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的现状探析和前景展望范例(12篇)

来源:整理

绿色金融的现状探析和前景展望范文篇1

内容摘要:低碳金融指为节能环保项目的直接投融资、碳金融衍生品交易和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等金融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低碳金融已成为未来金融业发展模式与发展方向之一。作为整个金融体系核心的商业银行,将主导并推动对我国低碳金融的发展。本文分析了商业银行实施低碳金融战略的必要性,通过对其发展现状分析与国际比较,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低碳金融战略的实施定位。

关键词:低碳低碳金融商业银行战略定位

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与其补充条款《京都议定书》的制订以来,使得低碳理念开始受到世界的关注。2009年的哥本哈根大会,发出了发展低碳的明确信号,我国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指出了低碳的发展方向。可以预见,低碳技术与低碳经济在我国的“十二五”规划期内将得到巨大的发展,低碳金融作为一种全新的金融发展模式,在其中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低碳金融与商业银行相关理论综述

低碳金融,也被称为“绿色金融”。成万牍(2008)认为,顾名思义,低碳金融即是与低碳有关系的金融活动,大体上可以说是环保项目投融资。高建平(2010)的界定认为,低碳金融泛指所有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活动,包括直接投融资、碳指标交易和银行贷款等。袁鹰(2008)则加入了其他的金融中介活动,例如相关的担保、咨询服务等。

目前在我国,商业银行是参与低碳金融活动的绝对主体。黄丽珠(2008)指出,开展低碳金融业务对于商业银行是一个双赢或多赢的选择,但同时也面临着挑战。马骁(2010)指出,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在低碳金融方面虽都有所动作,但没有深入到核心部分,难与国际金融机构抗衡。刘明康(2009)指出,商业银行主要应要扮演好两个角色:一是低碳理念推广的践行者,二是低碳金融服务的创新者。王勇(2009)进一步分析了低碳金融业务创新的重点:一是要以公益创新践行低碳金融;二是增加“绿色信贷”投放;三是积极推出低碳投资产品以及相关服务。

商业银行实施低碳金融战略的必要性

作为社会组织重要形式之一,商业银行在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国内国际民生环境改善、企业自身社会责任需要以及提高自身盈利能力等各类内外部环境的要求下,必须研究并实施有效的低碳金融战略,才能在低碳经济的浪潮中得到自身的成长与发展,从而推动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

(一)商业银行实施低碳金融战略是经济发展模式快速转型的需要

虽然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但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具体表现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我国政府实施部署节能减排工作,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产业,淘汰落后产能,支持节能减排工程等,这些都需要商业银行通过金融业务的融资支持或限制参与其中。

(二)实施低碳金融战略是提高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与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商业银行主动推进低碳金融的发展,符合股东与公众的良好预期,有利于银行企业价值的提升。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2008年全球碳交易总额达到1260亿美元,预测2022年将达到3.5万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由此可知,新的融资方式和金融产品对于开发减排项目和建设相关设施将必不可少,率先进入市场的商业银行将有机会抢占领先地位,使得其在市场竞争中胜出。

(三)实施低碳金融战略是商业银行提升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社会形象的需要

当前,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中的一项重要特征。商业银行业调控与配置全社会的资源,从而对其社会责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服务于经济的过程中,需充分体现自身社会责任,关心经济发展当中的环境问题与社会问题。赤道原则实际上即国际银行业在业务中所需要一致关注的环境问题、社会问题的统一标准。

我国商业银行低碳金融战略实施现状与国际比较

总的来说,在过去的几年中我国商业银行为支持节能减排项目积极尝试金融创新,获得了有益的经验和进展。尤其在开展清洁发展机制(CDM)碳金融服务,搭建CDM项目交易平台方面也做出了积极探索。然而我国商业银行现有的创新能力仍然难以适应低碳金融的发展。由于碳金融衍生工具的缺乏,商业银行目前参与低碳金融仅主要集中在对具体低碳项目的融资支持方面,以各类“绿色贷款”、环保贷款为主。通过与国际机构或其他金融机构合作,来协助控制金融风险和进行对低碳项目的资金支持。

在打造“绿色信贷”银行的长期发展战略下,工、农、中、建等国有大型银行在信贷审批中均实行了依照环保政策的“一票否决制”,并制定了“双高”、产能过剩及潜在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退出计划。通过各种途径创新,2009年工商银行对152户“双高”企业实行清退,并且节能环保项目类贷款同比增长69.17%;农业银行全年否决“非低碳”贷款项目167个,支持节能减排项目金额711亿元;截至2008年12月,建设银行实际退出贷款达644.59亿元,完成既定计划的121.86%,同时绿色信贷项目贷款余额大幅增长至1541.43亿元。兴业银行于08年10月正式公开承诺采用“赤道原则”,成为我国首家赤道银行,并于2009年1月成立可持续金融中心,负责全行低碳金融、环境金融等领域的产品营销与业务经营。

国外商业银行围绕低碳金融的发展大致可归结于两个方面:一是普通的融资支持,即通过直接贷款,或成立“低碳”基金或环保基金支持相关的产业;二是围绕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进行的各种产品创新、融资服务以及其他金融服务。在过去几年中,随着碳交易市场的迅速发展,围绕该市场的金融创新也在不断涌现。

国际商业银行在低碳金融战略上的创新及实施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经营理念的创新。目前全球己有69家商业银行宣布采用赤道原则,该原则为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制订了统一的环境与社会责任标准,成为国际银行业发展的行业规范。此外,一些银行还通过改善经营管理来实现低碳的经营理念,例如荷兰银行。

第二,信贷业务的创新。为应对信贷可能面临的环境金融风险,在积极支持低碳项目的融资的同时,国际商业银行在信贷业务中开展对贷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估,减少对“双高”项目的贷款,并严格执行环境风险的监测。

第三,为CDM提供信用增级服务,创造出有担保的CERs(核证减排量),以促进碳交易市场的运行。

第四,设立低碳基金等间接支持减排项目的发展,有效地提高碳交易市场的流动性。

商业银行低碳金融战略定位与实施

2003年6月制订的《赤道原则》已逐渐成为国际银行业务的社会责任标准,该原则强调了发展低碳金融的理念。我国银行业需贯彻这种理念,并探索建立节能环保金融服务的长效机制,探索经营战略、管理机制与激励考核机制。此外,随着国际碳交易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碳金融产品化程度日益提升,我国商业银行应进一步深入对国际低碳金融发展的跟踪与研究,在控制金融风险的前提下,积极开展“绿色信贷”及其它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并增强对碳金融衍生产品的定价能力。

(一)践行与推广低碳理念

在国家大力倡导低碳经济的今天,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组织形式应当一方面积极推行绿色经营,鼓励使用网络银行的使用,成为低碳理念践行者和推广者,另一方面通过“公益创新”推广低碳金融。以采用拓展公益宣传、公益事业关联营销、社区志愿者活动及慈善活动等方式,将低碳金融理念、服务、产品、技术和教育等资源与公众以及公益事业相结合,让低碳金融、低碳经济理念深入人心。2010年1月,国内首家“赤道银行”兴业银行推出了首张绿色低碳主题信用卡――中国低碳信用卡,这是商业银行应对气候变化,倡导节能减排理念的创新性举措。

(二)实施“绿色金融”且以绿色信贷支持生态环保项目

“绿色金融”理念于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提出,并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了诸多尝试。“绿色金融”包含两层含义:其一,从金融和环境的关系角度,将环境与生态观念引入传统金融,扭转过去重数量、轻质量、高能耗的金融增长模式,形成有利于降低能耗、节约资源、改善环境、增加效益的金融增长新模式。其二,以“绿色金融”观念针对产业发展,依靠金融手段影响企业的投资取向,为绿色产业及相关高新科技产业发展提供相应的融资服务优惠,进而推动传统产业的环保化和新型绿色生态产业的快速发展

商业银行可通过提供理财产品、低碳项目融资、信用咨询等服务创新产品,满足巨大的“绿色信贷”需求。我国面临的节能减排形势日益严峻,因污染企业强制关停带来的信贷风险开始凸显,因此金融业应开始重视节能减排与自身发展间的关系,推行“绿色金融”不仅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并且是顺应国际潮流,实现我国金融业与国际接轨的必然选择。

(三)积极开展低碳金融衍生品创新及相关服务

商业银行应通过与保险机构与机构投资者的协调合作,实现碳基金、碳掉期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等各种低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应当积极推出参与低碳技术或环境友好型公司的基金,使投资者可直接追踪这些公司在市场上的表现。目前,全球已设立了8只碳基金,总额高达10亿美元。另外,我国碳交易市场流动性较低,且不同市场之间也存在分割现象,商业银行应积极介入碳交易市场,并逐渐成为该市场的重要参与者,通过设计连接不同市场的套利产品,推进国内碳交易市场的一体化。商业银行还可以尝试为自愿减排市场提供“低碳银行”服务,即从事碳信用的登记、托管、清算与结算,参与碳信用的借贷业务,促进自愿减排市场的发展。此外,积极开发与碳排放权交易相关的产品。目前国际碳交易市场仍处于发展初期,市场的流动性较低,且不同市场之间也存在分割现象。商业银行业通过开发各种连接不同市场的套利产品,例如CERs和EUAs之间以及CERs与ERUs之间的掉期交易,基于CERs和EUAs价差的价差期权(SpreadOptions),以加速国际碳交易市场的一体化发展。此外,商业银行还提供金融市场碳配额定价服务,以发挥金融市场在时间轴上移动匹配供给和需求的作用(周小川,2009)。

(四)防范低碳金融业务中存在的风险

企业的产业结构向低碳转型过程中,可能面临较高的风险,商业银行支持低碳金融的信贷风险也有可能相应上升。这些风险主要包括:第一,盈利性风险,一些低碳项目的市场前景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使得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上升;第二,政策性风险,目前我国还未出整的发展低碳金融的系统性支持政策;第三,技术风险,低碳技术存在着产业标准和技术的不成熟,现在看来一些新兴技术很有可能马上就被淘汰,其投入产出尚不稳定;第四,产能过剩风险,即使在一些绿色低碳领域的新型行业,如多晶硅、风电设备等,产能也存在过剩的风险,导致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上升;第五,市场风险,低碳项目价格在全球范围内波动较为剧烈,例如市场交易价格、汇率等。针对这些潜在的风险,商业银行需加强对低碳金融风险控制的研究,开发适合低碳企业与项目要求的授信标准与信用风险模型,培养高水平的风险管理专业人才队伍,分析风险隐患与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和办法,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机制。

结论

综上所述,低碳金融已成为未来金融业发展模式与发展方向之一,在此背景下,由于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提升自身社会责任与提高竞争力的需要,实施低碳金融战略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低碳金融战略的实施应定位于以下几方面:主动践行与推广低碳理念,实施“绿色金融”且以绿色信贷支持生态环保项目,积极开展低碳金融衍生品创新,并同时注重相关的金融风险防范,这是实现我国金融业与国际接轨,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并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绿色金融的现状探析和前景展望范文

论坛以“未来农业――安全引领”为主题,旨在为政策制定者《三农》专家、农业企业家、金融机构、国际同行等搭建了同台论道的交流平台,辨析农业焦点问题,探寻农业产业升级问题的解决之道。

期间,论坛还举办了“肥料产业发展论坛”、“梨树黑土地论坛”等分论坛,从我国肥料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等方面,解读中国肥料产业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探讨作为下一个推动农业高速发展的重要生产力的物联网在农业领域的推广应用,分享在黑土地保护、开发及利用方面取得的成效。

世界级格局嘉宾遍全球

论坛上,联合国前副秘书长沙祖康、海南省商务厅副厅长王克强、马来西亚驻华大使农业参赞阿兹米等分别为大会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尹伟伦、中国科学院院士赵玉芬等作主旨演讲及专题报告。

沙祖康在致辞中表示,未来农业发展道路要立足粮食供给安全与食品安全,以“绿色化”的举措,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初级阶段,我们需要加强粮食品种的结构调整,实现绿色农业的转型发展,不仅是保护水土资源,还要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在生产、流通等环节加强产业体系建设与管理。

阿兹米谈到,现代农业是马来西亚转型的催化剂,将大力推进食品安全政策,鼓励高价值农业发展及私人投资等领域的发展。

尹伟伦以“未来农业――安全引领”的论坛主题为切入点,论述了整个农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关系。他提出,山水林田湖是生命共同体,这些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生态工程体。山水林田湖进行协调产业开发,形成大生态农业联合体,这应该成为建设生态农业的一个方向。

“科技创新是促进我国农业产业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赵玉芬作题为《中国农业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的专题报告时表示,中国农业要有新出路,必须充分依靠科技创新。让科学技术、资源、政策等要素进入传统农业领域,注重多学科交叉,生物技术、微生物技术、海洋技术都可以为大科学大农业服务,从根本上提升传统农业,建立现代农业系统工程。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势在必行。”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与粮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张福锁,针对我国土地资源有限、水资源短缺、肥料施用不合理等农业发展现状并根据其团队开展“科技小院”的实践,指出“只有持续增产并同时降低农业的环境效应,走高产高效农业发展之路才能真正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作物高产与环境保护的协调。”

升级推动力全力解瓶颈

在中国经济开始加速转型、移动互联网日益普及、食品安全越来越受到关注的大背景下,农业发展面临空前的挑战和机遇。实施供给侧结构改革,创新发展理念,在保安全、保供给、保收入、保生态、降库存、降成本中顺利推进农业现代化,成为所有涉农企业亟待求解的紧迫课题。

论坛汇聚的众多专家和业内人士通过各个分论坛的思维碰撞,掀起一场场智慧风暴,为广大涉农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出谋划策。

据介绍,针对传统金融体系对农业产业发展支持力度不足的问题,本次论坛还对各方金融机构就如何更好地满足农业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进行深入探讨,并成立以紫荆创新农业研究院、国际绿色经济协会等机构为平台,中国农业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等实力机构为基础,中农基金、中农相互保险等创新金融服务模式为主导的现代农业金融服务联盟,通过股权投资、保险、定制结构化金融方案乃至互联网金融等多种形式为农业企业解决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瓶颈问题,服务未来农业发展。

智库齐献策引领新方向

对于未来农业的发展趋势,农业部原副部长刘成果指出,未来农业什么样,可以肯定就是现代农业,现代农业的最高形态是生态农业。他还通过“四个三”的关系理念,揭示出社会结构造成主业到辅业、数量到质量、单一化到多元化的一系列变化。

黑龙江省庆安县县长李立新在《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塑造与实践》的报告中指出,打破传统农业生产模式,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打造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已成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点,区域品牌可以把互相关联的农业生产企业、生产基地种植大户和涉农机构聚集起来形成拳头效应,既能够有效降低生产销售成本,也能有效克服单个企业单一产品市场风险的分散性。

作为此次论坛的重要环节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赵玉芬、黎乐民,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涌,围绕《科技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进行同台论道,多维度解析科技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途径。

