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艺术的差异(6篇)

来源:

中外建筑艺术的差异篇1

关键词:建筑设计;审美;文化内涵

下文主要讲述了建筑设计和审美活动都是文化创新活动、审美与建筑设计的文化冲突与差异、审美与建筑设计文化融合以及文化的创新推动了建筑设计的创新。

一?建筑设计和审美活动都是文化创新活动

(一)建筑设计是人们为了追逐生活的高质量而出现的,建筑设计的观念和理念都与审美息息相关。为人类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是建筑设计的目的,也是建筑设计的追求,建筑设计的原则追求和谐发展的目标,更是审美观的具体体现形式。建筑设计是人对自然环境有目的地进行改造,人们对于自然界的态度是建筑设计的重点,要保障建筑设计和审美活动相融合,完成建筑设计和审美活动的艺术统一。

(二)建筑设计的理念就是帮助人们改善传统的“冬冷夏热”的感觉,使人们无论什么时间呆在居民楼里面都感受不到外面的不适气候,建筑设计的理念是根据不同地域的不同气候特点,有目的地进行设计和建造的,建筑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善当地居民居住的环境,比较潮湿、多雨、气温高的地区,建筑设计的特点就是为了防潮、透气和通风,一些地区的虫类比较多,建筑设计的特点就为了防止害虫侵袭,人们为了改造自身赖以生存的环境,才出现了建筑设计,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建筑设计,建筑设计由原来仅仅带有目的性转向带有审美观念的设计。

(三)建筑审美观念与建筑设计是分不开的,都是人类为了更加高质量、更加舒适的生活所进行的文化创新活动,而且所有生物的居住环境,都是根据生物自身的特点建造的,比如说动物的居住环境都是动物为了安全和温饱而建造的,一般都是占据有利的地理环境就容易满足,不追求美与不美,美丽与奢华都是人类这种高级动物的一种思想和态度,建筑设计的美观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自身造就的,而是通过人类丰富的心理活动和积极的生活态度衍变而来的,建筑设计的艺术美是否高于自然环境的美,只有靠人类自身来做评判,而建筑设计的本身则没有这这么多的悬念,人们认为建筑设计的艺术美凌驾于自然美之上,艺术美就比自然美要美很多。

(四)建筑设计的艺术美是人的感性生活造就的,同时也是人类心灵的理性参与,使自然物能够塑造成非自然的美,能够使自然界中本身存在的东西制造成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事物,使自然界中的事物能够有用处,建筑设计的成果也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和完善的标志,建筑设计给自然界中的事物赋予了价值,使自然界中的事物更加人性化,建筑设计冲破了自然界的束缚,完成了艺术与实用相结合的完美理念,通过人类的智慧和想象创造出属于人类的有价值的艺术成果。

二?审美与建筑设计的文化冲突与差异

(一)建筑设计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建筑设计是在文化背景中和社会条件下产生的,建筑设计具有很强的历史性和代表性,建筑设计的特点还融合了民族性,不同民族历史发展历程也会不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成果,建筑设计的文化内涵和审美就存在冲突和差异,建筑设计是将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内涵融入到设计里面,使建筑设计成为代表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成果,是不同民族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结晶,不同民族的文化冲突和差异造成了建筑风格与审美的文化冲突和差异,受不同民族生产力发展的制约,建筑设计的理念和人的审美观念,代表的历史背景不同,文化内涵就不能够相融合。

(二)民族历史发展的独特性,决定了建筑设计独特的特点,建筑设计的特点和风格其实就是不同民族在历史衍变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是不同民族的亲身实践,审美和建筑设计都有民族性的特征,都代表了不同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当外来民族的文化侵入本地风俗时,区域文化的特色就会拧成一股绳,一致地排外,避免不同的文化内涵相融合,审美与建筑设计产生了文化冲突和差异,不同民族崇尚的文化心理是不同的,审美观念也会有所不同,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就会产生冲突和差异。

