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心理学和基础心理学区别(6篇)

来源:

应用心理学和基础心理学区别篇1

关键词:基础教育问题对策

1.现状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重视支持和教育行政部门及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庆阳市基础教育稳步发展,普九进展顺利,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师资队伍初具规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全市现有基础教育学校1517所,其中普通中学177所,小学1340所。全市基础教育现有在校学生404648名,7至12周岁少年儿童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13至15周岁少年儿童普及率分别达到99.95%、99.81%、99.84%和99.73%。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含升入职中、中专)由“九五”末的28.9%上升到“十一五”期间的83.8%。全市基础教育现有教职工28660名,其中专任教师26540名。高级职称645名,中级职称8704名,分别占2.4%和33%;中小学特级教师37人;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97.9%、97.1%和80.5%。全市基础教育学校现有校舍建筑面积2925521平方米,其中小学1466429平方米,初中745287平方米,高中713805平方米。有危房校舍2396690平方米,占总面积的81.9%,70%以上的小学有教学楼,中学有实验楼、电教室和多媒体教学设施。2000年以来,全市累计向各类高等院校输送学生132995名。2009、2010、2011、2012录取率分别达到63.8%、71.02%、77.48%、83.68%。

2.存在的问题

2.1师资队伍明显滞后。

根据有关政策标准和现有在校中小学学生数测算,全市缺编教师4953名,加之自然减员和非正常减员因素,教师缺口高达5453名。据调查,全市教师缺额较为严重的是环县、镇原和宁县,这三县总计短缺教师达3551人,镇原县教师总数“负增长”161人。面对学生剧增而教师严重短缺的形势,学校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活动,不得已采取三种办法应对艰难局面:(1)“拔高”使用。目前全市拔高使用教师1510名。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小学无一名教学骨干,有的边远山区小学甚至没有一名公派教师,许多课程无法正常开设。(2)教师“加压”。一人带多班,超时限、超负荷运转普遍存在。特别是高中部教师由于缺员,工作量超常规2~3倍,导致部分教师疲于应付,身心健康和教学质量都受到影响。(3)加大班额。调查了解到全市城区学校和部分高中班额均在70人左右,个别的超过百人。拥挤不堪的大额教学班,既给教师教学造成困难,又给学生听讲和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由于政策、环境等因素,全市既有大批“替岗顶位”的临带课人员,又有几千名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滞留,既埋没浪费了教育人才资源,又给全市教育用人带来许多不良影响,社会反映强烈。另外,结构失衡、素质偏低、流失现象也普遍存在。

2.2教育经费严重不足。

主要表现在:⑴财政性经费没有达到规定的要求;(2)教育办公经费严重不足;(3)校园建设债务沉重。经费的不足严重挫伤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学校管理者的办学积极性,严重制约了我市基础教育的持续发展。

2.3城乡差距日趋扩大。

基础教育的失衡就我市而言,具体表现为城乡失衡、校际失衡和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的失衡等。这种失衡既表现为硬件上的差距,更表现为生源、师源、环境等软件上的差距。从教育公平角度来讲,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种失衡理应不断淡化,逐步缩小,而现实情形却是有增无减,日益加大。其直接后果是大量中小学生涌进城区读书,城区学校70人以上的班级比比皆是,教师苦不堪言,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2.4教育布局很不合理。

庆阳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农村人口多、分布广、自然条件差,不同地区情况复杂多样,历史遗留下来的学校布局暴露出种种弊端:布点多、容量小,区位偏、战线长,投入少、条件差,设备简、效益低,教师难配备,管理难推进,质量难保障,发展不均衡,严重影响到农村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这种不均衡、不协调、不合理的现象,充分暴露出庆阳市基础教育在布局结构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

3.对策与建议

3.1制定政策,筑巢引凤。

对全市教师缺额问题进行全面清查摸底,逐级核准编制,力争三年内配齐缺口。首先,要动态管理进出“通道”。建议对师范类本科、大专毕业生,应无“门槛”全部录用,中专毕业生通过招考择优录用。要建立新任教师到农村中小学定期任教服务制度,协调安排优质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分布与投入,让城乡学生享受平等的教育资源,筑牢基础教育根基。其次,要制定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大胆学习外地和周边地区经验,制定本地“很有力度”的招引政策。要走出去,广泛宣传纳才用人优惠条件,积极招引庆阳籍高校毕业生和外地优秀教育人才来我市干事创业,及时为教育“肌体”注入“新鲜血液”。再次,放宽职称评定限额。针对全市教师职称配额紧缺实际,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对教师职称划分、评定,可在配额基数上予以上浮。让更多符合条件的优秀教师及时晋升,以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最后、严把教师准入关。认真落实教师资格证制度,凡到农村中小学任教人员,必须具备教师资格。要依据有关教育和教师法规,逐步清退不称职教师,重点解决“在编不在岗”人员,缩小城乡差距。对一些学校占比重较大的管理、工勤人员进行“减肥”,腾出岗位,补充新人。

3.2解放思想,多方筹资。

为弥补教育经费投入不足,除争取和保证政府投入主渠道外,还要解放思想,争取政策,采取多种形式筹措教育经费。一是利用勤工俭学的优惠政策,积极推动后勤社会化、校办产业规模化;二是鼓励社会、个人捐资,对捐资者予以褒奖;三是加强学校财务管理,杜绝浪费;四是积极争取减免各项税费;五是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贷款、教育储蓄和教育保险,确保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减少学校补贴等。

