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现状范例(12篇)

来源:其他

媒介融合现状范文篇1

关键词:融媒体;传媒;现状;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4-0014-02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具有必然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等一系列现代信息技术为媒介融合奠定了必要基础;受众对获得信息的便捷性、多样化和个性化等要求是媒介融合的重要原因;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互相取其精华、借力发展是必然规律;我国为顺应融媒体的到来而提出“三网融合”的一系列规划是媒介融合重要的政策支撑。

一、媒介融合的几个表现方面

关于产业融合最早可以追溯到美国学者卢森博格对于美国机械工业早期流变的研究。他指出不同的产业在生产过程中逐渐依赖一套相同的生产技术[1]。这个理论同样适用于传媒产业,传统媒体在新技术的介入下在发展壮大的同时,也诞生了新的媒体,新旧媒体之间相互作用、不断碰撞、交叉最终走向融合。媒介融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在不同媒体之间的融合

三网融合最终就是使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通过技术改造,其技术功能趋于一致,业务范围趋于相同,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能为用户提供语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信息通过不同媒体的传递可以形成联动效应,不仅为受众提供了更多个性化的选择,而且有效地扩大了信息的传播范围。

(二)媒介本身的相互融合

这里我们单纯的把媒介看成一种获得信息的工具,也就是终端,那么就存在传统媒介之间的融合、新媒介之间的融合以及传统媒介和新媒介之间的融合几种形式。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桌面视窗、触摸媒体就是在这种融合之下产生的,同时各种媒介之间的融合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三)传媒平台的融合乃至传媒集团的组建

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坦帕新闻中心被称为媒介融合的典型案例或模式,这个中心是由《坦帕论坛报》、坦帕电视8频道和新闻网站组成,这三家媒体同属于MediaGeneral公司,在同一写字楼同一平台上办公,有各自独立的人员、办公区域和运作机制,但实行资源共享。这样,信息在同一个指挥中心就能够实现价值的最大化[1]。传媒集团的组建在近年来并不鲜见,成立于2008年12月25日的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业务就涉及到期刊、图书、网站、电子、音像出版物等多品种,并且积极参与到电视、影视、娱乐行业,各种资源在集团的运作下得到充分的利用。

二、融媒体时代媒体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媒介融合给新媒体带来的机遇

1.新媒体在量上迅速增长。根据社科文献出版社的《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2)》,即时通信用户数量比2010年增长17.7%,达到4.15亿人;在移动互联网应用中,手机即时通信使用率最高达到83.1%,年增长15.4%;微博用户数量由2010年底的6311万猛增至2012年6月的2.74亿,使用率增长近300%。

此外,网络购物、网上支付、网上银行、网络团购等新媒体应用均增长明显,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网络游戏仍然稳步发展,新媒体成为文化、娱乐型平台[2]。2.新媒体在质上得以突破。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印证了量变产生质变这一真理。2005年新媒体产值占传媒产业总产值的11.4%,到2006年这个比重增加到26.9%。2010年则增加到了43.1%[3]。可以看出,新媒体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在传媒产业结构中的份额越来越多,对整个产业的快速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贡献作用。

(二)媒介融合给新媒体带来的挑战

1.版权的争夺。由于三网融合需要三方跨平台的服务,这就需要一套严谨的,并且三方都认可的规则,以此来协调三方的利益。但是,我国在版权方面的立法并未能跟上新媒体融合的步伐,再加上一些非法媒体也想在融合中分一杯羹从而以侵权的手法谋取私利等等。因此,版权大战频频上演也就不足为奇了。2.信息安全问题被放大。三网融合是电信网、互联网、计算机网在相互作用中功能逐渐趋于一致,它是一只巨大的、无形的、动态的网,所以,在以前相对静态的网络中的安全问题在如今则会引起轩然大波,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例如,用户的身份信息以及隐私泄露、大规模的网络病毒感染、虚假信息的极速蔓延等等安全问题,它们正威胁着我们的社会安全和社会稳定。3.产业链的发展亟待成熟。内容作为新媒体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点,对产业链的健全。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我国缺乏原创资源,优秀的原创作品更是少之又少,同时由于内容提供商处于劣势,获得的利润相对较少,因此作为鼓励原创的资本也会随之减少,使原创作品在质和量上都难以满足当今传媒产业的发展需求。此外,新媒体的市场渠道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很多优秀的产品无法适销对路的销售,不能得到相应的盈利,阻碍了其相关资源顺利的流向下一个环节,这样长期发展下去就会形成产业链的恶性循环。

(三)媒介融合给传统媒体带来的机遇

1.传统媒体可借势加快数字化进新媒体较快的传播速度,以及多种多样的终端形式,可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传统媒体可以借助这种优势,重新进行自我定位和创新,使得传统媒体较为丰富的内容资源在数字化时代能够创造出新的价值,找到适合自己的新的商业模式,使产业链不断的发展壮大,与世界上先进的数字化出版技术接轨,争取在融媒时代占据有利的一席之地。2.多元盈利在全媒体时代,可以在与其他的媒体联动中全方位拓宽自身的产业边界。例如,《华尔街日报》就对其所有新闻报道资源建立数据库,根据读者和客户的需求付费提供某些例如债券、股票等个性化的数据库资料,这样报刊社便由单纯的内容提供商转变为拥有更多附加值的数据库营销者[4]。

(四)媒介融合给传统媒体带来的挑战

1.传统媒体的大量资源被掠夺。在传统的传播模式下,受众处于相对被动的位置,只能在一定的时间、地点、范围内接触到传统媒体从而得到所需信息。但是,新媒体的到来很大程度上扭转了这种局面,受众也能够成为信息的者,并且可以在自由的时间、地点、范围选择个性化的服务,于是新媒体掠夺了它大量的受众。在这种状况下,许多广告商、客户商也都纷纷转投新媒体的怀抱,甚至许多优秀的人才也会随之流失,传统媒体可谓受到多重打击。2.传统媒体的发行量受挫。如上面所谈到的,传统媒体大量资源被掠夺,这无疑也将影响到其发行能力。此外,新媒体纵横交错的网络结构为受众搭建了一个自由交流分享的大型平台。这种知识的共享的特性使得大量的受众移步于新媒体,在各种网络上寻找其所需要的信息,传统媒体不再是信息唯一的拥有者,其发行量受到影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三、融媒体背景下媒体发展的建议

(一)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为媒体发展保驾护航

首先,国家应该继续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并加快三网融合的进程;其次,我国应该加大版权保护的力度,出台明确的法律法规,使媒体的各项举动有法可依。这样许多版权交易的过程的标准就可以依据法律的标准来建立,版权方在维权和法院判决的时候就能够有明确的法律标杆;再次,针对三网融合所带来的信息安全问题,国家有关部门在制定相关法律的时候加大对威胁信息安全者的惩罚力度,媒体在遭遇侵权时要擅于利用法律予以严厉的还击。

(二)加强技术的完善和创新

随着三网融合的程度加深,新的安全问题也随之出现,因此,除了基本的身份认证技术、主机加固技术、安全审计技术和检测监控技术的使用,更多先进的、有针对性的技术也应该被引入到传媒行业中来。在融合的安全性得到保障的同时,技术更应该在推进媒介之间的融合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技术不应该成为制约融合的因素。

(三)整合内容产业

三网融合是电信网、互联网和计算机网的融合,它意味着内容流向的渠道多元化,受众的范围将扩大。内容生产商应该抓住机遇,从内容的制作开始,严把质量关,生产出优秀的原创新作品,并且努力扩大业务边界,除了版权盈利的同时,不断开发增值服务,增加收入的盈利空间。

(四)新媒体战略

1.延伸传媒产业链。包含产品的制作、加工、出版、、销售等一系列运作,并且最终到达到消费者的手中。媒体应该努力寻求上下游的合作机会,壮大发展产业链。首先,媒体可以向上延伸,也就是进入到内容的策划、创意中来,而不仅仅作为单纯的平台;其次,横向延伸,也就是运用多媒体手段,对出版内容进行全方位深层次开发,寻求出版内容的最大价值;最后,向下延伸,提供各种个性化的增值服务,在流通领域寻找发展空间。2.提升品牌价值。媒体在作为企业打造自身品牌的工具的同时,也应该进行自我包装,这样具有知名度的企业才会成为其忠实客户,从而进入到相互提升品牌价值的良性循环之中。从受众的体验着手,进行创新,提高用户的忠诚度和媒体的品牌的美誉度和影响力。3.有效的资本运作。资本运作是指企业将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有形和无形的存量资本通过流动,优化配量等各种方式进行有效运营,变为可以增值的活化资本,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本增值。传媒企业可以适时的使用兼并、收购、合作等手段实现资本利益最优化。4.组建大型传媒集团。组建大型传媒集团可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避免了地域性的条块分割给资源流通带来不必要的阻碍,从而造成资源流失。在国外,一些大型传媒集团早已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例如华特迪士尼公司,其业务已经囊括了影视娱乐、主题园度假区、消费品和媒体网络,它成熟的全媒体运作模式可以成为我们组建具有影响力的传媒集团的参考典范。

参考文献:

[1]邢仔芹.媒介融合的现状及对传媒业的影响[D].济南:山东大学,2009.

[2]尹韵公.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2)[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媒介融合现状范文

关键词:媒介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可持续发展路径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12年度研究课题《基于媒介融合的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研究》

当前,我国广播电视已经进入从模拟系统向数字系统升级换代的重要阶段。中央明确指出2013年至2015年,全面实现三网融合发展,基本建立适应“三网融合”的体制机制。伴随着我国“三网融合”的快速推进,我国跨媒体人才培养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在这其中也逐步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制约着我国媒介融合的推进。

一、当前我国媒介融合人才培养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媒介融合人才培养思路上存在误区,一些概念及政策边界亟待廓清。一些人将媒介融合简单定义为传媒从业者跨媒体技能的培养,将媒介融合人才的培养简单定义为广播电视媒体从业技能、网络媒体从业技能和书面媒体从业技能培养的简单结合,而忽视了媒介融合是多种媒体之间的聚化裂变反映,它催生了新的媒介理念、媒介形态、媒介内容、媒介运行机制等,带来的是媒介发展的革命性变革。它对传媒人才培养带来的是从理念、机制到内容的系统化创新,绝非是技术层面的简单叠加。还有一些人简单地将媒介融合定义为一个实践命题,单纯注重应用层面的技术融合、运行机制融合、所有权融合等的路径考察,对媒介融合的理论研究进路缺乏深入的研究与思考,导致媒介融合在实际推进中后劲不足。

二是媒介融合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等工作亟待加强,媒介融合人才培养的理论储备需要进一步夯实。面对媒介融合快速推进的态势,我国媒介融合人才培养方案的预研及理论储备工作明显滞后。当前只有个别高校对媒介融合人才的培养规格、培养方式、培养路径等在学理层面进行了关注与研究,媒介融合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尚未形成有效对接,具有通用性、被相关高校所普遍认知与接受的媒介融合人才培养的框架体系仍处于初步建设阶段,不同发展水平地区、不同层次高校分层化、多类型的媒介融合人才培养方案尚未进入大多数理论研究者与实践者的视野。媒介融合相关要素在新时期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中的话语通道亟待疏通、话语内容亟待补位、话语效果亟待进一步彰显。

三是媒介融合人才培养的现状不能适应媒介融合的形势发展需要。当前我国传媒单位中跨媒体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职后培训、传媒从业者自我兴趣迁移等方式来实现。媒介融合尚未作为一个专业开展普及性、系统化的人才培养实践。在一些开展媒介融合试点的高校,也大都局限在相关课程内容的设置中,增加媒介融合背景、现状及趋势等的相关介绍,或者开设一些媒介融合关联题材的选修课等;设置若干研究课题,开展国际媒介融合最新发展动态及国内媒介融合现状、趋势等的追踪研究,提供媒介融合发展策略与路径的理论研究等。或者以教学改革试点方案等形式,在部分学生群体中开展跨媒体技能培养的尝试等。媒介融合专业的师资储备、培养培训力度亟待加强,相关教材建设等急需填补空白。从总体上说,媒介融合尚未作为传媒人才培养的重要创新因素、产业发展的革命性技术创新因素发挥其对新时期传媒人才培养的创新引领及变革驱动作用,媒介融合人才培养的辐射面、推广力度及现实绩效等都“乏善可陈”。

