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技术方法(6篇)
来源:
城市设计技术方法篇1
关键词:排水管网非恒定流模拟技术
在我国传统的城市排水管网设计和管理过程中,均采用恒定流水力学理论计算管网的汇流过程。采用恒定流水力学理论进行城市排水管网水力计算的优点在于其简单,但是,也有很多实际问题难以解决。城市雨水管网中的水流和城市合流制管网降雨期间的水流是非恒定流,并具有突涨突落的特点,城市污水管网中的水流也是非恒定流,但随着排水用户的增加会趋于恒定,在需要考虑排水管网内部水流的真实流动过程时,也应按非恒定流考虑。
1非恒定流模拟技术在城市雨水管网设计过程中的应用
我国大中城市新建和改建城市排水管网时,一般均考虑采用分流制,小城镇建设可以考虑采用合流制。目前,国外发达国家均采用非恒定流模拟计算技术进行城市雨水管网的水力计算,从而可以保证管网的设计标准和其可靠性。
1.1设计方法
推理公式法是传统的城市雨水管网设计方法,其精髓在于采用了当流域汇水时间等于降雨历时时,出口产生最大设计流量的假设,并有与之配套的降雨和设计流量计算方法。我国设计规范规定,汇水时间包括地面集水时间t1和管内汇水时间t2,采用水力学恒定均匀流公式计算t2。在管网实际汇水过程中,当水位处于上升阶段,管段中上游水位高于下游水位,水力坡度大于管内底坡度,实际汇水时间比采用水力学恒定均匀流公式计算的t2小;在水位降落过程中,与之相反。推理公式法有两个致命的缺点,即很难保证其线性汇流条件假设和无法计算流量过程线。这对系统设计的可靠性和雨水调节池、雨水泵站的设计有很大影响。世界各国都在致力于对其进行修正和改进。
采用非恒定流模拟技术作为城市雨水管网设计水力计算的基础,是对传统的城市雨水管网设计方法的一种改进。一般包括设计降雨模型、地表径流模型、管内汇流过程计算、确定设计流量的方法和管网设计等五个部分。设计过程以流量过程线为核心,计算每一个设计过水断面的流量过程线。采用运动波模拟技术可以从上游向下游依次进行设计计算,并可以保证具有相当高的计算精度。
采用非恒定流模拟技术进行城市雨水管网设计的优点在于,在设计阶段就可以计算出每一设计断面和各个径流调节设施处的流量过程线,增加了管网设计、调节池设计和泵站设计的科学性。设计状态与管网实际运行状态较为吻合,提高了管网设计的可靠性。
1.2校核方法
非恒定流模拟技术与传统的水力计算方法相比是更高水平的和更接近实际情况的计算方法,可以用于对传统的推理公式法设计结果进行校核。一些发达国家对于较大汇水面积,一般采用非恒定流模拟计算方法进行设计。而对于较小汇水面积的雨水管网设计,一般采用传统的推理公式法进行设计,再用非恒定流模拟技术进行校核。在我国,由于非恒定流模拟技术的应用还未普及,可以先采用推理公式法进行设计,再用非恒定流模拟技术进行校核的方法进行过渡,待积累一定经验后,再逐步推广新的设计方法。目前阶段采用传统的推理公式法进行设计,再用非恒定流模拟技术进行校核,对雨水调节设施的设计和排水泵站的设计将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2非恒定流模拟技术在城市排水管网运行管理中的应用
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薄弱,城市排水管网方面欠账较多。新建或改建排水管网的设计工作量与现有排水管网管理的工作量相比,管理的比重要大得多。对已建成的城市排水管网进行科学管理,使之充分发挥效益,是给水排水科技工作者和城市排水管理部门的一项艰巨的任务。根据近几年我们的研究结果,在城市排水管网系统运行管理中应用非恒定流模拟技术,可以实现管网系统真实工况模拟、查找超负荷管段和科学分析城市积水原因,从而可以为城市排水系统的管理和改造提供科学依据。
2.1模拟管网系统真实运行工况
以实际降雨为输入,通过扣损、地表径流、管网入流、管网汇流等计算,可以计算出各个计算过水断面的流量过程线,再现降雨期间管网的真实运行工况。通过对沈阳市珠林泵站排水系统和五爱泵站排水系统真实运行工况模拟计算,其结果与实测数据非常接近。从而可以为管网的科学运行管理提供依据。
如果可以与自记雨量计连接,实时输入降雨资料,则可以实现城市雨水管网的实时模拟。如果可以输入相应的旱流流量资料,则可以实现城市合流制管网的实时模拟。这可以作为城市排水系统实时优化控制调度和减灾决策的基础,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2.2查找超负荷运行管段
当管段的入流量超过其过水能力时,就会有一部分水被滞留,并产生回水,使受影响的管段水位升高。当水位标高超过地面标高时,即产生溢流。非恒定流模拟技术可以确定产生溢流的超负荷运行管段,并可以计算地表积水量。
2.3为管网系统改造提供科学依据
采用非恒定流模拟技术可以科学地分析市区在暴雨期间产生积水的原因,可以为城市排水管网系统改造提供科学依据。
沈阳市的排水系统是多年来逐步建成的,有很多管道是解放前修建的,设计标准较低。在降大暴雨时,市区内经常有30多处积水,严重影响市内交通和人民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虽然经过部分改造,但效果不大。在对市内积水区进行观测和对排水管网系统进行非恒定流模拟计算的基础上,经过对积水原因进行科学分析,提出了文艺路积水改造工程最佳改造方案。经过1999年的运行实践,证明改造方案的实施从根本上解决了路面积水的问题。
3非恒定流模拟技术是城市排水系统水量水质模拟的基础
3.1非恒定流模拟技术是城市排水系统水量模拟的基础
城市排水系统的水量是城市排水管网设计和运行管理的重要指标。无论是污水管网、雨水管网还是合流制管网,管网内的水流均为非恒定流。其中雨水管网的流速和流量变化最大,污水管网的流速和流量变化最小。采用恒定流的假设仅能近似地表示管网内的水流状态,而不能表示管网内水流的真实状态,更不能表示管网内水流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在城市排水管网的设计和运行管理中,很多情况需要面对管网内水流的真实状态和水流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只有采用非恒定流模拟技术才能对城市排水系统水量进行较为真实的模拟。
