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和金融科技的区别范例(12篇)

来源:其他

金融学和金融科技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科技金融;经济转型;瓶颈问题

基金项目:2013年保定市科技局项目《河北省科技金融瓶颈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3ZR062)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0月21日

“科技金融”一词出现的时间较早,但首先对其进行精确定义和系统阐述的是四川大学教授赵昌文。赵昌文在其著作《科技金融》(2009)一书中对科技金融的内涵、历史沿革和作用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目前,学界及业界基本以赵昌文对科技金融的定义为基准,强调科技金融的主要内涵是利用金融手段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尤其如此。在企业发展生命周期中,初创期的企业由于生存压力等原因其创新动力是很大的,众多具有革命性的创新产品正是由处于初创期和发展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设计生产的。科技型大型企业由于种种原因,如已经拥有了某些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产品,或者某些具有垄断性质的专利或技术等,其创新动力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相比有很大差距,这也是科技型大型企业为保持自身优势不断在市场上收购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主要原因。

我国经济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经济总量已经排名世界第二位,这是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不过在经济高速发展中也随之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特别是环境问题日趋严峻,如雾霾等。在解决环境等问题的同时如何保持经济增速不下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战略性问题。现在看来,产业的转型升级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不二选择。在这一过程中,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河北省目前也面临着相似情况,河北省环境问题在全国各省区市是最为严重的,产业转型升级也最为迫切。这就需要各方面特别是金融业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大力支持,以更好地发挥科技型中小企业对产业升级的巨大推动作用。

一、河北省科技金融发展瓶颈分析

(一)资金投入不足,融资渠道不通畅。科技型中小企业一般都处于初创期或发展期,在这一阶段最需要的资源就是资金。而河北省在资金投入方面力度太小,不仅落后于北京、天津这样的发达地区,甚至落后于河南、山西等经济水平一般的地区。这就使得河北省在科技成果产出方面大大落后了,甚至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与河北省经济大省、人口大省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当然,融资难是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科技型中小企业也不例外。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还不成熟,现阶段我国企业融资的主要途径仍然是银行信贷。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自身经营风险高,财务制度不规范,可抵押资产少,商业银行出于控制风险等原因不愿借贷给中小企业。而通过上市或者发行债券等直接融资在短时间内并不现实。这就造成了一个近似悖论的矛盾:一方面经济的转型升级需要推动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出于控制风险的原因,金融市场上的融资主力商业银行并不愿意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

(二)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不高。在科技成果创造出来之后,必须将其投放市场,形成真正的产品,这样企业才能持续经营、发展下去。2003年全国技术市场成交额10,846,728万元,2012年增长到64,370,683万元,年均增长率22%;2003年河北省技术市场成交额67,969万元,2012年增长到378,178万元,年均增长率为22%,增长速度与全国增速持平。2003~2012年河北省GDP占全国GDP的比重是比较稳定的,基本在5.2%左右,技术市场成交额只占全国总成交额的0.63%左右,与GDP比重相比太低,这也说明河北省科技成果转化率低,转化效果差。(表1)

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不少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进行科技创新和产品开发时只注重产品在技术上的先进性,而忽视了市场需求。实际上对于企业进行产品研发的市场与技术之争早有结论,那就是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开发的产品、应用的技术都必须符合市场的规律,满足市场需求。只注重技术上的先进性而忽视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技术是注定要失败的;二是目前河北省还没有建立一个有效的科研成果转化体系,这就使得不少有市场需求的新技术、新产品由于信息沟通不畅等原因未能及时推向市场。由于现阶段很多产品和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一些先进的技术如果不能及时推向市场很快就过时落后了。

(三)科研人才匮乏。作为人口大省的河北省在科研人才特别是高端科研人才方面非常缺乏。R&D人员数量与总人口占比来看,2008~2012年河北省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稳定在5.3%,R&D人员数量占全国R&D人员总量稳定在2.7%,这也充分说明河北省科研人数太少,尚不及全国平均水平。(表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毕业生数量也在逐年增加。但是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需要在一批高端科研人才的带领下才能创造出来。由于历史等原因,华北区域高水平高校(特别是理工院校)基本集中于北京和天津两大直辖市。河北省具有较高潜力的高中毕业生大量进入北京、天津等高等教育发达地区。与之前实行的精英教育不同,现阶段高等教育可以说是一种大众教育,这就使得除一些顶尖高校的毕业生外,大量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都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即就业区域与接收高等教育区域基本为同一区域。这种情况的结果就是河北省高素质人才的大量外流,造成了科研人才的匮乏。当然,造成科研人才匮乏除了高校因素外,对人才重视程度不够,资源投入不够都是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

(四)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只有对科技成果从各方面予以有效保护,才能切实保护企业合法权益,解除企业创新的后顾之忧,激励企业不断创造出高水平的科技成果。现阶段我国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是不争的事实,一项技术成果形成之后,市场上会立即出现大量盗版仿制的“山寨”产品。由于这些山寨产品并不需要投入大量的前期研究费用,因此其价格往往比正品更加便宜,其最终结果就是“劣币驱逐良币”。出于对这种状况的担忧,广大企业特别是财力有限的中小企业就不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来进行科技创新了。由于盗版仿制的企业没有受到应有惩罚,而原创企业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应有保护,致使我国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积极性受到极大挫伤。

二、对策建议

对于河北省科技金融在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可以通过如下对策来加以针对性的解决:

(一)创新融资体系。虽然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普遍性的难题,但并不意味着这一难题就无解。从长远来看,创新金融服务,增加融资途径,特别是增加直接融资途径,降低上市门槛是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重要途径。短期内,还是需要依靠商业银行创新金融服务方式,设计出既能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又能有效降低银行风险的金融产品。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数量出现爆发式增长,但银行产品和服务同质化问题依然严重。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商业银行也应加大产品和业务创新力度。如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考虑到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庞大数量,商业银行可以在这一领域获得在其他领域无法企及的收益。现阶段,商业银行在开发设计此类产品时,可以加强与信息技术企业的合作,利用大数据平台作为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方法贷款的重要依据,既可以大大降低风险,还能有效地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二)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如果科技成果创造出来之后没有及时转化成产品投向市场,那么这种创新是没有经济价值的,也是不能持续的。只有研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技术和产品,这种创新才是有价值的,企业才能持续经营下去。在这一方面,河北省科研成果转化率是较低的。一方面科技型中小企业应跳出唯技术先进性为研发方向的陷阱,在进行技术和产品研发之前,应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以市场需求作为研发的唯一方向;另一方面河北省应建立公平、公正、高效、透明的产权交易体系。只有吸引到众多的交易者,才能形成公平合理的产权交易价格,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效率。

(三)加大科研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引进力度。从长远来看,培育河北省高水平高校和科研机构是增加科研人才特别是高端科研人才供给的主要途径。但高水平科研院所的建设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时间的资金投入和积累。因此,短期内加大科研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在吸引高端科研人才方面,与北京、天津等周边发达地区相比,河北省并不具备独特优势,这就要求在人才引进方面要有新思路。鉴于近年来北京等发达区域人口趋于饱和的状况,河北省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应把握机会,从引进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高端人才为契机,特别是吸引原籍河北的人才,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推动河北省科技领域人才引进工作的全面发展。

(四)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只有建立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才能保障企业合法权益,有效激励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积极性。现阶段,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还不完善,从国家层面来看立法工作和执法工作并没有跟上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形势,从市场层面来来看人们并没有建立起知识产权的意识,特别是对于一些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产权意识就更加淡薄了。因此,知识产权保护是一项长期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先行先试,在一些本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进行突破,从激励和惩罚两方面入手,做好知识产权保护的顶层设计。

主要参考文献:

[1]赵昌文等.科技金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金融学和金融科技的区别范文篇2

(一)发展现状近年来,广东在财政科技投入和银行科技信贷结合、科技金融与科技资本市场结合等方面作了很多尝试和创新,形成了科技与金融互动的良好局面,形成了一条有广东特色的科技金融路子。首先,广东省政府科技经费投入保持逐年稳定增长,财政科技拨款额稳步增加,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力度加大,R&D经费投入强度进一步提高。在地方财政科技拨款上,2008与2010年广东均排名全国首位,2009年排名第二位;2010年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占当年全省财政支出的比重为3.96%。另外,广东省除拟设立200亿元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基金重点支持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海洋科技等产业外,自2009年开始,广东省每年安排5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从2012年开始,省财政将每年安排超过1亿元信用保险专项扶持资金用于支持广东省科技企业积极投保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小微信保易专项保险和进口信用保险。其次,创业风险投资机构越来越多,目前广东省共有创业投资机构2800多家,管理资金规模超过3500亿。第三,科技资本市场正在完善,目前广东已构建了包括主板市场、创业板市场、三板市场在内的多层次科技资本市场;包括技术产权交易所在内的OTC市场正在探索中前进,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债务性融资市场则相对滞后,目前仅有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的中小企业集合债。截至2013年6月份,辖区共有上市公司184家,总市值1.1万亿元,分别较2006年底增长1.3倍和3.18倍;证券公司5家,资产总额和净资产分别为1027亿元和387亿元,分别比2006年底增长1.32倍和5.62倍;期货公司11家,期货营业部88家,较2006年底增长4.5倍;基金管理公司3家,基金规模达3510亿份,较2006年底增长4.25倍。第四,科技贷款市场已形成商业银行科技贷款、政策性商业银行科技贷款和民间金融科技贷款共同发展的局面。2008年,国家开发银行和广东省合作,由广东省拨出1亿元设立“贷款风险准备金”,国开行将在五年内配套180亿元风险贷款用于科技企业。第五,科技保险还处在探索阶段,《广东省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首次提出发展科技保险,试行并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目前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的产品的保险已经逐渐开展,比如由惠州市科技局、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广东分公司和华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推出的针对惠州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保险;而针对科技活动的保险和针对科技金融工具的保险则仍未有相关产品或案例出现。第六,科技金融环境基本上有效、开放的运行。目前,广东省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正在全省展开,担保体系建设也在有效开展,针对企业管理人士的培训也开始逐步推进。挂牌在番禺节能科技园的广东省科技金融聚集区,是广东为加强科技金融环境建设的新举措。

(二)存在问题尽管广东在科技金融各方面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探索,但是步子仍不够大,所取成就与广东经济大省的地位仍不相符。目前,广东省在科技与金融结合的工作机制、政策机制及效益评估方面的成效还不能满足广东科技企业技术升级和经济转型对金融的需求。广东科技金融发展遇到的主要问题如下:1.思想意识上有待进一步统一首先,很多人认为科技金融是市场行为,政府不应干预;因此,坐视广大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不理。其次,还有观点认为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抵押担保缺失、生命周期短这两个固有特点,政府必须全额出资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政府完全不引导,不监管,大量处于种子期、初创期的科技企业将很难生存下来;而另一方面,我们在一些地市调研中发现,有些地方的政府片面以为风投是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唯一手段,因此积极成立风司;结果是:风投由于趋利避险本性都盯着上市企业,而上市公司并不缺钱;担保公司不搞担保,搞高利贷,地下钱庄;真正需要钱的中小企业仍然贷不了款。2.缺乏科技金融参与各方的顶层设计科技金融要想获得发展,必须明确各参与主体的角色和利益,必须规划各参与方的参与模式。政府、银行、企业、保险、担保等各参与方应发挥什么作用?政府应在什么阶段介入?以什么角色介入?介入到什么程度?银行如何在现有体制下进行金融产品创新?保险机构应怎样配合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从顶层进行设计。3.科技金融统计指标体系亟待构建市场上有大量的处于发展早期的科技企业融不到资,而同时又有大量的各种资本在寻求出路,引起错位的一个很大原因是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企业、政府、机构都需要一个能洞察各方需求的科技金融信息服务平台,而缺乏科学可行的科技金融统计指标体系和相应的科技金融结合效益评价系统是构建功能齐备的科技金融信息服务平台的主要障碍。4.科技金融培训机制有待于分层次全面展开产业链要完整,需要创新链支撑,创新链要完整,需要资金链支撑,资金链要完整,需要熟悉资金运作过程的管理人士。而中小企业管理人员往往都是企业开发人员,他们专注于技术研发,而不擅长营销、融资等商业模式;金融界人员不懂产业链,不懂科技规律,不懂知识产权,因此不敢放贷。这种困境彰显复合型人才的缺失,因此促进科技金融结合应从人才培养上开始,金融人才应先了解产业链、创新链、才能开始去从事金融;而企业技术人员同时又是管理人员的应加强企业融资、营销等商业技能。

