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6篇)

来源:网友

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篇1

关键词:五位一体辩证关系“十三五”规划

在国际环境和国内背景的新常态下,指出“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正确认识和把握“六位一体”建设的辩证关系,对实施“十三五”规划,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一、经济建设是基础,为其它建设提供物质条件

经济建设则是指人类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物质程度。经济建设为其它建设提供必需的生活资料。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是基础。人们从事社会实践活动,首先就必须解决衣、食、住、行、网络等生活资料,就必须进行生产和再生产。马克思指出:“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子都知道的。”“民以食为天”,人必须具备基本生活资料。经济建设为其它建设提供生产资料。自然资源不但规定一个地区的生产部门分布、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而且规定该地区经济发展的趋向、潜力和特征,甚至还影响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人们在利用自然的同时要保护自然,让自然资源不断地给人们提供原材料。经济建设与其它建设必须协调发展。经济建设的发展决定其它建设的速度,为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对经济建设与发展产生影响,经济建设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辩证发展,相得益彰。

二、政治建设是根本,为其它建设指明正确方向

政治建设则是关于民主、自由、平等的文明进程。政治建设为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指明正确的发展方向。政治生态建设性质和特点决定绝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绝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如果动摇了这一点,那就动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政治建设为其它建设提供法律保障。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发展中,坚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和私有财产。再次,政治建设为其它建设提供和谐稳定的政治环境。实现中国梦,需要和谐稳定政治环境,而和谐稳定政治环境是发展经济和全面进行改革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和前提。在国际上我国倡导“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彰显了中国形象。在国内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惩治腐败。抓好社会治安,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保持社会稳定。政治建设为其它建设保驾护航。

三、文化建设是支撑,为其它建设提供智慧

文化建设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所取得的精神成果。文化建设为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文化和智力支撑。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政党的精神旗帜。以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极大地提高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文化建设为其它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文化建设最重要的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为指导,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吸收世界文明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和精神支柱,凝结全国各族人民力量,才取得无数辉煌成就。再次,文化建设可以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转化为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建设:出精品、创名牌,由制造向创造提升。政治建设:倡导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出现“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的新局面。社会建设:弘扬“真、善、美”,抑制“假、丑、恶”。生态文明建设: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出现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新景象。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证明,只有文化的引领,一个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四、社会建设是平台,为其它建设营造发展机遇

社会建设是人们改造自然和社会进步程度。社会建设为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文明建设营造和谐社会环境。中国是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大国,必须为科技创新大国。从全球范围看国际经济竞争甚至是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就是创新能力竞争。从国内看创新驱动是形势所迫,我国经济发展要突破瓶颈、解决深层矛盾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巳经呈现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即将迎来笫四次工业科技革命的浪潮,社会建设为其它建设与创新提供良好社会环境。其次,社会建设为其它建设提供发展机遇。指出:“我们是一个大国,在科技创新上要有自已的东西。”如果只是跟在别人后面模仿,那么永远就被别人牵着走,差距就不可能缩小。面对新常态,党中央、国务院以新的理论和思路破解生产力发展难题,社会建设为其它建设与创新提供发展空间,生产力进入新的阶段,使生产力进一步获得了解放和发展。社会建设为其它建设提供人文关怀。站在新世纪高度,提出中国人民“寻梦、追梦、圆梦”愿景。党和政府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一方面以人类自我关怀为终极发展目的,尊重人、爱护人、发展人,社会主义成为一个尊重人价值和权利的人文关怀的社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育以诚守法为核心的义利观,社会经济发展既公平竟争而又充M活力,让人民梦想变为现实。

五、生态文明建设是前提,为其它建设打造自然环境

生态文明建设则是指人与生物环境之间的协调程度。在总结国内外发展的基础上,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提供自然环境,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是人类的培养基和粮仓。生态文明建设为其它建设提供了自然资源。若合理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不断地满足人类社会需要。在社会经济建设中要彻底改变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天人合一”。生态文明建设与其它建设同步发展。如果不加强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缺乏经济基础,不加强政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就没有正确方向和法律保障,不加强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就缺少智力和道德支撑,不加强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就缺乏良好社会环境。生态文明建设与其它建设必须同步发展。

“五位一体”建设虽然各有其特殊的地位和功能,绝不能强调某一位而忽视另一位的建设,必须统一于“总体”,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布局。只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才能更好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正确认识和把握“五位一体”建设的辩证关系,对于实施“十三五”规划,把我国建成“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N].人民日报,2015-10-30(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68

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篇2

关键词:三网融合;中原经济区;媒介;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8-0082-02

一、“三网融合”国际发展现状

三网融合的技术和基本设施方面各有特色的是电信企业和有线电视运营商,但他们又存在一些问题,这是美国“捆绑服务”的特点。为了增强实力,有的公司在融合初期搭伴合作,共渡难关。在日本,产生了相关法律和网络、用户终端的融合,相互独立的互联网络和通信网络已经不适合不了现今的需要。日本正在着手开发下一代网络――NGN。技术的革新,带来的是电子邮件、视频、音频、和即时消息等的集成,成为手机或电脑上的拓展功能,延伸阶段的融合,工作学习的效率更高。法国市场相对开放,运营商都在开发新业务投资光纤网,到2014年,选择三网融合的综合服务会覆盖到50%以上的家庭。除价格优势外,便捷让消费者更青睐三网融合服务。