“农药、化肥等化工合成物都是农业生产必需的,对我国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黎乐民认为,“正确认识化肥的地位与作用,纠正有关化肥的错误认识是十分必要的。同时要树立起科学施肥的观念,努力提高化肥利用率,形成有机、无机肥料合理配合使用的格局,实现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绿色金融的现状探析和前景展望范文1篇3

有关绿色经济论文范文一:绿色经济下林业产业发展研究

摘要:发展绿色经济已经在全球达成共识,研究绿色经济与林业之间的关系可促进林业的稳定、高效发展。本文阐述了绿色经济的内涵,探讨了林业在绿色经济背景下面临的机遇及挑战,阐述了在绿色经济背景下我国林业产业的发展成果及展望。

关键词:绿色经济;林业;机遇;挑战

1绿色经济背景

1989年,绿色经济的概念由经济学家皮尔斯提出,指的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基本产业链,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经济形式。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其的《绿色经济报告》中,对绿色经济给出的定义是,从长期上来看,能够改善人类的福利水平,降低不平等程度,同时不会使后代面临生态稀缺性和环境风险的经济形式。在国内的研究中,一般认为绿色经济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狭义的绿色经济指的是环保产业;而广义的绿色经济除了环保产业之外,还包括诸如绿色消费与政府采购,绿色贸易与进入,绿色税收与财政,绿色会计与审计等除生产领域外的一些绿色制度和行为[1]。近些年来,世界各国纷纷开展绿色经济行动。2011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研究表明:实现绿色经济不仅会实现财富增长,尤其是生态共有资源或自然资本的增益,而且还会在今后一段时期产生更高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应对绿色经济的发展趋势,各国纷纷通过立法和出台规划开展行动。英国在倡导低碳、低排放,大力发展绿色能源,推广新的节能生活方式;美国以开发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为主题,制定了绿色经济复兴计划欧盟制定了环保型经济的中期规划;印度制定国家可再生能源政策草案,韩国通过了绿色工程计划,日本在逐步扩大环境产业市场规模[2]。

2林业在绿色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2011年联合国森林论坛的第九次大会在探讨森林造福人民、改善民生、消除贫困时提出,林业对构建绿色经济的潜力巨大,要发展绿色经济,必须将林业置于优先发展的领域。

2.1林业是发展绿色经济的基础和关键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对林业在绿色经济中的地位给出定义:林业是发展绿色经济的基础和关键。林业为绿色经济提供了生态基础,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林业提供木材等木质原材料、产品和能源产品,具有清洁安全、可再生、可降解等优点;林业发展为全球近10亿人口提供了生计,有利于增加就业、提高收入、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等,促进人类福利的增加。

2.2林业对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作用和贡献

在绿色经济这一概念被提出伊始,林业发展通过保护和可持续地使用自然资源对绿色经济所做出的贡献就已经被认识。同时,林业在减少贫困、增加收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对绿色经济都具有十分突出的贡献。从事林业基础产业的人口往往与贫困人口相重合,因而发展高效可持续的林业就能够有效地帮助依靠其生存的人们摆脱贫困。随着应对气候变暖成为全球共同行动,林业在固碳方面的贡献被广泛认识。2011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林业对绿色经济的贡献方面进行了全面总结:经济的进步和人类的福祉都依赖于健康的森林。森林提供碳汇、稳定全球气候、调节水的循环,并为生物多样性提供栖息地,同时保存了遗传资源。经济估值在不同的国家进行的研究表明,从森林的重要利益,特别是在调节气候服务和存在价值。林业在绿色经济中的贡献已经获得了更全面的认识。

3绿色经济背景下的林业产业的机遇与挑战

近年来,中国始终坚持把林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充分发挥森林在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方面的多种效益,逐步实现平衡发展,初步开始绿色转型。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推动林业发展战略的绿色转型,促进绿色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林业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了三次林业发展战略的调整。二是大幅度增加绿色投资。1998年至今,中国实施的林业重点工程累计投入2886亿元。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及林业公共财政支持制度,对部级重点公益林、造林、抚育管理、林木良种等提供公共财政支持,逐步形成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长效资金支持机制。三是增强森林可持续经营。提出将森林经营作为林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从注重森林面积的增加到重视森林质量的提高和功能的增强,中央财政对森林抚育提供财政补贴,积极推动森林认证。四是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增进绿色就业。制定激励政策,实现林业从利用林木向利用森林环境的转变,同时,逐步增加绿色就业。五是积极推动绿色改革。大力推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维护农民权益,不断提升林业对农民就业增收的贡献。

3.1林业在绿色经济中面临的机遇

由于林业不仅具有经济功能,还具有明显的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很多国家推出了刺激经济的绿色发展规划和战略决策,将林业作为发展绿色经济的核心;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头号政治问题,森林对于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调节气候、维护生态平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全球生态危机和自然灾害问题日趋严重,加强林业生态建设、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呼声越来越高。在这一背景下,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林业产业结构得到升级,林业发展方式不断转变,这有利于进一步发挥林业在减轻贫困、改善生计方而的特殊作用。

3.2林业在绿色经济中面临的挑战

为了进一步提高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我们需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但发展绿色经济还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从全球范围看,土地竞争引起的毁林和森林退化的压力并不会消除。同时,由于林业生态效益的价值化、内部化还不能完全实现,林业被边缘化的可能仍然存在。地方各级政府在经济增长压力面前,必然会面临是要发展还是要环境的两难选择。而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林业日益增长的需求与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之间的矛盾;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土地利用冲突;人口增长和农村贫困对保护森林资源和巩固林业生态建设成果带来的压力;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就业统计不完善,不能全而地反映林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森林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滞后,林业信息化建设不能满足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技术要求等,也都会对绿色经济中的林业产业发展产生挑战。

4中国林业在绿色经济中的展望

4.1林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将更加强大

绿色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现形式。发展绿色经济过程中,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将使林业所具有的减污、减排、消纳废弃物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绿色融资机制将更多、更好地挖掘林业在保障生态安全方面的潜力;林业产业提供的绿色产品、生态产品、绿色就业在促进地区发展、改善民生、减轻贫困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4.2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将更加突出

在发展绿色经济过程中,森林产品和服务价值通过森林价值核算将得到全面反映,森林对非正式部门的贡献也会通过森林价值核算将得以充分体现;生态系统管理、绿色融资机制建立和绿色产业发展,将使林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得到充分释放和倍数放大;林业的三大效益将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将更加突出。

4.3林业发展资金将更加充裕,资金来源渠道更加多样化

为降低生态稀缺性,在发展绿色经济中公共财政对生态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同时,森林将成为一种新的有较高收益的经济资产,社会融资能力将明显提高。在过去三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中,中国坚持将林业纳入国民经济发展大局,坚持兴林富民的发展宗旨,坚持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初步实现了森林资源增加、生态状况改善和林业生产者受益的目标,完成初步绿色转型。中国的经验表明,各国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可以在减少环境风险和资源消耗的同时,增加就业和改善贫困,促进社会进步。未来,中国林业将继续积极推进林业绿色增长,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莹,刘波.我国发展绿色经济的对策选择[J].开放导报,2011(5):73-76.

[2]刘珉.绿色经济背景下的中国林业发展[J].林业经济,2013(2):22-27.

[3]刘东升.中国林业与绿色经济[J].林业经济,2012(1):12-15.

[4]李平,张继梅,王作铁.基于低碳经济视角下的林业产业发展对策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J].林业资源管理,2015(5):23-27.

[5]杨亚军,李伟.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及策略分析[J].能源与环境科学,2013(9):184.

[6]张升,戴广翠.绿色经济与林业发展[J].林业经济,2014(5):20-25.

[7]郎晓娟,沈若萌,刘珉.林业与绿色经济研究[J].林业经济,2013(1):36-41.

[8]李兴军,孙雯.浅析绿色经济背景下林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林业经济,2015(9):124-128

有关绿色经济论文范文二:绿色经济发展中地区差距分析

摘要:在实行改革开放国策以后,我国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问题却日益严重,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发展绿色经济不仅仅能够对经济增长进行提高,同时,对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也能进行解决。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东西中部经济发展出现了很大程度的差距,对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协调发展有很大影响。

关键词:绿色经济;地区差距;对策

1发展绿色经济

1.1绿色经济的内涵与特点

绿色经济是一种现代生态经济,它以人类的幸福生活为最终发展目标,实现了经济再生产和自然生态自身循环的有机结合,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全球金融危机的一种新型社会发展模式。绿色经济的显著特点在于环境资源因素是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必须以其所能提供的资源量和环境容纳生产废弃物的限度为硬指标,一旦超越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能力,自然将会集聚能量,最终足以使人类创造的灿烂文明重归寂静。这是因为:一是在绿色经济发展中,经济系统只是地球生态环境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经济发展的规模和增长的速度必须与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相互依存。经济生产从以原材料输入作为开端经过交换,流通到最后产品被消耗产生废弃物为一个流程。但整个流程都少不了要和地球环境资源系统的再生和可吸收进行交换。为此绿色经济发展规模绝对不能超出地球生态环境资源系统的容纳范围。二是生态环境容量和自然资源承载能力都是有限度的。当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在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和自然环境所能容纳排放废弃物的范围内,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就能相互促进。

1.2发展绿色经济的意义

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气候变化、能源危机、金融危机都对经济可持续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同时,导致生态环境承受能力也在面临考验。近年来,自然灾害的频发导致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成为了必然选择。世界各国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方面对绿色经济都比较重视,这样不仅仅使国家在经济过程中能够对金融危机问题进行解决,同时也能对能源危机和生态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发展过程中带来了新的产业革命,而且规模非常大,在工业发展方面非常罕见。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原因

2.1自然条件

我国国土面积非常广阔,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占据着总面积的百分之六十以上,但是中西部地区多沙漠戈壁,而且多高寒地区,自然条件相对比较恶劣,导致该地区人口分布非常不合理。中西部地形通常比较封闭,而且地理环境比较复杂,生存、气候等条件也比较差,离经济中心的距离也比较远,尽管其有非常丰富的资源,但是因为这些原因,很难进行经济发展,导致生产力无法实现。

2.2历史因素

我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西部地区一直处于比较贫困落后的情况下,而且,历史上也是从中原地区向四周进行扩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很大的差异。东部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非常的快速,导致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于比较缓慢。西部地区地貌比较复杂,交通比较闭塞,而且信息传递比较缓慢,导致资源利用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对经济发展起到了负面影响。

2.3环境影响

西部地区在发展过程中,资源数量非常大,但是很多资源都处在环境比较险恶的地区,主要是因为这个地区平原比较少。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便利的交通条件,西部地区交通比较落后,导致经济发展出现了受阻现象。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是为了更好的发展经济,但是,很多的经济政策都是给予了东部地区,导致东部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高速发现现象。政策倾斜导致了全国经济的发展不平衡,国家为了实现经济的平衡发展实行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实现了有计划的开发西部。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的对策

3.1国家的政策干预

在实行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说明这项国策的实施非常成功,而且,为了缩小东部和中西部之间的差距,政府在通过宏观调控进行控制,对不发达地区进行了更好的投资,并且对经济落后地区进行了扶持,希望能够更好的实现地区间的和谐发展。

3.2加强东西部的合作

近年来,西部地区在发展过程中,投资者为了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将东西部之间的优势进行了互补,企业行为的自主选择是政策效应必然形成的。西部大开发的实施是一项重要的战略部署,在经济以及整治方面都具备非常大的意义,在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十分多,但是,还是出现了很多的新问题。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非常的激烈,利益的争夺也日益白热化,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能够凭借自身的综合实力占据一定的有利空间,但是,相对于比较落后的西部,在经济方面却比较薄弱,这样会处于相当不利的地位。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对技术、质量等方面要求越来越高,这样就使得西部在竞争中承受的风险越来越大。

3.3突出地区优势

我国各个地区之间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政策之间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样就使得经济发展速度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导致东部与中西部经济差距比较大。对东部发展优势进行充分的发挥,这样能够更好的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产力提高、对经济差距进行缩小。东部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具有更加明显的优势:

(1)市场优势:东部地区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时间比较早,因此,市场化程度也比较高,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市场,为现代化发展提供便利条件。

(2)金融优势:现代化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金融是必不可少的部分,东部地区的人们金融意识比较强,金融体系比较完善,资金也比较充足,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条件。

(3)人才与技术优势: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技术是发展动力,人才是核心,因此,经济发展过程中,技术和人才不能缺少任意一个,东部在发展过程中应用在研究和开发方面的经费远远超过西部,东部在发展过程中将传统产业进行了改造,现在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比较重视,因此,产业结构得到了升级,现代化建设也以后了明显的改善。西部在发展过程中,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要对地区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并且对交通事业的发展给予重视,只有保证了交通事业的发展才能更好的保证经济发展,对东部发展经验也要进行借鉴。

4结束语

经济发展过程中,绿色经济发展成为了必然模式,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生态问题,人们生活质量等因素进行了重视,这样在发展经济时才能避免出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现象。我国经济体制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非常重大的变革,因此,出现了经济发展过程中地区差距非常明显的问题,人们的生活质量以及生活幸福度也有很大的差异,为了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在经济建设过程中要对出现的地区差距问题采取措施进行解决,保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

参考文献

[1]蔡,都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J].经济研究,2000,10.

[2]李国平,范红忠.生产集中、人口分布与地区经济差异[J].经济研究,2003,11.

绿色金融的现状探析和前景展望范文篇4

关键词:城市景观;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滨水空间;地域特色;生态设计

Abstract:Inrecentyears,thelandscapedesignisbloomingthroughoutourcountry,butmanyurbanlandscapedesignabandonedthetraditionalnationalculture,andlosttheirownindividualities,whichcausedtheconvergenceofurbanlandscape.Atthesametime,theenvironmentproblemisbecomingmoreandmoreserious,whichmakesecologicallandscapedesignbecomethemainstream,becauseonlytheecologicallandscapedesigncanensure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humansociety.ThispapertakesthecityofwuliduoareainKunmingasanexample,discussinghowtoreflecttheregionalcharacteristicsandhighlighttheecologicalthemeoftheoldareaswhichintegratethecharacteristicsofhistoryculture,industrialsite,waterfrontspaceandsoonasawholebyusingthemodernlandscapedesignmeansintheprocessofurbanregeneration.

