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植物保护总结范例(12篇)

来源:网络

野生动植物保护总结范文篇1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生态文明;生态价值;陕西长青自然保护区

中图分类号:S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10-0134-02

所谓自然保护区就是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的以保护野生动植物、生态系统、地质构造以及水源地等自然综合体为核心的自然区域,在这块区域内人的各种活动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以使这一区域保持自然状况。自然保护区不仅是一个国家的自然综合体的陈列馆,野生动植物的基因库,而且也是维护环境安全的主力军。

一、建立自然保护区的重要作用及价值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人为的过度乱砍滥伐,森林植被遭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珍稀野生动物濒临灭绝等人类一系列野蛮方式的结果――森林植被的大面积破坏,许多稀有物种濒危,自然景观遭到毁坏,而当人类所做的一系列违背自然发展规律的事情时,尚未意识到威胁的脚步已经逼近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建立自然保护区不仅是一个国家保护自然的重要措施,而且具有世界意义,已被视为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世界各国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都非常重视,往往以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和占全国总面积的百分比,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的自然保护事业、科教文化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自然保护区承担着保存自然的天然本底,为人类评价自己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提供“参考系”;保护各种珍稀濒危物种及其他生物物种;为科研、教育提供条件、场所等重要任务。可以说,自然保护区是野生动植物的家园,是物种基因的宝库,是生态旅游的胜地,也是天然食品的净土,更是自然知识的天然课堂。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价值主要包括生态价值、美学价值、旅游价值、科研价值等。

(一)生态价值

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积极保护生态平衡,有利于加强研究合理的生态平衡和对人类环境的保护,可以使生态系统保持在原始状态或接近原始状态,消除人类的破坏和干扰。自然保护区保护了天然植被及其组成的生态系统,在改善环境、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生态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典型性。陕西长青自然保护区位于秦岭山脉中段南坡的洋县境内,地处汉江之流酉水河的源头。长青自然保护区在陕西省地貌区划中,属于秦岭山地区、秦岭南坡中山亚区。区内地貌类型比较复杂,中、小型地貌甚为发育。地貌类型可分为山岭系统和沟谷系统。而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各地段地貌类型组合又各具特色:海拔1500m以下,以峡谷峰岭为主;海拔1500~2000m之间,以宽谷深切河床及浑圆状山头与缓梁地貌为主;海拔2000m以上,以宽谷峰地貌为主,山上有原始的巴山冷杉、太白红杉、牛皮桦、红桦、青e、油松、铁杉、高山柏、槭树类、小\类、凤仙花类、忍冬类、卫矛类、竹类等植物树木,共同构成了典型的生态景观。

二是稀有性。植物种类丰富,有国家I级重点保护植物红豆杉,II级重点保护植物有秦岭冷杉、大果青e、太白红杉、连香树、水青树、野大豆、水曲柳、香果树。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39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大熊猫、金丝猴和羚牛。

三是多样性。保护区分布有野生种子植物135科、603属、1556种,分别占秦岭种子植物总科数的88.2%,总属数的61.3%,总种数的60.0%。有药用植物426种、淀粉和糖类植物100种、观赏植物312种、纤维植物72种、鞣料植物52种、油料和芳香植物187种。有蕨类植物18科、35属、61种;有大型真菌4纲、10目、39科、98属、192种;有野生脊椎动物311种,隶属29目78科213属,占陕西省脊椎动物总数739种的42.1%。

(二)美学价值

1.活力美。生命力的光辉和韵律充满美学特征,植物的生态美体现在永不衰竭地利用太阳能、转化太阳能维持自己的生命,养育所有的动物,维持生态系统的运转,使整个大自然充满生机,显示出生命活力之美。

2.创造美。生态美是生命与环境共同进化中创造出来的。人类具有创造力,当人的创造力违背生态规律,这种创造力就变成破坏力,面对现在地球的环境创伤,人类应积极寻求人类与自然的创造合力,恢复、重建和繁荣地球的生态美。

3.和谐美。生态美的和谐指的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生命与环境之间相互支持,互惠共生所展现出来的美学特征。当人们欣赏热带森林时,人本身就是热带森林系统的一部分,森林除了给人带来众多生物组成的繁荣外貌的美学享受,也给人带来呼吸必不可少的氧气。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的和谐之美,使人在感悟自然中得到心灵上的美学享受。

(三)旅游价值

生态旅游已成为世界各国发展旅游业,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比起目前其他的资源利用形式,生态旅游带来的负面影响较小,所能提供的保护与发展结合的机会却最大,它是目前旅游发展方向的最佳选择。

生态旅游是一种强调当地资源保育的旅游形式,从永续发展的观点来看,生态旅游对环境的正面效应是十分明显的。生态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冲击可减到最小程度,它既不损坏自然环境,又能保证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生态旅游的环境效应主要有:生态旅游有助于培育人们热爱自然的环境意识,加大全社会的环保力度;生态旅游有助于人们回归自然,体验自然,欣赏自然的能力和水平,有助于提高和丰富生态知识;生态旅游有助于提高相关学科的研究水平,有助于发现新物种,加深人们对自然生态规律的认识;生态旅游有助于协调社会发展与保护环境之间的矛盾,是自然保护区实施环境产业的重要渠道和有效形式,是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的最佳结合。

(四)科研价值

1.有助于加强生物物种的研究和利用物种资源。由于人类活动的范围日益增大,不少物种在未被充分认识之前消失了,这给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科学研究表明:每灭绝一种植物,就会有10~20种依附于该种植物的动物随之消失。

2.可以深刻地了解生物间的制约关系。生物在演化过程中,形成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内在联系。这种关系反映在食物链的组成上,构成一个地区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只有人类准确地认识这种关系,才可能更好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才是自然保护区重要目的之一。

3.自然保护区是天然的科学实验基地。自然保护区保存了大量的物种和丰富多彩的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的环境,这就为科学研究提供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是普及科学知识,进行教学实习的天然课堂。

此外大自然是最原始、最古老的东西,没有被雕饰过的痕迹,人们往往更喜欢纯大自然的东西。社会的进步越快,城市化程度越高,人们与大自然接触机会就越少,他们便会迫切的需要有一个自然的环境。自然保护区正好为人们提供了这样一个享受大自然的机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未来人类文明进步、繁荣的基础,是达到社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谐稳定的前提。

二、站在生态文明的高度来认识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性

“5・12”汶川特大地震,山崩地裂,致使我国的四川、陕西、甘肃等地的山体滑坡,道路阻断,输电线路、供水管线损毁,大量房屋倒塌,众多人员伤亡,灾情极为严重。我们要痛定思痛,要用宏观的长远的眼光来开展生态评估,弄清造成严重损失的多重原因,弄清潜在的危险性。有了这样的思想认识,我们的自然保护工作才能做得更周密更精确,甚至做得更细致更完美。

要站在有利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人居环境优化,要站在生态文明的高度来认识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应该被看作是环境保护事业不可缺少的一项基础建设工作,建立一个较为完备的自然保护区体系对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生态环境的破坏,生态系统的失衡,影响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天然环境。人类破坏自然最终受到惩罚的命运不可避免,而破坏的结果将使天然环境越来越少,人类生存的空间也越来越狭窄。人类要想不断进步、发展,必需正确认识自然与人类的关系,认清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珍惜每个自然保护区带给我们的自然资源。

三、自然保护区的现状

陕西长青自然保护区由于独特的地域环境和气候条件,蕴藏着多种野生动植物资源,可以说是我国目前建立野生动植物资源最为丰富的部级自然保护区之一。但一些不法之徒,受利益驱使,乱砍滥伐现象屡犯不止。一些利欲熏心的人捕杀动物而获取高额利润,严重破坏了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与发展。还有一些人错误地认为自然环境的好坏与我们所处的环境无关,即使自然环境遭到破坏,也不会对人类社会带来严重影响。恰恰是这样一种错误观念,纵容了一些人违背自然发展规律,为谋求一己私利,恶意破坏自然环境,射杀珍稀动物等犯罪行为,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造成大量物种缺失,甚至灭绝,更为严重的是破坏了自然原始的生态状态。

人类在破坏环境的同时,也同样遭到大自然对人类的严厉惩罚。全球正面临着资源严重浪费、生态遭受破坏、环境不断恶化、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当自然生态环境面对各种危机的时候,提倡生态文明就显得尤为重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迫在眉睫。

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做好自然保护区工作

1.大力弘扬生态文明,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理念。要深刻反思经济快速发展、高强度建设,忽视生态文明建设给人类带来严重生态危机的思维定式,在不断总结、重构与升华中,真正理解弘扬生态文明的实践意义,从而自觉地实现科学发展,构建、保护美丽家园。

2.大力倡导绿色生活,努力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要以节能、降耗、减排为目标,以管理和技术为手段,按照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组织生产过程。还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进行科学合理的生活消费,把关注森林、植树造林、保护野生动植物,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持之以恒地抓下去,让人们真正生活在青山绿水、蓝天白云、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环境之中。

3.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落实。以绿色智慧谋划发展之路,研究制定城区发展规划,优化产业经济结构,体现节约、集约用地,推进治污保洁,优化规划布局,拓宽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以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城区品位。

4.充分利用各级各宣传阵地,让全社会每个成员都自觉承担生态责任和生态义务。自然保护区是活的自然博物馆,要在学校、社区、工厂、机关单位开展各种各样的倡导生态文明、保护美丽家园活动。如向社区居民和外来人员宣传《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禁止周边社区居民在保护区内毁林开荒,确保环境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讲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价值及意义,提高人们自然生态保护意识,提高全民自觉参与环保的积极性,提高全民的生态文明素质,化解社会矛盾,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境界。

五、结语

如今,我国已建立了大大小小若干个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并不只是划定一个范围、一小块区域来界定,而是小到街道、附近的公园,我们周围的树林、花草、即使没有被圈定范围的区域,只要是绿色植物,国家规定保护的动物,我们都应珍惜,小心呵护。要从小培养孩子对大自然的热爱,亲身感受大自然环境,感受一草一木带来的乐趣,让孩子们切实感受到大自然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如果人人都能从自己周围做起,爱护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爱护我们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好我们的美好家园,这是我们维护人类和谐生态环境的基础。

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让我们大家珍惜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美好,爱护人类的生存环境,热爱我们的自然保护区。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的生态环境,为建立和谐稳定的美丽家园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李战刚,任毅,王学杰.陕西长青部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R].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刘诗峰,张坚.佛坪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野生动植物保护总结范文篇2

当你寄情山水、流连旷野的时候,可曾留意到身边那些无声流逝的生命?

你是否知道,始见于广东的国家一级重点野生保护植物报春苣苔,近10年间种群分布点已从11个减少至8个,仅存的分布点中部分野生植株数量已不到1000株;

你是否知道,广东特有植物种属杜鹃红山茶,现仅存于清远阳春境内一条4公里的小山沟两侧,野外现存1039棵;

你是否知道,木兰科乔木长梗木莲,全世界仅在广东省南昆山自然保护区内存有一个种群,目前野外成熟植株不到10株;

……

一个物种改变一个民族,一个基因影响一个国家。地球上每一个物种的消失,就等于一种独特资源的绝对远去,并终将可能引发另外10-30种生物的生存危机。

为挽救这场危机,一群“护花使者”正在用生命展开一场保护濒危植物生命的赛跑。

引子——报春苣苔的前世今生

130多年前,美国传教士亨利乘船经过连州龙潭镇时,在山间石壁上发现了一株植物。他将这株植物做成标本送到了英国。两年后,英国人汉斯鉴定并命名了这一新物种——报春苣苔。

在此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当地的人们对它一无所知。虽然国内研究者也曾采集到标本,但一直“陌生”地躺在标本馆里。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时任中科院华南植物研究所所长陈焕镛才为国人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报春苣苔,是我国特有的多年生喜钙草本植物,属苦苣苔科,仅生长于南方海拔约300米的石灰岩山洞口附近。

20世纪90年代,国家林业部门启动全国第一次珍稀濒危植物普查。结果发现,报春苣苔在广东湖南两省交界处共分布了11个种群,但分布范围狭小、野生植株数量极少。1999年,国家林业局和农业部联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其中属广东产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9种,报春苣苔便位列其中。

然而,进入新世纪后,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的研究者们调查后发现,此前发现的11个种群有3个先后完全灭绝(均位于广东境内),其余种群的野生植株数量也呈现出明显下滑趋势。

近日,记者随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的研究者们一同前往了连州市,在报春苣苔省内野生植株最集中的连州地下河里进行实地探访。在上洞口进洞通道的几处石壁上,原本长满的报春苣苔只剩下了一小半。

华南植物园副主任任海告诉记者,由于自身繁殖存在明显障碍,加上人为造成的生境破坏,位于地下河的三个报春苣苔种群分布点,除早先已经完全灭绝的老洞口外,地下河上、下洞口的野生植株总数预计已经不到1000株。

现状——广东特有珍稀植物告急

像报春苣苔一样,面临濒危命运的野生植物在广东还有很多。

据统计,广东现有野生维管植物8000余种,数量上在全国仅次于云南、四川、广西。而关于全省珍稀濒危植物种数,尽管学界未能达成一致共识,但普遍认为广东珍稀濒危植物物种约有70余种,其中属于我国特有种的近40种。

总体看,广东珍稀濒危植物具有原始古老的性质,单种属较多,而且在系统发育上处于较为孤立的地位。因此,一旦灭绝将意味着一个种群的消失。

资料显示,1999年,广东境内的仙湖苏铁、银杏、南方红豆杉、合柱金莲木、伯乐树、报春苣苔、水松、异形玉叶金花和台湾苏铁等9种野生植物被国家林业局和农业部收入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但仅仅过了3年,有调查显示,9个物种中实际能找到的只有6个,且分布地点内的物种丧失程度令人担忧。由于在原有的分布地上均未找到野生植株,也没有发现新的分布地点,台湾苏铁、水松和异形玉叶金花被宣布“在广东已经灭绝”。

最近几年,更多的危机信号相继出现在一些广东特有的珍稀植物种群上。

有研究者陆续:原本在阳春鹅凰嶂自然保护区、电白和信宜等11个点都有少量分布的虎颜花,目前仅在鹅凰嶂的核心区留有踪迹,分布面积已少于1公里,生存环境异常脆弱,随时有灭绝的危险;广东特有植物种属杜鹃红山茶,仅存于阳春境内一条4公里的小山沟两侧,野外现存1039棵,已经处于非常濒危的境地;木兰科乔木长梗木莲,全世界仅在广东省南昆山自然保护区内存有1个种群,目前野外成熟植株已不到10株……

原因——人为破坏是主要“杀手”

我国200种植物在近50年内已灭绝。植物生殖障碍是濒危化的内因,但大部分植物主要是因人类破坏而濒临灭绝。

有研究指出,近年来,全世界生物物种的灭绝速率比其自然过程加快了约1000倍。而据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估计,中国动植物种类中已有总物种数的15%~20%受到威胁,高于世界10%~15%的水平。其中,约有200种植物在近50年内已经灭绝。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植物物种出现濒危化?任海说,目前世界公认导致植物濒危化有四大原因,分别是物种生境被破坏、过度开发利用、环境污染与全球气候变化等三个外因和物种自身的生殖障碍等一个内因。