二、促进广东科技金融结合的对策

科技金融工作是一个涉及面广的系统工作,它的大力发展依赖于各参与方的主观积极性。随着广东省《关于全面推进金融强省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的,进一步明确了广东的金融强省战略,而科技金融也晋升为广东要大力发展的五大金融之一。因此,笔者根据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必须形成两个方向的合力,即横向层次的合力和纵向层次的合力在同一层面上,要通过协调机制、联席会制度等组织方式,充分调动科技厅、金融办、发改委等政府的工作积极性;要充分引导金融机构、类金融机构的参与性,让他们意识到参与科技金融工作并非政治工作,而是政府主导并规范的市场投资行为;要加大对科技企业关于投融资信息的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创新创业的有利局面。在此基础上,各参与方要形成上下一致,上行下效,操作规范,监督有效的纵向同心协力模式;应明确目标、使命,运行机制,行动纲领。目前的很多做法只是个案,需尽快沉淀为机制,这样才能满足大规模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已有的实践表明,在科技金融发展的第一阶段,政府应责无旁贷,也要当仁不让地发挥绝对主导作用,否则科技金融工作就如一般散沙,互相推让,结果就是互相之间做做样子。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因此政府应在以下层面有所作为。首先,由政府全额出资扩大种子基金规模;条件成熟后再扩充引导基金规模,引导更多的民间、风投资本进入;根据实施效果再审时度势规划新型全资再担保公司。东莞在政府出资设立引导基金方面的实践有一定借鉴意义。其次,为银行准备风险准备金,为银行、担保机构提供工作补贴。第三,为企业分担责任,降低企业费用支出,搭建贴息平台。第四,当科技金融工作进入轨道后,政府应将工作重心转向完善监督机制上,这也是政府最应该做的工作。很多事情一旦上了台阶,就容易形成一窝蜂的局面,因此政府必须有效的监督、控制并引领发展势头。第五,科技金融发展中政府职能不能缺位,但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更不能越位,政府行为必须懂得适可而止,准确把握范围与力度,这样才能发挥正面推进作用而不至于形成阻滞。

(二)完成科技金融发展顶层设计历史使命和基本目标是科技金融顶层设计的根本出发点。按照金融支持技术创新和技术产业化的本质要求,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作用,从金融机构体系、中介服务体系、金融市场体系、政府组织体系和管理监督体系5个方面完成顶层设计。具体改革途径和相应举措呼之欲出:大胆探索金融产品创新、金融工具创新,鼓励多层次债券市场包括高收益债券市场发展;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引导私募基金、风险投资、天使投资、对冲基金、产业基金、并购基金等一切新金融模式快速发展,激发政府直投基金和引导基金的辐射功能,降低科技企业对银行贷款的过度依赖;大胆创新中介服务体系,大幅精简流程。

(三)尽快搭建功能齐备的科技金融信息服务平台应尽早组织统计、银行、企业等相关领域专家确定科技金融统计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搭建一个能够整合企业融资需求、机构投资状况、政府专项基金政策、创新创业项目等信息资源的平台。平台应以构建金融机构信息和金融产品数据库、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概况数据库、担保机构担保信息数据库、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专利数据库等为基础,以提供贷款、担保、科技保险、风险投资、股权转让、上市指引等信息服务为核心,以银行、机构、科技型中小企业或个人投、融资为主要服务对象;然后逐渐扩展开发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其他衍生功能。

(四)逐步建立科技企业成长潜力评价机制和科技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对科技企业的技术可持续开发能力、产品市场竞争力、管理能力、营销能力等建立评价机制,有利于筛选并挖掘最有成长潜力的科技企业。另外,企业信用关乎一个企业的融资效率甚至企业的发展,因此应优先建立科技企业信用评级体系、评级制度和信息通报制度。

(五)继续完善多种类、多层次资本市场协作机制首先,基于降低金融机构的风险,需建立由政府主导的融资担保体系,体系应由政府参股或控股的担保公司、再担保公司,信贷风险分担机制,信贷风险补偿基金等构成;也可以尝试建立风险池或建立风险准备金模式,进一步完善风险分担机制。同时应充分发挥保险的平衡作用,大力发展贷款保证保险和信用保险业务,稳步扩大出口信用保险对科技企业的服务范围。其次,规划建立科技支行。农行江苏分行成立的科技支行,施行“四新定位、五专运作”的独特模式值得广东借鉴。所谓“四新”即是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新金融模式、服务新企业和研发新产品;所谓“五专”即成立专营机构和专业团队、推出专属产品、制订专业流程、设立专项补偿。

金融学和金融科技的区别范文篇3

关键词:金融创新;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一、陕西省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陕西省全省总面积20.56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861千公顷,总人口375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11万人、占比64.2%。2012年,陕西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4451.18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303.2亿元,占比15.9%,增速6%,高出全国1.1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5763元,较同期全国平均水平高3.1个百分点;粮食产量1245.1万吨,同比增长4.2%,单产265.4公斤,较2007年净增35.7公斤,粮食产量实现“九连丰”。由于自然与历史等原因,陕西省农业发展比较落后,农民收入水平低,在这种资源和社会条件下,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用现代要素的投入来带动农业,促进脱贫致富与农民增收。当前陕西省现代农业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农业现代化程度总体较低。国际上对于现代农业有几个被普遍认同的标准,即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在80%以上;农产品商品率平均95%以上;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低于20%。当前陕西省农业科技贡献率低于54%,农产品商品率低于75%,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总数的比重高于34%(见表1)。从以上指标看,当前陕西省农业现代化水平远低于国际标准,且部分指标低于全国水平,陕西省农业现代化程度总体仍然较低。

二是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不足。当前陕西省现代农业科技仍处于较低水平。以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例,截至2013年末,陕西省评审认定的386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被省、部级认定的高新科技企业40家,占比仅为10.4%,科研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总额的0.72%,科研经费投入不足50万元的企业占72.5%,科研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如图1)。

三是新型农村生产经营组织逐渐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载体。近年来,以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代表的新型农村生产经营组织在陕西省发展十分迅速,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现代化、市场化的主力军。据统计,截止2014年6月末,陕西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共110077户,较年初增加11.66%;农民合作社17864个,较年初增加15.84%;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01个,较年初增加6.95%。新型农村生产经营组织正在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增长和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载体。

四是现代农业园区成为陕西省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平台。陕西省将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作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积极出台扶持政策,有效整合优势资源,大力引导社会资本,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方面作用显著。截至2013年末,陕西省分三批共认定了省级农业园区达到150个,带动建设各级各类农业园区1389个,省级园区实现104个涉农县区全覆盖。园区规划总面积达到456万亩,完成建设面积226万亩,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5.3%。仅第一、二批50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已累计引进新品种1665个,新技术376个,自主培育开发新品种66个,新技术89个。园区组织农民培训141530人次,141家科研单位与园区达成技术合作协议,成为推动陕西省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平台。

二、金融创新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一)商业性金融机构对现代农业的信贷支持呈“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特点

通过对包括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和邮储银行在内的全省257家商业银行县域(不含市辖区)分支机构的调查显示,当前商业性金融机构对于现代农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明显不足:一方面是涉农贷款投入总量不足。截至2013年末,以上257家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1602.7亿元,涉农贷款余额为512.7亿元,涉农贷款余额在各项贷款余额中占比仅为32%。另一方面,涉农贷款投入的结构严重失衡。在农村中小企业、农田基本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与现代农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领域,商业性金融机构的金融支持力度明显乏力,以上三项业务的贷款余额仅占涉农贷款余额的15.1%,其中,开展农村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的机构仅66家,占比25.7%;开展农田基本建设贷款业务的机构仅40家,占比15.6%;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业务的机构仅77家,占比30%,涉农贷款投放结构严重失衡。

(二)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问题突出

通过对312家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家庭农场(专业大户)82户、农民合作社110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0家)的调查显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问题突出:一是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融资需求满足程度较低。被调查对象中,认为融资需求得到完全不能得到满足和部分不能得到满足的占比为78.8%,认为融资需求完全可以得到满足的仅占21.2%。二是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融资渠道狭窄(如表7)。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第一融资渠道中,农信社最多,占比达46.47%,商业银行仅占11.86%;第二融资渠道中,民间借贷最多,占比达33.65%,商业银行占比为16.03%,当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融资来源主要仍然是农信社和民间借贷,当前商业性金融机构对其的金融支持明显不足。三是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融资的抵质押物过于单一。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融资的抵押物主要集中于土地和厂房,其中,最主要的抵押物是土地,占比为31.4%,其次是厂房,占比26.9%。由于我国《担保法》、《物权法》等法律规定宅基地、集体土地等不得抵押,加之流转、登记制度的不完善,严重影响了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融资活动,被调查对象中有64.1%认为贷款难的原因是缺少合格的抵押物品。

(三)金融创新产品与现代农业金融需求不能合理匹配

当前农村金融创新产品多以短期、小额产品为主,已逐渐不能与现代农业发展的金融需求相匹配,被调查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中,资金需求表现出以下特点:一是资金需求大额化。被调查对象中,家庭农场(专业大户)未来融资需求50万元以上的占59.09%;农民合作社未来融资需求50万元以上的占56.1%;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未来融资需求最为迫切,未来融资需求在100万元以上的占比达到了89.17%。二是资金周转长期化。被调查对象中,认为贷款期限在1-3年的最多,占比48.1%,其次是认为贷款期限应该在3年以上的,占比25%。三是金融服务需求综合化。现代农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张和产业化趋势的加快,延长了农业资金需求链条,由此导致资金及金融服务需求的综合化。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需求不仅仅是单一的存贷款业务,还包括汇兑、票据承兑、支付结算等,并由此派生出为完成借贷而产生的抵押担保、信用评级、农产品期货、农业保险等综合化金融服务需求。

(四)金融资源与科技资源不能有效对接

由于当前缺乏农业科技成果发现、定价、评估、转移的专业化中介机构,造成了金融服务链条的断裂与低效,尤其是知识产权的认定、评估和交易方面的机构的缺乏,限制了金融资源与科技资源不能有效对接:一是农业科技贷款的投放总量不足。截至2013年6月,陕西省农业科技企业贷款余额75.2亿元,仅占涉农贷款余额的2%。二是农业科技企业融资渠道较窄。截至2013年6月,陕西省仍无农业科技类上市企业,当年无农业科技类企业完成债券融资活动。三是农业科技企业的风险保障和补偿机制建设不足。截止目前,陕西省保险业尚未开展与农业科技企业的对接。

三、政策建议

通过对陕西省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金融创新需求的调研发现,以构建现代产业理念为指引,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平台,以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为主力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是陕西省推动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主要途径。基于此,本课题提出金融创新支持陕西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是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实现现代农业产业链融资的双向对接。金融机构要针对现代农业产业链延伸的特征,改变支农就要深入农村的思维模式,选好切入点,在自身具有业务、政策优势沿着产业链各环节开展金融创新。一方面,积极鼓励商业银行开发符合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和农产品批发商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自下而上围绕产业链中的核心龙头企业以及相关产业提供金融支持;另一方面,继续通过灵活使用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等手段,引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合理安排信贷投放,支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等自上而下拓展“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企业+专业大户”、“企业+家庭农场”等农业产业链服务模式,最终实现各类金融机构对现代农业产业链金融支持的双向对接。

二是双管齐下加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金融支持力度。对于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金融支持,必须从两方面同时着手。一方面,要紧扣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特点创新抵押担保方式。各银行业机构应积极开展大型农机具抵押动、产质押、仓单和应收账款抵押等新型信贷业务,在加快土地流转、农技推广、市场开拓等方面加大金融扶持力度,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和集约化水平。对具有较大规模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探索采取与第三方合作等方式以其农产品存货等进行质押融资。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双推双增”融资工程平台,拓展现代农业发展融资渠道。开展对涉农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工具运用培训和宣传,全面评估涉农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后备资源库,鼓励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支持有实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证券期货市场融资。

三是以现代农业园区为平台不断开展金融创新。充分利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相关政策,推动金融创新与政策扶持形成合力。重点支持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特别是要积极实现金融创新与高标准农田建设,设施农业建设,标准化养殖,新型农业产业培育,农业发展先进典型模式推广提升,种养业良种体系建设,现代农业物质装备,现代农业支撑产业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有效对接。对建设成效显著、示范引领作用明显的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陕西省长安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延安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富平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安康市汉滨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四是通过推动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试点建设,实现金融资源与农业科技资源的有效对接。充分发挥杨凌示范区作为全国唯一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独特优势,通过开展试点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对农业科技创新企业和项目执行优惠利率;推动设立以财政资金为主体的农业科技创新贷款风险基金,进一步提升财政扶持资金使用效率;创新推广符合农业科技创新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担保方式,稳步开展订单金融和农村产权抵押贷款创新试点,鼓励金融机构探索使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知识产权、专利权、商标权等作为抵押品发放贷款,鼓励民间资金进入农业科技创新企业和项目,扩大政策性保险覆盖范围,制定并试行农业科技创新贷款保险的新险种;完善农业科技创新金融风险的分担机制,支持农业科技企业扩大直接融资、利用实验区农产品优势参与农产品中远期期货交易。通过金融创新支持,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率和产业化率,更好地发挥杨凌示范区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推动陕西省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方面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郭保民.金融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的调查思考――以山西为例[J].中国金融.2010(05).