二、媒介融合人才培养误区形成的内在成因

媒介融合人才培养误区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传媒教育与传媒产业发展之间缺乏有效的联动,媒介融合对传媒教育创新的引领力、整合力、渗透力、发展力不足,产学研合作机制需要进一步梳理与完善。办学与市场发展相脱节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较为明显的弊病。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校忽视办学实际及办学规律,简单迎合市场表面的发展态势,导致办学在战略方向层面出现误差;二是高校漠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趋势与规律,在办学中墨守成规,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作为应用性专业,虽然从总体上说我国传媒院校与行业保持了密切联系,但是两者之间一体化、协作型发展格局仍然没有形成。主要表现在校企之间的合作仍然主要集中在人力资源培训、学生实习等方面,尚未进入到传媒发展战略设计、管理架构与运行机制创新、传媒形态与传媒门类变革等核心业务层面,高校对传媒企业深层发展、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拉动作用有限,这也直接制约了传媒院校深度追踪行业发展动态,把握行业发展规律,适度超前引领、预判行业发展走向的能力,使传媒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与媒介融合的发展实际相脱节。即使我国经济发展基础较好,体制环境相对健全,传媒院校与传媒企业之间政产学研合作机制较为完善,合作成效相对明显的长三角、珠三角与环渤海地区,传媒变革的最新趋势投射到传媒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上仍然有较为明显的滞后性,其传导机制过于复杂,反应机制的敏锐性有待提升。究其根本原因是在当前传媒市场竞争呈现白热化的态势下,传媒企业过度重视短期市场份额的博弈,热衷于挖人才、抢时段、买创意获取竞争优势,在人才梯队建设、长线技术储备等发展命题上关注不足,严重忽略了传媒院校办学对其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支撑力,进而造成传媒院校与传媒企业之间合作动力的流失,对传媒院校贴近行业一线办学带来了严重的制约。同时在产学研合作机制建设中,过分重视传媒企业主体与传媒院校之间的能动作用的发挥,政府调控、引领职能相对不足,在合作某一方出现问题时较易影响到整体的合作格局。传媒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办学机制的内在调适与优化能力不强,对于媒介融合人才培养的紧迫感、使命感的认识有所欠缺,对于媒介融合人才培养的系统规划性不足,在遭遇政策壁垒与行业藩篱时,破解体制障碍的勇气与办法不多,其重要原因在于当前的高校办学体制在某种程度上分解了市场竞争对高校人才培养创新的压力,即市场对人才培养规格、质量的反响在某种程度上并没有直接转化为高校办学资源获取的压力。所以解决好校企合作的深层次问题,促进传媒人才培养创新与媒介融合发展现状的紧密结合,提升媒介融合人才的培养质量与水平不仅需要从战术上进行规划与布局,更需要解决战略层面的制度障碍及动力机制建构问题。

三、媒介融合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制度创新的视角

提升媒介融合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传媒事业快速发展的需求,最关键的是要从制度层面入手,建立与完善媒介融合人才培养的制度体系。制度体系建设分为战术与战略两个层面。战术层面主要解决基于媒介融合人才培养的实施策略、实施路径的保障体系建设,战略层面重在解决媒介融合人才培养的深层动力机制建构及体制障碍破解的问题,建立起促进媒介融合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的框架。

在战术层面的制度体系建构中,当前需要做好四个层面的工作。一是疏通媒介融合进入传媒人才培养视野的话语通道,在顶层设计层面为媒介融合人才培养提供伸展空间。通过将媒介融合人才培养纳入党委、政府文化及教育决策的视野,为媒介融合人才的培养提供政策支持与文化土壤。地方政府在区域传媒及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制定时,要充分考虑到人才队伍建设对传媒及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明确人才队伍建设目标及保障措施等,尤其要关注好、回应好新形势下媒介融合人才的培养问题,阐明媒介融合人才的培养意义、培养目标、培养路径及保障机制等。同时,各级政府在制定区域教育发展规划时,充分考虑到产业转型升级、新技术发展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在制度设计层面构建产学研贯通、面向市场、面向国民经济发展前沿,有效推进办学创新、提升办学质量的理念与机制。各高校尤其是传媒院校在制定学校“十二五”及中长期发展规划时,要充分注重将最新的媒介及文化产业发展动态纳入办学视野,作为办学的重要权变因素加以考量,为媒介融合人才培养工作的推进提供制度空间。二是要厘清形势与要求,摸清规律,科学设计媒介融合人才培养方案。要科学分析媒介融合的走向,对未来媒介融合人才的需求数量、规格层次等形成全面科学的判断,作为编制人才培养规划、确定招生数量,分专业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依据。在传媒人才培养方案编制中,完善媒介融合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定位、培养方式等系统化指标体系,为媒介融合人才培养提供清晰的路线图。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新”与“旧”的结合,要注重对传统传媒人才的培养方式、培养手段进行全面的总结与梳理,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机制、新模式。要注重“快”与“慢”的结合,媒介融合人才培养不能一味求快,盲目追求“新奇特”的形式美感,要尊重培养规律,踏准产业创新的步骤,注重实效,注重衔接,分层次、分阶段地有序推进传媒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要注重“普”与“特”的紧密结合,在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中,要尊重媒介融合人才培养的一般规律,把握其通行模式与常态机制,同时又要充分结合学校自身的办学实际与办学特色,提炼有特色的办学内容、办学环节等,进一步提升传媒人才培养的效果,凸显传媒人才培养的特色品牌。三是要完善媒介融合人才的保障机制。完善师资队伍保障机制,积极创造条件,与国外有相关研究基础高校联合培养媒介融合专业博士生,在国内积极尝试开展媒介融合专业的硕博士教育,从国外选聘部分媒介融合的相关研究者与从业者,来国内开设讲座等,全方位涵养师资。推进业界与高校师资互通计划。高校具有传媒教育背景的师资去跨媒体业务经营较好的企业开展定期实践,积累业界工作经验,吸引、引进一批具有媒介融合工作经验的业绩精英,在经过一定时期的知名院校培训后,充实到传媒院校一线教学队伍,开展媒介融合的相关教学工作。政府和高校要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提供优惠政策,确保能“引得进、留得下、用得好”。

在战略层面的制度建构中,要着眼于解决传媒企业和传媒院校合作的内生动力问题。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通过强有力的手段解决传媒企业之间的同质化竞争,推崇“新奇特”的短期收视率竞争等,通过制度手段坚决规避媒介低俗,引导传媒企业营建绿色收视率,更关注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支撑。传媒企业要通过编制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企业发展定位、频道特色、人才梯队建设要求、设备投入规模及技术储备等,明确新形势下校企合作的创新路径等,比如联合开展创新节目形态研究、定向培养高端人才等。政府可以牵头组织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产学研合作平台,明确运行机制与原则,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政府在对高校的考核中,不仅要注重其办学规模等指标,更要注重考核其实际发展绩效,考核其增量中的内容构成及效益等。比如产学研合作收入是以重大行业创新成果的转化作为驱动还是以初级员工的培训收入所得;学生就业率背后所呈现的就业质量等。并通过适当的方式,将发展绩效与高校发展资源的供给与分配相衔接,真正激发学校发展的动能,促进高校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媒介融合现状范文篇3

【关键词】新闻传播特性;融媒;手机媒体;媒介生态位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

融媒是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1]。随着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俗称“第五媒体”的手机媒体融合了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所有媒体的内容和形式[2],手机已从最初单纯的通信工具,转变为一个综合性信息采集、传播、娱乐平台[3]。近年来,随着3G平台的升级、4G理念的提出、三网融合的运行和手机终端的进化,手机正以更强劲的态势代替个人电脑成为互联网发展的主角[4]。同时,由于任何人都可以经济而便捷地通过手机以众多形式向他人传播信息,促使传播状态由一对多变为多对多。因而,凭借手机独有的新闻传播特性,手机媒体使大众传播的状态和大众传媒的业态发生了并且还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作为融媒的手机媒体新闻传播特性有哪些?这些特性又会怎样影响手机媒体的媒介生态位?我们又可以提出怎样的发展对策促使手机媒体更充分地发挥其新闻传播特性呢?本文尝试以手机媒体的新闻传播特性为考察视角,探究其“媒介生态位”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些发展建议。

一、融媒环境下手机的新闻传播特性

2009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中国手机媒体研究报告》对比了手机媒体、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在移动性、互动性、传播效果、传播速度、传播范围、多媒体融合六大方面的表现[5],手机媒体的表现为:

上图显示,手机在移动性、互动性方面明显更胜一筹,在传播效果、传播速度,多媒体融合方面优势不明显,在传播范围方面则存在一定的劣势。但如今手机媒体的发展已不可同日而语:2009年1月7日我国正式进入了3G时代[6],2010年底中国移动在中国六大城市启动TD-LTE4G网络的首次规模技术试验[7],今后3年内中国智能手机渗透率将达到50%[8]……同时,2011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从传播范围来看――截至2010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达3.03亿,较2009年底增加了6930万人,手机网民在总体网民中的比例提升至66.2%[9]。从传播效果来看――手机网络新闻在网民手机上网应用使用率中仅次于手机即时通信,排名第二,达到59.9%[10]。从传播速度来看――还没有展现出3G高流量、高带宽服务的快速发展,低流量的业务仍然是我国手机上网应用的主流[11]。但从国际上的经验来看,3G的应用和服务大概在起步2年后才会逐步显示出力量[12]。据此在融媒环境下的手机媒体所表现出的新闻传播特性可以归纳为:优势――移动性强、互动性强、多媒体融合程度高,准优势――传播范围较广、传播效果较强、传播速度较快。

二、手机媒体的“媒介生态位”特征

生物学家JosephGrinnell于1917年首次提出生态位概念,即生态位是一个物种所处的环境及其本身生活习性的总称。每个物种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态位,借以跟其他物种区别。[13]生态位观点被借鉴到媒介研究中就形成了媒介生态位的观点。根据学者邵培仁论述,任何一种媒体都必然有其特殊的时间与空间上的生态位,亦即有其特殊的生存与发展的土壤和条件,以及它在这一状态下的特有行为和作用,很少有两种媒介能长期占有同一生态位。[14]通过上文对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在新闻传播方面进行的对比,分析得出了融媒环境下手机所展现的新闻传播特性,特别是占明显优势的移动性强、互动性强和多媒体融合度高这三大新闻传播特点,有利于我们探究及把握手机媒体的媒介生态位。

(一)时间生态位

由于融媒环境下的手机媒体具备移动性强的特点,因此手机媒体突破了原来对一个个固定站点中信息和需求的锁定,实现了“移动而互联”,使得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开展的各种业务具有个性化、实用化并兼备时间和位置的高度灵活性的巨大优势[15]。

根据2010年5月美国一项调研报告[16],如图表2所示,人们通过手机(包括多媒体手机和手机)获取新闻的时间段主要是上午6点至傍晚6点,这个时间段恰恰包含了主要的路程时间、工作时间和午休时间。而在上午11点至下午3点,手机媒体的使用频率明显远超于其他任何媒体,这一时段往往是人们工作半天需要轻松和调节的时段,也是时间安排最为弹性化的时段。所以,正是手机移动性强的新闻传播特点,让人们能够碎片化时间获得新闻。

以此参照,结合手机移动性强的新闻传播特点,融媒环境下手机媒体的时间生态位应该是在工作时间内(含上下班路途时间)零散化地见缝插针式地随时按需获取新闻资讯。

(二)空间生态位

手机媒体移动性强这一新闻传播特性同样作用于融媒环境下手机媒体的空间生态位。如图表3[17]所示,人们通过手机(包括多媒体手机和手机)获取新闻的空间主要是在迁移途中,且使用比例明显远高于其他任何媒体。

以此参照,融媒环境下手机媒体的空间生态位应该是在各类迁移过程中利用手机移动性强的新闻传播特点,消遣性地按需获取新闻资讯。

(三)功能生态位

媒介的功能生态位是指媒介的功能属性,通常决定于媒介传播的信息内容属性[18]。手机媒体“去中心化”的传播模式使“把关人”的作用极度弱化,受者和传者身份出现重合[19]。融媒环境下手机的移动性强、互动性强、多媒体融合度高这些新闻传播特点,对于其新闻传播的内容也起到了极大的影响。

