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心理学的内容(6篇)

来源: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篇1

一、注重初中基础数学内容的系统梳理及与中职数学内容的衔接

中职学生中,约20%的学生数学基础较好或尚好、约40%的学生存在明显的缺陷或不足、约40%的学生缺乏起码的数学基础知识与数学学习能力,基础之差超乎许多人的想象。伴随着中职招生规模的扩大,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与巨大基础差异相对应的是他们对数学学习的态度及认识水平之间的差异,很多同学“望数学生畏”,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多数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不强、兴趣不浓、信心不足、畏惧心理严重、齐加尼克现象突出(法国心理学家齐加尼克发现:因先前任务未完成而影响后继任务完成的现象)。如果我们没有给予高度关注,而是直接引入中职数学学习内容,一味为完成中职阶段学习任务而赶进度,往往适得其反,使更多的学生游离于数学学习之外。我们知道在多数情况下,提高学习动机的最好方法就是让学生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有经常性的成功体验。在中职教育的起始阶段,适当降低教材的起点,帮助学生系统梳理、复习初中基础数学内容,高度重视初高中内容的衔接,这样不仅有利于弥补学生知识上的缺陷,还可以使他们在复习的成功体验中,有效消除他们心理上的障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为整个中职阶段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二、注重提高不同专业数学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中职与普通高中在数学课教学中有很大的区别,数学课在普通高中作为一门主课,而中职数学课作为一门工具课,是为专业课服务的。由于中职专业类型繁多,不同专业对数学要求差别很大,相近专业要求也不尽相同;再加上中职学生的数学基础很不平衡,起点高低参差不齐,且非智力因素水平相差甚远。另外,学生努力的目标也不尽相同,有的立志于对口升学、继续深造;有的倾向于全面发展,从事融智能与技能于一体的复合型就业;有的希望扬长避短,从事有一技之长的技能型就业。这些都需要我们通过教学内容有针对性,从而提高教学的成效。在实践中我们将中职数学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即基础的数学、实用的数学、发展的数学。基础的数学是中职数学的最基础的知识与内容,并充分注意初、高中内容的衔接,是不同专业、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要学习与掌握的最基本内容,意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可以使更多的学生学得会、用得上,使统一要求最终得以落实。实用的数学是在完成基础的数学学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就业方向学生的专业特点而选学的数学内容,实用的数学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调实用性,特别是与专业相关的应用。不同类型的专业,注重学习的内容不同。如机械专业,对立体几何、平面向量、解析几何有所侧重;而财会专业则对排列、组合、统计初步应用较多;计算机专业,对集合、数列、矩阵,一元二次方程,计算方法等经常用到。实用的数学尽管在难度上高于基础的数学,但由于与学生的专业密切相关,强调学以致用,可能会引起学生的重视和关注,为学生所接受。发展的数学是在完成基础的数学内容的基础上,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或有志于对口升学的学生得到拓展、加深学习的数学内容,意在强化学生的数学基础与数学学习能力,为进入上一层学历学习做准备。这样,整个中职数学在兼顾教学内容的统一性与针对性的基础上,分成了两线三块。一条线是就业方向,他们学习基础的数学与实用的数学。少数技能性较强的专业,甚至可以只学基础的数学。另一条线是对口升学,他们学习基础的数学与发展的数学。

三、注重强化数学知识的应用性

由于我们教师自身的经历与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我们常常在自觉与不自觉中重视或倾向于数学知识的系统性,而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性常常关注的不够。其实对中职数学教育而言,我们更需要关注数学知识的应用性。因为,中职的培养目标是直接从事某一专业、工种需要的应用性人才,其特点是直接面向社会。学生应用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在很大程度取决于中职数学教育中数学化水平,而不像普高那样,有高等教育的缓冲与弥补。可以说普高、中职相比,普高基础性更明显,中职应用性更突出,特别是围绕专业的相关应用。所以,中职数学教育要摆脱困境,必须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与束缚,强化数学知识的应用,特别是围绕专业知识的相关应用。这样,我们既可以扬长避短,又可以通过学以致用,使学生增长兴趣。现在中职新教材顺应了这一趋势,与旧教材相比,减少了理论推导,增强了数学知识的应用,强化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新教材从概念的引入到一些结论性内容的产生、从相关知识的应用到课后习题的巩固,都注意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与社会生活,帮助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现象,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突出学以致用的能力。

四、注重数学学习的过程淡化数学学习的结果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篇2

[关键词]平面构成;能力培养;教学解析

三大构成作为设计基础课程,从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高等设计教育体系。在设计教育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对设计教学的补充。平面构成作为三大构成的组成部分,重点阐述了形态与组构的形式美的法则,在室内设计专业基础教学中具有基础性、理论性的特点。在当今经济模式下,物质形态与意识形态不断刷新,室内设计领域也不断快速向前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室内设计专业的高等教育教学体系能够跟上时代步伐。在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直接关系后继专业课程的衔接,是学生专业知识构建的根基。平面构成内容在当前室内设计基础教学中仍处不可替代的位置。对平面构成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探索,对推动专业教学改革、培养符合专业发展需求的设计人才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平面构成内容的构架维度解析