[2]周海.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以黑龙江省为例[J].中国金融.2009(16).

[3]张志峰.寻求欠发达地区农村资金落地的渠道[J].中国金融.2008(02).

[4]甘绍群.农业政策性金融与商业金融的优势互补[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3(04).

[5]彭克强.改革以来中国财政支农效率的实证分析[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8(04).

[6]汪小亚.创新是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突破口[J].中国金融.2008(21).

[7]朱文.国外农村金融结构分析及对我国农村金融的启示[J].乡镇经济.2006(06).

[8]姚群.彭迪云.许涵.徐欣毅.江西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实证分析与对策建议.[J].科技广场.2009(06).

金融学和金融科技的区别范文篇4

关键词:区域金融;金融地理;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经济政策

文章编号:1003-4625(2007)06-0007-03中图分类号:F831.1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近年来,中国的地区经济差距引起了广泛关注,伴随地区经济差距扩大的同时,中国的金融发展在区域层面上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差距(赵伟、马瑞永,2006)。研究影响区域金融发展的因素,对于解释和控制区域金融发展差距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就解决这个问题做初步尝试。

传统的经济地理学理论中,地区差异化的原因主要是由地区的地理位置(如距离港口的远近)、自然条件等因素决定的。传统的经济地理学并不能解释一些地理位置不是很优越的地区经济金融也能发展得很好。

正是这个原因促使了新经济地理学的崛起,新经济地理学的关键是Krugman(1991)提出的规模收益递增,核心思想是两个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非常接近的地区,也可能由于一些偶然的因素(例如历史事件)导致产业开始在其中一个地方集聚,从而产生地区差异。同时新经济地理学开始考虑经济、历史、文化和制度及其他一些传统地理学未涉及的因素对于经济的影响(Yeung,2003)。但是常常将政策因素和传统地理因素一样视为偶然事件来分析,认为它们对于经济金融起的是间接作用而非直接作用(金煜、陈钊、陆铭,2006)。在中国经济政策和传统地理因素往往不是间接影响经济和金融发展,而是起直接作用。中国的“让东部地区先富起来”的一系列政策对于东部地区的发展起了不可否认的直接作用。因此,本文的分析框架中纳入了经济政策因素的影响。

在新经济地理学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金融地理学秉承了新经济地理学超越传统地理学框架分析问题的特点,并且发展出了更加综合分析问题的视角,强调跨学科的研究,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多个角度来研究区域金融的发展。在这个视角下,传统地理因素、新经济地理因素和政策因素等都被包括在内。金雪军、田霖(2004)对这方面的实证研究已经作了初步尝试,从金融地理学的综合视角构建了区域金融竞争力评价体系,其指标体系涵盖了经济、文化、科技、区位等多个方面。

本文试图从金融地理学的视角出发,构建一个金融地理学分析地区金融发展的框架。在此框架下将地区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经济、科技、历史等多种因素主要分为三类:经济地理因素、新经济地理因素和经济政策。

二、中国区域金融发展描述性分析

我们分别采用金融相关比率(FIR)和金融市场化率(FMR)来衡量地区的金融发展程度。戈德史密斯提出的金融相关比率(FIR)作为衡量地区金融发展状况的指标已经被广泛采用,由于我国的国有金融长期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为了更好地反映影响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的因素,我们特地还采用另一指标金融市场化率(FMR)来反映非国有金融发展状况(周立,2001)。FIR的定义是全部金融资产价值与全部实物资产(即国民财富)价值之比,这是衡量金融上层结构相对规模的最广义指标。

FMR是非国有金融机构的金融资产与国民财富的比值。如果用S代表存款、L代表贷款,以FIR表示金融相关率,那么计算公式则为:FIR=(S+L)/GDP。本文下面也将采用这种方法计算金融相关比率。相对应的金融市场化比率FMR就为非国有银行的存贷款之和与GDP的比值(周立,2001)。

由表1也可以明显看出,中国的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存在明显的变化,表示非国有金融发展水平的FMR的变化相对表示总体金融发展水平的FIR更加明显。我们将从金融地理学的视角来分析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变动的影响因素。

三、实证分析

我们采用混同回归模型和非观测效应模型来对所获得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我们将对区域金融总体发展水平和区域非国有金融的发展水平分别建模分析。

(一)变量和数据

根据前面的分析,把影响区域金融发展的因素分为三类:

1.传统地理因素。按照地理位置和区域研究的传统,我们把30个省级行政单位分为东、中、西部三个地区。设立两个虚拟变量region2、region3来分别代表中部和西部地区。

2.新经济地理因素。根据Henderson(1974)、Krugman(1991)、金雪军、田霖(2004)等前人的研究和金融地理学的特点,对影响区域金融发展的新经济地理因素我们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产业外溢效应。用地区第三产业产值占地区GDP的比重(indusratio)来表示。(2)地区人力资本水平。我们采用当地每百人中高校大学生的数量(hcap)来表示。(3)信息化水平。我们用当地年度邮政和电信业务的总量(comm)来表示信息化水平。(4)交通运输状况。我们用地区公路里程总长度(highway)来反映。(5)科技水平。我们用当地年度专利审批通过的数量(patent)来反映。(6)文化因素。我们用当地城镇居民除衣物、食品和居住消费以外的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consu)来反映一个地区的消费文化(金雪军、田霖,2004)。(7)历史因素。用该地区1997年的人均GDP指标(pergdp97)水平来反映一个地区的历史经济状况。

3.经济政策。本文主要从以下角度考虑政策的影响:(1)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参与程度。我们用当地财政支出中除教育、行政管理和基本建设之外的支出所占份额(government)来表示(金煜、陈钊、陆铭,2006)。(2)对外开放程度。研究对外开放程度较多采用对外贸易依存度指标,但是为了避免内生性问题,我们选用中国的对外开放优惠政策指数(SylvieDémurge,2002;张学勇等,2006)来反映开放程度。(3)货币政策。中国统一的货币政策对于不同的地区却有不同的作用效果(宋旺、钟正生,2006),我们采用央行基准存款利率水平来反映货币政策力度。

我们选取1997-2004年的数据进行分析,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非国有金融在90年代初以前发展趋势不明显,另一方面从1996年以后利率政策使用较为频繁,对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可能产生影响。变量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经济信息网的地区年鉴、《中国金融年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各期,以及《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二)模型

1.地区总体金融发展水平。我们选取地区金融相关比率来反映地区的总体金融发展水平,分别利用混同回归和非观测效应模型建模如下:

模型(Ⅰ)是混同数据普通最小二乘回归模型,模型中除了前面所阐述的变量之外,还添加了政策变量与地区虚拟变量的交叉项。region2和region3是地区虚拟变量,我们以东部地区为基准,β1和β2分别表示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地理位置对区域金融发展的影响。β13表示对外开放优惠政策对中部地区金融发展的影响相对于东部地区的大小,β10+β13表示对外开放优惠政策对中部地区金融发展的影响;同理,β10+β14表示对外开放优惠政策对西部地区金融发展的影响。β11+β15表示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参与程度对中部地区金融发展的影响;β11+β16表示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参与程度对于西部地区金融发展的影响。β12+β17表示利率政策对中部地区金融发展的影响;β12+β18表示利率政策对西部地区金融发展的影响。β0是常数项,ε是误差项,i表示省份(或直辖市)。模型(II)是非观测效应模型,变量和系数的含义同(Ⅰ)式相同,其中t表示年份。

对于模型(Ⅰ),表2的(Ⅰ)列报告了异方差稳健回归的结果。模型(II)是非观测效应模型,我们通过hausman检验接受了随机效应模型的假设,随机效应模型估计的结果同模型(I)基本一致,只是在模型(II)中,反映科技水平和产业外溢程度的变量也表现出了对区域金融总体发展水平的高度显著的正影响;利率水平表现出对东部地区金融发展显著的负影响,对中部地区的负影响较东部地区弱,对西部地区的金融发展影响不显著。

2.地区非国有金融发展水平。我们选取地区金融市场化比率(FMR)来反映地区的非国有金融发展水平,同样分别利用混同回归和非观测效应模型建模如下,解释变量的含义和模型(I)、(II)相同。

模型(III)是混同回归模型,表2(III)列中报告的是异方差稳健回归结果。模型(IV)得出了与模型(III)近乎一致的结论。

(三)模型检验结果分析

通过实证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我们发现:

1.传统经济地理因素中的地理位置对于中国各地区的总体金融发展水平没有显著影响,但是对非国有金融却有显著影响。中国金融中国有金融占比较大,行政色彩浓厚并非按照正常的市场规律,经济发达地区并非金融发展程度高,经济落后地区也未必金融发展水平落后。但是非国有金融相对而言市场化程度较高,处于不利地理位置的西部地区其地理位置必然对其非国有金融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

2.新经济地理因素对于区域金融发展有重要影响。(1)其中的人力资本、信息化水平和历史经济基础对地区总体金融发展和非国有金融发展都具有非常显著的正的影响。(2)地区的消费文化只在混同回归模型中对区域金融总体发展水平表现出显著的正的影响,但是在随机效应模型中并不显著;其对区域非国有金融发展也没有显著影响。(3)科技发展水平只在随机效应模型中表现出对区域金融总体发展水平的正影响,其他模型中统计结果均不显著。说明我国区域金融的发展对当地科技发展并不存在明显的依赖性。(4)交通运输状况对区域金融发展没有显著影响,由于金融发展已经越来越多地依赖于信息化水平,而对于交通运输条件的依赖已经很弱了。(5)产业外溢程度在随机效应模型中表现出对区域金融总体发展水平的正影响作用,即第三产业越发达,对区域金融发展越有利。

***表示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示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示在10%的水平上显著。

3.经济政策存在明显的区域效应。(1)政府对经济的参与对于区域金融总体发展水平和非国有金融发展水平均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对东部地区非国有金融的发展抑制作用尤为明显,对西部地区的非国有金融发展无明显影响。(2)对外开放的地区优惠政策在对地区金融总体发展水平的影响方面,对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都有显著的负影响,中部地区没有影响。在影响非国有金融发展方面,对外开放优惠政策对于东部地区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于中部地区没有影响,对于西部地区却具有负影响。东部地区享受到的对外开放优惠政策力度最大,而且取得了卓著的政策实施效果;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力度较小,且未起到明显的效果。(3)利率政策对于区域金融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区域效应。利率水平与区域非国有金融发展成负相关,但是这种负的影响东部地区最强,中部其次,西部最弱。东部地区由于投资意识相对发达,对于利率较中西部地区更加敏感,所以利率政策作用也更加明显。

四、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从金融地理学的视角出发,构建了一个分析区域金融发展影响因素的框架,并且结合中国地区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论表明:经济地理因素中地理位置对区域非国有金融发展有显著影响;新经济地理因素中区域人力资本水平、信息化水平、历史经济基础等都对金融发展有显著正影响,而科技水平和交通运输条件影响不显著;经济政策有着差异化的区域效应:对外开放政策对于东部地区非国有金融发展影响显著,对于中西部地区促进作用不明显;政府减少对经济活动的参与有利于区域金融的发展,尤其对于市场化程度高的东部地区;利率政策的敏感程度按照东、中、西部地区依次递减。

