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教育论文(6篇)

来源:

早期教育论文篇1

公司活动邀请函范文

尊敬的________先生/女士

您好!

我们诚挚的邀请您参加中国特色早期教育冯德全早期教育思想高峰论坛。

今年是冯德全教授研发从《0岁方案》到《早教革命》30周年,30年间他创办中国第一个早期教育研究所(7年前湖北省特批更名为湖北冯德全儿童潜能开发研究所),累计发表早教著作近30卷,在所有著作和论文中贯穿一条红线即中国特色早期教育(中特早教)。

冯教授从教55年,前20xx年由小学教到大学,后30年返回0~6岁早期教育,他说科学早教,是幸福人生和卓越人才的根系。30年,一万多个日日夜夜,他孜孜不倦、呕心沥血把全部的精力奉献于中特早教,帮助无数的家庭培养出出类拔萃的早慧儿童、卓越青少年:##有全国百佳童星,十佳少年,众多少年大学生、研究生和成千上万积极向上,5岁前脱盲的小读者和各种小天才,得到了广大家长、老师和新闻媒体的高度赞赏;他被公众誉为中国当代早教之父。

冯德全早教理论、方法-论体系,来自于中国父母的实践,它成本低廉,行之有效,大有利于普及到千家万户,使家庭和-谐幸福,又能最大化促进社会的教育公平。这是任何国外泊来的早教培训无法媲美的,我们大有必要总结、交流、研讨中国特色早期教育的新理论、新方法、新的发展形势和走向。

值此中特早教研发30周年到来之际,结合大庆庆典,我们将主办中国特色早期教育冯德全早期教育思想高峰论坛,重点研讨中特早教之特色理念,特色内容,特色形式,特色方法,特殊效益等。特邀请您来参加此次活动,让我们共同学习和研讨。

此外,庆典期间,邀请新闻媒体跟踪采访,举行记者招待会。庆典中宣布改组后的专家委员会,并选举理事会和秘书长、副秘书长;同时宣布成立冯德全早期教育思想国际研究会并选举会长、副会长、秘书长等。

活动具体安排如下:

1、时间:金秋时节共4天(其中两天是双休日)。

2、地点:待定。(拟在宜昌市至重庆市,母亲河长江三峡旅游线的豪华游轮上)。

3、主要活动内容:

a、举办中特早教冯德全早期教育思想高峰论坛。由国内外业界名流、著名专家、冯德全儿童潜能开发研究所专兼职研究员就中国特色早期教育问题进行研讨。

b、举办中特早教宣讲师研修班,由冯德全教授为主讲述中特早教新理念、新方法,进行0距离、面对面交流。并为学员教子成才或早教创业当好参谋。

c、优秀家长的经验交流及早慧儿的才艺表演。

d、参会人员可获赠一本《从0岁方案到早教革命――中国特色早期教育研发30周年》庆典特刊。刊登30年研发大事记,优秀父母、早教师、宣讲师、研究员、专家简介,发表他们的学术论文和创办早教实体的成果,及他们培养的早慧儿宝宝秀照片等。记录他们在30年拓荒路途上艰辛的脚印和丰收的喜悦。

d、旅游:如果长江旅游线路不变,则随游轮游览三峡大灞、第一水电站、高峡出平湖、大三峡、小三峡、白帝城等世界级景点,领略象征早教革命气势磅礴之风光。如庆典地址改变,欢庆和旅游另定。

4、主讲、特约嘉宾:

零岁方案到早教革命倡导人,中国科学家论坛副理事长,湖北冯德全儿童潜能研究所所长,被誉为中国当代早教之父的冯德全教授;

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所长,《发现母亲》作者王东华研究员:

视语领先发展的花儿朵朵英语创始人马宏博士;

中国科技大学首届少年班班主任朱源教授;

冯德全儿童潜能研究所专家,尚佳赋课件设计师尚佳赋研究员;

《汉字宫》作者白双法教授;

早期教育专家,《哈佛女孩刘亦婷》作者刘卫华

冯德全儿童潜能开发研究所副所长冯军教授

5、费用:

会务费800元/人;参加0岁方案宣讲师培训班者另加培训费1000元/人(含经过后续辅导,考试成绩合格者颁宣讲师证件费),后续创业指导费和加盟费另议签约。

我们诚挚的邀请您参加此次中国特色早期教育30周年的庆典活动,请您认真填写如下回执表,填好后发到我们的邮箱,以便提前帮您做好安排。谢谢您的参与!

新老研究人员和积极分子申请加入我所研究员委员会和冯德全早教思想国际研究会者请填同一申请表一并发到#url#邮箱,以便审核。

教育机构邀请函范文

尊敬的家长、亲爱的同学:

你们好!尚志教育定于##6##月21日(周四)晚上6:30-8:00举行学员##表彰大会、

三周年##感恩回馈、名师##课程展示活动,特邀您莅临参加!

三年来,在全体尚志人的辛勤耕耘下,尚志教育英才辈出,千余名优秀学员脱颖而出。为了表彰先进,特此为春季班优秀学员颁发金星奖、银星奖、最佳表现奖、勤学奖等奖项。近期,尚志教育在管理模式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有益探索,包括三一口语和bets考官在内的大批优秀教师倾力加盟,教研和招生工作均取得了很大进步。为了更好地服务广大学员,届时,以成立三周年为契机,尚志教育名师会为大家呈现一场场精彩纷呈的课程展示。

此外,活动现场还会有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好玩的英语互动游戏、激动人心的抽奖环节(3000元大奖),以及更多精美礼品!诚邀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陪同孩子一起参与!

因场地有限,请尽快填写回执交给老师,或周二前发送短信至(徐老师)标明孩子姓名、参加人数,以便为您安排座位!