平面构成的知识原型来源于包豪斯的基础课程体系。这套课程体系是第一次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设计基础理论。其核心是对点、线和形态都赋予心理内容与象征意义。同时强调形态与形态之间,形态与诸因素之间的依存方式与人的关联,即注重以科学的视觉研究为前提,更加强调人的精神因素。在理论上更多强调感觉与创造性之间的关系,追求与实践相结合。我们将平面构的知识内容置于这套体系之中不难发现,平面构成的内容构架具有立体的维度关系。在平面构成中以“构成形式”的概念着重了描述了两个内容,一是对事物形态规律的剥离与抽象过程中,以点线面的类型化来归纳“构成元素”。二是“构成元素”在平面之中的组合形式,其规律性的变化被提炼为“构成形式”。然而“构成元素”和“构成形式”各自具有的类型化和规律性的内容在平面构成中应处于同一层面,即“视觉因素”。而与二者相垂直对照的应当是心理感受和精神内涵,即“心理因素”。“视觉因素”与“心理因素”的共同作用构成了“美的形式法则”,审美是由感官到心理的体验过程。因此,平面构成的内容是构建在立体的维度之中,是“视觉因素”与“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规律。在教学中单纯地强调“视觉因素”的变化,而忽略了与之对应的“心理因素”的建立,是教学内容认识的不完善,是对平面构成知识片段性地掌握。面对处在专业学习初级阶段的学习者来说,要求理解和掌握的这种“形式法则”必然是枯燥的、毫无兴趣的体验。机械地模仿和照搬的学习过程自然不可避免,进而希望通过课程来启发学生的创造力,丰富学生的视觉经验,建立专业设计基础的教学目的是难以实现的。

二、室内设计专业中平面构成的教学解析

结合当代室内设计专业特点来看,室内设计要解决的问题是根据室内空间的状况与功用,运用各种材料、技术手段来进行艺术处理,创造出功能合理、美观舒适,符合使用者心理生理要求的室内空间设计。这种设计实践是设计师有效地组织诸多因素运用艺术手法使特定的空间满足生理与心理需求的创作过程。在这实践过程中要求设计师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由感觉到知觉的理性分析能力、艺术思维能力以及视觉化的表现和表达能力。因此,仅以技能和技法训练为主、实现视觉形式和效果表现为目的的教学方式很难满足当前专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室内设计的创作过程训练和能力培养应当融入现代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体系当中,尤其是为专业学习奠定根基的基础课程教学。平面构成在理论上“抽象”事物的共性与本质。构成原理在现代设计中也是视觉形式的基础,其视觉实现的过程也具有非常强的操作性和实验性。从感觉到知觉、从视觉到心理的理性角度所构建的维度关系,对我们在教学中强调创作过程训练和能力培养具有启发意义和指导作用。所以,室内设计专业从何种角度来定位平面构成课程,如何审视平面构成课程在专业教学体系中的作用和意义,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深入探讨的问题。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平面构成课程从室内设计专业基础的角度应设定为认知能力训练而非技能技法训练的课程。在这样的课程定位下,首先要梳理教学内容与层次。把握“形态”、“形式”和“知觉”的层次关系,以阶段性训练实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教学过程。其次,设定阶段教学目标和训练方法,尝试训练方法的多样化与有效性。让学生通过基础训练来培养敏锐的感知能力和思维与表达能力,掌握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认识并理解设计创作过程。教学设计以形式构成的理论为指导,引导学生将目光转向身边现实事物的观察与发现,培养学生具备敏锐而准确地感知能力,感知“形态”、“形式”等概念下的现实存在的多样性和多元化。如在“点线面”元素认知环节,可以要求学生通过相机或手机来寻找和捕捉身边的这类事物的存在状态,发现和体会其在形态、肌理、质感等方面的美感,并用绘画的方式分析和表现这种美感;通过构成形式创作实践来培养感觉到知觉的分析能力,丰富视觉经验。如在构成形式训练中,可以运用可塑性物质来实现聚散、均衡、发射等形式的组构。在充分挖掘物质特性的基础上尝试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感受构成元素与构成形式相互作用后产生的美感与个性。将这种感受进行分析总结并与构成原理进行对照;运用命题的方式尝试构成设计来领会设计创作的过程。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并用艺术思维积极调用可支配因素来解决问题。如从场所与精神的角度进行命题,要求学生运用“元素”与“形式”来分析、设计和表达。平面构成虽然具备形式美基础知识,但在以三维和立体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室内设计专业,就其知识的重要性与课程的必然性之间的矛盾,始终使之处于“食之无味,弃而可惜”的基础课程体系中。在教学观念上对本课程从“基础知识”到“基础能力”的转变,是探索更科学、更合理的教育教学方法的尝试。在“以能力培养”的大教育背景下,要打破现有的设计基础教育体系,告别单一的设计基础教学模式,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道一.图案与图案教学[J].艺苑,1982.[M].