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我们得到以下政策启示:第一,根据各地区不同的情况制定差异化的政策。对外开放政策对于东部地区的金融市场化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可以继续保持,但对于中西部地区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未见明显,因此,促进中西部地区的金融发展和金融市场化水平的提高应该采用其他方式。第二,要促进地区的金融发展和金融市场化水平的提高,需要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参与,对于经济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地区尤其要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参与,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能动性。第三,为了更好地促进地区金融发展,需要实行差别化的利率政策。较低的利率水平对区域金融发展有促进作用。东部地区的金融发展对利率水平最为敏感,因此利率可以作为调节东部地区金融发展得很好的政策工具。对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其影响程度依次减弱,但是影响仍然显著。所以如果要利用差异化的利率政策促进区域金融发展,利率水平应该按东、中、西部顺序依次提高才能发挥出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Krugman,P.,“IncreasingReturnsandEconomicGeography”[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99:483-499,1991

金融学和金融科技的区别范文

摘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集聚区作为现代商务产业的核心聚集区,能为经济发展提供高效的运行环境,如北京的CBD及金融街,上海的陆家嘴等都有金融聚集现象,其实国内其他城市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金融集聚,只是程度不同。为了能够有效地促进地区内金融集聚发展、地区间的经济金融合作,提高金融服务效率,本文试图构建一个统一的可量化的指标对每个地区的金融集聚度进行评测,从而为地区建立或发展金融集聚区提供参考。

关键词:金融集聚区;集聚度;评估指标体系

金融集聚区为有效参与区域与国际竞争提供了平台,它的建设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因此得到了来自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聚焦。但是,金融集聚区的形成对区内产业发展度有很高的要求,集聚区所在城市的经济活力和商务氛围是区域内商务、金融枢纽、信息控制等功能实现的先决条件,高端的信息网络和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也是必不可少的,一般城市达不到此类要求的。本文在剖析金融集聚度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了中国城市金融集聚度评估指标体系,从量化的角度为我国金融集聚区创设和发展提供了科学参照。

一、金融集聚度分析方法概述

(一)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是依据统计数据,建立数学模型,并用数学模型计算出分析对象的各项指标及其数值的一种方法。实证分析一般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具体分两类:

1.测度金融经济发展度。通常用来测度金融增加值、金融总产值等指标在不同地域的均衡和差异情况。主要包括:等费用曲线、空间基尼系数、区位熵指数、集群指数、集中度指数等方法。

2.构建指标体系。例如,选取多个指标,构造衡量金融集聚度的指标体系,每个指标具有不同的权重,用多个指标的加权和代表金融集聚度。主要包括:雷达图法、集群竞争力评估法、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和投入产出法等。

(二)定性评估

定性研究有两个不同的层次,一是没有或缺乏数量分析的纯定性研究,结论往往具有概括性和较浓的思辨色彩;二是建立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定性研究。针对金融集聚的定性评估方法主要是产业集聚中三种方法:1.波特的“钻石模型”评估法;2.区位竞争模型评估法;3.不完全竞争模型评估法。

二、金融集聚度评估指标体系模型的建立

(一)评估指标的选取及权重的确定

我们采用定量分析的第二种方法来进行分析,首先选取能代表地区金融集聚度的指标,进而从不同城市金融集聚的影响因素等方面对城市金融集聚度进行分析。按以下原则选取指标:科学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和全面性。

综合有关金融集聚区文献所选指标,全面考虑各指标出现的频率和可获得性,从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文化实力、政府实力、金融实力、社会环境6个二级指标,24个三级指标来对金融集聚度进行量化分析(见表1)。

金融集聚度评估指标

经济实力人均GDP第三产业对GDP贡献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额

科技实力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人员科研课题数科教财政支出发表科技论文数

文化实力文盲率*高等教育人才互联网入户率文化产业产值比例

政府实力财政收入财政支出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政府影响力

金融实力金融机构数量金融业产值比重金融从业人员数年末居民储蓄存款总额

社会环境人均居住面积人均园林绿地面积社会服务设施覆盖率每平方公里SO2排放量*

注:带*的指标表示该指标是逆向指标,该指标数值越大表示对应二级指标越差。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北京金融产业集聚效应研究》自行整理得出

(二)目标函数的确定

首先按照上述指标确定指标标准值;然后对单项指标进行计算,指标计算值按其极性正、负相应取+、-;将指标计算值除以标准值标准化后生成无量纲的相对数,该相对数一般介于0-1之间;采用层次分析法、专家咨询法等方法确定指标的权重,再进行加权平均。若以IFCE代表某个目标城市金融集聚综合评价值,则一定时期某区域金融集聚状况的综合评价公式为:

三、对我国城市建设和发展金融集聚区的启示

需要强调的是,不同城市的行政级别可能不相同,如直辖市、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等;不同的城市也可能处于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有的处在集聚起初阶段,有的处于集聚成熟阶段。处于不同行政级别或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城市,在集聚度上的可比性较差。因此,在进行金融聚集度评价时,应将处于同一行政级别和历史发展阶段的城市进行对比,这样的比较才能对金融集聚区的设立和推进具有指导意义。

在确定设立金融集聚区标准时,笔者认为可采用以下四种方法:一是采用国内类似城市的最高水平值;二是采用国家或地方制定标准的上限;三是参照发达国家类似情况城市的相关标准;四是向专家咨询。

如果某地区综合评价值(即IFCE)达到设立标准,还应确定出二级指标评价值,这样各个城市就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在整体满足创设金融集聚区的基础之上,重点发展自己的特长部分,以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例如科技实力指标值较高的城市在满足综合评价指标值条件下可以重点发展科技金融集聚区,例如中关村科技金融区;文化实力较高的城市可以重点发展文化金融集聚区,例如“新华1949”文化金融创意产业集聚区。这样,各大城市就可以参照指标值看到自己在全国中金融集聚的实力,从而可以确定自己是否适合设立金融集聚区,设立什么样的金融集聚区。为我国以后系统研究金融集聚区建立了一个可量化的平台,进而向可操作、可调控的认知方向做出努力。(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CBD发展研究基地资助。

参考文献:

[1]任英华,姚莉媛.金融集聚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与模糊综合评价研究[J].理论新探,2010(11):32-34.

金融学和金融科技的区别范文1篇6

【关键词】区域经济信息化建设金融管理招商引资

一、前言

现阶段我国已经步入信息经济时代,社会各类领域对于经济管理模式和质量等,都开始提出愈加严格的规范要求,同步状况下,区域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开始成为必然之势。尤其是在金融管理建设领域之中,信息化已然成为一类必要的指导媒介,至于究竟怎样有效率地组织区域经济金融管理的信息化改建工作,相关措施内容主要如后续所延展。

二、区域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中需要遵循的要点

区域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作为一类社会工程项目,本身保留较强的复杂和系统性,因此实施过程中切勿盲目求成,最为关键的就是及时锁定契合点、构建标准化的信息化操作平台,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管理信息化的科学、规范、合理性改革进程。至于该类工作的处理要点则主要表现为:

(一)锁定契合点

任何城市区域的经济发展形式都别具一格,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契合点选定过程中,有关工作人员须结合自身所属城市的实际状况,进行专属的区域经济信息系统设计。如一些中心城区因为信息化实力较强,所以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契合点主要限定在楼宇经济领域之中。所谓楼宇经济,实际上就是以楼宇作为核心,透过大力开发和出租写字楼等途径,贯彻招商引资和税源路径拓宽,以及区域经济带动等目标,如若欠缺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条件的支持,这部分企业的发展动态将难以被快速精准化地掌控。因此,在楼宇经济发展期间,务必要针对不同类型企业、经济资源等内容加以系统化认证解析,进一步为日后区域经济管理水准大幅度提升,提供保障。

(二)信息化平台的搭建

区域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历程之中,最为关键的便是专业化信息平台的创建。特别是在金融行业领域之中,可以在满足信息化数据系统创建的要求前提下,细致化认证区域各项金融业务的招商、经营细节。如在一系列关键性数据被信息化平台成功地整合、校验解析之后,便可以确保在第一时间内精确化地映射出区域经济的发展动态。长此以往,辅助上级领导客观评价相关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并且科学预测日后变动趋势,最终为各类区域经济快速和健康性发展,提供更多可靠的指导性决策。

三、区域经济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措施

金融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主要就是借助网络技术、通讯、业务处理系统等,进行重要性数据收集、传输,金融风险预测,以及管理决策制定实施的行为流程。其可以说是金融体系构成要素的集合产物,核心目标在确保逐步理清和贯彻内在监测指标的前提下,修缮既有的金融管理信息化体系,最终顺利提升金融管理的水平。至于现代我国区域经济金融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措施,则主要如下所示:

(一)拟定完善化的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针

作为现代专业化的金融管理主体,务必要针对所在区域经济行情进行细致化认证解析基础上,制定严密且可靠的战略方针,确保日后可以井然有序地组织金融管理结构扩建和信息化操作程序开发等工作。当然,为了切实强化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完整度和稳定效果,该类战略方针必须保证维持全方位性,某类层面上对于金融管理主体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出愈加严格的规范要求。具体就是要求金融管理主体针对相关区域今后经济发展模式加以精确化预测,进一步针对区域金融管理的信息化技g标准、金融岗位分配方式做出合理调试。而金融电子化系统的革新,是迎合信息化时展步伐的必要途径,同时对于金融行业信息化管理体系和程序优化,以及整个区域经济信息化管理事业发展,亦有着不可小觑的推动效用。

(二)明确金融信息化技术的规范标准

区域金融信息化技术进行明确的规范控制,存在一定的必要性,其不单单能够确保相关金融业务更加便捷、快速地交接运行,同时更可以全面迎合不同区域和时间段的金融行业发展要求。长此以往,令区域金融管理工作变得更加容易操作,顺势减轻相关管理人员的压力、合理缩减以往管理中投入的过多成本费用,进一步全面提升区域经济管理工作的实效。

(三)沿用科学人性化的竞争体制,令人员分工与协作变得更加合理

实际调查发现,我国许多金融机构在针对内部人员进行职务划分过程中,处理模式都过于单调乏味,缺乏所需的实效性,这类消极状况事实上和竞争机制有着缜密的关联。如若将标准化竞争机制妥善地融入到全新的区域经济金融信息化管理体系之中,各类员工之间便会更加积极地进行自我表现,确保金融领域之中的分工变得更加科学与合理。尤其是在我国成功地迎来信息经济时代之后,涉及区域经济中的金融信息化管理效率也获得显著性的改善。由此看来,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竞争体制的影响作用着实不可小觑,其不单单可以保证进行管理成本全面缩减,同时可以督促金融机构更加专注地处理自身职务范畴内的核心业务。

再就是充分协调广大金融客户之间的关系,令对应的经济管理服务质量得以改进。须知不管是区域经济金融机构,或是金融市场的发展,都需要及时获取一定数量客户的扶持,所以,为了日后更好地完成金融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就必须要求相关工作人员谨慎地处理和客户之间的关系,最终为广大客户提供最为科学人性化的服务。经过时间不断推移,现阶段我国不同区域经济金融管理行业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任何金融管理单位想要成功地脱颖而出,就必须在确保实时性引入最新信息设备基础上,处理好和客户之间的关系,最终顺利地创建出健全样式的区域经济金融管理信息化体系架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区域经济管理,尤其是金融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对于日后特定区域金融风险精确化预测、金融运行状况全面性监控和科学性评价等目标贯彻,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作用。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区域经济金融管理主体,有必要在及时理清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内涵基础上,沿用最新信息技术手段防控可能遭遇的一系列风险。长此以往,真正带动我国区域,乃至全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安慧姝.基于区域信息化建设的信息主体素质知识模型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27(08):136-144.

[2]陈悦.经济管理的现代化[J].经营管理者,2012,17(06):84-91.

