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微生物培训范例(12篇)

来源:收集

病原微生物培训范文1篇1

1.1数据来源

来自2013—2017年甘肃省白银市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和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中上报的食源性疾病事件、报告病例、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数据及食品中致病菌监测数据。食品中致病菌检测由白银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科承担。

1.2监测内容

1.2.1项目

2013—2017年白银市发生的食源性疾病事件47起;监测医院报告的食源性疾病病例3928例;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每年采集1461例食源性疾病病例粪便标本(即主动监测),检测4种病原菌(志贺菌、沙门菌、致病大肠埃希菌、副溶血性弧菌)和诺如病毒。

1.2.2检测方法

按照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编制的《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中病原体检验操作程序进行。致病微生物监测按随机抽样原则在白银市及所辖5个县(区)的综合超市、农贸市场、餐饮店、商铺、城市流动早餐、学校食堂、饮用水生产厂家采集的1638份食品样本和网店自制食品23份,共计1661份。

1.3质量控制

食品中致病菌监测由白银市卫生计生委制定方案并确定内容,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检测,实验室通过计量认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培训县(区)采样人员,实验室检验人员通过省级培训。有专人负责质控,实验检测人员参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的盲样考核。样品检测过程中提供空白对照及标准菌株。检出阳性菌株报送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复核。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EXCEL录入数据、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卡方检验比较率的差异,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致病食品

食源性疾病病例、食源性疾病事件和主动监测中致病微生物阳性的食品,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477,P0.05),占比最多到最少的趋势基本一致,占比最多的是水果类及其制品(分别为28.90%,44.07%),其次是混合食品、粮食类、蔬菜类和肉类等。事件原因明确的3类食品(蔬菜类、混合食品和豆制品,蔬菜类事件17起,13起为四季豆、3起为毒蘑菇、1起为曼陀罗)报告起数与病例报告数和主动监测致病微生物阳性数的趋势总体一致。

2.2水果类检测

报告病例和主动监测致病微生物阳性的水果中,最多是西瓜(分别占35.03%,36.74%),其次为桃子(分别占21.81%,13.58%)、葡萄/草莓(分别占9.64%,11.89%),两者比例相似,但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23,P0.05)。

2.3致病微生物检测

1661份食品样本中共检出致病菌113份,总检出率6.80%。主动监测和致病菌监测均检出致病微生物,主动监测检出率为31.83%,主要是致病大肠埃希菌和诺如病毒,其他68.17%病例的致病因素未知。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基本覆盖了常见食品和常见致病菌,总检出率6.80%,常见食品中均检出致病菌。致病菌监测与主动监测的检出率未呈现出一致趋势,但致病菌检出率高的食品,主动监测时检出率依然较高。

3讨论

2013—2017年甘肃省白银市食源性疾病调查结果显示,食源性疾病病例数、主动监测致病微生物阳性数中各类致病食品的构成基本一致,水果类及其制品检出致病菌最多(分别占28.90%和44.07%),其次是混合食品、粮食类、蔬菜类和肉类。事件原因明确的3类食品(蔬菜类、混合食品和豆制品),报告起数、病例数和主动监测致病微生物阳性数的趋势总体上一致。主要致病食品与青海、上海、深圳、杭州、南宁不同[1-5],白银市主要致病食品有自身特点,以水果为主。原因可能是:白银地处黄土高原与腾格里沙漠过度地带,黄河从白银区、靖远县和景泰县流过,地理位置独特,水果产品丰富,如白银区苹果,靖远县、平川区西瓜、籽瓜、大枣,景泰县的梨,种植量大、消费量自然高,瓜果类、柑橘类等去皮吃的水果打开后放置时间较长,易导致细菌滋生、变质,带皮吃的核果类、浆果类如清洗不净,食用后均造成以腹泻为主的食源性疾病。食源性疾病报告病例和主动监测致病微生物阳性的致病食品中,检出最多的是水果,尤以西瓜为主,其次为桃子、葡萄/草莓,两者构成比类似。西瓜因个大,一般家庭切开后无法一次吃完,剩下的部分常温保存或冰箱保存。因西瓜含糖高、水份大,是细菌的良好培养基,暴露空气中的切开面夏季易滋生细菌并快速繁殖,人食用后出现胃肠道疾病。白银市桃子6月上中旬大量上市,主要为秦安蜜桃,采摘期约1个月,此时正值夏季、气温较高,桃子不耐储藏,易腐败变性,如食用腐败变性或削去坏的部分而吃看上去好的部分[6],或者食用前未洗手,均可引起胃肠道疾病;葡萄/草莓冲洗后可以直接食用,但葡萄表面黏性大,草莓表面不平,不易冲洗干净,人食用致病菌污染的水果而致病。食源性疾病事件中蔬菜类事件多,17起均是因食用四季豆和毒蘑菇引起,四季豆含有皂苷、血球凝集素,如未煮熟煮透,食用后可出现食物中毒症状[7]。此类中毒一般发生在家庭中,但食用后基本发病,事件报告起数多,但人数少,仅报告2~5例,没有其他类蔬菜引起的事件影响大,因此出现了蔬菜类报告事件占比高,而蔬菜类病例报告和主动监测致病微生物占比低的现象。比较主动监测和致病菌监测的检出率,致病菌监测检测9种致病菌,主动监测5种微生物。均检出致病大肠埃希菌。主动监测中致病微生物检出率为31.83%,主要是致泻大肠埃希菌,其他68.17%病例的致病因素未知。食源性致病菌监测总检出率为6.80%,常见食品中均能检出致病菌,可以认为主动监测中未检出致病微生物的病例,其中一部分是由蜡样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增李斯特菌、阪崎肠杆菌等致病菌引起。食源性疾病病例、主动监测致病微生物阳性数各类食品的构成比趋势基本一致,水果类及其制品检出最多,其次是混合食品、粮食类、蔬菜类、肉类等。水果以西瓜,桃子和葡萄/草莓为主。但致病菌监测中,水果致病菌检出率为零,可能是监测种类的差异,致病菌监测水果种类较少,仅2017年监测了48份,品种为桔子、香蕉、苹果和梨,监测数量和采样的差异,是未检出致病菌的原因之一;另外,主动监测中主要检出的是致泻大肠埃希菌,而致病菌监测中为零,致泻大肠埃希菌主要存在于人与动物肠道内,随粪便排出体外后,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在自然界生存力强,在土壤、水中可存活数月[8],因此致病来源不一定是水果自带,很可能是人们食用前手没有洗干净。引起白银市居民食源性疾病的主要食物是水果类及其制品,以西瓜和桃子为主。主要致病微生物为致病大肠埃希菌与诺如病毒,部分居民存在影响健康的不洁饮食行为,食品安全问题应引起大家关注。

参考文献

病原微生物培训范文篇2

关键词:成人大专班兽医微生物学实验课实验内容实验过程

成人教育的目标是侧重于培养实际、实用和实效的应用型人才,学员需要将所学知识很快转移到实践当中去,而实验课就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一座桥梁。如何“架设”好这座桥梁,是实现成人教育目的的关键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如何设置畜牧兽医成人大专班的兽医微生物学实验课的内容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一、课程的重要性

兽医微生物学是畜牧兽医专业重要的基础课,是一门应用性很广、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也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实验学科,其独树一帜的实验技术在学科发展中占据着突出的位置。它主要研究微生物与动物疾病的关系,并利用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知识和技能来诊断、防治动物疾病和人畜共患病,保证人类的食品安全与卫生,保障畜牧业生产。其研究的领域不仅仅限于传统的家畜、家禽的微生物,而是紧密联系临床实践的主干学科和应用学科。因此实验课是本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对于在畜牧兽医成人大专班进修的、从事本专业的基层人技术员来说,掌握兽医微生物学实验技术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