Keywords:urbanlandscape;naturelandscape;humanitieslandscape;waterfrontspace;regionalcharacteristics;ecologicaldesign

中图分类号:TU986.4+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5-0114-03

1引言

地域特色,是指一个地区自然景观与历史文脉的综合,它包括自然属性和人文属性两个方面[1]。吴良镛先生曾经这样说过:“特色是生活的反映,特色有地域的分界,特色是历史的构成,特色是文化的积淀,特色是民族的凝结,特色是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典型事物的最集中最典型的表现。因此它能引起人们不同的感受,心灵上的共鸣,感情上的陶醉。”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应充分理解和尊重景观所处的自然与文化环境,营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个性化景观。现代景观设计也应突出生态主题,即在景观设计中应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达到最小,以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环境质量,保障生态系统健康运行[2]。目前,在中国的景观设计中,生态问题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昆明市五里多片区是中国快速走向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空间冲突、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的缩影,因而在景观设计过程中更应将生态问题的考虑放在首位。

2昆明市五里多片区概况

昆明市五里多片区位于昆明主城官渡区,因距离昆明市原南大门五华里多而得名。规划区东临城市二环东路,南临主干路民航路和贵昆铁路,西临环城南路,北临东郊路,总规划用地面积为75.81hm2。

地块内现有城中村四个,分别为五里多村、村、新草房南村、新草房北村;昆明市重要的建材市场:四零三建材市场;文物保护单位:咸阳王瞻思丁墓;因工业外迁后留下的大量厂房、仓库(云南建筑机械厂);正在拆除的汽配市场和已停用的东菊汽车客运站、公交公司停车场以及部分单位宿舍、菊华小区等。地块周边以办公、商业和居住用地为主,公共建筑沿各主干道两侧分布(见图1)。

该项目是昆明市官渡区旧城更新的重要项目,改造时应在改善居民生活居住条件和市中心城市面貌的同时,采用现代景观设计手段,进一步彰显地域特色,发挥生态环境价值。

3现状景观资源分析

3.1滨水生态景观资源

片区滨水生态景观资源包括绿地和河流,绿地主要为附属绿地和防护绿地,分布较为零散,无大面积的可供居民观赏或游憩的开放性绿地。金汁河流经该片区,但现状并未对其加以保护和利用,对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滨水区景观建设的地域特色主要走“尊重历史文脉”和“尊重自然生态”两条主线,集中体现在:历史建筑和景观的保护改造;功能的转换,新的娱乐设施及休闲空间的引入等[3]。

3.2历史人文景观资源

片区历史人文景观资源以塞典赤・瞻思丁衣冠冢为核心。这座陵墓,是为纪念元代初年云南最高行政长官赛典赤・瞻思丁而修的纪念冢,但现状仅作为文物保护单位予以保留。

塞典赤・瞻思丁,云南省第一任省长,他在水利方面的突出贡献为:兴修水利,筑松花坝,疏浚海口,修治六河(包括金汁河),创建了云南历史上第一个“民到于今受其赐”的系统水利工程,解除了千百年来水患对昆明的侵害,造福于广大人民。

历史景观是地域历史文化的载体,它是延续地域历史文脉、解读地域文化、推进社会文明、构建新的地域景观的重要要素,对继承人类文明和推动社会的进步有着积极的意义[4]。

3.3.工业遗产景观资源

工业不断转型或外迁,遗留下许多工厂大空间,成为该片区极具特色的工业遗产景观资源。用景观设计的方法对工业废弃地进行改造、重组,使之成为具有全新功能和场所精神的新景观,成为片区景观设计的重点。

工业废弃地是富含既往时代历史文化与物质资源的场地,其中遗留的工业景观不仅有珍贵的历史价值需要挖掘研究,而且还具有显著的改造再利用的现实价值,用景观的途径对城市工业废弃地进行更新是工业景观再生的良径之一[5]。

4景观设计探析

4.1设计理念

4.1.1彰显地域特色

在景观设计时应把地域元素加进去,从自然环境、文化传统以及技术与材料三方面入手,创造反映“此时此地此景”的地域景观设计作品,尤其应体现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有机融合,使历史记忆得以再生[6]。

4.1.2突出生态主题

遵循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尊重自然,最小干预、最大促进,以科学技术为指导,营造既具有历史文化特色,又兼备现代文化特征的城市生态景观,通过现代景观设计手段,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创造现代都市中最为理想的人居环境[7]。

4.2设计原则

4.2.1特色保护原则。挖掘地方特色自然人文资源,继承地方历史文化传统,赋其新意,增添地域文化氛围,将自然生态和人文历史文化高度有机结合。

4.2.2生态原则。尊重基地的自然风貌和条件,高度重视片区内的自然滨水资源和各种生态景观,充分利用和结合地形地貌,注重自然生态的保护和开发相结合。

4.2.3人性化设计原则。现代景观设计不但应具有景观环境,还应具有浓郁的人文气质和温馨的感彩,使之成为市民放松身心,融合自然关系,享受城市生活的场所。

4.2.4可持续发展原则。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的,因此规划应为持续发展留有余地,既能配合近期的形象要求,又能为今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4.3设计策略

4.3.1彰显地域特色的个性化景观

①再现历史文化。在纪念公园内设置景观雕塑、浮雕墙、文化景观柱等,向人们展示赛典赤・瞻思丁的卓越贡献,激发世人对先人的追忆,再现历史文化。

②创新工业遗产。利用基地遗留的工业厂房大空间,发展特色会展和创意产业,同时凸显汽配和建材两大主题区,融工业文明和艺术气息于一体。

③重塑滨水空间。保护并整治金汁河,“以水为魂”,利用其丰富的水体资源,建立富有特色的滨水步行景观体系,重塑宜人的城市滨水空间。

4.3.2可持续循环的生态链(见图2)

①绿色建筑的应用及水回收。采用绿色建筑,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回收生活污水以及雨水,对水体进行净化以达到景观用水的需求。

②生态广场。广场设置中水处理系统,并组织风塔和太阳能光板,兼具景观和生态功能。

③水体过滤充氧系统。通过卵石沉淀、水生植物的阻滤、沉降、吸附等物理作用以及植物体的吸收、积累等生物过程,达到对污水的净化效果。

④活水公园。结合生态景观特色,通过喷泉叠泉等对水体进行物理充氧以及植物体的生物充氧,实现水体净化,向人们演示水体由“浊”变“清”、由“死”变“活”的生命过程。

4.4重点地段景观详细设计

4.4.1城市综合体区景观设计(见图3)

①赛典赤纪念中心:以赛点赤衣冠冢为起点,结合屋顶设置有绿化景观的坡地建筑,将空间引入时代广场,广场和历史古迹形成对景,坡地建筑成为一座纵横古今的桥梁。

②生态地景广场:通过微地形处理进行设计,广场上的风车等再现其原生态风貌。周围为绿色生态建筑,在建筑底层结合广场设置中水处理系统,使净化后的水体成为景观水。

4.4.2工业遗存区景观设计(见图4)

①厂房大空间:保留现状厂房并对其进行改造,成为特色娱乐休闲空间。

②景观墙:采用规则形式装饰厂房立面,使之成为可变的招贴牌。按需要组织其排布或者作为单体供公众及艺术家进行创作展示。

③生态能源筒:从老厂房的生产设备中拆离部分构件,搭建成新的景观小品。顶部的太阳能光板,桶壁上的植物墙,形成一个可遮荫的生态亭,供人观赏及休憩。

④工业吊塔:将工地建设的吊塔保留,既可提供小范围货物运送服务,也可作为景观塔供人观赏。

⑤集装箱塔:采用自由组合的方式,构建既具有生态性能,又具有艺术气息的景观性集装箱塔。

⑥立体PUB:通过不同的场地标高设计,结合区域内的水流,营造滨水娱乐休闲空间。

⑦自由广场:提供公众参与的公共空间,营造弹性的可变空间。艺术家以及市民可申请或租用期望的空间进行自由展示等活动。

4.4.3中心公园景观设计(见图5)

①过滤公园:通过不同主题的花园及公园过滤,提高水的溶氧量,由此塑造水生动植物生态区。

②树屋:运用玻璃纤维,将植物装入透明管,形成一种创新的景观体验,向公众展现最新的绿色生态技术,并为公众提供休憩空间,生态与创意结合。

③雨水园:在雨季收集雨水,并通过循环设备形成天然水帘。结合雨伞等元素,象征水的收集过程,唤起人们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

④创意广场:与创意产业结合,通过回收利用废旧物品创造它们的新景观价值,例如旧鞋花盆,废油桶花园。

⑤呼吸乐园:邀请人们在这个多样起伏的花园上参与景观的构成。多样起伏的表面让人联想起山谷的景观,由多样树种组合而构成的矮树篱,蔬菜园圃及开花草地唤醒人们的各种感官感知。

⑥沁土森林:将受人忽视的土壤提取出来作为正面景观元素,陈列在玻璃盒子中进行摆布,通过所呈现出来的丰富视觉效果和土质多样性特征,使人们重新认识土壤的重要意义。

5结语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现代城市景观的发展更应注重现代观念与本民族的地域文化相结合,注重生态可持续的景观实践、注重人性化的景观应用。但这也不能盲目的模仿和照搬,如何让设计既满足人的使用功能又能给人以精神的寄托是景观设计的关键。随着公众生态意识的不断增强和技术手段的不断改进,生态设计的理念将日益深入人心,并不断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在我国逐渐步入节约型社会的同时,景观设计师更应该通过对生态理念的理解,遵循生态原则,使得人居环境逐步走向生态化,并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曾华浩.地域特色景观设计探析[J].防护林科技,2007(6):75-76.

[2]黄智凯,沈守云,张素娟.当代景观设计中生态设计理念的探索[J].广西园艺,2008,19(2):26-28.

[3]郎小霞,李晓红,宋秀华.城市滨水区景观的地域特色塑造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1(4):612-615.

[4]韩炳越.风景园林规划中历史景观保护、恢复与更新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2005.

[5]章超,李赓,张燕青等.城市工业废弃地景观更新发展浅析[J].台湾农业探索,2010(5):52-56.

绿色金融的现状探析和前景展望范文

绿色金融提出的背景一是环境保护,二是可持续发展。世界银行对环境问题非常重视,早在1970年首次设立环境事务顾问,关注环境问题。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叙述了对环境问题的看法和态度,规定了保护环境,特别是保护自然资源的要求。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两个文件:《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规定了国际环境与发展的27项基本原则;《21世纪议程》是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会议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生物多样化公约》两个公约。1992年的大会对环境保护是一个标志性事件,此后减排一直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1997年的《京都协议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补充条款,其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

加强环境保护,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可持续发展概念首先出现于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也认为必须研究社会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以确保全球的可持续发展。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系统地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含义。1989年联合国环境发展会议专门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战略通过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1992的《21世纪议程》文件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全球可持续发展计划,它包括减少浪费、扶贫、保护大气、海洋和生活多样化以及促进可持续农业的详细提议。2001年11月,世界银行了该行历史上第一份《做出可持续的承诺――世界银行环境战略》报告,该战略基本目标是促进人们把环境的改善作为发展和减少贫困战略。

二、绿色金融:国内外绿色金融实践

绿色金融实践出现较早,1974年,前西德就设立了世界上第一家环境银行。1991年波兰也成立了环保银行,重点支持促进环保的投资项目。199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世界主要银行和保险公司成立了金融机构自律组织,其宗旨是可持续金融理念的推广和普及,督促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1995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出台了《联合国环境署保险业环境举措》,1997年《银行业、保险业关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声明》。《举措》与《声明》是国际金融机构开始系统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标志,也是签字银行或保险公司对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公开承诺。1998年,在四川成都召开的“面向21世纪全球金融发展国际研讨会”上,首先提出了“金融可持续发展”概念,以金融的可持续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03年6月,国际金融公司与世界著名金融企业共同发起了“赤道原则”,这是商业银行在自愿原则的基础上,在项目融资方面全面地考虑环境因素的国际金融行业基准,并为项目融资中环境和社会风险评估提供了一个框架。2006年重新修订的赤道原则,对原有内容进行扩充和提升,扩大了适用范围,该原则成功应用于融资实践,确立了项目融资环境与社会评审的最低行业基准,它已经成为国际银行间的公约。

我国是较早关注信贷对环境影响的国家,1995年了《关于贯彻信贷政策与加强环境保护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各级金融机构将信贷发放与保护环境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结合起来,银行发放贷款考虑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的影响。2001年3月,中国证监会了《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标准格式第一号――招股说明书》,要求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其编制招股说明书要具有环境保护的内容。2001年6月,国家经贸委、中国人民银行等八部委联合了《关于加快发展环保产业的意见》,该意见指出发展环保产业是我国国家产业政策之一。2007年7月,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三部门联合提出了《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它要求各金融机构依据国家环境政策和产业政策,鼓励对开发、利用新能源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对从事低碳经济生产、绿色制造和生态农业的企业或机构,提供优惠贷款,而对三高行业限制发放贷款。2007年12月,环境保护部和中国保监会联合了《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环境保险制度的建设已开始启动。2008年2月,环境保护部会同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相继推出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绿色金融等新政,绿色金融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

三、绿色金融:赤道原则下国内绿色金融的发展

截至2011年5月1日,巴林阿赫里联合银行(AUB)宣布采纳赤道原则,全球赤道银行数目现已突破72家。“赤道原则”(EquatorPrinciples)原名“格林威治原则”(Green-wichPrinciples),是2002年10月由花旗集团(Citigroup)、荷兰银行(ABNAMRO)、巴克莱银行(Barclays)、西德意志银行(WestLB)等9家银行在参考世界银行(WorldBank)环境准则和国际金融公司(IFC)社会政策的基础上共同起草发起的,于2003年5月更名并延用至今。它是一套自愿接受的用以确定、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过程所涉及社会和环境风险的金融界指标。2003年6月4日,包括4家主要发起银行在内的7个国家的9家国际领先银行宣布采纳并实行赤道原则。目前,赤道银行的成员国主要分布在欧洲和北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其中欧洲共34家(占47%)、北美12家(占17%),这能够反映出经济发展水平同社会风险管理与环境保护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2008年10月31日,兴业银行宣布采纳赤道原则,成为全球第54家、亚洲第四家、中国首家赤道银行。兴业银行始终重视自身的社会责任,在国内银行业界一直走在前列。2006年5月,兴业银行与国际金融公司(IFC)就中国公用事业能源效率融资项目(CHUEE)签署一期合作协议,在国内首家推出能源效率贷款――“绿色贷款”,帮助国内企业进行能耗设备改造,开展节能环保项目。2007年10月兴业银行派员出席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举办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圆桌会议,签署了《金融机构关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声明》文件。2007年11月,兴业银行与国际金融公司(IFC)、国家发改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在北京共同举办了2007“节能中国”高层论坛暨“绿色信贷”创新研讨会,会上兴业银行主张支持节能减排,并在国内商业银行中率先提倡开展“绿色信贷”。截至2008年12月末,兴业银行累计发放节能减排项目贷款86笔,金额33.04亿元人民币,可实现每年节约标准煤324.42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1373.1万吨。

在赤道原则背景下,2007年7月30日中国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三部门也联合提出了我国的“绿色信贷”(green-creditpolicy)政策,即《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盲目扩张,要求各商业银行要将企业环保守法情况作为审批贷款的必备条件之一,对未通过环评审批或者环保设施验收的新建项目,金融机构不得新增任何形式的授信支持,对于各级环保部门查处的超标排污、未取得许可证排污或未完成限期治理任务的已建项目,金融机构在审查所属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申请时,应严格控制贷款。

“绿色信贷”的推出,是从源头上切断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经济命脉和资金链条,从而遏制其无序发展和盲目投资的现状,以解决环境问题。然而,赤道原则要求银行对贷款项目在生命周期内进行全过程的监督和审查,参与项目环境与社会绩效管理,与企业共同承担风险。