3.2非恒定流模拟技术是城市排水系统水质模拟的基础
城市排水系统的污染源包括点污染源和面污染源。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属于点污染源,污染物的浓度与污染物的量和排放过程有关。随降雨径流过程进入排水系统的污染物属于面污染源,面污染源的污染物浓度与降雨过程、径流过程和城市的卫生状况等因素有关。城市排水系统中的污染物浓度与污染物量是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只有采用非恒定流模拟技术才能对城市排水系统水质进行较真实的模拟。
3.3城市排水系统水质水量模拟是科学运行管理的基础
对城市排水系统进行科学管理包括对水质和水量的管理。国外发达国家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研究目的主要是考虑城市排水对其下游水质和水量的影响;第二阶段主要研究城市排水的水质水量对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影响和面污染源进入城市排水系统及其扩散机理;第三阶段则将重点集中在合流制溢流污水的水质水量随时间空间的变化过程和合流制溢流污水的最佳处理途径的研究。在我国仅有部分城市和水域进行了水质模型研究,其他方面的研究则较少,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我国将逐步提高城市污水的处理率。但是,我国大部分城市是合流制排水系统,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后,仍有大部分雨污混合污水排入水体,对环境影响很大。对溢流污水的水质水量进行监测和模拟,了解溢流排放污水的水质水量变化过程,不断积累经验,为从根本上解决合流制溢流污水的污染问题奠定理论基础。
城市排水系统水量模拟应侧重超设计标准降雨条件下,雨水管网和合流制管网的排水过程模拟。从而可以为城市减灾和排水系统改造提供理论依据,提高排水系统的可靠性。
4结论
根据我国国情和城市排水系统的水质水量特点,探讨了非恒定流模拟技术在城市排水系统设计和运行管理过程中推广应用的可行性和应用前景。在城市雨水管网和合流制管网设计工作中采用非恒定流模拟技术进行校核是可行的,可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更好地发挥其防灾和减灾作用。在城市排水管网系统运行管理中应用非恒定流模拟技术,可以实现管网系统真实工况模拟、查找超负荷管段和科学分析城市积水原因,从而可以为城市排水系统的管理和改造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周玉文.城市排水系统非恒定流模拟技术研究.哈尔滨建筑大学博士论文.1998
城市设计技术方法篇2
关键词:城市污水;污水处理技术;发展趋势;工作建议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建设的脚步逐渐加快,农村也日益趋向城镇化,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环境问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尤其是城市污水的增多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城市污水处理逐渐成为城市环境治理的重点。城市污水排入城镇污水系统的污水的统称。载合流制排水系统中,还包括生产废水和截留的雨水。城市污水主要包括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由城市排水管网汇集并输送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城市径流污水汇流而成的污水。虽然城市污水处理受到管理部门的重视,但是我国城市的基础设施较为落后,人口过多,生活污水增长奇快,如此长期以来,污水处理与工业生产、居民生活等环境不协调,导致污水处理设施跟不上脚步,长期超负荷工作,使得城市在城市污水处理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城市污水处理的技术创新及其发展至关重要,需要进一步的发展。
1目前城市污水处理的方法及现状
目前,我国城市建设过程中对于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的布置上,主要运用的是物理法、化学法以生物法三方面的污水处理方法,采用的具体工艺类型有活性污泥法、一级处理、生物膜法以及自然生态净化法等污水处理工艺技术。其中物理法主要用于处理污水中的难以溶解的悬浮物质,化学法是将化学物质加入污水之中,通过化学反应溶解污水中的污物,从而净化污水,生物法是通过人工措施,建设合适的环境,为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创造条件,促使微生物大量繁殖,加强微生物氧化分解污水中有机污染物的能力。其中生物法相对于物理、化学处理方法来说,处理污水中溶解态和胶态的有机物、有机碳、硫、氮、磷等污染物的优势更为明显。
活性污泥法是传统污水处理最常用的方法,目前使用范围依旧广泛,并且该方法在供氧方式、运转条件、反应器设备等各方面得到创新和改进,处理工艺不断完善,但其可控制性依然较差。生物膜法处理污水系统与活性污泥法一样,都是利用了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氧化分解处理污水中的杂物,该法目前技术手段不够成熟,使用滤池材质有待进一步发展。其他污水处理方法的使用极大的促进城市污水处理的发展,但依旧难以满足飞速发展的城市带来的污水的处理。
