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的意义(6篇)

来源:

美术课的意义篇1

【关键词】提高中学美术教学意义认识

一、中学美术教学的重要性

美术课是中学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中学阶段的一门基础性课程。美术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学生的对美的感受力和想象力,激发学生探索美、创造美的兴趣与热情。然而,在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教学成了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的陪衬,变作了一门“副科”,只能充当主科课程空隙的填充剂。中学美术教学并没有发挥出自身的价值与作用,对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意义也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美术在社会发展中所体现的作用日益增强,应用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密切了与人们实际生活的联系。不仅仅是绘画、雕塑等美术艺术作品,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美术在现代的工业、商业、建筑等行业更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广大中学生今后将走向社会,是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如果在中学美术课中能够掌握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美术修养,在以后的人生发展中会起到具大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中学美术教学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必须要提高对中学美术教学意义的高度认识。

二、中学美术教学的意义与作用

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生、艺术美的追求,提高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感情,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它对学生的德育、智育及其他方面的全面发展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在中学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美术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美术课程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它以用独特的线条、精美的画面以及对生活的感受来陶冶学生的情操,通过美育可以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可塑性很强,运用美术鲜明生动的造型,丰富多彩的色彩和直观的美的形象,让学生感受到美的情趣,.陶冶美的情操,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和审美能力。

(二)美术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艺术的生命就在于创新。”创新是最富于激情的活动,在情感的驱动下,审美想象力就会得到自由的发挥。美术课是一种脑、手、眼等多种器官并用的学科,能发展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美术教学中,运用科学合理及有趣味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激发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创作的冲动,拓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表现能力,增强其创造意识,培养其创新精神。

(三)美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绘画在中学美术课教学内容中占有很大比例,如:国画、彩画、素描等。国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我国民族智慧的结晶,在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我国历史上一些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可以使学生们对祖国丰富的文化底蕴有初步的认识,可以引导学生去理解、领会和感受艺术的美,通过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审美教育,激发爱国情感。同时,中国画的绘画材料:笔、墨、纸、砚、色等,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悠久的文化历史,陶冶他们的爱国情操,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三、对中学美术教学意义意识的提高的建议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许多中学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注重升学率,忽视了育人的目标,美术课形同虚设。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科技、信息都飞速发展的世纪,美术教育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美术教学应当从应试教育的束缚中脱离出来,真正的向素质教育转变。

(一)转变意识观念

意识决定实践,态度决定一切。学校不能片面地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对学生美育的培养。美术不是副科,与其他学科具有相同的重要性与作用。在新课程标准下,要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学校必须转变观念,将美术教学看作是一门对学生素质能力全面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的学科。

(二)完善教学设施,提高教师素质

要想完善中学美术教学,美术教学设施和教学条件必须得到相应有的改善和提高。要建有专门的艺术教室,美术图书室,建立了多媒体教室,为美术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给学生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在美术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在美术课程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作为教师还要加强自身水平的提高,参加美术函授学习以提高美术的专业素质,适应美术教学要求,适应社会发展。

(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认识美术的价值

课外美术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深化和拓展了课堂教学内容。学校要多组织一些画展、书法展等,以学生容易接受的形式展示美术艺术的风采。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风景名胜,如美术馆、园林、博物馆等,不仅完善了课本的内容,还可以增长见识。美术创作离不开生活。教师可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去真切感受美,欣赏各种美景,激发学生学习美

术的兴趣。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学美术课程不仅能够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加深他们对于美的认识,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艺术欣赏能力,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学美术教学更应该发挥它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银.中学美术课教学现状思考及对策分析[J].才智,2010,(28).

[2]高红云.对中学美术教育课程标准的新思考[J].才智,2011,(15).