二、学员特点

畜牧兽医成人大专班的学员大部分是高中毕业,有的在基层养殖场或饲料公司工作过,而有的根本没有接触过该专业。他们没有经过畜牧兽医专业相关知识的系统学习,理论知识薄弱,对于基本的实验操作和实验仪器接触很少,有些学员甚至见都没见过。但他们的学习动机很明确,有针对性,就是希望通过学习,能熟练掌握一些实际工作中基本的、常用的实验技术,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三、实验内容的设置

设置一些应用性强的实验内容,使学员在完成实验时,能充分发挥自身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主动地将理论与实践联系在一起。只有这样,学员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激发起对学习的兴趣,锻炼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实验教材的选取

针对学员的特点,笔者选取了一些基础性、实验性和实用性强的实验编写了教材,尽管教材上的内容在实验课上不可能全部完成,但对学员课后的自学和今后的工作都会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2.实验内容的设置

兽医微生物学是一门具有独特操作技术的学科,因此,教师需要对学员进行基本的操作技能训练。笔者把实验教学分成循序渐进的两个教学环节:一是基础性实验,主要包括细菌形态学检查,培养基的制备(含消毒灭菌法),细菌的分离培养,药敏实验,血清学实验等,目的是使学员通过基础性实验的基本技能训练,掌握兽医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技术和技能。二是综合实验,主要包括重要病原菌的微生物学检查,让每一个学员从可疑的病料中分离病原菌并进行鉴定(如肠杆菌科细菌的分离鉴定)。同时开设了病毒的分离培养与鉴定实验(新城疫病毒的分离鉴定)。通过综合实验的训练,学员能够将基本实验技能系统地联系起来,从而掌握患病动物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的程序。

3.实验过程的实施

(1)实验准备

让学员参与到实验准备工作中来,如配药、培养基的制备、微生物的培养等,既增加了学员动手操作的机会,又有利于学员系统地掌握微生物学实验方法和技能,还有利于教师和他们之间的沟通。

(2)实验教学

基础性实验课开始时,教师要讲明实验目的、要求、步骤和注意事项,从最基本的操作技术做起,结合示范对部分实验操作进行讲解。演示实验可以帮助学员尽快掌握操作过程、规范动作及注意事项,也可以集中学员的注意力。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经常巡视,具体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在进行细菌染色、细菌接种等实验时,由于要接触到一些病原微生物,教师更要强调无菌操作的要求、技巧及注意事项,一旦发现不正确的地方立即纠正,使学员深刻认识到无菌操作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要创造条件,鼓励每个学员尽可能地多动手,多参与整个实验过程。

实验结束后,要求学员整理实验器材,把试剂归位,打扫卫生,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3)实验考核

实验的考核贯穿在实验课中,比如基础性实验结束后,在综合性实验中就对基本的操作技能(倒平板、划线分离、抹片制备、革兰氏染色等)进行考核,促进学员加强基本操作的练习。

病原微生物培训范文1篇3

关键词: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

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是医院医院感染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解我院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提高医院感染控制水品,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我们于2011年9月19日对住院患者进行了医院感染现率调查,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资料本次调查2011年9月19日0.00-24点住院患者

包括当日出院、转科、死亡患者,不包括当日入院患者,共计600例,实查597例,实查率99.5%。

1.2调查方法院感科负责实施全院调查工作,采取逐级培训的方式,院感科培训临床科室主任、护士长、质管小组人员。主任、护士长分别再培训该科的管床医师和护士。由主管医师对所管患者逐一填写统一印制的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表,护士长及责任护士进行床旁调查并与住院历相结合的方式法。

2结果

2.1医院感染现患率及科室的分布本次调查住院患者600例,实际调查597例,实查率为99.5%。其中年龄最小3min,最大89岁,发生医院感染33例,医院感染现患率5.50%。科室感染率最高为ICU,其它依次为神经外科、骨科、呼吸肾病科等。见表1。

2.2医院感染部位及构成比我院医院感染部位居首的是下呼吸道感染,占48.48%,其它依次为切口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口腔感染、皮肤和软组织感染。医院感染部位构成比见表2.

2.3病原菌分布构成比33例中医院感染病例中,病原菌送检17例,送检率51.52%。分离出病原菌17株,前三位依次是:肺炎克雷伯菌3株、大肠埃希菌3株、铜绿假单胞菌2株。见表3。

2.4抗菌药物的应用本次调查住院患者600例,408例使用了抗菌药物,使用率68%,与卫生部《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中提出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有一定差距。其中治疗用药占41.67%,预防用药占43.87%,治疗加预防用药14.46%。一、二、三联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为65.44%、29.66%、4.90。

表1科室医院感染现患率(%)

表2医院感染部位构成比(%)

表3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构成比(%)

3讨论

3.1医院感染现患率及高发科室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我院医院感染现患率为5.50%,医院感染发生情况与全国发病率与横断面调查相比较,亦基本一致。但略高于张建勇等[1]报道,2003—2007年综合医院感染现患率平均为5.36%,与我院2010年同期比上升了1.14%。这与我院2011年住院病人增加,手术台次增加有很大关系。医院感染高发科室与去年同期比差别不大,分别是ICU、神经外科、骨科。ICU的患者病情危重、年老基础疾病复杂、侵入性操作多、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吸痰等操作有关。神经外科收治的病人大部分为颅脑外伤,急诊手术多、术前准备不充分、侵入性操作多、住院时间长、长期应用抗菌药物、免疫力低下,加之病人多,病情危重陪护多,导致空气污染严重,也与医务人员工作繁忙、洗手率低等多种因素有关。骨科的感染跃居第三位,与骨科床位增加、收治的病人增加、大手术患者较多、住院时间长有关,其他因素与神经外科相似。提示对感染高发的科室应重点加强监控,ICU、神经外科需列为本院医院感染目标监测的重点科室,应加强病房内空气的流通、消毒,保持病室内外以及环境的清洁卫生,严格控制陪护,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的意识,大力开展手卫生活动,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避免或减少侵入性操作,缩短管道留置时间,加强病人的基础护理等预防控制措施。

3.2医院感染部位本次调查结果,感染部位仍以下呼吸道感染居首位(48.48%),与研究报道一致[2],与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呼吸机应用、长期应用抗生素、住院时间较长、患者免疫力低下、基础护理不到位、医务人员手卫生差等有关。应对下呼吸道感染高发科室进行重点监测。

3.3医院感染病原菌本次调查分离出医院感染病原菌17株,以革兰阴性杆菌较多占64.70%,与资料报道,医院感染主要致病菌中革兰阴性杆菌约占60%吻合[3],主要见于肺炎克雷伯菌3株、大肠埃希菌3株、铜绿假单胞菌2株。此次调查亦发现,住院患者接受抗菌药物治疗微生物检验标本送检率为19.3%,低于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之规定,感染性疾病抗菌药物治疗微生物检验标本送检率为51.51%,达到了国家规定的≥50%标准。资料显示,我院还需进一步加强微生物标本送检率。

3.4抗菌药物应用本次调查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8.34%,高于卫生部提出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抗菌药物使用以一联、二联为主,与相关报道相符。调查显示我院抗菌药物使用任然存在不规范用药的现象,如用药起点高、剂量大、疗程长,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占43.87%,治疗加预防性用药占56.13%,加大了引起医院感染的危险,增加了病人的经济负担。并且细菌培养送检率较低为19.3%,说明临床医生抗菌药物使用大部分为经验性用药,这可能与临床医生送检意识和检验时间较长、费用较高等因素有关。众所周知抗菌药物广泛应用、滥用是医院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参考文献

[1]张建勇,崔霞,戴冬梅,等.2003-2007年综合医院医院感染率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7):2261-2263.

[2]徐欣欣,杨雪送,申玉玲,等.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10):1116-1118.