以报春苣苔为例,一般来说,植物传粉有三个方式:一是虫鸟传粉,二是风吹,三是雄蕊掉到雌蕊上。然而,生长在喀斯特山洞口的报春苣苔,生境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极高,且为碱性土壤,虫鸟很难进入,阴湿的洞口也没有风,加上其独特的雌蕊在上雄蕊在下的物理特征,只能通过花瓣掉落引发雌蕊与雄蕊碰撞才能传粉。过程发生率低,受精难度极大。因此,报春苣苔在繁殖上有着天然障碍。

“植物生殖障碍是濒危化的内因,但更主要的是外因。事实上,大部分植物主要是因人类破坏而濒临灭绝的。”任海说,而最近几年,随着旅游开发的推进,一些生长点内的水流、光照等条件被改变,加上人为的无意破坏,更加速了报春苣苔濒危化的进程。

除了开发等对植物生境条件的间接破坏外,人为直接破坏更是加剧珍稀濒危植物的生存危机。2011年,乳源、韶关乐昌等地就发生多起人为盗砍百年野生红豆杉的案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近一年来,盗采、盗砍现象虽然有所减少,但仍然无法杜绝。”一位保护区负责人告诉记者。

保护——七成濒危植物进保护区

自2004年开始,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开始对32种珍稀濒危植物实施野外回归保护,有28种先后获得了成功。

“熊猫反正都是要死的,保护它有什么意义,还不如保护那些更有需要的人。”1993年,还是中科院研究生院植物生态学一名在读研究生的任海,在一次院士开讲的课上,充满疑惑地对老师进行的反问。

在被生气的老师批评后,任海用8年时间才终于化解了心中的这个疑团——每一个物种都是生命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和能量流的中转站,如果一个物种生存受到威胁,与它相关的物种同样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人和植物应该是一个平等的关系。”任海说。

在国外完成进修后,回到华南植物园的任海开始投身到广东野生濒危植物保护的研究工作之中。他说,要做好珍稀濒危植物保护,首先是编目,其次是做技术研究,第三是保护。具体来说,保护又有三种方式:设置保护区就地保护、放在植物园迁地保护和最高级别的野外回归。

目前广东和全国都主要以前两种保护为主。据统计,广东省已建立森林、野生动植物和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270余个,70%的珍稀濒危植物都可以在保护区里找到,而普遍被认可的广东70余种珍稀濒危植物中华南植物园只缺4种。

在保护区管理上,则采用了目前国际最流行的参与式保护理念,即将原本植物资源的破坏者变成参与者。“我们的护林员有四个梯队,在保护区各村落内组建成一个网络,每个村都有负责监督植物偷盗的线人。”连州市田心自然保护区副主任唐志信告诉记者。

珍稀濒危植物回归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自2004年开始,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开始对32种珍稀濒危植物实施野外回归保护,有28种先后获得了成功。其中,报春苣苔、虎颜花、长梗木莲、杜鹃红山茶等珍稀濒危物种更是实现了异地回归和种群扩大。

野生动植物保护总结范文篇3

一、自然保护区的地位和发展现状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当前国际社会倍受关注的问题。动物克隆技术的突破和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已经预示珍稀濒危物种的存在将具有无法预测的经济价值。在不久的将来,基因资源将成为国际社会争夺的主要资源之一。实践证明,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手段,可以保护典型的生态系统、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地和遗传种质资源。全世界130年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实践证明,建立自然保护区不仅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佳手段,还是建设生态环境、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有效措施。1872年美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然保护区黄石公园(YellowstoneNationalPark),至2003年,全球自然保护区的数量达102102个,总面积1876万km2,相当于陆地面积的12.65%。自1956——2000年,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事业经历了创建阶段、停滞破坏阶段、恢复增长阶段、全面规划与迅速增长阶段等4个历史发展阶段。1956年我国建立第1个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到1978年自然保护区数量为34个,2000年发展到1276个(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面积达到123万km2,占国土面积12.8%。随着2001年“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以下简称“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的全面启动,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事业进入了第5个发展阶段,即科学规划建设和集约化经营管理阶段。据不完全统计,至2003年底,我国自然保护区数量达到了1999个(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总面积约占144万km2;部级自然保护区有226处。自然保护区已成为一类特殊的土地利用类型,担负着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维护国土生安全的重要任务。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工程”规划,到2010年使全国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1.55亿km2,约占国土面积的16.14%;至2050年,自然保护区数量达到2500个(林业系统2000个),总面积1.728亿km2,占国土面积的18%(林业系统保护区总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6%)。同时,自然保护小区总数达到10万个,总面积达380万km2。

二、宏观决策控制中的科学问题

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面临迫切解决的宏观决策控制和技术问题主要有:(1)我国自然保护区体系规划和合理布局方案;(2)我国自然保护区分类系统与经营管理制度建立;(3)部级自然保护区和典型原始林区野生动植物资源本底调查;(4)野生动植物资源动态监测网站建设。

1、自然保护区体系构建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复杂,自然生态系统类型多样,特有物种繁多,社会经济地区间差异较大。如何确定自然保护区的合理布局、构建完善的自然保护区体系、实施全面保护与重点建设,是当前亟待研究的课题之一。

2、自然保护区分类经营管理体系建立随着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规模的逐渐扩大,自然保护区科学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自然保护区分类分级依据和办法需要更加科学化和更具有可操作性,适合我国国情的自然保护区分类经营管理体系亟待制定和出台。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把自然保护区划为6类,即严格的自然保护区(StrictNatureReserve,包括未受破坏的区域或称荒野区wildernessArea)、国家公园(NationalPark)、自然遗迹(NaturalMonument)、栖息地/物种管理区(Habitat/SpeciesManagementArea)、景观保护区(ProtectedLandscape/Seascape)和资源管理保护区(ManagedResourcesProtectedArea)。《生物多样性公约》明确要求各缔约国建立自己国家的保护区分类系统,以适应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需要。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自然保护区分类系统,所有的保护区完全按照严格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模式管理,自然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广泛存在。自然保护区如何进行分类一直是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极为关心的科学问题和管理问题。应该对众多的自然保护区进行价值评定和功能定位,开展分类分级,确定关键保护区域,提出重点建设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农田保护区、自然和文化遗产地、生物圈保护区的数量也在迅速增加。它们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究竟有多大,如何对它们进行统一规划,重点建设,做到有效管理,真正发挥其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也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当它们彼此相邻,甚至处在同一地域时,如何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和发挥各自的作用等,都需要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妥善的解决。因此,应该尽快对现有自然保护区进行分类和分级、价值评定、功能定位,确定自然保护区的合理布局。

3、部级自然保护区和典型原始林区野生动植物资源本底调查我国绝大多数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本底不清,大部分自然保护区只有野生动植物资源名录,没有种群数量。因此,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一批自然保护区进行科学考察,查清野生动植物资源本底情况,不仅是对我国的贡献,也是对全世界的贡献。长远的任务应该是查清所有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尽管我国绝大部分区域都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但是仍然残存着少量的原始森林。对这些原始森林内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调查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它们代表着自然本底情况。

4、野生动植物资源动态监测网站建设尽管自然保护区管理能力在逐步提高,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得到了有效保护,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自然保护区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各种威胁。广泛存在旅游活动对土壤环境和水环境的污染、旅游设施对栖息地和自然景观的破坏、周边社区的工农业生产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动态不明等问题。如何对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监测,是当前亟待研究的课题之一。可以在重点自然保护区建立野生动植物和生态环境监测站,重点监测地带性植被动态、稀有残遗植物群落演替、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动态、生物多样性动态、野生动物的栖息地。

三、学术领域的科学问题

1、自然保护区学的研究领域自然保护区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自然保护生物学原理、自然保护区体系构建理论、自然保护区工程设计和自然保护区经营管理理论与技术。主要涉及以下领域:

1)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自然保护区体系管理和单体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对于湿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还应该研究其范围和适宜面积确定问题、功能区划理论与方法等特殊问题。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问题也属于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

2)自然资本评估与管理,主要包括自然生态系统自然资本评估与管理、野生生物资源自然资本评估与管理、自然资本运作理论与方法。

3)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研究,包括珍稀物种濒危机制及小种群恢复途径、濒危物种扩繁与迁地保护技术、自然保护区资源生物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技术、自然保护区景观多样性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技术等。

4)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监测理论与方法研究,包括野生动植物濒危程度评价、野生动物种群监测、植物多样性动态监测、植物群落稳定性研究等。

2、当前需要着重研究的课题

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迫切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的技术问题,如濒危小种群恢复技术、濒危物种迁地保护技术、自然保护区“生态岛屿”野生动物种群控制和栖息地维护技术、生物廊道设计和自然保护区规划设计技术、自然资本评估理论和方法,以及自然资本运作技术。

1)关于“生态岛屿”小种群恢复与调控。由于自然保护区大多处于孤岛状态,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被隔离为多个小种群。应如何恢复濒危物种的种群,以维护其长久的安全性。同时,在生存空间相对狭窄的自然保护区内,尤其是对自然生态系统受到严重干扰的保护区来说,必须科学地控制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比如,如果野生动物种群过大,不仅会对生态系统的结构造成破坏,而且对周边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构成威胁。应如何对保护区内野生动物种群进行科学控制和栖息地的合理干预,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这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科研工作,也是未来长期的研究课题。

2)关于自然保护区规划设计中适宜面积确定问题。生产实践中需要回答的一个问题是,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规模需要多大才能保护好野生动植物资源?回答这一问题的基础研究工作是科学确定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区的适宜面积,特别是单体自然保护区的最小面积。自然保护区面积确定问题是我国乃至世界尚未解决的科学难题。确定自然保护区的最小面积是长期有效保护野生动植物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关键问题,是实现自然保护区科学规划建设和有效管理的前提。自然保护区面积大小不仅决定了保护对象的长期安全性,而且关系到自然保护区建设规模和社会经济承受力的问题。一个自然保护区的面积究竟应该多大才能维持保护对象的长久安全,这个问题不仅是我国自然保护区规划建设等待回答的问题,还是自然保护区学科首先应该研究的课题。由于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一直处于粗放经营和传统的管护阶段,自然保护区的面积确定都比较随意。科学地确定自然保护区的面积是近年来未能深入研究的课题,自然保护区建设缺乏理论依据。比如,部级、省级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应该多大,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面积应该多大,热带、亚热带、温带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应该多大,不同类型湿地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和功能区如何确定,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的保护区范围如何确定,上述这些问题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如果是为了保护一个区域的自然生态系统及其组成的物种,合理的面积显得格外重要,因为只有足够的面积才能达到保护这个整体性的目的,才能保持各种各样生态系统的存在,以保证所有物种能够长期生存繁衍下去。自然保护区大多是孤立地存在于人为活动的干扰区域中,处于人类构筑物包围之中,就好像海洋中的岛屿,所以自然保护区有“生态岛屿”、“生境岛”之称。如果自然保护区面积较小,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狭小,半岛效应明显,物种灭绝的速度加快;自然生态系统受人类干扰和外来物种干扰的强度增大,系统的结构难以保持长久的稳定性,从而失去典型性和代表性。同时,我国人口众多,又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同样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如果自然保护区面积总量过大,短期内会给国家和地方政府带来经济负担。如果单体自然保护区的面积过大,尤其是在东部发达地区,那么将引起自然保护与资源开发的矛盾;在西北的牧区,如果核心区的面积过大,也会引起保护与放牧的矛盾。总之,科学地确定保护区的适宜面积,尤其是最小面积的确定,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3)生物廊道的设计技术。很多自然保护区为人类构筑物分割、干扰,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和植物的生境呈破碎化状态。对于小种群的野生动植物来说,破碎化的生境导致种群的进一步的隔离,灭绝速度加快。如果在野生动物的迁徙通道上建设了公路、铁路等人类构筑物,将阻断野生动物的生活繁衍途径。研究生物廊道的区划技术成为热点问题,尤其是对于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分为若干片的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廊道设计问题。

4)关于自然保护区规划设计中的功能区划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分区存在混乱,分区数从1个到7个不等,如核心区、缓冲区(或区、实验区)、实验区、经营区(或利用区或开发区或游憩区)。目前我国还没有实施自然保护区分类管理,所有的自然保护区管理基本按国际上的严格的自然保护区管理。近几年建立的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但是,由于自然保护区类型多样,功能不同,管理的严格程度、方式应该有所不同。我国人口众多,社会经济又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比较突出。如果占陆地面积14%以上的自然保护区全部按严格的自然保护区管理,那么必将导致自然保护区与当地群众的利益冲突。在现行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实践中,一般把保护区划为保护区域和经营区域。保护区域包括核心区和缓冲区,经营区域包括实验区。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在不同的功能区中还应该划出科学实验小区、生产经营小区、生态旅游小区、生活办公小区等。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自然保护工作与管理者和周边居民生计性开发利用的矛盾。

5)关于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本与经济管理。自然保护区一般处于边远地区,自然保护区内保存着最好的天然植被和自然景观,蕴藏着丰富多彩的野生动植物,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强大,自然价值极高;周边社区保持着传统的民族风情,文化价值较高。如何进行自然资本运作、开发自然保护区的间接价值和无形资产,发展“自然保护区经济”,避免由“资源消耗型”,向“环境破坏型”和“景观浪费型”转变。

野生动植物保护总结范文篇4

塞罕坝;资源保护;生态;对策

塞罕坝机械林场坐落于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北部,地处河北省最北部,是全国北方最大的人工林场。其营造的大面积以落叶松为主的人工林有效地阻止了浑善达克沙地向南推进和风沙对京津的侵袭,涵养了滦河、辽河水源。经过六十年的经营和保护,塞罕坝地区已具有丰富的森林资源以及动物资源。目前,共有维管束植物8l科303属618种,陆生脊柱动物66科261种,鱼类5科32种,昆虫114科660种[1]。本文将在介绍塞罕坝地区野生动植物资源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一些保护和生态建设发展对策。

1.自然概况

地理位置与地形地势特点。塞罕坝机械林场总经营面积140万亩,有林地面积112万亩,全场商品林面积38.3万亩,林场地理坐标为东经116?1′~117?9′、北纬42?2′~42?6′,林区属冀北山区与蒙古高原交汇区是华北唯一的坝下、坝上过渡带和森林~草原、森林~沙漠交错带,海拔1100~1840米。含高原和山地地貌,山地称为坝缘山地,属阴山山脉与大兴安岭余脉的交界地带。

土壤、植被、立地条件。林区内母岩多为玄武岩、凝灰岩,并有少量花岗岩和变质岩。土壤类型主要为灰色森林土和山地棕壤,也有部分草甸土、沼泽土,土壤质地多为壤土和沙壤土,有机质含量较高,一般在1.2~2.0%之间。林区内生物资源极其丰富,以寒温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为主,以落叶松、樟子松、云杉、山杨、桦木类等为建群种。灌木主要有山刺玫、绣线菊、小叶锦鸡、黄柳、金露梅等;草本主要有针矛类、菊类、蒿类、披碱草、沙打旺、草木犀等。人工栽培种也成多样化,乔木主要为落叶松、樟子松、云杉等。