美术课的意义篇2

关键词:合作;绘画;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0-0112-01

一、调节课堂气氛的意义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昏昏欲睡,跟不上教师思路,很简单的一个问题就是没人回答。学生开小差,在下面皮闹,与其它同学打架。学生打打闹闹,不认真参与学习。这些现象都是最令教师头痛的事情,使一些教师毫无办法。这种情况很糟糕,课堂气氛是不是越活跃越好呢?教师没有掌握调节课堂气氛的方法,就不能够适时调节课堂气氛。课堂气氛是指教师与学生的情绪和情感状态在课堂上形成的一种气氛,它直接关系到教师教学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直接影响着课堂学习效率和质量的提高。绘画课要求课堂气氛宁静,但是合作绘画最起码需要2人参与,因此气氛应该以融洽的为最佳。这是一种对度的要求,一方面,防止炸锅现象的出现,另一方面,也不能太死气沉沉。一般意义的绘画行为所发出的是一些绘画的铅笔声以及需要伴有少量的背景音乐,但是,这种气氛对于初中生来讲还是有些难以达到的。教师需要去引导,去让学生感受绘画带给他们的乐趣,并且绘画陶冶着他们的情操。在一些课中我让很多学生轮流着去参与一张稍大一点的绘画练习,学生们在期间,不断地画几下就换人,气氛比较热闹,有的说抓紧,有的小声说,画的那里不对这里不对,有的说快点轮到我吧,虽然不是很平静,但是也不吵闹,个别的调皮鬼在这时候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个劲的想上黑板来作画,把平时文静学生的情绪也调动起来了。教师在其中也是充当了鼓励学生的角色。为了把课堂调动起来,教师需要从学生对绘画的情感入手,用情感感染学生。教师的真挚情感和师爱是调控课堂气氛的源泉。“学源于思,情溢则思发”。教师要善于根据绘画内容创设课堂情境,增加情感投入,给绘画知识增加情感色彩,实施情感教学。课堂中,平等的师生交流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学生绘画时,教师应该激励其把胆量放开,以此来使学生的情绪能够趋于稳定,便于放松地在绘画中享受艺术带给他的乐趣,也能使没有画的学生能够了解,其实绘画并不难。在后排的一些学生属于后进生,上黑板时明显带有羞涩情绪,或者干脆放弃上黑板作画的机会。我经过耐心的劝导,使那几位学生得到了应该有的绘画体验,画好以后,他们面带微笑,带着充满自信的步伐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教师表扬几句,师生关系很融洽,课堂也变得温馨了。

二、合作成就感的达成

绘画者从事非功利性质的美术创作,除了获得一些美的享受以外,还需要从中获取另外一些成果。因此,绘画成就感的获取就变得非常重要。成就感指一个人做完一件事情或者做一件事情时,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愉快或成功的感觉,是一种人在生存之外所需的必要精神食粮。人为高级灵长类动物,感情的存在使人之所以为人。课堂上的学有所成、作有所为的成就感,可以使得学生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认真地学习。比如有些学生嗜好美术绘画,能够感觉他绘画时在”画饼充饥”,众人合力,其利断金,合作绘画使学生在合作中能够领会集体的力量和成就感。人在事业或者学习中,可以独自享有做事而产生的成就感。但是,在另一方面,个人成就略有孤独性质。课堂中,一些画画较好的学生会在学生中有一种自豪感,有时会导致一些学生的嫉妒,会使画画好的学生无法合群,融不到集体中,因此,集体成就感的获得就尤为重要了。有些学生在总结课堂所得时写道:合作绘画带来了较大的成就感,与别人分享的喜悦感也随之而来。合作成就感也是外向型学生最容易获得的,但是对于内向型的学生而言,获得此种成就感相对有点难度。当一幅漂亮的山水合作画诞生的时候,全班为之振奋,就连画的几笔很糟糕的外向型学生都比较开心,这样,我们的达成合作成就感的目的就达到了。

三、合作精神的提高

美术课的意义篇3

本文介绍了康巴地区民间美术资源及其现状,并对学校民间美术课程的开设进行了论述,从学生的视野出发,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本民族文化艺术,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同时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康巴地区民间美术资源,对康巴地区美术进入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