2城市污水处理的发展趋势
我国传统的城市污水处理方法在设计理论和实际运行管理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对城市污水处理不断进行创新,污水处理新技术、可再生技术、污泥处理新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可观的成果,也引进了一些国外先进的新技术、新设备。其中B法、氧化沟法、/O工艺、//O工艺、SBR法逐渐被运用到我国城市污水的处理当中,随着我国水环境质量的要求的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的发展更加趋向于自动化、机械化等高效处理方向,其中改良的//O工艺和回流污泥反硝化生物除磷工艺的实施应用,一大批工程规模大的污水处理厂建设投产体现出我国污水处理发展的新高度。
城市污水处理的工艺流程依旧与传统污水处理方法相似,主要的发展趋势是处理工艺的完善、处理设备的机械自动化等方面的研究和创新。比如新形式的格栅、网格、钟式沉沙池、多尔沉沙池以及除泥、清洗装置等。然而在城市污水处理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发展趋势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3城市污水处理存在的一些问题
3.1投资主体单一,资金短缺
一直以来,我国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使用是价格较低甚至免费的状态。城市污水处理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而建设资金全由政府财政投资,简单的再生产也由政府出资。因此,政府的财政拨款是污水处理厂建设、运行和维护的主要资金来源。随着城市污水处理要扩大发展,基础建设以及科学研究不可避免,需要更多的投资资金,而单单只靠政府有限的财政拨款,无法支撑污水处理厂的大规模建设、先进设备的购买及维护。
3.2污水处理设施较为落后,技术不够先M,运行效率低
由于我国污水处理设施的投资、建设和运营都是政府管理与包办,许多污水处理厂建设缺乏科学的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时未充分考虑城市的发展,导致城市排污系统远远落后于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速度,城市污水厂的建设也未及时的更新,污水处理设施大部分效率较低、自动化程度低,城市污水处理技术也不够先进,难以满足城市的发展需要。
3.3污水处理的管理机制不完善,运营水平较低
我国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运行、管理机制主要沿袭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形成的传统的符合当时计划经济体制的运行管理机制,污水处理的一切费用由政府承担,而政府有心无力的管理,导致污水处理建设建不起、建起来也养不起的局面,政府方面也缺乏污水处理的专业化管理机制以及工作人员。
4城市污水处理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4.1建立完善的运营、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水平
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的重视程度,进行污水处理厂的运营、管理体制的改革,在政府财政支持的基础上,逐步建立污水处理厂的运营管理单位,并由之自主经营、独立核算。提高政府对城市污水处理的积极性,推行项目代建和污水处理厂的特许经营制度,并制定多方面的优惠政策,按照产业化化发展、企业化经营的方向,建设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供水、排水、污水处理一体化的企业管理集团,减轻政府的负担,促进污水处理的发展。
4.2大力发展污水处理的新技术,提高自动化水平
积极利用传统的城市污水处理方法在设计理论和实际运行管理等方面的丰富经验,加强污水处理新技术、可再生技术、污泥处理新技术等方面研究,提高基础设施的自动化程度,适当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手段,从而提高污水处理的效率。
4.3建设环保型污水处理厂,促进城市污水的再生利用
城市污水厂的建设首先要考虑的是污水厂自身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只有建设环保型污水处理厂,才能更好的进行污水处理,消除污染、化害为利。加强污水处理后的水资源的再生利用,保证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意义。
4.4合理设计和规划污水厂的建设
依据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城市发展的趋势,对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进行合理的合计和规划,保证其能够较长时间的使用,提高污水处理厂的运营效率。
参考文献
[1]李靖.浅谈城市污水处理技术及其发展[J].山东工业技术,2015(6):99.
[2]李健.浅谈城市污水处理的措施与途径[J].甘肃科技纵横,2011(1):77-78.