[2]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新世纪出版社,1995.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篇3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护理服务对象、范围和内容也在不断地扩大,对于高层次护理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提出在“十二五”期间:“优化护士队伍结构。进一步增加大专层次护士比例,缩减中专层次护士比例。到2015年,全国护士队伍中,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当不低于60%;三级医院中,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当不低于80%,二级医院中,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当不低于50%”[1]。高职护理专业迎来了巨大历史机遇期,同时也面临重大挑战。只有进一步加快高职护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建立新型高职护理教育模式,突出护理专业特点,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大力培养临床实用型护理人才,才能够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医学基础课对高职护理教育而言,是职业技术课的必修基础课程,怎样建立职业基础与护理职业技术课之间的桥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摆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问题。基础医学教育作为高职护理教育的基础,其成败直接决定了护士专业素质的高低,因此,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改革显得尤为迫切。本文就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的现状进行探讨,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1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现状

护理职业教育因其自身特点课程改革相对滞后,一些院校在不断进行基础医学课程改革,但仅限于满足学制要求而削减教学内容,总体上仍未摆脱“以学科为中心”的护理设课及教育模式,这种现状越来越不适应高职护理教育的人才培养,直接影响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专业办学特色。目前,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存在的具体问题如下:

1.1学时设置及教学内容

不同院校高职护理专业的基础医学课在学时设置及教学内容方面差异很大,对于同样的培养目标,使用不同的课程设置,导致最终的教育效果大相径庭。目前部分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仍然存在基础课程与专业课学时分配不合理,基础课负担过重,课时数占总课时比例过大,学生专业课课时数相对不足,导致后续专业课程的开设受限。基础课各课程多强调单科的系统完整性,知识过细、过繁,过于强化学科,课程体系仍采用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课程设置为本科或临床专业的压缩,内容局限于固定教材、大纲,与专业课程衔接不紧密,与护理学无关的内容较多,严重脱离临床,更忽视了与其它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联系,造成授课内容交叉重复,缺乏临床实用性,专业针对性差。

1.2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以教学目的为前提、教学原则为指导,师生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共同进行的一种具有某种特定秩序的教学活动,是开展教学的纽带和方式。为了赶进度,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我国高职护理专业仍多采用以课堂、教师、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教师习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这种传统的“满堂灌”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教学方法,手段单一,没有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差,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职业素养及良好医德的形成,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满足社会对高层次护理人员的需要。

1.3使用的教材

教材编写总体上不能适应护理专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课程内容针对性差,与护理实践联系不密切。护理专业以往多选用的是“供医学、护理、口腔等专业使用”的通用教材。近年来,已经意识到这点,尝试改编已有的基础课教材,力求适用于护理专业,个别出版的教材增加了基础与护理临床的结合内容,但多数教材内容安排上缺乏层次;可读性差,不利于学生的系统性自学和阅读;生搬硬套的模式化内容太多,具有自己独特核心价值的内容较少,缺乏系统性;对职业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2]。教材与职业标准对接差,滞后于临床,难以满足临床护理的要求。课程间缺乏横向联系,交叉重复,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1.4授课教师

多数教师缺乏护理的临床经验,而临床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在基础医学领域往往缺乏深厚的知识底蕴。高职护理院校逐年扩招,护生人数多,专业基础教师的队伍并没有扩大;基础课教师每天忙于教学而到临床医院进修学习和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时间不足,造成理论与护理临床实践严重脱节,不能按照整体护理思维的框架教学,不能将临床护理学的新进展、新方法、新技能充实于课堂教学上,跟不上临床快速发展的需要,使教学滞后于临床实际。

1.5实验教学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的基础医学实验室功能、结构单一,实验教学依附于相应的理论课程,教学主要目的是解决认知问题,实验课由各教研室负责,内容多局限于一些简单的验证、演示性实验,课程间缺乏横向联系,“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普遍存在。多数教师实验教学理念陈旧,仍采用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人体系统知识被人为分成的诸多学科所分割;实验内容安排欠合理,多年来重复做固定的实验;实验课时安排偏少,只强调实验课的开出率,学生动手参与实践操作机会少,忽略了实验课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这些均与高职护理教育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不相适应。

2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改革的尝试

2.1学时设置及教学内容专业性强

我校以“必须,够用”为原则对基础医学课课时进行调整,加强基础学科之间、基础与临床护理学科之间的衔接与有机融合。以“基础医学知识专业化、课程教学内容系统化”为原则,寻求改革切入点,形成能力本位、淡化学科设置课程的基本思路。保证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护理专业知识的同时,保留医学基础知识的系统性,为后续护理专业课程的学习做好理论铺垫。

2.2教学方法多样化

目前国外普遍提倡“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重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的有机融合”的教育理念,国内

本科教育中进行了部分尝试[3-5],国内高职院校也应根据班级人数、不同教学内容,适度引入多种形式教学方法来实施课堂教学,如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法、实践反思法、角色扮演、调查汇报、目标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发现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自学辅导法等做法。我校尝试将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乐于思考、积极实践,培养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并总结、归纳、运用所学知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2.3恰当选用、整合教材,编写校本教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应根据高职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选用针对性强与适应性好的教材,并在此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再创作,充分体现护理专业特点,以利于学生形成整体护理的思维和学习方法及临床综合能力的培养进行知识构架。在整合教材的过程中,应淡化学科或课程意识,删除重复的、不必要的理论内容,增加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的医学基础知识;通过相互渗透,使学生及早将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融会贯通[6]。为达到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和为专业服务相结合,最大限度地体现护理专业特点,我校将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有机融合,将传统的人体生理学、组织胚胎学与人体解剖学整合为正常人体结构与功能,将传统病理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整合为病因病理学基础,自编教材,在护理专业使用,效果良好。