美术资源问题策略意义

康巴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四川省西部,是藏、汉、彝、羌、回等22个民族聚居地,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民族文化和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古老的石砌高碉、崩溃,展示了古代羌人的迁徙和流向。藏族文化古城德格印经院,拥有比较丰富、完整的藏文书版。古朴厚重的民俗风情,流派纷呈的藏戏、供神的酥油花、风格各异的锅庄,弦子和踢踏舞蹈,独特的藏族服饰、银饰、藏刀以及独树一帜的藏族绘画和雕塑,神奇奥妙的藏传佛教等,为世界人民所关注。但这些丰富而神奇的文化宝藏并未有系统的研究和文本资料的详细记载,所以在继承的过程中难免会有细节的变异和种类的流失。而康巴地区的民间美术资源在现代美术教育中如何妥善保护和传承,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种类繁多的康巴民间美术资源

康巴地区是我国民间美术蕴藏最丰富的省份之一,有着浓郁的民族特征、鲜明的地域色彩和个性,而且世代传承,经久不衰。康巴地区民间美术资源包括三大类别:工艺设计类(如银饰品、藏刀、酥油花、藏式器皿、服饰等)、建筑类(如道孚民居、甲居藏寨、石砌高碉等)、民间绘画类(如唐卡画、岩彩画等)。

1.唐卡画

“唐卡”藏语音译,泛指供奉在藏传佛教寺院内的各种佛画,内容以佛像,佛教故事为主,也有少数历来传说题材。唐卡画的风格独特,一般善于运用贵重的黄金,白银,与各种矿物色彩颜料为制,工艺精细而精美。唐卡源于印度唐代传入我国,明初随着格鲁派的创立有了空前的发展,形成藏传佛教的一大特色,并占有重要的地位。唐卡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质朴淳厚的地方特色,体现了各民族的绘画精华,使之更臻完善,又是中华民族优秀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枝奇葩,唐卡在佛教文化中更是独树一帜,是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珍品。

2.酥油花

酥油花是藏文化中独具特色的酥油塑造艺术。最早产生于苯教。藏传文化艺术"三绝"之一的酥油花,如今正悄悄向世人展现着她的神秘。酥油花是雕塑艺术的一种特殊形式。其造型特点和手法类似国外盛行的蜡像艺术,酥油花艺术继承藏传佛教艺术,在有限的空间内能够表现丰富的的内容。大至一米到二米,小至十到二十毫米的人物走兽,个个精致、写实、而其姿态神韵力求传神达意。因此,酥油花所塑的人物禽兽、花鸟鱼虫、无不神形兼备、栩栩如生。

3.服饰

康巴服饰俗称康装。康装又可细分为康北农区服饰、康南农区服饰、木雅服饰、嘉绒服饰、特区服饰等。康巴服饰男装服饰差异不大,女装服饰差异尤为典型,形成地域风格。服饰美观大方,并随地区不同略有差异。康巴服饰以色彩鲜艳为其显著特色,衬衫以白、大红、蔚蓝、桃红、桔黄等颜色为主色调。服饰大胆的色彩、别致的款式和精致的配饰都充分显示了其实用性、地域性、民族性和唯美性。

4.道孚民居

道孚民居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奇绝的建筑艺术著称于世,它有纯藏式和藏汉结合式两种,前者居多。不论哪种结构,都是白墙红(棕)壁花窗,“品”字滴水檐,一楼一底或二楼一底,排列有序。由于道孚地处青藏高原、鲜水河断裂带,日照长、风沙多,昼夜温差大,属“四季无暑,一霜成冬”的典型高原气候,于是聪明的道孚人便巧妙地利用本地建材精心打造居室,使其冬暖夏凉,且尤为抗震。

5.银饰

银饰种类繁多,有头饰、胸颈饰、手饰、衣饰、背饰、腰坠饰。图案新颖活泼,做工精巧。由于受佛教文化的影响,艺人们常用“八吉祥徽”(金鱼、宝瓶、胜利幢、、吉祥结、右旋海螺、妙莲、宝伞)和一些龙、凤、鸟、祥云等作为装饰图。

