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氏教育适应力范例(3篇)

来源:网络

蒙氏教育适应力范文

传统玩具;蒙氏教具

蒙氏教具,即蒙特梭利教具,是意大利教育家MariaMontessori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依据其教育思想精心设计的。对于“教具”,蒙台梭利称它为“工作材料”。中国传统玩具源远流长,是千千万万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作过程中创造和发明的,它对儿童的教育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可以使儿童在愉快的体验中获得无意识的发展。本文从两者关系入手,重点进行探讨。

一、蒙氏教具特征

蒙氏教具的构想来源于治疗智障儿童的器具,是蒙特梭利在长期的工作实践过程中观察、研究和创新的结果。蒙氏教具主要分为六大类,即:感官教育教具、语言教育教具、数学教育教具、科学文化教育教具、日常生活教育教具及音乐教育教具。比较典型的教具有:插座圆柱体、粉红塔、棕色梯等。蒙氏教具基本特征是:

1.孤立性。蒙特梭利认为采用单色调的教具,对于儿童来说能更好地表现出孤立的特性,达到吸引儿童的目的。因此,蒙氏教具的每一套都能突出一个点来吸引儿童,从而在使用的过程中使他们的观察力、判断力、注意力和创新力得到不断提升。

2.美观性。蒙氏教具每种都有它的特色,能吸引儿童。吸引的因素,或在重量上,或在颜色上,或在声音上。教具的美感性很强,以此能使儿童的审美心理获得更充分的保护和滋养。

3.易动性。蒙氏教具主要是为儿童设计和制作的,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儿童的能力范围。因此,对儿童来讲,教具都是能搬得走、移得动的。例如,最大的粉红塔,儿童也能搬得动。

4.间接性。蒙氏教具具有直接与间接教育的目的,能帮助儿童准备、适应未来的生活。教具在形体设计上更加适应儿童。例如,用纸画各种形状,为儿童将来学习做准备,具有间接的预备性。

5.秩序性。每一种教具单独使用或联合使用,都有其步骤和顺序才能完成。若没有按照她设计的步骤走的话,就会出现错误,出现错误就有一个自我控制的方法,所以在设计上或使用方法上,都由简单到复杂,培养儿童重视秩序,养成内在的纪律。

二、中国传统玩具的特征

中国传统玩具,是指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作过程中,采用天然的材料,如泥、木、石头、面等,手工制作而成的玩具。中国传统玩具大多表现的是民间习俗、戏曲、风俗等内容。比较典型的中国传统观玩具有:花棒锤、拨浪鼓、不倒翁、空竹、铁环、泥人等。中国传统玩具的基本特征是:

1.传承性。传统玩具关键在于“传统”二字,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类和地方风格,具有一定的传承历史和文化渊源。中国传统玩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感情,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望。

2.自然性。中国传统玩具大多来源于生活,反映的是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传统玩具取材自然,崇尚人与自然的统一,可以使儿童在娱乐过程中学会认识大自然,利用大自然,体会到“天人合一”的文化观念。

3.教育性。中国传统玩具设计的目的不仅在玩,还强调的是教育。通过“寓教于玩”和“寓教于乐”,使中华文化以娱乐方式渗透和传播到儿童的生活中,使儿童们通过玩来增长知识,学习传统文化。

三、中国传统玩具与蒙氏教具的关系

通过以上对中国传统玩具与蒙氏教具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出两者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我们从字面意思上去理解,教具重在“教”,强调的是教育的功能。而玩具重在“玩”,在制造上虽然也带有教育的意义,但却不是十分明显。

1.中国传统玩具与蒙氏教具的联系。

(1)体现教育意义。无论是蒙氏教具还是中国传统玩具,其目的都在于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地发展。通过使用教具和玩具,促进其思维的发展,进而促进语言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蒙氏教具和中国传统玩具都是通过启发儿童智力达到教育的目的。

(2)制作形式美观。蒙氏教具最吸引幼儿园教育的是其感官教具,而中国传统玩具也是花色品种繁多。这些外在的形式都对幼儿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进行初步的影响,从而达到教学和训练的目的。

2.中国传统玩具与蒙氏教具的区别。

(1)对象不同。可以说,蒙氏教具主要是针对儿童开发和设计的,重点在为儿童服务。而中国传统玩具的使用对象范围比蒙氏教具大得多,可以说是老少皆宜。

(2)目的不同。蒙氏教具主要是放在特定的场所供儿童使用,使儿童在使用过程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它有特定的使用规则和严肃的教育意义。而中国传统玩具主要是以迎合儿童喜好为目的,不受场所和场地的限制,儿童可以随心所欲地去玩,教育意义不如蒙氏教具那么浓厚。

