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能训练的重要性(6篇)

来源:

论体能训练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大学足球组合训练;理论;实践

大学足球是一个产生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的相对新生的事物,属于中国足球的一个分支。大学足球为中国足坛不断补充新鲜血液,为中国足球事业培养有潜力的队员,为国队探索训练模式与实行新兴理念,可以说,大学足球为中国足球做出的贡献不容小觑。然而,由于中国足球事业整体上成绩并不理想,大学足球的发展随之受到重重阻力。在这种困境下,新的足球训练方法和新的足球训练理念便成为国足的出路之一,于是创新足球训练的概念方法就成为诸多足坛有识之士的共同呼声。而为了实践创新足球训练概念,大学足球便成为一项很好的平台,其中大学足球的组合训练模式备受业界关注。

1有关大学组合足球训练的理论探究

1.1组合训练的概念

为了突破和拓展传统的训练模式,大学足球对传统足球训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经过长时间的磨合训练总结出一种将多种训练手段无缝结合,将各个不同的专业动作拼接组合成一个连续的肢体行为来训练,全面增强了训练效果,整体提高了训练方法的合理性,是一种极具人文与科学性的训练理论。有关大学的训练理论、训练理念、训练方法、训练手段都在大学足球的组合训练理论的范畴内。

1.2训练理念的理解

所谓理念,即是对存在事物的具体性的、客观性的、精确性的定义描述,它是一种理想信仰,一种哲学追求,一种精神向往,一种客观意识,是广大人民在长期的客观思考与现实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追寻所得到的的智慧结晶。无论是生活工作还是学习等各个方面我们都能发现它存在的身影,比如生活理念、教育理念、经营理念等,而这些理念在该行业中往往起到了独树一帜的引领指导作用,是其他方面影响所不能撼动的地位。足球组合训练理念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实践性,二是固定性。它形成于足球比赛和足球训练之中,有极强的准确性和固定性。据研究,组合训练理念要求训练过程必须同时兼顾四个方面:其一,真实性;其二,训练技巧要与市级比赛相衔接;其三,多种训练方法有机结合;其四,着重关注队员足球意识的成长性培养。

1.3训练方法的选择

所谓方法,即是达到某种特定目的的一种方式,它的定义相对广泛,领域不同意味的含义就不同,即使同一领域内,方法也有数种选择形式。为了提高训练效果,增强比赛技能而使用的手段便是运动训练方法。它的前身是对训练理念和理论有足够的认知和理解之后产生的,否则脱离现实性与客观性,方法便没有可可行性。组合训练则深谙方法原则,紧接实际情况,充分分析队员的身体状态、训练程度、心理素质,从现实情况出发,制定出的相对科学的训练方式,因材施教,将不同强度的训练内容合理统筹,统一安排。

1.4训练手段的采用

训练手段,即是有着提高某种专业能力目的的某种专业训练任务。为了提高自己的技能,在比赛中更有优势,科学的训练手段便是运动员所需要的。以目的分类,训练手段可以分为体能训练手段和心理训练手段;以效果分类,可以分为基础训练手段和提高训练手段;以动作的连续性分类,可以分为单一训练手段和多项训练手段。组合训练即属于多项训练,相较于单一训练有着极大的效能优势与实用性。

2大学足球训练理论的实践

理论就实践来说有着极强的指导引领作用,如果只是盲目的研究理论却不以实践验证,便沦为变相的纸上谈兵而已,看似科学强大的理论就变成一纸空书毫无意义;而只是一味地进行实践却不遵循理论概念的引导,则必定会造成运营方向的偏离,导致实践的结果与预期不符。因此,实践与理论必须合理结合才能事半功倍,达到走出困境的目的。大学足球组合训练理论可以在三个方面体现在实验的应用中。

2.1大学足球组合训练理论在体能训练中的应用

身为运动员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就是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它支撑着运动员在运动场上纵横驰骋努力拼搏。比如一场足球比赛的时间超过一个小时,在这60分钟内所有的运动员都会不停进行跑、传、接、射等各种大幅度高消耗身体动作,下半场就有运动员难以支撑的情况时有发生,于是体能耐力的训练就十分必须与重要。以组合训练的理论为指导,体能训练就要采用持续训练法,中间间断进行应变力训练,用强化训练法确保训练结果。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方式:五段加速跑、两人三项跑动传球、旗杆障碍跑、掷实心球、跑动中传接球等多种方式同时进行,通过数种手段的共同作用,可以显著提升运动员的身体素质从而达到赛场上的优势。

2.2大学足球组合训练理论在技术训练指导中的应用

在技术训练指导中运用组合训练理论有以下三个原则:其一,情景再现,将比赛环境真实地提供给运动员。各项训练的单项实施对于运动员来说只适用于初学者,对专业运动员而言远远不够,于是身为教练就需要不断创新训练手段,完善训练理论,制定新的训练项目,尽力模拟比赛的真实情景,循序渐进地提升运动员素质。训练计划的制定需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从单一到多项,第二,从模拟到实战,第三,从简单到复杂,第四,从一人到多人,切记不要一蹴而就。以组合训练理论为指导,具体到队员的自身状况,设计不同的传球、射门、对抗训练,将所有练习以小组形式进行,达到提高队员比赛技能的目的,最终在赛场取得优势。

2.3大学足球组合训练理论在战术训练指导中的应用

在比赛中为了战胜对手而制定的方法和技巧就是所谓的战术。战术训练的制定原则运用到足球比赛中首先是要制定一个主战术,主战术就是在赛场上确定的绝对不变的战术,以主战术应万般战术,一个战队所有其他战术也是在主战术基础上进行提升和改进而来的。其次其他战术是根据赛场具体情况而确定的。

3小结

国家的将来和希望在于大学生,大学足球同样可以为中国足球的曙光提供巨大助力,组合训练作为大学足球的新兴科学性理论,极有可能带领国足走出困境,走向辉煌。

参考文献:

[1]李万鹏.大学足球组合训练的理论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3,(42):102.