城市设计技术方法篇3
在现代化的施工技术基础中不断地的引入各种先进的园林施工工艺。各个城市的特点和当地的地域风情都得到极大的重视。尽管我国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取得了较为瞩目的成绩,但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第一,园林景观设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和西方先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园林景观设计人员无论是在设计理念上,还是在设计水平和整体规划布局上,都存在巨大的差距。第二,在园林景观建设方面,其相关建筑技术比较落后,施工工艺有待创新。特别是园林设计是近年来最新的设计产业方向,其建筑施工的技术、工艺技术等手段还没有形成独特的体系,大多沿用旧式的城市建筑设计方法,细化设计有待进一步的加强。第三,我国的园林景观设计和建设理念没有将生态环境和设计有效的统一,往往会存在顾此失彼的现象发生。第四,城市景观设计中人文元素突出不够。第五,园林景观设计中使用的植物往往没有完全考虑其自身的生长特点,后续养护能力不足,导致相应的景观使用寿命不长。
2现代城市园林景观中的人文倾向性分析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要与整个城市的发展以及人们日常的生活紧密联系。任何城市的人文特点,地域风情都可以从城市园林景观中透射出来。特别是现阶段各个城市都乐于将整个城市的人文理念作为一个城市特色品牌呈现出来,因此,越来越多的城市景观设计都融进了城市的人文特色。如江南许多城市在进行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时注重突出江南水乡的人文特色。园林景观中搭配小桥流水,曲径通幽的小路搭配绿色的植被,释放着整个江南水乡的人文主义情怀。而北方许多城市的景观设计搭配宏大的建筑人文特色。四合院配合着大花园,无不展示出北方城市的雄峻。如何能将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把人文倾向完美的融入进去,这也是值得深入探讨的一个问题。首先,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的文明史造就了多少文化底蕴和内涵。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任何城市都不缺自己独有的文化特色。这种独特的优势是世界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因此,要求园林景观设计者需要善于查找、分析、总结各个城市的人文主义特色,将历史的瑰宝挖掘出来,让其再次发光闪亮。其次,我国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理念和技术较为落后,不能完全适应现阶段整个园林设计的发展要求。因此,转变设计理念和技术不断创新也是有效促进人文倾向很好融入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的举措。设计者们要在内容上、技术上不断的创新,不断的融入新的设计元素,把人文风貌能更有新意的融入到城市景观设计中。最后,我国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在建筑技术和材料使用上无法和西方的先进国家的城市景观设计相媲美,特别是材料方面制约着许多新的思路和理念与技术的融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整个园林景观设计人文理念的提升。
3结论
城市设计技术方法篇4
关键词:风景园林;城市公园;规划设计;技术管理
城市公园的建设涉及从宏观的城市规划到微观的工程建造的持续1过程。在市域层面,城市公园的分布、选址、类型、环境容量、服务半径等指标,关乎公共资源的合理分配和绿地系统的生态结构;在独立的公园层面,公园内容的确定、功能区(景区)划分、园林空间组织、地形地貌处理、建筑小品布局、游览路线策划等,则对规划设计从宏观到微观提出具体的要求。城市公园建设的顺利进行,依赖于对大量复杂的规划设计文件进行有效的科学管理,其中明确规划设计的阶段划分并对技术文件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是实现科学规划设计的基本前提。
1基本概念
1.1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阶段划分
是指根据项目对象的规模、技术复杂程度等条件确定的规划设计文件的内容与深度。一般情况下公园的规划设计可分为总体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专项工程方案设计、专项工程施工图设计4个基本阶段,对于技术复杂且规模大于50hm2的大型公园,可前设概念性规划阶段。
1.2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技术管理
是指公园的建设单位、规划设计单位、政府管理部门以及技术专家,按照有关规定程序,在公园规划设计的编制、审核、评审、审批时,依据法规赋子的权利与义务,对各阶段的规划设计文件实施技术审查。
2规划设计阶段划分的依据
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既面向城市规划管理,又兼顾工程施工管理,其内容与深度既有别于城市规划行业的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序列,以及建筑设计行业的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扩初设计、施工图设计序列,又与以上各个技术阶段有着外延上的联系。基于现行的政策法规和相关专业规范并结合公园建设管理经验,我们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阶段划分问题。
2.1法律依据
2008年施行了新的《城乡规划法》,在推行城乡管理的理念上,新法强化了城市总体规划与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城市建设宏观调控的能力。在城乡管理新格局中,城市公园总体性规划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显现,只有以法定的形式确定公园的分布、选址、类型、环境容量、服务半径等建设指标,才能有力地支持市域公园体系的整休功能,达到城市规划控制的目标,实现城市公园这类公共产品的合理分配。因此单个公园的总体规划,对上落实市域层面的规划控制,对下制定指导详细规划的技术指标,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性阶段。
2.2技术基础
公园绿地是城市建设用地的一部分,是实施整个城市规划综合管理的重要内容。城市公园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其分布的合理与公平;作为绿地,其生态斑块能量的有效整合;作为公用设施,其服务半径的覆盖以及与周边路政设施的衔接,都要求公园的规划必须基于整个城市的视野进行综台统筹。单个公园的总体规划将规划原则落实到具休的空间范围上,其对公园建设发展的控制性作用有别于其他规划设计阶段最突出的特点,因此针对这个规划层面宜设置城市公园总体规划阶段。