[3]刘振声,金大鹏,陈增辉,等.医院感染管理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0.355

病原微生物培训范文篇4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也日益与国际先进教育接轨。各学科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边缘学科和新学科不断涌现,传统的《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与人才培养的要求。实践教学过程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最重要、最关键的教学环节。本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目的,我们于2007年对《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创新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一、加强教材建设,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教学授课的依据,是学科发展过程中、通过长期的科研实践,累积的经验升华而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系的书面总结。一本好的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基本条件,是沟通教与学的桥梁,是教与学的基本依据。为适应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发展的趋势,为了满足教学需要,桂林医学院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2006-2008年参编全国统编规划教材与配套教材9部;自编各专业用《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试卷库50套。

此外,2008年3月主编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指导》与《医学免疫学实验指导》,新编的两部实验指导均以“三基”训练为基础,以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补充增加新的实验内容与修改操作方法。有传统的、基本的实验方法;也有现代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操作;还附加教学大纲、模拟考题及参考答案等内容。着力于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了解最新的实验基本原理。从而提高学生对基本技能的掌握、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对基本理论的学习,使学生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紧密联系医学应用,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为今后的临床实践及科学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减少验证性实验,开设综合性实验

综合性实验是指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后,在学生具有一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运用1门课程或多门课程的知识对学生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进行综合训练的一种复合型实验。我们对2005级检本、2006和2007级医本学生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淘汰减少部分枯燥乏味的验证性实验及操作繁杂、影响因素又多的实验项目,例如补体结合试验。增加一些操作性强、分析含量高、实用可行的实验项目,如T细胞亚群检测、间接免疫荧光法等。又如对病原性球菌的检查,就采用从脓汁标本分离培养病原性球菌并以形态特征、生化反应等予以鉴定的方法;对肠道杆菌的检查,就采用从粪便标本分离培养肠道杆菌,并以结构特征、生化反应特点、药物敏感实验及免疫学检测方法予以辅助诊断和鉴定。在实验教学中贯彻综合性实验的原则。实验课以教师指导,学生操作为主、辅以示教、录像片等完成验证性、综合性实验内容;学生以实验小组为单位(4-6人),教师对实验改革,提出要求、目的,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对实验进行设计后独立完成实践操作,保证每次实验课每人都有操作的机会,做到人人动手,教师对学生在每次实验中的表现都要记录在案,记为平时成绩。每次实验都要写实验报告,对实验结果和发生的错误都要实事求是地记录,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实验方法、结果和问题要进行分析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优化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科学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提供一个展示综合学习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平台。

三、开展PBL教学法,启迪学生思维

在医学教学领域,目前开展的“基于问题式学习法”(PBL)得到大家认可。结合课程特点开展PBL教学,以问题和病例为中心进行讨论。结合病原微生物学特点开展以病例讨论为中心的PBL,以常见、多发的传染病病例为基础,主要对病原学诊断原则、诊断程序和实验方法等加以讨论,例如对常见的艾滋病、乙型肝炎等进行讨论,以增加学生对这些疾病的危害及诊断的认识。此教学方法不仅发挥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大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主动地独立思考,有效地利用教材和资料进行自学,并在老师的启发、帮助下,找到正确答案,使问题得到解决。如由于天然抗原分子表面一般有多种抗原决定基,均可诱导免疫系统产生多种相应抗体,强化学生理解免疫学实验中常用的“一抗”、“二抗”、“多抗”的“生涩”的基本概念;通过抗原-抗体“交叉反应”的图示讲解,诱导学生理解为什么临床检验诊断中多使用单克隆抗体以增加诊断的敏感性。根据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液、分泌液等体液中并发挥生物学功能的基本概念,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四、加强实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微生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为培养、巩固学生“三基”训练。我们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在实验中,将操作技能训练与实际测定相结合,如“水的细菌检查”、“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培养”,让学生任取自然界空气、土壤、水和自己的体表及口腔中的标本进行培养来了解微生物的无所不在,加深对无菌操作重要性的认识。在抗感染的试验中,让学生通过对自己牙垢的检查,了解口腔清洁及保护牙齿的重要性,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实验的兴趣和效果。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并提前到临床检验科进行见习,了解实验诊断的全过程。在实践教学的环节上强调实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生不再感到实验的枯燥,既开阔了思路,又增加了学习兴趣,并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改革实验考试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实验基本技能和技术考核,可调动学生上实验课的积极性,重视对操作能力的训练。每次实验结束后,对实验报告进行批改评分,列为平时成绩。并在期中、期末考试中增加实验内容。全部实验课结束后,用抽签的办法进行实验操作的考试,在实验考试时,准备一些试验考试项目让学生随机抽取,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操作,做出结果,以简明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实验,当堂完成报告,教师根据学生实验每个操作环节现场打分。理论成绩占80%,实验考试成绩占10%,平时实验课及测验成绩占10%。这样,改变了过去单一理论考试成绩的做法,促进了学生学习临床微生物学与微生物检验实验课的积极性。

六、建立网上教学平台,开拓学习空间

积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扩大课堂传授的信息量,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和教学录像配合教学,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获得最大量的信息。实现资料丰富,交互性好的网络教学,将电子教学大纲、教案、习题、网络课程、网络课件、参考文献等教学资料在网上公开,便于学生查阅使用,利用网络资源共享的优势,结合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方法等,精心研制了“教学网站”、“教学大纲”、“电子教案”、“考试系统”、“习题库”和“素材库”。开拓了学生的学习空间,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

病原微生物培训范文篇5

医院是病人密集的场所,医院环境最容易被病原微生物污染,从而为疾病的传播提供外部条件,促进医院感染的发生。手术室是感染高危科室之一,它担负对病人进行手术和急重症病人的抢救任务,其工作质量直接影响手术病人的预后及医院的医疗效果,手术室医院内感染的控制问题已成为一个非常严峻的课题摆在医疗工作者面前。但大量资料证明,只要护理管理严格,预防措施落实,手术室医院内感染的发生就会显著减少。

1手术室医院内感染的产生原因

1.1侵入性诊治手段。据统计,美国每年因使用医疗器械而发生感染者占医院感染的45%。手术室侵入性诊治手段不仅可把外界的微生物导入体内,而且损伤了机体的防御屏障,使病原体容易侵入机体,导致院内交叉感染。有文献报道,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医院感染率最高(与空气中微生物含量有关),其次是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有研究表明,气管插管中77%可造成气管内误吸,存在于咽喉的菌丝很容易沿气管插管侵入气管内。气管插管前无菌的气管,在插管72小时后,气管内70%出现菌丝。再次是泌尿系统感染,泌尿道、尿路感染与导尿及尿管的留置关系甚为密切。日本广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报道561例医院感染中83%是尿路感染,其中93%是由尿管留置引起的。

1.2使用可抑制免疫的治疗方法。因为手术需要,大量抗生素的开发和普及治疗过程中应用多种抗生素或集中使用大量抗生素,使病人体内正常菌群失调,耐药菌株增加,致使病程延长,感染机会增多。同时不但使细菌易产生耐药性,而且机体失去了抗真菌的能力,造成微生物失衡引起条件致病菌和真菌的双重感染。

1.3环境污染严重。手术室中由于传染源多,所以环境的污染也严重。抽水马桶每抽一次水都可能激起大量微生物气溶胶。公共用品如水池、便器、手推车、拖布、抹布等也常有污染。对工作人员放松合理和必要的限制时,也可由工作人员把病原菌带入手术室的可能性增加。

1.4操作及消毒隔离制度执行不严。手术室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划分不明确,手术室、办公室、厕所所用拖布不分开,手术床、桌抹布混用,用后不消毒,清扫手术床铺、地面不能湿式清扫,造成病室空气污染。终末消毒不彻底,造成手术室之间的污染。医护人员、患者的手污染是造成院内感染的重要传播途径。由于医护人员接触患者污染的物品机会多,易将病原体通过手传递给其他患者或用品,造成间接污染,因此医护人员接触患者后不认真洗手消毒,就可成为输送病原体的工具。此外操作用具混合使用,可造成患者间病原体的直接传染。

