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与次声教学反思(6篇)

来源:

超声与次声教学反思篇1

[关键词]渗透检测;说课

中图分类号:G642.4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3-0137-01

说课是教师通过对教育目标本身的分析,表述具体课题的活动设想及其理论依据。通俗的讲就是要说清: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说课”以说为主,是教师对教案本身的分析和说明,是一种口头叙述为主的教案分析,本文以《超声波检测》课程中的“焊接接头超声波检测”为例,从教材、学情、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和教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设计,以此与广大同仁交流探讨。

一、教材分析

1.教材介绍。教材选用辽宁省特种设计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委员会编著的,辽宁大学出版社的《超声波检测》,该教材属于辽宁省特种设备I,II级无损检测人员培训教材,本教材突出体现应知应会理论,工艺与实际工作关系,既注重基础知识的普及,又密切联系实际,以职业技能培养根本,满足学科、教学、社会的需要,体现了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

2.教学内容。授课内容是第七章第三节“焊接接头超声波检测”,本节内容涵盖焊接接头超声波检测方法的优点及缺点,焊接接头超声波检测的操作过程,结合无损检测技能鉴定标准要求,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焊接接头超声波检测方法的操作过程,了解焊接接头超声波检测方法的优点及缺点。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利用数字式超声波探伤仪对试件进行超声波检测。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良好的职业道德理念。

4.重点难点。依据教材并结合检测专业人才培养特点,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缺陷的定量,难点是DAC曲线的制作及缺陷的评定。

二、学情分析

授课班级为高职二年级检测技术与应用专业学生,在之前的课程中已经学习了《无损检测概论》、《特种设备基础知识》、《金属材料学》等相关基础课程,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现在的高职学生特点鲜明,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学习基础较差、计算分析能力较弱,.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差,.学习积极性不高,但相比于理论学习他们更热衷于动手操作。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根据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通过教师的讲授,让学生对焊接接头超声波检测方法的新知识有初步的印象和基本了解。

2.启发法。焊接接头超声波检测方法的典型特点就是在采用斜探头进行探伤,对照之前学过的锻件超声波检测方法、铸件超声波检测方法,提出焊接接头超声波检测方法有什么优点及缺点。通过启发,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分析,推到问题的能力。

3.讨论法。给出几种探头,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围绕被检工件特点分析讨论选择哪种探头进行检测。

4.演示法。焊接接头超声波检测方法的难点是缺陷的定量,通过教师的实操演示,解读本节课的难点,采用讲练结合,让学生边学边练,手脑并用,既快又好的掌握了焊接接头超声波检测方法。

5.情境教学法。学生模拟考证环境扮演成考生,完成技能鉴定的实操考核。这种基于工作过程、以任务驱动为导向的教学法,通过模拟真实的考证情境,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达到学做合一的目的,为学生日后顺利通过考证打下基础。

四、学习方法

1.主动学习。学生充分利用微课、网络资源和自习室。进行独立思考和搜集资料,预习焊接接头超声波检测方法的操作方法、使用范围及技能标准要求。

2.反馈练习。学生通过课堂练习、课后习题,检验并强化焊接接头超声波检测方法的理论知识;通过实操实践,实现教学实践一体化,最终完成教学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五、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对照PPT共同回顾锻件超声波检测方法、铸件超声波检测方法的操作过程,为本节课焊接接头超声波检测方法的学习建立学习框架,构建学生的形象思维。

2.导入新课。视频演示焊接接头超声波检测方法操作过程,学生对照之前学过的锻件超声波检测方法、铸件超声波检测方法,分析焊接接头超声波检测方法的优缺点,导入本次课内容。

3.讲授新课。(1)优缺点。分析评价学生讨论的结果,板书设计提炼出焊接接头超声波检测方法优缺点。(2)操作过程。结合视频演示讲解强调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为了突破本次课的难点,由教师实际操作演示焊接接头超声波检测方法的操作过程,讲练结合,使实操更加直观化、形象化、生动化,加深学生的印象和理解,便于记忆。(3)强化重点。创设实训考核情境,检验学生对本次课重点内容的理解程度。即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4.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内容,并强调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5.课堂反馈练习。共同回答问题并给予评讲。

