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农经济的缺点(6篇)

来源:

小农经济的缺点篇1

【关键词】农村资金缺口产生原因解决对策

一、广西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测算

农村经济的逐步发展,对资金的要求也在增大,不仅仅限于农业种植的需求,农村第二、第三产业也在迅速发展,特别是农村家庭经营、养殖、农村基础建设对资金的要求量更大,所以研究农村金融与发展经济的视角应放在整个农村经济活动。关于经济和金融的联系最早由戈登史密斯提出的金融—经济相关比率(广义货币余额M2/GDP),运用这一比率可以测算经济活动所需要的货币量,农村经济对GDP的贡献并不限于第一产业,在第二、三产业也有很大的贡献,吴翠芳(2007)认为运用《农村经济绿皮书》里面的城乡GDP分解比例来计算农村经济活动所产生的GDP比较合理。因地区M2和城乡GDP分解没有非常准确的算法和数据,所以使用全国的平均数加以代替,广西第一产业对GDP增长贡献值超过全国平均数,所以在测算时对最后资金需求偏小一些,最后的数值是较保守的估计,计算出的广西农村资金需求量如下表1。

根据世界银行的调查和预测,农村每户家庭对包括存、贷、结算、汇兑和保险等一系列的金融服务的小额信贷资金需求在5万元左右,根据广西第二次全国农普公报的数据,广西2006年末全区共有773.1万户农业生产经营户,由此可以推算广西区对农村资金的需求为3865.5亿元。

二、广西农村资金的供给与缺口测算

广西地区农村资金的主要来源可以分为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支出、涉农贷款、集体资金的投入、农民自有现金投入和利用外资等资金,近年来各项资金的供给明显上升,涉农贷款在2010年为2556.02亿元,2011年增加到3198.54亿元,农村经济中涉农贷款和农民自有现金是农村经济活动最主要的资金部分,广西2011年的农村资金缺口高达2800亿元。另外,广西还存在一部分民间金融,按照易远宏(2013)的测算,民间金融规模大约占正规金融规模的20%,在考虑民间金融的情况下,最保守估算整个广西农村至少存在1600亿左右的资金缺口。

三、广西农村金融资金缺口原因分析

(一)宏观政策上支持力度不够

广西整体经济实力在全国处于落后水平,2012年三次产业产值比例为16.7:48.6:34.7,第一产业产值比例高于全国10%的水平,广西一直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重点,更多地强调制造业、新兴产业的发展,农村经济依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欠发达地区资金一直是最稀缺的资源,农村资金缺口长期得不到填补,政府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不够,在资金上主要是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支持,农户很难获得足够的贷款资金;2011年广西农户存款1889.8亿元,农户的贷款却仅有950.5亿元。

(二)农村金融资源配置功能缺位,资金逆向流出严重

在广西区内已经初步形成了包括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保险以及农村民间小额信贷的金融体系,但是没有形成相互合作、良性竞争、各司其职的态势,反而互相争夺优质客户资源,加剧了农业生产中的弱势群体获得金融服务的难度。广西农村信用联合社已连续六年存、贷增量均居广西金融同业第一位,2011年存款余额2803亿元、贷款余额1891亿元,存贷差明显,偏离了“农民在资金上互帮互助”的宗旨,吸收社员的存款并没有用于发放农民经营和生产所需要的贷款,而是将资金转移到可以获取高额回报的城市工商业领域。

四、解决广西农村资金缺口的对策

(一)农村金融制度的重新设计和安排

如果金融资源的逆向流失问题不解决,在广西地区设立更多的金融机构和网点只会加重资金的流失,所以形成一套有效留住资金的机制至关重要。对于用于农村的资金加以严格监管,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政策上对涉农贷款利率加以优惠,对低于市场利率的贷款国家可以给予补贴,吸引资金的回流。

(二)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和产品创新

从整个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农村的基础设施需要继续增加投入,为金融机构的设立提供环境支持。农村资金的需求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农业龙头企业资金需求量大、周转时间长,普通农户对资金需求量小、频率高、往往带有季节性;广西农业资源和产品丰富,由于自身的生长周期和特点,对金融产品也有不同的需求。在从事农村金融业务时,要从实际出发,不仅要从抵押、中介、办理程序和还款方式等环节加以再创新,一些金融技术也可以围绕农村需要加以创新。

(三)对民间金融的正确引导

广西民间金融活动主要集中在金融机构服务缺失或信贷支持不足的地方,对解决农民和小微企业贷款难有缓解的作用。增加在农村关于国家政策的宣传力度,将民间金融吸引到国家鼓励的行业和领域,避免民间金融的跟风和过度投资形成投资风险和资金的浪费,鼓励民间创新投资方式,增加向实业投资的比重。对民间金融采取定期监测,完善金融法规,促进民间金融健康发展。

(四)构建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

解决农村资金缺口还要注重改善农村金融生态,形成良性竞争、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的金融市场体系,为资金回流创造一个好的外部环境。资金的使用成本影响资金供求的主要因素,逐步推动利率市场化才能够有效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获得成本,使资金的提供者和使用者能真正地关注资产收益,有利于降低农村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武翠芳,赵其有,王向东.我国农村资金供给缺口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05).