三?审美与建筑设计文化融合

审美与建筑设计,是将不同的专业知识技能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并且合理的应用到审美与建筑设计的具体体现,建筑设计的专业有材料学、建筑学、物理学、哲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化学、地质学等等,这些专业的特点和风格不一,建筑设计的风格特点都是这些不同的专业相互融合、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过程中实现的,建筑设计的实用性、艺术性、合理性、科学性是这些专业能够相互容纳的原因,建筑设计的审美观与建筑设计的实用性的功能有很大的关联性。所有专业的不同风格和特点都是紧紧围绕建筑设计的理念和实用性的特点服务的。

四?文化的创新推动了建筑设计的创新

文化不断发展的过程造就了建筑设计在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表现形式。文化的不断创新和改善推动了建筑设计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文化的演变过程与建筑设计的演变过程是相辅相成的。

结语:建筑设计的风格往往反映人的心理特征和人的感性特征,建筑设计是一种创新文化活动,是为了改善大多数人的生存环境,使自然界中的事物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建筑设计和审美实现了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使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象征。

参考文献:

[1]盛忠谊.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论建筑设计与审美中的文化机制.院校风采.总第204期2010.04.01

[2]毛桂平.广东省科技干部学院.谈住宅小区的建筑策划设计与审美机制.实录与创意.2008.07.14.

中外建筑艺术的差异篇2

关键词:绘画建筑雕塑园林异同

1、中西艺术的差异及根源

总体来说,中国传统艺术是写意的--注重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的大多是自然在人心里的感受。绘画多写意,音乐重感受,书法写胸臆,舞蹈讲合一;西方古典艺术是写实的--注重的是对自然的重现,反映的大多是自然的真实情况或运行理论。绘画多写实,音乐重和鸣,舞蹈表情绪。

中西建筑之差异分析。中西建筑文化的不同,从根本上应理解为中西文化传统的不同。一般认为:中国文化重人,西方文化重物;中国文化重道德和艺术,西方文化重科学与宗教;中国文化重融合、统摄,讲究并存与一体性,西方文化重不同时代的独特精神,凸显各种流派的个性特质等等。中国传统建筑多以土木结构为主,侧重于空间的群体组合和序列转换,注重环境气氛的营造意境含,追求和谐统一,柔中带刚,表现出强烈的是世俗理性精神和政治伦理观念;西方建筑多采用石质材料,气势恢宏,注重造型和空间的变化对比,刚中带柔,带有浓郁、神秘的宗教气息。

中西方绘画之差异分析。东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导致了以油画为代表的西方绘画和以水墨画为代表的中国绘画除在材料及工具的使用上的差异外,在创作方法和审美观念上也存在根本性的不同。西方绘画由于受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摹仿说”的理论影响,故西方绘画一般重形似、重再现、重理性;而整中国画注重的是情感表现,注重“以形写神”,“气韵生动”。创作方法上西方绘画重写实、以块面塑造形体、强调焦点透视;中国绘画重写意、以线造型、追求打破时空界限的散点透视。此外,中国画讲究将诗、书、画、印有机地组合在一个画面上,从而形成中国画独特的内容美和形式美。

中西方雕塑、园林艺术的特点。西方雕塑的出现首先也是作为建筑艺术的装饰而出现的。中国古代陵墓雕塑是为死人服务的艺术,而西方大多的人像雕塑是为活人欣赏的艺术,显示了二者在目的和功能上的不同。中国园林强调曲径通幽、含蓄曲折、虚实相生、天人合一。西方园林则已几何规划园林,讲究开阔、宽敞、通透。这与西方重理性思考,重数理几何的科学性等文化情结有关,而阿拉伯的伊斯兰园林则完全以《古兰经》中四条河流为造园的理念。

