧的化学机理,并将新能源的概念引入学生的思维,可以说,教学过程中没有长篇大论的低碳化学概念介绍,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低碳理念很好地渗透进了教学中,效果十分理想。

三、低碳理念延伸课外,培养学生实践技能

将低碳理念引入高中化学课堂,开展教学,不应仅仅局限在课内,更要延伸到课外,通过开展多元化活动,渗透低碳理念的内涵,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亲身参与,真正掌握低碳化学的精髓。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会到亲自参与知识获取的情感,乃是激发他们学习动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高中低碳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学会创设更多、更好的课外活动场景,让低碳化学理念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使学生通过学习低碳化学,实现学以致用。

【教学案例2】《环境保护》教学设计

在学完书本相关知识后,我通过教室中的多媒体设备,为全班学生播放了一则视频:“绿色的森林正被人们无情地砍伐;城市的污水正被源源不断地排入大江大河;由于人类活动的袭扰,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一点一点减少……”在视频播放过程中,我注意对每一位同学进行观察,发现大家的神情由轻松转向凝重,若有所思。

当视频播放完后,我发出倡议:“我们的地球环境正被破坏,大家想不想为保护地球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视频内容的激励下,全班同学热情高涨,纷纷表达肯定态度。而我,则趁热打铁,将全班分为3个小组,每个小组分配特定的任务,例如,小组1的任务是:对校园周边的环境破坏现象进行调查。小组2的任务是:搜集本地区污水排放的资料。小组3的任务是:编辑校园环保报,并引入化学知识,进行校内宣传。

接下来,各小组便各司其职,为了确保活动的安全性和实效性,我为每一个小组安排了一个专职化学教师,带领他们深入各个调查场所,展开调查,搜集相关的数据。当所有的资料搜集整理完善后,我在校内举办了一场主题为“化学环保,从我做起”的宣传大会,会上,所有参与调查的同学通过演讲汇报、视频展示、文艺汇演等多种形式,向全校师生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激起了所有师生学习环保、参与环保的热情。

【教学效果分析】

将低碳理念引入学生生活中,并渗透到课外教学中,乃是低碳教育理念实施的最高境界。上述案例中,教师采取了“课内激发―课外调查―总结宣传”的教学流程,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对环境保护的实践中,锻炼他们的课外调查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在整个活动中,同学们将课堂所学化学知识,完全应用到调查、总结、汇报等各个环节中,可谓学有所用,学有所成。而最后的全校宣传大会,则成为低碳教学设计的高潮,使全校师生了解到低碳教育的理念,激发了他们参与环保的积极性,可以说,低碳理念在化学教学中得到了升华。

四、结语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低碳教育理念,无疑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改革思路,它能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环保、化学与生活的紧密性,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有的放矢。本文仅列举了两个具体的教学实施策略,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更多一线化学教育工作者对低碳教育理念的关注。

参考文献:

谈谈对低碳生活的认识范文篇7

【论文关键词】森林低碳经济发展

引言

低碳经济就是要求能源利用水平、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经济质量、环境保护水平都有质的提升和转变,是对传统能源利用、产业结构的挑战。森林在低碳经济模式中具有特殊的作用。林产加工等可通过新技术、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开发生物质能源来达到低排放,减少因非法采伐等引起的森林破坏、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等;通过科学规划增加森林面积,利用科学经营提升森林质量,增强碳汇功能;建立造林与更新长效机制,处理好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使经营主体保持积极性,使森林经营与林农致富紧密结合,实现持续碳汇。本文就森林低碳经济的发展谈几点粗浅认识。

1.发展森林低碳经济的作用

1.1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碳库

森林在生长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森林植物体内和森林土壤中。同时,森林固定二氧化碳持久而稳定。同样,木材及木制品也是十分重要的碳库,固碳的时间可达几十年、上百年。统计分析表明,通过植树造林方式吸收固定二氧化碳,其成本要远低于核能、风能和生物质燃料等各种工业活动减排的成本。

1.2森林是地球表面利用太阳能的最大载体

森林每年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占陆地生态系统每年固定太阳能总量的多一半,这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能源宝库。树苗长成大树,不仅吸收、固定了大量二氧化碳,同时吸收和储藏了太阳能。因此,选用那些易繁殖、萌发力强、能固氮、生长快、热值高、用途多和抗性强的树种,以大密度造林的方法,使薪炭林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和阳光,就可以达到固碳储能的目的。

1.3消除各种污染源排放

很多森林植物由于结构复杂,树叶表面不平,多绒毛,分泌粘性油脂及汁液,能够吸收有害气体和吸附大量飘尘。杜鹃、木槿、紫薇等植物能够吸收二氧化硫、氯气、氯化氢、氧化锌等有害气体。松属、圆柏属、云杉属、桦木等许多森林植物能放出大量杀菌素,可杀死各种疾病的病原菌。采用人工措施或者喷洒各种杀虫剂或杀菌药来消除环境污染,不仅要付出能耗,而且需要较高的成本。

1.4减少了人工措施的土石方工程

人们投资、投劳耗用水泥、钢材以及其他材料和化石能耗修建各种拦水、蓄水工程,不仅耗费了大量化石能源,而且产生了污染。当使用寿命结束时,清理报废工程仍然需要消耗能源。森林拦蓄降水,调节径流,减少洪涝灾害的成本远低于修建水库的成本。森林蓄水的同时,减少了水土流失和土壤养分损失,从而大大降低了农林业发展对化工产品和化石燃料的需求,减少了化石燃料使用量和温室气体排放。

