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理论知识范例(12篇)

来源:网友

初中数学教学理论知识范文1篇1

关键词:活动课数学建模数学思想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初中数学新课标明确提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注重数学活动课的实施,数学活动课是数学教育必不可少的补充,也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启迪智力,形成牢固的模型印象,形成基本技能,掌握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思维训练的好素材。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如何实施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活动课,提高数学实践活动课的质量和效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是现代初中数学教学中每一位数学教师教学难点,本文结合初中数学活动课实施的意义,对数学活动课的设计策略进行分析。

二、初中数学活动课实施的意义

(一)初中数学活动课的实施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

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初中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要在学生掌握基本数学技能和理论基础上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的发展,这要求初中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既要考虑到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和要求,更要遵循初中年龄阶段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心理规律,强调要学生能充分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鼓励学生把具体的实际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和相关理论,对该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实现数学活动课程的基本教学目标。与此同时,初中数学活动课程的开展还可以促进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获得进步和发展,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真正体现了数学教育的文化功能、创造功能和育人功能。通过初中数学活动课程的开展,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用了哪些数学知识,哪些是自己知道的,哪些还不知道,这些未知的内容该如何去建立与数学知识相适应模型,在老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走向深入,走向成功。与此同时,在这个活动课程的体验过程中,学生通过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考验,获得不同的感受,数学活动课让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且积极的思考,认真的实践也提高了初中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在某些方面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到集体讨论而让学生体会到集体智慧比单个人奋斗更容易成功的事实。

(二)初中数学活动课的实施是实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数学活动课是一种符合新课程改革精神的创新课型。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在活动中,不同的学生一定会有不同的体验,不同的学生也有不同的成功,不同的收获,也得到不同的发展。从而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的宗旨。数学活动课以其独特的活动性和实践性,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动手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初步的经验;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从而进一步理解、掌握数学思想、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生活能力的协同发展,帮助学生形成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能数学地分析、理解、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运筹优化意识和创新精神。上好活动课,就是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意识的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初中数学活动课的设计策略

(一)活动课内容设计应注重趣味性

数学活动课的内容不是像其他课那样“照本宣科”,而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给他们选择的机会。活动的方式必须摆脱学科教师惯用的复习、新授、练习、小结、作业的模式,数学活动课形式的设计依内容力求灵活多样,富于变幻,使学生感到丰富有趣。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来提高活动课内容的趣味性,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学生数学的积极性。如七年级上册“七巧板的制作与拼图”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动手制作一套七巧板,课堂上学生自主地、有趣地选用图形,开展“拼一拼、剪一剪、说一说”,优美的图案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喜悦。在教“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可以安排一节“24点游戏”的活动课,先通过抽取四张扑克牌,得到4个有理数,A~K对应数字1~13,(其中红色表示正数,黑色表示负数),然后计算±24,最后列出算式并写出计算过程并进行公布。在游戏期间可以采取多种比赛方式,使学生在游戏、快乐、竞赛的气氛中感到乐趣无穷,学得轻松、玩得愉快,同时满足他们的好胜心,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让学生在活动中训练发散思维,在游戏活动中获取要学的知识,使他们感到既轻松又愉快,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充分运用数学建模在活动课中的作用

数学模型包括数学中的各种概念,各种公式和各种理论。因为它们都是由现实世界的原型抽象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整个数学也可以说是一门关于数学模型的科学。建立数学模型,用数学方法解析或近似地求解,并对其结果返回到实际中验证、解释。它主要有以下三个步骤:(1)实际问题数学模型;(2)数学模型数学的解;(3)数学的解实际问题的解。如因式分解内容的教与学是初中数学的一个难点,教师如果采用活动课的形式提供背景,将抽象化为直观,建立模型,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利用数学活动课程的展开来引导学生学生利用自己学过的知识综合地看问题,慢慢从早已习惯的思维模式、解题套路中建立一种更为灵活、更具创造性的学习方法。

(三)在活动课中让学生体会数学思想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真正领悟其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才是我们真正要做的。当然,初中数学教材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相当丰富,教学中,应有机地结合数学知识的教学,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向学生逐步渗透化归、分类、建模、类比、归纳等思想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养有着巨大的作用。

1.让学生在理论基础知识中感知数学思想方法,课本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课本中有不少的定理、法则、公式、习题,都需要分类讨论,让学生认识到这些问题只有通过分类讨论后,得到的结论才是完整的、正确的,如不分类讨论很容易出现错误。

2.数学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在实际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应用意识,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学过的数学思想方法去发现、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在化简2(x+y)-3(x-y)+4(x+y)+(x-y);我们将x-y、x+y分别看成一个整体,就使得形式复杂的式子变得简单,计算起来也容易多了,这种方法就是“换元”,它是数学中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只有通过反复训练,学生才能体会这种思想方法,并能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获得优化的解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注重数学活动课的探究性与层次性

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数学探究活动,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把“数学探究”的思想渗透到教学中,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去发现、探究问题并获得结论。

同时探究性活动必需满足各种不同层次认知水平学生的要求,数学活动课程设计要有鲜明的层次性,使各种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探究问题,全部解决或部分解决问题,因此这就需要在活动课上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在内容上设立一定的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这样数学活动课才能取得最好效果。对于基础知识好的同学,可以组织一个数学竞赛培训小组,举行有关竞赛方面的专题讲座。对于基础知识一般的同学,如果不切合其实际能力,去深化课堂知识,有可能让他们感到数学太深奥、学习太吃力,使他们失去学好数学的信心。对于这类学生,就应该多组织一些如数学游戏、制作几何模型、测量、社会调查、课外阅读等活动。这些活动对提高这些学生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起到了课堂和书本难于达到的效果。

(五)在数学活动课中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

初中数学活动课程的教学目标除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数学思维运用能力之外,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也是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活动课的一个重要目标取向。在初中的数学学习中,一方面既要鼓励学生具备独立思考的精神和态度,与此同时,又要制造恰当的时机鼓励学生之间通过相互合作,相互帮助,实现既定的学习目标,从而通过数学活动课程来培养学生的相互合作意识。以初中数学中“测量建筑物的高度”活动课程为例,该课程的开展首先需要准备测量工具如测角仪、卷尺,其次确定测量对象,底部可以到达的建筑物、底部不能到达的建筑物。为了有效提高活动课程的组织效率,教师可以让学生相互之间先讨论、设计方案,然后在相互协助的前提下进行室外的实际测量,活动结束后,要求学生在讨论基础上写出活动报告,并总结出运用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规律。活动前应提出安全方面的要求,观察、指导活动做必要的记录,并在活动中积极想办法,克服困难发展合作意识和科学精神。

数学活动课为学生提供了较多的“做”数学的机会。在“做”中感受和体验,主动获取数学知识,在“做”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做”中发现、验证规律、结论,然而很多方面并不是单个学生就可以独立完成的,而是需要通过学生之间相互合作来完成或者说学生之间通过相互合作完成得更有效率。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时机,鼓励学生在数学活动课程实践中培养相互合作意识。

四、结束语

教师应该站在一定的历史高度,从实际出发,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开展数学活动课,还学生一个自由探索、自主学习的空间。这对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锻炼他们的数学能力,培养他们的数学情感大有益处。

参考文献:

[1]王苏兰.数学活动课的教学策略[J].中国新技术产品.2009(2).

初中数学教学理论知识范文篇2

关键词:衔接教学;差异分析;教学融合

目前,高中数学相较于初中数学而言,其涉及的知识量更多、难度更大,学习时间更短(为了应付高考,需要为一轮、二轮、三轮复习腾出更多时间).由于知识内容的增多及体系结构的较大改变,导致许多高一新生在课堂上无法接受、消化新知识,进而影响到他们的成绩和兴趣,容易造成“多米洛骨牌”效应.

对教师而言,掌握高中数学学科知识内容及体系结构的特点,熟悉初中数学学科知识及其体系框架,进而联系与区别,对初高中数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融合改进,是解决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重要手段.如何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融合改进呢?下面笔者从分析初高中数学知识体系、教学模式的差异出发,论述如何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融合改进.

