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技术范例(12篇)

来源:收集

国际贸易技术范文篇1

一、技术在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地位

现代经济学认为,商品生产不仅取决于各种传统的生产要素(即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经营管理能力)的数量和成本,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组合上述各种生产要素的技术。因为技术不仅可以节约稀缺的经济资源,同时在给定的要素规模条件下可以实现更大的产出和生产更多样化的产品。事实上,以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早已肯定了技术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影响,只不过当时强调的是“技术”的绩效——劳动生产率而已。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已经突破了以俄克歇尔-奥林-萨缪尔森(H-O-S)为代表的新古典要素禀赋模型,其中尤以“新要素禀赋理论”、“贸易技术论”、“市场结构论”和“动态比较优势论”等为代表。

“新要素禀赋理论”与H-O-S模型的区别在于:其一,从“劳动”这一传统生产要素中分离出熟练劳动(即人力资本)和非熟练劳动。其二,将知识也视为一国的禀赋之一。通过研究和开发(R&D)产生的知识,既可以体现在劳动力上,也可以体现在资本上。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其隐含了一国在动态意义上可以创造比较优势的可能性。其三,将“技术”变量引入要素禀赋模型,如同传统的劳动和资本一样,强调创新对贸易模式的影响。技术变量主要借助研究人员的数量和质量、R&D支出水平和具体的创新数据来表示。“新要素禀赋理论”虽然通过增加人力资本和R&D支出等新要素比较成功地解释了国际贸易的模式,但是没有触及要素禀赋理论的核心问题:首先,理论中没有彻底解决“技术”的待遇问题。因为“新要素禀赋理论”虽然将“技术”视为要素之一,但是既没有探讨高低技术能力共存以及相应地对相对生产力和相对增长模式所造成的影响,同时也忽略了“技术”的动态特征。其次,“新要素禀赋理论”将生产要素看作是贸易流向的内生决定因素。事实上,资本、人力资本和知识等几乎所有的要素都是在不断变更着的,因此不能以静态的眼光将要素看作是一国固定的“禀赋”。

“贸易技术论”将技术差异视作贸易的主要决定因素。在波斯纳的“贸易技术差距模型”中,一国由于发现了某种新产品和新工序而获得了暂时的比较优势,直到其竞争对手具有了相应的创新模仿能力,创新国才会丧失这种比较优势。但是,由于创新国在技术上的领先地位,可以不断地通过新的创新取代被竞争对手模仿的旧创新,进而在各阶段始终保持比较优势。在海什和弗农的“产品周期理论”中,假定一国在创新生产上具有优势,在商品生产的初期,生产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商品价格较高、产量较低,加上接近市场有助于接受消费者的信息反馈和进行相关的服务,生产在创新国进行;随着商品的成熟和标准化,价格下降、生产时间变长,商品生产可以转移到其他具有成本优势的国家;创新国继而可以生产另一种新产品。可见,无论是“贸易技术差距模型”、还是“产品周期理论”都认为创新国会出口新产品;都强调在引进一种新技术对产品生产定位影响中的时间的重要性;都认为新产品的生产和R&D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应该位于技术能力发达的国家。但是,“贸易技术差距模型”和“产品周期理论”忽略了以下两个事实:其一是时间,时间会使产品趋于标准化,增加成本的重要性;其二是技术扩散,技术扩散会提高外国生产新产品和模仿现有产品的能力。

“市场结构论”又被称之为“新贸易理论”,主要用以解释产业内贸易现象。该理论不仅增加了对国际经济的需求方面的考虑,同时将有关的理论研究置于不完全竞争框架之下,强调了垄断力量、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性对贸易模式的影响、“市场结构论”对“技术”的处理有两种方式:其一,将“技术”视作产品差异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二,在布兰德和斯班瑟的模型中,“技术”是一国攫取垄断租金的一种策略性资源。

“动态比较优势论”强调技术创新和技术积累(即知识)对比较优势的影响。在格罗斯曼和海尔普曼的模型中,将比较优势定义为R&D与制造相对效率的跨国差异。该模型的主要观点是:通过研究经验的积累促进R&D生产率的提高,从而获得比较优势,并借助规模收益递增而提高一国的增长率。克鲁格曼模型的结论也很相似:由于“边干边学”会增加知识的积累,因此比较优势是建立在学习的差异的基础之上的。

总之,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可以区分为三个主要的方面:其一是新古典论,将比较优势置于一般均衡框架之中,对现有的贸易模式进行了要素禀赋上的解释:“新要素禀赋论”拓宽了生产要素的范畴,最终考虑了内生技术的动态意义。其二,从产业经济学中引申出来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市场结构论”,将诸如垄断力量和规模经济等不完全竞争特征引入国际经济学,而“市场结构论”和H-O-S模型从某种意义上看也不是必然矛盾的。其三,是那些既不能归入新古典理论、也没有被主流贸易理论吸收的学说。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新技术理论”认为“在出口绩效与R&D之间总是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虽然“新技术理论”将“技术”置于核心位置,但是仍然难以将“技术”融入新古典模型之中;同时也忽略了作为“技术”核心特征的那些来自于垄断力量和技术变化等的动态意义,坚持一国经济的专业化模式仍然呈中性增长。为了解决上述这些问题,熊比特关于创新的观点被结合到新贸易技术论之中:一方面,技术差距学说与技术进化论相结合,说明了技术差距对增长和专业化模式的动态含义;另一方面,技术的厂商特有性质和垄断力量与成功的创新相结合,用来解释外国直接投资中的厂商维持技术优势的目的。

二、国际贸易对技术创新的一般影响

如上所述,当代的贸易理论认为,在从静态意义上,技术创新是比较优势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动态意义上,技术创新是维系动态比较优势的关键。无论是对初始的贸易出口国、还是对初始的贸易进口国而言,都存在着这样的事实:一方面,为了获得或维系比较优势,国际贸易成为国内技术创新的根本动力;另一方面,伴随国际贸易的技术溢出、转移或扩散,既能刺激初始创新国的再创新意识,也能削弱其比较优势。

国际经济学的有关理论表明,技术创新是国际贸易的主要基础之一。因此,贸易出口国往往是某种技术领先的国家。国际贸易对于出口国,或现实世界中的技术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而言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影响:其一,在静态意义上,只有技术创新,才可能有新产品和新工艺,才能具备出口的潜力;因此,一国只有进行充分有效的技术创新,才能保持相应的比较优势,进而将这种创新优势体现在相应产品的净出口增长上。其二,如果信息对称的话,国际贸易会借助进口国的市场反馈促进商品输出国的技术改进,或带来新一轮的技术创新活动。其三,在动态意义上,伴随国际贸易的展开,商品输出国的创新优势会随着各种技术扩散的发生逐渐消失。其效果无非是,要么放任自由,在特定技术创新逐渐消失的过程中丧失相应商品的净出口地位;要么改进技术或从事新的技术创新活动,而后者往往会达到刺激初始出口国的技术创新能力的效果。其四,出口国通过初始出口所获得的贸易利得也有助于增强其开展创新活动的能力,因此,初始技术领先国在某种意义上讲,拥有一种“先发优势”。这种优势如果不被外界经济事件打断的话,对本国的技术创新而言,不仅能持续下去,有时极有可能出现加速发展的趋势。其五,国际技术贸易虽然意味着技术创新的扩散,但是对于技术输出国而言,其输出的技术往往是次重要、次核心、次关键和次新的技术,其在本国的收益率已经明显处于下降通道之中,因此适时地将其出售并获得较好回报,对于新一轮的技术创新而言是一件好事。

倘若就技术落后国家而言,国际贸易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主要依赖于以下几个渠道:其一,国际商品贸易将新产品输入发展中国家的同时,给输入国带来了模仿生产的动机,而模仿生产的本质就是一种学习新技术、新工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技术溢出开始发生,输入国的技术创新水平有所增强。其二,由于输入商品的竞争力会影响到当地厂商的市场份额,国际贸易也会间接地刺激当地厂商的技术创新活动,以期达到抗衡的目的。其三,如果输入商品本身拥有相当的技术含量或技术诀窍,往往伴随国际贸易的是各种形式的技术指导,由此技术创新会在不同程度上扩散到输入国。其四,在国际贸易的准备阶段,为了便于进口方了解产品的性能,减少信息不对称对商品认知的差异,输出方会在一定限度内展示其产品的特性,由此导致技术创新的部分流失,一旦贸易谈判破灭,这种扩散往往不能得到相应的补偿。其五,国际技术贸易是技术创新扩散最为直接的方式,它不仅会对技术引进国的技术存量具有积极有效的影响,同时由于引进国的市场需求状况、人力资本、生产设备等等诸方面与输出国存在着的较大差距,因此会刺激引进国的“二次创新”或适应性创新。总之,通过以上种种方式,最终会增强输入国的整体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而言,通过上述渠道积累的某种技术一旦达到一定的水平,原输入国不仅能减少对由该技术生产的产品的进口依赖,而目。极有可能成为国际市场上相应的商品净供给者。发展中国家通过国际贸易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不仅在静态意义上提高了本国的技术存量水平,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并改善了本国的技术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在动态意义上通过各种渠道和机制促使本国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创新机制的形成,为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某种可能性。