小农经济的缺点篇2

关键词:农村金融体系;农村经济发展;农村信用合作社;民间金融

中图分类号:D922.23

目前,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目标的确立,农村金融部门以支持“三农”经济为己任,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相比,目前农村金融机构体系还存在缺失,不能有效地满足农村金融需求,严重制约着“三农”问题的解决,也制约着农村持续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因此,构建一个功能完备、多层次、高效率、适应农村金融需求结构的农村金融体系显得尤为迫切。

1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缺失

1.1农村金融机构锐减、结构单一

从数量上来看,近年来,因金融体制改革和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战略的调整,大量县域机构网点撤并,农村金融机构锐减,而且金融机构信贷权限集中上收,对农村信贷资金的供给相当有限,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多元化的融资需求。从机构上来看,农村金融体系结构单一,农村信贷投放的90%依靠农村信用社提供,只有小部分依靠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提供。信用社“一农独大”,不能有效满足农村金融需求。

1.2农村金融机构功能缺失,不能有效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

(1)政策性银行功能缺失。

目前,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主要是农业发展银行,其任务是承担国家规定的政策性金融业务并财政性支农资金的拨付。但是由于其支农范围狭窄,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支农作用的有效发挥,在支持“三农”方面还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从业务发展来看,虽然近两年在信贷品种方面有所延伸,但主要还是针对全市的农村粮棉油深加工行业和一部分农村产业龙头企业的投放。在对农村基础性建设,特别是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农田改造、水利设施、道路铺设、电力通信公共产品等方面的基础投入还相对乏力,对新兴的农村经济组织的小额贷款还处于空白,整个信贷运作中还带有大量的商业运行色彩,国家政策性支农功能没有很好地从根本上体现出来。

(2)国有商业银行功能缺失。

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出于集约化经营的需要,撤并了大量在农村的分支机构,逐步退出了农村金融市场,形成了支持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服务缺位。其功能缺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农村乡镇撤出大量机构,便利快捷的结算功能在农村缺失,制约了全市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二是涉农信贷退出,信贷支持缺失,造成大量有市场、前景好的农村经济组织得不到成本低、周期长、额度较大的商业银行贷款;三是信贷门槛高、审批环节多等因素造成对涉农企业支持缺失。由于涉农企业发展迟,原始积累慢等因素,大部分涉农企业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故很难得到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

(3)农村信用社支农功能有待完善。

在政策性金融机构功能缺失,商业银行大量退出,农村信用社成为名符其实的农村金融的主体,并且以自身网点多、贷款额度小、分散、灵活、方便的特点为全市“三农”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由于信用社自身实力有限、经营机制不健全,其支农功能仍有待完善,主要表现在:

首先,信贷资金缺量,负担重,支农实力不足。从信用社的发展历程看,以前的模式导致了很多不良贷款,呆账、坏账率较高;从农村信用社资金来源看,农村资金通过金融机构上存资金、上缴准备金、邮政储蓄转存款,以及农村信用社为规避风险而转存同业等渠道流失严重。巨额资金逆向流动或沉淀,加剧了农村资金供求矛盾,使农信社筹资活动更加困难;从信用社的业务特点看,农村信用社对于农村小额信用贷款项目,其贷款对象普遍文化程度较低,分布相对零散,连续性不强,因此办理贷款手续、放贷、收贷较困难,使得信用社业务成本大大增加。这些因素使得信用社自我生存与帮助农民形成矛盾,使其很难应对当前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

其次,由于农村信用社低成本筹资渠道有限导致贷款利率高。过高的利率不仅加重了农民和涉农中小企业的负担,不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而且带动民间借贷利率上涨。

再次,农村信用社服务方式落后,结算渠道不畅。目前,农村信用社仍然以存款、贷款、结算等传统业务为主要服务方式,业务操作手段落后,还没有实现业务处理的电子化、网络化。乡镇金融服务网点大都不具备跨省、市特别是跨省等异地汇兑结算功能,有的信用社至今仍没有开通全国联网的大额支付系统,承兑汇票、票据贴现、网上支付等业务很少涉及,从而影响了农产品的流通和销售。

1.3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严重不足,缺乏科学和谐的组织协作

按照严格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原则要求,目前中国农村银行类金融机构基本上是以吸收存款为主要业务,而目前除了农村信用社发放涉农贷款外,其他金融机构很少发放支持“三农”经济的发展贷款,邮政储蓄又形成了事实上的农村金融“抽水机”,农村资金供需的不平衡使得农村金融“贫血”现象日益突出。因此,农村金融实际上是一个“分工严格,竞争不足”的残缺不全的体系,无法发挥彼此间的协作机能。

2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议

(1)加快推进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坚持农村信用社“支农”定位,发挥农村金融主渠道作用。

农信社的改革要考虑到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农村金融供求的不平衡,应制定政策,允许各地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状况,以农民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相结合来发展农民互助合作金融组织,真正以农民为主体,进行农信社的改革。把信用社逐步办成为农民、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服务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发挥农村信用社基础性作用。

(2)拓宽农业发展银行的服务领域,强化政策性金融的主导作用。

首先,要明确农业发展银行的市场定位:以支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发展为己任,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运行。其次,农业发展银行按国际惯例进行商业化、市场化运作。要进行融资渠道、融资方式的创新以及信贷管理制度创新,并适应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进行业务创新。在继续搞好农产品流通服务,确保粮食、食油、棉花等重要农产品的收购供应,搞好市场调节的情况下,承担起农业开发贷款、扶贫贷款等政策性金融业务。要进一步拓宽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领域,重点支持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退耕还林和生态环境建设。同时,开展项目融资、承销债券和风险投资等多样化金融业务,以增强其市场应变能力,实现合理的盈利水平,保证其持续性发展。

(3)增强农业银行支农服务功能,引导商业银行对农村地区加大投入。

农业银行应调整自己的经营方向,利用工、中、建三大国有银行撤销大批农村机构因而竞争对手较少之机,跨乡镇整合布局,定位于服务农业的专业化的农村商业银行。当前农业银行改革的方向已经明确为“立足三农,面向城市,实现城乡联动”,对“三农”的金融服务成为农业银行的重要任务。农业银行应定位于农村高端商业性金融市场,以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为重点,主要满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科技园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县域以上工商企业的资金需求。同时,可以考虑根据不同地区间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异性,制定更加符合基层实际的信贷管理方式和信贷政策。其他国有商业银行应以参股的方式,积极参与村镇银行的建立,为二级农村金融市场提供服务。