[?]初高中数学知识体系、教学模式的差异

(一)从教材内容和要求到学习知识的能力需求进行分析

初中数学以常量数学教学为主,内容直观、平面,能较好地联系实际,更容易发挥学生的联想、类比思维,只要针对某些知识经常反复训练,机械模仿,学生便能很好地接受并掌握.由于新课标强调学习的螺旋式上升,因此初中教材对知识章节的编排不够连贯,结构比较松散,教材坡度较缓,各知识之间的联系不太紧密,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基本上不会受到其他知识掌握程度的影响;同时初中对抽象思维要求较低,况且初中升学门槛降低,学生的数学基础和能力下降较多,诸如:运算能力差,不会化简代数式,不会解方程组,不会准确画二次函数图像,等等,这些为高中教学无疑增加了难度.相对初中数学,高中数学的知识内容丰富,思维要求高,题目难度大,抽象性、概括性、灵活性、综合性强.高中教材中的概念多符号,定义严格,论证要求高,抽象思维增多;各知识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对原知识的掌握程度决定了对新知识的学习能力的高低;更加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积累和应用,不但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运算能力,还要有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能运用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比如:高一数学教材第一章是集合与命题,紧接着就是不等式和函数(体现了高中数学符号化、知识联系紧密、抽象逻辑思维增强等特点),特别是函数的性质部分,其与集合、不等式的综合考点,有些学生直到高中毕业也没有弄明白,搞清楚;还有不等式中,对二次项系数的分类讨论问题,很多学生容易忽略,缺乏分类讨论的意识.为此,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初高中数学在内容和要求上的变化,努力寻求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调整教学经验,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组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二)从教学思想和学习目标要求进行分析

教学思想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其决定了教学过程,进而影响到教学成果.而对教学成果的追求,在很大程度上要反馈于教学思想,使其做出相应的改变,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新课程标准中可以看出,初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其中对“基本”的解读程度因人而异,但是随着新课程理念和素质教育地不断深入,一些地区不再以中考为学习目标要求,初中“减负”的思想不断融入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使这些地区和学校将“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解读为了“简单的数学知识技能”,从而在高考的学习目标要求下,造成了初高中较为严重的知识、思想脱节.同时,教学思想的实施也与教师个体的教学理念有关.比如,有的教师喜欢在课堂多讲一些范例,认为讲得多,讲得广,讲的题目综合性强,就能达到学生学好的目的;有的教师喜欢在课堂背书,在课后布置大量练习题,让学生从“题海”中消化、掌握知识.无论教师在课堂中采用何种教学方式,如果违背了教学规律,其结果都是“欲速则不达”,不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因此,只有从实际教学要求和目标出发制定和完善教学思想,做好初高中教学思想的衔接工作,结合地区和学校的教学特点,完善课堂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对初高中数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融合改进

对初高中数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融合改进,应该符合以下几个原则:

(1)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让他们逐渐从初中阶段的被动学习或半主动式学习转向高中阶段的主动式学习;

(2)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基础等),再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循序渐进,做好起始阶段的衔接教学工作,让学生平稳过渡;

(3)应努力多将思考、实践与创新精神贯穿于具体的数学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明白数学不只是理论学科,更是应用学科,从而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有效教学和创造性教学.

具体方法如下:

(一)加强新旧知识同化,了解学生知识层次

(1)在高中阶段,无论是教材知识、思维活动、数学方法等方面都与初中阶段存在明显的梯度,因此做好备课工作就显得异常重要.在备课之前,要认真思考初中数学课程和高中数学课程的差异,明确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与差别,确定课堂教学如何对学生进行启发和指导,帮助他们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同化新知识,让学生顺利自然地掌握新知识,到达知识迁移的目的.

(2)要切实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把全班学生按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分几个层次,然后根据各层次学生的情况设计授课内容和目标进行教学,它包括教学目标分层、教学过程分层、课堂提问和练习分层及课后作业分层.教师还要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尊重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主动去学.

(二)注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及思维的培养

(1)在高中阶段,要逐渐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所以教师要经常叮嘱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预习和复习,尽早教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而且通过预习和复习,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自我感悟,这不仅有利于培养他们学习新知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而且更能夯实他们的知识基础,为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2)高中课程的数学知识在完成了数系、函数、几何图形的推广后,从集合、映射开始,逐渐演变为运用符号语言进行分析和思考,将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再进行求解,抽象思维逐渐占主要比重,尤其是在立体几何的学习中更是如此.所以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让学生尽快在课堂的引导下快速形成利用抽象思维思考问题的习惯,形成分析、归纳、判断、总结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注重课堂教学方法,调节学生的课堂情绪

首先,要注重课堂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中应尽量多给学生进行思考的时间,鼓励他们说出心中的想法;安排一些教材例题的变式题,让学生通过动手练习,掌握相关知识点;鼓励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教会学生整理课堂笔记,理清课堂思路;多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解法和思路的尝试,力求做到“见人之未见,思人之未思,行人之未行”.

其次,要善于调整学生的情绪,这样做的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热情,激发学生的潜能.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注意到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尤其是信念、毅力、心理调节能力和自我激励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具有积极、乐观和平衡的心态,从而较长时间地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四)注重多媒体手段和实验手段在数学课程中的应用

注重在课堂中应用多媒体手段和实验手段,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走向抽象思维,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研究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理论知识范文1篇3

【关键词】合作探究式教学初中数学教学实践应用

一、前言

初中数学教学改革强调了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改革,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提升学生的互动性和课堂参与性。初中数学的理论性相对较强,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这符合新课改的要求,符合素质教育的核心目的。基于此,本文以合作探究式教学法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了其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具体的实践应用。

二、初中数学教学应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法的必要性分析

(一)合作探究式教学法的特征

在合作探究式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教师通过合理的引导让学生合作或自主进行探究与发现,得出问题结论,实现知识内化吸收,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式教学法有如下特征。

首先,合作探究式教学法,使学生在合作和探究活动中实现知识内化。学生是教学的中心,由学生自己来发现问题并探索知识,一改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去探索知识、理解知识、内化知识[1];其次,合作探究式教学让学生全过程体验知识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体验探索和成功的乐趣;再次,合作探究式教学以合作为基础,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

(二)初中数学教学应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法的意义

首先,合作探究式教学法的应用能够为初中数学课堂注入活力,初中数学课本理论性较强,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很容易让学生感到不知所云,在课上昏昏欲睡。而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则能够通过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探索的乐趣,为课堂注入活力,有效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合作探究式教学法贴近教育的实质,符合习得理论,能够在合作探究活动中实现知识吸收内化,同时通过有效的探索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这与素质教育的核心不谋而合。

三、合作探究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探究问题

在应用合作探究法进行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创设情境,引入探究问题,这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应当贴近于生活,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保证更加顺利地引入探究问题,避免问题引入的生硬感,以此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自主探究

在情境创设完成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自主探究,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让每一位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找出所要探究问题的难点和重点,以此来为之后的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奠定基础。

(三)小组合作探究

小M合作探究是应用合作探究法的核心,针对自主探究过程中学生找出的难点和重点,教师合理地划分小组,让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之后对结果进行证明,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对初中数学教学来说,在应用合作探究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把握小组合作探究这一环节至关重要[2]。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其思维活跃、思想开放,在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些天马行空的想法,甚至脱离讨论的主题。在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教师应当合理引导学生走入正常的探究轨道上,但不能全面否定学生的想法,这会打消学生问题探究的积极性。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的创新想法,合理引导其探究所要学习的知识和问题。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同时对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有积极的意义。

(四)反思评价

在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之后,教师应当引导小组之间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对小组合作探究的结果进行总结和验证,反思评价合作探究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和可取之处,帮助学生获取探索经验和探究问题的方法。在反思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合理把握评价方式,以鼓励为主,积极表扬学生的新想法和新方法,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树立自信,体验快乐,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四、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探讨

(一)合理构建小组

合理构建小组是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基础,如何合理地划分和构建小组至关重要。对初中学生来说,其在性别、学习能力、性格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特点,合理划分小组,每一个小组的差异性不能太大,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和学习能力差的学生组合起来,将男生和女生组合起来,将性格外向和性格内向的学生组合起来,保证各个小组的均等性[3]。此外,应当做好小组组长、发言人等分工工作,让每一个学生在自己的小组中找到角色定位,锻炼自己的能力,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以此来树立学生自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兴趣。

(二)合理设置问题,加深学生理解

合作探究教学法的应用立足于引导、合作与探究,教师应当合理设置小组讨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拓展思维、提升能力,体验到合作和成功的乐趣。

以八年级上册一次函数知识点教学为例,初中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并没有接触到函数的概念。因此,如何设置问题来引入函数教学至关重要,教师在设置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可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来设置问题。

例如,学校要举办迎新生晚会,现有两个舞台租赁方案进行选择,方案一:舞台基本消费费用为400元人民币,每小时费用为15元。方案二:舞台没有最低消费要求,但每小时费用为40元,那么我们选择哪一个方案更为合理呢?