三、国际技术贸易对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的影响及机制

国际技术贸易既是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也是国际技术转让的主要形式之一。国际技术贸易的主要方式包括:许可证贸易、咨询服务和技术服务、合作生产。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近二十年来,国际技术贸易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的发展趋势:其一,国际技术贸易日趋活跃,规模不断扩大。科技进步以及技术信息的传播加快,促进了国际技术贸易的发展。其二,技术转让“软化”。纯知识或信息形态的软件技术转让,如专利、专有技术、技术情报等等,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三,国际技术贸易格局呈现多极化,但发展不平衡。由于技术水平的差异等原因,国际技术贸易主要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发达国家在技术出口中一直处于垄断地位。其四,跨国公司在国际技术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长期以来,跨国公司控制了相当份额的国际技术贸易;此外,跨国公司以技术输出带动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改变了以往对发展中国家单纯的资本输出。

影响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包括发展中国家创新的技术能力以及创新诱导的反应机制等。而国际技术贸易(技术引进)对提高发展中国的技术能力、改善创新诱导的反应机制都有重要的作用,并最终影响到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1、国际技术贸易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能力

技术能力是一种存量,它是历史积累的结果。技术能力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有形的技术能力,表现为创新主体技术存量水平的增加。二是隐含的技术能力,表现为创新主体的成员所拥有的知识、技术技能以及组织经验等。就国家而言,常常表现为一国人力资本存量的多寡;就企业而言,具体表现为企业员工所拥有的技术技能以及组织经验。

发展中国家通过国际技术贸易直接引进技术,能够提高本国两方面的技术能力,并最终影响到本国的技术创新能力。首先,通过国际技术贸易引进技术,无论引进的是成套生产设备等硬件,还是专利技术等软件,都直接提高了本国的技术存量水平,从而也提高了该国有形的技术能力。其次,通过国际技术贸易引进技术也能提高发展中国家隐含的技术能力,因为技术的引进常常伴随着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员工对新技术的学习、掌握的过程。比如,企业在引进技术项目时一般都要求附带的现场指导和培训计划,企业员工可以通过接受培训和技术应用的实践消化吸收引进的技术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技术能力。所有隐含在企业员工身上的技术能力的加总就等于一国隐含的技术能力,也就是说,技术引进通过促使企业员工学习、掌握新技术而增强了一国的技术能力。反过来,这些技术能力又为发展中国家以后的技术引进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二次技术创新奠定基础。

2、国际技术贸易与发展中国家的创新诱导反应机制

国际技术贸易并非是一个单纯的技术或经济活动,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种融经济、技术、科学文化、甚至政治为一体的复杂过程。譬如说,国际零售业连锁经营企业通过特许经营的方式(属于技术贸易的范畴)进入中国市场,它首先要从国家有关部门获得市场准入的许可,这可能要涉及到政治问题;它要寻找合作伙伴,考虑投资的成本收益问题,这是经济方面的问题;国际零售业连锁经营企业内在固有具有的企业文化、经营文化会影响到众多的消费者的消费习惯,这是文化方面的问题;国际零售业连锁经营企业新颖有效的特许经营方式被众多的国内厂商所模仿,形成了遍及全国的连锁经营热潮,这是很重要的一种制度性创新。因此,国际技术贸易的影响是很复杂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引进而已,换句话说,国际技术贸易具有很强的“外部效应”。从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的角度而言,国际技术贸易的外部效应主要表现在它改变创新主体的内在意识,并改善创新主体内外部的制度环境,从而使得发展国家创新诱导的反应机制更加灵敏,最终改善发展中国家的创新机制和创新能力。

首先,国际技术贸易能够改变发展中国家创新意识缺乏的状况。很多发展中国家表现出一种维持传统和稳定为主调的社会意识结构,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借用结构主义的观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常常会陷入“累积因果关系”的恶性循环之中,也就是说技术创新在低水平上的停滞发展。而这种恶性循环是内在力量所无法克服的,这时候需要一种外在的推动力量,使其能够跳出这种恶性循环,而国际技术贸易可以看作是这样一种外在的力量,这种力量首先改变的是创新意识方面的问题。正像上述国际零售业连锁经营企业的例子一样,技术的引进带来了消费者消费习惯的新变化,先进的经营模式所具有的明显优势促使大量的模仿,最终导致整个行业经营模式的创新。显然,在这一过程当中,企业和个人都经历了一次思维方式的转变,从认识、接受到模仿,甚至在此基础上结合本地情况进行二次创新,这种普遍性的思维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一个国家创新意识的兴起。这对发展中国家的创新机制形成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都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因为只有具备创新意识的国家,政府才会对技术创新给予充分的重视,并为技术创新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和环境;企业具有创新意识,才会留意技术创新的市场需求,并且投入充分的资源进行R&D活动,将潜在需求转化为实际收益;消费者具有创新意识,才可能接受创新产品,进而形成潜在的技术创新需求。

其次,国际技术贸易能够改善创新主体内外部的制度环境,促使发展中国家创新诱导反应机制的灵敏化。从引进技术的企业来说,为了充分利用引进的技术常常需要在企业的组织管理方面做出较大转变和创新,也就要改变企业内部的制度环境,比如说企业为了利用维护一套价值昂贵的生产线,需要新建立专门的技术部门,负责对其进行维修和改进,同时加强企业对员工的技术培训制度,这些制度性的转变和创新都有利于企业进一步的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在国家层次,政府为了保证技术引进的顺利实施,需要建立专门的技术金融制度以确保技术引进的配套资金。而且在国际通行的知识产权保护观念下,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技术贸易需要建立起一整套专利制度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否则,就难以从国际市场上引进技术,即使能够引进也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因为缺乏知识产权的保护将损害技术出让方的利益。也就是说,国际技术贸易客观上提出了对发展国家改善技术创新制度环境的要求,而这种要求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创新主体更好地对创新的市场需求作出正确的反应,最终有助于改善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的机制,并提高其水平。

四、基本结论

国际贸易技术范文篇2

关键词:知识经济,国际技术贸易,课程改革

当前,世界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技术的积累与利用为基础的知识经济对于国际贸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技术竞争力受到各国高度重视,国际间的经济合作与依赖不断加深,国际技术交流更加频繁。知识密集型产品已成为国际贸易中的重要贸易对象,技术产品的竞争力已成为影响国家贸易竞争力强弱的重要标志,技术贸易在国际贸易格局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有力促进了国际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发展。

国际技术贸易的蓬勃发展对所需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国际技术贸易课程教育承担着培养能够掌握技术贸易理论知识与基本实践技能的专业人才的主要任务,意义重大。但就目前而言,许多国内高校所开设的国际技术贸易课普遍存在着被弱化的倾向,这将严重影响知识经济时代对于通晓国际技术知识人才的培养。因此,需要对国际技术贸易课程所面临的问题予以重视,采取改革措施,推动国际技术贸易课程教学的革新发展。

一、当前国际技术贸易课程面临的弱化形势的分析

1,缺乏对课程重要性的深刻认识

相比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其他基础课程,国际技术课程的价值与作用受到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学校认为该课程应用性不强,与学生未来就业与发展的关系不大,因此一般只作为选修课程,通常安排于其他主干课程之后,选修时间也多为大学第四学年,由于许多学生忙于应对考研与就业准备,该课程的选课率较低,上课出勤率也不高。在近年来教学计划修订中,因学分的缩减,技术贸易课程甚至遭到删除或停开。而事实上,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正面临严峻的挑战,传统货物贸易频频遭遇贸易壁垒,竞争优势逐渐削弱,国际知识产权壁垒也逐渐成为国外制衡我国贸易竞争的新手段。扩大技术贸易,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加强品牌创建,已成为加强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实现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方向。因此,国际技术贸易将越来越广泛地渗入到对外贸易工作中的各个方面,国际技术贸易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愈加明显。因此,国际技术贸易课程知识的弱化对于复合型国贸人才的培养将产生明显的不良后果,加强国际技术贸易课程的讲授学习不仅能让学生具体掌握国际技术贸易的基本知识,同时对于胜任今后的国际贸易各类工作也具有重要作用。

2,相关师资的专业知识与能力欠缺

国际技术贸易与国际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相比,教学内容差别较大,前者内容侧重于技术转让与管理,涉及知识产权管理、合同法、国际经济法等管理学与法学的专业知识,需要教师在这些方面具有较为扎实全面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但目前许多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因专业背景所限,通常在此方面知识会有所欠缺,担心难以深刻把握教学内容,开设难度大,因此课程开设兴趣不大,即使开设,讲授也只能停留于书本知识的讲读,缺乏生动具体的讲解技巧,难以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学生对课程的认可度不高。因此,在许多高校来看,教师与学生对该课程的开设都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影响了课程应有意义的实现。

3,教材内容陈旧,安排不当

国际技术贸易理论性与实务性都很强,需要学生不仅掌握基础理论知识,还应了解实践运用的基本技巧。目前,在校的教师与学生都很难有较多的相关实践机会,因此更多的是通过教材进行相关理论与实践技巧的学习。但从目前可选用的教材来看,不仅可选择的教材版本较少,内容上也大同小异,且论述陈旧,缺乏反映时代变化的新要求的学习内容。有的教材过于强调国际技术贸易理论教学,内容艰深难懂,有的教材则过于简单粗浅,难以系统传授理论与实务知识,教材的单调落后也阻碍了教师对课程的深刻把握与学生对课程的系统学习。

4,教学方法传统守旧

由于对国际技术贸易课程知识的把握能力不强,教师通常以“填鸭式”的满堂灌进行纯理论的教学,脱离实践,也没有很好地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能力。在教学手段上,工具和设备过于落后和陈旧。粉笔+黑板+课本是一贯采用的方式,即使现在广泛采用的多媒体教学,内容也只是限于教材理论的简述,缺少生动具体的案例阐述。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反映课程教学理论性太强,内容枯燥,缺乏实践运用指导,参与性不强,因而影响了学习效果。