(4)规范发展非正规金融,引导农村民间金融发展。

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很不健全,存在较大的金融服务盲区,以民间借贷为特征的非正规金融规模很大,这些非正规金融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活跃金融市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和盲目性,非正规金融又存在很大的风险,不利于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健康完善发展。因此,在我国现阶段的农村金融领域,应尽快制定民间资本面向农村放贷的政策,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通过多途径组建产权明晰的中小金融机构,规范发展一些非正规的形式多样的小型金融组织。一方面,要合理、明确界定民间金融与高利贷、民间金融与非法金融之间的界限,对高利贷与非法金融给予坚决的取缔,对现已存在的一些资金实力强、规范化经营的非正规金融机构给予引导,使其“合法化”,加强监管和积极引导,促进其规范化发展;另一方面,适度放松农村金融组织的市场准入条件,建立一批与传统体制脱离关系的、以民营企业为主要股东的银行,专门为农村经济的服务。

(5)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政策扶持体系。

建立以财政和税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金融政策扶持体系,对农村金融机构实施“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农村。在财政政策上,核心是“多予”,重点是建立农业贷款贴息政策。在税收政策上,核心是“少取”,重点是加大税收减免优惠。在货币政策上,核心是“放活”,重点是完善差别准备金制度。按照“统一标准、投向挂钩、差别执行”的原则,根据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按年度设定并动态执行相应的准备金率,以体现政策的公平性和普适性。坚持统筹区域发展,特别注重欠发达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发展的金融服务问题,采取导向性更强、力度更大的差别化扶持政策,支持当地农村金融加快改革发展,促进实现欠发达地区经济与金融的良性互动,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当前,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目标可定位为:建立一个以地方性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农村商业银行为基础、以农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为主导、以农村其他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及民间金融为重要补充的金融体系。

参考文献

[1]张云.系统推进农村金融的改革与发展[J].中国金融,2009,(9).

小农经济的缺点篇3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出路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4-0175-02

在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让农民既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因为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是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文化发展水平比较低,这种状况制约了农村的发展,影响了农村小康建设。根据党的十八报告确定的目标,到2022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广大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影响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关键的是农村文化事业发展不能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相应的农村文化事业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与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农村文化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农民素质偏低,制约了农村的发展。

(一)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

文化基础设施是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由于农村普遍存在着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建设的理念,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没有注意完善农村文化设施。具体表现在:首先,作为传播知识,提升农民素质的图书馆或阅览室在大多数农村都没有建立起来。在河北省承德市的几个县里,除了条件比较好的个别乡镇的村里建立了阅览室,其余的几乎是空白。笔者对承德市隆化县的几个相对贫困的乡镇的村进行了调查,发现,其中绝大多数的村里没有任何的阅览室,农村读书阅览还是一件很难实现的事情。虽然电视已经基本普及,但是只是作为农民闲暇之余的一种娱乐放松手段。农民没有什么获取知识增长见识的渠道。其次,由于文化设施的欠缺,农民业余文化生活单调、枯燥。随着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迫切需要丰富自身的文化生活。但是,可供农民使用的文化活动场所很少,导致农民农闲时仍然是玩牌、打麻将。既不能增长知识还容易诱发各种矛盾,影响农村和谐稳定。还有,农村普遍缺乏可供农民进行休闲锻炼的体育设施,体育锻炼也是农民生活的一部分,但是现在多数农村还没有供农民锻炼的各种设施。

(二)农村教育相对落后,农民的整体素质偏低

目前我国依然是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受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农民的思想意识极其保守,农民文化素质不高。虽然国家对农村教育问题十分重视,但是由于我国农村面积广大,各地情况差别很大。在北方落后地区目前仍然存在教育投入不足、农村教师素质不高、缺乏对农民的职业教育培训,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基本没有经过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的现象。笔者通过对承德市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整理,得出的数字是承德市围场县6岁以上的人口总计为384863人。其中没有上过小学的约占6岁以上总人数的3.235%。上过小学的占总人数的40.836%,上过初中的占41.75%,上过大专的为10686人,只占总人数的2.776%。本科以上的为5543人,占总人数的1.44%。说明承德市的一些县农民的文化教育水平是非常低的。因此,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文化水平,是农村发展的重要动力。随着市场开放的进一步加大,农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这必将给传统农业提出新的挑战。对此只有提高农民素质,才能够实现党的十提出的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三)农村文化发展水平不平衡

我国农村面积广大,各地发展差距较大,农村文化发展也呈现出不平衡的状况,那些经济发展较好的东部地区农村文化发展较快,相反广大的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滞后,文化发展缓慢,与经济发展不协调。实际上即使是在相对落后的北方地区农村文化发展也是非常不平衡的,一些经济发展较好的县文化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教育发展也相对较好;而那些经济较差的贫困县文化发展就很不理想。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由于中西部地区政府公共投入不足,地方政府对文化事业重视不够造成的。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为此,必须针对农村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文化建设投入力度。这样才能实现落后农村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农村文化发展滞后的原因

(一)地方政府重视不够

长期以来,地方政府一直把发展经济作为中心任务,认为农村的发展就是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增加了就当然地实现了小康,忽略了文化建设在农村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由于存在这种认识的偏差,地方政府在引进项目等方面可以说是不遗余力,但在文化建设方面却舍不得投入,甚至认为文化方面投入没有什么收益。实际上由于农村文化发展滞后,农民素质提升缓慢的弊端已经逐步显现出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转型,对于那些外出务工的农民工的职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一些农民工外出打工难,表明没有经过培训的农民工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农村文化人才缺乏

