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公园保护条例(6篇)
来源:
森林公园保护条例篇1
关键词:城郊型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规划设计;植被特点;景观设计原则
城郊型森林公园处在城市市区或郊区,它不同于一般的森林公园和城市公园。就其自身条件来说,城郊型森林公园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一定的生态基础,其森林景观资源丰富度介于森林公园与一般城市公园之间。森林景观是森林公园得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因此有必要对城郊型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规划进行研究。出于对上述特点的充分理解和把握,以及考虑到城郊型森林公园用地类型比较复杂这一状况,在对城郊型森林公园进行规划设计时应重点把握森林景观的规划设计[1]。
1城郊型森林公园植被特点
1.1森林资源优势
城郊型森林公园的主体资源往往是分布在山地丘陵或湖泊水库的森林景观和野生动物资源。城郊型森林公园的基地环境与城市中心的一般绿地、主题公园等相比具有相对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风格更具野生性和野趣性。有部分或大部分区域保持了原始的森林生态系统,森林景观及森林生态环境质量较高。
1.2森林资源劣势
由于城郊型森林公园处于城市市区或郊区,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它不同于一般的森林公园以景色秀美、风光无限为基础。基地通常受到人为干扰,大部分区域天然次生林消失殆尽,森林景观以人工林、经济林为主,林分结构简单,森林生态功能等级和森林健康也处于较低水平[2]。同时,城郊型森林公园的用地类型比较复杂,通常会涉及矿山废弃地、工业用地、村庄、果园、农田、林地等诸多种类。
2森林景观规划原则
2.1系统性
根据系统论原理,系统的功能大于系统各部分功能的总和。在设计中改变以往植物景观设计中拼拼凑凑,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的“绿化”方式,通过分析基地特点,对森林景观采取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逐级规划方法,创造整体协调、自然开敞的绿地系统。
2.2生态优先
在生态、经济、社会三大系统协调统一发展过程中,生态系统及其基本规律具有基础性、决定性地位,是经济社会系统及其规律存在和发挥作用的根本前提。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发展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主要目标,城郊型森林公园以生态保护及生态恢复为核心,因此在对森林景观规划时,首先考虑的应该是生态问题,协调和统筹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2.3突出特色
城市森林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是城市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生命力的载体。城市森林培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景观和文化效能,为城市居民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文化效能是森林综合效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森林景观打造时必须符合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在树种选择及景观营造时要符合栽植地的文化气氛,突出当地的特色。
2.4分期规划
以先绿后景、分步实施为建设方针,突出规划的时代性和前瞻性,保证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在确保“黄土不见天”的基础上,逐步调整规划区的生态性和景观性。近期遵循先种植后建造的方针,主要进行大面积的植树造林和林相改造。按不同区域植被的生长势和布局情况对其进行不同等级的保护以及植被恢复、重建。中期以完成生态基础设施为主,建设游览道路,继续植树造林。远期在中期建设基础上完善各园区建设,加强各园区联系,形成整体森林公园。
3实例项目研究
3.1项目概况与基地植被现状
照母山森林公园规划总面积约421.80hm2。规划区照母山位于渝合高速路以东,渝北区内高速路与冉家坝之间,属于大竹林—礼嘉组团与观音桥组团之间的隔离绿带之一。是重庆北部新区重要生态绿岛和城市背景,对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形成城市优美天际轮廓线有重要影响。该基地按照《重庆市北部植物园总体规划》实施步骤的安排,在2003~2007年4年时间内,北部新区大礼组团隔离带规划已完成植物园1期主景区建设的初步工作,大量的基础绿化使该区绿化初具效果,环境有所改善,人气有所提升。随着北部新区开发建设力度的加大,山水园林城市、森林重庆建设步伐的加快,规划建设全面铺开。
照母山森林公园规划控制范围较大,主要涉及农田、林地、荒地、居民社会用地、交通用地及水域。规划区内野生植物覆盖率约占总规划面积的40%左右,主要为泡桐、桑树、刺槐、臭椿、青杠、柑橘、珊瑚树、桉树、麻椰树、构树、黄葛树、慈竹等。地表土壤斑块裸露情况严重,植物景观缺乏统一性和整体性。
3.2森林植被恢复及景观营造方法
森林公园保护条例篇2
关键词:城郊型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规划设计;植被特点;景观设计原则
that城郊型森林公园处在城市市区或郊区,它不同于一般的森林公园和城市公园。就其自身条件来说,城郊型森林公园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一定的生态基础,其森林景观资源丰富度介于森林公园与一般城市公园之间。森林景观是森林公园得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因此有必要对城郊型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规划进行研究。出于对上述特点的充分理解和把握,以及考虑到城郊型森林公园用地类型比较复杂这一状况,在对城郊型森林公园进行规划设计时应重点把握森林景观的规划设计[1]。
1城郊型森林公园植被特点
1.1森林资源优势
城郊型森林公园的主体资源往往是分布在山地丘陵或湖泊水库的森林景观和野生动物资源。城郊型森林公园的基地环境与城市中心的一般绿地、主题公园等相比具有相对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风格更具野生性和野趣性。有部分或大部分区域保持了原始的森林生态系统,森林景观及森林生态环境质量较高。
1.2森林资源劣势
由于城郊型森林公园处于城市市区或郊区,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它不同于一般的森林公园以景色秀美、风光无限为基础。基地通常受到人为干扰,大部分区域天然次生林消失殆尽,森林景观以人工林、经济林为主,林分结构简单,森林生态功能等级和森林健康也处于较低水平[2]。同时,城郊型森林公园的用地类型比较复杂,通常会涉及矿山废弃地、工业用地、村庄、果园、农田、林地等诸多种类。
2森林景观规划原则
2.1系统性
根据系统论原理,系统的功能大于系统各部分功能的总和。在设计中改变以往植物景观设计中拼拼凑凑,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的“绿化”方式,通过分析基地特点,对森林景观采取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逐级规划方法,创造整体协调、自然开敞的绿地系统。
2.2生态优先
在生态、经济、社会三大系统协调统一发展过程中,生态系统及其基本规律具有基础性、决定性地位,是经济社会系统及其规律存在和发挥作用的根本前提。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发展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主要目标,城郊型森林公园以生态保护及生态恢复为核心,因此在对森林景观规划时,首先考虑的应该是生态问题,协调和统筹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2.3突出特色