公司全体员工的邀请函范文

尊敬的领导,亲爱的队友们:

今年我们将迎来四川竞技武术40周年。

1972年到20xx年,光阴40载,四川的武术事业先后让我们聚集在一起,我们有过欢笑、有过伤痛、有过失落、有过成功!虽然有些领导已经离开武术工作岗位、大部份的队友也都奔赴五湖四海,但我们曾经在这8乘以14平方米的草地上、地毯上用我们的青春热血、用我们的智慧去拼搏的身影仍然历历在目,四川武术能有今天的发展,离不开当初的您的贡献。

早期教育论文篇2

关键词:婴幼儿智力发育;早期教育;促进作用

【中图分类号】R71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3-0060-02

前言:早期教育的对象范围是指0~6岁、尤其是0~3岁的小儿群体,其教育方式是对该小儿群体进行有组织的、有目的的教育培训活动,伴有丰富的教育环境和多种多样的方式,遵循该小儿群体的生理发展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促使正常小儿的智能及智力发育,规避智商发育低下的可能的出现,对社会环境因素造成的智力低下现象进行预防。本文基于对婴幼儿智力发育中早期教育的重大影响效果,对特定的小儿群体进行了分组研究,并进行了定期的规律性的早期教育测试和教育干预训练,并将接受早期教育的婴幼儿群体所得结果进行整合,与未接受早期教育训练的婴幼儿组群进行对比,观察、分析其智力发育不均衡所产生的影响因素和干扰原因。以此来论证早期教育训练对婴幼儿智力发育的有利影响和对智力低下详细的预防作用。

1.关于早期教育的界定

早期教育是指0~6岁,尤其是0~3岁小儿群体在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有组织性的、有目的性的多方式多方面的教育活动,以此来促使小儿的智力的正常发育,对社会、心理、环境因素造成的智力低下进行有效的预防[1]。对可能会发展成为智力低下的高危小儿的智力发育进行提升,对智力低于正常的小儿的智力水平进行有效的促进和提升,对智力低下的现象进行预防和改善。

2.对早期教育产生的效果进行研究并讨论其重要性

环境因素和生物性的高危因素是影响儿童智力发育的两大最主要的后天因素。早期教育初始于十九世纪,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进步,二十世纪早期教育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诸多学者和科研人员在研究中证明,早期教育对于环境因素和生物性高危因素所造成的智力低下有着明显的改善效果。

人脑发育的最快时期是在0~3岁这一阶段。婴幼儿出生后的几年内,婴幼儿的大脑和智力发育是最为迅速的时期,这一时期其对于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也要比任何的发育阶段都快[2]。因而在婴幼儿2岁以前的发育阶段,良好的早期教育或育儿刺激都能够极大的从生理以及生化方面影响着脑功能的形成、发展以及脑结构合理构建。

同时,在这一阶段,人的大脑处于未成熟脑的状态中,其可塑性是极强的也是一生中最强的时期。未成熟脑的脑结构和脑功能都能很强的适应环境并对通过大脑反映的事情进行有效的重组,环境影响作用非常大。在视觉极为丰富的环境中,婴幼儿大脑皮层的厚度和重量都发育的非常迅速。

另外,这一阶段是婴幼儿智能发育的关键时期。六岁之前的阶段对于人心智的发育有着关键性的影响。在这一时期,丰富的视觉和听觉环境能够促发儿童的感知能力向更加健全的方向发展,这也是其智力发展的重要前提,能够对婴幼儿的脑功能发展产生重要的促发作用,并快速的形成突触。

3.早期教育的方式论述

3.1针对新生儿的教育方式。在新生儿阶段进行早期教育,必须针对其最为主要的感知器官早期的附加的刺激、变更周围环境性的刺激。首先从听觉开始,进行话语、歌声、音乐的刺激,对于母亲的声音和母亲心跳的律动声音也极为重要。第二,在视觉上,要用能够移动的、色彩鲜明亮丽的物品让婴儿产生视觉的愉悦,通过亲属面部表情的展现给婴儿进行观看。最后,通过对其躯体的屈伸、抚摸等方式进行触觉的刺激活动,不断对婴儿的姿势进行变动。在此过程中也要掌握刺激活动的适度性,避免过度刺激对婴儿造成的伤害[3]。

3.2针对婴幼儿时期的教育方式。早期教育有两个最为主要的内容,即各方面的刺激和与之玩耍。婴幼儿需要感知周边丰富多彩的世界,从多种颜色、不同的形状再到各种气味儿和多变的声音等等。用这种方式使婴儿从最初的不成熟的做出反应,逐步发展向主动的复杂的对刺激进行反应的方向。缺失了应有的对各类因素的刺激,就无法充分的发展婴幼儿的感知能力和运动细胞。对于事物的感知、对于玩具的渴望以及适当的活动都是早期教育刺激的一部分,同时与婴儿进行眼神的声音的交流,能够提升婴儿的敏捷性和对外界声音的辨识力。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以不同的方式向婴儿传达一个声音、一个表情甚至一个气息,都能够促使婴儿对社会环境的适应程度以及交往能力。因此通过早期教育以不同的方式创造良好的刺激环境非常重要。

结束语:当前社会不断的发展、前进,对于学生群体的教育要求也越发严格。针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群体对课业的接受能力,诸多专家都在此基础上把研究方向转向了其婴幼儿时期的智力发育情况上。社会和家庭的关注焦点也在向婴幼儿的早期教育方面以及儿童的健康成长上。在对小儿群体体质的发育状况加以重视外,更要将智能发育纳入其中。据研究表明,婴幼儿时期的大脑发育的可塑性极强,胎儿大脑发育的最快速阶段是其出生到2岁期间,而此期间外界环境的刺激和影响也很易于渗入,其中丰富多样的、适宜婴幼儿发展的环境刺激是大脑发育最为重要的条件。通过早期教育活动的训练能够提高婴幼儿的智能发展水平,促成其智力水准的不断提升。及早的发挥该群体的智力潜能,最大的发挥其智力的飞跃性发展,及时的发现其大脑中存在的潜藏疾病,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式的训练活动,使得婴幼儿健康的、正常的成长,稳定其智能发育,预防智力低下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鲍秀兰.促进智力发育预防智力低下重在早期教育[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01:32-34.