1.5降低生态系统调控的物质与能源消耗

近年来,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有增加的趋势。采用人工措施增雨、调水、防洪、减灾,不仅需要投入较多的劳动力,更需要大量的物质与能量投入。森林能够调节气候,降低或减缓洪涝、干旱灾害,保持和维护有利的生产环境,减少了化石养分或能耗投入,使农作物和畜牧业在比较自然的状态下发展并获得高收益,从而降低了灾害控制和恢复成本,减少了生态系统调控的物质和能源消耗。

1.6改善人类生活环境

森林所形成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对人类生存有着良好的影响,森林生态环境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听觉、嗅觉,使人精神放松,增进人体健康。同时,森林也是人们旅游、爬山、远足,甚至探险的场所。生活在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条件下,意味着用于调温、调湿、滞尘的各种人工设备使用数量和时间的减少及其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数量的降低。

1.7林产品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仅次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第四大战略性能源资源,森林具有可再生、可降解的特点,而且还有占地少、一次种植持续利用的优势,是大有希望的新兴的绿色能源。森林提供的木材作为生物类的材料,以及各种非木质林产品,不论作为能源,还是作为生产、生活资料,都是一种低碳经济材料。在石油、煤日益枯竭的情况下,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能源替代战略的重要选择。

2.促进森林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2.1加快造林绿化步伐

围绕《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和《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加大生态建设投入。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及长江和沿海防护林体系、防沙治沙、湿地及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区、商品林基地建设等林业重点工程。制定和实施造林绿化规划纲要,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油茶等木本粮油等林业重点工程。健全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开展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实行木材加工产品“下乡”补贴试点,推动低碳经济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在增加森林面积的同时,增加森林碳汇。

2.2实施森林经营工程

目前,我国大多数森林属于生物量密度较低的人工林和次生林,森林蓄积很低,这是增加森林碳汇的最大潜力之所在。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将森林经营作为我国林业建设的重中之重,这既符合国际林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也是未来气候谈判增汇减排的重要筹码。因此,应尽快启动《全国森林经营工程》,同时应积极发展农林复合经营,提高森林蓄积量,增加森林碳汇。

2.3开展碳汇造林试点

在现有造林规划的基础上,开展碳汇造林试点。碳汇造林即在设定了基线的土地上,对造林和森林经营以及林木生长的全过程都进行碳汇计量和监测的营造林活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并与国际规则接轨的营造林模式。建立与“三可”(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相匹配的碳汇计量监测技术体系,为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增汇固碳和中国温室气体减排开展“三可”奠定基础。

2.4提供科技支撑

深入开展森林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基础研究。加强林业减排增汇的技术潜力与成本效益分析;继续加强森林灾害发生机理和防控对策研究;加强气候变化情景下森林、湿地、荒漠、城市绿地等生态系统的适应性问题研究并提出适应技术对策;加强森林作为重要可再生能源库的研究和开发利用。通过科研,推进科技兴林、科技富林、科技强林的进程,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

2.5引导全社会参与低碳发展

森林在维护气候安全、生态安全、物种安全、木材安全、淡水安全、粮食安全等方面具有特殊作用,在全球高度关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林业被提到了事关人类生存与发展、前途与命运的战略高度。联合国粮农组织前总干事萨乌马指出:“森林是人类之前途,地球之平衡”。因此,应广泛宣传林业在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充分调动企业、公众参与植树造林、保护森林等活动的积极性,通过林业措施,实践低碳生产和低碳生活。

谈谈对低碳生活的认识范文篇8

关键词:气候谈判;中国;减排策略;影响因素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环境议题与地球健康问题日渐凸显,成为继美苏冷战之后的又一重大国际问题。2009年在哥本哈根召开的气候大会吸引了全球的瞩目,减排政策又一次成为各个国家最为关注的焦点。中国代表团在该大会召开前夕及其期间第一次宣布自主量化减排的气候策略,即2022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50%。中国是一个严重依赖煤资源的发展中国家,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提出如此的气候策略有其重要的国内、国际意义。与上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第一次提出气候外交的时期相比,减排策略在坚持基本立场不变的基础上经历了颇多发展。

我国在减排问题上的立场是国内与国际多方面深层次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为透彻了解我国环境策略的制定依据、行动目标,并积极有效地适应、支持我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立场,本文将对不同时期的基本立场进行分析研究,并对影响我国减排立场的各种因素加以分析。

一、中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减排立场与具体策略

首先就我国在减排问题上的立场做出一个较为清晰的梳理。为便于全面、清晰地加以理解,在此将中国首次提出开展气候外交并成立气候变化协调小组后,我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就减排问题的立场加以列举。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代表团在气候大会中提出的立场表述包括:各国在对付气候变化问题上具有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适应经济发展水平是采取对付气候变化问题的具体限控措施的必要前提;发达国家应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必要的资金并以公平和最优的条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等。[1]此后的近十年里,中国政府在气候大会中将此类立场进行了重申,并且坚持自身“在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之前不可能承担减排温室气体的义务”[2]。到本世纪初,中国政府开始在合理要求发达国家援助和支持的同时表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逐步转变经济发展的旧模式。发展到2005年的气候大会,中国代表团特别提出了在有国外资金、技术援助的前提下采取符合本国国情的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中国政府首次量化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即到2022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至50%,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

通过以上对不同时期中国在国际气候变化问题的基本立场的详细比较,可以将中国在减排问题上立场的变与不变作如下简要归纳: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减排立场与策略稳中有变。在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并且要求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援助的情况下,以更加灵活的态度参与国际减排行为。就是说,我国逐渐从过去的不承担量化减排温室气体的义务发展到现如今自主量化减排。那么,具体是有哪些主要因素影响着我国多年来在这一重大国际问题中的策略立场呢?