(3)特征不同。由以上特征分析可以看出,蒙氏教具是根据儿童的特点,有系统性、秩序性和逻辑性。对于儿童来讲,只有掌握了上一阶段教具的操作方法,才能很好地进入下一阶段。中国传统玩具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在儿童系统训练上比较匮乏。

(4)效果不同。蒙氏教具有一定“错误控制”的功能,是说儿童在操作过程中能够自行发现错误,并进行改正。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实现自我教育。而中国传统玩具则不含有这种功能,主要是靠儿童发挥想象力。这种想象力就显得比较杂乱,更加随意。

(5)意义不同。蒙氏教具在设计上能培养儿童的秩序感,使儿童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方法使用教具,尊重教具,维护教具。而对中国传统玩具来讲,儿童在使用之后,往往会很随便地将其放在一边或让别人收拾,这在计划性和系统性方面显得不够严肃。

当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国传统玩具也在发生着变化,特别是基于蒙氏精神开发的一些益智玩具,既起到了教育的目的,也能很好地符合蒙氏教育精神和现代教育理念,对我们的教学和家长的导购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钱愿秋.蒙氏教具与儿童玩具的关系研究[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11.

[2]杨大年.中国传统玩具与现代玩具的比较研究[J].江南大学学报,2004,4.

[3]吴树玉.儿童玩具的艺术教育功能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5.

蒙氏教育适应力范文篇2

【关键词】幼儿教育蒙台梭利裴斯泰洛齐洛克

当代中国幼儿教育的主要问题皆来源于独生子女的教育与成长。但是传统的教育思想已远不能适应新的教育对象,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从学界到家长开始了幼儿教育思想新的探寻,主要集中于三大领域,一是西方的教育思想,以蒙台梭利、裴斯泰洛齐、洛克为代表,二是中国传统的蒙学,三是近代中国的教育思想。本文集中评析西方的幼儿教育思想。

一、爱与自由:在中国的蒙台梭利

与旧式的教育方式相比,学者与家长一致发现解除幼儿的束缚最为重要,于是意大利的蒙台梭利教育思想便成了首要之选。蒙台梭利提倡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儿童的想法与要求、发展儿童的天赋,这样就彻底否定了中国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基本指导思想。蒙氏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几部分:首先应该重视儿童的天赋,关心儿童自主个性的自由延伸。儿童用未经世的心灵感受世界和关系,从而确定爱憎亲疏,这是儿童先天自发能动力的基本体现,称之为“精神胚胎”;其次,儿童的天赋主要由行为举止来表现,所以应该重视儿童的活动。蒙氏认为作为思想最直接的体现,活动具有了生命自我运动的意义;第三,儿童的成长在于发展,成人不得限制、环境不得限制、思想不得限制、活动不得限制。只有得到充分的自由,儿童才会发展出健康的性格。自蒙氏教育进入中国,其两大思想元素受到了关注:有准备的环境和幼儿与教师的关系。在蒙氏的教育设计中,幼儿赖以生存和生活的环境至关重要。儿童需要在顺应天性发展的环境中生活,必须摒弃带有成人意味的设计。关于幼儿与教师,更宽泛的定义——幼儿与教育者。蒙氏教育要求教师与家长完全脱离,教育属于教师。教师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能够及时准确的发现每个幼儿的个性与发展水平,且不再以讲授和管教为手段,要对幼儿施之以爱,保护幼儿的天性。蒙氏教育中国化的过程就是中国人思索如何教育独生子女的过程,也是向传统教育模式挑战的过程。

