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基础知识总结范例(12篇)

来源:收集

医学基础知识总结范文篇1

【关键词】医学生;基础知识

一、研究背景

医学生以其特有的就业前景及医生的行业特性决定了其必须具备扎实的功底,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必须牢靠且能灵活运用到实践操作中去。同时,目前社会中存在的一些形势也警示加强医学生基础教育的必要性。我们通过走访调查,分析总结出目前最主要、最具影响力的因素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医学生对基础知识学习产生倦怠感

据研究统计,医疗、护理等专业的学生学习倦怠高于计算机、外语等专业,考虑医疗、护理等专业知识繁杂,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且医护行业服务的对象是人,也给从业者带来较大压力,且医学专业学生同样也要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这些都使得医学专业学生学习倦怠程度较高。此外,部分医学生只注重临床技能,认为基础知识枯燥乏味,而完全忽略了基础课程与临床实践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

(二)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匮乏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不扎实导致医患关系的紧张

现阶段,医疗纠纷不断,医患关系日趋紧张,除了患者对医生行业的认识不够、舆论压力、媒体偏激的报道等因素之外,医生的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方面,部分医生过分依赖高科技,而忽视传统的体格检查,问诊环节缺少,医患沟通匮乏,医生不能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而单纯凭借化验单、检验报告,往往会导致一些患者病情延误。另一方面,部分医生由于知识的欠缺,在选择检查项目上存在疏忽,不能正确选用特异性的检查,患者花“冤枉钱”的同时也可能会导致错误的诊断结论。

二、医学生加强基础知识学习的重要性

医学院校基础课程不仅仅包括细胞生物学、解剖学、遗传学、生理学、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病理学等,还应该包括思想政治、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以及英语等方面的教育。医学生充分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优秀的基础知识是医学生思想升华的知识源泉

思想政治、伦理学等基础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有助于培养准医学生们高尚的人文素养,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平,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弘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

(二)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奖助学金、评模评优的有力依据

医学生由于其培养周期和成长过程较长,费用昂贵,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大多数医学生可以在上学期间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取奖助学金,来缓解一部分家庭压力。现行大学期间为促进当代大学生勤奋学习、立志成才,各项评优评模的文件都明确要求学生的学业成绩优秀,综合素质较强。医学生只有学好基础课程,才能得到较高的学分,在参评奖助学金时具有超强的实力。

(三)稳固的基础知识为进一步深造奠定良好的基础

目前,医学就业形势严峻,医学生们纷纷选择向更高的学历进修。但是,医学研究生考试与其他考试有所区别,其专业性质决定其考查知识点综合且理解难度较大。本科期间基础课程的掌握有利于医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做到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的有机结合,形成以疾病为主干,贯穿各科内容的复线。

(四)夯实的基础知识是临床实践必不可少的条件

有效掌握基础医学,首先,增强医学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助其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其次,提高未来医生的专业水平,降低临床误诊率和漏诊率,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再次,能够为临床中出现的相关现象和问题做一些基础性的实验和研究。同时,可以从病因诱因、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学改变等方面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提出积极有效的治疗和预后措施,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三、强化医学生基础知识学习的途径探究

(一)个人方面

1.提高自我认识。正确认识医学生的身份、肩负的重任以及基础教育对于自身、患者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观念和理想。这样,才能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如饥似渴的求知欲望,并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基础知识的学习中去。

2.寻求正确的学习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业成绩的重要条件。医学生在学习过程应针对各科目的学科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勤于归纳总结,巧妙联系前后知识点。

(二)学校方面

稳抓“三风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学生干部在教室学习园地和宣传栏实时更新医学前沿信息,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学院适当安排学习经验交流会或举办知识竞赛、讲座等,以达到知识的共享。教师应一改往日传统的说教形式,在基础课程学习开始及过程中,适当地结合临床内容,由临床问题引出要学习掌握的基础知识,对一些基础理论进行精辟和深入的讲解,使学生真正掌握,增强摄取新知识的本领。

(三)社会方面

实践活动是完善基础知识的重要手段。医院应多开展一些志愿活动或组织生产实习,学生才能把理论知识学得更活,而且记忆持久、巩固。同时,医学生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参加各种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其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才比较完善和全面,才能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各种能力。

医学生承载着未来医疗卫生发展的希望,应加强基础课程的学习,并不断探究创新。只有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临床实践中,将来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学事业接班人!

参考文献:

医学基础知识总结范文篇2

教学内容的设计①夯实中医基础,设立学习先行组织者。学生的学习进步,肯定不能脑袋一片空白,基础知识不扎实对新知识的影响是巨大的。所学的中医基础知识要及时回顾。②典型案例分析,学习问题背后的科学。学习基础知识,容易让学生产生迷茫感,感觉所学和具体疾病相互脱节,根本不能紧密结合。那么选择一个合适的案例就显得尤为重要,案例的选择要遵循教学设计原则,要能够反映疾病的主要特点。③归纳知识框架,促进知识迁移。

牢记了基础知识,分析了典型案例,就要在学习过程中总结出相关规律,归纳出某个疾病的发生发展、病机和治疗原则等有关知识。在总结归纳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系统化记忆相关疾病知识,还能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

教学方法的设计

划分教学小组教学小组是教学方案实施的基础,为了保证小组整体的学习效果,小组成员的分配也要实现优势互补,使得学生的优势得到最大发挥。教师要学会转变自身角色,要从自身为“中心”转变为学生为中心,老师主要负责小组内的学习和相互协作,保证案例完成的有效性。

学习步骤的实施首先,教师要首先指导学生对当次课程相关基础知识进行回顾复习,讲解疾病的发展史和容易混淆的其他疾病。然后教学小组组长要能够带领小组内成员进行分析讨论,发现隐含在学习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

学生要能够带着问题去学习,每个小组都要对问题进行总结。这些具体问题在学习过程中都是可以解决的,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逐步引导,提出最适合的解决方案。最后,老师要能够对学生的问题和相关总结进行点评,新的教学方法要有一个适应过程,老师在这一方面要特别注意,逐步引导很重要,主要能够让学生联系相关知识和学科,实现所学知识的系统化和规模化。

医学基础知识总结范文

1.1人才培养目标

在内科学课程设计时要明确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基层医疗卫生系统培养紧缺人才。经过3年时间,使学生成为适应基层医疗卫生事业改革,掌握医学影像技术基本理论及技能,能从事放射诊断、超声诊断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2应具备的能力

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等;熟练掌握常见病的放射诊断、超声诊断基本知识、理论,具备从事医学影像诊断临床工作的能力;具备正确的思维方式和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解决临床问题、做出正确影像诊断的能力。

1.3主干学科、主要课程

该专业主干学科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主要课程包括内科学等。

2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内科学理论教学课程设计

2.1突出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特色及就业岗位需要的知识

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文化基础较薄弱,对学习公共课、专业基础课、综合素质类课程兴趣不高。因此,内科学课程设计不能模仿和照搬本科课程,也不能把中专的课程简单地组合起来。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进行相应改革,才能适应社会,尤其是基层医疗单位对人才的需求。通过适当精简、融合、重组、增设等,打破原有课程设计界限,优化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与岗位技能训练,以突出操作能力、注重临床教学、加强技能实践、适应基层需要为原则,设置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内科学课程体系。近年来我们按照这个思路,以“实际、实用、实践、实效”为原则,在制订内科学教学计划时重点选择必须具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以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以增强动手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核心,体现岗位需要的知识。

2.2明确内科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2.1明确内科学的地位

开始授课前向学生介绍内科学与专业课程、临床工作的关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明白内科学在临床医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临床各科的基础学科,所阐述的内容在临床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中具有普遍意义,是学习和掌握其他临床学科知识的重要基础。其涉及呼吸、循环、消化、泌尿、造血等系统的常见病以及理化因素所致的疾病,与外科学并称为临床医学的两大支柱学科。

2.2.2明确内科学学习的意义

内科学的教学任务和目的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和防治措施,为日后学习其他临床学科和从事临床实践或基础研究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内科学是其他临床学科的基础,亦有医学之母之称。内科学是临床医学的核心学科,临床医学的共性诊断与治疗思想集中表达在内科学中;且在临床实践中,内科疾病也最为常见,其涉及面广,整体性强,既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又与基础医学密切相关,其诊疗原则与方法亦适用于其他临床各科。

2.2.3明确内科学的学习方法

内科学的学习方法是通过病史询问或面谈后,进行体格检查,根据病史与检查所见做实验室检查与影像学检查,以期在众多鉴别诊断中排除可能性较低者,获得最有可能的诊断,给出合理治疗方案。

2.3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2.3.1重视“三基”教学,强化教学与临床实践的关系