2.塞罕坝地区野生动植物资源

塞罕坝地区属典型的北温带气候。目前有藤本植物9种,木本植物102种,草本植物507种。具体来说,有大型真菌22科5l属79种;自生维管柬植物8l科303属618种,其中蕨类植物6科、10属、16种;裸子植物2科、4属、10种;被子植物73科、289属、592种,其中双子叶植物63科、227属、462种,单子叶植物10科、62属、130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4种,特有植物1种1变种2变型,在河北仅本地区有分布的植物有30余种。该地区内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4种,即野大豆、蒙古黄芪、刺五加和沙芦草;有特有植物1种1变种2变型,即光萼山楂、长柱多裂叶荆芥、围场茶藨子和黄花胭脂花[1];保护区植物群系中含20种以上的大科有7科,含1~19种的较大科有8科,含5~9种的较小科有13科,含2~4种的小型科有25科,仅含1种的科有28科。含10种以上的大属共有6属,含5~9种的中型属共有13属,含2~4种的小属共有124属,区域单种属163属,真单种属6属[2]。

该地区有陆生野生脊柱动物4纲24目66科261种,鱼类5科24属32种,昆虫12目114科660种大型真菌22科5l属79种。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7种,其中一级保护5种,二级保护42种[3]。塞罕坝省级自然保护区共有陆生野生动物152种、亚种,隶属于4纲21目51科。其中两栖纲1目3科4种;爬行纲1目3科4种;鸟纲14目33科118种;哺乳纲5目12科26种[2]。

3.塞罕坝地区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存在的问题

生物多样性不够丰富,植物种类较少。当地林地主要以人工纯林为主,林分郁闭度较高,因而林下植被种类较少。而在土壤水分条件较好处也未见较多的针阔叶、乔灌木和草本植物,野生动物种类少,种群密度不高。

野牛植物资源乱采现象严重。不少游人、当地农民和职工在林中任意采挖药材、各种山野菜等,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同时也减少了物种。

存在次生污染。随着当地旅游的兴旺发展,出现了许多度假村,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管理,度假村建设出现无序状态。垃圾处理不足,在景区内经常见到建筑和生活垃圾,造成次生污染。

4.生态建设发展对策

A.加强植物资源的保护

一是加大执法力度。以森林公安派出所和林政执法为主,经常性的开展打击破坏林区违法行为的活动,同时结合退耕还林和封山禁牧政策,二是加强宣传力度,转变保护观念,必须宣传到位不留盲区,不留死角。把保护植物资源工作提高到全民的高度,使全民具有爱护大自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尤其是一些稀有的金莲花基地,在利益驱使下有村民竟然夜里偷采,一定要从根本上改变观念来保护这些植物资源。离村落近的森林资源包括幼龄林地,要设立防护栏防止牲口践踏。

与科研院所联合建立新奇特植物资源繁育基地。充分利用塞罕坝地理优势及特殊的气候优势建立繁育基地,扩大繁殖规模,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根据植物特性和市场需求,分类筛选培育不同物种、品种的良种繁育基地,具备发展规模生产的苗木,为植物资源开发和永续利用奠定基础,如坝上白蘑、紫蘑、肉蘑、肉香远销国内外,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探索其菌种的永久保存方法就可保证这些种质资源永续利用。

加大造林、营林新技术投入力度,提高造林成活率。在造林树种选择上首先以乡土树种为龙头,该地区的乡土树种主要是落叶松、云杉、樟子松,采用这些树种造林是人工更新获得成功最大的保证。挖掘本地植物资源,培育多树种多层次混交林,实现不同地段、不同树龄、不同类型森林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森林资源经济与生态“双赢”目标。采用抗旱造林技术,主要有营养袋造林技术、保水剂造林技术、新型节水容器植树技术、ATP生根粉、抗旱造林粉、土壤强力增墒剂、地膜保水、茎干缠膜法等方法,提高造林成活率,确保造林质量。

伐区作业严格按照设计执行。伐区管理实行责任到人,管理员应根据伐区设计的数量、要求,在伐中负责监督检查,做到勤上山勤检查,制止违规行为、控制采伐类型,确保伐后林分郁闭度和保留株数达到设计要求,防止越界采伐、超强度采伐和异地采伐。伐区台账登记及时、账目清晰、数据准确。应把好伐区验收关,确保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

加强森林病虫害防御体系建设,加强森林病虫害的监测、预报网络体系建设,重视生物防治制剂研发,确立生物措施在防治森林病虫害中的主导地位;加大植物病虫害的检疫和执法力度。对不呈现高发态势的虫种一定要认真细致做好调查监测,以防突起,被动防治。

加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每年9月15日到次年6月15日为防火期,在期内攀火楼每8分钟嘹望一次全场林火情况,同时增加流动岗对林火进行监控。森林防火设施包括望火楼、检查站、防火线、电话线路、大型防火牌、林道等。防火设备包括:用于防扑火的汽车、摩托车、链轨拖拉机、扑火机具、电台、中继台、电话等防火通道的建设、组建高效善战的专业扑火队伍,提高森林火灾综合防御控制能力。

建立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塞罕坝的生态效益远大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果能将塞罕坝机械林场自然保护区纳入生态公益林补偿范围,建立补偿机制,实现公益林的生态效益,确保塞罕坝植物资源稳步增加,使塞罕坝机械林场林业发展步入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轨道。

B.加强塞罕坝地区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

强化对群众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未来的教育与宣传,将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全民教育活动中,从而不断提高全社会的保护意识。此外,还要特别加强对犯罪分子集中区和野生动物分布区周边社区群众的教育,防患于未然。

建立健全基层管理机构,加大管理力度。加强就地保护即:在塞罕坝机械林场自然保护区设立森林公安局;在州、地一级设立管理分局,下设森林公安分局;在核心区、缓冲区设立管理站,下设森林公安派出所。以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为主体,以地方林业主管部门为依托,形成一个布局合理、科学有效的保护网络,进行就地管护,切实有效地保护野生动物的安全。

增强投入,建立自然保护区管理投入的保障机制。塞罕坝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内蒙古高原的东南缘,地处内蒙古高原与冀北山地交接处,地理坐标:北纬42?3′~42?7,′东经117?6′~117?5′。地貌上界于两个一级单元即内蒙古熔岩高原和冀北山地之间,主要是高原台地;南北长25.5km,东西宽27km,区域海拔高1500~1939.6m[3]。

经国务院批准的塞罕坝机械林场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20029.8公顷。保护区目前的管理部门装备落后、设施陈旧,不仅严重影响着管护工作的正常开展,而且对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也难以进行有效的打击。因此,应当建立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投入的保障机制,将这项工作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

坚持依法保护,建立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以《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为中心,以可操作性强、切合实际的配套法规为补充的法制体系,使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对典型案件要公开曝光,甚至采取公审、公判的形式,达到震慑犯罪、教育群众的目的。并且,我们每一个执法者要不断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提高自身素质,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用法律利剑来保护林区野生动物。

[1]刘春延,聂鸿飞.塞罕坝植物区系组成的分析研究[J].河北林业科技,2008.06

野生动植物保护总结范文

关键词:野生植物;景观资源;园林应用;梵净山自然保护区

中图分类号:S759.9;S73;S68(2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6-3889-06

植物景观是指天然或人工栽植的由乔、灌、草和古树名木等各类植物组成的不同林相、季相绚丽多彩的植物群落景色的总称[1]。植物能随季节变化而不停地改变其色彩、质地、疏密以及其他特征,可产生迥异的景观[2],能为环境提供具有生命力的绿色,使景区硬质景观活泼柔美、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产生显著的绿色景观效应。野生观赏植物是指没有经过驯化引种、在原产地处于天然自生状态、而且极具观赏价值的一类植物,作为观赏植物,其价值在于它们具有较高的美学意义,自身的多样性、适应性、观赏性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更是受到人们的青睐;将其引入城市栽植,不但可以美化城市环境,改善城市生态,而且可以改变城市的生存环境,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带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的江口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松桃苗族自治县三县的交界处,总面积567km2,是中国6个加合国“人与生物圈”世界性自然保护区的成员之一。由于处在中国亚热带湿润地带,是中国亚热带生态系统保存较为完整的典型地区之一,具有明显的中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特征。该保护区为多种植物区系地理成分汇集地,植物种类丰富,古老、孑遗种多,植被类型多样,垂直分布明显,为我国西部中亚热带山地典型的原生植被保存地。目前,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内生长的野生植物资源应用于园林绿化的却较少,因此课题组在对其野生观赏植物本底资源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了其在森林旅游和园林绿化中的应用价值,以期为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借鉴。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区概况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的地理坐标为北纬27°40′50″-28°01′30″,东经108°45′55″-108°48′03″;梵净山是武陵山脉的主峰,最高峰海拔2572m。保护区内年平均气温6~17℃,1月均温3.1~5.1℃,7月均温15~27℃,一年中≥10℃的活动积温为1500~4500℃;年平均降水量1100~2600mm;年均空气相对湿度在80%以上。植被为湿润性常绿阔叶林,是我国中亚热带典型的地带性植被[3]。2010年的最新调查资料显示,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内有动物约2500种,其中脊椎动物300多种;植物有4000多种,其中种子植物约2300种。特殊的地质构造、气候特征和人文环境造就了梵净山独特而丰富的自然资源,形成了梵净山森林植被垂直分布多个明显的植被带,每个植被带随季节变化而不停地改变其色彩、质地、疏密以及其他特征,形成了典型、丰富的植物景观。

1.2方法

在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支持下,课题组于2011年4月至2012年10月,按照制订的野外调查方案,沿梵净山东线(江口县)、西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环线公路3条线路进行实地调查,每条线路确定5~10个样区,每个样区至少布设10个以上的样点,样点由自然保护区缓冲区向核心区延续,每个样点分别对景观植物资源的分布、种类、生境进行调查记载,收集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野生植物资源文字记载信息、拍摄清晰的影像资料。通过采集标本结合拍摄的照片和录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4-11]完成初步鉴定。

2结果与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依据植物的生物学特性、观赏特性和园林用途,筛选出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野生观赏植物41科81种,得到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植物景观资源物种名录,具体见表1。分析表1可知,在81种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野生观赏植物中,如果以植物的生活型来分类的话,则乔木植物有14科25种,种类数量占总数的31%;灌木植物有15科31种,种类数量占总数的38%;草本植物有14科20种,种类数量占总数的25%;藤本植物有4科5种,种类数量占总数的6%。

2.1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各类景观植物观赏特性

2.1.1乔木类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植物景观资源中的乔木类由根部发生独立的主干,树干和树冠可明显区分,直立的主干高达5m以上,按冬季的落叶与否又分为落叶乔木和常绿乔木;它们在野外生长中表现为树体高大、树姿优美,加上大多数乔木植物叶形奇特、叶色多变、花朵艳丽、果实鲜艳,所以季相变化大,如南方红豆杉(图1)、荔枝(图2)、珙桐(图3)、鹅掌楸(图4)、紫薇(图5)等。在城市园林绿化上可作为行道树、园景树、庭院树、庭阴树以及小区绿化、公园布景等应用。

2.1.2灌木类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植物景观资源中的灌木类主干不明显,常在基部发出多个枝干,由于生境适宜,所以株形丰满、枝叶茂盛,如满山遍布的杜鹃花,在花开时节,花团锦簇、迎风玉立、姹紫嫣红、争奇斗艳,如诗如画、美不胜收(图6),展现出了极高的观赏价值。对于这类季相变化较为丰富的灌木可直接引入城市作为园景树、庭院树、庭阴树、小区绿化、地被植物、边坡植物等加以应用,这对于合理利用野生灌木类景观植物资源、增加园林绿化中的物种数量、增强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丰富度、减少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发生、节约造园布景成本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作用。

2.1.3藤本类藤本植物茎长而不能直立,靠倚附其他物体而向上攀升生存。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植物景观资源中的藤本类有木质藤本和草质藤本两大类,常见的冷饭团、老虎刺为木质藤本,常春藤为草质藤本;由于被攀缘树体高大,加上森林郁闭,这里的藤本植物枝繁叶茂,是经济价值很高的立体绿化材料,引入园林绿化中可作为园景树、庭院树应用,特别是可用来绿化墙面,建造绿篱墙,装饰绿廊、拱门、屋顶和阳台,架设花架、凉棚等。利用藤本植物绿化不仅能够充分利用空间,增加绿量,丰富硬质景观的观赏性,还具有蔽阴、隔热、降低城市温室效应等多种功效。

2.1.4草本类草本植物的植物体木质部不发达,茎,较柔软;按草本植物生活周期的长短可分为一年生草本、二年生草本和多年生草本。由于全株或地上部分容易萎蔫,多数在生长季节终了时其整体或部分枯死,这在园林景观上带来绿地的季相改变;而且多数草本植物植株矮小、根系发达、早期生长快、扩展性强、耐瘠薄、耐粗放管理,加之种子多、更新容易、造景绿化成本低,作为生态系统恢复的起点植物有利于初期表土层的形成,作边坡绿化来保持水土是非常难得的植物材料。而多年生草本植物如博落回(图7)、玉簪(图8)其植株高大,花多色艳,花期长(博落回花期在夏季,玉簪花期在秋季,都有2个月),作为园林景观小品的点缀和人工群落的配置,其景观效果是木本植物无法比拟的,所以观赏价值很高。

2.2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各类景观植物在园林绿化中推荐应用的分类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内不同种类的野生观赏植物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而植物观赏部位枝、叶、花、果及颜色等随着季节变化产生的景观效果不同,能形成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因此将它们在园林绿化中合理配置造景能产生新颖的景观效果。

2.2.1地被植物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内生长的野生观赏植物可作为地被植物应用的有蔓出卷柏、苏铁蕨、虎耳草、朱砂根、矮地茶、玉簪、吉祥草、凹叶景天、黄金凤、赤车、庐山楼梯草、粗齿冷水花、蛇葡萄、鸡眼梅花草、麦冬、鸢尾、博落回、星毛鸭脚木、秋海棠等。

2.2.2观花植物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内生长的野生观赏植物可作为观花植物应用的有火棘、棣棠花、鸢尾、黄金凤、鹿角杜鹃、紫薇、杜鹃、栀子、八角、珙桐等。

2.2.3观果植物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内生长的野生观赏植物可作为观果植物应用的有栀子、八角、朱砂根、矮地茶、火棘、南方红豆杉、飞蛾槭、梵净山柿等。

2.2.4观叶植物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内生长的野生观赏植物可作为观叶植物应用的有飞蛾槭、鹅掌楸、南方红豆杉、华山松、铁杉、木莲、山玉兰、深山含笑、常春藤、楠竹、盐肤木、鸡眼梅花草、蛇葡萄、赤车、吉祥草等。

2.2.5庭院植物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内生长的野生观赏植物可作为庭院植物应用的有南方红豆杉、华山松、铁杉、木莲、山玉兰、深山含笑、八角、鹅掌楸、合欢、老虎刺、珙桐、鹿角杜鹃、五裂槭、飞蛾槭、三峡槭、青榨槭、挂苦绣球、西南绣球、枫香、杜仲、杨梅、枫杨、锥栗、苦槠栲、青椆、狭叶山黄麻、胡颓子、栀子、蛇葡萄、盐肤木、五加、星毛鸭脚木、常春藤、楠竹等。

