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农业助力乡村振兴范例(12篇)

来源:收集

科技农业助力乡村振兴范文

两大农村工作会议分别对2018年的“三农”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一是必须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二是必须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三是必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四是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五是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六是必须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七是必须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

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对农业农村经济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强调实现工作导向的重大转变和工作重心的重大调整,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

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张红宇表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主要有乡村观光旅游休闲产业、“互联网+”农村电商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等四大产业要发展。与此同时,聚焦农民问题一定要聚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包括各类企业,要帮助普通农民实现和市场的对接,要让农民在现代农业过程中有获得感。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的七条实施路径中,“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被摆在重要位置。对此,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俊表示,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基础正是对城乡关系、变化趋势和城乡发展规律的深刻认知。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并不矛盾,城市和农村是命运共同体。现代化不能够建立在城乡分割的基础上。要通过城市的发展、通过推进新型城镇化来带动农村发展。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可以带动农民就业,还可以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到城里落户。

科技农业助力乡村振兴范文篇2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全国、省、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以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一手抓扩大队伍规模,一手抓提高队伍素质,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投身农村基层,发挥才智、建功立业,为推动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二、目标任务

(一)实施振兴计划公开招聘大学生项目。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每年为我市农村中小学、乡镇卫生院、基层农技站(所)招聘普通高校毕业生200名,五年共1000名,到农村基层从事教育、卫生、计划生育、农技推广、文化建设、法律服务和社会发展工作。除部分特殊专业外,所招聘毕业生原则上为本科及以上学历。

(二)实施在校大学生助学金项目。每年在省内高校医学、师范、涉农专业设立50个助学金名额,五年共计250名,按学制每生每年6000元,资助家庭困难、品学兼优、毕业后有志赴我市农村基层从医从教从农的本科及以上大学生(特殊专业可放宽到专科生)。获资助的大学生与市、县区人社局签订协议,毕业后由省教育厅办理派遣手续,各县区人社局负责安置。

(三)实施学历教育资助项目。鼓励乡镇、街道办事处事业单位35岁以下、不具备国民教育本科学历的工作人员,通过成人教育方式提高学历层次。对于符合“振兴计划学历资助项目”条件且通过“振兴计划学历资助项目”提高学历层次的人员,其所支付学费予以报销。全市每年资助200名,五年共1000名。报销学费所需资金从省级“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资金”中支付。

(四)实施振兴计划招聘人员培训项目。省、市有关部门每年对振兴计划新招聘大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对在服务期内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进行后续培训,保证所有招聘人员在服务期内至少接受一次正规专业培训。每年培训300人次,五年共1500人次。

三、政策保障

(一)实行基层服务期制度。通过振兴计划招聘和享受大学生助学金到农村基层工作的人员,为事业单位正式工作人员。振兴计划招聘大学生和享受助学金项目资助大学生要与县区主管部门和市、县区人社局签订基层服务协议,最低服务期限为:师范、涉农专业5年,医学专业6年。在基层服务满3年的,经所在县区人社局同意,报市人社局备案后,可以参加公务员招录考试和县级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试,可以在本县区境内乡镇同类事业单位之间流动。

(二)实行基层就业奖励政策。对通过振兴计划招聘到农村基层工作的医学类专业本科生,在6年服务期内给予每人3万元的奖励;教育类和农技类专业本科生,在5年服务期内给予1万元的奖励。奖励金按照服务年限分年度发放。振兴计划奖励金、助学金政策,每生只能享受其中一项。

(三)实行工资和职称评审倾斜政策。对通过振兴计划招聘到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实施范围的县或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工作的大专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可提前转正定级,转正定级时大专毕业生薪级工资高定1级,大学本科及以上毕业生薪级工资高定2级。在教育、卫生、涉农系统的专业技术人员晋升职称时,把农村基层一线工作经历作为评定职称的一个重要条件,同等条件下有农村基层工作服务经历的优先。

(四)建立人才投身基层的导向机制。各县区在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核准备案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进人渠道,打造机会公平、过程透明、操作公正、程序规范的招录秩序。今后,农村基层事业单位的空缺编制和当年内自然减员出现的空缺编制,主要用于振兴计划招录人员。

(五)实行定期表彰奖励。对实施振兴计划工作开展1—2次评比表彰,对招聘人才数量多、质量高、用得好、成绩突出的县区予以表彰奖励。在振兴计划招聘大学生中开展优秀标兵评选活动,对爱岗敬业、表现优秀、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大学生进行表彰奖励,在全社会营造吸引人才投身基层的良好氛围。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计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市振兴办)负责全市实施振兴计划的日常工作,各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协作。各县区要切实加强对实施振兴计划工作的领导,根据省市工作安排部署,切实完成好振兴计划的各项目标任务。要建立“一把手”抓人才工作的考核责任制,把人才的吸引、培养、稳定和使用作为考核领导工作业绩的重要内容。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接收振兴计划招聘选派的高校毕业生,对工资不能按时足额发放、人才政策落实不力等现象进行责任追究。要努力创造一个拴心留人的工作、生活环境,真正做到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

(二)保证资金投入。“十二五”期间,市、县区财政要在足额保证“十一五”期间通过振兴计划招聘到农村基层工作大学生各项奖励支出的基础上,每年分别设立各自的“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资金”,配套用于振兴计划项目实施工作,确保振兴计划实施工作顺利开展。市级“振兴资金”每年由市财政局根据市人社局关于振兴计划项目所需专项资金进行安排。

科技农业助力乡村振兴范文篇3

绘就“稻粱丰硕,猪肥鸡壮”的富足图。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基础。曾多次强调,“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没有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就无从谈起,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前,新时代脱贫攻坚任务圆满完成,巩固开拓脱贫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成为时下农村工作重点课题。

一方面,要加强产业融合,积极发挥当地龙头企业“领头羊”作用,坚持市场化道路、科学性运作。要以农村供给侧性改革为主线,激励企业改革创新、转型升级,借助“互联网+”等科技力量,实现“小木耳”也是“大产业”的发展目标。

另一方面,要突出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不能“千城一面”。乡村振兴要注重文化发掘,与地理、人文等要素有机融合,有山水景观的绘就“秀丽山水”图,有庄园景观的绘就“幸福庄园”图……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满足了精神需求,真正的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生活“好”起来,实现“面子”与“里子”的双丰收。

绘就“绿树村边、青山郭外”的山水图。乡村振兴,生态环境是支撑。乡村发展必须坚持绿色发展,只有把生态保护好才能把产业发展好,以往的传统产业发展模式“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既破坏了自然环境又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乡村振兴要做到百姓富、生态美的和谐统一。

要发展高新技术、提升生产效率、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生态化,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同时积极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着力完善农村基础设施,落实“厕所革命”,杜绝“污水排放”,严管“秸秆焚烧”,开展“垃圾分类”,通过监督管理与群众宣传,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让绿色发展效能树立信心。

绘就“少长咸集,群贤毕至”的人才图。乡村振兴,人才力量是关键。“治国经邦,人才为急”,任何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乡村振兴更是如此。发挥人才力量,首先要“聚集”人才,基层工作不仅需要科技、管理人才,也需要能工巧匠、乡土艺术家,这就要求当地ZF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深入挖掘本土人才,科学引进外部人才,吸引一批“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人才投身基层建设;其次要“培育”人才,新业态的出现对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打造一批“爱农业、懂农业、精农业”的“新农人”至关重要。

科技农业助力乡村振兴范文1篇4

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根据县委、县政府部署,FS镇高度重视,认真谋划,制定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如下。

一、总体目标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立足FS镇资源禀赋,坚持党建引领,定位“城乡融合+三产带动”发展模式,分类推进苏区村走“红色领航+绿色发展”、管柄村走“产业引领+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之路,加快推进FS镇乡村振兴。

二、重点任务

1.“红色领航+绿色发展”模式。提出打响苏区村红色文化品牌,走“红色领航+绿色发展”的乡村振兴路子,充分挖掘苏区村山面区革命遗址丰富的优势,打造连罗革命“井冈山”——山面区革命教育基地,建设山面区革命武装根据地纪念馆,将邓子恢、陶铸、曾志、叶飞等老一辈革命家与苏区村的故事,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苏区村人民“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精神挖掘展现出来,使之成为我县乃至全市著名的红色文化阵地。同时,结合做好苏区水库水源保护文章,合理利用万亩生态林资源,同步发展红色旅游,实现绿色发展。将党建引领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实行“党支部+教育基地”,组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宣讲苏区革命红色故事,扩大红色文化品牌影响力;实行“党支部+红色旅游+农户”,逐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2.“产业引领+生态宜居”模式。管柄村定位“产业引领、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模式,管柄村打造民宿休闲度假区,发展城郊型休闲旅游产业,带动乡村振兴。发挥地处城区南大门的交通区位优势,加快发展物流业,建设管柄物流快递电商园区,推进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发展。