二、中国的减排立场与策略的主要影响因素

第一,公平因素。这一因素涉及到国际社会频繁探讨的历史责任问题、国情迥异和环境剥削等三大问题。

首先,发达国家强调世界各国对全球环境的恶化负有共同责任,在国际气候谈判的初期主张发展中国家承担量化减排的义务。

其次,发达国家以其经济发展的优势,通过国际贸易将大量环境污染转嫁给发展中国家。其一是转嫁污染,即发达国家为解决或避免产生国内的污染问题,把污染严重的行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并将有害垃圾倾倒在发展中国家。其二是生态掠夺,即发达国家利用其在国际贸易中的有利地位,压低初级产品价格,抬高制成品价格,使许多主要依赖原料初级产品出口的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状况更趋恶化。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中的一员,生产力水平较低,应对环境问题的能力较弱。因此,出于以上原因的考虑,中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之初的态度是比较谨慎的。由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水平上处于劣势,发达国家在国际气候谈判中并没有切实履行公约和议定书中规定的应尽义务,尤其世界人均能耗最高、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美国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中国自然有着强大的现实上和道义上的理由坚持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减排责任。

与此同时,中国还是一个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的国家,并且经济还处于快速发展,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占世界总排放量的比例处于持续上升。虽然减排的各方面困难是存在的,但中国在环境恶化中需要承担的责任日渐清晰。因为这样的现实情况,中国政府近些年一直在策略上做着调适。1990-2001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净增8.23亿吨,占世界同期增加量的27%;预计到2022年,排放量要在2000年的基础上增加1.32倍,这个增量要比全世界在1990年到2001年的总排放增量还要大。[3]从人均二氧化碳排放角度看,2030年左右,中国很可能达到世界平均水平。[4]这就意味着,未来20-30年内,中国作为世界头号排放大国的形象将逐渐确立,人均排放低的优势将逐渐丧失。同时,中国经济的巨大增长已经为其承担国际事务中的相应责任提供了经济基础,在有了强大的经济力量作后盾的情况下,如果在减排问题上依然保持着经济显著增长之前所持的立场,则会招致国际社会及国内多方的指责,中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压力也就会越来越大。为避免这种局面、争取在全球环境议题上的主动权,中国政府近年来在减排策略上进行了调整,逐步承担起约束力更强、规则更为明确的国际责任。

第二,经济成本因素。中国政府在参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的早期就意识到“治理气候变化牵涉面广,耗资巨大,恐远非解决臭氧层问题所能与之同日而语”[5]。承担减排责任的经济成本因素包含着巨额财政支出以及能源结构调整两个问题。

其一,在一个国家的发展进程中,人均能源消费和相应碳排放的增长存在一个最高的“极点”,它出现在一个国家实现了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已臻完善、人民生活需求已趋饱和之后,届时其经济发展已成为内涵式增长,那时人均碳排放才有可能逐渐下降。[6]如果过早承担温室气体控制义务,我国的能源供应和使用将受到制约,我国的经济发展也会受到强大的束缚。不少研究表明,减排时间越提前,即便减排率很低,GDP的总损失也将急剧增加。朱光耀认为,要完成2022年单位GDP碳排放降低40%到45%的目标,需要大量的中央财政资金支持。数据显示,在过去三年中,中央财政每年用于节能减排和可再生能源的支出超过1000亿美元,这还不包括预算内的基建支出。[7]

其二,应对气候变化涉及到一国能源结构的调整,减排牵涉一国现有能源结构及能源消耗需要。煤炭是中国主要能源,而且从长远来看,以煤炭为基础的能源结构是难以改变的。中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的工业化阶段,并且是世界少数几个能源严重依赖煤炭的国家之一,而中国人口也仍然处在不断在增长的阶段,这就意味着,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不仅总量大,而且增长的潜力大。2006年,中国煤炭产量高达23.73亿吨,位居世界第一,在一次能源中所占比重为76.7%。[8]作为目前世界第一大发展中国家、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国,中国在2005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约281.9亿吨)中,占到约18.9%(53.2亿吨),仅次于美国的21.1%(59.6亿吨)水平。[9]能源信息署预计在可预见的未来煤炭仍将是中国的主要能源和二氧化碳排放源。能源信息署对中国从1990年至2030年按燃料类别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趋势做了预测(见图1)。

另外,调整能源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能源资源结构的制约,而提高能源利用率又面临着技术上资金上的不足。

另一方面,面对现实状况,积极参与减排不但不会对国家发展造成大的阻碍,反而有助于减少或降低中国在发展经济过程中需要付出的成本。总体看来,中国政府采取了水利建设、环境整治、强制关停严重污染和治污不达标企业、扶持环保产业、制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环境规划等措施。[10]而这些措施都是与中国政府在环境保护领域有着更有开放和积极的态度分不开的。并且通过《京都议定书》所确立的灵活机制,中国在减排问题上可以获得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以达到在提高生产力的前提下减少环境污染、促进可持续发展。

第三,自然、人文环境压力因素。在经济发展未成熟的阶段,人类为追求经济增长而以环境为代价大肆使用自然资源、排放生产、制造垃圾。而这样的生产模式只能是暂时的,在不久的时间内,发展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伤害就会日益显现出来。接下来,环境便开始对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着反作用,如对农业及畜牧业生产、人类居住环境与人类健康等方面的影响。