3.3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要坚持走“高中阶段学校向县城集中,初中向中心乡镇集中,新增教育资源向城镇集中”规模办学的路子,采取合并、迁建、扩大、建办寄宿制学校等途径,优化学校布局,促进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区域之间教育均衡发展。农村小学应“一村建好一所完全小学,不设教学点”。对人口相对集中、自然条件较好、办学条件相对较差、规模在100人以下的塬区学校,要予以撤并,学生就近分流到规模较大的学校,条件许可的,可撤并所有村小学,建办寄宿制学校。对于庆阳市区和各县政府所在地及规模较大的镇,要充分考虑在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镇的实际,科学预测生源变化趋势,有计划地新建和扩建中小学,增加教育资源,扩大招生规模,缓解城镇中小学校招生的压力。

应用心理学和基础心理学区别篇2

1基础和应用学科建设现状

1.1迫切需要旅游管理专业在行业与政策中改革

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结合甚密,因而市场走向、文化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等都是专业建设不可回避的内容。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在近年的发展中逐渐暴露出与现行行业发展、政策需求相冲突的矛盾,如专业特色区域”优势不突出;实践”欠高端,缺少本科院校应该侧重的策划、规划类内容;师资队伍缺乏高端人才,缺少国内旅游研究领域有影响力的专家;对旅游学科的根本性研究问题关注不够,缺乏高水平研究成果和科研项目等。为了解决应用型科学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与现行行业发展、政策需求之间的矛盾,更切实际地满足国家政府部门改组后的发展规划,旅游管理本科专业需要从历史学、考古学等学科中汲取精华,谋求新的发展,让文旅融合率先在专业学科建设与发展中取得实质性的变化。

1.2引入历史学理论知识

目前,历史学专业不属于热门专业,全国开设历史学专业的高校约有160余所。总体而言,历史学科在专业技能与研究范式上更有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历史学科毕业生适应在各类教育、文化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相关岗位和文化企业实体中工作,可成为文科科研院所、中高等学校、政府机关、文化事业单位,出版传媒等企业单位的佼佼者。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历史学,深刻把握人类发展的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

1.3嵌入考古学以应用型实践为指导

考古学作为历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新思想指导下,全力发挥历史望远镜”和历史显微镜”作用。当今中国考古学正进入发展的新时代,开始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具有中国特色的考古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特别指出要在一带一路”沿线深入开展考古人文合作。在新形势下,国家政府机关、各级考古、文物与博物馆等文教企事业单位对考古学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目前,考古学专业属于冷门专业,全国开设考古学专业的高校近50所。高校本科考古学专业一般立足所在区域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培养考古学应用研究型专业人才为核心,丰富区域历史文化内涵。对接区域文化旅游产业,以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为中心,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通过优势资源整合、特色方向凝练、协同创新推动和标志性成果建设,强化国家和文化认同,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

基于产出标准”,聚焦于毕业要求”,培养复合型与应用型人才,为区域旅游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历史学基础学科和考古学应用学科的参与,一定程度上将弥补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在历史文化基础知识方面的缺陷;同时,也将有利于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学生和教师充分了解区域文化发展史,更能符合实际地开展实践课程、规划课程等项目。因此,历史学基础学科与考古学应用学科与旅游管理学科的融合发展,促使旅游管理专业明晰以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发展方向,以培养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建设区域最佳、国内一流的旅游研究平台为己任,培育出更加符合时展的新一代旅游管理人才。

2基础和应用学科旅游管理教改对策

2.1深化产教融合,培育区域特色急需人才

创新校企长期合作的实践教学运行模式,精心打造产业实践+理论研究+区域特色”的多重教育团队。一是依托地方旅游集团主导产业和资源优势,借助学校学科专业优势,在结合区域旅游发展特色(如红色旅游、研学旅游、规划设计、乡村小镇、度假村、中高端酒店管理等)的基础上,合作建立地方旅游产教融合发展研究院,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挥企业在深化产教融合中的重要主体作用,引企入教”,邀请企业深度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以多种方式参与到学校的专业方向设计、课程设计、教育教学方法设计、实习实训环节设计等方面;通过订单式培养,与企业合作开办实验班、联合开设旅行社等,开拓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运行新模式,提高企业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契合度。二是与企业共建创新创业基地,协同开展学生实习实训活动,通过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依托行业,从行业中吸收、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来校授课和创业指导,在此基础上,增强学校任课教师与企业高层的互动交流。

三是立足区域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以应用研究型考古学科和历史学基础学科为蓝本,丰富区域历史文化旅游内涵。新时代高校担负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社会使命,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必将充当重要角色,担当重要责任。对接区域文化旅游产业,以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为中心,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通过优势资源整合、特色方向凝练、协同创新推动和标志性成果建设,阐释和弘扬以区域历史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明,强化国家和文化认同,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全面提升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建设水平。2.2打破原有基础和应用学科限制,培养跨专业复合型人才体系旅游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社会科学相结合的学科,管理学、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生态学等不同学科都可以应用到旅游研究当中。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是人文学科内部融合。深度融合文史哲等文科专业,形成旅游+历史、旅游+考古、旅游+新闻、旅游+法学、旅游+金融”等新方向,与相关教学科研机构联合培养,形成专业集群、扩大旅游学科基础研究方向的同时,补充旅游学科理论基础知识的不足。根据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具体情况和本省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等因素,课程内容应该凸显地域文化,增设地域特色文化相关课程。旅游管理与历史、考古等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遵循管理学基本培养模式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旅游管理专业学科综合性的特点,将历史学、考古学中相关内容嫁接”于旅游专业本科或研究生课程培养中,强化文化+旅游”的特色,与目前文旅产业发展的大方向相一致。整合历史学中的中国史、世界史和考古学等历史学教学资源,整合历史学科和考古学科中的本土特色语言学科体系,整合学术与服务地方经济的智库意识,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群。