在提出问题之后,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之后每组派一个发言人讲述讨论结果,小组之间再进行讨论,之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并引入一次函数的概念,告诉学生在面对这样问题的时候,可以利用一次函数知识来解决。这种问题的设置贴近生活,便于学生的理解,能够合理地引入新知识,对后续的教学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选择探究性的问题

合作探究式教学法重在探究,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设置一些探究性的问题。

例如在整式这一知识点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火柴棍搭正方形的游戏进行教学,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探讨在用火柴棍搭正方形的过程中,搭设N个正方形需要多少火柴棍,探究火柴棍数量与搭设的正方形数量之间的关系。

在布置完任务之后,每一个小组的学生都进行讨论和探究,并派出成员来分享小组的探究结果,之后教师进行总结,这种探究性问题的设置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整式的意义和特点,实现知识内化和拓展[4]。

(四)设置层次化的问题情境

对初中学生来说,其在知识理解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各个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差别,在应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法的过程中,如果设置的问题过难,则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很可能摸不着头脑,难以抓到问题的关键,很容易失去探究的兴趣,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教师应当设置层次化的问题情境,保证合作探究的可操作性,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不嗌钊胙习[5]。

例如在正多边形外角这一知识点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如下问题:①正三角形的外角是多少度;②正方形的外角是多少度;③正五边形的外角是多少度;④正n边形的外角是多少度。这四个问题层层递进,探索不断深入,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进入角色,能够一步一步找出正多边形边数n与外角的关系,保证了合作探究教学策略应用的可行性。

五、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简要探讨了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流程和具体的应用实践,旨在为相关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提供参考,进一步促进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牟道战.初中数学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探究[J].科技资讯,2015(36):231,233.

[2]贺建强.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3]李晓明.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问题研究[D].聊城:聊城大学,2013.

初中数学教学理论知识范文篇4

关键词:初中数学活动教学

如何搞好初中数学活动教学,是现代初中数学老师首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先是讲解了初中数学活动教学的作用,然后讲解了初中数学活动教学的几种方法。

一、初中数学活动教学的作用

初中数学教学标准,需要将实践活动作为加强内容,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得数学和生活间的联系,通过综合运用以前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来解决简单的问题。对所学的数学知识有了更深一层次的理解。初中数学活动教学的开展,还可以扩大学生们的数学视野,扩宽数学知识面,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数学活动教学,学生的心理和思维都可以保持积极的状态,学生们都会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数学成绩被认为不好的同学也会发出很大的热情,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分析,让数学活动教学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二、初中数学活动教学的方法

(一)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进行活动教学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曾经说过:"教育即生活"。可见真理和我们日常的生活是分不开的,生活也离不开数学。数学知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通过学生的生活实践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创新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获取数学知识,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且能够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生活观察力。而现在的教材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没有密切的联系,这就要求数学老师在数学活动教学时,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认识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积累的大量生活经验和已经学过的数学公式、概念、数量关系等知识进行联系,善于开发摄取学生周围熟悉的自然现象、生活事例,通过这些生活事例进行教学。

(二)通过课堂讨论进行活动教学

课堂讨论作为活动教学的重点环节,需要学生对学习信息进行提取分析、加工处理、讨论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使初中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水平、科学素质和思维分析能力得到提高。初中数学是一门比较特殊的课程,它的体系盘根错节,知识点互相渗透。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活动教学中,学生和老师一起互动起来,进行分析讨论、共同探索。现代教委的素质教育也要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通过师生间的讨论探究来解决问题。通过课堂讨论可以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解放。对老师来说,课堂讨论意味着脱离了向学生简单的传授数学知识,转向启发学生的分析探究思维,帮助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数学课本知识让学生利用大脑中已有的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提倡学生不迷信课本上的知识,敢于提出怀疑。还要避免学生将过多的注意力放在讨论的问题上,避免对课本知识体系的认识把握不足,这样的数学学习效果不会很好。所以既要注意课堂讨论的独立性,也要注意课本上的知识掌握情况,两者不可偏一而废。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理解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发散思维,进行思考。吸收知识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可以独立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在课堂讨论探究中,要做到讨论的主体是学生,老师处在指导者的地位。还要注意整个分析讨论探究的过程不能偏离内容核心,以免出现脱离主题,违背课本主旨的情况。

(三)通过总结评价保证活动教学成果

总结评价作为活动教学的重要环节,对整个数学活动教学进行综合分析检查。根据初中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重视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是学生对自然、对科学的基本观念,比如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审美观。它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占有决定性的导向地位。由于数学的实践性和理论性,它的研究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学生对数学的探索过程产生的想法和结论也会产生不同,所以需要老师对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总结评价,老师的总结评价是学生活动学习取得成果的重要保证。活动评价过程要注重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师生间的交流和合作、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评价分析的方法也会有所改变。总结评价教学方法的总目标就是检查教与学,对探究性学习产生的实际效果进行描述和确定。中学数学老师在总结评价过程中要抓好以下内容:一是对于课堂空间的管理,探究性学习过程要根据数学课程的需要对空间进行调控,让教师可以关注到所有的学生学习。二是对课堂时间的管理,探究性学习要把教学的中心从学科转移到学生,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好策略。

三、总结

在目前的情况下,初中数学的活动教学需要根据国家教委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原则,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更多的去思考、探索初中数学知识殿堂,通过课堂讨论的说和做,老师课堂合理的点评教育,使初中数学活动教学满足了学生最大限度的个体差异,完成了初中数学的高效率和高质量活动教学。

参考文献:

[1]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初中数学教学理论知识范文篇5

关键词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实施途径自主探究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本世纪初,我国教育部提出并决定在基础教育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将其作一种新型的教育方法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予以应用,标志着我国课程教学改革进入一个崭新阶段,吹响了基础教育课程实质性改革的号角。教育部相继颁发了“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为研究性学习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指明了实施方向与途径,从此,“研究性学习”成为基础教育领域频繁出现的名词。初中数学作为基础教育课程的重要课程之一,探讨如何在研究性学习理念指导下,改变传统的教学与学习方式,在研读新教材基础上开展好研究性学习,是当前初中数学教学工作者们亟待深入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1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内涵

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初中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在以数学教师为主、相关学科教师为辅的指导下,运用相对成熟的数学研究思想、方法,从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数学学习、社会生活以及自然界中选取研究课题,学生针对不同的课题主动地探究、获取与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拟定、素材的收集,都应该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只有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以及有能力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研究思想方法的实际价值,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树立学习信心,更有利于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需要明确的有两点,第一,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是研究问题的主要研究者与解决者,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组织和引导作用;第二,关于学生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的参与程度以及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特别要注意学生可能提出的创造性见解,这也都应该纳入到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评价中。