2.4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提升教师素质

师资队伍对于高职基础医学教育来说至关重要。为了使教学内容更贴近临床,使学生了解最前沿技术、新知识、新技能,我校基础课教师实行新任教师先实践、后上岗、和教师定期实践制度;老教师每年不少于一个月下临床进修实践;并安排基础课教师定期听护理专业课;定期组织联合教研,教学相长。同时,不断加强产学研结合,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实践技能,并有计划地组织落实教师培训制度,让教师不断“充电”。采用自身培养和外出培训相结合方式,不断创造对外交流机会,鼓励教师走出去,到国内外专业特色鲜明的院校进修交流学习。力争培养一支任心强、教育能力强、业务水过硬的教师队伍。

2.5实验教学改革

2.5.1整合、优化实验。打破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断建立跨学科间相互融合、渗透,我校基础医学教学部将原有教研室的独立实验室进行重新合并重组,成立了综合性的形态实验室和机能实验室。在现有实训条件的基础上,不断整合和优化实验项目,替换陈旧性实验,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实验及设计性实验,并积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开虚拟实验。考虑生理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的学科实验教学有极大相通性,将原有的课内实验取消,进行实验整合、优化,单独为护理专业开设基础医学实验技术课程,统一排课,提高设备、资源的综合利用率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体现护理专业特点。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篇4

关键词海上专业本科生航海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x.2016.10.050

ResearchonTeachingReformofNavigationFoundation

CourseofMarineUndergraduate

ZHANGYongming,TANXiao,HUDesheng

(NavalUniversityofEngineering,Wuhan,Hubei430033)

AbstractAccordingtotheexistentproblemofnavigationfoundationcourseteachingofmarineundergraduate,thecountermeasureshavebeenraisedwithfocusonthefollowingaspects:improvetheteachingcontent,innovationteachingmodeandmethod,strengthenthecomprehensiveevaluation.Thecountermeasurescanprovidevaluablereferencetonavigationqualitycultivation.

Keywordsmarineundergraduate;navigationfoundationcourse;teachingreform

海上专业本科生航海基础课程包括航海基础和航海实习,其目的是培养学员海上岗位所必须具备的航海基础素质,为学员毕业后胜任海上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基础。该课程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且更加突出实践,校内与海上相结合且海上特色更明显。因此应针对课程和学员特点,深入开展教学内容、组织模式、教学方法等改革,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培养学员扎实的航海基础素质。

1航海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对航海基础课程重要性认识程度需进一步强化。教学计划人员、教员及学员普遍重视专业课程,而对航海基础课程存在“学得差不多就行”的认识,特别是对于海上实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这将会影响学员航海基础素质的培养效果。应从国家海洋战略、学员个人职业发展等多个层面深化宣传教育,提高相关人员重视程度,为学员良好的航海基础素质培育奠定基础。

(2)航海基础教学内容特别是实践教学内容需进一步优化。如何紧扣海上任职需求导向,针对航海基础课程特点,优化航海基础教学内容体系,是航海基础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应综合考虑学员四年培养期内不同时期的特点,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海上教学的分工,搞好教学衔接,突出实践教学特别是海上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为优化学员航海素质结构、强化综合能力与素质培养提供支撑。①

(3)教学组织模式及方法需加强创新。当前航海基础教学特别是实践教学组织模式创新不足,存在“凭经验干、商量着办”的情况。如何针对校内和海上教学特点,建立统一高效的教学组织模式,是航海基础课程改革的关键问题。教学组织模式中的教学方法单调,新教法、新训法应用不足,也是影响教学效果,需要重视的现实问题。

2海上专业学员航海基础教学改革对策

2.1完善航海基础教学内容体系

2.1.1海上任职对航海素质培养的需求

海上专业学员航海基础教学改革的需求来源于学员航海素质要求,而学员航海素质由其海上任职需求决定。学员毕业后第一岗位任职及未来中长期海上职业发展,要求学员必须具备扎实的、适应海上工作与生活、有利于职业发展的航海基础综合素质。海上任职对学员航海素质培养和教学内容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航海思想素质。航海思想素质将影响学员毕业后是否愿意立足海上职业长期发展,如果学员扎根海上的意愿不强烈,将影响航海业务素质和生理心理素质的培养及其作用发挥。航海思想素质是海上任职对学员航海素质的首要需求,其对学员航海业务素质、生理心理素质培养效果能起到牵引和强化作用。良好的航海思想素质促进了海上职业荣誉感、自豪感的形成,为学员扎根海上生活、自我规划中长期海上职业发展愿景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是航海业务素质。离开航海业务的实践,航海思想、生理心理素质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难以达到培养效果,学员最终也难以认同、适应海上职业。航海业务素质是海上任职对学员航海素质的核心需求,学员航海思想素质、生理心理素质的培养都必须紧密结合航海业务来开展。航海业务素质不仅影响第一任职岗位,而且影响学员对未来自身海上职业发展的正确规划。