“三基”即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内科学学习以疾病为中心进行讲解,包括病因、发病机制、病理解剖、生理变化、临床表现、影像学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等。如学习“慢性支气管炎”时,先让学生复习支气管的解剖和生理特点,炎症的病理特点,咳嗽、咳痰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点,再进行讨论并提出诊断依据,给予合理治疗,从而达到基本理念与临床知识的有机结合,为形成正确的临床思维奠定基础。

2.3.2重视疾病间影像诊断的鉴别

影像诊断的主要依据是图像,通过对图像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作出诊断。内科学课堂教学注重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采取多种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分析问题的能力。如肺炎链球菌肺炎、肺结核病早期,病变部位病理改变为渗出性炎症,影像学检查表现为相似的X线征象,但这两种疾病的典型临床表现不一样,如发热症状,肺炎链球菌肺炎多呈稽留热,肺结核病人多表现为长期低热,于午后或傍晚开始,次日晨降至正常。通过对这两种疾病的介绍,引导学生明确学习内科学的重要性和意义,使学生明确影像学检查只是辅助检查,必须结合临床表现进行分析才能得出合理的影像诊断,从而为临床医生明确诊断提供依据。

2.3.3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教学,增强直观性

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增强直观性,加深学生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为了增加对学生的感官刺激,弥补临床见习中的不足,通过多媒体展示临床病例后再进行教学。如讲授“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时,先以病案形式展示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教学中还可通过对解剖、病理生理知识的复习来阐述疾病的演变和表现、两种病之间的联系、影像诊断的变化,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提出诊治方案,不仅使学生产生成就感,而且提高了其分析、探索问题能力,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3.4强调教学总结和复习

教学中对一堂课的内容加以归纳、总结和复习,使学生明确重点,从而达到巩固知识、加深理解的目的。课堂导入和结束的方法多种多样,只要能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就是好方法。如教师对“肺结核”一病讲授完理论知识后,就要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明确“肺结核”临床分5型,每型的影像特征不同。

2.3.5改革考核方法,评价学生综合能力

重视课间学习,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意识,从而提升学生操作技能。改革考核方法,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如通过病例分析引导学生注重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明确岗位需求、就业要求,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3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

教师的能力评价对教师的业务发展具有导向作用。高职院校只有一部分教师有深入生产第一线实践的经历,大部分教师缺乏动手能力,不能将医院最新技术引入教学之中。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职“双师型”教师已成为主要的师资力量。教师应定期深入临床,熟练掌握临床技能,了解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了解社区医疗、农村卫生室岗位需求;认真备好、写好教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医学人才贡献力量。

4选好教材

医学基础知识总结范文篇4

计算机技术已深入医学领域的各个方面,从医院诊疗设备技术的日新月异到医学科研工作的不断创新,计算机技术已成为医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从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需求来看,无论是作为一名临床医生或者是成为一名医学科研工作者,在学习阶段培养信息素养,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是拓展未来职业道路的重要手段。计算机基础是中山医学院医科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接触到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其在计算机基础教育方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现实的教与学的过程中会共同面对这样的问题:计算机教育是否仅仅局限于计算机工具和软件的使用?如何才能让信息素养在个人的学习生涯中保持持久的生命力?此外,也有学者质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性?[1]因为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学习了如Office办公软件或者某种程序设计语言,入学以后能够通过相应的计算机能力水平测试的则不需要参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那么大学阶段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仅仅是对中学阶段所学知识的重复吗?本文结合上述问题探讨如何结合医学生的专业特点,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为导向,合理设置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质量,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的信息素养。

1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医科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现状

目前,中山医学院针对医学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具备信息技术的应用素质与软件工具的综合使用能力。根据2009年医药类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的医药类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程设置和基本要求”的指导性纲要文件,提出2+X的课程设置体系,其中2”代表大学计算机基础(医药类)和程序设计基础两门必修课;X”包括数据库基础及应用、医学多媒体及其在医学中应用、医学成像及处理技术、医学信息分析与决策等4门选修课。中山医学院医学专业的五年制本科教学安排中,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总学时为90学时,其中理论课和实验课各占45学时。该门课程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学年开设,主要包括3部分内容:计算机文化基础(包括网络基础知识、Office办公软件应用等)、数据库基础和程序设计基础。针对这些教学内容,在教学工作中总会有一些问题。1)如果单纯从课程内容来看,大部分是进行普及性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教学,已被统一到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等级考试体系之下,如何形成具有医学特色的教学体系?2)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教学内容不断更新,理论知识不断膨胀,而教学时数却有逐渐减少的趋势,如何才能通过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平衡这两方面的关系?3)由于学习过程中所运用的软件的时效性,会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质疑,如何克服这种只针对软件工具的学习方法,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2以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为导向,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医学生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良好的信息素养的基础,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遵循3个原则。一是把握基础。在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计算机科学依然遵循它固有的原理和规律,在稳定中不断发展。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为避免软件的时效性给学生带来的疑惑,学习的重点应该以培养思维为主,传授知识为辅”,将传授知识转化为传授基于知识的思维方式[1]。二是结合医学生的专业特点,将计算机知识和现代医学诊疗技术的发展相结合,将此概念渗透到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从而培养学生的交叉思维能力。三是以学生未来的自学能力为出发点,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科学和医药学科学及临床实践交叉结合,使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信息素养在学生身上保持持久的生命力,为未来学生的工作和科研拓展道路;因此,总体来说,在课程的指导思想上,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为导向;在课程的内容设置上,以学生未来所要面对的学习和工作任务来划分教学模块。同时,再辅助以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

2.1将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贯穿教学过程

在2010年,九校联盟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中提出,计算科学与理论科学和实验科学,并列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促进科技发展的三大手段。而作为计算科学基础的计算思维是大学生创新性思维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程应强调计算思维基础教育,知识讲授与素质培养应贯穿于计算思维的教学中[2]。医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多的是采用实验思维和形象思维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因此,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课程的主线应贯穿于对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得这种思维方式能够和计算机的原理知识相互影响,从而成为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的基本教学主线是:分析问题——抽象问题——建立计算模型——总结比较问题。例如,在学习VB的分支结构部分的内容时,并不是平铺直叙地去一一介绍每种结构的特点、语法,而是可以和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相联系,首先将问题建立在学生的形象思维基础之上。

1)比如,要从A点出发去到B点,有几种不同的道路选择可以到达目的地,如普通公路、国道、高速公路,每条道路的行驶距离不同,需要花费的时间和金钱不同,那么将如何选择行驶路径?

2)分析问题,选择不同的道路,取决于行驶距离的长远,过路费的多少,由此引申出这个问题有几个条件?各个条件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分析各个条件和路径之间的关系后,可以将几种不同的路径描述转换成所对应的不同分支结构语句。不同的选择条件对应分支结构中不同的分支条件,不同的路径则对应不同的分支语句结构,通过教师逐一对各种分支结构语句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将学生的形象思维逐步转变为抽象思维。

4)学生结合实际问题,选择用不同的语句结构编写代码,并进行对比总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通过这样的思维方式来进行训练,就可以逐步掌握计算思维的方法与特点,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2立足医学专业,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作为一名未来的临床工作者,其将来所要面对的是高度信息化的工作环境,医院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医学图像处理系统、电子病历等是临床工作者的工具,而所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在未来的工作环境中,对医学信息的及时获取、掌握和应用能力。那么在计算机知识的浩瀚海洋中,该如何进行知识的取舍,传授给学生?结合学生的学习和未来工作需要,笔者认为可以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四大模块。#p#分页标题#e#

1)计算机与网络的基础知识。计算机与网络作为一种基本工具成为信息社会信息交互的载体。了解计算机的体系结构

,有助于理解医学信息在计算机中的存储方式和编码方式;而掌握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则是现代医务工作者及时获取医学研究的最新动态,跟踪科研领域最新进展必不可少的工具。

2)文稿与演示的处理技术。医学论文的写作和交流能力,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科研能力的综合展示,也是医务工作者交流工作成果的最重要途径。通过学习文档处理工具和文稿演示工具,使得学生能够具备对医学知识的综合表达能力。

3)数据处理技术,包括Excel软件和数据库基础两部分内容。医学研究的实施过程可以概括为:数据采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结果解释。在此过程中,从医院信息系统中产生的临床数据,以及从医学诊疗仪器中产生的检验数据均以不同的编码方式存储在计算机中,而Excel软件和数据库软件可以提供对数据的结构化存储方式,对数据的分析、计算、查询和统计功能,并有助于学生了解医院信息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开发过程。