2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特点

2.1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开放性;主要体现在研究性学习不存在约定俗成的过程,依据学生经验、兴趣和不同问题研究情景的不同,在研究内容确定、研究目标定位、研究过程设计以及研究手段、研究方法、结果表述和切入点选择等方面是开放和灵活的,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途径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关于问题理解的表述机会。另外,在解决问题信息、资料获取上也是开放的,可以在课题确定后,通过媒体、报刊、书刊、网络和日常生活等多个渠道收集、筛选以及调研,选用自己认为较合理方法开展研究,得出结论。

2.2实践性

研究性学习的另一个特点是实践性。实践性主要体现在学生是通过自己的实践解决问题,通过亲身了解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应用;其作为一种实践性的学习方式,能够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通过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整合和加工,增加知识综合应用的体验性和方法性。研究性学习过程,强调理论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生活实际的联系性。研究性学习就是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关注与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性活动;而教师则是要为学生顺利实现上述目标尽可能地提供条件和帮助指导。

2.3探究性

我国新课程标准指出,探究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对更好地开展数学知识教学与学习有重要指导帮助作用,它有助于学生了解相关数学概念、结论的产生、发展与应用过程,有助于学生初步理解数学知识间的严谨关系,使学生初步尝试数学研究过程成为可能,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创造的激情,使学生树立严谨、科学的学习、工作态度,培养学生不怕困难的科学探索精神,更有助于学生养成质疑、反思的学习与生活习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3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途径

3.1日常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课堂仍然是当前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因此,立足课堂、深挖掘教材,是开展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基础。求知欲作为人们思考、学习和探究的内在动力,求知欲越高的学生,主动探索精神也就越强,也就越有可能主动积极思维、寻找问题答案。这就需要教师在数学课程教学中要依据具体内容、问题创设情境,通过引趣、激疑、悬念和讨论等多种方法的运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主动参与其中,走出学习的思维低谷。如课本中的定理、公式证明、推导等过程就可以作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材料来使用。学生首先猜测,进而产生验证想法,最后开展验证探究、得出结论;学生通过自己努力掌握知识、发现规律,体验到研究性学习的乐趣。

3.2结合数学开放性问题探索研究性学习

开放性问题是初中数学教学与学习中的一种新题型。开放性问题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与新认知结构之间的冲突,增强问题的研究性以及学生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可能,学生面对存在的认知结构冲突,很有可能对命题形成新的理解,进而充实、优化已有认知结构。这一过程中,学生是通过顺应、同化来主动建构新认知结构的,主动建构新认知结构的过程即是探究的过程。基于开放性问题的研究性学习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主动改造传统封闭式的学习问题为开放性问题;第二,结合所要完成的数学教学内容设计出新的开放性问题。实践应用证明,设计数学开放性问题并将其应用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是十分有意义的,能够显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3数学理论实践相结合丰富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性特点,要求数学知识理论要与学生的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因此,关于研究性学习方案的设计和实施要充分考虑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的可能和条件。社会实践是研究性学习重要的信息、素材获取渠道,学生通过对社会事物、活动的观察、调研和了解取得一手资料,结合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面临问题。

4结束语

研究性学习作为初中数学课程教学的新事物,可以说正处于初创与探索阶段,还存在诸多实践操作层面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深刻理解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内涵,分析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特点,在传统初中数学教学方式中引入研究性学习方式,探讨其有效的实施途径,对促进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科学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教学理论知识范文

一、搞好初高中的数学知识的衔接

由于初高中数学知识的差异性,决定了要做好初高中数学衔接就必须首先做好初高中数学知识的衔接,由于初中实行了义务教育,而高中没有实行义务教育,所以初高中数学无论从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都存在差异性,初中数学知识少、浅、难度容易,而高中数学知识面广,难度大,高中数学是对初中数学的推广和引伸。初中数学教材内容通俗具体,多为常量,题型少而简单;高中数学内容抽象,多研究字母、变量,不仅注重计算,而且注重理论分析,与初中数学相比,增加了难度,虽然近几年初高中数学内容都经过了调整,难度都有所降低,但相比之下,初中数学难度降幅较大,这不但没能缩小初高中数学难度的差距,反而增大了其差距。特别是在初中有的为了应付中考而导致有些内容浅讲或不讲。如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因式分解中分组分解与十字相乘法,二次函数及其运用,这些在初中要求较低,而在高中这也没有列入教材,但在平时又需要经常运用它们来解决数学问题,要求较高,而高中由于高考的原因,难度不但不敢降,反而有时增加了难度,所以要做好初高中数学衔接,就必须弄清初高中数学知识的差异性,对初中要求较低,而高中相应知识要求较高的、熟练运用的,要在高一上学期对初中相应知识进行复习、巩固、提升,对高一学生能顺利从初中过渡到高中,只有这样做好了初高中数学知识的衔接,才能让学生尽快地融入高中学习中,适应高中数学学习。

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要做好初高中数学衔接就要培养好学生的自学能力。由于初中学生自学能力差,所学知识基本上都是采用教师灌输方式,考试所用方法及思想都是经教师大量反复讲解和训练导致的,大部分学生都是死记公式和结论机械运用,没有通过自己认真理解、总结。而高中数学由于其知识面广、深、难,要想通过象初中那样反复讲解和大量训练来掌握方法和知识是不可能的。学生必须要加强自学,通过大量阅读来理解、总结、归纳,提升自己所学知识,对所学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能将高中数学知识多、深变难度为少、浅、易,所以搞好初高中数学衔接就必须培养好学生的自学能力。另外随着高考的不断改革,题型也在不断发生多样化,近年来还出现了应用型、探索型和开放型。只有靠学生的自学去深刻理解和创新才能适应现代科学的发展。

三、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初中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更多地习惯被动地接受知识,对公式、概念、结论习惯于死记硬背。而高中在平时的学习中,除了要对概念、公式、结论进行记忆外,更多地是要重视对知识的理解,能自主钻研,消化知识;重视逻辑推理,对知识能进行纵横判断,推理、归纳、总结,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所以进入高中后要做好学生初高中数学衔接,就必须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改进学生学习方法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强学生阅读能力指导,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阅读教材不能一扫而过,而要认真研读,要边读边思考,对教材内容要进行归纳总结,对概念、公式要在阅读理解基础上进行记忆,不要死记硬背。

2.加强学生听课的指导,指导学生认真听课。初中学生听课一般都是教师讲学生听,采用灌输方式,学生思考、消化时间少,理解能力差,所以进入高中后要改变学生上课听课方法,在上课时除了要认真听老师讲解外,还要做好笔记,认真听同学发言,勤思考,理清各知识点的联系和公式、定理应用的条件和范围,多问几个为什么,让知识在心中了然而不茫然。

3.加强学生课后及时归纳、复习的指导。初中学生一般在课后都不善于归纳总结,所学知识一般都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所以进入高中后,要让他们养成一种课后及时归纳、复习的学习方法,让所学知识在脑海中形成系统的、完整的知识体系。通过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数学教学理论知识范文篇7

关键词:梯度形成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079(2008)10-0033-01

高一物理难教难学,这一直是广大师生们的一块心病,很多在初中学习优秀的学生成绩下降,甚至不及格,使得学生和家长猝不及防,压力陡增。尤其是在扩大高中办学规模的背景下,高一招生成倍增加,这个现象愈发突出。其实,高一物理难,难在梯度大,难在学生能力与高中物理教学要求的差距大。教师如何处理好高初中物理教学的衔接,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渡过学习物理的难关,下面就初高中物理教学梯度的形成,并提出在物理教学中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一些对策。

一、初高中物理教学梯度的形成

初高中物理教学梯度的形成主要体现在教材、学生思维水平、学习方法和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要求等方面。

1.初高中物理教材的梯度

初中物理教材内容多是介绍简单的物理现象和结论及对规律的简单应用,基本上是教会学生“知其然”,教材主要以是观察与思考、实验与思考、读读想想、想想议议,小实验、小制作、阅读材料与知识小结等形式呈现,学生易读易懂。