三是航海生理心理素质。没有良好的航海生理心理素质作保证,学员毕业后将难以适应长期的海上工作与生活,则航海业务素质和思想素质就没有了发挥作用的平台。航海生理心理素质是海上任职对学员航海素质的必然要求。航海生理心理素质培养应注重体能训练和心理训练相结合,校内训练与海上训练相结合。特别是航海实习期间的海上实际任务参与,是职业生理心理训练的高级形式,是学员毕业后快速适应海上工作和生活的保证。

2.1.2教学内容体系的完善

优化海上专业本科生航海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应充分考虑学员毕业后第一任职岗位任职与未来海上职业发展潜力的需求;应按照四年培养期统筹设置教学内容,强调持续培养,各年份的培训培训应具有继承性和进阶性;另外,对于有潜质、兴趣强烈的学员应提供课外训练机会。

针对当前航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海上任职需求为牵引,从学员航海思想、业务、生理心理等方面全面梳理教学内容需求,按校内理论、校内实践、海上实践分类完善海上专业本科生航海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学员在校理论学习、校内实践与部队实践应交替进行,使理论与实践结合更加紧密,在四年培养期内形成航海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多次循环,有利于学员航海素质的提高与内化。

校内理论教学包括地文航海、天文航海、航海仪器、航海气象及船艺知识、航行法规等,其中船艺知识、航行法规等内容可安排在新生入校后完成。校内实践教学包括模拟海图作业、船舶模拟操纵、岗位模拟训练、船艺实作等。校内理论和实践教学应充分发挥学员航海俱乐部的作用,确实体现航海教学中的学员主体地位,另外,相关课程完成后学员可参加国家规定的航海相关证书考核。海上实践教学包括天地文导航、仪器导航、海洋环境保障、岗位见习等,实习期间在重视航海业务训练的同时,应通过岗位见习、参观见学及平时管理,强化学员航海思想素质、生理心理素质的锻炼,促进学员航海综合素质形成,提高学员适应海上工作生活的能力。

2.2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

航海理论教学方面,以素质教育要求为导向,针对航海业务、航行法规、海洋环境等航海理论教学内容,提出以船舶执行实际任务为背景、以船舶航行案例为牵引的航海理论案例教学方法。具体教学方法包括:结合船舶日常航行案例,开展海上相遇规则等航行法规知识与应用案例教学;结合亚丁湾护航等航行案例,开展中国海、印度洋等区域海洋环境专题研讨教学;结合编队出访等航行案例,开展地文航海、天文航海、航海仪器等航海业务教学;结合航海事故案例,开展复杂条件下航行等航海业务案例式教学。

航海实践教学方面,采用分层构建方法,建立从校内模拟到实船驻训再到海上实习的多层递进的航海实践教学组织模式,注重规范校内模拟、实船驻训、海上实习的教学内容与组织实施,明确各实践教学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及内容对接要求。组织模式内容具体包括:基于航行想定,在校内课堂内开展模拟海图作业、模拟舰艇操纵训练等;利用导航工程、雷达工程等校内专业实验室优质资源,开展航海仪器实践教学;利用实船平台,组织学员按船舶部门开展实船驻训,包括组织部署、装备熟悉、船艺实践等;按航海业务、海洋环境、岗位见习等分类完善实习教学内容,按多教室同步教学、多岗位轮换见习、多形式参观见学等全面改革实习组织模式。

2.3强化综合评价

以大数据分析为手段,建立全程记录、适时反馈、综合评判的学员航海素质评价考核体系。具体包括:建立学员航海素质培养与评价数据库,全程记录每一名学员的航海素质培养与考核情况;建立多层次的学员航海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以多届学员培养期内航海素质教学全程数据记录为基础,采用大数据分析方法,综合评判学员航海素质培养效果;实现评价体系的多渠道反馈,包括适时向学员反馈前期学习与评价情况、由用人单位反馈毕业学员航海素质培养效果等。

学员航海素质培养评价应突出实用性、可操作性,应建立包括航海思想、航海业务、航海生理心理素质在内的多层次、多科目、定性定量综合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考虑航海实践教学的复杂性,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

3小结

以海上任职需求为导向,综合考虑学员航海思想素质、业务素质、生理心理素质等多方面培养要求,从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模式与方法、综合评价等多个方面提出教学改革对策,对强化学员航海素质综合培养、提高学员对未来海上岗位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

项目基金:海军工程大学教育科研重点课题,学员航海实践教学改革研究,NUE2015113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篇5

关键词:广西民办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构建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8-0227-02

一、广西民办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体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就理论讲理论,教学方法不灵活

在广西部分民办高校当中,存在顾此失彼的现象,过于关注学习基础理论和根本技能,对于《基础》只是一般性的重视,作为辅助课或者选修课进行教学,课程的地位不高,导致学校不重视、投入不到位、教师不研究;有的部分院校虽然能够将其列为必修课,但由于教学主导意识没有形成,教学水平迟迟提高不上来。比如存在就理论讲理论的问题,教师照本宣科,上下一般粗,一般性的落实大纲要求。没有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思想实际,对相关内容进行完善与丰富,做不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造成了教学缺乏针对性,实用性和操作性不强。