二是旅游与外语学科融合。利用学校语言学科优势,打造外语+专业”的培养模式,特别是俄语+专业”实验班,形成旅游+英语、旅游+日语、旅游+韩语、旅游+法语”等新方向,重视旅游+外语”或者外语+旅游”教学模式研究,鼓励教师、学生在国外学术期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紧抓区域对外出境和对内入境旅游外语人才培养,同时增加小语种旅游学科就业价值观,融入到出入境国际化就业发展环境中。

三是旅游与理科融合。形成旅游+大数据、旅游+人工智能”等新方向,以智慧旅游为抓手,以科技创新为中心,融合科技创新在旅游领域方面的相关应用,积极探索全域旅游背景下的智慧旅游新动能,引领智慧景区、智慧厕所、景区预约、智慧酒店等产业发生质变,培育旅游产业发展急需的旅游科技新型人才,以此提升学生和教师在科技领域的参与能力。

2.3基于文理科融合发展,建设合作共赢的专业集群

旅游管理专业将结合本专业现有优势,紧紧围绕当前旅游行业人才需求热点和发展趋势,特别是大环境发展需要下的文化建设、生态建设需求,依托学院、学校整体学科建设基础,构建交叉融合、协同共享、开放共育”的新文科专业建设集群。

一是交叉融合,即突破传统思维模式,以全球新科技革命、新经济发展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背景,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特征,充分挖掘和整合校内各专业的教学资源,实现文文交叉”文理融合”的跨专业多学科交叉融合,使学生能够快速适应当前多元化的旅游人才市场需求。如利用旅游管理专业与文史专业的融合构建,培育文博旅游市场需求人才;旅游管理专业与计算机信息类专业的融合构建,培育旅游大数据分析人才等。

二是协同共享,即打破校内建设思维,将旅游管理专业放眼于区域人才培养共建体系中,利用协同共建平台建立旅游管理专业省内外及国内外高校互学平台,拓展学生的学缘领域,通过线上线下的教育方式及课程互选、学分共享的学习支持与认可模式,使学生获取更多更有效的专业知识。

三是开放共育,即教师和学生走出去,企业和相关部门走进来。旅游管理专业通过与国际知名旅游相关企业及旅游管理与服务部门建立开放共育的交流共建平台,让专业教师走进企业一线提高和更新实践技能;让学生走进实践岗位,进行企业岗位孵化与技能锻炼;让企业管理者、相关部门负责人、行业先锋走进校园与课堂,让学生及时认知与了解行业动态,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引导学生设立准确客观的就业目标,实现课堂上下的角色转变。

四是推进学科与专业国际化建设。注重利用高校所在区域的地缘优势,开展国际交流,在加强专业基础教育的基础上,努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与国外相关高校和科研单位长期联系,在此基础上,依托旅游+外语”实验班,继续深入开展教师访学、学生交流、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料共享、信息互通和联合研究等学术活动。

2.4全方位多渠道广纳人才,强化师资队伍实践和理论建设

一是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明确研究方向,组建研究梯队,回归旅游学科设立的初心,即研究成果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目的。二是以改革创新教学和实践模式为核心,构建综合水平较高的特色教学、科研团队,如补充旅游外语教学特色教研团队。三是加强校企政合作,以多重”型教师为重要组成,除本学院教师外,可外聘旅游集团、文化集团甚至相关联产业的高管、政府部门官员,实践和理论经验丰富且处在行业前沿的专家学者。特别是活跃在旅游产业一线或者是与旅游产业接触密切的相关产业企业家,高校旅游专业教师应积极主动走出去与之接触,打破闭门研究旅游理论的困境。

旅游学科的教师应该在定量研究以及交叉学科认知上投入大量精力,在自己专业研究方向下功夫的同时,加强在相关联领域的研究和渗透,补充自身的学科理论知识。应注重引、聘、育相结合,搭建起合理、高效、专业的师资队伍。其中,引”即学院从更高层次的高校或研究所引进高学历人才,争取在短期内搭建更合理的师资队伍,并申请部级相关科研资质,力争留住人才,提供更好、更方便的研究环境。聘”即聘请知名教授和研究员作为兼职教授,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授课,并开展深入的学术合作,联合申请更高级别的科研项目。育”即加强教师高学历深造和培养,建立教师继续教育、定期培训、挂职锻炼、参加教学会议的专门制度,确保一线教师有进一步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与业务能力的学习机会。

2.5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培育广阔就业市场

旅游管理是一门实践性与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管理理论基础知识,还要具备极强的旅游实践操作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旅游学科学生的就业能力,首先,要使学生产生从事和热爱旅游产业的意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其次,要让学生形成旅游产业的大局观和体系。旅游学科专业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打破旅游学科学生长期存在的毕业或者实习去酒店、旅行社和景区工作的观念,增强旅游产业前沿就业研究。

与此同时,旅游学科教师在与旅游集团及相关产业接触过程中,应积极探索和发现适应旅游学科学生就业的新职业。利用学院已有的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招生点,全面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按照一级学科设置宽口径的培养方案,打下一级学科的培养基础,着重系统专业知识的培养。在重视实践的基础上,以科学研究为主,着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以科研支撑和促进学生人才的培养。鼓励和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旅游行业实践研究,加大对旅游管理实践教学环节的投入。引导优秀本科生报考本校硕士研究生,激励部分本科生赴国内外知名院校外攻读更高层次的学位。加大旅游管理本科免推研究生力度,提高校内报考本校研究生比例,建立和实施反哺方案,鼓励优秀研究生留校任教。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及研究生双导师制”,形成完整的本硕一体化”培养体系。