首先,移动性强、多媒体融合度高可以让手机媒体用户有机会成为“背包记者”,互动性强可以推动事件的发展。新浪于2010年9月的《中国微博元年市场白皮书》[20]显示,36.6%的用户通过手机WAP登录微博。在最近的新闻事件中,手机版微博也极大地推动了用户传者-受者身份的迅速转换。如,2010年“9•10”江西抚州宜黄强拆自焚事件,《凤凰周刊》记者邓飞[21]和主角之一钟如九[22]都以微博形式现场直播了全过程,通过每日更新多条文字信息,时而伴以图片,使此事迅速升温,而从他们微博显示的发送终端可以发现,多数微博是“来自短信”。又如,2011年1月25日,新浪微博掀起“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23]网络打拐行动,呼吁博友在看到街头乞讨儿童时随手拍照或录像后上传微博并关注“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微博开通才5天就已有1万余人关注,300多条乞讨儿童信息其上。整个“随手拍照”活动所依托的是移动互联网普及的技术大背景,能够将海量的用户资源动员起来去生产内容,从而改变信息、传播、成为热点的过程,实现从技术进步到社会进步的轨迹[24]。可以预计,随着“随手拍照”类活动的兴起,相关产业也将得到新的发展机遇:具有高像素拍摄能力的智能手机、提供3G服务的移动运营商等都会寻找到新的机遇。

其次,越来越多的现代都市人希望提升自己的关注度。多媒体融合度高可以让手机用户提供并获得更直观、更全面的新闻资讯,互动性强也会从另一个角度对这些新闻资讯进行补充和完善,而移动性强的特点更是给手机用户带来了更多有趣的体验。2010年是中国位置服务(LocationBasedService,LBS)[25]市场发展的关键一年,以位置交友为代表的中国位置服务市场取得了初步发展,LBS在传统社交服务所拥有的时间、人物、事件之外,引入了地点这一维度,让用户的网络生活和真实生活更紧密的结合。例如,手机用户可以每到一处就使用街旁网[26]来“签到”,并选择是否在微博消息、社交网站、博客评论、照片和视频里添加地理位置信息,并参与获取“徽章”[27]、抢注“地主”[28]这些其他媒体无法提供的有趣活动。来自艾媒市场咨询的数据显示,到2013年,中国LBS个人应用市场总体规模有望突破70亿元[29]。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语音微博[30]功能的出现。2011年1月12日新浪推出语音微博,要求必须通过个人手机与微博进行绑定,用手机拨打指定号码[31]后开始录音(时间最长为1分钟)再将声音到个人微博上,总耗时约3分钟,而且用户只需缴纳通话费用即可。这项功能的开发也是互联网与手机媒体积极互动的典型案例,可以很好地利用手机移动性强的特点,虽然操作简单门槛低,但传播范围及传播效果都非常好。有人甚至总结了“语音微博十大功效”[32],包括举办个人微博电台、方便挑选播音员主持人、容易诞生草根歌手等,有些也确实是融媒环境下手机媒体值得关注的发展方向。

UGC(UserGeneratedContent,用户原创内容)在互联网上的成功,将被复制到手机上并可能成为手机媒体重要的业务增长点。预计到2012年,移动UGC领域的收入将超过57亿美元。[33]因此,在功能生态位上,融媒环境下的手机媒体更应该利用移动性强、互动性强、多媒体融合度高这些新闻传播特点,第一时间每个人身边的新闻,让人人皆“记者”、人人皆“明星”的时代来得更快。

三、手机媒体的新闻传播功能发展对策

手机媒体在传播范围、传播效果、传播速度方面体现出的准优势,其实也正是融媒环境下手机媒体今后的发展方向。同时,这些准优势的良性发展也会对手机媒体现有的移动性强、互动性强、多媒体融合度高这三大优势新闻传播特点起到1+1>2的良好效果,对手机媒体的媒介生态位定位也将起到积极作用。

(一)改进终端功能,扩大传播范围

手机媒体的发展首先依赖的便是手机终端这一平台。和国外一些国家相比,我国手机功能还十分落后,手机虽然几乎己经普及到每一个人,但是手机终端大多都很低[34]。终端功能较差势必会影响到用户的数量。以手机电视为例,由于多数手机成像较差,导致高精度、高像素的照片和视频无法在手机上展现其原貌,同时由于人眼观看视频的体验,太过复杂的画面置于较小的屏幕中并不能取得良好的观看效果,致使手机电视使用率较低。但如若将手机屏幕做大,将影响手机的整体大小,可能会不方便携带,将手机本身的优势变为劣势。

手机终端是制约我国手机媒体进一步发展的首要因素[35]。如果手机终端功能变强了,用手机作为新闻获取工具的用户将会进一步增多,那么手机媒体的其他优势也将更有用武之地。

(二)推进技术革新,加快传播速度

3G与2G的主要区别是在传输声音和数据的速度上的提升[36],2009年在运营商对于3G元年的大力推广下,“手机上网”概念深入人心,令手机互联网用户人数激增,2009年全年手机网民净增超过1亿户[37]。可见,手机的上网速度深深影响了手机媒体的传播范围。

而正在试点中的4G系统能够以100Mbps的速度下载,比拨号上网快2000倍,上传的速度也能达到20Mbps,并能够满足几乎所有用户对无线服务的要求。如果能自如运用3G、4G技术,那么那些随手拍、随手写才会更快、获得更多关注,手机媒体的移动性强、互动性强的新闻传播特点也将得到更好的发挥。

(三)提升内容品质,改进传播效果

手机媒体的最大优势来自于其互动性强和内容的个性化,决定手机媒体发展的最大因素,就是如何更好地把握用户的需求[38]。在手机媒体各项业务中,手机报是出现最早也是发展相对最成熟的业务[39]。以中国移动平台推出的手机报为例,其类别已达12大类[40],但从受众细分的角度看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同时,要重视对MoJo中文直译为“移动记者”的培养,即能够在截稿时间限制的条件下,独立制作并可满足受众“听、读、看和参与”等综合需求的多媒体形态新闻信息产品的新闻从业人员[41]。近两年,南方报业集团、《财经》杂志社等媒体集团都为记者配备了iPhone手机,帮助他们在现场同时完成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报道任务,为多种不同媒体提供新闻作品。

注释:

百度百科,

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1

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1

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1

常燕,互联网下一“战”将是视频争霸[N],长江商报,2009,12(01)

Wikipedia.ecologicalniche,en.省略/wiki/Ecological_niche[OL]

邵培仁,传播生态位规律与媒介生存策略[J],新闻界,2001(5)

黄妍,手机媒体传播模式及市场营销分析[D],重庆: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JohnDimmick,JohnChristianFeasterandGregoryJ.Hoplamazian,NewsintheInterstices:Thenichesofmobilemediainspaceandtime,nms.省略/content/early/2010/05/11/1461444810363452

同上。

李洁玉、蔡丽梦,CNTV发展策略:媒介生态位的视角[J],今传媒,2010(10)

匡文波:《手机媒体的传播学思考》[J],《国际新闻》,2006(7)

新浪:中国微博元年市场白皮书,省略/lxm19871231/ss-5245420

邓飞新浪微博地址:t.省略/1642326133

钟如九新浪微博地址:t.省略/1819775930

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新浪微博地址:t.省略/1932619445

南方报业网:让“随手拍照”在更多监督领域显威[N],2011,2(11)

LBS是通过电信移动运营商的无线电通讯网络(如GSM网、CDMA网)或外部定位方式(如GPS)获取移动终端用户的位置信息(地理坐标,或大地坐标),在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的支持下,为用户提供相应服务的一种增值业务。

街旁网省略/,是一个基于地理位置的移动社交服务。

当用户签到了一些有趣的地点之后,街旁会送给用户一枚虚拟徽章作为纪念。

签到某地点次数最多的人成为该地点地主。

艾媒网,2011年3G门户手机体验及移动互联网十大趋势分析,share.省略/927

新浪语音微博,t.省略/mobile/phone.php

移动运营商号码1259085500,联通运营商号码9501399,不久以后电信也将与新浪合作

刘炳海2011年2月15日上午10:47微博,t.省略/1403262007

鲁帆,手机媒体在3G时代的四大机遇[J],2010(01),68-69

聂飞艳,论3G手机媒体的传播策略――以微博为例分析[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10,13(01),91-93

同上。

3G在室内、室外和行车的环境中能够分别支持至少2Mbps(兆比特/每秒)、384kbps(千比特/每秒)以及144kbps的传输速度(此数值根据网络环境会发生变化)。

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1

中国手机媒体研究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9

2004年7月1日,《中国妇女报》联合中国移动推出了中国第一份手机报纸――《中国妇女报•彩信版》

媒介融合现状范文1篇4

摘要:近些年来,作为主流媒介之一的广播有了长足的发展,即呈现出与新媒介相融合的态势。这种态势的出现,与其说是广播自身发展的表现,倒不如说是由新的媒介技术促成了广播与新兴媒介的融合。如果从内容层面看广播的融合,主要表现在消息来源更加广泛、诸多话题直接来源于受众以及信息报道提供主体的非职业化。

关键词:主流媒介;新媒介;融合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2012年3月份有报道说,中国之声新浪网微博的粉丝已经突破200万。粉丝数量领先于同行业。电台在互联网上开通微博,极大地提升了电台与听众之间的互动能力。

然而,广播与诸如互联网之间的技术融合所产生的效果远不止传播主体和受众之间的互动性。从内容层面看,新媒介成为了广播内容的消息来源;无以数计的受众通过新媒介丰富着广播的话题;更有非职业的媒体工作者以专业传播主体的面貌通过广播向广大的受众传播非媒体工作者所关注的对象。

一、新媒介成为广播的消息来源及新现象

(一)新媒介成为广播的消息来源

用媒介环境学中的后视镜理论来审视广播,广播从其产生之日开始便走上了一条融合的道路。它不断地将先前已有的技术融合进来并保持自身的特色。其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报纸成为了广播所融合的对象,报纸的内容摇身一变成为广播所传播的对象。其实,音乐磁带和CD也不断地融合到广播中来。然而随着新技术地不断发展,广播与新媒介、新技术的融合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新媒介对广播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之一就是广播媒体的新闻工作者能够从新媒介上接触到更多的消息来源或新闻来源。“新媒介对整个媒体产业,尤其是新闻工作者,继续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因特网正成为信息和新闻的来源,笔记本电脑、手机和数码相机正得到广泛的应用,这使得在今天这个全天候新闻时代,新闻故事和图片能够立即产生。……这也意味着自由撰稿人数量的增加和对多种技能的需求”[1]。

从传统意义上看,消息来源总是与新闻工作者对举的。这里的新闻工作者又主要是指负责新闻生成首要环节的记者。因此,从二元对立的角度看,记者与消息来源构成了对立。这样一来,“提供有可能制作成新闻报道或特稿的思想和大致的人物、地点以及组织[1]”就成了为新闻工作者提供消息的主要来源。从上面对消息来源的揭示看,消息来源主要分为三大类,也就是提供消息的人、提供消息的单位和除去人及单位之外的消息的出处。在这由三类消息来源构成的结构中,根据消息来源与新闻工作者之间形成的关系类型,又可以分为稳定的和临时的。如果从消息来源名字的表现形式看,它又可以分成具名的消息来源和匿名消息来源。

(二)消息来源的过程中的新现象

在当今广播的运营实际中,相应的新闻工作者都或多或少地接触并使用上面从不同角度分析出来的消息来源。这些来源成为广播获取相应新闻的源头。可是在新媒介新技术背景下,广播在使用这些消息来源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现象。

1.新现象之消息来源逐渐开始同主播、主持人建立起相应的关系

消息来源除继续同广播的新闻记者保持原有的对立关系外,消息来源逐渐开始同主播、主持人建立起相应的关系。由于新媒介、新技术与广播的融合,主播、主持人直接通过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各种新的媒介来获取信息。个人、单位及信息所赖以依存的出处,都成为了主播、主持人所做节目的消息来源。当然,主播、主持人与消息来源之所以能够建立起直接的关系,这跟广播内部的媒介融合——采编播一体化的人的分工融合有着密切的关系。正是主播、主持人与新闻记者,与编辑的融合,才使得消息来源同主播、主持人建立起直接的关系成为可能。

2.新现象之广播的消息来源呈现出“多”的特点

广播的消息来源呈现出“多”的特点,这是与传统相比较而言的。也就是广播在与新媒介、新技术融合之前的状态相比较而言的。现在,广播获取消息来源的渠道非常广泛,尤其是具有“个人”属性和“地点”属性的消息来源与过去相比,新媒介、新技术背景下的这些属性的消息来源成几何倍数增加。这个特点实际可以从各种新媒介上铺天盖地的信息总量上看出来。然而,广播在获取相应的信息时,除了从稳定的消息来源获取外,更多具有临时性的“个人”和“地点”的消息来源为广播所用。