气候变化使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出现变动,并使农业成本和投资大幅度增加。[11]相关研究将气候对于小麦产量的影响做了调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小麦生长季温度每升高1%,产量就减少约0.3%。1979-2000年气温的上升使小麦产量增长减少了2.4%。[8]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供需也产生了巨大影响。一方面降水的增减将直接影响到水资源供给量的多少,另一方面气温升高和降低又将影响水分的蒸况,影响水资源的损耗量。与此同时,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沼气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对各国工业、能源、旅游业等领域亦造成影响,气候变化亦严重干扰到生物的生活、繁殖,造成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200年前的工业革命开始后,物种灭绝的速度达到了每4年就有一个物种从地球上消失;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来,地球环境由于人类活动遭受到巨大破坏,生物的灭绝速度发展到每4天一个物种灭绝;近10年来,是每4个小时一个物种灭绝,达到了一年3万多物种灭绝的速度。[12]2008年7月的格陵兰岛上,因大气温度升高了0.9摄氏度,导致冰川融化,岛内鱼类大面积死亡,致使北极熊面临无法捕食而饿死的危险。在这样的情况下,竟然发生了数例北极熊啃食亲生幼仔的现象。这一事件震惊了环境学家与科学家,人们不禁发问,自然界的生物难道最终只能被迫互相残杀么?面对气候变化对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影响,中国政府以及全世界其他各个国家都承受着较大的来自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上的压力,这也促使政府无论是在国家内部的法律构建上,还是在国际气候外交舞台上都必须有更具实质性意义的行动策略。

三、中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推动作用

在国际气候谈判中,中国正扮演着越来越积极的角色。例如,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中国积极参与到会谈中,为会谈的顺利进行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同时具有较大的工业规模和较高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将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中扮演着沟通和桥梁的作用。在这次气候大会上,美国、中国、印度、南非和巴西达成了《哥本哈根协议》。哥本哈根协议认为全球气温的升幅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所有的新兴经济体必须自我检查减排进度。发达国家将从2022年起,向发展中国家及小岛国等提供约1000亿美元援助。[13]哥本哈根协议没有对温室气体减排制定强制性的目标,但重申了各个国家各自承诺的减排义务。中国政府也公布了自己的减排目标:到2022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到45%。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办公室发言人尼克・纳托尔说,中国在至关重要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前夕宣布减排目标,显示了中国继续加大力度、减少经济发展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坚定决心。印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中非、马拉维等国的媒体也表示,中国在哥本哈根会议上与各方沟通协调,特别是团结广大发展中国家,有力地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为会议取得重要成果发挥了历史性作用。哥本哈根协议虽然有不尽人意之处,但该协议为国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努力指明了下一步的行动方向。中国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

中国的减排策略的演变是受到国际国内各方面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概括来说,包括经济成本因素、公平因素以及国内外环境等因素。总体来讲,中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正在以越来越积极、高效的角色承担着相应的责任,并以“言必行、行必果”的姿态感染其他各国。在科学的政策的指引下,相信我们可以走进节能环保、经济稳步健康增长的时代,并以负责任大国的角色在国际气候谈判中承担起愈加重要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参加国家气候变化协调小组第四工作组.条款草案(中国的建议),《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文件汇编》(二):263-279.省略china.省略/index.asp.

[3]苏杨.毛毛虫长出了有力的翅膀――《京都议定书》的前世、今生和未来[J].世界环境,2005,(2):7.

[4]秦大河.全球气候与环境演变及对策,科技奖励国际论坛,2004,12.

[5]国家气候变化协调小组第四工作组.关于气候变化公约谈判准备情况的汇报,《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文件汇编》(二):258.

[6]Kaya,Y.1990.ImpactofCarbonDioxideEmissionControlonGNPGrowth:InterpretationofProposedScenarios,PaperpresentedtotheIntergovernmentalPanelonClimateChangeEnergyandIndustrySubgroup,ResponseStrategiesWorkingGroup,Paris.

[7]张牡霞.节能减排财政支出将大幅增长[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9-12-21(A2).

[8]宋立刚,胡永泰.经济增长、环境与气候变迁中国的政策选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9]胡振宇.低碳经济的全球博弈和中国的政策演化[J].开放导报,2009,(15).

[10]肖巍,钱箭星.环境治理中的政府行为[J].复旦学报,2003,(3).

[11]庄贵阳,陈迎.国际气候制度与中国[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256.

谈谈对低碳生活的认识范文1篇9

关键词:低碳经济;国际贸易;变化;对策

自步入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高速发展,国际贸易活动频繁。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气候变暖和环境恶化让人们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在丹麦哥本哈根会议上提出的低碳经济这一理念得到了全世界的广泛认同。节能减排成为影响世界各国经济决策的重要因素。

一、国际贸易规则的形成方式

众所周知,规则的制定是为了对行为主体进行行为上的约束或者激励。国际贸易规则就是为了对国际范围内的贸易活动主体在行为上进行约束和激励。国际贸易规则约束的对象包括国家、企业、国际组织和个人。这些行为主体在从事国际贸易活动时需要共同遵循国际贸易的规则[1]。从理论上来说,国际贸易规则的形成方式有以下三种。

(1)霸权国家直接提供。相关理论认为,霸权国家为了维持国际体系的稳定性和对体系内国家实行统治,需要提供相对应的国际机制,其中就包括了国际贸易规则。霸权国家提供国际贸易规则一方面会考虑体系内国家的共同利益和价值观念,另一方面会考虑如何实现体系内居支配地位国家的利益最大化。以这种方式形成的国际贸易规则会造成弱小国家的利益被霸权国家牺牲或忽视。

(2)发达国家间合作提供。在各发达国家之间共同合作进行的国际贸易项目上,因涉及各自的利益和权利,会由贸易双方或者多方通过协商洽谈来建立规则。制定规则的成本以及从规则中获得的利益由参与多方共同承担和享有。