农村文化建设关键在于有一支适应农村文化建设的人才队伍,正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1]基层文化人才是广大农村地区文化事业发展的基础力量。目前,由于农村在用人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导致文化人才缺乏。笔者对所在的承德地区农村进行了调查,发现几乎所有的村镇都存在着文化人才缺乏的情况。首先缺乏农村文化专业人才,就是那些掌握一定的文化专业技能,能主持或者开展各种文化活动的人才。其次是农村文化管理人才,就是那些喜爱文艺事业,有一定的文化专长,能够组织领导农民开展文化活动的人。还有,农村普遍缺乏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人才,尤其是那些熟悉各项文化基础设施的性能、功效并能承担建设任务的人才。

三、促进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出路

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滞后已经严重制约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只有加快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素质才能实现党的十提出的城乡发展一体化目标,才能最终实现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针对目前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滞后的现状,应该采取以下措施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一)提高地方政府对于农村文化建设的认识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指出:“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大意义。”[1]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就需要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地方政府要把文化建设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党的十报告也指出:“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2]可见,国家对于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视的,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直接关系到能否在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地方政府应该充分认识到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极端重要性,自觉克服那种只重视经济发展而忽视文化建设的错误认识,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到地方政府重要工作日程上,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和领导,建立并完善文化管理的体制机制,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在组织上、制度上保障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同时地方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农民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提高他们的参与文化建设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二)加大对农村文化教育的支持力度

首先,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教育是农村文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加大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尤其是那些偏远落后的山区。长期以来农村地区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党的十报告指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2]其次,建立健全对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制度。保障每一个农村孩子都能正常接受教育。在一些落后的农村因为家庭成员的疾病或者其他原因,仍有一些农村适龄儿童因为经济原因不能正常接受教育。再次,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由于经济文化落后,一些优秀的师资不愿意到农村任教,农村教师待遇还比较低,要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地方高校位于地方,在农村师资培训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知识、智力以及区位优势大力培训农村师资。

(三)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文化设施是农民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阵地,落后的农村文化设施制约了农村文化的发展。因此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文化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要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加强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扩大覆盖、消除盲点、提高标准、完善服务、改进管理。”[1]2012年以来河北省实施了“基层建设年”活动,一些省直机关及市直机关派出工作小组到全省各地落后农村帮扶发展,驻承德部分贫困村工作组根据所在村具体情况除了帮扶发展经济外,还重点帮助村里建设了一些文化设施,帮扶单位帮助提供一些设施,村里一些经济实体也出资,乡镇政府也筹集一部分,这样多方出资帮助贫困村建立起了图书室、阅览室、文体活动室等各类文化设施,对于促进农村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

文化人才的缺乏是制约农村文化发展的一大障碍,要改变农村文化人才缺乏的状况,就必须壮大农村文化队伍。要“提高文化工作者的工资福利待遇,优化工作环境,从资金、政策上鼓励文化工作者进行文化创作”[3]。

参考文献:

[1]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18-26.

小农经济的缺点篇4

[关键词]农村、抽水效应贷款区域合作纵向一体化

一、“抽水效应”

“抽水效应”形象的比喻了资金从农村流向城市等发达地区的经济现象,主要表现为“存易贷难”、“金融机构对农业贷款所占比重低”以及“以高利贷为代表的民间资本盛行”等。造成抽水效应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结为市场规律、经营风险及宏观政策三个方面。农业在我国属于弱势产业,近10年间,我国GDP结构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了10多个百分点,相应第二、三产业上升10多个百分点,其生产具有经营分散,成本高,风险大,收益率低等特点。受利益驱动,设立在农村的金融机构不愿将资金投入到农业生产与建设中去,而是将大量从农村吸储的资金通过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以及邮政储蓄系统三大渠道投入到回报率高、风险低的行业和经济发达的城市地区,使大量农村资金“非农化”,加剧了农村信贷资金的供需不平衡。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所提供的贷款数量之和仅能满足农村10%的贷款需求,除了64%的贷款需求由民间提供外,仍有26%的贷款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2001年~2006年间,仅从农村信用社流出的资金就由4677.98亿元增加到6723.7亿元,增幅达43.7%。向人民银行提交准备金、购买债券和资金拆出是三种主要的资金流出方式。因此,可以说现有的农村金融系统是将农村资金引流到城市的一个桥梁,是造成农村经济“失血”的无形杀手。政府补贴杯水车薪,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

二、农业信贷推行的困难与问题

农村信用贷款是指农村信用社基于农户信誉,在核定的额度和期限内向农户发放的贷款。该项措施本应对于缓解“抽水效应”,增加农业资金供本应起到积极的作用,但目前效果并不明显。

农业信贷推行遇到的主要问题与困难有以下几点。首先,农村金融机构自身条件有限,历史包袱沉重,业务水平不高,发展后劲不足。其次,农村的传统思想使得农民惧怕“负债生产”,加之办贷手续繁琐使得农民整体对于贷款热情不高。再次,贷款农户信用评价体制不完善,投资回收期过长,贷款管理成本过高。并且农民多为消费性贷款,生产性贷款需求不足甚至缺乏借贷载体。农民经营水平不够,导致还债率低。最后,大量金融机构从农村撤并,导致金融服务工具匮乏,“高利贷”卷土重来。

三、农村金融改革的主流思维与局限

目前,国内关于解决农村资金匮乏问题的主流思维是在政府政策扶持的基础上加快农村金融改革的步伐,加强农业金融体制建设,然后通过市场机制引导资金回流。具体的措施有:1、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相关部门的紧密配合;2、重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多种经济成分的金融机构;3、完善贷款制度,调整利率,进一步扩大放贷范围;4、按照WTO的宗旨和原则,适当鼓励和引导外资金融机构进入农村市场;5、规范民间借贷行为;6、直接限制县域资金外流等。