2当前在手术室医院内感染监控的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主要包括:在认识上,护理人员对医院内感染监控管理的认知仍显不足,对院感质量控制的意识不强,对质量控制重要性的认识缺乏深度,对质控管理制度坚持不够正常,对质量控制的范围模糊不清等。在实践上,护理人员对医院内感染监控管理的相关知识仍显缺乏,护理人员缺乏与之相匹配的知识和技能,常用的物品消毒技术不够熟练,常规物品的监测方法不够准确等。在质量上,护理人员对医院内感染监控管理观念仍显滞后,主要是对感染监控管理中“隐性”的和“内涵”的质量的管理认识肤浅,对其工作的“缺陷”带来的危害认识不足,因此在管理上还缺乏力度。

3手术室医院内感染的管理与控制措施

3.1建立预防手术室医院内感染的组织和制度。医院应建立预防医院内感染的组织机构,作为医院管理机构之一,以便掌握院内感染情况。手术室也应建立相应的感染监控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和监测员组成,负责手术室的微生物监测、消毒隔离制度的执行和规范以及手术室医院内感染的管理与督促,定期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

3.2加强培训。根据本科室人员的不同类别,分层次制定相应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培训的内容重点包括医院内感染的概念、流行病学、医院内二重感染的原因及预防措施等,提高与院内感染监控相关的技能。通过培训提高观察水平、监测水平和动手能力,基本掌握预防、治疗医院内感染的方法和手段。

3.3医护人员的自身防护。应确保手套、口罩和消毒剂等物品的供应和正确使用,严格执行洗手制度和消毒剂使用规范、隔离预防分类、适用疾病及措施。实施严格的“体内物质隔离法”,减少外源性感染的危险。医疗器械必须严格灭菌,对病人做到一针一管制,垃圾、污物应送焚化炉焚烧,器具等用后必须消毒,并做好工作台面和空气消毒。

3.4合理布局手术室结构。手术室应宽敞明亮,保持空气流通,同时设置通风换气装置、空气调节器、吸尘器、自动洗手装置和污水处理设备等。手术室内物品应摆放整齐,护士应安排好工作秩序,避免不必要移动,尽量减少人员流动,降低空气中悬浮的细菌数,以防止细菌的扩散和疾病的蔓延。

病原微生物培训范文

【摘要】疾控中心检验科提供实验室数据,为食品、公共卫生监测、传染病防治提供处置依据。所以对疾控中心检验科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很全面又很专业。本文针对疾控检验人员的岗前培训编写了一套培训方案,操作起来也比较容易,使新进人员很快掌握检验科基本技术和实验室管理方法,顺利走上检验岗位。

【关键词】疾控检验人员;岗前培训;考核;评估

CDCinspectorsonhowtoimprovepre-servicetraining

LiuCai-li

【Abstract】Administrativeofficeformonitoringinthecenterofcontrollingillnessoffersthedata,andsuppliesthebasisforfood,monitoringthepublichealthandpreventingtheinfectiousdisease.Sothedemandsoftheabilityoffullnessandprofessionisnecessaryfortheworkersinthecenterofcontrollingillness.ThisarticleisaimedatthetrainingbeforetheworkforthemonitoringworkersinthecenterofcontrollingillnessandIwritealistoftrainingskills.It'seasytooperate,andit'susefulfornewworkerstomasterthebasicmonitoringskillsandrunningskillsofthelab,andit'salsousefulforthemtomasterthework.

【Keywords】workersformonitoringillnesstrainingbeforetheworkexamineestimate疾控检验人员一般都是其他卫生专业人员转行而来的,原因是一般专门针对疾控中心培养的对口人才很少。所以要把偏专业、非专业的人员转变为疾控检验人员,岗前培训是很重要的。在疾控中心工作多年,对人员的岗前培训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仅为一家之言,请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1培训对象

为新进检验科工作人员。

2培训内容

2.1职业道德和法律教育:

2.1.1对新进人员,职业道德的教育非常重要,目的是让受训人员树立尽职尽责,严谨、仔细、认真、完整的工作作风。

2.1.2工作人员一定要了解一些卫生法规和条例,例如《传染病防治法》、《计量法》、《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做到知法、依法办事。

2.2计算机应用技术:现在许多检验仪器都用计算机控制,所以检验人员一定要掌握一些计算机的基本办公软件,比如WORD和EXCEL,能正确输入数据和制作表格;

2.3.实验室基本操作知识:以下5点为检验人员基本功,每个人必须做到,所以需要培训老师手把手教授,纠正受训人员的违规操作。

2.3.1玻璃仪器的洗涤、烘烤;要求受训人员熟练掌握玻璃仪器的洗涤,酸缸浸泡、烘烤等细节。

2.3.2常见仪器的使用和维护;规范使用玻璃仪器,尤其是量器和吸管的使用。要求受训人员按照电动仪器使用说明书规范操作和维护仪器。

2.3.2.1称量计算:要求受训人员熟练掌握电子天平和分析天平的使用。

2.3.2.2实验用水的制作:根据实验项目的要求制水、用水。

2.3.3常用试剂的配制:化学试剂和培养基的配制;一定要按照标准操作方法和试剂瓶说明配制试剂,计算称量都要准确无误。

2.3.4消毒与灭菌:微生物检验员必须掌握消毒与灭菌技术,熟悉消毒方法、数量、消毒对象和消毒强度及作用时间。

2.3.5无菌操作:微生物检验员必须掌握无菌操作,防止污染样品和操作人员;

2.4实验室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学员应认真学习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和质量技术记录)。训练学员规范书写,写你所做的,做你所写的,并且要求学员一定要记住接受样品到出报告单都应该具备溯源性,也就是每项围绕样品检验的工作都有证可查。

2.5实验室常见项目的检验:

2.5.1微生物项目中的革兰氏染色和镜检、接种样品(穿刺、划线)等。

2.5.2理化项目中的样品处理、萃取、容量法(滴定法),重量法(称量法)和仪器(分光光度法)的检测。

2.6实验室安全和生物安全教育;

2.6.1实验室安全涉及实验室各项工作正常、有序运转,所以一定要加强新进人员的安全意识教育,防止实验室事故的发生。

2.6.2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核心是生物安全,所以一定要让新进人员树立生物安全观念,使采集样品、检验、消毒、菌毒株管理和被污染废弃物的处理每个环节都符合生物安全要求,最终达到环境、人员、样品三者都不受污染。

2.7学习流行病学知识:现在疾控中心工作偏向公共卫生疾病监测,了解流行病学特征,可给检验提供线索,所以微生物实验室人员必须掌握一些流行病学知识。

3实施办法

3.1根据每个学员的专业水平和特点,分别制定培训学习计划,比如会电脑操作的经过测试合格时,不再进行电脑培训;

3.2培训可在正常检测样品过程中进行,比如玻璃吸管的使用可在制备乳糖胆盐发酵管分装时训练。指导老师可在旁进行讲解和指导,纠正不规范操作。

3.3.测试:

3.3.1.理论知识应出题考试,这3道题可以查阅参考书。具体内容为

3.3.1.1理化检验题:有1份水,要做溶解性总固体、砷、氯化物3项,请从玻璃仪器处理开始详细叙述所需要准备工作和所用的仪器,并填写有关记录。

3.3.1.2微生物检验:有10份奶粉,要做大肠菌群项目,请从配制试剂开始详细叙述所需要准备的物品和各种试剂的数量、检验过程,并填写某1份样品的有关记录。

3.3.1.2生物安全知识:指导老师编制一份有关生物安全知识的考题。

3.3.2具体操作在实验室进行现场测试。指导老师制作一张表,将培训内容列举下来,并在每一项后边打分签字,那一项项目考核合格,可结束此项培训。

4评估

4.1根据学员的理论考试卷和现场具体操作评估学员的培训情况,指出不足和需要改正之处。

病原微生物培训范文篇7

关键词:细菌检验;结果可靠性;医学治疗

中图分类号:R446.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5-0515(2013)10-045-01