为使公园达到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生物多样、生态安全、景观优美的综合目标,其规划一般应系统地对功能分区、地形水系、景观生态、交通组织、植物种植、应急避难等内容给以规定,这就需要用详细规划来组织协调以上的各专项规划。因此针对这个规划层面宜设置城市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
公园的园林建筑、小品设施、道路铺装等作为构成公园景观的物理实体,在发挥其使用功能的同时,也对公园的整体风貌产生持续的影响。无论具体的公园建设项目侧重于提供游览观赏、休憩康体、文化娱乐或科学普及等各种活动,公园都应该是一个展现美、引发美的地方,故园内重要的游憩设施、服务设施、公用设施和管理设施等都宜进行专项的工程设计,即相应设置城市公园专项工程方案设计阶段。
公园的规划设计最终将用于指导建设施工,即通过施工将规划设计内容落实到每一处具体的空间场所。同时由于城市公园提供公共服务的属性,在园内开展的各类活动均产生相当规模的人群聚集,公园常规设施的安全性设计必须满足相应专业的强制性标准。因此针对这个设计层面宜设置城市公园专项工程施工图设计阶段。
3规划设计的技术管理
3.1概念性规划
3.1.1文件内容
一般指对公园的类型、功能、内容、布局、造价、收益以及运营理念等进行的策略研究与指引;其技术文件通常由说明书和分析图组成。
3.1.2管理措施
由公园建设单位委托具有相应规划评审资质的机构,组织具有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以评审的形式对概念性规划的技术文件进行审查;评审通过的成果文件送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公园的概念性规划,应通过咨询、听证等形式,使公众参与其中。
3.2总体规划
3.2.1文件内容
根据概念性规划对公园建设项目的规划条件进行综合分析,提出规划依据和原则,制定公园在市域层面所必须确定的技术指标,并落实到相应的规划图纸上。公园总体规划应对所在地的自然地理、社会经济、人文历史等资料进行系统的收集与分析,规划内容与分析结果应有明确的逻辑关系,不使分析流于形式。规划应确定公园的位置类型、用地面积、服务半径、环境容量和投资估算等技术经济指标;应解决园内设施与公园周边的市政、交通、水务、电力、电信等设施的管线合理衔接;对公园的总体布局、功能设置、竖向控制、交通组织给予规定;对景观风貌、建筑风格等给予指引。
3.2.2管理措施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包括绿地系统在内的城市总体布局、交通道路、基础设施以及各类专业工程实施综合规划管理。在市域层级,公园绿地是城市建设用地的有机组成,城市公园与周边环境的良性互动,包括市政公用设施的合理衔接,道路交通的便利可达,供水、排水、通讯、电气管网的顺利连接,都寄望于城市规划管理部门运用手中掌握的各类城市规划管理资讯,为实现公园的社会功能、经济功能、生态功能提供制度保障。因此,公园总体规划的技术管理应通过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根据法规要求实施的规划审批实现。
3.3修建性详细规划
3.3.1文件内容
以公园总体规划成果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或规范公园各类建设工程设计的规划;其技术文件包括说明书和规划图纸。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内容一般包括建设条件的分析和公园平面布局,以及功能区(景区)、竖向地形、道路铺装、植物景观、园林建筑、给排水、电气、应急避难等专项规划与工程估算。
3.3.2管理措施
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在长期指导公园的规划、建造、管理等各项具体工作的过程中,能够直接地收集、处理公众在使用公园时遇到的种种问题,积累大量丰富的一手资料,并通过在行业管理中的及时反馈,形成改善公园品质的便捷机制。因此根据行政管理责权一致的原则,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对城市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实施审批,即以行政许可的形式对规划进行技术审查。
3.4专项工程方案设计
3.4.1文件内容
根据经审批的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成果,指导园内各类建筑和设施的建设工程方案设计。设计对象一般为建筑、园林小品、园路、铺装、水体及大型主题雕塑等。
3.4.2管理措施
方案设计是一个展现创意的过程,对公园专项工程方案设计的审查更需集思广益,充分听取建筑、园林、植物、水电、经济等专家意见,因此可利用公园行业协会的专业平台,通过专家评审的形式对方案设计实施技术审查,此举也有助于促进代表众多公园管理单位利益的行业协会自身的发展和改革,有利于政府专业部门行业管理工作的专业化和科学化。
3.5专项工程施工图设计
3.5.1文件内容
以公园专项工程方案设计成果为依据制订用以规范公园各类建筑和设施工程施工的设计。施工图设计的对象包括建筑、园林小品、园路、铺装、水体、竖向地形、绿化、给排水和大型主题雕塑等,设计深度应达到满足编制工程材料设备表和施工预算以及规范施工、安装行为的需要。
3.5.2管理措施
根据《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城市公园专项工程施工图设计可由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委托具有相应风景园林施工图审查资质的机构,根据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的要求进行技术审查。
4结束语
城市设计技术方法篇5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施工技术;发展分析
Abstract:Withtheincreasingofcityconstructionandtoacceleratetheprocessofcitypopulation,manybigcitytherearehousingdifficult,difficultemploymentandtheproblemoftraffic,cityundergroundengineeringisproducedanddevelopedunderthisbackground.Inthispaper,theknowledgeonthecurrentsituationofcityrailtransitconstructionofundergroundengineeringtechnology,anddevelopmentofundergroundengineeringconstructionanalysis.
