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亲爱的母亲抒情散文(收集6篇)

来源:

写我的母亲抒情散文篇1

写我的母亲抒情散文

都说“儿的生日母的苦日”,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这句话,但是没有做过母亲的人不会深刻理解这句话的滋味,每个生命都是在母亲被苦痛折磨得死去活来下诞生的。十月怀胎,牙牙学语,蹒跚学步,教育成长,每一样都有母亲满怀深情的期待和不厌其烦的教导,所以母亲是世间最伟大的人。随着年龄的慢慢增长对“母亲”这个称呼越来越感触良多,回想母亲经历的岁月,虽没有丰功伟业,但柴米油盐一日三餐养育我们长大已足矣,庆幸母亲身体硬朗,还能接在身边时时尽孝。

母亲今年八十有三,出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小时候经常在河边山洞躲藏日本鬼子的烧杀抢掠。有次甚至鬼子在母亲躲藏的河沿上经过,并在鬼子队伍走后亲眼目睹了他们对村庄和老人婴儿的无良罪行,所以母亲现在提起日本还是恨得咬牙切齿并深深恐惧。就这样母亲在吃不饱穿不暖的动荡年代艰苦度过了苦涩的童年。母亲兄弟姐妹众多,从没有上过学,还是结婚后在扫盲班学过几天字,在那个贫穷的年代母亲小小年纪就承担起了家庭的责任,做饭喂猪,缝缝补补,母亲用那双还没有长大的手辛苦操作,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填饱肚子。母亲那个年代还得裹脚,在七八岁时就开始一早起来姥姥用长长的布条,用力把除母亲大脚拇指以外的四指窝到脚下。母亲每次都疼得哇哇大哭,但在封建思想主宰的时代无异于白白浪费眼泪,因为所有的女性都需要经过这一关,日日复日日才有所谓的“三寸金莲”,在当时“三寸金莲”可是决定命运和前途一辈子的大事。所幸不久新中国成立了,母亲才从裹脚这个陋习解放出来,所以现在脚还是“半裹脚”的畸形,脚拇指向里突,余下的四指跪在脚底,整个脚早已畸形,走不得长路。

艰苦的年代造就了母亲勤劳节俭坚韧不拔的性格,纺花织布、纳鞋做袜样样精通。成家后虽说还是缺衣少食但是有了父亲的爱所以生活幸福,母亲和父亲感情融洽,一辈子从没有翻过脸。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能找到这样情投意合的伴侣确实是父母亲的福分。他们一生养育了我们五个子女,我有一个姐姐,三个哥哥。本想生活就这样简简单单快快乐乐的度过,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聪明伶俐的二哥生病了。刚刚九岁的二哥浑身无力脸面浮肿,六十年代医疗条件匮乏,主要打听到哪里有治疗医院,母亲就带着二哥天南海北四处求医,开始了五年八次医院的治疗之路。有时候住院会长达二三个月,经济、心理都不能承受其重。当时家里还有三个小儿女牵肠挂肚,手心手背都是肉,只能忍痛照顾最弱的生命。让母亲最伤心的是,历尽千辛万苦但最终也没能挽救二哥的生命,还没等母亲从悲痛中走出来,紧接着五岁的三哥和小伙伴出去玩失足掉入红旗渠里。村里几十人日夜排水打捞出的是三哥泡得发涨的身体,接二连三的打击,天一下子塌了。要强的母亲陷入了自责和无能为力的苦痛之中,每日以泪洗面,把眼睛哭瞎了、把身体哭毁了。一个母亲十月怀胎辛苦养育的两个儿子意外离去,思念和痛苦折磨着可怜的母亲,身体状况与日俱下,体弱多病伴就此伴随着一生。

由于当时我还没有出生,所以有时候母亲会嘱咐我,让我记住我是三个哥哥,是家里的老五。她经常和我提起他们的聪明和可爱,但对自己的辛苦和付出只字不提,告诉我二哥能说会道,过目不忘,仅靠着小学二年级的水平硬是把一本《红灯记》能倒背如流。因为生病不能上学,就喜欢听戏减轻疼痛的折磨,所以只要他听过的.戏唱起来就有板有眼。母亲说是他太有才了,所以老天妒忌把他召唤回去了。三哥因为去世时刚五岁,母亲常常内疚没有好好看护孩子,这是做母亲最大的罪过。虽然母亲从没有向我表达过自己当时身体和心理双重艰难和煎熬,我理解她可能是下意识的回避让她痛不欲生的经历。可是为人父母的我们一定能想象一个母亲叫天天不灵、呼地地不应的无助和绝望,那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和感受,我想每个母亲光是想想都觉得不能接受。

母亲到现在都不会流泪,不管心里多难受都不会流泪,也许母亲早在那痛苦煎熬的时候眼泪就流干了,毕竟上有公婆,下有几个儿女需要自己的照顾,个性坚强的母亲咬牙坚持站了起来,在父亲的关怀和儿女的温暖下慢慢走出了心理阴影,依然在困苦艰难的岁月里操劳度日,把儿女养育成人,勤劳持家、孝敬公婆、团结邻里。

七十年代中期我降生了,给好久没有欢颜的父母带来了新的希望,不想计划生育开始了。那时候好多人家计划外的孩子被抢跑了,母亲为了避免再次骨肉分离,连夜带着我躲到了千里之外的大伯家,直到**平息才带着我回到了故乡。小时候我集全家宠爱于一身,尽管当时靠做工分分粮食,依然填不饱肚子,可是家里人从没有让我忍饥挨饿。我是在父母的宠爱哥姐的关怀下幸福的成长。上学工作、为人妻为人母,依然享受父母给我的关爱。就在我以为会一直这样幸福下去的时候,父亲的突然去世击垮了我们的心理,母亲再一次承受了老天不公平的待遇。