临床细菌检验作为实验室检验的常用方法之一,在查找致病细菌的种类、确定病情的性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细菌检验结果的正确与否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健康,所以,保证临床细菌检验结果的正确性、可靠性至关重要。

1临床细菌检验的一般方法

医护人员在本医院内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所要求的样本进行采集,保证患者的积极配合以及所采集的样本具有有效性[1]。然后把样本送到实验室,检验人员根据培养细菌的常规程序对采集的细菌样本进行器皿培养观察,在认真观察的同时详细记录相关数据。利用SPSS等相关数据统计软件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

2影响临床细菌检验正确分析的因素

临床细菌检验的过程一般有微生物标本的采集、微生物标本的保存以及对细菌检验进行质控。每一个环节都会影响到细菌检验是否得到正确分析,因此,下文将分别从每一个环节进行详细介绍:

2.1微生物标本的采集

微生物标本的采集时细菌检验工作的第一步。医护人员主要进行细菌标本的采集工作,然后再交到实验室。目前,部分医院的实验室与临床的交流和沟通不足,导致医护人员采集的标本很难满足实验室的要求。标本的采集对采集的时间、病人的部位、采集的次数、采集的数量等都有固定的要求。如果这些基本的注意事项得不到注意,操作不规范,就会影响细菌标本的合格率,从而导致病原菌检出率降低或者即使某种细菌被分离出来,也未必是致病菌[2]。比如:脓性分泌物(包括穿刺液、术后感染分泌物、外伤分泌物等)就存在着标本采集的质量问题,往往培养出多种细菌,但实际上引起感染的真正致病菌并不是这些细菌,而多数是由在创面上繁殖的杂菌致病的。因此,在采集时,医护人员一定要采集深部的分泌物,必要时要采创面和健康部位。细菌标本的采集时细菌检验的第一步,如果第一步的操作就不规范,满足不了试验的要求,之后的检验都是徒劳的,不能做出正确的结果分析。

2.2微生物标本的保存与运送

微生物标本的保存与运送是细菌检验的第二步。保存与运送的原则是:保持病原菌的活力,防止非病原菌的污染和过度繁殖。不同的病原菌有不同的特性,所以保存不同的病原菌应采用不同的方法,注意不同的事项。比如,脑膜炎奈瑟菌具有对寒冷敏感的特点,在保存与运送时就要保证温度在室温状态,尤其是在冬天进行临床细菌检验时;尿液标本具有容易受感染、非致病菌在短时间内可以大量繁殖的特点,所以一定要及时把尿液标本送到实验室

2.3细菌检验的质控工作

临床细菌检验结果的正确与否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具有高风险性,比如,脑脊液培养结果的正确与否就会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与死[3]。所以,一定要做好质量控制工作。既要采用先进的分离培养技术和鉴定方法,又要加强药物敏感试验,严格认真地对待质控物和细菌标本。

3临床细菌检验需要注意的事项

3.1做好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

临床细菌检验涉及到一些相关人员,只有这些相关人员都做了应该做的工作才能保证工作的效率。培训工作主要涉及到专业知识技术和职业道德素质两个方面。首先,在专业知识和技术方面,要把从采集样本一送检一接种一分离一鉴定这以全部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技术以及常见的问题告知工作人员,使相关人员使相关人员熟练掌握细菌检验技术,并养成在细菌检验过程中对所发现的现象及问题进行实地记录的习惯,为后期的实验结果分析提供文字性的参考依据。同时,也为日后相似检验工作累积经验。其次,是医护人员和检验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方面。医生的工作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所以需要高度的责任心和认真的态度来及时完成自己的工作,牢记在工作时一定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当中去,避免因自己主观方面的失误给病人带来生命的危险。

通过相关的培训,可以提高细菌检验的阳性检出率以及细菌检验整体水平。同时,也会加强检验人员和医生患者之间的沟通。比如,有相关实证研究表明,在培训后,所有的检验人员具有了很强的责任意识,对于阳性检出的结果会在第一时间通知医师,帮助争取更多的时间来抢救患者;还有对于一些比较可疑的阴性结果和存在与临床不符的检验结果,检验人员会积极的和医师进行探讨,及时查找出原因。

3.2梳理清晰细菌检验工作的流程

在临床细菌检验的工作中,培训是基础,梳理细菌检验工作是关键常人说:“细节决定成败”,在医学领域尤其如此。因此,从检验标本的采集一送检一接种一分离一鉴定的整个流程的细节出发,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对细菌检验中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进行流程安排。例如,用来盛标本的容器是否已经清洗干净,标本的申请单是否已经填写完整,进行送去检验的标本、标识是否和申请单一致。要求整个细菌检验的操作流程要按照制定好的操作流程进行,任何人不得随意的更改操作流程。而对于存在疑难的菌株,工作人员要及时查阅文献,并通过专家会诊听取意见,保证临床细菌检验正确。

4结论

经过本研究的以上分析,我们了解到实行临床细菌检验是对病情病因做出准确分析的常用方法之一。临床细菌检验结果对了解病情病因、采取治疗方案有着重要的影响,甚至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命。而临床细菌检验结果的正确性、可靠性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检验工作中,一定要保证检验每一个环节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做好临床细菌检验的质量控制工作,保证得出正确的细菌检验结果,提高工作的效率,对减轻病人的病痛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凤梅.临床细菌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分析[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5,26(10):744一744.

病原微生物培训范文篇8

关键词:微生物培养标本;不合格分析;对策

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提升,微生物检验已成为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的重要指标,也是指导医师合理应用抗生素的有效依据。标本采集工作是微生物检验的第一道程序,是控制医院标本质量的关键。所以正确采集标本,对检验结果的有效性、准确性具有直接的影响。为了提升微生物检验的整体质量,对前质量控制进行合理分析尤为重要。笔者对我院微生物培养标本不合格情况给予分析,以此探讨相应的解决对策,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整理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各门诊及病区送入微生物实验室进行检验的标本,包括:胸腹腔积液、粪、尿、痰、血液等标本共24568份,其中不合格标本522份。

1.2方法按照采集内容、科室及不合格原因对522份不合格标本进行分析与统计。

2结果

2.1不合格标本分布情况2012年1月~2013年12月送检标本24568份,其中不合格标本522份,占2.12%。本次调查统计中,呼吸科护理方面的不合格率最高,占4.70%;其次为内科护理方面,占3.78%。内科护理方面包括:内分泌科、消化科及肾内风湿科。见表1。

2.2标本不合格原因及其构成比522份不合格标本中,不合格率最高的为痰标本,占40.42%;其次为尿标本,占14.37%。见表2。

3讨论

标本采集是医学临床检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控制标本质量的主要环节,标本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了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本研究调查发现,我院呼吸科标本的不合格率最高,占4.70%,笔者分析这与呼吸科的临床特点相关。大部分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需要采取痰培养来判定感染细菌的类型,而从表2可以看出,痰标本不合理发生率最高,占40.42%。多数痰培养物由患者自行留取,若医护人员未说明有关的注意事项,极易导致标本留取不合格。

3.1不合格标本原因①非标准痰液、痰标本污染:痰液留取不正确是导致标本不合理的主要原因,大多数患者自行留取标本,但部分护理人员对标本送检的认识欠缺,送检时间过长或未向患者交代留取方法,未分清痰和唾液,往往会导致实际感染与病原学检测不符,最终造成临床药物应用不合理或出现耐药菌。②尿标本污染:留取不正确或送检不及时是尿标本污染的主要原因。部分医护人员未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收集标本时不规范,或部分患者留取标本时,未清洗外或尿道口,从而造成了尿标本污染。③标本与申请单不一致、条形码不清晰:我院实验室采用信息系统将患者信息生成在条码上,但部分护理人员对电脑操作不熟练或责任心缺失,在标本与申请单不一致的情况下将标本送出。④采血污染:采血污染主要体现在未严格消毒,医护人员无菌意识差,未按照消毒法进行消毒,或对采血注意事项及采集要求认识不足,最终导致了送检标本不合理。