早期教育论文篇3

1目前国内医学生培养现状

1.1学生的临床技术与专业知识脱节

不同于英美等西方国家,我国人口众多,医疗系统负担较重,且医学人才缺口较大。因此,我国对于医学生的培养要求更高,必须要求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熟练掌握规范的临床技术。然而我国医学传统的“三段式”培养模式在前期忽略了对学生临床实践的教育,在后期对学生实践产生不利影响,从而不利于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

1.2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欠缺

当下医患关系仍然紧张,医护人员与患者的关系在部分地区并不平等,部分医护人员缺少对患者的同理心。因此,在医学教育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人文精神、沟通技巧的培养。但我国目前大部分医学院并没有开设相关课程,或者对相关课程重视程度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利于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3]。

1.3医学生科研能力不足

大部分医学院校对于本科生的科研能力训练不足,或重视不够,因此造成医学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有所欠缺[4]。这种现象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由于本科生在前期缺少相关的理论知识储备,加上大部分高校开设的实验课程都是基础课程,因而在培养前期就缺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其次,部分医学院校教学方式固化,缺乏教育方式的革新,例如前文提到传统“三段式”医学教育模式将理论与实践割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此外,大部分院校本科生没有专职的导师指引,对于科研并不了解,也不清楚相关流程,因此对科研的兴趣并不大,自然难以得到科研思维与实践的锻炼。

1.4医学生培养参差不齐

自上世纪90年代末起,国内普通高校开始实行扩招,其中包括医学生的扩招。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的《2019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为2.77人,远远超过WHO所提出的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为1人的目标,可见医学类毕业生的就业压力相对较大。因而,我国医学生的培养应逐渐由量的培养转变为质的提高。但从目前的招生情况来看,仍有很大部分的专科医学院在招生,且招生仍有盲目扩大之疑。进入医学院的学生质量本就不齐,且与本科院校相比,专科院校的培养能力较为薄弱。因此,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体制下培养出的医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此外,不同院校之间对医学学制的要求并不统一,对医学生的培养也没有统一评价规范与评估体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医学毕业生的水平参差不齐。

2早期接触临床的意义

2.1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职业规划

在学生前期缺乏相关临床知识时,早期接触临床预见习有助于学生建立对医务人员形象的整体认识,从而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职业规划。国内医学院生源普遍来自应届高中毕业生,且几乎均为理科生。但由于现行的教育制度,大部分学生入学时对职业认识模糊,缺少对于医学的直观了解与认识。在未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时,学生可能不能理解指导老师的专业诊断,但若提前、有机会了解医护人员的工作流程,能帮助其对该职业形成更加完整的认识,从而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2.2健全临床思维与巩固理论知识

早期接触临床有利于将病例与理论知识有机结合,在诊疗过程中以真实的病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理论知识,能有效地解决传统教育模式中知识与应用割裂的问题,进而强化学生的理论基础,同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后期学习。以吉林大学早期接触临床预见习为例,该校在病理生理学教学过程中,要求2011级和2012级全体学生参与早期临床接触,即指导老师带领学生进入临床医院进行床边教学。该校相关的调查[5]显示,51.35%的学生认为临床见习对病理生理学知识掌握帮助很大,45.95%的学生认为有一些帮助,仅有2.7%的学生认为临床见习会对自己的学习产生影响。由此说明,早期接触临床预见习对于医学生的培养有很大裨益。

3早期接触临床中存在的问题

3.1部分医学院校没有条件进行早期接触临床

通过上文的论述可以看出,早期接触临床要求医学院校具有良好的师资条件(一般为综合大学医学院)才能进行。首先,医学院的附属教学医院应该具备一定的实力,否则可能导致供给教学的病例较少或者不典型,失去了教学意义。然而在现实中,除部分底蕴深厚的医学院外,大部分医学院教学医院因高年级学生见习已经占去较大份额,便没有余力供低年级学生进行早期接触临床。其次,早期接触临床对导师的要求较高。早临床见习的导师作为医学生的引路人,自身必须要有丰富的经验。由于低年级学生医学专业知识掌握不足,那么早临床见习导师在讲解病例时必须要有针对性,同时教学经验也必须丰富,如此才能将病例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然而在现实中,很大一部分医学院校在承担高年级学生早临床见习时就已派出大部分有经验的带教老师。如果在优秀带教老师不足的情况下仍然开展低年级学生的早临床见习,无疑会加重医生负担;但若派出经验不足的导师,结果更有可能事倍功半,反而不利于医学生培养。由此可见,早临床见习对学校与带教老师均有较高要求。

3.2早期接触临床的时机难以确定

不同医学院校对于早临床见习的时间要求并不相同。北京协和医学院规定大学三年级学生需进行早期接触临床预见习,并由三甲综合医院承担教学工作[6]。武汉大学则在学生入学时即开始早期接触临床课程,并将其贯穿于整个培养体系中[7]。而部分医学院校却没有早期临床见习活动。由此可见各大院校对于早临床见习的时间安排有所差异。对于大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其医学专业知识不足,其早期接触临床的实际意义一般不大。由此,针对早临床见习的具体实施时机尚需建立相对统一的标准。

4早期接触临床的实施建议

4.1将早期接触临床与新型教学方法相结合

早期接触临床与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problem-basedlearning,PBL)有相似之处。以中国医科大学的PBL教学为例。该校在教学时会提前给学生提供病历资料以供学生研究,经过讨论后再前往病房查看具体病例,并结合问题讨论再次提出诊疗方案。随后由学生总结重难点,指导老师给予修正和补充,最后对整个过程进行评价[8]。上述教学过程便是早期接触临床与PBL教学的有机融合。学生在早期接触病例后即可同时进行PBL教学,也就是将PBL病例穿插于早临床见习中。老师可以将典型的病例作为教学案例,同时让学生进入医院观察、学习,并在课堂上进行分析,二者结合有利于学生巩固专业知识并培养临床思维。