母亲一夜之间变老了,记忆中母亲光洁的脸颊慢慢堆满了皱纹,双眼皮软软地塔拉着,一年比一年佝偻的身躯逐渐提醒我母亲开始需要我们儿女的照顾了。所以现在我们兄妹三人把母亲接到身边享受天伦之乐,用我哥的一句话就是“工作一天了,看到母亲在沙发上打瞌睡,喊一声妈有人答应,立刻觉得自己又浑身充满了力量说不出的舒服”。“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我们每个做儿女必须明白的道理,在父母需要我们的时候就要好好珍惜,不要等失去了才知道最疼自己的人原来是自己的爹自己的妈。

母亲勤劳了一辈子,老不歇心,因为我是老幺,俗话说“垫窝”,哈哈,在她眼里我永远是长不大的小孩子。比如每天上班出门必叮嘱路上注意安全,不要慌张,工作仔细不要出错;有好吃的给我藏起来等我回家吃,吃饭时让你多吃点怕你营养不良(以我的体重早已超重);天凉叮嘱穿衣防感冒,今天穿的衣服她如果觉得不好看也会让你立刻换掉,等等诸如此类的唠叨和关心。

而生活中年迈的母亲也是尽她所能照顾我这个她心里的“小”女儿,哪天看我上班比较累就不让我洗碗,虽然母亲已经刷不干净碗筷,但是看着母亲心疼的目光只好再享受一下年迈母亲的疼爱。我看到过一句话“等父母老了,孝顺二字,顺应该在孝前面,顺着父母他们才能享受到孝”,所以母亲喜欢照顾我这个孩子,我就适当的撒娇让母亲觉得我也是需要她的关怀的,母亲高兴我也高兴。

舒适的生活,儿女的孝心,使母亲性格开朗乐观,即便身体虚弱但是心情舒畅,有句话说得好:“你把我养大我陪你到老”,母亲,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深深祈祷你一定要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度过你的晚年,让我们再在你的膝下撒娇承欢一百年。

母亲永远活在我心里抒情散文篇2

母亲永远活在我心里抒情散文

有一种思念无法抹去,哪怕千年万载,问何日是归期?

又是一年的六月七日,是母亲的祭日,整整三十五年了。三十五年前的今日,母亲匆匆离别,由如一声闷雷,沉重地轰炸在我心口上。

记得那日下午大约三点半左右,我正在单位的钻床上工作。二妹跌跌怆怆地到我单位,说:“母亲去世了。”一听到消息,我迅速地丢下手中的活,忙不迭更地跟着二妹冲出厂门,直奔卫生所。一到那里,母亲躺在卫生所的门口,一位医生冷冰地跟我说:“她已经死了。”我一听,顿时嚎啕大哭,悲恸地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听。母亲再也听不到我啼血的呼唤!她只是冰冷地躺在地上,没人管她,过一会,才来几个人把她抬回家,放在门口架起的木板上。当时天气比较炎热,只是一棵弱小的枣树为她遮避炽烈的阳光。躺在木板上的母亲,是那样的凄怆,那是我看到母亲最后的日子,最后的样子。从那时起,母亲慢慢步入天堂,此后,再也没有回过头来看看我们。无论我们如何追赶,身披轻纱的她,驾鹤云西,她的笑容随着寒风吹逝,她的悲惨随着时光凝结成一块块两地相思。从此的我,只有在梦里相遇,无论相遇多少次,醒来还是一场空。留下的还是模糊的记忆。这样的次数,三十五年里,也不知有多少次,去了又回,回了又去,扔下一场场失望。尽管今天是大好的晴天,可怎么也感觉不到眼前的光明,尽管今天烈日炎炎,可我内心冷若冰霜。没有母亲的日子,光明成为一段暗淡,没有母亲的日子,一种阴影总覆盖着我的人生,因为我的生命是母亲赐给的,身上仍然流淌着母亲的血液。我时刻也没忘记亲爱的母亲,今天是您的祭日,是您我离别的时辰,为什么光阴不能倒流,回到母女相依相偎的岁月里,回到我们打赤脚并肩走在一条条田埂上;去生产队田里抢收抢割抢种的季节里。

我深知母亲是坚强的,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何所惧,您总把困难藐视成一棵棵不值一提的草木,就像您常说的那样:“只有怕苦的人,才把困难挂在嘴边。”是的,尽管过去的日子那么艰难,从没听到您轻易叫一声苦和累,总以十分甜蜜的笑容面对。您还总说:“笑一笑,十年少。”尤其是人事间的`仇怨死结,您总能以豁达的胸怀与睿智去一宗宗地将它化解。后来您成为方圆几十里乡亲们的楷模,一张张口碑交口健谈,赞扬您的美德。村里村外的婶婶,奶奶、大妈、嫂嫂们都喜欢和您做朋友,做知己。认为只要和您在一起,时光那么快乐,心情那么愉悦轻松。您的不辞而别,令她们失望,认为再没有心灵的归属地。

是的,据我所知,后来的她们,一度时期找不到白,心思无处倾诉,有苦无处交流。到如今,也是您走后的三十五年的日子,我前些时碰到村里的三婶说:“你母亲是多好的人。”一说完,长叹一口气。三婶的话,代表着她们一群姐妹们心里的话。我知道,三婶心里很内疚,遗憾、沮丧、彷徨、失落一直在她们中漫延。

母亲生前以高尚的人格,凝聚着乡里乡亲,母亲心里总是装着这家,装着那家,有一点好吃的,就要我送给孤寡的二奶奶,送给村里缺菜吃的三哥家,还有五叔是单身汉,总要为她张罗个媳妇。一个没有良知、热心快肠的人,何以能做到?