三、工作措施

1.产业振兴方面。以建设商贸旺镇为目标,以“三产”融合为抓手,致力乡村产业振兴。一产主要有效利用有限土地资源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农业教育园;培育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促进胜鑫水产养殖项目扩大规模、打响品牌、做大做强。二产主要实施传统产业技改,建成罗源湾牌肉松精深加工改扩建项目,追随者罗源湾建材一期项目投入运营,打造工业经济“升级版”。三产着力提升发展旅游业,主要建设苏区村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和管柄村民宿休闲度假区。苏区村红色文化教育基地重点打造“两条线”,一条线是打造苏区山面区革命红色之路,串联起山面区各个革命遗址,全长约15公里;另一条线是打造姆龙谷-安井头全长1公里布局10-15家休闲农家一条街。管柄村民宿休闲度假区重点提升松泽园休闲旅游项目;利用古厝群发展特色民宿项目;发展城郊认种体验休闲项目。方厝村积极招商引资,引进有实力客商投资建设康养小镇。其他村、社区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引进金融、电子信息、数字经济等项目,促进第三产业做大做强。

2.生态振兴方面。深入实施“一革命五行动”,开展全民绿化行动,统筹抓好城区公园改造提升和维护管理;加快南溪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消除城区黑臭水体;加强对美城公司常态化保洁工作监督考评,推进垃圾分类管理,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城区7座公厕;完成高速、高铁沿线环境整治。

3.文化振兴方面。巩固和拓展省级文明县城创建成果,积极开展创建2018-2022年度省市级文明村镇、社区工作;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提升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抓好圣水寺宋代十八罗汉石造像、林可彝故居、城关城隍庙等保护修缮和利用;保护传承好乡村传统文化,运用好乡土元素;扎实推进移风易俗活动,纠正不良习气、树立清风正气。

4.人才振兴方面。加强新一届村、社区干部教育培训,提升素质能力;有效加强和使用好科技特派员、农技人员,做好农业生产服务;充分发挥“一懂两爱”村务工作者、“一懂两会”社区工作者作用,规范村和社区各类协管员使用管理;鼓励大学生、退伍军人、企业家及乡贤、能人返乡投身乡村振兴,扶持培养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等,助力乡村振兴。要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调动群众参与乡村振兴和社区治理。要着力提振镇村干部精气神,以昂扬的斗志和饱满的热情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事业。

5.组织振兴方面。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组织引领作用,开展基层党组织达标创星活动,坚持抓两头、带中间,开展星级党支部评比,推动支部争先晋位。深入实施“红色领航工程”,创新党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在具备条件的居民小区建立党组织,推进“红色业委会”建设。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成立社区党建联盟,每个月联合驻区单位开展至少一次共驻共建活动,共同促进社区建设。运用信息技术推动基层党建创新发展,探索创新“互联网+党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2019年全面消除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下“薄弱村”,当好全县村集体经济发展排头兵。深入实施两新组织“两个覆盖”提质增效工程,建立两新组织党建巡查制度,加强对未建立党组织的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指导,推进“两新”组织党建示范点创建工作。

四、保障机制

1.组织领导机制。成立由镇党委书记为组长的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全体班子成员和镇直有关单位、村(社区)主干为成员,下设乡村振兴办,抽调精干人员负责。试点村成立由挂村领导为组长的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试点村工作的领导、指导、督导。镇党委书记、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是乡村振兴工作第一责任人,要充分发挥村、社区“两委”作用,落实领导责任、执行责任、推动责任和落实责任,推动乡村振兴工作有序开展。

2.项目清单机制。实行“五个振兴”工作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明确每项任务的责任领导、责任人、完成时限,以强大的组织力确保工作任务完成。

3.

科技农业助力乡村振兴范文篇5

关键词:乡村振兴;人才振兴;四川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以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性战略部署。乡村的产业、文化、生态、组织等各方面都要靠人才来建设,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道路上,人才振兴是不可或缺的核心关键。

1四川省乡村人才振兴存在的问题

1.1新型职业农民数量偏少、素质不高。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熟练运用现代市场体制机制,深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以实现农业生产的最大经济价值和利益为生产目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较强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农民。当前,整体上看新型职业农民的数量和规模在不断增加,但总量偏少依然是制约农村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数据显示,在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中的人员受教育水平普遍处于低水平状态,只有8.3%的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四川省所在的西部地区只占6.6%。从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从事的农业行业结构上来看,从事种植业为主的农民占全国的92.9%。可见,新型职业农民受教育的时间偏短,文化和科学素质仍较低,是制约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因素。1.2农村专业人才队伍供给总量较低、稳定性较差。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农村专业人才队伍也在不断发展,但是在农业科技、生产经营、乡村治理、教育等方面的专业人才的总量供给与实际需求差距较大。有关调查显示,四川省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年龄普遍偏大,文化学历较低,结构较为单一,且农村专业人才流失较为严重,很多优秀的农村专业人才流向城市,并未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当前农村的产业结构也不够合理,农村本土成长起来的专业人才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的居多,而从事生产经营、产业发展的较少,能够带动广大农民致富的“领头雁”格外稀缺,具备奉献精神和经营管理能力的农村专业人才更为匮乏。1.3乡村人才从农村大量单向流入城市。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工业化和城镇化在一定时期内得到了长足发展,农村生产力也得到了极大提升,农民的观念意识逐渐解放,乡村适龄劳动力对土地的依赖性逐渐下降,农村和城市在收入、就业、环境卫生和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巨大差距,使大量农村劳动力单向流入城市,农村“空心化”现象愈发突出。据国家统计局2019年的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9年农民工总量已达29077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7425万人,比上年增加159万人,增长0.9%。分地区看,除东北地区省内就业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的比重比上年下降3.4个百分点以外,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省内就业农民工占比分别比上年提高0.1、1.4和1.2个百分点。[1]由此可见,外出务工农民工占乡村总人口数的一半以上,西部地区农民工数量多、增速快,在西部省区中,又以四川为农民工输出大省。在大量农村劳动力输出的背后,是乡村人才供需失衡的现象,这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农村发展的现实需要。1.4乡村人才队伍体系建设较为薄弱。当前我国某些乡村地区的人才培养和人才队伍管理机制仍有待健全,突出问题为科学性、整体性、系统性的体系还未完全构建,乡村人才增长较慢、流失加快,最终也影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质量和效果。在人才培养中,有些地方因为缺乏资金支持,对人才培养培育支持力度还不够,有些地方虽然有培养培训,但是对人才个体专业性或接受性的考虑不周,培养效果不理想。从目前乡村人才的发展现状看,很多地方对乡村人才的激励机制有所缺失,一般表现为缺乏丰富有效的工作激励机制和严格执行的目标考核机制等,难以调动乡村人才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四川乡村人才振兴存在问题的原因

2.1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随着我国义务教育制度的普及,农村群众的受教育程度有了明显提高,但是乡村群众受高等教育程度与城市相比还有差距。根据201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数据报告显示,在广大农民工当中,具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占56%,高中、小学文化水平分别占16.6%和15.3%,而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的仅占11.1%,还存在1%未接受学校教育的。[1]农村的基础教育被逐步边缘化,农村教育资源和城市差距较大,农民和农村的教育受到各方面不利因素的影响,导致农民整体受教育水平不高。2.2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力度不够。农村实用人才作为广大农民的优秀代表,国家对实用人才的地位和作用相当重视。《2013年人才工作要点》规定,自2013年起开始开展农村实用人才认定试点工作,但是在实际的工作推进中,对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认识不足现象比较普遍。很多地方政府对国家制定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战略认识不足,缺乏科学谋划和宣传,即使有培训,也缺乏系统性和长效机制。近年来,尽管中央和各级地府对“三农”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力度,从纵向比较的绝对量上来看各项投入在不断增加,但是从横向比较的相对量来看,政策和资金支持却呈下降趋势,不利于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就四川省内而言,地方政府没有建立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育管理制度,各部门没有形成培育合力,地区之间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差异较大,有的地方已开始培训但成效甚微,有的地方还没有启动培育培训工作。2.3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伴随着城乡差距不断拉大的问题。城镇化率40年增加了将近40个百分点,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0%左右,到2018年接近60%,带动了城市建设规模和速度迅猛增长。[2]城乡社会逐渐以“雪球”滚动的方式汇聚,优先以发达地区为重点,以重点城市为中心,城市发展形成不可逆转的态势。因此,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城市与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是社会各界共同期待的美好愿景,但相较于城市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业农村的现代化短板却愈发凸显。2.4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机制有待健全。我国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各类机构职能并改,农业农村在GDP中的比重较低,导致各级机构相应的偏离,给予的编制裁剪、经费占比压缩、人才保障不全,人才培养力度有所减弱,形成投入产出逐渐压缩的情况。当前人才队伍培养和建设多数考虑投入低、产销高的项目,利于见效不利于“造血”。目前,乡村人才使用重于激励、限于惩戒,激励机制还比较匮乏,主要表现为缺少任务成就激励。一些地方对引进的人才不分专业和任务,简单进行工作配置,人才工作成绩难以以实际成就体现。其次,对于乡村人才的工作实效,缺乏及时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更没有反馈整改、监督检查机制。再次,缺少考核激励机制。有的地方虽然制定了考核文件制度但是却并未执行,有的即使执行也是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性的与绩效工资挂钩,以致考核不能发挥实质作用。