金融学和金融科技的区别范文篇7

近年来,温州市扎实推进公共科技平台建设,大力扶持培育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科技引领转型发展的作用不断得到发挥。浙江省“十二五”科技工作发展规划将温州列为浙江省科技创新副中心,予以重点打造。为了进一步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探索科技金融结合平台运作的新模式、新机制,温州市加快了科技金融工作的步伐。

一、综合优势和工作基础

温州市是我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中心城市,浙江省三大经济中心之一,浙南经济、文化、交通中心。2010年温州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900亿元,年均增长11%,人均生产总值突破5000美元;财政总收入411.4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2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400元,年均分别增长9.5%和10.7%。另外,温州是民间资本集聚的城市,据不完全统计,民间资本保有量在六千亿以上。温州市在开展科技和金融结合工作上有如下优势:

(一)体制机制创新优势

温州市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活跃城市,近年来,相继推出了市区财政体制、市区土地出让分配、国企整合重组和城建体制等重大改革举措,正着手研究出台审批制度改革、统筹城乡综合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考核评价体系改革等一系列举措。

(二)政策扶持优势

“十一五”规划以来,温州市陆续出台了26项支持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行业发展的财政政策。为让更多的百龙企业能及时、充分享受这些财政扶持政策,市财政局有关负责人专门对政策进行了详细解读。2009年,温州市共审核评定制造业优化升级专项资金扶持项目139个、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专项资金扶持项目494个,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项目41个,下拨财政扶持资金分别达2745万元、3358万元和4216万元。政府对这些企业进行了重点扶持培育,着力打造了一批整合力、辐射力和带动力强的创新型行业龙头企业。此外,温州市在高新技术企业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上规模、知识产权培育、社会事业发展等多个方面,也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的力度,为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工作奠定了政策基础。

(三)新兴产业集聚优势

目前,温州在风能、太阳能这两个新能源领域,有很好的潜力:华仪电器集团已经进入了中国风电领域的第一梯队,正泰集团的太阳能二代产品也已经投产。同时,温州市政府正在积极对接国家“十二五”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结合温州的产业发展实际,重点规划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形成新兴产业聚集优势。

(四)产业配套优势

温州拥有汽摩配、电气、鞋革、服装、泵阀、模具、船舶、合成革、精细化工、印刷等10大特色优势产业,均已成为或接近千亿级现代产业集群。温州市先后被确定为“中国低压电器之都”,中国精密模具生产基地、中国食品制药机械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智能电器产业基地、中国锻造产业基地、中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并有“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中国品牌城市”的称号。

(五)金融资源集中优势

温州是我国“金融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也是浙江省委省政府批准的三个金融集聚区之一。目前,包括国内十大股份制银行在内的20多家银行都已经在温州落地;40多家保险公司在温州设营业部;另有证券公司20多家,期货公司20多家,小额贷款公司20家,担保公司159家,寄售行350家,典当行18家,投资咨询公司1000多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也有几十个,还有工商、会计师事务所、房产中介,有些也从事金融服务,它们之间金额流动相当巨大。尤其是温州民间资本雄厚,民间投融资活动频繁。

二、温州市科技金融工作现状

在新一轮国际资本和产业转移、国家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济背景下,温州市在改善和营造科技创新融资环境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和尝试,在科技与金融结合方面取得了重大发展,为下一步的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具体情况如下:

(一)积极推动投融资体制改革

温州市积极争取金融先行先试政策,鼓励金融机构扩大金融产品开发权限。加快民企、国企上市步伐,做大做强温州股权营运中心,大力发展创业投资机构,设立并购引导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培育多层次区域资本市场。促进“温州人股权投资基金”“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创业引导基金”等金融产品支持本地企业转型升级,鼓励开展社区银行、农村资金互助联合会试点,探索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与邮储银行等有条件的机构联动发展机制,打造民间资本转化示范区。深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产权改革,探索设立新型民营银行业机构和民营资本准入银行业新方式,全力培育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引进设立消费金融公司、融资租赁等金融组织和总部性质的金融机构,引进和培育信用评级、会计师事务所、投资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以及高层次金融人才,加快“省级金融集聚区”建设。

(二)成立专门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的投融资促进机构

为引导温州民间资本走向,宣传创业投资理念,2010年,温州市人民政府与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共建“温州风险投资研究院”,通过论坛、高峰会等形式在温州普及创业投资理念。另外,为提高民间投资的审批效率,构建民间投资的服务体系,温州市进一步发挥“温州市国际投资促进中心”、“温州风险投资研究院”、“温州民间资本投资服务中心”的职能作用,组建集招商引资、投资评估、政策咨询等功能于一体的温州民间投资促进中心(政府性),建立项目和民间资金的对接机制。

(三)鼓励在温金融机构积极支持和参与自主创新

为了积极拓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从2007年开始,温州市财政每年拿出500万元资金,用于奖励温州市级银行支持地方发展,加大了对银行金融机构信贷投入的引导,特别是对中小企业、成长型创新型中小企业信贷投入等方面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为了逐步完善中小企业担保机制,截至2009年一季度末,我市列入统计的41家信用担保机构,累计担保数额已达90亿元,为解决中小企业抵押难问题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积极推进担保机构“抱团增信”,组建温州联保平台,增强担保实力。

(四)积极推进金融产品创新

2009年10月末温州市小企业贷款、沿海产业带贷款、中小企业信用贷款当年新增月均余额分别达到88.54亿元、15.36亿元、13.51亿元,银行业信贷投向得到优化。助学贷款方面,截至2009年12月末贷款余额7073.88万元,比年初增加933.55万元。为了积极推进金融产品创新,温州市出台《温州市专利权质押贷款管理办法(试行)》、《温州市专利权质押贷款贴息管理办法(试行)》、《温州市商标专用权质押贷款管理办法(试行)》、《温州市区小额担保贷款管理办法》等文件,积极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商标权质押贷款等业务,规定每年在科技经费中预算500万元用于质押贴息。2009年9月份,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批复我市参加全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工作。10月份,国家知识产权局在我市举行“2009年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签约仪式”,对温州开展质押融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截止2010年底,全市累计为创力电子等13家企业共发放38笔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贷款金额1.47亿元;根据我市制定的专利权质押贷款贴息办法,对专利权质押贷款项目还贷后,按放贷时基准利率的50%对企业进行贴息,已对前到期还贷的四家企业给予了贴息补助,共计32万元。

三、温州市“十二五”科技金融结合工作建议

“十二五”期间,温州市科技发展将以科技金融结合工作为重要抓手,全面实施风投引导基金、科技担保、科技保险、科技银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五大改革创新工程,建立和完善五位一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通过项目建设和机制改革为科技创新“打基础、造环境”,带动全社会对科技创新的投入。

(一)设立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

引进省内外优秀科技创业风险投资机构,进入我市科技金融结合工作体系,与专业投融资机构建立科技投资服务战略合作联盟,共同搭建科技投资服务平台。建议设立温州市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通过逐年投入,形成2亿元左右的政府引导基金,引导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在我市重点投资处于初创期、既有风险又具成长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形成100亿元左右的创投基金规模。

(二)探索科技担保机制

完善科技担保体系,支持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担保公司开展科技投资担保,并引进国内外具有较强服务能力、服务条件较好的科技担保公司,建议设立1-2家市级科技担保公司,各县(市、区)指定或设立1家以上科技担保公司,共同构建我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网络,主要承担科技再担保、联合担保功能。支持高新园区和科技孵化器与担保机构合作,推动成立科技企业孵化器贷款担保联盟,探索科技型中小企业互助联保等贷款新方式,优先为在孵企业提供融资担保。

(三)探索科技保险机制

贯彻落实保监会与科技部联合的《关于加强和改善对高新技术企业保险服务有关问题的通知》(保监发〔2006〕129号)和《关于进一步做好科技保险有关工作的通知》(保监发〔2010〕31号),建议开展高新技术企业产品研发责任保险、关键研发设备保险、营业中断保险、出口信用保险、高管人员和关键研发人员团体健康保险和意外保险等6个科技保险险种,其保费支出纳入企业技术开发费用,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拓宽保险服务领域,保险公司、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和科技企业共同参与,积极创新,大力开发新险种,在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业、融资、企业并购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供应链等方面提供保险支持。

(四)建立科技银行

鼓励商业银行试办科技支行,探索设立准法人科技贷款专营机构,围绕我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创业风险投资企业,聚合政府、硬化、创投、担保、科技园区等力量,创新营销模式。银政合作,建立风险池制度;银投合作,共享客户资源,开展银投联贷业务;银保合作,建立担保合作风险共担基金;银园合作,为科技园区内企业提供租金贷、订单贷等服务。

(五)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以开展全国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试点城市工作为契机,加大《温州市专利权质押贷款管理办法(试行)》、《温州市专利权质押贷款贴息管理办法(试行)》等政策引导力度,扩大质押融资规模,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使更多、更广泛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瓶颈得到及时有效缓解。提升温州知识产权服务园,充分发挥知识产权中介机构的作用,完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制度。政府、银行、担保、保险、中介、企业形成合力,通过信用评价、贷款发放、政府贴息、科技创新、中介服务支持等措施,扩大贷款规模。

“十二五”期间,温州市将继续创新科技金融结合工作思路,以降低科技型企业投融资风险为目标,组合引导基金、银行、担保、期权、风险补偿和知识产权质押等投融资方式,建立完善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力争成为“全省领先、全国一流”的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城市。

参考文献

[1]陈迅,吴相俊.科技进步与金融创新相互关系[J].科技与管理,2009,11(6):53-56

[2]赵昌文等.科技金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6

[3]房汉廷.关于科技金融理论、实践与政策的思考[J].中国科技论坛,2010(11):5-11

[4]游达明,朱桂菊.区域性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构建及运行模式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1(1):40-46

[5]薛澜,俞乔.科技金融:理论的创新与现实的呼唤:评赵昌文等著《科技金融》一书[J].经济研究,2010(7):157-160

[6]郝生宾,于渤,吴伟伟.企业网络能力与技术能力的耦合度评价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9,27(2):250-254

[7]吴大进等.协同学原理和应用[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9-17

金融学和金融科技的区别范文篇8

关键词:金融支持皖江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

一、皖江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

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的总体部署,安徽省重点围绕建立推进机制、出台政策、夯实平台、基础设施、发展环境、金融支持等方面全面展开示范区建设,承接产业转移取得积极进展。

一是以政府为主导,出台系列支持政策。在规划获批后,安徽省印发了《关于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决定》和《关于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方案》,及时出台40条政策意见,先后与国家发改委等17个部委签署多项省部合作协议,相关部委也纷纷出台专项政策对示范区的建设给予指导和支持。省直有关部门在自主创新、金融、财政、税收、人力资源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各地也相继推出了灵活多样的促进政策,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如安庆市构建“一核、两带、两轴、六组团”产业空间布局,宣城市积极探索发展“飞地经济”。

二是坚持规划先行,优先做好产业承接规划编制工作。按照“科学严密、衔接有序、易于操作、富有成效”的规划原则,打破部门分割,充分借助“外脑”,提升和保证规划质量,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注重各项规划与“十二五”规划思路的匹配,注重规划之间的衔接,在编制城镇体系、土地利用、交通体系、园区建设等关联性强的规划时,尤其加强对接,避免相互掣肘。如池州在示范区建设总体构想中着力打造“一主两翼七组团”的空间承接格局,马鞍山市围绕该市重大战略决策加快推进马鞍山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

三是重点加强产业承接载体建设。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各类开发园区建设是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内容。规划获批后,安徽省按照“布局更合理、功能更完善、管理更高效”的总体要求,重点做好园区布局调整、扩容升级、功能配套、体制创新等工作,切实提高园区功能集成、要素集聚、用地节约、产业集群的水平。突破行政区划制约,在皖江沿岸高标准启动江南、江北两个省级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建设;抓好现有开发区的扩容升级,对示范区内80多个开发园区重新进行了功能划分和定位;创新园区建设方式,发展“飞地经济”,推进多领域全方位的合作共建,在打造了一批特色园区、品牌园区的同时,还形成“园中园”、“托管园”“共建园”等多种形式。

四是创新产业承接模式,提高承接门槛。示范区各地积极探索科学承接产业转移的新模式、新途径。一年来,示范区按照科学承接的要求,变招商引资为挑商选资。一方面,把招商引资与招商引智、引技、引研更好地结合起来,更加重视产业技术、产业人才尤其是研发中心的整体承接,真正做到在承接中创新、在创新中承接。另一方面,把招商引资与加快结构调整、推进生态环保结合起来,严把项目准入关、环境评价关和投资强度关,严禁高耗能、高排放的落后产能转入。如六安、滁州等市创新招商方式,从招企业进园转变为招产业进园,主动加强与沿海地区互动;合肥市对转入项目全部实行环保、安全生产前置审查,审查不通过,一律免谈。