应用心理学和基础心理学区别篇3

2002年,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取得了新的进展,特别是各地普遍加大“校校通”工程的实施力度,促进了各地中小学教育信息设施的建设.截至2。。2年底的统计,全国中小学拥有计算机584万台,比2001年增长”%.每35名学生一台,东部地区的增长速度仍继续领先,例如在上海市的中小学校中,每8名高中生、每10名初中生和15名小学生就可以拥有一台电脑。截至2002年底的统计,全国已初步建成的中小学校园网26000个,比2001年增长143%。在许多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特别是在东部沿海大城市,基础教育专网建设初见规模‘上海市的教育城域网已经覆盖了80%以上的中小学,北京的教育城域网主干初步建成并正在向郊县延伸发展,广东、天津等东部省市和一些东部和中部的中等规模城市,也结合教育资源中心的建设并利用社会电信网络资源,大多以光缆方式使这些大多数中小学实现连接。在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建设的进程中,国家对中西部地区教育信息化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2002年安排了3.6亿元专门用于中西部贫困地区的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使这些地区的一些城市和重点扶持的乡镇可以通过卫星数据广播方式接收教育资源。中国教育电视台的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平台已成规模,具有播出8套电视、8套语音和20套以上IP广播(基于因特网协议的数字广播)的能力。目前,已播出34套数据节目,其中有关中小学的节目有:扶贫信息、面向中西部乡村中小学的青少年教育、面向全国各地中小学的小学英语同步课堂(三年级)、初中二年级同步课堂(数学、英语、物理)等。

二、配套项目进展顺利

为了推动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国家组织实施了一系列发展和建设项目,2002年开始或继续进行的主要项目情况如下:

(一)继续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建设基础教育项目》

该项目是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主要内容之一。项目总体目标是:制定适合我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规范,初步建成一个形式开放、内容丰富并可以持续发展的“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和“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站”,建立较为完善的基础教育资源“开发、管理、指导与服务”体系,使更多的中小学学生能够使用网络资源获取信息,开展主动学习,使更多的中小学教师能够应用教育资源组织启发式和研究性教学,扩大中西部地区农村学生接受高质量教育资源的机会,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提供有效支持.该项目在2002年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1)组织专家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遵循“开放性、可持续性、适用性、规范性和前瞻性”等基本原则,结合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制定了《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经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批准成为部颁试用规范(编号CELTS一42)。2002年11月,教育部正式颁布《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并向全国中小学推广应用,为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建设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奠定了基础。

(2)配合《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的应用推广工作,积极组织专家和企业力量研制开发“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平台”、“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信息环境平台”、“基础教育元数据资源定义编目工具”.该设计思路是让各地中小学师生在现有的网络环境下能够快捷方便地检索和使用各类教育资源,满足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需求,实现同一规范下的资源共享和资源传输。

(3)选择并依托部分省、市、县级进行区域性教育资源中心建设和教学应用实验。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和中央电化教育馆的共同组织下,协同北京市、广东省、山东省等地,参照《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库,实验“分级建设、分布储存、共享使用”的技术方案。在实验基础上,通过筛选、转换、开发等方式积累了一定数量的优质资源,同时探索在网络环境下,以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为重点,以“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为纽带,结合教育资源认证工作的实施,形成基础教育资源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的基本模式,搭建一个资源分布各地的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的基本建设框架和应用框架。加快“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建设,是基础教育资源建设项目主要展现方式和重点内容之一,是面向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和中学学生,提供多方位、多渠道、多类型、多形式资源服务的一个系统性工程。

(4)开发中小学英语教学网络课程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网络课程。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牵头,鼓励实力雄厚、技术力量强的IT企业开发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和网络课程,通过“企业申报、专家评议、中心监理”的开发形式,充分调动rr企业开发教育资源的积极性。

(二)采取多种项目方式和技术模式,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贫困地区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1.实施“教学电视光盘播放系统”项目.该项目具体目标主要是为西部部分省区中5000所小学配发大屏幕电视机和DVD播放机以及教学光盘,使这些地区中小学的英语和语文教学能够充分运用优质教学资源,解决师资短缺和资源曦乏问题。配发的教学光盘内容包括:初中和小学英语、语文,中学生电脑课堂等学科的光盘。国家已为此项目投人2000万元。

2.实施“明天女教师培训项目”。在西部六省(云、贵、川、陕、甘、桂)建立远程教育教学收视点1040个,在北京市为这些地区培训女教师1040名。

3.实施“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扶贫项目”。通过教育部与李嘉诚基金会合作,在西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乡镇以下中小学校建设1。。0。个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收视点,培训4000多名教师。

4.实施“乡镇农村计算机网络信息站”项目,主要目标是扶持中西部部分乡村中小学实施信息技术教育;为中小学生提供学习信息技术和上网学习条件,通过卫星数据广播方式,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对教师和农民进行远程培训;为当地农民提供经济又市场信息。已建设52个示范性乡镇农村计算机网络信息站。

三、信息技术教育持续发展

遵照教育部于2000年10月的《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精神,2002年,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继续积极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据统计,全国普通高中14907所,将信息技术列为必修课的高中学校比例已达到92.15%,全国共有初中学校6.“万所,大中城市的初中将信息技术列为必修课的开课率达到65.32%;全国共有小学49.13万所,独立建制的小学将信息技术列为必修课的开课率达到10.33%(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与信息技术教育密切相关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课程建设,包括组织制定课程标准、进行教材编写和建立评审制度等。目前,高中、初中、小学各层次信息技术教材已有200多个版本。其中,高中阶段设置的信息技术课程属于“国家课程”范畴,教材必须通过国家审定。从2000年至今,教育部共组织进行了4次信息技术教材评审工作。送审教材共57套,通过评审的信息技术教材18套,已批准在全国中小学选用。初中和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分别到2。。3年和2005年,才正式成为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目前,各地列人地方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的教材基本都通过各地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教材审查。