3.新现象之匿名消息来源的增多

基于互联网的各种新媒介,它们所的信息往往都具有匿名的特点。媒体使用匿名消息来源往往成为受众所诟病的对象。“采编室几乎每天都会碰到消息来源的身份,特别是匿名消息的问题。公众以往以为,匿名消息只是新闻界的一种技巧。直到发声(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与(白宫实习生)莱温斯基的丑闻后,匿名消息才受到关注,‘自由论坛’调查发现,70%的受访者认为,报道大陪审团的聆讯时,用匿名消息是‘不妥当的’”[2]。众多匿名消息来源的使用,增加了广播报道的风险性。如果在没有核实的前提下,想当然地只是从信息本身所呈现出来的价值出发,就很可能出现报道失实、缺乏公平性等问题。广播在与新媒介、新技术融合过程中,这些问题应该一起足够的重视。

4.新现象之主播、主持人与消息来源构成直接关系

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直播节目中。录播节目,尽管消息来源也与传播者构成了各种各样的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但是由于录播节目时间上的相对从容,传播主体在面对消息来源所提供的信息时,相对而言,做出选择和判断的时间比较充分,而直播过程中,面对来自各种新媒介的消息来源,主播、主持人尽管也在选择和判断,但时间相对较少是他们在甄别时所面对的一个问题。

二、新媒介为广播提供类型丰富的话题

对于新媒介为广播节目提供了类型丰富的话题,话题的理解不应该只是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诸如“油价上涨”、“食品安全”等话题上,实际上这里的话题除了包含这种传统意义的话题,更将各种类型的节目素材也纳入进来。

从话题提供者的性质出发,当前广播从新媒介上获取话题的渠道主要是两大类,一类来在于隶属于组织的媒介,一类是隶属于个人的的媒介。前者如各大搜索引擎和大的网站。现在,中国之声就经常将搜索引擎和各大网站当下关注排名靠前的新闻事件作为自己的报道内容。后者如QQ平台、E-mail、微博、短信平台和论坛等。无论是前者为还是后者,按照媒介环境学学者麦克卢汉的观点来看,新媒介是对广播传播主体的延伸。这种延伸从地域范围讲,是对原有取材地域范围的突破,这种延伸可以延伸到全国,甚至跨越国界,遍及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从所接触的人来看,这种延伸使所接触的人数量增加,有可能接触到具有不同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各色人等。新媒介为广播提供了丰富的话题不只是表现在广播从新媒介上选择相应的节目素材,它还因广播依托于新媒介、特别是互联网进行传播,还使得广播节目所传播的话题在话题要与受众具有接近性上发生了变化。由于传播地域的突破,所面对的受众也不再只是原有广播信号所覆盖范围下的受众,互联网上的广播,其受众在理论上可能是国内的,也可能是国外的。在这种传播语境下,广播的话题在理论上就有可能较以前多样化,因为要适应不同类型的受众。当然,是否变化,这取决于广播的定位,取决于其目标受众到底是谁。尽管这只是理论上的可能,但在新技术背景下,广播该如何发展是一个现实的问题,这种理论上的可能,不能不使得广播的从业者做现实的思索。

从结构主义的观点出发,广播做什么样的节目,什么样的话题能够进入到广播节目的视野或范畴中来,与其说是传播主体作出的选择,倒不如说是广播节目本身所作出的选择。因为任何一个结构或系统都具有自组性,不需要外力的介入。不可否认,这种说法的确使得研究更具有科学性,能使研究在同质的前提下进行。可是归根到底,什么样的话题能够进入广播节目的系统,最终还是离不开人的选择。表面上看来,传播主体在选择话题时好像具有个人的性质,实际上他们依然是按照他们头脑中存在的有关广播节目的知识结构来进行的。选择和判断广播节目话题的标准不是任意的,而是具有相对地固定性和共通性。往往不因个人的意志而转变。比如,对于新闻价值的理解,尽管存在着不同的表述,可是综合起来,各家观点中核心的部分往往是共同的。

结合上面的论述,新媒介与广播融合后,广播有了新的依托媒介和话题出现了多样性甚至是复杂性的可能。但是这些可能并不能否定或改变广播传播主体头脑中业已存在的关于广播节目的知识结构,传播主体依然要用结构的标准来对多样性的话题进行筛选衡量,符合的可以进入广播节目系统,不符合的则不能成为广播节目的内容。但是这种不改变不能掩盖过去没能进入广播节目结构但现在存在着进入广播节目结构的可能性。该种可能性的出现,则是因为新媒介、新技术改变了传播主体和受众之间的某种传播方式,即在传播主体和受众间单向传播的基础上增加了双向传播的成分,传播主体和受众间的互动性增强,从某种意义上说,受众具有了影响传播主体的可能。

在广播还未与新媒介、新结束融合之前,传播主体和受众之间的关系基本上以传播主体主动、受众被动为特点。传播主体传播什么话题都要靠他们自己去找,去发掘;受众只是被动地接受。即便是所传播的内容不为受众所喜闻乐见,受众改变传播现实可能性也比较小。虽然在过去也有受众通过信件给电台交流,可反馈的滞后性在改变被动接受状况上产生的作用并不明显。然而有新技术和新媒介就有了很大的不同,通过上面谈到的属于个人性质的沟通交流方式,受众不仅可以将他们想听什么在节目开始前告之传播主体,甚至在节目进行过程中,直接将自己的话题、问题提供给传播主体。所有这些在新技术的支撑下,话题能够做到及时甚至是即时地传播,受众在广播节目内容上有了一定的话语权。

除了受众主动直接提供相应的话题外,当前,很多电台电视台还通过新媒介向受众征集话题。虽说征集上来的话题能否成为节目内容还是取决于传播主体,可这种方式为不同人群甚至另类人群所关注的话题成为广播的内容提供了条件。在技术不变的前提下,传播主体的视野相对固定。正是由于新技术与广播的融合,传播主体的视野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视野范围更广泛,能进入广播节目的话题也就越多。

三、非广播媒体的从业者以媒体从业者的面貌进行传播

非广播媒体的从业者以媒体从业者地面貌进行传播这个问题要求明确广播媒体的外延,因为它事关非广播媒体从业者活动范围。

“广播(broadcasting)通过电视媒介或广播媒介传送讯息而对接受讯息者无法施加技术性控制的过程。任何人只要拥有适当的接收机,并处在传送的范围之内,都能收到这些讯息(与窄播相对)。从广义上讲,这个概念意味着通过电波向一种大众受众传送讯息的过程,因此就得用广播的符码与惯例以吸引这种大众化的受众”[3]。广播概念的解释明确了其包括电视媒介和电台媒介的外延。其内涵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通过电波向大众受众进行讯息传播。在弄清广播概念的基础上,再来看看新技术促成新媒介与广播融合的事实。在传统上,广播的传播技术属于专业领域范畴,并非一般人所能接触和掌握。然而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新的媒介逐步融合到广播中来。如电台媒介就很好地跟手机媒介做了融合。电台媒体通过建立短信平台来与手机的使用者实现互动。电台还通过热线的方式使得二者之间的互动更加直接和及时。就电视台来说,除了上述的方式之外,由于摄像机进入普通家庭,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家庭摄像机的像素越来越高,拍摄的图像质量越来越好,很多普通人也渐渐成为电视台素材的提供者。如美国的《美国家庭搞笑录像》、我国的一些DV大赛等。

不可否认,这些融合方式的确是广播与新媒介的融合样式,可是广播与新媒介的融合也出现了新的动向。这种新动向不再只是停留在受众与广播的互动和只是简单地提供相关素材上,而是受众以广播传播者地姿态出现,直接向受众传播他们所关注的内容或信息。这个新动向也可以成为职业媒体传播者与非职业媒体传播者的融合;是人和内容兼而有之的融合。如保定电台新闻频率就有一档《今日准新闻》的小栏目。该节目的记者都是普通的受众,节目由他们采制而成。石家庄广播电视台《民生关注》中有一个时段专门留给受众,他们用自己手中的摄像机拍摄各种民生题材,然后经过筛选并在电视台工作人员指导下编辑播出。

媒介融合始终在进行着,然而以前研究的侧重点并没有将这种新的融合样式囊括进来。“确实,从已经问世的成果看,西方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呈现出多样化的视角——有从技术融合角度展开的研究,从媒介所有权融合角度展开的研究,从媒介文化融合角度展开的研究,从媒介组织结构融合角度展开的研究,从新闻采编技能融合角度展开的研究等。这些研究可以说铺展到了与媒介相关的所有方面,包括媒介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机制,涉及到媒介经营与新闻传播的各个角落”[4]。蔡文归纳的国外关于媒介融合的研究成果中未能包含职业传播者与非职业传播者间的融合。

媒介环境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就这种新的融合给出理论上的解释。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人的延伸。其实延伸意味着对过去的格局的打破或突破。在过去,广播只是隶属于职业的传播者,非职业传播者无法改变这一局面,可是随着各种新技术的出现,各种新技术在实现人的延伸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形成了一种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结构进而成为指导人们实践的理论。这种新的融合在实践上还需要经历时间的检验,在理论上还需经过深入的研究。它作为一种新的融合现象,研究应给予足够的关注。在实际操作中,对把关人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可否认,这种融合都是限于一定条件下的,它们不适于直播,因为直播状态下将无法对该种融合样式下的内容做到及时地掌控。

参考文献:

[1](美)鲍勃·富兰克林等.新闻学关键概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美)海曼,(美)韦斯廷著.郭虹,李阳译.最佳方案:公平报道的美国经验[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3.

[3](美)约翰·费斯克等.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媒介融合现状范文篇5

关键词:医学情报学;媒介素养;信息素养;课程融合

0引言

移动通信和虚拟现实等新一代技术,推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高等医学教育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有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要求医学生不仅要掌握优良的医学专业技能,同时也要具备现代医学信息技术能力,教育要探索培养复合型高层次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各种媒介的兴起,以网络媒介为主的媒介,对医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深入渗透,导致医学生的面临更多的信息挑战,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能力不足的缺点暴露,了解当代医学生的媒介素养现状,探讨如何让医学生能正确的使用和利用媒介,采取何种有效的教育策略,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1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

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都在90年代传入我国,目前,信息素养类课程开设较多,但对于媒介素养,国内医学院校几乎没有设置相关课程,教师对媒介素养的知晓率和实践率也十分低。保罗•泽考斯1974年提出[1]信息素养是利用信息工具及信息源来解决问题所应用的的技术和技能,该概念的提出主要针对人们对所获取的信息的辨别、利用等,重点在解决信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信息技术参与问题。媒介素养概念的提出是在1930年,由英国利维斯首先提出,媒介素养主要有四个层面,包括利用媒介资源的动机和目的、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和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通俗的讲即大众面对各种媒介信息资源的时候,选择、理解、质疑、评价、创造、思辨的能力。医学信息素养课程重在培养医学生的信息素养,包括医学生能够知道什么时候需要信息,能够有效地获取、评价和利用所需要的信息。媒介素养虽然比较侧重于对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思辨能力,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医学信息和媒介信息具有某种一致性,在当今信息飞速发展,信息量暴增的情况下,探索的进行课堂实践改革的方式,将二者有机融合就变得顺理成章,顺应时代需求。

2医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

2.1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对象为上海某医学本科院校学生,均为首次接触医学信息检索课程的学生。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深入访谈法,问卷调查主要通过授课教师课前统一指导,采用无记名方式,随堂填写问卷并收回。授课教师随堂共计发放问卷315份,回收有效问卷298份,其中男同学110人,女同学188人,有效问卷占问卷总数量的95%。

2.2调查结果分析

2.2.1互联网是医学生使用最多的媒介

医学生平常使用最多的媒介为互联网(90.5%)、电视(39.6%)、报纸(40.7%)。大多数学生是电脑网络与手机网络作为主要的媒介工具,传统的媒介如报纸和电视作为很便利的获得媒介信息的渠道,仍然比较受医学生喜欢。

2.2.2使用媒介的主要目的为娱乐休闲

医学生接触媒介的目的包括娱乐休闲(71%)、缓解压力(43%)、聊天交流(42%)、拓展知识(30%)、了解资讯(23%)、打发时间(7.9%)、其他(0.9%)。深入访谈发现,部分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我控制,手机上网方便、快捷,随时随地,不受客观环境的制约,手机媒介的使用的时间占据时间超长。