2、中西方艺术之共性

首先,中西艺术都重技巧。但西方对技巧的是重视归于完美观念的:一方面竭力设计完美的形式,已达到最高的理想;另一方面采取一种客观科学的立场引入透视法、解剖学进行极尽真实的描绘,以给人最真实的幻象。中国之重技巧,却以主体和天地的生命感通为统帅。西方艺术以技为道,技艺高超,被誉为“天才”;中国艺术以道化技,以技入自然为至上。其次,中西艺术都有“意在笔先”的追求。西方艺术的“意”,是一个形象的完整构思;中国艺术的“意”却是当下心神与天地神会。因此,西方艺术的创作是情景置于眼前,再借幻觉的技术把它描摹出来,创作过程是冷静的、精细审慎的、绵长的;中国艺术的创作是有形合于无形,创作过程是活跃的、大而化之的、即时的。象征性和寓意性是中西方雕塑共同拥有的艺术特色。同时,中西建筑的共同点就是两者都有非常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3、中西方艺术发展之现状

当代中国艺术发展概况:中国当代艺术按不同时期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7年(1949-1966);的十年(1966-1976);结束后及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1979至今)。“17”年的艺术主要是表现出朴素的、蓬勃向上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精神,并具有革命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点;时期的美术带有狂热的红色政治色彩的伪现实主义和伪浪漫主义;而新时期的艺术展现出了开放型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术的多元格局。

对于西方而言,即后现代艺术主义,大多说人认为其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有人认为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继续与发展,而更多人认为它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叛。抛弃审美走向文化观念,常常以锐利的锋芒直接介入各种社会问题的批判。后现代的各种艺术形态都充满了对古典主义艺术与现实主义艺术的颠覆,借艺术的衣钵来反艺术。这就是西方后现代艺术的基本情况。

艺术无国界。无论中国艺术还是西方艺术都是人类灿烂文明的最好见证及全人类最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双方应在继承各自优秀传统艺术的同时加强交流、相互借鉴学习,并进行大胆创新,从而创造出更加璀璨的人类艺术!

参考文献:

[1]肖鹰.中西艺术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外建筑艺术的差异篇3

尽管有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的不同存在着很多差异,风格迥异各具特色,但中西方在古典园林的艺术创作上仍存在着很多共性。中西方古典园林艺术有相似的起源,并也都经历了功能园林、观赏园林和合宜园林三个发展时期,都与当时的历史发展有着一定的联系。古典园林艺术创作的原则是“美”和“自然”。中西方古典园林都是为了取悦使用者而设计创造的,因此其设计制造中都会运用各种手段达到“美”的效果。而“自然”则是指人们在有限的空间条件下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在园林设计中顺应自然,充分利用自然美景的造型和气势,展现出浓郁的韵味。中西方古典园林的选材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多为建筑、石头、山水、花草树木等元素,保证了古典园林的使用功能和观赏功能。

2中西方古典园林的差异

2.1空间形态的差异

中式古典园林受传统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内向型空间形态为主的设计风格,反映了中国人内敛的特征,多为半封闭的空间形态,注重内部的统一和协调,常以较大的水域作为园林的中心景观,四周环绕布置回廊、亭榭等建筑物,向心、内聚的感觉十分强烈,视线迂回曲折,妙趣横生[2]。西方古典园林多受理性集中式思维的影响,形成了外向型空间形态为主的设计风格,反映了西方人开放直白的特征,呈现外向型、离心、扩散式的空间形态,注重外部统一与整体的协调性,体现着形式美与秩序美,把几何学、物理学、建筑学和工程学等学科综合运用并反映在园林景物的造型之中,将园林的主要景观直接呈现在游人的眼前,没有隐藏或躲闪,气势宏大,视野开阔。

2.2造园手法的差异

由于中西方审美差异与使用功能差异,即便是古典园林中具有相同使用功能的道路,在设计建造时也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就古典园林中道路的建造来说,中国古典园林常常具有曲折性,通过各种“曲廊”的穿插与组合将各个分散的建筑单体要素有机地连着成为一个整体,具有“曲径通幽”的奥妙;而受西方理性哲学思想影响的西方古典园林设计中,不论是主路还是支路,都具有笔直的特点,完全依赖横纵轴的水平十字交叉,整个道路网络呈现发散性的几何布局结构,更加鲜明直白,不仅为了追求功能与效率,还追求空间的拓展性,与外界环境想联系。对于水景和植物的处理上都可以看到类似的差异存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水元素更多的是“灵动”,体现着相互依托、相互倚借的关系,西方古典园林中的水元素多为喷泉等,兼具美观和实用性,具有重要的宗教意义。对于植物的处理,中国古典园林多为依据园林大小,考虑树木与周围环境间高低疏密的关系,在树种上多选棕树、女贞等耐阴耐寒的植物[3]。西方古典园林中树木的设计多将植物人工修剪成形态不同的几何样式,更具规则性。