二、中国“三网融合”的经济发展分析

从1997年关于三网融合概念的提出,确定为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是在2010年,当前试点已经覆盖全国12个地区。就目前来看,网络电话(VOIP)和互联网电视(IPTV)是三网融合初期的主要应用业务。它的关键点和问题在于怎样对网络资源进行优化组合以及怎样对新资源完成有效的选择开发。一方面,融合初期的主要试点业务IPTV手机电视、电子购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电信及互联网已经实现运营监管层面的三网融合,电信、互联网全业务运营商是三家主要运营商,而且统一接受工信部监管。由于受体制和行业资源的垄断,在推动三网融合的进程中运营商显得热情不够。另外,在融合的现状下广电和电信为保持和提高自身优势,各自部署自己的网络接入网目标,在某些方面形成了一定的交叉融合,但全业务传送网的技术还有待提高和探寻新业务的突破。广电网络正在双向数字化改造和新媒体业务的拓展,电信网的光网城市建设和物联网应用,它们自身的网络技术和综合业务发生快速的演变。深圳市同洲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于2013年10月22日入住郑州高新区。它的主要方向是提供全业务整体解决方案与网络运营服务的新技术。了如摸摸看、投投看等一系列全球领先的多屏互动技术产品。可通过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操控电视,实现手机、iPad屏幕、电视机顶盒和电视屏“四屏合一”。两年后,同洲电子还要筹集100亿元资金开展“1+1电视互联网户户通工程”。三网融合产业园、三网融合终端产品研发生产、三网融合业务和产品合作运营将是此项目建设的三大板块基地。电视互联网区域性总部基地将辐射到以郑州周围的2个小时服务圈、覆盖范围近6亿人。为进一步推动三网融合在河南省的进程,对促进文化产业综合发展、高新技术区升级,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做出巨大贡献。

三、三网融合的意义

(一)生活的改变

有人对实现三网融合后这样评价:一种线路就可以将百姓家中的电脑、电视、电话连接,一种线路就可以满足现有的所有服务。三网融合避免了过度资源的重复浪费,将数据、声音和图像这三种业务置于同一个网络平台,创新业务空间模式,让产业发展焕发出新的更大的经济增长力度。大学生宿舍的电脑已经有趋向融合的意味,学生们通过电脑看新闻、玩游戏、社交、看电视。电脑和电视简单地融合已经显示出便捷的优势。手机等通讯设备收听广播节目也越来越方便。未来的通讯、网络、监控设备连为一体,随时查看家里的视频监控画面,遥控远程掌握信息,物联网购物,便是空间和网络对接带来的高效与便利。

(二)媒介整合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更催生了无数可能,引起了全球互联网界的高度重视。为了加快实现技术整合,像EMC、惠普(微博)、IBM、微软(微博)等全球IT领袖们对从事“大数据”的相关厂商进行大规模收购,足以显示出“大数据”时代下媒介整合的趋势。大数据催生了IT行业的发展,对新闻媒体运用大数据生产新闻也起到很大作用。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冯方回总监提到:数据挖掘作为大数据时代的机器,已经广泛应用于金融、电信、医疗、电子政务、等领域。如银行已经在利用数据挖掘进行信用等级划分、透支分析、消费行为分析以及异常分析等,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大数据时代数据挖掘与搜集离不开三网融合的进程,好的节目制作播出也得益于融合所提供的参考依据和经验价值,比如利用融合时代的大数据美国可以精准地掌握受众信息,批量生产好莱坞优质大电影。大数据实现了网民民意反馈的真实状况搜集,媒介融合优化了媒介对网络、广播、电视内容的整体资源配置[2]。

(三)对个人的意义

当今,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信息的者,将信息准确及时传播,用户的反馈也会越来越快捷。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谣言、假新闻肆意扩散,误导广大群众,给国家公共秩序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如近期微博谣言被频繁转发,造成恶劣影响,更是给媒介敲响了警钟,作为媒介应该具备的责任感,以及媒介从业人员的把关意识和素养。媒介从业人员更应加强把关能力的培养,密切关注在融合大环境下衍生的新问题新情况,同步推进媒介文化建设。网络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网络文化建设关乎整个社会的舆论与价值导向。微博大V知名度比较高,被各行各业的群体所关注,由于消失了地域的空间阻碍,传播范围快速而广泛。个人的言行与传播责任感这时候就显得对立与纠结,自由的发表个人想法,却传播了特定的观点和立场,稍有不慎,螺旋式的现象促成一条微博巨大的转载量,但大多数所谓的自由评论转载是对热点新闻事件缺乏深度了解,大批网民随风飘动,短时间内不理性的言论和舆情的爆发,破坏了网络秩序,阻碍正常的网络传播[3]。