3四川乡村人才振兴的战略

3.1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1.1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制度。四川省新型职业农民应以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业企业负责人及业务骨干等为主要对象。同时,把大中专毕业生、返乡下乡从事规模化种养和农业服务的农民工、复员转业退役军人等作为新型职业农民优先培育发展对象,把产业带头人和仍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作为特殊培育对象,通过不断探索职业农民认定标准,建立职业农民认定体系,让广大农民既有职业更有产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化劳动者。目前,四川省主要利用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等建立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体系,2017年从新型职业农民的从业资格、执业资格和专业技术资格等方面进行试点,用来专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四川职业农民学院正在筹办中,它将成为四川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基地。3.1.2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采用信息化手段加强科技宣传推广和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尤为重要。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可采用多种方式,如让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也可以举办培训会或讲座进行宣传教育,还可以邀请相关的农业专家学者进行现场授课。要根据当地农业产业特色以及主导产业等情况来安排相关培训内容,并与农民创业、农业产业化建设项目相结合,从而起到不断调动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作用。[3]通过这些方式,促进农民掌握更多相关科学文化知识与政策。3.2抓好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3.2.1加强农村专业人才的培养培训。对于各类专业人才队伍,要随着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利用大中专院校、党校以及电大等教育资源对当地专业人才进行定期技术培训,不断提升专业人才的思想觉悟和职业技术水平。对高中毕业未考入大学的本地学生,可通过提供优惠政策鼓励他们进入职业学校,开设与当地农业发展相关的专业课程,使其毕业后能用所学知识和技术助力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在现有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条件还不能开展农村专业人才技术技能培训的地区,可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远程教学,逐步建立起上至市级下到村镇的网络教学体系,让本地区所有实用专业人才都参与到培训教育中。3.2.2制定农村专业人才支持政策。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是农村基层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制定有利于发挥人才专业技术能力的政策措施,促进专业人才队伍的稳定和规模扩大,吸纳专业性人才到农村相关机构任职。依据专业人才现实表现,推荐其参加各类评优、争先活动,创建择优重用的动态管理模式。[4]根据当地经济发展需要以及专业人才队伍结构,对专业人才队伍采用动态考核管理办法。制定适用于当地专业人才队伍的评价标准,对专业人才进行多形式的动态评价机制及奖励和淘汰制度,以提高专业人才队伍的主观能动性。3.3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机制。3.3.1建立多种方式并行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对于本土人才的培养,需要建立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实践锻炼等多种方式并举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在农村本土专业性人才的学历教育中,主要通过政府政策层面,引导涉农高校或职业院校根据当前四川省农业发展现实,扩大招生范围、降低门槛、定向就业等方式,对本土人才进行学历教育和提升,培养农村本土的实用型人才以及农业科技型人才。[5]对于农村本土人才的技能培训,要综合利用培训资源,建立“结构合理、布局科学、层次分明、规模适度、开放有序”的农民终身教育培训体系,推动农村本土人力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健康发展。3.3.2建立城乡之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在城乡之间的合作、共享、协调的发展模式中,人才培养合作交流是极为重要的内容。对于农村流入城市的人口来说,城市要利用其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优势,加强对其在农业技能技术、经营管理方面的培养。鼓励城市人才流入农村,因为他们当中一部分人才本身即为农业科技、经营管理等专业人才,还有一部分人是把农村当作创业基地。[6]同时,加强对回乡创业的农村人才的指导及扶持力度,地方政府可通过出台一系列优惠措施,为外出务工取得一定成就的农村人才回乡创业提供政策性支持。3.4努力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3.4.1大力实施科技人才引进计划。目前,广大农村地区科技人才难以满足农业生产发展需要,对外引进科技人才成为满足农业农村创新驱动发展的必由之路。四川省大部分农村地区地理位置偏远,生产生活环境相对艰苦,科技人才匮乏。近年来,国家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了对农村科技人才的引导和保障力度。2016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出台的《关于加强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强调,要通过不断改革基层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岗位管理制度,加大人才激励力度等,从政策上引导科技人才到农村工作,对专业技术人才在职称评审方面优先考虑。从高等院校尤其是农业类高等院校中,选择优秀科技人才到农村挂职、创业等,也是引进科技人才的一种有效方式。3.4.2建立健全科技人才激励机制。注重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并重。由于农村经济水平较之城市有较大差距,物质方面与城市相比仍客观存在一定差距,以物质激励调动为乡村振兴做出贡献和群众评价高的优秀人才仍是重要激励举措。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一些有志青年希望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并不介意农村相对匮乏的物质条件。故在保障合理物质激励的基础上,要重视对科技人才的精神激励,主要为职务晋升、荣誉表彰、职称破格评升、培训机会等,让他们切实感受到自己在乡村振兴中的真正价值,感受到社会对他们工作的认可和支持,让他们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使他们从内心产生投身乡村振兴的热情和内生动力。[7]3.5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振兴。3.5.1研究制定管理办法,允许符合条件的公职人员回乡任职。2018年,四川省委一号文件提出了推行“岗编适度分离”新举措,提出了建立急需紧缺人才援助机制,制定公职人员回乡任职的人员选拔制度、人员管理制度、人员薪酬制度、人员激励机制等。这里提及的符合条件的公职人员主要指在职或临近退休公职人员,已退休的上述公职人员也可回乡任职。[8]在人员的选拔中,要摸清农村干部空缺或愿意进行村干部调整的村社基本情况,在愿意返乡并符合返乡任职条件人员中根据出生成长地、工作经历等进行预选。对公职人员回乡任职工作任务和职责,则根据区域特点和任职岗位确定。确保回村任职的公职人员原有的人事关系和各项待遇不变,并辅以“固定报酬+绩效报酬”以及附加交通补贴等保障性措施。同时,加强返乡公职人员的政策性激励机制,可把回乡任职期间考核结果作为职位晋升、评优评奖的一项重要指标。3.5.2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和派的优势和力量,共同推动乡村振兴。各群团组织和派要深入学习贯彻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指示精神,把乡村振兴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共同推动。在各派和群团组织人士中,各类人才荟萃,人力智力密集,内外联系广泛,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他们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实际工作中,各派要以农村需求为导向,结合其自身优势,针对性地集中开展人才资源“三对接”等社会服务工作。除此之外,还应建立健全乡村振兴的长效发展机制,统筹群团组织与派等各方力量,努力形成乡村振兴同频共振、协调推进的良好工作局面。四川省作为人口输出大省,在外流的人员中农村人口和农村人才比重大,长期以来人才的大量流失导致四川省在农业升级、农村进步、农民发展上滞后,人才缺乏成为影响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因此,多措并举把乡村人才振兴放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位置,从提升教育培育、技能技术、经营管理水平着手,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吸纳更多专业性人才,补齐阻碍乡村振兴的“人才短板”,是推动四川省农村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农民幸福感获得感,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1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R].2022.

[2]杨贵庆.乡村振兴对我国城镇化进程作用重要[EB/OL].(2019-04-16)[2022-01-15].

[3]李秀艳.我国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的原因与对策[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65-68.

[4]陆洪彩.农村实用专业技术人才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3(12):131-132.

[5]毛平,邓良基,张禧.地方农业高校要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科技和人才保证[J].教育发展研究,2018(2):22-25.

[6]温蕊旭.鼓励城市专业人才参与河北乡村振兴公共政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9:28.

[7]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加强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A].2016.