城市森林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是城市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生命力的载体。城市森林培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景观和文化效能,为城市居民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文化效能是森林综合效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森林景观打造时必须符合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在树种选择及景观营造时要符合栽植地的文化气氛,突出当地的特色。
2.4分期规划
以先绿后景、分步实施为建设方针,突出规划的时代性和前瞻性,保证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在确保“黄土不见天”的基础上,逐步调整规划区的生态性和景观性。近期遵循先种植后建造的方针,主要进行大面积的植树造林和林相改造。按不同区域植被的生长势和布局情况对其进行不同等级的保护以及植被恢复、重建。中期以完成生态基础设施为主,建设游览道路,继续植树造林。远期在中期建设基础上完善各园区建设,加强各园区联系,形成整体森林公园。
3实例项目研究
3.1项目概况与基地植被现状
照母山森林公园规划总面积约421.80hm2。规划区照母山位于渝合高速路以东,渝北区内高速路与冉家坝之间,属于大竹林—礼嘉组团与观音桥组团之间的隔离绿带之一。是重庆北部新区重要生态绿岛和城市背景,对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形成城市优美天际轮廓线有重要影响。该基地按照《重庆市北部植物园总体规划》实施步骤的安排,在2003~2007年4年时间内,北部新区大礼组团隔离带规划已完成植物园1期主景区建设的初步工作,大量的基础绿化使该区绿化初具效果,环境有所改善,人气有所提升。随着北部新区开发建设力度的加大,山水园林城市、森林重庆建设步伐的加快,规划建设全面铺开。
照母山森林公园规划控制范围较大,主要涉及农田、林地、荒地、居民社会用地、交通用地及水
域。规划区内野生植物覆盖率约占总规划面积的40%左右,主要为泡桐、桑树、刺槐、臭椿、青杠、柑橘、珊瑚树、桉树、麻椰树、构树、黄葛树、慈竹等。地表土壤斑块情况严重,植物景观缺乏统一性和整体性。
3.2森林植被恢复及景观营造方法
3.2.1宏观规划。宏观尺度规划首先注重园区绿地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比如它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功能、它作为城市背景的功能等,其次考虑园区自身绿地的完整,做到先绿后景,分步实施。规划中利用gis技术分类提取出植被分布现状、道路便捷程度、水域保护、视线因子、坡向及坡度6个单因子分析图,然后从生态保护和景观营造的角度对6个因子进行叠合分析,同时以隔离带的气候(风向、光照、地灾、土壤)为基础,利用gis多因子叠加分析技术得到4个分区,并对不同类型的用地采取不同的森林景观营造方法。
一是重点景观林区。将坡度、植被现状、道路三因子进行叠加分析提取出满足坡度小于25%、现状为农田、荒地及交通便捷的区域。该区植被状况较差、地势平坦、交通便捷、景观视线通畅,规划为公园的景观区,植物景观主要是结合功能、景观风格来布置。二是林地保护及改造区。在gis中将园区森林植被郁闭度高、景观效果好的林地提取出来作为林地保护区。将园区植被现状、坡度因子叠加,分析提取出坡度小于25%、现状为荒地及景观效果较差的林地作为林地改造区。对基地中森林景观及森林生态环境质量较高的区域采取保护措施;荒地进行补植套栽,营造常绿针阔复层混交林,创建多层次、多季相、多美学效果的森林景观;景观效果差的林地可以先对过于郁闭、老化、杂乱的林分进行透光抚育,改善林地立地条件和卫生状况,再对林下已有的幼苗、杂灌木等有选择地作保护性抚育管护。三是森林水土保持区。将坡度、植被现状因子叠加,分析提取出坡度大于25%的荒坡地带,作为水土保持区。这些区域坡度较大、荒地较多,不适宜进行建设活动,因此把这些区域规划为水土保持区,主要进行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多林种多树种优化森林植物资源科学配置,恢复和丰富地带性植被类型。四是森林水源涵养区。将gis缓冲区分析出的水体重点保护区域提取出来作为水源涵养区。该区域利用森林公园内现有的池塘、水库、汇水区等低洼处,选用耐水湿的乔、灌木及水生植物,营造林缘湿地植物景观,对水体进行保护。
3.2.2中观规划。中观规划是在宏观规划的基础上,以生态优先为准则,根据公园的性质、功能、立地条件等对整个园区进行划分,利用划分的结果,因地制宜对各个区的森林景观进行打造。本次规划中的分区结果不仅仅是以功能分区来确定的。一般城市公园的空间布局模式是按功能分区来确定的,但是城郊型森林公园的功能模式应该是以生态保护及生态恢复为核心的生态、使用、美观三大功能合一的模式[3]。这种功能模式要求其空间格局不能仅以不同的使用者和使用功能来划分,而应统一于生态保护和恢复的基本目标。因此,对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进行规划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即以保护、优化、恢复现有的森林景观为主,对适宜的区域进行适度开发,既可以保证用地作为城市的重要区域发挥出最佳效益,又可以快速实现森林公园的雏形,为以后的生态恢复打好基础[4-6]。此次规划为满足森林公园生态、科普、游憩的功能,结合基地现状,将隔离带规划为3个主要片区,即森林游赏区、森林体验区、森林培育区。
森林游赏区是全园核心区域,它分为5个小的景区。规划着重体现人与自然及人与人的和谐共生,以展示各种与人相关的植物为主,如与人类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生活化植物、与文明相关的文化性植物及与气候相关的地带性植物等,进行植物展示与科普宣传。森林体验区主要发挥水源涵养的功能,游人活动较少。该区植物覆盖度较高,在保护原有植被不被破坏的同时通过补植,对原有植被进行修复和改造。森林培育区地势陡峭,是连接交通要道及居住片区与公园的重要区域,为森林公园提供森林景观资源的同时促进片区生态系统稳定,承担城市的防护及卫生隔离功能。该区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植被恢复。
3.2.3微观设计。微观设计则是把植物景观的规划落实到每个小的景区及景点。本项目主要涉及森林游赏区的5个小景区,根据每个区的功能和主题不同,进行不同的植物景观营造。以打造照母山孝文化主题为特色的孝源林为例说明。该区以寻觅孝文化之源为主题,以使游人了解孝文化内涵为目的,以集中展示与孝文化相关的植物为特色,并结合主题建筑营造不同的植物景观,让人们置身于大自然中,了解孝文化的历史文脉。其中的孝文化植物园是以集中栽植蕴含孝文化内涵的植物为主的生态展示景区。园中主要打造“椿萱并茂”(古时以椿树象征父亲,萱草象征母亲),“槐荫留情”(以槐树为主要植物,配以其他植物种类,营造一个关于孝与爱的植物空间),“竹影婆娑”(竹类中有许多种类与中华孝文化有一定渊
源,借竹之名传播孝文化)等景点;再结合基地上的水池,种植一些水生植物。
4参考文献
[1]兰思仁.国家森林公园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2]战国强,许文安,韦强.试论城郊型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j].广东园林,2005(5):21-24.
[3]邓毅.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吴秀英,刘海燕.大连湾森林公园生态恢复性规划[j].现代园林,2009(6):11-14.
[5]王艳,陈东田,侯可雷,等.城郊型森林公园规划中的性质定位[j].林业科技开发,2007,21(1):104-107.
[6]冯磊,胡希军,罗慧敏,等.城郊型森林公园环境评价及研究——以宜昌市夷陵森林公园为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9,24(3):177-180.forestlandscapeplanningshouldbecarriedoutfrom3scales,suchasmacroview,middleviewandmicroview,soastopromotethelandscapequality,andtorealizetheeco-efficiencyandvisualeffectsoftheparkssoon.