以上提到的解决方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疏通农业资金回流渠道的作用,但从根本上来讲,我国小农经济的特殊性决定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完全由市场自发配置难以完成,必须由政府政策支持、引导和推动。农村生产力低下是一个普遍的世界性难题,在中国尤其严重。农业产出无法达到社会平均回报率,从而无法对资本产生吸引力,试图仅依靠“看不见的手”来调节农村资金流向近乎不可能。因此,农村金融体系的重构、贷款制度的完善等措施治标不治本,甚至一个更加完善的金融系统会导致农村资金更有效率的流出,可以说恰好起到相反的作用。而在农业产业不成熟的前提下,盲目引入外资的后果不但会阻塞本土资源流通,甚至产生破坏性的作用。因此,解决农村资金流向问题的根本不在于外部制度的成熟与否,而关键在于农业生产水平本身。

四、农业贷款的对象调整与新思路探究

那么究竟如何合理解决农村资金短缺的“抽水”问题呢?如何调整现阶段农村的生产关系以适应当前的生产力水平呢?针对以上几点原因,调整农业信贷的贷款对象,形成以村镇为单位的农村经济区域合作模式与开展“纵向一体化”的经营模式是目前最为可行的方案之一。

农村经济区域合作模式是指以村或镇为基本单位,由当地农民采用入股集资的方式自发组成生产性的互助组织,选举产生领导机构,然后以之为单位开展农业生产。从国际经验来看,要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平均利润率,不可能依靠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模式来实现,必须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提升生产单位的层次和规模。

纵向一体化的经营模式是指政府放开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各个领域的限制,允许并鼓励农民参与到农业生产的上下游,逐步延伸产业链条,培育新的增长点,拓宽增收渠道。然后,农村金融机构以生产互助组织为单位,按其信用评级统一发放贷款,使资金回流农村,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最终拉动产业增长。

具体来讲,例如某村农民可以采取一人一票制,以一定金额作为入会费组建股份制生产合作社,通过选举产生领导委员会,对外统一购买种子、化肥、农药,统一组织检疫与销售;对内开展农业知识讲座与技能培训,普及农业生产知识。对于有能力的合作社,可以开办化肥生产厂和农产品加工厂,提高产品的单位附加价值。合作社还可以进入包括设备制造、运输、零售、餐饮等其他与农业有关的领域进行经营,形成三大产业紧密结合,互相促进的局面。政府在这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与帮助扶持,例如采取免税或补贴政策,加大政策性银行的支农力度,重点扶持示范性农业等,同时适度引入竞争机制,保证农业产业稳步发展。此时,作为农村金融体系核心的农村信用社以生产合作社为单位发放贷款,不仅可以获得良好的收益,还可以极大的活跃农村金融市场,引导资金回流。

采取“区域合作”与“纵向一体化”经营模式的优势在于:首先,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个体农户由于缺乏知识技术或必要的培训,往往经营收益微小甚至亏本,采取合作生产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经营水平,增加农业产出,还可以发挥社会主义集体生产的优势,通过规模经济效应大幅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增强农业生产的风险抵抗能力。其次,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减少了坏账可能。出于多种原因,农民在使用资金时不够谨慎以及还贷意识不强,而区域合作体制要求生产互助组织整体作为信用单元参与信用的评级与核算,使得资金应用效率提高,减少了出贷单位的坏账损失。在浙江省的部分农业试点中,信用机构针对合作社可以做到当天发放贷款且坏账率仅为0.6%。最后,大幅减低了贷款的管理成本。例如目前农信社、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小额贷款业务采用的是一家一户式的小农资金投入形式,贷款金额一般在1000~10000元之间,最高仅可以达到50000元。这一小额分散经营的模式使得出贷单位难以有效管理出借款项。资料显示,支农贷款每增加1500万元,农户面要增加近1000户。采取集体借贷,统一核算的区域合作制度将使得这一过程变得简便,易于有效控制,且有利于农户联保制度的推行,从而促进贷款的回收与再发放。

需要注意的两点是:首先这两种经营模式的开展是相辅相成的,仅采取“区域合作制度”无法使得农业生产水平有所进步,农村生产力无法从根本上得到提高。同时,不以合作经营为前提而允许农民自主经营其他涉农行业是极其危险的,不仅成功率极低,而且将在很大程度上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由此可见,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中国农村发展的大前提,在这个前提上辅之以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可以进一步稳固和促进发展。其次,区域合作模式中的生产合作社与上个世纪90年代的农村合作基金会有着严格的区别,目前乡镇体制改革已全部到位,政府行政机构不再参与其中,完全靠农民自发组织,自我管理,政府权力机关仅从宏观政策方面给与帮扶,而不直接参与具体经营活动。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目前农村资金外流的现象可以归结为农村生产力发展滞后,并且没有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与之匹配的问题,而并非由于农村金融体制不健全或市场化程度不够。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也必须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适应性角度入手,通过“区域合作”与“纵向一体化”的方式调整农业贷款对象,同步改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投资环境恶化,农业资金匮乏,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的农业现状。

参考文献:

[1]侯芳妮:从“抽水效应”看农村信贷资金短缺.财会月刊[J],2006年第3期

[2]袭磊滨:对农村资金严重短缺问题的思考.秘书之友[J],2003年第11期

[3]郭玮:城乡差距扩大得表现、原因与政策调整.农业经济问题[J],2003年第5期

[4]韩崇胜:发展农村金融业解决农村资金短缺之探讨.甘肃农业[J],2005年第1期

[5]徐长春李宾:农村地区贷款难与难贷款问题的对策思考.海南金融[J],2007年第11期

[6]褚保金于佳:农村资金短缺、资金非农化与信贷支农,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4年第14期