Keywords:cityrailtransit;undergroundengineering;constructiontechnology;developmentanalysis
中图分类号:D66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施工方法包括了盾构法、新奥法、非开挖施工办法、浅埋暗挖法、顶管法、明挖法以及盖挖法,地下工程施工技术发展迅速。城市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迅速,地下空间的开发前景广阔,在新技术和新材料的支撑下,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也将会面向科学化、国际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地下空间形态将会呈现多元化和立体化。
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施工技术现状
我国不同城市的地层特性存在着不同,就全国范围来讲,我国城市地层性质包括了以上海为代表的软弱土层、以广州和南京为代表的岩层与软弱地层交变的地层、以青岛和重庆为代表的岩层为主的地层以及以成都和北京为代表的以砂卵石为主的地层,不同地层的地下工程施工技术是不同的。
1、盾构法施工技术。盾构法具有起步较晚却发展迅速的特点,我国盾构法施工研究起于上世纪的60年代,上海隧道公司对上海的淤泥质土和粉土进行了试验,获得了地铁盾构隧道设计和施工的经验,先后使用了敞胸手掘式盾构施工技术、干出土网格式盾构施工技术、水力出土网格式盾构施工技术以及土压平衡式盾构施工技术。上海地铁一号是盾构施工技术的首次采用,为软土地区地铁施工提供了经验。盾构施工技术还包括了方向定位和纠偏的控制系统,网络技术、测量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盾构法施工还包括了工程的防水,包括管片结构和管片接缝的防水,目前我国盾构隧道多是采用的橡胶密封垫止水带。
2、浅埋暗挖法。我国首次应用钱买暗挖技术的是北京地铁复兴门折返线,浅埋暗挖法包括了大跨度浅埋暗挖技术、小间距浅埋暗挖技术以及非开挖技术。大跨度浅埋暗挖施工断面复杂多变,很难利用盾构掘进机进行施工,技术人员通过对注浆和管棚辅助工法的调整,减轻了隧道施工对周围建筑物的影响。小间距隧道浅埋暗挖施工会形成连跨式或者小间距隧道,施工的过程中要避免对小间隔土产生影响,该技术的施工难点在于控制管棚地施工精度,对间隔土进行加固和保留以及避免后挖隧道对先挖隧道造成影响。非开挖技术通过管棚的修建可以避免管棚成孔产生沉降,可以在软弱土层中进行应用。
3、明挖法。随着地下空间的发展,地下工程建设的规模和数量大幅度增加,深基坑开挖技术在地下工程施工中得到了重要的应用,重力式、土钉式、土锚式以及支撑式等多种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木板桩法、地下连续墙、围护墙法也相继得到了应用。随着地下工程基坑工程规模的不断扩大,深基坑设计和施工水平都有了一定的进步和发展,基坑工法已经率先得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明挖法可以充分的利用土体自身能力,对地层位移潜力进行充分的挖掘,在考虑时空效应的基础上解决深基坑变形和稳定问题,实现工程设计和施工的密切结合。设计人员要根据工程施工现场反应来确定设计参数,按照分块、分步、分层、平衡和对称的原则来确定工程开挖和支撑的顺序,控制基坑变形。
4、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施工辅助技术。首先,岩土加固技术。该技术是在特殊建筑环境和地质条件下采取的,可以加固地基和围岩,该技术又包括了人工冻结技术、管棚支护技术、旋喷桩技术以及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其次,防水技术。地下工程防水关系到工程施工质量、使用功能、使用寿命和运营状况,目前我国防水规范和防水行业标准规范,地下防水要做到不渗不漏,保证排水的通畅,加强对防水混凝土的开发和利用。再次,信息技术。地下工程施工需要掌握地形结构特征、地下水和温度效应,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来对不同的施工方法进行试验。此外,在地下施工的过程中,还需要做好工程环保,避免地下工程对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二、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下空间开发的力度越来越大,地下工程施工技术发展出现新的趋势。首先,技术的综合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需要满足多种使用功能,在立足城市整体建设的基础上发展交通和商业,地下空间不再是孤立的,空间组合形式将更加的灵活,空间整体将有机化和丰富化。其次,设计理论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随着地下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地下工程规划和设计理论也会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地下空间将会作为三维发展空间进行设计,技术人员将会在设计理论的基础上对城市地下空间进行更加合理和科学的设计。再次,开发技术将不断发展。目前我国地下空间土木开发技术较为先进,地下施工自动化技术和电气控制技术还和国外有一定的差距。城市轨道交通地下施工新工艺和新材料也会不断涌现,地下环保控制将会得到重视,地下空间设施会更加的高效、安全、舒适、美观。
结语:
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和城市人口的增多,很多大城市都出现了住房难、就业难和出行难的问题,城市地下工程建设发展起来。目前我国很多城市相继建立了轨道交通地下工程,城市出行问题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缓解。城市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迅速,地下空间的开发前景广阔,在新技术和新材料的支撑下,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也将会面向科学化、国际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周顺华,庄丽,杨永平,张栋梁.城市轨道交通防(反)恐措施探讨[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0(06)
[2]刘艳凤,邵雪峰.地下工程的施工技术及其对未来的发展展望[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6)
城市设计技术方法篇6
关键词:数字规划发展历程新模式探索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4(c)-0000-00
1.引言
