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能训练的价值和意义(6篇)

来源:

体能训练的价值和意义篇1

关键词:“亮剑”精神军事训练集体主义价值观

“面对强大的对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一部《亮剑》红遍了大江南北,青年学生作为电视传媒的主要受众,“亮剑”精神就会对他们产生影响,即坚强不屈的战斗意志和亮剑对敌的集体主义爱国精神。随着《亮剑》的热播,电视上的军旅题材似雨的后春笋般多了起来,这些电视剧从精神层面弘扬了集体主义精神,但犹如纸上谈兵一般,单单从精神层面对学生进行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从实践教育入手进行军人纪律性和团结协作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

电视剧《亮剑》中令观众感受最深刻的就是人民军队的团结协作精神。在与敌军作战时,对于未能安全撤退的独立团,李云龙不顾自身安危带领新一团奋勇援助,他对士兵们说:“只要有我李云龙在,就绝不会丢下自己的兄弟”;当骑兵连陷入危机时,李云龙也是如此,他带领独立团的其他连队冒险奋力营救;在联合攻打平安城时,国共两党的部队都参与战事,此时的他们秉持着爱国的信念,不在乎局部利益,四支部队联合作战,将整个战区连成一片,取得了巨大的胜利等情节无时无刻不在体现团结协作的精神。“亮剑”精神鼓舞着电视机旁的青年受众,向他们传达团结协作,以集体利益为先的精神品质,弘扬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

军事训练是我国高校国防教育中“亮剑精神”的实践培育方式,是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措施之一,是集大学生思想性、知识性与技能训练于一体的综合性素质教育。军事训练是每位大学生入学的第一门必修课,工作的着眼点,不仅仅是完成军事训练任务,更重要的是通过军训这一特殊教育形式,培养吃苦耐劳、团结互助的作风,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加强组织性和纪律性,切实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树立集体主义荣辱观。目前,大学生军训按照师、团、营、连、排的级别设置,具有严明的纪律、严格的制度和严密的组织,严格的军事化训练和教育,强化了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和历史责任感,磨炼了他们的意志,并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同时也达到了弘扬集体主义价值观念的良好效果。

“亮剑”精神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集体主义的团结协作精神。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原则,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之一。如今踏入大学校园的学生都是90后,他们大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强,处处以我为中心,缺乏集体观念和协作精神,集体主义的思想已被他们渐渐淡忘。而大学生军训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具有团体性,军训的团体性主要体现为三点:

第一,军训编制的团体性。在军训过程中,学校按部队建制将受训学生编成以排为单位进行训练,为期14天的训练活动都是集体活动,他们每天平均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集体参与,早晨的操练、白天的队列训练、表演方阵训练及晚上的拉歌活动,都给学生们创造了增进感情的平台。所有学生着装统一,军装、徽章、腰带、水壶、小凳等这些都是统一的,让他们从内到外地感觉到军事训练的团体性。紧张有序的军训生活促使新生在短期内迅速适应并喜欢上集体生活,从最初的不习惯到后来的乐此不疲,同学之间从最初的倍感陌生到后来的彼此关心,互相鼓励,这些都是培养集体主义的前提。

第二,军训内容的团体性。军训期间的各项活动需要大家的共同参与,任何一个人的失误都有可能影响整个集体。在学生进行训练的过程中,队列、歌咏、内务卫生等各项内容都要求整体和谐统一。特别是在基础的方队训练时,要求学生保持良好的军姿、严整的军容,协调一致的动作,在行进中注意身边的队友,顾及他人的位置等,这些都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协作精神、激发集体荣誉感、社会认同感和集体主义精神。

第三,军训考核的团体性。军训期间开展的各项竞赛活动,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如内务卫生评比、作风纪律评比、歌咏比赛、队列比赛等,都是以排、营、团为单位进行评优的。有效地培养了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他们不再将自己视为单一的个人,而是集体中的一员,他们开始主动地关心集体,热爱集体并珍惜每一份集体荣誉,一起努力为优秀集体而努力,这些建制和规定都帮助学生在无形之中形成了集体概念,逐步养成团结协作的意识。而在军训中学生们通过营与营及人与人之间的评比和竞赛,为了自己所在营的荣誉,每个同学都在严格地要求自己。为集体争荣誉成了参训学生的共同心声,互帮互学,个人与集体关系的讨论,以及训练之余的互助互爱,礼让谦恭,相互关心,使同学们真正感到了集体的温暖,树立了集体主义观念,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使一度淡漠的集体主义荣誉感和集体主义思想得到了充分展现。