母亲是祖母的好媳妇,是伯母,婶婶的好妯娌,是嫂嫂们的好婶娘,是儿女们的好母亲。

母亲的伟大在细腻的感情里,在舍己为人的宽阔胸怀里,在饱满的智慧里。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母亲的魂魄已离去,但英灵还在,因为她的高尚与崇德留存在乡亲的人群中。母亲永远活在我心里。

我亲爱的母亲抒情散文篇3

我亲爱的母亲抒情散文

七十多岁的母亲戴着老花镜,正专心地绣着十字绣。她锈的是红楼金陵十二钗,这幅十字绣长三米,宽一米五。整幅图上的针脚密密麻麻,星罗棋布。要完成整幅图的刺绣,一个以刺绣为专业的年轻人起码需要一年时间。在我看来,这简直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其难度绝非是没绣过十字绣的人所能想象的。许多年轻人对此尚且望而却步。而我的母亲,我那年迈的母亲,在全家人因怕她累着而一致反对的声浪中,以百倍的信心,豪情万丈地拿起了针线。

母亲将一针一线地把《红楼梦》里那十二位绝色佳人的形象活灵活现地绣出来。她无限向往地憧憬着绣好的那一天,想象着欣赏自己亲手绣制的杰作时会多么幸福。这让母亲获得了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她说:“我能绣好!”

当一个人心中有梦想时,体内一定会有一种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支撑着他去奋斗,他会获得无限的动力去努力拼搏。

我相信,一直以来,母亲的身体里都蕴藏着这种看不见的力量。我更相信,正是这种力量支撑着母亲实现了她一生最美的梦想,最大的心愿。

我想起了很久以前那艰难的岁月。

幼时,我并未感觉到家贫。记忆中,我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不,是整个童年到少年到青春懵懂时,我一直是快乐的。母亲说我是她六个孩子中最怄气的一个,从小一直怄气到上高中。我懂事晚,从不去想日子的艰难,更不曾体会母亲的辛苦和不易。

真正体会到母亲的辛苦时,是高中毕业以后。那时,母亲在街上卖些水果甘蔗之类的东西。她每天推着一辆架子车去街头出生意,早出晚归,风里来雨里去。炎热的夏天,我常常会从午睡中突然想起,母亲正头顶烈日苦守在街头。于是,便因自己独享这片刻的安宁而自责不安。

这种自责不安时常折磨着我,让我从以前的懵懂中日渐醒悟,原来,母亲一直是很苦的母亲,而我一直是那个幸福的孩子。

在我有记忆以前,我不知道我们的日子是怎么过的。当我有记忆时,全家已下放到农村。当时,父亲还是民办教师,少得可怜的工资根本难以维持家用。几张嗷嗷待哺的嘴,迫使母亲用细嫩的双手拿起镰刀、锄头之类的农用工具,随同一些壮劳力去田间劳作,去挣工分养家糊口。算起来,母亲那时也只有三十岁左右的样子,正是人生中一段最好的年华。母亲一定不会忘记自己也曾是漂亮的千金大小姐。可是,母亲在艰难的.岁月里,迅速转换角色,以自己单薄的身躯,承受着超负荷的劳动。同时,还要忍受别人因我们家贫而投来的不屑的目光。

后来,在我大概十岁时,依政策全家返城。只是,返城后的日子更加艰难。全家人挤在一间看上去随时都有可能倒塌的房子里。安顿好住处,母亲再次为生计发愁。而父亲每天要往返几十里路去学校教书。此时,两个小弟也到了上学的年龄,家里的开销更大了。

迫于生计,母亲不得不放弃尊严在自己娘家门口做起压面条的生意。之所以说母亲放弃尊严,是因为外祖父对母亲所选择的婚姻自始至终都不看好。在我的记忆里,很少见到他对包括我母亲在内的我们全家人和颜悦色的说过话。对此,我甚至至今难以释怀。我多么希望我的外祖父还活在世上,如果他看到我母亲有这么幸福的晚年生活,看到我母亲的六个孩子比他想象的要出息得多,看到我母亲所选择的婚姻是多么美满。他老人家该会作何感想?我常常想,母亲当初若有选择,会在娘家门口委曲求全吗?

我清楚地记得,当时是用面兑换面条,一斤面加工费是三分钱。那时还没有拌面机,全是母亲用双手在一个大铁锅里拌面。母亲一般从清晨五六点起床,匆忙给我们做好早饭后,便开始去忙生意。她一人拌面,一人压面条,同时有人来换面条时,还要见缝插针地称面,称面条。记得母亲每到夜晚躺在床上时,常让我和弟帮她捶背捶肩,而我总是机械地一边捶着一边嘴里数着一二三四,却从不去想母亲为何疼了腰,为何弯了背。

在母亲压面条的近十年光景里,大哥当了兵,姐上了大学,而我正上高中。家里依然是入不敷出。

由于种种原因,母亲终于放弃了压面条的生意。可是,母亲不能闲着。一旦母亲闲下来,生活很快会难以维持。不得已,母亲以几十元起家,开始做起小买卖。她推着一辆破旧沉重的架子车,去街头以廉价的劳力换取微薄的收入。我记得母亲曾很豪情地说过,能大能小是好汉,凭双手吃饭,有啥好丢人的。她看似很豪情的话语里有着怎样一番无奈啊。

母亲就是这样凭着自己的双手,不但养大了我们兄妹六人,在当时极艰苦的岁月里,还盖上了四间平房。

母亲心里曾怀了怎样的期待,才会以这么乐观的精神顽强而隐忍地去面对艰难困苦呢?父亲是一介书生,因心疼母亲,也因日子窘迫而时常叹息。母亲总会安慰他说,乐观一点,苦日子是暂时的。