二、国际技术贸易课程的改革创新措施

1,提高认识,科学合理设置课程

国际技术贸易弱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对于该课程重视程度不够。针对国际技术贸易在国际贸易格局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对促进我国对外贸易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的这一现实意义,应当高度重视国际技术贸易课程教学对于培养国际技术贸易相关人才的重要性。应认识到,该课程教学的开设,不仅能让学生较为全面地掌握国际技术贸易的基本知识,同时对于各种类型的国际贸易工作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特别指出的是,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各种工作中都会或多或少地涉及知识产权保护,技术管理与转让问题,国际技术贸易课程的知识内容不仅对学生从事专门的国际贸易工作有直接意义,对于从事其他类别的工作,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高校应重视该课程的现实意义,科学合理地调整国际技术贸易课程设置。从课程安排设置上,应将该课程作为学生重点学习的课程之一,在开课时间安排上,应在考虑与其他专业课程衔接的基础上,提早安排课程学习,以使学生能够较早掌握相关知识,在实践工作中得以运用。

2,紧跟时展,加强教学内容创新

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发展迅猛,也衍生了许多新的技术贸易形式,产生了许多新概念、新规则,国际技术贸易课程教学也应紧跟形势发展,重视教学内容创新。当前国际技术贸易的核心问题是知识产权的保护与转让:知识产权的形式也从传统的专利、商标、商业秘密、版权等演变出许多其他形式,如地理标志、拓扑图保护等,贸易形式上,传统的技术转让与许可贸易到如今的特许经营、电子商务等多种形式,国际技术贸易的新概念新知识不断涌现。同时,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壁垒也成为研究把握的热点问题,需要学生了解相关知识。这就要求国际技术贸易课程紧随时展,积极引入新的教学内容,实习教学内容创新。

特别强调的是,知识产权保护作为国际技术贸易的基石,需要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与掌握,这也符合目前对知识产权教育愈加重视的趋势。在国际贸易中,知识产权保护与贸易已经成为广为关注的问题,因此,今后的国际技术贸易课程改革中将包含更多的知识产权理论与制度等内容。

3,激发学生兴趣,教学手段多样化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应努力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实践里通过各种声音、视频等获取更直观的大容量的学习知识,同时,应积极推广运用案例教学。在近年来涉及国际技术转让的知名案例不断涌现,如思科诉华为案、朗讯优盘保护案等。这些案例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学生通常具有很强的学习兴趣,以案说法,更容易激发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还应积极发挥学生能动性,要求学生参与课堂讨论,进行案例收集与报告,这样可以更有效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与搜集信息的能力,与思考问题演讲表达的能力。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还可以聘请知名专家学者实务工作者,就相关热点理论与实践问题举行专题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广度与深度。

4,深入专业学习,提高教学能力

作为影响课程教学最为关键的角色,教师应当努力提高自身业务能力,提高教学水平。从目前国际技术贸易发展看,教师应当积极学习掌握知识产权的基本理论与国内及国际的相关制度要求,同时也应当学习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如合同法、国际经济法等法律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学能力,如加强自身的知识学习,或者参加相关的专业知识进修与培训。

国际贸易技术范文篇3

【关键词】技术创新;农业;国际贸易;竞争优势

一、我国农业国际贸易现状

劳动密集型产品是我国农业国际贸易中的优势产品,虽然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随着国际贸易环境的发展变化,这种竞争优势却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和制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绿色技术壁垒的兴起

随着世界贸易组织多边贸易谈判的不断深入和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国际贸易中的关税壁垒等贸易措施正逐步被以技术壁垒所替代。农产品中的技术壁垒也称为“绿色壁垒”。绿色壁垒的实施大多数是建立在高新技术基础上的,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这种要求也会越来越严格和苛刻,而这对于技术比较落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来说会成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门槛。

2.国际贸易结构的变化

从当前国际市场需求结构来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知识型和科技型产品已在国际贸易中占主导地位。对于农产品贸易而言,也是如此。人们更倾向于那些技术含量高、绿色环保和安全卫士的农产品。

3.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附加值低,效益差

在知识经济时代,技术能够使一国商品竞争力明显高于其他国家,从而也使这些国家获得更高的附加值。以我国农产品出口为例,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248.3亿美元,同比扩大78.2%。这与我国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低有着直接的关联。综上可以看出,技术创新已成为影响和决定一国农业国际贸易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二、技术创新与农业国际贸易的关系

“创新”是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最先提出的一个经济学概念。他还将技术创新作为一个转换媒介,把科学技术与经济增长和发展联系了起来。现在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已经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出现了很多定义,概括起来讲,技术创新就是在研究开发的基础上,将新的知识和技术引进到经济活动中,并实现其市场价值的过程。其具体过程可以用下图表示:

影响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高低的具体因素相当复杂多变,包括技术、FDI、产业集中度、汇率等多种因素。技术创新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与产业竞争力关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创新能够改变农业产业结构,进而积极影响国际贸易

技术创新加快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进而影响产业结构变革。农业机械化时代已经来临,各种先进技术的使用推进了农业的飞速发展,比如采用智能收割技术研制的收割机,采用卫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及应用,使得原来小农业的生产方式向大农业的发展方式转变。既提高了国家乃至世界的粮食供给,也促使剩余粮食作物在全球范围内流通和配置,积极影响产业变革,也推进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2.技术创新积极影响国际贸易农产品结构的升级,进而对国际贸易带来显著影响

技术创新促使国际贸易产品结构中呈现绿色产品贸易的趋势。绿色产品的研究依赖于技术创新,比如环保新技术和新工艺的采用,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节能技术的使用,使得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成为绿色产品的一大特征,因此,技术创新积极影响国际贸易产品结构的改进和更加符合时展的要求。

3.技术创新极大地增强国际贸易农产品的竞争力

产品的竞争力体现在产品是否能够被消费者接受和达到消费者重复购买和忠诚的地步。从这个角度来看,通过技术创新研发满足消费者心理和消费习惯的产品是非常关键的环节。另外,当产品定位明确后,在生产环节则表现为生产技术和产品技术的研发方面。以先进的生产技术来降低生产要素成本,采用先进的工艺设备来降低库存成本,加快周转,从而提高农产品流通速度,增强竞争力。

4.技术创新的消极作用

技术创新在给农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同时,也产生了以下消极的作用:化学农药长期、大量和超常的不合理使用,严重污染和破坏农业生态环境,同时致使农产品中有害物质含量超标问题凸显,进一步引发生态安全危机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严重威胁大众的身心健康,尤其是让我国农产品在国外失去认可。

三、以技术创新提升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尽管技术创新有其消极的一面,但2011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达到53.5%,发达国家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为70%-80%。可以看出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依赖于技术创新,在每一项科学技术研究都包含非常明确的目的的今天,要用价值理性引导现代农业技术创新,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农业大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战略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其依据是自然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农业技术创新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自然在生产能力和经济再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大循环经济不是单一技术而是多种技术系统集成,既可容纳农业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又可容纳传统优秀技术。通过系统集成创新完全可以也应该成为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核心技术。

2.培育农业科技创新新型主体、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应该是以国家科技机构为先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科技组织为骨干,农业科技专业队伍和农民技术创新示范户为主力的产、研、学结合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体系、农业技术创新管理体系和农业技术创新保障体系。在创新体系中,培育和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队伍和科技创新能力是关键。

3.加强对农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扶持

技术创新是一项高投入的经济活动,这些投入单靠农业自身的积累是难以支撑的。在我国,农业是弱势产业。过去农业为其他部门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后随着我国整体经济实力的加强和壮大,国家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有关部门也应以“科教兴农”的发展战略为指导,尝试建立农业技术创新专项资金,用于农业技术创新以及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和农业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

4.建立技术性贸易措施预警和应对系统

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要跟踪研究我国农产品在重点出口市场上的发展动态和竞争情况,建立有效的信息机制,及时预警和掌握国外针对我国农产品技术贸易壁垒信息的收集和。此外,还应建立部门协调、行业主导、企业参与、科技支撑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应对系统,针对国外贸易壁垒,有目的的开展农业出口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因此,农业技术创新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在改造自然为我存在的同时,要尊重自然规律,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维护自然本身的利益及内在价值,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平共处,真正意义上提高我国农业国际贸易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贾韶丽.国际贸易与技术创新的相互影响关系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2(22).

[2]程杰,段鑫星.技术创新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哲学思考[J].农机化研究,2011(2).