(四)规范网络用户

有言论说电视行业将面临灭顶之灾,其实电视行业只是渐渐地更换了形态,从另一重网络形式发展了下来。网络用户越来越多,加强对新媒体的技术互动跟进,促进电视节目的丰富多彩。比如某人谣言后,不用费力辟谣,而是通过程序一旦确定其为谣言,将会自动删除相关新闻及评论。将批判言论及官方公布的信息保留,迅速传递真实信息及真相,避免虚假信息内容给人们带来的“休眠效应”。制定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规范网络用户的行为,避免网络水军扰乱网络秩序,造成虚假的“拟态环境”,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合理的普世价值观。网络不仅监督用户的言行,更对社会监管提供了更宽阔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自媒体、网络媒体的行为。数字电视媒介发展2013年上半年,河南开始了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更多更高清的节目在数字化之后,可以从频道资源传输并实现按需收看。同时可以利用宽带接入网,将分众化、个性化的节目容纳进来,为公众提供宽带服务,点播服务。郑汴一体化是媒介融合的小缩影,媒介即讯息,媒介即文化,每一时期的变化都会带来巨大的影响。城市居民相对媒介素养较高能够参与进去,农民居民能够适应角色的转换。作为一个农业大省,河南在保持农业生产不变的前提下,尤其是农村地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农村居民媒介素养普遍不高,因此注意运用“说服效果”理论,引导人们对媒介对经济生活的影响的关注,迅速改变落后的媒介传播方式,实现三网融合和媒介文化建设的共生共赢。

四、运用现代媒介发展文化竞争力

中原作为文化大省,历史底蕴厚重。视听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的同时,将会更加促进文化的繁荣。最值得一提的要数引起了全社会的轰动,收视率最高可达35.7%的河南省电视台特色戏迷擂台赛《梨园春》栏目了。这个节目巧妙的运用现代电视媒体与传统艺术完美结合,将河南豫剧事业再一次推向人们的视野.从对郑州,开封六百多人的问卷调查及访谈得出的结论:“接触豫剧集会多”的人多选择认为“豫剧好听”,认为“豫剧好听”就会“偶尔看或经常看豫剧”,尤其是青少年。近年热播电影《不是闹着玩的》,在全国掀起一阵学习河南话的热潮。车载媒体,网络媒体、电视媒体等都为影片的传播提供了重要的宣传机会,借此发挥河南文化影响力。如今电视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三网融合之后,观众可以更加方便快捷观看电视节目,参与节目互动,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促进文化传播,宣传本土文化,弘扬品牌观念,促进中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融合带来的变化与媒介文化建设融合带来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管理层面的融合;内容层面的融合;运营层面的融合;业务层面的融合;网络层面的融合;是广电网与互联网的融合。

近期国务院官方微博、微信入住腾讯,通过新媒体与百姓互动,了解民意。官方媒介建设,也有利于澄清网络规范,公告辟谣及时引导舆论。公众在长期的媒介建设中也逐渐形成一定的文化特征。广电总局限娱令要求各卫视每天至少7个半小时不能播电视剧和综艺节目,很多电视台苦恼空白档期的节目填补,而媒介融合力即生产力,传统媒体媒介想要发展传媒生产力,必须在生产融合下,将生产要素做最优化选择。同时,也注重新兴媒体的发展,及时迅速跟上发展潮流。以新闻资源优势整合,生产出优质全面的新闻信息。注重话题的反馈以及带来的新问题,制定相应对策措施。

作为农业大省,河南要考虑到自身发展的实际。要积极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助力构建以电影、电视、互联网为媒介的支撑体系,助力中原经济区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强合作,充分发挥传统媒体、新兴媒体、网络技术优势,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提升服务产业集聚区建设,力图创建一个“数字媒介中原经济区文化产业集聚区”,共同打造出一个强有力中原文化传播中心,扩大中原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焦璇,郑倩倩.中原经济发展下的文化支撑――以《河南日报》、《大河报》报道“中原经济区”为例[J].新闻爱好者,2011(7).

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篇3

辽宁沿海文化景观带建设的意义

文化是景观设计的底蕴和灵魂,景观设计应尊重本地文化的原则,挖掘地域文化,服从当地民风民俗,结合当地自然环境,以创意为核心,以科技为支撑,将地域文化融入到景观设计中,使其既与传统文化文脉相传承,又能契合当代经济和反映时代的精神面貌。

辽宁“五点一线”位于黄海和渤海之滨,至西向东分别为辽西锦州湾沿海经济区;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大连花园口工业园区;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丹东临港产业园区五个重点区域。“一线”即:连接沿黄海和渤海的“五点”公路。“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大开发,不仅仅是观念的改变,也是辽宁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辽宁从老工业基地走向沿海经济,不但改变了辽宁的经济格局,也为振兴老工业基地找到了一条新出路。同时也为展示城市风貌、城市历史文化和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从景观学、旅游学等角度看,城市沿海区域是城市重点产业的集散地,具有高品质休闲和旅游观光的潜质,能够提高城市的可居住性和带动城市经济发展,因此沿海景观带建设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大连地理位置及景观文化现状分析

大连地处渤海湾,位于中国三大城市群中的环渤海和七大城市带中,其经济建设对整个东北的发展有着带动作用,其城市文化对大连自身的建设与东北地区城市文化的建设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大连独特的地理位置又是辽宁“五点一线”的中心,在经济及文化上是沿海经济区的核心。而城市沿海文化景观带是展示城市文化及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窗口。因此,沿海景观带建设应充分结合地域文化,创建符合沿海地区经济战略发展部署的文化景观。