2.2.6盆景植物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内生长的野生观赏植物可作为盆景植物应用的有铁线蕨、蔓出卷柏、苏铁蕨、虎耳草、华山松、赤楠、六月雪、朱砂根、矮地茶、玉簪、吉祥草、凹叶景天、黄金凤、赤车、庐山楼梯草,还有粗齿冷水花以及鸡眼梅花草和秋海棠等。

3讨论

目前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内野生植物资源应用于园林绿化建设的植物种类还较少,特别是全国实施城镇化、工业化建设以来,在保护好现有资源的条件下,充分利用本地植物资源,通过人工采集与引种驯化积极扩大景观植物种质资源群体、增加园林植物种群数量、在城市绿化建设中倡导引入乡土树种进行种植等已经成为现阶段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发展热点。将野生观赏植物作为景观植物引入城市和景区,不但可以美化和改善城市环境,发挥其自身优势,丰富绿化植物种类,提高绿化品位,而且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不仅可使新增园林景观配置植物的适应能力强、成活率高、绿化成本低,而且能增加园林绿化植物的备选群体规模、提高绿化覆盖率、增加绿化面积、改善人居环境,同时还可以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从而促进地方生态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通过对自然保护区的植物资源实施家底调查,在保护好自然资源的同时,科学地对具有观赏价值的植物发掘其园林绿化应用价值,并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将是有关部门需要先行研究的重要议题,无论是从生态、经济、绿化的角度看,挖掘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景观植物资源都具有广阔的开发空间和发展前景。因此建议在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内野生植物资源应用于园林绿化的开发上,采取种子繁殖与组织培养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对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植物先行引种,通过人工采集进行驯化试验,对确定的开发对象争取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生产。另外,针对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观赏植物资源非常丰富这一特点,在开发利用时,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教育,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做到保护与发展并举、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有机结合,尽快制订一套切实可行的景观植物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最大限度地保护其植物生态系统物种的稳定性、多样性和平衡性,使梵净山景观植物资源永续利用。

致谢:课题组得到了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杨业勤、张维勇、杨传东、雷小平、邱洋、何汝态等领导、专家的指导与帮助;铜仁学院生物科学与化学系的部分学生参与完成野外调查和资料的整理汇总工作,在此对各位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2]杨春平,汪珞,曹光明,等.环境规划中植物的景观功能及其应用[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8,11(3):34-37.

[3]周政贤,杨业勤,陈克贤,等.梵净山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

[4]李永康,黄威廉,王兴国,等.贵州植物志第二卷[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

[5]李永康,黄威廉,王兴国,等.贵州植物志第三卷[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

[6]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1-5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7]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增补本[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8]陈俊愉,刘师汉.园林花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9]卓丽环,陈龙清.园林树木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野生动植物保护总结范文篇6

关键词:公路施工;自然保护区;环境保护;管理措施

引言

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条件,但同时也对自然环境产生了不利影响,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实施绿色交通、建设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基础设施是未来较长时间的重要发展任务。公路项目建设期间,施工活动可能会破坏植被,污染环境,降低生物多样性等,或多或少会给周围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不利于当地环境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在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必须重视环境保护工作,从多角度分析施工活动带来的不利影响,制定出完善的应对措施,从根本上降低生态环境破坏程度,实现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鉴于此,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减小高速公路工程施工活动对周围生态环境不利影响的管控措施。

一、工程概况

国道216线马克项目路线全长25km,按照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100km/h,路基宽度26m。其中大桥8座、中桥3座,桥梁总长1,600.0m,占路线总长的6.4%,通道44座。U型转弯1处。其中24km位于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保护区实验区。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保护区是1982年4月成立的新疆准噶尔盆地干旱荒漠区野生动物保护区,位于准噶尔盆地东缘,总面积14,668.22km2,主要是以保护和发展普氏野马、蒙古野驴、鹅喉羚、狼、沙狐等有蹄类野生珍贵动物及其栖息生存环境为主的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动物种类繁多,据考察及资料记载共有58科288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3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36种。区域环境的生态条件较差,植被覆盖率低,主要植物有梭梭、白梭梭、沙拐枣、驼绒藜、琵琶柴、红柳、芦苇及蒿类等,植被盖度约10%~20%。

二、环境影响分析

1.临时设施建设的影响性分析本项目设置的料场、弃渣场、取土场、施工便道、拌合场等临时设施会破坏该区域内的植被,并影响周围植被和覆土情况,损失一定的生物量。同时施工人员践踏、施工活动也会使临时场站及周围林地植被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修建临时便道会造成沿线地区地表植被带状破坏,降低原有生态系统的生物量。从沿线植被的分布和工程用地情况分析,工程临时用地共占用林地、裸地约600亩,损失的植被主要为梭梭、白梭梭、驼绒藜、琵琶柴、红柳等。2.施工过程主要影响性分析(1)对动物栖息地环境的影响本项目施工工期三年。公路施工期临时用地包括施工便道、取土场以及工程人员生活占地等,将临时占用动物栖息地并改变其内的植被和理化环境。由于荒漠地区降水和水源稀少,植被恢复十分困难。(2)对野生动物的影响进场施工车辆和人员使施工便道成为施工区域内受影响最频繁的地带。虽然施工便道车流量有限,但施工车辆噪音、灯光、震动和相关人类活动会造成动物回避,阻碍动物日常活动,形成一种动态屏障。进而对该区域内营巢的啮齿动物、爬行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交配、繁殖及觅食、育幼等日常活动造成干扰;运输和工程车辆进场,可能直接造成动物生命损伤;夜间施工车辆照明、场站生活区照明则可能对一些野生动物造成影响。同时可能存在部分施工人员缺乏野生动物保护意识,哄赶、捕捉、伤害野生动物,或处于好奇追赶和接近动物,对其造成心理和身体上的损害。(3)对重点保护植物的影响根据沿线调查结果,梭梭在沿线戈壁滩内均有分布,本段全线永久占地将破坏一定数量的梭梭等灌木面积,施工过程中应重点加以保护和恢复。(4)水环境影响桥梁基础施工过程产生的钻渣、淤泥,若处理不好,会污染周边环境。施工机械的维修、保养及作业过程中的滴、漏会产生含油污水,对施工周边环境造成影响;施工过程的砂石料冲洗、混凝土拌合、养护等过程产生的废水;生活区污水一般含有较高浓度的COD、BOD5和SS,由于施工期长达36个月,如果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附近水体,将会导致水体质量下降。(5)空气影响在公路施工期主要空气污染物是扬尘,施工扬尘污染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路堑开挖、路基平整、土方运输及填筑等施工作业;碎石加工厂、拌合站的降尘设施不到位,洒水不及时,生产过程均会产生粉尘污染;水泥、砂石料等运输车辆在施工便道及施工营地运行过程中将产生大量尘土。(6)固体废物影响施工期固体废物主要包括废土弃方、沥青废料、临时设施拆除、施工人员生活垃圾等固体废物。(7)施工噪音影响施工噪声主要来源为工程机械,因不同的施工机械影响的范围相差很大,昼夜施工场地噪声限值标准有所不同,夜间施工噪音的影响范围比白天大;施工车辆行驶过程中鸣笛等噪音影响。

三、环境影响管理措施

始终坚持“最小的破坏就是最大的保护”原则,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始终坚持“环保核心理念”,减少场地干扰,尊重自然环境,实施科学管理,保证施工质量,即在施工的过程中采取响应措施,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1.施工准备阶段管理(1)前期策划及方案管理项目进场后,对项目所在区域进行全方位了解,对施工内容全面熟悉,充分考虑施工内容,区域位置,施工周期等因素影响,对环境保护进行专项策划管理,做到提前谋划;选取合理位置作为临时设施建设,尽可能避开林地、保护区用地;制定有针对性绿色施工实施方案,严按照方案进行施工管理,同时针对施工过程对环境因素的影响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2)加强人员教育培训聘请熟悉卡山保护区动植物保护的有关专家,给全体参建人员进行野生动植物保持等专题培训,并邀请森林公安局讲解保护区内野生动物保护办法,组织相关施工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国家和地方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及条例。(3)加强制度落实,合同约束为减小公路工程施工对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在劳务队伍合同签订上,劳务队伍需要全面落实保护区内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在工程合同之中,明确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并遵守安全文明施工原则,采取积极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在提升建设质量的同时,减少生态环境破坏。2.施工过程控制措施(1)植被保护措施以临时用地尽量少占自然保护区为原则,项目所有临时驻地均设置在保护区外,为减少保护区内施工便道临时用地,只在桥梁及涵洞位置征用了便道,施工便道两侧必须设置环保桩,并加贴醒目的红黑相间的反光标签;严禁施工车辆、机械设备驶离施工便道和主线用地范围,其余便道均设置在主线范围内,合理组织施工工序,左右幅交替施工,交替作为施工便道,有效减少了便道用地;对建设中永久占用林地部分的表层土予以收集保存,采用密布网进行覆盖,待工程结束后,铺筑在场站、驻地、便道上,以利于植被恢复。(2)动物保护措施施工期加强施工人员的教育、管理,严禁捕杀、惊扰野生动物;根据保护区提供的迁徙路线,采用粪便、食物设置诱导标志,引导动物沿着迁徙路线进行通行;在野生动物活动频繁的时间段,禁止施工,确保动物迁徙不受影响。施工期间禁止鸣笛,夜间施工采用近光灯,精良避免惊吓野生动物。(3)水环境保护措施一是桩基施工采用旋挖钻干挖法施工,避免了泥浆的污染,同时钻渣用于填筑路基,减少固体废物的排放;二是设置合理的排水沟、截水沟,将水引至地表水收集池,沉淀后循环使用,达到了节约目标;三是施工废水设置沉淀池,经处理后用于便道的洒水降尘;对施工营地设置化粪池;对洗涤污水设置三级沉淀池集中沉淀处理后排放,沉淀池做防渗处理,沉淀的固体废物实行定期清理。(4)大气环境保护措施。在碎石加工场设置粉尘消减和控制装置,拌合站设置除尘器、减少粉尘对大气的污染;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对拌合站、便道等易起尘区域采取洒水抑尘,对易扬尘的施工材料进行覆盖;土石方运输车辆采用篷布覆盖,防止运输过程中的散落;在施工区、驻地、场站内严禁焚烧可燃物体,减少对大气的污染。(5)固体废物处理措施。施工期固体废物采取“集中收集、分类处理、尽量回用”的原则,其中可利用的弃石方运至碎石加工厂加工成碎石后用于水稳施工,不能利用的、多余的废弃土石方送至弃土场处置,按照先挖后弃的原则进行堆放,运送过程中车顶采用帆布覆盖。保护区外设置施工营地,施工营地周围建立小型的垃圾临时堆放点,堆放点采用带盖桶装形式收集垃圾。设专人定期清除,可回收的塑料袋、塑料瓶回收使用,不得对外逸散,不得焚烧,及时清运至垃圾处理站。(6)噪音影响的处理措施。施工期的噪音主要来源于施工机械和施工车辆,设备进场前对设备噪音进行检测,不符合国家要求设备禁止进场,加强对施工机械的日常维修和保养;有野生动物出没位置禁止鸣笛。3.施工结束保护措施施工结束后,在动物通道两侧设置野生动物饮水点,用于收集雨水,供野生动物引用;并在两侧撒布粪便、食物等措施诱导,引导动物沿着通道通行;拆除所用临时设施,并恢复原有地貌,对取土场、弃土场采用放坡处理,坡度不得大于1:3,场地平整完成后,在上面覆盖一层清表土,并选用采摘的草籽冬季下雪前及春季融雪后两次撒播种子。

野生动植物保护总结范文1篇7

论文摘要:随着全球人口的迅猛增长和社会经济的突飞猛进,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持生态平衡,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现存的生态环境及野生生物资源,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是行之有效的重要措施。

自然保护区就是人类从对自然界的不断索取和破坏的教训中,逐渐认识到自然界的承受能力和保护自然的重要性,而划定出的加以保护的自然区域。同时又是人类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科研基地。

自然保护区建立的同时,对其进行适时的评价,以便掌握保护区的状况,进行正确的评价和对比。自然保护区评价的目的在于;反映自然保护区的特性和价值。其评价标准有很多方面,其中以对自然保护区典型性、稀有性、多样性、自然性、脆弱性等方面的评价意义重大,另外,还应考虑其他因素,如: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大小,感染力、科研潜力等。自然保护区的效益评价(包括: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对自然保护区今后的存在,发展及潜在价值的发挥等方面的研究也很重要。

下面以凤凰山自然保护区为例,试论自然保护区的评价。

一、保护区概况

凤凰自然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鸡东县南部,地处长白山脉与完达山脉南部红松林和北部红松林过渡地带。地理坐标为东经130о58′11″至131о18′50″,北纬45о52′03″至45о05′28之间。南与俄罗斯无人居住区接壤,边境线长达45公里,北与平阳镇、永和镇毗邻,西与四山林场、平房林场相连,东与凤凰山林场相连,距兴凯湖保护区边缘70公里。保护区总面积为26570公顷,森林蓄积量为2379510立方米,保护区的森林覆盖率为94.6%。保护区内总人口780人,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

二、资源概况

(一)植物资源

保护区植被属长白山植物区系,完达山植被亚区,植物资源丰富,据初步调查保护区共有野生植物703种、隶属于137科、394属。包括藓类植物77种,隶属于29科、55属。维管类植物626种,包括蕨类植物21科、36属、61种,种子植物80科、303属、565种。种子植物中裸子植物3科、6属、11种,被子植物84科、297属、554种。

保护区内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2种,其中国家Ⅰ级2种:东北红豆杉、野山参,国家Ⅱ级保护的有10种:兴凯松、松茸、紫椴、钻天柳、水曲柳、野大豆、胡桃楸、黄檗、红松、浮叶慈茹。

(二)动物资源

凤凰山自然保护区有陆栖脊椎动物343种,国家重点保护的50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的有9种;东北虎、原麝、东方白鹳、金雕、白尾海雕、白头鹤、丹顶鹤、豹、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的有41种:棕熊、黑熊、猞猁、马鹿、大天鹅、鸳鸯、苍鹰等,保护区与中俄边境陆陆接壤45公里,俄方为无人居住区,植被处于原始状态。根据中、美、俄国际合作调查表明,与保护区接壤的俄方境内有5~6只野生东北虎小种群活动频繁。2004年12月26日,在保护区137林班1小班,惊现2~3只家族式的野生东北虎捕食野猪的痕迹。论文

(三)景观资源

保护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森林资源造就了独特的自然景观资源,夏季,浓荫遮日的森林是清凉世界,冬季,浩瀚的林海是冰雪世界,令人神往,令人陶醉。

三、保护区的评价

(一)典型性凤凰山自然保护区内有大面积的兴凯松林和针阔混交林,阔叶红松林和兴凯林均为本生物地理区的最好代表。因此,凤凰山自然保护区具有较高的典型性或代表性。

(二)稀有性兴凯松林在国内和世界分布稀少。保护区内珍稀濒危物种,如东北虎、原麝、金雕等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共50种;东北红豆杉、兴凯松、松茸、红松、钻天柳等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12种且分布比较集中,也充分体现了野生共生菌,松茸尚不能用人工方法生产。保护区处于中俄边界地区具有区位特殊性,尤其可以与长白山保护区、东与兴凯湖保护区等形成网络,可以形成中俄地区东北虎迁移、流动的通道。给国际之间开展合作研究,提供了天然的实验平台。