森林公园保护条例篇3
一、活动主题及宗旨
以“保护森林资源,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为主题,以主流媒体强势宣传为抓手,要求各乡、办及村委会、社区居委会以宣传栏、黑板报、宣传横幅等多种形式为着力点,按照内容详实、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效应明显的要求,高标准、大强度地开展宣传活动,以充分调动全社会关心、关注和参与保护森林资源的积极性,增强公众保护森林资源的意识,使保护森林资源的理念深入人心,责任家喻户晓,为促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打造“避暑之都”品牌夯实基础。
二、组织机构
为有序、有力、有效开展森林资源保护宣传活动,成立由区政府分管领导、各乡政府、办事处主要负责人及区属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保护森林资源,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宣传活动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名单附后),负责协调安排活动的相关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林业绿化局,负责具体的日常事务工作。
三、活动时间
6月——12月。
四、活动内容
(一)宣传动员阶段:6月
1、媒体宣传。在《今日南明》、《南明政讯》上刊发《区人民政府关于强力推进破坏森林资源案件查处工作的通知》和《保护森林资源,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致全区人民的公开信》,内中将公布破坏森林资源案件举报电话及奖励办法,呼吁、号召辖区内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村镇及公众树立保护森林资源人人有责的意识,建立健全人人是护林员、个个是监督员的全社会保护森林资源的机制。
活动时间:6月下旬。
责任单位:区委宣传部、区政府办公室、区政府法制办、区林业绿化局、区监察局。
2、召开新闻记者恳谈会。区林业绿化局不定期向在筑主流新闻媒体和区新闻中心通报森林资源保护工作开展的情况,彰显森林资源保护成果,昭示区委、区政府倾力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信心与决心;聘请媒体联系林业的记者为森林资源保护特约监督员,监督相关部门履行保护森林资源的行政行为,反馈社会及公众对森林资源保护的相关信息,对举报单位和个人破坏森林资源的有关情况给予关注报道。
活动时间:6月下旬。
责任单位:区委宣传部、区林业绿化局
(二)宣传展示阶段:7月——11月
1、各乡、办事处要结合“保护森林资源,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的活动主题,拟制相关的工作方案,除在辖区内设置各类相关公益广告牌、在机关、乡(办事处)、村寨、学校、企事业单位、居民小区要适时开展各种形式的保护森林资源的系列宣传外,还要充分利用自办的报纸、电视、网站及宣传栏、墙报、黑板报等宣传资源,大力宣传开展保护森林资源的系列宣传活动;制作宣传海报等分发至各村、各社区宣传张贴;区林业绿化局和相关单位要积极配合市政府举办森林资源保护巡回讲座等一系列活动。通过开展宣传活动,让广大人民群众知道保护森林资源就是保护自己的家园,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进而将保护森林资源变成自觉行动。
活动时间:7月——8月
责任单位:各乡、办事处、区林业绿化局
配合单位:领导小组其他相关成员单位
2、各乡、办事处在各辖区内的醒目位置以鲜花和植物设置“保护森林资源,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为主题的标语,营造“保护森林,爱我家园”的氛围。
时间:6月——12月。
责任单位:各乡、办事处、区城管局。
3、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和学校要结合“保护森林资源,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的活动主题,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和学校的资源优势,以漫画征集、知识竞赛和主题演讲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保护森林资源的宣传活动。
活动时间:9月——11月
责任单位:区教育局、团区委、区林业绿化局、区总工会、区妇联。
4、举办一次“保护森林资源,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图片展览。图片展分为森林风光、森林资源保护、破坏森林资源典型案例剖析、保护森林资源先进人物及其事迹推介等四个篇章,拟在各乡、办事处巡回展出;积极参与贵阳市开展“森林资源保护先锋”、“森林资源保护志愿者之星”的评选活动。评选活动采取单位推荐、民众评选、媒体推介等办法进行,获得推荐者填写有关的登记表格后,由区领导小组评定后统一上报。
活动时间:9月——11月
责任单位:区委宣传部、区人事局、区林业绿化局、区文联。
(三)宣传总结
对活动进行总结上报市政府,配合市政府召开新闻通气会,向各新闻媒体通报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的工作情况。
活动时间:12月
责任单位:区委宣传部、区政府办公室、区林业绿化局
五、相关部门的工作安排
(一)区旅游局:在区内主要旅游景点加大森林资源保护的宣传,向游客宣传生态城市理念及我区生态城市建设的总体概况和进展。
(二)区环保局:从生态环境着手,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和以森林资源保护为主题的宣传。
(三)区城管局:积极配合各乡、办开展森林保护的宣传工作。
(四)区教育局:在本系统内,从教育学生入手,开展从小树立、培养保护森林意识的活动。
(五)区文体局:组织辖区内的文艺队伍多形式地宣传森林保护,并深入社区及各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激发广大群众的森林保护意识。
(六)区规划局、国土分局、建设局要在辖区内的工地等处开展相关宣传活动,并严格按照建筑法、规划法、村镇建设管理条例审核建设项目,严格把好规划、土地、园林等审批关,不符合审批程序或有毁林现象的项目不予办理施工许可证手续。
(七)各乡、办事处每月28日以前向办公室书面上报开展宣传的情况。
六、经费预算
相关工作经费由各责任单位多渠道自筹解决,区政府视情况对开展活动取得良好业绩的单位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予以部分补贴。
七、活动要求
(一)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加强对宣传活动的领导,按照总体方案分别制定有内容、有措施、有时间安排的宣传活动子方案(7月7日前送领导小组办公室)并报领导小组备案,同时按照子方案自行组织实施,形成连续的、密集的、广泛的、深层次的宣传态势,力求轰动效应。宣传活动的实施期间领导小组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对开展相关工作有力并取得良好业绩的要予以表彰,对开展工作不力的要通报批评。
(二)各责任单位原则上每周要向区新闻中心提供开展森林资源保护工作的相关素材,区新闻中心要在归纳整理和提炼的基础上视情况予以宣传报道,确保森林资源保护宣传活动连续、广泛、深入开展。
森林公园保护条例篇4
关键词:森林公园;发展;建设
1森林公园内涵特征
森林公园建设发展核心基础为低碳建设以及人性化管理,应制定科学发展对策、明确核心途径,方能促进森林公园发挥资源优势,提升参观游览指数与科教宣传功能,逐步实现消费增长,赢得人们关注度,创建综合效益。森林公园在我国的发展建设以20世纪80年代建造的张家界为核心标志。20世纪90年代初期,行业通常将森林公园定义为将森林资源作为核心主体,体现了地形、风貌、地质特征以及优质的生态环境,令自然以及人文景观良好的集成,借助科学有效的建造保护、合理适宜的开发建造,形成了原野娱乐的良好氛围,并可令人们从事科普考察、知识教育,满足休闲度假的需要。伴随城市化建设进程的持续深入,森林建设快速发展,森林公园的投资建设比例以及产出规模最为庞大,在森林旅游事业中占据了核心地位,其主体特征在于将森林作为一项重要景观资源,满足人们的丰富需求。