大连沿海景观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磨砺与沧桑,为了适应东北沿海经济区新的经济战略部署,为了增强城市的可识别性,沿海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应完善和更新。因此以大连为中心的“五点一线”沿海景观,如何彰显城市风貌特色,又如何跳出各市自己的辖区,形成东西向连续,并且具有一定辐射面的沿海文化景观带,是沿海景观带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沿海文化景观带建设应以呈现各地域历史文化为景观特色,景观通过融入特有的历史文化,展示城市文化的唯一性。因此景观设计首选要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以大连为例,大连城市历史文化悠久而丰富。譬如,大连的古迹遗存很多,最具有地域特征的是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铜器时代的“巨石文化”,是古代墓碑遗址,在大连地区遗存较多,对于研究大连地区原始社会末期的历史,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大连地区也有很多汉代城遗址,其中有旅顺牧羊城、普兰店张店城、瓦房店陈屯城等。在这些城堡和遗址的周围均有汉墓群,最有代表的是营城子“羽化升仙”的壁画墓,是现今发现最早构造最完整的汉墓,其壁画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大连也有很多民俗文化,是大连地区社会演进的轨迹和缩影,对大连城市风格和特点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复州皮影是最具代表的大连民间艺术,是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皮影文化正在渐渐退出历史。大连还有很多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文化,譬如,民间秧歌、赶集等。所以在沿海景观设计中,应突显当地传统历史文化,使当地民众对景观文化具有认同、归属感。

沿海文化景观带建设方法

1.沿海景观带建设应以突出区域传统历史文化为景观的个性

景观离不开特定的地域和场所,人们设计景观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能在特定的环境中为人们创造具有特定功能、舒适可用的环境空间。城市广场是重要的景观空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因此,沿海景观建设应以滨海大道为主线,以现有的广场文化景观为节点,通过构建、完善广场景观展现地域历史文化。从景观学、旅游学、生态学等角度向周围辐射,借助景观要素和独特的地理位置,融入地域历史文化,重新改造和完善现有景观的文化属性及带动周围景观的建设,完善沿海文化景观带的横向辐射面,展现别具特色的沿海城市历史文化景观。广场是城市文化的核心。因为,广场不仅可以满足市民们大型集会的要求,还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融合,是塑造城市景观的重要空间,是一个城市的象征。大连腹地和滨海区域广场众多,设计应根据新的沿海景观带建设精神,规划和设计改造现有的广场,以沿海大道为景观轴,以广场为景观节点,向周围辐射,重新定位广场的性质和功能,完善广场节点的路网,丰富广场的历史文化内涵。譬如,现有亚洲最大的星海广场,中国第一个军海广场和展现古典建筑的中山广场等,以滨海大道为主线,连接各广场景观节点,以点连线,以线带面,带动周围景观建设,形成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完整景观带。广场内部景观设计应根据规划,进一步强调广场的功能性质,加强本市历史文化底蕴的塑造。譬如,位于海边的星海广场,与大海连接处有建市百年时的脚印浮雕与书页雕塑,代表了大连建市百年走过的路程与知识;广场中还有很多绿地、喷泉,可以融入具有当地历史文化的雕塑,这样既有历史文化的积累,也有时代特征,彼此独立,却又互相协调;具有历史沧桑感的中山广场被古典欧式建筑所包围,建筑多为日俄时期所修建,风格包括罗马风格、哥特风格、文艺复兴风格等,这些经久不衰的建筑映射了大连曾经被日俄占领的历史,让市民铭记这段历史。因此广场作为沿海文化景观带的重要景观节点,通过融入地域历史文化展现了城市文化景观的唯一性。

2.沿海景观带建设应以塑造新产业文化为景观共性

沿海文化景观带建设应以展现各地域新产业文化为景观纽带,凸显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沿海景观共有的时代特征,以及展现经济发展由内地转向沿海的新战略部署。地处大连地域的辽宁沿海经济区分别为: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大连花园口工业园。根据区位优势和独特的环境,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以装备制造业、船舶制造及其配套产业、进口铁矿石为原料的精品钢材产业、石油化工及其下游产业、物流产业等为主。大连花园口工业园重点发展新材料、汽车及零部件、机械电子和食品加工业。以临港工业区和花园口工业园为景观节点,从景观学、旅游学和经济学等角度,通过构建产业景观,展现新产业景观文化和发展旅游景观文化,并以海岸线向周围横向辐射,形成个性与共性共存的沿海产业文化景观带。在具体的景观设计中,应充分尊重地方的历史、文化、民俗,尽可能利用本地植被材料,结合本地地形、气候等特征,可多用雕塑景观小品塑造重点产业文化,同时结合水体、绿化等景观要素,用艺术形态,构建临港产业景观,展现新产业文化,彰显沿海城市具有时代特色的生命力,表达所在城市雄厚的经济、文化底蕴,完善临港整体景观设计。

结语

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篇4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背景新形势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3)12-0045-01

前言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我国的一项大政方针,是国家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实践,更是推动农村自身发展的良好机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系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政治文化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全面进步等多个方面。要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就要从农村的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以及政治建设等多个方面共同入手。其中,农村的文化建设是关系其它方面建设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只有农村的文化建设水平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才能得到提高。也只有这样,经济发展与政治发展才会受到农民的重视。从目前情况来看,农村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已经影响到新农村的建设。因此,笔者选择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文化建设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的社会现实意义的。

一、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分析

虽然农村文化的建设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但是,在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践

当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对于农村文化的建设具有负面影响。下面,我们就来对这些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文化建设存在问题进行分析:

1.农村领导干部对文化建设事业的不重视

农村的领导干部的个人发展思想对于农村的整体发展具有直接且重要的影响,开展农村文化建设,只有农村的领导干部认可,才能使其更好地推进。但是,受到各级政府与领导发展观念的影响,许多农村领导干部将经济的发展作为衡量农村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正是因为如此,许多的农村管理者没有对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给予充分的重视,而是将经济作为农村发展与同中心,使一切发展为经济发展让路。受到这样偏激发展观念的影响,一部分农村管理者没有将农村的经济发展与农村的文化发展关系进行良好的出力,将文化建设工作安排在经济建设工作这后。这就使得许多农村文化建设工作被安排在许多工作之后。这是农村文化建设领导不力的结果,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负面作用,更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埋下了障碍。

2.农村文化设施落后

我国一直在宣传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以县县有图书馆与文化馆为目标,建立地方性文化站。但是,这一目标至今没有实现。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的一部分乡、县根本不具有自己的图书馆,一些文化站也是有名无实。就现有存在的这些图书馆与文化站来讲,因此年久失修,已经没有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从乡镇的角度来看,许多乡镇的文化站之中只有一个工作人员与一间房子,没有文化活动所需要的器材,更没有文化氛围。村级的图书室与文化活动室更是少之又少,基础边具体的文化活动场所都没有。多年前,还会有许多电影放映队到农村进行电影的放映,传播时代文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影放映队已经没了踪迹,但农村的科学发展落后,使得文化建设没有其发展的载体。更有一些农村,受到经济发展条件的影响,没有通讯工具与电视等,不能接收最新的信息。

3.农村文化市场不足

与其它地区的文化市场相比较,农村的文化市场极为萧条。一些农村甚至边一个像样的书店都没有,农民想要买书却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农村的文化市场发育存在不足问题,文化市场的管理力度也不高。农民需要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但受到农村文化建设程度的影响,不能享受丰富的电影与戏曲文化等等。而像类活动则成为农民娱乐的主要方向,低级文化的发展速度也有所增长。黄色书刊与录像成为影响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这对于当代农村与农村下一代的发展都极为不利。

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文化建设对策分析

1.加强农村领导干部对于文化建设的重视力度

要加强农村文化的建设,就要从农村领导干部的思想整治上开始做起。领导者的思想问题解决了,才能使农民正确认识农村文化的建设。首先,农村的管理者要正确认识到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是相互影响的,只有经济发展而没有文化支持,经济发展并不能长久。其次,农村的领导者要认识到农村文化的建设需要一个“大文化”的社会背景。所谓的大文化,就是指良好的社会伦理思想风气与道德风尚,以及农村教育、卫生与医疗等各个方面的配合。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就要加强党政机关与不同部门之间的合作,在各部门的正确统筹之下,有效发展农村文化。另外,要加大文化建设力度。无论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如何,都要加强农村文化的建设。富要办文化,穷更要办文化。

2..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之所以农村没有好的文化基础设施,是因为农村没有充足的经费去建设。因此,加强文化观念的转变,增多渠道进行经费的筹集是进行农村文化建设的重点。首先,国家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方面的拨款。其次,要加强社会筹集资金的力度,最后要注意农村自身的资金积累。国家的拨款是有限的,在我国社会经济不尽发达的今天,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的拨款数额不太可能有大的提高。而社会资金的筹集则不同,农村管理者要重视起社会的作用,加大社会资金的开发力度。农村更加重视自身的积累,利用农村的经济发展成果来作用于农村文化的发展。农村每个季度或者每年可以在经济成果中拿出一定的数额,来进行文化市场的扩展与管理,在农村兴办起文化产业,利用丰富的文化活动来丰富当代农民的文化生活。

3.加强农村特色文化的建设

加强农村文化的建设,要加强文化品牌的建设,以文化建设来促进经济建设工作。农村文化的建设品牌与企业文化的建设具有相同之处,农村可以利用文化来对外扩大农村自身的宣传力度,对内可以加强农村的凝聚力与自信心。农村管理者可以从这两个角度入手,从农村的传统习俗等角度入手,打造一个良好的农村企业文化品牌,使农村文化得到更多的关注,给予农民进行文化建设的动力。其次,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相关人员与机构的团结与协作。近些年的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对于农村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农民对于文化活动的需求。但是,也有农村出现发展不规律的群体。对于这些文化群体,农村要进行有力的引导与支持,使其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更可以从中选择具有文化建设促进意义的个人,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管理者,为农村文化建设融入新的血液。

小结

综上所述,农村文化的发展可积极作用于农村经济的发展。笔者以农村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入手,希望以此来规范农村领导者的文化建设观念,实现农村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从而使农村的经济发展获得有效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黄敬才.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J].山东纺织经济.2011(08)

[2]秦海燕.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反思[J].青海社会科学.2011(04)