转贴于

(三)多样性保护区内以兴凯松林、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混交林为主,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与结构比较复杂,类型比较丰富。区内有高等植物137科394属703种。陆栖脊椎动物6纲37目87科343种。按保护区26570公顷的面积计算,拥有的种类、数量与同类地区相比,物种多样指数处于前列之中,保护区几乎包括了完达山地区所有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具有丰富的生态系统多样性。

(四)自然性凤凰山自然保护区自1989年建区以来,各级政府十分重视保护区的资源保护工作,将保护区的面积由原来的1488公顷扩大到现在的26570公顷,鸡东县人民政府并为保护区颁发了林权证。县政府先后出台了:《黑龙江凤凰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黑龙江凤凰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等文件,保护区内停止了林木采伐,保护区很少受人为干扰,尤其是核心区还保持着自然状态,保护区内的生态系统按照其自然演化规律,逐渐趋于稳定,形成了自然状态的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群逐渐发展壮大。林内丰富的生物物种都按其发生发展规律有序地自由生长并相互影响,协同进化。因此,保护区具有较高的自然性。

(五)脆弱性保护区内的保护对象松茸生长习性特殊,它生长在兴凯松和兴安杜鹃的根部砂质土壤中,根部生出共生菌形成菌丝,然后才能生长,对环境要求十分苛刻,资源一旦破坏很难恢复。东北红豆杉在原始林内天然更新良好,现保存面积在20公顷左右,因人为干扰压力较大,亟待加强保护。野生动物中的珍稀濒危的种群数量很少,种群生活能力、繁殖能力较弱。

(六)面积适宜性凤凰山自然保护区的面积为26570公顷,根据保护区的保护对象的要求,借鉴同一气候带上自然保护区管理的实践证明,本保护区的面积足以有效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完全能够适应保护的需要,既保持了保护区区域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又使区内的动植物得到有效的保护。而且保护区位于中俄边界,具有国际协作保护的意义。

四、保护区的效益评价

(一)生态效益

保护区主要是保护森林生态系统。森林具有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净化空气、防止水土流失、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功能。保护区内的湿地可分解,吸收自然界中潜在的有害物资和滞留沉积物,还有涵养水源,调节水流、蓄水防洪、调节气候等功能。凤凰山保护区的丰富生物资源,反映了东北地区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本底,是重要的温带地区生物资源的基因库。只要加强科学管理,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必将产生更大的生态效益。同时,也为野生动物提供了集中的集结地,丰富的食料、充足的水源、广阔的活动空间、隐蔽的生存条件、繁殖的良好环境,对更好地保护物种的多样性,特别是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的繁衍生息发展,其生态意义重大。

(二)社会效益

1、长期以来,由于经济活动频繁,不断扩大对自然资源的过渡利用,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扬沙和沙尘暴天气不断增加,空气和水质严重的污染等,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这都可归咎于人们对自然环境保护重视不够,是破坏生态环境所产生的恶果。凤凰山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可加快生态环境建设与管理,保护现有的野生自然资源,逐步扩大野生种群数量,是功在当代,造福未来的千秋大业,必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

2、凤凰山自然保护区是科学研究的基地,具有良好的森林生态系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是森林、生态、动物、植物、昆虫、环境、水文、大气、地质、土土壤、气候的学科理想的天然实验室,为开展国际之间合作与交流,提供了天然实验平台。

(三)经济效益

野生动植物保护总结范文篇8

【关键词】美国;野生动植物保护法;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濒危

2008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由美国农业部动植物检疫局(APHIS)再次修订的《野生动植物保护法》(LaceyAct)。目前,APHIS与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CBP)、林业局(USFS)等其他相关机构正在共同推行该法规的逐步实施,而自2008年12月15日起,LaceyAct修订案有关进口植物及植物制品申报的规定已经开始执行。由于该法案涉及面广,对我国产品输美贸易潜在影响很大,已引起国内出口企业、相关产业界及政府管理部门的高度关注。笔者认为,美国LaceyAct修订案的实施应该成为我国进一步加强保护野生药材资源的契机。

1《野生动植物保护法》修订案基本概况

LaceyAct主旨是通过立法的形式保护野生动植物,禁止非法获得、加工、运输和买卖野生动物、鱼类和植物的贸易,禁止对野生动植物的货运文件作假。LaceyAct前后经过多次修订,重要的几次修订发生在1969、1981年和1988年。2008年5月22日,美国APHIS又重新修订了该法案。此次修订案增加了打击木材非法采伐,并规定任何人在州际或海外贸易中违反国内或国际法律进口、出口、运输、出售、收受、获取、收购下列来自外国的植物(少数除外),即属违法。①在违反外国植物保护法规的情况下擅自取走、运输、拥有或出售的植物;②在没有缴付必需的林区使用费、税或未付费的情况下擅自取走、运输、拥有或出售的植物;③在违反任何植物出口或转运法规限制的情况下擅自取走、运输、拥有或出售的植物。

此次修订的主要变动包括:①管理范围由“濒临灭绝的动植物管理”扩展到“整个野生植物及其产品”;②要求2008年12月15日后进口到美国的野生植物及其产品,进口商须填报“植物及产品申报单”;③对违法植物及产品要采取扣押、罚款和没收措施,对申报虚假信息、错误标识等行为也要采取处罚措施。按照LaceyAct修订案的规定,重罪将处以个人5年徒刑及25万美元罚金(公司将被处以50万美元罚金)[1]。

2《野生动植物保护法》修订案涉及的植物及产品范围

此次修订案重新定义了植物及产品的概念,将“植物及产品”定义为:植物界的所有野生植物,包括根、种子、其他植株组成部分及其产品,包括天然林木或人工种植林木。该修订案要求进口商申报的产品范围非常广泛,涵盖活植物、植株组成部分、木材、木浆、纸、纸板,以及含有某些植物成分的产品如家具、工具、雨伞、体育用品、印刷品、乐器、植物提取物、纺织品等。

修订案明确规定以下3类植物可以免除进口申报:第一类是除树以外的“常规栽培植物”和“常规粮食作物”(含根、种子、其他植株部“常规栽培植物”和“常规粮食作物”范围);第二类是供实验室或田间试验研究使用的植物繁殖材料科学样本(包括根、种子、胚质、其他植株部分及其产品);第三类是拟用于种植的植物。但对于上述第二、三类植物,如符合下列情况仍需要进行申报:①属于《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公约》(CITES)附件所列植物;②属于美国1973年《濒危物种法》(ESA)所列的濒危或受威胁物种;③依据美国任何一个州有关物种保护的法律,属于本地濒临灭绝的物种。

3《野生动植物保护法》修订案规定的进口申报内容

此次修订案规定,从2008年12月15日起,凡进口到美国的受限植物及植物产品,进口商需填报“植物及产品申报单”,申报内容包括植物的拉丁学名(明确到种)、货值、数量(包括计量单位)、产地来源国等信息。申报内容须符合下列规定:①若用于生产该植物产品的植物种类多样,且确切种类不明,进口商须申报可能用于生产该植物产品的每种植物名称。②若用于生产该植物产品的植物品种来自多个国家,且确切国家不明,进口商须申报每个可能的植物来源地国家名称。③对纸张和纸板类植物产品,如含有可回收植物成分,进口商须申报可回收植物成分的平均百分比及不可回收植物成分的信息;专门用作包装材料(如支撑、保护或装载其他物品)的植物及植物产品,不需要进口申报,但如果包装材料本身属于进口商品,则也需要进口申报。

4《野生动植物保护法》修订案实施计划

根据LaceyAct修订案,美国对进口植物及产品申报的实施将分阶段进行,并对具体的实施时间表和每一阶段涉及的植物及产品范围进行了多次拟定和修改。2009年2月3日,APHIS修订了之前(2008年10月8日)拟定的实施计划,将每一阶段的实施时间由3个月延长到6个月,整个实施时间为2008年12月15日-2010年9月30日。对每一实施阶段涉及的植物及产品范围按照加工程度及成分复杂性进行了重新调整。新修订的申报实施时间表和涉及的植物及产品范围如下。

2008年12月15日-2009年3月31日为第一阶段:对进入美国的野生植物及产品开始要求进口商提供“植物及产品申报单”。在APHIS网站提供申报单式样。此阶段只需纸质申报且为自愿提供,未申报的进口商不受任何处罚,但不得伪造申报信息,否则可能遭起诉。

2009年4月1日(即美国电子申报系统实施日期)-2009年9月30日第二阶段:涉及HS编码44章(木材及木制品)内的4401(薪材)、4403(原木)、4404(箍木、木劈条、木桩及削尖木桩)、4406(铁道及电车道枕木)、4407(纵锯木或纵削木)、4408(装饰木板)、4409(任何一边、端或面制成连续形状的木材)、4417(木工具、工具手柄、扫帚手柄)、4418(建筑及木工用木材),均强制要求提供“植物及产品申报单”,并采用电子申报系统。

2009年10月1日-2010年3月31日第三阶段:包括上述受限植物及产品,以及HS编码44章(木材及木制品)内的4402(木炭)、4405[木丝(刨花)]、4410(刨花板)、4414(纤维板)、4412(胶合板、胶合镶板)、4413(强化木材)、4414(木构架)、4415(木箱、木盒)、4416(木桶)、4419(木质餐具和厨具)、4420(木质镶饰物、木匣、木雕);47章(木浆)内的4701(机械木浆)、4702(化学溶解木浆)、4703(硫酸盐木浆)、4704(亚硫酸盐木浆)、4705(机械化学木浆),均强制要求提供“植物及产品申报单”,并采取电子申报系统。

2010年4月1日-2010年9月30日第四阶段:包括上述受限植物及产品,以及HS编码44章(木材及木制品)内的4421(未列明或未包括在其他章节的木制品),48章(纸和纸制品)内的4801(新闻纸)、4802(未经涂布的书写纸)、4803(卫生纸、面巾纸)、4804(未经涂布的牛皮纸)、4805(其他未经涂布的纸及纸板)、4806(植物羊皮纸等)、4807(复合纸及纸板)、4809(复写纸)、4810(经涂布的纸和纸板)、4811(除4803、4809及4810外经涂布的纸等),94章(家具等)内的940169(带木框架坐具)、940330(办公用木家具)、940340(厨房用木家具)、940350(卧室用木家具)、940360(其他木家具)、940370(木家具部件),均强制要求提供“植物及产品申报单”,并采取电子申报系统。

今后,第二阶段的需申报产品名单基本不会有变化,但对于第三、四阶段的产品名单,将视情况进行增加,并给予个人和企业至少6个月的时间进行调整适应;同时,APHIS还将继续针对未列入申报实施时间表的产品名单之内的其他产品,考虑是否有必要也采取申报制度,并对如何实施申报征求公众意见。

须强调的是,上述分阶段实施计划只适用于进口申报的规定,并非针对LaceyAct的其他法律规定和法律责任。

5《野生动植物保护法》修订案的实施对我国的潜在影响

首先,LaceyAct修订案要求美国进口商申报的产品种类非常广泛,远远超出对濒临灭绝生物物种的保护,涉及很多商品种类,当前对我国出口木材及木制品贸易影响可能最大。该法案要求美国进口商提报“植物及产品申报单”,必然转化为由进口商要求出口企业提供相关信息。但准确提供产品的植物学名、产地来源国家等在操作方面存在较大难度,特别是涉及到一些合法性证明,如出口木制品涉及到从第三国进口的木材。对如此众多的产品要求进口申报,无形中增加了一道进口申报审核环节,提高出口成本,必然对我国产品在美国顺利通关构成限制。其次,LaceyAct修订案具体实施范围及操作具体细节尚不明确,同时,美国各州之间法律诉讼不同、执行掌握尺度不一,操作复杂性及未知因素较大,也会对我国产品出口造成潜在影响。

转贴于

根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数据,2008年我国提取物进出口总额为6亿美元,其中出口5.3亿美元,同比增长11.12%,但出口量下跌10.70%,呈现量跌价增的趋势。出口目的地因金融危机影响发生了较大变化,日本、美国、墨西哥分列前三甲,而2007年出口前三大市场是美国、日本和韩国[2]。由于金融危机导致美国普通民众的消费能力下降,对来源于植物提取物产品的消费亦明显下降。而且,随着金融危机的持续,我国植物提取物产品输美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在当前我国出口的植物提取物产品中,涉及的许多植物已经进行了大规模种植,如甘草、青蒿、绿茶、麻黄草等,但仍有部分产品来源于野生植物,如积雪草、淫羊藿等,处于野生与种植资源共存状态。很多植物提取物小品种,由于出口的数量和规模不确定,出口目的国的需求也不尽相同,目前还没有实施大面积的人工种植[2]。预计这类产品今后出口美国将受到一定的限制。

6对我国保护野生药材资源的启示

6.1完善法律体系

6.1.1制定专门法律

野生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原则必然要求我国以综合的长远的观点对药材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其立法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制定专门的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法律,对其资源保护及综合性开发进行法律规定。我国目前尚无相关的专门法律,制定《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法》并与其他环境与资源保护的专门法律相协调,是实现野生药材资源可持续利用、满足当今及未来社会发展的长期需要。

6.1.2修订原有法律法规

我国在尚未制定《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法》之前,对于原有的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法律规范,应根据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的新原则和新制度以及其他客观情况的变化予以适时修订,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野生药材资源保护工作的现状。这是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6.1.3加强地方性立法

我国各地区自然条件差异很大,野生药材资源空间分布的区域特性十分突出,各地区的药材品种、类型、数量、开发利用方式各具特色。如东部季风区域的栽培药材人参、浙八味(贝母、白术、延胡索、玄参、天麻、白芍等)、四大怀药(地黄、牛膝、山药、菊花)等,西北干旱区域的野生药材甘草、麻黄、黄芪、黄芩及栽培药材党参、当归、枸杞子等,青藏高原区域的高山红景天、冬虫夏草、麝香等。全国性的法律规范不可能包容各地的具体情况,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的地方性立法大有可为。应遵循自然的空间分配规律,因地制宜确定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方式与范围,制定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保护规范。

6.1.4制定与国际公约相配合的法律法规

为保障我国在国际环境关系中的权益和履行承诺的国际义务,在野生药材资源保护领域,非常有必要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在有关法律规范中对地道药材、野生及人工培育药用植物品种等内容做出具体规定,制定与国际自然环境保护公约相配合的法律法规。这样可使我国国内法与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有效衔接,从而适应当代资源领域的国际合作并减轻我国的履约压力。

6.2确立法律制度

6.2.1资源权属制度

尽管我国现行法律规定自然资源归国家和集体所有,但由于缺乏具体的资源产权主体代表,在制度上又没有明确中央、地方、部门及个人的权利义务,导致各种开发者争夺资源而不顾其可持续利用。在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立法中应严格界定并落实所有权、经营管理权与开发利用权的各自归属,改变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双重身份的弊端,将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彻底分开。推行“谁保护谁享有、谁开发谁投资、谁受益谁补偿”的产权制度,建立野生药材资源产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并做出实质性规定。