3.2对策为有效保证微生物标本检验的正确性及有效性,提升我院标本合格率,在对不合格标本原因分析后,采取措施如下。①加强医护人员业务培训与学习,内容包括检验项目的意义、采集标本的规程等,并对实习生、进修生及低年资的医护人员进行岗前标本采集培训。培训中不断加强医护人员对无菌操作的意识,以避免标本污染。②认真落实好"三查八对",加强医护人员工作的责任心,送检时要严格按照操作程序进行,做到送检及时、新鲜。③指导患者收集标本,并将其做为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向患者讲解收集标本的注意事项,并及时跟踪收集情况,保证标本的有效性。④加强医护人员对标本检验质量的教育,使其从思想上认真对待标本采集工作,合理执行各项操作规程。

参考文献:

[1]尹秀云,陈建魁,曾利军等.临床微生物培养不合格标本的特点及解决对策[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20):2499-2501.

[2]杨秀云.微生物培养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对策[J].检验医学与临

床,2012,09(15):1933-1933.

[3]陶宝芹.微生物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医药前沿,2012,(32):374.

病原微生物培训范文篇9

【关键词】疾控机构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防控质量职业安全

1疾控中心及微生物实验室制度

1.1由于微生物实验室接触危险标本次数较多,因此建立并完善生物管理系统是非常重要及必要的,这就需要疾控中心以及微生物实验室建立并完善各种制度,不仅能够满足微生物实验室建设及管理需求,对于保护工作人员的安全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涵盖微生物实验室,还包括其他实验室,以及不同实验室间协作制度。

1.2微生物实验室是加强生物安全管理的重要地点,因此加强并完善微生物实验室管理制度,有助于规避实验室工作人员受到生物危害风险,目前多建议从以下角度完善制度:①建立并划分实验室污染区、过渡区及洁净区,严格控制不同区域人员、项目及样本的准入制度。②规定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经过岗前培训,并考核合格。③规定污染样本、未污染样本需分别通过不同渠道进入微生物实验室,同时针对不同污染等级的区域划分问题,制定严格的检测及废弃物收集、处理制度,并且规定了奖惩制度。④严格规定了监督、反馈、紧急事件上报制度及检查制度[3]。

2微生物实验室工作流程及实验室清洁消毒

微生物实验室工作流程主要从以下方面完成生物安全管理:①严格规定不同微生物样本检测流程,并规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及奖惩制度。②工作人员需定期注射疫苗,从而保证个人安全。③进入实验室前换好工作服、鞋套或平跟鞋,戴好一次性手套,如有必要需佩戴防护眼镜;禁止在工作场所穿任何漏脚趾的鞋、拖鞋、凉鞋以及其他能露出表面织物的鞋。④进出实验室,需在感应水龙头下使用肥皂洗手,避免将外界污染带入实验室内,或减少外界对实验室环境的影响。⑤在采集生物标本时,应做好生物防护工作,加强自身及被采集标本者的生物安全,比如穿戴好防护服,避免出现个人侥幸心理,采集生物标本后应进行完全封闭,减少实验室工作人员与采集样本接触次数及风险,使用生物安全柜,降低感染风险[4]。微生物实验室应遵守以下几点保证清洁及消毒效果:①建立安全防护意识,避免侥幸心理。②对不同物表消毒方法、执行标准也有所不同,而且建议通过紫外线或臭氧等方式消毒微生物实验室室内空气、公共区域物表;消毒物品或物表要彻底消毒,尽量不留死角。③在微生物实验室内出现任何意外情况,如锐器伤、标本污染工作人员体表或血液,应立即停止工作,并立即用肥皂清洗后大量流动清水冲洗伤口,挤压局部伤口确认流控制结核病,最关键的措施是控制传染源,及早发现并彻出鲜血后,再次清洁伤口,并消毒;尽量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并保证其来自正规厂家,从而确保医疗器械质量。④实验室需储备足够多的消毒剂,以备不时之需[5]。

病原微生物培训范文篇10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检验体系;检验环境;思考

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频发,人们对食品微生物检验质量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虽然我国食品检验实验室的管理水平与食品微生物检验水平不断提升,但在现实生活中仍有很多问题与矛盾。本文将从食品微生物检验的角度出发,对如何提升食品微生物检验质量进行有效性研究。

1关于食品微生物检验内容的研究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对于多种致病的病毒与病菌的质量检验,其中主要检验的病菌有:李斯特氏菌、金黄色的葡萄球菌、志贺氏菌、沙门氏菌、空肠弯曲菌、副溶血性孤菌、小肠结肠炎的耶尔森氏菌以及霍乱孤菌等。但在正式检验的过程中,需要对食品进行定量与定性两个方面的检验,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保障病菌检验的质量。

其次是对于食品污染程度的指标菌的实验检验,其主要需要检验的病菌有大肠菌群与细菌总数两个方面。对于大肠菌群的检验,首先要了解大肠菌群的定义,所谓大肠菌群,就是指具有某些特殊性质的一组与粪便污染有关联的细菌,其种类包括枸橼酸杆菌、大肠杆菌、阴沟肠杆菌等。检验大肠菌群的方法是按照检测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的定义检验,其特征是在三十七摄氏度的状态下可以分解乳糖并产酸与产气。大肠菌群多被用于日常饮用水与评估食品的质量时所用。对于细菌总群的检验,所用到的方法是将日常的饮用水与食品放置在非常普通的琼脂培养基中,在三十七摄氏度的环境中,经过二十四个小时的培养,一毫升水中所产生的细菌菌落的数量。对细菌总群的检查,有助于为对食品与饮用水的卫生评估提供作为科学的数据资料。

2针对影响食品微生物检验质量的因素研究

影响食品微生物检验质量的主客观因素有很多,比如说,食品安全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与综合水平、食品检验实验室的设备质量、食品检验实验室内部的质量控制、实验室中培养基与试剂的质量控制、食品检验实验室中检验质量的管理控制、食品微生物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等。这些因素对食品微生物检验的质量影响很大,因此要在实际的检验工作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提升检验工作人员专业水平的基础上,严格按照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流程进行操作,在最大程度上保障食品微生物检验的质量与水平。

3针对提升食品微生物检验质量的研究

3.1措施之一——采取措施创设安全稳定的检验环境要创设安全稳定的检验环境,需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对食品微生物实验室进行合理布局,办公区与操作区要隔离开,尽可能地降低对检验工作人员的身体危害与对样本的污染;二是要根据每一个检验环节的特征设置专门的空间,比如说,消毒室、无菌室、培养室等;三是作为实验室的检验工作人员,要做好食品微生物实验室的卫生保持工作,定期或者不定期对实验室的操作设备与环境进行消毒清理,并及时地将检验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专门处理,禁止将垃圾胡乱丢弃。

3.2措施之二——采取措施提升实验室检验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提升食品微生物实验室检验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需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定期或者不定期对实验室的检验工作人员进行食品微生物检验相关知识的培训,并聘请相关专家开展有关食品微生物检验的讲座与座谈会,争取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实验室检验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二是安排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分批参与新检验技术与新知识的培训活动,并共同学习党和政府新颁布的有关食品微生物检验法律法规与标准;三是食品安全检验部门要不定期对实验室的检验工作人员进行食品微生物检验流程的考核,对于考核不合格的检验人员,要对其进行再一次的培训,争取在短时间内提升他们的检验水平。