在风雨飘摇的日子里,母亲总能找到理由乐观而自信地面对生活。当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快要喘不过气来时,母亲总说,天无绝人之路;当生活难以为继时,母亲总说,车到山前必有路;当遇到挫折而心灰意冷时,母亲总说,没有跨不过去的坎儿;当遭遇周围人投来的嘲讽的目光时,母亲总说,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这几句话几乎成为母亲的口头禅,伤心时说,绝望时说,悲观时说,白天说,夜晚说。

就是这几句话,给了母亲无限的力量。并使母亲深藏于心的愿望得以实现。我想,母亲一生的奋斗动力皆源于她心中最美的梦想,最大的心愿----我们兄妹个个出息,个个幸福。

我想,母亲该是很欣慰的了,一如我们兄妹六人看到父母拥有无比幸福的桑榆晚景般欣慰。

h2>我的父亲母亲抒情散文篇

那个夕阳下的小河,清清的河水在静静地流淌,闪闪的金光在水里闪烁,对面的芦苇在黄昏的和风里轻轻地摇摆。宽宽而洁净的沙滩一直这样延伸至河岸的峭壁之下。沙滩上有一个中年男人在帮一条黄毛狗洗澡,后面跟着一个六七岁大的小女孩。他们嘻戏着,让这安静的河畔也生动起来。早已忘记了小女孩的摸样,这是父亲留给我最美而难忘的最初印象,那么美而又模糊。

乡村的夜晚寂静而安宁,人们经过了一个白天的劳作,早已进入了梦乡,朦胧中听到父亲与母亲的对话:“咋回来了,天这么黑了。”是母亲的声音。

“今天局里开会,有些饭菜,带回给你和孩子们吃。都睡啦?”接着我感觉到父亲掀开蚊帐的动作,装着甜甜地睡着了。那个年代的灯火很暗,我偷偷地眯开了一条线,看到了父亲慈爱的面孔。其实我很想吃,可是不敢起来,为什么不敢起来,我现在也想不明白,也不再去考究,后来在父亲与母亲低声的说话中甜甜进入了梦乡。在那个饥饿的年代,父亲经常那样,为了给我们带回那些可口的饭菜,经常一下班就骑十几公里的山路披星戴月往家赶。也许在现在这个年月,这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情。这是父亲在我脑海里第一个清晰的形象。温暖而慈祥!

时间一点一点地流逝,读小学那年,我和哥来到了城里。母亲和姐们依然在乡下,父亲经常下乡,可是每次离开家,他都会怕比我大几岁的哥不能照顾我,偷偷地给我一些另花钱,那时对于我来说,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在我们住的这个大院里,住的都是父亲的同事,父母亲不在的时候虽然,他们会很照顾我们,可是我还是很羡慕别人能一家人在一起。每次母亲出来看望我们,我都会很开心。如果有一天放学回来,家里收拾得特别整齐干净,我就知道一定是母亲回乡下了,我会爬上阳台向着母亲回去的路,费力地张望很久,看还能不能看到母亲的影子,然后会很失望难过地哭……那时父亲和母亲经常颠簸在工作和两个家之间。

这样过了两年,经过父亲的努力我们终于可以在一起了。每到星期天,父亲和母亲都会和我们打牌,那时是我们最好的娱乐节目了。每次姐弟们因为出牌而发生争吵架的时候,在劝阻不了的时候,父亲会很生气地甩牌,大声说:“不跟你们打了,一点小事就吵,一盘牌也输不起,自己姐弟也要因一点小事争”那时全都会安静下来。这时母亲就会适时地教育我们:“吵啦,吵啦,叫你们不要吵,现在好啦,收拾好,该干嘛就干嘛去”我们偷偷地笑,知道父亲真生气了,乖乖地收拾牌,安静地各干各的,就别指望父亲会再跟我们再做了。那时的父亲是严格而亲切。

“我想去,只是家里就靠你了。”是父亲的话。忘了母亲是怎样回答的。只是过了不久,就听说父亲要出国,要去一个很远的地方两年,两年之后才能回来。记不清是那一天的早晨,父亲辞别了我们,去了一个遥远的非洲小国支援当地的水利建设。这一去就是两年,就是这一段经历成了父亲一辈子都引以为豪的事情。他经常跟我们说他在非洲的见闻,成群不怕人的天鹅,大雨过后一大群进屋觅食的蚂蚁。非洲非常肥沃广袤的土地,和那里贫穷而懒散的黑人。那时我们的信都是先寄到北京一个专号的信箱,然后再由北京外交部统一转到父亲那里。那时,父亲在我眼里是神秘而能干的。这两年里,母亲带领年长的姐姐在家既要照顾年迈的奶奶,还要照顾我们,很是辛劳。当时很想给父亲写信,可是一直都没有写成,两年就这样在平淡和在对父亲偶尔的思念中渡过。期间奶奶病重,是邻居刘伯伯一家热心的帮助和父亲的挚交叔叔高超的医术让奶奶渡过难关,等到父亲回来,两年后才去世。这种恩情我们一家人永远也不会忘记。

记得父亲回来看到我,欣喜而慈爱地对我说:这丫头长高了,都快认不出了。而第一件事就是去到奶奶床前,看望她是否安好。奶奶因为白内障,眼睛看不见有好多年了。如果没什么事,她一年到头都不会离开这房子。父亲微笑地看着奶奶好几秒钟才高声对她说:“阿婶,我回来了。”(父亲一直都是这样称呼奶奶的,奶奶耳背,对好说话要大声点她才能听到。)