4)程序设计基础知识。学习程序设计语言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现代医学领域中,无论是生物电信号处理、计算机影像诊断技术、计算机医疗仿真技术、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技术、医院信息管理等各个方面,都体现着程序设计技术的基础性和重要性。而作为一名医学生来说,掌握一门相关的程序设计语言,不仅有助于培养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且对于今后能够深入医学前沿领域的研究,尤其是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开拓自己的科研能力都有着很大的帮助。随着时代的进步,现在所用到的软件会不断被新的软件所代替,但是与学生紧密联系的工作和学习生活中所要接触到的任务则是基本不变的。那么,当学生通过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培养了科学的思维能力,具有了较高的信息素养,掌握了自我学习和提高的方法,就不会再被某种软件的使用所束缚,从而使得信息素养成为陪伴他们一生的良师益友。

2.3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针对以上教学内容,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目前的教学工作主要从3个方面进行。

1)在理论教学中,采用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为中心的教学方法(LectureBasedLearning,LBL)和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始终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课程的前1/2部分,以LBL教学模式为主,通过知识点的展开,使学生对课程的内容有系统了解,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在课程的后半部分,采用PBL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授课。PBL是强调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将学习与任务相联系,注重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3]。例如,在学习VB程序设计语言的控件部分时,并不是直接去一一介绍每个控件的作用及其相关的属性、事件和方法,而是围绕要完成的任务,去寻找可能合适的控件,然后再将大任务进行分解,确定出一个个小的目标,围绕这个小目标,去寻找这个控件具有的能力,即运用不同的属性、事件和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学生在熟悉了不同控件的同时,对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掌握了解决相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避免了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

2)充分认识到实验课的重要性:实验课是消化吸收课堂上所学内容的地方。由于实验课时的限制,如果单纯依靠实验课可能连指定的内容都来不及完成。因此,在上课前精心挑选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精练,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一直向学生强调实验课的主要目的是用来答疑解惑,通常学生会利用课余时间先去做练习,再到实验课堂上和教师探讨遇到的问题,这样能够加深理解所学知识。另外,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去选择学习内容,以协调学生学习的共性和个性之间的差异。

3)将课程中所有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都制作成模拟教学软件放到网络教学平台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通过这个教学软件去寻找相应的答案,并且相比于教师课堂教学,教学软件的优越性还在于可以反复学习;另外,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可以和教师进行充分的沟通,使得学生能够及时解决问题,避免由于问题的积压而挫伤学习的积极性。以上这些教学方法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方面都取得比较满意的结果。

医学基础知识总结范文篇5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8.241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8-2214-01

中医基础理论是以中医经典著作《内经》为理论渊源,融会了历代著名医家的真知灼见和创新观点的一门课程,是研究和阐述中医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科,是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对刚入学的中医专业学生来说至关重要。中医理论形成于两千多年前,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文字古奥,内容博大精深,在认识论、方法论、思维模式、概念体系等方面均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和抽象性。中医基础理论所要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已习惯于中学期间形成逻辑思维的大一新生。因此,要使学生们真正透彻领会抽象而古奥的中医术语、概念、学说并不容易,例如:五行学说、脏腑概念、气血津液等。调查发现,学生们普遍认为接受起来比较困难[1]。这就使得初学中医知识的学生们常常会产生畏难情绪。传统的中医基础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上主要就是教师讲、学生听,“黑板、粉笔与教材”的满堂灌式教学模式,乏味枯燥,也不利于学生理解文字深奥的中医基础理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中医知识的热情和兴趣,是较快较好地掌握中医学的思维方法和基础知识的重要前提。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教学人员所面临的共同课题。笔者认为,在传统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模式中合理的引入相关教学病案和增加师生互动式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1.合理引入教学病案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学习兴趣能有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且有助于挖掘他们自身的学习潜能。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设计中的重要内容。现代中医高等院校普遍采用的是西医院校的基础理论为主的教学模式,容易造成课堂气氛沉闷,使学生失去对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的兴趣。中医理论源于临床实践,并不断完善于临床实践。根据“先感知、后理解、再巩固、终运用”的学习基本心理过程,中医学习过程中的感性知识只能从临床中来获得,中医传统学习模式是“家传”和“师授”,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早期中医教育中的重要性[2]。因此根据目前中医课程的纯课堂教学设置情况,结合传统中医教育的“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特点,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中应用临床病案,通过模拟临床激发中医专业学习兴趣并强化教学效果。例:在病因“痰饮”章节讲解中,可以通过以下病案分析讲解:“王某,男,50岁。面部及双下肢反复浮肿时间6年余。因劳累导致双下肢再次浮肿,按之则凹陷。脸色暗淡无光泽,口淡乏味。形体消瘦,腰酸体倦。怯寒肢冷,减退。舌质淡胖,脉沉细”。问:“此患者的水肿症状,主要与哪些脏腑的哪些生理功能失调有关?为什么?”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和分析,学生明白了病为水肿,其病机为脾肾阳虚导致津液代谢失调。然后让学生回顾津液的生成输布过程以及参与津液代谢的脏腑的生理功能,这就启发性的加深了学生对广义痰之水湿痰饮的理解。当然,在应用病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切合教学目标,浅显易懂并把握好教学时间,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采用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中,往往以“满堂灌”的模式为主进行授课,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影响了教学效果。互动式教学法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用原有的知识结构去理解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相关问题的讨论、分析解答而掌握新的知识[3]。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从前苏联引入后,许多课程教学便广泛采用,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之中最常用的是课堂讨论法[4]。因此,笔者认为在中医教学中开设讨论课,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有助于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以及表述能力。在讨论课中,把握阶段教学目标,要注重加强对学生思维方法的横向引导,并对相关知识进行强化训练。在进行专题讨论时,要精心选择讨论专题,最好选定横跨不同章节的专题内容:如“脏腑关系”部分。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组,讨论一对脏腑之间的关系,并派代表到讲台进行“演讲”,然后再由其他同学进行相关的补充。发言之后,老师和其他同学提出相关问题,由发言组的学生当场解答,最后由老师总结同时根据各组的表现予以细致的点评。引导学生透彻理解题意,明晰基本概念和相关原理,能将相关知识前后贯通,进行分析、总结,得出结论。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充分理解中医基础理论,在理解的基础上思考、巩固,从而能自觉运用和分析相关问题,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结语

总之,“学无定法,教无定规”,中医基础理论是构筑中医药学的基石,授课教师做好中医基础课程的教学能很好的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激发学生学习中医专业的动力。笔者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深刻体会到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教学病案和互动式教学方法的作用。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培养了学生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既加深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理解,又锻炼培养了他们的临床思维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因此,认真研究每一种教学方法的特点及与之相适宜的教学内容,并将教学方法融于教学过程,这样才能保证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能较好的传授给学生,并为后期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l]王蕾,李春英,张炎,等.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调查情况分析[J].中医教育,2000,19(6):23.

[2]吴鸿洲,程磐基.古今中医教育模式的比较研究[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12):10-13.

医学基础知识总结范文篇6

关键词:课程整合医学基础课教学实践

1.医学基础课程整合方案

目前,多数高等医学院校采用基础、专业和实习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学生在大一的下学期学习组织学与胚胎学。医学生是理科生,刚结束高中紧张繁重的学习不久,大一上学期仍然学习数理化等理科知识,学生还没有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和医学知识的学习,还不能从理科思维中转移出来,部分医学生甚至认为文科生才应该学医。很多枯燥乏味的医学术语,与以前的数理化概念完全不同。各种抽象复杂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微细结构,加之大学生初入大学校园,还在缓解高中时期的疲惫,因此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目的不明确,使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理解不深入。在医学专业课学习时,大多数同学已经忘记学过的组织学与胚胎学知识,不能深刻理解形态学与机能学的关系,只能死记硬背,面对临床问题时也只能是“照葫芦画瓢”。而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也要求医学教育的改革。医学教育的新发展和医学教育新目标的提出,要求我们医学教育者更新观念,进行医学教育模式的探索和创新。在课程设置上,由纵向型模式向横向交叉型转变。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组织学》是研究正常机体微细结构和相关功能的科学;《病原生物学》是研究与疾病相关的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立克次体、衣原体等)的生物学规律、致病机理及其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及生命活动过程中各种化学变化的基础生命科学;《生理学》是研究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在病因作用下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及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改变的科学;《病理生理学》是研究机体功能病理变化的学科。

我们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考虑课程内容的选择,注重知识的系统性,针对《人体解剖学》、《组织学》、《病原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课程有关肝脏的内容进行整合,遵循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原则,把有关肝脏的知识横向纵向贯穿起来,从肝脏的肉眼看到的大体宏观结构到显微镜下的微细结构,帮助学生联系和记忆;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功能是结构的必然表现,二者不可孤立。从肝脏的正常形态到生理功能,通过医学基础课程整合,将形态学和机能学课程有机结合在一起,以加强学生对功能的理解和记忆;从正常形态机能到异常的病理改变和表现,通过比较,可以加深对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认识,从而为医学生以后学习医学专业课程打下系统坚实基础。