论体能训练的重要性篇2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体育运动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体育运动是现代人群健身、休闲及娱乐的不二选择。运动训练是现代体育发展的重要环节,其方法更是重中之重,训练方法的科学性决定着其理性程度和创新水平。本文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科学方法,针对高校运动训练方法的创新的动因及发展进行分析,旨在为高校体育运动训练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高校运动训练创新动因创新发展

运动训练方法是具有中介性质,存在于训练目的与训练结果之间的,在整个高校体育训练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科学的训练方法是提升运动员水平的杠杆。因此,训练方法的创新成为体育运动发展的前提条件,是社会体育建设过程的时代性标志。

一、运动训练方法创新的动因

(一)训练方式的转变:经验与科学的张力

一般来说,运动训练必然是活动和方式的合体,并通过特定的运动方式展示出来。伴随着运动训练科学化的普及与深入,运动训练由原来的“粗放型”过渡到“集约型”,改变了以往“师徒传承式”的“单兵作战式”的训练方式。立足于训练方法,在经验和科学的张力推动下,训练方法走上科学化的道理,进而由“经验型”向“科学型”发展开来。

“经验型”训练方法指的是根据以往长期训练积累的经验知识为基础的方法,“经验型”训练方法是一种最为传统、常见的训练方法,此训练方法具有重复、单一的特点,简单的维持着训练方法和训练结果之间最表层的因果关系,实际应用性却不及“科学型”的训练方法。“经验型”的训练方法最好的发展是创新,而创新之路的必然趋势是训练方法的科学性发展。而“科学型”的训练方法主要以科学理论为基础,进行实际而周密的分析,由此形成的方法。“科学型”的方法是认识的更高一级的阶段,超越了经验,根据事物的自身情况正确的进行反映,从而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科学型”的训练方法遵循的训练方法和训练结果间的必然联系。因此,“科学型”训练方法可为高校运动训练的时代化发展铺平道路。

(二)训练认识的不断提高:知识与手段的张力

在运动训练中,无论是教练员、科研人员的选择还是训练方法的创造与应用,其本质都是认识活动。可见,对于运动训练的认识也是训练方法革新的重点任务。

正常情况下,新的认识对应着新的活动,而新活动的运营也不然离不开预先的认识。随着运动员能力和水平的不断进步,训练的层次和难度也相应变化,运动员的每一次状态转变,都具有特定挑战性和创造性,并非只是简单的重复训练。原有经验性的认知已经完全不能满足现代训练活动的发展。原有的训练知识系统会导致人们陷入认知困境,从而走进训练困境。而训练困境的摆脱需要科学的认知能力。由于人的知识水平差异,因此所受困境也有很大差异。科学具有开发、创造和发展的特性,因此,坚持科学的认知是摆脱认识训练困境的有效途径。知识困境的突破和发展是运动训练创新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三)体育科学运用的确立:认识与应用的张力

体育与科学的结合已经是现代社会中的常见现象。科学与体育彼此间相互渗透,形成一个互为你我的整体,不可分割。体育的科学化是社会发展必然趋势,科学体育已经由年轻走向成熟,由理论走向实践,成为现实应用性极强的门类。运动训练的开发已经步入最为艰难的阶段,这个阶段的运动水平不在是经验和勤奋能够完成的了,需要努力的跟上时代的步伐,科学、规范的认识,进而实现最大化训练效益。科学性的体育探索需要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去探究,做到学科的交叉渗透,这样才能有效解决运动训练中各类问题。科学理论的渗入对训练方法的成功应用具有重大意义。

二、运动训练的创新性发展

(一)训练方法的连续性发展

训练方法的连续性是训练方法创新发展的特征之一,表现为一种渐进的形式。连续性的训练方法是坚持固有科学运动原理,以改变训练手段和操作程序为主要内容,从而促进训练方法的完善。训练方法的渐进性是遵守科学规律和训练实际,进而循序渐进的改进训练方法。它并不是“盲目改版”,而是一种更科学、成熟的训练发展模式。训练方法的实际应用需要正确的训练理论作为“补给营养”,同时,还需要针对性“去伪存真”,保证训练理论的纯正性。

(二)训练方法的间断性发展

训练方法的间断性发展主要是指一种跃进式的发展模式。针对于经验式的陈旧理论,对其进行全面的革新,根本的改变。改变整个运动训练的模式,全新的理论对应全新的训练方法。这类跃进现象对于训练方法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心理训练方法,该方法在很长一段时间主要以语言等的精神手段发挥作用,最近几年随着生物理论和技术的开发,采用现代化仪器,利用视觉和听觉使运动员获得信息,运动员通过对这些信息的认知,主动的调节自身的心理状态。心理训练方法派生的训练方法正是训练方法的间断性发展的主要表现。

三、结语

训练方法主要运动训练的关键部分,训练方法的创新是体育时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运动训练方法受人的意识支配,受到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因此要正确的认识运动训练的发展规律。只有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和运用,才能促进运动训练方法的创新,推进为体育运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仑,张俊青.我国运动训练方法学建构的探析[J].体育科学研究.2002.

[2]吴贻刚.科学理论向运动训练方法转化研究探索[J].中国体育科技.2000.

论体能训练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运动训练;理论体系;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竞技体育以其独有的魅力一直吸引着众多人的目光,然而在体育赛场短暂的比赛之间的背后,是运动员大量长时间枯燥的运动训练,实际上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的最核心也是最基础的组成部分,运动训练理论的产生以及发展,是人类竞技体育历史的重大进步,因此对于运动训练理论各方都有着相当高的评价,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运动训练理论进行基本概括和分析,来为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的未来发展提出一点儿有益的建议。

一、对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的归纳

(一)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的基本定位

从国际层面来看,各国各派学者对于运动训练理论的研究是不尽相同的,但是总体而言在国际学科发展的历史上来看运动训练理论可以大致分为两类,其一是从实践的角度对于竞技体育运动的各个细节进行研究从而力求得出运动训练的理论与实践的内在有机关系,这一种研究思路的优点在于使得运动训练理论的研究比较趋于细节化,对于各个竞技体育项目而言都有各自的运动训练理论,在子学科的层面上显得非常的完善,但是对于各个子学科内在的联系研究显得不足,从而很少有对于相似运动项目的宏观性研究;而另一种运动训练理论的思路则是从运动整体的高度来探求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关系,高度整合竞技体育运动训练的各个子学科,从而在宏观的角度认识和了解运动训练的理论,但是缺点在于如果某个方面的理论不能够实现一定的图片就有可能出现“木桶效应”,从而导致整体上对于运动训练理论的宏观研究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目前我国在建立拥有中国特色的运动训练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兼顾了国际上两种运动训练理论的研究思路,离去在宏观和细节两个方面都对运动训练的理论研究有所突破,不过相对而言侧重点还在于宏观的研究上,但也同时注重对于各个子学科的精细化研究,从而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运动训练理论体系。