[7]徐冰:农村资金为何短缺.经济研究参考[J],2004年第87期

[8]刘雪雁尹锋:农村资金短缺问题分析.河北农业科学[J],2007年第11期

[9]戴运财:改变农业落后和解决农村资金短缺的探讨.广西金融研究[J],2003年增刊第1期

[10]王宝贵:对农村信用社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的研究.消费导刊[J],2007年第12期

[11]张杰: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政策调整,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农村金融[J],2007年第23期

小农经济的缺点篇5

沿海农渔业经济融资弱势分析

从资金需求情况看,近几年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沿海农村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各类投资增长较快,对资金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从资金供给情况看,农村经济直接融资不畅,间接融资中由于金融主体缺位、存款外流以及信贷紧缩等问题,导致农村经济资金供给增长不快,远远满足不了经济发展所需,资金供需缺口较大。(见表1)

据对威海市50户渔业公司和100户农业企业调查,2009年计划投资为22.35亿元,实际仅实现投资17.43亿元,尚有融资缺口4.92亿元,占22.01%。2005〜2009年资金需求年均增长9.49%,新增贷款年均增长7.53%,贷款年均增幅低于需求年均增幅1.96个百分点,农渔业经济发展中资金供需缺口呈逐年加大趋势。

从表2可以看出,2005〜2009年威海市金融机构发放的涉农贷款年度增加量虽有增加,但其占全部贷款增量的比例逐年下降,表明金融支持农渔业经济发展的力度在减弱;农渔业总产值增幅呈逐年递减态势,表明农渔业经济发展速度有所减缓。这进一步表明,农渔业经济发展对银行信贷资金的依赖度较高,金融支持的减弱导致其发展速度明显减缓。

融资弱势的理论分析:单一资金供给者导致信贷配给

信贷配给理论中,解释了信贷市场上就单一的资金供给者而言,提高利率并不会导致信贷资金过度供给问题,并且在垄断的情况下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信贷配给问题。结合西方新凯恩斯学派信贷配给理论的突出代表Stiglitz-Weiss(斯蒂格利茨-韦斯)的逆向选择论和Bester-Hellwig(贝斯特尔-黑尔维希)的道德风险论,大致可将农渔业经济融资中的信贷配给问题描述出来。图1中,由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存在,就单一贷款者和特定领域而言,在利率提高到一定程度后,如果再提高利率会引起预期收益下降,贷款者提供的资金将随之减少,导致资金供给曲线S向下弯曲。在利率为R0时贷款者预期收益达到最大值,尽管此时的信贷需求D1大于供给S1,但贷款者不会再增加而引致收益的降低,即产生正常的信贷配给问题,D1与S1之间的差额显示着信贷配给的程度。因此要保持信贷总量的供给,不能依靠单一的资金供给者。

融资弱势的威海实证:单一机构趋势与信贷配给

从威海市近些年农渔业经济资金供给情况看,金融机构数量呈递减态势,贷款量增长缓慢,资金供给与需求极不协调,一方面农渔业经济发展所需资金缺口较大,存在资金供给总量不足问题;另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出现资金闲置现象,存在较严重的信贷配给问题。

(1)单一供给机构趋势的形成

从近几年威海市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运作情况看,农业发展银行因政策原因已发挥不出以往的支农作用,农业银行的城市化经营也导致信贷资金供给在农村经济中出现明显萎缩,其他金融机构也因体制改革而导致信贷重点逐步淡出农村领域,仅有农村信用社发挥着支农主力军作用。2005〜2009年威海市新发放的涉农贷款中,农村信用社的占比分别为84.14%、84.55%、87.93%、83.78%和85.47%,这些数字基本能够表明,在农渔业经济发展的资金供给过程中,机构单一化趋势已初步形成。

(2)交易主体间的信贷配给问题

在银行与农渔业企业的信贷合作与博弈过程中,基层银行对农业、工业和商业企业一视同仁,实行严格的评级授信制和足额抵押制,农渔业企业往往因缺乏信用评级或资产抵押不足而被拒门外,面临严重的信贷配给问题。据对发挥主力作用的农村信用社调查,前些年在国家政策要求下发放的“三农”贷款较多,近几年成本高收益低导致贷款量明显萎缩;发放农渔业企业贷款方面,贷款申请满足率也呈下降态势,2005〜2009年满足率分别约为21%、19%、14%、15%和13%。农村信用社现在已不是苦于无钱可贷,而是苦于有钱贷不出去,目前仍有闲置资金10多亿元,完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信贷配给问题。

破解农渔业融资弱势的几点思考及建议

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再安排

破解当前农渔业融资中的金融弱势,首要的是对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进行重新安排,进一步充实支农金融队伍力量,确保农村经济贷款投放总量,这将成为政府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举措。

规范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支农方向。国家以央行票据等形式消化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包袱后,针对当前部分农村信用社“弃农进城”战略,政府有关部门应在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中加快发展农村商业银行,明确其支农方向,提出其投放农渔业贷款的比例要求,利用其机构多人员足的优势做好小额贷款的零售业务,有效满足农渔业经济发展的资金所需。

引导邮政储蓄银行反哺农村经济。邮政储蓄业务发展以来,一直充当着加速农村经济领域资金外流的“抽水机”角色,政府有关部门应借目前邮政储蓄银行成立之机,引导其将资金以贷款形式大量反哺农村经济,从政策层面提出对农村领域的存贷比例为80%等规定,其反哺农村的资金规模可超过农村信用社一半以上,成为当前的支农第二主力。