“亮剑精神”,是一种集体主义的精神力量,对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集体主义的精神动力在国防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不论是在战争时期,还是和平时期,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无论是现实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还是国防建设的要求,都需要发扬“亮剑”的集体主义精神,使其内化为全体人民的一种气质和品质。军训是当代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基础,当代大学生作为拥有高知识、高技术的潜在国防力量,更要发挥“亮剑精神”,使每一位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成为有战斗力的人,成为真正有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人。

参考文献:

体能训练的价值和意义篇2

关键词:升格幼专;教育实践;组织形式;回顾;简评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2-0136-02

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过渡中,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升格院校开办师范专业与本科院校新设专科层次师范专业相比,前者往往是传承中师、幼师的技能训练特色,而后者注重按完整的学科体系优势培养人才。笔者主要探讨的是前者。

支教实习,或者称“顶岗实习,置换培训”、就业实习,这些教育实习作为教育实践的形式,不仅是个人的职前经历,也有服务社会、创造价值的实际意义。

“学”与“用”关系的价值认识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价值关系,就是作为客体的对象满足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和利益的关系。20世纪90年代,师范院校的任务是培养基础教育师资,价值关系体现为“学”与“用”的关系——学习的重点是日后工作要用到的知识和技能。中等幼儿师范所有教学与训练都是针对小学、幼儿园工作的需要进行的。但是,工具性课程造就了主体性被遮蔽的师资,目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现象,专业发展也遭遇了“天花板效应”。“学”与“用”的关系,并不利于主体的自觉能动性的培养。

教育者的愿望与受教育的需要之间是旨趣可异的。20世纪80年代,中师教育仍以培养“下得去、留得住、派用场”的农村小学教师为己任。但这不表明师范生的愿望是接受这样的安排。1957年,就出现过本应到小学任教的中等师范学生“愿意教初中”或“愿意升学”等专业思想不稳定的现象。在职的幼儿园、小学教师也被抽调去做其他工作,这种以升学乃至社会身份转换等为目的的教育现象多年来一直存在。所以,专业思想不只是一种简单的价值判断,而是对价值的正确认识。教育实践本身就是间接地塑造新型价值关系的过程。

教育实践的组织形式回顾

我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将专科层次学历教育(含五年制)作为教师教育的起点。面向基层小学、幼儿园的教育是当前升格幼专师范教育专业的应有之义。师范教育要面对职业的专业性和高等学历教育,这与中等师范教育要同时重视文化课和教育专业课类似。在处理这个问题上,它们是可比的。

《三年制中等幼儿师范学校教学方案(试行)》(1995)中有两种教育实践,一种是各门学科教学以选修课、课外活动、教育实践的方式延伸;另一种是三年连续的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一年级1周,二年级2周,三年级7周,共10周。前者主要通过指导实习学生来进行,即前者是后者的一种实习指导教师组织形式:前者是幼师学校的教师通过学科课程教学延伸进行教育实践指导,也与幼儿园教师共同完成对师范生的教育见习和实习指导,而后者是师范生的独立实践。如表1所示。很多学科的教学大纲中列出了建议开设的选修课、课外活动、教育实践的内容,体现了对地方、学校放权。一些学校也积极开发教学资源,以选修课、课外活动为办学特色。

必修课、选修课、课外活动、教育实践这四大块课程的组成,在山东省三年制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方案中如表2所示。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课合计约占40%,明显突出了这两类课程;教育实践占17.4%,也高于1995年幼师教学方案中的10%。因此,大专教育在课程构成、实习指导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教育实践时间上是优于三年制幼儿师范教学方案的。而表1中的文化学科,在学科知识上的划分过于简单、生硬,部分教师承担的指导工作也过于复杂,如语文课时远多于音乐或教法课,且功能复杂。

中等幼儿师范教育中的技能训练

表2中的专业技能课主要是艺术类技能课,约占总课时的25%。艺术课在幼师教学方案里占20%的课时。有必要对中等幼儿师范教育中的技能训练进行回顾,以便找出课程方案上的优劣。