国际贸易技术范文篇4

国际技术贸易是指世界上不同的国家或地区间按照商业条件签订技术协议或合同而进行的有偿技术转让,是以技术为交易标的的国际贸易行为。国际技术贸易的主要包括:各种工业产权,如专利、商标;各种专有技术或技术诀窍;提供工程设计,工厂的设备安装、操作和使用;与技术转让有关的机器、设备和原材料等。

一、我国技术贸易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对国际技术贸易活动规则缺乏了解和深入分析

由于许多人对国际技术贸易的非凡性、复杂性和程序知之甚少,以至于在技术贸易中束手无策,屡屡吃亏。此外,在签订技术贸易合同时,只重视有关技术价格确定、技术资料交付、支付方式等方面的内容,而忽视了考核与验收、技术服务与咨询、保密责任等所谓”软条款”的内容,极大地损害了我方的利益。

(二)技术的引进与输出结构不合理

在我国,技术进口远远多于技术出口,而且,在技术引进中成套设备等硬件占80%以上,软件技术占的比重较小。出现的结果是引进的技术很多,但真正奏效和起作用的技术有限,不能很好地利用当前引进的技术为国内急需的技术领域和相关的经济建设服务,造成一些资金的浪费和技术的搁浅。

(三)技术引进与输出的层次较低,技术的科技含量不高

虽然近几年来我国的高新技术得到了较快发展,高新技术的贸易额逐步增大.但这些技术还远跟不上国际高新技术的发展。与世界高精尖技术相比,我国的所谓高新技术科技含量并不高,技术贸易的层次相对较低。

(四)技术的开发与创新不足

我国在技术引进中只重视对技术、设备等的引进,而忽视了对技术的消化和吸收,以及在此基础上对所引进技术的改进、研发与创新。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尚有4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缺乏技术开发活动。而且,大多数企业技术创新机制不健全,技术开发人员投入不合理。

二、我国技术贸易的发展战略

(一)建立健全合理的技术引进和输出机制

技术引进机制。技术引进是缩小技术差距的重要途径,它需要一定的技术基础,这是技术消化吸收的前提条件。建立合理的技术引进机制的具体措施有:扩大技术进口的规模,使先进技术和软件技术的进口不断增加;以技术密集型战略产业技术为进口重点,实施向战略产业倾斜的技术进口战略;优化技术进口结构,不断提高产品设计、工艺、制造和生产治理等软件技术的比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结合投资、金融、税收和外汇体制的改革,建立有效的技术进口宏观治理机制;充分发挥沿海开放区的”窗口”作用,通过这些地区大力引进技术或提供技术信息.然后向资源丰富的内地辐射和传播等。

技术输出机制。技术输出是技术贸易发展的重要环节。建立技术输出机制的主要措施有:大力发展成套设备和以高技术为基础的软件技术的出口;制定促进技术和成套设备出口的相关配套政策,建立技术出口信贷和风险基金以提供技术出口保障;加强技工贸结合,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实施多元化市场战略,根据世界各国的不同需求,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以亚太和周边国家为重点,积极开拓技术出口市场;加强政府治理,重视知识产权,加强对科研成果的保密,采取经济手段或必要的行政手段来保护和促进技术产品的出口等。

(二)提高对外技术贸易的科技含量,走科技兴贸之路

高科技含量增大是国际技术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通过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来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已成为国际技术贸易的重要手段。要使我国对外技术贸易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得到发展,就必须提高我国对外技术贸易的技术含量。我国有必要在部分条件成熟的城市和高新技术区建立一批高新技术贸易城,形成集高新技术信息交流、博览、贸易、开发及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国内国际高新技术产品的集散地和信息库,以实现高新技术成果的展示和贸易;了解、引进、吸收国内外高技术成果并带动以高新技术贸易市场为中心的金融、信息、商品、通信、劳务等整个市场体系的发展。

(三)加强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

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直接关系到对所引进技术的应用和横向扩展,这是目前国际技术贸易的重要内容和环节。在技术的消化、吸收方面应作如下考虑:在资金安排上,把消化吸收作为技术贸易投资的重点,从金融、财政和税收政策上给出一定的倾斜,搞好行业规划以及引进项目的布局;培养专门的技术人才,对引进技术设备进行合理合法的研究和推广,适当保护本国企业对进口技术的消化和吸收。此外,还要在技术创新上下功夫,只有技术的消化和吸收,没有技术的创新,技术水平就会永远处于被动地位,永远不能领先于世界。

(四)加强技术贸易的宏观治理,完善配套的政策、法律、法规

随着国际技术贸易在政府间进行的比例增大及我国在技术贸易宏观治理方面问题的突出,加强技术贸易的宏观治理和改善技术贸易环境已经成为当务之急。首先,要抓好法律法规建设,保护知识产权,使我国的技术贸易纳入全面法制化治理的轨道,为发展技术进出口提供良好的政策、法律环境;其次,应抓好重大技术贸易项目的内外协调与治理,对引进的技术做出正确合理的评估,做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自主研究开发相结合,避免盲目引进和重复引进,非凡要杜绝一些企业对同一技术进出口竞相压价以及一些高新技术、核心技术泄密的不正常现象;再次,要加强信息引导,收集和传递技术进出口的重大信息,使开发和引进有的放矢,为技术贸易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创造良好的贸易环境。

国际贸易技术范文

关键词:国际贸易技术创新关系

一、技术在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地位

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国家贸易理论的研究重点转向了其与技术进步、经济增长的关系来开展,尤其是把技术作为一种内生变量来研究技术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与地位。现代经济学认为,商品生产不仅取决于各种传统的生产要素(即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经营管理能力)的数量和成本,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组合上述各种生产要素的技术。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从“新要素禀赋理论”、“贸易技术论”、“市场结构论”、“动态比较优势论”等理论基础上不断获得突破,并日益彰显出“技术的重要性”——技术、特别是创新技术既可以节约经济资源,尤其是稀缺资源的节约,此外还可以在给定要素条件下实现更大的产出以及实现生产的多样化,增加国际贸易的竞争力。

二、技术创新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1.技术创新改变产业结构和国际分工

技术创新促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导致了技术进步,并间接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化。因此,我们可以说创新是推进产业结构演变的根本动因。创造出新产品、新工艺的技术创新,逐渐地对社会现有的需求结构发生作用,需求结构的转移引致了产业结构的变化升级。技术创新不仅促进了工业的大力发展,同时推进了农业的进步,社会分工日益细化和改变,国际分工随之深化,从而影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可以说,全球产业的空间演化过程推动形成了种产业内创新型集群与运营型集群间的国际分工格局。例如,由于技术的不断创新与进步,使得工业零部件的生产日趋专业化,从而导致分工的专业化,从目前国际贸易的发展现状来看,国际上零部件生产已从少数发达国家逐步转向了部分发展国家中国家,国际分工日渐明确,而国际分工必然导致和形成国际贸易。此外,国际分工的发展逐渐超越了国家边界和产业边界,贯穿渗透到产业内层面、产品层面、产品工序层面的分工发展。

2.技术创新提高国际产品竞争能力

技术创新是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基础,而新的产品和工艺是出口的潜力发展的基础,换言之,一国只有进行充分有效的技术创新,才能保持相应的比较优势,进而将这种创新优势体现在相应产品的净出口增长上。一个国家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相对价格和产品的优势上,且这两者具有互补性,而在产品本身的技术优势所产生的竞争力自然无需赘述,但在国际贸易中产品优势相同的情况下,相对价格的优势作用则会凸显,那么,相对价格低的产品就具备了更强的市场竞争力,而相对价格的优势来源于生产国要素禀赋及使用效率。其中,技术创新是提高生产要素使用效率、节约成本的关键。技术创新的概念和内容是十分宽泛的,在生产领域中主要表现为生产技术和产品技术的改进与发展。当然,我们也要看到随着国际贸易的开展,产品输出国的创新优势会随着技术扩散、传播而逐渐消失,使其逐步失去相应产品的净出口地位,但从积极的方面来看,这样的规律会进一步激发产品输出国增加技术创新的能力。

3.技术创新改变国际贸易产品结构

如前所述,技术创新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变革,一些新的部门开始兴起,一些传统部门走向衰落,从而导致了国际贸易产品结构的变化,尤值一提的是,工业制品在国家贸易中的比重明显增加。这其中,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比重日益上升,而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初级产品比重则相应下降。此外,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新产品不断问世,促使国际贸易产品结构不断细化与多样化,产品种类日益丰富,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高附加值与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在国际贸易中激增。例如,在德意志银行的最新中国策略研究报告中,预期中国高附加值出口在未来3至5年间以30%-40%的年增长率将强劲发展。中国出口的高附加值产品例如电信设备、软件服务等,自2005年来增幅达到30%-150%。同时,报告指出,这些产品和服务的出口将在今后多年继续保持迅猛发展趋势。其次,近年来,国际服务贸易保持高速发展态势。从上世纪70年****始,各国服务业在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中发展迅速发展,并带动了国际服务贸易的增速发展。我们可以由数据显示:1960-1970年世界服务出口总额翻了一番,1970-1980年又增长了5倍以上,到2000年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已经达到14600亿美元。1990-2000年,年平均增长率达7.0%,而且大多数年份,增长速度高于货物贸易的增长速度。最后,国际技术贸易勃兴。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越来越成为核心力量,国际贸易的竞争实则为技术的竞争,因此,技术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成为贸易的重要对象,国际技术贸易额不断增加。20世纪60年代中期国际技术贸易额每年约为30亿美元,1965年至1995年,国际技术贸易的增长率为15.82%,大大高于同期国际商品贸易6.3%的增长率。2002年国际技术贸易额已达近万亿美元。

4.技术创新提升国际贸易效率和效益

技术创新,尤其是网络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改变国际贸易以往的交易方式,极大提高了国际贸易效率和效益。电子商务就是技术创新的产物,也是技术创新推动国际贸易发展的典型例证。电子商务是指通过信息网络以电子数据信息流通的方式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并完成的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它涉及信息交换、销售、支付、运输等整个贸易过程。事实证明,电子商务的出现已经对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技术创新是国际贸易发展强有力的推动助力,是国际贸易的支柱之一,它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际分工深化变革、提高国际产品竞争能力、改变国际贸易产品结构、并提升国际贸易效率和效益,切实促进国际贸易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仇怡.技术创新技术扩散与国际贸易——理论与中国的实证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2]刘仁平.技术创新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6).

[3]陈效兰,吴瑕.技术创新——产业结构演变的根本原因[j].理论月刊,2003,(12).