3结语

中外建筑艺术的差异篇4

【论文摘要】我国的室内设计与西方相比较,并不是存在创意水平上的高低,更主要是创意方式和创意风格上的不同。不论中西方,其创意方式和创意风格都是在各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基础上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其发展历程各不相同,这期间也不排除异域文化的影响和渗透,但丝毫不会影响本民族文化特征中的鲜明个性与面貌。

一、中西方艺术的差异性

谈到中西方艺术的差异,首先必须分析中西艺术的各自特点。艺术作为一种人性的表现方式,主要是指人们作用于客观事物而产生的行为。中西艺术的差异是中西方的文化差异造成的,人们的意识差异导致了艺术的差异。

古希腊时代,是西方艺术创作中的一个代表时期。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儒家思想产生并盛行的时期。这也是比较中西文化一个有代表性的时间起点。谈到艺术,必然要谈到文化。中国人历来都是以含蓄为美,这是中国人的美德,也是一种文明,是属于人性的东西。而西方人则恰恰相反,他们在一些行为举止上面往往都表现得十分直接,中国人含蓄、内敛,西方人直接、张扬,这是中西方艺术在表现形式上最大的差异。西方艺术偏重直接去赞美客观事物,他们更关心美的存在形式,偏重表现认识客体,而不在于表现认识的主体--人的情感因素。在当时西方的大部分建筑、雕塑、油画等等的艺术作品中,我们可以很相似地找到艺术家们所喜欢的一个认识客体--人体(人体艺术是近代才传入中国的,至今还是很难被国人接受)。而中国艺术则讲究一种意境美,它是朦胧的抒情的,往往更多的是在表达艺术家的主观意识本身,客观事物仅仅是表达的载体,比如诗歌,文字和语言都是载体,而艺术家融入了个人的感情,

当然,这仅仅只是一种差异,衡量的标准不同,产生的结果也是不同的。中西方艺术特点是由各自文化所约定的,中国艺术家含蓄的特征,西方艺术家直接的表现,都各自产生了不同的艺术美。虽然各国的艺术审美文化不尽相同,都有其个性的一面,但是,他们又都同属于人类社会艺术领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世界文化"同中求异"的现状和良性的文化生态环境。

二、中西方艺术差异性对中西室内设计的影响

1、西方室内设计的特点

英国室内装潢杂志的专家认为:"90年代以来,居室设计的最大特点是增加空间感。空间是居室的最大财富,室内装潢与设计就是要尽量增加空间容量,居室不仅仅是为了看而设计,更重要的还应该实用,换句话说,就是看上去舒服用起来便当。因此人们不再玩技巧,而是设法让居室变得更加休闲、宽敞与舒适,更为理性实用。眼下,现代居室装饰也崇尚返璞归真,体现出人与物的本来面貌,并显示人们居住环境的特点,这就使设计与工艺手法贴近自然,回归自然,现在人们之所以崇尚自然,是因为在都市中工作生活节奏快,人们精神紧张,而终日身居钢筋水泥"森林"中,更有压迫感。加之环境污染,人们渴望宁静,向往自然,求得身心得到放松。