四、信息化教学蓄势待发

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目标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特别是在学科教学中成功地应用信息技术,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来促进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深刻变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要大力加强在职教师培训,另一面要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科研。

(一)教师培训新模式喜获成效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已有许多中小学积极尝试计算机辅助教学,逐步发展到多媒体和网络教学,但大多数仍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运用信息技术条件进行课堂演示性的辅助教学。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许多地方已经开始实施新的课程标准。各地教育领导和广大教师开始认识到:信息技术不能作为维持传统教学模式的手段,而应该用于创建具有革新意义的新颖教学模式,促进“教与学”方式产生根本性转变。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最基本的条件是教师应具有创新的教育理念,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革新。虽然过去几年广大教师普遍接受了一轮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基本掌握了信息技术操作使用技能,但在信息化教育能力和素质培养方面还比较薄弱。在教师信息化教育能力培训方面,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师培训项目提供了一个比较成功的范例。这是Intel公司提供资助的大型国际合作项目,已经在全球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实施。该项目旨在通过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使他们获得将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教学的技能与方法。在我国,该项目是在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的指导下开展的。从2000年开始,分别在上海和北京两地进行教师培训实验,到2002年,扩展到全国18个省市.,培训了n万名中小学教师。接受培训的大多数教师能够设计体现教育革新理念的信息化教案。2002年12月,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有关专家对该项目的成效进行评估,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受训教师普遍认为,该项培训对自己改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帮助.受训教师所在学校的校长提供的反馈更为令人信服,87肠以上校长认为培训后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90%以上的校长认为培训后教师对推进学校的教改和研究性学习很有帮助。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的成功首先归功于其富有特色课程教材,它将许多现代教育理念巧妙地体现在课程学习活动中,强调动手实践,围绕信息化教案设计的实际任务,让受训者亲身体验创新学习过程的诸多要素,如协作学习、探究学习、反思型学习、案例学习、基于资源的学习、基于绩效的评价等。这样的培训内容和方式具有良好的可迁移性,能够很快的将培训中的所学所做迅速移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

(二)教育科研开辟信息化新领域

由于信息化教育涉及许多前所未遇的问题,需要通过深人研究来把握其发展方向和创造一批行之有效的新颖的教学模式。信息化教育的研究成为教育科研所的增长点。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研究课题评审中,首次成立了教育信息技术学科组,在2。。2年2月批准的第一批教育科研项目中,与基础教育信息化相关的项目多项,其中国家重点项目两项,教育部重点项目若干项。

(三)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深受中小学生喜爱

2002年,在教育部指导下,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央电化教育馆、人民教育出版社等单位主办的“第三届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全国32个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积极组织数以百万计的中小学生参加电脑制作活动。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基础教育资源建设、丰富中小学生的信息技术活动,“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发挥出独特优势。为了体现对这一活动的扶持,教育部于2002年4月决定,对在高中阶段获得一、二等奖项的高中生,可以免试保送进人大学。

五、规章制度建设紧锣密鼓

为了保障教育信息化的健康持续发展,需要一系列与之相适应的政策法规。2002年,教育部在规章制度建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其中与基础教育信息化相关的主要有以下工作:

1.设立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教育技术分委员会.该委员会的前身是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以制定与教育信息化相关的技术标准为使命,并提供与标准相关的测试、培训、资讯等项服务,从2。。o年开始,已经制定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网络教育技术标准体系(简称CELTS),并且了十多项使用规范。2002年12月,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成为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分委员会,专门从事教育领域信息技术的标准化及远程教育的应用技术的标准化工作。

2•2002年12月,教育部颁布实施《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该规范是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织专家编制的,经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批准为CELTS标准系列中的一项专用规范,编号CELTS一42。

3.2002年9月,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第一部分:学校管理信息标准),该标准是由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和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牵头组织力量开发的,从1999年开始,历时三年才编制完成的.该标准也归人CELTS系列,编号为CELTS一30。

4.2002年4月,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十五”期间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发展目标和措施,其中有许多与基础教育信息化密切相关的内容,例如:把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各种方式对全体中小学教师进行一轮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培训,加强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职教师的培训;争取用2~3年时间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骨干教师和网络技术管理人员有针对性地轮训一遍,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能力,国家将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信息技术教育师资和管理人员的培训。此外,许多省市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也了一批关于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政策、法规及管理办法。例如,广东省在评定教育强区、强县、强镇的标准中明确提出教育信息化设施建设的指标,有力地推动了当地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在2000~2。。2两年间,教育部已经了多项与基础教育信息化相关的规制和指导意见,如2000年7月了《教育网站和网校暂行管理办法》,2000年n月了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200。年11月印发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2001年6月了关于开展教育系统办公自动化和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2001年n月了《关于中小学校园网建设的指导意见》。

六、存在问题与建议

从总体发展进程和水平上看,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间题,需要引起各方的关注,并努力创造条件加以逐步解决。

(一)转变观念的问题

一方面是领导者观念的问题。有些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没有认识到发展教育信息化对于带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存在消极等待思想;有的地区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单纯追求名誉上达标,忽视信息技术教育对于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作用,忽视教师队伍的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提高。另一方面是教师观念问题。有的教师还没有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于教学革新的重要作用,也不敢尝试各种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水平仍停留在传统模式上。对策与建设:(1)组织力量开发具有革新意义的培训项目,对领导人员和教师进行切实有效的培训;(2)发掘先进典型和筛选优秀案例进行示范和引导.