6.布置课后作业。通过互联网等信息手段查询先进的超声波检测方法,预习下堂课内容。

超声与次声教学反思篇2

关键词:超声医学发展趋势教学探讨

引言: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对医学教育中教学工具的使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本专业年轻、发展迅速,导致很多高等医学院校的超声诊断学教育未能跟上这种变化,及时调整教育思路,导致了一些问题的发生。在影像学专业教学过程中,超声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其示教课程具有连接理论学习和临床实习的“桥梁”作用,因此,如何在医学生的示教过程中应用不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其理解并掌握超声理论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并为进一步的临床实习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打好基础,值得探讨。

一、超声诊断学发展趋势

20世纪40年代,超声技术开始用于人体检查,并研制出了最早的一维超声技术仪―――A型超声仪,从此揭开了超声医学的历史篇章。随之至60年代初,相继研制出了超声光点扫描诊断法―――M型超声、超声显像诊断法―――B型超声、多普勒技术―――D型超声。70年代初,超声被应用于心脏结构的检查。8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和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成像技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提高,其在显示组织的微细结构、血流等方面彰显出了巨大的优势,所提供的诊断信息越来越准确、可靠,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临床医生对超声的依赖越来越大,超声诊断技术目前已成为在临床上应用最为�V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

二、超声仪器旁现场示教的应用

单纯的课堂演示和超声图片会让学生感到抽象,不易理解,因此示教过程中超声仪器的现场操作必不可少。常规示教课程中,通过教师的示范讲解,学生可认识和熟悉超声诊断仪器,了解超声科的就诊流程和科室概况,以及实际工作中如何操作成像、各个扫查切面的手法和超声诊断仪器上图像的识别,能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很好地结合,提高了学生对疾病的认知能力,更好地掌握超声检查在临床中的基本应用,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但由于现场示教课时短暂,以及示教课上临床科室超声诊断仪器的使用受限,减少了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导致进入临床后需要更多操作技能的培训。

三、加强实践操作能力的锻炼

超声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更需加大对实践性教学重视的力度。要让学生通过见习和实习过程中的观摩、上机操作,亲身体验获取所需图像,即让学生从患者的体位上感受探头的位置、方向、角度和施加在探头上的力度,以及图像清晰度的调节。这样做可以进一步巩固书本上的知识,使书本枯燥的知识变得具体,加深对图像的理解。同时,学生与患者广泛接触,并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养成良好的医德医风,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1.1报告书写规范化

超声报告是临床医生诊断患者的依据,更是患者的法律文书。因此,超声报告规范化书写十分重要。超声报告的书写过程是一个思维的逻辑推断过程,超声医师根据影像所见,通过全面分析、判断,然后做出诊断。所以超声报告可以直接反应对疾病的认识,一份规范的超声报告可以给临床医生提供更多准确的信息,也便于学生以后对相类似的病症进行比较。因此,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报告的规范化教育,做到描述准确,层次分明,使报告具有参考性。

1.2加强人际沟通能力培养

人际沟通能力对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以及在诊疗时深入了解患者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十分的重要。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具体可选用医疗实践中具有特点的病例,通过临床跟踪,及时反馈病例情况,展开专题讨论,形成诊断结果。在讨论时,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对于学生的发言,要有专人进行记录,并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师生间的双向交流,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及科学思维能力。

1.3搭建良好的科研平台

近年来针对超声造影、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超声引导下活检和介入治疗的科研方向,进行了相关设备的配备和投入。通过申报自然科学基金,来满足医院实验室做动物实验、细胞实验基础研究的资金需求。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学术调研,参加学术会议和课题研究,并向学生介绍超声医学学科的前沿知识、先进成果和发展动态,以开拓学生视野,激发他们的科研意识和科研兴趣。同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等手段进行文献检索,并完成一些英文摘要及综述的书写。通过这一系列科研实践的过程,促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增强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研创新意识。

四、临床医学生超声诊断学课程教育改革策略

1.临床医学生学习超声诊断学的目的

1.1了解超声成像的原理、特点及发展方向,从而能根据不同患者、不同疾病、不同部位、不同要求正确选择超声检查方法。

1.2熟悉常用超声专业用语,能正确解读、分析超声诊断报告。③能根据临床实际需求,充分发挥超声诊断优势,不断拓展超声诊断应用范围。

1.3了解超声成像的常见干扰因素,并能向患者解释某些组织器官超声检查前特殊准备的意义。

2.高等医学院校应当对临床医学生的超声诊断学教育进行改革

2.1思想上重视超声诊断学课程教育,临床医学生的课程设置需符合医学发展的趋势和要求;