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篇5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科学发展观;“五位一体”;美丽中国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支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建设方面的理论是相协调、相一致的。党的十七大首次将“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大会报告,这意味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生态文明建设以一种显性的、崭新的形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2012年7月23日在京举行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在谈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时,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1]”这段话表明,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快速全面发展的同时,以生态转型的方式来实现生产转型的过渡和改变,在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导来协调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同时,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为物质依托,更好地实现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从根本上来说,是一致的,而且是相互促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区别于资本主义经济的无限追逐利润获取最大化的资本积累,在合理有序的情况下进行着物质财富的生产,市场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其实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侧面的体现,没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生态文明的建设就会成为一句空话,社会生活的物质丰富性得不到保障,这样的生态是一种原始的、倒退的生态;生态文明思想一直贯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之中,指导着经济的良性运行和平稳发展,经济发展的物质丰富性又为更好地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物质保障。将市场经济运行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的隐线提高到显线的地位上来,也是市场经济向前迈进的必然趋势。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生态文明的建设同样具有一致性。在我国,实现民主政治是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的奋斗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生态标准,实现人民参与管理的意愿,在政策立法等方面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供规范性的、可靠地保障,在政府与人民管理的双向互动中,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发展。

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建设直接相关,社会主义文化的优越性也为社会生态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就“生态文明”这个概念的提出而言,刘思华指出,“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我国著名生态学家叶谦吉教授和我的著述中,就使用了生态文明概念,并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和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2]”生态文明概念的提出,中国要比国外早十年,这一系列概念的提出,体现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前瞻性和优越性,同时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始终坚持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方法,在研究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同样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思想,认识资本的本来面目,抵抗社会的物化现象、物化意识,从马克思的理论中挖掘生态建设的理论以指导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践,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有着共同的理论指导和价值诉求。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生态文明作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真正意义上的文明形态,关乎人类能否正常、持续地发展下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亦关乎人民福祉,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发展的长远大计。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体现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之中。在理论层面上开辟并完善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及生态学的新境界,是“继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之后,第三个重要战略思想。[3]”从党的十六大以来一直到刚刚落下帷幕的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指导产生着结构性的变化,从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发展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再到发展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理论发展,体现了理论“三四五”的一个内容上的扩充,具有战略意义上的高度,这是党对发展现状的深刻认识,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的更为核心的把握,这种理论上的提升体现了党中央提出发展对策的能力,在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核心理念,实现了各项发展理论的高度聚合和统一。

从在实践意义层面上,生态文明的建设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全面而可持续的推动作用,在经济建设方面,人的生产实践活动是人与自然关系互相改造的一个过程,人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时候生产社会产品,自然在改造人的过程中实现生态环境的演进,在实现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学会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满足人类当前需要的同时又能以最节约的方式对待自然资源,为后代提供一个绿色的发展空间,实现代际公平的延续,发展绿色经济和建设生态文明都是必不可少的;在政治方面,坚持以人为本,生态文明的建设就为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一个未来的方向和标准,如何完善制度和法规,真正实现人民参与政治共同管理国家时可以打造一个绿色生态的未来,是一个风向标的作用;在文化建设方面,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在社会上的集中体现,无论是学界还是民间,人们都时刻关注生态文明的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研究方面,坚持着马克思主义生态学和社会主义生态学的核心思想,从哲学、社会学、地理学和经济学等多领域多方面展开研究和讨论,不教条照搬西方生态文明的发展理论,真正站在本国发展的具体立场上,综合本国发展的绿色经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美丽中国来研究生态文明建设。在面对经济危机、环境污染严重、资源透支利用、自然灾害陡增的一个生态遭到剧烈破坏的今天,能够将建设生态文明摆在首要位置,既表现了中国有决心有信心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发展,又表现出社会主义真正渴求与自然平等对话、和谐相处所做的努力。

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七大首次将生态建设提出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经由五年的努力和发展,在党的十报告中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单独列出,“明确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道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布局。[4]”

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就是在现有的经济发展基础之上,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现生态发展与民生发展相协调一致。“大量事实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往往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果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恶化,如果资源能源供应高度紧张、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矛盾尖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难以实现的。[5]”因此,需要实现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在保证生产效率的同时提高生产的环保性和可持续性,真正以生产人民需要的物质资料,减少资源浪费和过度消耗。大力扶持资源高效利用循环利用的产业,实现产业的绿色转型升级。

在新世纪的背景下科学技术的发展无疑会成为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手段,技术的社会主义使用有别于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以最大限度地积累资本利润为目标:“为了积累资本,资本主义是不可能停止下来的,它必须不停地扩张。有利于资本扩张的技术会得到支持,而有损扩张的技术就会被排斥。[6]”而技术的社会主义使用是以社会主义生态经济发展为指导的,是以健全平衡的生态经济为前提的,在这样的基础上技术的提高有利于资源消耗的控制和资源的高效率使用,减轻自然恢复的压力,将原来的“从产品到垃圾”的单向度的堆积消耗模式转变为“从产品到垃圾再到原材料”的循环可持续模式。

宣传并鼓励适度消费、合理消费,反对过度消费、超前消费,从消费中消除异化消费的成分,减少消费社会背景下的符号化生产和炫耀性消费,从消费的角度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在现代化普及的过程中,充分意识到文化传媒在行为导向,价值选择中的作用,利用主流文化媒体舆论和大众文化意识的引导,使人们正确认识到实际所需消费的有限性,反思非理性的过度消费,认识到建设生态文明是为子孙后代造福的一件大事,为实现代际正义和代际公平迈出了关键的一步。诸多方面表现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生态建设的不可分割性。

4、小结:领会党的十精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下,世界各国的交往越来越频繁,整个世界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在中国,要坚定不移地将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下去,真正改善经济增长、政治建设和文化追求,打造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同时在世界范围内,应当积极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话语权,将生态文明的建设扩大到资本主义国家,让全球意识到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之所在,将生态区域化发展为真正的生态一体化,打造美丽世界,实现全人类的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奋勇前进[N].人民日报,2012-07-24.

