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与艺术研究范例(3篇)

来源:网络

传媒与艺术研究范文

关键词:传媒时代;艺术媒体;艺术媒体批评

中图分类号:J12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8-0095-01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迎来大众传媒时代,在新的文化语境下艺术批评进入了一个转型时期。一个个专业或者非专业的话题进入大众视野,评论文章层出不穷,争鸣之声此起彼伏。

一、传媒时代下艺术媒体的功能

(一)艺术媒体对大众有导向功能

大众媒体在报道、传播信息时也是行使其导向权力的过程,随后媒体对于信息的相关反馈和讨论,对于大众就更具有影响力。这一点在艺术领域显现得尤为典型,任何一个艺术展览,艺术家都期待着受众的审美判断和评价。一方面媒体自身的评价可能引导着受众的审美,另一方面受众的评价又构成了媒体报道的重要部分。因此,艺术媒体不止简单是一个客观展示艺术家、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的平台,同时更有树立其自身立场和明确其受众群定位的意识。

(二)艺术媒体满足了大众的主体性

马克思主义美学家本雅明认为,机械复制技术的发明使艺术作品能够成批的复制,大大缩小了艺术与欣赏者之间的距离,而且大众可以参与到艺术活动中。当代群众渴望物体在人性和空间上更贴近自己,因此热烈地接受复制品。而艺术媒体和媒体批评的勃兴和发展正体现而且大大的促进了这种变化。传统批评以高校教师、研究生和科研单位的研究人员为接受主体,属于精英文化的范畴,一般的大众只能对其敬而远之,而大众媒体的发展,使艺术批评面向普通大众,大大满足了大众的主体性。

二、传媒时代艺术媒体批评的特征

(一)话题的通俗性、公共性

在当今的“眼球社会”,艺术批评的受众对象是大众群体,所以依靠媒体传达自己的思想,吸引大众眼球,成为各领域知识分子立足于专业领域乃至介入整个社会的重要甚至唯一快速有效的途径。而大众群体喜欢在色彩斑斓的文化世界里享受轻松休闲的视听与阅读,这就要求批评家在阐述个人主张时充分考虑并适应大众群体的兴趣和需要,关注或发起大众知道的热点问题,并围绕着一个共通性的公共话题展开讨论,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大众的眼球。

(二)批评主体的多元化

在大众文化下,大众与艺术的互动性越来越明显,特别是网络媒介的发展,为大众主体参与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所以批评主体,既有编辑与记者主导的“即时的批评”;高校教授、艺术专业的研究生、艺术研究机构的学者为主体的“职业的批评”;也有作家与读者积极参与的“自由的批评”。此外,一些艺术媒体的专栏批评家开始出现,并愈来愈倾向于传媒型知识分子,批评主体还呈现出批评意图多维化和批评精神媒介化的整体特征。

三、艺术媒体与批评家、创作者“联姻”

(一)艺术媒体与批评家、创作者“联姻”

围绕着艺术品,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的评估,传媒时代的批评家与艺术创作者往往易于陷入一种“共谋利益”的关系。一方面,知名批评家的参与有效提高了艺术媒体的传播效果与学术质量。另一方面,艺术媒体也为批评家提高自己的文化资本、发表自己的评论观点提供了场所,为艺术家展示作品与成就搭建了平台。面对它们的联姻,我们不能简单的断定艺术走向功利甚或堕落。从学术价值的积极实现角度,批评家利用媒体的话语权力,未尝不是一种参与精神消费的积极姿态。依据这样的前提来看,媒体化批评应该是一种合理、健康、需要不断成熟的开端。而且传媒时代下大多数艺术批评家都身兼学院教授、媒体主编或展览策划人等多重职务,我们已经很难辨析所谓“学院派”艺术批评与“媒体派”艺术批评的界限,其实这对于艺术批评多维度展开来说是一个积极的因素。