国际贸易技术范文篇6

[关键词]国际技术贸易创新发展中国家

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近二十年来,国际技术贸易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的发展趋势:其一,国际技术贸易日趋活跃,规模不断扩大。科技进步以及技术信息的传播加快,促进了国际技术贸易的发展。其二,技术转让“软化”。纯知识或信息形态的软件技术转让,如专利、专有技术、技术情报等等,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三,国际技术贸易格局呈现多极化,但发展不平衡。由于技术水平的差异等原因,国际技术贸易主要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发达国家在技术出口中一直处于垄断地位。其四,跨国公司在国际技术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长期以来,跨国公司控制了相当份额的国际技术贸易;此外,跨国公司以技术输出带动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改变了以往对发展中国家单纯的资本输出。影响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包括发展中国家创新的技术能力以及创新诱导的反应机制等。而国际技术贸易(技术引进)对提高发展中国的技术能力、改善创新诱导的反

应机制都有重要的作用,并最终影响到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一、国际技术贸易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能力

技术能力是一种存量,它是历史积累的结果。技术能力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有形的技术能力,表现为创新主体技术存量水平的增加。二是隐含的技术能力,表现为创新主体的成员所拥有的知识、技术技能以及组织经验等。就国家而言,常常表现为一国人力资本存量的多寡;就企业而言,具体表现为企业员工所拥有的技术技能以及组织经验。发展中国家通过国际技术贸易直接引进技术,能够提高本国两方面的技术能力,并最终影响到本国的技术创新能力。首先,通过国际技术贸易引进技术,无论引进的是成套生产设备等硬件,还是专利技术等软件,都直接提高了本国的技术存量水平,从而也提高了该国有形的技术能力。其次,通过国际技术贸易引进技术也能提高发展中国家隐含的技术能力,因为技术的引进常常伴随着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员工对新技术的学习、掌握的过程。

二、国际技术贸易与发展中国家的创新诱导反应机制

国际技术贸易并非是一个单纯的技术或经济活动,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种融经济、技术、科学文化、甚至政治为一体的复杂过程。譬如说,国际零售业连锁经营企业通过特许经营的方式(属于技术贸易的范畴)进入中国市场,它首先要从国家有关部门获得市场准入的许可,这可能要涉及到政治问题;它要寻找合作伙伴,考虑投资的成本收益问题,这是经济方面的问题;国际零售业连锁经营企业内在固有具有的企业文化、经营文化会影响到众多的消费者的消费习惯,这是文化方面的问题;国际零售业连锁经营企业新颖有效的特许经营方式被众多的国内厂商所模仿,形成了遍及全国的连锁经营热潮,这是很重要的一种制度性创新。因此,国际技术贸易的影响是很复杂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引进而已,换句话说,国际技术贸易具有很强的“外部效应”。从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的角度而言,国际技术贸易的外部效应主要表现在它改变创新主体的内在意识,并改善创新主体内外部的制度环境,从而使得发展国家创新诱导的反应机制更加灵敏,最终改善发展中国家的创新机制和创新能力。

首先,国际技术贸易能够改变发展中国家创新意识缺乏的状况。很多发展中国家表现出一种维持传统和稳定为主调的社会意识结构,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借用结构主义的观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常常会陷入“累积因果关系”的恶性循环之中,也就是说技术创新在低水平上的停滞发展。而这种恶性循环是内在力量所无法克服的,这时候需要一种外在的推动力量,使其能够跳出这种恶性循环,而国际技术贸易可以看作是这样一种外在的力量,这种力量首先改变的是创新意识方面的问题。正像上述国际零售业连锁经营企业的例子一样,技术的引进带来了消费者消费习惯的新变化,先进的经营模式所具有的明显优势促使大量的模仿,最终导致整个行业经营模式的创新。显然,在这一过程当中,企业和个人都经历了一次思维方式的转变,从认识、接受到模仿,甚至在此基础上结合本地情况进行二次创新,这种普遍性的思维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一个国家创新意识的兴起。这对发展中国家的创新机制形成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都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因为只有具备创新意识的国家,政府才会对技术创新给予充分的重视,并为技术创新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和环境。

其次,国际技术贸易能够改善创新主体内外部的制度环境,促使发展中国家创新诱导反应机制的灵敏化。从引进技术的企业来说,为了充分利用引进的技术常常需要在企业的组织管理方面做出较大转变和创新,也就要改变企业内部的制度环境,比如说企业为了利用维护一套价值昂贵的生产线,需要新建立专门的技术部门,负责对其进行维修和改进,同时加强企业对员工的技术培训制度,这些制度性的转变和创新都有利于企业进一步的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在国家层次,政府为了保证技术引进的顺利实施,需要建立专门的技术金融制度以确保技术引进的配套资金。而且在国际通行的知识产权保护观念下,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技术贸易需要建立起一整套专利制度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否则,就难以从国际市场上引进技术,即使能够引进也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因为缺乏知识产权的保护将损害技术出让方的利益。也就是说,国际技术贸易客观上提出了对发展国家改善技术创新制度环境的要求,而这种要求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创新主体更好地对创新的市场需求做出正确的反应,最终有助于改善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的机制,并提高其水平。

三、小结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已经越来越充分地肯定了技术创新对“比较优势”的积极意义,无论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就国际贸易的双方而言,国际贸易对各自的技术创新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辨证地看,如果能就国际贸易与技术创新的关系作一长期分析的话,两者之间显然不仅具有一种互动效应,同时具有一种长期增长效应。因为新增长理论、新贸易理论,加上对当今世界经济的整体增长而言,不仅需要各国独立的技术创新,同时为了节约稀缺的世界经济资源,需要各国尽可能地分享这种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技术创新,而国际贸易正好能实现这种意图。对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在处理国际贸易与技术创新的关系问

题上,不仅需要做客观的长期和短期经济分析,同时也要充分地考虑到制度的、文化的、政治上的成本和收益。

参考文献:

[1]刘仁平.技术创新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年6

国际贸易技术范文篇7

(一)外国想减缓我国贸易发展速度

国家统计局曾经给出了这样的数据,结合具体数据可知我国进出口贸易一直保持着持续增长的势头,在世界范围内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排名一直在向前进步。我国贸易发展迅猛势必会造成别的国家的抵制与不满。发达国家从密度与力度上加强对我国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大力限制,以保护地国内市场。

(二)国外的自我贸易保护,限制我国出口

近几年,虽说各国经济发展呈现良好的态势,但是世界经济总体还是相对不景气,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上升空间缩小,经济增长乏力。从而使得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开始蔓延。由于各国的国家发展状况和面临的国际形势不同,对WTO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也称《TBT协议》)产生了不同的理解,并且由于各国贸易保护的影响,技术贸易壁垒成为各国限制贸易的主要手段。

(三)发达国家对技术的高标准、严要求

欧盟、美国、日本是我国最大的三个贸易伙伴。到了现在,我国同这三个国家的贸易额增长速度十分迅速,但是,这三大贸易伙伴又是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发源地。欧盟国家、美国、日本都是属于经济发展十分快速的发达国家,所以制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也很高,这些高标准的技术贸易壁垒有被WTO所接受。根据《中国出口技术性贸易年度报告(2012)》,技术性对我国企业影响较大的国家和地区排在前三的是欧盟、美国、日本。

二、中国的应对策略

(一)出口企业应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国的出口产品在质量、规格、包装等方面还存在许多缺陷,在国际市场上还缺乏综合竞争力,许多出口产品靠的是降低价格来形成价格优势来占领市场。但是企业如果只是考虑经济效益而破坏了环境和社会效益,不仅会遭遇到更过的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并且在国内市场也不能长久的生存下去。因此。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企业跨越技术贸易壁垒的有力武器。当然,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政府的引导以及配套的法律法规的约束。

(二)对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加强发挥

行业协会由大量的企业会员构成,这些企业对行业特点非常了解,和政府之间联系密切,在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应对过程中,能够对大量必要但是政府与企业无法直接承担的事务承担,起本身所具有的独特作用非常关键。在对外事务中,美国的行业协会显现出了非常突出的作用,对此我们应当积极借鉴。《欧盟未来化学品政策战略白皮书》作为欧盟改革蓝图,在2001年的获得公布后,美国商会依自身在欧盟的分部,发挥世界范围内的分支机构的作用,在欧盟内绕REACH草案举办了十多场评论会与对话会,对欧盟委员会参会、很多国家的代表进行邀请。这个商会的主要负责人说,商会负责会议筹备、会以起草以及美方官员的发言稿,美方政府派遣人员到世界各国负责会议主持,对行业的游说工作提供大力支持。虽然难以制止REACH法规的制定与出台,但对它的制定过程进行干涉,对法规内容予以影响,成效特别显著,对新法实施时间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延缓的作用。