(一)技能训练曾经是中等教育的目标

1995年制定的《三年制中等幼儿师范学校教学方案(试行)》中,对学生在知识、技能和基本能力上的要求同等重要,对技能方面的要求同时出现在七类课程里,仅思想政治课没有技能要求,只在“知识”、“能力”上作了要求。为详细说明技能要求的广泛性,将其摘录如下:“文化知识课……并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幼儿教育课……培养学生热爱幼儿的情感和开展幼儿保育和教育工作的基本知识、技能和能力”;“艺术课……并进行基本技能训练”;“体育课……进行基本技能、技巧训练”;“劳动技术课……并进行一定劳动技能训练”;“教师口语课程……并进行教师口语表达的技能训练”;“电化教育基础课程主要使学生掌握……电教知识和技能”。

在过去的10年里,为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标准改变了以“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作为教学目标的表述,建立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技能作为职业能力训练的一部分是应当的,但作为一个广泛存在于各类课程的教学目标已经被淡化。

(二)狭义的技能训练

技能训练也可以成为一类课程,这类课程的教学需要教师的演示、纠错和学生的及时操练。课程的内容主要是音乐、舞蹈、美术及教师口语。并非这类课程没有理论教学,而是其理论与学生个人的感受密切相关,学习过程中缺少文字形式的知识储存,在练习过程中教师的演示、示范作用很大,逻辑思维形式不明显。

技能训练的作用在于为教师完成教学做直接的准备。“三字一话”就是教师语言文字表达的必要工具,它们是否承担足够的教师职业训练的内容,取决于教师职业的工作要求。在教育部2012年2月公布的三个教师专业标准中,“三字”就写入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但没有写入《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也就是说,在进行技能训练时,需要注意一个行业对从业人员要求的变化。相对于个人而言,技能是存在高低层次的。但对于职业而言,技能不仅有高低层次,还有不同的类型及组合变化。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中,“普通话”没有作为标准,具体要求为“使用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语言进行保教工作”。而在教育部公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中,“教师语言技能”就是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模块。

技能主要是以训练的形式存在于对师范生的教学中,以高度自动化的或单一技巧的形式处理问题。它是包含在艺术及教师口语课程中的教育实践准备条件。

教育实践的组织形式

鉴于艺术课在幼师教育中的重要性,孟吉平指出了文化素质课、教育学与心理学及教法、艺术课三类课程的关系:文化素质课最重要,在此基础上学好从业需要的另两类课程。校内充当实习指导教师队伍主力的基本是教这两类课程的教师。对于升格的幼专三年制专科学生而言,意味着技能训练是她们迈向职业的第一步,甚至可能是最艰难的一步。

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教育实践组织形式:专业思想教育+艺术课技能训练准备+教法课教育实践反思+幼儿园教师指导试教与试作。

教育实践组织形式简评

教师是反思型实践者。教育实践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师范生形成个人意义的实践性知识,完成知识统整,迅速适应工作。上述教育实践组织形式是围绕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需要展开的,体现的是简单的“学”与“用”的关系,仍然以技术模仿为主。对于师范生入职训练而言,是有积极意义的。师范生是待培育的稚嫩主体,与现实的主体尚有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差别。通过教育见习和实习成绩的评价来确定师范专业学生从事教育工作的能力,只是对教育实践整个组成作出结论,更需要对实践的外在条件、内在作用方式及过程作出评析。因为条件各异,受学生自身起点、学制以及社会需求的规格与数量因素的影响,难以形成统一的成果标准用于评价。过高的质量要求不是幼儿与家长喜欢的,也是短时间难以实现的。从长期的专业发展来看,从操作到体验再到反思,师范生专业思想逐渐成熟,自主性更强。教育实践组织形式也将突破“学”与“用”的价值关系。

升格的师专不仅要看到在中等教育上曾经拥有的经验,也要兼顾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中等教育针对职业能力的练习,特别是艺术技能训练,在山东省的大专学前教育中应保留下来。对技能的掌握和对教学法的学习,是师范生在职业生涯起点必备的专业素质的保证。这类学习,需要克服以“用”引导“学”简单的价值观念。“应当怎样做”和“怎样做”是两个紧密相连的问题,都需要在教育实践中回答,前者涉及教育理念指导,后者需要示范,也是实践教学的基本成分。

参考文献:

[1]上海市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152.

[2]吴婕.中等幼儿师范学校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叙事研究——以中部某省十六位九十年代毕业生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3]江苏省教育厅师范教育处.一九八零年以来我省中等师范教育工作的回顾[J].师范教育,1984(1):5-7.