6.2.2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我国目前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针对建设项目对环境质量影响的评估,随着野生药材资源保护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应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扩大到一切对野生药材有影响的建设项目和自然资源开发项目;同时,还应开展对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本身的影响评价,主要内容是确立野生药材的开发利用及外来物种引入的生态安全认证制度。

6.2.3资源规划制度

根据我国野生药材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特点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在一定规划期内对野生药材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恢复和管理做出总体安排;从宏观上解决野生药材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当前利益与长期持续发展的矛盾以及资源分配问题,以尽可能用最佳的结构和形式开发利用资源,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6.2.4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目前,我国许多野生药材资源更新的补偿机制处于空白或不完善状态,许多药材仍停留在无价和无偿开发阶段,这大大加剧了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破坏浪费现象严重的局面。应当依照市场经济规律,对资源利用遵循有偿使用原则。野生药材资源开发利用应交纳资源补偿费,用于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研究工作。

6.3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6.3.1进行调查研究

当前,我国有必要从药用价值、分类学意义、野生资源量、野生资源减少速率、栽培状况、保护现状和综合开发利用现状几方面提出统一量化标准,这样才能避免可能的偏见和局限性,明确保护对象。这是立法的基础性工作。同时,为了履行CITES公约,要求我国动植物学家及中药材专家必须及时准确地掌握我国野生中药材资源的现状,监测其国际贸易,从而在保证野生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贸易的前提下,管制那些由于大规模开发和国际贸易而导致“经济灭绝”的物种,并可通过CITES向公约大会提出将某种动植物列入管制物种名录。

6.3.2注意立法协调性

在内部协调性上,法律规范既要规定行为模式,又要规定法律后果。在纵向协调性上,要与现有法律、行政法规或者相关的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之间保持协调一致;在横向协调性上,要与各部门法如民法、刑法、经济法、行政法之间保持协调一致。在野生药材资源保护过程中,只有实现立法协调性,才能对动植物药材的生态环境进行切实保护,有效实现野生药材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6.3.3针对我国国情

我国可通过立法,把政府扶植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起来,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促进发展野生药材种养业,鼓励进行野生药材品种的科学研究,如野生变家种、濒危药材迁地、野生动物驯化等,通过人工繁殖和规模栽培以及濒危品种代用品的研究,使这些药用珍稀濒危动植物得到保护和发展。目前我国已建立了相当数量的中药材生产基地,许多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经过系统研究,已具有成熟的人工栽培技术,其中杜仲、厚朴、天麻等100多种濒危植物已实现了大规模生产,能基本满足市场需求。药用濒危动物的养殖业也有进展,彻底改变了药用动物依赖野生资源的历史。对于通过人工养殖摆脱濒危状态的中药材物种,应对其经营管理制度做出新的规定。

7结语

利用野生动植物是人类医疗保健的需要,但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濒危珍稀动植物、保护生物多样性又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而野生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更关系着中医药事业的生死存亡,实现二者间的协调有序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总之,在现有立法的基础上,完善或颁布更为严格的保护药用野生动植物的法律,切实有效地保护野生药材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不仅是十分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药材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日益尖锐化,这一任务将越来越紧迫。

【参考文献】

[1]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信息部.我国植物提取物输美面临新挑战[J].医保信息,2009,(3):43-44.

野生动植物保护总结范文1篇9

关键词:防城金花茶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X17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2000105

1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问题日趋严重,雾霾、水土流失、温室效应、外来物种入侵等层出不穷,导致物种生存和生物多样性的持续发展面临巨大压力,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如何消除或减缓潜在问题的发生?在漫长的人类历史活动中人们总结出发展绿色经济,减少能耗,禁止毁山开荒,保护生态林和水源林等均能有效遏制环境恶化的脚步,其中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最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措施[1,2]。而自然保护区的监管范围、科研能力及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保护区的物种生存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3~6]。

广西防城金花茶部级自然保护区(简称保护区)地处广西防城港市防城区境内,东经108°02′33″~108°12′52″,北纬21°43′34″~21°49′39″,呈东西长南北短状,总面积9098.6hm2。该区域受热带海洋性气候和北热带季风气候影响,年均温度21.8℃,大于等于0℃年均积温8100℃,年均降水量2900mm,区内植被茂盛,生物多样性丰富[7~9]。为正确认识与看待防城金花茶保护区自成立以来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2015年6~10月,笔者采用现场抽样勘察、询问相关人员和查阅资料的方法,进行了总结与探讨,旨在为今后的科研及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2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现状

2.1保护区生态现状

按照苏宗明、温远光等[10~12]分类方法,保护区地处十万山南麓,内有8种植被类型,即季雨林、沟谷雨林、山地常绿阔叶林、暖性落叶阔叶林、暖性针叶林、暖性疏灌草丛林、热性灌丛林、常绿经济林;按照群落构成要素又可分为14个群系,如假苹婆林、猴欢喜林、阿丁枫十舟柄茶林、香港四照花林等,保护区植物群落处于比较稳定的阶段[13],其地带性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据调查,早在1986年保护区成立前区域由林场经济林用地、集体薪柴林及个人林地构成,部分林地作为牧场常年放火烧山,导致上岳山―钟鼓石―三塔顶半山腰(海拔150m)以上均为草丛林,其余多为灌丛林,动植物资源相对单一和匮乏。1986年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保护区,1990~1992年在相关林业部门推动下,在实验区、缓冲区大规模种植了八角、肉桂及湿地松林,造就了目前的植物分布格局。2006~2007年对保护区进行了较全面的综合科学考察,据广西林业勘察设计院修编的《广西防城金花茶部级自然保护区维管束植物名录》[7]记载,保护区内有维管束植物1387种,其中蕨类植物83种,裸子植物11种,被子植物1293种(包括双子叶植物1069种和单子叶植物224种)。维管束植物中栽培植物121种,野生或逸为野生的1266种,见表1。

保护区内迄今已知共有陆生脊椎动物230种,分别隶属于4纲23目81科。其中,两栖类11种,占广西两栖动物种数78种的14.1%;爬行类28种,占广西爬行类种数169种的16.6%;鸟类154种,占广西鸟类种数536种的28.5%;兽类37种;占广西兽类种数148种的25.0%。在鸟类中,留鸟有92种,占鸟类种数的59.7%;夏侯鸟20种,占鸟类种数的13.0%;冬候鸟32种,占鸟类种数的20.8%;旅鸟10种,占鸟类种数的6.5%。

经过30年的发展,金花茶保护区的生态恢复及生物多样性得到了较好的保护。2011~2012年赵东东等[14、15]在保护区内共记录到219种鸟类,隶属于15目48科,其中留鸟125种、夏候鸟35种、冬候鸟46种、旅鸟13种。属于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29种,列入IUCN(2010)的有4种。

与2006~2007年综考对比,鸟类物种丰富有了较大的改善。

2.2保护对象特点

(1)典型性。保护区位于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地区十万山脉的蓝山支脉,也是最靠近中越边境的山地类型保护区之一。该区域保存了较大面积的常绿阔叶林,特别是具有热带亚热带特征的沟谷雨林和热带季雨林。因此,在生物地理位置上,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2)脆弱性。从地理构造上,保护区南面山脉阻挡了来自北部湾海域的气候影响。因未受到第四纪冰川的影响,这里成了许多古老生物类群的避难所,目前还保存着许多古老原始的动植物类群。该类物种群多以零星或岛状分布为主,其中某些物种对环境的改变和人为干扰的敏感度较高,一旦遭受破坏很难自行修复,对保护对象产生严重威胁,甚至会造成该物种的消亡,如20世纪80年代仍有活动踪迹的三线闭合龟、巨蜥和穿山甲等基本绝迹。

(3)多样性。保护区濒临北部湾,雨量丰富,常年冬暖夏凉,典型的气候造就了保护区丰富的植被类型,区内分布有维管束植物182科662属1387种;已鉴定到大型真菌27科82属121种,其中担子菌106种,子囊菌15种;已记录到的陆栖脊椎动物共230种;已鉴定了学名的昆虫有97科416种。2011~012年莫璐瑕等[16]鉴定保护区有鞘翅目昆虫25科181种。

(4)稀有性。据统计,保护区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珍稀濒危植物9种,其中,属于国家Ⅰ级保护野生植物2种,属于国家Ⅱ级保护野生植物9种及其它珍稀濒危植物5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动物27种。保护区内的珍稀动植物资源,如狭叶坡垒、十万山苏铁、金花茶、蟒蛇、仙八色鸫等,该类动植物资源从数量上来说在全国分布亦是稀少的,见表2。

2.3保护措施

2.3.1重视法规制度建设

保护区自成立以来,各级政府对金花茶资源保护先后制订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旨在加强对金花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为保护区管理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经收集汇总,见表3。

2.3.2加强巡查及宣教力度

保护区的巡护方式有两种:日常巡护及防火巡护。日常巡护以月为循环周期,首先对管护区域进行责任划分,每2~3名护林员为一组每日进行巡护,每次巡护均要求建立巡护日志,遇到案件要及时上报。防火巡护工作以每年9~12月为巡护季,巡护工作分2~3组进行,巡护范围辐射保护区所有管辖区域以及周边村屯,对偷盗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给予严厉打击。经统计,近5年来共查处发生在保护区内的各类违法案件13起,收缴盗挖的金花茶树1126株,秋枫树20株,假苹婆25株;非法砍伐活立木100m3;违章开发项目5处,涉案面积达3000亩。随着开发热潮的兴起,生物多样性保护压力将逐年上升。

此外,每年“6・5”环境日均与属地环保部门合作进行环保宣传活动,采用发放宣传单、挂横幅、贴标语、印制金花茶邮票及明信片、在保护区主要路口建立永久性宣传牌,与防城实验高中、那梭中心小学等教育单位组成共建单位和教育实践基地等措施,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2.3.3积极开展基础科研工作

1992年在上岳保护站建立了部级物种基因库,建有金花茶种植荫棚9000m2,引种金花茶18种,繁殖苗木2万多株。从2009年起,在核心区和缓冲区边缘先后开展了4个野外永久观测样地,实现了金花茶物种的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工作的有效结合。此外,还开展了多项小型基础研究工作,如十万山苏铁居群调查,东兴种金茶花传粉生物学研究和金花茶无性繁殖技术研究等。近5年来共发表专业论文22篇,获国家专利1项,这些基础研究对保护区的科研工作起到了促进作用。

3存在的问题

3.1社会各层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视度不足

在发展经济过程中人们只注重经济建设,往往忽视了生态效益的协调与绿色发展,导致生态保护意识缺失。保护区地处北部湾经济区,人们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其原因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宣传力度存在重要关联,这里包涵了政府层面和社会层面的认识。从政府层面而言,保护区有独立的管理机构,一般不受属地乡镇政府管辖也不对属地经济起到直接的经济效应,在参与生物多样性宣讲行动时过于敷衍应付,或是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对社会层面而言,主要是指保护区周边的群众,知识面相对较窄,许多人根本不知道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何物。虽然保护区也开展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宣传教育工作,但这些工作往往缺乏统一性与协调性,或停留于表面,效率不高。

3.2保护区内地带性森林植被种类与面积逐年缩减

保护区内森林资源的无序开发与利用,是导致保护区内天然阔叶林资源锐减的首要因素。造成这种尴尬境地的原因有:一是在20世纪50、60年代许多天然林被砍伐,取而代之是营造大面积的杉木林、马尾松林等速生、丰产、高效针叶林,完全没有考虑到针阔叶林的合理比例,更没有考虑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结果造成了针叶林面积增长迅速而阔叶林则大量缩减。二是许多天然阔叶林在长期人为干扰下原生群落遭受破坏,无法实现林分的自我更新,而人工促进更新的措施也没有及时跟上,林地一直逆向演替,最终导致部分林地退化为草灌丛林。据考察,目前仅有小面积的天然阔叶林存在于较偏远的山区。

3.3本地珍稀动植物资源日趋减少,外来物种连年增加

由于温室效应及生态恶化等问题不断加剧,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日趋减少,一些地方珍稀树种屡遭掠夺式开发利用,资源种类与数量急剧下降。而人们在发展种养业的同时又人为引入新的外来物种,造成泛滥生长,甚者成片状或林状分布。据调查统计,近10年来一些地方珍稀植物如金花茶、十万山苏铁、紫荆木、狭叶坡垒、粗齿桫椤及保护的古树等屡遭盗挖滥伐;珍稀动物蟒蛇、穿山甲、猫头鹰和三线闭合龟等由于非法捕抓已难以见到,一些物种面临着濒临灭绝的危险;曾经用做篱笆的光狭含羞草,用做饲料的飞机草及三叶鬼针草等外来物种却呈现向大面积发展的趋势;20世纪80、90年代,林业部门收缴的非法走私入境的眼镜王蛇误放生行为也对本地区的蛇类平衡产生了严重威胁。

3.4保护区的能力建设与科学研究水平不高

目前,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工作大多是依托各类型自然保护区完成,金花茶保护区也不例外,与其他保护区一样已完成了总体规划工作。但由于诸多方面原因能力建设仅停留在一些基础建设项目上,对保护区内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却没有进行有效保护。简而言之,即有相应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但是缺乏标准的管理体系和制度,对管理人员的上岗资质要求不高,人员整体素质参差不齐,管理方式多数是参照林业部门的老路子。同时,对项目的统一规划缺乏长远目标,或定位不准确,这也是当前我国自然保护区中普遍存在的弊病。

此外,保护区的科研工作总体水平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是人才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及资金来源面相对较小造成的,这种不合理结构直接影响了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抑制了保护区的长远发展。

3.5生物多样性保护后续保障资金难以落实

近5年来,金花茶保护区获得的能力建设专项资金不足300万元,勉强能够保障保护中心、管理站、基因库的正常运转和聘用护林人员的工资发放,根本不能满足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工作的需要,更谈不上作为后续保障资金使用。原因是该部分内容尚未纳入政府财政经费预算,财政经费仅支持基础建设如管理站、展览馆所、道路维修等方面的建设,对如固定样地的后期维护和持续监测,某生物群落的样本采集与后续观测,及一些基础性、长期性的科学研究想要获得财政资金的支持困难度极大,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的缺失严重抑制了保护效果。

4对策与建议

4.1加大对生物多样性的宣传教育力度,强化物种保护意识

为协调好与属地乡镇政府及村委的关系,充分发挥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可以联合组成工作小组,结合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有条理有步骤地推进生物多样性与精准扶贫的有效结合,提高能效,减少各级政府部门间的盲目性和重复性建设。

由于大多数保护区周边民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较难理解,有必要开展多种宣传活动,增加民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的认识度和参与度,以提高其意识形态。宣传教育活动可以采取多元化方式进行,可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海报及宣传手册等传统媒体,也可以利用网络媒体、文艺演出、知识竞赛等新型宣传措施。尤其要注重宣传教育走进中小学课堂,让青少年明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并引导他们从小就树立起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可以通过开展夏令营、课外竞赛活动、参与环保义工及教学实践活动等多种措施让他们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切实体会。此外,在保护区周边应树立醒目的保护牌和知识宣传牌,提醒进入该区域的民众切勿破坏环境,乱砍滥伐、烧山毁林、畜牧等对物种保护不利的行为,强调注意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真正发挥全民参与的保护高潮。