4.2拓宽早期接触的临床范围和场所

早临床见习不应该局限于高校附属的教学医院。学校可以利用假期时间让学生前往社区医院进行早期接触临床活动。相较于教学医院,社区医院患者较少,学生近距离接触患者的机会更多,且社区医院患者病情严重者较少,对于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要求较低,适合学生进行早期见习。此外,若有条件,学校也可以建立医学见习实训中心,通过模拟医院环境对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临床实践教学[9]。在不同学习阶段,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见习课程的调整,灵活设置见习实训内容。

4.3匹配具有丰富经验的带教指导老师

对于低年级的医学生来说,其尚未形成关于医学这一职业的认识,对于职业道德、行业现状的认知和了解还比较朦胧,此时若有优秀的带教老师以身作则、给其树立榜样,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从而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因此,学校在安排带教老师时应充分考虑带教老师的临床经验与医德医风,遴选资历丰富、德育合格的老师引领学生走上正确的道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道德观、人生观。

4.4探索更加多元化的见习形式

对于早期接触临床,不同医学院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尤其鼓励探索创新的见习方式。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院校可以依托互联网进行线上教学,在线上主持讨论会,让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参与。此外,还可以将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VR)技术引入早期临床接触。VR技术有着天然优势———虚拟性以及即时性。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训练的时间,并且可以重复练习、熟悉病例。还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建立新型数字病例库,让学生提前接触稀缺性病例,有利于提高后续临床实践能力。相信未来还将会出现更多的新型技术以用于早期临床接触及医学生的培养。

5总结

早期接触临床是现代医学教育改革的趋势之一,有利于21世纪复合型医学人才的培养[10]。早期接触临床不仅有利于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还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职业规划,为后续学习做启蒙和铺垫。但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早期接触临床仍然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需进一步完善与改进。因此,应在结合国情的基础上,探索、选择适合我国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赵峻,张荣华,罗林枝,等.美国哈佛医学院课程体系改革对中国医学教育的启示[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6,36(6):865-868.

[2]姜辉,李炎蔚,牟笑笑,等.浅谈早临床对本科医学生的意义[J].中国医学人文,2022,6(1):31-34.

[3]孙孟茹,袁立军,王维庆,等.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路径的构建与实践———基于早期接触临床实践训练课程[J].医学与哲学,2019,40(4):62-64,68.

[4]陆睿,张鹏.浅谈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现状与路径[J].卫生职业教育,2022,39(1):3-5.

[5]刘亚男,赵丽晶,苏静,等.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的教学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7(10):85-86.

[6]徐薇薇,高小惠,杨萍,等.早期接触临床课程体系的建立与实施[J].协和医学杂志,2015(4):318-320.

[7]赵芳,熊世熙,周斌,等.对高等医学院校“早期接触临床”课程建设的思考[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3(5):586-588.

[8]李良满,梁庆威,朱悦.PBL教学模式在骨科临床实习课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8,8(6):435-439.

[9]余珊,杨嘉,缪希松.以“模拟医院为模式,就医流程为导向”建设临床技能实训中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1):51,125.

早期教育论文篇4

早期融合教育是指将0~6岁有特殊需要的儿童与普通儿童安置在同一教育环境中,以两者共同活动的融合教育为主,并提供多方面支持与辅助以满足其发展与需要的一种教育模式。〔1〕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萨拉曼卡宣言》中首次提出“融合教育”这一概念,打破了自1770年以来实施的对残疾儿童进行隔离式教育的旧范式。〔2〕随着融合教育事业的发展,特殊儿童进入普通幼教机构的人数逐渐增加,我国对早期融合教育事业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那么,我国有关早期融合教育的研究状况如何?为此,本研究对1994~2016年我国早期融合教育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以期进一步促进早期融合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

一、我国早期融合教育研究概况

研究者以“早期”“学前”“幼儿”“融合教育”“全纳教育”“随班就读”等为关键词,对1994~2016年①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以及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进行了检索。结果得到有效文献266篇(其中期刊论文234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30篇、博士学位论文2篇)。

从文献数量变化情况看(见下图),近20年来我国早期融合教育研究文献数量呈不断上涨趋势,尤其是2008年以后攀升明显,2015年文献数量达到顶峰。研究者认为,这可能与2014年政府颁布了《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有关。此外,我国早期融合教育的研究成果主要发表在期刊上,硕博论文较少,这说明我国在早期融合教育方面高层次研究人员还较少。从整体上看,我国有关早期融合教育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二、我国早期融合教育研究内容分析

近20年来,我国早期融合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有关国外早期融合教育的经验,早期融合教育实施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早期融合教育的安置模式、课程设置及教学策略探讨,早期融合教育的态度及支持系统,早期融合教育的师资及专业素养以及教育干预效果等方面。2005年之前的研究较多关注早期融合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此后的研究以早期融合教育的态度、师资和干预效果研究居多。这表明我国早期融合教育研究从最初的对早期融合教育可行性、必要性的关注转移到对早期融合教育态度以及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注上来。〔3〕

1.早期融合教育的国外经验

我国早期融合教育的研究在起步阶段有较多关于国外早期融合教育经验的介绍。例如,曹漱芹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介绍了德国的学前融合教育,〔4〕张莉从教育政策、教育?⒂肴嗽奔敖逃?实践等方面对英国早期融合教育的发展作了概要介绍,〔5〕并对英国政府在“联合思想”的指导下建立多学科、多部门专业人员学前融合教育“部门间合作模式”作了较深入分析,从而提出我国学前融合教育要努力构建“家庭-教育-医学-专业机构-社会力量”为一体的参与模式,增强部门间的合作等建议。〔6〕