(三)对预警机制加强建立与健全,达到防患未然

国际贸易技术范文1篇8

论文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关税壁垒的作用将越来越弱,而以颁布技术法规、推行技术标准、实施认证制度和检验制度等技术性措施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日益突出。目前技术性壁垒已经取代反倾销措施,成为阻碍我国出口贸易发展的第一大非关税壁垒,是当今国际贸易中最隐蔽、最难对付的一种贸易壁垒。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性壁垒作为非关税壁垒的新形式在国际贸易中的影响日益明显,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技术性壁垒的最大受害者。关键词:国际贸易;技术壁垒;影响;对策1国际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据有关部门调查,至2006年底,我国外贸企业在出口过程中几乎都遇到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问题和障碍,每年大约有超过450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受到不利影响,其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受损最为严重,高新技术和机电产品受损呈明显上升趋势。事实证明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以技术性贸易壁垒为核心的新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就仍然很大。(1)在市场准入方面。在国外越筑越高、范围越来越广的技术性壁垒面前,我国部分出口商品的市场迅速萎缩,甚至被挡在进口国的国门之外。对价格竞争力的影响。技术性贸易壁垒增加了出口成本,使出口国产品的竞争力下降,或者因为延误时机而失去市场机会。(3)由于发达国家的贸易技术壁垒名目繁多、变化频繁,且具有一定隐蔽性,往往使我国一些经验不足的出口企业应付不及,被动地陷入贸易纠纷,致使出口产品在发达国家市场上被扣留、查封甚至销毁。而且我国产品进入欧美市场,需要取得该国或国际通行的认证标志。2我国如何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2.1政府应建立技术贸易壁垒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最大困难是“信息不灵”、信息“渠道不畅”、得不到针对性的有效的咨询服务等。具体建立预警机制的主要内容包括:(1)真正形成以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研究机构等为主体的多层次产业预警系统,政府作为建立机制的发起方,应主动承担整个预警机制的协调规划工作,同时依托行业协会等机构的数据库系统,建立起为出口企业服务的平台,有针对性地提出调整和完善预警机制的建议和意见;形成一套有效的通报、评议、咨询、审议制度;(3)组织专门的人力、物力研究国外的TBT系统,按出口对象和产品类别全面、及时、准确地收集、整理、跟踪国外的TBT信息,建立相应的TBT信息中心和信息数据库;四是建立高效的TBT信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预警信息。通过对TBT问题的认真研究,及时作出预警分析,帮助企业提高质量意识,寻求我国商品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切入点。(1)建立并完善我国产品质量法律法规体系和技术法规体系。我国应针对已加入WTO的情况,建立健全技术法规和技术体系,构筑我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保护体系,按照国际惯例,将安全、卫生、健康、环保等保护消费者利益方面的重要问题,作为贸易技术法规建设的重点,通过制定强制性标准,把未达到技术标准的产品拒之门外。政府应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大力推动标准化。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设置了一些非常严格甚至苛刻的标准,我国为了达到其市场准入标准,导致生产、加工成本大大增加,降低了我国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制定、实施标准化战略是我国建立技术贸易保护体系,维护国家利益,跨越技术壁垒的重要途径。为此,我认为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①认真研究和积极推广国际标准。国际标准,特别是ISO9000系列标准和ISO14000体系标准认证反映了国际上先进的科技水平,代表着一定的质量水平,成为国家之间的协调标准和处理贸易纠纷的重要基础,采用国际标准,可以使国内企业积极迈向国际市场,与国际环境接轨,不仅能给本国技术、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使生产更加便利,也更容易了解国外市场需求,打破贸易技术壁垒。②适应我国出口贸易需要,调整我国标准结构。我国目前是以国家标准为主体,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相互协调配套的标准化体系,改变了无标生产的状况。③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化的活动。WTO要求成员国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订,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积极参与各种标准化组织的活动,争取主动权,特别是争取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传统工艺品等纳入国际标准,将我国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变化及时转化为技术标准,并推荐为国际标准在国际贸易中使用。2.2我国企业的应对策略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时,企业应该和政府紧密配合,制定企业的应对之策。面对国外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企业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掌握WTO的游戏规则和TBT协议的要求,熟悉目标市场的有关规则和标准。企业要从新的国际分工格局中获益,就要熟悉、掌握WTO的游戏规则,以减少进入国际市场的盲目性,必要时运用WTO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维护自己的权益。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强化标准意识。企业在世界经济的大舞台上是否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根本上取决于企业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3)积极申请国际认证及贸易对象国的认证,取得通往国际市场的通行证。采用国际标准是冲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一种有效手段,这在出口企业中己形成一种共识。企业要加强收集和研究各国和国际组织的技术法规、标准、检验与认证制度,把与企业出口商品相关的内容加以吸收,并制定到自己的产品标准中去,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使自己的产品具有穿透对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能力。建立适应质量管理科学和环保所要求的清洁生产需要的管理体系,从根本上保证中国出口商品质量和生产过程的环保要求能经得起国际上各类认证的考验,通过贸易伙伴国的各种检验和要求,积极推行ISO9000族、ISO14000族质量管理体系和环保体系标准及注册认证。最后,在应对国际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同时,企业必须充分发挥专业性行业协会的作用与职能,即立足于国际市场,针对各行业的生产规模、供求关系、价格水平、创新能力、技术标准、产品结构等一系列情况进行研究和对外交流,建立良好的贸易预警机制,及时向企业和有关政府部门提供国内外市场的动态数据和分析报告,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决策依据,协助政府在WTO规则范围内与其他成员国协商解决各种贸易争端。

国际贸易技术范文篇9

关键词:国际贸易技术壁垒应对策略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一体化进程也发展到新的高度。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也逐渐打破国界的约束。但是人们除了面对世界发生了巨变的,还必须承认技术性贸易壁垒正在越加阻碍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乃至更快发展。

一、技术壁垒的内涵

一般来说,技术壁垒属于是非关税壁垒的一种,它主要是以技术为支撑条件,也就是商品进口国在实施贸易进口管制的时候,利用颁布法律、法令、条例、规定、建立技术标准、认证制度、卫生检验检疫制度、检验程序以及包装、规格和标签标准等手段,提高进口产品的技术要求,达到增加进口难度的目的,最终实现保障国家安全、保护消费者利益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目的。

技术壁垒通常具备下面几个主要特征:一、合理性。国际上普遍认可这种方式,也就是人们通过设立技术法规、标准及检验程序,目的主要是保护国家安全和国内消费者的利益,这其中体现了合理的一面。因此,在WTO已经存在的有关技术壁垒的协议,实际上也没有否认世界各国技术壁垒存在的现状,而是在其它方面提出了要求,比如要求技术壁垒不能阻碍世界范围内的正常的国际贸易秩序,不准出现歧视性问题。二、复杂性。世界经济范围的问题大多具备复杂性特征,这固然源于各个国家传统文化和现实利益存在很大不同,当然也不能排除国家间的政治经济矛盾的影响因素。作为技术壁垒,广泛存在于世界贸易之中。它所涉及的技术以及适用范围存在广泛性的特点,这样就使它的比配额、许可证等等相关的非关税壁垒形式表现出更为复杂特点。另一方面,即使是证明技术标准有没有阻碍正常的国际贸易本身也是个难题,又怎么对技术壁垒做出恰如其分的界定。三、隐蔽性。除了上面两个基本特征之外,隐蔽性也是一大特征。因为一旦技术标准设置过高,就会出现检验程序过严的情况,如此一来,就会严重影响国际贸易的顺利开展。实际上,如果要有效区别一项技术标准或者检验程序是否合理需要投入很大的人力和财力,过程也是相当困难。其次,技术壁垒作为一项国际上基本认可的贸易保护原则,一般来说,不会遭到其他国家的报复和指责。

二、辨证地应对技术壁垒的策略

在实际的处理技术壁垒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技术壁垒的各种特征,实行针对性的应对策略。我们需要通过充分了解技术壁垒正反两方面作用的基础上,开展相关研究,结合技术壁垒对中国的外贸交易的实际影响,运用积极的态度,主动采取恰当的对策,努力应对各种技术壁垒。我们的基本原则应该是:通过限制技术壁垒不利的一面,努力减少它对中国对外贸易的损害;积极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变挑战为机遇,持续快速推进中国的环保和检疫工作,为技术壁垒的应对提供技术支撑,逐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确保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1、众所周知,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并且在比较长的时期内,这一现状不会发生改变。当初,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加入WTO,这可以为中国应对技术壁垒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在实际的对外贸易中,中国可以充分利用WTO提供给发展中国家的优惠规定,避开不利的技术壁垒。因为WTO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的不利地位,《WTO协定》里许多规定都明确表示给予发展中缔约方特殊的和差别的待遇。作为发展中国家,需要充分利用相关世界贸易的规定,保护自身利益。

2、中国需要主动积极地加强与各国(比如发达国家)的技术交流,努力寻求他们在技术上的相关帮助,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制度,来适应各缔约方的各种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和合格评定制度。中国同时需要在交流的基础上,与各国建立适当的相互认证制度,实现降低贸易成本的目的。我们知道,《贸易技术壁垒协议》第11条规定,各成员方有义务向其他成员贸易技术壁垒协议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拟订技术法规、建立标准化机构、合格评定等方面的技术援助。这样,通过交流和合作,实现对外贸易的主动性。

3、通过充分分析现有国际标准,逐步结合实际情况,努力制定广泛使用的标准体系。在世界贸易的过程中,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不能被动地接受他国的各种技术壁垒,而是应该主动积极采取应对策略,主动出击。就实际而言,中国资金和技术存在很多瓶颈限制,这就需要我们抓住重点,努力制定出各种事关中国对外贸易生命线重点产业的标准体系,努力实现对外贸易公平,这些领域比如家电、纺织品、茶叶等等。

4、作为世界贸易的执法者,WTO充当了重要角色。作为世界贸易的主体,需要充分利用好WTO相关规则,那些相关法律,各种国际贸易条约以及国际惯例深刻影响这着世界贸易的发展。中国需依据WTO有关规定,努力借助外交途径与进口国开展相关谈判,或者也可以向世贸组织的争端机构(DSB)作相关,寻求世界法律保护。

参考文献:

[1]郭从彭.关于“贸易技术壁垒协议”(TBT)的由来、发展和影响[J]标准化报道,2001,(05)

[2]夏友富.试论技术性贸易壁垒(TBT)[J]中国工业经济,2001,(02).