[2][3]本刊记者.正确认识和积极实践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资深研究员刘思华[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5).

[4]吴剑飞.“五位一体”呼应“美丽中国”[N].新华日报,2012-11-13.

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篇6

关键词:一带一路;河南省;茶文化建设;区域经济

“一带一路”战略,是一个国际合作层面的战略,在实施过程中,给国内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强劲的动力。“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推动了区域资源的共享,开拓了新的业务市场与区域发展空间。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引导与支撑下,区域内各行业先进的技术、理念、产品、设备开始良性融合,有效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建设,在区域内形成良性的经济发展循环。“一带一路”战略下,河南省积极加入“一带一路”的区域经济建设,于2015年11月了《河南省参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实施方案》,将各项工作细化落实。在文化建设方面,河南省以茶文化建设为重要突破口,积极开展茶文化建设,与“一带一路”战略背景形成有效呼应,以茶文化建设为重要契机,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1“一带一路”战略下河南省开展茶文化建设的突出优势

河南省是中国茶叶的重要产地,种茶、制茶历史悠久,茶文化氛围浓厚。以信阳茶为主要代表的河南茶叶,是历朝历代文人墨客非常喜爱的茶叶品种。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河南省的优秀而得天独厚的茶文化资源被显著放大,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在此,将河南省在“一带一路”战略下开展茶文化建设所具有的突出优势总结如下。

1.1地理位置非常优越

河南省地处中国中部,行政区划面积较大,周围与多个经济发展潜力巨大的省份相邻,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河南省境内有三大山脉,地势西高东低,非常适合于茶叶的种植。黄河、淮河、海河都流经河南,给河南省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可以为茶叶的生长提供足够的水分保障。由于河南省地处亚洲温带与亚热带的交界处,气候湿润,光照充足,也非常适合于茶叶的种植。尤其是信阳地区,是河南境内非常适合于种茶的地方,因而信阳茶叶在国内的知名度非常高,以其良好的茶叶品质吸引了广大爱茶人士的关注。

1.2社会环境较为适宜

茶文化建设往往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作为支撑。河南省是产茶大省,规模化的茶叶生产企业、充分的劳动力、高端的茶叶科研队伍、悠久的制茶经验,都为河南省茶文化的建设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支撑和保障。此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觉察到河南省境内蕴含的茶叶商机,开始进驻河南省,这更是给河南省茶叶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助力,在此基础上开展的茶文化建设,将更加事半功倍。在茶文化建设过程中,河南省良好的社会环境,将给茶文化建设提供基础性的保障作用。

1.3茶文化气息浓厚

开展茶文化建设,良好的茶文化氛围是前提。河南省茶文化气息可谓浓厚非常,信阳地区是全国八大茶叶产区之一,信阳茶被誉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以信阳毛尖为代表的河南茶叶,早在历史上就获得了广泛的茶爱好者的认可。在河南省浓厚的历史人文气息的熏陶下,河南省的茶文化底蕴在近代以来变得更加丰富。河南信阳被誉为茶文化之乡,被无数爱茶人士所敬仰。无论是历史名人还是当下的普通群众,都喜爱到河南一睹茶文化的风采,感受茶文化的浓厚氛围,近距离欣赏茶文化的魅力。

2“一带一路”战略下河南省茶文化建设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

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基于河南省本身所具有的茶文化建设优势,河南省开展茶文化建设对于区域经济的增长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不仅扩充了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创造了新的区域经济增长点,而且塑造了特色的区域经济类型,提升了区域经济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潜力。在此,将“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河南省开展茶文化建设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积极影响分析如下。

2.1扩充了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

从区域经济学角度来看,区域各种行业中文化资源的利用越是充分,文化渗透对行业发展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就越显著。对区域经济来说,增长的动力来源越多,增长的动力就越强大,增长的效果就越容易体现并惠及到各行各业,这其中,文化的角色更多的是属于生产力范畴,如何充分挖掘文化价值、利用文化价值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才是研究的重点。河南省依托得天独厚的茶文化资源与茶文化氛围,茶文化建设工作相对容易开展,在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阻力也相对较小。河南省长期积淀的优秀茶文化资源,在这一过程中被充分利用,逐渐转化为经济增长点。茶文化建设过程中,茶文化资源就是建设的资本,茶文化魅力就是发展的源泉,河南省强大的茶文化实力,让茶文化建设开展顺风顺水、效率极高。茶文化资源被看作经济发展资本被全面重视起来,对区域经济的增长愈来愈产生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各茶叶企业与政府积极配合,各文化部门为茶文化建设出谋划策,河南省茶文化资本价值的规模化扩大效果显著,以其良好的支点效应,为区域经济增长带来了鲜活的动力,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2.2催生了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在区域范围内,经济总体由多种经济支撑点共同构成,这也就意味着区域内经济支撑点越多,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就越平稳,发展的势头就越迅猛。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河南省积极开发省内茶文化资源,宣传茶文化特色与魅力,在茶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催生了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区域经济发展重要的动力来源。在之前的实践中,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往往存在结构性矛盾突出、区域发展差距过大、地方特色资源利用效果差的情况。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给河南省茶文化建设提供了绝佳的契机,配合国家的大政方针,河南省以茶文化建设为突破口,良好把握茶文化产业属性和外溢效应,发挥茶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的联动效应,有效优化了区域产业结构,创造了新的区域产业发展局面。茶文化特色资源的挖掘和利用,让河南省的其他产业一并受益,整个区域经济也从中借到了“东风”,实现了结构的优化,并催生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新的经济增长点不仅来自于茶叶产业,而且更多地来自于茶文化建设过程中从茶文化产业中受益的其他产业。这种产业之间的联动效应,使得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鲜活动力。