2.2.3信息获取渠道多样化

在网站、手机客户端、电视、微博、报纸、广播、杂志等信息获取渠道中,95%的学生选择了三种及以上的媒介获取信息,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深入访谈也发现,在选择网站媒介服务时,医学生最容易受到的影响因素为使用习惯的养成,在多种媒介层出不穷的情况下,医学生的媒介习惯也比较理性,不再盲目追新。

2.2.4媒介的使用趋向理性化

81%的学生认识到对媒介获取的信息需要进行鉴别和选择,70%的学生对信息的真实性保持理性的“有时相信”的态度。在网络信息虚假的时代背景下,医学生对媒介信息的辨别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同时会对媒介传递的信息判断采取积极的态度。

2.2.5信息检索能力还需提升

当需要文献资料的时候,43%的学生表示对信息渠道非常清楚或清楚,57%的学生表示不清楚。71%的学生认为能快速检索到所需信息,48%的同学能对信息进行有效的阅读、分析和整理,31%的学生可以通过朋友圈、电子邮箱、微博、论坛、QQ等媒介工具进行分享和学习。网络媒介的便捷对当代医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提供了更多可想象的空间,但对于信息检索的需求、信息的检索手段及媒介信息的筛选能力尚待提高。

3媒介素养融入医学信息检索课教学实践

3.1媒介素养融入医学信息检索课的优势

在课程设置的方式上,相关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开展主要有独立设置课程和融合入其他课程进行培养两种方式。基于医学院校的特点和现状,本研究采取融入式教学开展方式。同时,这种融入式的教学手段,对医学院校的老师、教学时间、教室空间等的软硬件要求相对较低[3],能够让更多的医学生掌握使用媒介和利用媒介信息并进行鉴别的技能。本研究通过增加传统的信息素养培养的范围,通过课堂和课外,选取医学生感兴趣的媒介主题,采取小组讨论和PBL等教学方法,在信息检索的内容中融入媒介资源,达到调动医学生学习兴趣,掌握媒介使用和制作能力的效果。

3.2教学原则与目标

3.2.1教学主要目标

依据所融入的课程的不同或教学侧重点的不同都会导致教学目标的差异,医学信息检索课的课程目标不可能包括全面的媒介素养教育目标,但总的目标是培养和提升医学生获取、识别、分析、利用并制作媒介信息的能力。本研究以课堂为基础、培养医学生信息能力和媒介使用的能力;同时,通过课堂及课后的分析、质疑、交流和自我表达等技能的培养来提升学生的医学知识获取和分享的自主性。

3.2.2教学内容

在医学信息检索教学内容中融入媒介素养教育的要素应该包括教学主题、形式和时效。主题方面,由于医学信息检索课内容中融入的媒介素养的内容范围的确定具有一定难度,既不能只关注部分媒体内容,又无法将所有的媒介内容形式都涵盖,因此融入式的媒介素养教育所选定的授课主题就是应该和所融入的课程的教育内容紧密联系,要求授课内容要以医学信息检索课的内容为参考,挑选有利于医学生发展的贴近专业的主题。同时,在展现形式上要全面而丰富,既可以是传统的纸质媒介,尽量打破单一媒介形式的壁垒,发挥多种媒介在课堂上的优势,如图书、报纸、杂志等,也可以多涉及新型的媒介形式,诸如音乐、视频、网络等。多样的教学文本,增强医学生对各种媒介形式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媒介信息的选择上,要注重实效性,这也同医学信息检索的实效性是一致的,医学信息的更新速度也非常的快,掌握信息的实效性也是医学生的信息素养评价标准之一。因此,时效性上应该把最新的媒介信息作为课堂的教学素材。

3.2.3教学组织与实践方法

融入式课堂实践分为四步骤:第一,由教师确定与授课内容相关的主题,在课前对该主题进行研究,收集全面而丰富的媒体信息,在课堂上做好合适的导入,引领学生进入该主题。第二,学生根据已有常识或知识对主题展开讨论,或利用课后时间,通过各种媒介手段获取相关信息,在课堂上分享汇报,并对比不同媒介的差异,展开讨论;第三,教师结合学生的讨论情况作适当的引导和点拨,让学生能够认识媒介信息的表面现象和本质问题,真正了解媒体的本质、立场、运行流程、以及各种媒介手段等问题;第四,学生对媒介理论和现象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基础上,让学生制作相关主题的媒介作品并在课堂进行展示汇报。通过课堂内外的四个步骤的衔接,医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思考的过程中动手操作,在实践操作中对先前的认识进行回顾和反思,以对各种媒介现象获得较为全面和深刻的认知,提高自己媒介信息的辨别力和批判力。

3.2.4教学评价标准

授课评价方式要求具有多样性,比如鼓励医学生采用小组方式来完成医学类课题;课后针对课堂学习内容,让医学生对相关医学信息辨别真伪,并对其进行陈述,此外,也有着重强调实践动手能力的标准,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医学生可以通过对媒介素养的学习成果在表达与制作讯息,并积极利用在各种媒体上。

4总结

媒介素养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获得越来越多的重视。目前,医学院校独立开设媒介素养课程存在很多现实的困难,因此采取融入式课程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是较为可行的方法,避免了医学院校师资力量不足、学生课业压力大等客观的阻碍,这种课程开展更能迎合医学院校教师和学生素养提升的需求[4]。在师资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建议医学院校开设媒介素养融入式课程,提升信息类教师媒介素养水平和研究水平[5],充分利用校内外优质的媒介资源,为医学生提供优质的媒介素养教育环境。通过融入式媒介素养教育,构建相关课程教育新模式,提升医学生对于媒介信息的判断力以及对媒介所的不良信息的抵抗力,也是更好地服务课程思政.

参考文献

[1]耿益群,徐玥.近十年国外媒介素养课程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4,(12):31-37.

[2]张男星.当前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报告[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09):68-80.

[3]张治国,马福.“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路径研究[J].高教学刊,2017,(18):1-3.

[4]李鑫.高校教师媒介素养现状及应对探析[J].新闻天地,2010(5):14-15.

[5]肖鑫鑫.提升高职教师媒介素养的实践路径探析[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7(02).

媒介融合现状范文篇6

笔者一直认为,网络与其说是一种媒体,不如说是一个平台,其平台价值远远大于其媒体价值。当传统媒体进入网络这一平台空间,媒体的边界便自然消失,网络化生存便成为所有传统媒体的共同生存常态。媒介生存形态与传播形态的混一,媒介内容与传播渠道的融合,正是在网络这一平台上实现的。

媒介的融合,有技术的逻辑,也有市场和制度的逻辑。

今年我们热衷讨论的“三网融合”问题,从技术逻辑上讲,并不存在障碍,从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学领域来看,也是理所当然。然而,“三网融合”却在市场选择面前被搁浅。其间,电视、电信、互联网几大市场主体,基于各自的利益展开博弈。所谓制度供给和制度选择,一定是谋求并尽可能实现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相对利益均衡。即使国家权力机关欲以行政的力量推进“三网融合”,依然遭遇到诸多现实的阻碍。此外,内容生产的融合,接收终端的融合,大体情形也不外如此。

所谓融合,意味着传媒格局的重组,意味着市场与权力的重新分配。我们说,融合是传媒与传媒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向,但我们还必须明确意识到,融合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此一过程充满着各种看得见或者看不见的多重障碍。

媒介融合是一个概念,媒介产业融合则是另一种概念。而一个顺乎逻辑的思考是:媒介融合必然造成媒介产业的融合,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产业重构。其中包括,媒介横向产业链将充分扩展,纵向产业链将充分延伸,以及由此造成媒介产业格局的整体改变及产业组织的重新建构。

媒介产业融合是一个概念,信息产业的融合则是另一种宽泛的概念。在信息化的社会,媒介产业的融合将在社会信息产业发展的整体框架下运行,而媒介产业融合所造成的另一种趋势,则是促进整个社会信息产业的融合。我们关于“三网融合”的讨论,早已将互联网与电信业信息化社会两大支柱信息产业纳入其中。当我们关于融合话题延展至信息产业,需要检视的问题就更多、更复杂了。

王润珏博士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一直就读于武汉大学,受到良好环境的熏陶,接受到良好学术训练。她的博士论文《产业融合趋势下的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研究》选题涉及上述一系列话题。论文中关于媒介融合基础性问题的探讨,是其思考的逻辑起点,而关于信息产业大融合的讨论,是其思考的宏观视域,论文的中心则集中于传媒产业融合的深入分析与讨论。

论文的分析框架充满着逻辑的力量,具体问题的讨论,深入而缜密,基本达到其预设的研究目标。

媒介融合现状范文篇7

关键词产业融合传媒产业边界技术边界业务边界市场边界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传媒产业内部各子产业之间以及传媒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之间出现大量的产业融合。现象。产业融合对传媒产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传媒的经营理念、盈利模式、受众的信息消费方式、新闻人才的培养体系等各个方面都受到产业融合的潜在影响。除此之外,产业融合对传媒产业边界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产业经济学里,产业边界可以分为技术边界、业务边界、运作边界和市场边界等。在产业融合过程中,传媒产业的内涵与外延不断发生细微变化,原来泾渭分明的产业边界被“跨界”的融合、并购、合作打破,融合走向深入,边界趋于模糊。与传媒产业快速的发展变化相比,人们对传媒理论认识与研究没有跟上实践的步伐。特别是近年来传媒产业边界发生了明显变化,但是原有传媒产业分类依然沿袭过去的标准,对于各种传媒的界定仍建立在以往的理论基础之上,这对于传媒产业组织理论探讨和实践操作都形成不利影响。因此,有必要深入探讨产业融合背景下传媒产业边界问题,并分析其变化趋势。本文主要从技术边界、业务边界和市场边界的变化来透视产业融合对传媒产业边界的影响。

一、技术边界消失

产业融合离不开技术发展,关于产业融合的研究最早也是从技术融合的角度展开的。一些先进的技术在不同的产业扩散开来,使这些产业不断出现技术更新现象,最终导致产业融合。从电信、广播电视以及出版产业的融合过程来看,技术条件尤为重要,最关键的就是数字技术,包括信息数据的采集、储存、传输、接收等环节。近年来,由于技术创新和技术融合,原本属于不同产业或者市场的信息产品的技术基础里趋同倾向,产品的相互替代性逐渐增强,从而在不同产业或市场中出现大量企业突破产业边界,相互竞争与合作,给产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在产业发展中,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已经成为产业融合的启动器,并且信息技术的每一步发展,都进一步扩大了业务上的融合。传媒产业目前正经历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的洗礼,原有的技术边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首先,相关产业之间技术标准的差异在逐渐缩小,从而加强了不同媒体形式以及各种媒介产品之间的关联性和互换性。过去,传统的电信产业、出版产业和广播电视产业使用的技术是相互独立的,其技术手段和相关设备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在提供信息服务时所采用的技术标准也不一样。三大产业各自有其独立的信息传输网络,即广播电视网、电信网和出版发行的有形分发网络。并且,广播网和电视网相互分开,各自为阵,其接受终端也各不相同。因此,各类信息只能在专用的信息传输网络中传送,用户只能用专用的终端设备来接受相应的信息。尽管广播电台的讯号和电视台的讯号都可以转化为模拟电子信号在同一信道中传输,但是由于这一信道还没有实现融合,接受终端也一直没有合并。因此,信息传输只能维持产业分立时所设定的相互割裂的传输格局。从19世纪中期一直到20世纪中期,甚至20世纪70年代,世界主要通信工具是以模拟技术为基础的有线电话。模拟技术在一百多年时间里得到不断的改进,但是终归还只是模拟技术。此后,微电子的集成线路发展推动了数字化的研发。20世纪90年代以后,通信基本上都采用数字传播了。不过,尽管不同的领域都采用数字信号来传送信息,但由于各个行业对数字信号的定义各不相同,在将模拟信号转变为“0”和“1”的过程中出现差距,这影响了相互沟通。因此,技术基础不同,各个网络只能彼此分立。20世纪90年代后期,出现了互联网协议“包”的观念,解决了多网沟通的技术问题,各个网络的技术边界逐渐消失。在此基础上,传媒技术的技术类型逐渐从分立性向融合性转变。