2森林公园建设发展状况及问题
当前,森林公园建设管控遵循法律制度条文在公园类别划分过程中,没能考量城乡区域存在的发展差别,具体的个性特征以及客源质量问题。相关设计规范就交通便利的近郊园区,明确了依据需求可进行游乐区的规划与设计,并提出同城市相距50km范围的近郊公园,为扩充景观建设,需要承建活动项目阶段中,可进行区域的独立分配。然而该类规定同当前居民日益丰富的高质量生活追求、低碳自然的向往方式存在一定差距,体现了没有全面重视森林公园建设的弊端问题。再者,对于森林公园的各类珍贵资源保护建设、服务管理工作、道路、公共设施建设、游客行为准则等较多内容并没有一致明确,因此无法实现持续、健康、文明的低碳化发展。森林公园建设牵涉到多方利益,通常森林生态以及产业功能激发由林业机构以及旅游单位负责掌控,政府同时具备监管、所有与经营管理权限。当出现新问题时,各方通常在管理权限范畴划分上存在权责不清晰、互相冲突以及漏洞问题,导致城市森林经济发展、生态建设、社会进步等效益权衡不良丧失。
3森林公园科学发展策略
3.1明确发展标准,提升联管效能
为促进森林公园的标准化、规范化发展,应明确具体规范,在已有法规制度基础上,引入低碳经济发展理论,明确低能耗、节约型、环保型、低排放的基础发展准则。应依据碳足迹的有效计算方式,优选各类指标,进行实际信息数据的全面调查研究、精确的分析演算,通过定量合理的定性,进而真正创建森林公园低碳发展的核心标准系统。例如,资源质量管理标准,可借助对森林资源按期抽样检查,明确单位时间中其呈现的增长量以及固碳量是否符合标准,取代单独实施森林面积以及总体覆盖率的分析计算。同时,还应创建林业管理以及旅游单位的服务管理工作标准,明确员工待遇、业绩评估考核、日常办公服务、财务管理、功能发挥、碳投入产出系统结构,衡量员工管理、应用物资的总体效益。另外,还应创建森林公园管理经营服务设施、场地经营、消费管理、游览行为准则等,进而真正为打造低碳化的森林公园标准系统,巩固坚实基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令低碳经济体现了全局性特色,因此各环节均应全面重视,打造利益共同体,营建联合防御工作模式,增强连管效能,摒弃传统权力制衡以及各利益的片面封闭模式。森林公园应明确项目管理的发展前景趋势,基于人才需求为核心,创建多样丰富的人才流动管理制度,突破各企业、相关政府、机构组织以及大众的界限。可令居民服务于政府调研团队,或令环保人员效力于企业宣传以及管理监督机构。游客也可组建志愿者团队,成为园区活动机构。该类机制的良好构建则需政府单位以及各企业部门通过良好的人才选拔、绩效考核以及分配管理更新改革,吸引社会各方力量的全面参与,良好的协调话语权,强化科研合作、国际交流,实现优质人才的合理循环流动,组织员工再教育、进修,交换实习,进而为森林公园的优质发展提供核心动力。
3.2强化森林资源开发保护
森林公园发展建设进程中,应注重森林资源的有效培育与科学保护。应树立防患于未然意识,注重灾害预警管理、制定应急管理预案。应利用丰富的培训管理、宣传控制提升员工以及游客对森林资源的优质保护意识,强化防灾硬件设施的完善建设。同时,应注重适度的开发建设。另外,可组织引导居民对各类森林枝叶肥料全面回收、统一处理,对于条件许可的可将其投入至生物质能源的研究开发事业中,发挥综合应用效益。
参考文献
森林公园保护条例篇5
为了有效保护和充分利用林区丰富的森林风景资源,原林业部于1980年发出《关于风景名胜地区国营林场保护山林和开展旅游事业的通知》,并开始组建森林公园,这一举措得到了原国家计委、国家旅游局的大力支持。1981年原林业部召开森林旅游工作试点座谈会,并选定北京松山、云蒙山、广东流溪河、南昆山、大岭山、山东泰山、湖南张家界、南岳等国营林场作为首批试点。1982年9月,经原国家计委批准,原林业部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湖南省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我国森林公园建设事业由此起步,并逐步发展壮大。
在过去的30年中,森林公园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4个阶段:
1.初始阶段——1982年~1990年。自建立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之后,我国又先后建立了浙江天童、千岛湖、陕西楼观台、安徽琅琊山等国家森林公园。在这一阶段,森林公园建设尚处于摸索时期,影响力较小,人们对森林游憩功能的认识还很欠缺,所以发展速度缓慢,9年时间只建立了16处国家森林公园,平均每年不到2处。这些公园主要以部省联合的方式进行建设,开发力度较大,期间国家投入2000余万,后来这些森林公园大部分都成为著名的旅游目的地。
2.初级发展阶段——1991年~1993年。这是一个特殊的发展时期,原因有四:①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国家做出了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旅游业的巨大作用被社会认可。②随着国有重点林区林业“两危”(可采资源危机和经济危机)现象的日趋严重,林区长期以来单一木材生产的产业结构亟需得到调整。③经过前一阶段的实践,建设森林公园、发展森林旅游所产生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及其强劲的带动作用为社会各界所认同。④1992年原林业部在大连召开了全国森林公园及森林旅游工作会议,要求凡是森林环境优美,生物资源丰富,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的国营林场都应当建立森林公园。由此在全国掀起了森林公园建设高潮,在短短3年时间内,共批建218处部级森林公园,平均每年70余处。森林公园数量的快速增长使森林公园体系在短期内形成了较大规模,形成了较强的社会影响力,确立了该项事业在自然资源保护和林业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3.逐步规范阶段——1994年~2000年。经过前三年的快速发展,这个阶段中森林公园的数量增长明显趋缓,7年时间里共批建国家森林公园110处,平均每年批建数量不到16处。尽管数量增长较慢,但是在这个阶段中,森林公园的各项行业管理工作得到了全面加强,形成了行业管理的基本框架。1994年1月,原林业部实施了《森林公园管理办法》。1994年12月,原林业部组织成立了“中国森林风景资源评价委员会”,规范了国家森林公园的审批程序,加强了审批过程的技术支撑。1996年,原林业部颁布了《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LY/T5132-95),为森林公园的总体规划设计提供了行业标准。1999年,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了《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GB/T1805-1999),使森林公园行业的标准化工作又上新台阶。湖南省、四川省先后颁布了本省的森林公园管理条例。在此期间,有多所林业院校相继设置了森林旅游专业或开设了森林旅游、森林游憩课程,为我国森林公园建设和森林旅游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后备人才。