2、我国室内设计的特点

中国传统建筑室内设计,通常还表现为室内对称的空间形式,在多数的宫殿和厅堂中,梁架、斗拱等都是以其结构和装饰的双重作用成为室内设计表现的一种艺术形象。从装饰上说,大量建筑室内天花藻井、家具、陈设等上面的图案,无不含蓄的表达出喜庆祥和、光耀门楣、长寿多福、家和兴旺之类的期望与祝愿。从空间布局上说,室内除了固定的隔断外,还有移动的屏风、半敞开的罩、博古架等与家具相结合,这些半开半闭的通透的隔断造成含蓄内敛的气氛,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种"藏"的精神,都体现在这亦隐亦现之中。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镇楼宇化和人们的审美观念的不断提高,在室内设计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流派,比如:新古典主义、新地方主义、新少数民族风格、中国现代主义、后现代风格,这些流派的出现使我国的室内设计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从目前我国建筑室内设计方案中,在很大程度上借鉴和汲取了西方现代主义设计中的简洁、明快、洗练的设计风格,同时采用了色彩、质感、光影与形体特征的多种手法,其中也包括了把现代高新科技的装饰材料用于室内装饰装修上,由于在设计时充考虑到了本国国情、民族文化、风土人情以及经济技术条件等,因而设计出来的风格又带有中国设计文化的底蕴和特色。

三、室内设计的发展趋势

1、室内环境设计学科的相对独立性日益增强;同时,与多学科、边缘学科的联系和结合趋势也日益明显。现代室内设计除了仍以建筑设计作为学科发展的基础外,工艺美术和工业设计的一些观念、思考和工作方法也日益在室内设计中显示其作用。

2、室内设计的发展,适应于当今社会发展的特点,趋向于多层次、多风格。即室内设计由于使用对象的不同、建筑功能和投资标准的差异,明显地呈现出多层次、多风格的发展趋势。但需要着重指出的是,不同层次,不同风格的现代室内设计都将更为重视人们在室内空间中的精神因素的需要和环境的文化内涵。

3、中西设计理念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借鉴、使得设计风格多样化,不单单是形式、符号的结合,而要了解中西方设计背后的文化内涵,使之相互融合。西方设计界甚至认为"没有中国元素,往往就没有贵气"。

作为一个设计师来说,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学习和了解,不仅只限于形式、造型,更重要的是对古代文化艺术中传统的美学思想、民族文化气质和哲学内涵的理解与继承。在传统文化艺术的基础上,民族情、国际观、时代感的发展理念仍然是中国的艺术设计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对现代艺术设计提出了更加苛刻的要求。面对变化万千的现实社会,每一位艺术设计工作者应当扪心自问,我们哪一天离开过传统?我们在享受着现代文明的同时应更加珍惜传统,传统造就了今天,今天则是未来的传统。优秀的传统文化永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壤和汲之不竭的源泉,关键是我们如何正视传统,发展今天并创造未来。

【参考文献】

[1]房萍:-89-91.浅析中西建筑教育的差异性中国科学教育论文中国教育出版社,2005.18

[2]刘天华.《凝固的旋律-中西建筑艺术比较/中西艺术比较丛书》[m].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外建筑艺术的差异篇5

建筑与雕塑都是人类文化中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们的产生和发展也和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相辅相成。自古以来雕塑艺术和建筑艺术的发展就紧密相关,不仅在形式、风格、空间、环境上,就连文化、精神等方面也互为影响,互相渗透。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审美水平的提高,致使建筑倾向于雕塑化建筑,这样的建筑在一定意义上能充分的反映出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历史文化和精神生活,但从某种角度来说却使建筑和雕塑更加混淆。

建筑和雕塑的共性

建筑和雕塑同为造型艺术的一种,也是人类最早就懂得创造的艺术形式,二者之间也拥有很多共同特点。对于建筑,尤利斯.Y.阿扎拉在《现代美学论文集》中,他用造型艺术和空间艺术、主观性和抽象性对建筑进行了四个方面纵横交叉的定位。建筑就被定义为创作上的自由,表观上的抽象,具有三度内在空间的造型艺术。对于雕塑,在《美术形态学》中对其概念的阐述为“雕塑是用雕、刻、塑以及堆、焊、敲击、编制等手段制作三维空间形象的艺术”。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建筑和雕塑都是占领高、宽、纵深三度空间,涉及三维空间的立体艺术形式。从审美角度看,建筑、雕塑在色彩、材质、造型上都有美感的追求,不但注意自身各部分元素、比例之间的搭配,还注重与周围环境的搭配。