奶奶迟疑了好一会才听出了父亲的声音,平淡的脸满是欢喜。“你回来啦。去了哪?去了这么久。她们说你出了国,我骂她们,”(在奶奶的概念里,出国就是去世了的意思。当妈妈告诉她的时候,她又怎能不骂她呢?奶奶生育了三个孩子,在那个缺医少药而贫穷的年代,去了两个,有一个叔叔在十五岁的时候死于急性肝炎,听母亲说,这个小叔叔死的时候她已经与父亲结婚,很懂事,对她很好,有点吃的都会说留一份给他的嫂子。有一个夭折在她寻医路上,她的背上,父亲是她的独苗,)父亲和奶奶两年后的相见就是如此平淡,却很感人,因为从来没有看到父亲和奶奶如此地笑过。

时光在悄然流逝,它并不会因为你的幸福而留连,也不会因为你的艰难而快走。转眼间,我们都一个个长大成人,成家立室。父亲也退休了。有一天看到埋头看小说的母亲,我忍不住地问父亲:爸爸,以妈妈的资质和当年你的能力,在单位为妈妈安置一份工作不难,你为什么让妈妈跟着你就是做一个全职家庭主妇呢?这对妈妈是很不公平的。有很多不如母亲的妇女她们都进了好单位,现在有退休金,晚年过着幸福的生活。妈妈心灵手巧,识文断字,思想活跃,爱好广泛,稍加培养相信她的能力不会逊色,而我的童年也不会那么孤独。“你怎会明白,如果妈妈参加了工作,谁来照顾奶奶和你们这么多姐妹?”许多年后,父亲这样对我们说。而母亲也从没有在我们面前埋怨过父亲。现在才明白为什么我们每次顶撞母亲,都会让父亲骂得狗血淋头的原因。

父亲和母亲是自由恋爱结婚的,五六十年代,正是提倡自由恋爱,破四旧,追求新思想的年月。当年父亲带领一班人马在母亲那条村搞水利建设认识了母亲,据说母亲当时可是村里的一枝花,而且还是村里的文艺骨干。有一天让父亲看到,一下子就喜欢了,就托人去说媒,通过接触,母亲还居然真喜欢上父亲这个穷小子。虽然遭到家人强烈反对,还是嫁给了父亲,把这个一贫如洗的家慢慢建立起来。生下我们兄弟姐妹六人,并且抚养成人。听说当年母亲生下我时,由于生活困难,他们也已经有了这么多女儿,外婆劝母亲不要我,把我给扔了,是父亲和母亲舍不得,我才活了下来。

年轻不懂事,跟母亲吵架时,很多时候我都会脱口而出:“谁叫你们不把我扔了!”一定会把母亲气个半死。

有一天,我看着满头白发的老母亲,想起当年自己的倔强和任性,很是内疚,就笑着问她:“当年你们为什么不把我扔了?”

母亲说:哪个孩子不是父母身上掉下的肉?如果不是迫不得已,谁会舍得扔掉。你父亲说,就是再难,也不会把自己的孩子扔掉。

在我的成长历程中,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里怨恨母亲的爆燥,父亲对我们的关心太少。一直很想逃离这个家,这种忧郁一直伴随我走过童年和少年,直到自己也为人母亲,才体会父母的辛劳与艰辛。

不会忘记在夜色中帮我背着孩子的父亲,不会忘记在我躺在病床时,母亲为我操劳的身影;不会忘记父亲住院时,母亲憔悴的面容,不会忘记母亲在病床时,父亲穿梭在风雨里,也给母亲的陪伴。何为似水流年?何为相濡以沫?何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也许平淡,也许平凡,可也温暖,也幸福!

是母亲的放弃与退让成就了父亲的梦想,也是母亲的放弃与退让赢得了父亲内心的尊重与用心的爱护!人与人之间是要用心去交换,才会赢得真心,亲情如此,爱情如此,友情也是如此!

不久将是母亲的生日,谨以此文献给我亲爱的父亲和母亲。祝愿他们健康长寿,快乐幸福!感谢您们给了我生命,和一个回忆起如此温暖的家。感谢您们用您们的言行教育我做人的根本与生命的意义!

想起我的母亲抒情散文篇4

想起我的母亲抒情散文

母亲节到了,我虽然已到耄耋之年,仍忘不了已经去世四十年的母亲,她的一生像放电影一样,一幕幕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母亲生于19,是一个极其平凡的女人,但在我的心里,她是一个极不容易的女人,她没读过书,十二岁时我的外婆就去世,家中的烧菜煮饭、喂猪纺棉、洗衣浆衫等等家务活,都落在了她的肩上,不到二十岁就嫁给了我的父亲。

父亲是爷爷的继子,没送他进个学堂门,斗大的字不识一个,只知道干农活,母亲和他结婚后不久,爷爷就叫他们分家另过,分家时只给了一口锅、两双碗筷和只够生活几天的三升米,母亲做梦也没想到,她会嫁到这样一个无依无靠的男人。母亲咬咬牙,下狠心卖了出嫁来的嫁妆,租种了地主的田地,向亲友借了一些粮食,开始了艰难生活,她深信,只要她和我父亲勤扒苦做且省吃俭用,日子总会好起来的!