在福建永安华电贷款项目中,兴业银行辅助企业制定出《行动计划》,包括建立社会与环境管理体系、制订员工职业安全操作手册、加强煤尘、灰尘、脱硫系统石灰粉尘等生产性粉尘控制、评估项目对被征地农民生计的影响、评估被拆企业的现状及其原有工人现状等共计17项行动措施。在签订合同中,又将《行动计划》及有关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要求作为合同条款,由企业承诺在约定的时限内完成。银行通过季度检查,对项目开展贷后环境与社会风险监测。通过严格执行赤道原则,银行与企业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和沟通机制,提高了企业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水平,实现环境、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从而创造出一种共赢的可持续经营模式。

四、绿色金融:中外绿色信贷发展对比分析

绿色信贷主要指银行在信贷方面控制对环境可能产生不利影响的项目和支持有利于环境保护的项目贷款。国内外银行的绿色信贷实践有明显差异,下面以两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两家综合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及两家外资商业银行为例,进行比较分析。如图所示:

五、绿色金融:未来展望

通过国内外银行业绿色金融实践的比较分析,国外一流的银行实现了绿色办公考核指标量化管理,项目评审遵守赤道原则,积极采纳碳原则,制定了详细而周密的环保计划,并通过碳交易等金融产品的创新与服务,提供巨额资金支持环境保护,将金融服务、金融产品创新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虽然于1995年出台的信贷政策起就开始关注环境保护,但由于我国经济面临产业结构优化,经济结构的调整,处于工业化中期,商业银行既要承担增强国力,又要承担关注民生的历史使命,这大大地限制了绿色金融在我国的实践。

绿色金融的现状探析和前景展望范文篇6

关键词:绿色经济;绿色能源;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3-0037-02

1研究背景

经济的高速增长带来了能源的紧缺与价格的高涨,在全球能源日趋紧张的大环境下,全球的金融危机和气候问题催生对绿色经济的重视与世界绿色能源革命。近年来,世界能源的格局一直向绿色能源倾斜,其在全球能源所占比重不断上扬。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2009可持续能源投资趋势》报告显示,去年全世界各国绿色能源的投资总额,已超过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投资额。可以预见,在全球绿色经济大背景下,投资绿色能源将会成为新热点。

2绿色能源概述

绿色能源又称清洁能源,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狭义的绿色能源是指可再生能源,如水能、生物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和海洋能。这些能源消耗之后可以恢复补充,很少产生污染。广义的绿色能源则包括在能源的生产、及其消费过程中,选用对生态环境低污染或无污染的能源,如天然气、清洁煤(将煤通过化学反应转变成煤气或“煤”油,通过高新技术严密控制的燃烧转变成电力)和核能等等。绿色能源具有蕴藏丰富、循环使用、无污染的特点。

3绿色能源产业蕴藏着新的经济增长点

20世纪50年代之前,能源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始终不为新古典经济学家们所重视,直到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才显示能源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已经发生很大的不同。“能源作为一种稀缺要素也会影响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这一观点逐渐被新古典经济学者认可,并开始研究能源对经济的作用。诸多研究(1978:Stem,1993:GlasureandLee,1997:Jorgensen,2000:SoytasandSari,2003)表明,能源在促进引导经济发展中与其他生产要素同样具有重要作用。进入工业社会后,能源在经济发展的地位不断提高,能源代替传统资源,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新”的要素,并且其重要性使人们必须把它作为独立要素进行考量。

近年来,由于出现传统能源短缺、环境问题凸显的新情况。世界需要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推动经济复苏,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成为全球能源战略的必然选择。重视和开发新能源,既可作为传统能源的补充,破解当前资源缺乏,又可以改善环境,为未来社会发展提供更为优质的能源。世界发达国家都把加大绿色能源发展作为加大投资、创造就业机会、刺激经济增长的新政策战略。美国奥巴马的新政中,对绿色能源做出了极大的倾斜。他提出未来十年投入1500亿美元资助替代能源研究并为相关公司提供税务优惠;政府将大量投资绿色能源―――风能、新型沙漠太阳能阵列和绝缘材料等。到2012年,美国发电量的10%将来自可再生能源,并预测未来5年太阳能产业的增长率将在至少30%以上。美国在处理危机之际,启动了以能源为主导的战略,将能源产业作为其经济复兴的核心。除美国外,英国政府计划在2022年前提供1000亿美元建立7000座风力发电机组,新增就业16万人。欧盟的可再生能源计划,将新增投资300亿欧元,创造35万个就业机会。日本通过实施“绿色新政”,太阳能发电量将增加20倍,新型环保汽车使用量增加40%。

今年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出台重大政策支持绿色产业发展,加大绿色能源投资额度,同时拓宽了绿色能源的投资领域,表明全球“绿色竞争”的气氛已相当浓厚。这些国家致力于绿色能源的开发和推广,不仅是因为绿色能源是解决当前环境变化和能源安全双重威胁的良药,还因为在萧条经济中,对绿色能源产业提供技术资金支持也是创造高附加值和工作岗位的捷径。它们借助此次经济危机的机会,创造更多的绿色岗位和绿色收入以平稳度过危机。除就业方面的好处之外,绿色能源产业还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途径。有资料显示,越来越多的资本特别是私人投资流向发展中国家。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显示,全球绿色能源投资逐渐向发展中国家投入,中国和印度吸引到的投资所占份额从2004年的12%上升至2007年的22%,金额由18亿美元增加到260亿美元,增加了14倍以上。绿色能源投资方向多集中在具有成本优势的风能、太阳能和新一代核能上。法国推出生物能源发展计划,成为欧洲生物燃料第一大生产国。英国把研究海洋风能、潮汐能等作为开发新能源的突破口。在中国,煤制油生产技术的投入也成为主要投资热点。当前,大约180个投资基金控制的180亿美元资金正对绿色能源虎视眈眈。绿色能源市场正在日益全球化,越来越成为资本投资的热点。

对中国来说,大力开发和利用绿色能源将是升级能源结构、保护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4中国绿色能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建议

我国传统能源资源并不丰富。据统计,我国的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的人均占有量分别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2%、5%和56%。从2002-2006年的5年内,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消费的能源总量的比例确实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中国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的同时,煤炭的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仍然维持在七成左右,以传统燃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并没有重大改变。巨大的煤炭产能和燃煤消费方式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有别于同等水平国家的经济特色。为升级能源结构,2008年我国印发出版《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十一五”时期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总目标:加快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解决农村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和农村生活燃料短缺问题;促进可再生能源技术和产业发展,提高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能力和产业化水平。

中国“十一五”规划中明确要求,到2010年,中国一次能源生产目标为24.46亿吨标准煤,五年年均增长3.5%。中国万元GDP能耗要由2005年的1.22吨标准煤下降到0.98吨标准煤左右。“十一五”期间年均节能率4.4%,相应减少排放二氧化硫840万吨、二氧化碳3.6亿吨。

中国“十一五”节能目标实现对CO2减排的影响

发展绿色能源已成为我国缓解能源供需矛盾、减少环境污染、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这意味着我国发展模式要进行根本性的转变。加快发展绿色能源、降低能耗,既是我国缓解能源供应紧张的重要途径,更是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创新发展模式的重要手段。因此,我国必须在能源结构上进行升级转型,抓住后危机时代新机遇,实现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当前,中国政府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即将出台,最新《规划》草案对风电、太阳能发电、核电的目标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其到2022年的目标分别从原定的3000万千瓦、180万千瓦、4000万千瓦大幅调高至1亿千瓦、20吉瓦(GW)、7500万-9000千瓦的装机容量。预计到2022年的风电总装机容量将提高至约1.5亿千瓦;太阳能光伏的发展目标为总装机容量2000万千瓦;核电运行装机容量达约9000万千瓦。国家能源局表示,风电将通过规模化开发,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全面实现设备国产化,使风电布局具有市场竞争力。到2010年,风电规模将达到2000万千瓦。水电的发展重点为开发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澜沧江和怒江等流域,并因地制宜开发小水电。到2010年,水电规模将达到2亿千瓦,到2022年,将达到20吉瓦。据悉,到2022年,中国绿色能源比重可以从目前的7%左右提高到16%左右;2035-2040年,这一比重将占到一次能源总量的25%以上。与此同时,财政部出台十大措施助力绿色能源产业发展:

(1)大力支持风电规模化发展;(2)实施“金太阳”工程;(3)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4)加快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5)加快淘汰落后产能;(6)支持城镇污水管网建设;(7)支持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8)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9)支持发展循环经济;(10)支持节能减排能力建设。

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的出台,不但显示出政府和社会极度重视绿色能源的发展,同时,也说明政府已从资金投入、科研、立法、税收等政策措施倾斜,促进绿色能源开发和推广。预计到2050年将新兴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总的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提高到50%,届时,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能源结构,减轻国内产业对煤炭和石油的依赖,更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

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之下,我国绿色能源产业了很大的成就。但随着金融危机的扩大,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绿色能源产业的发展。我们应该开拓进取,积极探索,进一步加快中国绿色能源产业升级转型。基于以上情况,笔者对我国绿色能源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1)制定发展新能源的长期战略。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将新能源放在更重要的战略位置。国家应高度重视新能源开发利用并积极宣传普及工作,大力发展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绿色能源产业,为我国占领未来世界能源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奠定基础。

(2)加大对绿色能源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国家应尽快梳理与绿色能源有关的技术,已经成熟的技术加以推广,而加快引进国内急需的核心技术。加大对核心技术研发的投入,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绿色能源核心技术创新平台。推动产业标准化建设,尽快出台绿色能源国家认证标准、技术标准等规范。

(3)构建绿色能源经济政策体系。实施稳定的电价机制,使绿色能源项目尽快营利,提高投资者的积极性。调整补贴结构,把对绿色能源装备生产企业的补贴和其技术创新程度挂钩,把对绿色能源产品的消费补贴与其节能效果挂钩。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产绿色能源设备,授予招标特许权。制定《光伏产业促进法》、《风能产业促进法》等相关法律,保障绿色能源产业健康发展。

(4)推广低碳生活方式。2010年5月1日,历史上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世界博览会在中国上海开幕。上海世博会创造性地正式提出“低碳世博”理念,提倡全国实现低碳生活。在中国能源结构转型完成之前,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探索一种低碳的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在维持高标准生活的同时尽量减少使用高耗能产品、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更好地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最终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让绿色经济造福全人类的愿景。

参考文献

[1]董战峰,於方,曹东.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路径的必然选择[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9,(3).

[2]冯世良.我国新能源发展现状与开发前景[J].中国石油和化工经济分析,2007,(16).

[3]刘珂.浅谈我国新能源行业的发展环境与前景[J].企业导报,2009,(5).

[4]李木人.第四次科技革命:“新能源革命”和“绿色经济革命”正在悄然拉开序幕[J].当代社科视野,2009,(4).

[5]陈新华.全球绿色能源革命与中国节能减排新机遇[J].上海节能,2009,(6).

[6]全球能源结构将调整新能源将有重大机遇[J].石油工程建设,2009,(1).

[7]中国农工中央委员会,关于合理开发新能源推进绿色经济发展的建议[J].前进论坛,2009,(9).

绿色金融的现状探析和前景展望范文篇7

【关键词】低碳;碳金融;研究综述

碳金融产生的源头,可以追溯到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以下简称《框架公约》)和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KyotoProtocol)。《京都议定书》创造性地提出了三种交易机制,即联合履约机制(JI)、国际排放权交易机制(IET)和清洁发展机制(CDM),三种机制的颁布为各国进行碳交易建立了制度框架,推动了国际碳金融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中国作为非附件一国家,自身碳金融市场尚未建立,因此,主要参与国际碳金融市场的CDM交易。

2009年8月5日,中国首家环境权益交易机构——北京环境交易所在北京金融大街正式挂牌,标志着中国碳金融市场初步显现。而与此相关的碳金融问题研究也如雨后春笋般呈现。通过中国知网的查阅,以“碳金融”为主题词(主题、关键词)进行检索,共有1046条记录,经过筛查整理后共有942篇文章符合要求。对检索出的文章分类整理,如图1。

由图1可知,自1994年3月2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生效以来,2010年专家学者的研究达到一个高峰。从图1还可看出,在两公约生效的近16年里,直到2007年,研究碳金融方面的文章数量才开始上升。究其原因发现,2005年《京都议定书》才真正确定各国减排指标,同时确立了三个减排机制,其中清洁发展机制(CDM)同发展中国家关系密切,而直到2008年全球主要碳交易市场才初步显现,CDM项目在中国开展才逐渐增多,研究碳金融相关问题的学者对中国碳金融市场才有所关注,研究相关问题的文章数量与日俱增。截至2012年6月,发表文章数由2010的449篇,到2011年的348篇,再到2012年6月的80篇,这一下降趋势分析原因为:世界各国对气候变化第二承诺期并没有达成一致,这导致学者研究碳金融问题未来发展方向不明确。

一、中国碳金融现状的研究综述

我国于1992年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于2002年8月成为该公约下的《京都议定书》的签约国。基于《京都议定书》下的三种交易机制,全球的碳市场最终形成两类交易市场:配额市场和项目市场。两类市场的交易规模以几何级数逐年上升,现在已经可以与石油市场相抗衡。为了掌控国际低碳竞争的主动权,我们必须加快构建和培育我国的碳交易市场,加快研究和推进我国碳金融市场体系。

(一)碳金融市场潜力巨大

陈露等(2009)研究认为,到2022年,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温室气体排放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成万牍(2008)、王元龙等(2009)的研究也表明,中国是碳减排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中国CDM项目市场规模巨大,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CDM项目供给国。同时,研究发现,CDM项目可以产生数十亿美元的转让收益,借助碳金融的商业手段,这些项目将为投资者带来巨大商机。

(二)碳金融工具及交易平台

梁庆军(2010)对中国碳金融工具及交易平台进行综合研究指出,随着商业银行涉入碳金融领域,与碳排放挂钩的金融理财产品逐步推出,如:深圳发展银行推出的国内首只与二氧化碳挂钩的理财产品,中国银行推出的与收益率挂钩的碳期货理财产品。在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的短短几年时间里,全国各地建立起多个碳交易平台,比如,2007年之后相继成立的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以及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各种环境权益交易机构。通过这些交易所和交易机构,交易平台纷纷搭建,为自愿碳市场的交易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

(三)碳金融市场参与主体

陈露等(2009)、袁艳平等(2012)研究发现,以《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的出台为背景,商业银行成为第一批进入碳金融市场从事碳金融业务的机构,兴业银行成为全国首家加入赤道原则进入碳金融领域的银行,之后浦发银行、光大银行等为代表的股份制银行纷纷进入该领域。商业银行参与碳金融业务主要提供碳排放信贷支持、开展碳交易账户管理与碳交易担保服务,以及开发碳金融银行理财产品等。近年来,碳金融业务在商业银行的助推下有了一定发展,在CDM市场前景广阔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参与碳金融业务的积极性和竞争性都进一步增强。除商业银行外,碳基金也逐渐成为碳金融市场的重要力量,在中国绿色碳基金的协助下,地方性碳基金纷纷成立。蓝虹(2012)对中国碳基金基本情况进行整理:国内先后成立了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中国绿色碳基金、中国绿色基金会等基金组织。经过发展,我国的碳基金为提高我国的CDM项目在碳减排产业链上的地位、增强碳交易的主动性以及参与全球碳减排交易活动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中国碳金融存在的问题研究综述