[4]郭子波.正确地对今年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生进行思想教育并作好工作安排[J].人民教育,1957(4):14-16.

[5]曹幼华,吴永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价值问题[J].唯实杂志,1987(6):35-37.

[6]孟吉平.关于制订和颁布《三年制中等幼儿师范学校教学方案(试行)》的说明[J].课程·教材·教法,1995(4):5-10.

[7]颜海波.试析高师院校教育实践有效开展的理论依据[J].集美大学学报,2009,10(2):3-7.

[8]冯文全.对“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命题的多学科视角的审视[J].教育研究,2007(10):19-24.

体能训练的价值和意义篇3

【关键词】心理拓展训练;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从目前地情况来看,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虽然突出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性,但是过分关注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教育的主要目的也在于诊断和解决心理问题,忽略了大学生的自我协调能力等。这种教育方式虽然能够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没有尽可能地利用有效教育因素,因此,并不能实现更大的突破。心理拓展训练有效弥补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不足。

一、心理拓展训练的含义、特点和作用

(一)心理拓展的含义

从本质上来讲,心理拓展训练属于体验式学习当中的一种,它主要借助了心理学、教育学、组织行为等相关专业知识,根据当前社会的实际需求,以及人们存在的实际问题,所提出来的训练活动方案。主要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模拟,让学生感受真实的活动项目,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个人内在成长能力,在团队力量的感染中,形成心理正确认识。最后通过回顾反思、分享交流等环节,加深个人对于自我、团队的认识,逐渐形成健康心理。

(二)心理拓展训练的特点

1、综合性

心理拓展训练的首要特点就是综合性。拓展训练的方式多种多样,大多都是从体能、认知、情感、交流等几个方面展开,这些方面的综合运用,能够充分发挥训练者的身心潜能。

2、挑战性

心理拓展训练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挑战身心极限、强烈的情绪体验。就一般而言,心理拓展训练的内容都具有一定的难度,往往需要训练者发挥个人能力,或者借助团队能力,努力克服困难,才能够完成。采取各种措施完成任务之后,训练者在不断总结反思的过程中,感受胜利的喜悦感,获得不同的人生体验。

3、自我教育性

心理拓展训练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自我教育性。就心理训练的一般步骤而言,组织者往往只是在开始之前向参与者交代训练方式、内容、规则等问题。在训练的过程中,并不会干预训练者训练。这种方式就给予参与者完全的主动权,训练者在训练过程中,会充分发挥自身的自主能动作用,吸收训练带来的人生体验。即使在训练结束后的反思总结、分享交流环节,组织者也只是起到引导作用,更多的工作都是由训练者自己独立完成的。这充分体现了心理拓展训练的自我教育性。

4、集体性和个性相结合

集体性和个性相结合是心理拓展训练的又一个特点。在实际训练的过程当中,心理拓展训练充分强调了个体是集体中的一部分,训练者的每种行动目的都要集体的因素,并运用集体荣誉来激发训练者的动机。而且,集体要对每个训练者进行合理分工,充分发挥每个训练者的个人能力,通过个人能力的叠加,来实现集体的最大价值。与此同时,在活动的过程当中,个体的独立性的重要价值也体现的十分明显,团队成员之间彼此尊重,相互包容,互相帮助,个体依靠集体的力量完成更大的任务,从集体中汲取来自外部环境的关注,重新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在集体的包容性下,充分展示个人的特点。

(三)心理拓展训练的作用

心理拓展训练让大学生在参与实际活动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自己内在的心理变化过程,通过各种目标明确的活动,增强自身的行动能力,逐渐弥补个人心理和行动上的不足。评判心理拓展训练活动成功与否,并不能仅仅观察活动任务的完成情况,更重要的是观察活动内部设置的对于参与者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否让参与者重新认识到自己,客观评价自己。在积极的心理拓展训练的帮助下,大学生在活动的愉悦感中,释放大学生活压力,调节心理平衡。还可以帮助大学生充分挖掘自身的心理潜能,增强个人自信心。还可以激发大学生的探索精神和个人创新意识,并培养学生敢于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心理,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可以帮助大学生提升与他人交流、沟通的能力,改善个人在集体中的人际关系。在心理拓展训练的同时,增加心理辅导的内容,能够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心理拓展训练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