6.藏戏面具

面具主要用于寺庙跳神和藏戏表演时使用。藏族的面具艺术在藏族雕塑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可分为五类(宗教中的佛、神的面具;各种动物面具;妖魔鬼怪面具;藏戏中的温巴面具;藏戏中的角色面具)主要用泥作原料制成,也有少量用木头或金属制成。

二、康巴民间美术资源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

康巴地区是多民族聚居区,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由于交通不便、地势偏远则使其较少遭受破坏,民间美术资源遗存相对完好。目前相对稳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民间美术的保存已面临诸多问题:

1.传承关系上,许多民间艺人岁数年迈,年轻人中有兴趣并愿意专门学习传统技艺的人越来越少,这使本土的民间美术产生了传承上的危机。

2.部分地方民间美术自然风化、或人为破坏得不到有利修善和保护。

3.民间美术的教育缺失,目前中小学的课程安排中,与民间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所占的比例非常小,而涉及本土传统民间美术的课程更少甚至没有。虽然地处藏区但很多同学却根本不了解这些民间文化。

4.相对研究民间美术理论的较少,在很大程度上重视不够等。

保护民族美术文化首先要从教育入手,要使民间文化得以生存、传承和发展,必须使民间美术进入美术课堂。

三、康巴民间美术资源进课堂的实施策略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以通过各种培训、提高教师的技能技法,鼓励支持教师承担民间美术研究的课题,承担基本的教学任务。还可以邀请民间艺人到学校指导学生实践。

2.加强地方高校民间美术教学,在高校中实时开设相关民间美术课程。让高校培养部分热爱民族民间美术的学生,为传承民间美术做贡献。

3.不断搜集、整理民间美术资料,进行民间美术的理论研究;借鉴民间美术的表现形式和造型观念,开发设计现代民间美术旅游纪念品和工艺品,将我们的民族民间美术得以传承和利用。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修改和锤炼。民间美术教学既是欣赏课、理论课、,还是技能课,需要参观考察、手工制作等实践环节。

4.设立民间美术陈列室,将优秀民间美术作品展出。这样既可以为教学提供观摩欣赏作品的场所,让学生有机会经常接受民间美术的熏陶;还可以将其收藏传承。

5.建立民间美术的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了实地研究,尽可能以图文形式留存有关民间美术工艺流程与作品特征,对民间艺人进行访谈,了解其身世背景、制作工艺发展演革等。

四、康巴民间美术资源走进课堂的意义

将康巴民间美术资源引入到学校美术课堂中来,非常重要。因学校教育的延续能使民族民间美术得到传承和发展,同时学校美术教育也输入了新的血液,教学内容更加生动丰富,有了更直观更贴近生活的教材,民间美术中蕴涵的人文思想、传统艺术观念给学校现代美术教育提供启示与借鉴;同时,充分利用民间美术资源,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学习美术的意义,给美术教育发展带来了新契机。

参考文献:

1.常锐伦.《美术学科教育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

美术课的意义篇4

关键词:初中美术;欣赏;内容;教学方法

美术欣赏教育对于青少年开阔眼界、激发兴趣、培养对艺术美的感受能力等方面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术欣赏教学一直是学校美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贯穿着整个学校审美教育的全过程。从义务教育初级中学阶段来看,在2001年的课程改革之前,初中美术欣赏教学的课时数大约占了总课时的15%,而从我国2001年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可以看到,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学习活动方式被设置为同等重要的四个学习领域之一,美术欣赏教学作为学校美术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己经越来越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和重视。那么,怎样上好美术欣赏课呢?笔者认为必须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欣赏画面中的内容的问题,另一个是欣赏课的教学方法问题。