当所有信息传播部门都采用共同的数字基础之后,这些部门就能够畅通无阻的相互交往了。其次,在产业融合过程中,由于数字技术的广泛使用,信息终端融合步伐逐渐加快。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如今在互联网上可以轻而易举的获得传统媒体的信息服务;手机功能不断拓展,已经成为大众传媒的重要接收终端,利用手机上网、听广播、看电视、下载文件等早已司空见惯。从2000年

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互联网除了信息传输方面的共享之外,其业务交叉融合的地方很多。从以上表中所列业,务范围来看,电信和有线电视业务更重视技术性服务,互联网业务则更强调内容服务,而这几项业务均是建立在信息传播这一核心业务上,只是传播方式、管理方式、受众群体特征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别。在现实操作中,由于管理分工不同,三者的业务范围虽有交叉却都放不开手脚,稍微出现业务延伸就会导致对其他网络的业务侵犯。一直以来,三网融合的发展方向是学界和业界非常关注的话题。有学者认为,以后三网融合在一定程度上讲,是使传统的三网运营商变成全业务的提供者。2010年1月,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并提出推进三网融合的阶段性目标。2010年至2012年重点开展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试点;2013年至2015年,全面实现三网融合发展,普及应用融合业务。三网融合时间表的确定为今后业务融合提供了很好的契机。目前,业务融合已经有较多尝试。互联网和电视产业的融合产生网络电视;电信网和电视产业的融合产生了手机电视;电信和互联网的业务融合也早已经开始,基于互联网的ip电话业务对传统的语音业务形成较大冲击。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手机上网业务已经展开,电信网和互联网的业务融合与渗透在今后会有更加突出的表现。笔者认为,传媒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问的融合可以采取以下思路:平台打通、资源共享、管制放松。

除了传媒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之外,传媒产业内部子产业之间的业务融合也是十分必要的。在产业分立阶段,不同产业所从事的业务范围各不相同。过去,中国传媒产业中,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部门业务重叠与交叉的情况多限于新闻信息传播,经营上的业务联系不是很多。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大众媒介都属于内容的提供者,各类媒介所采用的技术标准有较大差别。不同的媒介有不同的网络结构,而不同的网络结构往往只能传送相应的业务,这就影响了不同媒介之间的融合和跨媒体经营。不过,从技术的角度来看,数字化完全可以将传媒之间的技术壁垒打破。在信息化进程中,数字革命已经将不同的信息形式统一起来,不同形式的信息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有效传输与接受。传媒产业中的子产业所提供的信息产品以及服务原本由于技术不同而具有较大差异,现在则在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的基础上逐渐减少乃至消除差异。也就是说,信息的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所遇到的技术性障碍不是传媒产业业务边界交叉的最大障碍。相反,技术进步为传媒产业业务融合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三、市场边界模糊

在产业融合进程中,原来具有替代性的媒介产品替代性不断增强,不具备替代性的媒介产品有可能转变为具有替代性的媒介产品。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对市场的界定就是基于产品的替代性和互补性,因此,媒介产品替代性的变化就意味着媒介市场边界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产业融合之前,各个产业处于分立状态,有着明显的、清晰的产业边界,各个产业分别属于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各个子系统内部处于相对平稳的状态,产业内部关联是线性的。国外产业融合过程中,各个大型企业集团经营的业务范围十分广泛。用以前的企业组织边界来分析现代企业,显得有些过时。可以说,在产业融合过程中,关于企业组织边界的概念正在从狭隘的物理边界变为包括动态工作小组和战略联盟的更流畅、更有机的边界。相应的,各个产业之间的边界逐渐变得模糊起来,原来相互独立的子系统之间有了更多的联系,产业之间既存在技术共享,又存在业务联系。产业融合使传媒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联系增多,并且这些联系是非线性的,呈网状结构。有学者认为,在信息化过程中,融合后形成的横向市场结构在新价值链的作用下,重新塑造了交叉竞争、竞争合作的格局,从而改变了市场边界。见图1:

在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中,无论是哈佛学派还是芝加哥学派,都将市场结构视为产业组织研究的出发点,也就是说首先要确定产业内各企业之间的竞争垄断关系,然后判定产业的市场结构类型及其市场行为特征和市场绩效情况。通常把市场集中度作为判断一个市场或者所有企业市场份额的重要指标。这对研究传媒产业组织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过去,传媒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边界明确,传媒产业内部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各个子产业市场边界也很清晰。各种类型的媒介在管理体制、经营模式、业务流程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由于市场边界清晰,传媒产品与其他信息产品之间的替代性不是很强,不同媒介产品的可替代性也不是很强。现在,在产业融合情况下,传媒产业市场结构受到了较大影响,产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传媒产业中的电视媒介与电信产业中的移动终端手机融合形成了手机电视。这一新兴媒介产品具备两大产业产品的特质,其他诸如此类的产品不断进入市场,使传媒产业和其他相关产业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原本条状结构逐渐变成网状结构,越来越难以分清媒介产品具体属于哪一个产业了。由于市场边界发生了变化,我们对传媒产业市场结构的判断也因此受到影响。因为,对传媒产业市场结构的分析,同其他产业一样,其基本前提是在同一个市场之中,并且这一市场相对单一,边界清晰明确,这样才容易度量。目前,一些传媒集团实施跨行业、跨媒体经营,大多属于产业融合现象在传媒领域中的表现。传媒产业中各子产业之间相互渗透,以及传媒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互动,形成了大量的交叉融合现象。一些融合产品,既属于同一市场,又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同一市场。如果对市场定义过于严格,假定两种媒奔产品能够完全替代才属于同一市场的产品,那么在产业融合中,传媒产业的许多产品就会分属于不同的市场。如果对市场定义过于宽泛,假定两种媒介产品只要有一方面能够相互替代,就属于同一市场,传媒产业市场又过于笼统。这将给传媒市场的定义带来较大困难,甚至为产业组织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传媒产业中各子产业的市场结构属于单一的市场结构,互联网兴起之后,产业融合步伐加快,传媒产业市场结构则变得复杂与多元,呈现出网状交叉的特征。数字技术在传媒产业的广泛使用,催生了大量新兴的融合型媒介,市场边界逐渐变得模糊起来。当然,从产业组织理论的视角来看,如果分析传媒产业市场结构,还是应该尽力将各子产业的界限划分得更加明晰。这给传媒产业组织研究带来一定的挑战,同时也引起产业组织研究者的反思。

四、结论及进一步的思考

媒介融合现状范文

关键词:媒介融合;农村;新闻传播

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6-088-02

媒介融合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于美国兴起后就快速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和发展。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看,媒介融合的定义更为复杂和多变,由此引发国内外相关学者的激烈讨论。在国内虽然媒介融合发展起步晚,发展时间短,但是目前为止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并且已逐步应用到现在的新闻业发展中。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一步,农村文明的发展也是新闻业需要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运用媒介融合技术大力发展农村传媒,丰富农村新闻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也是协调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媒介融合的界定

(一)媒介融合的内涵浅析

媒介融合的定义有较大差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尼葛洛庞帝把媒介融合定义为“各种各样的技术和媒介形式汇聚到一起。”而另一教授亨利•詹金斯提出了一个简单的框架,即“媒介融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是媒介技术、产业、内容及受众之间发生的各种交集;这不是终极状态。”据以上两位教授对于媒介融合的理解,可以看出,媒介融合是将技术、媒介形式等全部融合在一起的综合形式,其基本状态就是不断变化,不断发展,永远都没有确定的终点。其以科学技术为支撑,以不同的媒介工具为载体,以不断更新的媒介信息为传播内容,在相同或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内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一体化展现。分析其内涵可发现,媒介融合的重要原因是由于技术的统一化和应用的广泛化。在现代,无论是传统的媒介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还是web2.0时代下基于网络平台的网页、微博、微信、客户端等都有基本相似的传播基础,都是由卫星、电缆等数据技术来获得相关的内容,而在这背后就是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技术的融合与汇聚。通过技术将信息发送到不同的媒介工具上,再通过媒体将其整合向外传播,最后形成多方媒介的融合。除此之外,亨利•詹金斯教授提出的内容与受众之间的交集则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新闻行业及其受众当中,不同媒介下的新闻人在媒介融合的条件下是紧密结合的,而其能为受众所提供的内容也由于事件的集中性和受众关注的聚集化而结合密切。在受众这方面,由于当代受众的主体意识逐渐加强,对于事件的好奇性不断提升,且与媒体的联系更加紧密,造成其在媒介融合下不断交集、裂变和发展。

(二)融合的两个方面

在我国目前情况下,媒介融合是一个有多方控制的复杂体系,不是单独的技术媒介或者媒介载体可以把握与决定的,为便于分析其特性和内容,可以将媒介融合简单地理解为以下两方面:思维层面的融合,物态层面的融合。思维层面的融合:思维层面的融合是一种意识方面的深度融合,它主要体现在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两个方面,对于信息的传播者也就是广大的新闻工作从业者而言,媒介融合在思维的层面主要体现于其在发现新闻和传播新闻是已经提前准备好在多方面进行信息的交流和反馈。同时他们开始努力思考新闻的应用广泛化,即一种新闻或是一条新闻可以在传播的同时适用尽可能多的载体与传播媒介。而针对传播受众而言,他们也已经转换了传统的获取信息的思维方式,开始利用各种媒介渠道获取信息,不再单一地关注报纸、电视等,而是将现代生活碎片化的时间运用到移动媒体上,多方位地接受信息。很多学者和教授认为:同任何事物都有客观发展规律一样,媒介融合也有其规律,确实需要从规律性方面对媒介融合进行探讨、认识和把握。物态层面的融合:物态方面的融合主要有传播工具方面的融合,业务运营方面的融合以及资金等方面的融合。传播工具即传播渠道,在网络时代和数字化的今天,传统媒介和新媒体之间的渠道被打通,新媒体全面渗透到传统媒介中,手机报纸、网络电视、手机广播等崛起,而微博微信等成为受众使用最多的媒介。此类技术平台在很大程度上是媒介融合的前提和支柱。而在业务运营方面,新闻工作者不仅要能挖掘新闻,同时还要具备可以使得新闻通过不同方式进行编辑、制作和传播的能力,以满足不同的传播渠道对新闻的要求。在资金方面除了政府对于公共媒体的投入之外,企业和个人也在积极地投身于媒介融合的发展当中,为媒介融合提供更多的动力和支撑。

二、农村新闻传播分析

由于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不断进步,很多传播媒介在农村有了较为良好的发展,农村的媒介种类日益增多,网络媒体和移动终端也不断渗透到农村中。但是,相较于城市而言,农村新闻传播的内容仍然有很多需要改善和提升的空间。

(一)农村新闻传播内容及设施分析

首先,在农村新闻信息的供应上,农村相比于城市信息资源的占有量明显较低,许多信息在农村的传播基本表现为不出现或者是不及时出现。而对于此类信息,各类媒介表现出明显的将农村视为信息的末梢,即传播的边缘化地区。而从信息的选择方面来看,农村新闻信息相对较为保守和封闭,所传播的信息大多是政治类、农业类以及与农村相关的信息,实事、文学、科技、娱乐等信息相对匮乏,信息单一化严重。此外在正面信息和负面信息的处理上,在农村地区,正面报道以绝对优势压倒负面的报道,负面报道又做了不同程度的正面化处理。其次,在已经传播的这些信息中,有效信息的数量也明显呈现较低的状态,很多信息虽然打着关注农村、关爱农民、支持农村发展的标题,但是其内容却少有含金量,许多内容根本无法起到对农村建设以及农民的帮助作用,其探讨和影响也仅仅停留在表面,根本不能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最后,在传播设施上,无论是从硬件的建设还是从信息资金的投入方面来看,农村的基础设施以及配套硬件与城市相比有很大的差异。我国农村正处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为重要的时段,然而在新闻传播业中,有关农村方面的建设发展缓慢,农村的广播电视业也徘徊不前,再加上新媒体技术对农村方面的忽视,使得农村整体长期处于劣势地位。