2.医学基础课程整合的具体实施

我们在2013年上学期2012级临床医学专业英文班的学生进行了以肝脏为中心的医学基础课程整合,总计12学时,相应的教学内容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减少2学时,实现了从宏观到微观,形态到机能,从正常到异常的步骤,符合学习的认知规律。避免了原多门课程教学时间顺序、结构与功能的脱节,既节省了课时,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又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在整合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至关重要,授课由五位教师担任。为了有序地开展整合课程教学,有效地组织教学,授课前参与课程整合的教师充分研讨,设计各学科之间的合理链接,上课时合理设计问题,注重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相联系,以便于学生深刻理解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知识的连贯性。重新组织教学内容,充分调动教师实践课程整合的积极性。按照新的整合课程要求,利用集体备课,加强基础医学不同学科内容的融合贯通。编写整合课程的教学大纲,打破学科间的界限,删减重复内容,注意各部分间的有机联系,并且尝试多种教学法。在整合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改变传统单一的“灌注式”教学法,充分运用自学、启发、设问、PBL、病例讨论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营造了探索知识的良好氛围,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医学人才打下了坚实基础。

3.医学基础课程整合的成效和意义

课程整合是近年在国内外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课程建设改革[1]-[4]。与传统的顺序教学模式相比,课程整合最主要的两大优势表现为:(1)可以删减不同学科的重复内容,以缩减课时;给予同学更多的自主支配时间,以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模式。(2)医学基础课程整合可以使医学生较早地同时接触不同学科的医学专业知识,同学们能更早地深刻理解各学科之间的关联,体会医学基础课的重要性,为以后临床专业课程的学习制造了良好条件。

课程结束后,我们对所有参加课程整合的57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见表1。

表1有关课程整合的学生问卷调查

综合以上结果,70%的同学在自学过程中会发现和联想到许多问题;86%的同学认为可以提高自学能力;90%的同学掌握了除课本以外的网络、医学杂志等获得知识的途径。但回答否定人数最多的是能按照老师的要求自学一题,说明同学的自学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也是同学所提建议中涉及最多的问题。由于自学不够,有些内容理解上有些困难,是28%的学生没有选择更喜欢这种横向课程整合模式的主要原因,希望在高年级学过这些课程后再进行课程整合。以上结果说明部分同学还不能摆脱“听课”这个角色,缺乏自主学习、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本次肝脏内容的医学基础课程整合,100%的同学认识到了各科知识的连贯性和医学基础课程的重要性,达到了我们课程整合的主要目的,总体评价效果较好。

通过对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原微生物学、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医学基础课的部分内容进行合理的、有序的整合,就像精彩的连续剧剧情一样,一环扣一环。精心设置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急切想知道下一节的教学内容,强化整体教学效果,培养出具有基础知识宽厚,又有全面的科学的思维能力的医学专业人才,以适应新型医学模式发展的需要。

4.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的思考

4.1培养适应课程整合教学的师资

课程整合涉及多门基础医学课,具体教学任务由多个教研室老师分别承担,因此任课教师更换较频繁。为使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与课程整合教学相适应,必须加强师资培训,尽可能由1至2名教师承担整合课程的教学,有利于整合课程的内在联系,特别是学科知识的融合贯通,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4.2课程整合应体现专业特色

基础医学是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结构、功能、代谢到疾病机体形态、结构、功能、代谢的知识体系,各门课程有着紧密联系,医学各专业的学生应对基础医学的基本内容和全貌有一个整体了解。本次基础医学整合课程教学我们小范围选择了在临床专业本科英文班实施,不同专业对于基础医学知识需求有差异,例如临床医学专业需要更多的解剖学、生理学和病理学等各门学科知识,才能适应后续临床医学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要求,而检验专业对病原生物学的要求更高些。因此,在设计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方案时,应从专业要求的角度出发,体现不同专业的特色,合理安排基础医学整合课程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对后续课程的学习,从而满足学生日后专业工作的需求,提高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4.3注重实验教学的整合

与理论教学改革相并而行的是实验教学改革[4]。实验教学是基础医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基础医学理论课程整合的同时,不能削弱实验教学环节。我们考虑在基础医学课程理论内容整合教学的基础上,将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和病理解剖学的实验内容整合为医用形态学基础实验,将生理学、生物化学和病理生理学实验整合为医用机能学基础实验,克服各门相关实验课程分开教学的不足,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同时应针对理论课程整合后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实验教学学时,多安排一些演示性实验,给学生以更多的感性认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更紧密地结合。通过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的实践,授课教师能够在教学课时减少的情况下,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优化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更好地学到更多理论知识,同时学生的自学任务加重,符合新型医学人才培养的目标。通过本次医学基础课程整合,我们发现学生自学不够充分,导致有些教学内容比较难理解,需要探索有效方法加以改进。

总之,为更好地开展课程整合,应加强各学科教师之间的沟通及做好师资培训;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整合;对整合内容涉及的基础知识,应提前告诉学生自学,使课程整合教学效果更好。医学基础课程整合为其他医学课程整合奠定了基础,为推进医学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参考文献:

[1]钟本土.基础医学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23):7-8.

[2]AfaghiA,HajAghaMohamadiAA,ZiaeeA,etal.Effectofanintegratedcase-basednutritioncurriculumonmedicaleducationatQazvinUniversityofmedicalSciences,Iran[J].GlobJHealthSci,2011,4(1):112-117.

[3]HaspelRL,BhargavaP,GilmoreH,etal.Successfulimplementationofalongitudinal,integratedpathologycurriculumduringthethirdyearofmedicalschool[J].ArchPatholLabMed,2012,136(11):1430-1436.

[4]BolenderDL,EttarhR,JerrettDP,etal.Curriculumintegration=coursedisintegration:Whatdoesthismeanforanatomy[J].AnatSciEduc,2013,6(3):205-208.

医学基础知识总结范文篇7

关键词:血液科;临床教学;临床技能培养

临床实习教学是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及操作技能的重要教学阶段。血液病学作为一门较强专业性的学科,其发病率低,内容抽象,病种繁多,病因难辨,专业术语复杂难记。对实验室依赖较大,腰穿、骨穿等实际操作多,医治环节变化快。在工作中要求临床医生不仅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还必须具备全面的专业技能。针对血液科专业的特点,培养扎实的基本理论,熟练的临床专科操作技能,加强实习生临床思维以及医患沟通能力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为其以后从事临床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因此,如何提高实习生的临床技能是值得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我们从实际出发,认真总结教学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从基础理论、操作技能、临床思维、医患沟通的培养方面总结教学方法,以期提高血液内科临床实习教学效果。现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体会。

1培养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

血液病学与病理、病生、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等联系紧密,我们结合血液病学的专业知识和临床实践,向学生着重阐明血液病的临床特点,如血液病的病因、病理、发病机制、常见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实验室常见检查,血象、骨髓象等,使他们初步认识血液内科工作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在实习过程中,针对具体疾病的患者,从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详细地进行讲解,对明显的症状、体征及治疗方案进行提问,促使学生记忆深刻,也鼓励他们多看书学习,随时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并与基础理论知识相结合,使其更好的掌握本学科的理论知识。结合实际提出问题,更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更好的巩固理论知识,使记忆更加深刻和牢固。

2强化临床实践技能的锻炼

临床实践技能主要包括病历书写、询问病史、体格检查,骨髓穿刺和腰椎穿刺术等。询问病史、体格检查是临床医生,特别是内科医生重要的基本技能。结合血液科的特点,我们要求学生认真、务实地采集病史,以急性白血病为例,询问病史,重点询问贫血、出血、感染、浸润四大症状,家族史和职业史都有涵盖。体格检查中重点主要是肝脾、淋巴结肿大的触诊手法,对一些阳性体征如淋巴结肿大、胸骨压痛等指导同学多练习,为内科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实习期间,尽量安排实习生进行骨穿、腰穿等基本操作,详细讲解相应操作的适应症、禁忌症及注意事项。在操作过程中放手不放眼,每次操作后进行总结,及时纠正错误及不足之处。重点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使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得到了良好的结合。病历书写是另一项重要的基本技能,我们按国家的病历规范,要求每个同学认真写好病历及各项医疗文件,并在老师指导下完成分管病床患者的诊疗,并制定治疗方案,开出医嘱,做好各种治疗操作记录,出院病历的整理等全套工作。熟记常用临床各项检验正常值、临床意义及常用药物的剂量是提高临床诊治水平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结合查房讲解和分析、提问,不断加深同学们的记忆。促进其临床实践技能的提高。