4.提质增效阶段——2001年至今。在2001年~2012年的12年时间里,共批建部级森林公园420处,平均每年增长35处。这个阶段森林公园的快速增长,一方面是由于森林公园建设带来的综合效益更进一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特别是引起了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是由于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后,国有林区的木材采伐量锐减,由此导致了森林利用方式的快速转变。在这个阶段中,基本形成了我国森林公园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奉行的新理念、新思路。2001年,国家林业局召开了全国森林公园工作会议,会议指出:森林公园建设作为一项社会公益事业,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和自然保护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示我国秀美山川的重要窗口,是我国林业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发展森林旅游是建设现代林业产业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推动林区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它标志着我国林业对森林资源的利用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是社会经济发展对林业的主导需求由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需求为主转变的客观要求。在这个阶段,森林公园的法制化、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推进,行业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强,贵州、广东、安徽、陕西、甘肃、黑龙江、江西、山西等省出台实施了本省的森林公园管理条例或办法。2009年,国家林业局成立了中国森林公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12年颁布实施了《部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规范》(LY/T2005-2012)。先后编制完成了《全国森林公园发展规划》、《全国森林等自然资源旅游发展规划纲要》。2011年,国家林业局颁布了《部级森林公园管理办法》,该《办法》明确规定了部级森林公园的主体功能包括三个方面,即:保护森林风景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普及生态文化知识、开展森林生态旅游。
在这个阶段,森林公园建设和森林旅游发展工作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要求努力发展好森林公园、城市森林和其他游憩性森林,突出发展生态旅游等新兴产品产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要求在不破坏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利用森林景观发展森林旅游业。《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要求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发展生态旅游、森林旅游。2011年5月11日,国家林业局、国家旅游局签订了《国家林业局国家旅游局关于推进森林旅游发展的合作框架协议》,同年还联合召开了全国森林旅游工作会议,下发了《国家林业局国家旅游局关于加快发展森林旅游的意见》,批准海南省、温州市等10个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区试点单位。
1.有效保护了森林风景资源和生物多样性
森林公园尤其是部级森林公园,拥有着众多体现大自然杰作的自然景观和人类文明活动所遗存人文景观,部级森林公园的建立,使得这些珍贵的国家自然文化遗产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管理,目前,已有13处森林公园纳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地范围,14处森林公园纳入世界地质公园范围。森林公园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国家生态建设和自然保护事业的发展,成为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自然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体系中一支不可忽视的生力军。
同时,多年来,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和各森林公园积极采取措施,加强森林公园风景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培育,不断提高森林公园的景观和资源质量。“十二五”期间,森林公园投入的资源培育和生态保护资金近80亿元,营造风景林总面积达48.87万公顷,改造林相总面积达51.2万公顷。如北京市各森林公园通过中幼林抚育、残次林改造、彩叶工程、森林健康经营、森林碳汇项目建设等措施,进一步提升了森林生态质量和景观生态效益。浙江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开展大面积林相改造,改造和培育了近3万5千亩森林景观,其森林覆盖率由1983年的59.8%(不含水面)提高到现在的94.11%,林木蓄积量由111.8万立方米增加到275.2万立方米。
2.普及了生态知识,传播、弘扬了生态文明
森林公园内森林类型多样、自然景观奇特、物种资源丰富,是天然的生态教育课堂。游客进入森林公园,可以领略祖国的秀美山川,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还可以感受生态文化,增强生态道德意识。目前,一大批森林公园已经成为大中小学生科普基地、夏(冬)令营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艺术创作基地,每年都会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活动,开展一系列以生态教育和科普教育为主的生态旅游活动,成为广受公众欢迎的生态文化教育场所。在国家林业局、教育部和共同命名的50处“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中,有17处是森林公园。
同时,不少森林公园加强了游客中心、森林博物馆、地质科普教育基地、民间艺术表演场地、植物专类园、科普长廊、各类标示牌等生态文化展示教育设施建设;众多森林公园推出了银杏文化节、红叶文化节、生态文化节、登山文化节、冰雪文化节等形式多样的节庆活动;许多森林公园开展了种植各类纪念林(如新婚纪念林、亲子纪念林、少先队林、共青团林等等)、认养树木的活动;一些森林公园将森林文化与优秀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民间艺术、宗教文化、历史文化等有机结合,进一步继承、发扬和利用。森林公园已经成为传播和弘扬生态文化,推动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3.满足了社会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森林公园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优良的生态环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森林公园、回归自然、享受自然。自1993年起,森林公园的年游客接待人数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率,2002年,森林公园游客接待人数首次突破1亿人次,2012年,森林公园旅游人数超过5亿大关,达5.48亿人次,其中海外游客1541.6万人次,占国内旅游总人数的18.5%,直接旅游收入453.3亿元,旅游人数和收入分别比2011年度增长17.1%和20.4%。有254处森林公园的年旅客人数超过50万人次,92处森林公园的年游客人数超1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1000万元的森林公园有395处,超过亿元的有66处。以森林公园为主体的森林旅游产业的规模和效益快速增长,已经成为林业产业中最具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