二、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金融需求与约束

2010年4月,安徽省政府颁布《关于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突出强调金融支持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性,7月,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出台《关于银行业支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的意见》要求加快金融资源优先支持示范区建设,安徽省金融办、银监局、银行类金融机构等纷纷出台信贷政策,积极支持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建设。

(一)示范区的金融需求

在人民银行各分支行相关工作人员实地走访调查研究过程中,发现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对金融服务需求呈现出以下几个明显特征:

一是对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项目建设贷款、流动资金贷款的信贷需求最大。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是承接产业转移最基本的平台,地方政府具有强烈的投资需求,往往短时间内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对金融机构的资金运作带来较大挑战。同时,随着示范区建设的推进,对银行信贷有需求的行业大大增加,一些大项目、大工程建设的项目配套资金、流动资金比较紧张,这是企业对金融机构的最大金融需求。

二是对金融服务创新需求要求提高。一方面示范区承接的企业往往规模较小,本地信用记录少,有效抵押物价值不高,而且贷款条件难以满足银行要求;另一方面对于新引进的新兴产业及高科技企业,初创规模小、抵质押条件短期内也难以满足银行要求。由于示范区承接企业大多数来自长三角地区,因此对承接地的金融服务水平要求较高。此外,由于国家对政府融资平台信贷进行管理,部分政府融资平台存在获取信贷资金难的问题,这些都需要创新金融服务与信贷产品,创新实施差异化授信产品,满足企业资金需求。在示范区调查的54家企业中,强调配套服务的占43.9%,优化信贷流程的占39.8%,丰富产品的占31.1%。

三是对金融服务多元化需求最感兴趣。据了解,目前示范区企业对银行业服务品种已从较为单一的结算、信贷等传统方式,转向全方位的融资、结算、外汇、投资理财、网上银行、信贷证明及保函等金融中间业务,特别是大企业与大项目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更加广泛,包括融资财务顾问,上市保荐,承销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在对示范区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调查中发现,占调查样本43.9%的企业认为要主动强化配套服务,搭建对接平台;占调查样本39.8%的企业认为要优化信贷服务流程;占调查样本31.1%的企业认为要丰富金融服务产品等。同时,企业在异地贷款、委托贷款、银团贷款等方面需求也增强。

(二)金融支持建设面临的约束

皖江示范区建设一年来,金融支持示范区建设和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制约金融进一步发挥作用的不利因素仍然存在。

一是示范区金融资源总量不足,市场发育程度不高。示范区处在基础实施建设期,金融基础设施比较落后,金融资源总量较为缺乏。2010年,示范区地区生产总值总量为5698.4亿元(合肥除外),占全省比重46.5%,而人民币各项存贷款比重分别占全省的39.2%与34.4%,分别比GDP占比低7.3个百分点与12.1个百分点。在金融市场发育程度上,通过对示范区2009-2010年10地市研究发现,合肥地区和六安市属示范区的金融相关比率超过2.6,金融发育程度较高;芜湖和池州金融相关比率2010年刚刚超过2.0,说明金融市场发育刚刚跨入中等;滁州、马鞍山、巢湖、宣城、铜陵与安庆金融相关比率均小于2.0,属于金融发育程度较低地区。可见,示范区内除合肥地区和六安市属示范区外,其它市区的金融市场发育程度基本较低,存在金融市场发育程度总体不高。

二是示范区融资缺口大,政府平台融资受限。按照安徽省政府《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十二五”期间示范区开发区销售收入平均增长24.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长27.0%;而“十一五”期间示范区人民币各项贷款平均增速为22.8%,比示范区“十二五”期间销售收入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低1.8和4.2个百分点;由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十二五”期间人民币各项贷款增速预期低于“十一五”。由于示范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有限和政府融资平台受限导致资金匮乏。综上可知,受多种因素影响,示范区资金供求之间存在较大缺口。

三是对示范区科技与金融结合的支持力度不够。由于示范区大多数科技型企业具有“轻资产、高成长、高风险”等特征,因此,从商业银行、资本市场和债券市场获得融资支持的难度很大,金融机构考虑到风险大、抵押物价值低等因素,不愿为其提供融资,所以科技型企业多样化的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另外,大量创投资金偏好投入于成熟期企业,缺少天使投资和种子资金。同时,目前服务于示范区的科技金融合作的交流平台、融资平台、中介服务组织等不够健全,科技与金融结合力度不够,影响了科技型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

四是金融产品创新滞后,难以适应产业转移新形势。产业转移方式逐步由单个项目、单个企业或单个产业转移向集群式转移转变,逐渐由过去的单个项目、单个企业或单个产业转移转变为包括相关联产业的整体性转移。合肥家电、汽车、液晶平板产业链,芜湖汽车产业链等,带动一大批上下游企业加速集聚。示范区集群发展方式要求金融机构创新融资模式,解决产业链集群批量、整体的资金需求,当前金融机构的传统融资模式对单个企业、单个项目进行融资不能适应集群式资金需求。

五是转移企业自身存在着较多问题。一方面,示范区内部分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任务压力下,往往为了完成任务而不注重引进企业的质量,没有把握好项目准入关和环境评价关,导致部分高耗能、高排放的落后产能盲目转入。由于这类企业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绿色信贷政策,在申请贷款时往往难以得到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对转移企业在原属地的资信评级结果和使用纪录信息不能共享通用,转移企业又不能及时提供相关信息,其自身有效抵押物价值有限,导致金融机构以联合贷款、银团贷款、集团授信等方式为承接转移产业的金融产品使用范围受限。

当前,虽然示范区金融支持产业转移面临较多挑战,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周期发展影响,但是由于示范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金融继续加大支持示范区建设发展的基本趋势不会改变。

三、关于进一步推进金融支持示范区建设的走向评估

加快推进金融服务示范区建设需要金融机构进一步转变思路,切实改变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的旧有信贷模式,站在示范区全局发展的高度,创新产品设计和提升金融服务。

一是加快推进示范区金融集聚发展,构建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随着承接产业转移的深入推进,为适应示范区产业转移多元化金融产品需求,加快示范区金融集聚发展,构建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显得日益迫切。为此,各级政府要通过政策激励和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积极引导银行类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到示范区开设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加快推进示范区内农村合作银行向农村商业银行改革进程,积极稳妥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信用担保机构等新型金融组织,为示范区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应以现有的各投资公司为依托,组建金融控股集团,设立产业发展基金,构建系统的金融组织体系,提高筹融资能力,提升金融集聚力度,适应建设发展需要。

二是加大促进示范区科技和金融的结合。金融机构要支持把示范区建设成为功能较为完善的科技金融合作平台,促进示范区科技和金融结合政策体系,进一步支持完善以政策资金为引导,银行、证券、创投、担保等金融资源为支撑点科技投融资体系;支持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的对接程度,坚持以高新科技园区为平台,利用科技园区汇集产业资源、技术人才资源和政策资源的优势,加大金融的支持力度,支持自主创新企业和产业加快发展。深化和拓展科技保险工作的深度,支持培育和发展示范区创业风险投资;鼓励有条件的地市探索建立科技贷款风险补偿和准备金制度,支持设立专业化的科技担保公司、科技融资租赁公司。

三是服务产业转移园区集群式发展,大力拓展供应链金融业务。金融机构通过借助核心企业的信用,掌控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交易中的现金流,为核心企业及供应链成员提供融资、避险、支付结算在内的全面服务方案,实现供应链中物流、资金流和电子商务平台的有效整合,形成金融机构与产业链成员多方共赢的局面。金融机构结合示范区产业发展情况,围绕延伸优势产业链,有针对性地参与产业招商和专业招商。同时,金融机构要大力开展金融产品创新,加快建立“面向市场、响应快速、上下联动”的新产品研发机制,将部分新产品制定权下放至省市级分行,简化审批流程和层级,为示范区集群式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四是创造性的支持政府融资平台融资。政府融资平台对经济企稳回升发挥了积极作用,在进行清理和整顿完成后,金融机构应尝试创新性的支持其进行融资。一方面,金融机构支持政府融资平台采取BOT、TOT、PPP等方式筹措建设资金,还可以借鉴香港地铁的运营模式,用市场化的办法筹集资金,满足基础建设的需要。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政府融资平台的监管,并加以规范,避免将来出现偿债困难;同时,配合地方政府严把项目关、环境关,优先支持符合“绿色信贷”条件的、有竞争力的企业信贷融资,强化招商引资金融服务。

五是加快打造金融服务平台,创造良好环境。首先,加大投资环境整治力度,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和水平,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强化法律体系建设,消除司法不公。其次构建金融信息共享机制,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征信数据收集,建立示范区企业信息共享平台,营造良好的示范区诚信环境。再次,加强示范区现代化支付系统建设,推广先进的支付结算工具,提高资金运转速度和效率。最后,加快担保体系建设,壮大担保机构实力,允许政府出资的担保机构将抵债资产、政府划拨和授权经营资产,探索建立的产权交易市场,加速产权流转,提高各种产权变现能力,创造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

参考文献:

1、刘志荣、周洪生:《运用金融杠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J],《江苏经济探讨》,1990(11)。

2、韦超:《发挥金融政策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J],《金融研究》,1993(9):12-16。

3、顾为东:《论经济结构调整中的金融支持》[J],《山东税务纵横》,2002(11):18-20。

4、蒋满元:《有效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金融政策选择》[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8(3):62-67。

金融学和金融科技的区别范文1篇9

关键词:上海高增长板;上海资本市场;科技型中小企业

中图分类号:F830,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08)05-0053-04

就上海市来看,2002年科技创新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51%,而且科技贡献率逐年稳步提高,2005年已达到57.6%。但是,上海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与国际、国内其他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相似的融资难问题。

一、上海证券交易所开办高增长板的必要性

(一)上海中小企业有巨大的资金需求量

1、高科技项目数量增长迅速。2005年上海市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申报政府创新基金的项目达619项,而截至2006年6月20日,在网上注册并申报的企业达938家,比2005年增长了52%。近年来,上海每年吸引的创业投资项目和资金规模在全国名列前茅。

2、已有多家高科技园区。上海已经和正在形成漕河泾高技术开发区、张江高科技园区、金桥现代科技园、中国国际纺织科技城、嘉定民营技术密集区等高科技园区。其次,到目前为止,上海已成立了杨浦创业中心、慧谷创业中心、同济大学科技园、东华大学科技园、上海大学科技园等大学科技园区。此外,“长三角”地区已经和正在形成的高科技园区有:宁波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苏州工业园区、江苏兴化科技工业园、南京雨花科技园(预计2010年基本达到300家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国内最大科技园)、江苏张郭科技园、江苏海菲医药生物科技园等。

3、海外上市的上海高科技型中小企业。因为中国境内缺失创业板,造成大量国内优秀高科技企业上市资源不得不到香港、美国等海外创业板上市。自2000年至2006年,上海已有23家企业在海外上市,主要是选择在美国和香港地区上市。

4、深圳中小板中江、浙、沪地区企业众多。截至2008年1月26日,深圳中小板一共有206家企业,其中江、浙、沪地区企业有77家,其中江苏的企业有23家,浙江45家,上海9家,占中小板企业的37.3%;而珠江三角洲地区43家,北京8家。

(二)上海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

1、政府创新基金供不应求。2007年1月14日,国家科技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管理中心公布2006年度创新基金项目及资助金额,上海共有163家企业项目获得技术创新基金补助7744万元,平均每项得到47.5万元。政府创新基金可以作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期间的小部分融资补充,而且对于政府创新基金,一直存在“粥多僧少”的基金供不应求的问题。因此,处于种子期或初创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仍应主要诉求于风险投资,而处于成长期或成熟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再融资还可以诉求于创业板市场。

2、银行贷款拒之门外。从银行角度来看,如果获得贷款的高风险科技企业的项目开发成功,提供贷款的银行除了得到正常的贷款利息外,得不到任何额外的风险收益;而如果企业开发失败,银行则要承担全部贷款风险。其次,中小企业相对于大企业而言,贷款额度小的多,而银行对两者所花费的贷款审查费用是差不多的,从而银行宁愿以较低利率贷款给大企业。