(二)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的体系划分

在理论体系的建构上,我国对于运动训练理论体系的划分可以从两个标准来进行,首先是从运动训练的总体组成上来看,对于运动训练的原则内容方法安排以及符合等几个方面进行分别研究;其次是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将适用于全部项目、部分项目和个别项目的运动训练理论进行划分,大致分为一般训练、项群训练和专项训练,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项群训练理论的出现。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学者提出的分类训练学的观点开始,在三十年的发展时间内,我国的项群训练理论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目前而言已经囊括依复合主导竞技能力的项群划分、多标准多维度的项群组合、训练大周期划分的项群特点以及项群概念的广泛应用等多项重要内容。相比而言后一种划分以及理论的建立是非常具有优势的,必须说明的是项群训练理论体系的建立起前提是依照复合主导竞技能力对于全部运动项目进行项群划分,在上世纪这个观点出现之后,进而细分为了体能主导和技能主导这两个大的标准,随着该理论的发展,在学者的丰富治下,进而建立了主导竞技能力的理论概念,从而使得我国的体育项目分类更加的科学和合理,也是的我国的学者、教练和运动员对于不同乡群的竞技体育项目的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也就能够使得训练方法的制定显得更加行之有。

二、我国现阶段运动训练理论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的固有特点,在两种研究思路的冲突下,会导致某些实践与理论的脱节,使得某些运动训练实践方面的经验无法得到足够的理论支持,比较明显的就是我国运动员比较常用的高原训练理论体系,由于该运动训练方法是从实践中总结而来,因此在理论层面的研究上很难给予明确的指导,尤其是在高原绚丽安的下山时间的选择问题上一直有着很大的争议,但是这确实影响平原比赛成绩和对高原训练效果的评价的最核心的标准,一旦选择不好,对于运动员的成绩有着非常大的消极影响,由于在此方面理论研究缺乏足够的指导和深入,而国外引进的新的理论研究成果是依附于国外成熟完整的运动训练理论体系之上的,因而还存在一个本土化的过程。除了理论方面的研究困难之外,在实践方面我国的运动训练的手段方法也是比较缺乏的,国外已有相应的研究成果将某些运动训练实践应用的其他的领域比如身体恢复等方面,而且已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是在我国这方面的实践研究的进展还是非常不足的。

三、对我国运动训练理论未来发展的建议

运动训练理论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其内容是认识和解释运动训练的规律,而这样一个理论的产生又是以运动训练过程中的实践经验为基础的,鉴于国际上的两条不同的研究思路,我国应该一方面对综合性的运动训练理论进行进一步的总结和研究,另一方面对于专项性的运动训练理论进行逐步完善,从而不断填补我国运动训练理论体系的空白,提高运动训练理论的科学性和创新性。我国未来的运动训练理论应当继续秉持宏观上的对于所有项目的高度整合下的一般理论研究以及在微观上针对各个竞技体育项目的专项性研究的精细化发展的方向,在我国的未来的运动训练理论体系下,应该将所有项目先整合起来,然后再根据一定的标准划分为各个不同的子系统,通过运动训练的实际经验总结的需求,综合将上述划分出来的子系统进行应用,使得宏观上的运动训练理论研究与现实中的运动训练实践能够做到同步,这也为运动训练实践的发展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理论支持。针对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的发展上缺乏创新性的问题,笔者认为科学性和实效性应成为我国运动训练理论体系的研究焦点和研究发展趋势.我国应在训练理论和训练实践上具有科学性,高新科技仪器应广泛地应用于运动训练理论研究和训练实践,理论研究具有时效性,训练理论的内容才能更加贴进训练实践,才能更好地帮助教练员和运动员解决那些与运动成绩、恢复手段密切相关的训练问题和技术问题,这样运动训练理论体系才会更好、更健康、更合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益群,谢亚龙.体育博弈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2]余良华.体育意志“三重根”[J].体育学刊,2009,(2).

论体能训练的重要性篇4

摘要本文研究的是与我国竞技体育运动体能训练相关的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了目前我国竞技体育运动体能训练工作中存在的体能训练理论经验化严重的问题和“早期训练专项化”在认知和应用上的误区,然后又在此基础之上,针对这两个问题分别探讨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期能够为我国竞技体育运动体能训练工作的科学化开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体能训练竞技体育训练理论经验化早期训练专项化

现代竞技体育运动训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简单来说,其核心就是利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和提升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为其在竞技比赛中获得良好的成绩奠定基础。而体能训练作为竞技体育运动科学训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动员整体竞技水平得以有效提高的基础,也是其竞技水平得以充分发挥的切实保障,由此可见,体能训练在竞技体育运动训练中的重要性。鉴于此,为了推动我国体能训练科学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本文就针对目前我国竞技体育运动体能训练中现存的两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的探讨了相应完善对策。

一、我国竞技体育运动体能训练现存的问题

(一)体能训练理论的经验化情况严重

体能训练是运动训练工作的一部分,其理论基础离不开运动训练学,因此,在体能训练理论中经验化的内容也就相对较多。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体解剖学、生理学以及生物力学等学科也逐步发展成熟,体能训练理论的科学性已经成为了可能。然而,由于我国在开展竞技体育运动体能训练工作的过程中,对体能训练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仍然导致了体能训练理论经验化问题的存在。例如:在我国的竞技体育运动体能训练中,很多人都坚持认为体能就是能跑,就是耐力,是田径能力在其他体育运动项目中的应用,从而导致我国的竞技体育的体能训练理论出现了明显的科学化不足,经验化严重的问题,并因此影响了我国竞技体育运动体能训练工作的科学化开展。

(二)体能训练“早期专项化训练”的认知和应用上存在一定的误区

“早期专项化训练”实际上指的就是在确定了专项以后,所进行的以打好专项训练基础为主要目的的早期训练。目前,在我国竞技体育运动的体能训练工作中,对于“早期专项化训练”的认识及应用误区主要有两点:一是,反对“早期专项化训练”,认为早期训练只应该是全面的素质训练,即体能训练。只有在体能训练的基础打牢之后,才能够与专项技术相结合,失去了体能训练的基础,专项化的训练就无从谈起。二是,认为随着现代竞技体育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运动训练的专项化程度也相应的不断提高,运动员创造优异的成绩的年龄也不断提前,如果不开展早期的专项化训练,是无法取得优异的体育运动成绩的。以至于在运动训练的早起就盲目的开展专项化训练,使得运动员出现了早衰、运动寿命缩短等一系列的问题。实际上,这两种观点均过于片面,其忽略了体能与技术统一于专项运动的现实,从而影响了体能训练工作的科学性。