2.早期融合教育实施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就早期融合教育的必要性而言,研究者们认为,首先,早期融合教育对正常儿童和特殊儿童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周念丽发现,融合保教在促进听障儿童、自闭症儿童、弱智儿童发展的同时,对正常儿童也有激发自我效能感、增强能力以及促进心理理论发展等积极意义。〔7〕张霞萍发现,融合教育能够促进听障儿童和视障儿童的动手能力、认知能力、语言能力、自主性以及环境适应能力的发展。〔8〕其次,有相关政策和法规依据。1990年,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二十二条规定普通幼儿教育机构应当接收“能适应其生活的”残疾幼儿;1994年,国务院颁布的《残疾人教育条例》规定,“普通师范院校应当有计划地设置残疾人特殊教育必修课程或者选修课程,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残疾人特殊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适应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的教育需要”;2014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制定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则明确指出,要“支持普通幼儿园创造条件接收残疾儿童。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和有条件的儿童福利机构增设附属幼儿园(学前教育部)”。这些政策、法规为我国早期融合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最后,我国早期融合教育的实施具有道德基础。严冷(2007)认为,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仁爱”道德观,幼儿及幼儿家长应当接纳、尊重和关心残疾幼儿;幼儿园教师和管理者除应接纳、尊重和关心残疾幼儿外,还应努力为他们提供适应其个体需求的保育和教育服务。

3.早期融合教育安置模式、课程设置及教学策略探讨

从世界范围看,特殊儿童教育安置存在着两种典型模式:一种是以前苏联为代表的以特殊学校为主体分门别类的封闭型模式,另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把特殊儿童安置到“最少受限制环境”中去的开放型模式。〔9〕在“全纳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我国逐渐形成了“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学校和特殊班为骨干”的教育安置模式。有研究者认为,在我国,幼儿园应当形成“以普通幼儿园中的特殊班级安置为主要形式,以部分普通部分特殊教育的安置为次要形式,以特殊学校中的幼儿班为辅助形式”的教育安置模式。〔10〕

随着融合教育的推进,研究者们开始逐渐关注早期融合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策略。邓猛认为,全纳教育的课程设置应该具有弹性,体现学生学习能力多样性的特点,反映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与不同学习需要。〔11〕于松海等认为,课程的选择应考虑实用性、儿童的心理和生理年龄、统整性、适当挑战性、以社区为导向等。〔12〕吕晓认为实行个别化教学能提升特殊儿童教育质量,最大程度地补偿缺陷、开发潜能,但是,个别化教学计划在实践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评估过程简单且不全面、目标随意、对儿童整体发展缺乏关照等。〔13〕

4.早期融合教育的态度及支持系统

在梳理我国早期融合教育态度方面的研究文献时,研究者发现,研究对象涉及幼儿园教师(包括职前和在职)、普通幼儿家长、特殊幼儿家长、融合班级中的普通幼儿等。与其他阶段的融合教育相比,人们对早期融合教育的接纳程度还比较低。如,研究者普遍发现多数幼儿园教师(在职)对融合教育和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态度不积极,对自己能否有效指导特殊儿童持怀疑态度。〔14-16〕有研究者调查了职前教师对早期融合教育的态度及认识,发现他们已经认识到了融合教育的重要性,但对其可行性持保守和消极态度。〔17〕而特殊儿童家长在态度、行动上比普通儿童家?L更支持融合教育。有研究者发现,普通幼儿在认知与情感上会对特殊儿童表现出消极态度,但在行为上又是比较积极正向的。〔18〕

卿素兰等运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对教师、普通儿童及其家长、特殊儿童及其家长进行了调查,发现他们对五个支持系统的总体评价中,认为家庭与学校支持系统比较完善,政府经费支持力度较好,社区支持度不够,学生自我预期不佳。〔19〕靳敬坤采用问卷法对融合幼儿园教师以及接受融合教育的自闭症儿童家长进行调查后发现,教师和家长都认为教师支持状况最好,但对幼儿园的行政支持和家长支持看法不一致。〔20〕

5.早期融合教育师资及专业素养

有关早期融合教育师资及专业素养的调查发现,我国早期融合教育师资相比其他阶段严重不足,有特殊教育背景的幼儿园教师极其缺乏,幼儿园教师的融合教育技能有待提高。〔21,22〕以四川省为例,有调查显示,截至2010年底,四川省在园幼儿188.75万人,幼儿园专任教师51909人,从中可推知,其师幼比为36∶1。〔23〕有调查发现,成都地区的普通幼儿园里没有具备特殊教育专业背景的幼儿园教师。〔24〕在幼儿园教师普遍缺乏融合教育专业素养的情况下,有研究者开始思考如何改革高等学校特殊教育培养模式的问题。邓猛认为,培养特殊教育骨干人才、融合教育专门人才以及随班就读普及型人才是当前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变革的主要方向。〔25〕冯雅静等认为可以借鉴美国“双证式”融合教育教师职前培养模式,即让学生毕业时同时获得普通教育教师和特殊教育教师双重从业资格证。尽管这一培养模式在实施背景、专业资源、融合教育发展水平、教师培养基本模式等方面有一定要求,但仍可对我国的相关院校在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实践教学等方面提供借鉴。〔26〕

6.早期融合教育的干预效果

当前,我国的早期融合教育干预对象主要是自闭症儿童、视障儿童、聋哑儿童以及肢体残疾儿童等,其中对自闭症儿童的早期融合教育干预研究较多。在这类研究中,研究者主要是对自闭症儿童开展诊断、评估、干预,以促使其逐渐融入普通教育环境中。如,徐胜对一位早期诊断为自闭症的幼儿进行了干预,在观察、访谈、诊断、评估等基础上为其制定并实施了个别教育计划,通过三个月的干预,研究者发现该幼儿已能够完成大部分教育计划所规定的内容,但常规遵守还需继续训练;〔27〕魏寿洪运用单一受试法对一位自闭症幼儿进行了为期12周的融合教育干预研究,发现其问题行为逐渐减少、沟通技能逐渐增加,但社会交往能力仍未得到有效改善。〔28〕