2.2编写适合临床医学专业的超声诊断学教材,明确学习目的和内容,完善医学生的知识结构;

2.3将超声诊断学纳入临床医学生的必修课程,增加学时及上机观摩、实践的机会,帮助学生加强对超声成像的理解和应用体会;

超声与次声教学反思篇3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理念链接式声乐教学

研究性学习强调兴趣、审美,以人为本等重视人的主体性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较以往过于重视技术的刻板声乐技巧技法训练有很大改变。而长期以来,音乐学专业声乐教学一直模仿专业院校的做法,强调声乐技术的机械训练,与新课标环境下的中小学音乐教学严重脱节,笔者从研究性学习教学方式中得到启示,其中“链接式”教学概念的提出,为科学声乐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启示和参考。

一、“链接式”声乐教学的理论构想

“链接”(interlinkage),也叫超链接(hyperlink)、互连,是计算机网业中的一个专业名词,专门用来实现网页之间的跳转,是实现网页与网页之间快速有效连接的纽带。

互联网是研究性学习必不可少的教学工具,而“链接式”声乐教学的要点首先是运用网络链接,使教学空间无限扩大,从网络上获得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审美视野,还能提高音乐审美表现能力。审美表现始终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自主思考,充分吸纳不同声音和观点,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深层次对话,让声乐课堂焕发出蓬勃的生命活力。

1.声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人声美的过程。在链接式教学中,通过训练内容与人文需要的链接,强化学生对声乐作品的情感体验,根据声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对声乐作品的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使学生充分体验作品中作曲家的情感表达与自身情感体验的融合。

2.将电脑带进声乐课堂,可根据演唱需要,利用链接了解不同时代歌唱家在表达演绎相同作品时不同的情感体验,从音色、速度、语言、节奏、舞台表现各方面对作品进行诠释,不仅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为教学创设开放式和趣味性声乐学习情境,使教学目标在潜移默化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有了体验,自然会思考,对作品产生探究学习的愿望。

3.用视听结合形式教学,可以将传统声乐课堂中单纯的练声与学唱改为声乐表现为主的综合艺术实践,在故事中、情景中、人物中体验感受作品,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开阔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并提高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

二、“链接式”声乐教学的实践探索

1.学习问题与观摩范例的链接。早期声乐训练大多以模仿为主,学生学唱大致会出现三种情况:“自然――不自然――自然”,起初的学习没有负担,有嗓子便能发声便能唱,演唱没有太多技术修饰反而自然,但学习一段时间,受老师一些关于发声的训练和影响,知道诸如气息、位置、真假声、共鸣等概念,有了思想上的束缚,变得不自然,而经历一段漫长时间,找对了方法,继而又让歌唱变得简单。

中央音乐学院钱慧娜老师曾提出:学生在初学的阶段,首先应该培养自己具有一种良好的灵敏的听觉,在教师的帮助下,逐步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和审美观点,分辨出正确的、好听的和不正确的、不好听的声音。当然,对声乐学习者来说,最终要形成的是人声美的自我监控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首先要多听演唱的范例。以前主要靠听示范,但教师个人的示范总有限,何况还有男女声等声音类型之别,而利用多媒体可以丰富学生的听觉体验。音乐研究性学习理念强调:“感受和鉴赏足整个音乐学习的基础。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声乐教学要达到这一要求。

2.作品理解与人文信息的链接。作品的理解主要是针对歌曲的艺术处理而言,艺术处理是声乐训练的最后阶段,没有一定的歌曲处理,歌唱即使有再美妙的声音,也是不完整的。歌曲处理包括各种内容,如音色上的调整、音量上的强弱及情感上充分细腻表达等,单纯的发声只是针对纯粹声音而言,没有好的艺术处理,声音达不到表达艺术的高度,每个歌唱者都要有对作品独创性的理解和个性化的表达。