(一)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拓展训练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大学生在客户训练中的困难的同时,不仅会激发个人潜能,还能在完成任务之后,感受到人生巅峰体验,从而对自己产生新的认识,增强个人自信心。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大学生在心理训练过程中,能够转变以往的心理认知,那些曾经害怕做的事情,现在都被自己一一突破,学生在愉悦之余,也会静下来反思自己能够成功的原因,总结成功的必备因素。从而培养学生冷静思考、客观评价的能力。除此之外,学生在不断突破自我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控制能力,以及情绪调节能力,能够让学生的心智更加成熟。

(二)增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当前的大学生大多处于18~24年龄段,而且独生子女较多。而且,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孩子,家庭条件已经有所改善。这样的学生,大多自我意识较强,生活中的锻炼较少,自尊心较强,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对这些大学生进行心理拓展训练,能够给予他们更多的与人交流机会。在集体的活动中,形成团队协作意识,懂得顾忌别人的感受,学会包容别人,了解到与人分享的乐趣。久而久之,让他们学会将个人行动与集体利益相结合,与团队成员共同感受成功的喜悦,共同交流失败的经验。由此可见,心理拓展训练,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具有十分巨大的价值。除此之外,心理拓展训练的内容,大多来自于实际生活,拓展训练的实用价值较高,让学生在感受到学习和行动乐趣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安全注意事项

安全保障是心理拓展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训练者在引导学生互相了解,熟悉环境之后,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对于这次活动的期望,担忧等心情。并表达自己认为的需要注意的安全问题。然后参与者就要引导学生进行实地心理拓展项目训练。在项目开展之前,训练者要向学生交代安全注意事项。提出学生要保障个人的身体健康,注意着装,做好热身动作,保护公共设施、公共器材等。训练过程中,每位学生都要保障自身的生命安全,防止出现意外伤害事故。

3、拓展训练实施

在进行实地心理拓展训练时,必须要充分保障学生的安全。所安排的训练主题,也必须要难生的主要特点、活动的场地、活动人数等情况来决定。无论采取何种训练方式,都必须要保障难度等级的层次性,让学生在不断努力中,克服更多的困难,获取更丰富的情感体验。

4、做好详细记录

训练者在对学生进行训练的过程中,要首先制定好详细的活动计划,对每个活动步骤的时长进行预计,然后做出一份详细的活动记录,为以后的活动点评做准备。活动记录的详细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活动计划、预期目标、实际进程、个人表现、各步骤小结等。

5、交流分享

在每个训练活动项目结束之后,都会安排学生聚在一起进行交流分享。学生与学生之间,与训练者之间畅所欲言,表达个人的收获和经验,这对于整个活动具有重大的意义。训练者的导引式总结,能够起到有效的心理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升华情感,对训练产生更加深刻的感性认识,让参与者感受到这次训练的深刻内涵。同时,可以引导参与者将在这次活动中获取的经验应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并逐渐形成良好的心理习惯。

五、结语

心理拓展训练能够帮助参与者将个人心理素质、行动能力中的最突出的部分,进行最大限度的扩展,让学生真切看到自己能力的优势与不足。在增强信心的同时,更能够客观地评价自己。敢于挑战自身极限,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学生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就能够端正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在高校中开展心理拓展训练,是有益于学生综合发展,有利于学校教育培养的举动。因此,当前我国各高校也要充分重视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心理拓展训练。

参考文献:

[1]马喜亭.心理拓展训练在高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探索[J].中国特殊教育.2010(11)

[2]陈玉成.浅谈拓展训练后的一些心得体会[J].现代交际.2009(09)

[3]孟放,谢进.大学体育开展心理拓展训练的积极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12)

[4]康玮.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全面培养的意义[J].现代农业科学.2008(10)

体能训练的价值和意义篇4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训练模式

大学生承担着建设繁荣富强民主社会主义国家的重任,他们的政治素质、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人生价值观将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深受社会大环境的制约和影响,而当今社会是一个大变革、多元化的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念正发生着巨大的改变,价值观念核心由社会本位向个体本位转移、价值目标由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变、价值信仰由一元主导向多元并存发展,这种变化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就显得尤其紧迫和必要。笔者所在的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为了培养高素质、有理想、有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全面推行大学生综合素质训练项目,并将其列入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项目之一,而核心价值观锤炼模块是其中的第一大模块,是大学生综合素质训练的核心和重点。这一体系开创性地开辟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途径。