(二)新闻传播媒介分析

报纸杂志媒介:报纸杂志在农村的发展近几十年来一直处于缓慢甚至停滞的状态,城市中报纸的发行种类多、周期短,而农村的报纸发行种类少、周期长;在农村发行的报纸覆盖面积小,仅仅在学校或者政府机构有发行。在杂志方面,由于杂志的费用高,印刷相对复杂,以及运输较远,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使得农村的杂志媒介少之又少,发展缓慢。广播媒介:由于发展时间长,目前在农村地区,广播媒介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近几年农村的广播媒介出现了较多的问题:第一,农村地区广播事业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广播的影响力日渐让位给电视,处境十分尴尬。第二,广播的覆盖面积在农村中越来越小,且种类匮乏,相比城市的交通广播、城市广播、音乐广播,农村的广播电台种类少,节目的质量低,不能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内容有限,不能覆盖到全镇的居民。第三,广播的基础设施陈旧,且长期没有维护和修理,导致很多广播设备只是摆设,并没有实际起到作用。电视媒介:电视是目前农村应用最为广泛的媒介,也是传播效果最好的传统媒介,电视事业在农村由于国家和政策的扶持近几年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农村节目和农业频道不断发展,农村电视受到广泛的关注和好评。而在此期间,农村电视仍有需要完善的地方。首先,农村电视节目的内容与农民生活相聚较远,不能更好地贴近农民生活,同时农村农业节目的时效性和有效性不强,很多节目并不能与农民形成良好的心理认同和心理互动。其次,农村电视节目鱼龙混杂,真实性和质量都难以保证,虚假信息在农村农业节目中广泛出现,这对于分辨力相对较弱的农村群体而言是一个严重的挑战。最后,农村电视节目的趋同化日益显现,创新是现在农村电视发展的当务之急。越来越多的农业节目在形式上、内容上不断相互抄袭,使得越来越多有关“农”的节目索然无味,并且使农村离创新与先进越来越远。网络及移动媒介:互联网媒介是现代最为活跃的媒介,由于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我国农村的互联网不断发展,调查显示,现在来自网上的信息已经占据了农民信息总量的20%。可见,互联网和手机移动终端在极大地改变着农民的生活,但是由于我国互联网起步晚,发展不完善,硬件设施较为落后,所以目前农村的网络及移动媒介使用率仍然较低,很多农民不知道如何更好地使用互联网。再加上网络信息监管不严,很多农民无法有效分辨真实信息和虚假信息,造成对网络的不信任,因而在当下,我国农村对于网络及移动媒介建设和应用发展缓慢。

三、农村新闻媒体的未来发展

(一)思维层面的传播内容发展

媒介融合是新闻媒体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结合农村媒介传播内容来看,必定要将新闻的广泛性、时效性与受众相结合,将新闻传播的广泛化思维与多元化形式与农村的传播内容单一化相联系,在发展农村新闻时,本着多种渠道共同发展的原则,以媒介融合的思维对农村的传媒内容进行深刻地改造。同时,需要重视受众反馈,媒介融合思维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受众,受众对信息的接受程度对于新闻传播的发展至关重要。媒体方面应该本着提高农民素质的原则发展农村新闻传播,发现农民的问题,吸收农民的反馈,与受众紧密联系,从而在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促进农村新闻传播的发展。

(二)物态层面的传播媒介发展

在物质方面,农村新闻传播也应该完善传播工具和业务层面。首先是各领域的媒体建设,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在农村都应该加强建设。在硬件设施方面,政府应加强投入和扶持,保证基础设施的运营,还可以吸收多方的资金,将企业和政府结合起来,共同完善农村媒介;同时加强信息的监管力度,在保证信息及时有效的基础上,尽可能减少虚假信息,保障信息的真实度。其次,各类媒体也应该严格把关农村农业信息,对于重要的农业信息应做到多渠道、多种类投放,使信息尽快到达农民手中。对于传播内容的种类,应该尽量避免趋同化,在新媒体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创新,在业务层面上根据农村的现实情况和当前问题以及不同受众群体的需要,进行分层的细化,使信息层次清晰,针对性强。更好地满足每一类农村居民的需求。媒介融合是尚处于发展中的新事物,而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正处于发展探索之中。农村的新闻传播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在媒介融合的理念下推动我国农村新闻传播业发展,在数字化的同时融合多种思维和实体,无论是对传统媒体而言还是新媒体而言,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美)托马斯•鲍德温著.龙耘,官希明译.大汇流:整合媒介,信息与传播[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2]赵树旺,栗文达,白杨等.新闻传播学专业英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

[3]丁柏铨.媒介融合:概念,动因及利弊[J].南京社会科学,2011(11)

[4]徐景华.新闻传播在农村:关于农村新闻传播现状的分析与未来的展望[D].南昌大学,2006

[5]王海峰.新闻媒体与新农村建设:农村新闻传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河南大学,2007

[6]周海霞.论农村弱势群体的媒介话语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媒介融合现状范文篇9

摘要:随着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在媒介中的广泛应用,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媒介融合是大势所趋。而微博打破了移动通信网络与互联网的壁垒,具有媒介融合时代的典型特征。微博多极化的传播样式改善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效果,同时,传统媒体的微博应用开启了媒介融合之路。

关键词:微博传播样式媒介融合传统媒体

2010年称作微博元年。自2006年创建“博客”的伊万.威廉姆斯开发出可以即时信息的系统——“Twitter”(即微博)到现在,从国外的“Twitter”到国内的新浪、腾讯微博,一场“微博力”正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大范围蔓延,“碎碎念”式的“语录体”开始浸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微博创始人伊万.威廉姆斯说“一个人可以用140个字改变世界”。

而在1999年,美国学者史蒂文.查菲就曾发表过关于“大众传播的终结”的演讲,提出了“新媒介正令大众传播走向终结”的观点。在当前,微博、即时通讯工具和社交网站迅速发展,新技术发展加速、新的媒介形态不断涌现和媒介融合加剧的情况下,以微博为代表的新的传播媒介以其鲜明的传播特质和模式已经对传统的基于大众传播的传播模式提出了挑战。

一、微薄的特点和传播模式

与其他信息交流模式不同,微博最大的特点在于技术上的便捷性。2009年,3G牌照的发放标志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移动手机和互联网这两种在中国发展最为迅速的媒介开始融合在一起,为微博的快速扩张做了技术上的准备。与传统博客相比,微博对用户能够产生很强黏性的原因,就在于其在技术上无可比拟的优势。用户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登录微博,尤其是手机和微博的绑定使得这一新媒介对微博用户的接近性满足了4A的元素,即Anytime、Anywhere、Anyone、Anything,任何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内容。

随着媒介融合的进一步发展,配备网络浏览器的移动设备越来越多,更多新的可以实现信息及时传播的技术的出现,已成为各大门户网站标配服务的微博,必将成为改变人们信息传播行为的一股新的强劲推动力。

当然,一个新的传播形态的出现不仅是生产技术、生产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传播理念的转变。微博中的信息传播模式既不同于传统媒体中的线性传播模式,也不同于网络媒体中的网状传播模式,而是呈现出一种多极化的传播样式:第一级的传播由于其传播文本的碎片化和传播形式的针对性,呈现出一种分众传播的状态;第二级的传播由于与网络大众媒体的深度链接和融合,其传播模式逐渐升级为大众传播状态,达到更大的传播效果。

从微博的“微”到传播力巨大的“大”,最初在微博平台上传播的话题或者事件由分众传播最后转化形成了大众传播,这种从“小众”到“大众”的积极升级,显示出微博在进行信息传播时的多级传播模式,这种多级传播模式即为第一级的分众传播,具体表现为个人——个人、个人——群体。在第一级的分众传播阶段采取大众传播方式和大众传播平台后,微博的分众传播模式即开始实现分众传播向大众传播的过渡,随着在微博上的话题或者信息开始在进一步关注中被介绍、链接到内容更为丰富的大众传播媒体,微博第一次传播时承载的内容和信息开始进行第二级的传播,而这种第二级的传播在借助大众传播的平台时即转变为大众传播,从而实现传播内容、范围、深度、广度和效果的几何状扩大,达到和第一次个人与个人传播、个人与群体传播时对比鲜明的传播范围和传播效果,体现出了微博更大的作用和价值。

二、微博传播加快媒介融合

近几年,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受众的信息需求发生了新的变化,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壁垒逐渐被打破,媒体传统生态发生根本改变,整个社会进入媒介融合时代。而微博的出现打破了移动通信网与互联网的界限,其多级传播模式实现了几大类传统传播模式的深度融合,具有媒介融合时代的典型特征。

有些研究者认为,一个媒体的全媒体产品未必一定要完全通过自己的平台,多维度的合作可能是媒介融合带来的产业重组与流程再造的更深层含义,全媒体实验的目标是实现真正的媒介融合,而全媒体试验中的种种改革都需要从媒介融合时代新的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规律出发。因此,新媒体的崛起使得传媒格局发生了大变化,并加快了产业加速融合的趋势。

截至2010年10月12日,已有561家主流新闻机构开通了新浪微博,其中包括了136家报纸、307家杂志、41家电视台和77家电台。可以说,传统媒体的微博应用正式开启了媒介融合之门,微博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对媒体传统生态的嬗变起到了推动作用,其媒介融合意义不容小觑。

三、微博传播时代媒介融合的特点

媒介融合随新媒体的兴盛而出现,是世界上多个国家所共有的现象。当今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在新媒体方面的差距,较之在历史上、在传统媒介发展过程中存在过的差距要小。虽然媒介融合的实践由西方率先进行,此概念由西方学者先行提出,但是媒介融合的现实在中国业已存在,并且逐渐形成了蔚为大观之势。

微博以信息的数字化技术为基础,使用数字通讯和数字广播技术,融合了音频、视频、文字和图像等多种信息格式。微博让用户不仅可以通过网页,还可以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IM软件等诸多渠道信息,这一过程将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紧密地融合在了一起。

媒介融合现状范文篇10

一、具备互动传播的思维

1.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媒介之间的界限逐渐消解,传统媒介中的人力资源也出现了跨媒体调配的新景象

2009年和2010年,中国大连门户“天健网”协同大连移动电视共同举办了两届“大连视频主持人大赛”,在社会上反响强烈。“视频主持人”本来就是媒介融合时代应运而生的产物,因此活动主题本身暗含了“选拔全媒体时代主持人”的内势语。在这两节比赛的举办过程中,新旧媒体联动传播,人才流动也打破了传统的部分限制,取得了良好的实际效果。全媒体时代正是要求新闻从业人员具备互动传播的思维,即实现资源的整合与合理分配。从更广泛的角度上说,除了人才间的沟通与流动,新闻原坯、媒介素材、媒介产品等都可以在媒介间交流与使用。

2.由于Web2.0网络技术革命所奉行的互动理念对传媒业的深刻影响,如今已经形成了“受众为王”的传播现状

回归到“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是处于某种需要而使用媒介的个人。在当今的传媒语境下,受众更加重视自我诉求的开发,伴随着互动电视等新传播技术手段和媒介终端的开发,受众会逐渐远离那些单向传播、缺乏互动机制的传播媒介和媒介内容。因此,记者在采编稿件、制播视频影像的过程中,要始终具备互动传播的思维,充分重视受众的互动需求。诚如美国密苏里大学迈克・麦金教授所说的那样,在媒介融合时代,传统媒体应当“嵌入到个人的空间中,在媒体与公众之间建立良性的互动关系”。

二、掌握跨媒体传播手段

早在上个世纪末,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媒体就已经开始了媒介融合的尝试,与此同时出现了诸如“超级记者”“背包记者”一类的称谓。在重大事件的报道中,一名记者常常身兼摄影、摄像、出镜、采访等数职,既体现了新闻采访与报道的“一体化”,也大大节约了新闻生产的成本。而在另一些重要的报道场合,一些电视记者又身兼着同时为报纸或其他媒体报道新闻的重任。由此可见,西方的“全体媒体记者”实践比我国早很多。

随着“媒介融合”技术和观念在我国的开展和普及,网络广播、网络电视台、网络报纸、手机报纸、手机电视等新的媒介形态涌现出来。由于人才短缺,这些新型的“融合媒介”往往需要向传统媒体吸纳人才,并且在大部分情况下,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之间形成了人才内流且内部循环的状况。在这样的现实语境下,掌握跨媒体传播手段就成为了新闻记者的必修课。

2008年,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率先实现了记者在集团内的统一调配。记者不再向传统媒体时代那样局限于向某个单一媒体供稿,而是转向多个全媒体终端。2010年,宁波日报报业集团成立了全媒体新闻部,实行“24×7”的多媒体信息模式。