(二)艺术媒体批评的突围

艺术媒体批评作为当代艺术批评的新兴范式生存在大众文化和大众媒体联手打造的文化现实中,肯定是不成熟的。不仅面临着来自外部的种种诱惑与挑战,尤其是传统批评的质疑与挤压,还面临着自身的局限以及冲破这局限的种种障碍。在媒体时代下,艺术批评不仅要把握大众的普适性还要有深入的学术思考能力。事实上,如同一件艺术作品要进入美术馆接受大众的欣赏和指责一样,艺术批评同样需要一个平台,接受受众的检验与共鸣,而不是在自己的小圈子中自娱自乐,艺术媒体就是一个很好的互动平台。因此,正在兴起的媒体化的艺术批评应有意识地更正自身的陋习。艺术批评家只有在多元化的批评样式中充分利用媒体优势对学术资源整合利用,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到艺术批评建构中才能有更为广阔的艺术空间。

传媒与艺术研究范文

21世纪的电子音乐在国际上的发展以“走出实验室”为基本特点,越来越多地与其它媒体艺术形式结合,形成一种所谓的“新媒体艺术”。其中,交互式创作技法的发展尤为迅速。一方面,以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IRCAM、GRM、GRAME、布尔吉斯,德国柏林、科隆、达姆斯塔特、斯图加特、美国斯坦福大学电子音乐中心、伯克立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南加州大学的录音工程学院等学术机构的电子音乐专业实验室、工作室和网络学术论坛为中心,在以各自开发的原创软硬件支持下,大力推动了传统先锋派电子音乐的通俗化、普及化和人工智能化进程;另一方面,国际文化交流频繁,各专业联合会都会定期或不定期的举办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和电子艺术节或电子音乐节,广泛交流了各自的学术成果与艺术作品,并使各自为阵的电子音乐与数字媒体艺术,无论从技术研究或创作表演的层面,逐步走向合作、规范和统一。

近年来我国的“当代电子音乐设计与传媒研究”也同样发展迅猛。各高等音乐院校纷纷建立了类似的专业方向,例如:中央音乐学院的电子音乐作曲专业、武汉音乐学院的电子音乐与录音艺术专业、中国传媒大学影视学院的录音工程、音响导演和电子音乐专业等。此外,拥有类似专业的院校还有四川、广州、沈阳、天津等众多音乐学院、传媒学院等。其中,上海音乐学院的“当代电子音乐设计与传媒研究方向”学科建设,在艺术院校学科建设的发展中显得尤为突出。

一、学科建设历程

回顾学科建设的历程,短短十年,在传统学科划分的基础上,逐步孕育出一个具有优势特色的新兴学科。1997年,上海音乐学院在原作曲指挥系的架构内设立了音乐音响导演(录音艺术)专业,开始招收本科生;2003年独立发展为“音乐工程系”,开设了侧重艺术的“音乐设计与制作”和侧重科学的“音乐科技与艺术”两个专业方向;2008年,为适应新媒体艺术人才培养需求,又开设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可以说,“电子音乐设计与传媒研究方向”是从传统作曲学科和录音艺术中脱胎出来的、文理交叉的一个新兴学科,具有应用性、工艺性和商业性的特点;它以音乐工程系的师资力量为核心,同时联合了艺术管理系、现代器乐打击乐系和音乐剧系的部分相关教师组成学科梯队,这种跨领域、跨系科的体制创新模式,为该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二、建设发展状况

1.该研究方向与学院学科建设发展

响应上海市教委关于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的理念,上海音乐学院自1996年以来就积极投入本校重点学科建设的工作。2003年,音乐工程系作为上海市教委第四期重点学科-音乐学“电子音乐设计与制作”方向获得资助。2005年,上海音乐学院成功升格申报了两个上海市第二期重点学科――优势学科“作曲与音乐设计”和特色学科“音乐文化史”。“电子音乐设计与制作”作为优势学科三个研究方向之一(其它两个方向为“作曲技法探索与创作”和“作曲理论研究与应用”),在学科建设方面又取得长足发展。“优势学科”总带头人杨立青院长以其在学科战略发展上所具有的敏锐观察力和前瞻性思维,为使上海音乐学院作曲学科不仅仅在高雅的学术性音乐创作上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同时,在应用型、普及型、科技型的应用音乐设计、电子音乐创作与制作、以及音乐传媒管理等方面不断开拓,提升教育理念,更新办学思路,改革教学体系而设计了一套完整的学科建设规划。