一、探索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新路径的必要性

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战略任务,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解决的是举什么旗的问题,是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居于统治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解决的是走什么样的道路、实现什么样的目标问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解决的是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问题;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解决的是人们行为规范问题,它以基本行为规范的方式涵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他三个方面的内容并使之具体化。大学生作为国家最宝贵的人力资源,其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将直接决定着国家和党的未来发展方向,意义极为重大而深远。

1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紧迫性和艰巨性。当前,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社会结构的调整、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国内外各种思潮的影响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大学生价值观出现了以下偏离现象:一是价值本位主义,以自我为中心,追求个人利益。他们在处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时,往往注重个人要求与个人理想的实现,而忽略社会理想与社会价值的实现。在遇到道德行为选择和利益取舍的情况时,一些大学生往往更看重物质和利益。二是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政治观念弱化,主张以自我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政治问题,对政治理论课持淡漠态度,追求物质享受,艰苦奋斗精神淡化;评判道德价值观念的标准日渐模糊,道德意识呈现出滑坡趋势,诚信意识薄弱;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团结协作精神,更注重经济价值和权利价值。三是部分大学生的民族精神需要加强,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盲目崇拜西方,用西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来评价中国的现实,忽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夸大中国现存的困难和问题。在大学生中存在的种种不良思想问题令人忧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的社会思潮,是高校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思想保证。

2创新现有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传统教育方式的需要。当前大部分高校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都是通过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仍是传统的灌输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忽略了受教育者的真实需求,缺乏思想的交流与共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很难取得实效。要突破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实践,在活动中感知、体会和领悟。大学生核心价值锤炼模块就是打破常规,以活动和游戏的方式开展一系列生动活泼、贴近现实、有感染力的教育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新路径的实践

核心价值观锤炼模块主要通过以学生为主体,互动式、形式多样的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影响,加强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熏陶。

1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学院紧紧围绕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不注重行为养成的现状,构建了“课堂+平台+基地+活动+网络”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效能模式。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既培养学生的思想修养、公共道德、职业道德、身心素质等公民素质,又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职业关键能力。

2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社会实际是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现实依据,是检验培育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成效的根本标准。只有深入社会实际,才能使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内心得到提炼和升华。学院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观瞿秋白纪念馆、张太雷纪念馆等,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发动全校4000余名青年学生,组建院级重点小分队18支,分赴江苏各主要城市、农村、学校、政府机关、社区、企业以及内蒙古、江西等地,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活动,以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教育;组织1360名学生参加江苏省第十七届省运会志愿者开幕式表演活动,以加强学生荣辱观、奉献精神的教育。

3教育游戏的实施。教育游戏是游戏形式和教育内容的结合。游戏具有趣味性、参与性的特点,是寓教于乐的有效方式,也是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新途径。学生通过参加精心设计的游戏活动,在游戏中体验和感悟,使学生的心理、行为、思想发生变化。大学生核心价值观锤炼模块通过开展团队训练课和户外素质拓展活动对学生进行游戏训练,使学生在游戏中提高团队合作精神,磨炼坚忍不拔的意志,学会沟通,学会生存。

4党校活动的开展。党校是培养学生骨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党校不仅要组织形式多样的学习培训班,坚持以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为中心,着眼于提高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理论素养,更要举办时事政治报告,以开拓学生视野、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宗旨观念,加强党性修养。学院二级党校在开展教育培训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实践活动,积极开展进社区宣传党的知识、党史活动宣讲,组成支教小分队到民工子弟学校传播知识,开展建党90周年社会调查活动等,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学生爱国爱党的信念。

5家庭教育的影响。家庭教育的影响对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必须要了解每一个学生成长的背景及其家庭的价值观,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活动,同时要不断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共同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学院通过学生的一封家书、成绩报告单上的家校沟通栏、邀请家长参加学生的颁奖大会和毕业典礼等形式,很好地促进了学校与家庭的互动,充分发挥家长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为使学生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青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6校园文化的熏陶。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具有强烈的时代性、鲜明的导向性、内在的凝聚性以及内容的丰富性和发展的创新性等特征。它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对学校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在注重传授文化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的同时,要注重营造培育和践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氛围,更要充分发挥校风校训、校园标志符号的宣传作用,使每个大学生都能够深刻认识和理解核心价值观,从而树立起正确的核心价值观。