3.由点到面、开阔视野的链接。知识技能的掌握,仅从某种单一的信息源,譬如说授课教师单方面讲授获得,是远远不够的。声乐教学的重点并不是教会几首歌曲,而是希望通过演唱技能的提高,提高听觉能力及音乐理解力。声乐学生的来源不尽是城市,也有农村,他们进音乐厅、上大舞台表演的机会很少,倘若教师建立大的网络信息库,将音乐相关信息进行以点到面的链接,文学、戏剧、美术、舞蹈等艺术形式的录入就能从相关层面开阔学生的视野。

研究性学习理念提出要求,在学生自主艺术活动中形成艺术实践能力,将艺术感知、创作和反思相融合,在完整的艺术活动中实现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形成认知能力。

4.纵向比较、激励发展的链接。音乐研究型学习要求重视学生的艺术反思。建立良好的评价机制是声乐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具体方式可以是为学生建立信息档案,不同学生在不同学习时期有不同过程实例,这些都可以作为重要资源记录下来,日后教学中,激励学生进步,如果放在小组中进行资源整合,通过已成记录作为现有信息源启发小组成员探究能力,而他们的体验将成为新一轮经验被后面学习学生利用。

综上所述,人机对话,人是主体。链接式声乐教学的优越性,要靠更活跃的师生互动实现和深化。老一辈声乐教授喻宜萱教授曾说:“声乐教学是一门富于创造性的思维劳动课,这种创造性要求体现在教与学的双方。”因此,要重视“培养学生善于思考、肯于钻研,在学习中能抓住规律性东西,进行创造性劳动,加强理性认识,发展思考能力,这就成为声乐教学中的重要课题了”。由此可见,链接式声乐教学一定要依托于教与学的师生,共同把网络媒体作为教学一项重要补充和丰富手段,全力提高声乐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刘沛.基于超链接以音乐为核心学科的综合课程[J].黄钟,2001.4.

[2]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超声与次声教学反思篇4

物联网应用在高校的学科教育中,将物联网智能技术与创新教育紧密联系起来,实现物联网与学科教学内容多方面整合,提升高校学生在物联网技术领域应用和实践能力,推进各学科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促进高校物联网相关技术的研究和成果转化,通过对物联网信息平台获取的大量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和挖掘,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促进高校产学研合作。

关键字:

物联网;创新教育;应用研究

高校如何培养杰出的创新人才?中国的教育事业发展,需要一系列的技术革新和教育体制改革,如何提高高校教育教学水平,是作为高校的一名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尽管不同教育阶段对学生创新要求有所不同,但对创新意识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在不同教育阶段的共同目标,需要改变过去那种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堂学到的知识,去创造新的知识,发明新的实用产品。2009年温总理在无锡做了关于感知中国”的重要讲话后,我国物联网技术迅猛发展,各领域展开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同时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物联网技术在各行业取得的巨大应用成果已经直观地展示在我们面前,善于捕捉现代科学技术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专业使命,因此物联网技术与课堂教学完美整合,将会赋予教育更充实的内涵和无限的创造力。对物联网技术在创新教育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总结,希望能应用物联网技术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提出更宽阔的研究思路。

一物联网在创新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我国在感知中国”的中心无锡市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物联网创新教育示范园区。在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兴起之际,由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华东师范大学、上海STEM云中心、比特实验室联合举办的第一届中美物联网+STEM创新教育研讨会于2015年6月10日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STEM(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Math)作为一种教育理想的中国际遇,探索了STEM教育在提升学生设计能力、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和方法,创建了让全体学生享有创新能力培养的机会,展示了STEM在创新教育中的定位,让在座的老师们了解到最前沿的国际教育发展理念和作为教师应该持有的态度。物联网之父凯文.艾希顿的著作《物联网之父创新与思考的9种态度》最近在台出版,PanX针对台湾的创新教育挑战、科学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以及对台湾物联网产业的建议,凯文.艾希顿提出他的看法,他认为若要让教育有可能持续鼓励创新,要进行长期的努力跟累积。物联网在创新教育方面的研究还是在表层,因此投入精力在这方面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二物联网的工作原理及应用