尽管近年碳金融交易规模增长迅速,但目前碳金融的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这给碳金融的未来发展带来了不确定性。概括起来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说明:一是思想层面,二是实践层面,三是保障层面。其中,对碳金融业务整体认识不足是思想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碳金融市场中的碳金融风险防范、碳金融产品研发、碳金融体系的建立,以及碳项目贷款等方面是实践层面存在的较为严重的问题;而碳金融法律、法规的出台,以及碳金融监管机制的建立等方面是保障层面存在的较为突出的问题。

(一)思想层面存在的问题

盛小娇等(2011)对中国碳金融市场分析后提出,国内企业、金融机构对CDM和碳金融的认识不足,随着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兴起,CDM项目刚刚进入中国,中国企业对碳交易以及CDM项目了解不多、认识不足,从而丧失了大量的商机。与此同时,国内金融机构对碳金融业务的操作流程、项目研发、交易规则的制定都有待规范。吴玉宇(2009)提出中国碳金融业务主要以商业银行的碳金融业务为主,其他的金融机构还处在观望状态。由于中国碳市场还没有建立,该市场未来的发展前景不明朗,这也是导致一些金融机构不敢进入该领域的重要原因。

(二)实践层面存在的问题

杨志(2009)、张茉楠(2009)研究发现,我国碳资本利用效率不高,不论碳交易制度、交易法规的出台以及交易平台的建立,还是碳金融产品的研发和碳金融服务体系的支持,都存在严重不足。碳金融体系发展与碳减排资源潜力极不匹配,仍处于全球碳市场交易的最底端。曾刚等(2009)对国际碳金融市场的政策风险进行了研究,认为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世界各国对《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是否延续具有不确定性;二是碳市场技术发展和政策的制定以及三种交易机制标准和程序的变化具有不确定性。除此之外,不同国家所采用的政策、法律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这些都带来了政策风险。贾莹(2011)研究国内项目融资市场后提出,目前除了绿色信贷和能效融资项目,我国碳金融主要基于CDM的金融活动、碳基金及少数碳结构类理财产品等。陈露等(2009)、张野(2010)对我国金融机构在碳金融领域的作用进行分析后提出,我国碳金融业务与国际碳金融市场发展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国内商业银行推出的“绿色金融”业务主要考察企业贷款项目是否遵循环境保护目标,以及企业本身是否属于环保类型,而对于更深层次研究还未有所涉及,在银行内部也没有建立统一、规范的环境风险预警系统和制度;二是企业是商业银行碳金融服务的主要对象,而面向家庭、个人碳金融相关业务的服务还没有开展;三是国内的风险投资公司将企业和项目的直接收益作为风投的主要侧重点,而对低碳产业链和价值链整体投资还缺乏研究;四是政府未出台相应政策鼓励CDM单边项目,而金融机构和企业也缺乏对项目的管理,最终造成投资成本上升,市场风险加大;五是我国对绿色金融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以及碳金融市场体系等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金融主管部门还缺乏对绿色金融发展战略的宏观规划,金融机构也缺少对绿色金融战略的基础工作计划。

(三)保障层面存在的问题

苗绘等(2011)综合分析了我国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后提出,国家虽然出台了一些关于节能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对节能环保也起到了一些积极的作用,但是这方面法规的出台还只停留在总则上面,对于具体的细则并没有进一步措施,这严重制约了中国节能减排的步伐,而与中国碳金融市场相关的法律、法规更是无从谈起,相关的配套措施以及政策的制定更有待后续跟进。政府在其中并没有发挥宏观政策指导的作用,不论从激励措施,还是从支持力度方面,都没有发挥作用,致使企业开展碳金融难度巨大。除此之外,在碳金融监管方面,同样存在着“一行三会”没有明确其职责并出台相关具体实施细则的问题。王文乐(2010)对中国碳金融中介市场研究后发现,CDM项目的交易规则、审核和核证机构完全由国外机构所掌控,严密、复杂的交易规则和项目开发程序制约了CDM项目的发展。开展CDM项目需要借助专业开发团队和具有丰富经验的机构,目前,这种具有丰富经验、能力水平的中介机构和专业人才是我国在CDM项目开发过程中极为稀缺的。中国的相关中介机构刚刚涉入碳金融领域,缺乏对项目的分析、评估以及对风险的规避和处理,严重制约了中国碳金融业务的开展,更重要的是,我国的碳金融业务还缺乏必备的监管机制和体系。

三、中国碳金融的对策研究综述

中国碳金融市场应从搭建交易平台、加强宣传推广、推动政策研究、培养中介市场、构建激励机制五个方面进行相关政策扶持和完善。

(一)搭建交易平台

吴玉宇(2009)以国内碳交易市场的交易环境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入分析后指出,2008年9月25日,随着天津环境交易所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挂牌成立,中国的碳交易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纷纷成立。大量交易平台的搭建极大地拓宽了市场参与主体的沟通渠道,为发挥碳市场的定价机制提供了技术支撑,推动了碳交易市场的发展。由于我国碳交易市场缺少规范的交易平台,致使我国CDM项目产生的CERs只能在一级市场出售,国外买家任意压低价格,侵害中国卖方的利益,导致中国作为卖方市场缺少定价权。因此,应极早建立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平台,建立中国碳市场的交易机制,在借鉴国外先进交易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的碳交易平台,以建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为契机,构建中国国际碳金融市场。

(二)加强宣传推广

韩琳慧(2010)建议为了提高我国对CDM的利用效率,也为今后承担温室气体减排义务奠定基础,应大力加强CDM宣传,强化CDM人才培训,使企业充分认识并积极参与CDM项目开发,了解CDM项目的运行机制,通过技术改造实现节能减排所带来的丰厚回报。同时,CDM项目业主和项目开发商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行业的不同特点来制定计划,走出国门,参与国际间的项目合作,最终在实现国家环境保护目标的基础上,使企业利益最大化。

(三)培养中介市场

刘杨(2011)对碳金融服务中介组织的功能和作用进行研究后提出,碳金融中介组织对我国实现在碳定价、碳标准、碳技术以及碳货币等高端领域掌握话语权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应以银行、证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为核心,以法律机构、碳资产管理公司、评级公司、项目担保机构等中介为重要的桥梁,将各方力量凝聚在一起,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碳金融服务中介组织。根据我国在碳交易市场中的特点,建议以我国商业银行为主体,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的碳金融体系,以多元化的手段为CDM项目提供中介服务。

(四)推动政策研究

中国碳金融的发展离不开学者对碳金融政策的不断研究与探索,伴随着我国低碳经济的迅速发展,低碳经济政策研究必须不断深入和系统化。薛睿(2011)通过对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碳金融发展分析提出,低碳经济政策按照内容可划分为财政政策、金融市场政策和产业政策。完善的政策体系不但需要单个政策灵活有效,还需要三种政策协调配合、有机结合,为碳金融市场发挥最大效力。低碳政策的研究不但为我国当前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政策依据,同时也为我国低碳经济长期发展提供制度基础和保障,为中国实现向低碳经济转型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撑。

(五)构建激励机制

裴辉儒等(2011)全面分析了碳金融激励机制在我国的进展后提出,中国作为提供CDM项目全球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只能通过CDM项目参与国际碳市场交易,因此,必须以CDM项目作为本国开展碳金融业务的主要方向,从制度的制定、市场搭建、资金支持与风险控制等方面开发相应的激励机制。并进一步提出对现有碳金融激励机制的改进意见:一是完善碳金融激励制度;二是积极培育碳金融市场体系;三是完善金融服务支撑体系;四是建立碳金融风险预警机制。

四、研究综合评述

综合以上研究情况,针对目前学者对碳金融相关问题的研究发现,研究领域从文章数量上看,除从其他角度分析外,主要集中于现状和问题研究;其次是对策研究,研究层次仅停留在对碳金融现状的分析和查找问题的阶段,对中国碳金融问题对策的提出研究尚浅,还未进入到更加系统、广泛、深入的研究阶段。此项研究填补了研究中国碳金融市场问题的空白,也为后来学者进一步研究中国碳金融市场问题奠定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陈露,张贻军.发展碳金融市场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J].科学发展,2009(10):58-65.

[2]成万牍.我国发展“碳金融”正当其时[J].中国科技投资,2008(7):68-70.

[3]王元龙,田野.碳金融的发展与商业银行的应对[J].中国科技投资,2009(7):56-58.

[4]梁庆军.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现状评析[J].商业文化,2010(8):130-131.

[5]袁艳平,蒲丽娟.商业银行介入碳金融业务的风险及其控制研究[J].商业研究,2012(1):134-138.

[6]蓝虹.论碳基金的发展和风险控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3):42-47.

[7]盛小娇,杨肃昌.我国碳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11(11):89-92.

[8]吴玉宇.我国碳金融发展及碳金融机制创新策略[J].上海金融,2009(10):26-29.

[9]杨志.碳金融:中国重构世界金融体系新契机[N].证券日报,2009-12-02.

[10]张茉楠.碳金融能否成为全球货币金融新体系的起点[J].中国经贸,2009(12):62-63.

[11]曾刚,万志宏.国际碳交易市场:机制、现状与前景[J].中国金融,2009(24):48-50.

[12]贾莹.我国商业银行低碳金融业务发展策略研究[D].河北大学,2011.

[13]张野.我国碳金融发展现状及前景浅析[J].经济师,2012(1):27-28.

[14]苗绘,李海申.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1(6):56-77.

[15]王文乐.构建我国碳金融制度的路径思考[J].企业经济,2010(11):170-173.

[16]韩琳慧.我国碳金融市场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

绿色金融的现状探析和前景展望范文1篇8

【关键词】低碳金融;发展现状;存在问题;政策建议

一、低碳金融的兴起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根据世界银行的分析数据,全球碳交易量从2005年的100亿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1427美元,发展迅速。另据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权威机构预测,全球碳交易市场潜力巨大,2012年全球碳市场将达1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低碳经济的光明前景为金融业发展开辟了新领域,造就了低碳金融的诞生。

所谓低碳金融,即指与碳排放交易有关系的一切金融活动,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及其它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具体而言,包括发达国家的企业直接投资发展中国家建设节能减排的项目,或者发放优惠贷款给予支持,或者即不投资,也不给贷款,直接花钱购买相关节能项目。虽然历史很短,却是近年来金融领域出现的一项重要金融创新。

二、我国低碳金融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状况

为促进环境问题的解决,2007年以来我国各省市相继设立了排污权交易平台,但交易标的主要是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而在国外应用最广泛、技术最成熟、效果最好的碳排放未能成为国内排放权交易的主要品种。2008年,北京、上海、天津、武汉等城市相继成立环境交易所。北京、上海、天津三地的环境交易所现在主要业务是二氧化硫排放权和排污权交易以及节能环保技术交易。虽然是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以及碳排放权供应国,不过中国目前还没有承担减排,碳交易于中国环交所的交易中还不是主要业务。

(二)基于CDM项目的碳金融在我国的发展

在中国,低碳金融更多是指依托清洁发展机制(CDM)的金融活动,根据《京都议定书》框架下的CDM,发达国家可以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方式,在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开展节能减排项目合作,并用由此产生的“核证减排量(CERs)”抵扣本国承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上图1显示的是2006-2009年我国CDM项目在联合国获得的CERs签发量。获签发的总量从2006年的140万吨碳单位,到2009年的11221万吨碳单位,我国CDM项目获签发总量增长迅猛。我国浦发银行,兴业银行等均涉及CDM项目的实施。

图12006-2009年我国签发的CERs

数据来源: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网站

(三)倡导银行发放绿色信贷

在银行货币信贷支持过程中,我国主张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政策的形式,要求国内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发放投资贷款时遵循赤道原则实施开展信贷业务,增加项目环保评估要求。

作为中国节能减排融资市场的先行者,兴业银行在低碳金融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实践和探索。在2006年5月,兴业银行与国际金融公司合作,针对中国在节能技术运用和循环经济发展方面的融资需求,在境内首创推出节能减排项目贷款――绿色信贷,并计划“十一五”期间放贷100亿元。2007年10月,兴业银行正式签署《金融机构关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声明》,加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行动,并承诺将遵循相关环境法规,建立环境管理系统,将环境因素纳入商业决策的考虑范畴,支持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兴业银行实施可持续金融的发展战略,已衍生出节能减排项目贷款、碳金融、赤道原则等内容,既拓展了业务结构,也深化了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内涵。兴业银行这一创新行为向我国银行来发出这样的积极信号:商业银行已在逐步意识到应该担负更多社会责任的同时意识到履行这种责任可操作的实现路径,即开始利用金融手段来限制高污染和高能耗,实现社会与经济的和谐发展。

(四)我国成立的碳基金的发展现状

第一,政府基金―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于2007年3月正式运营,该基金是我国相应国际清洁发展机制而设立的,同时该基金的设立也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基金来源包括清洁发展机制减排项目收益、国际金融组织机构赠款、个人赠款以及国务院批准的其它收入组成。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所关注与支持的项目重点考虑社会效益,特别是关于可再生能源开发的项目。

第二,民间基金―中国绿色碳基金。中国的绿色碳基金于2007年7月20日宣布成立,是一个用于支持中国应对温室气体变化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专项造林减排基金。基金早期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注资3亿人民币,用于发展旨在固定二氧化碳的植树造林、森林经营保护以及能源林基地建设等项目。

总体来讲,在过去一段时间的发展中,国际商业银行通过积极的创新,不断挖掘低碳经济转型所带来的机遇,同时,也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推动低碳经济转型的发展。与国际商业银行相比,中国商业银行在相关领域的发展仍相对滞后。我国商业银行应该进一步加强对低碳经济的认识,借鉴国际经验,逐步实现银行经济业绩、环境业绩和社会业绩协调发展。

三、我国低碳金融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的问题

尽管低碳金融业务在我国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利润空间,但从目前来看,我国商业银行介入得并不深。中国的碳金融起步较晚,还处在萌芽阶段,发展还不尽完善,主要有以下问题:

第一,CDM合作项目减排类型比较单一,涉及的企业类型过于集中。我国各种类型注册的CDM签发数如表1所示。相对来说,我国CDM项目涉及的领域较少,集中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共963个,占到所有减排项目的80.25%。而位列第二位的节能和提高效能项目占7.83%,第三位的甲烷回收利用占6.08%,且这3项之和占到了整个项目总量的94.省略china.省略.