3加强临床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培养

临床思维能力是建立在主要通过对患者的细心观察,症状、体征、检查结果的基础上,对疾病诊断的踪迹,分析,判断过程。培养正确的思维模式可以避免以偏概全或对疾病分析的遗漏。详细的病史采集、全面的体格检查是临床分析思维的基础,总结病史及辅助资料,强调诊断学基础知识的同时,要求通过资料归纳、理出要点、分析总结及合理检查,培养学生建立一种规范性的临床思维模式,使其在这种思维的指导下既明确诊断也达到能力的锻炼和提高。血液科是一个较新的学科,面临许多问题和难点需要解决,引导并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随着医学发展的日新月异,创新不仅在血液病本身,也在血液病相关诊疗的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案,也表现在对旧方案的改进与思考。

4培养医患沟通的能力

医患沟通的目的是建立相互融洽、理解、信任、支持的医患关系,医护人员做好医患沟通,不但可为治疗疾病提供信息,提高疾病的治愈率,也有利于临床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更重要的还能及时化解医患之间的误解和矛盾,减少医患纠纷和医疗事故的发生。在医疗工作中,人性化的关爱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可赢得患者和家属的信任和支持配合。首先带教老师要加强自身医德修养,对患者关心体贴,采集病史时态度和蔼,体格检查手法轻柔,注重患者的隐私权及知情权,努力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安静、安全、自信的环境。对患者提出的各种各样问题要耐心解释,切忌大声呵斥、简单粗鲁,敷衍了事。通过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和良好的医德医风。

总之,血液内科危重患者多,病情复杂,如何在临床实习教学中让实习医生较为全面的掌握并提高临床技能水平,在血液内科的临床教学工作仍存在难点,并不断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我们应从实际出发,认真总结临床教学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以提升实习医师临床技能为工作重心,在实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临床思维能力和专科实践能力,培养医患沟通能力,为将来的临床工作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

医学基础知识总结范文1篇8

为临床医生和实习生提供基础医学理论支持某一科室的临床医师可能熟知与本专业相关的医学知识,而对基础学科系统理论知识的掌握有所淡忘或相对生疏。让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持,从整体上给予解释,让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另外,临床上有正在实习的学生,基础课教师可以与临床医生联合指导他们对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学习,促进他们的全面成长。

促进基础课教师和临床医生在科学研究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基础医学教师不接触临床,无法从临床实践中获得思路,提出问题。所做的课题研究虽有很多与临床相结合,但这些研究大多在动物模型上进行,所获成果离临床实际应用一般都很遥远。让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可以促进基础医学教师与临床医生在科学研究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促进转化医学的发展。

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的可行性

1制度保证医学院校的任教老师每年都有接受继续再教育的任务。以我院为例,每年需完成72学时的继续再教育学习。为了完成任务,许多教师包括本人在内,参加一些与医学关系甚远的公共课程如知识产权公共教程等的培训。因此,可以将基础医学教师的临床见习纳入继续再教育学习范畴,规定一定的学时量。这样一来,既提高教师临床见习的积极性,又增加其继续再教育的实效性。

2时间允许基础医学教师有寒暑假和节假日等课余时间,有充分的时间进行统一的部署。就本教研室教师而言,因人体解剖学是医学其他各门基础课和临床学科的基础,承担的教学任务相对较多,每人年均工作量约两百至五百多课时不等,大概折合为50-100天的上课时间,应该能够腾出去临床见习的时间。

3场所具备各医学院校均有数家附属医院,有充分的临床资源加以利用。以我院为例,院直属附院弋矶山医院迄今已有120多年历史,现为卫生部首批三级甲等医院,是安徽省皖南及皖江地区最大的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康复、急救为一体的省级医学中心和医学技术指导中心。另外,还有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宣城地区人民医院等数家三甲和三乙的附属医院。

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的注意点

1建立交流互动机制临床科室很多,且基础医学教师不仅有教学的任务,还要肩负科学研究的重担。因此,要整合整个教研室老师的力量,每人每年在一个科室见习一个月,同一年不同教师去不同的科室,各科室轮流分配。每年定期在教研室内作出临床和基础结合的心得体会的总结报告,相互交流学习,共同促进基础医学教育的发展。

2根据各医学基础学科特点制定见习方案各医学基础学科都有各自的学科特点,要各个学科区别对待。根据其学科特点安排其教师见习的具体模式,到与本学科结合紧密的临床科室。

医学基础知识总结范文篇9

一、专业理论知识

(一)基本理论知识

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

1、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微生物学、生理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病毒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寄生虫学。

2、检验医学理论和知识:掌握检验医学各专业及内、外科诊断学新进展及实验室管理学。

3、本专业技术理论及知识:熟悉本专业有关仪器的原理、结构、使用操作及简单维修等知识。

(二)相关理论知识

掌握相关临床学科的基础理论与知识,如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眼科学、耳鼻喉科学、影像诊断学等学科及电子计算机的应用;熟悉与本专业有关的法律和法规,掌握本专业的技术规范、技术规程和规章制度。

(三)学识水平

广泛阅读专业期刊;了解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不断吸取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并用于医疗实践。

二、工作经历与能力

(一)医疗

1、从事本专业工作的经历:

担任主治医师工作期间,平均每年参加临床检验工作不少于40周。

2、从事本专业工作的能力:

能为临床在某一检验学科方面提供咨询服务,特别在实验选择,结果解释上提出指导性意见,为临床合理解释试验结果,提供正确的信息,积极参与有关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工作并参加临床会诊。熟练准确地解决本专业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如变异菌种鉴定、血液骨髓细胞及寄生虫的识别、各种重要试剂质量鉴定;能及时发现并纠正检验误差;能进行室内、室间质量控制的分析总结等;在科室或实验室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

3、应承担的技术工作及工作量:

根据专业熟练掌握下列专科技术:如血液及骨髓的检查技术、临床免疫学检查技术、细胞遗传学检验及分子生物学检查技术等。参加部分疑难的检验工作,确诊符合率不低于95%。医疗技术达到本地区先进水平。

(二)教学

具有指导下级医师、进修医师或协助指导研究生临床工作的能力;能主持门诊病例及病房查房讨论;每年为下级医师、进修医师讲授专题课至少2次;有带教2名住院医师或协助指导1名研究生的经历。

(三)科研

掌握科研选题、课题设计及研究方法;能结合临床实践提出课题,开展科研工作,并进行课题总结。担任主治医师工作期间,至少有2篇第一作者的论文,在专业期刊上发表或在省及省以上学术会议的大会上报告。

主任医师——

一、专业理论知识

(一)基本理论知识

在具备所规定的检验副主任医师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系统掌握本专业某一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

(二)相关理论知识

在达到所规定的副主任医师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熟悉与其专业领域相关学科的新进展。深入了解与本专业有关的法律和法规,以及本专业的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

(三)学识水平

广泛阅读国内外专业期刊;深入了解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不断吸取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并用于医疗实践与科学研究。

二、工作经历与能力

(一)医疗

1、从事本专业工作的经历:

担任本专业副认行医师工作期间,平均每年参加临床工作不少于35周。

2、从事本专业工作的能力:

能为临床在检验学方面提供咨询服务,特别在实验选择、结果解释上提出指导性意见,为临床合理解释试验结果提供正确的信息,积极参与有关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工作。在医学检验领域中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具有熟练的技术操作能力,能解决复杂或重大的技术问题,能指导临床医师掌握新的诊断方法,能及时向临床医生提供疑难、危重病例检验项目的结果,并提出自己对病情分析判断的意见。对本专业的临床工作具有全面的领导、组织、管理能力。

3、应承担的技术工作及工作量:

能解决本专业复杂疑难问题并结合临床工作共同研讨,如查房及开发新试验等;医疗技术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二)教学

具有培养本专业中、高级专门人才的能力;有良好的教学组织和领导能力;每年为下级医师讲授专题课至少3次;有培养主治医师或协助培养研究生至少1名的经历。

医学基础知识总结范文

关键词:基础医学教育;临床实践;双向教学

基础医学课程在医学教育体系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我国在临床医学类专业上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依旧为前苏联的结构式课堂教学,在校期间,学生要学习40多门专业课程,且各个课程之间缺乏关联,且教学内容繁重和存在重复,在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上的不关联性和枯燥性,实际往往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1]。临床教学中的基础学科为基础医学教学,它是进行临床诊断和操作的根本依据。然而,目前的基础医学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过于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缺乏临床实践,对于学生及以后的发展存在一定的隐患。