(二)载体运用不好,角色代入不突出

广西部分民办高校在进行《基础》教学时,基本上很少应用课堂以外的载体,比如电化教学、案例剖析、讨论交流等。老师授课只靠一本书、一张嘴和一个平台,授课后效果不明显。教师没有通过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将学生引入到书本当中,致使学生始终处于“被教育”的状态,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的老师运用了电化教学,没有体会载体运用的应有之义。

(三)结合实际不紧,理论与应用分家

综合性民办院校一直是主流的发展趋势,但从发展现状来看,仍然是以专业性较高的院校为多,其主要目的就是了培养具有高等教育水平和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性人才。对于普遍的民办学校而言,自己的专业课往往有针对性的安排作业实习、现场观摩和分析讨论等内容,但是对于《基础》的教学,由于理论与专业的差距较大,且不容易看到教育的效果,往往在实践的环节中是比较弱势的,更影响了教学效果的实现。

(四)教学氛围凝固,学习目标不明确

很多民办学校在开设《基础》课程时,没有针对教学目的、意义、方法进行动员,学生对于科目设置的原因不明,无法从内心深处去学习和体会课程的重要性。另外,从授课本身而言,和谐、灵活、开放的授课环境是实现教学效果的有力支撑,但是在整个内容的教学中,由于理论性强、内容空泛、死气沉沉,部分学生失去了对《基础》学习的兴趣,导致教学效果不够明显。

二、构建广西民办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体系的对策

(一)明确目标,准确定位,保证基础地位

1.明确理论学习的重要意义。民办高校在教学理念上比较注重实践教学,重技能轻理论、重实践轻基础,强调最多的是动手操作能力、思维灵活程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文化课程与理论学习与普通院校相比有差距。虽然民办高校与普通高校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育主体上存在一定的互补性,但是作为教育机构,必须要考虑现代的教育环境、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在当前的教育环境影响下,要求民办高校在实施教育过程中,必须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能与文化并重,专业与德行并行,除了要求对学生的技能进行专业化教育,还要对他们的思想政治进行专业化的引导。

2.提升理论学习的基础地位。民办高校必须将《基础》课程作为重要的工具来应用,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其统一到素质教学当中。将《基础》作为必修课程来实施,进行必要的政策倾斜,提升其主体地位,提高师资力量,增加授课时间等,以政策性措施推动地位的转变。另外,在整体考试当中,必须要明确《基础》课程的学分比例,这样才能够真正在措施上引起学生的重视,否则就造成“两层皮”,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要避免把考试弄成专门修学分,要真正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道德和法律的重要性,真正能够在未来指导自身的实践与发展,这样他们才会从内心深处去接受和学习。

3.培养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民办高校从生源与教学模式上来看,与普通高校相比,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学习能力、知识基础和创新意识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在学习中高度重视自己的形象和理解,通过旁征博引和小中见大等手段简化学生的理解和认识,以此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实现我们既定的教学目标。另外,在教育当中,教师“为人师表”,既要在学识上为人师,更要在德行上做表率,要通过教育和引导,使教师始终保持良好的道德情操、坚实的专业基础、高尚的人格修养和高深的学术造诣。因此,教师的行为能力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注重细节,不断融合,深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

1.要从小处入手,关注细节。要明确《基础》课程内容包含非常广泛,不仅包括具体的法律法规,还包括抽象的道德文化;不仅有宏观上的“三观”,还有生活中的细节。实际上,在我们党政机关进行相关的理论教育往往比较全面而又系统,因为它是保证我们时时进行自我反省,保证信念坚定,思维纯洁的有效手段。但从民办高校来看,学生身心方面和基础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恰恰需要利用《基础》课程的相关知识去加以解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关注学生身边的小事,从小处着手,通过教育来解决教育的根本问题。

2.要盯住关键,结合实际。要立定教材理论,在实施《基础》教学时,充分考虑到社会多元化思潮影响和市场竞争的变化思维的影响,不能就固定的内容对固定的主体开展固定的教育。教材和理论是死的,而思考是活的,教师必须就教材的内容和受教主体的思想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实与完善,抓住教育的关键环节,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抓好理论学习。比如学生日常的违纪行为怎么看;如何对待婚姻和最新的时政方针,使教育内容始终充满着时代性、新颖性和持久性。

3.要突出效果,抓好结合。《基础》课程教学体系始终处在不断地完善当中,从将科目设置为教学内容后,一代又一代的教师都把抓好教学质量,突出教学效果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来完成。也正是因为有了末端牵引,才把学校、教师与受教主体的关注点吸引到教学当中,同时,师生通过讨论分析,研究了很多方法与措施,用来提高教学效果。比如结合国家发展建设的成绩重点讲清国情,使学生对国家充满感情,对未来充满希望;结合专业实践讲清职业道德,重点加强“有知有位有为”的引导;结合日常小事讲清法律法规的影响,特别是注重案例的剖析,使他们能够设身处地地投入到案件内,从而提高思想认识。