此外,在欧洲市场,碳排放交易价格为15到20欧元,最高时价格可达到25欧元,而国内交易价格却始终徘徊在8-12欧元左右,巨大的价格落差反映出我国CDM交易的议价能力尚待提高。

第二,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滞后。目前碳交易市场的主体仍在国际市场,中国处于整个碳交易产业链的最低端,一方面在碳交易中买方和卖方不能互通有无。目前碳排放交易相当一部分是境外买家,其中不乏很多国际金融机构的参与。国内企业与国际买家谈判时,最终的成交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相去甚远。另一方面,减排量价格、付款范围和条件及适用的法律等,其中有很多都是我们国内企业并不十分了解的。由于中国缺乏定价中心,中国企业在出售二氧化碳减排量的价格时,价格差只是当时国际市场交易价的一半。此处,目前中国污染排放与温室气体排放交易量都分散在各个城市和各个行业,这种情况也导致中国企业在谈判中处于弱势地位,最终的成交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相差甚远。如何促进我国碳交易市场进一步健康稳定的发展,提高在交易市场的议价能力,是很重要的。

第三,我国碳基金的发展和国际碳基金的差距较大。我国碳基金目前仍处于引进起步阶段,我国建立的碳基金,大多是基于国际金融机构参与建立,我国本土建立的碳基金也大多是政府属性,由金融机构自发成立的碳基金几乎没有。面对我国碳金融发展滞后的状况,金融机构如果不快速跟进碳基金领域的探索,势必将这一创新业务市场份额拱手让给国外具有远见的国际碳基金。

第四,低碳金融政策支持不足。我国在碳金融发展已经推出了一系列政策,然而这些政策大多体现在行政要求上,金融机构属于被动参与。在税收政策、监管政策和风险承担等鼓励引导性政策方面,还没有出台具体措施。不仅配套政策跟不上,现行制度还存在诸多对碳金融产品创新的约束。比如,《证券法》第16条明确规定了公开发行公司债券的主体,其最近三年平均可分配利润足以支付公司债券一年的利息,而现有的可再生性能源企业短期内达不到这一要求;目前金融体制下,即便低碳企业勉强达到发债资格要求,其发债成本也会高于项目长期贷款利率水平,没有体现出社会和金融市场对于发展低碳经济的支持。

四、关于我国建立低碳发展金融支持体系的政策建议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低碳金融是我们在世界金融体系重构过程中一个进入的良好契机。如何通过发展低碳金融来推动和加快低碳经济的发展,以此来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我们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第一,建立国际化的碳交易市场。目前,我国已经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城市建立了环境交易所,为打造国际化大型碳交易市场奠定了基础。但是,这些交易所规模有限,功能非常单一。我国应借鉴国际上碳交易机制,进一步研究探索排放配额制度和发展排放配额交易市场,通过金融市场发现价格的功能,调整不同经济主体利益,鼓励和引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效分配和使用国家环境资源,落实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此外,还可以推出碳期货交易,碳远期交易等衍生交易,积极参与碳交易活动,改变我国碳交易的被动局面。通过碳交易市场,整合各种资源与信息,用市场化的方法去规范各个企业,为买卖双方提供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对话机制,保证碳交易顺利开展。

第二,引导和鼓励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CDM项目。政府应当加强CDM项目的宣传深度和广度,充分利用清洁发展机制基金,发展和鼓励对本国经济、环境、社会有更大意义的CDM项目;通过政策倾斜,引导金融机构、资本市场向CDM项目提供资金,提高CDM项目的融资能力。各地方政府要根据地区特点,指导企业有选择的实施CDM项目,并对有潜力实施CDM项目的企业给予资金、政策等方面的优惠。

第三,加大碳基金的发展力度。国家应通过多种方式,比如设立碳税或财政收入划拨或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贷款的方式,成立和完善环保低碳专项基金,专门用于环境保护事业以及对环境污染重大事件的受害人进行赔偿。各级地方政府也应同样设立类似的低碳绿色专项基金,同时鼓励基金管理公司专门投资于能够促进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生态基金,这是兼具生态商机和生态效率的朝阳性金融投资领域。从国外的经验来看,碳基金一般投资于气候变化相关项目与活动,推动了气候变化保护项目,促进了先进技术,尤其是环保技术的进步和扩展。随着节能减排的推进和低碳产业的发展,该类基金的投资目标将更加合理,通过碳基金将促进找出新的节能技术和低碳技术,评估其减排潜力和技术成熟度,鼓励技术创新,开拓和培育低碳技术市场,以促进长期减排。

第四,构建低碳金融配套政策措施。发展碳金融是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制定一系列标准、规则,提供相应的会计、税收等配套政策。如建立环境会计和温室气体减量计算会计方法把健全和完善温室气体排放的监测体系作为建设碳金融体系的重要内容,逐步形成排放监测的指标体系、标准体系、考核体系和相应的强制惩治体系,创造良好的碳金融市场运行环境;又如加快理顺环境税费制度,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形成经济运行机制的转变,促使企业走上清洁生产的道路。

参考文献:

[1]王卉彤.应对气候变化的碳金融创新[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176-177.

[2]熊焰.低碳之路-重新定义世界和我们的生活[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406-411.

[3]王兆焕.浅谈商业银行利用清洁发展机制大力开展碳交易金融业务[J].金融经济,2009(2).

[4]杨佳琛.国际碳交易市场及其衍生金融产品分析[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9(2).

[5]曾刚,全先银,程炼.碳金融交易面临新发展机遇[J].金融博览,2009(10).

[6]任卫锋.低碳经济与环境金融创新[J].上海经济研究,2008(3).

[7]冯巍.全球碳交易市场架构与展望[J].发展研究,2009(5).

作者简介:

绿色金融的现状探析和前景展望范文篇9

关键词:湘江新区;绿地系统规划;生态

Abstract:BasedonPlanningofintegratedurbanecologicalconstructionofChangsha,ZhuzhouandXiangtan,ChangshaCityMasterPlan,ChangshaGreatRiverAreaPlan,analyzingthenaturalecologicalenvironment,landfeaturesandvegetationcharacteristics,studypreliminaryOntheTheoryandmethodsofAfforestingplanningofXiangRiverNewdistrictinChangsha.

Keywords:XiangRivernewdistrict;afforestingplanning;ecology

中图分类号:TU985.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9-0126-02

随着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长沙大河西先导区建设的推进,尤其是长沙湘江综合枢纽的开工建设,湘江两岸的交通联系将越来越密切,望城县“一江两岸”的空间发展格局已经初步形成[1]。在2009年12月召开的望城县委八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望城做出了倾力打造“湘江新区”的决策。“湘江新区”目前规划面积278km2,沿湘江两岸展开,南起三汊矶大桥、北至沩水大桥、东抵长湘公路、西达黄桥大道。湘江新区建成后将进一步加强‘一江两岸、东西互动’的发展格局,将成为望城建设省会新城区的一个突破口,实现望城与长沙的无缝对接。

望城县政府表示:“2010年至2014年为湘江新区建设起步阶段,我们正积极通过国际招标高标准编制‘一江两岸’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可见在未来的几年,湘江新区将成为长沙的另一颗新星,而在长沙这样一个自然条件优越的历史文化名城,怎么打造这样一颗新星将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长沙市自然景观资源丰富,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处――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2处――天际岭国家森林公园和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2处――长沙湘江水利风景区(湘江风光带)、长沙市千龙湖生态度假村。这些绿色资源都成为长沙这座星城的点睛之笔,所以在湘江新区规划设计中,如何延续并提升长沙的绿地系统规划,使其成为城市的一张名片,是需要考虑的重点之一,本文我们将进行一些初步的探索。

1湘江新区现状生态绿地环境特点

1.1用地特点

湘江新区地处湘中东北部,湘江下游两岸,东连长沙市区、长沙县,南接长沙市区,地势由南向北倾斜,东北部群山绵亘,南部多为丘陵岗地。森林覆盖率超过35%,城镇建成区绿化达到4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m2。

1.2自然生态环境特点

长沙市于2001年就被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作为全国省会城市中第一批生态示范点城市之一,而湘江新区处于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优势下,经过一番努力取得显著成效,于2004年通过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组织的专家验收,成为全国第三批部级生态示范区。

目前湘江新区大部分范围属于待开发建设的区域,位于湘江两岸,山水生态格局保存较好,山水资源很丰富,包括西岸的谷山森林公园约5km2,乌山森林公园约3km2,团山郊野公园约2km2;河东有书堂山欧阳询文化园,麻潭山公园等。还有大泽湖湿地、斑马湖、张家湖、史家湖、马桥河等生态湿地;以及大众垸、石渚湖垸、翻身垸等基本农田保护区;除此之外,湘江江心还有月亮岛、香炉洲、冯家洲、蔡家洲、洪家洲等五个生态洲岛。可以看出,湘江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基础十分优越,而如何有效的梳理,防止建设性破坏的发生,建立山环水绕的山水田园生态格局将成为湘江新区绿地系统规划的重点。

1.3植被特点

湘江新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季节变化明显,年平均降水量约1358mm,年日照1738h,年平均气温19.8℃适宜动、植物繁殖和生长。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针阔叶林为主,树种资源丰富,自然生长和引进栽培树种70科、271种,其中,乔木124种,木质藤本13种,灌木127种,属国家一类保护的树种有水杉(引种),二类保护的有银杏、花榈木、胡桃;竹类7种,主要林木有杉、松、樟、椿、柑橘、楠竹等这些丰富的植被资源都将成为表现地方特色的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要元素。

2湘江新区绿地系统规划重点的初步探索

2.1建设动感水城

水是生命之源,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人生来就有亲水的习性,湘江新区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如何整合彰显水优势成为规划的重点之一。在对国内的上海东滩生态城、天津生态城等优秀案例进行分析后,总结出其都具有与水相依,形成一个生态、创新、可持续的特点。我认为对于湘江新区,规划原则应该是:“因势利导,串联贯通,建设生态水城,塑造城水相映、城水相融的城市特征,打造东方新威尼斯”。

对于区内水的规划设计可以引入F1摩托艇、龙舟、彩船等赛事及节庆活动,湿地内可以开展湿地游赏、科普认知等水上游赏活动,形成动感水城。根据生态及功能,将动感之水分为三个区:禁止活动区、限制活动区、水上活动区,对于湿地景观,主要功能以展示和游人的步行参观为主,不开展大型水上活动,划分为禁止活动区或限制活动区;湘江为主要水上活动区,可开展各类大型水上赛事,分为游览航线与赛事航线两类水上交通路线,游览航线包括人力船与动力船两种线路,赛事航线包括民俗龙舟赛与F1摩托艇专业赛的赛事路线。

2.2建设湖湘特色的文化城

第二是文化,长沙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望城靠近长沙,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湘江新区内有世界级的长沙窑,部级的靖港古镇、省级的铜官古镇、洗心禅寺、戴公庙等,还有休闲产业河东的书堂山欧阳询文化园,这些重量级的资源都应当在建设过程中得到传承和发展。同时,还应该在区内挖掘其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弘扬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整合文化资源,并与生态水系、陆路相通,形成湘江新区文化旅游圈,构建独特的生态地域文化魅力。

2.3建设生机蓬勃的生态城

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升自然生态环境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原则。因此在湘江新区绿地系统规划中应当首先制定生态安全策略,通过生态控制线划定生态功能区域,确定须严格控制的生态功能服务区界线,建立起生态安全格局,使湘江新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系统在将来不因经济发展、城市开发建设等因素而受到破坏,为维持城市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更为广阔的机会,创造高质量的人类生存环境,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依靠区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城市环境质量长期稳定改善的目标[2]。

在景观生态学中提出:组成景观的结构单元主要有3种: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和基底(matrix),可将它们统称为“镶嵌体”(tessera)。斑块是指一个与周围环境不同的相对均质性(homeganeity)非线性的区域。廊道是景观唯一的线型要素,是不同于两侧相邻土地的一种特殊的带状要素类型。基底又称本底或模地,它是景观镶嵌内的背景生态系统或土地利用类型,具有面积大、连接度高和对景观动态具有重要控制作用等特征,是景观中最广泛连通的部分。在湘江新区的绿地系统规划中,为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升自然生态环境,需引入斑块-廊道-基底理论。

2.3.1城市绿地斑块――建设以中央水系生态游览带为核心的大公园体系

根据近几年望城的迅速发展情况,其绿地面积应有大幅度增加,但从经过调查的绿地面积构成情况可看出,绿地面积主要以单位附属绿地、居住区绿化和道路绿化为主,公园绿化极其缺乏,这应成为其今后绿化发展的重点之一。

根据国内外城市公园研究成果,将其斑块公园分为城市级公园、区级公园、社区公园、街头小公园小游园几大类,结合湘江新区现状绿地条件,城市级公园需要重点建设湿地公园、森林公园、月亮岛公园、农业观光休闲园等。加大对湿地资源的保护和研究,防止湿地动植物资源受到破坏,提高湿地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和社会利用价值[3]。在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中也保持其自然水岸,不得随意缩窄水面,水驳岸处理要恰当,尽可能采取自然驳岸处理方式,充分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资源,实现生物信息的水陆无障碍传递;同时湿地公园可以结合城市功能,以岛为空间载体,形成集文化创意产业、企业会所、会议展示、商务贸易、美食休闲、度假培训及康体运动为一体的带状岛链。对于森林公园、月亮岛公园、自然保护区及相对高差大于30m的山林地要严格保留,不得占用和破环;而街头小公园小游园则是居民日常使用率最高的公园,应该根据人的步行能力和生态城市的要求多去建设在总规和控规中划定。

2.3.2城市生态廊道――建设城市绿色网络

根据湘江新区滨江的城市特点,将生态廊道分为水系绿化廊道和林带交通廊道,沿河结合滨江休闲带建设50-200m宽的水系绿化廊道,在各级道路两侧设置宽度为20m到100m不等的林带交通廊道,它们连接绿地斑块形成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的绿色网络。

同时在建设中应用一些成熟的生态技术,适度应用超前沿的生态技术,同时建立一个全面应用生态技术的生态示范区。通过营造高品质的生态环境来吸引资金及高端人才,从而增强湘江新区的竞争力。

2.4绿地系统与城市重要景观节点结合

绿地系统规划要考虑与城市重要节点结合,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在满足生态的前提下,美化与塑造城市形象。充分尊重城市本身的肌理结构,着力显山露水,对于一些遮挡山体景观的质量较差的建筑,尽可能搬迁,形成视线通廊,显露山体自然的形态,城市道路设计有意识地引导道路景观与山体和水体的对景相结合,为城市增景造景,凸显城市特色,避免破坏人们对长沙山水洲城环境亲切的城市意向及景观特征的认知。

2.5绿地系统与旅游结合

湘江新区包括大河西先导区综合旅游规划中的农业观光休闲区和一部分湘江沿岸旅游区,其旅游资源丰富[4],如月亮岛,香炉洲坝址,乌山等,结合绿地系统规划将这些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在提升生态环境的同时提高旅游竞争力,目前长沙市政府已经邀请了著名导演张纪中携他的迪斯尼设计团队,将他们的文化创意融入到包括月亮岛在内的望城湘江新区,设想通过对月亮岛总体包装,将它建成一流的旅游胜地[5],除此之外,通过进一步对旅游资源的挖掘提升,还应陆续建设香炉洲坝址公园,乌山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湘江风光旅游带,环山滨水休闲公园,滨江休闲度假区,农业观光休闲区等,形成一个完整的旅游系统,这些旅游项目也都将成为绿地系统的一部分,成为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斑块或廊道。

在月亮岛、香炉洲坝址、乌山等几个重要的旅游片区建设形成各自的步行与自行车游赏系统,并适当将其串联,形成以中央水系湘江为轴,环状贯通的绿色交通网络。

2.6根据湘江新区的植物特点体现地方风采

在绿地系统规划中,要选择地带性树种为主要绿化树种,适当选用少量经过长期考验的外来树种。并将常绿与落叶树种结合,乔木和灌木树种结合,发挥树木在造型、色彩、质感、肌理、群落组合等方面的优势,将湘江新区规划出植物景观特色区、特色路、特色街景和特色居住区。

3结语

未来的湘江新区,将逐步形成省会长沙高尚的生活居住区、高端的产业聚集区、高效的功能配套区,将打造成为支撑县域经济的增长极,推进城乡统筹的样板区,建设“两型社会”的新亮点。而成熟的绿地系统规划必将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唐群雄,李科.望城明年开建湘江新区与长沙实现无缝对接.news.省略/CS/2/200912/t20091225_1050084.htm.