另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2012年间森林公园共投入建设资金超过1500亿元,加强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建设。截至2012年底,森林公园共拥有游步道6.42万公里,旅游车船3.36万台(艘),接待床位78.31万张,床位141.49万个,森林公园“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协同发展的旅游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各森林公园推出的避暑、休闲、度假、登山、漂流、滑雪、养生、健身、科普教育等特色森林旅游产品,满足了游客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需求。张家界、千岛湖、太白山、西双版纳等众多森林公园已成为著名的旅游目的地。
4.推动了广大林农的增收就业,实现了兴林富民
建立森林公园,发展森林旅游,给林区、山区带来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等,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一处景观带来一片繁荣”的例子比比皆是。越来越多的林农依托森林公园,投身到与森林旅游相关的餐饮、住宿、运输、导游服务等第三产业中,变“砍树”为“看树”,变“卖山头”为“卖生态”,变“卖木材”为“卖景观”,保护了资源,增加了收入,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据测算,通过森林公园和森林旅游发展,已经使3000个乡、15000个村、近3000万农民受益,直接吸纳60多万个农业人口就业,给广大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逐步实现了兴林富民和兴旅富民,出现了山林更绿了,游客更多了,百姓更富了的喜人景象。
2007年,福建省林业厅推出“森林人家”旅游品牌,鼓励和扶持森林公园内及周边农民发展森林旅游,当年“森林人家”就接待游客28万人次、收入680万元。2010年,“森林人家”的游客接待人数突破200万人次,综合旅游收入达9000多万元,极大地带动了林农就业增收。
黑龙江省横头山国家森林公园附近的村屯,几乎家家户户都吃起了“旅游”饭,林农自建“客栈型”农家乐50家、“度假型”农家乐36家,大型宾馆8家,土特农产品、旅游纪念品商户16家,旅游服务产业链条逐渐延长,为周边林农提供了2000多个就业岗位,成为林农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
河北塞罕坝部级森林公园通过森林旅游业的发展,每年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8000多个,促进了围场县37个乡镇农家旅游的发展,公园相邻的5个乡镇已经形成了以公园为核心的辐射状的旅游小镇,每年直接为农民增加收入1200多万元。
5.绿色惠民,更多城镇居民享受到了生态保护带来的成果
越来越多的地方把森林公园建设作为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指标,大力开展城郊型森林公园建设并积极推动免费开放,为城镇居民提供绿色福利。如:福州部级森林公园自2008年9月28日起正式免费开放,年接待游客达430万人次,相当于福州市60%以上的人口就近享受到森林公园所提供的绿色福利。山西省将城郊森林公园建设列入全省十大林业工程,计划用5年时间建立起覆盖全省的城郊型森林公园体系。全省56处县级城郊型森林公园全部免费开放,日接待游客36万人次,直接受惠人数达到1600万人。山东省林业厅推出包括39处森林公园在内的53个景区、票面总价值2558元、售价98元的“好客山东·森林旅游”年票,江西省林业厅推出售价100元的“江西风景独好·森林旅游”年票,则涵盖包括50处森林公园在内的55家景区,票面价值达2600元。2012年,共有777处森林公园免收门票,享受到森林公园生态休闲福利的游客达1.42亿人次,占森林公园总游客人数的25.9%,生态休闲公众乐享实惠。
1.坚实的资源基础
我国林地面积43亿亩,森林面积29.4亿亩,从南到北跨越了5个气候带,从东到西海拔高差达8000多米,自然资源丰富、历史遗存众多、民族风情各异,蕴育了多彩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我国的森林景观包括雨林、季雨林、红树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针叶林、落叶针叶林、针叶阔叶混交林、竹林、灌丛景观、草本植物景观、珍奇植物景观等类型,这些景观常常与其他构景元素交汇融合,如森林—草原(草甸)组合、森林—瀑布(风景河段)组合、森林—湖泊(湖泊岛屿)组合、森林—雪山(冰川)组合、森林—观花类灌木林(如杜鹃)组合、森林—地貌组合、森林—天象组合等等,不仅种类齐全,分布广阔,而且有大量资源具有极高的风景、游憩和科学价值。这些优质的自然风景资源与灿烂的华夏文明、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有机结合,为建设森林公园、发展森林旅游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广阔的市场空间
现代旅游业发展规律表明,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就会促进国内旅游兴旺;达到2000美元,就会促进度假旅游市场逐步形成;达到3000美元,旅游消费将出现爆发性增长。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6000美元,居民全年公休假期达115天,具备旅游消费的经济基础和富裕时间。据推算,到2022年我国旅游产业规模将在2012年基础上翻番,国内旅游人次有望超过60亿。国内旅游收入为2.7万亿元,旅游总收入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返璞归真、回归自然、走进森林已成为人们精神文化消费的热点之一。森林公园自然景观优美、空气清新、生态环境优良,必然是人们心目中的“世外桃园”。通过走进森林公园,参与森林旅游,人们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可以舒缓压力、愉悦心情,可以休闲保健、增进健康。参与森林旅游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的必然选择和必然追求,并将成为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良好的政策环境
森林公园保护条例篇6
关键词黄花山生态旅游森林景观彩色林业
1.前言
生态旅游是以自然、生态资源为依托,以生态保护为核心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超出自然旅游范围,特别强调环境保护,同时获得经济利益。生态旅游与传统旅游相比,它在管理方式上以自然景观第一取代了旅客第一;在经济目标的追求上以价值导向代替了价格导向,同时以适宜的利润与持续维护环境资源的价值代替了传统的利润最大化;在正面影响方面以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融合代替了仅仅追求经济效益的现象。推广生态旅游,可以减轻森林旅游业的负面环境效益,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前,生态旅游已经成为世界旅游业发展的热点,世界各国在制定自己的经济发展规划时,几乎毫无例外的都把生态旅游业考虑进去。因此生态旅游十分热门,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既是旅游目的地开发的新探索,又是用科学的发展观统筹旅游目的地开发的时代要求,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XX年,南澳县确立了“生态立县”的发展思路。全县围绕多色彩、多层次、多树种、多功能的海岛生态型“彩色林业”发展思路,构筑全岛点、线、面相结合的造林绿化模式,以海岛国家森林公园建设和城镇绿化为点,环岛路、中岛路的道路绿化和沿海防护林带为线,水库库区涵养林改造,困难地带种植为面的点线面相结合,全面铺开水源涵养林,沿海防护林,绿色通道和生物防火林带等4个林业工程建设。几年来,南澳县完成水源涵养林改造2万亩,套种各种乡土阔叶树种170万株,沿海第一重山防护林带1.2万亩,完成200多公里绿色通道建设,营造生物防火林带9公里,新建公共绿地4处、面积7.8万平方米。