二、完善的人: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指归

瑞士的裴斯泰洛齐也是中国人较为钟情的教育家之一。裴氏教育的核心思想“一切为了孩子出发”,以幼儿为中心来构建教育思想,发展教育模式。教育适应自然,此为裴氏教育思想的一大关键。教育应顺其自然,顺应大自然、顺应小自然。人性只有在顺应自然中才能完成塑造。另一方面,教育必须依人之本性而进行,教育的目的就是激发幼儿的天性,促进天赋能力的发展。这与中国传统的教育完全不同,后者提倡教育改变人之本性,人性可以通过教育由恶向善,也可以通过不成功的教育由善进恶。与蒙教育类似,裴氏也极力倡导爱的教育。裴氏之爱,涵盖多层含义。作为一种动力与工具,爱可以激发天赋,爱同时又可以是信任。只有教育者与幼儿之间相互信任,才可以建立一种真诚的关系,而一旦这种关系建立幼儿就会体验到幸福。在实施爱的教育中,裴氏与传统中国教育有一点契合之处——母亲的重要性。爱源于母亲之爱,母亲本能的照顾与保护是幼儿幸福快乐的根本。裴氏教育的终极目标——培养完善的人,人的各方面都得到发展,强健的体魄、智慧的大脑、高尚的品行等。如何培养完善的人?裴氏认为有两大途径,一是三育并行,二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父母通过家庭环境直接导致幼儿身心的最初塑造与道德启蒙。但单独的家庭教育无法完成教育的所有内容,学校教育就承担了这一角色,弥补了家庭教育的不足。

三、尊重儿童:洛克绅士教育

在西方的教育思想界中,英国人洛克较多的涉及了尊重儿童的问题。尊重儿童就应当关注儿童的精神存在,关注儿童理性的发展,鼓励儿童对自尊、正直和诚实等品质的追求。洛克倡导“绅士教育”,认为英国社会需要能够活跃于上流社会的贵族,因此教育必须以培养绅士为目的,尊重是培养绅士的基本保证。洛克的绅士培养计划大致有以下几方面:首先是重视幼儿的身体健康。为此,他制定了详细的方案,对幼儿的衣食住行及生活细节都有严格要求;其次,必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洛克认为对幼儿必须加以管束。否则,幼儿就会流于溺爱,本性随之发生变化,更甚者在成人后不会运用理智。洛克思想之所以被中国人所引进直至接受,主要是他所倡导的“尊重儿童”的思想。在传统的中国教育观中,幼儿/孩子/子女是不被尊重的对象,而是被加以管制约束的。但一味的放纵与约束都是片面的教育模式,任何一种都有可能造成幼儿教育的严重后果。所以,洛克的“尊重儿童”也仅为一种浪漫的构想,在实际教育实践中无法落实和完成。但其中有一点值得我们借鉴,那就是“绅士教育”中的健康计划。洛克认为身体健康的标准并不是没有疾病,而是适应各种恶劣的外部环境,这样个体才可以幸福,国家富强。所以洛克要求对儿童实施近似于残酷的体质训练。而这一点我们可以以此来弥补独生子女身体素质教育中的一些不足。

参考文献:

[1]罗兰英.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启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5):238.

[2]刘文,林红霞.蒙台梭利教育模式中国化探索[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6):37-42.

蒙氏教育适应力范文

常规是社会的客观存在,处在一定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中的个体必然受到该社会和组织中为大多数人所认可的常规的制约。因此,在幼儿期逐步认识、理解和正确掌握这些常规,非常必要,而且相当重要。

幼儿园在开展常规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会把重心放在幼儿常规的完善和训练方面。利用常规来限制和控制幼儿的各种行为,以保证幼儿园一日活动的顺利开展和保障幼儿在园的活动安全。传统的常规教育把幼儿管得太多,控得太死,严重束缚了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发展。

本班开展了蒙氏教学活动以来,通过学习蒙氏的教育理念,我们知道了在蒙氏工作中,孩子有很大的自由空间。幼儿只要是在“不伤害环境,不伤害人”的前提下可以自由的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因此,通过吸收蒙氏的纪律观来指导我们班级的常规管理,给孩子们一个宽松、自由、民主的环境。

那么,如何将蒙氏纪律引入到日常常规中去,让孩子学会自己管理自己,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呢?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1了解蒙氏纪律与传统常规的差别

1.1传统常规教育的形式

在目前的幼儿园常规教育领域中,教师常利用儿歌、铃鼓、口令来完成对儿童身体及其动作的规范,或使用惩罚、命令、表扬、物质奖励等手段来使幼儿听话,完成对幼儿的管理与控制。幼儿教师把常规作为一种强制性的标准施加给幼儿。于是,常规教育便成了教师对幼儿严格控制的过程。幼儿一日生活中存在过多的限制和统一管理,集体活动时间远远多于个体自由活动的时间,造成孩子少有自主活动的机会,限制了幼儿的个体发展。教师的严厉让幼儿不得不屈从于各种常规管理之中,不敢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观点,影响孩子的性格形成。