(二)师资严重短缺问题

据统计,全国约有专兼职计算机教师近7万名,其中多数教师是从其他学科教师转行的。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教师数量、水平、能力和培训机会等因素直接影响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与提高。师资短缺在发达地区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仅以上海市为例,2001年随机对上海市的70名信息技术课教师进行调查,统计结果表明,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仅占15.7纬,且学习成绩中等偏下,其余均为转行。转行者当中平均62.2%以上的没学过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有50纬以上的人没接触过多媒体,有高达74.3%以上的教师还没接触过网络,其中,还有一部分没有经过培训就匆匆上岗代课。对策与建议:(1)扩大教师来源,吸收懂信息技术的非师范毕业生加人中小学教师队伍:(2)利用学校结构调整中多余的教师进行转岗培训;(3)建立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标准和资格证收制度。

(三)发展不平衡问题

目前,我国县镇以下农村中小学校有53万所,占中小学校总数的88%,在校生1.62亿,占中小学生总数的81%。这些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信息技术教育的设备和资源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着巨大差距。据2001年底统计,北京市14.87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上海市16.7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而云南省186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贵州省118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甘肃省93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西部农村乡镇以下的许多学校几乎没有计算机。对策与建议:(1)国家在教育信息化投资方面继续实行向欠发达地区倾斜的政策;(2)在国家宏观指导下征集优质教育资源向急需地区调配;(3)加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合作互动。

(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问题

目前,大多数学校的信息技术设施主要用于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用于支持各学科教学还不普遍,尤其缺乏具有革新意义的信息化教学实践。目前,仍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单纯呈现上,忽视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教师在课堂中利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学习和利用因特网搜索新闻信息的比例很大,而用网络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将网络资源用于解决教学问题或进行数据分析,以及利用因特网准备课程教学的比例很小。从传统计算机辅助教学转向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需要在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方法上有根本性的变革。对策与建议:(1)对全体教师进行以教育观念革新和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养为重点的新一轮培训,特别注意利用国内外信息化教学方面的先进范例进行引导;(2)改变教育评价方法,鼓励各种具有创新意义教学方法的应用。

(五)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问题

“十五”期间是基础教育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是基础教育规模扩大的压力,特别是在扩大普通高中规模后,“十五”期间人学高峰即将到来;二是基础教育改革特别是课程改革在2004年将在全国范围实施,支掌课程改革理念实现的信息技术条件更为显得重要;三是素质教育的需求,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只有通过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条件才有可能大范围、大容量地传播与使用。要实现既定的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十五”期间必须进一步加大硬件和网络基础设施的投人,必须进一步加大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才有可能实现用五到十年的时间,在中小学实现初步信息化目标,才有可能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基础教育信息化,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的宏伟战略。然而.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投人,教育经费的不足与教育信息化对资金的大量需求必将形成尖锐矛盾。‘对策与建议:(l)在国家增加投人的基础上探索多元化投人渠道,(2)通过国家政策对教育系统实行电信优惠费率;(3)通过优化教育信息设施和资源布局和采用高性价比技术来降低建设和使用成本,防止超前、超标配置造成的浪费。

(六)教育软件和数字化教育资源严重反乏问题

数字化教育资源匾乏已经成为制约信息化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过去几年各地学校自行开发了一部分教育资源,并且国内有些企业开发出一批商品化的教育资源,但仍然数量不足,质量上不尽如人意,真正能够符合课程改革理念的、符合课堂教学需要的、适合网络特点的技术标准,无法互相沟通和交换。在教育软件方面,为传统教学模式服务的多,但适合学生主体化学习的工具软件严重缺乏,教育平台和工具软件方面也存在技术标准不一的间题。对策与建议:(1)建立基于标准的、开放性的教育资源建设机制,通过政策导向推广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的应用;(2)拓宽教育资源来源,鼓励有特长的教师结合自已的信息化教学实践创建适用的资源,如信息化教案、专题网站等;(3)进一步加大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建设项目的力度,通过扩大实验联网范围和完善建设基础教育资源门户网站来丰富和提高基础教育资源的利用水平和共享程度;(4)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通过政府号召和政策引导,发动社会力量(包括科研、文化、社团等)共同建设为基础教育服务的资源网站;(5)重视保护并发挥IT企业的积极性,制定积极扶持的政策,完善运行机制,诚意欢迎国内IT企业参与中小学信息技术建设进程。

应用心理学和基础心理学区别篇4

王建强

人类五大基本遗传中。血型遗传的发现比较晚,对其真正意义的认识也很模糊。血型除标明人的血液类型,作为配血、输血之用外,它真实的、最大的、根本的作用是什么呢?人所有遗传都是千百万年人类适应环境和生存发展的重要进化的结果。都有其合理性。如果仅仅是为了区别血液类型,则是根本不需要的,人类同一种血液(无所谓血型区分)岂不更好、更合理?医学研究已发现,血型不同的人患病、体质等生理现象特点不一样;心理学家也发现,血型不同的人个性心理也不同。可以肯定地说,血型本身是一种基因物质的表达,它有可能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产生影响。所以,我们认为血型是人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的重要标志之一。