南澳县将造林绿化工作与增加农民收入相结合,大力推进山区综合开发,鼓励和引导群众科学种植龙眼、芒果、荔枝、橄榄、茶叶等经济林。目前,全县茶果种植面积超过万亩,建立了后花园宋茶、青澳荔枝、深澳龙眼等多个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为海岛农民脱贫致富开辟了新路。而黄花山国家森林就是一个体现南澳彩色林业及生态旅游的典型例子。
通过我们对南澳生态型彩色林业的有关调研,探讨南澳岛走生态型“彩色林业”发展路子过程中应该肯定的地方及存在的不足,同时把调研结果向当地公布,以提高当地居民的林业保护意识,减少对林业的伤害。
2.黄花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基本情况
2.1森林公园的基本知识
2.1.1定义
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森林风景资源与环境条件,可以开展森林旅游与喜悦休闲,并按法定程序申报批准的森林地域。
森林公园是经过修整可供短期自由休假的森林,或是经过逐渐改造使它形成一定的景观系统和森林。森林公园是一个综合体,它具有建筑、疗养、林木经营等多种功能,同时,也是一种以保护为前提利用森林的多种功能为人们提供各种形式的旅游服务和可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经营管理区域。在森林公园里可以自由休息,也可以进行森林浴等。
2.1.2规模
森林公园是在面积较大,具有一至多个生态系统和独特的森林自然景观的地区建立的公园。建立森林公园的目的是保护其范围内的一切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并为人们游憩、疗养、避暑、文化娱乐和科学研究提供良好的环境。森林公园内的森林不得进行主伐,但可以进行卫生抚育采伐,以提高其观赏价值。
2.1.3环境
森林公园是以森林自然环境为依托,具有优美的景色和科学教育、游览休息价值的一定规模的地域、经科学保护和适度建设,为人们提供旅游、观光、休闲和科学教育活动的特定场所。
2..2黄花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概况
1992年国家林业部批准原黄花山林场为“海岛国家森林公园”(亦称黄花山国家森林公园),南澳成了全国唯一拥有国家森林公园的海岛县,南澳海岛国家森林公园是国家林业部批准建立的唯一海岛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南澳西半岛,距县城约4公里,交通方便。这里林深叶茂、山峭石奇、重峦叠嶂、云雾缥缈。公园春时面花吐艳、满山锦绣;秋季金风送爽,枫叶追似火;夏天雨水充沛,有高山“银流泻玉珠”之景。
公园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资源丰富。总面积2.06万亩,绿化率90%,绿化覆盖率90%。黄花山人工湖于1960年建成,是南澳最大水库。登高俯瞰,“高峡出平湖”壮观景象奔来眼底。由于山高林密,加上海洋调节作用,因而形成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公园拥有102科1400多种热带、亚热带植物,主要是马尾松,台湾相思树,及多种灌木、草本植物;林中还栖息着黄嘴白鹭、蟒蛇、三线闭壳龟等4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北回归线上一个绿色宝库和生物种质资源库。
公园耸立着龙颈山、大尖山、西角山、鹰石山等海拔数百米以上山峰,均为奇特花岗石蛋地貌。其中鹰石山多奇石,近年斥资镌刻了沈鹏、王学仲、胡洁青等海内外众多书法家、名人真迹1千多幅,成为一座人文荟萃、翰墨腾芳的摩崖石刻公园。大尖山为汕头市辖区最高峰,海拔587米,山势陡崎,有“望远镜山”之称。登高远眺,城市风光与那郁郁葱葱的密林、重重叠叠冈峦高下相间浑然一体;在碧波万顷海面上,分布着大小诸多岛屿,如白玉镶翡翠,一派“远山时明灭”、“海外三澎小”壮观景色,使人顿置身仙幻奇境之中。
公园是一个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森林保健功能一体的生态型公园。有大尖揽胜、妈庙朝圣、烧烤、垂钓、实弹射击、农家风情、山林野趣等旅游项目。开辟宋大潭石刻、清长山尾炮台、鹰石山刻、知青旧址、南澳抗日纪念馆等人文景观。[4]
2.3黄花山国家森林公园的调研结果
2.3.1公园的用地概况[4]
表1:黄花山国家森林公园用地平衡表
土地类型
面积(hm^2)
占总用地比例(%)
林地
595.57
85.36
风景游赏用地
27.16
3.89
居民社会用地
15.48
2.22
耕地
15.04
2.16
水域
14.74
2.11
滞留用地
14.66
2.10
园地
12.45
2.16
交通与工程用地
1.26
0.18
草地
1.25
0.18
旅游设施用地
0.14
0.02
合计
697.75
100.00
上表为黄花山国家森林公园用地平衡表,从这个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公园主要以林地为主,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森林是黄花山国家森林公园主要景观的组成部分,主要运用本土树种,打造色、香俱全的立体化森林。黄花山森林公园因地处北回归线附近,以常绿阔叶林为主,有102科1400多种热带、亚热带植物。[4]
风景旅游胜地有宋大潭石刻、清长山尾炮台、鹰石山刻、知青旧址、南澳抗日纪念馆等。建筑设计大都以传统园林风格为主,以本土居民建筑为蓝本,就地取材体现“生态环保”特色。森林管理局的工作人员还告诉我们这里有248户人家,16个自然分散村庄,村民多数自家种植果树(橄榄,橘子,荔枝等),规模不大;有些经营农家乐,为游客提供方便。
2.3.2公园的卫生问题
据实地考察所得,山中设有多个垃圾桶,基本上没有乱扔垃圾现象,公园内卫生状况良好。从对当地的居民的采访中我们还了解到,地方管理机构有定期派车清理垃圾,森林管理局禁止村民焚烧垃圾,做到既保证卫生环境又防止森林火灾。在采访中我们发现当地居民有很好的环保意识,自觉自律,不会故意污染环境,并能意识到要共同保护自己的家园。
2.3.3公园的动物
林中栖息着黄嘴白鹭、蟒蛇、三线闭壳龟等4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北回归线上一个绿色宝库和生物种质资源库。管理局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措施是放回山林回归自然,不设置以供游客观赏的动物保护区。
2.3.4公园的主要经济林
黄花山绿化林居多,经济林只有少量,山中设有黄花山富硒茶试验基地,此外,当地管理局在山中种植或指导村民种植茶叶。茶叶的销售成为黄花山的经济来源之一。
2.3.5公园的林业
2.3.5.1林业的基本概况
公园拥有102科1400多种热带、亚热带植物,主要是马尾松,台湾相思树,及多种灌木、草本植物,绿化率90%,绿化覆盖率90%。该园的普查工作正在进行,目前确定的树种有:刺桐、榕树、蒲桃、深山含笑、凤凰木、珊瑚树、台湾相思、樟树、白兰花、尾叶桉、南洋杉、鱼尾葵、散尾葵、巴西茉莉、苏铁、芒果、假槟榔、中华楠木、柠檬桉、柑橘、橄榄、贺年橘红、杨桃、罗汉松、马尾松、麻楝、荔枝、木荷、龙眼、杉木、黑松、竹柏、黄槐、枇杷、马占相思、木麻黄、大叶桉、侧柏、圆柏、水杉、梧桐。黄花山周围主要为盐度很高的不适合植物生长的海水,树木主要靠雨水浇灌。植物生存环境相对恶劣,较少珍稀树种能够存活。但却有“中华第一木”之称的中华楠木在这里茁壮成长。楠木是国家三级保护植物,是我国特有珍贵用材树种。中华楠是珍稀楠木中较为高级的一种,为中国南方的一种长寿树。它树形挺拔、树姿优美、材质优良、花芽嫩叶艳丽多彩,既是珍贵的用材林,又是贵重的生态景观树种。南澳县立足当地的天然资源优势,大力开展珍贵乡土树种中华楠的繁育和栽培攻关,获取了重大成果。4年多来,已成功培育楠木苗木50万株,成功推广造林3000多亩,中华楠培育技术成果跃居全国先进水平。目前,南澳岛成功推广造林的中华楠面积已达3000多亩;XX年4月栽植的中华楠已普遍长至3米之高,较高的已超过3.5米,基本形成自然植物群落,展现了特有风姿,中华楠栽培成果已被专家学者认定“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生态林工作主要围绕林相改造、景观树、绿化基础上搞彩色林业三个方面进行。采取的措施有(1)对山中低档、不耐火、没价值的树种进行改造,改种有用的品种。(2)运用本土树种,打造色、香俱全的立体化森林。公园在利用本地优势树种改变林相的同时,部分点缀不同季节的时令植物,如属于秋色叶树种的山杜英、榉木、鹅掌楸、银杏、黄连木等。还有各种开花植物,尤其是开黄花的植物如“遍地黄金”、黄花槐等,在在增加林相颜色的同时更凸显黄花山山中“黄花”二字的特色;林中还栽种能散发芳香气味的花木如大头茶、含笑、九里香、白兰等以充分满足人的视觉、嗅觉等感官享受需求;而灌木林及高大乔木的栽种则凸显忽略森林的层次性。