综合国内外学者对物联网的定义,概括出物联网的本质是实现了物与物、物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换,物联网是在互联网之上的更高级科技产物,结合网络技术、传感器技术、中间件技术,通过移动智能终端实现智能化识别、管理和控制。物联网具有三大特征,即全面感知能力、可靠传递能力和智能处理能力,业界大致认为物联网可分为三个层次,分别对应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底层是用来感知信息数据的感知层,就是利用RFID、无线传感网络GPS等各种传感设备感知各种物体的信息,搜集和获取数据。中间层是网络层传输层,包含各种通信网络,通过相关技术将信息快速传递。接近用户的一层是应用处理层,具有智能处理能力,利用云计算等智能技术,对海量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实现智能判断、处理和执行,应用到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校园等各个领域。将物联网技术运用到高校教与学的过程中,必定带来教育的新改革。

三物联网环境下的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格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教育。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基本技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并善于在学习生活中重新构建,发掘和认识新知识、新方法、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为我国成为创新型国家奠定人才基础,从而促进我国科技竞争力、经济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创新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要加大物联网创新教育教学环境的建设,让学生感知校园、感知课堂、感知教育,使用物联网技术创新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充分动手动脑,开阔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法,促进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增强了科技的作用,使传感电子成为学生认知的工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认识新事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开发其非智力因素。物联网走进校园,其教学环境需要稳定安全的物联网络,先进的实验室,学习资源库,完善师资队伍,需要教师要有创新的思维能力,又拥有丰富雄厚的工程科学基础知识和较强的科研实力,能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独特的创造性方法和技能,有效地提升学生创造力发展。

四物联网在创新教育中的应用案例

为了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与学活动中,让学生充分把学到的知识自由应用到实践中,同时给与学生研究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提出利用物联网技术设计超声波测距仪,真正理解掌握超声波的特性与原理。应用案例展示——超声波测距仪。

1.超声波测距仪的设计原理分析。超声波是听不见的声波,方向性极强,能量消耗慢,传播距离远,可用超声波来测量距离。需要制作一个超声波传感器,超声波测距仪的原理就是利用超声波收发模块发射一定频率的超声波,本装置设计安装了激光灯,这样就能很好地分辨被测物体,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到达被测物体或障碍物后反射回来,由超声波收发器模块接收脉冲,其所经历的时间是往返时间,这个时间与超声波传播的路程远近有关,s=tv测试传输时间可以测得距离。

2.认识模块和搭建电路。设计用到的模块有超声波收发模块和功能控制模块、语音播放的模块、开关模块和电池盒。主要模块功能:超声波收发模块既可以发射超声波,也可以接收超声波,语音播放的模块对收发的信息进行播报,开关模块和电池盒用于能量的提供。

3.学习与探索。在实验中学习超声波传感器,通过外形设计的过程,其创新思维能力得以开发,获得作品创作灵感,充分发挥学生们的求知欲,创造力,思考力,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索精神,并思索以下问题:(1)超声波对人体有害么?(2)超声波测距仪还可以应用在哪些方面?

4.创新之处。本仪器通过发射超声波来进行非接触式距离测量精度为1cm,量程为0.4m—5.0m。可用于测量房屋尺寸,人体身高等。可以较好地替代传统卷尺,在建筑测量时,简化了单人测量时诸多不便。创新之处是在超声波发射头上安装了用于定位的激光灯,因为超声波是看不见的光”,这样可以让用户很容易地获知所测目标的位置。

五物联网在高校中的应用前景

1.优化学习环境。学生在教室中布置传感器优化其学习环境,如噪音、光线强度、温度等,为学生提供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

2.丰富教学资源。所有内容互动,改变固有的学习模式,能利用传感设备获取大量物体的数据用于当前的学习。

3.丰富教学手段。将大量的理论通过实验教学,并进行数字化处理,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探索精神。

4.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5.便于教学管理。例如将物联网应用于学校考勤管理、图书管理、实验室管理和学生的安全管理,从传统的人工管理转化为系统化、自动化管理。

六结语

由于科研环境的影响、科研项目实践性不足和资金的缺乏,使得物联网创新教育受到了很大的约束,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企业、及科研院所进行积极的合作,通过产、学、研进行的优势整合,还需要科技的支持。高校应尽最大努力为师生提供最优的智能化交互教研环境,能利用物联网实时的进行教学测评,注重学生的智能培养,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实践技能操作机会,高校培养人才从社会需求出发,满足经济发展和社会竞争的需要。

作者:赵兰枝单位:内蒙古河套学院理学系

参考文献

[1]吴功宜.智慧的物联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潘小莉.物联网在教育中的应用[J].观察,2011,(08):14-16.