[2]马文银.长株潭城市生态建设一体化研究[J].山西建筑,2006,1:8-9.

[3]刘洪波.望城县湿地保护与恢复建设问题的分析.hnforestry.省略/listinfo.aspx?ID=201614.

[4]关注:长沙大河西先导区规划公开意见征集.

绿色金融的现状探析和前景展望范文篇10

关键词:绿地集团融资多元化战略

一、绿地集团概貌

绿地集团是一家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为主,及能源、汽车服务、建筑和商业为辅的大型企业集团。如今,绿地开发项目遍及全国21个省35个城市。在集团的成长过程中,实现了多次成功的跨越,大致上可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初创和积累期(1992―1997年)

以绿化为主,探索出“以房养绿、以绿促房”的城市公共绿化建设新模式,获得政策性支持。

*主业转型阶段(1995一1997年)

以运迁房建造为主,主要功能为政府分忧解难;

*改制发展和品牌塑造时期(1997-2001年)

绿地集团成功完成改制,各产业均得到较大发展。这一期间建成了一批知名楼盘,一跃成为上海市房地产行业龙头企业;

*全国化战略阶段(2001-2007年)

在全国全面铺网,三十个省市建立分公司,并开发项目;

*国际化阶段(2007至今)

提出国际化战略目标,并进行了初步尝试。国际化分“两步走”:第一步,在国内与外资房产进行竞争、合作,融入外国资本,形成内向型国际化;第二步,实现市场、资本和人才的国际化以及产品的多元化,2012实现了世界500强目标,目前以上市为契机,有望实现企业发展的再次飞跃。

绿地坚持“绿地,让生活更美好”的企业宗旨,做政府所想、为市场所需,通过产业与资本经营,已形成目前“房地产主业突出,能源、金融等相关产业并举发展”的产业布局。特别在超高层和大型城市综合体开发领域遥遥领先,目前的世界十大高楼近一半来自绿地。另外,绿地集团也是有史以来在美国及澳洲房地产投资规模最大的中国企业。目前集团主要建成及开发中的海外项目包括纽约本世纪以来最大的单体项目大西洋广场,洛杉矶中心区大都会项目,悉尼市中心CBD区域的城市综合体及超高层公寓等。

二、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绿地集团自创办过渡到走向全国再到实施国际化战略,均离不开多种融资方式的支撑。我们将看到,选取不同的融资方法,是企业在不同时期采取的战略决策;同时,多样化融资方式的妥善搭配则可以有效降低资本成本,达成还账档期的交错,并且推进企业的规模化。

企业融资分为内源性融资和外源性融资。仅凭内源性融资很难满足资金需要,因此还需要外源性融资。外源性融资又分为权益融资和债务融资。对于债务融资,在2008年中期,绿地集团董事长张玉良曾表示,“内资银行在我们二三线城市项目的贷款上给予了较大的授信额度。”2009年,绿地集团分别获得中国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总行120亿元和54亿元的总体授信,并成为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总行集团级客户。绿地集团获得高额授信额度,充分显示了目前大型金融机构对绿地集团良好发展态势的高度认同,以及对绿地企业信誉的充分信任。

除此之外,绿地集团在权益融资渠道上也获得巨大成功。在近几年发生的典型案例中,主要可以分为海外融资、出让股权以及为上市铺路的借壳投资、增资扩股等。以下将逐一分析:

(一)海外融资

2005年12月,德国投资银行HI继投资万科后再入中国楼市,向绿地集团注入额度为7亿元人民币的资本。这一举措,标志着绿地集团的海外融资获得实质性突破。

有关绿地和HI究竟是否选择了股权融资的方式进行合作还无法查实。但是从之前HI和万科集团的合作来看,融资后HI取得了中山项目52%的控股权,属于FDI,但实际上并不拥有控制权。按照双方合同约定,还款后,万科依然将在加几个点的利息之后赎回股权。因此本质上这是一笔商业贷款。所以类似以外国投资为名的融资都是“曲线融资”。

相关人士指出,这是目前国内房地产企业和海外金融机构合作的单项金额最高的案例之一,该项融资不但能有效地促进绿地集团的房地产项目开发,更将绿地集团的项目开发和管理提升至国际水平。笔者认为,虽然相比其他银行人民币几十亿元的授信额度来说,这笔融资数额并不大。但是这种信贷资金已经完全可以满足某一个项目的资金运作。如果采用股权合作的方式,则更加灵活。此次与HI的合作为绿地集团的经营拓展和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二)出让股权

信贷融资会因为市场银根紧缩而发生困难。相关学者认为出让参股企业的股权进行套现将越来越常见。

2008年1月份,绿地将所持有的1000万股东方证券挂牌转让,挂牌价格1.5亿元。每股15元的挂牌价溢价约4.6倍。同年4月14日,绿地挂牌转让上海新华发行集团有限公司10%股权,挂牌价为3.69亿元,由于资本溢价,相比之下当初绿地拿下新华发行集团49%股权时仅支付3.48亿元。通过上述股权转让,绿地也因此直接回笼资金5.19亿元。

为什么绿地集团在2008年选择了股权融资呢?笔者认为,这和当时市场环境和政策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就市场环境而言,2007年,国内股市严重下跌,不仅增加了开发商融资的困难,而且减少了住房的投资者与消费者进入房地产的资金条件,这些都会严重影响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进而导致市场发生根本性逆转。另一方面,就政府调控而言,2007年年底随着《上海市城镇土地使用税实施规定》政策出台后,规定每平方米城镇土地使用税额较之前提高两倍,有关地产的“拐点论”一触即发,市场信心不足,整个房地产行业市场面临危机。

在房地产市场处于低迷期,绿地集团出让一定数目的股权回笼资金以求主业扩张是非常合理的。各项政策出台后,预计市场总体将逐步趋于稳定,同时,土地、资金将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绿地集团获得充沛的现金将获得长足的发展。

(三)为整体上市铺路

绿地集团目前还不是一家上市公司。但它从未停止上市的步伐,目前该集团正采取借壳投资、增资扩股等各种方法为上市铺路,今年8月,绿地香港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董事长承诺将在五年内实现整体上市。2013年7月2日,绿地集团A股上市的重组对象金丰投资公告停牌。11月5日晚,金丰投资公告宣布将出售旗下酒店资产。

绿地集团这一举措意在利用“壳”资源进行资产重组。对壳资源的利用途径分为买壳上市和借壳上市。这里的情况属于后者,借壳上市就是指一个已经拥有上市子公司的房地产企业集团,凭借对“壳”公司的控制权,将自身资产和业务注入上市公司,从而达到使控股企业集团间接上市的目的。从目前状况来看,绿地集团会用“A+H”模式实现整体上市。金丰投资此次剥离酒店资产,应可理解为是为未来双方重组扫清障碍,将壳资源的资产清理逐步给第三方。在一般重组中,最后能以净壳的方式进行,是最为理想的重组方式。

为什么绿地集团迫切希望在近几年就实现整体上市呢?笔者认为,眼下是实现整体上市不容错过的窗口期。一方面,根据上海市“十二五”规划,提高国有资产证券化率成为国企改革发展的方向,绿地集团此时提出整体上市,恰好迎合政策导向;另一方面,A股市场房地产再融资在经历三年多时间的“休眠”之后,近几个月来出现松动迹象。这两点有利条件,将大大提高整体上市的成功几率。

另外,从内因上分析,整体上市也能给绿地集团带来巨大的收益。今年9月底,绿地集团账面资产总计3088.8亿元,负债总计2618.1亿元,资产负债率约为84.8%,处于较高水平。整体上市不仅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近年来依赖高杠杆经营策略实现快速扩张的绿地集团对持续融资的需求,还能令目前持有绿地集团36.43%股权的职工持股会实现集体以及个人财富的急剧膨胀。

三、绿地集团的战略模式

作为一家具有国资背景、市场化运做的非上市公司,用绿地董事长张玉良的话来说,“绿地是做当地政府想做,而当地企业又做不了或者不容易做的事,在服务全国的过程中发展壮大自己。”绿地集团敢于做很多企业不敢做或做不了的超高层。“超高层产品模式”与二三线城市快速扩张形成良好的互动,符合政府政绩需求。因此绿地在全国扩张过程中,地方政府给予了坚定的支持。

绿地集团还采取了“新城战略”。“新城战略”是指通过打造大型综合项目,充分利用自身资源集成优势和招商运营经验,促进人口导入和商业能级提升,形成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有效提升新城整体经济的能级。

绿地集团能不断做大做强,在金融危机到来时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冲击,这与它的多元化发展方向是分不开的。在房地产主业之外,绿地选择了能源产业板块作为一个与之相平衡的产业,一方面为房地产企业扩张提供金融支持,同时能够缓解上海能源供不应求的燃眉之急,获得政府支持。绿地集团还成立了目前全国资本规模最大的小额贷款公司。绿地希望通过这个平台拥有一个类似于金融企业的载体,和产业产生互动,成为地产融资的另一重要支撑。

综上所述,绿地集团的商业模式可以概括为:迎合政府需要,发展“超高层”、“新城”战略以及采取产业多元化模式。这种模式的成功有几点值得借鉴之处:首先,在当今国家干预起明显作用的市场经济里,满足政府的需求、顺应政策导向能够获得政府政策性的照顾和奖励,从而大大降低投资成本,获得更多发展平台;其次,要敢于创新,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绿地模式选择了“超高层”战略,是很多房地产企业不敢做或者做不了的。这样的挑战也为绿地集团开辟了新的机遇,创造了更大的利润空间而不是在一个狭小的领域里与众多房地产企业血拼;最后,采取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以及发展多元的产业板块,能够有效提高集团整体发展的稳定性,能够进一步扩大集团的规模。希望绿地模式的成功轨迹能够继续延续下去,也希望它能在不久的将来成功实现“A+H”模式整体上市的宏伟目标,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纪敏.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与金融体系完善[J].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2007(3)

[2]林毅夫,李季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7(1)

绿色金融的现状探析和前景展望范文篇11

摘要绿色金融概念最早是为规避因环境污染问题所造成的金融风险而提出的,后来逐步从商业银行扩展到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近年来,绿色金融开始被引入主流金融机构。本文研究了发达国家在金融产品、金融政策、核算体系等领域的创新与进展,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鼓励促进环境保护的金融创新、加大对金融机构探索绿色金融的扶持力度、加强环境执法使环境成本内部化等建议。

关键词发达国家;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环境风险:金融风险:核算体系改革何谓绿色金融

金融投资一般是指实业投资之外的,包括银行储蓄、商业保险、证券投资以及其他金融工程在内的全部金融服务、产品的投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的内容。

金融投资与可持续发展似乎是两个毫不相干的问题,但实则不然。在金融投资领域,风险分析是制定决策的重要根据。传统金融分析师仅将焦点放在财务报表上,而越来越多的证据已经表明这样的做法十分危险。因为一些可能产生严重污染的项目、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项目都将使投资人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风险,但却不会反映在财务报表上。这便促使投资者不得不关注可持续发展。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对资源的公平配置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几乎所有不可持续发展的现象都是因为对资源的不当配置造成的。譬如,小造纸厂生产效率低下,利润也不高,但污染却非常严重,这其实是生产要素未能得到有效配置的后果。要解决这类问题,除了强制关闭企业以外,还可以从投资者人手,即建议投资者将资金投入到工艺技术先进、盈利能力较好且环境污染较小的造纸厂,从而形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配置格局,利用经济手段缓解环境问题、促进可持续发展。

由此可见,金融投资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可持续发展可以左右投资收益,金融投资也可以反过来影响可持续发展。人们习惯性地把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投资称为可持续金融(SustainableFinance),或者通俗地称为绿色金融(GreenFinance)。

绿色金融与各类金融机构都有关,银行、保险公司或基金公司都可以实施相应的绿色金融举措。但在不同类别的金融机构中,绿色金融的作用机理、重点和方法大不相同。譬如银行实施绿色金融的一个重点是对信贷业务进行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保险公司的重点则是提供污染责任险的金融创新产品。

发达国家绿色金融的兴起与发展

环境风险融发绿色金融

绿色金融概念最早是为规避因环境污染问题所造成的金融风险而提出的。近达国家经济腾飞的时间早,环境污染集中爆发的时间也早,所以环境风险触发金融风险的现象也是先在欧美发达国家出现的。美国爱河事件(LoveCanalTragedy)及因此诞生的超级基金是环境风险触发金融风险的经典案例。

爱河是美国纽约州北部的一个居民区。1942年至1953年,Hooker化学工厂及Plastics公司在该区掩埋了大量高毒性及致癌性的化学废弃物,最后覆上一层黏土层和表土以利植物生长。1953年Hooker化学工厂将掩埋地以一美金的代价卖给纽约市政府,并要求对将来可能发生的灾害免除法律责任,随后该地区经过处理和建设,开发为住宅区,并有九百多户住户及一座小学。1976年,附近居民开始抱怨化学异臭味、药物灼伤、居民生出畸形儿等,接着在地下室、雨水收集管线及花园里均涌出黑色浓浆状的有害废弃物,某些地面的下陷逐渐暴露出装着废弃物的铁桶容器及废弃物本身。1978年,卡特总统宣布此地区进入紧急状态,纽约州政府将该地区封闭、迁出两百多户住户并关闭学校。由于附近居民持续抗争以及媒体大幅报导,此事件成为全美甚至全世界皆知的大新闻。为此,美国政府动用了联邦基金处理这一历史遗留的环境问题。在这一背景下,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法案《综合环境响应补偿及责任法》(ComprehensiveEnvironmentalResponseCompensationandLiabilityAct,简称CERCLA),并建立名为TheHazardousSubstanceResponseTrustFund的基金,由于数额庞大,该基金被称为超级基金,该法案也被戏称为超级基金法案。该法案最具威慑力的地方是认定环境责任具有可追溯性,极大增加了商业企业的环境风险。金融机构如果贷款或投资此类企业,可能会血本无归,甚至因为承担连带责任而背负清偿污染的费用。1990年,美国FleetFinancial公司因接受其贷款客户抵押的治污设备,被法院认为“有削减客户环境保护能力从而导致环境污染的倾向”,最终被处以罚金。发达国家的银行关注环境风险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