二、我国竞技体育运动体能训练的对策与建议

(一)科学开展体能训练理论的研究工作

体能训练作为针对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各个器官系统的训练,只有朝着动力学、生理学等科学训练的方向发展,才能够切实的揭示体能训练的本质规律,才能够促进体能训练由运动学的表象向动力学、生理学等本质规律转变,才能够更科学的指导体能训练工作的开展,促进体能训练成效的不断提升。例如,在开展体能训练理论的研究工作时,如果能够从生物力学的角度研究骨的杠杆作用,关节角度的变化,骨骼肌的收缩;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研究能量代谢,有氧无氧能力以及肌力大小和神经支配作用等等,将会使得所开展的体能训练工作得到人体科学理论的支撑,使得所开展体能训练理论研究工作的科学性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二)注意“早期专项化训练”的科学应用

“早期专项化训练”的理论并没有错误,其关键是如何科学的把握体能与技术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训练水平和训练的控制问题。实际上,早期专项化训练中的体能训练与技术训练是一个互为基础、彼此支撑的动态平衡问题,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势必会造成对体能训练工作的误导。因此,对于竞技体育运动项目早期的训练来说,就应注意如下几点问题:

一是,早期训练应建立在运动员不同身体运动能力、不精通时期发展的敏感期上,才能够取得最佳的训练成效;二是,在不同身体运动能力发展的敏感期,必须要充分利用敏感期的快速发展性,采用多种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最大限度的开发运动员的某一种或某几种身体运动能力;三是,处于早期训练阶段的运动员往往具有很强的技术模仿能力。因此,在开展体能训练,发展运动员的运动能力的时候,同时也应该要注意进行必要的技术练习。但是在开展技术练习时必须注意不要过分强调技术的细节和技术水平的提升,以防止出现错误的动过技术定型;四是,在开展早期训练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运动员各种身体运动能力之间的内在转化关系,而不要过分的强调技术和技术能力的外在形式。只有这样才能够将体能训练与技术训练统一于一个科学的训练体系之中,实现最佳的体能训练成效和竞技体育运动员运动能力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仇乃民,李少丹.论竞技能力系统的结构复杂性[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02).

论体能训练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身体训练哲学;武术训练;对比研究;中西融合

中图分类号:G808.12文章编号:1009-783X(2017)01-0146-05文献标志码:A

1.中西方身体哲学的差异

人类对身体认识比对人类文明的认识要更早,不同人类文明,形成其特有的文化,世界上各个民族五彩缤纷的灿烂文化,其根源应该追溯到人类对自然认识的不同。对自然认识的差异造就了中西方不同的身体观,不同的身体观造就了身体训练哲学。身体训练哲学是指关于身体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的产生、发展的内在逻辑联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同时探讨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和整个社会中各种因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身体训练哲学也是研究和指导身体训练的重要理论。

1.1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

所谓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的看法、总的观点圈。由于中西方地域和文化的不同,产生了几近截然相反的自然观。何裕民先生指出,应当从哲学和医学的视角论述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另q:西方文化表现出偏重于结构还原、个别分析和宏观机械运动形式的研究等传统倾向;而东方文化表现为偏重于功能研究、整体综合和自然感应现象的思辨性探讨等特长。在认识自然世界视角方面,双方的出发点已经出现偏差。吕韶钧教授等从认识基础上深刻剖析:中西方传统的自然观分别以“元气论”和“原子论”为自然观的基础,形成了以“整体论”和“还原论”为主导的思维方式。在形成自然观的理论基础方面,完全不同,可见,中西方对于自然的解释与认识是2套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在本质上是对立的自然观。

1.2中西方身体观的差异

身体是人类一切活动的物质载体,人类的各种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更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交互过程,由于地域的不同、环境的不同及历史的叠加,人们对身体的思维方式和观念会随民族与性别的不同而不同,随历史与境遇的变化而变化。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身体一直在无形中被重视并且“敬身为大”。在儒家思想中,“孝”始于对生命身体的珍重,因为“身体肤发,受之父母”。老子也有“贵以身为天下“以身观身”的观点。儒家的积极人世与道家的崇尚自然从不同层面对“身心一元论”的格局进行了印证。

在西方传统思想中,身体与精神产生了对立,身体阻碍人类智慧提升。柏拉图把身体与灵魂相分离,认为离开灵魂的指引,身体本身是无法接近真理的;奥占斯则认为身体障碍了人类接近上帝;苏格拉底认为,身体是不可信赖的因素,是获取知识、寻求真理、正义和美德的障碍。传统的西方视角偏袒灵魂,而有意贬低身体。笛卡儿把身体解释为机器,可以被机械地理解并被灵魂所控制,这强化了身体作为纯粹物质的经验主义身体观。可见,西方传统将灵魂凌驾于身体之上,并始终将身体置于“身心二元论”的格局。

中西方对身体的认识方式不尽相同,中国古代思想家,是直接由人自身启发对宇宙思考,中国讲究“顺应天命,天人合一”;而西方古代的思想家则是始于探索自然,最后回到人自身,崇尚“挑战极限,征服自然”。中西方身体观区别的根本原因,是理解构成世界的物质基础的区别。中国依据“阴阳论”,逐步发展定型为。元气论”,其具体理论则是“精气神学说”;西方则摹霸素论”起步,然后定型为“原子论”,其具体理论则是“细胞学说”。

1.3中西方身体训练哲学的差异比较

中西方传统思想对身体认知的偏差,促使中西方对身体运动有不一样的理解和体会,由此而形成的身体文化,中西方身体运动形式截然不同,身体运动形式决定了身体训练理论与实践的特点。在2种自然观的基础上形成的身体观,即中国的“精气神学说”和西方“细胞学说”,促使中西方针对“身体”这样一个训练主体同时也是训练的对象,分别建立了“天人合一”和“天人对立”的自然观下的身体训练理论模式。世界观不同,方法论就不会相同。这使得中国传统身体训练形成了整体观的价值取向,而西方身体训练则走向还原论的“科学”之路。

在中国古代思想中,身体与内心互为表里,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的身体始终与外界的环境和内心相互融通。身体感知外界的信息,同时身体表达了内心世界。身体是沟通自我与外界的渠道,认为身体成为自然的一部分,要求“存天理、灭人欲”,所以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强调顺应自然,追求“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同时也强调身体的完整性和对身体的尊重。在身体营养方面,孔子追求“食不厌精”;在身体的尊重方面,韩信视为“跨下之辱”;在身体的功能方面,王阳明则认为“万事皆备于我”。中国人对待身体从来都以身为本。可见,身体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具有本体地位。