(3)国际组织提供。目前提供国际贸易规则的主要国际组织是世界贸易组织(WTO)。目前它是国际贸易规则的重要制定者和执行者。1994年国际贸易组织(WTO)取代其前身关贸总协定在摩洛哥正式成立,现在已拥有160个成员,全球贸易总额的97%均是其成员方贸易产生。我国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为其成员[2]。世界贸易组织的许多重大决策主要采用协商的办法而非投票的形式做出,其最重要的决策机制是非正式磋商。在目前的政治经济格局下,发达国家在决策的程序、内容和结果上占有很大的支配空间,抹杀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平等的发言权。

二、低碳经济给国际贸易规则带来的变化

(1)国际贸易规则涉及的领域不断拓展。在低碳经济环境下,“碳关税”等新的国际贸易壁垒应运而生。碳关税主要是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或本地区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对不进行产品碳排放计量的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如钢铁、铝、水泥和一些化工品等征收的关税。

(2)发达国家对自由贸易的供给不断减少。在低碳经济的环境下,发达国家可能会以发展低碳经济为借口,从无条件互惠原则和非歧视原则上退缩,减少其对自由贸易的供给。随着发展中国家的迅速崛起,国际体系失衡,为应对新兴国家的挑战和恢复国际体系的平衡,霸权国家会通过削弱或打击新兴挑战者、减少国际义务和把残存霸权体系作为资源等途径来挽救衰落中的霸权服务。

(3)环境保护主导国际贸易规则的框架。许多国家加速把环境与贸易挂钩,成立环境保护与国际贸易机构,进行全球管理和协调。世界贸易组织在成立后不久就正式把环境保护和稀有资源保护作为其主要目标之一,并在之后多次进行贸易与环境议题的贸易谈判[3]。

三、针对变化我国发展的对策

(1)积极参与WTO多边贸易规则的制定。我国要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对于低碳经济相关规则的谈判和制定。比如环境产品清单,我国应从基本的国情现状出发,一方面努力将我国极具竞争力的环境产品和服务列入清单内,另一方面要防止环境多功能产品以低碳产品的名义被加入到自由贸易行列进入我国市场而影响我国的贸易利益。我国也要重点关注新能源领域和与技术性贸易壁垒相关的国际贸易规则变化趋势,通过促进WTO制定合理的规则使我国避免新能源等贸易的摩擦,进而使我国的对外贸易更好地发展。

(2)关注区域性贸易协定中低碳相关规则的发展趋势。如今,区域性和双边自贸协定发展迅速,并且越来越多地吸收与环境相关的问题,如气候、能源等作为其重要的内容。我国要积极关注各协定中低碳经济相关政策的发展趋势,特别要重点关注欧美国家参加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预测未来环境相关国际贸易规则的发展方向。另外,我国也要积极利用区域性和双边自贸协定与协定成员统一低碳领域的相关标准和做法,协调贸易伙伴之间在规则制定中的立场,逐步提高我国的低碳竞争力,扩大我国低碳市场的同时也为改善全球环境做出贡献。

(3)积极参与低碳领域国际标准的制定。低碳领域作为新的领域,目前还没有官方的标准,世界各国都还在探索当中[4]。低碳领域国际标准的制定实质上是各参与方的利益博弈,关系到国家的整体利益,因此对标准制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沟通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在低碳领域标准制定方面缺乏相应的人才,可以通过逐步开放国内标准制定来鼓励企业和专业人员积极参与,在实践中培养优秀的人才队伍;另外国家也可以设立专项基金,为相关人员提供到国际标准制定机构学习和工作的机会,增加标准制定队伍的实力,从而在国际标准的制定中为我国争取到更多的利益。综上所述,低碳经济在国际贸易中的发展已经不仅仅是环境问题和经济问题,也渐渐成为政治问题,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规则带来了新的影响和变化,其中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中国要牢牢抓住发展的机遇,积极面对新的挑战,发展经济增强国家竞争力。

作者:王弥单位: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舒.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中国的对策[J].当代经济,2011(,17):64-65.

[2]袁嫣.浅析低碳经济视角下的国际贸易发展[J].中国商贸,2012,(31):214-215.

谈谈对低碳生活的认识范文篇10

为提高我区妇女文明素质,营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按照区文明办《关于开展市民文明素质大培训活动的实施方案》要求,制定妇联妇女文明素质大培训活动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新型工业化基地和资源性城市转型示范城区建设为宗旨,以提高全区妇女文明素质、道德水平为重点,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生活为原则,动员城乡广大妇女积极参与低碳生活全民行动,创建科学发展示范家庭,使妇女文明意识得到增强,文明素质有效提高,为建设经济繁荣、环境良好、和谐稳定、人民幸福的新古冶提供精神动力和人文支持。

二、重点活动

(一)召开“倡导低碳生活,实现科学建家”——家电节能产品下乡宣传推广现场会。在3月份召开“倡导低碳生活,实现科学建家”——家电节能产品下乡宣传推广现场会。会上,下发家电下乡农家女百事通宣传活动通知,宣传相关政策规定,发放倡导低碳生活宣传单1000份,并开展节能产品现场奖赠,家电下乡产品、节能照绿产品宣传推广等活动。

(二)、组织开展“家庭低碳生活金点子征集大赛”。从3月份起开始发动,面向城乡居民、家庭开展“低碳生活”金点子征集活动,交流低碳生活创意,征集搭建居民“低碳”生活创新平台。在6月份,评出一、二、三等奖,并汇编成册。