2.3塑造了特色区域经济体制

特色的地域文化,如果得到充分利用,将成为特色经济资源。河南省借力“一带一路”战略,开展茶文化建设,就是将特色地域文化上升为特色地域经济资源的良好案例。河南省的茶文化资源,在挖掘与利用过程中,与其他发展要素形成良性融合,塑造出了一批特色的产业、企业、产品、品牌,而这些都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求之若渴的。作为一种深厚的历史积淀,河南省的茶文化在政府主导、企业呼应的基本建设模式下,由意识形态和资源形态转变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经济形态,对区域中其他行业、其他产业的价值取向、经营模式、管理理念形成了良性影响,逐渐塑造出了特色的区域经济体制。这样的区域特色经济体制是其他区域所无法直接借鉴的,只能学其“神”而无法学其“形”,因为其所依托的是河南省特色茶文化资源这一独特的经济资源载体。从区域经济学来看,特色区域经济体制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河南省的茶文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这一过程的推进。通过茶文化建设,河南省境内所形成的以茶文化为基础的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旅游产业、娱乐产业,如一块块肌肉和鲜红的血液,让特色区域经济体制这一巨人迅速成长起来,为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带来了稳定的体制保障。

2.4促进了区域文化交流

越来越多的经济建设实践与成功案例告诉人们,文化的力量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与价值绝对不可小觑,而良好的区域文化交流,非常有助于优化区域文化体系,挖掘区域文化资源,推动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进步。河南省开展茶文化建设,是促进区域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举措。在茶馆中悠闲地喝茶、高谈阔论,是河南人打发时间的常用方式,也是河南茶文化的一个侧面体现,在河南如此类的茶文化现象非常多。河南省的茶文化建设,对茶文化领域的各种资源进行了深入挖掘,包括茶馆文化、茶叶产地文化、茶文化核心思想、民俗和宗教茶文化等等,茶文化的鲜活、生动环境,对河南省其他类型的文化环境形成了积极影响,在茶文化建设的带动下,河南省多种文化行业出现了发展的“高潮”,茶文化建设在自身取得了突出成绩的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整个区域文化的交流,增加区域文化的活跃度。文化发展与经济建设是互利共赢、彼此促进的关系,区域内的文化交流和行业之间的文化认同,是产业结构调整的良好润滑剂和催化剂,以区域文化良好交流为基础,各行各业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互利共赢、共同发展,这对经济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2.5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区域内部,具有强大竞争实力的企业越多,区域经济发展的势头就越良好,这是毋庸置疑的。河南省开展茶文化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对区域内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企业文化息息相关,而企业文化又受到区域文化的深刻影响。作为河南区域文化体系中的重要分支,茶文化和河南人引以为傲的文化资本,茶文化建设为区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优化了区域文化结构,提升了区域文化品位,并且让区域文化更多地被人所熟知。在这一过程中,茶文化建设间接给予了企业文化以积极影响,在文化认同感、文化归属感、文化自豪感的鼓舞下,企业文化也实现了自我优化与自我升级,更加合理化、人性化,更加符合当前“一带一路”战略的建设实践,因而更加顺利地被企业员工所接受。在企业文化强大的向心力下,企业的经营效果将显著提升,企业各方面的成本尤其是人力成本将得到有效控制,企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将逐渐增加,从而使得企业核心竞争力被逐渐提升。茶文化建设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看似遥不可及,但在良好的茶文化氛围和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下,这样的影响虽然间接却仍然显著。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通知开会怎么写模板范文600字(精选

    - 阅0

    通知开会怎么写模板范文【篇1因参会人员有会议冲突,原定于___月___日上午11:00召开的会议管理制度宣讲会推迟至___月___日11:30在会议室(2)召开,请大家准时参会。注:《会议管.....

    铁路通知范文(精选5篇)

    - 阅0

    铁路通知范文【篇1辞职报告也称为辞职申请书,是个人离开原来的工作岗位时向单位领导或上级组织提请批准的一种申请书。本文给大家提供辞职报告范文,欢迎大家阅读。xx:您好!首.....

    收集教师试用期工作总结范文五(整

    - 阅0

    教师试用期工作总结篇1转眼间,来到开发区一小工作已将近一年的时间了。这一年对于我这个刚刚走入社会的学生来说都可以用意义非凡来概括。在这近一年里我深刻体会到了做老师.....

    幼儿园月度工作总结范文(整理6篇)

    - 阅0

    幼儿园月度工作总结范文篇1针对今年“安全教育月”活动主题和临近暑期全体师生离园在家等特殊情况,我园结合工作实际,进一步健全原有的安全制度,开展了一系列安全教育活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