母亲没想到的是,父亲是一个头脑简单、胆小怕事、树叶掉下就怕打着头的老实人。幸好她自己还有点头脑,家里的一切都是她安排打算。她常对我说:“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好一世穷!”她和父亲以种田为主,农忙抢种抢收,五更起半夜起,在日晒雨淋中劳作,一切为了粮食丰收,除了交地租外,能多剩一点粮食,让全家人不饿肚子;农闲时,母亲帮助父亲加工稻谷整米卖,赚些米糠养猪。她“懂得穷人要养猪,富人要读书”,有猪才有肥料,庄稼才长得好。因此,她每年都要养几头猪卖,既能增加肥料,又能赚一些钱。遇到年丰好,还能喂一头过年猪,宰杀了卖一半,自己留一半以改善生活。

母亲除了同父亲一起种田,还要操持家务、煮饭养猪、纺棉线卖,赚些买油盐的钱。她虽然没有读过书,但头脑灵活,心算能力强,别人用算盘算的账,在同一时间,她用心算会比别人先算出结果。父亲上街买卖,往往都要母亲同去,才不会吃算账上的亏。

母亲的一生非常节俭。常说我们家祖辈以节俭相传,过日子要“常将有时思无时,莫把无时当有时”,吃粮要“从仓尖上省起,莫到仓底才来省”,吃饭“一天省一口,一年多几斗”,莫“寅吃卯粮”,“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省下烟酒钱,急难免求人”,这些话深刻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教育我要节俭过日子。

母亲经常是这样说的,也经常是这样做的。她上街赶场,不管时间多长,舍不得花一文钱买茶水喝,经常是含着口水去,含着口水回。她每天煮饭打米打好了,又要抓一把出去,吃饭时桌子上掉了一颗饭,都要捡起来拿到嘴里吃了,说一粒粮一颗米来之不易,浪费了可惜。我吃饭时掉了饭在桌子上,不想捡起来吃,母亲就说:“屎板上捡颗饭,吃了还点状元,怕什么,快捡起来吃了!”我也只好捡起来吃了。久而久之,我也养成了把掉了的饭粒捡起来吃了的好习惯。由于母亲善于精打细算,我们一家六口人在大的灾难之年,没有遭到挨饿受冻的痛苦,没有走上讨口叫化的道路。

母亲是一个非常敬老孝亲的人,她经常把她耳闻目睹孝敬老人的故事讲给我们听,说“敬老得福、敬老得寿,屋檐水点点滴,不敬老的人就像屋檐水一样,没有好下场!”外公年老眼睛瞎了,她经常抽时间回去看望,把她打草鞋、纺纱卖赚的钱买糖给外公,说养女儿就是糖包包。爷爷不是我的亲爷爷,她从没给我说不是亲爷爷,每次来到我们家,母亲总是把家里逢年过节才吃的腊肉、鸡蛋、挂面之类的东西拿出来孝敬他。母亲说:“爷爷人老了,来我们家吃一回是一回,我们应该好好孝敬他!”

母亲心地善良,说话做事都多为别人着想,她经常说:“做人要讲良心,心要正不要歪,不要起心害人整人,起心害人就会反报自身,起歪心害人必害己,绝没好下场!”对待亲友,她宁愿自己吃亏,也不要别人吃亏,常说“吃得亏在一堆”,这样亲友才会和和睦睦在一起。我清楚地记得,我家的.叔伯经常叫我父母去帮忙做事,特别是父亲经常去帮他们下苦力,做了没有任何报酬,明明是吃亏,却总是去帮忙,可我却从未见叔伯来我们家帮忙。

母亲生育了姐姐、哥哥、我和妹妹四个儿女,全靠她和父亲没日没夜勤苦劳动,才把我们一个个拉扯大。我清楚地记得,每年农忙时节,父母是五更起半夜眠,每天晚上,我们等他们从地里回来吃晚饭,可是等到睡着了都没见他们回来;早晨他们出去干活,我们都在梦乡全然不知。每年的农忙空隙时间,母亲都要坐在草鞋架上打草鞋卖,为了多打几双,有时通宵不眠,搓草绳手都搓起了血泡;冬天母亲纺纱,几乎是整天整夜纺,为的是多赚一些棉纱织布,让全家人过年都能穿上一件新衣服。

母亲的一生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我不知要用多少文字才能说完,也不知要用什么语言才能恰当地形容!

子欲养而亲不在。母亲辛辛苦苦劳累一生,却没有享到一点福。在去世的前几年,她中风瘫痪,缺医少药,加上我的工资微薄,她的病没有得到很好的医治。临走的前几天,她想吃点水果我也没买到,一想到那时的情景,我的心如刀绞!如果她现在健在的话,我无论如何都要孝敬好她老人家!

我的父亲母亲抒情散文篇5

他们,极为平凡。平凡到将他们随意丢进人潮,你第一眼绝对不会注视到的程度。

我的父亲,他没有万贯的家财,没有位高的职权,但他一样也不少于旁人,因为他是一个父亲。有人说父爱如山,我正是在慢慢的成长里才真切地感受到这伟岸的父爱。

父亲憨厚不多言,每句话像是细斟慢酌出口,因此句句都显得特别有分量。自然,父亲是一家之主,家里的大事基本上由父亲决定。小些时候,骨子里是怕父亲的。他不常将笑容溢于言表,神态总归是严肃的。心里委屈装事,多半是在母亲前抱怨,奶奶旁撒娇,极少找向父亲。可是母亲却说婴孩时的我多半时间都是父亲抱大的,我一直觉得不可思议。

知道父亲偏袒我,是在逐渐懂事的年龄段。和母亲闹脾气,好面子的自己赌气不吃她做的饭,而后饥肠辘辘呕在一角的时候,是父亲偷偷盛一碗饭亲自给她女儿送过去。外出求学拿零花钱的时候,素来节俭的父亲突然变的阔绰起来,他总是问够吗?我答够了够了,他还是要多塞给你一些。小时候母亲不在家,他会细致的帮我梳辫子,之所以说细致,是因为他整整梳了半个多小时。还认不清美丑的我就顶着歪歪扭扭的辫子去上学。和哥哥闹别扭,挨打的永远是老大,免于灾难的永远是我。都说女儿是父亲上辈子的情人,那我这辈子和上辈子该是有多么幸运!