再者,建筑和雕塑都是通过造型、色彩或其他象征手法来体现时代精神的。如著名的悉尼歌剧院,便是利用薄壳的结构系统,制造出屋顶外型犹如乘风出海的风帆,令人联想到海边巨大的礁石、贝壳,又像是一组迎风扬帆的船队,将海洋的浪漫神秘与人类的征服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并象征一艘正要起航的帆船,带着所有人的音乐梦想,驶向蔚蓝的海洋(见图1、图2)。

建筑和雕塑的差异

虽说建筑和雕塑的关系千丝万缕,但终究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从艺术形态上来看,建筑的形体语言更多地偏向于抽象化和几何化,它的造型具有理念逻辑的独立完整性。而雕塑在细致、逼真地描绘客观对象的形体方面享有超出建筑的广阔自由度,相对于建筑,雕塑是宜于运动的,变幻和活泼自如的,即便是外表安静的形象,也要暗示出它内在的运动。

从使用功能和审美角度来看,建筑的使用功能和审美功能是相互结合的,简单来说,现代雕塑艺术与现代建筑之间存在的根本区别是建筑具有实用功能,即居住实用空间的创造,反映在外观造型上,一件好的建筑本身就是一件好的雕塑艺术品。首先,我们必须指出,建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用”,而不是“看”,在欣赏外在的情况下,人们更注重的是建筑的实用性、使用性和耐用性。而雕塑却以审美为主,是以意念、情感、形象的表达作为创造的第一目标,因而要求它有很强的外在表现力。所以,我们可以这么说,建筑是物质性和精神性的双重产物,而雕塑则是注重自由和奔放的精神力量。

从工艺技术上看,雕塑一般以雕、刻、塑、铸为主,而建筑则以砌和筑为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材料和技术的通用,使这种区别渐渐模糊。一般来说,传统雕塑都是一个封闭的实体,不像建筑一般都有其内部空间,但是这种区别在近现代逐渐模糊,现今的雕塑在技术上借鉴了建筑的技艺,使其也具有一定的使用功能和内部空间。如美国的自由女神像,其内部是中空的,体内的螺旋形阶梯使游客能登上它的头部,且相当于攀登一幢12层高的楼房,虽然与真正意义上的建筑还有距离,但从一另方面也表现出雕塑和建筑之间的距离在不断地缩小(见图3、图4、图5)。

建筑和雕塑相互融合

由以上观点可以看出,建筑和雕塑虽有差异,却在差异中存在共通性。建筑可以是雕塑,雕塑也可以成为建筑。建筑在构成人类活动空间的同时又需要雕塑的美感塑造,而在塑造美感时又脱离不了对建筑空间的推敲,由于这种共生和互补,建筑和雕塑本就产生了不可分割的因缘,正由于这种相通性的渊源,雕塑和建筑相互融合,便成就了雕塑化建筑。

雕塑化建筑是指一些内部空间具有一定的实用、使用功能,外在形式却呈现出雕塑的艺术语言形式的建筑。产生这种趋向的原因主要是技术的进步和审美的提高。

雕塑化建筑由于形态上突破了现代主义方盒子模式,传统的构造与施工技术已难以应对创造性思维的要求,急需产生一系列新技术。所以,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开始不断地被推广、被利用,各式各样的雕塑化建筑也层出不穷。所以,技术的支持是导致雕塑化建筑得以实现的重要方面。

另一个方面就是审美需求。对立统一的形式美规律是视觉审美行为的准则。关于对立统一,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见解。在早期的传统建筑中,人们非常追求造型、色彩、材料的统一。而经过后现代时期,人们越来越喜欢对比,喜欢虚实对比、严密对比等各种有强烈视觉效果的建筑形式。不知是不是解放思想的缘故,夸张的对比手法在建筑设计中屡试不爽。