科技农业助力乡村振兴范文

按照通知要求,汇报我县2019年上半年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推进情况。

一、工作推进情况

我们先后召开3次县委常委会议、3次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乡村振兴工作,召开2次全县领导干部大会,安排部署相关工作,制发全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意见、实施方案和五年规划,明确了乡村振兴战略总体思路。

(一)产业振兴方面

一是发展特色富民产业,促进群众稳定增收。全县杂粮种植面积达100万亩,调减玉米种植面积4.57万亩;新增设施农业440亩;新(改、扩)建畜禽养殖小区48个;新建标准化示范果园15个。

二是积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引导农产品向精深加工转移。巩固和完善1个农产品加工园区、4个现代农业产业园、20个现代农业创业基地建设成果。目前园区内标房建设总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新增投资额达3.63亿元。

三是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组建注册并正常运营土地股份合作社248个,成员总数达11900户,入股土地18万亩。新建农业综合服务超市3家。

四是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助力乡村振兴。已争取项目资金2.6亿元。包括耕地轮作、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等十几个项目。

(二)人才振兴方面

一是把“大学进园区进企业”工程紧紧抓在手上,突出抓好34个校企、院企项目对接与深度合作。已完成科技成果转化8项;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1950万元;引进高科技项目4项,新增注册科技型中小企业5家,双创基地入孵科技型小微企业4家,大学与企业新增签约项目3个;正在开展老企业转型升级和对外合资合作项目7个,已完成投资1.06亿元。

二是紧盯已经开展合作的重点项目,积极推动高校与园区、企业实现深度融合。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的“秸秆炭化与炭基肥生产”技术,已完成与XXX兴沃生物制新材料有限公司实质性对接。省农科院8名博士正在进行土壤改良、玉米种耐旱机理研究、作物超高产群体创建等实验。

三是加强农村本土人才的培育,优化农业从业人员结构。稳步开展设施农业、果树、农机、畜牧等相关技能培训,按计划完成了阶段性任务。

(三)文化振兴方面

一是突出文化引领,丰富百姓生活。在全县260个行政村建设“大喇叭”工程,实现县域全覆盖。建设和完善文化广场280个、文化墙6万延长米、农家书屋245个、文化活动室289个。

二是突出以德育人,培育文明民风。开设农村道德讲堂,开展五好文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学雷锋先进个人、XXX好人等一系列评选活动,评选出道德模范70人,有1万余户家庭被评为“文明家庭”和“十星级文明户”。

(四)生态振兴方面

围绕“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镇村组街(巷)户”同步推进,新硬化村屯路面1200多公里,安装路灯6200多盏,栽植树木500万株,栽植花草60万平方米,建农村饮水工程1227处,建成特色示范村35个、推进村150个。

(五)组织振兴方面

一是选优配强村级组织带头人。通过清理退出一批、调整退出一批、选拔进入一批,将8名受过刑事处罚的村干部全部清理;对32名年龄在60周岁以上的村党组织书记,调整21人;选拔26名选派干部、致富能手担任村书记职务。

二是发展党组织引领乡村产业。新发展村党组织领办创办经济实体26个,党员领办创办经济实体5个。

三是发挥选派干部在乡村一线作用。在向上争取扶持、招商引资、发展“飞地经济”、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促进乡镇财政增收、抓班子带队伍、壮大集体经济、创新社会治理等工作上,今年省市县选派干部共帮助派驻乡村协调项目294个,协调资金1.73亿元。

二、存在问题

“一村一品”产业没有亮点,产业附加值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要是指合作社)运行不规范;农村人居环境较差;乡村人才资源匮乏。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打造“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新亮点。依托本地有实力的企业,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订单农业,发展商贸物流、杂粮种植加工、蔬菜种植销售、生猪和肉驴养殖加工、生态观光旅游等产业。

(二)稳步构建农业共营制体系,着力促进农民增收。抓好土地股份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整合涉农资金向土地股份合作社倾斜,力争到2019年底实现村级土地股份合作社全覆盖,规范达标土地股份合作社150个。

科技农业助力乡村振兴范文篇7

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是乡村经济产业的重点项目之一,它不仅能将乡村与城市紧密连接,成为城市居民放松身心、拥抱大自然的有效方式,还有利于增加农业生产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维护环境生态和谐以及促进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严贤春编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正式出版发行的《生态农业旅游》,以生态农业为背景,探讨与分析了农业旅游基本理论,并详尽地介绍生态农业旅游具体实践措施与涉及到的各类问题,对研究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有重要借鉴价值。《生态农业旅游》全篇共七章,主要包括生态农业旅游的基本知识、生态农业旅游者及市场开拓、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及产品开发、生态农业旅游环境与保护、生态农业旅游业及运作、生态农业旅游的规划与实施、生态农业旅游管理等。

该书系统且全面地阐述了生态农业旅游的理论概念与实践内容,有助于读者对生态农业旅游产生基本了解。此外,该书还针对丘陵地区的地貌环境特征,提出适合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垂直生态观景模式”,为生态农业旅游多元化模式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方向。通读全书,不难看出《生态农业旅游》结构清晰、内容全面,可作为农业及旅游类学科的教学辅导用书,也可供林业、农业及旅游业相关工作人员阅读学习。生态农业旅游是近几年所兴起的一种新型农业发展经营模式,也是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它在强调农业生产的基础之上,将生态、农业与旅游项目有机融合,并利用自然生态环境、田园风光、以及独具特色的农业生产活动与经营模式,吸引广大游客到乡村进行风景观赏、休闲娱乐、放松身心、品味农家风味等休闲活动。

然而,随着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愈发热烈,一些问题也逐渐突显。首先,商业化严重,乡村特色不足。许多农业旅游经营者为追求即时利益与城市风貌,经营环境和旅游项目的设计过于商业化,缺乏乡土风情的独特魅力,反而会极大地降低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利于旅游经营的长远发展。其次,服务水平差,缺乏专业人才。因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过快,专业人才供不应求,导致行业内部分工作人员职业素质低下、工作态度不端正,从而阻碍生态农业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最后,意识不到位,忽视生态保护。生态农业旅游经营者者往往以商业利益为前提,对生态环境保护不加以重视,而在环境保护措施不完善、部分游客素质不高的情况下,更容易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乡村振兴是国家为建设美丽中国、构建现代化农村所实施的重大举措,其关键在于推动乡村产业融合,促进城镇与乡村的密切联系,最终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主要以新农村建设为核心,全方位进行振兴发展:一是加强人才振兴,大力招揽乡村优质人才,培育专业、实干的农民工作队伍;二是加强农业振兴,借助高新科技构建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与竞争力;三是推动文化振兴,强化乡村思想文明教育,提高农民基本文化水平,弘扬优秀乡村文化;四是推动生态振兴,加大污染治理力度,维护乡村自然生态环境。

由此可见,乡村振兴战略有助于处理生态农业旅游的部分问题,为农业旅游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同时,也能让乡村振兴战略落于实处,发挥其有效作用。加强基础建设,发扬乡村特色。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在保障当地人民生活基础的前提下,为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提供一定的扶助政策。与此同时,将当地自然风光和特色物产资源融入生态农业旅游项目中,不仅可以彰显出当地独特的旅游魅力,吸引更多游客,还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提升经济效益,实现生态农业旅游的高效发展。注重人才培养,提升服务质量。当地各级部门需要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建立一支以农民为核心的地方人才队伍,以推动乡村振兴。此外,生态农业旅游经营者还要对相关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服务水平以及当地特色文化进行培训,以全面提升服务质量,为游客带去良好的旅游体验,从而有利于生态农业旅游的长期经营与发展。

重视生态问题,提高保护意识。无论是政府部门或旅游经营者都必须认识到,自然生态环境才是乡村发展的宝贵财富和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因此,在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具备生态平衡发展意识,并制定出一系列环境保护规章制度,切实保障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全方位落实,使之成为乡村振兴与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重要助力。《生态农业旅游》一书以生态农业旅游理论为基础,对相关实践与发展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包含诸多独到见解,是一部优秀的生态农业旅游研究著作。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一方面能有效推动旅游行业发展,为其提供更多机遇,另一方面,还能大力促进乡村经济增长,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使乡村迈向现代化发展道路。

科技农业助力乡村振兴范文篇8

一、引言

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和“20字总要求”将是未来一个时期中国三农工作的纲要(贺雪峰,2018)。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大陆出台了许多利好台胞的农业政策。海峡两岸在历史渊源、文化背景、地理状况等方面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在农业合作也有许多互补的优势,这些构成了闽台合作的基础。闽台合作目标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规划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然而如何将乡村振兴战略变成政策去落实在闽台农业合作的实际工作中;如何实现“两岸一家亲,乡村共振兴”的共同愿景,是当前闽台农业合作关注的焦点问题。在“20字的总要求下”,两岸合作可以在产业转型、乡村改造、设施配套、生态治理、文化复兴方面进行,并且应该得到适当的政策扶持与倾斜。