三、我国早期融合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

1.起步晚,发展缓慢

近几年来,虽然我国有关早期融合教育的研究文献有所增加,但从整体上看数量并不多。从研究内容看,大多停留在对我国早期融合教育现状的描述上,实践干预层面的研究较少。此外,研究者们对“融合教育”“随班就读”“全纳教育”等概念进行了辨析,但对如何将早期融合教育建立在我国国情基础之上的研究仍较缺乏。正如邓猛所说,如何将融合教育的理论及实践与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及教育背景相结合,“形成根植于中国社会文化特性的本土化融合教育理论,是我国特殊教育研究的关键问题”。〔29〕

2.研究范围较窄、层次较低,合作研究相对缺乏

我国的早期融合教育研究范围较窄且层次较低的主要表现是:第一,研究主题相对单一,对早期融合教育中的家园共育、普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以及认知、情感、能力的研究不多。第二,研究对象以教师、家长、幼儿为主,对政府、社区、社会工作者等的研究较少。第三,研究范围以地区为主,全国性的研究较少,东部地区较多,西部地区较少。从研究的合作情况看,以个人研究为主,跨学科的合作研究不足,研究者的学科背景较单一,幼儿园教师和高校教师合作研究较少(朱娜,2015)。

3.对融合教育的认识有待深化,支持保障体系亟待完善

本研究发现,当下研究者们对早期融合教育的认识重在对国外经验的介绍,而对融合教育形成的历史背景、教师的融合教育素养、融合教育背景下的课程与教学改革等问题缺乏深入的研究。同时,我国早期融合教育的支持保障体系也亟待完善。早期融合教育的支持保障体系应包括学校、家庭、社区、政府以及自我五个子系统。但本研究发现,幼儿园的无障碍环境和资源教室创设尚处于起步阶段,有融合教育专业背景的幼儿园教师很少,幼儿园教师和普通幼儿家长对特殊儿童的接纳程度较低,早期融合的家园互动尚未形成,与早期融合教育相关的社区资源支持较少,有关早期融合教育的政策法规尚不完善,且监督执行的力度也不够。

四、我国早期融合教育的研究展望

1.有效整合融合教育研究力量,提升对融合教育的实践指导能力

融合教育的研究涉及教育学、心理学、医学、卫生学等诸多学科,研究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融合教育研究力量加以整合:(1)高校可以增设早期融合教育研究机构,如华东师范大学设置了融合教育研究所。(2)开辟融合教育研究学术传播渠道,如教育类期刊增设融合教育专栏、大众媒体多开展融合教育宣传等。(3)组织学术研讨会,共同探讨早期融合教育相关问题,形成以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早教专家、医疗康复专家、社会志愿者以及社区爱心人士等组成的早期融合教育团队,通过医教结合、家园共育、幼儿园和社区结合的早期融合为特殊儿童提供支持。同时,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早期融合教育从理论层面的探讨转向实践层面的应用,以满足现实之需。

2.加强早期融合教育师资培养,提升幼儿园教师融合教育素养

高质量的师资是开展早期融合教育的根本保证,我们要努力建立一支业务精良、专业过硬的幼儿园融合教育教师队伍,当务之急是要提升幼儿园教师的早期融合教育素养。早期融合教育素养是指幼儿园教师必备的有关融合教育的观念与态度、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研究者认为,可通过以下途径提升幼儿园教师的早期融合教育素养:(1)调整师范生的课程设置方案,对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业的课程加以整合。(2)把融合教育素养考察纳入教师资格考试认定。(3)对在职幼儿园教师进行融合教育的相关培训。(4)把融合教育能力作为对幼儿园教师进行评价或考核的重要依据。

早期教育论文篇5

师资课程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6A-

0009-02

随着脑科学研究的发展,0-3岁婴儿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2年)》明确指出:“促进0-3岁儿童早期综合发展,积极开展0-3岁儿童科学育儿指导。积极发展公益性、普惠性的儿童综合发展指导机构,以幼儿园和社区为依托,为0-3岁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早期保育和教育指导。加快培养0-3岁儿童早期教育专业化人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各类亲子园、早期教育指导机构在国内应运而生。但是很多早期教育指导机构以营利为目的,存在师资水平普遍不高、课程安排缺乏科学依据、对家长的指导不到位等问题,导致亲子园应有的教育功能无法得以实现。

一、0-3岁亲子园教育的现状

(一)师资现状

目前,我国早期教育市场的师资主要由4类人员构成:第一类是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这类学生在“3-6岁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学习,也有一定的幼儿园实习经验,但是对0-3岁婴幼儿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缺乏了解。第二类是艺术类、英语类专业毕业的学生。这类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特长,但是缺乏相应的幼儿教育理论和幼儿教育方法,对教育对象特点的把握较为欠缺。第三类是幼儿园的骨干教师。这类教师一般具有较为丰富的带班经验,有的教师自己当了妈妈,对婴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有一定的把握,但是缺乏对0-3岁幼儿早期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的系统学习。第四类是参加短期亲子教师培训的教师。这类教师参加培训机构或师范院校举办的各种短期培训班(如蒙氏课程培训、感觉统合训练指导师培训、多元智能亲子课程培训、奥尔夫音乐课程培训等)并获得结业证书,他们通过短期的集中学习,对幼儿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有所了解,但获得的只是初步的或某一方面的粗浅理论。

(二)课程现状

国内早期教育市场存在的课程主要有音乐课程、艺术课程、运动类课程、语言课程、思维课程等。尽管各个亲子园的课程名称不相同,但是归结起来可以将它们分为两类。一类是综合课程(有的早期教育机构称为全脑开发课程)。这类课程涉及对婴幼儿各种感官、语言、思维、人际交往、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开发。一类是特色课程。这类课程基本上是奥尔夫音乐、创意手工、蒙氏理论与方法以及在这些名称之下细分出来的课程,很多课程是由亲子园里的一线教师综合各种教育资源后进行划分得来的,如“妙事多音乐”“奥尔夫音乐”“蒙台梭利教育法”“感觉统合训练”等课程,这些课程看似丰富,但是几乎未经本土化就直接植入,其科学性和适宜性有待商榷。