当然,雕塑化建筑并非纯粹雕塑,受建筑本身特点的限制,应顾及功能性、安全性、建构性等内在因素的影响,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建筑的精神内涵。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精神内涵却变得不知所云。建筑的主体对象是人,除大小之外,建筑实在比其他艺术跟人更亲近,人并未视之为外方之物,而是视之为自我真实中亲近的伙伴。但现在的建筑让人很少感觉到亲近感。如位于北京东郊的天子大酒店,外形为传统的“福禄寿”三星彩塑,高41.6米,是目前世界较大的具有使用功能雕塑化建筑(见图6)。当这个坐落在一片欧式别墅内的巨型建筑被发现之后,喧嚣一片,有的称之为“最牛叉的建筑”,有的称之为“最变态的建筑”,也有的称之为“最雷人的建筑”。原因呢?难道是因为建筑过于庞大,还是福禄寿的造型过于具象。但是相比溪口雪窦山露天弥勒大佛,总高56.74米,其中坐姿佛身净高33米,莲花座高9米,天坛形圆丘高14.74米,相比福禄寿岂不是庞然大物(见图7)。但是此弥勒大佛却很受好评,不仅推动奉化旅游产业发展,对提升奉化城市文化价值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又如美国的自由女神像,其高46米,加基座3米,也是一个巨大的建筑雕塑;但人们却很乐意通过电梯上到女神的头顶,望整个曼哈顿的城市景观(见图8)。为什么同样是巨大的建建筑雕塑,给人的感觉却不同?所受到的待遇却也不同?估计其不同的原因还是因为建筑和雕塑的观念不同,人们难以将雕塑完全当做建筑来对待,即便是雕塑化建筑也要与周边环境、城市精神文化有所呼应。这样如此孤立的一座福禄寿难免不让人心生距离感。

结语

雕塑与建筑就是这样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但又是相互区别、相互独立的。因此,雕塑必须与建筑及周围环境相互协调,才能让建筑因雕塑精彩,雕塑为建筑生辉,产生美学效果。如果在建筑中着力阐述雕塑艺术,可能会产生反面效果。并且,在塑造雕塑艺术语言时,要充分挖掘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优秀精髓;同时也要科学、系统地学习国外优秀文化,实现在建筑艺术和雕塑艺术中完美的融合本民族文化和国际优秀文化。

雕塑在环境中具有独立的艺术效果,在特定的建筑环境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雕塑并不是无时无刻都要融入建筑中的,只有在那些人们已不满足于基本功能空间,进而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空间或审美需求的建筑中,雕塑的进入和融汇,才是必须的和必然的。优秀的建筑雕塑组合体,实际上是一种有选择的审美诱导,它们对于现代人完善、充实、高尚的内心精神世界的形成、发展乃至精神生活空间具有深远意义。

中外建筑艺术的差异篇6

关键词:文化习俗建筑艺术

建筑艺术是风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东方建筑主要是指中国古代的建筑。西方建筑也主要是指古代近代的建筑。风俗文化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的多样化,是以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的不同,称之为“俗”。

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恰当的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风俗是一种社会传统,某些当时流行的时尚、习俗、久而久之的变迁,原有风俗中的不适宜部分,也会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风俗由于一种历史形成的特性,使它对社会成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行为制约作用。风俗是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基础和补充部分。风俗文化的差异性,必然导致不同风俗文化下的人们思想产生差异,这是人们认识不统一,意见存在分歧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在不同的文化风俗下,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会不同,这也必然会导致艺术作品的不同风格。建筑不仅作为一个为人们挡风遮雨,为人们提供温暖安全的房子而受到人们的依赖,它还作为一项极具欣赏价值艺术作品而受到人们的崇敬。

一、不同文化风俗下的建筑风格不尽相同

东方建筑主要指古代中国的建筑,西方建筑主要是指西方古近代的建筑。几千年来,中国人长期受到儒教思想的教育,无形中在国民意识里形成了抽象的儒家理论。中庸,仁恕的道德规范始终主导着中国人的建筑理念。很多优秀的个性特点得不到充分发挥,更多的民族创新得不到真正的张扬展现,这就形成了以皇家园林与宗庙寺院建筑为主的比较单一的建筑格局。而在这一点上,欧洲国家的建筑比我们丰富的多。欧洲人性格自由奔放,个性突出。这在巴洛克式建筑中体现的尤为尽致。中国的建筑的主要特点是以砖木材料为主,四合院封闭式的群体空间格局,体现了中华民族深沉内敛的文化底蕴。中国建筑的风格,从古代到近代并没有太大变化,因为我们保守的文化底蕴。我们的建筑更着重与当时的政治、经济价值和儒教思想相统一。西方的建筑材料主要以砖石为主,整体框架主要都是柱石结构体系,所以相比较我们中国的建筑,它的寿命比较长。另外在建筑设计空间上看,西方的设计理念主要以开放的单体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这是与我们的建筑空间很大的区别。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圣彼得大教堂,圣索菲亚大教堂都很好的体现了欧洲人开放张扬的性格和科学民主的精神。东西方建筑的差别主要体现了东西方不同文化的差别,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共同造就了东西方人们在意识形态、思维方式、审美观念上的不同。