三、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训练模式实践的成效与思考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训练模块具有覆盖面广、交叉性强、时代特征鲜明等特点,通过改革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互动式的团体游戏、树立典型案例等方式,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锤炼模块自2008年开始在学院实施和推进,成效显著。

1有效地改革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模式。思想政治课作为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它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是巨大的。通过实施核心价值观锤炼模块,打破了思想政治课传统的教学方式,形成了以道德体验为手段、以大学生素质训练为平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主要通过以下五个实践环节来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一是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结合课程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作报告。二是开展讨论会或辩论赛,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行观点碰撞,从而深化认识;三是现场教学,通过实地(包括网上案例)参观和考察,教师讲解、点评和讲授,拓展教学途径,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四是假期的社会调查报告,让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五是网上实践,通过开设网上实验和探索多种实践方式,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多维视角的培养。

2整合资源,形成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合力。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更应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为了保障核心价值观锤炼模块的全面实施和有效开展,学院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由院领导任组长,学工处、产学合作部、教务处、团委、社科部、基础部、体育部负责人及各系(院)负责人为成员。学院从硬件、软件、经费、师资等方面提供了保障,将学生综合素质训练纳入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并对现有的教学考评体系进行了改革,以充分调动学校教育的一切积极因素,努力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网络,形成校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合力。

体能训练的价值和意义篇5

关键词:足球运动,有氧训练,心率,控制

1足球运动特征和有氧供能特点

统计资料表明,在顶级赛事中,每场比赛球员跑动距离在9000―14000m,平均10800m。一场足球赛(顶级)动球时间为55min左右,活动变化在1100次左右。其中走步占26.3%,4km/h,低速跑动占44%,12km/h,快速冲刺占18.9%,30km/h,还进行200多次3秒以内的冲刺。因此足球运动能量大部分是由有氧系统提供,直接来源是三磷酸腺苷(ATP)肌肉活动能量的最终来源是物质(糖、脂肪)的有氧氧化及长时间剧烈的拼抢中进行频繁换位,频繁动作变化,以有氧供能和磷酸原供能为主的混合性运动项目。

2有氧训练在生理上的适应及心率的价值

2.1在生理上对有氧训练适应的要点

通过科学的有氧训练促使血量增加,心脏变大变强,在单位时间内能够供给更多的血液,同时可以输送更多的氧气,使在进行高强度运动时加大有氧能量的产生。从而氧气利用能力和肌肉中脂肪氧化能力均得到提高,所以在一定运动强度下更少的碳水化合物得到利用,进而使有限的糖储量得到节省。

2.2心率的价值

心率在运动训练中具有广泛意义的参与价值和可信度,在训练中当随着负荷的提高,心率相应加快。心率能准确的表示一个人对负荷程度的承受能力。科学控制心率在有氧训练中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心率的参考价值是有限度的,当达到170次/分时,心率是会由于负荷程度而表现异常,而且不再具备表现体内的可靠性,但依然可以表明一项练习所影响的功能和范围。例如:有氧工作区的划分:能量由有氧来源提供,强度为中心率130-160次/分,补偿区:不需要提高一般性活动但可以刺激体能恢复过程,强度低,心率小于120次/分恢复训练就源于这种。

3足球运动中有氧训练的心率控制及应用

表1心率的指标

体能训练的价值和意义篇6

关键词学校校训;办学理念;文化传统

作者简介方健华,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江苏教育研究杂志社编辑部主任

校训是学校文化传统和办学理念的沉淀。了解校训,就可以直接触摸到学校最核心的灵魂和特质;解读校训,就是破译学校办学理念与特色研究之门的密码。

一、作为学校的精神追求,

校训是学校办学理念与灵魂的具体化

“校训是一种格言、箴言和座右铭,是一所学校独特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精神的集中表述,是学校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高度浓缩,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最能反映学校特色和整体价值取向的根本标志之一,最能体现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和理想追求。”[1]“办学理念是一个精神层面的概念,是人们经过长期的理性思考及教育实践所形成的思想观念,是精神向往和哲学信仰的抽象概括。而校训将这种精神层面的东西具体化,用人们接受的方式表现出来,从而指导教育实践,校训的本质决定了它能够体现学校办学理念。”[2]校训是学校自我文化意识的理性抽象,是学校精神的高度凝练与浓缩。校训的存在与发展构成了师生思想和行为的不同文化模式,是此校与彼校相互区别、不同时代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一所具有个性精神的学校,往往具有体现其个性精神的校训;而内涵丰富、意境高远的校训,则最能够表现这所学校的理念与精神品位。