2008年美国IBM公司提出的“智慧地球”(SmarterPlanet)概念已得到各国的普遍认可。智慧地球孕育出智慧城市,近几年,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风潮席卷全国。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项及其复杂的工作,智慧规划则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条件之一。智慧规划的技术主线是信息技术,而数字规划恰好满足了智慧规划的技术需求。数字规划服务智慧城市的建设,智慧城市的建设又促进数字规划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为了更好的运用数字规划服务智慧城市建设,我们有必要回顾数字规划的发展历程,对其实践和探索进行总结,使我们对数字规划有更全面的认识。
2.数字规划背景
1998年1月31日,美国副总统戈尔在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所做的“数字地球――认识21世纪我们这颗星球”的讲演中首次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数字地球概念的提出,推动了全球又一次信息化建设的高潮。我国十分注重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建设部在“十五”期间,组织实施了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的数字化工程”项目,开展了数字城市、城市建设管理信息化、城市规划管理信息化等示范工程建设,取得了大量高水平的示范成果。在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总则第十条中写明“国家鼓励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增强城乡规划的科学性,提高城乡规划实施及监督管理的效能。”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规划工作的不断深入,数字规划的概念出现在规划人员面前。
2000年,简逢敏先生提出数字城市规划的概念,他认为数字城市规划是以数字地图为基础,集成经济、社会和人口统计等信息来描述城市空间形态的过去、现在和未来[1]。
此后,数字规划引起更多学者的重视,但大家对数字规划的概念及理论的认知还未达到一致。一种观点认为数字规划是以数字化的手段来实现对城市空间资源的有效配制与合理安排,是一种可持续的、适应城市发展变化的有效手段,它涵盖城市规划业务的每个方面。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数字城市规划是传统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相结合的必然产物,是在实际应用中逐步形成的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计算机应用系统,是数字城市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2]。虽然数字规划的概念还未统一,但是我们可以看出,在规划工作中运用数字规划技术是数字规划的本质。
近年来,数字规划技术的应用得到越来越多规划单位的重视,2013年为加快各类新技术的转化应用,完善数字规划人才队伍建设,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科技信息中心加挂“数字技术研究中心”,从而更大限度地实现数字规划技术与规划编制和管理的融合。武汉市规划研究院亦下设数字规划研究中心,负责信息化建设工作,主要从事GIS、城市仿真等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和开发,为将武汉院建设成为“数字化规划院”提供技术平台和支撑。
3数字规划发展历程
本文将数字规划发展历程概括为四个阶段,分别对各个阶段数字规划技术应用及实践进行分析及总结。
3.1数字规划萌芽阶段
数字规划萌芽阶段就是以CAD技术为代表的规划设计成果的辅助制图阶段。为了推进CAD技术在规划设计行业的应用,1994年建设部推行“甩图板”工程,规划人员彻底抛掉了水彩笔和图板。CAD技术的应用,使规划人员对设计成果的编制效率大大提高,使规划设计成果更加精确和详细,通过计算机对规划成果的处理与渲染,使规划成果的表达更加直观。且和传统的纸质成果相比较,CAD电子成果更加容易保存。
3.2数字规划起步阶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3S及3D技术进入规划行业,数字规划迎来起步阶段。
3.2.1.遥感
1983年,由北京市政府和地质矿产部、城乡建设部联合组织的北京航空遥感综合调查正式启动。项目成果为城市规划人员利用遥感技术服务规划工作创造了成功的经验,且对城乡规划、建设、决策、管理和立法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社会效益十分明显[3],为遥感技术今后在规划工作中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可获取大范围数据资料、获取信息的速度快,周期短、受制条件较少可概括为遥感技术的特点。遥感技术在规划工作中的应用首先解决了部分数据源的获取问题,通过遥感技术可快速获取城市现状数据。其次,利用遥感数据更便于规划人员分析城市问题,如利用不同年份遥感数据研究城市增长问题,利用夜间灯光遥感界定城市建成区等。
近些年无人机遥感技术迅猛发展,因其获取数据速度快、分辨率高且成本较低,被应用于小区域航空摄影测量。
3.2.2.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技术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后期进入规划行业。虽然CAD技术提供了强大的绘图功能,但是在数据统计分析方面有所欠缺,而GIS正好弥补了CAD的空白,它能够为规划设计者提供一定的辅助分析和决策的手段。而且规划成果由CAD格式存储转为GIS数据库形式存储,更加便于对成果的规范化管理。因GIS的强大的空间数据分析能力,各个规划单位开始注重规划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工作,如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立足规划行业信息技术应用的全新视角,开展了城乡规划决策支持平台的建设工作。
随着网络技术和移动技术的发展,WEBGIS和移动GIS应运而生且进入规划领域。通过网络对空间数据进行地图服务,规划人员在局域网内可方便浏览查询所需要的数据,在保证数据安全性的前提下提升了便捷度。互联网的普及,使得WEBGIS应用在规划公众参与领域,公众可直观的查看规划设计方案并反馈合理的建议。移动GIS则运用在规划移动办公领域,提升规划人员办公的便捷程度。
3.2.3.三维可视化
2000年前后,三维可视化技术快速发展,随后被引入规划工作。开展相关工作较早的当属武汉市。2006年,武汉市三维数字地图系统开始建设,目前已建设完成国内首个特大城市级的“三维数字城市”模型及信息平台,且总结提炼出国内首个城市三维建模方面的国家行业标准,并形成了数据生产、管理、更新与应用的一体化循环体系[4]。