高中物理教材则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抽象和数学化描述,要求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对学生的要求是“知其所以然”,学生接受难度大。高中物理教材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表述严谨简洁,对物理问题的分析推理论述科学、严密,学生阅读难度较大,不易读懂。

2.初高中物理思维水平的梯度

在初中,限于学生的思维还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以及知识积累的不足,大多通过直观教学介绍物理现象和规律,不触及物理现象的本质,停留在感性认识的思维水平上,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而在高中,物理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之上,高中物理教学要求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但刚从初中升入高一的学生,正处于抽象思维刚刚开始形成的阶段。

3.学生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的梯度

在初中,由于只要求学生“知其然”,因此养成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考试考什么,学生练什么,学生紧跟教师转的学习习惯。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不会读书思考,只能死记硬背。

而在高中,对学生的要求提高到了“知其所以然”,难度大,各部分知识相关联,有的学生仍采用初中的那一套方法对待高中的物理学习,结果是学了一大堆公式,虽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来,就不知从何下手,还有学生因为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每次上物理课,学生只是光记笔记,不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不能及时地理解老师讲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感到物理深奥难懂。

4.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梯度

在初中阶段,数学知识在理解及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应用一般停留在简单的四则运算,最甚者不过于列个简单的方程。高中物理要求学生能根据具体物理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推导和求解,并根据结果作出物理结论;要求学会运用几何图形和函数图象表述、分析、处理问题。

但初中学生升人高一时,无论在掌握的数学知识量上,还是对已学数学知识应用的熟练程度上都达不到高中物理所需,

二、化解初高中物理教学梯度的对策

1.高一物理教师要重视教材与教法研究

高一物理教师要研究初中物理教材,了解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和教材结构,知道初中学生学过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水平以及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根据高中物理教材和学生状况分析、研究高一教学难点,设置合理的教学梯度、实施适当的教学方法,降低高中与初中教材之间的梯度。

2.增加教学层次,促进知识螺旋式上升。

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不能操之过急,对所学知识不能要求一步到位,而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降低要求、放慢教学速度,增加教学层次。如在讲解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时,可以先练习水平上的问题,在逐渐深入到斜面问题;先分析物体受一个力情况,再逐渐深入到物体受两个、三个力的问题;先研究单个物体问题,在逐渐深入分析连接体问题。

对于知识难点,要想办法把信息传递过程延长。把知识拉成线,拉成条,化整为零,消化知识硬块。同时要让知识在不同阶段反复出现,逐步加深。

3.渗透物理方法和物理思想教学。

高中物理常用的研究方法有:模型法,控制变量法,对称法,假设法,图象法,类比法,等效替换法,转换法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注意渗透物理思想与方法的教学,使学生领略物理思想与方法的魅力,并逐步培养应用物理思想与方法理解、分析及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在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中,按照物理学中概念和规律建立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效等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功,抓住主要因素和本质联系,忽略次要因素和非本质联系,抽象概括出事物的物理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律,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着重培养、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实验归纳、理论分析等思维能力水平;在讲解习题时,可以采用进行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策略的选择和运用的能力。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用简单的方法就把刚才还觉得十分复杂的问题解决了,心里肯定有喜悦和惊奇的感觉,对这种解题方法、思维过程的印象也会十分深刻。

4.要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与能力。

学习物理要重在理解,独立思考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在高一阶段首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独立钻研教材,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多的给予学生自己思考、讨论、分析的时间与机会,使他们逐步学会思考。

(2)培养学生养成先预习再听课,先复习再作业,及时归纳作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首先要上好高一开学第一节的绪论课,教师对学生提出要求;每节课布置课后作业时,讲明下一节授课内容,使学生心中有数以便进行预习;一章学完主动地整理所学知识,找出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要指导学生课后及时归纳总结。总结都要抓住知识主线,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抓住典型问题的解答方法和思路,形成一定的知识框架。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①通过课堂提问和分析论述题,培养学生根据物理概念与规律分析解答物理问题、认识物理现象的习惯,要求学生“讲理”而不是凭直觉。

②通过课堂上师生对例题的分析和讨论、解答物理题,使学生注重物理过程的分析,养成先分析再解题的习惯。

初中数学教学理论知识范文篇8

【关键词】初中数学;生活问题;导入;故事

一个良好的开端能够让数学课堂氛围更加浓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这需要教师对于教学形式及内容的精心组织,合适教学方法的运用也有利于数学课堂的优化。有效导入是数学课堂不可缺少的方法和环节,它能够让数学教学更具吸引力,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使数学教学更高效。本文从多方面详细论述了在初中数学中进行有效导入的策略。

1将生活问题导入到初中数学教学中

知识的学习最终还是为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数学科目也不例外。将生活问题导入到数学教学中,一方面能够变抽象数学知识为具体,加深学生的知识理解和学习,另一方面能够引导学生使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可以采用生活问题导入的方法,增加学生的数学学习趣味性,增强数学教学效果。

二次函数在我们的生活中被很广泛的运用,教师在教授二次函数的知识时,可以通过生活问题的导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解决,从而促进学生知识的理解和吸收,使学生学会用二次函数知识解决问题。例如,一家商城开始销售春装,其中每件衬衫的进价为40元,在销售的过程中发现每天衬衫的销量f件与衬衫的售价x元满足关系式:f=150-x。请问商城每天所卖衬衫获得的利润y与每件衬衫的售价x之间的关系。这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问题,学生在刚看到题目以后可能不知道如何解决,在教师的步步引导下学生可能先得出每件衬衫的利润为(x-40)元元,再得出每天卖出f件衬衫的利润为f(x-40)元,最终得出关系式y=(x-40)(150-x)。所以教师通过生活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再引导学生一步步展开思考,从而解决问题,理解和运用课本知识。

2将有趣故事导入到初中数学教学中

比起枯燥的数学课本知识,学生自然更加喜欢生动有趣的故事。教师想要使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更加集中,就需要从学生的心理出发,使数学教材知识更加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一个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的故事既能够让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有一些了解,又能够让学生对故事中的数学知识展开思考,这有利于能动性的调动。

例如,教师在讲解随机事件与概率时,可以先给学生将这样的一个故事:家里只剩一个苹果了,但是哥哥和弟弟都想吃。他们决定抛硬币来决定谁吃苹果。总共抛3次硬币,如果正面朝上的次数多,苹果归哥哥。如果反面朝上的次数多,苹果归弟弟。结果硬币2次反面朝上,弟弟拿到了苹果。同学们听完故事以后,教师可以接着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个方法公平吗?如果哥哥想赢,概率有多大?”这时学生就开始认真思索故事以及老师提出的问题,但很可能难以明确的说出答案。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开始学习本章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到答案。

3将知识类比导入到初中数学教学中

在初中数学教材中,具体知识不仅具有各自的特性,很多知识之间还具有共性。学生通过举一反三以及推此及彼等类比方法能够快速的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所以教师可以在讲新知识时可以将旧知识也引入其中,让学生通过二者之间的对以了解它们的异同,从而掌握新知识,巩固旧知识。这种类比导入的方式能够减少学生对新知识的生疏感,更容易接受和掌握新知识。

例如,教师在讲解关于等边三角形的知识时,可以让学生通过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推理类比,从而学习等边三角形的知识。这种对比能够让学生对于等边三角形以及等腰三角形的认识更加清晰全面。同时这种知识之间的比较学习也是一种方法,使学生学会发现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这能够让学生的数学知识形成一个系统,为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提供坚实基础。

4将互动讨论导入到初中数学教学中

在很长一段时间中,数学课堂是以教师为主导的,学生出于听课学习的被动位置,这种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一方面打击着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另一方面也使数学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教师需要认识到,良好的数学课堂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教师需要给予学生适当发言权和学习自由。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学生的学习状态,效果以及表现,从而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调整讲课方式及内容,通过互动讨论给予学生表达看法的机会以及提出疑问的时间。这种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能够让数学课堂更高效,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例如,教师在讲平均数的知识时,可以与学生完成一个互动游戏。第一个学生随便说4个整数,教师快速说出平均数,然后也说出4个整数,让下一个学生回答,如此传递下去,完成接龙游戏。这种师生共同参与的小游戏能够让学生觉得很有趣,从而主动计算和学习,同时也能够拉近师生具体,培养学生对于数学教师以及数学学习的喜爱之情。所以教师可以通过互动讨论的方式给数学教学增添趣味和魅力,有效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

教师改进教学方式的目地就为了优化初中数学课堂,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乐趣和知识,改变过去学生数学难,怕数学的状况。导入法并不局限于某一种具体形式,教师可以根据实际初中数学教学需要来改进或者加以创新。总之,教师可以深入研究和探索,不断改进教学方式,给学生带来崭新的数学课堂,愉快的数学学习体验。

参考文献:

[1]郝洪宝.如何有效导入初中数学新课[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中旬),2013,(09):14-16

[2]闵耀明.初中数学中的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教学实践[D].河北:华中师范大学,2004.