国际贸易技术范文篇10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技术发展逐渐显现出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地位,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注重技术贸易,国际技术贸易已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技和经济的日益发展的今天,我国在国际技术贸易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在研究国际技术贸易发展的新趋势基础上,分析我国企业在开展国际技术贸易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对策,从而促进我国企业国际技术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国际技术贸易;发展趋势;对策

一、引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国家之间有关技术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也愈来愈多,国际技术贸易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而且会逐渐成为今后国际贸易中的重要部分,将会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近年来国际技术贸易发展速度十分迅速,远远超过一般商品贸易发展速度。伴随国际经济、政治以及科技形式的不断发展与变化,国际技术贸易也逐渐显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就目前而言技术贸易,不论是在世界范围内,还是在我国,都有了十分广泛的开展。

二、国际技术贸易发展的新趋势

在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的今天,科技成果层出不穷的知识经济时代,国际技术贸易逐渐显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第一,国际技术贸易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上升。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的逐渐发展和深入,国际技术贸易一定程度上受此影响,发展迅速,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第二,国际技术贸易环境大幅度改善。国际技术贸易所需的外部环境涉及诸多方面,有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等。进入21世纪以后,国际技术贸易的发展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尤其是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十分迅猛,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获取国外先进技术的观念和方法,从而使得国际技术贸易的在国际贸易中的比例逐步提高。第三,国际技术贸易多极化加强。现在,有一部分新兴的高技术产业所在国已经能和美国、日本等技术实力较强的强国相媲美,国际技术贸易的发展出现日趋多极化的现象。但是,这种现象也只是出现在为数不多的几个新兴的工业国家,国家之间的技术实力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国际技术贸易仍然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发展。

三、我国企业国际技术贸易发展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长,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紧密,进出口贸易也日益兴旺,我国技术贸易发展速度更快。目前,我国技术贸易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我国技术进出口数额逐年增加

我国企业在越来越注重技术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据有关资料统计显示,2001年到2008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1105.7亿元增加到7574.2亿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由464.5亿元增加到4156.6亿元,增加了近10倍,我国技术进出口总额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1.7%增加到29.57%,总体呈逐步上升趋势,而且数额逐年增大。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技术的引进与出口变得逾加频繁,未来的中国将由技术进口国向技术进出口国转变。

(二)我国技术引进的手段呈现多样化发展

随着我国科技实力的不断提高,我国在高科技设备的引进方式上已基本上改变过去单一的成套设备进口方式,更多的是通过技术转让、技术许可、合作生产、和技术服务等合同方式进口高新技术和设备。以技术占主导地位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计算机软件许可使用等软技术引进的比例日益增高。

(三)技术引进的来源和技术出口市场更广泛

我国引进技术和进口设备的国家和地区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十几个,扩大到1996年的39个,直到现在的60多个,进口市场主要集中在西方发达国家。其中增幅较大的有欧盟、美国、日本、德国和香港地区。而技术出口的市场,从最初的以位于亚洲的发展中国家为主要的出口市场,逐渐拓展到了包括欧洲、美洲、非洲在内的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四、我国企业在国际技术贸易中存在的不足

第一,进入国际技术贸易的产品科技含量相对较低。因为对科学技术创新和发展缺乏一定的认识和投入,我国企业在参与国际技术贸易时,所提供的产品附加价值相对较低,从而和其他国家相比竞争力较弱。企业研发方面的投入还不够,用于开发自主知识产权、新产品、新技术和技术引进与消化的支出一直都比较低,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企业所投入的资金。

第二,企业对技术开发与创新的重视程度较低。目前,我国以传统产业的发展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绝大多数企业的技术水平低,生产成本高,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是存在的。很少有企业能够拥有自己的科技研研发中心,也就没有能够成为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这不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同时也没能建立有效的研发激励模式,大部分技术都是相对比较落后的,科研研究成果的转化率相对较低,没有能够充分利用科研成果。

第三,我国企业在国际技术贸易定价中处于被动。虽然我国是技术贸易大国,但是我们的技术贸易成本较高,技术营销额手段较为单一,对国际技术贸易的发展还不够了解,从而导致我国企业在国际技术贸易的定价中处于被动地位,这种被动的接受定价将对我国企业开展国际技术贸易带来很大的影响。

五、在国际技术贸易方面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一)提高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技术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使我国企业在技术贸易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得到发展,必须提高我国企业自身的技术实力。企业的实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在国际技术贸易中的地位。因此,要想在国际技术贸易中能占据一席之地,企业就要大力的提升自身的技术实力,从而增强核心竞争力,以便在激励的国际竞争中得以生存,为企业发展打下坚固的基础。

(二)增强对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的能力。

在得到了先进技术之后,我们不能够只是单一的进行生产加工,更重要的事对所引技术的消化、吸收甚至是创新。这才是我们开展国际技术贸易的意义之所在。我们要在技术创新上下功夫,建立行之有效的技术研发与创新机制。技术的消化和吸收是基础,技术的创新是目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把握技术的同时创造出属于我们的先进技术,从而进一步的提升在国际技术贸易中的地位。

(三)逐步建立吸引、培养、使用人才新机制

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目前,我们应该在对贸易、金融、管理等专业人才的培养外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吸引、培养、使用人才的新机制。我国的人力资源十分丰富,有效的利用已有人力资源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要尽可能的合理利用人才,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引进和吸收优秀人才和,激发优秀人才的创新和创业精神。

六、结论

从全球国际贸易来看,技术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逐步扩大。国际贸易结构的变化以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促使国际技术贸易得到了飞速发展。国际技术贸易已成为国际贸易发展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在国际贸易各个领域中所起的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我们要更加重视国际技术贸易的发展,努力掌握高新技术,不仅要做大还要做强,从而使我国企业在国际技术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参考文献

[1]王玉清,赵承壁.国际技术贸易[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2]杜奇华、黄建忠、李坤望.国际技术贸易[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

[3]张敏,张菊菊.论新形势下我国的国际技术贸易[J].产业评论,2008(3),24-26.

国际贸易技术范文

1.1技术交易双方信息的不对称

对称的技术信息是指在技术交易的双方都了解对方所具有的技术状况和所处环境,以达到在交易中进行理性选择、公平竞争和平等贸易的目的。显然,在技术的贸易中,掌握技术信息的一方会利用对方的无知,侵害对方的利益而谋求自己的利益。而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也并不一定轻易的被欺骗,他知道对方在乘机牟利,因此对任何交易都持怀疑态度。于是,就形成了技术交易中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两种后果,在技术交易达成之前,非对称信息将会导致技术交易产生逆向选择,即由于技术的供方向受方提供技术信息或价格信息的不对称,受方对所接受的技术在性能、质量和价格方面上的一种逆反心理。而在技术交易达成之后,产生技术的受方的道德风险行为,即在交易过程中,受方为了自己的私利,在供方将技术以及详细的资料许可给受方体验后,由于技术的可复制性使得受方在已掌握供方技术之后,损害供方利益的行为。

1.2技术交易中的机会主义。

在国际技术贸易中,技术信息的不对称具体表现为不同授信,这与受信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不同的,这种信息的不对称程度主要表现为,授受信主体双方对诚信交易过程所拥有的技术信息,在数量及质量上的差异程度。为了便于分析,假设技术的供方为受信方,即信息的优势方,受方为授信方,即信息的劣势方。一般情况下,技术各主体所掌握的信息资源是不同的,受信主体对自己的技术状况、技术质量标准以及研究开发费用的配置风险等真实情况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而授信主体则较难获得这方面的真实信息,他们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一般可用信息结构来表示。

1.3交易方式的选择。

国际技术贸易中,交易方式的选择取决于当事人交易成本的差别。由于不同的交易方式所涉及的过程和环节不同,如不同的技术合同谈判成本、不同的履约成本、所需的制度安排成本,交易的当事人会通过选择不同的交易方式来降低交易成本。在国际技术贸易中,技术研究开发的不确定性最高,因此,对于技术发明或创新技术来讲,不仅机会主义行为产生的概率最大,技术的价值确定、技术知识产权权利保护的成本相对来讲也是最高的,而且履约的周期最长、履约的成本也最高。对于技术转让和技术许可方式,由于研究机构或发明人受经费和商业化开发不确定的约束,不仅项目数量少,而且技术创新的含量也会降低。为了尽快收回所投入的经费,技术权利人会将其技术转让或许可给多个许可人,这样就减少技术的交易成本。

2国际贸易中技术贸易风险的防范

2.1技术对许可方的风险防范

在大多数情况下,受方技术的风险主要为:第一,技术信息不对称;第二,适合技术的比较;第三,技术权利人的资格。

2.1.1签订许可保密协议

在国际技术贸易中签订许可保密协议,对于许可方而言,是保证他的技术在实施以前,不受到其他人无偿使用的前提。对于被许可方而言,只有在签订保密协议以后,才会允许了解许可方的技术信息和商业秘密。因为只有签订了许可保密协议,许可方才愿意提供描述采用该技术的厂商的书面材料,他也才会通过口头或视听表述方法对这些材料加以补充。他还会允许有关的被许可的工厂进行类似的参观,以便调查该技术的实际应用。为了防止许可方技术信息的不对称,许可方技术交易的机会主义出现,被许可方可在协议中要求许可人提供技术转让权威评估,以证实许可方的技术是高质量的,以及其技术服务也是有效的。