二、东西方建筑风格趋于一致化,是世界风俗文化交流,相互渗入的结果

如今,世界各地的建筑风格基本趋于一致,但不会相同。材质都尽可能采用砖石,水泥,混凝土结构。这当然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建筑质量的考虑。但就现在建筑伍德艺术风格上,东西方的融合较为深入。我国很多的优秀建筑设计师,梁思成,贝津铭等,他们都非常虚心的吸收东西方建筑艺术的精髓,都是将东西方建筑艺术糅合成一的建筑大家。勒?柯布西耶设计的马赛公寓,丹下健三设计的代代木国立室内综合体育馆,贝津铭的香山饭店。这些现代建筑的瑰宝,无一不体现了东西方艺术的糅合。它们都不是单一体现东方或西方的风俗文化,建筑风格。而是基于东西方建筑风格艺术的精髓,又经过大师们的创新发展而成就了建筑史上的佳话。现在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各地风俗还是各异,但不同文化风俗下的人们之间不再相互排斥,相互不理解,而是都多了一份包容。我国传统的含蓄,中庸建筑风格,也在西方建筑风格,风俗文化的影响下,渐渐变得开放,流畅,风格也趋于多样化,艺术欣赏价值更高。

三、不同文化风俗下的建筑艺术的设计需要更多的包容与谦虚

历代以来,不同文化风俗下的人们很容易产生矛盾。一是因为各自利益的驱动,二是因为各地风俗文化的差异造成了人们对事物认识的差别,价值观,文化理念的不同使人们的意见产生分歧。随着历史的发展,各民族进一步融合。这在我国历史上体现的尤为明显,也更易为我们理解。

[1][2]

民族的融合,促进了风俗文化的融合与同化,进而价值观,文化理念趋于统一。这在人类历史上是有积极意义的。建筑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审美范畴,和人类民族融合的进程是同步的。世界的融合是大势所趋,在不同文化风俗下,我们建筑艺术要取得杰出的创举,必须做到百花齐放,兼容并包。必须更多一分包容去接纳不同的建筑风格,多一点谦虚,虚心去向不同的建筑艺术去学习,取长补短,优化我们的作品。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美丽校园的演讲稿范文(整理8篇)

    - 阅0

    美丽校园的演讲稿篇1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把美丽带进校园“。走在校园里,看见地上的一片纸屑,你是视而不见,还是弯腰捡起?在食堂.....

    植树节的作文范文(整理16篇)

    - 阅0

    植树节的作文范文篇1今天是植树节,阳光灿烂,老师安排我们一起去植树,我们开开心心地拿起水桶,抗起铁铲,带上树苗地去植树了。我们兴高采烈地来到路边,我和小明一组,我挖坑,小明提水.....

    我的理想医生作文优秀范文(精选8篇

    - 阅0

    我的理想医生作文篇1在我幼小的心灵深处埋藏着一个美好的愿望,那就是长大以后能成为一名医生。这个愿望是因为一件事情:在一个星期六的晚上,我发烧了,烧到三十九度六,这可吓坏了.....

    关于论文致谢词范文好作文推荐(精

    - 阅0

    关于论文致谢词范文通用篇1一树树花开,一声声燕鸣,最美人间四月天。今年的四月格外美丽,她美在收获,美在希望。尽管时光如水样流泻,但很多回忆却不能笑忘。三年前此时此刻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