一、初中美术欣赏课:内容落脚点

关于初中美术欣赏课的内容落脚点的问题,我们可以借用于两位学者的研究成果。

侯令在《美术课程标准解读》作了如下分析:一是描述指的是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见到的画面内容讲出来;二是分析指的是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形式语言进行的分析,包括构图、色彩、线条、材料、明暗、肌理等;三是解指的是学生对美术作品的主题、意义进行探讨,包括作品产生的时代和地域背景,作品和社会、文化、宗教、科技、经济等方面的关系,作品对当时的社会产生的影响,美术家的生平和所属的艺术流派,以及美术家在作品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四是评价指的是学生在进行了前面的学习活动后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总体看法,这种看法可以是自发式的表达,也可以参照美术史上相关的评价,运用一些专业术语,进行较为详细的评价。

王大根在其《美术教学论》中认为,费德曼教授提出的美术鉴赏程序是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从形式到内容的欣赏过程,更适合于小学美术教学的欣赏课。由此他提出了更适合于中学阶段美术欣赏学习的程序和方法:一是感知作品的艺术形式(审美价值);二是理解作品的内容和主题(文学价值);三是发掘作品的深层意蕴(文化价值);四是表达个人对作品的分析。

以上两位学者为我们上美术欣赏课欣赏的落脚点提供了科学的依据。那么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方法呢?

二、美术欣赏课:教学方法

一是要运用现代化手段挖掘美术欣赏教学资源。美术欣赏教学,要以先进的资料库取代目前的印刷品,比如反转片、光碟、光盘及互联网上的图片库等,这些资料还原性较好,又降低了成本,值得在教学中广泛推广。多媒体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有利介绍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让学生理解不同作品的精神内涵,色彩变化、笔融、肌理、素描等美感效果,为学生理解美术、表现美术、创造美术、表现自我提供了一种充满乐趣的途径。因此,充分利用计算机等网络技术,是探索新的美术欣赏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

二是要倡导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大胆评论。艺术批评是提高艺术教育质量的重要方式。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挖掘自身的创造潜能、展现自己的真实情感,对艺术作品自由地进行审视和评论,启发学生对同一作品的不同看法,培养自主意识和创造才能,形成个体参与艺术欣赏的思路,总结艺术规律和艺术创造对于人提高综合素质的意义。

三是要重视校外美术教育初中生的美术欣赏活动要更多的向校外扩展,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参加校外教育活动,例如访问画家创作室,参观美术馆、博物馆、文化古迹;深入城区了解城市的历史文化背景,感受城市的现代气息;听取相关报告和演讲等,优化学生的价值观念,拓展学生对各种艺术形式的经验和兴趣。

四是要注重艺术欣赏过程中的学科综合。学科综合是提高学生综合知识、综合技能,进行再创造的有效途径,是教育发展的典型特点,在美术发展过程中体现为新的艺术形式的不断出现。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启发学生分析作品的学科综合特点,引导学生对一些美术或跨越美术学科的课题进行综合与探索学习,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

五是要寓美育于美术教学。新课改不但注重教学过程,而且注重知识生成的过程,寓美育于美术教学,是新课改原则的高度体现。美的感染力,是促使学生勤奋好学、奋发向上的重要因素,美术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认识美术的色彩美、图形美、造型美,激发学生向往美、追求美的兴趣,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培养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同时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捕捉、表现美的事物,积极培养学生对美的创造力。美育与美术教学相结合的主要方法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考虑到学生学习的枯燥情绪,美术教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美育活动,符合了初中生的求异心理,学生也能积极、主动投入到活动中,达到较好的美育效果。一方面美术教师可以组织定期举办美术作品和书画展,让学生认识美好的事物,净化情感、陶冶情操;另一方面还可以建立课余美育小组,深化、延伸课内学习,培养、发展学生的特长。例如课外写生小组、雕塑小组等,引导学生用去感受、欣赏、创造美,提高审美能力。

结语:其实,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引发学生兴趣、增进学生理解的美术欣赏教学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关键在于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发现与思考。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创造性对每位学生、对每位教育工作者而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马越.初中美术教学方法初探[J].丝绸之路,2009(16).