3.3措施之三——采取措施做好食品微生物样品的采样工作要做好食品微生物样品的采样工作,需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充分了解并掌握食品微生物样品的特性与作用,将样品采集好后,将其放入专门的容器内并进行封口,贴上专门的标签,做好样品数据记录,但同时要注意样品的采集数量要超过需检验物品的三倍;二是要定期将进行采样的容器与工具进行清洗,这些器物的材料性质是耐消毒与灭菌的,在清洗与干燥以及灭菌处理之后放置在专门的储藏室内。

3.4措施之四——采取措施完善实验室内部质量的控制要完善食品微生物检验实验室内的质量控制,需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严格区分实验室操作区域与办公区域之间的界限,并定期对实验室的空气质量进行监测,同时要根据实验室运行的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卫生管理机制,对废弃物要进行分类,并利用无害化技术进行处理,严防病原微生物的传播;二是要要采取措施安全使用与保养实验室内的仪器设备,并定期对其进行强制性检定,在经过计量部门的校准合格之后,才可以投入下一轮的使用;三是对于实验室内的培养基与试剂的质量检验,要严格按照流程进行采购,把好质量关,实验室内的试剂与培养基放置在干燥阴凉的地方,严防强光的直射。

4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食品微生物检验在提升食品安全与质量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在现实生活中,食品微生物检验质量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说,外界因素与人为因素等。因此,在新时期强化对食品微生物检验质量的研究,将有助于净化食品供应市场,提升市场上的食品安全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志勇,谢钧宪,许龙岩,翁文川,王志强,易敏英,高东微.食品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J].检验检疫科学,2009(04).

[2]热孜燕木·穆特力甫.关于完善食品微生物检验体系的建议[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06).

[3]周建新.略谈食品微生物学检验的质量控制[J].南京经济学院学报,2008(03).

[4]张洁梅.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的研究进展[J].现代食品科技,2008(02).

病原微生物培训范文

提高质量重视安全有效性

据了解,成大生物和GE医疗从2003年即开始合作。合作前期,主要是协助设计细胞培养模式和纯化设备技术方案。病毒在细胞里大量复制并分泌,灭活及纯化后用于制备疫苗。在这一过程中,疫苗抗原如果纯度不够,细胞宿主蛋白、核酸等杂质残留进去,就容易有副反应。GE医疗可保证去除宿主细胞的杂蛋白,使疫苗的各项安全性指标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减少了疫苗接种后的不良反应,毫无疑问地为成大提供了高质量的纯化,帮助狂犬疫苗产品保持了较高的纯度,从而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辽宁成大生物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掌握了“生物反应器规模化制备疫苗的工艺平台技术”,攻克了中国十几年来大规模动物细胞培养制备高品质疫苗的技术性难题。利用该技术生产的“成大速达”人用狂犬病疫苗,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已成为中国人用狂犬病疫苗的第一品牌,并已出口至印度等十多个国家,正在越南等多个国家进行产品注册。目前,成大速达人用狂犬病疫苗已经接种近2000万人,至今没有发现全程免疫失败的病例,成为中国狂犬病防治的首选疫苗。

在成大生物“生物反应器规模化制备疫苗的工艺平台技术”实施中,GE医疗在包括细胞培养方案、蛋白分离纯化方案、膜过滤/澄清方案、质检方案等方面给予了成大强大的技术和设备支持,其中为成大提供的微载体技术和纯化技术更是在成大生产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在上游细胞培养过程中,成大生物选用了GE医疗微载体技术。成大生物副总经理高军对GE微载体(Cytodex-1)评价很高:“GE医疗单位重量的微载体提供的表面积更大,与同行业中提供的每单位1克微载体可提供1000平方厘米相比,GE医疗能达到每单位1克微载体提供4000平方厘米的水平。在培养贴壁细胞的过程中,通过投放GE医疗的微载体使我们的生产更加顺利,同时其产品在市场中也更具优势。”

成大生物在下游病毒收获液的纯化工艺上,使用了GE医疗sepharose4FF和6FF,同时在■KTATMProcess全自动工艺优化系统灭活病毒纯化上,GE医疗也提供了巨大的帮助。高军介绍:“GE■KTATMProcess能以快速、安全的方法在生物制药研发中开发出可放大的且稳定可靠的层析工艺。”GE医疗这一纯化产品拥有多种预装层析柱、层析介质以及过滤装置可供选择,保证了成大能够得到最佳的结果。同时,GE■KTATM系列产品真正具有自动化的高级在线缓冲液配置功能,可加快工艺开发,从而提高了通量;同时■KTATMProcess的操作编程方法简单而且直观、灵活,利于成大研发和生产人员的掌握。

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在GE医疗的协助下,成大生物的“生物反应器规模化制备疫苗的工艺平台技术”实现了自动控制、封闭式、管道化,使细胞密度达到1.1—1.5×107/ml,病毒的表达滴度达到7.0—8.0,为生产高效疫苗奠定了基础。狂犬病疫苗的成品效价连续6年平均达到6.0IU/剂以上,高于中国国家标准(2.5IU/剂)及公司注册标准(4.5IU/剂)。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成大生物使用GE医疗微载体工艺,对培养基的消耗,是传统工艺成本的40%。用于悬浮细胞培养时,GE医疗微载体投放密度为3—10g/L,根据反应器的特殊结构,可使载体投放密度达到25g/L。从而极大地节省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GE医疗的设备及技术平台,使成大生物的质量标准得以大幅度提升。2010年,成大成为市场上少数几家有合格疫苗产品上市的公司之一。目前,成大生物通过几年的生产工艺稳定和优化,使狂犬疫苗年产量达到了5000万支水平,相当于新的2-1-1免疫程序使用方法的1200万人份。使用GE医疗产品的技术平台,成大还实现了生产2000万支灭活乙清脑疫苗的新目标,从而提升了狂犬疫苗和乙清脑灭活疫苗的市场占有率。

专业培训提高员工素质

GE医疗不但在“生物反应器规模化制备疫苗的工艺平台技术”上为成大生物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同时,通过输送FastTrak培训机制,为公司在细胞培养及科研和疫苗生产的人员培训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FastTrakChina成立于2006年,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的GE中国技术研发中心。该中心旨在将GE集团全球的一大业务——生物新药研发引入中国,为中国新药研发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目前FastTrakChina已为国内客户开发近十个生物制药工艺项目,这些项目有些已帮助客户降低了原有工艺的生产成本,并加速了客户新产品的上市。

在和成大生物合作期间,GE医疗通过提供FastTrak培训帮助公司培养了许多专业技术人才,现在他们都已逐渐成为了公司的技术骨干。并且,FastTrak培训不仅包括技术,还包括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法规等,这使培训人员的知识结构更加全面。同时,GE还可以指导客户进行工艺开发。

病原微生物培训范文篇12

1998年6月14~28日波兰航海与热带医学研究所承办了首届WHO国际航海医学培训及研讨班。WHO职业卫生办公室主任Mikheev博士以及国际著名航海医学家波兰的Tomazu-nas和意大利的Amenta教授、德国的Schepers、瑞典的Nils-son和比利时的Verbist博士等21位学者参加了讲授。培训与研讨班学员来自13个国家,共17名代表。我国上海医科大学劳动卫生教研室胡云平参加此次活动,并就我国海员卫生服务现况及展望进行了交流。现就此次讲授的国际航海医学研究的现况作一概述。

1海员职业疾患

现已表明海员的许多疾病都与职业有关,其中消化系统疾病最为常见(约为15%),其次为呼吸系统疾病(约为11%),其他疾病发病率在1%~10%之间。在消化系统疾病中,40岁以上的海员多见胃炎或胃溃疡,且近90%的人治疗后仍易复发,因此,应加强预防。海员呼吸系统疾病可见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并认为是海员因病缺勤率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许多因素如遗传、精神心理、噪声、振动等导致船员易患心血管疾病,因此,对上述危险因素的辨认、加强医学检查和健康促进对防治海员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