超声与次声教学反思篇5

王国维先生说,古代的“礼”字像“盛玉以奉神人之器。”(《观堂集林·卷一·释礼》)《说文解字·示部》说,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因此,“礼”的理解首先应该从宗教的层面来进行挖掘,因为“礼”直接来源于宗教,植根于宗教。对此,荀子说得十分透彻:“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荀子·礼论》)荀子的论述,解析起来,可以划分为宗教的形而上的层面,和政治伦理的形而下的层面。宗教化,使礼崇高起来,庄重起来,严肃起来;政治伦理化,则是礼繁密起来,现实起来,实用起来。

在先秦儒家的文献中,最普遍的观点是,礼,产生于男女之别,肇始于婚礼之中。《礼记·昏义》说:“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婚礼者,礼之本也。”《周易·序卦》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礼造端于夫妇的论述似乎与礼的宗教起源有相左之处,但是,先秦儒家还以为,夫妇是天尊地卑、阴阳大化的表征,而且婚礼直接上承于天地神明的交合,“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礼记·昏义》)由此看来,礼造端于夫妇与礼起源于宗教的说法,实际上具有一致性。

《尚书·尧典》载,伯夷典三礼;《礼记·礼运》又说,礼义以为纪。可见,有史以来,中国的统治者们从来都没有忽视过礼的重要性,从来都是把礼视为家国天下生死存亡的大纲:“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记·曲礼上》)这主要是因为“夫两贵之不能相事,两贱之不能相使,是天数也。势位齐而欲恶同,物不能赡则必争,争则必乱,乱则穷矣。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贫富贵贱之等,足以相监临者,是养天下之本也。”(《荀子·王制》)从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的角度,深刻地阐述了礼之所以在古代中国根深蒂固的原因。

但是,礼的宗教性在先秦儒家思想的体系中,并不根本性地取决于它的起源,而是取决于它的思想本质和哲学形态。儒家哲学的本质,或者说,它的哲学形态是以一种天人冥合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这就从灵魂的深处规定了礼的本质和样态:“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礼也者,合于天时,设于地财,顺于鬼神,合于人心,理万物者也。”上以顺天地鬼神,下以合人情人心。因此,礼的神韵在“时为大,顺次之,体次之,宜次之,称次之。”(《礼记·礼器》)《论语·学而》也说得很清楚:“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一个“和”字,把礼的内涵点描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了。

先秦儒家哲学概括性地讲,可以称之为人学。先秦人学的基本形式就是孔子的“为己之学”(《论语·宪问》:“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在郭店儒简中,这种学问体现在《五行》、《穷达以时》、《成之闻之》、《性自命出》、《尊德义》中。为己之学的关键,在于现实的道德践履,必须“忠”而且“会”(《语丛·三》第63简),由“颠沛必于是,造次必于是”(《论语·里仁》),由繁而“独”,由多而“一”,由偏而“集大成”,最后“舍体”超升,上达于神明,与天道冥合。这种由现实的践履上达神明的中介,从一个重要的方面来讲,就是通过“礼”的“祭”来实现的:“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之五经,莫重于祭。”(《礼记·祭统》)“是故夫礼必本于大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于天也。夫礼必本于天,动而之地,列而只是,变而从时,协于分艺,其居人也曰养,其行之以货力、次让、饮食、冠、昏、丧、祭、射、御、朝、聘。故礼义也者,人之大端也。所以讲信修睦,而固人之肌肤之会、筋骸之束也;所以养生、送死,事鬼神之大端也;所以达天道、顺人情之大窦也。”(《礼记·礼运》)这样一来,“祭”就成了“为己之学”的修炼过程中的一种上达于天的主体心态:“祭不欲数,数则烦,烦则不敬。祭不欲疏,疏则怠,怠则忘。是故君子合诸天道,春禘、秋尝。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凄怆之心,非其寒之谓也。春,雨露既濡,君子履之,必有怵惕之心,如将见之。乐以迎来,哀以送往。故禘有乐而尝无乐。”(《礼记·祭义》)怀着凄怆之心、怵惕之心,合诸天道,“乐以迎来,哀以送往”,实际上就是对“我”的主体性的宗教性超越。