父亲是慈爱的父亲。劳累繁重的活儿都是父亲做的。每逢饭点,那些我总认为难啃的粗粮馒头又总是他先挑走的。

我所出生的村庄,虽小却也是算热闹的。往后那些年,村民开始大肆的迁移户口至城市。原本温馨的庄子马上沦为了自然村。父亲与母亲都是规矩的庄稼人,除去收成,再无任何经济来源。这样普通不过的家庭硬是供两个孩子读书,已属不易。马上面临搬家买房的现实,父亲的负担重了。父亲没有别些本领,只能靠一身气力。听说木材赚钱,父亲就磨锋利了斧头,奔向山林深处。林间山势陡峭,树木蓊郁,那么粗的树干,都是靠父亲的肩膀一棵棵扛出来的。我能想到的是父亲如何汗如雨下,肩负重荷,步履维艰的迈过那湿滑的针叶林地。那一年,父亲舍不得给自己买一件衣服,甚至是一双袜子。他就那样黑了、瘦了、老了。拿起昔日的照片,那个身穿V领针织衫,一头乌发而年轻帅气的父亲,在生活的重压下,再也回不来了。每每想到这些,心底涌起的满满都是对父亲的疼惜。

父亲,是我的大树。从他那里得到的最多的是感悟。他的身体力行告诉我,不论贫困或者富贵,要遵循自己的方向,踏实稳重的做个好人,做个善良的人。

母亲属心灵手巧的人。幼时记忆中的她总是忙农活,顾家务,一向极少坐下来歇息。村子里那一年妇女间流行编织围巾,母亲听闻便学了去。买了五彩的毛线,便左一搭右一搭地在指尖缠缠绕绕。所过之处,那缤纷的色彩就规律的如竹编似的拼在了一起。母亲对每种毛线的色彩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所以织出来的`围巾的色彩搭配远胜于其他人。

母亲是勤奋的。每个清早,她都是第一个起床的。她特别会合理利用时间。热早餐的时间里,她便开始梳洗打扮。幼年,给我留下印象深刻的事情就是看母亲扎辫子。她先是解开昨日早晨扎好现已松散的辫子,拿梳子把头发梳理顺畅。一下、两下。几下子之后,已顺畅的头发就完全披于肩。有时也会遇到发丝打结,极难梳理的地方,性急的母亲每每此时便会使些力气焦急的拉扯它们。静谧的清晨,阳光洋洋洒洒地从玻璃窗映射进来,我总能在柔和的光线里看见那被拉扯下来的三两根纤细的发丝伴着细小的尘埃在空中温柔的落下。母亲就这样在轻而暖的阳光里不紧不慢,娴熟地将一股发搭在另一股上,由上而下,匀称而细致。好多个清晨,我就这样躺在被窝里,睁着惺忪的睡眼,仔细看母亲一下一下完成这一系列过程。因了我观察的认真、恒久以及母亲扎发的细致完美,那些画面才得以身居脑海,清晰至久。

母亲又是极勤俭的。冬日好不容易闲下来的时光,她喜欢做些针线活儿。她常常把家人的废旧衣物裁剪成布片。或拼砌成漂亮的门帘,或裁剪为耐实的鞋垫儿。那废弃了的碎布边角和那五彩的丝线可是母亲最得意的宝贝。这些看似没用的东西总能在母亲手里变个花样儿。尚不止这些,少年无知的我总是对美丽的小事物心生艳羡。同伴穿了漂亮的白裙子,嘴上不语的我,把羡慕呀全投进了那长长又久远的注视中。幼时家贫,母亲便扯了碎花纯棉的布料,精心为我缝剪了一件合身的衬衫。裁缝机吱吱扭扭的转着,等着穿新衣的人儿呀,心里无限欢乐。

邻居都夸母亲针线做得好,于是母亲的形象便在我心里高大了起来。年少的我心里充满了对母亲的崇敬,所以那针脚的走势都被我牢牢的注视了去。母亲常说,女孩子懂点儿女工总是好的。我想是得益于母亲的遗传和教授,后来初学女工的我竟也能得心应手。

母亲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尽管知识浅薄,却总能在寡淡如水、波澜不惊的日子里保持着自己的乐趣,精致且斑斓的生活着。

这便是我的父母双亲。伟岸深沉的父亲,灵巧勤俭的母亲。这些年里,他们勤勤恳恳,忙忙碌碌,风霜渐渐遮蔽掉容颜。若我算得上是优秀的,那么功劳也应都归功于他们。

世间事总是有奇妙存在的可能性。些许人明明如此简单和普通,却在你心里至关重要,任谁都替代不去。岁月苍苍,时光凉薄,我别无他求,唯愿我的双亲平安喜乐,康健无恙!

我的两位母亲的抒情散文篇6

我的两位母亲的抒情散文

我曾经幸运的拥有两位平凡、普通、而又伟大的母亲—我的生母和婆母。虽然她们出生在不同的家庭,成长在不同的环境,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但是在他们身上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她们同样的无私、勤劳、质朴、善良。在我人生的长河中,她们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我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她们都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然而就在我们的生活条件即将好转的时候,她们眼看着就要过上好日子了,却先后离我而去。这种追悔莫及的遗憾,把我的心撕扯得支离破碎,每当想起她们我就悲痛不已。清明将至,思绪万千,两位母亲的音容笑貌,轮番在我的脑海里出现,使我辗转反侧,彻夜难眠。

我的母亲曾是一位军人,她东征西战,经过了无数枪林弹雨。全国解放以后转业到地方但依然保持着军人的作风。对我们兄妹三人的要求都非常严格。她爱我的方式就是:

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从小她就教我独立去做。

我记事很早,记得有一次姥姥来了,妈妈和姥姥在家包饺子,妈妈给了我一角钱,让我去离家大约有500米的副食门市部去买醋。当时我只有三岁半,到了门市部我够不着柜台,双手把醋瓶和钱举过头顶,阿姨还要在柜台上趴着伸出胳膊才能接到我的醋瓶和钱。我买回醋后妈妈说:“宝贝真乖,阿姨夸你了吗?”我说:“没有。阿姨夸你了。”妈妈很惊讶地说:“阿姨夸我了!夸我什么?”“阿姨说:你妈可真行。这么小的孩子,就让自己来打醋。”我说完后姥姥和妈妈大笑起来。

我十三岁的时候,妈妈给我做棉袄,让我在旁边看着,教我怎么做,她示范后,让我做她在旁边指导。有一次,弟弟的棉袄妈妈刚做了一半,单位有事去出差了。星期天我把弟弟的棉衣做完了。当时我非常高兴,我想妈妈回来了,一定会夸我。没想到妈妈回来后,看了我做的棉衣,不但没夸我,还把我做的那部分都拆了。说我把腰身两边的缝儿压反了。然后妈妈又手把手地教我做完。妈妈说:“无论是在家做活,还是长大了去工作,干什么事都要有一个严谨的态度。”在妈妈的严格要求下,我十五岁的时候就学会了做鞋和做被褥。上中学住校的时候,我的被褥都是自己拆洗、自己做。

我的妈妈是勤劳的。在我的记忆里她除非病倒了,从来就没休息过。在家忙家务,上班忙工作。我小的时候还没有双休日,家里的针线活妈妈都是晚上做。

我的妈妈是无私的。过去家里的条件不好,粮食不够吃,做了饭她总是省着让大家吃,自己吃点稀饭、剩饭;逢年过节的时候,她给家里每人都做新衣服,她自己总穿旧的。

妈妈用心血把我们培养成人了,我们都有了自己的家庭和事业。当妈妈能舒口气放松一下的时候,她却得了宫颈癌。她怕我们知道了影响工作,还瞒着我们一直都不肯说。医生认识我们家的邻居杨阿姨,是杨阿姨听说后才告诉我们实情,我们才把妈妈送到北京日坛医院,在那里进行放镭治疗。放疗很痛苦。强烈的副作用使妈妈呕吐不止,全身像面条一样软弱无力。但是妈妈很坚强,一次又一次的放疗都挺过来了,最后使病情得到了控制和好转。

我的'妈妈又一次病倒了。这次因为内脏的衰竭没有抢救过来。妈妈在去世的前几天,知道自己快不行了,紧紧握着爸爸的手说:“我走了,不要为我花钱,简简单单把后事办了就行了。咱家的孙子、孙女、外孙女都是大学生,咱俩攒的钱够买四个电脑了,给这四个孩子每人买个电脑,对他们的学习会有帮助的。”这就是我的亲爱的母亲,这就是从小就教我做人、教我自强、教我独立、教我要关爱他人的母亲。她带着对家人的无限关爱,带着对生活的无比眷恋永远地离开了我。

失去了母亲的我,还有一个非常爱我的婆母。婆母爱我的方式就是:

只要是她能干的家务,她全都替我干。

我的婆母生活在河北省石家庄晋州市的农村,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她一生含辛茹苦养育了六个子女。我丈夫是男孩中的长子,上有两个姐姐下有三个弟弟。孩子都长大了已成家另过,我的婆母也已年过半百,身体状况大不如从前。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的生活条件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依然很艰苦。冬天我婆婆家卧室里没有取暖设备,因怕中煤气,那地方的许多家都在中庭里用砖垒个炉子,买点煤面掺上土和成煤泥,烧煤泥取暖。那里的许多房子都不吊顶,密封条件很差,烧煤泥取暖屋子里依然很冷。我的婆母一到冬天就咳嗽喘。头一天晚上,杯子里喝剩下的水,第二天早晨就冻成了冰。我公公比我婆婆大十几岁,已经不能骑自行车了。吃点蔬菜我婆婆要步行五里多地赶集去买,然后用手领着回来。我年迈的公婆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我和丈夫实在担忧。我们好不容易劝说着才把二老接到了城里,虽说我家里的条件不算很好,但是比乡下还是好了许多。冬天有暖气,夏天有空调,肉、蛋、奶我会在家里备足,家门口就能买到蔬菜水果。再也不用我的婆母步行五里多地赶集去买菜了。二老在我的身边生活,我的心里很温暖也很踏实。把婆母接来后,我先带她到部队的二六九医院去看病,本来是想去看看她的咳嗽,结果医生一检查我的婆母有严重的心脏病,左心房传导阻滞。病史已有二十多年了,她本人和家里人谁都不知到。我只是积极地给婆母治病,没敢告诉她病情。在医院治疗了一段时间,症状缓解了。医生就让出院了。我把婆母接回家,告诉她除了看电视、出去散步之外,什么都不能干。可是,我那勤劳了一辈子的婆母哪听啊,我上班走了,她又洗衣服又做饭。为了不让婆婆替我洗衣服,我不休假的时候,我们换下了衣服就藏在大衣柜里。不让她做饭,她就闹着要回老家。我只好妥协,答应她只管做饭,等我们下班回来了自己做菜。每天早晨婆母都早早的起来和我抢着做饭,如果她先进了厨房就把门插上不让我进。就这样我们和二老在一起渡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到了第二年的夏天,我的婆母说:“麦收时节农活忙,她叔、婶儿们都去地理干活了,家里的孩子们没人管,我回去了,帮他们看看孩子做做饭。我在这,孙女上学了不用我管,家里的活你又不让我干,我除了拖累你什么用都没有。我回去了帮他们看看孩子,多少有点用。”我不敢告诉婆母她的心脏病有多重,不能干活。我又没有更好理由说服她,她闹着一定要回去看,我只好依了她。把她送回老家后,我告诉小叔子和妯娌们,妈有心脏病不能干活,拜托他们费心多照顾。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