(三)、组织开展“低碳生活家庭成果展览”。组织各级妇联组织围绕“低碳生活全民行动”主题,以展示家庭低碳生活成果为重点,以宣传低碳生活技巧为核心,以增强全民低碳生活意识为目标,搭建城乡居民“低碳生活”家庭交流展示平台。在9月份,举办全区“低碳生活成果展览”现场会。

(四)、组织开展“低碳家庭”创建活动。以“创建科学发展示范家庭”为依托,推动创建“低碳乡村”、“低碳社区”,组织开展“低碳家庭”创建活动,使低碳家生活的指标融入“科学发展示范家庭”之中,凡是底前达到“低碳”创建标准的家庭,方可入选“科学发展示范家庭”。年底评选表彰20户“低碳家庭”示范户。

(五)、举办妇女文明礼仪知识讲座。7月份,聘请专业讲师深入各乡镇、街道举办9场妇女文明礼仪知识讲座。面向城乡广大妇女讲授女性职场、家庭、社交等方面的礼仪知识,提高广大妇女的文明素养。

(六)开展科学建家大家谈活动。8月份,全区科学建家试点村、社区举办一场科学建家大家谈活动。组织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交流科学生活常识,低碳节能小窍门等,在全区家庭中倡导节约能源的生活方式,形成低碳生活共识。

三、保障措施

1、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妇女文明素质大培训活动是科学建家活动的一个抓手,是建设文明古冶的重要基石,对进一步提高我区妇女的文明意识和文明素质,推动文明古冶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各级妇联组织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将此项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加强领导,精心谋划,明确任务,落实人员,迅速展开,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实施。要大力弘扬“五加二、白加黑”工作精神,以时不我待的进取精神加以推进。特别是抢抓全区三年大变样和资源性城市转型的有利时机,用真抓实干的精神来感化和带动广大妇女迅速投身到活动中来。

谈谈对低碳生活的认识范文

走进公司,参观厂房,了解节能产品

深入社区,贴近市民,宣传低碳生活

二、实践目的:

1.通过深入社区,大力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培养社区居民和学生关注社会发展的责任感,热爱社会公益事业的品质。

2.在宣传教育别人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水平和知识水平,让我们彼此教育,负起环保责任,全面提高环境与发展意识,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环境道德风尚,从身边点滴做起;

3.建设绿色家园,弘扬社会道德风尚,发扬义工精神,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三、实践形式:

1.对各年龄段人群进行询问。

2.在小区草坪捡拾树叶垃圾。

3.去公园社区进行实地访问

4.上网查询资料,制定宣传策划

5.环保展板宣传:首先制作环保知识宣传展板,在会场展示,人们自由观看义工在旁边讲解;

6.环保游戏:以游戏的形式进行宣传,吸引人们注意;环保知识有奖问答,根据展板内容提出相关环保问题,答对给予环保文具、环保小布偶等奖品;

7.问卷调查: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人们对环保的认知程度和环保观念;

8.邀请电视新闻媒体参与环保宣传活动,小组成员与居民、学生交流环保宣传心得。

四、实践时间:

五、实践地址:

南京市中电光伏发电产业有限公司河海大学校本部鼓楼市民广场绣球公园

六、实践人:

河海大学赴南京中电光伏发电产业有限公司暑期社会实践小组

七、实践过程:

低碳环保一直是一个社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以及整个地球都需要关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大问题,它关系到我们人类的存亡。而我们发现,有不少组织起来的关于宣传低碳环保的活动都不能真正得到落实和实践,所以,这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低碳研究社就选择了宣传低碳环保,带头低碳环保的目标并进行了落实,在7月11号,社长和我们一起进行了讨论,并分成两组,明确了各自活动的内容和目标。

前期活动具体实施:

1.编写绿色社区低碳环保宣传活动策划及方案;

2.整理低碳环保资料,设计低碳环保展板;

3.制作低碳环保展板,横幅

4.编写低碳环保问卷调查;

5.设计低碳环保有奖问答试题;

6.策划低碳环保游戏。

7.赶赴南京联系中电公司,与其谈判,商量食宿等问题

A组五人先行赶往南京,与中电公司谈判,解决团队在南京食宿交通问题。B组五人先留校制作展板,调查问卷,横幅及宣传单。团队成员精诚合作,紧锣密鼓,一丝不紊地准备着活动。

随着与公司谈判的顺利完成及展板等宣传工具制作完工,所有团队成员都按计划抵达南京,正式开始低碳宣传之旅。

我们的第一站,南京中电公司。在那里,公司专门派工作人员向我们悉数介绍公司节能产品-光伏太阳能电池及干式变压器,使我们更加深入了解了南京中电公司成长的风雨历程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在公司宿舍休整一天并完善宣传计划后,我们来到了第二站,河海大学校本部。第一次来到校本部,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些古老的树木,漫步曲径幽深的小路,耳边缠绕鸟语蝉鸣,尽情感受这座老校的沧桑。在这里,我们向河海学长学姐介绍低碳知识,宣传工作取得初步成功。

随后,我们还来到东南大学,感受了另一所名校的文化积淀。

谈谈对低碳生活的认识范文篇12

转眼间半年多时间过去了,以“专注、高效、创新、发展”为理念的读努门人在产品研发上又取得了哪些成就呢?