2007年底,在上海音乐学院两个市级重点学科的建设基础上,再次整合科研资源与学科优势。通过教育部严格筛选,按照教育部学科目录,以“音乐学”成功申报国家重点学科。“当代电子音乐设计与传媒”作为该学科六个研究方向之一(其它五个方向为:中国当代音乐创作实践与研究、音乐形态学研究与应用、音乐人类学、音乐文化史、当代音乐文化批判),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学科建设再上一个更重要的台阶。

2.科研、人才、基地并重的建设模式

上海音乐学院的重点学科建设,一直秉承科学研究(以课题规划与项目实施为主)、人才培养(以团队成员及其研究生梯队建设为主)、基地培育(以重要学术活动、学刊创编与网站建设为主)三大任务相结合的模式进行运作。可以说,“当代电子音乐设计与传媒研究方向”通过近4年多的重点学科建设,已经逐步受到全国同行更广泛的关注。在基础设施、人才梯队和研究成果等方面具有突出的竞争优势。

(1)科研成果展现

2004年该学科获教育部、财政部“中央地方共建院校全相位音乐工程基础实验基地项目”立项,2005年获得上海市重点课程“计算机音乐基础”项目立项,2006年获得上海市教委“音乐新媒体艺术创新人才培养工程重点项目”立项,2007年获得上海市重点课程“数字音频技术”项目立项,2007年获教育部、财政部“音乐科技与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立项,同期获教育部、财政部“中央地方共建院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立项,2007年首次获得上海市科委“音乐声学(声乐艺术)重点实验室”立项,同时获得“珍贵历史音频资料修复科研项目”立项等,立项到位经费达2200万元。

(2)人才梯队培养

学科现已拥有一支年富力强、梯队和知识结构合理、教学和科研能力较强、相对稳定、勇于创新的师资队伍。目前学科有人员30人,其中教授8人(占27%),副教授6人(占20%),讲师及工程师10人(占30%)。已有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5人;年龄上是老、中、青的合理搭配。由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的专家担任,主要负责制定发展规划,组织开展教学改革,使教学手段向现代化发展。通过一系列重点学科项目的建设,进一步提高了本学科梯队成员的理论研究水平,大大增强了属于前沿学科的电子音乐、新媒体艺术创作、音乐科技软件开发与应用的国际国内竞争实力。与此同时,广泛关注音乐的应用性研究,不断形成学科新的增长点。

音乐制作和音乐传播的数字化、网络化、商业化要求我们培养出大量的技术性的实用人才,同时也要求培养一批高素质、有原创性开发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如影视、游戏、动漫、流行音乐、电子音乐、音乐声学、音乐科技等方面的创意、制作、营销、研究等各方面的艺术与科技复合型应用人才和研究型人才。

(3)学科基地建设

目前该学科方向的科研硬件基础建设已实现的项目主要包括:多声道电子作曲实验室、全数码多轨录音棚、多媒体非线性工作站、音乐会实况录音系统、音视频设计工作室、音乐声学实验室、音乐软件工程实验室,电子、新音乐演播厅,数字媒体艺术展演厅和多媒体设计实验室等。

完成的大型学术研究与交流项目主要包括:参加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主题歌中文版创作及主会场演出、十数场高水准的国际作曲大师班及专题研讨会、2006年协办亚洲艺术科学年会暨数字音乐主题研讨会和多媒体音乐会、主办2007上海国际电子音乐周、2007年于著名的德国科隆音乐节上由主办方资助、广播电台资深节目主持人主持举办了“来自上海的问候――上海音乐学院电子音乐专场音乐会”、参与协办了2007年上海国际电子艺术节展演暨开幕式新媒体音乐会。建设期间还参与了本学科特聘教授谭盾主持的河南省“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特奥会音乐征集、2010上海世博会会标征集、电影夜宴、东京审判等项目的音乐设计与工程制作等。当前本学科的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流动站的学位培养体系已经完备,无论从科研上、教学,还是从创作上、实践成果上看,本研究方向都已处于国内同类学科的领先地位。