人之所以成为人。最主要的不是他们的生理,而是心理。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心理特征就是人能进行复杂的思维,人的思维与动物的思维虽然有联系,但却不可同日而语,有着本质区别。人的大脑是人心理活动的中枢,负有感知事物、经过思维作出具有行动反应指令的功能。思维是需要按照一定路径、规范、模式进行的,人们可变换各种思维内容,但都必须遵循一定模式进行,否则就是一个思维不正常即心理有毛病的人。这个思维模式就是思维方式。如果把人脑比喻为计算机的话,脑细胞就相当于硬盘,脑思维方式就是软件,显示器和打印机等就相当于人的脸和四肢等。计算机操作系统是基础软件、初装软件,人脑遗传的初装软件就是其基本思维方式,它是由负责血型分类的基因控制的。血型只是它告诉人类的一个显性特征,真实的、实质的含义是基本思维方式、思维模式的“操作软件”,这一点不是用肉眼或一般仪器所能测量出来的。血型容易发现并说出来,但其本质意义却难以说明;如同人的性别特征容易看出,但不同性别的内在构造及其生理差别则不容易看出;计算机硬盘可触到,但它的内存却需要费事才能调出。血型对人类意味着心理活动的分型,是心理学的核心基础性理论。人类生理活动来源于生理遗传基因,心理活动则来源于决定血型的遗传基因。人类生理和心理都有其遗传的物质基础。心理以生理为依托,我们的心理学建立在坚实的遗传物质的基础上,才会脱离玄奥和繁琐,走向科学、通俗和实用,成为一门非常清晰、严谨的学问。

人的血型基本思维方式是遗传的。将来当我们可轻松、自然地谈论人种、民族、性别的生理、心理种种差异现象时,也会同样轻松自然地说起彼此乃至地域、民族、国家的血型分布与结构。以此作为分析心理活动、人际关系、社会发展问题的重要依据。现在我们在填写个人资料时,仅包括性别和民族(人种)两项遗传特征,血型只是在采供血时登记,将来几乎在所有个人资料登记中。另一个重要遗传特征――血型也应填上,以此标明。型或A型、B型、AB型人是“我”的重要心理和生理标志,我自己乃至所有人都应注意到这一点,尊重这一点。就如同尊重我的民族和性别一样,尊重我的血型心理,血型心理气质、性格、爱好、特长、短处、易犯的小毛病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找到和谐的重要心理基础。当人们可轻松自然、开诚布公地谈论自己,的血型心理时,人类文明、和谐进步将会出现一次重大飞跃。

紧张运动后肌肉为何会抽搐

王敏

应用心理学和基础心理学区别篇5

关键词:中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分层次教学

中职院校学生有独特之处,他们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发展不均衡,学习能力差异大,在计算机实际教学过程中表现得很明显,他们有的来自农村,有的来自城镇;有的家里有电脑,初中就学过,有的连键盘都没有碰过……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学仍然采用“一刀切,齐步走”的模式,就会造成优等生“吃不饱”,中等生“提不高”,后进生“吃不了”的局面,这样势必会加剧两极分化,这就为计算机教学的分层教学提供了基础。

1.分层次教学概述

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原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两者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教学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并不断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发展。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根据这些理论的设想和要求逐步发展起来的分层教学思想很好地将传统教学理论与现代教学理论统一起来,在保证学校教学效果的基础上克服了班级授课制的某些固有不足,为学校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1.1学生分层

在新学期的开始,笔者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测试,主要了解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态度、基础水平和接受能力。根据他们的测验成绩,把学生划分为A、B、C、D四个层次。A层学生为优等生,他们拥有一定的电脑知识,理解接受能力强,潜力较大,拥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B层学生为中等生,电脑基础较好,理解接受能力较好,但欠缺强烈的进取心。C层学生为中下生,理解接受能力一般或稍弱,但学习很努力,电脑知识与B层学生相差不远。D层学生为后进生,电脑基础差,理解接受能力也较差,他们在学习上往往也不努力。层次的划分是动态的,实行升降级制,学习期间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整,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1.2教学分层

教学活动是以学生的学为基础的,教师的教也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个体差异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既统一要求,又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环节,课堂教学中的讲授分层是教学中的关键部分。我们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将授课内容按难易程度分成相应的层次,区别对待,使所有的学生都有收获。例如:在学习photoshop图层过程中,“图层”这个概念学生不易听懂。我是这样打比方的:我们画图画,要把图像画在纸上,在电脑中画画也一样,图层就像电脑的纸一样,但是这张纸是透明的,整体图形是多个纸张的图像叠加形成的。图层之间的顺序可以任意调换。讲完后,我把这个知识点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讲清photoshop中图层的概念;第二层,在第一层的基础上讲清怎样对图层进行基本操作。这里要求C、D层学生掌握第一层,A、B层学生掌握全部层面。

2.精心设计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师培养的应该是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学生。现代教育要求教师重点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其创新能力。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除了学生本身对该课程的兴趣外,更重要的是教师的引导和教师的精心准备,是否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否会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是否有利于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

为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我们常举行计算机技能竞赛。为了贯彻素质教育思想,有针对性地开展计算机教学,开学初我们对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借此了解教学对象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调查内容主要包括:(1)何时开始接触计算机?(2)会使用哪些计算机软件?(3)平时利用计算机主要干什么?通过调查得知,由于学生生源比较复杂,其计算机水平差异也很大。有的学生(大多为男生)经常上网聊天、玩游戏,接触计算机比较频繁;有的学生基本上还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而个别学生甚至还不会开机关机,更不用说打字及使用软件了。对计算机水平差距如此之大的教学对象,如何有效地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对我们来说是一项巨大的考验。

分层评价是进行分层次教学的重要环节。分层次教学是使所有学生通过教学都有所学、有所得,逐步向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前进,从而提高班级学生的整体水平。但整体水平提高后,并非不存在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只不过此时比原先基础有所提高。一个班级内学生的差异是始终存在的,为了更好地发挥分层互促的作用,在评价中也应进行分层,对C层学生侧重表扬,B层学生侧重鼓励,A层学生侧重促其发展,让每位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子”,从而使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一段时间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适当的调整,对成绩进步的给予升级,退步的则降级,从而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结语

班内分层教学有很多优越性,但也有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首先一个班学生程度不同,教师要恰到好处地教学,使各层学生互相激励、启发,而不是互相干扰。其次增加了教师备课难度。对同一教学内容,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工作量是很大的,所以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更高。

分层教学的课堂结构需要分类自学与分层指导适时切换,关键要做到两条:一要做好对小组长的指导和培养工作。二要注重对学生课堂常规的培养和训练。要着重训练学生如何在组长的带领下自学、讨论、自查、订正、检测、互批、矫正等,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控制的能力、主动探索的精神和善于思考的习惯。

参考文献:

[1]李晓莉,张苗,王莉.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新模式的探索[M].河南郑州工程学院计算中心.