民族传统体育注重修炼的过程,注重对人格的塑造,注重对身体的规训。在中国的传统体育项目中主要依靠主观的感知与体会进行训练和传习,例如武术中的桩功要求心静、体松、气沉、凝神等练功要领,并都有阶段划分,功夫程序中要求由静入定、由定入空的功力层级划分,这些练功要领都是以主观感知来判断。虽然这些技术有明显的阶段划分、层级划分,但是这些划分阶段、层级都是依据主观经验的提炼,在客观方面,无法对其主要标准身体指标上进行量化;因此,训练的技术动作和竞技结果方面很难有可操作的标准。例如传统的太极拳推手,并不只是比武竞技的项目,而是作为一种训练手段而存在,主要感受双方劲力的变化。这种中国传统的身体训练哲学思维催生了“天人合一”的身体训练理论模式。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朴素哲学思想决定了西方的身体训练哲学的基准,西医为西方身体训练理论解释范式上提供了更直观的依据,使其趋向“科学”。其中,被公认为西方运动训练理论先驱的有3位,即运动医学之父赫罗狄库、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古典运动医师盖仑,这3位古代学者是西方身体训练哲学的奠基人,他们的理论构建了西方身体训练的理论体系主题框架。同样,古希腊奥运会则从身体实践方面总结出成熟的运动训练方法的理论体系。直至今天,西方的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依然较广泛地借鉴古典运动医师盖仑运动训练理论,其方法包括合理饮食、系统训练、充足睡眠,其中清洗肠道、出汗、放血是平衡体液的重要手段。

在“科学”的引领下,西方的身体训练哲学进入了身心分离的二元论中,这种人为的身心二元分离奠定了西方世界对于身体的理性思维,并促使对身体与性灵的认识,分属于不同的现代学科,进而建立了直观分解为基础的“身体观”,使身体成为医学、生物学、解剖学、生理学等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而心灵的问题则隶属于哲学和社会学的研究范畴。这种分解的“身体观”为西方现代体育学科范式的形成和理论认识奠定了学科基础。今天的奥林匹克竞技运动仍然存有西方身w哲学的缩影,高度、速度、远度、重量、分数、点数等成为竞技体育量化评判的具体的、可操作的指标,其优点是这种量化的思维和评判方式促进了竞技体育和奥林匹克运动走向公平和公正;但这种身体哲学却把西方体育引入了“天人对立”的身体训练理论模式。

2.中西方身体训练方法的融合

2种文化背景下,身体训练哲学产生了截然不同的身体训练方法,它们相安无事、并行不悖地存在了近千年。随着近代世界格局的变迁,二者得以谋面,中国传统身体训练在与西方身体训练比较时,我们自身存在优势;但是由于中国文化被排斥在世界主流文化之外,中国的身体训练理论和方法,不能被世界所认知,就不可能被认同,更不能像西方体育的各种训练方法那样,被全世界所推崇。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项目不可能由别人来开发整理,必须认识到整理发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任重道远,作为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的学者,每一个人都该担负这样的历史使命,为中国文化的复兴添砖加瓦。

然而,在近些年,运动训练理论不断更新,国外的新理论不断被引入国内,例如核心训练理论、悬吊训练法(SET)、肌筋膜训练理论、动力链理论、身体功能训练理论,这些新的训练方法被国内运动训练专家们顶礼膜拜。通过分析中国传统的身体训练方法和手段的优势,发现依托西方的现代体育科学的训练理论正在不自觉地向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训练方法和手段靠拢、转化、融合。可见,这些被国人引进的西方训练方法似乎可以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找到影子。当中国教练员与中国学者对西方身体训练方法和手段津津乐道时,这也在倒逼我们去反思如何整理发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的优势基因,挖掘整理中国武术和养生项目中的训练手段和方法为现代体育训练服务。这也正是吕韶钧先生呼吁的,要进一步加强中国传统身体训练领域里的科学研究和规范,在内容上坚持传统观点,在理念上坚持国际语境,建立一套独具中国特色的身体训练新模式。

2.1中国传统身体训练方法中的核心力量训练理论

中西方文化的交汇融合之处惊人地相似。例如风靡一时的核心力量训练理论,在深入对比之后发现,“核心力量”与中国人的“气存丹田”具有异曲同工的妙用,“以不动之腰脊运动之”中,腰脊的“不动”,反映了在运动中核心区的稳定作用,“催”手足的运动则反映了核心力量提高运动效能的作用。中国人的训练关注于身体内在训练的“写意性”,而西方的“核心力量”更注重训练手段的“写实性”。

传统身体训练中对于“核心力量”训练方法与理念随处可见,特别是武术的功法中有静力性练习的动作方法,例如平衡动作功法、铁板桥功法、睡罗汉功等功法;有动力性练习的动作方法“鲤鱼打挺、龙穿虎坐、端腹、栽碑、抢背等动作。与“核心力量”理论相比较,传统武术所强调的“整劲”“丹田”“以气催力”等概念确实有殊途同归的效果,确实反映了武术前辈们的“先知先觉”,这些认知与理念对于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传统武术功法训练方法与现代核心力量训练方法相比较,二者运动原理相同,只是外在表现形式不同。例如太极拳要求“以腰为轴”就是要求腰部力量的稳定性,胯部的松活,身体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更好地做到太极拳“起于根,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太极拳理中说的腰,包含腹前的丹田、腰后的命门所在的关键部位。许多相关的研究表明,武术运动员的“核心力量”及核心稳定性明显高于其他运动员,这说明武术的身体训练早已经具备西方训练新发明的“核心力量”,从武术理论上不难发现,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对于核心力量训练的作用。