对农业发展银行重新进行市场定位。国家对非粮食种植重点地区的农业发展银行如果不予撤销,就应该让其承担部分支农政策性贷款业务,如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园区建设等带有公共产品特征和明显社会效益的贷款,从而弥补市场方面的缺陷,在带动其他金融机构增加农渔业信贷方面发挥基础性作用。

发挥农村领域民间金融的积极作用。目前适当鼓励和引导民间借贷业务的发展,对缓解农渔业资金需求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操作上,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快发展小额贷款公司,从风险与收益对等的角度考虑,对民间借贷提供较大的利率空间,重点引导发展小额借贷业务,使其逐步成为正规金融小额信贷的有益补充。

市场失灵下的政府政策引导

解决农渔业经济融资中较严重的信贷配给问题,还需要政府积极介入农渔业融资,通过创造特殊条件、实施特殊政策来提升银行的收益预期,从而有效地增加信贷投放。

农业贷款实行贴息或免税政策。直接的贴息政策或对贷款利息收入免税是解决农业贷款成本高、收益低的有效途径。建议省、市财政部门利用每年的预算支农资金,对金融机构新发放的各项农业贷款进行贴息,作为农渔业信贷投入的风险和价格补偿,或者对银行直接投放农渔业领域贷款的利息收入实行免税政策,逐步引导银行信贷资金向农渔业配置。

小农经济的缺点篇6

关键词:农村;供销合作社;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改革

中图分类号:F717.2文献标识码:A

贵州农村供销合作社是计划时代的产物,虽然曾经发挥过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供销合作社的经济服务功能严重退化,从广受农民欢迎到逐渐被冷落,既有市场规律的作用,也有体制缺乏创新的因素。贵州农业发展缓慢,部分农村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凋敝。农村供销合作社主导农村商品流通的能力明显欠缺,农村商品流通依然不畅,农业生产资料、日用消费品价格过高,质量也难以保证。农副产品贱卖现象突出,甚至有的优质农产品打不开销路,农民权益无法保障。但是,认真审视农村供销合作社,它仍然拥有深入人心的品牌效应、相对完善的物流网络等。要适应新的经济运行机制,贵州农村供销合作社必须进行改革。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就作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的决定》,而且2009年还进一步提出《国务院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不仅离不开农村供销合作社的服务,而且还需要其提供更加全面、优质、高效的服务。贵州农村供销合作社应该重新挖掘自身优势,整合资源为“三农”做出新贡献。新农村建设也为供销合作社发挥作用提供了舞台,提供了新机遇。但由于现阶段贵州农村供销合作社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在改革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因此贵州农村供销合作社只有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围绕“三农”工作,不断解放思想,加强对农村供销合作社的研究,深入了解和把握其作用和定位,拓宽经营服务领域,大力发展农村现代流通,促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才能为“三农”作出更大贡献。

一、贵州农村供销合作社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一)发展条件不足。贵州农村经济落后,缺少有效财政和政策上的扶持,农村自我发展能力很弱。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出外打工,留守农民年龄较大,文化水平低,技术落后,缺乏农业技术推广,还在依靠传统种植技术;土地大量闲置,缺乏稳定的龙头企业,发展动力不足,激励措施少,半自供自足的小农经济呈现超稳定状态。

(二)定位不明,法律、法规缺位。由于供销合作社是一种特殊的合作经济组织,实际的改革有一定难度和复杂性。供销合作社的财产归入社农民共同所有,而不能量化到个人,但是要逐年给社员个人结算股金红利,因此既要保持财产集体所有,又要保障社员个人的合法权益。那么,怎么划分共有财产和个人财产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在经营上,供销合作社不完全以营利为目标,它还承担着为农民、农村、农业经济服务的职责,在有些方面如农药销售、化肥供应等方面得到国家的扶持,同时也执行着国家支持扶助农民、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政策。供销合作社的综合服务与营利之间的矛盾难以把握。最后,供销合作社领导者的任用机制也存在问题。供销合作社的经营至今没有具体的法律、法规予以规范。

(三)名存实亡,没有发挥实质作用。目前,贵州农村供销合作社系统“联合社不联合、合作社不合作”是普遍状况。乡(镇)基层社基本名存实亡,留存下来的基层社也大多缺乏与农民社员之间的经济利益联系,有的仅留下一两个人守摊、收租,合作无从谈起,有的基层社名为改革、改制,实为解散,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被异化,已经脱离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并未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的经营体制。县以上联合社主要是管理自己的所属企业,这些企业也基本上变成了股份制,与合作制渐行渐远。一些联合社对下级社并无指导管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多数流于形式。

(四)组织化程度低。贵州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数量少,经济实力弱,组织规模小,组织能力差。有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是有组织、无活动。有些组织的经营状况与农户关系不大,农户很少关心组织的运营情况,对组织缺乏热情。大多数专业合作组织的功能和作用还没有很好地发挥,带动作用不明显。农产品批发市场规模还比较小,大型超市数量少。

(五)服务水平低。贵州农村供销合作社尚处于创办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初期,资金、技术、人才都很缺乏,从而导致其普遍存在服务水平低、不能满足农户需求的问题。从技术服务来看,政府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缺少资金,缺乏激励机制。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本身更加缺乏先进的生产技术传播能力,掌握信息的面和量小,从事的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他们所提供的技术服务的质量和数量都远远不能满足农户生产的需求。从人才方面看,合作经济组织的带头人大多文化素质、农技素质不高,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合作经济组织的创新和发展。

如果不尽快改变,贵州农村供销合作社就会脱离广大农民群众,功能就会萎缩,组织就会消失。这对于落后的农村来说,是十分严重的。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而且要将其作为当前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