二、台湾乡村发展的主要经验

早期的时候,农业在台湾的整个社会结构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随着二战后“亚洲四小龙”的快速崛起,台湾工业迅速取代了农业发展的地位,使得农业的发展成为了工业的从属。费孝通(1993)指出,乡村“去农业化”现象渐显,乡村人口外流、基础设施落后、乡村文化特色的逐渐丧失,使得乡村建设秩序近于解体。在这种背景下,台湾当局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与措施,如1983年“社区发展工作纲领”、1994年“社区总体营造策略”、1999年“9·21重建暂行条例”、2000年“农村新风貌计划”、2010年“农村再生计划”......这些政策的推出说明台湾当局意识到农业发展的重要地位,也对农业、农村与农民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然而,在这一系列的政策中,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台湾当局对乡村的发展的推进逐渐由“自上而下”型转变为“自下而上”型的模式。许标文等(2014)指出,“自上而下”的发展模式是台湾当局通过审视过去乡村振兴政策,运用整合性的规划概念,以农民为主体,以乡村为中心,挖掘乡村价值,重构乡村秩序的一种新的思维理念。

具体内容主要包括:第一,完善乡村制度体系的建设。从计划到制度再到规章,台湾对乡村农业的住房规划、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的建设、文化的保护等方面无一不指定了详细的规则,使得每一条计划都具体的落到实处,每一条制度都有法可依。第二,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台湾健康社区六星计划(2005—2008)”指出要强化在地农民主动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建立自下而上提案机制,积极引导农民参与。乡村是农民的乡村,乡村的发展离不开农民,加强农户自身管理,将权力回归到社会中,摆脱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固定思维,极大的激活农民积极参与建设的热情。第三,坚持乡村全面发展。台湾“农委会”针对台湾不同地区的特色,因地制宜的帮助各个社区发展特色产业链。坚持多元发展,并同时注重文化的传承与环境的保护,提升乡村的综合竞争力。第四,注重本土人才培养。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低、素质较低等问题试图推出各种政策吸引人才,但是效果却不佳。“培育农村再生的根本人才计划”以乡村人口为主体,由高校学者在乡村开设不同类型的课程与培训,从根本上提高热爱乡村、热爱农业群体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发展分析与建议

(一)区域特色

自党的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XX市市委、市政府积极围绕的“三农”工作战略思想,积极推进工作与并创新工作机制,将小城镇综合改革、山地农业综合开发、美丽乡村建设、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千亩设施农业和扶贫开发这六项工作整合为一体,推动全面发展的格局,形成了属于乡村振兴战略下的XX区域特色。

小城镇的综合改革,立足于地区的资源禀赋,因地制宜的发展。这种“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式的发展能够积极的通过项目的推进、产业的改革来增强乡村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山地农业的综合开发过程中,XX市政府采用工业化发展的理念,大力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增加对农业综合开发的投资,兴建农业示范基地等一系列的措施实现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

美丽乡村的建设离不开旅游业的发展,XX市结合天然的山海资源优势,创新发展生态旅游业,体现着这种山海经济模式下美丽乡村的建设。

乡村的振兴离不开企业的发展所带来的品牌效应。XX市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来优化企业的融资环境、提升企业的服务范围。积极打造科技推动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与竞争与良好的示范。

田地是农业的基础,农业设施更是其发展过程中离不开的重要工具。XX市政府统筹资源与资金参与建设农业大棚、开发农业创业园区土地等一系列的农业设施,助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扶贫工作始终是XX市党委、政府的工作主线。在针对历史传承的基础上,经过艰辛的探索,使得地区贫困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二)优势与劣势

总体来讲,XX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与推进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就。自上而下进行政策的推进、资源的调配中可以清晰的看到政府的身影,政府成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流砥柱。在发展的规划中,也充分利用了自然资源的优势,大大的节约了乡村产业规划建设中的成本。该规划将区域特色与全面发展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做到了六位一体的全面推进。

然而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发展所带来的一些问题。首先,在XX的发展模式中,夹着太多政府的背影,这就使得农户或企业在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过多的依赖政府资源,这一点在资金方面尤为明显,如果财政的划拨中断,将会使得一些具有较好收益的项目出现“烂尾工程”,造成前期资源的浪费。其次,在乡村建设中严重缺乏基层村民的自主性规划,乡村是农民的乡村,是农民体现自身价值的生活场所,只有农民才清楚自己的需求,利用专家与政府人员参照城市的规划与设计来改造农村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农户的利益,会降低农户参与的积极性。再次,在人才培养方面并未看到有创新可行性之举,政府在推进项目的过程应该同时培养一批热爱乡村、热爱本土文化的一代青年,为乡村自主性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人才基础。最后,乡村的发展更多依赖自然资源的挖掘,未对这种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自然风险做好充分的评估与预防。此外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度较低,并未带来较高的附加值。

(三)政策引导和成效

为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部署,我省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XX省国土资源厅关于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充分发挥国土资源在乡村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因地制宜的做好乡村振兴下土地资源的编制规划,保障乡村建设与发展的土地资源的需求;积极推进土地制度的改革,做好农村“三权分置”工作。《XX银行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提出三年计划,包括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增加农村金融供给,重点支持特色产业的发展、乡风文明的建设、基础环境的改造等方面。《关于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建设特色现代农业的意见》指出要加快农业供给侧的改革,推进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科技强农,做好扶贫攻坚工作,增加农民收入。

在一系列的政策扶持与引导之下,XX乡村振兴的工作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就。在千亩设施农业方面建立了11个高优农业示范园,帮助农户增收8945万元。山地农业的综合开发新增达到1.63万亩,并利用这些土地培育了336个特色品牌。全市的龙头企业大幅增加,2017年全市120家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累计实现总产值214.68亿元,税金同比增长4.4%。全市创建4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30多万边远山区贫困群体通过异地搬迁与工程改造使得生活环境得到了改善。

(四)几点建议

鉴于以上提出的各种问题,本研究认为XX的乡村振兴措施的改善可以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方面来进行阐述。要牢牢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契机,明确自身定位,提高实施成效。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乡村振兴需要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形成特色现代农业产业格局,努力把农业打造成有奔头的产业。同时也提出二十字方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性历史任务。

1.改善农业基础设施。

围绕产业兴旺,更加重视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实现农业农村的多元化发展,大力改进农业基础设施,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视新型农业产业的发展,应该利用自身优势,发展多元化农业。积极引导社会资本与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的建设,倡导农业价值链的转型与升级。利用政策与制度为农业的转型与升级夯实基础。农业不是工业的附属,要改变产业的发展思维,彻底抛弃“以农补工”,使得农业在社会经济的地位有显著性的提高,更多的实现产业融合的附加效应。深刻学习和利用产业的互补优势,打造共赢局面。在推进的产业兴旺的同时,要注重社会资本的介入,不能过于依赖政府资源。一方面积极调动社会资本能够提高社会生产效益,避免资本的低效率利用,另一方面也能带动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使得农户能按照自己的想法与理念去规划自己的生活空间,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构建美好生态环境。

生态宜居乡村环境离不开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摆脱传统农业对资源的依赖,改变以往先开发再治理的思维模式,顺应人们对美好生活环境的追求与向往。构建人与自然共生的美好生态环境,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的伟大目标。积极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保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对农业农村要求提供优质的生态农产品与适宜的居住环境的需求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要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建设美丽乡村。

优化产业结构中,注重金融的扶持,通过“融资”与“融智”积极加入农业的优化升级。为符合生态标准的绿色项目拓宽融资渠道,降低门槛,解决龙头企业、优质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服务功能,吸引外商投资。消除投资壁垒与管制,提高投资的积极性。进一步优化XX自贸区金融服务的范围,增强地区优势。在具体措施方面,应该开发更多的涉农贷款的产品,用来解决外资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除此之外,在守住系统性风险的情况下,降低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积极引入外资银行的融资模式与理念,为XX的金融管理优化升级提供更多的参考。进一步降低中小企业的税负,鼓励多元化融资渠道,为企业构造良好的竞争环境,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3.坚持文化自信,培育淳朴民风。

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进行有机结合,发挥乡土精神风貌,培育积极向上、尊老爱幼的淳朴民风,借此激活农村沉睡已久的潜能,提升乡村文明的文明度与农民的幸福感。乡村文明一直是中华民族历史以来的优良传统,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带来工业化、城镇化与信息化,在利用工业、信息所具备的技术与优势推动新型农业发展的同时,保留淳朴的乡土文明,构建公共文化体系,推进红色文化、畲族文化、区域特色文化传承发展。此外,XX地区乡村的留守妇女、留守老人问题较为严重,但是其民风较为淳朴,可以参考台湾的“培根计划”,通过高效授课与培训的方式提高这些留守人员文化专业水平与素养,对于热爱本土文化的青年一代,积极的为他们谋取农业就业的管理岗位,将先进的技术理念与淳朴的乡土文明进行有效的结合,使得其积极的参与乡村振兴中。对于不具备劳动能力的留守人员,可以发展农业副业,以支持多层次、多方位的农业发展。