初中数学教学理论知识范文篇9

【关键字】初中数学分类法教学方法简谈

一、教师要认识到分类教学法的重要性,以便在教学中予以运用

数学分类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将数学对象分成几类,分别进行讨论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数学方法。初中数学不比小学数学,知识点相对较为简单,或者知识之间的关系比较清晰、明了,初中数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知识点较多,同级命题、定理较多,在教学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混淆,甚至是记忆错误,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使用分类教学法,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因为对初中数学问题进行分类讨论就会使题目具有明显的逻辑性、综合性、探索性,能训练人的思维条理性和概括性。当然分类思想并不是一开始就要给学生进行灌输或者教学的,而应该是在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掌握以后,比如单元总结或者学期总结的时候,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分类归纳,进而让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整理与吸收。同时,不能年级的教师也可以根据不同年级、班级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掌握程度,以及学生在学习的各阶段的认识水平和知识结构特点,逐步的渗透相关的知识方法,螺旋式的上升分类归纳的难度系数,不断的丰富分类知识的内涵,以便学生能“啃得动”,不至于让分类思想流于理论,而是切实的能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些方法、提供一些帮助。

二、教师教学要不断渗透分类思想,让学生养成数学分类意识

分类思想是需要教师的主动引导的,比如对数的分类,可以分为整数、分数、小数;或是正有理数、零、负有理数,比如教师可以在教授完负数、有理数的概念后,马上引导学生对有理数进行分类,让学生了解到对不同的标准,有理数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比如我们教会学生认识数a可表示任意数后,引导学生对数a进行分类:那么a就有可能是正数、零或者负数三类。又比如,两个有理数的比较大小,可分为:正数和正数、正数和零、正数和负数、负数和零、负数和负数几类情况来比较,而负数和负数的大小比较是新的知识点,这就突出了学习的重点。

或者在学习几何知识的时候,有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知识,要利用分类法让学生理解这些角之间的关系,是互补还是相等,比如两直线平行,同位角/内错角相等,同样的可以倒过来讲:同位角/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以及后面学习的全等三角形的验证,就需要学生掌握边角边公理、角边角公理,还有边边边公理、以及边角的推论,这其实是一个系统的知识,学生只要掌握,就掌握了这个知识点。

三、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习分类方法,增强学生思维的缜密性

在教学中渗透分类思想时,应让学生了解,所谓分类就是选取适当的标准,根据对象的属性,不重复、不遗漏地划分为若干类,而后对每一子类的问题加以解答。掌握合理的分类方法,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分类的方法常有以下几种:

1.根据数学的概念进行分类

有些数学概念是分类给出的,解答此类题,一般按概念的分类形式进行分类。这是按绝对值的意义进行分类。一般导致学生错误的原因在于没有注意到数表示不同类的数。比如没有想到会有会有大于0,等于0和小于0等几种情况。

2.根据数学的法则、性质或特殊规定进行分类

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时,对于变形后的方程时,用两边开平方求解,需要分类研究大于0,等于0,小于0这三种情况对应方程解的情况。而此题的符号决定能否开平方,是分类的依据。从而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三种情况。

3.根据图形的特征或相互间的关系进行分类

如三角形按角分类,有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线和圆根据直线与圆的交点个数可分为:直线与圆相离、直线与圆相切、直线与圆相交。

在证明圆周角定理时:由于圆心的位置有在角的边上、角的内部,角的外部三种不同的情况,因此分三种不同情况分别讨论证明。先证明圆心在圆周角的一条边上,这种最容易解决的情况,然后通过作过圆周角顶点的直径,利用先证明(圆心在圆周角的一条边上)的这种情况来分别解决圆心在圆周角的内部、圆心在圆周角的外部这两种情况。这是一种从定理的证明过程中反映出来的分类讨论的思想和方法。它是根据几何图形点和线出现不同位置的情况逐一解决的方法。教材中在证明弦切角定理: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所对的圆周角。也是如此分圆心在弦切角的一条边上,弦切角的内部、弦切角的外部三种不同情况解决的。

四、引导学生进行分类讨论,提高学生合理解题的综合能力

初中课本中有不少定理、法则、公式、习题,都需要分类讨论,在教授这些内容时,应不断强化学生分类讨论的意识,让学生认识到这些问题,只有通过分类讨论后,得到的结论才是完整的、正确的,如不分类讨论,就很容易出现错误。在解题教学中,通过分类讨论还有利于帮助学生概括,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从而加强学生思维的条理性,缜密性。

一般来讲,利用分类讨论思想和方法解决的问题有两大类:一是涉及代数式或函数或方程中,根据字母不同的取值情况,分别在不同的取值范围内讨论解决问题;二是根据几何图形的点和线出现不同位置的情况,逐一讨论解决问题。还有就是要合理利用现有教材,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分类的思想方法,结合其它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注意几种思想方法的综合使用,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材料和时间,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知识传递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学生各种思维意识、学习能力综合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为学生负责,在日常的教学过中多进行学习、总结,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途径或学习氛围,以便为学生的健康发展,为素质教育教学目的的早日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姜璀邦.初中数学分类教学法的尝试《青海教育》2007第12期

初中数学教学理论知识范文篇10

所谓数学活动是指把数学教学的积极性概念作为具有一定结构的思维活动的形式和发展来理解的。按这种解释,数学活动教学所关心的不是活动的结果,而是活动的过程,让不同思维水平的儿童去研究不同水平的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智力。

那么,要想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主要应考虑哪几个问题呢?下面谈谈笔者一些想法。

一、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

知识和思维是互相联系的,在进行某种思维活动的教学之前,首先要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

什么是知识结构?一般人们认为:在数学中,包括定义、公理、定理、公式、方法等,它们之间存在的联系以及人们从一定角度出发,用某种观点去描述这种联系和作用,总结规律,归纳为一个系统,这就是知识结构。在教学中只有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才能进一步了解思维水平,考虑教新知识基础是否够用,用什么样的教法来完成数学活动的教学。

例如:在讲解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时,讨论它的解,须用到配方法,或因式分解法等等,那么上课前教师要清楚这些方法学生是否掌握,掌握程度如何,这样,活动教学才能顺利进行。

二、考虑学生的思维结构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进行数学教学时自然应考虑学生现有的思维活动水平。

心理学早已证明,思维能力及智力品质都随着青少年年龄的递增而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上是不相同的。斯托利亚尔在《数学教育学》中介绍了儿童在学习几何、代数时的五种不同水平,在这五个阶段上,学生掌握知识,思考方式、方法,思维水平都有明显差异。因此,要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必须了解学生的思维水平。下面谈谈与学生思维水平有关的两个问题。

1.中学生思维能力之特点

我们知道,中学生的运算思维能力处于逻辑抽象思维阶段,尽管思维能力的几个方面的发展有所先后,但总的趋势是一致的。初一学生的运算能力与小学四、五年级有类似之处,处于形象抽象思维水平;初二与初三学生的运算能力是属于经验型的抽象逻辑思维;高一与高二学生的运算能力的抽象思维,处在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的急剧转化的时期。从概括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命题能力和推理能力四项指标来看,初二年级是逻辑抽象思维的新的起步,是中学阶段运算思维的质变时期,是这个阶段的关键时期。高一年级是逻辑抽象思维阶段中趋于初步定型的时期,高中之后,学生的运算思维走向成熟。总的来说,中学生思维有如下特点。