一、基础医学教学的现状

(一)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实际脱节

目前我国的医学教学课程中,同学们作为新生步入课堂,在学校学习的五个至六个学期的时间,大都是在课堂上进行理论性的内容学习,大部分的时间也仅仅被局限在黑板之上,在学习过程中除了解剖学中接触到的人体标本外(而这类具有实践意义的课程,实际上课次数也是相当少的),对于此外的病情等并没有具体的接触,更无从谈起与其他病人的接触,同学们唯一可获得的,现实中可能遇到的情况和病因等,大都仅仅是凭借老师在课堂上通过描述或参考教科书的形式来产生模糊的印象[2]。因此,理论课程与临床实践的脱节现象,注重理论而轻视实践的做法,愈发突出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产生诸多疑虑,无法将理论与实践良好结合,就无法形成良好的知识体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即便可能是遇到较为简单的病情等无法有效的运用所学的基础医学知识,可想而知,当遇到稍微发杂的病情,对于学生来说更无从着手,这无论对于病人还是医护人员,都是非常不希望遇到的情况。

(二)基础医学的教学课时少

在调查的几家医类学校中,我们发现目前大都开设的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课程数量较少,这也直接的导致了理论无法和临床进行适时恰当的的相关实践结合。虽然目前大部分的医学课程和课时随着高校改革的进行而进行了缩减,然而我们知道,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的课本的知识内容点等,却没有因为课改的缩减而缩减,个别情况反而越来越多[3]。新课改的目的虽好,减轻学生的负担,但是现实却背道而驰。一方面,缩短课时不减课程内容的做法,对于学生无疑意味着,他们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更多的内容,另外一方面,原本一节课的时间并不多,老师现在需要利用更短的时间,讲解与之前一般的内容,有些甚至需要讲解更多的内容,这对于老师也是一种教学负担,且效果我们可想而知,往往是,作为老师不得不牺牲一些知识要点,对于知识的讲解和分析也不会那么的充分和全面,对于课程要点等原本需要着重精讲的内容,有些甚至不得不精简一笔带过,这对于老师他们虽然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对于学生,某些知识要点的遗漏等,对于日后同学们技术的掌握,都有很大的影响,进一步影响了学生对于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掌握。

(三)师资问题导致基础与临床脱节

以往的基础医学教学过程中所选用的教师一般都来自一线,他们大都是在临床实际医学中等都有丰富的经验,遇到的问题等都比较多且复杂,正因为如此,诸如此类医生,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是往往能够很好的将学生们日常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临床操作等进行很好的总结,并且将这一总结经验很好的传达给同学们,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虽然不能得到多次的时间操作的机会,但是通过聆听诸如此类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医护人员的现场教授和分享,同样可以达到直观有效的基础医学教学,对简单或复杂病情的处理和应急处理有很好的概念和了解[4]。而现今的医学院校所选用的基础医学教师大多数来自临床医学等专业的毕业生,他们往往接受更多的是理论知识上的教育,而实际真正给他们的临床亲自操刀的机会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这样势必导致了在教学过程中过多的理论知识教导,缺乏与临床结合而形成了脱节现象。除此之外,导致基础医学教学中基础和临床脱节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目前的基础医学师资所具备的知识构架并不完善。基础医学师资所掌握的临床知识和临床技能都来源于他们在校期间的学习积累,然而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临床知识和临床技能的不断更新,过于老旧的临床知识和技能已无法适应当代人的需求,再加上教师过多的投入到基础科学的研究,对于现代化先进的医疗知识和医疗新发现等知识的积累并不足,所掌握的的技能,也只是过多的徘徊在医疗基础上,不够超前的思维和自我学习能力,这一系列现象的存在都导致了基础医学教学中基础和临床的严重脱节[5]。在基础医学教学的师资中更是存在跟医学专业无关的生物类专业的教师,他们教育的侧重面更多的是与自己所学内容有关的,偏生物方向,可想而知,对于医疗医学等内容,他们并没有进行系统的学习和研究,更不用说临床经验,临床知识和临床技能的严重缺乏,导致了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引入临床医学进行教学。

二、完善基础医学教学的措施

(一)调整现有课程设置,增设临床课程

通过调整现有的课程设置,在基础医学教学课程学习的同时适当的增加临床见习课程能起到以下三种作用:1.让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早期和患者接触,及早了解患者的感受,可邀请临床医生来讲解基础医学课程中的一些内容,同时也可通过观看临床医生的操作流程来增强学生的认知度和责任感。2.在基础理论、解剖和生理学科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不同的临床见习,来有效的加强医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3.增设的临床课程能增加学习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解剖学课程中的门静脉对应有三条侧枝循环,当发生肝硬化时,这三条侧枝循环的静脉会出现曲张现象,假若学生能通过临床实际接触到肝硬化患者的脐周静脉曲线,则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

(二)调整师资配置,提倡基础临床教师交叉上课

在医学院校中进行教学的基础教师和临床教师都存有弊端。基础教师的长期理论教学中缺乏实际临床案例,而临床教师由于长期临床工作而对基础理论意识浅薄[6]。医学课程来自临床实践,医学基础课程的目的在于服务临床,是后续临床实践的重要依据。因此,为加强基础医学教学和临床之间的联系,应加强基础医学教师的临床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创建基础和临床教师的双向教学模式。基础教师定期从事临床工作,以具备治疗和处理医疗事物的基本技能,掌握新的临床技术。通过自我临床经验的丰富,将亲身经历增加到基础课程教学中,丰富课程内容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基础教学质量。而对于临床教师则应定期参加和专业相关的基础教学培训或科研,以加深和巩固自我的基础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将临床医学知识与基础医学知识充分结合。如哈佛医学院中的基础医学课程教师的职位中就设立了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等职位,保证了临床医生来进行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基础知识和临床密切结合的基础教学课程,能最大程度上的加速学生对基础医学的掌握,同时也能促使教师的科研选题范围拓宽,针对临床需求进行研究方向的选择,提高科研成功的实用性。

(三)强化教材的基础与临床练习,增加综合性实验和案例分析

现今的大部分医学类专业的教材的编写重点大都是基础理论和基础技能,缺乏对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的教学。因此,在基础课程教材中应增加与临床关联、病例分析的内容,教学过程中采用师生互动讨论的案例式教学,可增设《生理病理学与临床》、《病原生物学与临床》、《免疫学与临床》及《生物化学与临床》等课程,在传统基础医学教学的基础上增加多学科之间的联系,将不同学科进行整合和渗透。除此之外,在教学课程中应增设含多学科内容的综合性实验,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观察,并进行思考。在实验过程中学会信息的采集和分析,将从动物实验所得的实验指标与人对应的病状、体征和检验指标进行比对,发现两者之间的不同点和相同处,从中得到启发。

三、结束语

事实证明,为了更好地进行基础医学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掌握和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与较强的工作能力,培养综合性素质的医学人才,应将基础医学教学与临床实际相结合,通过在基础教学中增设临床课程、加强基础医学教师临床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及强化教材的基础与临床练习,在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临床问题以有效的开展基础医学教学,大力提倡和鼓励,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学长和学姐,每年返校,与师弟师妹分享临床经验,增进彼此感情的同时,也可以帮助新一代的医护人员,提高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在与现代先进的医疗医学技术的脱节上,学校可以加强与医院之间的合作和联系,经常性的聘请在医学方面,具有一定建树的先锋人物,对同学们进行一定的分享和技术经验总结。帮助同学们开拓视野,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医学学习理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强自我学习与自我教育,最终达到自我提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志武,郭岩,沈玉先,等.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初探[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12):1054-1056.

[2]刘军,郑碧英,赵祖国,等.基于实际的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6,18(6):464-466.

[3]李萍,姚晓爱,姜涛.思维导图在内分泌临床教学中的探索与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6,18(6):472-474.

[4]宫丽平,刘玉婷,杨慧,等.病理学病例讨论库建设及教学应用的思考[J].基础医学教育,2016,18(4):269-271.

[5]陈洁,邱慧颖,徐茂锦.在教学中融入转化医学理念和思维[J].西北医学教育,2015,23(1):22-23.