4.健全乡村治理体系。

要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就应该做到既让广大人民满意又能够科学有效治理,健全德治、法治、自治“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党和人民的关系,保证乡村和谐有序健康地发展。台湾注重对职业农民的教育,周向阳等(2014)指出台湾目前虽然没有统计新型职业农民的人数,但是依据《台湾农业统计年报》数据可以粗略判断,从1990年开始台湾职业农民比例呈现增长的趋势。而XX农村人口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应该加强对农民职业教育的重视,积极创办新型职业农民的课程,增加农民的专业知识。对于村民管理上,应该增强村民自我管理能力。台湾的组织化程度较高,在台湾的乡村遍及了农民组织,而农民就是这些组织的会员。农民组织配备了农事经营班、农业产销班等产销经营组织,用于指导农民应该如何对农产品进行生产经营销售等方面。XX的乡村振兴的战略应建设乡村农民参与平台,确保农民能够积极的参与建设,满足农民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5.发展重点项目,促进居民增收。

科技农业助力乡村振兴范文篇9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乡村振兴

1农业机械化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二者关系

1.1农业机械化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农村生产力发展,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必然会推动农村生产关系、生活方式、治理体系的转变,对“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各方面都会产生巨大的推动。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机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1.2农业机械化发展加快乡村振兴进程

随着农村劳动力加快转移,农业生产各领域加快推进“机器换人”稳生产、提效率、降成本、增效益,农业生产方式加速向机械化生产转变,农业机械化的需求结构深刻变化。产业方面:从主要作物的耕种收环节向植保、秸秆处理、烘干等全程延伸;正在从粮食作物加速向棉油糖等经济作物扩展,快速向养殖业、加工业拓展;经营方面: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与规模经营加快融合,由产中向产前、产中、产后全程配套。新型经营主体更加注重获取高质量的全程机械化解决方案,更加注重延伸机械化的价值链,更加注重高效率的作业服务和组织管理,“农机+农艺+农事”“互联网+农机”作业服务等加快发展;机具方面:对缺门机具和农机系列化的需求迫切,由关注价格向注重品牌、质量、舒适性转变,更加注重产品服务和可选、线上等购置体验,大马力、复式、智能等高端机具需求快速增长;技术方面:机艺融合、高效节本、绿色环保、智能安全、集成配套正在成为农机技术创新、研发制造、推广应用的基本导向;管理方面:管理领域、对象、内容、方式等深刻变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需要更多地运用市场化、信息化、法治化方式增强管理的精准性、协同性、有效性,越来越需要多个部门的协作和发挥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作用,实现管理服务的高质量、高效率,提升公共服务的满意度。

1.3现阶段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阻碍乡村振兴进程

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小麦、玉米、水稻三大主粮和北方地区的农机化水平较高,南方丘陵山区、棉油糖、果菜茶等经济作物和畜牧业、农产品初加工、渔业等设施农业农机化水平较低;二是中低端小功率和单一技术的农机机具多,高品质大功率集成配套机具少。

2农业机械化要不断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加快乡村振兴战略进程

2.1农业机械化供给侧的主要矛盾阻碍农村振兴战略的进程

当前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在于供给侧的能力、质量和效率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一是农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表现为基础研究薄弱、原创性科技成果少,关键技术自给率较低,还有很多短板和薄弱环节亟待突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主体地位没有真正确立,产学研推用结合不够紧密,研发和成果转化效率不高;农机产品创制“重设计制造,轻试验检测”,质量标准体系不配套,工程化验证缺乏等。二是农机农艺结合不够,一些产业品种、装备、栽培不配套,产后加工、种养方式与机械化生产不协调,制约了农机研发、推广应用和作业效率效益,集成配套的机械化生产体系和系统解决方案还不多。三是机具停放库棚设施缺乏,“存放难”和“保养难”问题比较突出。新时期农机化发展中的这些突出矛盾问题,直接影响需求侧的质量、能力和效率,表现为“有机难赚”:大宗作业的机具饱和,跨区作业边际效益下降;“无机可用”:新产品有效供给不足,“想补没地买”“想要补不了”,新的作业领域“无机来赚”;“有机用难”:机具作业受立地条件、农艺适应性的影响越来越大,“能补用不了”。一些经营主体的机具“经营难”“存放难”“维修难”“请机手难”问题比较突出。最终体现为近年的农机作业服务面积与经营效益增速放缓,制约了乡村振兴战略进程。

2.2乡村振兴战略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切入点、着力点,推进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

当前面对农民和农业生产对高性能农机需求,一些制约农机化发展因素和矛盾开始凸显,主要是农机具技术供给、农艺农机配套等方面“供不足需、供不适需”,现在需要培育新动能,去除“堵点”“痛点”“难点”,释放农机化发展空间、活力、潜力。

科技农业助力乡村振兴范文1篇10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生产;经济管理

在新农村建设及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农村农业经济管理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通过开展高效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可以改善农村地区落后的农业生产条件,优化农业生产方式,形成规模化、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模式,有效提升地区居民生活品质[1]。随着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应强化农业经济管理方式,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达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要求。

1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意义

1.1形成现代化的经济体制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有利于助推农业经济规范合理发展,转变传统发展模式中独立、分散的经营方式,形成规模化、现代化以及专业化的农业生产模式,提升农产品生产质量和效率,从而达到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效果。农业经济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工作重点。强化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可以为加快我国经济建设步伐奠定坚实基础[2]。

1.2为发展农业经济提供科学指导

就实际而言,农业生产经营者普遍是中年人。很多农业从业人员没有接受过专业化培训和教育,缺乏理论指导,实际生产中仅依靠祖辈多年流传下来的经验开展工作,极少存在懂技术的专业化人才[3]。缺少对市场的调查和预测,即便开展市场调查也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导致农业生产和农产品销售存在不合理的情况。如此一来,生产经营者的经济收益受到直接影响,也对农业经济发展造成了阻碍。开展高效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在农业生产和经营中提供农业技术、经济知识等作为支撑,定期对农业生产人员进行现代化技术的宣传和教育,帮助他们提升农业生产质量和效率,帮助他们有效预测市场动向,制订符合现实需求的销售计划,可以提升生产者经济收入,加快农业经济建设和发展步伐[4]。

1.3清除农业经济发展阻碍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国家对农业经济发展给予了高度关注,但是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导致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仍然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例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道路交通不便利,不仅给居民出行造成困扰,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产品的销售和推广[5]。此外,我国国土辽阔,各地农村地区的地形、气候等因素存在明显差异,很多农村地区不具备农业生产的前提条件。地方政府扶持力度较低,加之工程建设等造成耕地面积锐减,使得这些区域农业发展受到很大程度限制。应加强对农业经济的统筹管理,实现对土地等自然资源的合理化分配,在满足农产品生产需要的同时,显著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从而助推农村经济发展。

2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弊端

2.1管理体制落后

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管理体制落后。这一问题直接导致财务设置不科学、收支程序不规范以及责任落实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阻碍了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受到财务管理体制不健全的影响,财务管理流程混乱。财务人员容易受利益驱使,出现不遵守财务纪律、白条支出等行为。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农业经济受管理体制落后的影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不相适应的情况,直接造成了经济管理效率和质量降低,最终影响经济建设和发展。

2.2工艺设备不先进

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这给农村农业经济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技术和设备情况看,大型农业自动化生产设备仅存在于少数生产经营者手里,大量生产者运用的技术和设备仍然比较落后。改革开放以后,大量的农村年轻劳动力涌入城市,农村人才流失极为严重,农村劳动力水平大大降低,对农业生产技术和设备的更新造成不良的影响。

2.3缺乏规范化意识

农业生产在社会经济建设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对促进社会发展以及改善人们生活品质具有重大意义。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提升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对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实际开展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规范化意识缺失等问题。虽然国家出台了关于“三农”问题的相关政策和方针,但在实际落实中,很多主管部门没有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开展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时不够规范、科学。为了促进自身发展,有的部门对管理制度进行刻意放宽,直接导致农业经济管理与实际发展相脱轨。

2.4高素质管理人才匮乏

乡村振兴背景下开展高效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并非易事,需要高素质管理人才的支持。高素质管理人才具体需要满足以下要求。第一,农业经济管理人员要具备足够高的理论知识,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制订符合地区农业经济发展要求的计划和方案,为经济增长提供有力指导。第二,深入了解农村和农业实际发展情况,特别是农作物的生长习性、影响因素等,为后续提供科学、有效的农作物病害防治措施提供依据。第三,要具备较高的管理能力,通过对农业生产中技术、设备及人员的管理,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水平,达到促进区域经济建设目的。满足上述要求的高素质管理人才相对较少,主要原因在于农村地区相对偏僻、环境恶劣,很多年轻的人才不愿意投身于农村建设中。同时,农村福利待遇不高,降低了高素质人才入驻的积极性,导致农业经济管理受到影响。