二、贵州农村供销合作社发展的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大扶持力度。各级政府都应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放宽对供销合作社的行政限制,使其享有更充分的经营发展自,充分认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中的地位和作用,将农村供销合作社建设列入重要工作议程,纳入本地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结合国家政府出台的法规,贵州应根据本地实际,制定一些相应的促进、引导和规范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政策、条例、章程等地方法规。切实加强对广大农民和干部的宣传教育工作,向他们宣传改革农村供销合作社和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意义,教育工作方法,使整个农村流通体系充满活力,健康向前发展。对县、乡、村干部要积极组织培训,增强广大基层干部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总结推广典型,加强政策扶持,切实搞好服务,促进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组织的快速发展,普及合作知识,对供销合作社及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农户成员进行科技知识、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财务核算、《经济合同法》等内容的培训,全面提高社员的素质和开拓市场的能力。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特性来看,是联合组织把农民真正组织起来,而不是政府。但是,由于贵州农村经济落后,农村供销合作社很大程度上都要依靠政府的财政支持。政府要不断探索能更有效地推动农村供销合作社改革和发展的财政扶持手段和途径。

(二)组织农民,加强供销合作社组织建设。一是要盘活资产,物尽其用。各级供销社和社属企业都要认真统计闲置资产和土地资源,认真计划如何发挥资产的最大作用,实现最大效益。通过采取招商引资、联合开发等方式,以项目带动资金,聚集人才,小块资产可以改造成经营网点,大块资产可以建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把闲置资产改造成经营网点,并纳入四大流通网络体系,实现小网点大网络,进而提升优势,推动发展;二是供销合作社尤其是基层合作社,要尽快加强组织建设。从贵州各县域实际出发,采取多种创办方式,建设一大批不同特色、不同规模的示范专业合作社,逐步实现规模化生产、品牌化经营、规范化管理。通过批量采购生产资料、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带动分散农户合作发展,并将农民专业合作社吸收为供销合作社的成员社,夯实供销合作社的组织基础。在组建形式上,可以引导农村专业经营大户、专业生产大户或专业技术干部牵头兴办合作经济组织;也可以依托龙头企业创办合作经济组织;还可以联合基层农技站和粮站创办合作经济组织。根据贵州农业生产发展现状,经济落后的县域可以由县社的专业公司联合农民组成功能单一、分工较粗的小型专业合作社;经济强县可以在专业合作组织的基础上组建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联合合作社;条件好、实力强的基层社可以打破地域界限,成立行业协会,并组建农民协会等新型组织,发展区域特色农业,打造贵州特色农业优势。围绕科技兴农,扶持发展各种专业技术协会,产学研相结合,组织实施良种产业化工程、优质高效农产品基地开发工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工程等一系列科技兴农工程,使质量标准和技术规范进入千家万户,提高农业科技竞争力。还应该利用多种渠道将高级技术人才请进来、将本地技术人员派出去,提高技术人员的素质,从而提高其服务水平和能力,大力推进优质农产品市场的开拓进程。围绕搞活流通,从解决农民买难卖难问题和增加收入、开辟新的门路入手,引导农民重点发展各种购销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辟专业合作社、协会产品进入供销合作社现代流通体系的“绿色通道”,促进专业合作社、协会产品大量进入超市。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与龙头企业的联合、合作,广泛建立“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协会+基地”的发展模式,真正实现城乡商品双向流通。进一步贴近农民,坚持为农服务宗旨,供销合作社助农发展致富同时,自身也将不断发展壮大。

(三)改善农村融资环境。首先,鼓励金融机构进入乡镇金融市场,通过利息补贴等措施,争取和鼓励政策性银行和商业性银行增加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支持。同时,要创造条件,加快争取建立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金融组织,促进农村金融组织发展;其次,加快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通过积极增加财政投入和引进多种投资主体等措施,增强担保公司的经济实力。同时,明确担保公司在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责任,规定担保公司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担保应达到一定的比例;最后,发展农业保险,增强农业抵御风险的能力。政府可以采取措施支持商业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一方面设立农业保险补偿基金,用于补贴农业保险的超额赔付及农户的投保费用;另一方面设立奖励基金,对农业保险达到一定比例的保险公司和责任人给予奖励,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积极开办农业保险业务。

总之,为解决贵州农村经济发展问题,需要构建以供销系统为主体的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并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这必将对发展贵州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郭翔宇.深化农村供销合作社改革需正确认识的若干理论问题[J].中国流通经济,2003.8.

[2]郝云宏.关于供销合作社走出经营发展困境的若干思考[J/OL].学术,2010.5.17.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美丽校园的演讲稿范文(整理8篇)

    - 阅0

    美丽校园的演讲稿篇1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把美丽带进校园“。走在校园里,看见地上的一片纸屑,你是视而不见,还是弯腰捡起?在食堂.....

    植树节的作文范文(整理16篇)

    - 阅0

    植树节的作文范文篇1今天是植树节,阳光灿烂,老师安排我们一起去植树,我们开开心心地拿起水桶,抗起铁铲,带上树苗地去植树了。我们兴高采烈地来到路边,我和小明一组,我挖坑,小明提水.....

    成长需要挫折范文(收集2篇)

    - 阅0

    范本先进细则表现班组篇1心得体会有感国培急转弯串词了慰问信总结的打算发言形容词串词新课程报道稿小结反问句谜语了寓言组织生活会。
    廉洁工作篇2宣言复习广播稿工作检测.....

    医院办公室个人工作总结范文(精选1

    - 阅0

    医院办公室个人工作总结篇1自X月XX日二部成立以来,在主要院领导的正确领导下以及其他科室的支持帮助下,本着“大医德广,博施济众”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伤患服务。加强推进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