2.3.5.2林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由于南澳孤悬海中,黄花山周围主要为盐度很高的不适合植物生长的海水,树木主要靠雨水浇灌。有时还会遇到台风对林木的破坏,这些自然条件并不是很适合植物的生长,植物生存环境相对恶劣,。但黄花山却能保留这一片原生态的森林,主要得益于相关部门的林业保护措施及公民的保护意识。对于一些较难以成活的树种,先在土壤状况和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培育,直到树苗的茁壮成长才移植到森林公园使其扎根林地。若遇到台风等恶劣的天气,林业管理人员会及时做好相关工作,如用架子和绳子是树木固定,防止被台风连根拔起。针对黄花山森林的主要林害——虫害采取的措施是定期撒药,防虫,防蚁。因此至今还没出现大面积林害现象。
2.3.6公园的保护措施
从当地管理局中了解到黄花山森林公园保护措施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
(一)做好防范工作,保护林地。主要体现在“四卡”防范措施:1门卡,山进出口的售票处兼负责检查进出的人群是否带有危险物品进入和从山上偷窃的物品;2山上安置监控器,及时发现突发事件,如自然森林火灾或游客的肆意破坏;3有工作人员定时巡视山林,时刻关注山林的动态,同时也对部分游客不好的行为起到阻止及指导作用;4建设生物防火带,在路边种植耐火树种及在山林茂密处开辟公路,有助于隔离火源,防火。
(二)规划好发展,不乱招商,坚持景点生态不被破坏为主。黄花山国家森林公园以生态环境为主,最大限度地保护好现有的生态景观资源。
3.调研的总结
通过对南澳的实地考察及对当地相关部门的采访,特别是对黄花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深入考察,我们调研小组了解到南澳全县森林覆盖率、绿化率分别达到76.2%和97.5%,各项指标均独占全国14个海岛县(区)鳌头,被海内外专家学者誉为“南中国海上的绿洲”。南澳岛着力绿化、美化、香化海岛,筑就了环岛绿色生态屏障,创造了野生动物栖息繁衍的优越条件,使60多处景区景点和名胜古迹形成特有的生态绿洲,成为“南中国海上天然氧吧”。南澳县以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县”为目标,全面掀起绿化、美化、香化海岛的高潮。据统计,全县种植优良树种、名贵花卉和套种各种乡土阔叶树种达297万多株,在长达77公里的海岸线上筑就环岛绿色生态屏障,使主岛生态公益林面积达到11.67万亩,欢聚在南澳诸岛的名贵鸟类和国家一级、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已达200多种;常年空气清新,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类标准,正因为有如此美好的环境,南澳岛的生态旅游蒸蒸日上,全年招徕的海内外游人达58.9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87亿元,打响了国家4a级旅游区品牌。
近年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南澳县坚持走“彩色林业”的发展路子,以全民义务植树、各界营造纪念林、专业施工、国债造林等形式,大刀阔斧地铺开水源涵养林、沿海防护林、绿色通道和生物防火林带等林业四大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大力营造水土保护林、防风林、风景林、示范林、乡土林、红树林等特用林,加快了南澳林业生态建设步伐,全面提高了绿化水平和档次。
南澳林业生态的建设促进了南澳的生态旅游的发展,黄花山国家森林公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以良好的森林景观和生态环境为主体,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以保护为前提利用森林的多种功能为人们提供各种形式的旅游服务。
4.分析与建议
林业的建设和生态旅游的发展是一个长远的过程,特别是对于森林景观的保护。森林景观不同于人文景观,是一种有规律的动态景观,随着时间的推移、林木的生长、人类的活动,会按照一定的节奏发生相应的变化,为保证森林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对森林公园进行生态旅游规划、管理。[3]我们调研小组通过总结分析,综合整理,并学习相关知识,现对生态旅游特别是森林旅游提出几点建议。
4.1建立健全森林旅游组织管理体系[1]
林业部门要牢牢把握森林旅游的管理职能,逐步建立完善森林旅游组织管理体系,进一步发挥森林公园管理办公室的组织协调功能,加强领导,切实维护森林公园的合法权益。特别是在南澳大桥建立以后更应该加强管理,大桥的建立会使南澳的人流量大大增加。在旅游业更加蒸蒸日上的同时也可能带来生态环境的破坏。只有制定强有力的制度及做好管理工作,才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4.2引进技术发展旅游,打造旅游品牌
吸收从事旅游管理和服务的专业人才,开展森林旅游科学研究工作,对旅游区的林木进行专业管理,特别是运用专业知识保护珍希品种,促使森林公园的多样性,用科技支撑森林旅游体系。重点开发建设特色旅游项目,推出高品位、特色鲜明、影响面广、吸引力强的旅游产品,如森林生态游、森林保健游、民俗风情游等。
4.3科学规划,走可持续发展道路[2]
旅游业的发展会带动经济的发展,促进招商投资,但不合理的招商投资将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森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经济效益的持续发展,更是森林旅游资源的持续发展。在森林公园建设上,要始终坚持以“保护为主,保护、开发、利用相结合”的方针,坚持生态景点不被破坏为主,把保护森林及其生态环境放在首位。加强护林防火、病虫害防止工作,实现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4.4加强宣传教育力度,推进全民护林
我们不仅要通过做好森林旅游工作来保护林业,更要加强宣传教育力度,推进全民护林。在学校和公共场所开展护林专题,采取各种方式如标语、板报、广播、发放资料等形式宣传护林知识,也可以发动全民义务植树造林活动,提高当地居民的保护生态林业意识。
5.致谢
本次关于“关于南澳彩色林业及生态旅游的调研的调研”得到了华南师范大学团委以及化学与环境学院的大力支持,在调研过程中也得到了南澳黄花山国家森林管理局的支持及当地居民的协助,在此对所有支持和协助此次调研的单位和个人表示感谢!
6.参考文献
[1]丁玉宁,建立健全森林生态旅游的七个体系,中国林业,2010,5b.60
[2]董成森,森林风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经济地理,2010,(1)
美丽校园的演讲稿范文(整理8篇)
- 阅0美丽校园的演讲稿篇1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把美丽带进校园“。走在校园里,看见地上的一片纸屑,你是视而不见,还是弯腰捡起?在食堂.....
植树节的作文范文(整理16篇)
- 阅0植树节的作文范文篇1今天是植树节,阳光灿烂,老师安排我们一起去植树,我们开开心心地拿起水桶,抗起铁铲,带上树苗地去植树了。我们兴高采烈地来到路边,我和小明一组,我挖坑,小明提水.....
教师节广播稿优秀范文(精选8篇)
- 阅0教师节广播稿篇1A.老师,你用最高尚的人情——爱,播种春天,播种理想,播种力量...B.用语言播种,用彩笔耕耘,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这是我们敬爱的老师们的崇高工作。A.你工作在现.....
关于食品经营者承诺书范文(精选2篇
- 阅0关于食品经营者承诺书范文(通用5篇)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需要用到承诺书,承诺书是签署人内心真实意愿的表示,忌搞形式、走过场,忌出于无奈。你写承诺书时总是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