3,中小板上市门槛过高。企业往往被在资本市场上募集到的巨额资金所吸引,中小企业也不例外。深圳自2004年5月27日设立作为创业板缓兵之计的中小板市场,其实与主板市场没有太大区别。根据证监会颁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股票首次发行上市有关工作的通知》规定,发行人申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应当自设立股份有限公司之日起不少于3年;中小企业板公司的股本规模可以小于5000万,但必须大于3000万。这对于通常处于初创阶段的高科技中小企业门槛仍然过高。

(三)风险投资缺乏退出渠道

上海市统计局和上海市创投行业协会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询问被调查单位“进一步推进创业投资发展的制约因素”时,有62.2%的创投机构认为“目前没有完善的创业投资退出机制”;45.1%认为“金融市场不发达”。这些制约导致大量创业投资基金沉淀在投资项目上,造成创业投资机构的资金难以形成良性循环。

(四)上海资本市场结构失衡

目前上海资本市场(股票市场)只有主板市场,缺乏高增长板市场。这种单一的市场结构不能够为处于各种发展阶段的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供足够的支持。如果上海设立了像预科班的“高增长市场”层次,则上海证券交易所内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和全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配合,可以为多阶段的科技创新型企业服务,为上市公司提供便捷的升降机制,改善公司内部经营机制,促进企业活动,加速高科技企业的成长。

二、内地企业在海外创业板上市从长时期看并非最佳选择

(一)香港创业板上市

1、与在国内设立创业板市场上市相比,存在程序复杂、审核时间长等缺点。根据1999年9月21日颁布的《境内企业申请到香港创业板上市审批与监管指引》中规定,境内企业在向香港联交所提交上市申请前,在境内审批要历时约4个半月左右。

2、上市成本比境内高2到4倍。境内中小企业在香港创业板上市,仅保荐人费、法律顾问费、会计师费三大费用约250万-450万港元。此外还包括承销费(为融资额的2.5%-4%)、股票过户登记费、收款银行手续费、估值费等等,总计大约需要1000万港元左右。而内地融资成本不超过筹资金额的5%。

3、境内中小企业在香港创业板上市以后,可能在经营管理、业务评估、会计审核制度等方面同香港惯用规则存在相当大的距离。上市后,由于境内公司经营业绩不佳、信息披露不及时等,造成了国际投资者信任危及,影响其再融资能力。

(二)NASDAQ上市

对于刚创立不久的高科技中小企业,可以选择在美国NASDAQ小型市场上市。截至2007年7月10日,在NASDAQ上市的中国企业有47家。而达不到NASDAQ全国市场和小型市场上市标准的企业可以在OTCBB和粉红单市场进行股权交易。后两者没有上市标准,但不具有自动交易执行系统。

NASDAQ小型市场的上市成本比在香港创业板上市还要高,一般在筹资额的13%左右;其上市标准更严格。

总而言之,内地高科技中小企业在海外创业板上市并不是长期性的最佳选择。内地有必要尽快推出自己的创业板或高增长板,以满足高科技中小企业的融

资需求,及民众对高科技中小企业的投资需求。

三、上海证券交易所已具备开办高增长板的条件

(一)上海是中国的金融中心和未来的国际金融中心

首先,上海具有良好的金融环境和基础。已经具有较完备的金融市场体系,如上海证券交易所、中国外汇中心、全国同业拆借市场、期货交易所、上海的黄金交易所等,及已经成立的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上海成为中国金融中心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证券交易所,当然会继续扎根在上海,这是中国大的经济布局决定的。其次,从地理位置上看,与深圳相比,上海离中国的政治中心北京的距离比较合适。再次,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进程中,上海已经而且必将受到国家政府和其他各方的各方面政策的有力支持。

(二)开办高增长板的两个基本条件已经基本具备

一是有足够多的可供上市的公司(即上市资源充足)。以上海为首的“长三角”地区及长江沿线的广大区域的一大批高素质的高科技型中小企业一直在是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中占据核心地位,也被称为“中小企业之乡”,其数量之多、创造的科技成果之多,是其他地区望尘莫及的。近年来,上海高科技园区、产学研结合科技园区迅速增长。二是社会层面上有足够的资金(即资金来源充足),以上海为首的“长三角”地区有大量的创业投资机构和数量巨大的社会储蓄资源。

(三)上交所具备软、硬件优势

上交所拥有聚集经济优势、人才优势、市场基础设施优势、政策优势、经济与管理优势等等诸方面的区位优势。

近年来,上交所的硬件设施和技术不断更新。我国金融行业最大的数据库和新一代网站、机房在上证所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预计2008年可以切换上线。上交所采用的是高度现代化的电子交易与清算系统,完全能够独立承担起整个高增长板块市场的运作任务,直接利用上海证券交易所现有人力、设施、管理经验、组织网络和市场运作网络,可以避免重复建设、重复投资、资源浪费的现象。

(四)上海有较为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

2000年修订了《上海市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伪若干规定》,对上海创业投资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006年,上海市政府了《上海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2年)》若干配套政策中,明确指出要改善投融资环境,以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此外,一些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地方性法规也在进一步拟定和修订中,例如:《上海市创业投资基金条例》、《上海市科技投入条例》、《上海市科技企业产权界定条例》、《上海市技术秘密保护条例》、《上海市政府采购条例》等。

(五)国际金融中心经验的借鉴

国际上成熟的金融中心的证券市场绝大部分都设有第二板市场。例如,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的“高增长层次”,新加坡证券交易所的二板市场,日本东京证券交易所的二板市场,法国巴黎的“新市场”等。

其中,最为典型的是纽交所“高增长板市场”(NYSEArca),它是为成长型的、暂时无法达到纽交所主板上市标准的中小企业提供的一个市场交易平台,可以帮助上市公司提高市场知名度和股票流动性。2001年到2006年间,有151家高增长型公司从纳斯达克转板到纽交所,所以2006年纽交所同样设立了像预科班的“高增长市场”层次。

与在Nasdaq上市后转板到纽交所主板市场相比,从纽交所高增长板市场转板至纽交所主板市场的过程无需支付任何费用。另外,在纽交所高增长板市场上市的公司已经满足了纽交所集团对上市公司内部管理水平的要求。因此,一旦条件成熟,该类公司即可高效、顺利地转到纽交所主板市场。

四、上海开办高增长板的初步设想

(一)上海高增长板市场定位

我们认为,未来有望设立的上海高增长板市场主要是为国内(特别是“长三角”地区)或国外有发展潜质的,但是又暂时未能达到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市场上市要求(指规模、盈利等)的新经济型企业提供一个筹资的场所,协助其迅速发展及扩展业务,其特有功能是境内(特别是“长三角”地区)和境外创业投资基金的退出机制,为发展成熟的、达到上交所主板市场标准的高科技型中小企业开辟便捷的升板通道。

(二)制度设计可借鉴境外创业板市场经验

在企业准人、发行审核、市场监管、交易运行和退市制度等方面进行合理的制度创新,根据市场化改革原则,充分借鉴境外(特别是国际金融中心)创业板市场成熟经验。

(三)与香港创业板的关系

我国高科技产业发展对证券市场的直接融资有长期性的内在要求,而香港创业板难以胜任为大陆高科技产业发展提供直接融资等全面金融服务的任务,同时香港联合交易所的创业板市场也难以利用大陆地区巨额的社会储蓄资源。而且在内地与香港“一国两制”的体制下,建设上海高增长板与香港创业板并不矛盾。香港创业板不能代替上海的“高增长板”市场。

(四)与深交所创业板的关系

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定位是为建设我国金融中心、亚洲金融中心、国际金融中心服务的。而深圳的定位是为中国中小企业投、融资服务的金融中心。

如果将上交所比喻成“中国的纽交所”。深交所完全可以打造成“中国的纳斯达克”。正如纽交所已建立的“高增长层次”,上海高增长板市场不仅可以为高增长性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渠道,更重要的是可以为已经达到主板上市标准的企业升板到主板市场提供更便利、成本更低的通道。由于上交所已掌握企业十分详细的成长资料和记录,转板时会大大缩短申请和审核的时间,并且不存在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更有利于提高监管质量。

金融学和金融科技的区别范文篇10

关键词:吉林省;经济;人才需求

一、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总体情况分析

(一)吉林省人才发展目标

《吉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09-2022)》指出,吉林省要以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各类人才协调发展。《吉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09-2022)》人才发展目标解读:在人才结构方面,到2015年,现代农业、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人才增长较快,人才在区域分布及产业分布上日趋合理,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数量占人才总量的比重达到40%。到2022年,基本实现人才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结构相适应。在人才层次上,到2015年,培养造就一批在国内企业界及学术界较有影响的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和创新人才,其中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8%。力争到2022年,涌现出一批在业内领先的、国内有影响的领军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创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二)适应三大产业发展目标要求的人才需求情况

《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关于三大产业的发展目标要求及《吉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09-2022)》关于人才需求的情况如下。(1)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计划到2022年,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达到5万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专门人才达到5万人,农业技术人才达到10万人,现代农业领域集聚的各类人才达到40万人。(2)建设新型工业基地,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计划到2022年,吉林省八个重点发展产业集聚的各类人才达到50万人,基本形成结构合理、协调配套的产业人才结构。(3)推动提速升级,实现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吉林省现代服务业“十二五”人才开发重点是实施“现代服务业人才推进工程”:大力开发金融、商贸、物流、旅游、会展、创意、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科技服务、农业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人才。支持高等学校设立符合服务业发展需求的专业和课程,发挥社会中介机构作用,加快培养服务业急需紧缺人才。力争到2022年,吉林省现代服务业集聚的各类人才达到80万人,形成一支熟悉现代管理和通晓国际规则、专业造诣深的现代服务业人才队伍。

二、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对金融应用型人才需求分析

(一)对金融学专业人才的需求

1.吉林省政府大力扶持金融服务业发展促使金融人才需求稳步增加

《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金融服务业作为优先发展的生产业,在“十二五”期间,要做大、做强地方金融机构,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区域性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推进吉林银行上市经营和跨区域发展;推动吉林信托资产重组,支持吉林信用担保投资公司集团化发展;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支持东北证券加快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以县为单位建立社区银行。到2015年金融产业增加值力争超过600亿元。吉林省政府大力扶持金融服务业发展促使金融人才需求稳步增加。

2.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加大了对金融人才需求

2012年12月末,吉林省全省境内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2812.1亿元,比年初净增加1850.9亿元,增长16.9%;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9270.5亿元,比年初净增加1029.6亿元,比2011年同一时点增长12.5%。由于金融机构数量不断增加,金融业务不断发展,吉林省对于金融保险专业的人才需求较大。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及中国工商银行吉林省分行2013年对应届毕业生招聘的专业要求如下。建设银行:以经济学、管理学专业为主,同时招收部分法学、理学、工学、外语类等专业;农业银行:以经济、金融、财务会计、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为主,少量招收建筑学、法律、人力资源管理、农林学等专业毕业生;工商银行:经济类、金融、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等与银行相关专业;中国银行:主要招收一级学科为经济学、法学、理学、文学、工学、管理学等专业门类的毕业生,并根据实际需要少量招收其它相关专业的毕业生。由以上信息可见,各大商业银行招聘的专业基本上都以经济类为主,对于金融学专业的人才仍有很大的需求。

(二)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需求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要求是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二次开发的能力。它既区别于高职高专类学校培养的服务于生产、服务及管理第一线,并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技能实用型人才,又区别于研究型高校培养的通识型、综合型、研究型人才。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专门技术人才。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提升和优化第二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接续产业,构造具有东北特色的产业发展新格局,而培养选拔一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应用型本科人才是提升传统产业和发展新型工业的最坚实的基础。目前,东北经济发展正处在工业化水平的初始阶段,只有加快推进工业化,才能更好地实现工业产业化。如果要加快推进吉林省的工业化,必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省份和成功经验都是这样,高新技术成为领跑工业化进程的“火车头”和“加速器”,而高科技先导的背后是掌握尖端技术的人才和将尖端技术人才的成果进行转化的高技能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支持,没有相当规模数量和质量的高技能应用型本科人才,就没有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变。大量事实证明,没有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就没有高质量、高性能的产品,高技能应用型本科人才成为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2年)》中指出,要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及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吉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提出,要探索建立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教育贯通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通道。可见,国家及吉林省对于应用型本科人才教育的重视。