将城市模型建立在一个虚拟的三维环境中,规划人员可直观的看到一个立体可交互的虚拟城市。城市现状及规划成果的展示由以往的二维变为三维展现,且在三维系统中可进行科学的模拟及预测,如通过三维系统对不同规划方案建筑高度和视域的分析,可及时发现方案存在的问题,亦可快速选取众多方案中最优的一个。
3.3数字规划成熟阶段
2000年之前,数字规划技术主要是以单项应用为主,在2000年后,规划人员逐渐发现现有的技术已不能满足日常工作的需要,如何将各项数字规划技术集成应用以发挥更大作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2006年,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院提出“规划一体化”思想,开展了城市规划设计领域信息整合-共享-一体化方法研究工作,数字规划进入成熟阶段。
一体化方案实施的核心是整体设计架构采用CAD技术、GIS技术、WebGIS技术和数据库技术融合运用的方法,通过系统配置为实际应用中不同的需求对象提供多平台松散的应用模式,实现不同的应用策略,同时运用技术融合方法巧妙的将信息整合和标准规范实施融入到日常辅助规划工作中去,从而解决了信息的整合、组织、共享、再利用等关键技术之间的关系问题。
3.4数字规划新模式探索阶段
在规划一体化的背景下,学者们正探寻数字规划新的模式,这种模式更倾向于规划全局化、整体化,主要包括地理设计和CIM(城市智慧模型)两个方向。
3.4.1地理设计
2008年“GIS与设计中的空间概念”(SpatialConceptsinGISandDesign)会议在美国召开,会议强调应重新审视GIS和设计之间的联系并首次提出地理设计的概念[4]。地理设计是一种把规划设计活动与实时的(或准实时的)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的动态环境影响模拟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决策支持方法论[5]。
将地理大环境纳入评估范畴,借助GIS实现设计过程的实时评估与反馈是地理设计的最大特点。近年,地理设计吸越来越多规划学者的关注。金贤锋等(2014年)总结了地理设计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他认为地理设计依托地理信息的地理分析,借助评估模型的动态评估与即时反馈,涵盖“规划委托―规划编制―成果报批―规划实施―规划修编―规划委托”的整个过程。
清华大学周文生等(2014年)在地理设计理念的指导下设计并开发了清华地理设计平台(THGeoDesign),该平台的设计目标是构建一个覆盖规划设计全过程,即从现状数据采集、现状分析、规划方案设计、规划方案评估、模拟、规划方案展示到规划成果输出等的规划设计支持平台。平台主要由系统配置管理、属性数据处理、图形数据处理、规划分析、规划设计、规划评价、地理模拟以及专题制图8个子系统组成。THGeoDesign已在中国大运河保护与管理规划、大庆市总体城市设计、大庆市西城区分区性规划、昆明滇池流域景观风貌保护体系研究以及城市公共安全应急响应动态地理模拟模型及其在城市公共安全规划中的应用等项目中得到应用并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
3.4.2城市智慧模型
建筑信息模型(BIM,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是一种应用于工程设计建造管理的建模技术,将各种项目信息纳入建筑模型之中,可应用于项目设计、实施及维护全生命周期。2015年中国BIM应用价值研究报告中预测,未来两年我国运用BIM的施工企业总数增长速率将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分别于2011年、2014年和2015年发文鼓励推进BIM技术的应用,由此可见BIM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BIM目前在城市规划中有一些简单的应用,但是不能够解决城市问题。
城市智慧模型(CIM,CityIntelligentModel)是同济大学吴志强教授(2015年)在“从BIM到CIM,从增量建设到智慧协同”演讲中提出的概念,他认为城市不仅是机器,更是生命体。所有的智能建造,意识,构建,全部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新体系,城市要以单体建筑为基础,走向全系统运行管理。
CIM的研究重点是介于建筑单体之间的联络网络,例如交通流、气流等等。城市的单体建筑是固定的,但是他们之间的连接网络是每天变化的,通过对这些网络的研究,我们便可以发现城市中的问题。CIM将BIM作为城市的细胞,把时空数据接入CIM,实现对突发事件的预警和城市未来蓝图的模拟。
无论是地理设计还是城市智慧模型,两者都是把整个城市纳入到模型系统中进行模拟及评估,更加注重规划的全局性和整体性。这两种方法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在实际规划工作中应用不多,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很可能成为数字规划服务规划工作新的方式。
4总结
通过对数字规划技术发展回顾,我们不难发现,由最初启蒙阶段发展到新模式探索阶段的过程中,数字规划技术深深影响着我们的规划方式。为了让数字规划技术更好的服务于智慧城市的建设,我们要做到以下两点:(1)首先我们要做到数字规划技术集成应用。数字规划技术的简单应用,已经不能满足日常规划工作中的需求,分析各项数字规划技术特点、挖掘其应用潜力并进行集成应用,才能发挥出巨大作用。(2)其次我们要把握技术发展方向。当今社会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我们应该及时掌握新技术的发展方向,将有潜力的新技术引入规划领域,使其与规划工作相结合。
数字规划技术的运用,不仅提升规划工作人员的效率,而且使得规划成果更加科学化。数字规划技术未来必将帮助我们解决更多的城市问题。
参考文献
[1]简逢敏.从数字地球到数字城市规划:兼论上海城市规划信息系统[J]上海城市规划,2000(4):23-32
美丽校园的演讲稿范文(整理8篇)
- 阅0美丽校园的演讲稿篇1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把美丽带进校园“。走在校园里,看见地上的一片纸屑,你是视而不见,还是弯腰捡起?在食堂.....
植树节的作文范文(整理16篇)
- 阅0植树节的作文范文篇1今天是植树节,阳光灿烂,老师安排我们一起去植树,我们开开心心地拿起水桶,抗起铁铲,带上树苗地去植树了。我们兴高采烈地来到路边,我和小明一组,我挖坑,小明提水.....
我的小书架范文200(收集3篇)
- 阅0 经历教学造句教案篇1经历自我贺词信了师恩报告评议活动方案了思想汇报安全挑战书,志故事指导好段条例部编版欢迎词拟人句语通告体会了对联事业单位:励考试对策。
工作开场白.....
文化家庭事迹材料范文(收集2篇)
- 阅0祝福语普通话述职述廉篇1一封信师恩报告举报信申请报告我保证书党员回复合同我流程主要志故事检讨书笔记了学习方法卷首问候语知识点的民主教学模式食品考察了总结面积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