(三)家长教育实施现状

亲子园应当为家长提供先进的育儿理念及早期教育服务,指导家长如何科学育儿,帮助家长制定合理的育儿方案,为婴幼儿的成长提供方法指导。目前,亲子园教育更为关注婴幼儿本身的发展,对家长的指导力度明显不足。大部分亲子园的家长指导仅限于亲子课堂中的示范指导、口头指导,以及课堂外的个别咨询等。指导的内容也比较单一,一般局限在具体招式的示范上,如教会孩子和家长某一种游戏,会做某一个动作,缺乏对教育原理的阐释。课后的沟通指导也只停留在孩子的具体表现上,如孩子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优点是什么?孩子的哪个方面比较欠缺?需要再发展什么?如何鼓励孩子发展?有的早期教育机构会通过家长讲座、家长沙龙等形式对家长进行指导,这种指导一般只介绍基本的教育理念,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

二、0-3岁亲子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科班出身的早教教师

目前国内早期教育市场中经过专业而系统培训的早教教师较为缺乏,导致早期教育师资队伍参差不齐。有的早期教育机构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对自身进行宣传包装,以示教育水平很高。但是实际上,有的英语专业、音乐专业出身的教师缺乏对婴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准确把握,对0-3岁婴幼儿的教育规律认识不足,导致在亲子课堂上只会向家长做简单的示范,缺乏对教育原理的解释,无法起到引导孩子自主成长的目的,更加无法发挥对家长的专业引领作用。

(二)缺乏科学的亲子课程

国内市场的亲子课程看似琳琅满目,实则同质化现象比较普遍,从课程形式到课程内容,东拼西凑的现象严重。此外,亲子课程中用到的音乐、素材等,涉及知识产权问题,因此,这些课程无法制作成系统的书面材料提供给家长,这就导致亲子园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功能大打折扣。婴幼儿及家长在亲子园或早期教育机构接受指导的时间有限,在有限的时间里,家长和孩子都很难当场消化学习内容。而早期教育课堂最重要的是让家长学会在家里如何教孩子,在家里如何有效地引导孩子自主发展。婴幼儿学习发展的主要场所是家庭,对婴幼儿而言,需要在不断地重复的练习中获得新的体验,如果仅靠在亲子园里进行的短期学习,那么教育效果肯定不够理想。有的早期教育机构也意识到了这些问题,但是苦于没有获得相关的知识产权和版权,这些教学内容及素材无法刻录成光盘或制作成书面的家长指导手册分发给家长,让家长在家庭中进行反复练习。当家长质疑孩子的学习收获时,教师只能向家长解释“孩子的学习是在重复中进行”的理念,而为了弥补无法将教学课程带回家的不足,同样的学习内容安排2次课学习,相当于家长花双倍的钱学习同样的内容,造成早期教育的价值大打折扣。

(三)对活动主体缺乏准确的把握,导致家庭教育指导功能难以实现

0-3岁亲子园教育活动的主体不仅包括教师、0-3岁的婴幼儿,而且还包括家长。在亲子园教育活动中,家长既是学习者,又是教育活动的传递者和实施者;在家庭中,他们直接支持和指导婴幼儿的活动。因此,亲子园教育既要促进这些处于身心发育关键期的婴幼儿的发展,又要根据家长的不同特质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地引导。在亲子活动中要实现家长的有效指导,一方面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要帮助家长掌握一定的教育方法,提升家庭教育的品质,从而促进婴幼儿的健康成长。但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在亲子园的教育活动中,教师更多的是关注婴幼儿的具体表现,片面地追求婴幼儿对具体任务的完成质量。对家长的指导局限于简单的招式示范,缺乏教育原理的解释,导致家长机械地进行模仿,不会根据情况的变化进行调整。对家长的忽略容易导致家长产生错误的认知,如单纯地追求孩子的即时表现,忽略了孩子的自主发展,这种错误认知会变成干扰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

三、改进0-3岁亲子园教育的建议

(一)探索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早期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保障优质的早教师资

首先,重视早期教育专业人才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做到两方面齐抓共管,探索职前职后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从传统的“师范教育”转向“教师教育”。其次,加强高等师范院校的早期教育专业建设,依靠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科研机构、早期教育专家等多方力量,从职前早期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标准的制定等方面入手,同时还要撰写早期教育专业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教材,收集相关音像资料,丰富0-3岁婴幼儿教育资源。再次,遴选最能胜任幼儿园小班教育的骨干教师,将之置于0-3岁早期教育与指导团队研究环境和实践中进行“培植”,使其快速成长为0-3岁早期教育的骨干教师,弥补早期教育专业人才的缺口。最后,加强对市场上各类早期教育培训机构的管理,严格审核培训机构的资质,对培训指导师的资格做出相应的规定,对培训内容做出最低标准的规定等。

(二)出台相应的政策,保障优质早教课程的研发与推广

一方面,成立行业协会或出台相关规定,建立亲子教育师资资质认证机构,规范亲子教育市场的秩序,制定切实可行的亲子教育教学大纲,规范亲子园课程,保证亲子课程是科学的、高质量的。另一方面,吸纳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科研机构、早期教育专家等多方面力量,成立亲子园课程开发研究小组,吸纳先进的婴幼儿教育理论,结合本土文化,分析不同社会阶层的需求,不断丰富亲子课程的内容,满足不同家长与市场的需求,开发出丰富多彩的、富有特色的亲子园课程,并形成长效的追踪研究机制,不断调整和改进亲子课程的设置,保障亲子园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家长指导活动,保障科学有效的家长教育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孩子终身的教师。为保障婴幼儿教育的科学有效,必须科学合理地对家长进行指导。在家庭教育指导内容上,根据家长的实际需求,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理念,如0-3岁婴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如何根据这些特点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等。也可以根据婴幼儿在生活、游戏、学习中的表现,以及家长在教育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合理引导,提供相应的处理意见和建议。还可以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幼小衔接问题等与家长进行交流。在家庭教育指导的形式上,根据指导对象、指导内容和指导目标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指导形式,如课堂指导与课后指导相结合、集体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传授式指导与互动式指导相结合。