首先,校训能折射出学校所特有的教育哲学思想。校训是学校办学理念与灵魂的具体化,本质上是学校的文化意识、精神风貌、办学理念、育人方针、学术追求、管理模式的哲学抽象,是对学校的“文化体”和“文化群”的整合、凝练和升华。校训在哲学层面上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的理论品质。通过校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这所学校的理想目标、精神信念、价值取向以及认知世界的态度和方法,感受其理性的光芒。

其次,校训统一了学校发展的历史足迹和现实追求。校训是一所学校经过长期的历史沉淀凝聚、发展而成的,是对办学理念的倡导、践行、提炼和升华,进而形成共同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价值认同的自然结果。校训在历史层面上具有继承和创新相统一的理论品质。从校训中,我们既能看到学校的历史足迹,又能看到其现实追求;既能看到其优良传统,又能看到创新的硕果,感受到其与时俱进的精神脉搏。

最后,校训融合了学校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校训是办学者以继承、整理和发展科学文化作为自己的存在方式,传承、整理和发展学校文化活动所产生的关于自身的价值追求、行为方式、行为准则和文化成果。校训在文化层面上具有伦理、科学与民主开放相统一的理论品质。从校训中,既能切实感受到人们对知识的渴求、对真理的探索和对科学的崇尚,又能深刻地领略到对合理公正的社会理想的不懈追求,以及其透射出的报效祖国、改造社会、关心社会进步的崇高使命感与责任感。

概言之,校训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传统、精神风貌、文化风格,像一盏明灯指引着学校的办学方针和发展方向,是学校得以不断发展与进步的动力所在。尽管学校文化具有多方面的特征,但其核心只有一个,即学校精神,而学校精神中的“精神”就是校训。在学校精神层面上,可以说校训是在诠释一所学校的个性。学校精神是学校灵魂之所在,而校训则是灵魂中的灵魂。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校训是学校理念与精神灵魂的具体化”,学校的办学理念与精神、灵魂完全可以通过校训来解读和破译。

二、作为学校的文化符号,

校训是学校文化传统的浓缩与凝练

正如文化学家克利福德?格尔兹所说:“文化的分析不是一种探索规律的实验科学,而是一种探索意义的阐释性科学。”[3]而不管如何理解文化,一定的精神追求总是其根本规定性,内在于其中的超越性只有通过文化分析才能全面地揭示出来。校训是一种具有极高探讨价值的文化现象。从深层意义上来讲,校训是学校办学理念、人才培养和学校传统的文化表征,也是对学校精神和办学风格的理性抽象。校训是属于学校的标志物象体系的核心,是符号化的学校教育精神,是办学理念的文化反映和哲学思考,是学校文化传统的积淀和凝练。因此,通过对校训的产生、变迁、语言内涵、表达特点及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分析,可以解开其携带的学校文化基因密码和内在于其中的关于教育的哲学思考。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美丽校园的演讲稿范文(整理8篇)

    - 阅0

    美丽校园的演讲稿篇1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把美丽带进校园“。走在校园里,看见地上的一片纸屑,你是视而不见,还是弯腰捡起?在食堂.....

    植树节的作文范文(整理16篇)

    - 阅0

    植树节的作文范文篇1今天是植树节,阳光灿烂,老师安排我们一起去植树,我们开开心心地拿起水桶,抗起铁铲,带上树苗地去植树了。我们兴高采烈地来到路边,我和小明一组,我挖坑,小明提水.....

    拒绝校园暴力倡议书范文(精选3篇)

    - 阅0

    拒绝校园暴力倡议书篇1校园暴力已经变成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拒绝校园暴力迫在眉睫。2022年的春天,社会各界向各大中小学、师生、家长发出倡议和呼吁:1、校园小霸王们,请停止你.....

    周年庆典祝词范文怎么写,周年庆祝福

    - 阅0

    关于5周年庆典祝词范文怎么写篇1一、活动主题:汇丰15周年,豪礼低价15天二、活动目的:1、回报老顾客,加强汇丰电器品牌在顾客心中的口碑传播,提升汇丰品牌价值;2、提高销量,扩大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