(三)脚踏实地,转变模式,创造环境氛围

1.紧盯新课改,改革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硬性强调考试,对于提高学生的成绩有较好的效果。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影响了学生的后续发展和教学效果。所以,针对当前教育的大环境,必须紧盯新课改关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关要求,在转变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热情,培养学习的兴趣和确保实现教育目标上下真功夫。具体而言,就是落实“以人为本”,让教育主体真正参与到教育中来,教育内容围绕学生需要研究,教育效果要针对实际效果检验,教育方式要结合学生兴趣使用,总之,一切为了学生,一切围绕学生。

2.创造新方法,进行换位思考。要想真正转变教育模式,必须进行换位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决定学生的发展高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将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逆化,采取多种思维方式加以贯彻落实。有的先将结果提出,进行反向分析,得出对与错;有的先将疑问提出,而后通过讨论,得出具体结果;有的只提出案例,通过反向推理,现场辩论等方式,使学生明辨是非。总而言之,无论是“反问”、“设问”还是“提问”,其最终目的和最终结果都是为了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提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采取多模式,提升教学灵性。《基础》课程理论教学从内容上看比较枯燥,很容易引起兴趣疲劳和心理疲劳,所以必须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兴趣。比如使用多媒体教学,利用画面、声光和视频等内容教学,既方便又直观;使图表、实物等道具进行授课,主要目的是为了将授课内容以最真实的角度展现出来;还可以根据需要采取现场辩论、主题演讲、兴趣小组、社会调查和自我展示等方式,既寓教于乐,又寓学于乐,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以更加灵活多样的思考方式参与到学习当中来,保证学习的效果。

(四)以人为本,尊重个性,抓住关键环节

1.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教学实践的主体,其学习效果如何是教学的直接反映,也是检验教学成果的重要内容和指标。必须要坚持做到以人为本,积极设计和应用多元化、民主化、个性化和开放化的教学模式,在相互的交流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改造学生的思想,使其成为国家和社会建设所需要的人才。要真正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来关心和爱护,在教学设计中,以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基础,根据思想实际,结合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方向和教学内容,以适应教学的需要。

2.关注全面特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对于开展《基础》课程教学,首先要明确的是,“不以分数论英雄”。所以,在教学成果的考核与评价上,不能光看分数,必须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成绩、素质、态度和课上课下的课程参与情况等内容进行全方位的评价。适度改变对学生素质的全面考核内容,用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纠正错误行为。在进行《基础》教学时,还必须对大学生所关注的“成才、成长、爱情、人生和就业”等主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及时分析其心理特征与感情变化,积极做好心理疏导,使他们少走弯路。

3.突出个性特征,积极肯定学生的自身价值。渴望“被肯定”是人的根本心理需要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及时区分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个体采取不同方法,针对不同问题采取不同策略,这样才能够做到个别指导,普遍提高。要利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认真区分学生的心理、生理和思想问题,积极塑造他们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不断补充正能量。所以在教学中,要利用分层教学、一对一帮带和个别教学等。所以因材施教才是教育的王道,必须要积极分析研究,采取适当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以提高教学质量。

三、结论

广西民办高校有着明显的地域特点,要想按照教学要求,抓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落实,必须要持续关注人文教育、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推动民办高校技能与素质的“双过硬”。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明确教学的重要意义,构建自己的教学体系,形成自己的风格特色,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邢丽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实践研究2009(31).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篇6

关键词: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职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2-0219-02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一门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课程。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职业素质在他们成长成才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基础”课的教学内容融合了职业素质教育的相关内容,所以,在“基础”课中加强职业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在“基础”课中加强职业素质教育的意义

1.有助于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要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1]作为一个综合概念,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强调的核心是指从业者要有较高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职业素质包含4个方面:职业技能、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惯。在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可以通过相关专业课和实训实习获得,而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惯是职业素质的根基,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范畴的产物,它的培养是一个养成性教育,需要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因此,“基础”课能够更有效地吸收职业素质教育要求,并将其转化为教学内容,进一步促进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变,推动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决定》还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3]“基础”课本身就是一门“使人成为人”的课程,它所讲授的主要内容涉及做人的基本理论、价值和知识,目的是要使学生具备现代社会做人的基本知识和素养,成为合格的现代人。[4]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劳动分工的日益精专化,人的现代化在相当大程度上依赖于职业的形成和发展。从事某种职业成为人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职业性在某种意义也就成为现代人的规定性。从这个角度上看,“基础”课具备职业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功能。“基础”课中的诸多内容,比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责任担当等都是作为现代人的基本素质在职业中的渗透和延伸。所以,“基础”课能够为职业素质教育奠定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

3.有助于提高“基础”课的实效性。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提出要“努力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5]要实现这一目标,提高“基础”课的实效性,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认可学生未来追求和发展,以生活化的思维方式和表现形式来组织教学,解答学生最关心最主要的问题,引导学生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对于大多数高职学生来说,求学期间最关心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如何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及其职业发展能力。在“基础”课中加强职业素质教育内容,将有助于学生了解现代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价值观,不断提升人生境界,这既保证职业素质培养目标的实现,也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基础”课中职业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在“基础”课授课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突出职业素质教育的内容,充分发挥“基础”课的职业素质教育功能。“基础”课中职业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