三、结语

经济的发展为高等教育提供物质基础,高等教育不仅为经济发展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而且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先进的科学技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崛起成为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重要支撑点。区域经济在发展和形成特色的过程中,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高等教育系统。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地方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培养适应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具有开拓性、创造性,能参与各种竞争所需要的金融应用型人才,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作者单位:吉林工商学院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金融学和金融科技的区别范文篇11

用活用好金融杠杆促进产业发展

“我们做一个大胆预测,在2012年的全球经济主题将是美国经济复苏与中国经济转型的权衡比较,如果中国经济能够走出对外需和投资的过度依赖,能够逐步由廉价劳动力依赖型向人力资本密集型经济体转型,整合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资本和人力资源要素,形成新经济增长点,则中国经济必将‘唱而不空’”,本刊专家委员、广东金融学院代院长陆磊在去年底举行的2011中国(广东)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创新洽谈会上表示。

陆磊认为,当前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存在三条道路的选择:一是继续扩张。以多数中部省份为代表的在传统经济发展方式轨道上继续扩张,“招商引资”仍是主要经济增长推动力,产能过剩和环境资源承载力约束势必威胁其增长的可持续性。二是体制复归。针对当前的社会经济矛盾,试图以更大力度的政府干预和国有资本渗透来解决市场发育中的种种问题,例如,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基础设施建设为表象的国进民退,针对资产价格泡沫化的价格和交易管制等。三是结构调整。以广东为代表的“双转移”试验,这是探索在中国的某些地区逐步从工业化后期走向后工业化时代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尝试。这一尝试的成功与否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中国未来经济增长前景、社会管理方式和竞争力。自2008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以来,“双转移”是广东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创新性举措,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客观地说,广东的产业转型升级一旦取得实质性成果将在未来10-20年间再度确立某种发展方向,并将最终在三条道路的选择中结束当前徘徊不前的状态。但是,方向的正确性需要可执行的操作路径。

针对下一阶段金融如何促进产业升级、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陆磊教授指出:“如果我们(以广东省为例,下同——编者注)依托市场推动科技、金融、产业融合,那么省政府的引领作用应该体现在通过金融杠杆撬动民间资本,以资本推动科技、以科技实现跨区域(珠三角-欠发达地区)分工的操作上。”他倡议要以金融创新激活产业要素融合:第一步要适时发展金融控股公司,充分发挥金融杠杆作用;第二步是以种子基金培育产业转出地科技产业发展;第三步是选择适当地区发展PE和VC;第四步是选择一家城市商业银行或银行业金融机构做成科技产业银行。

今年1月初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支持金融组织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提高金融市场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在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的前提下,还有很多拓宽中小融资渠道,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支持产业发展的空间可以发挥。

当前产业要素融合必须切实解决的主要问题

金融要支持实体经济、支持产业发展发展,就要努力实现金融与产业要素的深度融合。陆磊认为,当前金融与产业要素融合必须切实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两个:

一是科技与金融的融合必须从财政主导转向“财政引领、金融主导”。在过去两年间,广东省委省政府在产业转型升级进程中给予了相当大的财政支持,但显然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产业规划不完全遵循市场规律。在对于某些产业所处的历史阶段(朝阳还是夕阳)无确切把握的背景下过快引进,致使市场前景堪忧。如家电和陶瓷工业均依托房地产业发展,如果房地产业增速受限,则上述产业几乎无增长空间;随着手机智能化,传统单核手机芯片及其制造亦势必成为夕阳工业;电能是否是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未有定论,可能出现的技术替代将使得前期财政投资成为沉没成本;凡此种种均需审慎决策。二是财政对金融的杠杆撬动作用明显偏弱。一般而言,财政投资的杠杆率可以达到50倍,75亿元省级财政投入如果配合良好的金融投入,可以实现4000亿元左右的总投入——广东省2011年全年贷款增幅仅在6000亿元左右,在科技与金融的融合中起到的支持作用亦显然不足。从这一问题出发,下一阶段科技与金融融合或许应该立足于两点:一是财政投入的杠杆作用必须得到充分发挥;二是在现有金融框架下寻找合适的融资模式。

二是新兴产业构建的禀赋观。“由于我们基于朴素的要素禀赋观,认为发达地区土地和劳动力要素日益昂贵,则传统产业需要转移,对于新兴产业构建的关注度相对不足,因此依托产业转移构建新的产业竞争力必然仍然受到市场约束,即产业转移没有推动产能调整,只是产能输出地发生了相应变化,这意味着广东仍然将面临持续的市场约束,特别是在总需求下降的背景下这一问题将尤为严峻——珠三角面临的问题扩散到整个广东省。从这一问题出发,我们应该进一步相信市场和市场主体,与其等待市场压力最终演变为萧条,不如依托新兴产业建设预先进行供给结构调整。简言之,即把‘在不同的地方生产相同的东西’转变为‘生产具有不同技术含量的东西’,最终演变为‘创造性地生产不同的东西’。这就形成了一种新的产业链:在发达地区立足于人力资本实施研发和设计,在中心城市形成能够跨区域配置金融资源的投资机构,在欠发达地区形成依托研发并具有可持续资金投入的下游生产基地,并进一步反馈到发达地区的营销总部,在全国乃至全球市场形成销售。可见,在珠三角地区发展总部经济,核心是科技和营销;省政府主要应负责金融体系构建以推动产业链延伸;在欠发达地区形成制造终端,则‘双转移’必收全功”,陆磊说。

硅谷和新竹构建新兴产业的主要启示

“如果我们把政府引导、市场化、金融杠杆和新兴产业建设作为广东‘双转移’工作的四大基本要素,那么,美国硅谷和台湾新竹的科技金融双轮驱动是在全球范围内最主要的两大成功范例,并有效地实现了在全球范围内的产业辐射”,陆磊说。他表示,具体而言有两点:

金融学和金融科技的区别范文篇12

[关键词]经济转型管理效率

在相同的金融支持区域企业管理模式和行政结构中,如果管理部门不相同,行政效率也会有所区别,由此可以看出金融支持区域企业教学和科研方面需要经济转型部门提供的工作的协助是否有效率,需要对其工作效率进行绩效考核来确定。如果只是一味地追求数量,而不是重视工作质量,这种模式是不可取的,作为金融支持区域企业经济转型部门除了要服好务,更重要地怎么服好务,特别是在当前信息化时代,如何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来服好务,是当前金融支持区域企业经济转型部门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在经济转型工作中行不通的。例如下发文件,会议,未能有效地服务于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高错误率的行为,它不会是高效率,只强调质量,不计成本,投入人力,和物力资源,做少了很多的东西,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有效性,同样可以能讲高效。

一、推进金融支持区域经济转型的必要性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领域已经开发出不同的信息软件来为自己的行业来进行辅助办公,作为学术型金融支持区域企业更需要这样的氛围来研究开发出属于经济转型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在进行经济转型部门之间的沟通时,不仅需要在沟通过程中能够流畅,更需要的高效率,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信息化建设来支撑和协助。经济转型信息化就是以信息技术来辅助技能,将金融支持区域企业经济转型工作进行信息化处理之后,经过一系列的程序处理来完成信息的传送、处理和反馈工作,实现无纸化工作。通过加强金融支持区域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可以免去一些不必要的人际程序,能够及时、准确、高效地传达上级组织的文件、政策和信息,还可以实现部门与部门之间沟通有效性和准确性。由此,推进金融支持区域企业经济转型信息化建设是势在必行,而且是金融支持区域企业管理工作是长期需要强调的问题。

二、金融支持区域企业经济转型存在的问题

1.经济转型方法陈旧、信息化管理效率较低

由于传统的金融支持区域企业经济转型方式的影响,使得在信息化应用方面不充分,首先是一些行政部门普及信息化还不到位,一些中层管理者不愿使用信息化工作,而是让助理或下属部门来执行,特别是信息化管理方面没有设置专门的机构来进行辅导和沟通,导致一些行政办公人员不愿去学习新的信息软件,或者学习的比较缓慢,这样一些工作的开展就会滞后,如果等他们能够真正掌握信息化软件,很多工作都已经堆积在一起,就失去了时效性和即进性。部分信息化人员不知道如何管理的进行工作业务管理系统的使用,以满足实际的要求,使得它很难发展的信息,有一个不足;再次,金融支持区域企业不同之间沟通和信息处理不顺畅,有一个大锅饭的现象,没有高效的信息管理技术,有没有在所有的个人的切身利益,都是比较冷漠的态度。最后,由于传统经济转型方式的影响,一些信息数据还是纸质化,这样很难与信息数据库进行信息传递,导致中间有些脱节,而让金融支持区域企业的数据库信息失去了权威性,使得虽然有高端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但由于工作人员录入数据的失真,这样的系统就不能真正地发挥作用。

2.经济转型繁杂的条条框框致数据信息传输较慢

由于金融支持区域企业经济转型的监督与管理,使得管理人员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限制人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发挥出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管理人员到文件到一个机械的表演并没有提及,同时管理内容和新生活动困难快速响应处理,也只能是被动地等待上级的指示。在正常情况下,来自上级的信息来实现的较低级别的部门,部门不接受对方的指示。

3.信息化建设注重硬件的更新而忽视软件的升级

在绝大多数金融支持区域企业目前存在的同质化问题,只专注于办公硬件更新的投资,更重要的是对软件进行升级,一个好的全面的系统能够节约更多的时间让经济转型部门人员进行其他事项的工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在计算机上安装的Office软件,往往只是扮演角色的印刷材料,许多金融支持区域企业的管理人员往往认为,计算机只是一种辅助办公室,它是很难的计算机管理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信息资源的巨大浪费。

三、改善金融支持区域企业经济转型问题的管理措施

1.统一规划,加强企业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提高工作效率

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进程,每个金融支持区域企业都建立有自己的校园网络,这样对于信息化建设更有帮助,因为可以通过统一管理,可以使信息化建设更加规范化,通过专门的部门提供各个岗位的数据库系统,这些都是更新后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能够让经济转型部门人员在进行数据统计和收集时更有时效性和同步性,通过规范化统一管理,金融支持区域企业各行政部门的信息传递更加统一与一体化,通过统一汇总管理,可以提高行政效率。

2.历史数据的收集整理工作,建立基于数据库技术的决策支持系统

由于历史数据有的是纸质化,而引起在进行整理时出现信息脱节,由于相关人事的变动,更会引起信息管理混乱,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建立基于数据库技术的决策支持系统,来进行数据准确的管理和科学的决策,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将这些数据的全面性进行有效的管理,这样,就算人事变动频繁,也不会引起数据的丢失或脱节,有利于行政部门有效的管理。

3.网络作为信息载体和输送管道

为了满足金融支持区域企业经济转型信息化建设以及应用程序对企业管理的信息技术,企业建立信息技术的重点工作状态,使用系统的信息交换和互操作性为主要目的的企业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和优化,建立跨部门的基本福利的数据仓库和办公信息平台资源库,确保金融支持区域企业工作规范化,并进行有效的优化,使得行政部门管理工作更高效,更准确。有效,公平发展和经济转型的利用率,这是在目前的社会的经济转型所有权的处理中尤其重要,只有完善正确的设置及行使规则得到有效遏制的利益相关者作用的发挥经济转型的公共物品的侵犯公众利益的功能,实现确保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工商银行江苏省分行课题组,戴巍,徐晓岚,邱亚光,葛祥,王思维,唐建梅,包建春.江苏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路径研究[J].金融纵横,2010,22(09)

[2]龙得来.论商业银行对县域经济的金融支持——以郴州市为例[J].时代金融,2011,13(17)

[3]丁志勇.新疆扩大内需下的金融支持地州经济发展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5(06)

[4]人行张家口市中支课题组.张家口市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探析[J].河北金融,2011,16(05)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针织服装市场分析范例(3篇)

    - 阅0

    针织服装市场分析范文【关键词】商品企划产品设计服饰品牌当前,年零售额亿元以上的服饰品牌大多将商品企划部门定位为核心部门,建立一套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商品企划体系,调控.....

    建筑工程管理职业规划范例(12篇)

    - 阅0

    建筑工程管理职业规划范文篇1关键词: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全程管理建筑智能化系统是一种崭新形式的建筑弱电系统,同时建筑智能化系统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管理科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