4.2加强人工干预与物种保护的统筹性,实施针叶林与阔叶林树种结构优化调整

在实施物种回归工程时要做到缜密思考,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思路。有两点要注意,一是保护好现存的天然阔叶林和沟谷雨林,为生态修复做好物种基因保存工作。二是对现有的大面积人工林实施树种结构优化调整工作,通过合理间伐降低人工林在所有林种中的主导地位,不能一味要求速生、丰产和抗性强,还要考虑它对林分结构调整的影响和对生物多样性恢复的意义。实施回归工程时应以乡土树种为主,或任其自然恢复,避免在优化调整中引入外来物种入侵新问题。

4.3加强法制建设和规章制度颁发,建立高效的管理机构和监督机制

由于历史原因,金花茶保护区目前实行的是土地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政策,即土地的所有权属于个人或者集体所有,但是土地的管理权归保护区管辖。这种管理模式大大降低了管护能力,也带来诸多保护区和周边社区的矛盾问题,执法地位非常尴尬。一般外出执法时只能依照林业部门颁布的《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及《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即便抓到违法人员,也只能处罚没收,很难起到震慑作用。对此,呼吁建立完善的保护区法规体系,制定野生动植物保护细则和自然保护区保护实施办法,野生动植物保护名录,严禁猎杀珍稀野生动物和非法采摘珍稀濒危植物资源,加大巡查力度,提高保护强度。对外来入侵物种也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如人工干预、砍伐及清除等,使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呈现新业态。

4.4加强保护区的统筹规划工作,以创新增强科技实力

虽然金花茶保护区起步较早,但在管理上却走了不少弯路,这无不与保护区没有实行科学有效的统筹规划相关,简言之就是金花茶保护区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定位不准确,没有奋斗目标,它不知道该如何走,该如何破解困境,每届领导每届风格,始终缺乏一个科学有效的统筹规划,或统筹规划发生断层却不知道如何衔接。对此,应综合金花茶整体实力,以打造一个原生态的包涵众多野生资源的自然基因库及以健康产业发展为主导的目标,引领保护区的整体发展,有序而又不错乱。在发展中要确保以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为指导思想。保护区要逐步改善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以科技创新提升科研实力,为生物多样性的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4.5拓宽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来源渠道,开展民间资金筹集

由于受资金来源的影响,很多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有待进一步提高,建议所需资金来源应以政府投入为主和社会资助相结合的融资渠道。呼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所需经费应纳入政府年度财政预算,各级政府应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给予大力支持,可以从建立相应的生态补偿机制为抓手,实行“谁受益,谁补偿”的政策,收取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用于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同时,要充分发挥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通过慈善募捐、淘宝众筹、公益林认领和森林产品经营等多种方式筹集民间资金,用于提高生物多样性的实行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作洲,黄宏文.湖北后河部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对策II.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威胁及其对策[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6,24(3):253~260.

[2]刘思慧,刘季科.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自然保护区[J].世界林业研究,2002,15(4):47~54.

[3]薛达元,郑允文.我国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评价指标研究[J].农村生态环境,1994,10(2):6~9.

[4]郑允文,薛达元,张更生.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J].农村生态环境,1994,10(3):22~25.

[5]姜立军,苗鸿,张菊,等.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评价指标分析[J].农村生态环境,2005,21(1):73~75.

[6]龚粤宁,卢学理,邹发生.广东南岭部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与优先性研究[J].广东林业科技,2014,4(30):8~13.

[7]广西林业勘察设计院,广西防城金花茶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广西防城金花茶部级自然保护区维管束植物名录[R].南宁:广西林业勘察设计院,2009.

[8]杨海娟,廖南燕.防城金花茶自然保护区资源开发利用问题探讨[J].绿色科技,2015(12):132~133.

[9]吴儒华,潘子平.浅析防城金花茶自然保护区管理问题与对策[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2):183.

[10]苏宗明.广西植被植物区系研究[J].广西植物,1997,17(1):60~68.

[11]苏宗明.广西天然植被类型分类系统[J].广西植物,1998,18(3):237~246.

[12]温远光,李治基,李信贤,等.广西植被类型及其分类系统[J].广西科学,2014,21(5):484~513.

[13]庞洁,卢广昌,和太平,等.广西防城金花茶自然保护区金花茶所在植物群落优势种的种间关联分析[J].广西科学院学报,2010,26(2):110~115.

[14]赵东东.广西防城金花茶部级自然保护区鸟类群落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3.

[15]赵东东,吴映环,陆舟,等.冬季森林鸟类对林窗的响应分析[J].动物学研究,2013,34(3):174~181.

[16]莫璐瑕,梁敏利,郑霞林,等.广西防城金花茶自然保护区的鞘翅目昆虫区系分析[J].广西植保,2014,27(3):1~7.

野生动植物保护总结范文

关键词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0—0138—02

植物学野外实习是培养创新型、实用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提高植物学教学质量方面,有着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野外实习能促进学生学习植物学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植物界的积极性,扩大和丰富学生植物学知识视野,并应用所学知识完成实际的调查研究任务。在现有实习方式的基础上,笔者结合目前植物学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大胆探索,改革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与运用理论知识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科研技能,提高学生科学素质。

1目前植物学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习地域范围较小。实习地点只能局限在校园和校园附近的公园,所包含的植物物种数量较少,自然环境类型单一。

2)实习方式相对简单。实习方式只包含简单的植物种类识别、腊叶标本制作,缺少真正的野外实习项目。

3)实习内容包含学科范围狭窄。目前植物学实习只是单纯的植物学课程实习,并没有与其他学科交叉学习,也没有加入相关的科研内容。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以教师的科研项目为依托,优良的自然环境为平台,在已有的实践教学内容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建立新的植物学实践教学体系。

2改革野外实习的内容和方式

2.1建立野外实习基地

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实习地点。实习地点的选择是成功开展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的重要前提。以前期建立的海南铜鼓岭部级自然保护区固定监测样地为平台,建立野外实习基地。

铜鼓岭部级自然保护区具有以下特点:

1)植物资源丰富,区系成分复杂;

2)植被类型多样,垂直分布明显;

3)相关的自然和社会资料充实;

4)交通便利,生活设施完备,已与海南大学建立了教学合作关系。

2.2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学习方法

通过野外实习教学,使学生学习植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应用植物学知识完成调查研究任务。过去对植物野外实习目的认识存在片面性,实习前缺乏系统的活动计划,加之时间短、任务重,工具书和必要的仪器设备严重不足,野外实习内容简单,整个实习过程都是教师向学生介绍植物形态结构特征,有些知识虽然是学生在接触自然的过程中获得的,但仍是通过教师得到的间接知识。

要改变野外实习的内容,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发挥实习仪器和工具书的使用。在铜鼓岭部级自然保护区野外实习过程中,把学生分成若干实习研究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采集、制作实习点所有的植物标本,充分利用海拔测高仪、温湿度表、体视显微镜等仪器和检索表、图鉴、植物志等工具书,让学生主动地探索植物知识,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学习方法,利用工具书对植物准确地作出科、属、种的鉴定,列出实习点的植物名录及拉丁文学名,让学生写出当地植物资源特点调研与分析的初步报告。

实践表明,通过研究性基本方法的学习,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学会了植物标本的制作技术,并学会了植物分类学和植物生态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2012年7月至8月,通过学生的野外实习和教师的补充调研,基本查清了铜鼓岭部级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资源的现状,为保护区更好地对资源进行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2.3探索科研内容,培养学生科研素质

传统的野外实习教学重点往往放在学生辨认植物物种方面,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加强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培养他们的科研创新和团队合作能力成为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迫切要求。因此,野外实习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采集植物标本时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在辨识物种时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通过组成科研小组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培养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

针对学生的科研能力不强,在野外实习中结合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实习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兴趣和带队教师的科研方向结合,组成科研小组,并设计一些简单的科研项目,在采集植物标本的同时,分析实习基地的生态环境、物种分布、植被特征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研积极性,培养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例如,铜鼓岭部级自然保护区里存在我国特有单种属植物和孑遗植物,激发学生研究其生态分布及系统发育的科学价值。

2.4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保护实习地生态环境

在野外实习教学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铜鼓岭部级自然保护区水热条件好,植物生长茂盛,种类繁多,区系成分较复杂。实习中将植物与其所处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加深学生对植物界的了解,增加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采集标本时选取有特色的植物进行采集,确保其代表性和完整性,突出该物种的鉴别特征,尽量减少标本制作的数量,注意对采集植物的保护。此外,还应教育学生保护实习地生态环境,将个人产生的垃圾收集整理,不随意丢弃;在确保个人安全的前提下,不要破坏实习地动物的栖息。

2.5建立多元考核方式,做好实结报告

实习结束之后,教师要带领学生根据情况,写出综合性的实习报告。报告以科研论文形式书写,既是对整个实习过程的总结,也是对生态环境或生物多样性的分析总结,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科研意识和工作态度。

为了全面考核实习效果,避免往年局限在标本制作和物种辨识这两方面的考核,制定了综合性的考核内容,全面考核学生的实习参与意识、实习纪律情况、团队合作态度、动手实践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实习报告水平等,以全方位考察野外实习教学的效果,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打好基础。

3总结

通过野外实践教学,达到培养学生掌握研究植物学的基本方法、扩大和丰富学生植物学知识面的目的。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完成实际的调查研究任务,他们的实践技能得到了提高,运用理论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增强,取得了很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胡国富,胡宝忠,常缨,等.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改革初探[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1):30—32.

[2]程焉平,倪福太.植物学课程整体教学改革与实践[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29—31.

[3]程霞英.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新模式探究[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1):36—37.

[4]孙伟华,包雪英,邢陆军,等.植物分类学野外实习的教学方法[J].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3):19—20.

野生动植物保护总结范文篇11

一、全县自然保护地基本情况介绍

我县共有自然保护地四处,分别是****国家湿地公园、**部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保护区总面积*****公顷。其中:*****。

二、野保股工作主要做法

1、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

(一)全面摸排清理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按照县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文件要求,野保科高度重视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工作,按照清理排查的问题清单,我们密切配合,积极与上级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沟通衔接,对需要整改项目做了重点督查,积极填报了污染防治攻坚战进展情况,督促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整改落实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

(二)加大对林业法规政策的宣传和执行力度。严厉打击盗猎滥猎野生动物和滥采乱挖野生植物的违法行为,结合林政执法和“绿盾行动”“候鸟行动”等专项集中整治活动,进行广泛宣传和典型教育,有效制止了非法开采、乱捕乱猎、盗伐等破坏活动,积极处理了冷集镇**流域非法布设拦鸟网的举报信息,部署冷集林业管理站积极进行拆除处理。把破坏自然保护区内林业生态建设的人为因素降到了最低,为生态环境的快速恢复提供了保障。

(三)确标立界工作顺利推动。重点协调**保护区管理局开展好自然保护区勘界立标工作,经过现场踏界,目前已布设界桩界碑预布设界桩点,基本完成确标立界工作任务。仅有边远、河流和功能区界桩因自然因素影响未布设到位。

(四)积极开展自然保护区联合专项执法检查工作。根据省环保厅文件要求,积极安排部署,抽调专人成立专班,认真梳理有关资料,全面开展“绿盾2018”专项行动回头看和自然保护区问题排查工作,确保自然保护区各类问题检查到位、查处到位、整改到位。对全县各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开展的各项执法检查。主要是***坚决整改等,完成自然保护地环境突出问题验收整改销号工作。

2、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管理工作

(一)加强林业行政执法工作。认真学习贯彻执行《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各项保护管理责任措施,切实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日常管理。

(二)强化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与管理。学习了解野生动物和珍稀植物保护管理流程、制度,严格坚持审核审批程序,依法办证,积极鼓励驯养繁殖、基地种植和合理开展经营利用活动,不断扩大建设规模,努力把好全县野生动植物养殖种植关。

(三)积极开展保护执法专项行动。协同联合森林公安、资源林政等部门开展了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活动,有效维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安全。全县清理整治集贸县场、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场、查处非法猎捕、收购、运输野生动物及制品、收缴、处置等工作。达到了震慑犯罪、教育群众的目的。

(四)积极开展科普宣传工作。以“爱鸟周”摄影展为突破口,切实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政策法规和舆论宣传。

3、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

(一)积极开展科普宣传工作。围绕“宣传月”、“爱鸟周”活动主题,结合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重点和有关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在县区举办了宣传展板。各自然保护地和基层林管站相继组织人员深入重点林区、集镇,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宣传活动。

(二)认真开展野生鸟类疫源疫病布线监测活动。每年秋冬季,大批候鸟从北方迁飞途径我县,大量冬候鸟陆续迁至我县越冬,是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的关键时期。按照国家林业局、省林业厅要求,及早安排部署,加大陆生野生保护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力度,切实做好以禽流感为主的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和监测工作,及时掌握湿地鸟类活动动态,有效防范突发性重大陆生野生动物猎杀猎捕案件和疫情的发生,确保了生态安全,全年计划共开展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活动达*以上。

4、自然保护地建设工作

(一)对**湿地公园已争取的中央、省财政补助等项目实施方案及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湿地公园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同时做好相关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的协助争取工作。通过开展湿地恢复工程、湿地保护工程、科普宣教工程的,实施围绕加大生态保护力度,进一步推动适度人工干预。围绕推动生态保护目标,进一步加强和推动公园旅游战略提升。围绕构建生态**战略支点,进一步加强和推动公园科普宣教工作。改善了湿地生态修复,为当地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用水安全保障。

(二)加强**部级自然保护区项目争取力度,确保能力建设资金,加大社会资金投资力度,实现社会投资零突破,加大生态监测投资争取力度,确保生态监测落实到位。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进一步建章立制完善保护措施,切实抓好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工作。协调有关全县各自然保护地抓好对动植物保护工作的建设,积极开展乡镇林业站、国有林场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的调研和检查,进一步强化基层保护工作。督促各保护区落实管理和巡护制度,加强对珍稀野生动物栖息繁殖地及其湿地的保护,持续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清查力度,严厉打击非法乱建、非法开采、乱捕乱猎、盗伐等违法行为,切实做好自然保护区的各项保护管理工作,全面提高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管理水平。

(二)提高政治站位,健全长效机制,全面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严格落实属地监管责任和主体责任,全面停止核心区、缓冲区各类生产经营活动,严格依法规范资源保护开发和建设项目审批管理工作。严厉查处保护区范围内违法违规建设项目,全面落实“整改销号”制度,确保各项整改任务有序推进,全面完成。

(三)加快推进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调整工作步伐,完善保护区管理机构设置。针对个别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界限不清等问题。做好勘界立标工作,加快推进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调整工作步伐,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区职能作用。

(四)积极开展联合专项执法检查活动,进一步加强各自然保护区监控工作。

(五)加快对**、**总体规划的上报审批工作,积极督促森林公园按照规划既定的方案逐步落实。

(六)开展调查监测及野生动物经营驯养繁殖户的管理工作。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专项调查。对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等开展常规性观测监测。加强野生动物人工养殖户、经营户管理。