海员有时因工作需要去一些疾病流行的热带地区,虽然被告知有受感染的危险,但疟疾病例或小规模的爆发在海员中仍可见。中国、美国、前苏联、德国、波兰等在60~80年代都曾有过报道。虽然到热带工作的海员疟疾的发生率不很高,但起初疟疾并不总是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多数恶性疟对无免疫的个体来说病程进展迅速,在航行过程中,如无显微镜,医生对疟疾的正确诊断必有困难,故恶性疟病人常在船上转到医院的过程中死亡。因此,须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如加强其危险性认识、避免蚊子叮咬、适当地服预防性药物、早期诊断和治疗,以防治疟疾的发生。但应注意到,目前抗疟疾的药物仍无完全预防作用。

性传染性疾病包括HIV(AIDS)是引起不育和死亡的重要原因,然而,有人却愿冒传染的危险。全世界实际上皆存在引起AIDS的HIV感染,并在多数国家有流行趋势。自流行开始估计AIDS病例数超过八百万,大约有两千三百万成人和儿童受到HIV的感染。现认为海员是HIV感染的高危人群。ILO/WHO在1998年出版的5海员就业前和定期医学体检指南6中指出:应采取适当有效的方法预防HIV/AIDS及其他传染性疾病,与体检有关的HIV检查如为阳性,应告之本人,但HIV阳性结果不应作出该海员不适应工作的判断。对高危人群进行免疫接种,可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而性传染疾病中仅肝炎B型疫苗(HepatitisBvaccine)能作为保护性疫苗。1998年WHO推荐无症状HIV血清阳性携带者使用黄热病疫苗(Yellowfevervaccine),但使用时出现的副作用应向WHO报告。

工作有关的事故和损伤对海员来说已成为重要的卫生问题。海员中的事故和损伤具有以下特征:(1)多数为甲板和炊事人员。(2)最为常见的部位为手和臂。(3)损伤的类型为撞伤和骨折。(4)60%以上的事故和损伤由粗心和管理上的失误引起。(5)9%的受害者将成为永久性伤残者,1%可致死。(6)直接由事故和损伤引起的死亡发生率较低(0107%),由疾病间接引起的死亡发生率高(1137%);但致死率(Lethalityrate)却相反。考虑到事故和损伤对海员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是非常重要的,如执行工作安全程序和船上生命急救及个人防护设备的标准化等。

船舶上室内微环境的有害物质可引起嗅觉不适、眼和呼吸道受刺激,甚或有致癌的危险。甲板和机舱船员可接触高温环境、噪声和振动。高温可引起生理性变化如代谢率低、增加汗腺对钠离子的吸收。但生理调节发生障碍时,可产生循环功能紊乱、水盐代谢失调,导致热休克、热衰竭、热痉挛。长期接触噪声和振动可引起听力的损伤。许多因素增加了海员患肿瘤的危险性,如海员长期停留于不同的区域,接触致癌性化学物或物理因素(电磁场);海员的特殊生活习惯导致饮食的不平衡并养成吸烟、饮酒以及与多人有性生活接触史。瑞典Nilsson博士对海员肿瘤死亡的原因作了详细的研究,并在1998年出了一本专集,名为5海员肿瘤)))关于特殊化学物的健康危害6。因此,建立适宜的微环境对维持海员的健康非常重要。随着船舶事业的发展,室内微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从船舶建造开始,选择材料就依据安全、耐磨、易清洗、降低噪声、适用、美观的原则。在波兰还考虑船舱建筑和装饰材料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释放。根据国际航海组织的协议:船舱中使用的材料应进行燃烧即烟尘和毒性测试。对于微环境进行监测,以保护海员的身体健康。可接受的温度为20~26e,相对湿度(70?10)%,对不吸烟场所通风要求每人30m3/h。WHO规定室内甲醛阈限值为011mg/m3,新鲜空气为0101mg/m3。CO2浓度作为室内适度通风的良好指标,必须低于011%。

2海员的社会心理学问题

许多海员存在社会心理障碍,可能是由于海员工作的特殊性,即(1)远离自己的国家和家庭而有孤独感;(2)由于技术或法规限制,通信常受到限制;(3)在外地港口性紊乱不免涉及伦理道德问题以及可能获得性传染病或AIDS,由此带来紧张;(4)孤立地生活在一个狭小的空间,接触固定的人群。单调的生活,有时空着闲荡,导致心理性迟钝(Psy-chologicalstagnation);(5)发生事故的忧虑;(6)工作责任心带来的压力;(7)物理-化学因素的影响,如接触多变的气候、大量的有毒塑料物质、电磁场辐射以及工作场所高强度噪声和振动。对于海员来说,船舶不仅是工作还是休息、娱乐场所,海员接触有害因素、生理和社会心理环境的时间不限于常规的船舶上几周或几月的停留而且包括陆地工作时间,因此各种因素的联合作用造成的危害是持久的,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心理功能的作用,可引起情感失调和心理疾病。

船舶上特殊工作环境影响了海员对工作的适应。不断更新的技术要求海员接受专业知识或再培训,以适应变化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不同类型的船舶有许多不同的技术,一个海员负责多个岗位,常要求他必须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由此带来较重的精神负担。教育必须及时,因为在船舶离岸前的几天或几周没有时间进行特殊的训练,这样海员无法适应海上的工作条件。海员不适应性起初可具有以下一个或多个特征:(1)对工作不满,(2)工作时违反纪律并带有消极观念,(3)不良的健康状态:神经官能症、假性神经综合征(Pseudoneuroticsyndrome)或心身综合征(Psychosomaticdis-ease),(4)嗜酒或周期性过量饮酒综合征。

为了减轻海员的社会心理学负担,必须做好海员医学体检工作,并对医务人员和船医进行有组织的培训,包括海员的心理性疾病的诊断和处理。船上应有适当的心理检查设备。对有心理障碍的海员的处理可由患者的同事来替代完成,即对患者进行连续和密切的观察,但最重要的是在最短时间内将病人送到心理诊所接受治疗。

3海员卫生服务和健康教育与促进

对海员的卫生服务或医学支持有助于预防船上产生医学问题。海员的医学检查、事故和与职业有关疾病的预防、船舱的卫生常规、海员的培训是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1998年ILO/WHO出版的5海员就业前和定期医学体检指南6一书对海员医学检查作了详尽的说明。船舱卫生常规包括监护常规医学设备的储备、食品和饮水卫生、废物的处理和害虫的控制。所有海员在就业前都必须接受培训,但各国在海员培训的时间、内容和方法等方面有不同要求,培训时间多在2~5周,内容包含疾病的预防、急救和处理等,方法有理论讲授、电影和其他视听辅助观摩以及见习等。1998年ILO出版了5航海劳动协定和建议6第4修订版,在培训和就业一节中对海员培训的范围、目的、计划和管理、程序等提出了建议。

健康教育有利于船员获取自我保健和卫生防护知识、养成良好的安全意识、及时处理不测事件。海员健康教育应使用多种方法,如办培训班、放录像、张贴墙报以及集体讨论等。健康教育的内容应针对实际进行,如戒烟运动、禁酒教育、体育锻炼、糖尿病防治、应急管理和工作组织、背部疾病的预防和工效学等教育。健康促进有利于提高海员的道德、改善健康状况、降低事故发生率和缺勤率、提高生产率。健康促进首先必须确定目标,评估当前的形势,然后针对有关人(靶人群),确定策略,给予技术支持,最后通过问卷、医学检查和实验室监测对海员健康状况作出评价,判断健康促进的效应。上述过程往往是一个反复循环的过程,以此达到健康促进的目的。

海员健康教育与促进现已受到不少航海学家的关注,但应当明确的是其成功与否,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诸如健康教育与促进的可接受性,经济、技术和政策的支持度等,因此当今在该领域的研究需作出不懈的努力。比利时Verbist博士对此进行了形象的说明,即/说不意味听,听不意味懂,懂不意味同意,同意不意味做,做不意味好0。

4未来国际航海医学的发展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