该学科除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外,还将成为原创音乐、创意产业的研发基地,将对中国的各项重大政治、文化、娱乐和商务活动的音乐需求进行直接支援,特别是它将在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上扮演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该学科将全力以赴,为建立和谐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将创作、设计出一批代表上海、中国和世界最新潮流、最高水准的新媒体艺术和电子音乐作品,以及适合大众口味的普及性音乐作品和音乐娱乐产品,同时,拿出一批具有原始创新意义的音乐科技成果,并出版发行出一批音乐科技类教材和教学软件,为上海乃至全国的专业音乐和普及音乐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3.国际交流与合作:

上海音乐学院的电子音乐设计与传媒专业则是与上海音乐文化产业、音乐教育产品、音乐信息传播相关的人才培养基地,它与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高度吻合。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已有多家大学、科研机构、外企厂商以及部分国内企业开始与该学科洽谈有关合作项目,联合研发产品、委约创作、进行学术合作与联合办学。国外大学如美国伯克利大学音乐学院、纽约曼哈顿大学音乐学院、日本东京数字好莱坞学院,科研机构如法国著名的IRCam、GRM等国家音频科学研究所,外企厂商如美国SE电子音响公司、日本Roland公司等等。

当前,该学科正积极展开与国外、国内著名数字媒体艺术大学的联合办学,认真抓好音乐科技与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建设,拓宽学生观察视野,争强创新意识,提升其在业界的竞争实力,培养一批人才市场需求的综合性艺术产业人才。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之前,力争建成一个以电子音乐设计为主干,以应用作曲和现代传媒科技为两翼,熔艺术与科学于一炉,集创作、演奏、制作于一体的交叉型、产学研一条龙的新兴学科。

三、服务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构建音乐艺术与科技和谐

学科建设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健全社会知识分工体系、服务社会大众文化生活。因此,上海音乐学院在建设“当代电子音乐设计与传媒研究方向”学科时,将更加努力地面向社会音乐文化需求,积极承接并参与上海市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的各种音乐创作的重大项目和一般性娱乐项目,如上海市文化基金资助项目和各社会文艺团体、企事业、部队、媒体等单位的创作与制作项目,以及音乐数码产品的科研联合开发项目等。根据形势的发展,在学科架构内“东方数字媒体艺术研发中心”的基础上,积极搭建产学研平台,改革创作机制和研发体制,推动原始创新,将音乐创作、制作置于新媒体艺术框架制作之中进行综合开发,产生更多的交叉性课程或研究方向。

根据上海市“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战略目标”的要求,上海音乐学院“当代电子音乐设计与传媒研究方向”的学科建设将更加面向社会文化需求,开辟符合当代文化艺术产业发展所需要的新专业和新方向(现已开辟了音乐设计与制作(录音艺术)、音乐科技与艺术、艺术管理、音乐剧、现代乐器表演等专业),为上海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借助科技的手段,构建音乐和谐。

传媒与艺术研究范文篇3

【关键词】艺术;数字技术;新媒体艺术设计

新媒体艺术设计在我国艺术设计行业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我国艺术设计行业在发展过程中新兴的一种艺术设计方式。新媒体艺术设计面临着产业发展滞后、学科理论基础薄弱等一系列的问题,通过对与新媒体艺术设计其他相关的产业进行分析与调研,对处于前沿的研究成果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以及新媒体艺术设计长期在实践中的发展情况,对造成新媒体艺术设计发展滞后、理论基础薄弱等问题的原因进行研究,得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新媒体艺术设计的概述

科学技术不断的深入发展,给艺术设计这一领域中带来了重要的影响,为艺术设计这一领域中注入了新的活力,使艺术设计行业中的设计形式不断的变化、丰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着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从艺术这一形式上的整体上来看,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艺术整个发展历程中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医学中对于人体解剖学的研究,为雕塑、素描这两个艺术形式在创作过程中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透视学与几何学的研究,为绘画这一种艺术形式提供了相关的透视理论,这一理论符合了人体视觉中的相关原理,促进了绘画进一步的发展;颜料化学的进一步发展,为油画这一艺术形式中的画家在创作过程中提供了对于颜色表现的空间,在这个对于颜色的表现空间里,颜色鲜明且富有层次;光学原理的深入研究,使印象派画家在创作过程中遵循相关的光学原理对物象之间的各种关系进行分析与组织,光学原理的深入研究对于摄影这一个艺术形式的产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光学原理的研究就没有摄影这一种艺术形式,这一切事项都体现了科学技术在艺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极大的推动了艺术的发展。