3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

3.1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可以有效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水平。在实际工作中,要结合区域建设和发展状况,对各类经济资源和发展要素综合考量,实现资源的优化分配,为开展高效的农业经济管理提供必要保障。从地方政府角度而言,需要结合地方农业经济优势和特点,制定符合区域发展需求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指导该地区开展规范化的农业生产经营工作。除此之外,还应将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作为主要目标,培育地方农业经济特色,确保管理体制的制定和完善更加规范、合理。

3.2对现有设备和工艺进行优化与改良

针对农业经济建设中存在的设备和工艺落后的问题,一方面,要引进高端的技术、工艺和机械设备,投入农村农业生产和加工中,从而形成工业化、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模式;另一方面,技术和设备的更新优化,需要生产经营者具备相关的操作能力和素养,应通过加强教育和培训等方式,不断提升经营者综合素质水平,以满足设备和工艺更新的需求。

3.3丰富金融产品

农业经济管理离不开金融机构的扶持,应从以下方面着手,丰富金融产品。第一,扩大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规模。金融机构在服务农业经济建设和管理的过程中,要与城市建设发展有效区别开来,避免直接套用城市发展经验。应结合农村实际状况,制定符合地区发展需求的金融策略。与此同时,要加强资金支持,进一步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第二,加快构建生态农村金融发展模式,鼓励和引导绿色产业、绿色能源等进入农村地区,在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同时,为农业生产创造条件。第三,营造“金融+科技”的农业经济发展环境,运用大数据、信息网络等科技手段,有效提升农村金融功能优势,提升农业经济管理质量。

3.4引进高素质的管理型人才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基础上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水平,还需要重视对高素质管理人才的引进。加强人力资源投入,对农村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进行调整和优化,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第一,地方政府要重视引进高素质管理人才,并在政策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例如提高薪资待遇水平、解决住房问题等,改善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待遇,让他们积极主动投入农业经济建设中。第二,重视管理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在高校教学中配置相关课程体系,加强就业指导,为农业经济管理输送大批人才,真正为推动地区经济增长提供保障。

科技农业助力乡村振兴范文篇11

市委组织部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主要抓手,着力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切实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方面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提高农村发展的“造血”功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一、加强领导,着力健全工作机制。

以提升基层组织力为重点,不断提高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的精准度和实效性。一是抓好前期工作调研。由组织部副部长带队,分五组下基层开展乡村振兴工作调研,以座谈了解、实地察看、个别访谈等方式,全面深入了解党建促乡村振兴有关情况及基层组织建设重点工作进展情况,并形成调研报告,为制定出台有关政策文件提供参考。二是推行“1331”党建工作机制。建设一个服务型基层党组织;抓好农村骨干、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民志愿者等三支队伍建设;推动实现“两增收一美丽”目标;构建一套运行顺畅、效果良好的农村工作机制。依托民富中心服务网络建设,组建民富商务公司,建成XX个村级民富中心网点,构建紧密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促进农产品线上线下联动,夯实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三是落实责任、考评机制。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XX市委和市委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对党建促乡村振兴具体任务进行细化分解,明确各有关部门职责及完成时限,每个季度汇报一次工作进展情况,把工作抓实抓牢。建立乡镇书记抓基层党建问题、责任、任务“三张清单”,乡镇书记分别挂钩联系1个先进点和1个后进点、领办1个党建项目、培育2个基层党组织示范带头人,每年至少打造1个组织工作特色项目,持续推进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创新增效。将乡村振兴工作列入一线跟踪考察干部范围,激励广大干部在乡村振兴一线踊跃作为,推动乡村振兴工作有序开展。二是培育典型帮扶转化。市财政每年安排xx万元党建专项经费,通过筛选培育一批硬件完善、软件规范、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党建重点示范村,着力将联系点打造成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基层党建的示范标杆,示范带动乡村振兴工作全面提升。

二、农村居民对乡村振兴的关注点

(一)期盼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

在被问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有关乡村振兴的选项中最感兴趣的部分”时,xx份有效调查问卷中,有xx人选择“生活富裕”,占xx.x%。

(二)期盼居民收入进一步增加。

xx份有效调查问卷中有xx人认为乡村振兴的关键是提高居民收入。虽然近年来我市农村居民收入保持平稳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然而,要实现农民持续增收,难度依然较大,需要多方合力来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三)期盼资金、人才、技术向农业农村流动。

在xx份有效调查问卷中,认为影响乡村振兴的因素是资金、人才、技术的,分别有xx人、xx人、xx人,分别占xx.x%、xx.x%、xx.x%。在问到“您认为乡村振兴的因素有哪些”时,xx村六组龙群莲回答说“当然是资金、人才、技术了,没钱,怎么搞好农村,有钱,没人才和技术也搞不好农村啊”。资金、人才、技术在乡村振兴中扮演重要角色,这是大家的共识。

(四)期盼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在xx份有效调查问卷中,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期盼的是提高养老保障水平、提高医疗保障水平的分别有xx人、xx人,分别占xx.x%、xx.x%。认为家里每年负担最重的是医疗的有xx人,占xx.x%。希望提高养老保障水平、提高医疗报销比例是村民的共同心声。

三、乡村振兴的有利因素

(一)产业发展逐步壮大

近年来,专业大户、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生产组织不断壮大,为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xxxx年,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xxx家,省重点龙头企业xx家。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xxxx家,同比增长xx.xx%。同时,全市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武昌鱼、蓝莓、xx胡柚、梁道大米等特色产业,打造本地农产品品牌。xxxx年底,全市共有“一村一品”点xxx个,示范点xx个。全市新增农产品“三品一标”有效品牌xx个,总数达xxx个,同比增加xx个,增长xx.xx%。

(二)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近年来,鄂州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推动全市美丽乡村建设。调查中发现村民感觉变化最大的是“道路变好了变宽了、房子变大了、村子变干净了”。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提高乡村资源利用率,xxxx年主要农作物秸秆产生量约xx万吨,综合使用量达xx.x万吨,综合利用率达到xx.x%,较上年同期提高x.x个百分点。乡村垃圾按照“村收集、镇集中、区转运、市处理”的模式集中处理,生活垃圾处理指数达到xxx%。全市有xxx多座污水处理设施对乡村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污水集中处理指数达到xx%以上。

(三)乡风建设基础扎实

全市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xxx%,村卫生室、图书室、体育健身场所、村民活动中心等基础公共服务从无到有不断完善,为乡风建设奠定了基础。同时,全市对乡风建设不断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在开展乡村振兴工作过程中,注重以乡村文化为载体,在尊重原有乡村文化体系的基础上吸纳现代元素。在进行农村旧房改造时坚持原真性保护、原住式开发、原特色利用。

(四)乡村治理有序推进

鄂州市积极探索农村社会管理途径,整合面向农村的各种管理服务资源,建立全域覆盖的农村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每个村都有配备网格员,负责收集社情民意、监督环境卫生、调解矛盾纠纷等工作。网格化的服务管理体系不仅降低了乡村治理成本,而且促进了乡村的和谐稳定。现阶段,随着农村集体资产股权化试点工作的深入推进,村民自治制度的不断完善,乡村治理更加科学高效。

四、调研中发现的问题

(一)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

在与村民的交谈中了解到,一户农民种植x.x亩地的小麦,产量xxx斤,毛收入xxx元,投入成本xxx元(整地xx元、种子xx元、化肥xx元、收割xx元、农药xx元),人工未计,亏本x元。据调查,今年化肥、农药、饲料等农资价格较往年有较大幅度上涨,全市化肥价格按简单平均,平均涨幅xx.x%。同时,农业生产人工成本不断增长。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影响农民种植积极性。

(二)乡村特色产业不强。

通过走访企业,我们了解到,生产特色农产品的企业规模小、生产链短,产业集群度低。以湖北省xx镇铁皮石斛生产基地为例,基地负责人表示铁皮石斛种植、加工技术要求高,其中从鲜品烘焙成干品这一环节目前依赖于浙江的同行,其原因是这一环节技术要求高,如果在本地培训工人,由于是临时作业,难以留住工人,所以宁愿将鲜品运往浙江同行那里进行烘焙处理。

(三)技术人才支撑不足。

通过调查了解,农村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xx岁以上人口,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壮年较少。务农人员文化程度一般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为主。农业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推广难,不利于农业现代化发展。