医学基础知识总结范文1篇11

【关键词】骨科;实习;三基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需要通过循序渐进的教育模式培养高素质的医务工作者[1]。2012年7-9月和2013年1-2月我先后两次在江苏省盱眙县人民医院骨科进行实习,在此期间,我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从而得到了质的飞跃。本文站在医学实习生的角度,对怎样在骨科实习中夯实基础进行了探讨。

1理论结合实践,加强“三基”培训

1.1夯实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加强解剖学与外科学相结合骨科的解剖学知识贯穿于整个骨科疾病诊疗操作,如病史问诊、物理检查、影像检查、诊疗操作等,其中四肢、脊柱的解剖学知识是骨科实习的理论知识的重中之重,包括四肢血管、神经的走行、损伤表现等。骨折及离断肢体的急诊处理原则,肌腱损伤的基本临床表现也是必须掌握的重点内容[2]。在实习中,我发现自己以前的骨科临床解剖学知识仅靠死记硬背,不能融会贯通,灵活应用,通过临床实习期间对照解剖图谱,再以查体进行验证,进一步加强了解剖学与外科学相结合。解剖学知识重点在不同的病例中分布,这就要求我们在实习时要对每个案例都要了然于胸。例如面对一张影像片,能够描述骨折脱位的基本要素:骨、软骨、肌肉、韧带、液体等,并不仅仅关注骨骼,更需要掌握影像片背后的解剖学知识。

积极参与病例个案讨论。科室每周会进行一次病例个案讨论,以收治的典型住院病例为教学病例,对病人进行全程观察,并对病例进行深入讨论。积极参与病例个案讨论,独立完成体格检查和专科检查,可以使实习生取长补短,发现和纠正自己的错误,并开始尝试和适应以临床医生的角色诊治各种病例。

1.2重视基本功训练,主动参与基本技能操作随着越来越多的新型检查仪器应用于临床,医院普遍存在着忽视传统体格检查的问题和体格检查不规范、不系统的情况。因此,医学实习生需要重视传统的体格检查,重视询问病史、物理检查和读片等基本功的培养。例如外科手术过程中要求严格无菌操作,作为实习生,手术时必须杜绝双手超出无菌区、接触带菌物品等情况,恪守无菌原则。

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骨科的基本技能操作很多,包括石膏固定术、骨牵引术、小夹板固定术、皮牵引术、手法复位术、换药术、清创缝合术、骨科特殊的摆放等[2]。实习生要主动参与基本技能操作,尽可能多地参加一些门诊手术和急诊手术,尤其要掌握清创术、换药术等外科基础。

1.3注意医疗文书基本功的训练医疗文书的书写是临床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训练内容。通过对准确、可靠而完整的病史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和推论,得出正确的诊断,才能进行合理的治疗[3]。因此,实习生要重视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等示范指导,认真听取带教老师修改医疗文书的意见,提高书写医疗文书的效率和质量。

2加强医患沟通,培养医德医风,遵循医学伦理

良好的医德医风是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础,实习阶段是医学生医学实践的起步阶段,也是医学生已有的医学伦理观、道德观与现实发生冲撞、医德医风形成的开始。实习生应本着“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端正态度,学习沟通技巧,赢得患者信任,为实习生将来进入临床工作打下良好的医患沟通基础[4],同时严格遵守医学伦理原则,自觉以病人健康权益为重,维护患者的利益,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在实习初期,我在问病、查体、诊疗操作中,缺乏与病人交流、沟通的技巧,体检时动作粗重,诊治过程不了解病人的心理,将“病”与“人”机械地分离,从而难以得到患者的信任,这一度让我很焦虑。通过日常教学查房,带教老师的一言一行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崇高的医德和高超的交流技巧如何让医患关系融洽和谐,让我受益匪浅。

3坚持文献阅读,拓展临床思维

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是医生的必备能力,对于实习生,更需要培养应用循证医学方法寻找答案的能力,不断精研医学,提高自己的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目前骨科学的发展非常迅速,在学习掌握教科书上知识的同时,更要具有前瞻理念,结合目前骨科进展,查阅相关文献,养成自觉学习和总结的能力。实习医师这种能力的养成有助于其今后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的积累,临床思维的拓展。

在实习期间,实习生应积极主动参加有关的基础与临床知识的研讨、病例讨论、读书报告会等。注意针对典型病例,勤于观察,进行鉴别诊断,通过自已的思维进一步提出问题,进行反复地推敲、讨论,逐步形成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学会融会贯通的思维方式,建立自己分析问题的思路。对疾病的鉴别诊断有助于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和记忆,也是锻炼临床思维和最终实现准确诊断的必要训练。在疾病鉴别诊断的过程中,对疾病的认识更加深刻,与此同时,更多的疑问随之产生,势必需要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文献查阅,这一过程有利于培养学习习惯,拓展临床思维,为今后从事临床或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4小结

实习是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第一次结合,有效的实习有助于开拓临床视野,完成从学生到医生的心理角色过渡。所以实习生要把握机会,在实习中夯实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加强解剖学与外科学相结合;重视基本功训练,掌握基本的手术操作;掌握基本医疗文书的书写;学会人际交往的方法,谈话的技巧,沟通的艺术,特别是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患者的信任,培养医德医风,遵循医学伦理;增加文献阅读,拓展临床思维。实习生应充分重视和清楚认识实习的重要性和自身情况,以提高自己的临床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彭文伟.传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8.

[2]张志宏,高淑芳,高志增.把握骨科临床实习重点的一点思考[J].中国医药导报,2007,4(33):118-119.

医学基础知识总结范文篇12

关键词:整合课程;临床医学;基础医学;方案设计

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临床医学各学科的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特征日趋明显,培养医生的整体观是现代医学科学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当前医学教育中亟待解决的课题。传统以学科为中心的医学课程模式注重各自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便于教学实施、组织管理和教学资源安排等优点。但学科之间界限过于分明,各学科内容之间存在交叉重复或表述不一;临床技能训练、职业素养和科研能力培养不足;教学方法单一,考评体系不够全面客观。鉴于此,医学教育课程模式改革迫在眉睫。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医学院校课程整合的经验,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构建地方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整合课程的方案。整合课程是指将原来自成体系的各门课程或教学环节中的教学内容,通过整理与融合,使相关课程形成内容冗余度少,结构精简、整体协调的新型课程环节,以发挥其综合优势[1]。实施整合课程的目的在于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适应知识爆炸时代的要求;有利于学生建构完善的知识结构;有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有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有利于医学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利于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课程的衔接。

1医学整合课程的发展现状

1.1医学课程模式的回顾

1993年,爱丁堡世界卫生医学教育峰会推出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综合型课程教学模式[2],使医学生从真正意义上认识和理解一个器官与系统的关系,形成医学整体观。1999年,美国北德克萨斯大学医学院PapaFJ教授和卡格雷大学医学院HarasymPH教授系统论述了医学课程模式[3],将医学课程模式划分为5种:①以带徒培训为基础的课程模式(apprentice-ship-basedcurriculummodel,ABCM);②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模式(discipline-basedcurriculummodel,DBCM);③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课程模式(organ-system-basedcurriculummodel,OSBCM);④以问题为基础的课程模式(problem-basedcurriculummod-el,PBC或PBL);⑤以临床表现为基础的课程模式(clinicalpresentation-basedcurriculummodel,CPB-CM)。世界高等医学教育经历了3次改革浪潮:①1910年,以弗莱克斯纳(Flexner)报告为导引[4],形成了以学科为基础的医学教育模式;②20世纪中期,随着PBL的提出,医学教育迎来了以PBL和课程整合为创新手段的教育模式[5];③21世纪,随着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普及,医学教育的中心任务是提高医学生的核心岗位胜任力,提倡以岗位胜任力为基础的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新型职业素养,推动了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全面医学人格塑造教育模式的发展[6]。

1.2我国医学整合课程的发展现状

20世纪中叶开始,国内许多医学院校借鉴国外医学院校课程整合的成功经验,从不同角度采取多种形式对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整合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绩。2008年9月,教育部、卫生部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明确要求医学院校应积极开展纵向或(和)横向综合的课程改革,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2009年2月,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提出,医学院校要构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与医学知识相结合,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新型课程体系。2009年11月,医学发展高峰论坛以“医学整合”为主题,《北京共识》,指出医学整合式实现全民健康宏伟目标的重要方略。2011年,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改革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推进医学基础与临床课程的整合”。2015年10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国家医学考试中心、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主办的“中国医学整合课程联盟成立大会”暨“首届中国医学整合课程论坛”在西安举行,国家卫计委首套“器官-系统”整合规划教材正式。“整合”成为新形势、新挑战下的医学发展和医学教育改革的风向标。目前,国内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整合的模式主要分两类[7]:以器官系统或疾病模式和以问题为基础模式。器官系统或疾病模式又分为:①水平综合,相互平行的学科打破学科界限,分别局限在基础医学学科或临床医学学科;②垂直综合,基础医学学科与临床医学学科的综合渗透。以问题为基础的整合模式,是以问题为基本元素,将教学内容有机联系起来,以小组讨论为基本教学形式。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通过解决问题获取连贯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培养自学能力。如浙江大学医学院的《基础医学总论》与《基础医学各论1-4》整合模块[8];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以能力为主线的基础医学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实现了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上的真正融合[9];汕头大学医学院的模块课程教学[10];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横向基础医学整合课程、以临床问题为引导的基础医学教程、器官系统整合基础医学课程,促进了基础课程教学结合临床工作实际[11];北京大学医学部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构建基础医学新型课程体系,形成了以学科为中心向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转化[12]。绍兴文理学院为地方性院校,学生起点较低,师资等各种教学资源均有限,如何进行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模式的改革是一个极其严肃的课题。遵循“一体现、两符合、一致性原则”,参考国内外医学教育模式改革的大方向以及《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试行)》”的原则要求。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自主学习为导向的现代教育理念,符合综合素质培养的基本要求,符合国家对临床医学专业提出的“早临床、多临床和反复临床”的倡议,与国家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一致。经过广泛调研、论证和顶层设计,“小步慢跑、分步实施”,构建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整合课程方案,在临床医学专业2017级卓越医师养成班初步实施,皆在探索适合地方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方案,开拓出具有地方院校特色的医学教育改革模式。