1.2蒙台梭利的纪律观

蒙台梭利的纪律是一种“内在的自律”。蒙台梭利认为:“只有当一个人具有充分的自由和自主活动的权利,他才能建立真正的纪律,而非强迫手段培养的外表纪律”。

可以说,我们的常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外表纪律。真正的纪律,不是靠训斥、棍棒、惩罚训练出来的。我们要将幼儿的需要作为我们教育的主体,让儿幼能在活动中理解纪律,进而接受、并逐步内化为集体规则,养成“内在纪律”,发自内心的愿意主动遵守,形成秩序感。

2转换幼儿教师角色

传统常规教育中,幼儿教师一直充当着“管理者”和“指挥者”的角色,幼儿则只能是“服从者”和“执行者”。老师利用说教、命令、惩罚,把一大堆的条条框框强加给幼儿。其实很多时候孩子们并不明白“为什么老师要不让我们这样做?”“我到底哪里做错了?”在强制与压抑的环境下长期生活、学习,孩子绝不会展现他们的原来本性,抑制了孩子的个性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孩子。

作为幼儿教师,要懂得在教育过程中,真正占主导地位的是幼儿。要为幼儿提供全面发展的环境和机会。我们必须研究和了解他们的兴趣和需要,了解每一个幼儿发展的个性差异,要给他们根据自己的意愿、兴趣、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自由,给幼儿提供充分自由活动和自主活动的环境和机会。

3创设可发展的环境

蒙台梭利十分重视环境,她说,“在我们学校中,环境教育儿童。”蒙氏纪律的形成,要重视环境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与作用。蒙台梭利看来,“纪律来自工作,因为只有在工作中,儿童的自我才得以自由发展,能力得以发挥”。在活动中儿童获得了自由工作的环境,他们的活动更加完善,从而产生良好的纪律。

如果把幼儿长时间固定在座位上无事可做,幼儿的发展没有得到满足,他们便会互相打闹,大声喧哗,来发泄自己内心的情绪,这时候的纪律就只能是靠教师的严厉控制。因此,教师要为幼儿提供适合他们节奏和步调的环境,服务于幼儿的发展需要,从而在活动中形成良好的纪律。比如,在各个活动区域中投入丰富的,多层次的活动材料,让不同能力和兴趣的幼儿都能充分地,自由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并在活动中得到轻松、自由的发展。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可以自由的运用他的技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精力,并按照自己内部发展的速度和节奏来行动时,他就会表现出遵守纪律,长时间注意力集中等优秀品质。

4把纪律说出来

蒙台梭利认为,应当在自由的基础上培养纪律性。自由和纪律是统一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所谓自由不是孩子喜欢怎样就怎样,爱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要服从真理,做正确的事情。因此,一定要让幼儿在活动中理解纪律,由于理解而接受集体规则。所以,当我们让孩子去做一件事情时,要把应该遵守的纪律告诉他,而不是只是要求他怎样去做。比如,我们让孩子们去喝水时,就要把排队的纪律说给他们听,使他们懂得排队喝水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不会因为拥挤而受伤,或是把水洒出来。又比如进餐时,把进餐的纪律告诉幼儿,使他们理解进餐说话不卫生,还会容易引起食物误入气管。通过这样对纪律的解释,逐渐会使社会规则内化,使幼儿懂得遵守纪律的意义和价值,将会从心而为。比起教师时时处处的控制、强迫,内化秩序具有更持久的效力和深远的意义。

5坚持教育的一贯性,统一性

在蒙氏活动中,也有很多相应的纪律需要幼儿遵守,比如“进教室前坐着脱换鞋子,并确定放入鞋柜内摆正。”“在教室要轻声慢步地走。”“坐椅子或离开椅子时,应先拉开或收起椅子再取物或置物。”等等。这些纪律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一种习

惯的养成,需要有效的环境和时间。

我们在蒙氏工作中,每一次老师演示完工作,都会重复一句话“从哪儿拿的,放回哪儿去。”刚开始,幼儿会忘记,没有归放到位,老师不会责备他,整理教具时老师会把教具放回去。接着每一次都这样做,幼儿就会慢慢记住并做得很好。最初,我们班上开展蒙氏教育时,幼儿在蒙氏教室能很好地遵守蒙氏纪律,而一旦离开了这里,他们就会完全按照之前的习惯进行,变得散乱,没有规矩。或者是在幼儿园养成的习惯,回到家里就会抛之脑后,任性妄为,随心所欲。这都是因为对幼儿的培养教育不一致,不统一造成的。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