(四)存在“等靠要”的思想。

在调研过程中,部分村民觉得自己年纪大了,不想做农活了,希望政府供养他们。一些人觉得医疗费用太高,政府最好全部报销费用。部分村民存在“等靠要”的思想,遇到困难和问题习惯于等政策、靠扶持、要条件,过度依赖政府,缺乏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

五、几点建议

x.提高乡村治理水平,促进共治共享。一是加强基层组织作风建设。基层干部要解决好农村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需要不断增强乡村治理能力,转变工作作风。在面对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问题时,切实把中央的精神落到实处,为百姓干实事干好事。二是加强基层民主和法治建设。加大对基层干部法治教育培训,提高他们民主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意识。三是加大乡村振兴工作的宣传力度。在向村民宣传国家各项政策时,进行合理引导,让群众在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同时,摒弃“等靠要”思想,通过自身努力奋斗,实现生活富裕。

x.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激发内生动力。一是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观光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二是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力争聚集一批特色产业创新性龙头企业,带动特色产业加快升级。三是以品牌意识拓展市场。做响“武昌鱼”、“xx湖”两大品牌。用“一条鱼”、“一个湖”带响“梁道”、“梁心”等一批产品品牌。

x.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发展农村经济。坚持增加民生投入,补齐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信息流通等方面的短板,缩小城乡差距。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础上,美化村容村貌。在生产绿色安全农产品的同时,注重发展农耕文化、乡愁等精神产品,打造生态宜居的好环境。在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同时,加大对农业新业态的投入,推动农业多功能拓展,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创意农业、休闲农业、健康农业、快乐农业等,使农业成为人们追求幸福的新产业新业态。

x.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振兴技术人才。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一是加强农业农村干部队伍建设,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干部的培养、配备、使用。二是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和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引进农业科技人才,提高科学种养水平,增强农产品竞争力,提升农业生产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三是鼓励返乡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士兵、“三新”农民创新创业,使他们成为带动农村发展的生力军。同时,进一步细化扶持返乡创业的相关政策,为返乡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

2022年乡镇乡村振兴工作总结汇报二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今年以来,我镇紧紧围绕“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围绕“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大任务,努力推动我镇乡村振兴工作。

一、强化领导,成立组织,建立统一协调办事机构。

镇成立由镇党委书记、镇长任组长的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一名班子成员具体分管,镇农业、农经、水利、农机、财政等部门抽调工作人员联合办公。

二、着眼产业兴旺,努力建设经济强镇工作。

今年以来,全镇新成立农村经营主体X家;农业招商引资项目X家,引进资金X.X亿元,流转土地X亩以上,其中流转X亩建立冬桃种植基地;产业扶贫持续发力,产业带动X户帮助贫困户增加收入X万元;农技部门积极宣传农技知识,提升农民秋种积极性。

三、实施环境治理,营造生态环境。

制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今年以来已经完成改厕任务X户;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想,积极推进河长制工作,建立一河一册档案,镇村河长巡河制度常态化,汲取河长制工作经验,建立林长制一林一册档案;与扶贫广场、文化活动中心高度融合,打照精品公庄中心村。

四、强化人才振兴战略,培育新型农民。

加强新型农民、返乡农民的职业培训,努力培养照就一批致富带头人和高技能人才。今年返乡创业农民X人,到X月底全镇参加各类技能培训达X人次。

五、着眼基层组织建设,打照一批“三农”队伍。

抓住今年村两委换届机遇,选优配强村支部书记,建好支部班子,积极输送年轻干部到市、县参加学习培训,充分发挥各村支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引导和指导作用,通过支部班子的以身作则、带头示范,营造你追我赶、不甘落后的生动局面;结合乡风文明建设,制定村规民约;发挥基层组织堡垒作用,不断壮大村级经济,继去年我镇消灭村级集体经济空白村后,今年各村积极稳步发展,X月底全镇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X万元;推进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X个村已经完成清产核资工作,建立台账,搭建集体资产管理平台,适时开展股权设置、成员身份界定工作。

科技农业助力乡村振兴范文篇12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全国、省、市、县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以农村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一手抓扩大队伍规模,一手抓提高队伍素质,选派支持高校毕业生投身农村基层发挥才智、建功立业,为“建设后花园,打造魅力新”吸纳储备优秀充足的人才资源,支撑引领全县农村统筹发展、科学发展、率先发展。

二、主要内容

(一)实施振兴计划公开招聘大学生项目。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每年为我县农村中小学、基层卫生院、基层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等单位招聘普通高校毕业生30名,五年共150名到农村基层从事教育、卫生、计划生育、农技推广、文化建设、法律服务和社会发展工作。

(二)实施在校大学生助学金项目。每年在省内高校医学、师范、涉农专业设立10个助学金名额,对家庭困难、品学兼优、毕业后有志来我县农村基层从医从教从农的本科以上大学生(特殊专业可放宽到专科生)进行资助,按学制每生每年6000元。获资助的大学生与市、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签订协议,毕业后持省教育厅办理的派遣手续,由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安置。

(三)开展学历教育资助项目。鼓励各镇事业单位35岁以下,不具备国民教育本科学历的工作人员,通过成人教育方式提高学历层次,对其所支付学费予以报销。每年资助10名,五年共50名。

(四)开展基层工作大学生培训项目。省、市有关部门每年对振兴计划新招聘大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对在服务期内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进行后续培训,保证所有招聘人员在服务期内至少接受一次正规专业培训。每年培训40人次,五年共培训200人次。

三、政策保障

实行基层服务期制度。通过振兴计划公开招聘和享受大学生助学金到农村基层工作的人员,为事业单位正式工作人员。振兴计划公开招聘大学生和助学金项目资助大学生要与县主管部门和市、县人社部门签订基层服务协议,最低服务期限为师范、涉农专业五年,医学专业六年。在基层服务满三年的,经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同意,可以参加公务员招录考试和县级事业单位工作选调,可以在本县境内乡镇同类事业单位之间流动。申请读研深造、确因特殊原因需辞职的可逐级向县人社局专题报告,经研究同意的上报市人社局审批并报省人社厅备案。

实行基层就业奖励政策。对通过振兴计划公开招聘到基层工作的研究生和医学类专业本科生,在服务期内给予每人3万元的奖励,教育类和农技类专业本科生在服务期内给予1万元的奖励,奖励金按照服务年限分年度发放。

实行高学历人才优先政策。对报名参加振兴计划公开招聘的普通统招研究生予以优先,具体优先政策在每年公开招聘简章中公布。

实行工资和职称评审倾斜政策。通过振兴计划招聘到我县农村基层从医从教和从事农技服务的高校毕业生,可提前转正定级。县财政要确保招聘人员工资和福利待遇按时足额发放。在教育、卫生、涉农系统的专业技术人员晋升职称时,把农村基层一线工作经历作为评定职称的一个重要条件,同等条件下有农村基层工作服务经历的优先。

规范基层事业单位进人渠道。县上在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核准备案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进人渠道,打造机会公平、过程透明、操作公正、程序规范的进人秩序。今后,农村基层事业单位空缺编制和当年内自然减员出现的缺额,主要用于振兴计划招聘人员。对急需补充紧缺专业人才的用人单位暂无空缺编制的,经审批后可由县上按实际招聘数量申请使用周转编制。

定期开展表彰奖励。坚持每年在振兴计划招聘大学生中开展优秀标兵评选活动,对爱岗敬业、表现优秀、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大学生进行表彰奖励,在全社会营造广泛吸纳人才和人才投身基层的良好氛围。

四、落实措施

(一)提高思想认识。实施振兴计划是全县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各相关部门要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进一步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重视人才,珍惜人才,用好人才,扎实推进人才强县战略,精心组织实施振兴计划,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农村基层就业,支撑引领城乡统筹发展。

(二)加强组织领导。调整县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计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分管县长任领导小组组长,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和人社局局长担任领导小组副组长,领导小组成员由人社、财政、编制、教育、卫生、农业、林业、水利、扶贫、计生、住建、文化等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全县实施振兴计划的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县人社局(简称县振兴办)。

(三)保证资金投入。县财政要足额保证通过振兴计划招聘到农村基层工作大学生各项奖励支出。财政、审计部门要加大对资金运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与审计力度,确保资金使用的安全、规范和有效。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对于劳动教育的认识范例(3篇)

    - 阅0

    对于劳动教育的认识范文[摘要]职业院校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对学生个人的成长及发展,以及对推动和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堪忧,.....

    水文地质论文范例(3篇)

    - 阅0

    水文地质论文范文关键词: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水文地质条件Abstract:thispaperthroughtheestablishmentofthepurposeofthemodel,andpointsoutthattherepositorysiteimportanth.....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