2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整合课程的构建

2.1构建方法

学校成立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整合课程领导小组和专家组,在深入调研国内外课程整合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以教学研究项目为导向全面开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课程整合的顶层设计。专家组查阅资料、调研学习、专家咨询、反复论证,确定整合课程方案,征求校外医学教育专家建议。经过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论证,党政联席会通过后逐步实施,并通过持续的教学改革促进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整合课程模式的不断优化。

2.2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的指导思想

即“以器官系统为中心”,“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到功能,从正常到异常,从疾病到药物治疗”为指导思想,注重知识的系统性,按照人体器官系统逐一学习基础医学知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使医学生对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更加符合学习的规律。按照人体器官系统教学,“从宏观到微观”可以帮助学生记忆;“从形态到功能”可以帮助学生对功能的理解;“从正常到异常”可以加强比较,增加对疾病的认识;“从疾病到药物治疗”有利于学生对药理知识的掌握,为实施以问题为基础(PBL)创造良好的条件,可为后续学习临床医学课程打下更系统和坚实的基础。

2.3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方案思路基础医学课程

包括医学细胞生物学、系统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医学免疫学、医学遗传学、药理学、局部解剖学等,它们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医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医学免疫学、医学遗传学等课程的教学是按各自的规律进行授课。系统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是各自按人体器官系统分别进行教学。即同一个系统的知识在不同的课程中进行教学。例如在系统解剖学中学习人体器官系统的宏观结构,在组织学与胚胎学中学习器官系统的组织微观结构和器官系统的发生,在生理学中学习器官系统的生理功能,在病理学中学习器官系统的组织病理变化,在病理生理学中学习疾病状态下器官系统的功能改变,在药理学中学习治疗各器官系统疾病的药物作用、疗效和不良反应。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同一个器官系统的知识有时需要间隔半年至两年在不同的课程中学习。传统的、以学科课程为单位的教学模式还存在一些缺陷,系统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和病理学以大量的记忆学习为主;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主要以理解学习为主。限于授课任务和授课时间的关系,难以清楚地介绍同一个系统的宏观与微观、形态与功能、正常与异常的关系,因此,给学生对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包括理解和记忆)带来一定困难。鉴于此,有必要对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综合改革。整合课程方案是从整体上改革基础医学教学课程体系,将基础医学课程中按人体器官系统教学的课程,包括系统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等课程进行整合,目的是使学生对基础医学课程的学习更符合学习的规律,同时提高教学效率。将以往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构建为以器官系统为中心,以结构-功能-环境-临床为主线的课程新体系,对原有的基础医学课程进行选择、优化和重组。把基础医学14门课程进行分解整合为生命基础模块、环境与健康模块、基础医学综合实验模块(见图1)。强调人体整体观,以器官系统为中心,体现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到功能、正常与异常、环境与健康、基础与临床的相互联系,帮助学生建立起医学的整体认知观念.①细胞分子生物学。整合传统的医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强化医学生的生物学基础,围绕“人体由分子组成细胞”,强调细胞是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教学内容注重统一知识点的前后呼应、层层推进和理解不同角度,减少不必要和不恰当的重复,尽可能统一或说明不同学科对统一现象使用的术语,减少学生混淆,强调跨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各种知识点的适当平衡,突出人体正常结构和功能以及疾病的分子和细胞基础。②基础医学导论。依据“从形态到功能、从微观到宏观、从正常到异常、从疾病到药物治疗”的认知规律,整合传统的系统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多个学科的核心内容、总论和概述,是一门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的整合课程。③器官与系统。将基础医学课程中按人体器官系统教学的课程,整合系统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等课程,形成运动系统、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内分泌系统,实施了基础医学课程的整合。④感染与免疫。整合传统的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医学免疫学,以及涉及免疫系统的解剖学、组织学,传染病相关的病理学与抗感染有关的药理学内容进行了有机整合。以病原生物入侵与宿主免疫防御为主线,使学生对两者的相互作用有较全面、系统、整体的认识。⑤医学遗传与胚胎发育。整合传统的医学遗传学与胚胎学[13],打破了医学遗传学和胚胎学之间的学科界限,强调遗传物质的传递、分子遗传病和胚胎发育中的作用,使遗传学在医学中的作用凸显。力图从群体、个体、细胞和分子水平阐述人类遗传病发生及发展的规律,为遗传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⑥医学机能学实验是以人体功能观察、动物实验、虚拟实验为教学手段,探索人体功能的活动规律及其在疾病状态或药物干预下的变化规律,并阐述其发生机制的综合性医学实验课程。该课程有机融合了传统的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的相关理论和实验研究手段,引导学生学习机能学的实验方法和验证理论课所学的知识。⑦临床导向基础综合实验。根据我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围绕临床常见问题进行全方位相关信息的整合,不受固有学科限制,包括医学知识、医学能力、医学素质和医学心理。该课程使学生熟悉实验流程、学会实验设计,训练学生独立思考、互相协作、合理分析、清晰表达等素质,传递临床思维习惯及临床人文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分析总结能力、沟通能力、知识应用能力,严谨性、团队合作、创新精神。

2.4改革教学方法

开展CBL/PBL学习整合课程的特点是多学科交叉、学生自主学习、早期接触临床的融入。为促进学生所学融合知识,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开展以案例为基础(CBL)、以问题为基础(PBL)等教学,将CBL/PBL案例贯穿各整合课程学习中,促进基础与临床学科的纵向或横向联系,注重批判性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关注沟通与协作意识的养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结协作的能力以及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2.5创新评价模式

实施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各模块学习效果评价涵盖基础知识及理论评价、基本技能评价、PBL/CBL评分、学生互评等;学生整体能力评价;学生基本知识评价通过两次基础医学综合测试形成所有评价结果,及时收集学生对教学的各种意见或建议,配合整合课程对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的总体目标。

3实施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整合课程的保障措施

3.1更新教育理念是实施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整合课程的前提

学校采取“请进来、送出去、自充电”,培养一批教育理念先进的教学骨干。邀请国内外医学院校的医学教育专家来校开展医学教育学术交流。派出骨干教师赴国内外学习或参加学术会议,使教师了解国内外医学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提高对以器官系统为中心课程整合改革的感性认识。学校、学院教师发展中心要定期开展教师培训,通过亲身体验,提高以器官系统为中心课程整合的实践能力。

3.2持续的教育教学改革是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整合课程的根本

学校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整合作为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之一。学校成立课程整合领导小组和专家组,在深入研究国内外课程整合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以教学研究项目为导向全面开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课程整合的教学研究,探究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整合方案,经过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论证后逐步实施,并通过持续的教学改革促进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整合课程模式的不断优化。

3.3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团队是整合课程的基石

学校依据各器官系统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建立由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教师组成的多学科交叉教学团队,明确教学团队负责人的职责,各学科教师合作实施器官系统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课程整合教学团队实行集体备课和预讲制度。通过集体备课,学科内和学科间的教师能够充分剔除重叠的内容,进行讲授内容的分工合作,真正做到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合作教学,保障各器官系统知识结构的整体性、系统性,提高教学效率。在预讲过程中,可以帮助教师找到整合的最佳结合点,加强各学科教师教学内容的有机衔接,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分析公司的财务状况范例(3篇)

    - 阅0

    分析公司的财务状况范文关键词:酒店类旅游上市公司;财务综合状况;灰色关联中图分类号:F592.6;F22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4.33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4.....

    固废处理管理办法范例(3篇)

    - 阅0

    固废处理管理办法范文篇1一、工作开展情况(一)宣传工作一是开展进企宣传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简称“新固废法”)。新《固废法》于2022年9月1日.....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