美术课的意义篇5

审美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陶冶高尚的情操和情趣的过程。审美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我国国民整体素质的教育改革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审美教育能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趣味和正确的美学观念,提高学生欣赏、感受美的能力,从而使他们成为具有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审美教育在美术课中的地位

《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美术课要通过各种美术活动,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可见,审美教育在美术课中占有非常突出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在美术课教学实践中应特别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同时,还须明确美术的审美教育是建立在美术所具有的功能以及与美术这种语言形态相适应的接受方式基础上的。由于这一点,美术的审美教育在整个艺术审美教育,乃至整个审美教育中都具有特殊的意义和重要性。

三、审美教育在美术课中的首要任务

在美术课的审美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美的观念是连结美与美感的中介,又是美感发生的理论基础。美的观念是在对美的认识基础上产生的,它是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审美培养的基础,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形成了学生的审美趣味和偏爱以及各种审美能力,所以,在美术课的审美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正确而又深刻的美的观念应当是首要的任务。

四、审美教育在美术课中的最终目的

美术课审美教育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它包括对美术的审美态度,对美术作品的形式结构、语言特征、风格样式的感受力,以及对美术具有丰富的审美经验。正确的审美态度,必须是对美术作品采取一种超功利的审美观照,它可以通过审美教育的过程培养出来。正确的审美态度能使学生把注意力投向作品的形式和形象方面,以提高学生对形式的感受力和领悟力,从整体上理解作品所呈现出来的意义。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审美接受,便可获得更为丰富的对世界、人生、社会的审美经验,并从新的角度和立场来观察、理解、体验生活与生命。

五、审美教育在美术课中的教育特点

审美教育在美术课中的第一个教育特点是“寓教于乐”。这里的“教”就是普通意义的教,但“乐”区别于一般所说的那种快乐。它是一种关注、体验美术作品的美所感受到的快乐,是当客观事物的美与审美主体的审美观念相符合时便产生的美的感受与感动,既有感官的快适,又有理性的满足,整个身心都感到愉悦。审美教育在美术课中的第二个教育特点的“潜移默化”。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既得到美的享受,又在精神方面得到净化。也就是说,美术课中的审美教育所产生的影响不是通过硬性灌输,也不是通过纪律约束强迫接受获得,而是美术作品所包含的美和意义的熏陶,感染了接受者的结果。这种作用和特点就像和风细雨之于禾苗,既使之茁壮成长,又是“润物细无声”的。

美术课的意义篇6

一、传统临摹的重要性

“按照原作仿制书法和绘画作品的过程叫做临摹。临,是照着原作写或画;摹,是用薄纸(绢)蒙在原作上面写或画。”这是百度百科对临摹作出的解释。临摹在广义上,临和摹是分开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尺寸可大可小,后者则不可更改其大小。但两者都是以形似和神似为目的,这是传统临摹的特点。传统临摹法是古今中外一种非常普遍的学习技法。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在不同时期涌现出多个名家。了解中国美术史的学生应当知道,学习中国画时师徒之间的传承关系非常明显。所以,学好中国画的第一步就是临摹古代大师的经典作品,即“师古人之迹”。南朝齐、梁间的画家,绘画理论家谢赫提出的“六法”论中的第六法就是“传移模写”,其意为:临摹古人的优秀作品,向遗产学习。

例如,北宋中后期米芾、米友仁父子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结合对大自然的观察、感受,创造出了“米派山水”。“米派山水”艺术的展现了我国江南多润泽气象,多烟云岚色的奇幻诱人景象。明代沈周、董其昌等都对其作品进行摹写(如图1所示)

在西方绘画史中,同样有临摹前人作品的例子。处于印象派早期的法国画家马奈钟情于17世纪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凯兹的作品,于是,马奈以相同的构图、相似的色调和笔触对委拉斯凯兹的《扮菲利普四世的小丑》进行了模仿。

二、变体画的探索

所谓变体画就是对同一张画,用不同的构图、不同的表达方式加以处理,呈现出新的绘画语言以体现新的主题思想。

笔者认为绘画的风格总体可以分为“再现性”与“表现性”两大类。再现与表现是艺术的两种呈现方式,再现具有客观还原物象的特性,表现则带有主观创作的动机。两种呈现方式各自具备独立的审美特征。学生了解绘画中“再现性”与“表现性”呈现方式的特点,尤其是对同一图式从具象再现到抽象表现的演变过程。这对于学生来讲,是造型基础学习的重点内容,训练模式以素描和色彩为主,须灵活掌握。