2.1.2确定许可方的技术能力

被许可方应对技术的许可方目前能提供的技术、服务的能力予以确认。必须确定技术许可人目前是否有足够数量、素质优良的人员、资料、培训、安装和测试等一系列技术转让工作。被许可方也确认许可方对技术进行改造或作适应性修改的能力,同时也要确认许可方是否愿意,或者目前有无能力进行或帮助进行这种改变。如被许可方对技术的自动化程度的适应性问题,各个项目对自动化的要求或高或低。这就需要许可方对该技术进行改造,以适应被许可方现有的设备。又如,许可方对于实施的技术生产资料或建筑材料代替,以及代替后产生的经济效果的适应性修改的能力。再如,许可方对技术上所要求的改变环境或安全问题的能力等。

2.1.3确定许可方提供的方案

被许可方应该保证有最充分的机会对许可方许可的技术方案进行独立的评估。被许可方应向许可方提供技术需求说明书,并且向对方索取有关的许可技术的条件与价格等方面的非约束性的陈述书,当对许可人及其技术进行充分评估后,确定他能满足被许可方的技术需求,并保证按限定的规范开发技术时,可以确定许可方的技术方案,并向其索取正式的方案。除了个别的情况,应该对所有的技术竞争者的方案进行研究。

同时,对于大型复杂的项目,如果达成许可证合同的前景有利于技术拥有者,他可能愿意花费较大的精力制订技术方案并且不要求支付费用。在许多情况下,获取足够详细的信息可能对某项有意义的技术进行评估与比较更有帮助,但它必须在保密的条件下只限于评估的目的。

2.1.4文化兼容性

在国际技术贸易中,由于各国不相容的文化差异,被许可方在接受国外引进的技术时也会有差异。作为预期中的技术许可方,他会根据其技术转让到一个文化背景与他本身不同的地方的经验尽早决定是否转让。如果只有很少的或根本没有技术转让的经验,就可能出现估量自己是否有能力适应外国文化观念以及传统技术上的差别。同样,如果许可方不能理解而且不能再被许可方的国家里有效的适应实施许可技术所需要的整个环境,就可能产生一个无效益的技术许可。因为,文化与习俗方面的差别将会对国际技术贸易中的许可方与被许可方之间的关系产生巨大的冲击,甚至由于双方的某个具体的行为、反应或喜好,都会对其他人或公司产生误解。如果重复不断地出现这些情况,也就可能产生无法交流或合作的

局面。

2.2技术许可方风险的防范

从理论上看,国际技术贸易中,由于存在市场失灵的情况,因此,技术许可方主要面临技术本身、该技术的市场前景、被许可方人选、在被许可方国家遭到“搭便车”、技术外在性等方面的风险。

2.2.1对许可技术的评价

首先,对技术本身的评价。许可方必须对其技术本身做出客观的评价。许可方在研究开发过程中,通常由于精通技术对技术创新成果即将产生的影响感到自豪,或者考虑其技术许可贸易的巨大利益,这些有时会造成许可方对技术状态的的主观和错误的态度,并将导致将不成熟或不合理技术进行许可贸易并产生不良结果,或导致技术许可谈判失败。因此,应对发明技术申请专利和确定专有技术进行评价。在新技术开发中,受保护的工业产权的性质必须及早确定,虽然获专利权的发明不一定是惟一有价值的许可技术,浅析跨国并购中的企业文化整合

2.2.2选择被许可方

许可方对被许可方的选择,不仅关系到许可技术贸易的成功与否,也关系到对国际技术贸易风险的防范。因此,选择技术的被许可方也是非常重要的。

选择被许可方的途径。一般可以采取技术转让招标的方式,对众多的、潜在的被许可方进行评估,并从中选择技术的被许可方。为了得到所需期限及条件下最合适的被许可方,对来自其他来源的明显合适的潜在的技术所需者,也要加以考虑。

国际贸易技术范文1篇12

关键词:国际贸易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4.038

在当前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院校转型背景下,“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与应用技术大学教育理念相吻合。因此,西安思源学院国际贸易专业要以产业为依据培养用技术型国贸人才,也应该以“产教融合”为切入点,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加强实践教学、开发应用技术型教材,培养真正符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企业需求的国贸人才。

1产教融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依据,也是人才培养的总体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需要做到两个对接,即做到专业与产业对接,教学内容与商贸实践、职业标准对接。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不能是学校单方面的“闭门造车”,而应由校企双方共同完成,制定主体为校企双方专家。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校方专家主要关注学生四年学完所有课程后走向工作岗位理论是否够用;企业专家则主要关注所开设的课程是否能培养未来岗位需要的能力和素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具体步骤为:校内专业团队前期进行人才需求调研、撰写草案――专业指导委员会校内外专家论证讨论、提出修改意见――校内专业团队修订完善方案、定稿。之后,人才培养方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需定期总结、评估和修正。

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课程内容

构建科学合理的国贸专业课程内容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知识结构应以外贸业务为核心。因此,可以让企业专家参与实务类课程的开发,对于新生的专业导论课和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课也可以让企业人士参与课程大纲的制定与讲授,使学生对未来工作环境提前有所认知。此外,在学科拓展课中,为了顺应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实操类课程也应加强。

3改进教学方法

3.1采用仿真模拟教学法

采用仿真模拟教学法,就是让师生在仿真的教学环境中教与学。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讲理论和做实操同时进行,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性,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具体到国贸专业,就是通过依托国贸模拟仿真实验室,利用外贸仿真模拟软件,让学生在仿真的工作环境下从事外贸业务的操作,让学生了解如何与进出口公司、商检局、海关、货代、保险公司等机构打交道。通过仿真模拟教学法,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将要从事的岗位有更为直观的认识,为学生将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2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法

理实一体教学法体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通合一,专业学习和工作实践学做合一,能力培养和工作岗位对接合一的特征。在教学内容上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或情景模拟方式,由“双师型”教师,在专业的外贸综合实验室或校企合作基地,一边讲授理论,一边现场实践操作,将原来教学生知识、技能转变为学生学习、工作。

4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评价方式

课程考评方式有多种,如笔试、面试与机试,开卷与闭卷,课堂考试与现场考核,理论考评与实践考评,过程考评与结果考评等。对于多数学生来说,一门课程的考评应根据课程内容和性质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评价方式。理论性强的课程,如《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金融》可采用闭卷笔试的考核方式;实践性强的课程,如《Simtrade外贸实训》、《外贸单证制作实训》可以采用机考,更加注重过程考评。目前,西安思源学院国贸专业的实务类课程正在尝试采用“3-5-2”结构性考核方式,结合学生平时课堂表现(占总成绩20%)、技能考核成绩(占总成绩50%)、期末成绩(占总成绩30%)综合评定学生成绩。而对学生毕业水平的评定主要还是以企业评价为核心,如可以让企业专家参与学生毕业论文答辩,并把毕业实习企业导师评定的成绩纳入毕业考核中去,真正做到学校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

对于选择创业的少数学生,创业业绩可以作为其成绩考核的一部分,甚至可以替代部分理论课成绩,从而保障创业实践的进行。此外,还可以将全国外贸单证员、阿里巴巴跨境电商人才等级证书等考证纳入到考核体系中,使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相结合。

5产教融合加强实践教学

5.1与企业建立产教基地

如与苏州国际科技园、西安港务区、陕西省物联网产业示范园、阿里巴巴(中国)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产教基地,进行外贸、跨境电子商务人才联合培养。目前,西安思源学院国贸专业针对毕业生组建了阿里巴巴跨境电商特色班。由企业人士为学生讲授有关跨境电商的实战型知识,并带领学生参观陕西跨境电商、外贸龙头企业。特色班同学通过此项目不仅成功考取“阿里巴巴跨境电商人才等级证书”和“互联网+人才证书”,还被成功推荐到西安、上海、义乌等地对口实习及就业。

5.2建立双导师制度,指导学生创业实践

创业实践可以激发学生从事外贸岗位的热情,提升学习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国贸专业可以建立双导师制度,指导学生创业。首先,由校外外贸专业导师进行创业指导和交流,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通过组织校级外贸技能大赛和电子商务三创大赛,积累创业经验。其次,校内外导师团队在调研的基础上,利用学生创业的各种扶持政策,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创业项目。再次,可以设立创业基金,解决学生创业资金紧缺及周转问题。最后,校外导师团队还可以帮助学生联系货源。

5.3尝试建立“外贸工作室”

可以利用西安国际港务区电商产业园和物联网产业园中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支持政策,如房租、税收减免等,由校企导师带领学生成立“外贸工作室”,在跨境平台上开设店铺,联系供货企业,从事跨境电商及外贸业务,进行实际的运营。这不仅能让校内教师和学生在“国贸工作室”里学到实战型知识,又可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孵化成为一个创业项目。

6产教融合开发应用技术型教材

目前,国贸专业的教材内容较为落后且多以理论为主,实践性、技能性及国贸领域前沿知识较为滞后,不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应用型教材建设迫在眉睫。而要以产教融合为切入点开发国贸专业应用技术型教材,就不能单靠校内实践经验欠缺的教师,需由校内理论知识深厚的教师和校外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人士合作组建应用型教材开发团队,在教材建设选题、编写、评估反馈等方面深度融合,使应用型教材与用人单位实际岗位需求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吴勤.国际贸易人才综合素质与企业需求匹配分析――以宁波大学国际贸易专业为例[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4):113116.

[2]沈国强.地方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对策研究――以湖南科技学院为个案[D].长沙:中南大学,2008.

[3]方春龙.产教融合强化校外实训基地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4,(14):1820.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