有学者从现代体能训练的角度将武术功法中腰功的训练与核心力量训练进行对比,认为2种训练都是针对脐下的臀、髋周围的核心区。根据核心力量训练的生物力学特征将其训练方法归为3大类:调整自身肢置使核心区肌肉受力的训练法、身体应对不稳定条件下维持核心稳定力的训练法、增强核心区稳定性与核心区肌肉作为主动肌时的训练方法。通过以上现代运动训练理论对于核心力量的分析与总结,然后对传统武术训练理论进行梳理,该学者引入了“腰马合一”理论、“丹田”理论和“三节”理论3个与核心力量有关的传统武术功法训练理论。在中国传统武术训练方法与手段中归纳了3大类核心力量训练方法:一是以调整自身肢置而训练核心区肌肉力量的卧虎功和面壁功;二是身体在不稳定状态下的训练提高稳定性的水中抗阻训练、一线穿、梅花桩等;三是变化外力使核心区稳定性与动力性增强的抖大杆、扎大枪等3套训练手段。当我们对核心力量进行整体认识之后,我们再回归到传统武术中去寻找我们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会发现129个拳种中无穷无尽的身体训练理论、方法、手段对于现代竞技体育身体训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2中国传统身体训练方法中的动力链理论

人体运动动力链理论认为参与完成人体动作的组织结构按一定顺序排列组成链条式结构,每一条完整的动力链由肌肉链、骨关节链和神经肌肉链3种次级结构构成,肌肉链在神经肌肉链的控制和调节下收缩和舒张,为骨关节链提供机械运动的动力,3条链相互协同配合而完成目标动作。目前,在功能性力量训练理念基础上形成了本体感觉功能训练、悬吊训练等具体的训练方法,能有效地解决竞技体育中的“弱链接”现象。这不由地让我们想到中国武术“内三合,外三合”。因为武术更多地讲究的是劲,劲在身体内有清晰的劲路。“劲”就是动力的传导,“路”就是动力传导的路径。劲路与动力链理论有一种中西方身体训练的不谋而合。例如,武术的劈挂拳讲究大合大开、猛起硬落、吞吐伸缩、放长击远、回环折叠的动作特点,这些技术动作对现代体育项目的许多“鞭打”“蓄劲”有很强的启示,对于加发力的训练,提高动作效能,增强身体灵活性和柔韧性,预防运动损伤都有积极的意义。其实用动力链理论就是巩固神经肌肉链对于动作模式、增强肌肉链的动力、提高骨关节链做功效能。又如太极拳拳谚说道:“劲起于根,顺于腰,达于稍,腰一发力,力达四稍。”其实质是要求人体各部位的发力顺序正确,实现力量顺达,这“动力链”理论强调的动作模式极为相似。对于传统的太极拳的发劲,老拳师们一般不讲发的大与小,而讲发劲发的整。这里的整就是整体,不是注重局部的快慢,而是整体的协调与配合。集全身之力发于一点,才会显得威力无比。太极拳讲究“一身备五弓”,太极拳平时对于“弓”的训练,就是改善动力“弱链接”的方法。

2.3中国传统身体训练中的身体运动功能训练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关注多关节、多方位、融合本体感觉的训练,追求动力链的高效、动作模式稳定、整个运动过程能量传递的效率与经济性、训练产生的身体素质长效性。笔者在张英波教授的“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课中亲身经历了专家们对运动员进行从前链到后链、从侧链到旋转链、从短链到长链的训练过程。中国武术注重整体。例如,形意拳中最基本的动作是三体式站桩,动作外形简单;但是讲究的是桩功的内劲,特别强调多关节、多方位、融合本体感觉的训练,通过意念反复地内视身体,理顺劲路(动作模式训练),达到出拳发劲时动力链的稳定与高效。这就是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核心理念:在不利条件下能够有效地控制骨盆和躯干部位肌肉的稳定姿态,成为上下肢运动的支点,从而提供发力的动力,并使得其力量的产生、传递和控制达到最佳的机能状态,从而产生优异的运动功能效益。不论是体能方面还是技能方面,竞技体育中都有传统身体训练的身影。摔柔项目都把“听”劲作为其核心的技术训练,就引进了太极拳站桩功法,且效果显著。我们还可以将桩功、拍打功、靠桩、太极推手、太极拳听劲等功法训练作为专项体能训练,为篮球、足球等对抗性项目的训练寻求突破点。此外,传统功法中的眼功训练方法、泅水术的训练方法、硬功训练方法、轻功训练方法、导引养生功训练方法都可以根据现代运动项目特点和规律与射击眼力训练、水上项目体能训练、格斗对抗性项目的体能训练、现代康复训练相结合,从而极大地完善训练方法与手段,为现代竞技体育的运动训练做出贡献。

康复训练在对运动损伤方面具有较强的指导和干预作用。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康复训练始终贯穿于人体的康复过程。打破以往的先治疗再康复的理念,在损伤治疗于康复之前、之中、之后都及时进行康复训练。中国传统武术经典著作中有着丰富康复医学方面的知识和理论,例如《人身穴道并治疗法》《拳经》《少林寺伤科妙方》等著作,其中有大量阐述经络、穴位、脏腑、气血、导引等方面理论,对于现代康复医学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在治疗运动员损伤时,传统正骨理筋的手法来处理肌肉和韧带的局部撕裂、整治脱臼错位显得更便捷、更有效;因为传统正骨理筋手法,可以消除肌腱与健鞘、肌肉与筋膜的粘连,分解人体组织中产生的结块,增强营养的输人与代谢废物的排出,达到活血化淤的作用。这样可以促进组织的新旧交替,加快变性组织修复,加快运动功能的恢复。这应该成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新的技术资源。

当今多赛制的竞技体育,已经让运动员在面对训练与比赛的矛盾时,难堪重负,许多运动员的损伤可能就意味着失去比赛的机会。预康复理念的提出,就是针对受伤的部位与因子,进行提前训练以达到预防的作用,不至于等到亡羊再去补牢;而是通过提高固定肌的稳定性作用,提高协同协调作用,提高拮抗肌的放松作用,来巩固正解的动作模式,避免了运动的代偿与动作效能的流失,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了运动损伤。这似乎与中医养生理念提出的“上医治未病”不谋而合。从身体功能训练与中国传统武术比较发现,科学水平越高,越是发现东西方的人体科学惊人地相似,在表现的手法上也是逐渐的弥合、趋近。目前,在运动损伤的诊疗中,己经引入了中医的推拿、按摩、针灸、火罐、针刺等多种手段,但对武术伤科、气功、药功、按摩、正骨的认识还不够。这也是许多学者慨叹的:懂传统武术的人不懂现代竞技体育,懂现代竞技体育的人不会传统武术。复合型人才可能会在体育领域中的创新力取得更大的突破,当然这些需要这2个领域的学者共同努力,才会有更好的结合。