毕加索对印象派早期画家马奈的作品《草地上的午餐》进行了三张变体研究。三张变体画从以线条为主要呈现方式过渡到以块面为主的表现形式,对原图式进行了很大程度的破坏,进而毕加索用自己独特的立体式语言重新整合,体现全新图式。17世纪巴洛克时代西班牙宫廷画家委拉斯凯兹的巨幅油画《宫娥》(图2)真实地再现了委拉斯凯兹为国王和王后画像的场景。国王和王后没有占据主体画面,而在镜中出现。画面的主角是正在作画的委拉斯凯兹和观看这一场景的小公主及其随从、侍卫和爱犬。作者用高超的写实技法,把这奇妙的构思,呈现在观者面前。时隔300年后,作为现代艺术流派中立体主义创始人之一的毕加索一直倾心于对此图式的研究,并进行重新演绎,前后进行了30多幅变体画的尝试。毕加索采用立体主义的语言,以一种新方法来解释图式所呈现的现实。作者的着眼点已经不在再现场景上,外表的探索也已经无法满足需求,唯一的方法是把具象的形体拆开、分解。在此幅作品中,毕加索以多种不同的几何图形和层次分明的色块来解构人物、背景与空间,就像建筑师构筑平面那样,重新对委拉斯凯兹的《m娥》进行表现,极具主观色彩。右上方是毕加索单独对小公主肖像所做的变体,这九幅肖像习作体现出毕加索立体主义式绘画语言的丰富,从黑白体现到色彩应用,无不体现毕加索对《宫娥》这张作品进行变体时的严谨。

图2《宫娥》及毕加索对《宫娥》的

变体画和对公主头像的研究

三、新临摹理念“变体画”意义

新临摹理念以传统的临摹方法为基础。传统临摹中“师古人之迹”,向遗产学习也是新临摹理念的基石。但新临摹理念对传统临摹进行了变革和创新,区别于传统临摹易陷入“依葫芦画瓢”的特点。新临摹理念由传统的被动性学习转为主动性表现,它的理念与变体画的内涵有些相似,相比于大师之间的解读带有极强的个性语言,学生则有一套循序渐进的训练模式。新临摹理念的“新”体现在对原图式某种程度上的变革。首先是对原图式的“概括与提炼”,目的是训练学生整体的观察方法。其次是用点、线、面三种纯粹的元素对原图式进行“摹写与演绎”,训练学生造型语言的丰富性。最后是新临摹理念的提升阶段――“演变与再创作”,通过立体主义式的演变、几何式的简化、破碎的重组三种方式以原图式为基础进行变革,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美丽校园的演讲稿范文(整理8篇)

    - 阅0

    美丽校园的演讲稿篇1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把美丽带进校园“。走在校园里,看见地上的一片纸屑,你是视而不见,还是弯腰捡起?在食堂.....

    植树节的作文范文(整理16篇)

    - 阅0

    植树节的作文范文篇1今天是植树节,阳光灿烂,老师安排我们一起去植树,我们开开心心地拿起水桶,抗起铁铲,带上树苗地去植树了。我们兴高采烈地来到路边,我和小明一组,我挖坑,小明提水.....

    学生会纪检部工作总结范文(精选16

    - 阅0

    学生会纪检部工作总结范文篇1非常荣幸地在xx-xx学年的上半学期当选为学生会纪检部副部长,在此非常感谢部长和领导对我的信任及厚爱。站在期末,透视即将过去的一学期,工作的点.....

    人员素质质量培训心得体会,人员素质

    - 阅0

    描写人员素质质量培训心得体会篇1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来到大学的校园里,学习专业知识固然是重要,但是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自身的敬业和道德品质也是必备的,而这些品德修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