就在记者拨通胡总办会室的电话,准备把本刊的问候带给他的时候,得知他此时正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令记者没有想到的是,在2010首届“低碳消费中国影响力高峰会”上,读努门品牌获得“低碳消费・行业最具影响力品牌”殊荣,这也是我国教学教育用品行业首家和唯一一家获此荣誉的品牌。

这个消息实在令人振奋,记者旋即萌生了对胡总再次采访的念头。

虽然事先已经预约,但胡总的办公室仍坐满了客人,他的秘书告诉我,那些客人都是外省赶来的商。我不忍心影响胡总和他的商之间的交谈,便随秘书到了会议室,观看了一段他从北京带回的音像资料。

“2010首届低碳消费,中国影响力高峰会”由经济日报中国经济信息杂志社、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消费者网联合举办的,它的宗旨是“倡导低碳消费、打造低碳品牌、营造低碳环境”。在峰会上,胡总发表了题为《净化讲坛环境,建设环保教室,打造低碳绿色学校》的演训,他以真实生动的事例,向与会领导和数十家新闻媒体介绍了他研发读努门低碳环保教学产品的动机和过程,受到了与会者们的热烈欢迎。演讲一结束,中国环境报社长兼总编杨明森走上前台,提笔在绿膜黑板上写下了“引领风尚”道劲的楷书;低碳消费中国影响力组委会执行主席、中国消费者网主任刘秀女士也欣然上台,挥笔写下了“低碳环保水性笔、绿色健康新校园”这句美好的祝愿。

两位领导的现场演示,使会场的气氛变得异常活跃起来。而此时的胡总,却被记者们团团围住。原来,组委会专为读努门举办了一场新闻会,中央电视台记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粉笔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有几百年了,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研发一种新型的代替粉笔的板书笔,既需要漫长时间,也需要花费大量的经费,市场推广和产品普及也一定有很多困难,请问,是什么原因让您下定决心冒这么大的风险研发环保型的教学产品?胡总微微一笑,说:“我很喜欢一个词:颠覆。就是对不适应时展的,对社会进步起到阻碍的旧传统、旧事物进行彻底的颠覆。不颠覆,就意味着不够彻底地创新。就拿粉笔来说,确实是有很长的历史了,它对人类传播知识,推动社会文明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功绩。但是,由于它对师生的身体健康危害太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太严重,因此,它必须退出历史的舞台。”

“当我萌生研发新一代低碳、环保教学产品的时候,我当然想到了漫长的时间和大量的经费投入,以及投放市场所带来的种种困难,可是,我不能因此望而却步。因为,我曾经是名老师,我有责任为改变师生的身体健康做点贡献。”

当另外一名记者问他是如何看待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的首要责任是什么时,他的回答很是低调。他说:“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取决于企业领导人的社会责任心,当一个企业领导人缺乏社会责任心。一门心思只想着赚钱的时候,我认为这个企业就没有社会责任。我个人认为,企业的首要责任,是企业的健康发展。只有企业发展壮大了,才能有能力担当起社会的责任。”

我相信,这些话是胡总的肺腑之言。

音像资料还没看完,胡总就请我到他办公室,说他的商们刚刚离开。我本想看完后再和他交谈,胡总说,一会儿还有一个中央电视台的导演要来。我起身跟他来到办公室,开门见山地拉开了话题。

记者:胡总,获得如此殊荣,您心里有何感受?

胡总: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已成为一种潮流,各行各业都把“绿色环保”纳入了日常管理当中。近年来,参与绿色环保的民众也越来越多,这使我想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希姆,施泰纳说过的一句话: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过程中,普通民众拥有改变未来的力量,我作为一名企业家,能为低碳环保做出贡献,我感到很荣幸。

记者:您认为企业家的首要责任是企业的健康发展,那么,就您的企业而言,如何才能使其健康发展呢?

胡总:我们企业在参加2010首届低碳消费、中国影响力高峰会之前,即5月28日,还参加了第十三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此次科博会的主题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我的企业要健康发展,就一定要围绕这两句话来做文章。

在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上,我个人认为还做的不错。比如说,在读努门品牌之前,市场上就出现了水写笔。这些产品由于技术含量的原因,在市场销售上并没有受到欢迎。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对研发人员反复强调两句话:超越、创新。没有创新,就不能超越。读努门品牌能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就是离不开超越和创新。

记者:读努门品牌与同类产品相比,都具有哪些明显优势?

胡总:有六大优势。第一,读努门产品被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全国支学助教工程’指定为环保教室唯一支学助教捐赠产品。与此同时,读努门公司被广州交易会进出口有限公司认定为优质供应商(证书号为20091025044),国内教学行业能获此殊荣的绝无仅有。第二,2009年12月,由广东省教育厅组织的有关专家对读努门产品进行了全面评估和鉴定,专家们一致认定,该产品科技含量高,绿色环保,能改善师生上课环境,有益于师生身心健康,有效保护学生视力,降低学校运营费用,有助于绿色学校的建立,应予大面积替代粉笔推广使用。2010年3月,广州市教育装备中心下文向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推荐普及使用。同年5月,全国环保教育用品发展中心向全国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和学校推荐使用。第三,读努门产品通过了广州市质量监督局企业标准,产品技术指标超越了同类产品在国内的企业标准,该标准将作为国家标准参考技术指导生产。第四,2010年4月,读努门被“CHC全国高科技产业品牌推进委员会”推选为“全国自主创新优秀企业”、“全国环保教育用品行业首选推广品牌”、“全国环保教育用品行业唯一重点推荐产品”。第五,2010年5月,读努门被“低碳消费・中国影响力组委会”评选为“低碳消费・行业最具影响力品牌”。这是教育用品行业获“低碳”认可的首家产品。第六、通过一年多的市场运营,仅广东地区就有超过10000个教室在使用读努门产品,深受

学校师生和家长的好评。目前,已在北京、广州、重庆、新疆、甘肃、宁夏、浙江、江苏、河北、河南、贵州、湖北、湖南、福建、江西、广西、海南等几十个省市建立了示范工程。

记者:能否谈谈读努门品牌的特点?