首先,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迅速发展,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处于优势地位,但初中学生的思维和高中学生的思维是不同的。初中学生的思维,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可是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他们的逻辑思维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而高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则属于理论型的,他们已经能够用理论作指导来分析、综合各种事实材料,从而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也只有在高中学生那里,才开始有可能初步了解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

其次,初中二年级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从初中二年级开始,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到高中一、二年级,这种转化初步完成,这意味着他们的思维趋向成熟。这就要求教师,要适应他们思维发展的飞跃时期来进行适当的思维训练,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2.学习数学的几种思维形式

(1)逆向思维。与由条件推知结论的思维过程相反,先给出某个结论或答案,要求使之成立各种条件。比如说,给一个浓度问题,我们列出一个方程来;反过来,给一个方程,就能编出一个浓度方面的题目。后者就属于逆向型思维。

(2)造例型思维。某些条件或结论常常要用例子说明它的合理性,也常常要用反例证明其不合理性。根据要求构造例子,往往是由抽象回到具体,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思考过程。例如:试求其反函数等于自身的函数。

(3)归纳型思维。通过观察,试验,在若干个例子中提出一般规律。

(4)开放型思维。即只给出研究问题的对象或某些条件,至于由此可推知的问题或结论,由学生自己去探索。比如让学生观察y=sinx的图象,说出它的主要性质,并逐一加以说明。

了解了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数学思维的几种主要形式,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的特点,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思维活动的教学定能收到良好效果。

三、考虑教材的逻辑结构

我们现有的中学数学教材内容有的是按直线式排列,有的是按螺旋式排列。

如果进行数学活动的教学,教材的逻辑结构就应有相应的变化。比方说,指数、对数、开方三种不同形式都可表示为:a、b、n之间的关系a的b次幂等于n,是否可以把它们安排在一起学习。再比方说,关于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中学课本里有浓度问题、行程问题、工程问题、等积问题,在讲解时,可用一个方程表示不同问题,使他们得到统一,只是问题形式不同而已,其方程形式没有什么本质差异,可一次讲完几个问题。而现有中学教材把它们分开,使学生觉得似乎几种问题毫不相干。因为这些问题具体不同的思维形式,要受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各阶段思维发展不同特点的制约。

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就是要尽量克服这些制约,使学生在短期内高质量获取知识,大幅度提高思维能力,完成学习任务。

在考虑教材逻辑结构时,还应明确的一个问题是教材内容的特点,即初等数学有些什么特点,对它应有一个总的认识。

1.初等数学是相对于抽象程度来说的,其内容方法都比较直观具体,研究的对象大多可以看得见、摸得着,抽象程度不深,离开现实不远,几乎直接同人们的经验相联系。

2.初等数学是一门综合性数学,它数形并举,内容多种多样,方法应有尽有,自然分成几个部分,各部分又相互渗透,相互为用。

3.初等数学处于基础地位。因为无论数学多么高深,总离不开四则运算,总要应用等式、不等式和基本图形分析。初等数学又是整个数学的土壤和源泉,各专业数学领域几乎都是在这块土壤中发育成长起来的。

4.初等数学的普通教育价值。对中小学生来说,它的智能训练价值远远超过了它的实用价值。

5.与高等数学相互渗透,相互为用。一方面,由于实践中某些问题的出现,使初等方法被深入研究和发展成专门的数学分支,另一方面是高等数学中许多专题的初等化、通俗化。

初等数学具有这样的特点,不仅为编写教材提供了依据,同时对数学活动教学的模式来说也是恰到好处的。比方说,特点1,对于经验材料的数学化有得天独厚的帮助;特点2、3,对数学标准的逻辑组织化也很适宜;特点4、5,是对理论的应用。由此看来,数学活动教学对于初等数学再合适不过了。

数学活动教学,不仅考虑初等数学之特点、教材的逻辑结构,而且具体的某段知识也要仔细研究,不同性质的内容用不同方法去处理,这就是下面要谈的积极的教学方法问题。

四、考虑积极的教学方法

目前关于教学方法的研究呈现出一派兴旺的局面,种类之多、提法之广是历史上少见的。如目前使用的自学辅导法、读读议议讲讲练练教学法、六单元教学法、五课型教学法、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启发诱导效果回授教学法、研究法、发现法等等。可以把这些方法归结为一句话,那就是:积极的教学法。其宗旨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它们的特点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独立解决一些问题,注意能力的培养。从实践效果看,这些方法在某个阶段,对某部分学生,结合某部分内容确实有事半功倍功能,但这些方法哪个都不是万能的,不是教学通法。因为教法要受学生水平的差异,兴趣的不同,教材内容的变化,教师素质不平衡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

我们主张,采用积极的教学法,因课、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比方说,对于教材内容多数是逻辑上分散的数学定义和公理等采用自学辅导法较为适宜;对于教材中的一般公式、定理等采用问题探索法较好;对于教材中理论性较强的难点,一般采用讲解法较好。教师要灵活掌握。

数学活动的教学实质上是积极性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积极性极为重要。一般来说,教学内容的生动性,方法的直观性、趣味性,教师和家长的良好评价,学习成绩的好坏,都可以推动学生的学习,提高积极性。另外,如课外活动,参观工厂、机房,介绍数学在各行中的应用,尤其是数学应用在各领域取得重大成果时,能够促进青少年扩大视野,丰富知识,增进技能,从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提高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可讲一点数学史方面的知识,比如我国古代科学家的重大贡献及在世界上的影响,也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另外,从学习方法上看,随着学科多样化和深刻化,中学生的学习方法比小学生更自觉,更具有独立性和主动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注意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究竟怎样启发学生去积极思维呢?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方说,创设问题情境,正确提供直观材料让学生从具体转到抽象,也可运用已有知识学习新知识,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还可以把语言和思维结合起来,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从上面几个方面来比较,数学活动教学的核心是教学方法,因此教学方法的采用,直接影响活动教学的效果。

为使数学活动教学收到良好效果,目前没有一个成熟的模式,具体做法也少见。南通市十二中李庚南在总结过去经验基础上,提出几种有效的方法。

首先,重视结论的探求过程。数学中的结论教师一般不直接给出,而是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练习、归纳等方法发现命题,尔后深入研究探求的过程和论证的方法,进而剖析结论的内容,举实例将结论内容具体化。

其次,是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她认为:数学有着严密的体系,学生揭示数学知识之间纵横交错的内在联系,是学生主动思维活动的过程,可引导学生按知识的发生、发展、变化关系或逻辑关系整理出一个单元的知识结构和基本的研究方法,进行知识的引申、串变,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三,是注重数学语言的表达。

以上的做法确实收到了良好效果,但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灵活运用,完成数学活动教学的任务。

相关文章

对现行高中数学教材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把握好学生动手操作的时机

遵循尝试教学规律给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简评

把握教材、明确意识;抓住环节,重视练习——浅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生自主参与数学课堂学习活动探究

浅论数学直觉思维及培养

五点一线备一课

遵循尝试教学规律给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简评

重视高中女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关键是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体会点滴

初中数学教学理论知识范文

一、明确数学变式教学理论

无论应用怎样的教学方法,教师都需要先了解其理论基础.数学变式教学同样具备其独有的理论基础.对于人类的生长周期,我们能够应用逻辑学中的“运算”进行划分,其中,人类的智力成长周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依次是感触规律阶段、规律探索阶段、运算作用阶段、运算规律操作阶段.根据智力成长的周期特性,我们不难发现,学习其实是需要准备的,尤其是对数学知识这种抽象性很强的知识,更需要学生做出充分的准备和积极的探究.初中生的智力成长正在运算作用阶段,逐渐向运算规律操作阶段发展,当然,这不是绝对的,每个学生都不一样,有些学生能力较强已经发展到运算规律操作阶段,而有些学生则还处于规律探索阶段.因此,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正在发展,对于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数学中有很多概念和符号都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时会出现很大难度,难以快速地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目前,很多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文字讲解加符号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这对学生知识理解的帮助作用是微乎其微的.学生在难以理解知识的情况下,智力成长也会受到阻碍,从而导致学习效率无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失去意义.在初中数学变式教学中,其教学活动是围绕着培养学生理解能力这一主题展开的,通过教学知识的理论与应用,将传统的理论教学变成应用教学.