浏览先秦儒家经典,我们初步的印象是,字里行间充满了仁、义、礼、智、信、圣的道德规约,君臣、父子、夫妇,六位、六职、六德的清规戒律,似乎有一种伦理的厚重感。但是,如果我们潜心研究,探幽表微地深入挖掘,就会明确地发现,先秦原始儒家的“礼”,完全是为了提升人的境界的学问,是人通向天道的必由之路。在郭店楚简《五行》中的礼,就是“仁之思、智之思、圣之思”的保障;《忠信之道》中的礼,是“至忠如土”、“至信如时”的预设;《成之闻之》中的礼,是“欲人之爱己也,则必先爱人;欲人之敬己也,则必先敬人”的前提;在《性自命出》中,礼更是与乐交相作用,融化于人的身心,消解于人的灵魂的一种精神力量:“有其为人之节节如也,不有夫简简之心则采。有其为人之简简如也,不有夫恒怡之志则慢。人之巧言利词者,不有夫拙拙之心则流。人之悦然可与和安者,不有夫奋作之情则侮。有其为人之快如也,弗牧不可。有其为人之愿如也,弗辅不足。”(第42--48简)“身欲静而毋憾,虑欲渊而毋伪,行欲勇而必至,貌欲庄而毋拔,欲务齐而泊,喜欲智而无末,乐欲释而有持,忧欲敛而毋闷,怒欲盈而毋盖,进欲逊而毋巧,退欲慎而毋轻。欲皆文而毋伪。”(第62--65简)(此两段据廖名春先生《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篇校释》有所变动)从礼的角度上来讲,真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在身心修炼的过程中,礼的功夫已经炉火纯青。

然而,“礼乐,共也。”(郭店儒简《六德》第26简)礼与乐是儒家性情论、心性论的一体而两面,礼是离不开乐的。乐,在先秦时期同样具有深厚、高远的宗教性。《礼记·郊特牲》载:“殷人尚声,臭味未成,涤荡其声,乐三阙,然后出迎牲。声音之号,所以诏告于天地之间也。”可见三代以降,“乐”一直都是祭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上达于天地神明的重要途径。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其清明象天,其广大象地,其俯仰周旋有似于四时。”“故乐者,天下之大齐也,中和之大纪也。”(《荀子·乐论》)“极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阴阳而通乎鬼神,穷高极远而测深厚。”因此,“乐著大始”(《礼记·乐记》),展现了天地宇宙、宗教神明、心志性情中最为隐微、高深的东西。“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礼记·乐记》)这种惊天动地,上天入地的艺术效果为儒家“为己之学”的内在超越创造了良好的途径:“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统同,礼辨异,礼乐之说,管乎人情矣。穷本知变,乐之情也;著诚去伪,礼之经也。礼乐偩天地之情,达神明之德,降兴上下之神,而凝是精粗之体,领父子君臣之节。是故大人举礼乐,则天地将为昭焉。天地欣合,阴阳相得,煦妪覆育万物,然后莫木茂,区萌达,羽翼奋,角觡生,蛰虫昭苏,羽者妪伏,毛者孕鬻,胎生者不殰,而卵生者不殈,则乐之道归焉耳。”“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故礼主其减,乐主其盈。礼减而进,以进为文;乐盈而反,以反为文。礼减而不进则销,乐盈而不反则放;故礼有报而乐有反。礼得其报则乐,乐得其反则安;礼之报,乐之反,其义一也。”(《礼记·乐记》)这里展现出来的是一幅天地玄黄、阴阳大化、生生不息、万象更新,礼乐官乎天地、性情与天道冥合的神灵境界。在这种神灵的境界中,乐,虽然与礼互为表里,但是,在本质上比礼更为深远,更为高妙,在参透阴阳玄奥、天道性情的隐微之机的时候,乐更加显得高深莫测。因此,郭店简《尊德义》说:“有知己而不知命者,无知命而不知己者。有知礼而不知乐者,无知乐而不知礼者。”(第10、11简)礼是乐的前哨,乐是礼的归宿;礼是乐的基础,乐是礼的超越;礼只有在乐的涵盖之下才能展现出“和”的精神,乐也只有在礼的保障之下才能真正进入“思无邪”的领域。因此,《尊德义》的论述是典型的“大人之学”。我们在这的理解应该是,不知性命之学,就不可能知道礼乐;不知道礼乐就不可能上达神明,体认天道、回归天道。