胡总:读努门品牌简单来说有五大特点:一是无毒无害无粉尘;二是书写流利、字迹清晰、色泽鲜亮;三是字迹易干,容易擦拭;四是可循环使用,可灌墨水,可更换笔头;五是绿板、绿膜极易清洁,对学生的视力有保护作用。

记者:学校在更换教学产品时,不能不考虑到效益二字。读努门品牌都有什么明显的效益?

胡总:有四大效益。一是投入低,综合使用成本近于零;二是改造快,一两天全校课室即变成环保教室;三是实施快,金额小,能快速采购,短期内就能实现全校使用;四是见效快,当天使用当天见效,师生感觉明显。

使用读努门产品,除了这四大效益外,还有三大好处,那就是实现低碳教学,实现节能减排,推动环保教育健康发展;对师生健康有好处,可杜绝因粉笔灰引起的教师职业病;对电教设备能够起到保护作用,避免粉笔灰对设备造成故障,延长设备使用时间,大大减少学校在这些方面的经费开支。

记者:您的目标是什么?

胡总:目标有两个;读努门以打造卓越的民族品牌为目标;读努门以奠定环保教室“第一品牌”的领导地位为目标。

记者:听你们的商说,读努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一个中心,这个中心是什么?

胡总:读努门人一切以师生的健康为中心。

记者:您前面提到CHC全国高科技产业品牌推进委员会这个机构名称,请您谈谈这个机构成立的历史背景和它的服务宗旨。

胡总:为了贯彻中央“科技兴国”的战略方针及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指示精神,1996年由原国家科委、国家教委、建设部等九部委相关部门牵头,联合组建了全国高科技产业化协作组织,简称全国高科协,英文缩写为CHC。

为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必须培养一大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品牌的号召,全国高科协牵头成立了“全国该科技产业品牌推进委员会”。该机构的工作宗旨是:兴中国自主品牌大业,促经济和谐科学发展。

2010年4月,读努门品牌在全国品牌委列为“全国环保教育用品行业首选推广品牌”、“全国环保教育用品行业唯一重点推荐产品”的同时,我有幸被全国品牌委推选为“全国教育环保用品行业主席。”

记者:身为上任不久的全国教育环保用品行业主席,您准备如何履行这一职责?

胡总:在充分掌握全国教育环保行业的发展现状后,以“动态联系,通力合作、协调促进、共同发展”的工作方法和“政府行为推动、市场行为实施”的工作模式,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下,在全国教育环保行业和学校中开展“净化讲坛环境、建设环保教室、打造低碳环保绿色校园”为主题的评比活动。搞这样活动的目的,就是能让越来越多的学校尽快走上低碳环保发展道路。我想,从现在起,一切为了师生的健康为中心这句话,不再是读努门人的座右铭了,它将成为中国教育环保行业共同的追求目标。

记者:在绿色环保的观念已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您认为要实现这个目标还会遇到什么困难?为此,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胡总:绿色环保的观念虽然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但在实施的过程当中,肯定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问题。就拿教育行业来说,由于种种原因,影响和制约着我国教育硬环境的改善和提高。要使一切为了师生的健康为目标顺利实现,我有如下建议:

1、以行业教育主管部门牵头,成立治理教室污染领导小组,以打造“环保教室”为目标,制定相关的扶持政策,鼓励和引导教室无尘化改造的实施;限制黑板粉笔的使用,扶持无尘教具的研制开发,并把教室无尘化作为建立绿色学校的一项硬指标。

2、政府从财政上拨出一定的专项基金,作为改善广大师生身心健康的一项投入,在支持和鼓励无尘教具的生产和销售的同时,向黑板等粉笔书写板生产厂家、流通企业和使用单位征收一定的环境污染费,补充教室无尘化改造的基金。

3、加大舆论宣传,大力提倡“关爱师生、低碳教学”的环保教室的建设,正确引导教室无尘化改造,让全社会共同关注教室粉笔粉尘的危害,让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到新型无尘教具的研发、生产、销售以及教室无尘化的改造上来。

21世纪的今天,绿色、健康、低碳、环保已成为全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打造环保课室,营造一个健康、绿色的教学环境,不仅仅是广大师生梦寐以求的愿望,更是全社会责无旁贷的义务,这不仅仅是一项科技创新成果,更是一项爱心工程,一项很大的社会工程。

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中央电视台的导演来了,我从他们的寒喧中得知,胡总正在筹建拍摄一个MTV,通过一首公益歌曲来呼吁社会对低碳环保的重视。我从心里说,这是一个具有前瞻性的创意,这首歌曲如能广泛流传,必能掀起普通民众改变世界未来的力量。

……离开胡总的办公室时,我的眼睛在他的墙壁上停留了片刻,那里陈列着数十个聘书和证书。那些证书和聘书,无不彰显着读努门品牌在全国教育环保行业中的影响力。我猛然想起虞世南的一首《咏蝉》诗:

垂矮饮清露,

流响入疏桐。

居高声白远,

非是藉秋风!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激励口号范例(3篇)

    - 阅0

    激励口号范文1、当外在压力增加时,要增强内在的动力。2、行动是成功的阶梯,行动越多,登得越高。3、我不能左右天气,但我能转变我的心情。4、世界上那些最容易的事情中,拖延时间.....

    激励人心演讲稿范例(3篇)

    - 阅0

    激励人心演讲稿范文一场精彩的演讲比赛,最少不了的就是在赛后无比辛苦的工作人员,而最重要的付出就是那份策划书。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企业演讲活动方案,希望对你有所帮.....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