二、发挥变式教学的作用

在明确变式教学的理论基础后,还需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应用,充分发挥其作用.变式教学的基本教学思路是,在教学中增加一题多变、一法多用、一题多解等模式的应用,通过培养学生的思维理解能力,提供教学有效性.在初中数学变式教学中,对于某一知识难点的理解,教师不能沿用过去硬性灌输的低效方法,应当将理论与应用相结合,围绕同一理论知识,设计多种类型的题目,然后引导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理解其中蕴含的数学理论知识,这样学生能够对数学理论知识有非常透彻的理解,将来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题型,学生都能发掘其理论知识本质,从根本找出解决的方法.在变式教学中需要用到非常多的例题,看起来与题海战术有相似之处,但两者的本质是完全不同的,变式教学引用例题,不是为了让学生见到更多题型,按套路解题,而是在教学抽象理论知识的时候,通过灵活多变的题目,将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演绎出来,让学生运算规律操作得到充分的锻炼.在初中数学中应用变式教学,可以有以下三个作用.

其一,数学理论知识的变式突显教学的重点.变式教学能够很好的促进数学理论知识教学.在初中数学变式教学中,对于数学抽象理论知识的教学,无论是定理、概念、性质还是公式,都可以与其应用教学结合起来,首先从比较具有特殊性的问题入手,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象化,让学生对知识有初步的了解,然后再逐渐发展到一般性的问题当中,对理论知识进行普适性讲解,从而易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快速掌握.

其二,数学变式教学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初中数学变式教学的实质是对理论知识的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理解力一直在提升,对知识的深入探究,也能锻炼学生的思维深度.在变式教学中,通过反例的列举,能够从另一个角度,将知识的本质更清晰地反映出来,同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反例与原问题对比分析,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批判性,增强学生的判断能力;数学变式教学中,一题多解、一法多用以及一题多变等模式,能够将各类问题的多个角度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有效提升自身的思维全面性和敏捷性.

初中数学教学理论知识范文篇12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全面发展;思维能力;重要性

前言:数学是严谨类、结构类科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影响深重,远超于其他学科。初中数学处于过渡阶段,连接初级数学内容与高等数学内容,其承接性、逻辑性很强,因此,无论是数量关系,还是空间形式,要想发挥教学优势,必须从培养学生思维入手,高度概括、系统操作、集中训练,使学生掌握立体化、科学化的数学知识,使学生拥有从多角度阐述问题的能力。

一、灵活性思维能力培养

数学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是按照既定规律随时变化的,学生不能拘泥于某种既定的规则和规范,从单一角度、单一方向看数学问题,应以灵活眼光去认识问题,从每个课题中挖掘独特的变化规律,通过总结消耗,变成自己的思维模式。

1.1基础技能培养

学生灵活思维是依靠扎实基础知识储备滋养而成的,拥有充足理论知识和解题经验的学生,很容易接受、理解一些新颖、创新式的课题,并从中获得学习感悟。对于初中数学来讲,运算技能是基础,除简单的加减乘除外,开放、乘方、因式分解、多项式、解方程组等多个运算公式,都需要进行反复训练。同时,定义、理论、公式定理等概念性的内容也应集中记忆、背诵。

1.2教学方法培养

思维可以将知识和方法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形成动力工具,所以老师应灌输给学生一种“惯性思维”思想,从教学改革发展中找到学科知识与实践应用价值的契合点,改善教学方法,集中训练学生某种体系化的思维,如方程思维、函数思维、构造思维、分类讨论思维、转化思维、数形思维等。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法各异,学生在领悟数学内容时会自然而然的感受到思维方式的差异性,加以区分。

1.3引入“一题多解”学习方式

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囊括了多种类别的知识,这些知识的填充,使巨大多数数学样题的解题思路、方法变得多样。因而,教师应将习题装饰成一个目标,让每个学生按照不同解题路径,合作讨论,得出答案。之后,在转换研究路径,轮换解题方法,使每个同学都能够从一个出发点,沿着不同方向解题。

二、抽象性思维能力培养

解题是展现数学思维能力的主要依据,老师应针对相对抽象、概括性强的数学定义和理论进行解剖分析,结合案例、实践应用内容,让抽象理论知识变得充实、丰富。此外,教师还需锻炼学生分解、判断知识本质、核心规律的能力。围绕某一类理论,设计例题,带领学生挖掘理论的外化内容。如果学生在理解方面出现问题,老师必须转变一种教学方式,通过不同思维途径,重新阐述理念,一定要让学生掌握理论产生的原因、发展需要、规律特征等内容。如此一来,学生便可将抽象知识转变为形式化、类型化、信息化的思维数据,并能合理、科学的将这些知识导入进自己创建的解题结构中,得出正确答案。

三、类比思维能力培养

类比是指比较两个性质相同的事物,从中找到相似处和不同点,大胆猜想,并按照规律总结相似的思维方式。如:设置两种具有细小差别的数学模型,提供学生一个理论性资源,让学生找出两种数学模型的不同之处,并鼓励学生挖掘理论概念背后更深层次的规律。学生只探究一个问题,总结到的思想是单方面的,并不立体,两类相似问题一起探讨,可以帮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表面到内部认知问题的实质。一元一次方程概念教学中,采取类别思维方式,归纳总结概念,辩证未知数、等式的变化关系,以此为基础,推断一元二次、三次方程的解题思路。因为这种概念是相同的,还有案例对比,所以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容易,可以在短时间内掌握其概念的精髓。

四、探索思维能力培养

思维定式是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所以对于知识体系庞杂、结构逻辑性强的初中数学教学内容而言,教学主体必须拥有概括,其他单元组织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律,性质结构严谨的知识构架。由此可见,探索是建立在固定知识模式下的一种思想创新行为,探索的过程中,学生为了找到符合自己猜想,能够帮助其论证的依据,会大胆思考,从主客观角度辩证地思考问题。一方面,教师需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注意力,使其能够准确发现客观事物中不符合客观规律的智力元素,并依靠视觉感知能力,将思维活动呈现在逻辑语言当中。另一方面,教师还应加强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多让学生讲解习题,说出思路。其他学生在接受别人解题思路的同时,会竞相思考,寻找其他解题办法,与其竞争。长此以往,学生便会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养成主动探索、实时探索的习惯。

结论:通过上文对初中数学教学全面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内容进行系统分析可知,思维能力是数学教育培养的一个重点内容,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学生自主学习,有了良好思维习惯,学生会自然而然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主动记忆、探究其特征性内容。总而言之,作为初中数学的短板,数学的实践应用效果一直不好,为此,广大数学教师应提高重视,把思维能力培养和实践能力培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实现教育价值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麦景雄,张振洋,董欣欣.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全面发展学生思维能力[J].农家科技,2011,119(04):56-58.

[2]戴金海.浅析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全面发展学生思维能力[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12(06):16-24.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水路运输预案范例(12篇)

    - 阅0

    水路运输预案范文1篇1【关键词】长大隧道斜井,快速施工,关键技术【abstract】incomplexgeologicalconditions,constructionparagraphslongandsteepslopeunderconditionsoftun.....

    乡村旅游发展措施范例(12篇)

    - 阅0

    乡村旅游发展措施范文篇1主要内容是总结、交流近年来乡村旅游发展胜利经验,这次全市乡村旅游发展工作会议。布置下一步工作任务,促进全市乡村旅游快速发展。下面,讲三点意见,供.....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