先秦儒家的性情论是礼乐的基础。对此,《礼记·乐记》的表述是:“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和故百物不失,节故祀天祭地。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如此,则四海之内,合敬同爱矣。”“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术形焉。是故志微、瞧杀之音作,而民思忧。啴谐、慢易、繁文、简节之音作,而民康乐。粗厉、猛起、奋末、广贲之音作,而民刚毅、廉直、劲正、庄诚之音作,而民肃敬、宽裕、肉好、顺成、和动之音作,而民慈爱,流辟、邪散、狄成、涤滥之音作,而民淫乱。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数,制之礼义,合生气之和,道五常之行,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密,刚气不怒,柔气不慑,四畅交于中,而发作于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夺也,然后立之学等,广其节奏,省其文采,以绳德厚,律小大之称,比终始之序,以象事行,使亲疏、贵贱、长幼、男女之理,皆形见于乐。故曰:乐观其深矣。”音乐完全是人的血气心知、喜怒哀乐在外物的诱发之下自然迸发,由中而出的性情之声,由于它与天地同和、同节,“阳而不散,阴而不密,刚气不怒,柔气不慑,四畅交于中,而发作于外”,因而成为个体身心修养中心灵感应中最重要的天地。它的外发是与“心知”相感通的,因此它是主体性的凸显;它的外发是与天地融为一体的,因此,它又是与宇宙阴阳相互激荡的,是儒家人学上下与天地同流的绝妙之境。

超声与次声教学反思篇6

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的,路径大致有二,一是印度——大夏(大月支)——中国(浮屠),二是印度——中亚新疆小国——中国(佛),“浮屠”源自大夏语,我出生之地所在乡镇就叫白浮屠镇。佛教因为宣扬落发为僧,与儒家的守孝道为逆,后来中国的佛教也就把儒家的纲常融进教义中,佛教大乘空宗主张“一切皆空”,这和道教认为的世界的本体是无,现象世界只是本体世界的外部表现相类似,一个说空,一个谈无,魏晋时期佛教与道家黄老学几乎是合流的,王粲的孙子王弼的玄学很有成就,信奉的就是“以无为本,以有为末”的本体论思想,“竹林七贤”这类的诗群,在当时也很有高度。当代山水大诗人孔孚先生就深受这一思想的影响。

“道意远而难识,达之者寡”,从哲学的高度看,道家比儒家走得要远,儒家于诗信奉“思无邪”,过于强调社会作用;道家曾明确反对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的“大音希声”和庄子的“天籁之音”主张的都是本色美、自然美,这一点倒和今天的现代诗学相近。“希声”并不是没有声音,老子解释说“听而不闻,名曰希”,乃普通人不能感知的声音,“天籁”亦是如此,陶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他这么做倒还真是道家的本意。

近读《孔孚论》透视本,看孔孚先生评点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有“钱镇鍠诗话亦称沧浪所论为入魔之语”一句,先生在此句下面手写道:“此人类臧诗人”,说钱这个人有点像臧克家,从中可看出先生对臧克家是不感冒的。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美丽校园的演讲稿范文(整理8篇)

    - 阅0

    美丽校园的演讲稿篇1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把美丽带进校园“。走在校园里,看见地上的一片纸屑,你是视而不见,还是弯腰捡起?在食堂.....

    植树节的作文范文(整理16篇)

    - 阅0

    植树节的作文范文篇1今天是植树节,阳光灿烂,老师安排我们一起去植树,我们开开心心地拿起水桶,抗起铁铲,带上树苗地去植树了。我们兴高采烈地来到路边,我和小明一组,我挖坑,小明提水.....

    我的家乡高中生范文好作文推荐,我的

    - 阅0

    我的家乡高中生范文通用篇1在中国有许多有名的传统习俗,例如春节吃饺子,元宵节吃汤圆,端午节吃粽子……其中最有名的应该是中秋节吃月饼。那天是中秋节,妈妈邀请了许多亲戚来我.....

    研究生面试的心得体会优秀范文,研究

    - 阅0

    最新研究生面试的心得体会精选篇1尊敬的老师:您好!我是xx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自动化专业的xx,来自xxx,因慕名贵校金融专业,它与金融及我本科所学专业相适应,故今年报考了贵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