3.结束语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还有肌筋膜训练法、悬吊训练法等方法不胜枚举,细细推敲这些“洋方法“洋手段”时,才发现有些是民族传统体育身体训练的某一个理论,或者是我们拳谚中要求的某一个口诀。由此可见,在中西方身体训练方法的融合过程中,西方体育对中国身体训练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这个交融的过程中,我们发现2种文明孕育出的身体训练方法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可以说,如果把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中的精华进行开发和整理,有着比西方训练理论更为系统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论体能训练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运动训练;专项化一元论;能力、专项二元论;田径;刘翔

中图分类号:G8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10)09-0076-03

2010年5月23日国际田联钻石联赛上海站110m栏比赛中,刘翔以13.40s获第3名。史冬鹏以13.39s获第2名。美国年轻运动员奥利弗以12.99s夺冠。比赛中,刘翔一开始还可以,后程越来越艰难,被奥利弗越拉越远,又被史冬鹏超越。

我观看了比赛电视直播及24日《体育新闻》、《体育世界》及《扬子晚报》等电视、报刊的报道。刘翔说到几个问题:以前比赛中人人赶不上我,现在我追赶着他们,这是为什么?什么地方做错了?要找出原因;问题是在训练(并非原话,但意思基本不误1。刘翔的问题发自内心。这问题既是向他自己提出的,也是向训练界、理论界、科研界及广大关心者提出的。这个问题,不是小问题,是事关中国田径建设的重大问题,是我国田径训练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国体育界有强大的教练队伍、理论队伍、科研队伍,社会上有给予关心的广大各界人士。如果能够争取各方参与研究、解答问题,那么,这个问题,应该是能够解决的,至少是可以改善的。出于这样的认识,我尽管水平低、但作为“有责匹夫”,呈上拙见,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1成绩和挫折出现的界域

为了便于理清脉络,对刘翔的训练史,按身体及表现的基本状况,划分成4个阶段。

阶段1:刘翔从进专业队开始,到青年赛夺冠、世锦赛夺取名次、雅典奥运会夺冠、国际田联黄金联赛破世界纪录、大阪世锦赛夺冠。

这阶段,一直是由孙海平教练执教,未见有脚伤报道。说明这阶段训练过程,基本适应于不断进步的需要。

阶段2:刘翔去北京集训,至奥运会因伤退赛,震惊全国和世界。

北京奥运会集训,是在中国田管中心的训练观点和中国田径队总教练的指导下及在国家体育科学研究所有关专家的监管下进行的。发生如此严重的脚伤,说明此阶段训练存在着严重的不协调、不适应、不科学。

阶段3:伤后的治疗,是由中美医学专家合作进行。对治疗状况的评价,是肯定的、良好的。与之配合的康复训练,以及其后的恢复训练,是在上海由孙海平教练独立掌握。

在2009年9月国际田联巡回赛上海站比赛中,刘翔前程稍稍落后于美国运动员特拉梅尔,后程飞快地追上(这与刘翔的比赛风格是完全一致的),两人几乎同时撞线,成绩同为13.15s,刘翔获亚军。刘翔赛后说体会:快得不由自主,想刹,也刹不住。证明这阶段的训练,对于恢复、发展,是基本相协调、相适应的。

阶段4:进入国家集训队。电视报道刘翔的训练内容时,出现了“举杠铃”画面(过去从未见过)。

2010年3月14日,在国际田联多哈室内锦标赛60m栏比赛中,刘翔以7.68s通过半决赛,以7.65s获决赛第7名。罗伯斯以7.34s获冠军。刘翔比赛中的态势,非常艰难,潇洒风格完全不见了。刘翔起跑不错,但却在后程被拉下(越拉越远),呈现出了与过去完全不同的“比赛风格”和“比赛格局”。

记者采访时,刘翔说浑身有劲但使不出来(看电视记意思,并非原话)。比赛中的客观表现和刘翔的主观感觉,反映出这阶段的训练,对于恢复、发展,是不协调、不适应的。

5月23日的比赛表现,与多哈相似,本文在开头已经陈述。

纵观上述4个阶段,可以看到两种不同的训练“属性”和“风格”:“阶段1”与“阶段3”相似,主要特点为孙海平创造性的独特训练。“阶段2”与“阶段4”相似,主要特点为贯彻中国田径管理中心训练思路。

2关于训练理论和实践的不同背景

2.1中国田径管理中心的训练观点

1)能力、专项二元论。“能力”和“专项”(或“体能”和“技术”),是训练的两大“元因素”。欲练“专项”,必须先练“能力”。能力训练,指非专项的运动训练。练能力的浓厚风气,覆盖整个中国田径界,还波及其它许多项目。

于是,800m运动员训练中不跑或很少跑800m:1500m运动员不跑或很少跑1500m……而是,在训练中着重练比“专项”更短、更长――这“两端”,以及其他“能力”。藉以发展、积累速度、耐力等等“身体素质”(“能力”)。此观点认为:“能力”发展了,就给“专项”的发展奠定基础。

2)组装、互补论。“三从一大”,各种不同训练手段“叠加”、“互补”,“组装”出更好的运动能力。各种不同的“体能”(能力、身体素质)训练手段,越全面、越大量,越好。

3)天才论。成绩取决于“天才”,不同人种的天赋也各不相同。中国人种对于田径运动而言,普遍地属于“非天才”。刘翔是特例:不矮、不高,刚好“最”适合于110m栏,属于个人天才;刘翔的辉煌,不代表中国田径可以普遍地走向辉煌。

中国田径管理中心掌握着世界上最好的训练体制与方法。如果白人、黑人运动员交由中国田径管理中心来进行训练,成绩会更好。

4)到顶论。运动员的成绩,训练到一定程度,就到顶了。年复一年,践履在相似的水平上,属于正常现象。例如:大阪世锦赛上许多中国运动员,水平已经到顶了,已经反映出中国人种的水平了。不能奢望在北京奥运会上会有更大进步,去超越白人、黑人运动员,争夺多少冠军。

5)周期学说。由“全面身体素质训练”(能力训练)构成冬训阶段的主体;然后花两、三个月逐步转化,走向“专项”;到临近赛前两三个月,进入以“专项训练”为主体的阶段,走向比赛;赛后,再拿出约3周时间以“非专项”为主形成“过渡期”。这样,就完成了“全年周期”。在冬训期,专项成绩必然会大幅度地退步,然后再逐步地转化、爬升,这叫做“发展是曲线的”规律。经过“一年周期”,比赛中成绩或许会提高一点;即使没有提高,达到相接近的水平,也算是完成任务了。