可见,掌握跨媒体传播手段、做一名全媒体记者已经成为传媒业发展的题中之义和迫切需求。

三、发扬“求快”的精神

人们曾一度质疑,在这条信息高速公路上,还有哪种传播媒介的新闻速度会比网络媒介更快?笔者认为,事实上比较谁更快是毫无意义的,而各种传统媒体争相“求快”才是全媒体语境下值得肯定和发扬的。全媒体时代的媒介既是融合也是竞争,谁能把握住时间,谁就占据了信息传播的制高点。这就要求新闻记者必须在采写、评论、策划等各个环节上求快,力争将第一手的信息在第一时间传播出去,先声夺人。

媒介融合现状范文1篇11

所谓3G,全称为3rdGeneration,中文含义为第三代数字通信。1995年问世的第一代数字手机只能进行语音通话;1996年至1997年出现的第二代数字手机便增加了接收数据的功能,如接收电子邮件或网页;第三代与前两代的主要区别是在传输声音和数据的速度上的提升,它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目前GSM移动通信网的传输速度为每秒9.6K字节。而第三代手机可能达到的数据传输速度将高达每秒2兆字节。3G手机不仅将大大扩展手机通信的内涵。还使得手机几乎能全面实现固定网络所具备的所有功能。

第三代数字通信为媒介产业的发展和改革提供了技术前提,同时也将产生强大的消费需求,从而引发传媒产业的重新洗牌,媒介产业的经营管理将出现新的发展趋势。

一、媒介大融合

“媒介融合”是产业融合背景下提出的一个概念。关于产业融合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美国学者卢森伯格(Rosen-berg,1963)对于美国机械工具产业早期流变的研究。他认为,在19世纪中期,不同产业在生产过程中逐渐依赖一套相同的生产技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MIT)的尼葛洛庞帝(NicholaNegroponte,1978)用三个重叠的圆圈来描述计算机、印刷和广播三者的技术边界,他认为这三个圆圈的交叉处将成为成长最快、创新最多的领域。

媒介融合是技术进步、消费需求和市场竞争的产物。

其一,数字和网络技术的成熟是媒介融合的直接推动力量。新技术成果的出现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引发新的需求方式,也加剧了市场竞争。技术的发展引起产业分工的细分和专业化,也促进了合作融合。同时,信息时代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度和依赖度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信息的多样化和便捷化随着技术的发展成为重要的消费元素,大众媒介时代开始向分众时代转化,手机、MP4与网络电子技术的结合成了新的消费热点。

其二,媒介融合是企业立足于竞争、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必然需求。实现媒介的融合有利于实现成本的内部化和规模经济,从而降低成本提高利润。此外。信息的采集和使用存在明显的“边际收益递增”,即每增加一单位使用所带来的收益的增长比率大于其成本的增长,也就是说,传播业的成本大部分在第一次制作时就已经实现,信息的多次使用所增加的成本可以忽略不计,即边际成本为零,而收益却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分工合作能够在较低的成本下获得较高的收益。

3G时代媒介融合的最大特点将是终端融合的加速发展。终端融合即“3C融合”,指终端设备及其信息平台和服务内容的融合,主要指电信、计算机和消费类电子产品的三合一。“3C融合”以无线网络为突破口,使各类设备都能方便地登录到其他网络中,用户只要选择一家网络运营商就能够方便地享受广电网、因特网和电信网提供的大量内容服务。3G技术实现了媒介的便捷性,可以随时随地获得网络服务。除了手机与网络的融合、手机与报刊的融合。手机娱乐方式的多媒体化已经不是新闻。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到2008年12月31日,中国的网民规模已经达到2.98亿,其中手机上网用户已达到1.省略这样的独立WAP站点。三是业务嵌入类的,以屏幕保护、壁纸、开关机画面等形式为主。四是移动搜索类的。3G牌照下发后,嵌入式手机广告会得到迅速的发展。手机广告的亮点在于把移动电话和广告结合起来,形成客户、商家和运营商三方受益的局面。一方面,手机是一种新型媒体,广告公司和商家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广告信息,等于把握了本地具有消费能力的客户,广告效果好,针对性强,信息的抵达率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经营方式和促销手段;另一方面。对于移动公司来说,移动广告业务使网络承载的业务量大为增加。在获得丰厚业务收入的同时还提高了网络利用率。

三、政府职能的转变和监管制度的完善

传媒与其他市场主体不同。具有盈利性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特点。传媒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载体,舆论与党和政府、社会息息相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尤其是当今信息高速传播、媒介互动性和自主性增强的情况下;这一特点更为突出。使用随身携带的手机,普通公民可以随时拍下、写下身边的新闻,并通过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媒介的受众已经不再是传统媒介下只接收信息的受众。

其次,如前面提到的,未来媒介融合的趋势会更加明显,媒介融合会伴随对管辖权限制解除的要求、产权之争和利益之争,同时,媒介的融合、传媒产业的集团化可能导致产业集中度的进一步提高。从而导致垄断的加剧。

此外,笔者认为手机作为新媒体的出现,也将为媒介产业的发展提出新课题。无论是2G时代还是3G时代,手机的基本功能都是私人通信工具,手机作为媒介对信息服务的私人化和个性化提出要求,也对个人信息的安全、私人空间的保持提出了挑战。个人信息泄露的消息不断出现,网上银行账户被盗时有发生,对手机垃圾短信的抱怨更是常常发生。3G手机在未来可能会用于比当前互联网更多的业务,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新犯罪形式提供了新的领域,因此传媒的市场行为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要注重社会效益。然而。传媒市场行为又离不开市场指导的基础作用。如何实现传媒产业健康、均衡、平等的发展,如何更好地保护消费者的权益,政府约束力的触角该伸多远,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针对我国当前传媒产业的现状,传媒业应按步骤有条理地发展和改革:

实现政府的权力退出、传媒产业在市场的作用下自由竞争;建立现代化的传媒管理体制,实现产权清晰、政企分开;完善信息管理的法律、制度体系,逐步实现全民监督机制,限制、消除不法或虚假信息的传播;加快对私人信息和财产保护的技术和法律发展,防止新型犯罪的发生,保护国家信息安全。

参考文献:

1、臧旭恒、徐向艺、杨蕙馨:《产业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2、胡延平主编:《第四种力量――新四化路途中的信息化与信息产业生态观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媒介融合现状范文篇12

不可否认,媒介融合促进了媒介更好更快地发展,使不同形态的媒介之间可以取长补短,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内容与服务。但究其根本,媒介融合始终是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产生的,而科学技术本身就是“双刃剑”。因此,我们在享受媒介融合带来的诸多益处时,也必须清楚地意识到与之相伴的弊端。本文从批判的视角切入,深入解析媒介融合对人的认知、观念、行为三方面产生的消极影响。

媒介融合加大了人们对于客观环境的认知偏差

媒介融合的最终目的是使受众通过简便的方式接收到多样化的信息内容。在媒介融合的第一阶段――媒介互动层而,媒介呈现给受众的信息只是表面上的多样化。

一方面,数字化技术把文字、语音、影像等不同的信息形式转换为相同的数字产品,使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不同媒介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之间的差异性明显减弱,甚至消失。传统媒体为了获得更多的受众资源,将内容廉价提供给新媒介或者通过自办网站吸引受众,都只是简单地将信息由传统媒介复制到新媒介,并没有进行深层次的加工。另一方面,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介的快速发展,使普通大众也成为信息生产者。信息门槛的降低直接导致了信息数量的激增。面对数量如此庞大的信息,人们极有可能迷失在信息的海洋中,在大量的无效、重复信息中浪费时间、精力,无暇分辨现实环境与媒介所呈现的“拟态环境”之间的分别。

媒介融合发展的第二阶段――媒介整合,即媒介组织结构性融合。这一时期多种不同类型的媒介联合起来形成媒介集团,基于利益而形成的媒介集团会从自身利益出发,权衡利弊,剔除对自己不利的信息,按照自己的意识形态对新闻信息进行筛选、报道、评论,利用集团所拥有的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渠道进行传播,互为议程设置。意见市场完全被少数几家寡头垄断,意见的多样性难以保证,受众对于环境的认知也被少数几家传媒巨头操纵。

媒介融合使人的思想趋向浅薄、观念趋向片面

媒介融合为受众带来了多样化的信息,但海量信息与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之间的矛盾导致了信息的肤浅化。信息牛产者以质量上的牺牲来换取数量上的优势,所提供的信息是表面的而非深刻的,是业余的而非专业的;信息接收者对信息的处理方式是快速的、浏览式的。造成的结果是媒介融合时代的人们更注重感官上的刺激,表面上接触了多样化的信息,实际上却是浅尝辄止、理解不深。长此以往,人们的思想将越来越流于表面,越来越浅薄。

芝加哥大学法学教授凯斯・桑斯坦(CassSunstein)提出了“信息茧房”的概念――“信息传播中,因公众自身的信息需求并非全方位的,公众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通讯领域,久而久之,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媒介融合为人们提供了多样化的信息内容,人们拥有更多的自,由以往被动地接受信息转向主动地获取信息。更多的选择带来的却并非更优的结果。信息的过载与人们有限的时间精力这一矛盾,很容易造成人们依据自己的兴趣偏好选择接触与自己原有观念态度相一致的信息,避免接受容易引起内心冲突的与原有观念不符的信息。通过不断地强化、循环,原有观念被不断加强,新的观念更加难以进入,结果就是人们接触到的信息集中在有限的几个领域里,无法超越自身的局限性。越来越多的人只能听到自己的声音,长此以往,将无法容忍不同的意见,不愿意接受他人的观点。

媒介融合造成“媒介依存症”加剧、生活方式封闭、媒介消费趋同

1.“媒介依存症”加剧

在媒介融合进程中,终端融合意味着人们可以通过一种接收终端来接收多种形式的媒体信息。这种便捷会加剧人们对于这种终端设备的依赖。传统媒介(如广播、电视)的使用不具有排他性,可以多人同时使用,而终端融合带来的这种融合媒介为了满足人们获取信息的最大便利和自由,必然会具备个人媒介的特性――强调个体独占性,独享而非分享。这使身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沉浸在各自的私人世界中无法自拔。

随时随地获取信息的便捷无形中占据了人们大量的闲暇时间,尤其是等待、移动等零碎时间。这种现象在青少年中尤为显著。课堂上,老师在台上讲得口若悬河,学生们则低着头看手机。随着触屏手机的快速普及,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而“触屏手机后遗症”(症状表现:排队候车时,习惯性地拿出手机滑动屏幕;使用电脑时,习惯性用手指去划显示屏;看到图片太小时,习惯性地用手指去放大等)无疑是“媒介依存症”在手机媒体领域的扩展。

2.生活方式封闭

“‘任何人’在‘任何地点’和‘任何时候’获取‘任何想要的东西’,这是所有媒介在数字化时展的内在驱动力和终极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在方便人们获取信息的同时也会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影响。网络上曾流传这么一段话――“老太太说:当你不去旅行,不去冒险,不去谈一场恋爱,不去尝试没试过的生活,只是每天挂着QQ,刷着微博,逛着淘宝,干着我80岁都能做的事情……你要青春有毛线用。”这段话其实很形象地描述出了网络是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的。媒介融合时代,方便快捷的信息和接收方式使人们足不出户知晓天下事成为现实。

如今流行的“宅文化”就是一种生活封闭的表现。它起源于日本,原意是指对人类接触有障碍的一种生活方式。但传人中国后,演变成为一种新文化的象征。具体来说是指现代都市白领们由于对现实的失望,更倾向于选择一个人宅起来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这种生活方式建立在对于信息和技术的过度依赖基础上,造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隔阂。与外界的隔离反过来又助长了人们对于媒介的依赖,加剧了人们对于客观环境的认知偏差。

3.媒介消费趋同

媒介融合前,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各具优势与特色。媒介融合的出现以其“融合性”的特点消弭了原来报纸、广播、电视相互之间的界限。它带来信息传播方式多样化,同时也导致传播方式趋同。无论受众通过何种媒介,处于何种状态,他们接收到的总是相似的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为一体的信息产品。这种传播方式的趋同带来了人们消费方式的趋同。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保护野生植物的重要性范例(12篇)

    - 阅0

    保护野生植物的重要性范文篇1关键词: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贡献Abstract:Thenatureprotectionareaconstructionprotectsthebiopersitymostefficientpaths.Bytheendof.....

    医养结合调研方案范例(12篇)

    - 阅0

    医养结合调研方案范文篇11说课程1.1《预防医学》课程性质与任务:该课程是一门跨学科,综合性和社会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培养与现代医学模式相适应的21世纪新型医生的重点课程,已.....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