随着越来越多的银行关注环境风险,人们关注的焦点逐渐从规避风险转向管理风险,探索建立更系统性的金融机构环境与社会风险防控体系。世界银行及国际金融公司是这类金融机构中的佼佼者。1998年,世界银行开始制定《污染预防与消除手册》,完善环境评价程序。2002年,国际金融公司在伦敦组织了一次金融机构环境、社会影响评估的研讨会。会后,与会代表都积极支持筹建一个关于项目融资中环境、社会影响评估的框架平台,赤道原则(theEquatorPrinciples)因此应运而生。2003年6月,花旗银行、荷兰银行等7个不同国家的10家银行正式达成协议推动赤道原则。赤道原则根据国际金融公司的政策和指南制定,使用了参照国际金融公司的环境和社会筛选程序建立的筛选过程。至今,赤道原则已经历三次改版,成为被商业银行最广泛认可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工具。

从银行到更广泛的金融机构接受绿色金融

环境风险并不止于银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保险公司、基金公司也会面临环境方面的问题。随着人们对绿色金融了解的深入,绿色金融的实施主体从早期的商业银行逐步延展为更广泛的金融机构。这从UNEPFI(联合国环境署金融计划,也称金融行动机构)的发展历程可见一斑。

1992年,里约环境会议前夕,联合国环境署联合知名银行在纽约共同了《银行业关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声明书》,标志着联合国环境署银行计划(UNEPBI)的正式成立。1995年,联合同环境署将该计划延伸到保险业,与瑞士再保险等公司《保险业关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声明书》。1997年,联合国环境署保险机构计划(UNEPIII)正式成立。同年,为适应金融行业的发展态势,联合国环境署银行计划对声明书的内容进行适当修正,从单一银行业务扩展到一般性金融服务,其后银行计划更名为金融机构计划(UNEPFII)。2003年,在UNEPIII和UNEPFII的联合年会上,保险计划和金融计划正式合并为金融计划,简称UNEPFI,工作范围覆盖全部类型的金融机构。后来,随着基金公司成员的不断增加,以及基金行业在绿色金融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UNEPFI在2006年与另外一家联合国机构全球契约(UNGlobalCompact)发起成立了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组织(UNPRI)。UNPRI是一个以基金公司等资产管理机构为核心会员的组织,倡导会员机构遵循责任投资的各项原则。近几年,UNPRI发展迅猛,会员已有摩根、美林、花旗等1300多家机构,会员管理的资产总额达45万亿美元。

绿色金融逐步融入主流金融机构

步入21世纪,绿色金融开始被引入更多的主流金融机构,从小众思维变成大众潮流。早在1999年,知名指数公司道琼斯就率先推出了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DJSI),该指数不仅考察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也考察上市公司的环境绩效,因为他们相信具有更好环境绩效的上市公司具有更强的持续发展能力。2001年,另一家知名指数公司富时指数也迅速跟进,推出了富时社会责任指数(FTSE4GOOD)。此后数年,约翰内斯堡证券交易所、圣保罗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恒生指数公司也先后了类似指数。

2006年,高盛集团旗帜鲜明提出了ESG(环境、社会与公司治理)投资理念,这一理念以绿色金融为核心.扩展了绿色金融的外延,将投资者最关注的公司治理因素也纳入进来,比较容易得到主流金融机构的认可。因此,这一理念一经推出便在金融市场上引起极大关注,标志着绿色金融融入主流。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绿色金融的市场规模迅速扩大。据统计,2011年底,欧洲绿色金融的资产总额达到6.76万亿欧元,是2002年的19倍多;美国绿色金融总额达到3.74万亿美元,较2003年增长了7390,较1995年增长了486%。发达国家绿色金融的创新与趋势

金融产品创新

荷兰学者MarcelJeucken提出绿色金融的四阶段理论,认为金融机构对待可持续发展的态度从低级到高级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抵制(Defensive)、规避(Preventive)、积极(Offensive)、可持续(Sustainable)。按这一理论,当前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多数已经跨越抵制阶段,正从规避阶段向积极阶段迈进。这一进程的显著特征是绿色金融产品创新频繁,金融机构希望由此创造新的收入来源。譬如银行推出能效融资产品,帮助借款客户提高能源效率;基金推出水主题、碳主题基金产品,满足不同投资群体的需求。

当前绿色金融产品的新宠是绿色债券。2013年11月,法国电力公司(EDF)发行了19亿欧元的绿色债券,获得市场两倍的超额认购。仅一天之隔,美国银行发行了5亿美元的绿色债券,旨在支持银行的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效业务。2014年3月,联合利华和丰田汽车先后分别发行了2.5亿欧元和17.5亿美元的绿色债券:5月,美国佛罗里达州房地产投资信托公司RegencyCenters发行了2.5亿美元的绿色债券,法国苏伊士集团发行了25亿欧元的绿色债券,打破了法国电力公司19亿欧元的记录。据标准普尔(S&P)估计,2014年全球企业绿色债券规模会增加至200亿美元。

金融政策创新

2008年发达国家的金融海啸刺激了人们的神经,促使人们反思华尔街文化,也促使联合国环境署反思金融政策的顶层设计:现有的国际金融体系和经济秩序,并未能有效引导私人资本流向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领域。因此,经济越发展,自然资源消耗越多,碳排放也越多。解决的根本办法是重构国际金融的政策和秩序,将金融体系与一个健康经济体的长期需求更好地统一起来。然而,从职责分工来看,改革国际金融的国际机构应当是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而不是联合国环境署。为了突破这一障碍,联合国环境署在2014年初发起了UNEPInquiry项目,计划用18个月的时间遍访联合国内外的相关机构,包括各国的政策制定者,推动高水平的开放式辩论,提出有深度、有成效的金融政策顶层设计改革建议。

到目前为止,UNEPInquiry项目已经与欧盟、美国等十多个经济体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与包括央行、商会和智库在内的各类合作伙伴共同探索绿色金融的未来之路。

核算体系改革

与金融政策创新推动顶层设计改革不同,核算体系改革着眼于金融体系的微观基础,即对价值的衡量。人们发现,传统的财务核算体系尤其是会计准则并未能恰当地衡量和纳入自然资本的真实价值。很多自然资源因为被视为公共品,价值是被严重低估的;很多企业经营所造成的负面的环境与社会影响因为难以量化,也未被纳入财务报表。由此带来的后果是价格信号不能准确反映自然资本的稀缺性,影响资源配置效率。

为此,有识之士开始关注核算体系改革,尤其是自然资本的价值核算并将之纳入财务分析。2008年,德国和欧盟发起了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经济学(TEEB)行动倡议,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进行量化评估,该倡议迅速得到了联合国相关机构的支持和国际社会的响应。此外,2010年,在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CCA)的支持下,国际综合报告委员会(IIRC)成立,旨在建立全新的企业年报架构,使其不仅能描述企业财务资本的变动,也能描述自然资本、社会资本等的变动。这样一来,企业年报就可以更加综合地反映企业的价值。2013年,IIRC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际综合报告框架》。

发达国家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综上所述,发达国家在绿色金融方面已经有了较大发展,运用金融政策和金融工具撬动市场,优化配置市场资源,成效显著。这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国自2007年推出绿色信贷政策以来,绿色金融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也面临一些挑战。结合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实际,本文提出三点建议:

首先,政府应进一步鼓励促进环境保护的金融创新。总体上看,目前我国绿色金融产品结构和种类都还比较单一,最为常见的是商业银行能效融资,而其他绿色金融产品屈指可数。我国可以梳理、借鉴发达国家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经验,形成更加多元化、多层次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仅就商业银行能效融资而言,若能仔细挖掘还有进一步的创新空间。美国银行在零售银行业务的绿色金融创新可资借鉴。美国银行和美国环保署、运输部合作向小型运输类公司提供无担保、还款周期灵活的贷款,帮助这些企业购买节油设备,降低汽车尾气的排放,统计结果显示节油率达到15%以上。

其次,政府应大力扶持金融机构探索绿色金融。我国金融机构普遍缺乏绿色金融方面的经验,尤其是将环保融入到传统金融业务对于国内大多数金融机构来说还存在意识上和技术上的诸多难题。因此,这些金融机构还需要政府提供相应的培训和技术支持,甚至提供财税、市场准入等方面的优惠。在这些方面,我国可借鉴韩国政府对绿色金融所采取的税收、罚款、奖励并行的措施。

绿色金融的现状探析和前景展望范文篇12

【关键词】高校新校区园林绿化规划实施可持续发展模式

0、引言

随着大学的扩招,全国很多高校的各项基础条件已不能满足正常的教学要求,各种大学城、新校区项目纷纷规划建设。由于绿化植物有其自身的生长特性,需要“十年树木”,作为设计师如何结合新校区园林绿化特点和植物生长习性,有效变更设计理念和方法,探索出一个兼顾近远期绿化效果,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的可持续发展的校园园林绿化模式在当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可持续发展高校园林绿化模式概念

可持续发展的高校园林绿化模式是设计理念和管理实施方式的突破和更新,是一种自身不断完善优化的动态过程,是实现校园和自然的协调发展,植物与环境共生的一条途径。

二、可持续发展高校园林绿化模式内涵

可持续发展可分为纵向上的三个发展阶段和横向上的三个可持续发展。

(一)纵向三阶段

高校新校区校园景观设计理念应体现绿化校园、花园式校园、园林式校园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绿化校园”,重点突出“绿”,主要是在新校园里大量栽植以速生树种为基调的乔木林,以期在短时间内尽快提高绿量,形成林荫,一方面最快形成新校园的绿化环境,另一方面改善新校址生态环境和小气候,为后期绿化升级提供良好的基地条件;第二个阶段“花园式校园”,主要是在第一阶段营造的良好环境条件下,补充完善各色植物花卉和适当的硬质小景观,建立乔灌草立体层次,营造花红柳绿、景色优美的校园环境,该阶段属于景观提升,增加生态多样性和景观丰富性;第三阶段“园林式校园”,经过一二阶段的规划实施,此时校园已基本形成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优美校园,这阶段主要是利用校园现状生态环境和景观效果,因地制宜,通过局部堆山理水、植物的补充调整、建筑空间和环境的协调等改善小环境,融合大环境,促进新校园与基地生态上的进一步健康平衡,使园林绿化与校园基址环境达到真正的生态融合,实现艺术性与生态性,文化性和实用性的相互统一。

(二)横向三个可持续发展思路

横向三个可持续发展思路贯穿纵向三阶段,并与之相辅相成,其中环境的可持续性是前期和根本,经济的可持续性和社会的可持续性是有利补充。

1.环境的可持续性

在高校新校园绿化中,要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应遵循以下原则:

(l)遵循原有基址的地形地貌,适当改造,营造独具特色的多层次绿化空间,同时尽量挖掘具有当地地域特色的文化内容进行绿化布置。

(2)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绿地分布合理,满足功能要求,形成点线面相结的完整的绿化网络系统。

(3)遵循生态学原理和园林美学的设计思路,以乡土树种的植物造景为主,适当点缀园林小品,丰富校园景观。

2.社会的可持续性

社会的可持续性是基于到中国国情和实际管理中的激励原则而提出来的一种校园园林绿化思路。每年校园绿化是否有成效是高校绿化管护干部绩效考核重要的依据,甚至校园绿化的直接视觉效果就是绿化部门业绩的直接体现。但由于绿化植物生长特性和生态环境形成的长期性造成园林绿化效果很难在短期内实现,以至于园林绿化管理人员的工作成绩往往不被承认,对其工作积极性带来一定影响。为了体现成绩,部分管理人员在任职内违反植物生态习性,大改大建,结果造成资金浪费,并破坏了原本脆弱的校园生态环境。

如何能破除这个恶性循环,实现校园园林绿化的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笔者结合河南中医学院新校区绿化管理的实践总结出一些经验。在河南中医学院龙子湖新校园的绿化管理中,首期工程是让校园先绿起来,采用速生杨为基调树种大规模提高绿化覆盖量,在短时间内让新校园浸润在绿色的海洋内,不但取得了立竿见影的绿化效果,而且营造了新的生态环境,同时由于小规格的速生树种的价格相对较低,节省的经济成本可以更好的提高管护水平。

一期完工后,经过两三年的快速生长,校园绿色和生态环境进一步提升,再分期补充彩色树种和花灌木,形成四季景观,提供生态多样性,进一步提升校园的生态环境。

这样园林管护部门一期一期的不断完善,绿化效果也一期一期的明显提升,不但避免了大拆大建、资金浪费,而且成绩也不断得到肯定,个人价值得到实现和提升,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进一步加强,校园景观也越来越好,生态环境也越来越健康,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实现校园园林绿化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3.经济的可持续性

目前国内大部分院校的绿化管理费用基本都是由学校全额拨给,但随着高校进一步深化改革,未来将会实行半承包管理和全承包管理。这里的经济可持续性是为今后半承包管理和全承包管理的实施奠定基础。以河南中医学院新校园为例,我们做个简单的数据分析:假定在500米长,50米宽的绿化地上种植8排速生杨,3排雪松,3排黄山栾和速生柳间种。如下表:

在约37亩绿化地上,四年后,刨除原绿化树种苗木价钱,仅苗木买卖毛利有25万元,以河南省中医学院新校区400余亩集中绿地为例,四年的苗木移植产生的价值有250多万元,尚不包括后期的彩色树种苗木移植价值。对于整个校园每年绿化管护费110万来说,绝对是一笔不小的经济收入。

三、结束语

高校新校区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模式是在“绿化校园―花园式校园―园林式校园”三段式基础上实现校园园林绿化的环境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校园规划理念和管养思想的摸索和初步探求,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规划实施的衔接,苗木的销售渠道,园林绿化管理部门制度的调整等等,但笔者认为这个方向是符合生态、自然规律,是合乎深化改革发展要求,是未来高校校园绿化管理的发展方向,还需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完善校园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郑芳;浅谈高等学校的校园绿化建设[J];现代农业科技;2005年08期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精选5篇)

    - 阅0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篇1云,悠悠地浮在湛蓝的天空上,洁白洁白的。有的像深邃的峡谷,有的像白色的雪莲……散布在天空中,显得非常柔媚。看!这些多姿的云彩,被鲜红的阳光照得一片红润.....

    网络工程和信息安全范例(12篇)

    - 阅0

    网络工程和信息安全范文篇1论文摘要:针对网络化务件下涉密信息应用和管理中的保密需求,提出了一种涉密信息网络化集中应用模式,建立了相应的涉密信息网络安全应用系统框架,并对.....

    土壤污染修复技术范例(12篇)

    - 阅0

    土壤污染修复技术范文关键词: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中图分类号:X53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610330201土壤重金属污染分析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化的主要原因就是.....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