野生动植物保护总结范文篇12

【关键词】中药资源保护;野生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

野生中药资源是中药产业得以存在、发展的物质基础。我国拥有丰富的野生中药资源,随着人类“回归自然”呼声的日益高涨,社会对天然药物的需求与日俱增,野生中药资源面临巨大压力。一些中药材如甘草、麻黄、银柴胡、肉苁蓉、雪莲、红景天、冬虫夏草、川贝母等由于过度采挖或掠夺式开发,资源量逐年萎缩,已开始影响到中医临床用药及制药企业的生产。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只有合理地保护、开发利用,才能保证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野生中药资源的开发现状

据统计,传统中医所用药材达13000种之多,包括动物、植物和矿物三大类。其中植物药占绝大多数,约为11146种,其中野生种类约占80%。随着对中药材需求的急剧增加,我国药材资源尤其是地道药材资源受到了严重破坏。在1992年公布的《中国植物红皮书——稀有濒危植物》(第一册)收载的398种濒危植物中,药用植物168种,占42%还多,其中稀有种38种,渐危种84种、濒危种46种。如何拯救濒危的药用植物,更有效地保护现有中药资源,成为我国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

1.1野生中药资源利用的历史和现状

随着对中药材需求的急剧增加,我国药材资源尤其是野生药材资源受到了严重破坏。近年来,由于人们对天然药物的需求量剧增,仅出口十年间就翻了三番,为我国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利益。据统计,中草药的对外贸易已发展到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种类达400~500种,其中低加工、低附加值的原料药材出口占了很大的比例。

但这种以牺牲生态为代价的出口也为资源的枯竭埋下了隐患。长期以来,由于对合理开发利用野生中药资源认识不足和经济利益的趋使,一些地区不同程度上对资源进行了掠夺式的采收,加之违反自然规律的不适当垦殖和其他一些原因,使一些药用植物丧生了合适的生态环境,减弱了资源的再生能力,许多种类趋于衰退或濒临灭绝。据调查,药用植物资源中甘草、光果甘草、羌活、单叶蔓荆、黄皮树、肉苁蓉、银柴胡、紫草等100多种中药材的资源量普遍下降,影响到60多个药材品种的医疗用药。八角莲、杜仲、见血封喉、野山人参、黑节草、小勾儿茶、凹叶厚朴等30多种药材因野生资源量稀少,处于濒临灭绝的边缘,而无法提供商品或只能提供少量商品。以野生甘草为例,上世纪50年代我国的野生资源蕴藏量为200万t,而目前不到35万t;许多地方野生甘草的覆盖度从90%以上降到零星分布。对珍稀濒危药用资源的保护迫在眉睫。

许多中医药专家已经开始了对濒危药用植物的保护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效。据初步统计,几十年来由野生转为家种的药用植物不下60种,引种国外药用植物约30种;在46种常用珍稀濒危药用植物中,有天麻、黄芪、明党参、北沙参等13种植物经过系统的研究,已具有了成熟的人工栽培技术。这些都一定程度地减轻了对野生资源的压力。

但即使有成熟的栽培技术,如果不对野生资源进行有效地保护,随着物种的分布区域和面积的继续缩小,种质资源的大量流失将是在所难免的,甚至有可能出现象当归等一些有长期栽培历史的药材一样,难以找到野生资源。近些年的研究表明,栽培植物遗传基础狭窄的问题日益突出,如果不保护好野生物种,则不能根本解决药用植物的濒危问题。

1.2野生药材资源濒危的原因

造成野生药材资源减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少数物种本身的一些特殊原因之外,主要是人为因素。

一是人口增长过快,人们对资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多。但是,自然资源的储量是有限的,过度的开发必然导致有经济价值的野生植物资源大量减少,甚至濒危灭绝。

二是在资源开发中,没有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野生中药材资源乱采滥猎状况严重,致使一些品种出现衰退甚至濒临灭绝。特别是90年代以来,国际市场比较热门的药用植物提取物的大量出口,造成了对野生中药材资源新的更大的破坏,如甘草、草麻黄、红豆杉、冬虫夏草、肉苁蓉等等。

三是毁林开荒、过度放牧,以及城市建设破坏了生态环境和资源分布。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随着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土地、森林、草原的不合理利用,导致生态环境失衡,从而威胁到药用植物的生存和繁殖。

四是全民药用资源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薄弱。长期以来,由于人们意识不到保护资源的重要性,认为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对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往往是先破坏后保护,这也是致使有经济价值的药用资源短缺,甚至濒临灭绝的原因之一。

1.3濒危等级划分的三大误区

保护等级是以物种受威胁的情况为基础,同时兼顾人类对其保护的目标。长期以来,药用植物一直没有特定的濒危和保护等级划分标准。《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和《中国植物红皮书》中均将收载的药用植物分为濒危种、渐危种和稀有种三类。在国务院颁布的《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中,将保护等级分为三级,一级:濒临绝灭状态的稀有珍贵野生药材物种;二级:分布区域缩小、资源处于衰竭状态的重要野生药材物种;三级:资源严重减少和主要常用野生药材物种。因而,药用动植物濒危及保护等级划分标准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独立的体系,在认识方面也存在亟待澄清的三大误区。

1.3.1濒危等级不等于保护等级

濒危等级是对现有环境下一个物种绝灭的危险性评估,评估绝灭危险性的目的是对分类单元绝灭的可能性做出定量的估计。而保护等级划分是评估保护行动优先权的问题。因此,评估绝灭危险和确定保护行动优先权是两个相关但又不同的过程。绝灭危险的评估一般在优先权确定之前,而评估保护行动优先权除了考虑绝灭危险,另一方面也涉及到其他许多相关的因素,例如:经费开支、开展保护行动的人员、受威胁物种保护的法律框架或一些物种相对于其他物种的生态的、系统发生的、历史的及文化的优先考虑。

1.3.2地区性濒危不等于全球性濒危

在地区或国家水平上使用濒危等级划分时,必须认识到对于一个特定的分类单元,其全球性的受威胁等级不一定与其他地区或国家的等级一致。这里存在一个地理尺度的问题,在全球被定为无危的一个分类单元,在某个特定区域,由于其数量很少或正在衰退,或许仅仅因为它们处于全球分布区的边缘,而可能被划为极危;反之,根据数量和分布区存在全球性衰退的资料被划分到易危的分类单元,可能因其在特定地区种群数稳定而被定为无危。因此,地区或国家特有的分类单元在任何地区或国家的标准应用上都需要进行全球评估,避免出现认识上的误区。

1.3.3栽培品种不能代替野生品种

由于药用植物有较为悠久的栽培历史,加之国家对中药材栽培基地建设的重视,因此,对有大面积栽培的药用植物,强调濒危植物的保护不容易引起人们的重视。这里存在一个对濒危物种概念的认识问题。在世界自然保护盟(iucn)红色名录中明确提出物种濒危等级标准只适用于在自然范围以内的野生种群和由良性引种而产生的种群。因此,在药用植物濒危及保护等级的划分时,应该只以野生种群的数据为依据,不能因为该物种有大量的栽培种群而降低其濒危和保护的等级。相反,有大量栽培面积的物种,其野生资源的保护应该更有优先权。其原因有以下3个方面:首先,从种质方面考虑,栽培种群不具备野生种群所蕴涵的诸多优良特性,如高产优质、耐寒抗旱、抗病虫害等等。其次,栽培种群并不能全面有效的缓解野生资源的压力,栽培人参与野山参价格的天壤之别极好的说明了在中药材特别是名贵药材的保护上,栽培品的多少有时并不能减轻野生资源的压力。再则,具有成熟栽培技术的药用植物种类有限。目前,我国可以人工栽培的药用植物仅有492种,而其中只有13种具有成熟的人工栽培技术。

2加强野生中药资源的保护是大势所趋

2.1野生中药资源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野生中药资源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当加强保护。

地球上的每一个物种都是独一无二的基因库,具有无法估量的现实和潜在价值,目前所知的药用价值只是其价值的一部分。如果只顾眼前利益,对药用资源过度利用而导致物种的灭绝,将会对全人类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也许若干年后人类所遭遇的某一疾病正需要依赖这些物种来治疗,而它们却已经灭绝了。因此,保护野生生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这是包括中医药界在内的全社会的责任。

2.2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近年来,传统医药——主要是传统中医药使用野生动植物的问题日益受到关注。1997年6月召开的《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第10次成员国大会上,英国和美国分别提出关于传统医药和《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的文件,对东方医药进行全面的评价。主要的观点和意见是:传统医药利用大量濒危物种是导致犀牛、虎等野生动物濒危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其它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和地球生物多样性构成严重威胁;承认人工繁殖和栽培野生药用动植物的作用,但认为其对缓解野生资源面临的压力效果较小;大量传统医药进入国际贸易反过来加剧了对资源的压力;提出限制传统医药的使用和贸易,要求加强国家立法和执法等措施,对传统医药利用野生动植物进行检查和管理等。由此可见,传统医药利用野生生物尤其是野生动物的问题正逐步成为国际社会的敏感问题。

3野生中药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之间存在的问题

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长期存在的一对矛盾。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资源应以利用为主;从环境保护角度来看,资源应以保护为主。如何正确处理野生中药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之间的关系,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问题。在我国药用植物保护与利用矛盾的客观现实,也严重阻碍了中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3.1管理部门不协调

野生动植物的行政主管部门是国家农业部和林业总局,中药材生产经营和使用主管部门有国家发改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等多个部门。由于保护管理部门与生产经营部门的相互矛盾和不协调,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信息交流,没有形成保护管理与经营使用的统一机制,从而造成了国家颁布的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律、法规,在实施中难以贯彻执行。

3.2相关法律法规有矛盾

中药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法难依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往往一方面符合国家药品生产经营法规;另一方面却又违反了野生动植物保护法规。有的法规相互冲突或已不适应当前形势,有的法规可操作性不强,必然使中医药生产经营企业无所适从。

3.3市场需求与政策导向不一致

中药出口与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以杜仲为例,1986年以来,有关杜仲的开发性研究获得了许多专利,国外的需求也很大,人们看到杜仲潜在的经济效益后,开始大面积种植。但1997年,我国为保护杜仲,对其出口实施濒危管理并征收高额费用,湖南等地的农民就开始挖了杜仲当柴烧。这种资源的破坏与国内外出口环境的恶化有很大的关系。

4野生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与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加入wto,国内外贸易活动的增多,经营活动与法规以及法规与法规之间不相一致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多。面对中药行业普遍存在的濒危药材资源短缺问题,只有从中医药行业的长远发展和人类健康的整体需求出发,通过国家政策法规的补充和完善,在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依法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才能实现中药产业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4.1正确对待国际社会的批评和意见

我国中医药记载和曾经使用过被视为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旗舰物种如犀牛角和虎骨等,招致了国际社会不同层次、不同来源的各种批评,乃至抨击。这和中医药界与野生动植物保护组织之间缺乏沟通、未能有效的宣传自己有关。对于中医药与野生动植物保护的关系,我们的态度是:我们加入和遵守《国际濒危贸易公约》,我们现有的12000多种中草药中,有80%以上系以植物原料为基础制作而成,并且常用的种类均有栽培品种,仅有一小部分中成药含有动物药成分。在利用及保护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已成为我国传统医药事业发展的动力之一,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已经成为中医药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4.2客观评价珍稀濒危中药材的疗效

由于古代科技发展水平的局限以及目前条件的限制,部分珍稀濒危中药材缺乏必要的科学研究,对前人记载的功效不能进行客观评价。因此,我们应通过科学研究正确区分哪些是传统中医药中的精华,哪些是确有疗效、应当加以开发;哪些是因受眼前利益驱动,或悖谬误传,将会对未来的用药基础构成威胁的。只有搞清这些问题,才能切实遵循“保护与利用并重”的原则,才能为濒危物种替代物的研究提供客观标准。

4.3加强科研,为保护立法和强化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加强珍稀濒危中药资源的保护立法,健全相关的法制法规,加大执法力度,急待开展以下的科研工作。

4.3.1本底资料的调查工作

在全国范围内有针对性的调查濒危中药材的种类、数量,分析种群区系的分布特点(包括广布种与濒危种),绘制地理分布图,了解当前保护现状等,这是濒危程度评价的前提。

4.3.2珍稀濒危程度的量化标准

评价标准除充分考虑动植物分类学特点外,还应考虑药用价值对物种、族群的影响,应从分布特点、野生资源量、栽培状况、保护现状、开发利用、药典收载等方面细化量化标准。评价时需特别注意影响因素间的权重系数、交互作用。据此标准划分濒危程度、确定保护等级和主管机构、制定具体的保护措施及奖惩办法等。

4.3.3中药材致濒原因的研究

要对濒危物种及其遗传多样性进行有效保护,必须查明中药材致濒因子。如查明濒危物种的种群动态、繁育系统、极端环境压力下的抗逆性、人为干扰对物种的影响等,从而可以揭示濒危中药材生活史薄弱环节,区分致濒的内在机制和外部原因,为物种保育、人工栽培或驯养提供科学依据。

4.4加强药用濒危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的科技支撑

国家医药主管部门应对中药企业使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药材情况进行全面调查统计,在基本掌握我国药用资源底数情况的基础上,建立资源监测网络。同时,加强科研工作,重点研究和掌握重要药用野生植物物种的遗传育种、人工繁殖、养殖和栖息地条件改善等技术,为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持。如野麝“活捕取香”在理论上完全有可能,在实践上也很有可能做到在不伤害野麝生存的基础上获取麝香,国家应大力支持类似的科研项目。

4.5成立野生中药资源管理委员会

成立行业委员会是加强濒危药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重要保证。根据我国目前药用濒危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实际情况,成立药用濒危动植物种养委员会,起到协调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加强政府与企业的沟通联系,发挥服务、协调、指导、监督的作用,促进药用濒危资源种、养行业的繁荣与发展。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我国的药用濒危资源。

4.6严格管理药用濒危资源的生产经营

根据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和濒危动植物管理的有关法规和国际公约规定,对濒危动植物的经营要严格管理,有效控制,实行许可证管理。由国家医药行业主管部门指定专业中药经营机构实行限量收购、定向使用、专业经营和规范化管理,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含药材专业市场)不准收购经营濒危动植物药材。对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药材实行国家和地方两级专营管理。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精选5篇)

    - 阅0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篇1云,悠悠地浮在湛蓝的天空上,洁白洁白的。有的像深邃的峡谷,有的像白色的雪莲……散布在天空中,显得非常柔媚。看!这些多姿的云彩,被鲜红的阳光照得一片红润.....

    包装实训总结范例(3篇)

    - 阅0

    包装实训总结范文关键词:电梯指导实训安装学生自我管理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3-182-021前言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电梯行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

    包装优化方案范例(3篇)

    - 阅0

    包装优化方案范文篇1注一:“长短涤”代表化学长、短纤维。注二:简易商品归类方法口诀必须按序适用。1整张生牛皮(经逆鞣处理,每张重量为7千克)2普通生猪皮(经石灰浸渍)3普通牛.....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