1.职业理想教育。职业理想是指个体在一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指导下,对未来从事的职业和发展目标做出的想象和设计,是一定社会理想在人格上的反映。新入学的高职学生,理想往往处在“迷茫期”。为此,教师在“基础”课适应人生新阶段和理想信念教育篇中,首先要结合本校的发展特色向学生介绍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并通过本校毕业生的先进事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未来发展的方向,树立明确的职业动机。然后从高职学生关心职业理想入手,帮助学生认识到正确的职业理想要以实现自我价值为出发点,以自我与职业的合理匹配为客观基础,不能急功近利,人云亦云。由低到高,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到个人理想的实现离不开社会主义祖国的富强、中华民族的振兴,从而将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紧密联系起来。最后明确“立志须躬行”,要求学生把实现理想的起点与平凡的岗位和踏实地学习联系起来,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而努力学习,奋发图强。

2.职业价值观教育。职业价值观是人生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个人的人生价值体现在他对社会所做的贡献中,更具体一些就是体现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当前,受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的影响,高职学生在职业价值观方面呈现出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倾向,存在轻责任、重报酬,轻贡献、重享受的职业选择标准和从业态度。所以,教师在“基础”课人生价值篇中,首先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教育具体化为职业价值观教育,使学生掌握科学的职业评价方法和标准,认识到职业没有绝对的高低贵贱,也不能简单以报酬高低来衡量其价值,只要是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都是有价值的,都是值得尊敬的。然后,进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教育,强化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和集体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形成科学的人生价值观。这样不仅充实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开拓进取、乐于奉献的精神品质。

3.职业道德教育。现代企业对员工的职业道德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在“基础”课道德教育篇中,首先要结合专业及岗位群的需要开展教学,将一般性职业道德融入到行业职业道德之中,让学生明确自己未来将从事的专业或岗位应具备哪些职业道德,逐步引导学生形成敬业、责任、细心、合作、奉献等职业道德品质;然后,从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出发,让学生认识到道德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整体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

4.法律素质教育。高职学生的法律素质主要包括法律知识、法律意识和法律能力三个方面的内容。“基础”课的法制教育主要是培养自觉学习法律知识,并能够形成知法、懂法、守法、护法和用法的法律素质,树立法治理念,维护法律权威。体现在职业法律意识中,就是要让学生遵守行业的法律法规,并且能够用职业生活中的相关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

三、在“基础”课中实施职业素质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1.要正确认识“基础”课的双重任务。“基础”课的根本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而在高职院校中,为真正解决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又赋予“基础”课一项新的任务,即加强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基础”课中的职业素质教育实际上还是侧重于思想意识形态上的教育,主要是帮助解决学生在职业选择中的困惑与矛盾,使其树立明确的职业理想,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以及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法律意识。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明确“基础”课的双重任务,切不可顾此失彼,用职业素质教育代替思想政治教育,把“基础”课完全变成职业素质课。如果这样,不仅课程性质变了,而且由于缺少理论基础,职业素质教育也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2.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育动力学理论表明,需要是教与学的动力源泉。一般而言,教学动力主要来自国家意志、学校意志、学生个人意志。[6]只有这三种种意志在方向上保持一致并且有效整合,才能形成强大的教学合力,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基础”课要想动力十足,必须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反映国家、学校和学生的需要。过去,在“基础”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强调的是国家意志,而忽视了学生个人意志,使有些学生“学”的动力不足。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设计起点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学生的个人意志。然后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和精神境界。

3.要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相结合。职业素质的形成是一个内化―外化的过程,即将职业素质的相关知识内化为自我意识,然后将其“外化”为行为实践,并逐渐形成行为习惯。根据这一过程规律,教师在“基础”课过程中,要将理论教学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通过视频案例、情景设置、小组讨论、课堂辩论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入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培养他们多视点、多角度地分析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开拓创新,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创新意识。此外,要积极组织实践教学。学生的职业素质的形成需要“知行统一”,而实践教学有利于推动由知到行的转化。根据课程内容和职业素质培养的目标,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企业参观、企业文化调查和优秀毕业生访谈等活动。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深入了解职业生活和职场法则,而且也进一步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3]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2014-05-02).国发[2014]19号.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美丽校园的演讲稿范文(整理8篇)

    - 阅0

    美丽校园的演讲稿篇1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把美丽带进校园“。走在校园里,看见地上的一片纸屑,你是视而不见,还是弯腰捡起?在食堂.....

    植树节的作文范文(整理16篇)

    - 阅0

    植树节的作文范文篇1今天是植树节,阳光灿烂,老师安排我们一起去植树,我们开开心心地拿起水桶,抗起铁铲,带上树苗地去植树了。我们兴高采烈地来到路边,我和小明一组,我挖坑,小明提水.....

    人员素质质量培训心得体会,人员素质

    - 阅0

    描写人员素质质量培训心得体会篇1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来到大学的校园里,学习专业知识固然是重要,但是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自身的敬业和道德品质也是必备的,而这些品德修养体.....

    优秀范文走进大自然作文(精选4篇)

    - 阅0

    走进大自然作文篇1大自然,它的美会让你永远的徘徊;你是否想走进大自然,那就让我们来看一看吧。走进大海,看,那一望无际的天空和一朵朵的浪花,是多么美的风景啊!还有金黄色沙滩上的.....