新媒体艺术设计就是在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下,所诞生出来的一种新兴的艺术设计方式,它融合了艺术与计算机数字化技术,在我国艺术设计这一领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

二、新媒体艺术设计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新媒体艺术设计及其产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给艺术设计这一领域造成了很多问题,最为明显的是跨学科人才在艺术设计这一方面的知识,出现了严重的分离化现象,在就是教学模式与人才需求上的问题,传统的艺术设计教育体制中,在对设计人才进行培养的定位方面存在着两极分化的现象,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就是在对新媒体艺术设计进行了解与数字化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在对新媒体艺术设计进行了解时的问题

对新媒体艺术设计的认识不够深,没有充分的了解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含义,没有认识到新媒体艺术设计应用于艺术设计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新媒体艺术设计在艺术设计这一领域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1在计算机中的辅助艺术设计

1.2数码产品中的新媒体艺术设计,即对媒体、动画、游戏、网络、电子产品等一系列方面。

1.3新媒体艺术设计在非商业化的数码艺术设计创作中,在创作过程中的环境、平面等一系列学科方面,新媒体艺术设计在其中作为一种辅助设计的手段;但是在新闻、广告等一系列方面,它在其中作为一种创作与工艺的手段,或者是在传媒中作为一种基本的形式与载体。

新媒体艺术设计具有时代性、复合性、跨学科、时效性的特点,对于新媒体艺术设计的了解需要一个新的理解与思考,在认识新媒体艺术设计的过程中不能用传统的艺术设计观念去认识它,要在实践中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它。

2、新媒体艺术设计在人才培养上的问题

新媒体艺术设计这一门学科,是多门学科结合以及跨学科所形成的一门复合型学科,在对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不仅要遵循艺术设计这一领域中的规律,还要对计算机中相关的图形艺术设计软件的使用进行传授,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新媒体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困难性,在新媒体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上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没有根据艺术设计行业中的市场需求来对人才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在培养对象上也不够清晰。

三、根据新媒体艺术设计中的特征,对人才的培养进行完善

1、在设有新媒体艺术设计这门学科的院校中,构建各个学科之间在数据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共享以及优势互补的教学体制,使学生能够对各个学科中的知识进行掌握,平衡学生的整体发展,有利于学生对新媒体艺术设计这门学科的学习已经全面发展。

2、建立各个学科之间优势互补与数据信息资源共享学习教学中的平台,这一平台的构建有利于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的合理化,能够使教师在教学中、学生在学习中,充分的利用平台上的数据信息资源,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与水平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能够有效的增强学生在艺术设计这一方面中的功底,培养学生在新媒体艺术设计中对于字数工具的操作能力。

3、创新教学模式,将新媒体艺术设计教育与传统的艺术设计教育相结合,创造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在新媒体艺术设计的教学中与实践相结合,锻炼学生在计算机数字化设计软件中的操作能力。

4、要加大对师资队伍力量的建设力度,确保新媒体艺术设计这门学科中的教学质量,对新媒体艺术设计学科中的教材进行严格的制定,教材中的内容要符合新媒体艺术设计学科中对于人才培养的标准与要求。

四、结语

新媒体艺术设计在发展过程中,只有对新媒体艺术设计这门学科的创新与传承进行有效的解决,在新媒体艺术设计这门学科中构建健全的人才培养平台,才能够有效的促进了新媒体艺术设计的迅猛发展。

【参考文献】

[1]文思慧.新媒体艺术与数字技术[J].艺术探索,2010(17).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课程与教学论文范例(3篇)

    - 阅0

    课程与教学论文范文篇1一、科学地认识语文学科1905年,清朝废除旧科举,兴办新学堂,学校设“国文”“国语”课,到全国解放后“国语”和“国文”合二为一,改称“语文”,从此,“语文”.....

    高层建筑抗震要求范例(12篇)

    - 阅0

    高层建筑抗震要求范文篇1关键词: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中图分类号:TV331文献标识码:A一、高层混凝土建筑的结构特点及地震作用下的破坏特点1、高层混凝土建筑的结构特点.....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