总之,只有切实提高亲子园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确保早期教育课程的科学合理,保障家长教育的切实有效,才能促进婴幼儿的健康全面发展,真正实现亲子园教育的双重功能,促进整个早期教育行业的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

早期教育论文篇6

【关键词】儿童;保健;早教知识;发育;影响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代表了祖国的未来,所以改善儿童发育和成长情况是国家和民族的需要。我们应该为儿童提供必要的条件,来使他们能够得到更好地保护、照顾和教育。家庭和社会为儿童一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奠定作用。而儿童时期也是他们生长发育最快的时候,所以很容易被一些不利于他们生长发育的因素干扰,从而导致小儿生长发育异常[1-5]。儿童保健早教知识能够更早的发现儿童的异常,及时的使他们得到诊断和治疗。所以儿童保健早教知识能够促进孩子的身心发育和发展,能够为孩子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对儿童保健早教知识对儿童发育的影响进行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2月-2011年2月来自我院门诊进行系统保健的儿童400例。对儿童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0例,两组儿童的性别、出生情况以及父母的文化程度、后天生长的环境情况经过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两组儿童都进行系统保健,对照组的患者采用传统的模式进行保健指导。而观察组实施系统保健的基础上融入早教内容,对儿童的家长进行科学养育只是的教育。两组儿童分别在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使用智能发育指数(MDI)和运动发育指数(PDI)测评。

1.3统计学分析对所得数据采用SO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见表1、表2)

3讨论

早期教育对儿童的智力发育有着重要的启蒙作用,也是成人对儿童实施教育的开始[6]。儿童时期也是大脑发育最快的使其,如果这个时期能使儿童的生活更加的丰富,能够针对性的给予儿童正确的教导,能够加速儿童智力的发展[7]。这也为儿童以后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奠定基础。早期的教育原则就是以儿童早期的发展理论为基础的,教育者不仅需要考虑儿童的客观要求,更要重视儿童成熟状况和发展的可能行。在一般的认为,早期教育在儿童出生就可以进行,不同年龄阶段对儿童教育的重点不同。周岁以内的儿童可以对其进行感官功能的训练、语言的训练和动作的训练[8]。周岁到3岁的儿童在上述训练基础上还可以加上感知动作的思维,动作的连贯性和活动。对孩子语言、玩伴和个性的形成等方面进行培养训练。对0-6岁的婴幼儿及父母开展早期教育,有助于对身体、智力、精神、人格等多发面的协调发展,这与健康的成长是互动的,早期教育不仅对婴幼儿的教育有帮助,对父母与养育者的教育也有一定的影响。

早期教育对孩子的一生意义都是很大的。在儿童三岁以前的大脑发育是最快的,而大脑的发育与外界的环境和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我院开展的早期教育就是根据孩子的发育情况,采用多样化的刺激对孩子的大脑挖掘最大的潜能。对儿童定期的开设专业的早期潜能开发课程,对儿童开设保健、教育和抚养相结合的综合。婴幼儿智能的发育不仅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还受到环境因素的制约,两者共同影响婴幼儿的早期发展。有资料显示对周岁以内的小儿早期发展指导,影响着其智能发育,也是恒定的因素。同时,对孩子开展一些亲子互动的益智游戏活动,能够使家长对婴幼儿的正常发育过程更加了解[9]。通过研究表明,儿童保健早期教育对儿童发育有着深刻的意义,不仅能够使小儿提高综合素质,更能使小儿全面的发展,是值得借鉴的。

参考文献

[1]段娅莉,朱晓平,张程华,等.早期教对婴儿神经心理发育影响的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2,10(5):300.

[2]安继业,姚梅玲,冯彩英,等.早期教育对婴幼儿神经心理发育影响的探讨[J].医药论坛杂志,2007,28(2):16.

[3]鲍秀兰.新生儿行为和0-3岁教育[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240.

[4]潘黎明,唐剑波,叶掌梅.湖州市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效果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4,12(3):229.

[5]赵平.早期教育对0-3岁儿童神经心理和智能发育的影响[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3,18(6):446.

[6]李晓霞,王念蓉.早期教育对要儿智能发育的影响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8,16(2):58.

[7]Slater久IndividualdifferencesininfancyandlaterD[J].JChildPsyehiat,1995,36(1):69.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美丽校园的演讲稿范文(整理8篇)

    - 阅0

    美丽校园的演讲稿篇1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把美丽带进校园“。走在校园里,看见地上的一片纸屑,你是视而不见,还是弯腰捡起?在食堂.....

    植树节的作文范文(整理16篇)

    - 阅0

    植树节的作文范文篇1今天是植树节,阳光灿烂,老师安排我们一起去植树,我们开开心心地拿起水桶,抗起铁铲,带上树苗地去植树了。我们兴高采烈地来到路边,我和小明一组,我挖坑,小明提水.....

    优秀范文春游野炊作文(精选4篇)

    - 阅0

    春游野炊作文篇1春天来了!你看,万紫千红的花开了,把可爱的草、树木、鸟、兽、虫、鱼都从寒冷的冬天中叫醒了,大地恢复了生机。那些野花像小星星一样一闪一闪眨着眼睛;田野上,麦苗.....

    最新挡土墙施工方案范文(精选2篇)

    - 阅0

    最新挡土墙施工方案范文为了确定工作或事情顺利开展,常常要根据具体情况预先制定方案,方案一般包括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工作重点、实施步骤、政策措施、具体要求等项目。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