[2]教育部人事司编.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8.

应用心理学和基础心理学区别篇6

制度管理强调规范性、纪律性、时间性,它在管理的初级阶段就已经形成,并带有一种强制性。它以完成工作指标、获得物质利益为出发点,是“科学管理”时期的一种主要的管理手段,是一种“硬性”的管理,缺少变通。随着管理学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制度管理虽然也有一些发展,具有一些人文性,但它的“硬性”管理特点基本没有改变。现代管理提倡制度管理和人文管理并重、互补,以提高管理的效率。因为两者的关系既密不可分,又有区别。

学校管理中的制度管理和人本管理是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的两个概念。从区别而言,首先它们是管理学史上不同发展阶段的产物,从泰勒的科学管理(以制度管理为主要手段)到人本管理是历史发展的一个进步,是社会物质文化的发展和人的自主意识、民主思想增强的具体表现,是以物质财富管理为中心的管理向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转变,这是区别之一。

第二个区别是管理的人性假设不同。制度管理(科学管理时期的主要管理手段)是以“经济人”假设为管理基础的,而人本管理则是以“社会人”假设为管理基础的。“经济人”假设只看到人性的消极、自私的一面,而“社会人”假设则注重人性积极的方面。学校中的制度管理也是一样,尤其是私立学校,怎样给教师确立人性假设,或者说确立什么样的人性假设理念,是科学管理还是人本管理的主要区别。如果学校管理中只注重强调制度管理,不重视人的合理需求和平等意识,那就如“科学管理”一样,是以物质管理为中心,管理者只注重办学效益和经济收入,把教师当成工具使用。而人本管理则是人为管理的核心,以满足人的合理需求和有利于人的发展为出发点。

第三点区别是人本管理的处延大于制度管理。现代的制度管理能体现人本管理的一些内容,但不能体现人本管理的全部。比如人际关系和感情投入,无法完全体现在制度管理之中。

学校管理中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首先人本管理作为一种理念,它统帅制约着制度管理。也就是说不同的管理理念有不同的人性假设。不同的人性假设的管理理念,有着不同的制度管理。比如同样是人事管理,“经济人”假设人事管理则主要是计算工时,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的,进人、管人、出人。而人本管理的人事管理,则要考虑个人兴趣、爱好、适应性和个人的发展,并视其为学校的财富,充满人性化的特点。

其次,制度管理体现人本管理的理念。人本管理下的制度管理更注重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更注重管理的教育职能。

在现代学校管理实践中,应以制度管理为主,人文管理为辅,两者长短互补、相辅相成。制度管理是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在学校管理中的体现,是一种“刚性管理”,必须建立权变管理机制与之相适应。它必须与人本管理相结合、相辅相成,如果把人本管理称为“柔性管理”,制度管理和人本管理相结合则是刚柔相济。刚柔相济才能产生管理效益的最大化。

制度管理严肃认真,赏罚分明,足以立威,是学校管理的基础,是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基本保证。无论是哈佛大学还是北京大学,还是北大附中,他们都有比较完备的制度管理体系,每当他们介绍自己的管理经验时,首先要向大家介绍他们的制度管理,这就是制度管理为什么在七种管理手段中名列第一的原因。然而它的不足也是十分明显的,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如果没有权变理论与之相适应,制度管理就会走向死胡同。特别是人本管理理念和人的情感,制度管理是无法涵盖的;管理者的作风格,制度管理也是无法涵盖的,而这些是任何一个成功的管理不可缺少的要素,是弥补和完善制度管理之不足的重要调剂。所以制度管理必须以人本管理为前提,而人本管理则必须以制度管理为基础。人本管理注重感情投入,它可以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掘人的潜力,它是完成管理目标和逆境中克服挫折、增强凝聚力的重要因素。中国古代管理中所说的“恩威相济”,就是指现代管理中的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和谐统一的管理。人本管理是管理者施“恩”的过程;制度管理被看做是立威的过程。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则是“恩威相济”的成功的管理模式之一。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美丽校园的演讲稿范文(整理8篇)

    - 阅0

    美丽校园的演讲稿篇1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把美丽带进校园“。走在校园里,看见地上的一片纸屑,你是视而不见,还是弯腰捡起?在食堂.....

    植树节的作文范文(整理16篇)

    - 阅0

    植树节的作文范文篇1今天是植树节,阳光灿烂,老师安排我们一起去植树,我们开开心心地拿起水桶,抗起铁铲,带上树苗地去植树了。我们兴高采烈地来到路边,我和小明一组,我挖坑,小明提水.....

    英语借条格式及范文(收集2篇)

    - 阅0

    措施贺词调研报告介绍信竞聘篇1自查格言陆游了悼词的庆典现实工作答复离职;宣传批复生产起诉状了报道稿随笔建军节。党课心得记叙文意见篇2申请黄庭坚短信工作了好词句子提.....

    有关于高三学生的自我陈述报告范文

    - 阅0

    有关于高三学生的自我陈述报告范文(通用9篇)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需要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语言要准确、简洁。你知道怎样写报告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