在国际上,由于比赛设置从一年一次,逐步增长到两三次,以至现在的几十次,连冬春季节也进行“室内比赛”了,使这种“周期学说”受到巨大冲击,不得不一再修改、调整。如时间收缩为半年,甚至一个季度,等等;但不管如何调改,“从‘能力训练’到‘专项训练”’这条“发展曲线”始终不变。

6)抓“成材阶段”。青壮年是成材阶段,择优抓好青壮年最重要。

以上6点,均属“训练大方法”;通观之,“能力、专项二元论”是核心。

2.2民间训练观点

1)专项化一元论。认为“能力”和“专项”,是同一本质的不同侧面;训练不存在两种“元因素”,“元因素”归于一:训练必须“专项化”。

“专项化”是客观规律。训练操作者不停地取舍、

调整着“训练大方法”和“训练小方法”,这是主观努力。主观努力在训练实践发展史上,形成进步和进化;这种进步和进化,必然表现为对客观规律的不断趋近。

2)整体论。人体能力是“整体性”的,其发展是“非线性”的。“整体性”的优化,就是“专项化”(熵减少)。与“专项化”无关的“能力训练”,不但不会“叠加”、“互补”,还阻碍成绩进步。

3)同源论。全人类是同源的。科学研究认为,全人类来自共同的祖先,不同人种的基因,相同、相似性是主要的,变异性是次要的、个体的。

人体是复杂适应系统,训练促使整体调整,导致人体有序状态的涌现。训练,不只影响到表观,而且影响到基因层次;通过系统的“训练和选拔”,可以培养出各专项的优秀运动员。成材不取决于人种,取决于训练和选拔,很重要的是取决于训练方法。

4)进步原则。世界上许多顶尖的田径运动员,到30多岁仍在提高成绩。才二十出头就成绩停滞,不是“到顶”,而是“到顶”之假象。这是由于训练手段杂七杂八,互相损害、干扰所致。改革训练,努力提高“专项化”水平,方能突破“到顶”怪圈。

评价训练工作,有一个基本原则,即“进步原则”:对于适龄运动员而言,进步是正确的,停滞是非正确的。

5)体力波。认为“周期学说”是错误的。训练安排,完全不该搞“从‘能力训练’到‘专项训练’”、“先退一大步、再求进步”这种人为的“曲线”。

认为运动员的机体是动态的,包括“基本生命运动”和“运动能力运动”两大“层次”;可运用“身体健康”和“专项适应”两大“视角”进行观察。(“身体健康”是训练之必要的、首要的条件,它在训练过程中是动态的,客观上遭遇着震荡波浪,要善于适时掌握,使之一次次地回归优良状态。)在训练过程中:存在着“专项发挥”和“恢复重建”两种“时态”。在“专项发挥”中,“运动能力运动”爆发,同时影响到“基本生命运动”,使之从“健态”转向“亚健态”。在“恢复重建”中,不但须促“运动能力运动”的内在条件,通过“适应性重建”得到改善;而且首先须待“基本生命运动”重新恢复到“健态”。这样,才能准备开始新的“专项发挥”,启动新一轮的发展。

在训练的时间过程中,“专项发挥”和“恢复重建”两个“时态”,就构成一个完整的“体力波”。

一个“体力波”,就提供了“前进一步”的条件和机会。若能掌控好一个个的“体力波”,就可形成连续的“滚动式进步”。

6)不能满足于、局限于“成材阶段”,必须从儿童抓起。

儿童阶段是“建构技术”、“促进体质适应”的关键阶段;若错失这个阶段,便无法获得“优质技术”和“更好与专项相适应的卓越体质”(“专项化”可以包含“嫁接”,例如,伊辛巴耶娃就是在幼年练体操,然后在撑杆跳项目出成果的)。我国田径、三大球等项目,儿童、少年的群众性开展,比起国际上体育发达国家差得很多,这是根基上的致命伤。

以上6点,均属“训练大方法”;通观之,“专项化一元论”是核心。

3从上述不同背景分析刘翔训练的得失

刘翔的训练,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属性:

“阶段1”和“阶段3”,基本属于“专项化一元论”属性。一切训练手段,以是否符合于110m栏的需要而取舍,扬弃多余的、外在于“专项”的“能力训练”。例如,孙海平教练曾在电视中指出过某些“杠铃训练”之无益,十分注意“到位”之“度”。据报道,每天训练约2h。直到北京奥运会前,始终拒绝“到顶论”,坚持“进步原则”,争取到了不断的进步,以致创造出新的世界纪录。所有这些,突出地体现了“专项化一元论”属性。

“阶段2”和“阶段4”,基本属于“能力、专项二元论”属性。主要特征为:除“专项训练”外,首先重视非专项的能力训练(如新闻报道的“举杠铃”)。非专项的能力训练,使刘翔背上了许多“包袱”,于是,刘翔就从“天才”,转化成为“非天才”了。

“举杠铃”训练,促使臀部、股部的肌肉更发达(非适应于跨栏的“发达”),而踝部则相对地更陷于薄弱。两个“更”、互相“较劲”,对跟腱很不利。刘翔的足跟伤,很有可能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延续、发展的。

“什么地方做错了”?脱离跨栏专项的“能力训练”,是最主要的做错了的地方。

参考文献: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美丽校园的演讲稿范文(整理8篇)

    - 阅0

    美丽校园的演讲稿篇1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把美丽带进校园“。走在校园里,看见地上的一片纸屑,你是视而不见,还是弯腰捡起?在食堂.....

    植树节的作文范文(整理16篇)

    - 阅0

    植树节的作文范文篇1今天是植树节,阳光灿烂,老师安排我们一起去植树,我们开开心心地拿起水桶,抗起铁铲,带上树苗地去植树了。我们兴高采烈地来到路边,我和小明一组,我挖坑,小明提水.....

    年八十寿宴答谢词,八十寿宴答谢词范

    - 阅0

    八十寿宴答谢词生日寿宴答谢词篇1尊敬的各位长辈,各位父老乡亲、亲朋好友,各位嘉宾,尊敬的父母大人:大家好!在不知不觉中,我迎来了自己的90岁生日。今天是一个非常值得纪念的日.....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范文(收集3

    - 阅0

    说说保证书记事篇1决定可研究性台词请假条,委托书哲理了签名格言记事文明了好段诗歌疫情教育计划工作说说词语生活会:制度说课稿,信施工了寓言个人介绍朗诵。
    李清照简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